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大唐奴牙郎TXT下载大唐奴牙郎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唐奴牙郎全文阅读

作者:夜尽长     大唐奴牙郎txt下载     大唐奴牙郎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19章 哈刺巴喇哈逊

    骑马行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前世从未去过漠北的周钧,算是真切体验了一次『天苍苍野茫茫』的景象。

    朔方军出使回纥的队伍,扮做了大唐的马商,共计九十五人。

    行在路上,周钧一边迎着扑面的煦风,一边向孙阿应询问着回纥的风土人情。

    孙阿应告诉周钧,回纥人乘高车、逐水草,过着衣皮食肉、植帐弯庐的游牧生活,主要以畜养马、牛、羊、骆驼等为生。

    其中鄂尔浑河和色愣格河的中上游流域,是回纥最为繁荣的地区。

    但是,回纥人与突厥人一样,在畜牧业的同时,也会经营着另一种见不得光的营生。

    那就是掠抄和贩奴。

    回纥人除了发动战争来『抄寇』之外,更多的是以部落或家族为单位,进行小规模的非公开性的抄掠。

    他们会摸清其它部族或者王国的防御兵力,乘着节日、婚嫁、祭祀等特殊时机,举族抄掠。

    倘若被抄掠的是一个小部族或者小国,那么回纥人就会将其连根拔起,把能带走的财富通通掠走。

    至于俘虏,由于回纥是以放牧为生的游牧族,牧业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回纥人自身也没有固定的城池来防止奴隶逃跑。

    所以,男子大多会被当场屠杀,而女子则会被蓄作奴婢。

    听孙阿应说到这里,周钧也不禁想起后世史书中的一段话。

    游牧民族受生存的自然环境、以及相对落后的生产力限制,导致他们对于战争的看法不同于定居的农业民族。

    游牧民族更加喜好掠夺,正如恩格斯所说:“掠夺在他们看来,是比创造的劳动更容易甚至更荣誉的事情。”

    孙阿应继续说道:“倘若回纥人面对的一个大部族,甚至是一个帝国。”

    “他们就会事先打听清楚某个富裕的家族,或者是地方长官,接着掳走对方的子女,再索要赎金。”

    周钧听着一阵摇头,回纥人的这种行径,和土匪绑票有何区别?

    哪知道孙阿应接下来的话,更是让他愤怒。

    孙阿应:“成功掳走人质之后,会有专门负责用刑的鳩师,在人质身上寻找特征,可能是一块胎记,也可能是身上的劄青。”

    “他们会用小刀将那块皮肤割下来,附在索要赎金的信中,丢到人质的家门口。”

    听着眼前这个十六岁左右的小郎,说出如此残忍而又暴戾的习俗,周钧不寒而栗。

    周钧沉默片刻,又问道:“倘若人质家中,凑不出或者不愿意支付赎金呢?”

    孙阿应:“每隔几天,鳩师就会割下人质的一些皮肤,或是砍下一根手指,再丢到人质家门前。”

    “倘若真的要不到赎金,人质将在百般折磨中死去。而那具受尽折磨的尸体,最后会被挂在一个显眼的地方,用来羞辱人质所在的家族或是部落。”

    骑在马上的周钧,听到这些,不由倒吸了一口凉气。

    现在,他终于明白了一件事情。

    当初,身为呼罗珊行省官长家的女儿,画月为什么宁可装聋作哑,假装染疫,也不愿向突厥人表明身份。

    她或许知道,倘若亮明身份,不仅无法回家,说不定还要遭受到非人的折磨,前途反而更加凶险。

    就这般,周钧和随行的朔方军士,一边说着话,一边朝西北方的鄂尔浑河中上游行去。

    队伍行了半个多月,中间经历了酷暑、暴雨、沙尘暴还有盗匪,最终抵达了哈刺巴喇哈逊(如今蒙古国的额尔登特市附近),一片被称作『千年万日』的广阔牧原。

    沿着鄂尔浑河一路向北,沿途的帐篷和牲畜,逐渐变多起来。

    长时间来不及打理自己的周钧,嘴边生着短短的络腮胡,身上的衣服也满是泥污和尘土。

    看着虽然略显狼狈,但周钧的兴致却是颇高。

    一路上尽是些大漠和草原,有时候连续走上三天,都看不到一个人影,这样的日子,周钧真是苦不堪言。

    而眼下,这回纥部的哈刺巴喇哈逊,虽然依然是地广人稀,但比起那些荒凉之地,却不知强上多少倍。

    周钧又向前骑行了一段距离,瞧见大片大片的牲畜和马匹,聚集在众多帐篷中间,又听闻那里人声鼎沸。

    孙阿应瞧了一眼,对周钧说道:“前面是集市,再往前便是叶护大帐。”

    周钧点点头,驱马从集市上走过。

    才走到半途,周钧突然听到一个呼声。

    “那位大唐的子民,以主之名,求你把我从这里救出去!”

    听着这不太标准的大唐官话,周钧朝声音的来源处看去,只见一个满身破乱的年轻修士,被关在一个木制奴笼之中,正在拼命伸着手,乞求着帮助。

    抱持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周钧调转马头,继续向前行去。

    那位被关在牢中的年轻修士,见周钧走远,急的大喊道:“我是义宁坊经教寺的僧侣,把我救出来,大唐的皇帝会奖赏你!”

    周钧听到经教二字,驱马折返回来,看着奴笼中的年轻修士,开口问道:“你可认识罗含?”

    那年轻修士听闻此言,先是一愣,接着连忙点头道:“当然认识,他是长安教会的长老,也是经教寺的寺主。”

    周钧皱着眉头朝修士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修士急忙说道:“我叫做伊斯。”

    周钧揉了揉额头。

    所谓经教,又被称作波斯经教。

    它在天宝四年将会更名为大秦教,而到了晚唐时期则会再次更名为景教。

    这个景教,在大唐历史上,和道教、佛教一起,被并称为中唐三宗。

    其真身实为基督教的聂斯脱利派,源自希腊正教(东正教),由君士坦丁堡的牧首聂斯脱里于公元428年至431年之间创立。

    而这景教传道士伊斯,周钧在史书中倒也记得此人,倘若不是同名同姓,他在日后应是大唐景教的最高牧首。

    但是让周钧颇感疑惑的是,根据史书记载,伊斯是波斯人,早年在王舍城教会里工作,直到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才来到大唐长安。

    当时,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重用朔方节度使郭子仪。

    由于伊斯颇有能力,得到唐肃宗的赏识,便在郭子仪军中效力,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赫赫战功。

    但是,面前这伊斯,却身处于回纥的哈刺巴喇哈逊,而且还被当成奴隶给抓了起来,这又是怎么回事?

    见周钧犹豫,孙阿应小声问道:“如何处置此人?”

    周钧看了一眼伊斯,后者双手合十,一脸的乞求。

    “找到奴主,先把这人赎出来。”周钧朝孙阿应说道:“给他弄点吃的,再找几个人看紧他。”

    孙阿应点了点头。

第120章 入帐密谈

    花费了一笔金额不小的绢帛,周钧从奴主手中买下了伊斯。

    见买主是唐贾,奴主还特意解释了一番。

    只说这位名为伊斯的波斯经教徒,通识多门语言,还精于算学和历法,奴主原本是打算将他进献给族里的头人云云。

    带着伊斯离开集市,周钧开口问道:“你是怎么被抓到这里来的?”

    伊斯也没隐瞒,答道:“我本是波斯经教的修士,因为摩揭陁国内的宗教排斥,修士会的成员们不得不向北迁徙。”

    “入了大食国境之后,我们暂时住入了大食首都附近的一处修道院。”

    “由于大食内乱日渐严重,再加上生活物资匮乏,带领我们的修士会长老,便写了一封信向牧首求助。”

    “牧首回信,建议我们向东方迁徙。”

    “他说,在大唐的长安城,那里的波斯经教有多处寺院,而且大唐富庶,对待外来宗教也较为宽容。”

    “修士会长老收到信后,便带着所有修士,向东方开始迁徙。”

    “一路上,在经过缚喝的时候,有人染上了热疫,许多人死去。”

    “经过葱岭的时候,我们又遇到了山洪爆发,又有一群人死了。”

    “终于,玉门关就在眼前,但就在那个时候,我们遇见了乌古斯人的捉奴队。”

    “虽然极力向那些暴徒解释了身份,但是我们中的老者和那些生病的人,还是被他们杀了,只剩下年轻人被抓起来,当做奴隶被卖给了奴商。”

    听完伊斯的话,周钧也叹了口气。

    史书上关于伊斯入长安的记载,只有一句话『艺博十全,始效节於丹庭,乃策名於王帐』。

    但又有谁知晓,这位经教修士从摩揭陁国入大唐的背后,还有这样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见伊斯又饿又累,周钧让下属给他取来了食物和清水。

    孙阿应此时朝周钧低声问道:“周令史,现在是否要寻一住所,先住下休息?”

    后者想了想,摇头道:“先去见回纥头人。”

    说完,周钧便带着剩下的人,去了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的大帐。

    到了帐口,只见刀卫林立,又见车马如梭。

    察觉到气氛有些不对劲的周钧,先是让手下警醒一些,接着便取出王忠嗣临行前给的令符,让回纥人前去通报。

    等了大约半刻钟,从大帐中急急忙忙冲出了一中年男子。

    只见那人身穿回纥宽袖正袍,又头戴尖顶金镂高冠,一看便知身份不低。

    只见那人冲出帐口,朝四处看了看,最后将视线落在了周钧身上。

    那人学着唐礼拱了供手,接着用不熟练的唐话问道:“可是南方来的客人?”

    周钧拱手回礼道:“正是。”

    那人报了姓名:“我是药罗葛·突利施,父亲遣我而来,为尊贵的客人领路。”

    听见『药罗葛·突利施』这个名字,周钧先是一愣,接着很快就反应了过来。

    药罗葛·突利施是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的儿子,他的突厥官爵名是磨延啜,正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葛勒可汗。

    回纥部在骨力裴罗和他这对父子的手中,逐渐壮大,击败了诸多敌人,最终称霸漠北,建立了回纥汗国。

    想到这里,周钧只是朝突利施微微一笑,领着人便跟在他的身后。

    入了大帐,周钧发现,这里面的戒备要比帐外还要森严不少。

    周钧看了眼身边的突利施,装作不经意的问道:“今日这里倒是热闹。”

    突利施笑了笑,没言语。

    熟悉微表情的周钧,还是从对方的脸上,看出了一丝惊慌。

    周钧生疑,大唐来使,突利施为何要惊慌?

    突利施将周钧一行人,带入了一处偏帐,又吩咐下人取来美酒和佳肴,还叫来了美貌女奴作陪,口中只是说道父亲身体不适,稍后便来。

    周钧看着对方准备的这一切,心中一点点沉了下去。

    突利施做的这一切,明显就是在拖延时间。

    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不出现,一定是被什么事情,拖住了手脚。

    而且这事情,还不能让大唐使节知晓。

    周钧脑中飞快思考,今日大帐中防卫如此严密,怕是正在举行着什么极为重要的密谈。

    而且,突利施不愿明言、心中惊慌,怕是这密谈与大唐也有干系。

    如来看来,无外乎两种可能。

    一种是突厥遣使来和谈,另一种就是拔悉密遣使来请回纥共讨大唐。

    无论哪一种可能,倘若不加以阻止,任由其拖延下去,周钧一行人怕是凶险难测。

    想完这些,周钧站起身,朝突利施说了一句话:“临行之前,王都护有一言,托某向骨力裴罗叶护相问。”

    突利施微笑说道:“不知是什么话,我可以向父亲传达。”

    周钧突然眼神变冷,沉声喝道:“王都护问,回纥欲叛唐否?!”

    突利施闻言大惊失色,身体一颤,连忙结结巴巴的答道:“唐……唐使何出此言?”

    趁着对方心神大乱的机会,周钧向前一步,又说道:“王都护料事如神,九姓之事,尽收眼底。骨力裴罗叶护眼下见的那人,怕不是正说着逆唐之言吧?”

    突利施听闻此言,以为王忠嗣早就知晓了今日密谈之事,心中更是慌乱。

    周钧见诈言收效,稍微放缓了一些语气,又说道:“王都护亦知骨力裴罗叶护深明大义,一心向唐,自不会中了叛贼的离间之计,便遣某来见。”

    “倘若某欲去见骨力裴罗叶护,回纥部问心无愧,自不会隐瞒阻碍,不知当是如此?”

    听闻周钧把话说到这个份上,突利施自知无法再加以阻拦,只得带着唐使一行人去了叶护后帐。

    到了后帐门口,孙阿应见了侍立在外的几名卫士,凑近周钧低声说道:“是拔悉密部的人。”

    周钧微微点头,表示知晓了。

    突利施入帐通报后,又走出来对周钧说道:“叶护有请唐使入帐。”

    周钧整了整衣服,抬腿打算向前走去。

    突利施突然拦住了孙阿应等随从,开口对周钧说道:“帐内皆是诸部首领,侍卫皆候在帐外,还请见谅。”

    周钧转身走到孙阿应身边,开口说道:“你们留在这里。”

    孙阿应刚想说话,见周钧的视线落在自己腰间,先是一愣,接着咬咬牙,悄悄掏出了怀中的匕首,递入了后者的手中。

    孙阿应说道:“倘若令史有变,我等尽是搏死而已。”

    周钧轻轻点了点头,借着身体的遮挡,将匕首揣入怀中,转身便走进了叶护大帐。

第121章 以命相赌

    步入回纥叶护大帐的一瞬间,周钧浑身紧绷了起来,一股难以言喻的紧张感,从皮肤上的每一个毛孔,渗入了他的身体。

    倘若说服不力,那么此处很有可能便是他的埋骨之地,这一生这一世或许也便这般了。

    跟在突利施的身后,周钧忽然想道,自己也是死过一回的人,即便再死一次,那又如何。

    既然来了这大唐,无论如何,不留遗憾,尽力而为便是最好,又何必去顾虑左右。

    想到这里,周钧慢慢放松了下来,眼见突利施掀开帐帷,深吸一口气,便走了进去。

    进了议事帐,周钧首先环顾了一圈,只见十来位身着正袍的诸部头人和贵族,面色各异,却是都瞧了过来。

    心知不能弱了气势,周钧先是冷哼一声,接着朝向端坐在帐室正位的老者拱手说道:“王都护闻得回纥部有客至,故遣某作陪。”

    突利施将周钧的唐话,翻译成突厥语说了。

    那老者垂暮之年,腿脚不利,眼睛也有些浑浊,但神色平静,脸上看不出任何慌乱的迹象,对周钧只是说道:“骨力裴罗请远道而来的唐使入座,回纥人好客,会善待每一位前来拜访的客人。”

    周钧听完突利施的翻译,沉声说道:“倘若我说,您的另一位客人不安好心,乃是一匹恶狼呢?”

    听了这话,一位入座旁席的乌古斯贵族打扮的头人站起身来,大声喝道:“唐使无礼!”

    周钧看向那头人,微微一笑,故意问道:“这位是?”

    突利施有些尴尬的回道:“他是拔悉密部的曷棱骨吐屯。”

    周钧走到曷棱骨的面前,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对方。

    后者人高马大,眼如铜铃,声若洪钟,瞪着周钧的模样,好似要把他生吞活剥一般。

    周钧说道:“见了唐使,呼来喝去,好大的威风。”

    曷棱骨看了眼周钧身上的吏袍,大声说道:“唐人傲慢无礼,遣使九姓,却只是派来了一个小官!”

    周钧笑了笑,从怀中先是取出了王忠嗣的令符,开口道:“此符乃是朔方军的代令,当事者可凭此符调用大军。”

    说完,周钧又从怀中取出了监军使随行官吏的身牌,说道:“此牌乃是监军随从的身牌,监军乃是天使,即便王都护见了,也要叩拜尊行,不敢逾制。”

    突利施听了周钧的话,有些吃惊。

    他原本只是以为,周钧乃是王忠嗣派来的使节,却没想到后者居然还是大唐皇帝亲派的监军随行。

    突利施将这一情况朝帐中诸人言明,人们听见大唐皇帝一词,顿时对周钧也肃然起敬了起来。

    见众人面有动容,周钧又说道:“说到监军使,不久前在绥州有一事,不知诸位知否?”

    “有叛贼假扮突厥残兵,埋伏并突袭了监军一行,随行人员死伤惨重,皇帝大怒,都护亦深恨之。”

    此言一出,帐中诸人皆是惊惧。

    大唐皇帝派往朔方军的监军使,居然在唐域中,遭到了叛贼袭击,这一行径可谓是胆大包天。

    见拔悉密部的曷棱骨面色有异,周钧猜度对方必定知晓内幕,故而诈言道:“袭击监军的叛贼皆是死士,齿间皆留有毒囊,咬破即丧命……所幸,唐军趁乱还是捉到了几个活口。”

    听闻这话,曷棱骨身体一颤。

    周钧继续诓骗道:“起初,那些叛贼皆不肯坦白,只是自称突厥余孽。”

    “拷问了七天七夜,诸般刑罚无用之下,最后不得已用了唐宫方士的一种秘药。”

    “人一旦食了那秘药,便会飘飘欲仙,入坠美梦,无论别人问了什么,都会坦诚相告。”

    周钧停顿了一会儿,将视线转向了曷棱骨,开口说道:“诸位倒是猜猜,那袭击监军的叛贼,究竟出自何部?”

    曷棱骨见众人都是看了过来,一时慌乱,张口想要辩驳,却不知该说些什么。

    帐内的众人见状,自然都看出了幕后祸首,纷纷大声斥责起来。

    拔悉密部想要叛离大唐,方法其实有很多种。

    它可以阳奉阴违,一面答应与大唐结盟,一面暗中积蓄力量;它也可以养寇自重,驱赶突厥侵扰唐域,形成数方鼎立的局面。

    然而,拔悉密部却采用了一种最为愚蠢的方式,来激怒大唐——刺杀皇帝亲派的监军。

    而且,拔悉密部还故意隐瞒这一切,想要把九姓中的其它诸部,统统拉下水。

    这种做法,自然会引来诸部首领的反感。

    眼见刺杀之事被人点破,曷棱骨也不打算再伪装下去了,只听他大声喝道:“乌古斯的头人们,请大家想一想,我们都是草原的儿郎,是血浓于水的亲兄弟!”

    “而那唐国,不过是外人罢了!”

    “兄弟之间,难道不应该互相帮助,共同抵挡外人的侵占吗?”

    曷棱骨的这些话,让帐中诸人安静了下来。

    见此情状,曷棱骨赶紧又说道:“唐人待我们是如何的模样,你们难道还不知道吗?”

    “瞧瞧我们的东边,那节度使安禄山,在一次酒醉之后,曾经对下人说道,同罗、奚、契丹人,对他来说,不过是羊儿一般罢了。”

    “平时将羊儿养在草原上,仍由它们吃草、撒欢。倘若饿了,并杀来几只,用它们的骨头熬汤,用它们的肉来烹食;倘若冷了,便扒下它们的皮,裹在身上取暖。”

    “诸位头人,请听一听,唐人待我等部族,不过是屠夫看着肉羊一般罢了!”

    听完此言,原本那些愤怒的诸部首领和贵族们,面露沉思,默不作声。

    周钧听了这话,也是一愣。

    曷棱骨关于安禄山的这一番话,背后必定是有高人指点。

    实际上,曷棱骨说的全是实话。

    无论是汉朝,还是隋唐,许多边将都有过边功市宠的行为。

    毕竟,边将想要升官发财,唯一的捷径就是打仗。

    倘若边境太过于平静,找不到仗打,那又该怎么办?

    自然是想办法,与那些实力弱小的部族制造出事端。

    平卢节度使安禄山就是这么干的,而且干的还非常出格。

    天宝四载(745),安禄山屡次派遣私兵侵犯奚与契丹,逼得这二部各杀和亲公主叛唐。

    天宝九年冬,安禄山又屡诱奚、契丹,伪设会,饮以莨菪酒(毒酒),醉而坑之,动数千人,函其酋长之首以献,前后数四。

    所以,对于曷棱骨的这番指责,周钧不好直接驳斥,只能寰道而化之。

    只听周钧说道:“安禄山为胡将,行事只谋私利,不尊道义,不顾大局,朔方上下亦深恶之。”

    “朔方节度使王都护,乃是当今圣人之假子,重视道化,恪守诺言,与九姓部族未曾有龊,不知诸位可有异议?”

    说起王忠嗣,帐内的诸位首领,倒是嘉许居多。

    因为朔方军大多时候针对的是突厥人,与九姓部族之间的关系可谓颇佳,大唐和九姓之间的绢马茶市,也是彼此关系稳固的原因之一。

    周钧又言道:“突厥盘剥九姓部族,已有五十余年,眼下正是推翻其治的最佳时机。”

    “拔悉密部不识时务,勾结突厥,谋刺监军,以一己私利,坏九姓大业,是为极恶之首!”

    周钧的一番话,让帐内的不少人面露赞许之色。

    周钧先是看了眼大怒的曷棱骨,又看了看帐内的首领和贵族们。

    只见突利施望向自己,面露赞同,正在不住点头;但是正座上的骨力裴罗,却紧锁眉头,想必还是在深虑曷棱骨先前的那番话。

    至于剩余的人,有半数之多点头支持,剩下的人皆在犹豫。

    周钧心知,此时乃是争取九姓诸部支持的最佳时机,他必须趁热打铁,逼迫那些还在犹豫的人,尤其是那回纥首领骨力裴罗,走到拔悉密部的对立面,再也无路可退。

    所以,周钧打算赌一把。

    赌的不是别的,而是人性。

    只见周钧故意背对曷棱骨,缓缓向前走了几步,来到诸部首领的面前,开口说道:“王都护已向皇帝上奏,叛部拔悉密即日起不再受护,是为大唐之敌!”

    “九姓诸部,自可攻伐拔悉密,无论绢帛、牲畜、人口、草场,但凡占夺,即当自有!”

    众人听闻此言,顿时兴奋起来。

    而那曷棱骨面色赤红,想必已是愤怒到了极点。

    只见曷棱骨趁所有人分神之际,先是将手伸向了腰间,抽出了一把短刀,接着一声大喝,势如苍鹰,扑向了背对他的周钧。

    突利施见状,第一个反应了过来,大声叫道:“唐使小心!”

    早就预料到这一切的周钧,脸上没有半分惊慌的神色,反而露出了一丝浅笑。

    他清楚的知道,这一局,他赌中了。

    只见他身体侧挪,躲开了短刀,接着从怀中取出匕首,借着与曷棱骨错身的一刹那,反手一刺,直接将匕首刺入了后者的喉咙。

    手中的短刀掉在了地上,曷棱骨不敢置信的看着周钧,他做梦也不会想到,这个看起来瘦弱俊秀的唐国小吏,居然会有着如此迅捷的反应和凌厉的身手。

    大量的鲜血从喉咙处的伤口喷涌而出,染红了地面的绒毯,曷棱骨想要说些什么,喉头却只能发出荷荷的怪声。

    一阵挣扎过后,他终究只是闭上了眼睛,跪倒在了地上,再也没有了动作。

第122章 说策

    事情发生的太过于突然,仅仅在数息之间,一切就已尘埃落定。

    帐内的众人看着死去的曷棱骨,还有地上那摊晕染开的血泊,一时间都陷入到震惊之中。

    所有人都没有想到,曷棱骨居然会恼羞成怒,当场刺杀大唐使节;但他们更加没有料到,周钧反应会如此迅速,不仅躲开了攻击,还顺势完成了反杀。

    场中,周钧的脸上风轻云淡,双手却微微颤抖。

    他不留痕迹的将双手笼入衣袖,盯着地上的那具尸体,心中又回想了刚才发生的一切。

    前世警察生涯的经历,让他曾经数次面对过手持利器的暴徒。

    根据对方的身形、速度和精神状态,周钧能够大致估算出,与对方相隔多远,才是一个安全的距离。

    职业的天生警觉性,再加上来了大唐之后从公孙大娘那里学来的武艺,还有周钧虽然说着话,但是却将所有注意力放在了背后,所有因素综合在了一起,这才能完成一击反杀。

    只是,前世对于暴徒的应对,大多只是令其丧失行动能力,像今日这般直接杀人,周钧却也是头一遭。

    深呼吸了一口气,周钧看向四周,朗声说道:“拔悉密部嗜杀成性,残暴无度,竟欲当着诸位的面,谋刺大唐使节,大家可都是看到了。”

    帐中诸人面面相觑,纷纷点头。

    此时,坐在正座的骨力裴罗开口说道:“砍下曷棱骨的首级,悬挂在辕口旌旗之上。拔悉密部使团的所有成员,全部斩首,不留活口。”

    听了突利施的翻译,周钧暗暗松了一口气。

    骨力裴罗此言,等于是下达了对拔悉密的宣战书。

    这一趟出使,总算是幸不辱命。

    很快,曷棱骨的尸体被人拖走,骨力裴罗请周钧入了上座。

    帐内诸部的首领和贵族,对周钧说着尊唐之言,又骂拔悉密部自寻死路、天必亡之。

    周钧听着只是笑笑,心中自知,这些人不过见风使舵、顺势而行罢了。

    骨力裴罗向周钧问了王忠嗣出兵突厥的谋划。

    周钧答道,拔悉密部一日不除,北伐突厥的后方一日不得安宁。

    骨力裴罗深以为然,便当场给了周钧一个承诺,回纥将联合九姓它部,尽快出兵荡平拔悉密,为北伐突厥解除后顾之忧。

    周钧称谢,又当场将王都护的书信和令引,正式交给了骨力裴罗。

    忙完了这一切,骨力裴罗让突利施陪着周钧,前往偏帐,他则留下来和其余头人商讨出兵之事。

    出了叶护大帐,周钧看到门外焦急等待的孙阿应等人。

    孙阿应等唐卒,见周钧的身上有着大片血渍,不由大惊失色,一边上前护住后者,一边大声质问。

    周钧摆手说道:“不碍事,这些血是别人的。”

    众人听闻,这才作罢。

    突利施领着周钧等人,去了偏帐,又重新摆上美酒佳肴。

    周钧将朔方军卒分作三班,一班入食,另二班哨戒,如此这般,循环往复,突利施见了只是称奇。

    好不容易吃完这顿饭,虽然天色尚早,但长时间的赶路,再加上适才的精神高度紧张,使得周钧向突利施告了歉,打算先去休息。

    安排好放哨的值班,周钧掀开营帐的帷帘,却在帐中看见了一位身穿圆领开衩正袍、脸敷彩华甸妆的貌美女子。

    周钧与那女子四目相对,前者只是一愣,后者却娇羞的低下头去。

    朝女子身旁又看了一眼,周钧发现营帐的角落里,堆满了绢帛、金货还有名贵物产。

    瞬间明白怎么回事的周钧,返身出了营帐,对放哨的孙阿应说道:“把回纥管事的人喊来。”

    不多会儿,负责接待大唐使团的回纥哈吉,急匆匆的走了过来,看着周钧惶恐的问道:“不知唐使有何吩咐?”

    周钧指了指营帐中一脸委屈的回纥女子,开口道:“先把她带出去。”

    哈吉看了眼女子,迟疑的回答道:“唐使,这位是呼逻帖族里的六女,尚未出嫁,美貌远近驰名……”

    周钧不耐烦地说道:“我没那个兴致。”

    奔波了十来天,路上又是灾害,又是盗匪,好不容易到了回纥,还整了一出刺杀,困乏不堪的周钧眼下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倒头大睡。

    见哈吉领走了那位回纥女子,周钧又指着营帐中那堆财物说道:“这些礼物也一并取回吧。”

    回纥哈吉闻言愣在了那里,惴惴不安的说道:“可是以往……”

    周钧挠了挠头,想起了一事。

    如果礼物全部退还,说不定回纥人还会心生畏惧,以为唐使心生不满,另有想法。

    无奈之下,周钧只能缓和语气,又对哈吉说道:“这些礼物太多太贵重了,我受之有愧……这样吧,留下三分之一,剩下的全部取回。”

    哈吉见周钧坚持,也无法再劝,便遣人取回了大部分礼物,只留下了三分之一。

    周钧又喊来孙阿应,在回纥人震惊的注视下,将这些礼物均分给了使团中的每一个兵卒。

    做完这一切,周钧终于放下心来,入了营帐,昏沉沉的睡了过去。

    当天入夜,回纥首领骨力裴罗坐在绒席上,闭着眼睛听着族中的萨满,低声唱念着经文。

    门外传来的脚步声,让骨力裴罗缓缓睁开了眼睛。

    他伸手示意萨满离开,接着便开口道:“让突利施进来吧。”

    突利施入帐,先是向骨力裴罗行了礼,接着说道:“父亲,唐使已经安置好了。”

    骨力裴罗微微点头:“呼逻帖那里我已经打过了招呼,倘若唐使出口索取,那女子便与了他吧。”

    突利施脸上的神情有些尴尬,说道:“唐使没有留下呼逻帖家的女儿。”

    骨力裴罗一怔。

    突利施又说道:“唐使还退回了大部分的赠礼,只留下三分之一,而且全部分给了手下。”

    骨力裴罗睁大眼睛,一脸的不敢置信,开口问道:“唐使如何说的?”

    突利施将周钧的话重复了一遍。

    骨力裴罗听完,陷入了沉默。

    过了好久,骨力裴罗对突利施说道:“此人可以交结。”

    突利施面露赞同,应了一声。

    骨力裴罗叹了一声:“唐国人才济济,就连一名小吏,都有贤相之才。”

    突利施看着骨力裴罗,小心的问道:“父亲是担心唐国强大,会对回纥不利?”

    骨力裴罗摇头说道:“唐国强盛,与回纥而言,并无大碍;但边将谋权,与回纥而言,却是大害。”

    突利施面有不解,开口询问。

    骨力裴罗说道:“南方富庶,漠北远不能与其相比。”

    “自汉时起,南人起军入草原,为的不是占地夺城,而是靖边。”

    “南人自知,漠北贫瘠,倘若强占,消耗兵力粮食甚巨不说,北方诸部自成气候,令其归化难如登天,所以强行占了,也只是得不偿失,倒不如搏个宗主之名。”

    突利施听到这里,说道:“父亲刚刚说,边将谋权,与回纥而言乃是大害,此言又是何意?”

    骨力裴罗沉默片刻,又说道:“拔悉密部今日提起那安禄山,唐使说他只谋私利,不顾大局,这话却是对了一半,也错了一半。”

    突利施:“对了一半,错了一半?”

    骨力裴罗浑浊的眼珠中,晃动着一丝淡淡的精光:“安禄山身为杂胡,非南人族类,做不得高位,也难登大堂。”

    “你别看他眼下是节度使,但南人瞧他不过一忠犬而已。”

    “我听闻过安禄山的一些事情,此人善于伪藏,有胆识亦有急智。”

    “他体内终究流着苍狼的血液,深知自己无论如何服帖,也无法容于南人朝廷。”

    “当今的唐皇宠信于他,安禄山凭着这份恩宠,自然衣食无忧;倘若新皇继位,身为节度使、又手握兵权的杂胡儿,怕是只有等死一途。”

    听到这里,突利施身体一震,不敢置信的问道:“父亲您的意思是,安禄山他日将会叛变……?”

    骨力裴罗将右手放在嘴边,做了一个噤声的动作,继续说道:“安禄山挑衅奚、契丹等部,明面上瞧着是在贪功,但实际上谋的却是兵权。”

    “倘若我是安禄山,假借平叛之名,尽屠诸部首领,再接管其族兵。”

    “二十年内,漠北诸部控弦之士,皆将被杂胡儿尽收麾下。”

    “到了那时,即便唐国皇帝换人,也决计不敢再去惹怒安禄山。”

    说完这一切,骨力裴罗先是叹了口气,接着又说道:“今日拔悉密部言及共抗唐国,为父面露忧色,忧的并非唐国,而是那安禄山。”

    突利施恍然大悟,也随着叹了一声。

    骨力裴罗捶了捶背,又说道:“话也说回来,眼下言语杂胡西犯,倒也为时尚早。”

    “我回纥部,最重要的事情,还是尽快荡平拔悉密部,再击败突厥人。”

    “只有控制住更多的草场,吸纳更多的人口,不断壮大实力,他日发生恶事,我回纥部才能有自保之力。”

    突利施用力点了点头。

    骨力裴罗看着自己的儿子,语气放缓:“你作战勇猛,又聪慧好学,但是仁心过重,谋伐有亏。”

    “九姓乌古斯,个个都心怀大志,他日倘若我去世……”

    突利施见父亲擅言生死,连忙劝阻。

    骨力裴罗摇头道:“人死,尸身献于勃登凝黎,灵魂归于长生天,有何避讳?”

    “我担忧的是,在我死后,你继承我的位置,其余八姓会心有不服,横生事端,而你又不忍弹压。”

    “今日那唐使,我观他有贤相之才,你且与他交好,倘若能引其为左右,那自是最好。”

    “倘若不能说服来投,也打好交道,他日必当有用。”

    突利施将头埋了下去,恭敬的说了一声是。

第123章 神荼馈之

    在回纥营帐的这一夜,周钧睡得很沉。

    第二日,天色大亮,孙阿应小心翼翼的走进营帐,看着仍然在呼呼大睡的周钧,面露迟疑。

    犹豫了好一会儿,孙阿应还是叫醒了周钧:“周令史,回纥部的磨延啜来了,就等在帐外。”

    周钧闻言慢慢睁开了眼睛,甩了甩昏沉沉的脑袋,还没有反应过来:“磨延啜是谁?”

    孙阿应:“就是药罗葛·突利施,磨延啜是他的突厥官名。”

    周钧身体一顿,接着说道:“请他稍等片刻,我这就起来。”

    孙阿应点头称是,出了营帐。

    周钧从羊绒地褟上坐了起来,听着帐外传来的牛马嘶鸣,长长吁了一口气。

    挣扎着起了身,又穿戴整齐,并简单洗漱了一番,周钧用力拍了拍脸,走出了营帐。

    突利施负手站在帐口外,正看着远方的集市。

    周钧的脚步声,使得他转过身来。

    看向周钧,突利施拱手说道:“回纥不比大唐,住所简陋,让唐使见笑了。”

    周钧摆手说道:“此言差矣,少了那些泥石瓦砾的束缚,这一夜睡来,某反而觉得自在了不少。”

    突利施笑了起来:“唐使是个有趣的人。”

    说完,突利施指着身后的马匹,对周钧说道:“唐使可愿去我家中做客?”

    周钧先是一愣,接着点头道:“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吩咐孙阿应收拾了一些行装,周钧带着数十名唐卒,骑着马跟在突利施的身后,从回纥牙帐出发,一路向东。

    骑行了大约七八分钟,周钧向远处瞧去,只见一片洁白的帐篷,落在生机盎然的绿色大地上,看起来格外的显眼。

    这里没有回纥牙帐的戒备森严,也没有诸部集市的吵闹繁忙,只有一群牧民男女,骑马放羊,安逸生活。

    周钧看着这一番景象,不由赞了一声:“世外福地。”

    突利施一边笑一边领着周钧,来到最大的那处帐篷前。

    下了马,只见突利施甩动马鞭,鞭梢撞击,发出一声炸响。

    帐中走出几位女子,身后还跟着几个半大的孩子。

    突利施用突厥语,朝最前面的那位女子说道:“家里来了贵客,准备好荼具,再把赫达日和移地健也喊来。”

    那女子点点头,带着其余女子和孩子们,出了营帐。

    突利施掀开帐帷,朝着周钧做了一个请的动作。

    周钧出言让唐卒留在帐外,只带了孙阿应一人,入了帐中。

    入了席中,周钧瞧见帐内不仅有着诸多生活物品,还有着许多书籍,正中间还有一套别致的锅具。

    不多时,先前那位女子提着一个漆木拎盒,入了帐中,先是洗干净一个小锅,接着向其中倒了些许清水,又加柴点火。

    周钧看着那女子的举动,心中疑惑。

    不过很快,那女子从拎盒中取出一团深褐色的饼状物体,先是将其掰开,再用臼杵碾碎。

    周钧瞧明白了,这是打算煎茶。

    漠北诸部和大唐通市,最重要的交易品,其实只有三样,分别是绢绸、茶叶和马匹。

    绢绸、马匹二物自不用多说。

    茶叶此物,隋末唐初进入漠北诸部,但到了唐末,才真正普及开来。

    究其原因,大抵便是价格昂贵,烹制复杂,口感难调等等。

    因此,茶叶虽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喜,但唐初唐中时期,大多都只出现在首领贵族的家中,寻常牧民很少能喝到。

    茶叶在北方真正普及开来,首先要感谢一个人——茶圣陆羽。

    他所撰写的《茶经》,不仅仅奠定了茶道的基础,还从茶雅、茶法、茶行上推广了茶文化的普及。

    此外,唐代后期逐渐发展起来的蒸茶法,以及明代出现的炒茶法,则是从工艺上,提升了饮茶的口感和便利。

    想着这些,周钧瞧着那回纥女子,将磨碎的茶沫先是倒入锅具,又往里面加入姜、枣、橘皮、薄荷等物,再小火煮熬,不由的皱起了眉头。

    回纥人这种喝茶方法,原来不是煎茶,却是煮茶,在当下的大唐已经过时。

    陆羽在《茶经》中,认为这种方法煮出的茶『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白话来说,就是如同倒在沟里的废水一样不堪饮用。

    不过当着主人的面,周钧也不好指责什么。

    只是等那女子煮好了茶羹,硬着头皮喝了些许。

    就在周钧喝茶的时候,两位回纥小郎,先后入了营帐。

    突利施指着那两位小郎,对周钧介绍道:“这是我的两个儿子,大一些的是赫达日,小一些的是移地健。”

    两位小郎向周钧见了回纥礼。

    周钧拱拱手,仔细看了两眼。

    突利施的大儿子,言行之间对自己恭敬有加,目光中还有几分好奇;而那小儿子,却神色沉冷,面无表情。

    父子三人坐下之后,突利施朝周钧问道:“唐使来了回纥,觉得如何?”

    周钧点头说道:“早闻九姓之中,回纥强盛,这几日瞧了,的确如此。”

    听了对方的夸奖,突利施面露喜色,又说道:“唐使道破拔悉密部的阴谋,又身手不凡,就连我的父亲,都称赞有加。”

    周钧自谦了几句。

    突利施话锋一转:“唐使身负贤才,留在唐国,却只做一小吏,未免屈才。”

    周钧闻言一愣,抬头看向突利施,只见对方身体前倾,面露笑容,却是意有所指。

    仔细思考了片刻,周钧开口说道:“大唐册民千万,似我这般,不过寻常庸人,您却是过誉了。”

    突利施心知周钧在推辞,但仍是不死心的问道:“唐国既然人才济济,唐使想要出头,自然难上加难,不如投我帐下,我愿以吐屯之位相待。”

    周钧笑了笑,朝突利施拱了拱手:“某先谢过抬爱,只是古语有云,南橘北枳,某倘若留在回纥,表里怕是都要生蠹,恐负了贵厢所托。”

    话说到这个份上,突利施也明白,即便拿出再高的官位,或者再多的财富女人,周钧也不愿留在回纥。

    得知得贤无望,突利施只是叹了口气。

    周钧喝了半口茶羹,皱着眉头又将其放下,对突利施又说道:“大唐与回纥世代交好,本就是亲兄弟一般,又何谈什么投奔?”

    “此番出使,幸得叶护顾全大局,周某方能不辱使命。”

    “从今往后,周某与贵厢自是亲至,他日若有相遣,必定循之。”

    突利施也不知周钧这番话,是出自内心,抑或只是客套,便笑着应了。

    见突利施笑容勉强,周钧看了眼面前的茶羹,想起了一事,开口说道:“磨延啜喜荼?”

    突利施点头道:“何止是喜欢,睡前觉后,读书提神,皆少不了荼食。”

    周钧说道:“某知一名荼,不需烹煮,不用佐料,只需滚水冲泡,便香气扑鼻,沁人心脾。”

    突利施一听,顿时来了精神:“居然有如此神奇的荼?”

    周钧又道:“此荼名为云雾,生长于峰峦峭壁,采摘极难,产出甚少,故而贵不可言。”

    突利施听着一阵出神。

    周钧:“此番回得大唐,为报叶护、贵厢知遇之恩,周某自当寻来神荼。”

    突利施听了这话,连忙称谢。

    周钧心中暗道,这一次回去灞川,也是时候去捣鼓炒茶了。

第124章 教义初解

    接下来的数日里,周钧跟着突利施,在回纥部中拜访了诸多头人和贵族,又在草原上游览了一番。

    日子一天天过去,使团返程的那天,终于是到了。

    周钧郑重其事的从骨力裴罗手中,接过九姓共伐拔悉密部的誓书,又向突利施道了别,踏上了返回朔方军大营的旅程。

    或许是心境的不同,返回的路途,要比来时轻松许多。

    草原渐远,大漠落落。

    骑行在扎达加德沙漠的边缘,周钧看见那无尽的黄沙,在阳光的照耀下,宛如金砂一般灿烂而又耀眼,顿时升起一股大世荒宇的感慨。

    周钧看向护在自己身边的孙阿应,开口问道:“先前给你的字识,瞧的如何了?”

    孙阿应恭敬说道:“回周令史,已看完了。”

    周钧吃了一惊,那本蒙学字识,虽然都是些基础字,但差不多也有三百余数。

    这才多少时日,孙阿应居然都已经看完了?

    周钧出了几道题,考校了孙阿应一番。

    结果,孙阿应对答如流,不见错漏。

    周钧称奇,又问道:“你从前真的没上过私塾?”

    孙阿应有些羞赧的答道:“从前路过私塾的时候,总会躲在窗下,偷偷听上一会儿,有时候忘了时辰,回家便会遭父母责骂。”

    周钧听了,一阵感喟。

    孙阿应看向周钧,迟疑了一会儿,开口说道:“周令史,大家都说你是戏文里才得一见的英豪。”

    周钧问道:“何出此言?”

    孙阿应:“你待人宽善,又急公好义,还智勇双全,这般人物,即便是那些老卒,都直言未曾见过,岂不是戏文里才能一见的英豪?”

    周钧笑了起来:“此言过了,某哪里算是什么英豪。”

    孙阿应挠了挠头,不好意思的说道:“众人皆道,也不知为何,跟着周令史,总觉得傍着主心骨一般,做事都有了奔头。”

    周钧看着这个年纪尚轻的小郎,开口笑道:“阿应,古往今来,称豪杰者,莫不勤苦好学。且听我一言,你仔细学识,他日必成大器。”

    孙阿应听得此言,面露激动,用力点了点头。

    此时,经教修士伊斯骑行到了周钧的身边,欲言又止。

    周钧看向伊斯,只见对方全身裹在布袍之中,经过数天的休养,身体明显好转了许多。

    孙阿应见伊斯有话要说,向周钧道了一声歉,便走远了一些。

    伊斯掀开头罩,朝周钧恭敬的说道:“周令史,你是我的恩人,我欠你一条命。”

    周钧看了伊斯一眼,心中暗道,几天相处下来,这经教修士倒也真是博学,拉丁文、波斯语、突厥语、天竺语、大唐官话,皆是精通。

    周钧朝伊斯问道:“回到碛口,你打算怎么办?”

    伊斯:“我想求见朔方的长官,向他申请一份关引,再尽快前往长安。”

    周钧:“去了长安,你确定那里的经教寺会认可你的身份?”

    伊斯:“牧首曾经致信大唐经教会,提前说了我们的到来,而且我随身还带着修士会的教牒,身份认可应当不是问题。”

    周钧点点头。

    伊斯看了周钧一眼,开口问道:“周令史,你信教吗?”

    周钧一愣,这家伙还没到大唐,就开始惦记着传教了?

    仔细想了想,周钧先是摇摇头,接着又犹豫的点了点头。

    伊斯不大理解这一举动。

    周钧开口说道:“我相信神,但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又不是任何一个宗教的信徒。”

    “我认为在宇宙中,有一股无法预知、无法参知的神秘力量,它控制着所有物质和精神的运行。”

    “所谓人,所谓这个世界,对于它来说,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东西。”

    伊斯愣住了:“您信奉的是诺斯替教派?”

    “诺斯替教派?”周钧隐约在史书上听过这个东西,但却想不起来其概念:“那是什么?”

    伊斯:“在解释诺斯替教派之前,我首先要向您询问一个问题。”

    周钧:“请问?”

    伊斯:“您认为这个世界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

    周钧迟疑了片刻,回答道:“好坏参半吧。”

    伊斯:“是的,这个世界既存在善良,又存在邪恶。”

    “那么,如果上帝是唯一的神,他是万物之源,那么这个斑驳杂色和充满罪恶的世界,又是从何而来呢?”

    周钧有些疑惑:“你想问的是,神为何要创造世界?”

    伊斯点头道:“是的,根据圣经的教义,无所不能的上帝,是全知的,是仁慈的,也是博爱的,他用神力创造了这个世界。”

    “既然他无所不知,又深爱着他所创造的一切,那么为何又要让邪恶的事物降临世间,让世界既有美丽,又有悲苦呢?”

    周钧仔细想了一会儿,给出了一个答案:“因为他想给创造物一个考验?”

    话刚说完,周钧就否定了自己的答案。

    按照圣经的教义,倘若上帝是全知的,他根本就不需要用所谓的考验,来测试和惩罚世人的忠诚;倘若上帝是仁慈的,他也不应该创造出邪恶的事物,来荼毒生灵。

    这位至高无上的神灵,在给予世间美好的同时,也放出了邪恶,这听起来与全知和仁慈丝毫无关。

    伊斯见周钧若有所思,开口说道:“您也意识到了,这个逻辑上的矛盾,便是诺斯替教派,思考的出发点。”

    “至高无上的上帝,不可能也不应该容忍世间存在邪恶,来染指他的创造物。”

    “所以,诺斯替教派认为至高神是一个更加类似幻影一般的存在,它拥有着无尽的神力,但无人能够参透他的意志。”

    周钧听着一阵咋舌,原来世界上还有如此这般思学的教派。

    停顿片刻,周钧又朝伊斯问道:“那么你信奉的经教,又是怎样的教义呢?”

    伊斯苦笑道:“经教是为聂斯托利教派,与诺斯替教派一样,被教会称为异端学说。”

    “只不过在教义上,我们不像诺斯替教派那般激进。”

    “我们认为,人性和神性是彼此独立的。就拿耶稣基督来说,我们认为他的身上,既有人性,亦有神性。”

    “他的一举一动,对这个世界的决策,一方面要受到人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受到神性的左右。”

    “所以,在创造和对待信徒的时候,他的行为才会出现一些不确定的因素。”

    周钧点头道:“这正好解释了善良和邪恶的对立。”

    伊斯说道:“是的,也正因为聂斯托利教派认为人性和神性相独立,所以我们认为圣母玛利亚只是赐给了耶稣肉体,但是她自身却不具有神性。”

    “所以,教会将我们这群人赶出了君士坦丁堡。”

    周钧摇摇头,基督教会里面的教派,可真是五花八门。

第125章 出使归来

    半个多月的跋山涉水,当周钧爬上望山石,再一次看到碛口大营的『唐』字旌旗时,他不禁激动到浑身颤抖,大声呐喊了起来。

    听闻喊声的朔方斥候,远远瞧见周钧一行人,看他们风尘仆仆,起初还以为是北边来的蕃子。

    靠近之后,斥候们仔细辨认,这才发现,这些人居然是前往回纥的使团。

    使团中的所有人,很快被接回了碛口大营,王忠嗣闻讯连忙迎了出来,监军范吉年也赶了过来。

    两个人看着眼前这个胡子拉碴、肤色偏黑的粗犷汉子,竟一时之间没认出对方是谁。

    直到周钧开了口,二人这才确认前者的身份。

    只见周钧从怀中取出小心保管的漆筒,递给了王忠嗣,笑着说道:“都护,某出使回纥,幸不辱命。”

    王忠嗣屏住呼吸,先是看了眼周钧,接着双手接过漆筒,再从中取出了九姓誓书,仔细看了一遍,大笑着说道:“好,好!周二郎立了大功!”

    范吉年见状,也长吁了一口气,拉着周钧的手说道:“咱家这些天来,吃不好,睡不好,生怕二郎有个三长两短。”

    “你平安回来,咱家这心里,总算是大石落地了!”

    王忠嗣收好誓书,朝身后的下属大声说道:“备宴,为归来的儿郎们接风!”

    半个时辰后,周钧换了一件新衣服,又梳洗了一番,进了大帐,入了宴席。

    坐在主位上的王忠嗣,朝帐中诸人说道:“回纥、葛逻禄等部誓讨拔悉密,朔方军北进已无后顾之忧,踏破突厥指日可待。”

    帐中诸将闻得此言,纷纷兴奋起来。

    数万大军,窝在这荒凉的碛口大营,已有月许。

    如今,总算是有仗能打了。

    王忠嗣又看向周钧问道:“某看了誓书,里面提到拔悉密部诱使九姓叛唐,这是怎么回事?”

    周钧站起身,拱了拱手,将先前在回纥部中的遭遇,当着诸将的面,一五一十的说了。

    众人听得其中的惊险,却是惊叹连连、心生敬佩。

    王忠嗣听完周钧的叙述,叹了一声:“此番出使回纥,幸得令史成行,不若几欲成大祸矣。”

    停顿片刻,王忠嗣又朝账内诸将说道:“护得监军周全,识破拔悉密部阴谋,又说服九姓共讨叛逆,助朔方军解除顾忧,此番北伐突厥,若论首功,当记令史。”

    帐中诸将听得王忠嗣此言,纷纷附和。

    周钧见状站起身来,想要自谦,却被身旁的范吉年一把拉住了袖子。

    范吉年低声对周钧说道:“你去回纥的这个月里,兵部发来一次询阚,尚书省发来一次略折,圣人还御笔亲书以询都护,问的都是北伐突厥之事。”

    “咱家前几日还和王都护私底下商量过,总这么停在碛口也不是个事,不如拔营北进,哪怕行军慢一些,也总比落人口实要好些。”

    “所幸,二郎回来了……你可不知道,那份誓书对于咱家和都护有多重要。”

    “所以,记你一个首功,理所当然,无需多言。”

    听完范吉年的话,周钧点点头,也不再多说什么。

    此时的王忠嗣,瞧着周钧,却是越瞧越欢喜,脱口而出道:“周令史倘若愿意,不如入朔方军可好?”

    此话一出,周钧面露尴尬。

    幸好,范吉年及时给他解了围:“都护这话,可是明摆着在埋汰咱家,周二郎倘若入了朔方军,岂不让他人看了笑话,皆道监军无能,留不住才俊?”

    王忠嗣闻言笑了笑,在之后的宴席上,却是再也未曾提起此事。

    一顿宴席吃完,周钧走向自己的营帐,恰巧看见修士伊斯正站在帐口,似乎是在等着自己。

    见到周钧,伊斯走过来说道:“周令史,我明日便要离开了。”

    周钧一愣:“明日便走?”

    伊斯说道:“明天有车队前往丰州,我打算跟随他们,向南出发。”

    周钧点点头:“也好,早日到了长安,你也早些能够见到同伴。”

    伊斯:“这一路上的磨难,皆是主降下的试炼,那些死去的人,还有发生的事情,都不应该被埋没,我必须把所有的一切,都告诉长安经教的长老。”

    听到这里,周钧想起一事,他掀开营帐的帷帘,对伊斯说道:“在你回去之前,我有一事相询。”

    伊斯先是点头,接着跟着周钧入了营帐。

    等待伊斯坐上席团,周钧开口问道:“你曾经说过,你所在的修士会,在大食首都附近住过一段日子,在回来的旅途中,还经过了呼罗珊行省?”

    伊斯:“是的。”

    周钧:“我想问一问,大食国内目前的情况如何?谁控制着局面?呼罗珊行省那里又是怎样?”

    伊斯想了想,开口答道:“谈论大食现状,恐怕还要从过去说起。”

    “八十多年前,穆阿维叶战胜了阿里,并在贵族的支持下,建立了伍麦叶王朝。”

    “然而,穆阿维叶的政权合法性一直备受质疑。在***世界,许多人认为只有先知默罕默德家族才是哈里发的合法继承者,故而针对伍麦叶人的反抗从未停歇过。”

    “而先知默罕默德家族包含了阿里家族和阿拔斯家族两个分支。”

    “两个家族虽然有政治分歧和矛盾,但在反对伍麦叶人上,有着共识,因而能够相互合作。”

    “大食的什叶教派,只认可先知血脉,他们是阿里家族和阿拔斯家族的最大支持者。”

    “在这几年里,卡尔巴拉殉难和栽德·阿里,是什叶派领导的两次规模最大的起义。”

    “在这两场起义失败之后,大食曾经平静过一段日子,但在前几年,呼罗珊行省,又开始出现了暴动。”

    “我从那里离开的时候,听说那场暴动,已经被镇压了下来。”

    听伊斯说到这里,周钧却清楚,呼罗珊行省的阿拔斯起义,并没有被镇压,只是转入了地下运作而已。

    三年之后,阿拔斯家族将在什叶派的支持下,武装夺取呼罗珊行省,并将战火烧至整个大食。

    得知了大食国的现状,周钧向伊斯称了谢。

    伊斯说道:“周令史,他日倘若回了长安,请来经教寺做客。”

    周钧应了。

    第二日,伊斯随车队去了丰州,周钧则是随大军北上。

    朔方大军,途径眉间城、赤崖、盐泊、浑义河、炉门山、木烛岭,与突厥左厢阿波达干数次交锋,皆大胜之。

    天宝三载,十一月末,朔方大军与阿波达干余部互陈于萨河内山,此战也是大唐北伐突厥的最后一役。

第126章 俘虏安置

    浊云密布,笼盖天穹。

    寒风凛冽,肆虐冰地。

    周钧走在中军落营的冻土之上,虽然穿着严严实实的皮袄,却依然能够感到寒气宛如钝刀一般,割裂着皮肤,让他疼痛难熬。

    看了眼远方那白雪皑皑的山脉,周钧长吁一口气,继续向前走去,入了中军大营的营帐。

    帐内燃着炭火,温度相较户外,明显高了不少。

    周钧脱下皮帽,入了军议的末座。

    坐在正位上的王忠嗣,一手捋着下巴上的胡子,另一只手拿着一封书信,神色凝重。

    等待诸将入座,王忠嗣晃了晃手中的书信,开口说道:“昨夜,有突厥密使送来书信。”

    “信中称,魃怛诃、秣荦等六部,愿意放下兵刃,向大唐称降。”

    闻得此言,帐中诸将表情不一。

    有人开口质疑:“突厥人狡诈奸猾,投此书信,不过是为了拖延时间。”

    又有人言道:“倘若突厥六部甘愿来降,且答应便是,如此一来,既可分化敌军兵力,又可涣散敌人军心,可谓一举两得。”

    对于这两种看法,王忠嗣只是沉默,没有表达任何意见。

    周钧朝王忠嗣看去,只见后者面色沉重,却是心有疑虑。

    周钧心道,突厥六部愿意归降,这对北伐来说,可是好事一件,为何王忠嗣看起来却是心事重重?

    思考片刻,王忠嗣朝军典问道:“眼下有多少俘虏,又安置的如何了?”

    军典拱手答道:“自大军开拔以来,共俘虏突厥诸部战兵四千余人,都押在后营严加看管。”

    王忠嗣点点头,又朝左押衙问道:“阿波达干余部,还有多少人马?”

    后者答道:“阿波达干闻我军北上,令突厥十一部举族北迁。”

    “一路上,其后伍又与我军数次交锋,皆溃败奔逃。当下可用之兵,恐怕不足万五。其余不过是些老弱妇孺,人数约有六万。”

    王忠嗣闻言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

    接下来的军议,便是讨论战事可能和作战方针。

    王忠嗣坐在正座上,眉头紧锁,只是听着诸将报来,从头到尾,皆是一副沉思的模样。

    周钧见了,心中却已经有了底数。

    军议散会之时,周钧刚想离开,却被王忠嗣叫住了脚步:“周令史稍候,某有事相询。”

    听闻此言,周钧拱拱手,单独留了下来。

    王忠嗣先是让周钧落座,接着开口问道:“某听闻,周二郎祖上是奴牙世家?”

    周钧点头称是。

    王忠嗣:“既然出身奴牙,想必对俘隶一事,颇有心得。”

    周钧心中大致知晓王忠嗣的忧虑,便拱手问道:“都护可是想问,应当如何处置突厥俘虏?”

    王忠嗣一愣,迟疑片刻,点了点头。

    周钧又问道:“突厥六部乞降的密信,都护可是认为,大抵应是真的?”

    王忠嗣:“没错。”

    周钧:“倘若我军受了突厥六部的降书,阿波达干余部必定大乱,到那时怕是有更多的突厥人来投。”

    “加上后营看押的四千俘虏,怕是这一战下来,光是突厥降兵就要过万。”

    听了周钧的话,王忠嗣眉头皱的更深了,直接说道:“过万降兵,倘若圣人来询,某总要给个章法。”

    周钧想了想,开口说道:“贞观四年,卫国公李靖大败东突厥,生擒颉利可汗,十万突厥人成俘。”

    “如何安置十万俘虏,太宗曾向众臣问策。”

    “中书侍郎颜师古曾道,请皆置之河北,分立酋长,领其部落,则永无患矣。”

    “礼部侍郎李百药道,仍请于定襄置都护府,为其节度,此安边之长策也。”

    “夏州都督窦静言道,戎狄之性,有如禽兽……置之中国,有损无益……分其土地,析其部落,使其权弱势分,易为羁制,可使常为藩臣,永保边塞。”

    “中书令温彦博道,王者之于万物,天覆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不受乎……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

    “而秘书监魏征言道,突厥世为寇盗,百姓之雠也;今幸而破亡,陛下以其降附,不忍尽杀,宜纵之使还故土,不可留之中国。”

    说完这些,周钧看向王忠嗣,停下了话锋。

    王忠嗣摸了摸胡须,说道:“太宗终纳温彦博之法,将突厥人安置于河北、河内、关内三道。”

    周钧点点头,吸了一口气,继续说道:“贞观十三年(639年),突厥贵族结社身为中郎将,先欲刺杀高宗,后欲夺取城门,最终失败遁走。”

    “调露元年(679年),东突厥首人阿史德温傅起兵造反,北方二十四州之突厥民呼应,前后聚集十万余人,终被裴行俭所败。”

    “永隆元年(681年),突厥阿史那骨咄陆,再率五千余众叛唐,沿途召集残部,至六万之众,后被薛仁贵击溃。”

    “在此之后,突厥人先后十余次掀起叛乱,从未停歇。”

    说到这里,周钧停了下来。

    史书中还有另一段话,一直回响在周钧的脑海里,但是他却没有办法告诉王忠嗣。

    这段话就是,朔方军此次北伐所俘虏的过万突厥降兵,得了玄宗的宽恕,被安排在河北的幽州、蓟州、营州等地。

    这些降兵日后全部投在安禄山的麾下,成了安史之乱的叛军前锋,却是第一批攻入长安、展开屠杀掠夺的祸害。

    而王忠嗣这边,一边揉着额头,一边开口道:“周二郎的意思,某听懂了。对于突厥人,倘若当年太宗用了魏征的法子,『纵之使还故土,不留之于中国』,便是上策。”

    周钧闻言摇了摇头,轻声说道:“魏征之法,尚不如温彦博,乃是下下策,此举无异于放虎归山。”

    王忠嗣闻言愣在当场,朝周钧问道:“那依你来看,何般才是上策?”

    周钧抬起右手,重重斩落,沉声说道:“抽薪止沸,斩草除根。”

    王忠嗣双眼圆睁,看向周钧,脸上皆是惊色。

    周钧又说道:“善不可失,恶不可长。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

    王忠嗣沉吟片刻,开口说道:“杀俘不祥,此乃大恶,恐失道于边族。”

    周钧拱手说道:“突厥俘众,天地感化,欲戴罪立功,共讨余孽;突厥残部,故技重施,诈降设伏,幸得看破。”

    王忠嗣听了周钧的话,良久未语。

    第二日,朔方军诸将得了二令。

    令一曰:突厥四千俘虏,组建衙军,累功以脱奴身。

    令二曰:突厥六部降书,故使乌苏可汗之诈降计,意在诱伏。诸军严法备战,不得有误。

第127章 决战在即

    历史上,北伐突厥分为西线和东线战场。

    西线战场由乌古斯九姓部族为主力,由于先讨拔悉密,费了诸多时日,所以突厥讨破、白眉可汗被枭首的事件,大约发生在天宝四载的三月份。

    东线战场由大唐朔方军作为主力,主要攻伐阿波达干所掌的十一部。史书中,突厥对上朔方军,连连战败,无心恋战,故而萨河内山之战中,大批敌部称降,使得东线战役结束时间较早,大约是天宝三载的十二月底。

    可是眼下,历史出现了一些轻微的偏差。

    天宝四载的一月底,朔方大军和阿波达干十一部,依然对峙在萨河内山,双方皆是按兵不动,未分胜负。

    这一日,周钧盘腿坐在帐中的团席上,放下书册,看了眼手上青紫色的冻疮,皮绽之处隐约可见肌理,却是奇痒难止。

    正在收拾阚录的孙阿应见状,对周钧说道:“令史,得了寒疽,不能抓挠,这里有龟筋粉,敷上即可。”

    周钧依言用药粉敷到患处,叹了口气,幸亏朔方军战备充足,不然就萨河内山这里的鬼天气,不知道要折损多少人马。

    看着孙阿应忙前忙后的收拾着帐篷,周钧朝他问道:“阿应,你家里还有什么人?”

    孙阿应手上未停,只是答道:“父母亡故,本来家中还有一兄长,一小妹。”

    周钧:“本来?”

    孙阿应:“父母去世之后,兄长带着我和小妹,四处流浪。”

    “那段时间里,我与小妹的口粮用度,皆是阿兄寻觅得来。”

    周钧问道:“那你兄长呢?”

    孙阿应:“有一次他外出寻食,却是再也没有回来,那也是我最后一次见他。”

    周钧一阵沉默,又问道:“那你的小妹?”

    孙阿应:“得了疫病,也是走了。”

    周钧长叹一口气,再也无话。

    孙阿应看着手中的书册,低声说道:“阿兄在时,知我颇喜读书,便与我说,人活一世,或贱如蚍蜉,或巨若鲲鹏。知上进,重荣辱,心中存着念想,勿要负了他人所望,总会闯出一番名堂。”

    周钧看向孙阿应,过了良久,才开口说道:“此言在理。”

    从团席上站起身来,周钧取下皮袄帽鞋等物,穿戴整齐,对孙阿应说道:“我去一趟中军。”

    掀开帷帘,一股冰冷刺骨的寒风,让周钧打了个哆嗦。

    紧了紧衣帽,周钧踏出帐门,向着中军大营慢慢走去。

    没走上几步,周钧听见马蹄声,转头看去,只见数骑远远停在大营门外。

    几位骑手翻身下马,快步朝着大营走去。

    周钧赶了几步,也入了大营,见一位游军子将站在下峰,正躬身对王忠嗣说着战事:“今早辰时二刻,西麓山道升起狼烟,左前军游骑四旌、六旌、十三旌追击,接战突厥秣荦部六百余人,杀敌俘囚各半。”

    王忠嗣看着面前萨河内山的地图,开口问道:“都是些什么人?”

    子将答道:“皆是青壮兵丁,未见老弱妇孺。”

    王忠嗣闻言一愣:“弃同族于不顾,这是要求援?还是要突围?”

    子将迟疑,喏喏不答。

    周钧走上前来,先是向王忠嗣唱了个喏,接着问道:“都护,可否容某相询?”

    后者看向周钧,点了点头。

    周钧走到那子将面前,拱手行了礼。

    朔方军上下,皆知周钧之名,那子将自然也不例外,连忙还了一礼。

    周钧问道:“敢问那六百突厥卒,是步骑混杂,还是皆有坐骑?”

    子将答道:“有坐骑者不过百数,其余皆为步卒。”

    周钧点点头,又问道:“可有俘虏?”

    子将:“有,只是乞降,也问不出什么有用之事。”

    周钧想了想,再问道:“随行物品中可有书信、凭引或是信物?”

    子将:“遣人仔细搜过了,未找到什么有用之物。”

    周钧:“可否取来一观?”

    子将点点头,遣人去取突厥俘虏的一部分随行物品,放入了营帐之中。

    周钧蹲下身,检查起那些物品。

    只见横刀、单弓、马盂、火石、盐袋、兽皮、干粮袋等等,皆是寻常之物。

    周钧看了一圈,最终将视线落在那鼓鼓囊囊的干粮袋上。

    打开袋口,将其中之物统统倒在了地上,却是一堆大小不一的碎干肉。

    周钧看着这堆干肉,皱紧眉头。

    稍后,他在干肉堆中翻找起来,不停从中挑出碎块,再放到一边。

    眼见找的差不多了,周钧又开始拼接碎块,最后拼成了一只残缺不堪、但勉强能看出形状的事物。

    王忠嗣走近低头一看,身形一顿,开口问道:“这是……人手?”

    诸将闻言皆惊,连忙凑上前来看着。

    只见那事物,五指和掌面被啃噬的不成模样,但依稀能看出是一只人手。

    周钧将视线落在那堆碎干肉上,说道:“倘若某没猜错,这些大抵皆是人脯。”

    王忠嗣捋着胡子,沉声道:“阿波达干令十一部北迁,沿途遭我军追击围堵,所携物资丢弃大半,粮草恐唯短缺。”

    周钧点头道:“当下乃是寒冬,上山捕猎,下河渔获,皆无法也,只能屠人以获军粮。”

    王忠嗣一拳砸在案台上,怒目喝道:“戗食族民,禽兽不如,蛮戎至此,何谈教化?!”

    周钧说道:“粮草短缺,人心浮动,这几日,突厥诸部恐多遁逃。”

    王忠嗣朝那子将说道:“光弼,传令下去,山麓阙口,多布暗哨,游骑备命,不得松懈!”

    子将领命。

    周钧一个激灵,连忙叫住了想要退下的子将,开口问道:“你可是姓李?”

    那子将看着周钧,点头称是。

    周钧咽了口口水,又问道:“尊公可是左羽林大将军?”

    子将又点头。

    周钧这个时候,真想给自己一耳光,面前这人正是李光弼,怎么险些把朔方军里的此人给忘了?

    李光弼,谥号武穆,乃是和郭子仪齐名的中唐名将,平定安史之乱的首功之臣。

    安史之乱平定之后,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获赐铁券,名藏太庙,绘像凌烟阁。

    王忠嗣见周钧神色有异,开口问道:“周令史识得光弼?”

    周钧连忙摇头道:“只是听过李将军的威名,今日总算见到本人了。”

    李光弼心中也有些莫名,自己在朔方军中只是累功升做游军子将,哪有什么威名?

    但周钧既然这么说了,李光弼也只能自谦两句,这才出了营帐。

    王忠嗣这边看着地图,陷入了沉思。

    周钧走近王忠嗣,开口说道:“都护,突厥诸部粮草短缺,逃遁者众,怕是坚持不了多久了。”

    王忠嗣:“那阿波达干,眼下怕是只有一途可行。”

    周钧:“寻机对决,速分高下。”

    王忠嗣:“不错,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殊死一搏。”

    周钧心中知晓,这决战之日,怕是就在眼前了。

第128章 尘埃落定

    正如周钧猜想的一样,阿波达干很快便派遣使者送来了战书。

    朔方军接了战书,开始积极准备着与突厥人的最后一战。

    交战当日,朔方军出动战兵一万四千人,辅兵六千人,分列为七军,呈『∧形斜阵』展开。

    坐阵望敌,从左至右,朔方七军分别为左虞侯、中军、前厢军、右虞侯、左厢军、后厢军、右厢军。

    每一军的作战序列,从前往后,分别是多用途步兵(弩手和陌刀)、弓箭手、重步兵本阵、预备队重步兵和骑兵,落在最后的则是辅兵。

    身处中军本阵的周钧,动了动胳膊,对于身上这套沉重的明光铠,颇有些不大习惯。

    周钧朝不远处望了一眼,只见王忠嗣坐在马扎上,正在与诸将进行着战前军议。

    通过前段时间的恶补,周钧也是大概知道了唐军的作战体系和排兵布阵。

    倘若把朔方军比作一个军团,那么王忠嗣自然就是军长。

    朔方军一万四千名战兵,分成一个旅,六个团。

    王忠嗣所处的指挥部,位于中军,而中军就是军团中的旅部。

    其它六军,则分别是团部。

    唐军是3个人组成一个小队(战斗组)。

    3个小队,组成一个中队(战斗班)。

    5个中队加上大队部(队长,副队长,军法官,两个宪兵)共50人,组成一个大队(排)。

    临战会议,王忠嗣会将作战方针,传达给旅长和团长。

    而旅长和团长,则会回到各部,再次开会,将作战部署下达到各个大队的军法官。

    唐军的这一套作战体系,源自秦汉,经过近百年的发展,逐渐成了独成一系的军事体制,纵观整个人类的军事史,却是最早的军团职能合成化的案例。

    周钧正想的出神,身边有人出言道:“周令史,都护请你过去。”

    周钧回过神来,答应了一声,走向了王忠嗣。

    按常理来说,周钧身为胥吏,本来没有资格随军参战。

    然而,监军使范吉年畏寒,又不喜战事,自打入了萨河内山大营,便将监军督行之职,统统委给了周钧。

    凡是监军使需要参加的军议,全部由周钧代行,甚至朔方诸将督行功过的文书工作,都由周二郎代笔。

    此举本是违制,但奇怪的是,监军随行团和朔方军上下,对于这一任命,没有丝毫质疑的声音,相反还有人称赞监军善用贤才。

    周钧走到王忠嗣的面前,先是唱了一喏,又看向左右。

    只见王忠嗣正指着地图,向诸位副将和别奏交待着什么。

    看见周钧,王忠嗣招了招手,示意他过来。

    周钧来到王忠嗣的身边,只见地图上不仅标识着朔方军势,还在战场另一侧,用炭笔密密麻麻标记着突厥的军势。

    地图上,突厥军势乃是标准的一字展开,十一部族的兵力平均分散在长达数公里的战场上。

    在这些部族构成的一字长阵后方,还有一个巨大的方形兵阵,想来应该是阿波达干的中军方阵。

    这时,有一位副将向王忠嗣问道:“都护,突厥俘虏组建的衙军,放在首阵,万一俘虏哗变,掉头冲撞我军,恐不利于军势进退。”

    又有另一位副将附和道:“衙军不设督战队,怕是有俘虏会生异心,不好掌控。”

    王忠嗣摇头道:“无妨,令前阵与俘虏衙军拉开一箭之地。”

    突厥俘虏组建的衙军,放在首阵,而且还不设督战队?

    听见这话,周钧恍然,顿时就明白了王忠嗣的用意。

    按照唐军排兵布阵的寻常惯例,外邦雇佣兵和俘虏乞生军,大多都安置在阵型的两侧顶端。

    但是,王忠嗣此举,恐怕是受了那日交谈的影响,心中起了杀意。

    周钧偷偷看了一眼王忠嗣,很快便回过头来,垂首不语。

    与诸将又商讨了作战安排,王忠嗣见众人再无它事,便开口问道:“可还有其它要务?倘若无事,各自回营,且……”

    没等王忠嗣说完,周钧心中忽然想起了一事,开口说道:“都护,可否分出一部游骑,先行伏于东北冕道。”

    王忠嗣听见周钧这话,颇感奇怪,便问道:“倘若突厥溃退,当循西北之径,何故分兵东北?”

    周钧:“突厥主将,阿波达干,虽有谋略,实乃贪生怕死之徒,如见战事不利,恐以溃部作饵,另行奔逃。”

    王忠嗣捋着胡子,心中生疑,周钧这理由,听起来实在有些牵强。

    但周钧自己却是清楚,在史书记载的萨河内山之战中,阿波达干这个怂货,开战没多久,见朔方军势不可挡,便令一亲兵穿上帅袍,坐镇中军。

    他自己则利用突厥溃兵作为诱饵,『持爱妾宵遁,乘六羸突围,逆道择途,匿迹东北』。

    另一边,王忠嗣虽然觉得周钧的猜测,有些匪夷所思,但这么长时间相处下来,他也清楚,眼前这周二郎心思细腻,既然道明此言,想必并非无的放矢。

    于是,王忠嗣抱着一试的心态,拨了二百游骑,又命子将李光弼先行伏于东北。

    安排好这一切,王忠嗣见在场诸人,再无它事,便下令解散。

    诸将领命,各自回营。

    约莫又过了一个时辰,日头升到当空,却是正午时分。

    突厥遣使送来所谓的『可汗天书』,言道可汗天军,欲拨唐乱云云。

    王忠嗣根本没心思去听他啰嗦,只是轰走那使者,又命人敲响战鼓,下令进军。

    周钧骑在马上,跟着中军向前行去。

    放眼望去,只见旌旗猎猎,又见军阵严明,一眼望去,唐军宛如黑云压境,覆盖了整片大地。

    周钧现在只恨手中没有望远镜,无法见得军阵全貌。

    此等雄壮军势,前世的电视电影,与其相比,瞧了更像是稚童儿戏罢了。

    唐军向前行进了数里,伴随着一声落梆,军势停了下来。

    周钧极目眺望,只见在战场极远的地平线上,有一条黑色的粗线,正在慢慢移动和放大,那想必就是突厥人的军队。

    周钧刚刚想完,又是一番震鼓,一群衣着褴褛的突厥俘虏,被唐军像赶羊一般,赶到了前阵。

    那些俘虏衙军,全部入阵之后,见前有突厥大军,后有朔方军阵,惊慌失措之下,有怯懦者丢下兵刃四散逃跑,亦有凶徒横下心来,想要反冲朔方军阵。

    只听弩弦炸裂声,此起彼伏。

    一阵弩矢如暴风般席卷了俘虏衙军。

    无论逃者,还是叛者,抑或迟疑停留者,皆被格杀当场。

    其余俘虏见状,只能惨叫着向突厥军队冲去。

    兴许是受了族人惨死的刺激,突厥诸部的军队终于动了。

    只见那条地平线上的黑线,起初只是慢慢移动,接着加速,再来犹如排山倒海之势,冲向了唐军。

    数千骑军的同时冲锋,在周钧看来,已经无法用震撼二字来简单描述。

    他坐在马上,能感到整个大地在微微震动,就连身上的铠甲都因此发出细微的磕打声。

    一阵仿佛旱地平雷的马蹄声,由远及近,由低至高,震荡在周钧的耳边,越来越响,就连心跳也随之加快了许多。

    面对这汹涌而来的骑军,朔方大军只是停在原地,眼睁睁的看着突厥骑兵逼近,没有人喊叫,没有人后退,宛如坚石一般,仅仅只是站着。

    不过片刻,突厥骑兵越来越近,人在中军的周钧,仰起脖子,甚至都能隐约看见敌骑前排的模样。

    当敌方进入到唐军前方一百五十步时,只听得一阵急鼓响起,诸军前阵的弩手,开始分批向突厥骑兵射击。

    当敌方前锋进入到唐军六十步内时,第二阵急鼓响起,军阵中的弓箭手开始射击。

    弩矢和箭矢,密密麻麻的覆盖了整片天空,甚至遮挡了正午当空的艳阳。

    当它们落下,人类的惨叫和马匹的哀鸣,不绝于耳,响彻天际。

    短短数息,突厥骑兵折损近千,放眼望去,皆是尸体。

    很快,第三阵急鼓响起。

    弓箭手开始后退。

    弩手罩上披膊,抬起陌刀。

    第三线重步兵本阵也缓缓向前,与陌刀阵并肩御敌。

    待得突厥骑军,撞上兵阵,金戈相击之声,刺耳破音。

    唐军陌刀翻动,如巨刃裂空,人马俱碎,鲜有幸者。

    突厥骑兵的冲击阵型,仅仅一瞬间,就变得支离破碎。

    极少数骑兵,侥幸能够突破陌刀阵和重步兵本阵,等待他的将是重步兵二阵,还有辅兵枪阵。

    轮番打击之下,突厥骑兵如遇火消融的白雪,只留一地碎肢残骸,再也不见活口。

    而第四阵急鼓就此响起,诸军两翼的具环骑兵(战骑兵),重骑兵(陷骑兵),闻鼓冲锋。

    突厥军队落于后方的步兵,在唐骑的冲击下,就如遇到锤砧一般,很快便溃不成军,兵败如山倒。

    终于,第五阵急鼓响起。

    大唐军阵缓缓前压,碾碎一切胆敢挡路的宵小,从空中朝大地看去,只见唐军所过之处,皆是一片屠戮留下的鲜红。

    至此,一切尘埃落定。

第129章 军饷短缺

    萨河内山之战结束后的第三天,周钧在孙阿应等唐卒的护卫之下,正在清点阚录突厥俘虏。

    偌大的围栏里,除了十来根临时搭建的木桩,就只有勉强能遮挡风雪的干草破布。

    近百名突厥男子,脚上挂着镣铐,两两相连,瑟瑟发抖的聚集在一起,希望用彼此的体温,来相互取暖。

    而这样的围栏,在后营之中,不下三百余数。

    孙阿应一手举着风罩,另一手拿着抄手砚,见天气寒冷,墨汁有些许冻上,便出言让同伴帮忙,挑大了一些砚台中空处的烛火。

    周钧一边看,一边根据俘虏的体征和外貌进行记录,心中却在想着前几日,朔方军攻入突厥大营时的场面。

    数万突厥平民如行尸走肉一般,蜷缩在一处山丘之上,树枝上挂着被宰杀洗净的人肢,大锅中熬煮着触目惊心的糜肉,遍地依稀可见残缺不堪的人骨。

    即便前世里见过不少血腥现场的周钧,瞧了那宛如修罗地狱一般的场景,也不禁反胃呕吐。

    阿波达干所驱使的突厥十一部,总计六万多的平民。

    冻死、饿死、被食者,居然过半不止,余下的幸存者,尚不足三万,周钧现在想来还是难以相信。

    一阵冷风从围栏的破口处灌了进来,浑身裹得严实的周钧,打了个寒颤。

    记完围栏里的俘虏阚录,他将阚册收好,对孙阿应点点头,示意可以出去了。

    孙阿应喊上周围的唐卒,又向负责看守的辅兵打了个招呼。

    众人便退出了围栏。

    周钧低下头看了眼手中厚厚的阚册,点了点存活战俘的数字,心中想道,王忠嗣真不愧是朔方老将,心够狠手也辣。

    数千俘虏编成衙军,不仅放在首阵,还不设督战,摆明了就是处决的架势。

    被俘的突厥战兵,伤病不问,口粮减半,全部丢进这堪比冰窖的围栏,每一晚死者甚众,怕是回到朔方,也剩不下多少活口。

    偏偏这两件事,王忠嗣又做的周详,在一些细节上都留了后手,就是为了堵住御史之口,不留把柄。

    一边想着,周钧挪动脚步,向着女俘围栏走去。

    后营外传来一阵马蹄声,营口处只见几位骑手翻身下马,先是问了营卒,接着径直朝周钧一行人走来。

    周钧定睛一看,顿时认出了来者——游军子将李光弼。

    李光弼春风满面,远远看见周钧,便拱手笑道:“周令史。”

    周钧停下脚步,朝李光弼行礼说道:“这几日都护连行军议,李将军怎会有暇来此?”

    李光弼:“某所在的部伍,已定下了方略,后面的军议,却是与某无关了。”

    周钧恍然。

    李光弼看着周钧,拱手躬身行了一礼,口中郑重说道:“光弼谢过周令史。”

    周钧一愣:“谢我作甚?”

    李光弼:“周令史曾道于都护,言阿波达干以溃部作饵,匿迹东北,某先前心中生疑,只是不信。”

    “都护又令某设伏,光弼略恙不率,心有忿怨。”

    “不料当日,竟如令史所料。战事仅仅过半,那阿波达干就密行于小道,向东北逃匿。”

    “某得幸捕得敌酋,立了大功,却知皆是令史的神机妙算。”

    周钧摆摆手,说道:“能捕得敌酋,凭的是本事,自当是李将军的首功。某只是猜度,算不上什么功劳。”

    李光弼心中感动,只是拱手说道:“周令史高义。”

    周钧自谦了两句,继续做着俘虏阚录的工作,李光弼自愿作陪。

    入了女俘的围栏,周钧见到数十个年龄各异的突厥女子,蜷缩在炭火旁。

    瞧见有男子入栏,突厥女子中有人畏惧后退,有人小声啜泣,也有人目光呆滞、一动不动。

    周钧看了看女俘围栏的情况,不禁点了点头。

    这里的条件,远远要比男俘围栏要好。

    用来遮挡风雪的干草破布,换成了行帐,中间还升起了炭火,以供取暖。

    不过这也是理所当然,在朔方军看来,这些突厥女俘,要比男俘更加具有价值。

    周钧在围栏中转了一圈,一边核对着阚册,一边进行增减修录。

    李光弼等待他阚录完毕,笑着说道:“周令史可知,今早军议,范监军与王都护吵了一架。”

    周钧抬起头来,看向李光弼问道:“为何?”

    李光弼嘿嘿一笑,只是看向了围栏中的女俘。

    周钧瞬间反应了过来,范吉年和王忠嗣这次争吵,八成是为了分配战利品。

    北伐突厥结束后,除去抄没不谈,俘虏要阚册上报,但是上报多少,怎么上报,又是一门学问。

    突厥的首领和贵族们,皆要被拉去长安,过太庙祭祀,行献俘仪式,自然动不得。

    而男性战俘在一般情况下,会被皇帝赐恩,以罪奴之身,在边塞苦寒之地,承担筑城、屯田、开渠、苦力等工作。

    至于女性俘虏这里,处理起来就比较复杂了。

    首先,容貌绝佳、乐律才高的女奴,会被送入教坊之中,作为宫伎进行培养。

    其次,年龄较小、受过教育、模样姣好的女奴,会被遣入掖庭局,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再送进行宫、嫔府等御所,承担诸多杂务工作。

    再次,年龄稍大,或者样貌身形不合格的女奴,会被送入司农寺等地点,承担宫田、缫作等劳役。

    而朔方军这里的奴婢私市,贵族头人截留不得,男性战俘不好出手,品质太低的女奴又没什么买卖价值。

    所以,王忠嗣与范吉年关于女奴分配的主要矛盾,就集中在第一类和第二类女奴的处理上。

    周钧想到这里,朝李光弼问道:“倘若某没记错的话,大唐度支司统一配税,其中留州、外配,当为军中粮饷,为何朔方军还要私市奴婢?”

    李光弼闻言先是一阵苦笑,接着说道:“周令史有所不知,朔方军私市奴婢,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周钧:“不得已而为之?”

    李光弼先是将周钧带出围栏,又挥了挥手,示意手下和孙阿应他们站远一些,这才对周钧说道:“世人皆以为军使贪婪无度,追逐横财,故而经营奴婢,其实不然。实则军中粮饷逐年短缺,已危及军心。”

    周钧一惊:“什么?”

    李光弼叹了口气,慢慢解释道:“军使之粮饷,大多循三途,拨税、屯田和互市。”

    “先说拨税,开元以来,赋役顿重,豪猾兼并,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致令百姓无处安置,为躲税赋而弃卖田产。”

    “府兵不再留地,军使只得募招健儿充作士卒,所耗甚巨。然开元二十年,李相又上书《度支长行旨》,以上年税支而定下年拨划。”

    “募兵所费年年见长,拨税却以上年为准,且度支司循后而放,故朔方军之粮饷捉襟见肘,苦之久矣。”

    停顿片刻,李光弼又说道:“再说屯田。”

    “开元初,朔方军广营屯田,给以十五屯,每屯百三十人,人耕百亩,凡六百余里,列栅二十,垦田三千八百余顷,岁收粟二十万石,省度支钱二千余万缗。”

    “入了天宝,战事入功、公卿赐田、州府均下,军中屯田分输大半,朔方诸军常艰馈运。驱之战也,固敌是求;置之闲焉,惟食为切。”

    周钧叹了一声,大唐盛行府兵制和军屯田那会儿,朔方军还算是富足。

    然而,土地兼并、募兵花费、度支改制、军田分输,几座大山一起压下来,却是将朔方军压得喘不过气来。

    周钧朝李光弼问道:“那最后一途,互市呢?大唐与漠北诸部交易绢马,朔方军理应得利才对?”

    李光弼叹道:“大唐为了拉拢漠北诸部,通定马价绢,让利于北狄,朔方军从中获利甚薄。”

    周钧闻言,也只是喟然。

    这样看来,朔方军从事奴婢私市,以贴补军饷,倒还真是无奈之举。

第130章 声名入堂

    天宝四载,正月十五,上元节。

    帝令中书门下供奉官五品以上、文武三品以上并诸学士等自芳林门入,集于梨园,共观戏曲,名西厢记。

    时至巳时,禁苑梨园的离宫之中,坐满了文武朝臣及翰林学士。

    适逢上元佳节,宫内诸官贵言节庆,喜气满堂。

    一刻钟后,离宫正阙传来一声唱,百官闻得,却是当今圣上又携宫中亲眷,驾临梨园。

    只见身着赤黄戴折、九环带、六合靴的巍峨君王,迈着缓缓的步伐,入了殿门。

    百官分立,见行礼参见圣上。

    在唐皇身后,又有数位嫔妃公主及太监奴婢随着。

    其中,两位边走边说笑的宫装丽人,最是引人瞩目。

    一位女子,二八年华,脸色晶莹,肤光胜雪,面容秀美绝俗,乃是万春公主。

    另一位女子,花信年华,却是天姿清耀,灵眸艳绝,倾国倾城,春风无限,却是新入宫的杨贵妃杨玉环。

    待得圣上及亲眷入了座,梨园的乐营将道了戏引,又请了角牌。

    唐皇李隆基准了角牌,西厢记便正式开始上演。

    与平康坊曾经演出的那场戏不同,禁苑梨园的西厢记,无论是戏文、选角、道具、奏乐,皆是宫中的顶流乐伎和乐工,演出效果自然要更佳一些。

    殿内百官看的如痴如醉,演到精彩之处,甚至有人忘了身处禁苑,拍手叫好。

    那二八年华的万春公主,笑着对杨玉环说道:“这西厢记,玉环娘子瞧着如何?”

    杨玉环沉在戏文之中,哪有功夫搭话,只是说道:“莫闹,且先看戏。”

    万春公主撇了撇嘴,没再言语。

    好不容易等到西厢记演完,万春公主迫不及待的朝杨玉环问道:“可入得娘子的法眼?”

    杨玉环叹了一声,轻轻说道:“这戏样、这故事、这唱文都是极好,从前怎么就没想到,戏还能如此这般演呢?”

    见万春公主一脸得意,杨玉环笑着问道:“这西厢记,你真的是主笔?”

    万春公主连忙坐直身体回道:“如假包换!”

    杨玉环:“那西厢记话本的扉页上,为何除了主笔六人,还有阚录一人?”

    听见这话,万春公主一愣,点头说道:“此事瞒不得娘子,西厢记的戏样和故事,皆出自阚录之口,主笔六人只负责撰文。”

    杨玉环听见这话,吃了一惊,问道:“那阚录又是如何想出这些的?他为何自己不做主笔,要把这扬名的机会,把予你们六人?”

    说起这个,万春公主咬牙切齿的说道:“那阚录是个懒货,他说西厢记的戏样和故事,只是道听途说,细问他道从何来,却又语焉不详,顾左右而言他。”

    杨玉环听着有趣,只是笑道:“听起来却是个妙人。”

    戏角领了赏,又谢了恩,纷纷退下。

    内侍得了圣上之令,开始为殿内百官上膳,大摆宴席。

    李隆基受了重臣的庆节,又与几位学士说了些话,见杨玉环与万春公主说着热闹,便走了过去。

    杨玉环瞧见李隆基走来,起身行了万福,喊了一声三郎。

    万春公主也转过身来,对李隆基尊了一声父亲。

    李隆基年近六旬,却丝毫不见老态龙钟之相,走路时步履矫健,交谈时神采奕奕。

    他先是走到万春公主面前,开口说道:“平日里多来宫中,陪陪玉环,别总是用那尹玉的诨名,男扮女装出去惹是生非。御史三番五次告到朕这里来,说了不少你的那些荒唐之举。”

    尹玉撇嘴,应了一声。

    杨玉环见她委屈,便岔开话题,对李隆基说道:“三郎,我们正说着这西厢记,只道是难得一见的好戏本。”

    李隆基笑着坐到杨玉环的身边,说道:“闵翰林适才与朕言道,这西厢记乃是日新之谓盛德,创意造言,皆不相师。”

    尹玉听见这话,脸上又多了几分喜色。

    杨玉环说道:“妾身还听闻,这西厢记的戏样和故事,皆出自一位阚录之口,再由六位主笔共同撰文?”

    李隆基点头道:“朕没记错的话,那阚录名为周钧,字衡才。”

    杨玉环:“此人可是戏学大家?”

    李隆基:“非也,乃一奴牙郎。”

    杨玉环睁大了眼睛:“三郎莫不是在说笑?”

    李隆基摇摇头:“此人祖上就是奴牙世家,兴许是做奴牙营生的时候,从何处听过这戏本罢了。”

    杨玉环闻言点了点头,这猜测比较符合常理。

    而一旁的尹玉此时反驳道:“我觉得不是。”

    李隆基看向尹玉,笑着问道:“有高见?”

    尹玉:“我见过那人,他身负才学,不似奴牙郎。”

    李隆基刚想开口说话,却见到内侍高力士面色匆匆的走了过来。

    高力士来到李隆基的面前,先是向后者还有杨玉环、尹玉见了礼,接着面露犹豫,似有隐情。

    李隆基看了眼高力士,开口道:“有话便说。”

    高力士俯下身,小声说道:“朔方来信,两封。”

    李隆基身形一顿,又问道:“谁?”

    高力士:“监军使范吉年,节度使王忠嗣。”

    李隆基面色平静,手指却敲打起案台,口中说道:“取来。”

    高力士:“是。”

    片刻之后,李隆基取过两封信,均衡一番之后,先是拆开了王忠嗣的来信。

    一番通读之后,李隆基脸上的表情,数番变化,瞧的杨玉环和尹玉暗暗心惊。

    杨玉环凑近说道:“三郎,倘若是军务,不如……?”

    李隆基放下王忠嗣的信,先是笑着对杨玉环说道:“不打紧。”

    接着,他又深瞧了一眼尹玉,后者看见这一眼,心中有些莫名。

    李隆基又打开范吉年的信,细细通读了一遍,最终长吁了一口气,放下了信笺。

    见二女望过来,李隆基笑着对尹玉说道:“朕的万春公主,相人的眼光真是独到啊。”

    尹玉听见这没头没尾的一句话,满脸写着疑问。

    李隆基拍了拍案台上的两封信,开口说道:“一主帅一监军,二人的信中,都提起了一人,正是这西厢记的阚录,周钧周衡才。”

    尹玉先是一怔,接着身体一晃,连忙朝李隆基问道:“阿耶,信里怎么说的?!”

    李隆基见状,也没打算卖关子,只是说道:“监军使团入绥州时,拔悉密部叛唐,遣死士刺杀,欲嫁祸于突厥。”

    “使团遭伏,死伤惨重,几欲铸成大祸。”

    “幸得刑部都官司书令史周钧,临危不惧,急请将权,以车阵御敌,力挽狂澜。”

    尹玉听见这些,喜上眉梢,不禁开心的说道:“如何?如何?!我早就言语了,那周衡才身负才学,只是平日里懒散惯了,真要逢了事,他可是顶有能耐的人!”

    杨玉环拉住尹玉,笑着对她说道:“知晓你相人有方,且小声一些,别人可都看了过来。”

    李隆基面露笑意,说道:“朕还没说完。”

    杨玉环和尹玉闻言,又看向李隆基,面有不解。

    李隆基:“监军使团入了碛口,周钧临危受命,先是道破拔悉密部叛唐之策,又出使回纥,当场格杀了拔悉密的使者,后说得九姓共伐拔悉密,保了朔方军北伐突厥。”

    杨玉环和尹玉听完李隆基的这番话,一齐呆坐在当场。

    杨玉环先回过神来,朝李隆基问道:“此事当真?”

    李隆基:“忠嗣和吉年皆修书言道,当然是真的。”

    尹玉握紧拳头,恨恨自语道:“好你个周衡才!平日里假作庸人,却是个夹着尾巴的奸猾!这次回长安,且看我如何收拾你!”

    恰在此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周钧,正跟随着朔方大军,追击阿波达干的余部。

    一阵寒风拂过,骑在马上的周钧,接连打了好几个喷嚏。

    侍在一旁的孙阿应,关切问道:“周令史莫不是得了风寒?”

    周钧摆手说道:“不是,兴许是哪位亲友,牵挂于某罢了。”

第131章 终回长安

    天宝四载,二月廿七。

    骑在马上的周钧,朝着身后看了一眼。

    只见遍地寒霜的荒原之上,携着俘虏和辎重的朔方大军,蜿蜒不绝,一眼望不到尽头。

    他再朝身边看去,监军使团的成员们,人人皆是面有喜色。

    一来总算离了那苦寒之地,重回长安之日就在眼前;二来抄没突厥十一部,每人都分得了不少『土产』,也算是不枉此行。

    低下头,周钧想起范吉年昨日对他说过的话。

    “请功的文书,咱家已经遣快马送入长安,圣人想必是看过了。二郎且宽心,立下这一番大功,必定是赏赐无数。”

    八月自长安出发,如今已是二月。

    半年过去了,经历了遇袭、出使、北伐等种种事情,周钧再回想这一趟漠北之行,只觉恍若隔世。

    “周令史。”

    不远处的一声呼唤,打断了周钧的思路,引得他转头看去。

    只见孙阿应气喘吁吁的跑了上来,从怀中取出一叠文书,递给了周钧。

    后者接了文书,看了一遍,发现这是今日的俘隶阚册。

    孙阿应喘了口气,行在周钧的身边,开口说道:“今晨拔营盘点,折俘九十三人,其中男六十四,女二十九。”

    看着阚册上那些死去俘虏的名字和描述,周钧面无表情的点点头,说了一声:“知晓了。”

    语气之平淡,周钧自己听完,都有些吃惊。

    遥想初来大唐之时,周钧的心中只有前世之念,言行举止与周遭环境显得格格不入。

    在奴市遇见无家可归的流民之时,他会倾囊赠予,只因心存善念。

    路遇不平之时,他的心中存不下偏颇,习惯性的行着前世警察职业的操守。

    然而,短短不到一年,经历了诸多事情的周钧,属于前世的记忆和准则,却是慢慢淡了。

    对人,对事,对于价值二字,他的认知,不知不觉间有了些许的变化。

    孙阿应见周钧想的出神,便轻声说道:“周令史。”

    周钧反应了过来,将俘虏阚册收入怀中,又对孙阿应说道:“阿应,再过上数日,到了碛口大营,我就要随监军回长安了。”

    孙阿应听了这话,抿着嘴唇,面有戚戚。

    周钧看向眼前的朔方小卒,说道:“此次北行,我随身带了不少书籍和文册,回长安之前,我打算把它们全部赠给你。”

    孙阿应一愣,抬起头看向周钧。

    后者说道:“我知道你喜欢看书,那些书籍文册与其让我带回长安,不如留下来给你。”

    孙阿应连忙垂下头去,用衣袖抹了抹眼睛,只是不住的点头。

    周钧看着对方,笑着说道:“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大丈夫勤学乃是正道,又何故作女儿态?”

    孙阿应听完这话,朝周钧唱了一喏,只是说道:“多谢周令史训教。”

    周钧瞧向孙阿应,语气放缓:“莫道令史了,只称二郎吧。我此行回长安,又不是今生不来朔方了,说不定过些日子,还要再见的。”

    孙阿应点点头,道了一声二郎。

    归途虽长,觉日尽短。

    三月初,周钧跟随朔方大军,回到碛口大营。

    在监军使的送别宴上,周钧酒至微醺,李光弼悄悄找上他,开口便道:“令史可愿留在朔方?”

    周钧看向李光弼,只见对方满脸真诚,眼中只是希冀。

    周钧放下酒杯,笑着对李光弼问道:“可是王都护派你来做说客的?”

    李光弼先是点头,接着又说道:“光弼确是承了都护之遣,但某的心中,也存了和都护一样的想法。”

    “长安虽好,但京官如过江之鲫,查考升迁,唯艰无门。”

    “倘若令史留在朔方,军中累功,不出三年,寻个府尹,只是易尔。”

    周钧看着李光弼,先是拱手说道:“钧先谢过都护的好意,自打入了朔方,军中上下,礼遇有加,钧铭感五内。”

    李光弼脸上一喜:“这么说来,周令史是同意留下了?”

    周钧笑着摇头道:“且先听某说完,那一日,李将军说了粮饷短缺之事,某回去思忖了一番。”

    李光弼一愣,有点不明白周钧为何突然要提起粮饷这事儿。

    周钧又道:“拨税、屯田、互市三法之中,某倒是对最后一法,有了个生财的主意。”

    李光弼:“周令史有办法令朔方军得利于互市?”

    周钧点头道:“有,只不过当下尚且仅是设想,实行起来怕是有诸多不易。”

    李光弼知道周钧从不妄语,既然说了有办法,那便一定是有办法。

    想到这里,李光弼睁圆双眼,情不自禁的握住周钧的手腕,激动的说道:“倘若令史能解粮饷之忧,朔方军听凭驱遣,莫说不易,就算是要吾等上刀山下火海,也在所不辞!”

    周钧不着痕迹的掰开李光弼的手,揉了揉酸痛的手腕,笑着说道:“李将军言重了,某此番回了长安,便去准备互市的商品,到时朔方军只需负责护送和开市就好。”

    李光弼听罢,忙不迭的点头道:“但有所需,令史只管吩咐。”

    送别宴结束之后,周钧跟随范监军的队伍,一路南下。

    到了三月底的时候,一行人终于看到了长安城的轮廓。

    回来了!

    终于回到长安了!

    满脸风尘、衣着污损的周钧,瞧见远方那座矗立在大地上的雄伟都城,一瞬间心潮澎湃,眼睛也有些湿润。

    队伍行至金光门,范吉年颤颤巍巍的从马车中走了下来,在周遭人的注视下,一边哽咽一边摸着城门的砖石。

    周钧倒是能明白他的心情,只不过这样停留在城门,徒引他人关注,也不是什么好事。

    好不容易将范吉年劝回马车,周钧跟着车队,沿着长街行至安上门。

    入了安上门,范吉年要入宫去面见圣人。

    而周钧则要带着俘隶阚册,先去往都官司中述职。

    入了都官司的廨堂,程主事瞧见周钧,居然一时之间没认出他来。

    再反复确认之后,程主事终于喊出了周钧的名字。

    只听程主事笑着说道:“一别半载,走时还是个俊俏小郎,回来却成了雄壮之士。”

    周钧摇头苦笑,又朝程主事问道:“徐郎中和韦员外呢?”

    程主事:“徐郎中在宫中,韦员外去了大理寺,这两日怕是都不得回。”

    周钧点点头,又看了眼自己带来的俘隶阚册。

    程主事说道:“这些公文,你我先交接录册,再过些时日,某就要外放泗州了。”

    周钧闻言一愣,开口问道:“程主事要去泗州?”

    程主事:“泗州本就是某的家乡,此番回迁,也算是荣归故里了。”

    周钧不解:“程主事倘若走了,那都官司这里……?”

    程主事朝着周钧笑了笑:“周二郎护得监军、出使回纥的功绩,如今在皇城之中,可谓是人人皆知了。”

    周钧略微思考,顿时恍然。

    程主事此番从长安外放至泗州,怕是朝中有意为之,为的就是给自己腾出升迁的位置。

    想到这里,周钧面露尴尬,想向程主事说些什么。

    后者见状,笑着说道:“二郎莫要多虑,这长安虽然繁华,但哪里又比得上某的家乡呢?此番回得泗州,某不觉失落,反而自幸。”

    周钧听了,心中稍安。

    与程主事交接了文书,周钧先是告了两天的假,接着收拾好东西,便出了尚书省,去往长安城的家中。

第132章 门户之见

    驻步于家门前,周钧深吸了一口气,接着用力扣响了门板。

    门房的仆役开了门,瞧见周钧,先是不敢置信的揉了揉眼睛,接着扯起嗓子大喊了一声:“小郎君回来了!”

    片刻间,整个宅子都热闹了起来。

    在书房中写着字的周定海,第一个冲了出来,快步走到周钧面前,上下打量了一番后者,接着大笑道:“黑了些,也壮了些,好!这才是吾儿该有的模样!”

    紧接着,周钧之母罗三娘也赶了过来。

    看见周钧的一刹那,罗三娘眼泪止不住的流下,口中只是说道:“漠北蛮地,天寒地冻,缺衣少食,苦了钧儿。”

    周定海闻言不乐意的说道:“男儿志高,岂可沉于安逸?出去见识一番,这是好事。”

    罗三娘先是拉住周钧,仔仔细细检查了一番,见他身上的那些寒疽和伤裂,泪水更甚,又闻得周定海的言语,不由哭骂道:“你这夯货!岂不闻战场凶险,刀剑无眼!自家小郎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悔恨便是迟了!”

    周定海见罗三娘发怒,只是摇头叹气道:“妇人溺宠,终究会误了前程。”

    说完,周定海便转身离开了前庭,去了书房。

    周钧先是好言相劝,止了罗三娘落泪。

    接着,他看向左右,开口问道:“阿兄人呢?”

    罗三娘一愣,朝周定海离去的方向看了一眼,接着便拉住周钧朝中堂走去,一边走还一边说道:“钧儿随我来,有事要问你。”

    周钧将随身的行囊交给下人,跟在罗三娘的身后,一头雾水的来到中堂。

    刚一坐下,罗三娘就直接朝周钧问道:“则儿与那市井妓虞珺娘的瓜葛,你可知晓?”

    周钧迟疑片刻,终是点了点头。

    罗三娘气急道:“既然知,为何早不与阿娘说?”

    周钧:“兄长去年备着秋闱,倘若说了,怕惹来怨怒,坏了大事。”

    罗三娘听了,细细想想,觉得周钧此话倒也在理,便没有再埋怨什么。

    周钧问道:“莫不是秋闱之试,生了变故?”

    罗三娘摇头道:“则儿桂榜有名,却是中了举人。”

    周钧闻言喜道:“兄长中举了?此乃天大的喜事,阿娘为何面有忧虑?”

    罗三娘叹了口气:“则儿中举之后,便回家与我和你阿耶言道,想要娶妻。中举一事,原本我们大喜过望,又闻得则儿想要娶妻,更是乐事。却不料,则儿想要娶一市井妓为妻。”

    周钧听到这里,大概也能猜到后面发生什么了。

    果然,罗三娘继续说道:“你阿耶大怒,直言则儿败坏门风,不为人子。则儿也是痴愚,直言倘若娶妻,除了那虞珺娘,别的女子不作他想。”

    “盛怒之下,你阿耶取来棍棒,将则儿打了一通。”

    “则儿挨了打,离家出走,至今已有月许,却是音讯全无。”

    听完罗三娘的话,周钧也颇有些头疼。

    他清楚大哥周则想要娶虞珺娘为妻,父母这一关怕是很难过去。

    但是,让周钧没想到的是,双方冲突爆发的如此突然,居然以周则离家出走来收尾。

    劝慰了罗三娘几句,周钧告诉她,会去找寻周则,并劝他回来。

    与母亲说完话,周钧看了眼窗外,见天色尚早,便开口说道:“都官司放了几日假,我打算回灞川一趟。”

    罗三娘怔道:“现在就走?”

    周钧:“现在就走。”

    罗三娘:“不如吃些膳,睡一夜,再去也不迟。”

    周钧摇头道:“此次北行视事,得了东家之托,如今回到长安,自当尽快禀报才是。”

    罗三娘见劝不动,只是应了周钧。

    后者又去书房陪周定海说了会话,便回厢房换了身衣服,最后从门房取了马,向着灞川的方向一路赶去。

    另一边,永宁坊,萧府。

    当下是三月尾、四月头,庭院的角落里仍能见着白霜,但青青草枝、蔓蔓藤蔷却也悄然而现。

    天空中,屋檐下,雀鸟鸣叫,罗影翩翩,仔细看去,只道是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

    两位妙龄女子,一着青兰,一着绛红,在院中正唱着戏文。

    只听青衣女子唱道:“玉容深锁绣帏中,西没东生谁与共,离恨千端,闲愁万种。”

    红衣女子本想随唱,终是笑了场,瞧见青衣女子面有不虞,便解释道:“阿姊扮着这崔莺莺,唱的可真是好,只是我实在演不来这张生。”

    青衣女子放下手中的唱本,刚想开口,却听见廊寰里传来了婢女的呼声:“大娘子、二娘子,主家正寻你们呢。”

    二女闻言,应了一声,便一起走向中堂。

    入了堂中,只见正位上,坐着一对中年男女。

    中年男子正是兵部主事萧宸,而那女子,则是他的妻子萧郑氏。

    青衣女子和红衣女子向父母见了礼,又道了安。

    萧郑氏对青衣女子开口说道:“清婵,上元节花灯那日,你也见了那裴五郎,可有中意?”

    闻得此言,萧清婵欲言又止,面有迟疑。

    而那红衣女子见状,直言不讳的说道:“阿娘,那裴五郎年前刚刚丧了偶,论岁数都与阿耶相仿,让阿姊嫁过去,岂不是推她入火坑?”

    萧宸闻言怒道:“萧璎珞!”

    萧璎珞连忙垂下头去,虽然再也不敢顶撞,但嘴里还是在小声忿怨。

    萧郑氏见状,看向丈夫为难的说道:“那裴五郎,的确年岁长了些,裴家那边,要不……先缓缓?”

    萧宸看向萧清婵,见她面有戚色,叹了一声:“先缓着吧。”

    出言让萧家二女先行离开,萧郑氏小声对萧宸说道:“阿郎可还记得昨天言语的那人。”

    萧宸一愣:“何人?”

    萧郑氏:“昨日放廨归宅,阿郎与妾身言语的那周令史。”

    萧宸恍然:“周钧,周衡才。”

    萧郑氏点头道:“对,对,就是他。阿郎昨日言道,那周令史护得监军,又出使回纥,却是立下了大功。”

    萧宸看向妻子,开口问道:“说这些做什么?”

    萧郑氏:“那周衡才,先前来过,只说想要娶清婵为妻。妾身当时见他身份低微,只当是闲话,便没放在心上。”

    “如今,他立下大功,日后怕是出头有望。而清婵也已过了双十,这婚事总这般拖下去,也不是办法。不如……”

    萧宸面色一沉,冷声说道:“不如什么?”

    萧郑氏见丈夫肃然,不由心中一凛,便不敢再往下说。

    萧宸见妻子面有惧色,也是不忍,面色有所缓和,开口说道:“当初周衡才登门求亲,倘若许了他清婵,如今他立下大功,那便是一段佳话。”

    “但萧家已经拒了他之所求,当下又请许嫁女,外人见了,只会道萧家避凉附炎、如蚁附膻。”

    停顿片刻,萧宸又沉声道:“再说了,那周家乃是奴牙,身贱位轻,市侩媚俗,岂能迎我萧家女过门?此事就此打住,休要再提。”

第133章 游子归来

    骑着快马下了官道,当周钧行在灞川小道上的时候,周遭的一切让他有些意外。

    原本只是用来填平坑洼的那段火泥路面,如今已被延长加铺,几乎已经覆盖了整条小道的一半路程。

    路上,再也不见杂草丛生和乱石嶙峋,有人平整清理了道路两旁的土地,栽种了不知名的花木。

    初春之际,花木上发出些许嫩芽,瞧着格外的生机盎然。

    骑马再向前行着一段,周钧终是来到了灞川别苑的大门。

    原本破旧不堪的宅门,已被推倒重建。

    红漆栎木的大门,可供双乘通行,青瓦灰砖的院墙,正是气势恢宏。

    周钧翻身下马,左右看看,心中惊奇。

    才不过离去半年,这灞川别苑已经焕然一新,有了一番新的气象。

    门房里歇着一位老部曲,周钧定睛看去,对方与他颇熟,正是仇邕。

    仇邕转头看见周钧,愣了片刻,接着连忙站起身来,朝后者问道:“来者可是周二郎?”

    周钧笑道:“还能有谁?”

    仇邕大笑着走过来,拍了拍周钧的胳膊,开口说道:“到底是战场上走过一遭,眼神、气质、身板不似从前了。”

    周钧轻轻点头,又问道:“灞川这里,一切都好吧?”

    仇邕侧开身,笑着对周钧说道:“二郎进去瞧了便是。”

    周钧将马缰交给仇邕,深吸一口气,踏进了灞川别苑的大门。

    一进大门,只见苑中,无论宅院、甬道、场院,皆被修葺一新,再也不见破损落乱,只有了当年唐皇别苑的七分风采。

    周钧行在外苑里,往来人群皆看向他。前者容貌依稀从前,但变化不小,众人称呼之间有些犹豫。

    终于,屈家大郎屈朝礼,壮着胆子上前问了句:“周二郎?”

    周钧笑着点点头。

    屈朝礼睁大眼睛,大喊了一声:“真是二郎!”

    闻得此言,别苑之中的众人,兴高采烈的聚了过来,纷纷向周钧问好。

    周钧一一还礼,又说了些话,最后只得道,要去先见过庞公,众人才作罢让路。

    收拾了一番衣装,周钧顺着中道,穿过苑门,来到中苑,又到了庞公小院的门口。

    在院子里承着暖阳、正在缝补衣服的玉萍,瞧见周钧,一瞬间呆在了原地。

    在确认一番之后,玉萍连忙起了身,口中直说道:“二郎回来了!”

    屋内先是沉默,接着传来一声喊:“快快让他进来!”

    周钧向着玉萍拱了拱手,接着跨入堂门,又入了书房。

    坐在轮舆上的庞公,看见走进门的周钧,面色激动,嘴角含笑,只是说道:“回来便好,回来便好!”

    周钧向庞公躬身行礼,刚想开口述说漠北之事。

    后者伸手先止住了前者,接着出言让他坐下,又使玉萍送来了清水和蒸饼。

    一路赶来,的确没怎么吃喝的周钧,此时肚中已是饥渴,向庞公歉了一声,便大口喝水,大口吃饼。

    不多时,一壶清水下肚,几张蒸饼入口,周钧总算是感觉好了一些。

    就在这时,得了消息的殷大荣,急急的进了书房。

    瞧见周钧,殷大荣先是绕着他看了一圈,见前者无恙,便松了一口气,开口说道:“早先得了吉年的信,说是去时路上遇见了刺客,咱家这一颗心可都要跳出来。后来,又读到周二郎临危退敌,便才安心下来。”

    周钧向庞公和殷大荣拱了拱手,将漠北之行统统道来。

    从长安出发,又到绥州遇刺,再到出使回纥,最后北伐突厥。

    周钧全部说完,用了小半个时辰,听得庞公和殷大荣感喟连连。

    庞公看向周钧说道:“原本只想着将你送去朔方,匀些功赏,将来也好搏个前程。却不料,还是低估了二郎之才。”

    “荡平突厥,霍清北狄,宫中有传闻,欲论功行赏。但是那赏赐的功文,怕是要等到突厥献俘之后,才会发放。”

    “不过,二郎入流内,再领主事之职,已是定数。”

    周钧想起先前程主事对他说的话,只是应了一声。

    庞公又说道:“去岁八月,二郎去了漠北,今日方回。这半年里,长安城内暗潮涌动,党伐日盛。”

    “刑部尚书裴敦复的旧部程藏曜、曹鉴触犯刑法,裴敦复托人向御史大夫裴宽说情,裴宽不允,裴敦复深恨之,便寻机使杨家进言于圣人,言裴宽擅权。”

    “圣人下旨,将裴宽贬为睢阳太守。”

    周钧一边听一边点头,心中暗道,在史书中,裴敦复得了李林甫的唆使,花五百金买通了杨玉环的姐姐,使外戚进了谗言。圣上李隆基深信杨家,便下旨贬谪裴宽。

    庞公又道:“李林甫又向圣人进言,称裴敦复战功赫赫,留在长安未免屈才,当出为岭南五府经略使。”

    “岭南乃瘴疠之地,裴敦复不愿上任,逗留不赴。李林甫又参裴敦复逗留之罪,使其被贬为淄川太守。”

    这一段史书中倒也是有,但周钧一直不大明白,裴敦复帮助李林甫构陷了裴宽,按理来说,他应该算是李林甫的党众,为何又会被设计遭贬呢?

    见周钧面露疑惑,庞公说道:“裴敦复构陷裴宽,并非尊李林甫之命,不过睚眦必报而已。”

    “更何况,裴敦复妻家与韦氏有旧,李林甫忌惮之,自当使其落贬。”

    周钧也明白了,李林甫当初只是将裴敦复当做一枚对付裴宽的『伏子』,一旦裴宽遭贬,远离长安的政治中心,那么裴敦复这枚伏子就没有任何利用价值了。

    庞公又道:“裴敦复被贬淄川,刑部尚书一职空缺,李林甫向圣人进言,欲迁陕郡太守韦坚而入。”

    说到这里,庞公停顿片刻,朝周钧问道:“韦坚乃是太子的妻兄,本是李林甫的政敌,李相却升迁其为刑部尚书,二郎可知为何?”

    周钧一边回忆史书,一边分析道:“韦坚身为陕郡太守,于天宝元年,督民夫疏通广通渠,又于长安城东、长乐坡下、浐河之滨的望春楼旁,开凿湖泊,与漕河相通,并将河水引入湖中,名曰广运潭。”

    “河运毕功,韦坚请圣人又文武百官登望春楼观漕运。圣人见盛景大喜,擢升韦坚为三品左散骑常侍,又兼江南、淮南租庸、转运、处置等使。”

    “一时之间,韦坚手握江淮财政,权势无两。”

    “某猜测,李林甫此番向圣人进言,迁韦坚为刑部尚书,明面是升迁,实地是夺权。”

    庞公又微笑问道:“夺的是何权?”

    周钧:“财权,倘若说的再细一些,便是江南、淮南租庸、转运、处置使之权。”

    庞公拍手笑道:“二郎大才。”

    殷大荣在一旁摇头苦笑:“这官场里的弯弯绕绕,也只有你们这些八面玲珑的心思才能吃透,咱家只是两眼一黑。”

    庞公说道:“韦坚做了刑部尚书之后,与太子走动频繁,又向李适之李相递了刺贴,摆明了自己太子党的身份,矛头隐约正对着李林甫。”

    “李林甫曾手书于咱家,言明当今朝局的形势,又说想来灞川一游。”

    周钧一愣:“李林甫要来灞川?”

    庞公:“裴宽才被贬至睢阳,如今又多了个韦尚书,想来李林甫当下也是头痛。”

    周钧点头,李林甫如今面临的压力,的确不小。

    与庞公和殷大荣说了一会儿话,周钧见天色渐晚,便告辞出了院子。

    走向外苑那个属于自己的小院,周钧的眼前,慢慢浮现出那个倔强而又倩丽的身影。

    也不知道,她如今怎么样了。

    抱着这样的疑问,周钧走到自己小院的门口。

    先是走入院门,周钧见四下无人,便清了清嗓子,说了一句:“人呢?”

    只听厢房里传来一声女子的惊呼,跟着就是一声器皿被碰倒的声响。

    紧接着,一股黑烟从厢房中飘了出来。

    见状顿感不妙的周钧,一个箭步冲进厢房,正好与走出来的画月,撞了个满怀。

    周钧低头朝怀中瞧去,只见画月的脸上、衣服和手脚都是烟灰。

    画月抬头看向周钧,只是笑着问道:“回来了?”

    见画月安然无恙,周钧松了口气,也笑了起来:“回来了。”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3086/ 第一时间欣赏大唐奴牙郎最新章节! 作者:夜尽长所写的《大唐奴牙郎》为转载作品,大唐奴牙郎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唐奴牙郎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唐奴牙郎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唐奴牙郎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唐奴牙郎介绍:
社区民警许啸的灵魂,穿越至大唐奴隶贩子周钧的身上。
爱岗敬业的小民警,利用社区沟通技能和现代商业模式,
将奴隶贩卖这份令人不齿的工作,打造成了一条美丽而又闪亮的产业链,
真正实现了“一人为奴、全家光荣”的宏伟人类目标,成了整个大唐乃至世界的一道奇葩而又靓丽的风景线。大唐奴牙郎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唐奴牙郎,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唐奴牙郎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