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战国霸天下TXT下载战国霸天下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战国霸天下全文阅读

作者:石慌     战国霸天下txt下载     战国霸天下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088章:齐国老将

    ——

    大为高兴的楚怀王也觉得屈原说的有道理,苏秦数的话虽然让他非常受用,但楚怀王这个人看上去有些憨厚那是因为他是楚国刚即位不久的新王,不及老辣的秦惠王和齐威王,也不及他老子楚威王,但楚怀王绝对不傻。

    屈原如此一说,楚王便当作没听到一般不做任何评论,一语不发的享用美味。

    末了,苏秦向楚王一拜首,真挚的说道:“楚王容禀,左司徒之言亦是情理之中,然苏秦所言不敢说是肺腑之言,但我主对楚王胸襟和气度的敬仰却是做不得假。”

    “哦——?”楚王侥有兴致的看向苏秦。

    “诚然——!”苏秦看向屈原说道:“天底下没有拱手相送的买卖,只不过我卫国愿与楚国交好实乃互惠互利,如今我主派外臣为楚王献策在先,实乃以正诚心,我卫国国小势弱,魏梁亡我之心不死,故我主是想要从楚王这里借一借楚国的气势以震慑魏国,保我之国不被魏梁觊觎,仅此而已,若魏国今后行的持强凌弱之事而攻打卫国,楚王要是能够从中调停,为卫国做主,我主定当感激不尽!”

    “原来如此!”楚王一听苏秦的解释连连点头,心中不由得喜笑颜开,顿时感觉楚国的强大是实实在在的,更是看得见的。楚国的威仪更是远播中原了啊,瞧瞧这不卫国就来巴结我大楚来了,出了事情希望让寡人为他做主,这不是看中我大楚国的强大是什么?

    这是祥瑞的征兆啊,楚王心中非常高兴,旋即转而客客气气的面色说道:“先生这是说哪里话,卫侯代你献策于寡人,这个情寡人记着了,至于三晋……”一说到这里,楚王的面色顿时很不爽,苏秦并不感到意外,楚国与三晋的恩恩怨怨足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楚国与晋国争霸中原的时代去了。

    楚王自然是继承了楚国的传统,对于三晋也是敌意甚大。

    “三晋不足为虑,先生归国之后务必将寡人的话转告卫侯,卫国无忧,有寡人和楚国给卫国、卫侯壮胆,三晋岂敢有觊觎之心?不足为虑也。哈哈哈~~~!”座上的楚王紧接着便展现出一股大国君主的豪迈之气。

    “外臣先代我主敬谢楚王,苏秦定当把楚王的交代话如实转呈我主!”苏秦连忙长身一躬,展现一副大喜的面色仿佛是情难自己,楚王见状非常高兴。

    在外人面前装逼果然是一件特舒爽的事儿。

    “哎——!先生大可无需多礼,有道是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既然先生献妙计于寡人,寡人若坦然受之而无所为,岂不是失礼了?”座上的楚王一副大皱眉目,连连罢手说道,心里却是大为高兴。

    “楚王之王者风范,外臣感佩之至,天下诸王无出其右而,然哉——!然哉——!”苏秦再拜首而说到,言语间无不带以感慨惊叹的语气。

    哪国的王都极爱面子,爱听下属拍马屁,更爱听外人拍马屁,更尤为看中他人的评价。

    显然,投其所好的苏秦已然深受楚王的欣赏。

    这一日,苏秦得到了楚王的热情招待,更是被奉为楚国贵宾以礼待之,苏秦在楚国的几天时间内,年轻的楚怀王几乎每天都把苏秦召进王宫喝酒吹牛逼,楚王竟是越来越喜欢苏秦了,绝对太他的脾气了,甚至想要挖卫峥的墙角,以至于豪爽的许诺拜苏秦为客卿,位列亚卿而请他留在楚国。

    苏秦一句“忠臣不事二君”很果断的拒绝了楚王的橄榄枝,楚王一听非但不喜反而大赞苏秦君子作为高风亮节。

    ……

    楚地江南。

    在楚国郢都留了几日时间的苏秦于第四日启程离开鄢郢之地而来到江南,江南之地即后世的徐州境内,时下的江南之地有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便是齐国名将亦是战国名将田忌盘踞于此。

    田忌遭到邹忌陷害之后逃亡楚地被楚威王封于江南之地,所以素有江南君的别称。

    齐国大将田忌是战国时代的名将中被后世轻视的一个人,田忌戎马一生,不但骁勇善战,知人善用,更是宽宏大量,是齐威王初期齐国的中流砥柱,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田忌,齐国的霸业就不会那么顺利。

    因为没有田忌,就不会有孙膑事齐,仅此一点足以道明。

    只可叹的是,一代忠臣良将流亡异地而落得个如此寂寥下场,不免令人感慨。

    “主公,门外有一人自称来自中原,说是主公故人,欲求见主公。”

    田忌府邸的家仆来到庭院秉承,九曲回廊之上一站立着的背影,面额之上掩饰不住的皱纹以及头上生出的华发让他颇显寂寥,此人便是齐国大将田忌,如今被楚王封为江南君的田忌在这里过上了富贵闲人的日子。

    家仆口中所谓的故人正是苏秦,来江南之地与田忌见面是他此行的最后一程,结束之后便顺道返回中原朝歌复命。

    “中原故人?”站在回廊上的田忌将手中的鱼料一点一点抛洒在了湖中,目光始终盯着水中鲦鱼,自言自语说道:“呵呵——!田忌何时还有中原故人?”顿了顿,再抛洒一些鱼料,头也不回的说道:“请他进来吧。”

    不一会儿,苏秦在府中家仆的带领下来到了庭院,看到回廊之上的人时不时的对着湖中鲦鱼倾洒鱼料,苏秦见此情此景心中不免微微叹息,漫步走向田忌之时,忽而慨然叹道:“遥想当年齐魏中原争雄,田将军骁勇善战,连号称战必胜、攻必克的一代名将,不可一世的庞涓不但屡败于将军之手,马陵道一战,庞涓竟是折戟于此,老将军之名声震天下!苏秦想不到昔日叱咤风云之齐国大将军竟是偏居一隅而虚度年华,何其惜乎——!”

    原本机械式反复向湖中抛洒鱼料的苍老之手忽然顿在了半空,苏秦这一番话触动了田忌的心弦,不免回想起了二三十年前的光景,俯视湖面的一双沧桑目光忽然涌现了一股豪气,那时候田忌是何等的意气风发,齐国座下第一大将,齐魏争雄中原之际也是田忌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亲率齐国大军三战三胜,以“齐之技击”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魏之武卒”,田忌之名也因此威震天下。

    然而盛极必衰,田忌在一生当中最辉煌的时刻跌落了神坛,以至于流亡楚国,不免令人唏嘘可叹。

    “阁下是何人,在田忌的印象之中似乎不曾有过足下这么一个年轻故人。”收起当年思绪的田忌,凝固在半空中的手又动了,未见其人只闻其声便判断出了苏秦是一个年轻人,顺手抛洒预料,而他的内心也再度平静下来,如之前那般毫无波澜。

    见此状,苏秦不语一笑,走到了回廊之上,站在田忌旁侧随之一同望着湖中鲦鱼,只见苏秦长叹一声,似是自言自语又似说与田忌,慨然而道:“能有幸得知老将军大名实乃得益于苏秦之恩人,恩人曾说,齐国大将军田忌于他有知遇之恩,故尽心尽力辅助之以报知遇之恩,他料定老将军会功高盖主,难免给了小人有机可乘,可惜老将军不听之……”

    苏秦盯着湖面带着一副慨叹自语自论时,身边的田忌闻此一言身心不由自主的微微颤动了一下,旋即陡然转身,双目直直的的注视着旁侧的苏秦,后者似乎有所感觉,回望田忌,而田忌连忙问道:“足下所言之恩人,可是孙子孙膑先生?”

    ……

第089章:游说之道

    ——

    田忌能取得巨大的成就,很大程度都与孙膑有关,两人也是彼此相互依赖而成就了一番功名伟业,流传千古。

    听到这番话的田忌再也无法保持一颗平常心,又连忙问道:“这位先生,孙子可还安好?先生是孙子何人?”

    “孙子对苏秦有知遇之恩!”苏秦谎称回道,不管说的真假田忌听闻确深信不疑。

    “恩人何去何从,苏秦亦不知所然,离别之际苏秦为报恩人知遇之恩,故求谓之有何事不得了却,苏秦定当竭尽所能,孙子说这辈子最大的遗憾便是不能帮助田老将军度过那场危机,老将军于孙子亦有知遇之恩啊——!”

    “孙子何故如此,田忌岂是挟恩图报之人?”田忌不禁叹息的说道。旋即将手中的鱼料全部抛洒而至,紧接着对苏秦态度大转,伸手请示道:“先生请,田某招待不周,多多包涵!”

    “老将军言重了,请——!”苏秦微微一笑,同时伸手请道。

    两人很快来到了亭台之内,家仆带来席垫和酒水,两人席地而坐,双双对望而谈,只见苏秦说道:“孙膑先生于苏秦有知遇之恩犹若老将军于孙膑先生亦有知遇之恩一般,恩人不求回报但蒙恩不报者不是君子风范,苏秦知道孙膑先生毕生之遗憾所在,故今登门拜访老将军亦希望不让孙膑先生抱有遗憾,亦是苏秦报答孙膑先生的知遇之恩。”

    “阁下这是……”田忌大惑不解的看向苏秦。

    “苏秦愿力助老将军重返齐国庙堂——!”苏秦瞬即将他在楚国的事情与田忌略说一二,末了又补充道:“苏秦已然说服楚王帮助田老将军洗刷冤屈,只要老将军点头,不日便可启程归国!”

    末了,苏秦目不转睛的看向田忌静等他的回话。

    “唉——!”不料田忌忽然摇头叹息,道:“先生好意,田某心领了,然田忌二十余载于此江南之地,早已心灰意冷,更不复当年,垂垂老矣,力不从心而,尚能饭否?故无意返齐。能在此地安度余生,过上一段富贵闲人之生活,田忌此生足矣!”

    田忌逃亡楚国之后二十多年碌碌无为,有锐气也被磨平了,的确已经心灰意冷,如他所言一般,只想安度晚年,除此之外别无他求。

    苏秦见田忌这般,知道想要说服田忌还需要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施以攻心之计的方略,心中一动苏秦说道:“田老将军老当益壮,何出此言?更是君子坦荡荡,不与小人以争之,苏秦钦佩。然老将军或许不知,苏秦来楚国之际已然得一消息,老齐王年迈,如今抱恙不得理政,恕苏秦无礼,如今齐国之庙堂有动荡之乱象,若老齐王仙逝,新王不足以巩固朝野,重塑君威之际正急需如老将军这等德高望重之人的鼎力支持方能止内乱不现于齐国啊。”

    田忌始终一语不发,但目光确有所变幻,苏秦见状乘热打铁的说道:“老将军如今流落他国,确不是齐王之错,更不是老将军之错,错在小人作梗。时过境迁之际是是非非多说亦是无事于补,然则不论如何老将军终究是齐人啊,苏秦敢问老将军难道真的想要从此在这异国他乡安度余生?”

    此话一出终于触动了田忌内心深处的那根心弦,流亡楚地二十余年日夜无不思念故乡,如今更是成为了一个垂垂老者,虽然在楚国备受楚王礼待而衣食无忧,可人这个东西越是老了就越念及故乡,落叶归根、魂归故里的心里情结每况愈盛。

    “落叶归根,魂归故里……田忌余生若能得偿所愿,死而无憾矣——!”

    看着田忌仰天闭目的叹息之言,苏秦心生慨叹之余不免一喜,知道田老将军终是动了恻隐之心,这是皆大欢喜的事情,一代名将客死异地,岂不悲乎!

    于他有利,于己亦且有利,如此甚好——!

    ……

    苏秦凭借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终于说服了田忌老将军重返齐国,田忌踏上了前往楚王城郢都的路上,苏秦早已在郢都与楚国交代好了相关事宜,接下来送田忌重返齐国便由楚国全权负责,毕竟这是有利于楚国的事情,苏秦也不担心楚国会怠慢,齐国好歹是当今天下的东方霸主,楚国也在和魏国打仗,这个强力的盟友不能生变。

    此番行程圆满结束,苏秦也择道返中原,回朝歌复命。

    任何一国的变法图强都需要一个客观的内外环境,不是说变就能变,更不是说一变就能成功,来自内外部的阻碍都有可能让变法图强的举动付诸东流,对于这点卫峥看的很清楚。卫国的地理位置处于中原天下居中,没有秦国那等尽占地理优势的条件,在这种客观劣势的条件下若贸然变法必然被四面强敌的任何一个阻挠之下,非但变法失败,甚至国灭都有可能。

    然而即便是如此恶劣的大环境,在卫峥和苏秦两人借助天下大势的敏锐洞悉力和精心谋划布局,硬生生的被他们创造了一个卫国千载难逢的变法良机,几乎是凭借人之力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壮举。

    即便是后世的史学家翻出这一页历史也不由得叹为观止。

    事在人为,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说的便是此刻的卫峥。

    随着时间的推移,田忌返回齐国、齐威王快不行了,这些因素将导致齐国内政动荡几年是必然的,新王即位之初若无国难则断然无暇顾及外部。

    未来的天下大势终于明朗,齐威王的死会致使齐国内部出现短期动荡而无暇顾及外部,魏国现在正被秦楚两国殴打而无暇顾及其他,秦国在文武二策双管齐下之际试图胁迫魏国与秦结盟也是忙的不亦乐乎,楚国也没有闲着。

    秦、齐、楚这三个大国其中两个都在忙活着,唯一有空的齐国随着齐威王渐渐不行而不愿生出是非,其余诸如韩国、赵国、燕国这些国家唯恐求个奄奄自保,韩国碌碌无为只求自保,韩国庙堂若能有如此洞悉力也不至于沦落到任人欺凌,赵国正在蓄势待发也是想积蓄国力、重振旗鼓,自然不会强出头,燕国地处北境之地,天高地远,中间还隔着个世仇齐国,鲁国、宋国没什么存在感。

    这天底下可以说是一片混乱,不但混乱,局势也是错综复杂,局势越乱越复杂对于卫峥而言越有利,卫国在混乱中趁势而崛起便是此时此刻。而今伴随着齐国内部乱象将至,这意味着对卫国变法崛起的最大阻碍,也是压在卫峥身上最沉重的一块石头暂时落下了,等齐国新王也就是后来的齐宣王稳定内政再次把目光投向天下之际,卫国变法应该也有三五个年头了,短短三五年对于想要崛起的卫国而言是生死攸关的当口,这足够让卫峥迈过崛起之路上的最关键一步。

    只要喘过了这口气,卫国从此便不再是他国说灭就能灭的国家了,齐国也不行!

    ……

    中原朝歌,卫宫廷府邸。

    啪——!

    卫峥狠狠的将手中的信报竹简甩在案几上而发出一声巨响,只见他猛然起身,眼睛迸发着精光凝视着前方一动不动,瞬即带着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来人。速传右丞相剧辛——!”

    再次低首俯瞰着案几上的信报,卫峥忍不住一阵咬牙而拳掌相击,案几上的竹简信报赫然便是苏秦快马传送回朝歌的,人未到消息先到,竹简信报之上只有苏秦亲自写下偌大的四个黑字:田忌返齐。

    ……

第090章:招贤令出

    ——

    田忌返回齐国了,齐威王不行了,齐国内部必定出现动荡,新王辟疆也就是齐宣王即君主位之后的第一件大事情便是稳定内部朝政,把所有的权力完成交接,天下间的任何一国新王与旧王交替莫不出现大大小小的动荡,小到庙堂动荡,大到举国动荡,小则几年,多则十余年都不是意外。

    这个时候齐国的新王绝对不会考虑对外的问题,加上老齐王的死,新王还要为其守孝一年,如今的齐威王奄奄一息的状态,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去,但卫峥却是知道威王薨于前320年,也就是两年后,换句话说这两年由太子监国也是全力稳固内部为上,不宜生事,加上新王即位在为齐威王守孝一年,再加上稳固内部朝野所需要的时间,等等客观条件,齐王至少五年之内不会考虑对外用兵。

    历史上也证明了这一点,第一次合纵攻秦的时候公孙衍也想要拉上齐国来个六国合纵攻秦,最后齐国却没有参与。

    并不是说齐国不想,齐国太想了,奈何自家老巢突然发生权力更替的变化,在稳固内部和对外扩张之上齐宣王选择了前者,最终齐国没有参加。

    卫国变法再也不用担心被人觊觎,终于可以安安心心的、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了!

    ……

    这一日,右丞相府上,汇聚百官群臣,此刻府堂之上所有人都在等待。

    “君侯诏令——!”

    哗啦一下,一双双目光回望大堂门外,只见左宫监双手捧着诏书小步快走而来,厅堂之上的剧辛闻声立即起身前来迎接,丞相府中的百官纷纷起身尾随在右丞相身后。

    手持诏书的左宫监看到近在眼前的剧辛,轻咳一声,道:“诸卿听诏——!”

    语毕之际,剧辛随同群臣百官纷纷席地拜首,左宫监缓缓打开诏书,而后宣道:“本侯诏书,昭告举国朝野臣民,卫国变法,今授右丞相剧辛为变法大臣,总领国政,肃正新政,举国同体,莫敢不遵!”

    宣召结束群臣齐身而起,剧辛郑重的接过左宫监的锦帛诏书,豁然转身举诏书而道:“辛授君命,伏惟惶恐,剧辛执法定当力不避生死,誓死护法。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自今日起,卫国变法正式开始!”剧辛环视众人一眼,立即下令:“如今一切准备妥当,传本相令,第一批法令快马加鞭传送至各县,法令一出,公诸于众,举国同行,不得有误——!”

    “都巡司监一部立刻动身,督查两郡各县推行法令之进展,任何抗法者、欺下瞒上者一律依法论处,不得有误——!”

    剧辛新设立的都巡司监一部虽无实权,但地位超然,有了这个部门的要员派发两郡各县,对于地方的震慑有着极大的作用。

    卫国变法从今年起正式拉开了开篇序幕,公元前322年注定是要被历史铭记的一年。

    经剧辛的命令一出,卫国的第一批法令已经开始陆续传送至各地,今天来到丞相府的臣工都是中层官员,是变法的第一批基层实施者。

    “右丞相——!”就在府中的臣工一批批领命而出之际,卫峥的贴身侍卫孟贲来到了这里,剧辛对他并不是陌生,“都领护卫有何事?”

    孟贲拜首而道:“回右丞相,末将奉君侯之命统领斗士营帐下八百甲士接受右丞相调遣,以慑抗法之辈并护右丞相安危。”

    剧辛闻言默默点头,心中慨然一叹,作为变法者他深知自己已然站在了卫国所有卿族旧贵的对立面上,被这些势力所憎恶,卫国的老世族怕是恨不得食他肉饮他血。

    好在即便如此,但有卫峥坚定不移的站在后面,卫国的老世族和旧贵势力有卫峥这个铁腕国君压着,只要有卫峥这座不可跨越的大山在,一切反对者都得蛰伏。

    朝歌,卫宫廷。

    卫国变法在剧辛的总领下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此时此刻的卫峥伏于案边,身旁的玖儿正在为其磨墨,初尝雨露的玖儿褪去了一些青涩而多处了几分艳丽。

    案几之上有一张锦帛,卫峥正聚精会神的书写着,脑海的思绪亦是不断。

    一场集权行动,卫峥清理掉了六卿,剩下的老世族大猫小猫两三只,方今卫国有能量的世卿贵族也就只有石氏一族,在雷霆万钧的集权行动期间,石氏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波及。

    如今卫国变法,不甘心的旧贵族都在等着石氏发出声音,但石氏如今蛰伏而莫敢不从,剧辛的变法雷厉风行,自然而然被视为领头羊的石氏闭不出户,其他人更不敢出头了,卫国的世族旧贵大感不妙却也不知如何是好。

    第一批法令当中的刑律同样拥有秦国相似连坐法,这条新法的推行将意味着亲族犯法不但不能庇护,知情者还要相互举发犯罪者,知情而不得隐瞒,否则便会遭到牵连而伏法,这样的新法重典没几个世族卿贵能受得了。

    乱世用重典,唯有以刑去刑才能震慑四方,让举国上下朝着一个方向、一个步调前进。

    乱世有乱世的法,盛世有盛世的法,因时而变才是公理。历史上的秦国一统天下之后,百姓因战乱已经苦不堪言,本当与民休息却还在行重典治国,其结果便是导致过于刚强而折腰,这样的错误卫峥自然会吸取秦失其国的教训。

    但现在的天下可不是一统的局面。

    “宫监何在——!”卫峥放下毛笔将拟定好的一道政令文章拿起来。

    “君侯!”左宫监闻声而来,卫峥将诏书提给他,同时说道:“即刻广发于天下,不得有误!”

    “诺——!”

    拟定的这道诏书是一简《招贤令》,卫峥清楚世间万物皆有两面性,凡事利害俱至,区别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而已。

    卫国变法在即,国内的卿族也死了一大半,剩下的即便是表面顺从心里铁定不会那么容易屈服,一来治国还离不开垄断人才的卿族,二来卫国的新法要了卿族的命根子,靠这群人在下面办事,虽然有强权铁腕压制他们不敢明面上心生歹念,但这样终究不是个办法。

    你卿族不满变法,暗地里阴奉阳违绝对无法避免的出现,但这点阻碍也不过是一时的,卫峥已然有了应对行动,天下这么多诸侯国,你不愿做官有的是人愿意来我卫国做官,你要是不干连头上那顶“乌纱帽”都要丢掉,等到那个时候才是真正的一无所有。

    尤其是等造纸术一出来,卿族们引以为傲的底牌至多五到十年后也将荡然无存。

    光是靠强权还不行,刚柔并进才是完全策略。卫峥一纸《求贤令》广发天下,唯才是举、唯才是用、不问出身。

    ……

第091章:得而必用

    ——

    卫峥不求能够召来什么治世能臣,更知道现在的卫国庙堂小也难以吸引什么大才,如今有苏秦、剧辛这些治国能臣足以,卫国真正需要的是中低层的官员,招纳一些他国的士子来卫国佐士也能掣肘平衡内部的老世族。

    等度过变法初期的这两三个年头,正式崛起之后再把造纸术推广出来,从此世族引以为资本的人才垄断地位将被打破。

    剧辛正在如火如荼的举国推行新法,而卫峥的一简《招贤令》广发出去,随着时间的推移传递到了列国士子的手中,同样也传到了齐国稷下学宫,方今天下列国士子大部分云集在齐国,尤其是在稷下学宫。

    卫国的《招贤令》一出,顿时在身处齐国的士子之间讨论不断。

    齐国临淄的一间雅楼之内热闹非凡,只见一个士子装扮的男子手持一份竹简,赫然便是来自卫国的《招贤令》,周围亦有不少同道中人齐齐望向他。

    手持《招贤令》书的士子盯着竹简上的内容为众人朗诵道:“……自古以来或受天命而开国之君、或一国中兴之主,莫不以得其贤人才子共治一国。昔管仲,桓公贼也,用之以兴邦国,致齐而始霸于天下;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吴起事魏而致秦人不得东向而出,事楚则三晋不敢南谋。若文俗之吏,需德行品质无可挑剔,十全十美俱至方为大才,桓公何以称霸诸侯?

    故,有治国用兵之术而或有负污辱之名,或有见笑之行、或有不仁不孝之举者皆不足道也。方今吾正急需用人,必唯才是用也,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吾必得而用之!”

    当《招贤令》的内容被那士子朗读一遍之后,雅间阁楼里的众位士子先是一阵愕然色变,众人面面相觑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震撼。

    “彩——!”“彩——!”

    紧随而至的是无数人连声喝彩。

    一众仕子纷纷争先恐后的要亲自看一遍《求贤令》中的内容,一看之下莫不惊叹、震撼以至于喝彩连连。

    只见有一士人当即起身面向诸位惊叹道:“卫侯求贤概不问出身,唯才是用、唯才是举。壮哉——!何其壮哉——!依在下之愚见,卫侯此《招贤令》比之当年秦孝公之《求贤令》犹有过之,更是开空前之壮举啊!”

    众人莫不连连点头表示同意,这绝对是一件大事情,卫峥这道《求贤令》一出简直破天荒一般的启用了新的用人制度,这道《求贤令》对于当代的士子而言是多么震撼。要知道在这个时代承袭下来的用人传统是取德而不取才,或者说是先德而后才。

    而卫峥这道《求贤令》明确的表示卫国“唯才是举”、“唯才是用”,也就是说只要你有才华就行,德行可以不问,甚至就连“不仁不孝”也没有关系,更拿出管仲、吴起这些治世能臣的先例,用其出生和德行用来证明:如果讲究太多,如果一定要求道德品行无可挑剔,那么齐桓公如果没有管仲,如何成就霸业?楚国如何能威慑三晋不敢南谋?

    所以,只要是有才干的,哪怕名声不好我卫峥该怎么用就怎么用。

    吾必得而用之!

    像卫峥这样的政令文章,春秋以来直到现在的天下战国,都不曾有过。典型如秦孝公的《招贤令》第一句也是说“修德行武”,显然也是表明先德而后才,即便说与天下贤才共享秦国也并没有说唯才是举、唯才是用,更没有说即便“不忠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便是“勿有所遗”、“吾必得而用之”的话。

    要知道,当今天下第一显学儒门一派便有一句名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一便是修身,修身说的便是修德行品质。

    对于在座的一众仕子而言,卫峥的《求贤令》实在过于惊世骇俗。

    更是对卫峥的魄力感到叹为观止。

    “荒诞——!”就在这时,忽然有一人大声冷哼,不由惹得一众惊叹于卫峥《求贤令》内容的士子们纷纷闻声音的源头望去,一看之下其高雅着扮原来是儒家的士子。

    只见那儒家仕子冷冷的说道:“如此求贤之政令,弃德行操守不问,唯才是举、唯才是用?何其荒谬哉!尽览小人于庙堂当道,令人不齿,如何能登大雅之堂?”

    显然,卫峥的《求贤令》非常不巧的又与儒家治国用人的主张背道而驰,儒家主张以德治国,德行天下,用人莫不先问德行,先看道义品质,小人即便有才也难登大雅之堂,断然不可用之。

    “呵呵——!”儒家的士子出来刷了一波存在感,但奈何儒家与天下诸子百家矛盾重重,如魏国一般喜欢到处树敌,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莫不贬低其他学术,儒家仕者忽然跳出来抨击,立刻便惹来他人反驳,只见一位士子面冷嬉笑,其穿着打扮看起来并不富裕,应该是个寒门书生。

    只见他瞥了眼那儒家士子,而后面向诸位侃笑道:“昔日稷下学宫百家争鸣之际,儒法之争始末,法家大师黎子曰:腐儒误国,何其至也,然哉!然哉(就是这个理)!”

    “你……!”一众仕子听闻莫不哈哈一笑,儒家得罪了不少人,喜欢看儒家掉面子的人大有人在,不少人更是大声喝彩叫好,莫不是一副唯恐天下不乱的样子,那儒家仕子不禁面红耳赤,欲语而不得。

    那场儒法之争简直是儒家挥之不去的噩梦,如今旧事重提实在听得耳目刺痛。

    那寒门士子书生不再理会那儒家仕子,而是面向众人又侃侃而道:“卫侯之胸襟,其一简《求贤令》便使天下鲜有人能及也,即便是比之秦国圣贤明君之孝公亦是犹有过之,岂是尔等腐儒能妄加诽谤而?”

    “诚如卫侯《求贤令》所言,晓誉为天下第一相之管子何以为桓公谋定霸业?三晋又何以不敢南谋于楚国?管子、吴起者,品德皆不足道也,侍奉一国或为其主谋定不世霸业,何以然?”

    “诸位,依在下之愚见,择事一国而掌一国公器者,不能为主分忧,不能造福一方百姓,惟空谈仁义德行而毫无才干,又何以治国?不过是庸人一个,身居其位则误国矣,何足论哉!”

    末了,满堂喝彩不断,显然那士子的言论说出了在座诸位的心声。

    “你你你……”那被嘲讽得面色涨红的儒家士子被说的无言以对,实在是羞愧不已,更没有孟老夫子的口辩之才,气急之下当即怒道:“匹夫竖子,何以相谋?何其荒谬!”

    留下这一句话便拂袖了去,再待在这里指不定还要被数落。

    “如黎子所言,儒家,表里不一,皆伪君子尔,不足道哉!”那士子看着儒家学士灰溜溜的离去之时还不晚最后来一记狠的。

    看儒家笑话已然成为诸子百家的一大乐趣,看儒家吃瘪诸子百家的士子没有不暗爽、不解气的。

    ……

第092章:两害取轻

    ——

    卫峥的一简《求贤令》广发于天下顿时在列国士子当中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天下列国的仕子莫不感到惊世骇俗,有趣的是看了卫峥《求贤令》的列国士子中,一些主修德行的士人对卫国“道德无用,唯才是用、唯才是举”的政令表示了强烈的反动情绪,尤其是以儒门一派的士子批判卫峥此举行的是奸雄作风。

    可以说是被批判的体无完肤。

    反对者批评、抨击的声音很多,但支持的声音同样很多,这些支持者基本上都是寒门出身,他们与之相反,而是毫不吝啬的赞叹卫国的国君用人不问出生。

    天下士子的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传入了卫峥的耳朵里,对此情况他倒也不在意,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深谙其道的卫峥自然明白支持者为何支持,反对者又为何反对。

    支持者莫不是寒门,显然,卫峥这道政令给了天下寒门出头的机会,更给了一些在德行品质上有劣迹斑点却胸腹才华,更想要建立一番功名的人成就功名的机会,如此,不支持反而没道理。

    反对者同样不例外,尤其是以儒家一派为代表,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念之下,岂不是说白学了?

    《求贤令》在天下士子之间引起巨大的反响和议论潮流也是在卫峥的意料之中,毕竟这是颠覆一个时代的观念,一时间难以接受也是在所难免,情理之中的事情。

    卫峥作为两世为人,自然不会古板的墨守成规而不知变通,此道《求贤令》所具备的利与害自然没有人比他这个当事人更清楚。

    利,便在于能够帮助他快速得到拥有才干的人助他治国,如今卫国变法正直当要关口,而且是要革了卫国老世族、旧贵族们的命。卫峥固然掌握了绝对武力,更是手腕铁血,老世族们明面上自然不敢反对,但总免不了阴奉阳违,行欺下瞒上的事情,虽然有法,但终究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

    这个问题不慎重看待,处理不好就可能让卫国的变法大策成为鸡肋,如楚国一般高不成低不就。

    法再怎么完善也不可能完美,只能尽善尽美,卫峥也不会低估老世族们的智商,总归会被他们装了空子而逍遥法外。

    究其根源不外乎老世族握着一张底牌,即他卫峥一个人和靠着剧辛苏秦几个人是治理不了一个国家的,即便有剧辛这些能臣,但不可能事事俱至。今后要是来个诏令出了朝歌城就是一纸空文,那就有的哭了。

    但《求贤令》一出,短时内完全可以让卫国老世族们引以为傲的底牌提前变的一文不值,要知道卫国如今变法推行的俸禄可是非常之高的,对于一些富有志向的寒门士子来说,俸禄待遇是次要的,能不能施展才华才是最重要的,如今卫国给了他们一个舞台,定然会趋之若鹜。

    如此一来,有外来客卿的辅佐制衡,老世族们焉能不尽心尽力?还敢阴奉阳违的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事情?欺下瞒上查出来了必然要论罪伏法!老世族们不就是自持他卫峥不得不用他们治理国家,但是有外来士子前来逐功名佐士卫国,你老世族做不了有人来做,不用你们照样能够把国家治理的好好的。

    显然,卫峥的《求贤令》最大的益处便是短时间内打破了老世族垄断官员的局面,给卫国变法保驾护航,不至于老世族们“罢工不干”就奈他们没辙。

    然而有利必然有弊,《求贤令》的弊端也没有人比卫峥这个当事人更清楚。

    弊,便是在于长期以往下去指不定便会出现篡乱这等大事,毕竟让一群有才无德的人身居高位,久而久之免不了就会膨胀,治世能臣转瞬之间也能成为乱世奸雄。

    对于这个利害,卫峥并不怕,只要在位一天,即便你是猛虎也得老老实实的卧着,怕的是你没有才干。

    德才兼备故人是最完美的,但如此高的要求能有几个人?需求又是多少?

    故,两害之间取其轻方才是至理。

    再说等以后普及纸张,完成初步扫盲大行动之后便顺势推行类似于科考选拔的用人制度,何愁无治国人才?

    ……

    石氏府邸。

    “唯才是举、唯才是用……”石老看着手中的竹简赫然便是卫峥广发天下的《求贤令》,这石老头盯着《求贤令》的内容喃喃自语,一旁的石更席地而坐,只能默不作声。

    末了,见石老把竹简丢于案几之上便久久不得言,石更见状终于忍不住,便是带着一脸愤恨绝望的表情说道:“如此《求贤令》一出,我等老世族还有何翻身之地啊?”

    “卫国,竟是出了一个史无前例之君……”座上的石老望着案几上的竹简似乎有些失神,人老成精的石昊怎么可能看不出这道《招贤令》是冲着他们这些老世族而来的,简直犹若釜底抽薪一般令人绝望。

    今后还有谁敢不从?还有谁敢不作为?还有谁敢欺下瞒上而乱法?

    原来君侯压根就没有奢求老世族们会屈服于变法,也对,要是连这一点都看不出就不是那个卫国上下莫敢不从的铁腕国君了。

    原来他料定卫国一旦推行变法,定然会有老世族从中作梗,庙堂之上不行,那么庙堂之下朝歌都城之外的在地方总归要老世族的人去治理吧?只要身居其位,便能有所图谋,来个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但《招贤令》一出,更是空前颠覆天下士子观念的招贤令,唯才是举、唯才是用的政令,还会担心吸引不到人才来卫国?

    在朝有一国之君的赫赫威仪,群臣莫敢不从,如今在野又有外来客卿进一步挤压他们老世族的生存空间,根本就没有给他们老世族一丝一毫的反击机会啊。

    “父亲大人,不能再这么下去了,否则我等老世族的富贵命真的就要亡的一干二净了。”石更忍不住说道,见石老一阵木讷,石更忽然眼眸闪动,低声说道:“如今他搞得卫国上下怨声载道,不得其心,人人怨气不断,若我等老世族合力而为大举其事……”

    说时迟那时快,就在石更说到一半之际,石昊猛然怒瞪而来,竟是直接抓起案几上的《招贤令》狠狠的砸向自个的亲儿子,猝不及防的石更额头上顿时生出一个大包,“哇”的一声抱头大叫。

    只见石昊平举着苍老的手臂指着石更,颤颤巍巍不止,怒喝道:“蠢——!”

    ……

第093章:石氏不出

    ——

    “父亲大人……”石更顿时又怒有委屈。

    “愚蠢至极——!”石老这次是真的怒极至心,只见他指着石更怒道:“你想要把整个石氏置于死地?”

    “如此蛰伏,我石氏生存之地名存实亡,又如何是好——!”石更忍不住顶撞了一句,顿时又低下了头目。

    “你……”石老见他敢公然顶撞,顿时气结不已,本就年老几经气急攻心,许久过后便是摇头不止,喃喃的说道:“竖子而,不可教也!”

    “父亲大人……”

    “住口——!”石老顿时怒喝道:“孙氏一族覆灭几时?你便尽数忘矣!”

    “更儿还不明白吗?”怒极之后的石老长叹一声,娓娓而道:“卫国这一朝国君,万万不可忤逆之,如若不然其下场必定如那孙氏一般身死族灭啊。”

    “父亲大人的意思是……”石更一听,一手摸着额头上凸起的大包顿时停了下来。

    显然,石更虽然不如他老爹那般老来成精,但毕竟在他老子身旁熏陶已久,听石昊此言顿时听出了言外之意。

    只见石老悠悠然的说道:“何谓蛰伏?便是谋其不谋之谋,欲其不欲之欲,这一朝国君不可敌,更不可逆,敌则必败,逆则必亡。然当朝国君即便是一代雄主又能如何?人生在世不过是短短数十载,只要卫国当朝国君一薨……”

    “便是我等老世族趁势而起之时!”石更一听眼睛一亮。

    只见石老悠悠的点点头,那看似浑浊的双目却闪动着精光,道:“父亲老矣,断然熬不过他,吾儿可矣!吾儿亦熬不死他,吾之孙儿可矣——!”

    “父亲大人,更儿明白了——!”

    “何以然——?”

    “今上不薨,石氏不出——!”

    “孺子可教也——!”

    ……

    随着一简震撼的《招贤令》广发天下,在列国仕子之间引起巨大议论的同时,大量的外来人士鲜有的涌入古都朝歌,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寒士。

    显然,卫峥的《招贤令》对所吸引的外来人才很有针对性,寒门士子的特点便是没有世袭家族的势力、更没有根基可言,这些人来到卫国佐士唯一的依靠便是招揽他们的国君,外来的寒门士子自然而然的与卫国国君绑在了同一架战车之上。

    对于卫峥而言,这些吸纳而来的人也是制衡在卫国扎根已久的老世族、旧势力的中坚力量。

    对于卫国老世族,消灭一部分、打压一部分、招揽一部分,招揽的再由外来寒门士子进行制衡、平衡,如此一来不管是本国的老世族还是外来客卿皆为我所用,这才是一国之主真正的治术之上策。

    其中最高兴的无疑是在卫国主导推行变法的剧辛,卫峥这一简《招贤令》自然被他看出了其中的妙处,也因此对卫峥更加钦佩。

    变法难!剧辛很清楚这一点,更清楚变法的阻碍要害何在,如今《招贤令》一出等于是帮助他找到了一个解决老世族这个最大绊脚石的有力办法。剧辛再也不用担心什么后顾之忧了,只需要大刀阔斧的推行变法改革就是了,老世族不干有人干,那还有何顾忌?

    出使他国的苏秦已经回到朝歌城有几天时间了,这一次出使国外的行程结束标志着卫国为变法而寻求稳定环境的对外的布局完美收官。

    苏秦也因此闲了下来,不过也没有几天,今日便被卫峥叫到了宫中,有另一件重要的事情需要苏秦掌舵。

    “《招贤令》广发天下也有些时日了,如今已入朝歌城的士子几乎列国都有,乃至越国士子亦有之,人数已破百名!”宫廷后院,卫峥和苏秦两人漫步闲谈,玖儿和另外几个侍女尾随在后。

    卫峥有所预料《招贤令》一出定然会不同凡响,如今的正面和负面的响应都不相上下,朝歌城出现了不少士子装扮的生面孔,这些人显然是因卫峥的《招贤令》吸引到了朝歌城。

    不过绝大多数都是寒门士子,有趣的是并没有儒家仕子。

    对于这点卫峥一点也不例外,《招贤令》的内容与儒家的思想背道而驰,显然不可能来到卫国,来到卫国的也绝对不会是真正的儒家仕子。

    “君侯此道《招贤令》空前绝古,今此政令一出列国寒门士子不断涌入朝歌,此事须得有个章制才行。”苏秦说道。

    “不错!”卫峥停下脚步转而看向苏秦笑道:“此次唤季子过来便是为外来士子的事情。卫国可不能怠慢了列国的这些仕子们,不然名声不好。”

    苏秦点点头表示同意,毕竟是卫国正需要用人而求贤的时刻,卫国本就不是大国、强国,若是怠慢了这些仕子传出起了影响恶劣,列国仕子不鸟你,那卫国的老世族岂不要开心死了?

    “招贤之事便由季子总揽吧,择选出有才干的人举荐给子辛,最好是再做信一封为子辛对其任掌何职务提供判断的依据。”说道这里的卫峥心中一动,又补充道:“此事宜早不宜迟,目下人已经来了不少人,我这个卫国之主不能继续无动于衷下去了,人言可畏啊!”

    这个时代的仕子都是爷儿来着,任何一国都要好生伺候的主儿,更不能失了礼仪,要是对这些人招待不周在先,那掉头离开之后便是玩命的黑你,到时候可就没人能管得住他们的嘴巴了。

    “苏秦明白——!”

    接下来的时间,回到朝歌的苏秦接下了这份差事之后便开始着手铺办,以官府的名义在朝歌城第一时间设立的一个贤士阁,贤士阁专门用来招待进入朝歌城的列国士子,以示卫国对天下士子的礼待。

    好在现在的卫峥在抄了六卿的家底之后,自己的口袋鼓鼓的,堪比卫国十五年税收的财富可不是一般的多。足够他奢华挥霍好几年的了,该花费钱财的地方卫峥是一点都不会吝啬,赚钱他有的是法子,何愁卫国今后没有收入?

    来到朝歌城的列国士子备受国君礼待,卫国的老世族看这架势也只能愤愤不平而敢怒不敢言,显然,老世族们都知道这些外来士子入卫国是为了前来跟他们“抢饭碗”的节奏,要说最恨他们的非卫国的老世族不可,不敢恨国君就只能恨他们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寒门士子涌入朝歌城内,看来卫峥的《招贤令》中明确告诉天下人卫国“唯才是举、唯才是用,概不问出身”的用人之法起到的作用果然非同凡响,天下寒士苦于仕途暗淡,如今一道《招贤令》从卫国广发于天下等于给了他们施展抱负和才华的新希望和新舞台。

    趋之若鹜,在卫峥的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

    ……

第094章:术业专攻

    ——

    贤士阁在苏秦的总揽之下处理的井井有条,列国士子尤其是寒门出身的仕人都感受到了卫国并没有因为他们贫寒的出身地位而受到冷落,可以说这些人初来卫国便心生好感。

    这一日,贤士阁尤为热闹,来到朝歌城的列国寒门士子们都知道今天终于能够见到卫国的国君了。

    贤士阁内的列国士子在今天纷纷整肃打扮,不能失了礼仪。今日的朝歌城,初升黎明之际,贤士阁的大堂已然汇聚了百余名来自天下各诸侯国的士子,基本上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寒门士子。

    “今日卫侯君临贤士阁,要宣明任贤用人之长策,以定我等之去向。”

    “众所周知,卫国要变法,自然是启用法家人士,如今贤士阁内却是没几个法家士子啊。”

    “这位先生此言差矣,卫侯之《招贤令》明示乃唯才是用、唯才是举,不问出身,有才干必用之,先生无需多虑。”

    贤士阁大堂之内,列国士子纷纷议论不断,来到贤士阁的列国士子当中,其中从齐国到来的占据半成以上的比例,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如今齐国自从老齐王兴办稷下学宫以来,天下士子纷纷争鸣于齐国,可以说当今齐国是天下列国中汇聚士子最多的一个诸侯国了。

    加上从齐国临淄赶到卫国也不是很远,路也非常好走,对于这一点倒也不是很意外。

    除了齐国之外,次之便是来自魏国的士子。

    列国士子佐士他国也不能说是叛国,因为当今天下并没有“国家观念”,也正因为如,卫峥正在卫国努力的开始塑造“国家观念”、“帝国概念”,为了把这种观念竖立到人心当中的一大杀手锏之一的便是土地国有新制,卫国百姓不用担心无田可耕,百姓将会逐渐形成归属感。

    “国君莅临——!”

    刷的一下,大堂内的列国士子纷纷停止了议论,朝着大堂门口望去,只见卫峥和苏秦两人一前一后进入大堂,列国士子纷纷长身一躬,齐身道:“见过卫侯——!”

    身居其位,自有其质,如今的卫峥作为一国之主,执掌一国已经一年多了,其本身自然而然带着一股上位者的气质难以掩饰,尽管年轻却大有不怒自威的风范。

    走入大堂正上座后的卫峥环视一众列国士子,拱手环顾左右,道:“列国贤士们请免礼,都入座!”

    刷的一下百余名士子纷纷席地而坐,卫峥面向众人说道:“诸位贤士远道而来,入朝歌古都,卫峥深感敬谢。”

    必要的礼节一过,卫峥当即直入正题,面向一众仕子继续道:“想必列国的贤士们已然知晓,我卫国变法在即,正处于急需用人之际,卫峥亲拟《招贤令》广发天下渴求贤才,列位亦是所学未展更需要一个一展抱负之地,而今卫国变法刻不容缓,卫国便是列位一展宏图抱负的不二之所,登堂卫庙也必将成为强我卫国之不世功臣!”

    卫峥语毕,过了片刻一个士子便从席垫上起身,这人赫然便是昔日在稷下学宫与那儒家仕子相争的寒士,只见他面朝正上座站立的卫峥礼节性的先行一拜首,而后才说道:“在下璟仓,敢问卫侯,我等列国士子所学之术皆不为一,而以卫侯之言,贵国变法在即,其势必乃主张以法家一派治国,卫侯如何用我等非法家一派的士子?”

    卫峥一听笑看着众人说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法家也好,儒家也好、道家也罢,胸腹才华者不论是哪家哪派的贤士,只要能助我强国富民,吾必重用之,拘泥世俗,不足道也。”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璟仓和在座的百余名士子不约而同的细品从卫峥口中第一次出现的这十二个字,恍惚间莫不感叹不已,璟仓顿感之下便再次长身一躬,道:“卫侯胸腹至大至刚之浩然气概,如此气度璟仓深感钦佩。”不一会儿,璟仓又说道:“敢问卫侯何时与我等受官任职?”

    “噢——!”卫峥又随和一笑道:“关于此事,列国士子们可愿听卫峥一言否?”此话一出,一众列国士子拱手齐声道:“请卫侯明示——!”

    卫峥缓缓解释说道:“按往常惯例,士达之,则任职。然卫峥广发《招贤令》于天下,政令明示卫国必唯才是用、唯才是举,得必用之。然,何人善于治国?何人善于统军?何人善于治理一方县野?何人胜于庙堂之谋?”

    卫峥思绪片刻,心中重新组织一番言语,并看向站在身旁的苏秦,而后面向列国士子说道:“列位,这是苏秦,卫国之左丞相……”苏秦礼节性的面向众人拱手一拜,卫峥继续道:“如今左丞相总揽贤士阁,卫峥之意便是请列位贤士于近日作书一份,阐明各自所学之长及其作治国之策一章,或是庙堂论、治军论、治国论等一切强国富民之长策列位皆可各抒己见,卫峥定当视列位贤士学之所长,针对任职。”

    “……列位贤士以为如何?”卫峥说完便微笑的环视众人,合手而礼视众人。

    卫峥此言一出顿时在列国百余名士子中引起了不小的骚乱。显然,这样的做法从未有过,来到这里的士子们虽然绝大多数乃是寒门士子,没什么家族势力,但天下士子不论是寒士还是名士,都是拥有傲骨的。

    譬如历史上关于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田文,有一则关于孟尝君的典故,有一天田文与帐下三千食客共同用膳,一门客怀疑田文吃的与他们的不一样,最后去质问,发现并无差异,那门客羞愧难当之际当场便是拔剑自刎。

    可见战国时代的士子们,其性情多么刚烈,宁折不弯。

    如今卫峥这个法子不难看出有种科考的影子,这是肯定的,以卫峥的性格哪有你们想要做公务员不考试的?但对于列国的士子们而言简直是一种辱没。只见一位从鲁国前来的士子神色不善的出列说道:“我等皆由卫侯之《招贤令》跋山涉水来到朝歌,卫侯政令明示唯才是举、唯才是用,得必用之,却不料会是如此惜官吝禄,天下列国何曾有过此等待贤之道?”

    卫峥对此一点也不感到意外,只见他说道:“列位贤士稍安勿躁,卫峥欲求治国贤才、强国大才,高官厚禄是断然不会惜吝,何况区区一官半职乎?”

    见众人的面色仍旧心有不服,卫峥也不焦虑,面向列国士子继续缓缓说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列位贤士不但来自列国亦是来自诸子百家,各有不一,学派不一,所长不同亦且专业各异。故匆促任职,难恐发生专业不对口,于国是患,于在座列位贤士亦是一大掣肘,如此一来岂不是让诸位贤士难以施展其胸腹应有之才华?”

    “术业专攻,专业对口,列位身在其职而一展才华之际方能如臂挥洒,收放自如。于国是利,于诸位亦有利,如此一来,岂不更妙?”侃侃而道的卫峥笑看着列国士子不由得敞开双臂,“若有比此策更优异之妙计,列位贤士不妨直言,卫峥必采纳之。列位贤士以为如何?”

    “这……”一众仕子顿时面面相觑,卫峥说的让他们哑口无言,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应答。

    ……

第095章:用贤方略

    ——

    能够说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卫峥足以证明其胸怀,又岂是惜吝一官半职的君主?清楚的阐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实行专业对口也是双重之利,有利于士子也有利于国,说的也是非常有道理。

    站在卫峥身旁沉默不语的苏秦心中连连点头,君侯一出言果然还是如往常一般,不但总会说出奇言妙语,更对要处理的事情莫不深切要害且言简意赅。

    对于一众仕子们的这般反应,实际上早在卫峥的预料之中,士子有气节也有傲骨不假,但万事都可有回旋的余地,其中的道道并不复杂,更不会说毫无回旋之地。

    目前的状况说白了就是一种相互妥协的变相谈判,对于卫峥而言士子们所学专长能不能对口时次要的,主要的是要听从国府的安排,而士子们也不愿堕了气节和傲骨,至少明面上不能,否则卫峥相信要是处理的不好所有人都会离去。

    就是死要面子也得活受罪的那种。

    问题的本质弄明白了事情就好办了,那就妥协一下,给他们一个台阶走下来。

    毕竟来到这里的列国士子是想要来寻求仕途的,卫峥同样也需要他们,如此各取所需事情就不难办了。

    现在,你来我往了一遭,士子们表达了自己的气节和傲骨,卫峥也因此做出了妥协,说出了道理,众人也无法反驳,若是还一点都不予以退让那就列国士子们有失君子风范了。

    现在卫峥一番话等同于作为一国之君亲自搬来了台阶摆在你们跟前,要不要下来就只能看士子们怎么想了。

    事情并没有出乎卫峥的意料,列国士子的沉默没有持续太久,只见同样是一位来自齐国的寒士旋即起身朝卫峥行以一礼,而后不卑不亢的询问道:“在下敢问卫侯,依卫侯之见,此事当如何处置方为妥善?”

    贤士阁内的一众列国士子纷纷遥望着座上的卫峥,后者闻此一言旋即郑重的面向众人合手,道:“列国贤士们,《招贤令》明示我卫国必‘唯才是用、唯才是举、不问出身’,即刻起卫峥于此地立下君诏,列位如若佐士于卫国之际,若有任职不当者,若有违背《招贤令》之初衷,列位皆可于廷前鸣鼓,若属实卫峥定当亲自以礼谢罪!”

    此话一出,一众仕子面面相觑,看出了各自眼中的意外的神色。

    末了,那名叫璟仓的士人出列再行一拜礼,长身一躬之后便说道:“卫侯如此礼贤待仕,璟仓钦佩万分,还望卫侯不计璟仓先前无礼之举。”

    “哎!先生此言差矣!”卫峥连忙罢手看向那来自齐国的璟仓,又微笑的环视众人道:“有道是论证不诛心,只有列位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敢言,如此方能进行利弊权衡,以便择选出最优方案,求得上上之策嘛!”

    “卫侯有如此胸怀,璟仓羞愧,若卫侯不介怀璟仓愿尊卫侯之意,作书一封呈与右丞相审批,并随时等候右丞相作答治国考校之书。”说罢,璟仓旋即长身一躬。

    卫峥连忙从座上出列亲自扶起了璟仓,笑道:“先生快且免礼!先生实乃忠言逆耳,卫峥岂能介怀?”

    有了第一个自然就会有第二个,对于璟仓的表现卫峥是非常满意,不禁对这个来自齐国的寒门士子高看了一眼,别看璟仓这番举动有意无意,有时候细不可查的举动便能看出一人的能力、处世之道等能力。

    而在场的人只有只有卫峥和苏秦两人第一时间看出了璟仓此人的一番举动其用意之所在。显而易见,璟仓心里的小心思瞒不过卫峥,这么一来顿时让卫国之君对他印象深刻,之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举止得体,尺度分寸的把握皆得当。

    把这个能力用在治理国家上来,这便是才!

    其他的士子反应迟疑,等明白了璟仓的用意之后也为时已晚,心中不免暗叹可惜错过了在卫侯面前留下深刻印象的机会,来自列国的士子们一个接一个的表示愿意谨遵卫峥的法子。

    见此情形的卫峥心中总算是微微松了一口气,文人都是不好伺候的主儿啊,偏偏还不能来硬的,只能靠嘴巴做到以理服人这一条办法,要给他们来硬的,这些个士子“疯起来”就敢当着你的面便是拔刀自刎的主儿,以死成就名节而让自个儿还落得个坏名声。

    好在众人现在都心服口服。

    为了对来到朝歌城的列国士子以示国君的礼待,卫峥继续留在贤士阁并以国宾之礼大摆筵席与列国士子把酒言欢。

    用后世的话来说,这是一国之君亲自屈身而来应酬你们,这么重视了列国士子自然是对卫峥赞叹不已,同时也收获不少人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多士子都选择留下来,希望能够在卫国谋求个一官半职,国君如此礼贤下士,再说了在卫国做官的俸禄非常丰厚,对于寒门士子而言这里简直是他们佐士的大好去处。

    苏秦总揽贤士阁之事,这段时间顿时忙乎不已,列国士子前前后后作书送到左丞相府中,依照卫峥的意思,列国士子各自在自荐一书当中阐述自己的才能、所学之长,及其想要任职何官等等由苏秦审阅。

    这是第一步骤,其大致目的和初步效果就是要对来自列国的士子有个初步的了解。

    第二步骤自然是由卫峥和苏秦商议出一道治国大策的问卷让一众仕子各抒己见、酣畅作答再送与左丞相府邸由苏秦审阅。

    最后一步则确定他们的去向,是用?还是不用?又如何用之?用之何处等等。

    力主操办此事的苏秦对于卫峥此等招贤纳士的方略感到非常吃惊,他从这些蛛丝马迹中看出了不同寻常的味道,从此事当中似乎隐隐的猜测到了卫峥今后的求贤方略。

    自古以来,明君明主招贤纳士都是看准了一个贤士大才之后便亲自踏寻访求以礼贤下士,其贤才若是应允便认主出山,随后便能领政辅佐其主,典型如周文王得太公望便是如此。

    而像卫峥这样招贤纳士却是如此不循古法,反其道而行之,既不是作为一国之君亲自访求也不是由他人举荐,而是让仕人亲自前来求官拜爵,实属空前。

    洞悉敏锐的苏秦察觉到了卫峥不仅仅只是想要启用外来仕子制衡国内卿族旧贵这么简单。他当然不知道真正的原因,卫峥今此求贤手段,其《招贤令》正是带着科举制度的影子,以寒门士子为依托,给这些没有家族势力的人一个施展才华和抱负的舞台,有寒门士子的存在,未来推行新的择官制度提供了支撑。

    显而易见,这样的改变将会打破家族势力垄断官员人才的局面,对于遏制世族做大和裙带关系有着不俗的打击能力,也定然有人会反对,但也有人支持,支持者便是寒门士子,有人支持就不是问题了。

    新的择官制度必然要伴随造纸术同行,这些都是后面的布局了。

    ……

第096章:赏罚二柄

    ——

    随着来自天下列国的寒门士子陆陆续续来到卫都城朝歌想要谋求个一官半职,其结果便是进一步挤压卫国世卿世族的生存空间,反又不敢反,想要暗地里阴奉阳违现在又有外地人跟你抢饭碗,卫国的老世族这一次是切身感受到了生存的危机,从未有过的紧迫感。

    卫峥不断的推出新策来挤压他们的生存空间,到了现在这个地步,内有剧辛的法犹若利剑高悬头顶,外有面临来自列国寒士对他们头顶上的“乌纱帽”形成严峻挑战,这样的情况下想要保住荣华富贵,不想丢官就只能老老实实的恪守本分并为国君尽心尽力的办事成为了唯一的出路。

    有道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远。

    卫峥一步步对他们进行逼迫,同时又给他们留下一条也是唯一一条出路,老世族们不变也得变,不变就只能黯然隐退。

    随着时间缓缓流逝,总揽贤士阁的苏秦这段时间异常繁忙,而付出的心血也终有回报,苏秦从贤士阁这边陆陆续续的为剧辛输送中基层的人才,有了外来人才入卫国佐士,夷灭六卿而产生大量空置的职位也逐渐被补齐。

    尤其是地方的官职。

    《招贤令》虽然没有求来如乐毅那等大才,但现在卫峥帐下根本不缺大才,文有苏秦、剧辛、姜牧、武有白起,卫峥本人也善于带兵打仗。

    卫国暂时不缺高尖人才,急缺的是中低层的人才,《招贤令》正好解决了卫国的燃眉之急。

    这一日,朝歌城尤为热闹,城内多处地点都汇聚了无数的卫国百姓。

    “国君诏令,举国变法始于今日,凡我臣民今日起,知新法、尊新法,从新政……”朝歌东城一带汇聚大量的庶民百姓好奇的看着官府的吏员。

    “卫国也要变法?”

    “哎,老哥哥可知是何新法?”

    “我又不是官家人,怎知新法?”

    “哎,快看那是什么?”

    汇聚成群的老百姓听了官家的话顿时开始议论纷纷。只见几个甲士取来一块硕大的锦帛悬挂在外,上面写着大量的文字,赫然便是新法的内容。

    老百姓们一个个大眼瞪小眼,都大字不识一个,但这并不妨碍把新法逐渐灌输道他们脑海中,那吏员旋即看向锦帛的开篇,大声念道:“……君侯曰: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卫国要变,法必当先,法莫如一而固,万民以知之……”

    随着吏员不断的朗诵法令内容,汇聚在周围的庶民百姓由好奇的面色逐渐变得心惊肉跳,眼神中乃至伴随着恐惧。

    犯死罪者不是腰斩就是车裂,犯活罪者不是割手指就是割鼻耳,从那吏员口中而出法令中以刑止刑的暴力手段绝不是所谓草莽剑客身上体现的快意恩仇,而是整个国家意志的全面贯彻,法令中的每一个文字仿佛不是用墨水勾画形成的,而是淋漓的鲜血。

    乱世用重典,新法中的“罚”无不在冲击着每一个人的心神,寒冷的刺骨。

    但紧随而至的“赏”顷刻间把所有人从那彻骨的冰山中拉入了烈焰之内,几乎每一个平民听闻者的心开始火热起来,而人群中不乏一些贵族,这些人和庶民百姓截然相反,他们仿佛堕入了另一个冰窟之中。

    废井田制、广分均田;军功激赏制。

    而军功激赏制度明确申令在战场上杀多少敌军士卒、甲士,就能相应的换多少赏赐,换多少富贵。

    吏员刚刚把这两条法令读出来,几乎每一个庶民百姓都把兴趣盯在了军功上面,废了卫国从西周延续至今的井田古制,采用的新法制度,庶民百姓并没有得到多少田亩,一个壮年明明可以种三十亩地,但分得的基本土地却没有那么多,同时也刚好吃不饱也饿不死。

    大有一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跟废不废井田制对庶民百姓没有多大的利益增收。

    但紧随而至的军功激赏制度一出来,瞬间让老百姓们的眼睛迸发精光,这条法令无不在向每一个老百姓发出强烈的信号:想要更多土地?想要富贵?跟随国君去打仗!然后用军功换土地!

    战国!战国!天下战国这个时代,不好战的都已经被淘汰,留下来的最典型的便是七雄之国,无一不是好战、善战之辈。

    战争永远是天下战国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一切要为也必须为战争服务。

    显而易见,这条全新的法令对于卫国上下的民众而言,简直是一剂前所未有的兴奋剂于这一瞬间注入了他们的身体里。

    人群中的一些贵族看到这条新政法令简直如同看到了催命符一样,意味着即便是贵族若是不上战场去打仗,废除了贵族世袭之后没有功勋累积将会沦为平民。

    另一个恰恰相反的群体便是庶民百姓,他们与贵族截然相反,只要在战场上获得军功,平民也可以成为新贵。新政法令给了他们一个鱼跃龙门的通道,贵族从此不再被垄断,对举国上下的臣民打开了大门,人人可凭本事而成为新贵。

    此时此刻,汇聚在一起的平民百姓,尤其是青壮年群体无不竖直了耳朵听着吏员宣读法令。

    新政法令明确表示凡事踏上战场者,战中未斩敌军士卒者、斩敌一首级者、或斩首级满额二十一以上者、战死沙场者……无不有明确的赏赐标准。

    “赏、罚”二柄永远都是体现国家意志的最佳手段,卫峥很清楚这一点,更清楚人性人心人欲,对于处在底层的平民百姓而言,地位越低下就越在乎功勋爵位;食难以果腹就越在乎奖赏;越是弱者本能的会越是敬畏强者。

    而这些处于底层的平民百姓在军功激赏制度下去换取他们最想要的田地、钱粮、地位。

    所有人都被新政法令吸引而至,没有人注意到了人群之外有几个人站立不动,这些人的眼眸异常锐利,一举一动都不是寻常百姓能够做到的,赫然便是来自斗士营帐下的甲士。而在他们身旁前方站立的一个年轻男子自有一股上位者的气质,正是当今卫国的一国之主——卫峥!

    此刻他换了一身便装乔装打扮了一番,站在不远处默默的关注着眼前的景象,卫峥看到了庶民百姓的神情变化,而此时此刻卫国子民的双目看在卫峥的眼里,那是一种不会枯竭的战争情绪,犹若排山倒海一般。

    一双双眼睛当中仿佛都是同一个梦想,一个求富得贵的梦想。

    欲望,是这股热情与梦想永不枯竭的涌源之地!

    “回宫吧!”收回视线的卫峥低声说了一句,转身便消失在了此地。他已然知道,新法颁布之后卫国将拥有不竭的战争资源,真正的勇士和有真才实学的人将会在这股国家意志的驱动下逐渐走到最重要的位置,为他的野心和霸业奠定基础。

    像这里发生的一幕,在卫国四百多里的疆土上,各大县野城池都在上演着,在剧辛这个执法者的护法之下,卫国上下要么不变,一旦推行变法就是雷厉风行。

    ……

第097章:去旧推新

    ——

    剧辛正式开启变法伊始,卫国上下正在上演一副去旧推新的火热风潮,在国君全力的支持下剧辛有了这座大山作为依靠,推新变法无所顾忌,几乎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态势席卷了整个卫国。

    出手的第一招便是直至卫国的贵族,真正的快、准、狠,剧辛在卫国推行的法与法家先辈卫鞅在秦国的法有不少的影子,严厉的刑法重典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便是对贵族开刀的方式了。

    卫国变法之前自然首先要去旧,去的旧,正是爵位与封邑从此在卫国不会相互挂钩了,贵族的封地尽皆被收归国有并推出新政重新分配。

    有卫峥坚定不移的在后面支持他推行变法,剧辛的法就是他手中最锋利刀刃,这把刀刃丝毫不避讳的直指卫国上下的老世族、旧贵族们。

    剧辛在卫国变法与卫鞅在秦国变法的阻碍一模一样,便是世卿旧贵,同样也是当朝国君鼎力支持变法,两者有这些相同点。

    但又有很大的不同点,那便是是卫鞅在秦国变法的阻碍非常之大,他虽然有秦孝公的支持,但秦国的老世族旧贵族阶层,他们有权力、有势力更是人多势众。

    而剧辛和卫国就不一样了,卫峥显然富有先见之明,在推行变法之前便开始为变法进行一系列的铺垫,外部有他和苏秦在天下之间纵横捭阖,为处于四战之地的卫国身处如此恶劣的环境之下硬生生的开拓了一个稳定变法的外部环境,又同时剪除来自内部的强有力的阻碍:掌兵权而竖君威、灭六卿而集君权、招贤士而衡旧贵。

    在这样不可逆转的大势之下,来自内部的阻碍被消灭的一干二净,卫国的贵族们在一系列打压之下没有了任何的反抗手段,几乎已经一无所有,除了拥戴变法顺应大势,别无选择。

    这些时日卫国上下的主流声音便是全民认法,法莫如一而固,“国法”要让全民知道,如此才能知法遵法而守法。

    国府请了不少的书生士子给大字不识几个的庶民百姓不停的讲法,老百姓们但凡有空闲时间便要去听法,所有人都很有自觉性,因为人趋利避害的天性自然而然的会趋势他们去听法,目的为了避免不犯法,免遭无妄之灾。

    卫国的老百姓们除了按时去听吏员或书生说法之余,另一件头等大事便是分田地了。

    新法明确规定彻底废除井田古制,推新国有分田的新法,这条制度与得位不正的王莽创立“新朝”时推行新土地制度有所相同,王莽这个新朝的皇帝就是要为老百姓分田,因此触怒了地主阶级的既得利益,要知道地主阶级在几百年的积累下已然是一个成熟的体系,王莽篡汉本身得位不正,新朝灭亡的教训卫峥同样思考了很久。

    但他依旧要走上王莽这条路的原因那是因为时代的格局不一样,春秋时代的主旋律是争霸,而战国时代的主旋律是变法,不变就得亡。

    这个时候正是大变革的时代,地主阶级更是出于萌芽的状态,相比之王莽要面对一个天下一统局面下更是地主阶级的体系已然成熟之际去挑翻他们,本身又被扣上了篡汉的名声,其困苦可想而知,而卫峥就要容易的多。

    如今卫国一亩三分地也不大,也就更容易了。今后随着逐步扩张,地盘大了也有相应的措施。

    总的来说,卫国目前的变法推行并没有多少阻碍剧辛的进程,分田地的事宜在河东河西两郡各县进行的如火如荼,今年开始重新分配田地,百姓们已经分得的田有些是属于别户的,今年不会更改,待得来年春耕之际到来之后,在进行转交。

    紧随而至的第二批法令便是以《齐俗制》和《新税制》为主的两大法令开始并进推行。

    《齐俗制》的目的便是移风易俗,改掉老百姓山野愚民的蛮夷风气,如举家同眠等恶俗陋习等,同时还鼓励生育以富足人口。

    这个时代厚重的血缘关系的因故导致往往子女成年了也不分家,《齐俗制》只不过是一条参考,没有太大的强制性,毕竟血统关系是根深蒂固的,但国府有另一个手段作为辅助,那就是随同《齐俗制》一同颁布的新税制度。

    《新税制》中的一条“所得税”是核心,按户征收赋税,多得多征收的原则,如此一来老百姓自然而然会进行分家,因为不分家那按照《新税制》的征税方式,一大家子十几来人口,乃至几十来口都按一户征收赋税,那缴税就多了。

    加上国府有意识的在暗中推波助澜,剧辛专门组织了一批懂法的人在民间向老百姓灌输分家能避税的好处,为老百姓合理避税提供法子。

    随着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分家的效率也在逐步提高,两郡各县很快便上演了火热的分家大潮。

    卫国变法,除了老世族、旧贵族跟吃了瘪一样难受之外,其他群体几乎都是拍手叫好,除了老百姓们获得了一条求富得贵的通道而高兴之外,另一个大喜不已的群体便是卫国的商人。

    卫国地处居天下中,盘踞在华北平原一代,河东河西两郡之间是黄河下游,在地区经济上如此具备天然优势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卫国地界的工商业在这个时代相比较其他地方更为发达,要说当下天下工商业最发达的国家莫不属于宋国了,卫与宋国接壤的陶邑更是商人云集的地方,可谓富甲天下。

    商人活跃最大的诸侯国莫不属于卫国了,遥想春秋时代的富商子贡这位孔老夫子的弟子,还有以后姜牧这样的本地商人,更有其儿子吕不韦这样后来居上的超级商人。

    如今卫国推行变法中的一条明示,卫国商人也可获得爵位,对于商人来说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战国时代的商人虽然不像后来那般被打压的惨不忍睹,即便如此在这个时代依旧被士人所不耻,被士子扣上逐利成性的小人。

    对农奖励耕织可得爵位;对兵士激赏军功可得爵位;对匠工鼓励打造先进的工具、改良器具尤其是兵器,有功也可得爵位;对商人依照营收纳税的贡献可得爵位,这里不是说用钱便可以买爵位,而是要针对商人实实在在创造的社会财富所缴纳相应税赋来衡量。

    士农工商皆有所益。

    朝歌城,卫宫廷之内。

    此时此刻,跪坐在案几前的卫峥一脸聚精会神的盯着桌面上空白的锦帛,侍女玖儿在旁侧静静的磨墨,也好奇的看着卫峥手持毛笔的在锦帛之上画了一幅图案又一幅的。

    没错,卫峥正在画图纸!

    末了,卫峥收笔便是扶案而起,依旧盯着锦帛上的大小图案满意的自顾自点头,头也不抬的喊道:“来人,把卫国最好的匠工立刻代入宫中觐见。”

    “喏——!”

    只见卫峥起身,目光仍旧盯着锦帛上的图案,不是别物,赫然便是……曲辕犁的图案!

    ……

第098章:连升五级

    ——

    有道是经济体量的大小是衡量一国战争潜力的一大关键指标之一,打仗拼的是经济实力,典型如秦赵两国的长平之战,秦赵两国都为这场战争倾尽国力,整整三年对垒而未曾分出胜负,双方为这场战争投入的人员突破了百万大关。

    长平之战对于秦国和赵国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一场举国大战,倾国力之战争。

    持续了整整三年,这三年时间拼的就是两个诸侯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最终赵国在长平一战熬不过秦国的综合国力,国力不济而不得不冒险求战。

    长平大战全部让赵括背了这口黑锅实在是有点冤屈,这口锅赵括虽然得背,但真正要背锅的是赵国的综合国力、整体的经济体量拼不过秦国,若不是国力被耗尽,赵王又岂会把廉颇置换?

    长平之战便是体现一国国力对拼的经典战役,在当时的环境即便不换赵括上去,赵国即便不选择求战,赵国最终也只有战败这一条路,不过是迟个一年半载而已,秦有巴蜀这等天下粮仓之地,国力比赵国更强,焉能不胜?

    赵括战败的另一大原因也是输在了“信息不对称”,并不知道秦军统帅是白起,可即便是如此在秦军围困数十万赵军时,若不是秦昭王倾尽国力进行将近七十万规模之巨的全民动员,即便是白起和秦军也不见能够把赵国数十万大军死死围困而突围不得,胡服骑射之赵军并非浪得虚名。

    所以卫峥很清楚,局部战争或许体现不出来,但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举国大战,比拼的核心终究是一国之综合国力,而综合国力衡量的指标有很多,最不可获取的一条指标便是经济体量,经济体量体现在这个时代的标准便是粮食。

    粮食富足不但能稳定军心、民心更是在面临残酷的消耗战时,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作用。

    曲辕犁是个好东西啊,卫峥怎么可能不把这件农耕神器给弄出来。

    现在这个时代用的耕农翻土工具是耒耜(lěi,sì),即手犁,一种以耜为曲柄的翻土农具,类似于后世的铲子,多为人力翻土,其耕种效率之低下可想而知。

    而曲辕犁就不一样了,目前也有牛耕,但工具的效率和效果都不及先进的曲辕犁,对于老百姓提高生产效率的作用简直非同凡响。

    “启禀君侯,人已带到——!”左宫监前来禀承,卫峥旋即举目望去落在了那个匠工身上,后者见状连忙拜首大礼道:“草民,拜见君侯!”

    这工匠内一辈子也没有想过能够来到卫国的宫廷之中,更没有想过能够被卫国之主亲自召见,心里也是因此忐忑不已,自己一个草野之民无治国大才,不知道君侯召见是想要做什么。

    “免礼——!”卫峥又低首盯着锦帛上的图案随意说道,随即命两个宫侍将偌大的锦帛竖立展开,这才抬头看向那名工匠,道:“你且过来——!”

    那工匠连忙小步快走而来,卫峥示意他看向锦帛上的图案,道:“这是本侯亲自作图,能把它们如图案中造出来吗?”

    “这……”那工匠顿时好奇的看着,“回君侯,此物类似耒耜又不太像,于直辕犁倒是颇为相似,草民应该造出来。”

    “呵呵。有见地,的确不是耒耜。”卫峥微微惊讶的看向那名工匠,看来的确是经验丰富的,旋即回望着图案说道:“此乃农耕之器具,有别于直辕犁,本侯稍作改进之,谓之‘曲辕犁’,此物一出于百姓耕种有大利,于国亦是大利。”

    硕大的锦帛上少有注解,参杂有几何学的三视图,卫峥怕这工匠看不懂,于是详细为他解释道:“曲辕犁与直辕犁有些差异,你且听好:其一、旧有直辕、长辕改为图中之曲辕、短辕,辕头处置亦可自由随意转动犁盘,如此一来便可使犁架更小、更轻,更便于调头、转弯,更为灵活,大大节省人力……”

    曲辕犁是个好东西,相比较目前列国的百姓绝大多数用的是耒耜这种农具,即类似于铲子的农具,基本上都是用人力翻土,其效率之慢可想而知。绝大多数的农户并没有耕牛,而有耕牛用的耕具也是直辕犁,翻土的效率相对来说也是很慢,对耕牛的体力消耗非常巨大。

    而曲辕犁就不一样了,灵便的曲面设计可以将土壤一致朝着侧面倾翻,如此一来对于耕牛来说也是大大节省体力,只需要农人驱使耕牛前进,土壤自然而然的轻松翻覆。

    有了曲辕犁,最直面的体现便是一个农人原本只能耕种十多亩二十多亩土地可以直接翻倍,一个人承担四五十亩土地的耕种完全不在话下。

    这就是经济增幅效益啊。

    而且有了先进的工具,可以大大延后农人的“退休时间”,毕竟用耒耜这种需要大量体力的农耕工具,上了年纪的人是真的吃不消,但只要驱使一头用上曲辕犁的耕牛,人只需要在后面把握“方向盘”即可,只需要跟着耕牛在田里走即可,解放了不少的青壮年便可从军打仗。

    曲辕犁的作用可想而知。

    “可有姓氏?”收回思绪的卫峥说道。

    “禀君侯,草民贱名郑奎。”那工匠连忙回答道。

    看来祖上是郑国人,卫峥旋即说道:“郑奎是吧?且听好了,按照本侯之意将这曲辕犁造出来,直到本侯满意为止,成,郑奎便有大功,有功当赏!郑奎可熟读卫国新法之功勋爵制?”

    “小人愚钝,旬日以来时常听官家说法,已然知晓我卫国之新法。”郑奎谨慎的回答道。

    “嗯……”卫峥缓缓点头,旋即指向郑奎说道:“造出曲辕犁之日,令本侯满意便是你郑奎连升五级爵至上士之时,本侯亲自给你连升五级。”

    此话一出,郑奎大惊,大惊之后瞬即大喜,顿时感激涕零的说道:“草民万谢君侯恩典,郑奎定当不辱君侯之隆恩。”

    郑奎实在没有想到幸福来得这么突然,连升五级爵至上士,旬日以来卫国颁布新法,郑奎每天都要腾出不少的时间去馆驿或衙役听书生或官家说法,自然也知道卫国推行的功勋爵制度。

    卫国的子民都可以得爵,获得爵位的途径有不少、耕织、缴税、征召入伍等等,但要说得爵最快的途径还是去当兵,凡是入伍者便能进爵一级,即“一级少更”爵位。

    军功授爵才是求富得贵的最快途径。

    而其他的方式却很难获得,即便一辈子也难以获得第二级上更爵位。

    卫国的功勋爵制度可以说是整个卫国老百姓最熟知的新政,因为这是所有人最感兴趣的,因为它代表着荣华富贵。

    ……

第099章:拔高产能

    ——

    剧辛把卫国的功勋爵制实行八爵二十一等级制度,比及其相似的秦国二十等军功爵位还多出一级。

    功勋八爵分别为:更、士、大夫、国柱、伯、卿、侯、君。

    二十一等级分别为:一级少更、二级上更、三级下士、四级中士、五级上士、六级大夫、七级中大夫、八级上大夫、九级少国柱、十级上国柱、十一级大国柱、十二级关伯、十三级公伯、十四级左卿、十五级右卿、十六级上卿、十七级公卿、十八级千户侯、十九级万户侯、二十级公侯,二十一级封君。

    有一点很重要的是卫国的功勋爵位不能世袭。

    而只要立下功勋,卫国的子民百姓都可得爵。这不仅仅是一个显贵的名声,每一等级的爵位都有相应的俸禄。

    五级上士意味着每年都能从官府领取相当于五百石粮食的岁俸,直到死为止。

    只要获得爵位的人,必然有一笔俸禄,相当于国家养着你还要富养直到死为止,子女不能继承爵位意味着得爵者一死便不再发俸,但子嗣能继承父辈除却爵位之外的其他遗产。

    功勋爵制便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富与贵。

    五级上士,这得要在战场上杀多少个人头、耕织几辈子才能爵至上士?郑奎忍不住在心中不可思议的盘算,而今只需要把这个曲辕犁给如图造出来便能爵至五级上士。

    郑奎直到领命离开卫国宫廷之后仍旧觉得是在做梦一般。

    他并不知道曲辕犁的诞生对能够推动农耕文明生产力的飙升有着多大的意义,即便是爵至九级少国柱也丝毫不为过,正因为如此即便是给郑奎五级上士也非常夸张。要知道,能够爵至五级上士是无数人一辈子都难以达到的成就。

    郑奎已然领命去打造曲辕犁了,卫峥也并未对此有过多的保密,确切的来说并没有明确的要严守秘密,曲辕犁这种农具自然是要普及下去,所以不可能守得住秘密也无需守密。

    即便是传入他国境内也不是多大的坏事,毕竟卫峥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要提高商人地位的国君,更两世为人,还是懂点经济学的,更知道打仗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厮杀,打经济战也是一种没有硝烟的战争。

    随着郑奎的离去,卫峥立刻又叫来左宫监,传令道:“传我口诏至右丞相,卫国的耕牛集中于两郡各县国府掌控,定为社稷公器,尽可能的通过商贾之手高价购置列国的耕牛,耕种期日一到拟定章法制度发放耕牛……”

    “喏——!”

    “慢着——!”卫峥忽然指着回头低首的左宫监,语气淡漠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气势,道:“任何藉此谋私忤逆者,依法论诛,不得有误!”

    “喏——!”

    卫峥显然把耕牛当作了一国战略物资来看待,这个时代宰杀耕牛这种事情不论在哪国都是不可容忍的事情,皆因为耕牛是农耕的重要器具,而且都很奇缺。

    卫峥想要快速的把卫国的“GDP生产总值”给迅速提上去,快点让卫国富足起来,就不能让老百姓们各自搞各自的,那样的效率还是低下。

    只要最高决策阶层不出现决策性的大错误,方向对了集中力量才能办大事,才能快速把大事给办成了。

    显然,卫峥的方向是没有错的,目的只有一个:增强国力。

    等待曲辕犁一出,把耕牛上的直辕犁全部置换,耕牛犁田的效率增增的往上走。

    左宫监一字不多、一字不少的把卫峥的原话带到了右丞相府邸,剧辛对卫峥的口谕非常重视,立刻组建了一个由官府统辖新团体,专门负责各地耕牛的事情。

    另一边也发出官府告示,不但高价收购耕牛而且还能累积功勋。

    功勋爵制,这是整个卫国上下臣民最为眼热的东西,几乎是全民追逐的东西。卫国本就是一个多商人的诸侯国,官府的告示一贴出来,卫国的商人立刻便是蠢蠢欲动起来,不但可以大赚一笔实实在在的钱财,还能累积功勋,商人要是无动于衷那就不叫商人了。

    一时之间,耕牛成为了卫国商人眼中的奇货。

    如今距离春季大朝会以来,新的一年正处于春耕之际,由国府专门设立一个部分统筹规划,卫国已有的耕牛统筹分配到两郡各县各乡里,当地老百姓都能从本地官府申请耕牛为自家的土地犁田。

    有组织有章法,效率果然不一样,耕牛尽可能的被利用到了极致。卫国春耕的总体效率提上去了,卫国的老百姓也逐渐腾出了更多的空闲时间,除了要去听官家说法,老百姓最热衷的事情便是开荒了。

    也正是听官家说法,才得知新法明确规定开荒破土可累积功勋,并且开垦的荒地不需要上交国府,而是百年之期内都属于开荒者所有。

    老百姓都很朴素,华夏子民的勤恳不是随便说说的,这仿佛是天生具备的技能属性一般,看到荒地就想要开荒种地。

    在“国家意志”赋予卫国子民多劳多得的强烈刺激之下,激昂向上的奋发风气正在逐渐席卷卫国各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郑奎从卫峥那里获得图纸之后马不停蹄的赶上制作日程,没过几个日夜世界上第一件曲辕犁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得知消息的卫峥叫上了剧辛一同来到了匠铺。

    曲辕犁可是涉及民生国力的大事情,没有人比卫峥更加重视这个小小的物件。

    此时此刻,出了宫廷的卫峥的随同剧辛来到了田野,郑奎见到卫峥和剧辛连忙拜首道:“草民拜见君侯,见过右丞相!”

    “免了吧,本侯的曲辕犁呢?”卫峥缓步走来之际罢手说道。郑奎立刻回答道:“禀君侯,这便是草民依照君侯之名督造的曲辕犁,君侯请过目!”

    “哦?”卫峥旋即顺着他的手看向旁侧,剧辛也好奇的看去,一看果然是一件耕犁工具,但和直辕犁有着很大的差别,也比直辕犁更为复杂精妙些,卫峥反复观看一番,和想象中的不说一模一样,也大致相当。

    足矣了!

    “这就是君侯所说的曲辕犁?”剧辛好奇的问道。

    “不错——!”卫峥轻怕了手中的污垢,旋即看向郑奎,道:“郑奎,给丞相介绍一下。”

    “喏——!”郑奎立即对着曲辕犁的各个部分对剧辛介绍道:“禀右丞相,此处名为犁铧、此名为犁壁、此处为犁底、压镵、策额、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犁盘;曲辕犁由如上十一个部件构成,尤为精巧灵活,犁田之时可将土壤一致倾翻于一侧,不但大大节省耕牛体力,耕田效率亦是惊人。”

    “郑奎,可有耕牛?”卫峥问道。

    “回君侯,草民准备了一头耕牛。”郑奎显然准备的周全。

    “即刻试一试,本侯要看看曲辕犁的效果如何。”卫峥说道。郑奎立刻领命,招呼了几个手下开始忙活,不一会儿便牵来了一头耕牛,郑奎命令几个手下忙乎着给耕牛套上曲辕犁。

    不远处顿足观看的卫峥回头对剧辛笑道:“曲辕犁是个好东西啊,子辛可知这小小的物件可以为我卫国的粮食产量翻番乃至数倍。有了曲辕犁,一个农人种地五十亩亦是不在话下。”

    “君侯此言当真?”剧辛一听实在吃了一惊,一个小小的工具竟然被卫峥说的这么强大,实在感到不可思议。

    “看看便知。”卫峥示意他看去,此刻套上曲辕犁的耕牛赶至田中,在郑奎亲自驱动下正式开始犁田。

    ……

    (Ps:喜欢本书的书友品读之后还望投投推荐票、收藏啊,石慌先行拜谢!)

第100章:推广小麦

    城外田野。

    剧辛专注的目视郑奎驱赶着套上曲辕犁的耕牛在田野中犁土,随着时间的渐渐推移,剧辛的两眼由好奇转而吃惊,更是忍不住亲自来到了田中。只见他情不自禁的敞开双臂,微微半躬身的看着田里倾翻的土壤,双眼之中仍旧掩饰不住震惊以及惊喜。

    所有的倾翻的土壤整齐有序的侧翻在一侧。

    被郑奎驱使着的耕牛始终没有减少速度,从始至此仿佛都是匀速耕犁,而且速度非常之快。

    这一幕看在剧辛眼里怎能不知意味着什么,旋即走出田野而来到卫峥身边,剧辛有些激动的说道:“君侯,此曲辕犁若在卫国上下推广定能富足国民,百姓收成若能翻番,国府税收也能极大提高,举国臣民受益无穷啊。”

    剧辛突然这么兴奋不无道理,有了曲辕犁这种极大提高农耕效率的生产工具,原本用耒耜这种蹩脚工具的农人撑死了种地十多亩便是极限了,有了曲辕犁的耕牛一下子便能让一个青壮年的农人完成三五十亩地的耕种也不在话下,其中的经济效益几乎难以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

    国富了,国力才能强盛!

    显而易见,曲辕犁的诞生意味着青壮年可以更多的分配到军队中,不能上战场的妇人乃至老弱可以替代耕种,以保证粮食的产量等等。

    剧辛不兴奋才怪。

    卫峥笑道:“强国之根本在于富国,曲辕犁此事子辛不可轻怠,卫国境内的所有耕牛全部都要将直辕犁置换成此曲辕犁,耕牛乃战略公器之物,官府务必要妥善管制……”

    “剧辛明白!”

    卫峥点点头,剧辛办事靠谱,这一点交代一番便不需要过多阐述,旋即举目望去把郑奎唤来,道:“郑奎,本侯旬日前有言在先,自然君无戏言。”笑了笑,旋即收敛神色,口风顿转:“郑奎铸曲辕犁有功,本侯亲命之,升士爵,至五级上士。”

    郑奎一听不禁有些发呆,就这么爵至五级上士了?

    “郑奎愣着干什么,还不快谢君侯!”随行而来的左宫监看到他有待呆然,旋即低声吼道。

    郑奎一回神来看到笑容随和的卫峥正目视着自己,迟钝的郑奎看到左宫监在使眼色,终于反应了过来,大喜之下情难自已,顿时匍匐在地连连拜谢道:“草民谢君侯恩典!万谢君侯隆恩!”

    爵至五级上士,每年可享受国府发放五百石粮食的俸禄,只要不死年年都有。我郑奎就这样成了贵族了?我郑奎就这样成了贵族了?

    卫峥看着喜悦难以掩饰的郑奎,心道:“你恐怕还不知道本侯真正送给你最大的好处是什么,本侯给你郑奎之名流传千古才是对你最大的赏赐啊!”

    显然,工匠出生的郑奎并不知道曲辕犁这件农耕器具有着多么强大的历史寓意。

    卫峥再次回到宫中,而郑奎就这样被剧辛给带走了,大肆铸造曲辕犁刻不容缓,如今正直春耕之际,把卫国目前已有耕牛身上的直辕犁置换成曲辕犁,今年的收成增收或许不明显,但生产效率一提上去,提前完成春耕的老百姓空出的时间就能无所顾忌的展开大开荒行动,来年的粮食增收绝对是一大惊喜。

    解放生产力意味着提高生产效率,卫国境内只有近百万人口,实际上荒地仍旧有一大片,只不过是碍于生产力的制约,如今曲辕犁的诞生将大大提高人口与土地的利用比例,卫国的耕田此时不扩充何时扩充。

    总领国政治理卫国的剧辛的对于曲辕犁的重视不亚于变法,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富国以强国,曲辕犁的推广同样是为了富国以强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卫峥这个一国之君在外人看来是做的越来越不像是国君了。

    而剧辛这个变法执法者,总揽卫国朝政俨然成为了卫国新一代的权臣、卫峥的宠臣,右丞相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

    之所以说卫峥越来越不像国君是因为这段时他尽是干些另外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或者说在外人看来简直就是儿戏国家社稷,尽做些上不得庙堂之事和国君不该做的事情,哪有一国之君的风范。

    实际上,卫峥所做的在外人看来匪夷所思的事情莫不是为了富国强国。

    几个月转瞬即逝,卫国变法平稳有序的推行,而曲辕犁的诞生提高生产效率之后,腾出时间的老百姓们不出意外的开始进行拓土开荒。

    卫国举国上下都是一片奋发向上的激昂气氛之时,最近的卫峥却开始苦恼起来了。

    卫宫廷之内。

    “君侯今日为何总是愁眉苦脸?”玖儿看到卫峥伏案不语,后者盯着下面传来的奏疏一会儿皱眉一会儿流露深思之色,玖儿不免好奇的问道。

    “种地!”卫峥言简意赅的说道。

    “种地?”玖儿很是狐疑不解,心中不免非议君侯你可是一国之君,种地这种事情怎么能让你去劳心,国君不是该关注国家大事?

    卫峥没有理会玖儿的不解,仍旧在深思着,如今距离变法已经过去半年多时间了,随着曲辕犁的普及,生产效率的提高几乎立竿见影,最直接的体现便是卫国的老百姓明显空出了大多数时间并开始展开火热的开荒大潮。

    可一片片荒地被开垦出了良田,该种植什么成为了一大苦恼的问题。

    卫峥也是个十足的“败家子”,各种花销不是一般的大,就说卫国军队的俸禄及其军资的消耗简直就是一个无底洞,如列国的评价一般这样下去迟早要耗空国力。

    花钱如流水,不想办法猛赚钱迟早被军队把整个国家给吃空了。

    卫国变法的初期便是富国,何以富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经济该怎么来抓怎么才最有效,整个卫国除了卫峥怕是没有人能做的更好了。

    眼看着从六卿那里搜刮的巨额财富在国库中一天天减少,卫峥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别看相当于卫国十多年的税收,但按照卫峥这么个消耗速度也就只能维持两三年的事情。

    抓经济更是刻不容缓的事情的了,这是国家大事。

    “小麦!”卫峥忽然眼前一亮,愁眉的神色顿时消散的一干二净。

    方今天下列国的粮食主要是粟米为主,小麦早就出现,史书记载乃上古时代从西域楼兰古道之地传入中原,但小麦却处于边缘地带,这种从西域(西亚)传入中原的种植作物并未在中原得到快速普及。

    但卫峥却知道小麦是不亚于粟米的三大谷物之一,古书便记载早在虞夏殷商时期便有小麦,而到了今天依旧没有多少人种植小麦,关键的一点便是得以把小麦磨成面粉的“石转盘”还没有普及。

    小麦是个好东西啊,开垦的荒地就推广种植小麦!

    看来,是时候把“石转盘”在卫国上下普及开来。

    卫峥心中大定,旋即看向玖儿笑道:“本侯要办一件大事!要传授卫国子民新鲜的吃法!”

    ……

第101章:两件大事

    ——

    过了几日,忙于推行变法的剧辛;总揽招贤馆的苏秦;不断在操练新军的白起,这三人全部被卫峥火急火燎的唤来宫中。

    剧辛、白起、苏秦三人接到消息之际以为出了什么大事情,卫峥的急诏一到便立刻便放下了手头上的一切事务而来到了宫中。

    但来到宫廷之后,三人莫不大跌眼镜。

    宫廷御厨房。

    此时此刻,苏秦、白起、剧辛三人站在一起面面相觑,又看向后厨里的一幕实在不知该说什么好。

    “这……”剧辛忍不住指了指里面,又看向白起、苏秦两人,脸色一阵愕然之际欲言又止。

    后厨的几个下人和厨子莫不胆战心惊,吓出了一身汗,卫国的一国之君竟然亲自下厨!!!

    这种匪夷所思的事情简直让他们的三观碎了一地。

    一国之主,成何体统啊!

    然而无人敢忤逆。

    “君侯啊,这这这……成何体统——!”剧辛实在看不下去了,走进去连忙说道。

    “子辛迂腐了,怎么有点腐儒的味道?”卫峥头也不回的说道,脸色一阵惬意,正想要亲自把蒸笼拿开之际,后厨内的下人连忙说道:“君侯且慢,让小人来——!”

    国君要是被烫着了,伤着了,那就出大事了,是要掉脑袋的。

    里面赫然便是包子——!

    另一边还有拉面!

    这几日,卫峥专门派人去找来一些小麦,利用“石转盘”磨成面粉,石转盘早在春秋时代就出现了,只不过并没有得到推广普及,更重要的是这个时代没有包子、馒头、面条这种食物。

    蒸笼一打开,只见白蒙蒙的雾气顿时四处飘散,热气滚滚袭来。

    卫峥的贴身侍女玖儿也在场,见他脸上冒着汗液,顿时来着锦绢为其擦拭,卫峥转头看向剧辛,笑道:“上古之时,三皇治世,五帝定伦,神农氏辨药而尝百草,本侯下一次御厨,何足论哉!”

    “两者岂可同日而语啊,君侯还是快出来吧!”苏秦也看不下去了。

    终于,在三人的时不时的督促下,卫峥终是走出了御厨,更衣之后来到了偏殿,卫峥看着三人无奈的表情,心下也无奈,古人的固执也不是一般的强,这种事情即便是苏秦这些人看在眼里也觉得荒诞至极。古人向来信奉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身份尊贵,不宜涉险。

    “下不为例——!”卫峥见剧辛要提口教唆,立马先言打住。

    “民以食为天,本侯也不是为了下厨而下厨,实乃与国之长策大有干连。”卫峥忽然说道,此话一出倒是让苏秦和剧辛感到意外,看起来君侯此举别有用意啊。

    不消片刻,宫中侍从纷纷端着食物而来,卫峥见状立刻提起了兴致,顿时说道:“诸位,正主来了!”

    三人看着眼前的从未见过的食物,不禁倍感好奇,三人身前的案几上各自呈上了一碗面条、一盘馒头、一笼包子还有一盘饺子。

    卫峥看到众人的狐疑好奇的神色,心中一笑,又道:“诸位可知此为何物?”见三人很耿直的摇头表示不知道,卫峥又是一笑,他们当然不知道,于是拿起了一个小笼包示意众人看来,道:“本侯将其起名为包子!”又拿起了馒头,道:“馒头——!”

    “器皿中的食物就换做面条吧!还有这盘,饺子——!”

    包子、馒头、面条、饺子?

    三人面面相觑,又盯着案几上的几盘热气腾腾的食物,名字倒也颇为贴切。

    “三位可知这四样食材用何物所制?”卫峥又问道。

    “臣不察,素未尝闻也!”剧辛老实的回答,心下也很郁闷,本相堂堂一国重臣,掌卫国之相印,更心系的是国家大事,哪会有时间理会这些食物?

    “麦谷——!”卫峥言简意赅的说道。

    “麦谷——?”三人异口同声的说道,众人看着盘中的食物,心中一动似乎猜测到了卫峥的意图了。

    君侯这是想要在卫国境内推广种植麦谷?

    “来来来,国事稍后再议,且先品尝本侯的手艺,好吃便是好吃,不好吃便是不好吃!”卫峥看着众人又补充了一句:“不许奉承!”

    呃……

    三人不免一阵干笑,这才把注意力放在了闻所未闻的几样食物上来,苏秦率先动手,看中了盘子里的饺子便用筷子夹上一枚,一品尝之下苏秦惊讶的道:“内有食肉?”

    “肉馅——!”卫峥说道。

    “肉馅?”剧辛也率先品尝了饺子,一听卫峥言顿时连连点头:“君侯妙语,言简意赅,更形象贴切啊!”

    倒是卫峥听了笑而不语。

    “包子也有肉馅?”首先品尝包子的白起也发现了这一点。

    显然是肉包子!

    “味道如何?”卫峥兴致勃勃的看着三人,问道。众人顿时称道交好,见此情形的卫峥顿时感觉无聊,反正好吃不好吃都会一个劲的说好吃,就连这几个心腹臣子也不能免俗。

    卫峥不再询问,好不好吃看来还得自己品尝了才知道。

    “味道不错!”卫峥夹着个饺子细嚼慢咽,看到三人逐个的品尝,面色倒也不像是跟吃了瘪一样难受,说明还是能吃的。

    能入口就行!

    过了一段时间,众人吃的也差不多了,卫峥命人将这些剩下的食物全部撤下,换上了酒水,苏秦、白起、剧辛三人顿时上心了。

    不出意外接下来就是重点了,想来也是,没有重要的事情君侯也不可能的火急火燎的把我们一同叫来。

    卫峥邀杯示意,一饮而尽之后便说道:“今日唤三位前来,有两大要事商议!”三人看着卫峥竖起了两根手指,“其一,如今卫国因曲辕犁的普及极大提高百姓的耕种效率,据我估计一农五口往日可耕田百亩,如今耕田三五百亩亦不在话下。新法颁布以来一口农人只分得十六亩田,老百姓为广至良田而开荒火热,大片荒地成为良田。”

    “荒地该种植谷物可想到没有?”卫峥说着把目光落在了剧辛身上。

    “还是君侯想的周到,未雨绸缪,剧辛惭愧!”

    显然,今天卫峥亲自下厨的用意已然明了,想不到君侯不但把这件事情想到了,还找到了解决办法。更没有想到小麦这种杂谷竟然能做成包子、面条、饺子、馒头等闻所未闻的吃食之法。

    “惭愧不惭愧且先滞后!”卫峥说道:“当下重要之事乃如何让卫国的子民根种麦谷!都有什么计策,不妨思量思量!”

    这件事情本来有些难办,强制老百姓种小麦固然可以,但终极不是什么好办法。问题的关键便是老百姓不愿意种植小麦,效益比种植粟谷划算多了,不管是卫国还是天下列国的老百姓目前都是以种植粟米等谷物为主,不愿意种植小麦是因为没有粟米好吃!

    但现在怎么吃的问题完美的解决了!

    小麦磨成面粉,可以制作面条、馒头、包子、饺子等等,加点其他佐料更加美味可口,有了这些新鲜的吃法,小麦提前普及几乎是水到渠成的问题了。

    作为军中大佬的白起在这个问题上忽然又了见解,于是说道:“白起倒有一策,不妨让国府广发告示于民,国府以较高价位收麦谷为主之粮草,方下军中粮草亦所剩不多,收来百姓种植的麦谷正好可用于军中消耗,制成馒头、包子等,如若再将此等食用之法广而告之于民,民亦可不趋而自耕麦谷!”

    “此策到不失为一个好法子!”剧辛点点头的说道:“强制耕种麦谷不是上策,因势利导方为上策,君侯此番亲自下厨创造如此新奇之食法,若推广出去,卫国百姓定能自发根种麦谷。”

    “就这么办!”卫峥当即拍板,补充道:“此事子辛总揽!”

    “剧辛明白!”

    曲辕犁有了,推广小麦的方案也敲定了,老百姓新开垦的荒地今年正好还可以种植一年麦熟,卫国经济这一块也差不多了,不出意外,今年过后生产总值和经济体量翻它一番没有任何压力。

    农耕这一块暂时得到了解决,卫峥的精力也该放到其他地方了,也必须要转移到其他方面。“这第二件大事,乃事关卫国今后二十年以至三十年后的大事,此长策更为绝密之邦交策略!”

    ……

第102章:苏秦间齐

    三人听卫峥如此郑重的言论,更是把事情想到了二三十年之后去了,心中莫不感到震撼,即将商议的事情有多重要,心中都有了一杆秤。

    卫峥来到了地图跟前,三人紧随而至,见其凝视着地图头也不回的呢喃自语:“天下时势,因何而变,我却不得而知,更不能料事如神。诸卿想过没有,我卫国崛起之后天下变象因卫会有何之变?”

    苏秦思绪片刻便道:“卫国趁势崛起而自成大势,则外势必退,所谓外势,是为秦国之势,秦之势,必将不再为我所用之。天下格局因第八雄而变,列国之间的局势必然更为错综复杂,更难以窥视其时、其势。”

    “季子所言不错!”卫峥点点头说道:“然,列国局势再如何变,于我而言始终不变的是于卫国或有利否?或是弊否?是弊当如何去其弊而转其利?”

    剧辛擅长治国,白起擅长治军,现在谈论的事情都是谋国,谋数十年之国,这并不是他们的强项,也就只有苏秦和卫峥两人能够说得上话了,白起和剧辛只能默默的听着。

    显而易见,卫国一旦崛起而成为天下第八雄主,实力将于七雄平起平坐,同样也将不可避免的参与到了七国争霸天下的行列中去。如此一来,秦国绝对不会在把卫国当作一个弱国、小国来看待,同样的道理,天下七雄也绝不会把卫国当作小国、弱国来看待。

    诸雄对卫国态度的转变势必会转变对卫国的策略,而卫国也必须要因此而改变,不因时而变则必然会至于新的险境当中,乃至万劫不复。

    不可不察也!

    谋定而后动是卫峥始终恪守的谋国信条,如今还没有到这个时候才是谋国的正确时间。

    当没有了秦国的庇护也意味着卫国不需要秦国的庇护,更意味着卫国从此只能靠自己,同时也会被诸雄忌惮,加上先天处于不利的地理位置,卫国的处境强大了反而更加堪忧。

    卫峥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容不得不他不提前为此考虑,谋国之策,生死之地,存亡之道,国灭了就不能复存,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轻怠疏忽。

    “季子以为,卫国崛起谁最害怕?”卫峥凝视着地图上的天下列国,忽然问道。

    “齐——!”苏秦回答的毫不犹豫,更言简意赅,只此一字。

    “不错!”卫峥盯着齐鲁大地,目视着地图上写着的“齐”字一动不动。设身处地的一想便能得出齐国最害怕的结论,试想一下齐国怎么可能容忍西境中原的咽喉之地出现一个强大的诸侯国?乃至一小霸?

    面朝天下西境一看,看看魏国和秦国的实际地理关系就能得出结论,秦国想要东出函谷而逐鹿天下,阻挡在秦国家门口的第一座大山便是魏国,秦与魏国之间在河西之地的战争打了多少年了?

    秦要东出函谷,必须要解决魏国,可以说魏国河西之地的疆域对于秦国而言简直如鲠在喉一般难受,不拔掉这跟扎在咽喉的刺骨,东出函谷永远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反过来一看,当强大了的卫国对于如今地处东海之滨的中原第一霸主齐国。

    这是何其相识的一幕,秦要东出函谷进军中原就必须要面对魏国,齐国想要西进中原就必须要面对卫国。

    其中要害,一看便是了然于目。

    苏秦、白起、剧辛三人都默不作声,盯着齐国地界的卫峥喃喃自语道:“卫国崛起,我蛰伏多年所暗蓄之国力绝不能在齐国身上消耗殆尽,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卫国与齐国如若刀兵相向,我的心血必然全部都将为秦国做了嫁衣!”

    “卫秦之盟终有破灭之日,缔结卫齐之盟必须要成!”卫峥言简意赅的说道。

    “君侯既然说齐国最惧怕我之崛起,又怎可能与我互相盟?”剧辛道,显然这是有些自相矛盾。

    “这便是我要说的第二件大事!”目光旋即移开地图,回头望向了苏秦,卫峥的双眼涌动着精光,盯着苏秦而道:“何为天下时势?又如何揣天下?”

    “季子,我要你辞去左丞相一职位,为间者而事齐国,离开卫国庙堂折返临淄,蛰伏齐国,待时而动,趁势而入齐国庙堂,身在齐国而为卫国谋!”

    间齐——?!!

    卫峥此话一出,侥是剧辛和白起也不免把一双眼睛瞪的滚圆。

    反倒是苏秦陷入了一阵深思。

    时也!命也!运也!苏秦与齐国之间的夙愿仿佛是命运之中冥冥注定了一样,即便他如今提前出山,更为卫国谋,为卫峥而谋,依旧摆脱不了以一人之力身肩倾覆整个齐国的使命。

    因为即将崛起而成为天下第八雄主的卫国,其国力绝对不能消耗在齐国身上,而齐国绝对不会任由卫国做大,必然会经略卫地,如若置之不理必然成为现实,显然,卫峥绝不会容忍好不容易积蓄的国力就这么毫无意义的耗尽,而想要通过外力改变齐国庙堂的决策几乎不可能,只有让苏秦进入齐国庙堂为臣,为间者暗中为卫国谋,从庙堂内部把齐国的意志和矛头不指向卫国,两国才有可能不会发生战争。

    能做到这一点的,整个天下怕是非苏秦不可胜任。

    “子辛,还有起弟,此事你二人已经知晓,务必谨记,季子今后之举动该当如何就当如何,苏秦弃主离国,你们该愤恨就该愤恨,明白吗?”卫峥看着两人郑重的说道。

    “剧辛(白起)明白——!”

    待得两人离去,只留下了卫峥和苏秦两人,后者久久不能言,苏秦忽然面对着卫峥行一大礼。

    “季子这是何意?”卫峥说道。

    “我主竟是把卫国之国运置苏秦于一身,苏秦……”

    一时间不知何如何作答,如此信任,死有何憾?卫峥不禁慨然一笑,看着苏秦缓缓说道:“季子不可不知,卫峥要你间齐是何其之凶险啊!”

    “苏秦得主公如此之信任,纵使前方乃刀山火海,又何惧之?苏秦不惧身死,惟恐间齐不成,有辱使命!”卫峥闻言不禁长声叹息道:“卫齐之间十年乃至数十年之后是战,还是盟,惟决于苏秦间齐成功与否,不得,只能说是天意,与苏秦无关!”再次看向苏秦,却带着无比信任的语气补充说道:“然卫峥信苏秦大于信天命,苏秦间齐,定能倾齐!”

    “孙子兵法云,古来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之神纪,人君之宝也。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返)报也。”言尽于此的苏秦当即看向卫峥,毫不犹豫的立下誓言:“苏秦间齐,必死间之,齐不倾覆,死不休还——!”

    ……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3626/ 第一时间欣赏战国霸天下最新章节! 作者:石慌所写的《战国霸天下》为转载作品,战国霸天下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战国霸天下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战国霸天下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战国霸天下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战国霸天下介绍:
战神白起横空出世,让天下将星黯然失色,纵横者流,张仪苏秦公孙衍,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当一个后世灵魂穿越到战国时代,战国七雄魏变卫,战国仍七雄,一字之差历史巨轮却由此改变,华夏文明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不再是秦国,而一个更辉煌的强悍王朝由此而生……
立中央之国,
号天朝上国;
无四海不服,
如烈日当空。
石慌书友群:240248664,欢迎入群讨论。战国霸天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战国霸天下,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战国霸天下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