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玄幻魔法医师1879TXT下载医师1879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医师1879全文阅读

作者:草席     医师1879txt下载     医师1879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二十五章 警告

    当天晚上,港英政府举行了盛大的欢迎晚宴。

    名义上当然不是为了欢迎来自美国的大富豪,而是拿出了一个欢迎慈善家的名头。香港总督卢加德代表全香港人,在欢迎晚宴上感谢了约翰的善举——资助了香港大学的筹建。

    去年香港大学筹建的时候,约翰可是掏出了一万英镑的巨款!

    这笔款项被用来修建了一个图书馆,而且约翰还命令亨特拉尔出版社提供了上千种图书,每种二十本,让香港大学的图书馆立刻成为了学生们渴望的圣地。因此在香港大学图书馆的大门上,已经清楚的雕刻上了亨特拉尔图书馆的名字。

    作为香港大学的倡议者,港督对此自然是十分感激。

    筹建香港大学,可以说是卢加德任港督期间最大的功绩之一。因此对于约翰的鼎力支持,卢加德可以说非常的感激,再加上他在中国的影响力确实不小,所以港督才会筹备了这次盛大的欢迎宴会……

    ……

    “……我们很高兴看到,亨特拉尔洋行在香港的发展很快。”

    在宴会上和约翰交流的时候,卢加德目光闪烁的笑道:“他们刚刚做了一个统计,如今的亨特拉尔洋行在香港已经拥有了一个美国商人总会,三家酒店,两个工厂和大量的土地,如果再加上他们在上海、厦门等地的物产,规模甚至已经超过了怡和洋行和太古洋行……这可是非常了不得的成就!”

    “呵呵。”

    微微一笑,约翰并没有多说什么。

    太古和怡和洋行都是英国人的,规模大,牌子老,一直都是远东地区影响力最大的洋行,直到前两年才被亨特拉尔洋行彻底超过。因此英国人的想法他很清楚,毕竟相对于那些老牌洋行来说,脱胎于亨特拉尔贸易公司的亨特拉尔洋行虽然年轻,但是在巨额资本的支持下发展速度极快。而且相对于其他洋行,亨特拉尔洋行还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亨特拉尔财团的全力支持!

    最先进的产品,最低廉的价格!

    比如说现在时髦的无线电,亨特拉尔无线通信公司的产品无疑是最为先进的,但是卖给中国人的价格却只是中等水平。而且别忘了,这几年大批在美国留学的中国人回国,其中就有不少是学习无线电的,他们对亨特拉尔公司的产品可是推崇备至,这也导致了英国人虽然在中国的势力最大,但是无线电产品上却无法和美国人……准确的说是亨特拉尔财团进行竞争。

    汽车、钢铁、机器、化学产品等等,无不如此。

    所以对于卢加德的这番话,约翰心中是再明白不过了。他知道英国人对此非常的不满,明里暗里可是用了不少的手段,不过可惜的是亨特拉尔财团也足够的强大,而且在中国的影响力也不弱,没让英国人的企图得逞……

    看着一脸淡然的约翰,卢加德忍不住皱了皱眉头。

    对于这个美国人,卢加德也有些无可奈何的意思。在远东这块地盘上,英国人虽然影响力最为庞大,但是却很难像其他的殖民地那样一手遮天。所以哪怕强大如大英帝国,也必须在法国人、俄国人、日本人之间做出平衡,争取最大的利益,现在又多了一波美国人。偏偏像亨特拉尔财团这样庞大的对手,并且还是掌握了许多敏感技术的对手,在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即便是英国政府也无计可施,别说他一个小小的港督了。

    其实如果只是做生意的话,英国人是没有太大意见的。

    但是亨特拉尔财团在中国所做的一切,似乎已经远远超出了正常生意的范畴。比如说筹建的三所大学和诸多中小学,还有更多的技工学校,比如说亨特拉尔出版社出版的那些图书,再比如说他们在上海、广州等地建设的那些先进的工厂……

    这些东西,都让卢加德不由得心生警惕。

    更让卢加德不满的是,塔夫脱时代的美国政府本来就鼓励资本家们到国外投资,现在在亨特拉尔财团的影响下,很多美国财团开始把目光投向了远东。比如说在香港和上海,亨特拉尔财团都建造了一所金碧辉煌的美国商会,把这些美国人集合成了一股庞大的力量。

    凭借着亨特拉尔财团在美国的影响力,想要做到这一点简直轻而易举!

    对于大英帝国的远东利益,美国人已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都让他们把目光投向了所有一切的始作俑者——亨特拉尔财团以及他的主人约翰?亨特拉尔!

    “该死的美国佬!”

    看着一脸淡定的约翰?亨特拉尔,卢加德心中很是不爽的暗暗骂了一声。

    如果对方只是一个普通的美国商人,卢加德会毫不犹豫的让他明白,远东是属于大英帝国的。但是偏偏眼前这位的身份不一般,庞大的身家倒是小事情,大英帝国不可能会在乎一个商人,但是如果这个商人掌控着一家伟大的造船厂,可以制造出与大英帝国最先进战舰不分上下的战列舰;掌握着世界上最先进的无线电和火炮、步枪等技术的话,他们就不能不小心的应对了。

    也就是说,没有合理的理由就不能出手!

    “该死的德国佬!”

    想到这里的时候,心头不爽的卢加德忍不住又骂了德国人一声。

    如果不是德国人在欧洲咄咄逼人,逼得大英帝国这些年苦不堪言,他一个堂堂的香港总督又何必在意什么亨特拉尔财团?这些粗鲁、无礼的美国佬们,又有哪一个敢对大英帝国的官员如此不尊重?

    真是该死……

    作为一个合格的政客,无论卢加德心里如何的咒骂,脸上却依然是春风满面。当然,对他心里想什么约翰也不会在意,亨特拉尔先生眉头一挑自顾自的笑道:“先生,听说香港大学第一年的招生量很低,是因为经费不足的缘故吗?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愿意再出资一万英镑,而且如果有需要的话,我也可以从美国招聘一些优秀的教师来香港……”

    “呵呵,非常感谢您的慷慨!”

    听到这里的时候卢加德心中一紧,连忙陪笑道:“不过虽然规模小了一点,但是香港大学现在已经走上了正轨,我想您可以把钱用到更加需要它们的地方去了。”

    对于美国人的好意,卢加德现在十分的警惕。

    因为辛亥革命的冲击,今年有大批中国人从内地进入了香港,迅速增加的人口增加了英国人的忧虑,同时也增加了它们的野心。而在这个时代,外国人都热衷于在中国筹建大学,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宣传本国的价值观,在远东争取到更多的利益,美国人便是其中的代表,而卢加德则敏感的发现了其中的好处,所以才筹办了香港大学。

    如果真让约翰再出钱出人,那香港大学还是英国人的吗?

    “呵呵,也好。”

    对于卢加德的反应约翰也不在意,淡然的耸了耸肩道。

    这个时代外国人办的大学即将蓬勃兴起,但是真心是为了中国发展,或者说真心是为了中国人办的,或许仅仅只有寥寥几所而已。但是唯有约翰自己,投资中国教育是从未有过歪心思的,所以哪怕英国人办的香港大学,有需要的话他也会不求回报的投资,只可惜似乎这位总督先生可不是这么想的!

    不过……

    “亨特拉尔先生。”

    就在约翰心中有点儿遗憾的时候,卢加德的表情突然变得凝重了起来!

    约翰微微一怔,不由得皱了皱眉头。

    在约翰的目光注视下,卢加德犹豫了一下,然后用一种郑重而低沉的声音正色道:“我知道您在中国有很多的投资,甚至包括了许多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非常强力的人物,但是作为大英帝国香港总督,我有义务对您这两年的所作所为提出一份警告……”(未完待续。)

第二十六章 拒绝

    “……所以,我们必须对大英帝国保持一定程度的尊敬。”

    面对着亨特拉尔银行在远东地区的负责人卡特先生,约翰慢条斯理的说道:“无论如何,大英帝国在这里的实力才是最强大的,就算是美国政府出面都不可能与之抗衡,所以请记住一点,接下里的三年时间要安安静静的发展,不要试图去挑衅他们……”

    “三年?”

    听了老板的话之后,卡特先生忍不住轻轻皱了皱眉头。

    说实话,他有些不太明白约翰的意思。大英帝国的强大他当然明白,也知道美国政府不可能敢在远东与之敌对,但是另外一方面,老板口中的三年稍稍加重了一点口音,让他敏感的发现了一点启示!

    “难道说,三年这个时间点有什么意义不成?”

    心中一边暗暗琢磨着,卡特先生一边用力的点了点头道:“我明白了先生,今后三年我们将不再和中国政治和军事领域的强人们继续合作,而是把所有的精力都专注于实业和教育……

    “非常好!”

    见对方心领神会,约翰很满意的点了点头。

    或许他可以趁着布尔战争的机会发一笔横财,而不会引起英国人太大的不满,因为那个时候整个欧洲都在支援布尔人。但是眼下可不行,美国人没有实力去和英国人叫板,而且即使有也不太可能为了亨特拉尔财团这么做,所以在辛亥革命的时候插了一手之后,约翰就必须让亨特拉尔银行安静下来了——至少在1914年之前,他们行事必须在英国人的容忍范围之内。

    先就这方面达成一致之后,约翰和卡特两人同时松了一口气。

    卡特先生也就罢了,就连约翰自己也在今天感觉到了一丝压力。别看他面子上似乎对英国人毫不在乎,但是只有身处在这个时代的人才会明白,所谓的大英帝国到底意味着什么!因此哪怕作为一名穿越者,约翰在得到了卢加德的警告后也不可能淡定,决定暂时放弃在中国政治和军事领域的影响。

    当然,约翰本身也没打算继续下去了。

    支持袁大头也好,或者南方的革命党也好,约翰都不知道自己干的是对是错,或者说他仅仅是为了让自家在中国的一切能够顺利进行而已。现在看来目的基本上已经达到,接下来约翰的注意力会放在实业和教育上面,其他的不打算再插手了——作为一个政治小白,他实在搞不懂应该支持谁,也不知道是不是应该继续卖给他们枪炮和**……

    “呵……”

    谈完了这件事情,约翰忍不住打了一个哈欠。

    今天他可是够累的,在码头上耗了一个小时,回来参加港督的欢迎宴会又是将近三个小时,再然后马上找来卡特先生,两人在房间里谈了许久,刚刚经过漫长旅程的约翰早已经疲惫不堪了。

    “先生,您先休息吧。”

    很有眼色的下属连忙站起身来,恭敬的说道:“我已经通知了今天各方来迎接的人,说您长途旅行非常疲惫,需要休息三天才能会见客人……”

    “哦?都有什么人想见我?”

    约翰的眉头不由得一皱,下意识的低声问道。

    “呃……很多人。”

    苦笑了一声,卡特先生无奈的说道:“事实上我们只是通知了极少数人您即将抵达香港的消息,但是……您今天也看到了,英国人,日本人,中国人——包括南方的许多督军,革命党的那位孙先生和北方的袁先生都派来了代表,另外还有各国商会的大人物们,当然还有亨特拉尔银行、出版社和贸易公司的同事们,他们都希望能够见见您……”

    “呵呵,看来我还真是受欢迎啊。”

    听到这里的时候眉头一挑,约翰忍不住冷笑了一声。

    除了自家人相见见老板的心情可以理解之外,其他人的心思约翰那是心知肚明——外国人都是想拉上关系,从亨特拉尔财团身上找点儿机会,至于说中国人的话,无论袁大头还是孙先生,或者那些督军们,所图无非就是要钱要枪罢了。

    毫无疑问,亨特拉尔财团现在是中国最受欢迎的外国财团,没有之一!

    理由其实很简单,有钱,有实力!

    约翰对亨特拉尔银行远东分行的投资并不算庞大,前前后后也就是两三千万美元而已——当然,相对于这个时代的中国来说已经足够庞大了,但是如果放在亨特拉尔财团的总量中去的话,确实比重算不上很大。但是别忘了,他们在甲午战争中赚了一笔,在庚子年战争中赚了一笔,在日俄战争中赚了一笔,还在两年前的橡胶股票风波中赚了一大笔!

    这些钱全都加起来,可是一个相当了不得的数字!

    所以这些年亨特拉尔银行在中国的投资一项很大方,最开始是在江浙和上海疯狂买地,尤其是在上海的英美租界,目前是妥妥的第一大地主;然后是大肆收购古董,兴办教育,资助中国留学生。除了收购古董让很多中国人大为不满之外,兴办教育和资助留学生这些事情,都让亨特拉尔银行在中国博得了极好的名声。

    最近几年,他们又开始大肆开办工厂,更是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但是对于这些大人物们来说,最最重要的还是在于亨特拉尔银行能够提供的帮助:大量的资金、数量庞大的军火和很容易被接受的政治条件——在战争中尽可能的约束军队,尽可能的减少对平民的伤害!

    从来没有一家外国银行,会提出这样的条件!

    光是这一条,就足以让亨特拉尔银行在中国拥有了极佳的名声,更别说如果和其他外国人一对比的话,那亨特拉尔财团的条件就好到让人无法拒绝了!

    所以这次迎接约翰的,真是什么人都有。

    不过……

    冷笑了一声之后,约翰很快就一脸疲惫的摆了摆手道:“你找个理由回绝他们,或者就说我对你们在远东的事务并不插手……另外,后天帮我安排一下,见见那些留学回来的学生们……”

    ……

    补昨天的。(未完待续。)

第二十七章 学生们

    约翰来中国的消息,并没有刻意的保密。

    不过他和下属们都没有预料到此时他在国内的影响力,也没想到竟然会有那么多人赶到香港,专门迎接他一个从美国来的商人。香港码头的那一幕声势浩大,不光是本地的报纸诸多报道,消息很快也传到了北方,包括北京上海的报纸也都报道了这则消息,告诉更多人那位亨特拉尔先生来中国了。

    同样没有预料到的,还有特意跑来迎接他的学生们。

    随着第一批约翰资助的留学生回国,人数每年都在递增,而且幅度很大,截止到今年已经突破了六百人之多。这些人要么自主创业,要么加入约翰旗下的公司,要么就是成为了亨特拉尔教育系统的一员,无不成为了真正的精英。因为和亨特拉尔银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学生当然也知道了约翰要来中国之事。

    当然,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来迎接,所以经过简单的商量之后,他们选派了三名代表前来香港,迎接他们尊敬的亨特拉尔先生。在无数有心人的目光暗地注视下,约翰抵达香港的第三天见到了前来香港迎接他的学生们……

    ……

    “抱歉抱歉,让你们久等了。”

    走进约好的酒店包间之后,约翰第一时间拱了拱手,苦笑着表达了自己的歉意:”你们也知道,我从美国到欧洲,然后又跑来中国……路途实在是太遥远了。前天到了香港又忙着见各种大人物,拒绝更多的邀请,直到今天才抽出时间来……哈哈,希望你们没有等着急了。”

    来到中国之后,约翰就开始用东方的礼仪了。

    说实话,作为一个穿越而来的现代人,约翰对老式的礼仪其实也不是很习惯,每次做的时候都觉得别扭,远远不如现在的西式礼仪来的习惯。但是另外一方面,能用熟溜的中国话和中国式的礼仪,却能让他找到一种归属感,同时让那些不太了解他的人们看的目瞪口呆,也很有成就感……

    当然,这些人之中不包括熟悉他的学生们。

    “呃……先生您太客气了。”

    和约翰关系最近的颜福庆连忙一个躬身,恭敬的笑道:“学生等老师理所当然,别说只等了两天,就是等上两个月我们也是心甘情愿啊!”

    之前他抵达香港后的时间属于那些大人物,比如说香港总督,比如美国驻香港领事馆的领事以及手下的主管们。其实接下来还有南北两方的代表等等,在国内绝对算的上是大人物了,但是约翰让人统统婉拒了邀请,而是第一个见了这些回国的学生们,这怎能不让他们心中温暖……

    “哈哈!”

    颜福庆这么一说,约翰顿时哈哈大笑了起来:“你们现在一个个都是名震一方的大人物,我就算是你们的老师,也不敢让等两个月啊!”

    说完也不再管什么中式礼仪,上前就和颜福庆拥抱了一下。

    颜福庆这两年可没有闲着,在他的努力下,如今长沙的湘雅医院即将开业,护理学校和医学院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之中,明年就可以开始招生,比另外一个世界提前了两三年的时间。而在这个过程中,颜福庆比爱德华?胡美更加的重要,而约翰的大投入也保证了他在医院和学校中的地位——湘雅医学院的第一任校长肯定是他的了……

    几个学生都是美国留学归来的,对西式拥抱早就习惯了,于是在连串的不敢声中,跟在颜福庆的后面,另两个学生也纷纷上前与约翰拥抱了一下。

    第二个学生,是南京金陵工业大学的副校长李政木。

    这家伙毕业于亨特拉尔大学的教育系,是杜威的得意弟子,回国后就加入了南京的金陵工业大学成为了一名讲师。只不过在这个现代大学教师极度缺乏的过渡,李政木的能力太突出了,加上在美国已经担任了三年大学讲师,因此半年后就晋升了副教授,然后成为了校长助理,又三年后成为了教授和副校长……

    “我期待着,你成为校长的一天!”

    拍拍李政木的肩膀,约翰意味深长的说道。

    现在三所亨特拉尔系统的大学校长都是美国人,准确的说都是亨特拉尔大学派来的教授担任,几个主要的位置也都是约翰从美国高薪聘请来的。但是随着各路留学生纷纷回国,超过一百人加入了这三所大学,他们开始慢慢的出头了。美国顶尖大学毕业的学历,加上至少两年的美国大学任教经历,都让他们可以轻易地获得美方校长们的信任。

    毫无疑问,李政木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可想而知的是,随着他们的年龄越来越大,经验越来越丰富,用不了几年就可以彻底把美国校长给挤回纽约去了……

    松开了李政木之后,约翰看向了第三名学生。

    “干得不错!”

    拥抱的时候拍了拍董鹏程的肩膀,约翰非常满意的笑道:“拿下汉冶萍的一部分股份当然不错,但是更重要的是你们在那里所做的改变!我说的没错吧?以你们的能力而言,只有在这种大钢厂才有发挥的空间,改进技术,提高效率,规范管理……你们干的相当不错!”

    “谢谢您,先生。”

    咬了咬嘴唇,董鹏程一脸感激的低声道:“如果不是您提供的那些资金,我们不可能提前拿下汉冶萍的股份……更别说趁着这次革命的大好时机,一口气拿下了这么多的股份了……“

    说起不久前的辛亥革命,董鹏程也是一脸的余悸。

    在原本的历史上,辛亥革命对汉冶萍的影响极大。在诸多方面的努力下,汉冶萍好不容易看到了盈利的曙光,结果却遇到了辛亥革命,老板逃走,工厂受到了破坏,生产几乎完全停顿了下来。而这一次因为约翰的插手,给革命党提供了大批资金和武器的前提下,汉冶萍除了停产一段时间之外,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历史的轨迹,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而正是因为这种影响,在某些有心人的推动下,董鹏程等五人才得以往汉冶萍注入了更多的资金!原本他们五个就是公司的技术中坚,如今加上董事的身份和各方面的影响力,可谓是一步登天,慢慢开始掌控汉冶萍了……

    “呵呵,好好干吧。”

    心情舒畅的约翰呵呵一笑,点头道:“我知道有人拿这些资金的来源说事儿,不过我可以向你们保证,除了正常的分红之外,亨特拉尔银行不会干涉汉冶萍的任何事务!关于这一点我们早就签了协议,完全可以拿给他们看嘛!“

    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炼钢厂,盯着汉冶萍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正因为如此,约翰才早早和董鹏程等五人签署了代理协议,规定这些资金是纯粹的投资,不带任何附加条件。本身约翰投资汉冶萍就是一个期盼,盼望着中国的钢铁工业不会就此彻底衰败下去,从未想过从中盈利,对此董鹏程等人可是再了解不过了。

    所以毫不犹豫的,董鹏程立刻点头道:“放心吧先生,我们已经把协议给一些重要人物看过了……而且湖北军政府的很多人对此都非常支持,您就放心好了!”

    资助革命党的资金和军火,起到的作用让约翰非常满意。

    因此在得到了董鹏程的保证之后,约翰笑眯眯的点了点头道:“那我就放心了……好好干,如果以后需要任何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支持,随时找我或者找亨特拉尔银行……”

    ……

    这一章写得好烂。

    实在是不懂这些东西,因为会草草略过,大家也别计较什么合理不合理了,哈哈。(未完待续。)

第二十八章 另一个想法

    第二天一大早,一位客人敲响了约翰的大门。

    看到来人的身份之后,管家小埃尔伯没有像其他时候那样婉拒对方的拜访,而是连忙请人走了进来。虽然他对东方人的面孔很不敏感,也知道这人叫颜福庆,是亨特拉尔先生最看重的学生之一,昨天才刚刚来过……

    颜福庆进来的时候,约翰正好泡了一壶茶。

    “来,尝尝他们送来的新茶。”

    看到了颜福庆之后,约翰也没有和他多做客气,直接招呼对方坐下后笑道:“据他们说是正宗的西湖龙井……哈哈,虽然我对茶没什么研究,但是好坏还是大概能分辨出来的,感觉还不错。”

    “呃……敢送您的自然不会是假的。”

    忍不住有些好笑,颜福庆耸了耸肩道。以自己老师如今的身份,颜福庆相信没人敢送假的茶叶给他,更别说送来的是约翰的下属,那就更不可能是假的了。

    热水入壶,茶香四溢。

    茶水的芬芳让人的心神有些不定,所以约翰干脆先不多废话,给自己和颜福庆都倒了一杯,然后拿起一杯给颜福庆递过去笑道:“先喝茶,喝完了之后咱们再聊。”

    “谢谢先生。”

    连忙恭敬的接过杯子,颜福庆轻轻嘬了一口。

    “好茶!”

    两个充满了赞美的文字,从颜福庆的嘴里脱口而出。

    “确实是好茶!”

    品尝过后约翰也非常满意的点了点头,微微一笑道:“他们给我送来的茶不少,喜欢的话走的时候带两斤,据他们说这种茶一般人可搞不到,哈哈。”

    “那就先谢谢您了。”

    嘿嘿一笑,颜福庆也没有和约翰客气。

    接触的时间越久,颜福庆就越明白这位老师是什么样的人。别看亨特拉尔先生盯着天才、超级富豪等诸多名头,但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相处的人。而且他更加明白的是,这种茶或许对普通人很珍贵,但是对亨特拉尔先生这样的大人物来说,只是看有没有兴趣罢了……

    喝完了头道茶,该说正事儿了。

    约翰特意把颜福庆又叫来一趟,而且准备了一整天的时间,可不是为了和他叙旧的。所以放下茶杯之后,约翰笑眯眯的问道:“克卿,昨天没有机会和你详细聊聊,今天说说你们医学院筹备的细节吧……唔,主要是说说现在面临的问题。”

    和三个学生一起待了一整天,直到现在约翰的心情都非常的愉悦。

    三个人的事业进展都非常顺利,尤其是颜福庆,在获得了充裕的资金支持之后,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当中。胡美在长沙行医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已经让现代医学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而有了颜福庆的加入和努力,以及亨特拉尔银行的鼎力支持,医学院和护理学院的筹备就顺利多了。

    在和爱德华?胡美的合作中,颜福庆也自然而然的获得了绝对的优势!

    虽说耶鲁大学才是这所医学院计划的主导者,但是这年头和未来一样,谁钱多谁的声音就大,当雅礼学会还在拼命的想要筹集少量资金的时候,亨特拉尔银行一笔笔款子打了过来,这种情况下颜福庆说话的嗓门都要大上不少。

    更何况,颜福庆可是毕业于亨特拉尔医学院!

    毕业于亨特拉尔医学院,在亨特拉尔综合医院进行了规范化的住院医师培训,这种辉煌的履历可不是爱德华?胡美可以相提并论的。耶鲁的名头虽然也是很响,但是在医学领域和亨特拉尔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非要比喻的话就像未来的北医和地方普通院校一样,更何况胡美前些年一直在印度行医,和在亨特拉尔综合医院工作的颜福庆也没有什么可比性……

    中国人主导的医院和医学院,在长沙的发展阻力就小了许多。

    所以在筹备湘雅医学院的过程中,颜福庆几乎全盘照搬了亨特拉尔医学院的模式。不要怀疑他有没有这个实力,颜福庆肯定没有,但是约翰却给了他足够的支持——所有的教学设备和医疗设备,包括药物都从美国运来,而且亨特拉尔出版社将为他们提供全套的标准教材,包括中文版和英文版,如果有需要的话甚至还将提供德文版……

    呃,扯远了。

    约翰今天这一问,明显表现出了对颜福庆的不同。

    颜福庆心中也很明白这一点,而且他知道这种不同并不是针对自己这个人,而是医学教育这个领域!所以早就做好了思想准备的他也不犹豫,干脆的点头道:“先生,其实办学校您是行家里手,应该很清楚,重要的无非就是一个教育理念和两个字:钱,人!眼下来说,我们唯一有些不足的就是人手了。”

    “唔……”

    双眼微微一眯,约翰下意识的点了点头。

    教育理念照搬亨特拉尔医学院,钱上面也不用担心,亨特拉尔银行绝对会保证医学院最高标准的投入。那么和他预料的一样,湘雅医学院的人手看起来还是有些不足。

    “这两年,加入学校的留学生数量不是很多。”

    皱了皱眉头,颜福庆苦笑着说道:“虽然加起来也有八个人,但是还远远没有达到我的预期目标……先生,和上海相比,长沙的吸引力实在是太弱了,虽然我给所有的同学都写去了邀请信,但是……”

    说到这里的时候,颜福庆脸上闪过了一抹失落之色。

    虽然筹办医院和医学院的过程夜算得上一帆风顺,但是颜福庆依然有些失望。他本身是上海人,当年因为约翰的劝说而选择了来长沙,筹办自己心中的医学院。但是很明显,和他有一样想法的人并不是很多,大多数人还是选择留在了上海,毕竟德文医学堂和圣约翰等诸多学校也需要教师,而且亨特拉尔体系下的三所大学也全都在筹办医学院之中。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和未来的那个时代一样,大城市对精英们的吸引力要远远超过长沙这种普通省会城市。尤其是这个时代,像上海这样的城市更不是长沙能比的,而对于那些在美国和德国留学多年的人来说,两者的吸引力更是天差地别!

    “嗯,我明白你的难处。”

    同样微微一皱眉,约翰无奈的点了点头。

    看到颜福庆一副失落的样子,约翰突然发现自己有点儿想当然了。他知道颜福庆历史上是来到了长沙,成为了湘雅的第一任校长,但是这个世界他无疑更加优秀,而且有了自己的支持后也有更多的选择,偏偏自己因为历史而建议他又来到了长沙……

    如果留在上海,他会不会发展的更好?

    “不,不能这样想!”

    摇了摇头,约翰很快就把这种想法深深埋藏了起来,深吸一口气轻声道:“克卿,关于师资的问题我会想办法尽快给你解决,保证学校明年可以顺利开学……今天我请你来,主要是为了另外一个想法……”(未完待续。)

第二十九章 另一份报告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房间里安静了下来。

    约翰说完了自己要说的话,慢悠悠的端起眼前的杯子,开始品尝他认为还不错的西湖龙井。不过刚刚听完的颜福庆可就没有这个心情了,一副茫然不解的表情愣在那里,红润的脸庞瞬间失去了血色。

    “……我还是不太明白,先生。”

    用力的攥着自己的左手食指,仿佛要把它给彻底掰断一样,颜福庆的脸上写满了困惑与惶恐:“如果我没有理解错误的话,您刚才话里的意思是……让我现在就开始挑选一个继承了亨特拉尔医学院教育理念,并且愿意在长沙一直待下去的人培养……先生,难道我哪里做的不好吗?”

    亨特拉尔先生刚才的话,让颜福庆心中大大震动了一下。

    让他挑选一个优秀的同学,然后慢慢教人家管理医院和医学院的工作,有必要的话还可以送回美国去进行一下回炉再造什么……

    颜福庆不是傻子,当然听出了一点儿意思。

    一种久违的叫做惶恐的情绪,立刻便在颜福庆的心头涌了出来。湘雅医院和医学院可谓是他的心血所在,哪怕他再不在意这个位置,但是眼下工作热情正高的时候,突然被老师明确的要求将来转交给其他人,这怎能让人接受?

    “呵呵,当然不是!”

    心知颜福庆肯定是误会了什么,约翰马上就摇了摇头笑道:“克卿,我并没有说你做的不好的意思……”

    说到这里的时候约翰眉头挑了挑,淡淡的笑道:“或者咱们可以换个说法,那就是我希望你到长沙去创办一所医院和一所医学院,然后把它们按照我们的模式办好办强!但是当他们走上了正轨之后,我希望你能从那里离开,因为我认为以你的能力而言,限制在那所学校……或者说限制在长沙这个城市实在是太屈才了!”

    “呃……屈才?”

    听了约翰的这番话之后,颜福庆顿时目瞪口呆。

    刚才一时间心乱如麻,颜福庆还真没想到竟然是因为这个原因!

    “咕咚!”

    用力的咽了一口吐沫之后,颜福庆张了张口苦笑道:“先生,您……不是和我开玩笑吧?现在只是筹办医学院就已经让我焦头烂额了,就算明年开学的话,招生量也不会超过二十人……”

    “哈哈……”

    听到这里的时候,约翰终于忍不住大笑了起来。

    随着约翰的笑声响起,颜福庆的心情突然放松了下来。刚才是关心则乱,实际上这会儿他心里突然灵光一闪,几乎可以确定约翰如果不是在和他开玩笑的话,肯定是有了另外的计划,或者说对他的未来已经有了另外的安排!而且颜福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安排肯定比一个医学院的院长更加重要!

    招生人数什么的,出口之后颜福庆就知道说错话了。

    哪怕现在强如亨特拉尔医学院,当年第一届学生招生的时候才几个人?明年湘雅医学院招生至少也要十五人,最多可能会有二十人,数量已经非常可观了!

    “好了,我确实没有和你开玩笑!”

    笑声渐歇之后,约翰摆了摆手道:“克卿,当初我选择你,请你来到长沙筹备湘雅医学院,一方面是因为和耶鲁大学雅礼协会的合作,我不希望掌控这家医学院的人是美国人;另外一方面的话,也是存着想让你锻炼一下,积累足够经验的念头……”

    屏息凝气,颜福庆静静的听着。

    “克卿,知道那份报告吗?”

    说着说着,约翰的话题突然一转,淡淡的问道:“就是那份我和佛来克斯纳先生一起合作,然后交给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的报告,你知道吗?”

    “当然知道!”

    毫不犹豫,颜福庆下意识的就点了点头。

    对于一个普通医师或者中国人来说,那份报告肯定是无关紧要的,但是作为约翰的得意弟子,而且现在还在筹办一所亨特拉尔式的医学院,颜福庆怎么可能不知道那份报告?事实上,那份报告的每一个细节他都很清楚,数十个日夜的苦读早已经把它深深的印在了脑海中了。

    事实上,颜福庆很清楚这份报告的巨大价值!

    在美国的这些年,颜福庆可以说是约翰最重视的学生之一,时不时就要耳提面命一番。因此他深知美国医疗体系的弊端与不足,也明白如果他们真的重视这份报告,按照上面的建议开始改造美国医学教育的话,未来将会造成多么巨大的影响!

    只不过……

    “先生,为什么突然提起这份报告?”

    百思不得其解之下,颜福庆不由得低声问道。

    微微一笑,约翰的声音也不由得低了下来:“因为我要告诉你的是,你们看到的那份报告其实并不是完整版。除了向所有人公开的内容之外,佛莱克斯纳先生私下还交给了我另外一份报告!”

    “什么?有两份报告?!”

    听到这里的时候,颜福庆顿时瞪大了眼睛。

    不光是在脸上,颜福庆的心里也充满了不可思议。对于美国医学界来说,那份报告无疑是这两年最火热的话题之一,尤其是当有了白宫和几大超级富豪基金会的支持之后,各州都开始建立起相应的制度,循序渐进的保证报告中建议的实施。这么重要的一份报告,偏偏现在约翰突然告诉他有两份,另外一份从未公诸于世,这怎能不让他感到震惊?

    在颜福庆震惊的目光注视下,约翰缓缓的点了点头,慢吞吞的说道:“是的,有两份报告,其中一份是针对北美医学教育的,也就是你们看到的那份报告;而另外一份则是针对另一个国家的,所以我请求佛来克斯纳先生隐瞒了下来,并没有对外公布!”

    “另……另一个国家?”

    瞬间瞪大了一双眼睛,颜福庆心中突然升起了一个让他感觉不可思议的念头!

    不,不会吧……

    “没错!”

    约翰深吸了一口气,重重点头道:“你猜的没错,那份报告就是我要求针对中国而做的,只不过和美国版的内容不同,中国需要的不是如何改进医学教育体系,而是如何建立现代医学教育体系……”(未完待续。)

第三十章 美好的东西

    送走了一脸凝重拿着报告的颜福庆,约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坐在那里陷入了沉思之中。

    那份报告,颜福庆是第二个看到的人。

    事实上在经过了那么久之后,整份报告的内容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因为约翰整合了自己在过去三十年思考的结果,提出了和美国人那份报告完全不同的思路!

    美国医学教育改革的目的,是把它推上精英教育的路子。

    这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过程,但是美国拥有着雄厚的经济基础,稳稳站在了世界第一的位置上,而且国家的财力、各大基金会的雄厚投入以及未来几十年飞速发展的国家实力,都是达成这一个目标的保证。即便如此,佛来克斯纳报告提出了之后,美国人也花了几十年的时间,耗费了无数的美金才得以完成。

    但是对于1910年的中国,这条路完全是条死路!

    事实上,哪怕到了一百年后,约翰穿越而来的那个时代,中国也不可能将医学教育推到精英化的范畴之内。所以每年高考报考医学院的时候,唯有协和一家只有八年制临床专业,其他几家有招生八年制资格的院校,除了北医曾经一度这样之外,无不同时招收五年制的学生。协和是从洛克菲勒时代开始就是精英化教育,后世虽然三起三落,但是基本理念并没有改变过而。北医虽然有一段时间只招收八年制,但是因为实力、经验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最后又重启了五年制的招生计划。

    五年制,才是中国医学教育的主流。

    只不过和欧美各国成熟的医学教育体系不同,中国的医学教育体系咋一看杂乱异常,有最顶级的八年制,全国仅有十所左右的学校可以招生,其次是七年制,各省的顶尖医学院校也有这个资格,接下来是五年制本科以及三年制专科。另外,某些院校还搞了一些“特色”,出来了六年制之类的学制。

    五花八门的学制,适应的是中国的医学教育现状,说白了就是国情!

    说到底医学教育的投入还是太大了,基础阶段的课程需要设施完善的实验室,需要大量的实验动物和其他耗材,还需要大量的人类尸体;而到了临床的阶段,需要的是拥有教学实力的附属医院或者教学医院。当然最重要的是,是需要足够数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这些条件,尤其是最后一条,哪怕一百年后的中国也不可能有!

    哪怕医学教育发达如美国人,自己培养的医学生也不能满足需要,每年只能培养出万把名医学博士,大量的缺口需要用其他国家的医学院毕业生来填充。上辈子约翰就有不少同学放弃国内的工作,跑去考usmle,然后到美国去参加住院医师培训。而且据他所知,中国人的数量还算是非常少的,最多的是印度人和菲律宾人,他们撑起了美国医院的一小片天空……

    但是对于未来高速发展的中国来说,对于医疗资源的渴望却是非常急迫!

    十几亿人的数量实在是太庞大了,而之前长时间的欠账让中国的医生数量远远不足,护士人数更是少得可怜。而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改善,去不起医院看不起病的情况虽然依然存在,但是已经是少数人了。

    只不过……

    因为发展的不均衡,大量最优质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比如说北京一个城市的三甲医院数量高达八十所以上,所以北京的医院总是人满为患;而在各省内部,最优质的资源又集中在省会城市!这就造成了一种畸形的发展,大城市大医院越来越多,而且规模不断扩大,慢慢就造就了像华西、郑大一附院那样的怪物医院……

    最终的结果,所有人都可以看得到。

    乡里面如果大家生了病,就会往县城跑,县城里如果看不了就去市里,市里看不了就去省里,省里如果还看不了或者技术不够好的话,全国人民的疑难杂症都去北京或者上海……

    很多时候,所谓的地域之争就是这么来的。

    大城市的居民理所当然的认为本地医疗资源是他们的,因此对看病难的问题牢骚满腹,但是对于那些辛苦跑到大城市看病的人来说,同样是怨气十足:谁愿意跑这么远看病?你北京上海把最优秀的医师们都搜罗来了,我们不来这里去哪里?

    医疗资源的集中,只是未来中国各类问题的一个缩影而已。

    说来说去其实就是一句话,在未来一百年后的中国,想要执行和美国一样的医学精英教育是不可能的。哪怕国家愿意投入巨资去改善,但是师资力量的匮乏等问题也无法解决,这只能通过某些政策来慢慢改善,比如说执业医师的准入制度,后来已经取消了中职学生的资格,把临床医师的最低学历提高到了专科层次,而且专科生的就业也异常艰难;另外的话,就是通过规范化培训的方式提高医学生的质量……

    所以说医学教育的改革,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事情。

    哪怕因为看病难、看病贵等各种问题,政府饱受社会各界的抨击,甚至一度黑化医生的事情层出不穷,但是中国政府也只能徐徐图之。国家那么大,人口那么多,医疗资源的缺口又大的惊人,政府也只能是一步步的改善,拼命的增加医学院校的数量,高职纷纷开设护理专业,原本的医专不少升级到本科……

    一时间,约翰的心头万念纷飞,陷入了沉思之中。

    上辈子当医生的时候,总是免不了要满腹委屈,比如说看病难的问题,比如说门诊得不到认真对待的问题,比如说红包的问题,比如说回扣的问题等等。

    事实上,医院没有外面想象的那么黑暗。

    比如说门诊的问题,一个医生半天要接待几十个病人,怎么可能一一详细给诊治?再比如说乱收费的问题,做个阑尾炎手术国家的收费标准只有几百块,不从其他各个细节上找补医院岂不是亏死?

    当然,约翰也不是在为医院洗白。

    红包、回扣什么的,医生不负责任什么的,乱开检查或者药物什么的,现实中都是存在的,而且也相当的普遍。只不过约翰同时也知道,这些东西并不简简单单是医师的问题,其实牵扯到各个方面,如果要说的话完全可以写成一本书……

    “我……我能改变这些么?”

    一时间,约翰的心情突然变得惶恐了起来。

    有了上一辈子的记忆,又有了这一辈子的能力之后,约翰一度曾经想把美国的医学教育照搬到中国来。直到年龄越大,见得越多,他越来越觉得这是一种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在看到那份报告之后,他改变了想法!

    现在的中国医学教育,其实就是一张白纸。

    虽然已经有很多国家进入其中,在中国开办了多所医学院,但是约翰自信只要他愿意加入其中的话,很快就能把所有的声音统一起来。他相信,中国的医学史上将不会在出现所谓的英美系,也不会有所谓的德日系,只会有一个亨特拉尔系!

    但是……

    一想到他要改变的是一个国家的医学教育未来,而且是如此庞大的一个国家,约翰心中的不安就像是雨后的春笋一样,怎么也压不下去了。未来一个国家要花费几十年时间去改变的事情,自己真的可以做到吗?

    万一……

    要是失败了呢?

    如果是在美国,约翰根本就不会考虑这个问题,哪怕重生后已经在那里呆了三十年,约翰依然没有对那个国家产生什么归属感。

    但是现在,约翰面对的是中国!

    可以说前面几十年的准备,约翰所做的一切有一大半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回到这里!而真正到了这个时候,约翰心中却突然产生了这么一种惶恐的感觉……

    “不!我必须做到!”

    短短几秒钟之后,约翰的牙一咬,表情重新变得坚毅了起来!

    失败?

    未来几十年中国的一切在心中缓缓流过,约翰的眼中频繁闪烁着精光!

    无论自己还是这个国家,失败又有什么可怕的?

    如今辛亥革命已经成功,最大的绊脚石已经被踢开,中国即将迎来的是一个封闭与进步疯狂交锋的时代,也正好是约翰最好的机会!无论结果如何,他一定要给未来留下一些东西,一些让未来的人们更加美好的东西……(未完待续。)

第三十一章 上海

    1911年11月23日,香港。

    今天天气不错,因此刚刚用过早餐之后约翰正考虑着要不要出去走走,见识一下1911年的香港风情,突然自家的厨师苏力急匆匆地跑了进来:“先生,您快来看看这份报纸!”

    “报纸?”

    约翰的眉头一皱,接过了苏力手中的中文报纸。

    竖排的繁体字看起来让人有些眼晕,不过对于约翰来说,上辈子看繁体字也不是什么问题,因此看到报纸头版上最大的一行字之后,他的瞳孔骤然一缩,手中的报纸哗啦啦一阵乱抖!

    袁大头,这就上台了?

    愣了好一会儿之后,约翰才赶忙细细读起了这份报纸。辛亥革命比起另外一个世界提前了半年爆发,而原本应该在明年初就职第二任临时大总统的袁大头,时间点也提前了几个月的时间,这让约翰心中改变历史的感觉越发强烈了起来。只不过当他阅读完整篇文章,发现历史虽然提前但是基本轨迹没变,重要事件基本上都和记忆一一重叠起来之后,最后还是沉默了下来……

    “唉……”

    良久之后长叹一声,约翰把报纸扔到了茶几上。

    “先生。”

    眼看约翰似乎有些不悦的样子,苏力小心的低声问道:“您不是也在暗地里支持这位袁大总统么……为什么他当了总统,您却看起来有些不高兴呢?”

    “呵呵。”

    苦笑了一声,约翰没有给自家厨师解释的兴致,意兴阑珊的摆了摆手道:“好了,去叫管家小埃尔伯先生过来!”

    “是,先生。”

    抽动了一下嘴角,苏力连忙退了下去。

    “呼……”

    忍不住又瞥了一眼茶几上的报纸,约翰长长吁出了一口气。刚刚心中升起了一种改变历史的兴奋与激动,在看过报纸之后迅速的消散了,而且约翰也再次确认了一点,那就是以他那点儿可怜的政治细胞而言,想要弄明白这个时代的中国实在是太难了!

    北洋,立宪派,革命党。

    现在中国的,三大势力犬牙交错。立宪派就不用说了,约翰很清楚最没有前途的就是他们,维护旧世界的结果就是被新兴势力打个粉碎。而最强的是北洋,但是约翰知道如果历史继续沿着原来的道路走下去,必然是覆灭的结果;实力最弱的是革命党,但是光头哥好像是笑到了最后,直到他们自己灭掉了自己……

    “哎呀,一团乱麻!”

    想到烦心之处,约翰猛地从沙发上站了起来!

    就在约翰肚子里憋了一股气,想找地方发泄一下的时候,管家小埃尔伯急匆匆的走了进来:“先生,您找我?”

    “呃……是的。”

    深吸了一口气之后,约翰压下心头的烦躁,点点头道:“你准备一下,我们下周离开香港,前往上海……走海路!”

    “好的,先生,我马上去办!”

    管家的脸上并没有什么意外的表情,立刻就点了点头下去了。

    这次来中国之前,约翰就已经和管家说过此次的行程。简单来说,他这次到中国只会到两个城市:一个是香港,这里虽然是英国人的地盘,但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拥有特殊的地位,再加上地处华南,因此也是亨特拉尔财团的必争之地;而另外一个城市,就是现在中国最开放,同时也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窗口——上海了!

    所谓的政治中心北京,约翰没有兴趣再去一趟。

    既然已经彻底下定了决心,约翰就绝对不会再去接触那些政治人物,无论北洋政府还是南方的革命党!所以从一开始他就决定只到香港和上海,只见自己必须见的人,其他人一概选择婉拒。而且不光是他自己,亨特拉尔财团的所有势力以后在中国都将保持一种中立的位置上!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一种超然的地位。

    “最重要的,还是要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双眼中闪烁着一种莫名的光彩,约翰轻轻吐出一口气,便把袁大头提前上台消息带来的震撼给驱逐了出去。他始终记着自己这辈子的身份,一个披着白皮的中国人,在这个国人极为敏感的时代,贸然插手国内的政治不见得是好事儿,还是踏踏实实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默默为中国的未来出一份力,对约翰来说就已经足够了……

    ……

    1911年11月27日,约翰动身离开香港。

    不可避免的要参加卢加德为他举办的欢送晚宴,而在这个宴会上,约翰不得不再次面对许多人的“夹击”,也越发的感受到了在这个时代自己拥有的能量!

    金钱,武器!

    可以轻松拿出上千万美元的资金,手中掌控着亨特拉尔造船厂和武器制造公司,还有一个飞机公司,这对此时的中国各大势力而言,无疑是最好的靠山。只要有钱有枪,这年头就能在中国打出一片天下来,革命党不就是最好的例子么?

    即便不当靠山,做武器供应商也可以啊!

    稍微懂点儿武器常识的人都知道,亨特拉尔武器制造公司的步枪、火炮、手榴弹等武器都是这个时代最先进的之一,比起德国人来也不差什么。而且更加关键的是,他们卖的价格很划算,不像其他外国人那么坑爹,因此稍有点想法的家伙现在都渴望和约翰搭上关系,廉价的精良武器在中国可是稀罕物件。

    只不过可惜的是,约翰已经下定了决心。

    所以在这场欢送晚宴上,约翰用一种极为强势的态度告诉所有人,想要贷款可以,去和亨特拉尔银行的远东分行谈,他们自有一套自己的标准;但是想买武器不行,因为亨特拉尔武器公司从来不与一个国家的地方势力进行武器买卖……

    你说之前卖过武器?

    抱歉,那是早就卖出去的,亨特拉尔财团已经和英国人解释过了,他们并不知道武器的去向是哪里……

    因为约翰的低调行事,让卢加德的的笑容格外灿烂。

    只可惜英国人始终不知道,除了当年有意识的支援革命党,促成辛亥革命的胜利之外,约翰从未想过大肆向中国出售武器弹药或者其他东西,因为他知道这些武器的主要用途就是内战。因此他的目标将会一直都放在教育和实业上面,这次前往另外一个城市上海主要就是这个目的。

    所以在约翰带着颜福庆、董鹏程等人一起前往上海之际,一封电报同时发往上海,很多人也一起动了起来……(未完待续。)

第三十一章 领事

    1911年12月10日,约翰已经来到上海三天了。

    这次他的管家吸取了到香港时的教训,虽然欢送晚宴锣鼓喧天,但是抵达上海之前约翰就在中间换了一艘船,静悄悄的上岸。虽然让很多人扑了一个空有些不好意思,但是约翰在了解了现在中国的局势之后,还是觉得越低调越好,因此当时真正知道他抵达上海消息的,只有寥寥几人而已。

    对于自己在上海的住所,约翰也非常的满意。

    亨特拉尔银行远东分行现在是上海最大的地主,除了公共租界之外,在周边地区也购买了大片的土地,数量多达数万亩之多。而其中最精华的部分,无疑就是上海最重要的公共租界之中,给约翰早早盖好的私人别墅,就处在其中最好的位置上。为了讨好自家的老板,亨特拉尔银行的人不敢怠慢,这栋别墅外面朴实低调,但是里面却奢华异常,而且每周都有专人进行维护,保持着随时可以入住的状态。

    周边的十几栋别墅和两栋住宅楼,都是亨特拉尔银行、出版社和贸易公司高层和员工们的住所。

    为了保证约翰的安全,亨特拉尔银行的人特意用高墙把这些别墅和两栋住宅楼圈了起来,配上足够的保安和服务人员,养了十几条狗,形成了一个**的小世界。加上里面住的都是亨特拉尔财团的自己人,又位于公共租界当中,因此安全性绝对是可以打满分的。

    而约翰抵挡的三天以来,门口的保安婉拒了几十份拜帖。

    虽然刻意保持了低调,但是这里毕竟是上海,不知道多少有心人一直盯着这地方,而约翰大队人马入住的消息根本就瞒不过人,因此约翰抵达的消息还是很快扩散了出去。第二天一大早,第一份拜帖便送到了门口,然后被早就得到嘱咐的保安挡住了,理由当然是亨特拉尔先生旅途疲惫,暂时不见客……

    ……

    “先生,英国公使朱尔典先生又一次发来了请帖。”

    在早餐的餐桌旁,管家小埃尔伯恭敬的说道:“他希望您能参加明天晚上英国驻上海领事馆举办的一次盛大舞会……听说这次舞会是为了庆祝北方的袁先生上任临时大总统,已经筹备很多天了。“

    “朱尔典?他还在上海?”

    听到这个名字之后,约翰的眉头顿时一皱。虽然在中国的近代史之中,朱尔典这个名字并不是很起眼,但是并不妨碍约翰很熟悉这个人——大英帝国的中国公使,这个身份可不一般!

    “是的,先生。”

    欠了欠身,小埃尔伯低声道:“听说这位公使先生原计划是上周离开的,但是听到您计划来上海的消息之后,临时决定留下来,并且筹备了这次舞会……”

    “知道了,替我回绝。”

    不等管家说完,约翰就淡淡的吩咐道。

    在香港他和卢加德之间的沟通虽然很顺畅,但是也很不愉快,毕竟谁都不喜欢受到别人的威胁,哪怕这种威胁非常的客气。所以从那天起,约翰已经在计划着如何给日不落帝国上眼药了,更别说现在来的是什么英国公使!

    对于这帮每天想着如何从中国身上吸血的家伙,约翰真心是一点见的兴趣都没有!

    或许在这个时代,英国人在中国的影响力独一无二,一般的美国商人肯定不敢惹。但是别忘了,现在已经是1911年了,约翰很清楚约翰牛即将面临的是什么,也很清楚有钱有枪的亨特拉尔财团在中国有多大的影响力,相信这个朱尔典既然在历史上也算得上赫赫有名,就应该明白约翰?亨特拉尔恐怕不是他能惹得起的……

    “先生。”

    眼见约翰的态度很坚决,管家稍稍犹豫了一下,无奈的摇了摇头道:“另外还有一个人……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的杰夫?斯坦福先生,今天想来拜访您一下,您看……”

    “杰夫?斯坦福?”

    约翰的眉头一挑,有些不敢肯定的问道:“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位斯坦福先生应该是……我们安排的人?”

    “是的,先生。”

    微微一点头,管家轻声的回答道。

    作为亨特拉尔财团在远东地区的大本营,上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很早以前,约翰就让人在这里做好了准备。实际上从罗斯福时代开始,总领事就已经是他们安排的人出任了,而等到塔夫脱上台了之后,让这位亨特拉尔财团的代理人继续做了下来……

    对于这种政治交易,约翰已经见怪不怪了。

    “很好,请他中午的时候过来吧!”

    沉吟了片刻之后,约翰突然开口一笑道:“正好我也有些事情找这位斯坦福先生聊聊,邀请他一起共进午餐,让苏力准备些可口的中国菜……”

    ……

    “先生,我也很喜欢中国菜!”

    轻轻擦了擦嘴角的油花,历史上并不存在的上海总领事斯坦福先生深情地说道:“事实上不仅仅是中国菜,也包括这个国家的一切!在中国待了这么多年之后,我已经深深的爱上了这个国家,非常乐意为这个国家贡献出我的整个人生!”

    “呃……”

    听了这番话“表白”之后,约翰心中顿时一阵恶寒。

    如果是个不明底细的人,恐怕还真会相信眼前这家伙的话,毕竟人家说的是如此的深情,而且一口汉语说的能让很多中国人怀疑人生。但是约翰很清楚,如果不是自己表现出了对中国的极大好感,并且不断加大对这里的投资的话,这家伙肯定就是另外一副嘴脸了。

    说白了,这家伙就是亨特拉尔财团养着的政客。

    不然以他一个小小总领事的身份,怎么可能在上海住着豪宅,在纽约还有一套别墅和一个农场?要知道在这个时代,竞选美国总统的花费也不过百八十万美元而已,他不过一个小小的总领事,每年从亨特拉尔银行拿到的灰色收入就有五位数,而且还有着很多中国工厂的干股,只要在任一天就年年有分红……

    “和这家伙共进午餐,就是个错误!”

    虽然很满意对方这些年的工作,但是并不意味着约翰就喜欢对方,所以很快他就眉头一皱,干脆的说道:“斯坦福先生,接下来我会在上海待上一个月,和中国人谈妥一系列的大合作,所以我希望在我离开了之后,你能配合亨特拉尔银行与亨特拉尔贸易公司,把这些大合作给照顾好,必须保证这些合作不受任一方面的骚扰,明白吗?”

    “当然,先生!”

    斯坦福的表情也郑重了起来,连忙认真的点头道。

    或许他是有点儿爱拍马屁,也有点不要脸,但是既然能得到亨特拉尔银行负责人的信任,在上海总领事的位置上一坐就是十年之久,那肯定是有真本事的。因此这会儿一听幕后大老板的话,自然就明白很多事情了:随着清政府的倒台,很多人都会发现中国正在起着的变化,而作为亨特拉尔财团的亲密合作者,斯坦福也发现了大金主这几年的很多先手:教育的投资更加庞大,开始筹建更多的工厂,还有无数的留学生正从德国和美国归来,涌入相对开放的江浙地区……

    斯坦福先生不明白亨特拉尔先生为什么这么做,并不意味着他看不懂这些布置的作用!

    所以在犹豫了好一会儿之后,总领事还是有些忐忑不安,小心的问道:“亨特拉尔先生,冒昧的问一句……我想知道,您所谓的大合作……主要是哪些方面?”

    “放心,只有教育和商业合作。”

    似乎看出了总领事先生的不安一样,约翰淡淡的回复道:“其实主要是在医学领域,我打算在中国成立一家制药公司,一家医疗器械公司,另外还计划在未来十年中筹办至少10家大学和医学院……”

    ……

    唉,临月底了又败人品,存稿太少了。(未完待续。)

第三十三章 访客

    张云很头疼,真的很头疼。

    作为《申报》的一名资深记者,张云一直都以自己的身份感到骄傲。《申报》这家创刊于四十年前的报纸,一直都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而且因为英国人主办,再加上身处上海,《申报》敢于披露很多消息,也一直都拥有着很高的声誉。比如说两年前连续报道光绪的病情变化,甚至没有引来清政府的干涉,都不是一般报纸能做到的。

    因此从业十年以来,张云的感觉一直很好。

    因为《申报》的影响力,张云也算是颇有地位,也曾经采访过许多的大人物,比如说英国公使、日本公使等等,但是这两天在这个看似普通的大门口,张云却感觉自己就像是回到了当年刚工作的时候,惶惶然不知所措……

    “……啧啧,太冷了。”

    就在张云心烦的时候,旁边一个年轻的声音忍不住抱怨道:“张哥,咱们到底要等到什么时候?进又进不去,走又不能走……天啊,这个什么美国大亨架子也太大了吧?咱们可是申报的记者……”

    “申报怎么了?”

    本来就心烦不已的张云眼睛一瞪,没好气的说道:“难道你不知道这位亨特拉尔先生的身份?那可是亨特拉尔出版社的幕后老板?人家手里有《新文化报》、《上海新报》和《上海每日晚报》,会在乎你一个《申报》的记者?”

    听到张云的这番话,报社的小字辈顿时不吭声了。

    《申报》在上海滩确实原本是一枝独秀,但是自从亨特拉尔出版社进军中国以后,这种好日子就一去不回头了。人家先是创办《新文化报》,开始大幅刊登欧美的消息,引起国人的关注,然后创办《上海每日晚报》,主要刊登国内的时政要闻,随后甚至恢复了当年因《申报》竞争而停刊的《上海新报》,主打小品文、诗词等文学作品。在先进的办报理念支持下,三家报纸的影响力都飞速增长,尤其是前两者,影响力直逼《申报》,这一点他岂能不明白?

    “唉,耐心再等等吧。”

    见年轻人不敢吭声之后,张云无奈的叹了口气。

    前段时间约翰?亨特拉尔造访香港的事情,在报届也是沸沸扬扬,几乎家家都报道了这个消息,《申报》当然也不例外。一方面亨特拉尔先生的身份确实让人关注,据传是美国也是世界第一富豪的有力竞争者,这个身份本身就带着足够的光环;另外一方面,亨特拉尔银行、出版社和洋行在上海的影响力更加庞大,最大的地主、最有影响力的初步安设以及最大的洋行等等,都让人不得不仰视才行。

    因此当《申报》得到消息后,立刻派出了记者前来采访。

    为了抢到最有价值的新闻,《申报》甚至都没有抢先报道对方来上海的消息,而是打算先采访,然后配合着消息一起发布。

    只不过……

    好不容易打听到对方入住的地方,张云两人竟然连门都进不去!

    亮出《申报》记者的身份没有用,报纸的主编亲自找门路,甚至找到了美国商会的会长也没用,门口的白人壮汉面对他们始终都是一张冷脸,重复着一句冷漠的英文:这里是私人地方,请你们离开!无法可想,又得到了总编的严令,张云他们两人只好干起了最早的狗仔队勾当,打算在大门口一直守着碰碰运气。

    唯一让张云好受点儿的是,遭遇这种待遇的不止他们。

    事实上在这里蹲守的一天多时间里面,除了刚刚离开不久的美国驻上海总领事外,前后有六七波造访者都是一样的遭遇,这让张云心中好受了很多。他现在最担心的是,这个美国大亨明显是想要低调行事,一旦消息传开,即便接受采访肯定也是人家名下的三家报纸,恐怕就没他什么事儿了!

    “咦?”

    就在张云烦恼不已的时候,突然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是报社另外一个小字辈的记者。对方一路小跑到他身边,远远地叫道:“张哥,你终于不用再在这儿守着了,人家来上海的消息已经传开,可以回去了……”

    ……

    约翰抵达上海三天后,消息终于传了出去。

    得到了小道消息的某家小报用一篇《世界最富有的人访问上海》为标题,掀开了上海报届的亨特拉尔热潮。一时间,似乎所有人的目光都从南北合谈、袁大头上台等重磅消息上转移开去,汇集到一个美国人的身上。

    约翰?亨特拉尔这个名字,似乎具备了某种特殊的魔力!

    其实理由很简单,因为在过去的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约翰?亨特拉尔名下的产业在这个东方古国已经创下了偌大的声望!比如说生意规模越来越大的亨特拉尔银行和亨特拉尔商行,比如说已经出版超过一千种图书,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教育等各个领域影响社会各界的亨特拉尔出版社,比如说江浙地区六十多家带有亨特拉尔标记的工厂,比如说上海、南京和杭州的三所大学以及江浙地区无数的技工学校和中小学,还有数量越来越庞大并且开始回国的留学生们……

    至少在江浙地区,亨特拉尔这个名字的影响力无外国人能及!

    正是因为这一个原因,英国的香港总督才会含糊的对约翰进行警告,毕竟长江流域是他们的传统势力范围,英国人对迅速崛起的亨特拉尔财团抱有十二万分的戒备。而且亨特拉尔财团有钱、有技术,更重要的是还有实力雄厚的兵工厂和造船厂,如果全力支持中国任何一方的话,势必会造成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

    英国人明白的事情,其他人当然也明白。

    因此一如约翰在香港一样,当约翰抵达的消息传出去之后,记者、各国商人和领事、上海本地官员,以及革命党、北洋和立宪派的代表们纷纷登门,试图采访或者拜访这位名震天下的美国大亨。

    只可惜无一例外,所有人都被婉拒了。

    让英国人开心、很多人不开心的是,亨特拉尔先生虽然来到了上海,但是似乎对接触各界人士毫无兴趣,一直都待在那个被高墙和美国士兵围起来的小区之中——为了保证亨特拉尔先生的安全,美国领事馆甚至派出了两个小队的士兵!

    除了小区里原本的居民和美国驻上海总领事,没有人可以进入其中。

    这种情形一直维持到约翰抵达上海后的第四天,两辆宝马汽车来到了大门口停下,然后就见到一个中年白人匆匆从里面走出来,和汽车上的乘客交涉一番之后,两辆宝马汽车重新启动,缓缓驶入了大门之中……(未完待续。)

第三十四章 帮忙

    “容老爷子,好久不见了。”

    和颤颤巍巍的老爷子轻轻拥抱了一下,约翰心怀歉意的连声道:“本应是我登门拜访您才是,只不过您也知道,现在我这边确实有些不太方面,所以只好麻烦您亲自跑一趟了……真的是非常抱歉!”

    让一位八十三岁的老人登门拜访自己,约翰心中着实过意不去。

    “哈哈,亨特拉尔先生太客气了!”

    轻轻拍了拍约翰的肩膀,容闳笑眯眯的说道:“美国第一富豪造访上海,可是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啊,别说报届和商界,就是我老头子这里也跟着沾了光,最近北面、南面,还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各路神仙,可是给我老头子送了不少厚礼,为的就是能见亨特拉尔先生一面……”

    “呵呵。”

    微微一笑,约翰顿时明白了老爷子的意思。

    容闳和亨特拉尔财团的关系现在可谓是尽人皆知,或者说从当年第一批小留学生前往纽约开始,容闳的身上就已经打上了亨特拉尔财团的标签!所以无论当年公开同情维新,还是后来暗地里支持革命党,容闳肯定都让清政府很是不爽,但是在亨特拉尔财团的严密保护下,老爷子这一次没有去美国,而是留在了上海。

    这几年老爷子的名头,可是越来越大了。

    作为中国第一批留学生,容闳历史上最著名的便是支持教育和倡导留**童之事。这一个世界有了约翰的支持,对输送国人子弟出国留学更是不遗余力的,从1895年开始,这些年光是通过亨特拉尔财团送出去的留**童就多达五千人!

    而且别忘了,还有数量更为庞大的成人留学生!

    在中国原本的历史上,1905年左右是留学生人数暴增的阶段,每年有上万人出国留学。而因为语言、文字、路途和费用等种种问题,中国留学生的目的地大多是日本。只不过这个时代的日本还在以西方为师,教育质量并不是很高,因此庞大的留学生数量并没有带来足够好的结果。而在这个世界,因为亨特拉尔财团的大规模资助,更多的年轻人选择了美国和德国。

    尤其是当美国政府批准了庚子退款用于中国留学生之后,留学美国的中国人数量瞬间井喷!

    因为约翰的暗中操作,美国政府不顾清政府的强烈反对,把这些资金的使用权交到了亨特拉尔银行和容闳的手中。其中的三分之一,都被容闳用在了资助留学生上面。原本亨特拉尔财团就资助了留学生们一半的费用,容闳通过个人的号召力也能吸收来不少的士绅捐助,如今有了美国人的退款,学生们去美国留学生的费用所需就很少了……

    1906年,通过容闳资助留学美德的人数超过了五百,1907年就超过了八百人,而到了1910年年底的时候,全年前往美国留学的人数突破了两千人,前往德国的也超过了四百人!

    为了这些学生,约翰每年都要付出一笔巨资!

    以一个学生每年的开销五百美元计算,大学四年就是两千美元,约翰至少要负担其中一半。也就是说,每一个留学生出国,约翰至少要掏出一千美元,一年下来就是近三百万之巨!如果再加上那些留**童们,还要多出一百万来——这几乎相当于约翰在欧洲所有产业的分红了……

    扯远了。

    总之一句话,因为这些年一直致力于送学生出国留学,容闳原本就很高的声望更进一步,眼下在国内可是如日中天!

    无论南北,都极力想要拉拢这位老爷子。

    而且袁大头也好,那位先生也好,都非常清楚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在容闳个人的影响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和亨特拉尔财团的关系!

    现如今的中国,没有人能够忽略这个美国财团。

    经过了十几年的布局之后,亨特拉尔财团已经在江浙地区深深的扎下了根。亨特拉尔银行和亨特拉尔洋行是它的根基,上百所中小学校,数十所技工学校以及三所大学是他的枝干,越来越多的工厂让它枝繁叶茂,蓬勃向上。

    而且……

    随着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回国,或加入亨特拉尔财团,或在亨特拉尔财团的支持下创办各种现代企业,渐渐已经形成了一股无人可以忽视的力量!

    人才,资金,技术,这些人在国内都是首屈一指。

    这次辛亥革命就是明显的例子,长沙焦达峰起义之后,江浙两地的留学生们突然捐献出上百万英镑的巨资,并且捐献了大批的军火和无数的弹药,让从广东赶到上海的黄兴实力大壮!强横的实力让黄兴所到之处都望风而逃,就连后来鼎鼎大名的辫子军张勋部都被很快击溃,避免了后世张勋复辟闹剧的发生。而在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等地,革命党也都得到了大批的支援,,一时间兵强马壮,声势大壮。如果不是革命党内部争斗激烈,还有立宪派的外部牵制,说不定袁大头都没什么机会了……

    稍微有点儿眼光的人都知道,江浙区域到底有多么重要。

    这里本来就是富庶之地,而且江浙是亨特拉尔财团的大本营,近来又有向湖北湖南和安徽江西发展的意思。一所所的学校拔地而起,尤其是技工学校数量更多,而一家有一家的工厂纷纷建立,带着美国人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开始生产让国人趋之若鹜的各种现代工业品——明显个个都是下蛋的金鸡!

    对于各方势力而言,这些诱惑无疑是致命的!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未来几年回国的留学生数量肯定会越来越多。想想看,在这个贫穷落后的中国,大批留学美德的精英们归国,带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还有亨特拉尔财团不遗余力的支持,能够创造多少让国人惊叹的奇迹?

    就连自己造枪支和大炮,那都不是梦想!

    在很多有心人的眼中,在江浙地区……不,应该说在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美国人的实力都在爆发性的增长之中,已经足以给传统势力英国人造成巨大的威胁了。因此当约翰抵达了香港之后,才会得到英国人隐约的警告,而英国公使朱尔典更是不顾北京的局势,坚持留在上海等到他到来。

    这一切,都是因为亨特拉尔财团!

    所以当约翰听了容闳的这番话之后,立刻就能明白对方的意思了。那些人想要拜访他不成,就把目光转向了容闳,就是想通过这位老爷子和自己搭上线。毕竟这年头的中国,能够提供大量的资金和军火,并且不要求什么政治条件,眼下也只有亨特拉尔财团一家……

    “亨特拉尔先生?”

    就在约翰的思绪发散出去的时候,刚刚坐下的容闳有些奇怪的叫道。

    “呃……叫我约翰!”

    回过神来的约翰连忙笑了笑,认真地说道:“容老爷子,请叫我约翰!这么多年的合作下来,我想我们的关系已经不应该那么陌生了吧?”

    “哈哈,当然!”

    容老爷子开心的大笑起来,摆了摆手道:“而且和你的合作,可以说是我这辈子最值得骄傲的三件事情之一啊……”

    “这同样是我的荣幸!”

    微微一笑,约翰连忙欠了欠身说道。

    约翰没兴趣知道容闳为之骄傲的三件事情都是什么,甚至没有和对方多做寒暄的意思,因为约翰已经发现容闳的身体并不能负担时间太长的谈话。83岁的老爷子,原本应该是在几个月后去世的,只不过这个世界或许是因为操持留学生的事情,心情舒畅的缘故,让容闳的精神状态非常好,不过看到对方刚才走路颤颤巍巍的样子,约翰还是打算开门见山,长话短说!

    “容老爷子。”

    沉吟了片刻之后,约翰开口认真的说道:“这次我来中国,其实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帮助发展这里的教育事业,因此此次上海之行邀请您来,最重要的就是想要请您帮一个忙……”(未完待续。)

第三十五章 中国的亨特拉尔财团

    在中国人心中,容闳的名头无疑比约翰更加好使!

    或许在那些小留学生,甚至在那些成年的留学生们心中,约翰的威望要更大一些,但是在其他的中国人心中,哪怕亨特拉尔财团的名声再好,恐怕也比不上容闳这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毕竟约翰是个洋鬼子,而在20世纪初的中国,中国人对洋鬼子的态度非常的微妙,一方面是畏惧,另外一方面则是憎恨!

    所以有些事情,约翰只能拜托容闳来完成。

    因此在一番详谈之后,容老爷子很痛快,或者说很欣喜的答应了他的请求。在约翰列出了一个名单之后,容闳第二天就派人送来了八封信——给山西的阎锡山,云南的蔡锷,广西的陆荣廷等大人物写的信。接下来约翰则叫来了亨特拉尔银行的负责人,命令他立刻把这八封信尽快送往云南、广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福建、山西等地,并且随信送上两千大洋现款,嘱咐他们除了山西之外,其他各省两个月内必须回报!

    约翰在上海待的时间,最多只有两个月……

    ……

    容闳的到访仿佛开了一个口子一样,第二天一大早,亨特拉尔银行、洋行和出版社的重要人物纷纷开始登门了。虽然同住在一道围墙之内,但是因为没有约翰的命令,除了抵达那天他们见了一次大老板之外,其他时间都不敢登门。

    花了一天的时间,约翰大致了解了一下自己在中国的产业。

    毫无疑问,亨特拉尔银行是当之无愧的领头羊,不但和袁大头扯上了关系,投资了如汉冶萍这样优质的资产,而且还协助归国的留学生们创办了六十三家企业!数量最多的是纺织厂,其次是火柴厂、肥皂厂之类技术含量比较低的工厂。但是随着上海和江浙地区的产业工人规模越来越大,优秀的工人从技工学校毕业,以及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即将回国,诸如机器制造厂、无线电工厂等也开始进入了筹备阶段。有了亨特拉尔银行的投资,已经约翰在技术上面的鼎力支持,这些工厂建造起来不过是时间的问题罢了。

    未来几年,将是亨特拉尔银行在中国的狂飙突进时期!

    在这个中国极度落后的时代,他们投资的这些工厂产品无疑是不愁销路的,本地生产的成品相对较低,而亨特拉尔财团提供的技术以及大量的留学生将会保证产品的质量,唯一需要担心的是可能遭遇的不正当竞争。

    约翰最担心的,当然是英国人。

    只不过在保证给予英国人足够的尊重之后,约翰内心深处其实并不是很惧怕对方。哪怕英国人的势力再大,以亨特拉尔财团如今在中国的影响力,恐怕也没人敢把他们挤出去。再加上现在已经是1911年年底,很快英国人就会自顾不暇了……

    至于其他国家?

    说句心里话,约翰还真没放在心上。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至少在十年之内,约翰的重心都会放在江浙地区,最多会辐射到安徽、两湖、江西和福建地区,这里除了英国人之外根本就不用怕任何国家。因此在肯定了一战还会爆发之后,亨特拉尔银行的后续计划中,更多的纺织厂,更多的火柴厂将会逐渐开办,总有一天,江浙工厂低廉的成本将会彻底击垮那些一心想要倾销商品的洋人们。

    而且有着约翰这个后盾,亨特拉尔银行的远东分行也不会缺少资金。

    自身本来就有造血功能,再加上辛亥革命中捞了许多的好处,比如那些不幸“被刺”的满清王公们遗留的存款等等,足以让亨特拉尔银行投资更多的产业,建立更多的先进工厂。唯一需要约翰担心的是人才的问题,现代工业的建立和管理都需要大批人才,他只能静静等待那些留学生们一批批的归来……

    就像未来开放后的中国一样,亨特拉尔财团正在大展宏图。

    虽然政局不稳,各方势力依然还在博弈,未来还会发生很多次内战,但是毫无疑问的是,这个时代的中国正是急需外来资金和技术的时候。事实上也正是在辛亥革命前后以及一战时期,中国的近代工业迎来了大发展,尤其是江浙地区的发展更是迅速异常。只不过相比于未来的中国,这个时代的中国条件实在是太差了,资金、技术和人才无一不缺,所以发展速度始终快不起来。

    但是这些条件,偏偏亨特拉尔财团全部都满足!

    资金有亨特拉尔银行作为后盾,如果只是在江浙两地发展的话肯定是足够了;技术的话约翰更不会藏私,美国公司有什么技术,完全可以照搬来中国;就连这个时代中国最头疼的人才问题,虽然未来几年留学生开始大批回国,相信也不会是什么难题了……

    除了最重要的亨特拉尔银行,洋行的发展也是一帆风顺。

    背靠着世界上最强势的亨特拉尔财团,洋行从来就不会缺少精良的产品。美国本土的无线电、电话、发电厂、钢铁厂、日用品公司等等,都可以以低廉的价格供货,足以打得各国商品满地找牙,而本土设立的这些工厂产品也全都交由亨特拉尔洋行代理,更是给他们带来无数的好处。因此可以预期的是,最多三年的时间,亨特拉尔洋行的规模将会远超其他洋行,形成一个真正的巨无霸!

    而且……

    在约翰的命令之下,亨特拉尔洋行已经开始把手伸向了国内的各个领域。

    比如说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中国猪鬃,约翰就命令他们开始筹建数个规模不小的制刷工厂,并且从现在开始培养熟练工人,制造专门清理枪炮的刷子;再比如说化学工业,中国现在几乎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但是约翰在几年前就开始有意引导留学生们学习化学专业,并且开始着重培养一批合成氨、化肥方面的人才……

    超越时代的眼光,终究还是有用的。

    约翰终究只是一名医生,哪怕他重生后站在了一个很高的角度题,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有着超越时代的眼光,他还是可以从未来几十年或者几年的角度出发,帮助中国解决很多问题。比如说大力发展纺织业等基础工业,比如说支持中国自己的钢铁工业,比如说未来农业最重要的化肥工业等等。

    不过在约翰看来,最重要的依然是教育!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无论亨特拉尔银行投资江浙地区的工业也好,或者为了将来提前布局也好,始终都是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除了约翰偶尔提供的资金援助之外,亨特拉尔做这些事情的投入都来自于他们自己。但是在另外两个领域,一个是教育,一个是出版,约翰的支持从来都是不遗余力的!

    因此从亨特拉尔出版社远东分社成立以来,每年年终迎来的都是巨额亏损!

    将总部从香港迁来上海之后,亨特拉尔出版社就加大了翻译、出版总社图书的力度,每年都会投入数万美元邀请著名翻译家们翻译图书,然后以极为低廉的价格在中国出售。有些特殊的图书,比如学校的教科书或者科普性质的图书,甚至会以赠送的方式大量印刷。普通图书中销量最高的大国崛起系列图书,年销量超过三万套,但是给亨特拉尔出版社带来的利润只有区区四百美元,而销量最庞大的亨特拉尔系列中小学教材,如今年销量超过一百万套,给约翰带来的却是一个让他也忍不住心头一跳的亏损数字!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亨特拉尔出版社在中国的名声同样极好。

    说白了,稍微有点儿眼光的人恐怕都能看出来,和其他的外国银行和洋行相比,亨特拉尔银行和洋行做生意最是公道,出版社更是有点儿干着赔钱的买卖,但是图书质量却是全国顶尖,没有任何一家可以相提并论!

    只不过……

    在说起这些事情的时候,亨特拉尔出版社的负责人苦笑道:“先生,今年我们预计亏损额度将会创造一个新的记录,超过四十万美元,这个数字实在是太大了……而且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明年会有更多的学校选用我们的教材,那样的话……”

    “好了,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不等对方说完,约翰就摆摆手打断了他的话,摇头道:“亏损额持续加大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换个角度来看的话,如果中国所有的中小学都使用我们的教材,那么即使亏损一百万美元又如何?”

    说到这里的时候,约翰的两只眼睛都闪烁着光芒!

    用的学校越多,就越说明这套教材在这个时代的优秀,也说明约翰将会影响到更多的年轻人。这种好事儿别说一百万美元,就算是每年五百万美元他都乐意,眼睛都不会眨一下!

    所以毫不犹豫的看向自己的下属,约翰沉声道:“记住,你们可以在中国设立自己的造纸厂,建造自己的印刷厂,用任何办法去降低图书的成本,但是所有的教材必须免费赠送这一点,必须要一直坚持下去……”(未完待续。)

第三十六章 发展

    送走了自己的下属们之后,约翰终于开始敞开大门了。

    只不过让上海各界愤怒的是,无论政界、商界还是文化界,或者各国的洋大人们,亨特拉尔先生还是闭门不见,唯一能够通过层层保安进入到那个私人社区的,只有约翰承认的学生们。

    在1911年的上海,这些人数量非常庞大!

    认真来说,其实约翰承认的学生只有亨特拉尔医学院的毕业生,但是在很多人看来,凡是接受亨特拉尔财团资助出国留学的中国人,都应该算是他的学生。中国人最讲究的是知恩图报,尤其是在这个时代更是如此,再加上约翰的医学界、物理学界的名头也确实够响,因此几乎所有的留学生们都以约翰的学生自居……

    如今的上海,约翰的学生数量超过了五百人!

    这些学生有一小部分在亨特拉尔财团里面工作,大部分要么职于于约翰筹建的各级学校,要么就是在亨特拉尔银行的支持下开始创业,管理着自己的工厂。事实上这也正是约翰希望看到的结果,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掌控一家工厂或者企业并不是那么容易,而成为一名教师则简单得多。而这些经受过现代教育,同时又在美德生活了几年的人成为老师,能够给中国带来的东西就太多太多了。

    一连两三周的时间,约翰都在大宴宾客!

    事实上他早就让随同一期来上海的颜福庆传出了消息,让打算来拜访约翰的人稍安勿躁,耐心等一段时间。因为抵达上海之后,约翰要先休息一下,然后处理处理内部的事务。等所有的事情处理完之后,约翰自然就打开大门,迎接自己看重的这些学生们了。

    一时间,这座封闭的小区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上海本地有几百名学生,再加上周边江浙地区的学生,甚至湖北等地的学生也纷纷赶来,人数庞大无比,自然不可能同时上门。因此在颜福庆的组织之下,大家前前后后分成了十几波人马,主要以现在从事的行业分类,前来拜访自己的“恩师”!

    这段时间,约翰绝对是痛并快乐着。

    痛苦是每天都要接待好几十人,一一了解他们现在的情况,询问现在是否遇到困难,如果有的话就要想办法解决,或者当场吩咐手下人以后帮忙解决;快乐自然是约翰欣喜的看到,这些学生带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回国,又有了足够资金的支持,在国内的发展大多数是一帆风顺。而且在亨特拉尔银行的保驾护航之下,哪怕中国现在处在一个极为混乱的阶段,也没有哪个方面的势力敢于太过为难他们!

    这些学生们的发展速度,让约翰大为欣慰!

    比如说第一天来摆放的是纺织工业的学生们,最先回国的那批人中有三个是开纺织厂的,短短三四年的时间他们的工厂就几次扩大,工人数量更是暴增了十倍!而且因为引进的是亨特拉尔财团最新研发的纺织机,所以产品质量好,成本低,在国内打得英国人和日本人满地找牙!因此在听到这个好消息之后,约翰毫不犹豫的当场指示亨特拉尔银行继续增加给他们的贷款,支持三家纺织工厂继续扩张,并且建议起步较晚的一些学生向内陆省份进军,顺便掌控更多的原材料产地……

    最让约翰眼前一亮的,无疑就是三年前回国的孟飞了。

    这个从亨特拉尔武器制造公司“毕业”的家伙,三年前拿着亨特拉尔银行的五万美元贷款,在武汉开始筹建属于自己的工厂。只不过因为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孟飞一直都非常低调的准备着,从亨特拉尔洋行那边买入廉价而先进的设备,从技工学校招募并培训熟练工人,然后从亨特拉尔武器制造公司引进并消化技术!

    三年之后,这家后来被人称为孟氏兵工厂的武器制造公司开业了。

    一上来就给中国人放了一个大卫星,孟飞在三十多名回国留学生的帮助下,在老东家的技术支持下,一口气便建成了两条生产线——一条勃朗宁步枪的生产线,每天可生产四十只勃朗宁1908步枪;一条子弹生产线每天可生产6000发子弹或者复装15000发子弹!

    这条骇人听闻的消息,震得全中国的军阀们浑身直发颤!

    每天40支步枪,意味着每个月有1200支,每年下来就是14400支!而且这个数字只是刚开始的时候,随着工人的磨合和技术的完善,孟氏兵工厂的年产量最高可达三万支步枪和四百万发子弹——而且是风评最好的美国勃朗宁步枪!

    三万支步枪不可怕,可怕的是这种大规模生产的能力!

    有了汉冶萍的钢铁,有了亨特拉尔财团提供的火药,尤其是充足的资金,孟氏兵工厂的未来简直不可限量!因为躲过了辛亥革命的冲击,再加上亨特拉尔财团的支持和庇护,汉冶萍公司的发展走上了一条快车道,1911年全年钢铁产量突破了十万吨!而在约翰的资助下,十几名留学生也在武汉成立了一家火药公司,1911年底开始起步了……

    简单来说,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军工联合体!

    更别说有心人都知道,除了精于制造步枪的孟飞之外,亨特拉尔武器制造公司还有很多中国留学生,其中有不少就精通于制造火炮!

    步枪,火炮!

    在这个时代的中国,有他们就已经足够了。

    因此在南北和谈的过程中,孟氏兵工厂的存在就让袁大头如芒在背,几次三番的试图通过试压、谈判等方式来掌控兵工厂,并把它转移到北方区,!只不过现在控制着湖北的革命党当然不会同意,亨特拉尔银行也不会同意,因此干脆地出示了专利和技术授权证明以及兵工厂七成股权证书,让试图伸手的袁大头无奈退了回去!

    眼下的情况,袁大头还不敢得罪亨特拉尔银行。

    不过像步枪这种特殊的工业品,袁大头肯定也不会放弃,因此经过激烈的谈判之后袁大头拿到了所有产品七成的购买权。价格的话也足以让他满意,比从美国直接进口要便宜四分之一,比起英国人或者日本人的产品那就便宜的更多了。

    只不过袁大头不知道的是,孟飞私下里留了不少猫腻。

    作为专研武器的留学生,孟飞的交友相当广阔,其中就有毕业于西点军校的好友。这些好友基本都在革命党的军队里任职,所以孟飞悄悄给他们准备了不少份额,而且价格更低了不少……

    这些事情孟飞不会说,约翰也不会问。

    事实上约翰个人也好,亨特拉尔财团也好,现在和未来都不会有操纵这些留学生的想法。他们只负责培养这些学生,回国后也会给予大力的支持,无论金钱、技术还是保护上面,保证这些留学生们能够顺利的发展、壮大。但是对于他们的未来,约翰却严令手下们秉承着不干涉、不指挥的原则。简单来说,哪怕他们投资的工厂,也只会每年收取分红,然后投入到教育等领域中,但是如孟飞的兵工厂产品卖给谁,或者怎么卖,没有人会提出任何意见。

    这是约翰的原则,也是未来他们立足中国的根本!

    所以无论香港还是上海,约翰只见自己的下属和学生们,最多就是再见见容闳等人,就是为了给中国留下了一个清晰的印象:亨特拉尔财团是个纯粹的商业机构,只不过会在教育、医疗两个领域做一些慈善事业,其他不会干涉中国的任何政治或者军事等!

    而且……

    当时间缓缓来到了1912年的时候,颜福庆给约翰打来了电话,他等候了许久的几个人已经抵达了上海,即将前来登门拜访了……(未完待续。)

第三十七章 伙伴

    “伍先生,久仰大名啊!”

    用力握着伍连德的右手,约翰的脸上满是开心的笑容,连连说道:“很多次从阿德里安教授的电报里听说过你的名字,今天才真正见到了真人,哈哈,这可真是我的荣幸啊!“

    约翰这番话,可没有一丁点儿客气的意思。

    事实上无论他的“学生”颜福庆,还是眼前这位名头正盛的伍连德,上辈子可都是中国医学史上的大神级人物!颜福庆先后创建了未来的湘雅医学院和复旦大学医学院,还担任过中华医学会的会长;伍连德除了创建哈尔滨医学院之外,也担任过中华医学会的会长,妥妥都是真正的大人物!

    不过……

    又见到一位大牛的兴奋,让约翰明显忽略了一件事情。

    “亨特拉尔先生,您……”

    用力咽了一口吐沫之后,伍连德有些惶恐的连声道:“您真的是折杀我了,和您在医学领域的伟大成就相比,我那些事情又算得了什么?惭愧,惭愧……”

    现在的伍连德,在中国的声望无疑正值巅峰!

    中国现代医学现在正在垦荒阶段,国内的现代医师,或者说西医中真正的精英大多是西方人,中国人里面大多是教会学校培养出来的,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很难尽如人意。要说精英的话,唯有像颜福庆这样毕业于亨特拉尔医学院,或者伍连德这样从欧洲留学回来的,才勉强算得上是。辉煌的履历加上不久前在东北的抗击鼠疫大获成功,让伍连德成功的站上了中国“西医”领域的巅峰!

    不久前的万国鼠疫大会,这位伍先生可是出尽了风头。

    这是一种骄傲,无疑也是一种悲哀,因为这年头中国国内真正有能力的医师实在是太少了。所以当伍连德成功压下了包括北里柴三郎等外国人之后,很顺利就在国人心中成为了顶尖人物……

    但是在约翰?亨特拉尔面前,伍连德却绝不敢有任何倨傲之心!

    先不说对方的身份,单就是在医学领域的成就,别说他一个伍连德,就是十个,五十个,乃至一百个伍连德加起来,恐怕都比不过这一个名字——对于这一点伍连德可是心知肚明。而且别忘了,伍连德的声望几乎都来自东北鼠疫一战,但是约翰?亨特拉尔先生呢?外科大师、药剂大师、解剖学和生理学大师,开创了基因遗传、维生素、x光、心电图、免疫学等诸多领域,是全世界公认的最顶尖医师!

    因此约翰的话,顿时让伍连德浑身都不自在!

    而且除了本人具有的极大声望之外,伍连德心里面也很清楚,如果没有这位亨特拉尔先生的支持,自己在东北根本就无法那么容易说服官员和各国领事馆,也没有实力那么快就筹集到足够的口罩、消毒剂和药品,更别说在万国鼠疫大会上那么轻易就拿到主席的位置了。要知道出席大会的除了阿德里安教授之外,还有日本赫赫有名的北里柴三郎教授,但是因为亨特拉尔先生和阿德里安教授的鼎力支持,北里试图攫取大会主席的念头一开始就失败了……

    如果知道伍连德的想法,约翰肯定会忍不住汗一把。

    真正的历史上,没有他和阿德里安的出现,伍连德一样控制住了这次鼠疫的大流行,同时也用自己的实力折服了参加万国鼠疫大会的外国医师们,击败了名声更大的北里柴三郎。当然这一个世界有了他的出现,伍连德的胜利更加轻松一些,死亡人数也少了许多罢了……

    “哈哈,那咱们就都别客气了。”

    约翰也不以为意,笑着摆了摆手道:“来来,别客气,先坐下……上茶!”

    “先生,还是龙井吗?”

    听到约翰让上好茶,陪着伍连德前来的颜福庆顿时眼前一亮,笑嘻嘻的说道:“这段日子我特意托人在杭州那边找了找,真正的龙井茶可是真够贵的……啧啧,真有点儿后悔上次没拿点儿走了。”

    “呵呵,这次拿也不晚。”

    没好气的看了颜福庆一眼,约翰干脆直接吩咐管家道:”埃尔伯先生,这种龙井茶拿出一半分成两部分,回头克卿和伍先生离开的时候让他们带上!“

    “啊?不用了……”

    听到约翰这番话后伍连德顿时一惊,连忙慌乱的摆起了双手。

    第一次见面,伍连德本来就对拜访这位世界最顶级的医师有些忐忑,此时哪敢去要人家送茶叶?

    约翰?亨特拉尔这个名字,实在是太显赫了!

    这次应邀来见约翰之前,伍连德可是从颜福庆那里好好了解了一下亨特拉尔先生的情况。他是1879年生人,但是据颜福庆所说,自己出生后不久亨特拉尔先生就发明了自行车和蓄电池,然后前往柏林留学,再然后就是改良外科消毒技术,完善阑尾切除术,进而发明阿司匹林和磺胺,发现维生素,然后回纽约创办亨特拉尔综合医院和医学院,发现x光等等。捎带脚的,亨特拉尔先生还发明了汽车、无线电、交流电和飞机等等……

    原谅颜福庆吧,他把这些功劳全都堆到了自己老师身上。

    这辉煌的履历曾经一度让伍连德认为自己是在听神话故事,但是短暂的震惊过后,他就明白这一切都是真的。毕竟是从欧洲留学回来的,伍连德很清楚亨特拉尔制药公司、医疗器械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等都是真实存在的,亨特拉尔银行、洋行和出版社在国内也是大名鼎鼎,风头极盛!

    因此对于亨特拉尔邀请自己前来的目的,伍连德一直都有些忐忑不安。

    这种不安反应到身上,就是进门后浑身僵直,心跳如鼓,典型的去见大人物之前的反应。不过这会儿伍连德忍不住看了看颜福庆,心中泛起了一种怪异的感觉。他当然知道颜福庆曾经是约翰?亨特拉尔先生的学生,但是这位比自己还小了三岁的家伙竟然敢直接开口要老师的茶叶,是不是说明这位亨特拉尔先生是位脾气很好的洋人呢,应该会不太难打交道吧……

    “哈哈,放心吧星联兄!”

    冲着伍连德眨了眨眼睛,颜福庆哈哈笑道:“这东西虽然价格不菲,但是对老师来说还真是算不了什么……你就放心的拿吧!”

    虽然依然是连声不敢,但是莫名其妙的,伍连德原本紧张的心情突然放松了不少。

    “嘿嘿!”

    颜福庆当然也发现了伍连德表情的变化,心中顿时忍不住得意的一笑。他知道这位老师一项平易近人,尤其是对待医师同行和中国人,更是从来都不会端什么架子。只不过可惜这一点伍连德不知道,因此为了缓和自己同胞紧张的情绪,颜福庆这才特意开了个小玩笑,找约翰讨要茶叶,现在看看效果似乎还不错!

    对于眼前的情形,约翰当然是非常满意。

    在他对于未来的很多计划里,无论颜福庆还是伍连德,都将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他不希望伍连德把自己当成什么大人物,一直抱着敬畏的心态来相处,这样才方便双方进行交流沟通……

    想到这里约翰微微一笑,站起身冲着方便的一角招了招手,一个早就等候着的年轻白人立刻迈步走了过来。

    “伍先生,克卿,我来给你们介绍一个人!”

    等那个年轻白人走到了身边之后,约翰微微一笑道:“这位是爱因海尔?亨特先生,上海亨特拉尔制药公司即将上任的总经理,也是你们未来的亲密伙伴……”

    ……

    1912年1月9日,伍连德从东北抵达了上海。

    本来在东北筹建东三省防疫事务总管理处及附属医院的伍连德,是没有时间和心情前来上海的。但是当他知道邀请者是约翰?亨特拉尔先生之后,立刻便抛下手中的一切事物,兴冲冲的来到了上海,拜会这位世界公认的医学大师。

    到火车站接他的,是湘雅的颜福庆颜克卿。

    关于颜福庆这个人伍连德当然也听说过,毕竟这个时代中国的西医圈子就那么大,聊聊百八十名医师,稍有点能力的自然都相互知晓。颜福庆毕业于亨特拉尔大学,又在亨特拉尔综合医院工作了三年,期间发表了十余篇论文,在外科学界也算是小有声望,伍连德自然是听说过的。

    两人一见,颇有些相见恨晚的意思。

    随后在拜访约翰?亨特拉尔先生的时候,颜福庆和伍连德两人又见到了一位三十六岁的年轻白人爱因海尔?亨特先生——以前纽约亨特拉尔制药的一名高级主管,即将成立的上海亨特拉尔制药公司总经理。

    此时此刻两人谁都没有意识到,这一次会面的重要性!

    事实上在场的四人当中,唯有约翰?亨特拉尔一人明白,自己在中国医学领域布局的三位重要人物全都到了。只不过他同样没有意识到的是,这三个他精心挑选出来的人,在未来的数十年中将会给中国医学的发展造成多么巨大的影响……(未完待续。)

第三十八章 现代医学教育体系

    “老师……”

    看着一脸笑容的约翰,颜福庆觉得自己的脑子有点儿不够用了,不解的问道:“我有点儿不太明白,您让我从香港一直跟到了上海,一直等到星联兄从东北赶来这里,又突然告诉我们会在上海成立一家制药公司,由这位亨特先生担任总经理……您到底是在计划着什么?”

    听了颜福庆这句问题,伍连德和年轻白人的目光同时看了过去。

    他们也有些不明白约翰的意思,尤其是这位爱因海尔?亨特先生,在纽约的工作本来好好地,正做着几年后掌控亨特拉尔制药公司的美梦,突然被一个命令调来了远东,而且在上面的强烈要求之下,甚至把妻儿都带了过来……

    说心里不失落,那绝对是扯淡啊!

    “先生们!”

    在六道灼热的目光注视下,约翰微微一笑道:“不要着急,先坐下喝杯茶,我们今天有的是时间慢慢谈……”

    上茶,喝茶,寒暄。

    半个小时之后,三个年龄差不多的年轻人相互间也熟悉了。颜福庆是1882年生人,今年30岁,伍连德是1879年生人,今年33岁,爱因海尔?亨特1876年生人,今年36岁,而且三人都有着现代医学高等教育的经历,有着共同话题,在约翰有意无意的引导之下,很快就对其他两人产生了好感。

    “呵呵,不错!”

    看着爱因海尔和颜福庆两人笑谈甚欢的样子,约翰满意的点了点头。当初挑选人来东方的时候,约翰就特意交代过一定要选对中国人没有偏见的,在他看来能力高低还在其次,关键是一定要能够在中国长久的干下去,所以对人品和性格更为重要。现在看起来,挑选的这个人还真是不错!

    谈天说地,不知不觉就是中午了。

    于是在苏力的操持之下,一桌热气腾腾的中华美食被摆上了餐桌。亨特拉尔先生待客,自然是丰盛异常,尤其是苏力的手艺更是让颜福庆等三人赞不绝口。

    “呵呵,这其中味精的功劳很大。”

    享受完了午餐之后,约翰擦了擦嘴笑道:“一种从海带中被发现,然后从植物中提出来的物质,可以大幅度提高食物的鲜味……很神奇,不是吗?虽然我很少吃这种东西,但是在东亚味精现在是畅销品,就像阿司匹林和磺胺一样,可以为我们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

    “嗯。”

    听到约翰的话之后,三人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原本的历史上德国人发现了谷氨酸,然后日本人把它们应用到食物上,开创了味之素的辉煌。后来中国人吴蕴初改良了生产方法,并且授权国内所有的工厂免费使用专利,最终趁着反日的东风将味之素彻底打压了下去。但是在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日本人什么事儿了,亨特拉尔化工早早就发现了谷氨酸,并且大规模生产,如今基本上已经独霸了整个市场,尤其是在东亚更是他们的地盘!

    仅此一项,约翰每年就可进账数十万美元之多。

    要不然你以为约翰怎么在中国能投资这么多?距离1914年可不远了,他在美国的产业都在急速的扩张之中,每年能投到中国来的闲钱可不多,所以前几年日俄战争和橡胶股票风波,后来的辛亥革命打捞一笔,再加上味精之类的新奇发明以及中国建成的那些产业,才撑得起如此庞大的投资……

    一直到客厅里坐下,三人都在细细琢磨着约翰的话。

    他们知道亨特拉尔先生的话恐怕不是随随便便说的,因为无论语气还是表情,明显就是让他们去思考的意思。只不过除了颜福庆隐隐有些想法之外,另外两人还是摸不着什么头绪。

    不久之后,又一壶刚泡好的茶送了上来。

    不过这一次约翰没有再招呼三人喝茶,而是双眼一眯,脸上的表情变得郑重了起来:“先生们,我想你们都知道,我在中国有很庞大的产业,有着最大的银行和洋行,还有最大的出版社!我想你们同样也应该知道,我在中国建起了三所大学,二十多索技工学校和上百所中小学,同时还每年资助数百名幼童留美,以及上千名学生出国留学……”

    三个人都知道,亨特拉尔先生说的都是事实。

    对此爱因海尔和颜福庆当然是最清楚的,就连伍连德也不陌生,毕竟他在东北的时间不短,最清楚亨特拉尔银行在那里的影响力了。从当年的日俄战争开始,东北的老百姓就对亨特拉尔银行感恩戴德,后来鼠疫大爆发的时候,亨特拉尔财团援助的物资更是救了上万人的性命!

    “或许有人会怀疑,一个美国人为什么要这么做?”

    稍稍停顿了一下,约翰动容的说道:“这一切,都因为我曾经在这个国家生活过!当年在我母亲最艰难的时刻,这个国家收留了她,并给了她和我生存下去的机会……所以当我成功了之后,无数次的问自己应该如何回报这个国家和帮助过我的中国人……”

    说起这些话的时候,约翰眼睛都没眨一下!

    收留啊,帮助啊什么,当然都是在瞎扯淡。当年伊丽莎白在中国的时候永远都是深居简出,几乎从未和国人接触过;而且一个白种女人带着一个孩子生活在中国,大多数人都会把她们当成怪物一样远离,这一点约翰的记忆是不会错的。

    但是……

    看着三人了然的表情,约翰对自己的演技非常的满意。

    反正对他来说,需要的只是一个理由而已。就像洛克菲勒掏出了对外最大的援助金额,投资了协和医学院一样,谁去管他的初衷是什么?约翰只要自己承认自己中国人的灵魂,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这个国家就足够了。

    所以……

    “所以我决定,在我最擅长的领域帮助这个国家!”

    深吸了一口气之后,约翰面色郑重的沉声道:“因此在未来的十年间,我愿意尽我最大的力量,帮助这个国家成立一个全国性质的医师组织,建成一家制药厂,一家医疗器械公司,至少十家医学院,和至少一百家医院,全力以赴帮助他们建立现代的医学教育体系……”

    ……

    昨天晚上太困了,现在补一下。(未完待续。)

第三十九章 计划

    现代医学教育体系,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命题。

    哪怕对于1912年的美国来说,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医疗体系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即使只是改进本国的医学教育体系都很难,否则的话,佛来克斯纳报告出台之后,美国人也无需花费数十年的努力,投入无可计数的金钱来实现它。

    而对于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里面,所谓的现代医学教育体系更是无从谈起!

    所以在听了约翰的这番话之后,颜福庆和伍连德两人心潮翻涌,脸上露出了欣喜、兴奋和激动的神色,而爱因海尔则是瞪大了双眼,就像是听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一样,脸上满是难以置信的神色!

    事实上,约翰这番话确实让他无法相信!

    爱因海尔本人对中国并没有太深的偏见,否则也不会被选中来中国担任亨特拉尔制药公司的总经理。但是作为一个明白人,他很清楚如果要做到约翰所说的话,所需的将是一个天文数字般的投入,无数人才的培养,以及面临数之不尽的困难!

    一时间,爱因海尔有些被吓到了。

    “先生们,我知道这很艰难!”

    微微一笑,约翰淡然道:“不过我并不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我认为只要有了足够的资金和人才,在中国建立一个全新的医学教育体系甚至会更加容易,至少要比美国的医学教育改革更加容易……一张白纸好作画的道理大家应该都懂吧?”

    “不错!”

    听到这里的时候,颜福庆下意识的点了点头。

    虽然这两年在长沙筹备医学院的时候,颜福庆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困难,可以说辛苦非常,但是现在回头想一想的话,就像亨特拉尔先生所说的那样,如果他有了足够的资金和人才,那么剩下的无非就是筹备中的琐事和漫长的等待罢了。而且将来学校建成之后,颜福庆想要全面推行亨特拉尔体系的教育理念也非常容易,一方面因为投资的缘故他有着绝对的控制权,另外一方面像爱德华?胡美这些耶鲁的毕业生们也不会成为阻碍,毕竟耶鲁大学医学院现在也是亨特拉尔体系的一员。

    但是在美国,肯定会更加的艰难。

    颜福庆毕业于亨特拉尔医学院,他很清楚在美国哪怕有了约翰、总统、国会和各大基金会的支持,佛来克斯纳报告所提的建议也不是那么容易就实现的。因为除了东北十校之外,大多数医学院并没有任何这套理念,尤其是那些小型的死人医学院,想要让他们放弃赚钱的可能性,大幅度提高办学标准实在是太困难了。

    但是这所有的困难,在中国根本就不是事儿!

    刚刚从封建统治中解放出来的中国,现阶段根本就无所谓什么医学教育体系。除了传统师徒制的传统医学之外,全国也只有寥寥几所医学院,近代史上很多医学院都还没有出现,甚至还没有筹备。因此在这个时候,谁出钱建学校谁就有资格制定规矩,如果亨特拉尔先生真像刚才所说的那样,能尽快的建起十所医学院和一百所医院的话……

    掌控如此多的医学院和医院,基本上就掌控了中国医学教育的话语权了!

    爱因海尔此时明显也想到了这些,皱了皱眉头说道:“先生,我大致明白您的意思了,但是……筹建制药公司和医疗器械公司比较容易,毕竟那是赚钱的买卖,只要有足够的熟练工人就可以尽快建起了,而且未来也可以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但是……筹建如此多的医学院和医院,需要的可是一笔极为庞大的资金!”

    由不得爱因海尔质疑,实在是这笔钱太过庞大了!

    如果想要贯彻亨特拉尔体系的教育理念,一所保证规模的医学院投入巨大,哪怕中国的地皮和建设成本再低,但是教学仪器不能省,学校的硬件投入不能省,优秀的教师不能省,这些投入也要百万美元,十所学校就是上千万美元!一座医院的话,规模不大的医院就按十万美元计算,一百所也要上千万美元,如果再加上医师、护士以及各类辅助人员的开销,以及未来维持这些医学院和医院运营的开销,保守估计,十年内需要的投资不会低于五千万美元!十年后哪怕所有的医学院和医院全部落成,并且医院能够自负盈亏的话,十五所医学院的运营费用也不会低于两百万美元……

    如果约翰听到爱因海尔计算的数字,肯定会立刻嗤之以鼻。

    这家伙以为自己计算出来的数字很吓人,实际上约翰很清楚自己的任务有多么艰巨!在未来的四十年间,洛克菲勒基金会光在协和一家的总投资就高达五六千万美元!虽然时间跨度长达四十年,并且协和也位于亚洲顶级,但是也充分说明了医学教育的巨大投入,更何况约翰从来就没考虑过要比协和差,他希望自己体系内的每一所学校都能和协和一样的强大!

    这就意味着光是十所医学院的投入,未来就需要数亿美元之多!

    更何况约翰未来的计划远不止十所医学院那么少,一个四万万人的泱泱大国,哪怕一百所医学院也是不够用的!如果非让约翰给出一个数字的话,他认为一个省份至少要有五家医学院才勉强够用,而且还是勉强的情况下。

    当然,这只是约翰心中的理想而已。

    事实上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事情,先不说约翰没有那个实力在全国筹建上百所医学院,就是真的有这个实力,约翰也不会干出这种蠢事——对于这个时代的中国来说,太多的现代医师其实反而是个负担!

    是的,负担!

    想想爱德华?胡美在长沙的遭遇吧,他花费了好几年的时间,才让一小部分长沙人接受了洋人医师,接受了不是汤剂的药物,接受了用锋利的刀子在人身上划来划去的所谓手术……只是一少部分人而已!这还是在一省的省会,如果在更小的城市或者乡村呢?想要说服人们接受现代医学,需要花费多长的时间和代价?

    所以说,脑袋一热就上是万万不可的。

    而且别忘了,筹办一所医学院,尤其是一所满足约翰要求的医学院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建起校舍、购买仪器都是简单的事情,需要的无非就是金钱和时间,但是学校的师资力量怎么办?就算在约翰的引导下,如今到东北十校和德国学医的留学生人数每年都在上涨,未来十年内每年都至少有上百人学成回国,但是愿意去这些学校任教的又有几个?颜福庆遇到的难题,是必须要考虑到的……

    “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教学的人才!”

    想到这里约翰也忍不住一叹,苦笑道:“不见得学医回国的人都愿意去教书,愿意教书的恐怕也大多会选择大城市,如上海和北京……需要我们考虑的事情,还有很多啊!”

    钱能解决的问题,在约翰看来就不是问题!

    现在亨特拉尔财团就像是一台全速运转的机器,正在拼命为三年后的战争做着准备。以他们庞大的规模和超前的眼光来说,在一战里肯定可以为约翰赚够这个计划的所需资金,甚至还会超出许多倍!但是人才的问题就有些难解决了,至少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不然约翰就不用请容闳帮忙写那几封信了……

    就在约翰有些头疼的时候,一直沉默不语的伍连德突然开口问道:“亨特拉尔先生,冒昧的问一句,您刚才说的医学会……是说要帮中国筹建一个医学学术组织的意思吗?”(未完待续。)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254/ 第一时间欣赏医师1879最新章节! 作者:草席所写的《医师1879》为转载作品,医师1879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医师1879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医师1879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医师1879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医师1879介绍:
关于医师1879:
西元1879年,清光绪五年。
这一年,爱迪生向世界展示了电灯,爱因斯坦在德国出生,世界科学即将迎来大发展的时代。
这一年,距离引起诊断学革命的x线被发现还有16年,距离药物传奇阿司匹林的诞生和心理学巨著《梦的解析》的出版还有2o年,距离班廷发现开创药物研发新历史的胰岛素还有43年,距离改变现代医学史的青霉素被发现还有48年!
这一年,距离哈佛大学医学院改革已有9年,但是距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成立还有14年,距离弗莱克斯纳报告发表还有31年!
这一年,距离广东博济医学堂成立已有14年,距离上海圣约翰书院设立医学部还有17年,距离爱德华?胡美奔赴长沙还有26年,距离洛克菲勒收购北京协和还有35年,近代中国医学史上的德日系和英美系还只是一个遥远的未来。
这一年,约翰?亨特拉尔在百感交集中被人拉上一艘远洋轮船,回到了自己母亲的祖国——美国……
医师1879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医师1879,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医师1879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