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重铸刚明TXT下载重铸刚明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重铸刚明全文阅读

作者:青史昭昭     重铸刚明txt下载     重铸刚明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二百零八章 多方进展(求订阅)

    听到五万老百姓已经被送走消息的朱由检长长的松了一口气,有了第一批就有第二批,那里至少可以养活一百万人。虽然开销很大,但朱由检很清楚,移民是无论如何也要坚持下来的,等到朝廷有了足够的经验后,花费定然会降下来的。

    另一边,杀胡关外,林丹汗的大营中,所有人都沉默着,这一天察哈尔的损失已经出来了,俘虏死亡超过三千人,察哈尔部伤亡近五百人。

    而据估计明军伤亡定然不会超过五百人。这样的差距让他们难以接受,而杀胡口城墙上明军的欢呼声更是让他们难受。

    “大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明军这次的火枪和以往所用的完全不一样,不管是射程还是射速都有很大的提高。

    而且他们的抢上还有利刃,他们长枪的长度甚至比长矛还要长,和他们打斗我军处于劣势。

    这些人应该是从明国京城来的,他们的战斗力、精气神更明显和已往的明军完全不同。

    奴才求大汗了,咱们撤兵吧,察哈尔的勇士们禁不起这样的消耗啊!”,一人跪在地上,泪流满面!

    ……………

    林丹汗皱着眉头,不知道在想什么。

    “明日暂停攻城,所有人休息休息,其他的,让本汗考虑考虑!”。

    “大汗英明!”

    林丹汗没有预料到这次行动竟然回是这个结果,伤亡两万多人,打败了土默特部和喀喇沁部,然而他却没有收到什么好处!

    元大都附近的喀喇沁部财产全部被带走,归化城外土默特部的财产倒是不少,足够弥补此次出兵财产的损失了,只是一想到他们察哈尔勇士的损失,他就一阵心痛。

    唯一可惜的是土默特部的精华可都在归化城中,现在却被那该死的卢象升给抢走了。

    现在就连大同也攻不破了,这如何能忍?此仇不共戴天!难道我林丹汗就要这样灰溜溜的回去吗?

    不行!绝对不行,这样下去我林丹汗就完了。

    而在杀胡口城中,明军此时则是喜气洋洋,四百余人的伤亡换取对方近三千人的伤亡,虽然对方多数是俘虏,战斗力不强!

    但这也是开历史先河啊,如此战绩,传到京城必定石破天惊!

    满桂也适时的在这一晚宰了不少的羊,每人都分到了不少的羊肉羊汤!

    “王将军,没想到啊,这燧发枪竟然如此厉害,是本将军看走眼了!”。

    满桂兴奋的拿着一支燧发枪打量着。

    “将军谬赞了,这一切都是皇上地功劳,皇上明见万里,皇上从壕境那里找来了几个葡萄牙人,这才造出了这燧发枪和红衣大炮!”,羽林军指挥同知王宇平淡的道。

    他的心中还是很难过,今天一战就损失了将近五百人,六分之一的兵力直接就没了,他们有的已经和他共同训练超过一年的时间了。

    现在却就这样走了!虽然这是一个大胜仗。

    或许是看出了什么,满桂说道:“王将军,打仗总是要死人的,将军还是要早早适应为好!”

    “末将谢将军指点!”

    见他这样说,满桂也不好再说了,这种事情只能靠他自己从中走出来。

    “王将军,本将军怎么感觉这刺刀似乎比本将军的刀更锋利?”

    “将军有所不知,数月前,军械司的一位工匠改进了炼钢的方法,这种钢的硬度和强度都大大提高,因此朝廷现在的兵器都在用这种钢制造。相信不就将军也能够换刀了。

    ………

    “满将军,如此来看我军这边占领河套应该是万无一失了,立下如此大功,想必皇上会重赏我等!”

    看着有些兴奋的副将,满桂心中一叹,“话虽如此,我们的任务算是基本完成了,关键是朝廷的目标能不能最终完成,占领河套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接下来,我军要想办法拖住林丹汗,能拖一天就是一天!”。

    副将略微有些疑惑,但看满桂没有解释的意思,也就闭上了嘴巴。

    接下来数天,林丹汗在城下进退不得,他实在是下定不了决心就此离去,尤其是明军接二连三的挑战更是让他心烦意乱。

    而城内则修建热闹了起来,不管是归化城、大同还是京城都越来越热闹,无它,元旦就要到了,该过年了!

    不知不觉十二月已经到了月底,不说让在前线的士兵们也能过上年,至少也让他们吃顿好的,朱由检专门拨了两万两银子的银子给他们买肉,皇帝请他们吃肉。

    不仅仅是他们还有在关外修筑城池的百姓,甚至还有那些投靠过来喀喇沁部的民众们。

    为了将他这个皇帝对他们的爱护传达到将士们之中,朱由检还排出了专门的人手去各地慰问!

    而去的人也是朱由检精挑细选的,相信这一次至少可以让一部分人对自己感恩戴德吧。

    而朱由检自己也不得不将边疆战事稍微放一放,朝廷之中还有一大堆事情要做,元旦,可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节日。

    他也要举办大朝会,举办一个大规模的宴会,招待满朝文武。就连周皇后也要将勋贵、文官的妻子请进宫,在皇宫之中赐宴。

    以此来表示天家和勋贵文官之间的感情。

    想起上次在宴会上吃到的冷食,朱由检就不寒而栗,这次他强烈要求所有的食物必须是热的。

    御膳房里的厨子这段时间也换了不少,之前的彻查在御膳房里可是搜出了不少硕鼠,尤其是那些管事的太监,同时还带走了御膳房内部一多半的厨子。

    没有办法,朝廷只能又从民间选拔了一批。

    结果可真是出乎意料,饭食的可口程度竟然有了很大的提高,而银子的花费也大大降低,这样的结果也让朱由检对皇宫中的东西都带上了有色眼镜。

    这次朱由检安排给他们的任务,那几个新来的厨子丝毫没有犹豫的保证完成任务。这让朱由检很满意。

    相信两天后能给那些官员们一个惊喜,让他们也吃口热乎的,在瑟瑟寒风中吃冷饭可实在是太惨了。

    ………

    ps:求订阅,求推荐票支持!!

第二百零九章 崇祯元年(求订阅求月票)

    腊月三十,在整个大明都在准备庆祝活动时,草原上,徐光启正在忙碌,他已经收到了朝廷的催促。

    归化城已经收复,林丹汗恐怕坚持不了多久了,更重要得是建奴快要忍不住了,察哈尔留守的八鄂托克之一的多罗特部已经和皇太极眉来眼去,而且,情报显示,皇太极正在筹备物资,他们已经在准备西征察哈尔!

    而朝廷自然是不希望林丹汗的地盘被建奴所接收,因此林丹汗必须尽快返回白城。

    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看着前方初具规模的小城,徐光启不由得感叹,还好修建的城池足够小,不然即便是再多人也完不成,据徐光启估计,只需要坚持三天时间,城墙就可以建造完毕。

    至于其他的内部设施,只能留待他日了。因此这个年他们这数万军人和百姓们是过不成了,抓紧一切时间来修筑城墙才是最重要的。

    大同城外,寒风呼啸声中,察哈尔部落的士气也越来越低下,这么多年下来,他们其实也已经有过年的习惯了,虽然这个节日对于他们来说仅仅是一个小小的节日。,不算太重要。

    因此为了激励士气,林丹汗在这一天的晚上,杀牛宰羊,表示要犒劳他察哈尔的勇士们。

    这也是没有办法了,林丹汗还是不甘心就这么回去了,这一场仗打成这样,原本那些对他阳奉阴违的察哈尔左翼恐怕真的要弃他而去了。

    当天晚上隔着一道城墙,城内的大明军队和城外的蒙古军队都在大口吃肉,都在欢呼着庆祝着。

    尤其是城内,皇帝专门派遣的官员押送着各种物资早已抵达关城,各种肉食应有尽有,甚至还有数不清的酒,可惜不能喝,只能作为庆功酒。

    不过所有人都知道,他们赢定了,这些东西都是他们的。就连归化城和单于城的士兵们也收到了朝廷千辛万苦送到这里的犒赏物资!

    在所有人都兴奋时,林丹汗一人在大帐中不停的喝着酒,听着大帐外兴奋的歌舞声,他的心中郁闷至极,自己败了,彻彻底底的败了。

    这一夜,他喝的烂醉如泥。

    ……………………

    第二日,这一天,是崇祯元年的开始。

    朱由检早早的站在紫禁城的城墙上前打量这寒风中的大明京城,此时太阳刚刚升起,整个北京城都被染上了金光,分外耀眼!

    崇祯元年来了,光明的未来正在徐徐展,朱由检嘴脸含笑的看着城楼下当鱼贯而入的朝廷大臣们!

    看来现在所有人都熟悉了新的上朝时间了,以前的时间简直是灭绝人性,觉都不能好好睡。

    “皇上,正旦大朝会该开始了!”,看朱由检似乎兴致不错,王承恩小心的提醒道。

    朱由检微微点头,缓缓走下城楼,这段时间战事的顺利进行让他的心情很是不错。

    坐在龙椅上,听着下方诸位大臣们的贺词,以及接受朝鲜等十数个番国使臣的祝贺。

    朝贺的仪式实在是太过复杂,竟然足足用了一个时辰。等到该祝贺的都祝贺了。就到了百官宴的环节!

    而这个环节几乎所有的官员都不喜欢,不过这可是代表着皇帝对百官们的重视,代表着一种亲近。

    所有的官员们面带笑容的等待着上菜,仿佛对能吃饭皇帝的赐宴很是激动,有的甚至已经摸摸肚子,心中表示:你这一年一度受苦的日子又要到了。

    在在大殿外的低阶臣子们就更惨了,在这冬天里,大殿外的寒风仍然刺骨。

    当所有人的菜品都上齐,朱由检动筷子后,所有人才将目光看向身旁的饭菜。

    “咦!竟然还冒着热气!”,待将饭食送进嘴里,所有人心中都松了一口气,这饭虽然不热,但至少不是凉的。

    一些老人竟然热泪盈眶的望着龙椅上的朱由检,可惜此时的朱由检没有看到这一幕。他正在品尝着美食,累了半天了,他真的很饿,在这样的大冷天里,吃口热乎的,实在是不要太舒服。

    终于,这场正旦大朝会也就到此结束了,所有人都心满意足的离开皇宫。

    朝廷中以英国公为首的勋贵们还要代表皇帝去祭拜祖宗们的宗庙。下午还有皇后举办的宴会。

    至少在这一天朱由检是忙碌的,而群臣们则是放假了,这个假期还很长,从十二月二十八到正月二十,这段时间按照惯例是不奏报的。

    但是由于正值战事,六部九卿和内阁大学士都被大大缩短了假期。

    ……………………

    就在所有人在欢渡新年的时候,一匹快马正在快速的在大明北境疾驰着,目标就是大明的京城。

    正在欢笑的京城百姓们目瞪口呆的看着这位骑士冲进京城的大街!

    “老张,是不是大同那里打了胜仗了?”

    “你傻啊,这很明显是从辽东过来的!”

    “辽…辽东!建奴不会又打过来了吧!”

    “恐怕真有可能啊!哎,好好的过个年都不容易啊!”

    这位骑士的出现也让大街上的欢声笑语消失了大半。

    文华殿

    “诸位爱卿,袁卿奏报,建奴很快就会西征察哈尔,据估计在正月十五日后就会出兵。

    皇太极此人果然对蒙古虎视眈眈。而林丹汗就留守的八鄂托克之一的多罗特部要已和建奴勾勾搭搭。察哈尔的形势很不妙啊!”

    “皇上,事情没有出乎我们的预料,建奴果然忍不住,不过建奴绝对想不到我大明接下来会如何做。

    皇上,接下来就是最后一步行动了。”

    “信使现在已经出发了,八百里加急之下很快满桂将军就能收到消息,另外加急将原本囤积在独石堡的武器粮食尽快运到开平城,徐光启和杨国柱会处理好这件事的。

    按照计划明日两座小城也将铸成,让民夫尽快回来长城以南。

    徐光启全权负责和林丹汗的谈判,一定要稳住林丹汗。

    同时给袁可立发旨,让他想办法在建奴腹地捣捣乱,尽量拖住一些建奴的兵力!”

    …………

    PS:我是不是写的有些拖沓了?

第二百一十章 安林丹汗

    两日后,满桂就收到从朝廷传过来的军事消息。

    而杀胡口战场其实已经停战数天了,满桂也很了解林丹汗现在进退两难的处境!

    当天,一名使者从杀胡口关隘中走出,也很容易的见到了带着大大的黑眼圈的林丹汗。

    听到明国使者要过来,林丹汗就气不打一出来。

    “呦!这不是明国的使者吗?怎会到我这一个野蛮人的大帐里?你们明国不是很有本事吗?啊!”,林丹汗的话很是阴阳怪气,似乎是要将心中的愤怒和无力给发泄出来。

    这次充当使者的正是羽林军指挥同知王宇将军,他明白,林丹汗心中不高兴很正常,现在这种阴阳怪气还好还好,他要是无动于衷那事情恐怕就麻烦了

    “大汗,我想您是误会了,土默特部早在数十年前就已经接受我大明的册封,世代为顺义王,他们的统土地自然也是我大明的领土。

    如今我大明在顺义王卜石兔战死后收回这片土地不是顺理成章的事吗?当初顺义王可是要求我们这样做的,同时我们还保护了土默特部勇士们的家人,免得他们受这战争的波及。”,王宇面容很是严肃。

    “呵呵!说的真好听,卜石兔会让你们进归化城,别开玩笑了。

    没想到一个武官说的比文官都好,很好很好。”林丹汗怒极反笑。

    王宇心中也是有些尴尬,这个所谓的道理实在是有些牵强了,他的面皮还不够厚,尚且不能做到面不改色。

    “咳咳!大汗,本使这次过来想提醒大汗一件事,可能大汗忽略了,但是这件事现在可是关乎察哈尔的生死存亡啊!”,王宇说出了他这次过来的真正目的。

    “是吗?有什么事情会关乎我察哈尔的生死,虽然你是明国的使者,但最好还是不要信口开河,不要欺骗本汗,本汗杀死的明人也不少!”,林丹汗已经没有多少兴趣和明使交谈了,在他的心中,这一位又是一个夸夸其谈之辈,这样的明国使者他见过的太多了。

    “那本使者就给大汗讲一下这个消息,希望到时候大汗的还是这么平静。

    据辽东蓟辽总督袁可立奏报,建奴最近正在集结兵力,筹集物资,准备正月十五之前西征察哈尔啊!他们可是对大汗你的西征状况了解很深。

    在了解到大汗你和我大明发生摩擦后他们可是欣喜若狂。”

    林丹汗心中猛的一跳,这完全有可能,在战前他就考虑到了这一点,只是没有想到事情会这么快,原本他想着皇太极如果要出兵,至少也得在元月后吧。到时候天气渐渐转暖,才是出兵的好时机。

    可是他却没有想到,这次出兵前期他的行动太顺利了,仅仅一场战争就讲土默特部和喀喇沁部给打败了,若不是明军的出手,他林丹汗这个时候说不定都已经回白城了。了解这种情况的皇太极自然要调整策略。

    林丹汗还没有什么反应时,他下面的各个鄂托克的首领确实忍不住了,他们部落勇士的家人可还都在白城附近啊。皇太极什么实力,他们很清楚,留守的多罗特定然挡不了几天。

    有些和多罗特相熟的还是知道他和建奴有一些来往的,这些人心中可是慌了,多罗特还真有可能投降皇太极啊,若是这样,他们必须尽快赶回,白城绝不容有失,

    这些人的声音也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多的人向林丹汗情愿撤兵回白城抵御皇太极的入侵。

    林丹汗皱着眉头,说实话,林丹汗的内心中其实是准备放弃白城的,只要自己打得下来归化城,他就准备将大部分力量留在这边。

    至于白城,他都已经准备放弃了,不然留守的也不会早就和皇太极眉来眼去的多罗特了。

    然而现在他却失败了,归化城他没有拿下来,反而损兵折将。这个时候他知道自己太自信了,现在白城是个什么情况还不好说。

    “好了,都给本汗安静!”

    喧闹的大帐瞬间安静下来!

    “不知王将军这次仅仅是告诉本汗这个消息的吗?可还有其他事?”若是没有事,他还要和自己手下的这些人商量商量,有些事情还是不能在敌人面前谈论的。

    王宇笑笑,看来林丹汗要退兵了。

    “大汗,建奴一直都是我大明和察哈尔的敌人,虽然我大明和察哈尔这段时间略微有一点摩擦,但是现在建奴要进攻察哈尔,我大明自然是第一个不愿意的。

    因此我大明自然会为察哈尔部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林丹汗心中鄙视,明国人还真是唯利是图,还整天说我们是蛮夷,依本汗看你们也恐怕还不如我们大蒙古呢!一群唯利是图之辈,满嘴礼仪道德,心黑的不行。

    “不知你们准备怎么做?你们怎么来表示你们对我察哈尔的盟友关系?你们打算怎么来弥补你们这段时间的所作所为给我察哈尔带来的损失?我察哈尔的勇士们可是非常不满。”

    王宇听到这话有些呆滞,这位林丹汗可真敢说。

    强忍住心中的不满,“我大明会在辽东牵制其兵力,捣其后方,想必大汗也知道,自从袁大人到任后,辽东军队各方面都有所改观,此举定然可以让大汗减轻许多压力。”

    看到林丹汗略微点头,王宇心中大定,“另外,我军为了表示对察哈尔部的支持,决定以后和察哈尔部进行大规模的互市,当然这是在抵挡住建奴的兵锋以后才能进行。”

    对于这一点林丹汗是很满意的,互市,察哈尔实在是太需要了。明国抓住了察哈尔的软肋啊,林丹汗心中叹息。

    “之后,为了帮助大汗的部落,我大明愿意为大汗提供两万把大刀、十万支箭,粮食两万石,盐一千石。这些东西都已经放在大汗回去的必经之路,那里我大明的工部尚书徐光启在等着大汗。

    他将代表大明和大汗签订盟约。

    不知大汗觉得如何?”

    ……

    PS:求订阅,求月票求推荐票!!

第二百一十一章 退兵(求订阅求月票)

    王宇所说的这些条件全部都是朝廷确定好的,当然朝廷也只是给了一个范围,具体的细节还要靠王宇和徐光启来和林丹汗谈。

    他说完后就静静的现在那里,等待着林丹汗的回答。整个大帐之中静悄悄的。

    林丹汗的脑海中也在天人交战,自己该接受明军的示好吗?这不就成了打一棒子给一个甜枣吗?这把自己当成什么了?

    可是现在自己还有其他的选择吗,归化城打不下来,白城就万万不容有失,而和建奴作战,自己又打不过。

    明军这几个月在辽东的动作他还是有所耳闻的,那个袁可立上任后的确是进行了大规模的整顿,据手下人汇报:

    辽东军队从原本的军队中剔除了很多不符合规定的人,甚至超过了三万人,袁可立下手最终的就是东江镇,据说毛文龙都有些不满。

    而后大规模的补充了良家子第。到了十一月份的时候,辽东处死了超过一百名军官,据说是贪污军饷、谎报兵马人数,杀的整个辽东的风气都为之一变。就连和辽东其他兵马互相看不顺眼的东江镇也大变。

    而且那个袁可立从北京带过去的孙传庭和洪承畴两人很有本事。很多事情都处理的有条不紊,不管是整顿军队,治理民政还是军队的重新训练,现在已经成为了袁可立的左膀右臂,甚至都超过了那个毛文龙的地位。

    哎,明国就是人杰地灵啊,人才怎么就那么多!

    据林丹汗所知,在他出征前,辽东军队整顿的高峰期已经过去了,剩下的就是小规模的变动和缝缝补补罢了。

    若辽东的军队到时候真的大举出动,自然是可以牵制建奴不小的兵力,再加上皇太极留守抵御生女真的部队。真正能出兵的也不会太多,自己应该可以对付吧?就算打不赢,也不至于输。

    沉思了足足一刻钟,林丹汗才开口道:“罢了,这次时运不在本汗,归化城就交给你们了,不过归化城内的牧民你们要交给本汗!这些牧民给你们也没有什么用处。”

    看到王宇微微皱眉,“怎么,这个小条件也不愿意给吗?那本汗就不清楚你们到底有没有诚意了。”

    “大汗,土默特部也是我大明的盟友,我们不能这么做。”,见林丹汗露出嫌弃的表情,王宇也不在乎。

    “不如这样吧,我大明可以让这些牧民自己选择,不管他们愿意跟着大汗,我大明不阻拦,全凭自愿!

    大汗就得本官的想法如何?”

    “可以,那就这样吧。庆格尔泰,本汗给你五千人马,你去将归化城中愿意跟随本汗的牧民带会白城,本汗要先回去准备皇太极的入侵!

    这件事情你能做好吗?”

    一人连忙跪地道:“大汗放心,奴才定然会将所有的牧民顺利带回白城!”

    既然已经下定了决心,林丹汗也就不再迟疑,开始有条不紊的准备撤兵。自己这一次的确是棋差一招,输了,不过来日方长,以后再看。

    半日后,庞大的队伍向东而去,扬起滚滚烟尘。

    杀胡口的万余大军高声的欢呼,满桂和王宇微笑着看着这一切,这一次大明赢了,真的赢了,收复了河套啊!

    满桂将手中的报功奏折交给信使,它将会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在驿站体系的支持下送往京城。

    “王将军,咱们走一趟归化城,看看这座草原雄城,顺便让那庆格尔泰领走一部分牧民。

    这河套以后就归我大明了!”

    “此乃我大明之福啊!”

    …………

    归化城,卢象升将两人迎接进城,三人极度兴奋,一番交谈后,他们以及庆格尔泰对城中的约一万户的牧民说出了他们的决定,全部自愿选择是跟随察哈尔离去还是以后在大明的治下生存。

    这就让这些民众们很是纠结,他们之中大多数都是和察哈尔都仇,毕竟他们的家人都在不久前的战斗中被他们给杀了或者被俘虏了。这是仇恨,但是他们毕竟是蒙古人。

    而大明这边双方的关系倒是很好,毕竟双方的盟友关系已经持续了数十年。但是他们毕竟是汉人,难道自己以后也要跟着他们种地不成?

    不过也不一定,明人还是需要我们养的马、牛、羊的,不然也不会每年都和我们换。

    所有的意愿全部凭他们自己选择,双方都不能插手也是早已经约定好的。

    最终的选择结果也没有出乎卢象升的预料,城内大约有五万人,最终愿意跟着察哈尔的有大约一万人,虽然人数不多,但是他们这些人都是土默特部的大户人家,他们带走了整座城池九成的财产。

    他们出去的时候全部都是大车小车的。

    现在归化城头,看着这支庞大的队伍缓缓离开。

    “满将军,咱们就这样放着他们带走这么多的金银财富?只要是家中稍微富裕的人都走了,只剩下穷光蛋了,恐怕牛羊也不多了吧!”,尤世禄有些贪婪的望着远去的方向。

    “让他们走吧,就当是给林丹汗赔礼了,这些人留在城中也是大麻烦,有这些东西在,相信当林丹汗知道了我们攻占了开平卫故地,也能稍微的保持理智!”

    “什么,开平卫故地,咱们还攻占了那里?什么时候的事!”

    “有些事情该你知道的时候你就知道了!”,满桂略微不满的看着他。并给尤世禄详细的介绍了朝廷再开平卫的动作。

    尤世禄略微有些呆滞,朝廷什么时候这么霸气了?这得花多少银子啊!朝廷有银子了?

    他们的作战任务基本已经结束,之后主要是安抚城中的牧民,让他们安心放牧,这个工作就交给了进士出身的卢象升。

    另外就是土默特部和喀喇沁部的大量士卒逃窜,他们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来解决这个问题。

    最重要的还是他们将会派出士兵,一路向东,直到宣府镇外新修建的三座城池,宣告这片漠南蒙古的土地全部纳入大明的怀抱。同时考察地形,寻找土地适合铸城的土地。

    虽然不太明白朝廷为何会如此要求,但是他们还是要完成任务。

    不过这都是易事,不麻烦,真正的重点已经转移了。

    ……

    PS:求月票!!求推荐票!!!

第二百一十二章 皇太极定出兵(求订阅求月票)

    就在林丹汗带兵回白城时,会宁和安远两座小城堡全部修建完毕。徐光启主持举行了一个简单的仪式,万余民夫一人领到了一两银子,这是皇上让他们在过年时服徭役的补偿。

    当拿到银子时,所有人都兴高采烈,这一两银子对他们来说不少了,完全就是意外之喜。

    当初是因为这次一个月的徭役可以抵明后两年的徭役,所以他们才踊跃报名的。

    这次的徭役他们都发现了和以往服徭役时有着很大的变化,现在只要不犯错,没有偷懒,老老实实的干活,就没有了各种各样的鞭子,更重要的是所有的饭食都全部管饱,这在以前他们是绝对不敢想象的。

    虽然过年时还要干活,不能回家,让他们略微有些怨言,但是想到能在家里剩下不少粮食,那些怨言也就没剩多少了,有的甚至在后悔为什么没有将自己家的小子带过来,这样明年家里就不会缺粮食了。

    现在皇上竟然给他们发银子,皇上待他们百姓真好啊!多了这一两银子,他们家中就不会挨饿了,要是能种上秀才们说的那种一亩能够产八石的红薯,以后啊说不定还能吃几顿猪肉。

    他们不由得回味起前两天除夕吃的猪肉,真香啊,好像再吃一顿。

    所有的农民就这样带着惊喜和对皇帝的感恩浩浩荡荡的向家乡走去。

    开平城杨国柱和徐光启亲自镇守,留有两万兵力,另外两座小城则各有一万兵力。杨国柱相信凭借着这些兵力,守城足够了,再加上这些人都是精锐。

    看着开平城城内推挤如山的各种物资,他们将在这里等待中林丹汗的到来。

    徐光启的任务还是很重的,最重要的是减轻林丹汗对大明的恨,凭借着这些物资应该足够了。

    ………………………

    沈阳

    “大汗,据报,林丹汗已经打败土默特部和喀喇沁部,然而卑鄙无耻的明军趁机攻占归化城,林丹汗大怒,现在在大同都司的杀胡口在双方对峙。

    不过林丹汗的处境并不好,他多次进攻都没有拿下杀胡口天险!而现在的情况,林丹汗的压力定然很大。

    奴才认为那林丹汗坚持不了多久了。他恐怕过不了多久就要退兵了。”,范文程跪在地上小心翼翼地说道。

    范文程这位机灵且有智慧的汉人,是几个月前被皇太极发现的,经过他的一番考核后,皇太极觉得这个人还是很有才的,尤其是对大明的一些情况很是了解,是他缺少的人才。

    再加上身边的确是缺人,满人贵族之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他的人,其他的都是那三大贝勒的人或者是中立派。尤其是去年攻打宁远和锦州无功而返,甚至死伤数千人,很大的打击了他的威望,大金内部都有些不稳。

    回到盛京后,他可是用了不少的时间和代价才将大金内部的不稳给压了下去,这也让他迫切的需要能办事的人。

    而有能力的范文程的出现让他很惊喜,皇太极这才意识到自己忽略了大金之中不起眼的一些人。

    他很大方将范文程提拔到身边做事,也是想要拉拢后金内部的一些汉人文官,这些人在大金基本上都是小官小吏罢了,他们定然会牢牢围在自己身边。

    事情的确是这样,这段时间已经有数位原本是明国举人的文人向皇太极投效,皇太极也来者不拒,这些人虽然不懂战争,但是大金也是需要一些管理民政的官员。

    皇太极回过神来,微微点头,“你说的不错,林丹汗已经在杀胡关下待了数天了,他可是毫无所获。他应该也快放弃了,据本汗估计,十日之内林丹汗必定退兵!

    不过,等他回到白城,恐怕就二十日后了!”

    范文程一愣,不对啊,怎么会这么晚?他小心翼翼的抬起头,看皇太极的脸色,皇太极似乎心情还不错。他才小心的问出心中的疑惑。

    “大汗,不知为何会一个月后,按理说从大同到白城,林丹汗全是骑兵,数天的时间就足够他们赶回来了。”

    扫了跪在地上说完话一动不动的范文程。“你倒是有些见识,有件事情本汗没和你说,明军已经出兵占领了原喀喇沁部的势力范围,也就是元上都一带,现在吗?就在那里修筑城池,看来他们是不准备走了!”

    什么?这不可能,明军怎么可能会出关?明军是什么样子他范文程也是知道的,都多少年没有出过长城了。现在怎么有这个胆子了?

    原本明军将归化城收入囊中,范文程都感到震惊,甚至心中鄙视,大明真是不行了啊,在这个最需要林丹汗的时候竟然还和他敌对!

    要知道明军的三面围困建奴的策略林丹汗可是重中之重啊!现在朝鲜在年初基本上被皇太极被打残,已经没有什么力量可惜用来对付皇太极了。明军剩下能够用的只有林丹汗了,这个时候不去增加他的实力,反而想方设法的和林丹汗敌对?消耗对方的实力。

    范文程有些想不通,明国人傻了吗?按理说大明朝廷的那帮人不会这么傻吧。

    见范文程似乎很是疑惑,皇太极不由得叹气,看来这位还需要成长啊。他拿起桌子上的数份邸报递给范文程道:“你把这些拿回去好好看看,就明白了!

    另外,明日的议事大会你也来参加吧!好好听听!”

    范文程连忙磕头道:“奴才谢大汗恩典,奴才定然以死报大汗的恩德。”

    有些失魂落魄的走到自己的府邸门前,看着这座不大的但是周围全都是大金的女真贵族府邸,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好地方了,范文程长叹一声,自己这样做真的对吗?

    走到书房,打开手中的邸报,从最初的小皇帝登基到最新一期,他仔仔细细的看着,不敢放过一处。

    而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表情越来越沉重,看完后,他跌坐在椅子上,久久没有缓过神来。

    他是真没有想到,小皇帝登基才四个多月,就做了这么多事情,按照他的估计,以大明皇帝的水平,这四个月的时间能除掉魏忠贤都很不错了。而现在这仅仅是其中很小的一件事罢了。

    这么看来,这位小皇帝恐怕是很有手段啊,他不由得在心中将这位崇祯皇帝和皇太极比较。

    想到皇太极这一年多来的种种手段。尤其是最近几个月皇太极为了稳定自己的权势,皇太极可以说是大开杀戒,但是他范文程当时可是被吓得瑟瑟发抖。

    他摇摇头,自己也是失心疯了,小皇帝怎么比得过大汗?

    不过现在的大明朝廷基本上已经控制在小皇帝的手中了,小皇帝可以说是该杀人时也毫不手软,这一点做的是真有水平,尤其是对魏忠贤一党的网开一面,除了罪大恶极的人,全部纳入麾下。

    孙承宗、袁可立、朱燮元、徐光启等等,这些人的名字一一在他脑海中浮现,这些人都是历经宦海沉浮之人,不仅对政治极度敏感,关键是他们这些人的能力都很不错,以后要对付大明更加麻烦了。

    以前的蓟辽总督袁崇焕他是看不起的,此人本事也有,虽然不大,就是太过自以为是,目中无人,有此人在,明朝的辽东军将就不会安生,尤其是那个刺头毛文龙。

    现在的袁可立可就情况不同了,辽东军队的大规模整顿他还是了解的很清楚的。

    原本皇太极是准备出兵打断袁可立的动作,他们也进行了试探性进攻,可惜袁可立的防御滴水不漏,数次进攻都无功而返,再加上林丹汗的动作不断,这才放弃了动手的计划,专心对付林丹汗。

    要知道一旦皇太极打败了林丹汗,收取林丹汗的势力范围,明军的防守压力必然将增大数倍,明军三面围困皇太极的策略也将宣告失败。同时还能增加手中的力量,甚至可以做到一统漠南蒙古,漠南蒙古一下,漠北蒙古也就简单了,可谓是一举多得。

    乃至于建奴内部对于明国的动向有些疏忽了,尤其是他在看到明国朝廷推崇的亩产八石的红薯时,范文程双眼呆滞,这怎么可能?真的有这种神物吗?

    他范文程时代居住在辽东,家中早先也要种地,而且还都是上好的水浇地,就算如此,亩产最多也不超过四石。这要是真的,明国就再也不会缺少粮食了啊!这可如何是好?难道自己刚向皇太极效忠,明国就时来运转了?

    不会不会,在辽东这么多年,他已经看清楚了明军和八旗兵的差距有多大,就算明军的实力经过整顿提高的话,野战明军也绝对不是八旗的对手,这样的话,守住辽东这点儿基业应该问题不大。

    这次明军出击归化城,以及收复开平卫故地的消息给他的震惊还是极大的,按照他的理解,明军怎么敢作出这样的举动?他实在是想不通。

    甚至明军还从京城调了两万兵,京城的兵什么德行,谁不知道,虽然小皇帝以处死两名勋贵的代价整顿了京营,可那都是两个多月的新兵而已,能作战吗?敢杀人吗?

    皇太极自从林丹汗西征开始就在准备西征了,现在八旗精锐多数已经汇集在沈阳城,只是各方面的物资准备的还不够。

    自从袁可立到了辽东。大金从辽东获取物资的途径已经被切断了,而另外一条主要通道山西以范家为首的八大家族,这个时候也遭遇到了困难。

    自从那个叫杨国柱的担任宣府总兵后,宣府一带对于走私的查处力度突然增大,再加上大量的兵力聚集在独石堡附近,物资的出关变的非常麻烦。据他所知,皇太极已经催促数次了。

    还好独石堡离张家口堡有一段距离,范永斗还能偷偷摸摸的运输,只是每次的量都太小。因此也就需要更长的时间。现在看来皇太极已经着急了。

    ……………………………

    第二天,沈阳大政殿!

    皇太极坐在主位上,两侧都是女真贵族,代善、阿拜、莽古尔泰、多尔衮等各个实权贝勒,当然这些人都是皇太极的兄弟们。还有武拜、劳萨、达海等重臣,范文程只能坐在靠后的角落里。他也是在场唯一的汉人。自然引得其他人频频侧目。

    所有人都知道今日所仪事为何,毕竟大金出兵已成定局,现在的盛京城外早已经是大营密布。

    武拜首先站出来讲述了林丹汗和明军的交手情况,又详细的介绍了大军的集结情况。

    所有人听了都不由得点头,大军的集结情况是跟顺利,其他贝勒掌控的兵力这次集结时丝毫没有推脱。

    当听到所有的军事物资物五天后便可以准备完毕,所有人都露出了笑容。

    “好,本汗这次准备出兵五万人,两黄旗、两白旗、镶蓝其此次随本汗出兵!

    代善,这里你年纪最大,也最为沉稳,你就统领正红旗守卫盛京城。莽古尔泰、岳托你们两人待新其余两旗从旁协助,一定要确保辽东无事。

    随时做好明军在后方出兵攻打的准备,本汗可是给你们留下了今三万兵马,若是明军胆敢出击,定要让他们长长记性!

    六日后,也就是正月初八,我军誓师出征!”

    “喳!”

    对于皇太极来说,阿敏这个人对自己很是不服气,征朝时就有自立之心。因此皇太极必须带上他,不然的话盛京这里恐怕很不安稳。

    至于两白旗,一方面两白旗的确战斗力够强,另一方面还是多铎多尔衮兄弟年纪还小,自己容易掌控。至于镶蓝旗旗主阿济格,此人脾气暴躁,非常莽撞,不过打仗的确是一把好手。

    皇太极还想靠着这三兄弟来对抗三个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

    防采集自动加载失败,点击手动加载,不支持阅读模式,请安装最新版浏览器!

第二百一十三章 皇太极放弃了?

    从大同往回赶的一路上,林丹汗一行人几乎没有浪费时间,除了必要的休息其他时间都在赶路。

    仅仅用了三天时间,他们就到了元上都附近。

    “报,大汗,明军已经占领了喀喇沁部原本的势力范围,前方的城池之中有明军占领。城中明军人数超过万人。”

    林丹汗阴沉着脸,这样的情况在回来时他就已经有所预料了,毕竟明军归化城都能占领,没道理不去占领这里。更何况那王宇不是说他们的工部尚书徐光启在本汗的必经之路上等着吗?

    只是那个时候他还是潜意识不愿意相信这种可能。

    现在果然成真了。

    “走,我们去元上都去会会明国的工部尚书!”

    “大汗,咱们不着急赶回白城吗?”

    “哼,事情没有我们想的那么急,放心,明军现在可比我们还要着急,耽搁不了多长时间的。”

    很快,开平城外,徐光启、杨国柱和林丹汗在这里相会。

    “徐尚书,不知你们大明到底是什么意思,前有归化城,后有袁上都?这可是丝毫不把我察哈尔、林丹汗放在眼中啊,你们到底想做什么?”,林丹汗平静的说道。

    林丹汗心中明白,自己现在几乎做不了什么,不能和明人翻脸,以后甚至和明国的关系不得不亲密下来,因此他的问话似乎很愤怒,但事实上并没有撕破脸皮的打算。

    “大汗说笑了,这里可是我大明的原本的开平卫所在地,此时收回也合情合理。

    当然喀喇沁部是大汗您打败的,我军这样做的确是有些不太好,为了表达诚意,我大明希望在开平城外设立互市的场所,而且全年开放,永不再关闭。

    不知大汗觉得如何?”,徐光启说话时很是平静。

    林丹汗心中则在托槽,明国人以前不是这样啊,怎么现在一个个的这么不要脸了。

    徐光启等人都将目光看向林丹汗。

    “想必王宇将军给本汗讨论的条件徐大人想必也很清楚吧,不知这些东西徐大人可准备好了?”

    “自然已经准备好了,全部都在城中,为了表示我大明的歉意,我大明将在原本王将军和大汗您协商的结果上再增加一成,另外还有五千斤的茶砖!”

    林丹汗点点头,“另外本汗要求辽东明军出动牵制皇太极的兵力不少于两万精兵!”

    “大汗放心,我大明自然会全力支持大汗,辽东的兵力绝对不止两万!”

    林丹汗刻意的不愿意和大明讨论元上都的问题,他现在可以说是情况很危机,若是他有能力,有时间来攻打城池,他林丹汗绝对不会这么客气。这座城池可是位于漠南草原的咽喉位置啊,周围水草丰美,是个放牧的好地方。

    让明军出动两万以上的兵力,能够牵制对方不少的人马了。

    双方既然已经达成了协议,半日后,心中略微不甘的林丹汗带着大量的物资向白城而去,这一段路程由于物资太多,恐怕还需要两天的时间。

    开平城城头上站徐光启相信现在这个消息恐怕就要传到建奴的耳中了。毕竟皇太极也在时刻关注着林丹汗乃至于大明军队的动向。

    徐光启有些担心建奴会不会因为林丹汗的提前回去,而取消这次西征。仔细想想恐怕还真有可能。

    …………………………

    两日后,林丹汗一行人终于回到了白城。

    在白城中央大帐内,林丹汗召开了会议,详细安排了针对皇太极的应对策略,并将斥候派出了数百里之外准确快速的打探消息。

    又一日后,刺探到林丹汗在元上都城没有和明军发生冲突的金军斥候回到了盛京城。

    得到消息的皇太极拿着茶杯久久没有说话。

    这怎么可能?事情为何会走到这一步?明军和林丹汗竟然能化干戈为玉帛。

    归化城的事情林丹汗忍了,他皇太极不意外,毕竟是一个蒙古大汗,还是有一点儿能力的。可是元上都他竟然也忍了,这样的话他一统蒙古的大愿可就永远实现不了了啊。

    林丹汗的骨气呢?这完全和他了解的林丹汗不同。

    这场战争中,意外太多了,原本他认为这次不管是林丹汗西征还是他皇太极西征都能所获不菲,漠南蒙古右翼挡不住林丹汗,林丹汗也挡不住他皇太极。

    万万没想到啊,明军竟然胆敢参与其中,甚至还将他们玩弄于鼓掌之中,简直是岂有此理。

    现在林丹汗恐怕已经回到白城了,等自己带兵过去,林丹汗恐怕就做好准备了,虽说自己不惧和林丹汗打,可这样自己的损失恐怕会不小。

    皇太极回过神来,放下手中的茶杯,长叹一声!

    罢了罢了,这次西征计划就算了吧,还是按照以前的计划慢慢来,察哈尔左翼现在都已经对我大金可是十分向往,用不了多久,察哈尔左翼就将在历史上消失。

    没有了察哈尔左翼,林丹汗,你还能剩下什么?到时候,你就是本汗案板上的一块肥肉。那时候谁也救不了你。

    下定决心的皇太极丝毫没有犹豫,先是将自己的亲信都叫了过来,宣布了事情的原委,他的这些亲信们或许是看清了他皇太极的心中所想,或许是明白了这个时候出兵吃力不讨好。纷纷劝阻皇太极西征林丹汗的计划。皇太极也就顺水推舟的同意了大家的看法。

    同意了内部的意见,时隔三天,皇太极再次在大政殿召开了大金上层的最高会议,以山西商人范永斗们物资转运不利为借口取消了此次出征计划。

    一部分人心中疑惑,物资没有出什么问题啊,一部分人心如明镜,这些人可是有自己的兵,有自己的信息渠道,他们也在时刻盯着林丹汗。对于皇太极的战略失误,他们可是开心得很。

    像代善,虽然和皇太极不对付,但心中也是有些忧心。像阿敏,他可是巴不得皇太极受挫。

    回到府邸后,这段时间一直心情不好的阿敏,这次可是高兴的多吃了一只烤羊腿,一坛烈酒。

    ……

    PS:求订阅,求月票,求推荐票!!求支持!!

第二百一十四章 暂告一段落

    得知林丹汗回到白城的袁可立此时也是紧张起来。

    锦州、宁远、皮岛、金州等地的辽东军队全部严阵以待,一旦建奴兵力出动,他们这边也要随时准备出击,尤其是东江镇。他们现在和林丹汗可是一损俱损的关系。

    袁可立来到辽东已经三月有余了。

    他到来之后辽东军的整体状况还算可以,虽说比不上孙承宗担任蓟辽总督时的水平,但也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差。

    兵册上有士兵98243人,经过他长达半个月的详细统计,现在士卒75358人,仅仅少了两万人,这已经大大出乎了袁可立的预料,在加上辽东士兵的战斗力普遍不错,可以说辽东这么个情况袁可立很满意了。

    看起来袁崇焕也还是有一定的能力的,不然辽东军绝对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以后倒是可以向皇帝举荐一下袁崇焕,毕竟他也是因为魏忠贤才辞官的。

    唯一让袁可立有点失望的是兵额缺少最多的竟然是东江镇!这让袁可立多少有些尴尬。

    据毛文龙私下给他这个老上司交代,朝廷给他拨的粮饷经常不够,没有办法,他只能多报兵员的数量,以此来增加朝廷调拨的粮饷。

    这简直就是荒谬!袁可立重重的惩罚了毛文龙,打了他数十军棍,罚俸一年,考虑到辽东的种种形势,允许他戴罪立功。

    惩罚了这位亲信,给辽东的将领们留下了不小的威信,算是一个下马威,之后的整顿工作进行起来就顺利了许多。

    袁可立仅仅是立下总体的整顿要求,具体的整顿细节全部交给了孙传庭和洪承畴这两位皇帝交给他的人才。

    据袁可立的观察和考核,这两位还真的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本着锻炼他们的想法,袁可立就将任务交给了他们。

    而事实也证明这两位在军事方面的确有着不小的才华。

    虽然辽东的军将并不看的起孙传庭和洪承畴,在做事时也会时不时留下一些小乱子,给孙传庭他们留下了不小的麻烦。

    但是他们都一一解决了这些问题,并且在整顿的过程中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能随机应变,丝毫没有慌乱。

    凭借着这两位大才的种种手段,辽东军队的整顿速度大大超过了袁可立的估计,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整体上的整顿就已经差不多了,剩下的也就是一些细节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时间才能解决的。

    而在这个过程中,孙传庭和洪承畴也用他们的能力折服了这些骄傲的边将。现在两人一个是锦州总兵一个是宁远总兵。锦州因为更靠近前线,驻扎的兵力达到三万,宁远也有两万。

    松山、塔山、杏山等堡各有数千人镇守,山海关也安排了近两万人驻守,不过山海关安排的主要是新兵,他们还需要足够的时间来训练。这里位于后方,比较安全,是个训练的好地方。

    袁可立在东江镇上花费了不少心思,以前的东江镇简直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大明军队,就像是土匪窝。打起仗来也是乱哄哄的一团,烧杀抢掠他们可是样样都干。

    而东江镇的活动范围太大,复州、盖州,鸭绿江两岸,毛文龙这家伙从朝鲜可是勒索了不少的钱粮。

    这一次,他亲自前往皮岛,对东江镇的兵马进行了全方位,里里外外的整顿,剔除了一群害群之马,又将东江镇的人马扩充到三万人,相信凭借这这些人马,东江镇定然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年前,他才无意间发现,在辽东海上的岛屿上自己朝鲜境内都有着大量的辽东难民,初步估计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这让他大为吃惊。

    天启年间,朝廷可是费了很大的力气才安置了百万有余的辽东难民,没有想到,辽东竟然还有这么多的难民,这可如何是好?

    无奈之下,袁可立给朱由检写了一份奏折,向皇帝表达了辽东难民的生活艰难,请皇帝想办法拯救这百万黎民。

    现在想必奏折已经送到了。

    另外他已经安排登莱开始大规模建造战船,由于缺少木材,他们只能从朝鲜北部的密林之中砍伐木材。

    对于朝廷让他们在皇太极出征后牵制敌方兵力,袁可立感觉是没有问题的,辽东这么大,建奴跟本就防守不过来,到处都是漏洞。

    辽东的斥候已经全部放出,只要建奴一有异动,他们就能最快获得信息,随时做出准备。

    锦衣卫的那个什么谍报司也在建奴那边有人手,他们的消息还是非常准确且快速的。听说这个谍报司还是皇帝刚掌控锦衣卫就设立的机构,现在看来皇上果然深谋远虑,这个谍报司还是很有用处的。

    当天下午,一匹快马冲到锦州城。锦州总兵孙传庭看到谍报司的信件后,连忙快马将信送往位于宁远的督师将军府。

    宁远,袁可立看到信件后,心中也不知道是该喜还是该悲,喜的是建奴放弃出兵,辽东也不需要用尚且没有行成战斗力的军队去进攻了。自己还有足够的时间来训练军队,只有精兵才能够真正的收复辽东,收复辽阳、沈阳。

    况且朝廷铸造的红衣大炮正在不断得往辽东运,宁远和锦州城头上的红衣大炮也渐渐增多,而这都需要足够的时间。

    悲的是失去了让林丹汗和建奴两败俱伤的机会。

    不过也还好,要想彻底消灭建奴还是要靠大明自己的力量,把希望放在别人身上是万万行不通的。

    袁可立又写了一份奏折,连带着这封信,让人向京城送去。

    而此时,林丹汗也知道了建奴放弃了西征。他长长的松了一口气,放弃了就好,天知道从大同到白城这一路上,他是多么的害怕,一想到卜石兔身死的场景,他就浑身颤栗。

    现在好了,皇太极放弃了,自己也该好好做准备了,当务之急就是处理察哈尔左翼之事以及和明国的互市。

    他派出了特使庆格尔泰赶往明国京城,商议互市之事。

    ……

第二百一十五章 陕西旱灾

    京城

    朱由检很快就收到了袁可立送进京城的奏折,看完后,心中长松了一口气,大局已定,初步制定的要求基本完成,虽然建奴并没有按照计划出兵,不过这已经足够了,现在这件事情基本上告一段落了。

    接下来就是一些收尾工作了,例如如何和察哈尔部落保持较为亲密的关系,减缓林丹汗被建奴覆灭的时间。

    如何处理河套地区,如何处理新收复的开平卫地区!等等,都是一堆麻烦事。看来又要召开群臣好好商议一番了。

    另外就是前段时间袁可立提到过的辽东沿海乃至朝鲜分布着大明百万辽东难民,这些人放在原来的历史上或许没人管,不知道有多少人死在哪里。但是到了现在他朱由检还是要管一管的,正好,台湾府很缺人。

    唯一麻烦的是现在的台湾府能承受的了这么多人吗?大明现在只拥有一半,山里还有大量的土人。

    另外就是陕西这个大地雷,必须要好好管管,不然的话,它可真能把大明炸上天。这个年代的陕西可是大的很,包括后世的陕西、宁夏、甘肃三省。想到这里,朱由检感到头疼,事情太多了。

    心中想好所要商议的事情后,朱由检来到文华殿,召集朝堂各重臣,准备议事!

    很快朝堂各重臣全部抵达,朱由检首先向吏部尚书周应秋问道:“周爱卿、郑御史,京察现在进行到哪一步了?这件事朕给你们交代下去也已经一月有余了,你们给朕以及诸位大臣都说说,现在是个什么情况,可有什么成果了?”

    周应秋首先站起来,“皇上,诸位大人,自从皇上要求提前进行京察后,臣和郑尚书、郑御史、田指挥使制定了详细的计划。

    目前有吏部、刑部、都察院、锦衣卫四方人员组成的调查队伍已经陆陆续续抵达各省,已经开始详细的调查工作,相信很快就会有成果。

    其中离京城近的山西、山东两省已经调查出了一些成果,其中有县令、知府数人。至于更进一步的调查还需要时间。

    不过,京城和北直隶已经确定了突破性的进展,尤其是在顺天府尹刘宗周的配合下,臣等在京城查出了不少枉读圣贤书之官吏。据估计北直隶的调查情况尚且需要一个月。

    目前已经查出的官员所做的事情极其恶劣,他们打着朝廷的旗号为非作歹。

    臣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上次京察有问题,而现在皇上提前开启京察,实在是高瞻远瞩!吾皇圣明!”

    朱由检不由得点点头,看来进度还不错,尤其是看这周应秋脸上的笑容,看来挖出了不少大鱼。

    “好,三位爱卿,你们定要严加处理,不能放走一个,这些官员查清楚后,锦衣卫负责逮捕,给朕好好的审一审。”

    “臣等遵旨!”

    朱由检略微停顿了一下,将手中袁可立的奏折递给在旁边侍奉的王承恩,很快奏折在在场的重臣中走了一遍。

    所有人站起身,跪倒在地

    “恭喜皇上,皇上英明睿智,平土默特、复我丢失百余年之河套、收我丢失两百年之开平卫故地。

    ……

    ……

    此乃万世之功也,彰显我大明赫赫武功!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由检略微有些发愣,这样的场面几乎还是第一次看到,看来武功才是最有说服力的。

    “诸位爱卿快快起来,这次我大明能够取得如此大的胜利,全靠诸位爱卿后方统筹,大明将士前线用命。

    既然我大明收回了两地,接下来就要谈谈,这两地该如何处理?先说说河套吧!”

    早就迫不及待的孙承宗直接开口,“皇上,现在我大明再次收复河套,就一定要将它掌控在手中,无论如何不能再丢失了。

    河套的重要性谁人不知,河套水草丰美能够养殖马匹,我大明虽然不缺马,但是也不富裕。而残留的土默特部的老弱正好也可以让他们为我大明养马!

    更重要得是河套地区土壤肥沃是上好的耕地。据臣所知,陕西去年大旱,尤其是陕北数府之地,数十万亩田地颗粒无收,朝廷虽然调拨了数十万石粮食赈灾,但这杯水车薪,饿浮遍地。

    而冬天又陕西今冬竟然一场雪都没有,臣询问过钦天监,今年陕西又是一个大旱之年啊!陕西千万百姓可该如何是好啊!

    今年据陕西奏报,多地民心不稳,今年若还是大旱之年,恐怕定会有人造反啊!

    臣乞求皇上从陕西移民苦难百姓数十万至河套,此举一举两得,即能守卫河套,又能拯救百万黎民啊!”

    说到这里孙承宗深深的跪在地上,一动不动。

    所有人包括朱由检震惊的看着跪在地上的孙承宗,一时之间众人都没有回过神来。

    “孙爱卿,快快起来,陕西子民的受难,朕也感同身受。朕自然不会放之不管。”,朱由检将两眼带泪的孙承宗给扶到椅子上。

    “诸位爱卿,为何朕这里没有收到陕西的旱灾奏报啊?不知那位爱卿能给朕说说?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朱由检有些心惊胆颤。

    陕西,陕西。

    说实话,他还真不知道去年陕西旱灾如此严重,大规模的天灾已经开始了吗?这可是个原子弹啊,能把大明炸翻的。自己为什么不知道?谁在其中隐瞒,他将目光扫向在座的诸位大臣们。

    听到这略微有些阴沉的话,以及这略带寒意的目光,所有人在这有地龙的房间里也感受到一股凉意,看到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身上。

    黄立极心中暗骂:当时这些事当时时魏忠贤管的,他只是一个提线木偶,他又能怎么样。

    “皇上,去年陕北大旱主要发生在六七月份,当时先帝调拨了五十万石粮食用于赈灾,但是在七月底朝廷得到消息,朝廷下拨的粮食被当地的一些官员给偷偷卖掉了!

    先帝当时大怒,命令锦衣卫在陕北处死了六个县令、三个知府,可谓是大开杀戒,朝廷也不得不再次赈灾,最终也没有引发民变。

    以后天气逐渐转凉,旱灾也略有缓解,朝廷也就没有再多关注了!”,黄立极小心翼翼的说着

    “哼,看来京察必须抓紧了,仅仅一个陕北就这么多该死之人。

    朕记得,就几年来,陕西一省几乎年年都干旱,此事已经不能耽搁了,那就移民吧,今年春先移民二十万,尽量使他们赶得上春耕!”

    户部尚书郭允厚听到二十万这个数字,时间又如此紧张,他嘴角微微抽动,不得不站了起来。

    ………

第两百一十六章 移民的迫切

    “皇上若是要从陕北向河套移民二十万百姓,朝廷的开支十分巨大。

    前段时间从大同移民到台湾府的五万百姓,若是等到他们收割到第一茬粮食,朝廷各项的支出恐怕要超过二十万两银子。

    现在二十万人,这支出实在是太过庞大了!”

    “郭大人言重了吧,这些移民在有收成之前的花费都是朝廷借给他们的,等有了收成,自然也就还回来了。

    再说从大同到台湾府,中间的距离可要比从陕北到河套远的多。从陕北移民,当地的移民还可以带上必要的工具、家具乃至于耕牛,开销至少要比上一次的移民至少要少一半。”,礼部尚书温体仁说道。

    众人纷纷出声赞同。

    不管他们是真的为百姓着想,还是为了收复河套的名声,亦或是两者都有,总归是多数赞成的。

    “好,既然诸位爱卿都同意,那此事就交给温爱卿来做,温卿,你尽快赶往陕西,朕赐你尚方剑,为了守住河套,也为了陕西的老百姓,务必确保他们能够赶得上今年的夏种之前完成。同时也要处理好今年的这一季冬小麦的收获,虽然可能因为干旱而颗粒无收。

    这一切都交给爱卿了,莫让朕和大明百姓失望!”

    温体仁激动的道:“臣遵旨!”

    至于开平卫驻地的处理就很好办了,等到宣府整顿完毕,必然和大同一样,能够有数万军户迁移到开平卫地区。

    其实众人有些想不明白,这位新皇帝为什么会如此喜欢移民,大家好好的在老家待着过日子不好吗,干嘛费那么大的劲儿去移民,光是在其中朝廷付出的银子就实在是太多了,这样值得吗?

    不管他们以及天下的士子怎么想,反正他朱由检对于移民必然坚定不移,这才是拯救大明的重中之重。只有移民才能救大明。

    只要移民就能解决一大堆的问题,移民自己能够获得土地,一家人能够生存。他们都将会是自耕农,又能给朝廷增加税收,同时若是移民的数量足够多,他们作为佃户,没有了他们,各地的地主定然会缺少佃户,地主定然会下调地租,也能让更多的人活下来。

    等等………

    移民就是国策,好处多多,在目前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动地主的情况下,移民是必须要坚持的。现在也已经刻不容缓了。

    等待众人消化一会儿,朱由检再次开口道:“诸位爱卿,建奴起兵造反已经十余年了,辽东数百万百姓生灵涂炭,据朕所知万历、天启年间逃入内地的百姓百万有余,不知这些人的生活怎么样了,不知哪位爱卿可以给朕讲解讲解?”

    户部尚书郭允厚开口道:“皇上,从辽东入关的百姓超过一百五十万,先帝在时,为了拯救这些百姓的性命,朝廷尽了最大的努力,先帝还拿出了不少皇庄分给百姓们让他们种,朝廷仅仅收取两成的佃租,目前多数百姓已经得到安置。

    只是因为朝廷能力有限,他们的生活仍然十分艰难!

    幸而皇上仁慈,信达商行也招收的多是辽东难民,目前京城外没有安置的辽东难民几乎完全消失,皇上仁慈!”。

    这些话都是真心实意的。当初为了安置辽东难民,朝廷可是花了很多银子,现在想起来他都肉疼,毕竟朝廷也不能不管,不然的话这些人说不定就造反了。

    不光是这些,能从辽东回到关内的多数是成年男子,老弱根本就坚持不下来,他们恐怕都已经死在逃难的路上了。

    现在京城的各个有权有势的家里,谁家没有几个辽东家丁?就连他郭允厚也实在是看不下去那些百姓的凄惨样子,也往府中招收了两名百姓。

    说实话对于当初还是信王的当今圣上,能够大规模的招收数万辽东难民作为帮工,在座的诸位都是很惊讶的。说一句皇上仁慈真的不过分,皇上真的担得起。

    听到他的话,朱由检不由得点点头,当年的安置他也了解过,当时的朝廷可以说是尽力了,当然若是放在现在的朝廷定然可以做的更好。据锦衣卫打探现在各地的辽东难民多数过的并不好,尤其是北直隶一带,主要还是大明内地的土地都已经有主了!

    “这次朝会结束后,在北直隶粘贴公告,原辽东难民可以自愿前往河套和开平卫,只要到了,朝廷每人分三亩土地,耕种五年后,自动归属他们。

    ……

    另外,你们看看这个!”,朱由检将袁可立的奏折递过去。

    “据袁卿奏报,辽东自锦州到山海关目前尚有三十余万百姓。因此在朝廷要尽量将建奴挡在锦州以外。

    另外辽东沿海的岛屿以及朝鲜有着百万难民,他们的生活十分艰辛。

    这百万难民,朝廷不能坐视不管,他们毕竟是因为朝廷无能才轮落到这么一个地步的。

    朕准备将移民到台湾府。”

    郭允厚难以置信的看着朱由检,皇上移民移上瘾了?那里二十万,这里又一百万,这样下去朝廷真的撑不住啊!

    “皇~皇上!”,他略微有些艰难的开口。可惜被朱由检打断了。

    “朕知道你的意思,这段时间朝廷的开销是很大,不用担心,辽东难民不用太着急,现在就算你想要移民,台湾那边也接收不了,一切都需要时间。

    另外这次移民的费用内帑出一半!”,朱由检略微带着笑意的说道。

    “吾皇圣明!”,众臣高呼!郭允厚也表示赞同,他从皇帝那里要来的银子这次战争就要花掉一小半。

    防采集自动加载失败,点击手动加载,不支持阅读模式,请安装最新版浏览器!

第二百一十七章 邸报的大发展

    宣府镇,徐光启招待着代表林丹汗前来的使者庆格尔泰,在得知对方的来意后,徐光启很客气的带着他向京城赶回。

    徐光启在宣府的事情已经作的差不多了,塞外的两座小城已经修建完成,剩下的都是城内的一些建筑的修建,这已经不需要他这个工部尚书待在这里了。

    而古北口和喜峰口两座关隘的修建也已经进入收尾阶段。况且现在收回了开平卫故地,林丹汗的大部分实力仍然存在,建奴通过喜峰口和古北口入关的可能性已经大大降低。

    三日后,徐光启一行人回到京城,庆格尔泰也适时的向礼部官员送上林丹汗送给大明的数十匹良驹。

    朱由检也很友好的召见了这位庆格尔泰,表达了对察哈尔这次死亡将士们的悲痛,以及对大明和察哈尔友好关系的展望。

    最终还是交给徐光启和察哈尔进行了谈判。在这其中察哈尔最关注的还是互市。

    朱由检不像这个时代的人认为大明和蒙古人互市就是在资敌,互市对大明来说百害而无一利。互市太重要了,凭借着大明这个庞大的经济体,很快就能将察哈尔这个小规模的经济体给完全消化,到时候察哈尔就会发现他们根本就离不开大明了。

    而且大明也需要察哈尔的一些商品,例如马匹、牛羊,这些东西大明永远都缺。

    现在林丹汗也希望互市早日开通,他还想凭借互市的存在压一压已经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察哈尔左翼诸部落了。

    既然双方都有意向,很快双方就达成协议,互市就放在开平城,互市全年不关停,双方的贸易量也没有限制,大明这一方也仅仅是对铁器进行了必要的限制。

    而且在徐光启的要求下,察哈尔允许大明的信达商行在白城开设三家店铺。

    仅仅用了两天时间,双方就达成了最终的协议。这还是是其中有关于双方合作共同对付建奴的条款,在这一方面双方争议有些大,所以多花了一些时间。

    很快,心满意足的庆格尔泰带着大明皇帝回赐的一些礼物,告辞离开大明的京城,准备赶回去向林丹汗汇报此次出使的成果,并且要积极准备第一次的大规模互市,互市将于三月一日正式在开平城开始。

    而大明这边,和察哈尔达成协议后,朝廷开始将大明收复河套,收回开平卫故地,并且将和察哈尔在开平城互市的消息向大明内部传播,这可是大大的功劳啊,,

    所有的官员都与有荣焉,自然都十分积极。整的通证使秦士桢非常无语,什么时候自己这么受欢迎了?

    早已印刷完毕的新一期邸报开始售卖,现在的邸报基本上十五日一期,这个时间基本可以做到大明的重要省份基本可以发放邸报,至于其他稍微偏远的省份,只能看稍微过时的消息了。

    每当到了这个时候大明全国各地的识字的百姓们都会在城池内专门售卖邸报的邸报馆门外排队。

    经过这两个月来的习惯养成,所有人都已经习惯了,作为大明的读书人怎么能不了解朝廷大事?这个时候大明的读书人还真是不少,因此邸报馆外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

    而旁边看热闹的人也不少,这个年代没有什么娱乐,冬日里田地里也没有什么活,在邸报馆门前围观听听皇帝都做了什么事也成了一个不错的消遣。

    况且这些读书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总是喜欢给他们读报纸。

    于是每隔十天,大街上到处都是一群又一群的人,中间是一个读书人,或许只是一个童生,或许仅仅识字罢了。但他们周围都围了一大圈的百姓们,殷切的听着读书人的读报声。

    读书人也尤其享受这种周围人崇拜的眼神,作为童生,或者仅仅识字,连童生都不是。他们一辈子做官无往,平日里受到同辈们的鄙视。

    然而他们突然发现在这里,他们能够收到前所未有的尊敬,他们也格外珍惜,每一期的邸报他们都没有放过,即便身上的银子已经不多了。

    而这邸报馆也是这段时间有邸报司筹建的,覆盖全国所有的城池,十分方便,朱由检为此还给邸报司拨了十万两银子。

    而随着文人么的渐渐养成看报的习惯,朝廷每期印刷的邸报数量也越来越多,最近每次的印刷量已经达到了六十万份,数量还在不断增多。

    每份邸报的成本也在不断的下降,虽说现在还在赔钱,但至少也已经能看到收支平衡的一天。

    “开门了开门了!”,队伍中一人高呼道。

    众人鱼贯而入,再拿着一份邸报走出来。邸报正式向全体大明百姓发行已经两个月了,每一位读书人的身边有已经有自己固定的听众了。

    很快大街上就想起了读报纸的声音。

    “什么!我大明收复河套了!”,一人惊呼出声!

    河套啊,河套地区对于中国古代王朝实在是太重要了,一般情况下河套是否被中原王朝所控制被视为强胜与否的标志,就像西域都护府一样。

    而大明始终没有能够拥有西域都护府,就连哈密卫也是得到又失去,甚至反复数次。河套同样是得了又失去,而且已经失去近百年的岁月了。这让大明的读书人很是不满意。我大明怎能没有西域、河套?

    现在再次收回河套,是不是意味着大明真的要开始中兴了?

    转眼间大街上响起了阵阵欢呼声,围观的百姓们并不知道河套是哪里?他们带着一双迫切的眼睛看向兴奋的读书人。

    当了解到大致情况后,百姓们仿佛也与有荣焉,十分的激动兴奋。有的跪地高呼:“圣天子在世,圣天子万岁!”

    尤其是一些辽东难民得知朝廷对他们新的移民政策,详细了解后匆匆回家,他们属实是心动了,需要和家里人探讨探讨。

    朝廷给的条件是很不错,可是朝廷真的值得信任吗?恐怕还值得商讨,他们从辽东逃难到北直隶,什么日子没有经历过,那些万恶的官员们他们可是都看的清清楚楚。或许皇帝没错,可惜下面的小官们却要他们的命。

    ……

    PS:求订阅,求票票!!

第二百一十八章 封赏

    朝廷对于各地将士,将军的封赏也陆陆续续的到达九边各地。

    朝廷的使者押送着大量的酒向边关赶,由于这一次朝廷给所有士兵以及将领的白银赏赐全部将通过信达钱庄来完成,没有了大量银子的拖累,因此他们的速度还是相当快。

    最先收到赏赐的宣府总兵杨国柱,虽然宣府镇这次并没有打仗,但是按时的完成城池的修建也是功劳,朝廷给干活的三万士卒每人赏赐了三两银子,杨国柱也被加封了太子少师的荣誉称号,表示朝廷对他的赞赏。

    所有士卒拿着手中的三两银子的凭证,有些目瞪口呆,虽然朝廷的使者告诉他们用这个凭证就能到城中的信达钱庄领取银子,但他们可不放心,难道朝廷不想发赏银了?拖欠饷银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心事重重的他们在当天晚上的庆祝活动中强自带着笑容喝着皇帝赏赐的美酒。不知为何平日里美味的酒在今天突然不好喝了,略微有些索然无味。

    第二天顶着大大的黑眼圈前往城内的信达钱庄取银子,万一真的能取出来怎么办?

    天刚蒙蒙亮,他们在城门外排着长队,城门一打开,众人纷纷跑到信达钱庄等待钱庄开门,看着前前后后都是自己的同袍,有的还是自己的上级,众人不由得心情略微好了一点儿,看来大家都一样。

    而城内的信达钱庄并不惊慌,他们早就准备好需要兑换的的银子,所谓的挤兑肯定不会出现,很快,大门打开。

    士兵们小心翼翼的递出所谓的凭证,钱庄的工作人员有条不紊的进行真伪验证,发放银子。

    看到自己手中的银子,有的还咬了一口,发现是真的,才放下了心,原来皇帝真的没有骗他们啊!

    足足忙碌了数天,信达钱庄才将这些银子给发出去。

    而另一边大同,朝廷的使者还带去了卢象升的左镶军就在京城的一万新兵,他们将要留在那里。

    大同这边的军队可是这次的主战力,虽然也就是打了两天的仗,但是死在他们手中的蒙古人有数千人。

    一颗人头朝廷给奖赏五十两银子。朝廷这次光大同的赏银就拿出了近三十万两!同样是信达钱庄的凭证,当然这里发生的事情几乎和宣府镇完全相同。

    宣府这边不管是卢象升、满桂还是尤世禄朝廷的赏赐都很重。

    册封满桂为陕西三边总督,全权负责几镇的边军整顿,并且在后面配合温体仁温尚书的陕西移民工作。

    册封尤世禄为大同镇总兵,负责太原镇的整顿,同时整顿后精兵全部并入大同镇,裁撤太原镇。本来太原镇就是内长城,现在边疆再次外推,太原镇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册封卢象升为漠南总兵,还大驻地为为归化城,管理范围为塞外原东胜卫、云林卫、镇虏卫等诸卫所故地。并招收新兵将军队扩充至五万骑兵,并准许卢象升向北随时出击漠北蒙古,以及向东和开平卫相连。

    同时三人务必做好河套的移民工作!

    在随行小太监宣完圣旨后,三人还是有些恍惚,皇帝这也太大方了吧。

    尤其是满桂的三边总督,总管陕西三边,陕西镇、固原镇、宁夏镇、甘肃镇四镇的所有兵马都归他管,这也就比不上辽东的袁可立的蓟辽总督了。

    算是大明现在的武将第一了,袁可立毕竟是文官。这到底是怎样的信任啊,卢象升和尤世禄都略带嫉妒的看着满桂!

    满桂则丝毫没有察觉到这一点,他想到了他当初来到大同时皇上和他的谈话。当时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他恐怕一辈子都忘不掉。

    他满桂这一辈子几乎都是在战争中渡过。他先祖世代在宣府为官,他自己也就在宣府卫长大,弓马娴熟,熟读兵书,略微年长就经常斩获蒙古人,每颗人头五十两银子,他也屡次获得赏金。

    可惜仕途不佳,年近三十才陆续收到杨搞、王象乾、孙承宗的赏识开始发达。他也没有辜负这些人的期望,不管是重修宁远城、宁远大战还是去年才结束的宁锦大捷,他都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至于为何朝廷将王之臣召回京城,事后满桂才知道内情:

    在袁崇焕辞官后,他和王之臣负责辽东事,王之臣趁着辽东蒙古妙花部落分崩离散时,将不少的蒙古人召集在麾下。

    朝廷却对王之臣很不满,为了避免他们重蹈当年袁应泰、王化贞的覆辙,朱由检将王之臣调回京城的原因就有这一方面。至于满桂朝廷认为他过于迎合王之臣而弹劾他。

    天启元年的袁应泰和王化贞就是安置了一些蒙古人在辽阳、沈阳,结果这些人是建奴的奸细,在努尔哈赤进攻沈阳辽阳时,这些奸细在城内发动攻击,城池才被攻破,不然的话建奴那里有能力攻破辽阳这座大明在辽东的统治中心。

    因此对于朝廷将王之臣召回京城,满桂并没有感到不满。

    回到京城见到皇帝,他就向皇上提出自己想要辞官回乡。虽然他认为这次接受蒙古人只是将他们安置在城外,没有在城内,影响并不大。

    然而皇上一脸严肃的却将跪在地上的他给扶了起来,拉着他的手,满桂记得很清楚自己当时是浑身颤抖,那是激动的啊!

    皇上给他说道:“满卿,你也已经为朝廷作战数十年了,你自然对于战场的把握要比文官强,你怎么能因为他们的一些言语,一些风言风语而去逃避呢?

    朝廷正值多事之秋,朝廷需要爱卿啊!九边将士到底如何朕不说想必爱卿也了解的很清楚,现在正值危难之际,正是需要爱卿这种大将之才挺身而出!

    只要一想到辽东数百万子民死在建奴手中朕就心痛啊!爱卿可愿意随朕共同中兴大明!”

    看着拉着自己的手,两眼含泪的皇上,满桂心中不由得激情澎湃!皇上竟…竟然如此看中我!

    当即满桂就跪倒在地,表示自己万死不辞!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圣君临朝、君臣相得”?

    ……

    PS:求订阅,求月票,求推荐票!!

第二百一十九章 陕北大移民正式启动

    皇上也果然对自己很信任,直接让自己担任大同总兵,全权负责整顿大同军队,满桂已经记不得上一次有武将拿到尚方剑是什么时候了。

    这三个月来,他满桂尽职尽责,身体之中仿佛涌现着无穷的力量,仅仅两个多月的时间,他就将大同镇整顿的差不多了,当他发现自己已经做完的时候,他自己都极为震惊自己能够顶得住那么多人的压力将这件事情办成。

    他刚来的时候,大同几乎已经完全废了,经过整顿,只保留了五千精锐,又给皇上送走了五万移民!现在又收回了河套,他对得起皇帝给他的信任,没有辜负皇上。

    现在皇帝竟然又将三边总督的众任给他,皇上这是对他满桂有多大的信任啊。他满桂何以报陛下!唯有这条命了!

    他很清楚自己在大同究竟得罪了多少人,有多少人想置他于死地,朝中弹劾他的奏折到底有多少,若不是皇上将那些弹劾他的人都给斥责一番,他满桂怎么可能做到这一步,立下如此大功。

    收回河套,虽说主要功劳都是皇帝的,他并没有做什么,但是也足够他名留青史了。

    现在至于得罪他人,他满桂已经不怕了,他已经无所畏惧!

    陕西四镇的情况并没有大同那么差,这他从尤世禄的嘴里已经了解过了,整顿时的压力也定然不会小。说不定还会有人铤而走险。

    这次行动还需要详细配合。还好皇上将目前在大同的五千羽林军暂时交给他,看来皇上也已经预料到了这种可能。皇上果然圣明,明见万里!

    而这次前来宣旨以及发放赏赐的队伍还带来了两千支刚刚制造完成的燧发枪,这是这一个多月来朝廷军械司的产量,现在有了这样一支力量,他的行动也会顺利许多。这只军队的战斗力他很清楚!

    想到这里满桂终于回过神来,连忙谢恩。

    当天晚上整个大同都司都在兴奋的欢呼,大口的喝着皇帝御赐的酒,大笑声,喝骂声不绝与耳。

    满桂还不能走,他还要就在这里等待着礼部尚书温体仁的到来,他们需要相互通通气,商定下具体的移民方法,不仅是陕北几府的二十万百姓,还有太原镇、陕西四镇整顿后那些无田的军户们,这些人的数量也不会少。

    这些人林林总总加起来至少也有四十万,要想在夏季播种之前移民完成,尤其是夏季还要种植高产的红薯,这是万万不容有失的。他们还剩下五个月左右的时间了,时间可以说相当紧张。希望那个温体仁有些本事吧。

    至于今年的冬小麦,据满桂所知陕西旱情严重,大概率就是颗粒无收了,哎!大明实在是多灾多难!

    数日后,温体仁一行人终于来到大同都司,温体仁很清楚在场的几位将军都是皇帝所信任的将领,尤其是满桂和卢象升,温体仁可还想往上多走几步,自然不愿意得罪这几位。

    因此他可是一定没有摆文官的架子。满桂几人见温体仁如此客气,心中也是长松了一口气,对于温体仁对他们的尊重,满桂等人也不由得对温体仁有了一些好感。

    众人经过商议决定前往归化城商议此事,这位温大人想要考察一番河套地区。温体仁这次过来可是待了十数名官吏,有工部的、户部的、吏部的、锦衣卫甚至还有少府的成员,可谓是相当的驳杂。

    他们可还需要为大明的移民探索出一条可推广的方法。这还是朱由检专门召见温体仁时对他要求的。以后这样的方法朱由检可是准备推广的。

    温体仁深深地感受到自己身上的重任!他不敢懈怠,因此刚到大同,他就提出去河套考察一番。

    果然,河套地区名不虚传,他带来的工部官员告诉他,这里的确是土壤肥沃,都是上好的田地,而且河流不少,多数都是水浇地。

    温体仁很满意,既然土壤都可以,那么很快就可以开始移民了。

    温体仁相信移民不会困难,陕北的很多百姓已经活不下去了。

    说句大不敬的话,他们之所以还没有造反,支撑他们的很大一部分就是邸报上的高产红薯以及自家地里的冬小麦。

    现在只要给他们这个机会,他们定然会一拥而上,河套的大名陕西会有人不知道?每人三亩地,男女不限,一户就能有近二十亩,足够养活他们了。只要种植五年,就能拿到这样肥沃的土地,谁不想要!

    归化城,大厅之中,满桂、卢象升、尤世禄、温体仁以及他带过来各部门的官员都在这里,他们将定下具体的移民策略,之后就要尽快开始了,他们的时间不多了!

    首先是工部的官员表示,要移民最重要的就是房子,虽说迁移过来的百姓可以自己修建,但还是需要时间,这恐怕会耽搁建造的时间。

    因此他认为召集过来的百姓都要干活,不管是建房还是开垦土地,都要统一进行,根据他们的劳动,朝廷管他们吃饭。

    这样还能够利用土默特部遗留下来的马匹、耕牛,加快进度。

    听到这话,在场众人不由得眼前一亮,温体仁看着这位名叫钱敏忠的官员,这真是一个人才啊!

    只听他仿佛没有留意众人的反应,继续说着他的想法:要想让百姓们安心,就必须要修筑城池,据他了解选东胜卫、云川卫城和镇虏卫城都相当不错,仅简单的维修就可以投入使用。

    当然这是不够的,需要继续修建城池,只有城池才能让搬迁过来的百姓们安心的开垦土地。尤其是这里师兄位于蒙古人的威胁之下,安全感是必须要有的。

    ……

    ……

    听着这位工部主事钱敏忠的侃侃而谈,所有人都听得一愣一愣的,收获匪浅。

    之后的其他部门都纷纷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这一场大讨论足足用了一天的时间,才最终确定了各方面的细则。同时也给大家安排了许多任务。

    第二天,归化城外,众人分开,开始进行自己的任务,由温体仁居中调停,于此确保万无一失!

    河套大移民,九边大整顿开始了!

    ……

    PS:求订阅,求推荐票!!

第二百二十章 移民在台湾

    另一边,带着朝廷要求张天麟尽快做好安置更多移民准备的队伍正在赶往台湾府。

    而在台湾,这个时候正在忙碌,整个岛屿的北部可以说是热火朝天。

    原本郑芝龙的统治中心苯港,现在已经被朱由检赐名为台北县。台湾府原本就有近五万百姓,他们的登记造册工作已经全部完成,算是正式加入了大明籍。

    张天麟来时从京城带过来了几位官员,再加上他在岛屿上经过考核寻找到的一些办事伶俐的小吏,各项任务的进展都是相当的顺利,尤其是孙元化带着的一千羽林军的威慑下,没有人胆敢挑衅朝廷的权威。

    按照皇帝的要求,张天麟已经给这里的百姓们安排了村、镇,当然,现在整个台湾府也就只有一个台北县。当新移民没有到到来时,张天麟已经动员岛上的居民进行大规模的水利修建。

    同时因为这些民众来到岛上的时间并不长,有的房子还破破烂烂。张天麟也就动员大家修建房子,还好岛上的树木极其丰富,不缺原材料。效果也很好,在台湾府,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岛上就焕然一新。

    为了给新移民做好准备,他让郑芝龙的团队前往南洋购买了一大批粮食,相信足够五万百姓用到崇祯元年的第一季水稻收获的时候。南洋的大米很是便宜,比大明内地的大米要便宜的多。

    而五万大同军户在长时间的海上旅途中,所谓的怀疑几乎完全消失,每天管吃管喝,生病了很快就有大夫来看病,完全不像是对他们又不轨之心。

    虽然坐船不舒服,几乎一半的人都是晕船,上吐下泻的。但是想到朝廷要给自己分发土地,身体仿佛也没有那么累了。

    终于有人看到了前方的陆地,旁边的士兵告诉他们,他们到了,于是,近两百艘船上爆发了震天的欢呼声。

    岸上,张天麟带着岛上的所有官员,孙元化也带着三千人的士卒严阵以待,其中两千人都是最近征的新兵。

    所有人有条不紊的走下船只,在城外的一处大营地中安置了下来,他们还需要简单的处理一下,洗澡、消毒之类。

    而这些世代为农的人一到岸上就抓起一把土,仔细的搓搓,放在鼻尖仔细闻闻,之后就露出由衷的笑容,有的甚至双眼流出了泪水,自己终于再次拥有土地了。皇上万岁!

    这里的土地真的肥沃啊,朝廷没有骗他们。以后再也不用挨饿了!

    接下来的数日,这些远道而来的军户们非常安生,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对于土地他们是迫切的。感受着这里在冬天还温暖的天气,他们已经明白,这里的土地一年至少能够收获两季。

    数日后,由于早已安排好就好计划,一拨一拨的百姓们从营地中被带到早规划好的地方。就按照他们早已被分配好的五十户一个村子,相信很快一个又一个村子将在那里拔地而起。

    到了地方,有专门的小吏给她们划分属于他们村子的土地,之后将会由他们的村长带领他们开垦耕地,建造房屋。每一个村子,都安排有两头牛或马,当然这些是要还的。

    至于其他的工具,在数十个村庄之间的小镇上会有人售卖。

    他们可以去信达钱庄以极低的利息借贷银子,去购买必要的工具,甚至是一些牲畜。三百余人的统一劳作,用不了几天简易的屋子就能够修建完成。

    他们还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去开垦耕地,在三月份的时候,就要开始种植了。

    对于朝廷给他们安排的这一切,这些穷苦的军户们是很满意的,借贷的利息极低,在以前他们都是不敢想象的。

    这里木材极多,所有人根本就没有用多久的时间,就建造出了简单的茅草屋。看着眼前这还不如他们老家的房子,众人心中仍然是激动的。只要看到村外的土地,他们就有浑身的力气。

    一户大约有六人,不分男女老少,一人三亩土地,一户大约有十八亩土地,这些土地足够了,太够了。他们在老家一户能有五亩田地就很不错了。

    他们都想着,先将就着住一段时间,以后定然要起一座新的结实的好屋子。

    当他们从镇上的那个什么信达钱庄里取到银子后,整个人都是恍惚的。

    很快众人带着希冀买到了开荒所用的工具,有的甚至买了几只鸡、几只鸭,有的还买了小猪。他们已经发现,村子周围很适合养殖这些畜牲。当然还有必备的粮食,价格都不贵,甚至比在大同还要便宜,这些南洋买的大米相当便宜。

    有家中的近二十亩土地,听说这里一年可以收获两次大米,他们可不怕借钱庄的银子还不上。再说了这个钱庄是皇上开的,怪不得利息要那么低,皇上他老人家也看不上俺们这几两银子啊!

    这些准备工作做完,所有人都投入到浩浩荡荡的大规模开荒中。

    看着众多的移民村日新月异的变化,张天麟长长的松了一口气,原本他手下有人提议官府出人出力帮助他们修建基本的房屋,免费提供必要的粮食,直到他们的田地有收获。

    这种想法完全被张天麟所否决,不说台湾府原本的人力和财力能不能做到这些。若是来了这个头,以后的修建房屋、发放耕地的工具、发放半年乃至于一年的粮食,这样下来朝廷根本就支撑不住。

    这些话在来之前他面见皇帝的时候,皇帝就给他说过。毕竟以后朝廷还是要大规模移民的,移民的数量不是几万,而是上百万。

    防采集自动加载失败,点击手动加载,不支持阅读模式,请安装最新版浏览器!

第二百二十一章 荷兰人的反应(求订阅求推荐票)

    就在台湾府上大兴土木的时候,台湾南部热兰遮城,台湾总督彼得·奴易兹正坐在大厅里听手下人的汇报。

    荷兰人窃据澎湖两年,在1624年,天启四年,明军水师由福建巡抚南居益、福建总兵俞咨皋、守备王梦熊,大小战船数百艘,兵员近万人,与荷兰军队十五艘战船、一千两百余士兵在澎湖爆发了激烈的澎湖海战。

    最终明军惨胜,击败荷兰人,收回澎湖,使四百余战败的荷兰人逃走。

    战败的荷兰人并没有回老窝巴达维亚,而是在最终在台湾南部登陆,并最终占领了台湾南部。

    通过一些软硬兼施的小手段从当地的土着人手里要来了大片土地,在台湾南部修筑了热兰遮城和普罗民遮城,并在两城周围修建了棱堡。

    又想方设法从福建沿海偷偷运来了数千汉人移民,全部放在两座城池附近种田。同时他们使用各种方法又积极笼络当地的土着。

    三年后的现在,岛上的荷兰人仍然只有数百人,但是这里已经是一个重要且庞大的物资中转站,他们和郑芝龙做生意,再通过郑芝龙和日本、朝鲜做生意。

    台湾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所需要的人手也越来越多,他们也就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北边。

    这里的油水也越来越大,他们也就萌生了将这一个岛屿全部占领作为荷兰的殖民地的想法。但是北边的郑芝龙还有西面的明国实力都挺强的。

    尤其是三年前他们和明军水师的战斗,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们不可妄动。但这并不能阻挡他彼得·奴易兹将这座岛屿视为囊中之物,这里早晚就是他的。

    然而现在他彼得·奴易兹似乎遇到了难题。

    “总督,前段时间的情报没有问题,郑芝龙向明国投降了,被册封为伯爵,北方已经有明国的官员入住。

    这段时间还有一位将军一直在训练士兵,据估计有三千人。”

    彼得·奴易兹双眼有些失神,郑怎么就投降了,把海盗做到这么大规模的郑到底是怎么想的?

    他曾经见过郑,那个时候他还不是这里的总督,只是一个小小的副手,他曾经和郑有过一次讨论。他深深地发现那个男人的才华,可现在他竟然带领着他那上万人的庞大海军队伍,投降了明国。

    明国很强大吗?是很强大,能一次性出动上万士兵进攻他伟大荷兰的国家自然强大!可是他们的武器太落后了,比起他们可是差远了。

    他并没有将明国放在眼中,果然他们对荷兰英雄占领台湾丝毫没有反应。或许在他们看来澎湖比台湾更重要吧。

    至于所谓的三千人,哪又能如何呢?拿着大刀的三千人还不是他们的对手。

    “你去找一趟郑,询问一下他到底是怎么想的?明国到底是什么意思,是要和我荷兰为敌吗?”,彼得对汉斯·普特曼斯说道。

    “总督放心,我去一趟澎湖!去问问他,咱们之间也算得上是老朋友了。”

    “郑在澎湖,没有在台湾?”

    “是的,郑现在在澎湖大规模修建港口。”

    彼得·奴易兹心中略微有些不安,算了,先去探探情况。

    汉斯见他的总督有些沉默,“总督,三天前的周一,有大约五万明人被送到这座岛屿的北边,这样北边已经有十万人了啊!

    咱们现在处境很危险,总督大人,咱们向巴达维亚求援吧!”

    彼得有些沉默,一次就五万人,那个明国到底有多少人啊,如此轻轻松松就向这座荒芜的小岛上运送了十万人,巴达维亚总督府管辖的所有地方荷兰人也没有十万啊!

    他略微想了想,又想起数年前的澎湖海战,对比一下自己的兵力,他摇摇头,“好,你去澎湖见见郑,若情况不对劲,我就找人去巴达维亚,见见库恩总督。让总督派过来一些兵马,台湾的兵力还是太少!”

    见彼得终于同意了自己的看法,汉斯放下了心中的担忧,走出热兰遮城,乘船前往澎湖。

    而郑芝龙正在澎湖监督军港的修建。最初朱由检准备将东海水师的总部放在宁波或者台湾。甚至更倾向于台湾,目前的当务之急还是想办法驱逐荷兰人。而福建浙江沿海一带的水军兵力也并不弱,不然也做不到一次出动两百余艘战舰,上万人进攻澎湖。

    但是郑芝龙有意避嫌,请求改东海水师为台海水师,驻地改为澎湖,郑芝龙想着能远离台湾最好,免得引起某些人的猜忌。虽说皇帝信任他,但他现在身份不一样了,还是注意一些较好。

    当时朱由检听到郑芝龙的话后,着实愣了一下,仔细一想,也是这个道理,于是也就同意了郑芝龙的请求,将郑芝龙的舰队命名为台海水师,总部放在澎湖!

    经此一事,朱由检对于郑芝龙倒是增加了不少信任。朱由检发现自己似乎是小看了大明这个正统王朝在大明的百姓、士子中的影响力!

    不过也是将近三百年的正统王朝的影响力的确不容小觑,如果不是北方各高官达十数年的大灾大难,各地造反不断,让大明失去了北地的所有民心。

    后世南方的大规模的抗清斗争可是持续了几十年。由此可见即便是十几年后,南方的民心仍然在大明。

    而此时的郑芝龙也不过二十三岁,对大明有一定的忠心不足为奇,不要小看儒家忠君思想的洗礼。或许后世他们这些人也是对大明彻底的丧失了信心,毕竟南明的几任皇帝确实是荒唐!

    或许这些思想只能洗礼一部分人,甚至那些传播这样思想的人都没有接受这种忠君思想。但还是不可否认它对于大一统王朝的作用。

    朱由检对郑芝龙的表现很满意。通过锦衣卫的信息传递,朱由检对郑芝龙的所作所为很了解。

    他受封伯爵回到台湾之后的一系列动作朱由检相当满意,甚至刘香这个人也出乎朱由检的意料。

    ……

    PS:求订阅,求推荐票

第二百二十二章 郑芝龙的心思与行动

    当初离开京城之后,郑芝龙一路上几乎不发一言,他在沉思自己到底该怎么做,接下来的道路该怎么走?

    一路上,不管是与郑芝龙相处时间长的刘香还是刚认识不久的张天麟、孙元化都看出他情况不对。但谁也没有去询问。

    郑芝龙经常躺在战舰的甲板上,仰头看着星星,心中思绪万千,想到自己这二十三年的经历。在福建老家生活了十七年,之后他去过澳门,去过马尼拉。

    在哪里他学会了葡萄牙语,入了那个劳什子天主,那时他还叫郑一官。之后他跟随李旦开始了在海上漂泊的生活,长期居住在日本。受到李旦重视的郑芝龙很快他就挣了很多很多银子,多的他以前从来没有想过的银子,这一辈了恐怕都花不完。

    天启三年他就迎娶了日本女子田川氏,次年生了他的第一个儿子:郑森!他还记得,当时他是多么的激动啊。

    之后李旦死了,无妻无子的李旦将所有产业赠给郑芝龙。

    他也没有辜负李旦的信任,稳扎稳打,从不冒险,之后占据台湾,不断的发展大明、西人、日本之间的贸易,赚银子,造船,买炮,他的实力也越来越大!

    其实他并不知道自己接下来到底要做什么,他是迷茫的!在发展下去朝廷还能容得下他吗?

    大明的水师力量定然是在他之上的,不管是东南沿海各省的水师,还是更为庞大且精锐的的登莱水师,他不认为自己能挡得住明军的全力进攻。

    原本当方正化来招降他的时候,他是有点儿动心的,他这一辈子该享受的也都享受了,但是他不放心自己这么多兄弟,这要是一个计谋,他如何对得起他们。

    于是他就进京了,他准备考察一番这位新皇帝到底如何,毕竟,这位皇帝登基没有多长时间,就做了一堆的大事,尤其是干掉魏忠贤一党的种种手段,他可是震惊不已。

    若是不行,大不了降而复判。若是明军来功,那就打,打不过大不了去南洋,那里岛屿多的是,随便找一个自立为王,谁有奈何得了他?这样不好吗?

    不好,远离大陆的生活,他真的活不下去。

    他心中的想法他谁都没有告诉,哪怕的他那几个兄弟。

    在京城他亲眼看到了大明朝廷的变化,和他以前看到的朝廷完全不同。不管是所谓的羽林军还是京营再次改制后的训练,让他真正的看到了什么就做皇帝,什么是国家的力量。

    随随便便训练数万的精锐,皇帝甚至不息处死三个侯爵,宁愿承受勋贵乃至宗室的离心离德!也要彻彻底底的处理京营。

    作为局外人他也清楚大明存在的一些问题,毫不客气的说,若是没有人力挽狂澜,大明已经走向了末路,并且终将一去不复返。当然在他眼里,大明熬死他还是很容易的。

    而朱由检的做法让他眼前一亮,这位皇帝绝对有魄力、有智慧、敢杀人,说不定还真能解决大明的问题。

    之后皇帝和他的讨论以及那天的大朝会更是给他印象深刻。他脑海中皇帝的形象也越发完整。朝廷招降他们真的不是阴谋,真的是要重用他们。

    当船只即将抵达台湾府时,他才真正的下定决心,今后就跟着皇帝干了!以后自己就是官家人了,至于那个伯爵,他还没放在眼里。

    而对于他们的平安回来,岛上的海盗们可是欢喜的很,自从郑芝龙出发后,海盗们可都是担惊受怕,郑芝虎他们甚至已经做好出兵大明的准备了,大不了鱼死网破。

    当调拨给孙元化的一千羽林军走下战舰时,一部分人都立马沉默下来。虽然这些人因为晕船脸色有些苍白,但是那种无形中散发的杀气,以及他们快速集合的列阵还是令人震惊。

    更关键的是:朝廷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郑芝龙也走下船只,站在港口,在这数千人围观之中,讲述了朝廷对他们的安置。

    在场的底层小兵都欢呼起来,看到这一幕,郑芝龙心中微微苦涩,大明这无处不在的威信!

    至于他的十八芝兄弟们听到方正化承诺的都实现了,多数相当高兴。

    对于朝廷来接收台湾,他们也都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回到岛上的数天时间中,他和他的兄弟们定下了手下士兵的整顿要求,虽然他们并不太愿意,但在郑芝龙决定的情况下,也无可奈何!

    用了将近半个月的时间,在所有人震惊的目光下。

    郑芝龙对他这个海盗集团经营了彻彻底底的变革,原本近两万的士卒只剩下了一万,战船也缩减了一小半,武器铸造厂、造船厂等等,全部交给了张天麟!丝毫没有留念。

    就连原本对郑芝龙带有疑虑的张天麟和孙元化此时完全说不出话来,挑不出毛病。还要在专门到这里建立锦衣卫千户所、担负重任的洛养性都惊呆了。

    那些被剔除的小海盗们也是非常不理解郑芝龙郑大当家到底是怎么想的,为何要这样做。只有同去过京城的刘香略微明白郑芝龙的想法。

    甚至郑芝龙还放弃了给大明的商船收取费用的业务。

    最终经过张天麟、孙元化、洛养性的商议,作为朝廷对郑芝龙的补偿,将淘汰下来的数百艘舰船拿出一半送给郑芝龙,作为他的私人财产。

    另外一半船只朝廷将向郑芝龙等十八芝支付白银,作为购买的花销。

    在张天麟的强烈要求下,郑芝龙才接受了朝廷的补偿!

    之后,郑芝龙直接带着精简下来的一万人,近五百艘战舰去了澎湖,以及朝廷给他拨的五万两银子的港口建造费用。

    完完全全的将这座岛屿留给朝廷,留下了目瞪口呆的张天麟众人!

    他们明白,郑芝龙这是在向皇帝表忠心啊。于是他们联名向朱由检写了奏折,描述了郑芝龙的行为,一切请皇上做主。

    郑芝龙走后,张天麟也就开始了他在台湾府的治理工作,孙元化开始台湾都司的筹建,洛养性开始将这里作为南洋的情报中心,开始情报工作。

    ……

    PS:求订阅,求推荐票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6016/ 第一时间欣赏重铸刚明最新章节! 作者:青史昭昭所写的《重铸刚明》为转载作品,重铸刚明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重铸刚明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重铸刚明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重铸刚明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重铸刚明介绍:
天启六年,这是一个乱世的初始,现代青年穿越大明末代皇帝朱由检!他能否改变这个乱世?重铸大明。
这是一个悲惨的乱世,也是天灾不断,失去了数千万条人的生命,中原大地为之一空,无数人为之叹息!
PS:建了一个书友群,大家可以在群里聊聊天,灌灌水!群号:1109274903重铸刚明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重铸刚明,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重铸刚明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