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极乐大宋TXT下载极乐大宋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极乐大宋全文阅读

作者:爱做梦的机器人     极乐大宋txt下载     极乐大宋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极乐大宋全文阅读

第一章 来自西夏的“独立宣言”

    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十二月,傍晚时分,夕阳漾红。

    东京城东南,薄雾骤起,如一条条长丝带,荡在这汴河两岸,偶尔带着阵阵寒气,迎面撞在了岸边的客旅脸上。

    通往东京城的官道上,辘辘的马车声砰砰地敲打着细石路面。这条官道北接大宋的心脏汴梁东京,南边直通到江北之畔的烟花扬州。

    “官家,延乐宫到了。”御辇官提醒着。

    铺着软毯的马车内,赵祯稍稍醒了一点神,缓缓地抬起了车厢的木纱小窗。

    南巡队伍的卤簿使正在指挥着车队进入延乐宫,皇城司和殿前诸班直已经在宫内外巡视起来了。

    当夕阳彻底落下之时,赵祯,还有他的南巡车队,抵达了东京城外的皇帝行宫——延乐宫。

    “时辰刚好!”

    这正是晚宴时间!

    “按旧,葡萄美酒摆好,香肉烤上。”赵祯下了马车,直接对旁边的内侍吩咐道。

    每次来东京城外的延乐宫,一场酒池肉林是不可或缺的。

    这种事情,也就在城外才能干,城内若是如此,第二日必然有谏官要唠叨起来。

    “范相,今日可有事?”

    延乐宫内,灯火通明,赵祯坐在软椅上发问道。

    今晚的宴会,可不是仅仅吃吃喝喝。

    范相,正是历史上主持庆历新政,作《岳阳楼记》的范仲淹。此时,他已被赵祯拜为了参知政事。

    而此赵祯,也早已非原历史的赵祯,而是来自后世一庸庸青年。

    二十多年前某个雷电之夜,他正在床上撸猫之际,忽地一阵天崩地裂。

    随即猛然穿越时空,降生在了北宋大内禁宫,取代了原来的赵祯。

    也就是历史中的宋仁宗。

    “官家,今日申时,有份西北急件从大内转了过来。”范仲淹看了看两边的其他同僚,又看了看赵祯,拿出了一份奏文。

    “西北?直接说吧。”赵祯却也猜得到大概是何内容。

    两月前,在兴庆府南郊,赵元昊正式筑坛登基称帝,国号称“大夏”。

    赵元昊又叫李元昊,赵姓是大宋所赐。

    上月的时候,赵元昊反叛大宋的事情,就通过便捷的官道,传到南巡的车队中了。

    现在西北的事情,能引起中枢注意的,也都跟赵元昊相关了。

    “官家,是赵元昊的表函到了!”

    范仲淹语毕,四周众人俱是一惊。

    “哦……直接念吧!”此时,赵祯面色轻淡,看不出一点喜怒。

    范仲淹看了看这位官家,又看了看周围的同僚,思考了一下,轻声念了起来。

    “臣祖宗本初帝胄,当东晋之末运,创后魏之初基。远祖思恭,当唐季率兵拯难……称王则不喜,朝帝则是从,辐辏屡期,山呼齐举,伏愿一垓之土地,建为万乘之邦家……”

    范仲淹读得倒也平静。

    “岂有此理!”

    “无耻逆贼!”

    尽管早已知道赵元昊已经登基称帝,但听到赵元昊的上表表函,其他人却还是忍不住很是愤怒。

    赵元昊作为大宋的藩臣,得以官家赐“赵”姓,如今行造反之事,还厚颜无耻地上表要大宋承认他。

    “别打断,继续!”赵祯挥了挥手,他要听听这位西北英雄的“独立宣言”。

    “遂以十月十一日郊坛备礼,为世祖始文本武兴法建礼仁孝皇帝,国号大夏……”

    “伏望皇帝陛下,睿哲成人,宽慈及物,许以西郊之地……”

    “狄青!”赵祯看向了范仲淹旁边的一位青年武人,直接命令道。

    “臣在!”狄青应声而起。

    看得出来,是一位勇猛之将。

    “明日阅军!”赵祯一反平常慵懒,一股杀气从眼神中凝射而出。

    四周的帝国大臣,包括范仲淹在内,俱是浑身一震。

    这位大宋第四代帝王,在位十几年,亲政五年,不仅承祖风以仁德宽天下,同时也在效法汉唐之事。

    那京郊的新军大营,就是明证。

    汉历四世,到武帝时北击匈奴,封狼居胥;唐太宗忍渭水之耻,终派李靖扫平突厥,拓疆万里。

    算算时间,也该轮到他们大宋了。

    但是,但是……兵凶战危,真要在西北大动兵戈,也令人有些惶恐。

    况且,那可是汉武唐宗,手下又有卫青霍去病李靖等名将,名将如云,武备昭昭。

    他赵宋,又有些什么呢?

    缗钱,还是绢绸?

    众人又惆怅起来。

    “官家,这西北之事?”范仲淹似乎很是担心。

    赵官家还是年轻了。

    即使赵元昊真的反叛大宋登基称帝,严重损害了大宋中央的威信,但是这兵国大事,还是不可草率。

    赵官家虽然在东京城外训练了一支新兵,但是,这支新兵到底能不能对付西北党项人,说起来,他不怎么看好。

    历代强军,无不起于兵戈之间、大乱之世。

    这支还没有在战场上走过一遭的新军,又能如何呢?况且,这两万人的新军,在西北广袤的荒野,也太渺小了。

    “西北之事,自当还要与众爱卿相商。”

    赵祯盯看着范仲淹,这位已经五十岁的老臣,是他在这个世界上的主要支持者。

    但是他也深刻地清楚,这家伙也还是个稳健派。

    “范相,你说该是如何?”

    这赵元昊的事,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众臣都应该有准备的了。

    “官家,赵元昊自立为帝,必须伐之!”范仲淹很严肃地说道,不带一点点犹豫。

    即使他质疑大宋的军力,质疑赵祯的新军,但是他也清楚,元昊自立,此战就不可避免了。

    大宋的天威不可挑衅。

    今日元昊自立不管,明日广南也就会分裂出去,后天巴蜀也会自立为国。

    “必须伐之!”

    “必须伐之!”

    尽管大宋军力不强,但是底下众臣也认为,赵元昊必讨之。

    “嗯!”赵祯点了点头。

    也还好,他底下的这些人,这点认识还是有的。

    不然,他真的要考虑把这些亲近之臣,全部发配到琼州了。

    “范相,西北又该如何伐之!”赵祯又看向了范仲淹。

    “老臣……不知。”见到赵祯问自己该如何讨伐赵元昊,范仲淹迟疑了。

    “范相,你又何必犹豫,但说无妨。”赵祯轻轻抿了一口紫红的葡萄酒,“朕与范相之间,又有何不能说的。”

    赵祯的话,让范仲淹不禁一滞。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官家对自己如何如此推心置腹,实属自己的大幸。

    “官家,老臣认为,西北之地,地广民凶,不可轻进。我大宋天军兵伐元昊,必须稳扎稳打……”范仲淹慢条斯理地向众人讲解着。

    “可先以城寨据之,徐徐耗之,再举兵步步灭之!”

    范仲淹的话,底下的一些文臣很是赞同,这种以守为攻的方式,正合他们的意思。

    “狄青,有什么话直接说!”一边的狄青,似乎有些不满意。

    “官家,臣对范相的说法,有些意见。”狄青对这种保守的作战方式并不是很认可。

    “但说无妨!”

    “西北地域广阔,边线千里,赵元昊的骑兵可处处进犯。若是以城拒守,那乡野之间,全是蛮寇的天下,长此以往,粮线断绝,无论是寨是城,皆不可守……”

    “况且,以守代攻,军心难守……”

    “狄青,那依你看,该如何?”听罢狄青的话,范仲淹皱了皱眉。

    他这个文人,对军伐之事,有些方面还是缺乏经验。

    “兵马齐出,仿冠军侯之事,一鼓作气,袭取兴庆。”

    “不行!”

    对于这种做法,范仲淹是坚决反对的,他非常清楚,就大宋兵将的能力,又怎能与冠军侯的骁骑相比。

    战他是打不来,但是自己家的军队的打战本事,他还是清楚的。

    “好了。”赵祯止住了两人的争论,“此事暂时到这里,留待返回京城,再与众臣相商。”

    现在在延乐宫里的,只是他带去南巡的一些近臣。

    西北战事,还是要在朝殿之上,与众臣相商。

    见到赵祯发话,范仲淹和狄青也都停了下来,此等军国大事,他们作为近臣,也只是在这里与官家先讨论一下。

    最后该是如何,还是要与中书门下的宰相们,还有朝臣们相商。

    大宋是君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饮酒!”赵祯举起了酒杯,敬向众人。

    “谢官家。”

    这种酒池肉林之会,他们也随着赵祯参加过几次了,倒也不拘束。

    君臣齐乐!

第二章 萎靡的掷弹兵

    “官家,该起来了。”

    刚到辰时,也就是早上七点,内侍李桂就推开了赵祯的房门。

    两侧的青衣宫女,端着漱口水,等待着赵祯。

    赵祯虽然有些不想起床,但还是被内侍给扶起来了。

    这也是他给内侍定的规矩,辰时必须起来。

    然后,锻炼!

    这也不是他自己要折磨自己,而是,自己这身体,实在需要!

    他老赵家皇帝的身体,都不是很好。

    简单来说,就是“胖”!

    这是他老赵家的遗传了。

    认真端详景灵宫里挂着的诸帝画像,就没有不胖的。历史上,他宋仁宗最后挂到景灵宫上的画,那也是面宽体壮。

    因为肥胖,大宋的皇帝们,其实有着非常严重高血压及脑血管病。

    能够活多久,全都是看运气。

    赵祯有点怂!他想活得长一点。

    历史上的他只活了53岁,这是赵祯不能接受的。

    于是,这位大宋第四位皇帝,在众臣惊讶的目光中,开始每日跑步锻炼。

    甚至,开始跟着大内的禁卫,学起粗浅武艺来。

    在饮食上,赵祯也非常克制。

    只有在这延乐宫的“酒池肉林”轰趴,他会稍微放纵一些。在东京大内里,饮食都很节制。

    除非真的忍不住了……

    围着延乐宫,赵祯身着宽松的紫色绸衣,小跑起来。一边,内侍和皇城司亲从官也都跟着。

    延乐宫内,内侍和宫女们开始准备早膳。

    “狄青,何不跟上官家?”延乐宫门外,范仲淹打趣地问着狄青。

    “官家不喜!”狄青摇了摇头。

    这范老头还真想使坏。

    官家跑步的时候,最讨厌的就是朝廷大臣跟着。

    “可惜我这老身子骨,是跑不动了。想当年年轻时,都是能在苏州城里追上偷金蟊贼。”

    范仲淹虽是一介文臣,但曾也学了些武艺。

    如今年近五十,不禁有些唏嘘。

    “范相还值壮年,官家还需要您!”

    “嗯……”

    “今日阅兵一事如何?”范仲淹又提醒着狄青。

    官家昨夜宣布要今日阅兵,时间匆匆,也不知狄青布置好了没有。

    “范相放心,阅兵一事,已安排妥当!”狄青很肯定道。

    昨夜他就将赵祯要阅军的消息,传到了军营。现在,新军军营的官兵,已经准备稳当,只待赵官家莅临。

    ……

    巳时三刻,赵祯的车队才缓缓从延乐宫出发,带着众臣,及左右内侍,前后侍卫,向着北边二十里处的新军军营进发。

    出发得有些晚了。

    直到正午,车队才看见新军的军营。

    这是他赵祯一手创立的新军。

    从军营的选址,到营房的建造,再到军士的征募,军士的操练,将领的选拔,任一环节,都是他亲自督办。

    赵祯对这里很放心。

    一万人的军士,一排排地列队在大校练场,众人目视着赵官家来视察。

    他们都是天子的亲军,是官家一手操练的强军。

    这支新军士兵,全都是从北方边境和京畿地区直接募来,俱是身体健硕,身家清白之人。

    入了军营,伙食充足,更有丰厚的月例可拿,还有教书先生教他们识字读书。

    “忠!义!”

    “精忠报国!”

    当然,教书先生可不是教四书五经,孔孟之道,兵士们所学的内容,都是赵祯亲自拟编。

    例如。

    但凡不跟自己教材走的先生,全被他发配到琼州去了。

    赵祯身着金色轻甲,缓步在直道上,目视着这一万人。

    一边的狄青手持长槊跨步相随。

    “你们吃的是谁的?”狄青鼓着气,向场上大声喊道,而身后的殿前禁卫也同时跟着高喊,向校场上传声。

    “皇上的!”一万人异口同声地高吼着。

    “你们用的是谁的?”

    “皇上的!”

    “你们听谁的?”

    “皇上的!”

    “你们要做什么?”

    “跟随皇上,平荡四夷!”

    ……

    一路走,一路喊。

    赵祯很是满意地点着头。

    这种阅兵方式,都是跟“洪宪皇帝”袁宫保大人学来的,简单粗暴,还挺管用。

    配合着自己编制的那些教材,效果非常好。这些兵士,现在都是自己的铁杆粉丝。

    打战行不行另说,但是思想那绝对是端正的。而那些有些歪心思的兵士,早就被一脚踢出去了。

    赵祯和狄青一直走到一座高丘下才停了下来。

    高丘之上,矗立着一座幄殿,这是今天观看操演之地。

    参知政事范仲淹、三司使晏殊、翰林学士知制诰宋庠、陕西经略安抚使韩琦、工部侍郎判陕西工程事滕宗谅已经在幄殿中等候着赵祯。

    而其他的南巡大臣,赵祯并没有让他们来观看阅兵,全都在车队中等候着。

    “皇上万福!”

    赵祯登上幄殿后,狄青旋即举起黄旗。

    底下的将士见旗挥摆,立即齐声同行拜礼。

    大宋阅兵仪式的第一项,都是向皇上呼拜。

    “同贺!”赵祯回应着。

    “操演!”赵祯没有停顿,一声命令,演练正式开始。

    大鼓响起,声传四方。

    操练场上,旗纛飘扬。

    队伍开始喧嚣起来。

    ……

    “骑兵,冲!”狄青举着五色旗之一的白旗,向底下的骑兵传令。

    已经准备好的骑兵,立即跃起上马。

    然后缓缓向前移动起来,加速,再加速,冲出校场,最后首尾相接。围着校场奔腾。

    “掷弹兵,上!”狄青又举起了赤旗。

    一排排斜挎着灰包,身着轻甲,拎着长刀的高大步兵,开始动了起来。

    上千的掷弹兵,向前一排一排地涌去,待冲到一处小丘,便开始投掷灰包中的石弹,然后又拔出了长刀退向两边。

    “重步兵,动!”狄青举起了黄旗,掷弹兵就是重步兵。

    ……

    “狄青,这掷弹兵看起来有些松松垮垮。”

    赵祯发现,其他队伍都还看得过去,唯独这掷弹兵,萎靡不振的样子。

    这些掷弹兵可是他亲自创建的新队伍。

    寄托着他对这个时代的所有想法!

    在赵祯看来,他的掷弹兵可是来自几个世纪后的新兵种。对于11世纪的世界来说,就是降维打击,是能够炸翻这个世界的军队。

    不管是西夏、大辽,还是西边的大食诸王国,又或者是更远的君堡。

    在火炮大规模装备之前,掷弹兵就是帝国之拳。

    但是,他现在看到的……有些不对劲!

    这是一群冲起来有气无力,扔假弹扔得稀稀拉拉的队伍。

    旁边的骑兵和重甲兵看着掷弹兵队伍,也都一脸轻视,似乎在嘲笑这群家伙到底有什么用。

    这支队伍……现在……丝毫没有精气神!

    跟他的想象完全不同。

    要知道,六七百年后的欧罗巴军队中,掷弹兵可是步兵当中的精锐及佼佼者。

    他们是要顶着火炮子弹箭矢,冲在前面,炸出一条生死路的勇士。

    甚至后来,欧洲军队中将最勇敢的队伍,称之为掷弹兵团、掷弹兵师……

    “官家,其实,掷弹兵们有些不理解这雷火弹到底能有多大作用。”狄青也带着一些尴尬,向赵祯询问着。

    “他们不清楚自己到底有何用。”狄青很无奈。

    虽说他和掷弹兵们都见识到了雷火弹爆炸,但是那等爆炸威力,实在难以恭维。

    自己等人在战场上,扔这些东西,就如同向人群中丢射烟花。

    还不如给他们一副弓箭来得杀伤力大。

    要知道掷弹兵的体格选拔,比之重步兵的要求还高。

    听着狄青的质疑,赵祯看了看底下的掷弹兵,沉思起来。

    这支还未上过战场的队伍,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也不难理解。

    现在大宋的火药威力,的确不尽人意。

    虽然东京城外的火药工厂在他的主持下已经建造起来了,能够量产一些粗制黑火药,但是这些火药的威力还是不行。

    制作出来的雷火弹自然也就不行了。

    “火药研究所还在研究之中。”赵祯微微叹了一口气。

    若是火药威力再大一点,这些掷弹兵队伍,就能稍微明白自己的作用了。

    “雷火弹虽然威力不大,但是,后面会逐渐增强的。”

    “而且,就是现在,雷火弹在战场上也会有它的作用。”

    “现在训练不可停。”赵祯并不打算裁撤这支掷弹兵队伍,还是将他们训练下去。

    “平时的时候,也要注重搏杀的训练。”

    掷弹兵扔完雷火弹之后,抽刀向前,就是精锐的步兵。

    “遵命!”狄青抱拳应道。

    官家既然如此决定,自有他的道理,自己也不用想太多。

    “另外,狄青,若去了西北,这支队伍,还不必冲锋在前,先守城守寨……”赵祯向狄青吩咐着。

    “你也先摸索一下这支队伍的用法。”

    “狄青知晓!”狄青点了点头。

    ……

    “今日教阅,进止分合军律整肃,朕深悦之!”

    尽管操演有些不尽人意,但是赵祯也没有直接对着将士表现出来,反而直接向着校场上的将士夸耀着。

    “陛下神武,四海共知。六师军容,谁敢不肃。”一边的翰林学士宋庠倒是挺会说话。

    赵祯微笑着点了点头。

    “陛下神武……”幄殿上,范仲淹等大臣也恭呼着。

    “众将士皆赏!”

    “赐酒!”

    按照以往仪制,赵祯给参阅的众将士赏赐美酒。

第三章 官家,东京冷

    及至下午申时,赵祯才带着众臣,离开军营,向着大宋的首都——东京城进发。

    他们要在天黑之前,赶回城内。

    东京,也就是开封,这座十一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繁华在汴水之上。

    这是一座有百万人口的不夜城,也是雅宋的精华所在。

    “官家回来啦!”

    南薰门外,赵祯庞大的车队缓缓地停了下来。

    南薰门是东京城的外城南门。

    “直接回宫!”

    大概是累了,赵祯没有多搭理在门内外等候的大内官员,直接命令车队入城。

    过南薰门,也就进入了东京城的外城。沿着御街,过龙津桥,再穿过朱雀门,后面就是内城了。

    彩灯初起,内外璀璨,外城龙津桥到内城州桥这一片,有着东京城最繁闹的夜市。

    龙津桥下,卖须脑子肉的铺子前人流拥挤,看得出来,这家店铺吃食很受欢迎。

    一路往上,盘兔、现烤现卖的猪皮肉、野鸭肉、滴酥水晶鲙、煎夹子、猪脏,各式简易铺子鳞次栉比。

    行至朱雀门附近,还有现煎现卖的羊白肠、腌制的鱼和肉、熸冻鱼头、姜豉、抹脏、红丝、批切羊头、辣脚子、姜辣萝卜。

    若是夏天,这里还会有麻饮细粉、砂糖冰雪冷丸子、水晶皂儿、生腌水木瓜、药木瓜、砂糖绿豆甘草冰雪凉水、荔枝膏、梅子姜、香糖果子、间道糖荔枝、越梅、金丝党梅、香橙丸子出售。

    过朱雀门,入内城,前面就是架在汴河之上的州桥。

    行在州桥下,左右相顾。

    大街东侧的王家铺子前有卖獾肉、野狐肉、风干的鸡肉。

    西侧的梅家、鹿家铺子出售的鹅、鸭、鸡、兔、肚肺、鳝鱼、包子、鸡皮、腰肾、鸡碎,一份不过十五文铜钱。

    东京城并没有宵禁,街市从白天一直延续到三更才散,这也是东京汴梁不同于以前任何城市之处。

    即使辉煌的大唐长安,半夜也不能随便出来溜达。

    与大辽几十年的和平,更增加了士庶的安全感。

    这里的百姓,恐怕是现在整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一批人了。

    赵祯的车队在御街之上快速通行着,前面的清道马队已经将御道暂时清空。

    两侧的百姓,在殿前禁卫的阻拦下,还是左顾右盼地张望着,试图能见上一面他们的赵官家。

    不过赵官家暂时没心情在御街停留。

    以前有空的时候,他总要来上一碗砂糖冰雪冷丸子或者滴酥水晶鲙。

    赵祯过宣德门,入宫城。

    自九月份离宫,已有三月,长途的奔波,让这位赵宋天子,有些疲惫了。

    昨天本想着在延乐宫多休息几天,精神饱满之后再回宫中处理政事,跟朝堂里的士大夫撕撕嘴皮子。

    但是西北的事情,又让他必须不能再停留了。

    离开东京大内已经颇久。

    今年夏,位于扬州城的上清宫落成。

    修建上清宫,这是前年,赵祯给兵部侍郎、知扬州事的欧阳修的口谕。

    今夏,欧阳修来奏,在滕宗谅,也就是滕子京的协助下,宫成。

    于是,赵祯在初秋,决定南巡拜谒上清宫。

    这消息一出,一时间,大臣间又是鸡飞狗跳,垂拱殿的气氛都紧张起来了。

    张士逊,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昭文馆大学士带头反对。

    “天子垂拱于堂,系万民于一身,不可轻离紫宸!”这位中书门下的首相,带头反对。

    扬州太远了,天子怎能巡阅于此。

    赵祯座上无言。

    中书门下是大宋的宰相办事机构。

    其中的参知政事是为副宰相,范仲淹就是其中一位,而平章事是为正宰相。

    作为平章事的正宰相,若是兼领昭文馆大学士,则为正宰相中的首相。

    众相之首。

    地位仅次于皇帝赵祯之下。

    自己这个皇帝去扬州不管是赏花还是喝酒,作为首相的张士逊将掌权东京中枢。

    这等好事,为何反对?

    非要跟我这个赵大官家过不去!

    “官家,南巡耗费难计,还需从长计议。”礼部侍郎、权知开封府的包拯站了出来。

    语气中,不带一点感情,似乎在简单陈述着一个事实。

    这位被赵祯一手提拔起来,面色微黑的包大人,也不愿赵祯南巡。

    这就让赵祯很难受,你这管开封府的,我去扬州有你什么事情?

    包拯话毕,前面的御史中丞庞籍也跳出来了。

    “今夏河北旱灾,灾民遍地,南巡恐耗资弥多……”

    “庞籍,旱灾的事情不是处理好了吗?”赵祯眼神一瞥,吓得庞籍纱帽的展角幞头上下一颤。

    “官家,河北灾民生活依然艰难,还请圣人怜悯。”

    “既然如何,不如按照庞爱卿的意见,各位今年的冬炭钱都捐给河北灾民。”

    “官家,东京冷。”

    庞籍不敢再多说。

    不过,底下还是有跃跃欲试的官员。

    大宋朝的士大夫反正就是能喷能杠,但赵祯为了南巡,也是有备而来。

    这建上清宫就是突破口。

    “前日,朕三次梦遇青帝,不得寝睡,梦中青帝目视南方而未言。”

    “昨日就得奏报,上清宫落成。”

    “昨晚,朕又夜梦青帝,帝手指南方……”

    赵祯按下了朝堂上躁动的气氛,讲起了故事。

    听闻赵官家的话,殿中众臣欲再说,又不知如何说。

    大宋建国以来,就迷信道教,既然官家梦中遇见天神,此事就得仔细考量!

    “官家,这梦中之事,当不得真!”然而,作为右谏议大夫郑戬,并不相信赵祯的说辞。

    郑戬发难!

    赵祯当即冷眼在朝堂之上。

    “朕在说假话?”赵祯质问道。

    “官家自当不会戏言,臣只是说梦境之事,大可不必当真!”郑戬擦了擦头。

    “退下吧!”赵祯冷眼摆了摆手,示意郑戬别说了。

    “官家,这梦中之事,的确还得仔细斟酌。”这时,前面的宰相张士逊老成持重地接道。

    “官家……”

    见到首相大人前来叫板,底下朝堂也跟着出现了一阵附和之声。

    “肃静!”

    但见此,赵祯只得暂时作罢。

    ……

    又一日的常朝朝会上,赵祯继续言说梦中之事。

    “先帝昔年承天命,拜谒南京太清宫。昨夜先帝托梦于朕,告知不可不去上清宫……先帝言,上清宫乃是天神驻跸之地,乃是福瑞之宫……”

    真宗皇帝当年也就在大宋南京亳州,拜谒了太清宫。

    并且在东京城多次恭承天神天书,大中祥符的年号就是来自一份天书。

    他老爹纯纯的迷信道教。

    今日,赵祯想去扬州上清宫,就是承父命、接神意。

    底下的张士逊等人,也都沉住了。

    官家如此坚持,朝堂众臣也很无奈。

    “罢了!”

    张士逊微微摇了摇头,不再多说,他不是喜欢和官家怼到底的人。

    “很好!”赵祯暗自满意,就是喜欢你这样的首相。

    其他大臣,有些也不再多说。

    最后,在一片沉闷的气氛中,众人同意了赵祯的南巡。

    其实这也不是官家第一次去扬州了。不过这次的理由,还算听得过去!

    不似前两次理由竟然都是视察灾情之类。

    烟花扬州,哪来的灾情,这眼皮子底下的河北灾地,也没看你官家去看看。

    ……

    十天后,赵祯拜别中枢宰相诸臣,带着一些亲近之臣,沿着官道,深秋时节下扬州。

    仪仗车队绵延一里。

    虽然赵祯极力精简队伍,甚至只想带个一百人轻装前往,但是这朝中大臣又不答应了。

    想走的是你赵官家,不想顾及皇室礼仪的也是你赵官家。

    这可万万不行!

    礼部侍郎甚至上来就要给赵祯安排个祭天大礼用的大驾卤簿。

    不过被赵祯一眼瞪回去了。

    最后,赵祯又跟大臣们撕扯了一顿,将出巡的队伍设在了两千人左右。

    ……

    从九月起,到十二月,南巡持续了三个月。

    在扬州,赵祯也见到了欧阳修,还有他赵祯亲自打造的一系列特别之事。

    扬州,在唐朝时就是繁华的经济重镇。

    大运河在此穿过,南来北往的货物在此中转。

    南边的长江,从益州而下,穿过荆湖,直抵江南,也是大宋重要的运输通道。

    这里也是大宋最重要的经济枢纽。

第四章 “新”扬州城

    扬州的空气比汴梁潮湿很多,但是赵祯觉得这里睡眠会更好一些。

    他更踏实一些!

    也许是这里跨过脚就是江南了。

    长江是北方游牧民族难以跨越的天堑,江南是汉族躲避游牧民族冲击的堡垒。

    往东望去,一望无际的大海,更是辽人金人不敢涉足的地方。

    但更多的,其实还是他在这里建立的这个“新”扬州城。

    ……

    大宋的事情很多。

    朝堂之外,北方的边境问题就像大宋头顶是的一把利剑。

    那燕云十六州、那西夏狼子之辈、那白山黑水中的女真野人,还有在蒙古高原上蛰伏的一群套马的汉子!

    想到这,赵祯只觉得浑身不舒服,这大好的大宋,就这么被这些蛮子砸了?

    而在这朝堂之上,也是问题重重。

    若他垂拱于上,什么不做,那什么事情都还行,他就是那高高在上的赵官家。

    死之后,众臣会给他上个“仁”的谥号。

    而但凡他有些动作,这些士大夫都能跟他怼得脸红气喘。

    若是赵祯想砸他们士大夫的蛋糕,那更会是沸反盈天。

    大宋是他赵祯的大宋,也是士大夫们的大宋。

    你赵官家要记得,谁把你祖宗抬上皇位的!

    但,赵祯可不会向他们屈服,一个比他们多一千年历史经验的青年,有太多可以降维打击的手段。

    他赵祯要做的,就是耐得住性子!

    然后在润物细无声中,将大宋带向另一个方向。

    扬州!就是大宋战车其中的一个轮子。

    南巡的赵宋官家车队第三次跨进了古老的扬州城,给这个正在革新的城市又带来了信心。

    作为扬州城的最高官员,欧阳修早早就在城外三十里迎接着赵祯的到来。

    他是个闲情雅致的名士,不过受官家之托,要帮官家看好这扬州城。

    这个任务,有时候让他真的心神疲惫。

    但想想官家期待的眼神、殷切的嘱托……士为知己者死,他欧阳修就勉为其难,多辛苦一些了。

    “先去码头。”赵祯未进扬州城,就将那繁琐的车队仪仗束之一边。

    带着殿前侍卫,还有欧阳修及扬州一些官吏,就朝着扬州城外的码头而去。

    “这些标准货箱,一月有多少。”赵祯指着码头仓库中堆积着的货箱,很满意地问着。

    这些木质的标准小木箱,都是他亲自设计的。

    能够直接装船,也能够装载在马车上,极大地方便了整个大宋的物流体系。

    同时也带动了造船及马车产业的革新。

    “上月码头共进八千余箱,出一万七千余箱。”旁边的码头小丞拿着账簿,认真地回答着。

    “扬州运出的货物,都是些什么?”

    “回禀官家,都是粮食、丝绸衣服、铁器、漆器。”欧阳修在一边回答着。

    对于扬州贩卖出去的东西,他还是了解的。

    “还有吗?”

    “还有一些贵重珠玉、簪花。”

    “嗯……”赵祯也清楚,此时的扬州码头的货物,还只是传统的一些商品。

    最多是衣服的花样,比之以前丰富了很多。

    扬州,还远远不及他的期望!

    赵祯登上一处高台,俯视着整个码头。

    这里的码头也是他亲自指导设计,作为模范工程,码头的路面都是坚硬的青石板铺成。

    不过扬州已经考虑再建一个码头。

    只是有些人质疑再建一个码头的必要性,新码头的事情,也就遭到了阻拦。

    “欧阳修,新码头的事情议得怎么样?”

    赵祯对扬州新码头的事情也有所关注,今日来这里,自然要向欧阳修询问一番。

    “官家,此事,还是有些问题。”说到这个,欧阳修整个人就不好了。

    “什么问题,直说!”

    “官家,这……”欧阳修有些犹豫,“这新码头的事情刚一透露出去,就遭到城内商人的反对!”

    “反对?”赵祯冷冷一笑,“是这个码头的东家们吧!”

    赵祯看了看脚下。

    对建设新码头不满意的,也只有脚下这个码头的东家了。

    “陛下英明!”

    “怎么,这事搞不定?”

    “也不是。”欧阳修摇了摇头,他可以强行新建码头,只是他在扬州行事,多要依仗这些商人的配合。

    若是不理会这些大商人的意见,怕是会有损扬州的发展。

    所有强来并不合适。

    “这些商人,在扬州颇有影响,陛下所授诸事,还需众贾多合作。”

    欧阳修如实禀告着自己的难处。

    官家在扬州画下的愿景,这些大商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嗯……”听罢欧阳修的话,赵祯微吁一口气。

    让欧阳修去搞定这些商人,还真是为难他了。

    ……

    “去交易所看看。”

    逛完了扬州城外的大码头,赵祯在殿前侍卫的保护下,驱车前往了扬州城内的一处重要交易所。

    这也是赵祯来扬州必去的地方之一。

    此时,皇城司的亲从官已经在交易所内警戒起来,对于这种官家必去之地,他们必会做好万全准备。

    一路上,亲事官和扬州城的兵卫也在清街。

    “这新码头之事,也不必操之过急,可以再新建立一个商行,专营新码头建设管理之事。”赵祯运用着他这后世的智慧,给欧阳修想点子。

    “然后将商行的股份,全都撒出去。”

    那些商人想吃独食,那对付他们,可以将更多的人拉进来,让商人制衡商人。

    “不过可以额外照顾这些老码头的股东们。”

    赵祯已经将“股份”这一概念引入到了大宋。

    并且,在东京和扬州,都成立了证券股份交易所。

    东京证交所!

    扬州证交所!

    两个跨时代的机构,在他赵祯手中,悄无声息地诞生,然后悄无声息地成长,悄无声息地改变着大宋,改变着历史的进程。

    现在,赵祯的车队,就是前往扬州城内的证券交易所。

    “遵命!”听罢赵祯的话,欧阳修也似乎明白接下来该是怎么做。

    “这只是朕的建议,爱卿可参考,不必强行!”

    赵祯也不希望自己大臣完全按照自己的指令做事,那样……他会很累的。

    他只会给一个大致方向,剩下的都要这个时代的精英发挥自己的智慧了。

    车队带着欧阳修、范仲淹等一众大臣很快来到了证券交易所。

    “现在有多少家商行的股份在这里交易?”

    “回禀官家,一共一百二十家。”欧阳修拿着账簿,向赵祯汇报着。

    “有哪些商行?”

    “官家,大的商行有汇隆、恒昌、日升……等十六家,中等商行有三十余家,其余都是小的商行。”

    “商行从经营码头,到粮食售卖,衣饰制作,扬州的各个行业都有涉及。”

    赵祯看着欧阳修递过来的账目,心里总是舒服了一些。

    他计划下的扬州城,就应该是这样的。

    大量的股份商行,也将充分调动着民间的商业积极性,这里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城市。

    “还有些老字号不愿意进入交易所吧!”

    “回禀官家,扬州确有一些商家,不愿将自家的店铺在这里上市交易。”

    “随他们去吧!”

    赵祯也不勉强,他也清楚,即使是后世,也有很多企业不愿上市。

    更何况现在。

    这种情况,在东京交易所也同时如此。

    “另外,扬州城的证券交易所,也要吸收一下其他城市的商行过来上市交易了。”

    赵祯又开始向欧阳修提出新的计划。

    他建立扬州交易所,可不仅仅是为了扬州的商人们。

    ……

    “青苗法执行得如何?”关心完了商业,赵祯又询问了最重要的农事。

    他在前些年,就将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提了出来,然后单独在扬州实行。

    并且时常派出官员检查。

    毕竟,历史上王安石变法就将这个青苗法良政,做成了苛政。

    他自然要高度关注。

    不过,在扬州实行的青苗法,农户借款利息最高不超过百分之五。

    相对历史上的百分之二十的利息,赵祯已经将青苗法变异的可能性暂时压制住了。

    只不过,这种低利息,就是有些耗费他赵官家的银钱。

    因此,目前暂时只能在扬州试行。

    “回禀官家,扬州的农民俱言陛下仁厚,乃是圣人降世……”说到这,欧阳修就来了兴致。

    官家的青苗法,可是天大的善政,在这些年每年青黄不接的凶荒时月,官家亲自掏腰包帮农民渡过难关。

    整个扬州的农户无不念叨赵官家和他欧阳大人的好!

    现在扬州百姓都给他立了生祠……

第五章 冬至大朝会

    扬州之行,赵祯又亲眼看到了自己的一些革新成果。

    结束巡视回到东京大内的第二日,久违的大宋朝会又来了。

    而今日讨论的事宜只有一个。

    赵元昊叛乱!

    虽然赵元昊实质上早已就是独立地位,大宋无法干涉他的一墙一瓦,一村一寨。

    但是至少名义上,他还是属于大宋的西平王,是大宋的臣子。

    今时突然发难称帝,还递交表函要他赵祯承认所谓的“大夏”!

    这是要置他赵祯于何地!

    不过在讨论军国大事之前,赵祯还得把冬至日大朝会补上,顺便跟京城的大小官员打打招呼。

    省的南巡三月,这些官员忘记了他这个官家。

    大宋朝一年中有三次大朝会,分别是正旦、五月一,还有就是冬至日。

    每当这一日,京城里的官员,都要来大庆殿给皇帝祝贺,而且大朝会中是不谈论国家大事的。

    这是一场大聚会。

    今年的冬至日祝贺,虽迟但到……

    辰时三刻,鞭鸣,黄钟撞响,协律郎缓缓奏唱起《隆安之乐》。

    “天临有赫,上法乾元。铿锵六乐,严恪千官。皇仪允肃,玉坐居尊。文明在御,礼备诚存……”

    赵祯头戴通天冠,身着绛纱袍,从旁边的东房出,驾临大庆殿。

    待到赵祯就座,两边内侍手持的合扇打开,协律郎偃旗止奏,符宝郎奉宝于御座边。

    炉烟升起。

    公卿依次入门,面见这位南巡三月的赵官家。

    中书门下平章事兼领昭文馆大学士张士逊首先单独出列,来到御座前,面向北朝着赵祯跪奏。

    “晷运转移,日南长至。伏惟皇帝陛下应乾纳祐,与天同休!”

    贺完,张士逊恭敬地起身退下。

    回到位次后,随即又按照礼制,对赵祯再拜,三呼“万岁”。

    赵祯垂坐于上,面露微笑,连连点头。

    礼毕。

    然后,其余大臣依次出列,也仿照此例进行。

    东京城的官员很多,即使有些官员忙于政事不能赴会,但是来到大庆殿的官员还是非常多。

    所以这种大朝会的觐见也是分批进行的,否则大庆殿根本装不下这些人。

    宰执等重臣是第一班觐见的官员。

    众臣拜见完毕后,按照内侍要求,缓缓退出了大庆殿。

    第二班觐见的是大宋亲王,这些人也恭敬地列班而入,不过从第二班开始,也不在是单独跪奏,而是整班一起奏安……

    直到正午,冬至日的朝觐仪式才宣告结束。

    宰执等重臣又回到了大庆殿,其余亲王官员被内侍安排在偏殿后殿。

    午宴时间已到。

    尚食进御酒,殿中侍卫检查一遍后,没有问题后内侍接过御酒,献到赵祯面前。

    “拜!”内侍对着众臣按例唱道。

    “吾皇万寿!”众臣恭敬地拜贺。

    赵祯端酒,内侍同时也在众臣面前的案几前摆上御酒。

    群官插笏接受赐酒,同时文舞进入,宫架上奏唱起了《正安之乐》。

    “尧天协纪,舜日扬光。淑慎尔止,率由旧章。佩环济济,金石锵锵。威仪炳焕,至德昭彰。”

    “众爱卿就座,饮酒!”

    “诸位爱卿,南巡三月,朕实在想念诸位。”

    “官家仁爱万寿!”底下的群臣也在恭敬地祝礼。

    大殿的气氛既庄重,又愉快。

    宰执大臣们也两边攀谈起来。

    赵祯行酒三轮之后,尚食开始进奉食物,太乐丞引导《盛德升闻之舞》进入大殿。

    舞乐三遍之后结束,内侍又向赵祯递上御酒。

    “诸位爱卿,饮!”赵祯继续向众爱卿行酒。

    ……

    赵祯看着殿中众臣已经酒足饭饱之后,也放下了酒杯。此次冬至日午宴,也可以结束了。

    刚才除了跟宰执大臣们饮酒之外,赵祯也在偏殿,和其他官员对饮了几杯。

    算是多认识了一下底下的官员。

    此次大朝会,虽然花费甚多,但是君臣能其乐融融地在一起饮酒吃宴,那一切都是值得的。

    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大宋!

    他也不会一个人享受,不让众臣乐哉乐哉。

    宴会结束的时候,顺便还要给众臣赐予绸缎和冬炭钱。

    一些重要的官员,包括赵宋的亲王们,还会发放赵祯从扬州带回来的各个商行股份。

    自己出差一趟,必须给留守的官员们带点特产……这是天朝千年的传统,少有人会质疑。

    就算是那些没事乱咬的谏官,拿到赵祯送的股份之后,也是直言赵祯仁爱。

    这股份可是真金白银,他们去不了扬州证券交易所,但还是可以直接在脚下的汴梁东京证券交易所,委托其将股份在扬州变卖。

    交易所里的牙商,早就熟悉了这一套交易。

    “圣人仁爱!”

    “若是可以,官家可以多巡视几次。”一些官员偷偷生出了新的心思。

    官家现在只要出巡,总会给他们带点好东西,他们焉有反对之理。

    就连张士逊等宰执大臣,也是心里暗暗称赞!

    “官家真是千古难见之仁善!”

    对于官家在扬州城搞的青苗法改革,他对此也不想再多言。

    官家只是仁爱全天下罢了!

    整个朝廷中,估计也只有三司使晏殊有些头疼,官家如此“大方”花的都是钱缗金银。

    虽然大部分都是官家从自己内库里掏出来,但他这个大宋“计相”还是为官家暗暗着急。

    这些白花花的银钱就这样撒出去了!

    白白便宜了扬州城的百姓,还有东京城的那些芝麻小官。

    “可以结束了!”赵祯向着旁边的内侍吩咐着,吃饱喝足,今天还有正事。

    官家传令,随即,殿外的鞭炮立即炸了起来。

    太乐令撞响蕤宾乐钟,《乾安之乐》奏起,鼓吹齐鸣。

    赵祯下座,离殿。

    “恭送陛下!”在所有大臣的恭赞中,赵祯乘舆前往垂拱殿。

    ……

    大庆殿内外诸大臣见官家离开,相互看了一下,也开始散去。

    官家都走了,自己等人也就不能在大庆殿这里喧哗。

    不过大宋朝廷的宰执等中枢大臣,却没有打道回府,他们还要去垂拱殿,跟官家讨论一下军国大事。

    “张相,官家等下是否是要讨论赵元昊之事?”宰相章得象向张士逊轻轻询问着。

    作为中书门下平章事,他和张士逊同是宰相。

    不过他领的是集贤殿大学士,在宰相中属于末相,比之张士逊的首相矮了一截。

    但是相对于范仲淹等人的参知政事这个副宰相,他又高了一截。

    “大概是了!”马上就要前往垂拱殿与官家商讨国事,张士逊现在也不想和其他官员乱嚼。

    即便是他熟悉的章得象,现在也不是乱说的时候。

    作为一个老成持重的宰相,他行事一向谨慎。

    “嗯!”章得象也摇了摇头,这老家伙不愿多说,他也不再多言。

    作为不受陛下宠爱的宰相,他也不愿意四处惹火上身。

    免得哪天就直接罢相了!

    “章相,军国大事,不可乱言于外!”张士逊稍稍提醒了一下章得象。

    这里的朝廷内外官员还没有散去,乱议国事,可不是什么好作为。

    “知晓!”章得象轻轻点了点头。

    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三司使、权知开封……等众臣整理好了衣服,在内侍的引导下,缓步向着隔着不远的垂拱殿走去。

    “垂拱殿”,取自“无为而无不为,天下垂拱而治”,暗示着赵宋官家要与士大夫们共治天下。

    他赵祯不能肆意妄为。

    在朝廷中,更规定了官家的一些须经过外廷的诏书,必须有一个宰相的副署,才得以成为朝廷的正式政令。

    外廷诏书若无宰相之副署,则不具备效力。

    可以直接打回!

    况且他赵祯也不能拿这些士大夫怎样,太祖之时就定下了“刑不上大夫”的规矩。

    只要不是做造反这种大逆不道之事,对于官员,他最多将其流放到岭南崖州。

    这是大宋朝廷的潜规则了,他赵祯根本改不了。

    他这个官家,能做的就是拟个内廷旨意,将宰相罢相,换个人上来!

第六章 八十万鱼腩

    “西北一事,诸爱卿先阅览一番,再说说有什么想法。”

    在赵祯的吩咐下,两边的内侍,将一叠小折子分发给了众臣,小折子里写的是赵元昊最近几年在西北的举动。

    不过,底下的这些大臣,也都不是昏昏庸庸不问风雨之辈,赵元昊的事情他们基本都已经清楚了。

    ……

    “诸位爱卿,这西北之事该如何处置。”

    “官家,赵元昊狼子野心,妄图自立,自当翦灭之。”权知开封府包拯首先站了出来,毫不犹豫地表明了自己的看法。

    “官家,西北之事,怕是不得不刀兵相见了。”首相张士逊随后也站了出来。

    大宋藩臣造反,不可不镇压。

    这个问题上事关大宋的威严,他很清楚现在大宋应该怎么做。

    最重要的是,在他看来这场战也只是一场边境战争,问题不大!

    若是要跟北方的辽人开战,那他说什么也要阻止。

    “官家,赵元昊须得除灭!”

    “西北之叛,不可不平!”

    底下的众臣,开始纷纷表示支持与赵元昊开战。

    开战的意志相当一致。

    大宋的士大夫们也不是泥捏的!也是有脾气的!

    “官家,微臣觉得倒不必如此大动干戈!”就在大家都一片赞同之时,左谏议大夫夏竦站了出来。

    意见与众不同。

    赵祯点点头,示意让他继续讲下去。

    众臣的目光也看向了夏竦。

    “元昊虽名藩臣,其尺赋斗租不入朝廷。穷漠之外,民风粗狂,盗匪肆虐,服叛不常……”

    夏竦觉得西北之地,就是一个难缠的烫手山芋。

    “且彼已僭舆服,夸示酋豪,势必不能自削。”

    “官家可徐徐图之,顺抚而收!”

    “王爱卿,你有什么看法?”赵祯没有回应夏竦,而是直接点名问向了知枢密院事王德用。

    枢密院是主管天下军事,王德用是枢密院的长官。

    “官家,赵元昊犯上作乱,大逆不道,只能镇压。”王德用倒也是很直接。

    自古以来,藩臣作乱,必须要行雷厉风行之压。

    “好!”

    “知制诰!”

    “微臣在。”

    “拟旨!”

    “削赵元昊官爵,除属籍,收其姓,揭榜于边。”

    “另外,若有人擒杀元昊,即以为定难节度使,元昊界内番汉职员能率族归顺者,等第推恩。”

    “官家,臣有微末之言想说。”就在赵祯刚刚发完这道诏书,下面的富弼站了出来。

    “爱卿,有何意见。”

    “官家,虽然征讨赵元昊势在必行!”

    “不过国家自景德以来,既与契丹盟,天下忘备,将不知兵,士不知战,民不知劳,殆三十年矣。”

    “若骤用之,必有丧师蹶将之忧!”

    富弼说得很直接,就是咱们大宋三十年没打仗了,士兵将领们根本就没有准备好。

    这个时候骤然跟赵元昊碰一碰,搞不好要翻车诶!

    听罢富弼的话,赵祯微微点了点头,这也是他担心的事情。

    “富弼大人此言差矣!”知枢密院事的王德用立即站了出来。

    “我大宋八十万禁军,日日操练,兵强马壮,取那元昊小儿轻而易举,何有丧师蹶将之说!”

    富弼指说大宋的兵马将士不行,那就是不给他枢密院面子了,王德用也就站不住。

    “八十万禁军!”听到王德用在底下胡扯,龙椅上的赵祯差点一口水喷了出来。

    八十万鱼腩差不多!

    “王大人,军国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参知政事范仲淹这时候也站了出来,“富大人说的也都是一定的现实。”

    听到范仲淹的话,王德用退后一步,却也不再多说!

    毕竟,这真是现实!

    大宋的兵将,还真是荒废已久,再启大战,必须考虑这一点。

    “那该如何解决?”赵祯接着问道。

    “官家,此次讨伐元昊,不可不为,但也不可轻进之。我大宋可选将励士,整顿武备,坚城对峙,不出三年,敌贼自破!”

    富弼和范仲淹前几天的观点几乎一致,都是要打持久战!

    “富大人此言不妥!”王德用又站了出来,他对于富弼的说法很不赞同。

    “整顿武备,坚城对峙,这自当可以实行,但若是这样就能让敌贼自破,那无异于痴人说梦!”王德用轻笑着。

    “王爱卿继续说!”赵祯心道这王德用还是有几把刷子的。

    “若要破敌,必须内修城寨,外袭贼寇,静动相合。敌寇在我坚城之下不得寸进,我军却日夜袭扰敌境,以我大宋万里疆土和八十万禁军,三年必能将赵元昊耗死!”

    “此战十拿九稳!”

    赵祯很是淡定地看着王德用,若他不是从后世穿越而来的,还真信了他的鬼话。

    不说你结的寨子能不能防住赵元昊?

    你确定你的鱼腩禁军能在西北之地驰骋纵横?

    穿着大宋的皮,总把自己当做汉唐,这就有点认不清自己的了!

    “不可!”就在知枢密院事王德用讲完后,掌管财政的三司使晏殊直接跳了出来,“王大人,这打战打的都是钱粮,按你的说法,是要把我大宋耗尽了!”

    “彼时国内盗贼蜂起,民众生变,神州危矣!”

    “你又是置我大宋神器于何地!”

    “晏大人,区区西北之地,又如何能拖垮我大宋,你危言耸听了!”王德用反驳着。

    “这西北应该稳扎稳打,但是这钱粮之事,也还必须得考虑!”此时,参知政事范仲淹站了出来。

    “官家,诸位同僚。西北之地山川险恶,民风不古,若想一战而平实属太难,恐怕只有稳扎营,广结寨,再寻良机翦灭其军,方可行之。”

    “另外,钱粮之事,也还需要统筹考虑。然我富敌穷,我们思虑之事,也是敌人头痛之事,大家应该乐观看待。”

    “范大人言之有理!”首相张士逊也站了出来,这西北之战不得不打,在他看来,也还是要行稳健之事。

    “也正如富大人和王大人所言,第一步要整顿武备,修城结寨。”

    “然后再行便宜之事!”

    本朝将士的德行他是非常清楚的,要让他们出塞千里,北逐敌寇,燕然勒功,那简直是痴人说梦!

    有那本事,也是先将燕云十六州收回来了。

    所以,这战还是要稳点打。

    而且,我大宋相比那西北狄寇,多的就是钱粮米帛,所以自当要发挥好自己的长处,用时间和钱粮将狄寇欧耗死。

    上策!

    “韩琦,你可有意见!”

    韩琦前些日子被赵祯任命为了陕西经略安抚使,所以最后要问一下他的想法,毕竟将由他在西北统兵遣将。

    “官家,臣的想法与诸公相同,也都是建议行稳健之兵!”

    “看来,大家更多都是认同结寨筑城了!”龙椅上的赵祯也点了点头。

    别看他是个穿越客,但是他也没办法立即改变宋军孱弱的事实。

    在他看来,稳,应该就是一个基本策略。

    等到宋军哪天真的能跃马阴山的时候,再考虑其他方式!

    “陛下英明!”众臣这时候也达成了一个稳的基调。不过,具体细节方面,大家还是有着一些不同意见。

    有人要坚守不出,有人要便宜行事,有人要主动四处破袭。

    “具体如何结寨行军,还需要诸位爱卿再思考一番。”

    “不过,最近新的水泥已经研究完成,可以在陕西率先施用!”赵祯笑着道,“新的水泥比以前的水泥效果更好!”

    说到水泥这个新奇物件,底下众臣眼神一亮,特别是官家说又有了新的更好的水泥。

    水泥他们都是见识过的,堪称修路筑城的神器,现在西北战事,也正是需要它的时候。

    “官家,还请将这些水泥多运于西北。”韩琦站了出来。

    “放心,朕会将水泥优先送往西北,韩爱卿不必着急。”

第七章 宝元元年水泥

    东京城外东郊,在一片光秃秃树林的遮掩下,一座灰黑色的研究所正在忙碌着的。

    研究所外看守着的都是殿前司的人。

    这些兵士身披轻甲,手持明刀,若是有人胆敢随意闯入,必会被扭送到东京大牢中。

    这是赵祯设立在东京城外的水泥研究所。

    关系大宋命运的水泥的研究就是在这里进行。

    水泥的研究,首先需要煤炭提供高温。

    每日,大量的优质煤炭通过官道从北边的河东路,也就是后世的山西运送过来。

    押送煤炭的都是禁军。

    作为后世的煤炭大省,山西有着大量的优质资源,特别是那些易开采的露天煤。

    这些露天煤就是赵祯在十一世纪的大宋攀爬工业树,最重要的原料。

    原本赵祯想着直接在煤炭产地河东路,建立帝国的超级工业区,正如后世德国的鲁尔工业区。

    但是,来自北方草原的军事压力,迫使赵祯放弃了这个想法。

    一旦他在河东建立庞大工业,北方大辽见嘴边有这么一块肥肉,肯定会南下掠夺。

    以北宋边军的能力,到时候这些工业成果保不准都给敌人做了嫁衣。

    即使他相信那时候,他训练的新军已经有足够的战斗力。

    但是他没必要冒风险。

    所以赵祯选择在河东地区建立煤场,然后将煤炭源源不断地运出。

    河东路的工业区计划,只能待到北方强敌消失后了……

    东郊的风,夹杂着汴河的水汽,吹在脸上格外的寒冷。

    不过研究所燃烧着的煤炭倒是格外的让人缓和。

    “这一桶水泥已经完成了,真是颇费了一番力气!”

    “但也还好,一切顺利。”

    众人身着简服,围着一桶刚出来的水泥,笑意盈盈。

    这就是第二代的水泥,整体上的性能,比之原来老的水泥,好了不少。

    至少在硬度上,能够稍稍比肩青石砖了。

    “官家的意思,这就叫宝元元年水泥。”领头的大工祝成,向众人说着。

    这些人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工匠,也是第一批研究水泥的人。

    十一世纪没有什么科学家。

    赵祯为了研究出水泥,只能把这些勤劳且富有创造力的工匠拉来,然后让他们去摸索。

    自己偶尔也会提一些建议。

    剩下的全靠天命!

    “好奇怪的名字!”

    “宝元元年水泥……”

    “官家是觉得后面还会有新的水泥,所以如此命名。”大工祝成向着众人解释。

    作为水泥研究的大工,他负责着全部的研究工作,也颇受赵祯关注。

    原本,他只是景德镇一名年轻的制瓷匠,平日里的事情就是烧制一些瓷器。

    生活简单朴实。

    可某一天,他和他的几个同伴,突然被选召到了东京城,见到了大宋的官家,然后就参与了一项名为“水泥”的事物的研究。

    研究这个“水泥”的日子昏天暗地,没有方向也没有希望,就是一遍又一遍地尝试。

    不断总结,不断重新开始。

    一年到头也见不到自己的亲人。

    自己父母给自己说的婚事,也因此黄了。

    若不是研究所外有兵士看守,他都想着直接逃走。

    直到几年后某天,自己等人阴差阳错,捣鼓出了第一代的水泥,情况发生变化。

    官家很开心地来到了这里,召见了所有人,然后自己成为了这个研究所的大工,负责起后续的研究。

    另外,官家还给所有人都赏赐了大量的钱帛,所有人都富裕了起来,满载归乡。

    自己也回到了家乡,盖了大房子,顺便还娶了老婆。

    官家还说以后要赐给他们功名,不过在祝成看来,这也就官家说说罢了。

    功名又怎么可能是他们可以拿到的。

    今日,官家又要来这里视察了,所以早早的他们又烧制好了一桶水泥,等待官家来查看。

    午时时分,赵祯乘着车舆,来到了东郊的这个水泥研究所。

    “祝成,看来朕当时没有看错你,这新式水泥又被你带头捣鼓出来了!”

    赵祯手里握着一把水泥,笑着对旁边有些黝黑的青年人说道。

    长时间在窑边烧火,祝成显得比较老了。

    “官家,这只是一点点的小运气。”在赵祯面前,祝成显得还是有些拘谨,毕竟眼前的这位可是大宋的官家。

    而自己,说到底还只是一位小小的工匠。

    “运气,没有你们的不断试验,哪里来的运气!”赵祯放下了手中的水泥。

    “能将这利国利民的水泥研究出来,也是大家的功劳!”赵祯转身向着所有工匠道。

    “谢官家!”听着皇上的夸赞,众工匠都颇为激动。

    能被官家表扬,是自己等人的荣幸,这是能够吹一辈子的事情。

    “这些工艺都认真记载下来了吗?”

    “回禀官家,每一道工序,小民都是详细记载下来的。”

    祝成相比其他工匠,除了脑子更加灵光一下,还有就是他识字。

    这也是他能被赵祯定为大工,负责管理所有工匠的原因之一。

    “很好。”赵祯点了点头。

    “不过,这些水泥,还是需要继续改进。”赵祯轻轻捏碎了一个水泥颗粒,落成了粉尘。

    看得出来,这种宝元元年水泥,也还是问题很大。

    “官家,小民自当会竭力改进,不负圣恩……”祝成冷汗微冒,看得出来,赵祯似乎有些不满意。

    “不必紧张!”赵祯轻轻一笑,“这样的水泥,暂时够用了。”

    赵祯要求的只是一个能够在西北地区快速筑起城寨的水泥,眼前的水泥质量虽然不是特别好,但是能够应付现实了。

    他也不奢求这些人制造出的东西,能直接达到自己的期望,毕竟自己可是二十一世纪的眼光。

    赵祯在水泥研究所查看了半个时辰,跟祝成这个大工稍微探讨了一下各项工艺。

    凭借着自己后世的经验,给了这祝成一些改进的方向。

    “祝成,这水泥的生产速度还是要想办法提升起来。”最后,赵祯还是向祝成说了这个老问题。

    说到这里,赵祯心里也微微叹了一口气。

    “官家,小民一定尽力……”祝成汗液涔涔,目光收束,有些难堪。

    这个问题,官家已经跟他们说了两次了,但是他们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

    生产速度一直他们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一点赵祯也非常清楚。

    毕竟说到底,现在的水泥研究所还只是停留在古代手工作坊的层次,若是想要提升效率,单单靠着人力不够。

    “尽力吧,多想想怎么用其他事物代替人力!”赵祯提醒着祝成,“毕竟人力终有穷尽时!”

    “另外,准备一下,过几天去往西北一趟。”

    “西北?”听到官家要自己去西北,祝成微微一怔,“官家,不知要小民去西北有何事?”

    “朕准备在西北建造一个大水泥厂,准备让你带着工匠过去,把水泥厂搭建起来。”

    “这关乎西北大事!”

    “遵命!”听到官家要自己去西北做大事,祝成说不出来的欣喜。

    “你们准备好,听候安排就是。”

    中午的午膳,赵祯是跟水泥研究所的工匠们一起共进,食物食材都是内侍从大内带出来的。

    还有几个御厨,也一起带着来了,现场给众工匠做了一顿宫廷御宴。

    吃完饭,赵祯按照以往的惯例,又给所有人都赏赐了钱帛,然后才乘着车舆返回了东京大内。

第八章 兵发陕西

    三日后,又一个朝会。

    中枢诸大臣又凑到了一起商议西北之事。

    西北前线之事将由韩琦全面负责,这是赵祯已经定下的,众臣也觉得没有什么问题。

    只要不是那些武夫统领,那就是符合他们的利益。

    而且韩琦进士出身,端重寡言,前些年也在北方历练过,也的确能担得起西北的军国大事。

    “西北之事,已经确定了要以稳为主。”赵祯重新给大家提醒了一番,特别是看向了狄青。

    这家伙是武将,保不准会冲动用事。

    而且他也是赵祯指定的西北大将,将直接率军驻扎前线。

    “官家放心,微臣知晓,必不敢耽误军国大事。”狄青知晓今日朝会,官家将自己召来,就是做离京前最后的安排了。

    也是最后提醒自己一番。

    “在西北前线,要听任韩琦的指挥。”

    “狄青遵命!”

    “另外,在筑城扎寨之外,具体的战法,众卿可有什么具体想法。”

    上次朝堂大会,关于这个问题,还没讨论出一个结果。

    听到赵祯的话,众臣互相看了看。

    “回禀官家,这前线之事,微臣认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剩下的还需要视前线情况而定。”包拯首先站了出来。

    “现在就定下具体战法阵法,反而是对前线将士的束缚!”

    “恐会重蹈太宗之覆辙!”

    包拯说到这里,整个朝堂为之一肃。

    这家伙哪壶不开提哪壶!

    龙椅上的赵祯也是微微一愣,这包黑子怎么连太宗皇帝的黑料都敢说。

    当年太宗皇帝隔着十万八千里指挥战场,要求前线将士不管怎样,都要按照他的阵法布置作战。

    结果大败。

    这种战场微操,就是后世的运输大队长都是拜服。

    “官家,的确,我军与元昊逆贼尚未正式开战,现在以稳为主,其余的伺机而动即可!”首相张士逊见朝堂气氛不对,起身禀告。

    他的意见和上次还是一样,以稳为主,再伺机行事!

    “不管是坚守不出,还是寻机破袭,又或者是直捣敌巢,都是看前线情况!”张士逊又补充了一句。

    “张相此言有理……”

    众人思索了一下张士逊的话,首相的话有些道理,就连枢密院的王德用也点头同意。

    当然,其实更是包拯刚才的话提醒到了他们,只不过他们实在没办法去支持包拯。

    “好!”赵祯高垂于上,也点了点头,刚刚包拯张士逊的确提醒到了自己。

    前线之事,的确不可束缚太多,先给个大致方针,等过些时日,看前方情况,再行后事。

    “如此,其他人可有想法!”赵祯又看向了知枢密院事王德用等人。

    “臣等无意见!”

    ……

    “那此事议罢,另外,大家再说说,我们与元昊交战,辽人会有什么动静!”赵祯停了一下,继续发问道。

    官家话毕,底下众人却都交头接耳起来,官家说的事,的确不得不考虑。

    这北方的辽人,的确不是什么好鸟,说不定真会趁机来搞点事情。

    “官家,我大宋与大辽和平三十余年,辽国亦久无战事,不熟战阵,辽人应该不会轻启战端。”右谏议大夫、判大理寺郑戬道。

    大宋已经几十年没有打大战,同样大辽也是承平了几十年。

    辽国贵族的尚武精神早已折了大半。

    “辽人不再有当年之勇!”武将狄青也同意了郑戬的话。

    “有理!”贬低辽人的时候,众臣又来了劲了。

    ……

    “诸位,不管如何,辽人就悬在我们头顶,不得不防!”

    知枢密院事王德用有些忧虑,与元昊在西北交战,若是一战功成那还好,若是陷入持久战中,北方边境的事情就不好说了。

    这些北方契丹人都是蛮夷之辈,不怎么讲信用。

    和平协议随时都可能撕毁。

    “按照朝廷的意思,就是要跟元昊逆贼打持久战,但事久生变,辽人定要防备!”

    王德用向着赵祯禀告着。

    “嗯……”赵祯也微微有些头疼。

    “官家,辽人之事,现在大可不必着急。”参知政事范仲淹倒是不以为然。

    “辽人息兵罢战三十余载,早已不敢轻启战端。只要我军在西北稳扎稳打,谅辽人不会轻举妄动。”

    范仲淹看得出来,现在在辽国朝廷也都是稳健派当政,没人愿意吃饱了打大战。

    “而且,西北战事还未开启,我们暂时可不理会辽人,等西北战起,再关注辽人动向。”

    赵祯看了看范仲淹,点了点头。

    其他众臣,也觉得暂时不用着急考虑辽人的态度。

    “不过,王爱卿,还是要你在北方整军修武,做好防备!”赵祯提醒着王德用。

    “遵命!”

    朝会之后,赵祯为韩琦、狄青等人设宴,此去西北,关系国家朝廷大事,不可马虎。

    赵祯也还有话要跟韩琦狄青等人交代。

    ……

    十日后,陕西经略安抚使韩琦与前线大将狄青一同率军前往了陕西。

    韩琦将暂时坐镇京兆府,也就是后世的西安,统御整个前线之事。

    狄青将率一万东京新军,经京兆府,抵达延州。

    延州,就是后世的延安。

    再往北走,就是西北前线,那是元昊活动的地方了。

    狄青的一万新军,也就是前些日子赵祯阅兵的那一万新军,抵达延州后,将与另外一万新军汇合。

    赵祯一共招募了两万新军,第一批新军,在四年前就已经招募组建。

    然后训练三年,真的是经历了养兵千日后,才派往边境。

    这第二批新军,虽还未满三年训练,但现在边境战事起,只得拔营起赴战场。

    不过赵祯在狄青临行之前,又提醒了他一遍,这两支新军都是新建之军,其中还有掷弹兵这种新式兵种,所以不可冲动用兵。

    要磨炼好两支新军。

    两批新军,都承载着赵祯对这个世界的想法,赵祯从来不想这两支新军一战起飞,然后横扫北境。

    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这两年就是对这两支新军的一个磨炼。

    真正的打战,还是要交给北方边军。

    “韩大人,这是官家同意的水泥厂的选址计划。”随军而行的还有滕宗谅,也就是修建岳阳楼的滕子京。

    不过现在他是工部侍郎判陕西工程事,赵祯给他安排的就是负责整个陕西前线的城寨的修建。

    责任重大!

    同时,陕西的水泥厂也就交给他建造管理。

    “滕大人,这水泥厂修建在延州?”

    “嗯!”滕子京点了点头,然后继续道,“一来延州附近有煤炭,这是烧制水泥必须要的原料。”

    “二来这延州与前线的距离刚好适合,烧制好的水泥,能迅速运往前线。”

    “那如此,还劳烦滕大人早日将水泥烧制出来了。”韩琦向滕子京微微抱拳。

    按照朝廷的意思,此番去西北,就是先在前线筑城扎寨,全面封锁元昊逆贼。

    他在西北的事情,基本就是与滕宗谅相配合。

    “不过,韩大人也不必对此物期望过高!”滕宗谅讪讪一笑,似乎有些尴尬。

    “哦?怎了?可是有什么难处?”韩琦有些好奇,此物的神奇,他也是见识过的。

    “此物虽好,但是烧制出来的速度太慢,所以,暂时很难完全满足前线的需求。”

    “日烧几何?”

    “不好说!”滕宗谅摇了摇头,“现在东京城外研究所每日也只能烧制十大桶。”

    “勉强能筑起一间小房。”

    滕宗谅如实向韩琦说着。

    “哦……滕大人不必忧虑。西北之事,吾其实也从未指望在这等奇物之上。”

    “那韩大人,我们如何破敌?”

    “西北之事,吾等上下齐心,这元昊逆贼,自然可破矣!”韩琦笑着摇了摇头。

第九章 种家军和折家军

    就在韩琦和狄青身肩皇命,率军前往陕西前线的时候,位于环州的种世衡,也正在进行他的造城扎寨的工作。

    这位创建了西北种家军的人物,现在也在加紧备战。

    他所在的环州,再往北走就是元昊的地盘了,而且是直面元昊的兴庆府。

    随着元昊的称帝,边境已经十分紧张。

    虽然还没有收到来自东京汴梁的作战诏书,但以他对中枢的了解,这次元昊称帝,一番大战是不可避免的了。

    大宋虽不强,但也容不下藩臣作乱。

    “父亲,昨日又有贼寇二十余骑越过青岗峡,寇犯归德堡。”长子种诂已经十六岁,被他带着身边历练。

    等打完了这一战,就可以将这家伙送到东京那官家亲建的新军中去。

    以自己在边境的功劳,自己这小子,也能得到一些照顾。

    种世衡看得很清楚,现在那新军才是官家的嫡系,自己在边境埋头造城,勤勤恳恳地干着事,也还不如那些一直在官家眼皮子底下溜达的人。

    他也相信自己家的这西北儿郎,定能在东京闯出一番天地。

    “二十余骑!元昊逆贼派出的探子越来越多了。”种世衡心里有些忧虑。

    这元昊逆贼要是从环州进犯大宋,他经营的环州诸寨,就是第一道防线了。

    “大郎,这些日子,你就不要去底下的寨堡了。”种世衡有些担心自己的大儿子。

    自己老来得子,快四十的时候才有第一个儿子,可不能就这样折在逆贼手里了。

    “父亲,你不用担心。”种诂年少轻狂,倒是无所谓,随意拍了拍自己的胸膛,“那些寇匪,又怎会是我的对手。”

    种诂对自己的身手很是有信心。

    “不行,你现在就待在环州城,顺便,看好弟弟们。”种世衡近四十岁才有第一个儿子种诂,但之后如老树开花般,儿子一茬一茬地落了下来。

    后世的种家军,也就是从种诂还有他这群弟弟这里发展起来的。

    “看那些小家伙?”种诂连连摇头,“你还是让谔弟去吧。”种谔今年也才十二岁,不过天生早熟,已经有大人的样子。

    “不行,这些天你必须老实一点。”

    “爹,你就别这么大惊小怪了,这里四周都是我大宋的土地,你怎么担心儿子我呢?”

    “就算是遇到什么事情,我找个寨堡一钻,还能拿我怎么样!”

    西北的汉子,就没办法安静下来,特别是到了现在关键的时候。

    种世衡最后也拿他这个大儿子没有什么办法,只得放任这个儿子自环州城四周溜达。

    环州是大宋对面元昊的前沿阵地,所以在元昊还没有直接叛变之时,垂坐在东京城的赵祯就已经在做着准备。

    最直接的就是将种世衡调到了环州,然后在环州城外的一些要地修建了很多寨堡。

    又将分散的宋民迁入其中,结寨互保。

    “大郎,明日你无事,正好,随父运送一批雷火弹去往流井堡。”

    “雷火弹?”听到父亲说到这玩意,种诂眼神一亮,心里痒痒起来,这可是军中有趣的杀器。

    那不俗的威力他是见识过的。

    炸起来“隆隆”震响,心肺震动。

    一个雷火弹照面,就可以将一个军中大汉炸得面目全非,血肉模糊。

    就是面对正面冲来的骑兵,那也能将其炸得人马俱倒。

    若是几个雷火弹朝着敌军中一扔,就能把敌人整齐的队伍炸得晕头转向,整个队列就被打散了。

    这种重要的东西,只有重要的演练的时候,父亲才会拿出一些,让军士们见识一下。

    平常时候整个环州也只有环州城里会存有雷火弹。

    “刚刚从京兆府转运来了一批雷火弹,为父想着,现在边境作乱,就将这些雷火弹分发下去。”

    “全留在环州城,作用也不大,倒不如直接给底下的寨堡,让那些流窜的匪寇去见识见识大宋的天威。”

    第二日,种世衡带着大儿子种诂前往了底下的流井堡,这是环州西北部的一个大城堡。

    里面有着五千军民,还有种世衡堆积在其中的大量粮草军械。

    贼寇若是想从西北边攻击环州城,那必须要拔掉这个堡垒,但面对种世衡好几年的经营,也必会崩掉几颗大牙。

    现在运来一批雷火弹,那更是让这里固若金汤。

    种世衡甚至想,那元昊逆贼要是真的直接攻击这里就好了,那他种世衡立功的时候就到了。

    ……

    种世衡替赵祯守卫着环州,整个就像一个钉子一般,牢牢地钉在了大宋前线。

    在这支还颇显弱小的种家军之外,位于府州的折家军,在赵祯的关怀下,也得到了成长。

    府州,位于后世的陕西府谷县,其位于黄河西岸。不过现在属于河东路,向东连接辽国,向西接壤西夏。

    是真正的三地交界之地,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历史上,大宋一直将这里交给了折家军驻守,而现在,赵祯也选择继续让折家军钉在这里。

    种家军、折家军,在历史上就是大宋在北方边境的两支劲旅。

    相比刚刚成长起来的种家军,折家军到此时,已经发展得颇有规模。

    折家军起源于唐末,郭威代后汉自立,折德扆归顺后周。周世宗柴荣建府州为永安军,以折德扆为节度使。

    之后,折家人一直负责着府州的军备,直到现在。

    不过,大宋对这些边境军事家族也保持着警惕,所以如折家军也只是困守府州,不敢往外伸出一步。

    这一代折家军的领衔之人,是刚满二十岁的折继闵。

    在原来的历史中,折继闵也就是在即将爆发的宋夏战争中崭露头角,只可惜英年早逝,三十多岁就去世了。

    “二哥,你说,那赵元昊做出了如此之事,朝廷会有什么反应?”

    向折继闵询问的是他的弟弟折继祖。

    在家里,折继闵排行老二,下面还有个弟弟折继祖,上面还有个哥哥折继宣。

    按道理说,这一代的领军人物应该是他哥哥折继宣,不过自家的大哥折继宣性格粗暴,在军中颇不受欢迎。

    不过,更重要的是,自己大哥一些不好的事情,居然让远在东京汴梁的官家居然知道。

    如此,情况就复杂了。

    作为的大哥的折继宣随后就被家族冷落起来了,而作为老二的折继闵从小勇猛机敏,于是就被提拔了起来。

    “那赵元昊大逆不道,竟然敢造反称帝,朝廷饶不了他的。”

    “你我还是认真操练兵士。”

    折继闵很敏锐地感觉到了最近这些日子边境的紧张。

    大战欲来!

    这种气氛,让人紧张,又让人热血澎湃。

    “二公子,族老召见。”就在此时,折家的老兵在校场找到了正在训练的折继闵。

    “房叔,族老寻我,可有要事?”

    “是朝廷命令来了。”

    听到房叔的话,折继闵和折继祖两兄弟相互对视一眼。

    “快走,回府里,去见族老。”

    两兄弟的父亲英年早逝,两人都是族老抚养长大,两人长大后,也不负族老期望,两人皆是骁勇善战,又颇为智敏之人。

    正好在家族人才青黄不接的时候,肩起了折家军的重任。

    来自东京汴梁的作战命令很快就通过黄河,传到了府州城。

    “官家命我折家军稳扎在府州,听候陕西经略安抚使韩琦的指挥,同时也可伺机而动,寻找战机。”

    折继闵拿着东京城官家给自己的敕令,向折继祖和几位族老说道。

    现在的他已经承袭折家军所在的知府州事,算是府州城的最高官员。

    不过平日里重要的事情,都要征询族老的意见。

    “如此,现在可派人联系一下陕西经略安抚使韩琦。”族老们也给出了最佳的建议。

    既然官家让自己折家军听候韩琦的统一指挥,他们自然要听命。

    “另外,官家也让我们伺机而动。”

    “继闵知道,若有变动,继闵自当果敢行事,这一战,就是我折家重振辉煌的时候。”

    “官家也在看着我们!”族老稍稍叹了一口气,提醒着折继闵。

    这种情况,既是恩典,也是压力。

第十章 国之农事

    寒风料峭,从遥远的蒙古高原,一路肆虐到三秦大地,又刮到繁华的汴洛之地。

    宝元元年(1038年),也在一片鞭炮声中结束了,赵祯在这个世界迎来了宝元二年。

    年年岁岁,这一年,他在这个世界已经29岁。

    这个即将奔三,迎来而立之年的穿越客,正带领着这个时代最富裕的国家,向前探索。

    正月初一,一年元旦至,今天又要举办一年一度的元旦大朝会。

    在东京城的大小官员,都要列班去给他们的皇帝赵祯拜贺。

    赵祯也按照惯例,在大内宫中举办了隆重的酒宴,与众臣同庆。

    正月初一元旦的大朝会,不会讨论任何国家大事,这一天,赵大官家与天下同休。

    及至朝会结束,赵祯还是一如既往,给众臣分发“年终奖”。

    大小官员,上到中书门下的首相,下到东京城内的员外郎,都分到了银钱、春绢、丝绵。

    只不过官职地位不同,数量有所区别。

    整一天,东京城其乐融融,夜市之上,花灯招展,行人如织。

    收到了银钱东京官员,也正在热闹地消费。

    正月里,气温也在慢慢回升,温暖来得比往年更早一些。

    夹杂着一阵阵细腻的春雨,这一年的气候大概会比往年更好一些。

    汴洛之地的农民也跟着春风细雨,开始准备一年的耕种。

    “官家,今年的祈谷礼还是在次辛日举行。”元旦后的第一个朝会,礼部官员就向赵祯建言。

    次辛日,就是一个月次旬的辛日,也就是中旬的第八天。

    所以等到热闹的元宵刚过,赵祯就开始致斋。

    正月十七,赵祯头戴通天冠、穿绛纱袍,乘坐玉辂,来到郊外的行宫。

    虽然这种祭祀的仪式很是繁琐,对于现代灵魂的赵祯来说,真是又臭又长。

    但是对于古人来说,国之大事,在戎在祀。

    赵祯不会随意去打破整个时代的人的价值观。这种祭祀仪式,不会妨碍他改造大宋的计划,他就尽量包容。

    正月十八,祈谷日。

    赵祯戴冠穿袍,来到南郊临时搭建的大帐幕,穿戴衮冕。

    手持圭,进入正门。

    宫中乐队奏乐。

    “天祚有开,文德来远。祈谷日辛,侑神礼展!”

    “于穆神宗,惟皇永命。荐醴六尊,声歌千咏!”

    盥洗,再手持镇圭,赵祯缓缓登上祭坛,来到至高的上帝神位前。

    此上帝并非基督教中的上帝,而是当时的昊天上帝,契合大宋道家信仰的上帝。

    赵祯面向北,将镇圭放置在垫板上。

    然后手持旁边的大圭,缓缓俯身伏拜。

    “祈祷今年大宋谷收万里!”

    ……

    礼毕,赵祯插好大圭,开始接受礼仪使送上的玉币。

    玉币乃是进献给太祖太宗和真宗皇帝的,赵祯又按照次序,来到侧面的三位先祖神位前,依次献上玉币。

    这也是向先祖进行祈祷。

    大宋在宝元二年有个好的收成,大宋的江山才会稳固。

    玉币献贡完毕,祭坛底下的官员开始献上熟食,赵祯接过食物,轻步酌献。

    ……

    宝元二年的正月,在传统的节日和祭祀中,摇摇晃晃地向前走着。

    赵祯在关注着西北边境,不过元昊的反应没有那么快,大战还未立即爆发。

    正月二十五,又一场枯燥的藉田礼来了。

    按照礼部和太常寺的安排,他赵祯要承天命,为天下之表率,带头耕种。

    古人也讲究虚实相合。

    既要向上天祈祷保佑谷物丰收,也要落到实处认真耕作。

    这两件事都是大事。

    作为皇帝,在正月二十五这天,他又亲自前往东郊的皇庄。

    此时,奉礼郎已经设置好御耕位,典仪在御耕位东西两侧设好了侍耕群臣位次,尚舍又在祭坛上设好了面向南边的观耕御座。

    将到皇庄,文武侍耕及皇庄的耆老、庶人都已在皇庄西门依次站立,等候赵官家的到来。

    赵祯在车舆上,与众臣和耆老稍微打个招呼,就直接进入了皇庄的思农殿。

    皇庄又称之为耕藉所,在这里还建造有给皇帝休憩更衣的宫殿。

    赵祯按照仪制要求,换上了通天冠和绛纱袍,然后乘坐御辇出门。

    沿着尚舍设好的黄道,到达御耕位。

    随后,众臣行礼,一切按照仪式继续进行。

    奏乐,起舞。

    众官都表演好着自己的角色。

    及至最后,赵祯接过藉田令手中的耒耜,按照往年的惯例,推行三圈。

    然后,随行的众官,也拿起耒耜,在各自的位置,推行几圈,完成礼仪。

    这场藉田礼算是简单结束,后面都是礼官继续进行,赵祯乘坐御辇返回思农殿。

    作为大宋的皇帝,赵祯深知农业在整个大宋的地位。

    在古代,人口是衡量国家强盛最关键的指标,人口越多,税收就会多,兵源就会充足。

    要求人口增长,同时保证人口稳定不叛乱,就需要大量的粮食。

    粮食是大宋保持长久安稳的基本盘。

    所以赵祯一直以来,都想着办法,从各个方面去发展大宋的农业。

    例如,派遣了大量的使者前往东南亚的占城、暹罗寻找各种水稻。

    同时也派人去大理国和东边的日本国,这里也有着一定的水稻资源。

    然后在广州进行水稻杂交的研究。

    赵祯将水稻杂交的基本原理告诉了这些研究人员,剩下的就是靠着他们的探索。

    如果水稻资源不够,他们也可以直接通过广州的官员或者商人,去各地寻找。

    这些研究人员,一部分是那些民间的老农,一部分是那些农家的士子,还有几个立志要做“大宋神农”的国子监读书人。

    赵祯对这些士子,还有这几个读书人都保持着一定的关注。

    千金买马骨,最后他也还给这几个国子监读书人赏赐了功名。

    由此,位于广州的水稻研究所也建立起来了,这是大宋第一个水稻的研究机构。

    几年后,赵祯又在苏州建立了第二个水稻研究所。

    赵祯建立第二个研究所,却是因为位于广州的水稻研究所出现了问题。

    人员出现了问题。

    这些老农与士子产生了一些不可调和的冲突。

    两者之间互相看不起。

    士子认为自己是读书人,怎么可以蹉跎在这里,研究这些“无用”的东西。

    老农认为这些士子虽是农家出身,但只知道读书,或者写写锦绣的文章,根本不会搞水稻的研究。

    士子又认为,老农搞的根本不是研究,而只是和其他人一样,只是在简单地种植水稻,领着官家给的俸钱,糊弄官家。

    最后事情通过国子监的那几个读书人捅到了赵祯这里,这几个读书人,兼着研究所的事,同时在广州也有着差事。

    功名、差遣俱有,他们倒是没什么问题。

    面对研究所人员内讧这种事情,赵祯也真是头疼,只得将这些士子调到了苏州,成立了第二个水稻研究所。

    但最后,这些农家士子,不甘在这里继续搞着水稻,相继离去。

    赵祯无奈,即使他是皇帝,也不能将这些士子强留在那里,最后只能从苏杭之地,又招募了一些老农和落魄的农家读书人。

    这两个研究所成立已经十多年了,赵祯在太后还在垂帘听政的时候,就办了这事。

    皇帝关心农事,上到太后,下到群臣都是支持的,所以这事也就这么办完了。

    不过十几年过去了,两个水稻研究所一个都没给出像样的研究成果,这养活大宋百姓的重任还是压在赵祯的肩上。

    无奈,赵祯开始想着怎样去美洲,去把那些高产量的食物带回来。

    但是大宋离着美洲太远了,要先跑到欧洲,再顺着洋流,抵达美洲。

    大宋的船队和航海技术,能不能支撑这样的探索,实在是个问题。

    而且,大洋茫茫,船员有没有这个意志坚持到美洲,也是他考虑的。

    不过地球是圆的,往东航行也行。

    赵祯已经有了新的计划,让船队从大宋出发,经过日本,一路朝着东北,过阿留申群岛,抵达北美。

    这项计划的问题还是很多,不过在赵祯想来,还是可以尝试的。

    他知道整个地球大致的海洋和陆地,相比古人,就是巨大的信息认知差。

    而且他这里有执行力。

    古人一直做不到的事,在他这里就不一定了。

    最后实在不行,再考虑向西的航线。

第十一章 元昊来袭

    正月刚过,西北压抑的局面终于被打破。

    二月二,龙抬头!

    这一天,位于东京大内的赵祯,坐在剃头师傅前,修理了一下头发。

    这也是他从小时候就养成的习惯,一直没有改变。

    因此,这也在东京汴梁,乃至大宋刮起了一阵潮流。

    每年这一天,东京城里的剃头师傅,都是异常忙碌,到处都是来修理头发的人。

    宝元二年的龙抬头,西北沙漠中,元昊抬头看了看南边的天空,面无表情。

    然后骑着高马,带着部队,继续向南缓行。

    “赵宋皇帝既然如此不讲蛮横,不近人情,朕也要让他看看我大夏将士的勇猛!”

    元昊带领的骑步兵速度不是很快,这种戈壁行军,必须要保存好体力。

    “陛下,前军已经抵达大宋的城寨了。”副将向元昊禀报着。

    “什么寨子?”

    “平戎寨!”

    “哼,平戎寨?”元昊冷哼一声,他也是熟悉中原文化的,这个寨子名字的意思,他哪里又不懂。

    “那好,就先踏平这个平戎寨!”

    对于宋人的军力,他一直都是看不起的。党项人的汉子,随随便便就能打败南边这群孱弱的农夫。

    要不是因为自己这边的粮食、绢帛、布匹、茶叶多依赖大宋的供给,他又怎会给和大宋的皇帝上表,希望得到他的承认。

    但最后赵祯还是关闭了与党项人交易的榷场,元昊不仅无法从宋人这里购买生活物资,同时,他的青白盐也被堵在了边境,无法进行交易。

    “赵家皇帝是真的要跟朕翻脸了!”

    正月里,随着来自东京大内赵祯的诏书传到兴庆府,元昊终于意识到了,南边的宋人跟自己摊牌了。

    此事已经昭告天下,宋人皇帝就不会轻易收回。

    既然这样,那他元昊也不含糊。

    宋人皇帝除他赵姓,这赵姓要之何用,他乃是北魏皇族拓跋后裔,本来就能以“元”为姓。

    他父辈又得李唐皇室赐姓,亦可为“李”姓。

    宋人皇帝要擒杀他,那他也不含糊,亲自率军上门,看他赵祯小儿,该如何擒杀他。

    于是,正月还未结束,元昊带着步骑三万余人,从兴庆府出发,来到靠近大宋延州的宥州。

    然后从宥州出兵,向着大宋的延州攻去。

    此次率军而来,他元昊就是要寇开这延州。

    听说这里驻守着一万来自东京城的新军,是那赵祯的宝贝心肝。

    里面的将兵,听说都是来自东京城里的富贵子弟,全是来边境镀金的货色。

    论起实力,定是远远不如那些在边境驻守的边军。

    这种案板上的弱鸡,在他看来,一击即破。

    而且这种富贵鸡,宰杀起来,格外有意思,定能让东京缟素漫城,家家嚎哭!

    元昊手下探子给他的消息还是有些失真了。

    这支新军是赵祯的心肝宝贝没错,但是里面可不是富贵鸡。新军的将士全都是从北方边境和京畿地区直接募来,俱是能打战的良家子。

    至于东京城内外的富贵人家子弟,赵祯又怎会轻易将他们放进来。

    而且大宋以文立国,可不像他们这些北方的游牧国家将从军打战当做光荣的事情。

    粗鄙的武夫,是被看不起的。

    就连狄青这样的赵祯心腹,在朝堂之上,也不敢与一位文官相怼。

    要东京城的官宦豪族将自己的子弟送到赵祯创建的新军中,那是万万不可的。

    不如好好读书,再考个进士功名,未来打点关系,至少混一个外放州府的差遣。

    混得好些,还能返回东京朝堂,说不定直接受拜为相。

    另外,元昊还不知道的是,此时的延州,不是一万新军,而是两万新军,都是由狄青统领。

    两万新军,携带着大量的雷火弹,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等人,已经被草原上的党项狼盯住了。

    除了两万新军,在近期,还有两万边军也调遣到了延州城,并由狄青统一指挥。

    这些边军,都是在边境上摸爬滚打练出来的汉子,万万不能小觑的存在。

    “禀报陛下,平戎寨已经被攻破!”半日之后,正在营帐中休憩的元昊,就得到了前锋大军发回来的捷报。

    “好!”

    看着战报,元昊心里颇喜。

    他的大军果然是无坚不摧,片刻便踏平了宋人的城寨。

    “不过……”看着战报上写的,此战只掳掠了二百多宋人,元昊有些不满。

    他不满于自己的五千先锋军,怎么就掳掠到这么点宋人。

    “怎么就这么点宋人?”元昊眉头一皱,质问着旁边的副将,有些不满意。

    他党项大军,连宋人农夫都抓不住吗?

    “启禀陛下,平戎寨中只有这些宋人,已经被我军全部围掠。”

    听到副将的话,元昊也是明白了,这平戎寨也就是宋人设在前面的小据点。

    根本没多少宋人在里面。

    “除了金明寨,大概都是小据点了!”元昊不再讨论平戎寨的事,而是来到地图前,开始认真地研究起局势来。

    这金明寨他早就打听清楚,这是延州城外最重要的一个城寨,里面驻守着大量的宋人。

    打下金明寨就可以直接攻击到延州城。

    其他的寨子,都是兴建不久的,估计也如这平戎寨一下,一摧即破。

    “回禀陛下,前军正在快速扫荡这些小寨。”

    ……

    就在元昊大军扫荡延州城外的小寨子的时候,位于延州的狄青也收到了元昊入侵的消息。

    “居然来我这里了!”狄青微微叹了一口气。

    他所在延州,并不是直接对着元昊的兴庆府。

    元昊进攻大宋,最近的地方应该是种世衡所在的环州。

    但是,元昊居然带着主力,朝着自己这里奔来了,真是有些出其不意。

    “这党项狼,还真有点计谋!”

    但是现在,既然敌人来了,就要务必去打赢这一战。

    而且官家的两万新军都在他这里,这次一定要给陛下的新军露露脸。

    新军的第一仗,即便不能赢,那也不能输了。

    “可探到元昊来了多少人?”

    “狄将军,目前只知道,元昊的前锋大概五千人。”一边的副将郭遵有些尴尬。

    现在元昊的大军入侵,他手下的探子也只知道他的前锋军来了大概五千人。

    至于后面的大部队,那是一概不知了。

    狄青看了郭遵一眼,也摇了摇头。

    元昊来得突然,自己兵士的查探能力,他也是清楚,特别是在这个时候。

    战争突然爆发,自己探子也难深入敌后。

    “是时候让官家注意一下这个问题了!”虽然他可以理解这种情况,但不代表他狄青能一直接受这个问题。

    现在这样打战,真是太被动,简直就是蒙着半只眼睛,他的大军在延州也不敢轻举妄动。

    现在延州城北边的金明寨中有五千边军,还有五千新军,防守力量足矣!

    狄青知道,金明寨乃是延州的门户,此寨万不可出问题。

    不过,其他的小寨子问题就大了。

    在元昊大军的攻击下,这些小寨子根本坚持不了多久。

    这些寨子里的宋人,也都会沦为党项人的奴隶,遭受万般折磨。

    延州的城寨,除了金明寨,其他的都是新建的,防备那些散乱的游骑还行。

    对付这上万的大军,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他狄青不是那种可以安心坐视不管,眼睁睁地看着外面的寨子被攻破,而坚守在延州不出的人!

    可按照官家和朝廷的旨意,他的大军就应该龟缩不出,依靠坚城高寨来对付元昊的大军。

    只要将这些戎狄拦在外面,时间久了,这些人自会退去,到时候若是有机会,还可以打打反击战。

    “将军,安塞堡还有五千新军,五天前刚刚进驻。”这时,副将郭遵提醒了狄青一下。

    狄青一怔,他差点都忘记了,安塞堡还有五千新军,他们正在进行远距离奔袭训练。

    前些日子,这五千新军刚从延州城出发,带着物资徒步前往安塞堡。

    现在估计正在安塞堡休整。

第十二章 敌军突至

    黄昏下的安塞堡。

    五千新军正在堡中休整,其中还有八百掷弹兵。

    这五千新军都是刚随着韩琦狄青从东京城外转移而来,一路上水陆并行,同时带着大量的物资武器。

    到达驻地延州后,过完春节后,就开始进行各项操练。

    这次从延州出发来到安塞堡,是一场突袭训练。不过他们到达安塞堡后,还要在这里呆上十天再返回延州城。

    如果遇到一些贼寇,可以顺便剿杀一番。

    但是,这天,情况有些不对了。

    “都头,党项人的骑兵来了!”瞭望台上,看守的士兵发现了非常不对劲的地方。

    “党项人的骑兵?”都头嘟囔了一下,然后继续问道,“有多少人?”

    “三十余人!”其中一个兵士稍稍数了一下,然后朝下面的都头回应道。

    “问题不大。”都头摇了摇头,这些最多算是一支比较大的游骑队罢了。

    就算那群东京的新军没来,凭着他们安塞堡的兵士,也不惧这些游骑。

    更何况现在还有五千新军在这里。

    “继续盯着,有什么情况再报!”都头提醒着上面的两个士兵,然后转身向着堡里走去。

    来了三十多个党项游骑兵,他还是要去禀报一下。

    “头,头,别走,又来了一批党项人的骑兵!”就在这时,瞭望台上的兵士发出了微微紧张的声音。

    “多少人?”都头微微一愣,紧接着问道。

    “一百多人……不,两百多人!”两人一边估数着,一边回答。

    听到兵士的回答,都头赶紧冲上旁边的矮墙。

    安塞堡的城墙很矮,最高的地方才两丈高,最矮的地方才一丈,而且大多都是土制的,勉强算是能抵挡得住骑兵的冲击。

    但是要是敌人数量太多,就算全是骑兵,没有步兵,安塞堡也难以拦住。

    那几段低矮的土墙就是安塞堡的破绽。

    若是有大批步兵,还携带有攻城器具,那他们安塞堡的城墙就形同虚设了。

    都头来到城墙上,遥遥远望,远处的草地上,已经出现了党项人骑兵的身影。

    大约有一两百人。

    这个时候,都头心里觉得问题还是不大,这些骑兵,拿他们的城墙没办法。

    而另一边,瞭望台上的两个兵士,却在大声地向都头呼喊。

    “都头,来了很多党项骑兵!”

    “很多!”

    两个兵士的情绪越来越激动。

    城墙比瞭望台矮,视野受限,过了一会,他才看见远处出现的大队骑兵。

    都头神情有些呆滞住了。

    这远远不是一两百骑兵,至少有千骑!马蹄卷起的烟云,预示着这是党项人的主力部队!

    “党项人来了!”都头发出了怒吼。

    战争的阴云其实早就飘荡在了他们安塞堡四周,他也知道元昊反叛自立的事情。

    只是没想到,今天,党项人的大部队真的朝着他们冲来了。

    战争来了!

    “呜,呜,呜……”

    在都头的示意下,瞭望台和城墙上,都吹响了凄厉号角声!

    “党项人来了!”

    城墙上的几个士兵,迅速地冲回堡内,把消息传向了所有人。

    “党项人大军来了?”堡内一些正在休整的新军士兵有些猝不及防,纷纷冲出了营帐。

    其中一位指挥使立马抓住了惊慌而来的传信兵士,厉声询问道,“慌什么慌,党项人来了多少人?”

    “超过千骑!千骑!”传信兵紧张道。

    “千骑?”听到士兵如此禀报,指挥使轻蔑地一把放开了这个传信兵。

    “才这么点人,有什么慌张的,我们这有五千人!”

    这位指挥使很是自信,他们这里有五千人,加上堡内原来的兵士,这些敌寇算得了什么。

    “都是骑兵吗?”

    “目前,目前都是骑兵。”士兵哆哆嗦嗦地回应着。

    “什么意思?”指挥使听出了点异常之处,“什么是目前只有骑兵。”

    “禀报大人……是刚刚……我们只看到了大概千骑出现,然后就来禀报了!”

    “后面似乎还有……”

    “什么!”听闻这话,这位新军的指挥使一愣,好像是想通了什么,然后转身向后面的大帐中奔去。

    片刻之后,率领这五千新军的都虞侯卢政带着众多指挥使冲向了城墙。

    “真的来了!”只见得远处黑压压的一片党项人骑兵,骑兵之后,大量的带甲步兵也出现了。

    党项大军来了。

    步骑都有!

    卢政有些苦涩,这出门一趟,就撞上了党项人的主力。

    “警戒!”

    “全军做好准备!”

    不过,党项人的大军虽然已经来了,但是立足未稳,而且此时已经临近日落,怕是不会立即进攻。

    在卢政看来,留给他们的时间应该只有一夜了。

    城墙上的气氛十分压抑,驻守安塞堡的边军基本都上了城墙,并且搬起了圆木,熬起了金汁,热气很快就冒了上来。

    看得出来,这些东西早就准备好了,备战事宜做得非常充分。

    这些边军基本都是本地人,自己的财产亲人都在这安塞堡。

    那些新军可能不在乎安塞堡的安危,但是他们不行!

    现在党项人来了,他们就立即做好防御准备。

    “不过……”看着正在忙碌的边军,卢政突然又想到了什么。

    他们这次远程奔袭操演,党项人应该是不知道的,在党项人看来,这安塞堡应该……就是一个普通的堡寨!

    这里没有五千新军,只有一群残破的边军在驻守。

    “如此,若真是这样……”

    “呼!”卢政深吸了一口气。

    这种信息差,就意味着党项人很快就会发起攻击。

    “他们打算是夜宿安塞堡来了!”卢政囔囔了一句,然后神色一凛。

    “所有边军做好准备,准备接战。”

    “所有新军听令,列队。”

    卢政没有将五千新军立即派上城墙,而是让这些一部分的步兵和掷弹兵藏在城墙后,等到敌人冲锋到墙下后,再上墙。

    另外,在低矮的城墙段,还将精锐的长枪兵和重甲步兵放在墙下待命。

    剩下的队伍放在堡中,随时机动。

    在卢政的命令下,各指挥使带着队伍迅速忙碌起来。

    ……

    天色也越来越暗,党项人看到安塞堡上稀稀落落忙碌的边军,也认定了这个安塞堡只有这些破落的边军在驻守。

    “呜……”苍茫的号角声响起。

    党项人的步兵,没有一丝丝停歇,带着攻城器具,直接向着安塞堡靠近。

    在他们看来,防御如此稀疏的堡寨,只需要一个冲击,就可以登上城墙,破开寨门。然后汹涌的党项骑兵,就可以淹没掉整个寨堡。

    前面的几个寨堡他们都是如此,孱弱的宋人根本抵挡不了。

    “今晚在此堡中过夜!”

    在后面的党项人的先锋大将看了看正在落下的夕阳,长刀一挥。

    随后党项人的前锋军,就加速撞向了夕阳下的安塞堡。

    他们大夏的陛下还在等他的好消息!

    等攻下这个堡寨,就在这里过夜,再把战报写好。

    “他们来了!”城墙之上,卢政深吸了一口气,然后向城墙上的边军招呼着。

    这场战来得太过突然了。

    那些边军士兵,也都是有些诧异,这些党项人居然毫不休整,就攻击他们的城堡。

    是不是有些太任性了?

    随着带着云梯的党项步兵不断逼近,远处的一批党项骑兵也开始向城墙附近游动、放箭,试图压迫这些防守的边军。

    几个不走运的士兵,就被党项人射中了,惨叫着在地上打滚。

    城墙上的气氛紧张了起来。

    不过看着后面那黑压压的一片新军将士,他们还是稳稳地拿住了刀剑。

    “把他们拖下去!”

    “所有人注意躲避箭矢!”

    ……

    攻城的党项步兵缓缓逼近!

    逼近!

    五百步!

    四百步!

    三百步!

    两百步!

    “放箭!”终于,看时机差不多,卢政大吼一声,指挥着边军反击。

    边军开始拉弓放箭。

    一阵稀稀拉拉的反击,也给冲到城墙下的党项步兵造成了一些伤害。

    不过即使如此,他还没有令新军行动。

    “放箭!”

    很快,冲到城墙不远处的党项弓兵也开始朝着城墙上射箭。

    并且抬着云梯的步兵,开始加速冲向土城墙。

    “敌人登城了!”

第十三章 急战

    “时机到了!”此时正是敌军进退不可的时候。

    “新军登城!”卢政大吼一声,向城墙下等待的新军兵将传令。

    传令兵挥动起令旗。

    “咚咚咚……”城墙上和城墙下的擂鼓骤然响起。这些紧张等待着的鼓手,猛地砸着眼前的战鼓。

    备战在城墙下的新军,听到了卢政的命令,神情一凛。

    开始了!

    “冲!”仰头等待的指挥使们随即带头冲锋,然后,身后这些兵士也立即肃穆着冲向了城墙。

    他们的第一战来了,虽然来得急,但也并不畏惧。

    大概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随着一部分新军加入城墙,正在战斗的边军压力陡然减小。

    “什么!”已经开始攀爬的党项人终于意识到了不对劲。

    上面城墙上的宋人陡然增多了,那一片片的人头,他们应该没有看错。

    不过,卢政和他手下的新军没有给这些党项人太多的思考时间了。

    “放箭!”

    弓箭手迅速搭弓射向下面的党项人。

    “投弹!”

    已经准备好的掷弹兵也紧张地迎来了他们的第一战。

    箭矢与雷火弹交杂着砸向了底下还有些懵的党项人。

    “噗嗤!”

    “噗嗤!”

    这是箭矢入肉的声音。

    “轰轰!”

    “轰轰!”

    雷火弹也在城墙下爆炸,卷起一阵青烟,又将其中的碎铁片溅射而出。

    宋军猛然的攻击,瞬间将冲在最前面的党项人击溃,城墙之下死伤一片。

    几架云梯也被炸倒在地上,两边的兵士横七竖八地呻吟着,这是宋军重点关照的地方。

    整个党项人的攻击为之一滞。

    同时,宋军突如其来的雷火弹震响,也让墙下没见过世面的党项人有些恐惧,连连后撤。

    军阵后面骑在高马上的党项先锋大将看到城墙上的情况,也有些愣住了。

    “居然有这么多宋人!”

    “还有那是大号爆竹?”

    “左右两部,继续压上!”但情况不允许他有一丝犹豫。

    这几天的攻击都很顺畅,现在遭遇一些小的抵抗也没有什么。

    “咚咚咚……”战鼓声擂得更加急促了。

    前方的党项兵士,也不敢有任何撤退,顶着惊惧,踏着战友的尸体,继续向前进攻。

    城墙上,所有的兵士既兴奋,又紧张。

    刚刚党项人的第一波攻击就被他们轻易打退,这些党项人似乎也不是什么三头六臂。

    没什么可怕的。

    特别是一直饱受怀疑的掷弹兵们。雷火弹在这一波战斗中,也发挥出了一定威力,他们也终于感受到了自己的作用。

    但是,后面的党项人正在组织第二次进攻,大战还在继续。

    后面的步兵又抬着云梯,快速地靠近安塞堡的城墙,特别是那几段低矮的城墙,成为了党项人照顾的重点。

    远处党项人的弓兵,在落日的余晖下,开始远程强射。

    箭矢“簌簌”地落在低矮的城墙上,一些兵士不走运就直接被带走了。

    后面的党项人骑兵,也在跃跃欲试!

    卢政也看得出来,党项人将攻击的重点放在了那几段低矮的城墙上。

    “杀!”

    城墙上的新军和边军也都毫不示弱,箭矢也朝着党项人头上招呼。

    此时城墙上,新军的刀枪兵都已经也做好了准备。

    当党项人冲到城墙下之后,试图借助云梯翻上了这些一丈高的城墙时,惨烈的厮杀开始了。

    准备好的雷火弹被点燃后,直接往下投掷,然后“轰”的一声,底下的党项人被炸倒一片。

    虽然雷火弹很难一炸致死,但是挨着近的兵士,往往都是会身受重伤。

    最重要的是能挫敌锐气。

    “杀啊!”

    刀枪入体。

    刚刚登上城墙的党项人,还很兴奋逃过箭矢和雷火弹袭击,瞬间又被枪兵扎成了筛子,偶尔枪下漏网之鱼,又被刀兵一刀看翻。

    血肉狂飙。

    不过这些党项士兵,也都是凶顽至极,后面的还在继续往上冲锋着。

    城墙很矮,一不注意,就会有党项士兵冲上城墙。

    远处的骑兵开始对着城墙上射箭,试图去帮助那些攀登的党项士兵。

    但由于新军士兵人数众多,防守严密,这些党项士兵根本在城墙上形成不了突破。

    一个个党项士兵被砍刺倒地。

    完全没有做好准备的党项人,在安塞堡算是栽了个小跟头。

    一些惊惧的党项士兵开始往后撤退,随后又被宋军弓箭手的箭矢盯上。

    “时间差不多了!”看着西边的晚霞,卢政觉得党项人差不多该撤了。

    一来是天马上就要黑了,二来党项人根本没预料到安塞堡有这么多宋军,根本没做准备。

    如今攻击受挫,最好的选择就是休整准备一晚上。

    真正的压力应该在明天了。

    “继续,全部压上!”两次进攻受挫的党项人,却令人吃惊地选择了再来一次。

    如果就这么灰溜溜地退了,那这事该如何跟陛下说,这是党项先锋大将需要考虑的。

    “没什么犹豫!”

    “杀!”片刻之后,党项人中又爆发出了震天的呼喊声。

    大旗摆动。

    后面的步兵挥动着长刀,抬着长梯,一排排地向着城墙涌了过来。

    游弋的骑兵,射箭的频率更加快了。

    几个壮硕的党项人将领,也下马亲自督战冲城。

    “还有一波!”卢政看到了党项人的疯狂,神色一凝。

    随即,卢政立即让城墙上的掷弹兵支援那几段低矮的城墙。

    这些掷弹兵挎着长刀,背着雷火弹,魁梧的身材,彰显着他们其实也是优秀的刀剑手。

    至于堡内预备的队伍,卢政还是握在手中,没有发动。

    “杀!”

    这一波,党项人出动了全部的兵力,毫无保留。

    天已将黑,没时间留给他们了。

    “咚咚咚……”

    “咚咚咚……”

    鼓声如雷,震彻心扉,夺人魂魄,仿佛要将这晚霞都要震退一般。

    城墙上,各个指挥使都全神贯注地指挥着,也在紧张地等待着。

    所有人都预料到了这一波的残酷。

    四百步。

    三百步。

    ……

    置身其中的将士们,还来不及平复心跳,骤然间,又听到如潮似浪一般猛然响起的喊杀声。

    敌人到了!

    “准备!”

    所有刀枪兵都紧紧握着武器。

    “掷弹兵!”

    尖锐的喊声在城墙上响起。

    此时,躲在女墙后掷弹兵也纷纷站起,向着底下汹涌而来的党项人扔下了雷火弹。

    “轰……轰……”

    震天的响声,直让党项人心肝俱裂。

    也打乱了冲过来的党项人的阵型。

    卢政看着这些新军将士的表现,心里有些暗暗得意,这些士兵表现出来的组织力,完全展现出来了。

    这是一支可用之军。

    完全能达到官家的期待。

    “杀!”党项人没有停顿,后面的队伍继续向着前面涌动。

    “砰!砰!”这是云梯已经搭上城墙的声音。

    党项人来了!

    “杀!”

    “咚咚咚!”就在这一刻,鼓声到达最高点。

    所有的兵士拿起了长枪,抽出了长刀,开始迎战这些党项士兵。

    两支大军,近万人的队伍,在这小小的安塞堡彻底地撞到了一起。

    双方惨烈地厮杀在一起。

    而城墙上的宋军自然占了一些优势,但凶猛的西北党项人,也毫不逊色,硬盯着宋军,冲出了两个缺口。

    “堵住!”

    两边的掷弹兵挥动着长刀,快速夹杀而至,将党项人直接杀退。

    卢政在城门楼上扶着木栏,心跳加速。

    整个城墙上,双方在全部撞到一起后,厮杀就迅速白热化。

    天越来越暗了!

    由于城墙并不高,终于,党项人突破占领了一处城墙,两边的党项人,也纷纷向这边移动而来。

    “胜负已定!”

    后方的党项将领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等矮小的堡寨,又怎能挡得住他们的冲击。

    “上预备队!”危急关头,卢政朝着后面的预备队传令。

    “冲!”

    被卢政安排好的剩下的新军,看着危急的城墙,如同一股下山的群狼,提着刀枪,从各处纷纷冲了上来。

    如同溪流汇入长河,冲起一阵阵波浪。

    “杀!”

    领头的十几个掷弹兵投掷出了雷火弹,扔向了党项人占据的城墙。

    随后抽刀与后面的士兵开始冲杀。

    “轰!”青烟冒起,鲜血纷飞。

    这批立足未稳的党项人一阵惊惧。

    然后就见得大批宋人从两边涌杀而来。

    ……

    随着这股生力军的到来,也彻底扭转了城墙上摇摇欲坠的宋军防线。

    也给了党项人致命一击!

第十四章 党项人溃败

    夕阳已经彻底落下了,只留下了一抹晚霞。

    “败了!”作为党项先锋大将,他完全意识到了自己彻底地输了。

    “宋人居然在这里埋伏了这么多人!”

    在他看来,这一战就是宋人故意埋伏的,打了他一个出其不意。

    若是他知道这里有这么多宋兵,也不会如此鲁莽急切。

    “鸣金收兵吧!”他最终还是无奈地摇了摇头,事已至此,一切罪责也只能自己承担了。

    收兵!

    “当……当……当……”

    党项人的后方,终于传来了无奈的撤退命令,在这荒凉的原野上,显得又那么凄凉。

    “撤了!”

    “撤了!”

    城墙上下,苦苦挣扎的党项人,听到这鸣金收兵的声音,如同获得大赦一般。

    “撤了!”

    在生死关面前,他们终于等到了后退的命令,本已摇摇欲坠的战意,在这一瞬间完全崩塌。

    所有的党项兵将,互相看了看,然后开始疯狂地往后退去。

    宽广的战场上,无数的党项人,成片成片地在拼命奔逃,城墙上的士兵甚至直接跳了下去。

    这些人像是被饿狼驱赶的群羊,几乎都要到了丢盔弃甲的境地。

    “将军,现在该如何?”一名指挥使快步跑到了卢政的身边,他的长刀上也还沾着污血。

    现在党项人如山崩一样撤退,到底该是如何?

    追不追?

    城墙之上,作为目前安塞堡最高将领的卢政也陷入了犹豫之中。

    一直以来,他们接受的兵法指导都是以防御为主。

    这种追击战,根本不是主流。

    他对目前的状况,也没有心理准备。

    而且现在他们已经取得了安塞堡防御的胜利,这是大功一件,后面就安安稳稳地等着领赏就行。

    可是追击敌军,胜了还好,若是中了埋伏、败了,那他就是罪人。

    上对不起官家,下对不起这些守城的新军兵士。

    “全军出击!追击一里!”

    想了三息,卢政咬咬牙,心头一狠,还是决定乘胜追击。

    有什么事情他担着。

    今天,他还是选择扩大战果,将这些敌人彻底打残,免得明日这些人又卷土重来。

    今天除恶务尽!

    “跟我走!”卢政也不废话,披着轻甲提着长刀,带着兵士直接跑下城楼。

    “咚……咚……咚……”城楼上战鼓又擂了起来。

    这是追击的声音。

    响彻堡内外。

    “杀!”

    安塞堡的大门缓缓打开,卢政一马当先跃出。

    后面,骑兵和步兵也昂扬而出,朝着正在溃退的党项人杀去。

    “宋人来了!”

    党项人面对这样的溃局,也没有组织起有效的抵抗,也没有人组织。

    溃逃的士兵在战场上惊恐万状,乱作一团,疯狂逃窜。

    现在天色昏暗下来了,溃退的党项兵难以置信,这些宋军居然不顾黑夜,朝着他们追杀而来。

    他们只得更加卖力地往后逃跑。

    丢盔弃甲!

    武器也散落一地。

    而溃退而来的兵士也在不断冲击着后面的党项人,前军冲击后军。

    冲杀而出的卢政看到此番场景,心里也微微放松了一些。

    这些党项人真的败了。

    涌杀而出的宋军越来越多,甚至也有士兵直接从城墙上跃下,直接追击敌人。

    后方的党项先锋大将,神色有些凝滞,他也没想到这些宋军居然敢出城追杀。

    此刻他想要组织党项人进行反击,但此刻军心已丧。

    况且天色已黑,战场上的指挥几乎已经失效。

    “走!”

    随着主将铁着脸转身离开,后方的将旗也在缓缓转向。

    就连后军的党项兵将见到主将的将旗在撤离,也放弃了心里所有的犹豫,开始疯狂奔逃。

    “败了!败了!”

    “快走!”

    “宋军来了!”

    卢政率着宋军骑步兵,快速地扩大着战果。

    可惜宋军中的骑兵不多,不然最后这就是一场围歼战了。

    “杀!”

    出城追杀的宋军的热血沸腾,不论是新军还是边军。

    这些不可一世的西北狼,没想到也会有这么一天。

    最后的追杀一共持续了半个时辰,卢政带着宋军,杀出了两里地才折返而回。

    ……

    “返回延州,连夜将这里的情况告知狄将军。”返回安塞堡的卢政,迎来了所有兵士的致敬。

    不过他选择做的第一件事情却是将这里的情况告诉狄青。

    “一定要告知狄将军,元昊带着党项人的大军来了。”

    “遵命!”

    “要快!”卢政提醒了一下。

    一名指挥使带着十几名骑兵迅速上马出城,向着延州城而去。

    卢政从党项人俘虏的口中得知,他们刚刚遭遇的只是元昊大军的前锋军队。

    不过五千人而已。

    现在元昊的大军主力也入了宋境,不出一两日,就可以到达安塞堡。

    这是有备而来的几万人。

    “生火,造饭!”

    “遵命!”

    卢政有些喜悦,又有些沉闷。

    刚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捷,他率领宋军直接击溃了元昊的前锋,斩杀俘虏三千余人。

    但是,一想到了马上就要到来的党项人主力,又看了看着低矮的城墙,他心里就有些沉重。

    “卢将军,如此大捷,今晚何不庆祝一番,将士们都等着呢!”一位指挥使迎了上来。

    作为官家亲手创建的新军,第一次作战就取得如此大捷,将士们都非常兴奋。

    他们这些基层的指挥使,也是感到非常自豪。

    这场胜利是对他们所有质疑的最有力回击。

    他们向所有人证明了自己。

    四周的将士也都兴奋地看着卢政。

    “好!”

    看了看四周满身血渍的将士,卢政缓缓下了马,还是凑出了一些笑意。

    “让厨子多杀几头羊,今晚大家放开了吃。”

    “另外,可以少喝点酒!”

    “好嘞!”

    众人欢呼!

    安塞堡中,熊熊的篝火一团一团地燃了起来,刚刚简单打扫完战场的将士,三三两两坐在了一起。

    兵甲未卸,刀枪在边。

    敌人的尸体他们还没有处理,只是将自家战友的遗体暂时抬了回来。

    今天的战斗来得突然,但是胜利也来得突然。

    卢政站在城楼之上,远眺着远方。

    旁边正在警戒的哨兵也在全神贯注地看着远方。

    胜而不骄,胜而不懈。

    “将军,是担忧元昊大军吗?”一位指挥使凑了过来。

    “嗯。”卢政点了点头。

    “现在还不是最后庆祝的时候。”卢政明白,后面元昊的主力大军,才是对他们的考验。

    有可能,他们这些人都会葬身这里。

    有些庆幸的是,今天算是完全击溃了敌人的前锋主力。

    “将士们都累了,今晚好好休息,明天一早,都要过来加固城墙。”

    卢政指了指那几段低矮的城墙,这一丈高的城墙,虽然可以阻拦骑兵,但是步兵搭个梯子,三步并两步也就翻过来了。

    摔下去都不会摔断腿。

    今天党项人溃退的时候,很多党项士兵从那几段城墙一跃而下,也都没有一点问题。

    “走吧!”卢政看了看正在休息等待晚饭的将士,也决定去与将士们共同庆祝一番。

    今天取得如此大的胜利,不管是对自己,对士兵们,还是对大宋对官家,都是值得庆祝的事。

    今晚的安塞堡,热烈璀璨。

    大宋新军在这里打赢对游牧民族的第一场战役。

第十五章 撤退

    当夜,借着冰寒的月光。

    卢政派出的骑兵队折损了几匹战马后,踏过荒原,将安塞堡大胜的消息传给了延州城。

    天还未亮,狄青就被亲兵喊起来了。

    “安塞堡大胜!”狄青实在有些不敢相信从安塞堡传来的消息。

    区区五千第一次上战场的新军,居然直接击溃了党项人的先锋部队。

    击杀俘虏三千余人。

    此等战果完全不可思议。

    若是官家等到这个消息,定会大喜!

    “消息当真?”

    “万万不敢作假!”十几名送信的新军士兵很肯定道。

    “这是元昊的前锋军队,那元昊的主力……”但是狄青也迅速意识到了一个问题。这五千人的新军,虽然这一战胜利了,但恐怕也被元昊的主力盯上了。

    元昊的主力,原来肯定是奔着他延州城而来的。如今,四处扫荡前锋部队在小小的安塞堡遭了埋伏,那又岂能置之不理。

    狄青迅速走到了地图前,看向了安塞堡。

    又看了看金明寨。

    “撤!立即传令给卢政,迅速率军撤到金明寨!”

    从传信的指挥使刚刚的描述中,这一战打得非常激烈,安塞堡在这波战斗中就被敌人登上了城墙。

    这还只是匆匆而来的党项人前锋。

    这等堡垒若是在准备充足的党项人的主力面前,那就是形同虚设。

    元昊的大军一到,安塞堡必破!

    为今之计,就是趁着元昊主力未到,立即将安塞堡里的新军撤到安塞堡南边的金明寨。

    金明寨是延州城外最坚固的堡垒,城高墙厚,宋军在此经营已久。

    而且此时金明寨有近一万宋军驻守,武器精良。

    金明寨的背后,更是他狄青率军坐镇的延州城,二者互为犄角。

    “撤离!”

    虽然安塞堡打赢了党项人,但是还是得撤!

    本来他就犹豫这五千人到底该怎么办,现在不用想了,既然已经暴露给了元昊,那赶紧与大部队会合。

    狄青看了看这些目瞪口呆的安塞堡传信兵,知道他们也无法理解。

    明明打赢了,为什么还要跑。

    “这一夜辛苦你们了,先带他们下去休息吧!”狄青招呼了一下亲兵。

    在安排好给卢政传令之后,狄青又迅速将这些消息整理成信函,然后派人送往了京兆府的韩琦处。

    他是陕西经略安抚使,安塞堡大胜的消息必须传给他,另外,从安塞堡撤退的事也要告知。

    另外,五千新军大胜,这等好消息,也还是第一时间传给官家。

    官家对新军期待颇高,如今新军大胜,自当让官家高兴高兴。

    “传信给府州,让他们策应一下。”

    狄青想了想,决定让延州东北边的府州折家军活动一下,给他们减少一下压力。

    至于在西边的种家军,狄青没有传信给他们,他们能安稳地守住环州就非常不错了。

    就在狄青派人前往安塞堡的同时。

    位于安塞堡的卢政,也正在做着最后的抉择。

    夜里,他只是稍稍睡了一会,天刚蒙蒙亮就醒了过来。

    醒来之后,就在城楼之上,思考着这五千新军该何去何从。

    是留在这里坚守安塞堡?

    如果能打败元昊,守住安塞堡,他将一举成为整个大宋帝国的英雄。

    他将光宗耀祖!光荣地回到东京城!

    但是他能守住这残破的堡寨吗?

    理智告诉他这几乎不可能。

    看着那低矮的城墙,他清楚没有办法迅速将其抬高。即使抬高到两丈,恐怕也难以阻挡敌人的主力。

    远处,第一缕清晨的阳光投射了过来,士兵们也都出来开始打扫昨日的战场。

    清晨的安塞堡还是很宁静,带着丝丝薄雾。

    完全没有了昨日傍晚杀戮的气息。

    “走!”

    卢政俯视着这些新军士兵,突然神色一横,做出了一个关键的决定。

    “立即通知各指挥使,全部士兵,立即生火造饭,半个时辰后立即出发前往金明寨。”

    发布完命令,卢政直接下了城楼,亲自部署撤退事宜。

    毫不拖泥带水。

    该带走的武器都要带走,该撤走的人也全部撤走。

    整个安塞堡只能留一个空城给元昊!

    卢政的命令瞬间打破了大战之后安静的安塞堡,在一片惊诧中,众人只是快速行动了起来。

    ……

    半个时辰后,太阳已经挂起来了。

    安塞堡的新军已经整装待发,精神饱满,昨日的胜利给了他们极大的信心。

    现在前往金明寨,在他们看来更像是得胜而归。

    “出发!”

    卢政领走前看了一眼那些拖拖拉拉的边军将士,还有他们的亲人。

    这些人大多不愿这样就撤走了。

    特别还是打了胜仗之后。

    昨日的鲜血,在他们看来似乎都是白流了一番。

    “催促一下他们,今天上午必须走!”卢政口气非常严厉,这些人不走,就只会白白折在党项人手里。

    “将军,边军指挥使,想跟您谈一谈。”

    “不了!”卢政摇了摇头,随即上马,“告诉他,党项人的主力要来了。”

    “遵命!”

    说罢,卢政驭马缓步出了安塞堡。

    “骑兵迅速铺开,五人一组,做好警戒,若有风吹草动,立即回禀。”

    现在元昊先锋军虽然已经残破,但其主力大军已入了宋境,这荒原之上已然是充满了杀机。

    所以,游骑的警戒,极为重要。

    “出发!”

    卢政再看了一眼身后的堡寨,率领着他这不到五千的新军,带着辎重,向着金明寨而去。

    单骑赶路和大军行军差别甚大,信使发起狠来,只要有人马可换,可以一天六百里。

    而大军行军,正常情况下一日至快不过六十里,走得慢时才三十里。这中间的差异,是因行军需要保持阵型、照顾辎重、保证状态等等,而信使赶路,则只需要考虑人马体力极限和更换。

    大军从上午出发,到了傍晚,也才走完一半的路程。

    傍晚将至,卢政只能选择安营扎寨,第二日再继续出发。

    这一日平安无事,他也在半路上接到了狄青让他撤退的命令,而且也是让他撤到金明寨。

    两人的决断都是一样的。

    这五千人不能待在安塞堡。

    第二日,天刚亮,卢政整理好大军,又率领着新军向南边的金明寨撤退。

    后面还跟着一些安塞堡的边军及家属。

    虽然不是所有人都撤了过来,但大部分还是选择了跟着卢政离开。

    兵荒马乱的世道,生存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特别是这边境之地的宋民,国家孱弱,没有强大的武力保证他们的安全。

    更何况是财产和尊严。

    在大宋腹地的子民,倒是活得相当舒适,大宋发达的经济,让他们比同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子民舒服。

    卢政一边驭马骑行,一边思考着很多问题。

    当年在东京的时候,官家就跟他们说过,他们的刀剑一定要保护好大宋的父老乡亲。

    兵马未动而敌寇不敢弯弓南顾,将军令出而夷狄丧胆弃兵西逃。

    百姓怡然自得。

    但是来到边境之后,他才发现任重而道远。

    宋军在这些党项人面前毫无威慑之力,根本彰显不了武力。

    “将军,那边出现了党项人的游骑。”就在此时,他的亲兵向他报告着最新出现的情况。

    卢政抬头看去,远处的确出现了一支十几人的党项人游骑。

    “让骑兵立即追上去,一个都不要放过。”现在他们的行踪大概还没有暴露,所以遇到党项人的游骑,那一定要全部斩杀。

    “遵命!”

    “继续前进。”

    现在离着金明寨也不远了,今天傍晚的时候大概就可以到达。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4767/ 第一时间欣赏极乐大宋最新章节! 作者:爱做梦的机器人所写的《极乐大宋》为转载作品,极乐大宋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极乐大宋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极乐大宋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极乐大宋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极乐大宋介绍:
穿越成宋仁宗赵祯后,大宋画风突变!
我大宋的士大夫表面仁义,背后变得越来越嗜血。不打战那我家的武器火药卖给谁,我那一级战列舰的订单不就没了!
我大宋的老农也开始想着打战,毕竟北原的马场、海外的封地都是靠着军功换的。
我大宋的商贾更是猖狂至极,直接在海外发展私人武装,更有甚者自命“天竺节度使”、“波斯节度使”、“罗马节度使”……
只有我赵祯小心翼翼,生怕还没享受完,东京城的百姓就要求开“三级会议”了。极乐大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极乐大宋,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极乐大宋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