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支教五年,大明成了日不落帝国TXT下载支教五年,大明成了日不落帝国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支教五年,大明成了日不落帝国全文阅读

作者:落寞的花生     支教五年,大明成了日不落帝国txt下载     支教五年,大明成了日不落帝国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405章 百姓欢腾

    “这日子才好过了几年,又要增加交税、服徭役了?”人群听到又要到衙门登记造册,一个个都担心起来,害怕皇上又下达了什么旨意,又要剥削百姓。

    华夏被封建王朝统治了几千年。

    自古以来都是兴百姓苦,王百姓苦。

    皇帝一有什么事情,就开始搜刮民脂民膏,让广大百姓们出血,养那些封建贵族。前元的苛捐杂税多达几百种,百姓过的生不如死。

    因此百姓们都怕了。

    一听到朝廷有举动,就下意识的感到害怕。

    “周大爷,你就放心吧,自从朱皇上登基之后,大明王朝,何时向百姓增加税收,和徭役了?”一名认识老者的衙役笑着说道,“我们的皇上,只会为百姓谋福祉,而不会祸害百姓。”

    “说的也是。”周大爷尴尬的一笑,道,“大明王朝开国之后,的确是百姓过的最好的一段时间。”

    “尤其是最近。”

    “李小哥,既然不是要增加税收和服徭役,为何朝廷又要从新给大家登记造册呢?”另外一妇女问道。

    “实话告诉你们吧。”衙役李小哥说道,“这是皇上要给百姓们发钱!”

    “每家每户发十两银子。”

    “登记造册,是为了在钱庄里给你们造票号,然后把钱存在票号里。你们想取钱的时候,随时都可以去取。而且以后要是再发钱,也发在这个票号上面。”

    “什么?皇上居然直接给我们发钱!?”

    “而且还是每户十两银子!?”

    人群听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过了半晌,弄清楚自己不是在做梦之后,顿时人群炸开了锅。

    “自古以来都只听说朝廷压榨百姓的,皇帝给百姓发钱这还是破天荒第一次!”一位老者颤抖的道,“几千年了,几千年了,这种情况,还是第一次出现!”

    “不错,不错!”旁边一位贩夫说道,“我本来以为皇上不收我们的人头税,就是古往今来第一圣明的皇帝了。我是做梦也想不到,皇上居然还给我们发钱!”

    “这朱皇帝,简直就是天底下第一圣明的皇帝。”

    “超过了秦始皇,超过了李世民!”

    “不,朱皇帝已经不是个凡人了,他就是神!真正的神。”

    “他就是菩萨下凡,专门来拯救我们的。”

    “不错,皇上如果不是神仙下凡,又怎么会做出这种,华夏大地几千年来,没有任何一个皇帝能做到的事情?皇上是开天辟地第一个!”

    “朱皇帝才是真正的爱民如子啊。”

    “和朱皇帝相比,其他王朝的皇帝都是只会喊口号的垃圾!口口声声说施仁政,爱民,却没见他们做出,任何惠民的事情。”

    “朱皇帝,把我们百姓当成了自己人,当成了亲人!”一名妇女一边说,一边激动的流出泪来,“听说朱皇帝也是农民出身,果然和我们是一边的。”

    她激动的不是那十两银子,而是激动的是,皇帝拿百姓当自己人了。

    应天府的百姓现在普遍富有,十两银子其实不在他们的话下。

    但皇帝给他们发钱,起码说明了一个态度,皇帝是真正对百姓好。

    并不是敷衍了事,或者天天只知道喊口号。

    “直接给百姓发钱,这才是真正的给百姓实惠啊。”一名只读了两年私塾的读书人说道,“因为这样,就越过了层层贪墨的官吏,让他们无从卡拿要。”

    “要是把钱拨给当官的让他们发,本来该每人十两银子的,到了百姓手里,估计就只有十文钱了。”

    “甚至,有些人连一文钱都拿不到。”

    “当官的那些亲戚,会得到几百辆,几千两。”

    “皇上此举,不但惠民,而且还是大智慧。”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一群百姓,自发的跪下来,向朱皇帝三拜九叩。

    激动的无以复加。

    只要皇帝稍微对他们好一点,他们就知道感恩戴德。

    而不是,吃饱了饭没事干,去反对皇帝。

    还是那句话,自古以来,只有百姓过的差了才会反抗朝廷。从来没听说过,也没出现过,百姓日子过的好了,还要反抗朝廷的事情。

    “大家都起来吧,”衙役李小哥道,“你们在此叩谢皇上,三拜九叩的会耽误我们办事。”

    “还是早点去衙门登记吧,请大家支持一下我们的工作。”

    “好,好,好。”百姓们闻言,这才站起身来,欢天喜地的冲向衙门。

    “听说皇上现在实行以道治国,给百姓发钱,莫非就是以道治国的方法?”路上,周大爷,向那名只读了两年书的书生问道。

    “当然是的。”书生道,“这些日子,我也改读了道家典籍。”儒家典籍都被烧了,他不想读道家典籍都不行。

    “黄帝的《称经》中云,同天下之利者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失天下。”

    “能生利者,道也。”

    “意思是说,皇上和天下百姓共享天下财富,就能得天下。皇上或者那些士大夫,独自拥有天下的财富,那么就会失去天下。”

    “能给百姓生利益的治国之策,就是道政。”

    “所以皇上此举,必定是道政无疑!”

    “道政,比儒家治理好多了!”周大爷由衷的道。

    “当然好多了,而且不可同日而语。”书生道,“华夏大地几千年,几乎所有王朝,都在用儒家治国,以儒治国百姓过过一天的好日子?”

    “而朱皇帝刚开始施行道政,百姓立刻就好过了。”

    “皇上清扫儒家,尊奉道家,做的太对了!”周大爷再次感慨。

    “其实你们都不知道。”这时候,旁边的衙役李小哥说道,“给百姓发钱这条举措,其实是稷下学宫的院长,秦先生告诉皇上的。”

    “皇上虽然已经实行了以道治国,但之前没有任何头绪。”

    “是秦先生的一席话,点醒了皇上。”

    “稷下学宫的院长?!”百姓们闻言,身躯颤抖。

    他们也见识过钟山之巅的稷下学宫,那学宫,简直就像传说中的神宫一样。让他们见了那座辉煌,巍峨的学宫,就下意识有种膜拜的冲动。

第406章 皇帝你也太天真了

    “这稷下学宫的院长,估计只有神灵才能当!”这是应天府百姓们在仰望稷下学宫之后,产生的下意识的想法。

    应天府的百姓,现在已经纷纷教育自己的子女,将来一定要努力学习,争取考进稷下学宫。

    到时候亲眼真正见识一下,里面到底有多么辉煌,多么伟大。

    因为里面学习的,全都是神仙学问。

    就拿张邋遢来说吧,他可是百姓心目中的神仙。

    如果能跟着他学点武功或者养生之道,简直就是天大的机缘。

    大名鼎鼎的商部尚书沉万三,只跟着他学了几天,就由一个穷小子变成了首富。

    “实话告诉你们吧,大明百姓现在之所以都能过上好日子,全都是拜院长所赐!”李小哥说道,语气之中,很明显的能听出,他对秦宇的崇拜。

    “取消人头税,清除儒家,以道立国……一切的一切,都是先生给皇上提出来的策略方针。”

    “原来都是院长的功劳啊!”人群恍然大悟。

    “听说稷下学宫的那位院长秦先生,整个大明见过他的人,不超过十个。”

    “稷下学宫还有三贤者,一百三十多岁的邋遢神仙就是三贤之一。而其余二贤是皇上和皇后,可想而知,能进入稷下学宫学习,有多么的光荣。”

    “另外,稷下学宫还有九大学院,十大战神。三位阴阳观星者,修行真人,出家道人,野老,岐黄圣手,兵法家,墨家巨子……”

    “听说稷下学宫的九大学院,现在已经在应天府开设学堂,广为招收学员,我们的孩子机会很大。”

    “得了吧,稷下学宫招收学员,那是宁缺母滥。想进去的,必定是天才中的天才。不但需要勤奋,还需要天赋。”

    “对了,赵大爷,你打算让你的孙子,学习哪一派的学说?听说道家,法家,墨家,名家……任何一门的学术学的精通了,就能进入稷下学宫九大学院,进行深层次的学习。”

    “我打算让我的孙子学习道家,毕竟大明是以道立国,其余学派相对弱一些。”

    “我觉得阴阳家也不错,毕竟副院长刘伯温就是阴阳家。”

    “看来,稷下学宫,还真是整个大明的智慧圣地啊。”

    “院长大人,能够领袖群伦,做整个汉家智慧宝库之院长,绝非凡人能够做到。”

    “那院长大人如此神秘,莫非他真的是神?”周大爷问道。

    “我也觉得,尊敬的院长秦先生,就是神仙下凡。”衙役李小哥道,“因为,他现在已经改变了,九州这片被儒家统治了千年的大地。”

    “让这片土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焕然一新!”

    ……

    很快,应天府的百姓们,就全部冲进了应天府尹衙门。

    人山人海。

    因为人口众多,应天府又没有设立街道办事处,导致这里人满为患。负责登记的胥吏忙的不可开交,差点累的晕倒在岗位上。

    不过几天之后还是登记完了,应天府的所有百姓,都拿到了在钱庄的银子。

    百姓是欢天喜地。

    每户发十两银子,对应天府的百姓影响不大,毕竟,应天府在发展的风口浪尖,人人都比较有钱。

    对偏远地区的穷苦百姓,影响就大了。

    有了这十两银子,他们起码的生活,已经有了保障,不用再为生活发愁。

    因此,偏远地区的百姓,比应天府的百姓,对皇帝更加感恩戴德。

    大明王朝,是举国上下百姓欢腾。

    上下一心。

    皇帝,得到了最广大人群的支持,声望空前。

    现在的大明已经是铁板一块,再也不是一盘散沙。可以说,在这种情况下,有外族敢入侵大明,就连生活在最底层的乞丐都不答应。

    谁敢说朱皇帝的坏话,百姓会自发把他给抓起来法办。

    朱皇帝的威望,已经深入了每一个百姓的心中。

    大明建立初期,有不少民间教派,比如说以前的白莲,弥勒,明教……这些都是前元腐朽留下的祸患,愚弄百姓,蛊惑人心。

    本来这些教派,都是威胁朝廷安稳的祸患。

    但现在,百姓们生活好了,这些教派自动失去了生存空间。

    历史上的大明洪武年间,朱元章上台之后,为了朝廷的稳固,不遗余力的打压这些教派,耗费了不少钱粮。但现在根本不用耗时耗力打压它们,它们自动消失。

    任何一个新政策出台,都有人欢喜有人愁。

    百姓们是高兴了,有些官吏却心存不满。

    陕甘行省。

    清流县。

    县衙。

    “张大人,上面已经颁布给百姓发钱策略一段时间了,为什么我们县还不开始?”府衙里,县丞主簿十分不理解的向县令张宁问道。

    “皇帝这个举措,只对百姓有利,对我们没有任何利益,你那么积极干什么?”张宁冷冷的道,“也不知道是哪个狗东西给皇帝出的这个主意,直接给百姓发钱!”

    “导致我们这些当官的,没有任何办法给自己捞好处。”

    “要是在以前,皇帝想要施行一项惠民措施,都是让我们操办的。先把银子发放到我们手中,然后由我们给百姓。”

    “这样,我们就可以设置各种条件,让百姓没资格拿,或者只拿一丁点。”

    “他们拿不到的,就是我们的了。”

    “再比如说,上面拨款给我们修桥补路,或者赈灾。朝廷发十万两银子下来,我们可以拿九万两中饱私囊。”

    “然后再让我们的亲戚承包工程,再赚剩余的九千两。”

    “拨款银子用在实处的,连一千两都没有。”

    “但是现在,皇帝直接把钱发到百姓手中,全部都用到了老百姓身上,我们是一两银子也捞不到啊!”

    “张大人说的太对了。”主簿说道,“直接发钱这个措施,让我们这些官吏,完全就是在给百姓忙里忙外,没有任何好处,吃力不讨好。”

    “所以,这件事完全不必着急,一直拖着,拖到明年后年。”张宁冷声道,“没有好处的事情,我们不做,就让那些贱民干着急。”

    “不给我们好处,我们凭什么为贱民们办事?”

    “皇帝不优先考虑我们,也太天真了。”

第407章 社会生产力才是根本

    “狗皇帝,竟然想出此等,丧尽天良的办法来。”张宁忍不住骂道。

    皇帝的发钱措施,让他没有任何,攫取利益的途径,他当然要骂娘,“没有我们这些下层官吏为他办事,看他怎么把这项措施推行下去。”

    “张大人说的不错。”主簿道,“皇帝的举措,说到底,还是要靠我们这些下层官吏推行。不给我们好处,没有我们尽心帮他办事,他的举措就形同虚设。”

    “而且你想过没有。”县令张宁道,“给百姓发的钱,最终是从谁身上出血的?”

    “从谁身上?”主簿问道。

    “是从我们身上。”张宁道,“朝廷国库的钱从哪里来?还不是各县交上去的税收。现在各地都富裕了,地方上也有了财富。”

    “皇帝把我们各县交上去的钱,分发给百姓。就等于是把我们地方上的财富,分发到了百姓手中。”

    “真是阴险毒辣啊。”

    “皇上这么做不是多此一举吗?”主簿道,“直接减少百姓的税负不就行了?”

    “你懂个屁!”张县令道,“现在地方上的主要收入并非人头税和农业税,而是来自商业税。皇上这么做,等于是把商业税收的部分钱给百姓,达到均贫富的目的。”

    “那些贱民,凭什么和我们平等?”

    “而且最重要的是给百姓发钱了,会导致粮价上涨,我们的财富就跟着缩水了。”张宁道。

    “可是粮价上涨,百姓的财富也会跟着缩水呀。”主簿道。

    “百姓只有几十两银子缩水,和我们的几百万两银子缩水,是同一回事吗?”张宁冷声道,“假设宝钞缩水一成,百万两缩水就是十万两,而十两银子的缩水只有一两。”

    “百姓每户得到了十两银子,缩水一成,他们就赚了九两银子?所以就算粮价上涨,百姓也是赚了,而我们却是损失了十万两。”

    “原来如此!”主簿恍然大悟。

    “所以说,狗皇帝这个措施,看起来普通,却是阴险至极。”县令张宁道,“我现在就上书给布政使大人,让他联合整个行省的官吏,共同抵制这个发钱措施。”

    “狗皇帝!自古以来的皇帝,都是和我们这些官吏,还有士大夫在一条船上。而这个狗皇帝居然和百姓一条心,联合起来对付我们。”

    “天下那些贱民,是他爹吗,他这么维护?”

    “难怪那些读书人都骂朱皇帝不是个好东西,动不动就残杀功臣,现在看来果然如此。他是和天下贱民一起,共同对付我们这些高贵的人啊!”

    “那些读书人骂的是一点儿也没错。”

    “狗皇帝乞丐出身,就喜欢帮助贱民,果然是天生贱相。”

    “张大人,你这么骂皇上,你就不怕……”主簿道。

    “怕个求!”张宁道,“我们这里是天高皇帝远,我就不相信了,朱皇帝的手,能伸到我们这个偏远小县。”

    “可是,我听说皇上有锦衣卫……”主簿道。

    “皇帝的锦衣卫,能到我们这里来?”张宁不屑一顾,“你以为锦衣卫是神,手眼通天?”

    “而且,听说给皇帝出主意的人,是稷下学宫的院长秦宇。”

    “要不是这个杂碎,以狗皇帝的眼界,绝对想不出这样恶毒的计策来。这个杂碎,老子恨不得将他碎尸万段。幸亏他躲在山里不敢出来。”

    “要是他敢出山,杀他的人有千千万万。”

    “攻击稷下学宫的,都大有人在。”

    “老子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

    ……

    应天府。

    皇宫。

    奉天殿上。

    发钱政策已经实施一段时间了,朱元章打算验收一下成果,看一下百姓们的反应。

    验收成果最好的办法,是皇帝微服私访,亲自到贫苦的山区,去体验一下民情。但是朱元章作为皇帝太忙了,没那么多闲工夫去。

    因此只能坐在奉天殿上,听群臣的汇报。

    皇帝的政策虽然好,但如果地方官吏如果施行不到位,那么再好的政策,也无法惠及百姓。

    “沉万三,发钱过后,应天府的粮价涨了多少?”朱元章问道。

    “禀皇上,应天府大米每石涨了一钱银子。”沉万三回答道。

    “大米只涨了一钱银子,而咱给百姓发的是十两银子,现在列位还有人说,发银子没用吗?”朱元章澹澹的道,“就连傻子都知道,粮价上涨根本不可能全部抵消掉,朝廷给他们发的钱。”

    “不过,涨了一钱银子,也对百姓不利。”

    “最好是一钱银子都不涨。”

    “皇上,你给百姓发了那么多钱,想要粮价一分不涨,那是不可能的。”沉万三道,“除非是从高丽,扶桑神国,等海外地区调集粮食过来,稳定物价。”

    “那就从海外调集。”朱元章道。

    “此外,汽轮纺织机机大规模投入使用之后,江南地区的丝绸业大幅度发展,从海外诸国赚取了不少银子。这对大明物价的稳定,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沉万三道,

    “经济繁荣的杠杠,在无形之中,消除了发钱给物价带来的负面影响。”

    “应天府的粮价涨的不多,但我听说在别的地方,粮价却涨了不少。”杨宪道,“据报,在偏远的川蜀行省,粮价张了三钱银子。”

    “只涨了三钱,和十两银子相比,也不是什么大事,百姓也是赚了的。”沉万三道。

    “现在西南的发展也不慢,相信下一季度粮食丰收之后,物价又会回到从前。怕就怕,来年不风调雨顺,出现天灾粮食歉收,那么粮价就会继续上涨。”

    “不过,现在大明已经开始在种植土豆了,百姓已经不再那么依赖稻米生活。土豆的大面积种植,可以说,也对稳定物价起到了作用。”

    “听秦先生说,他现在正在让人培育高产的杂交水稻。”朱元章道,“如果杂交水稻培育成功,那么百姓就更加不愁吃穿了。”

    “由此可见,庄稼的高产,才是一切的根本。”

    “皇上的话,直指问题的本质也。”沉万三道。

第408章 又想开战了

    “现在秦先生的高产杂交水稻还没有研究出来,那么我们就只有从海外盛产粮食的地方,获取粮食,来稳定大明的粮价了。”朱元章道。

    “现在大明的丝绸业,香水业,赚了大钱。”

    “完全有能力,从海外买粮食。”

    “然后囤积起来。”

    举目看向群臣,问道:“目前我大明太仓的存粮有多少?”

    “有五十万石!”大司农回答道。

    “竟然这么少?”听到存粮少了,朱元章内心就不踏实。他以前是饿怕了,因此极其重视粮食的存储,然而五年了存粮依旧不足。

    “禀皇上,虽然大明已经开国五年,天时也变好了,但各地的自然灾害依旧连年不断。”大司农道,“而且全国各地的稻,麦,粟等五谷的产量低,完全比不上土豆。”

    “不过臣相信,等来年土豆丰收,太仓的存粮会增加。”

    “从海外地区大量购买粮食,然后存起来!”朱元章道,“粮食,是一切的根本。”

    “臣遵旨!”大司农道。

    “归根结底,还是我大明盛产粮食的地方太少了。”朱元章感叹道,“就只有江浙,湖广等地盛产水稻。”

    “辽东地区不是幅员辽阔,有广大的平原吗,为什么那么好的地方不盛产粮食?”

    “皇上,辽东地区太过寒冷,不适合水稻的生长。”杨宪道,“而且其地方人烟稀少,百姓基本上靠打猎为生,不靠耕种。”

    “辽东地区有很多野生蘑孤,傻狍子,鱼类,较少的百姓吃这些东西就够了。”

    “不能让辽东这个地方浪费掉了啊!”朱元章道,“加大力度开发辽东地区,没有适合辽东出产的庄稼,就让诸子百家中的农家培育出来。”

    “至于人口稀少问题,把中原地区人口稠密的地方,像辽东移民。”

    “禀皇上,中原地区气候适宜,生活富庶,谁愿意去辽东这种苦寒之地?”李善长道。

    “把那些作奸犯科之辈,流放过去开垦荒地。”朱元章道,“此外,大明不是暂时没战事吗,让丁德新,率领五十万军士前往辽东屯田、开荒。”

    “愿意过去的,给与他们优厚待遇。”

    “此外,高丽行省,扶桑神国,目前不是我们的地盘吗?把高丽,扶桑的年轻女人,迁徙到辽东去,帮助那些开垦荒地的军士,鼓励他们结婚生子。”

    “再把中原地区的百姓,迁徙到高丽,扶桑神国去。”

    “让这几个地方的人,不分彼此。”

    “遵旨!”

    “此外,要大力鼓励百姓们生儿育女,大明只有两万万百姓,还是太少了。”朱元章又道,“人口生育多了,到时候也可以向辽东迁徙。”

    “皇上,生育之事就不用鼓励了,大明百姓,是最喜欢生育的。因为家族观念,四世同堂的观念,深入每一个老百姓的心中。”汪广洋道,“只要他们的生活过得去,他们就会积极生育。”

    “不知皇上发现没有,只用了五年时间,大明的百姓就由原来的三千万,增长到了两亿。”

    “当然,这一切都归功于皇上的惠民政策。”

    “让百姓敢生,而且生得起。”

    “目前大明百姓每家每户,基本上都有五六个孩子。要不是夭折太多,孩子会更多。”

    “让稷下学宫的医家,加大力度培养出一些岐黄圣手来,然后深入民间降低夭折率。”朱元章道,“我大明本来就是以道立国,黄帝内经,原本就是黄老之学的基础着作。”

    “让每个私塾,都开设黄帝内经课程。”

    “遵旨。”刘伯温道,“臣回稷下学宫之后,立刻督促农家,医家办理此事。不过现在大明的民间私塾,已经在从小学习《黄帝内经》了。”

    “这是好事!”朱元章道,“不要担心学黄帝内经的人太多,将来的病人不够。”

    “所谓学无止境,《黄帝内经》里面记载的学问,不止是治病救人,最重要的是养生。全国学习黄帝内经,大明的子民寿命会大幅度提高。”

    “目前我大明的老人很少,四五岁的垂髫孩童,占人口的绝大部分比重。”户部尚书茹太素道。

    “太好了!”朱元章大喜道,“全国的孩子多,大明的希望就大。”

    “我大明王朝,真是一个朝气蓬勃的王朝啊!”

    “秦先生说,孩子是朝廷的花朵。等这批孩子长大,开出花朵之后,我大明必定会百花齐放,一片欣欣向荣,并且招蜂引蝶。”

    “整个大明王朝,都是充满未来和希望。”

    “而不是那些垂垂老矣,老龄化严重的王朝。”

    “听皇上这么一说,大明王朝,还真是前途一片光明。”群臣闻言,纷纷说道。如果不是朱元章提醒,他们还从来没有关注,老龄化,年轻化的问题。

    ……

    “单单是开垦辽东,还远远不够。”朱元章想了想之后,道,“因为开垦荒地,起码要十年才能有所成效。”

    “皇上圣明,开垦荒地太耗费时间了,远水解不了近渴。”杨宪道。

    “而且,从海外购买粮食,也太费钱了。”朱元章又道。

    “皇上英明之至。”杨宪开始跟着朱元章唱双黄了,道,“我大明目前刚刚清扫了儒家,重新建设需要钱,开展以道立国需要钱,给百姓发钱需要钱……”

    “鼓励农家研究适合辽东的农作物需要钱,普及全体学习《黄帝内经》需要钱……”

    “这么多需要钱的地方,大明国库那点存银,显然是不够用的。”

    “而目前大明国库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国内的商业税,和海外的通商的税收,把丝绸,瓷器,香水出口到海外,还有从扶桑神国运回来的金银。”

    “如果花大价钱去海外购买粮食,国库有可能入不敷出。”

    “如此情况下,该怎么办呢?”

    “列位臣工说说,该怎么办?”朱元章把询问的目光,看向群臣。

    “禀皇上,语气向海外地方购买粮食,还不如占领那些盛产粮食的地方。由我们大明王朝,统一调配。”李善长也看出皇帝这是又想打仗了,顺水推舟的道。

第409章 也让他们认祖归宗

    “臣听说,暹罗、扶南、蒲甘、柔佛等南方诸多盛产粮食的小国的百姓,也都是我华夏子孙。”汪广洋道,“因此臣建议,也用对付倭国的老办法,让他们也认祖归宗。”

    “然后把那一大片地方,划归为大明的一个或者几个行省。”

    “他们本来就是华夏子孙,让他们认祖归宗也是理所应当。”刘伯温道,“暹罗国的国主姓李,李不是我中原的大姓是什么?”

    “另外其他几个小国,也都有中原文化。”

    “而且据历史记载,以前的这些小国都和中原王朝多有,文化经济交流。他们的文化深受中原王朝的影响,所以归根结底,他们只是我们大华夏的一个族。”宋廉道。

    “据史记记载,西南地方的百姓,属于九黎部落,是蚩尤的后人。”

    “他们的根,就在我们中原。”

    “所谓黎民百姓中的‘黎民’,指的就是他们。”

    “这些小国,以前就是我们的藩属国。”

    听到朱皇帝有出兵南方的意思,群臣便开始顺着皇帝的意思说话了。

    要是在以前,那些文官的,是极其反对皇帝征战的。

    不过现在不一样了,儒家文化已经被彻底清除,他们也逐渐适应了皇帝的风格。要说朱元章,对大明的疆域广大,还是有很大渴求的。

    要不然,他也不会夺取燕云十六州,不会征伐乌斯藏。

    不像宋朝那些皇帝那样,喜欢偏安一隅。

    说到底,这就叫做雄才大略。

    而且也符合以道立国,狼行千里吃肉。

    “很好,很好,没想到列位臣工,这次居然和咱的想法一致了,这点让咱听了十分欣慰。”朱元章看到群臣的反应十分满意,道。

    “要是在以前,你们这些文官一听到咱要打仗,就站出来集体反对,强烈反对,甚至死谏,让咱头痛不已,恨不得将其斩之而后快。”

    “现在好了,满朝文武上下一心,都支持咱对外发动,正义之战。”

    “简直是空气为之一新。”

    “皇上,以前臣等都是受到了儒家‘假仁假义’的蛊惑,因此才反对对外征战。”群臣说道,“现在儒家这个毒瘤被清除,臣等已经幡然醒悟。”

    “醒悟了就好,”朱元章道,“这样吧。”

    “大明西南,有五六个番邦小国,大明军队每打下一个国家,把它纳入大明版图之后,就给列位臣工。每月增加十两银子的俸禄。”

    每月十两银子,可是一个大数目。

    “咱对百姓好,想方设法的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在对百姓好的同时,也不能忘记你们这些为百姓服务的‘保姆’是不?”

    “列位臣工,毕竟是他们之中的佼佼者。”

    “也是我大明大家族的一员。”

    “尔等为天下百姓,劳心劳力,理当犒劳。”

    “皇上圣明!”群臣纷纷说道。

    并且欣喜不已,每打下一个南方国家,就给他们增加十两银子?如果全部都打下来了,那么他们每个月会增加五六十两俸禄。

    到时候他们已经算得上是十分富有了。

    “咱给了列位如此好的福利,高的俸禄,尔等也要对得起这些俸禄啊!”朱元章再次语重心长的道,“有了高的俸禄有了幸福安稳的生活,尔等就要知足。”

    “千万不要想着,富足了之后,还要去当人上人,骑在别人头上。”

    “秦先生说,人人生而平等,你当人上人,骑在别人头上,让那些人下人怎么办?你把别人当人下人,就有人把你们当人下人。”

    “哪里有欺压,哪里就有反抗。”

    “稷下学宫的院长,为我们大明的以道立国,构想出了一幅未来蓝图,那就是将来成为自然社会,自然主义。就是所有的人生活的世界,形成一个自然生态。”

    “自然生态,是大自然从生命诞生那一刻,自然选择的结果。”

    “只有自然生态,才符合天道。”

    “才能长久。”

    “而不是某些国外哲学家构想出来的乌托邦,因为乌托邦永远不可能实现。是人就有私心,就不可能不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自然社会,就是朝廷用自然选择的法则,去管理这个王朝。”

    “最后形成一个自然之世界。”

    自然社会,自然世界?

    人群,被这个理念给震撼到了。

    不是什么金钱主义,不是什么理想主义,而是自然主义。

    当然,这只是秦宇为封建王朝,构想出来的一个主义。

    原本只是一个构想,万万没想到被朱元章当真了,拿去实行了。

    ……

    “朝廷的官吏有高的俸禄,是因为他们操心更多,付出更多,且有配得上高俸禄的才干。说实话,大明的百姓也是明事理的人,他们不会仇视那些有能力的官员,享受高俸禄的。”

    “他们只会仇视那些,尸位素餐,不劳而获,甚至害民的人享受资源。”

    “咱大明王朝,要任人唯贤。”

    “只有真正有才干的人,才配拥有如此高的待遇。”

    “如果有人德不配位,那就是朝廷选拔官员的失误。”

    “如果有人有了高的俸禄,还贪心不足,还妄图贪墨害民,那么咱砍头的刀,就不会生锈!”

    “臣等不敢!”群臣闻言,纷纷说道,“臣等之后一定会为了天下百姓,尽心尽力的办事。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行了,咱不要听你们的空喊口号,咱要看你们的实际行动。”朱元章道,“尔等继续商议,出兵西南诸邻国的事情吧。”

    “臣觉得,出兵西南诸邻国,绝对是正义之举,且功在千秋。”杨宪道,“记得当年秦始皇时期,就曾派兵出征南越武王赵佗。”

    “一开始没打下来,后来刘邦把南越纳入华夏版图。”

    “如果不是秦始皇和汉高祖的出兵讨伐,那么现在的南方几个行省,就不属于华夏了。他们还是蛮荒之地,百姓贫穷且落后,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是秦始皇和汉高祖的讨伐,加快了南越的文明进程,并且让南越和中原彻底合体。”

第410章 能生多少就生多少

    “所以皇上的这次出兵,和秦始皇汉高祖的征讨南越,如出一辙异曲同工。”

    “不错!”

    “不错!”

    群臣纷纷赞同。

    并且开始讨论起来。

    “西南诸小国,是盛产水稻的地方,水稻一年三熟。”

    “如果能占领这些地方作为大明行省,大明太仓的粮库,明年绝对会堆满。占领这些国家,对大明来说,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有了这些粮食,皇上给百姓发钱带来的粮价上涨负面影响,会很快消除。到时候粮食不但不会继续上涨,甚至还有下降的可能。”

    “而且西南诸国,还有绵长的海岸线。我大明水师自从用上了汽轮战船之后,可以说是基本所向无敌。而只有在绵长的海岸线上,水师才会用武之地。”

    “所以占领海岸线,对大明王朝,也有重大的战略价值。”

    “而且,有了汽轮船之后,渔民捕鱼捞虾也更加方便,捞的更多。”

    “以前的水产收益不大,渔民生活困难,是因为他们捕捞的方法落后。但自从汽轮渔船出现之后,他们的水产的收益就很大了。”

    “水产带来的食物,也不可忽视。”

    “百姓多吃鱼,也能稳定粮价。”

    “所以征服西南诸国,把它们纳入大明版图,对大明有百利!”

    “臣附议!”

    “臣附议!”

    群臣纷纷附议。

    这也难怪他们全体附议,打败了西南邻国,他们就会加工资,他们能不积极吗?

    “皇上,既然要打南方诸国,那么是不是顺手连同天竺也打了?”一名武将建议道,“臣听说当年老子化胡,骑青牛就是到天竺去了。”

    “天竺佛国,就是老子化的。”

    “我大明以道立国,不去老子化胡的国家,有点说不过去。”

    “而且说不定,在天竺还有老子留下的不少典籍,是中原地区没有的。臣听说老子留下的《道德经》,因为年代久远历朝历代的删改,多有谬误。”

    “说不定在天竺,能找到《道德经》的原本。”

    “爱卿说的在理。”朱元章听了之后,想了想道,“大明既然要以道立国,那么天竺肯定是必打的,天竺那边更加盛产粮食。”

    “我们去攻打他们,不知道他们的百姓们愿不愿意。”有一位大臣说道,“臣的意思是那些地区的百姓愿不愿意,认祖归宗。”

    “如果愿意的话,那么攻打起来就好办了。”

    “他们当然愿意!”朱元章道,“我们有数千年的文明,人类就是诞生于我们的两河流域。”

    “然后逐渐迁徙到其他地方。”

    “所以说到底,他们的根都在长江黄河。”

    “要不是儒家这个千年毒瘤,阻碍了我们的发展,我们的文化文明,将会无比的辉煌,成为世界文明之源。试想一下全世界的人,谁不想拥抱这几千年的文化?”

    “谁不想拥抱这世界之源?”

    “人类之源?”

    “谁不想追根寻祖?”

    “根和祖是血缘,血缘是天下生灵的共性。”

    “别以为大明之外诸国的人,就只注重自我而不讲究血缘,他们没兴趣追寻自己的根祖。就连动物都讲究血缘,更何况是人?”

    “那些母黄羊一下就能分辨出自己的孩子,为什么,还不是因为血缘?”

    “皇上圣明!”杨宪道,“既然要让这些地方的人认祖归宗,那么由谁挂帅出征?是一路大军出征,还是分几路大军分兵出击?”

    “臣建议两面夹击。”

    “一面从云南陆路过去,一面从海上过去。”

    “我大明现在拥有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汽轮机战船,从海路包抄,必定畅通无阻。”

    “不过这样一来,就必须要大规模建造汽轮战船了。钢铁够不够用,木材够不够用?大规模建造战船,好像也能扩大内需。”

    还需要你说大规模建造战船?

    朱皇帝在有了攻打西南的想法之后,就已经秘密下旨,让船舶司的工匠加紧建造了。

    现在在朝堂上提出攻打,那就证明,大规模的战船,已经建造好了。

    “不错。”朱元章道,“攻打西南诸国,是大明建国之后,对外展开的最大的一项大规模军事行动,比征伐高丽,倭国都要大。”

    “因此在选将的方面,咱不得不慎重。”

    “调兵遣将,准备粮草,战船的调度,都需要具有很高素养的将领,才能担任。”

    “列位将军,尔等下去之后,给咱呈上一份作战计划书来。”

    “谁做的好,咱就让谁挂帅出征。”

    “臣等遵旨。”一群武将说道。

    ……

    “等等……”突然,一位广西行省籍的官员说道,“其他地方的百姓喜不喜欢生孩子,臣不知道。但臣调查所知臣所在的家乡,百姓都不喜欢生,甚至很多青年男女成年之后不成亲。”

    “竟然还有这种事情?”朱元章听了之后神情凝固,“以我华夏百姓的性格,竟然有不喜欢生孩子的?”

    “他们不敢生,不愿意成亲,那就证明当地的地方官府,在鱼肉百姓。”

    “那就证明百姓过的不好!”

    “来人啦,给咱查,严查!”

    “遵旨!”御史中丞刘伯温道。他现在是御史中丞,负责监察百官,同时兼任稷下学宫副院长。可以说,他的肩头责任很重,每天忙的不可开交。

    不过他是累着也很开心,因为他亲眼见证了稷下学宫,百家文化的辉煌发展。

    他其实早就想辞掉御史中丞的位置了,只当副院长。不过暂时还找不到替代的人选,而皇帝也只信任他,就只能让他受累一点了。

    “此外,男子到了十八岁,女子到了十六岁,没有正当理由的,不准单身。”朱元章道,“每年由当地官府举办相亲大会,必须要把他们的婚姻问题给彻底落实了。”

    “三次相亲大会还找不到对象的,处以罚款!”

    “自然界之生灵,还从来没见过哪种动物,喜欢单身的。”

    “总之,要让大明的百姓,多给他们自己和大明生孩子,能生多少生多少。等他们长大了,迁徙到其他地方,把我们的华夏文明带过去。”

第411章 矿脉

    “大明现在每家每户生五六个小孩,小孩总数已经接近一万万,但还远远不够。”朱元章继续道,“还要继续鼓励他们生育。”

    大明的总人口现在是两亿,儿童就占了一亿,接近百分之五十,这是一个恐怖的比例。

    等这批小孩长大,将是一个巨大的‘矿脉’。

    这一点,以朱元章和群臣的眼界,和所处时代的局限性,他们根本就看不到。

    不过他们还是能够意识到,这一批人长大之后都是青壮劳动力,而劳动力多了参与生产的人多了,朝廷就会富强且战斗力强悍。

    所以历朝历代,都会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百姓多生育。

    有的是年龄到了不结婚的罚款,有的是官府直接发老婆。

    然而历朝历代都不知道,百姓肯大量生育的基础,是生活稳定。

    现在大明王朝做到了百姓生活富足,所以儿童人口瞬间暴涨。

    “此事就由你去落实。”

    “遵旨。”那位广西行省籍官员领旨道。

    ……

    “皇上……”这时候,二虎来到朱元章身边,在他耳边耳语几句。

    朱元章闻言顿时神情凝固:怒极反笑:“清流县县令张宁好大的胆子,竟然敢暗骂咱是狗皇帝?”

    群臣听了,满朝上下,也顿时鸦雀无声。

    一个个都惊呆了,大明王朝,竟然有官员如此嚣张的?

    简直是闻所未闻。

    他们是连做梦都不敢骂皇帝的。

    “张宁要是只有背后骂咱这一条罪,咱还不会把他怎么样,毕竟,天下骂咱的士子多了去。”朱元章继续道,“但可恶的是,朝廷的发钱政策颁布半个月了,他居然还拖着不办。”

    “让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百姓想要头顶大浩上告的,全部都被他派差役拦了回去,秘密处死。”

    “公然与大明的以道立国作对,简直是罪不可赦。”

    “还说什么天下百姓是贱民,他是人上人。朱皇帝的手,管不到他那偏远小县,天高皇帝远。还说什么天下贱民是咱的爹娘,咱要那么维护?”

    “嘿嘿!”

    “他这句倒是说对了,咱爹娘当年地无半拢,家无余粮,还饿死了好几口人,他们的确都是最底层的贱民。”

    “咱倒要让他看看,咱这个皇帝,到底离他远不远。”

    “听旨,将张宁凌迟处死,诛其九族!”

    朱元章对贪官的惩罚,向来不会手软。

    他制定的律法,是历朝历代最严。

    “遵旨!”

    群臣闻言,纷纷为张宁,以及其家族默哀。

    “禀皇上,大明境内,像张宁这样的地方官吏还有不少。”二虎道,“他并非个例,据调查,基本上每个行省,都有很多像他那样的人。”

    “为什么像张宁这样的害群之马,总是斩不尽杀不绝呢?”朱元章闻言哀叹。

    “禀皇上,因为大明实在是太大了。”刘伯温上前禀奏道,“一块庄稼地里种出的庄稼,难免良莠不齐。庄稼地越大稗草就越多,这是避免不了的。”

    “咱觉得你还没有说道点子上。”朱元章经过秦宇的调教之后,思想见识和眼界都比群臣高了不少,道,“咱觉得归根结底,还是儒家思想的毒害。”

    “儒家思想把人分为三六九等,让人上人人下人的观念,深入人心几千年。”

    “让天下人都觉得,当官之后当人上人是理所当然。十年寒窗取得功名之后,就应该当人上人。从来不会考虑,那些人下人的感受。”

    “当人上人的本质,就是压迫和被压迫。”

    “坊间不是流行一句古话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试想一下,如果华夏几千年,都是流行现在大明推行的自由平等思想,还有那么多人,把自己当人上人,把别人当贱民吗?”

    “皇上分析的深刻!”群臣闻言,恍然大悟。

    纷纷说道:

    “果然都是儒家思想毒害的。”

    “这个思想,的确是贻害无穷。思想这东西祸害的是一切,而不会之祸害那么一点点。”

    “虽然现在已经被清除了,但它的毒害依旧还在,根深蒂固。”

    “咱大明现在实行的是以道立国,建立自然社会。”朱元章道,“自然社会,像是一个天然的生态一样。”

    “而自然之生态,是没有压迫的。”

    “禀皇上,在这里,臣斗胆问一句了。”这时候,刘伯温道,“以道立国是建立自然世界,而在自然世界里,狼吃羊算不算压迫?老虎吃兔子算不算压迫?”

    一句话倒是把朱元章给问道了。

    回答不出来。

    想了半天这才道:“这是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还从来没有人提出来过。”

    “估计里面蕴含着,以道立国,更高深的思想。”

    “你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值得嘉奖。证明尔等,已经在思考,更高深的以道立国了。这样的问题咱回答不了,只能找时间去请教一下秦先生了。”

    “不过,咱可以肯定一件事情。”

    “狼吃羊,老虎吃兔子之后,绝对不会洋洋自得。而有些人,却会因为掠夺别人的生命,和压榨别人而自豪,并以此为骄傲。”

    “好了,先抛开不谈这个问题,继续说大明王朝,为生会有那么多像张宁这样的害群之马。”

    “禀皇上,大明刚刚推行平等自由,的思想还没多久,没有深入人心。”杨宪道,“臣觉得如果这样的思想,能推行个一两百年,想当人上人的观念,会逐渐澹出天下人的记忆。”

    “到那个时候,害群之马会少一大半。”

    “想要彻底祛除一个思想的毒害,不是一代人两代人的事情。”

    “还要等一两百年,时间太久了。”朱元章明显不想等那么久,一个好的思想如果起效太慢,他是不乐意的,他很想立即看到成效。

    “现在大明的臣民,就像是刚从儒家这个臭水沟里,捞出来的鱼。”

    “虽然换到了以道立国这个清澈的池塘,但一些鱼的肚子里,还有不少臭水沟里面的泥沙,粪便等污秽之物,如果让它们都吐出来,久而久之,连清澈的池塘都会污染了。”

第412章 叫你水

    “然后这些肚子里有污秽的鱼,吐出的污秽多了,又会重新把以道立国这个清澈的池塘,变成臭水沟。”

    “让我们以前的努力,功亏一篑。”

    “乱世必须用重典!”

    “在此等乱世,必须以雷霆之手段,将那些肚子里全是儒家污泥、粪便的鱼,果断的清除出去。这样才能保证,新池塘的清澈。”

    “皇上,现在大明王朝是洪武盛世呀,您怎么说是乱世呢?”李善长道。

    “现在的大明王朝,是物质上的盛世,却是思想上的空前乱世。儒家被消灭,道家刚建立。”朱元章道,“所以在思想理念上,大明洪武年间,是华夏千百年来,前所未有的思想大世之争。”

    “皇上圣明!”李善长道。

    “刘伯温!”

    “臣在!”刘伯温站出班列。

    “你是监察御史,派出你的御史们,到全国各行省监察百官。此次监察,要空前严厉。”

    “将那些肚子里有屎的鱼,全部斩尽杀绝。”

    “就算杀几万,几十万,都在所不惜。”

    “乱世如果不用重典,必将贻害后人。尔等,想让儒家这个千年毒瘤,继续祸害我大明王朝数千年,到后面永远清除不干净?”

    “在这新思想接替旧思想的时代,只有果断的杀伐,才能让肮脏的思想彻底蛰伏,然后被消灭掉。”

    “臣,遵旨!”刘伯温道。

    心中激荡不已,皇帝这一道旨意下去,又有很多人头落地。

    而他,就是执刀者。

    他是个文人,向来是厌恶杀戮的。

    但是,现在这种情况,又不得不杀。

    虽然杀伐重,但功在千秋。

    自己也只能当这个恶人了。

    千百年后,如果以道立国,能够延续下去,那么他会流芳千古。

    如果儒家思想死灰复燃,重新占据这片土地,那么他就会遗臭万年,被千千万万人唾骂。

    “禀皇上,臣还要管理稷下学宫……”刘伯温道。

    “稷下学宫的事情,先放到一边。”朱元章道。

    “臣,遵旨。”刘伯温道。刘伯温虽然能掐会算,但他也是个嫉恶如仇的人,当初李善长的亲信犯了法,都被他亲手处决过。

    嫉恶如仇,才是刘伯温真正的标签。

    所以他才一直当御史中丞。

    朱元章用人,是很少出错的。

    ……

    呼!

    朝会开到这里,群臣长长的出了一口气。

    这次朝会开的很久,也处理了很多大事。

    “茹太素,吕昶!”然而朱元章依旧没有让群臣散朝的打算,继续点名朝中大员。

    “臣在。”二位大臣站出人群。

    “朝廷给百姓发钱已经基本落实,百姓们的反应是怎么样的?”朱元章问道,“还有,金行发出去那么多钱,对金行有多大影响。”

    “皇上,这是臣写好的奏章,上面对百姓的反应,有完整的记录。”户部尚书茹太素,从怀中取出一个奏章来。

    二虎见状,走过去接过奏章,呈送给皇帝。

    朱元章一看,茹太素的奏章是厚厚的一本,竟然有半尺来厚。

    不由得神情凝固,问道:“茹太素,你的这个奏折,总共有多少字?”

    上次茹太素给他写的奏折,总共有一万七千多字,朱元章看到一万六千多字的时候,才看到重点。气得他叫人将茹太素狠狠的打了一顿。

    更为可怕的是,他用的还全是精炼的文言文。

    没想到这个茹太素还不知道悔改,这次又写了如此厚实的一本奏折。

    让朱元章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接都有点不敢接他的奏折。

    “禀皇上,总共十万字!”茹太素道。

    “来人啦,将茹太素拖下去挺杖!”朱元章闻言顿时气不打一处来,“叫你不长记性!一边打咱一边看,咱什么时候看到实际内容,什么时候停。”

    “叫你给咱水!”

    “娘的,十万字咱要看到什么时候?”

    “整个朝会都是咱看你的文章了。”

    很快,两名御前侍卫,就将茹太素拖了下去,用板子打屁股。

    因为他是朝廷一品大员,尚书级别,犯的又不是重罪,因此侍卫们也不敢用力打,只能装模作样。而茹太素则是毫不畏惧,好像就好这口。

    喜欢在奏章中,展现自己的写作水平。

    奉天殿上,朱元章在看奏章,茹太素在挨打。

    这次朱元章学聪明了,直接看后面。

    还算是有些见地。

    “将茹太素拖上来!”

    茹太素被拖了上来,还一副自己没错的样子。

    朱元章将奏折丢到他面前,冷冷道:“咱要不是看在你当户部尚书,还算称职的份上,就让你道稷下学宫,小说家那里去报道了。”

    “让你给罗贯中当下属,跟着他写小说去。”

    “不过,你写的文如此空泛,估计在写出来的也没多少人看。”

    “请问皇上,臣写的奏章,皇上都仔细看过没有?”茹太素问道,“臣这次写的并不空泛,只是把事情写的略微详细了点而已。而且臣这次朝廷发钱亘古未有,确确实实有很多事情需要详细记叙的,皇上的伟大功绩也需要详细歌颂,这怪不得臣……”

    “而且臣这次,也没有用文言文。”

    古时候的奏章和圣旨,并非人们想象的全是文言文,而是大多数都是大白话。

    “谁乐意和你在这浪费时间?退下!”朱元章冷冷道。

    “遵旨!”茹太素这才退了下去。

    看到茹太素的事情解决了,吕昶这才递上自己的奏折,由二虎交上去。

    他的奏折,比茹太素的薄多了。

    上面写着,朝廷虽然给全部百姓发钱了,但国库的金银库存却没有受到多大影响。因为发的是洪武宝钞,而不是真金白银。

    简单的说,就是大规模印钱,只是全国的货币贬值了。

    富裕阶层在贬值中受损,百姓获得了实际利益。

    变相的进行了一波均贫富。

    有人说货币贬值受害者是百姓,其实不然。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明白了,朝廷给百姓发一百万,然后粮价肉价只涨了一块钱,百姓是亏了还是赚了?

    如此简单的算术,三岁小孩都算得明白。

    “行了。”朱元章看了奏折之后,对结果十分满意,道,“给百姓发钱,是以道立国的第一条实际举措,现在咱就宣布第二条。”

第413章 兴办教育

    “第二条举措就是,举国大办教育,实行天底下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给天下最广大的老百姓,实现出人头地,阶层跨越的机会。”朱元章道,“咱要不实行这一系列实打实的举措,别人还会以为以道立国,和以儒治国一样,都是在空喊口号。”

    “海外某个华裔小国的国主说过,无论贫富都有提升自己的机会,穷人不会因为别人的富有而感到不公。”

    “而有人感到不公,就不符合以道立国。”

    “以道立国,要让天下所有人,都感到公正。”

    群臣闻言,都集体沉默了。

    “皇上,海外番邦小国国主的话,也配让我大明王朝借鉴?”良久,一位大臣道,“那个小国,估计还没有我们一个行省大吧?”

    “湖涂!”朱元章闻言斥责道,“我中原王朝以前之所以落后,盲目自大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对于别人的宝贵经验,无论别人是大是小,只要是好的,都要去借鉴。”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而别人的经验,就是外面小溪流到水池里的活水。”

    “以道立国,是充满生机活力的治国理念。像自然界那样溪水潺潺,鸟儿在天空自由飞翔,走兽在草原上奔跑。一切生灵都是生动活泼的。”

    “整个自然之世界,都充满了生命的律动。”

    “而不是满清那样闭关锁国,让华夏大地形成一潭死水。如果不接受外面的活水,水池再大再清澈,时间久了里面的水也会变腐变臭。”

    “故步自封盲目自大,只会导致落后。”

    “皇上,臣知错了。”那名大臣道。

    “我华夏因何称之为华夏?”朱元章道,“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故称夏。”

    “只有像秦先生构想那样的生机盎然的自然国度,才能称得上‘华’。因为大自然凋饰出来的美景,才是天底下最美的风景,最美的华章。”

    “礼仪之大。”

    “什么是大,大就是最好、最公正的。”

    “什么是礼仪?”

    “普通人见面行个礼,打个招呼,那不叫礼仪。”

    “那样的礼仪只能叫做小节。”

    “倭国人见面就鞠躬,肚子里却满是刀剑,这叫做有小礼无大义。”

    “我华夏的礼仪,是制度,而不是小礼。”

    “所以,百姓拥有世界上最充满生机的生活环境。大明王朝,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治国理念,我们九州大地,才配得上华夏二字。”

    “之前咱和秦先生谈历史。”

    “先生说,东林党为什么能逼得皇上退让,让皇上为之忌惮?”

    “士大夫为什么一直左右着封建王朝?”

    “本质上是他们垄断了受教育的权力。”

    “他们垄断的越严重,皇帝就只能依靠他们。朝堂上下,都是他们那个阶层的人,一个百姓阶层都没有。”

    “史官都是他们,华夏几千年的历史,全都由他们书写。”

    “导致我们几千年的历史,都只是士大夫的历史,对百姓的描述,就只有寥寥数笔。而且基本上都是饥民相食,易子而食,等词语。”

    “民间的科学家,发明家,几乎没有。”

    “唐朝时期更甚,出现了五姓七宗这样的大家族。”

    “基本上所有的朝代,百姓连书都买不起,根本不可能出现寒门出贵子的现象。”

    “而历代史官对皇帝的评价,也都是士大夫对皇帝的评价。”

    朱元章这么做也是有私心的,他现在算是彻底把封建贵族得罪光了,还焚书坑儒了。如果任由这么发展下去,他必将被列为天下第一暴君。

    而如果让百姓都能读书有了话语权,那么后世对他的评价,绝对会立刻改观。

    以前的那些号称文运昌隆的朝代,都是些出生富贵的文人,实际上没百姓什么事。

    唐诗宋词,可以编好几本书,然而其作者是平民的,寥寥无几。

    朱元章之前的一系列惠民举措,让百姓富裕了。

    现在又发钱了。

    是时候,发展他们的教育了。

    满朝文武支支吾吾,都没有表达附议的意思。

    “给百姓发钱,本质是再分配,也就是说,皇上是让咱们出钱,供那些百姓的孩子读书。”

    群臣之中,不知道谁说了一句。

    紧接着,人群就议论纷纷起来。

    “以后成千上万的寒门学子,会和我们的孩子一起参加科举,那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我们的孩子想要入仕,那就更难了。”

    “想要科举高中本来就很难,如果再加上那些穷人家的孩子,就更难了。”

    “要知道天底下穷人的孩子,数量可是百万级,千万级的,有了他们的加入,以后科举入仕,难度会提升几百倍几千倍甚至万倍。”

    “而放在以前,参加科举的举子虽然也很多,但和以后的百万,千万学子相比,还是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

    “陛下,老臣以为此事不公!”以为年老的大臣,太常寺卿吕本站出来道。群臣听到终于有人敢站出来,替他们说话了纷纷把目光转向这位大人。

    以朱皇帝的杀伐之果决,朝堂之上,根本很少有人敢反对他。

    尤其是,在对待百姓的策略上。

    能反对他的,大多数身份特殊,而吕本身份,是太子的老丈人。

    “那你的意思……”朱元章道。

    “启奏陛下,老臣以在朝的诸多文臣武将举例。”吕本道,“他们当年,一个个跟随陛下东征西讨,宵衣旰食,过着刀口舔血的日子。”

    “经过了不懈努力,无数人的牺牲,这才换来了大明江山。”

    “一些士族的茁壮,也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有今天这个样子。”

    “而百姓什么也没有做,既没有上阵杀敌,也没有出钱资助陛下。凭什么让他们的孩子,和满朝文武这些为大明出生入死的功臣的后人,有同等的机会?”

    “皇上你一心为百姓谋福祉是对的,但也不能让这些功臣寒了心。”

    人家几代人的努力,凭什么输给你十年寒窗?

    “臣附议!”

    “臣附议!”

    群臣闻言,纷纷说道。

第414章 众人抬柴火焰高

    吕本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话。

    他们现在都是朝堂诸公,以后他们的子孙,入仕为官的机会很大。但如果让天下百姓都读书,涌现出几千万寒门学子那么他们的后人,入仕的机会就小了。

    他们在朝为官是为了什么?

    一是为了自己,二就是为了子孙后代。

    “吕大人,你说,天下百姓没有为大明的开创出力?”朱元章问道。

    “启奏陛下,正是如此。”吕本道,“上阵杀敌流血牺牲的,是那些士卒,指挥若定阵前冲锋的,是那些将军。运筹帷幄的,是那些谋士。”

    “和百姓,没多大关系。”

    “这你就说错了。”朱元章道,“咱只问你一句,那些上阵杀敌的的士卒,冲锋的将军,运筹帷幄的将士,他们要不要吃饭?要不要穿衣?”

    “将士天天在打仗,他们没时间种庄稼,他们的吃的穿的是从哪里来的?”

    “归根结底,其来源,还不是那些亲自耕田种地的农民?”

    “说句难听的话,士卒一天不吃饭,都抡不起刀枪。”

    “所以你说大明的建立,和百姓完全没关系,是彻底的谬论。咱告诉你,任何王朝的建立,都和百姓息息相关,是天下百姓选择的结果。”

    “当年,要不是咱的队伍,对百姓秋毫无犯,咱的队伍不会一路高歌勐进。”

    “百姓把咱看做了是他们的希望,若非如此,你觉得咱能征到军粮,得到军饷?得民心者得天下,咱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得到了百姓的支持。”

    “张士诚和陈友谅为什么没有夺得天下?”

    “除了指挥失当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队伍,每到一处地方,百姓都纷纷躲进深山,一粒粮食都不给他们。”

    “甚至,还会遭到百姓的袭击。”

    “所以与其说是咱和诸位朝堂诸位功臣,共同建立的大明,还不如说是咱和诸位功臣,还有天下百姓,一起建立的大明王朝。”

    “如果大明王朝建立后,就把百姓的功劳抛到一边,这就叫做忘本。”

    “所以咱说,大明的建立,天下每一个百姓,都有功劳。”

    “并不是,只有列位有功。”

    “大军出征之际,将士们在吃苦,百姓们同样在吃苦。尔等征战沙场辛苦,百姓就不辛苦了?他们本来就受到元朝的压迫了,还要把仅剩的口粮,拿来支持你们。”

    “现在大明王朝建立,甚至富强,你们就忘记他们了?”

    “只识功成名就者,不认背后付出者。”

    群臣顿时沉默。

    他们现在能说话,是因为他们有话语权。

    百姓没有话语权不能说话,他们的功劳,就很容易被忽视。

    “可以说,如果咱现在不彻底改变历代王朝的老旧方略。只给士大夫入仕的机会,而不给百姓机会。大明王朝,绝对会走唐宋元的老路。”

    “然后和这些王朝一样,不到三百年就灭亡。”

    “咱不想大明王朝,走它们的老路。”

    ……

    “其次,咱再来说说,别人几代人的努力,凭什么输给你十年寒窗这句话。”

    “在朝诸公,尔等是几代人努力吗?”

    “非也,尔等,只是你们一代人努力了。”

    “然后尔等一代人的努力,你们就想要一直把荣华富贵,当人上人垄断下去?还要惠及你们的子孙千秋万代,直到王朝灭亡为止?”

    “在你们努力的同时,别人就没有努力了?”

    “天下百姓就没有努力了?”

    “再次,咱很不同意,‘输给十年寒窗’这句话。”朱元章继续道,“尔等现在功成名就了,尔等的子孙,起步本来就要比寒门子弟,高出不止一个层次。”

    “起步比别人高那么多还输了,那证明什么?”

    “只能证明,你们的后辈,整天就知道鱼肉百姓,不学无术,欺行霸市。”

    “或者在智商上,真的不如那些寒门中的佼佼者。”

    “而这些佼佼者,正是国之栋梁。”

    “有这么好的条件,你们的子孙但凡稍微努点力,都能超过大多数人,也不至于输。更不谈荣华富贵了,你们现在都已经拥有了。”

    “记住,咱这么做,不是断了尔等子孙入仕的路,而是不让尔等家族专享。不让你们少数人,把入仕给垄断了,不给别人一丝机会。”

    “如果只给尔等子孙读书的机会,那么大明王朝拥有的,就只是你们这一小波人的智慧。”

    “如果给天下人读书机会,那么大明王朝拥有的,就是亿万人的智慧。”

    “尔等告诉咱,到底是人多的智慧高,还是人少的智慧高?”

    “有句俗话说的好,众人抬柴火焰高。”

    “我大明王朝这团火焰,不应该只有士大夫阶层这一小堆柴火来点燃。而是要让所有华夏子孙的全体柴火,让其熊熊燃烧。”

    “干柴少,燃的火焰小。”

    “干柴多,燃烧的火焰才大。”

    “只有全体华夏百姓的火焰一起燃烧,才能举火燎天,照亮宇宙乾坤。”

    群臣听了之后,都无力反驳。

    朱皇帝自从跟秦宇接触之后,他的眼界,和见识,已经是越来越高了。

    高到凭借他们的能力,找不到任何理由去反驳的地步。

    朱皇帝说的有理有据,他们再想反对,那就只能说明一点,他们是想找死。

    群臣哀叹,只得默默接受这个结果。

    以后他们的子孙想要入仕,就只有努力学习了,再也不能直接继承。他们的子孙起点比寒门子弟高很多,只要家教好一点,他们的机会还是比寒门子弟大很多。

    只要不作奸犯科,荣华富贵还是能保证的。

    毕竟,朱皇帝现在给他们的俸禄很高。

    让他们在退下来之后,能留下不少家产给子孙。

    只是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欺行霸市,鱼肉乡民,当一辈子纨绔,最后还能当大官。

    “请问皇上,举国大办教育,有没有什么具体措施?”沉默良久,教育尚书汪广洋,站出班列上前问道。

    “这才是尔等该问的。”朱元章道,“而不是一直反对。”

    “秦先生的智慧比你们高多了,你们反对也找不到理由。”

第415章 建立孤老院

    “皇上,臣等岂敢和秦先生的智慧比肩?他是华夏智库——稷下学之院长,统领诸子百家,其学问和见识超过我等好几个层次。”教育尚书汪广洋道。

    “连邋遢仙人,都只能做三贤,而他是院长,臣等又岂能望其项背?”

    “臣等只能说他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其余几位大儒,纷纷说道。

    他们说的都是心里话。

    可以说,自从秦宇出现之后,对大明改变之大,前所未有。

    是翻天覆地的改变。

    要是没有秦宇,大明还会像历史上其他封建王朝一样,老古董,老旧。

    要说其区别,最多只是换了一个国号而已。

    而现在,大明百姓安居乐业,举国富强。

    甚至还开天辟地的,搞出了以道立国。

    铲除了统治几千年的儒家。

    对内富强,对外,更是征服了倭国,征服了高丽,接下来还要征服西南诸国……如此大的功绩,让人们,不佩服秦宇都不行。

    不止是改变一个封建王朝,

    甚至,九州大地,都好像是换了一个日月、乾坤。

    “其具体策略就是,以后每个村子都要建立一个私塾。前九年,都实行义务教育。”朱元章道,“秦先生以前经常给咱讲,但凡经历过九年义务教育的,都能解开这道难题。”

    “咱大明的九年义务教育,虽然不如他的义务教育那么逆天,但也必须要实施九年。”

    “遵旨!”群臣领旨道。

    “前九年,学生们学习国文基础,《皇帝内经》基础,和体育锻炼,三者并重。”朱元章道,“也就是说,他们前九年只有三门主科,一是国文,二是黄帝内经,三是体育。”

    “九年之后分科。”

    “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加入诸子百家的任何一家。加入道家,学习自然之道,治国之道。加入兵学院,学习兵法武功和打仗。”

    “加入医家,学习岐黄之术,治病救人,研究养生。”

    “加入墨家,学习机关,机械,墨家武功。”

    “加入农家,学习种地,改良庄稼、鱼类品种。”

    “加入阴阳家,学习阴阳术数,八卦,夜观天象。”

    “加入纵横家,学习外事,合纵连横。”

    “学习诸子百家的佼佼者,可以进入稷下学宫,学习秦先生所教之自然科学,物理,化学。”

    “刘伯温,你是稷下学宫的副院长。你把诸子百家的领头人召集起来,开个大会。让他们派出各自的杰出弟子,到各行省建立学院,招收弟子。”

    “阴阳家去西南行省。”

    “墨家去江浙几个行省。”

    “纵横家去广东行省。”

    “道家去西北几个行省。”

    “学童们在九年之后选分科,如果不在本地行省的学科,可以异地求学。”

    “诸子百家壮大之后,在各个行省,实行各自的治理方针。若在哪一家的治理之下,发展不善,引起民怨沸腾,可以问责,甚至取缔。”

    “反之,若哪一家治理得好,深得民心,朝廷便会予以嘉奖,并准许其扩大规模。”

    “如此,诸子百家便可形成良性竞争,争先恐后为百姓谋福祉。”

    “想要知道哪家治理的好不好,百姓的双脚,会告诉我们答桉。施行不同的策略之后,准许百姓自由游走,甚至到应天府来告御状。”

    “诸子百家作为学术流派,其信奉者肯定不愿意其学术,遗臭万年。”

    “让他们治理行省,也是对他们的一种考验。”

    “如果通不过考验,那就证明这一家实在是没有存在的必要。”

    “遵旨!”

    “皇上圣明!”

    群臣道。

    “以道立国的第三条基本国策!”朱元章继续道,“天下郡县,立孤老院。”

    没有改变之前的历史上的朱元章,也曾大规模建立养老院和托儿所。

    《明太宗实录》记载:上念京畿民庶之众,鳏寡孤独无依者多,旧养济院隘不足容,命于龙江择闲旷之地,构屋二百六十间以处之。

    其目标是,不使一夫一妇不获其所。

    不过以前他建的规模不够大,接受了秦宇以道立国的理念之后,他准备建立最大规模的养老院和托儿所。

    孤老院,就是孤儿院和养老院的合称。

    “咱这么做,是要让大明的所有百姓,老有所养,少有所依,居有其屋。”

    “这就是以道治国中的德政,黄帝《称经》曰: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

    “其中的人,指的就是天下百姓。”

    “凡鳏寡孤独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魁减者,以监守自盗论。”

    意思是说,凡是不收养鳏寡孤独老人小孩的官吏,打六十大板。

    克扣粮食的,以监守自盗罪论处。

    朱皇帝在施行德政的同时,还定下了严厉的惩罚措施,这是他的一贯风格。

    “陛下,在天下郡县,都建立孤老院,又是一笔巨大开销啊!”吕昶闻言不由感叹起来,“先是发钱,接着又是全国建立私塾,现在又是建立孤老院……”

    “大明国库里的那点银子,够用吗?”

    有一句话他想说而不敢说,再这么下去,国库迟早要被你掏空。

    历史上的朱元章建立孤儿院和养老院,只建了260间,是因为那时候的他没有秦宇辅左,国库实在是没钱。建立260间孤老院的钱,都是他从官员俸禄里抠出来的,自己生活也很节俭。

    但现在不同了,大明国库有钱了,他便能放开手脚,全国大规模建设。

    “这也是咱要出兵西南诸国的原因之一。”朱元章澹澹的道。

    现在的大明,就只能依靠掠夺他国的财富,来养大明的子民了。

    他心中牢记一句自然之道,狼行千里吃肉。

    现在的大明就像一头狼,只有征战千里,不停的猎杀猎物,然后才能饱餐一顿。

    在社会生产力普遍低下的时代,只有用这种原始的方法,才能让自己王朝的百姓过上好日子。

第416章 为父心累啊

    以大明王朝现在的社会生产力,根本不够朝廷又是发钱,又是修建学校,又是大规模建立孤老院的,不知节俭的随便挥霍。

    资源不够,就只有从外部获取。

    而之前征服高丽,倭国,乌斯藏,效果也非常明显,大明都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粮食,金银库存,百姓的归宿感。

    从外部得到的巨大利益,才让朱元章现在能够放开手脚,施行更多的惠民政策。

    甚至,还给朝中各官员都涨了工资。

    在没有大规模种植土豆之前,大明国内的生产力更低,低的令人发指。

    稻,麦等五谷的产量,全部都是低产。

    亩产只有三百斤左右。

    一旦遇到天灾,民间就要饿死人。

    不过,在大规模种植土豆之后,动不动就饿死人的现状算是解决了,但还远远不够。

    估计只有杂交水稻培育出来,百姓们才会真正不愁吃穿。

    社会生产力,实现飞跃式的提高。

    虽然秦宇发明的汽轮机,现在已经运用到了大明的纺织业上,让大明的纺织业前所未有的发展,但那是穿的,穿的远远没有粮食重要。

    社会生产力低下,百姓一辈子,都在饥饿的边缘徘回,也是古代封建王朝,不能强大和持久的原因。

    国内的财富不够,就只有从外部掠夺来弥补。

    群臣对此是心知肚明。

    但没有任何一个人反对,毕竟,在外征战的将军每占领一个国家,他们都要涨工资。现在那些武将在文官眼里,就是他们的财神爷。

    “以上三条基本治国之策,布告天下之后,让各行省尽快实施。”朱元章道

    “此外征战西南的将领人选,咱会根据他们递交上来的征讨方略,选取将领。”

    “散朝!”

    一整天的朝会,终于开完了。

    群臣的脚都站麻了。

    不过散朝之后,人群还是一个个在议论纷纷。因为皇帝今天宣布了三件大事,一是远征西南,二是开办学校,三是开办孤老院。

    每一件事情都很大。

    不是什么小事。

    和大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朝廷的一个小决策,都会引起天下变局,更何况是大方针?

    不过,群臣更愿意讨论的是,谁去带兵出征,毕竟打赢了他们就能涨工资。因此他们散朝之后讨论的主要话题,还是选谁为将更为稳妥。

    ……

    其他臣子都有空在那里闲聊,刘伯温却没有空。

    他现在的肩头责任重大,既要管理稷下学宫,还要监察百官,清理那些害群之马。

    因此他刚一下朝,就避开了人群,急匆匆的回到伯爵府。

    “父亲,你的脸色很难看,莫非是病了,要不要让儿去请郎中来?”刚一走进伯爵府,他儿子刘链,就看到父亲走路跌跌撞撞,行走漂浮。

    “没事,为父这是累的。”刘伯温道,一屁股坐在椅子上。

    刘链急忙递过来一杯茶,给他缓解疲劳。

    “父亲今年已经年逾六十,而朝会又开了一整天。”刘链道,“儿还是去给父亲请一个郎中吧,现在医家已经入住稷下学宫,各地的岐黄圣手都在里面。”

    “让他们过来看一看,必定能让父亲好起来。”

    “现在的医家学院,为了壮大自己的声势,招收更多的学生,有很多杏林高手。都在应天府城内展开义诊,找到他们很方便。”

    “都说了,为父这不是病,是给累的。”刘伯温道,“平常的药物治疗没有用,估计就只有养生之术才有用。”

    “父亲是稷下学宫的副院长,向三贤之一的邋遢仙人,请教点养生之术,也是可以的吧?”刘链道。

    “向他请教养生之术?”刘伯温苦笑,“为父虽然是副院长,但也很难见到邋遢仙人,你以为他这个三贤,是很容易见到的?”

    “上次他给学子们讲了几个时辰的道之后,就飘然而去,为父是连他的面都没有见到。”

    “你以为,像邋遢仙人这样的存在,副院长就能随便见的?他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见他要讲究福缘。稷下学宫没建立之前,皇帝想见他都难。”

    “唉!”刘链叹息,“连见三贤都难,更不用说见院长了。”

    “是啊。”刘伯温感叹,“他们两位,都好像不是尘世中人。”

    “父亲现在好些了没有?”刘链问道。

    “为父不是身体累,站着听一天朝会,以为父的体格还支撑得下去,毕竟为父也并非那么老朽。”刘伯温道,“为父是心累啊。”

    “为何心累?”刘链诧异的问道。

    “皇上又是把稷下学宫的重担交给我,让我管理稷下学宫,诸子百家。又是把监察御史的重担交给我,让我去清理那些害群之马。”刘伯温道,“这两个都是很重要职位,应该由两个人担任才对。”

    “所以为父接下来有两件大事急需要办,一是去稷下学宫召开大会,让各位祭酒派人到各行省建立学院,让农家培育新品种。”

    “二是要派监察御史到各个行省,查出害群之马,甚至还要亲自去,然后施加严刑峻法。”

    刘伯温现在,等于说是两个部门的老大。

    两个部门的事情都需要他管,所以他才觉得累。觉得分身乏术,力不从心。

    “皇上对父亲委以如此重任,那就证明皇上对父亲的看重,父亲应该高兴才对。”刘链道。

    “看重什么?”刘伯温没好气的道,“为父都快累死了。”

    “其实为父早就想辞去御史中丞的职位了,只是没有提出来,因为就算为父提出来,皇上也不会同意的。”

    虽然天底下的人才很多,能够找到很多能胜任御史中丞职位的,但朱元章好像用他用顺手了,不想轻易换人。

    “儿还以为,父亲是想辞去稷下学宫副院长的职位。”刘链道,“毕竟父亲以前一直在当御史中丞,稷下学宫副院长是刚当上的。”

    还有一个理由刘链没有说,稷下学宫如此之辉煌,刘伯温的名望,还不足以让诸子百家人人都敬服。说到底,刘伯温也只是阴阳家祭酒而已。

    远远没有三贤牛叉。

第417章 你还是不懂为父啊

    “你还是不懂为父啊!”刘伯温感叹,“为父早就厌倦了朝堂上的尔虞我诈,官员之间的明争暗斗。御史中丞是得罪人的职位,在这个职位上,就相当于被架在火炉上烤哇!”

    其实他之前和李善长是同年,结果就因为处事公正,处置了李善长的亲信,导致二人关系很差。

    对于不法官员,更是严厉纠弹。

    就相当于明朝的包拯。

    导致现在朝堂上很多官员,都把他当成了眼中钉、肉中刺。

    这种得罪人的活,他一点儿不想干。

    换做谁也不想干。

    “所以为父不想这种得罪人的官了,只想静下心来一心治学。专心致志的研究阴阳家的学问,阴阳五行,九宫八卦天人之道,并发展壮大阴阳家。”

    “最终成为一代宗师。”

    “那样,就算当副院长德不配位。只当阴阳家的祭酒,也能问心无愧。”

    刘伯温这一辈子,都在醉心于研究阴阳八卦,那就证明这方面是他的特长和爱好。

    现在稷下学宫建立了,阴阳家光明正大的登上了历史舞台。

    他就想在自己的爱好和擅长的方面,做出一番了不得的成就来。如果还一直当御史中丞,天天得罪人,很显然就没时间和精力搞阴阳学问。

    “原来做学问,才是父亲想要的啊!”刘链感叹。

    “现在诸子百家再现人间,的确是研究各种学问的最好时代。”

    “只可惜,这么好的学术繁荣时代,为父只能当一个局外人。”刘伯温感慨不已,“想要两方面都做好,为父又是分身乏术。”

    “可是,朝堂之上,已经找不到比父亲,更适合当御史中丞的人选了。”刘链道,“父亲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又是浙东人士……”

    “现在大明以道立国,朝堂之上面临巨大变局。”

    “父亲在此风口浪尖,如果能整顿好吏治,让各官吏摒弃以前的陈规陋习,都能走上以道治理州县的道路,也算是做出了一份大事业。”

    “将来未必不能名垂青史。”

    “的确如此,现在的各级官吏,有元朝留下来的陈腐风气,有儒家思想遗留留下来的古老思想。”刘伯温道,“能够让他们彻底改变,也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业。”

    “只可惜,为父志不在此啊!”

    “而且,链儿你刚才有句话说错了。”

    “哪句?”刘链问道。

    “你说朝堂之上,找不到比为父更合适御史中丞的人选了。”刘伯温道,“其实朝堂之上,能找到胜任御史中丞的人选比比皆是。”

    “一个沛县都能出萧何,樊会,一个凤阳都能出常遇春,徐达。”

    “你说找不到人?”

    “那为何皇上就是不肯让父亲辞官呢?”刘链问道。

    “你看这个痒痒挠。”刘伯温从背后抽出金丝楠木痒痒挠来,道,“在市面上,这样的痒痒挠随处可见。这只痒痒挠能够进入伯爵府,是它的福分和机缘。”

    “其实如果不用它,换另外一个同样也能挠痒。”

    “然而,为父为何又用了它十几年,不舍得丢弃呢?”

    “因为为父用它,已经习惯了,已经用顺手了。”

    “而且,也有了感情。”刘链道,“如果父亲突然换另外一支,会觉得用着不舒服,不顺手。而且如果这支痒痒挠突然丢了,父亲也会千方百计的寻找。”

    “如果现在给父亲一支金的,玉的痒痒挠,父亲都未必会换。”

    “正是这个道理。”刘伯温道。

    听了刘伯温的一席话,刘链总算是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甚至一些为官之道。

    “行了,为父要去稷下学宫了。”刘伯温休息好了之后站起身来,“在稷下学宫这种纯正且学术氛围浓厚的地方,为父感才会觉浑身舒泰。”

    “尤其是在阴阳学院里面,和那些能人探讨阴阳学术的时候。”

    终究是有读书人的酸腐气。

    因为诸子百家得到皇帝的正式认可并大力发展,大明各行省的不少阴阳家,都不远万里向稷下学宫赶来,希望加入阴阳学院。

    有方士,术士……

    其中不乏像袁天罡,李淳风这样的能人。

    他们都是民间高手。

    铁口直断的,摆摊算卦的。

    当然,这些人都需要通过刘伯温的甄别。有真正本事的才能加入。那些纯粹靠骗术,话术行骗的江湖骗子,是不可能进入稷下学宫的。

    和真正的能人切磋学问,刘伯温觉得自己的阴阳术数水平,都提高了不少。

    除了研究阴阳五行之外,他们还研究观星,夜观天象。

    占星术,也是一门深奥无比的学问。

    稷下学宫位置最高的观星台,目前就被阴阳学院占据着。

    这些能人,在闲暇之余,占卜过很多事情。但就是从来没有占卜过关于秦宇的事情,这是出于,他们对院长大人的敬畏之心。

    至于他们的占卜术到底管不管用,是迷信,不靠谱,还是真有什么超自然的力量,有参考价值,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阴阳术数,在这片大地上已经流传了几千年。

    原来就是真实存在的,而并非虚构。

    现在给它们发展的机会,到底能发展到何种程度,谁也预料不到。

    ……

    稷下学宫。

    刘伯温把诸子百家的首领召集起来,开了一个大会。

    会议室在学宫第十八层,深入云端。

    给人一种高大上的感觉。

    上去也不用一层一层爬楼梯,而是墨家设计的机关小屋,坐进去之后,通过齿轮旋转,就能自动上升下降,类似于现代的电梯。

    会场之上,人人头戴纶巾,身着长衫。

    有一种儒雅气质。

    “各位祭酒,本人在此,要向各位宣布一下皇上‘以道治国’的旨意。”刘伯温道。

    稷下学宫的人,虽然见了皇帝可以不用参拜。

    但那是在学宫里面,在外面还是需要叩拜的。

    而且稷下学宫也只是‘智库’,有参与讨论国是的权力,皇帝的圣旨他们还是要听的。有参与讨论的权力,并不代表就超越了皇权。

    刘伯温说完,把白天在朝会上,朱元章下达的三条基本国策,告诉了人群。

第418章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第一条,出兵西南,大规模征讨南边小国。

    第二条,大办私塾,包括九年义务教育,九年之后分科。

    第三条,全国大规模兴办孤老院。

    各位祭酒听了,纷纷点头。表示皇帝除了第一条策略有待商榷之外之外,其余第二条,第三条国策,都符合以道治国的基本理念。

    因为这两条,都能从黄帝的《称经》中,找到对应的理论基础。

    这两条,都是在其理论基础的指导下,做出的实践而已。

    自从朱元章提出以道治国以来,全国上下,都在翻找黄老之学的经典典籍。黄帝四经,已经被众位祭酒们,读的滚瓜烂熟。

    刚刚以道治国那段时间,这群人都很迷茫。

    因为他们,无法从历史上的几个实行无为而治的朝代,找到对应的经验,想出符合现在大明国情,的治国策略来。因为皇帝早就说了,以道治国,并非无为而治。

    没法摸着石头过河。

    而且他们的脑子里,还或多或少,深受了儒家影响。

    因此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觉得,朱元章的以道治国,有可能像以前的儒家一样,只是空谈理想,只会喊出什么施仁政的口号,而对大明没有实质意义。

    如果都是喊口号的话,那么以道治国就只是个噱头。

    然而没想到没过多久,皇帝就拿出了相应的治国之策来,并加以实行。

    “陛下果然是陛下,他的头脑比我们要聪明很多。”墨家巨子辅不黔说道,“我们都处在迷茫期,而他已经想出了明确的治国方针。”

    “说什么皇上?在稷下学宫,要说三贤。”名家首领公孙麒麟道,“所实话,抛开皇上帝王的身份,他能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内,找到符合以道治国的治国之策,也的确当得起稷下学宫的三贤之一。”

    “皇上当然当得起稷下学宫的三贤,而且名副其实。”纵横家的首领苏林说道,“我并不是在拍皇上马屁,拍马屁他也听不见。”

    “稷下学宫是专门研究学问的地方,最忌讳的就是拍马屁,搞个人崇拜,当别人的应声虫。”

    “研究学术,最重要的是批判。”

    “批判越激烈,进步越大。”

    “不错,不错。”人群纷纷说道。

    “我只是实话实说而已。”公孙麒麟继续道。

    “皇上由最底层的农民起家,最后当上了皇帝,这是历史仅有。他当然有过人的眼光,和雄才大略,否则也无法取得如此丰功伟业。”

    “这样的人当三贤,完全算得上是德配其位。”

    “嗯,嗯。”人群点头。

    人家的战绩摆在那里,你还有什么好说的?

    要说起点问题,朱皇帝的起点比任何人都低。

    “再说皇后。”公孙麒麟道,“她的仁慈和品德,也是人尽皆知,在这里我就不赘述了。她最近一直在致力于提高大明女子的地位,历史上第一位女状元,就是他一手操办。”

    “禁制全国女子裹足,也是她下的懿旨。”

    “而且她最近还在在应天府,建立了‘应天女子学院’。”

    “她也完全当得起三贤,且德配其位。”

    人群听了,都颓然不已。

    感觉到肩头的压力山大。

    稷下学宫的院长,秦宇,就不必说了,他是稷下学宫的缔造者。

    三贤之一,张邋遢,是‘忠孝神仙。’

    其余二贤,一个是乞丐起家,最后当上皇帝。

    而另外一个,则是为天下女子,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皇后。

    也就是说,稷下学宫上面的一院长,三贤者,个顶个都是顶尖人物,光芒万丈。

    一个个都有丰功伟业。

    而他们这些人,好像没有做出什么拿得出手的成绩来。

    与头顶上的四个人相比,他们暗然失色。

    让他们觉得,如果自己不做出什么成绩来,都有点不配呆在稷下学宫当祭酒。毕竟,稷下学宫,是大明的智库,是汉家的智库。

    如果不能做出成绩,就德不配位。

    就连副院长刘伯温,都有辉煌战绩,虽然他比不了上面四位。

    想当年,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都是很辉煌的。

    完全没有这种,被别人碾压的情况。

    他们觉得自己的流派,好像是真的没落了。自己作为首领,有点对不起学术流派的历代先贤,农家创始人许行,杂家创始人吕不韦,医家创始人扁鹊……

    “各位祭酒也不用沮丧。”见此情形,刘伯温说道,“现在各位大力发展自己的流派,建功立业,为自己的学术再创辉煌的机会已经到了。”

    “皇上不是已经下令,全国大办私塾吗?”

    “这是在给广大平民百姓,教育的机会。”

    “然后皇上让我告诉各位祭酒,派出你们学术流派的杰出弟子,到全国各个行省兴办学校。从广大百姓学童中,挑选杰出人才,壮大你们的流派。”

    “皇上真是这么说的?”人群听了,一个个都惊喜不已。

    以前的他们,只能在暗中招收弟子,还很难招到。因为历代皇帝,都在打压百家。

    而现在,朱皇帝不但允许他们光明正大的招收弟子,还给他们招收弟子,提供了天大的机会。大明的广大百姓,人口基数太大了。

    在基数如此大的人群中,绝对能招收到很多少年英才。

    不消几年,他们的流派就能壮大。

    “这是皇上的圣旨,岂会有假?”刘伯温道,“皇上此举,才是真正的继往圣之绝学。皇上眼中的往圣,是创建你们学派的诸位先贤,而不是孔孟。”

    “此外,皇上还会在你们的学派壮大之后。让你们到各个行省,用你们的理念,去治理这个行省。”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熘熘。”

    “治理得好,皇上会给你们更大的发展机会。”

    “治理不好,皇上就会问责,甚至取缔。”

    “想必列位祭酒,也不想让你们各自信仰的学术流派,在你们的手中消失吧?如果因为治理不好行省,那么这个学说流派,将来必定会成为历史笑柄。”

    “这是一个机会,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墨家巨子辅不黔闻言,激动的道,

第419章 百家大考

    “我们这些诸子百家的领头人,历来对自己的学说都很自信。”这不是废话吗,他们如果对自己的学术不自信,当初又不会加入,现在还成为头领了。

    “都觉得自己的学说是各派中最好的,是最适合治理国家的。”

    “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家创始人,墨子,老子,邹衍、许行……也都是如此。”

    “诸子百家的各家,到底是真好还是假好,其学说理论到底是真有用,还是假有用,治理行省一段时间就能立刻见分晓了。”

    其余的头领闻言纷纷点头,

    相互对望一样,也是同样的激动。

    现在,朱皇帝给了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可谓是亘古未见。就连春秋时期,诸子百家的创始人墨子等人,最多也只是四处宣扬自己的学术而已,哪有这样实践的机会?

    他们甚至连,用自己的学术,治理一个小县的机会都没有。

    而现在,他们有了实践的机会,而且还是治理一个行省。

    怎能不让他们心中激动。

    同时,人群心中也是诚惶诚恐,

    万一自己的学说,经不起实践的考验怎么办?

    经不起考验,让百姓受苦,把行省治理的民生凋敝发展缓慢,那么他们的流派,必定会遗臭万年。而这个学术流派会被皇帝取缔,然后彻底在自己手中绝种。

    在治理行省的实践当中败下阵来,以后恐怕就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了。

    而且这样的事情,必定会记载在史书上,说这个流派名不副实。

    然后,这个学术流派,就会被后人指责、笑话百年千年。

    作为当代首领的他们,就是自己流派的千古罪人。

    “看来,我们就只能在以后治理行省的时候,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了。”人群心中想道,“然后不断的施行各种惠民政策让百姓满意,让行省发展。”

    “并且,我们要不断的改进自己的观念,把自己的学术去芜存菁。”

    “不断的发展,不断的进步。”

    “只有这样,我们的流派,才能在这场大考中生存下来。”

    “如果能够治理好所在的行省,我们必将名垂青史。光耀千秋,光芒比肩第一代创始人。”

    “所以这场大考,是决定生死存亡的考验,也是天大的机遇。”

    “如果诸子百家都能把各自的行省治理好,那么大明王朝,又会重现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辉煌盛况。而我们这些首当其冲者,就是其中的诸子!”

    “百家争鸣,将不再是昙花一现。”

    “而是二现。”

    “并且不再会是昙花,而是会一直辉煌下去。”

    想到失败之后的惨状他们很惶恐,想到成功之后的辉煌,他们又很激动。

    于是,一个个身躯都颤抖起来。

    ……

    “许博士。”刘伯温道。

    许博士名许慎,农家的当代‘野老’。

    野老是农家学派的首领的专属称呼,比如杜甫就称自己为少陵野老。

    “院长有何吩咐?”许慎道。

    “辽东地区有广阔的平原和土地,因此皇上正准备大力开发辽东地区,迁徙人口过去,派军士前往驻扎屯垦。”刘伯温道,“因此皇上命你,带领你农家的杰出弟子,培育出适合辽东苦寒之地生长的新品种庄稼。”

    “培育新品种庄稼?”许慎闻言傻眼了,苦着脸道,“皇上也太高看我农家了吧。”

    现在的农家流派,还没有培育出新品种庄稼的水平。

    农家流派主张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发展农业生产,同时也会致力于研究农业生产问题。

    但他们研究的农业生产,都是在以前落后的生产基础上,总结经验。

    而培育新品种,是现代的科学农业理念。

    想要培育出新品种,有三种方法。分别是选择育种法,杂交育种法,和诱灭育种法。

    这些东西他全部都不懂。

    “怎么,你农家做不到?”刘伯温问道。

    “做不到。”许慎道,“不是做不到,而是完全没有头绪。”

    “老朽这次恐怕要辜负皇上的期望了,给农家丢脸啊!唉!”

    “听说院长大人正在陆家村培育水稻新品种——杂交水稻,产量能增加十倍。”墨家巨子辅不黔道,“由此看来,院长应该是这方面的高手。”

    “院长岂止是农家高手?他精通百家好吗。”名家首领公孙麒麟道。

    “既然院长是农家高手,许老何不向他请教?”刘伯温提醒道。

    “大明,有几个人能见到院长?”许慎苦笑,“皇上见秦先生培育出了土豆,大大的缓解了大明的粮食压力,就以为我们农家也有这个能力了。”

    “殊不知,和院长相比,我等又岂能望其项背?”

    “皇上让农家培育新品种,关键是我们连培育新品种的方法,都还没有掌握。”

    “行吧,这是我去请示皇上,看皇上如何处理。”刘伯温道。

    “多谢副院长。”许慎道。

    “要是我农家,能够见院长一面就好了。”不由得感叹起来,“如果能见到他,我农家的实力会大幅度提升,否则我农家有点上不了台面啊。”

    “可是院长又要教皇上以道治国,又要培育新品种,他太忙了,日理万机。”

    “那就只能等机缘了。”刘伯温道,“好了,今天的会到此为止。”

    “各位祭酒先生忙你们的事情去吧。”

    “这场考验不但关系着各家的生死存亡,同时也关系着稷下学宫的威望。试想一下,如果各家都在治理行省的时候败下阵来,稷下学宫这个‘智库’,就会沦为笑柄。”

    “皇上恢复百家,也会沦为笑柄!”

    “副院长大人请放心,我等知道轻重。”人群纷纷道,“同时也必将尽全力。”

    “只是不知道,皇上如何实现,到时候让我等流派,治理行省的。”

    “等你们的学术流派,在各个行省扎根,并且发展起来之后。皇上会提拔你们流派的人,让其中的佼佼者,担任布政使司,乃至各级官吏。”刘伯温道。

    “嗯,嗯,。”众人纷纷点头。

    如此以来,就完全实现了让他们用自己的理念,治理行省。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2327/ 第一时间欣赏支教五年,大明成了日不落帝国最新章节! 作者:落寞的花生所写的《支教五年,大明成了日不落帝国》为转载作品,支教五年,大明成了日不落帝国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支教五年,大明成了日不落帝国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支教五年,大明成了日不落帝国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支教五年,大明成了日不落帝国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支教五年,大明成了日不落帝国介绍:
秦宇在前往山区支教途中跌落山崖。

被村民救醒之后,发现村子比以前支教的任何一个村子都要落后。生活习惯,文化水平,似乎还停留在古代。

为了不让村里的孩子们一辈子窝在穷山沟,彻底摆脱愚昧和落后,同时也为了报答村民的救命之恩,秦宇打算留下来支教。

然而他不知情的是,他教的学生们并非普通山区儿童,而是大明朝的皇子,平时和他一起谈古论今的黄村长,是大明皇帝朱元璋。

五年后,当他走出大山看到帝国的皇城应天府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可能是穿越了。

而此时的大明,已经成了‘日不落’帝国。支教五年,大明成了日不落帝国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支教五年,大明成了日不落帝国,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支教五年,大明成了日不落帝国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