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TXT下载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全文阅读

作者:坐看闲花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txt下载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五百三十八章 韩信之死的前因后果

    刘邦见了韩信,二话不说就让人将韩信捆绑起来,韩信自以为不能幸免,就说果如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如今天下已定,他就早料到自己不得善终了。

    刘邦听了韩信的说话,也没有将他定罪,而是说有人告他谋反,然后便将韩信塞进皇帝銮驾后面的副驾(也就是成语误中副车里面的副车了,古时皇帝出巡,会有两三辆车驾于皇帝自己的车驾一模一样的,皇帝坐哪辆车驾,都是临时决定,所以当年张良拨浪沙刺杀秦始皇,就不能确定秦始皇究竟坐在哪辆车里面,致使刺杀计划功亏一篑。)中,将韩信带回洛阳再行处理。

    回到洛阳之后,或许是刘邦想通了,并没有将韩信定为谋反罪诛杀,只是将韩信贬为淮阴侯,但是韩信久为王爵,对与绛侯周勃、颍阳侯灌婴、舞阳侯樊哙这些昔日下属处于同等地位感到羞耻,自此常常装病不参加朝见或跟随刘邦车驾出行,只在家中闷闷不乐,常有怨言。

    后来匈奴攻汉,从代国进入,当时的代王刘仲乃是刘邦的二哥,他竟然弃国自己逃回洛阳,被贬为合阳侯,刘邦于是改立儿子刘如意为代王。

    不过由于代国实在重要,是抵御匈奴的第一线,加上刘如意年幼并无就国,所以最后刘邦将陈豨封为夏阳侯,命其为代国丞相出镇赵、代,北方边境的军队全都归他统领以抵御匈奴。

    陈豨资历匪浅,当年平定燕、赵的时候就在韩信麾下,所以陈豨临去代国前就向韩信辞行,据传就是这个时候,韩信竟然与陈豨密谋,让陈豨将来在北地举兵,韩信在洛阳里面起兵策应,陈豨深深佩服韩信的兵略,就答应下来了。

    于是陈豨到了代国之后,就学着他的偶像信陵君的做法,招纳门客、礼贤下士,有次陈豨休假回乡路过赵国,被当时赵相国周昌(就是成语“期期艾艾”里面“期期”的说出者,据《史记》所载,当年刘邦欲废太子刘盈改立刘如意,周昌极力反对,由于其人口吃加上激动,进谏言的时候就说道:“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不奉诏。”,于是就与后世邓艾口吃时候经常说“艾……艾”合成一词了。)看到。

    周昌此人性情耿直,便直接进京朝见刘邦,将陈豨此种做法向刘邦报告了,刘邦相当信任周昌,就派人去调查陈豨,后来趁刘邦父亲刘太公去世的机会,打算召回陈豨。

    谁知道此种国丧,陈豨竟然也敢称病不回长安,一个月之后更是直接自立为代王,起兵攻略赵、代两地。

    刘邦收到消息,当即召集谋臣商议,然后颁布诏令,只追究叛乱首领陈豨与王黄等人的罪责,其余被牵连的官员一律不予追究。

    发布完如此分散叛军人心的诏令后,刘邦就带领众将亲自去北方平叛了,而韩信这个时候却依然托病,没有跟随刘邦前去平叛。

    而刘邦除了自己的军队之外,当然会征召其余诸侯的军队,根据历史记载就有梁、赵、齐、燕、楚等诸侯的军队参与,其中梁王彭越,却没有亲身响应刘邦的征召,称病不至,只派了手下卫胠领军来援,刘邦自是记上一笔了。

    这个时候在长安,有韩信的一名门下向留守的吕雉告发,说韩信在府中密谋,意欲谋反,韩信的计划乃是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然后发动这些人抓住吕雉和太子刘盈,再假传命令控制长安,以响应陈豨。

    吕雉得信后,本来想立刻传召韩信进宫再解决他,但又怕韩信不受召,反而打草惊蛇,便找来萧何商议,最后萧何出谋,让人假装从北地回来传讯,宣告陈豨已经败亡,召令列侯、群臣入宫庆贺。

    韩信不虞有诈,便跟从一众大臣入宫,之后就被吕雉命人杀死在长乐宫钟室,夷灭三族。

第五百三十九章 韩信的警示

    纵观韩信与刘邦的种种因果,姑不论刘邦是否对韩信早有杀意,处心积虑将韩信诱至身死族灭的境地。

    就光说韩信的所作所为,未尝没有取死之道,为后世诸多聪明人明确指示了身为臣下之道,足为后世人警了。

    首先是为人臣下者,其实就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就是强大到成为以前上司的上司,或是其竞争对手,要么就从一而终,忠心耿耿对待上司,如此方能得善终,首鼠两端者必有祸殃。

    而所谓的强大,可不光要能顶住以前上司的反攻,还要能抵御住上司对手的围攻,就像韩信一样,其也是全有了燕、赵、齐三国疆域之后,手下才敢劝其自立而三分天下。

    因为俗语说得好,最了解自己的人就是自己的敌人,作为上司的对手,在知道上司遭人背叛的时候,出于忌惮心理,很可能采取坐山观虎斗的做法,甚至向上司保证绝不插手,让上司与背叛者决一死战,方便其从中取利,或是联合强者瓜分弱者,或是待强者消灭弱者后,受到一定损失,再从容收拾强者。

    所以只有强大到双方围攻不能轻易消灭,如此方能考虑自立,这样的话三方就会互相忌惮,成为了鼎足而立的稳定局面。

    其次是如果在最强大的时候,没有当机立断自立的话,之后就不要再存有这个念头,也不要在上司面前拿大,仿佛一副当年若不是自己不自立,上司就绝对没有现在这么威风的样子。

    这个方面,唐朝的郭子仪就应该是做得最好的一个,其在自己军权最盛的时候没有自立为王,之后唐朝中兴,其对皇帝毕恭毕敬,完全没有丝毫自恃功高的样子。

    就算其儿子郭暧娶了唐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就是《醉打金枝》的故事),升平公主刁蛮,不肯以公婆之礼拜见郭子仪夫妇,郭子仪也不刻意要求,反以君臣之礼拜见升平公主。

    但是郭暧毕竟年少,不明白郭子仪的深意,一直气不过此事,有次饮酒喝醉之后,竟然与升平公主争吵起来,还动上手了,升平公主气愤不过,说自己乃是金枝玉叶,郭暧安敢如此造次。

    郭暧就回骂道,升平公主依仗的不外乎是其父亲乃是皇帝,需知道若无自己父亲郭子仪,唐代宗安能坐稳皇位,而且皇帝这个位置,若不是郭子仪不想坐,天下早就不姓李了。

    升平公主听了郭暧这样说,气愤不已,当即就回宫向唐代宗哭诉此事,谁知道唐代宗竟然说郭暧说的并没有错,这个天下本来就是郭子仪帮李家抢回来的,若没有郭子仪的话,这个天下就不知道姓安还是姓史的了,甚至如果郭子仪有心做皇帝的话,天下姓郭也不一定。

    说完这番话,唐代宗就让升平公主回去郭府,好好服侍公婆,本来这事就算是完结的了,不过郭子仪显然明白其中的利害。

    当郭子仪知道了这件事之后,立即将郭暧五花大绑起来,一起到唐代宗面前请罪,唐代宗却是一笑置之,说了一句“不痴不聋,不作家翁。”,说道儿女闺房之事,只是儿戏,让郭子仪不用在意。

    于是这番“醉打金枝”的闹剧就这样落幕了,自此之后,升平公主就与郭暧重归于好,二人还生了一个历经五朝皇帝的太后呢,郭子仪也是成为了功高震主但能得善终的名将。

    最后就是古语“事不过三”的确是有其道理的,看看韩信,不说其言行是否属于事实,光看其行为,一次不救援刘邦反求假齐王名位,二次私下收纳敌国降将。

    这些行为都明显不是纯臣之行,这两次刘邦都只是贬其官爵,没有诛灭韩信其人其族,直到第三次不参与平叛之行,再被人告发,自然就得了一个被诛杀三族的下场了。

第五百四十章 诸葛老大“托孤”

    而就是如此,后世之人也大多认为刘邦亦算是刻薄寡恩之辈,盖因韩信实在是功劳甚大,怎么也不应该落个身死族灭的下场。

    孰知道若非韩信如此功高,第一次没有全力协助刘邦攻打项羽的时候,刘邦大可以先行骗取韩信的兵权再处理他。

    或是第二次私下容留钟离眜露出不臣之心的时候,刘邦就可以用谋反的罪名将他诛灭了,但是刘邦还是念其功劳,只将其一贬再贬而已。

    不过韩信实在是才高气傲,经历过这些事之后,并没有相通其中的关节,反起了怨怼之心,更是桀骜,最终就酿成了悲剧。

    自西汉到东汉,两代开国君主,汉高祖刘邦就杀了数个与自己并不是一条心的异姓诸侯王,而真正跟随他一起打江山的一百多名功臣,尽皆没有杀戮,在封建帝王队列中,已经算是仁善的了。

    而光武帝刘秀就比高祖刘邦更是仁善,其手下功勋最卓著的“云台二十八将”,除了岑彭、冯异、祭遵数人于军中征战逝世外,其余等人都是得了善终,刘秀更是没有动手杀过其中一人。

    汉朝先后两次开国,善待功臣基本上已成惯例,现今正是汉室三兴的关键时候,刘禅陛下和诸葛老大有暂时不让益州动荡的考量也是正常的。

    只是西汉立国有“汉初三杰”,东汉立国有“云台二十八将”,不知道季汉立国的话,又会有什么名号流传于后世呢。

    不过这也暂时与我无关了,诸葛老大既然说暂且不动益州的官员,我也自然是没有异议提出来了,只静待诸葛老大之后的吩咐。

    诸葛老大就接着说道,“九品中正法”之事,朝中已有定议,让我尽快准备一下,这两三日就启程离开长安,返回羽林学院那边,毕竟让蒋琬他们长期负责学院之事,我却不管不顾的话,总不是道理。

    这个我早就有所预料了,诸葛老大如此发话,我当然是恭谨应命,说道待弟子安排妥当府中之事,三日内定然离京返回上林苑那边。

    诸葛老大吩咐完此事,就让我回去自行安排一切,于是我就离开丞相府返回自己府邸中了。

    回去之后,我自然寻诸葛果,将三日后便要离开长安之事向她说了,诸葛果得知之后,只是默默点头表示知道了,然后这两天就让我享受了一番特别的“温柔”。

    而我也趁着两日,与长安城中的故交旧友一一话别,还特地设了一晚宴招待特别要好的董允、夏侯楙、张苞等人在府中好好聚了一番。

    三日之后,我收拾定当,就按照惯例先去丞相府中向诸葛老大拜别,然后才带着十名亲随往上林苑而去了。

    顺利到达上林苑后,头两天也顾不上和绿萼、红瑛两人好好温存,只忙于听取蒋琬、庞兴等人的汇报,并巡视整个学院重新熟悉各种运作。

    等到重新掌握整个学院的情况后,我又再次开始了单调得来又有点幸福的平凡生活了,只是时不时与长安城中的诸葛老大互有通信。

    在此期间,诸葛老大和刘禅陛下就没有再来过书院这边,只是我如之前向诸葛老大汇报的一样休沐,就会趁机会长安城中向诸葛老大汇报一下这边的情况,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都是如常报告而已。

    而诸葛老大就会趁这种机会,考较我的学问,督促我应该多读什么书,完全是一副长辈教育后辈的态势了,顺道向我点明,其子诸葛瞻尚且年幼,让我待其长大一点之后,要多多教导劝诱他,莫要让诸葛瞻误入歧途了。

    所谓“长兄如父,长嫂如母”,换过来也可以说是长姐如母,姐夫为父的,诸葛老大其实可能也有点感觉自己身体大不如前,恐怕诸葛瞻幼失庭训所以才有如此近似托孤的言语了。

第五百四十一章 金燧

    不过这也是我娶了诸葛果之后,必定要承担的责任,不然的话,诸葛老大又怎么会如此大力扶持我呢,所以我自然没有拒绝之意。

    日子无声无息消逝,转眼就过了半年,羽林军的训练和教学基本上已经踏上了正轨,一切都如我之前和蒋琬商定的一样进行,只可惜粉笔所用的原材料硫酸钙还没有发现,不然的话,教学用具就可以升级了。

    而这班羽林孤儿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渐渐有了一丝铁军的样子,其中一些年龄较大的已经开始投入正式的军事训练,听马坤说道其中确有数个不错的苗子,假以时日未必不是良将之选。

    但是我这里并不是小站练兵,我也完全没有袁世凯那种心思,只要能成功练出一支合格的近卫军,我就算是完成任务了,至于其中有将才出现固然是好,没有的话对我的目标也没有影响。

    就在我这边已经算是步入正轨,我也开始每天巡视一番之后,就进入甩手掌柜的生活后,有一天,诸葛老大突然遣人来,让我回去长安城中,有要事商议。

    我算了算时日,也应该是之前诸葛老大说的那个时候了,估计是诸葛老大让我回去商议此事了,于是我便找来蒋琬和庞兴、马坤、马巽等人,吩咐好这段时间的安排后,就立马返回长安城了。

    到了长安城后,自然是第一时间去丞相府中拜见诸葛老大了,经过一番交谈之后,诸葛老大就向我说明了此次召我回来的目的。

    我认真听了诸葛老大的讲述之后,果然是如我所料,说的就是联系荀俣的事情了,而诸葛老大对我当然是没有避嫌,就此拿来一封书信和那本《史记》,让我试着解读信息了。

    还好之前诸葛老大所说的解读方法,由于为了保险起见,我并没有用纸笔记录下来,但是为了不要遗忘,基本上每天只要有条件,我都会在脑中自己回忆一遍,所以这段时日以来,已经牢牢记于脑中了。

    于是我便熟练翻过书信背面,然后开始翻阅史记,手中也不闲着,将翻阅出来的信息同时抄录出来。

    信息全部出来之后,就是“年内请杀夏侯妻”这数个字,果然就是之前我和诸葛老大商议出来要传给荀俣的信息。

    信息出来之后,我就按照之前诸葛老大的教导,随手拿过案上的金燧,在太阳下面取火,将记录下信息的纸张烧毁了。

    没错,汉代的时候,取火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一般百姓家庭当然是燧人氏那套传统的钻木取火技巧了,至于有点身份的人,如果还是这么搞的话,取小小的一团火就弄到自己全身大汗,实在有碍观瞻。

    故此这个时代又发明了金燧这个东西,所谓的金燧,就是一个用金属制成的尖底杯,放在日光下,使光线聚在杯底尖处,杯底先放置艾、绒之类,一遇光即能燃火。

    这里面的道理其实相当简单,就是后世太阳灶的原理,不过古代没有反光性良好的原料,只能用铜磨亮之后,做成反光性能良好的铜镜,用这个方法聚光生火。

    由于这种尖底杯形状的金燧,体积小巧,取火方便,一般有点身份的人都会造上这么一个,随身佩戴,其实想起来,跟后世那些人搞一个无焰打火机,专门用来点烟(其实是装十三)一样的道理了。

    等亲眼看着整张纸完全烧没了之后,我再慢慢站起来,向诸葛老大说了刚才翻阅出来的信息,诸葛老大估计是看到我方才的种种作为,十分满意,所以满面笑容地赞扬我做得不错。

第五百四十二章 埋桩

    听完我从《史记》里面转译出来的信息后,诸葛老大就说道,如此的话,信息并无出错,他这就让诸葛复前往洛阳城中向荀俣传讯。

    接着诸葛老大就向我详细说了这次沟通荀俣的安排,这次诸葛复前往洛阳,会带着其儿子诸葛光同去,认识一下路途,记住荀俣的府邸所在,顺便也在荀俣面前混个面熟,将来就算诸葛复身体抱恙无法前往洛阳的话,也可以让诸葛光顶替。

    而按照诸葛老大的安排,诸葛复此去之后,为了便于荀俣那边一有成果,诸葛复可以立刻知道然后传讯回来,会暂时在洛阳那边定居。

    当然了,如果贸然安插一个人在洛阳城中定居的话,风险实在太大,所以诸葛老大的意思,就是让诸葛复在离洛阳城五里到十里的范围内,寻一处农庄居住生活就可以了,若是有适合的地方,最好能够在山中独居。

    至于生活方面,除了华夏民族传统的耕种技能自给自足外,诸葛老大肯定会给予诸葛复一定的钱财让他能够安然生活的了。

    不过为了掩人耳目,方便与荀俣联系,诸葛老大打算安排诸葛复伐木为生,每天进城中买柴火,这样就可以光明正大出现于荀俣府邸附近了。

    诸葛老大的设想,首先是要看荀俣那边能否安排,最理想的做法就是荀俣安排诸葛复每天往其府中送柴,那样的话,要传递信息就十分容易了,只要双方约约定好,在通往后院厨房或是柴房的路上某处安置需要传递的信息即可。

    这样的话,荀俣甚至不用出现,就可以与诸葛复按照约定好的方法传递信息,对双方都十分安全。

    但是这个方法,亦有一定的隐忧,那就是一般大户人家,送柴火的基本都有固定之人,而这人一般都与府中某些管事之人有关系,要不就是亲属,要不就是好友,贸然更换的话,恐防会引起这些人的关注,到时候引出不必要的麻烦,那就容易误了大事了。

    另外一个办法,就是让诸葛复抬着柴火沿街叫卖,只要与荀俣约定好,每天某个时辰从荀俣府邸经过,只要荀俣听到叫卖声,而又有信息要传递的话,自然可以装作心血来潮的样子,找人召诸葛复进府。

    这个时代,沿街叫卖还是大有人在的,并不会引起多少注意,只要诸葛复按照诸葛老大的安排,做戏做全套,每天差不多时候出现,先在荀俣府后叫卖一番,歇歇脚,等个一刻钟再离去,如果荀俣没人找人相召的话,也要继续沿街叫卖,一路往其他府邸叫卖,直至卖完两担柴火为止的话,自然不会引起什么人怀疑的了。

    听完诸葛老大的这番说话,估计他为了安排这些情节,应该没有少从下人处打听这些细节的了,所以才作出了这么贴合实际的安排。

    果然确实是我认识那个谨慎小心的诸葛老大,连这么微小的布置,都亲身推敲一番,作出最为合理的设计,实在是令我汗颜。

    诸葛老大说完自己的安排后,就问我其中可有什么疏漏之处,我仔细回想一下,诸葛老大这些安排已经是十分细致了,以我的看法,并没什么纰漏,于是我就说道,老师高明,弟子寻不出其中有不妥之处。

    而诸葛老大显然就这些安排,推敲了不少时间,见我确实没有什么改进之处可以提出,就微笑着让我喝口茶,继续说着之后的安排。

    按照诸葛老大的设计,诸葛复去到洛阳附近之后,自然是与其儿子诸葛光落实后落脚的地方之后,然后才带着诸葛光一起去送信给荀俣,之后为了保险,诸葛光就不会久留,立时带着荀俣的回信返回长安,诸葛复则留下来按照荀俣约定好的方法,与荀俣保持联系了。

第五百四十四章 才名

    不一会时间,诸葛复父子就来到了,诸葛老大当着我的面向诸葛复父子讲述了此行前往洛阳的种种细节,然后再让诸葛复父子上前拜见我,顺道说了我的身份,之后就吩咐他们两人,若是日后无法找到他的话,让他们父子听从我的吩咐行事即可。

    诸葛复父子恭谨听命,然后诸葛老大就让他们父子先行退下,准备好行装,明日再启程出发往洛阳而去。

    安排好此事之后,诸葛老大就让我坐下来陪他喝茶,继续说起一些其他事来,其实主要就是费祎在曹魏那边的回报。

    按照费祎的书信所言,如今曹魏那边明面上是风平水静,实质上是波谲云诡、暗涌不断,就如我和诸葛老大之前推测的一样,魏主手中实力大损,现在对各世家可谓是底气不足,而其不敢贸然对司马懿家族出手,就已经显出其中的虚实,故此现今曹魏朝堂之上,曹氏、夏侯氏家族与其他世家大族之间,可谓是互相试探,都想知道各自的底线。

    而费祎按照诸葛老大的吩咐,将带去的诗文交给王朗品鉴,王朗对这两篇诗文俱是大赞,不过当知道费祎拿来这两篇诗文的来意之后,其并没有什么答复,只是招待费祎先回去歇息,待其考虑周全之后再答复费祎了。

    费祎自是客随主便,并没有什么出格的言语,而是按照王朗所言,乖乖回去自己租住的地方休息。

    当然了,费祎这个外交人精,自然不会啥都不做,天天睡觉等待王朗的召见,而是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源,在洛阳城中收集信息、分析信息了。

    很快,三日后费祎就收集到了王朗宴请好友的消息,据传,王朗此次宴请只是七八个好友,不过席间,他向好友出示了两篇诗文,那自然就是费祎拿给王朗的诗文了。

    而王朗席间也没有玩什么花腻,直接就说了这是其一名好友遣人送来的两篇佳作,俱是益州地方的人所作,其好友知道王朗性好诗文,便让人带来让其赏鉴,故王朗特意设宴,公诸同好。

    看看王朗的说辞,果然是人精一名,如此轻易就将自己摘除出去,顺道与诸葛老大这名丞相拉上了关系,就算将来有人要清算此事,他亦可以说得清楚。

    自从王朗此宴之后,这两篇诗文就慢慢在洛阳城中传扬开去,不过王朗倒没有再冲在前头宣扬这两篇诗文了,好像真的是那么回事,只是偶然获得,与好友一起鉴赏诗文而已。

    而王朗不提,费祎亦不会自讨没趣再往王朗府中而去,只是默默留意这两篇诗文在洛阳城中引起的反响。

    果然不久之后,洛阳城中传扬这两篇诗文的人越来越多,慢慢我的名字被人提起的次数就越来越多,毕竟《归去来辞》没有公开作者,自然火力就会集中在我一人身上。

    按照费祎分析,此事明显是有世家之人插手其中,怎么说这个时代的文化艺术行业,都是集中在世家大族手中,若无他们参与,这两篇诗文怎么也不会如此短短时间之内就在洛阳城中传扬开来的。

    曹魏现时,曹氏与其他世家大族隐隐对峙,其他世家大族正在谋求更多的政治资源,故此这两篇诗文的出现,或许能对曹子健横绝当世的才名有所影响,正是个世家大族乐见其成的事情。

    因为曹子健也算是曹氏一族的领军人物,其才名如此之高,其实也可以算作是曹氏统治的一块基石。

    如今有一个与各世家大族没有直接关系的人出现,或许能多少动摇一下曹氏统治的这块基石,各世家大族自然是顺势推波助澜了。

第五百四十三章 人心易变

    如此的话,诸葛复就在洛阳附近定居下来,等候荀俣的消息,以诸葛老大的估计,荀俣进行此事并不能太仓促太刻意,还要等候一个适合的机会,向魏主曹睿进言,才能取信魏主,顺利促成此事。

    故此诸葛老大认为,此事最快也要三个月才会有消息,保守估计的话,可能要半年左右才能有结果呢,到时成或不成,诸葛复都会返回长安报信的了。

    如果此事做成了的话,曹魏朝堂之上肯定是动荡不休,按照诸葛老大的估计,怎么也能削弱曹魏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战力,此时北伐的话定然是事半功倍的了。

    不过诸葛老大早前就已经教育过我,成事之机,不能光靠对手犯错,对手犯错固然是好,就算对手不犯错,自己也要有能力去成事,这才是一个成熟的谋划者,若然事事都要对手犯错才能成功的话,早晚就会在这上面栽跟头。

    所以无论此事成果如何,诸葛老大早就已经谋划好了,只要马铁那边的骑军已经练成,足以在沙场上与曹魏的骑军一较高下的话,诸葛老大就会挥军北上,一战定洛阳。

    只要洛阳一下的话,整个天下大势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转变,全国的世家大族,自然会再次考虑自己的前路,重新归于汉室也许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到时的话,就算不如光武帝刘秀当年天下景从的情形,估计也能动摇天下三分之一甚至过半的世家选择。

    如此一来的话,大汉既有大义之名,又有过硬实力,再执行诸葛老大之前的设想,也不用如诸葛老大计划的那么夸张,只要青州、徐州、荆州这三州之地,随便有一州投向大汉,再加上与东吴的密约。

    只要再有一州之地有动静,整个天下大势就必然会被撬动,届时的话,曹魏莫说是否再能维持中原地区的统治,就算是存亡也是一个大难题呢。

    毕竟这个时代,没有后世那么方便的通讯,朝廷的控制力量是没有办法下到最基层的乡里一级的,国家最重要的兵源和财源,最后还是要靠各乡各里的世家大族支持,才能顺利收税、征兵。

    若然这些世家大族阳奉阴违或是不尽全力的话,国家一旦陷入危机的话,就很难再重新爬起来了,而且如今的曹魏,可不是曹操当年掌控的一样了,对世家大族的依赖越发明显。

    之前曹魏大势在手的话,各地世家大族还不敢乱来,但是一旦曹魏的统治呈现不稳态势的话,大汉的旗帜,就能起到一个很好的招揽作用。

    毕竟现存的世家大族,基本上只要上溯数代,都是汉室臣民,大汉的余晖虽然是暗淡下来了,却还没有完全熄灭。

    只要大汉这个太阳再次升起,也不用完全升起,只要表现出有升起的迹象的话,天下人自然就会再次回忆起这个太阳的温热,人心有时候就是如此易变,就如纳兰性德《木兰花》说的一样“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人心之变,起于毫末,更何况是天下大势是有目共睹的变化,到了那个时候的话,或许真的会如诸葛老大设想的一样,青州、徐州、荆州、幽州一起发生惊变,也未尝不可能呢。

    畅想未来,实在是心潮激荡,但是未来的事始终是未来,我们最终还是要着眼于现在的,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没有做好现在的话,将来就算想得再美好。也终究不会到来的。

    于是我也收敛心神,等候诸葛老大的安排了,诸葛老大说完这些之后,就让人唤来诸葛复父子,让他们认识一下我,若然将来真的有那么一日的话,荀俣这条线也不会就此断绝。

第五百四十五章 蜀道难

    故此,据费祎所言,其拿去洛阳的两篇诗文,已是在洛阳城中引起了不少的反响,甚至有传言说道文气西移,或许是天下有变之前兆。

    只是单凭两首诗文,这些传言都仅仅在小范围内传播,并没有引起更大的涟漪,说得也是啊,就算是曹操三父子的才名,也是每人各有三五篇出名的文章在手,加上统治者的光环才有了名传天下的声名。

    而这次费祎带去洛阳的诗文,《归去来辞》太淡泊,不是很符合现时这个年代的主流思想,《行路难》则是篇幅太短,是以造成的影响有限也是难免的了。

    依诸葛老大的估计,起码要再有两三篇文章现世,才能坐定文气西移的传言,就算没有这么多诗文,最少也要再有一篇诗文问世,方能保证之前引起的影响不会消失,让世人知道长安文气确实不弱于洛阳。

    说道这里,诸葛老大的眼神就不由自主地望着我,唉,我就知道,文抄公这行当,有了开头,就很难结尾,唯一能够自我控制的就只是频率而已。

    不过这事其实我也已经有所预料,于是只能硬着头皮迎上诸葛老大的目光,说道自己近来回忆起当年入川的情景,再加上当日进军关中的情形,心有所感写下了一篇文章,正好请诸葛老大斧正一二。

    我一边这样说道,一边心中暗暗向李白大大说声抱歉,诸葛老大听了我的述说,便微笑说道,尽管让我说出来,他自然会用心细听。

    于是我就缓缓将李白大大的那篇雄文《蜀道难》念出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首李白大大的名作,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完完全全体现了李白“诗仙”的身份。

    因此诸葛老大听完我念出的诗文之后,明显是呆了一呆,显是正在自己心中消化这篇诗文。

    过了好一会儿,诸葛老大才接着说道,我这篇诗文,将益州蜀道之险峻雄奇完完全全表达了出来,加上一些想象,实在是一篇绝佳妙文。

    听了诸葛老大的夸赞,我当即不好意思地谦恭说道,这只是弟子偶有所感,一时思绪激荡,才写出了如此文章,其中或有疏漏,还望诸葛老大多多指正。

    诸葛老大听我如此说完,却缓缓摇了摇头,说道我的这篇文章,胜在文思如泉涌,一气呵成,故此其并无意改动其中任何一字。

    诸葛老大如此盛赞,我自然是谦虚表示不敢当诸葛老大的赞赏,不过诸葛老大却再次赞赏了这篇文章,然后说稍后就会将此篇文章送至洛阳费祎处。

第五百四十六章 用间之道

    既然诸葛老大如此定下基调了,我亦自然不会再谦虚下去,而是表示一切听凭老师处置就是。

    此事说定之后,诸葛老大看了看窗外,便说道如今天色不早了,让我回府歇息一晚,明日再返回上林苑即可。

    诸葛老大如此通情达理,我自然是听从他的吩咐返回自己府中好好休息一晚了,次日早上醒来,吃过朝食之后,我就告别诸葛果,踏上返回羽林学院的路途了。

    渔网已经撒下,剩下的就是静静等候收网的时候了,接下来的日子,我又恢复了之前那么规律的生活。

    只是中途有次返回长安,从诸葛老大口中得知,诸葛复已经成功在洛阳城下找到了落脚之处,而且已经顺利跟荀俣再次碰上面了,荀俣表态定会觅一适当机会,执行诸葛老大的计划。

    如此这般之后,为了稳妥起见,诸葛老大便没有立刻派诸葛光去找诸葛复,只是让诸葛光保持每三个月一次的频率,前去探访诸葛复,期间也不许他逗留太久,规定只能逗留一晚,当日到达,次日返回。

    只是利用这种探访,确定诸葛复的状态,以及看看荀俣那边有什么回音而已,对外就说诸葛复父子乃是行商,不过本小利薄,仅够糊口而已。

    父子两人的行商路线,一向就是关中和司隶两边走动,如今诸葛复渐渐年老受不了如此奔波,故此诸葛光子承父业,接过了整个摊子,而诸葛复却是习惯了司隶洛阳这边的生活,不想回老家,便在洛阳附近定居下来,顺道也可以帮诸葛光留意一下行情,多少指点一下他。

    经过诸葛老大如此安排之后,诸葛复就化为定桩,诸葛光则是游桩,加上两人真真正正乃是父子,可谓是毫无破绽可言了。

    只要诸葛复一直保持现在的行动规律,当不会引来旁人怀疑,如此这般安排之后,诸葛复两父子就更加安全了,而牵连到荀俣的机会就更为降低。

    果然诸葛老大的智慧真的是深如大海,每每让人钦佩不已,而联系此前种种,我心中不由想起了从《孙子兵法》中读到的《用间篇》:“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

    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第五百四十七章 诡道

    这段话可谓是从古到今、中外通用的战争真理,里面说的意思就是战争这件事情,耗费国家无数金银财富、粮食物资,相持数载只为争一日之长短,往往是决定性的一场仗就能左右整个国家的命运,世人耳熟能详的“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就是最佳的例子。

    这两场战争,可谓是将《孙子兵法》最精粹的理论“兵者,诡道也。”发挥得淋漓尽致,“马陵之战”中,齐国依然用老套路,先是允诺救援韩国,使得韩国与魏国死磕,接连被魏国大败了五次也不投降。

    然后齐国见韩国和魏国军队都已疲累不堪,这才发兵救援韩国,不过还是老方法,没有直接发兵到达韩国,而是如之前“围魏救赵”一样,来一个“围魏救韩”,直接发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

    齐国此举,一举激怒了魏国上下,齐军两次三番来搅局,使得魏国统一“赵魏韩”三国,重新成为如晋国一样的大国的图谋屡次破产,故此魏国朝中君臣、军中将士,都存了一战打残齐国之力,让齐国再没有能力来搅局的想法。

    之后庞涓率领魏军追击齐军,而齐军主帅田忌听从孙膑的谋划,用“减灶之计”麻痹庞涓,让庞涓以为齐军兵无战心,陆续有逃兵的出现,于是庞涓大意之下,只率领轻装精锐士卒直追齐军,以防齐军逃脱。

    谁知道齐军已经在马陵地方设下埋伏,将魏军诱至埋伏圈中后,自然是万箭齐发,重创了齐军,庞涓也在齐军的包围之下,引剑自刎。

    至于历来传说中,孙膑使人将一棵树剥掉树皮,上面写了“庞涓死于此树下”等字,庞涓率军晚间来到树下,看不到树上写了什么,命人举火把上前照明,齐军在孙膑的指示下,望见树下有火光亮起既集中箭矢射死庞涓。

    如此情形,我是不太轻信的,因为这种情形实在是太富有传奇性了,首先查探之事,自有军中斥候负责,安有一军主将亲自上前查探的道理。

    其次,就算斥候看到树上字句,不敢向庞涓言明,最后由庞涓带人上前确认的话,夜间晦暗,埋伏士卒又怎么分得清楚来人是兵是将。

    所以我认为,这段故事编排痕迹太过显著,与事实应该是大有出入的,或许是受后来的儒家主流公羊派的影响,在“大复仇”思想的主导下,将孙膑和庞涓的恩怨作了如此刻画而已。

    至于“长平之战”的话,秦国所行诡道亦是不少,先是在攻占上党后,赵国遣使求和的时候,为麻痹六国,不使六国再次合纵攻秦,便殷勤接待赵国使臣郑朱,使得其余五国以为秦赵和谈已成,不再部署兵马援赵。

    等到秦国布置好兵马,直趋长平之后,因为受挫于廉颇的“稳守反击”战术,在廉颇的坚壁防守之下不得寸进,只好转而用计,收买赵王近臣,使得赵王临阵换帅,将经验尚浅的赵括派去长平,换回了老将廉颇。

    赵括到了长平军中,替换掉廉颇之后,自然是委派自己信任之人指挥各队各率,以便于自己指挥了,赵军经此一番折腾,战力起码去了一到两成。

    秦昭襄王得知自己计成,赵军换将,更是偷偷派了武安君白起到长平军中担任主帅,原来的主帅王龁作为白起的副手,然后严令军中将领,敢言武安君者尽皆处死,由此保证了赵军不知道秦军主帅已经换成了当代战神白起了。

    或许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步骤,使得赵国上下错估了秦国对这次“长平之战”的定位,以为只是一场寻常的争地之战,而不是秦国定位的灭国之战。

第五百四十八章 间谍的活用

    而在前线指挥军队的赵括,也许正是被秦国释放的这个烟幕迷惑,认为秦军依然还是由王龁统帅,那么自是以为赵军还是坚守为主。

    于是赵括就打算给秦军来个突然袭击,试试自己与王龁的实力相差多少,若然能一举挫败秦军,找到此战的突破口就更为理想了。

    毕竟战国打了这么久,除了杀神白起之外,可没有哪个将领能凭与敌军相差不远的军力,就将敌军歼灭的。

    所以或许赵括存的心思,就是利用王龁磨炼自己的用兵本领,待自己能够如臂使指般指挥赵军的时候,自然会给秦军一个好看。

    谁知道对面秦军的主帅,已经不是准一级的王龁,而是顶级的白起,赵括如此一冲,就将赵军完完全全送进了白起的虎口里面。

    面对赵括这种送人头的行为,白起自是多谢也没一句,就这样笑纳了,只是毕竟是冷兵器时代,最终白起并没有能在战斗中完全歼灭赵国四十五万大军。

    最终赵军统帅赵括战死,还剩下二十万人就向白起投降了,白起为怕夜长梦多,因为这时候秦国已是尽起国中老幼,秦国只要是年满十五岁的青壮,全部征调到长平战场了,国中可谓空虚至极,而除了赵国军队一直往长平增援外,其余五国军队也是蠢蠢欲动,随时有奔赴长平的可能。

    于是白起最后只能同意了赵军的请降,不过后来出于种种考虑(有人说是秦国当时粮草已经不足,供养自己的军队也是千难万难,没有多余粮食供给赵国降军了;也有人说是秦昭襄王不欲这二十万百战老兵活着返回赵国,影响秦国称霸天下的步伐。),白起还是命手下活埋了这二十万赵国降军,使得白起“人屠”之凶名,一直流传后世。

    庞涓、赵括二人惨败战死,还连累自己所在的国家一蹶不振,究其原因,可谓是由于情报不足所致。

    所以《孙子兵法》“用间篇”中就明说,战争的胜利,首要的就是知道敌情,而要知道敌情,不能依靠迷信鬼神和占卜等方法,不可用过去相似的事情作类比,也不可用观察日月星辰运行位置去验证。

    要取得敌情,唯一可信的方法就是知道敌情的人,那就是所谓的“间谍”了,正因为间谍的作用这么巨大,一定要厚赏重用,如果因为吝啬爵禄和金钱不重用间谍,导致敌情不明而战败,那么这样做的人就不是优秀的将领、不是合格的谋臣、不是英明的君主。

    而“间谍”根据各种情况分类,可以分为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五种,所谓因间,是指利用敌国乡里的普通人做间谍;所谓内间,是指收买敌国的官吏做间谍;所谓反间,是指收买或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为我效力;所谓死间,是指故意散布虚假情况,让我方间谍知道而传给敌方,敌人上当后往往将其处死;所谓生间,是指派往敌方侦察后能活着回报敌情的。

    君主、谋臣、将领只要能灵活运用这五种间谍,敌方的情况就没有不能知道的了,完全知道敌方情报后,自然能轻易战胜敌方了。

    后世赤兔国当年,很大程度就是因为有一大批卓越的间谍活动于敌方内部,所以后世一大批如《听风》、《潜伏》等谍战影视才大行其道,深受普罗大众欢迎。

    而《孙子兵法》与现在诸葛老大的布置一一对应,我顿时又有了更深的了解,其实这五种间谍的定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随时改变这些间谍的身份。

第五百四十九章 二次北伐将启

    就拿诸葛老大这番洛阳的布置来说,荀俣就是内间,诸葛复则是生间,但是后来情况有变,诸葛光的出现,令到诸葛复可以潜伏在洛阳附近定居方便联系荀俣,便成为了因间,诸葛光就是生间了。

    所谓“撒下罗网待蛟龙”,布置妥当之后,剩下的就是默默等待了,而为了不暴露荀俣这名敌方高层,诸葛老大也自然不会让诸葛复和诸葛光再去主动联系荀俣,一切都让时间去主宰,我们能做的事情就只是静静等待而已。

    不过其实期间也并不是干等的,从我数次返回长安城中,探访诸葛老大的过程里面,我知道整个大汉也在密锣紧鼓进行着北伐的筹备。

    只是这种筹备自从关中安定下来后,就缓慢地进行,毕竟谁都知道,大汉和曹魏乃是天生的死敌,迟早也是有一战的。

    其中存在疑问的一点,就只有这一战究竟会发生在什么时候,是五年之后还是十年之后,大部分人都是这么猜想的。

    而关于三年之期的计划,整个大汉就只有刘禅陛下、诸葛老大和我是确切知道的,剩下的诸如董允、蒋琬、费祎、马铁、魏延、张苞等人大概都只是有所猜测而已,并无确实知情。

    至于夏侯楙、糜威、蕫厥等人,最多是知道北伐之期断断不是十年之期那么久,因为从他们手中的事务就可以隐约推测出来,但是任他们的设想再大胆,也绝不会想到距北伐之期只有三年这么短。

    夏侯楙、糜威、蕫厥这些人已是如此,就更遑论说他们之下那些经办具体事务的人了,这些人基本上就只知道大汉正在不断积储物资,让他们从自己手中事务推测出大汉具体的北伐时间,就犹如痴人说梦一般。

    整个大汉三州之地,尽在诸葛老大规划之下,缓慢而有序地准备北伐所需的一应粮草物资,至于准备进度如何,就只有刘禅陛下和诸葛老大知晓了。

    我虽然知道诸葛老大的计划是三年之期发动第二次北伐,但是计划毕竟是计划,是会因应实际情况表动的,最后发动第二次北伐的准确日期,我也是断断没有知情的道理,而诸葛老大这种公私分明的人,也绝不会向我提及此事。

    于是我除了管好自己羽林学院的事之外,就只能在诸葛老大口中知道荀俣那边有没有回音,以及从夏侯楙和张苞等人口中知道一些讯息,以此推断北伐究竟准备得怎样,是否会在近期发动而已。

    而我就在这种一边平淡规律,一边不断臆测的生活中度过了三个多月,还好最后还有马铁那么一条线,不然我可能就会在这种煎熬中患上神经衰弱也未可知啊。

    就是三个多月后的某一天,张苞竟然过来上林苑找我了,好友会面,当然是一番欢聚,热情叙话了一刻多钟后,张苞就向我说明了来意。

    原来张苞此次前来找我,是奉了诸葛老大的命令,这是因为诸葛老大收到马铁从街亭军营那边传来讯息,言新式骑军已经训练的颇有成效,随时可以为国效力,征讨不臣了。

    诸葛老大就是因为这件事,而他身为一国丞相却不可以轻易离开都城,所以就有意觅一两个可靠之人,前往街亭军营,验证马铁所言是否属实。

    最后诸葛老大想来想去,就让张苞和我前去看看马铁所言之事了,皆因我和张苞是从头到尾都有接触新式骑军之事的,而我和马铁关系匪浅,前去验证不会引起马铁的不满,张苞则是知兵之人,能够就新式骑军的战斗力给予相对客观的意见。

第五百五十章 骑兵之利在“破后勤”

    既然诸葛老大如此安排了,我也自然没有异议,于是先是招呼张苞今晚在这边歇息,我好利用这段时间安排一下羽林学院的事务。

    而且也有一段日子没有见过张苞了,正好趁此机会好好聚上一番,张苞听我如此安排,也是常情如此,于是便听从我的安排,在此留宿了一晚。

    当晚,我自是拉着蒋琬、庞兴等人,好好与张苞吃喝了一番,只是明日还有要事,大家都尽量克制,没有来个酩酊大醉。

    次日醒来吃过朝食,我就带着早已准备好的人马,跟张苞同坐一辆马车,出发前往街亭处马铁的军营去了。

    到了马铁处,自是由我出面,而凭着我和马铁的关系,我也不用迂回曲折,就直接向马铁说了此来的目的。

    马铁得知我和张苞的来意后,当即大大方方笑了起来,说道此事乃国之大事,丞相谨慎一点亦是正理。

    说完此话,马铁就邀请我和张苞进去中军大帐入座,等我们坐定之后,马铁就向我们介绍了如今新式骑军的情况。

    首先是骑军之操练,已经是十分完善了,不过因为出于实际考虑,马铁并没有操练作为骑军的最后杀手锏“全军突击”(也就是所谓的万岁冲锋,战斗民族则是乌拉冲锋,就是一群大毛熊高喊“乌拉”,就这样直接向敌军冲击,一般兵种这么冲锋就是寻死之路,但是骑兵处于冷兵器的时代,这种战法却能发挥骑兵最大的战斗力。

    按照马铁的讲解,骑军的这个全军冲锋战法,只要领军之人舍得牺牲,地形和条件合适的话,只要在平原地形,敌军没有等量战力的骑兵,也没有防御设施如木寨等,就一定能够冲垮敌军的。)。

    而马铁没有操练这个战法,乃是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街亭附近虽然也有足够地方展开三万骑军,但是一旦操练如此规模的军队,动静实在太大,很容易引起附近之人的注意,对保密一事实在不利。

    二是其实这种战法,乃是骑军最后的舍身之法,是完全没有其它办法攻破敌阵,才会选择这种一去无回的战法。

    而按照马铁的理解,如今这支新式骑军,所耗费的资源确实不少,绝不是能够如此轻言放弃的军队。

    在马铁的理解里面,其实这支新式骑军,首要的任务当然是胜利,次要的任务却是保密,所以按照马铁的说法,就是没有一定把握战胜对手的话,他是宁愿撤退等候下一个机会,也不会轻易出动这支骑军的。

    因为如果胜利了的话,己方军队自然有空暇打扫战场,处理战死士卒的物品和救助受伤的士卒,还能抽出人手封锁战场,那么这些新式骑兵装备自然不会那么容易流入敌方之手。

    但是如果战败了的话,这些新式骑兵装备就绝对会被敌方知晓,基于这些新式骑兵装备,并不是什么难以仿造的东西,所以马铁认为,就算这些新式骑兵装备迟早也会被敌方知晓仿造,但是能迟绝对不要早,只要能争取到两三次先手,将曹魏现有的骑兵主力消灭大半的话,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

    毕竟要组织起一支上规模的骑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加上如果要列装同样的新式骑兵装备的话,时间上更是长,有这段先发时间的话,马铁所领的这支骑军就有充足时间糜烂中原,终结曹魏的有效统治了。

    因为孙膑所说的“骑兵十利”里面,就有“遮其粮食,绝其军道”、“败其关津,发其桥梁”、“烧其积聚,虚其市里”、“掠其田野,系累(俘虏之意)其子弟”这数利,放任一支这样的骑军在自己统治区域里面驰骋的话,征粮征兵这些事是想都不用想的了。

第五百五十一章 司隶攻略的计划

    而我和诸葛老大之前探讨的骑军战略,就是要利用骑军这种对后勤的破坏力,到时只要马铁所领骑军能够打垮曹魏的骑军主力,那么凭着诸葛老大的八阵图,配合马铁的骑军,就足以完成以比曹魏更少的兵力,包围曹魏都城洛阳的壮举了。

    甚至极端点的话,仿效一下当年赤兔国太祖平天下惯用的“围点打援”招数,刻意放洛阳城中求援的信使离开,以吸引司隶之内勤王部队的到来。

    到时以马铁所领精锐骑兵一一击破这些来援部队,那么整个司隶就必然空虚,届时的话,只要遣一名上将率领两万左右部队,就应该足以牵制虎牢关守兵了,虎牢关这支能战的兵马不能动,再遣一良将带上一两万兵马,就足以将整个司隶拿下了,这就是所谓的“传檄而定”了。

    而我和诸葛老大在这么长的时间内,也曾经不少次推演过怎么平定司隶,基本上的套路就是仰仗马铁这支骑军的力量,充分利用其机动力远胜普通骑军的优势,尝试预先埋伏曹魏的骑军。

    如果顺利重创曹魏骑军的话,那么剩下的就简单了,毕竟历史上诸葛老大的八阵图就天克曹魏的步兵,只要曹魏的步兵敢闯阵,诸葛老大这个狠人可是敢打包票,来一对埋两双的,只要曹魏没有四到五倍的兵力来顶诸葛老大的话,诸葛老大真的怯都不怯一下。

    之后就是钉死虎牢关以及东面有没有大队人马来洛阳勤王的,按照我和诸葛老大的计划,在骑军全据优势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玩点花活,那就是在虎牢关附近搞数个简单烽火台,用来向马铁传讯,一旦有曹魏勤王兵马到来的话,在平原上,凭着马铁的骑军就足以重创这些兵马了。

    就算万一不济遇到一些棘手的货色,只要马铁不冒进,单凭骑兵对步兵的天然优势,就足以将这些曹魏的勤王兵马拖成疲兵了,那样的话,诸葛老大再来收拾这些魏军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除了这些,我和诸葛老大还推敲过,如果魏主曹睿是个很角色,不发勤王诏令给司隶各郡县的话,虽然一下有坚固城墙的郡县,单凭马铁的骑军是没有办法拿下来的,但是其余没有坚固城墙的郡县的话,本着柿子要挑软的捏的宗旨,马铁所率骑军自然就会优先处理这些郡县。

    至于剩下那些硬骨头,既然魏主不发勤王诏令的话,我们可以代他发的,当然了,我们没有魏主的印玺,发的当然不是真真正正的诏令了。

    只是我们可以派小部人马帮魏主向这些坚守待援的郡县传达讯息,就说如今洛阳被围,魏主危殆,让他们尽早重归大汉辖下。

    如此的话,应该可以吸引一部分郡县派兵去援救魏主的,毕竟汉军已经来到自己城下,司隶的整体局势肯定不妙,加上郡县之间平日肯定有互通消息的,要知道汉军是不是攻进司隶应该不难。

    最后剩下来的就是既有坚固城墙,郡守也相当精明的硬骨头了,对付这些最难搞的郡县,就要花更多的心思了。

    而我和诸葛老大的计划就是,让马铁派手下骑军专门对付这些硬骨头,也不用花费太多兵力,按照我和诸葛老大的推算,这种郡县,每个派上一两千骑兵盯着就可以了,也不用去攻打郡县,就是封锁,不让城里的人出城务农,不让城外的人送柴火进城就可以了。

    只要这样的封锁持续上那么一段日子,大概就是十天半个月的时间,那么城里面的人就自然明白到指望魏军为他们解围那是相当不现实的了,毕竟其实郡县里面,顶多就只有五百到一千的兵丁左右,还不是常年操练的战兵,靠这些兵丁是没有办法驱赶走封锁郡县的骑兵的。

第五百五十二章 攻略计划的前提

    郡县里面的兵丁不多,进攻肯定不足,就算被敌军兵临城下,一般也就是靠着城池内的些许士卒,再发动城内的百姓以及豪绅大户的家丁,一起守御城池。

    剩下的就是等候己方军队的支援,这才有足够能力赶跑敌军,一般这种非军事要塞的城池,存粮不会太多,士卒也没有经过太多训练。

    所以我和诸葛老大的推断,只要让小股骑兵隔绝郡县内外一段时间,就算城池内存粮未尽,还能继续支撑下去,但是人心肯定不稳,毕竟半多个月都没有己方军队来救援的话,怎么想也不是什么好事。

    要不就是己方军队已经被歼灭了,要不就是自己的城池已经被放弃,己方军队去了支援更加重要的地方去了。

    这两种想法,不论哪种是事实,都足以动摇城池继续坚守下去的决心,这样的话,就算城中太守想不通,不愿投效大汉的话,城中的其它豪绅大族也不是吃干饭的,肯定会有人主动联系大汉军队。

    只要有这种人出现,以一般居住城池那种非军事化管理的情况,要打开城门接应城外汉军进城的话,可以说是相当容易的了。

    如此一番侵袭之下,司隶之内各郡县的收复应该不是太大的问题,到了这样地步的话,洛阳基本就是孤城一座了,那么许多非军事的手段,诸如政治谈判等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如果真的启动谈判这种政治手段的话,身居曹魏高层的荀俣能够发挥的作用绝对是十分巨大的,这就等于两家公司竞争,以投暗标的方式争夺项目,但是其中一方将对方的投标计划搞到手了,那么胜负已经就十分分明了。

    按照诸葛老大跟我讨论的大概情况,整个司隶区域的魏军约为三十万左右,其中约有五万骑军,而魏主曹睿直辖本部约为十万到十五万,而诸葛老大心中的底线大概就是让魏主曹睿带五万到十万军队离去。

    当然了,各大臣以及家眷都全部允许撤出洛阳,如果一切顺利,马铁所部骑军真的重创曹魏骑军,让整个司隶都臣服在他的骑军铁蹄下的话,曹魏军队进不能进,退不能退,只能凭借洛阳坚城固守待援的话,要达成这种谈判成果的话,还是相当有把握的。

    因为没有了骑军保护的情况下,就算关东那边真的有勤王军队来支援洛阳的话,能否安然到达洛阳城内也是相当有难度的。

    就算真的能够扛住马铁的骑军袭扰,顺利到达洛阳城中,但是若要说能带来多少辎重粮食,那无疑是痴人说梦。

    而只要稍有军事常识,明白到没有骑兵的遮蔽,洛阳城中聚集的军队越多,就越是接近失败的情况,以曹魏朝堂上那班人精,应该可以洞悉其中的种种利害的了。

    大汉这边是不想夜长梦多,所以打算网开一面放魏主率自己的本部离去,而曹魏那边则是不敢冒着保护司隶一州之地,任由整个中原糜烂。

    毕竟如果魏主失去了自己的嫡系部队这些精兵的话,其余的各州刺史,还能不能听从魏主调度,真的是没有任何人可以保证的了。

    如果勉强还能保有一定实力的话,起码也可以弹压住相当一部分州刺史,不会整个中原地区贸然天翻地覆,让曹魏完全没有时间整顿。

    所谓的谈判,就是要建立于双方都有自己的诉求,而各自的诉求针对的地方各有不同,这样才能通过的,若然双方的诉求,都是一样的东西,那么谈判是绝对没有办法通过的。

    而诸葛老大与我探讨这个攻略计划可以达成的前提就是,曹魏绝对想不到大汉的骑军,这么短短时间就能超越曹魏建立多年的骑军,曹魏那方面更是想不到诸葛老大还有诸般后手,可以调度部分州郡甚至东吴协助大汉收复河山。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5150/ 第一时间欣赏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最新章节! 作者:坐看闲花所写的《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为转载作品,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介绍:
街亭之失,引发星落五丈原,假若街亭不失呢?
开始写没经验,没有分段,后面改了,不过不想修改,留着证明自己的改变。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