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轩辕新明录TXT下载轩辕新明录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轩辕新明录全文阅读

作者:林芫美     轩辕新明录txt下载     轩辕新明录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五十八章 选秀事宜

    (作者的话:因为上一章被屏蔽,多次申诉无果,因此放弃发布,也不补充前情提要,情节请读者脑补。另,因为发布节奏被打乱,本周会只有一、三、五三更,下周恢复正常。)

    苗隽午已经是个大小伙子了,目测有一米七出头。实际上第一届高中男生是永历二十八年七岁入学,基本上都是属羊的,苗隽午晚了一年入学。

    林樱不太喜欢苗隽午的长相,尤其是脸上桀骜不驯的神色,冷冷地问道:“你知道你做的事情,是要严惩的吗?”

    “我知道。”苗隽午岔开腿站着,犟着脖子说道,“一直都是我强迫她的,我一人做事一人当。”

    “你有什么资格一人当?”毛渊明已经从林樱这里知道了事情的详细,厉声问道,“你是个孤儿,本是没有人要的孽种,是朝廷恩典将你养大,给你吃穿读书。你倒好,书还未读完,就敢犯这邪恶之事,毁小姑娘的清誉,坏羽林苑的名声,你拿什么来担当?”

    “我……”面对毛渊明的强大气场,苗隽午显然有些怯了,但还是倔强地说道,“我便是充军到前线,也要枪口上搏个出身,来日总让她跟着我,不至于受苦。”

    “来日的事情不用你操心,她将来跟不跟你,也不是你说了算。你犯了这事,本来按例要杖四十,送前线。”毛渊明说完故意停顿了一下,转脸向着林樱说道,“但现在是选妃之时,这人竟敢在羽林苑里惹这样的祸,我看要直接处死,那个女学生打四十手板,送往浣衣局为奴。”

    苗隽午很明显哆嗦了一下,然后忽然跪了下来,哀求道:“大叔、姑姑,我做了这事,绝不敢推托,便是杀了我,我也认了。我求你们放过金芫,她什么都不懂,都是我的错。”

    “哼。”毛渊明狠狠地从鼻子里出了一口气,继续斥责道,“怎么处置你,轮不到你自己说。”

    苗隽午吓得连连磕头,哀求毛渊明放过章金芫。

    鲍婧知道苗隽午是当年那六个孤儿之一,心里很怀念当初的生活,也不想太吓唬他,便对他说,若是他听话配合,章金芫或许还能被赦免。苗隽午又是连连磕头谢恩。

    鲍婧于是问苗隽午,当年的其他四个人情况如何。苗隽午回答说,羊倌儿和鸡仔后来都夭折了,年纪最小的狗儿今年刚上初中,自己偶尔也会去看他。和章金芫同岁的那个女孩,小名叫小六,后来取了学名叫章金荽,书读得不错,被选了文科班,今年也是初三了。因为文科班的女先生们规矩大,自己已经很久没有见过章金荽了。

    林樱听便苗隽午说了这些孩子的事,心里也有些伤感,对苗隽午的感觉也没有一开始那么厌恶了,便让女史把苗隽午带下去,单独关到了一间小屋里。

    三个人关起门来商议。鲍婧觉得,如今最重要的是这事不能传出去。好在眼下只有两个女史知道,这两个人都是自己用熟的,吩咐她们闭嘴,她们自然不会乱说。只是这起事件决不能公开处理,若是传出去定然要惹人非议。

    毛渊明也觉得,若是真的处死苗隽午,反而要报刑部备案,到时候还要陈述原因,搞得尽人皆知。虽然军机处有权直接处死人,但总归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林樱听他二人这么说,想来想去,还是要以选秀大局为重,便建议说:“这事不如这样。男的且记下四十杖,直接送往前线,交给老许处理,他的惩处案卷我自己写了存档,别人不知道,将来却还有据可查。至于女的,送到某个安全隐秘的地方住下,等生下了孩子再说。总之,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泄露风声。”

    鲍婧点了点头说道:“这个办法倒是好,只是哪里有’安全隐秘的地方’呢?”

    “这个我已经想好了。”林樱轻轻地说道,“有一个最好的地方,就是松江府许缵曾的家里。”

    “是么?”

    “嗯。我之前去过那里。那时候徐太夫人还在,她带我去看过她家后宅,建了很多小屋,住的都是无依无靠的寡居妇女,有的还带着孩子,做些女红纺织的工作,由徐太夫人派人帮她们出售,赖以为生。那是许缵曾的家,深宅大院,别人不会去打搅,那些寡妇也只会以为又来了新的苦命人。若是把章金芫送去那里,就是神不知鬼不觉了。”

    “有道理,那就这么办。”鲍婧和毛渊明都表示同意。

    三个人商议已定,各自行动。

    鲍婧负责做两个女史的工作,让她们闭嘴,并且增派人手,加强秀女住处的安保巡逻。毛渊明写了一封信,将事情的原委详细写清楚,然后将苗隽午提出来,派两个英国卫兵押解,跟着送补给的船前往徐州前线。毛渊明还千叮咛万嘱咐,沿途要禁止苗隽午和旁人说话,最后一定要将人和信亲手送到许纬辰手里。苗隽午吵着闹着要再见一次章金芫,被毛渊明狠狠地斥责了一顿,毛渊明还告诉苗隽午,章金芫是安全的,但要想再见到章金芫,必须到许纬辰那里接受处理,以观后效。

    林樱先是请马心如为章金芫做了检查,确认她确实怀孕两个多月了,并且一切正常。然后把欧加略找了过来,请他跑一趟松江,将章金芫送到许缵曾府中,顺便向柏应理问好,请问他什么时候出发回欧洲,最好尽早来南京一次。章金芫也想要见苗隽午,林樱安慰她说,当下最重要的是生下孩子,好好养大,苗隽午要接受处罚,但人是安全的,不用担心。章金芫虽然忐忑不安,但也毫无办法,只能按照林樱的安排行事。

    送走了两人,选秀还要继续。

    第二轮选秀的程序也和上次选秀相仿,一百十八位候选秀女每六人一批,逐次觐见。皇帝和皇后并排高坐,将看上去满意的秀女的号码牌留下。如此进行了半个多时辰,一百十八位候选秀女全部看完,留下了二十四位,其余的宣布淘汰,遣散回家。

    二十四位进入第三轮的秀女,接受才艺和对答考验,最终由皇帝和皇后选出了八位才色兼备的,作为最终人选。被淘汰的十六位秀女,则暂时回到羽林苑居住,等着分配给其他宗室成员——宗室们在南京有了固定的住处和还算可以的俸禄,也可以过上些快活的日子了。

    和上次选秀不同的地方是,那次选秀是为了收取费用,所以直接给了一个妃两个嫔,这一次中选的八位秀女只能接受最低级的“美人”封号。

    选秀结束,八位新入宫的秀女进入后宫居住。

    经过一年多的修整,南京皇宫的西半部分基本已经完工,包括妃嫔居住的西六宫和太监宫女等人居住的西五所,都已经修缮一新。作为皇帝书房的大善殿不但装修一新,还放进了百官和文人们进献的各种图书几千册,大有中兴气象。

    西六宫南侧本来有一座叫作西宫的建筑,位置上来说对应的是京师紫禁城的养心殿,其功能其实也确实相当于养心殿,现在作为皇帝和皇后的住处,二皇子朱和㞷年纪较小,也住在这里。为了避免称呼上的混乱,毛渊明建议朱慈炤把这里也改名为养心殿,朱慈炤对此欣然接受。

    和妃去世之后,西六宫就只有两座宫殿有人住,也就是敬嫔王氏和恭嫔卢氏。朱慈炤很想给这两人晋一级位份,升为妃,但很可惜,这两人入宫好几年,居然肚子一直没有动静,因此朱慈炤给她们升位份的计划,显得师出无名。

    而八位新入宫的秀女因为只有“美人”的位份,不能单独住一座宫殿,所以分为两组,每组四人,分别入住敬嫔和恭嫔宫殿的两厢。

第五十九章 后宫改制

    有新的妃嫔要入住后宫,自然要为她们安排服侍生活起居的宫女。林樱和鲍婧与陈夫人洪淑贞商量着,打算趁这次的机会完善一下后宫的制度。

    之前的几年,鲍婧与洪淑贞一起掌管后宫事务。因为皇室暂时人丁稀薄,所以事情不算多,宫正司和六局仅仅初具规模,司事、典事、掌事都是由洪淑贞带来的东宁官员女眷充任,大多已经四五十岁了,而且人数也不多,需要兼署多个部门。帝后身边的宫女由鲍婧直接管理,也显得比较繁琐。

    现在要让后宫进一步正规化,自然要进行制度建设。可供参考的,就是明朝原有的制度和清朝修正以后的制度。而林樱不但比鲍婧更了解这些制度,甚至还比洪淑贞懂得多,起草新制度草案的责任,自然就落到了林樱身上。

    当然,这对林樱来说也并不算困难。明代后妃制度,皇后以下依次为皇贵妃、贵妃、妃、嫔,这个四个等级是主位,嫔以下的非主位,则有婕妤、昭仪、昭容、贵人、美人等杂号。清代后妃制度继承了明代的主位体系,但重新整理了杂号,将非主位的名位定为贵人、常在、答应。

    林樱觉得,明制确实有杂号太多的问题,既显得皇帝荒淫,又使得后宫臃肿,不便管理。相对来说,清制就较为简洁。不过身为女性,对男性妻妾成群总有些发自内心的反感,既然现在新方案操诸己手,那就进一步简化,只设贵人和美人两级杂号。

    稍微有些麻烦的是太子妃嫔的设定。明制太子除了太子妃以外,有才人、选侍、淑女三级杂号,而清代由于前后只有一位太子胤礽,且太子妻妾是按照满人制度称为福晋、侧福晋,因此没有参考价值。林樱想来想去,觉得既然皇帝的杂号缩减为两级,那太子也必须缩减为两级。才人、选侍、淑女这个三词当中,才人的名号被武则天搞得观感不佳,而淑女这个词过于大路,似乎只有选侍合用,便另选昭仪作为第一级,选侍作为第二级。

    有所后妃都应该有专属于自己的宫女。明代宫女数量较多,仅紫禁城内而言,最多时多达九千人,据说宫中每年仅花费的脂粉钱便达到四十万两银子,确实过于奢侈。清制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对宫女数量严格控制,记忆当中,具体的数目是皇太后十二名,皇后十名,贵妃八名,妃、嫔各六名,贵人四名,常在三名,答应两名。这样算起来,贴身服侍嫔妃的宫女不过一、二百人,算上各宫服杂役的宫女,也最多一千来人,又显得有些少。

    尽管宫女数量少些,也暂时不影响宫内生活,但林樱觉得要给将来的皇家体制留出裕量,而且也需要给羽林苑的姑娘们提供工作的职位,所以将各宫宫女的数量以清制为基础,稍微增加一些。

    具体方案是:每位后妃身边配备常驻的宫女,称为内侍女,额制是皇太后十八名,皇后十二名,皇贵妃、贵妃各十名,妃八名、嫔六名,贵人、美人各四名。除此之外,每宫再配备日进夜出的杂役宫女二十四人,称作女役,分作两组,隔天轮流当值。

    另外,十八位最终落选的秀女,要分配给宗室。这件事毛渊明之前打过招呼,现在在南京的明宗室,总共有三位亲王,六位郡王,还有身份含糊的朱尊潜,要给鲁王朱弘桓、郑王朱由某和益王朱和壐各送两个,六位郡王中的四位各送一个。乐安王朱议浚因为年事已高,给他两个儿子朱中杄和朱中杤各送一个,宁靖王朱术桂也是一把年纪,而且本来就有五名妾室,就免送了,但朱尊潜那里要送两个。最后剩下的两个,送给顺郡王耿显祚和惇郡王尚崇谧,以示安抚。既然都给这些人送了秀女,也按照每位秀女两人服侍的标准,给他们配备宫女,称为外使女。

    最后是尚宫司和六局的女官和女史,制度基本照抄明制,唯一的区别是将尚宫司的品秩自五品调整为四品,成为所有女官、女史和宫女最高管理机构。

    整套方案完成之后,林樱请毛渊明、鲍婧和洪淑贞一起参详。三人都觉得,大致可以满意,不过毛渊明提出,为了让年轻的女史和宫女们有些努力上进的空间,可以设一个晋升制度,所有女史和宫女分一二三等,新进女史和宫女从三等做起,积累资历可以升级,升到一等之后再向上,女史可以升九品女史,宫女可升各宫领班等等。

    洪淑贞又提出,管理这些女孩子需要奖惩并举恩威并施,需要有相应的惩处条例。除了之前已经有的训诫、禁闭、打手板等,女史、内侍女和外使女若是有严重过犯,就会被贬为女役,到浣衣局报到。

    几番补充下来,方案算是比较完善了,毛渊明负责整理成两份,一份是《后宫制度修改方案》,一份是《女官及使役女管理条例草案》,交给朱慈炤。

    出人意料的是,朱慈炤对此并无丝毫兴趣,告诉毛渊明可以任意施行。虽然毛渊明本来也可以自行决定处理政务,但每次总是向朱慈炤详细解释事情的原委,尽量达成一致。但这一次看得出朱慈炤是真的兴致不高。

    两人聊了一阵,朱慈炤告诉毛渊明,他自觉年纪不轻了,没必要耽误那些年轻秀女们,之前一次选秀,选了三位妃嫔,只有和妃成功怀孕了一次。这次选秀是皇后坚持要搞,考虑到提振皇威的目的,自己也没有反对。至于今后后宫制度如何整改,都听凭毛渊明和鲍婧安排,或者说让皇后满意更为重要。

    朱慈炤的这段表态,倒是让毛渊明大感惊讶。看来,朱慈炤长年生活在民间,对百姓疾苦还是很有了解,比他那个长于深宫,动不动“再辛苦百姓一年”的父亲要实在得多。

    既然朱慈炤没意见,皇后也没什么说的,只是要求鲍婧对新进宫的秀女多加照顾。

    两份条例作为上谕明发,官员们也没什么反响,一来宫中之事没必要掺和,二来这也算是陈永华夫人搞出来的,又何必去和陈永华过不去呢。

    选秀的事情忙完了,接下去就是今年科举的事。林樱总算可以喘一口气了,因为自己不需要参与其中。

    不过,章金芫的事情始终萦绕在林樱心头。如果事情办的不好,或者有所泄露,那是要掀起轩然大波的。好在十几天之后,欧加略陪着柏应理来到了南京。

    柏应理先到教堂拜会罗文炤,欧加略则到羽林苑交代这一程的事情。原来欧加略带着章金芫坐船南下,到了松江府华亭县许缵曾家中。许缵曾居丧在家,每日只是念经祷告,足不出户。欧加略将林樱托付的事情告诉许缵曾,许缵曾毫不迟疑,立刻给章金芫安排了住处,派太夫人生前信任的女佣服侍,并且保证不会将此事告诉任何人。

    而柏应理的行程已经确定,将在七月份从松江出发,先前往澳门,然后再前往欧洲。因此,即使林樱没有派欧加略前去邀请,柏应理已经打算前来南京拜会罗文炤和许纬辰。

    既然柏应理来了,林樱马上叫齐了毛渊明、金和光、常镇业和蒋淦等人,一起在总督衙门宴请柏应理。

第六十章 有为青年沈福宗

    与柏应理神父一起赴宴的,是一同前来南京的吴历,还有一位年轻人,柏应理介绍说,他叫作沈福宗,是南京本地人,今年二十四岁。

    吴历这几年虔心向主,早几年帮着鲁日满神父在常州一带传教,鲁日满神父去世之后,就跟着柏应理神父学习教义,这一两年越发聚精会神,甚至向柏应理神父提出,要去澳门修道院进修。柏应理自然是求之不得,这一次准备带他一同前往澳门,推荐进入修道院学习。林樱见到吴历,连连夸赞他所画的徐太夫人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吴历却淡然处之,说自己近年来少执画笔,技艺难免有些生疏,能画得好全是上主赐予太夫人的恩典。

    沈福宗对于其他人来说都是第一次见,尽管自称是南京人,说话也是一口南京腔,但即使是在罗文炤神父那里也未曾见过。柏应理神父又说,沈福宗年纪轻轻,却读书甚多,不应科举,很早就开始学习拉丁文。只不过他性格沉静,不喜交际,所以认识他的人不多。这一次前往欧洲,选定沈福宗作为助手,既好让他看看欧洲风貌,也好让欧洲人了解一下大明。

    听柏应理这么说,常镇业首先开口,与沈福宗攀谈,问了一些儒家经典的问题。在穿越者之中,常镇业也算文史一流了,几句话交谈下来,差不多知道沈福宗确实有些底蕴。

    毛渊明于是便说起,既然柏应理是前往泰西解决“中华礼仪之争”,大明朝廷自然要准备国书和礼物,以备和教宗沟通。国书是许纬辰走之前就已经写好了的,马上可以交给柏应理,只是礼物方面,不知道什么礼物能让教宗高兴。

    柏应理说,现任教宗依诺增爵十一世是米兰人,并不曾听说他有什么特别的嗜好,所以礼物也无需投其所好,只要是大明特产即可。

    毛渊明见既然如此,便干脆放个大招,问金和光能不能送一架热气球给教宗。金和光马上回答说,试验用的热气球还有三架,可以挑一架好的,重新油漆装饰一下,送给教宗。不过,唯一的问题是,如果送热气球,且想要向教宗展示热气球的飞行能力,那就要同时派操作员过去。

    “那就派一组操作员去便是了。”毛渊明觉得满不在乎。

    “呃……只怕是不行。”金和光知道具体情况,反而不敢轻易答应,“热气球操作员人数不多,前线若是需要新添热气球,就要增援前线。而且,热气球操作员也未必愿意远赴欧洲。”

    “几位先生,不知热气球难于驾驭吗?”沈福宗忽然问道,“我在江边也见过几次热气球升空,只是不能走近观看,不知其究竟。”

    “说难不难,说易也不易,要看天赋,也要熟能生巧。”金和光答道。

    “我倒是有两个亲随仆人,要跟着我一同前去泰西,若是能够让我和两个仆人学习操纵热气球,不知道多少时间能学会?”

    “咦?这个办法好,省得另外派人去。”毛渊明连忙问道,“老金,你看能不能安排他们学习?”

    金和光想了想答道:“一般人若是心灵手巧的,半个月能学个差不多了。若是想熟练些,一个月时间应该够了。”

    “如此甚好,我还要在南京再准备些时日,一个多月的时间是有的。”沈福宗看上去很高兴,“若是方便,我明天就能开始学。”

    “没问题,明日我就派人接你去江边的训练场,包你学会为止。”

    “不过,礼物也不能只有热气球吧?”常镇业缓缓说道,“毕竟柏神父此行的目的之一,是要向教宗展示大明风土人情,劝说教宗继续施行’利玛窦规矩’。”

    沈福宗立刻答道:“此事诸位可以放心。儒家经典如《大学》、《中庸》、《论语》等,已经由殷铎泽神父和柏神父一起翻译成拉丁文,另有诸子百家著作四十多部,届时都会送给教宗过目。”

    “还有,我看江南丝绸、瓷器、还有乐器之类的,都要给教宗送一些,让他知道大明是文物之邦,并非蛮荒之地。”常镇业又说道,“泰西之人未见过大明景象,恐怕不能明白大明信众为何需要’利玛窦规矩’,送这些礼品,至少让他们见识一下。”

    “那是自然。不但要送礼品,而且若是能顺利见到教宗,我必定陈述一切道理,剖白中华教众的心迹,求教宗宽加施恩。”

    沈福宗这段表态令大家都很满意,柏应理也非常高兴。众人于是你推我劝,开始享用晚餐。

    一边吃,常镇业一边问沈福宗为何读了书却不应科举。沈福宗摇头着说道,自己家境富裕,开蒙读书之时,已经是康熙年间,满人在江宁恣意妄为横征暴敛,还强迫汉人薙发易服,自觉应举也没多大意思,当满人的官还不如在家读书自由自在。

    林樱又问沈福宗,为何选择学习圣教,沈福宗忽然觉得无法回答,只能说冥冥中似有召唤,让自己全身心投入其中。林樱对这个回到感到非常神奇,不过又有些将信将疑。

    晚宴过后,各人散去。沈福宗自顾自回家,柏应理和吴历自有罗文炤招呼,在教堂旁的修道院居住。

    林樱回到织造府,心想不知道应该再做些什么准备,于是写了一封信,第二天请潘兴用军机处的快船送往前线许纬辰的手里,问问还能为柏神父做些什么,同时也打听一下苗隽午的情况。

    军机处的快船非常迅捷,比陆地上的八百里加急还快,从南京到徐州前线只需要一天半的时间。于是四天之后,林樱就收到了许纬辰的回信。

    信里说道,柏应理这次回罗马,是耶稣会自己安排的,主要是因为耶稣会传教士们都觉得保留“利玛窦规矩”有利于传教,所以不必过于渲染大明官方痕迹。给教宗的国书里,可以多说些恭维的话,表示对圣教的仰慕之情,但不要提及传教士们,免得教宗觉得传教士和大明朝廷勾结,蒙蔽坑骗教宗。

    许纬辰还在信里说,苗隽午送到前线也有十几天了,被安排到林玉龙手下。一开始,苗隽午还是情绪焦躁不安,后来自己告诉他,如果不能立功受奖,就一辈子不准再见章金芫。苗隽午似乎是受到了触动,乖乖地跟着训练和作战。

    最后,许纬辰还关照,千万记得提醒金和光,记得给牛顿等人写信的事。

    林樱本来还想知道一些关于前线战局的事情,只是许纬辰只字未提。不过想想也对,军事纪律严明,这样的信件里,是不应该透露任何军事机密的。

    第二天,林樱便找金和光询问写信的事。金和光虽然忙于培训沈福宗驾驶热气球,但给牛顿等人写信这样重要的事情,自然是不会忘记的。

    在司徒辉的帮助下,已经确定了八位这次需要联络的大科学家:法国物理学家埃德姆·马略特(EdmeMariotte)、意大利天文学家乔万尼·卡西尼(GiovanniCassini)、爱尔兰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RobertBoyle)、荷兰天文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anHuygens)、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RobertHooke)、伊萨克·牛顿(IsaacNewton)、德国数学家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GottfriedWilhelmLeibniz)以及瑞士数学家雅各布·伯努利(JakobI.Bernoulli)。

    另外,已经在世的著名科学家还有英国天文学家艾德蒙·哈雷(EdmondHalley)和雅各布·伯努利的弟弟约翰·伯努利(JohannBernoulli),不过这两位年纪尚小,还没有什么成就,暂时没有联络的必要。

第六十一章 恩科殿试

    八封信函全部由金和光自己起草,请司徒辉、毛渊明、常镇业等人帮忙修稿之后定稿,然后请柏应理翻译成拉丁文。内容基本上都是恭维对方的名声,并且表达希望交流之意。

    八位科学家之中,马略特、波义耳在气体压力方面的研究应该已经有了成果,希望他们能够将相关的论文和实验器具分享一些给大明,卡西尼和惠更斯的天文观测成果,想必也已经很成体系,也希望他们能够分享。

    唯一的问题是,这些信件的落款应该怎么写。如果署大明皇帝的名,似乎过于隆重了。如果是毛渊明或者金和光的名字,对方又很难理解这是什么身份的人。要是有个专门的机构就好了。

    毛渊明觉得很好办,可以立刻成立一个大明科学院,请梅文鼎担任院长,然后落款就写梅文鼎的名字。

    但司徒辉表示还不行,因为成立大明科学院不能草率,尤其是各种章程,最好参考一下英国伦敦皇家学会和法国皇家科学院的章程。所以比较温和的办法是,请署理钦天监监正方中通署名,等柏应理、沈福宗一行回来时,请他们将两家学会的章程各带一份回来,再考虑设立大明科学院的事。

    毛渊明觉得司徒辉说得有理,柏应理又说,自己来华之前,英国伦敦皇家学会也才刚刚成立不久,而法国皇家科学院是自己来华之后才成立的,自己也仅是听后来的传教士们说起过。因此,成立大明科学院不必急于一时。

    商议停当,金和光拿了信去请方中通签名,方中通不知道收信的人都是谁,东问西问,金和光也只好耐心解释。然后金和光将信件都交给柏应理保存,还格外嘱咐沈福宗一件事:不管用什么方法,若是能够弄到一幅罗伯特·胡克的画像就再好不过了。

    接下去的日子,沈福宗继续认真学习热气球驾驶技术,毛渊明等人则催着礼部的官员准备会试的事,又炮制了一份给教宗的国书,请朱慈炤签名落款。

    中间开了两次军机处例会,林樱才从潘兴这里了解到,前线的局势算得上一片大好。被康熙从辽东调往徐州防御的信郡王鄂札,已经被明军围困在徐州城附近。东路明军在吕宪华的带领下,和日军一起攻陷了海州,实现了事前设立的战略目标。

    刘国轩方面也有进展,图海之前在岳州一带被打败,眼下在襄阳难以坚持,很快向关中撤退,刘国轩几乎是兵不血刃就占据了襄阳。

    随着马宝和胡国柱的大军向西进入四川,张勇率领的四川的清军也开始向北撤退,王屏藩顺势发起反攻,基本收复了成都平原。另外,还有一个听起来是坏消息,其实却是好消息的事情:张勇向汉中撤退的时候,胡国柱不听马宝阻拦,执意率军追赶,结果遭到张勇的伏击,兵败身死。胡国柱是吴三桂的女婿之一,军事能力不错,对吴世璠也极为忠诚,胡国柱的死,对于大明朝廷来说,其实是可以偷着乐了。

    清帝康熙再次派人前来徐州议和,这一次规格更高,是康熙的哥哥裕亲王福全领衔,明珠和慕天颜等人都随行。双方会面之后,福全一改清廷之前坚持的“依绍兴和议例”的主张,提出“依檀渊之盟例”,明清结为兄弟之邦,以秦岭、黄河为界。

    无论是军机处北伐小组还是郑克臧,都对这次清廷议和的态度嗤之以鼻,原因也很简单。两军强弱之势已经彻底改变,现在是明军北伐光复河山的大好时机,谁在这个时候议和,谁就是赵构秦桧。

    不过,军机处最担心的还是清廷放弃中原向东北逃窜,虽然不影响明军收复京师,但大批满人逃到关外对将来收复辽东非常不利。因此,怎样稳住清廷是个大问题。

    项绍宽在军报中说,许纬辰、姜承志和福全、明珠、慕天颜连续会谈了多次,议和毫无进展,但有了一个成果——郑克臧代表大明对清廷保护京师周围明朝历代皇陵表示感谢,请福全代为传递一份国书给康熙。

    这个感谢非常耐人寻味,也是许纬辰、姜承志、洪诚丘、王鼎等人费尽心机想出来了。感谢清廷保护明代皇陵,也就等于向清廷暗示,不日后会对清朝皇室采取残酷的报复手段。

    另外,许纬辰还邀请福全南下,到南京觐见大明皇帝,但福全表示康熙的旨意没有授权他这么做。

    到四月初为止,战场消息大致如此,南京城内因为前线的节节胜利而充满了喜庆的气氛。来参加会试的各地举人也已经群贤毕至,连最遥远的云贵二省也有举人到京应试,总共报名人数达到了一千三百多人。

    会试一共三场,分别在四月初九、十二和十五。主考官由翰林院掌院学士葛世振出任,副主考则是范承谟。范承谟虽然是范文程的儿子,却是正途进士出身,并非恩荫入仕,虽然有人对这个满洲包衣之子当主考有些意见,但毛渊明和陈永华都认为不得不如此:目前在南京的绝大部分有科名的官员都是南方人,尤其是以浙江人居多,葛世振已经是浙江人了,如果副主考也是浙江人,那就会显得有失公允了。

    会试的内容和上一次乡试一样,第一场考四书五经,第二场考钱粮判例,第三场考策论。毛渊明本来有心对考试内容作进一步的改革,但最后考虑到现在需要的是收拢人心,激进的改革可能会令举人们不满,所以最后决定暂时缓一缓。

    四书五经的考题由皇帝亲自出,钱粮判例的考题由户部和刑部出,策论题目本来也可以由皇帝出,但毛渊明忽然想到前线和谈的事情,想给许纬辰他们来个神助攻,因此自己拟定了题目。

    考到第三场,主考官葛世振打开装有试题的密封锦盒,取出试题打开,不禁大惊失色,连忙递给旁边的范承谟。范承谟接过试题一看,也吃惊不小。只见纸上写着“试论:王师之讨清虏,固在所必胜,然思以善后之策,当尽剿乎?当招抚乎?”。

    这个题目不但大胆,而且紧贴时政,考生必须要畅言己见,又无法揣摩出题者的意思,一下子在考场引起了剧烈的反响。考生花了一天完卷之后,还在纷纷议论。

    会试之后是殿试。通常殿试会安排在会试次月的二十一日,但今年会试的时间已经晚了,不好再等这么长的时间,于是把殿试提前到了五月十一日,虽然这么做对于阅卷的考官来说有些辛苦。

    会试的试卷判完之后,参加殿试的贡士名单也就产生了,万斯同毫无疑问地摘得会元。由于事前决定本次恩科要加额录取,因此定下的录取额为三百人。结果揭名之后发现并无云贵考生中试,便临时决定,从云贵两省考生之中取名次最佳的各二人增录,总共产生了三百零四名贡士。

    殿试依旧在武英殿举行,因为人数较多,殿内无法容纳,只得在殿前广场搭起凉棚,作为考试场所。殿试题目依例只考策论,一共三道题目,分别由陈永华、李之芳和毛渊明出题,陈永华问明清土地易主如何归属,李之芳问旗籍汉人安插方略,毛渊明问外洋船只登陆贸易利弊。三道题全部是非常贴合形势的时政题,贡士们固然是才高八斗,也不由得挠头。

第六十二章 模型砖和味之素

    殿试结束之后,葛世振、范承谟等考官闭门阅卷,还要再花上几天时间,才能有结果。

    羽林苑本来应该于五月初六,也就是格里高利历6月21日夏至当天开始放假的,但因为开学晚了五天,于是放假也延后五天,恰好在殿试前一天放假。

    林樱暂时卸下肩头的重负,可以稍事休息一阵,但还得继续参加会议。会议上,潘兴继续通报前线的形势。

    四川吴军因为胡国柱战死,暂时不打算继续进攻,而清军张勇部也只能固守汉中,无法反攻成都。双方进入对峙的状态。

    刘国轩攻克襄阳之后,已经按照军机处的命令就地休整,安抚周围州县,并且准备向南阳、开封出兵。

    裕亲王福全和他的谈判代表团被礼送出境,许纬辰在福全和明珠的身上又下了很大的本钱,赠送了大量的金银,希望继续和康熙保持谈判沟通。几天之后,明军再次发动攻势,李荣、陈世凯、牟大寅等人率部击溃在徐州以西萧县驻守的鄂札部五千余人,击毙了随同鄂札而来的纪尔他布,进一步收拢了对徐州的包围圈。

    常镇业又介绍说,今年夏粮征收已经差不多了,估计可以赶得上向前线运送一拨。另外,第一批前往海州的沙船十二艘已经返回,报告说海州的码头年久失修,能停靠的泊位很少,不得不在海湾里换用小船卸载货物,因此请求重修码头。陈梦炜作为新上任的大明近海运输总公司总经理,第一件事就是前往海州,主持码头重修。

    “要说这个陈梦炜,也是真的勤恳能干,老婆刚刚生了个女儿,儿子也才四岁,他就跑去海州了。”毛渊明对陈梦炜的印象倒是比之前好了不少。

    “他是陈永华的儿子嘛,总得给旁人做个表率。”常镇业笑着说道,“而且,他现在官大了,大明近海运输总公司算是官督商办,总经理赏穿四品袍帽,食从四品俸禄。看在官职和俸禄的份上,也应该认真干活呢。”

    “哈,要是这么说,我们这些人勤勤恳恳算什么?”潘兴也笑了起来。

    金和光想也不想,脱口而出:“我们是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啊。”

    “哼,要说大家在现代社会上班都没这么积极呢。那个时候整天摸鱼,现在反而勤勤恳恳了。”林樱见金和光说得过于正经,忍不住调笑一句。

    “那不一样啊。”金和光摇着头说道,“在现代社会上班是糊口而已,但现在是生死攸关。要是大明败了,我们也得死。”

    金和光说完这个“死”字,几人忽然都沉默了。“自己究竟是不是正常活着”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所有的穿越者。从现实来看,出了车祸,想必自己已经是死了,但穿越之后,整个人的感觉好像和活着没有区别,这恐怕是任何超级计算机也无法模拟出来的吧。而且,穿越者没有随时光老去这件事,现在已经是每一个穿越者都知道了,到底这又是为什么呢?自己是死是活,还真是个烧脑的问题。如果现在自己再“死”一次,又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

    “哎,别老说这些沉重的话题,来说点轻松的。”常镇业见气氛凝重,便改换话题说道,“老金啊,造味精和自行车的事情怎么样了?”

    “哈,我正要说呢。”金和光提起这两样东西,一脸兴奋,“自行车的事情比较难,还需要一点时间,最主要的是,链条传动的技术问题很难解决。”

    “为什么非要链条传动?”

    “如果不是链条传动,轮子就得位于座位的正下方,否则脚就够不到踏板了。但这样一来,就会出现欧洲最早的自行车那种人骑在非常高的轮子上的场景,不太安全。”金和光解释说。

    “为什么非要用踏板呢?先做一个用脚蹬地滑行的版本不行吗?”

    “那就没有意义了,等于是一个长得像自行车的滑板车。”

    “好吧,我懂了。”毛渊明耸了耸肩,又问道,“那味精呢。”

    “味精搞得差不多了,已经有不错的工艺从海带里提炼味精,现在每天能产个200克左右。”

    “200克?”毛渊明一脸狐疑地问道,“你们哪来的天平?就算是传教士那里,也还没有国际单位制的衡器吧?”

    “我们自己弄出来的。”金和光得意地答道。

    “怎么弄的?”

    “1千克嘛,就是在零度时1立方分米水的质量,我们穿越时有人的包里带着温度计,而且可以冬天结冰的时候做实验,就可以得到相当接近1千克的水。而且我们改变水的分量,还可以作出200克、100克、50克甚至精确到1克的砝码。”

    “那你们是怎么确定体积的?”

    “嘿,这个事情说起来更有意思。”金和光说得有些眉飞色舞了,“你们还记不记得,刚到东宁还住在英国商馆里的时候,我们整理随身物件,结果唐设计师的包里竟然有一块模型砖。”

    “这事情被我们嘲笑了很多次了吧,出来聚会包里还带着一块模型砖。”常镇业听着,也笑了起来。

    “可就是这块模型砖起大作用了。”金和光收起了笑容说道,“模型砖是1:1仿真的,有标准尺寸,长240毫米、宽115毫米、厚53毫米,而且制作模型砖的塑料品质极好,无论是热胀冷缩还是表面磨损,在这个时代都可以忽略不计,本身也不会因为气候潮湿而毁坏。”

    “啊,我明白了,你们就是用这块模型砖作为长度原器,来生产米尺?”林樱虽然是文科生,但听到这里也大致明白了。

    “对。我们现在用木头做尺,采用公制单位,生产陶制容器,这样就能比较精确地计量水。然后用蒸馏水定下质量单位千克。我们估计,误差大约在0.5%之内。”

    “哇,这么厉害。”林樱显然不清楚0.5%的误差是个什么概念,总之觉得科技组真是很了不起。当然,客观来说也确实了不起。

    “是啊。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存了大约三公斤味精了,等海带供应稳定了,还能再扩大生产,到时候要你和鲍婧再派女生来支援了。”

    “没问题。”林樱开心地说道,“只要你有需要,女生我这里多得是。”

    “对了,我也想问问你们,味精有了,怎么进行商业化啊?”金和光是工科男,说到商业化的事情,还只能向毛渊明、常镇业请教。

    毛渊明想了想,说道:“有了。我们找一间酒楼,让他们试用味精,看看能不能一炮打响名气。”

    “咦,你这么说,我倒是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常镇业忽然灵光闪现。

    “什么想法?你快说。”

    “我们能不能像电影《食神》那样,搞一次厨艺大赛。然后我们派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去参赛,用味精做出’黯然销魂饭’,看看能不能一举成名天下知,然后向世人道出味精的秘密。”

    “太有道理了。”常镇业这个构想,让林樱更加赞口不绝,“要是真能办起来,说不定能轰动整个江南饮食界呢。”

    “对对对,我们就搞个食神头衔,请皇帝朱慈炤赐一块’脍炙天下’匾,这样著名的厨师都会想来参加的吧。”毛渊明也对这个方案非常满意。

    “对了,我要提醒你们一件事。”林樱忽然想到了什么。

    “什么?”

    “如果要正式向大众介绍,名字可不能叫味精。”

    “为什么?”几人都不太理解。

    “‘精’这个字,在新文化运动之前,意思偏于负面,都是妖精什么的。味精这个词,容易给人不太好的观感。”

    “这倒也是。”常镇业点了点头,“‘精’字翻身,其实是和’菁’字合流之后的事了。”

    “那你觉得叫什么好?”毛渊明问道。

    “答案倒是现成的。”林樱笑了笑说道,“不如就叫味之素吧。”

第六十三章 琉球贡使

    几天过去,殿试的结果终于放榜,万斯同不负众望,夺得状元魁首,福建平海卫人吴任臣位列榜眼,潘耒位列探花。

    由于这是朱慈炤登基以来的第一次殿试,江南士子踊跃参与,可以说是强手如林。选择三鼎甲的时候,毛渊明不但请了陈永华、黄宗羲和皇帝一起商议,还破天荒第一次请了温如嵩帮忙参详。

    最后的结果既是实至名归,也很有深意。万斯同才华横溢名动海内,钦点他为状元,自然是无人敢质疑,可以服众。吴任臣和潘耒也都是饱学之士,温如嵩悄悄告诉毛渊明,如果不是穿越者改变了历史,那么这两个人都会在两年前到京师参加康熙举办的“博学宏词科”,并且榜上有名。

    现在选择这两位,一来是考虑到福建军民对抗清大业贡献颇多,点选一位福建榜眼算是一种褒奖,二来潘耒是顾炎武唯一的及门弟子,顾炎武是当今声名最著的三位大儒之一,桃李满天下,如今人却在京师客居于外甥徐乾学家中,一时难于南归,让潘耒成为探花,也算是对顾炎武一系文人的一种招揽姿态。

    放榜之后,按例就是于礼部赐恩荣宴。大明制度,恩荣宴历来都是由武勋之臣主宴,阁臣之首陪席,阁臣之首自然是陈永华,在南京的武勋之臣却是不多,最后只能选择闲居在南京的三等伯徐尚朝——徐尚朝自从和吴绛雪成亲以来,就一直在家悠闲,年初的时候鲍婧将吴绛雪从宗学转往羽林苑,徐尚朝又多了时常前往羽林苑看望妻子的爱好,不知道是不是觊觎羽林苑的女学生。

    会试产生的全部三百零四名贡士并没有都参加殿试,因为其中不少人已经看出,本次殿试过于高手云集,自己未必能取得一个好名次,干脆请假不参加,等下一次殿试竞争没有这么激烈的时候再来参与。最终,殿试金榜共三名一甲进士,八十七名二甲进士和一百八十四名三甲进士。一个小小的亮点是,有一位叫作王承祜的贵州贵阳府新贵县举人,在会试中被增补参加殿试,最终名列二甲,大概也是贵州读书人难得的好成绩了。

    到此为止,本次恩科尘埃落定,三鼎甲被依例授予翰林院修撰、编修,二、三甲进士中又遴选出六十人,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其余二百二十一人抽签决定去向:一百二十人分成六组,分发六部实习,一百零一人遣送到徐州前线,听军机处政令室差遣。

    时间很快进入1681年7月,虽然时宪历还是五月,天气已经十分炎热,海上东南风的季节又起了。林樱照例参加军机处的例会,繁冗的军务、政务加上高温,让大家都有些倦意,唯独常镇业说起的一件事,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年头的时候,我们派人去琉球再买些硫磺,结果琉球国王终于决定来向大明朝廷朝贡了。他们的使者乘坐的船,已经到了吴淞口,正等着宣召。”

    “琉球国王?”潘兴努力想了想,问道,“这几年我们几乎每年都去向他们买硫磺吧?怎么现在才想起来前来朝贡?”

    “这不奇怪。”毛渊明摇着头说道,“琉球国尚氏王朝,早在丰臣秀吉时代,就被萨摩藩征服了。明清易代之后,尚氏王朝转向清廷朝贡,不愿再和郑氏发生关系。倒是如今国王尚贞下了决心前来朝贡,才是有意思的事。”

    常镇业也颇有同感:“是啊。我们现在和日本联盟,尤其和萨摩藩亲善,所以在琉球问题上,我们的策略是维持现状,日后再说。所以这几年都是请英国商馆出面,前去琉球购买硫磺的。”

    “那琉球就不知道大明复兴了吗?这种事情很容易被商人传到尚贞王耳朵里吧。”林樱马上表示不解。

    “我觉得,琉球国王尚贞肯定早就知道,但他也需要一个恰当的时机,来下决心选边。”常镇业继续解释道,“如果过早承认大明,得罪了萨摩藩,最终大明却没有战胜大清,就枉做小人了。如果太晚承认大明,那拥戴之功可能就没有了。选择时机确实考验尚贞王战略判断力。”

    “那现在他派人来朝贡,是因为已经很有把握,大明必胜了吗?”

    “嗯……尚贞王怎么想,我们没办法知道,但如果我是尚贞王,我会如何判断大明是否必胜了呢?”金和光的话,好像是在问其他几人,又似乎是问他自己。

    “啊,我明白了。”林樱马上反应了过来,“我们每年购买的硫磺都比上一年多,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军队规模在扩大,而且手里的钱也越来越宽裕。”

    “对。”金和光被林樱的机智打动,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神色,“尚贞王可以根据硫磺销售量来判断我们火炮火枪的数量,以及经济情况,显然我们在节节胜利。当他发现硫磺销售量超过某一个数值的时候,大明应该已经处于必胜的地位。”

    “所以他现在也不怕萨摩藩再来找他算账了?”潘兴还是有些不明白。

    “暂时不用怕,因为萨摩藩的军队主力现在正在我们这里打仗呢。”毛渊明非常有把握地说道,“而且,琉球向来对大清和萨摩藩双重朝贡,现在只是把大清换成大明,也不见得就会惹恼萨摩藩。”

    “那这次来的使臣是谁?”林樱又问道。

    “金武王子朝兴,汉名叫作尚熙。”常镇业答道。

    “尚熙……姓尚,而且还有王子头衔,那就是尚贞王的兄弟或者儿子啰?”

    “并不是。”常镇业摆了摆手,“琉球王室规矩,王室子弟姓尚,若是出了五服,就要改姓向,姓尚的可以称为王子,姓向的就要改称按司。这个尚熙自称是金武御殿的第四世,和尚贞王的关系已经比较远了,他的下一代就要改姓向。”

    “哦,这么说来,算是派了个远支的宗室过来。”

    “虽说是远支宗室,不过据说外交经验丰富,曾经去萨摩藩朝见过岛津光久,还跟着岛津光久上过江户,拜谒过将军德川家纲。”

    “那好啊,这个人我们得见见。”毛渊明兴致勃勃地说道。

    林樱对此倒没有太大的兴致,而且程序上皇帝见外国使臣,一向都是由毛渊明陪同,自己并不需要到场。不过,接见当天,常镇业却把李书同、林樱和鲍婧都请到了场。李书同当年去过琉球,或许会和使团里的某人相识,而林樱和鲍婧必须到场的原因,是尚熙的礼单上有一份非常特殊的礼物——三十六姓美女。

    所谓“三十六姓”,指的是“闽中舟工三十六户”,是明太祖朱元璋时代赐给琉球的三十六户汉人船工,也包括一些学者、匠人,目的是方便琉球往来朝贡商贸。这三十六户汉人船工在琉球中山一带定居之后,在那霸港附近建了一个独立的村落,俗称久米村,而三十六个姓氏之中,以林、郑、程、蔡为最盛,前后出过不少琉球高官。而林氏又后裔最繁,现代琉球十大姓氏有两个出于林氏之后:金城、新垣。

    “这么说,金城武、新垣结衣的先祖就是三十六姓之一的林氏?”林樱对这个说法感到非常诧异。

    “没错啊,还有金城绫乃呢。”李书同得意地说道。

    “金城绫乃是谁?”

    “琉球音乐组合Kiroro的成员。”

    “没听说过。”

    “刘若英的《后来》你总听过吧?《后来》就是翻唱Kiroro的《向着未来》。”

    “那首歌不是玉城千春唱的吗?”

    “是啊。玉城千春和金城绫乃加起来,就是Kiroro音乐组合啰。”

    林樱皱着眉头想了半天,又问道:“可我还是没有印象她唱过什么歌啊。”

    “那肯定啊,因为金城绫乃是Kiroro音乐组合里负责钢琴伴奏的。”

    “……”

第六十四章 三十六姓美女

    琉球使者尚熙长得端庄威武,气度不凡,果然有琉球王族的仪态,朱慈炤十分高兴,给予赐座答话的待遇。

    随行的两位副使是毛见龙和梁邦翰。毛见龙与李书同曾在琉球相识,如今是故人重逢,然而八年过去,毛见龙显著地成熟了许多,须髯飘飘,而且官位已经升到了耳目官,大致相当于大明的侍郎,而李书同的外形则几乎和原来一模一样,想必毛见龙的心里会十分疑惑,但也不敢直截了当地问。梁邦翰是中年人的模样,官居正议大夫,与耳目官同阶,但隶属于久米协理府,也就是说,他是久米村的汉人“三十六姓”出身。

    尚熙拜见了皇帝,献上了国书,说此行的目的,就是向大明皇帝朝贺,并且请求大明皇帝按照前明旧例,册封琉球国王。尚熙的话由通事翻译成汉语,这位通事看上去精神饱满、目光炯炯,似乎不是普通之人。

    毛渊明暂时也顾不上研究通事,只是问了尚熙几个问题,关于尚贞王的情况,以及琉球目前的形势。尚熙的回答和穿越者们事前的估计差不多,尚贞王想要重新成为大明的藩属国,但萨摩藩的在番奉行也还在首里城里待着,大家都以一种默契来各自行事。

    尚熙又说,这次朝贡,尚贞王准备了各色琉球礼物,总共十二箱,另外还有三十六姓美女各一名。梁邦翰接着解释说,这三十六名美女都出自久米协理府的士族家庭,每个姓氏一名,年龄都在十五、六岁之间,而且知书达理,能通汉语,希望能使大明皇帝满意。此外,还有几名青年学生,被尚贞王派遣到南京学习儒学,希望大明予以接纳。

    朱慈炤坐在武英殿的宝座上,不禁眉头紧皱,左右看了看毛渊明和鲍婧。毛渊明自然知道朱慈炤是什么意思,便告诉尚熙,既然是琉球国王诚心进贡,大明皇帝自然笑纳,请尚熙安排交收就是了。尚贞王派遣的青年学生,大明也一体接收,送往国子监读书。

    至于册封琉球国王一事,要请礼部研究仪注,再行办理,因此需要等上几天。

    说完这些正事,朱慈炤命令赏给尚熙、毛见龙和梁邦翰三人折扇、玉带、玉如意等礼物,并且请毛渊明代为设宴款待。

    李书同与毛见龙已经整整八年未见,少不得好好聊聊。毛见龙说,之前李书同见过的琉球摄政向象贤已经在五年前去世了,如今继任摄政的是大里王子朝亮,汉名叫作尚弘毅,是国王的二弟。这几年琉球风调雨顺,政通人和,百姓的日子过得不错,而且,王世子尚纯已经长大成人,还生下了王长孙尚益,简直是普天同庆。唯一的缺憾之处,是萨摩藩因为派兵到中原参战,对琉球的税收加了两成。毛见龙说,希望大明能早日结束战事,隐隐然也是希望大明能够劝说萨摩藩减少对琉球的盘剥。

    李书同自然不能对此作任何表态,即使毛渊明也不行,但还是好言劝慰毛见龙,大明光复之战胜利在望,到时候萨摩兵退去,不但可以减少琉球的负担,而且大明还会对琉球有所赏赐。

    林樱和毛渊明一样,觉得通事特别一表人才,应该不是一般人,便在宴会之上问起。通事立刻起身自我介绍说,自己叫作魏士哲,原本是琉球都城首里人,幼时曾随琉球使者到福建首府福州,居住了三年,学说了一口流利的汉语,因此被尚贞王编入久米村籍,补汉人三十六姓之缺,成为魏氏高岭家的养子,改姓魏氏,后来又出任王府汉语通事。

    林樱没有太听懂“补汉人三十六姓之缺”的意思,便悄悄问常镇业。常镇业解释说,这就好像满人的“抬旗”、“出旗”,民人可以经由抬旗成为旗籍,旗人也可以出旗成为民人。琉球制度,一方面允许汉人三十六姓士族成为琉球的官员,另一方面也将一些琉球人补入久米村籍,使得他们成为能与中原交流的人才,这样既能笼络汉人三十六姓士族,又能加强琉球与中原的交流,同时还能控制三十六姓士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魏士哲介绍完自己,又顺便介绍了几位留学生,都是出自三十六姓士族。梁邦翰也夸讲他们天赋过人,知书识礼,颇得儒家熏陶,尤其是其中一位叫作程顺则的,年仅十九岁,文采斐然,见识过人,乃是三百年前的琉球名相程复之后,而程复则是北宋大儒程颢后裔。

    穿越者们普遍对程朱理学不太感冒,甚至认为程朱理学是中国文化、哲学和社会庸碌化的肇始,因此对“程颢后裔”这个帽子并无好感,林樱也持这个观点。然而魏士哲又介绍说,程顺则和自己一样,是琉球人入继汉人嗣。他这么一说,林樱反而觉得更舒服了一些。

    欢宴过后,郑斌送琉球使者们回迎宾馆休息,毛渊明和大家一同商议对策。

    几人都觉得,对于琉球国王的册封请求,当然应该予以满足。常镇业还说,历史上康熙册封琉球国王的时候,曾经手书“中山世土”匾赐予尚贞王。琉球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国时代”,自南而北的三个国家分别称为“南山”、“中山”和“北山”,最后中山王国统一了琉球,所以有时也会用“中山”指代琉球。现在要册封尚贞王,同样可以请皇帝朱慈炤手书“中山世土”匾赐予,朱慈炤的书法水平肯定不会在康熙之下。

    至于礼物,当然要收下,并且赐予双倍的回礼,那是大明历来的惯例。唯独那三十六姓美女,皇帝朱慈炤显然看上去一脸嫌弃,应该如何处置。常镇业觉得,退还肯定不行,拂了远人之意,李书同于是建议分赐大臣,但林樱和鲍婧都表示反对:一来,使者说这些女孩都不满十六岁,而且很有可能是虚岁的十六岁,实际上未满十五周岁,远远未成年,在穿越者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应该对她们予以保护,至少到年满十六周岁为止;二来,如果这些女孩子真的如梁邦翰所说“知书达理,能通汉语”,那么应该继续培养她们,未来的价值更高。

    毛渊明听完,大为赞同,便说要林樱将这三十六位美女收入羽林苑,专开一班,予以进修。

    两天之后,林樱便见到了这群姑娘。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看,“美女”只能说是一种性别而非对长相的形容,用在这三十六人身上倒也恰如其分。林樱和每一个姑娘都聊了几句,感觉姑娘们的汉语水平参差不齐,从对答如流到支支吾吾的都有,而且普遍有很重的福建口音,需要进行官话的培训。

    好在,这些都是羽林苑的成熟业务。林樱找了一处相对独立的宿舍,让三十六位琉球姑娘入住,请鲍婧从宫中调了五名太监和两班宫女照顾她们的生活,又请吴绛雪为她们专开一班,讲授诗文,兼讲书画。

    尚熙等人交割了礼物,又向毛渊明提出,想要在苏杭一带进行采购,顺便观光。毛渊明当然同意,便请李书同和秦九儿陪着尚熙一行南下,说好一个月之后回来。

    李书同和秦九儿走了没几天,张兴扬一行从龙虎山回来了。

第六十五章 整顿龙虎山

    毛渊明和常镇业都很清楚,整顿龙虎山上清宫的产业,意义远不止于加强对道教的管理,实际上也是将来广泛地清查地产和户籍的一次预演,所以出发之前,对郑王朱由某和冯锡韩都作了很详细的交代。

    张兴扬平时懒懒洋洋无所事事,真的到龙虎山办事,还是非常认真的。这一次在上清宫,对所有的产业都进行了认真的登记,所有道宫、道观、道庵和道院都详细登记位置、面积、附属建筑等等,拆毁了十几座妨碍百姓通行的建筑和山门,张天师私设的道路、河流关卡也全部撤销。

    张天师名下的土地和山林全部清丈勘察,保留上清宫附近的五百顷作为张天师和一众道士、道姑的食禄田,其余收归皇室所有,并且让原有佃农继续租种。山林则保留方圆二十里左右的区域,作为上清宫蓄养修缮宫殿所需的木材的场所,其余改为野生山林,任由百姓樵采、狩猎、取水。

    最难办的部分是人员的处理。上清宫名下有道士、道姑和俗家修行者上千人,而没有登记在各处道观、道庵和道院中居住的,还有两千多人,大部分都是因为饥荒和战乱投靠观、庵中的熟人的。另外,张天师名下还有在籍的僮仆奴婢二百多人,排场不是一般的大。

    张兴扬当场决定,将一千多与修行毫无关系之人遣散,交由当地官府送还原籍。其余有修行之意的,逐一验看师承,编入名册,以后再有生老病死,上清宫需向礼部道录司报告。僮仆奴婢清点数量验明正身,以奴籍登记。张洪偕亲信数十人,因为有殴打村民、强占田地等罪行,交地方官发落。另外,清理出不满十岁的男女孩童四十多人,带回南京交给羽林苑处理。

    “要是这么说,上清宫那里还有两千多人。”毛渊明似乎觉得有些忧虑,“会不会还是太多了?”

    “是多了点,但现在张天师比较富有,让他去养着这些人,好过这些人离开上清宫成为流民或者江湖术士。”张兴扬显然对自己的处理办法很有自信。

    “嗯嗯,也有道理。”毛渊明想了想,觉得也对,便又问道,“那张继宗你是怎么处理的?”

    “张继宗不由我处理吧。”张兴扬笑呵呵地说道,“按照朝廷的旨意,由郑王朱由某宣旨,勒令他闭门读书修行,五年之内不得离开上清宫半步。上清宫事务暂时由他的几个堂叔署理。”

    “那土地的鱼鳞册和人口的黄册都编了吗?”常镇业最关心的还是这两件事。

    张兴扬点点头:“都编好了,是冯锡韩主持做的。这次多亏了冯锡韩,很能干,怪不得老许说带上他能帮手。这次应该给他升个官。”

    “这没问题,给他挂一个户部主事的衔,还在军机处听用就是了。”常镇业显然也对冯锡韩非常满意,又问道,“那鱼鳞册和黄册不要交给户部,留在军机处,以后就由皇室直接管理。”

    “对。”毛渊明很大声地表示对常镇业的赞同,“这种容易搞的,都尽量掌握在皇室的手里,把难搞的地方钱粮民政交给六部。”

    张兴扬从来没考虑过这件事,既然毛渊明和常镇业都这么说,那就只管照办。不过,还有一件事要和大家交待:“我们回来的路上,赵湘梓执意要路过浮梁县,去看看那里的瓷窑。”

    “咦?老赵是做陶瓷器的,他肯定喜欢去逛那些窑子。”

    林樱瞪了毛渊明一眼,认真地说道:“我说大官人啊,你什么时候也变得这么轻浮了?”

    “我开个玩笑嘛。”毛渊明只得笑嘻嘻地解释。

    “好吧,我们特意在那里停留了三天,让他仔细观摩一下。”张兴扬继续说道,“老赵说,他打算在浮梁县景德镇试试新工艺,看看能不能出更好的瓷器。”

    “这个没问题,让他试呗。”常镇业毫不迟疑地就答应了,“我粗略估算一下,你从张天师那里收缴的八百多顷地,按照每亩三分银子的税率收税,今年秋粮就能收两千四百两,就当外快,全都投给赵湘梓的瓷窑好了。”

    “那……林妹妹,那四十多个孩子,就要交给你照顾了。”张兴扬贼态兮兮地开始和林樱搭讪。

    林樱却不愿意和张兴扬多说,干净利落地答道:“没问题。”

    张兴扬在林樱这里讨了个没趣,只得又转向毛渊明说道:“我还有一件事:南京的朝天宫,原本是朱元璋所建的皇家道观,用作朝廷举行盛典前练习礼仪的场所,也是官僚子弟袭封和文武官员学习朝见天子的地方,同时还是天下道教管理机构之所在,兼有宗教、礼仪、官署三大功能。我前一阵子去看过,里面道士不多,很是萧条。不如趁此机会,把朝天宫重新修葺一番,运用起来。”

    “这个更没问题啊。”毛渊明连连点头,“凡是事关道教管理的,你只管按你的想法去做,我们尽力配合就是了。需要钱就找镇业要。”

    几天之后,柏应理、吴历和沈福宗前来向大家辞行,说是要回松江府,准备今后的行程。众人都觉得非常不舍,但也不能再挽留。

    毛渊明将给教宗的国书装在一个镀金的锦盒之中,交给柏应理,叮嘱他一定要妥善保存,当面献给教宗。鲍婧又准备了不少衣物和腌腊食品,让三人带在路上。金和光专门派了一艘船,将热气球和常镇业为柏应理准备的各种礼物一同运往松江。

    江边送别之日,柏应理一再表示,自己此行大约需要两、三年时间,希望回来之日,大明已经光复了整个天下,能够与大家欢聚。

    柏应理走了不久,前线的捷报就再度传来:因为议和失败,鄂札突围也失败,所以在叔叔董额的劝说下,鄂札开城向明军投降。

    军报中还说,鄂札投降之后交代,京师几乎已经没有防御之兵,北直隶、山东、山西等地也是民变四起。可以确定,清军仅有的力量只剩下关中的图海和张勇集团。当务之急是防止清廷放弃京师向东北逃窜,因此希望南京方面派出由宗室王爷领衔的使团,前往京师议和,尽量稳住康熙。只要大军进入北直隶境内,就不怕满人再跑了。

    这个巨大的胜利消息震撼了南京军机处的每一个人,毛渊明兴奋之余,连连问大家,派什么人去议和。

    众人商议了半天,最后得出结论:派郑王朱由某去。朱由某这一次和张兴扬一起去江西龙虎山处理张天师的事,表现至少可以说是得体。而且朱由某是南京现有的所有宗室成员里,和皇帝朱慈炤血缘第二近的,仅次于益王朱和壐,派遣朱由某去,也会让康熙感觉比较郑重。

    至于使团的其他成员,自然是以郑斌为首,冯锡范、黄百家等人随行。新科探花潘耒因为是顾炎武的入门弟子,也应当安排在使团之中,前往京城探望恩师,转致皇帝朱慈炤的安抚之意。

    使团组建之后,择吉日从仪凤门码头启程,沿着运河北上。明军主力因为在徐州一带休整,所以使团会先前往徐州和郑克臧会合,听取指示之后,再行前往京师。

    送走了议和使团,琉球使者的采购团也从杭州回来了。李书同和秦九儿陪着这群琉球人,玩得颇为尽兴,虽然穿越者们之前在杭州住了很久,但眼下比杭州好玩的地方,还就不多。

    琉球使团出手不算阔绰,在苏州、杭州这样的江南购物天堂,也仅仅采办了两船货物。不过,尚熙向毛渊明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既然朝鲜能够在南京设立领事馆,那么琉球也希望得到同等待遇。

第六十六章 中山世土

    尚熙的要求并不令人感到意外,也不算过分,任何一个外国使团看到在南京的朝鲜领事馆,都会产生“也想要一个”的想法。

    常镇业和李书同也都赞成,到琉球的都城首里设一个领事馆,因为琉球现在还是大明最重要的硫磺供应方,如果能够及时了解琉球的硫磺生产情况,并且搞清楚琉球的物价变化,便能更加多快好省地购买硫磺。而且,琉球对大明和萨摩藩双重称藩的问题,迟早要解决。萨摩藩在琉球有在番奉行,大明却连个眼线都没有,有些说不过去。

    只是,琉球国家太小,人口太少,在南京根本没有一个侨民,如果把领事馆设在南京,简直就是摆设,显得毫无意义。林樱于是建议,不如让琉球人把领事馆设在福州——琉球的汉人主要都是福建人,和福建的商贸往来也占了琉球与大明贸易的绝大部分,领事馆设在福州,可以说最方便有效了。

    常镇业马上对林樱的想法表示赞同:“之前我们清退耿精忠在福州的资产,福州内城几乎被我们全部清干净了,里面现在只有几百原属耿精忠的福建士兵和奴仆居住,做些小生意之类的营生。我们可以划出一块地来,不但供给琉球人修领事馆,还可以为他们修一座书院,供他们的子弟来大明留学。”

    “有道理。福州内城的地皮不如杭州这般值钱,多给琉球人一点也没关系。”毛渊明也感到完全可行。

    于是,毛渊明请来尚熙、毛见龙、梁邦翰等人,又请唐云沛取出福州城的规划地图,为琉球使者讲解。魏士哲少年时就在福州上过三年学,对福州十分熟悉,听说要在福州修一座专供琉球人读书的书院,兴奋得满脸通红,眉飞色舞地向尚熙解释毛渊明的计划。

    尚熙似乎并没有魏士哲期待的那种兴奋,反而有些忧虑地问道,修建书院的钱由谁来出?

    见尚熙如此说,众人都已心知肚明,琉球经济并不宽裕,修书院的负担若是比较大,国王也未必会批准。

    常镇业稍一思考,便向尚熙提出,修建书院的资金可以由琉球王国向大明储备银行贷款,以硫磺为抵押,分十年偿还。

    这个建议显然引起了尚熙的兴趣。修建一座有讲堂、藏书阁、寮舍和食堂,能容纳一百人左右的中型书院,耗费大约要一千多两银子,对于年收入不过数万两白银的琉球来说,也不是个小数。不过,若是能分十年偿还,而且可以用硫磺抵价的话,倒是值得一试。

    毛渊明见尚熙还有一丝犹豫,便又提出,可以免除贷款的利息,并且在书院建成之后提供每年三十个留学生的廪资,称为“奖学金”,以奖励家境贫寒的学子。另外,琉球驻福州的领事馆由大明出资建造,大明驻首里的领事馆,只需要琉球方面提供地皮和工匠,建馆资金也由大明承担。

    尚熙面对如此优厚的待遇,显然没有理由再拒绝,立刻表示了同意。毛渊明于是又和毛见龙、梁邦翰等人商议了一些细节,才送他们回迎宾馆。

    林樱对于毛渊明和常镇业如此慷慨,感到有些不解。常镇业便解释说,琉球群岛处于新闻联播里常说的“第一岛链”的关键位置上,归属大明还是日本,不仅仅是一个面子或者商贸问题,而是能影响千秋万代的海权问题。琉球人口稀少,不到二十万人,就算在他们身上花点银子也没多少。而且,到目前为止,琉球人还是心向汉化的,三十六姓在琉球仍有重要地位,琉球本地人也经常会来学习儒家经典,开设书院培养大明自己的“带路党”,实在是非常必要的。

    林樱听完,若有所思地在屋里来回踱了几步,感叹道:“看来你的想法和老许异曲同工啊,都是要努力培养未来的’自己人’。”

    “背后的道理是一样的嘛,没有’自己人’,谁能帮助我们?”

    “对了,还是说正事。”毛渊明说道,“‘中山世土’这四个字已经请朱慈炤写好了,匾也马上就做好了,只是派谁去册封琉球国王呢?”

    “去琉球的使臣,最好能说福建话。”李书同显然对和琉球人的交流感到有一些困扰。

    毛渊明点了点头:“那就从郑氏旧臣里挑选好了。”

    “也不太好。”常镇业马上表示反对,“你忘了?琉球和郑氏之前多次冲突,郑氏还抢劫过琉球的朝贡船。虽说那船是去给清廷朝贡的,但毕竟结下了梁子。现在琉球人看在大明朝廷的面子上不提这个茬儿,但你要是派郑氏的人去册封他们的国王,那不成打脸了?”

    “咦?说得也对。”毛渊明用手拍了拍脑袋,“我居然把这事给忘了,糊涂糊涂。”

    “要不,我推荐一个人选吧。”林樱忽然说道。

    “你?”毛渊明一愣,随即笑了起来,“你也了解朝中官员的情况吗?”

    “不了解。但这个人是个特例。”林樱白了毛渊明一眼,继续说道,“有个叫林瑛佩的姑娘,她是福建人,在杭州住过一段时间,诗文不错,经常来羽林苑和毛媞、林以宁她们切磋诗文,所以我也认识。”

    “然后呢?派这个姑娘去?”常镇业一本正经地问道。

    “你别捣乱行不行?”林樱伸手轻轻推了常镇业一把,“这个林瑛佩的父亲叫作林云铭,是顺治十五年的进士,在顺治、康熙之际当过徽州府推官,后来因为得罪上司被罢官返乡居住,现在在刑部担任江西司郎中。我觉得,此人担任使臣最为合适。”

    “啊,你这么一说我有印象了。”常镇业好像是想起相关的往事,抱歉地笑了笑,说道,“当初耿精忠起兵之时,胁迫他附从,结果这个林云铭不愿意,被耿精忠关进了监狱,是我军攻破福州之后才把他放出来的。后来听说他当过推官,就把他带到杭州,让他在刑部工作。”

    “福建人……又不是郑氏旧部,还是进士出身,倒确实是一个合适的人选。”毛渊明想了想,又问道,“那副使派谁去?”

    “吴任臣好了。今年的新科榜眼,授了翰林院编修,他也是福建人。”

    “对哦,那就这么决定了。”毛渊明又捋了捋自己的头发,说道,“我明天就拟旨,林云铭为正使,挂礼部侍郎衔,吴任臣为副使,前往琉球册封尚贞王。”

    “等一下,我们自己是不是也要去几个人?”

    “啊……”毛渊明顺势看向李书同,“要不,还是你和九儿跑一趟?”

    “可以是可以,只是最好陈枫也去,否则说话还是有些不方便。”李书同倒也不介意再去一次琉球,毕竟在那里的海滩上,有一些和秦九儿的美好回忆。

    “没问题吧,陈枫应该不会不愿意。”

    “还有,既然说到了领事馆的事,我觉得去的时候可以先到福州停靠,实地考察一下福州内城的情况,让唐设计师和五爷谢成武陪你们一起去。”常镇业又补充道。

    “对对对。就在现场把图纸画出来,这样可以进呈琉球国王观看,免得来回跑。”

    李书同听了,皱着眉头说道:“只是,我前几天见过五爷,他说他近来身体不太好,不知道能不能成行。”

    “五爷的身体一向……”

    毛渊明刚刚开口想说“五爷的身体一向虚弱,在上海的时候一直看中医吃药调理的”,忽然觉得哪里不对,生生停了下来。

    “呃……我觉得五爷可能是习惯性自我怀疑,未必是真的身体不好。”常镇业试图用最合理的猜测把这件事圆回来。

    “希望如此吧……”毛渊明轻轻地摇了摇头,也没有再说什么。

第六十七章 海军整改和老光棍们

    南京的夏天闷热不堪,李书同一行陪同琉球使者南下,心里更是担心,不知道福建沿海的天气是不是会更热。

    不过,稍感安慰的是,在李书同等人出发的前一天,庄寒天和吴千帆从定海回来了。从他们的口中得知,由于台风的影响,至少浙江沿海地区比南京要凉快不少。

    如果不是这一趟定海之行,无论是吴千帆,还是毛渊明等人,都难以想象“空军马鹿”庄寒天正经干起事来,还是有模有样的。

    回到南京,庄寒天就要求毛渊明尽量召集所有人一起开会,然后扔出了一个报告,厚厚的一大叠,事关整个海军整改。

    基本上,郑氏水师和后来收编的少量耿军、尚军水师,都已经完成了整编。除了林升和林兴珠,最高军衔三个海军中将分别授予朱天贵、邱辉和江胜,由三人分别担任南洋、浙江和福建舰队的提督,郑氏的各种战舰也用授衔的方式从船主名下划归海军舰队。庄寒天一口气授出了少校以上的军衔五十七人,毛渊明不得不用“有魄力”来夸赞他。

    三支舰队目前分别驻扎在广州、福州和定海,规模和战斗力都以定海的浙江舰队为最强,所有六艘西班牙战舰都划归浙江舰队。林升还提出,因为定海有舟山贸易区这个重要的商贸场所,剿灭海盗和打击走私的任务尤其繁重,因此要在原有清军定海卫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在招宝山增设炮台、扩建码头泊位,以及增加陆上军队的数量。

    庄寒天也是毫不含糊,对于林升的要求全部表示认可,但指出目前主要的兵力用于北伐,增加兵力的恐怕暂时不行,增设炮台、扩大码头的事情可以先办。当然,办这些事情没有银子肯定是万万不能的,粗略会算下来,大约是六万三千多两。

    “所以你已经答应下来了?”常镇业目瞪口呆。

    “啊,不然呢?”庄寒天则不以为然,“定海那边搞得好不好,对舟山贸易区的影响太大,这是花小钱赚大钱的事。”

    “哈哈哈哈。”毛渊明哈哈大笑起来,“他能一次性授那么多军衔出去,显然是格局打开了。现在他要花钱,你也拦不住啊。”

    常镇业无奈地笑了笑,说道:“我知道,可是暂时真的没有那么多钱,就算有点钱还要应付北伐的需要呢,总不能当脱底棺材吧。”

    “可以发专项债券啊。”文济世接茬儿说道。

    “专项债券?”

    “对啊。现在不是要扩建定海卫吗?那就在宁波、绍兴、台州、温州、杭州、嘉兴、松江七个附近的沿海府发售专项债券,五年期,年利率10%,每府摊派一万两,应该没问题吧?”

    “没问题……倒是没问题,可债券是要还的,要是将来需要从别处补贴还款,我怕到时候还是没钱还。”

    “怕什么,羊毛出在羊身上。”庄寒天大声说道,“就对舟山贸易区的商船加收特别税,每船加收多少两你们自己算一算,我估计很快就能赚回来。”

    “那你就不怕那些商人不干了?”

    “哈?我怕他们还是他们怕我?”庄寒天越发器宇轩昂了起来,“这些商人胆子贼小,唯利是图,问他们收点税,他们敢不给?以后还混不混了?再说了,现在定海附近走私猖獗,谁不给钱,我定他个’勾结走私团伙’,连他的船队一起抄了。”

    庄寒天这段话说完,众人哄堂大笑了起来。绝大多数穿越者都是现代城市人,和空军大院里长大的庄寒天相比,更持守现代文明的价值规则,但似乎在面对古代社会的现实问题上,反而不如他善于拿捏。

    “好吧,那就这么决定,马上实施。”常镇业见庄寒天如此坚决,也只好答应了下来。

    “还有啊,我这次带了一百多个人来南京。”庄寒天继续说道,“其中十几个是林兴珠要求调任长江水师的。”

    “调任长江水师?”

    “是啊。绍宽之前给海军整改定的调子,以后长江水师和外洋海军分开,南京以下的水面和沿岸卫所、炮台归海军,南京以上归长江水师。我和林兴珠研究过了,长江水师衙门设在武昌,主要管着洞庭湖、鄱阳湖两片水域,还有就是长江江面,将来不打仗了,就护护航,清剿一下水贼。”

    “哦,那沿海出身的军官,调任内地,他们愿意吗?”

    “愿意啊,怎么不愿意。”庄寒天瞪着眼说道,“这些人多半是船民出身,连个陆地上的家都没有,从小父母也不怎么管,大部分三、四十岁了还是单身一人。你让他去长江水师当官,管几条船,每月拿几两银子的铁杆庄稼,还不用像海上那样顶风逐浪,你说他愿意不愿意?”

    “有道理啊。”毛渊明连连点头,又问道,“那其余的人呢?”

    “剩下一百来个,是年龄偏大安排转业的。林升准备让这批人去定海的海军学校当教官。”

    “当教官,在定海直接当不就是了,来南京做什么,又不是高级将领赴任之前需要面圣聆训。”潘兴又开始在庄寒天的话里挑刺。

    “废话,我会无端把他们带来南京吗?”庄寒天一脸不屑地看了看潘兴,继续说道,“这些人要转业,就要给他们成家立室,我之前不是跟老许报备过这件事吗?让羽林苑拨一批女孩子嫁给他们。”

    “哇,你一开口就是一百多个姑娘啊。”林樱几乎要惊呼起来。

    “你就说有没有吧,林妈妈桑。”

    “去你的!”林樱狠狠地瞪了庄寒天一眼,“你个空军马鹿,KTV王子的气味都快把房子撑爆了。”

    “哈哈哈哈……”众人都大笑起来。

    “说正经的,有没有嘛。”庄寒天倒是满不在乎,继续朝着林樱说道。

    “有有有。你把具体的数字告诉我,我明天就给你安排。”

    “等等,要是一下子调走一百多女役和宫女,好像对宫里的影响也挺大。”鲍婧忽然说道,“林妹妹,你有办法补充吗?”

    “有啊。马上秋天开学了,今年高三的女生又要入宫实习了,正好能够顶她们的位置。”

    鲍婧点了点头:“啊,这样的话,那我就放心了。”

    “那还有别的事吗?我看你的报告这么厚一叠,应该不止这些事吧?”毛渊明又问道。

    “报告之所以厚,是因为我们和林升、林兴珠把长江口到珠江口之间的所有沿海卫所、要塞、炮台的配置给研究了一遍,写了几万字的建议。”吴千帆终于有机会说话了,“需要军机处研究批准。”

    “别研究了,直接打包快递给项绍宽,让他和郑克臧作最后的决定。”庄寒天摇了摇头说道,“军机处有纪律,这样的重大决策,要交给绍宽、宪华和郑克臧来做。”

    “啧啧,到底还是空军大院长大的,讲起纪律来,还真不含糊。”潘兴又“酸”了庄寒天一句。

    庄寒天却又是满不在乎,反而顺着话头说道:“那当然,我姥爷当年跟我说,小事再怎么调皮捣蛋都行,大事一定要守纪律、讲原则,这是军人的第一要诣。”

    在场的众人都不禁感佩,看上去吊儿郎当的庄寒天,真的做起事情来,还确实有些过人之处。

    不过,对林樱来说,要给一百十五个老光棍安排老婆,也不是件容易办的事情。不要说把还不到二十岁的女孩子送去给三十几四十岁的老兵油子当老婆,林樱自己心理上非常别扭,就是完全不考虑情感,也不容易办。

    主要是女孩子们进宫充当宫女和女役之后,大部分做得都不错,有些甚至已经得到了后妃们的信任和喜爱,不愿意放走。林樱东拼西凑,还把在科技组的工场里生产巧克力的女工也召回了几个,才凑齐了一百十五个人,准备交给庄寒天。

第六十八章 沂州大败

    羽林苑的女孩子大部分长得并不漂亮,而且因为营养水平不高,发育得差强人意——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的话。不过,对于这批海军教官来说,这些女孩子好在青春靓丽。海军教官的平均年龄将近四十岁以上,却都还是老光棍一条,女孩子们都不到二十,在老光棍们的眼里,是怎么看怎么光鲜。

    为海军教官们分配这些女孩子的方式是抽签:每一个女孩子都被编上号码,写号码的纸团全部放在一个箱子里,海军教官们依次抽签,抽到几号,几号女孩子便从此属于他了。

    女孩子们免不了哭哭啼啼,既是对离开羽林苑的不舍,也是对未来生活的恐慌,尤其是要和可以当自己爹的老男人一起生活。

    林樱便安慰她们说,女孩子迟早是要嫁人的,这些海军教官在军校任教,生活稳定,薪俸也不错,嫁给他们安心做个家庭主妇也挺好。另外,林樱还嘱咐这些女孩子,到了定海之后也要相互照应,和往日一样亲如姐妹。特别地,林樱还召集了几个担任过后宫领班的女孩子,成立一个联络小组,叮嘱她们到了定海之后,要定期写信来报告生活情况,如果有女孩子去世,或者丈夫去世了,都要及时通知羽林苑。

    海军教官们自然是欢天喜地,尤其是毛渊明为他们安排了集体婚礼,令他们大开眼界。海军教官们大多是父母双亡、兄弟失散才投身郑氏水师的,没有亲戚,也无法举行俗常的拜高堂之类礼仪。毛渊明因此请了鲁王朱弘桓为大家证婚,这个举动显然令这些老兵油子大为感动。朱弘桓又代表皇帝向新人们赏赐布帛和红包,红包里的钱虽然不多,但“御赐”这个名目,也足以让大家高兴起来。

    婚礼过后,海军教官们将各自的新娘带回临时住所,享受皇恩浩荡。林樱只能偷偷地抹了一行眼泪——自己看着长大的孩子们,终于开始出嫁了。

    庄寒天的报告用快船送往了前线,很快得到了郑克臧的批复:完全同意。

    和批复一起送回来的,是最新的战况报告。明军在徐州附近休整了一个多月,整编了鄂札手下的一万多军队,留下了全部的满兵,编成了四个佐领,汉兵留下大约三分之一,其余全部遣散。大家对这件事也非常理解,因为项绍宽和吕宪华都是精兵主义者,不喜欢军队规模庞大。

    刘国轩也已经顺利进入河南境内,攻陷了汝宁府——也就是三国时代著名的汝南,或者说现代著名的驻马店——并且兵分两路,刘国轩自率主力向开封进军,同时分出两万人马给曾养性,向西进攻洛阳。

    唯独东路军遭到了定海登陆以来最大的挫折,在山东沂州一带突然遭遇了清军骑兵队。在完全不知道对方来路的情况下,进行了激烈的野战。日军酒井忠举所部六千人伤亡了三分之一,佐多久逵的手下也有一千多伤亡,蒋一正自己率领的“忠字营”营总吴荣先阵亡,军力也损失大半,以至于番号在战后被取消,残余的少数兵力被归入了朱议浙的部队——朱议浙的手下也折损了好几百人马。

    毛渊明对这个结果感到非常意外,且不说这是明军在局势占优之后的罕见大败,正常情况下,军队就算兵败溃散也不至于有这么高的伤亡率。潘兴对此的解释是,日军是在完全陌生的地形作战,因此即使遭到突袭,足轻们也不敢轻易溃散,因为和大部队失散几乎必死无疑,不如抱团死战,反而导致伤亡率畸高。

    实际上军报里的分析也印证了潘兴的观点,日军虽然本身伤亡惨重,但对清军也造成了一定的杀伤,从战场遗留的马匹尸体来看,至少有二百左右的清军骑兵被击毙或者弃马而逃,另外步兵也有数百伤亡。从俘获的几名清军口中得知,这支清军原本是宁古塔将军巴海的手下,由副都统郎坦率领,刚刚调到关内才一个多月。

    众人对这个结果反应不一,常镇业哀叹马上又要付出大笔的抚恤金,尤其是需要支付给每个日军的抚恤金是明军的两倍。潘兴和庄寒天都觉得,虽然打了败仗,但至少听到了一个好消息,那就是清廷从关外继续调兵进关,意味着清廷决心顽抗到底,没有撤到关外的打算。

    当然,收到这样一份军报,必须要马上开始工作。阵亡的士兵会原地火化,骨殖打包之后和遗物一起运回南京,然后由南京军机处分拣,送往家乡交给亲人。日军的遗物全部交给高泉性潡大和尚,由他负责安排法事超度之后,再择期装船送回日本。

    庄寒天收到了批复,显得信心满满,和吴千帆一起,带着新婚的教官们,登上了回定海的船。走之前,还不忘反复叮嘱常镇业,要尽快开始发行债券。常镇业也只得哄他赶紧上路。

    到了格里高利历的9月初,在白露的当天,羽林苑秋季开学,学生们重新开始上课,林樱也要开始忙碌了。

    时间不知不觉地又过去了一个月,唐云沛和谢成武从福州慢慢悠悠地回来了,一去一来花了一个多月,好像有些太长了。

    当然,两人也并没有游山玩水。说起这一个多月的事,唐云沛倒是兴致盎然。琉球使者一行坐船离开南京,因为遭遇台风,在黄岩县的海湾里避了好几日,花了十多天才到达福州。福州的天气也不怎么样,无风则炎热,有风则大雨,不过作为岛民,琉球人显然比穿越者们更加适应这样的天气。

    众人在福州逗留了五天,选定了领事馆以及中山书院的位置,丈量了土地,还规划了一条道路,便与出入。鲍婧对于“中山世土”、“中山书院”这样的名字感到奇怪,问会不会和广东的中山混淆。常镇业只得为她解释说,孙中山的出生地是广东香山县,那个地方是因为出了孙中山而改名为“中山”的。在中原地区,容易混淆的是北方的“中山国”,但中山国早在战国后期就被灭了。就明朝本身而言,唯一会被混淆的是“中山武宁王徐达”,不过应该也没什么大碍。

    唐云沛说,自己为领事馆和书院画了图纸,交给尚熙带回首里,呈给尚贞王观看。然后,琉球使团和大明册封使林云铭、吴任臣,以及李书同、陈枫、秦九儿等人一起扬帆向东,前往琉球。

    唐云沛和谢成武原路返回,经过定海的时候被庄寒天拉住,又住了几日。

    定海海军军官军校的选址就在原本的定海军营和招宝山之间,因为来不及建设,目前还是营垒帐篷的临时状态。定海军校的设计规模是能够容纳三百人同时在校学习,这个规模是按照将来大明皇家海军拥有十万兵力计算出来的。军校建筑包括教室、宿舍、饭堂、图书室等等,最重要的还有储存枪炮、弹药的仓库,现在地面都已经清理平整好了,只等开工。

    庄寒天要求二人无论如何都要为定海军校的建设出些意见。唐云沛只得又花了几天帮助修改了图纸,谢成武也帮着重新设计了排水沟渠,一直到庄寒天和林升都满意为止。

第六十九章 郑家有子

    一个多月又匆匆过去,赴京师议和的大明使团,不出所料被康熙打发了回来。

    康熙对待使团的态度自然是热情欢迎,就像大明欢迎福全、明珠、慕天颜那样,多次设宴款待。郑王朱由某作为皇帝朱慈炤的叔辈,被康熙敬称为大明皇叔,礼敬有加,郑斌、冯锡范、黄百家、潘耒等人都得到了康熙的赏赐。

    不过,谈判就没有那么顺利了。

    鉴于如今的战场形势,康熙的要求相比之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谈判代表的明珠坚决要求以停战为前提,否则谈判无以为继。具体的要求就是,明军在开封、徐州一线停止前进,清军退守济南,中间留出几百里的非战区。为了表达“善意”,明珠甚至提出可以让图海让出洛阳,退守关中。

    而郑斌则谨守项绍宽的指示,坚决表示先有议和后有停战,不过,为了体现诚意,向明珠移交了二百多名顽固要求北归的满人。并且,在许纬辰的授意下,郑斌向明珠提出,如果康熙愿意接受,大明可以同意清朝大致占有辽朝的国土,大明与清朝变为兄弟之邦,不过不是康熙与朱慈炤结为兄弟,而是以朱慈炤为兄,顺治为弟,康熙称朱慈炤为伯,实际上就是宋金嘉定和议的模式倒过来。

    年轻气盛的康熙当然不可能同意这个方案,但形势所迫,也不敢对使团动怒,只是将使团在京城滞留了半个月。

    半个月的时间里,黄百家和潘耒专程拜访住在徐乾学家里的顾炎武。黄百家转致了大明皇帝朱慈炤和自己的父亲黄宗羲的问候,潘耒则恳请恩师南下。顾炎武身处康熙的监视之下,当然暂时无法南下,但对大明朝廷和众人的问候表示感谢,还亲手写了两封信,请黄百家转呈朱慈炤和黄宗羲。

    使团从京师返回时,再次经过徐州,当时明军已经完成休整和整编,准备向济南方向开拔。许纬辰让郑斌转告毛渊明和陈永华,要尽一切力量向前线运送冬衣、木炭和粮食,明军决定要在这个冬天,和清军进行最后的决战。

    林樱对战事帮不上什么忙,但眼下也有一件要紧的事情:陈三娘已经临近产期了。

    生孩子这件事,从东宁到杭州再到南京,林樱、鲍婧和马心如的三人组合已经承接了很多次,有些熟能生巧了。陈三娘被从织造府转移到宫中居住,这是胡皇后的意思,鲍婧和马心如也觉得宫中人手多,便于安排。

    三个班组的宫女被一早安排到陈三娘所住的储秀宫,三班倒日夜伺候,候选的奶妈也从南京外城选定了十几个。眼看陈三娘胎动,鲍婧便请洪淑贞暂时放下宫正司的事情,到储秀宫陪伴女儿。两天之后的下午,陈三娘顺利地生下了一个儿子。

    这个男孩儿显然令所有人都兴奋异常。郑克臧从此有了嫡子,陈永华一家自不待言,郑氏的旧臣们也看到了郑氏传承,共保富贵的希望。胡皇后亲自到储秀宫看望了母子二人,还送了金锁、虎头鞋。在林樱等人的眼里,胡皇后完全没有大格局,所有的行为都是江南水乡富裕人家女子的自然习俗,或许在她眼里,郑克臧一家就好像一门关系不错的亲戚似的。

    陈三娘生了儿子的消息,毛渊明用快船日夜兼程送往前线,告诉郑克臧。

    几天之后,消息从前线传回来,北伐军已经将战线推进到了济南附近。副都统郎坦在沂州击败了蒋一正所部之后,并没有退回济南驻守,而是继续利用机动性袭击了北进中的明军主力,但被李荣、陈世凯等人击退。可能是考虑到守城不是黑龙江骑兵队的特长,郎坦直接放弃了济南退往北直隶沧州。

    明军进入山东地界之后,已经明显感到情势逆转,抗清的义军从四面八方赶来投奔,山东东部的青州府、登州府、莱州府等处的官员纷纷主动上表请降,攻陷济南府也只是时间问题。

    郑克臧让通讯兵捎来一封信,告诉陈三娘安心休养,凯旋之日已经不远了。只是,越往北方进发,越感到天气寒冷,又催促军机处和陈永华尽快将冬衣、木炭、火炮弹药等物运往前线,常镇业和陈永华自然是紧锣密鼓地照办。

    陈三娘住在宫中,总觉得有些僭越,几次提出想要搬回织造府,可胡皇后始终不让,说是无论如何要等孩子满月了再走。

    孩子的满月酒办得非常隆重,皇帝皇后都赏赐了礼物,百官到贺的不少。孩子的名字还没有决定,要等郑克臧凯旋之日亲自来起,小名就暂时唤作延舍——将孩子命名为“某舍”是福建人的习俗,郑经的小名叫锦舍,郑克臧本人叫钦舍。

    一片喜庆祥和之中,两广总督洪磊送来了一份让人极不舒服的奏报:广西的吴世琮再度派兵进入广东境内掠劫,杀死军民数千人,驱逐了高州府茂名等县朝廷任命的官员,代之以他自己的手下。

    军机处立刻和六部召开联席会议,大部分官员都主张让洪磊出兵夺回这些州县。不过,潘兴拿出军机处的数据一看,广东明军不过数千,洪磊也不是带兵的将才,单打吴世琮已经有些吃力,万一吴世璠从湖南出兵支持吴世琮,则根本不可能取胜。

    权衡之下,陈永华提出,不如暂时装聋作哑,让洪磊加强广州城的守备,维护海上贸易和交通线路,只要广州城安全,就算被吴世琮侵夺一些州府,也不足为惧,等到北伐胜利之后,惩治吴世琮只是举手之劳。

    毛渊明也觉得,吴世琮胸无大志,掠夺州县只不过是目光短浅利令智昏,未必会再有进一步的行动。但如果彻底装聋作哑,吴世琮这类小人肯定会得寸进尺,不如派遣使者前往斥责,一方面拖延时间,免得事态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也从心理上震慑一下吴世琮,让他有所收敛。

    大家对此没有异议,只是使者的人选不太好定,因为谁也不知道吴世琮会不会有什么出格的举动。最后决定,由顺郡王耿显祚担任使者,一来这个使者的级别够高,能体现朝廷对吴世琮的重视,二来若是真的被吴世琮拘禁甚至杀死,也没谁会觉得可惜。而且,站在朝廷的角度,完全可以说成是对耿显祚的一次考验,看看他的表现是否会比他那个反复无常的老爹强一些。

    按照之前和朝鲜方面达成的协议,朝鲜国王每年会派一个使团到南京,祝贺冬至、新年和皇帝千秋节,这个使团每年冬至前一个节气——大雪的时候到达南京,等第二年三月初再回国。不过,今年因为农历年开始较晚,格里高利历12月6日的大雪,对于时宪历来说只不过是十月二十七。

    使团带来了极好的消息,朝鲜国王李焞已经派出了一支一万两千人的军队,向着辽东进军。根据朝鲜方面的判断,因为大批关外清军入关,辽东防务空虚,朝鲜军队将会在山海关外建立据点固守,阻断关外清军与关内的联系。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相当实在的想法,毕竟,朝军的战斗力比之关外清军,未必有取胜的把握,但如果筑起营垒利用火炮防御,倒是可以坚守一段时间。

第七十章 一缕胎发

    冬至过后,即使是南京的天气也开始变得寒冷,站在长江边开阔的河滩上,可以感受到凛冽的寒风从脸上刮过。

    云姨一直在挂念,身在北方的穿越者,此刻必定是在更加寒冷的环境里爬冰卧雪。虽然陈永华和常镇业用尽了吃奶的劲向北方运送了大量的棉衣,但一辈子还没到过长江以北陈永华,或许也无法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冷。

    前线的通讯兵再次到达南京,带来了北伐军决策层的信,信里措辞严厉地要求军机处加快运送木炭和棉衣,搞得陈永华和常镇业都有些无奈。为了征收这两样东西,已经在徽州和常州等地引发了几次小规模的民变,尽管很快都被镇压或者安抚下去了。

    但是,既然前线需要,那么砸锅卖铁也要供应。陈永华再次向附近各州县行文,要求多多征缴棉花和木炭。常镇业又狠了狠心,向苏、松、杭、湖、嘉这五个天下最富裕的府,强制摊派了十万两十年期国债,将经费用于收购物资。

    信里还说了一个更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求南京军机处运送一大批人赴前线,包括三十名太监、一百五十名宫女、六十名女史以及二百名书吏,其中王府首领太监何七必须同往,穿越者唐云沛、谢成武、李书同、朱苍酢、温如嵩、文济世、沈之莹和秦九儿等八个人在点名北上之列,另外,请罗文炤主教也随同北上。

    毛渊明大为惊讶,因为许纬辰在信里说道,调动这些人的目的是为光复京师作准备。

    “收复济南府才二十几天,先头部队刚刚进入北直隶境内,就开始为光复京师作准备了?”

    “看来,仗打得很顺利,有点’解放战争慢不得’的感觉。”潘兴如此为毛渊明解释道。

    “希望他们快吧,仗再不打完,经济都要撑不住了。”常镇业倒是有了一种看到了希望的感觉。

    “这个你别担心,我们没钱了,康熙更没钱。”潘兴接着说道,“江南财赋之地都被我们占着,康熙必须在战场上快速胜利,否则更撑不住。”

    “这么说来,我们胜局已定了?”毛渊明笑得有些开心,“康熙应该已经没有打大胜仗的实力了吧?”

    “肯定没有了,但是也不能让康熙跑去东北了。东北那个天寒地冻的地方,再要抓他就难了。”李书同是东北人,刚刚从温暖的琉球回来,一想到东北的寒冷,心里还是有一丝凉意。

    毛渊明点了点头:“那行吧,就按信里的要求办。”

    李书同不知道项绍宽和许纬辰为什么点名要自己北上,不过既然被点名了,便花了几天时间向毛渊明交代手头上的工作,然后回织造府打点行装。

    其实需要李书同自己动手的事情也不多,云姨早已按照一直以来的习惯,为大家整理了箱子——只不过现在生活水平改善了,每个人的箱子从一个变成了三个,全是衣物、干果点心之类,甚至路上用的草纸也备好了。

    李书同自己整理了几本书,心爱的吉他拿起来想了想,又放回了原处。

    吃过晚饭,秦九儿过来找李书同,说很想在南京过完年再北上,现在天气冷得让人不想动,而且南京以北,大概就没有什么繁华的地段了吧。李书同听了直摇头,说军机处的决定不容违抗。

    秦九儿便扯着李书同的袖子,娇嗔地要李书同再和毛渊明商量商量,李书同帅气的脸上露出了无奈的笑容,只是不肯答应。

    两人正嬉闹着,林樱站在了门口,轻轻地咳嗽了两声,说道:“没打搅你们吧。”

    “啊,林姐姐。”秦九儿马上撒开了李书同的手,几步并作一步跑到了门口,挽住林樱的胳膊说道,“真的要我们现在就出发吗?”

    林樱微笑着拍了拍秦九儿的手背,说道:“九儿啊,我也舍不得你们走,但前线说要你们去,我们也不能不照办。北伐是天大的事嘛。”

    秦九儿失望地一噘嘴,不再说什么。

    李书同理了理衣服,站起来问道:“林樱,你这么晚过来,有什么要紧的事吗?”

    “晚么?我看你们两个不是挺精神的吗?”

    “嗨……你说这个干嘛?”李书同有些尴尬地笑了笑,“咱们说点正事好不好?”

    “好啊,我就是有正事要找你。”林樱说着,拿出来一封信和一个小纸包,递给了李书同。

    李书同伸手接了过来,问道:“这是什么?”

    “这封信和这个小纸包,你千万别打开,更不能弄丢了,到时候见面交给老许。”

    “哇,你还真惦记着他。”秦九儿调皮地说道。

    “九儿你别闹啊,信里都是公事,尤其这个纸包,还挺重要的。”

    “哦?里面到底是什么?能告诉我吗?”李书同问道。

    林樱摇了摇头,说道:“你们两个就别问了,反正是挺重要的东西,一定要当面送到。”

    “行,那我记得了。”李书同说着,将信和小纸包放进了自己的布包里。

    “那我先走了,不打搅你们两个了。”林樱站起身来,朝门外走去。

    “哎,不打搅,我们也就是商量一下出发的事情。”李书同脸上微微一红。

    “嗯,那你们就好好准备吧。”林樱说着,一溜烟地走了。

    秦九儿见林樱走远了,便轻声问道:“书同,这纸包里是什么,要不拆开来看看?”

    “那怎么行?人家叮嘱过不要拆看,怎么能做偷鸡摸狗的事。”

    “信就不拆了,可纸包里是什么,看一眼总没问题吧?”秦九儿又一把挽住了李书同的胳膊,“你看那个纸包又小又轻,还这么柔软,感觉里面最多是一片布,或者药粉什么的,不会见不得人吧。”

    李书同拗不过秦九儿,只得从布包里将纸包取出,小心翼翼地打开,凑近蜡烛一看,却是一撮又细又软的头发。

    “咦,这是谁的头发呀?”秦九儿好奇地问道。

    李书同皱着眉头想了想,说道:“这好像是婴儿的胎毛,成年人的头发不至于这么细,这么软。”

    “那是谁的呢?”

    “不去管它了。你现在知道了,千万不要说出去,免得林樱生气。”李书同说着,又十分仔细地沿着纸包原来的折痕,将头发重新包了起来,放回到布袋里。

    几天之后,众人在仪凤门码头送别,女孩子们少不得伤感落泪。和李书同们一起北上的,除了许纬辰点名索要的太监、宫女等人之外,还有三十多船的棉衣、木炭,都是最近抓紧从附近州县征集的。毛渊明又再拨了二十名英国卫兵,作为路上的安全保卫。

    八位穿越者和罗文炤主教同坐一艘大型官船,原本是在秦淮河上停泊,作为官员们休憩娱乐的场所,有近二十丈长,船舱分上下两层,总共有十二间卧房,还有厨房和花厅。船后还跟着一艘补给船,装着食物和水。

    船队从仪凤门出发,借着风势和水流向下游的扬州方向前进,在到达扬州之后折转向北,进入运河。运河水深较浅,船只可以撑篙前行,在大多数的河段并不需要拉纤。

    一路上虽然寂寞无聊,但还是好过海上航行,毕竟两岸还有些景致,不似茫茫大海之上,海水的尽头还是海水。而且,船队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沿途市镇停泊,稍事休息,大家上岸活动一下筋骨。

    罗文炤趁着这个机会,问起“毛利国”在哪里,国民有多少人,信仰什么宗教。李书同怕露馅,只是敷衍他说,毛利国人口不多,也有信佛教的,但信毛利乡社神明的居多,如同满人的萨满宗教。

    说到萨满宗教,温如嵩自然又是滔滔不绝,说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皆是萨满巫师,商周古人也多是如此。把罗文炤听得云里雾里,叹为观止。

第七十一章 康熙会跑么?

    船队一路北上,经由淮安、徐州,再向北转入山东境内。沿途一派清冷萧瑟,人迹罕见,除了延运河而建的市镇,几乎看不到百姓的踪影,恐怕既是严冬之威,又多是战火所致。

    前后花了二十多天,船队终于到达了北直隶的沧州地面。明军在沧州建了一座临时大营,驻守着一营人马,营总是傅成。

    李书同知道傅成自从在定海大营投降了明军,一路跟随项绍宽作战,不过并没有太大的功劳,至今也只是个营总,不过显然是赢得了项绍宽的信任,可以单独带兵驻扎。

    寒暄了几句,李书同便从傅成口中问出,大军刚刚在沧州附近与清军郎坦部大战一场,利用兵力上的优势围攻敌军,歼敌数百,迫降余部,但总兵李荣在郎坦的一次突击中被火枪和弓箭连续射中,不幸牺牲。

    众人听完,都十分惊讶。在光复战争进入最后的胜利阶段时,还会牺牲李荣这种级别的高级军官,实在令人心痛。

    傅成还告诉众人,刘国轩在攻克开封府以后,没有再攻城略地,而是领兵驰进,在一个月时间里一口气到达了真定府。眼下的形势,郑克臧的主力已经进驻河间府天津卫地方,离京师只有两天的路程。明军对京师的合围就要完成了。

    李书同有些疑惑,觉得山西、北直隶各地都还在清廷掌握之下,也有不少驻军,难道没有人带兵来勤王?对此傅成也解释不清,只是说各地清军数量不多,而且并非精锐,不堪一击,来了也是送功牌而已。

    既然如此,李书同一行也不在沧州多作逗留,继续向河间府方向前进。

    两天之后,大家终于看到了明军大营上空飘浮的热气球。经过科技组的长时间努力,热气球的品质再有提高,在南京制造的热气球有特定的涂装,气球上写着一个巨大的“明”字,轿厢则是亮瞎眼的红色条纹,四面还画着兽头。相信没见过热气球的清军和百姓,看到之后心里都会一阵恐惧,而在李书同们的眼里,看到了热气球就是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尽管有军机处的令牌,众人还是在大营的门口等了几十分钟,才等到姜承志带着人到营门迎接。

    大军离开南京也不过是一年时间,出发前,谁也没想到一年之后就能在里京师不过二百里的地方相见。沈之莹和秦九儿一边一个,搂住了姜承志的胳膊,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弄得姜承志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李书同别的事情先不说,让姜承志先安排人接收物资,太监、宫女和书吏们在何七的带领下,跟着军中的书记官前往住处。

    姜承志则喜气洋洋地,带着大家进到一座巨大的帐篷里。

    帐篷里摆设了好几张桌子,还有两个大火盆,烧着木炭,比外面暖和得多,洪诚丘正指挥着几个伙兵准备饭菜,看到李书同等人进来,热情地招呼大家坐下。

    李书同刚坐下便着急地问道:“前线情势究竟如何,为什么催我们这么快就要北上?军报里又语焉不详。”

    “哈,有些话,不好写在军报上。”姜承志笑着答道,“我们一开始进军很顺利,打到济南府之后却遭遇了连场激战,东路军的惨败大家都知道了吧。后来我们也和郎坦打了几仗,关外的清军好像战斗力还蛮强的。”

    “那打的结果怎样?”虽然身在天津就能够说明明军打赢了,但大家还是想知道一下细节。

    “关外的清军善于运动战,骚扰很厉害,单兵能力也不错。不过嘛,毕竟我们兵力占优,而且火器数量高得多。绍宽和宪华运用’不粘的磁性战术’,不断和敌军接战、脱离,在沧州附近连续打了两天两夜,活活耗死了清军。最后郎坦实在打不动了,我们就让鄂札出面劝降。这个郎坦倒也是条汉子,听说我们愿意放过他的手下,就接受了劝降。”

    “那挺好啊,康熙岂不是再没有援军了?”

    “嗯。不过,绍宽还是不放心,所以……”

    “所以什么?”

    “所以,他和郑克臧一起,带兵向顺义县方向包抄过去了。”

    “什么意思?顺义县很重要吗?”秦九儿在京城读的大学,但对周围的地理形势却不太熟悉。

    “重要啊。”洪诚丘答道,“从京师向关外逃跑,或者从关外向京师支援,有两条通道,一条是沿海的辽西走廊,也就是通往山海关的。另一条就是燕山山脉中间的谷道,经过顺义、密云通往承德。绍宽的意思,就是迅速占领顺义县城,阻断康熙走这条路的可能性。”

    “那康熙不能走辽西走廊吗?辽西走廊相对宽阔,很难堵截吧?”李书同却是对京师通向东北的道路非常熟悉,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疑问。

    “这个嘛,你别担心。辽西走廊现在已经在我军的威胁之下,清军想要通过是可以的,但康熙如果要跑,不太可能轻装简从地跑。他要是这么做,我们固然是抓不住他,但他逃到了盛京,也是两手空空,拿什么指挥关外的文武官员和军队?就凭’皇帝’这两个字吗?”洪诚丘非常犀利地解释道,“所以康熙要跑,必须要带上京城的文武官员和八旗家属,这些人估计得有几万人,男女老少都有,他们想要通过辽西走廊逃到关外,和刘玄德走当阳道长坂坡有一拼了。”

    李书同听完,皱了皱眉,又问道:“要是这么说,康熙应该一早就开始向盛京转移这些人,最后留下一些精锐部队保护他自己,等到我军兵临城下,他就可以向盛京逃跑了。不必像今天这样进退两难。”

    “话是这么说,不过呢,我们也分析过康熙的心态。”洪诚丘继续说道,“康熙没能料到我军进展如此迅速,一年时间就能从南京打到京师。所以他一直在走与留的选择中犹豫不决。”

    “对。康熙想走,又不敢走。满清入关时间不长,军事贵族体制还没彻底瓦解,所以康熙的统治很大程度上依靠在京师的汉人官僚,如果回到盛京,汉人官僚大多不会跟着去,到时候谁当皇帝,恐怕又要有一场腥风血雨了。”姜承志也跟着解释道。

    “我明白了。从一开始,康熙就和’平定三藩之乱’这件事深度绑定了,如果清朝战败失去了天下,满洲贵族们不会再认康熙这个皇帝的,所以康熙即使有机会走,他也不敢离开京城。只要一离开京城,他只不过是满洲上三旗的旗主而已,其它五个旗的力量比他大,从心理上也不会再服这个一再战败的人。”李书同马上理解了洪诚丘和姜承志的思路。

    洪诚丘摸了摸自己的小平头,又说道:“是的。不过呢,我们还是不能掉以轻心,因为我们的一切推论都是以康熙这个人保持理性为前提的,万一他头脑发热,真的跑了,虽然对他本人没有什么好处,但对我们来说却有很大的坏处。”

    “对。难怪老许多次提出,要和康熙和谈,要让康熙有侥幸心理,就是为了防止他头脑发热,跑去盛京。”李书同说着,朝周围看了看,又问道,“老许人呢?怎么没看见他。”

    “他呀,忙得不可开交,刚才听说你们来,就让我们俩来迎接,说他忙好手头的事情就过来。不过,就是不知道天黑前能不能忙好。”

    “老许真可怜。”秦九儿又撅着嘴说道,“军前的事情比我们在南京繁琐得多吧。”

    “事情再多也要来陪你们吃饭呀。”随着声音,帐帘一挑,许纬辰从外面走了进来。

第七十二章 康熙跑不了

    “靠,老许,你瘦了一圈啊。”谢成武惊讶地喊了起来。

    “嗨,谁都是瘦了一圈呢。”许纬辰缓步走到桌边,拉着一张凳子坐了下来,“前线嘛,忙个不停是正常的。”

    “那你也是格外的瘦啊,我看老姜和诚丘倒也还好。”

    “他们两个善于保养呗。”许纬辰说着,笑了起来,“你要是见到绍宽,就会发现比我瘦得厉害的人还大有人在呢。”

    “是啊,别说绍宽了,就是美军吕宪华,黑铁塔一样的身材,现在也落了相了。”姜承志摇着头,幽幽地说道。

    “哎,别说这个了,说正经事。你们一路上还顺利吧。”许纬辰摆了摆手说道。

    “顺利,虽然天气冷了点。”沈之莹在绒质的斗篷里缩了缩身子,“我还是第一次遇到这么冷的天气呢。”

    “你忘了?这是明末的小冰期啊,要到康熙后期才能解除,肯定冷啊。”李书同伸出手,刚想抚一下沈之莹的头发,突然意识到有些不妥,生生地把手缩了回来。

    沈之莹却神色淡然,轻飘飘地说道:“我当然知道啊。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还专门研究过西方学者的观点,西方学者把这段时期叫作蒙德极小期,从明末到康熙晚年,太阳黑子活动极其微弱,导致一个漫长的小冰河期。”

    “咦,美国留学回来的真是不一样啊,我们只知道明末小冰河期,不知道还有专门的天文学研究呢。”姜承志夸赞道。

    “西方的观察资料积累得完整啊,蒙德极小期实际上要到大清光绪年间才被英国天文学家蒙德提出来,而科学验证一直到1970年代才完成。”

    “哇,沈美女连这个都懂。”姜承志继续毫不吝啬地赞叹。

    许纬辰也跟着笑了笑,说道:“嗯嗯。正因为如此啊,战争消耗对我们来说是承受不起。气温低,粮食产量就低,打持久战可不行。”

    “所以必须毕其功于一役。”洪诚丘马上接着说道,“绍宽现在去截断密云谷道,我们在这里看着辽西走廊,刘国轩会很快绕行到京城的西侧,从三个方向上形成对京城的合围。蒋一正在山东打了败仗,损失不小,不过很快也会跟上来。到时候,京城周围会有十万左右的明军,完全控制住局势,康熙想不投降也不行了。”

    “嗯……局势还是相当不错的,只不过,我还是有些担心。”

    “担心什么?康熙应该是跑不了了。”李书同问道。

    “他跑不了是肯定的,但我也不希望他乱来。”

    “乱来?比如?”

    “比如有些皇帝,在完蛋的时候,会举火自杀。”许纬辰缓缓地解释道,“若是康熙也来个杀身成仁,他死了不足惜,可紫禁城的宫室重修价格非常昂贵。”

    李书同点头说道:“这倒是,南京紫禁城修到现在才修完一半,银子和木材都缺啊。”

    “还有啊,京城有六部九卿衙门,里面存有大量有用的资料,全国的户籍、土地、人口,军事要隘的地形、布防,等等,这些资料若是被焚毁,也是无可估量的损失啊。”

    “对对对,当年刘邦入咸阳,萧何什么都不抢,只抢各种秦朝的文书,因为他知道这些东西的重要性。后来刘邦也是靠着萧何的后勤供应,打败了项羽。”姜承志连声应道。

    “所以,我现在就在构想京师和平光复,就像当时南京和平开城一样。”许纬辰说着,用手指了指桌上的菜,“哎,我也是,一来就说这么多公事,你们一路上没吃好吧,大家一边吃一边聊。”

    “嗯嗯嗯,我也有点饿了。”秦九儿说着,用手抓了一个馒头。

    李书同吃了两口菜,歪着脑袋想了想,又说道:“京师和平光复,这个构想能实现当然好,可康熙会愿意吗?”

    “康熙愿意不愿意,无非也就是我们开出什么条件。”洪诚丘摇着头说道,“现在京城里的满汉官员们,大概也知道自己是瓮中之鳖,如果我们要他们献城投降,他们也不会不接受。至少那些汉人官员,总不至于打算为清朝殉死吧?”

    “那是不会的。别说汉人官员了,就算满人官员也没有殉死这路爱好。当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打到京师,烧杀抢掠,总共也就死了一个圆明园总管文丰,算是二品的大员。”

    “话是这么说,但我还是想有一个万全之策,能够让我们接收一个最完整的京城。”许纬辰说着笑了笑,“这事回头再商量,大家先吃。”

    “对了,朝鲜出兵辽东的事情,你们收到急报了吗?”李书同又问道。

    “收到了,朝鲜国王这次还挺刚啊,居然真的敢出兵。”说到朝鲜,姜承志又想起了在王京汉城的日子,不由得笑容浮现在脸上,“不过那些朝鲜兵战斗力有没有长进,就不知道了。”

    “希望他们有机会实战一下呗。”洪诚丘说道,“感觉被武荣训练过之后,朝军还是比原来厉害一点了。”

    众人说笑着,吃完了饭。姜承志给大家安排了住处,还非常细心地悄悄问了谁要不要和谁住一个帐篷。

    李书同忽然想起出发前林樱交代的事情,连忙叫住许纬辰,把信和纸包递了过去。

    许纬辰接过信和纸包,揣在怀里,回到了大帐之中,坐在椅子上拆看。信里所说,大多是羽林苑工作的日常和关于柏应理等人出海的细节,不过最后特别关照,说章金芫已经在许缵曾家中生下了一个儿子,母子平安,纸包里的那撮头发,就是婴儿的胎毛。至于这个孩子如何安排,以及叫什么名字,林樱也不知如何是好,还是要许纬辰来决定。

    许纬辰也有些挠头。虽说羽林苑是自己一力主张而设立的,羽林苑的各项规章制度也大多是自己搞的,但羽林苑产生下一代怎么办这个问题,因为一直觉得非常遥远,也就没怎么想过,没想到现在就要直接面对了。

    思来想去,也没有一个觉得妥善的办法,只能暂时先放一放,处理其他的军政事务。

    军前的情况就是忙碌,天还没黑,已经有人来报告,郑克臧在顺义附近遭到清军的偷袭,激战了一个多时辰,双方各有损失。项绍宽要求再增援一个营的兵力,并且说会有一批伤兵运回大营。

    许纬辰和吕宪华、陆希星一合计,觉得此战的损失应该不算太大,但也不能说小。调动兵力前去增援的同时,还要再附上十几大车的物资,以供应所需。

    第二天清早,吕宪华和陆希星便安排华尚兰所部的一个营和物资车队出发,赶赴顺义。等到了中午时间,运送伤员的车队也到达了大营。

    伤兵总数有一百多名,让大家非常惊讶的是,林玉龙居然身中两枪,还被刺了一刀,负了重伤,躺在了一辆平板车上。

    陆希星连忙指挥手下,将伤员抬到伤兵营里安置。伤兵营由岳亮亲自管理,按照平时培训的模式搭建,有灶台烧热水,配制了大量的生理盐水,医疗队给伤员们擦洗伤口,大帐里点了大量的炭火取暖。

    护送伤兵的军官,向许纬辰和吕宪华简略地报告了一下战况,清军骑兵队突袭明军的临时营垒,被明军击退,双方各有伤亡,但清军显然是实现制定了斩首计划,直接突向中军帐,差一点就杀了进去,总算被林玉龙带领的警卫队挡住了。

    听完报告,许纬辰慢慢走到林玉龙的身边,蹲下身体,轻轻地问道:“玉龙,你还好吧。”

    林玉龙漆黑的脸庞居然有些苍白,嘴唇干裂,弱弱地答道:“许大叔,我没事。少爷也没事。”

    许纬辰勉强挤出了一丝笑容,安慰林玉龙道:“你还真是少爷的一块宝啊,有你在,少爷就安全。”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0384/ 第一时间欣赏轩辕新明录最新章节! 作者:林芫美所写的《轩辕新明录》为转载作品,轩辕新明录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轩辕新明录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轩辕新明录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轩辕新明录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轩辕新明录介绍:
一个人穿越了,就能翻云覆雨,决定王朝的兴衰,改变历史的走向。
那要是一群人穿越了呢?岂不是踏平天下,一统环球?
且慢。
要做到这一点,总得会点什么吧?
造枪造炮造汽车坦克?很抱歉,没人会。
开矿建厂发明蒸汽机?很抱歉,也没人会。
一群背景和兴趣各异的文史爱好者穿越了,能做些什么?
脑子里除了历史知识的记忆,只有各种杂七杂八看似无用的东西。
怎么推翻清朝统一天下?拿头统一?
更要命的是,统一就好了吗?
大家在论坛上吵架,用键盘打爆头的日子还历历在目呢。
统一、联邦、邦联、秦制、罗马、共和……
能吵的还要再吵上一遍。
但是无论如何,穿越了就没有回头路,从弹丸之地开始改变历史的走向。一群人都想要证明自己的正确。
那么,真相是不是只有一个呢……轩辕新明录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轩辕新明录,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轩辕新明录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