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轩辕新明录TXT下载轩辕新明录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轩辕新明录全文阅读

作者:林芫美     轩辕新明录txt下载     轩辕新明录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二十五章 内紫竹院

    元宵节过后,蒙古使者们纷纷离京回旗。

    毛渊明一下子清闲了下来,便到军机处找唐云沛和谢成武,想尽快去参观一下勤诚思过皇庄。

    唐云沛对毛渊明如此心急也有些哭笑不得,只得告诉毛渊明,北方冰天雪地,出了九之后河流才解冻,建筑材料才能运到当地。如今离开工起码还有二十天呢。

    毛渊明便问,还有没有什么地方自己没去过的,趁着空闲去参观一下。

    唐云沛想了一下,说道:“京城里新规划的建筑,之前都已经带你去看过了。连只建了三分之一的羽林苑都去看了。如果要说还有别的地方,那就只有内紫竹院了。”

    “内紫竹院?”

    “是啊。在京城的西北郊外不远,有一座紫竹院,建于明朝万历初年,是当年万历朝皇太后供奉观世音菩萨的地方。在和罗主教敲定了在皇城西北角建主教座堂之后,老许跟我说,皇城之内必须所有寺庙庵堂都有一所,以示公允。僧寺和道院本来就有,连喇嘛庙都有,现在就差一座尼庵,所以要选址兴建。”

    “哦?那建在哪里了,怎么之前没听你说起过?”

    “这……”唐云沛犹豫了一下,“不如我现在就带你去看吧。”

    说完,二人出了军机处值庐,各坐了肩舆,出西华门,过了金鳌玉?桥,很快到了大光明殿附近。两人下了肩舆,由唐云沛引路向南走。

    路上人不多,那也是自然的。明军光复京师之后,将皇城中的八旗住户全数驱出,皇城恢复为禁区,平常除了官员大臣和太监宫女,只有建造宫室的工匠进出来往。

    唐云沛轻轻地对毛渊明说道:“当初老许和我研究之后,觉得皇城里可以建一座观音禅院,就以紫竹院内院的名义。不过,城外的紫竹院是僧寺,内院却是尼庵,这样方便宫中女眷礼佛参拜。”

    毛渊明点了点头,说道:“这自然是应该的。只是你搞得这么神秘兮兮的做什么?”

    “这个嘛……”唐云沛又顿了顿,说道,“这内紫竹院的设计可是我和老许精心商议之后敲定的,因为这座尼庵的功能非常复杂。”

    “非常复杂?”毛渊明不仅皱起了眉头。

    “是啊。你想。宫中妃嫔或者朝中大臣的女眷不但会有礼佛参拜的需要,说不定还会在禅院中住上几天,斋戒清修。将来宫中年老的低级妃嫔和宫女,也需要有个养老的地方。”

    “哦,所以内紫竹院还附带养老院?”

    “还不止。”唐云沛摇了摇头,继续说道,“你还记不记得,张兴扬在南京负责的神乐观事务?”

    “记得啊。老许想要张兴扬把天下道教事务都管起来,神乐观原本就是大明管理道教事务的机构,现在由张兴扬负责,继续管理。我还记得我们离开南京之前,张兴扬正在忙着编纂天下道观名录和登记道士籍册。”

    “没错,那你想想看,今后天下尼姑庵归谁管?”

    “啊?你的意思是说,这个内紫竹院还要负责管理天下所有的尼姑庵?”

    “对啊。所以内紫竹院在设计的时候,还包括了一个管理机构和一个女子佛学院,不但要管理天下尼庵,还要自己培养尼姑人才。”

    “尼姑人才……”毛渊明被唐云沛这句话说得一头黑线,不过想了想还是觉得合理,因为这是穿越者们向来的作风,“那不必问,尼姑人才自然是从羽林苑的女生中挑选啦。”

    “没错,就是要在羽林苑中挑选有天赋的女孩子,让她们在内紫竹院学习佛法,然后到各地庵堂担任住持师太,这样天长日久之后,天下尼庵就尽在掌握了。”

    两人说着话,从大光明殿南边不远的兔儿山边走过。兔儿山是元代皇帝用江南运来的奇石垒砌而成的一座假山,假山上有小型的亭台,明朝皇帝偶尔也会在亭台中举办宴会。

    唐云沛指着兔儿山说道:“你看,这兔儿山是个天然的屏障。内紫竹院的选址南面和西面是皇城的城墙,东面是南太液池,北面有兔儿山遮挡,再设个岗哨阻挡一下路人,基本就没人能打搅内紫竹院里尼姑们的清修了。”

    “啊,我明白了。你刚才神神秘秘的,其实就是想说,尼姑庵里都是尼姑,再加上在此养老的妃嫔和暂驻的女眷,都需要避开打搅,所以故意选了这块地方。”毛渊明觉得自己是想明白了,笑呵呵地说道。

    唐云沛却更加神秘地低声说道:“不止哦,你跟我来。”

    说着,领着毛渊明绕过兔儿山,来到了内紫竹院的工地。

    “你看,内紫竹院的工程也分三期进行。这里原本有八旗住户,都被我们赶走了,平整了地面开始兴建内紫竹院。”唐云沛说着,用手一指,“你现在看到的都是第一期工程,就是内紫竹院的正院和北院,已经完工了。我们当初的设计是,正院居中,包括大殿、厢房、藏经阁和伙房等等。正院东西两侧是东院和西院,东院就是女学生们学习佛学的地方,是第二期工程,现在还没开工。北院比较大,在正院和东院的北面,里面分为好多个小院,每个养老的高级妃嫔住一个小院,低级的妃嫔两人合住一小院,有八个小院是客院,专门招待来短期居住斋戒清修的女眷。”

    毛渊明听着唐云沛的介绍,脚下并没有停,沿着北院的院墙向南走,等走到院墙的尽头,果然是一块工地,东院还处于打设地基的阶段。便又问道:“正院和北院投入使用了吗?”

    “已经用上了。内紫竹院的主持师太是从京城最大的尼姑庵通教寺调来的,尼姑一部分也是从通教寺调来,另一部分是从北直隶各地的尼姑庵选进的,总共有二十多人。”唐云沛显然对内紫竹院的事情非常上心,因此细节也记得很牢,“至于北院里,现在大明没有老年妃嫔,所以你猜住的是谁。”

    “谁啊?我猜不出,你就直接说吧。”

    “是康熙的子女和他们的妈妈。”

    “咦,你们上次不是说,在千佛寺附近造大宅子,给康熙的家眷居住吗?”

    “是啊,可这不是还没造好吗。”唐云沛笑嘻嘻地说道,“在那座大宅子造好之前,这些人总要有地方住,而我们又不希望她们和康熙一起住在慈宁宫,所以去年这里造好之后,就让她们搬进来住,反正房子空着也是浪费。”

    “这倒也是。”毛渊明想了想,也觉得有道理,“若是子女跟着康熙住,康熙肯定会教导他的孩子们将来与大明为仇,不如把他们分开。”

    “对,我们当时正是这么考虑的。”

    “对了,你说了半天,好像没跟我讲西院是干什么的。”

    “西院啊,当然是女学生们的住处。她们住在西院,每天穿过正院到东院上课,散了课就回西院。西院和北院不相邻,不至于喧闹打搅了女眷们的清修。”

    毛渊明见唐云沛说话的时候脸上神情有些奇怪,便问道:“就这样吗?没有别的奥妙了?”

    唐云沛于是把原本就很低的声音压得不能再低了,说道:“其实,西院将来会作为穿越者们的’娱乐’场……”

    “嘘……”毛渊明赶紧打断了唐云沛的话,“我知道你什么意思了。你和老许是怎么想的,这事都开始张罗了?”

    “唉,老许说,这几年一直是在战争中度过,对大家的纪律要求比较高。等天下太平了,少不得让大家放松放松。内紫竹院只要管理得当,没有外人会进来,女学生们又都是我们自己从羽林苑挑选的,别人自然也不知内情。”

    “那……”毛渊明转着眼珠子想了想,问道,“女穿越者的’娱乐’,你们考虑过吗?”

第二十六章 阮登明父子

    转眼三个多月过去,天气已经开始炎热,莫朝的局势也渐渐安定了下来。

    全国各地的叛乱陆续平息,仅存的黎氏余党不是明军和莫军剿灭,就是作鸟兽散,再也不成气候。升龙城里杀气渐消,百姓又恢复了平静的生活。莫朝皇帝莫敬光向各州府下达了旨意,在今年的秋天开设恩科,录取进士。

    兴化镇三江口的筑城工程进展顺利,三个码头和一座可以容纳五千人的兵营已经竣工,洪磊又强令兴化镇的莫朝官员从附近迁来几百户人家,在临时修筑的土围城安置,负责为驻军提供洗衣等服务。

    年前曾来劳军的郑智,再度率船队前来,这次不但送来了补给的物资,还带来了两个营的新军——这是羽林苑武科班的第一批肄业学员,全部都刚满十六岁。

    项绍宽对这批人的到来感到十分惊讶,因为按照原来的计划,武科班的肄业生必须在定海军校受训一年之后才能入伍实习。不过,郑智解释说,这件事是南京军机处定的,主要是觉得在安南的实战机会非常难得,不应该错过,所以安排这批人在定海短期训练了三个月,便派来前线。而且,明军要进攻云南,少不得要补充兵力,把这些年轻人补充进来,有利于明军作战。更重要的一层意思,郑智虽然没说,但项绍宽也心里明白——真正开始培养自己的军队的时候到了。

    项绍宽于是召集郑克臧、吕宪华以及一众将领开会,商议进军云南之事。曾养性认为,应该派遣一支先遣部队,趁着夏季涨水的时机,逆流而上,在离临安府建水州最近的河滩登陆,建立临时大营,以备后续大军的进发。另外,裒主武公俊与云南广南府土司侬鹏关系甚好,可以派出使者,请武公俊派遣手下陪同,带上金银珠宝前往侬鹏处,封他爵位,请他出兵协助。

    曾养性的这两项建议,引起了与会众人的兴趣。关于派遣先遣队建立临时大营的想法,大家都没有意见,唯一的问题是人选,赵弘灿、张云翼、陈大定都请缨前往,最后郑克臧决定,由张云翼担任先锋,赵弘灿担任副先锋,克日开拔。

    而土司侬鹏则令大家感到非常亲切。云南向来是彝汉混居,遍地土司,但听上去这个侬鹏似乎和大名鼎鼎的侬智高应该有些渊源。莫敬晭便介绍说,自己被黎军追杀之时,曾逃往云南境内躲避,期间和侬鹏曾有几面之缘,侬鹏确实是侬智高后人。侬氏建有家庙祭祀侬智高,但侬智高当年曾起兵与北宋交战,在中原朝廷看来是叛逆,因此侬氏族人修家庙时,本想修一座侬智高骑白马的雕像,结果白马刚刚塑好,便被官府禁止再塑侬智高像,于是那庙里便只有白马,被称为“白马庙”。侬氏常备军队数百人,若是征召土人出战,发动五千人的大军也并非做不到。

    曾养性又说,侬氏土司占据着广南府好几个县的地盘,按照大明或者大清的规定,广南府的知府由朝廷任命,同知则称为“土同知”,由侬氏出任。但因为生活艰苦,朝廷派来的知府往往不到府城就任,而是常住省城昆明,偶尔到府视察。这样一来,广南府的事务实际上由侬氏独断,侬氏也就依然做着一方土皇帝。

    项绍宽听完曾养性和莫敬晭的讲述,便问郑克臧的意见。郑克臧觉得,按照侬氏的秉性,侬鹏应该是个野心勃勃之人,而且能和武公俊这种唯利是图的人来往,想来也是臭味相投,若是重金收买,侬鹏应该会出兵相助。

    众人对这个计划都感到满意,便又顺便商议了留守的事务。莫朝局势虽然基本安定,但明军不能不留兵驻守,升龙城和兴化镇三江口新城都要有足够的兵力把守。人选方面,除了洪磊以两广总督的身份总揽事务之外,郑克臧属意刘德杰和陈大定。两人都有些不情愿,因为都想要前去云南杀敌立功,郑克臧便劝诫二人,留守职责重大,要保障明军的后勤补给和退路,来不得半点轻忽,之所以选择二人,除了对二人能力的信任之外,还因为刘德杰需要和父亲刘国轩的主力保持联系,随时沟通进军的机要,而陈大定则需要时刻关注父亲陈上川南下河仙镇的动向。

    郑克臧的这番话不但说服了刘德杰和陈大定,也让项绍宽颇为高兴。虽然郑克臧也只不过二十三岁,但经过这些年的培养和磨砺,已经颇具大局意识,知道将两个适合的将领放在适合的位置上,而不是仅仅用于冲锋陷阵。

    一切计议已定,众人分头行动。项绍宽和郑克臧马上将莫朝新任的参从兼户部尚书阮登明招来明军大营议事。

    在莫朝之前,黎朝在第五代皇帝黎圣宗黎思诚的主导下,进行了官制改革,称为“圣宗改制”,也叫“洪德改制”,主要就是模仿大明官制,建立六部、六寺、六科、御史台、翰林院、东阁、国子监、中书监等机构。六部之上,通常不再设丞相,而是以参从兼任尚书的名义统领百官,所谓参从,大致相当于大明的参知政事。如今莫朝再兴,也沿袭这套官制。

    阮登明已经六十出头,在三十八年前也就是黎朝福泰四年高中进士,但在黎朝从未进入权力中枢,倒是因为学问上佳,担任国子监祭酒。不过也正因为如此,躲过了改朝换代的腥风血雨,不但没有被杀,也毋庸逃亡南方,反而得以被新朝任用,而且因为能说一口流利的官话,被郑克臧指定出任参从。

    找阮登明来,当然是为了进军云南的事,具体来说就是要莫朝提供需要的民伕、粮食和其它物资。阮登明听完郑克臧的话,顿时一脸愁容,表示刚刚经过了战乱,莫朝才没稳定几天,征发大量的民伕、粮食和物资非常困难,很容易再激起民变。

    郑克臧则是用不容质疑的口吻,要求阮登明必须在一个月内按照明军的要求办到,否则便按照军法严惩。阮登明知道郑克臧的军令无法违抗,只得应承下来。

    郑克臧于是又说,打算将黎氏宗族和郑氏宗族的数百人送往大明,朝见大明皇帝,并且在大明安置。此行需要有莫朝官员随行,问阮登明有什么人推荐。

    阮登明显然也不像外表看上去那么迂腐,直截了当地推举了他的儿子:阮登道。不过听完阮登明的介绍,阮登道倒也确实是个合适的人选。上一科殿试,阮登道高中一甲第一名状元,正在翰林院修习,如果作为使臣那自然是再合适不过。而且,阮登道和他父亲一样,谙习官话,这是个很大的优势。

    郑克臧想了想,觉得这个人选非常不错,便告诉阮登明,三天之后就要启程,要阮登道赶紧来见自己聆训,然后准备出发。

    阮登明唯唯诺诺地退了出去。郑克臧马上对项绍宽说道:“师父,我看着阮氏父子学问人品声望都不错,看来又不甚忠于莫氏,确实能为我所用。所以,我有一个想法。”

    “说来听听。”

    “我们写一封信,让使团带给毛大叔,把阮登道留在京城,同样在翰林院修习,然后送往内阁学习政务,几年之后送还到升龙,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出任侍郎级别的官员,以后就可以接他父亲的班,担任参从,帮我们继续控制莫朝的朝政。”

第二十七章 指桑骂槐

    黎维祫和郑根跪在太和殿的御座前,瑟瑟发抖。

    坐在御座上的朱慈炤看着二人,反而颇有些同情之意,叫二人站起来回话。两人颤颤巍巍站了起来,仍然弓着身子肃立,眼睛看着地面。

    关于在升龙受降的情况以及受降之后的具体安排,郑克臧在奏表中都已经详细说过,朱慈炤和毛渊明都非常清楚。黎维祫和郑根分别被封为昏德公和重昏侯,这两个封号是靖康之变后金人封给宋徽宗赵佶和宋钦宗赵桓的,项绍宽和吕宪华给二人这两个封号,当然有恶搞之意,但细细追究起来,也不算错:黎氏皇帝昏聩无能,大权旁落,称为昏德公名副其实,而郑根手握大权,既搞不清大势,茫然跟从清朝,又没有抵抗明军的能力,果然是重昏侯的好料。

    当然,朱慈炤的态度还是非常温和,没有提起黎氏灭国的缘由,直接询问二人一路上的饮食居住。黎维祫只有二十岁出头,生得英俊白净,只是嗫嗫啜啜,语不成句,郑根已经年逾五旬,头发花白,而且常年征战,多少有些勇气,叽里呱啦说了几句。一旁的阮登道连忙将二人的话翻译成官话,大意自然是一切都好,感谢大明皇帝的恩典等等。

    朱慈炤又问二人的族人情况如何,阮登道代为陈奏,说黎、郑两家五服以内的亲族全部都启程前来大明,大部分在达到南京之后被许纬辰安排在南京暂时居住,只有两人的正妻和儿子们随同来京,现在正在殿外候着。

    毛渊明在旁告诉朱慈炤,军机处的意见是将此二人的亲族长期安置在南京,既不让他们回国,免得他们有机会滋生事端,但也不能让他们死掉,因为他们还有大量的亲朋故旧仍在大越,只要握着这两张牌,将来就能多一个制衡莫朝的手段。至于他们俩的封号,自然是要重新封赐,叫他们昏德公和重昏侯,是新降之时给他们的下马威,不便作为正式的封号。

    朱慈炤知道,但凡毛渊明给自己提建议,那肯定是军机处已经商量妥当,当下便问毛渊明究竟如何安排。

    毛渊明便取出一份圣旨,递给朱慈炤。朱慈炤接过来展开一看,内容果然是一如既往的无懈可击,便直接递给王孝义宣旨。

    王孝义接过圣旨,展开宣读。内容先是将黎维祫和郑根又数落了一番,然后话锋一转,说大明皇帝仁德,于黎朝亡国之际接纳两家亲族前来大明,册封黎维祫为越国公,郑根为一等归命侯,于南京赐给府邸居住。全部族人都需听南京军机处调用。

    黎维祫和郑根磕头谢恩,朱慈炤再次让二人平身,并且宣布在保和殿赐宴。

    宴会规格依旧隆重,既要展示天朝威仪,也要让黎维祫和郑根安心臣服。宴会菜色与上次宴请蒙古使臣一般,每一道分中原和岭南两款,其中岭南菜则是由洪磊从广东遣送进京的厨师烹饪,虽然与安南菜还是有些区别,但至少看上去能让人有所选择。

    座位的格局是王鼎刻意布置的,皇帝当然是居中而坐,毛渊明照例陪侍在身边。黎维祫获恩旨在皇帝的左手侧落座,阮登道陪坐在黎维祫身侧,负责翻译。郑根则由益王朱和壐陪同,坐在皇帝右手侧较远的地方,蒋一正和常镇业一边一个陪着说话。黎维祫和郑根的妻子和孩子们则在保和殿东侧的暖阁内另开一桌,由鲍婧、沈之莹和秦九儿等人负责招待。

    宴会开始,毛渊明便代表皇帝为黎维祫赐酒,黎维祫自然是受宠若惊,起身谢恩。毛渊明请黎维祫重新坐下,为了缓解他的紧张情绪,便问起他家人的情况。阮登道代奏说,黎维祫有一位正妻,名讳是阮氏玉第,其余还有几个姬妾,但都留在了升龙,被莫敬光送往尼庵出家。黎维祫膝下只有一个儿子,叫作黎维禟,才四岁,母子二人现在正在东暖阁。

    朱慈炤闻言,一面命王孝义再赏了几道菜给阮氏玉第和黎维禟母子,一面又问黎维祫可有近枝兄弟。

    黎维祫见皇帝问起,忽然脸色变得晦暗,并不出声。阮登道见状起身走到皇帝面前,跪下代奏道:“越国公原是先朝神宗的第四子,前面还有三位哥哥,先后为帝,但因为权臣郑氏逼迫太紧,三位先帝都英年早逝,而且没有子嗣在世。故而越国公既无兄弟,也无近枝子侄。”

    说罢,阮登道居然伏地痛哭了起来,黎维祫也流泪不止。

    朱慈炤大吃了一惊,转身问毛渊明究竟是怎么回事。毛渊明早已读过朱丹赤从升龙送来的信,对黎朝情形很有些了解,便为朱慈炤解释说,黎朝郑主之于黎氏皇帝,犹如日本德川幕府之于天皇,是大权在握的权臣,但安南人生性残酷,历代郑主对于黎氏皇帝极为严苛,动辄废立,黎氏皇帝不仅不如日本天皇优哉游哉,甚至连汉献帝都不如。

    “岂有此理!”朱慈炤听完毛渊明的解释,愤怒地脱口而出。

    皇帝如此震怒,郑根当然已经坐不住了,连忙起身到皇帝面前跪下请罪。

    朱慈炤声色俱厉地问郑根,阮登道和毛渊明所说是否属实。郑根惊恐万状,伏地叩头不止,连声谢罪。

    朱慈炤于是又问阮登道,还有什么隐情要陈述。阮登道便说道:“郑氏在朝,不但不礼敬皇帝,而且独揽大权,视百官如无物。六部官员,徒有虚名,凡举政务皆出自郑氏府内六番,郑氏还私设参从、陪从,俨然另立朝廷。上朝之时则不趋不拜不名,于御座之侧与黎皇并坐。臣虽然贰事新朝,但终究是黎朝状元,不能不念黎皇恩情,所奏句句属实,只求上达天听,万不敢有一字虚言。”

    朱慈炤又听完阮登道这番言语,气得脸色煞白,指着郑根大声说道:“阮登道所言可是真的?你有什么话说?”

    郑根跪在地上,连连磕头,口中奏称:“罪臣先祖郑检公,于莫氏乱政之际起兵,舍身忘死,百战功成,才得以恢复黎氏天下,非是罪臣敢妄言,郑检公对黎氏实有再造之恩。郑检公身后历代郑氏子孙,都以公忘私,为国效力。罪臣知道我郑氏于仪注上过于轻率,对历代黎皇也有所逼迫。求皇上准许功过相抵,赦我郑氏之罪。”

    “混账!你郑氏便有再造之功,岂不是因为安南人心向黎氏?你如何敢贪天功为己有?”朱慈炤大为光火地怒斥了郑根一句,又转过身朝着毛渊明说道,“毛先生,这黎朝虽然亡了,但对于弄权欺主的郑氏奸臣,我大明也必要予以惩戒,好教天下人知道君君臣臣的道理,免得他人也有样学样。”

    毛渊明听到朱慈炤这么说,心中暗暗一惊,觉得朱慈炤另有所指。这一口一个“郑氏”,还“再造之功”、“贪天功为己有”,显然不仅仅是在骂郑根。但一时之间,又不知道如何应对才好,便用目光看向王鼎。

    王鼎看到毛渊明使眼色,便走到皇帝身边,说道:“陛下,安南人生性残暴弑杀,出了如此弄权欺主的奸臣,也不意外。我大明皇帝至德至仁,当然要匡扶正义,重塑纲常,对于郑根,定然是要予以惩罚。不过,此番我大明军队南下,是以扶持莫朝,讨伐附从满清的黎氏为名,故而自然以莫朝为正,黎朝为逆。对于逆朝的君臣纲常,陛下不必过于在意,小惩大诫即可。”

    朱慈炤听王鼎如此说,自然有些失望,但也无话可说,只能问道:“那王先生的意思,应该如何处置?”

    王鼎早已胸有成竹,答道:“安南郑氏逆臣,弄权欺主全无人臣之礼。怎奈偏偏姓郑,与我大明吴王、招讨大将军同姓,岂不是污了我延平郡王忠臣后嗣之声名?不如降旨,令郑根一族,全部改姓曹操的曹,以示惩罚,令他子孙世代引以为戒。”

    “唉,好吧。”朱慈炤对王鼎这个高高举起轻轻落下的建议无可奈何,叹了口气之后只能表示同意。

第二十八章 跃进云南山区

    安南的天气已经渐渐进入盛夏,明军在休整了四个月之后,整装待发,准备向云南进军,完成键盘军事家潘兴的大包抄计划。

    项绍宽、吕宪华和郑克臧等人已经离开了升龙,在新筑好的兴化镇三江城内指挥各路人马渐次进发,升龙的防务大部分交还给莫军,不过还有刘德杰、陈大定等人在城外驻扎,以防万一。

    明军的先头部队由张云翼和赵弘灿带领,已经到达红河上游离建水县最近的一个河滩,但传回来的消息却有些令人失望。红河上游基本处在两条山脉之间,河岸两侧的河滩并不宽阔,张云翼在熟悉当地地形的安南向导的帮助下,找到了一处河流“回头弯”,有比较大的河滩,能驻扎大约几千人马,便在当地设下大营。

    但项绍宽和郑克臧都明白,这样一来,大军就不能在河滩上聚集了再出发,而要前面的军队先向内陆进发,后面的军队才有地方落脚。明军加上助战的莫军和武军,总共有六万之多,不知要分多少批次才行。

    不过,既然箭在弦上,就不得不发。郑克臧给张云翼和赵弘灿下令,派热气球侦查地形,不断选取前方营地,节节推进。后续部队以每天五个营的速度上船出发,直奔前线大营,整个过程不容丝毫迟疑。

    很快,刘国轩的军报通过八百里加急送到了兴化镇三江城。军报里说,刘国轩的大军已经沿沅水西进,到达辰州府辰溪县之后分成三路,左翼由陈世凯率领,右翼由马宝率领,中路由刘国轩亲自率领,沿三条路线进军贵阳府。郭壮图在贵阳长期经营,并且亲自到贵阳防守,明军想要在短期内攻陷贵阳应该不太现实,但大包抄计划的关键就在于,一旦郑克臧率军出现在昆明城下,郭壮图就无法继续固守贵阳了。

    陈上川的消息也从南方传来,明军已经与河仙屋牙鄚玖取得了联系,鄚玖对接受朝廷封赏非常热心,并且提出,希望朝廷派员管理河仙镇,自己能够回到中原居住。项绍宽与众人商议,都觉得鄚玖想要朝廷封赏肯定为真,但说想回中原很可能为假,此举旨在试探朝廷是否有并吞河仙之心。目前大局未定,不宜滋生事端,不能答应。

    商议停当,郑克臧便请郑智立刻启程,急赴京城,请朝廷下旨册封鄚玖为河仙武宁伯,加太子太保衔。另一方面,让陈大定给他父亲陈上川回信,嘱咐陈上川继续与鄚玖增进交往,同时在柴棍地方寻找一处适合建港筑城的地面,先建一个临时港口和大营,屯兵休整,然后将地形画成图画,送来升龙交由陆希星安排大规模建城之事。

    到了五月初九夏至,也就是格里高利历6月21日,一年中最长的一天,郑克臧和项绍宽等人带着最后一波登船的两营绿旗兵、两营学员军,以及林玉龙的一营近卫兵,离开三江城西进。

    莫朝皇帝莫敬光和洪磊都亲自到场相送,项绍宽对洪磊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注意莫氏朝局的变化,千万不要掉以轻心,海上和红河沿岸的运输安全一定要确保,大军的安危全在洪磊一手操持。洪磊自然是连声答应,让项绍宽等人放心出发。

    船在红河上行驶了五天,才到达前方营地。营地依山傍水而建,营内规划整齐道路通畅,可见张云翼和赵弘灿两位将门虎子确实有很好的军事家传。

    根据这几天收到的前方军报,明军非常艰苦地拖曳着大炮在山岭中穿梭。出发之前,根据安南向导的说法,项绍宽已经决定不携带英制重炮,只带中小型的明制和葡制火炮,但即便如此,二、三百斤的火炮对于在山岭中行军来说,也是巨大的负担。好在明军训练有素,咬着牙拖着几十门火炮翻过了山岭,已经到达建水县附近的平原地带。

    由于山区交通实在不便,郑克臧给了张云翼和赵弘灿便宜行事的权力,让他们在最前方相机而动,可战可守可退。不过看来运气不错,到达大营的第二天,便收到了张云翼和赵弘灿的捷报:由于敌军毫无防备,明军迅速包围了建水县城,临安知府和建水知县立刻出城请降。

    项绍宽和吕宪华都长出了一口气,建水县是临安府城的附廓县,攻克建水县意味着掌握了崇山峻岭之间最重要的一块根据地,键盘军事家潘兴奇袭昆明的计划就此成功了一大半。

    众人商量之后,便给张云翼和赵弘灿下达命令,让二人就地休整,尽力在建水县一带筹措粮草,等待大军到齐。

    然后,便留下一个营的兵力,由洪羽负责留守,其余全部向建水县进发。

    从红河岸边的大营到建水县,又走了五天。沿途不是在山间小路上行进,就是在翻山。项绍宽自然知道,云南东南一带的地形,乃是板块挤压形成的褶皱山脉,好在没有滇西横断山脉那样高耸峻峭。即便如此,要是大军始终在这样的环境里行军,那么军粮迟早供应不上。

    大军到达建水县附近后,在县城周围集结休整。计点下来,居然已经减员二百多人,整个过程并未经历战事,减员都是士兵失足跌落山崖或者迷失方向所致,令项绍宽唏嘘不已。

    大军在建水县休整了几天,终于等到了侬氏土司派来的一支两千余人的军队,带队的头人叫作侬绳英,是侬鹏的长子。项绍宽和郑克臧一起稍微检阅了一下这支土司军队,发现基本上都是轻装的刀牌兵,穿麻衣草鞋,武器尽是单刀、钢叉、木盾牌之类,看上去比较适合在山地快速行进,但到了平原上之后的作战能力如何就无法估计了。

    即便如此,郑克臧还是开了盛大的欢迎宴会,来招待侬绳英。

    侬绳英的官话说得零零落落,勉强可以交流。项绍宽从一连串的问答之中,差不多搞清楚了情况:侬氏在广南府一带已经盘踞了几百年,从元朝开始就是受朝廷册封的世袭土司官员,后来又接受大明和大清朝廷的册封。吴三桂起事之前,曾派出使者来拉拢侬绳英的父亲侬鹏,但被侬鹏拒绝。大明恢复天下之后,清朝任命的知府早早弃职逃走,因为山高皇帝远,又因为云南的实际控制者是郭壮图,因此大明朝廷并未任命新的广南知府,广南府如今基本都被侬氏掌握。此次通过裒主武公俊的仲介,侬鹏决定接受大明朝廷的招抚,为大明效力。

    郑克臧当然是夸赞了侬氏父子几句,然后派人安排侬绳英休息。

    宴会过后,项绍宽、吕宪华和郑克臧坐下聊天,都觉得从侬绳英话中,似乎能听出侬氏的实力在逐渐壮大,又有些令人担忧。于是便招来莫敬晭问个究竟。

    莫敬晭便说,自己对侬氏也不太了解,只知道眼下的土司头人侬鹏有两个儿子,年长的就是这个侬绳英,不过是庶出,年幼的嫡子叫作侬绳武。至于侬氏的势力,在广南一带自然是无人能比,这些年因为云南和安南两地都有战事,逃往侬氏麾下避难的汉人和安南人也不在少数,实力自然是有增无减。

    项绍宽听完,心中大致也有了计议,送走莫敬晭之后,便与郑克臧、吕宪华商议,要充分利用侬绳英这个庶出的长子,将侬氏化为朝廷可用的势力。

第二十九章 酒井忠清去世

    黎维祫和郑根,或者说改姓之后的曹根,在北京又住了几天,然后由军机处安排船只南下,回南京居住。皇帝朱慈炤到底是想要发泄一下怨气,下诏把曹根的爵号从归命侯改为了违命侯——宋朝给南唐后主李煜的封号就是违命侯,所以算起来也不是太具侮辱性——但这是朱慈炤第一次不顾毛渊明的劝阻执意要做一件事,令毛渊明和军机处都得到了一点小小的震撼。

    黎维祫和曹根前脚离开,重要的事情接踵而来。日本副将军德川光圀派遣使者前来报丧,说大老酒井忠清不久之前染病去世。毛渊明和姜承志连忙询问幕府的人事安排,使者说,堀田正俊继任大老,酒井忠清长子酒井忠举晋位老中,幕府政务一切平稳。

    毛渊明和姜承志等人商议,觉得酒井忠清去世肯定会影响两国关系,因为将军幕府仍然持闭关锁国的态度,日本与大明之间的条约和贸易关系是因为酒井忠清一直在背后支持而得以维系。不过现在形势还相对比较有利,因为德川光圀对大明友善,堀田正俊和穿越者们进行了几次谈判,看上去大致保持中立,虽然不和穿越者们亲善,但也不至于对大明产生恶意。而酒井忠举跻身辅臣行列,对延续酒井忠清的政策会有助力。

    毛渊明觉得,即便如此,还是应该派出高规格的使团,前往江户吊丧,并且探听一下情报。姜承志当然同意毛渊明的想法,但明确表示自己不想再漂洋过海去日本,吊丧使臣直接从宗室和大臣当中挑选就是。

    王鼎却认为,酒井忠清虽然位高权重,但并不是日本天皇或者将军这样“君”,而是一个“臣”,吊丧礼仪不应该超标,不必派宗室成员去了。酒井忠清生前身居大老,相当于大明的首辅,那么派陈梦球去显然是最好的选择。

    毛渊明不解其意,王鼎便进一步解释说,陈梦球是大明首辅陈永华的儿子,而且在两年前的壬戌科殿试中高中二甲第一名传胪,如果不是因为他是陈永华的儿子需要避嫌,名列三鼎甲也完全有可能。如今陈梦球在翰林院以庶吉士身份学习,将来会是帝国的宰辅人选,身份地位合适。这一次派他去日本,与德川光圀、堀田正俊、酒井忠举等日本政要结识,方便日后主持两国之间的事务。

    王鼎说完,还没等毛渊明开口,姜承志便夸王鼎心思细密考虑周全。毛渊明也十分满意,当场拍板定案。

    许纬辰从南京送来一份公文,公文里告诉京城军机处的众人,金陵中学堂已经于今年的惊蛰正式开学。公文里附了一份金陵中学堂章程,说是希望京城也开始准备,在两年或者三年之后开办中学堂。

    毛渊明将章程取出与众人一起研读,看下来大意是:金陵中学堂主要教授数学和自然科学,学制六年,培养朝廷需要的理工人才。南直隶、浙江、江西和福建四省年恰满十周岁的男童可以申请入读,入读之前需经过考试,文科试有童子试的难度,不过范围较窄,不涉及整部四书,而是从四书中选出一百篇简单的文字中出题。算术科试也不难,以四则运算、鸡兔同笼、一物不知其数等为内容。两门考试均合格者,录取总分列前的一百二十人入学。不过,凡录取入学者,父母除支付每年二十四两的学杂费之外,还需一次性缴纳一百五十两南京居住费。

    毛渊明对此十分疑惑,觉得这笔钱都可以直接在国子监捐一个监生还有得找,怎么会有父母愿意出。常镇业便解释说,自己在南京时,曾与许纬辰一起讨论过这件事。入读金陵中学堂,其实已经获得了半个朝廷身份。只要学生不被劝退开除,那六年之后顺利肄业,即可升入金陵皇家军事学院和金陵大学二者之一深造。若是在金陵皇家军事学院受训期满,就可获得生员身份,并且到军中担任文职,而进入金陵大学者,经过四年学习,也可以获得品级和俸禄。所以,这一百五十两的价值绝不在一个监生之下。更有,能出得起这笔钱的父母,多半是富裕家庭,有所经营,获得了南京居住权,就能在城内租赁商铺、经营货品,几年下来赚的钱或许远远超过付出。

    毛渊明听完,不由得摇头叹息,自己在苏州经营企业多年,也没想过如此就能生财。姜承志又说起,当年许纬辰不惜和温如嵩大吵大闹,就是为了这一天,能把利益兑现出来,这每年一万八千两的收入,看上去不多,其实已经占到大明一年总收入的一千五百分之一了。

    “其实呢,老许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想要摆脱田税。”常镇业继续解释道,“农业社会,成也田税、败也田税。田税要多收,就要孳生人口,但人口一多,人均占有的土地就减少,再加上土地兼并,就会造成流民问题,最后酿成大祸。我们能掌握的田税以外的税赋越多,经济局势就越安全,花钱的自由度也就越大。”

    常镇业这么一说,毛渊明似乎是想了什么,问道:“咦,对了,我都还没有问起过,之前你们一直都是哭穷,为什么突然有钱了,又是造北外廓,又是在京城里大兴土木,这钱哪里来的?”

    “哈哈,这钱啊,敲诈勒索呗。”王建国在旁边笑了起来,“本来我们是很缺钱的,但对大清内务府的调查工作深入之后,忽然发现一件被我们忽略了的事。”

    “什么?”毛渊明瞪着眼睛问道,虽然瞪起来之后眼睛也并不大。

    “内务府名下有一群皇商,专为康熙进行特种贸易,他们有钱。”王建国继续说道,“前明末年,一些山西商人看准明亡清兴的时机,下注满洲,暗中向满人输送军需物资。清军定鼎中原之后,作为回报,给予这些山西商人皇商地位,实际上就是给他们特许经营权。这些人以介休张原范氏为首,继续通过贸易为内务府赚钱,顺便也养肥自己。”

    “所以我们就把这些人按名册召到京城,逐一问话,假装以勾结满清为名,连吓带骗。最后以为他们换发新的大明皇商牌照为交换条件,让他们’自愿报效’,总共报效了八十多万两银子。”唐云沛接着说道,“若非如此,我哪来的银子建那么多建筑。”

    “乖乖隆地东。”毛渊明连连咋舌,转念一想,又问道,“那这些皇商今后还要每年缴纳贡献吧?”

    “那当然,这也谈妥了,十几家皇商每年总共上缴三十五万两。”

    “哈哈,有钱的感觉还是真爽的。”毛渊明听到有这么多钱,一下子感慨万千,“当年我们刚到东宁的时候,几钱银子也要算着花,哪能想象现在这样分分钟几十万两进出啊。”

    王鼎手里拿着许纬辰那份公文,轻轻挥了挥,说道:“先别急着感慨,花钱的事要来了。”

    “什么?”

    “老许在公文里还说,已经在苏南浙北选了二十四位十六岁的秀女,即将派官船送来京城,要我们准备为宝亲王选立王妃的事。选妃和成亲那是花钱的大事。”

    “啊,你不说我还想不起来,皇帝上个月还跟我说起过给朱和尭选妃的事,我说马上安排,没想到老许已经在着手准备了。”毛渊明拍拍脑袋说道。

第三十章 选妃大事

    “朱和尭的生日是七月初七,去年就已经年满十六了,现在离他十七岁生日都不到两个月了。”姜承志是第一个见到朱和尭小朋友的穿越者,一直以来也和朱和尭的关系最好,对朱和尭的一切都记得很清楚,“按照我们自己修订的《宗藩条例》,皇子年满十周岁定王号,满十六周岁实封开府,并且选妃大婚。朱和尭的宝亲王名分早已定下,虽然住在毓庆宫,不必出宫就府,但婚事确实不能再拖了。”

    毛渊明完全同意姜承志的看法,点了点头说道:“确实如此。不过,虽然大明重夺江山,关于皇子婚事的仪注,却还没有来得及订新的条例。具体怎么办,恐怕还要和陈永华夫妇商议之后才行。”

    “那是自然,他们比我们更懂规矩。”姜承志也点头表示同意,又补充道,“之前胡皇后多次表示,朱和尭的妃子还是要从江南民间身家清白的大户人家女子中挑选,这事你、我还有鲍婧她们都是亲耳听到的。换句话说,皇后不想要其它地方的儿媳妇,也不想和勋贵、官员们联姻。”

    “这是必须的。”王鼎接着姜承志的话头说道,“如今局势初定,各家有军功的人都在想办法扩大自己的蛋糕份额,他们都希望通过和皇家联姻来稳固自己的地位。不过我们之前开过会,定了一个原则,跟皇帝说了之后,皇帝也同意了。”

    “那个原则我知道。”毛渊明马上明白王鼎说的是什么,“公主、郡主可以和勋臣的儿子结亲,但勋臣的女儿不能嫁给皇子。”

    “对,就是这个。”王鼎继续说了下去,“公主、郡主嫁给勋臣的儿子,将来生下来的儿子,一般不会觊觎舅舅的江山,就算有这个心,但他不姓朱,号召力也有限。但若是皇子娶了勋臣的女儿,那勋臣就会利用自己的势力来帮助皇子夺嫡,朝政会被搞得乌烟瘴气,甚至带来腥风血雨。”

    “所以,在苏南浙北的民间为朱和尭选妃,可以说是最佳策略,皇帝皇后都会满意。”姜承志总结道。

    毛渊明对二人的解释非常满意,笑着说道:“好啊,既然如此,这二十四位秀女肯定是最合皇帝夫妇心意的。不过,就是不知道这些秀女的长相和才情如何。”

    “嗯……我觉得你应该相信林樱的审美,不管是外貌还是才情。”姜承志略带调侃地说道。

    毛渊明听到了林樱的名字,似乎想起了什么,说道,“哎哎,你们当初要我来京城,说的是’大不了半年之后局势稳定了再回去’,现在就快要半年了,局势我看也挺稳定的,能不能放我回南京了?”

    “怎么能用这个’放’字呢,搞得好像我们囚禁了你似的。”王建国接茬儿说道,“说到林樱你就又要回南京,是不是想她了?”

    “何止想她!”毛渊明知道辩解无用,耍嘴皮子是耍不过从小在北京长大的胡同串子王建国,便以一种“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态度说道,“我还想苏沐汀、李芊她们呢。”

    姜承志怕二人争执起来,连忙说道:“好吧,说正经的。朱和尭大婚,你肯定得在这里主持。朱和尭虽然暂时只是受封宝亲王,但这个王号本身就代表着’身受大宝’之意,等同于太子。当初决定先不封太子而封宝亲王,只是出于省钱的意图。他的婚事,必须要你和鲍婧一起联手主持才好。”

    “这个我知道,眼下就算我想走,皇帝也不会同意。那就等那批秀女来了之后,把婚事办了,再考虑回南京的事。”毛渊明有些无奈,但也只能向现实妥协,“对了,二十四个秀女,具体选几个,怎么选,老许有章程吗?”

    “没有。”王鼎摇了摇头,“老许完全没说,大概是要我们作决定。”

    “那你们觉得怎么做好?”

    “我觉得,一共才二十四个人,也就不必再多轮挑选了,就让所有人到毓庆宫,请皇帝皇后和朱和尭挑选,他们一家三口看中谁就是谁。”

    “只挑一个王妃吗?”

    “可以再挑两个侧妃,一次选三个我看差不多。”姜承志答道,“按照制度,亲王最多是一正五侧六位王妃,这一次选一个正妃两个侧妃,留三个侧妃的名额给下次。”

    “行,那就这么决定了。”毛渊明说完,便起身出了军机处,过乾清门到乾清宫,找鲍婧一起去养心殿见皇帝夫妇。

    皇帝夫妇听说挑选的秀女已经出发上路,大为高兴,说朱和尭的婚事拖了这么久,也该操办了。至于婚事的仪注,皇帝朱慈炤觉得要从简,不宜铺张浪费,皇后也觉得应该如此。

    毛渊明便将具体的想法与皇帝夫妇说了,请陈永华夫妇操办婚事,请宗室之首宁靖王朱术桂主婚,皇帝夫妇也都表示同意。

    剩下的事情就是选定日期。虽然目前秀女们未到京城,但按照官船正常的行驶速度,五月十五前后应该能达到京城,休息几天之后,于五月二十选妃正好。至于大婚的具体日期,则要责成礼部挑选吉日。

    事情都商议停当,便以皇帝名义宣召陈永华夫妇和宁靖王朱术桂觐见。

    三人见了皇帝,听说宝亲王朱和尭要选妃成婚,连连叩头恭贺。皇帝并无什么多话,只是告诉三人具体的安排,要三人尽心尽力。皇后胡氏却絮絮叨叨说了许多,要三人把这次的婚事搞得隆重体面,彰显皇家风范,对各种细节都尽量交代。

    等说得差不多了,从养心殿出来,毛渊明和鲍婧便请三人到上书房小坐,吩咐人从御膳房传些点心来,边吃边聊。

    几人先是说了些关于选妃和大婚的事情,又闲聊了些近来的生活。陈永华忽然提出,最近各种事务越来越多,自己有些忙不过来,想要扩大内阁的规模,多找几个人帮手,好分担一些政务。

    毛渊明觉得很奇怪,自从克复京师以来,内阁成员已经增加到五人,怎么还会忙不过来。

    陈永华便说,内阁五人之中,只有李之芳才具堪用,也敢于任事,能帮自己分担政务。郑斌年事已高,而且能力有限,只能管管郑氏旧部的事情。夏国相更不用说了,每天只是按时到阁,凡事默不作声,有批文只管签字画押。从清朝降臣中留用的熊赐履总算是个人才,但终究碍于身份,有些畏畏缩缩。

    毛渊明听陈永华如此说,心中大致有了判断,便安慰陈永华说,自己回军机处,马上讨论给内阁增加人手的事情,请陈永华放心。又问陈永华,以郑斌的情形,是否可以安排他致仕,有无其他人选补充他的位置。

    陈永华略一思索,说郑斌已经七十四岁高龄,私下里也跟自己提过几次退休的事,若是朝廷恩旨给予原品致仕,则郑斌肯定也愿意回家享清福。至于接替郑斌的人选,一众老臣都年事已高,不适合入选内阁,不如从年轻一辈中挑选合适的。

    毛渊明自然又问起,谁是年轻一辈中的最佳人选。陈永华显然是早有准备,马上提名柯良。柯良是原任刑官柯平之子,也是郑成功的女婿之一,郑军登陆之后,柯良先后出任福州知府、江西布政使同知、南京吏部侍郎。京城光复之后,柯良随陈永华入京,很快外放山西巡抚,成为封疆大吏。如果柯良回京入阁,应该不会有争议。

    听着毛渊明和陈永华的对话,宁靖王朱术桂似乎有些不悦,问毛渊明道:“毛先生,我记得你曾经和老夫说起过,大明重夺天下之后,会改易制度,让宗室参与朝政,拱卫江山,不知道有什么新的章程么?”

第三十一章 郭氏叔侄

    在临安府休养数日之后,项绍宽得到了一个很坏的消息:裒主武公俊的五千军队按照事前的约定,从陆路赶来会合,但在途中经过蒙自县的时候,被当地土司李世屏伏击,遭到惨败,损失了数百人。之后虽然收拾人马重新发起进攻,却被李世屏的手下扼守交通要道,无法前进。

    云南遍地土司这件事,项绍宽一早就知道,但如今真遇到了麻烦,才领教其中的复杂性。找来莫敬晭一问,原来李世屏家族是蒙自一带的土司头领,其父李日芳在明清易代之际取得了蒙自县的实际控制权,清军入滇之后,李日芳起兵抗拒,结果兵败被杀。等到吴三桂起兵之时,李世屏率兵数千附从,后来因为战场有功,被吴世璠封为世袭蒙自土县丞。蒙自县原属临安府,但也和其它州县一样,名义上有知县,但从不到任,李世屏就是蒙自的土皇帝。而且,李世屏对吴氏较为忠诚,与周边其它土司关系一般,对安南人则十分抗拒。这一次武公俊的军队经过蒙自县,可能是自恃兵力强大,没有派人向李世屏通报送礼,引起了李世屏的反感,才会爆发战事。

    事情搞清楚之后,项绍宽与众人开会商议,所有人都认为,既然如此,不能再在武公俊的身上浪费时日,干脆直接开拔,向昆明进发,反正也不差那五千人的战力。至于武公俊那边,派人去告诉他,凭自己的力量打败李世屏,然后赶上大军,否则回头予以严惩。

    安排停当,大军即刻出发。

    有了侬绳英作为向导,进军就比较顺利。大军在山间道路之中穿梭了十多天,便到达了澂(读作橙)江府南境。

    不知道是昆明的吴世璠小朝廷没有收到明军入境的情报,还是收到了情报却派不出人马,总之明军一路上没有碰到任何的吴军,发生的小规模战斗都是几个不开眼的土司居然袭击大军。因为有侬绳英在,战斗不是轻易解决,就是由侬绳英出面劝退敌人。但即便如此,明军却又承受了一千多人的伤亡,原因是时值盛夏天气炎热,蚊虫叮咬加上水土不服,军士病倒了不少,只能留在沿途的居民家中安置休养,另外派人看护。

    有鉴于此,所有人都觉得应该争取速战速决,拖得越久,军士患病的机会越大。于是决定兵分两路,西路由吕宪华、曾养性率领,攻打新兴州,等攻克了新兴州,就能继续向北到达昆明滇池的南岸,东路由项绍宽、郑克臧率领,攻打河阳县,同样向北到达滇池南岸,两军会师之后就能直达昆明城下了。

    无论是新兴州还是河阳县,城池的规模都十分有限,对于久经沙场的明军来说,只能算是小菜一碟。项绍宽因此特意将两个学员营分隶两军,并且嘱咐吕宪华和曾养性,让学员营实战锻炼一下。

    但事实上,实战的锻炼也非常有限。明军兵临城下,知州和知县就立刻投降,不带丝毫的犹豫。无可奈何的吕宪华和项绍宽都想到了同一个办法:让知州、知县重新闭上城门,由学员营演习一次堆土登城——为了翻越山岭,明军并没有携带笨重的云梯,但云南的城池多半城垣矮小,可以堆土登城。

    学员们的表现还算过得去,在有老兵带领的情况下,组成盾牌墙,快速集土堆土,使用热气球和火炮立体掩护登城,都做得有模有样。等到两军在滇池南岸会师之时,吕宪华和项绍宽都觉得,这群学员可以在攻打昆明的战斗中有所表现了。

    既然大军已经到了滇池南岸,吴世璠再不知不觉就显得离奇了。滇池面积广大,东西短南北长,昆明城位于滇池的北岸。滇池的西岸直接邻接高山,大军要从南岸到北岸,只能从滇池东岸相对宽阔的小平原上通过——吴军已经在险要地段筑起营垒,抵挡明军。

    不过,大家很快从逃亡百姓的口中得知,昆明城内的兵力并不多,这一点非常符合之前的预计——吴军主力分属王屏藩和郭壮图,此时正在防御四川和贵州方向的明军。而且这一观点很容易从吴军的营垒上得到印证——热气球侦查的结果显示,吴军的营垒大约只有七、八千人的规模。

    既然如此,众人都认为没有必要犹豫,虽然吴军是在险要处固守,整个营垒的正面宽度只有二百多丈,一侧是山一侧是滇池,但对于明军来说,并不难于攻陷。虽然没有英制重炮,但明军中小型火炮的数量还是不少,火绳枪的数量也远胜于吴军,再加上热气球从空中投掷燃烧瓶,吴军很难在这种立体攻势面前支撑多久。

    更有意思的是,侬绳英主动要求率领手下登上吴军营垒侧面的山头,从山上向下射箭。郑克臧和项绍宽都想看一看土司兵的战斗力到底如何,自然是同意。

    战斗打响,明军的立体攻势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成效,吴军营垒本来就是草草搭建,在火炮的轰击下纷纷垮塌。侬绳英的弓箭和热气球的燃烧瓶更是沉重打击了吴军的士气,士兵们仅仅坚持了不到三刻钟,便作鸟兽散,纷纷向四下溃退。

    福全、张云翼、赵弘灿等人都立功心切,各自带着手下四面出击,全力多抓俘虏。

    等到战斗结束清点结果,收获最大的居然是福全,抓到了吴军的首领之一郭壮勋。此人自称是郭壮图的弟弟,与他一起带兵的是郭壮图的儿子郭宗汾,郭宗汾逃得比较快,所以没有被明军抓获。

    项绍宽觉得这个郭壮勋不像是有气节的样子,于是命人取来刑具,假意要严刑拷问。郭壮勋果然当场吓破胆,连忙不打自招地将城内情况和盘托出:吴世璠和郭壮图君臣确实没想到明军会从红河方向包抄偷袭昆明,基本上所有的兵力都派往贵州和四川防守,昆明城内只有不到两万军队,而且没有什么能打的将领。几天前才得知明军到达的消息,守军和百姓都已经开始逃亡,派人去向郭壮图求援也还没有回音。如今这一场惨败过后,城内已经是兵不满万,人无战心的状态。

    郑克臧认为,看郭壮勋的样子也不像是在给假消息骗取信任,于是决定第二天就向昆明城进发,迅速包围昆明城,免得吴世璠出逃。

    很显然,吴世璠也不会逃。在云南山区逃跑的效率很低,而且明军很清楚如果吴世璠逃跑,必然是跑向贵阳投靠郭壮图,很快就能抓住他。吴世璠现在能做的,就是困守孤城,寄希望于郭壮图或者王屏藩能够快点回来救命。

    然而大军从贵阳或者镇雄赶回昆明,怎么也要一个月,吴世璠已经无法坚持这么久了。

    明军包围昆明城的第二天,昆明城内就出了大事,吴将线緎杀死了郭宗汾,带了数百人出城向明军投降。

    郭宗汾一死,城内愈加混乱。吴世璠对云南的统治,很大程度上依赖岳父郭壮图一家,如今郭壮图远在贵阳,郭壮勋降明,郭宗汾再一死,城内几乎可以算是群龙无首,四处起火,出城投降或者逃散者络绎不绝。

    明军还没有举兵攻城,昆明城却显然已经守不住了。

第三十二章 命中注定的宝亲王妃?

    朱和尭选妃的日子是五月二十。

    毓庆宫从寅正时分便开始忙碌,为选妃布置场地。由于时值盛夏,担心炎热的天气影响候选秀女们的状态,毛渊明为选妃仪式确定的时间是辰初到巳正的三个小时,也就是7点到10点之间。

    毓庆宫的太监宫女在鲍婧和沈之莹的指挥下,排摆座椅,架设屏风。毓庆宫的正门叫作前星门,进了前星门是第一进院落,东侧是宫女太监的班房,西侧是护军的值庐,院中早已搭好了凉棚,稍后二十四位秀女就在凉棚下休息,等候传召。

    选秀将在惇本殿内举行,惇本殿是毓庆宫的前殿,与第一进院落隔了一座祥旭门。惇本殿再往后就是毓庆宫正殿和后殿,是寝宫、书房和宴会厅。

    为了选秀的地点,毛渊明和朱术桂之前还发生了一些争执。朱术桂认为,毓庆宫是宝亲王和王妃的寝宫,不应该作为选秀的场所,如同皇帝选秀不应该在乾清宫。毛渊明知道朱术桂所说有理,但这次的秀女是从江南选出送来京城的,千里迢迢旅途劳苦,作为一种恩典,让她们见识一下毓庆宫的富丽堂皇,也算是不虚此行。

    当然,这是穿越者基于现代思维的一种善良,而朱术桂是无法理解这种善良的,所以为了让朱术桂妥协,毛渊明向朱术桂提出,只要他同意选秀在毓庆宫举行,那么选秀过后就进行中书省制度改革,增加宗室的参与。朱术桂对此将信将疑,毛渊明便问他,自从在东宁相识以来,自己可曾诓骗过他。朱术桂想来想去,觉得毛渊明所言非虚,只得同意。

    等到辰初时分,皇帝夫妇和宝亲王朱和尭在惇本殿内坐定,选妃正式开始。

    比起当初皇帝在杭州选妃,这次选妃正式很多,也相应地显得有些繁琐。二十四位秀女每四人一组进入惇本殿,向皇帝夫妇行礼之后,由礼赞官宣读姓名、乡籍和身世。每位秀女都要回答一组问题,包括家中治何营生、有何兄弟姐妹、家乡情形如何等等。一来听听秀女们的声音是否悦耳,二来也了解一下秀女的背景。

    秀女腰间都别着一块字牌,上面写着号码,每批四名秀女面圣,就有小太监举着木盘呈到御前。木盘里放着四名秀女的号码,皇帝夫妇和朱和尭商议之后,便将满意的秀女号码牌留下,不满意的仍留在木盘里,即为淘汰。

    等二十四名秀女全部觐见完毕,皇帝夫妇和朱和尭一共挑选了六名秀女进入第二轮。第二轮便是才艺展示,每名秀女都需要书古诗一幅、作画一幅、抚琴一曲,然后等待挑选。

    毛渊明和鲍婧等人不再参与挑选,只是坐在旁边观礼。皇帝夫妇和朱和尭商议之后,三名幸运儿被选了出来,来自浙江嘉兴府秀水县的金氏之女被皇后和朱和尭相中,成为王妃的人选,另外两名来自苏州府和应天府的秀女被选为侧妃。

    常镇业坐在毛渊明的旁边,听到王孝义宣布宝亲王妃人选时,不由得一惊。毛渊明转身问常镇业何故,常镇业悄声说道:“历史上的朱和尭妻子就是秀水县金氏,不知道是不是眼前这位。”

    毛渊明被常镇业的说法吓得一激灵,心想若真是同一人,那可算是姻缘天定了。

    选妃仪式结束,皇帝夫妇离开毓庆宫,众人起身相送。金氏和另外两位入选的秀女被安排住进撷芳殿,等候礼部派人教授礼仪,等候举办婚事。落选的秀女回迎宾馆住处,每人发给“定永十年甲子宝亲王选妃纪念章”一枚,由专人陪同在京城游览三日,并由鲍婧、沈之莹等人设宴感谢之后,仍由官船送回南京。

    朱术桂自然是急不可耐地揪住毛渊明,再次提出上次的问题:究竟打算怎样改革内阁制度,让宗室更多参与政务。

    毛渊明于是请朱术桂到军机处坐下奉茶,然后慢慢抛出了一个令朱术桂无法拒绝的方案:仿照清朝的王大臣会议,设立大明御前会议,作为大明的最高行政机构,成员暂定为十二人,其中太祖和成祖宗室各一人,其余为内阁辅臣五人,都察院左右都御史二人,勋贵三人。

    朱术桂一听这个方案,立马感到非常满意,因为这个方案好就好在为太祖宗室单设了一个名额,太祖宗室目前只有他自己和鲁王、奉新王、巴东王、乐安王、宜春王六支,而且不会再增加了。毛渊明也一再强调,如果这个方案得以实施,那么第一位进入大明御前会议的太祖宗室就是朱术桂本人。

    既然得到的满意的答复,朱术桂的心情也就放松了下来,开始和毛渊明聊一些改革内阁制度的细节,比如上次陈永华提到的内阁人手问题,最后是如何解决的。

    毛渊明对朱术桂,一向是开诚布公,并无隐瞒。既然朱术桂问起,便答道:“军机处商议决定,对内阁人员进行调整,以陈永华、李之芳、夏国相为首辅、次辅、三辅,分别授予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和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暂时空缺不授。”

    “哦哦,这么做倒是与万历年间的制度相差仿佛。”

    “嗯。首次三辅以下,还有辅臣二人,由熊赐履和柯良担任,授文渊阁大学士和文昭阁大学士,另设武成阁大学士,亦暂空缺不授。东阁大学士原是殿阁大学士之末,清人窃据紫禁城之后,拆毁东阁,如今既然建筑无存,则职位亦予以撤销。这样总共是四殿三阁,以四殿为先,三阁为后。”毛渊明继续给朱术桂讲解内阁改制的细节,“另外,撤销参知政事名义,改授协办大学士,使得称呼上与五位辅臣一致。人数不拘,现时有许缵曾、林时对、许三礼和索额图四人。”

    朱术桂思考了一会儿,觉得没什么特别之处,表示毛渊明考虑得很周全,只是问道:“老夫知道新朝气象海纳百川,对满人投降者也量才录用不拘一格,只是那索额图是康熙的外戚,让他在内阁办事,是否多有不便?”

    “哈哈哈哈。”毛渊明笑了起来,“王爷多虑了。索额图一人自然是兴不起什么风浪的。让索额图入阁,不但没有坏处,而且能让满人都看到,连康熙的外戚都能被大明重用,那为大明效力又有何忧虑呢?”

    “嗯嗯,说的也是。”朱术桂连连点头,“那内阁如何运作,能否也为老夫讲解一二?”

    “哦哦。上次陈相当面说起过,内阁事务繁冗,需要有人分担。我们这次设计的新制度,首辅、次辅、三辅都只需每日到阁看票拟,决定签字与否即可。庶务由两位辅臣轮流当值,督促四位协办大学士处理。这样一来,首、次、三辅毋庸事必躬亲,则不至于太过辛苦,哪怕像夏国相那样凡事签字画押也无不可。”

    朱术桂似乎对这个办法不甚满意,可能是担心首辅盯得不紧,容易被人蒙蔽,但既然是为陈永华分担政务,只要陈永华没意见,别人也不便多说。想了想又问道:“那御前会议如何处理政事?”

    “我正要说呢。”毛渊明点了点头,继续说道,“御前会议,暂定每十日开会一次,每月初九、十九、二十九开会,内阁呈交重要军国大事和议不能决的事务,由御前会议商讨决定。”

    “哪些事务算得上是军国大事?”

    “三品以上官员任免、五营以上军队调动、府州县等新设裁并等等,诸如此类,都是军国大事。”毛渊明掰着指头说道。

第三十三章 虚假反对

    选妃过后,朱和尭的婚期也很快确定,礼部选择的吉日是六月二十四,这也是朱和尭十七岁生日前的最后一个吉日。

    朱和尭的婚事交给了朱术桂和陈永华夫妇操办,毛渊明本以为自己可以轻松一些,没想到在内阁改制方案发布之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军机处收到了大批官员的奏章,基本上都是同一个意思:按照大明的祖训,宗室不应该参与政务,御前会议的设置也是前所未有,尤其有效仿满清王大臣会议的痕迹,用夷变夏,万万不可行。

    这样的场景倒是前所未有的奇迹。

    为此,军机处开了一天的会来讨论。王鼎、常镇业、洪诚丘等人都觉得,大明祖训这个东西,基本等同于废纸,追究起来,太祖的“祖训”和成祖的“祖训”就完全不一样,自相矛盾之处很多。太祖朱元璋要求分封诸王掌握兵权拱卫江山,而成祖朱棣吸取了自己起兵靖难的教训,裁削各藩王的兵权,最后藩王们成了完全不掌兵的闲人。若是用大明祖训来反对宗室参与政务,道理上绝对站不住脚。

    至于御前会议前所未有或者效仿满清王大臣会议,更是无稽之谈。招讨大将军总摄政事就是前所未有,军机处也是前所未有,都运行得好好的。设立御前会议是否效仿满清王大臣会议,就算穿越者们心里真是这么想的,但也没公开说过,而且会议这种形式早已有之,根本不需要效仿谁。

    所以说来说去,反对的理由始终都是表面理由,问题出在反对的真正动机上。而真正的动机是什么,就众说纷纭了。综合起来有几种意见,洪诚丘认为,现有的内阁成员很可能都反对这个方案,因为目前内阁是有很大的最终决定权的,比如在人事权方面,除了军机处特别留意的几个岗位外,其它基本都由内阁决定,连督抚这个级别的大员都可以除授和开缺。一旦改为御前会议制度,内阁对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就从决定权变成了建议权。

    毛渊明觉得洪诚丘这个想法不无道理,内阁成员们虽然没有一个上书反对,但很可能指使了亲信的官员上书,尤其是东宁老臣杨贤和陈永华的侄子陈绳武都上书反对,显然是连陈永华都不赞成——要知道,陈永华受命于郑经的嘱托,多年来一贯坚决支持穿越者们,此前从未对大政方针提出过反对意见。

    常镇业则认为,官员们本身也大都不希望开设御前会议。御前会议的成员包括了三位勋贵,也就是以战功获得爵位的人,无论这三个人是谁,实际上都属于武人干政,文官们必然不高兴。但眼下开国未久,战事未息,文官们不敢贸贸然提出对武将排斥的意见,只能藉由其它理由,东拉西扯来反对。

    这个说法也完全可能。一些以复明为己任的科举官员,一直就对武臣们十分警惕,甚至有质疑招讨大将军摄政何时结束的声音。若是加强武臣在政务当中的发言权,官员们肯定更加不爽。

    但是王鼎提出,无论官员们实际上以何种原因反对开设御前会议,军机处都不需要回应。既然表面文章是违背大明祖训,那只要发出一道上谕予以批驳就是了。他们假装反对,那我们就假装解释。上谕可以请宁靖王朱术桂代为起草,反正他的积极性最高。另外,还要同时发布十二位御前会议大臣的名单,明示天下木已成舟,毋庸再上书反对。

    王鼎的这个看法,完全符合毛渊明的心思,于是大家又花了一点时间,商定具体的人选。实际上需要决定的,也就是两位宗室和三位勋贵,其余七人都是按照官职入选。宗室方面好像也没有争议,太祖宗室的代表已经许给了朱术桂,成祖宗室的代表自然是益王朱和壐。

    三位勋贵的人选却引起了争执。可能是设计这个制度的时候一时没想周全,大家忽然发现“三位勋贵是否应该包括郑克臧”居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姜承志认为,御前会议既然作为最高权力机关,自然应该包括郑克臧在内,郑克臧如果不能与会,味道就有点怪。但洪诚丘则觉得,招讨大将军摄政的情况下,郑克臧是“君”不是“臣”,任何由大臣们组成的机构都不应该包括郑克臧。

    这两种想法似乎都有道理,一时也难以明确答案。最后常镇业提议,既然郑克臧远征云南暂时无法与会,那么就含糊其辞选个郑氏的其他人,比如郑智目前就在京城,他是郑成功在世的最年长儿子,说得过去。第二个名额显然应该属于刘国轩,但刘国轩碰巧也不在京城,正好让刘德仁恭代父职。第三个名额可以给马九玉,他不但是所有从清朝投降的汉人中爵位最高的,而且旧部当中获得爵位的人最多的,最具代表性。

    这个和稀泥的做法虽然不算完美,但目前看来也就只能这样了。等到消灭了吴世璠大军凯旋,郑克臧和刘国轩回到京城,可以再行调整。

    说起南方的战事,毛渊明想起郑智这次来京就是为了给河仙镇的鄚玖请封,因为忙于朱和尭选妃的事,还没及时处理,索性一并讨论了。常镇业拿出一份内阁拟好的方案,念给在场的大家听,大意是设立河仙安抚使司,敕封鄚玖为河仙安抚使、世袭一等男爵,命令鄚玖遣使到京朝见。

    “河仙有多大?”毛渊明听完,心里觉得哪里有些不妥。

    “大约有大明一个府那么大。”常镇业答道,“不过,奏报上说,河仙镇人口不多,不到十万人,集中居住在港口附近,很多地方还都是荒地、沼泽和丛林。”

    “即便如此,也不应该只给安抚使。”毛渊明摇了摇头,“虽然按照大明的惯例,河仙这种规模的羁縻区确实只能设安抚使司,但一来河仙是战略要地,事关柴棍攻防的利害,二来河仙实在是太远了,若不是高官厚禄,无法让鄚玖安心为朝廷效力的。”

    常镇业点了点头:“那不如把安抚使司升级为宣抚使司,世袭一等男爵升为世袭一等子爵,这样更能让鄚玖安心。”

    “不错,虽然中原地区眼看要统一安定,但对于新的大明朝来说仍是开创时期,不能吝惜这点官位。”王鼎在旁边建议道,“我估计,就算是给了官爵,鄚玖也不见得马上就觉得踏实,不如再给他一个恩典。”

    “什么?”毛渊明有些诧异,王鼎总是能在别人觉得已经没什么可多考虑的时候想出更多点子来。

    “鄚玖要统治当地的高棉人和安南人,需要更多的汉人作为统治力量。他原是广东省雷州府人,我们不如在加一道旨意,准许他到雷州府一带招募更多的乡亲前往河仙。这样对鄚玖来说是扩充实力,对大明来说也是将更多的人口殖民海外,为将来作准备。”

    “对对对,同时还能缓解雷州府当地土地紧张引起的土客矛盾。”洪诚丘马上发现王鼎的这个主意是个好点子。

    “行,既然你们都觉得好,那就照王鼎的意思办。”毛渊明点头说道,“对了,既然都开会了,还有什么事情,不如一并议了吧。”

    “还有?”常镇业想了想,说道,“除了宝亲王朱和尭的婚事,那就是接下去皇帝前往热河行宫与蒙古王公们会盟了,这件事也要提早准备起来了。”

    “嗯,那就把这件事也彻底研究一下,不研究完不准吃完饭。”

第三十四章 升龙事变

    昆明城破的日子,城内燃起了熊熊烈火。

    福全、张云翼、赵弘灿等人个个都想夺一个先登之功,但很不巧,吴军并没有给他们机会,而是在线緎出城投降的第三天,就打开城门放明军进城。

    吴世璠和“皇后”郭氏看来早知道大势已去,但并不打算向明军乞命,而是在宫里纵火,自焚于其中。

    郑克臧带兵到达皇宫,连忙命令手下救火,看看能不能从大火里救出吴世璠。不过很可惜,吴世璠和郭氏都已经死去。于是,郑克臧下令宫中的太监侍女,从残烬中辨认出吴世璠和郭氏的尸体,用棺椁成殓。

    吴世璠手下的文武官员们,在方光琛的带领下向郑克臧投降。项绍宽问起吴军将领的现状,方光琛如实供述,大部分将领都随着郭壮图和王屏藩在外守御,昆明除了郭壮勋、郭宗汾叔侄之外,并无宿将坐镇。

    项绍宽有些不信,问起吴军名将吴国贵和吴三桂女婿卫朴的下落。方光琛说道,郭壮图裹挟吴世璠在昆明称帝之后,吴国贵与郭壮图对政务军务多有争执,郭壮图于是借口吴国贵劳苦功高,将他晋升太傅,明升暗降夺去兵权,吴国贵因此郁郁而终。卫朴娶吴三桂幼女,领有数千精兵,卫朴之女也嫁吴世璠为妃,因为后宫争宠,郭壮图便捏造卫朴意图谋反,诛杀全家。

    听完方光琛的话,项绍宽和吕宪华都唏嘘不已。郭壮图裹挟吴世璠称帝,本来就是不智之举,以明军的实力,剿平吴军是迟早的事。即便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吴军还陷入如此内斗,实在让人不解。

    不过,既然昆明轻易光复,也不必再深究这些事情。郑克臧下令,城中文武官员暂时回家待罪,等候甄别发落。立刻向留守升龙的洪磊发函,请他代为上表向南京军机处告捷。另外,马上研究如何发兵前往贵阳,协助刘国轩捉拿郭壮图。

    派往升龙的通讯兵才出发没几天,洪磊从升龙派来的通讯兵却已经到了——当然不是回信有这么快,而是洪磊派人来告知,十几天前升龙城里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叛乱,部分潜藏在升龙城内的黎朝残余势力绑架了莫氏宗亲、禁军指挥莫敬璹,煽动禁军向城外的明军大营发起进攻。莫朝禁军当中有不少士兵和下级军官原本是黎朝军人,多少又与明军有些血仇,因此一呼百应,总共有数千人参与。

    好在刘德杰和陈大定处置得当,经过激战击毙了几个领头之人,平息了这场叛乱,莫敬璹则死在乱军之中。不过,洪磊和陆希星商议,认为莫朝虽然取黎朝代之,但这样的黎朝余孽恐怕依旧为数不少,此番镇压之后难免又生后患,干脆发兵包围皇宫,强迫莫敬光下旨严加彻查大肆株连。目前彻查还在进行中,已经逮捕和处决了三千多人。

    看到这份报告,项绍宽和郑克臧都感到有些悚然。明军在攻灭黎朝过程中的杀伤不可谓不多,站在安南人的立场,用血海深仇来形容也毫不为过。但为了夺取红河三角洲这块丰饶的土地,也不得不用更多的杀戮来为杀戮的后果兜底。

    于是,项绍宽以郑克臧的名义给洪磊回信,告诉洪磊既然开了杀戒,就不必再有所顾忌,趁机尽量消灭莫朝的军事实力,为将来侵夺莫朝作准备。

    吕宪华对残余的吴军进行了整训,发现吴军能打的主力都在郭壮图和王屏藩手里,昆明的残余部队中,土人比例极高,比如杀死郭宗汾的线緎就是个土司将军。这些土兵大部分都是被郭壮图强行从各土司村寨征发而来,并不喜欢当兵,只有少数是因为贫穷而选择当兵吃饷的。考虑到这几年连续战乱,即便是土司村寨也人心思定,吕宪华将大部分土兵都遣散回家,只留下一千多无家无口的光棍土兵,编成三个土兵营,留在军中效力。

    项绍宽和郑克臧等人一起研究了行军路线,才发现发兵支援贵阳其实并不容易。从升龙到昆明,四分之三的路程是红河的水路,只有最后四分之一是山路,但饶是如此,明军花了近两个月时间才到达昆明。从昆明到贵阳的路程和到升龙差不多,但全程都是山路,按照最顺利的想象,也要花上三个月时间。这样一来,所有人的意见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这三个月的路程早晚都要走,不如尽早出发,争取尽快抵达贵阳。另一派则觉得,不如先派人去通知刘国轩昆明的情况,把吴世璠等人已死的消息散布出去,到时候郭壮图军无战心,刘国轩轻易就能拿下贵阳了。

    众将说辞不一,最后还得郑克臧作决定。郑克臧想了两天,最后决定暂时不发兵,而是派出使者前往王屏藩军前劝降。想法也很简单直接:王屏藩是个军阀,只要给予爵禄就能劝降,劝降之后也容易安置;而郭壮图与吴氏深度绑定,属于元恶不赦之列,必须让他兵败身死。

    一个月之后,大家发现按兵不动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因为侦察兵回来报告,在贵阳通往昆明的道路上,已经出现了成群结队的吴军散兵,从他们的口中得知,驻守贵阳的吴军在听到昆明失守的传言之后,开始纷纷溃散,甚至有散兵说,郭壮图已经自杀身亡。

    这些消息虽然不确实,但吴军士气崩溃无以再战是几乎可以肯定的。既然如此,郑克臧干脆开始安排一部分军队返回升龙。一来大战恐怕不会再打了,几万军队待在昆明不但粮食供应紧张,而且难免发生军民纠纷,二来升龙形势不明,不知道洪磊那里兵力是否足够。商议之后,决定让胡双奇和吴荣先所部的五千人与莫敬晭的部队五千人一起先行返回。

    洪磊方面的报告倒是不断传来,升龙城的叛乱引发了新一轮的拥黎反莫风潮,退休在海阳县家中的八十四岁老将丁文左被叛乱分子推举为领袖,丁文左的儿子丁炜和孙子丁聪带兵杀死了莫朝任命的知县,占据了海阳县城,并且向各地发送檄文,以“黎朝遗孤”的名义号召民众反抗“北人的侵略”。

    海阳县在红河下游接近入海口的地方,离升龙并不远。丁文左叛军如果迅速进军升龙,恐怕难免有一场激战。不过或许是为了聚集更多的叛军,丁炜率兵南下清化府,与当地叛军会合,并且派人前往更南方的乂安招募丁文左的旧部——作为黎朝最富盛名的将领,丁文左有不少旧部都在南方重镇乂安的军中。黎朝驻扎在乂安的军队主要是为了防备阮主,莫朝接手之后,大部分军队向阮军投降,随阮有豪南下,少数接受莫朝整编,继续驻守乂安。一个多月下来,叛军的总数达到了空前的三万多人。

    不过这个举动也给了洪磊喘息的时间,一面发文向郑克臧求援,一面修筑升龙城防,准备迎接大战。这样一来,让胡双奇、吴荣先和莫敬晭先行返回升龙成了一个歪打正着的正确决定,留在升龙的一万多明军,加上返回的近一万人,以及两万莫军,将和丁文左的叛军形成势均力敌的局面。

第三十五章 云南统治

    项绍宽在给洪磊的信里再三叮嘱,一定要沉住气,固守升龙。叛军占据地方是无法长久的,他们临时起事,缺乏充分的准备,武器弹药、粮食给养等都没有长期支持的能力,所以他们必然要选择速战速决。在升龙以逸待劳才是最正确的做法。

    不过,即便如此,郑克臧和项绍宽还是担心洪磊的军事才能不足以应对沙场老将丁文左,又派遣福全带着绿旗兵回援。绿旗兵是这次昆明之役损失最大的群体,倒不是打仗不行,而是满人不适应南方天气,容易感染疫病,两营绿旗兵病故了近三百人,而在战场上战死的不过十几人。有鉴于此,与其留在昆明生病,不如让绿旗兵回升龙,多少也算一些战力。

    昆明的形势倒是一天比一天明朗。前往劝降王屏藩的使者带回来了好消息,王屏藩听说吴世璠已死,毫不犹豫地决定接受郑克臧的招抚条件,就地易帜。当大明的侯爷,怎么也好过为毫无希望的吴氏卖命。

    从陆陆续续逃回昆明的吴军散兵口中得知,吴世璠死亡的消息确实传到了贵阳,虽然郭壮图一再向大家强调,那是明军散布的谣言,但本来就军无战心的吴军根本不管是真是假。据一个逃回来的游击说,在他带着十几个手下逃跑之前,贵阳吴军已经逃散了十成里的三成,而明军连日的攻势又造成吴军大量伤亡。

    既然如此,郑克臧便派郭壮勋充任使者,前往贵阳劝降郭壮图。山穷水尽的形势之下,不怕郭壮图不投降。

    然而郭壮勋走到半路便折回昆明,原因是遇到了郭壮图的义子郭得胜,带着数百亲兵向昆明方向逃窜。据郭得胜说,有郭壮图的家丁从昆明跑到贵阳报信,告知吴世璠和郭氏的死讯,郭壮图自知无望,于是遣散诸军,自己悬梁自尽,贵阳很快就被刘国轩的大军占据,自己因为担心家中妻子儿女,所以仓皇跑回昆明。

    事情如此之顺利,倒也出乎众人的意料。项绍宽和郑克臧商议之后,决定派员到贵阳请刘国轩到昆明商议云南驻防大计,同时派兵四处剿灭沦为土匪的吴军残部。

    很快,升龙方面又有最新的军报送到。丁文左让丁炜带着从南方招募的两万多叛军在升龙的东面和南面驻扎,自己和孙子丁聪离开海阳,带着五千精锐前往夺取谅山。在项绍宽看来,这个举动尽显名将风采,看来丁文左不止是想要击败明军,而且想要截断明军退路,来个瓮中捉鳖。

    若是丁文左的战略规划真的成功,升龙明军的处境还是相当危险的,从昆明派兵过去支援显然远水不解近渴,而且暂时也派不出更多的兵了,三万多明军在战场上列阵决战显得气势磅礴,一旦需要分散开去打治安战,就会发现哪儿哪儿都不够用。

    不过,虽然洪磊军事才能一般,但手上有刘德杰和陈大定两员年轻悍将,应该足以应付。叛军固然人数众多,但装备很差,作战素养也高不到哪里去。另外,福全的援兵应该很快会到达升龙,这一次南征,福全的军事才能也得到了展现,虽然不是一流名将的材料,但用中上之选来形容倒也不算过分。

    王屏藩那边也传来消息,王屏藩虽然一口答应了接受招抚投降朝廷,但人却待在镇雄府不肯动,仅仅是派遣副将陈君极前来递上降表。这个举动令郑克臧十分震怒,下令将陈君极扣留,派遣方光琛前去劝说王屏藩来昆明。

    果然,方光琛的面子比较大,又或许是特别能言善辩,总之王屏藩跟着方光琛前来昆明,向郑克臧请罪。郑克臧将王屏藩痛斥了一番,让他回昆明城里的家中闭门思过,同时任命陈君极为署理都督,统领王屏藩的部众。王屏藩虽然愤懑不服,但也无可奈何。

    刘国轩从贵阳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才到达昆明。虽然只带了三千兵力以策安全,但这就意味着行动速度比起那些溃散的吴军还要慢许多。经历了多场大战,郑克臧、项绍宽和刘国轩终于再度聚首,整个云南大体平定,众人都欣喜不已。

    在欢迎宴会之后,大家又一起商讨日后如何统治云南。朱丹赤认为,前明对云南的统治,是将沐英的家族封为黔宁王,世代镇守云南,这种封藩的方式比较有利于云南的稳定。但云南地形过于复杂封闭,封藩很容易造成割据的状态,比如吴三桂就是最好的例子。这一次征服云南的艰难程度,也使得大家都觉得,不能再让云南处于割据的状态,而是要如内地省份一般,用总督和三司来统治。

    既然如此,那首先肯定是向南京军机处奏报,请许纬辰派遣大员出任云南总督。不过,短期内云南肯定还会陷于动荡不安,必须留下兵力驻守。刘国轩和项绍宽都认为,云南经过这次大战,产生了大量的土匪武装,土司们也因为吴氏政权的灭亡而蠢蠢欲动,今后几年云南需要强力的武将在此坐镇,随时应对可能的叛乱。留下的将领既要有作战能力,又必须对朝廷忠心,最重要的是,必须与吴三桂的旧部没有瓜葛。

    以这几个条件筛选下来,曾养性、马宝等人都不合适,最佳人选就落在了陈世凯身上。陈世凯本身是湖广恩施人,在永历时代在川南山区作战,富有经验,自从在浙江投降大明之后,表现甚为忠心,而且战绩不俗。刘国轩还特别推荐,说此次明军三路进军贵阳,唯独陈世凯一军最为顺利,斩获也最多。郑克臧于是决定,任命陈世凯为镇西将军,留守昆明。

    现在剩下最后一件事,就是升龙的平叛战事。就在处理王屏藩和与刘国轩开会期间,洪磊的战报又不断传来。丁文左夺取谅山的计划顺利成功,对明军实现了合围,但明军在南线却非常轻松地击败了丁炜的叛军。两万多叛军看上去声势浩大,但战斗力确实不怎么样,而且一旦战局不利,就溃散奔逃。两万多军队被明军斩首五千多人,丁炜本人也中炮身亡。

    而后,在刘德杰的指挥下,明军迅速向北运动,对谅山发起进攻。丁文左不愧是一代名将,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在谅山一带筑起了坚固的防线。明军的攻坚战打得相当艰苦,虽然有热气球和重炮的加持,还是一连激战了十多天。最终,丁文左的营垒全部被明军攻陷,丁文左和孙子丁聪一起被俘。有鉴于丁炜已死,洪磊也不想再杀死这对祖孙,决定将丁文左全家都迁往升龙城监视居住,以防再被人挟持利用。

    接下来,洪磊让莫敬光颁下一道诏书,宣布赦免剩余的叛军,只要叛军向当地官府自守,交出武器回家务农,就不再追究。经过这场大战,黎氏余党无论是数量还是士气都遭到了极大的挫折,短期内应该不会再成气候。

    项绍宽得到了洪磊的这个好消息,一再向刘国轩夸奖他的好儿子刘德杰,果然是青出于蓝。刘国轩也对刘德杰的表现十分欣慰,说等将来见面一定要好好地奖励这个孩子。

    于是郑克臧下令,明军留下三十营共一万五千人马,由陈世凯坐镇昆明。其余兵马分南北两路班师。

第三十六章 婚前婚后

    朱和尭的婚礼在六月二十六如期举行。

    婚礼的仪注由礼部专门拟定,经陈永华夫妇和宁靖王朱术桂复核之后,由皇帝降特旨施行。之所以要搞得这么复杂,主要是因为朱和尭现在的爵位还是宝亲王,并非太子,但无论是皇帝、大臣们还是军机处,都不希望用亲王婚礼仪注来办这次婚礼,所以专门由礼部按照太子婚礼仪注稍微减杀部分之后,特旨颁行。换句话说,这是个特例。

    婚后几天,朱和尭夫妇按照规矩朝见皇帝皇后、拜祭奉先殿,忙了个不亦乐乎。

    军机处比朱和尭还忙,因为皇帝马上要启程前往热河行宫,接见蒙古王公们。沿途和热河的警跸以及物料供应都要缜密安排。虽然大多数工作仍然由内阁指挥官员们承担,但仅仅是军队的调动也非常繁琐。

    自从光复以来,京城周边的驻军全部都由何祐统管。一年多来,何祐重新梳理清朝留下的各行营军寨,重新部署京城卫戍和通往关外各条道路的沿线驻军,目前也算是颇有成效。康亲王杰书率领满洲八旗退到辽东,杰书自己驻守赫图阿拉老城,其余各旗在从赫图阿拉到宁古塔之间的道路沿线分屯。

    明军限于兵力不足,暂时还只能在山海关内屯兵,山海关外到赫图阿拉之间,实际上只有两个朝鲜营驻守,基本上处于放任状态。对于这种状况,蒋一正多次向南京要求增派兵力,但南京军机处的潘兴和庄寒天总是以大军在安南作战、无兵可派为由予以拒绝。

    当然,这还不是最重要的。由于清朝实行闭关政策,中原汉人不能到关外屯垦,导致沈阳府附近的人口并不多,并且以满洲人为主,当地治安自有满洲人自己负责。虽说杰书、董额等人对大明还算忠心,但对满洲人可能出现的敌对行为还是不能不防。

    热河行宫自然是位于热河,但并不是后世的承德避暑山庄,而是一座叫作喀喇河屯行宫的宫殿。现代人所看到的富丽堂皇的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康熙晚年,到乾隆年间才算正式完工,不是这个刚刚结束战乱的时代所能够拥有的。

    而此前清帝用作与蒙古王公会盟的喀喇河屯行宫,实际上也并不能算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行宫,它只是当年大清摄政王多尔衮为了狩猎方便所建的一座避暑小城,只因康熙曾经在此驻跸并且接见蒙古王公,所以才被称为行宫。当然,康熙是有扩建这座行宫的想法的,但想法尚未实施,大清便已经亡了。

    大明当然暂时也无力扩建这座行宫。唐云沛倒是看过设计图纸,也派人去当地测绘过地形,想过如何扩建,不过也就是想想而已,没有办法付诸实施。

    所以这一次热河会盟,皇帝夫妇将驻跸在喀喇河屯行宫之中,但大批的随扈官员和军队,都要在避暑城外安营居住。蒋一正和何祐自然是忙个不停,筹办军队移动和粮草供应的事。洪诚丘也得要为各种物资运输发愁。

    毛渊明倒是清闲下来了。早在商议热河会盟事宜的时候,毛渊明就提出,自己不去热河。理由也很简单,自己本来就不愿意来北京,现在要去更北的地方,会更加不习惯,不如留在京城。反正京城军机处也是需要人值守的。

    对此,大家倒也没什么意见。本来,毛渊明负责的具体事务就不多,陪伴皇帝的工作,姜承志也在逐渐接手,以备毛渊明哪天要回南京。而皇帝去热河,宝亲王朱和尭就要单独坐镇京城,身边肯定要有人陪伴,毛渊明和朱和尭的关系虽然不如姜承志、李书同、许纬辰等人更亲密,不过也可以应付了。

    会议最后决定,洪诚丘、姜承志、王鼎三人组成会盟工作小组,陪同皇帝前往热河,蒋一正与何祐带领军队负责沿途警跸事务,毛渊明、常镇业和李书同留守京城,韩鹏和刚刚从天津调入京城的刘德仁一起负责京城防务。

    到了七月中旬,皇帝启驾便离开京城,一万多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向着热河进发。京城到热河的路程将近五百里,队伍行动的速度很慢,每天的进程是二十里,所以大约需要一个月时间才能到达热河,在热河居住一个月,再花上一个月时间回来,总共要耗去三个月时间。

    皇帝走后,新婚不久的宝亲王就按照要求在上书房坐镇。虽然“坐镇”这件事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因为皇帝自己在的时候也并不处理政务,每天只是到上书房看看奏折,了解一下情况。不过,毛渊明对朱和尭的要求还是很高的,必须每天从早膳之后直到晚膳之前都留在上书房,中午也在上书房吃饭和午睡。

    之所以要这么做,用现代网络用语来说就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早在南京期间,大家开会的时候,洪诚丘就提出,朱慈炤因为长期生活在民间,缺少管理国家的才能,接受招讨大将军摄政还说得过去,将来朱慈炤驾崩了之后,朱和尭即位,是不是还能维持这个摄政模式,需要及早考虑。

    军机处的大多数人都觉得,维持摄政模式并没有什么问题,但为了以防万一,可以考虑开始对朱和尭进行系统的教育,以利于他将来继承皇位之后承担更重要的角色。当时按照项绍宽的意见,安排朱和尭和一批精心挑选出来的羽林苑同龄孩子一起接受三个月的军训,这批三十六名孩子将来就充任朱和尭的侍卫。

    现在皇帝离京,正是给予朱和尭学习锻炼的最佳时期。毛渊明便整日陪着朱和尭,看各种题本和奏章,给他解释上奏的原因和内阁批复的理由。如果内阁的批复被军机处驳回了,又解释给他听究竟为何。

    朱慈炤刚刚成亲,又在求知欲旺盛的年龄,学习起来很快,也很投入,经常就直接在上书房传晚膳。以至于王妃金氏到鲍婧那里告状,鲍婧又只得来找毛渊明,让他不要给朱和尭安排那么多东西学,毕竟人家新婚燕尔,怎么不给小夫妻留点时间呢。

    毛渊明也无可奈何,因为现在正值秋粮征收期间,各地的题本奏章如雪片飞来,给朱和尭看的已经是经过挑选的一小部分,常镇业每天要处理的是堆积如山的文件。

    一个月下来,朱和尭的对政务显然熟悉了不少,毛渊明也逐渐给朱和尭增加功课,陪他参观内务府的库房,查看账册,了解内务府的运作情况。又带着朱和尭到六部和都察院,一间一间办公室视察,与操办具体事务的主事和吏员们交谈,了解这些朝廷机构的作用和运作方式。

    八月十五中秋节,鲍婧为大家安排了赏月晚宴。朱和尭和王妃、两名侧妃一起,第一次作为主人招待勋贵和重臣们,显得格外兴奋,拉着金氏一起挨桌敬酒,接受大臣们的恭维。晚宴的气氛显得格外和谐。

    毛渊明和常镇业都不喝酒,坐在离朱和尭的主桌不远处,聊着眼下的形势。常镇业悄悄告诉毛渊明,山东布政使冯锡范有一份非常重要的奏报刚刚送到,如果明天有空,可以到军机处一同商议。

第三十七章 武公俊末日

    撤军之日,北路军仍由刘国轩率领,押送吴氏、郭氏宗族、官员等上千人,从贵阳、常德前往武昌,然后再派人顺长江而下,将这批人送往南京等候处理。

    南路军走来时的旧路,经由临安府回师。从昆明撤军回升龙的路上,项绍宽得到了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滑稽消息:武公俊的军队始终未能突破李世屏的防守,现在还被阻挡在蒙自县。由于郑克臧之前有令在先,武军必须自行击败李世屏,否则军法处置,所以武军的将领不敢退兵,但又打不动李世屏的防守,一直在当地虚耗了近三个月时间。

    郑克臧本想派人去让武军退兵算了,但吕宪华觉得,既然有了武军作战不利这个借口,正是消灭武公俊势力的好机会。武公俊虽然并不忠于莫氏朝廷,但毕竟是安南人,他的势力迟早也要铲除。

    项绍宽认为吕宪华所说不错,于是派遣张云翼带领军队和侬绳英一起前往蒙自,以大明朝廷的名义敕封李世屏为世袭土县丞,并且将武军将领依“进军失期”的军法斩首,同时接管这批武军。

    张云翼和侬绳英出发之后,大军继续前进,到红河渡口与洪羽会合,然后沿着红河向升龙进发。项绍宽、吕宪华、郑克臧三人商议,事已至此,不如一不做二不休,等船队经过宣光镇时,趁武公俊出城迎接劳军的机会,将他一举捉拿,带回升龙处置。这样一来,武氏在宣光镇的割据告终,也算大明送给莫敬光的一份厚礼。

    事情一如三人所料。大军到达宣光镇时,武公俊果然带人到江边迎接劳军。项绍宽授意赵弘灿和洪羽各领一军,从两侧快速保卫武公俊的队伍,将武公俊和手下数百人全部抓获。然后让武公俊叫开城门,大军一拥而入。

    宣光镇虽然是武氏经营六世的根据地,但因为黎氏曾经派兵进剿,后来又经历了黎莫易代的战乱,这一次还派兵参与云南攻略,实际上已经民生凋敝残破不堪。明军进驻之后,城中反而没有多少反抗。郑克臧命令贴出告示,告诉百姓明军只是剿灭武公俊一家,不会伤害其他人,稍后就会让莫氏朝廷派官员前来治理,百姓因此也就没有发生骚乱。

    于是,大军就暂时在宣光镇休息,派人前往升龙向莫敬光告知此事,让他从速派人来接管。

    在宣光镇住了两天,张云翼和侬绳英也带着军队前来会合,报告说,攻打蒙自的武军被轻易收服。这件事本来不是很容易办,武军兵力尚有四千人,但因为顿兵日久,武军厌战情绪浓郁,再加上李世屏接受朝廷册封之后,加入张云翼和侬绳英一方,武力占了绝对优势,武军基本也没有作什么反抗,便被张云翼收降。

    郑克臧下令,将武军大部就地遣散,只留一千人守城。然后将武氏家族所有人带着上路,到升龙交给莫敬光处理。

    莫敬光刚刚经历黎氏残部的叛乱,整个人情绪低落。这也难怪,莫氏为数不多的宗室之一莫敬璹身亡,使得五十多岁膝下无子的莫敬光开始需要为继承人犯愁。

    郑克臧的大军班师,并且带来了宣光镇武氏覆灭的消息,令莫敬光为之一振,随即将武氏家族数百人全部处死。

    郑克臧对莫敬光的这个举动大为惊讶,不过细想之下,又十分合理。莫朝复国之后,黎氏余党叛乱不断,一次比一次声势浩大,若不是明军在场再三镇压,莫敬光此刻就算不是身首异处也得要再次流亡大明了。

    不过既然云南平定,大军也没必要在升龙长期停留,糜耗军饷。项绍宽和郑克臧商议留守的人选。留守之人必须长于军事,善于统兵,在军中深有威望,而且必须忠心于朝廷。但现在看来,要找一个完全符合条件的人几乎是不可能的。最后再三权衡之下,决定留下曾养性作为明军总指挥,驻守兴化镇三江城,维持红河水路运输的畅通。曾养性的忠诚度不好判断,但前几项标准比较符合,而且明军留驻三江城,给养和弹药还需要从广州运送,基本上不用担心曾养性起异心。另外,再派陈大定率两千兵南下,协助父亲陈上川修建柴棍港。其余人克日班师回广州。

    大军回到广州已经是时宪历九月份,洪磊这个两广总督总算回到居城。洪磊不在期间,摄理事务的广东巡抚陈秉直还算称职,把两省的夏秋两税征收到库,各地也四民安定,没有民变出现。

    项绍宽等人和郑克臧在广州逗留了十来天,然后坐船再度北上,回南京庆功。陈秉直准备了两船岭南特产送给郑克臧,说是给南京诸公尝鲜。项绍宽自浙江登陆之后不久就认识了陈秉直,知道此人最善逢迎,也不与他计较。

    出发之前,众人特地到香港岛参观英国人的港口建设。英国人果然手脚麻利,从附近沿海雇了上千民伕,马不停蹄地工作,在众人远征安南的这大半年时间里,港口已经建成了三座可以停靠大型盖伦式帆船的码头。据英国派来的港口经理说,万丹的东印度公司总部已经准备将大部分业务搬迁到香港。

    郑克臧直到现在也不太清楚“万丹”到底在哪里,朱丹赤便给他解释,万丹是南洋爪哇岛上的港口城市,也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总部所在,离广州五千余里。郑克臧对此大为惊讶,问朱丹赤“南洋总共有多少岛屿,远近如何”。朱丹赤又详细解释说,南洋岛屿何止上千,远近不一,近的有吕宋,远的有加里曼丹、苏门答腊、爪哇等处,至于极远之处,还有极大的澳洲岛,大小与中原不相上下。

    郑克臧越听越兴奋,自言自语说道,迟早要到南洋各地扬帆穿行,遍历人间风景。项绍宽于是又告诉郑克臧,想要船队下南洋,征服安南只是第一步,接下去要将河仙镇和柴棍港变成大明在安南最南端的重镇,然后再从柴棍港南下,夺取麻六甲天险。只要占领了麻六甲天险,整个南洋便在大明的控制之下。

    郑克臧不太明白为什么麻六甲天险如此重要,朱丹赤干脆捡了一根树枝,然后蹲下,直接在海滩上为郑克臧画南洋的草图,然后告诉郑克臧,麻六甲扼守海峡要隘,是泰西欧罗巴的船只进入南洋的唯一入口,只要占据了麻六甲,哪怕只是收取过路商税,也是一大笔财富。

    看着朱丹赤画的草图,郑克臧左右端详,问穿出麻六甲海峡之后,又是什么地方。朱丹赤便告诉郑克臧,离麻六甲海峡不远,便是东印度公司所属的印度,若是再往西航行,就是阿拉伯地区和非洲的东海岸,也就是郑和下西洋到达过得最远端。

    郑克臧听得声声入耳,心驰神往。正在思绪万千之时,一艘盖伦式大帆船从远处飞驶而来,缓缓停入码头泊位。

    郑克臧自幼在海边长大,对船只性能的好坏一眼便知,看到这艘盖伦式大帆船,不由得啧啧赞叹,说大明几时也能自己造这么好的船就好了,才方便扬帆远行,畅游七海。

    陆希星便笑嘻嘻地对郑克臧说道:“那我们就赶紧回南京吧,你大舅子陈梦炜正带着一班西班牙造船师傅在造大明自己的大帆船呢。说不定等我们回到南京,船也造好了。”

第三十八章 朱家夼的朱顺灯

    冯锡范的奏报内容很简单,但事情却有些复杂。

    大半年来,冯锡范在山东剿抚并重,对流窜各地的盗匪加以治理,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整个山东境内的盗匪基本平息,连带附近河南和北直隶保定布政使司辖区的盗匪数量也迅速下降。

    前不久,在平息盗匪的途中,冯锡范亲自带兵到达登州府莱阳县,在郊外某处剿灭了一股山贼土匪,斩杀了匪首,被裹挟为匪的百姓都释放回家。被释放的百姓中有个人请求拜见,说有机密事项告知,冯锡范一时兴起,便单独接见了这个人。

    这个人自称姓朱,叫作朱顺灯,是莱阳县朱家夼人,祖上是明懿文太子朱标第三子朱允熥。靖难之时,朱允熥有幼子朱载坤被太监王忠带出宫廷,隐匿民间,最后在王忠老家莱阳县落户,长大成人,开枝散叶,如今朱家夼有朱姓人家几十户。在前明时,为了躲避官府调查,朱顺灯的先人都跟着王忠姓王,清朝入关之后,不再担心受到迫害,所以族人都复了朱姓。

    冯锡范在密折中说,这个朱顺灯还拿出了当年朱载坤身上佩戴的金锁和如意为证,如意仍在朱顺灯手上,金锁随密折寄来供军机处勘详。自己暂时未将此事告诉任何人,也叮嘱朱顺灯不要和其他人再说起。

    毛渊明看完这份密折,大为惊讶,寻思良久,问常镇业:“那依你看,此事是真是假?我们应该怎么处置。”

    “真假难辨。”常镇业摇头说道,“这几年冒认朱氏子孙的人不少,我们后来以皇帝的名义颁了诏书,说凡在清朝治下为民的大明宗室一律不再承认,冒认的人才渐渐少了。”

    “但这个好像又不太像是冒认。”毛渊明皱着眉头,一边努力思考,一边说道,“但凡冒认大明宗室的,必然是冒认某王府某支,都是选名气大的。朱标一支在靖难之后,已经绝嗣,距今已有近三百年,若不是深知其中掌故的人,很难冒认。”

    常镇业看了看毛渊明,笑着说道:“那你是想把这一村子人给认下来?”

    毛渊明连忙摇了摇头:“认下来肯定也不行,都说了’凡在清朝治下为民的大明宗室一律不再承认’,怎么能又认下来呢?”

    “嗯嗯,我也是这个意思。”常镇业说完,摆了摆手,又继续说道,“不过,冒认别的王爷后裔和冒认朱标后人的性质还不一样。冒认宗室,无非是想图个富贵,申饬之后赶走就是了。冒认朱标后裔,怎么也有点影响现在的皇室正统地位。虽然就算朱标自己活过来,天下也不会交给他,但总得小心处理,不能让天下人以为朱标一系还有人在。”

    “说得也是。”毛渊明负着手,在屋子里转了几圈,说道,“这个朱顺灯也是不知死活。他要是不跟冯锡范说这些,回家安安心心做个百姓,也就平安无事。他现在想要图富贵,还不知道这可能给我们带来的麻烦,还不如……”

    “不如什么?”

    “不如让冯锡范将他全村人都抓起来,就当成盗匪余孽,秘密处决了拉倒。”经过长时间的军事斗争,穿越者们对古代战争的残酷性越来越适应,屠城这样的事情也不是没干过,因此面对这几十户人家的事情,毛渊明毫不犹豫地想到了杀人灭口。

    常镇业想了想,缓缓说道:“也不是不行。不过,你说朱顺灯和他的村民们,到底是不是朱标的后代?”

    “这怎么知道?现在又没有DNA测序技术,哪怕要滴血验亲,也没地方去弄朱标的血啊。”

    “我也知道没办法验证真假,可万一这些人真的是朱标的后代呢?”常镇业笑着说道,“我倒不是舍不得这十几户人家,只是万一他们就是朱标仅存的后裔,能活到今天也不容易,朱棣和清朝都没有弄死的人,被我们给弄死了……”

    “呃……”毛渊明没想到常镇业是从这个角度想问题,也不由得一愣,接着笑了起来,说道,“那你说,怎么办好。”

    “嗯……这个朱顺灯好死不死,自曝身份,还送来信物要求验证。正像你所说,属于不知死活了。我看不如这样,让冯锡范先去告诉朱顺灯,朝廷要验证他们是否真是朱标后裔,将全村人诓骗上路,送往南京,交给老许。我们再写一封信,提前送到老许手里,告诉他事情的来龙去脉,请他酌情处理。”

    毛渊明听完一皱眉,问道:“那你觉得老许会怎么处理?”

    “我们能想到的,老许也能想到,他应该不会处死这些人,但肯定有办法解决。”

    “也行吧,反正这事情不要闹到京城来是最好。”毛渊明无奈地叹了口气,“对了,说到老许,他最近有信来么?他的县政改革试点搞得怎么样了?”

    “诶,你还说对了,老许昨天有信送到,说是县政改革试点在浙江基本算是成功,可以向南直隶、江西和福建三处地方推广了。”

    “哦?具体怎么说?”

    “当初在南京开会的时候,老许提出来,要进行县政改革,一开始先在浙江试点。”

    “这个我知道啊,开会的时候我也在。”毛渊明略微回忆了一下,说道,“当时老许、诚丘、书同他们都说,明代一县之中,只有知县、县丞、主簿和典史四个官,而且大部分县并不足额配制,全国一千一百多个县,只有三百多个县设有县丞,一百多个县设有主簿,而典史则设裁不定,朝令夕改。这其实是对县级政务一种放任的态度,也造就了明清两代皇权不下县的状态。我们想要提高施政的效率,就非改革不可。”

    “对,所以老许提出,要充实一个县的官员,把事情管起来。按照他的方案,县丞和主簿每个县都要配备,县丞为正八品,单独开衙,专司农桑水利,主簿为正九品,在知县衙中办公,负责文书往来,掌管账目、胥吏等事务,相当于县政府秘书长。另外,每个县都增设统计局,负责登记户籍、记录物候天象、采集水文资料,设正九品统计一人,中统、军统副统计各一人,各司其职。典史原本是不入流的文职小官,掌管缉捕、稽查狱囚,老许犹豫不决是否要保留,正好项绍宽说,有大批下级军官需要转业安置,所以最后决定予以裁撤,同时在县里增设县尉一职,为正八品,单独开衙,掌握一县治安、训练、缉捕等事,下设书记官和武库大使,分别是正从九品,负责兵籍登记、文书往来和军械管理等事务。”

    “咦,我记得当时有个争议,说县尉不过是正八品,而军中的连长、连副是七品的职衔,未必肯接受八品县尉的职位。”毛渊明又想起来一个问题。

    “是的,所以说要试点,看看那些转业军官们的态度如何。”常镇业点了点头,“老许在来信中说,试点的效果非常不错。一来军人地位本来就低,不要说连长了,就算是营长,见到科举出身的知县也要下拜行礼,所以当个八品县尉,居于知县之下并无什么问题;二来,在军中,连长算是个屁大的官,带兵打仗很累,还要流血牺牲,转任县尉之后,却成了一县之中的’三老爷’,威风凛凛,俸禄虽然比在军中时少一些,但却可以从老百姓那里刮油水,反而更滋润。”

    “啊?新制度刚开始实施就已经开始刮地皮了?那日后还了得?”

    “哈哈哈哈,刮地皮是我说的。其实暂时来说,不需要刮地皮的。试点的另一个特色正是提高官员薪俸,正八品的县尉,年俸一百二十两,比之前的三十六两高出一大截,我相信暂时是不用贪了。”

第三十九章 赵湘梓之死

    郑克臧的船队在定海靠岸,休息了两天,顺道看看定海军校的情况。

    定海军校的全称是“皇家海军定海军官学校”,现任校长林升是郑军水师中资格最老的一个,用现代官场语言来说,属于顶级高配的官员,他的本官海军大臣是位于南京的“皇家海军总署”的长官,正二品,与六部尚书平级。

    让林升在定海军校兼任校长,是军机处的一个巧妙安排——之前林升在长江水战中负伤,休养了很长时间,伤愈之后又落下了残疾,不能再行军打仗了。林升性格内向沉默,不与人争功,因此也就打算退役回家。不过因为他功劳甚大,军机处不但不批准他回家,还任命他为皇家海军总署的第一任海军大臣,到定海兼任军校校长。同时,由林兴珠出任皇家海军总署的协办大臣,留在南京处理海军事务,而定海军校则聘请西班牙教官出任总教习,派文职官员出任副校长和训导主任,分担校务、学籍、管训等事务。林升本人休养为主,偶尔出面给学员训话,倒也非常享受这种生活。

    郑克臧大驾光临,林升自然是要率众迎接。见面之后,说起安南和云南的战事,林升对郑克臧身先士卒亲临战阵的作风大加赞赏,说国姓爷往日就是这样的风范。说得郑克臧极为高兴,毕竟他最景仰的人就是祖父国姓爷,被夸赞与祖父相仿,自然是得意非凡。

    两天时间里,众人参观了定海军校的书堂、宿舍、校场以及训练船队。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定海军校已经颇具规模,眼下有几百学员在这里学习。林升介绍说,学员大致有三类人,第一类是羽林苑选送的毕业生,要在这里学习两年,然后在分配到各水师舰队服役;第二类是原有水师的士兵和低级军官,因为立了战功,被送来培训,为期半年,期满就能晋升官职,重新编入水师;第三类是从南直隶、浙江和福建三省招考的秀才,在军校之中接受军事化训练,一年之后分配到各水师舰队或者沿海卫所基地,担任文职。

    本来林升还想请郑克臧观看学员操练,不过郑克臧回南京心切,只能约定下次再看。

    项绍宽知道,郑克臧急着回南京,除了急于向朝廷表功之外,也是因为实在太想念一双儿女。所以马上命人调派大型平底船,众人登船离开定海,直抵南京。

    南京军机处早已接到军前送来的捷报,知道郑克臧在安南和云南大获全胜,潘兴之前制定的战略目标全部胜利达成。许纬辰命人在仪凤门码头搭建牌楼,用红旗和彩灯在道路两侧装饰,从城门口一直到达码头。

    郑克臧上岸之后,两侧鼓乐齐鸣,鲁王朱弘桓引着南京的文武百官,恭迎郑克臧归来。皇帝回京之后,南京复设“南京留守”一职,由鲁王朱弘桓担任,实际上当然还是军机处领导南京六部进行工作。

    欢迎宴会仍在武英殿举行,众官轮流向郑克臧敬酒,恭喜招讨大将军凯旋班师。郑克臧也兴致所致,喝了个酩酊大醉。许纬辰只得命人将郑克臧扶上软轿,请林樱陪着送回吴王府。所谓吴王府,即原来的织造府。皇帝回京之后,毛渊明等大多数穿越者都随同北上,南京只剩下不到二十人,于是大家干脆搬离织造府,把织造府彻底改成吴王府。大家则在吴王府和紫禁城之间找了一所大宅,搬进去居住。

    送走了郑克臧,许纬辰便请朱弘桓继续招呼百官饮宴,自己和项绍宽、吕宪华、陆希星、潘兴到武英殿的偏殿喝茶聊天。

    项绍宽许久未见许纬辰,正想问问南京的政务进展如何。许纬辰却压低声音对几人说道:“有件糟糕透顶的事情要和你们说,我都还没有给大官人他们写信,怕走漏风声。”

    “什么事情这么神秘?”陆希星显然没有注意到许纬辰脸上凝重的神情,还是略带戏谑地问道。

    “赵湘梓去世了。”

    “什么?!”在场的四人同时惊呼起来。

    “轻点,别声张。”许纬辰赶紧将身子向前倾,用更低的声音说道,“这事情绝密,不能让任何人知道。”

    陆希星显然被这个消息吓得魂飞魄散,甚至有些结巴地问道:“那……赵湘梓他……他是怎么死的?”

    “唉,说来坑爹。”许纬辰连连摇头,“赵湘梓的两大爱好,你们都知道吧。”

    “知道。”潘兴还算镇定,淡淡地说道,“喝酒,女人。”

    “是啊。他本来也不太爱管事,所以我们一直没让他负责军政要务。几年前登陆杭州之后,就发挥他的特长,请他和李芊一起负责官窑的管理,烧制陶瓷供宫中御用,以及出口赚钱。他平时也不与人交往,最喜欢就是独自喝酒,常常喝得酩酊大醉。这也就算了,去年他来缠着我,说没有女人实在是寂寞难耐,我拗不过他,就让他从羽林苑毕业的宫女中挑了四个,当是他私人的禁脔。”

    “啊?这事我们都不知道啊。”潘兴感到十分惊讶。

    “废话,我还能把这事到处说啊?”许纬辰的头摇得愈发厉害,“一来,赵湘梓这个做法不合纪律,算是我徇私情违规操作,不想让人知道;二来,要是别人也效仿他,问我要人,我怎么办。所以,这事一直就只有我和他知道。”

    “那他把那四个姑娘藏在哪里啊?我们都是住在一起的,怎么谁也没发现?”潘兴继续问道。

    “我不是说了吗?这事情当然不能让大家知道,所以我好人做到底,替他在织造府附近找了一座小宅,把那四个姑娘安置在那里,赵湘梓隔三岔五就去那里过夜。我还安排了两个专职的小太监,负责给她们送饭,拿替换下来的衣服去浣衣局浣洗。这两个小太监也是羽林苑出身,我亲自挑选的,嘴巴紧,所以一直没有走漏风声。”

    “那他到底是怎么死的?”

    “还能是怎么死的。上个月末,他去那个小宅过夜,和四个姑娘饮酒作乐,喝得昏昏沉沉。据那几个姑娘后来跟我说,晚上又叫她们四个一起侍寝,连做了几次,她们四个也不敢拒绝。结果第二天早上起来,就发现他断气了。”许纬辰继续说道,“她们几个连忙叫小太监来向我禀报,我去那里一看,身体已经凉了,马心如又不在身边,我只能让他停在那里三天,确认没救了。”

    “怎么会这样?赵湘梓也太不爱惜自己了……”陆希星说着,眼泪流了下来。

    “老许啊,这事我可要批评你,是你违反纪律给他提供方便,才导致了这么恶劣的后果。”项绍宽一直一声不吭,知道搞清楚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才出声说话。

    “唉,我知道。”许纬辰叹了一口气,“但我也实在没想到后果会是这样。”

    “那这事情还有没有其他人知道?”项绍宽继续问道。

    “应该没有。我是一个人单独审问这四个女孩子,把她们的口供都录了下来,以备日后查询。然后就把这四个女孩子都秘密处决了,连同小宅里的衣服被褥日用之物,都一把火烧尽了。宅子也暂时封存,过几年没人关心了再处理。”

    “那赵湘梓的遗体呢?”陆希星急切地问道。

    “这是个大事,我正急着与你们商议。赵湘梓的遗体被我用棺材装好了,藏在了冰窖里,我昨天才去看过,还算没太腐坏。”许纬辰说着,皱起了眉头,“你们说吧,怎么处理好。”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0384/ 第一时间欣赏轩辕新明录最新章节! 作者:林芫美所写的《轩辕新明录》为转载作品,轩辕新明录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轩辕新明录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轩辕新明录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轩辕新明录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轩辕新明录介绍:
一个人穿越了,就能翻云覆雨,决定王朝的兴衰,改变历史的走向。
那要是一群人穿越了呢?岂不是踏平天下,一统环球?
且慢。
要做到这一点,总得会点什么吧?
造枪造炮造汽车坦克?很抱歉,没人会。
开矿建厂发明蒸汽机?很抱歉,也没人会。
一群背景和兴趣各异的文史爱好者穿越了,能做些什么?
脑子里除了历史知识的记忆,只有各种杂七杂八看似无用的东西。
怎么推翻清朝统一天下?拿头统一?
更要命的是,统一就好了吗?
大家在论坛上吵架,用键盘打爆头的日子还历历在目呢。
统一、联邦、邦联、秦制、罗马、共和……
能吵的还要再吵上一遍。
但是无论如何,穿越了就没有回头路,从弹丸之地开始改变历史的走向。一群人都想要证明自己的正确。
那么,真相是不是只有一个呢……轩辕新明录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轩辕新明录,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轩辕新明录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