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大明:长生天启TXT下载大明:长生天启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明:长生天启全文阅读

作者:伸伸懒腰     大明:长生天启txt下载     大明:长生天启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十六章 启用名单(求追读)

    朱天启这段时间的史书不是白看的,虽然他不是什么史学家,或许只能看到些浮于文字表面的皮毛,不能看出些什么更深层次的东西,但是毕竟作为一个穿越者,他还是有自己的判断的。

    对于“整军安民”的安排,他是这样打算的。

    首先,大明王朝运行到今天,在朝廷制度上存在着很多问题,官场黑暗腐败,军队也是一样,不仅战斗力大不如前,而且士兵被军官压榨,甚至连饷银都领不到,朝廷拖欠军饷近千万两,也难怪各地频频发生兵变。

    所以整军,就是要把各地军队进行重新整编裁撤,首先要取缔吃空饷的问题,把所欠军饷分批发下去,其次要加强训练,把军队的战斗力给提起来!

    至于安民,首要之务就是要应对明年即将降临到西北一带的旱灾,既要准备足够的钱粮用以赈灾,又要防止贪官污吏对百姓的压榨!

    如此一来,应该是可以避免兵变和造反的事情发生的!

    不过这两件大事说着容易,但是真要办成,恐怕却是很难的,毕竟朝中积弊已久,光是保证军饷和赈灾钱粮能够如数发到士兵和百姓手里就是万难!

    所以,还是得用靠谱的人才行,而且有些事情,也得提前开始筹备了。

    “来人!”朱天启对宫门外喊道。

    一个小太监闻声走入宫内,跪地施礼:“皇爷,有何吩咐?”

    朱天启抬头看了一眼,是个陌生面孔,便问了句:“新来的吗?叫什么名字?”

    小太监赶忙回答:“回皇爷话,奴婢名叫王元宝,是皇后娘娘让奴婢过来伺候皇爷的!”

    “王元宝,这名字听着舒服!”朱天启不禁一笑,听闻是张皇后派过来的,自然也对这小太监多了几分信任,“抬起头来!”

    小太监有些惶恐地缓缓抬起头来,看起来还是个十五六岁的少年。

    朱天启点了点头,随即说道:“好,既然是皇后派过来的,那以后你就在朕的身边伺候吧,朕封你做掌印太监好不好?”

    小太监王元宝听了这话哪里敢应,当即惶恐万分地叩首道:“皇爷,奴婢不敢,奴婢连字都不认识,岂敢觊觎掌印太监之位!”

    朱天启本是逗逗他,现在听了他的话却是眼前一亮,“你说你不认字?”

    王元宝缓缓点了点头,仍然是惶恐不已,忍不住有些颤抖。

    朱天启却是当下拍了板:“太好了,就你了,你一个人,把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都兼任了吧!”

    “啊?!这……”王元宝都被吓懵了,连话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君无戏言,朕没有给你开玩笑,还不快领旨谢恩!”朱天启却是用不容商议地口吻说道。

    王元宝虽然还搞不清楚状况,可是毕竟皇命难违,他可不敢抗旨,只好叩首谢恩!

    像是王元宝这样没什么根基的小太监,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自然是一万年也轮不到他头上的,可是朱天启还就是要找这样一个没有根基和背景的人来做这个司礼监的头儿,那些进宫时间长的,根基深的,他还信不过呢!

    而且王元宝不认字,岁数也小,还是利于自己掌控的,如果接下来这一段时间,这小子人品没什么问题的话,也可以考虑把他培养成自己的亲信!

    “行啦,别趴在地上了,朕还有差事要交给你去办呢!”

    王元宝闻言赶忙起身,“皇爷请吩咐!”

    朱天启随即把一张名单递给了王元宝,“这份名单你拿好了,你且下去传旨,就说朕要重新启用他们,而且还要重用,让他们十日之内,进宫见朕!”

    “奴婢遵旨!”王元宝赶忙接下名单,施礼快步退下了,好在他没有继续说出“奴婢不认字,不知道这名单上写的什么”这种傻话,看来还是有点儿脑子的,他不认字,他手底下的司礼监总是有人认字的!

    名单上面所写的人名一共有四个,分别是徐光启、孙元化、孙承宗和袁崇焕,这四位可都是朱天启在史书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当世名臣,而他们除了能力出众之外,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被阉党排挤,正赋闲在家!

    这里面孙承宗和袁崇焕自不必说,把他们召回来自然是用来对付后金的,不论史书上以及后世怎么评论孙承宗和袁崇焕的功过是非,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后金的人恨透了孙承宗和袁崇焕,至于他们为什么恨,自然是因为他们打不过!

    而徐光启和孙元化呢,这是一对师徒,而且都是西学爱好者,对西学,也就是现代科学很有研究,尤其是后者,在西洋炮术方面的造诣可谓当世第一,这样的人才,怎能让他们赋闲在家呢?

    现在的大明,与同时期的欧洲相比,科技水平还算持平,虽然稍有落后,但是只要现在开始追赶,就不算晚,华夏人才济济,定能压他一头!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跟朝廷上的大臣们掰掰手腕了,阉党是坏人,难道东林党就一定是好人了吗?无党无派的人就一定是好人了吗?未必吧!

    现在阉党一倒,东林党就又开始活跃起来的,他们一方面上疏要求替冤死的东林党人平反,一方面又上疏要求自己尽快取消阉党当年推行的种种弊政,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就是关于赋税的。

    平反的事好说,朱天启当即就准了,给所有冤死的东林党人恢复名誉,追授官职,追封谥号!

    但是赋税的事儿,朱天启就得好好想想了。

    东林党人是群什么人?是一群江南士绅为主的官僚团体,他们所代表的,是江南士绅阶层的利益。

    士绅阶层是什么,有钱、有势、有功名,说白了,就是一群富商地主。

    说到底,他们或许爱国,但是未必爱百姓!

    当然,地主也是分好坏的,或许东林党的人为人正直一些,对于家中的佃户和长工更仁慈一些,没有过分的剥削和压榨,但是总归是站在剥削者一方的!

    而他们所受的教育,他们的三观,让他们也认为他们对百姓的“合理剥削”是天经地义的,因而他们堂而皇之地做着既得利益者,变着法儿的从百姓身上敛财。

第十七章 上早朝(求追读)

    但是此时的大明朝已经不再是仅仅靠土地来创收的落后封建王朝了,它的工商业已经十分发达,尤其是江浙及沿海城市,工商业和对外贸易都十分发达,富得流油!

    因此与其想着如何更进一步地压榨农民,不如想想怎么规范一下税收制度,尤其是对工商税的征收,随便让那些江南富商们出点血,就能收上来数倍于普通农民的赋税来,光指望着农民,就是把他们榨成干,碾碎了,也养不起这么大的大明朝啊!

    所以,那些上疏要求调整赋税的,与其说是为国为民,倒不如说是为了他们自己。

    朱天启自然是不想遂了他们的意,可是如果自己不同意他们的提议,而按照自己的想法,把征税目标转向了富商地主,却又是侵犯了大多数官员士绅的利益,而这些人却恰恰是大明朝最有能量的一批人,他们要是闹起来了,可比农民起义难应付多了!

    因而,对于赋税的改革,只能是一步一步来,不能操之过急,但是改革是必须的!

    朱天启的改革目标很简单。

    第一,赋税制度要尽量简单,制度越简单,官员作弊的机会就越少;

    第二,征税对象要向高收入群体倾斜,而对于贫困群体则要有相应的豁免政策!

    定下了这个基准,朱天启正是宣布,自己的病已经好得差不多了,明天开始,上早朝!

    第二天一早,已经数月不上朝的皇帝朱天启,终于再一次出现在了大臣们的眼前,随着钟鼓司奏乐,在手撑伞盖、团扇的锦衣卫力士们的拥簇下,走上了金台,端坐于设在皇极门上廊内正中的御座上。

    按照早朝的规矩,先是鸿胪寺奏报入京及离京官员名单,由皇上决定要不要接见,然后是处理边关紧急奏报,再然后才是处理一般朝政要务。

    官员朱天启大多是不认识的,所以自然是不会接见,至于边关事务,现在倒还真没有什么边关危机,刚刚取得的“宁锦大捷”,让皇太极一时半会儿不敢再来犯边,再者说,孙承宗和袁崇焕入京之前,他不想跟任何人谈论军务!

    所以今天上朝着重要讨论的,就是关于赋税改革的问题。

    果然不出朱天启的所料,对于赋税的问题,他着急,大臣们更着急,当即便有人轻咳一声,上前跪地,一脸正色地高呼一声:“臣钱龙锡有本请奏!”

    朱天启一听这个名字,顿时就知道他是要说什么了,钱龙锡是东林党中的大佬,也是最近带头上疏要求整改赋税的人,便直接抬手示意他讲。

    钱龙锡当即开口说道:“启奏陛下,臣以为,农业乃是我大明的根基,是我大明赋税的主要来源,因而想要提高税收,还是要从农民身上着手。”

    随后钱龙锡简单讲解了他精心设计的一套改革方案,甚至还推算出了改革后能够提升的税收数目,也算是有理有据!

    而于此同时,钱龙锡又说:“臣还以为,应该降低或减免对工商税的征收,之前赋税征收多被阉党把持,积弊甚多。

    再者朝廷征收工商税本就难成体系,往往耗费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却征不上多少银子,反倒是让那些负责征税的贪官污吏们趁机发了一笔横财,而那些被逼得家破人亡的商贾们,反倒把怨恨记在了朝廷头上,这等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不如索性废除了便是!”

    钱龙锡话刚说完,便有多名大臣站了出来,跪在了他的身后高喊:“臣附议!”

    很明显,人家是有备而来的!

    不过,朱天启也是有备而来的!

    朱天启没有当即表态,而是拿出了一封奏疏,给下面的众臣展示了一下,随即开口说道:“关于调整赋税的问题,朕最近也在考虑,这封奏疏是朕近几日刚刚收到的,写的很有意思,所以朕特意拿过来给众位爱卿念上一念,不过这封奏疏中所写方案稍有极端,为了防止闹出什么不愉快的事情来,朕就不说上疏人的名字了!”

    听了这话,大家是又惊疑不定,又忍不住向身边的人看去,一时间竟然都对身边的人有些怀疑了起来。

    如今的东林党毕竟已经比不上从前,即便阉党倒台了,东林党也不是一方独大,如今朝中有了许多新的党派,什么川党、浙党之类的,党争之事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大臣们彼此之间很难谈得上信任。

    朱天启没有理会下面群臣们的小动作,而是直接打开奏疏,念了起来,这封奏疏自然不是某位神秘大臣所上,压根儿就是朱天启自己准备的,不过像那种文绉绉的奏疏他自然是整不来的,所以一开口就直接是大白话。

    好在当今圣上文化程度不高,是人尽皆知的事情,大臣们倒是也没有感觉奇怪!

    “这封奏疏上说,如今朝廷的赋税制度太过复杂,应该参照前朝张居正所提‘一条鞭法’进行调整,化繁为简,既可减轻百姓负担,也可减轻朝廷征收的负担。”

    朱天启刚念完这第一项,下面的群臣都好似炸了锅一般,跪在地上的钱龙锡和几个东林党的人更是忍不住施礼开口道:“陛下,这一条鞭法实在不是善政,否则也不会短短几年便被废除……”

    朱天启却是一抬手打断了他,钱龙锡也意识到自己有些失礼,赶忙闭了嘴。

    朱天启知道他们为什么着急,这“一条鞭法”之所以会推广不下去,还不就是因为它侵犯了士绅地主阶级的利益?

    明朝赋役制度十分复杂,也就导致了这里面可以作弊谋利的方式有很多,一条鞭法的施行,把赋役合并,简单粗暴,地主们很难再作弊,避税谋利,所以自然是群起反抗的,因而张居正一死,也就逐渐被废除了。

    朱天启望了一眼下面的群臣,开口说道:“这一条,朕认为甚好,现如今百姓困苦,盖因苛捐杂税名目甚多,而有些贪官污吏更是钻了朝廷的空子,借着征收赋役的名目,以权谋私,所以以朕看来,这‘一条鞭法’还是可以借鉴的。

    索性把所有的苛捐杂税都合并了,直接按照田地亩数征收,如此一来,岂不是利国利民!”

第十八章 赋役之争(求追读)

    说完这话,朱天启故意看向了钱龙锡,开口问道:“钱龙锡,你认为呢?”

    钱龙锡早就快憋不住了,当即开口回答:“臣认为,若是采用这样粗放的赋税政策,恐怕会生出更多朝廷难以把控的弊端来,再者,取消徭役,地方上的工作又该由谁来出力呢?”

    朱天启微微一笑,说道:“地方上的事情自然还是要地方上的百姓来做,但是但凡请人来干活的,朝廷就要给百姓出一份工钱,这总合情合理吧!”

    钱龙锡又道:“陛下,若是事事都由朝廷出钱,这样的开支恐怕朝廷是难以承受得起的,近年来朝廷财政本就吃紧,若是再多出一份儿工钱来,这……臣认为此策大谬矣!”

    朱天启却是没有同他辩驳,反倒是回之一笑,说道:“你也先别着急,这有出钱的地方,自然就有进钱的地方!”说着他就又捧起了手里的奏疏来。

    开口念道:“这第二条,则是要天下大同,不论是黎民百姓,还是官员士绅,都要一视同仁,平等赋税,不能厚此薄彼!”

    这第二条一念出来,下面的群臣可就更震惊了,反应明显比刚才要大得多了,甚至都忘了早朝的礼仪,交头接耳起来,就连负责监察百官的礼部官员也忍不住参与其中。

    毕竟这事可是事关自身切实利益的,若是说刚刚的第一条是侵犯了他们的隐形利益,那么现在这一条可就直接侵犯到了他们作为士大夫阶层的固有特权了。

    甚至是那些家里没有什么地产的较为清廉的官员,也忍不住了,明朝的俸禄本就低得可怜,若是再向他们收税,活下去都难啊!

    朱天启面带笑意地望着众臣,由着他们低声讨论了片刻,这才干咳一声,开口说道:“朕认为这第二条也甚好,倒不是朕非要你们一个个的都给朕交银子,而是朕听闻,很多百姓为了逃避赋役,连人带地都投到了当地的士绅豪族身上。

    毕竟有功名的士绅可以免除徭役,而他们也乐于接纳这些百姓,一个个从中获得了不少利益,朕甚至还知道,你们中的大多数人,下面也都挂着不少百姓的田产人头呢!”

    此话一出口,众臣一个个顿时都没了声音,他们亏着心呢!

    朱天启也知道,他们现在虽然没了动静,但不代表他们认可了这项政策,心里服了气,接下来肯定还是要上疏辩驳的,所以他不急于当下就把他们说服,而是继续念了下去。

    “还有第三条,就是要着重整改工商税,加大朝廷对工商税的征收,这奏折里说,江浙及沿海地区的工商业非常发达,当地的富商豪绅日入斗金,而上缴给朝廷的税金却不足九牛一毛,因而还是要仔细查实,把工商税的征收比例提上来的,至少也得收其三到五成才是!”

    这次不光是钱龙锡了,还有好几个不是东林党的官员也站了出来,虽然不知道他们的党派,但是大概都是江浙及沿海地区的人,要不然也不至于会急眼!

    朱天启却是一抬手,没让他们开口说话,反倒是先发制人,面带怒意地说道:“怎么?你们不是平日里常说要‘重农抑商’,不是也常说‘无商不奸’之类的话吗?朕向这些你们口中的‘奸商’们收点儿税,你们倒是不乐意了?

    哼,别以为朕不知道,有些地方官商勾结,朋比为奸,朝廷之所以征收工商税屡受阻碍,收不上银子来,就是因为有这些人在从中作梗,导致那些富商巨贾们躲避了赋税,反倒是一些小商贩们被赋税给压死了,这事儿你们说,是有还是没有?”

    面对朱天启的质问,一干大臣竟然没有一个敢吱声的。

    朱天启看着火候也差不多了,便站起身来,说道:“好了,关于朝廷调整赋税的事宜,今天就先议到这里吧,你们若是有什么意见,回去之后好好想想再给朕上疏,朕还要好好琢磨琢磨此事,再做决定,退朝吧!”

    说完这话,朱天启就走下金台,转身离开了。

    一旁的王元宝赶忙高呼了一声:“退朝!”便紧跟了上去。

    “去坤宁宫!”朱天启开口吩咐了一声,这么多天过去了,也该去看看皇后了!

    “摆驾坤宁宫!”王元宝高呼一声,抬着歩辇的人赶忙转向坤宁宫方向走去。

    散朝之后的众臣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讨论了起来,甚至本来水火不容的几个党派,此时也都站在了一起,毕竟这一次受损的,是他们共同的利益!

    朱天启自然不是真的打算按照他刚刚所念的三条政策来施行了,即便身为一国之君,他也不敢跟整个士绅阶层为敌啊,否则最后的结果就是死无葬身之地,关于这一点,他还是很清楚的。

    而他之所以一下子提出这么激进的赋税改革方案来,则是他对赋税改革事宜的一种战略,关于他的计划,可以简单地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表述:“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礕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朱天启认为这话说得非常有道理,跟当前大明朝社会地位最高的士绅阶层博弈,直接来硬的肯定是不行的,反过来跟他们打商量就更行不通了,一旦自己服了软,他们就会得寸进尺!

    那么自己不妨先把他们的心理预期压倒最低,然后自己再稍微做些让步,他们到时候总得接受的。

    朱天启知道,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才刚刚开始,他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足够的耐心!

    歩辇很快到了坤宁宫门前,朱天启示意他们停下,从歩辇上下来。

    随着一声“皇上驾到”的通报声,皇后亲自迎了出来,跪拜施礼:“臣妾参见陛下!”

    朱天启十分亲切地上前将张皇后扶了起来,“皇后快快请起,不必如此多礼!”

    两人一同进了坤宁宫内,张皇后亲自给朱天启倒了杯茶,开口问道:“陛下,近日臣妾没有在您身旁伺候,您可不要太过操劳,要保重龙体啊!”

第十九章 亲访坤宁宫

    朱天启对她微微一笑,说道:“放心吧皇后,朕的身体已经没有大碍了,倒是你,要好好保重身体才是!”

    朱天启虽然好奇,但还是刻意没有问起张皇后是如何处置客氏的,客氏害死了张皇后的孩子,怀冲太子朱慈燃,客氏到了张皇后的手里定然死得很不轻松,但是即便如今大仇得报,张皇后的心里却也未必是舒服的,毕竟即便把客氏杀上一千遍,她的孩子也不能复活。

    所以朱天启便故意没有提起这些不愉快的事情,而是指了指侍立在一旁的王元宝说道:“这个王元宝挺不错的,这两天朕交给他的差事,他都办得不错!”

    张皇后缓缓点了点头,说道:“陛下把王体乾等奸贼都给处置了,身边连个伺候的人都没有怎么行,臣妾也是看这孩子还算忠厚老实,这才把他派去乾清宫的。

    不过臣妾听闻,陛下您封他做了司礼监掌印太监,还兼任秉笔太监,让他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毛头孩子身兼此等重任,是不是有些不太妥当?臣妾本不该过问和干涉陛下的决定,只是感觉这王元宝毕竟还是太年轻了,恐怕会误了陛下的大事!”

    朱天启却是微微一笑,全然没有在意张皇后此言是否僭越,而是说道:“皇后不必担心,朕就是要用他这样什么都不懂的人才放心,这些奴婢们本就是为朕办差的奴才,他们之所以越来越胆大妄为,就是因为他们懂得太多了!”

    张皇后听了这话,也是不禁有些愕然,纵观前朝历任皇帝,都有宦官干政的事件发生,虽然作为一个明白人,她深知宦官参与国政的危害,但是大明朝发展至今,宦官已经成为了国家运行中的重要角色,难道说,朱天启打算改变这个现状?

    想到这里,张皇后不禁想,若是当今圣上真能做到的话,说不定能够开辟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呢!

    张皇后甩了甩头,不再多问其他,而是对朱天启说道:“陛下,若是今天不忙的话,中午就留下来吃饭吧!”

    朱天启自然是欣然应允,“好,朕正好还有件事想要跟你商量!”

    “陛下有什么吩咐,臣妾定当效命!”张皇后听了这话,也是当即露出了一脸正色。

    朱天启却是一笑,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背,示意她不必紧张,这才开口说道:“如今阉党已灭,大多数被阉党陷害的官员也都得以平反,所以我打算把国丈召回京师,让国丈帮朕去办一件大事!”

    “陛下是说,要重新启用臣妾的父亲?”张皇后听了这话顿时一喜,可是只是一瞬,她就皱紧了眉头,赶忙又说道:“陛下,臣妾的父亲能力平平,若是贸然委以重任,恐怕……”

    朱天启抬手打断了她的话,说道:“皇后,现在对朕来说,能力是次要的,是不是为朕实心办事才是朕最看重的,国丈毕竟是自己人,是值得信赖的,所以越是重要的事情,越是要交给信赖的人去办!”

    张皇后见朱天启似乎已经心意已决,虽然心中仍有担忧,但是也不好违拗朱天启的决定,只好请求道:“既然陛下心意已决,臣妾只请陛下让臣妾见父亲一面,也好当面嘱托父亲几句,让父亲一定好好为陛下效力分忧!”

    朱天启点了点头,“没问题,朕准了!”

    朱天启当即转头叫了一声王元宝,吩咐道:“替朕拟旨,召国丈张国纪回京面圣,官复原职!”

    “奴婢遵旨!”王元宝赶忙领旨,退下去办差去了。

    而朱天启则在坤宁宫吃过了午饭之后,就回到乾清宫去了,在等候几位名臣入京的这几天里,他有点自己的小计划。

    回到乾清宫后,朱天启把宫女太监们都打发了出去,王元宝也不例外,在宫门外伺候。

    朱天启这才召唤系统,进入了氪命商店,既然现在自己的寿命上限暂时卡在17年上不能再增长了,那么自己何不赶紧消费一些,反正自己每天都在坚持养生,寿命总卡在上限上,新获得的寿命岂不是都浪费了?

    可是话虽如此,对于要买什么东西,朱天启却没有什么想法,因为他总共也就只有这么十几年的寿命,对他来说比较有用的,称得上是逆天神器的东西他是买不起的,而能买得起的又大多没有什么用处。

    所以思前想后,朱天启打算不如就从氪命商店进些货,赚些银子花花,毕竟目前来说,他最缺的,好像就是银子了!

    说到赚银子,那么就得回忆一下自己看过的那些穿越小说了,什么盐啊、糖啊、香皂啊之类的,拿到古代都能赚大钱,还有玻璃制品,玻璃杯、玻璃镜之类的,应该都不错!

    不过明朝不算特别落后,即便自己拿出精盐和白糖来,大概也算不上惊世骇俗,最多比现在市面上的盐糖价格高上几成,算不上暴利,应该是不太合算的,倒是香皂和玻璃制品应该会比较受上流社会的富太太、大小姐们的喜爱!

    想到这里,朱天启马上在氪命商店里搜索了香皂和玻璃杯、玻璃镜等东西,氪命商店里的商品是很多的,不论是香皂还是玻璃杯和玻璃镜,也是类型多样,各种样式和价位的都有,不过考虑到时代差异的优势,没必要购买特别精美和昂贵的,最便宜最普通的应该就足够令这个时代的人叹为观止了!

    因此朱天启直接调整为价格升序,在最便宜的一批货品里进行挑选。

    劣质香皂,各种香型的都有,一律售价一天寿命;

    劣质玻璃杯和镜子也是一样,各种形状齐全,也是一律售价一天寿命;

    不过朱天启倒也没有急于购买,他先是仔细浏览了一番,发现有些较为精美,质量稍好的货品,售价也同样只有一天寿命而已。

    “难道说这氪命商店的价格下限就是一天寿命,所以即便是再微末的商品,价格也不可能低于一天寿命了?”

    那么既然价格一样,自然是挑好的买了,这样卖出去的时候,价格也能更高一些!

第二十章 裁撤东厂

    朱天启最终挑选了几款带塑料包装盒的香皂,香皂的质量比最开始看得要好一些,包装盒也可以做香皂盒用,这种塑料盒子轻巧还不怕摔,应该也会很受欢迎的。

    玻璃杯没什么说的,就是挑了几款杯子样式不同的,质量也就一般。

    至于镜子,朱天启倒是没有刻意挑选尺寸挺大的,而是挑选了一种手拿的小圆镜子,就是那种十元店里常见的,金属外壳,像个大怀表的那种小化妆镜,一按按钮就能弹开,一半是镜子,一半是个小凹槽,可以放点粉扑之类的。

    首先这种小镜子造型精美,但最重要的是它结实,便与运输,若是只求尺寸大,能不能从京师运到江南一带就是个问题呢!

    三种商品朱天启都只买了几个作为样品,他要先问问这个时代的人,这些东西到底好不好卖,以及这些东西现在的行情,若是利润可观,再做决定大量购买也不迟。

    这几天,对于朱天启来说,倒算是风平浪静,虽然他凭空捏造的一封奏疏,一石激起千层浪,让所有的朝臣都紧张了起来,但是最开始的这两天,却是没有一个上疏发表意见的,所有人都十分默契地沉默了。

    但是朱天启知道,他们这不是沉默,更不是臣服,这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

    但是朱天启这两天也没有闲着,他办了一件大事——裁撤东厂!

    这东厂主要由宦官组成,朱天启对于宦官这个群体是发自心底地不信任,而且他也有心要大力削减宦官这个群体的影响力和政治地位,所以东厂必须裁撤。

    都说太监无后,所以是没有私心的,自然会为了皇家实心办事,可是纵观历史,那些得势的太监哪个没有私心?比起正常人来,他们反倒是办起坏事来更没有底线!

    东厂的裁撤自然是大快人心的,毕竟朝中百官都已经恨透了这个机构,谁也不愿意在一群太监们的监视下过活,时不时还可能被人诬陷,莫名其妙地被抓进诏狱去,因而东厂的裁撤倒是吸引了众臣们一部分的注意力。

    但是对于朱天启来说,他不喜欢宦官,但也不会刻意歧视他们,毕竟自古以来宦官之中,有能力的人也多得是,所以东厂虽然裁撤了,但是其中一些能力出众的,还是被他留了下来,直接并入了锦衣卫里。

    朱天启穿越过来之前,虽然那朱由校已经做了七年的皇帝,但是实在是没有什么根基的,所以这锦衣卫还是要留着的,而且还要重用!

    因而朱天启对锦衣卫管理还是很看重的,现如今原来担任锦衣卫指挥使田尔耕,作为阉党的核心人物已经被处斩了,指挥使一职空缺,朱天启便直接让朱由检暂时顶了上去。

    不过明朝历来是不允许王爷们担任官职的,甚至从明成祖时就有规定,王爷们“不士、不农、不工、不商”,只能混吃等死,做个吉祥物,更不要说担任锦衣卫指挥使这样的要职了,要知道,锦衣卫手里可是有刀的,距离皇帝又近,交给一个王爷手里安全吗?

    反对和劝谏的奏疏也上了几封,不过朱由检的风评历来不错,所以反对的人并不多,可能大家都认为,与其让某个奸佞小人来做这个指挥使,不如让为人谦逊公正的信王来做。

    其实朱天启对于朱由检也不是百分百信任的,或许朱由检本来是乐于做个逍遥王爷的,对于皇权也是没有什么想法儿,但是当朱由校亲口对他说过那句“吾弟当为尧舜”之后,朱由检对皇权有没有想法儿可就说不准了。

    毕竟即便如今他的皇帝大哥没有死,但是却依然没有子嗣作为继承人,而他依然是大哥死后,继承皇位最合适的人选。

    但是朱天启认为,即便朱由检有想法儿,也不至于现在就敢做出点儿什么来,毕竟他年龄还小,也没什么根基,这种情况下,就算他真想动手,也成不了大事,以朱由检的智商,他是不会做这种傻事的。

    而且刚刚经历过抄家事件,不论是对于朱由检还是锦衣卫,朱天启“无所不知,无有不晓”的神通已经深入人心了,一个个都把朱天启奉若神明,不敢有一点儿不老实的地方。

    朱天启任命朱由检做了锦衣卫指挥使之后,要求他尽快对锦衣卫内部进行人员调整,有能力的提拔,没能力的裁撤,有问题的查办,要做到宁缺毋滥。

    忙活了几天这些事之后,沉寂数日的众臣们终于集体爆发了,一下子递上来了数百封奏疏,里面引经据典,从多个角度来反对之前自己所提出的三项赋役改革方案,甚至还有些激进分子,在奏疏里明目张胆地威胁自己。

    说什么“若是陛下一意孤行,恐怕会伤了天下士子之心,朝廷将无人可用,众叛亲离”之类的话,可把朱天启给气笑了,这群自诩为“读圣人书”的大臣,天天把“仁义道德”挂在嘴边儿,可真正有良心的又有几个?

    史笔如铁,当年闯王入京,清军入关,这群人有几个有骨气的?叫的最凶的,往往是投敌最快的!

    面对这上百封的奏疏,朱天启的应对之策就是——不理会,保持沉默!

    就这样晾了他们几天之后,朱天启听到了一则趣闻,六部里有几个官员打起来了,而且还打得挺凶,头破血流的。

    至于原因嘛,就很有趣。

    因为朱天启一直都没有批复群臣的奏疏,所以时间一长,大家都有些坐不住了,甚至心情也都不太好了,有些本就心态较差的人,更是到了茶不思饭不想的地步。

    而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大家突然想到了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给皇上上奏疏的那个人,到底是谁?

    毕竟皇上说要替他保密,特意没说,那么大臣们就只能胡乱去猜测了,这样的猜测也就逐渐发展成了一种互相猜忌和敌视。

    “群众里面有坏人啊!”而这些大臣们,则看谁都像这个“坏人”!

    最后,先是发生了言语上的争执,然后发展成了拳脚上的切磋,再然后,有人被开了瓢了!

第二十一章 营造天赋

    朱天启听了王元宝的禀报,顿时笑得前仰后合,他本来就有这个用意,故意把自己的想法儿整成一封奏疏,还刻意对上疏人的名字进行保密,就是要让群臣之间互相猜忌,要不然他们拧成一股绳来对付自己,那还得了?

    可是他没想到的是,自己只是希望他们彼此之间保有戒心,不要结成一伙儿的小手段,如今竟然会闹到今天这等地步,一群文臣竟然还动上手了,用他们的话说,真是斯文扫地啊!

    由此也可以看出,当今朝堂上的这些大臣们,真是干啥啥不行,吵架第一名,不光要吵,而且还要动手,看来在盛行小说文学的明朝,这些文官们也没少读武侠小说啊!

    近几日,朱天启一直在暗中密切关注群臣们的动向,锦衣卫那边探查到,许多大臣这两日都发出去了多封书信,大多都是发往江浙一带的,也有发往福广一带沿海城市的,看来已经有人坐不住了,开始给家里通风报信了。

    朱天启并没有派人拦截这些书信,只是让锦衣卫查清楚这些书信具体是发向哪里,发给何人的,逐一记录在册。

    除了安排锦衣卫暗中观察,静待时机以外,朱天启这几天在乾清宫里也没有闲着,他发掘出了一项新才能——木匠!

    其实说是“木匠”并不妥当,而且朱天启也发现,后世人把朱由校叫做“木匠皇帝”绝对是小瞧了朱由校的“营造天赋”,何为“营造”?是指建筑工程及器械制作等事宜,绝不只是打个桌椅板凳的小木匠活儿!

    朱由校确实没什么文化,作为皇帝也并不合格,但是不得不说他作为一个手艺人还是在当世排得上号的,一些史书上就有记载,说这朱由校只要看上几眼,就能知道一座建筑是什么构造,的如何建造的,而且他也制作了很多带有精巧机关的玩意儿出来,令人称奇。

    朱天启想,恐怕之所以人们都管这朱由校叫“木匠”,一来是对他作为皇帝不合格的一种讥讽,二来则是这年头儿木头还是建筑和大多数器械的主要材料,所以外行人自然只能看到朱由校一天到晚都在摆弄木头了。

    朱天启也是刚刚发现自己似乎是继承了朱由校这惊世骇俗的“营造天赋”了,本来他的手是很笨的,自小就做不来手工,可是就在这两天他却萌生了给自己的录音笔做一个外壳的念头,并且如有神助,手随心动,做出来的东西即精美,又精巧。

    这让他忍不住去翻了翻史书,重新认识了一下这位明熹宗朱由校!

    能够继承这样的能力,也算得上是一个意外之喜了,同时朱天启也很庆幸自己能够继承朱由校的心灵手巧,否则靠他自己的那两下子,指不定最后做出个什么玩意儿来呢!

    朱天启的想法儿很简单,这录音笔太小了,拿出去当令牌不显眼,所以要做一个木托,把它固定在上面,体积大了,也更能显示帝王威严!

    还有就是每次把录音笔交给出去办差的人,都得事先打开开关,这就导致从开始录音,到办差人开始办差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无效录音,拿回来之后,听起来很不方便。

    所以朱天启是想再做一个外壳给这令牌套上,然后嘱咐办差的人,在开始办差前再摘下令牌的外壳,请出皇令,开始办差,而这个外壳上自然是要做上个小机关的,摘下外壳的时候,正好能挂到录音笔的录音开关。

    想法儿很简单,做起来却未必有那么容易,这就好比我们看别人做东西或做事时一样,眼睛会说,嗯这很简单;脑子说,没错,我也能够做到;手却告诉它们,你俩喝多了吧?

    朱天启是在乾清宫里闲着没事,正好又翻出来了朱由校的工具箱,才萌生了这种念头的,本来也是抱着玩票的心态,打算瞎摆弄摆弄,打发时间的,却没想到自己真的做到了,也正是因此,他才意外地发现了自己继承了朱由校的营造天赋。

    趁着热乎劲儿,朱天启一连又做了四个,并且用金漆把它们都给漆好了,晾在了一边儿,随后便一脸兴奋地去研究起自己新获得的“天赋技能”去了。

    抬头望望大殿的屋顶,脑海中瞬间就出现了屋顶的构造图及建造方式,看向自己的龙榻,床的构造也瞬间浮现在脑海,甚至上面的雕花如何镂刻而成,他都能想象出来。

    一直折腾到了入夜,朱天启才过去那股兴奋劲儿,晚膳之前,他又在氪命商店里买了四个录音笔,耗费的这四年寿命,只需一两天便可补足,所以没什么舍不得的。

    第二天一大早,王元宝来报,说是孙承宗到京师了,朱天启一听这话瞬间来了精神,当即让王元宝亲自去请,他现在就要见!

    半个时辰之后,孙承宗在王元宝的引领下,走进了乾清宫内。

    此时的孙承宗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但是还是显得精神抖擞,他面容坚毅,迈步走到了朱天启的龙书案前,跪地行礼:“臣孙承宗,叩见陛下,陛下圣躬金安!”

    对于孙承宗,朱天启还真没有摆什么架子,而是十分热情地上前来,亲自把孙承宗给扶了起来:“老师不必多礼,快快请起!”

    朱天启对他这么热情,让孙承宗感觉有些受宠若惊,虽然自己曾经做过皇帝的老师,但是因为阉党的离间和构陷,皇帝已经对自己很疏远了,甚至也已经不再信任他,所以即便再次受召入京,他也没想到会得到皇帝的这般礼遇。

    朱天启对孙承宗微微一笑,随即对王元宝吩咐道:“王元宝,别愣着了,赐座!”

    “是!”王元宝赶忙去给孙承宗搬过来一把椅子,放在了龙书案前一侧。

    孙承宗赶忙抬手施礼:“臣,谢陛下赐座!”随后才有些惊疑不定地坐了下来。

    朱天启这才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一脸诚恳地开口说道:“老师,这段时间让你受委屈了。”

    孙承宗赶忙起身施礼:“臣不敢!”

    朱天启对他压了压手掌,示意他坐下,继续说道:“老师你不必这么客气,关于你的事情朕心里都清楚,可是阉党得势,朕也是爱莫能助,还望老师你不要介怀才是!”

第二十二章 复辽决心

    听了这话,孙承宗就更惊讶了,因为这话听起来,倒好像皇上一直都是个明白人一般,并没有被魏忠贤和阉党所蒙蔽,难道说,皇上之前都是在演戏,是韬晦之计?

    关于皇上病重,而后又突然病愈,并且病愈之后宛如变了一个人一般的种种传闻,孙承宗也听说了一些,只是百闻不如一见,眼前这位皇帝跟自己心中的形象完全对不上号啊!

    可是尽管心中惊讶万分,孙承宗表面上还是十分恭敬的,他故作惶恐地回答道:“臣怎敢介怀,承蒙陛下挂念,臣不胜感激!”

    朱天启知道这孙承宗混了一辈子官场,是个八面玲珑的人,所以也不再跟孙承宗说这些客套话,索性直奔主题,开口说道:“朕这次把老师你召回京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收复辽东!”

    说完这话,他看向了孙承宗,问道:“朕想让老师你再次出山,督师蓟辽,不知老师你可愿意!”

    孙承宗一脸震惊地望着朱天启,一时间竟然不知该如何回答了,之前皇上也是一直说要收复辽东的,但是因为有阉党从中作梗,所以对辽东的作战一直难有进展,甚至朝中许多大臣都因为辽东军费的问题,屡次上疏,要求放弃宁锦防线,退守山海关。

    而皇上呢,也一直犹豫不决,更是从没有如同今天这样,如此坚决地说出过要收复辽东这样的话,所以孙承宗不知道朱天启是一时兴起,还是真的已经下定了决心,他这次答应下来,能不能成事,亦或是再一次半途而废,功亏一篑。

    朱天启自然是看透了孙承宗的心思,其实换做谁也是一样,辛辛苦苦在前线打仗,苦心经营多年,好不容易有了点成果,却后院起火,被自家人扯了后腿,前功尽弃不说,还被奸佞小人弹劾,谁能不失望呢?

    因而不等孙承宗开口,朱天启就一脸坚决地说道:“老师请放心,这一次朕必定全力支持你收复辽东,如今阉党已灭,再不会有任何人敢阻挠复辽之事,若是日后有谁敢妄加弹劾,上疏妄议辽东战事,朕就把他们送到前线上去,看他们能不能靠三寸不烂之舌,骂退建奴!”

    孙承宗听完这一番话,终于不再犹豫,本来有些心灰意冷的他,再一次燃起了斗志,竟然不自觉地有些热泪盈眶了,他起身跪倒在地,叩首高呼:“驱逐建奴,荡平辽东乃是臣平生之愿,承蒙陛下信赖,臣定当不负皇恩,鞠躬尽瘁,万死不辞!”

    朱天启缓缓点着头,一番慷慨激昂的话,让他自己的内心也已经激动不已了。

    把孙承宗扶起,朱天启也不忘安慰道:“老师你也不必有太大的压力,你之前的堡垒战术,朕还是很认可的,收复辽东不宜操之过急,还是应该步步为营,逐步蚕食,等到时机成熟了,再一举荡平辽东,则大事可成!”

    “陛下,您竟然对臣的战略有这般见解……”孙承宗一脸惊异地望着朱天启,更是感觉不可思议,他印象中的皇上,别说跟他讨论什么“堡垒战术”了,除了摆弄木头,其他的事情似乎都不关心,就更不懂什么战术战略了!

    似乎意识到了自己的失礼,孙承宗赶忙施礼:“臣遵旨,陛下的嘱托,臣谨记在心!”

    其实朱天启特意跟孙承宗提及“堡垒战术”这些话,并不是他真的对孙承宗的战略部署有多么深刻的见解,而是他担心自己突然对孙承宗委以重任,孙承宗深受皇恩,感激在心,再急于求成,改变了原来的方略,最后惹出什么麻烦来,所以才特意嘱咐一番。

    朱天启对孙承宗点了点头,随后说道:“朕把袁崇焕也给召回来了,过几天他应该也就到京城了,到时候朕再一块儿给你们安排职务,让他给你做副手,你们师生二人搭档,朕相信区区建奴,定是手到擒来!”

    孙承宗听了这话,不禁也微微点了点头,本来他也是想要提及此事的,现在看来皇上已经有了妥善的部署安排,便识趣地闭上了嘴巴。

    “好了,今天咱们先不谈国事了,老师你刚刚回到京师,不如今天就留在宫中与朕一同用膳,也算是朕替你接风洗尘了如何?”朱天启挥了挥手,转过身来,笑着问道。

    孙承宗却是笑着摇了摇头,施了一礼说道:“陛下的厚恩,臣心领了,然现在建奴未灭,辽东未平,臣实在无颜受此礼遇,臣还请陛下收回成命,让臣回去做些准备,等到收复辽东之后,再陪陛下好好饮上几杯吧!”

    “好!那就等到平定了辽东,朕再为老师你摆下庆功宴,咱们到时候再一醉方休!”朱天启也是当即点头,没有强加挽留,随后就对王元宝吩咐道:“王元宝,替朕送送老师!”

    “奴婢遵旨!”王元宝赶忙施了一礼,一侧身,对孙承宗道:“孙大人,您请!”

    孙承宗对朱天启施了一礼:“陛下,臣告退!”

    随后便随着王元宝昂首阔步地朝着宫门外走去,比起进宫来的时候,此时的孙承宗更感觉神清气爽,志得意满,仿佛整个人都年轻了不少!

    朱天启接见完孙承宗之后,也感觉收复辽东的信心更足了一些,不过此事不能有一点儿疏忽,因而不能光把希望寄托在孙承宗身上,要对付后金,不光要靠合适的战略战术,还要在战斗力上形成绝对压制才行。

    而这个“战斗力”自然就是指的红夷大炮,而关于采购和研发大炮的事情,还要依仗另外一对师徒——徐光启和孙元化!

    所以在人到齐之前,朱天启不打算提前把任何一个人给派出去,还是要集中做好部署之后,再让他们各自去上任,完成自己的使命去!

    而且除了辽东的战事,朱天启还需要他们四人先帮自己做些其他的事情,这些事情虽然听起来没有战事要紧,但是对大明朝未来的重要性却是一点儿也不比辽东战事要小。

第二十三章 钱府夜谈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等人都到齐了再说也不迟,现在当务之急还是要先把朝中的这些大臣们给搞定了,赋役改革的事情也该有个定论了,如今已经晾了他们许多天,火候也差不多了,朱天启就对王元宝吩咐了一句,“明日早朝”!

    本来这早朝应该是天天上的,但是明朝后期的皇帝们大多都很懒散,“请假”成了常态,当然,崇祯这个工作狂是个例外。

    不过朱天启可没有崇祯那么勤勉,倒不是朱天启太懒,而是每次上早朝可都是凌晨就得起床准备的,它有害健康啊!

    所以朱天启这几天一直推说“龙体欠安”,一直等到他感觉时机成熟了,才让王元宝通知下去,安排明日的早朝事宜。

    听闻皇上终于又要早朝了,本来有些心灰意冷的众臣瞬间又活跃了起来,毕竟他们上奏疏皇上也不批复,早朝皇上也不上了,他们连皇上的面都见不到,早就一个个心急如焚,急的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了。

    这些大臣们没有几个家底儿干净的,他们之所以急成这样,不光是为了自己的那点儿明面上的利益,还有来自于他们身后那些富商豪绅们的压力。

    如今好不容易皇上又要早朝,他们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定要让皇上回心转意,拿出一个说法来,因而竟然一个个都全无睡意,聚在了钱龙锡家,商议着明天早朝时的对策。

    虽然群臣议论纷纷,可坐在正中的钱龙锡却始终面带忧色,沉思不语。

    终于有人忍不住了,站起身来对钱龙锡抬手施了个礼,“钱大人,您倒是说句话啊,我等可是都等着您来拿主意呢!”

    此言一出,厅堂里的几十个官员都瞬间安静了下来,扭头朝坐在主位上的钱龙锡看去,而钱龙锡却依然面带忧色,显得有些为难。

    钱龙锡抬头扫视了一眼众人,感觉若是此时自己不说点儿什么似乎也说不过去,毕竟这赋税改革之事,还是他起的头儿,只好站起身来,施了一圈礼,缓缓开口了。

    “诸位大人,钱某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下面的众人都快急死了,哪里还有心思听他说这个,当即催促道:“诶呀,钱大人你有话就直说吧,现在大家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还有什么不能当着大家的面说的?”

    钱龙锡索性也不再矫情,点了点头,仿佛下了很大的决心一般开口说道:“钱某认为,之前早朝的时候,皇上念的那封奏疏,其实也是有几分道理的,若是真能推广实行下去,说不定我大明的财政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钱龙锡这话一出口,众人可是炸了锅了,连礼节都顾不上了,吩咐叫喊了起来。

    “钱大人,您怎么能这么想呢,若是真按照那封奏疏上所写的三项去执行,我等又该如何自处啊?”

    “是啊,当初可是钱大人您要带着我们给皇上上疏,要求调整赋税的,现在这工商税不仅没有取消,反倒变本加厉,一下子要征收三成到五成了,这不是要把人逼死吗?”

    “还有那条什么‘天下大同’,竟然要求我等士子也与愚民一般缴纳赋税,这成何体统,真乃千百年未有之奇闻,难道皇上是不打算与天下的读书人们共治天下了吗?”

    “诸位大人,且听钱某把话说完!”钱龙锡见他们的话越说越离谱,赶紧提高了嗓门,示意他们先冷静下来,这才继续说道:“诸位大人啊,我知道你们在担心什么,那封奏疏上所提的三项改革方案确实太过苛刻,别说你们接受不了,我也一样难以接受啊!

    可是大家要想明白一件事,那就是‘万事要以国为重’,覆巢之下无完卵的道理大家都是懂的,如今我大明朝面临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外有建奴侵扰辽东,内有天灾残害黎民,光是朝廷的欠饷就累计有近千万两了,若是银子的问题不能解决,恐怕这大明江山,将危如累卵,存不久矣……”

    听闻此话,众人都冷静了不少,可是很明显,大多数人只是碍于情面,不想表现的自己太不通情理罢了,至于说感动,那是丝毫没有的,心里还是在琢磨着自己的那点儿利益。

    钱龙锡长叹了一声,继续说道:“所以钱某也恳请大家,多为朝廷想想,多为我大明想想,咱们自家过得难一点儿,挺挺也就过去了,若是朝廷出了事情,那可不是闹着玩儿的,赋役改革的事情,咱们不如先退一步,等朝廷的难关过去了,再请皇上整改也不迟啊!”

    可惜,尽管钱龙锡此话说得情真意切,但也只是感动了他自己罢了,如今下面的众人可都是不吃他这一套的,这次赋税改革的事情是钱龙锡带的头,大家都是信赖他才跟着他一同上疏的,目的很简单,主要就是希望皇上把工商税给取消了。

    现在可好,偷鸡不成蚀把米,工商税不减反增不说,还多出来个“一条鞭”和“天下大同”来,这特么谁能就这么认栽了?

    你钱龙锡清高,你了不起,你说到底还是家里地少,手下的买卖太少了,所以你才不肉疼,可是你也得替别人想想啊,不说钱的事情,你当那些富商豪绅是好相与的?若真把工商税给提到三五成那么高,不得被他们生吞活剥了才怪!

    而就在这时,厅中有人突然朗声大笑了起来,众人不禁都朝此人看了过去,却见发笑之人,竟是周延儒。

    这周延儒虽然不是东林党的人,但是自幼就与东林党来往,也算得上是自己人了,而且他是浙江人,手下的地产和买卖定然也不少,是“取消工商税”的坚定拥护者,所以才能在今天晚上坐在这里。

    迎着众人疑惑的目光,周延儒越众而出,走上前来,朗声笑道:“我说诸位,这么一点儿小事儿,就把你们给难成这样了?以后遭难的地方多了去了,你们还能被难死不成?”

    此话一出,可谓是语惊四座,众人都死死地盯住了他,有的一脸震惊,有的一脸不忿,更有的人有些恼羞成怒!

第二十四章 周延儒之策

    终于,有人忍不住站起身来,对周延儒抬了抬手,冷声问道:“那不知周大人有何高见,还请赐教!”

    周延儒也没有卖关子,当即回了个礼,开口说道:“其实此事非常简单,只不过是诸位大人把它想得复杂了,当今圣上是什么人?那是一位‘羲皇上人’,除了醉心匠人之事,是不屑于处置赋役这种麻烦事儿的!”

    听闻此话,众人都有些震惊和惶恐,直到他们意识到这厅堂内都是自己人,才放松了下来。

    这“羲皇上人”放在当今圣上身上可不是什么好词啊,虽然这话本意是形容太古时代的人恬淡无营,心无俗念,生活悠闲,但是用来形容皇上,那岂不是说皇上啥也不管,啥也不会,就知道摆弄木工活儿?这话要传出去可是大不敬之罪!

    周延儒却是没觉得自己刚才所说的话有什么不妥,继续说道:“也恰是因此,才给了阉党可乘之机,那魏阉能够把持朝政这么多年,说到底还是因为皇上不想管事,懒得管事,而不是他魏阉多么有本事!”

    “既然如此,皇上如今又为何要除掉魏阉,惩治阉党?”有人听到这里就不服了,当即就站起来问道。

    周延儒却是一笑,回答道:“那自然是阉党做得有些过了,加之朝廷现在急需银子,总是要拿人开刀的,阉党这些年来大肆敛财,也活该他们落得今天这般下场!”

    说到这里,周延儒摆了摆手,“好了,咱们今天不讨论阉党之事,言归正传,说回赋役之事来,我认为,皇上之所以会认可他手中的那封奏疏,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皇上认为那奏疏中的方法能给朝廷赚回银子来,倒未必是认为那几条政策有多高明。

    我刚刚为什么说诸位把这件事想得复杂了,诸位请想啊,当今圣上毕竟还很年轻,胸中的笔墨嘛,呵呵,大家也都清楚的,所以皇上哪里懂什么赋役之事啊,皇上只不过是想多收些银子回来罢了。

    所以这事儿的根源不是要跟皇上争论赋役政策要改成什么样,而是要投其所好,让皇上看见银子,只要见了银子,皇上才不管赋役的事儿呢!

    你们难道没有听说吗,近三百个阉党的人被论罪抄家,皇上竟然不允许去抄家的人私拿一两银子,全都收归内帑了,如此苛刻,怕是前所未闻的吧,可见皇上对于银子的执念已经到了何等地步!”

    “这,倒是颇有一番道理啊……”众臣听完了周延儒的话,也都不禁点起了头,毕竟周延儒所说还是有理有据的。

    可是新的疑问随之而来:“可是周大人,如今我等已经在赋役改革之事上跟皇上产生了分歧,那么明日早朝的时候,皇上问及此事,我们又该如何奏对呢?”

    周延儒见话终于说到了点子上,不由得高深地一笑,随即开口说道:“既然搞清楚了皇上的心思,那自然是要顺着皇上的意思来做了,皇上想要银子,咱们就给他银子便是。

    大家都出点儿血,把这事儿给搪塞过去,等风头一过,赋役的事情,还不是咱们说了算的,反正皇上要做他的‘羲皇上人’,这为皇上分忧的事情,咱们做臣子的就得多尽力不是?”

    听完了周延儒的一番高论,众人瞬间都豁然开朗,难得地露出了笑容来,都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还真是至理名言,就算是皇上,也不能免俗啊!

    “好了,诸位大人,咱们就先各回各家,等明日早朝,还望诸位多多襄助才是!”周延儒随即施了一圈儿礼,朗声笑道。

    众人也都纷纷还礼道:“我等必将唯周大人马首是瞻!”

    众人随后都向钱龙锡告了辞,各自回家去了,刚刚还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的厅堂,瞬间只剩下了钱龙锡一个人,关键时刻掉链子的钱龙锡现在已经犯了众怒,风头都被周延儒给抢走了。

    不过此时他可顾不上琢磨这些,他紧皱着眉头,一脸忧虑,很显然,对于周延儒的一番言论,他是不敢苟同的,可是本就险些沦为众矢之的的他,也不好站出来公然反对,只好保持沉默,只希望不要因此惹出更大的乱子来才好。

    朱天启这一夜一样没能入睡,他连夜查阅了当朝几位重臣的资料,根据史料记载的人物性格,临时做了些演练和应对方案,以保证明天上朝的时候别被人家给整得无言以对了才好。

    不知不觉的就已经到了上朝的时间,王元宝进来提醒:“皇爷,该准备上早朝了。”

    朱天启伸了个懒腰,搓了搓脸,起身在宫女们的服侍下换好了衣服,便出了乾清宫,坐着龙辇,往皇极门去了。

    上朝之后,先是鸿胪寺奏报,说太康伯张国纪已到京师,请示皇上是否现在接见。

    听闻国丈张国纪已经到了,朱天启便直接吩咐,让张国纪退朝之后去乾清宫见自己,现在就不必出列面圣了。

    边关奏报的环节照例跳过,接下来就是群臣奏事的环节,可是这一次,群臣的反应却是令朱天启有些惊讶了,本以为被晾了这么多日,大臣们早就急不可耐了,没想到现在让他们说了,他竟然一个个都没了动静。

    朱天启等了许久,都没人站出来说话,便开口问道:“诸位爱卿都没有事情要上奏吗?钱龙锡,你今天也没有什么想说的吗?”

    钱龙锡闻声出列,跪地施礼,回答道:“回禀陛下,臣无事上奏!”

    朱天启听了这个回答,不禁微眯了双眼,他准备了一夜,甚至做好了舌战群儒的准备,却没想到这些大臣们给自己装起了哑巴

    好,既然你们不说话,那朕就逼你们开口!

    朱天启当即开口说道:“关于上次早朝咱们商议的赋役改革之事,虽然你们很多人事后也都给朕上疏,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但是朕之所以没有给予你们回复,就是因为你们是只谈看法,而不提建议,朕要的是解决方案,不是要跟你们打嘴仗!

    不过现在看来,你们应该也都比前几日清醒了许多,那么既然你们现在都没了意见,赋役改革的事情,就按照朕上次所念奏疏中写的那些去照办吧!”

第二十五章 一锤定音

    果然不出朱天启所料,他这话刚说完,就有人出列,跪地施礼道:“臣周延儒有本请奏!”

    朱天启暗自冷笑一声,朗声道:“讲!”

    周延儒当即开口道:“启禀陛下,臣认为,赋役之事,兹事体大,还是应该遵循祖制,而不应随意改革!”

    朱天启听了这话,不禁反问道:“遵循祖制,自是应该,然如今这天下已然不再是太祖时之天下,朕若不与时俱进,只知一味地因循守旧,我大明岂不是将更加积贫积弱,迟早落入外邦之手?

    自战国之时,便有李悝变法,则魏国富强;后又有商鞅变法,则大秦得以一扫天下,如今我大明只是要改革一下赋役,你就搬出祖宗章法来压朕了?”

    周延儒那成想这文盲木匠天子还搬出“李悝”和“商鞅”来了,顿时也是出了一头密汗,暗道“失策,失策”,随即慌忙叩首道:“臣不敢,臣绝非此意,望陛下息怒!”

    朱天启也不跟他计较,反倒是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周延儒不敢再闲扯,赶忙切入正题,开口说道:“如今朝廷财政吃紧,臣等自然是想要为陛下分忧的,因而臣自请赴江南一带,为朝廷募集银两,号召民间忠义之士,多多捐献,以解朝廷燃眉之急,至于赋役之事,还是要从长计议的!”

    听了这话,朱天启不禁笑了,搞了半天,这周延儒是想贿赂自己啊,不过朱天启要搞赋役改革的目的,确实是为了搞钱,但是却不单单是为了搞钱。

    况且捐款那是一次性的事情,朝廷总不能奢望那些富商豪绅们年年都肯仗义疏财,而赋税才是朝廷生财的长久之计,一顿饱和顿顿饱的区别,朱天启还是分得清的。

    不过不等朱天启说话,下面便跪倒了一大片大臣,高呼道:“臣附议!”

    朱天启看了一下人数,这周延儒能量可是比钱龙锡要大多了!

    要跟这么多人吵架,朱天启是没有信心能吵得赢的,不过好在他手里握着“杀手锏”!

    朱天启当即开口说道:“爱卿的一片忠义之心,朕心领了,不过我大明现在的问题,可不仅仅是银子上面的事情,朝廷的赋役政策太过繁杂,贪官污吏借此横征暴敛,欺压百姓,百姓们早就苦其久矣!朕就是要通过改革赋役,来惩治这些贪官污吏,给天下百姓们一条生路!”

    说到这里,朱天启冷笑一声,骤然提高了嗓音:“周延儒,朕可不想做什么‘羲皇上人’,朕要做一代明君,让这天下民生富足,万邦臣服,万国来朝!

    你们这些人,若是愿意忠心辅佐朕的,就多把心思放在自己的差事上,若是不想干的,随时可以辞官滚蛋,朕绝不强求!”

    恐怕除了开国之君朱元璋以外,没有哪个皇帝会当朝喝骂,爆出这种粗鄙之语来,可是下面的群臣已经顾不上在意这些细节了,当他们听到“羲皇上人”这几个字的时候,一个个都已经吓得抖若筛糠,全身都被冷汗湿透了!

    皇上能够说出这种话来,那岂不是昨天他们在钱龙锡家所说的话,皇上都是知道的?虽然那话是从周延儒口中说出来的,但是他们也都是参与讨论,并且附和了的,若是真论个大不敬之罪,他们一个也跑不掉。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群臣才突然醒悟过来,东厂确实已经被裁撤了,但是锦衣卫却仍然存在,而且已然成了皇上手中的一把利刃,他们的一言一行,都躲不过皇上的耳目!

    而此时的周延儒,更是吓得趴在地上,连抬头和开口请罪的力气都没有了。

    朱天启倒是也没有得理不饶人,当下就论周延儒和群臣的罪,反而是很大度地一挥手说道:“好了,你们都起来吧,朕还没有小气到为了这种小事儿跟你们计较!

    关于赋役改革的事情,朕这几日也仔细想了想,改革是必须要进行的,但是之前那本奏疏中所写的方案也确实太过苛刻,朕思虑再三,还是要调整一下的。

    取消徭役,合并赋役,采用‘一条鞭’法是势在必行的,自古以来,朝廷的税收比例都是遵循祖制,还是比较合理的,然而徭役一项,则积弊甚多,有的地方官私派徭役,百姓们白白出了劳力不说,甚至因此误了农时,此等弊政,留之作甚?”

    群臣在下面听着,却都不敢再站出来反对了,因为他们被朱天启捏着把柄呢,若是现在不识趣站出来反对,那么先别说反对有没有效了,恐怕先得被皇上给治了罪吧!

    朱天启继续说道:“至于这第二条‘天下大同’,虽说朕是打算不论士农工商,都一视同仁的,但是你们入朝为官,为国出力,朝廷自然也是要有所表示的,所以对于有功名在身的人,赋税还是会有一些减免政策的,而且朕打算,朝中官员的俸禄,也要提一提了,不是小提,而是要大大提高!”

    听了这话,下面的群臣不禁都有些惊讶,压根儿没想到还有这等好事,竟然一时间都没有显露出半点儿喜悦,反倒一个个都是一脸的难以置信。

    其实不光朱天启这个穿越者,作为当局者的这些大臣们,恐怕也是知道的,明朝官员的俸禄,是历朝历代里最低的,这么低水平的俸禄,他们若是不想办法整点儿外快,活得可就太艰难了。

    所以朱天启也能理解他们,这么低的俸禄,这不是逼着人家去做贪官吗?所以既要惩治贪官污吏,也要高薪养廉!

    朱天启紧接着就又说出来第三条,也是他们最关心的关于工商税的改革方案:“至于工商税的征收,三到五成的比例确实太高了些,朕既然说了,士农工商要一视同仁,那么对于商人们,朕也是要体谅的,征收比例就定在一成左右吧,不过具体施行方案还是要由户部核算之后,再下定论的!”

    听完了朱天启的话,众臣终于集体松了一口气,一成的征收比例,基本上还是维持原样,如此一来,他们对身后的富商豪绅们,也算是有个交代了。

    朱天启扫视了一眼下面的大臣们,朗声开口问道:“关于赋役改革之事,我话讲完,谁赞成?谁反对?”

    大臣们面面相觑,随即齐声跪拜,山呼:“陛下英明,臣等附议!”

第二十六章 张国纪的新差事

    退朝之后,朱天启直接回了乾清宫,虽然这些大臣们看似都服了软,认可了自己提出的赋役改革方案,但是朱天启可不会天真的认为,他们会乖乖地认输,赋役改革的方案虽然定下来了,但是要付诸实践,恐怕还要面带前所未有的阻力。

    回到乾清宫的时候,国丈太康伯张国纪已经在宫门外等候了,见到朱天启乘坐龙辇过来,赶忙跪地施礼:“臣张国纪,参见陛下,陛下圣躬金安!”

    朱天启见到张国纪,也赶忙示意王元宝停下,接着就从龙辇上下来,上前扶起了张国纪:“国丈快快请起!”随后就与张国纪一同走进了乾清宫内。

    朱天启在一个小圆桌旁坐了下来,而张国纪则诚惶诚恐地站在了桌前,显得有些拘谨。

    朱天启看着他不禁一笑,说道:“国丈,还尚未吃过早饭吧,过来坐下,与朕一同用膳吧!”

    说完这话,他便对王元宝吩咐了一句:“王元宝,一会儿多送一套碗筷过来!”

    “奴婢遵命!”王元宝应了一声,赶忙下去吩咐了。

    而张国纪却突然老泪纵横地跪在了地上:“陛下!臣辜负皇恩,有负于陛下恩德,承蒙陛下不弃,竟然还对臣如此礼遇,臣,臣……”说着话竟然还泣不成声了。

    朱天启知道这张国纪之所以落得罢官归乡的下场,是因为屡遭阉党陷害,被折腾的够呛,受了不少委屈,估计他也没想到自己对他的态度还能这么好,因而才会情绪这么激动的吧!

    想到这里,朱天启只好起身把他从地上扶了起来,安抚道:“好了国丈,你不必这么见外,今日咱们不论君臣之礼,只叙翁婿之情,快来坐下吧,陪朕聊聊天!”

    “臣,遵旨!”张国纪用袖子沾了沾眼泪,施了一礼,在旁边的凳子上坐了下来。

    早膳也随即端了上来,朱天启倒是直接开吃了,张国纪则有些不好意思真吃,拿着勺子一直在那缓缓搅动着粥碗,却始终没有往嘴里送一口。

    朱天启也没有再劝他,而是边吃边开口说道:“现在阉党已灭,百事待兴,但是许多事情朕都找不到可以信赖的人去做,所以朕思前想后,只能劳烦国丈你再次出山了!”

    张国纪听了这话不禁一愣,也马上反应过来,皇上这是要对自己委以重任了,当即起身跪下施礼:“臣张国纪愿为陛下分忧,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朱天启笑着点了点头,抬手示意他起来说话,这才继续说道:“朝廷的情况国丈你是知道的,银子的缺口很大,这次阉党覆灭,虽然抄出来不少银子,但现银毕竟是少数,应付完朝廷现在的几个口子,也就剩不下多少了。

    所以从那些阉党逆贼们家中抄出来其他财物,还是要尽快变现才行,朕是打算,把这个差事就交给国丈你去办了,当然,除了变卖逆产赃物之外,还要劳烦国丈跑一趟两广,通过当地大粮商,去安南多购粮食,赶在明年开春之前,运往陕西!”

    张国纪虽然心情激动,但是却听得十分认真,皇上竟然愿意把这么重要的差事交给他,这得是多大的信任,这可是自己翻身的好机会,他不敢不用心。

    “陛下的吩咐,臣谨记在心,臣定然用心办差,以报陛下厚恩!”

    朱天启点头一笑,把手里的筷子放下,对他说道:“你回去之后先准备准备,具体的安排朕过几日再与你详细叙说,这差事虽然着急,但是也不急在这几日。

    好啦,朕的事情说完了,等一会儿你吃过了早饭,去趟坤宁宫吧,皇后前几日还说十分想念国丈你呢!”

    “臣遵旨,臣多谢陛下洪恩!”张国纪听了这话,更是感恩戴德,跪下施礼叩谢。

    毕竟即便是身为国丈,平日里也不是想去坤宁宫看望女儿,就可以随便去的。

    张国纪自然不会真的在这里吃饱喝足了再走,只是稍微留了一会儿,看朱天启吃好了,便趁机告退了,从乾清宫出来之后也没耽误,一脸欣喜地快步朝坤宁宫去了。

    皇后张嫣自然也听说自己的父亲已经到了京城了,只是碍于礼法,还是要等父亲见过皇上之后,得到皇上允准才可相见,她确实也没想到父亲刚到京城的第二日,就能到坤宁宫里来见自己。

    父女二人相见之后,自然都是十分激动的,可是皇宫之内,还是要讲礼法的,张国纪行过大礼之后,这才得以进坤宁宫内叙话。

    张国纪本来是有一肚子家常话要跟张嫣说的,可是刚刚被皇上委以重任的他,现在心思已经全在此事上了,因而见了女儿说了没几句话,就忍不住把刚刚在乾清宫里的事情都说了出来。

    随后还一脸激动的两眼都泛起了泪花来:“嫣儿,看来我们张家是苦尽甘来,终于又有了翻身的机会了,只要为父把差事办好,得到皇上的信赖,你在宫中的日子,定然也能更好过一些的!”

    张嫣对此事倒是没有太过意外,毕竟朱天启早就跟她通过气了,说要对张国纪委以重任,只是对于此事,她不仅看到了机遇,也看到了挑战。

    虽说皇上交给父亲的差事越重要,就越能体现皇上对父亲和自己的信任,但是同样的,越是重要的差事,也就越容不得半点儿差错,一旦出现一点儿纰漏,那就会引火烧身,到时候别说是得到皇上的恩赏了,说不定还会招来杀身之祸。

    想到这里,张嫣忍不住开口说道:“父亲,女儿在宫中过得已经很好了,陛下对女儿也非常好,无需父亲大人挂念,倒是父亲您,对于陛下给您安排的差事,还是要多多用心,切莫不要有半点儿马虎,您不是第一天做官,这其中利害应该就不用女儿多说了吧!”

    虽然这话说出来可能有些扫父亲的兴,但是还是必须要好好提醒一番的。

    张国纪倒是因此不悦,而是收起了笑容,听得认真,点着头应道:“嫣儿你放心,为父心里清楚,此次出去办差,自然是要一万个小心,打着十二分精神去做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新年写给书友的一封信

    各位书友,大家新年好!

    快来一起来参加起点读书—“兔年好运红包”活动了,稍后本章节通过审核之后,会开启“兔年好运红包”彩蛋章,大家在彩蛋章进行评论互动,即可最高获得6666点币的红包奖励哦,快来试试手气吧!

    接下来按照活动要求,老腰要来啰嗦几句了,懒得看的朋友可以直接跳过去领红包就行,毕竟这些胡言乱语的话,被人看到也蛮羞耻的。

    首先是回顾一下2022年,其实还是有很多话想说的,过去的三年可能对于大多数朋友来说都是很艰辛的,我也一样,艰辛到了什么程度呢,已经让我不得不再次拿出尘封了七年的键盘,出来重操旧业。

    当然,赚钱的路子有很多,之所以最后选择回来写网文,可能主要还是心中有梦吧!

    其实这事儿说出来是很丢脸的,因为已经很多年没有写作,不论是文笔还是创意都已经不行了,甚至每次过稿都很困难,但是没办法,谁叫咱爱这一行呢?只能是坚持坚持再坚持,也承蒙大家能够支持我,让我能够有信心,坚持写下去。

    去年回归起点的第一本书是本玄幻小说——《我就是丹神》,写得不好,基本上该踩的坑我都踩了,但是毕竟还有几十个读者朋友一直在支持着,所以即便成绩惨不忍睹,我还是一直奉劝自己,要始终保持一个新人的心态,尽量去把内容写好,要坚持把书写到完本。

    因而最后的收获还是蛮大的,首先是找回了一点儿写作的感觉,其次是文笔得到了一定提升,也更有信心了一些。

    这本历史文《大明:长生天启》,我提前一个半月便开始准备了,改稿子、做大纲、查资料,真的是费了很多心思的,就是希望能够把更好看的作品呈现给大家,但是老腰也知道自己水平有限,可能还是有很多疏漏和不严谨的地方,也希望大家能够多多指正,多多包涵!

    总之,新的一年,希望大家能够多多支持老腰,老腰也一定努力提升自己,坚持码字,把故事写好。

    老腰在此谢过大家了!

    咳咳,好了,不煽情了,接下来进入拜年模块:

    新的一年,老腰祝福大家都能健健康康,阖家幸福,心想事成,财源广进!

    最后,愿大家都能勇敢奔赴自己的梦想,不辜负心中的热爱,新的一年,与君共勉!

第二十七章 张嫣的提醒

    张嫣听了这话这才放心地点了点头,不过一转念,她又想到了一件要事,便赶忙开口说道:“还有一事我要提醒父亲,父亲此次出去办差,是在跟钱粮之事打交道,要切记千万不要按照以前的规矩办事。

    不论是您自己,还是您手底下的人,都不要私拿一两银子,一斗粮食,出门的花销要自己备足,赏赐下人的钱也要咱们自己出,您可记下了?”

    张国纪听了这话不禁一愣,忍不住问道:“嫣儿,这就有些过分小心了吧?这输银购粮历来都是肥差,咱们虽然不干那贪赃枉法的事情,规矩之内的银两总还是要的吧?再者就算咱们不要,也不能把手底下的人的财路都给断了啊……”

    “父亲!”张嫣听了这话不禁有些急了,眉头微皱,一脸严肃地对张国纪说道:“之前信王殿下奉皇上之命去查抄魏逆家产,就是按照历来的规矩办事,结果你猜后来如何?”

    “如何?”张国纪一脸茫然,全然还没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结果信王回来交差的时候,皇上递给了他一张清单,上面不光写着所有私拿财物的人名单,甚至他们所拿财物的数目都写的清清楚楚!

    皇上说了,虽然他知道下面这些办差的规矩,但是他不喜欢,不论是谁,办什么差事,想要赏赐,皇上可以给,但是决不许自己拿!”张嫣尤其着重地说出了这最后一句话来。

    张国纪不是傻子,当时就惊出了一身冷汗来,他可从来没想到当今圣上能有这等手段,不禁暗道侥幸,还好自己有个做皇后的女儿,可以提前给自己提个醒,否则自己这趟差事办完,回来一交差,说不定就直接被送上刑场了!

    张国纪边用衣袖擦着脑门上的冷汗,边心有余悸地说道:“为父记下了,为父定当好好约束手下,保证银子和粮食不少一两一斗地运回来!”

    张嫣听了他这话才终于松了口气,好在父亲是个明事理的。

    “至于出门办差所需的银两盘缠,若是父亲手里不够用的话,女儿这里还有一些,您尽管拿去用便是!”

    张国纪却是摆了摆手,没有收下:“不用不用,为父这里的银子还是够用的,你那点儿私房钱还是好好留在手里吧,为父怎么能要你的钱呢!”

    张嫣也没有跟他客气,只是说:“那好吧,若是父亲你什么时候银子不够用了,再来找我要吧,我在宫中用不着太多银子,这银子就当是为父亲攒着吧!”

    张国纪听了这话不禁笑了:“瞧你这话说的,这天底下哪有做父母的,需要儿女这般接济的?”

    说完了正事之后,父女二人倒是冷静了许多,也都轻松了不少,接下来则聊起了家常话来。

    而朱天启在吃过了早饭之后,就躺回了床上补起觉来了,昨天晚上一宿没睡,他早就困得不得了了,这一觉一直就睡到了下午。

    王元宝知道朱天启昨晚忙了一宿都没睡觉,所以自然是不敢惊扰的,直等到朱天启自己醒来了,这才赶忙上前来问:“陛下,您这一觉就睡到了后晌儿,奴婢还让尚膳监给您备着午膳呢,您看您现在要不要用膳?”

    朱天启自然是早就饿透了,说不定自己就是被饿醒的,自然是当即点了点头,让王元宝去安排了。

    王元宝安排好了御膳,随后就捧着一封奏疏回来了,呈到了朱天启的面前,禀告道:“陛下,这是下午的时候,周延儒递上来的请罪奏疏!”

    朱天启一听“周延儒”这个名字,顿时露出一丝冷笑,拿起那封奏疏来看上一眼,便直接说道:“他既然要自己请罪,那就准了他便是,不过他要辞官归乡却是不能允的,否则显得朕就太过小气了,这样吧,打发他去应天府的翰林院报道吧!”

    “奴婢遵旨!”王元宝应了一声,便捧着奏疏退下了。

    这个周延儒可是名列《明史·奸臣传》的人物,朱天启早就盯上他了,没想到他竟然敢刚刚终制(丁忧结束)回京,就敢来跟自己耍花花肠子,正好顺势拿下,让他去南京养老去吧!

    一边吃着下午饭,朱天启一边琢磨起关于推行新的赋役政策的计划来,若是直接通过原有的组织机构逐级往下推广,受到的阻力肯定是空前的,而且政策到了老百姓身上,就不一定变成什么样子了。

    所以朱天启打算另辟蹊径,得组建一个全新的部门,专管赋役之事,掺和进来的部门越少,出问题的几率才会越低,另外还得设置一个监察部门,否则时间一长,就会滋生腐败。

    对此,朱天启的初步计划,是让锦衣卫的人参与进来,毕竟锦衣卫是直接向自己负责的,相对来说还算值得信赖,其次就是锦衣卫“威名在外”,那些贪官污吏们也应该会因此有所忌惮。

    当然,朱天启是不奢望所有官吏都一点儿不贪污,不舞弊的,“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他是懂的,徇私舞弊和贪污受贿的事情也杜绝不了,只要下面的人做得不是很过分,还是可以容忍的。

    吃过了下午饭,朱天启换了身衣服,亲自去找了趟朱由检,并让朱由检打开设在锦衣卫里的临时仓库,清点了一下之前在阉党逆贼们家中抄到的财物,古董珍宝足有上万件,这要是换成银子,怎么也得换个大几百万两雪花银子回来吧。

    朱由检双手把清单册子递上,朱天启却没有接过来看,而是挥手示意他收了起来,开口说道:“五弟,这册子朕就不看了,等过几日,朕打算把这些财物都让人拉去江南一带发卖了去。

    这些东西放着不能当饭吃,也不能用来打仗,与其咱们收着,还得派人看着,所以还是让那些江南的富商豪绅们收着去吧!”

    朱由检听了这话,自然是不敢有什么意见,抬手施礼道:“陛下英明!”

    朱天启点头一笑,继续说道:“这事儿也得你们锦衣卫来出出力,你给朕提前挑选出来十几个机灵点的,到时候一块儿跟着跑一趟!”

    朱由检点了点头,赶忙施礼道:“臣记下了,请陛下放心便是!”

第二十八章 这个皇上懂数学?

    两日之后,徐光启和孙元化二人入京,奉旨入宫面圣。

    对于徐光启和孙元化师生二人,朱天启可以说是已经的望穿秋水了,等了这么多天,他们终于来了。

    两人在王元宝的引领下,一同步入了乾清宫内,走到朱天启的龙书案前,叩拜行礼。

    “臣徐光启,参见皇上,吾皇圣躬金安!”

    “臣孙元化,参见皇上,吾皇圣躬金安!”

    朱天启快步上前,将两人扶起:“两位爱卿,快快请起!”

    被皇上亲自扶起不说,再迎上朱天启那充满“爱才之心”的灼灼目光,让师生二人有些受宠若惊的同时,也有些不明就里。

    朱天启对王元宝吩咐道:“赐座!”

    徐光启和孙元化闻声赶忙施礼谢恩:“谢皇上!”

    等到王元宝安排太监们把椅子搬了过来,徐光启和孙元化才有些惊疑不定地对视了一眼,缓缓坐了下来。

    两人之所以会这般惊讶和疑惑也在情理之中。

    孙元化自不必说,他的官位最高也不过就做到了兵部职方主事,还是被孙承宗提拔上来的,人也一直在辽东筑台造炮,皇上对他的印象不会很深,能想起他这么号人物来就不容易,会被皇上这般看重,受此等礼遇自是受宠若惊,感觉不可思议了。

    徐天启倒是一直在京中礼部任职,能经常在皇上面前晃悠,但是因为他信奉天主,崇尚西学,很多想法和建议都过于超前,因而显得格格不入,屡遭排挤,他更是多次辞官,回乡专心研学著书,在他的印象中,皇上对他,对他的学术,可从没有过特别的重视!

    所以不论是徐光启还是孙元化,突然接到旨意返京面圣,又受到皇上这般礼遇,他们的心里都是没底儿的,不知道皇上到底找他们要做什么!

    朱天启坐回了椅子上,却显得格外亲切,开口问徐光启道:“徐爱卿,朕听闻你这几年一直忙于研究农学,不知现今成果如何啊?”

    徐光启听了朱天启的问话,不禁有些惊讶,也不知道是皇上一直在关注自己,还是临时派人调查过,只好起身施礼,回答道:“回皇上,臣现已完成了一部农学书籍的初稿,名曰《农政全书》!”

    朱天启笑着点了点头,称赞道:“很好,这可是一部利国利民的旷世经典啊!”

    徐光启听了这话就更纳闷了,这书还没有印刷出版,皇上也应该没有读过,上来就给自己这部书这么高的赞誉,实在是让人感觉有些“虚伪”和“敷衍”了。

    不过皇上说这种话,跟别人不一样,他可不敢说皇上虚伪,只好赶忙施礼道:“皇上谬赞了,此书虽然收录了不少较为先进的农学知识,但是具体成效如何,还有待考验,‘旷世经典’这等赞誉,实在是不敢冒领!”

    朱天启一听这话,也感觉自己刚刚所说确实有点儿离谱,人家刚完成初稿,自己就捧上了,也确实不太合适啊!

    便摆了摆手,转而说道:“朕还听说,徐爱卿之前就著过不少书,爱卿学识渊博,尤其以数学和天文见长,朕没有说错吧?”

    徐光启听了这话,赶忙施礼回答说:“回皇上,关于数学与天文,臣确实略懂一些,不过那都是臣自己的一些兴趣罢了,谈不上学识渊博!”

    徐光启倒不是刻意谦虚,而是在他看来,皇上书读得不多,对于数学和天文更是一窍不通,自己只好表现的格外谦逊一些,别显得自己好像在皇上面前故意卖弄才学一般才好。

    可是出乎徐光启意料的是,朱天启接下来却是说道:“徐爱卿不必如此谦虚,关于数学和天文学,朕也是略懂一些的,徐爱卿在两个学科上的建树,绝对算得上是当世之最了!”

    朱天启此话过于令人震撼,不光是徐天启,就连一旁的孙元化都露出了惊讶的神情来,毕竟他们只听说过皇上“读书不多爱木匠”,可从没听说过皇上还懂数学和天文!

    以至于徐光启都忘记礼节,一脸惊愕地惊呼出口:“皇上,您说您懂数学和天文?”

    朱天启倒是没有在意徐光启的失态,而是微微一笑,说道:“朕也不过是略懂一二罢了,像什么几何、代数、微积分之类的,说到数学啊,爱卿你翻译的那本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就是一本不错的几何科普书,朕感觉很有必要在我大明推广啊!”

    听了朱天启的话,徐光启可不认为皇上是在吹牛,听这意思,皇上不光知道《几何原本》,甚至还知道欧几里得,不仅如此,刚刚皇上所说的那个“微积分”,徐光启可是连听都没就听说过,这可真是太令人惊讶了!

    就在徐光启惊讶得说不出话来的时候,朱天启俯身从桌下取出一物,笑着递给了徐光启:“对了,朕还给徐爱卿准备了件礼物,徐爱卿你看看可合心意?”

    徐光启本来看着朱天启手里的东西,还有些疑惑,不知此为何物,等他起身上前接过手来定睛一看,却顿时面露震惊之色,只见朱天启手中所托之物,乃是一个地球仪——文具店里最便宜的那种!

    明代其实已经有地球仪了,但都是木制的,而且个头很大,颜色单一,因而即便是后世文具店里最廉价,最简易的地球仪,也比明朝时期的地球仪不知小巧精美多少倍,以至于徐光启在最开始都没有认出它来。

    徐光启小心翼翼地捧着这个地球仪,显得激动不已,双手都有些抑制不住地微微颤抖着,良久,他才有些不舍地又把地球仪放回到了龙书案上,跪下谢恩:“臣,谢皇上恩赏,只是这地球仪精美非凡,臣实在是不敢收下!”

    朱天启却是毫不在乎地一笑说道:“徐爱卿快快请起吧,这地球仪本就是朕给你准备的礼物,你就不必推辞了,这东西朕多的是,你不必跟朕客气,等过段时间朕手头宽裕了,还可以给你整个专业版的!”

    听了这话徐光启心中的惊讶和疑惑就更甚了,这么精美的地球仪还不算专业?皇上手里还有更专业的?想到这里,徐光启竟然有些心痒难耐了。

第二十九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不过既然皇上的盛情难却,徐光启就只好再次谢恩:“那臣就把它收下,皇上的恩德臣铭记在心,日后定当尽心竭力,为皇上分忧!”

    说起来,这地球仪徐光启可是第一眼就喜欢上了,只是此物即小巧又精致,不知是用什么贵重材料制成,因而他才不敢轻易收下。

    但既然现在皇上坚持要自己收下,他也就顾不上那么许多了,捧在手里,一副爱不释手的样子,心想着回去之后定要好好观摩一番。

    徐光启被突如其来的“幸福”冲昏了头,心思已经全在手里的地球仪上面去了,倒是一旁的孙元化,虽然他对于皇上能够拿出地球仪这种东西也很惊讶,但头脑还算清楚。

    按理说,现在大明朝里,能够认可世界是个球体的人应该是极少数的,尤其是皇上,更不应该那么轻易地接受这个新理念,然而令人出乎意料的是,皇上似乎不仅早就接受了,并且手里还有很多连他们都未曾见过的先进之物!

    这让孙元化意识到,不论是自己,还是老师徐光启,对于当今圣上的了解,都太少了。

    就在孙元化发愣的功夫,朱天启已经把视线转移到了他的身上:“孙爱卿,朕也给你准备了件礼物!”

    孙元化闻声赶忙起身,“臣在!”随后便恭恭敬敬地走到了龙书案前,双手接过朱天启递来的东西,是一本书——《物理知识百问百答(青少年科普读物)》。

    朱天启笑着说道:“这本书里的文字与我大明现行的文字可能稍有不同,不过应该是不会妨碍你阅读的,你且先拿去看着,等以后朕还会给你一些别的书籍,供你研习之用!”

    “臣孙元化,谢皇上恩赏!”孙元化赶忙跪拜谢恩,虽然他还没来及看手里的这本书到底是本什么书,但是能得皇上恩赏和重视,还是十分激动的。

    朱天启抬了抬手:“爱卿平身吧!”

    等孙元化也坐回了椅子上,朱天启这才郑重其事地开口说道:“好了,现在闲话也说完了,咱们也该说点正事了!”

    此言一出,徐光启和孙元化二人都赶忙把手中的东西收好了,正襟危坐,看向了朱天启。

    朱天启说道:“朕之所以把两位爱卿召回京师,就是想要借两位爱卿的才学,大力发展我大明的经世致用之学,多多引进西学以助我大明更加富强,不知二位爱卿,可都愿意?”

    徐天启和孙元化听了这话,不禁互相看了一眼对方,眼中都写满了难以置信,很明显,他们都怀疑是自己听错了,所以才会这般惊讶。

    但只是一瞬间,他们就意识到,自己没有听错,刚刚皇上确实是说,要让他们引进西学,并要在大明大力发展和推广!

    可是之前皇上和朝廷对西学可都是不认可的,甚至之前他们上疏请求加购红夷大炮,都因为朝中有人反对,被皇上驳回了,如今怎么……

    不过两人都知道,一展胸中抱负的机会现在就摆在眼前,稍纵即逝,若是错过了这次机会,恐怕这辈子都不会再有这样的机会等着他们了。

    徐光启和孙元化当即不再犹豫,一同起身,跪倒在地,齐声道:“臣愿领命!”

    “好!”朱天启当即一拍手站起身来,对王元宝一招手道:“念!”

    王元宝手捧圣旨走上前来,展开圣旨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徐光启精通数学、天文、历法、农学等经世致用之学,是治国安民之大才,朝廷之职,历来是能者居之,故特封徐光启任户部尚书,统领户部一应事务,钦此!”

    徐光启听闻此言,赶忙叩首谢恩:“臣徐光启领旨谢恩!”

    王元宝把圣旨交到了徐光启手中,随后便退后一步,又拿出第二份圣旨来,展开来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孙元化精通西学,尤擅西洋炮学,为辽东战事助益颇多,故而特封孙元化任工部左侍郎,主管火器研制事宜,钦此!”

    孙元化闻言也赶忙叩首谢恩:“臣孙元化领旨谢恩!”

    现在徐光启和孙元化二人共同的心声就是:“皇上懂我!”

    徐光启和孙元化虽然对于皇上突然十分重视西学的引进和发展感到惊讶和感动,但是也没想到皇上能够这般重用他们,上来就提拔他们做了户部一把手和工部二把手,这样的升官速度,恐怕也算是绝无仅有的了!

    不仅如此,皇上似乎早就看透了他们的心思一般,给他们的差事都是最便于他们大展身手的职位,这等知遇之恩,实在是令二人感激非凡!

    朱天启抬手示意二人起身,这才继续说道:“如今我大明较之泰西诸国之学识,已然是有些落后了,所以我大明也必须要迎头赶上,奋起直追才是,毕竟,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徐光启听了这话,不禁口中默念着,仔细琢磨起这句话来,随即便深以为是的点着头,抬手施礼道:“皇上此言真是颇具哲理啊!”

    虽然现在还没有“科学”这个名词,但是却让徐光启在听到它的时候,就产生了发自心底的认可和亲切感。

    朱天启没想到自己一激动又冒出这种超时代的话来,赶忙干咳了两声,说道:“总之,我大明现在不论是农业还是工业、甚至是火器和造船、航海等技术,都比之泰西诸国有些落后,所以还是要多多学习别人的长处,抓紧时间追赶才是。

    就说火炮的研发吧,不说为了对付辽东的建奴,从长远看,现如今福广一带,还仍有和兰人仗着坚船利炮频频扰我海疆,若我大明不尽快研制新式战船火炮,迟早有一天,那些红毛番会一路打到京师来的,所以,我辈当自强不息,不可有丝毫懈怠!”

    “皇上深谋远虑,令臣敬佩不已!”

    徐光启听了朱天启这一番言论,还真是感觉耳目一新,皇上之远见绝对是历代君王中鲜有的。

    一旁的孙元化也不禁深以为是地点着头。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4160/ 第一时间欣赏大明:长生天启最新章节! 作者:伸伸懒腰所写的《大明:长生天启》为转载作品,大明:长生天启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明:长生天启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明:长生天启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明:长生天启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明:长生天启介绍:
从短命木匠开始长生,成就万世帝业!
朱天启穿越成了短命木匠明熹宗朱由校,好在他开启了长生系统,只要养生就能获得无限寿命!
更有“世间万物,应有尽有”的氪命商店,助他引领大明进入高科技军武时代!
朱天启面对威胁大明王朝的内忧外患毫不手软!
灭阉党,平民怨,伐建奴,荡倭患!打造坚船利炮,扬帆威服四海!
“这盛世来之不易,这盛世将延续万年!”大明:长生天启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明:长生天启,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明:长生天启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