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TXT下载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全文阅读

作者:坐看闲花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txt下载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五百五十三章 胸怀天下

    到了那个时候,只要东吴如订立的密约那般行事,再有数个州郡响应大汉的号召,重新回归大汉的统治的话,那么曹魏政权就肯定大大不稳,离其崩溃之日也估计是不远了。

    而按照诸葛老大的推测,如果大汉真的收复了洛阳之后,东吴再次背盟的机会真的不太大,首先是密约里面,对东吴的补偿确实不少。

    其次是就算曹魏真的愿意将荆州北部和青徐二州许给东吴,但是凭着东吴自身的实力和声望,要这些地域里面的人心甘情愿接受东吴的统治,就算不是镜花水月一般虚幻,也是如愚公移山一般困难的了。

    所以曹魏就算真的许诺将荆州北部和青徐二州让给东吴,其实也是不安好心,没个十年八年时间,将这些地方内的世家豪族理顺,东吴根本就没有办法发挥出这三个地方的人力物力。

    而莫说十年八年了,凭着曹魏这么多年统治留下来的根基,只要有那么三两年给曹魏缓过气来,重新夺回这两州半的地方,基本上可以说是十拿九稳的。

    如此一来,东吴根本上说不上是占据这两州半的地方,反而可以看作是曹魏的客军,用自己的军队,帮曹魏顶着大汉的进攻,赚取的只是曹魏供给的钱粮而已,一旦曹魏缓过气来,与大汉两分天下的话,东吴这两州半的地方,是否还能够留在手上还真的是一个十分大的疑问呢。

    这些情况,魏蜀吴三国里面那些对政治十分敏感的高层人精,都可以说是洞若观火的了,只是就算如此,如果天下还是那个天下,东吴没有退路的话,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因为不论是大汉还是曹魏独霸天下,最后遭殃的肯定是东吴,为了不让自身灭亡,就算明知道是火中取栗或是饮鸩止渴,东吴也不得不听从曹魏的摆布,挺身而出顶着大汉的兵锋。

    不顶的话,曹魏完蛋,东吴自身也肯定灭亡,顶的话,还有希望争取数年时间,看看这段时间内事情是否会有转机,万一诸葛老大这时候仙游,或是刘禅陛下自毁长城呢,虽然机会渺茫,但也不是百分百灭亡的。

    当然了,如今大汉与东吴已经签订了密约,东吴是完全有退路可走,甚至密约里面还承认了东吴未来对虎踞岛的统治,不用为曹魏火中取栗,还能到海外开国建邦,未来可期。

    甚至如果一切发展顺利,海外之地真如大汉所言般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话,在海外建立一个不下于大汉的国家,也未尝不是没有可能的。

    所以诸葛老大才推断,以大汉四百年的名声和刘备先主一生仁义作保,加上刘备先主与东吴的渊源,东吴大概率是相信大汉的承诺的。

    既是如此,为曹魏火中取栗这种事,只要东吴的高层不是突然变傻的话,是决计不会去做的,那么诸葛老大之前所定的计划,就基本上能够实现了。

    这些全部都是按照马铁所领骑军,能够顺利打垮曹魏骑军的情况下,推断出来的一连串变化,所以说诸葛老大果是就是古时民间传说里面那种“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的神人。

    也难怪当年刘备先主在南阳茅庐听了诸葛老大的“隆中对”之后,知道诸葛老大仅凭在荆州附近的游历、亲朋好友的言语、各种机会得来的藏书中,就可以将整个天下的大势把握住了,当即就将诸葛老大认为自己的首席军师,对他的信重立马高于关羽、张飞、简雍、糜竺等一班老骨干了。

第五百五十四章 “榻上对”和“邺下对”

    也实在是诸葛老大的战略眼光经过历史的验证,确实可以说是当世第一的了,后人拿鲁肃向孙权进言的“榻上对”和沮授向袁绍进言的“邺下对”相比较。

    “邺下对”是当年袁绍雄霸北方的时候,沮授劝说袁绍,当今汉室虽然衰落,但是天下思汉之人尚多,袁绍若要争霸天下的话,最好的方法乃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将天子迎接至邺城,以天子的名义号令天下,那样就是平定天下最省力的方法了。

    可惜当时袁绍对立哪个儿子为嗣的问题大为头痛,欲将袁谭、袁熙、袁尚三个儿子分管一州,看看各自的能力高低,再决定立谁为嗣。

    沮授得知袁绍这个想法,就劝谏袁绍说道:“世称一兔走衢,万人逐之,一人获之,贪者悉止,分定故也。且年均以贤,德均则卜,古之制也。愿上惟先代成败之戒,下思逐兔分定之义。”

    这段说话的意思就是说,有一只兔子在大街上奔跑,就会引来许多人追逐,但是当这只兔子被一个人捉住后,所有人就会停止这种追逐行为,各个归去继续干自己的事情,这是由于兔子花落谁家已成定局,再继续追逐也没有好处的缘故。

    况且古制早已有了定例,如果各个儿子年龄差不多的话,就以贤德为标准确定嗣子谁属,如果年龄和贤德都差不多的话,就可以用占卜的方式决定哪个儿子作为嗣子,希望袁绍能够吸取过去各种成败事例的教训,以及想一下兔子被人捕获就不会继续引来争夺的道理,尽早确立嗣子人选,不要再想一个儿子分管一州这种引来祸事的主意了。

    不过袁绍最后也没有听取沮授的意见,还是将各个儿子命为各州长官,长子袁谭为青州刺史,次子袁熙为幽州刺史,三子袁尚则跟随袁绍身边,管理冀州。

    及后袁绍败亡,长子袁谭和三子袁尚果然因为争位而互相共伐,最后被曹操看准时机,一举全部攻灭,袁谭兵败南皮被曹军所杀,袁熙跟随袁尚先投奔乌桓首领蹋顿,不久之后乌桓被曹操领大军攻灭,两兄弟又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

    曹操采取“缓而图之”的策略,没有乘胜攻打公孙康,而是班师返回邺城,之后公孙康果然如曹操所料,将袁熙、袁尚两兄弟斩杀,首级进献给曹操。

    沮授就由于这次进谏,既惹得袁绍不快,又得罪了袁绍诸子,所以之后其在袁绍集团内的地位渐次不稳,加上田丰、郭图等谋士与其隐隐对抗,袁绍又是一个优势时候容易犯浑,拿不定主意的主公,沮授所献的“邺下对”之策,最后也没有被袁绍采纳,反而是身在许昌的曹操,在荀彧的劝说之下,采取了类似的政策,将汉献帝逢迎到许昌,开始了其“汉相”的政治生涯。

    沮授的“邺下对”,还没有得到实施就胎死腹中,而鲁肃对孙权所言的“榻上对”,则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完全失去了可行性。

    “榻上对”乃是鲁肃初投孙权,孙权为了表示对鲁肃的看重,与鲁肃单独两人共坐一榻上小酌,顺道询问鲁肃对天下大势的看法。

    鲁肃或许是初出茅庐,锋芒毕露,竟然语出惊人,向孙权直接说道,汉室已经失去人心和江山,事实上完蛋了,孙权应该趁此良机,不要仅仅着眼于江东,而是要将整个长江以南的地区拿到手,平定南方之后再与北方群雄争霸天下,也就是短期二分天下,再定天下谁属的规划。

    要知道这个时候,心慕汉室的人还是颇多的,不然沮授、荀彧这些谋主也不会提出逢迎汉室以令天下的计策,连袁绍、曹操这些枭雄也不敢冒天下之不韪,贸然称王称帝了。

第五百五十五章 沮授和鲁肃的战略眼光

    要知道这个时候,距离袁术妄称“仲氏”,被曹操联合刘备、吕布、孙策等人攻灭,之后于逃亡之中粮尽,欲寻蜜浆解渴而不得,哀叹数声,最后竟然呕血斗余而死可还不久。

    袁术败亡乃是于建安四年(199年),孙策则是在次年建安五年(200年)被许贡门客刺杀身亡,孙权随后接过孙策的权力。

    所以按理来说,鲁肃应该是建安六年投奔孙权才留下了“榻上对”的,不过鲁肃与东吴的渊源,却是早于此,当年鲁肃和周瑜本是好友,周瑜于建安三年(有记载说是建安二年)离开袁术投奔孙策的时候,鲁肃就跟随周瑜一起的。

    孙策当时见了鲁肃之后,也十分赏识他,只是不久之后,鲁肃的祖母就逝世了,鲁肃为人孝顺,当即回家奔丧及守丧,由此错失了与孙策一起平定江东的机会,不然或许鲁肃亦会成为如周瑜一样的东吴元老呢。

    所以当鲁肃这个时候向孙权进言,雄霸长江以南,再建王号统领长江以南之地,凭此实力图谋天下的计划,孙权虽然钦佩其豪言壮志,不过估计孙权此时骤听此言,也是有点懵的。

    毕竟孙权其父其兄,还是自许汉臣的,而孙策在位的时候,还是汉朝的讨逆将军,受封为吴侯的,孙权继位,自然也是承袭此爵此官了。

    加上此时孙策身亡不久,江东各豪族还是有不稳之象,所以孙权对鲁肃的计划,并没有轻言答允,而是说了一番话,自言其只是想守着父兄创下的基业,希望辅佐汉室而已,暂时并没有如鲁肃所言的大志。

    这是留于明面上的记录,至于孙权有没有私下与鲁肃深入探讨这个计划,就没有人能够知道了,只是鲁肃之后就被孙权尤其信重,就算江东元老张昭屡次对孙权说鲁肃年少气盛,言辞激烈,不可重用,孙权也依然对鲁肃不错,数次厚赐予鲁肃。

    只是可惜后来时势突变,荆州刺史刘表病逝,其妻族横行荆州,竟然不支持其妻亲儿刘琮稳守刘表的基业,反而向曹操献媚,将整个荆州拱手献给曹操。

    曹操得了荆州水军,又有蔡瑁、张允、文聘等荆州将领相助,顿时领着大军南下,欲与孙权会猎于江东。

    大军压境,东吴随时有灭顶之灾,孙权和鲁肃只能放弃了“榻上对”里面的计划,匆匆联合刘备,联手对抗曹操。

    毕竟刘备虽然势弱,但是在荆州深得民心,又有刘表长子刘琦在手,占据大义名分,就算作战方面没有大的帮助,但也能在荆州境内影响曹操的不少调动,变相削减曹操的实力。

    之后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一举击败了曹操大军,但是曹操的势力还在,孙权、刘备面对的压力依然不少,所以后面的借荆州等戏码,就是顺理成章的了,不外乎就是东吴利用刘备直面曹操的军事压力,保存自身实力,待天时而动。

    沮授的“邺下对”,可以说是对天下形势看的十分透彻,只是没有看明白自己所侍奉的主公是什么性格及思想,最后是明于形势而不明自身,计划没有能够得到执行,反而是对手提出的类似战略得到施行,使得后人只知道荀彧所提出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忘记了袁绍集团也提出过如此设想。

    鲁肃的“榻上对”,对东吴自身可谓研究得很深入,毕竟江东大族都已经被孙策收拾了一轮,只要孙权稍加手段,要收服并不难,可惜对形势的发展缺乏了前瞻性,所以时势一变,就顿然没了实行的价值了,最后东吴也只能一直偏安一地,莫说争霸天下了,就连占据江南二分天下也再难办到。

第五百五十六章 刘备借荆州

    总的来说,沮授的计划是“知彼不知己”,对天下大势看得相当明白,但没有完全了解自己势力的情况,结果就是绝佳的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行,最后反而被对手用上了,不然凭着当时袁绍的势力,配合上大义名分,说句“摧朽拉枯”完全不为过,有怎么会有官渡之败呢。

    至于鲁肃的计划,就是典型南方谋臣的通病,“知己不知彼”了,对自身势力的认识到位了,但对天下大势的了解或是推测并不通透,结果就是天下大势一个动荡,所订的计划就完全失去了实行的机会,最后就只能眼睁睁看着东吴变成了一只“守土之犬”,再无力渡过长江了。

    所以三国历史上,沮授的“邺下对”和鲁肃的“榻上对”,都没什么名气,后世之人也鲜有谈论,因为都是失去了可行性,胎死腹中的计划。

    只有诸葛老大的“隆中对”,成为了古往今来无数人谈论得津津有味的宏图大计,因为这是一个历经十数年,期间波折不断,但是仍然得到君主认可,君臣一体誓不放弃,最终得以实现的计划。

    “隆中对”是刘备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三顾草庐的时候,诸葛老大向刘备先主提出的。

    本来诸葛老大的意思,乃是荆州刘表暗弱,受荆州豪族挟制,刘备先主可以利用自己的名声,拉拢荆州豪族支持自己,再徐徐图之,成为荆州之主,这方面因为诸葛老大在荆州已经有不错的关系网,是相当有可能办到的。

    不过刘备先主可能不想败坏自己经营了半生的仁义之名,也可能是顾忌刘表经营荆州日久,恐防惹怒刘表失去了自己的容身之所,没有同意诸葛老大这种徐徐图之的做法。

    只是诸葛老大可能十分欣赏刘备这种宽厚的做法,也可能推测到曹操将会南下,甚至是从某些途径已经知道曹操部署南下的消息,所以诸葛老大也没有“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想法,而是跟随刘备离开南阳卧龙岗,成为了刘备的谋主。

    到了次年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真的率大军南下,恰逢此时,久病的刘表逝世了,继位的刘琮在蔡瑁等人的劝说下,向曹操投降,拱手将偌大的荆州献给了曹操。

    曹操得了荆州之地和水军,声势大振,顺势继续南下,欲要一举平定江东,当时所有人都认为曹操就此能够荡平天下,至于其后是成为伊尹还是王莽,就看他自己的想法了。

    至于刘备,这个时候就只能苍忙逃窜,被曹军一路追杀,幸得驻守江夏的刘琦相救,才得以幸存并保留有数千军力。

    但是就是如此狼狈的时期,刘备和诸葛老大也依然没有放弃“隆中对”里面的战略意图,最终“苦心人天不负”,让刘备和诸葛老大盼来了东吴的试探。

    于是就有了孙刘联军破曹军于赤壁,破灭掉曹操一战平定天下的计划,本来赤壁之战后,孙权势力真是大肆扩张的时候,正好顺势将荆州收归囊中。

    不过诸葛老大确是厉害,经过一番计略,硬是让东吴与曹军拼了个头破血流,刘备一方却趁此“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良机,攻略了荆州四郡(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大大扩充了刘备的实力。

    刘备也确是知人善任,拔擢诸葛老大负责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由此刘备才有了单独面对曹军的底气,开始寻求与东吴对话了。

    及后孙刘双方进行了多番磋商,孙权决定将南郡(江陵)借予刘备一方,让刘备一方有实力抵挡曹军,东吴方则利用这段时间休养生息,图谋合肥,这就是“刘备借荆州”了。

第五百五十七章 “隆中对”的实现

    之后通过诸葛老大高超的内政能力,刘备的实力更是突飞猛进,这才有了足够的资本入川,最后成功占据了益州这个天府之国。

    刘备势力从江夏一城之地,发展到拥有整个益州、半个荆州的大势力,之后更在与曹操的汉中争夺战里面,斩杀了曹军的大将夏侯渊(按地位来说,相当于后世一个方面军的司令),活活将曹操耗到军心士气全失,就连军中谋士杨修也说出了著名的“鸡肋”之语。

    这个时候的刘备势力,可谓是巅峰时刻,军事实力已经可以说是与曹操分庭抗礼,远远凌驾于东吴之上。

    刘备势力历经波折,还是顽强发展,没有中途崩溃,诸葛老大的“隆中对”可谓居功至伟,正是有了这个战略思想,刘备势力才能上下一心,坚定地向着完成这个战略构想迈进。

    而天意也好像是冥冥中照顾汉室,竟然真的让刘备势力曹操和孙权两者间的夹缝中生存壮大起来,当然了,期间诸葛老大和刘备先主也肯定是不断调整各种策略,让“隆中对”一步步迈向实现。

    本来这个时候的刘备势力,已经是基本完成了“隆中对”里面的战略构想,据有川蜀,随时可以兵出长安,而大将关羽出镇荆州,一旦兵出宛城、洛阳,势必令到曹操一方分兵乏术,天下可定。

    可惜曹操虽然主动放弃了汉中之地,但是撤退之前玩了一个狠的,将汉中人口迁移了不少,加上自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张鲁投降,曹操平定汉中后,为防张鲁的五斗米教在汉中死灰复燃,曹操就令张鲁迁往洛阳,当时很多教众都跟随张鲁,曹操更是顺势将汉中的人口大量迁往关中、洛阳一带安置。

    而刘备发动汉中之战是在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直到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才将曹**走,期间刘备和曹操相持阶段,曹操还是不停迁移汉中人口的,据史料记载,大概迁移了十数万到二十万左右的人口,按常理推测,因为关中距离教近,应该约七八成人口落户到了关中地区,约两三成人口到了洛阳司隶地区。

    当然了,去到洛阳地区的肯定是当中富户及有一定技术的人员,可以说是人口里面的精华部分了。

    故此刘备虽然是夺取了汉中地区,有了兵逼长安关中的桥头堡,但是汉中人口流失过半,已是无力供应大军屯驻了。

    估计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刘备也怕曹操领军卷土重来,到时攻守之势互换,汉中就不但没有对刘备势力有所助益,反而会需要刘备势力不断从成都地区运送粮食来支持,成都地区如果如此不断放血的话,势必引来辖下民众不满。

    所以从战略上来说,刘备才会启用关羽的荆州军团,兵进樊城一线,牵制曹军,好让汉中地区能够休养生息,囤积一些粮草以备将来北伐。

    但是可能所有人都想不到,关羽本来应该是试探或是牵制性质的进军,竟然在各种机缘巧合下,打出了一个大暴击,一个水淹七军竟然将曹军荆襄方面的主力野战部队清空了,直接让关羽包围了樊城。

    一旦樊城被攻下,关羽就可以率军直犯曹操所辖的宛城、洛阳这些中原核心地方了,如果刘备方面得知消息,肯定是会不顾一切,怎么样也会从汉中发兵攻打长安关中地区的,到时候两面夹击,曹军怎样也会丢失其中一线。

    甚至如果历史上曹操迁都之事确定的话,就会差不多丢失了曹操辖下的一半地方,加上益州变成了大后方,要重演当年秦皇灭六国、刘邦定鼎天下的戏码也不是不可能的。

第五百五十八章 历时十一年

    但是老天爷偏偏好像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说真的,如果关羽当年的荆襄之战,仅仅是完成了牵制的目的,只是成功吸引了曹军的注意力,使得曹军没有多余的力量再次投放到汉中地区。

    又或是关羽一鼓作气打下了樊城,那么诸葛老大的“隆中对”战略也不至于会被破坏,但是偏偏却是上、中、下三种战果,上、下两种战果都不会影响刘备一方的战略构想,关羽取得的就是中间的战果。

    大军围困住了樊城,却迟迟不能攻下,长期钝兵与坚城之前,方引起了东吴的背盟之念,加上古代的通讯迟缓,刘备方无法迅速得知关羽这边的战况。

    故此当关羽出兵襄樊一线,出人意外地取得了重大成果的时候,刘备在成都是没有办法及时知道并做好策应的,要是刘备能够预料到关羽能够取得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成果的话,早就部署汉中出兵和刘封、孟达从上庸出兵协助关羽了。

    本来刘备一方的战略,应该是以关羽一军牵制曹军,以换取汉中得到休养生息的时间,然后待部署定当,再从容部署两边夹攻曹军的。

    不过关羽却以雷霆之势取得了令人咋舌的惊人战果,使得远在成都的刘备和诸葛老大无法给予及时的支援。

    而关羽取得惊人战果之后,其布置的预防手段一个也没有发挥作用,致使后院失火,被东吴背刺身亡。

    关羽从出兵北伐到败亡,都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发生的,而从威震华夏到兵败麦城,更是只有短短数个月的时间,以汉代的通讯和交通条件,估计关羽水淹七军的战报才刚到成都,这边东吴的背盟行动就开始了,等到刘备知道东吴背盟的时候,关羽的人头就早已不在颈上了。

    就是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关羽就从光耀四方变为了流星陨落,使得刘备和诸葛老大连挽救的时间也没有,而诸葛老大“隆中对”里面的战略架构也就此灰飞烟灭了。

    不过“隆中对”的战略意图虽然最终还是功亏一篑,但是相比于沮授的“邺下对”和鲁肃的“榻上对”,这两者都是胎死腹中,莫说实现了,连起步也没有起步,所以“隆中对”总体来说,其大局观和可行性、实操性还是十分优秀的。

    要知道“隆中对”的提出是在公元207年(史载诸葛老大在刘备军中任职是在208年,《三国志》等游戏里面,诸葛老大也是208年才能被搜索到,有些人可能会说时间有冲突,但是要知道,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老大既要安顿家中,亦要熟悉刘备军中的情况,到了次年才正式任职也是能说得过去的。),到了公元209年赤壁之战后才有机会开始实施,然后当年刘备就取得了荆州长沙等四郡,算是据有荆州泰半,完成了“隆中对”的起步阶段。

    之后在公元214年刘备占据成都,将益州收归囊中,就算是完成了“隆中对”的第二阶段。

    到了公元219年,刘备将曹操从汉中逼走,获得了出兵袭取长安的通道,“隆中对”可谓是终于实现了。

    虽然这个战略构图完成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也不对,准确来说是数个月而已,但是完成了就是完成了。

    “隆中对”从提出到完成,整整经历了十一年的时间,当中的波折磨难真的是值得让无数人不断品评的,而后来的罗贯中,正是用艺术创作手段,将这十一年的时间用绚烂无比的文字全部表述了出来(《三国演义》里面,毋庸置疑最为精彩和花费篇幅最大的就是诸葛亮从出山到星陨的这段。)。

第五百五十九章 曹丕与曹植

    而这十一年的时间,也足以证明了刘备先主和诸葛老大的相互信任,真的是配得上当年刘备先主三顾茅庐请到诸葛老大出山后所说的那句话“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十一年间,刘备先主这条鱼一直相信诸葛老大就是自己的水,以超凡的意志力和执行力,令到整个刘备集团也接受了“隆中对”为集团基本战略方针,千方百计为这个战略添砖加瓦。

    “隆中对”从提出到实现的整个过程,充分证明了刘备集团的执行能力还是十分厉害的,只是缺乏一个战略家为集团提出前进方向而已,所以整个集团空有实行能力却得不到最充分的利用,致使刘备颠沛流离了十数年(从初平二年即公元191年刘备任平原县令,也是《三国志》系列游戏定义刘备为群雄势力算起,到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刘备据有荆南四郡为计)。

    虽然“隆中对”最后还是因为种种原因,失去了荆州这个重要的支撑点,而使得“隆中对”最后没有完满,做不到诸葛老大最终的策划,两路大军各从汉中和荆州进兵北伐,令到曹操一方首尾不能兼顾,最终要么是丢失关中和长安,重现当年刘邦得天下的恐怖故事,要么就是弃守宛城、洛阳一线,赌一下北方集团军能否在刘备军攻下洛阳司隶地区之前成功回防。

    但是这样一来的话,曹军原先驻防司隶的主力往关中封堵刘备军的进攻,万一司隶失守,刘备军两边包夹,身在关中的曹军主力就会陷入一个必死的局面,两天线路看上去都不是什么好路数。

    一个是重现当年刘邦据关中东出争霸,川蜀成为大后方供粮供兵,硬生生拖垮西楚霸王项羽的局面;一个是西拒进兵关中的大军,放空司隶,再抽调北方军队来援,赌一把司隶是否能够及时守住,但是如果一旦守不住的话,那情况可就大条了,被刘备军两边一夹,曹军主力大损,又失去关中长安、司隶洛阳的情况下,天下大势肯定激荡,曹军所控地盘极可能就此全部崩溃。

    就如当年袁绍官渡战败一样,袁绍主力全失,虽然袁绍没有当场战死,率残部逃回了冀州,但也再无法统筹青州、并州、幽州、并州之力,继续与曹操争夺北方的统治权。

    及后袁绍一死,其儿子各不相服,自领一州互相攻打,最后袁氏基本就这样被玩完了,而如果曹操势力也如袁绍势力当年一样,在司隶受到重创的话,或许真的会重蹈袁绍的覆辙啊。

    因为其实曹操晚年的时候,也如袁绍当年一样,在立嗣这件事上出了一点问题,甚至可以说是有点犯浑了。

    曹操的嫡长子曹昂,与当年宛城之战的时候,死于乱兵之中,而曹操正妻卞氏所出还有两个儿子,一个是次子曹丕,一个是三子曹植。

    曹丕为人稳重,但才情平平(对比曹操和曹植来说),在文学史上“三曹”里面,是地位最次的那一个;而曹植才情高绝,世所称颂,只是为人有点轻浮,屡屡做出一些放浪形骸的事情。

    曹操这两个儿子,各有优劣之处,按照守成基业来说,无疑曹丕是最为理想的,但是曹植的才情,却是深肖曹操,加上曹植的所作所为,其实曹操年轻的时候也做过不少,曹操年少之时可是以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的名声传于洛阳城中的。

    从现实来说,曹丕应该是最恰当的加班人,但是从感情上来说,曹植才应该是曹操最合意的人选,况且曹植所为与曹操年轻的时候那么相似,或许曹植能够青出于蓝,让曹操的基业更为发展壮大也是可能的。

第五百六十章 毛玠和崔琰之死

    曹操就是陷于这种左右为难之中,长期不能确立嗣子的人选,致使自己的下属在这种形势之下,分成了拥丕派和拥植派两个集团。

    还好曹操虽然心意难定,但也没有出了昏招,曹植和曹丕始终没有拥有过独立的军权,所以争夺嗣位的斗争才没有演变成为“全武行”。

    而拥丕派和拥植派两个集团的影响力,也仅仅限于文臣之中,武将这边基本上都没有涉足。

    在这两个派系里面,拥丕派里面最著名、智谋最高的就是贾诩了,而拥植派里面则是杨修。

    两派各自结为党羽,设计谋,造舆论,尔虞我诈,互相倾轧,但是按照实际来说,却是曹植占了上风,因为这个时候虽然嫡长继承制尚未算根深蒂固,但是历史上诸多例子,都已经证明了不立嫡长子容易造成权力交接的不稳,加上之前发生的袁绍和刘表的例子,曹操应该心中有数,立曹丕才是自己百年之后,曹家势力不会出现意外的最好办法。

    由此也可以推出贾诩为什么会贸然支持曹丕的原因了,理论上来说,贾诩此人是一个万事优先自保的人,有怎么会轻易投身进夺嫡这种随时丧命的政治斗争里面呢。

    但是贾诩前半生作的恶事太多,又彻底投效了曹操,如果曹家势力一旦崩溃的话,最有可能取得天下的就是刘备一方了。

    而刘备若然汉室三兴的话,清算贾诩这种为祸过汉室的人基本上就是板上钉钉的事了,所以贾诩下死命帮助曹丕,可能并非是政治投资如此浅显,而是为了确保自己去世之前,庇护自己的曹家势力不会崩溃而已。

    贾诩劝说曹操立曹丕的理由,身为优秀政治家的曹操当然明白,但人就是这样的了,虽然明白到怎样做是最好的,但是感情上有时候就是无法确定应该怎样做,所以贾诩的劝说,并没有达到一锤定音的效果。

    贾诩这边没有一举确立曹操的心意,杨修那边就屡屡发力,助曹植数次在曹操面前取得了好印象,使得曹操将曹植立为嗣子的心思愈发炽烈,曹植“几为太子者数矣”。

    发展到后来,曹操甚至亲自下台为曹植助力,不但亲自就嗣子人选征询朝中重臣,甚至还通过密信征询一些镇守四方的重将。

    其实这个时候,曹丕作为曹操的继承人已经被培养多年,曹操如此询问,使得许多朝臣都明白了曹操的心思明显是偏向了曹植。

    其中朝臣里面,以毛玠和崔琰的言论最为激烈,毛玠说“近者袁绍以嫡庶不分,覆宗灭国。废立大事,非所宜问。”,直接拿袁绍父子来说事,奉劝曹操莫要重蹈覆辙;而崔琰说“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这就更为极端了,直接拿死来劝谏。

    但是曹操一世枭雄,被崔琰这样硬怼,也当即回击,将崔琰由尚书贬为中尉,并将崔琰嫁给曹植的兄女赐死。

    后来曹操立曹植之心更是明显,不但让自己心腹丁仪、贾逵、王凌、孔桂、邯郸淳等人与曹植交好,还令丁仪打压崔琰、毛玠、徐奕、桓阶、何夔等支持曹丕的人。

    甚至发展到最后,还以文字狱的方式杀了崔琰、毛玠两人,崔琰只是在曹操受封魏王的时候说了一句有歧义的话,就被曹操下狱问罪致死;毛玠则是在崔琰被下狱后说了句同情的话,被人诬陷其对曹操统治不满,于是就立刻被曹操问罪下狱。

    本来毛玠深谙律法,与当时的大理钟繇据理力争,又得不少朝臣求情,是十分有机会能够摘清自己的,但是曹操竟然以时有军事,不便核实案情为由,罢黜毛玠,毛玠出狱,归家后不久即病逝。

第五百六十一章 心性见成败

    这个时候,可以说曹操欲立曹植为嗣子的心意已经是昭然若揭了,这使得曹植愈发不端起来,屡屡做出狂悖之事。

    反观这个时期的曹丕,却能听从贾诩的“自固之术”,做到了“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也就是说既然才思略逊,比不上曹操,那么就应该宽厚仁爱,在品行端正上下功夫,时时刻刻不忘体现出自己宽厚的德行,而且要在备受打压的情况下戒急用忍、矫情自饰,无论权力欲望多急迫都要在保持忍耐,在曹操面前保持为子之道,那样的话就自然可以安全度险了。

    在曹操已经明显露出想立曹植为嗣子的心思后,曹丕依然还是坚持这个做法,得到了朝中许多重臣的支持,使得曹操始终未能完全狠下心肠,将曹植立为嗣子。

    而在这个相持阶段,曹植竟然犯浑,出了一个致命性的错误,那就是有一次曹植和杨修喝醉酒之后,竟然乘着酒兴,坐着马车私自命人打开司马门,驾车奔跑在驰道之上直到金门才兴尽而回。

    要知道,司马门就是王宫的大门,素来只有魏王曹操出入才会打开,而驰道更是只允许魏王车驾通行的。

    曹植这样做,不但是僭越,更是让曹操直犯疑心病,试问一个王子能够随意让守卫王宫大门的人员,在曹操不知道的前提下打开大门,若是这个王子有什么不好的图谋,曹操还能睡得着觉吗。

    所以曹操知道了这件事之后,勃然大怒,立刻处死了当时负责守卫司马门的官员,之后更加强了对各诸侯(曹丕、曹植、曹彰各王子)的管制。

    自从这件事之后,曹操对曹植的信任和宠爱就在不复前观了,毕竟曹植此举可谓是犯了作为继任者的大忌。

    历来的太子,被皇帝猜忌的最大原因,一般都是提早使用了皇帝还没有交付的权力,所谓“老子未死,儿子作主”的事情,皇帝的心理一般都是我还没有移交权力给你,你就着急“抢班夺权”了,我还清醒健康着你就这样了,万一哪天我病倒了岂不是会变得猪狗不如。

    这就犹如后世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里面饰演皇帝的周润发对二王子周杰伦说的那句话一样,“朕给你的,才是你的;朕不给你的,你不能抢。”。

    皇帝的内心基本上都是一样,所以历来皇帝对太子不满,一般都是太子做得太多,让皇帝觉得自己的权力被太子抢走了,所谓的“天家无父子”,皇权这个东西,历来都是一丝一毫都不能让别人染指的,所以面对抢夺自己权力的太子,许多皇帝都会狠下心肠动手,毕竟儿子不止一个,皇位就只有一个。

    而曹植这次,不但是非法享受了只有曹操才能享受的待遇,还轻易让王宫防御里面最重要的一环—大门,在曹操并不知情的情况下洞开,可以说是让曹操的安危收到了最直接的影响。

    在这种担心之下,曹操没有动手处理掉曹植,已经可以说是对曹植有着不一般的感情的了,但是肯定再不会存有立曹植为嗣子的心思了。

    果不其然,过了不久,年三十一岁的曹丕就被曹操立为魏王世子,成为了这场夺嫡之争的最后胜利者,而这个时候距崔琰、毛玠案仅一年有余,政治形势真可谓风云突变也。

    曹植成为了失败者后,自然是心灰意冷,终日流连于美酒之间,以买醉度日,对比曹丕之前就算屡受波折,也依然咬紧牙关、默默忍耐下来的做法,两人的心性高下可见一斑了,曹植果然不是一个适合玩政治的人。

第五百六十二章 曹丕的政治报复

    曹丕被立为魏国太子之后,曹操也确实是一个狠人,很快就开始了为曹丕继位扫平障碍的动作了。

    先是以凉茂、何夔为太子太傅和太子少傅,与尚书东曹并选太子、诸侯官属,这样一来,等于诸王子的下属官员,都是由太子一系任命的,曹丕想要安插亲信到各王子身边探听消息就可谓是名正言顺了。

    然后就是收拾曹植身边的亲信了,这个自然就要从领头的杨修、丁仪两人下手了,杨修本来就因为夺嫡之争中,数次与曹植一起犯浑,恶了曹操,后来更在汉中之战的时候发表“鸡肋”言论,于是便被曹操以“漏泄言教,交关诸侯”的罪名斩杀了。

    而丁仪的话,因为其父亲丁冲与曹操是好友,曾在曹操迎立汉献帝的时候出言相劝,故此丁冲死后,曹操听闻丁仪甚有才名,便打算就自己女儿(清河郡主,后来夏侯楙的妻子)嫁给丁仪,顺便不过曹丕却以丁仪有眼疾为由阻止了此事。

    曹操虽然听从曹丕的意见,没有嫁女儿给丁仪,但是也召见了丁仪,见他确实有才,便征辟丁仪为官了,甚至还说早知道丁仪有如此才能,就算他是双目俱盲也应该将女儿嫁给他,更何况他只是眼睛有病而已,是曹丕误了此事啊。

    丁仪知道知道本来是能够娶曹操女儿,成为曹操佳婿的,但因为曹丕从中作梗而美梦成空,故此对曹丕心怀怨恨,当曹植与曹丕争位的时候,就自然站到了曹植一方了。

    正是由于有这重因缘,曹丕虽然想清算丁仪,但碍于曹操面子,终于也没有实行,只是利用关系将丁仪从丞相西曹椽调为右刺奸椽,也就是调离了曹操身边,等到曹操死后,曹丕做了魏文帝之后,就借故杀了丁仪两兄弟。

    而曹丕处理完杨修、丁仪两人后,对曹植的其他党羽也没有放过的意思,其中的钟繇,由于地位特殊,在荀彧、荀攸相继逝去之后,俨然成为了颍川士族集团在朝中的代表人物,所以曹丕对他也只能试图拉拢,不过其他人就没有这种待遇了,基本上是能贬的就贬。

    后来更是趁着魏相国西曹掾魏讽与长乐卫尉陈祎密谋在邺城叛乱的机会,大肆牵连,其中魏讽、张绣儿子张泉、王粲两个儿子、宋忠之子、刘伟等人被诛杀,刘廙、文钦问罪下狱,杨俊、钟繇被免去官职。

    这里面,王粲的两个儿子是因为王粲与曹植有旧,曹植曾作诗送予王粲,而刘廙则是与丁仪关系不浅,两人一起写过书,刘伟则是刘廙的弟弟。

    另外杨俊曾在曹操面前为曹植进言,钟繇则是在曹操的命令之下处理了崔琰、毛玠两人,变相帮助了曹植。

    其余人等,虽然史料上没有记载,但是按此推算,也应该是曾经站队过曹植那边的人,所以才被一一清算。

    在这批人里面,对重量级的就是钟繇了,这人在曹魏势力里面也是一名大佬,虽然可能不及荀彧、贾诩等这些T0级的人物,但无疑算是T1级别的了。

    钟繇早年在朝中历任尚书郎、黄门侍郎等职,助汉献帝东归有功,封东武亭侯,后被曹操委以重任,为司隶校尉,镇守关中。

    这段时间他镇抚有方,不但镇压了南匈奴的叛乱,还压服了马腾、韩遂等一班西凉豪强,致使马腾自行往邺城向曹操降服,其功勋卓著,以功迁前军师。

    曹操受封为魏王后,钟繇先是任大理,后又升为相国;曹丕称帝,为廷尉,进封崇高乡侯,后迁太尉,转封平阳乡侯,与华歆、王朗并为三公;曹睿继位,迁太傅,进封定陵侯。

    除了政治出色之外,钟繇还是一个著名的书法家,是楷书(小楷)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就是这样的一名大佬,这次也被曹丕的政治报复牵连到丢官去职,可想而知这个政治风暴当时的打击面有多大了。

第五百六十三章 余波

    曹丕在邺城借魏讽谋反案大肆清除曹植的党羽或是支持者的时候,曹操正在汉中领兵与刘备纠缠,曹丕此举可谓是先斩后奏了。

    而曹操在得知曹丕的所作所为后,终于明白曹丕这十三年表现出来的宽厚仁爱都是伪装出来的,之前一直觉得曹丕品行高洁故此才有诸多重臣支持,如今看来全部都是虚假的。

    如此一来,在曹操心中,曹植是才华成疑,曹丕则是品行成疑,两人最为曹操欣赏的地方都打上了大大的问号,两人在曹操心中的评价自然又重新回到了同一起点,加上曹丕此次忍耐了十数年的郁闷一次爆发出来,实在是有点惊人。

    曹操思及曹丕的所作所为,估计自己百年之后曹植也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于是便借曹仁在襄樊被关羽包围的机会,命曹植担任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事,率领大军(估计就是于禁所部了。)解救曹仁。

    后世有人认为曹操此举,乃是起了再次让曹植成为太子的心思,但是按照实际来说,这个想法也太偏激了,这个时候曹操才昭告封曹丕为太子没两年,而且曹丕实际上得到了不少重臣的支持,加上曹丕所为,虽说是偏激,但也是王者手段,用修饰美化的话来说,就是够决断,甚至可以说是深肖曹操了。

    故此,就凭这些就否定曹丕的太子之位,未免有点太想当然了,按理来说,曹操让曹植担此重任的理由,应该是让曹植在军中拥有一定势力,然后可以凭此自保而已,甚至理想点来说,就是让曹植解了曹仁之围,顺理成章就留在荆襄一线,协助曹仁防御蜀汉、东吴来犯,待曹仁离任就接受荆襄一线了。

    如此一来的话,曹植手握重兵,又是在防御敌国一线,加上与曹丕乃是兄弟关系,几重考虑下来,曹丕理应会放过曹植的了。

    曹操本来应该是借此机会,让曹植离开邺城,往荆襄寻一自保之地的,但是曹丕确实心狠,不知道他从什么途径得知了这个任命,竟然刻意请曹植饮宴,并在酒宴上半劝诱半强逼不断让曹植喝酒,直至喝到酩酊大醉为止。

    《魏氏春秋》就记载有:“植将行,太子饮焉,逼而醉之。王召植,植不能受王命,故王怒也。”,估计曹操知道曹植因为醉酒无法受命的事情之后,心中肯定是狂念“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涂也”这句话,本来是准备好一个机会给曹植自保的,但是其如此不自爱,实在是让曹操失望了。

    恰逢此时关羽锋芒极盛,威震华夏,曹操自也无暇继续处理此事了,不过估计后来曹操得知曹丕如此施为之后,心中定然是十分愤怒的,毕竟曹操为人处事或许不堪,但是其对自己亲族兄弟确实不错,所以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等诸兄弟才鼎力扶助曹操,这才有了曹氏江山。

    但是如今曹丕竟然连自己同父同母的亲兄弟也如此陷害,品性可谓不堪之极,若是将曹氏江山交到曹丕手上,或许并不是一件稳妥之事。

    或许是出于这种思维,曹操在关羽死后,荆襄局势稳定之后,就有了连番动作,首先是从居巢前线召回了夏侯惇,从襄樊前线召回了张辽、徐晃,将这三个名将叫到河南摩陂会见,期间“召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可谓是同车同卧,按照《三国志》对政治领袖与其他人物的亲密举止均隐含拉拢、托付大事的含义,此番曹操应该是有特别交待说予夏侯惇知道的。

第五百六十四章 堪比九龙夺嫡

    摩陂之会后,夏侯惇督诸军还寿春而后徙屯召陵,张辽率军驻屯陈郡,徐晃率军原地驻守,而曹操则率领曹休、许褚诸将并禁卫军返回洛阳,之后会调了臧霸所部及曹操当年打天下的根本——青州军,一起驻扎于洛阳周边。

    这些曹操的布置,倒是颇堪玩味,这个时候的曹军分布地图,曹仁率领襄樊军势,驻守南阳、南郡之间;张郃、曹真、曹彰、郭淮、曹洪驻军关中;其余名将大军尽在洛阳所在的河南郡、召陵所在的颍川郡及陈郡周边地区。

    倒是邺城一带并无精兵强将,距离邺城最近的已是代郡驻军,但是调集也是颇为需时,若然邺城有变,留守邺城的曹丕手上就只有一些州郡之兵可堪调用的了。

    曹操的这番编排,除了荆襄一线和关中一线留有重兵分别防备东吴和蜀汉之外,可谓将麾下所有能够调用的精兵强将全部汇集与自己所处的洛阳周边,对比一下兵力异常空虚的邺城东北一线,真的是有点不可思议啊。

    而这个时候,东吴才刚刚背盟插了蜀汉重重的一刀,双方可谓正是水火不容的时候,正在互相防备,荆襄一线及关中一线可以说是相当平稳的了。

    偏偏在这个敌国没什么可能发动战争的时候,曹操却是频频调兵,很明显是将有什么大动作,加上之前召见夏侯惇时有不同寻常的亲密举动,很多人都会猜测曹操如此集结兵力,无非就是针对国中第二大的势力——曹丕了,看来曹操确实存了废掉曹丕的心思了。

    但是戏剧化的情节(犹如后世一些豪门争夺家产的剧情一样)这个时候却发生了,曹操调集完各路大军,返回洛阳之后,不久就重病缠身,于是就急召曹彰从长安、曹植从邺城赶赴洛阳。

    而身为曹操正牌继承人的曹丕却没有得到传召,虽然也能以曹丕需要镇守魏国都城邺城为由说得通,但是传召次子、三子(曹操长子曹昂早于当年宛城之战的时候战死了,曹丕就是现存的长子)到自己身边,不传召长子,又调遣精兵强将拱卫自己周边,怎么说也有点诡异。

    更诡异的是,在曹操逝世前两年(建安二十三年即公元218年)颁布的《终令》以及曹操逝世当年(建安二十五年即公元220年)颁布的《遗令》,虽然对自己身后之事,包括墓葬、妻妾都作出了安排,但唯独没有只言片语交待最重要的事,那就是自己的基业由谁人继承,魏王之位传于哪个儿子,莫说文字了,就连后来与刘备白帝城托孤之言类似的记录,也一概没有。

    就算有人要说太子之位既定,自然是按照规矩办事就可以了,不用特意交待了,但是如果连后世诸多皇帝临终说得最多的那句“传位于太子”也没有的话,也未免太说不过去了。

    故此虽然曹彰、曹植两人未能在曹操逝世前赶到洛阳,但是曹操病逝后,曹彰在洛阳见到曹植,便说道:“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结合曹操没有遗命让曹丕继承魏王之位,或许是曹彰得了曹操的密令也未可知。

    只不过这个时候的曹植意志消沉、无心争夺,只有曹彰独力积极索要曹操玺授欲举大事,加上曹休、夏侯尚、贾逵、司马懿、桓阶、陈群这些一直随曹操在洛阳的文武,都支持曹丕继位,就算臧霸所部及青州兵有所骚动,也被一一平息下来。

    而邺城方面,虽然城中大部分官吏得知曹植被召往洛阳,曹操又没有明确遗命让曹丕继位的消息后,都纷纷暂作壁上观,不明确表态支持曹丕继位。

    只有陈矫、和洽、司马孚(陈矫为陈群举荐,和洽曾进言救毛玠,司马孚为司马懿之弟)力排众议,准备宿卫、典礼,以卞王后令策太子曹丕即位。

第五百六十五章 “狼人”曹丕

    由此可见,邺城中的许多人都对曹操这个时候召曹植前往洛阳,有了众多的联想,毕竟就在数年前,曹植还是深得曹操宠爱,准备立为太子的传言也是不少。

    而曹丕继位,连曹操的遗诏也没有,若不是这么多年笼络回来的亲信,借卞王后的名义扶曹丕登位的话,魏国的权力交接是否能顺利进行还真的是很难说呢。

    所以后世许多研究这段历史的人,也认为其实曹操临死之前,确实是动了改立曹植为太子的心思,毕竟曹彰和曹植交厚,曹植也不是什么狠毒的人,就算曹植继位成为魏王,诸子也应该不至于有什么危险。

    反观曹丕为人处事,显是这么多年都在刻意压抑自己的本性,一旦被确立为太子之后,当即原形毕露,种种所作所为,无不显示出他狠毒的本性,若然由曹丕登位为魏王,诸子的下场恐难有什么好的,而事实也是如此,历史上,曹植屡遭曹丕贬斥,光是曹丕登位次年(黄初二年即公元221年),就被徙封了两次,到了黄初四年(即公元223年),曹植又被徙封为雍丘王。

    终曹丕之世,曹植一直被重点防控,封地数次改易,甚至到了曹丕儿子曹睿登位之后,其处境也没有改变,先是徙封东阿,后又改封陈王。

    要知道,古代的交通相当恶劣,一个人的一生如此奔波的话,精神和身体绝对是受不了的,加上历年来曹植一直希望为国效力,在朝政上出谋划策,但是由于曹丕和曹睿两父子都对他甚为猜忌,使得曹植的才智一直没有发挥的机会,只能寄情于诗词歌赋以及美酒之中,年仅四十一岁就在忧郁中病逝了。

    曹植一生都受到曹丕父子的猜忌,郁郁不得志,而与他亲厚、被曹操爱称为“黄须儿”的曹彰,下场更是悲惨。

    曹彰虽然在曹操逝世之后,在洛阳城中索要印绶,欲助曹植继位,但是由于他在军中素有威望,曹丕继位之后,倒没有怎么难为他,先是由鄢陵侯晋爵为鄢陵公,次年被封为任城王。

    这些待遇,看似是曹丕宽宏大量,但是以曹丕的品性,如此做法显是顾虑曹彰在军中的影响力,不想激起军队有变而已。

    果不其然,在曹丕登位的第四年(黄初四年即公元223年)的时候,曹彰进京朝觐,期间竟然得了急病,在三十五岁的壮年就暴毙于府邸之中。

    这里面的水可就深了,要知道曹彰乃是魏国军中有名的力士,身体素来健壮,怎么会在三十五岁的壮年就患病离世,加上此病不迟不早,在封地不发,却是到了都城洛阳朝觐曹丕的时候才发病,所以不论是当世还是后世之人,都猜测是曹丕不忿曹彰之前为曹植张目,索取印绶的行为,所以对曹彰下了毒手。

    如此种种,加上曹丕继位并逼汉献帝禅让之后,不顾曹操生前所言“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的话,将曹操的谥号定为“武”,使得曹操成为了魏武王、魏武帝,自己则是魏文帝。

    这样做可以说是枉顾了曹操生前的意愿,而且曹丕做得更绝的是,在曹操死后不久,就将曹操以前宠爱的美女,都接到自己宫中。

    《世说新语》里面是这样记载的——魏武帝崩,文帝悉取武帝宫人自侍。及帝病困,卞后出看疾。太后入户,见直侍并是昔日所爱幸者。太后问:“何时来邪?”云:“正伏魄时过。”因不复前而叹曰:“狗鼠不食汝余,死故应尔!”至山陵,亦竟不临。

第五百六十六章 进取心缺失的曹操

    这段话的意思是,曹操死后,曹丕就将曹操宫中的美女留下来服侍自己,有一次曹丕生病了,他的母亲卞太后过来探望他,刚走进殿里面,就看到在曹丕宫殿里面服侍他的人,都是以前曹操甚为宠爱的美人。

    卞太后大是惊奇,便问这些服侍的人,她们是什么时候开始在这里服侍曹丕的,这些人就回答说道,在曹操死后不久就过来了。

    卞太后听到这个回答后,便不再进去探视曹丕,而是叹息说道,曹丕这种做法,就算曹丕死了之后,野狗和老鼠都不屑于吃他的尸体的,即使短命而亡也是可以理解的。

    自此之后,卞太后便不待见曹丕,直至曹丕驾崩,也没有再主动见过曹丕一面,可见曹丕的所作所为多么不堪了。

    所以可以说,魏国在曹操晚年的时候,其实并不算平静,曹丕、曹植两兄弟的内斗,不但使得魏国朝堂之上撕裂,更是耗费了曹操的大量精神,令到曹操的头痛毛病一直得不到好转。

    故此后世才有人认为,曹操在汉中不与刘备继续纠缠下去,并不是国力不足,按说以当时魏国的地盘和军力,要压过刚刚取得成都益州地方的刘备势力,还是应该可以做到的。

    只不过若要达到这个目标,所耗费的资源绝对不少,甚至可能会令到魏国伤筋动骨,而魏国本来就是内部动荡,加上曹操身体日衰,已经不堪这么高强度和长时间的作战。

    万一曹操在魏国这个动荡时候,在汉中一命呜呼的话,魏国的未来就可以说是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了。

    基于这些考虑,所以曹操最后只是迁移走汉中的人口,自信刘备就算夺得汉中,也已经无力在短时间内东进之后,才领军慢慢撤回关中地区。

    同样的道理,后来关羽威震华夏的时候,其实曹操也不是说害怕关羽的兵锋直指洛阳而准备迁都,只是当时曹操的精力确实不济,若然在洛阳身陨的话,一旦发生连锁反应,整个魏国就此崩溃也是可能的。

    而如果提早令魏国主力撤往许昌的话,魏国的核心地区及发家资本还在自己手上,要守稳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如此计算下来的话,在洛阳固守待变的话,万一荆襄一线挡不住关羽的话,刘备那边肯定砸锅卖铁也会拼死出兵关中的,如是关中、司隶一起震动,再无力互相支援的话,魏国的主力部队就会全部限于这两个地方。

    一旦关中或是司隶其中一边落入刘备之手的话,魏国主力就会陷入九死一生的境地,如此的话,魏国的地盘最后还能保存下来多少真的就是听天由命了。

    但是反过来的话,在刘备还没有与关羽互相呼应起来之前,主动撤走主力部队及人口的话,非但加强了魏国核心地区的实力,也能让刘备一方就算得了关中、凉州、司隶这些地盘,也只有一个空架子。

    而光一个荆州之争,就足够刘备和孙权两方死掐的了,那样曹操一方自然可以坐山观虎斗,一边休养生息积储实力,一边待刘备和孙权掐起来后,在寻一个机会取回司隶地方即可。

    从这个方面思考的话,曹操的迁都想法,并不是完全出于惧怕关羽的心理,而是一个失去了进取之心的老年人的稳妥想法而已。

    当然了,一旦真的实行迁都的话,形势是否真的会这么发展,也有一定的变数,但是最保守的估计,曹操也能保有许昌一线以及之后北方诸州郡,凭借如此实力,要挡住刘备一方的进攻可以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第五百六十七章 独一档

    所以说,本来这个时候刘备一方的战略应该是保持荆州一线的压力,好让汉中地方有时间休养生息,积储足够的资源之后再谋求与荆州关羽军团齐头并进,正式开展“隆中对”里面的终极战略。

    只可惜天意弄人,给刘备一方来了一个“鲜花着锦”,让关羽有了一举攻陷樊城、襄阳的冀望。

    本来如果一切真的顺利的话,关羽军团收复荆北,兵压宛洛的话,刘备那边再咬紧牙关兵出关中的话,真的造成天下响应还是可能的。

    不过受曹操之命镇守荆襄的曹仁也不是省油的灯,生生顶住了关羽的绝杀,在援军被关羽的水攻全部变成鱼虾、城中又粮草不继的情况下,依然凭着数千残兵守住了樊城。

    樊城变成一颗将要熟透,随时会掉进关羽嘴里的果子,关羽自是张嘴等着果子掉下来,只是这颗果子摇摇欲坠,偏偏就是不掉下来。

    如此一来,关羽舍不得这颗果子,只能领兵久久围困住樊城,猛虎久离巢穴,自然就引来了豺狼窥视,这才有了后来的一切一切。

    以当时曹操一方的景况,如果关羽真的一举攻破荆北,兵压宛洛,随时可能引致曹操急怒攻心、一命呜呼,而以曹丕镇守邺城,加上曹植一方势力掣肘的话,魏国的权力交接绝对难以平稳。

    那么这就是诸葛老大“隆中对”里面所言的天下有变了,此时只要刘备领兵出汉中掠关中,以张飞为前锋、诸葛老大镇守益州的话,基本上就是重现了刘邦取天下的形势了。

    刘备等于刘邦主力出击,关羽等于韩信偏军策应,诸葛老大等于萧何后方支援,法正等于张良前方参赞军机,汉室三兴就再不是梦了。

    而如果没有“水淹七军”这个“烈火烹油”的情况的话,关羽自然不会对樊城恋恋不舍,早就率兵回江陵镇守了,那样的话,东吴吕蒙想要偷袭攻下荆州无疑是痴人说梦。

    局势如果这样发展,等个一年半载,曹操就会病逝了,那么曹丕、曹植两人依然会较劲,刘备一方的机会就来了。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关羽发动的这场荆襄之战,每每出人意料,造了一个“威震华夏”的武圣,却断送了刘备一方坚持了十数年的“隆中对”战略。

    就犹如那句著名的话“国家不幸诗家幸”一样,历史往往都是如此,国家的苦难成就了各人,英雄往往出现于国家蒙难之时,但是如果给这些英雄选择的话,估计他们大概率希望自己不会成为英雄,只要江山无恙就好了。

    换成关羽估计也是这样,若然关羽知道自己发动的荆襄之战虽然惊艳(不但威震华夏,更是在曹魏方于禁、庞德、徐晃、赵俨、曹仁、满宠以及东吴方吕蒙、陆逊、朱然、潘璋、马忠、虞翻、周泰、蒋钦等人的联合绞杀,如果加上曹魏后方指挥计划的曹操、司马懿等人,和二线增援部队但最终没有参战的张辽、夏侯惇等人,曹魏和东吴两方可谓是精英尽出,能够调度的都调度了。

    兵力方面,关羽这边大概三万五千到五万兵马,而曹魏一方,光史有记载的就是七万人左右,加上东吴方面的兵马,双方应该是投入了十二万到十五万左右的兵力,关羽以一敌三依然不落下风,甚至可以说是杀到超神,也难怪武圣之名千古传诵了。),但是最终葬送了汉室三兴的最大机会,定必宁愿是自身泯然于历史长河中的。

    总之种种已经发生或是即将发生的事件,都证明了诸葛老大的战略眼光是如何高明,加上其高超的政治能力,说他是三国时期独一档的谋臣也自然没有什么人反对了。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5150/ 第一时间欣赏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最新章节! 作者:坐看闲花所写的《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为转载作品,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介绍:
街亭之失,引发星落五丈原,假若街亭不失呢?
开始写没经验,没有分段,后面改了,不过不想修改,留着证明自己的改变。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