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大明:长生天启TXT下载大明:长生天启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明:长生天启全文阅读

作者:伸伸懒腰     大明:长生天启txt下载     大明:长生天启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三十章 吾皇真的豪横

    朱天启继续说道:“不过这些都是后话,毕竟技术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还是要从长计议的,当务之急,还是要先把摆在眼前的几个麻烦给处理掉!”

    徐光启和孙元化听了这话,都不禁想到了辽东的建奴,至于其他的,他们就猜不到了。

    朱天启也不想让他们猜,跟他们打哑谜,而是直接说道:“朕要改革赋役,推行新的赋役政策,此事需要徐爱卿你帮朕来完成,这也是朕让你来担任户部尚书的原因。”

    “臣定当尽心竭力,协助皇上完成赋役的改革事宜!”徐光启也不含糊,当即便施礼应了下来。

    朱天启满意地点了点头,又看向了孙元化,说道:“研发火器之事虽势在必行,然远水解不了近渴,所以孙爱卿,朕给你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出趟远门,跑一趟濠镜澳,多多采购西式火炮,招募泰西工匠!”

    听了这话,孙元化虽然有些心潮澎湃,但是却没有敢直接答应下来,毕竟这涉及到花钱的事情,恐怕真到了往外掏银子的时候,朝廷就没这么爽快了,而且就算花钱的事情就算皇上爽快,下面那些大臣们能爽快吗?

    当年采购那么十几门红夷大炮就废了不少波折,而后的采购建议还都被驳回了;还有当年老师徐光启编练新军的事,军饷和军械朝廷就没有按时按量拨发过,以至于最后只能是无果而终。

    总而言之,其他的事情都好说,唯独涉及到银子的事情,那是万难的。

    朱天启似乎看出了孙元化有些犹豫,便开口问道:“孙爱卿,你是有什么顾虑吗?但说无妨!”

    孙元化倒也没有隐瞒,直言道:“皇上,采购火炮,招募人才,臣自当尽力而为,只是此两项事宜,所需银两甚巨,不知朝廷具体预算如何,还望陛下示下,臣也好提前做好采购计划!”

    朱天启没有当即回答他,而是问道:“不知现在濠镜澳那边,一门红夷大炮价钱几何啊?”

    孙元化想了一下,回答道:“回禀皇上,一门红夷大炮,少说就要白银两千三百两之巨,若是算上炮弹,就更多了!”

    朱天启点了点头,继续说道:“据朕所知,购买红夷大炮,除了需要购买炮弹,还要雇佣弗朗机的炮师和炮手,那就按一门红夷大炮两千五百两算吧,孙爱卿,你是懂军务的,依你之见,要想荡平辽东,还需采购多少门红夷大炮?”

    孙元化看着朱天启这般财大气粗的样子,都有些愣住了,良久才回过神来,赶忙回答:“以臣之见,至少要百门以上,而且还要随着战线推进,循环搬运使用!”

    似乎是担心自己的回答,可能会让皇上感觉所需银两太多而改变采购火炮的主意,孙元化赶忙补充道:“若是先采购一半儿的话应该也没有太大问题,目前臣已经可以自行仿制红夷大炮,成本不到原价的三成,最多需要半年的时间,就可把所缺数量补齐!”

    朱天启却是一抬手,开口说道:“红夷大炮的采购,还是要保证至少一百门的数量的,至于造炮之事,也不能只满足于仿制红夷大炮,还是要想办法研制更好的火炮才行,这也是朕为什么要让你多多招募泰西能工巧匠的原因。

    你这次去濠镜澳,大可放心采购火炮,招募泰西工匠,银子的事情不必担心,需要多少,尽管跟朕开口便是,朕直接从内帑中划拨与你!”

    孙元化没想到皇上这次还真不是雷声大雨点儿小,竟然直接动用了自己的私房钱,这是真豪横啊,当即跪地领命:“臣遵旨,臣定当尽心竭力,以报皇恩!”

    说到去濠镜澳,朱天启猛然想起还有一件要事要问徐光启和孙元化他们二人,当即回身从龙书案后面的柜子里取出了之前在氪命商店里购买的香皂、镜盒和玻璃杯们,摆在了龙书案上。

    随后便招手把徐光启和孙元化二人叫到了近前,开口说道:“两位爱卿见多识广,快来帮朕看看,朕的这些物件儿,放到现在的市面上,能值多少银子?”

    两人只好拿起龙书案上的物件儿仔细观摩了起来。

    徐光启手里拿着一个皂盒,一打开盖子,便有一股香气扑鼻而来,不禁有些讶异:“此物是女子所用胭脂水粉之物吗?这般清香,倒也少见!”

    朱天启笑了笑,拿起一盒香皂来,打开盖子,取出香皂,介绍道:“此物名为香皂,是用来洗手洁面的,即可去污,亦可护肤,不论是对于女子,还是男子,都是居家生活之必备佳品!”

    徐光启听了这话不禁恍然大悟,“原来是香皂啊,不过这等精美的香皂臣还真是头一次见到呢,竟然丝毫看不到药渣夹杂其间,难道不是用无患子与花瓣等药材制成的吗?”

    这次轮到朱天启惊讶了,他没想到明朝竟然已经有香皂了,还真是失策,想到这里,朱天启都有些失落了,可还是开口问了句:“这香皂一般能值几两银子?”

    徐光启想了想,说道:“皇上,这香皂在民间也算是稀罕物了,平常百姓家是用不起的,都是些大户人家才用,普通的一块也得花上三五两银子,若是皇上你手中的这种,以臣之见,少说也能卖到十两以上吧!”

    朱天启听了这话,心中开始了盘算:“一块香皂卖十两银子,我这急着用钱,肯定得走批发,到时候还得被人压价,估计能卖上个五两八两的就不错了……”想到这里,朱天启不禁摇起头来,这可远低于他的心理预期啊。

    而此时徐光启已经把注意力放在了香皂盒上,微蹙着眉头仔细翻看着手中的香皂盒,说道:“不过臣看这个香皂盒倒是极为精巧,此物非瓷非木,不知是用何种材料制成?”

    朱天启听了这话不禁眼前一亮,明朝人能造出香皂来不算怪事,但是明朝人绝对造不出塑料来!

    他当即拿起桌上的香皂盒来,往地上一丢,徐光启本来被他的举动吓了一跳,却见那香皂盒不仅没有被摔碎,甚至还在地上弹了几下,毫发无损。

第三十一章 穿越者神器?(求追读)

    朱天启随即笑着说道:“此物不仅轻巧防水,而且还不怕摔,用来做香皂盒,可比瓷器和木器要合适的多!”

    徐光启不禁眼前一亮,俯身把那香皂盒捡了起来,说道:“此等上好的材料不该只用于盛放脂粉之物,若是用来造些实用之物,想来更能大放异彩啊!”

    朱天启听了这话,心里那叫一个舒坦,不禁暗暗称赞:“瞧见没,这才是干实事儿的人,脑子里从来不想那些奢靡享用之事,琢磨的都是经世致用的东西,怪不得人家是明朝第一科学家呢!”

    不过话说回来,朱天启还是忍不住世俗了一下子,开口问道:“徐爱卿,以你之见,这香皂盒能值几两银子?”

    徐光启捋了捋胡子,回答道:“回皇上,此物虽然以臣之见是以极珍奇的材料制成,可称得上是无价之宝,然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这材料也不过是比瓷木之物更精巧实用一些罢了,恐怕应该卖不上几两银子!”

    朱天启一听这话,不禁又泄气了。

    孙元华则拿起一个镜盒来,打开来看,一打开竟然还被吓了一跳,险些惊呼出口,随即才自嘲地一笑:“原来里面是一面水晶镜啊,这镜子真好,把人照得真真儿的,比和兰人和弗朗机人造的镜子都好!”

    朱天启听了这话,不禁眼前一亮,暂时甩开了香皂带给他的郁闷情绪,凑过来问道:“孙爱卿,你说这样的小镜盒能值几两银子?”

    孙元化当即回答:“即便是泰西产的水晶镜,这样大小的也得值上十两银子,若是这般晶莹光亮的,臣认为少说也得翻上一番!”

    听了这话,朱天启这才露出了笑容来,同时也不禁松了口气,总算这镜子还是能卖得上价钱的。

    既然玻璃镜能卖上高价,那么同为玻璃器的玻璃杯们,想来应该也差不多吧,可是这时朱天启才发现,不论是徐光启还是孙元化,似乎都对那些玻璃杯不感兴趣,看都懒得多看一眼,还在一个摆弄着香皂盒子研究成分,一个拿着镜子照得不亦乐乎。

    朱天启只好干咳了一声,等徐光启和孙元化朝他看了过来,他才一指桌上的玻璃杯,问道:“两位爱卿,这些玻璃杯,难道你们不看看吗?”

    徐光启和孙元化对视了一眼,显然他们都有些疑惑的茫然,那样的表情让朱天启感觉很熟悉,就像是他在让一个现代人去看玻璃杯一般,被人当神经病了。

    当然,徐光启和孙元化是不敢把朱天启当神经病的,他们只是不知道皇上让他们看玻璃杯的用意。

    徐光启只好率先开口了,“皇上,这玻璃杯,泰西人早就大量贩入了我大明境内,实在算不上什么稀罕之物,不知皇上让臣二人查看是要……”

    朱天启一听这话,顿时被雷得张大了嘴巴,说好的玻璃器是穿越者神器呢,竟然被打上了“算不上稀罕物”的标签,自己被古人鄙视了!

    朱天启忍住要吐血的心,还是问了一句,“那这玻璃杯值钱么?”

    徐光启拿起一个杯子看了看,回答道:“回皇上,您手里的这些都是佳品,晶莹剔透,也看不到气泡,应该是可以卖上高价的,一个杯子少说能卖二两银子!”

    这次朱天启真的要吐血了,耻辱啊,简直是耻辱啊,一个玻璃杯竟然才值二两银子,连刚刚那个明朝已经有的香皂都不如!

    “皇上,您没事儿吧?”徐光启和孙元化看他脸色骤变,也是有些惊疑不定,只好小心翼翼地问了一句。

    朱天启有些无力地摇了摇手,说道:“罢了,这些玻璃杯就赏给你们了,拿回家里用去吧!”

    “这……”两人听了这话,更是显得有些尴尬,不知该如何应对了。

    朱天启却是坐在椅子上,侧着脸又摆了摆手,有气无力地说道:“拿走吧,都拿走吧,朕不想看到它们了!”

    “臣遵旨!”两人只好施礼谢恩,手忙脚乱地把龙书案上的玻璃杯都拿起来,抱在了怀里。

    见朱天启不再说话,徐光启和孙元化对视了一眼,只好齐声道:“若是皇上没有别的吩咐,臣等就先告退了!”

    朱天启点了点头,说道:“去吧,朕有些不适,就不送你们了!”

    “臣等不敢,请皇上好生歇息,保重龙体!”

    两人又施一礼,便退出了乾清宫去。

    一直到了午门外,孙元化才低声开口说道:“老师,我看刚刚皇上的脸色好像不太好啊,不会是我们说了什么不该说的,惹怒了皇上吧?”

    徐光启也是眉头微蹙,说道:“应该不会,可能皇上确实是有些龙体不适吧,若是真的生了我俩的气,又怎么会赏赐我们这些玻璃杯?”

    孙元化表情复杂地低头看了一眼怀里的玻璃杯,却还是感觉心中不安,又想了想自己的差事,便开口问道:“老师,关于皇上让我去濠镜澳的事,皇上最后也没有定下个准日子,我应该何日启程才合适啊?”

    徐光启想了想说:“你且不必着急,我想皇上随后定然还会再次召见我们,到时候听皇上的吩咐便是!”

    孙元化点了点头,也只好先耐心等上几天了。

    朱天启在徐光启和孙元化走了之后,又郁闷了许久才回过神来,事到如今,最值钱的应该就是这个小镜盒了,即便是批发给当地的富商,保守估计每个也能卖上十几两银子,一千个就是上万两,还是不错的!

    想到这里,朱天启也不再犹豫,当即召唤出系统来,打开了氪命商店,一口气买了三千个小镜盒,花了八年多的寿命,把氪命商店又给买关门了。

    不过也不用担心,花了这八年多寿命,他还剩下九年多呢,晚上一顿补药喝下去,这氪命商店就又被激活了。

    看着出现在自己身前地板上,被堆成小山的小镜盒们,朱天启赶紧把守在宫门外的王元宝叫了进来,指着地上的镜盒吩咐道:“快去找个箱子来,把这些镜盒都给朕装了箱。”

第三十二章 事不宜迟(求追读)

    王元宝望着地上堆成小山的镜盒也是被惊呆了,不知道皇上这是从哪凭空变出来的,不过他也不敢多问,赶紧出去吩咐小太监们,搬来了个大箱子。

    朱天启见他们捧起地上的镜盒就要往箱子里放,赶忙制止了他们,拿起一个镜盒打开来给他们看:“这里面是水晶镜,怕摔,你们都给朕小心着点儿!”

    几个小太监顿时吓得赶忙跪在了地上,不过手里捧着的镜盒,却是抓得死死的。

    王元宝还算机灵,马上吩咐道:“快去找些稻草来垫在箱底!”

    王元宝虽然没见过镜子怎么装箱,但还是见过瓷器是怎么装箱的,这种怕摔的物件儿都是要垫足了稻草的。

    不过朱天启也不过是嘱咐他们一句,怕他们干活儿太粗暴,糟蹋了东西,但是真要说担心这些镜盒会摔坏,却是没有的。

    因为这种镶嵌在金属壳子里的镜面,很稳固很厚实,还是有一定抗摔能力的,这种小镜盒结实耐用,有时候摔在地上都不会把镜面摔坏,这也是朱天启选择它的一大原因。

    虽然朱天启知道,镜子的尺寸越大越值钱,但是同样的,运输难度也就越高,那弗朗机人难道就不知道一面大镜子可以在大明卖出天价吗?可是他们也发愁怎么把镜子运过来,海上更是颠簸,每每到了大明这边,船上的镜子就会十不存一。

    朱天启的镜子更是从氪命商店里拿命换的,虽然一个镜盒才用一天寿命,可朱天启也不能容忍自己的寿命被白白浪费啊!

    几个小太监在王元宝的指挥下,把小镜盒们在箱子里码得整整齐齐、结结实实的,朱天启用力摇了摇箱子,小镜盒们纹丝未动,当然箱子也纹丝未动,朱天启力气太小了……

    似乎是为了掩饰尴尬,朱天启拍了拍手,站直了身子,干咳一声说道:“好了,把箱子搬到一边儿就行了,你们都退下吧!”

    把小太监们打发下去了,朱天启又问王元宝:“袁崇焕怎么还没到京城呢?”

    王元宝想了想,说道:“袁大人应该这两日就能到了,若是陛下着急,奴婢就派人去迎一迎?”

    “这倒不必!”朱天启摆了摆手,随即吩咐了句:“你去给孙元化传个话,让他明日上午来一趟乾清宫。”

    那袁崇焕心性太傲,自己若是特意派人去迎,也怕他太飘了。

    袁崇焕这个人带兵打仗,镇守一方确实是个可用之才,可是要说做官的话,他就不如他的老师孙承宗那般八面玲珑了,他脑子里只想着怎么打仗,却从不考虑自己的一举一动是否会引发皇上的猜忌以及群臣的弹劾。

    当年皇太极入关,打到京师城下,袁崇焕为了寻找战机一直不发动攻击,反而跟皇太极一块儿围着京师转圈儿,这也就难怪大家都说他“投敌叛国,给皇太极带路”了,这也是导致崇祯杀他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如今除了袁崇焕,孙承宗、徐光启和孙元化三人都已经到了,关于去濠镜澳购买红夷大炮,招募泰西能工巧匠的事情不宜再拖延下去,还是明天就给孙元化交代清楚了,让他择日尽快出发。

    还有那些从阉党们家中抄来的财物,也该尽快变现才行,所以国丈张国纪也该尽快出发赶赴江南一带才行,因为除了变卖这些财物,张国纪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去两广和安南购买粮食。

    如今陕西一带已经闹起了饥荒,也有零星的几波起义军在活跃着,不过这些造反的人都跟流寇差不多,人数也少,情况尚在可控范围内,但若是等到了明年开春,一场连续数年的旱灾将拉开序幕,到那时候,事情的发展可就完全脱离了掌控了!

    因而,张国纪必须要在开春之前把粮食运到陕西,即便他买回来的粮食不足以解决陕西全境的饥荒,但只要朝廷在赈灾,让老百姓们看到了希望,就不至于冒出那么多起义军头目来,闹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

    不论是张国纪还是孙元化,此次出行都事关重大,又涉及到大量的财物,还是要加倍小心的,因而朱天启便派人去把锦衣卫指挥使,信王朱由检给召了过来。

    朱由检身穿蟒袍,腰挎绣春刀,显得英姿飒爽,他昂首阔步进入乾清宫内,刚要跪下施礼,就被朱天启给制止了:“行啦五弟,不用多礼了!”

    朱由检只好放下双手,恭敬地站在了龙书案前,等着朱天启吩咐。

    朱天启直接开口问道:“上次我让你帮我挑选的人手,你选好了吗?”

    朱由检闻言,赶忙从袖子里拿出了一张名单,很明显他在来之前就已经想到了朱天启可能会问及此事,所以已经提前做好准备。

    朱由检把名单呈给了朱天启,说道:“陛下,这名单上一共是三十名锦衣卫,其中锦衣卫百户二十名,试百户十名,以供陛下遴选!”

    朱天启点了点头,拿起名单看了一眼,便直接放在了书案上,“朕就不选了,你选出来的人自然是没有问题的,这三十名锦衣卫朕都要用,正好朕也还需要一些人手,你回去之后立即通知他们做好出远门的准备,这几日就要出发!”

    朱由检没想到皇上竟然对自己这般信任,惊讶之余,也赶忙抬手施礼领命:“臣记下了,这就回去安排!”

    “奥对了,还有一件事!”朱天启却是再一次开口叫住了他。

    朱由检闻声赶忙回身施礼:“陛下还有什么吩咐?”

    朱天启却是对他一笑,说道:“其实这话朕早就想要对你讲了,你是朕的弟弟,朕每次对你都是以‘五弟’相称的,倒是你,有些格外的见外了,每次还左一个‘臣’又一个‘臣’的,难道是不想认朕这个大哥不成?”

    朱由检一听这话,也是有些尴尬,赶忙说道:“臣,额,臣弟不敢……”

    朱天启见他一脸窘迫的样子,不禁也是一笑,对他挥了挥手说道:“好啦,你且去办差吧,不用把朕的话放在心上!”

    朱由检也只好咧嘴干笑着,施了一礼:“臣弟告退!”快步退出了乾清宫,回去办差去了。

第三十三章 南下卖镜盒?(求追读)

    次日一早,孙元化早早就进宫来了,在乾清门外候着,对于去濠镜澳的事情,他本身也是挺着急的。

    王元宝进去禀告了一声,朱天启自然是当即就让他把孙元化请进了宫里。

    孙元化进去的时候见朱天启正在吃早膳,赶忙跪下叩了个头,“臣孙元化叩见皇上,不知皇上正在用膳,实在是唐突了皇上,臣还是先去宫外等候吧!”

    朱天启却是摆了摆手,示意他先起来,“没事没事,是朕今天起得有些晚了,平日里这个时候应该早就吃过早饭了才对,你先坐,等朕一下!”

    王元宝闻言赶忙示意一旁的小太监搬过来了一把椅子,孙元化虽然感觉这样有些失礼,但毕竟是皇上的吩咐,也只好施了一礼:“臣,谢陛下赐座!”在椅子上坐了下来。

    朱天启边吃早饭,又问了王元宝一句:“国丈什么时候过来?”

    王元宝听了这话不禁一个激灵,一脸惶恐地低声问道:“皇爷,您没让奴婢请国丈过来啊?莫不是奴婢耳朵聋了,没有听到皇爷您的吩咐?”

    朱天启倒是没有怪罪王元宝,反倒是随口说道:“那或许是朕忘了说吧,你现在派人去请一下国丈吧,让他速来乾清宫一趟!”

    “奴婢遵旨,这就派人去请国丈进宫!”王元宝这才暗暗松了口气,赶忙施礼领旨,吩咐手下人去办差了!

    朱天启很快便吃好了早膳,在宫女的伺候下洗了洗手,边擦嘴边站起身来,叫了一声孙元化:“孙爱卿,咱们来这边说话。”随后两人便移步到了书案那边。

    朱天启示意孙元化坐下,随后才对王元宝吩咐道:“去,把昨天装好的那箱水晶镜盒搬过来!”

    王元宝点头施了一礼,随即对手下的小太监们一招手,几个小太监便去乾清宫的墙边儿把那个大箱子给搬了过来,并把箱盖给打开了。

    朱天启一指慢慢的一大箱子镜盒,对孙元化说道:“孙爱卿,这个箱子里装的,都是昨日朕让你看的那种水晶镜盒,总计是三千个,按照你昨天的估价,这一箱镜盒,价值少说也得四五万两银子吧!”

    孙元化望了一眼那一大箱镜盒,随即施礼回答道:“回皇上,四五万两银子是有的!”

    朱天启点了点头,继续说道:“你此次前往濠镜澳,就把这一箱镜盒带上,等到了江浙一带,或者是在福广一带,把这些镜盒变卖成银子,就作为你在濠镜澳采购火炮,招募泰西匠人的经费了。

    当然,朕知道,按照之前朕跟你定下的采购计划,这几万两银子肯定是不够的,不过你可以先把它当做定金,到时候跟濠镜澳的泰西商人们谈拢了价格,还差多少银子,你再给朕上疏,朕再派人把银子给你送过去即可!”

    孙元化听了这话,虽然心中仍有疑虑,但也只好起身施礼道:“皇上运筹帷幄,臣自当遵命行事!”

    其实听了朱天启的一番安排,孙元化是十分惊讶的,皇上的安排自然是比较妥当的,因为按照昨天商议的结果,要采购上百门红夷大炮,还要大量招募泰西的能工巧匠,这一趟少说也得花费几十万两白银,皇上不可能一口气给自己这么多银子,而且自己带着这么多银子出门也确实不太方便。

    这些孙元化都是提前想到了的,他也想到皇上可能会先给自己几万两银子作为经费和定金,但是却万万没想到皇上竟然不给自己现银,反而给自己一大箱水晶镜盒,让自己去发卖,自己没做过买卖不说,就是自己能把这买卖做成,要把这么多镜盒出手,又得耗费多少时间呢?

    朱天启看孙元化的表情,就知道自己的这番安排让他为难了,毕竟这年头儿的官员们,大多都是不懂经商的,封建社会嘛,士农工商,商是排在最后的,最被读书人瞧不起了。

    只好一笑说道:“孙爱卿,你也不必担心,朕没有难为你的意思,这一趟也不是只有你自己一个人去,还有太康伯张国纪,朕的岳父,朕派他去江浙福广等富庶之地,发卖从阉党们家中抄到的逆产。

    你们前期可以结伴而行,到了地方之后,找几个当地的大商人,把东西直接批发给他们就好了,价格方面不用太过纠结,只要能跟市场均价差不多咱们就出手,毕竟咱们不是去做买卖的,而是要赶紧把手里的东西换成银子。”

    孙元化听了这话,才不禁暗暗松了口气,施了一礼说道:“如此一来,臣的心中便再没有任何疑虑了,定当办好皇上安排的差事!”

    正说着话,就见张国纪满头大汗,急慌慌地走进了乾清宫内,上前跪下施礼道:“臣张国纪参加陛下,不知陛下急召臣入宫面圣,有何吩咐?”

    “瞧,国丈来了,真是说曹操,曹操到啊!”朱天启一指张国纪,对孙元化笑着说道,随后才示意张国纪平身:“国丈快快请起吧,你瞧你这满头大汗,快先坐下歇一歇,说起来这事儿倒怪朕了,是朕昨天忘了让奴婢们去告诉你今天进宫议事,这才一大早去叫你的!”

    “谢陛下!”张国纪这才起身,擦了擦头上的汗,坐在了太监搬来的椅子上,偷眼看了一眼一旁的孙元化,心中还是有些疑惑,不知道今天这是在议什么事。

    朱天启先给张国纪介绍了一下孙元化,“这位是新任的工部侍郎孙元化!”

    张国纪这才敢扭头正眼看向孙元化,抬手施礼道:“孙侍郎!”

    孙元化也赶忙回礼:“见过张大人!”

    等他们互相见过了礼,朱天启这才开口,主要是跟张国纪再解释一下这次的安排:“国丈,此次把你召来,说的还是上次的事情,你此次南下,朕安排你和孙爱卿结伴而行,这样你们遇事也好有个人相互商议。

    等到了地方,你们可以先一块儿找找门路,把你们各自手中的东西给发卖出去,等拿到了银子再各自去办自己的差事。”

    张国纪听了这话,不由得点了点,说道:“如此甚好,还是陛下您想得周到啊!”说罢这话,他又向孙元化拱了拱手道:“孙大人,那接下来就请多多关照了!”

    孙元化也赶忙抬手施礼,笑着说道:“是初阳(字)要多仰赖张大人才是!”

第三十四章 同病相怜

    朱天启是乐得见他们二人相处融洽一些的,若是二人处不来,恐怕这趟差事就要多许多波折了。

    “另外,因为你们此次南下,所涉财物甚多,而且你们二人的差事都事关重大,所以除了你们各自的手下以外,朕还给你们安排了三十名锦衣卫,供你们二人差遣,等到你们卖完了东西,要分道扬镳的时候,可各领十五名锦衣卫,接着去办你们的差事即可!”

    听了这话,两人不由得都心中一紧,毕竟这“锦衣卫”可不比别的,皇上给他们安排锦衣卫协同办差,可以理解为这是皇上对他们别具一格的恩宠,也可以理解为,皇上这是在派人监视他们。

    不过不论如何,只要自己好好办差,自然是身正不怕影子斜,即便身边跟着锦衣卫也没什么好担忧的。

    想到这里,两人便齐声施礼谢恩。

    “臣,谢皇上隆恩!”

    “臣,谢陛下隆恩!”

    朱天启随后又对王元宝一招手,王元宝便端着一个托盘走了过来,上面放着的是两面刷着金漆的令牌——录音笔,上书“如朕亲临”四个大字。

    朱天启示意王元宝把令牌交给孙元化和张国纪二人,说道:“为了以防万一,朕再每人交给你们一道皇令,若是真遇上什么解决不了的事情,可以此令召集当地官员协同处置,尤其是国丈你,安南现今正在内乱,如有必要,你可调动两广之地的都指挥使,派兵护送钱粮!”

    “臣等记下了!”两人都谨慎地把皇令收好,点头施礼。

    朱天启随即还不忘嘱咐道:“朕给你们的这道皇令是分为内外两部分的,当你们需要请出皇令时,便把外壳摘掉即可,当然,不到逼不得已,最好还是不要随意摘掉外壳!”

    两人都看了一眼手中的皇令,确实这皇令好像是有一个外壳包裹着里面的核心,分成内外两部分的,构造十分精巧,不仔细看竟然看不出来。

    朱天启交代完了这件事,这才继续说道:“你们此次南下,就走京杭运河的漕运线路吧,朕已经命人给你们安排好了船只,你们稍后直接去锦衣卫领人就行了,还有,从阉党们那里查抄的逆产也都存在锦衣卫的仓库里,国丈你直接让锦衣卫的人帮你搬运上船即可!

    你们二人的差事都很要紧,所以事不宜迟,你们回去稍作安排,就尽快择日出发吧!”

    两人听了这话,也都当即起身施礼:“请皇上放心,臣等已经做好了万全准备,这两日即可动身南下!”

    “好,既然如此,朕也就放心了,二位且去忙你们的差事吧,朕就不多留你们了!”朱天启满意地点了点头,也不再多说废话。

    张国纪和孙元化二人郑重其事地点了点头,施礼告退,一同退出了乾清宫,结伴往锦衣卫去了。

    安排好了张国纪和孙元化二人的差事,朱天启不由得长吁了一口气,不过现在可还没有到松懈的时候,朱天启随即一抬手,对王元宝吩咐道:“去通知户部和兵部,把近些年的赋税和军饷档案都整理出来,另外去通知户部尚书徐光启和兵部尚书孙承宗,午后进宫议事!”

    王元宝把朱天启的话都点头记下,听到最后却是不由一愣,提醒道:“皇爷,孙承宗孙大人还不是兵部尚书呢!”

    朱天启也是不禁一愣,抬手揉了揉太阳穴,“是吗?朕又糊涂了,朕上次光跟他说,等袁崇焕到了,再一并安排,这袁崇焕至今未到,朕都把这事儿忘了,你现在就拟旨,封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升中极殿大学士,去吧!”

    “奴婢遵旨!”王元宝应了一声,赶忙下去安排了。

    张国纪和孙元化边走边聊了起来,孙元化倒是听说过张国纪的,毕竟张国纪是国丈,是当朝皇后的父亲,但是张国纪对于孙元化就不是很熟悉了,名字倒是听过,人就没什么印象了。

    “孙侍郎之前一直在辽东任职,此次被调回京,也算是高升了!”

    孙元化听了这话,却是不禁苦笑:“孙某这算什么高升,之前的差事早就丢了,孙某已经在家赋闲数月,承蒙皇恩浩荡,才得以重回京师,为朝廷出力。

    孙某之事说起来也有趣,之前宁锦大捷,我们这些在前线拼命的都被撤了职,反倒是阉党的那些败类们一个个得了赏、封了官,实在是让人心灰意冷啊,也好在皇上圣明,把这群败类给处置了个干净!”

    张国纪一听这话,顿时感觉更亲切了几分,对孙元化拱了拱手说道:“原来孙大人也是被阉党所害啊,如此说来,我们还算得上是同病相怜了!”

    张国纪听了孙元化的一番话,也多了个心眼儿,他早就听说,皇上曾经写下了一个只有四个人的名单,还特意让王元宝去把名单上的人召入京城,原来这孙元化竟然是其中一个,想来定是前途不可限量的,所以还是要多多亲近一些才好,说不定这孙大人将来是要入阁的!

    孙元化自然是听说过张国纪的事情的,也不由笑着拱了拱手,“算得上,算得上,能与国丈大人搭档,孙某也是三生有幸了!”

    张国纪却是赶忙摆了摆手:“孙大人不必客气,‘国丈’什么的就不要叫了,你我二人年龄相仿,若是孙大人不嫌弃,私下我们可以兄弟相称嘛!”

    孙元化自然是不介意与张国纪走得近一些的,当即也是欣然答应,施了一礼道:“那孙某可要唤您一声张兄了!”

    张国纪也是笑着还礼道:“孙老弟,不必客气!”

    经此一番,两人也算是更熟络了,说起话来也没了那么多顾忌,张国纪比起孙元化来性子更直一些,当即便说出来心中的抱怨:“孙老弟,你说这陛下是怎么想的,你我之前都是行伍中人,让我们两个粗人下江南去做买卖去,这不是闹呢!”

    要说张国纪是个粗人,那不假,但是行伍之人是算不上的,他是靠着女儿张皇后“发家”的,虽然一直在京担任武官职位,但是行军打仗的事情却是没参与过的。

    至于孙元化,虽然他久在辽东任职,但却是个读书人,而且还是个精通西学,会造火炮的高水平人才,可算不上粗人。

第三十五章 彬彬有礼锦衣卫

    不过即便如此,孙元化对于张国纪的话也是认可的,因为他也不懂做买卖的事啊,但是他说话就委婉很多了,“张兄,我想皇上定然是也有他的难处吧,如今朝廷财政吃紧,皇上想要办事,但却难以拿出现银来,只好采取这样的手段,我等做臣子的,还是要多体谅的!”

    张国纪自然是通情达理的,点了点头说道:“我就是随便发发牢骚,对陛下,我自然是体谅的,也好在陛下也是体谅我等的,只要求我们把手里的东西快速出手,没有要求我等非要卖出高价,否则可真要难死我等了!”

    张国纪说完这话,与孙元化相视一眼,两人不约而同地朗声笑了。

    两人边说边聊就到了锦衣卫的大门口,两个锦衣卫小旗在门口两侧侍立,虽然以二人现在的地位,大可直接命令这两个守门的小旗速去禀告一声的,但是锦衣卫毕竟地位非凡,所以张国纪还是很客气地对那两个小旗抬了抬手。

    “烦请两位小兄弟进去通禀一声,就说中军都督府同知张国纪,和工部左侍郎孙元化,前来拜见指挥使大人!”

    说完这话,就从袖子里掏出了两个十两的银锭,给两个小旗塞了过去。

    这锦衣卫自古以来就是“法外之地”,黑的很,所以张国纪是懂规矩的,礼数要到位!

    可是出乎张国纪和孙元化意料的是,两个小旗却是赶忙后退一步,摆着手不肯去接那银子,那表情不像是为难,反倒夹杂着些许的恐惧,仿佛张国纪手里拿的不是银子,而是什么可怕的东西一般。

    不仅如此,两个小旗还赶忙单膝跪地给张国纪和孙元化行了个礼,“小的见过两位大人,请两位大人稍后,小的这就去禀告指挥使大人!”

    说完这话,其中一个小旗就快步跑了进去。

    张国纪和孙元化一脸诧异地相视一眼,都有点儿难以置信了,这锦衣卫难道变成了“青天衙门”不成?二人想来想去,也只能是认为这是皇上提前跟锦衣卫打过招呼,这锦衣卫的人知道他们二人是奉皇命而来,所以才这般恭敬,不敢为难的。

    然而事实上,这都是朱由检的功劳,朱由检自担任锦衣卫指挥使之后,就对锦衣卫内部进行了大力整顿,他可是领教了皇上的厉害了,因而不敢有半点儿疏忽,唯恐这锦衣卫里再有人敢办出点儿不法之事来,让皇上知道了,到时候倒霉的可是他这个做指挥使的!

    所以现在的锦衣卫还真是变得前所未有的廉洁,从千户到小旗,没有人敢私拿私收一文钱,也不敢做出任何出格的举动,对待朝廷百官也都恭敬有礼得多了。

    毕竟作为一名锦衣卫,虽然可以轻易窥探天下任何人的隐私,但是同样的,其自身也是没有任何隐私可言,因而指挥使一句话下来,那是相当有效的,整个锦衣卫及下属卫所的所有成员,一夜之间就都变成了“谦谦君子”。

    这段时间,朝中百官也都在议论此事,都在暗地里称赞信王朱由检治军有方呢!

    那小旗儿进去了片刻,就见朱由检亲自迎了出来,十分热情地上前对张国纪和孙元化抬手施礼:“诶呀,国丈、孙大人,你们怎么也不提前打声招呼就过来了,下官有失远迎,还望恕罪,恕罪啊!”

    张国纪和孙元化也赶忙笑着还礼:“下官见过信王殿下!”

    人家朱由检自称下官,那是在跟人客气,虽然他这个锦衣卫指挥使也确实只是个正三品,跟张国纪那从一品的都督同知是比不了的,但是人家毕竟还是王爷呢,身份摆在那儿呢!所以张国纪和孙元化是不敢不对朱由检恭敬几分的。

    朱由检随后便一侧身,伸出手来道:“两位大人,快快请进,此次负责协同两位大人南下办差的三十名锦衣卫百户已经在厅中等候了,还有,国丈是不是要先查验一下存在我这里的阉党逆产?”

    张国纪点了点头,笑着说道:“这逆产还是要查验一下的,不是我信不过信王殿下,毕竟是给皇上办差,不敢有半点儿马虎啊!”

    朱由检倒是也没有在意,点头笑着说道:“那是自然,您把东西查验清楚,咱们再做交接,大家都省得以后麻烦!”

    三人说着话就走进了厅堂里,三十名身穿飞鱼服,腰挎绣春刀的锦衣卫正分两排站在厅堂两侧。

    朱由检走进厅内正中,随即回过身来,正色道:“都给我把眼睛睁大了,这两位便是你们这次要伺候的太康伯张大人和工部侍郎孙大人,此次出去办差都给我打起十二分精神来,好好听从两位大人的吩咐,若是让我知道有谁敢不尽心的,我就让他尝尝锦衣卫里的手段!”

    三十名锦衣卫都面色凝重,齐刷刷地单膝跪地,抱拳行礼:“卑职参见张大人,参见孙大人,日后定唯两位大人马首是瞻,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张国纪和孙元化不禁都满意地点头一笑,纷纷对朱由检拱手道:“信王殿下真是治军有方啊,有了这些锦衣卫的兄弟协助,我们的差事定然会办得更加顺利几分的!”

    朱由检也赶忙拱手还礼,笑着说:“两位大人谬赞了,还望两位大人接下来办差的时候都不必与他们客气,有什么差事尽管使唤便是,都是为皇上分忧,我锦衣卫也是希望能多为朝廷出几分力的!”

    几人又客气了一番,这才在朱由检的引领下,去了设在锦衣卫里的临时仓库,去清点仓库中那些从阉党们家中查抄的逆产了。

    朱天启在张国纪和孙元化离开之后,稍微梳理了一下接下来要安排的几件大事,随后便走出宫门,在乾清宫前打了一通太极。

    这段时间一忙起来朱天启才发现,做皇帝真的不是像想象中那么简单的,先不要说有多大作为,光是朝廷里数不清的大小事务,能把每件事都记住就已经很难了,自己现在手头儿才几件事了,自己都能忙得晕头转向,真不知道以后把摊子搞大了,这日子该怎么过啊!

第三十六章 两手都要抓

    不过那些都是后话,实在不行等将来寿命多了,就搞台电脑来用用!

    这一个上午倒是过去的很快,因为早饭吃得稍微晚了些,中午朱天启没有吃太多东西,稍微吃了几口,就坐在椅子上,抱着保温杯喝起了茶来。

    户部和兵部的官员也陆续把档案们送了过来,朱天启没有提前过去翻看,因为对于明代的文书,朱天启看不习惯,也看不太懂。

    好在没等多久,徐光启和孙承宗二人便到了。

    两人进宫来,都施礼拜见了朱天启之后,朱天启便把他们领到了放满档案的一张大书案旁,开门见山地说道:“这里是近些年来户部赋税和兵部军饷的档案,二位现在新接管了户部和兵部,所以朕把你们找来,就是要先把以前的旧账给清算清楚,也方便你们接下来的工作!

    首先这第一件事,就是先把朝廷拖欠各地官员的俸禄,以及各地的欠饷数目给统计出来,然后仔细查实之后,尽快发放下去!”

    朱天启一上来就急着要清算朝廷的欠俸和欠饷,不是因为他抄家抄到了些银子,就感觉银子烫手,非要着急花出去,而是因为他是仔细研究过手里的史籍资料的。

    各地的农民起义之所以能够成规模,成气候,主要还是因为其中有很多朝廷的叛军,尤其是其中的几个知名领袖,比如张献忠和李自成,他们都是在西北当过边军的!

    边军们因为欠饷而频发兵变,一些士兵和将领走投无路,只能选择造反,这些正规军裹挟着当地的农民们起事,因而才会越来越难对付,若是纯粹的农民起义,哪能斗得过正规军?

    所以既要安抚民众,防止民变,又要安抚军队,防止兵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而且还要快,明年是西北农民起义和边军兵变的高发年,必须在明年开春前,把赈灾粮和欠饷发过去才行。

    至于朝廷拖欠的各地官员俸禄也是一样,当官的连工资都拿不到,就更谈不上对朝廷的忠诚了,也就更别指望人家不贪,不剥削百姓了,这也难怪建奴入关之后,好多城市都不战而降了,做老板的,你不能总指望人家品德高尚,对你忠贞不二,自己的义务也得尽到位!

    徐光启和孙承宗都是聪明人,两人没有急着翻看这些档案,而是对视一眼之后,徐光启率先对朱天启施了个礼,开口说道:“皇上,您的一番苦心,臣是能够理解的,只是朝廷所拖欠的俸禄和军饷,已经不是一两年的缺口了,少说也得是七八年的积压,如今若是想要把这将近十年的口子给补上,这么大笔银子,恐怕……有些难啊!”

    孙承宗也不禁开口说道:“还有,不论是各地官员的俸禄,还是军队的欠饷,其中都有虚报冒领的情况,涉及的官员颇多,想要在段时间内查清,恐怕也是很难做到的,再者很多官员已经离职或是调任,现在再去翻这些旧账,是不是有点儿……不太妥当啊?”

    朱天启听了他们所说的这些话倒是也没有生气,他反而十分欣慰,因为两个人是肯对他说实话的,这也就是徐光启和孙承宗,他们刚才这一番话虽然听来有些委婉,但其实已经很直白了,尤其是孙承宗的话,都有些得罪人了,把很多事情都摆到了明面上。

    朱天启缓缓点了点头,先是说道:“银子的事情你们不用担心,朕来想办法就是了,若是当下的银子不够,也要定出个分批发放的方案来,总之这笔烂账不能一直拖下去了。

    还有就是刚刚老师你所说的这些问题,朕知道你是什么意思,新官上任嘛,前任留下来的烂摊子虽然不想接,但是又不好意思把盖在上面的遮羞布给揭开,毕竟揭开就会得罪人嘛,所以这光鲜亮丽的外表就一任接着一任地保留了下来,而骨子里却越来越烂了!”

    孙承宗听了这话不禁一笑,暗道皇上说话也是很有水平的嘛!

    朱天启却是正色道:“这事儿好办,大家不就是怕朝廷追责,怕自己做了‘圣人’,得罪了同僚们吗?

    你们大可放心去查实各地官员和兵员数量,对于虚报冒领之事也要如实上报,朕可以保证,只要是老实交代,积极配合的,朝廷就绝不追责,如此一来,你们少了很多顾虑,下面的人也应该能够更配合一些了吧!”

    “这……”孙承宗和徐光启听了这话,不禁看向了彼此,却还是有些疑虑,因为这虚报冒领之事,可是贪污的重罪,按照大明的律法,皇上真得肯不追责吗?

    朱天启看了他俩一眼,不禁一笑,问道:“怎么,你们怕朕会出尔反尔?”

    两人听了这话赶忙施礼道:“臣不敢!”

    孙承宗随即说道:“只是陛下,请恕臣斗胆直言,陛下的话就算臣等可以相信,那天下的官员就都肯相信了吗?尤其是那些情节较为严重的,肯定是不敢拿自己的脑袋来赌博的,再者说,此事有违我大明律法,怕是就算陛下您不想追究了,那些御史言官们也不肯答应吧?”

    朱天启一听这话不由得就笑了:“各地官员自然是不会轻易相信朕的话的,所以咱们就得用点儿手段了,做几场戏给他们看看,化解他们的后顾之忧,有了典型之后,他们自然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至于朝中的御史言官们,你们不用管他们,朕有办法对付他们,你们尽管放心去做各自的差事就好!”

    孙承宗听了这话,只好对朱天启拱了拱手道:“既然陛下都已经做好了打算,那臣自然是要遵命行事的!”

    徐光启自然也是没有什么意见的,毕竟这里面的大头儿都是各地军队的欠饷,是孙承宗这个兵部尚书的事情,涉及到拖欠各地官员俸禄的银两数目则不是太多,他的工作要少一些。

    朱天启见他们都没有意见了,便直接开口问道:“既然二位对此事已经没有了疑虑,那么朕就要问上一句了,要想把全国各地的欠俸、欠饷情况查实,总共需要多少时间?”

第三十七章 演戏的角色

    徐光启和孙承宗没想到朱天启会这么急,所以一听这话,不禁有些诧异,但是即便如此,两人也都是敢说实话的。

    孙承宗首先施礼说道:“陛下,要办成此事恐怕要用不少时间,少则数月,多则一年,毕竟我大明如今光各地卫所就有近五百个,加上九边重镇,若是想要一一排查清楚,短时间内怕是不太可能的!”

    徐光启也开口说道:“皇上,户部这边也是一样,我大明现有南北两京、十三承宣布政使司(省)和关西七卫,下属府一百四十个,州一百九十三个,下属县共计一千一百三十八个,若要逐一核查清楚,也是要耗费大量时间的!”

    朱天启听了他们二人的话,也是深以为是的点了点头,毕竟这个时代的交通和通信都很原始,面对这么大的工作量,只能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去磨,但是真要用一年的时间去办这事儿也不现实,等这事儿办完了,黄花菜都凉了!

    朱天启想了想之后,开口说道:“这件事啊,你们也不用太较真,咱们这第一次清查,就把那些问题很大的卫所和州县给整治一下,若是问题不突出的,咱们就先不必计较了,等以后再慢慢清查,毕竟如今不是办这事儿的时候,还是要等太平一些了再说!”

    朱天启这话说得模棱两可,徐光启和孙承宗也不禁泛起了嘀咕,不知道皇上这次到底是什么目的,想要把事情办成何种程度。

    其实朱天启的想法儿倒是很简单,他想要补齐欠饷和各地官员的俸禄,但是又不想便宜那些虚报冒领的贪官污吏们,把白花花的银子塞了狗洞,所以他还是打算要查上一查。

    可是如今已经是年末了,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而且又受现实条件所约束,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完成清查工作,所以他只能是尽可能把动静弄大一点儿,把那些胆子小的给吓出来。

    朱天启琢磨着解决此事的办法,便让徐光启和孙承宗先去统计现有的档案了,首先得先看看这户部和兵部账面上记载的,这朝廷的缺口到底有多大。

    王元宝给徐光启和孙承宗搬来了两把椅子,又奉上茶点,吩咐人伺候着二位大人清查档案,而他则跟到了朱天启身边伺候。

    朱天启琢磨了一番,感觉此事要想把声势做大,重要的还是在于这场戏该怎么演,戏的主角不能是个小角色,得是个人尽皆知的大人物才行,思前想后,朱天启最终把目光投向了一个老熟人——张维贤。

    英国公张维贤目前掌中军都督府,执掌京营,地位够高,权力够大,知名度也是杠杠的,最最合适的就是,他手下的京营,就是个亟需整治的问题大户。

    明末的京营已经衰败腐朽的不成样子了,但是皇上却始终都不知内情,即便是崇祯皇帝检阅京营,也被京营临时编排的光鲜外表所蒙蔽了,这也就是朱天启手里握着大量史籍,否则他也得被蒙在鼓里。

    京营最大的弊端在于“占役”和“虚冒”。

    所谓占役就是士兵被将官们逼迫服劳役,沦为将官们的免费劳力。

    而虚冒就是部队没有这么个人,诸将及勋戚、宦官、豪强以自己家的仆人冒充军队中的壮丁,每个月支取一份厚饷,更有甚者直接编些名字虚报个数目,就堂而皇之地吃起了空饷。

    现如今的京营三大营已经不比创立之初了,现存兵力只有十万上下,而且这十万还是书面上的,实际人数才一万来人,这一万来人里面,能打的连十分之一都没有,可以说,京营已经名存实亡了。

    对于京营的这般惨状,张维贤知道吗?朱天启想,他肯定是知道的,但是张维贤年事已高,恐怕他是既不想管事,也没有精力管事了,虽然张维贤对朱家是忠心的,但是也仅仅是忠心罢了,对于朝廷里的其他事,张维贤都是不愿意掺和的,一直都是明哲保身。

    这京营是块大蛋糕,近九成的军饷被人贪污,很难说张维贤没有从中获利,但是除了张维贤,还有一大串的官员专门靠此过活,张维贤是没有精力去整顿京营的,而且就算他想整顿,一下子要得罪这么多人,难道非在自己死之前,给张家招来一大帮仇人吗?

    这事儿朱天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是能看得明白的,而且他也对张维贤表示理解,所以他不需要张维贤主动站出来得罪人,只需要自己来做这个恶人,而由张维贤来扮演一个“受害者”就足够了!

    把事情想好了之后,朱天启便开口对王元宝吩咐道:“去请一下英国公!”

    王元宝闻言,当即躬身领命:“奴婢遵旨,这就派人去请!”

    不到一个时辰,张维贤便到了,昂首阔步走进宫内,刚要叩拜施礼,就被朱天启给制止了,“英国公不必多礼,快快请坐!”

    张维贤听闻此言,便抬手施了个礼:“谢陛下!”在一侧的椅子上坐了下来。

    到现在为止,张维贤尽管还不知道皇上找自己是什么事情,但是却是一点儿都没有心虚的,因为张家世代受皇家信赖,自己又刚刚帮皇上铲除了阉党,不管怎么想,皇上也是不可能找自己的麻烦的,所以他自是没什么好心虚的。

    可是事情就是这么出乎意料,朱天启刚开口说出第一句话,这张维贤的心里瞬间就咯噔了一下,没了底儿了。

    朱天启没有跟他兜圈子,直接开口问了一句:“英国公,现如今这京师三大营,到底还有多少将士啊?”

    张维贤不是傻子,皇上不会无缘无故这么问自己,既然皇上这么问了,那就说明,皇上已经发现了京营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了。

    捂起眼睛来明哲保身,张维贤可以做到,但是跟皇上扯瞎话,他可就做不出来了。

    短短一瞬间的功夫,张维贤已经出了满头的冷汗,他似乎也在犹豫,也在挣扎,但是他毕竟骨子里还是正直的,对皇家还是忠诚的,所以他最终选择了实话实说。

    张维贤缓缓站起身来,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声泪俱下:“臣有罪!”

    朱天启本以为这张维贤好歹会辩驳几句,扯几句兵部档案记载的数据来搪塞自己,没想到这老叔还挺耿直的,当即就要认罪,只好起身上前来扶:“英国公,你这是为何啊,快快请起!”

    张维贤却是坚持跪在地上,说道:“臣有负圣恩,更有失职失察之罪,京营如今已经十不存一,之前所报军饷数目,都是虚报冒领……”

    “好啦,好啦,你不必说了,朕都已经知道了!”朱天启却是打断了他的话,硬是把他给扶了起来,安抚道:“英国公,朕把你找来,可不是要兴师问罪的,而是想要请你帮朕办件大事!”

第三十八章 软禁?

    “陛下,臣……”张维贤老泪纵横地望着朱天启,不知道皇上这是被气傻了还是怎么的,京营腐朽至此,若是皇上已经知情,按理早就该把自己撤职问罪了,把自己叫来问话已经是给足了自己面子,就更别说什么“求自己帮忙了”!

    朱天启把张维贤按在椅子上,笑着说道:“英国公,你不必如此,朕知道你的难处,虽然你统领中军都督府,执掌京营,但是这京营毕竟也不是你一个人说了算的,况且这‘举世皆浊我独清’的事情,自古以为就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所以朕不怪你,你也不必自责!”

    朱天启这话说得可是真心实意,张维贤是一品武官没错,但是这年头儿,武官还是要受制于文官的,京营的事情,可不是张维贤一个人能管得了的。

    张维贤一听这话,热泪顿时就又下来了,他哪成想,皇上竟然是真的不怪罪他,甚至还这般理解自己的难处,这样的恩德,他怎能不感激涕零啊!

    朱天启一伸手,王元宝赶忙递上一条帕子,朱天启把帕子递给了张维贤,这才继续说道:“朕有心整顿京营,今天把英国公你给请到宫里来,就是希望英国公能够陪朕演上一场戏!”

    “演戏?”张维贤擦去了眼泪,不由得一脸疑惑地看向了朱天启。

    皇上要整顿京营他可以理解,可是这整顿京营跟演戏,他也不搭边儿啊!

    朱天启点头一笑说道:“京营之事,涉及官员甚多,其中不乏外戚勋贵,这样得罪人的差事是谁都不愿意去干的,而且就算有人愿意去干,恐怕也很难做成,所以非常之时,朕只能用非常之法了!”

    张维贤听了这话,虽然还猜不到皇上具体想要如何去做,但是皇上整顿京营的决心,他是领会到了,当即便跪下施礼道:“京营之事,臣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臣愿听候陛下差遣,赴汤蹈火,以赎罪过!”

    朱天启笑着把张维贤扶了起来,说道:“朕不用你去赴汤蹈火,你只需要安安心心地在宫中住上几日,吃好睡好就行了,其他的事情,朕自有安排!”

    听了这话,张维贤更是露出一脸惊愕和疑惑的神情来,望着朱天启不知该如何是好了。

    朱天启也没有跟他多做解释,而是对王元宝吩咐道:“王元宝,找个空房间安排英国公住下,好生伺候着!”

    “奴婢遵旨!”王元宝赶忙施礼领命,随后便对张维贤一伸手道:“英国公,请随奴婢来吧!”

    张维贤到现在都还没想明白皇上到底是怎么想的,想要做些什么,而他能做的,就是听从皇上的吩咐,事到如今他也已经想开了,最不济,就是被皇上软禁起来罢了,比起被丢进那锦衣卫的诏狱来,已经是皇恩浩荡了!

    等王元宝带着张维贤离开之后,徐光启和孙承宗二人才走上前来,禀告道:“皇上,户部所欠俸禄和兵部的欠饷已经核算出来了!”

    朱天启点了点头,说道:“直接告诉朕总数就行了!”

    徐光启展开手中的纸条,回答道:“禀告皇上,近十年来,朝廷共欠各地官员俸禄一百三十七万两,全国各卫所及九边重镇共欠饷七百七十九万两,合计九百一十六万两!”

    朱天启听了这个数字,不禁暗暗松了口气,他手里现在握着的现银有近三千万两,这九百一十六万两的缺口,还是能够轻松应付的,等到把虚报冒领和吃空饷的问题清查了之后,应该还能省下不少银子。

    “好,朕知道了,清查官员和军队虚报冒领之事,你们且先回去等我消息,等朕把这开场戏给演完了,就是咱们动手的时候!”

    徐光启和孙承宗都知道这场好戏要从整顿京营的事情上开演了,都不再多问,一同告退离开了。

    等王元宝安顿好了张维贤之后,朱天启当即命他拟旨,传令所有与京营相关的官员,即日起主动上报京营实情,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凡实事求是者,不论罪状大小,一律赦免,不予追究,若是有胆敢隐瞒实情者,一经查实,从重严办!

    另外也让王元宝把张维贤被自己扣在宫中的消息散布出去,就说京营的情况,皇上都已经暗中查实了,为了给大家留个体面,现在正等着大臣们主动上疏认错呢!

    旨意一发下去,这一大批靠着京营吃饭的官员们就都慌了神了,尤其是听说连英国公张维贤都被皇上扣在了宫里之后,他们就更害怕了。

    论地位,他们哪个也比不上英国公张维贤,本以为当今皇上年轻,应该是不敢动这些勋贵老臣的,哪成想皇上不仅要动,还专门挑大的抓,这可就太出乎他们的意料了。

    那消息传得神乎其神的,还说皇上已经把京营的情况暗中查实了,这话他们是不信的,因为如果皇上已经查实了,那还扣着英国公做什么,还让他们自己上疏交代哪门子实情?直接抓人便是了!

    所以,他们对此是一概不信的,自然也没有人会去主动上疏请罪,交代实情,大家在一块儿碰头商量了一宿,最后决定,得拧成一股绳,保一下英国公,虽然这老头儿平日里不怎么招人待见,但是毕竟大家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保住了英国公,就是保住了大家伙儿!

    当然,要保英国公也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的,如果只是一味地上疏帮英国公喊冤,怕是没有什么作用,还是得透过事物表面看本质,找准了要害再下手。

    那么这件事的要害是什么?大家一致认为,是孙承宗!

    关于孙承宗被皇上重新启用为兵部尚书,并破格提拔为中极殿大学士的事情,朝中就已经有好些人颇有微词,对此很不服气了。

    以孙承宗的资历,做个兵部尚书自然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是他一下子从东阁大学士跳到了中极殿大学士,连跳了好几级,俨然已经成了准内阁首辅,自然就有人不服气了。

    所以现在一出事情,大家自然就把矛头对准了孙承宗,认为是他新官上任三把火,想要借着整顿京营来给自己树威的,否则皇上怎么早不整顿京营,晚不整顿京营,偏偏孙承宗一上台,他就要整顿京营了呢?

第三十九章 臣想起了好笑的事

    在第二天一早,王元宝送来了几十本奏疏,但是没有一本是请罪的,反倒全都是弹劾孙承宗的,这些奏疏众口一词,说孙承宗不配担任兵部尚书,更不配做中极殿大学士,因为他是有历史遗留问题的。

    当年孙承宗督师蓟辽时,就有很多人弹劾过他冒领军饷,而后他上疏请辞,被高第接任之后,高第到任后也曾上疏弹劾孙承宗虚报冒领军饷达五万人之多,这事儿孙承宗当时可是承认了的。

    他表示对于高第的弹劾没有任何异议,并亲口跟户部说:“高第既然说山海关只有五万军士,那就请以后只发五万人的军饷就可以了!”

    尽管后来高第被皇上以妄言而治罪,但是这也是皇上在维护自己的老师孙承宗罢了,大家可以理解,但是孙承宗贪墨五万余众的军饷之事,不能就这么抹去吧?

    那么既然现在皇上要查京营里虚报冒领吃空饷的问题,至少也得派个大家信得过的人来查,让一个自身就有问题的兵部尚书孙承宗来查,恐怕是难以服众的!

    朱天启看完手里的这些奏疏,有些懵了,他是想到这些人会死鸭子嘴硬,不肯轻易老实交代自己的问题的,但是他没想到这些人不乖乖交代问题也就罢了,怎么还都把矛头对准孙承宗了?

    再转念一想,朱天启就明白过来了,明末的朝廷,乱成了一锅粥,大臣们分为很多党派,基本上谁也不服输,这就导致一个很奇葩的结果,那就是谁入选内阁,百官就弹劾谁,其中尤其以内阁首辅最为受“欢迎”!

    如今自己一口气把孙承宗提上来兵部尚书,还加封中级殿大学士,俨然就是要他做内阁首辅的意思了,朝中众臣自是心生嫉妒的,加之自己前脚把孙承宗给提上来,后脚就要整顿京营,也难怪他们会把这事儿跟孙承宗联系到一块儿去!

    事情是想明白了,但是接下来要怎么应付,朱天启还真是一时间没了想法儿,他是没想到,孙承宗身上竟然还有这样的污点,现在看来,要是不给大臣们一个交代,恐怕这整顿京营的事情,自己是别想继续干下去了!

    朱天启甚至在想,自己是不是有点“非黑即白”了,认为孙承宗是个能臣,就事事都好,全身上下找不出一点儿污点来,可是自古以来就是人无完人啊,孙承宗估计也不能免俗,在明末这样的时代,从不贪污的人估计是找不到的!

    但是朱天启也没有急着下定论,他还是打算把孙承宗找来问问清楚,当年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实那五万人的军饷,即便真的是被孙承宗给贪污,朱天启也是能接受的。

    只是他想不通,为什么孙承宗当时会那么坦然地承认了,是依仗皇上对他的信任?还是他自己已经铁了心要辞官归乡,所以不考虑后果了?

    在等待孙承宗的这段时间,他又把史籍拿出来翻了翻,发现果然这些大臣们的奏疏中所写之事不是空穴来风,还真有他们所说的这件事,而且孙承宗当时也确实是那么对户部说的,算是变相承认了自己贪墨军饷之事。

    朱天启同时也看了看这个弹劾孙承宗的高第,这人是个胆小怕事的庸才,当时孙承宗几番请辞,朝中却无人能够前去接替他,魏忠贤急于让孙承宗下台,所以把这个高第抓了壮丁,赶鸭子上架把他逼上了辽东经略的位子,估计他之所以会弹劾孙承宗,也是魏忠贤授意的吧!

    既然这事儿跟魏忠贤有关系,那么想来孙承宗大概率应该是被诬陷的,若是这样,孙承宗会主动把罪责承认下来就更奇怪了。

    就在朱天启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孙承宗到了。

    朱天启也没有多说废话,当即把这些奏疏推给了他看,然后孙承宗很认真地一封一封地把奏疏给看完了,看完之后他既没有惊慌,也没有辩驳,而是笑了,很得意,很大声地笑了。

    朱天启不禁皱起了眉头来,疑惑道:“老师为何发笑?”

    孙承宗笑着回答:“回禀陛下,臣想起了一件很好笑的事情!”

    朱天启听到这里就更奇怪了,忍不住追问:“什么事情这么好笑?”

    孙承宗指了指桌上的奏疏,说道:“就是高第弹劾臣贪墨军饷这件事!”

    朱天启不禁一愣,脑子里也开始琢磨起孙承宗的话来,他知道这孙承宗比他那学生袁崇焕要强的多,孙承宗不论是打仗还是做官都是高手,官场里的明争暗斗他从没吃过亏,即便最后离开朝廷也是自己请辞,而不是被罢官的,说他是个“老狐狸”一点儿不过!

    所以朱天启现在就想,这孙承宗八成是故意做出这样的一副夸张的反应来,以示奏疏中所说之事是无稽之谈吧。

    想到这里,朱天启不禁皱着眉头问了一句:“这件事,好笑吗?”

    孙承宗并没有收敛脸上的笑容,抬手施了一礼,开口说道:“此事还请陛下容臣细细说来!”

    朱天启本就十分好奇这孙承宗会说出些什么花样来,自然是点头应允。

    孙承宗便开口说道:“当年那辽东分明有军士共计十一万余人,而那高第却偏偏非要说辽东只有军士五万人,要弹劾臣贪墨数万人之军饷,臣自然是气不过的,所以便故意顺着他的话告诉户部,让户部以后就按五万人给辽东拨发军饷,就是要让高第自己刨的坑,自己跳下去!”

    孙承宗所说的这些,朱天启都已经从这些奏疏和史籍中知道了,只是听到这里,他还是不能理解,孙承宗这所谓的,让高第自己刨的坑,自己跳是什么意思,这件事到底好笑在哪里?

    孙承宗却是忍不住又笑了起来,跟朱天启继续解释道:“陛下您想啊,那辽东分明有军士十一万有余,他高第只报五万人的军饷,那等到了发饷银的日子,领不到饷银的五六万军士,不都得提着大刀堵到他家大门口去吗?”

    朱天启一愣,马上就想通了,顿时也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心中也暗道这孙承宗果然不是袁崇焕,这老孙不仅狡猾得很,而且对政敌也是绝不手软啊,不仅要坑,还要往死了坑,怪不得这高第才在辽东干了一年就拼命上疏请辞呢!

第四十章 高第其人

    史书上对于这个高第的评价大多是“为人老实、胆小怕事”,他为官几十年一直十分廉洁,也没有什么作风问题,基本上挑不出毛病来,若是一直做个地方官应该还算不错的。

    但是让他去做辽东经略,带兵打仗,就有点儿强人所难了,因而从他被魏忠贤看中,推到辽东去把孙承宗换下来的那一刻起,他的人生就改写了,“为人老实”这一条被抹去了,除了剩下的那条“胆小怕事”,又被加上了一条“无耻无能”!

    高第的“无耻”表现在他没有道德底线,甘愿给魏忠贤当枪使,弹劾污蔑孙承宗吃空饷。

    而他的“无能”也恰恰表现在他不仅没能扳倒孙承宗,反倒被孙承宗给摆了一道,让他自己在辽东的处境几乎陷入绝境,要知道,辽东的大兵们可不管你是巡抚还是总督,不发饷,天王老子也照砍不误!

    当然,这些还都是小事儿,真正把高第彻底钉在耻辱柱上的,还是他做辽东经略这一年来为辽东做出的“贡献”。

    一年之内,他命令所有军民一律撤入山海关内,从山海关到锦州一带,共计约四百余里的河山,几百个据点、堡垒,无数的田地、房屋,全都被他抛弃了!

    总归就是一句话,孙承宗苦心经营多年的成果,毁于一旦!

    以至于听说这个消息的努尔哈赤,睡着觉都被笑醒了,建奴骑兵的铁蹄很快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这片土地,而这片土地上的大明百姓,只能放弃自己的房屋、田地,哭嚎着逃命,到处都是四散奔逃的百姓,辽东再一次陷入了一片混乱!

    但是有一个人在这个时候站了出来,他没有撤退,他选择留下来坚守宁远城,他的名字叫做——袁崇焕!

    其实说到这里,高第真的应该好好谢谢袁崇焕的,因为要不是袁崇焕坚守不退,保住了关宁防线,他就真成了千古罪人了。

    而且袁崇焕不仅守住了宁远城,还一炮送走了努尔哈赤,打了个“宁远大捷”,一时间所有人的目光都转移到了袁崇焕的身上,反倒都顾不上去骂高第了,让高第得以悄无声息地离开宁远,全身而退,这还不值得他感恩袁崇焕吗?

    也恰是袁崇焕的壮举,保住了关宁防线,让辽东局势转危为安,才让孙承宗不至于那么痛恨高第,只把他当做一个小丑般的人物。

    甚至偶尔还在心中替他开脱几句,认为这高第也是被逼无奈,毕竟当时朝中大臣都说辽东军费太多,给朝廷带来了很大的负担,主张放弃辽东,退守山海关的更是比比皆是,高第说不定就是迫于朝中的压力,才做出这样的决策的。

    不过不管孙承宗怎么看高第这个人,反正朱天启是看不起他的,或许他当时在辽东的所作所为是被逼无奈,但是史籍中记载的关于他以后的作为,总就不是被逼无奈了吧?

    阉党覆灭之后,很多被阉党陷害的官员得以平反,高第也是其中一员,然而这厮实在是不争气,而后在1630年,也就是三年后,后金攻打永平,这厮一听说消息当即就带着全家跑路了,导致永平沦陷。

    就这样的人,你很难说他之前之所以不贪污是因为他本身就很廉洁,还是因为他就是单纯的胆子小,不敢贪污,总之就这样的人啊,朱天启是不敢用了,平反可以,召回来做官?呵呵,还是在家歇着吧!

    既然现在真相搞清楚了,那么就得商量一下怎么回复这些奏疏了,朱天启便直接开口问孙承宗:“老师,以你之见,朕是该把这高第抓来,让他吐出实情,还您清白,还是应当如何啊?”

    孙承宗却是笑着摇了摇头,满不在乎地说道:“回陛下,臣认为,此事大可不必,臣清白与否并不重要,陛下也不必如此费心,臣也愿意陪皇上演一下这场戏。

    陛下可以告诉群臣,臣贪墨军饷之事是确有其事的,只不过臣已经主动向陛下交代了实情,俯首认罪了,所以按照陛下之前下发的旨意,自然是不予追究,赦免了臣的罪过!”

    孙承宗所说的这种处理方式,自然是最简单不过了,只不过朱天启还是感觉有些不妥,毕竟这孙承宗明明才是最大的受害者啊,背了个贪污军饷的黑锅不说,在辽东多年的苦心经营也被毁于一旦,若不还他个清白,恐怕是说不过去的。

    想到这里,朱天启不禁摇了摇头:“这样怕是不妥吧,是不是太委屈老师你了?”

    孙承宗倒是有什么说什么,苦笑着摇了摇头说道:“陛下,这种时候您就不要在意这种小事了,再者说,高第这件事上,臣也有罪,臣当时只想着惩治高第,却给辽东带来了可能发生兵变的危机,这件事若是被他们揪住了,也够臣喝一壶了,所以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吧!”

    朱天启听了这话,也是瞬间恍然,暗道幸好没有一时冲动,点了点头说道:“还是老师你想得周到,那就只好委屈老师你了!”

    朱天启随即便按照孙承宗的意思,回复了这些上疏的大臣们,因为有之前的旨意在,所以这些大臣们也无可辩驳。

    紧接着,朱天启把张维贤也给送回了家,并放出消息说,张维贤也把自己的事情交代清楚了,与朝廷所查到的情况基本吻合,并无隐瞒谎报,所以同样不予追究,予以赦免。

    可是即便如此,还是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主动上疏交代情况认罪,朱天启只好使出了狠招了,挑了几个无关紧要的小人物,让锦衣卫给抓了起来。

    没有刑讯逼供,更没有屈打成招,只是简单的询问,让他们主动交代问题。

    愿意主动交代的,就循循善诱,对比着锦衣卫事先查到的情况,尽量让他们把事情都交代出来,不要有所隐瞒,交代清楚了,也就给送回家去了。

    至于死鸭子嘴硬,就是不肯开口的,也没人逼迫,直接根据锦衣卫事先查到的罪状从严审判,斩首,抄家!

    事实证明,当你试图跟流氓讲道理的时候,对方可能会愈发的死皮赖脸,而当你把桌子掀了,举起大刀之后,他们就会老老实实地坐下来跟你讲道理了!

第四十一章 平台召对

    就这样放了一批,砍了一批之后,在如此鲜明的对比下,这些人终于看清了现实,放弃了挣扎,一个个老老实实地写了认罪的奏疏,呈了上来。

    朱天启终于满意地笑了,他马上让王元宝拟旨,所有主动交代实情,主动认罪的官员,一律赦免,不予追究。

    至于原因,则是因为之前朝廷的政务和军务之事多被阉党把持,积弊甚多,故而不能把罪责推到这些官员身上。

    还有很多人是一上任的时候,手底下的情况就已经是一团糟了,很多问题都是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积累,也不能怪在一个人的头上,所以以前的事情就翻篇儿了。

    但是从今以后,若是再出现了新的问题,各大小涉事官员可就得负责了!

    经由此事,也算是再一次给朝中的官员们提了个醒,皇上很多时候说出来的话,那不是在虚张声势,他们的底细皇上那是真的一清二楚的,所以要想好好活着,那就得老老实实的。

    现在开场戏演完了,效果也还算不错,接下来就是要向全国范围内推广了,朱天启把徐光启和孙承宗找来,让他们迅速安排人手快马给全国的省府州县,各卫所、千户所、以及九边重镇下发旨意,命他们马上把主动交代实情,上报实际人数。

    并在旨意中写明,之前朝政和军务多由阉党把持,所以很多问题都是阉党乱政造成的,与各地官员无关

    除此之外,很多地方上的问题也都是数任官员多年积累的结果,亦与现任官员无关,故而只要如实交代的,无论罪责大小,都一律赦免,胆敢隐瞒谎报的,一律从重严办!

    同时朱天启还交代,要好好挑选下去传旨的人选,尽量挑选一些处事圆滑,头脑机灵的,到了地方,除了宣读旨意之外,也把京营的事情好好跟当地的官员说一说,连哄带吓唬的,他们才好乖乖就范!

    同时为了节省往来的次数与时间,也要求各地,各卫所官员在传旨钦差回京之时,必须交上各自的奏疏,让传旨的钦差带回京师来。

    因为涉及的省府州县和卫所甚多,所以徐光启和孙承宗不敢耽误,记下了朱天启的吩咐之后,就各自回去安排了。

    朱天启也终于可以暂时地松一口气了,他仰在了椅子背上,拿起桌上的保温杯来,喝上了一大口,这才开口问一旁的王元宝:“还有什么事情啊?”

    朱天启也是看王元宝从刚才开始就一直好像有什么事情要说的样子,可能是因为自己正在跟徐光启和孙承宗交代事情,他不敢随意打断,才一直没敢开口。

    见皇上问起,王元宝赶忙回答:“回禀皇爷,袁崇焕到京师了!”

    朱天启一听这话,瞬间就又来了精神,他猛然坐直了身子,一拍手道:“可算是来了!”

    王元宝赶忙上前扶稳了朱天启随意放在书案上的保温杯,随即才小心翼翼地问道:“皇爷,您打算什么时间见他,用不用奴婢下去传旨?”

    已经等了这么多天,朱天启反倒也不急于这么一时了,想了想便一笑说道:“就今天下午吧,朕要在平台见他!”

    王元宝听了这话,不禁一愣,随即又问:“皇爷,那除了袁崇焕,还需要召见别的大人吗?”

    王元宝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之前的徐光启、孙承宗和孙元化他们,朱天启都是在乾清宫里召见的,而如今到了这袁崇焕,却偏偏要去平台召见,那地方宽阔,皇上特意安排在那里,恐怕不见得是就为了见他一个人吧?

    可是王元宝哪里知道,朱天启这是要来一场“新平台召对”啊!

    朱天启当即一挥衣袖,说道:“不必召见别人,召来了他们也不懂,说不出什么有用的东西来,你只需要通知袁崇焕一个人就行了,朕要与他单独聊聊!”

    “奴婢遵命!”虽然心中仍有疑惑,但是王元宝也不敢多问,皇上的心思,他哪敢乱猜啊!

    午后,朱天启坐着龙辇从乾清宫到了建极殿前,虽然已经是十月中旬,但天气还不算特别冷,今天的天气也还好,风和日丽,是个晒太阳的好日子。

    朱天启在王元宝的搀扶下下了龙辇,走到摆放在殿门前廊下正中的龙椅上坐了下来,随后便把身后手持伞盖、团扇的锦衣卫力士都给打发走了。

    并对王元宝吩咐道:“今天朕就是跟袁崇焕简单聊聊,不用安排这些仪仗,你再去搬把椅子过来,放在下面就好!”

    “奴婢遵旨!”王元宝赶忙点头,随即把无关人等都给挥退了,亲自搬了把椅子来放在阶下,随后又在椅子旁边放了一把高脚小方桌,以备放茶盏之用。

    等了不到一刻钟,便见一个中年男子,穿着青布直缀,头戴四方平定巾,在太监的引领下,快步朝着建极殿走了过来。

    王元宝望见了来人,便凑到朱天启一侧,低声提醒道:“皇爷,袁崇焕到了!”

    朱天启闻言,坐正了身子,抬眼望去,果然见一个白面短须的中年儒生已经走到了近前。

    袁崇焕走到近前,便止住了脚步,跪下叩头施礼:“草民袁崇焕,参见皇上,吾皇万岁!”

    朱天启点头一笑,便抬手道:“平身吧。”

    “谢皇上!”袁崇焕高呼一声,这才站起身来。

    朱天启看着他一副恭恭敬敬的样子,不禁笑着问道:“袁大人,难道去给你传旨的人没有告诉你,朕已经把你官复原职了吗?你怎么还穿着这百姓的衣服,一口一个‘草民’啊?”

    袁崇焕倒是也不含糊,当即跪下回答道:“回皇上话,草民今日过来就是想要向您请辞的,草民已经无心做官,只愿做个普通百姓,在田园乡间了此余生,实在是辜负圣恩,还望陛下恕罪!”

    朱天启听了这话不禁吃了一惊,心中暗道,难道这是历史被改写了?这袁崇焕难道因为宁锦大捷受了委屈就心灰意冷,一蹶不振了?

    不过再一细琢磨,好像也不是那么一回事,别的人都没出问题,难道就单单他袁崇焕出了问题?再者说,他要真不想继续做官,自己派人去给他传旨、召他入京的时候,他就该上疏表达辞官之意了,怎么可能等到了京城才说呢?既然他来了,就说明他还是有想法的!

    而且再一细品袁崇焕说话这语气,铿锵有力,理直气壮的,哪里是要辞官,分明就是背好了台词,故意说给自己听呢!

    得,这是袁大人还委屈着呢,心里憋着那口气还没撒出来呢!

第四十二章 袁崇焕又飘了

    朱天启当即大笑一声,说道:“袁大人啊,朕知道你心里委屈,你在辽东抵御建奴,为朝廷立了不少功劳,就连那建奴酋首努尔哈赤都被你用红夷大炮给炸死了,可到头来功劳都被阉党的人给抢了去不说,反倒还被阉党给弹劾了。

    这些事儿啊,朕不是不知道,朕心里都清楚着呢,可当时毕竟阉党得势,朕还不好出手惩治他们,所以当时朕允你辞官归乡,那也是无奈之举。

    如今时机成熟,阉党已经被朕给铲除了,你所受的冤屈朕也已经为你平反,至于那些本该属于你的赏赐,朕现在补偿给你,也不算晚吧?”

    袁崇焕听了这话不禁一愣,显然也是很惊讶的,但是表面上,只是低头说了一句:“草民不敢!”

    皇上对他说的这番话,听起来也算真心实意了,可袁崇焕毕竟不是孙承宗,他跟皇上没那么熟,也对皇上没那么了解,所以皇上的话,他自然也不会全信,说不定只是说出来“收买人心”的鬼话呢!

    袁崇焕一上来就喊着要辞职,他来这套把戏自然不仅仅是为了发发牢骚,要些补偿的,来京师之前袁崇焕可是早就想好了,朝廷之所以要复启他,那不用说,肯定是想让他去守辽东,毕竟自己有“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这样光辉的战绩摆在那。

    收复辽东,袁崇焕自然是感兴趣的,但若是还跟之前一样,自己在前方打仗,大臣和皇帝在后面掣肘,那就没什么意思了,所以既然现在是朝廷有求于自己,那自己就得好好向朝廷提提要求和条件了!

    反正袁崇焕早就打定了主意,若是皇上肯满足自己的要求,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经营辽东,抵御建奴,那他就干,若是皇上舍不得放权给支持,那他大不了拍屁股回老家接着种花钓鱼去!

    朱天启也看出来了,这袁崇焕是有备而来的,因而他没有再继续刚才的话题,而是一抬手道:“行啦,你先起来吧,坐下陪朕聊聊!”

    “谢皇上!”袁崇焕站起身来,在一旁的椅子上坐了下来。

    朱天启示意王元宝给袁崇焕上茶,这才开口说道:“朕就不跟你兜圈子了,朕把你召入京师,就是想让你再去辽东,抵御建奴,不知道你意下如何?”

    袁崇焕听了这话,暗道果然不出我所料,但表面上,却是一副恭谦的样子,抬手施礼道:“皇上,草民才疏学浅,本领微末,恐怕难以肩负此等重任!”

    朱天启听了这话不由得笑着摆了摆手,“袁崇焕啊袁崇焕,你还要跟朕演戏演到什么时候?这大明朝里除了你袁崇焕,还有谁能够肩负得起收复辽东的重任?”

    袁崇焕却是赶忙站起身来,施礼道:“草民不敢欺瞒皇上,草民确实是难以担当此等大任,皇上刚刚所说也实在是太过抬举草民了!”

    朱天启摇头一笑,抬手指了指袁崇焕,说道:“行啦,你不就是怕再有人在后方掣肘吗?你放心,你此次前去平辽,朝廷必定鼎力支持,你有什么要求,也尽管提出来便是!”

    袁崇焕等得可就是皇上这句话,而且这话听起来,皇上可比自己想象中豪爽多了,他稍微犹豫了片刻,便从袖中掏出了一封奏疏,起身双手呈上:“平辽之策,臣这段时间在家中日夜推演,已经具写于疏中,恭请皇上御览!”

    王元宝赶忙上前,拿起袁崇焕手中的奏疏,双手呈到了朱天启的面前。

    朱天启拿起奏疏来稍微浏览了一遍,跟史书上记载的差不多,还是袁崇焕师承孙承宗的那一套战术,“养兵安民、以辽人守辽土、以守为攻”,对于这样的战略方针,朱天启自然是认可的。

    袁崇焕见朱天启看得认真,想来皇上定然是对自己的平辽之策是认可的,当即更有信心了,便毫无顾忌地直抒胸臆:“皇上乃是千古明君,若是您下定决心要收复辽东,平辽之事自是板上钉钉。

    如今皇上您于千里之外将臣召回复启,此等洪恩,臣不胜感激,若皇上信得过微臣,依臣之策,假臣便宜,臣可向皇上保证,五年之内,剿灭建奴,收复辽土,以报皇上之恩!”

    听了这话,本来还一脸严肃的朱天启,险些要笑了出来,袁崇焕这个“五年之期”可是个名场面啊,据说当时崇祯都信了他这鬼话了,谁知道他背地里却说此话是“聊慰上意”,说白了就为了让皇上开心而吹得牛。

    这要不是朱天启提前看过史书,做足了功课,就凭袁崇焕刚刚那一番信誓旦旦的演讲,他也得信了他的邪!

    当初平台召对的时候,半场休息时,还有个兵科给事中许誉卿给袁崇焕提个醒,告诉他“皇上英明,岂可浪对?”

    让袁崇焕能够在下半场的时候,为了给自己谋个后路,拼命地摆困难,提要求,如此一来,万一到时候五年之期一到,他没能平定辽东,还可以说是客观原因所致,也算是能把这事儿圆过去。

    可如今在场的只有袁崇焕孤身一人,恐怕是没有人给他提这个醒了,朱天启不禁暗自苦笑着摇头:“这个袁崇焕啊,一得意就容易飘,确实不是个帅才啊!”

    关于辽东,朱天启是有自己的打算的,他既然把孙承宗和袁崇焕都给召回来了,那么自然还是要以孙承宗为主帅,袁崇焕为主将的,孙承宗比袁崇焕更为稳重,总体战略的制定与把握要由孙承宗来主持,而袁崇焕执行力强,更适合负责具体的攻防部署事宜。

    不过虽然孙承宗是袁崇焕的老师,让袁崇焕继续给孙承宗做下属,他应该是没有意见的,但是考虑到现在袁崇焕正“志得意满”,朱天启怕他谁也不服,到时候再跟孙承宗之间闹出什么不愉快来,这将帅不合,仗也就不用打了。

    所以朱天启打算,还是要先敲打敲打袁崇焕才行,得让他服气,老老实实地去给孙承宗打下手!

    因而朱天启并没有像历史上的崇祯帝那样,听完袁崇焕五年复辽的豪言壮语后,激动得拍手叫好,而是缓缓摇了摇头,开口说道:“五年?太长了,朕打算两年之内,剿灭建奴,收复辽东!”

第四十三章 两年平辽

    朱天启此言一出,袁崇焕顿时大为震惊,望着龙椅上的朱天启,一时间竟然愣住了。

    朱天启望着被惊呆的袁崇焕,不禁一笑,“怎么了袁大人,难道你觉得朕是在说大话?”

    袁崇焕回过神来,赶忙施礼回答:“臣不敢,只是这两年复辽……臣实在感觉有些太过匪夷所思了……”

    回过神来的袁崇焕,现在满脑子想的就是,自己飘,这皇上更飘,到底是年轻气盛,不懂战事,那收复辽东不是动动嘴皮的事情,两年时间,连只像样的军队都练不出来,更别说收复辽东了!

    朱天启笑了笑说道:“你觉得匪夷所思没关系,时间会证明一切嘛,袁崇焕,你可敢跟朕打个赌吗?”

    袁崇焕没想到皇上还挺自信,而他也确实好奇皇上这个两年平辽的策略具体是什么样子的,只好顺着朱天启的话说:“臣怎么敢与天子对赌,皇上有何吩咐,还请示下便是!”

    朱天启自然是看得出袁崇焕心中是不服气的,却是依旧笑着,开口说道:“朕的平辽方略现在还没到告诉你的时候,不过朕要跟你打的这个赌,你最好是好好考虑一番。

    此次平辽,除了你以外,朕还把你的老师孙承宗给召回来了,可能你也已经听说了,朕已经封孙承宗为兵部尚书,中级殿大学士,此去辽东,还是要你们师生二人来做搭档,由孙承宗担任蓟辽督师,你来做蓟辽总督。

    你们师生二人的平辽方略是一致的,所以你们到了辽东尽管大展拳脚便是,朝廷也会最大限度地给予你们支持和方便,两年之后,朕自有奇计,剿灭建奴!

    朕知道你心怀大志,所以朕可以承诺你,若是朕不能在两年之内剿灭建奴,那么到时候朕可以把蓟辽督师之位交给你坐,你看如何?”

    袁崇焕听了这话,赶忙起身拱手施礼道:“臣怎敢觊觎督师之位,皇上如此信赖微臣,能把总督蓟辽之重任托付于臣,臣已是不胜感激!请皇上放心,臣此去辽东,定当唯孙督师马首是瞻,踏实办事,绝无其他非分之想!”

    朱天启一听袁崇焕的话,就知道他肯定是听出了自己话里的意思了,知道自己是担心他不甘心只做个总督,屈居人下,受人管制,所以才赶紧说出这番话来表态的。

    不过既然他能领会自己的意思,这番话说得也还算真心实意,那么自己敲打他的目的也就算达到了。

    而且这袁崇焕虽然胸怀大志,对于督师之位不可能是全无想法的,但自己现在选定的蓟辽督师毕竟是孙承宗,是袁崇焕的老师,是他敬重之人,袁崇焕的人品还是没问题的,不可能做出抢孙承宗的位子,给孙承宗拆台的事情来!

    而朱天启刚刚对袁崇焕说的那番话的用意,自然也不是非要跟他打赌,而是要借此安抚一下袁崇焕,让他即便对于蓟辽督师之位有想法,也要在这前两年里老老实实的,乖乖地在孙承宗手底下做事。

    只要这前两年里不出乱子,朱天启就有信心在时机成熟之时,一举歼灭建奴!

    朱天启点了点头,随即说道:“既然袁大人你这般通情达理,那么朕也就不再多说其他了,朕先封你为兵部左侍郎,协助孙承宗清查全国卫所及边军的军士在编情况,核发所欠军饷,待你们办完此事之后,朕再加封你们为蓟辽督师和总督,前往辽东平辽!”

    袁崇焕奉召回京的时候没有接受官复原职,现在是布衣草民,按朝廷惯例,升官也是一步一步来的,像这样一下子就被直接封为了兵部副长官,还是他这辈子头一回。

    袁崇焕自是满心激动,赶忙跪下谢恩:“臣袁崇焕,叩谢皇恩!”

    “起来吧!”朱天启一抬手,说道:“你明天直接去兵部报道吧,最近这几天孙尚书都忙得脚不沾地了,你还是赶紧去给他帮帮忙才是!”

    袁崇焕站起身来,却是一拱手说道:“臣遵旨,臣稍后就去兵部见过孙尚书,协助孙尚书处理兵部事宜!”

    朱天启听了这话,也是满意地点了点头,“好,那你便现在就过去吧!”说完这话,朱天启又拿起了袁崇焕的奏疏来,说道:“若是有了什么新的想法,可以随时给朕上疏,你这平辽方略,朕就先拿去好好看看了!”

    袁崇焕听了这话,心中也是不禁一暖,毕竟看起来皇上还是很重视自己的嘛,这也算是一种特殊的荣宠了,赶忙恭敬地施了一礼:“臣记下了,若是皇上没有别的吩咐,臣就先告退了!”

    朱天启微微点了点头,对他挥了下手,随即便侧脸对王元宝吩咐道:“朕也有些乏了,回乾清宫吧!”

    “奴婢遵旨!”王元宝躬身应了一声,赶忙吩咐太监们把龙辇抬了过来。

    龙辇一到乾清门,就见朱由检正等在门外,过了乾清门就属于后宫范围了,所以没有皇上召见,任何人是不允许跨过此门的,这也就是朱天启习惯在乾清宫内办公,最近这段时间才有这么多大臣频繁出入乾清宫。

    朱天启见到朱由检便示意太监们停下,朱由检赶忙上前施礼,手捧着一个木制圆筒,“陛下,南下的消息!”

    朱天启没有急于让王元宝把那圆筒拿过来,而是对朱由检说了句:“进来说话!”

    便示意太监们继续前行,进了乾清门,在乾清宫门口才下来,径直走进了宫内,而朱由检则一言不发地紧随其后。

    朱天启进了乾清宫内,便把外面的披风脱了下来,随后吩咐王元宝去把保温杯里的水换成新的,这才在龙书案后的椅子上坐了下来,开口问道:“南下有什么消息?”

    朱由检手里捧着圆筒,走到龙书案前:“臣弟还未把密信启开,请陛下御览!”

    朱天启只好拿过朱由检手里的木制圆筒,启开封口的火漆,从中抽出一卷信纸来,展开看了一看。

    本以为张国纪和孙元化二人才出发了五六日,应该是不会遇上什么麻烦的,却没想到他们不仅遇上麻烦了,而且找麻烦的人不是富商,不是水鬼,竟然是朝廷的人,两人的船刚出京师,就在河间府被漕运的人给扣下了。

第四十四章 暗查漕运

    朱天启本来还奇怪呢,这漕运上的人难道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两位朝廷大员,带着三十个锦衣卫,他们也敢扣?

    再一看这密信上所写,原来是张国纪和孙元化担心大张旗鼓地出门太过招摇,为了低调起见故意穿着便衣,掩饰了身份,这才被漕运的人当做了富商,把他们扣下,索要孝敬。

    好在有锦衣卫们护着,及时亮出了锦衣卫的令牌,这才没有闹出更大的事端来。

    朱天启看完之后,气得忍不住拍了桌子,现在的大明朝黑暗腐朽他是知道的,贪官污吏遍地走他也能够接受,可是他哪能想到,这群渣滓敲竹杠都敲到自己头上了,这能忍得了?

    “陛下息怒!”朱由检被吓了一跳,赶忙抬手施礼劝慰了一句,心中虽然好奇到底出了什么事情,却又不敢开口询问,只是眼巴巴地望着朱天启。

    朱天启深吸了一口气,强压着怒火把密信递给了朱由检,“国丈他们被河间府的漕运给扣下了,让他们要过路费呢!”

    朱由检接过密信来快速浏览一遍,也是感觉大为震惊,随后便小心翼翼地开口问了一句:“用不用臣弟再加派些人手过去?”

    朱天启一听这话,更是大为光火,一拍桌子咆哮道:“加派什么人手?难道朕还怕了他们不成?把这群贪官污吏都给朕抓回京师来砍了!”

    朱由检被吓得满头大汗,赶忙点头应声:“是,是,臣弟这就派人去把这群贪官污吏给抓起来!”说完这话,他转身就要离开,可是还没走两步,就又被叫住了。

    “等一下!”听到这话,朱由检只好缓缓地转过身来,战战兢兢地站在当场,大气也不敢出。

    朱天启撒完了脾气,也冷静了下来,说话的语调也降了下来,“五弟,你不要多心,朕刚刚不是冲你,实在是这些贪官污吏太过可恨。

    你先不要急着抓人,你给南下的锦衣卫们回个信,让他们沿途留意漕运的情况,把看到的,遇到的,漕运上的不法之事都给记录下来,等他们办完差事回京之后,朕再跟漕运上这些贪官污吏们算总账!”

    朱由检暗暗松了口气,拱手施礼:“臣弟记下了!”

    明末的漕运,是异常腐朽的,被贪官污吏把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贪污体系,反倒是运输效率变得异常低下,在这个时代,没有公路和铁路,漕运可以说是大明朝的交通运输命脉,所以必须要彻底整治一番才行。

    朱天启本来是想把河间府的漕运官员都给拿下的,可是转念一想,这些人都是小喽啰,若是大张旗鼓地把他们抓了,自己倒是泄了愤,可同时也给后面的那些“大人物”们提了醒,到时候再想抓住他们的把柄可就难了。

    所以不如暂不追究,让锦衣卫一路暗访下去,等把漕运上大小官员们的罪证收集好了,最后再给他们算总账!

    朱由检从乾清宫出来之后,才长舒了一口气,心中却暗道皇上真是敢想敢干,雷厉风行,他刚刚之所以提议要加派人手,自然不是怕了漕运上的人,而是如今大明的漕运,已经形成了一个极大的利益团体。

    不光是整个漕运体系的数万名官吏,更有很多朝中大臣、勋贵外戚也参与其中,所以要动漕运,怕是没那么简单的!

    不过即便如此,朱由检还真不认为当今圣上办不成这件事,因为这短短两个月里,皇上已经办成了很多看似万难办到的事情了。

    阉党权势遮天,结果没几个回合就被皇上给铲除了,赋役改革又把朝中群臣给整治得服服帖帖,就连京营这样一个大难题,最后也不是都一个个乖乖地上了请罪的奏疏?

    这漕运嘛,哼,估计他们的好日子怕是不多了!

    朱由检走后,朱天启拿出自己的“账本”来,在上面记上了“漕运”二字,不过这倒也不是朱天启多能隐忍,而是朱天启冷静下来一想,现在也确实没有额外的精力来整顿漕运,只能把这事儿往后放了。

    按照明朝漕运行船的速度来推算,即便是仅在白天行船,夜晚休息,再加之逆风行船,每日也能行上近两百里水路,张国纪和孙元化已经离京五六天了,少说也能走出近千里水路了。

    虽然在河间府他们被漕运给扣住了,耽误了些时间,但是经此一事,他们应该也就有了应对的经验了,再往后的行程大概就能顺利不少了。

    从京师到应天,总共有将近三千里水路,一个月之内,他们就能到达江浙一带,时间上应该还是来得及的。

    想到这里,朱天启顿时也放心了不少,“路上遇到些波折也是难免的,只要不耽误事儿就没什么大问题!”

    朱天启缓缓合上了自己的“账本”,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拿起自己的保温杯来,仰头灌了半杯水,瞬间便感觉舒坦了不少!

    外面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王元宝已经过来问晚膳的安排了,最近这段时间的三餐都是由朱天启亲自点菜的,因为朱天启比较注重养生,所以对于三餐的营养均衡还是很看重的。

    朱天启想了想,这次却没有直接报出菜名来,而是开口说道:“朕今天晚上要去坤宁宫住,你通知坤宁宫安排晚膳就是了!”

    王元宝听了这话,不禁一愣,随即看了看外面的天色,顿时面露难色,又小心翼翼地问了一句:“皇爷,您是说,您今晚打算‘留宿’坤宁宫是吗?”

    朱天启听了这话,不禁感觉有些莫名其妙,不知道他一个做奴婢的,哪来的胆子问自己这种话,顿时皱起了眉头,面露不悦之色:“怎么?不行吗?”

    王元宝顿时吓得一缩脖子,“奴婢不敢,奴婢这就去安排!”

    说完这话,王元宝便快步退下,还没退到宫外,就撒丫子跑了起来。

    朱天启不禁有些懵了,“这小子是被吓傻了?跑得还挺快!”

    他哪里知道,他这随口一句话,可给整个后宫找了大麻烦。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4160/ 第一时间欣赏大明:长生天启最新章节! 作者:伸伸懒腰所写的《大明:长生天启》为转载作品,大明:长生天启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明:长生天启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明:长生天启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明:长生天启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明:长生天启介绍:
从短命木匠开始长生,成就万世帝业!
朱天启穿越成了短命木匠明熹宗朱由校,好在他开启了长生系统,只要养生就能获得无限寿命!
更有“世间万物,应有尽有”的氪命商店,助他引领大明进入高科技军武时代!
朱天启面对威胁大明王朝的内忧外患毫不手软!
灭阉党,平民怨,伐建奴,荡倭患!打造坚船利炮,扬帆威服四海!
“这盛世来之不易,这盛世将延续万年!”大明:长生天启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明:长生天启,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明:长生天启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