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锦衣TXT下载锦衣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锦衣全文阅读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锦衣txt下载     锦衣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七百七十八章:如获至宝

    虽是相别两年,可天启皇帝依旧还是如此‘幽默’。

    张静一也只是笑了笑,随即道:“陛下能如此勤俭,实是苍生万民之福啊。”

    天启皇帝则是乐呵呵地道:“瞧瞧张卿家,依旧没有变,总是将话说到朕的心坎里。”

    说罢顿了顿,便让魏忠贤预备了锦墩赐座,此后才道:“辽东的情况,朕已知悉了,当初张卿要就藩,朕还不理解,如今却知这实是一箭双雕的良策,这辽东算是打开了路子,关内这边,也跟着一道沾了光。”

    他说出这番话,其实是有深刻背景的。

    数千年的农业社会,你贸然的激进改革,不啻是要人老命,固然手握军权,却也不敢玩的太过。

    可辽东来做榜样之后,就不一样了。

    就如当初张静一所言,辽东‘年轻’,本来就是一切从无到有,更没有所谓的旧势力,甚至连士绅都没几个,就算有,也大多投靠了当初的建奴,早就被清算掉了。

    因而,辽东的新制,可谓是随心所欲。

    这数年以来,辽东开始日渐发迹,金银的流转速度越来越快,大开海贸之后,尤其是填补了尼德兰人和佛郎机人失去了海洋霸权之后的空白,可谓日进金斗。凭借着铁路之利,陆路贸易也开始腾飞,最重要的是,广袤的良田也开始开垦了出来,因为人少而地多,畜力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在这种情势之下,大批站在这风口上的人,也随之发迹,一夜暴富,富甲一方。即便是寻常百姓,日子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这些东西,关内之人是瞧在眼里的,有如此榜样在前,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对关内深化新政的巨大的推动。

    辽东的富庶,如今已在关内寻常百姓心目中深入人心,若是再不改,不少百姓都要往辽东去了。

    而对于从前许多极力反对的士绅阶层们而言,关外源源不断的粮食开始入关售卖,且价格低廉,瞬间开始冲击粮食市场,再加上土地的改革,原先经营的农产那一套,早已是过时了。

    因此,其中不少的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必须改弦更张了。

    关内的许多报馆,大多都与大商贾和地方的名士有莫大的干系,这些人思想开始松动,于是天下的舆论,不再视新政为洪水猛兽了。

    因此,朝廷在新政的推行方面,反而越来越顺畅,再不似从前那般处处推诿了。

    此时,天启皇帝道:“新政至此,接下来该当如何呢,朕倒是有许多事,想要请教。”

    他收起了笑容,显得极认真的样子。

    说实话,现在宫中的内帑,几乎都搭在了新政的诸多产业上头了,可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天启皇帝自然对这新政有着极大的心思,何况同学会如今已是迅速的开枝散叶,作为关内的同学会大头目,天启皇帝自然也对未来的时局有更多的关注。

    张静一倒是老老实实地道:“陛下,其实臣已黔驴技穷了。”

    “黔驴技穷?”天启皇帝皱眉,对张静一的回答显然很意外。

    “是啊。”张静一苦笑道:“到了如今这个局面,只能顺势而为,走一步看一步了,臣又非天人,不过是因缘际会,方才和陛下一道将新政拉扯到了如今这个局面,可后头会发生什么,臣也不好说,更不好妄言,这天底下绝顶聪明之人,数之不尽,从前之所以大家伙儿无法打开今日的局面,不过是因为这一层的窗户纸没有捅破而已,大家照旧靠着八股作文章,绞尽脑汁的代圣人立言。可今日之后,新政已打开了局面,无数的良才也投身其中,他们方才是推动这天下继续朝下头走的栋梁之才。至于臣……说来惭愧,实在没有多少可以拿得出手的东西。”

    张静一这话绝不是谦虚。

    他比谁都清楚,自己唯一的优势,就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知道未来之事而已。

    可论聪明才智,和许多老祖宗们相比,实在是差之千里。

    从前这些大佬们都在专心玩经学还有八股,又或者在玩所谓的为官为人之道。

    可一旦历史的巨轮开始转向,新的浪潮到来,许多东西,这些人瞎一琢磨,便能融会贯通了。

    反观张静一……到了此时,以他的天资,只怕用不了多久,便要被人甩远。他现在唯一的优势,也不过是仗着肚子里还有一些存货,勉强当个‘先知’而已。

    天启皇帝却是不信的样子,毕竟这些年来,张静一给人的表现实在出彩,这个时候还自称自己愚钝,这不是逗人玩吗?

    天启皇帝便叹了口气道:“朕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如今有了大功,便懒惫了,宁愿做個闲散之人。不过……无论张卿如何,朕还是想请张卿请教一下,你休要躲。”

    说罢,朝魏忠贤使了个眼色,魏忠贤会意,片刻之后,竟是指挥了一群宦官抱着一摞摞的簿子来。

    这些簿子,若是全部相加,怕有一人之高。

    张静一看着这些东西,不明就里,却见天启皇帝精神奕奕地道:“这些都是朕这数年来,对于新的算学、商学还有工学以及新政推行,甚或是工程学的一些心得,只是朕也愚钝的很,也不晓得好不好,拿去给人看,又怕贻笑大方,今日你来了便好了,你我之间不必有什么避讳,你来瞧瞧朕的这些笔记如何。”

    张静一顿时头皮发麻起来。

    这刚刚说自己愚钝呢,现在看到天启皇帝玩出的花样,这时他真觉得自己的脑子有些不够用了,看看人家这脑子……

    不过他倒是没有继续推脱,于是乖乖地先取了一个簿子,细细地看。

    手上的是一本关于工程的,既有绘图,也有笔记,还有数字的验算,这玩意……张静一其实也只是知道一个大概,再细的,他真是不懂啊。

    再看下去,便更觉得可怕了,算学方面,也是让人咋舌,除了代数,便是几何学,中原历史上的代数可谓一绝,可几何的原理,却是埃及人的强项,之后又流传至西方,至此发扬光大,显然此时百业兴旺之后,无论是代数和几何都有了极大的应用需求,因而整个算学现如今发展极为神速。

    而张静一看天启皇帝关于一些算学问题的演算,也是哭笑不得,因为这玩意太深了,似乎开始慢慢的超出了张静一九年义务教育的知识范围。

    天启皇帝则觉得张静一什么都懂,想来能看出点大概,因而一副兴致勃勃的样子,凑在一旁紧张地道:“怎么样,如何?哪里有什么错漏,你给朕提点一二。”

    “这……”张静一很是无奈,只好硬着头皮道:“臣以为,还是需专业的人来看才好,臣……”

    天启皇帝听罢,一时间似是显得失落,叹了口气道:“看来可能是错漏百出,你又不忍当面指摘朕的错误,是以才想让朕另请高明。”

    张静一反而尴尬了,连忙道:“臣这些日子以来,每日忘乎所以,以至不学无术,这……臣老实说罢,臣……看不懂。”

    “看不懂?”天启皇帝眯眯眼睛,一脸狐疑。

    张静一便道:“要不,臣让人将这些誊抄一份,回去请人好好研究,陛下所著的诸多学问,或是一座宝库也是未必。”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天启皇帝也不得不信了,便道:“这样也好,那么就依你的意思吧,你且不要说这是朕所作的,只让人探探深浅。”

    张静一连连点头应下,只要别再捉着他继续深究就好。

    二人虽是君臣,却情谊深厚,阔别已久,自是有许多话要说,不知觉,天已要黑了,直到了傍晚时分,张静一才告辞而出,随即才抵达了张家在京城的宅院。

    只是来不及歇息,张静一便请了人来,将宫中之人抄录下来的第一批手稿先交了出去,吩咐道:“请京内的大家们瞧一瞧。”

    来人自是应下。

    到了次日正午,日上三竿的时候,那人便兴冲冲地来了:“殿下,殿下……请人研究过了。”

    张静一也很是好奇地道:“如何?”

    “很是精深,尤其是工学和工程学,更是令人叹为观止,除此之外,这算学的造诣也是极高,甚至还有不少地方,解开了当下许多学问的难题,书院里的许多先生,在看过之后,如获至宝,都说殿下实在是博学,只这手稿一出,不晓得能解开多少疑惑。”

    张静一一愣:“这么厉害?”

    真是有够意外的答案啊!

    “当然。”这人摇头晃脑,激动地道:“这绝不是虚言,现在大家都在赶着誊抄呢,就指望誊抄了回去,继续深入研究呢。殿下……实在……”

    张静一顿时尴尬地道:“这不是我著的……”

    “啊……不是殿下,那还能有谁?殿下不要说笑了……”

    张静一自认素来就不是那等居功之人,于是连忙压低声音:“是陛下……”

    “……”

第七百七十九章:有理有据

    这人明显愣了一下,显然是万万没有料到,这诸多的学问都是天启皇帝作出来的。

    现如今市井之中崇尚新学的多,经学已经渐渐没有了市场。

    这其实也可以理解。

    在科举选吏之后,凭借八股文章来作进身阶梯的门路已是断绝了。

    而四书五经已经不需悉心研究,只需通读有所了解即可通过选吏的考试。因而迅速的开始失去市场,虽也有不少守旧之人依旧还顽固的疾呼,可实际上,这两京十三省的百姓是最现实的,读四书五经不就是为了做官吗?

    不能做官了,我天天瞎捉摸干什么?

    可新学不同,新学不但成为了一些学堂的教授内容,选吏考试也需涉及,最重要的是,现在无论哪一个作坊,都在渴求新学的人才,若是能懂机械,那便是人上人,倘若还懂算学和律令的,也是光鲜体面,至于其他的学问,市场上也多有需求。

    因而,在这利益的驱使之下,新学已然蔚然成风。

    这倒和庙中的菩萨差不多,倘若不灵验,什么真仙也无人理睬你,可若灵验,必是人山人海。

    任何时代都有被人推崇的对象,某些从万全学子之中脱颖而出的人才也随之冉冉升起。

    毕竟这一些学问,还处于摸索阶段,摸索出成果来,有时只需一个灵光乍现。因此,各种大家纷纷登台,引人膜拜。

    至于天启皇帝的这些手稿,其中较有开创性的就有好几个,更不必说,其中还涉猎到了许多让人觉得新奇的东西,尤其是涉及到工程的,更是让人觉得赞叹。

    这一方面,是天启皇帝的基因确实不凡,另一方面,怕也和宋徽宗的行书以及绘画一般,但凡是做皇帝的,手边的资源几乎是无限的,只要你当真感兴趣,你的视野和水平从一开始可能就已超过了天下九成九的人。。

    很幸运的是,天启皇帝恰恰就是这么一个不务正业的天子。

    张静一其实也觉得有些意外,他拧着眉头沉吟了很久,方才道:“这里头没有水分吧?”

    “水分?”来人好歹也是军校研究所的大佬级人物,连忙摇头道:“这是诸博士们一起看过之后公论出来的,绝不会掺杂其他心思。”

    得到了肯定的话,张静一便很干脆地点头道:“那就请一些人好好整编一下,而后刊印出去。”

    “喏。”这人毫不犹豫地应下,只是接着似是想到了什么,略带犹豫地道:“只是署名的话……”

    张静一倒是爽快地给了答案:“就取陛下的真名好了,这事我自会上奏,不妨事。”

    这人便露出一丝微信道:“那便好。”

    等这人一走,张静一随即入宫,倒也没有立即提及这件事,只是和天启皇帝闲聊片刻。

    天启皇帝倒是显得有些沉不住气,率先问道:“张卿,朕给你的那些手稿……”

    张静一眼中闪过了然,气定神闲地道:“陛下……臣已交给军中的诸博士了,他们水平高,自会有公论。”

    天启皇帝这下子反而有些忐忑,皱眉道:“他们会不会不识货?又或者,朕才疏学浅,让他们看了笑话。”

    张静一道:“陛下也是关注外头新学的,陛下难道心里没底吗?”

    “说不上来。”天启皇帝想了想道:“朕有时觉得自己的稿子很有开创性,可又觉得……”

    这时候天启皇帝倒是显得没有那么有信心了。

    张静一笑了笑道:“臣的建议是,既是陛下的学问,不妨就直接让人刊印,该怎么来就怎么来。”

    张静一这话倒是令天启皇帝吓了一跳,急忙道:“若是不好,岂不让天下人笑话?”

    “天下人自有公论,陛下难道这点信心也没有吗?”张静一声音沉稳地道:“陛下积攒了这么多的文稿,尽为陛下一生心血,若永远藏匿在宫中,不为人所知,对于陛下而言,也是抱憾终身的事。再者说了,臣对此倒是颇有信心。”

    天启皇帝面上阴晴不定起来,直直地看了张静一许久,良久才道:“张卿所言,也有道理。”

    说罢,天启皇帝倒是说起了诸藩国的事,事实上,现在入贡的国家实在太多了,不说西洋(东南亚)、天竺诸国,即便是更远一些的国家也纷纷派遣使者。

    再加上建奴人和李自成等人在陆路的开拓,天下震动,妄图修好之人,更是如过江之鲫。

    天启皇帝道:“现如今,方才称的上是万国来朝,若是列祖列宗有灵,必是欣慰万分。只是这万国纷纷入贡,该当如何处置为好。”

    张静一侃侃而谈道:“臣知在欧洲那边,有一国为英国,此国日益强大,且缔造了一支规模庞大的舰队,实力并不在佛郎机之下。可这英国发迹之后,却四处挑拨,在欧洲挑起无数的战争,因为只有诸国打的越发的厉害,英人方才可从中牟利,它乃岛国,并无外患,因而才可以此,成为春秋时霸主一般的存在。”

    天启皇帝道:“朕对此也有耳闻,不过据闻,当日联合舰队,他们也受了重创。”

    “臣之所以提及它,并非是因为它有多强大,如今我大明已缔造铁甲水师,这汪洋大海上,已无敌手,臣所言的是,对待天下万国的态度,是需要根据自身的利益来做决断的,既不可像当初朝贡的体制一般,一味的宣扬所谓仁义。也不可如蛮夷一般,只晓征战、屠戮。”

    “英人为岛国,无陆地之患,他们的舰船取得了优势之后,只有不断的挑起战火,使整个大陆无法联合,四分五裂,甚至陆路的交通断绝,彼此仇恨,他才可借助舰船,与各個断绝了陆路的国家进行贸易,也可确保陆地上不会出现强国,对他们造成威胁,因而,这对他们而言,乃是一石二鸟之计。”

    “可我大明呢?大明处于大陆一隅之地,中原自古以来,也与天下进行贸易,贸易除了海路之外,还有便是陆路,所以从秦汉时起,就出现了丝绸之路,敢问陛下……陆路的贸易,最需要的是什么?”

    天启皇帝沉吟片刻,犹豫地道:“铁路?”

    “铁路只是交通工具。”张静一道:“在臣看来,陆路的贸易,最需要的是安定。如汉时起的丝绸之路一般,所途径的国家和部族,就有数十上百,任何一个沿途的国家发生了动荡,都可能一时断绝商路,使无数的商贾血本无归。因而,臣因此敢下断绝,若是岛屿之国成为霸主,唯有大陆动荡,烽烟四起,方可得到最大的利益。”

    “而一旦大明这样的陆地之国手握天下精兵,要攫取贸易的好处,最需要的却是这巨大的陆地上,安定祥和,方才可以确保商路的畅通,使万千商贾,无后顾之忧。铁路才可纵横陆地的每一处角落。”

    “因此,若是英人当真为霸主,必为纵火犯,四处放火。而我大明所求的,却必然是天下皆安,唯有如此,才可借助天下四方万国的安定,为我大明源源不断的带来财富。”

    天启皇帝听罢,顿感醐醍灌顶,眼中猛然的明亮了几分,道:“朕明白你的意思了,卿家所言的是,大明需要许多的丝绸之路,而丝绸之路所过之处,就必须确保这一个个商路的安全。只是……如何能够做到呢?”

    张静一自是早有答案,道:“既是万国来朝,那么陛下就需与诸国订立盟约,盟约既要对我大明有利,确保我大明商路的绝对安全,甚至不惜可以直接控制商路。但与此同时,在对我大明有利的基础之下,也可予以诸国一些永不攻伐的承诺,亦或者,可以大明的名义确保其宗庙的安全,如此一来,对于他们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幸事了。”

    天启皇帝听罢:“这只是大致的思路,可细则呢?”

    “陛下可让礼部先拟出一个章程,至于其他的……再行斟酌。”

    天启皇帝显出几分不满道:“礼部那些家伙,朕是一个都不放心,如今朝廷已面貌一新,唯有礼部,却是藏匿着不少顽固的,每日还在朕耳边絮絮叨叨,要恢复科举。”

    张静一笑了笑:“无妨,先拟细则,其他可再议就是了。”

    天启皇帝皱着眉头埋怨了一通,最后却也只好无奈点头。

    此时,他倒是猛地想起了什么,随即便道:“辽东那边,四处征战,你却又跑来朕这儿,要教朕令天下罢兵?”

    似乎因被天启皇帝一语点破,张静一有些尴尬,干笑着道:“陛下,这……征战是为了更好的威慑,让天下人知晓,我大明有气吞天下的实力,唯有如此,才会有人真心顺服,臣不敢说蛮夷畏威而不怀德的话,不过臣倒觉得,这世上总需有人扮红脸,有人扮白脸,臣不才,只好来做这恶人好了。”

    天启皇帝失笑道:“反正道理,朕是讲不过你的,你横竖都有理。”

第七百八十章:谋万世

    天启皇帝随即又道:“那么张卿真实意图是做什么?”

    “让人走出去。”

    “走出去?”

    天启皇帝诧异的看着张静一。

    张静一道:“我大明就算不计辽东,生民亿兆,关内两京十三省,前年重新彻查了户籍,计有一千三百万户,人口近万万人!”

    万万人就算一亿人口。

    当然,在此之前,人口问题都是一笔糊涂账,大明有专门的户籍制度,可是这个制度有很多漏洞,尤其是明朝晚期的时候,大量的流民出现,还有许多的士绅和富户为了免税的需要,所以藏匿人口,因而,在册的人口数,这承平日久了两百多年的大明朝,竟和明初经过了远末大乱时差不多。

    不过在此之后,尤其是新政推行,大量的人开始深入府县,进行人口清查。

    另一方面,因为分发土地的原因,原先藏匿的人口,还有流民,也纷纷浮出水平。

    开玩笑,这时候不站出来,分田都没你的份了。

    在这一次清查之后,朝廷总算得出了一个准确的数字,那即是关内的人口九千七百多万,而关外,也就是辽东,人口也已接近七百万之多。

    这个人口规模,至少在这个时代而言,绝对称的上是鹤立鸡群,要知道在这个时代,有百万人口的规模,就已算是一個规模不小的国家了。

    天启皇帝听到这里,倒是满面红光,毕竟这个时代的认知里,在自己的治下,人口增加是好事。

    此时,只见张静一又道:“而且臣还察觉到了一个情况,那便是近年来的新增人口,增加也是极快。”

    “噢?”天启皇帝道:“是吗?”

    “是的。”张静一道:“这都是托陛下的洪福,新政推出,天下大治,不说其他,单说粮产量,就连年增长,这天下的饿殍,早已少了大半,从前减少人口,无非就是天灾以及人祸而已,而我大明承平,关内外几乎没有大的战事,粮食的问题也大大的缓解,还有便是当下医药的发展,从前百姓生五个孩子,便要夭折两三个,现如今,已是压缩到了夭折一两个的水平了,这是千年未有的事,可喜可贺。。”

    “所以臣认为,未来人口一定会迅速增长,臣这几年,曾派人至一些府县的村落进行考察,绝大多数的村落,人口的增加都是往年的一成甚至是两成以往。十年前,一村若是一年能添丁十人,那么现在,便能添丁十二三人,更可怕的是……夭折率大大的降低,臣甚至认为……二三十年之后,即便大明人口翻番再翻番,至四万万乃至六万万,也不无可能。”

    天启皇帝听罢,倒吸了一口凉气,吃惊地道:“这么多?”

    “人满为患,自然有好有坏,可是这么多的人丁,固然称得上是极盛之世,可臣却以为,我大明也需未雨绸缪,应当适当的鼓励一些人,走出辽东,也走出关内。到天下任何一个地方去,或是安家落户,或是进行经营,唯有如此……一方面,我大明的人丁依旧还可继续增长,另一方面,也大大缓解这些问题。”

    “否则,这分出去的土地,原先一人可得十亩,三五十年之后,一人可能连一亩地都分不着了。而这些人无论是出海也好,还是前往西域也罢,自然也是我大明深入天下各处的……嗯,该怎么形容才好呢,就说棋子吧,将来无论如何,我大明血脉于天下各处开枝散叶,有何不可?”

    “最紧要的是,他们要在各地立足,就免不得需要大明的支持,大明兴,他们才不至被人排斥,为人所排挤。甚至他们可以借助语言和习俗的优势,负责为我大明建立贸易网络,也为我大明无数作坊的货物找到销路,陛下,这才是百年大计啊。”

    天启皇帝若有所思起来,口里道:“只是人离乡贱,何人肯去?”

    张静一便道:“因而需要一整套的方案,一方面,要进行鼓励,另一方面,也是大明需与诸藩国制定出一个保护侨民的方案出来,除此之外,也要善用厂卫的网络,人过去了,厂卫也要随着一道去开枝散叶。因此……臣以为……陛下不可妄开边衅,可以往的朝贡体系,却需更改,与各国的朝贡……该先保证通商,要令我大明与诸国互通有无,其二是切保商贾和侨民的安危,确保他们可自由的在诸藩之内,购置产业。商贾先行去了,少不得购产,购产之后,又少不得有人需去打理,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何愁人不去?何况我大明,也需天下的资源为我所用,藩国的矿产和特产,也有价值,难免会有人垂涎,愿意前往,说不准能一夜暴富,有了这个动力,臣倒不担心人走不出去。”

    天启皇帝听罢,又是若有所思。

    张静一认为未来会人满为患,那么将无数的人口疏散出去,在疏散的同时,又可大量发展商贸,只是……如此一来……各国肯定会有所戒备。

    毕竟……国中突然出现了大量的汉人,而彼此之间语言不通,对方往往有带了不少钱财,天生就比本地的土人更有优势,而且他们随时与大明有联系,可以说对于未来的行情比当地人要更加通透,这些人不出几年,便可借助大明高质量的货物,成为当地的富户,并且获得大量的社会资源。

    这等于是直接将各国原有的社会结构,统统打碎,天下各国的王公贵族们,不心存疑虑,那才怪了。

    于是天启皇帝便狐疑地道:“他们肯吗?”

    “自然是不肯的,不过我大明也有两个优势。一方面,是列祖列宗们早已建立了朝贡体系,对于藩国较为优厚的条件,也不曾觊觎他们的疆土,因而……口碑还是有的,有个好口碑……至少可以确保他们的王公贵族,不至担心我大明有鲸吞他们的企图。这其二,便是辽东方面,八旗和流民军一路向西,所过之处,四海振动,如今谁不晓得,我大明军势已至极盛,一旦惹怒,免不得寸草不生,灰飞烟灭。各国也难免需掂量一二,明哲保身。与其与我大明交恶,受我大明征讨,倒不如拱手称臣,接受这些条件。”

    天启皇帝道:“朕听闻,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张卿倒是想到了许多年之后了。张卿之言,其实朕也有所疑虑……”

    他有所疑虑其实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和长久以来的价值观不一样,天启皇帝的列祖列宗们,对于出海的百姓,视为弃民,而且十分不鼓励百姓们出海谋生。

    在这个时代,市井之中,也是如此的思维,认为离开家乡的人,往往轻贱。

    当然,张静一也不是不懂这个道理,不过他认为,迁徙人口并非是完全正确的事,只不过从利弊来说,趁着大明最强势的时候进行迁徙,反而是百利无一害的事,甚至对于千百年之后,都有巨大的影响。

    天启皇帝倒是干脆,随即便道:“不过既然张卿认为这般对我大明有利,那么朕就恩准了。”

    礼部的效率很高,在揣摩了天启皇帝的意图之后,尤其是张静一几乎每日都登门督促,很快一份章程便送到了天启皇帝的面前。

    天启皇帝大抵地看了里头三十多条各种详细的条款,从与大明和藩国的关系开始,再至外交、经济、司法都有所涉及,因而,便下旨令内阁执行了。

    内阁这边,在孙承宗的带领之下,火速拟定了诏书,分发诸国。

    此时……在京城里盘桓的倭国使节,是最先得到消息的。

    在看过了诏书之后,他们第一个反应,就是担心。

    实际上……这诏书里头除了说你打你之外,基本上限定了大量的倭王以及诸侯们的行为,除了必要的朝贡之外,甚至还直接涉及到了倭国的司法、通商甚至是民典的问题。

    这对于倭人而言,显然是有些难以接受的。

    不过倭人看到如此‘严苛’的条件之后,这第二个反应,居然是长长的松了口气。

    讲实在的……他们来之前,做的最坏打算是大明找一个借口,说不准水师就抵达倭岛,然后就二话不说的开揍了。

    倭人不傻,当初尼德兰人强迫他们开国,让他们见识到了尼德兰人的坚船利炮,现在尼德兰人都被大明打的满地找牙了,这大明倘若当真对他们动手,就势必是灭顶之灾。

    现在对方提出一个比较苛刻的条件,反而让人松一口气,这就好像做买卖一样,若是对方笑呵呵的什么都好说,那么十之八九人家压根不是来跟你做买卖的,而是打定了主意来抢你的。

    反而这种苛刻的讨价还价,倒像是真的买卖人。

    这一下子,心里舒坦了,还好……至少……这不是最坏的结果。

    …………

    推荐一本书《轨道之主》,作者不放心的油条。上架五更,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试试。

第七百八十一章:天下无事(大结局)

    张静一在京城呆了十数日,其实已开始有些怀念辽东了。

    倒不是说对京城不适,而是此时已渐渐觉得,辽东才是自己真正的家。

    只是天启皇帝是不肯轻易放他走的,几乎每日召问,君臣还算相得,偶尔也会闲聊天下的大势。

    可这天下大势聊的多了,大抵也和嚼蜡差不多。

    因此,张静一终究还是决定辞行。

    因而这一天,他早早地入了宫,先去见了太后,问了安,方才自紫禁城赶往西苑勤政殿。

    天启皇帝见了张静一,露出喜色,接着便道:“上一次你说新的朝贡关系,朕命礼部拟了细则,也与诸国会商,倭国和朝鲜国以及安南国倒是率先认同,愿做表率,有人做了表率,其他诸国修约之事,也就水到渠成了。朕也没有想到进展如此顺利,诸国少有怨言。”

    张静一看着一脸笑容的天启皇帝,也笑着道:“那么恭喜陛下了。”

    天启皇帝道:“朕细细思来,还是辽东那儿的功劳,如你所言,若非辽东唱黑脸,诸国又如何会不安呢?现在倒是巴不得朝廷拿出一个保他们万全的方略来,虽说条款略有苛刻,可至少心里踏实。噢,对啦,你手里拿着的是什么?”

    “是书。”

    “书?”天启皇帝一挑眉,面露不解。

    张静一老老实实地道:“陛下,臣命人将陛下的书稿整理了一番,随即命书行雕版印刷成册,在各地的书市售卖。”

    天启皇帝陡然想起这件事来,当初自己确实是恩准了,虽然心里还是没底。

    他不禁道:“不会惹人生笑吧。”

    张静一摇摇头:“书的销量极好,其中一部涉及到工程的,更是万人空巷,一时引的洛阳纸贵,现如今大明搞工程的人多,许多人对工程学都有兴致,而陛下所著的书质量尤佳,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便是许多工程的博士,也都是极推崇的,因而售卖的极为火爆,可谓是一书难求,如今诸书商们,都在拼命的印刷呢。”

    天启皇帝听到这里,倒是信了几分,若说其他的学问引起万人空巷,他倒还有些觉得不自信,可若说起工程……这是自己的本行啊,不对,朕的本行是天子来着。

    接着张静一又道:“此书已打破了杂学书册的销售记录,因而臣倒是来恭喜来的。”

    天启皇帝这时竟谦虚起来,摆摆手道:“这……嗯……这虽然也在朕的预料之外,不过朕这点旁门左道之学,也算不得什么,朕乃天子,并不看重这些。”

    口里虽这样说,心里却还是不无得意。

    张静一却是板着脸道:“陛下,此言差矣,这工程学怎么是旁门左道呢?在臣和天下许多的英才看来,这才是真正的大学问啊,有了这门学问,交通才可便利,百姓才有遮风避雨的栖息之所,人们都说衣食住行,天下万民的住行都在于此,事关的乃是天下人的福祉,若这都是旁门左道,那么天下便再没有比它更好的学问了。”

    其实张静一发现了天启皇帝在这些‘学术’上的价值,第一个反应就是立即让人编撰出来。如此才可彻底地将天启皇帝搭上这一门学问的车上,顺道将车门焊死!

    毕竟,你天启皇帝就是这学问的大宗师,总不好意思返水,将来有人想要重新将儒学经文那一套再供起来吧。

    天启皇帝方才其实也不过谦虚而已,现在张静一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却恰恰说到了他的心底去了。

    于是天启皇帝哈哈大笑道:“不错,不错,朕确实有失语之处。”

    说着张静一便提及了自己希望回到藩地的事。

    天启皇帝渐渐收敛起了脸上的笑意,诧异道:“这才多少日子,就要回辽东吗?”

    张静一想到离别,多少也有些不舍,只是他毕竟是要回去的,于是道:“陛下,天下无不散的宴席,臣在辽东时思念陛下,可在京城,却又挂念辽东。”

    天启皇帝叹了口气,带着几分失落道:“只是朕还有许多事还想要请教。”

    张静一道:“其实臣已没有什么可请教的了,天下到了如今这个地步,就已如滔滔江水一般,自会滚滚向前,无论是陛下还是臣的个人之力,其实已经无法左右了。所以……陛下与其向臣讨教,倒不如一切顺其自然。”

    天启皇帝挑了挑眉道:“你的意思是……朕不闻不问?”

    “不是不闻不问,而是自然会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让陛下做出自己的选择。臣所说的大势,其实就是生产方式已经改变,而改变之后,如今天下已有数百数千万人仰赖这新的生产方式为生,这是他们的衣食父母,乃万千人的根本利益所系。”

    “正因为如此,陛下将来……甚至是臣将来在辽东,无论做什么决定,终究还是要符合这千千万万人的愿望才可以。任何决定,无论自己是否愿意,其实都不得不去维护这万千人的意愿。就如当初天下的一切物产还是农耕所得的时候一般,陛下的一切旨意,本质需维护那握有土地的士绅一般,非要符合他们的心意不可。既然如今大势已成,那么臣倒觉得,不如顺其自然便是。”

    天启皇帝听罢,这似乎和他想象中的新政有些不一样。

    他以为自己往后该多一些大刀阔斧,可细细思来,似乎也开始明白了什么……万千人的愿望……不正在不断的左右自己吗?

    这万千人的愿望,想要修更多的铁路,所以汇聚成了奏疏,送到了自己的面前,自己难道可以不准许?

    万千人的愿望,因为对市场的渴望,所以需要减少各处关卡,这些愿望汇聚成了奏疏,难道自己能够否决?

    只一瞬间,天启皇帝感觉自己又有了新的认知,脸上却是笑了笑道:“你这般一说,倒是让朕心冷了。”

    张静一目光炯炯地看着天启皇帝道:“有时能清闲片刻,也未必不好,陛下在京,不妨多多保重龙体。”

    天启皇帝深知张静一是下了决心要回辽东了,便道:“你何时就藩?”

    “臣打算三日之后?”

    “三日之后……”天启皇帝幽幽道:“朕送你一程吧。”

    张静一忍不住眨了眨眼睛,这话听着,突然让人觉得后襟一凉。

    不过好在张静一是素知天启皇帝的,他不喜一语双关。

    张静一点了点头,接着正经八百地对天启皇帝行了礼。

    三日之后,虽是吉日,却似乎并没有给张静一带来好运气,一夜之后,天气骤冷,到了拂晓时,竟下起了鹅毛大雪。

    无数的雪絮飘飞着,犹如刀子一般,刮的人的耳鼻生疼。

    张静一抵达了车站,谁料此时天启皇帝竟是披着暖披风,带着一队禁卫扈从在此等候了。

    君臣彼此对望一眼。

    天启皇帝上前,不等张静一行礼,便笑了道:“朕这三日,倒是想了想,张卿所言,不无道理,张卿此去,又不知什么时候再能相见了。”

    张静一慎重地看着天启皇帝道:“陛下保重。”

    天启皇帝露出一丝微笑道:“你也保重。”

    似乎这时,张静一竟有些语塞,君臣二人,一时不该说什么好了。

    于此,沉默了片刻之后,张静一又行礼,深深地看了天启皇帝一眼,随即登车。

    那蒸汽火车的声响惊天动地,夹杂着蒸汽的嘶鸣。

    等张静一自玻璃窗上眺望站台上的人时,却发现天启皇帝已将脸别了过去。

    这令张静一想到了十数年前的某個时刻,自己来到这个世界,那时满心都是对这个古老时代的诚惶诚恐,而如今……似乎……历史在这里,犹如这蒸汽火车一般走上了一条新的岔道。

    只是这蒸汽火车最终奔到什么方向,铁轨的尽头是什么,张静一其实已不关心了。

    因为他自己也没有答案,只是知道……时间是不会停留的。

    天启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一。

    天下无事!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5846/ 第一时间欣赏锦衣最新章节!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所写的《锦衣》为转载作品,锦衣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锦衣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锦衣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锦衣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锦衣介绍:
如果一个人不幸回到了天启六年。
此时大厦将倾,阉党横行,百官倾轧,民不聊生。
党争依旧还在持续。
烟雨江南中,才子依旧作乐,佳人们轻歌曼舞。
流民们衣不蔽体,饥饿已至极限。
辽东的后金铁骑已然磨刀霍霍,虎视天下。
而恰在此时,张静一鱼服加身,绣春刀在腰。
他成为了这个时代,以凶残和暴力而闻名天下的锦衣卫校尉。
在这个不讲理的时代,恰恰成为了最不需讲道理的人。锦衣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锦衣,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锦衣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