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TXT下载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全文阅读

作者:坐看闲花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txt下载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二百一十八章 李严的坑

    而另外一次由于粮草问题,影响了整个战争走向的例子,就是历史上诸葛老大的第四次北伐,此次北伐,诸葛老大可谓准备充分,战前早已将后方粮草转运诸事交予同为刘备托孤重臣的李严,还提早联络上曹魏北方的鲜卑首领轲比能,让其起兵侵扰曹魏北方,以期分散曹魏兵力,可算是十分重视此次北伐的了。

    甚至为了解决前三次北伐中最大的粮草运输问题,诸葛老大还特地发明了“木牛流马”此两种运输工具用来在蜀中山地运送粮草到前线,相传“木牛流马”,每辆能运成年男子一岁所用之粮食(大概为四百斤左右),行进速度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三十里”,就是说最快的每天可以行走十二公里以上、四十公里以下,最慢的话每天也可以行走十二公里,这可是搬运四百斤重物的速度,在古代来说真的已经是殊为不易了。

    而这次北伐,也确如诸葛老大的设想一样,开局甚好,直出祁山也没有遇到魏军的有力阻截,如此诸葛老大就与司马懿围绕着陇上小麦展开了多次抢夺,更在上邽、卤城屡次挫败司马懿所领大军,就在形势上一片大好之时,眼看对峙数月,有望将魏军击败,尽收陇右凉州地界之时,后方粮草供应却出了问题,军中粮草渐渐接应不上,然后后主刘禅更传来让诸葛老大撤兵返回蜀中的旨意。

    诸葛老大便以为后方出了什么大问题,随即安排好退兵事宜,大军缓缓往后方撤退,这里还出了一个小插曲,就是司马懿见诸葛老大撤兵,命张郃率军追击诸葛老大,张郃以兵法上“围师必阙,归师勿遏”为由,不赞成追击蜀军,司马懿却强令张郃出击,最后张郃在木门道中伏,被蜀军乱箭射中膝盖,虽被救回营中,亦伤重而亡。

    此战蜀国虽则没占到魏国多少便宜,但最后亦伏杀了张郃这名曹魏硕果仅存的当世名将,亦算是战果非凡,而大军顺利返回蜀中,诸葛老大自是追问国中发生何事,以致要其退兵。

    而这时,后方督运粮草的李严却来信询问诸葛老大,说如今军粮充足,为什么诸葛老大突然就撤军回国,不继续与曹魏周旋。

    诸葛老大顿时觉得大为蹊跷,按理说后主刘禅的撤兵旨意都下达了,李严这名后方重臣没可能什么事情都不知道,于是就开始追查此事。

    一查之下,发觉撤兵之事竟然是李严这名后方重臣搞出来的,原来李严由于连日暴雨、道路泥泞不堪,后方粮草运输有点缓慢,李严怕被问罪,竟然让马忠、成藩假传后主刘禅的旨意,让诸葛老大退兵回蜀。

    而在后主刘禅得知诸葛老大撤兵回国之后,向李严询问是什么原因之时,李严竟然又向后主刘禅说出另外一个版本,说诸葛老大此次撤兵乃是诱敌之计,欲将魏军引入蜀地一举歼灭。

    之后发生的事就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了,诸葛老大回朝与后主刘禅一说此事,一查到底,朝中军中上下自是无人隐瞒,于是李严如小丑一般的迷之操作,尽数暴露于朝中军中众臣及诸将眼中,前后众人作供对质,李严无话可说,本来是要被处以极刑的,不过诸葛老大念其劳苦功高,又得先主刘备信重委以托孤之责,所以便恳请后主刘禅网开一面,将其贬为庶人,流放到梓潼。

    就算以诸葛老大如此神人,知道后方粮草供应出现了问题,军中粮草稍有不支,便不敢稍延数日以分辨其真假,而是速速作出安排,先行退兵为宜,由此可见,粮草一事,还真的就是军中命脉,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大祸。

第二百一十九章 腾龙探海

    故此举凡事关军中粮草之事,俱是禁止普通士卒过问的,如有胡乱打探军中粮草之事者,通常都会被视作敌军之细作,而在这种人命如草芥的战乱时代,细作的下场基本就只有一个了,那就是送去取经之地。

    所有军中士卒,于平日训练之时都会被告知此事,所以只要军中一日没有断炊,那么基本就不会有人对军中粮草多作置喙,因为此举实乃是取死之道。

    如今军中有粮草物资运来,普通士卒尽被诸将领约束在自己营中不得四处走动,这却是惯例了,毕竟军中粮草大约存放在何地是没法隐瞒的,但是军中粮草可以支应多久就一定是军中秘密,不能轻易让人知道,不然万一被敌军探知,那么敌军自然可以针对此事大做文章,甚至能被轻易窥破己方的各种行动的真伪,使己方陷入十分被动的状态。

    一路车马辚辚,将全部粮草物资安全运送进入库房,并一一点算清楚,我一直看着赵统指挥着军中粮草官并十数名吏员,井井有条地完成这项繁琐的工作,看来以后军中的诸般事务,也完全可以交由赵统负责了,我又可以做一个充分放权的军中主将了。

    不过话虽如此,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的,于是我看赵统一众人等已经忙碌完毕,便走上前去,向赵统问道,今日运来的所有粮草物资,是否已经全部清点完毕,放置妥当,可有什么纰漏。

    赵统看到我上前问话,便当即领着那名粮草官向我躬身见礼,并向那名粮草官及身后一众吏员介绍我的身份,等全部人向我见礼完毕后,赵统才恭恭敬敬地向我报告,此次运来的粮草物资,已经点算清楚,所有东西都按照以往惯例,在库房内的相应位置摆放妥当。

    赵统如此充满信心地报告,看来他们做的还是不错的,于是我便点了点头,表示对他们的工作很是满意,然后就向赵统提出,让他带我进去库房查验一番。

    赵统当即命那名粮草官头前带路,我们一干人等走进库房,只见甫一进入库门,就是一袋袋码放整齐的麻袋,赵统就向我解说,说这些库门附近的麻袋,全部都是米粮,之所以放在一进库门就看到的地方,一是由于米粮平时天天都要取用,是军中平日最常用的物资,放在库门附近,乃是为了搬运方便;二是米粮乃是容易被烧毁的物资,放在库门附近,一旦有火险发生,可以第一时间打开库门抢救,此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粮草的安全。

    这我还是首次听闻此事,看来赵统这数月在军中厮混,还真的是用心了,了解到不少第一手资料,对许多事情都已经清楚明白了,这样就不容易被人欺瞒啊。

    听完赵统如此说法,我也觉得十分在理,便没有提出什么意见,而是提出要抽验一下这些米粮,看看是否符合军粮的标准。

    赵统和那名粮草官俱是应了一声,然后便一起走开了,我还以为他们是去叫人过来,将一袋米粮搬下来,拆开让我细看。

    谁知道他们离开一小会就回来了,那名粮草官手上拿着两只碗,赵统手上则拿着一根尖尖的东西,他们两人走到我面前,赵统向我问道,要查验哪袋米粮。

    我没有立刻回答赵统,而是好奇地问赵统拿过那根东西细看,原来是一根三指粗细的竹筒,一端削得十分尖利,中间是空心的,尾段则留有一指大小的孔。

    这个东西看着十分眼熟,我脑中飞速回忆,是了,以前看香港剧集《法外风云》,里面有一集就提过一件叫“腾龙探海”的东西,与我手中现在这件东西就十分相似。

第二百二十章 米探

    所谓的“腾龙探海”,乃是剧中提到的一个叫“龙清社”的社团,社团的老大就是手持这根“腾龙探海”作为信物,号令整个社团上下的,也就是俗称的“龙头棍”。

    而“龙清社”,最早期是由一名叫“清龙”的人,纠集一群在码头上搬运物资的苦力,结成的一个保护自己免遭欺负及剥削的团体。

    “龙清社”最主要的业务,就是帮粮商搬运米粮上下船,而为了保证自己搬运的米粮质量没有问题以免粮商不支付搬运费,“龙清社”的负责人“清龙”就会用一支米探(就是我现时手上的这种竹筒)插进米袋里面,让白米从米袋里面流出,约流出一只碗底左右的白米,就抽走米探,观看碗中白米成色如何,以判断运送的这批白米有没有问题。

    因为那个年代的白米,可不是后世那种真空包装的白米,是会受潮、发霉,甚至生虫的,如果抽验的这袋白米没有问题的话,“清龙”还会再抽验三到五袋白米,以保证成批白米都没有问题。

    而这道抽验白米的程序是如此重要,关乎社团中一众上下的温饱,所以“清龙”从不敢将此道程序假手于人,慢慢地,“清龙”手上的这支米探,就被社团上下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等若了“清龙”这个社团老大的存在。

    年月变幻,随着“龙清社”的不断壮大,后人就将这支米探替换成一根用硬木制成的米探,并将这根米探雕刻成精美的龙形,还取了一个响当当的名称“腾龙探海”,成为了“龙清社”每一任老大的信物,只是其米探的功能还给予保留,以示不忘本。

    而随着“龙清社”往岸上发展,经营范围逐渐增多,搬运米粮的业务就没有涉足了,社团中年轻一辈已经忘记了“腾龙探海”的原本功用,以为只是一件信物如此简单,只有社团中的元老一辈,才知道“腾龙探海”的原本面目,乃是维持社团上下温饱的一件重要工具。

    《法外风云》剧中,还完完整整展示过这种米探如何用法,如今我手上拿着这根米探,摩挲着米探的尾端,渐渐想起了关于米探的诸般事情,反正左右无事,我便打算亲自用这根米探查验一下此次搬运来此的米粮质量,也顺道震慑一下现时库房里面的一众人,让他们惊讶一下我竟然知道这根米探的用法。

    因为按照常理,我应该是不知道这根米探的用法的,若我在他们一众人面前能够使用这根米探检验米粮的质量,定然能吓他们一跳,更令他们不了解我还知道多少东西。

    犹如后世一些领导艺术一样,身为上级的人,一定要留一些神秘感给下属,让下属不能完全了解你,不然的话,一个能够被下属轻易揣摩清楚的人,是很容易被下属架空或控制的。

    很多时候,身为上级,要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一些小问题可以不发表意见,当作没有看到,但在适当的时候或者与当事人独处的时候提出来,让下属明白到,上级平时不说这个问题,并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想说而已,这样就可以轻易增加自己在下属心中的地位。

    想到就做,我当即握紧手中的米探,径直往码放在库门两边的粮袋走去,赵统见我如此,先是愣了一愣,然后紧随我的身后,还希望我将米探交给他,让他去取来米样眼看即可。

    赵统这个下属还是不错的,完全尽到了一个下属的职责,不过既然我早有想法,自然不会接受赵统提出的建议,而是摆了摆手,示意赵统跟上就是了。

第二百二十一章 验粮完毕

    我拿着那根米探,来到一堆粮袋前面,往后看了一看,看到赵统和那名捧着碗的粮草官已经来到我的身后,于是就向那名粮草官招了招手,让他向我靠近。

    等到那名粮草官来到我身旁后,我就随意选了粮草堆里的其中一袋米粮,用右手将米探尖尖的那头用力一下就插进粮袋里面,等米探插进三分之二后,稍稍将米探向上提一下,就固定米探不动,让米粮不会经由米探的中空部分流出来。

    然后我用左手从那名粮草官的手中拿过一只碗,这碗却是后世那种海碗的式样,碗口宽大,碗身并不高,整体呈扁平形状,我将碗放在米探尾端下方。

    接着将右手上的米探稍微用力向下一按,让米探尾端向下倾斜,粮袋中的米粮就顺着米探中空的部分流出,从米探尾端的空洞落进我左手上的碗里面。

    等到碗里面的稻米有小半碗的时候,我就将米探从粮袋里面抽出,而由于粮袋是由粗麻编织而成的,所以就算开了这个一下小孔,也自然闭合,并不影响粮袋本身的功能,还能继续用来装载米粮。

    手上拿着小半碗稻米,我就将右手上的米探交给赵统拿着,而自己则用右手好好翻看一下碗中的稻米,以确定这次军粮的质量是否可以。

    仔细端详了碗中的稻米一会儿,发觉这碗稻米并不像我在后世看到的白米那样雪白晶亮,反而呈现出暗哑的白色甚至看上去有点淡淡的黄色,就是后世那些人为了健康特意买得糙米一样。

    这我却是知道的,后世那种晶莹剔透的白米,其实是稻米去壳后经过两至三次碾磨,去掉表皮上一些具有丰富营养物质的东西后得到的,而碾磨次数越多,得到的白米就越是晶莹剔透,口感也自然更好,不过营养方面就更差了,只剩下淀粉质了。

    而我眼前这碗稻米,应该跟后世的糙米一样,只是进行了脱壳,并没有进行什么其他的加工,故此颜色自然没有后世那些白米那样好看。

    我继续翻找了一下碗中的稻米,发觉并无什么特别显眼的杂质,只是有一点谷壳皮,不过在这个时代这却是难免的了,毕竟民间青黄不接之时,也有吃谷糠饱腹的事情,如今人手抛谷,有少许谷壳皮残留也是在所难免的了。

    既然谷糠也能成为充饥之物,那么在饭食里面混了一丁点谷壳皮的话,应该也是可以接受的了,估计不会有士卒有意见的了。

    如此看来,这袋米粮没有受潮,没有发霉,也没有砂石混杂,应该算是合格了,我便将手中碗里的稻米倒进那名粮草官手中的碗里,然后再随便走到另一袋米粮处。

    到了另外一袋米粮处,同样用米探一插,装上小半碗稻米,一轮翻看之后,发觉依然是没有什么问题,于是便继续走向另一堆粮袋处。

    如是再三,我陆陆续续验看了五处粮堆,共查验了十袋米粮,约莫花费了两刻多钟左右完成此项工作,平均一袋米粮用了三分钟左右来查验,还算是十分效率的了。

    一番查验下来,没有一袋出现问题,不过想想这也是正常的了,毕竟古代的军粮征收和保存、运输都有严格规定的,因为万一其中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导致军粮霉变,必然军中士卒不满。

    轻则军中喧哗,重则动摇军心,随时会引致大军作战失利,这样一来,轻则影响一场战斗的胜负走向,如果万一正好遇上一场关键的战斗之时,可能会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存亡安危。

    所以古代事关军粮的一切,可是一向都是从严从重的,一旦发现其中哪个环节出了纰漏,轻则罢官流放,重则斩首示众,抄家灭族的亦不在少数。

第二百二十二章 火龙烧仓

    故此敢于在军粮上动手脚的人,要么就是胆大包天,要么就是手眼通天,都是属于少数人才会动脑筋的地方,毕竟军粮储备仓不同于官粮储备仓。

    官粮储备仓,储备的粮食是用于赈灾救民的,平常的时候是夏秋两季收粮进仓,春季三四月容易发生饥荒的青黄不接时分开仓放粮,以救平民,也就是说,官粮储备仓里面的粮食,从进仓时间到开仓时间,中间是有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可以操作的。

    因此中国历史上,多有官粮储备仓的仓吏,联合起来盗卖官粮,一般安全的操作就是夏粮收进仓后,将仓内两到三成的粮食卖掉,等到秋粮收成之后,自然就会将亏空补上,这基本就是官粮储备仓官吏的灰色收入,就算万一遇到上级查仓,也可以用鼠患严重、粮仓失修天雨漏水等理由搪塞过去,因为本来粮仓管理,官面上本就允许有一成左右的损耗,其余亏空随便都可以应付过去。

    但是官粮盗卖,一般都需要整个粮仓上下官吏和看守士卒勾结在一起才能成事,如果之盗卖其中两到三成的话,获利不少,但分到每人头上,尤其是最下等的看守士卒头上,就显得微薄了,因此一旦长期盗卖的话,通常就会越来越狠,大概一般都会盗卖其中五成。

    而盗卖到这个规模,粮仓官吏肯定会与当地粮商勾结,不然是没有足够渠道贩卖这么大量的粮食的,而且盗卖到这个规模,一旦需要开仓放粮赈灾或遇到上级查验粮仓,是没有办法应付过去的,只能让本地合作的粮商帮忙,从其他地方借调或贩卖粮食回来,补上粮仓中的亏空。

    在盗卖官粮储备仓粮食中的人里面,有些人还会更狠,就是将粮仓中的粮食盗卖七到八成,甚至还会丧心病狂到全部盗卖一空,到了这种盗卖规模,基本上就是不存在补上亏空的想法了,一旦需要开仓放粮赈灾或遇到上级查验粮仓,就会来一招贪官污吏不学就懂的“火龙烧仓”。

    在电视剧《天下粮仓》里面就提过“火龙烧仓”这种荒谬的事,说的是朝廷派遣钦差大臣到下面粮仓查看仓中粮食储备情况,看看是否存在亏空,但在钦差大臣快要到达通州之时,通州西仓突遇火灾,整整十七座仓库全部烧毁,无一幸存,通州西仓成为了一片焦土。

    而据在火灾中生还下来的多名守仓士卒禀告,粮仓失火当晚,看到一雌一雄两条火龙在火焰上空嬉戏,形似火龙所为,也就是天灾,与守仓官吏士卒没有关系。

    这个理由,只要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荒谬至极,明显就是通州西仓里面发生了窝案,整个粮仓上下都牵涉进去了,粮仓里面的粮食已经被盗卖一空,如果钦差大臣来到查验,一定无法应付过去,所以粮仓官吏才铤而走险,一把火将整个粮仓全部烧毁,来个死无对证,然后让守仓士卒上报一个听上去可以接受,实则一听就知道什么一回事的理由以搪塞钦差大臣。

    总而言之,官粮储备仓被盗卖,基本就是历朝历代难以避免的事,可以说天下官粮粮仓,十之七八都有盗卖的情况,因为官粮储备仓的性质,乃是应急赈灾之用的,期间有一段半年到数年,甚至运气来了,十年都不一定用到的时间,这些时间,一般都足以让盗卖官粮的官吏补上其中的亏空了。

    况且官粮储备仓本身就有收纳新粮,卖出旧粮的程序,总不可能让粮食堆在那里腐烂到不能吃为止吧,所以其中新粮充旧粮卖出的手段就是屡禁不止的了。

第二百二十三章 军粮盗卖的难处

    官粮储备仓的盗卖情况难以禁绝,除了这些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乃是官粮储备仓里面的粮食,最终的去处是灾民,普通的老百姓要与官吏计较已是千难万难,而受到天灾的老百姓,只要官吏随便给点吃食以作果腹,让他们不致饿死已是千恩万谢,又怎么会计较这些粮食的质量和多少呢,举凡有一口吃的,就不会有什么意见的了。

    如此一来,就更是助长了这些盗卖粮仓里面粮食官吏的气焰,只要稍有手段,随便弄来粮仓储量一半或是十分二三的粮食,极端点来说甚至弄来十分一多点的粮食,就能应付天灾过后一段时间内的赈灾任务,只要赈灾有那么一两个月到三个月,自然可以向朝廷禀报,灾民众多,赈灾之米粮将尽,请朝廷拨下米粮,就算朝廷一时三刻没有粮食下拨,这个时间也差不多到下一季的粮食收上来了,这样就可以撑到朝廷下拨粮食或是朝廷无粮下拨然后停止赈灾之时。

    这些赈灾的真实情况,其实在《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面和珅和大人与纪晓岚那段震惊观众三观的“救民先救官”、“易子而食,手中有载,可是亲眼目睹,方知孩童在饿极的人眼中只是一堆肉”、“清官如凤毛麟角,贪官如黄河之沙”对话里面说得很清楚了。

    尤其里面那句“灾民还算是人吗?”,虽然听上去似乎有点残酷没人性,但在古代却算是相当真实的了,历朝历代的朝廷,只要下面的官员能够赈灾给力,天灾发生过后没有灾民作乱,基本上都会给予褒奖,而不去追究赈灾粮仓里面的粮食是否存在亏空。

    由此,这些盗卖粮仓中粮食的官吏,都是深悉对上和对下的套路,故此方会如此大胆去做下此等亏空之事,皆因此事风险有限,获利巨大。

    但是军粮储备仓就跟官粮储备仓完全不一样了,首先军粮乃是直接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事情,所以军粮储备仓里,官吏及看守之士卒,基本都是军中之人,也就是军粮储备仓内,行的乃是军法,而军法可是历来都以严苛闻名的,就犹如唐代兵书《虎钤经·军令第九》里面说的“十七条禁律五十四斩”,可谓是动不动就是死罪。

    故此历朝历代,除非是到了朝代末期,一切成法都已破败不堪,不然的话,军队这个系统都是能够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不会那么容易被腐蚀掉的。

    何况历来皇帝,奉行的都是文武分治之法,务必使武将和文臣互不咬弦,方便皇帝在其中安然无恙地进行平衡之策,由此,军粮储备仓的官吏,很难以像官粮储备仓的官吏一样,上下勾结、沆瀣一气,因为一旦有事,朝廷派来调查的钦差大臣,肯定是文臣,这班军中之人,可没有什么消息渠道提早得知消息以作准备,也没有相应人脉用来搪塞敷衍啊,等待盗卖军粮者的下场只能是死路一条。

    接着就是军粮的去处,顾名思义,军粮最终的去处就是军队,而军队什么时候需要到军粮储备出取用军粮呢?

    一就是大军开拔,二就是大军日常所用,而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对想盗卖军粮敛财的人来说,都是一个大难题,也是杜绝盗卖军粮的主要原因了。

    大军开拔,肯定受到朝廷所命,通常都是皇帝和朝中重臣统一意见后下令的,而大军开拔,是有时限的,一般就是十数日到一个月不等,可没有半年或者数年时间让人操作,以弥补亏空啊,而且大军开拔受朝廷老大所命,若有任何差池,那位老大可是会要命的,这可就不好玩了。

第二百二十四章 饱食足睡

    而军队日常所用,所涉及的人就复杂了,首先军队主将肯定要买通,还有粮草官及军中管理粮草的吏员,以及运送粮草的将士也要全部搞掂。

    军队主将和粮草官及吏员,乃是决定军中何时到军粮储备仓取粮的人,若不买通这些人,万一仓中正好没粮,军中却派人来取粮,岂不是全部暴露了。

    而运送粮草的将士,乃是时常出入军粮储备仓的人,若让他们在出入军粮储备仓的时候看到什么端倪的话,那又是一场灾难,而且就算是被其中一人发现,由于军伍制度,一队人马有多少人离开军营,就要有多少人返回军营,不然的话,就要军法追究全队上下的责任,弄清楚究竟出了什么事。

    所以并没有什么办法绕过队中其他人,只处理发现端倪的那个人,但凡军队这种组织紧密又同出同进的团队,要想只单独解决一个人都是十分难的,要么就拖全部人下水,要么就消灭整支队伍。

    而消灭整支队伍,基本上在和平之时乃是死路一条,因为在无战事的情况了,整支运粮部队失去踪迹,肯定成为大案要案,是没有人敢隐瞒下去的。

    故此最好的办法就是买通整支运粮部队,就算不能百分百全部买通,仅有几个人不愿接受的话,也可以调离或者通过一些手段令这几个人消失,这样倒能够勉强掩盖下来。

    但是如此一来,差不多就等于多了一倍人来分好处,而且还是外来系统的人来分,况且盗卖的粮食是固定的,没有办法增多,这样一算,成本增加一倍,风险增加一倍,收益却是固定的,也就是自己背大锅,别人背小锅,自己冒着杀头危险得来的好处还要分别人一半,这种事情,真不知道智商是负多少的人才会做,一般正常人估计是不会去做的了。

    左右合算,盗卖军粮就是如此坑的一件事情,难怪古往今来这么多历史,只听过军粮被毁或被劫以致军中缺粮之事,鲜有因为军粮霉变或夹杂砂石引起军队哗变之事。

    验粮完毕,整批军粮看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了,我就吩咐那名粮草官,将其手中那两碗我验粮抽出来的稻米,拿去给伙夫,做午饭的时候放下去用了,莫要浪费。

    那名粮草官应诺了一声,我就又向赵统说道,让他领着那名粮草官,继续处理好剩下的事务,我去营中巡视一下,若有事就去我帐中禀报。

    赵统应了一声,我就带着两名亲兵,离开了库房重地,去营中四处巡视了一圈,发觉营中已是恢复了往常的状态,训练的训练,歇息的歇息,还有人在自己的营帐四周走动或聊天。

    用半个多时辰巡视了整个营地一圈,并无什么特别的发现,眼看天色已近午时,我便回帐中稍作休息,准备午食了。

    午食过后,赵统特来禀报,说一切已经准备就绪,大军随时可以拔营出发,只等我发布将令就立刻离城而去。

    我当然不会这么不近人情,他们一众人才刚刚忙碌完就立刻要他们连轴转,于是我稍稍思索一下,就向赵统说道,传令下去,今日下午全军停止操练,好好休息,吩咐伙夫,今日晚食之粮食,增多两成,让士卒好好报餐一顿,今夜饱食足睡,明日一早吃过朝食,大军就拔营离城。

    赵统连忙肃然站立,凛然应命,我就摆摆手,让他下去处理一应诸事,我先回去长安城中,向诸葛老大禀告一声,如无意外,就按照我的命令执行。

    赵统拱手一礼,就退下去按照我的命令做事去了,而我就向营帐外的亲兵吩咐一声,收拾一下帐中东西,然后我就带着两名亲兵往长安城中径直而去了。

第二百二十五章 博戏

    长安城中,丞相府内,我像之前数次一样,在诸葛老大的书房内见到了诸葛老大,将我打算明天率军拔营离城的事向他报备了,诸葛老大没有多作言语,点头允许了我的计划,只是我提醒我一切小心谨慎行事就算了,然后就让我回营好好准备。

    返回营中,一路看来,营中已经遵照我的吩咐,停止了训练,营中没有了训练呐喊之声,顿时安静了许多,而士卒们不是待在自己的营帐中休息,就是三三两两聚在自己的营帐前,有的在闲聊,有的在博戏,玩的是一种好像骰子一样的东西,不过碍于我身为主将,我也不便过去细看了,而玩博戏的人身旁,还围着不少人在旁观,果然这种事情还是古今如一啊。

    不过这种事我之前也已经听马坤等人说过,治军当然首重军纪,但是军中本来就是压抑,若没有一些适当的娱乐给士卒排遣一下烦闷,光是一直压制的话,可能会适得其反,容易引发营啸等不可预估的灾难。

    所以古时的军队中,战时当然禁绝一切娱乐,军中不是战就是吃,不是吃就是睡,不是睡就是拉,反正吃喝拉撒睡这几样就是军中常事。

    但是平日不是战斗之时,其实军中还是允许士卒有一定娱乐,以安定军心的,其中最出名的一项娱乐就非营妓莫属了。

    营妓,相传最早是由“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中吴越争霸的主角越王勾践创立的。

    《吴越春秋》记载:“越王勾践输有过寡妇于山上,使士之尤思者游之,以娱其意。”《越绝书》也记载有:“独妇山者,勾践将伐吴,徒寡妇致独山上,以为死士,未得专一也。去县四十里,后说之者,盖勾践所以游军士也。”

    这些文字,都说了同一件事,就是越王勾践在将要讨伐吴王夫差之前,为了激励军心,使军中将士乐于赴死,把一批犯了过错的寡妇迁徙到独妇山上,然后让将士上山游玩,将士游玩过后,心情愉悦,成为了越王勾践讨伐吴王夫差的“死士”,而其中游玩的内容,就不言而喻了。

    史书有载,而且还不是单一记载,故此历来文人都将营妓的发明归于越王勾践了,但是虽然我命今日军中上下好好休息,但是明日一早就要拔营而去,为了保全体力,赵统没有得到我的允许,自然不会放军中士卒前去军中的“女营”去游玩了。

    至于博戏的话,相传商周之时已经被发明出来了,到了汉代已经是大行其道了,上至天子百官,下至平民百姓都爱好博戏,据史书记载,汉代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和宣帝都是博戏迷。

    博戏的玩法,相传是“两人相对坐,棋盘为12道,两头当中为水。把长方形的黑白各六个棋子放在棋盘上。又用鱼两枚,置于水中。比赛双方轮流掷琼(即骰子),根据掷采的大小,借以决定棋子前进的步数。棋子到达终点,将棋子竖起来,成为骁棋(或称枭棋)。成为骁的棋,便可入水“牵鱼”获筹。获六筹为胜。未成骁的棋,就称为散棋。骁棋可以攻击对方的棋子,也可以放弃行走的机会而不动,散棋却不可。”

    至于军中博戏,自然没有这么讲究,我离远一看,应该是像后世的飞行棋一样简单了,双方放数个石头以为棋子,然后掷骰子决定前进步数,先走完己方棋子的就是胜利者。

    若是战时,一班士卒这样玩的话,我肯定命人拿下杖责,不过既然今日是我下令全军上下休息,只要他们不是喧哗太过或通宵达旦影响其他士卒休息的话,我自然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第二百二十六章 无衣

    不过军中的娱乐,除了博戏还有游玩之外,还有一些娱乐活动也是后世认知中比较正规和崇尚的,那就是唱歌了,后世军营中,拉歌甚是平常,只要是个兵,都会吼那么几句。

    而在这个时代,由于缺乏娱乐活动,博戏和游玩,只限于少数人参与,故此军中士卒,最普遍的活动还是唱歌,毕竟唱歌这种活动,独唱也可,合唱亦行,群唱更佳,真是人多人少也能玩,而且也不需要什么额外道具,是个人能说话就可以玩,就算唱功不行,混在一群人里面吼几句,在一群都是粗汉子的军队里面,也没有人介意啊。

    在军队这种充满竞争信念和争强斗胜思想的群体里面,只要不同的人或群体唱起歌来,就基本上都会斗上一斗,而军队中又满是不识字的糙汉子,自然不会斗谁记得的歌多,又或者斗谁唱得动听婉转之类的,只能是斗谁的歌声够大够雄浑,慢慢就会形成像后世拉歌一样的斗歌现场,这点还真的可能是军队中一脉相承的传统了。

    至于唱的是什么歌,这个年代凡是作曲作词的都是王公贵族或是饱读诗书之人,可没有像后世一样,军队中专门有文宣部搞这种事情,所以这个时代主流音乐合集《诗经》,里面多是《采薇》、《关睢》、《鹿鸣》、《蒹葭》、《静女》、《淇奥》、《风雨》、《木瓜》、《桃夭》这类婉转哀怨寄情的诗歌,要不就是《黄鸟》、《硕鼠》、《小雅·节南山》、《正月》这类发泄对当权者不满的诗歌,关于军队征战之诗并不多,但其中亦有不少精品。

    而这些关于军队征战的诗歌里面,最令人熟悉就是《秦风·无衣》和《小雅·出车》了,《秦风·无衣》乃是战士出征之诗歌,《小雅·出车》则是军队胜利凯旋归来之诗歌。

    《秦风·无衣》里面的词乃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全诗慷慨激昂,相传乃是周幽王末期,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秦国受周王室之命,出兵保护周王室,击退戎族,将周王室护送到洛阳(古称洛邑)重新定都,史称东周这个时期被人创作出来的。

    《无衣》里面“王于兴师”说的就是周王室,而不是一般人认为的秦王,因为秦国称王乃是商鞅死后之事了,离秦始皇嬴政“奋六世余烈”一统天下只有一百余年,是战国后期了,而之前秦国之主,一直都是称“公”的,看秦穆公、秦孝公这些名称就知道了。

    而《无衣》发生的背景,其实就是《东周列国志》里面说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用烽火台戏弄诸侯,以致后来戎狄攻破西周都城镐京(现在的西安)之时,众诸侯都没有出兵救援,最后是距离镐京最近的秦国出兵击退戎狄,保护周王室前往洛邑(现今的洛阳)。

    周王室为了表彰秦国之功,将已经被戎狄占领的西方大片土地(包括都城镐京)封给了秦国,让秦国为周王室守护边境,抵御戎狄,所以后来秦国不断击败戎狄,才有了广阔的土地,最终统一了天下,后来秦始皇的兵马俑也会出现在西安(镐京)这个地方了。

    自此而后,《无衣》就成为了秦国的战歌,相传秦国锐士就是唱着这首歌,逐一击败六国的强大军队,完成了统一天下的伟业,而大汉继承自秦,所以大汉军中,能唱《无衣》这首诗歌的人多的是了。

第二百二十七章 出车

    而且《无衣》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之句,更引出了一个词语叫“同袍之义”,说的就是两人之情谊,好得能共穿同一件衣服,自古以来就是形容军中兄弟之情的。

    至于《小雅·出车》,其词曰:“我出我车,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召彼仆夫,谓之载矣。王事多难,维其棘矣。我出我车,于彼郊矣。设此旐矣,建彼旄矣。彼旟旐斯,胡不旆旆?忧心悄悄,仆夫况瘁。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出车彭彭,旂旐央央。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玁狁于襄。昔我往矣,黍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途。王事多难,不遑启居。岂不怀归?畏此简书。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降。赫赫南仲,薄伐西戎。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执讯获丑,薄言还归。赫赫南仲,玁狁于夷。”。

    说的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周厉王,被国人驱逐,将周朝政权交由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史称“周召共和”,然后周厉王死后,其子周宣王即位,继续重用周公、召公等贤臣,并命南仲、方叔等一干良将讨伐猃狁、西戎、淮夷、徐国和楚国等地,使得西周疆土得到了极大的扩充,国力也比周厉王时期恢复了不少,史称“宣王中兴”。

    而《出车》中“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和“天子命我,城彼朔方。”两句中的王及天子,说的就是这个“宣王中兴”的周宣王。

    整首诗说的是西周大将南仲,受周宣王之命出征,去征讨玁狁(后来的匈奴)和西戎(就是后来攻破西周都城镐京的犬戎,也就是戎狄)两个外族敌人。

    南仲本是率军于牧地待命,由于战事紧急,南仲一接到王命就立刻召集军队,于郊外树起干旄大纛誓师,然后领军出发,先是到了朔方之地建城。

    待朔方城建立后,就先是出兵北伐玁狁,再转道往西征讨西戎,一路经历军队苦战、将士思乡、后方担忧等情况,最终在南仲的英明领导下,大军终于“执讯获丑”,成功击破了玁狁和西戎两个大敌,全军在南仲的率领下凯旋而归。

    《出车》此诗,说的是将士用命、统帅英明,最终全军历经苦战得胜而归,全诗贴近现实,好似将一副战争画卷慢慢在眼前展开一样,故此历来都得到军中喜爱,传诵不断。

    大汉军队传诵此诗篇,一是此诗甚为符合军中将士期望,试问谁不想得胜凯旋,故此为了讨个好彩头,士卒大多喜欢传唱此诗。

    二是此诗乃是旧时西周都城镐京之人所作,一向都在镐京四周传唱,而镐京,就是大汉当年创立之时定都之地长安了,故此大汉之军,历来亦是喜欢此诗篇。

    所以《无衣》和《出车》,虽然一个是《秦风》,一个是《小雅》,但其实都是长安关中之地广为流传的诗篇,如今大汉既然重返关中,传唱此两个诗篇,绝对是政治正确之事,亦能唤起大汉之军对大汉往昔荣耀的回忆。

    只是如今听军中之人唱着《无衣》和《出车》,《出车》暂且不说,因为我在后世也没有听过哪个比较好听的《出车》版本。

    但是《无衣》,我却是十分喜欢《大秦帝国之崛起》里面,白起和魏冉抱头揽颈一边喝酒,一边唱着的那个《无衣》版本,那个音乐实在是大赞。

    而这个《无衣》的版本,在庆功宴上能唱出百战余生、得功受赏的军中兄弟喜悦之情,也能在出征之时唱出那种厚重苍凉之感,实在是用心之作啊,由此我对这个版本的《无衣》可谓是印象深刻之极。

第二百二十八章 养马地

    为了我自己的喜好,我决定将自己脑海中的那个《无衣》版本,在这个时代重现出来,相信以我现在一军统帅的地位,应该没有什么难度。

    想到就做,于是我便命亲兵去将赵统叫来,待赵统到来后,我将《大秦帝国》里面的《无衣》,哼唱给赵统听,然后命赵统将这个版本的《无衣》,在此次行军途中教给属下士卒。

    赵统想来也是首次听到这个不同版本的《无衣》,连连听了三次,才勉强记住曲调,不过也可能是他不好意思再让我唱第四次而已,反正他已经能唱出来就是了,对这个时代的军中艺术,也不能太吹毛求疵了,大约将近就算了。

    想想再过不久,就能在军中听到这个我最喜爱的《无衣》版本,我心中不由暗爽,果然那句名言说得很对“权力犹如美酒,使人不由自主陶醉”,但是嗜酒误事,太沉迷权力也容易迷失自己,最终并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看来我一会要将这句话抄录下来,以免自己太过沉迷权力。

    既然赵统已经学会了这首《无衣》,我就让他自行离去,提醒一下营中诸将,约束一下士卒,莫要玩闹太过,明日一早还要行军的。

    赵统应诺离去,我就坐回帐中主案,拿起纸笔将刚才那句“权力美酒”的说话记录下来,然后就埋头看书,累了就歇息去了。

    次日一早,卯时刚过一刻,我就升帐聚将,向军中诸将发施号令,大军朝食完毕便立刻拔营,离开长安城西去,诸将速速整顿部下,于辰时过半由赵统率领前军先行离营,其余诸将各领部率依次离营而去。

    诸将尽都领命而去,我也命亲兵收拾营帐,各自朝食,随时准备离去了,朝食完毕,赵统就回来大帐复命,言其已经整顿好兵马,准备出发了,于是我就颁下令箭,让他率领前军先行离营。

    赵统领命而去,我也跟着走出中军大帐,发觉军中诸将已经一次站好,排成两排,正在等候我出发,于是我也并不矫情,命亲兵牵来战马,领着中军所部跟随赵统而去,而其余诸将亦是依次鱼贯而出。

    大军徐徐行进,走了五日,就来到了之前遣人查探好的一座山旁,随即扎下营寨,草草安顿下所有兵马后,我就召来赵统,让其陪我一同四下巡查一番,以确定地形。

    赵统凛然应命,然后就主动言说下去安排一切,稍后回来复命,我点点头表示应允,趁着赵统离去准备的时间,我也命手下亲兵头领,挑选十名精干的亲兵,一会随我离营巡视四周。

    约莫过去一刻多钟的时间,赵统就去而复返,身后跟着一队大约五十人的兵马,赵统约束兵马在离我营帐尚有十米左右的地方停下,自己单身上前复命。

    走进我身前,赵统就已经准备妥当,只要我一声令下,就可以离营前往四周巡视,于是我就领着手下亲兵,与赵统带来的人马合在一处,一行六十余人就离营出去四周巡视了。

    大概用了一个多时辰的时间四下巡视一圈,发觉选定的这个扎营地点果然地形甚好,依山傍水,我们的营寨仅靠山边,出来就是一片平原,在过去就有一条不小的河流。

    而在这个纯绿色无污染的年代,整片平原都是长满青草的,尤其是沿着河流的一带,更是水草丰茂,正是牧马的好地方,相信马铁来到一看,定必十分满意。

    当然了,到时三万骑军齐聚,估计也应该有战马四万匹左右,靠这个草场养马厩有点吃力了,不过军中养马,肯定不是光靠天然草场,而是混合草料饲养的了,草场的作用,只是供战马驰骋,以保持马的野性而已。

第二百二十九章 万岁冲锋非是良将

    四处巡视完毕,对这处建立骑军营寨之地相当满意,我便领着一众人等回营而去,回到营寨之处,中军大帐已经树立起来,其余众将及士卒之营帐亦是依次而立,而营中尽是人来人往,都在忙忙碌碌地走来走去,整个营建可谓井井有条。

    而四顾望去,现时的营帐应该已经足够军中三分之二的人使用,看来诸将还算用心,短短一个多时辰,就只剩下三分一的工作未完成而已。

    营寨外围,还有不少士卒正在用树木建造营墙,一切都没有不妥之处,我亦无谓去打扰士卒的建造工作,便带着赵统回到中军大帐。

    到了中军大帐处,我与赵统喝过茶水,便向赵统言说,今后营中诸般事务,尽交予其负责,只需每旬向我汇报一次便可。

    赵统当即连连表示不敢,军中一切,自当依我将令行事,安有副将擅权之理,我见赵统如此拘谨,便微笑着向他解释了其间种种。

    当赵统明白我统领此军,只是暂时之事,大约半年左右,待马铁和关兴领凉州骑军回返,我便功成身退,而且我在长安那边还有要务负责,需不时回返长安视察及向诸葛老大汇报,便欣然受命,言其定必小心谨慎做好军中诸般之事,请我放心云云。

    见赵统终于受命,我便和他说了一些要注意的事项,包括要修建足够容纳四万匹到五万匹马左右的马圈、营寨还需扩建到足以容纳三万名骑兵驻扎、营寨中要预留足够空间供五千到一万名骑兵训练骑术、营寨修建完毕一定要安排足以巡防四周的人手。

    如此数条,自然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守新式骑兵装备的秘密,以免骑兵整天骑着圈套装备的战马在营寨外面训练,容易被人探知清楚。

    而最后一条,却是重中之重,因为之前我和马铁、马岱商议之时,已经敲定这支骑军熟悉一应装备之后,必定要熟悉冲锋之阵型。

    如此便要彼此熟悉同军之人,而最好的方法自然是拉出来一同驰骋,以熟悉同伴诸人的步调气息,这样的话,冲锋起来才能速度相约,成为一个冲锋的整体,光凭气势就能将不少敌人吓致崩溃的了。

    冲锋这个技能,基本就是重骑兵最重要亦是最根本的技能,这从后世游戏中,无论是反映中国战争的《三国志》,还是反映日本战国的《太阁立志传》,亦或是反映欧洲那边战争的《骑马与砍杀》中,都能看到端倪。

    能否将骑兵冲锋这个技能用好用活,就是受人赞誉还是被人嘲笑的最大分别了,就看同样是日本战国时期武田家的赤备骑兵,在武田信玄手上能够威震战国群雄,被后世膜拜,而在武田信玄的儿子武田胜赖手上,就只能在长筱之战中饮恨于织田信长的铁炮大军手上,成为了当世和后人口中的笑柄,一直被称为“虎父犬子”的典型。

    而不论统领将帅是否能灵活运用骑兵冲锋这个技能,我和马铁、马岱两兄弟的共识都是,先将这个技能用熟练,让这支骑军能在冲出去数息之间,配合上同军骑兵的步伐,形成同一波次,如此方是马铁口中西凉铁骑的精粹,亦是我所认同的重骑兵。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这支骑军难免大规模一起在营寨外面共同驰骋,虽然按照马铁的说法,也不是全军三万人共同冲锋,那样就太傻也太容易被人针对,毕竟全军尽出,胜负一线,无疑等于赌博,非是良将所为。

    所以按照马铁的说法,大概就是一万骑兵为一个冲锋波次,全军三万骑兵,按理就能成三波冲锋,以马铁估计,配上新式骑兵装备后,世上应无任何一支军队可以正面承受如此骑兵的三波冲锋了。

第二百三十章 骑兵装备运送计划

    至于冲锋的时机和方向的选择,自然是骑军主将存乎一心,犹如南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岳武穆,在宗泽送阵法图样给他的时候说的“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一样。

    所谓“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这是孙武在自己的《孙子兵法》里面说过的,而汉代名将霍去病也说过类似的话,就是“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大概意思就是说打仗的时候,看什么谋略好就用什么谋略,不必一定要学习兵法上的东西。

    这两个人,孙武名列武庙十哲,霍去病名列武庙七十二将,但两个人说的话基本一样,就是战争之中,所有东西都在不断变化,如果老是想在兵法故纸堆中找到固定正确的处理方法,只能沦为失败的一方,应该要“事变则人变”,因应周遭条件的变化,改变自己脑中的思路,从而找出一条可行之路。

    至于兵法嘛,也不是不能学,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霍去病那种大佬,十七岁就被封为冠军侯,十九岁成为骠骑将军,二十二岁大破匈奴,封狼居胥,在中华历史上刻下剽悍的一笔,就是这一战,一举改变了汉朝和匈奴的攻守之势,令一向充满攻击性的匈奴,只能龟缩起来防守,为后来匈奴分裂为南北匈奴埋下了引子。

    而我的理解,兵法应该就像数学中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一样,要充分理解其中每一个条件所影响的东西,这样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如果对其中一项不能完全理解,那么只要条件稍稍变换一下,那么就完全会被题目懵住了,甚至会作出错误的解法。

    冲锋战法的训练,既然一定要在营外集中大量配备全副新式骑兵装备的骑军,那么万一正巧有敌军细作在附近,新式骑兵装备的保密就犹如笑话了,故此定要有足够人手,从营寨建立开始,便四处巡防营寨四周,才不会在训练骑军冲锋战法的时候,引起不必要的注视。

    赵统对我提出的各项要求并没有提出异议,而且还拍着胸口应了下来,我也向赵统多提醒了一句,就是一定要分外注意东面方向,因为那是万一真有细作,传递消息回曹魏的方向,故此我建议赵统,人手如果充裕的话,可以考虑在东去长安的路上,设置一个百人左右的固定哨所,与营寨这边以狼烟互通消息,一旦有警就截留一切往来之人。

    赵统听了我的建议,当即表示只要营寨这边的基础设施建设完毕,就马上安排人手到营寨四个方向定期巡查,而东面往长安的方向,亦会如我所言,设置一个固定哨所。

    这样一来,我也就放心了,于是便说自己连日行军,有点累了,要先歇息一下,让赵统先行退下,安排好一应诸事。

    赵统领命而去,我也顺利将全军琐事全部甩给了赵统,自己成功成为了“无为而治,授权于人并充分信任别人”的领导者,如此一来,我就可以暂且高枕无忧,剩下的时间就是不时观察赵统将军中之事处理得如何,如果尚还可以的话,听过赵统第一次军中情况汇报后,我就应该回返长安了。

    回到长安后,首先当然是寻诸葛老大汇报这边的一切情况,然后就是取得诸葛老大的允许,将第一批造好的新式骑兵装备,运来这边的营寨。

    粗略算来,现在工匠营区那边,应该有八千套新式骑兵装备了,一次运来,正好装备这边的一万骑兵先,以后半月往返一次这边营寨和长安,慢慢将工匠营区那边的装备运来就是。

第二百三十一章 诸葛老大对赵统的肯定

    如此数日,我依然如常巡视营地、看书、吃饭、睡觉,且当如今是“悠长假期”,暂且放下一应繁杂事务,稍稍休息一下自己的脑子吧。

    眨眼之间,就到了本月的上旬之日,赵统便如我之前吩咐的一样,前来中军大帐,亲自向我汇报近日以来,军中的一切情况。

    听了赵统的汇报,我便知道军中一切已经是算是上了轨道,赵统从一万人中抽出一千人,专职负责营寨四周的巡视,其中一百人如我说的,前往东去长安之路上,觅一适合地点设立固定哨所,其余九百人就分成三批,轮换着巡视营寨四周以防细作,这一千人,按赵统所说,是每月替换的,故此不会落下训练的效果。

    至于营寨中还有的九千人,赵统也按照三三分制的理念,分成三批,每批三千人,将这三批人轮换着做不同的事,如今所定的乃是一批人训练,一批人休息,一批人负责扩建营寨。

    等到营寨扩建完毕后,赵统的意思就是将扩建营寨换成出营骑马,绕营寨旁边的山一圈,既是熟悉马性,也算是将营寨的巡防范围扩大了一圈,可谓一举两得了。

    嗯,看来赵统果真是花费心思了,思考得还算是周到,于是我就点头对他赞赏一番,然后让他退下继续处理军中之事,并向他说到,明天我就会离营返回长安,这边诸事就全部托付予他了。

    赵统当即拍胸慨然应诺,接着便躬身一礼,告退走出中军大帐了,我见赵统走后,便唤两名亲兵统领进来,向他俩说了明天返回长安之事,让他们其中一个选出二十名精干亲兵随我返回长安,另外一个则领着剩下的亲兵为我看守好中军大帐,并留意营寨中的一切,若有任何异样,速速前往长安寻我报告这边的事。

    两名亲兵统领听了我的将令,便各自下去准备诸事了,而我就将自己一些平时记下来的东西,锁进自己的箱子里面,然后就领着数名亲兵去巡视营寨了。

    翌日一早,甫吃过朝食,我就领着手下的二十名亲兵直奔长安而去,赶了两日路,我们一众人等就回到了长安城门前面,经过一番查验,我们就顺利进入长安城中了。

    进到城中,我当然命那名亲兵统领带着一众亲兵前往我的府邸中稍作歇息,而我则带着两名亲兵前往丞相府,找诸葛老大汇报骑军营寨的情况,等我汇报完后,自会返回府邸汇合他们。

    那名亲兵统领率人离去,而我就径往丞相府中而去,去到丞相府大门前,循例上前通报,稍过一刻钟左右,就有人出来迎接我了。

    抬头一看,果然还是蕫厥,我们两人一番寒暄,然后蕫厥就带着我有望丞相府中的书房去了,到了书房,蕫厥如以往一样,离开去做自己的事,只让我直接进去书房内拜见诸葛老大。

    我驾轻就熟推门而入,在掩上门,来到房中书案前大礼拜见诸葛老大,诸葛老大亦不多言,只招呼我坐下,我便熟练地就坐、斟茶,然后向诸葛老大递上茶盏。

    我俩静静喝过两盏茶后,诸葛老大就问我,如今骑军营寨建造得如何,可有什么无法解决之事,赵统可还得力,是否能够胜任副将之职。

    我于是便将去到街亭那边选定立寨地点之后的事,逐一向诸葛老大说了一遍,还将具体事项都是赵统在做之事也向诸葛老大说了。

    接着还将赵统如何编练骑军的计划,也向诸葛老大说了一通,诸葛老大听完后,连连点头,然后说道,赵统看来亦算是历练出来了,可堪一用啊。

第二百三十二章 遮掩

    说到这里,诸葛老大就问道,除了刚才我说的事,可还有事禀报,我知道这是诸葛老大考较我而已,其实之后的事,我和诸葛老大之前都有商讨过。

    于是我就爽快地说道,如今街亭方面的骑军营寨大致布置妥当,剩下的就是扩建和完善而已,故此我想将长安这边工匠营区内,所制造出来的新式骑兵装备,全部运送到街亭那边的骑军营寨,让那边的骑军先列装起来,并开始熟习这些装备。

    这都是应有之义,诸葛老大便稍稍沉吟一会,略作思考,然后就书写两份手令予我,向我说明,一份手令是给夏侯楙的,让长安库房划拨供应我那边骑军半月之用的粮草予我,并借调足以运送这些粮草及工匠营区内骑兵装备的车马予我。

    至于另外一份手令,则是给张苞的,乃是让张苞划拨五千人马予我,负责沿途运送保护这批物资之用,如今关中已是大汉之地,此举真可谓万无一失了。

    而划拨粮草之事,既是军中确需粮草补充,尤其是饲养马匹之草料和豆类,先行囤积一批亦是正理,而且也可以掩盖运送新式骑兵装备之事,真是滴水不漏啊。

    尤其是往张苞营中借兵,完全将往工匠营区搬运新式骑兵装备之事遮掩住了,真真是算好了每一个环节,果然诸葛老大还是一如即玩一样,心细如尘啊。

    将诸葛老大的想法串连了一番,我便凛然领命,然后将向诸葛老大辞别了,如今正是备战之时,可谓分秒必争,诸葛老大也没多留我,只是挥了挥手,就让我离去了。

    除了丞相府,我就领着跟随我的两名亲兵,先去我的府邸汇合了其余亲兵,然后我取出自己的印信,让那名亲兵统领带着其余亲兵先回去工匠营区那边,找到马坤,让他去通知邓芝,今日之内,便要将一干装备运送出营,让他们将所有骑兵装备包裹好,随时准备出发。

    那名亲兵统领应诺一声,便带着其余亲兵出府而去,我看着他们走远了,就亲手锁上府门,然后带着身边的两名亲兵去长安太守府,先找夏侯楙商议好粮草及车马之事。

    去到长安太守府,经过一番通报,顺利见到了夏侯楙,双方稍作寒暄,我也不多赘言,直奔主题,将诸葛老大的手令递给夏侯楙观看。

    夏侯楙展开手令细看一会,便向丞相府方向遥拜一下,说道谨遵丞相之令,然后就向我问道,除了丞相手令中所说之事,丞相可有什么特别交待。

    于是我也老实不客气,向夏侯楙说道,此番组建之骑军,规模将有三万,若是长安库房内物资充裕的话,可否多划拨五千骑兵所用之粮草予我,免得将来其余骑兵来到,粮草没法一下子运送到位,反引来诸多问题。

    夏侯楙稍稍沉吟,便盖然应诺,说此事易矣,长安如今物资,正是供大汉平定中原之用,何吝惜区区五千人马之用,此事他应下了。

    说完,他便取来笔墨,当即书写一份手令予我,让我凭此手令,去长安库房取调相应物资及一应车马,于是我当即谢过夏侯楙,也不多作盘桓,立马拜别,急匆匆往长安库房而去。

    去到长安库房,将夏侯楙的手令交予仓令,仓令二话不说,就让我随他而进,去到仓令办公的地方,他招呼我坐下喝些茶水,稍待数刻,然后就急急脚跑了出去,处理一应诸事了。

    少顷,库房内响起不少声音,想必是仓令开始吆喝人搬运相应粮草了,再过一会,又开始听到车马辚辚的声音,看来我所要的车马也开始准备了。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5150/ 第一时间欣赏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最新章节! 作者:坐看闲花所写的《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为转载作品,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介绍:
街亭之失,引发星落五丈原,假若街亭不失呢?
开始写没经验,没有分段,后面改了,不过不想修改,留着证明自己的改变。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