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工业帝国系统TXT下载工业帝国系统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工业帝国系统全文阅读

作者:魂合     工业帝国系统txt下载     工业帝国系统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21章 卖土豆

    正当京城之中百姓不得不买高价粮的时候,许多的百姓没有钱财了,只好饿着肚子。

    许多流言在京城里传扬,例如什么闯王来了不纳粮之类的,百姓听了心头十分羡慕。

    此时的京城已经成了一个大火坑,稍微有点火星就可以引燃一阵大火,百姓都活不下去了,自然不会放过欺负自己的权贵。

    现在南方的秋粮还没有上市,春季的粮食已经被权贵们买光了,京城正是缺粮的时候,到处都买不到平价的粮食了。

    就连赈济流民的粮食都没有了,官仓里已经空得可以跑老鼠了。

    几万个流民聚集在京城之外,每日里都饿死几十个人,惨状难以言说。

    海平帝得知这些情况,每日里唉声叹气,束手无策,他无法对众多权贵开战,不能用强硬的手段对付他们,只好自己想办法找粮食。

    熊廷弼上报的奏章被权贵们使出手段拦截了,海平帝不知道熊廷弼正在想办法运粮食进京,还以为熊廷弼没有办法,只好沉默不语,连个奏章都不发。

    权贵们的手眼通天,可以瞒天过海。

    此时,李晓带领的运粮大队正在接近京城。

    这天天气很好,早上阳光普照,京城里的守城门的官兵就看到远处来了一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车队,车队大部分是两轮的大车,小部分是四轮的大车,车队慢慢靠近了京城。

    官兵们看到车队如此之多,都十分吃惊,急忙派人上前询问,得知是熊廷弼派来的运粮车队,这些守城门的官兵也是贫苦之人,他们与权贵们可不是一条心,他们也希望能够买到平价的粮食,此刻得知有粮食运来了,急忙让路给他们进去了。

    李晓带着熊廷弼的命令,率领车队进入了京城,李晓早有安排,每一支车队有四十五辆大车,分别由十个大兵管理,他们护送车队来到京城的各处坊市,准备开始卖粮了。

    车队沿途大喊出售平价粮食。

    许多的百姓都听到了士兵们的大叫大喊,他们纷纷出来查看,发现果然是大车运来了许多的粮食,百姓们纷纷拿着自己家的麻袋去买粮食了。

    车队在各个坊市停下了,开始卖粮,他们让坊市的百姓每个人只能买0.8石,只够他们一家人吃两个月的,如果省着点吃,他们可以熬到秋粮上市的时候。更加重要的是,经过了这次的平价卖粮,权贵们不知道李晓还有没有这么多的粮食,他们担心粮食砸在了手里,只能开始平价卖粮,争取将手里的粮食卖掉,免得遭遇了巨额的亏损。

    百姓们买到了平价的粮食,心里都十分的高兴,他们可不在乎这些粮食是小麦还是土豆,只要能够填饱肚子就可以了。

    李晓卖出去的土豆是一两银子一石,如果全部卖光,能够卖到八十万两银子,分给5130人,就是156两银子每个人,这可是一大笔钱,足以让百姓们生活富裕起来,买房子的钱有了,买耕马的钱也有了,买农具的钱也有了,还可以买布做衣服,买肉改善生活。

    权贵们得知了消息之后,自然是不甘心失败,他们派出了自己的家丁,手持木棍前去捣乱,如果不行,就将李晓运过来的粮食都烧了,看他们还敢不敢与自己作对。

    三十多个家丁来到了一处卖粮食的地方,只见这里四十多辆大车摆开了,旁边有十多个士兵披甲在守卫,许多百姓拿着麻袋等物在排队购买平价粮食。

    三十多个家丁冲过去喊道:“哪里来的坏人,竟然敢卖腐烂的粮食,我们看不过眼,大家伙上啊,把粮食烧了!”

    十几个士兵看到三十多个家丁冲了过来,他们举起手里的长矛,对准了冲过来的家丁。

    家丁们看到士兵们凌厉的眼神,逼人的杀气,心里有些害怕,便脚步迟疑起来。

    十几个士兵看到有人妨碍自己卖粮食,心头火起,挥舞长矛就冲了过去,朝着家丁们刺去,长矛轻松地刺中了家丁们的手脚,登时就是一个血窟窿,这是士兵们不想杀人,所以才刺手脚等不是要害的地方。

    家丁们受了伤,纷纷发出惨叫声,倒在地上就胡乱打滚,其余的家丁哪里敢与百战精锐对攻,抱头鼠窜,在众多百姓的哄笑声中,他们跑得比兔子还要快!

    李晓的车队在京城里各处卖粮,只花了两天的时间,就将八十万石的土豆卖得精光,他们收获了大量的银子,纷纷用四轮马车装了银子,准备回去了。

    李晓给了前来办事的车夫、力夫、士兵每个人二两银子的报酬,将他们高兴得眉开眼笑。

    一场粮食危机,竟然在李晓的干预之下消失得无影无踪。

    魏忠贤的探子早就得知了消息,急忙进宫禀告,魏忠贤得知了好消息,急忙去皇极殿,准备告知海平帝。

    海平帝正在宫殿里批阅奏章,魏忠贤脚步轻轻地走了进来,悄无声息地站在一旁等候,不敢打扰海平帝。

    海平帝批阅了一份奏章,抬起头喝茶的时候,才发现了魏忠贤,他便问道:“有事?”

    魏忠贤笑着拱手鞠躬道:“启禀陛下,京城里粮食价格降下来了。”

    “为何?”海平帝十分惊讶,瞪大了眼睛看着魏忠贤。

    魏忠贤低头说道:“平安堡的千户李晓奉了熊廷弼的命令,运来了八十万石的土豆,以一两银子一石的价格卖给了百姓,百姓从此就不缺粮食了。”

    海平帝微微沉吟,伸手抚摸自己的黑色短须,他说道:“土豆是什么?”

    “也是可以吃的,就是吃多了会放屁。”魏忠贤笑着说道。

    海平帝说:“好,熊廷弼有功,李晓有功,奖赏他们每个人纹银千两。”

    这样的奖赏并不算多,但是总比没有的好,也是一个荣誉。

    高兴的海平帝慢慢恢复了理智,他忽然问道:“熊廷弼哪里来的那么多的粮食?”

    魏忠贤看着地面低头说道:“听说是李晓的平安堡里种出来的,据说这种土豆亩产量很高,可以达到每一亩十石的产量。”

    海平帝一听就激动了,他仔细地算了算,就说:“种植这个土豆难不难?”

    魏忠贤低头说道:“据说不难,这种土豆耐干旱,适合在北方种植。”

    海平帝一拍大腿说:“如果让百姓们都种了土豆,岂不是没有人会饿死了?”

    魏忠贤一听也愣了,他说:“恐怕还真是这样。”

    “下诏,让李晓进献土豆的种子,让各地的百姓们广为播种,我们要尽快将土豆推广到各地去,让百姓们不至于忍饥挨饿。”海平帝兴奋地说道,声音都提高了几分。

    “遵旨!”魏忠贤知道这是大事,急忙出去下旨了。

第122章 新兵

    在曹二久的令国公府邸里,许多的权贵都在这里议事,他们已经知道了李晓平价卖粮食的消息,他们担心自己的粮食砸在了手里,所以纷纷来一起商议,想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他们的反应速度太慢了,李晓已经卖完了土豆,他们才反应过来,此刻再商议,也是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了,百姓们已经买到了足够多的粮食,足以支持他们撑到秋粮上市的时候,那时候粮食众多,粮价便宜,权贵们已经无法垄断粮食了,他们的粮食只能平价出售。

    户部侍郎十分痛恨地说道:“没想到熊廷弼真的运来了大量的粮食,真是可恨!”

    曹二久阴沉着脸庞坐在主位之上,看着面前的几十个权贵,心里十分沉痛。

    “我们现在怎么办?”

    “难道我们要亏本卖粮食了?”

    “现在再来卖粮食已经迟了,百姓的手里有了足够多的粮食,就不会再买我们的粮食了。”

    “哎,真是棋差一着啊!竟然被熊廷弼这个鼠辈搅了我们的局!”

    众人议论纷纷,都是悲观失望的情绪。

    曹二久听着众人所说的话,心头一片震怒,他说道:“今年的辽西军饷,我们要克扣更多,让熊廷弼也知道我们的厉害。”

    众人一听都是十分的赞同。

    如果海平帝听到他们的话,肯定会感到心寒的,为了自己的私利,竟然置国家的大局于不顾,如此的臣子真的是十分的糟糕。

    众人商议了好一会,没能商量出一个好办法,只好各自散去。

    有些权贵害怕等下去会亏本更多,就开始平价卖粮了,此刻卖粮还可以卖个较高的价钱,如果等到秋粮上市,那时候粮食价格更低,卖粮更不划算。

    此时,李晓已经护送着一车车的银子返回了平安堡,他给众人分银子的时候,众人爆发了热烈的欢呼声,他们都十分感激李晓帮助他们赚到了一辈子都想象不到的金钱。

    后来的流民看到之前的百姓如此富裕,都十分眼红,他们渴望自己也像他们那样能够富裕起来。

    其实他们不必担心,现在大明天灾人祸,粮食金贵,土豆很容易卖出高价,他们的好生活很快就要来临了。

    海平帝的旨意到了熊廷弼那里,熊廷弼就发了文书给李晓,让他送土豆种子进京,李晓并不介意朝廷使用土豆种子种出更多的土豆,所以他就送了几百车的土豆进京,交给魏忠贤,为此也赚了一笔钱。

    今年之前来的五千流民都因为出售土豆而发了财,导致平安堡里物价都上升了不少,由于来往的道路好走了,商队运输货物进来容易多了,所以物价有所下降,平安堡里的百姓得了银子,就购买了很多的日常用品。

    平安堡里生意都好做了几分,许多开店的老板都赚到了钱。

    百姓们用银子偿还了之前向李晓借来的种子、口粮、房子等东西的欠款,李晓收回了一大笔的金钱,财政宽裕了许多。

    此时的李晓已经是千户了,可以统帅一千名士兵,与之前的副千户相当,这是因为副千户与千户其实只差半级,统帅的士兵数量相差并不大,所以,李晓无法增加更多的士兵,如果硬是要增加,就有谋反的嫌疑了,朝廷会治罪。

    为了增加士兵,李晓想了一个办法,就是让老兵退伍,再招募新兵补足差额,这样一来,民间有许多的退伍老兵,一旦战事紧急可以征召他们作战,相当于兵力多了一倍。

    虽然新兵需要经过几个月的训练才有战斗力,但是李晓可以接受。

    所以,李晓就宣布了让老兵退伍的消息,老兵们听了之后没有什么激动的反应,在他们看来,当兵固然是保家卫国的壮举,退伍当一个农民也是一个好事,现在平安堡的农民收入远超过当兵和工匠、工人,大家都羡慕当农民的人。

    当然,这是特殊的情况,因为农民们高价卖出了土豆,所以收入才特别高。

    幸好工匠、工人们都是家里分了田地的,高收入也有他们家里一分,所以他们并不感到眼红,十分平静地接受了这个结果。

    李晓让五百个老兵退伍了,又招募了五百个新兵,然后他让老兵来训练新兵,务必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将新兵训练出来。

    新兵每日的训练就是练队列、练体能、练力量、练技巧,他们吃得饱,练得十分勤快,水平上升很快。

    在李晓的部队里,特别重视肉搏的能力,这是解决战斗的关键,李晓不会放松肉搏战斗的训练的,士兵们每天都练习用长矛捅刺木桩,争取能够做到每一次攻击都能够命中目标,而且还能够穿透很深。

    李晓又购买了很多的战马,给麾下的士兵们使用,至于旧的战马,就留给了退伍的老兵饲养,这是为了能够增加他们的战斗力,让他们能够在关键的时刻迅速到位参加战斗。

    新兵练了两个月,总算是勉强合格了,然后他们就在老兵的带领下开始了侦查和巡逻,时不时会遇到清军的侦骑,双方之间爆发了战斗,由于李晓的士兵装备好士气高昂,所以战斗力强悍,在与清军的战斗之中不落下风,经常还能够有所斩获,清军对此十分头疼。

    要知道清军人少,他们与李晓的部队战斗如果有了损失,会是十分沉重的打击,这样的交换比得不偿失啊。

    经过一个月的实战,新兵们彻底成长起来了,他们已经拥有了丰富的战斗经验和技巧,也有了力量和耐力,在与清军的战斗之中不落下风,这就十分难得了,要知道清兵都是刻苦练习了十几年的,李晓的士兵能够训练几个月就与清兵相当,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新兵训练完成之后,李晓开始谋划一件大事,历来都是清军进攻明国,很少有明军进攻清军的,这就让李晓很是不爽,李晓知道清军掠夺了很多的明国奴隶,奴役他们为自己种地和放牧,这些奴隶生活十分艰苦,李晓想要四处袭击清国解救这些奴隶。

    这可是一个大好事,就是有些危险,容易遇到清军的大股人马导致伤亡很多。

第123章 大凌河北岸

    所以,侦骑的重要性就出来了,他们必须侦察到敌人的情况,并及时汇报,还要击败敌人的侦骑,保护己方的行踪不被敌人知晓,这都是很难做到的事情。

    李晓为此派出了一百个的侦骑在大凌河城堡北岸游走,攻击清军的侦骑。

    李晓为了能够顺利度过大凌河,他让天津卫造船厂制造了一种内河炮船,这种内河炮船只有十吨,平底尖头,吃水很浅,甲板上面左右两个方向各架设了四门六磅龙吟炮,这些内河炮船能够运送三十个士兵过河。

    天津卫造船厂已经积累了丰富的造船经验和技术,他们很容易就造了十艘这种内河炮船,李晓让之前的老船长招募了新的船长和水手,让他们开着内河炮船沿着海岸线行驶,来到了大凌河附近。

    李晓让士兵们乘坐这种内河炮船过了河,在北岸来回游走,不断猎杀清军的侦骑,清军以为明军即将有大动作,不是造城池就是进攻自己,所以十分紧张,派出更多的侦骑去侦察情况,导致了侦骑之间爆发了更大的战斗。

    李晓无奈之下,投入了自己的全部兵力,总共一千士兵,这些士兵都是一人三马,带着盾牌、长矛、火绳枪、板甲、手榴弹等装备,这次李晓的士兵强调机动性,火炮就不带了,免得拖慢了行军的速度。

    李晓的一千士兵在大凌河北岸来回扫荡,清理清军的侦骑,由于李晓的士兵装备优良,训练严格,士气高昂,能力突出,纪律严明,荣誉感和责任心都是十分出色,导致他们的战斗力很强,足以与清军的侦骑对抗。

    双方的大战造成了许多的伤亡,李晓的士兵伤亡达到了六十多人,其中三十人伤重死亡,还有三十多人伤愈归队,这是李晓成军以来最大的伤亡数字,虽然秦友光和曹晶对此有些反对的意见,他们还是保守了,觉得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行了,但是李晓不同,李晓要打出去,打得清军不敢向南看。

    李晓给予了死亡的士兵两百两银子的抚恤,又给他们的家庭分了地,让他们的家庭不必担心日后的生活。

    此举让众多的士兵都安心了,即使自己战死了,家人也有保障,不会冻饿。

    清军的伤亡只会比李晓的部队更多,而不是更少,清军有些撑不住了,不过半个月的时间,就多了上百人的伤亡,真的是十分痛彻心扉的结果。

    清军人少,耗不起,一旦出现伤亡就十分痛心。

    熊廷弼也知道了李晓的举动,他对此是全力支持的,毕竟能够打出去才能够收复旧土。

    清军开始收缩兵力了,不再与李晓在大凌河北岸密集地战斗,他们的侦骑往回撤退,让出了大凌河北岸这片区域给李晓,清军认怂了。

    此举倒是让很多明军将领感到惊讶,要知道清军可是很傲气的,遇到明军绝对不会退缩,往往都是冲上去战斗,明军几乎是次次败退,导致了明军对清军都有了心理阴影,觉得自己打不过清军,但是现在李晓的部队用事实给明军上了一课。

    李晓取得大凌河北岸十里范围的控制权之后,他开始琢磨了,北边全部都是清国的领土,其中自然有很多的清国村落,这些村落里都是清国人和明国的奴隶,明国奴隶耕地和放牧,养活了清国的战士。

    李晓知道自己不可能去进攻清国的城池,因为他的兵力太少,而且也不善于攻城,所以李晓只能攻打清国的村庄。

    只要不断攻击清国的要害,总有一天可以打败清国的。

    李晓让士兵们带着十日的干粮和清水,然后他们骑马出发了,朝着一个清国的村庄而去。

    其实清国的村庄根本就是分散在各地的,并不难找,难的是如何在不声不响的情况下接近村庄,然后成功突袭,解救奴隶,最终顺利逃跑,避开清国大队人马的围攻。

    这可是很难的事情,附近清国的侦骑密布,李晓想要偷偷溜进去十分不容易。

    当然,李晓还是有办法的,他让最能打的士兵去剿杀清军的侦骑,只要剿杀了这片区域的清军侦骑,就可以不声不响地从这里冲过去了,等到清军反应过来,再次派来侦骑,已经来不及了。

    所以,李晓的侦骑出发了,他们以十人为一队,骑着马在辽阔的大草原之上游走巡逻,寻找清军侦骑的踪影,远处是一片苍茫大地,无边无际的野草在原野里生长,随着劲风来回摇摆。

    李晓的新兵都是跟着老兵行动的,这次的队伍里有五个老兵和五个新兵,他们都可以骑马,但是骑术并不是很好,在马上战斗有些吃亏,所以他们更加擅长下马作战。

    十个士兵在原野上游荡着,寻找着清军侦骑的踪影,李晓给他们的命令是杀掉所有的清军侦骑,这可是一个不容易完成的任务。

    远处出现了几个骑兵,为首的李晓士兵拿出一个望远镜观望,发现那是五个清兵的侦骑,以往的清兵侦骑都是两个两个一队的,这样的配置足以打败十个明军的侦骑队伍,但是自从李晓加入战斗之后,这样的配置已经不行了,必须加到五个人以上才有可能与李晓的侦骑一战。

    清军并非不想增加侦骑的人数,但是地域这么辽阔,需要的侦骑很多,如果每一个侦骑的队伍都增加到五个人或者十个人,需要的兵力是巨大的,清军没有这么多的侦骑可派。

    所以,清军的侦骑通常都是五、六个人左右。

    明军率先发现了清军的虚实,什长就下令众人埋伏起来,他们下了马,将马匹藏在东边的一个树林里,派了一个士兵看守马匹。

    其余的士兵埋伏在一片丘陵地带的后面,准备好火绳枪,随时射击敌人。

    什长和另外一个士兵就去诱敌,打算将敌人引入包围圈之中消灭,这种办法是李晓用过的。

    清军随后也发现了原野上的两个明军,他们打马冲了过去,两个明军调转马头逃跑,清军士兵感到有些奇怪,明军士兵虽然胆小,但是不至于派两个人出来侦查,而且一看到自己就逃跑,里面透露着诡异。

    清军勒住了马匹,没有继续追赶,他们嗅到了危险的气息。

第124章 攻击村庄

    什长和同伴看到清军没有追过来,心里有些失望,如此只好硬碰硬了,什长下令所有的士兵站起来朝着清兵逼迫过去,清兵看到敌人有九个人,心里便放心了,他们纷纷下马,手持步弓准备作战。

    双方在慢慢接近,清兵在双方距离六十米的时候射出了一轮箭雨,弓箭飞起半空朝着明军落下,明军士兵举起盾牌挡住,弓箭纷纷落在盾牌上面,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纷纷反弹落地。

    明军士兵继续往前走,举起了火绳枪准备射击,此时明军士兵使用的火绳枪已经是燧发枪,可以双手拿着枪支,瞄准敌人,更加容易操作了,所以准确性有所提高。

    双方接近到了距离三十米的时候,李晓的士兵开枪射击了,清军举起盾牌挡住,火绳枪的铅丸在猛烈爆炸的黑火药的推动之下高速射出了枪口,枪口之中发出一声脆响,喷出炽热的红色火舌,铅丸高速射了出去,击中清军的盾牌,铅丸被厚重的盾牌挡住了,没能穿透过去。

    这是正常的,毕竟火绳枪在三十米的距离威力有限。

    双方都知道只有肉搏战斗才能够解决问题,所以他们快步跑向了对方,没有了试探的心思了。

    双方狠狠地撞击在了一起,明军士兵拿起长矛从盾牌的缝隙之中伸了出去捅刺敌人,清军士兵也拿着长兵器捅刺明军士兵,双方都在奋力地攻击对手,陷入了僵持之中。

    明军的士兵阵列更加密集,配合得更加密切,他们每三个人对付一个对手,长矛分别从正面和左右两翼攻击敌人,使得敌人难以防御。

    很快就有一个清军士兵倒在了地上,他的身体被长矛刺穿了一个血洞,倒在地上惨叫着,让清军士兵士气低落。

    清军士兵凭着个人的武勇击倒了一个明军士兵,这个明军士兵被狼牙棒打在了脸上,满脸都是红色鲜血地倒下了。

    明军人多,后列的两个火绳枪手就持枪往左右两边跑,他们脱离了盾牌阵的保护,想要从左右两个侧翼攻击清军,这可是很冒险的举动,意味着清军的弓箭手可以攻击到他们,只是此时清军士兵正在与明军士兵肉搏,根本来不及捡起地上的步弓射箭。

    两个明军的火绳枪手来到侧翼,这里清军士兵已经没有了盾牌阵的保护,两个火绳枪手九开枪射击了,火绳枪的铅丸在猛烈爆炸的黑火药的推动之下高速射出了枪口,枪口之中发出一声脆响,喷出炽热的红色火舌,铅丸高速射了出去,击穿了清军士兵的厚重盔甲,射入了他们脆弱的肉体之中,将他们的器官搅得破裂,两个清军士兵口吐红色鲜血倒下了。

    剩余的清军士兵不敢再战斗,匆忙转身逃跑,明军士兵在他们身后追赶,火绳枪手抓紧时间装填弹药,盾牌手让开了去路,其后的长矛手上墙捅刺,锋利坚固的长毛刺穿了清军士兵坚固的盔甲,刺入了他们脆弱的肉体之中,从背后将剩余的两个清军士兵捅死。

    至此,五个清军士兵全灭,而明军士兵伤亡了一个人。

    这样的交换比是可以接受的,只是清军就吃了大亏。

    李晓的侦骑在大凌河的北岸与清军侦骑爆发了大战,李晓的侦骑夺得了优势,他们将清军的侦骑赶了出去,让他们无法侦查己方的情况,如此,李晓的部队就得到了有利的形势。

    李晓让侦骑去侦查附近的情况,侦骑找到了一个清国的村庄,这个村庄不是很大,只有几十户人家,都是在附近种田放牧的,有几十个清国人,他们都是全民皆兵的,预计会有上百人的兵力,也许是他们得到了通知,知道附近有明国侦骑出没,所以这个村庄的清国士兵手持兵器身穿盔甲守在了村庄的城寨之上,防备民国士兵的偷袭。

    清国士兵其实并不擅长守城,他们也没有修建很多的城寨,在村庄外面,只有一个简单的木头搭建的屏障,算是一个村寨的保护。

    李晓选中了这个村庄作为突破口,下令骑兵们趁着夜色慢慢接近了这个村庄,然后他们埋伏在村庄之外三百米的地方,等待天亮。

    李晓的士兵提前吃了干粮,随时准备进攻。

    过了一会,天亮了,太阳从东方飞升,万道金光照亮了天上的白云,远处的村寨上守卫的清国士兵正在打瞌睡。

    李晓下令冲锋,骑兵们骑着战马朝着村寨冲了过去,清国的士兵发现了李晓的士兵,敲响了铜钟,发出了警报。

    许多清国士兵听到了警报,纷纷从家里跑出来,他们穿上盔甲,手持兵器,赶往城寨。

    李晓的骑兵很快就冲到了村寨之下,清兵奋力拉弓射出了毒蛇般犀利的箭雨,这些清兵大部分都是无甲的普通人,实力较弱,其中有许多的老弱病残,只有少部分人是有甲的精锐。

    箭雨从半空之中落下,李晓的士兵们纷纷举起左手的小盾牌抵挡,弓箭遇到坚固的板甲和盾牌,叮叮当当作响,纷纷反弹落地。

    李晓的士兵们没有过多地与敌人纠缠,他们希望速战速决,尽快脱离战场,避免自己遭到清军优势兵力的围攻。他们拿出手榴弹点燃了丢在三十米开外的村寨门口之上,十几颗手榴弹纷纷爆炸了,将大门炸得向后倒塌。

    李晓的骑兵顺势冲入了村寨之中,与冲过来的清国士兵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斗,清国的士兵只有几十个人,哪里敌得过李晓的士兵,清国士兵纷纷被长矛刺伤倒地,李晓的士兵将所有的清国士兵都杀光了,然后就看到许多的明国奴隶走了出来,他们眼神茫然地看着李晓的士兵,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李晓让人清点明国奴隶的数量,将他们带上,让他们骑着马,准备返回。李晓又让士兵们点燃了这个村庄的房子,将所有的东西都烧成了灰烬。

    明国奴隶们此时终于反应过来了,原来是明国士兵来解救他们了,他们根本难以相信会有如此的好事,要知道明国大军是打不过清军的,根本不可能有人来解救他们,他们得知真相之后都哭了,放声大哭!

    李晓的士兵带着几百个奴隶返回了,他们有足够多的马匹给明国百姓骑,所以移动的速度很快,他们又没有携带任何的重物,很快就回到了大凌河的北岸,逃出了清国大部队的围剿。

    清国大部队得知了李晓部队入侵的消息,纷纷出来围剿,却找不到李晓的部队,因为李晓的部队已经返回了安全的地方。

    至此,一场精心策划的攻击落下了帷幕,李晓带着几百个明国百姓返回了平安堡,这次的打击对于清国来说是沉重的,意味着从今往后他们的村庄不再安全了,随时都会遭到李晓的攻击。

第125章 食盐

    李晓又斩杀了几十个清国的士兵,得到了工业帝国系统250点贡献值的奖励。

    然后,李晓又将收获的清国士兵的尸体交给了熊廷弼,熊廷弼自然要给李晓请功,朝廷奖励了李晓1500两银子。

    此事的影响十分深远,导致熊廷弼都开始想象自己麾下的士兵去清国的领地里烧杀抢掠了。

    在李晓的平安堡里,有商人出售食盐,以前李晓穷困的时候,连饭都吃不饱,更加不可能有钱买盐,只能是偶尔才吃一点盐,补充身体所需。

    现在李晓富贵了,可以买得起最贵的井盐了,但是李晓知道自己麾下的士兵还在吃咸苦的海盐,这些海盐杂质多,味道苦涩,十分难以下咽,只是众人没有更好的选择,只好接受了这种苦涩的海盐。

    李晓对此深有感触,现在的百姓真的是忍耐力很强啊,他们现在富裕了,自然就希望能够吃到更好的海盐甚至是井盐。

    井盐需要从四川等地运来,价格昂贵不说,还量少,有钱也未必能够买到。

    所以,百姓们想要提高生活品质,就需要有更好的盐吃,这是关系到民生的大事。

    而且,贩卖食盐利润很高,能够赚大钱,只是食盐是国家专卖的,不允许私人贩卖食盐,如果只是做一些出来给自己人吃那没事,如果想要贩卖到各地去,就需要很强大的权势了。

    在明朝扬州,经营食盐生意的盐商富可敌国。

    现在的李晓虽然经营肥皂、玻璃器皿、精美书籍和羊毛衣赚了不少银子,但是比起富可敌国的盐商还是要略有不如,当然,这只是说赚钱,不包括武力和管治能力,如果比武力,盐商们根本就不是李晓的对手,他们钱再多也没用。如果比管治能力,盐商们也不是李晓的对手。

    一个成熟的势力,必须有武力、财力和管治能力,否则就只是肥羊而已。

    李晓为了自己的百姓,打算在天津卫晒盐,他在工业帝国系统里兑换了晒盐的工艺,花了他200点贡献值。

    然后,李晓就带着一百个骑兵来到了天津卫,天津卫靠近大海,海边都是盐碱地,无法种粮食,这里居住的百姓比较贫穷,许多人只能煮盐为生。

    李晓开办的晒盐场可是采用更好的工艺晒盐的,晒出来的盐雪白而且味道纯正,根本不是这些煮盐的手工艺人能够比拟的。

    所以,李晓让人在海边购买了一大块的地盘,用水泥铺设了很大一片的晒盐场,然后利用蒸汽机将海水提升到晒盐场之中,利用太阳的光热来晒盐。

    他又让人制造了大片的玻璃片,将玻璃片放置在晒盐场的上方,蒸发的水蒸气沿着倾斜的玻璃片凝结成水珠,然后顺势滴落在旁边的一条水泥槽之中,流了出去,剩下来的就是盐水了。

    这些盐水在之前已经经历了沉淀和过滤,剩下来的都是十分纯正的盐水,里面没有多少的杂质。

    经过暴晒之后,水泥地面上逐渐凝结了一层层的雪白的食盐,工人按照李晓的安排收集了这些食盐,然后用麻袋装了,放在马车之上运到了平安堡里。

    李晓的晒盐场产量很大,每天都能够出产十吨的食盐,当然,他没有必要生产这么多的食盐,除非有人愿意购买,所以李晓控制了食盐的产量,只是小批量生产,专门供给平安堡的百姓食用。

    从此,平安堡的百姓就有了雪白而且味道纯正的食盐可以食用。

    李晓在海边晒盐的事情瞒不过别人,毕竟那么大的晒盐场,每天都出产大量的食盐,可以便宜地卖给平安堡的百姓,这些食盐价格低而且质量好,简直就是世上最好的食盐,自然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

    毕竟李晓的食盐只是供给平安堡的百姓食用,没有抢占别人的市场,所以还是不招人恨,没有人反对此事。

    熊廷弼听说了此事之后,心里有些想法,现在边军用的食盐都是海边的居民蒸煮的食盐,这些食盐质量低劣,而且价格很高,导致边军吃盐成为了一个大问题,他们只能花几倍的价钱购买质量很差的食盐食用,边军对此十分不满意,经常闹意见。

    因此,熊廷弼有心让李晓将食盐卖到边军去,安抚边军的骚动,免得他们因为食盐质量太差而闹事。

    李晓得知此事之后,自然是愿意的,又多了一条赚钱的路子。

    现在李晓在天津卫能够每一天制造出十吨的食盐,能够满足几万人的需要,如果贩卖出去,能够每个月赚到几千两的银子,不可谓不赚钱了。

    如此利润丰厚的生意让李晓十分看重,他亲自让晒盐场的工头增加产量,尽快供应边军的食盐。

    满桂是蒙古人,他来自蒙古部落,他原本是蒙古部落里的一个普通牧民,由于部落贫穷,缺少食盐、茶叶、铁器等商品,导致牧民的生活比较艰苦,满桂小时候见过的食盐最好的就是黑不溜秋的一大块板结在一起的,品尝起来味道苦涩。

    后来满桂来到明国当兵,见到的食盐都是黄色的一块块,味道同样是苦涩的。

    好长一段时间,满桂都以为这是最好的食盐了,他以能够吃上这样的食盐为荣。

    直到后来满桂当了总兵官,有了钱财之后,才买了更好的青盐食用,这种盐总算是摆脱了苦涩的味道,颜色是青色的,所以称为青盐,这种青盐十分昂贵,一斤就要500文,比普通的食盐贵上几十倍。

    当然,满桂知道自己的部下食用的是什么样的食盐,他对此是无能为力的,毕竟商人贩运而来的食盐就是这个样子的,想要更好的?可以,自己出钱去买,满桂知道这些普通的士兵是买不起昂贵的青盐的,只好继续吃苦涩发黑的海盐。

    食盐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足以影响边军的战斗力,满桂也想解决此事,只是他没有想出办法来。

    自从熊廷弼下文说边军可以向李晓购买食盐,保证品质更好,满桂就不相信了,一直以来海盐都是发黑苦涩的,李晓有什么本事能够做出更好的食盐?

第126章 卖盐

    为了更好地完成贩卖食盐的任务,李晓知道这是十分重要的任务,关系到边军的战斗力,所以他十分重视,亲自带兵到各个边关去巡视,了解目前普通士兵们食用的食盐是什么样子的,是花了多少价钱购买的,然后李晓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决定,以什么价格出售什么品质的食盐给边军。

    只有了解了实际的情况,才能够做出更好的决定。

    李晓带着一百骑兵来到了广宁,这里是满桂的防守区域。

    李晓带兵来到广宁城外,只见这里城门处有士兵在守卫,检查进入的人,李晓让一个亲兵上前通报,守城门的士兵得知李晓是来拜访满桂总兵官的,不敢怠慢,急忙派人去禀告。

    过了一会,满桂派了一个千户出来迎接李晓,李晓就跟随这个千户来到了满桂的总兵衙门之外,只见这里是青砖和黑瓦建成的房子,外面的墙壁之上已经剥落了,露出了里面青砖的颜色,门外的两只石狮子已经残破,有的地方石头都崩落了。

    李晓跟随千户走入官厅之中,只见这里比较阴暗,外面的阳光不大照得进来,满桂坐在主位之上看着走进来的李晓,满桂自然是知道李晓的,他们曾经在京城的东门之外共同对抗清军,满桂还知道李晓的功劳很大,远远超过了他,这是满桂不服气的地方,凭什么一个小小的千户竟然能够立下比他更大的功劳?

    李晓走进官厅,看到满桂坐在主位之上,他就鞠躬行礼道:“见过满桂总兵官。”

    满桂点了点头,说:“你来找我有事?”

    “我想看一看士兵们吃的食盐是什么样子的,我才好贩卖更好的食盐过来。”李晓说道。

    满桂伸手抚摸下巴上面的黑色短须,一对牛一样硕大的黑色眼睛紧紧盯着李晓看,满桂裂开大嘴巴露出一口白色牙齿笑了,他说:“你能贩卖更好的食盐过来?价格如何?”

    李晓点头说道:“自然是比现在的更便宜。”

    满桂十分满意地点了点头,对一旁的千户说:“你带他去看士兵们吃的食盐。”

    千户就带着李晓离开了官厅,来到一个兵营之中,这里士兵们正在训练,两个人来到厨房,这里有几十个火头军正在做饭,李晓看到其中一个大缸里放满了食盐,这些食盐是黄色加黑色的,一看就知道杂质很多,根本没有经过过滤和沉淀。

    李晓伸手摸了摸食盐,感觉是一团板结的硬块,李晓掰下一点食盐放入自己的嘴巴里品尝,感觉到了苦涩的味道。

    “这些食盐怎么卖的?”李晓问道。

    旁边一个管理火头军的百户就回答:“三十文一斤。”

    这个价格虽然不是很贵,毕竟是专门供应边军这个大客户的,商人也不敢收取太贵的价格,否则边军就要向别人购买食盐了。

    但是三十文一斤的价格也算不上便宜,要知道食盐的制造成本才不过是几文钱一斤,能够卖出三十文的价格已经是天价了。

    李晓心里有底了,他知道自己的食盐更好更便宜。

    李晓没有立即离去,他去找士兵们闲聊,询问他们吃食盐时候的感受,士兵们纷纷抱怨食盐太过苦涩,味道不好,但是为了能够有力气,又不得不吃,每次吃食盐炒的菜都是像吃中药一般。

    李晓调查了各地的情况,然后就返回了天津卫,他来查看盐场晒盐的情况。

    盐场里已经开辟出了几百亩的水泥地,这些水泥地分成几层,第一层与大海相通,这里是专门拦住海水的地方。第二层比第一层更高,这里是专门沉淀杂质的地方,让杂质下沉。

    第三层比第二层略高,这里是抽取盐水的地方,经过沉淀之后的上层盐水被抽取到这里,继续暴晒。

    这一层上方放着很多的透明玻璃板,能够冷凝蒸馏水,让淡水从两旁的水槽之中流失。

    经过暴晒,这里就会将海水晒成了盐。

    这些食盐的杂质已经过滤掉了,颜色雪白而且味道纯正,是上等的好盐。

    李晓得知现在盐场每天都能够生产十吨的食盐,他十分满意,让工头继续扩大产量,他让士兵们装载了大量的食盐,准备运到边关去出售。

    李晓带着士兵运着食盐来到了广宁城外,他们使用的都是四轮的马车,由于设计先进,工艺高超,所以这些四轮马车故障不多,能够走远路而不发生故障,速度也较快,装载量很大。

    这次来李晓运载了45顿的食盐,使用了二十多辆四轮马车运输。

    当食盐运进去之后,满桂都好奇地过来查看李晓贩卖的食盐是否真的物美价廉了,满桂带着十几个军官走了过来,看到一辆辆马车上面装满了一麻袋一麻袋的食盐,满桂走过去说道:“打开看看。”

    李晓就让亲兵打开一袋食盐,满桂看到袋子里的食盐颜色雪白,心里微微一惊,这么雪白的食盐看样子真的是很漂亮啊!比起那些发黑的黄色结块食盐要好多了。李晓运来的这些食盐都是一粒粒粉末状的,看起来就十分的舒服!

    满桂伸手摸了一把食盐,然后放入嘴巴里品尝,他品尝到了纯正的咸味,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别的味道,没有苦涩的感觉,满桂感觉自己都要哭了,这些食盐太好了,比满桂曾经花大价钱购买的青盐还要好。

    “这些食盐一斤卖多少钱?”满桂不相信这么好的食盐竟然卖得更加便宜。

    “只卖二十文一斤。”李晓说道。

    满桂一听就震惊了,他说:“多少?”

    “二十文一斤。”李晓重复道。

    满桂震撼了,他看着李晓呆呆地不会说话了,二十文一斤的高品质食盐,简直就是天赐之物,满桂和众将官都震惊得目瞪口呆。

    旁边的士兵听了发出一阵阵的欢呼声。

    消息很快就传开了,许多士兵纷纷前来抢购食盐,李晓只好规定每个人只能买十斤,多了还不卖,免得有人囤积居奇。

    满桂十分满意李晓的食盐,他亲自带人在这里维持秩序,他的火头军购买了十吨的食盐,打算拿去做饭炒菜给士兵们吃。

    李晓的食盐生意首先在边军这里打开了局面。

第127章 海盗即将来袭

    李晓开辟了卖盐给边军的商路,然后就将此事交给手下去做了,他不必事必躬亲。

    这天魏燕的女人和孩子来见李晓了,自从李晓救了他们之后,他们便在天津卫安了家,以前忠诚于他们的海盗来了几十号人,驾驶着一条四百料的战舰,算是他们最后的依靠了。

    李晓对这些海盗并不重视,只是让他们充当眼线,监视附近海面的情况。

    魏燕的女人和孩子在天津卫安顿下来之后,极少来找李晓,此刻前来,想必是有什么事情,李晓便在自己的平安堡官厅里接见了他们。

    女人和孩子进了官厅,首先深深鞠躬,女人用清亮的嗓音说道:“民女见过千户大人。”

    “免礼,请起来,你们来见我有什么事情?”李晓说道。

    女人十分慎重地说道:“我们得到消息,汪海知道了我们躲在天津卫的事情,据说汪海正在召集众多的海盗,打算硬闯天津卫,将我们杀死。”

    李晓一听就沉吟不语,汪海竟然如此大胆,召集了几千海盗就敢攻击天津卫,要知道天津卫也是有兵马的,虽然不强大,但是面对海盗他们还是有一战之力的,毕竟是在陆地上,而不是在海里,也许到了海里,汪海的势力要强大得多,但是到了陆地上,汪海的势力就没有那么强大了,毕竟汪海的手下都是船员,并非陆地上的战兵。

    李晓听闻此事,心里暗暗惊讶,惊讶于汪海的大胆。

    女人继续说道:“我们手下还有一条船和几十号人,愿意出力死战,绝对不让汪海得逞。”

    李晓哈哈一笑,说:“区区汪海,真是不自量力,竟然想攻击天津卫,你看我如何收拾他。”

    女人闻言大喜,只要能够打击到汪海,就是好事,对她来说,如果李晓愿意出手,还是有希望可以打败汪海的。

    李晓的造船厂和晒盐场都在天津卫,工具和场地等外物无所谓,但是里面的工匠和工人却是十分重要的,只要有这些工匠和工人在,就可以重新再造一个造船厂和晒盐场。

    为了更好地应对汪海的威胁,李晓带了魏燕的女人和孩子以及五百名士兵前往天津卫,李晓这是打算在天津卫与汪海大战一场了。

    李晓到了天津卫之后,下令商船和战舰离开港口在海面上巡逻,不必参与战斗,只是要保护好自己,毕竟汪海召集了几百条船只,双方的数量差距太大了,不是质量可以弥补的。

    李晓又派人通知了天津卫的官兵,让他们得知会有海盗来袭。

    天津卫水师的严正宇得知汪海会来袭,只好下令船只都躲在港口里,不敢出去迎战。

    天津卫里也是有总兵的,但是天津卫地处内陆,兵事不修,士兵的战斗能力很弱,与边军相比差距巨大,面对几千个海盗的袭击,他们还真是有些害怕的,总兵是一个干瘦的中年人,名叫戚威,手底下有三千人的士兵,其中有家丁三百人可战,由此可见天津卫的士兵真的是战斗力不强,竟然只有三百个家丁堪战,与几千名海盗的数量差距颇大。

    当然,面对李晓的时候,戚威是不会露出虚弱的面目的,他十分自信地告诉李晓,只要海盗们敢来,他就可以把海盗们赶下海里去。

    李晓并不相信他的话,毕竟李晓亲眼看见过他的士兵,都是一群穿着破旧衣服的农民而已,没有士兵的精气神,也没有严格的纪律和崇高的荣誉感,他们只是一群耕种的农夫,而不是专业的士兵。

    既然戚威不需要李晓帮忙,李晓也懒得理会他,李晓让造船厂和晒盐场的工匠和工人们做好准备,随时撤离。

    毕竟在靠近海岸的地方,汪海的几百条船只如果开炮射击,威力还是蛮大的,在海边与汪海交战太过吃亏了,免不了有重大的伤亡,所以李晓打算将汪海的船员们放进来,在天津卫的内陆与他们打一场经典的教科书一般的陆地战斗。

    此次,李晓带来了十门龙吟炮。

    龙吟炮是六磅的大炮,射程一里半,直射射程五百米,威力更大。

    李晓带着士兵来到天津卫自然有很多人看到了,其中也许就有汪海的探子,毕竟海盗抢掠杀人需要精准的情报,如果没有情报支持,像是无头苍蝇那样乱转,是不可能得逞的。

    当然,海盗的探子十分狡猾,平常都以普通人的身份掩护自己,不会轻易露出马脚。

    李晓又让造船厂制造了一种一吨的小船,这些小船速度快,操作灵活,只要两三个人就可以操作了,李晓让这些小船散布在天津卫外面的海面之上,监视来往的船只,如果有大股海盗来袭,就赶回来报信。

    李晓的到来受到了戚威的敌视,毕竟是外来的军队,戚威觉得自己完全可以守住天津卫,不需要李晓多事,而且李晓没有命令调兵来天津卫,也是一个问题。以往来此,李晓都是以商人的身份办事,很少表露出自己的官方身份。

    这次为了能够更好地对付海盗,李晓表明了官方身份,希望协助戚威。

    戚威身为总兵,官阶自然要比千户李晓高得多,戚威在自己的总兵衙门里接见了李晓,想要听一听李晓的情报。

    李晓与戚威坐在总兵衙门之中交谈。

    戚威是一个身材精壮的中年人,满脸都是麻子,看起来有些丑陋。但是作为武官,戚威身强体壮,手臂上肌肉鼓起,看起来十分勇武有力。戚威的手里拿着两个铁球在转动着,发出轻微的响声。

    “李千户,你说有海盗即将来袭,你是如何得到这个消息的啊?”戚威十分好奇地问道,眼睛里都散发出一丝丝的亮光。

    “这伙海盗的头叫做汪海,他曾经与我收留的几个人有仇恨,这几个人向我报告说汪海即将来袭,我相信他们的话。”李晓十分轻松地回答道。

    戚威眨了眨眼睛,似乎在考虑李晓的话能不能相信,他说:“也许是谣传。”

    李晓对于戚威的态度感到有些不满,既然有海盗即将来袭,不管信不信,至少也要做好准备,不让海盗得逞,如果海盗没有来,就算是白费劲而已,如果海盗来了,那就能够最大程度地挽回损失。

    “我知道了,我会处理的,你最好不要插手此事,这里是我们天津卫的防区,与外来的官兵没有关系。”戚威十分注重自己的地盘,不希望李晓插手此事,李晓微微一笑就答应了。

第128章 官兵守卫码头

    李晓来此地的借口是运输辎重,只有这个借口可以让他率领士兵离开自己的驻地,前往别的地方,李晓安排自己的部队在天津卫南边扎营,这里距离海边有三里远,不怕海盗们船只上的火炮轰击,李晓估计海盗们的船只上面火炮并不出色,别说能够轰击三里,恐怕三百米都够呛,李晓只是因为谨慎,所以才在海边三里外扎营。

    严正宇也得到了李晓传过来的消息,知道汪海即将来袭,他倒是比较相信李晓的话,所以他下令严守水寨,不敢主动出战,只是希望守住水寨,避免自己遭到朝廷的处罚。

    魏燕的女人和孩子躲在了李晓的军营之中,希望得到李晓的部队的庇护,他们派出了自己仅存的战舰为李晓效力,他们只能够全部信任李晓的能力了,除此之外,他们没有任何别的办法。

    李晓的部队在这里等候海盗的来袭,他们每天都在军营里训练,没有任何扰民的情况,倒是让天津卫的戚威总兵感到了安慰。

    这天李晓正在率领部队训练,就看到远处驶来了一条小船,李晓用望远镜观望,看到小船乃是自己制造的形制,他知道这是监视海面负责传送消息的小船,就下令士兵们集合,准备应付海盗的偷袭了。

    小船来到天津卫的码头之上,两个船员离开了小船,直冲李晓的军营而来,他们来到军营之外,向守卫的士兵说自己有重要的消息要告知李晓,守卫的士兵检查了他们的腰牌之后,就带他们进去了。

    李晓在营帐里接见了他们,其中一个肤色黝黑的船员就说道:“千户大人,海面上来了几百条船只,我估计就是汪海的船只。”

    “来得好,我们做好准备,随时出发,剿灭海盗。”李晓让亲兵吹响了号角,召集士兵在营地里列队,又让火头军送上干粮和肉干汤,让士兵们饱餐一顿。

    此时,天津卫负责瞭望大海的士兵终于发现了汪海船队的踪影,点燃了烽火,只见一道黑烟直冲天际。

    严正宇在天津卫的水寨里严防死守,不敢出战。

    戚威率兵在天津卫的城墙之上守卫着,看着几百条海船来袭的方向皱眉不语。

    在天津卫的城外码头之上,这里有许多的造船厂、晒盐场、仓库等设施,其中不乏权贵们的产业,如果这些产业被海盗们掳掠一空,显然这些权贵们是要找戚威的麻烦的,至少也要控告戚威畏敌如虎,不敢出战,戚威恐怕要吃不了兜着走,所以,戚威不敢死守天津卫的城墙,否则他一定会倒霉的。

    在这些产业之中,也包括了李晓的产业,李晓已经派亲兵去告知工匠和工人们疏散,一些设施没了就没了,只要人还在就好。

    汪海率领的海盗们驾船直冲天津卫,他们有几百条战舰,有几千号的水手,自然是不怕官兵的,在海面上他们甚至敢与官兵的水师打硬仗。

    果然不出汪海所料,官兵的水师躲在水寨里不敢出战,天津卫的码头之上一片空虚,到处都是慌忙走避的人群。

    汪海是一个脸色发红的汉子,大约三十多岁,身材敦实矮壮,穿着一件丝绸的长袍,站在最大的一艘战舰之上瞭望远处的天津卫码头,他的手里拿着一具单筒望远镜,正在观察天津卫的虚实。

    在汪海的身边,站着十几个海盗头目,他们都是各支海盗的首领,在汪海的统一率领下作战,旁边还有几个探子,负责打探天津卫里的消息的。

    汪海问道:“那婆娘和孽种躲在天津卫里面?”

    旁边一个白脸的探子说道:“大海主,根据我们的侦查,魏燕的女人和孩子投靠了一个叫做李晓的军官,正是躲在天津卫里面。”

    “李晓?他是什么官?有多少兵马?”汪海问道。

    “李晓是千户,麾下估计有几百号人。”探子说道。

    汪海闻言哈哈大笑,说道:“一个小小的千户,麾下只有几百号人,也敢与我作对,真是不知道死活,我们上岸将他们通通杀死。”

    众海盗齐声喝道:“对,将他们通通杀死!”

    其实也怪不得汪海如此大意,因为汪海肆虐的地方都是在大明朝的沿海,那里的卫所士兵都十分虚弱,根本不堪与海盗陆战,汪海赢得多了,自然不把官兵放在眼里。

    只是汪海没有想到,李晓是能够与清军战斗而且还能够胜利的强军。

    汪海按照普通卫所军队的战斗力来衡量李晓部队的战斗力,那是要吃大亏的。

    几百条战舰逐渐接近了天津卫的海面,戚威站在天津卫的城头上看到来的海盗如此之多,他心里十分震惊,他的麾下只有三千士兵,但是敢战斗的家丁只有三百多人,与海盗的数量差距很大,戚威有心想要死守天津卫,但是又知道如果权贵们的产业损失过大,他们一定会控告自己放任海盗肆虐,那时候戚威就要吃不了兜着走了,戚威不敢死守天津卫的城墙,只好下令三千士兵留下三百人把守天津卫的城墙,余下的士兵随他到码头之上迎战海盗。

    于是,两千多士兵跟随戚威鱼贯从城门里走了出来,在码头之上列队,准备厮杀了。

    在戚威看来,海盗们虽然在海上很厉害,但是在陆地上未必就很厉害了,他还是有战胜的希望的。

    汪海的海盗们此次来主要的目的是杀死魏燕的女人和孩子,其次就是要劫掠富裕的天津卫,发一笔横财。所以,汪海的海盗们没有去攻打严正宇的水寨,那里是硬骨头,打了没有好处,还不如不打。

    所以,汪海的海盗们直冲富裕的天津卫码头,想要上岸劫掠一番,这里的仓库之中存放了很多的货物,是一个值得劫掠的目标。

    几百条海盗战舰直冲码头,这种势头是十分威猛凶狠的,让码头上守卫的官兵们面面相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情,他们手里满是冷汗,身体微微发抖,手里拿着的盾牌和兵器都十分沉重起来。

    官兵们看着海盗战舰冲了过来,心里都是十分的紧张。

第129章 炮击

    幸好海盗战舰都是依赖跳帮肉搏战斗的战舰,没有太多的大炮,否则几百门大炮对着官兵们一轰,官兵们说不定就要溃败。

    当然,海盗战舰上面也不是一门炮都没有,还是有几门小炮的。

    只是,海盗们的小炮打不远,必须靠近码头才能发射。

    几百条海盗战舰慢慢靠近了码头,他们准备开炮轰击了,一百多门小炮对准了码头上的官兵,官兵们看到海盗们正在操作小炮准备轰击,忽然有人发出一声呐喊,转头就跑,此人的逃跑带动了更多的士兵逃跑。

    戚威带领亲兵在后面的督战,看到士兵们转身逃跑,他就让亲兵上前斩杀,登时将几十个士兵斩杀当场,红色鲜血流了一地。

    此时海盗们看到官兵发生了混乱,正是好时机,海盗们立即开炮轰击了,炮膛里的黑火药猛烈爆炸,强大的力量推动实心炮弹高速射了出去,炮口之中发出一声声的巨响,射出炽热的红色烈焰,一百多个实心炮弹射出炮口高速朝着官兵们射去,炮弹打入了人群之中,登时趟出了几十条的血路,一百多个官兵登时倒地不起。

    有的官兵被击中了胸膛,当场身死;有的官兵被击中了大腿,登时大腿折断,红色鲜血狂喷而出;有的官兵被击中了手脚,登时手脚折断。

    官兵们在这样的轰击之下伤亡惨重,根本顾不上反击,他们纷纷转身逃跑,就连戚威和亲兵也是跟着逃跑了,一群官兵狼奔猪突,让海盗们见了笑话他们没有胆子。

    海盗们轻松战胜了官兵,然后海盗们就在码头上靠岸了,水手们纷纷下了船只,他们穿着简单的皮甲,手里拿着盾牌和弯刀等物,往岸上冲去。

    汪海带领几十个海盗头目下了船,就看到远处来了几个探子,汪海就问道:“人在哪里?”

    一个为首的探子说道:“女人和孩子躲在天津卫城南的军营里,那里是千户李晓的营地,有几百个士兵守卫。”

    汪海一听就笑了,说:“我还担心他们躲在天津卫里,我们还要攻城才能杀死他们,这就麻烦多了,现在他们只是躲在了军营里,区区一个军营,我们只要一冲就拿下来了,召集大伙去城南,这里的货物不急着抢掠,先把人给杀了再说。”

    当下各个海盗首领召集手下跟随汪海去天津卫城南的军营里杀人,几千个海盗水手浩浩荡荡地来到了天津卫的城南。

    这里有一片开阔的营地,李晓早就探知了海盗们的动静,已经列队等候了。

    海盗们来到李晓军营之外,看到几百个穿着板甲精光闪闪的士兵,心里暗暗吃惊,这些士兵的盔甲太好了,简直远远超过了海盗们的盔甲,这一战看来不是那么容易打的,海盗们心里有了几分疑虑。

    此时李晓带来了十门的龙吟炮,他将大炮架设在了营地里,分布三个方向,东面和西面各三门龙吟炮,南面四门龙吟炮。

    李晓又将士兵分成三队,东、南、西面各一队,大约有一百名士兵,一共就是三百名士兵,还有一百名士兵操作火炮,此外还有一百名士兵作为机动。

    海盗们看着李晓列出来的阵势,心里有些打鼓,不敢上前随便挑战。

    汪海站在远处看了李晓列出来的阵势,他感到有些棘手,心里难以拿定主意,如果要强攻,恐怕伤亡会很大,即使最终赢得了胜利,也会受到海盗头目们的埋怨。

    当然,打还是要打的,如果这么多人来此打都不敢打一下,汪海的威望也会降低的。

    海盗们开始列队了,他们习惯了在船上战斗,所列的队形都是比较松散的,他们也会使用盾牌,盾牌在前,后面是手持弯刀的水手。

    虽然这些海盗是李晓的士兵的几倍之多,但是李晓并不感到害怕,他要教一教这些水手在陆地上该怎么打仗。

    海盗们也是有火绳枪手的,只不过他们之中火绳枪手的比例不高,这是因为海盗们比起官兵更加难以发展制造火绳枪的工坊,从外面购买火绳枪又太贵,而且货源无法保证。

    这些海盗已经习惯了抢掠脆弱的商船,习惯了欺负弱小,已经忘记了怎么与强大的对手战斗,这次李晓决定给他们一个深刻的回忆。

    海盗们列队朝着李晓的军营走去,李晓看着海盗们接近,没有立即下令开炮射击,火炮在最大的射程之内难以做到十分精准,只有进入了直射的射程之内才能够准确地攻击敌人,所以李晓没有急着下令开炮。

    海盗们看到李晓的部队没有开炮射击,以为他们的火炮打不远,心里又多了几分勇气。

    刚才官兵们给海盗一轮炮火就打败了,这给了海盗们更大的勇气,让他们可以面对军阵严整、装备精良的李晓部队。

    海盗们接近了李晓的部队五百米的地方,李晓下令炮兵开炮射击,炮兵手持炮绳一拉,隧发的机构点燃了炮膛里面的黑火药,猛烈爆炸的黑火药推动沉重的六磅实心炮弹高速射了出去,炮口之中发出一声雷鸣,喷出一道炽热的红色烈焰,实心炮弹高速射出,击穿了海盗们的阵列,十颗炮弹在海盗们的队列里冲撞,将三十多个海盗击倒在地。

    有的海盗被炮弹击中了胸膛,登时身体都被打成了两半,当场身死。

    还有的海盗被炮弹中了手脚,登时手脚都被打断了,红色鲜血喷涌而出,失血过多也是会死亡的。

    海盗们经常承受火炮的射击,已经养成了习惯,能够顶着火炮的射击往前冲了,海盗们加快了脚步,朝着李晓的队列冲去。

    李晓下令炮兵更换了散弹,炮兵清理了炮膛之后,将发射药塞入了炮膛里面,然后用通条捅实,又往炮膛里塞入了一个散弹,这是一个铁皮包裹的炮弹,里面装了上百颗的钢珠。

    海盗们接近了李晓的部队一百米的距离,李晓下令火炮开火射击,炮手拉动炮绳,火炮里的隧发机构就点燃了黑火药,猛烈爆炸的黑火药推动散弹冲出了炮口,发出一声闷响,炮口之中有炽热的红色烈焰喷出,散弹离开了炮口,外面包裹的铁皮就裂开了,里面的上百颗钢珠四射而去,笼罩了一个圆锥形的区域。

    在这个区域里面的海盗都会经受钢珠的猛烈射击,几十个海盗惨叫着倒下了。

    这些钢珠力量十分强劲,足以射穿人体,被钢珠击中的海盗立即失去了战斗力。

    海盗们在海面上抢掠,也是经受过散弹射击的,所以他们都习惯了,没有立即崩溃。

第130章 骑马砍杀

    海盗们顶着李晓的炮击往前冲,不是他们不想将船上的火炮卸下来,而是他们害怕李晓看到自己人多就跑掉了,所以他们没有携带火炮过来,他们此时正是有些后悔的时候,早知道如此就该将船上的火炮卸下来的,到时候几十门、上百门火炮轰击李晓的队列,看他们如何崩溃,只是此时说什么都晚了,已经冲到一半了,只能硬着头皮冲下去了。

    李晓看到海盗们接近了,就下令火绳枪手开枪射击,这时海盗们拿着的盾牌发挥了一半的作用,为什么说是一半呢,这是因为海盗们拿着的盾牌质量不一,有的盾牌厚实坚固,就能够挡住火绳枪铅丸的射击,有的盾牌轻薄,就挡不住火绳枪铅丸的射击,被击穿了过去,射伤了盾牌后面的水手。

    几十个水手惨叫着身上喷出红色鲜血倒下了。

    海盗们的火绳枪手也开枪射击了,但是他们的火绳枪射程近,威力小,精准度不高,大部分射偏了,少部分被李晓士兵的盾牌挡住了,没能造成伤害。

    双方接近到了二十米的距离,李晓下令全军出击,士兵们前列举着盾牌冲了出去,撞击在海盗们的身上,后列的长矛手手持长矛狠狠地刺了过去,将一个个海盗刺穿了身体,红色鲜血喷涌而出,染红了黑色的大地。

    不过刹那间,海盗们就死伤了几十人。

    这种伤亡的比例是惊人的,而且在激烈的肉搏战斗之中,良好装备的李晓士兵伤亡很少,海盗们的弯刀无法砍破李晓士兵身上的板甲,海盗们被打懵了,他们从来没有遇到过装备如此精良的官兵,海盗们丧失了继续战斗下去的勇气,纷纷转身逃跑。

    李晓的士兵上马追击,赶着海盗狂奔逃命,汪海等人也不敢停留,只好率先逃跑,他们算是明白了,他们在海面上还可以为非作歹、无恶不作、战斗力强悍,但是在陆地上,他们就是弱鸡。

    李晓的士兵骑马追砍,斩杀了几百名的海盗,一直追到了码头附近,看到海盗们的船只,追兵们这才停止了追杀,收队后退。

    魏燕的女人和孩子看到李晓的士兵如此强悍,竟然击败了数倍于自己的海盗,他们都惊讶得目瞪口呆,他们曾经与汪海战斗过,知道汪海部下的强悍战斗力,如此才显得李晓的部队实力强悍。

    在天津卫里,戚威收拢了溃散的士兵,正打算据城死守,却看到海盗们被李晓的部队追杀的情景,他惊讶得目瞪口呆,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情,按理说他是应该高兴的,毕竟他可以说自己也有一份与海盗作战的功劳,而且没有丢失城池码头,值得他高兴,但是他怎么都高兴不起来,就像是被狗日了一般。

    李晓的部下战斗力出乎了戚威的意料,此时他才想起来李晓的部队可是边军,大明的边军是战斗力最强悍的部队,戚威叹了一口气,无奈地接受了这个结局,李晓的部下战斗力是他的好几倍。

    海盗们上了船,十分狼狈地喘息略定,他们就恢复了一些的理智,他们检视自己的损失,发现损失了将近五百多人,真的是一次损失惨重的战斗啊!

    许多海盗们都埋怨汪海将他们带入了死地。

    如果不是汪海威望很高,恐怕海盗们都要造反了。

    海盗们惊魂未定地上了船,躲在船只上面喘息一会,才慢慢定下心来。

    汪海等人感觉自己输得太冤了,对方人不多,就是装备精良而已,如果自己等人将船上的大炮卸下去攻击李晓的部队,是有可能将对方打崩溃的,没看到戚威的部队就被一轮炮击打崩溃了吗?

    汪海不甘心失败,还想尝试一把,继续与李晓的部队作战,但是普通的海盗已经不敢了,他们只想尽快离开这里。

    汪海让海盗头目们去安抚普通海盗的情绪,鼓起他们的勇气和士气,想要再打一波,争取将李晓的部队击溃,如果这次他们就此败退,那么将来他们都没有勇气再来天津卫劫掠了。

    普通海盗在头目的安抚之下总算是重新鼓起了勇气,他们沉默着往岸上转移船上的大炮,海盗们的大炮都是粗制滥造的六磅炮,射程短,威力小,精准度不高,属于能打响的那种,只可惜戚威的部队竟然被这样的大炮打崩溃了,可见他们的战斗力之低下。

    海盗们将火炮转移到了码头之上,幸好这里有一个长长的宽大的码头,可以转移沉重的火炮,如果是在别处,没有码头,恐怕转移沉重的火炮会十分艰难。

    海盗们有了火炮,感觉心里的底气更足了一些,他们推动火炮朝着李晓的军营走去,希望再次与李晓交战,想要凭着火炮的威力击溃李晓的部队。

    李晓的侦骑在附近游走,看到了海盗们的举动,立即回去禀告了。

    李晓得知海盗们还敢来挑战,心里有些吃惊,他不禁佩服海盗们的勇气,李晓下令四百个士兵骑马冲击,留下一百个炮兵守卫军营。

    四百骑兵就朝着海盗过来的方向冲了过去,他们都是一人三马,冲击力十足,来到了距离海盗们几百米的地方,海盗们终于反应过来了,原来是骑兵冲了过来,海盗们急忙推动火炮准备发射,由于他们的队伍前后绵延很长,导致后面的一部分火炮无法很快地发射,他们只能依靠前面的火炮了,海盗们的动作很快,十几门火炮竟然开始发射了。

    只可惜李晓的骑兵是走弧线的,并非直冲海盗们的阵列,所以火炮的炮弹很难击中李晓的士兵,只有三个士兵运气不好被炮弹击中身亡。

    李晓的骑兵一直冲入了海盗的阵列之中,将前面的海盗撞得向后飞起,几百斤重的马匹冲击力十足,让海盗们根本难以抵挡。

    骑兵们挥舞砍刀冲杀,将海盗们杀得心寒胆战,海盗们发出一声响亮的呐喊,纷纷转身没命地逃跑,瞬间海盗们就崩溃了,他们用力狂奔,只恨爹娘少生了几条腿。

    李晓带领士兵们骑马砍杀,追杀逃亡的海盗,杀死了几百名海盗,红色鲜血染红了大地。

    汪海带着逃亡的海盗们回到了码头之上,他们纷纷往船只上跑,害怕跑得慢了被李晓的士兵砍杀,李晓已经下令骑兵们停止追杀了,这里已经靠近了海盗们的战舰,战舰上面还有几十门的火炮,李晓不想部下出现大量的伤亡,只好停止了追杀,收兵回营了。

第131章 大丰收

    至此汪海总算是知道了自己的陆地上的战斗力很弱,他已经没有了与李晓的部队战斗的意志,只好下令在码头上劫掠了一番,然后放火烧毁了码头上的设施,然后他们驾驶船只离开了此地。

    海盗们离开之后,严正宇和戚威等人才带着部队出来看看情况,他们看到码头上被大火焚烧的设施,心情十分难过,此战他们畏敌如虎,肯定会遭到权贵们的指责。

    李晓收获了将近一千名海盗的尸体,他将这些尸体用马车运了,送给了熊廷弼作为功劳,熊廷弼得知李晓杀死了上千名海盗,心里有些吃惊,怎么哪里都有李晓的身影?他不好好地在平安堡待着,却带着部下四处截杀清兵和海盗,真的是很敬业的军官啊!

    大明朝再也没有比李晓更加敬业的军官了。

    熊廷弼只好将这个功劳上报,希望上面能够给予李晓奖赏。

    海盗的尸体不值钱,朝廷给了李晓一千两银子就打发了,李晓将所有的银子分给了士兵们,引发了士兵们热烈的欢呼声。

    由于造船厂烧毁了,所有李晓让杜伦重新建造了一个造船厂,由于有工匠和工人在,所以重建造船厂的事情进展很快,不过两个月的时间就重建完成了,造船厂可以同时开建四条船只。

    嗮盐场只是遭受了很少的破坏,很快就开始重新生产食盐了。

    经过了几个月的辛勤劳作,李晓积累了很多的资金,可以用来修建平安堡和四个碉堡的城墙,李晓打算将城墙修剪成400米乘以500米的棱堡形状的城墙,每一座城池里可以容纳两万人居住,合起来就是十万人的规模。

    为何李晓如此热衷于招募流民开垦土地呢?这是因为李晓想要改善自己领地里的产业结构,现在他的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农业的产值较低,但是制造业受到原材料和市场的限制,一旦原材料供应被掐断,出售商品的市场被禁止,李晓的财政就会陷入危机之中。如果李晓开垦了大量的荒地,只凭农业产值就可以养活自己部队和工匠、工人,那样李晓的产业结构就更加完善健康。

    所以,李晓大力推广开垦荒地。

    李晓耗费了大约几万两银子,开始在平安堡和四个碉堡里修建新的城墙,此时清军已经视平安堡附近为禁地了,根本就不敢靠近,所以李晓的修建城墙的举动十分顺畅,没有人干扰。

    李晓开始大量生产水泥和砖头,然后交给工匠和工人们修建城墙,这样做不仅成本低,而且快速见效。不过三个月的时间,新的城墙就修建完毕了。

    此时,也到了土豆收获的季节,一共13130个农民家庭开垦了328250亩的田地种植土豆,收获了3282500石的土豆,这可是十分惊人的收获了,价值410312.5两银子,平安堡里的农民大丰收了。

    前年来平安堡里的5000农民过了免税期,开始交税了,李晓收取了他们十分之一的收成作为税收,税收是125000石土豆,价值15625两银子。

    只凭这些税收,李晓就可以养活25000人。

    加上李晓在平安堡里廉价收购的土豆,他已经可以养活十万人了。

    李晓打算招募十万人的流民来平安堡里开垦荒地,城堡已经扩建好了,正在修建住宅,口粮和种子也准备好了,耕马还需要补充,农具也准备好了。

    李晓的平安堡里现在已经有了2500辆四轮马车,足以一次性运输两万石粮食,这些粮食可以供五万人吃两个月的,足以让他们从当地走到平安堡里了。

    天津卫里的流民已经少了很多,李晓知道在那里已经无法招募到足够多的流民了,所以他打算到京城附近去招募流民。

    去年陕西、山西和河南天旱,收成不好,而且平民的赋税很重,导致很多人交不起赋税,只好外逃当了流民。

    为了能够去京城招募流民,李晓向熊廷弼请求发给自己一个命令,让自己去京城便宜办事,有了这个命令,李晓才可以率领部队去京城,否则就是图谋不轨的罪名。

    熊廷弼听了李晓的请求之后,很爽快地给了他命令和文书,李晓带着命令和文书就返回平安堡里召集了一千人的士兵,准备去招募流民了。

    李晓召集了两千五百辆的四轮马车,招募了两千五百个马车夫,还带着几十个工匠,准备路上马车坏了就随时修理,还带了许多的四轮马车的零部件。

    浩浩荡荡的队伍集合之后就出发了,马车上装载了大量的粮草和士兵的装备。

    队伍从平安堡出发,沿着水泥路面来到了天津卫附近,然后转向朝着京城而去,沿路可见村庄残破,荒无人烟,这些村庄都是被清军劫掠的,或者是平民逃荒后的结果。

    李晓见了心里十分感慨,一个好的领导人,可以带给麾下的百姓更好的生活,李晓时常以此为目标激励自己。

    队伍来到了京城附近,就看到流民逐渐多了起来,这些流民用发绿的眼神看着李晓的车队,如果不是有骑兵在附近探查消息,有士兵在车队附近守卫,恐怕车队都会被他们哄抢一空。

    流民们饿着肚子,自然不会讲究什么礼仪,能够抢掠的时候,他们不会客气的。

    越是接近京城,流民就越多,李晓每看到一伙数量比较多的流民,就派士兵上前高声喊话,让流民们跟自己去辽西开垦荒地,流民们已经饿了好多天,根本没有了生存下去的希望,此刻听说可以有粮食吃,他们都迫不及待地加入了李晓的队伍。

    每个加入的流民每一天可以得到三个土豆填饱肚子,如此他们就可以支撑着走到平安堡去。

    李晓沿路收留流民,很快就收留了几千人。

第132章 招募十万流民

    李晓来到京城之外,就看着城外聚集了几万人的流民,他们生活在低矮的窝棚之中,靠着每天施舍的一碗稀粥生存下去,他们已经没有了未来,只能浑浑噩噩地活着。

    李晓首先在京城外面扎营,应付了过来盘问的官吏之后,李晓获得了在这里便宜行事的权利,这多亏了熊廷弼的文书和命令,让李晓可以方便行事。

    李晓就派士兵们深入流民的营地里宣传去辽西开垦荒地的消息,流民们听说有粮食可吃,纷纷轰动了,他们成群结队地来到了李晓的军营之外,就看到这里正在蒸煮土豆,香喷喷的土豆味道让流民们口中产生了很多的唾沫,他们用力地吞咽,喉咙上下动了起来,流民们兴奋了,他们争先恐后地冲了过去,想要抢到粮食。

    李晓的士兵们手持木棍敲打不听话的流民,让他们排队,流民们哪里是这些大兵的对手,纷纷被打得抱头鼠窜,流民们艰难地列好了队伍,然后士兵们就开始挑选流民了,他们挑选健康的,有家眷的,每挑选一个人,就给他分一个土豆,流民们得到了土豆,囫囵吞枣地将土豆吃了下去,他们略微填饱了肚子,发出了满意的赞叹声,总算是吃了一顿干饭。

    经过了十几天的招募,李晓已经招募了四万多的流民,这些流民大部分经过了几天吃土豆的调理,身体已经好了很多,足以长时间地走路了,然后,李晓就带着这些流民准备返回平安堡了。

    李晓的举动惊动了府尹,府尹派人出来查看,发现李晓招募了流民去辽西开垦荒地,由于有熊廷弼的文书和命令,府尹没有阻止李晓的行动,而是很热心地给予了协助,这些流民聚集在这里,每天偷鸡摸狗的,倒是让府尹十分为难,将他们赶走吧,他们会死在路上,不管他们吧,他们又无法无天,所以府尹很是为难。

    现在有人愿意收留流民,自然是好事,府尹巴不得李晓将所有的流民都带走。

    当李晓带着四万多流民返回平安堡的时候,惊动了熊廷弼,他没想到李晓竟然如此能干,不仅能够与清军对抗并且取得胜利,而且还能够治理民众让百姓温饱,真的是很有能力的一个人,熊廷弼派了冯素来协助李晓安置流民,这也可以算是熊廷弼的功绩之一,任何时候,招募流民开垦荒地都是官吏的功绩。

    李晓带着四万人返回了平安堡,登时惊动了平安堡里的百姓,他们纷纷出来协助杨九等人安置流民,这些流民太多了,杨九等人累死累活都忙不过来,李晓只好让士兵们帮忙安置流民。

    李晓的部下给流民分配了房子、土地、口粮、种子、农具等物,流民们就住进了砖瓦房子,摆脱了窝棚命运的流民激动地流下了热泪,他们做梦都想不到自己竟然可以住进这么好的房子里。

    得到了口粮的流民也激动地流下了热泪,他们想不到李晓竟然给他们每个人五石的土豆作为口粮,这足够他们吃一年的了,能够吃饱已经是这些流民最大的愿望了,此刻他们实现了愿望。

    分配了种子的流民终于看到了来年生活温饱的希望,他们十分珍惜地将种子收藏在仓库里面,等待来年种植到分好的田地里去。

    李晓给每一家的流民分配了五十亩的土地,这里地处辽西,人烟稀少,土地有多。

    流民们分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纷纷在家里摆放李晓的长生牌位,供奉香火,希望李晓能够长命百岁,充当他们的守护神。

    流民们还分配了农具,这些农具都是用好钢打造的,坚固耐用,比他们之前用的好不知道多少倍,流民们十分珍惜这些农具,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

    李晓还想给每一户的流民借款十两银子,还要供应足够多的耕马给他们种地用,但是这两笔开销实在是太过巨大,李晓资金不足,只好看情况再办。

    李晓积累了几十万两银子,但是都投入了安置流民之中,所有的储蓄消耗一空。

    安置完这四万多的流民,李晓再次出发,到京城附近搜罗了四万多的流民,然后带着他们返回了平安堡安置。

    至此,李晓就安置了将近十万名的流民。

    李晓不得不向平安堡的百姓借了很多的土豆来给流民们充当口粮,约定明年偿还,平安堡的百姓十分信任李晓,毫不犹豫地将土豆借给了他。

    安置十万人的流民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李晓麾下的官吏日夜忙碌,总算是勉强安置完毕了。

    然后,十万流民趁着农闲的时候,就按照老移民的教导,打理自己的田地,准备来年种植土豆和紫苜蓿。

    由于耕马不足,这些流民来年恐怕不少人要用人力开垦荒地了,这可是十分累人的事情,幸好他们不在意,他们只要有一口吃的,就愿意受苦受累,真的是很能吃苦的百姓啊!

    十万流民安置完毕之后,李晓又让天津卫的晒盐场扩大产量,供应好吃的食盐给新来的流民,这些价格便宜而且十分好看、味道纯正的食盐让新来的流民彻底震惊了,他们何尝吃过如此雪白的食盐?而且价格还十分便宜!真的是十分的令人震惊!

    安置十万流民的工作让平安堡里的人力物力达到了极限,李晓深感有能力的部下不足,他开始想办法要招募读过书能识字的人才了。

    在十万人的流民之中,也有一些识字的人,李晓就招募他们来为自己办事,给他们每个月3.5两银子月俸,这些人十分高兴,很愿意给李晓效力。

    李晓无法吸引内地的读书人来辽西为自己效力,只好采取了这样的办法。

    现在的大明朝还是文贵武贱,有能力的读书人都想考上科举做进士,然后当官,很少有人愿意给一个武官做事,所以李晓总是感到缺乏人才。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不愿意为武官做事,只要有前途,能够建功立业,一些读书人还是愿意做事的,例如施爱平、秦友光、曹晶等人。

    要管理十万人的流民,需要很多的官吏,但是官吏不足,李晓只好在流民之中挑选有潜质的人来充当官吏,让他们读书识字,然后借阅大图书馆的书籍,来充实丰富自己的能力。

    李晓只能用这样的办法来解决缺少官吏的问题了。

第133章 骚扰后路

    又到了秋冬季节,此时正是清军南下劫掠的时候,大凌河北岸出现了许多清军的侦骑,他们正在侦查明军的动静,打算给清军南下创造机会。

    熊廷弼坐镇广宁指挥,调集各路兵马前往大凌河堡,准备抵挡清军的攻势。

    李晓也接到了命令,他带领一千名士兵出发了,留下五百名老兵在平安堡附近守卫城池。

    李晓带着一千名士兵和一千辆四轮马车出发了,马车上放着粮草和装备,一百名骑兵在四周警戒。

    车队浩浩荡荡地往前走,逐渐来到了大凌河堡南方,许多先到的兵马已经在这里扎营了,李晓去向主帅熊廷弼汇报了自己到达的情况,然后就去安营扎寨了。

    此时,在大凌河南北两岸,清军和明军都在这里安营扎寨,准备大战一场。

    正当众人以为即将与清军大战的时候,熊廷弼却接到了来自辽东盖州、复州、金州的求援报告,总兵毛文龙说清军大军围城,东江镇急需救援。

    熊廷弼此刻才知道自己被清军耍了,清军根本不是要来与明军决战,而是牵制明军,让他们无法抽出部队去救援毛文龙。

    毛文龙牵制了清军的后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军事价值也十分突出,不可不救。

    但是,去救毛文龙的人不可过多,否则导致这里辽西防线没有足够的兵力,那么清军的牵制行动就会变成真正的进攻了,去救毛文龙的人也不可过少,太少了起不到作用。

    熊廷弼思考了很久,决定派李晓去救援毛文龙,他听说李晓有船只,可以乘船出海,在金州登陆,从那里救援毛文龙,如此才是最妥当的办法。

    熊廷弼就给李晓下了命令,李晓接到命令之后,就立即率领士兵返回天津卫,同时下令两艘盖伦商船和战舰在天津卫等候,他将率领部队从那里登船,前往金州救援毛文龙。

    当李晓带领大军来到天津卫的时候,四艘盖伦船只果然停靠在港口里等候了,李晓将大部分的马匹留在了天津卫,派士兵看守,其余的士兵和马匹、粮草、装备、火炮等物,通通装船前往辽东东江镇。

    船队杨帆出海了,宽大的白色船帆迎风高高鼓起,巨大的船只在海面上破浪前行,船头雪白的浪花绽放,船尾拖着一条长长的白色尾迹。

    船队经过了五天的航行,终于来到了金州外海,在这里有毛文龙的水师在警戒,他们看到李晓的船队就上前询问来意,李晓表明了身份,拿出了熊廷弼的命令,警戒的船只就让他们过去了,并且在前面带路,直驱金州而去。

    这次攻击金州等地的清军大约有一万人左右,由莽尔古泰率领,正在围攻盖州、复州和金州,由于清军掌握了野外的控制权,所以他们的辎重可以从远处原来,供应大军使用,不怕有缺粮的后果。

    明军只能在城池里死守,不敢外出野战。

    这次李晓来驰援,毛文龙得知之后是失望的,李晓带来了一千人,毛文龙觉得太少了,没有几万人根本无法击退清军。

    李晓了解了情况之后,吩咐船队在金州的一处海面上停留,他召集秦友光、曹晶商量军事,三个人坐在李晓的船长室里,开始了喝茶聊天。

    李晓将现在的情况告诉了两人,莽尔古泰率领一万清军围攻盖州、复州和金州,毛文龙兵力不足以与清军抗衡,只好死守城池。

    虽然清军已经分兵在三地围困城池了,但是只凭李晓的一千人想要解围还是有些困难的,清军的数量是李晓的十倍,这场仗不好打。

    秦友光和曹晶也陷入了沉思之中,他们正在想办法。

    “我们可以等候支援,让熊总督派来更多的兵力,然后才去给盖州、复州和金州解围。”秦友光的思想是很直接的。

    “恐怕很难,如果派来的部队是边军之中比较有战斗力的,那么熊总督在大凌河南岸的兵力就不足了,如果派来的部队是比较弱的,起不到大作用。”曹晶习惯从大局去权衡熊廷弼的决定。

    “那你说如何做?”秦友光怒了。

    曹晶摸了摸下巴,微微点头说:“我们可以引诱敌人来海边与我们交战,我们利用船只上面的大炮轰击敌人,争取将敌人轰得伤亡惨重。”

    “大炮临阵不过一发,敌人就会骑马冲上来与我们肉搏,如何能够让敌人崩溃?此事不可!”秦友光瞪着一双大眼睛说道。

    李晓说:“我们都忘记了一个事情,船只是可以大范围机动的,我们可以选择在敌后登陆,然后袭扰敌人的粮道,让敌人没有粮草而溃散。”

    秦友光和曹晶一听就十分感兴趣,他们问道:“我们缺少马匹,如何才能够大范围袭扰敌人的粮道呢?”

    “用船只运就是了,反正我们靠近海边扎营,敌人不会来侦查的。”李晓说道。

    秦友光和曹晶都点头同意了这个意见,便照此执行了。

    李晓下令船队向北边航行,来到盖州北边五十里的地方靠岸,李晓让士兵们用小船往陆地上运输装备和马匹,这里地处荒凉,不靠近水源和道路,没有清兵会来这里侦查,这就给了李晓等人慢慢运输士兵、马匹和装备、粮草的机会。

    船队将一千名士兵、众多的马匹和装备、粮草都卸了下来,然后船队返回天津卫,继续运输马匹,运了三次才运完,李晓的一千名士兵就在盖州北边五十里的地方集结了,他们一人三马出发,在盖州以北的区域里寻找清军运粮队的踪影。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晓的侦骑发现了一支清军的运粮队,他们正在懒懒散散地往南走,由于清军围住了盖州、复州和金州,所以附近不可能有明军出现,他们都十分安全,放心大胆地往前走着。

    马匹拉着沉重的大车,缓慢前行。

    由于李晓的部下有望远镜,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所以他们首先发现了这支运粮队,而运粮队没有发现他们,侦骑急忙回去禀告,李晓就带着一千骑兵冲了过去。

第134章 骚扰后勤

    李晓的骑兵冲到了车队附近三里远的时候,车队的清兵才发现了他们,刚开始的时候,清兵以为是自己人,直到看到了不同的旗帜和装备,清兵才知道自己被敌人偷袭了,他们吹响了号角,停止了前进,骑着马冲着敌人迎了上来,这些清兵竟然十分勇敢,只凭他们一千人的数量就敢与李晓的部队野战。

    这些清兵之中,只有一半的人披着铁甲,还有一半的人披着棉甲。

    在装备上,李晓的部队甩他们几条街。

    双方正在快速接近,他们都是策马疾驰,利用马匹的冲击力去冲击敌人,在荒凉辽阔的黑色大地之上,两支威武雄壮的骑兵正在冲锋。

    到了距离一百米的地方,清军首先射出了一轮箭雨,利箭纷纷飞上了半空,然后从半空之中落下,笼罩了李晓的部队。

    李晓的士兵举起左手的小盾牌挡住自己的脸面,他们身上穿着坚固的板甲,根本就不怕利箭的射击。马匹的身上披着皮甲,也可以阻挡部分利箭的射击。

    利箭纷纷落下,登时反弹落地。

    两支人马的速度很快,瞬间就跑过了几十米的距离,来到了相距六十米的时候,清军射出了第二轮的箭雨,与第一轮箭雨一样,没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面对李晓的士兵精良的装备,清军显得办法不多。

    到了距离三十米的时候,李晓的士兵举起燧发枪对准清军发射了,他们扣动扳机,钢片打击燧石,打出了一点点的火星,引燃了枪膛里面的黑火药,猛烈爆炸的黑火药推动铅丸高速射了出去,枪口之中发出一声脆响,喷出一道炽热的红色烈焰,铅丸高速射去,击中了亲兵的坚固盔甲,登时将坚固盔甲击穿,射入了清兵柔软脆弱的肉体之中。

    几十个清兵纷纷倒地翻滚,失去了战斗力。

    此时,双方都将远程攻击武器放好了,然后拿起了长矛、大刀、狼牙棒、巨斧等兵器,朝着对方冲了过去。

    李晓的部队虽然骑术不如对方,但是他们的训练更加严格,排列的阵列更加紧密,配合默契程度更高,李晓的士兵能够在局部形成以三打一的优势,对付清兵自然是更加有效了。

    清兵的骑术虽然更好,但是他们习惯了依靠个人的武勇来战斗,并不喜欢依靠集体的力量来战斗,这些细微的差别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两支骑兵狠狠地撞击在了一起,马匹在嘶鸣,士兵在吼叫,兵器刺入人体的声音令人感到十分不舒服,不断有人跌落马下,摔个半死。

    李晓的士兵动作是整齐划一的,发挥了集体的优势,以多打少攻击敌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一轮的冲击对撞,大约有六十多个清兵被刺落马下,只有三十多个李晓的士兵落马,交换比十分不错。

    两支骑兵冲了过去,然后纷纷调转马头,准备第二次的冲锋。

    两支骑兵就这样在这里发生了多次的冲锋碰撞,每次李晓的士兵都是伤亡更少的那一个,清军的伤亡要更多,这个结果让清军的指挥官十分震惊,哪里来的明军,竟然如此强悍,足以打赢骑兵战斗?!

    清军害怕了,他们人数越来越少,如果不是有严格的军纪在约束他们,他们早就崩溃逃跑了。

    由于自己人更多了,李晓将部队分成了两队,分别从左右两个方向冲击清军,这种雁形阵要求十分高,只有少数经过严格训练的骑兵能够做到,因为他们必须同时达到战场,同时与敌人交战,同时转向不至于碰到自己人。

    这种交战的方式进一步发挥出了李晓士兵人多的优势,从左右两个方向攻击清军的软肋,迫使清军伤亡更多。

    这一次的冲锋,清军伤亡了上百人,而李晓的士兵伤亡的人数依旧是三十多人,差距开始拉开了。

    清军终于崩溃了,他们纷纷调转马头逃跑,将粮草留在了身后。

    李晓让士兵点燃了粮草,然后救起自己受伤的士兵,将敌人的士兵通通补刀杀死,然后李晓就带着自己受伤的士兵返回了船队的泊地,将受伤的士兵送上船,让他们返回天津卫,他们会受到更好的治疗。

    这一战李晓伤亡了将近三百名士兵,而清军的伤亡则是六百名士兵,双方都是损失惨重。但是李晓达到了战略目的,烧毁了清军的粮草,导致莽尔古泰前线缺粮了。

    此后的几天时间里,李晓又烧毁了一批的清军粮草,莽尔古泰受不了了,只好带着一万大军撤退了,他们军中缺粮,士兵们已经开始士气低落了,无法长时间围困城池,又无法攻下城池,只好撤退了。

    李晓完成了任务,返回了船只的停泊地点,然后分批乘船返回天津卫。

    李晓全部人回到天津卫之后,就带着清兵的尸体返回了平安堡,在路上的时候,李晓将清军的尸体交给了广宁的熊廷弼,让他向朝廷请功。

    李晓回到平安堡,给伤亡的士兵抚恤,每个死亡的士兵抚恤两百两银子,每个伤残的士兵抚恤一百两银子,还给他们安排合适的工作。

    李晓又给死去的士兵修建公墓,每天都派人打扫祭祀,香火不断。

    李晓正在争取建立一种当兵光荣的氛围。

    他不怕士兵们变得更加强大,因为他更加能够带给百姓富足的生活,带给士兵们战斗的胜利,所以李晓更加强大。

    经过这么多次的战争,李晓深感医生的不足,虽然李晓在工业帝国系统里兑换了大量的书籍,然后印刷成多本放在大图书馆里供人观看,但是成长起来的医生太少了。

    李晓只好派人四处搜罗好的外科医生,让他们前来给自己效力。

    此时,李晓又让五百个老兵退伍了,新招了五百个新兵入伍,如此,李晓就储备了将近两千人的老练士兵,一旦有事,就可以组织起来。

    此外,李晓又趁着农闲的时候,组织农民们训练守城,不需要他们出外野战,只要守好城池就行了。

第135章 东江镇

    这天,太阳高高挂在天空之上,被乌云遮挡了大部分,只有一丝丝的微弱阳光照了下来。

    今天下了一场雪,雪花纷纷飘落,给大地装扮一新,树上绿色的枝条中挂满了白雪,沉甸甸的往下坠落。

    两个骑兵策马疾驰冲入了平安堡里,带来了熊廷弼的命令,由于东江镇的毛文龙缺粮,熊廷弼想不到解决的办法,只好让李晓来解决此事了。

    毛文龙坐镇东江镇,朝廷只给了他一万人的员额,但是东江镇实际有的人数是十万人左右,其中的差额就有九万人之多,这些人都是吃不饱穿不暖的,问题很严重。

    如果毛文龙有钱采购粮食,倒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毛文龙的钱都是朝廷发放的军饷,经过层层克扣之后,剩下来的军饷只能养活五千人,即使节约一点,也只能养活一万人,想要养活十万人是根本不现实的。

    李晓倒是有粮食,平安堡里百姓都丰收了,手里有大量的廉价粮食,但是如何卖给毛文龙呢?毛文龙没钱啊,卖给他粮食岂不是亏本了?

    李晓感到有些难办了。

    熊廷弼对此也没有办法,所以才将这个难题丢给了李晓解决,李晓只好乘船去东江镇见毛文龙,希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李晓带着一百士兵乘船来到了东江镇,只见这里是一个大岛皮岛,修建了一条不太长的简陋码头,码头上停靠着十几艘破旧的小船。

    李晓率领的四条盖伦帆船慢慢驶了过来,引起了岛上士兵的注意,他们知道清军没有大船,所以知道这些船只并非清军的,那么自然就是友军的了,士兵们派人去询问李晓等人的来意,李晓表明了身份,出示了熊廷弼的命令和文书,士兵们就急忙去通知毛文龙了,过了一会,毛文龙带着三十多个军官走了出来,来码头上迎接李晓,因为李晓是财神爷,来给他们解决粮食问题的,毛文龙虽然身为总兵,官阶比李晓高得多,但是也不敢怠慢,亲自出来迎接。

    李晓下船与毛文龙见了礼,毛文龙是一个身材健硕的中年人,留着黑色长须,穿着一件红色的盔甲,气宇轩昂。

    李晓向毛文龙鞠躬说道:“李晓拜见毛总兵。”

    毛文龙哈哈大笑着拉着李晓的手臂摇了摇,说道:“不必客气,我们都是兄弟,无须如此生疏。”

    然后,毛文龙给李晓介绍随行的将官,其中包括孔有德、耿仲明等人,李晓听说这两个大汉奸的名字,心里微微一动,看了看两个人。

    毛文龙拉着李晓的手臂来到总兵衙门,这里十分破旧,墙壁都剥落了,露出了里面黄色的泥土的痕迹。

    众人走入官厅之中,分别坐下,毛文龙就下令开宴席,菜肴竟然只有两样,一样是咸菜,一样是咸鱼干,还有一碗韭菜饺子,如此简单的宴席倒是给了李晓深刻的印象,李晓知道这是毛文龙在哭穷,东江镇未必就如此贫困了,就连宴席也只能如此简陋。

    众人一边吃饭,一边说起东江镇的困苦,言辞十分伤感,李晓安静地听着,心里谋划解决问题的办法。

    东江镇这么多人,都是辽东失陷之后迁移而来的,其中不乏逃亡的汉人。

    如果想要解决东江镇的吃饭问题,李晓还是有办法的,只是需要毛文龙等人的配合。

    东江镇的众人吃起简陋的宴席看来好像很香的样子,倒是让李晓多了几分怜悯。

    吃过了简陋的宴席,毛文龙就邀请李晓外出散步,众人走在皮岛凹凸不平的道路上面,毛文龙就开始诉苦了,他说:“我们东江镇有十几万人,但是朝廷只给了一万人的军饷,经过层层官吏的克扣之后,到我手里的只有五千人的军饷,这笔军饷只能勉强养活一万人左右,再多就不行了。我们皮岛贫穷,没有富裕的耕地,也没有粮食的来源,只能依靠从外面购买,你也知道,外面的粮食有多贵,我们根本就养不活这么多人。”

    “为什么不让多余的百姓搬迁到其他的地方开荒种地呢?这样就可以养活自己了。”李晓问道。

    毛文龙略微语塞,他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在他看来,东江镇自然是人越多越好,那样他就要足够多的人力去防守东江镇了,但是吃饭的问题,他希望朝廷给他解决,这是典型的只看到好处没有看到坏处了。

    旁边孔有德插话道:“这里许多人都是从辽东逃难而来的,故土难离啊!他们希望最终还是能够回到家乡去。”

    李晓闻言笑了笑,没有说话,孔有德的话显然是不真实的,李晓招募了那么多的流民,也没有看到哪个流民愿意放弃温饱的生活回到自己的家乡去挨饿。

    显然,毛文龙不想减少自己的人力,但是又希望朝廷给他解决这么多人的粮饷,也许毛文龙还吃了空饷,希望凭此赚钱。

    这就是典型的军阀化的思想。

    对此,李晓是理解的,李晓也是一个军阀,只是他能够养活自己的部下和百姓,不像毛文龙这样只能依赖朝廷的救济。

    至此,李晓总算是有了答案了,他并不同情毛文龙等人,当然,问题还是要解决的,就看毛文龙愿不愿意了。

    “李千户,以你之见,我们应该如何啊?”毛文龙亲切地问道。

    李晓就脸色平淡地说:“你们背靠大海,可以出海打渔,只要有鱼获,就不会饿死。”

    毛文龙苦笑着说:“我们缺少好的渔船和渔夫,没有经验的渔夫出海打渔,收获并不多,勉强能够养活自己而已。”

    “我可以帮你们,我有造船厂,可以给你们制造十吨级的渔船,还可以帮你们培训渔夫,告诉他们哪里有鱼。我们还可以教你们采用全新的捕鱼方法,能够捕获大量活鱼。”李晓笑嘻嘻地说道。

    毛文龙眼睛一亮,他说:“要钱吗?”

    李晓说:“我知道你们没钱,所以你们可以用人口来抵押,每一艘渔船和每一张渔网,都要用一千个人来抵押,你们可以用鱼获来偿还债务,如果债务无法偿还,那么这一千个人就归我了。”

    毛文龙自然是希望自己的手下越多越好的,那样他才能够保住自己的权势和富贵,听说李晓要一千人作为抵押,他心里是不愿意的,但是除此之外,他没有办法了,只好开始考虑李晓的意见。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4076/ 第一时间欣赏工业帝国系统最新章节! 作者:魂合所写的《工业帝国系统》为转载作品,工业帝国系统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工业帝国系统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工业帝国系统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工业帝国系统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工业帝国系统介绍:
主角李晓穿越到了一个类似晚明时代的世界,拥有了一个工业帝国系统,能够通过改变历史赚取贡献值用来换取各种物品,有火绳枪、土豆、辣椒、钢铁等物。
此时国家外有强敌,内有內患,动荡不安,作为一个小人物的李晓生逢乱世,自然要奋起搏击,为天下百姓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的世界。工业帝国系统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工业帝国系统,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工业帝国系统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