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三国好老师TXT下载三国好老师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三国好老师全文阅读

作者:野怪逆袭     三国好老师txt下载     三国好老师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355章 计划通

    事情似乎开始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了。几大产业区的兴建加上漕运,可以预见,来年朝廷的税赋一定又会有所增加。

    这对变法而言是一个好事儿。任何事情都是这样,你拿不出成果来,说的天花乱坠都没有用。一旦你做出成绩了,那欢呼和喝彩就如影随形了。

    眼下变法还能安稳,主要原因就在于,变法极大地缓解了朝廷的财政压力。尤其是能够发起百官的俸禄这一点,让很多居洛阳大不易的朝官成了变法的拥趸。

    开心的事情是有,但是不开心的事情很显然更多一些。三月十三,一个不算太吉利的日子。荀爽、郑玄的讲学开始了。

    太学的学子们全数到齐,来参加科考的士子们也都闻风而来,想要一睹【硕儒】的风采。同时更对康成公的讲学心怀期待。

    荀爽加郑玄可以说是汉末学术界的泰山北斗级别的人物。两个人不管是名望,家世还是学识都可以说是当世最顶尖的那一批。

    大多数读书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机会聆听他们的教诲。眼下有了机会,那还不疯了一样的涌上来?国人尤其是封建时期的国人对知识的渴求,绝对让后世以咸鱼为己任的大学生汗颜。

    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偌大的会场里就挤满了人。本来李植是打算安排座位的,看到这种情况,直接放弃了,就让这些人站着吧。安排座位了之后,至少得有一半的人得赶出去。可是看他们一脸激动的样子,李植不敢下场赶人。

    若是普通百姓还就算了,可是眼下这里八成都是读书人,除了太学学子,就是今年应考的考生。真要上去给驱逐了,说不得就得结仇,日后还能带到朝堂上去。

    刘备来的更早,天不亮就过来了。眼下关羽和陈宫在负责漕运,徐暖跟徐庶去了渤海郡。他手里汉中一系的武将肯定还有,但是他都不放心,便自己过来了。

    负责维持秩序的是他精挑细选出来的,一共有两千人。其中有两百人是他的亲卫,那是从汉中死士中优中选优选出来的,每一个都是勇猛无匹,心思活泛之辈。这两百人都是什长,相互配合着,将整个会场严密的监视起来。

    此时刘备就在会场左侧一个高台上面,他旁边还站着荀瑷。在这里可以看到整个会场,等开始的时候,刘辩和百官们也会过来,就坐在这边。

    “琢之你们城管司不是也有安保任务吗?怎么没看到你的手下?”刘备在台上眺望了一会儿,没看到城管司的衙役。

    城管司的衙役很好认,因为整个洛阳,只有城管司的衙役穿的制服,走在人群中特别的扎眼。但是你别说,这身衣服穿上之后,特别的精神,有不少洛阳的本地精神小伙,就冲着城管司的制服立志成为一名城管。

    城管司的衙役制服,外面罩着一个黑坎肩,内里是一水通红的劲装,膝盖以下收束起来,脚蹬一双长筒黑靴子,直到膝盖。腰间还得扎一个宽腰带,看着显摆其实不值钱。腰带有摆子,摆子下面坠着小铃铛。一人配一根水火棍,走在路上别提多神气了。

    离着老远都不用看人,只听这铃铛声就知道是城管司的爷们来了。

    但今个儿,刘备偏生没看到一位这红彤彤的城管司衙役。

    荀瑷闻言,低声解释道:“城管司的人手可没有那么多,满打满算也就几百人。也不能都安排在这里,大多数兄弟还得去巡街呢。跟您交个实底儿,今儿个城管司就这么些人。”

    荀瑷说着伸出两根手指头。

    自然不是两个人,而是两百个人。但是眼面前少说来了上万人,按照城管司的配置,最起码得一个人包围五个人才能看过来。

    刘备和荀瑷是有分工的,刘备防止外面出问题,防止有人冲击会场。荀瑷则防止场内出现意外。

    “你这人手不够啊。”刘备立刻说道:“而且你人放哪了?我可没有看到啊。”

    “让他们打扮成了普通百姓,都在下面呢。”荀瑷往下指了指:“晚辈昨儿个过来了,也跟李植要了会场的分布图。将上面分成了两百个部分,城管司的爷们就在下面,每人看管一个小部分。但凡出现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就当场拿下。”

    刘备闻言眼睛一亮,笑着道:“琢之倒是好心思,这事儿做的漂亮。不过你们城管司的衙役是不是......”

    刘备是担心城管司的衙役控制不住局面,毕竟城管司的衙役可不像他手底下的士卒。这些衙役顶天了也就比普通百姓身强力壮一些,真要出现什么问题,不一定能好使。

    荀瑷闻言笑了笑道:“不是还有卫将军麾下呢吗?其实他们就是起一个示警的作用,真要出了什么问题,还得看您。”

    花花轿子众人抬,每人不喜欢被吹捧,刘备也是如此,不过他倒是没有飘飘然而是笑着说道:“咱们今儿个就把这事儿给办好就行了。剩下的,就交给你家老师了。”

    “将军说的是。”荀瑷笑着应和道。

    这两人念叨着的董明,其实已经来到了会场。只不过他没有露面,而在舞台的后面,一个单间里静坐。

    今天,他特地穿上了从系统那里兑换的那套衣服,连羽毛扇都拿在了手里。外面还是春寒料峭的时候,但是他仍然把羽毛扇带着了。

    此时,他正在跟系统交涉,希望系统能够提供荀爽、郑玄两人在学术上的成就,以及他们的著作都是哪些,最好能把他们学术上的漏洞都列出来。

    可是系统就一句话:“宿主查询的内容,不在系统搜索范围内。”

    “那有没有儒家自孔子时期一直到民国时期的所有理论著作?最后能够增加一个索引,让我容易翻阅。”

    “可以,兑换需要声望值三千点。”系统的声音很是机械化:“是否兑换?”

    “兑换。”董明心里高兴:“还不是被我钻了空子?任你奸猾似鬼,还不是喝了老子的洗脚水?”

    “扣除声望值三千点,正在兑换......”

    “缺少汉末至西晋期间内容,声望值返还一百八十六点!总扣除声望值两千八百三十四点!已兑换,请查收!”

    卧槽?这么无情的吗?

    董明都惊呆了,竟然还有这种操作.....

    “查收个屁!”董明恶狠狠地说了一句,然后不再搭理系统。眼下系统指望不上,那就只能靠自己了!

    郑玄应该在琢磨唯心主义,这玩意董明倒是不怕,到时候他登台只要跟郑玄讨论唯心主义就行了,想来这一点上,郑玄不可能是自己的对手。

    难的是荀爽,这哥们精通礼、易、诗。且各有著作流传于世,乃是当世公认的大家。礼记和诗经都好说,易就比较为难了。

    这玩意不是死记硬背全文就能玩得转的。你让董明背诵全文,他能倒背如流,你让他解释他也能解释。

    但!

    难就难在易的解读方式太多了,董明不光要自己解释,还要反驳荀爽对易的解读。但董明看过荀爽的著作,怎么说呢,逻辑自洽,很难反驳,甚至可以说荀爽对易的解读,是有一套完整的朴素的哲学思想做支撑的。

    在这一点上,董明很自信,自己不是荀爽的对手。

    “难搞啊。”他挠了挠头,觉得好像有些要秃了的感觉:“要不剑走偏锋一下?”

    他忽然有了好主意。

    何必跟人家的强项比呢?到时候直接将对手拉到自己擅长的领域里,然后不管三七二十一一顿输出,将对方说的哑口闻言,功成身退!

    “那么,我的强项...就是新学了。得想个法子,看看怎么讲话题引到新学上去。这样一来既能压服他们,也能展现新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

    计划通!

356章 新学为什么被儒学针对

    巳时,荀爽和郑玄两个人出现在会场,立刻迎来了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不过他们俩并没有登台,而是跟董明一样,来到了后台。

    因为今天不光是他们要讲学,还有董明准备好的一些演出。演出结束之后,他们才会登台讲学,以辩论的形式。在这期间任何人但凡有任何的疑问,都可以申请登台,与他们二人交谈。

    两人进了后台之后,董明亲自出来迎接。不管眼下三人是什么立场,但是好歹都是公认的大学者,面上功夫,总得过得去才行。

    “伯照,看来今日你是要登台了?”荀爽对在这里遇到董明一点儿都不觉得奇怪。眼下新学能够上得了台面的,就只有董明一个人。若是他不登台,不露面,那新学难免给人一个怯战的印象。

    “两人先生都是当世大儒,明自然有很多疑惑想要向二位请教了。”董明把姿态摆的很低,将自己放在了挑战者的位置上。

    郑玄这个时候开口道:“伯照倒是谦虚了,以你的新学,日后史书上,必然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无疑也是实话。不管新学在汉朝最终会发展成什么样,是否会成为主流思想,他董明都会成为史书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的新学也会流传下去。

    这一点,荀爽、董明和郑玄三个人都很清楚。有此一遭,也不是为了让新学消失,董明也不是为了防止新学被消灭而登台。

    是为了一个名头。

    儒家一统天下这么多年,不管内部激变的再厉害,但从来没有人跳出来。大多数都是内部争斗,一个山头起来一个山头下去,总归都是内部分配。

    但是董明不一样,董明的新学虽然披了一身的儒皮,但是在荀爽和郑玄看来,新学就是一个大杂烩,一个比杂家还要杂的大杂烩。

    不管董明粉饰的多么好,骨子里这新学跟儒学其实就不是一路人。儒学核心的礼与仁,在新学里,几乎就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新学如果还能被称为儒学的话,那荀爽和郑玄两个人这么些年难道把书读到了狗肚子里?

    事实上,董明的新学也是讲礼和仁的。但是新学的礼,讲的是阶级的活跃而不是阶级的固化;新学的仁跟儒家的仁也很有区别。

    儒家的仁讲的是道德,从个人道德到国家道德,及至孟子,又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仁政的概念。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

    在此基础上,孟子还给了施政方略,这个方略董明上学的时候也背过...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也就是所谓的使仁政,兴王道。

    但是董明在新学中对仁的阐述是什么样的呢?

    简单的说是重视人权,具体的说就是包括百姓的知情权、建议权、监督权等等。朝廷还应该满足人们求生存的基本物质欲求,并倡富民思想,强调先富后教,使民从善。

    事实上,这是对孟子学说的一种延伸的新的阐述。只不过不管是荀爽还是郑玄,又或者是一些没什么发言权的腐儒都觉得董明这种阐述实在是离经叛道。

    更重要的是,刘辩也对董明这一套仁义之说不感冒,朝廷百官除了尚书台之外,也都对这一套不感兴趣。

    都是官老爷,凭什么要被普通百姓监督着?官老爷做事,还要提前告知百姓?这不是瞎胡闹吗!老百姓大字都不认识一个,他们知道个锤子。

    这一点董明也很清楚,所以他只是说说,也没有真的去做。但现在不做不代表以后不做。一来董明并不想在这种情况玩什么皿煮,在这么庞大的帝国体量下,玩皿煮就是自废武功。真正想要玩皿煮,顶多也就到小村庄这个级别。

    再往上,所谓的皿煮都是建立在经济实力上的少数人的皿煮。但凡皿煮扩大,最终的结果一定是悲剧的。皿煮的范围越大,行政效率就越低下。只要人类还有私心,那就不可能改变这一点。

    后世所谓的皿煮,其实都是糊弄老百姓的。灯塔国宣称自己是自由皿煮的国家,其实呢?奶嘴理论玩的比什么人都好。为什么那些宣扬自由皿煮的国家有那么多铁憨憨?为什么香江有那么多的废青?

    皿煮不是万能药。

    董明自然也不相信所谓的皿煮,能在不影响行政效率的前提下进行有限的皿煮就行了。他的构想其实还算不错。等到日后,经济发展了,老百姓的受教育水平提高了,肯定是要提供有限的皿煮的。

    后世也是如此施为,政务公开对政府的行政其实没多大的影响,一百个人里面都不会有一个人去关心这个。芸芸众生在乎的还是房子、车子、票子、面子和老婆孩子。只要百姓有奔头,就完事了。

    但是,不符合此时的主流价值观啊。

    整个大汉朝,如今董明就只遇到一个双手双脚赞成他对“仁”这一概念阐释的人。这个人就是已经被打发到寿春的袁术!

    袁术不认可董明对礼的阐述,但是董明对仁的理解,却让袁术大加欣赏。可以说,袁术是个极其浪漫的贵族。

    不谈袁术,只说董明对仁和礼的阐述,在此时可以说是离经叛道。虽然在民间还是很有市场的,但是压根就不受主流待见。

    颇有些学术界郭德纲的意思。可以说,如果不是刘宏以一己之力力挺董明,蔡邕又为他保驾护航。眼下他别说入主尚书台,想在家安心授课都困难。

    一开始他刚刚露出一点新学的名头来呢,陈登就巴巴的赶来试探他了。到如今,若不是有变法撑着,有蔡邕在前面顶着,朝官早就出来喷他了。

    眼下这场讲学与其说是事出突然,倒不如说是必然。哪怕没有荀爽和郑玄,也会有其他人向他的新学宣战。

    因为这时间节点是最好的时机,再往前新学还是个幼苗,旧儒学内部其实是持观望态度的;再往后随着科举制度的飞速发展,新学将会势不可挡。

    眼下这时候,新学刚刚兴起,旧儒学就足够的力量镇压,才是最好的时机。儒学内部的大佬们都看的很清楚,只不过出来当头炮的,是荀爽和郑玄二人罢了。

    这不是说这两人咖位不够,要当急先锋。而是他们二人不得不亲自出马。不管是儒学内部,还是两位当世,在研究了董明的新学之后,都很清楚,阿猫阿狗的出头,就是给董明送人头的。

    还不如直接上大佬,来个一波流。至于是推,还是被推,那就不好说了。总之董明肯定不想被一波流按趴下。

    新学也没有那么脆弱。

    有时候董明还是非常佩服儒家士人的。这些虽然在政治上少有人能够有所作为,但是每隔一段时间都能出一个内政大佬用来充门面。看起来好像这个学派很适合做官一样。

    在思想领域就更厉害了,每一代都有能够执牛耳者。最让董明无奈的是,儒学内部相互侵轧的情况下,还能一致对外将所有的其他学说按得死死地。

    这不得不说,是真的厉害。

    在思想领域这一块,儒家可以说是内斗内行,外斗更内行。最关键的是,这批人按倒了一个学派之后,立刻就吸收其精华的部分补充自己,然后逼得人家原本的学派没有了生存空间。

    董明一开始为什么要为新学弄一张儒皮?还不就是对儒家在思想领域的战斗力有些发憷?

    发憷归发憷,舞台已经搭建好了,他也只能上台过招了。

    “先生谬赞了,青史留名非我愿。”董明仍然很是谦虚:“只愿能够为朝廷,为陛下分忧。为江山社稷,为天下百姓谋太平,同富贵。”

    “同富贵?”荀爽笑了笑。

    郑玄也摇了摇头。

357章 好戏开锣

    笑什么笑,摇什么头?

    董明心里默默的吐槽了一句,然后就不说话了。也没什么好说的,静静坐着就完事了。

    三人静坐的时候,白玉京的戏班子也来了。红袖亲自带队,扭着丰腴的身子走在最前面,穿着一身红袍,配上她成熟风韵,说不出的勾人。

    董明见到她,对她点点头,却也没有跟她说话。红袖也是会来事儿的,一看这场面就知道自己不好上前。她连忙招呼自家人去了旁边,离三人远远地。

    “这白玉京倒是个好去处,尤其是这戏班子,老朽只要有时间都会去听上一听。”荀爽这个时候忽然开口夸赞起白玉京来:“是个雅致的去处,关键是东西做的也好吃。老了,身子骨不行了,胃也不行。平日里只能喝些粥,倒是在白玉京能够吃点荤腥。”

    董明听他说起白玉京,立刻留心起来。

    “那地方,就是有些有辱斯文了。”郑玄显然也是去过的:“前些日子老夫也去过一次,那老板娘不知道哪里学来的夷狄风俗,穿了一件怪异的衣服,几乎整条腿都露在了外面。实在是让人不齿!”

    那你观察的还挺清楚的?

    董明撇撇嘴,他倒是知道,那是他送给红袖的新年礼物,一件红色高叉的旗袍。没成想红袖竟然穿着出来了,还被郑玄给看到了。

    荀爽笑了笑道:“老夫到觉得她那个打扮还是挺好看的,有一说一,不能因为人家的衣着习惯就去否定一个人,否定他所经营的馆子。正所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康成公,你说呢?”

    郑玄能说什么呢?荀爽连孔子的话都搬出来了。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出自礼记。这其实是孔子对人生的看法。他很直白的将人的一生归结到两件事上:饮食、男女。

    一个生活的问题,一个性的问题。所谓饮食,等于民生问题。男女属于康乐问题,人生就离不开这两件事。

    荀爽精通礼记,说起话来颇有信手捏来的感觉。

    后世人还会将另外一句话:食色性也。也当做是孔子说的,其实不是。这是跟孟子同时期的告子说的。

    “食色性也”是不是告子阐述孔子的话的,这一点谁也不好肯定。但是在董明看来,告子的“食色性也”和孔子的“饮食男女”是两码事。

    食色性也的意思,应该是喜爱美好的事物,是人的本性。在这里,只要理解“色”这个字就行了。

    在《论语·学而》中子夏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贤贤易色四个字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看到贤良的人,就立刻改变自己的态度跟他学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这个“色”就是态度、形色。

    所以,“食色性也”和“饮食男女”所表达的东西肯定是两码事。事实上,宋以前的儒学,对待男女之事上,还是放的很开的

    毕竟祖师爷都说了,饮食男女是人之大欲。

    荀爽见郑玄不说话,又道:“听说白玉京新排了一出戏,待会儿会先演一下,老夫可是期待了许久了。”

    说道这个,郑玄也来了兴趣:“要说这白玉京,就这戏班子弄得最是巧妙。听说最近不少地方都有了戏班子,不过他们那些戏班子跟白玉京比差远了。”

    两个老头子正聊着呢,忽然外面响起来震天的欢呼声。仔细听了一下,却是刘辩带着百官来了,外面正山呼海啸的行参拜大礼呢。

    后台这三位,没一个动弹的。不过却明白,刘辩既然已经到场了,那也就是到了时辰了。

    那边红袖已经开始催戏班子的演员上场了。

    “好戏,要开始了。”董明说了一句。

    荀爽和郑玄两人闻言先是一愣,然后都露出了笑容,赞同的点点头。

    舞台上,随着一阵锣鼓声,一个打扮好的武生跨步走上舞台。他迈着步子都到舞台中央,随着鼓点站定,亮了个相!

    “我本是洛阳城下,散淡的闲人,幸得恩师看重.....”武生咿咿呀呀的唱了起来,大概交代了一下自己的出身。

    不得不说,红袖这演员选的还真不错,看起来高大威猛,嗓子也好,最关键的是长得也非常不错,让人看了就心生好感。

    亮完相是一段文戏,大概就是几个求学的片段。虽然没有明说是跟谁学的,学的什么,但是只要有脑子都能看出来,这学的都是新学的东西。

    又是算学,又是格物学的,太有辨识度了。

    紧接着就是黄巾之乱爆发,武生不忍百姓遭难,毅然决然的投笔从戎。在这一段,董明还将横渠四句教写了进去。

    当武生声如洪钟的喊出来:“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时候,全场都沸腾了!

    这才是男儿本色,这才是读书人的壮志!

    观众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之后,接下来的就是一段酣畅淋漓的武戏。不管是台下的士子百姓,还是台上的皇帝百官,都看的很是紧张。

    在之后,就是官军与黄巾军相持不下,想要打赢,就需要帮手。双方都将目光放在了附近山上的一群土匪身上。

    接下来的剧情,其实就是智取威虎的片段,进行了一些魔改。董明自然是觉得没什么意思,但是其他人不这样想啊。

    武生假冒另外一家山贼,上山联络,不成想李鬼遇到了李逵。正当观众揪心的时候呢,武生一连串的急智反应,转危为安。

    “伯照,好手段啊。”看到这里的时候,荀爽忽然叹了一口气对董明说道。

    董明闻言笑了笑,没有说话。在这里的都不是傻子,都演到这里了要是还看不出来这是为新学做宣传特意写出来的本子的人那就是非蠢既坏。

    郑玄也摇了摇头:“伯照,取巧不能一直成功的。”

    “康成公说的没错,只不过晚辈这也不是取巧,这是锦上添花。”董明笑着回应了一句,礼节做足了,气势却又不能弱。

    郑玄摇摇头没有继续开口,但也没有再看下去,而是回到了后台。倒是荀爽,还是津津有味的看着:“有一说一,伯照你这本子写的不错。自己写的?”

    “正是。”毕竟是一家人,一个女婿半个儿呢,董明跟荀爽的敌对只是学术上,不是私人关系的敌对。这一点两人都拎得清。

    “这倒是个好方法,可惜了,老朽这年龄大了,不知道能不能熬过今年呢。要不然老头子肯定也得写一个本子,让下面的人拿去演一演。这多好,可比在书院里死读书强多了。”荀爽笑着说道。

    董明闻言笑了笑,没有反驳:“您老人家且活着,这才哪儿到哪儿。”

    “老头子还挺喜欢跟你聊天的,不拘束。”荀爽说着笑了起来:“当初沂儿嫁给你,是老头子我生病了,不然肯定会来的。”

    “无妨,还是身体要紧。”董明能听的出来,荀爽并不是在撒谎。而且他也能感受到荀爽想要跟自己缓和关系的意思:“等空闲了,晚辈带沂儿去荀里看看。”

    “这样好这样好,你都不知道啊,沂儿她娘,可天天盼着沂儿回去呢。”荀爽笑眯眯的说道:“毕竟是老太婆身上掉下来的肉,那真的是担心的不行。”

    董明自然知道荀沂她娘在担心什么。

    以荀沂的模样,在眼下的人看来,就跟女罗刹似的。个子太高,皮肤也不白,鼻子太挺,嘴巴略大且嘴唇有些厚实。

    在后世看,这模样这身段,绝对是性感的不行。但是在现在的人看来,那就是女壮士,女罗刹。

    荀沂她娘是担心自家女儿不受待见。

    天可怜见,董明一直等着小姑娘长大呢!但凡荀沂再大两岁,他早就下手了。

358章 荀

    “母亲大人倒是不用担心,沂儿在家里过的还是挺好的。”董明笑着回道:“前些日子她回也回去过一次,应该也跟家里说了才是。”

    荀爽摆摆手:“老头子相信你的为人。”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直到整出戏唱完,才停了下来。全都是聊的家长里短,也不知道是不是老人家都爱唠叨,荀爽说起来没完,而且总能找到新的话题。

    “戏演完咯。”荀爽笑眯眯的站起来:“该咱们上去演一出戏了。”

    董明闻言对荀爽鞠了一躬:“理念之争,还望勿怪。”

    荀爽大笑起来,竟然上前拍了拍董明的肩膀:“其实老夫根本就不在乎输赢。”

    董明更意外了。

    “世人都以为老头子是来给儒家找场子的,其实并不是。”荀爽缓缓开口道:“我老了,时间不多了,只想找个机会将胸中所学都传给后人。至于儒学.....不说也罢。”

    见董明脸上有些茫然,荀爽笑道:“你忘了,老头子姓什么了?”

    “荀.....”董明下意识的说道。

    说完就反应过来,这肯定不是问他的,而是给他的提示。问姓氏,自然就是收出身了。荀爽乃是荀子后人....

    想到这里,董明忽然明白过来了。

    在后世,荀子一直都被称之为儒家的代表人物,更是被称为后圣。但是身处如今这个时代,董明才明白,荀子的思想在儒家内部其实就是自成一派的。前文说过,儒家内部派系争斗很厉害,而荀子的思想就经常会成为其他学派攻击的靶子....

    做一个简单的对比就知道了。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孔子和孟子这两位大佬在修身与治国方面提出的实践规范和原则,虽然都是很具体的,但同时又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成分。

    孔子竭力强调“克己”、“修身”、“为仁由己”等。而孟子则以“性善”为根据,认为只要不断扩充其“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求其放心”,即可恢复人的“良知”、“良能”,即可实现“仁政”理想。

    而荀子呢?相较于这两位,荀子更加的现实。在礼仪道德这一块,他跟孔孟一样非常的重视。但是与此同时,他也不盲目相信礼仪道德,反而强调“法”的作用。要不然他一个儒家大佬,也不至于培养出法家大佬了。

    而在天、天命、天道这一诸子百家都很关注的问题上,荀子又走出了跟孔孟等人不同的路子...

    商周两代的时候,“天”、“天命”是被作为人格神看待的。简单地说,在商周两代,天可以理解为有人性的神,有喜怒哀乐、有欲望、有感知力。

    到了孔子,它的人格神色彩被淡化,孔子主要借亲亲之情论仁德,而视天命为一种盲目的主宰力。

    孔子之后,其弟子和后学力图使“仁德”、“心性”“天命”得以贯通,这一方面是要使“仁德”、“心性”的追求获得存在论的支撑,另一方面又将“天”、“天命”、“天道”义理化、价值化。

    荀子又取道家在“天”、“天道”“天命”上的自然观的成分与孔子对天道的阐述相结合。然而它的理论宗旨却不在于走向自然主义,而在于凸现“天人相分”,然后以“天人相分”为基础,建构自己的“人道”学说。

    什么叫天人相分呢?

    荀子在《天论》中曾经阐述过这个概念:“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啥意思呢?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听起来是不是特别的科学?充满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观。

    但是,自董仲舒以来,儒家讲究的都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而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这一点更是成了政治正确,而荀家的后人,自然不鸟这一套,继续跟着老祖宗的路子走。

    所以,也就导致了,荀家在大汉的学界,其实一直都受到了排挤。好在,荀家毕竟底子厚实,每代都能出现一个甚至多个风华绝代的人物,一直把持着话语权。

    事实上,从荀子的思想上来看,荀家应该跟新学更亲近才是。只不过这种事情又不是上大街买大白菜,看着合适就买了。荀家这么多年延续下来,自有其选择盟友或者说站队的考量。不能够光亲近,就拖家带口跟着董明一条路走到黑啊。

    从荀家这些对董明的态度就能看出来了,荀家是第一个允许董明在自家讲学的世家;荀家也是唯一个愿意将自己家的嫡女嫁给董明的世家;同时荀家也是这些高门大户中第一个让自家精英子弟跟随董明的。

    东西说着很多,其实董明脑海里也就过了一遍,弄清楚了之后,他立刻就放松了不少。荀爽既然不是来跟自己死磕的,那这一场,他赢定了。

    大概是感觉出来董明的乐观,荀爽又补充了一句:“不过你也不能大意。老头子怎么说也得为自家人考虑,也得为荀家考虑。再怎么说,荀家也是孔子后学,儒家不能栽在老头子手里。这一场,老头子会全力以赴的。”

    董明笑了笑道:“晚辈知道了。”

    “那就这样吧,看样子我要上去了。”荀爽指了指舞台上。

    此时,舞台上多了两个一人高的高台,高台上面各有一个蒲团,还点着香,看起来甚至庄重。郑玄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上去了,就坐在左边的高台上,闭目养神。

    董明对荀爽点点头:“晚辈送您。”

    “不用。”荀爽笑着摆摆手,然后双手背负在后面,迈着轻快的步伐,上了舞台。走到自己的高台前,拾级而上。

    上了高台,坐在蒲团上,与郑玄相视一笑。

    这个时候现场变得热闹起来。

    “终于要开始了!”

    “某家可期待了好久!竟然能同时见到康成公和二龙先生讲学,实在是三生有幸,三生有幸啊!”

    “这一次,某一定要将两位先生说的都记下来!今年科考的考场上,说不定能够考进前一百名!”

    人群中的一个角落里,二十多个人围在一起,也在闲谈。这一批人都是董明的学生,以高尚、郭嘉等人为首。

    他们官职太低,还没有资格上台子上,只能围在这里。

    “老师一会儿也会上台吧?”说这话的是高尚。

    郭嘉闻言点点头:“如今这个情况,老师想不上台都不行。若是老师不露面,那朝堂上的百官一定觉得我新学不如人了。老师不但要登台,还得辩驳倒两位先生才行。”

    “这....难度有些大了吧?”一旁的王志倒吸一口冷气:“我倒是觉得,这一场老师能与两位先生平分秋色就是胜利了。”

    大多数都是这想法。

    “老师一定会赢得。”说这话的人,是诸葛亮。他今天也来了,不光是他,周瑜、法正、王璨、司马懿也跟着来了。

    “二弟倒是对老师很自信。”诸葛瑾走出来摸了摸诸葛亮的脑袋然后道:“我等也要对老师有信心才是。”

    “那是自然的,在下也觉得老师必胜。”郭嘉笑着道:“只是我也猜不透,老师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将两位先生驳倒。”

    “等等看就知道了。”

359章 一波三折的讲学

    刘辩坐在高高的看台上,身后是吕强和张全两个最受他信任的太监。

    他正在跟蔡邕说话。

    “先生,您也是当世大儒,您觉得二龙先生和康成公近日会讲什么呢?”

    蔡邕闻言摇摇头:“这一点老臣也说不准。不过仔细想来,应该不会让陛下失望,不会让百官失望,不会让百姓失望。”

    刘辩笑了笑:“怎么没看到朕的老师?”

    “伯照应该在下面。”蔡邕说了一句,具体的就没有说,也没有解释什么。

    “老师今日应该也会登台吧?自从朕登基之后,就很少再能听到老师讲学了,这一次有康成公和二龙先生在侧,想来老师应该会好好准备一二,定然能够说出惊人之语。”

    刘辩脸上露出一丝期待,又道:“这可是着实是我朝文教啊。”

    “陛下说的正是。”蔡邕随声附和了一句。

    “不过朕还是更喜欢刚才那场戏,唱的挺好的。”刘辩又补了一句。

    蔡邕这个时候严肃起来:“陛下,那些不过是玩闹,切不可沉溺其中。”

    “老大人这话就不对了。”刘辩反驳道:“老师也曾经说过,这人啊,得先满足生存需求,继而满足发展需求,最后就要追求精神需求。朕现在没有生存压力,发展需求也没有,可不就得有点精神上的追求吗?这总比斗鸡走狗,遛鸟玩女人雅致多了吧。”

    “尚书令的话,陛下也不用全信。”蔡邕嘴角抽了抽,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那孔圣人的话,总是对的吧?”刘辩又道:“仓廪足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不就死老师说的,生存需求、发展需求和精神需求么?”

    “陛下,那是管子说的。”蔡邕觉得头疼,这几句话聊下来,感觉自家的这陛下有点不学无术的样子。

    但他却没注意到,刘辩眼神里的笑意:“孔子说的也好,管子说的也好,重要吗?其实不重要,只要有益于朝廷就行了。”

    蔡邕毕竟老了,反应没那么快,闻言没有多想:“陛下说的正是。”

    但是不远处的荀璦可也听的清清楚楚的,刘辩话里的意思,他一下就听明白了。这场讲学,不管是谁胜谁败对刘辩来说都无所谓,他只想要有益于朝廷的学说。

    荀璦很清楚,真正有益于的天下的肯定是新学,但是如果将这个范围缩小到皇家的话...那儒学才是最好的。

    想到这里,荀璦忽然有些紧张起来了。他不担心董明会不会输,他只担心就算赢了,刘辩也会拉偏架。

    但现在说什么也没用了,因为荀爽和郑玄两个人已经开始了。

    不过让人奇怪的是,郑玄并没有在自己擅长的方向开始讲起,反而抛出了一个颇有些奇怪的问题。

    “昨日吾做一梦,于梦中化为一陈姓富家翁,享尽人间荣华富贵,今日一朝醒来,却孑然一身。平日里,大家都发梦吗?”

    没等众人回答他继续道:“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吾是那陈姓富家翁发梦成了郑玄,还是郑玄发梦成了富家翁?”

    这问题问的,在场的众人都蒙了,不过很快就都产生了兴趣。因为大家都做梦,也都清楚做梦的时候是不清楚自己在做梦的。

    郑玄这个问题抛出来,其实就是在问,到底我们所处的世界是真的还是假的。如果是真的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如果是假的,那真的世界又在哪里呢?

    郑玄这是不按套路出牌了。

    包括荀爽都愣了,他昨天已经跟郑玄商量了好了,今日只谈:礼!不管是为了朝廷,还是为了儒学,谈礼都是最为合适的。

    而且,不管是郑玄还是荀爽都对礼极为精通。虽然两者在对礼的理解上有偏差,但是都能自圆其说。

    董明其实不知道,郑玄才是这个时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也许有人辈分比郑玄高,资格比郑玄老,但是在经学上,可以说再过上百年也没有出其右者。

    郑玄治学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他遍注儒家经典,共有六十多种,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著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共百万余言,世称“郑学”,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后汉书》本传总结郑玄的经学成就说:“郑玄囊括大典,网罗众说,删裁繁芜,刊改漏失,择善而从,自是学者略知所归。”

    最关键的是,郑玄所有的学说,都是以礼为根基的。

    郑玄这辈子最得意的就是编辑、注释了“三礼”。汉代《礼经》只凭师授而无注解,马融也只注了《丧服》经、传,“三礼”这个名称虽然是马融、卢植提出来的,但却是真正将“三礼”的名分确定下来,还是得看郑玄。

    郑玄分别为《周礼》、《仪礼》、《礼记》作注之后才确定下来。

    他遍注群经,而对“三礼”用力最深,取得的成就也最高。其《三礼注》遂为后世治礼学者所宗,孔颖达甚至说“礼是郑学”。

    由此可见,郑玄的看家本领,其实就是礼学。他跟荀爽商量好的,也是围绕讲学展开。但是今日,郑玄却选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点。

    问了一个特别形而上的问题。

    董明在下面倒是很开心,因为只要郑玄开这个头,那这一场他就赢定了。搞哲学?不管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咱们都不虚。

    台上,荀爽楞了一下,苦笑一声,不过话茬还是得接:“康成公既是康成公,何来富家翁一说?若康成公乃是一梦尔,那我等何如?上古先贤何如?”

    听到荀爽这句反问,董明摇了摇头。荀爽不知道是没有思考过哲学本源问题,还是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总之这个反问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

    郑玄直接追问道:“梦中自成世界,自然有其先贤,有其人物。”

    荀爽这个时候已经稳住了心神,很快就抓到了郑玄话语中的漏洞:“可先贤切实存在,在史籍,在口耳,而不在梦中。”

    “二龙先生又岂知你我二人不在梦中?”

    “又在何人的梦中?”

    董明在下面脸上露出一个奇怪的表情,如果不是知道这两人的身份,光听这两个人扯淡的话,他都觉得这是两个神棍在拌嘴了。

    “又在何人梦中?”荀爽这句话问的很是直接,但是郑玄却露出了沉思的表情。因为这一点是之前他也没有想明白的问题。

    眼下又被问到了,却忽然间闪出了一丝灵光。

    “也许,我等不过是他人的一场大梦。”郑玄忽然面色古怪的说了一句,说完之后,整个人的精气神都矮了半截。

    这话一出,现场又热闹了起来。

    看台上,刘辩的脸上也不太好看,一挥衣袖坐了下来:“那朕这天下岂不是也是一场大梦?”

    “可真敢说啊。”荀璦这个时候完全放心了。接下来只要还顺着这个节奏往下走,郑玄会把刘辩对儒学的好感败光的。

    就算荀爽能拉回来,郑玄这句话,也已经变相的惹了刘辩不高兴了。不管怎么说,至少短时间内,刘辩不会拉偏架。

    “康成公倒是巧思,不过是梦也好,不是梦也好。我等终究是要在这方天地有所作为的。我等儒家子弟,修齐治平,只在己身,不在外物。”荀爽这句话,才算是真正的让这场讲学进入了正确的节奏当中。

    “而修齐治平,则应该知礼。”荀爽快速说道:“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

    这就是抛出自己的论点了。

    郑玄这个时候也从“人生不过是他人一场大梦”的愁闷中反应过来,知道自己刚才犯了大错,想要弥补一二:“礼者,制也。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义。礼义备,则人知所厝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

    简单地说,郑玄认为礼就是制度,就是纲常。只有制度纲常稳定了,那么百姓就知道自己改做什么了。

    荀爽则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他认为礼是有两层涵义的,一方面,“礼”是养人之欲的。人而有欲不可不让其得。人人想得其欲,便不免要争,争则乱,乱反不得其欲。故每一个人既要得其欲又不能不有所节制,这就是养其欲。

    另一方面,“礼”是显示区分的。人之所以能够组成群体战胜周边环境,是因为有所区分。

    这一点,郑玄也是统一的,他笑着回道:“余尝闻,荀子曰: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此言实乃天下至理。”

    两个人渐渐进入状态,开始炫技。从根本上来说,两个人对礼的认识还有所区别的,郑玄对礼的注释更注重皇帝的权威,神化皇权;荀爽对礼的注释则更重视制度、律法,制度与法律对人的制约作用。

    他们俩说的天花乱坠,舌灿莲花,底下的人也听的如痴如醉,满脸陶醉。包括一开始生气的刘辩,都听得入神了。

    实在是这两位在礼学上的造诣太深,任何高深的东西都被他们两个人以简单的形式讲出来,不但讲出来了,还非常的有趣,吸引人。

    事实上,这两位不光是经学大佬,同时也是这个时代最厉害的老师。郑玄教出来的徒弟,后世比较有名的就有河内赵商、清河崔琰、清河王经、乐安国渊、乐安任嘏、北海张逸、鲁国刘琰、汝南程秉、北海孙乾、山阳郗虑、南阳许慈等等。

    荀爽就更不用说了,只要看看东汉末年,荀家除了多少大佬就明白了。

    之所以教育的学生比较出色,不管是他们学问精深,主要还是会讲课。眼下这场讲学,两人一同发力,自然是讲的妙趣横生,让人沉迷进去。

    哪怕是董明,也听得非常用心。

    但,讲得好归讲得好,事情还是得做。他听的用心,也打心眼里佩服这两位,毕竟真要讲“礼”,他也就是个文言文翻译的水平。不像这二位,掺入了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政治理念、政治抱负的。

    大概讲了一个时辰,两个人都停了下来。有人上去送茶,将两人扶下来。这不是说讲学就结束了,反而精彩的才刚刚开始。

    因为在等一刻钟之后,两人休息好了还会上来,然后接受在场所有人的提问。甚至于,有谁要是有信心的话,也可以上去跟两人辩驳一番。

    荀爽和郑玄下来的时候,额头上可以看到细密的汗水,被人扶着来到后台,直接坐在了软塌上。都没有了说话的心思,全在闭目养神。

    董明就在一旁站着,也没有打扰他们,因为他知道接下来这两位还得更辛苦一些。这也是他的一个优势。

    毕竟是两个老人家,精神劲头本来就不如他,在这么消耗一场,接下来肯定会受到精神和肉体双重疲惫的打击。

    尤其是荀爽,他的身子骨现在已经很糟糕了,这么一场下来,估计折寿了。董明也不清楚这老头到底是怎么想的。

    这是在拿命拼啊。

    看台上,百官也纷纷称赞刚才两人的辩论,一众儒家出身的大臣们更是兴奋地脸色通红。蔡邕不知道什么时候来到了卢植的旁边,两个人正在小声交流着。

    “子干兄,这三礼之说可是你提出来的,想不到康成竟然走在了前面啊。”蔡邕倒不是调侃卢植,而是单纯的佩服郑玄:“守节不仕这些年,却以经学称雄于世,我等...是不是错了?”

    卢植摇摇头:“儒者,为国效力也好,为先贤著述也好,都是本分。没有什么错与对的。只不过,随着康成的名望越来越高,当年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又要被翻出来了,老师这身后名....唉”

    剩下的话他没有说出来,但是蔡邕却知道他什么意思,不过这件事他也没法说什么,只能叹一口气。

    郑玄和卢植有同一个老师,这个人叫马融。他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当年郑玄从他那里离开的时候,马融觉得这人诗书礼仪全都精通了,很是夸耀了一番。

    并且还跟学生们说:“郑生今去,吾道东矣!”意思是说,由他承传的儒家学术思想,一定会由于郑玄的传播而在关东发扬光大。

    可是郑玄刚离开没有多久,这位就带人追了上去,想要把郑玄给杀了.....好在郑玄聪明,提前发现了追兵,躲在了一个桥洞下面,不过却被发现了。

    只不过马融这个人,精通术数,痴迷于算命。他发现郑玄的时候,见郑玄躲在桥洞下面,叫上的木屐还踩在了水面上,便对人说:“郑玄如今土下水上,依靠着木,这回他死定了”

    于是不杀郑玄,带人离开了。

    这是因为马融很是迷信,故人认为,土下水上的木,只有棺木。当时郑玄的处境在马融看来,就是一只脚踏进了棺材里,实在没有必要自己动手,凭白污了名声。

    由此,郑玄逃过一劫。

    眼下,郑玄名声越来越大,门人弟子也遍布天下,这些早年的事情早晚被人扒出来。到时候,马融难免会被人拉出来鞭尸....

    “不说这些,还是等着看待会儿伯照上不上台吧。”蔡邕叹了一口气之后,又道:“今儿个说不定是伯照一鸣惊人呢。”

    “文教大兴啊。”卢植毕竟是个上马治军,下马治国的狠人,只是稍稍感慨了一下就重新打起精神:“今日讲学,定将流传千古。”

    “是极是极!”

360章 让我来讲一讲洛阳的变化吧

    一刻钟之后,舞台上多出了一个高台。董明先荀爽和郑玄两个人坐了上去。他不打算等了,直接上来,快刀斩乱麻将两个老前辈弄下去就行了。

    这不是因为他自信,而是因为没有必胜的把握,所以搞得小策略。先上来,让人觉得自己有强大的信心,如此一来荀爽和郑玄两个人就会猜测他的底气在哪里。

    加重他们的思考负担。

    与此同时,也能给自己打气,省的待会儿两人再说一会儿,说的董明越来越没底气。那时候再赶鸭子上架,肯定发挥不好。

    见董明先上去了,不管是看台上,还是舞台下面所有人都楞了一下。紧接着都反应过来,他是要跟郑玄和荀爽辩论了。

    这一下大家就更兴奋了。

    不管是士子百姓,还是看台上的达官贵人们,都很是期待。不管董明是不是新学领袖,有一点都是天下公认的。

    那就是,董明跟郑玄、荀爽是一个等级的名士。跟后两者不一样的是,董明的名头不光是治学带来的,更多的是是经世致用。

    “老师上去了。”

    人群中,诸葛亮眼睛一亮,一脸高兴的说道:“看来老师有必胜的把握,你们看老师坐在上面之后,气定神闲的模样属实让人佩服。”

    众人都随声附和,彩虹屁不要钱似的吹捧着董明。只有郭嘉没有说话,他脸上挂着笑容,敷衍了一下众人,看向了董明。

    以他的智慧此时已经猜到了自家老师先一步登台的用意。跟诸葛亮说的恰恰相反,老师是没有必胜的把握,所以才会用这些小伎俩。

    “看来,刚才二龙先生和康成公的辩论,让老师感到了压力。”郭嘉在心里默默地想着,同时也很期待,想知道自家老师会如何破局。

    就在郭嘉思考的时候,郑玄和荀爽两个人也登台了。他们看到董明端坐在一个崭新的高台上之后,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惊讶。

    反而都对董明点头笑了笑。

    两人坐定之后,都看着董明,显然是想让他先开口了。

    董明也不客气,清了清嗓子,朗声说道:“刚闻两位先生讲礼,明有一事不明,不知道两位先生能否为明解惑。”

    “伯照请说。”

    “可!”

    前者荀爽,后者郑玄。两人都等着董明继续往下说。

    “两位先生刚才讲的都很清楚了,而且晚辈也听的分明。依两位先生的意思,只要守礼,自然天下太平。可....晚辈有一疑惑,这礼,具体指的是什么呢?三纲五常,在晚辈看来不够具体。又或者说,光有三纲五常,能让天下太平吗?”

    顿了顿董明又道:“若是能,为何秦二世而亡,汉有王莽篡权?”

    董明这是豁出去了,什么话都往外说。

    荀爽和郑玄两个人闻言都皱了皱眉头。其实董明这问题有点儿赖皮了。两人说了半天的礼是什么,礼有什么好处。可这都是建立在一个理想模型下的。董明直接略过这个理想模型,将它放在了实处。

    礼是好啊,可是为什么天下一直不太平呢?秦用法,可也是制度;汉承秦制,以往王霸道杂之,也是制度。

    秦朝且不说,眼下汉朝的制度是儒家主持下在运行和维护的吧?既然你们都上手了,咋这个天下还是不太平呢?

    事实上,这是儒家学说的一个软肋,就是在政治方面太过理想化。儒家思想中的理想国,对个人道德的要求实在是太高了。

    这根本就不现实,现在、以后、未来两千年的时间,董明都可以很直白的说,儒家的理想国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

    原因很简单,就是个人道德的问题。在董明看来,个人道德的绝对高低肯定是有所差异的,但是社会的平均道德高低,一定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

    董明将问题抛出来,既是说给郑玄和荀爽听的,也是说给在场所有人听的。包括在看台上的刘辩。

    刘辩这个时候也有些纳闷了,正好看到赵岐正一脸不高兴的看着董明,便招了招手让他过来:“赵师,尚书令的这个问题,您能回答吗?”

    赵岐的一张老脸气得通红,听到刘辩问他立刻开口道:“礼,制也!陛下认为朝廷的法度有问题吗?肯定是没有的。之所以会出现尚书令所谓的天下不靖,主要是因为人心不古!只要朝廷广施仁政,陛下能够勤政爱民,天下一定会太平的。”

    这位老先生是孟子的拥趸,说起话来也是孟子的那一套仁政的路子。在赵岐看来,只要施行仁政,让百姓衣食所安,就一定会天下太平的。

    至于怎么施行仁政,他就有些麻爪了。左右也不过是宽刑罚、厚民生、兴教化、鼓励耕织之类的废话。

    当然了,读书人只要提供一个思路就行了,仁政做的不好,那是皇帝不行。皇帝要是做得好了,那就是我倡议有功,值得在史书上大书特书一番。

    刘辩倒是听的频频点头。

    这个时候郑玄开口说话了:“如今天下不太平,是因为礼崩乐坏。前有高祖、后有光武。天下礼乐具备,岂不是天下太平?如今天下不太平,正是因为礼崩乐坏!”

    至于为什么礼崩乐坏,在场的人都清楚,郑玄并没有继续说下去。说实在的,这话关起门来怎么说都行,在这种场合说这种话,郑玄已经找了讲完就跑路的准备。

    他可不想被刘辩抓住穿小鞋穿到死。

    看台上的刘辩的确是有些不高兴了:“朕的江山,已经到了礼崩乐坏的地步了吗?”

    “郑康成乃是狂悖之言,陛下不用放在心上。”蔡邕这个时候出来打了个圆场:“再者,先帝在时,卖官鬻爵,的确使得天下有些崩坏了。”

    刘辩当然清楚这个,但是心里还是有气。不过他毕竟是个性子温和的人,也没有拿身边的人撒气,只是一脸郑重的说道:“朕一定会让天下太平的。”

    “陛下圣明。”蔡邕输出了一次彩虹屁。

    台上,荀爽被郑玄的大胆惊呆了。不过他倒是不担心郑玄的安危。毕竟以郑玄如今的地位,刘辩就是再生气也不可能直接弄死他的,顶多给他小鞋穿。

    他想了想,对董明笑着道:“礼是好的,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符合礼的要求的。因此天下才会不太平。”

    董明对两个人点点头,谁也看不出来,他是不是接受了两人的回答。

    “那晚辈再问一个问题吧。”董明好整以暇的说道:“大汉朝如今已经是危急存亡之秋,内有天灾兵乱,外有敌人窥伺。当适时,朝廷该如何做才能渡过难关,重现大汉盛世。”

    他又一次脱离了学术范畴,直接开始问策了。这本来该是刘辩干的活。不过这个时候提出来倒也没什么,大家也很好奇,两位当时大儒会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说白了,读书人读书识字,最终的目的不就是平天下吗?眼下大汉朝的情况,所有人都清楚,不过是垂死挣扎罢了。

    新学如今变法,虽然在为大汉续命,但是怎么看都是徒劳。毕竟除了司州等少数几个地方在复苏之外,大汉朝大多数的地方,不是有乱兵就是有灾祸,怎么看都像是大厦将倾的样子。

    如果郑玄和荀爽两位大佬能够拿出切实可行的方略出来,那自己等人也可以学习一二。

    而此时,两位大佬,都陷入了沉思当中。

    这问题,不好回答。这已经偏离了他们的强项。郑玄基本上没怎么当过官,荀爽也差不多。两个人都是典型的学术派。简单地说,这种人只能在朝廷需要施行某一个政策的时候,将他们喊过来,解决一些专业性的问题。

    比方说,朝廷想要推行五经,那么可以将他们喊过来问他们这样合适不合适,哪个版本合适。需要不要注释,用哪个版本的注释等等。

    真要让他们动手去做,那会很难看。咋说呢,他们就是儒学理论上的高配董明,行政能力上低配董明。

    两为大佬沉思的时候,董明端起了跟前的茶杯,喝了一口热茶,等着他们回答。刚才在下面的时候,董明就发现了,只要搞学术,他跟两人之间顶多能够强行五五开。想要取胜,概率不大。

    那么唯一能取胜的地方,就是施政了。董明虽然自己是个手残,但是在尚书台做了这么久,虽然实务仍然不是很精通,但是决策、大的规划、发展战略方面绝对是吊打这两位的。甚至可以说,他在大政方针的制定方面,吊打所有人。

    这不是他厉害,实在是有两千年的经验给他做后盾,基本上不会走什么弯路。

    郑玄和荀爽两人其实心里肯定是有方略的,毕竟是当时顶级大儒,要是对没有什么政治抱负,那肯定不正常。

    两人肯定也推导过如今大汉朝的情况,提出过解决办法。

    他们现在犹豫的原因,董明其实也知道。那就是两人的想法,都只是设想,并没有付诸实践。若是这提问的是旁人,是皇帝,他们肯定张口就来了。可是偏偏是董明,这个一手推动了大汉朝进行变法的人。

    他们俩是担心,自己提出的方略中有什么没注意到的漏洞被董明抓住,然后直接一波说的自己哑口无言。

    事实上,他们根本就不用担心,因为这是必然的。且不提两人没什么任官经历,光看儒家官僚一脉相承的理想社会就知道了。

    纯属扯淡,也就忽悠一下普通老百姓。历代王朝、开国雄主用他们,也没几个真的对儒家所谓的理想国感兴趣的,都是为了愚民。

    等了一会儿之后,这一次是荀爽先开口。

    “就让老夫先说吧。”荀爽说话的时候,干脆站了起来,站在高台之上,迎风而立,衣袂飘飘,看起来特别的有范。

    “如今朝廷有三难,一者乱兵,二者钱财、三者外敌。”荀爽朗声说道:“私以为,只要解决了这个三个问题,天下就太平了。”

    “那该如何做呢?”

    这问题是刘辩问的,他站在看台上,一脸郑重的望向荀爽,说话的时候,还躬身施了一礼,给足了荀爽面子。

    荀爽对刘辩则是大礼参拜:“微臣见过陛下!”

    “我等参见陛下!”会场上,上万人齐齐对刘辩躬身行礼,倒是颇有些气势。

    刘辩双手虚扶,继续道:“先生免礼,还请告诉朕,该如何做。”

    “先说乱兵。之所以出现乱兵,是因为百姓过不下去了,自然作乱。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陛下须得从源头着手,让老百姓过上安生日子。老有所养,幼有所依,衣食富足,自然就不会有乱兵了。”

    “至于现有的乱兵,可派人去诏安,抵抗者,可以遣上将讨之。”

    顿了顿,荀爽又道:“钱财之事,乃是赋税。臣以为可以收回盐铁之利,以补充财政。等到天下清平了,自然税收也就上来了。到时候也就不用担心钱财的问题了。”

    “最后说一说外敌,臣以为当天下清平之后,朝廷只需休养生息,等到国力上来了,到时候就可以解决边患。陛下未尝不能达成汉武之功。”

    荀爽说的仍然是大而化之的东西,但是董明也好,刘辩也好,在场的所有人都很明白。这种事情,肯定不可能大庭广众之下,一一细说。

    只是简单地说一下,让人大概知道是个什么意思就行了。

    董明又看向了郑玄。

    郑玄这个时候也站了起来,对着刘辩遥遥行礼,然后掷地有声的说道:“陛下乃是天下之表率,朝廷之根基!乃是天子,代天牧民。臣以为,若想天下太平,只需陛下修持己身,为天下做表率,再以礼法使天下万民,各司其职即可。”

    郑玄说的更简单,几句话就结束了。

    “尚书令觉得呢?”刘辩又问了一句董明。

    董明这个时候笑了笑,道:“这样吧,在下就说一说最近洛阳城的变化吧。”

    他此话一出,所有人都觉得有些奇怪,不知道他想要说什么。但是熟悉董明的人都很清楚,这位又要摆事实,列数据拿干货跟人辩论了。

    每一次董明这样干,都是稳赢!

361章 投文章

    讲学结束了。

    荀爽也好、郑玄也好,在经学上绝对是当世大佬。但是在经世致用上,董明甩他们三条街。甚至于董明都没有跟两人辩论,几个问题就把两人问的哑口无言了。

    他们回答不了,如何让地里长出更多的庄稼,也解决不了百姓们的钱袋子问题。更不知道该如何让将士们的甲胄更加坚硬,武器更加锋锐。

    当然,他们肯定也是给出了解决的思路。但是架不住董明往下追问啊,三问两不问的就把问题聚焦到了具体的操作上。

    就拿农业来说吧。

    董明先是问如何提高农业产量,让百姓都能吃饱饭。荀爽和郑玄两个人都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那就是鼓励百姓耕种,开垦荒地。

    董明表示两人说得对,又追问了一句那该怎么鼓励百姓呢?开垦荒地有该怎么开垦?开垦多少,什么时节开垦,开垦完的荒地该怎么分配,如何能够分配的更加合理?

    问的两个大佬额头冒汗。

    最后,董明在农业、商业、军事上都提出了类似的夺命连环拷问。荀爽和郑玄完败。同时也让众人明白了一个点,两位的确是当时大贤,经学大佬。但是在经世致用上,不过是个臭弟弟。

    包括看台上的很多朝官,尤其是有地方行政经验的朝官,都觉得这几个问题其实没那么难回答。虽然自己也不可能全都回答出来,但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还是可以的。

    有的人长于农事,用的人长于军事,有的人精通机巧,他们总能在某一方面回答出董明的问题。而荀爽和郑玄就比较尴尬了,两个人从出生到现在,唯一亲力亲为的就是读书了。其他的都是形而上的思辨,并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

    最终,荀爽和郑玄两个人只能败下阵来,董明也没有让人难看,而是跟他们聊起了经学。这一聊就是一个时辰。

    结束的时候,郑玄和荀爽两个人嗓子都哑了。

    第二天,董明的家里,他正在写写画画。荀沂走上前给他添茶,看了一眼他画的东西,笑着道:“这画的是什么?是老虎吗?

    董明闻言面色不变平静地说道:“对,猛虎上山!”

    “画的真好。”荀沂夸赞了一句。

    “怎么了?”董明将笔放下,侧身挡住了画纸,担心她发现自己其实在画猫:“是不是要吃饭了?”

    “不是。”荀沂摇摇头:“今儿个有不少人送来了拜帖,想要拜访您。”

    “都有些什么人?”董明来了兴趣,送拜帖来的,肯定都不是熟人,这就让他好奇了:“可说了是为什么事情吗?”

    “大多数是夫君你的同僚,还有一部分则是一些来赶考的士子。哦对了,他们还送来了自己写的文章之类的,想要让您看看。”荀沂笑着解释道。

    “文章?”董明乐了:“有多少,都拿来我看看。”

    “那你等一会儿。”荀沂点点头,转身便出去了。

    董明则将刚才画的上山猛虎(猫)图收了起来,直接塞进了书桌下面的垃圾桶里。太失败了琴棋书画四大样,他董明都不怎么擅长,一点儿都不像是个高雅的文化人。

    过了一会热,荀沂带着两个家丁过来了。家丁还各自抱着一沓东西。这些就是士子们投来的文章了。有的人写在纸上的,也有人不知道咋想的,写在竹简上的。

    如今随着科学司技术的进步,造纸术已经不是什么太隐秘的技术了。别的不说,中原地区和河北地区,但凡大一点的城池,都会有造纸坊。有的是官营,有的是民办。纸张的价格已经一降再降了。

    如今纸张的价格有多低呢?大概一个铜板就能买到一张。这一张纸的大小,是科学司定的规格,其实是董明定的,也不大,就是后世2开纸张的大小。

    各地单张纸的大小都差不多。买回去之后,再用刀裁开用就行了。

    按道理来说这个价格,已经可以让纸张普及了。同时普及的还有各种书籍,当然这里的各种书籍主要是新学的书籍,以及一些大众的书籍,比方说五经之类的。

    像兵书、史书、政书之类的都没有大规模印刷,很多世家的家学自然也没有人印出来让普通百姓来观看。

    不过书籍变多了,书本的价格下跌,并不意味着读书人就会快速增加。只能说,有能力读书的人,会有机会读更多的书。

    那些没能力读书的穷苦百姓,书籍再便宜也是读不起的。不是说买了书就能读书的。得请先生,得减少劳动时间。家里没有点本钱,根本就养不起一个读书人。

    不过这都是题外话。

    荀沂指挥着两个家丁将文章都放在了董明的书桌上,笑着对他道:“一共有几十篇文章,这些考生敢来府上投文章,想来是有些本事的。”

    “希望如此吧。”董明拿起最上面的一篇文章,低头看了起来。

    这文章的作者,是弘农人,叫黄韬,名字倒是起得不错。他写的文章也对得起他的名字,是关于鲜卑的。

    董明通篇看完之后,摇了摇头,将他的文章拿到了一边。

    “怎么了?这人写的不好?”荀沂将文章拿起来,看了一眼。

    “文章写得还是不错的,看得出来是个有文采的年轻人。不过这内容就差了一些,都是一些主观臆测罢了。若是看文采,这一科他倒是可以考中,但是看内容的话,他肯定要落榜了。”董明对荀沂解释了一句。

    “夫君真是严格。”

    “不是那么回事儿。”董明摆了摆手,但是也没有再继续解释,而是往下看。第二篇也不行,通篇都是吹捧之言,还不如黄韬写的呢。

    第三篇、第四篇......

    一直到第二十四篇的时候,董明才看到了让人眼前一亮的文章。

    整篇文章言之有物不说,难的是跟董明的很多主张都不谋而合。这篇文章正题上都在说变法,并且对变法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分析,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措施。有的地方当然显得很幼稚,但也有写的不错的地方。

    比方说在南市这里,这人就在文章中提出一个构想,将南市分割成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内经营同一产业的商品。同时再在洛阳四周的郡县当中,建立生产场所,为南市个区域提供货源。

    这个思路,基本上和尚书台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不谋而合了。

    他也是文章的写比较多的,整整一大张纸,写得满满当当的,跟毕业论文似的。董明看了看最前面,作者是吴郡吴县人,顾雍。

    “顾雍?”董明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少言语,严厉正大的年轻人的形象。

    他对顾雍还是有些印象的,甚至还多次在蔡邕的府上见过他。

    顾雍是蔡邕的学生,从小就跟着蔡邕学习。后来蔡邕回到洛阳,顾雍并没有跟来。这两年倒是经常来探望自家的老师。董明记得,顾雍应该在两年前就出仕了,在南方做县令才对。

    不知道中间出了什么岔子,他又跑来参加科举。

    董明对他的印象,主要来自于蔡邕的夸赞。甚至可以说,顾雍是蔡邕最欣赏的弟子。只要看名字就知道了,顾雍的名字是蔡邕给取的。“邕”与“雍”同音。由此可见,蔡邕有多么的喜欢他。

    再一个,顾雍字元叹,这也是因为蔡邕觉得他是个让人惊叹的孩子给取得字。

    一开始董明对顾雍只是有些兴趣,但是却也没有太在意。眼下看到他写的这边文章之后,倒是觉得此人是个好苗子。

    至少,这人有过地方行政的经验,也有想法,跟新学和变法的契合度也很高。到时候再用【眼力】看一下,只要不是太差,就能留用了。

    打定主意之后,他将顾雍的试卷放在了另外一边,继续看下一个人。发现了顾雍这个人之后,董明就更感兴趣了,希望能在剩下的文章里,再淘出一个宝来。

    不过,这事儿哪有这么容易的?剩下的人里面,虽说也有还不错的,但是远远达不到顾雍这个等级。

    这让他有些失望了。在他看来,文章上写的东西,真正让作者去施行的话,效果得打个对折。这文章上都写得不清不楚的,真要用在实处,那只能是贻笑大方了。

362章 刘辩的奇怪操作

    不过能收获一个顾雍,已经是意外之喜了。除了顾雍之外,剩下几个还不错的董明也记在了心上。这些人考科举可能差一点意思,但是做一个实干的小吏还是没问题的。

    功绩上来了,照样能够升为高官。当然了,以他们文章展现出来的潜力,在董明看来,顶天了也就勉强是个千石大臣的水平。

    做个实权县令还是可以的,再往上,只能作为副手,不能做主官了。但是也不排除有那种靠着勤奋努力就能日天的大佬。

    机会,董明肯定是都会给的。

    将这个几个人的名字写下来,递给一旁的荀沂,然后道:“一会儿我写几幅字,你让下人按照地址,给这几个人送过去。那顾雍就算了,是伯喈先生的弟子,到时候让他来坐坐就行。我就不出面了,你让瑾哥儿过去。”

    “好,还有什么事情吗?”荀沂应下来,然后又问了一句。

    董明摇摇头,然后对荀沂道:“话说回来,最近孩子们学习还算用功吧?”

    “那是自然了。”荀沂笑了笑:“不过最近他们都去了学院那边,家里倒是很少回了。好在又瑾哥儿,他每旬都会把孩子们的读书情况写出来,送回家里。”

    “这样啊....”董明点点头:“书院那边已经筹备的差不多了,等科考结束就能开课。他们先过去也挺好的。”

    “确实如此,在家里总归有些不方便。”

    “嗯,你先去忙吧,出去的时候,打发一个下人去一趟白玉京,将红袖叫过来。”董明又说了一句。

    “好。”

    荀沂自然没什么好忙的,但是她很聪明,知道董明是有事情要做,便顺从的离开了。出去之后,董琬迎了上来。

    “母亲,父亲说了什么了?”

    “倒也没什么。”荀沂对董琬笑了笑。说实话,她的年级跟董琬差不多,被一个同龄人叫母亲,她一直有些不习惯。

    “对了,绿娥呢?”荀沂又问了一句。

    绿娥是荀沂的婢女,比她也大两岁,从小就跟着她。她嫁给董明的时候,绿娥也是陪嫁过来的嫁妆。

    “绿娥姐姐去催小厨房了。”董琬回道:“父亲昨日有些辛苦,女儿让小厨房给父亲熬了点润嗓子的汤。”

    小厨房其实就是董明的私人厨房,他的食物都是单独做的,哪怕吃的是一样的也是单独做的。这一点是董琬要求的,董明自己都不知道。

    “那行吧,待会儿找个下人去一趟白玉京,将那掌柜的给请来。”荀沂其实对红袖是有些不喜欢的。当然了,是个女人都不会喜欢一个看起来放荡不羁,又有成熟魅力的女人对自家的男人言听计从的。

    董琬能感受到荀沂的不高兴,不过她笑了笑,没有解释什么,而是笑着道:“那行,这事儿就让女儿来做吧。”

    红袖跟董明的关系,其实就是上下级的关系。但是董明一直瞒着荀沂,事实上,除了已经入仕的学生和董琬之外,董明谁也没告诉过。

    在大家眼中,红袖就是董明的一个相好。不然谁会下死力气帮一个外人在洛阳置办这么一大片产业呢?

    “这样也好,那就交给你去做了。可别耽误了时间,我看你父亲好像有些着急。”荀沂说到最后的时候,又觉得不高兴了。

    “放心吧。”

    董明不知道外面自家老婆和义女的对话,他在屋子里正看一份东西,是今年的科考考卷。眼下有完整考卷的就三个人。

    一个是负责科考的董昭,一个是刘辩,还有一个人就是董明了。事实上,董明也不该有的。可是谁让董昭跟他站一起呢?考卷刚出来就抄了一份送了过来。

    第一场,还是老样子,默写经典,填空题。董明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这一次的难度要比上一次高一些,除了儒家经之外,还加了不少法名墨的题目。也不知道是哪个小可爱,这么懂董明的意思,加上的这些题目。

    第二场,是算术题目。题目难度也比上一次大,毕竟经过一年了,考生们肯定对算学下了死功夫。若是难度跟去年一样,这一场拉不开差距。

    最后一场的题目,跟原本商量的不一样。这最后一场的题目,也变成了刘辩出题了。董昭在之前没有跟董明说过。

    不过在送考卷的时候,倒是解释了。最后一场原本的题目,对刘辩给换掉了。皇帝下场出题,谁也拦不住。

    最后一场的题目,刘辩出的也很有意思,只有一题。

    这一题的题目是什么呢?替汉鼎帝写一封诏书,封董明为侯。这题目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全都是陷阱。

    董明看到这题目的时候,一下子就皱起了眉头,刘辩这题目出的,不是故意给考生下套吗?

    做这道题目,考生除了得掌握诰文写法之外,还得了解董卓围攻洛阳的背景、时间节点以及董明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而且这里头还有一个坑,那就是刘宏毕竟是刘辩的亲爹,写的时候要注意分寸。

    所以诰文里的遣词用句,既得把董卓围攻洛阳的责任落实到先皇头上,又得保持皇家体面不致露骨,核心思想就是:

    委婉地表达出我爹弄出的一堆烂摊子,多亏了一个人帮着擦屁股,眼下我想要封他为侯了,你们看看怎么写——如何曲笔,如何粉饰,如何正面地表达一件负面的事情,其中精深微妙之处,揣摩透了,可以说妙用无穷。

    但是!

    这是东汉末年,科考才第二次!汉朝的学子们,恐怕没有多少人有这个机灵劲,能够意识到这一点。

    这题目出来,不管写的如何,只要立意不对,就只能判成低分了。不然到时候拿上去刘辩看了不高兴,大家都不好过。

    “刘辩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董明有些摸不准了。封侯的事情,已经结束了。他董明眼下就是个侯爷,没必要再整这么一出。

    刘辩出这个题目,除了给考生下套之外,肯定还有其他的理由。而这个理由,看起来就是冲着董明来的。

    可董明就很纳闷了,他觉得自己最近好像没有惹到这个正处在叛逆期的皇帝才对。

    董明在纠结的时候,刘辩的勤政殿里,来了两个大臣。

    杨彪、袁逢。

    “两位爱卿,你们说朕这一道题目出的如何?”刘辩充满笑意的看着两人。

    杨彪和袁逢两人闻言都毫无诚意的称赞了刘辩一声。这事儿两人其实对刘辩是颇有微词的。有一说一,他们跟董明之间的矛盾是政见不同,虽然没有私交,但也不是仇人。总的来说,这是臣子之间的内部矛盾。

    刘辩如今整了这么一个题目恶心董明,在他们两个人看来,实在是让人觉得心寒。董明不光是他的臣子,还是他的老师。又是变法的领袖,帮着他让这个天下变好,他这个题目一出,不管本心是什么,都会引起物议。

    作为董明的对手,他们乐于看到这一点。但是作为臣子,他们又觉得刘辩做的实在是太过分了。

    刘辩自然感受到了他们两个人敷衍的称赞,脸上的笑容退了下去:“怎么了,看你们的样子,好像不是很喜欢朕出的题目啊。”

    “微臣不敢。”

    “微臣亦不敢。”

    两个人连到不敢。

    “不敢...而不是说喜欢。那就是不喜欢了?”刘辩有些强词夺理了。一旁的吕强皱了皱眉头,咳嗽了一声,想要提醒一下刘辩。

    但是刘辩并没有理会。

    杨彪和袁逢两人低着头,没有回话。他们俩本来还以为刘辩叫他们过来有什么要事呢,不成想竟然是这种事情。

    刘辩面露不快之色,最后恹恹的让两人回去。

    两个人躬身行礼,出了宫殿,就交谈起来:“陛下最近有些怪怪的。”

    “应该不会是吕常侍,他的为人咱们清楚。那张全呢?是不是跟那张让一样?是个奸佞之人?”问话的是杨彪。

    袁逢摇摇头:“这两个陛下的近侍,咱们都查的清清楚楚。底子清白,为人也颇有章法。应该不是他们让陛下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那就是另有其人了?”杨彪眼睛一瞪:“真是该死!”

    “查一查吧。”袁逢叹了一口气:“陛下还是太小了,若是先帝能再撑几年,等陛下成熟了,那就好了。眼下咱们啊,还是得替先帝看着点。”

    “这是当然的。”

363章 明德书院·新

    董明的书房。

    红袖站在书桌前,等着董明发问。此时董明正在埋头写东西,并没有搭理她,而是写完了只有,将笔放下,才看向红袖。

    这个时候,红袖已经站了接近半个时辰了。

    “叫你来的原因很简单,这些日子宫里面有什么消息吗?”董明问道。

    红袖闻言摇了摇头:“没有什么太值得说到的地方。唯一有一点就是最近张全张常侍很少出现在陛下身边,不知道被陛下派去做什么了。奴婢让人去探查了,可是这事儿做的太隐秘,奴婢的人查不到。”

    张全也成了常侍,这种天子内侍,升官其实是非常容易的。不光是跟皇帝感情好的原因,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阉人没有后代,他们顶多贪一点。而且他们所有的荣辱都挂在皇帝身上,对皇权的威胁是最小的。

    也就是说,这些人听话,能办事,没威胁,哪个领导不喜欢呢?当然了,这些人大概是身体不健全的原因,极少有心理健全的。一旦他们掌握的权力就一定会伴随着权力的腐败和权力的滥用。

    “张全?”董明皱了一下眉头,好像能够夹死一个红袖。说到红袖,董明看了她一眼,默默的移开了目光。

    今日红袖又穿上了他送的火红旗袍,侧边的叉都开到大腿根了,胸大肌更是鼓鼓囊囊的,看起来有些扎眼。

    “那你知道他是宫里办事儿,还是宫外吗?”董明继续问道。

    红袖注意到董明的目光后,脸上带着一丝笑容,柔声回道:“如果是在宫内的话,那奴婢肯定就能查出来了,天家可没有秘密可言。是在宫外办事,奴婢派人跟了几次,可惜了出了洛阳城没多久就被甩掉了。他看起来很是小心。”

    董明点点头:“在哪里被甩掉的?”

    “南市!”

    “南市?”董明奇怪了,这地方算是他的地盘,按照道理来说,如果张全在南市有什么小动作的话,肯定逃不过城管司和商业司的五指山才对。

    “嗯,几次都是在南市跟丢的。”红袖解释道:“南市那边情况比较复杂,人流量太大,而且最近又不停地在扩充,各种巷道都是容易甩开人。”

    “这样啊....”董明沉吟了一下:“这样,你还是继续关注宫里面的事情,至于张全,你不用问了,我让王韦去盯着他。”

    “奴婢知道了。”红袖说着走上前来,双手撑在了董明的书桌上,胸大肌一颤一颤的。如今的红袖,可以说是将女人成熟风韵的极致了,一颦一笑,一言一语之间尽是万种风情。

    “大人,还有什么要吩咐的吗?”说话的时候,她伸出手,帮董明开始磨墨。

    “没什么了,你回去吧。”董明皱了皱眉头,强忍着想要将她留下来的冲动,道:“对了,下次出门少穿这种衣服。”

    红袖闻言楞了一下,然后笑道:“那奴婢就告退了。”

    “去吧,把宫里面盯紧一点,我想知道陛下最近都在做什么。每天你都给我送一份详细的报告,让下面的人送过来就行了。”董明又补充了一句。

    “奴婢不会让大人失望的。”红袖点点头,答应下来。不过却像是想到了什么一样,脸上露出了犹豫的表情。

    “有事儿?”董明将身子往后靠,双手抱着膀子看着红袖。

    红袖颔首道:“是这样的....为了方便为大人办事,奴婢想要将白玉京开到周边郡县里去,不知道大人觉得如何?”

    “开到哪里,你先说说看吧。”董明笑了笑,并没有说行还是不行,他想先看看红袖怎么打算的。

    “奴婢是想,现在长安、濮阳、宛城和邺城四个地方开白玉京的分部。”红袖很显然做过通盘的考虑了,说起来井井有条的。

    “不过这四个地方的白玉京,肯定不可能跟洛阳的一样。奴婢想的是,是做一个集结了住宿、用饭、喝酒的地方为一体的酒楼。也可以叫客栈。”

    “那干脆就别叫白玉京了。”董明道:“这样也算是个遮掩。”

    “那叫什么?”红袖很是高兴,董明既然开始说名字的事情了,那就说明,他是同意自己的计划的。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做情报的人,最怕的就是被身边的人背叛,这新名字,就叫同福客栈吧。以后开遍整个大汉,都叫同福客栈了。”董明说的很认真,其实还是带着恶趣味的。

    “同福客栈.....”红袖咂摸了一下,虽然觉得不如白玉京这般阳春白雪,但也算是不错了。在这种事情上,她也就不跟董明争论了:“既然如此,那就听大人的。”

    “对了,你得弄暗码或者密语之类的用来传递情报才对。眼下只是在洛阳,可以找人碰面,日后撒遍天下,情报再来的路上,很容易被人截获。若是不做加密处理,就有些太糟糕了。”董明又给红袖提了一个建议。

    “奴婢省得了,这就回去准备。等做好了,再拿来让大人修改。”

    “好,你先回去吧。”

    “那奴婢这一次真的告退了。”

    “去也,去也。”

    .......

    董明跟红袖见面的三天后,在家里,见到了来上门拜访的顾雍。董明照例给他来了一发【眼力】,结果让他很是满意。

    小老弟八十五点的当前内政值让他感到很是惊喜,而他的上限,则是八十九点。

    虽然没有九十以上的内政上限,但是对董明来说已经足够了。最让董明意外的是,这位的统帅值竟然比内政值要高,已经八十八点了。不过他统帅值的上限,也是八十九点。

    作为史书留名的人才,这位有两个特性。

    【君子】: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此人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好感和知名度。

    【荡平贼寇】:顾雍在合肥做县令时,曾经荡平贼寇,留下一段佳话。此人为主官时,管辖范围内不易出现贼寇,若出现,则讨贼比平。

    总体来说,顾雍不管是能力值还是特性都还算不错,而去总体上来看,这位更偏向于内政才是。虽然他的统率值不低,但是配合着两个特性的话,更适合做一个后方维稳的一把手。

    不过这都事后话。

    他也就跟顾雍打了个照面,接见他的,是诸葛瑾。因为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今天,是新明德书院开学的日子!

    穿戴整齐,骑着高头大马便出了洛阳城。跟他一同前往的,还有王韦。

    路上的时候,王韦跟董明交代了一件事情:“老师,那个高大壮的事情,下面已经办妥了。人都放出来了,但是有一点很奇怪,让学生有些在意。”

    “嗯?”董明骑在马上,任由胯下宝马缓慢往前走,等着王韦的下文。

    “根据学生的观察,那些人好像不能算是高大壮的亲戚....甚至说是同乡,学生都觉得有些勉强了。”王韦一脸奇怪的说道:“怎么说呢,那些人从长相上来看,有一小半的人跟汉人还挺像的。剩下的人也比较奇怪,黄头发、红头发的都有,看起来不像是人。”

    “啥玩意?”董明也愣了:“跟汉人挺像的,还有红头发的?”

    “嗯。”王韦点点头:“而且就学生看来,那些像咱们汉人的人,显然地位要高一些,其他人都以他们马首是瞻的样子。不过高大壮好像不在意这些,对他们倒是平和的很。”

    “这事儿,有点意思啊。”董明笑了:“待会儿见到高大壮的时候,为师亲自去问问他。”

    “也好。”王韦点点头。

364章 我来跟你们聊聊吧

    西池村,董明早年间上课的地方,一座崭新的建筑物耸立在湖边。建筑物靠近湖边的位置,还有一道长廊,深入到湖中心,在长廊的尽头,修建了一个湖心亭。

    整个明德书院,大致分为三个区域,办公区、教学区和学生宿舍。三个区域之间有过道、有操场、有绿化相隔。

    并不是多么的美观,基本上都是以实用为主。在设计的时候,董明给李植提供得设计思路,也是按照后世大多数大学的设计来做的。

    不过新的明德书院,占地面积颇大,大概征用了西池村周边将近后世标准下的三千亩大小的荒地。整体面积跟董明前世的母校差不多大了。

    不过,受限于材料和建筑工艺的原因,整个校区最高的建筑只有五层。这栋五层的建筑物也是明德书院的主教学楼--明德楼。

    剩下的建筑物,包括学生宿舍在内,最高的只有三层。所以整个校区,连职工带学生,大概足够三千人舒坦的生活。

    明德楼前面是一个巨大的广场,大概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的范围。广场上铺了青石板,正中间是一个水池子,里面养鱼。水池中间还耸立着一个接近三丈高的孔子雕塑。

    此时,董明正带着一群来道贺的同僚们在校园里闲逛着。

    “伯照,这明德书院,绝对是大汉独一家的。日后此地,定然会为陛下、为朝廷培养出无数英才。”

    蔡邕很是激动的对董明说道:“刚才听你说这里能收三千名学生?就算每年能有一成的学生走出来,那也是三百人啊。以伯照你的能力,这三百人,少说也能做个县令。”

    董明闻言笑了笑,咋说呢。眼下的书院在学生的去留上跟后世的大学还是区别很大的。简单地说就是,学生来上学很简单,只要通过入学考试就行了。

    入学考试基本就是判断一下你识不识字,会不会基本的算学之类的。基本上只要在家读过两年书,都能通过。

    但是想出去就难了。董明的做法还是跟以前在新野一样,首先你得及冠,其次你得通过每年的结业考试。

    当然了,如今的明德书院刚收了学生,少说也得三年之后才能有第一次结业考试呢。也就是说,至少三年内,明德书院就是个只进不出的貔貅。

    “丞相大人谬赞了。这都是陛下仁慈。”董明笑了笑:“毕竟陛下才是这书院的院长。再一个,书院的大小开支基本上都是陛下内帑出的。”

    这倒是真的,本来一开始董明只是打算从财政拨款,但是刘辩变卦了,直接表示从内帑出钱。董明对此倒是非常的欢迎。

    “学生来这里的束脩怎么算呢?在洛阳生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束脩若是太高了,老夫恐怕很多学生都没法生活了。”蔡邕又问了一句。

    “这事儿其实也好解决。”董明笑道:“书院肯定是会收束脩的,也不贵,一年两千钱。不过书院跟钱庄有合作,书院的学子可以去钱庄那里办理助学贷款,最多可以贷款十年。十年之内都是免息的。等他们毕业了之后再挣钱还就是了。”

    董明倒是想过免费,不过转念一想又放弃了。说真的,不管是后世还是现在,上不起学交不起学费的学生,相较于国家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

    但是为什么国家从来没有说直接给这些人钱呢?反而以奖学金、贫困补助、助学贷款的形式让这些上不起学的学生上学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白给的东西,没有人会珍惜的。

    “有解决的办法就行。”蔡邕倒是没纠结这一点,对董明点点头:“老夫虽然不知道为什么要做助学贷款,但是呢,老夫还是相信伯照你的。你这样做,自然有你的道理。”

    “多谢老大人信任。”董明躬身道。

    “老夫老了,身子骨也不太行了。”蔡邕叹了一口气:“不知道还能熬多久,日后这天下,还有陛下就拜托伯照了。”

    董明连忙摆摆手:“老大人你这说的什么话?您且活着,朝廷可不能没了您。”

    “行了,这里都是自己人。这样的话就不用说了。老夫又不是那花轿子,不用众人抬。”蔡邕对董明摆摆手:“你啊,是个有想法的。但是老头子没能力,不能让你放开手脚的去变法。现在小修小补的,很不舒坦吧?”

    “若无老大人,明此时应该还在乡野间教书呢。”董明对蔡邕倒是很感激:“老大人莫要再说这些了。”

    蔡邕点点头,没有再说,而是逮着董明问东问西的。董明也不觉得麻烦,一一解释着书院的一些建筑物的作用,一些规章制度之类的东西。

    跟着他们的还有曹操、袁绍、夏允等人。这些人也在小声交流着,同时也支棱着耳朵听董明给蔡邕当导游。

    大概中午的时候,王韦小跑了过来,对董明低声道:“老师,陛下来了,就在广场那里。”

    “知道了。”董明点点头。

    “老大人,诸君,陛下过来了,我等去迎一迎吧。”董明笑着对蔡邕等人说道。

    “陛下来了?”

    蔡邕脸上露出了笑容,看来对刘辩来这里的这一举动,很是满意。

    见到刘辩的时候,这位正在水池旁站着,盯着孔子的雕塑看的很是认真。他旁边伺候着的还是老熟人,吕强和张全。

    刘辩也不是自己来的,后面还跟着一批官员,队伍倒是挺大的。周边有来报道的学生,远远的看着他们。

    众人过来跟刘辩见礼,小皇帝笑着指着孔子的雕像问道:“这里是书院,就不用守着朝堂上的规矩了。老师,你觉得孔子如何?”

    董明听到这个问题,笑着回道:“天不生仲尼,人道万古如长夜。”

    刘辩闻言一愣。

    其他人,尤其是儒家出身的大臣,都觉得很是满意。董明能在大庭广众这下说出这个评价,那就是实打实的这么认为的。

    哪怕他说的是违心的话,众口铄金之下,也只能是真心话。

    “老师对孔子的评价很高啊。”刘辩脸上挂着笑容:“书院里也教儒家的学说吗?”

    董明点点头:“自然会教授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嘛。正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不光是儒家,法家、名家、墨家、农家、黄老之学...只要微臣能够找到这些学说的传人,就都会在书院里教授。”

    “尚书令大人此言当真?”问话的是赵岐,此刻他正一脸的愤慨:“法家!不过一酷吏;名家!不过沽名钓誉之辈;墨家,奇技淫巧,鬼神难辨;农家和黄老之学倒是有些可取之处,可是也不如儒家博大精深。教这些,有什么用呢?”

    董明看了一眼赵岐,不知道这位自己之前的小老弟到底是什么时候叛变的。他叹了一口气,扫视了一眼众人,又看了看刘辩:“陛下和诸君也是这么认为的吗?”

    刘辩笑了笑,没有说话。

    其他的大臣们,倒是有不认同赵岐所言的人,但是这些人在这个时候,却不敢开口说什么。主要是大多数大臣都是儒家出身,在朝堂上势力庞大。而少部分人都是家学,有的偏法家、有的偏黄老....

    “既然如此,那在下就跟诸位好好聊一聊吧!”董明站直了身子,脚步挪了挪,站在了所有人的对立面。

    眼睛一睁。

365章 高大壮的故事

    “老师不用如此,赵师也不过是随口说说罢了。”见董明拉开了架子要喷人了,刘辩这个时候站了出来。

    他心里很明白,这里的人,绑在一块都不是董明的对手。更何况,眼下这里还有不少人是董明的拥趸,真要辩论起来,赵岐肯定会下不来台。

    再一个,两人都是自己的老师,刘辩也不想让他们闹得面上太过难看。其实刘辩自己就是一个比较纠结的人。一方面,他希望能够大权在握,另一方面他又希望大权在握的同时,跟董明保持良好的关系。

    这也就导致了,他搞小动作的时候总是瞻前顾后,既想要夺权,又不想逼迫的太紧。甚至还不想让董明发现。他现在的心态大概就跟想要偷看电视不被家长发现,但是又非常想看只能边看边担心,还想法子瞒着家长的小学生是一样。

    总体来说,就是两个字。

    别扭!

    刚才明明是他挑事儿,一看到董明认真了,他自己又慌了。

    董明看了一眼刘辩深吸一口气道:“那陛下是否也认为赵大人说的是对的呢?”

    “这....”刘斌抿了抿嘴,然后道:“赵师的说法虽然有些偏激了.....但是,那也知道赵师自己的看法罢了。老师不也说过吗,要接受不同的意见才能做到不偏听偏信。”

    董明笑了笑,忽然就不想说什么了。

    “陛下,既然如此,那微臣就不多赘言了。”董明换了一个表情,又道:“既然陛下来了,就随微臣一起,在学校里看看,待会儿再跟学子们见上一面吧?”

    “如此甚好!”刘辩笑着应下来:“朕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去明德书院读书,今日倒是有幸来到了新的明德书院,若是能够上一节课,那就更好了。”

    “陛下想来,随时都可以来上课。”董明笑着回了一句。

    带着这一大帮子人,在书院里逛了一圈。中午又在大礼堂里让刘辩跟学生们说了一些废话。下午的时候,众人便离开了。

    董明则找到了高大壮。

    如今高大壮已经是明德书院的老师了,有自己的教室宿舍。书院的教室宿舍,董明在设计的时候,参考了后世的四合院,每位老师都有独立的一栋四合院。当然了,要是有人非要住在同一所四合院里,那也没关系。

    董明就是在高大壮的四合院里见到的他。院里还有他老婆,高秦氏,和他的儿子高宠。大概是混血的缘故,高宠长的高鼻深目的,但是黑发黑眼,结合在一起,倒是极为俊俏。他眨巴着大眼睛好奇的看着董明。

    “宠儿,给大人行礼。”高大壮对董明正式介绍着自己的儿子。

    高宠看了看自己的父亲,又看了看董明,然后在高大壮的眼神示意下,给董明行了一礼:“高宠见过大人。”

    董明笑着对高宠道:“哈哈哈,挺好的,挺好的。”

    说着他又对高宠道:“你的同乡应该都放出来了吧?”

    高大壮听到这个问题,脸上露出个感激的表情:“都放出来了,这件事真的是多谢大人了。若不是大人帮忙,说不定他们就死在牢里了。”

    “死在牢里倒不至于。”董明摇摇头:“大汉是讲律法的地方。事实上就算没有我出手,只要官府调查清楚了,也会将他们放出来的。”

    “不管怎么说,小人是非常的感谢大人。”高大壮觉得董明只是自谦:“对了,小的那些老乡被安排到了之前的酒馆里,他们还说若是有机会的话,想要跟您当面道谢。”

    “哦,无妨。”董明笑着摆摆手:“有件事我很好奇啊,我听说你的这些老乡好像跟你有些不太像?”

    高大壮脸上稍微有些变化,不过却也没有隐瞒什么:“小的实话说吧,其实小的在我们那里,地位也就比奴隶稍高一些。这一次拜托打人救下来的同乡,其实是小人....当年在军营中的同袍,还有长官。”

    “哦?”董明来了兴趣:“详细说说看。”

    “其实也没什么,国家内乱,他们是斗争的牺牲品罢了。”高大壮不想讲太多,因为在他看来,这位大汉朝的贵人,恐怕很难理解罗马帝国的内乱。

    “斗争的牺牲品?”董明笑了笑:“能详细说一下吗?”

    “唔,大概就是我们国家的皇帝死了,为了争夺皇位,国家发生了内乱。包括在下在内的这些人,都是站错队了。”

    高大壮无奈的说道:“事实上,我们算是无家可归者。本来在下可能会一直待在...唔,就是汉人所说的西域地区。前些年,朝廷跟西羌作战,在下当时在西凉做买卖,为了躲避战乱,就带着家小一路南下,最终到了汉中。在那里,感受到了大汉是一个包容的国家,于是就到了洛阳。”

    董明闻言愣了一下,打断他:“等会儿,这跟我刚认识你的时候,说的不一样吧?”

    “抱歉,尊贵的先生,在下一开始撒谎了。”高大壮脸上露出一丝不好意思,整个人也站了起来:“在下毕竟是外人,不得不小心一些。”

    董明倒也不是怪罪他,事实上,他早就猜到高大壮这个人的来历,肯定不会是像他说的那样简单。

    “这个我倒是理解,但是今天是不是该好好跟我说一说呢?”董明好整以暇的坐在椅子上,手摸上了茶杯,端起来,吹了吹茶叶,咂了一口。

    早在新野的时候,董明就开始派人炒制茶叶了。眼下茶叶也算是朝廷用来创收的好项目了。书院里的茶叶,自然都是朝廷提供的。虽然不是最好的,但也算是市面上中高档的了。

    喝起来味道还是不错的。

    高大壮点点头,开始了讲述。

    其实没啥特别奇怪的,总的来说的,他是一个百夫长。董明救下来的那些人除了一个人是他的上官之外,剩下的不是他的同僚就是他的属下。

    他们之所以远离家乡,就一个原因。他们在十几年前,参与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叛变,导致罗马帝国的皇帝,阿维狄乌斯·卡西乌斯死亡。而新登基的康茂德,却不是啥好玩意。

    康茂德在五岁之龄便列名为凯撒,十六岁受封为统帅,十七岁便得到与父亲相同的称号奥古斯都,成为帝国的共治者。奥里略极力栽培自己的儿子,为其招聘名师,并带着他一起参与日耳曼战争以增加儿子在军中的威望。

    听起来是个大佬对吧?事实上这哥们,在位十来年啥也不干耽溺在狩猎游憩,并对角斗活动相当热衷。

    当然,这些跟高大壮他们本来没什么关系。可是呢,康茂德担心自己像阿维狄乌斯·卡西乌斯一样被下面的给杀死。于是乎....他在加强自己的保卫工作之前,先拿当初杀死阿维狄乌斯·卡西乌斯的这一批人开刀。

    高大壮和他的上官、同僚们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开始逃离罗马帝国,一路上颠沛流离,在追杀中惶惶度日。

    直到踏上了大汉的土地才得以安生。

    “事实上,我的妻子,是在西凉认识的。”高大壮说完之后,整个人都松了一口气:“这些事情,小人也不是一直想瞒着大人。只是没找到合适的机会说出来。眼下都说出来了,倒是轻松了许多。”

    “最后一个问题,你的汉话是谁交给你的?”董明对这个问题显然更好奇:“上次你说你似的老师....这是真的吗?”

    高大壮点点头:“是的,是小的在西域的时候遇到的一位老先生教的,他的汉话说的非常好,小的当时因为要跟汉人做生意,便专门找他去学了。哦对了,他应该也是汉人。只不过他不太愿意回来的样子。”

    “不太愿意回来?”董明好奇了。哪怕眼下大汉朝日落西山,但也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四个帝国之一。不会有汉人不愿意回来才对。

    “对,老师有时候会到长城边看看,然后就回去了。”高大壮又补了一句。

    “你家老师叫什么?”董明更好奇了。

    “不知道。”高大壮摇摇头:“不过我们都叫他卢先生。我还听说,卢先生家里早年间也富贵过,听说是什么公爵。”

    “姓卢,祖上还出过公爵?”董明毕竟有个过目不忘的脑子,很快就在脑海中匹配到了可能的人选。

366章 卢先生

    董明其实也不确定。

    他想到的这个人,并不是此时的人,而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刘邦的发小,卢绾。

    卢绾跟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还是同学。两个人都在马公书院读书。从小就是刘邦的小老弟,后来跟随刘邦起事,一路成了长安侯。

    光听听这爵位就知道了,刘邦对这个发小有多好。到了后来,刘邦建立汉朝,又封卢绾为燕王!

    一个王爵送给了自己的小伙伴,可见他跟刘邦之间的感情有多好。要知道卢绾本身的能力在刘邦麾下说是排不上号,那有点侮辱人了。但真要说他有什么值得封王的功绩,那也是真的没有。

    不过后来的事情,就显得很魔幻了。卢绾的一系列骚操作让刘邦认为他投靠了匈奴。当时有一个人叫陈豨,在代地造反。本来是赵国国相,也是跟刘邦打过天下的小老弟。非要当什么代王。

    主要是没看过西游记,不知道每一个叫代(大)王的人都没啥好下场。

    当时刘邦亲率大军从南面攻打陈豨,卢绾作为刘邦的发小,有离得近,便从东北方向进攻陈豨。

    陈豨自然不可能是两人的对手,便派人去匈奴求援。毕竟当时是大汉新立的时候,东北亚这一块,匈奴才是话事人。

    卢绾知道了之后,也派人去匈奴,想让阻拦匈奴来救援陈豨。可是他所托非人,选了一个叫张胜的小老弟。

    这哥们其实没啥缺点,要能力有能力,要忠心由中心。尤其是对卢绾可以说是非常的忠心。就是这事儿,让他办的有点扯淡了。

    张胜到了匈奴之后,就散布谣言,说陈豨已经败了,你们现在过去就是挨削的,别去救他了。这事儿到这,他办的都不错。

    但偏偏他遇上了另外一个人,这人叫臧衍。早年间项羽立十八路诸侯,这位的父亲就是燕王。后来燕国被刘邦灭掉,这位就逃到了匈奴。说起来这个人的女儿,是汉景帝的皇后王娡的亲娘。

    也就是说臧衍算是汉景帝的老丈人。当然了,这个时候,汉景帝连个细胞都不是呢。

    臧衍见到张胜一通乱说:“您之所以在燕得到重用,是因为您通晓匈奴的事情。而燕所能够长久存在的原因,是因为其他诸侯屡屡造反,天下征战不休。现在您为了燕,想要迅速消灭陈豨。但陈豨被消灭了以后,下一个就该轮到燕了,您和您的主上马上就会成为别人的俎上鱼肉。您为何不让燕暂且放过陈豨,并且和匈奴联合呢?如果局势和缓,燕就能够长存;即使朝廷逼迫侵削,燕也算有了安全的保障。”

    这话的意思就是让卢绾保持遍地不稳,好拥兵自重。张胜听了之后觉得他说的可真对啊。于是就在暗中劝说匈奴帮助陈豨....

    他劝匈奴帮陈豨打燕国...本意呢,自然是造成匈奴、陈豨和卢绾之间“连兵不决”的假象,好让卢绾能够拥兵自重。

    卢绾作为刘邦的发小得知张胜干了这种事儿,立刻上书给刘邦,要杀张胜全家。要说杀了也就杀了。可是卢绾偏偏是个耳根子软的。

    张胜回来之后,跟卢绾解释自己这么做都是为了燕王您啊。于是卢绾又骗了刘邦一把,说是弄错人了,是其他人。

    还让张胜继续帮他在匈奴行走。这档子事儿到这都还好,顶多卢绾为了自家的富贵干了点对不起刘邦的事。

    可坏就坏在谋事不密!陈豨的降将将一切都告诉了刘邦。

    刘邦立刻就传召卢绾,卢绾装病不肯去。这个时候刘邦已经重病在身了,国家大政基本上由吕后把持着。卢绾担心吕后会迫害他,于是在刘邦又派人去探望他的时候,他闭门不见。

    紧接着,刘邦又得到了张胜在匈奴给燕国当使者的消息。这一下刘邦就火了,认定卢绾是造反了。

    于是乎派大军,以樊哙为帅攻打燕国,后来又换成了周勃。

    卢绾听说刘邦生病,带着他的家属、宫人、亲信等共数千骑,在长城下等候,希望刘邦病愈之后,亲自入长安谢罪。然而当年四月刘邦驾崩,卢绾遂带领众人逃亡到匈奴。匈奴封他为东胡庐王。

    高大壮口中所说的卢先生祖上出过公爵,跟卢绾的王爵有些差距。但是从姓氏、所在的地点,再加上不如长城这一点,倒也能够联系到一块去。

    当然具体是不是的,董明也不好说,他又问了一句:“那这卢先生可曾提起过自家祖上吗?”

    “那倒是从来没有提起过。”高大壮回忆了一下,然后道:“不过我倒是听牧民们说,卢先生家里在草原上还是很有一些实力的。只不过随着匈奴的衰落,才渐渐移居到了西域。”

    “哦对了!”说到这里高大壮一拍脑袋道:“我想起来了。卢先生曾经说过自己的祖上是大汉沛县人氏。”

    “哦,行了。你能把这卢先生的地址给我吗?”董明笑着道:“我倒是可以将他请回来。”

    沛县,姓卢,祖上阔过,心向汉室。这卢先生八九成的可能是卢绾的后人了。

    “这...好吧。”高大壮犹豫了一下,不过还是答应下来:“一会儿在下降低至写给您。”

    “也好。”董明笑着点点头。

    “不说这些了,在这里还算方便吧?你的课程打算怎么安排的?”董明开始问起了工作的问题。

    说到这个,高大壮显得有些不好意思了。不过还是仔仔细细的跟董明交代了一番。总之还算用心,不过他毕竟是第一次当老师,肯定有些有瑕疵的地方。董明也都给他一一改正了。

    从高大壮那里回来,董明手里也多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那位卢先生的地址。这事儿交给王韦去办就行了。

    对那卢先生,董明最大的用意并不是给卢绾翻案,也不是想怎么着。纯粹是想将这位叫过来,活用他的能力。别的不说,这精通多种语言,还能短时间内把一个人教会一种完全迥异的语言,这能力绝对算是牛逼了。

    而且这人应该久居西域,对西域诸国董明说没有想法那是骗人的。后面他的改革,一定是需要用到这些地方的。

    任何一个国家的原始资本的累积,都需要用人命来填。董明肯定不想拿汉人来填,那就只能对周边的国家下手了。不管是西域的小国家,还是离四大帝国中,离大汉朝最近的贵霜,在董明眼里,都是大汉复兴的养料。

    想要在这些地方搞事情,就得有坐地户的帮忙。卢先生这种人,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虽然变法还没到那一步,但是这路子已经可以走了。

    而且眼下也可以开始做了。莱州湾盐场的成功是可以复制的,董明只需要按照系统给的资源分布图,去建立各种盐场即可,到时候盐业的产能一定是过剩的。

    生产出来的食盐总不能堆着不用吧,也不能就不生产吧?光是盐业就能提供多少就业岗位?董明肯定不会放弃的。这个时候,盐业就可以卖到国外了。西域也好、贵霜也好,日后更远的罗马帝国也好。

    只要产量足够,董明恨不得全世界都特娘的来吃大汉朝产的盐。

367章 有人作弊?

    从高大壮那里离开,董明又跟其他老师见了一面。大多数都是董明自己的学生,这批学生就是之前跟荀攸回来的那一批。

    跟他们交代了一番,又吃了一顿饭。晚上的时候,董明并没有留在明德书院,而是连夜回了洛阳。

    从明德书院回来,便再也没有什么大事情发生。王韦和红袖两个人还在努力为董明搜集和整理情报,不过暂时也没有什么太值得关注的事情。

    时光飞逝,斗转星移之间,来到了科考的这一天。

    第二届科考,要远远比第一届成熟多了。整个流程更加的清晰,各单位的配合也更加的默契。哪怕是进士科和武举科同时进行,也没有丝毫的混乱。整个洛阳,在外松内紧中,开始了第二届科考。

    辰时末,也就是后世上午九点钟的时候,进士科第一场考试开始了。

    考场甲字第十九号考房内,荀彧将自己带的被褥铺在了草席上。又从备着的小箱子里,拿出来笔、墨、砚台、笔架等,整整齐齐的放在桌子上。

    都放好之后,他攀西坐下来,双手抱在一起,放在小腹的地方,等着考场发试卷。荀彧闭目养神了一会儿,听到了考房的门帘响动,睁开眼看到了发试卷的小吏。

    小吏将试卷放在他的考桌上,也不说话,对他笑了笑就出去了。荀彧搓了搓手,将考卷拿起来,大致浏览了一下。

    试卷上的内容很简单,既是填空题。随着科学司印刷术和造纸术的提高,眼下科考所用的试卷,跟后世的试卷已经差不多了。除了纸质稍差一些,不能正反面都利用之外,其他没什么不同。

    第一场的试卷,共有两张,第一张一共有二十面,每一面的大小大概是后世一张A4纸的大小。每一面有五道题目,整张试卷一共一百道题,全都是填空题。

    题目出自各家先贤著作,其中儒家的题目,占了七成。

    整张试卷,难度不高。对荀彧这个等级的大佬来说,跟白送一样。从头看到尾之后,他脸上露出了笑容。伸手拿起毛笔,沾了沾墨,便开始答题。

    他的字写的也是极好,笔法流畅,苍劲有力。因为没有什么不会的题目,哪怕是稍微偏一些的题目,他也很快就能想到答案。

    等他写完的时候,巳时才刚刚过了一半多一些。

    写完之后,荀彧拿起第二张试卷,看向试卷上的题目,眉头皱了皱。

    与此同时,在主考官的房间里,刚刚过来看一看的董明也皱起了眉头:“大兄,这第一场为何加了这么一道题目?”

    “陛下临时加的,这几天为兄一直在宫里,没时间通知你。”董昭苦笑一声:“估计陛下是故意的。”

    “陛下年龄还小,会这样做,倒也正常。”董明摇了摇头:“加了题目,那分数怎么办?”

    “这一道题占了五成的分数。”

    董昭指了指第二张试卷上的题目,解释道:“这也是陛下定下来的。这事儿陛下越过了太常和丞相府。第二张试卷的印刷,都是陛下自己找的印刷坊。”

    “这题目,为什么不留在殿试呢?”董明看着考卷上的题目,无奈的摇摇头。

    考场上,荀彧眉头舒展开来,开始仔细审题。

    “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

    “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

    “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题目的意思很简单,就问设立学堂书院,有三个目的。教育百姓、造就人才,振兴实业,但是这三个里面,到底哪一个才是如今最重要的呢?

    说实话,要不是荀彧跟着荀璦混了这么久,又把新学的书籍都看了一遍,不然连题目看不明白。毕竟这里面很多名词,在这个时代都是新鲜玩意。不少偏远地区的士子,或者买不起书籍的寒门士子,恐怕要在这道题目上栽个大跟头。

    弄明白了题目考什么,荀彧并没有着急做题,而是拿出了一个草稿纸,开始打草稿。在荀彧看来,以如今的情况来看,最重要的是振兴实业。要是以前,他肯定觉得教育百姓更重要,但是这些日子在洛阳,他明白了一个道理。

    只有实业发展了,整个天下才有资格搞教育、文化等等。

    荀彧打草稿也很是认真,一笔一划写着。写完之后通读了一遍,皱了皱眉头,又拿出来一张稿纸,开始修改。

    一直到下午的时候,荀彧才将试卷做完。这个时候,他已经觉得腹中空空了。从木箱子里拿出来食盒,里面是一些糕点。他吃了一些糕点之后,将试卷收起来,卷好,站起身子走出了考房。

    他要提前交卷了!

    当然,他不是最早交卷的那一个。事实上,在他之前就有人交卷了,最早的那一位,刚过午时就交卷出去了。

    交完了试卷,荀彧离开了考场。出了考场也不能去哪儿,要么去休息区待着,要么去食堂,可以花钱买一些热食。

    “前面的兄弟,等一下。”就在这个时候,有人叫住了荀彧。

    荀彧站住了脚,回头看了看,是一个看起来很是温厚的年轻人,看面相应该比他大几岁。他好奇的看着这人,很确信自己并不认识对方。

    来人笑眯眯的走到荀彧跟前,先给荀彧行了一礼:“阁下就是荀彧荀文若吧?”

    荀彧脸上露出狐疑的表情,对自己的名声他还是有些自信。但是他很确认,就算这人听说过自己,也不可能见过自己,咋认出来的呢?

    “正是在下。这位兄台,我们见过吗?”荀彧问道。

    来人脸上笑容不减,一点儿也不尴尬,笑着介绍道:“在下东海糜竺糜子仲。”

    “原来是糜子仲!”荀彧脸上露出笑容。虽然不认识,但是他也听说过啊。糜家这些年跟开挂似的,火速成为大汉朝最土豪的大商人,全都仰仗糜子仲。

    “不成想子仲兄竟然也来参加这科考了。”荀彧笑着说了一句。

    糜竺大笑起来:“文若都来参加了,何况我糜竺呢?”

    “不知道子仲兄叫住在下所谓何事?”荀彧又问道。

    “就是认识一下,我等有幸成为同年,日后还要互相照拂一二。”糜竺拦住荀彧也没啥大事儿,就是习惯性的想要混个脸熟,日后也好相处一些。

    “子仲兄倒是坦白。”荀彧笑了起来。他倒是对糜竺的话不介意,这也是题中应有之意。大家都是同一年考上的,在朝堂上自然要守望相助了。

    与此同时,又有几个人从考场出来。不过这几个人显然是相熟的。出来之后,就聚到了一起,小声嘀咕着,不过看他们的表情,就知道应该考的还不错,每个人都喜笑颜开的。

    这些人都是刘辩的人,事实上,他们在进考场之前,就拿到了第二张试卷的题目。早就做好了准备,也因此才会如此的轻松。

    不过刘辩倒也没有做的太过分,除了自己出的题目之外,其他的题目都没有告诉他们。毕竟刘辩也希望这些人真的有些真才实学。

    董明这个时候,恰好正看到了刘辩手下的人,其中一人的考卷。已经糊了名字,董明也不知道这人叫什么。他当然也不知道这人是刘辩的人。

    “这篇文章倒是有些巧思。”董明笑了笑:“不太像是急就章,反而像是准备了好久的文章。不光是思路和文笔的问题,还有一部分详实的数据。这些数据....除了陛下、丞相府和尚书台之外,也就各个主管部门才会知道了。”

    “大人的意思,是有人作弊?”

    “不一定。”

368章 人跟人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问话的是何颙。这人原本应该是董卓的长史,去年就该死了。不过因为董卓凉了,这位倒是活的好好的。眼下在太常行走,也是这一次的考官之一。

    何颙跟荀爽的关系非常好,他本人也是汉末名士,精通儒学,通晓六艺。这一次的主考官仍然是孔融。除了孔融之外,剩下的考官,也都是孔融的熟人。

    除了何颙之外,还有王允、陈蕃、李膺、董昭、袁绍、吕强。

    吕强是刘辩塞进来的。不过吕强几乎很少过来,就算是来了,也不发表任何意见,也不批改试卷,就当自己是个小透明。

    也因此,这些人对吕强也不是很排斥。

    董明说完不一定之后,何颙又问道:“不一定的意思是,大人也拿不准吗?”

    董明笑了笑:“这事儿,没有证据。若是真的作弊了,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漏题了。除了科考司,就是陛下知道这题目....你们觉得呢?”

    说这话的时候,董明一直看着吕强,后者脸上的表情没有任何变化,显得很是淡定。不过看到吕强这个表情,他也就知道了。刘辩肯定是透题给他手底下那些个参加科考的士子了。

    对吕强点点头,露出了一个善意的笑容。后者也对他点点头,面上却仍然没有任何表情。

    这其实很好猜,董明都说的这么明白了,若是刘辩没这么做或者做了吕强不知道的话。那哪找吕强的性子,肯定会怒斥董明诽谤圣上。可是他一脸平静的样子,无疑就是默认了,这件事是刘辩做的,他也知情。

    他是故意让董明猜出来的,不然刚才完全可以演一场戏。但是他不想,因为他对刘辩的这个做法颇有微词。

    这是抡才大典,刘辩自己带头搞事情,在吕强看来就不是明君所为。不管什么理由,吕强都觉得刘辩做的太不应该了。

    可惜,他只是个太监,就算不同意也没办法。只能用这种方法告诉董明,让董明心里有数。

    董明话里的意思,在场的人都听出来了。这要是作弊的话,那只能是科学司或者说刘辩透题了。虽然董明也提前拿到了试卷,可是这第二张试卷上的题目,董明可不知道。

    当然还有一个可能,那就是刘辩找的印刷坊那边透出了题目。但是董昭很清楚,刘辩为了预防泄题,一直到开考了才会将印刷坊的人放出来。在这之前,所有人都被禁军给围起来了。

    负责看着他们的禁军,也是刘辩的人,这些人都不知道自己看管的是什么人。自然也不可能泄题了。

    董昭是最清楚的这件事的人,如果说真的有人泄题的话,那只能是刘辩。

    但这话,谁敢说?

    所有人都沉默了一下。

    董明笑了笑:“无妨,只是一场考试罢了。”

    众人松了口气,这个话题算是跳过去了。董明又看了几分试卷之后,便站起身来给你众人告辞。出来之后,董昭和袁绍也跟了出来。

    “伯照,这件事....你打算怎么办?”董昭也不管袁绍还在呢,就直接问了一句。

    董明摇摇头:“无所谓,这事儿没有证据。就算有证据又能怎么着呢?他们在考场上可没有作弊,只是碰巧遇到了熟悉的题目罢了。该怎么着就怎么着吧。”

    董昭皱了皱眉头,又道:“这种事情,有第一次就会有无数次。这一次..那一位敢这么做,难保下一次不会。”

    “这事儿我会解决的,倒是大兄你,最近很是辛苦啊。都消瘦了不少。等科考过去了,就休息一段时间吧。”董明诚恳的说道。

    “那倒是不用。”董昭脸上挂上了笑容:“你这边真是忙的时候,为兄怎么可能休息呢?”

    “那就辛苦大兄了。”

    “没什么。”

    说完,董明又看向袁绍。他跟袁绍也有些日子没见了,这会儿见他跟出来,想来是有些话要说的:“本初兄,好久不见了啊。”

    袁绍对董明笑了笑道:“长话短说啊,某家有事情要问你。”

    “你说。”董明等着。

    “关于袁家钱庄的事情。”袁绍沉声说道:“如今袁家钱庄已经遍布整个冀州,但有一点,有些入不敷出了。某家这一次是代家里向伯照讨教一下该如何去做的。”

    董明闻言一愣,然后道:“这事儿,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这样,等科考结束,本初兄来寒舍一聚如何?”

    “也好。”袁绍的本意也是跟董明约个时间详谈。毕竟这钱庄上,他们袁家和甄家,前前后后砸进去几十亿钱了,肯定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

    现在董明主动邀请他过去,他自然不会反对了

    董明对袁绍这么上心袁家的事情,还是觉得很有趣的。谁都知道,袁绍现在算是破家而出了。如今却仍然要为袁家的事情操心,可见这些世家大族做起事情来,自有一套迥异于常人所理解的逻辑的。

    袁绍愿意这么做,肯定也不仅仅是因为自己是袁家人。这里面肯定有袁家让出来的利益给他。不过不管怎么说,一笔写不出两个袁字,不过是袁家人左手倒右手罢了。

    董明也愿意帮忙。这跟袁绍没关系,更不是想帮助袁家。他只是单纯的想要扶持一下袁家钱庄罢了。袁家赚多少钱,甄家赚多少钱那都是他们的事情。只要钱庄能够良性运转,那对董明来说就足够了。

    金融业的发展需要实业的支撑,但是反过来,实业的发展也需要金融业的反哺啊。只要袁家钱庄能够按照董明预想的方式运营,那就足够了。

    袁家挣再多的钱,在国家面前,也不过是九牛一毛罢了。更何况,董明也不会让袁家钱庄一家独大的。垄断,是不可能的。除非是国家垄断,任何私人垄断在董明看来都是需要被打倒的牛鬼蛇神。

    不过现在,还得将袁家的钱庄救回来,只有袁家和甄家真的得到实惠。才会有更多的土豪带着自己家族几辈子积攒下来的财富下场一起玩。这也算是变相将他们的手中的财富拿出来活跃国家的经济了。

    跟袁绍约好了时间,董明跟两个人告辞。他还要去武举这边看一看呢。今年的武举,第一场也是笔试。不过难度要比进士科那边简单的多了。

    考试的内容自然不可能是什么兵书战策的默写了。这玩意在眼下可不是什么大众书籍,没多少人能接触到的。都是一些最基本的问题,主要用来刷掉完全不识字的那一批人的。

    还有一部份具体的战例分析题目,这是为了拉开差距。董明到的武举这边的时候,第一场考试已经到了尾声。

    休息区已经有不少考生等着了,他们正三三两两的在交流。董明并没有去主考官那里,而是晃晃悠悠去了休息区,打算听一听这些考生都在聊什么。

    “考得如何?”赵云已经等了一会儿了,远远的看到夏侯兰出来,便迎了上去。

    夏侯兰脸上带着笑容道:“嘿嘿,还行。估计考个八十来分没问题。最后一题稍微难一些,某可能答得不太好。”

    赵云闻言打趣道:“你看,在师父那里某就说了,让你好好读书,你不听。师父不说了吗?武艺练得再好,顶多也就是百人敌。只有读书才能有机会成为万人敌。”

    “以你的武艺,说这种话,真的很没有说服力。”夏侯兰翻了一个白眼:“都是人,怎么差距这么大呢?读书,我不如你。武艺,你打我三个,还得让我一只手,难受。”

    董明就在赵云不远处,听到两人的对话之后笑了起来。

    “老师?你怎么来了?”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人走到了董明跟前,一脸惊讶的问道。

369章 武举

    “哎?文达,你怎么会在这里?”董明看到来人也愣住了。

    这人是李通,按道理来说,他现在应该在刘备麾下才对。以他的出身和能力,再来考武举,其实意义不大,除非能够考中前三甲。

    但是这一次的武举,董明很清楚,李通别说钱三甲了,能考进前十都有些困难。别的不说,光他遇到的赵云、典韦、许褚三人就能把他压得死死的。

    “学生来参加武举啊。”李通笑着回道:“不光是学生来了,陈恭他们也都跟来了。不过他们还在考试,学生是提前交卷出来的。”

    “你参加武举做什么?”董明问了一句:“以你的功绩,参加武举的意义不大吧?怎么着,有信心前三甲吗?”

    李通摇摇,一副理所当然的模样回道:“没有啊,前十都没什么把握啊。”

    “????”董明更懵了。

    “是奉孝让我们来的。”李通笑着解释道:“他脑瓜子好使,他让我们来,我们就都来了了。不光是学生,还有几个师兄也参加了。”

    “哦....”董明大概明白郭嘉的意思,希望这些人都是通过科考入仕的。这样日后大家出身都一样,相处起来,隔阂也少一些。

    “话说回来,你怎么这么确定自己进不了前十呢?”董明又问了一句,虽然他也觉得李通在这一科很难进入前十,但还是想问问李通是怎么想的。

    得看看李通是不自信,还是有自知之明。

    李通挠了挠头,脸上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有四个师兄也参加了武举,学生文才武艺都不如他们。这不是学生自谦,是真的比过。另外还有几个人,学生觉得太强了。”

    “哦?”董明来了兴趣。

    “刚才老师也看到了,那个看起来白白净净的家伙,叫赵云。学生看他跟别人交过手,怎么说呢,我要是跟他生死搏杀,不用几个回合,他就得跪下来求我不要死。”李通快速的瞄了一眼正在跟夏侯兰聊天的赵云,小声说道。

    董明笑了笑,不过他更在意的是,李通这俏皮话都是跟谁学的。

    “还有那边那个大高个,就那个一身疙瘩肉的大汉,叫典韦。学生倒是没看他跟人动手,不过光凭感觉就知道,这位跟那个赵云实力差不多。还有一个,是个大肚汉,还在考场里没出来,叫许褚。”

    “学生觉得,这一届状元的人选就在这三个人里面了。”李通又补了一句:“当然了,真要一个人的话,那学生选赵云。那两位看起来不太聪明的样子,想来文试这一场,应该考的不怎么样。”

    董明笑着听他说完,没有发表意见,而是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你也不要妄自菲薄,争取考个前十回来。”

    “嘿嘿,学生省得。”李通笑着点点头:“这不是跟老师学的吗?做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

    “成了,我听你说的,也就七八个人比你厉害。想来前十没有问题。”董明笑道:“你先待在这里吧,为师去一趟考房那里看看。”

    “老师您忙。”

    作别李通,董明来到了武举这边主考官的房间里。这一次武举的主考官是朱儁,除了朱儁之外还有刘备、曹操、夏允。跟进士科那边不一样,这边完全就是变法一派当家做主。

    “伯照来了?”朱儁看到董明过来脸上露出了笑容:“这一场文试其实没什么好看的。主要还是看考生们识不识字,能不能书写文章。整体的难度不高。等明天的时候,武试的时候,才更精彩。”

    “武试怎么安排的?跟之前的计划有变动吗?”董明笑着跟朱儁打了招呼,找了一个位置坐了下来问道。

    刘备闻言开口说道:“整体的变动不大,不过在分值上做了改动。公仁到底是没有在军营里待过,也没上过战场。设计分值的时候,有些偏差。我等商量了一下,做了一些更改。”

    董昭之前安排的武试内容,董明倒是清楚,简单地说就是体能、骑射加单挑三大项。三项的分值,按照三三四的比例安排的,满分是一百分。

    “怎么改的?”

    “骑射这一项,总分占了五成。剩下的铁锁之类的占了两成,最后一项捉对厮杀占了三成。”刘备解释道。

    “另外有一点,这最后一项下一科可以去掉了。”曹操这个时候开口道:“捉对厮杀浪费时间不说,就算真的拿了第一也不过是员冲将、斗将罢了。”

    “你们觉得呢?”董明看向了其他几个人。

    刘备跟曹操意见相左:“某倒是觉得可以保留。能够在武举的捉对厮杀中拿下第一的人,也不是一般的冲将吧?就算不如云长、翼德,想来也是天下一等一的猛将。这等人,就算文试不及格,也应该给个出身。”

    刘备这么一说,在场的众人都觉得有道理。很显然刘备跟曹操的出发点不一样。曹操是觉得武举是为国选材,又不是看谁能打,最后一项有些多余了。但是刘备只是单纯从考生的角度出发,就算不通文墨,只要能打也能搏个出身。

    “这捉对厮杀这一项可以保留。”董明给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不过下一科武举,捉对厮杀将不计算分数。不过只要能打进前十六强,那就给个武举出身。若是本身就考中了,那名额就顺延。”

    “这样也好。”朱儁点点头:“就按照伯照说的办吧。今年规矩已经放下去了,咱们也不改了。这一条从明年开始就行了。”

    “对了,有没有发现什么好苗子?”董明笑着问道。

    听到这个问题,几个人互相看了看,都露出了笑容。

    “自然是有的!”朱儁是最为开心的:“这里有三张试卷,伯照不妨看一看。”

    说着,朱儁将三张试卷拿过来,递给了董明。

    朱儁这么高兴的递给他的试卷,肯定是答的非常出彩的。董明低头查看试卷,三张试卷都差不多,前面的通识部分都是全对。最重要的是后面策略题目。

    三个人三种风格,第一个人豪胆猛进,用的策略非常凶险,但是成功率不低,一旦成功就会有大收获。

    第二个人则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没有什么太聪明的策略,可是却通盘考虑了所有可能遇到意外情况,并针对性的给出了各种预防措施。

    第三个人则最为正统,使用的策略看起来平平无奇,但是仔细一品就能感受到,这人是一个特别稳妥的之人。这种人很难打出让人惊讶的经典战役,但是肯定让人放心。

    “这三个人倒是不错。”董明满意的点点头:“虽然还有些稚嫩,但是已经自成风格了。很多人打了一辈子仗都是糊涂仗。这三个考生很有灵性。”

    董明对这三个人很是好奇,想看看是不是留名青史的大佬。可惜的是试卷已经糊名了,他看不到名字。这三个人,其中一个可能是赵云。另外两个,他想不到了。

    “的确如此。”朱儁抚掌大笑道:“多亏了伯照想出这武举之法,让我大汉又多三位英才。”

    董明笑了笑:“老大人谬赞了。”

    武举好吗?董明其实也不确定,就目前的情况来说,肯定是好的。为朝廷增加足够的人才,能够收拢小地主、豪族、中小世家的民心。但是从长远来看,武举和进士科,无疑会带来官员的裂化。

    有汉一朝其实不分文武,只要你当了官,那就要求你上马治军下马治民。但是眼下除了科举,有了进士科和武举两科的分别。无疑就会让这些考生天然的将自己分在了文官或者武官的立场上...

    这一点,其实是董明不愿意看到的。

    至于怎么改,董明一时之间还没想好,但日后总要尝试的。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6008/ 第一时间欣赏三国好老师最新章节! 作者:野怪逆袭所写的《三国好老师》为转载作品,三国好老师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三国好老师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三国好老师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三国好老师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三国好老师介绍:
董明,来到了东汉光和四年,吹皱了一潭春水。
教学、变法、改革、平天下。
书友群:132920613三国好老师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三国好老师,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三国好老师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