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TXT下载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全文阅读

作者:坐看闲花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txt下载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九十八章 马超的儿子

    黄月英听了我的说话,略略呆了一下,然后就让我在客厅内暂且品茗,她去去便回,说完就离开往后院去了,我猜她应该是写信去了。

    既然如此,我便安坐喝茶等候,等了大约一刻多钟,黄月英便回来了,接着递了一封用火漆封好的信给我,让我去到长安后交给诸葛老大。

    我恭敬地用双手接过,保证一定亲手交到诸葛老大手上,黄月英师娘将信交托给我后,就让一名侍女交给我一个香囊。

    我当即有点发呆,怎么黄月英师娘送这么一个女儿家的饰物给我,我可是堂堂七尺男儿汉啊,在身上挂这么一个东西算什么呢?

    不过礼仪上并不允许我直接拒绝师娘送的礼物,只能无奈接了过来,看看师娘是什么意思了,希望她会有一个合适的理由,不然我是绝对不会将此物挂在身上。

    黄月英师娘见我接过了香囊,就跟我说道:“此物乃是果儿亲手缝制,还望幼常珍之重之,勿失勿忘,妥善收藏。”

    原来这是诸葛果亲手缝制的东西,我顿时想起,古代有着女子送香囊给心上人作为定情之物的惯例,北宋诗人孙光宪就在《遐方怨》一词中所写:“红绶带,锦香囊,为表花前意,殷勤赠玉郎。”。

    甚至有些女子还会将自己的头发缝进香囊内,在赠送给心上人,以示“结发”之意,只是不知道我手上这个香囊,是否会有诸葛果的头发呢。

    不过黄月英师娘说得如此郑重,我估计香囊中十之八九都有诸葛果的头发了,回去定要打开看看,但这都是之后的事了,当下我便将香囊系在腰间,以表明自己的态度。

    黄月英师娘见我如此作态,当即笑着道:“幼常此间之事已毕,且先回府中准备一切,以备远赴长安,莫要辜负陛下及吾夫君之厚望。”

    “诺,谨遵师娘之命,谡这便告退。”说完,我就拜别黄月英师娘,离开诸葛府了。

    回至府中,闲来无事,看看书散散步又一日了,次日,我坐着由马坤驾驶的马车,依约到马岱府中参加马氏家祭。

    在马岱家中的家祠内,我除了见到马岱和马铁外,还见到了马超的儿子,现在的斄乡侯马承,而看着马承很自然地站在马铁后面,估计马承已经知道了马铁其实就是马超了。

    想想也是,现在马家的家主虽然是马岱,但是马承既是马超的儿子,又承袭了马超的爵位,而且马承看上去都已经有十六七岁了,按照这个时代来说,完全是一个成年人了,那么让他知道这件事,他也不会到处乱说的。

    况且将来若有人怀疑马铁的身份,由马承这个马超的儿子出面澄清,估计就完全没有问题了,毕竟由亲生儿子出面说明的话,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相信的。

    我们几个人焚香祷告马家列祖列宗,然后由马岱朗读祭文,大意就是说明现今寻获马家流落在外的子嗣,特向祖宗禀告,希望祖宗保佑马家人丁兴旺,子孙尽皆出人头地。

    马岱朗读完祭文后,就将祭文烧掉,接着从祭案上拿过一卷东西,这就是马家族谱的副本了,让我上前接受,我当即按照之前商定的步骤,跪在马家列祖列宗的牌位前,恭敬地双手接过。

    有了这卷东西,才能证明我家确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乃是有着清晰脉络可寻的,并不是空口白牙胡编乱造的。

    结果马家族谱副本,再向马家列祖列宗的牌位大礼叩拜,此次的家祭就算是告一段落了,于是我们四个人就离开家祠,前往饭厅午宴去了。

第九十九章 火腿

    今日的午宴,因为有马承这个还算是少年的人参加,所以我和马岱、马铁三个人也没有饮太多酒,以免在晚辈面前失态,而我也正式踏入“叔公”的行列,马承他在马岱和马铁的教导下,称呼我为“六叔公”了。

    想不到我一个无论怎么算还只是三十多岁的人,就已经迈入了“公”字辈,真是始料不及啊,但是想想后世一些整条村都是同一姓氏的地方,有些人,才十多岁就被称为“叔公”的情况也有,甚至更极端一点,有些婴儿才刚出生,就已经是别人的“叔公”或是“伯公”了。

    这个情况想想也是很好笑的,你能想象一下,一条村子里,一个男孩或是女孩背着一个婴儿,而背人的那个可能要叫被背的那个做叔公,实在是滑稽了。

    宴会的话,如果饮酒不是太凶的话,其实真的是很快就可以结束的,好像今天这个午宴,差不多吃了半个时辰多,大家都吃到八成饱了,就散席各自离去了。

    回到家中,我先将手中的马家族谱副本拿去家祠里面,焚香诚心向列祖列宗禀明一切,然后让族老将这卷马家族谱副本好好收藏起来。

    做好这一切,我便回到书房中继续看书,顺便将诸葛果送给我的香囊打开看了一下,香囊里面果然有一缕秀发,应该就是诸葛果的了。

    我将手指伸进香囊里面,轻轻抚摸着这缕秀发,心中顿时感触良多,诸葛果这个美女,若然说我有多爱她,纯粹就是扯谈了。

    但是如果说我不喜欢诸葛果,那就是完全不合理了,毕竟诸葛果既聪慧又漂亮,还是诸葛老大的女儿,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是让人无法讨厌的。

    就像后世的林志玲姐姐,被很多男人称为女神,但其实真正爱她的人却没有几个,因为估计没有几个人能说可以为林志玲姐姐付出自己的一切。

    但是倒过来说,若林志玲姐姐说要嫁给你,估计九成九的男人都不会拒绝的,因为毕竟林志玲姐姐要身材有身材,要样貌有样貌,而且性格和经济都不差,这样的一个大美女自荐枕席的话,如果拒绝的话,可能真的不是男人了。

    想到这里就此打住好了,毕竟我还有重要的正事要办,于是我便唤来马坤,让他挑选精锐亲兵二十人,重新操练一番,回复战斗状态,准备随时陪我出发前往长安,出发前我在从中挑选十名左右合适的人。。

    人员就暂且这样,物资的话,倒不用麻烦马坤了,到时与马兑交待一声就可以了,估计府中物资应该卓卓有余了。

    如此的话,我就让马坤退下,尽快安排好人员,马坤自是大声应诺,然后就按我的吩咐下去办事不提,而我亦让马坤顺便找来马兑,我有话交待。

    马兑到来后,我便对他说有两件事要吩咐他,要他好好记下,马兑当即肃然站立,静听我有什么要吩咐他的。

    第一件事自然就是我不日将会率领十数人前往长安,让马兑去准备足够二十人三日之用的物资,到时我将检视一番,以确保不会影响我前往长安的行程。

    第二件事就是之前想到的火腿的制作,我让马兑先去寻找一处山头,要高低适宜,不能太矮,与平地无疑,那样空气就过分湿润,不够干爽,不利于发酵。

    但是也不能太高,使得登山过分困难,严重影响物资往山上送去,导致在山上建造石屋和腌制火腿的造价太高,甚至无法在山上成功建造起石屋呢。

    地方选定后,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我将会到现场观察是否合适,但是如果时间不允许的话,就全部交由马兑负责了。

    马兑见我吩咐得如此郑重,当即凛然领命,却不有负我的信任,而我亦让他明日前来拿取腌制火腿的注意事项,等我前往长安后,这件事就交给他了。

第一百章 无端装逼要不得

    此事反正我也没有时间去跟进了,只能全部交付给马兑负责了,希望他能按照我的想法,让不同的人各做十只火腿以作对比,并让人记下他们各自的制作方法,免得最后火腿成功制作出来也忘记了制作方法。

    第一批试制的火腿,预计是一百只,但愿这十组里面能有一半以上成功吧,毕竟用酒除菌过,成功发酵的机会应该颇大的,不过发酵的话,就不用等一年才知道是否成功,只需等三到五日左右,就能知道发酵是否成功了。

    因为只需看看火腿表面是否发霉就知道成功与否了,发霉就是失败,不发霉就基本可以确定成功了,而霉菌的话,三五日就滋生出来了。

    如果发霉失败的作品,就立刻处理掉,以这个时代肉食如此缺乏的现状,就算有少许发霉,估计寻常人也没有多少会嫌弃的。

    而没有发霉的作品,只要小心不让其沾水,在加上注意通风的话,应该就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了,等这些火腿风干完毕,就可以一一品尝,看看滋味如何了。

    我的想法是,为了保险起见,所有成功发酵的火腿,都会保留三年,每年去一只火腿品尝,看看滋味有没有变化及哪种方法制作的火腿更为美味。

    等三年之后,再最终确定选用哪种制作方法制作以后的火腿,基本上是会选取三年后最美味的火腿制作方法,不过如果第一年和第三年最美味的火腿并不相同的话,大概率也会留下第一年最美味的火腿制作方法。

    火腿制作方法的选取大概就是这样子,至于火腿的大概制作过程,我决定一会再写下来,离开成都出发往长安前再交给马兑。

    因为其实我还是想亲眼看看火腿制作工场的选址,这样才安心一点,所以火腿的大概制作过程,暂时还是不要交给马兑先,还是让其尽快选好火腿制作工场的建造地址吧。

    马兑见我说得如此郑重和详细,当即连声应是,保证必定尽快寻得合适地方,建起两三间通风坚固的石屋,作为制作火腿的工场。

    马兑应下此事,我就打发他走了,毕竟我心中还是想尽快落实这件事的,因为估计时间无多了,估计明天或后天,刘禅陛下的诏书就应该让董允送过来了。

    诏书一旦送到我的手上,我就不能在拖拖拉拉了,刘禅之前虽然说是给十天时间我做好一切准备,不过稍微有点眼力的人,都不会在上司规定的时间内最后一天才去办事的,以十日为算,拖到第八日就已经是极限了,当然第六日就更好了。

    所以按照常理来说,刘禅陛下应该会在我接到命令后第二或第三天送来诏书,以提醒我再准备两三天就应该出发了,不过以我现在的关系网,以及刚刚才与诸葛果订下婚盟,还是有理由多拖个两日左右的。

    但是我仔细想了想,其实也没有多大必要这样做,毕竟该交待的事情都已经交待完毕了,只要前往长安的人员和物资准备好了,就尽早出发吧,无谓让刘禅陛下觉得我有恃无恐,这样无端端给上司留个不好的印象,可是愚蠢之极的。

    嗯,想到这里,我就决定下来了,只要董允送来刘禅陛下的诏书,那么我就在诏书送达后的两到三天内出发前往长安吧。

    至于火腿这件事的话,还是交托给马兑算了,毕竟要他在三四天时间内,就寻得一个合适的地方建造火腿工场,实在是有点强人所难了。

    而且就算寻得地方,购买原料、分派人员、制作和逐后的一应事务,始终还是要让马兑来负责的了,与其让他急匆匆找一个地方让我观看是否适合,倒不如干脆让他全权负责算了。

第一百零一章 芥末粉

    主意既定,我也就不再纠结马兑什么时候能找到合适的地方了,只是将后世看《舌尖上的中国》时候记得的火腿制作方法,大致写了下来,到时离开成都前交给马兑便是了。

    两日后的早上巳时,我正在书房内看书及翻看之前记下的东西,有侍女来报,说董允来了,现正在客厅内安坐,其言为公事而来,并非私谊,望我尽快出去相见。

    我一听,就猜到应该是刘禅陛下的诏书到了,于是连忙收拾好书案上的东西,然后就快步走到客厅,看看是否如我所想了。

    到了客厅,方与董允寒暄数句,董允就直接开门见山,向我说了此次乃是奉了陛下的命令,将陛下的诏书送来,让我到长安后交给诸葛老大。

    说完,董允就从怀中掏出一个东西,然后递给我,我接过来仔细一看,却是一个竹筒,而且顶部接口处和底部都用火漆密封好。

    这就是这个时代最好的保密手段了,只要收到此份东西的人,一看火漆是否脱落、上面的印章是否完好,就立刻知道此份东西有没有被人私下拆开偷看了

    不过也不要说这个时代,就算是后世,这种保密手段还是有不少人在用的,因为实在是经济实惠,而且使用简单,效果也不错。

    董允见我接过了竹筒,就向我说,宫中还有要事商讨,陛下正等着他回去复命,所以他也不便久留,这便要回宫了。

    我当即表示正事要紧,有暇叫上蒋琬、费祎等人,我们几个趁我还没有离开成都,好好相聚一次,董允点了点头,应下了此事,然后我就送董允出门了。

    到了大门处,董允停顿了一下,低声提醒我,诏书既已收到,尽快准备一切远行之物,早日前往长安,莫要辜负陛下重托。

    董允这个时候还记得提醒我一下,实在算是有心了,我当即向他表示感谢,并言自己计划三日后往皇宫内向陛下拜别,然后就率人前往长安去了。

    董允见我如此上道,本着聪明人不多说的默契,只是心领神会向我点点头,说道知道了,定会回宫向陛下禀报,跟着就驱车离去了。

    目送董允离开后,我就回到书房中,一边翻看书房内的书籍,一边思索,老是觉得有件事忘记了,究竟是什么事呢?

    印象中这件事不算紧急,但是与我现在搞的人类膳食改善计划好像大有关系,而且应该费时不少,要在离开成都前交待下去的。

    苦苦思索了差不多两刻钟,终于想起了是什么事了,于是我立刻命人将还在厨房内研究菜式的那名厨子找来,有事要吩咐他。

    等那名厨子来到后,我就向其述说了芥末这种从周朝就流传下来的调味料,那名厨子最近痴迷开发新菜式,当即对这种调味料大感兴趣,让我务必教给他制作方法。

    不过我其实对芥末的做法也只是记得大概,只能提供思路,让他自己研究,于是便向他简述了一遍,基本就是说芥末这种东西,是用芥菜籽磨制而成的。

    首先将芥菜籽摘下来、洗干净、捣烂,然后再将这些东西蒸煮一番,以达到杀菌的目的,最后放到太阳下面暴晒,晒制成粉就可以拿来用了,而蒸煮的步骤,是我估计的,到时要试一下才知道有没有必要,因为以前看过一些资料,说太高温会将芥菜籽的有用成分破坏,导致做出来的芥末粉没有辛辣的味道。

    制成后的芥末粉微苦,辛辣,芳香,味道独特,但是用来做菜的话,还略嫌辛辣不足,还要将其调制成芥末酱,这样才能用来做菜。

    芥末酱的做法很简单,就是用凉水或温水将芥末粉调开,再加入适量的油、盐、醋等调味料,搅匀成糊状,放在灶头一个时辰左右,就能制成辛辣味十足的芥末酱,足可用来做菜了。

第一百零二章 拜别

    我缓缓说着芥末的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那名厨子就用心听,等我说完,问那名厨子是否已经听清楚,那名厨子立刻说已经全部记下来了。

    我当即点点头,这名厨子果真是用心的,然后向他说道,这些芥末的制作方法,只是我从书中看到的大概描述,其中可能还有一些细节,需要他仔细研究、多作尝试,方能最后做出芥末的成品,而芥末,最是适合用作鱼脍的调味,让他可以往这方面多多尝试。

    那名厨子听完我的说话,当即向我连连施礼,多谢我的传授教导,说定要好好研究一番,做出我口中所言的芥末,不负我的期望。

    我听了,便赞赏他的勤恳,然后让他退下,继续回厨房研究各种菜式去了,等他走了,我就继续翻看其他书籍了。

    日子如常度过,等前往长安的人手和物资齐备,已经是刘禅陛下召我入宫觐见后,让我赶往长安打前站的第五天了。

    本来按理来说,我今天就可以进宫向刘禅陛下拜别,然后出发前往长安了,不过首先我已经向董允说过,明天才往宫中向刘禅陛下拜别,再次我也不想让刘禅陛下觉得我轻率,准备不足就出发,所以我还是决定按照原计划,明天才进宫觐见陛下吧。

    而今天的话,正好趁着有时间,就兑现之前与董允的约定,将董允、蒋琬和费祎请来府中一叙好了,顺便也邀请马岱和马铁前来,就当是我的饯别宴了。

    想到就做,于是我便去书房中写了几封书信,让马坤和马巽分别送去董允、蒋琬、费祎和马岱等人的府中,邀请他们今晚来我家中晚宴。

    马坤和马巽依命而行,大半个时辰后就回来报告,已将书信亲手交到董允、蒋琬、费祎和马岱等人手上,他们都答应了,今晚必定准时赴约。

    我当即笑着点点头,赞扬马坤和马巽此事办得不错,然后让马坤暂且代替一下马兑,负责今晚晚宴的准备工作,马巽则协助马坤,府中一应人等尽可差遣。

    马坤和马巽当即慨然应诺,我就不再多言,让他们两人尽速办好此事。

    当晚,众人齐聚于我的府中,为我践行,自是好一番热闹,而我也尽情尽兴,与董允他们好好喝了一顿酒,最后就是全部都醉倒了。

    还好这个时代的酒真的是全粮酿造的,所以次日我醒来后并没有昏昏沉沉的感觉,头脑还算清晰,这便好了,还能按照约定前往皇宫中向刘禅陛下拜别。

    于是我就让马坤去备车,载我前往皇宫去了,到了皇宫,凭着腰牌,我顺利通过前面两道关卡,却在最后一道关卡处被人拦下了,说要先往陛下处通报,陛下有命才能让我进去。

    看来我还是太少往皇宫走动,所以这些看守的人对我还是不太熟悉,并不敢贸然放我进去,如果是董允或者蒋琬来到,估计真能直接进到刘禅陛下所在附近才会被人拦住的。

    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毕竟是一国之君,哪里能够那么容易让一个相对陌生的人直趋宫室呢,现在去到内院前被拦住才是正理,证明宫中的防卫并未松懈啊。

    等了大概一刻多钟,一名太监前来通传,说陛下召见,让我跟着他走,那些关卡的看守者当即放行,让我过去了。

    跟着那名太监走了大概一刻多钟左右,我顺利见到了刘禅陛下,施礼完毕,我就向刘禅陛下禀报,前往长安的一切已经准备妥当,随时可以出发。

    刘禅陛下当即称赞我用心勤勉,而其不欲太过苛待我,让我今日好好休息一日,明日一早就出发前往长安,我立刻大礼拜谢,然后就告辞出宫去了。

第一百零三章 到达长安

    回到家中,左右无事,我便按照刘禅陛下的吩咐,好好休息了一天,次日一早,吃过早饭,我便带着马坤、马巽并精心挑选出来的十名亲兵,离开成都,奔赴长安去了。

    一路奔驰,途中并没多作停留,十数日后,我就终于率着众人到了长安西面城门,我们一行是十数人,还是相当引人注意的,于是被城门守卒拦下来查问了。

    不过我等身负皇命,自然有朝廷出具的一应公文,不然如何能一路通过这么多的关卡,顺利到达长安,城门守卒查验了我们的公文,当即放行让我们一众人等进入城中。

    进到城内,我不敢怠慢,立刻率领人马前往城中军营,先将陛下的诏书交给诸葛老大要紧,军营大门处的守卫,倒还认得我,没有多言就将我们十数人放进营里了。

    进去后,我让马巽领着其余人等先寻个地方安顿一下先,自己则带着马坤,前往中军大帐,去寻诸葛老大了。

    中军大帐处,依然守卫森严,我上前与帐门守卫述说,守卫的亲兵倒是认得我,听我说完就立即进内通报了,让我在此稍候片刻。

    过了大概一盏茶时间,那名亲兵就出来说道,诸葛丞相有请,让我自行进内拜见丞相,我也并不多言,当即掀帐而入。

    大帐之内,诸葛老大还是像以往一样,安坐于中央大案处,身后屏风挂着行军地图,案上放着一叠叠竹册公文,而眼前正摊开了一卷竹册。

    诸葛老大看着我进来,我当即上前施礼道:“老师,弟子奉陛下之命,有诏书送呈老师,请老师过目。”说完,我就恭敬地双手举起装着诏书的竹筒,走上前放在诸葛老大的案上,然后倒退两步,静候诸葛老大发话了。

    诸葛老大拿起竹筒,用刀切开竹筒,取出里面的诏书,展开细看了一会,然后才开口对我说道:“幼常此次做得不错,陛下既然已经决定迁都,大概还有一旬到半月时间就会到来,吾等便需细心安排一切,以迎接陛下及一干重臣。”

    “老师,既是如此,可有需要谡效劳之处?”

    “嗯,其实自汝离开后,为师已经命人清扫长安宫室,更换一切魏主遗留并不合吾大汉礼制之物,此事正由龚袭负责,幼常既然回来,便负责督促此事,看看是否有遗漏之处。”

    “诺,弟子明白,定不负老师之托。”

    “此事其实龚袭已经完成了十之七八,汝还需多多与龚袭多多沟通,逐一核实,必要的话,可以寻子林帮忙,毕竟子林对长安宫室还是相当熟悉的。”

    “弟子自是省得,如此正好,弟子久离长安,正欲与子林等人好好叙旧。”

    “嗯,说起来,陛下既有旨意,吾亦应当聚集众人,宣读陛下之决议,就在今晚召集众人到此欢宴一场,顺便为幼常接风罢。”

    “如此,谡自当谢过老师之美意。”

    “幼常奔波多日,想必亦相当疲乏了,这便下去好好歇息吧,今晚吾两师徒再好好叙话一番,吾正好有些事欲要与汝商讨。”

    “诺,老师有召,弟子今晚便寻老师讨教一二了,如无他事,弟子就先行告退了。”

    “嗯,为师此处暂时无事,汝且去安顿随汝回来之人马,然后好好歇息,今晚准时到来中军大帐赴宴便是。”

    诸葛老大交待完,我就向诸葛老大施礼告别,然后掀帐离去了,出去后,门外诸葛老大的亲兵领着我和马坤,寻到马巽等人,然后在一处营帐安顿我们一众人等。

第一百零四章 表里比兴

    安顿好马巽等一众亲兵后,我当然没有如诸葛老大所言一样,好好歇息度过一天了,而是带着马坤前去拜访张苞、魏延和夏侯楙等人。

    毕竟我和他们几个人交情匪浅,若然回来了也不跟他们打个招呼,今晚宴会的时候,随时会被他们含恨灌醉的啊,不过可惜的是,王平此刻还在潼关指挥守御,不然也能与他好好叙旧一下。

    张苞和魏延都在军营里面,而且两人都是直爽的军中汉子,很快我就拜访完他们两人了,除了被他们威胁一通今晚接风宴定要将我喝趴下外,就没有其他什么事了。

    拜访完张苞和魏延后,我就领着马坤离开军营,前往长安太守府,拜访夏侯楙去了,说起来,现在夏侯楙还是名义上的长安太守,虽然诸葛老大到来后,长安的实权基本都由诸葛老大接管了。

    但毕竟夏侯楙还是长安太守的身份,没有刘禅陛下的命令,还没有人能有权将其任免,而且夏侯楙手上还有着一支旧部听其指挥。

    这样推断的话,只要夏侯楙不作死要再次背叛的话,其手上起码应该掌握着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长安的实权,往后我还有不少事要寻求夏侯楙帮忙的,所以拜访夏侯楙确实十分必要。

    到了长安太守府,顺利见到夏侯楙,夏侯楙对我完全没有疏离感,将我请至书房内品茗叙话,如此看来,夏侯楙应该是完全倒向大汉了。

    不过想来也是如此,中国与日本国情不一样,在日本,反复无常之人被称为表里比兴,能够获得不少人的同情和理解,这是因为日本本来就是小国寡民,历史上多以分裂割据为主,即使是建立幕府,也只是名义上的统一,并没有完全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所有。

    因此就算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所谓的一统天下,都只是各地诸侯名义上服膺,地方上还有着独立或半独立的地方势力,不然德川幕府最后也不会被萨摩、长州、土佐、肥前四藩组成的倒幕派推翻,然后开展了史上赫赫有名的“明治维新”了。

    所以日本历史上许多人和诸侯,其实都是生存于夹缝之中,左右逢源基本上就是生活常态,反复无常可以说是一种生存技能,表里比兴之人自然有人同情和理解了。

    反观中国,自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历朝历代都仿效秦朝,将全国划分为郡县,中央的命令基本上都能传达到每一条乡村,全国上下,每一个人都知道要服从中央政府的。

    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全国上下都习惯了服从一个声音,那么服从第二个声音、甚至制造第二个声音自然不被主流社会接受。

    最终,连“朝秦慕楚”这个中性词,本来只是客观描述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峙,位于两国交界地方的一些小国,秦楚两个国家,哪个国家攻打过来就归顺哪个国家,有时候白天秦国军队攻打,就归顺秦国,到了傍晚时分楚国军队攻打过来,就立马改为归顺楚国,因此就有了“朝秦慕楚”这个词。

    本来这个词语只是描述这种情况的存在,后来随着社会主流价值的改变,忠义思想逐渐大行其道,从一而终成为了大多数人赞颂的优点,“朝秦慕楚”这个词就变成贬义词了。

    在中国,变换立场这种事,从来就是“可一不可再”的,一次变换立场已经是引人怀疑,招惹非议了,如若再次变换立场,就基本上是前途尽毁了,就算人主大量,一笑置之,但是悠悠众口和青史铁笔,也绝不会轻易饶过此事的。

第一百零五章 三姓家奴

    历史上这种例子最出名的应该是吕布了,吕布作为三国时代的武力担当,被盛赞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后世可谓圈粉无数。

    但是张翼德的一句“三姓家奴”,就将其牢牢钉死在耻辱柱上了,无论后世的人多么喜欢吕布,对吕布的这段黑暗历史始终不敢洗,或者说是洗不动。

    如果吕布没有手刃董卓,跟着董卓一条路走到底的话,就算董卓最终事败,最多就跟着董卓一起身死族灭,大不了就落一个“汉贼”的称号,还没有“三姓家奴”如此具侮辱性。

    而且按照后世那些人的做法,以吕布如此帅气霸道的印象,随时“汉贼”这个称号都会被洗白,看看后世对高顺、张辽这两个人物的处理就知道了。

    高顺在后世人的眼中,是一个忠义刚毅之人,练兵出众,部下八百陷阵营所向披靡,是三国时代顶尖的兵团,但是究其根本,高顺是吕布的部下,也就是董卓的部下,那么按照阵营来说,高顺也是“汉贼”阵营的,但是后世关于高顺的关联词,除了吕布部下、陷阵营、忠义等,根本就没有人往“汉贼”这两个字联想。

    而张辽就更是如此了,后世之人,除了联想到吕布武艺继承者、威震逍遥津、大破孙十万、五子良将之首、刚侯等词语后,对于张辽曾作为董卓部下,属于“汉贼”一员绝口不提,甚至连下邳之战后,张辽投靠杀死吕布的曹操,已经可以说是有点背主了,但竟然历来都没多少人质疑张辽的人品。

    究其原因,就是张辽虽然投靠曹操,但是之后就从一而终,没有再变换自己的立场了,而一次变换立场,就算是背叛的话,也自然可以找到一大堆理由解释,什么迫不得已、待遇不公之类,所以只是变更一次立场的话,勉勉强强都可以洗白的,这种例子历史都有不少。

    但是像吕布这种极端例子,反复横跳的话,真就是洗无可洗了,后世即使喜欢这个人物的人不少,也只是可以将吕布背叛丁原的事洗白了,说吕布在丁原帐下任的是主薄,丁原让吕布一猛将任文事,分明就是有意刁难之类,所以吕布反丁原也不是毫无缘由的。

    不过这些人却不说主薄的职责乃是典领文书,基本上就等于后世各级官员身边的秘书长,是十分主要的职位,不是极为信重的话,是断断不会委任的。

    如果硬要以后世的话来说,等于一个政府部门首脑,将一名政府内的保安队队长(可能不是很恰当,但勉强这样理解吧。)提拔为自己身边的秘书长,说赶鸭子上架可能有点,但要说是刁难的话,估计许多人都想遭遇这种刁难了。

    但是任后世的人如何为吕布洗白,张翼德的那句“三姓家奴”的骂语,却是怎样都无法洗去的,因为这是事实,历史上像吕布这样的人,可算是绝无仅有的了。

    其实,我一直觉得吕布甚是可惜的,政治智慧太差,从来只能沦为别人手中的刀枪,而如果后面吕布投靠身在徐州的刘备后,能安安分分甘心做刘备的臂助,可能就不会有下邳之败,导致自己身死了。

    甚至如果运气好一点,能助刘备守稳徐州,让刘备提早那么多年有个稳定的地盘,加上陈登两父子的智谋,未必不能令三国走向另一个局面。

    假设能撑到诸葛亮出山,或者能够与刘表结盟,待刘表病故后,有很大可能将荆州收入囊中,到时的话,刘备兴复汉室的路或许就变得顺利多了。

    如果刘备一旦三兴汉室,成为又一个中兴汉室的皇帝,那么吕布身为从龙之臣,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或许就会来个反转之类,最起码也会曲笔隐去不提。

第一百零六章 赵云

    在古代,背叛的代价如此高昂,所以历来明君名将都大胆放心收纳降将,并且能够委以重任,因为他们知道这些降将基本没有其他路可走了,再次背叛的话,等于宣布自绝于天下了。

    这也是曹操接受张辽投降后,敢将东面防守东吴的重镇合肥,整个交给张辽的原因,也造就了张辽威震逍遥津,大破孙十万的战绩。

    因此按照这个时代的价值观,夏侯楙若非被逼上绝路,基本就不可能再次背叛,重投曹魏的怀抱的,尤其是现在诸葛老大已经完全控制长安的情况下。

    既然估计夏侯楙应该是一条心跟我们一起为大汉复兴事业而奋斗,我便在他的刻意逢迎下,与夏侯楙言谈甚欢,在这种气氛下,不知不觉就谈天说地约半个时辰多了。

    心中大概估算,时间也差不多了,于是我就告辞离开,夏侯楙亲自送我出门,而我顺便也将今晚诸葛老大于中军大帐内设宴的消息向夏侯楙说了。

    夏侯楙当即向我表达谢意,并言今晚定必准时出席,我也不便多言,就拱拱手,转身骑上战马,缓慢地离开长安太守府了。

    回到军营,返回自己营帐,我吩咐马坤酉时提醒我到中军大帐赴宴,然后就进自己帐内休息去了,一场酣睡,转眼间,马坤就来唤醒我了。

    我悠悠醒来,拿过马坤递过来的湿布,擦了把脸,然后稍稍整理一下衣冠,就带着马坤前往中军大帐,提早赴宴去了。

    虽然今晚宴会,我可算是半个主角,其实可以不用这么早到场,甚至最后到场也是能说得过去的,不过我自身资历威望尚嫌不足,摆如此大架子的话,恐怕会招人非议,而且身为诸葛老大的弟子,如果这样做的话,肯定会被一向严谨守礼的诸葛老大狠狠教训一顿的。

    所以我还是提早到场,看看有什么能帮得上诸葛老大的,如此才能让诸葛老大继续保持对我的良好印象,只是放弃了一个装逼的机会,就可以换来诸葛老大的好印象,我自然会这样做了。

    到了中军大帐,进去里面一看,除了上首一张大案外,下首左右两侧只摆放了四张酒案,按照平常一案坐两人推算,今晚宴会大概应该只宴请八人,算上诸葛老大才刚刚九个人人,真的算是小宴了。

    不过想想也是,诸葛老大打算今晚言说大汉迁都之事,非军中重要人员,肯定不能旁听了,只是我印象中,现时军中重要人员只有魏延、姜维、张苞、蕫阙、夏侯楙等五个人,算上我才只有六个人,还有两个是谁呢,还真的想不到啊。

    算了,想再多也是徒然,反正这些都有诸葛老大安排,以诸葛老大那种人物,难道还需要我担心吗,断断是没有问题的了。

    于是我便放松心情,上前向诸葛老大行礼道:“老师,弟子来了,可有需要弟子效劳之处?”

    诸葛老大对我一笑,然后说道:“幼常来得正好,酒席布置已毕,汝无须操心,此时接近开宴之时,宾客转瞬即至,汝便代为师到帐门处迎宾吧。”

    “诺。”我应了一声,便走到帐门处,安静站着,默默等待第一位宾客的到来。

    站了约莫一刻多钟,便有人掀帐而入,我连忙迎上前去,却是一个须发皆白、异常健朗的老将,仔细辨认,一个名字就从我的记忆中蹦了出来:“赵云,赵子龙。”

    说起来,“我”与赵云认识也是十分久了,基本上跟诸葛老大认识“我”的时间一样长,于是我稍微呆了一呆,就亲热地上前见礼道:“子龙将军,欢迎欢迎。”

第一百零七章 邓芝

    赵云见到是我负责迎宾,亦亲热地过来拍着我的肩膀,跟我聊了几句,并夸奖了我此次北伐数次战斗的表现,然后就跟我话别,径直往帐内走去了。

    随着赵云之后进来的是赵云这次北伐的副将邓芝,我与他并不相熟,只是寒暄数句,我便将他请进帐内了。

    紧接着魏延、姜维、夏侯楙、董阙、张苞等人陆续到来,我一一将他们迎进帐内,等了一会,再没有人到来了,而诸葛老大亦派了一个帐内的亲兵来知会我,让我回去帐内就坐,宴会即将开始。

    我一听那名亲兵这样说,就知道今晚宴会的来宾已经到齐了,便依言回去帐内,等候开宴了。

    回至帐内,我四下一看,赵云和魏延一案,坐于诸葛老大右边首案,下首一案坐着姜维和张苞,而诸葛老大左边首案,坐着夏侯楙,旁边空着一个座位,下首则坐着蕫阙和邓芝。

    诸葛老大见我回来了,就指着夏侯楙身边的空位对我说道:“幼常快落座,准备开宴了。”

    我便依照诸葛老大的吩咐,在夏侯楙身边的空位坐下,夏侯楙见我坐下,微笑着向我点头示意,我亦点头回礼。

    按照今晚宴会的座次安排,如今我在军中的地位,已经仅次于赵云和魏延这两名沙场宿将之下了,估计就算镇守潼关的王平和镇守西凉的关兴回来了,也只能排在姜维和张苞之前,还是要在我之后的。

    等我安坐完毕,诸葛老大就举起酒爵,与我们一起饮胜了一爵酒,正式宣布今晚宴会的开始,众人也开始随意吃喝起来。

    酒过三巡之后,帐内众人开始渐渐放松,不时低声说笑起来,而这时,诸葛老大站起身,再次举起酒爵,示意众人自己有话要说。

    众人当即安静下来,不再说话,恭听诸葛老大有何话说,诸葛老大也不矫情,将刘禅陛下已经同意将大汉都城重新迁回长安的事情说了出来。

    除了我之外,其余人都是首次听闻此事,不约而同发出惊叹的声音,等众人表达完自己的感情后,诸葛老大就让众人近日要开始整顿城内军中各项事务,务必要将一个井井有条的长安交到刘禅陛下手上。

    众人轰然应诺,诸葛老大就吩咐众人继续吃喝,今晚尽管全情放松,只是回去后整顿归整顿,但万勿将大汉准备迁都之事泄露出去。

    众人肃然应是,然后诸葛老大点点头,众人就重新开始觥筹交错起来,宴会持续了半个时辰左右,众人已经酒饱饭足,诸葛老大看众人已经吃喝得差不多,便吩咐众人各自回帐,好好歇息,明日开始,当做好准备,以迎接刘禅陛下的到来。

    众人听到诸葛老大这样说,当即起身离席,纷纷向诸葛老大告退,然后就往大帐外走去,诸葛老大也一一点头同意,只是在我告退的时候,让我留下,说待会还要与我夜谈。

    我当即心头忐忑,真不知道诸葛老大又有什么要考较我的了,不会真的要与我秉烛相谈,直至天亮吧,这我可有点受不了。

    不过诸葛老大是师,我是徒,而且再过不久,诸葛老大是岳父,我就成为女婿,无论诸葛老大怎么吩咐,我也只能竭力而为了。

    于是我也不便多言,只能双手垂立,恭恭敬敬站在诸葛老大身侧,目送赵云、魏延等一干人逐个离开中军大帐了。

    等到众人全部离开大帐,诸葛老大就再次做到大案后面,以手示意我坐于他的对面,然后吩咐帐内侍候的亲兵,拿来一壶热茶、两个茶盏,看来是真的做好详谈的准备了。

第一百零八章 孙子和老子

    等那名亲兵送来热茶和茶盏后,诸葛老大挥挥手让那名亲兵站到帐门处守卫,我便知机拿过茶壶和茶盏,为诸葛老大斟好茶,静候诸葛老大发话了。

    诸葛老大喝了一盏茶,缓了一缓,就对我发问道:“听兴国所言,幼常近来苦读《孙子兵法》,不知可有何进益?”

    来了来了,我就知道,诸葛老大这名师傅并不好应付,还好我最近确是对《孙子兵法》有了一些心得,且不论正确与否,姑且先向诸葛老大诉说吧,就算理解有所偏差,也正好让诸葛老大指点一二啊。

    于是我就回答道:“弟子最近重读《孙子兵法》,有了一些新的见解,发觉与老子于《道德经》所言可互为印证,弟子不知道自己所见是否正确,正好让老师指正。”

    “哦,兵家之言,杀伐果决,道家则崇尚无为,兵家圣典《孙子兵法》所载之言竟可与道家始祖老子所言互为印证,此事还是首次听闻,幼常且详言,为师自当为汝一一分辨。”

    “诺。弟子近日重读《孙子兵法》,其中《谋攻篇》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乃是言说了解敌方也了解自己,每一次战斗都不会失败;不了解对方但了解自己,胜负之机各占一半;既不了解对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败。

    但是此段话对如何做到‘知己知彼’,并没有明言,而老子《道德经》中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说的乃是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清明的。

    于是弟子顿时明白,‘知彼’乃是了解他人,靠的是智慧,而‘知己’乃是了解自己,靠的是清明,具体而言,智慧乃是经验与天赋,清明乃是清醒的意志和中正的态度。

    故此,弟子又有所领悟,智慧难得,清明可求,智慧此事,并非人人可有,而清明之心,却是只要自己愿意,就可以做到的,是故《孙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之人鲜有,而‘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之人却是可期可求。

    一个人,只要愿意正面自己的缺点,可以狠下心批判自己的种种不当行为,清醒地知道自己有何不足,那么应该就算是‘知己’了。

    何况战阵争斗,有三分胜算自可施为,而做到‘知己’,就有了一半胜机,如能做到每时每刻都能‘知己’,此应当算是良将了。

    若能依此方法,为吾大汉造就一些良将,岂不是对将来讨伐曹魏大大有利,此便是弟子近日所思所得,还望老师指正。”

    诸葛老大听完我的一番说话,并没有说话,而是沉吟不语,约莫过了一刻钟左右,诸葛老大才慢慢说道:“幼常此论,甚是新颖,发前人之未想,然为师细细思之,亦确是此理,只是孙子亦于《孙子兵法》内明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是故为师亦不能单凭汝之说词,便轻易以此为练兵之道,当徐徐试之,若确实有效,为师自会禀明陛下,于军中推广,并为汝表功。”

    “老师,弟子只是一时有感,大胆推想而得此法,老师若能推广证实此法,已是对弟子爱护有加,亦是对弟子的赞赏,弟子又何敢言功。”

    “嗯,幼常之谦逊,还是一如既往,既是如此,为师亦暂且不言此事之功,待寻机证实幼常此法是否确实可行,届时再言此功便是。”

    “弟子自当一切听从老师安排。”

第一百零九章 诸葛老大的联想

    “幼常竟能将老子之言与孙子之言混为一谈,想法确是颇为奇特,看来汝少时从那名山中老丈处果是获益良多,是了,对于此名山中老丈之身份,为师有了一些眉目。”

    咦,诸葛老大竟然能从我虚构的人物联想到某个人?不会是真的吧?还是诸葛老大识穿我的谎言,莫非这是在诈我?

    我毕竟有点心虚,顿时联想到一些不好的想法,于是向诸葛老大问道:“不知道老师对那名山中老丈,有了什么头绪?可否让弟子耳闻?”

    “此亦是为师从幼常的种种言行之中猜测而得,还需幼常一一证实,方能知道为师之推断是否合理。幼常,为师听之前一些侍者言道,当日汝于庆功宴上,曾低唱一曲,可有此事?”

    “确有此事。”看来诸葛老大已经查探清楚,也不容我否认,只能点头承认,且看诸葛老大的智慧,能从这一曲中猜想到什么吧。

    “此曲意境苍凉慷慨,浑不似幼常如此年岁能作,想必应是那名山中老丈所作之曲吧?”

    “此曲为何人所作,弟子实在不知,只是那名山中老丈于家中饮酒,不时会独自唱吟此曲,其中意境动人,故弟子牢记下来而已。

    当日庆功宴上,弟子一时酒意上涌,有感而发,遂独自低唱此曲,莫非曲中还有言明老丈之身份之句?”

    “此便是了,幼常可还记得,曲中是否有‘若果入苍云注定沧桑,以血染江山又何妨。’之句?”

    “老师所言,曲中确有此句,只不知道此句有什么玄妙?难道老师便从此句推测出老丈之身份?”

    “幼常果是聪敏,汝细心思考此句,‘苍云’若是普通所言之苍天白云之意,除非成仙,不然凡人又如何‘入苍云’?

    故此,此句内之‘苍云’一词,依为师推测,应是一个学派或是其他组织,而说起组织的话,不由令为师想起了当年黄巾之乱之事。

    幼常可曾知道,当年黄巾军作乱,其首脑张角提出之口号?”

    “弟子自然知道,当年黄巾军四处作乱,莫不喊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之语。

    咦,老师如此说,莫非怀疑那名山中老丈,与当年黄巾军之事有所关联?”

    “正是如此,当年黄巾军被汉朝官兵完全击溃,其首脑张角之门人定当星散四方,不敢轻易表露身份,若彼等再次聚集,不敢用‘黄天’之名号,而改用‘苍云’此名号,亦不足为奇。

    而且汝看下句‘以血染江山又何妨’是否极其符合黄巾军之所思所想?再结合幼常所言那名老丈之种种言行,及其后之遭遇,若其为张角之门人,便一切都合理了。”

    “老师之推测,弟子甚为佩服,只是为何老师一定认为老丈乃是张角门人,而非是其他黄巾军之人?”虽然我隐隐猜到了原因,但还是直接向诸葛老大求询答案算了。

    “此事易矣,须知黄巾军之中,下层之人俱是农夫走卒之类,并无可能有如此见识,况且乡野传言,当年张角乃是得到南华仙人所传之《太平要术》,故此才创立了‘太平道’,后来演化成黄巾军。

    而以幼常所言,那名老丈见识不俗,见闻颇多,有如何能是一介农夫走卒能做到,若其是南华仙人的再传弟子的话,自然能够有此见识了。”

    囧,想不到,只是一首后世的歌曲里的一句话,就能够让诸葛老大联想翩翩,实在是令我始料不及,不过能够将诸葛老大误导往这方面联想的话,对我亦没有什么影响,而且顺便将那名山中老丈的种种言行找到一个合理解释,我自然没有提出反对意见的理由了。

第一百一十章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在联想起我自己说的那名山中老丈的情况,孤身一人、无妻无子、隐居山中,果是甚为符合黄巾余党的人设,再加上最后似乎因为躲避追杀而焚烧房屋逃离,就更是与这个黄巾余党身份契合了。

    只是诸葛老大将我口中所言的山中老丈联想为黄巾余党,甚至是黄巾军首领张角的传人,那么我岂不是会被划为黄巾一党,这可是作死的大事啊。

    于是我连忙向诸葛老大说道:“弟子实在不知老丈乃是黄巾一党,只是年幼好奇,于老丈处盘桓一二,翻书阅览,断无黄巾军所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之念。”

    “幼常无须如此,为师与汝相识廿载,自是知道汝之品性,况且尽管是黄巾一党,为师其实也不会鄙视之,当年黄巾之乱,凡汉朝有识之士,尽皆知道祸根其实并非大贤良师张角,实是朝廷日衰,百姓无法果腹,方有如此大乱。

    为师对大贤良师张角此人,并无多少恶感,当时恰逢连年天灾,百姓流离失所,朝廷无力救灾抚民,致使有地方出现‘民相食’之惨况。

    张角此时而起,亦或是有救世之念,惜乎为师不能生在彼时,与张角此人详谈一番,探清其欲度世乎?欲度己乎?”

    “老师雅量高致,大异于常人,弟子拜服。”

    “为师非是雅量,只是幼年长居乡间,对百姓生活之艰难甚为了解,如今思之,仍历历在目,故对当年黄巾之事,有了不同见解而已。

    是了,为师尚有一事,需要与汝相商一番。”

    “老师还有何事,尽管明言,弟子自当尽力思考。”

    “近一个月来,为师与诸多朝中重臣通信,亦与军中多名将吏商议,谈论应否于近年继续二次北伐中原,讨平曹魏,复我大汉河山。

    而相当多的人都言说,如今曹魏势大,大汉势弱,当效当年越国伐吴之策,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再寻一良机,大军伐魏。

    不知幼常对此议,有何见解?”

    原来却是此事,按照历史上诸葛老大的秉性,所谓“汉贼不两立”,他肯定是想巩固现时地盘后,就挥军北上讨伐魏国的。

    而且诸葛老大估计撑不到二十年后了,没了诸葛老大的话,就算蜀汉现时握有不少筹码,但毕竟还是处于弱势,光靠魏延、蒋琬、姜维、董允、费祎、王平等一干人,能否顺利完成讨灭曹魏,光复大汉的任务,我是不抱太大希望的。

    如此想来,还是趁着诸葛老大这个超级大腿存在之时,想办法速推曹魏基地,直搞黄龙方是正理,而现在就要想出一套合理的说辞,让诸葛老大能够用我的口堵住其他不同意见之人的口,好显得诸葛老大不是独断之人了。

    于是我当即沉默下来,思考良久,才开口向诸葛老大说道:“老师,弟子细思,如今吾大汉与曹魏之形势,与当年吴越相争之时大相迥异,沿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之策甚为不妥。”

    “哦,却是有何不同,幼常试言之。”

    “当年吴越相争,固然是勾践、范蠡、文仲君臣相得,然后民心可用方成大功,但毋庸置喙,亦有吴国大王夫差欲争霸中原,大出天下,显吴国威名,使得吴国国力大损的原因。

    而如今曹魏坐拥中原膏腴之地,外无强敌消耗其国力,尽管吾大汉施行‘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之策,弟子相信,对大汉收复河山亦无帮助。”

    “幼常之见解,果是不凡,然幼常此论,有何根据,还需详述,让为师参详参详。”

第一百一十一章 三年

    “弟子试言之,若有不妥之处,请老师指正。‘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之策,乃是用于一方国力增长,一方国力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增长,如此方能得建大功。

    如若双方国力同时增长,则此策便是空话。就以今日吾大汉和曹魏为例,若北伐前吾大汉国力为三,曹魏国力为十,此次北伐得胜,吾大汉国力应为五,曹魏国力当为八。

    假设双方国力同时增长,为方便计算,吾以双方国力每年增长十分有一为计,则十年后,吾大汉国力应为十,曹魏国力便是十六。

    再过十年,则二十年后,吾大汉国力计为二十,曹魏国力便是三十二,由此可见,开始吾大汉和曹魏相比,国力只是相差三,十年后则相差六,二十年后更是相差十二。

    而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双方国力之差距只会越来越大,逐渐由开始的尚有战而胜之之力,变为仅有一战之力,最后甚至变为战无可战,因实是毫无战胜之可能。

    故以弟子愚见,吾大汉当于巩固雍凉之地后,尽快组建一支精锐骑兵,于三年内再次北伐中原,给予曹魏沉重一击,至不济亦要拖慢曹魏国力之增长。”

    “幼常所见,与为师心中所想不谋而合,组建骑兵之事,为师已收到孟起心腹亲兵送来之信,既然孟起已经想通,并甘愿化名为马铁,那么凭借孟起当年在凉州的威望和人脉,相信从凉州羌族中征调三万骑兵并非难事。

    只是羌族之骑兵,单人作战或许胜于曹魏之骑兵,然集团作战,与曹魏骑兵至多相持,或许还有点不如,恐难以在北伐中得建其功。”

    “老师所言之事,弟子于得知孟起将军还健在之后,已经思考多时,如今已有点眉目,只待向老师禀明,征用军中工匠保密制造,待验证其效用后再行推广即可。”

    “哦,还要保密制造?幼常又想到什么了,不妨先向为师简述。”

    诸葛老大既然如此说,我也不藏着掖着,就将马鞍、马镫、马掌、马刀等骑兵终极装备一股脑向诸葛老大说了一通,着重描述了一下这些装备各自的构造和作用。

    诸葛老大对这些东西表露出巨大的兴趣,果然是发明木牛流马的大发明家,听完我的描述后,诸葛老大应该对这些装备都有了大概的印象。

    而其对马镫和马掌尤其重视,因为这两个装备,耗费极少,功效却是极大,一个是大大辅助骑兵发力,使骑兵能够在马上更容易取得平衡,大幅增强骑兵的作战能力。

    另一个则是保护战马的蹄子,减少战马的损伤,那么骑兵的建制就能够更容易保存,不致一战就损失了一批优秀的战马,毕竟这个年代来说,战马真的是比骑马的人更金贵的。

    诸葛老大与我探讨完这些骑兵装备后,向我说道:“幼常所言这些物事,俱是骑兵利器,只是若要全部装备三万骑兵的话,恐非三年时间能够做到。”

    啊,只顾考虑如何增强骑兵的作战能力,居然忽略了这个时代的生产力问题,大意了,于是我便向诸葛老大问道:“以老师只见,三年内可装备多少骑兵?”

    “嗯,算上此次北伐数场大战缴获之各种装备和在长安城内的库存物资,再加上之前遣散了不少曹魏士卒所回收之各种装备,以为师估计,应该可以匀出一万五千名骑兵的装备。

    只是若只有一万五千骑兵的话,北伐中恐难当大任,毕竟曹魏自曹孟德以来,一直有组建骑兵之举,国内骑兵实是不少。”

第一百一十二章 九品中正法

    诸葛老大说的十分有理,我顿时哑口无言了,不过想了一下,其实这个年代骑兵还是处于发展阶段,我们组建骑兵也不用一下就去到终极阶段吧。

    我们大可以先列装马镫和马掌,马刀的话,看情况而定,先列装五千到一万名骑兵即可,顺便也可以拉拢一些亲大汉的羌族人,区别待遇嘛。

    想到这里,我就向诸葛老大说道:“老师,其实马镫和马掌,用铁实是不多,关键是马刀,估计用铁是马镫和马掌的两到三倍。

    故依弟子之见,三万骑兵中,大可以挑选一万名亲善大汉之骑兵列装全部装备,其余两万名骑兵之装备马镫和马掌即可,如此的话,应该可以勉强装备完全部三万名骑兵吧?”

    “嗯,幼常所言有理,待为师推算一下。”说完,诸葛老大就思索了一会,然后就说道:“若按照幼常所言,此事果是可行,待此等装备确定效用后,便开始储备吧。”

    骑兵这边的问题算是解决了,于是我便向诸葛老大说道:“一切但凭老师吩咐。”

    “方才幼常所言,挑选一万亲善大汉之骑兵列装,为师之意还是认为不妥,还是从军中集结五千精骑,在配以五千亲善大汉之羌骑,届时合共三万五千骑兵,如此正堪大用。

    此事便就此议定,届时装备试制,幼常还要多多协助。还有,幼常方才所言之国力增长,其实国力何能稳定增长,为师观看诸多史料,国力犹如太阴,自是有盈有亏,治国之策妥当,国力自是增长,若治国之策不当,国力不减已是万幸。

    幼常近来读书,可有治国之策思来?不妨说来,让为师参考参考。”

    诸葛老大如此询问,我正好夹带私货,将之前想出来,让诸葛老大可以安心放权让下面的人办事,而不会导致其劳累致死的方法说出来。

    于是我稍稍组织一下语言,就向诸葛老大说道:“老师,近来弟子读史,每每思之,治国只要,首在得人、用人。

    得人之法,古已有之,弟子亦不赘言,而用人之法,首在公平,所谓‘信赏必罚’是也,然自古以来,赏罚必出于上,而上亦是人,难免有喜恶偏爱,难以确保公平公正。

    是故弟子思得一法,取名曰‘九品中正法’,若用此法,虽不敢言必定公平公正,但亦可以消除大部分不公之事。”

    “哦,幼常此‘九品中正法’,可与曹魏之‘九品中正制’有何关联?”诸葛老大当即沉声问道,看来诸葛老大这种真儒,对陈群所创的“九品中正制”,果是深恶痛绝,一听此名字就有点反应敏感了,不过其实这也是我有意为之,目的就是将来蜀汉真的采用这种方法治国,也会让魏、吴两国以为此法只是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变幻而成,不会作太多深究。

    “回老师的话,此法与曹魏之‘九品中正制’毫无关联,曹魏之‘九品中正制’乃是推举人才之法,而弟子所思之‘九品中正法’,却是考核人才之法。

    只是弟子此‘九品中正法’中,与‘九’此数大有关联,故弟子没多加思考,便取了此名字,不意与曹魏之‘九品中正制’似成一脉而出,实是巧合。”说完,我还作出一面无辜的表情出来。

    “既是如此,幼常亦无须在意,尽管将汝所思之‘九品中正法’一一向为师细说,让为师看看有何可取之处。”诸葛老大深深看了我一眼,估计已经将我的心思猜到了大半,然后才缓缓说道。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5150/ 第一时间欣赏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最新章节! 作者:坐看闲花所写的《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为转载作品,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介绍:
街亭之失,引发星落五丈原,假若街亭不失呢?
开始写没经验,没有分段,后面改了,不过不想修改,留着证明自己的改变。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