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TXT下载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全文阅读

作者:坐看闲花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txt下载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二百零三章 未来布局

    诸葛老大、我和费祎三人不断商议,不断为这个计划增添细节,到了最后,将所有想到的问题都一一解决,并由费祎记录下来后,诸葛老大再细心阅览一遍,确认没有问题后,就将这份记录卷好收起放进墙角处的箱子内。

    此事既毕,费祎就向诸葛老大告退,说要出去做自己的事了,我听得费祎这样说,想想自己留在这里也没有什么事情了,便一起向诸葛老大告退,准备返回工匠营区那边去了。

    诸葛老大当即颔首,然后让费祎先行下去处理自己的事情,却把我留在书房中,说还有要事与我商谈一二,费祎便依诸葛老大所言,先行离去了。

    等费祎走出书房约半盏茶时间后,诸葛老大便拿起书案上自己的茶盏喝了一口,我连忙为诸葛老大续上一杯茶,诸葛老大清了清嗓子,向我说起了一番话。

    其实就是诸葛老大见刚好说起荆州布局之事,便与我说了一遍天下一些州郡往后布局之事,我听了诸葛老大的一番述说后,不禁目瞪口呆,对诸葛老大的战略眼光深深佩服。

    盖因按照诸葛老大所言,一旦司隶被大汉收复,洛阳重回大汉手中,那么天下必然震动,曹魏属下的诸州,大汉基本可以争取大半过来,只剩下一二州会是坚定支持曹魏的了。

    本来我初听诸葛老大的结论,心中颇是不以为然,不过听完诸葛老大的种种分析,结合这个时代的一些观念和以往的一些例子来看,还真的是不能不说诸葛老大的分析大有可供操作之处啊。

    而且听了这些分析,才发觉刘备先主征战一生,转战天下,网罗了天下诸般英才于手下,还真的为蜀汉备下了一份丰厚的隐形资产啊,可惜历史上的蜀汉一直势弱,无法将这些隐性资产变现,但是如今大汉气势大盛,若真的能收复洛阳,就真的具备将这些资产变现的能力了。

    首先就是幽州,这个基本是一旦大汉有一统天下之势,其官民肯定会支持大汉的,因为这就是纯粹的帝乡,州内重要的县城、后来更成为州刺史治所的涿县,更是刘备先主的出身之地,那棵童童如车盖的楼桑村古桑树,闻说还在呢。

    而参考历史上西汉、东汉两个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和汉光武刘秀的做法,这两个开国皇帝对自己的家乡的照顾可是到位得很的,刘邦免去了沛县、丰县的赋税徭役,刘秀则免去了章陵县的徭役。

    所以如果蜀汉真的能够一统天下,那么涿县的待遇就是板上钉钉的了,这么大的一根胡萝卜悬在那里,涿县肯定会成为蜀汉百分百的铁杆,而幽州官民有了这份香火情,肯定是倾向大汉的了。

    接下来就是青徐二州,这两州都有与大汉深有关系的高官,一个是臧霸之子臧威,此人现为青州刺史;另一个则是陈登之子陈肃,此人虽然不是徐州刺史,但是任广陵太守,由于其父陈登在广陵深有遗泽,故此广陵被其牢牢掌握,而广陵又是徐州守御东吴的重镇,故此陈肃这位广陵太守可以说是对整个徐州都深有影响。

    而臧霸和陈登两人,与刘备先主可是深有交情,尤其是陈登,可是与刘备先主颇有恩义,加上刘备先主牧守徐州多年,在徐州故旧无数,就算是现今朝中之人,也有不少徐州之人,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糜竺之子糜威了,可是任虎贲中郎将,统率宫中禁军。

    凭借这些关系,只要刘禅陛下愿意去信此两名先主故交之子,定能争取到此两人的支持,届时大汉再次北伐功成,此两州定必摇摆不定,稍稍用力,定然倾向大汉怀中。

第二百零四章 一掌之内,天下如棋

    若再加上与东吴的密约能够签订,那么东吴假意接收青徐二州后再让渡给大汉,大汉就能凭借这些关系迅速控制这两州,届时就不容东吴出尔反尔了。

    而一旦幽州、青州、徐州此三州倾向大汉,曹魏剩下的就只有并州、冀州、兖州、豫州四地,而且这四地还都处于大汉势力包夹之中,腹背受敌,难以防御。

    况且这四地之中,兖州和豫州都是地域狭小之州,不足以供养大军,而并州、冀州两地,乃是曹操击败袁绍,从袁氏手中夺得的,而当年曹操攻略两地,颇有杀戮,曹魏鼎盛之时自无大碍,但是曹魏一旦势危,这两地中出现兴兵投汉反曹之人,亦并不出奇。

    加上在大汉赫赫有名的关羽、赵云两人,关羽乃是并州人士,赵云却是冀州之人,这两人俱在大汉身居高位,虽然关羽经已离世,但亦有后人关兴身居大汉要职,家族在大汉依然荣宠不衰,依汉代的乡土观念,有此乡党在大汉,加上并州、冀州并不是曹魏的基本盘,那么大汉在并州、冀州两地,可操作的地方就多了。

    最后算来,曹魏就只有兖州和豫州难以下手了,但是经诸葛老大再三推敲,豫州也不是完全无法插手的,因为刘备先主当年,可是被封为豫州牧的,以此为名头,也应该可以动摇不少豫州内的官吏的了。

    如此一来,曹魏方面就只有兖州一地,可算是针插不动、水泼不进的了,因为此是曹操当年发家之地,经营数十年,是曹魏方面基本盘中的基本盘了。

    说来说去,此次北伐大胜,还真是开启了大汉滚雪球的轨迹,收复关中及迁都长安,顿时让天下侧目,许多还心怀大汉的人,当即开始心中活泛起来,如果一旦大汉再收复洛阳,那么真的会大大动摇曹魏的统治了,届时天下大势滚滚而来,再现汉光武帝刘秀“两年之间先取长安,再下洛阳,称帝定国号为‘汉’,拥兵百万而取天下。”的形势也是极有可能的。

    如果像历史上的蜀汉一样,用八年时间北伐都对曹魏毫无影响,待最后一批还心怀大汉的人全都逝去,那么就算蜀汉再出一个如诸葛老大一样,甚至更胜诸葛老大的神人,也只能一点点硬拼曹魏,用一场场硬仗完成对曹魏的攻灭。

    如此一来,就算最后将曹魏攻灭,也必然是旷日持久、生灵涂炭,就如常言的那句“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说话一样,使己方力量大大损失,到时万一便宜了在旁冷眼观望的东吴,那就真的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了。

    而这个可能性,也是诸葛老大相信东吴方面会同意与大汉签订密约的一大理由,毕竟这种三方角力争胜的局面,力弱者旁观力强的两方争夺,待其一死一伤方才施施然登场以谋夺自己最大的利益,这正是古人记载的“卞庄子刺虎”及“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中的智慧。

    只要东吴君臣稍有政治头脑,在自己退路基本确定的情况下,自然会选取这条旁观大汉和曹魏相争的道路,若大汉鲸吞曹魏成功,则趁大汉稳定天下之时,抽身退往夷州。

    若大汉与曹魏争斗以致两败俱伤,则东吴自然不会如此轻易离开中原,届时东吴将会如何行动,那就耐人寻味了,故此诸葛老大如今之布局,就是为了不让东吴有机可趁而作出的了。

    所以说诸葛老大的战略眼光还真的是一如既往的独到,与当年在南阳茅庐中向刘备先主作出三分天下的“隆中对”之时,可谓完全没有退步了。

第二百零五章 不可思议的胜利

    当然了,布局始终是布局,就算是诸葛老大这个级数的智者布局,只能说是尽最大可能性去设想了,将来究竟天下局势会如何发展,还真的是“七分天意,三分人为”了。

    就犹如当年诸葛老大设想出“隆中对”的三分天下布局一样,本想是简单模式开局,刘备搞个鹊巢鸠占,利用荆州的局势,将刘表发展的不错的荆州拿到手上,谁知道刘备不欲自己半生打下来“仁义”招牌砸掉,硬是什么都不做,坐看刘综的母亲蔡氏和他的舅舅蔡瑁,将本应是刘表长子刘琦继承的荆州谋夺到手。

    然后刘综在蔡瑁等人的操控下,将荆州拱手相送给曹操,导致曹操数十万大军直接攻入荆州,诸葛老大设想的简单模式开局急转直下,变成了地狱模式开局。

    还好最后在鲁肃的故意示好下,加上诸葛老大的出色外交能力,刘备、刘琦势力和孙权的东吴结成了联盟共抗曹操,成功组上了周瑜这名神级队友,加上黄盖和阚泽两名影帝的出色表演,以及蒋钦、韩当、周泰、丁奉、程普、甘宁、徐盛等一干东吴猛将的努力,最终孙刘联盟成功于赤壁击破了曹操的大军,使得曹操终生不敢再窥长江以南。

    这里面,固然诸葛老大、周瑜、刘备、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的表现都是可圈可点,但是我其实较欣赏阚泽在此战中的表现,因为实在是堪称影帝的存在。

    试想想,曹操是古今闻名多疑之人,但是阚泽竟然能在曹操的盘问之下,侃侃而谈,成功取得了曹操的信任,才令黄盖得以诈降率领船队直入曹军水寨,成就了“火烧赤壁”这场留名青史的经典战役。

    由此可知,阚泽的演技真的是厉害,真的是应验了吴孟达在《喜剧之王》里面说的那句台词“卧底比那些所谓的演员更加专业、更加高尚、更加有技巧,因为卧底每天的生活都在演戏,虽然卧底没有剧本,但是绝对不会演技出错,因为一但演技出错可能会连命都没有了,所以卧底才应该拿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而以阚泽的出色演技,孙权还真的欠他一个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

    在诸葛老大、鲁肃、周瑜、刘备、孙权等人的共识下,确定下孙刘同盟共抗曹操的战略思想,最终孙刘大军在赤壁,一把火成功烧尽了曹操携荆州大胜之势席卷江南的构想,勉强将诸葛老大在“隆中对”里提出的三分天下之战略构图重新拼上了。

    所以赤壁之战这个战例一直被后人津津乐道的原因就在于此,此战中实在充满了各种巧合,犹如一堆碎片一样最终拼成了赤壁之战这幅巨大瑰丽的构图,这令我不由联想到日本战国史上那场著名的由织田信长大胜今川义元的“桶狭间之战”。

    两场同样决定一个国家走向的战争,里面都是时、势、运种种交缠,缺一不可,真真应验了那句“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的名言。

    这两场战争,失败的一方明明有多次机会避免失败,甚至走向胜利,但是却犹如被迷雾笼罩双眼及脑袋一样,不管不依走向了覆灭之路。

    而胜利的一方,明明一直像走在悬崖上的钢线一样,稍稍一阵轻风,就会坠落万丈深谷,落下一个粉身碎骨的下场,但却是犹如获得天眷一样,次次风乍起就平息,非但没有将其吹下深谷,反而变成了助力一样,慢慢将其引向胜利之路。

    历史总是如此惊人的相似,怪不得后世种种动漫小说,都对这两场战争充满种种猜测,将各种各样不可思议的东西混入这两场实在离奇的战争里面。

第二百零六章 将出

    诸葛老大说完自己的种种战略设想后,就向我强调,此只是他最近所思所想之事,一切还需待大汉真的收复洛阳,重返司隶之后才能施行,若现在贸然联系这些与大汉存在种种关联的人,恐防会提早惊动曹魏方面,为这些人招来不测之祸,故此要我一定要绝对保密,不能再向除了我和诸葛老大外的第三人透露任何关于此事的信息。

    我当然明白其中的轻重,自是郑重向诸葛老大承诺,绝不会向其他人透露此事半句,诸葛老大听到我如此承诺,便不再多言,而是让我下去找费祎询问一下,看费祎还有没有事要需要与我商议,若是无事,就可以回去城外工匠营区那边,静候刘禅陛下之任命了。

    我当即向诸葛老大躬身一礼,然后就按照诸葛老大的吩咐,先去找费祎叙话一二,见费祎并没有什么事要与我商议,便拜别费祎,领着自己的亲兵返回工匠营区去了。

    如是者又过了两天,第三日早上,蕫厥就带着诸葛老大经刘禅陛下审阅的军令来到我的营帐找我了,我先是恭谨接过蕫厥手上的军令,然后才询问蕫厥其间的细节。

    蕫厥也没有遮瞒之意,当即将其中之事向我一一说明,无外乎是我离开丞相府次日,诸葛老大便入宫面圣,与陛下商议此事,待翌日下午,董允自宫中受陛下之命来到丞相府,言陛下已允诸葛老大所奏,故此诸葛老大当即手书一道军令,让蕫厥送来给我,不过眼看天色已晚,故命蕫厥今日才传达军令予我。

    我听完蕫厥所言,因为早已从诸葛老大口中听过此事,故此也没有多言,而是默默展开手上的军令细阅一番,发觉也与诸葛老大之前所说并无什么分别。

    于是我就先谢过蕫厥此来辛劳,然后说若无他事,我就先去交待一下营中诸事,稍后就依照诸葛老大军令中所命,回长安城中军营一趟,寻赵云交接此事。

    蕫厥听我这样说,便会意地向我辞别,我也不作挽留,而是亲自送蕫厥离开工匠营区,顺道找来马坤和马巽回营帐议事。

    带着马坤和马坤回到自己营帐,我再命一名亲兵去找邓芝过来,就说我有要事与他商议,然后我就在自己营帐里面,将今日接得诸葛老大军令,三日内便要领军离开长安之事向两人说了。

    两人早已从我口中隐约听过此事,故此并无惊慌失措之举,我见状便向他们两人重申了之前所言之事,让他们两人分别负责工匠营区内外之防务,有事不决可寻邓芝相商,再不行可寻张苞禀报,如再不行可径往长安城中找诸葛老大禀告。

    吩咐两人已毕,算算邓芝也差不多应该来了,我便让他们两人退下继续去办我吩咐得事了,再等候了一会,就有亲兵进来通报,邓芝来了。

    我连忙让亲兵出去跟邓芝说,我顺势跟着亲兵的步伐出去迎接邓芝,在帐门处迎到邓芝,我们先是寒暄数句,然后我就请邓芝进来坐下叙话。

    待邓芝安坐妥当,我就直奔正题,将今日蕫厥来此传达诸葛老大之军令,我将会如之前向邓芝所言一样,离开长安往他处一段时间。

    邓芝早已听我说过这件事,也没有什么疑问,只是向我表示,在我离开的这段时间,定必会继续监督好新式骑兵装备的打造,不会让陛下及诸葛老大失望的。

    我便顺势向邓芝说了,我离开之后,营区内外防务依然由我的属下负责,无需邓芝分心,只需他专心监督好那些工匠即可,马坤和马巽两人定会好好配合他的。

第二百零七章 觅赵统

    邓芝点点头说道已经明白了,见我没有其他话说,便会意地向我告辞,说自己还有要事回去处理,就不阻碍我收拾行装了。

    邓芝走后,我就没有在营区中耽搁,而是拿着诸葛老大给我的军令,领着两名亲兵,一起离营前往长安城中军营处,找赵云将军接收那一万骑兵去了。

    途中并无阻滞,顺利去到长安城中军营找到赵云,递上诸葛老大给的军令,赵云接过军令查验一遍确认并无问题后,就招呼我坐下细谈,向我说了此一万骑兵现时的大致情况,并言明此一万骑兵,如今正由其子赵统率领,驻扎于城外吴懿所辖军营处。

    之前我就觉得奇怪,就算这一万骑兵归赵云统领,怎么此一万骑兵还驻扎于城中呢,须知骑兵训练需要用到的地方可是十分广阔的,城中本来就算是拥挤,何来有如此大的一块地方供骑兵策骑训练呢?

    如今从赵云处得知此一万骑兵并不在城中军营内,而是在城外军营驻扎,我才算是明白了,看来赵云果是精于使用骑兵之人,早已明白这个问题,故此做好了安排,顺便也算是成全其儿子赵统,让他算是独领一军以锻炼其治军能力了。

    待赵云说过此事,我就向赵云表达谢意,谢过他如此费心,为大汉练出如此一支足堪大用之骑军,赵云连连摆手摇头,说道不敢当我如此谬赞,然后就当即写下一封手令,让我带着这封手令出城寻得赵统,自能顺利接收此一万骑兵。

    我接过赵云的手令,便不再多作盘桓,而是向赵云告辞,毕竟我现时军令在身,赵云也没有什么不满,而是亲自送我出帐,让手下亲兵领我出去军营大门。

    离了赵云所在军营,我当即抓紧时间,出了长安城门,直奔城外吴懿军营而去,到了这里,我自然不会傻傻地直接去找赵统,那样就肯定会大大得罪现时营中主将吴懿,毕竟到了别人负责的辖区,招呼都不打一声,就从别人营中拉出一支部队,那是痴人说梦。

    于是我就带着自己的亲兵,往此营中中军大帐而去,打算向吴懿道明来意,然后取得吴懿的允许才去与赵统商议之后的行止。

    到了中军大帐处,经过帐外守门士卒的通报,顺利进入帐中见到吴懿,我与吴懿,以前并没多少交集,不过共事汉室多年,大家总算是认识,也没什么芥蒂。

    于是吴懿也客气地招呼我坐下,然后命人奉上茶来,我们两人边喝茶边叙话起来,寒暄数句及聊了最近各自的情况之后,我也不再说他事,而是将此次前来吴懿军中大营所为何事,直接向吴懿详述了一遍。

    吴懿听了我的述说后,不置可否,面色不变问我,诸葛老大的军令何在,我也明白,这是吴懿身为营中主将所必须履行的职责,与他是否信任我并无关系。

    在周亚夫将军细柳营之事被世人传诵后,举凡自诩良将之人,在领军之时都会有意仿效周亚夫将军,对军中纪律尤其注意,而吴懿这名深得刘备先主和刘禅陛下信任的良将,当然是事实小心在意,这却是无可厚非的。

    按照我的估计,在现今汉室朝廷中,应该只有刘禅陛下和诸葛老大两个人,能够不经通报,就在营中自由出入的了。

    吴懿接过我递上来的诸葛老大给的军令,细细翻阅了半刻后,估计见军令上的言语与我方才所言之事基本吻合,于是便十分配合,唤来一名亲兵,让其带我前去营中赵统所在,以完成诸葛老大的命令。

第二百零八章 组织学

    见到赵统后,我先是传达了诸葛老大的军令,然后再将赵云出具的手令递给他看,赵统恭恭敬敬接过两份命令,先后展开细看。

    观看两份命令完毕,赵统就将诸葛老大那份军令交还给我,然后躬身向我大礼一拜,就算是拜见了我这个主将,定下了此后这一万骑军中的位次,并表示他会服从我的命令。

    既然军中主次之位已定,我也毫不客气,先是赞赏了赵统这段期间的表现,好好宽慰他一番,然后就直接下令,让赵统招来军中各个裨将,我要向他们下达命令,之后再到军中检阅一番。

    赵统凛然受命,随即下去传达我的将令去了,我在原地等候了大约两刻钟之后,赵统就领着十名动作矫健、英气十足的将领回来了。

    一众人向我走来,离我大概还有一米多的地方全部站定,赵统就向这些裨将介绍了我一通,于是众将领便向我这名主将大礼参拜了一番,我当然是坦然接受他们的参拜了。

    等他们这些裨将参拜完毕,我就让他们各自介绍了一下自己,然后逐一与他们说了数句,大概了解一下这些裨将。

    如此相互认识一番后,我就让这些裨将各自回去军中,整顿一下手下兵马,稍后我就会跟赵统一起到军中视察一番,以了解这一万骑军的状态。

    等这些裨将全部退下后,赵统就令我前去军中最大的那个营帐,让我今晚在此歇息,明日便再此升帐聚将,再定何日开拔。

    我心中当然明白,这个营帐在我到来之前,肯定是赵统在用的,不过如今我既然被任命为军中主将,自然没有客气之理,让赵统继续使用这个营帐。

    这本来就是常理,身为一个组织最高地位的那个人,若然不享受最高的待遇,虽然表面上看上去是节省了一定的开支,但是对组织长远来说,却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因为组织的本质就是阶层指挥,若然高层的人员没有一些看得到的比下面阶层更好的待遇,那么下面阶层的人员就会失去升为高层人员的动力,于是工作上就只会应付了事的了。

    这个道理,某个时代的“公社”制度,“大锅饭”分配模式,就用惨痛的教训充分证明了,一个组织内,干多干少一个样,上层下层一样待遇,甚至上层的人员更为辛苦,却得不到什么看得到的好处,导致其家里生活更为贫苦,这样的话,就只会造成两个结果。

    一是组织内的大部分人变得越来越懒惰,因为就算干得再多再好,也没有好处,最终只会令勤奋有想法的人向普通人看齐,不再多说多做,慢慢就会失去热情,沦为一名吃瓜群众,不会再为组织想尽方法改进,也不会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为组织服务。

    二是组织内的高层人士,由于不能通过正当手段得到一些明面上的待遇,做的越多越辛苦,穷尽心力为组织的未来思考,却不能得到一些实实在在的利益,或许短时间内(三五年间)可以凭借一些理想或精神坚持下去。

    不过长远来说,必定会慢慢滋生心魔,思想心理都会产生扭曲,长此以往,基本上都会走向用隐蔽手段为自己或家人谋取一些暗地里的利益。

    世间本是名利场,一介凡人,通常不为利就是为名,就算不谋取不正当的利益,也会为自己谋取名声,而不论好名声还是坏名声,为自己谋取这东西,很容易就变成一个专权之人,一旦专权,权力就自然失去监管,很容易就会为组织带来不容忽视的损失。

第二百零九章 骑射

    总而言之,组织上有明显的阶层分级,各个阶层都有不同的待遇,这是维持一个组织稳定及保持组织内人员动力的重要手段。

    就犹如一些俗语所言:“组长比副组长多发五块钱,看上去就像无关痛痒一样,但却是很有必要的。”一样,这看上去五块钱并不多,但却是一个组长和副组长最明面上的区别,是组织上对这名组长的肯定,也是组织对组长这个身份的背书。

    发与不发这五块钱,从经济上来说,对一个组织真的是没有意义,但这却是组织管理上必须做的事,待遇的高低,就算是多上一分,也是区别地位的最好方法。

    我理所当然地进入自己的营帐,看了看四下,发觉已经收拾得颇为干净,看来赵统早就已经派人过来搬走了自己的东西,我不由点了点头,然后向赵统言说劳烦他安排诸事了。

    赵统连忙说道不敢当,接着指着在我的营帐右边的那个营帐说道,那便是他的营帐,若我有任何吩咐,只需遣人过去传唤他就可以了。

    看来赵统的安排还真的是十分到位的,我也便没有对赵统的种种安排发表意见,算是默认他的安排没有问题了,看看如今也没有他事了,于是向赵统说道,此间安排不错,等我们巡营回来,让他调十名士卒过来,为我护卫营帐。

    赵统应诺一声,然后让过一边,请我先行,我招呼两名亲兵一声,然后就当先走去前头,赵统和那两名亲兵随后跟上来了。

    走了一段路,我就让特意落后我两个身位的赵统走到我们一众人前面,带路领着我们巡视一下整个营地,看看此一万骑兵的种种情况。

    赵统依照我的吩咐,走快两步,大约在离我三个身位后减缓步伐,不紧不慢地走着,带着我们一众人开始巡视整个营地去了。

    整整花了半个多时辰,我们才走完了整个营地,大致看了一个全貌,期间每遇到一名裨将,赵统也会再次介绍一番,我也对这些裨将有了大概的印象,算是基本上能将人名和相貌对应起来。

    不过要完全记下这些裨将,还要将来多到营中巡视,估计再见多三五次,每次都谈上一会话,就可以将这些裨将记下来了,以后要命他们做什么事也会方便得多。

    另外,我们还在骑兵训练场地那边,用了差不多一刻钟时间看骑兵的训练,但是只看到那些骑兵缓缓策骑而已,并没有看到骑兵手握武器冲锋的样子。

    于是我就此情况特意询问了赵统,而赵统也回答道,原来现在这里的一万骑兵,除了三千左右是军中各部抽调来的骑兵外,其余都只是粗懂策骑而已,有一部分甚至是完全没骑过马,来到这里后才开始习练骑术的。

    所以按照赵统的说法,现今这一万骑兵,其实严格来说大部分都只是“骑马步兵”,勉强可以骑马赶路,指望他们结成阵型、集体冲锋、突破敌军,却是想也别想。

    而好像我在后世《三国志》游戏里随便一支骑兵都会的“骑射”,在这个时代来说,却是属于神技范畴了,基本上没有三五年功夫不能上手,若要熟练做到后世各种小说影视里面的百发百中,非十年苦功不可了。

    在这个人命并不值钱的年代,除了游牧民族由于放牧需要,为了保护自己的牛羊要猎杀草原上的狼、野狗等肉食动物,大部分族民从小就开始骑马射箭,所以能组建起庞大的会骑射的骑兵部队外。

    农耕民族若要组建训练出一支上规模的可以冲阵甚至会骑射的骑兵部队,真的可以说是费尽全力,不计成本的了,光是战马一项,就不是每个朝代都可以承受的了。

第二百一十章 幽州公孙之爱将

    这样说来,赵统能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就将此一万骑兵训练到可以骑马赶路的水平,也是甚为不容易的了,这固然是由于赵统的父亲赵云,是当年雄霸北方的豪雄公孙瓒的爱将,可以说将公孙瓒势力大部分的骑兵训练和作战方法学到手了,所以训练骑兵定有独特之法。

    因此,历代的《三国志》游戏,都将赵云的骑兵适性定为S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可惜历史上的刘备势力,从来就没有获得过产马的领地,导致赵云这名出色的骑兵将领,一直没有发挥其所长的机会。

    如今赵统尽得赵云传授,又有机会实验其多年所学,正所谓相得益彰,如若日后跟随马铁、马岱两兄弟训练骑军,与马铁和马岱相互交流骑兵训练和作战的方法,将凉州和幽州两个这时代最大产马地的种种骑兵使用方法相互融合,到时真不知道会产生什么厉害的东西呢。

    不过就算有了这个时代顶尖的骑兵训练方法,这一万骑军能够这么快初步掌握骑术,也是因为这些骑兵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都是当前汉军各部精锐中的精锐,自是能够最快速度习惯各种各样的器械和作战方法了。

    不过这也是历来组建骑兵部队的惯例了,因为在中原农耕社会里面,组建骑兵的成本实在高昂,骑兵自然显得更为金贵,这就肯定会尽量找军中精锐训练为骑兵的了,这就造成了,历来中原所组建的骑兵,战力肯定强悍,士气极高,不易溃败。

    其实这是优点本末倒置了,不是成为了骑兵的这支部队厉害,而是这支部队本来就厉害,就算是这支部队变成步兵,也会比一般部队厉害,因为本来就是军中挑选精锐组成的,素质自然比一般部队要高得多了。

    巡视完毕,我就返回自己营帐歇息去了,而回到营帐后,赵统早已调来我用来守卫营帐的十名精锐士卒,我细看一下,全都是忠厚老实之人,并无面**猾的人,于是我就满意手下这些人了。

    我领着两名亲兵对这十名士卒训话一通,就从中挑选出一名最为顺眼的人,将他和我的两名亲兵命为队长,每人各自挑选三名士卒,组成四人一队,分三班轮流守卫我的营帐。

    分派已定,我就让他们四下巡查一下营帐附近,看看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完了再开始轮班巡防营帐四周,原则上是两人防卫帐门,两人负责巡防。

    看着他们留下两人防守帐门,我就安心的回到营帐里面稍事休息去了。

    一宿无话,次日一早醒来,吃过早饭,我就命人找来赵统,向他言明,我打算两日后拔营出城,按照诸葛老大的命令行事,让他这两日整顿好营中所有兵马,随时等候我的命令出发。

    赵统自是慨然应诺,让我放心去准备一切,其自会整顿好营中兵马,做好随时开拔的准备,于是我也不再多言,吩咐赵统下去准备诸事,我则带着两名士卒往长安城中丞相府而去,打算找诸葛老大支取一应开拔之物。

    一切如常,在丞相府的书房中再次拜见诸葛老大,先向诸葛老大汇报了现时此一万骑兵的大致情况,诸葛老大微微颔首,说我用心了,并赞赏了赵统数句,说他虽则年幼,但颇有其父赵云之风,假以时日定能成为一员良将。

    然后听了我的开拔计划,也没有什么意见,只是爽快的写了一份手令给我,让我去寻长安太守夏侯楙,盖因现时长安城中,除了各军中日常所需之物资外,其余物资尽皆存放于长安各处库房内,而现时这些库房,都是归夏侯楙管辖的。

第二百一十一章 学习骑术的速度

    到长安太守府中见到夏侯楙,向他说了我奉陛下及诸葛老大的命令,将于近日率军出城,故特来找夏侯楙支取相应物资。

    因为之前我就此事也向夏侯楙透露过口风,夏侯楙也没有多作疑问,而是问我可有诸葛老大那边的手令作为凭证,我于是就将诸葛老大给我的手令拿出来,递给夏侯楙查验。

    夏侯楙查验一番,确认了确实是诸葛老大的手令后,就按照诸葛老大的手令所写的,出具了一份支取供一万骑兵一月之用物资的手令给我,让我凭着这份手令去长安库房找仓令办理此事。

    此事这样就算是办下来了,于是我就向夏侯楙致谢一番,然后就直接向夏侯楙告辞,说要去长安库房那边尽快落实此事,夏侯楙知道我确实军务有点急,所以也没有多作挽留,而是礼送我出府去了。

    去到长安库房处,经过一番交接,凭着夏侯楙的手令与仓令商量好了,明日辰时以后巳时未过之前,仓令这边就会遣人运送我所需之诸般物资到我那边的营区,我只需在营中好好等候并做好交接准备即可。

    一切既已商定完毕,我就领着自己的亲兵离去长安城回去那一万骑兵的营区中去了,回到营区后,首先要做的事当然是找来赵统,向他说了明天物资将会运送到来的事情,让他做好准备迎接这批物资的到来。

    赵统点头应诺,并向我报告说,营中诸兵将已经做好准备,今明两天好好休息,只做缓慢策骑熟悉马性之训练,不再做策骑冲锋等训练,以养马力和兵将精神,后天当可以如我计划,开拔离营。

    听了赵统如此说法,我点头并赞赏了他数句,看来这两个来月,赵云还真的算是把赵统历练出来了,营中诸般事务,还真的可以托付给赵统去办了。

    不过这是后话了,等开拔到街亭那边再向赵统委托全营诸事吧,现今着紧要做的,还是明天及后天之事,所谓有备无患,准备更充足自然就能减少变数,隐患也能尽量缩减。所以我还是吩咐赵统下去继续准备好诸般事务。

    等赵统领命离去后,我就领着两名士卒再去营中巡视一番,另两名士卒则留在帐门处,守卫好我的营帐及应对可能会来寻我的人。

    巡视完一圈营地,发现营中尽皆井井有条,并无任何慌乱之情况,看来经这段时间的训练,营中个兵将已经渐渐熟悉,一切都已上了轨道。

    于是我也不再四下溜达,而是返回进行策骑训练的场地,细心观看场地内骑兵们的训练情况,果然如我之前观看的情况一样,大部分骑兵都能轻松自若地策骑战马,只有一小部分骑兵,骑着战马的时候还有一点僵硬之态,显是对骑术还没能完全掌握。

    不过想想也是正常,就算后世专门学习骑术的人,有专人一对一训练,也要差不多半年的时间才能掌握到策骑飞奔、跨栏等程度,当然了,后世的人学习骑术,也没有整天学习,都是一个星期一到两天课程,而这些骑兵学习骑术,却是差不多天天骑马的,毕竟都是全职士兵啊。

    这样算来,两个多月的时间,掌握到这个程度也是真的不错了,而这是没有马掌和马镫这两样骑兵神器的情况下,就是说他们都是单凭身体肌肉,习惯了用两只腿加紧马腹保持在马上的平衡的。

    以我之前与马铁和马岱的谈话,一旦有了马掌和马镫这两样骑兵装备,骑兵的训练速度将会大大增快,大概就是两个月到三个月的时间,就能达到策骑飞奔的程度,再花多一个月时间,就基本能够掌握策骑持武器冲锋的技能,这样就差不多具备作战能力了。

第二百一十二章 骑兵战法

    而以马铁和马岱的估计,有了马镫和马掌的帮助,就算是“骑射”这种堪称骑兵神技的技能,也可以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内上手的,当然了,只限是在马上射箭而已,准头什么的就不要奢望了。

    不过就算只是初步掌握马上射箭的技能,在古代这种冷兵器战争的时代,也已经是足够了,因为古代骑兵的主要作用,其实一直就是疲敌和追击。

    而破阵杀敌,要么就是疲敌成功,敌人疲累不堪,无法结成完备的防御阵型,要么就是突袭敌军,趁敌军无法短时间内布置好防御阵型,才会有骑兵冲阵的机会,毕竟骑兵金贵,若不能达到一个理想的交换比,是没有将帅会轻易投入一支骑兵部队冲击敌阵的。

    骑射本来就是骑兵最为理想的疲敌战术,因为能凭着强大的机动力,不断攻击敌人而不怕被敌人追上攻击到,当然杀伤力就不用指望了。

    盖因骑兵骑射用的弓,为了能携带在骑上士卒后剩下位置不多的马上,只能是小型弓,拉力小、射速快是骑弓的特点,但是由于力量有限,破甲而入、抛射上天这些长弓能做到的效果是一个也没有的了。

    所以防御骑兵骑射的方法多的是,随随便便找块木板举起来,基本就可以在骑兵的骑射下避免致命伤了,故此骑兵的骑射,并不是追求要杀伤多少敌人,而是让敌人知道一旦骑兵接近,他们就要快速结成防御阵型和举起自己手上的防御器械,不然的话就会吃大亏。

    如此一来,骑兵对步兵的基本战法,其实就是不断接近敌阵,迫使敌人不断结阵、散阵和举起防御器械,如是再三,消耗掉敌人的大量体力,待敌人体力不支,无法成功防御骑兵的冲击之时,再一举冲破敌阵,千里追袭,将敌人歼灭,而鲜有一来就直接冲击敌阵的。

    而这个疲敌的过程,往往需时很久,如果骑兵部队拥有骑射技能,自然事半功倍,大大缩短这个时间,因为骑兵不会骑射的话,就需要接近到一定程度,敌人才会产生恐慌而有所动作,但是如果骑兵会骑射的话,敌人反应的时间就要大大加快,不敢让骑兵接近,离远就会做出防御动作了。

    至于疲敌到什么程度,才指挥骑兵冲击敌阵,那就是名将和庸将的区别了,因为在战争这个互相欺骗的游戏里面,演和被演基本就是常态,因此才有了《孙子兵法计篇》诡道十二法里面“能而示之以不能,用而示之以不用”那几句话。

    也就是说,步兵和骑兵的对弈,骑兵处于主动,是优势方,能随时发动攻击也能随时取消攻击,那么步兵要胜利的话,就只能装作不堪其扰、体力不支以吸引骑兵直入自己阵中,这才有歼灭骑兵的机会,而能否区分其中的真假,就是骑兵将领优秀与否的条件了。

    按照我的推算,骑兵对步兵的话,不能做到一比五战损比的话,就不应该直接冲阵,不能做到一比三的战损比的话,根本就不要考虑交战的可能性。

    因为培养和维护一支骑兵部队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说真的,如果不是打下了关中并缴获了长安城中曹魏的大量库存物资的话,估计诸葛老大也不会同意我的方案,组建这么大规模的骑兵部队,并列装那些新式骑兵装备。

    而步兵部队的话,极端点的来说,随便去一些村落征召壮丁,发上一根木制长枪的话,就可以算是一个步兵了,基本无须怎么训练,给养的话也只是填饱他的肚皮就可以了,真的是廉价兵种啊,难怪中原王朝一向颇为青睐步兵,实在是组建容易,当然了,若要练成一支精锐步兵,也是很费功夫的,不过与骑兵一比,还是容易多了。

第二百一十三章 玄甲骑

    而骑兵乃是冲阵破敌之先锋的印象,却是唐朝的秦王李世民麾下玄甲重骑留下的,相传秦王李世民麾下有三千玄甲军,所谓的玄甲,就是铁甲,因为铁甲长期使用后会被氧化成黑色,所以称为玄甲。

    玄甲军人、马俱能披重甲冲破敌阵,秦王李世民自建立此军后,便常常率领玄甲重骑身先士卒、破阵杀敌,立下了赫赫功劳,后来唐朝建立,李世民战功第一,被封为天策大将军,统领全国军马,这才有资本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有数的明君——唐太宗,后来李世民命人编写的千古名曲“秦王破阵乐”,就是描写李世民率玄甲军破阵杀敌的场面的。

    玄甲军最出名的一战,就属李世民、王世充、窦建德三方围绕洛阳攻防展开的洛阳虎牢之战了,此战中,唐军先是大举攻郑(王世充势力),河南震动,各郡县纷纷投降。

    王世充只能退守洛阳一线,见唐军势大,只得向夏军(窦建德势力)求援,双方约定先败唐军,迫使唐军退回关中,然后夏、郑双方再定天下之归属。

    窦建德深明“唇寒齿亡”之理,决意领大军支援郑军,亲率十万大军救援洛阳,王世充得到窦建德的答复,立定主意坚守洛阳,以待与夏军两边夹攻大破唐军。

    李世民探得此间情势,便加紧行军,欲先行攻破洛阳,再领军与夏军大战,唐军先头部队迫近洛阳欲立下营寨之时,王世充果是知兵之人,立即领一万兵马出城攻击唐军,以乱唐军布置,唐军正是危急之时,李世民亲领一千玄甲重骑杀到,大破郑军,俘虏杀伤六千余人,王世充只得数千残兵逃回洛阳城中。

    唐军立下营寨,李世民又选定合适地方欲立下大营包围洛阳,王世充从城上探得唐军虚实,又率二万兵马出城攻向唐军,李世民再次以玄甲重骑为先锋,大破郑军,杀伤俘虏了七千余人,王世充大败回城,从此不敢再出城与唐军作战,唐军遂彻底包围洛阳。

    自唐军兵出关中征伐王世充以来,历时五个多月终于将王世充困在洛阳城中,完成了初步的战略目标,唐军于是昼夜不停攻打洛阳,可惜洛阳城中守城器械众多亦精良,唐军未能攻入城中,只能转为包围洛阳,本来河南诸郡县投降唐军后,洛阳城中已是用度不足,再被唐军包围两个多月后,城中已是饿殍遍地,只能勉强供应军中所需。

    而这时,窦建德终于整顿好自己的领地,领着十万大军杀奔洛阳来了,唐军上下大惧,军中众将多半劝说李世民撤去洛阳的包围,退返关中或是先败窦建德所部再继续攻打洛阳。

    李世民却是经多番考虑,力排众议,留大部分兵马继续包围洛阳,自己率领玄甲军并一部分兵马到达虎牢关,依托险关力拒窦建德所部。

    在李世民的坚守下,窦建德所部一个多月都不得寸进,士卒渐渐失去斗志,李世民便命属下王君廓领轻骑袭击夏军粮道,如此双方不断拉锯,夏军慢慢粮草不足,军心思归。

    李世民便看准机会,率军与夏军作战,连战连胜,最后更凭着史大奈、程知节、秦叔宝、宇文歆等人一干猛将和玄甲重骑,击溃窦建德大军,生擒了窦建德,俘虏了五万多人,取得了虎牢之战的胜利。

    李世民随后释放了夏军俘虏,让其自行回家不予处理,然后亲自领军押解着窦建德、王琬、长孙安世、郭士衡等人到洛阳城下,给王世充观看。

    王世充流着泪和窦建德接话,于是李世民让长孙安世等人进城叙说失败的情况,王世充召便集诸将商议突围,准备南奔襄阳,众将都说如今唐军将洛阳重重围困,断无突围之可能,遂劝王世充投降。

    王世充考虑再三,最后身穿白衣带领自己的太子、百官及二千多人到唐军营门前投降,李世民按礼节接受他们投降,于是唐军坐拥河南全境,迈出了统一天下的坚实一步,剩下的势力基本就没有了与唐国相抗衡的力量了。

第二百一十四章 兵法就是“以多胜少”

    此次洛阳虎牢战役,玄甲军可谓是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是李世民虽然多次率领玄甲重骑摧敌锋于正锐,但是其使用玄甲重骑也不是盲目冲锋的,毕竟李世民也算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并不是北方巨熊国的那些名将,只会一招“乌拉冲锋”的。

    李世民数次使用玄甲重骑,不是在敌人冲击己方营地之时,看准敌人没有防御阵型阻挡己方的玄甲重骑冲锋的机会,让玄甲重骑的冲击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就是先行与敌军拉锯相持,待敌军疲累不堪、军心不稳之时,一举用玄甲重骑冲锋,利用重骑冲锋的威力,杀散敌军前部,造成敌军士卒恐慌后撤,最终使得敌军阵型崩溃,从而整支部队都沦为了骑兵冲锋下的狩猎物,充分体现了骑兵“追散击乱”的好处。

    故此后世有些人总结了李世民这个军事家的战法,基本思路就是先利用大唐的国力,组织大军与敌军作战,使敌军不能轻易获胜,然后拖垮敌军,使得敌军疲累不堪,然后再调集重骑兵冲击敌军阵型,一举击溃敌军。

    纵观李世民一生的战斗,基本上就是这个套路,最多就是疲劳敌军的手段不同,有时候是正面拉锯战,有时候是防守险要关隘或坚城,待敌军粮草不足导致人心浮动或士卒疲累战力下降严重之时,再使用玄甲重骑作为锋头冲击敌军,往往就一战而溃敌军,然后骑兵追杀,基本就废了敌方。

    所以李世民这个军事家,一生奉行的都是这个“以力压人”的套路,故此其并没有什么值得后世传颂的战例,因为其征战一生,尽是如此不弄险、无诡奇的战法,以势压人的正面作战。

    不过历史总是讴歌胜利者的,李世民一生用这种战法,几无败绩,正是应了那句“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的说话,毕竟能够充分利用自己手上的牌面赢得胜利,如此一生都这样赢也是一种才能来的。

    中国历史上,自己手上一把好牌,最后输得一塌糊涂的也大有人在,就像曹操赤壁之战、苻坚淝水之战就是很好的例子了,因此说李世民是一个著名的军事家也是可以说得通的。

    而就如孙子在《孙子兵法》里面说的“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以及《银河英雄传说》里面“魔术师”杨威利说的“以少胜多并非用兵之道,它并非战术,只能说是一种奇术。”一样,优秀的兵法家,其实都是推崇“以多胜少”的战法的,“以少胜多”只是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勉力为之而已,并不是兵法家的本心。

    不过由于“以少胜多”的战例,大多绚丽灿烂,容易引起人们的议论和称赞,亦容易成为后人评论一名兵法家是否优秀的条件。

    但是正如后世那句“人咬狗才是新闻,狗咬人只是平常”一样,其实历史上,“以多胜少”才是常事,“以少胜多”反而是难得之事,所以“以少胜多”引人注意,“以多胜少”变成无人问津了。

    而李世民的这种使用骑兵的思路,就被后世那个“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继承发扬得更加厉害了,按照后世一些人对蒙古骑兵征战世界史料的分析,成吉思汗所统领的用以南征北讨蒙古骑兵集团,里面约三到四成为重骑兵,而六至七成乃是轻骑兵。

    蒙古骑兵集团赖以常胜不败的战术就是,利用轻骑兵出色的机动力和骑射能力,不断骚扰敌军,待敌军不堪其扰,阵型松动或体力不支之时,再以精锐重骑兵直冲敌阵,一击破敌,最后轻骑兵负责追击俘虏敌军,如此一来,敌军往往都不是被蒙古骑兵歼灭就是被俘虏,都是整支部队消失的,不会再给蒙古骑兵往后的征战带来麻烦。

第二百一十五章 水碓

    蒙古骑兵集团凭着将这种骑兵战术发挥得出神入化,击败了蒙古骑兵遇到的所有敌人,使得蒙古帝国在击败金朝和宋朝统一中原后,一直向西方展开征伐的脚步,灭国无数,最终使得蒙古帝国成为了一个横跨欧亚大陆、占领了世界百分之二十二陆地面积的庞大帝国。

    蒙古帝国三次西征,据后世考证,先后灭掉四十多个国家,共有一亿多到两亿人死伤,沿途征服了700多个民族,成为了当时欧洲众多国家和人民的梦魇,被称为“黄祸”,就算到了后世,欧洲人依然对这个词语异常敏感。

    蒙古的骑兵集团如此厉害,就算过了八百多年,依然是后世人们谈论的话题,蒙古疆域的庞大以及一手创建蒙古帝国的成吉思汗,也仍然是人们口中常常议论的事情。

    这样看来的话,将来有机会,我也要向蒙古偷师一二,将这个划时代的战法拿出来与马铁和马岱商讨一下,如果他们都觉得行得通的话,我也不妨再向诸葛老大述说一番,争取在骑兵部队里面再增设一支重骑兵,那样就让往后征战中原的时候,对阵曹魏的骑兵部队就能增添多一点胜算了。

    不过在这个时代要组建一支成规模的重骑兵,可就相当难了,光是集齐重骑兵身上的盔甲就不是一件容易的是,就算是直接抄作业,用上骑兵的最终版本胸甲骑兵,就是只在身体躯干和头部两个地方装备盔甲,这样就大大减低了骑兵的负重,也保留了尽量大的防御,应该算是速度与防御之间最适合的配比了。

    但是尽管如此,这种胸甲骑兵所用的胸甲,还是以整体一体锻造而成的板甲为最好的,那样的话不易损坏,也能防御住大部分的攻击。

    而说到板甲的话,光靠人手捶打成型,可就真的是一项想想就头皮发麻的工作,所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扎甲(也就是铁片穿成的盔甲)和皮甲成为了主流,板甲这种东西,因为耗费极大,不是军中高级将领一般都没有条件去造,一旦造了出来,通常都会被视为传家宝,代代相传。

    中国古代的板甲,最著名的应该就是唐代盛传的明光甲了,不过明光甲虽说是板式铠甲,但也不是全身板甲,而是半身板甲,只是胸前防御部位为板甲,其他部位还是扎甲,然后练成一体,成为一副完整的明光甲。

    就算是这种半板甲性质的明光甲,在如此鼎盛的唐代也没有大规模列装,可想而知打造明光甲所需的代价绝对不低,要想在这个比唐代还要早的汉代,搞全身板甲,至不济也是半身板甲的话,可真不是说说就可以的了。

    而且板甲这种东西,可不是马镫、马掌或马刀这些不算巨大的装备,如果还是用模坑铸造的话,质量肯定不行,随时变成一碰就碎的豆腐渣。

    想到这个问题,我随即开始苦思冥想起来,看看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件事,还好拜后世众多穿越小说所赐,我想起了通吃所写的《圣光》里面,周青峰搞得那个水利锻锤,书中也是拿水利锻锤打造板甲的,这个可要好好参考一下。

    嗯,想起水利锻锤,我又不由想起当年看到《圣光》这段的时候,我还专门上网查过一些利用水利工作的资料,里面说过,其实中国汉代就出现了一种水力装置,其实已经与水力锻锤十分接近了。

    那就是水碓,这与欧洲那边的水力锻锤的工作原理完全一致,只不过水碓用来舂米,水力锻锤用来锻造板甲而已。

第二百一十六章 思维惯性的力量

    水力锻锤的原理,就是将河水或江水向前流动的力变为从上往下的力,这都是大中华初中物理知识范围里面的了,不外乎就是杠杆和滑轮的组合。

    当然了,说起来简单的要命,不过要我手把手搞一个这种东西出来就是直接要我的命了,还好,不论是诸葛老大还是黄月英师娘,都是古代的机关大师,对水碓这种民间已经存在的水力机械装置,应该并不陌生,复制过来绝对是分分钟的事情。

    有了水碓,只要将其木造的锤头改为铁造的锤头,再将锤头后本来盛放稻谷的石臼变成铁砧,这样一来,本是用作舂米的水碓,就变成了用来锻造武器盔甲的水力锻锤了。

    这是说起来简单,就是捅破一层窗户纸一样,不过有些事情,一旦人们形成了惯性思维的话,那就真的可能永远都没有人会往其他地方想的。

    就如同牛顿看到苹果掉在地上,从而思考出万有引力一样,看到苹果掉落地面这个现象的人有千千万万,不过从中想出万有引力这个理论的,就只有牛顿一个。

    某些东西,一旦陷入思维惯性,就会被理所当然化,很难被人联想到其他地方的,水碓这件水力装置也是一样,本来就是农村里面因为青壮劳动力不足,只靠一些老人和妇孺无法进行舂米这种重体力劳作,所以才有人发明了水碓这种水力装置,让农村里面就算劳力不足也可以做到舂米这些劳作。

    而水碓自发明以来,就算经过两个大佬的改进优化,一个是魏晋时期的杜预,将水碓改进成连机碓,就是一个水轮带动数个水碓,第二个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他还是一个杰出的的机械研究者,将水碓优化为水碓磨,就是一个大水轮同时驱动水碓与水磨的水力装置。

    不过就算水碓历经牛人大佬多次改进,依然只是辅助农业生产的工具,从没有人将其用作其它用途,直到四百年后的唐代,才有人就水碓用作它途,主要是捣碎物品,如药物、香料、乃至矿石、竹篾纸浆等等。

    就是拐这么一个弯,也足足用了四百年,若要将这个弯拐到锻造武器盔甲的那个方向,再花四百年还真的不知道能不能拐到。

    而后世有些人分析,说中国的水碓之所以没有人想到改造成水力锻锤,这是由于中国的中原皇朝大部分都是靠步兵起家,军队大量使用步兵,动不动就是十万以上的军队,若要全部装备盔甲,根本没有那么多的铁,既然不用大批量的锻造盔甲,自然没有人联想到将水碓改造成水力锻锤,以便更快速、省力地制造盔甲。

    这与欧洲那边的情况不同,欧洲那边的战争,常规的就是数千人对数千人的规模,数万人对数万人的战争,基本就是倾国之战了,这与中国这边动辄就是数万人交战,两国大战基本就是十万规模完全不同。

    所以欧洲那边有大量锻造盔甲的需要,故此才有人造出了水力锻锤这种东西来的,不过这却是有一些说不通,因为就算国家这个层面没有这种需要,但是当乱世时候的那些割据势力,应该有这种需要吧。

    毕竟历史上,每逢乱世,各种割据势力穷兵黩武的例子可是数不胜数的,按理说应该会有人想到将水碓改造成水力锻锤吧。

    但是历史上,真的没有这种记载,明明有需要却没有人想到这个方法,按我的估计,还是惯性思维的影响,根本就没有人将舂米的工具联想到锻造武器盔甲这方面。

第二百一十七章 温酒斩华雄的前因

    思维惯性的力量是这么强大,所以后世才有了那么一句话“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有了想法,很多事情就可以做下去了,但是连想法也没有的话,怎么做还真的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因此,后世诸多键盘侠往往嘲笑历史上的一些人和事,总是觉得这是人或事那么愚蠢可笑,却不知道自己是站在诸多前人的分析和考证下才有如此判断,而当时的人却是处于种种未知下,通常都只能靠自己的思维惯性去做判断,那么当然会表现如后世人所认为的那样愚蠢了。

    如今,我这个后世的人从历史下游逆流而上,来到这个时代,又正好处在如今这个地位,还真的要将后世一些可用的想法多点向诸葛老大述说一下,只要说服了诸葛老大,很多想法就可以付诸实行的了。

    想到这里这里,我连忙将刚才的重骑兵、水利锻锤等东西,找纸笔记录下来,为免自己忘记了这些事情,在马铁和马岱征集到足够的骑兵回来之前,我还是要多点翻阅这些重要笔记。

    做好这些事情,我便如常看书、巡营、吃饭、歇息,过上犹如退休人士般规律的生活,待到了明日上午,长安库房那边如约送来了一应物资,整个营地顿时更为安静,相信是军中诸将知道物资入营的事情,刻意约束部下的后果了。

    不过这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了,毕竟历来的军事家,都是将后勤这件仿似军中杂务的事情,看得十分重要,因此才有那句“三军未动粮草先行”的谚语。

    军中的粮草转运官,从来都是军中主帅的心腹或十分信任的人,皆因粮草是大军能否继续与敌军作战的基础,所谓“一日无粮,军心不稳;三日无粮,大军溃散。”,不论一只军队如何勇猛坚毅,一旦断粮三日以上,根本就无法作战,只能坐以待毙。

    历史上因为粮草出现问题,导致一场战争的走向完全不同的情况,真的是比比皆是,单单就在东汉末期的这个三国时代,就出现过两次很著名这种事件。

    第一次就是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战役中的汜水关之战,此战乃是诸侯盟主袁绍指定江东虎将孙坚作为前锋攻打汜水关的。

    本来孙坚攻打汜水关是占尽优势的,可惜袁绍委任的诸侯军粮草官,乃是袁绍的族弟袁术,袁术与袁绍,因为袁家家主之位的争斗,早已是心生嫌隙,再加上孙坚出身低微,袁术自恃出生四世三公之家,故对孙坚此人并不感冒。

    后来袁术手下之人察知袁术与孙坚并不对付,于是进谗言说,孙坚乃是江东猛虎,部下勇猛善战,若任其作为先锋攻取了汜水关,一路攻入洛阳,岂不是立下天大功劳,如果让孙坚这名外人立下奇功,那么将置袁术和袁绍两名袁氏兄弟于何处。

    袁术深以为然,便问手下之人有何方法阻止这种情况发生,手下之刃就给袁术出了一个阴招,就是不发粮草给孙坚部队,那么任由孙坚部队如何善战,也只能饮恨收场。

    袁术当即听信了这个手下之人的说话,决定不发粮草给孙坚部队,果然不到数日,孙坚军中便粮草无继,而孙坚屡屡派人往大营中催粮却被袁术敷衍过去。

    而孙坚自身由于军中不稳,未敢轻离军营,其派回诸侯大营催粮之人,又无法见到盟主袁绍请其主持公道,最后导致军中发生骚乱,被汜水关上的华雄知道了孙坚军中的情况。

    于是华雄瞄准孙坚军心不稳,斗志涣散,猛然发动夜袭,冲破孙坚大军营寨,斩杀了孙坚心腹将领祖茂,孙坚仅以身免,率残军败退回诸侯大营,然后就有了华雄直杀至诸侯大营搦战,俞涉、潘凤先后被华雄斩杀,关羽排众而出,上演了一出“温酒斩华雄”的戏码。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5150/ 第一时间欣赏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最新章节! 作者:坐看闲花所写的《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为转载作品,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介绍:
街亭之失,引发星落五丈原,假若街亭不失呢?
开始写没经验,没有分段,后面改了,不过不想修改,留着证明自己的改变。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