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重铸刚明TXT下载重铸刚明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重铸刚明全文阅读

作者:青史昭昭     重铸刚明txt下载     重铸刚明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三百八十四章 南京攻防战(求订阅)

    听到徐弘基的话,黄得功长松了一口气,还好还好,再加上一万人,这南京城至少还是守得住的,若是这大明南都真的被叛军给攻破了,那末将真的要以死报皇上的知遇之恩了!

    不过徐弘基这话也太假了,很明显这侯良柱绝对不是他的心腹,他的心腹定然是另有其人,要知道侯良柱才刚从西南过来不久,不过现在也不是要查探这个的时候,只要这一万兵马可用就够了。

    至于这些人是否值得信任,对于这一点儿,黄得功没有犹豫,魏国公徐弘基的话还是完全值得信任的。

    “既然如此,不如直接让侯总兵将城外的那些将军们给控制起来?这样的话,我们岂不是省下了很大的力气?还能确保不会出现任何的差错!”

    徐弘基摇摇头,“黄将军想的太简单了,城外的这些人并不一定会造反,我们凭什么将他们给扣留?他们也都是大明的将军。

    尤其是现在朝廷对于卫所的处理方法还没有到南方,我等若是这个时候动手,名不正言不顺。

    更重要得是现在的城下有着数万军队,我们就这样逮捕他们的主官,他们岂能心服?到时候群情激愤之下,很容易产生更大的动乱,又该如何收场?”

    黄得功不由得点点头,魏国公的话也很有道理。说实话这一切还是因为南京城下的军队数目实在是太多了,若是和其他地方一样,每一处卫所都相隔甚远,朝廷想怎么动就能怎么动,就算他们真的敢反抗也能轻易镇压。

    朝廷的确是疏忽了这一批数量庞大的军队,毕竟在北京就完全不存在这个问题,京营已经被处理掉了。

    “魏国公,既然此法不通,那我等只能将那侯良柱的一万绝对调到南京城内,如此南京城有两万军队守卫,就算这些人真的胆大包天,起兵反抗,就凭借着那些乌合之众,南京城也是固若金汤!

    不过此事还需要魏国公您亲自出马!”

    “自然自然,大家都是为了我大明!”

    黄得功看着魏国公离去的背影若有所思!

    ……

    很快,侯良柱的一万军队就进了南京城,看着这只军队黄得功不由得点点头,这支军队挺不错,的确算得上是一支精锐,这位侯将军是一位能人。

    黄得功很是热情的邀请侯良柱的军队一同守卫南京城。

    而城外的大营一点儿都没有察觉,仍然做着像往常一样的动作。城中的黄得功也在进行着自己的准备,他并没有将所有的希望放在侯良柱的一万人马。

    若是他们真的造反了,自己就算守得住这南京城,那城外怎么办?就让这数万人在这大明的富裕之地烧杀抢掠不成?那我黄得功如何对得起皇上,对得起朝廷。

    ……

    两日后,来自京城的消息终于传到了南京,这个消息让南京城内几乎所有的位高权重之人心惊肉跳,他们都想起了之前突然从京城来到南京的黄得功,以及城外那虎视眈眈数万卫所兵!

    这一切他们都相通了,朝廷肯定是对此早有准备,想要以防万一。操江水师总督刘孔昭也是这个时候才想明白那登莱水师怎么突然来到了长江之上,当时若不是他们拿着朝廷的圣旨,刘孔昭恐怕就会直接将这些人视为叛逆直接就动手了。

    现在看来朝廷这是要以防万一啊!

    京城内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了黄得功以及城外的数万卫所军队,希望这些人会老老实实的吧,南京城实在是经不起大的动荡。

    此时的黄得功也是格外的小心,对城外的数万军队他此时已经严阵以待了,据他估计,这些人真的很有可能会起兵,就看普通士兵愿不愿意跟着他们干了。

    而在城外的大营中央大帐中,所有的军官都一脸阴沉的沉默着,他们很清楚按照他们的罪行他们绝对是会被朝廷处斩的,根本就没有可能活下去。

    现在他们迫切的需要一条生路。

    “诸位,现在这南京城中就只剩下那黄得功的一万军队,若是我等直接率军攻打这南京城,南京城的城防情况在座诸位都是了解的一清二楚,到时候这南京城岂不是可以手到擒来?这南京城岂不就是我等的了,有此坚城在,我们什么做不成?甚至是…”

    众人不由得呼吸粗重,反正什么都不做是必死无疑,那么还不如拼命一博,万一要是成了,那可真的就是荣华富贵享之不尽了!

    沉默了无语半刻钟后,他们终于下定了决心,要趁着城内的黄得功等人没有反应过来时发动进攻,到时候只要打得下这座南京城,到时候城内的百万百姓可以为他们提供十万大军!

    尤其是城内储存着大量的粮饷,到时候他们说不定真的能成,最少也是一个划江而治!

    很快他们就纷纷行动起来,他们手下一众世袭军官的情况他们自然十分清楚,大多数都是和他们一样,什么犯法的事情都做了,一旦被朝廷发现绝对是死路一条,因此这些下层军官们唯一的出路也就是跟着自己的长官一起干了。

    当然也有一些不识时务的低阶军官,可惜在大势至下他们翻不出什么浪花。至于普通的士兵,他们什么也不清楚,经过那些将军们的一番蛊惑,再加上军官们心狠手辣的处理掉一批人后,全军的思想终于得到了统一。

    这一拨的造反集团终于形成。

    ……

    按照计划他们将派出一部分军队找个借口进去城池,从里面夺取城门。

    可惜他们想到了很多行理由请求进入南京城,然而他们的顶头上司魏国公徐弘基却一直不同意,他们并不清楚他们的这么这个动作就暴露了他们要造反打算,并且让城内的人完全警觉了起来,做好了守城的准备。

    无奈之下,众人只能另作打算,至少他们是不愿意强攻的,毕竟各种攻城器械他们都没有,当然这只是最坏的打算。

    他们商量的结果就是趁着假扮城进城的百姓,如此就可以百姓早上百姓进城的时间出其不意抢夺城门。

    计划定下的第二天,他们就按照制定的计划行动了,然而看守城门的军队在就在黄得功、侯良柱等人的严格要求下,检查极为严密,他们在没有接近城门是就被士兵们发现,很快就死的死,伤的伤,被捕的被捕,十分凄惨。

    后方的军官们见此情形,已经明白,此时已经是破釜沉舟,容不得他们有半分的犹豫,随着众人的一声令下,数万大军向南京城杀去。

    城头上的黄得功通过千里镜就对方的行动看的清清楚楚,待南京京营的大军出动后,在黄得功指示下,应天府知府陈奇瑜紧急将城池门口排队的百姓安置外城中,安抚城中百姓,同时将大门禁闭,早已经准备后的大石头也被堆放在城门后。

    所有大军严阵以待,震天的喊杀声很快就传到了南京城中,南京城中的留守勋贵和南京高阶文官纷纷被惊动,急匆匆的来到了城头上。

    “他们果然是反了!黄将军可有信心守住南京城?南京城可是我大明的南都,这里绝对不送有失,不然我等可以直接以死谢罪了!”

    “请魏国公放心,末将一定竭尽全力,末将保证,只要末将还活着,南京城就稳如泰山!”

    “好,还有侯将军,本公希望将军你也能代领这一万军队牢牢的守住这南京城。”

    “总督大人放心,末将定然能守住南京城!”

    ……

    在场众人望着城外那密密麻麻的大军皆是感觉心中一片昏暗,这么多的叛军,黄得功这位年轻的将军真的能够守住吗?他们的心中并没有明确的答案。

    很快叛军就冲到了城下,随着黄得功的一声令下,城头之上响起了士兵的齐声高呼,“朝廷有旨,只诛首恶,其余人等无罪,还不放下兵器尽快投降!”

    然而这却似乎完全没有起到应由的作用,下方的士兵在军官们的带领下仍然不管不顾的在向前冲,那些军官们完全就是不要命的架势,无奈之下城上的明军士兵只能对着昔日的袍泽出手!

    惨烈的南京攻防战就此展开!

    很快城外大军的指挥官就发现事情不对了,城内的明军绝对不是毫无准备,根本就是准备非常充足,而且城头上的兵马绝对不止一万!

    那里面定然有侯良柱那个狗贼,果然是我大明数百卫所的叛徒,人人得而诛之,待攻入南京城,必取这狗贼的性命!

    城内的明军既然有所准备,攻城的叛军此时却显得格外艰难,他们甚至都没有准备攻城器械时就开始了攻城,现在攻城战不久就遇到了困难绝对是正常情况。

    这么下去不是办法,仅仅在试探性攻城的半日后,叛军就撤退了,他们在城外开始驱使百姓砍伐大量的木材,准备制作成攻城设施。

    既然所谓的突袭计划已经宣告失败,那么接下来就是要准备一场堂堂正正的攻城战,只有准备好攻城机械,才能更好的攻城,如此一来才能磨刀不误砍柴工。

    见到判军的撤走,城内的官员们长舒了一口气,至少现在南京城是守住了,希望朝廷的援军能够尽快感来吧,南京城绝不容有失!

    而黄得功的脸色并不好看,这座南京城还是太大了,两万的兵力实在是有些捉襟见肘,即便是诸多勋贵的家丁都参与到了守城中,南京城防的压力还是极大,现在的攻防战仅仅进行了不到半天,伤亡已经达到了数百人。

    若是等到叛军修筑好攻城器械,这南京城恐怕就真的岌岌可危了。

    还好现在的应天府尹陈奇瑜能力很不错,安抚住了南京城内百万百姓的情绪,不然的话承平两百余年早已经不知战争滋味的南京百姓必然会作乱,到时候又不知道要死多少人了。

    但是即便是现在安抚住了,若是长时间不能将叛军剿灭,到时候会发生什么情况就完全无法预料了。

    同时南方的诸多卫所见到大明竟然会是如此的虚弱,他们心中会不会有不该有的心思,他们会不会向叛军学习,到了那个时候…

    想到这里的黄得功倒吸一口凉气,不行,不行,这种事情绝对不能发生,必须要尽快将这些人剿灭。

    草草应付了前来问询的一大拨南京勋贵和文臣,黄得功再次来到城头,通过千里镜看到叛军正在到处抓捕百姓,驱使他们砍伐树木,准备修建云梯这些攻城军械,场面十分凄惨,到处都是百姓的尸***淫掳掠的事情多处都在发生。

    黄得功感觉心中沉痛,这都是因为自己,为什么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儿,现在却让江南百姓受此灾祸?

    然而,现在的黄得功却没有能力阻止这一切,全军出动直接向敌军进攻这个选择并不好做,大军若是直接出动,城内几乎就没有守军了,南京城将会成为一座不设防的城池,万一南京城出现了问题,他就可以以死谢罪了。

    其实为了留下后手,他已经将自己手中的两千骑兵派出了城,前往各地寻找支援,然而,真的能有支援吗,大多数的军队都在监督各地的卫所,这一部分真的不可动!

    城头上,南京城内的所有文官官员都站在这里,借助千里镜观察着叛军的一举一动。

    时不时的还有惊呼声,“那是我家的庄园,狗贼岂敢!”,一位勋贵指着远处那燃起大火的地方破口大骂。

    对此,黄得功已经见怪不怪了,短短半天时间,这样的场景已经发生十余次了,叛军正在从这些大户的庄园中抢夺粮食、金银财宝,往往最后还会一把火给烧了。

    短短时间内,城外已经有数十处被点燃的庄园了。

    这样的情况让城头上的不少勋贵都在哀嚎,这些叛军真不是东西啊,怎能凭借着自己知道老上司的家底,就这样对待他们的老上司啊。

    不知怎的听到这样的哀嚎声,黄得功心中甚至有些开心。

    ……

    侯良柱突然转身说道:“黄将军,您看那是什么?”

    ………

    PS:补昨天的,求订阅!

第三百八十五章 雷霆(求订阅!)

    听到这话的黄得功一愣,连忙举起手中的千里镜向侯良柱指的方向看去,入眼所见都是精锐的骑兵,粗略一看,人数绝对不低于五千人,看起来还是相当的精锐,绝对不是酒囊饭袋。

    这…,南京城附近那里来的这么多精锐骑兵?本将军这次南下带来的也不过两千骑兵罢了。

    黄得功的异状自然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所有人都举起千里镜向那处望去。

    “援军!我们有援军了,叛军的末日到了!”,一位文官高声欢呼!

    这一声欢呼让呆愣的众人回过神来,是啊,我们有援兵了,南京城彻底保住了,所有人都露出来轻松的笑容,之前的悲伤仿佛都消失不见。

    即便是再不了解兵事的官员,也明白在这里突然出现的数千精锐骑兵将会带来什么,那些叛军那里会是这数千骑兵的对手,尤其是现在的叛军甚至还没有发现骑兵的来袭,他们必然会如同土鸡瓦狗一般被扫荡的干干净净!

    紧张的众人终于安静了下来,说实话这一次如此大规模的叛乱让他们受惊不小,谁能想到承平两百余年的南直隶竟然会出现数万人大规模的叛乱,这给他们的冲击实在是太大,原来战争离我们这么近。

    现在好了,大事抵定。

    虽然话是这么说,所有人还是紧紧的盯着那支狂奔的骑兵,心中默默的祈祷着明军所向披靡。

    很快,马蹄的轰隆声传到了城外的叛军大营中,正在忙碌着修建攻城器械的叛军高层大惊,他们也是戎马半生的人,自然能听得出来这是什么声音。

    他们脸色大变,江南那里来的这么多骑兵,听声音绝对不下五千人,而且骑兵是在狂奔,很快就要到了,远处那烟尘已经可以看到了。

    但不管如何,他们都明白,他们必须要全力应对了,这数千骑兵对他们的威胁绝对是致命的,这个时候他们最后悔的还是为什么没有提前进行预警,为什么没有派出去大量的斥候进行警戒。

    现在可好,敌人就要到了,他们还没有发现,而敌人更是超出所有人的预料,这是数千的骑兵,这个威胁实在是太大了。

    所有军官都全力行动起来,快速的将大军集结,然而他们的行动还是太晚了,大军还没有完全集结,骑兵大军杀了过来,双方的距离已经近到足够发动进攻了。

    从天而降的箭矢刺向叛军士兵,战马奔驰,骑士手中的战刀高高举起,叛军士兵双腿都在发抖,若不是一众军官的家丁在压阵,他们恐怕就四散逃开了。

    然而随着骑兵大军越来越近,叛军的伤亡越来越大,这只骑兵部队都是轻骑兵,并没有重骑兵,以此他们并没有直接向叛军发动冲击,而是围绕着叛军不断进攻,不断的杀死这叛军!

    仅仅一刻钟后,叛军终于支撑不住了,大军的阵列彻底的混乱起来。

    而这更是顺了这支骑兵的意,叛军的混乱让他们难以按照战阵来抵御骑兵,骑兵的束缚也越来越小,更能尽力发挥,这也使得叛军的伤亡越来越大。

    被围在中央的叛军指挥官此时是心急如焚,他们现在才发现四万大军根本不是数千骑兵的对手,这一场战斗恐怕是一个惨败。

    在南京城头上始终观察着这一切的一众文武官员心中振奋!黄得功也露出笑容,同时心中更是疑惑,这么一支对于骑兵作战如此熟悉的骑兵究竟是哪里来的?

    不过想不通他也就不想了,打败叛军之后自然一切都清楚了,他也下定了决心。

    南京城门轰然洞开,黄得功率领着一万精锐步兵冲出南京城,向着战场冲去,现在的情况下,留下近一万的兵力守城足够了。

    一万精锐步兵的杀入成为了压倒叛军的最后一根稻草,叛军彻底散开,都在疯狂的逃命,这些人之前那里见到过这么残酷的情形?此时他们的内心已经彻底崩溃,叛军高层再也控制不住大军了。

    在他们的积极控制下,中军只剩下数千人还在苦苦抵挡。叛军指挥官此时是心如死灰,完了,他们彻底完了,自己起兵反叛才仅仅三天。

    不过他们显然不是坐以待毙在这里等死的人,他们连忙翻身上马,带着最后的数千人向西突围而去,至于其他人的死活,他们不管。

    他们的动作自然引起了明军的注意,数千骑兵部队纷纷调转马头,向叛军逃走的方向追去,将战场交给黄得功等人。

    而其余的叛军主力见到主将都跑了,也就不再抵抗,纷纷丢下武器,跪地请降!

    黄得功带领着步兵开始收拢俘虏,到了这个时候他才知道这只部队究竟是从哪里过来的,原来之前他派往城外的两千骑兵在寻找援兵时,在这南京城周围只有孝陵卫的兵马可堪一用。

    最终他们也顺利的说动孝陵卫卫指挥使出动了三千五百骑兵,一共五千五百骑兵突然对叛军发动了袭击,在叛军没有防备的情况下,果然一举建功,大破叛军,立下泼天大功!

    知道了详情的黄得功心中甚是高兴,现在的局势基本上已经控制下来了,剩下逃走的数千叛军在骑兵主力的追击下,他们根本就逃不掉,那些指挥官绝对不能放过,简直是胆大包天,竟然敢在南京城外直接反叛,简直是岂有此理!

    放松下来的黄得功开始全力处理已经投降或者继续在逃跑的叛兵,到了现在战场之上的战斗基本已经结束了。

    毕竟此次大战的交战时间极为短暂,真正激烈的决战可以说基本没有,不管是明军还是叛军伤亡很小。

    因此此次的俘虏数量必然是极大的,事实也的确是如此,一个时辰后,所有的俘虏被集中在一起时,场面十分令人震撼。

    只是当应天知府陈奇瑜带着一众勋贵来到被叛军烧杀劫掠的一众庄园时,所有人的面色十分扭曲。心中十分悲痛。

    地面上到处都是已经凝固的鲜血和被残忍杀死普通百姓的尸体,以及已经燃烧大半而且尚在燃烧的庄园!

    一众勋贵们看着眼前的庄园,心如滴血,之前它是那么的富丽堂皇,为了修建这座庄园,自家花费了多少银子,里面放置了多少的金银,多少的古董,而现在一切都没有了,仅仅是因为一把火!

    不对,那些叛军身上肯定还带的有自家的金银,之后肯定要一分不少的拿回来!

    这样的凄惨景象让陈奇瑜不敢怠慢,连忙组织应天府的衙役来处理这些尸体,统计死亡人数、对他们的身份进行辨认、尸体归还给他们的家人,等等。

    ……

    当天晚上,骑兵队伍返回南京城时,就带回了叛军首领的人头!

    到了现在,这一场如闹剧一般的叛乱全是彻底宣告结束!

    同时,大明的损失情况也整理完毕,军队方面守城军队伤亡三百余人,骑兵伤亡近五百人,斩杀叛军两千余人,逃跑的近千人,其余叛军都被俘虏!

    百姓方面,被叛军残忍杀害的百姓竟然多达五千人,被焚烧的庄园多达三十座,这还只是那些勋贵的,若是加上南京城中那些商人、富户的就更是超过了一百座富丽堂皇的宅子!

    接下来的几天,整个南京城内外是哭声一片,数千户披麻戴孝,场面十分令人动容。这样的景象让一众文官心中思绪难平,这样的场景在这承平已久的江南地区实在是太少见了,对南京的打击恐怕也绝对不小,即便是城内的损失基本不大。

    那些庄园房子中的财务大部分都已经从俘虏身上追回,只等着清点完毕,就可以物归原主。

    徐弘基、黄得功、陈奇瑜等人联名向朱由检写了一份详细的奏折,立刻八百里加急向北京城送去。

    之后长松一口气的黄得功开始全力准备应对卫所改制的事情,只等北方的卫所进行到稳步推进的时候,南方就可以开始动手,据他估计,此事之后,南方也不会再等下去了。

    现在南京的一众文武重臣只希望朝廷不要怪他们的失察之罪!

    而此时的京城,朱由检还正是志得意满之时,北方的卫所整顿几乎没有出什么大问题,仅仅存在的小规模叛乱几个时辰就被直接平定,卫所内的普通军户们此时那可是对朱由检感恩戴德,等待着朝廷官员的抵达,之后就可以热火朝天的分地了!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晴天霹雳的消息八百里加急来到了京城!当天,代表着八百里加急的快马冲进了北京城,一下子就吸引了京城百姓和官员的目光,现在天下承平,那里来的八百里加急?那里又出事情了?不可能吧!

    这个消息正是:南京京营约四万军队造反了,现在正在攻打南京城!

    一下子就把一脸激动,志得意满,这一年多来顺风顺水的朱由检给整懵了!

    完了完了,朕怎么忘了还有南京的京营,它也是南直隶周围的卫所的兵啊,朕怎么把他们给忘了。

    这数万人聚集在一起,骤然之下听到朝廷要取缔卫所,那些早已经浑身肥的流油的卫所官员破釜沉舟之下,直接造反完全是有可能的啊,为什么朕会把它给忘了!

    哎!当初怎么也没有人提醒朕!

    现在黄得功你能守的住南京城吗?

    “皇上,黄立极等重臣求见!”,见朱由检的脸色极为阴沉,王承恩小心翼翼的说道,没办法,朱由检现在的脸色绝对将王承恩吓得不轻,据他所知,皇上自从登基以来,一直都是智珠在握的,从来没有过现在这种茫然无措的神情。

    “让他们进来吧。”

    ……

    从朱由检口中听到南京京营造反消息的黄立极等人彻底惊呆了,这怎么可能,难道要天下大乱不成?

    南京周围现在的兵力情况众人都很清楚,虽然江南的军事糜烂程度众人都知道,可是数万人的反叛也不容小觑。

    即便是现在皇上所说调集了黄得功两万人,朱燮元两万人,还有北方水师进驻长江,可是这些人现在恐怕都不在南京吧,他们不是已经都去监督江南的众多卫所了吗?

    现在南京城内的守卫力量按照奏折上所说只有两万人,两万人守住南京城没有什么问题,那城外怎么办?那可是大明的财税重地,绝不容有失。

    这绝对是当务之急,朝廷经过紧急商议之后,数道紧急调兵的圣旨被快马送出京城。

    朝廷能做的都已经做了,剩下的只能是听天由命了。

    这个坏消息也很快在京城传开,一些对于朱由检不利的流言开始传播开来,什么皇上违背祖制,擅自改变卫所制度,这才让南京京营造反;死谏的杨性鲁御史才是对的;这一类的流言甚多。

    对子这一点,即便是有着锦衣卫的压制,这些流言的传播速度仍然极快,根本就抑制不住。

    而皇宫中的朱由检此时仍然是对南直隶万分担忧,他不担心南京城的安危,一些乌合之众根本就不可能打的下来南京城,他更担心的是攻城失利的叛军直接在南京周边肆虐!

    如此一来,即便是等到叛军被剿灭,朝廷支付的代价就实在是太大了,大到朱由检心疼的地步。

    希望黄得功能够拖住叛军,之后不出数日南直隶附近的明军就能支援南京城,到时候叛军必死无疑!

    还好现在南直隶大明的重兵云集,叛军蹦哒不了多久,不然的话,若是让着叛军活的太久,恐怕会给大明的诸多卫所官员不切实际的幻想,到时候就真的麻烦了。

    对于在京城中散播的流言,朱由检自己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跑锦衣卫和东厂查探那些始作俑者,将这些人抓起来就够了,剩下的事情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南直隶的平叛进展了。

    只有事实才能真正的击败这些谣言!

    同时朱由检相信京城百姓会支持朕废除卫所制的,他们对于京城卫所的情况实在是太了解了,这些流言很难真正骗得了京城百姓的。

    ……

    就在朱由检和朝堂重臣的担忧中,北京城群魔乱舞之时,从南京快马加鞭传递胜利消息的奏折再次到了!

    而这和之前的奏报仅仅相隔三天!

    大明赢了!

    朱由检长松了一口气,黄得功做的真不错,如此雷霆之威下,之后将要进行的南方的卫所改制定然会顺风顺水。

    同时在锦衣卫的大力宣传下,京城内的流言很快就消声灭迹。

    事情基本上得到了了结,朱由检又下了一份关于封赏和抚恤的圣旨基本上就宣告了崇祯年间第一场大规模叛乱的结束。

    ………

    PS:求订阅,求月票,求推荐票!!

第三百八十六章 丰收(求订阅)

    然而这件事的出现还是给朱由检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让他开始对自己这一年多来对大明进行的变革进行深思。

    自己是不是太着急了,像这种直接裁撤天下卫所的大事情现在就直接动手时机是不是还不成熟,自己的准备是不是还不够充足,是不是应该再等等?

    真的就差那么一点儿江南就要遭受大规模的兵灾,江南可真的是大明的财赋重地,绝不容有失的,尤其是接下来数年全国数十万的军队将逐渐建成,自己正是需要大量的白银、粮饷支持的时候。

    这些东西一旦断了,事情就真的麻烦了,什么都可以没有,但是无论如何不能没有银子,没有银子,自己真的什么也做不成了。

    思考良久的朱由检还是摇了摇头,必须要扩军组建精锐军队的大明朝廷还是做不到在养活天下数百万卫所军队的同时再同时养数十万的募兵精锐,这样产生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朝廷根本就不可能负担得起!

    那么现在动手也就迫不得已了,朕已经在全国布置了二十余万的军队,用来防止出现大的纰漏,这样的准备绝对不算少了,没有认识事情是在你准备到万无一失的程度时才会发生的。

    现在看来总体情况还是可以接受的,南京京营之事仅仅是其中的一个个例罢了。说实话,这样的后果并不大,想必与取得的成果而言,这样的代价绝对是值得的。

    想通了此事的朱由检终于再次高兴起来,放松下来的朱由检也将目光转向其他的事情,首当其冲的目前北方数省正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收获新作物,经过了一年的努力,现在终于到了收获的时刻。

    往年秋收朝廷能做的其实并不多,朝廷只要能够收到的一千多万石粮食就够了。但是今年的情况并不一样,今年的秋收将格外的漫长,整个北方种植了大量的新作物,他们成熟的时间更晚。

    其他省份还好,但是现在的陕西省以及朝廷刚刚攻打下来不久的漠南地区就不一样了。

    陕西因为今年的大规模旱灾,那里种植红薯的土地已经超过了八百万亩,至少五百万人今年冬天和明年的生活就靠这些粮食了,不仅仅是他们,朝廷也需要这些粮食,按照之前和百姓的约定,今年百姓土地的产出朝廷可以拿走五成!

    没有办法,朝廷也实在是支撑不住了,以前朝廷基本上是不缺粮食的,就连京城太仓粮食也是不缺的,不然的话当初张居正改革的时候也不会改粮食的收取为银子。

    但是今年的情况完全不同,朝廷的粮食支出实在是太大了,现在在北方数省正在大规模以工代赈的百姓人数已经超过一百万了,这可都是壮劳力,算上他们的家人,朝廷直接拿粮食养活的人口已经超过五百万,这样的压力实在是太大。

    当然这里面的人数是包括漠南地区的,漠南地区面积广大,朝廷在这一年中或主动或被动的向漠南地区移民了近两百万,这样的数目实在是太庞大了,远远超过了年初朱由检和朝廷的计划,朝廷绝对可以说是已经竭尽全力来做这件事了。

    如此大规模的移民朝廷花费的物资、粮食实在是让朝廷不堪重负,若不是这些移民的花费朝廷通过信达钱庄发放利率很低的贷款,朝廷绝对是坚持不住的。

    对于这一点,知道很多详细数据和隐秘的朱由检很是清楚,他现在越来越庆幸,自己登基前的一年时间中没有让时间就那么浪费,其中最终早的就是组建了遍布天下的信达钱庄,现在这钱庄就可以直接拿来用,而且它真的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这一年少府花在购买粮食上的银子也已经超过一千万两,甚至南方水师的舰队还专门去南洋周围各小国购买了大量的粮食。

    但是即便是在朝廷如此规模的支持下,朝廷的粮食还是有这捉襟见肘,若不是今年夏天,南方种植的新作物取得了大丰收,朝廷回血了一次,朝廷恐怕现在都支撑不住了,朝廷的存粮恐怕就要耗尽。

    因此,朝廷对现在的秋收再关注也不为过,现在的徐光启可是将大部分的心力都放在这上面。朝廷甚至直接用六百里加急来传递陕西、漠南的秋收情况!

    而目前北直隶附近的秋收已经结束,目前的徐光启正在工部衙门里整理北直隶的收获情况,虽然经过他们粗略的观察,今年北直隶的红薯收成是相当不错的,基本上达到了他们之前的预期,但是在没有得到最终的数据之前,徐光启还是放心不下。

    终于,结果显示北直隶的收成情况很是让人满意,徐光启心中的担忧也放下了不少,现在就等着陕西和漠南河套的情况了,希望一切顺利。

    ……

    就在朱由检将目光转向秋收不到两天时间,陕西、漠南的情况终于传到了京城,徐光启兴冲冲的冲到皇宫求见朱由检。

    看到徐光启这样的兴奋,朱由检脸色也不由得露出笑容,对于这位绝对算的上自己心腹的徐光启,朱由检还是很满意的,尤其是在新作物的推广上,徐光启绝对可以说是居功至伟,将来朕这位徐爱卿必然能够名垂青史,万家生佛啊!

    当初朕从上海县将徐光启请到京城大规模开展新作物种植的举动绝对算得上是英明至极了,不然的话现在全国数千万亩的种植量至少也要往后推迟数年之久,到时候朕的这个大明朝廷就真的难了,那里还有现在这样对大明大刀破斧变革的魄力和能力。

    “徐爱卿你这么兴奋,是哪里又传开了好消息吗?”

    徐光启一脸激动,“皇上圣明,的确是有好消息传来了,而且是从皇上最担忧的陕西省传回来的!”

    “是吗!看爱卿的样子,陕西的收获也是相当的不错了?快给朕说说!”,朱由检同样很兴奋,这个好消息他已经等待很久了,陕西绝对算得上是朱由检的一个心病了。

    “皇上,今年陕西全省共种植红薯、土豆一共八百六十万亩,其中全部归属朝廷的有田地三百五十万亩,这一部分土地大多数是从原秦王藩手中获得的。

    难民土地大约为四百万亩,其他土地是陕西的藩王和一些富户种植的。

    现在陕西全省的收获已经结束,因为今年陕西的旱情相当严重,这里的土地产量还是和河南、山东、北直隶等地相差甚远,大约只有一半左右。

    但是即便如此,这样的产量依然是相当的高了,可以说就算是明年同样出现这种程度旱灾,明年绝对不会出现像今年这样规模的灾情了,他们已经能够通过自己养活自己了。

    再加上经过今年的新作物种植,当地百姓都已经学会了如何种植,如此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内,朝廷就培养出了数以百万计掌握种植红薯、土豆技术的百姓,这在之前绝对是闻所未闻的事情,皇上真乃我大明天命之主!

    而有此作为保证,再加上新作物有目共睹的产量和今年收获的巨量种子,明年朝廷甚至都不需要再进行推广,天下百姓就可以自己种植,一切都将走上正轨。

    臣恭喜皇上。”

    听着徐光启详细的讲解,朱由检心中很是高兴,现在看来推广新作物取得成就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

    可以说这一年出现的连绵北方数省的大旱还在其中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正是有了这场大旱,为了拯救数百万黎民百姓,同时也是为了维护朝廷的统治。

    整个朝廷官员为了去赈灾,不得不同心协力、竭尽全力的去推广新作物,朝廷也是不惜一切代价的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差一点儿把这个朝廷给掏空。这在正常情况下几乎是很难做到的。

    看着自家内帑的相关账目,朱由检自己都感觉心惊胆颤的。

    自己什么时候花过这么多的银子?两辈子都没有过这样的经历,甚至上辈子自己还是一个相当吝啬的人,然而在来到大明之后竟然能够面不改色的将手中的数千万两白银给花了出去,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不过,现在总算是取得了像样的结果,也算是对得起朕和朝廷的努力了。

    朱由检猛地拍了一下桌子,“好,好啊!如此一来,天下百姓真的就不用再挨饿了!

    徐爱卿,此次你绝对是居功至伟,朕一定会给爱卿你一个赏赐,一定让爱卿你满意!”

    “臣惶恐,臣认为这都是皇上和诸位同僚的功劳,皇上您在巨大的压力下支持臣对新作物的推广,还为此花费了数目巨大的粮食和银子。

    诸位同僚也忙碌奔波了一年,他们辛辛苦苦的前往大明各处,组织百姓种植红薯、土豆,而臣却一直在这北京城内待着,臣当不得皇上地厚爱!”,徐光启有些诚惶诚恐。

    “徐爱卿,你就不用推辞了,给你的赏赐朕已经想好了,过不了多久爱卿你就会知道了。

    ……

    现在说说这一次朝廷能获得多少粮食?爱卿你要知道朕已经令户部、少府借助这这次以工代赈的机会在全国各省的省城修建了更多大型粮仓,并且对之前的粮仓也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

    但是现在很多粮仓还处于正在修建中,甚至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朕有些担心这些粮食的储存问题,朕希望爱卿你能给朕顾及一个大概情况。”

    这,徐光启也是有些发愣,这个数据他还真的没有总结,不过大概的数目还是可以估计出来的,只是皇上,您真的打算将这么多的粮食给存起来,这根本就做不到好不。

    徐光启有些犹犹豫豫的说道:“皇上,即便是考虑运输过程中的损耗,朝廷此次收获的粮食数量绝对要超过一千万石,最高应该不超过两千万石,最终的结果应该在一千万五百万石到两千万石之间!”

    朱由检点点头,这个数目已经很多了,之前朝廷一年的税收粮食的数目差不多也就接近三千万石,直接增加了五成。

    有了如此巨大数量的粮食增量,绝对可以解决很大的问题,如此以来,接下来的西北旱情基本上可以说是问题不会太大了。

    “只是,皇上,那红薯根本就不耐储存,据臣估计,红薯的保存时间最多也就是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绝对不会超过一年时间。

    即便是土豆的保存时间稍长,也远远不能和稻米、小麦可以储存数年之久相提并论,朝廷还是应该早做打算。”

    见朱由检兴奋的样子,徐光启犹豫一番后还是小心翼翼的提醒道。

    朱由检一愣,这的确是一个问题,自己差一点儿就把这件事给忘了,红薯这东西实在是不耐储存,看来事情远远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简单,是自己太乐观了啊,

    “是朕想的太简单了,储存不了太长时间那就尽快售卖出去,天下间百姓还是有很多饿死的,现在有了高产的粮食,一切都会好上很多。

    同时,对于稻米、小麦的种植,爱卿也应该多多注意才是,这才是重中之重啊!”

    “请皇上放心,臣一定竭尽全力做好此事。”

    ……

    “徐爱卿,你等等,朕还有一件事。”,刚刚走到大殿门口徐光启只能再次回去。

    “请皇上吩咐。”

    “徐爱卿,朕觉得将红薯切成片晒干后应该可以保存更长的时间,爱卿觉得此法是否可行?”,朱由检突然想起了有红薯干这个东西,但是他还不清楚这个方法真的行吗?

    徐光启一愣,他显然没有想到朱由检竟然向他提出这个问题。

    “启禀皇上,按照常理而言,这个方法应该可以延长储存时间,臣回去后定要抓紧时间试验一番,如此就能知道结果了。”

    “好,如此就辛苦爱卿了,有了结果尽快告诉朕,朕会催促户部的,粮仓的修建必须要加快进度了。”

    “臣告退!”

    ……

    PS:求订阅,求打赏,求票票!扑街作者需要大家的支持,谢谢大家。

第三百八十七章 拉开帷幕—报名(求订阅)

    今年因为大量的种植新作物,全国的粮食产量大大增加,尤其是朝廷自己掌握的粮食就更多,有了粮食,其他的事情才能快速推进,粮食就是一切工作的前提。

    这个时候朱由检才深刻的感受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深刻含义,没有粮食真的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崇祯元年朝廷花费的粮食绝对超过了正常年份的三倍!

    随后朱由检召见了户部尚书毕自严,和他交代一番仓库建设的事情,这件事也很重要,建立一套遍布全国的仓储系统是很有必要的,

    之后朱由检就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准备进入休息时间,他愉快的向后宫走去,今晚又是一个造人的夜晚。

    ……

    朱由检在轻松自我的时候,整个朝廷则处是疯狂的忙碌中,朱由检取得辽东大胜回到京城后的这一段时间,对整个大明进行的变革动作又大又多,而这是政策的具体实行又几乎全部交到了朝廷官员身上,他们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这样的滋味他们以前是从来没有经历过的。

    此时的礼部尚书温体仁的感受格外深刻,自从皇上要用考试一次性选拔五万名官员来代替之前的吏员后,以温体仁为代表的整个礼部都陷入了巨大的忙碌中。

    而在这不久后,他们礼部还要组建地方上的机构,这又给他们增加了巨量的工作,这样的繁忙程度甚至比温体仁之前在河套组织移民时还要强。

    温体仁还好,还能承受的住,毕竟他已经在河套锻炼了快一年时间。只是礼部的一众官员却有些难以忍受了,之前他们何曾经历过这样的繁忙,以前的礼部可都是极为清闲的,平时最大的忙碌就是科举还有一些大型的庆典活动。

    哎,现在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

    而就在南京城内外风起云涌之时,在崇祯元年十一月一日,明年二月一日的科举考试报名正式开始了。

    经过礼部所有官员的将近一个月的努力,他们向全国所有的府城都传达了具体的报名要求,设立了报名地点,这一天就是检验成果的时候。

    同时礼部乃至是朱由检都在等待着这一次报名的具体人数,只有确定了这个,接下来的事情才好安排。

    例如考场地点的安排,试卷所需要准备的数目,监考人员的安排…

    这些事情都是一个麻烦事,只要一想到可能会有超过二十万人报名并参加考试的情景,温体仁等一众礼部官员就感觉头皮发麻,自古以来就没有过如此巨大规模的考试啊!

    这也没有什么经验可可以借鉴,只能硬着头皮上了,唯一一点儿安慰就是朱由检还能时不时的给温体仁提供一些思路,不然的话,温体仁绝对会被逼的发疯,无它留给他的时间实在是太紧张了,从朝廷下圣旨到明年考试的二月一日,时间满打满算也不过三个月!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温体仁在京城报名处旁边不远的二层阁楼上愣愣的看着下方的场景,他心中在不断的回响: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

    是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这天温体仁专门来到这里想看看具体情况,然而现在报名开始的时辰还没有到,他就被下方那长长的报名队伍给震惊了!

    在这些人中温体仁还看到了几个熟悉面孔,他们都是有可能中进士的才子啊,你们不是都反对朝廷的这项决策吗?甚至直接要走到承天门前表示你们的反对,展现你们所谓的风骨,现在怎么都来报名了?你们这简直都是天大的笑话,令人不耻!

    再说了报名时间不是有五天吗,为什么大家都这么着急。

    “大人,京城内其他三个报名点比下方的人基本差不多。”礼部的一位官员小心翼翼的收到,他的心中也是悲愤不已!

    温体仁长长的吐口气,一言不发的回到礼部衙门,眼不见心不烦,就等最后的结果吧。

    温体仁离开了并没有影响到京城内排队报名的士子,他们此时正是格外的热闹。

    不少士子在来之前那可是格外的纠结,在他们的心中走上这样的道路那就代表着之前坚持了数十年的科举宣告失败,这就以为着投降,是要被人看不起的。

    但是或被生活所迫,或这毕竟是一条似乎相当宽阔的为官之路,于是他们还是来了,在来之前他们没有告诉他人,甚至在今天之前和好友交谈时对明年的考试不屑一顾。

    今日他们偷偷摸摸的来了这里,却没有相当在这里看到了很多的相熟之人,甚至还有比自己在考进士上很有前途的同窗,这一下子心中的烦闷、羞愧消失的无影无踪。

    原来大家都一样啊,那我还有什么可以担心的?

    因此在京城的这四个报名点场面显得极为热闹,再加上周围围观的大量百姓,他们对着中间的士子们指指点点,平日里那里有机会见到这么多身穿儒服的士子们。

    大家作为京城人这一年多发生大大小小的事情让他们大开了眼界,这个场面对他们来说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小场面,完全没有了一年多前面对士子的那种若有若无的自卑感,现在已经完全能够对着士子们评头论足。

    一众士子们倒是也没有很大反应,毕竟前方礼部的大人还看着呢,虽然心中甚是不满,但是也不敢出声呵斥。

    场面似乎显得很是和谐!

    而这样的场景不仅仅是京城存在,在整个大明府城以上的城市都出现了这样的场景,报名点并没有在县城设立,可以说全国一百余座城池都出现了这样的盛况。

    因为这次考试的报名条件实在是太低了,只要有童生功名就可以参加,对于其他的要求全部不存在,无论你是宗室还是商人之子都可以参加,这个做官的机会几乎向天下所有的读书人开放。

    唯一的限制也就是年纪罢了,只要是十六岁以上,四十岁一下均可以参加。

    同时在读书人看来崇祯二年的考试是第一次考试,也必然会是招收人数规模最大的一次,达到了五万人。

    虽说以后朝廷还会继续举办,但是绝对不可能再达到这样的规模。因此天下读书人都相信,这一次必然是最容易的一次,以后再想考上恐怕就难了,而且还要浪费不短的时间。

    因此这一次想要参加考试的士子数量很多,都想去碰一个运气,万一成了呢?这也不失为一条通天之路。而且朝廷又不禁止自己再参加之后的会试。

    如此一来,整个大明的府城都出现了这样的一幕。

    ……

    一直到了晚上,温体仁拿到了今年的报名数据,仅仅是一天时间,京城内报名的士子人数就已经达到了三千人,其中举人功名的就超过了三十个。

    温体仁心中着实不平静,如此看来,全国的报名人数恐怕是比朝廷预料的还要多不少啊。

    这样的话,考场的准备就有些问题了,要容纳如此多的考生,考场恐怕要比预料的多上不少了。看来本官要开始做准备了,十数天后天下的数据汇总后本官恐怕要再找一趟皇上了,如此庞大的规模仅仅凭借礼部真的很难做到,必须要他人的配合。

    ……

    事情的发展的确没有出乎温体仁的预料,接下来的几天报名的人减少的程度极小。

    这样的情况皇宫中的朱由检自然也是十分清楚的,他对于这件事也是极为关注的,对于如此多的读书人报名朱由检很是满意,看来自己对吏员进行的变革至少天下读书人是绝对支持的。

    利益至上啊!

    至于那些之前在各种场合表达反对但是现在又在最后一天去报名的读书人,朱由检很是不屑一顾,这些人就是口直嫌体正,嘴炮王者,最强很反对,身体却很诚实。

    这样的人,根本不可能有很大的前途,在这个年代这样的行为绝对要被看不起的,恐怕还会名声扫地。

    这个时候朱由检开始考虑明年的考试问题了,这么多的读书人要组织起来考试问题也很大,而且普通的场地肯定是不行的,毕竟防止作弊是最为重要的。

    自古以来,考场作弊事情就很多,提供考试场地必须要考虑这一点儿。

    千万不要小看古人在这方面的超高智慧,自从有了科举考试,作弊这种情况也就几乎同步出现。

    它经过了将近一千年的发展,到了现在,它几乎是发展到了顶峰,作弊形式可谓是多种多样,千奇百怪。

    就在这大明朝,科举舞弊案出现的次数就是很多,而且每次出现都是大案要案,会牵扯出很多人。

    就比如那位在后世名声很大的唐冥唐伯虎就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他就因为牵扯到那年的会试舞弊中,而被取消了会试成绩,包括他的进士功名,甚至是从此没有了考试的资格,只能在老家作一闲散书生。

    要防止作弊就对考试的场地有了较大的要求,这就需要提前准备。

    朱由检觉得另外一个重点就是考试的试卷,按照之前的想法,这一次的考试将分为三部分,算数、经义和策论。

    既然已经这么做了,朱由检已经有想法将之前一次考试持续数天给改成三份卷子,每次半天或者一天时间,如此一来就能大大的降低对考试场地的要求,同时也能对读书人减少许多折磨。

    只是这具体的题目还怎么出?朕真的是没有什么主意。不过不着急,可以慢慢来,现在的时间相对还是比较充足的。

    ……

    今天是报名的最后一天,这一天的人数竟然更多,几乎要和第一天想媲美,而且前来报名的读书人明显身份更高,也就是功名更高。

    之前他们还是相当犹豫自己究竟要不要参加这样的考试,对他们而言,他们对于考中进士还是很有信心的,就算这一次考不中,下一次也一定能够考中,实在不行那就下一次,但是三次也就是九年之内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这几天他们看着火爆的报名处,自己一个又一个的同窗去报名了,他们的心也渐渐按捺不住了!

    尤其是看着自己之前嘲笑的人喜气洋洋的去报名参加考试,他心中更是难受。

    自己寒窗苦读十数载不就是为了做官吗?现在这样一个机会不就摆放在自己眼前吗?它是那么的显眼,那么的唾手可得,自己就要放弃它,弃之如敝屐?

    扪心自问后,他们却发现自己竟然做不到无动于衷,面对这样的诱惑自己竟然完全把持不住,在经过数天的纠结之后,他们趁着报名的最后一天下定了决心,前来报名参加此次的考试。

    毕竟这一次的考试朝廷也说了,若是成绩足够优秀,可以直接担任更好的官职,而凭借着自己的能力,这样的位置还不是手到擒来?同时,就算是没有,也不耽搁自己准备之后的会试,最终成为一名光宗耀祖的进士!

    他们的想法对于官场中的人来说无足轻重,根本就没有多少人在意,反而是那些功名低的读书人见此情形显得格外愤怒!

    你们这些有进士之资的人,现在为什么要跑过来和我们这些愚钝之人争抢?你们就没有觉得这样实在是太过分了吗?

    然而他们的愤怒也就仅仅至于此了,他们又无可奈何,他们什么改变不了,只能去努力学习,学习那以前并不重视的算术,希望能够凭借此缺的逆袭。

    这也就直接导致了整个大明书店的有关算学书籍的热卖,书铺掌柜的那是合不拢嘴,有的机灵的直接花大价钱购买那些有关算术的冷门书籍、孤本,之后拿来印刷,趁着这个机会狠狠的大赚了一笔。

    朱由检也为了大力支持算学的发展,他从皇家的书库里找到了不少的算学书籍,全部都拿出去加印,通过信达书店卖给天下读书人。

    防采集,自动加载失败,点击手动加载,不支持阅读模式!

    禁止转码、禁止阅读模式,下面内容隐藏,请退出阅读模式!

第三百八十八章 细节(求订阅)

    报名结束后各个府城经过了简单的汇总,就快马加鞭的向京城赶去。

    数天后,此时时间已经到了十一月十五日了,全国大多数地方的报名数据终于汇总到了京城,而这还不是全部一些偏远地方上的名单恐怕还需要十数天才能真正到京。

    但即便是如此,目前礼部所能拿到的数据已经基本上可以拿来用了,和最后的结果不会相差太大,用这个时代文人的话说,越是偏远的地方文脉越是稀薄,完全就是蛮荒之地,又有多少读书人呢?

    又经过一天一夜的紧张计算,最终的报名人数终于出来了。

    当第二天一大清早刚刚来到礼部衙门的温体仁看到手下官员递过来的最终数字时,他脸上的笑容彻底消失,变的格外的沉重,看来凭借着礼部的力量真的完不成这样的事情了。

    他对着身边同样表情的礼部官员问道:“结果没有问题吗?确定是这个数字?”

    “大人,卑职等人已经算了三遍,卑职保证没有问题,即便是有问题也只会是小小的偏差,不会出现大的差错。”

    温体仁心中还是难以置信,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报名?这根本就不合常理。

    温体仁也不近礼部衙门了,他直接转身,拿着手中的纸向皇宫走去,他要求见朱由检,既然现在的结果已经出来了,按照这个数字,礼部根本就负担不起这样巨大规模的考试,他必要要找皇上要更大的权力了,即便是仅仅在考试期间。

    此时的朱由检也刚刚用完早膳来到乾清宫准备开始批阅今天的奏折,此时正是一天中朱由检心情最为美妙的时刻,还没有收到案桌上奏折的冲击。

    朱由检就在这里轻松的接见了神色匆忙的温体仁。

    朱由检一脸微笑,“温爱卿,今日这一大早的来见朕,可是发生了什么大事,是有何要事要奏?”

    温体仁神色一苦,“皇上,各地报名的数据已经出来了,请皇上过目!”

    看着温体仁这样的神情,朱由检神色不由得一正,难道出了什么问题?之前的报名不是挺顺利的吗?不应该啊。

    他接过温体仁手中的纸张,仔细看了起来。

    看到最后计算出来的数据,朱由检也不由得有些惊讶,好家伙竟然有这么多人报名,这实在是太夸张了。

    “温爱卿,究竟发生了什么?怎么会有近四十万人报名!

    朕记得现在符合年龄要求的童生数量才四十余万,不到五十万人啊,这几乎是所有有资格参加这次考试的童生都报名了啊。”

    同时朱由检的内心还在疯狂吐槽:大明朝的读书人都是这么饥渴的吗?这仅仅是一个做官的机会啊,全天下所有有资格的人都要去争上一争,简直太可怕了!

    怪不得,怪不得朕对科举进行了这么大的变动竟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

    温体仁神色有些尴尬,他那里知道为什么,就算知道也不能说啊!不过他还不能不回答,他想了想还是硬着头皮说道:“启禀皇上,皇上所说不错,目前全国在十六到四十岁之间具有童生以上功名的读书人大约是四十六万人。

    而这四十六万人中此次报名的人数已经三十九万了,而且这个数字还并不是最终的数字,还有一些位置偏远府县的情况还没有送到京城,臣认为最终的结果应该会超过四十万人。

    也就是说具有报名资格的人中有近九成都报名参加了明年的考试。

    虽然人数极多,但是这也正表明了皇上您之前力排众议所制定的吏治变革是合乎民心合乎天道的,天下百姓都是极为支持的!

    吾皇圣明!”

    看着温体仁这一本正经的样子,朱由检心中直呼好家伙,可真会说。

    不过自从当上皇帝以来,这样拍马屁的话朱由检已经听过许许多多了,现在已经有很强的免疫力。

    他面不改色的说道:“现在不提这个,既然现在考试的人数已经定下来了,也就是在四十万左右,既然如此那么爱卿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动作了,该准备考场准备考场,该准备试题准备试题。

    这里面若是有什么问题你可以直接给朕提,朕会全力解决这个问题的。

    爱卿你也知道,前段时间朕一直比较忙碌,对这件事投入的精力并不多,大多数的事情都压在了爱卿和礼部的官员身上。

    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很多事情已经进入正轨,朕已经能够腾出不少的精力。朕自然会更加关注明年二月的这一次考试。

    有什么问题爱卿千万不要拘谨,你我君臣同心,定然能够安排好这次关系重大的全国考试,一举解决为祸千年的吏治难题!”

    朱由检说这话的时候似乎是倾注了很深的感情,至少在温体仁听起来就是这样的,这些话进入到温体仁的耳中,他就感受到了这一点。皇上这是在对他推心置腹啊!

    温体仁很是感动的开口说道:“臣谢皇上隆恩!臣何德何能受皇上如此厚爱啊!

    不过臣今日的确是遇到了问题,希望皇上能为臣指点迷津。”

    朱由检不由得嘴角一抽,“爱卿快快说来!”

    “是皇上,近四十万的读书人参加考试,他们所需要的考场自然也是极为巨大的。

    而在我大明两百余年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如此大规模的读书人一同参加一次考试,而且还要由朝廷统一命题,统一批阅。

    它的考场、各个考场的主考官、试卷、阅卷官等等都是巨大的问题,此前都没有任何的经验,臣一时愚钝,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臣请皇上指点迷津。

    皇上这是臣和礼部一众官员这一个月来的诸多想法,臣等也知道里面有着不少的缺陷,但是臣等已经尽力了。

    请皇上指正。”

    这一份奏折相当的厚实,内容也颇为繁多,朱由检还必须仔细的看,这件事关系甚大,第一次的实施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半个时辰后,边看边认真思考的朱由检终于放心手中的奏折,并揉了揉已经有些发涩的双眼。

    “温爱卿,朕已经认真的看完了,总体而言,爱卿等一众礼部官员考虑的十分详细,朕还是满意的,爱卿着实是辛苦了,但有些问题朕在这里还是要指出来。”

    温体仁连忙起身表示将认真听取朱由检的命令。

    “首先我们看看考场问题,爱卿的意思是根据各布政司的报名人数确定各布政司的考场数目,为了全方位的利用之前在全国各地广泛存在的考场,同时也能减少花费,朝廷将在各布政司的治所以及若干个府城设立考场。

    朕觉得这一点是极为合适的,有一点朕是希望做出改变的,那就是到了明年二月份,各地的吏员数量是缺少的,那么维持考场秩序的人必然是不足的,一旦人手不足,再加上考生被集中在一起人数众多,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爱卿觉得呢?”

    “皇上所言甚是!”

    “朕的意思是到时候朝廷的卫所改制也进行的差不多了,每个布政司基本上已经有了一万左右的精锐驻扎,到时候让他们去维持考场秩序。”

    “皇上圣明!士兵们和那些读书人根本没有任何牵扯,自然能够保证考试顺利,保持绝对的公平公正,杜绝舞弊行为!”

    ……

    朱由检满意的点点头,“第二,试卷的问题,朕认为应当做出改变,不再按照以前科举考试那样安排了,朝廷要定下新的规则。”

    温体仁立马打起精神,仔细倾听。

    “朕之前颁布的圣旨已经说了此次考试的内容将分为三块儿,经义、策论、算学,既然如此那就用两天时间考试,第一天上午算学两个时辰,第一天下午经义两个时辰,第二天策论四个时辰。

    温爱卿以为这样的改变如何?天下读书人可能适应?”,朱由检说到这里时似乎有些漫不经心。

    温体仁则是相当专注,“皇上,此法大善!分为三场考试,不仅能让考试条理清晰,还是为天下读书人着想。他们再也不用在条件简陋的考场里睡上一夜了!

    臣为天下读书人谢皇上的仁慈!”

    同时温体仁的心中还颇为疑惑,皇上难道还对科举的考场熟悉?不应该啊。

    朱由检很高兴,这种照单全收的态度他很满意,这位温体仁不愧是真实历史上能在喜怒无常的崇祯皇帝手下担任了最长时间的首辅,果然是一个有为之臣。

    ……

    ……

    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被提出,知道近一个时辰后,终于到了尾声。

    “接下来之后的批阅了,朕认为既然是全国考生统一参加考试,那么就要按照统一的标准去批阅,批阅的地方就在各布政司的治所,到时候由士兵将批改的地方包围,任何人不能靠近。

    批阅的人员,朕认为由朝廷指派,礼部、户部、都察院、内阁各省出一人作为监督。

    他们不仅要自己监督,还要相互监督,务必确保最后一步的批阅不能出现任何问题。”

    ……

    “对于最后的录取问题,朕认为你们所提之事很不错,就按照考试的成绩,从上到下进行排名,录取五万人,不管他的出身是什么,只以此次考试的成绩论!”

    ……

    ……

    一直到了中午,几乎感到头晕脑胀的温体仁才离开了皇宫,回到了礼部衙门,他甚至连中午饭都没有吃,就一头进入自己办公的房间,开始对皇上的要求进行整理。

    原本他此次进宫是希望体高此次考试中礼部的权力,能够命令其他的一些部门。对于集合礼部所有官员整理出来的考试具体流程,温体仁感觉问题不会太大,最大的问题应该是协调其他部门的合作。

    没想到啊,真是万万没想到!

    自己的目的虽然达到了,但是皇上直接向自己提出了这么多的改正要求,而且直接是说了将近一个半时辰,简直是太可怕了!

    关键是这些要求竟然很是有道理,若是按照皇上的指点这次的考试流程就更是顺畅。

    没办法,既然如此,那他只能照单全收,开始琢磨着进行修改,希望能获得皇上的满意。

    而今天的事情简直是让温体仁对朱由检佩服的五体投地!在礼部衙门不停书写着的温体仁心中还在不时的感叹,天下难道真的有生而知之的人吗?

    ……

    温体仁头晕脑胀,朱由检也有些不好受,这半天和温体仁的对话朱由检都感觉自己都要被掏空了,他后世对于考试的相关知识知识与发展了近千年科举考试所形成的成熟的考试规则相结合所获得的东西,今天都掏出来了。

    这种掏空的感觉实在是不好受!

    温体仁走后,朱由检都感觉脑袋空空,自己仿佛什么都不剩下了,太难了,当皇帝实在是太难了!

    不行,朕要休息了,今天批不了奏折了。

    朱由检直接起身向后宫走去,至于桌子上的奏折,谁爱批谁批,反正朕是不管了,不管了!

    ……

    三日后,温体仁再次进宫,朱由检甚至都有些害怕见到这位礼部尚书了,朕真的一滴都没有了啊!

    还好还好,这次的奏折没有什么问题,该修改的都已经修改了,甚至有的将朱由检所提出的“建议”进行了适当的修改,以更适合实际情况。

    总体而言,朱由检很是满意,真是不错。

    “好啊,温爱卿果然是朝廷栋梁,这一份计划朕觉得没有问题,就按照这个步骤来实行吧,朕会让相关部门配合你们的工作,整个朝廷都要一同保证这次考试的顺利进行!

    ……

    这一个多月以来,爱卿和礼部的官员着实是辛苦了,有功就当有赏!

    传旨!礼部众官员因科举事夙兴夜寐,着实劳累,特赏赐礼部众官员三个月俸禄,以资鼓励!”

    防采集,自动加载失败,点击手动加载,不支持阅读模式!

    禁止转码、禁止阅读模式,下面内容隐藏,请退出阅读模式!

第三百八十九章 建奴变局(求订阅)

    又一件大事确定下来,只要按部就班即可。

    朱由检的空闲时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加,整个人都显得懒散了许多。若不是现在的天气逐渐寒冷,朱由检都像走出北京城去城外转转。

    现在大明朝难熬的冬天已经到了,这里的冬天实在是太冷了,在后世成长的朱由检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寒冷。

    大明朝寒冷的冬天直接让朱由检没有丝毫走出温暖大殿的想法。

    ………

    十一月底,经过一个多月的整顿,北直隶的卫所整顿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户部、兵部、五军都督府已经能够抽出一定的人手了。

    于是在十一月月底,朱由检正式下达了在南方地区正式开展卫所改制的命令,至此,这一场卫所改制正是在全国推行开来。

    据五军都督府估计,想要全面完成对卫所的变革,大概需要三年时间,也就是到崇祯四年才能够将所有的变革推行完毕!

    说实话这样的进度朱由检并不是很满意,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他们已经尽力了,对于全国兵制的变革根本不可能快。

    当然一些主要的、主题的工作一年时间就做的差不多了,剩下的两年时间主要还是各方面的查漏补缺,修修补补罢了,但是这些细节也是极为必要的、迫切的。

    ………

    而就在大明这边一切都似乎欣欣向荣的时候,辽东,沈阳城内却仍然是一片惨淡!

    天聪二年的辽东大战结束后,皇太极带着大军回到了沈阳,建奴在此次大战中若是巨大的消息就在整个辽东传播开来。

    那些在辽东为奴为婢,生活凄惨无比的汉人知道消息的速度也是很快的。

    知道消息后,他们虽然表面上对此事完全没有任何的反应,但是在私下里,晚上的被窝里,一切都是充满了欢乐的气氛,这些该死的建奴终于打了败仗,朝廷终于打赢了一次,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之前他们从来就没有听到过建奴的大败,现在他们期盼已久甚至有些不敢相信的结果终于出现了,他们终于有机会回到大明了,这样的生活他们真的受够了,每天为奴为婢!

    而更早知道这个消息的女真人呆滞许久,他们根本就不敢相信这是他们战无不胜的女真人会出现的事情,他们女真人难道还会打这样的败仗?

    这根本就不可能!但是当他们的兄弟或者父亲或孩子的尸体被其他女真士兵送到他们家里的时候,他们才如梦初醒,原来,我大金真的败了,我的家人还战死了!

    他原本是要带回来大量财富的,现在却直接丢了性命。

    看着自家人的尸体以及大汗送来的抚恤,他们完全接受不了,直接就是鬼哭狼嚎。

    有的甚至直接对他们的大汗皇太极破口大骂,以前老汗在位之时,从来都是大大的胜利,每次出征都能够获得大量的钱财、奴隶、女人!

    现在呢,老汗不在了,那个什么皇太极简直是愚不可及,一直打败仗,这两年来除了东征朝鲜就没有过一次的胜仗,这就是因为皇太极能力不行,英明的老汗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碌碌无为的皇太极?

    ………

    在皇太极回到盛京城的三天后,消息传遍辽东,尸体也都送了回去,辽东几乎所有的女真家庭都想起了哭声,家家户户都挂上了白帆,就连盛京城内同样是如此,旁面十分悲惨,让人闻之失声,见之落泪。

    于是在波涛汹涌的民意就这样高涨起来,皇太极一系的高层想尽了一切办法都没有将这股对皇太极极为不满。甚至是怨恨的民意给压下去,甚至是连缓解都做不到。

    于是皇太极的权力彻底被动摇了,战后建奴的最大的危机也终于在这一天到来了!

    大金天聪二年十月三十日,盛京城,大政殿,建奴所有的高层都齐聚于此,几乎八成的高层一同向皇太极施压,甚至就可以说是问罪了。

    皇太极看着在这大政殿发生的一切没有表现出一点儿着急,他很早就知道这一切一定回出现,甚至是在他带领大军回到盛京城时他心里已经有所准备了。

    虽然他有所预料,也曾经苦思冥想,但是他至今仍然没有想过什么好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当今天发生这件事的时候,他就明白今天将会宣告自己从继承汗位以来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用来收拢的权力都将彻底消失,而自己却只能对此无能为力,只能看着这一切的发生。

    毕竟这一切都是本汗自己造成的。

    皇太极很清楚,大金大汗的权力并不仅仅来源自上一代大汗,更多的还是来自于战争,大金的大汗必须能够带领他们赢的战争,赢得女人、财富、奴隶!

    这一点对于女真这个渔猎民族而言就更是将这一点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也是之前皇太极的自信,他对于自己的军事才能是极为自信的,因此在继承汗位不久,皇太极就开始想尽各种办法来增加自己的权力。

    初始阶段并没有受到太大的阻力,可谓是顺风顺水,当然皇太极也清楚,这是建立在那时候他几乎百战百胜的基础之上的。

    然而自从明国的那个叫朱由检的小皇帝登基以来,情况就彻底变了,先是准备良久的河套之战无疾而终,现在的辽东之战更是功败垂成,甚至是损失惨重,直接动摇了大金的根基。

    可以说从此以后大金只能处于守势,再也不复昔日的赫赫凶威。

    在皇太极看来这场战争几乎和明国的土木堡之变造成的影响差不多了!

    而没有了战功,大金的那些雄心勃勃的宗室们还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这么忍让吗?皇太极敢保证,绝对不会的,自己的兄弟自己还不了解吗?

    还有代善,这位父汗的次子之前就是因为相信本汗的能力以及他儿子岳托的劝告才支持自己的,以后他还会支持自己吗?恐怕不会了,自己的兄弟自己还不了解吗?

    甚至是一向支持英明神武的自己的岳托恐怕也必然会对自己的眼光产生怀疑!

    自己的权势扩张之路将彻底停歇!

    ………

    然而现场之中皇太极没有什么反应,不代表支持他的一众官员没有反应,也能保持这样的淡定。

    以杨古利、达海、劳萨为首的皇太极的支持者可谓是据理力争、针锋相对,然而地方人多势众,他们渐渐落入下风。

    皇太极看着一旁神色很是挣扎的岳托以及一动不动的代善,心中不由得发出呵呵冷笑,事情果然和本汗所想的差不多。

    激烈的争论整整持续了一天,甚至延续到了第二天上午,才因为一直保持沉默的皇太极主动认错才终于结束了争论。

    然而接下来的事情仍然是十分艰难,胜利的一方要求缩减皇太极的权力。

    皇太极一方是寸步不让,另外一方是步步紧逼。一直到当天晚上,双方勉强才达成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

    皇太极这两年来收拢的权力果然全部没了,大金以后将设立三位副汗,分别是代善、阿敏和莽古尔泰,大政殿改为议政殿,以后的大事小事均有大汗皇太极和三位副汗共同商议!

    事情算是就这样定下来了,皇太极虽然心里已经有了准备,但是他还是难以接受这个结果,相比于辽东之战的失败,内政上遇到的挫折更是对他打击巨大。

    皇太极直接重病卧床,于是他就干脆趁此机会躲了起来,谁也不见,对于因为四汗议政格局的形成的影响,以及他们在其他地方进行的方方面面的变动,他全部冷眼旁观,不管不问。

    整个人都仿佛充满了颓废,似乎是丧失了斗志!

    皇太极的不动安如山让阿敏动人很是兴奋,他们抓紧时间对大金进行这各种变动以适应之后的“四汗议政”,同时将这个最高决策传递的大金的每一户女真人那里,让他们知道他们的大汗已经认识到了自己能力的不足,是自己导致了大金的失败,自此以后大金能做主的不再是一个人了,而是四个人!

    同时皇太极一系的杨古利、达海、劳萨等人那可是格外着急,想尽一切办法想要见到皇太极,看看他们以前那位斗志昂扬的大汗现在究竟如何了?

    然而他们还是没有见到,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尽自己的全力来安抚早已经动荡不安、心中思绪万千的皇太极一系的其他人。

    取得效果却并不是十分美好,他们大量的背叛了皇太极,转身投靠了其他三位贝勒。

    仅仅十天时间,大金内部的政治变动就宣告结束了,大家该拿的利益都已经拿到手了,吃的那叫一个满嘴流油。

    直到这一天,皇太极才终于“大病初愈”,召见了杨古利、达海、劳萨等人,仔细商议了一整天的事情。

    这之后,整个大金似乎都陷入了沉寂,似乎是一头正在舔伤的凶狼。

    然而仅仅五天后,改名为议政殿的原大政殿召开了政治动荡后的第一场会议。

    只是在场的所有人的脸色都是极为阴沉,眉宇间还有着淡淡的忧愁,就连刚刚获得巨大权力的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等人也是如此,丝毫没有应该拥有的喜悦。

    “我大金真的没有粮食了吗?”暴躁的莽古尔泰还是张口询问。

    杨古利一脸悲痛,“启禀副汗,的确如此,今年的冬天也是格外寒冷,消耗的粮食自然也大,如此算下来,我大金目前剩下的粮食仅仅才够吃一个月,根本就不够坚持都明年从土地里收获粮食!”

    “哎,那该怎么办?这没有粮食真的不行,我大金的儿郎们必须要吃饱饭,我们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你们谁有办法?说出来本汗重重有赏!”,莽古尔泰不耐烦的说道。

    他的话音刚落,并没有人回答,大多数人都是看向高台上那位置比其他三人略高的皇太极,皇太极仍然是保持着他那一如既往的冷漠,丝毫看不出什么。

    即便是收回目光的众人仍然回答莽古尔泰,莽古尔泰的心中很是不满,你们究竟是什么意思?你们这是看不起本汗吗?

    “杨古利,你掌管这我大金的粮食,你也对粮食有些颇高的了解,再说了之前我大金自然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那么当初是怎么解决的?

    现在你想必也有些主意,不妨说出来,今日大家都在这里可以商量出一个结果!

    粮食问题可是关系着大金的一切!”,眼看着场面如此尴尬,年纪最大的代善还是出声了。

    杨古利连忙起身回复道:“启禀诸位大汗,我大金自从成立以来几乎每一年都有这样的问题,之前我大金的解决办法都是在冬季来临之前去明国抢一些也就够了。

    但是今年这不是……,就造成了在现在冬季的粮食不够吃。

    奴才认为现在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仍然是去抢,至于抢谁?除了大明也就是朝鲜了。

    今年的辽东大战我大金损失颇大,同时辽东的明军精锐程度也提升甚大,现在我大金的勇士们恐怕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才能攻破明国的城池,抢得粮食。

    因此奴才认为攻打明国对现在的大金而言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那么另外一个,也就是唯一一个选择就是朝鲜了!

    现在朝鲜的人口有一千多万,人口众多,粮食的产量自然也是巨大的。更在重要的是去年我大金就曾经攻打过一次朝鲜,两万大军轻而易举就攻破了朝鲜的都城,朝鲜国王和臣子直接就逃到了江华岛。

    防采集,自动加载失败,点击手动加载,不支持阅读模式!

    禁止转码、禁止阅读模式,下面内容隐藏,请退出阅读模式!

第三百九十章 阿敏的内心狂想(求订阅)

    杨古利的这一番言论一处让所有人都心动了,朝鲜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没有人比他们更清楚了,那里人数众多,土地肥沃,却又偏偏军队孱弱,甚至是朝鲜的那些王公大臣更是孱弱无比,根本不是大金的对手,大金从来没有将朝鲜放在眼中过。

    据他们估计,别说是万余女真精锐了,就算是大金一个兵卒都不出,现在皇太极仅仅向朝鲜申饬一番就能让朝鲜君臣恭恭敬敬的送上一大批粮食了。

    于是一群人都是长松了一口气,开开心心的商议起了征讨朝鲜的事情,没办法缺少粮食一直都是他们每年都会遭受的困难,以前有范永斗这些晋商问题倒是不大,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啊。

    半日后,商议结束,四方达成妥协,大金的这四位掌权人物每人出动兵力三千,共一万两千人,由已经有过一次经验,对朝鲜轻车熟路的阿敏率领,三日后出兵东征朝鲜,务必从朝鲜“取”回来足够的粮食,而且是越多越好,上不封顶。

    至于征伐朝鲜的理由,大金还需要吗?

    需要!

    不然那不是太不像话了,他们大金又不是野人,就算当初的努尔哈赤起兵反明也有着所谓的七大恨,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自然是进步了,而不是退步了。

    他们寻找到的理由也很简单,上一次的江都合约朝鲜一方没根本就有认真履行,现在还在和大明一方勾勾搭搭,前不久还公然送给大明一座巨大岛屿,这是什么,这是对大金公然的背叛,既然背叛了就要收到大金的惩罚!

    这一份理由对于大金而言绝对是极其充分的,而且是正当的不能再正当了,谁也挑不出半分毛病。

    由投降大金的明国读书人,现在皇太极的心腹范文程书写了一份“文采斐然”的“讨朝鲜檄!”

    于是三日后,志得意满的大金副汗阿敏带领着一万两千大军向东疾驰而去,大军的士气似乎并没有收到一个月前的战败形象,仍然极为高昂。

    阿敏大军离开后,留在盛京城的大金高层并没有闲着,在这种危机时刻,他们还是想尽一切办法提升大金的实力。

    他们再次尽全力挤出了数千兵马去北方捉拿生女真,想要凭借着这样的方法来为大金补充一定数量的兵员。

    而这种方法他们之前也一直在用,只是力度并不大,每年捉回来千余人罢了,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大金并不缺兵力,另一方面也是想要细水长流,为大金保留一个稳定的兵员增长基地,不断的补充大金在征战中损失的八旗勇士。

    但是现在情况完全不一样了,大金现在的形势极其危急,现在必须要快速增加兵员。

    现在这些情况下已经完全不用考虑所谓的长久了,能渡过现在的危机才是当务之急。

    皇太极、代善等人准备直接对北方京营犁庭扫穴,他们准备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将北方山林中的生女真全部抓捕回来,目标就是抓捕回来一万人左右。

    这一东一北两场战争关乎这大金的稳定和未来,他们都不敢大意,此次派出去的士兵都是八旗精锐,目的就是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甚至直接派出莽古尔泰率军出击。

    就算如此留在盛京城的皇太极等人仍然不能放心,实在是这两年大金发展中受到的挫折让他们有些担忧,这个冬天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这两个方向只要有一个方向出了问题大金就真的难了。

    同时他们还要防备着明军的突然袭击,虽然这样的可能性极其微小,但是也不能不防。

    ……

    盛京城中,皇太极的书房,皇太极与自己的一众心腹杨古利、达海、劳萨正在这里议事。

    “大汗,咱们真的就这么看着他们这样针对我们吗?之前那些人大肆抢夺权力时,大汗您说不着急一切以大局为重。

    现在我大金的危局已经有了解决之道,难道我们真的就什么也不做吗?

    那这之后大金的大汗还是大汗吗?大金恐怕就直接有了四个大汗了,大金还是大金吗?”杨古利很是气愤。

    其他几人也纷纷表示支持,要求皇太极带领他们反击,这样被动挨打就不是他们的风格!

    看着这些自己得力属下群情激愤的样子,皇太极突然感觉自己这两年来也不是没有成果的,至少眼前这些人就是自己的收获。

    他开口了,声音很是低沉,“本汗也不想这样,可那个时候整个大金到处都充斥着对本汗的不满,阿敏等人裹挟着这种不满对本汗施加压力,本汗又能够怎么办?

    本汗若是奋起反抗,会发生什么事情?说实话凭借着本汗这两年来积累的庞大力量,就算他们联起手来,也不可能将本汗拿下,当然本汗也承认,本汗的确也不是他们的对手。

    最终的结果大概率就是双方谁也奈何不了谁,大家再相互妥协,最终受损的还是我大金本身啊!甚至最后双方达成的协议和现在也差不了太多。

    现在我大金早已经是元气大伤,根本就承担不起这样巨大规模的冲突。

    为了我大金的前途和数十万族人,本汗只能忍让。而代善等人也不是蠢人,这一点他们也能看得出来,而本汗做了一定的退让之后,他们也不敢太过猖狂。

    事实也正是如此,之前他们并没有向我本汗的核心根基动手,这就是我们之间的默契。”

    沉默了一会儿,他长叹一声,“更何况,大金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最大的责任还是在本汗,本汗对不起父汗当初的托付啊!这一切都是本汗的错。

    看着皇太极一脸悲痛的样子,既然相顾无言,一时间都保持了沉默。

    “可是,大汗,若是四汗共政的情况长期持续下去,必然会对我大金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人数太多,很多大事情的决定就会变得拖拖拉拉,长此以往,恐成祸患,就算是为了我大金的未来着想,我等就对不能坐以待毙啊。”最终,达海打破了书房中的沉默。

    皇太极却是发出轻笑,“诸位爱卿不必担心,诸位爱卿都和本汗相处这么长时间了,对于本汗的性格自然也都是十分了解的,本汗岂是那种坐以待毙的人?

    之前本汗的让步在阿敏、莽古尔泰先后出征后就结束了,本汗已经为自己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付出了应有的代价,接下来就是名正言顺的斗上一场了!”

    几人连忙高呼“大汗英明!”

    “不过,暂时还不要着急,我大金现在的局势尚且没有稳定,这一次的重大危机还没有真正度过,再等等吧,等到阿敏的消息传回来再说,没有粮食,这一切繁华似乎都是空中楼阁。所谓的争斗也没有任何意义。”

    ……

    另一边,带领着一万两千八旗精锐的阿敏离开盛京城后,就下令急行军,他已经迫不及待的前往朝鲜了!

    骑在高头大马上狂奔的阿敏此时一脸笑意,他正在回想着上一次在朝鲜大杀四方的威风场景,皇太极那些人根本就不清楚朝鲜可要比辽东好太多,那里才是大金的天赐之地。

    相比与辽东,朝鲜的土地更大,人口也要多得多,辽东之前只有数百万,而朝鲜可是有着一千余万的人口,这样一笔庞大的“财富”实在是令人心动。

    更重要得是若是大金想要夺取朝鲜的土地,在他看来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朝鲜君臣、士兵、百姓和大明完全不一样,大明绝大多数人都是拼死抵抗,很多文官、将领在城破之后直接拔剑自刎,向大金投降的官员数量极少。

    朝鲜则完全不同,在上一次自己带领两万余军队攻打朝鲜时,那简直是一路顺风顺水,朝鲜的士兵、将军都是一触即溃,逃跑功夫那是相当了得,就将阿敏都很是惊叹。

    而且不仅仅是他们,就连朝鲜的上层也有过之而无不及,自己还没有攻打到他们的都城,他们一国君主和满朝大臣都丢下千万百姓于不顾,自己逃出了京城。

    这一点就连阿敏自己都为之不耻!

    而且这些人还偏偏不识好歹,自大至极。双方定下的合约要求朝鲜向大金每年仅贡粮食等物品,他们竟然阳奉阴违,当时答应的好好的,结果大军退却后,他们竟然不给了!同时还和大明勾勾搭搭。

    这些人是完全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吗?

    对于征服由这样的人管理的国家,阿敏感觉完全没有一点儿难度。

    唯一一点不好的地方就是土地有些贫瘠,不过这和我大金有什么关系,我们又不种地。

    然而令阿敏很不满意的是皇太极等人的愚不可耐,竟然一心想着将大明赶出辽东,甚至是占领山海关,南下入关,占领中原的花花世界,完全不知道变通。

    他们对于朝鲜这么一块儿宝地是那么的看不起,完全就是无动于衷。

    之前攻打朝鲜还是因为朝鲜帮助大明支援毛文龙,大金才派出军队给予朝鲜教训,让它明白和大金做对有着什么样的后果。

    他们这些人根本就没有看到朝鲜的潜力,这里才是我大金真正的龙兴之地啊!

    不过现在也还好,他们看不到朝鲜的好,我阿敏看得出来就足够了,现在经过这一番变动,我阿敏也掌控了大金相当大的一部分权利,已经能够大幅度的形象大金的相关政策了,就有机会来改变这一切!

    将大金的发展方向转向朝鲜!

    有了朝鲜的千万人口,我大金勇士缺粮的问题将永久性的得到解决,同时还能有却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朝鲜人作为兵员。

    有了这样的数十万,乃至于百万大军,何止是辽东唾手可得,整个大明我大金也是有机会去占领的。

    我阿敏,将会是大金真正的英雄!

    ………

    良久,阿敏才收回内心的思绪,收拾一番心境,这一次一定要打下朝鲜,让那些人看到朝鲜对我大金的重要!

    就算他们不愿意这样做,大不了,本汗这一次出征后就不回去了,朝鲜这么大,足够容纳下本汗了,到时候父汗的遗憾就由我阿敏来完成吧。

    “加速前进!”,阿敏下达了加快速度的命令!

    ………

    建奴的再次出兵同样引起了明军的注意,自从辽东之战结束后,他们更是趁着建奴国内形势较为混乱的时刻在建奴内部安置了不少钉子。建奴这样出兵的举动绝对算得上大事,情报人员不敢耽搁,很快将情报送了出去。

    收到消息的袁可立不敢大意,他跟清楚朝鲜对于大明辽东战略的重要形象,他连忙通知镇守辽东半岛的曹文诏和毛文龙,让他们做好出兵的准备。

    同时快马加鞭的将消息向京城送去,这样的大事还是需要皇上来做出最终的决定。

    收到消息的曹文诏和毛文龙连忙命令大军严阵以待,虽然情报上说阿敏是要攻打朝鲜,可是谁也不能保证此人会不会突袭明军!

    就算没有,据他们估计他们还是很有可能要救援朝鲜的,毕竟朝鲜这个藩属国和大明的渊源实在是太深了,大明应该不会见死不救,现在提前做好准备也是在正常不过了。

    而他们刚下达命令不久,阿敏率领的大军已经来到了明军防线不远处!

    看着不远处正严阵以待的明军,阿敏的眼眸中闪过一丝恨意,等着吧,过不了多久,我阿敏就会回来为我八旗儿郎报仇雪恨的!

    ……

    又一条后,阿敏大军抵达了鸭绿江,渡过鸭绿江进入了朝鲜地带。

    望着前方一望无尽的山川,阿敏脸上露出狰狞的笑容。

    大刀一挥,一万两千大军直接兵分三路,从上中下三条道路进攻朝鲜,一路兵马仅有四千人!

    当然在阿敏看来,四千人足够了,四千人就算直面朝鲜的数万大军都完全不是问题。

    这一次大军的主要人数就是杀和抢,要杀的朝鲜人胆寒,要抢到二十万石以上的粮食!

    这就是阿敏此行的目的!

    随着阿敏的一声令下,建奴第二次东征朝鲜的战斗正是打响!

    ………

    ps:求订阅!

第三百九十一章 梅开二度!(求订阅)

    战争的进程和阿敏之前预料的完全一样,面对着大金铁骑的疯狂进攻,即便是一支部队仅有四千人,朝鲜军队仍然是不堪一击,那就是一个望风而逃,甚至是比上一次逃的还快,那速度即便是沙场宿将的阿敏也是相当惊讶。

    朝鲜军队若是在正常的行军中也能够保持住这样的的速度,那他们绝对算得上是一支精兵了。

    要知道自从一年前建奴进攻朝鲜后,朝鲜对于北方防御可是下了很大的力气,在这里有朝鲜最为有才的将军,有些十五万的大军,所有的朝鲜军民都相信,这一道防线必然是万无一失。

    然而现在的结果却是如此的不堪一击,所谓的防线就如同纸糊一般。

    朝鲜军队的一触即溃同样让阿敏有些震惊,不过他很快就反应过来,果然啊,这朝鲜就是我大金的宝地,本汗想的果然不错。

    女真大军的推进速度极快,一座又一座的城池被攻破,每攻破一座城池,就会出现一次屠杀。

    这一次,阿敏是准备彻底打服朝鲜这个国家,他就是要杀人,杀的朝鲜人为之胆寒,只有如此,以后大金来统治这一块儿土地时才会更加容易。

    同时也是为了让他的女真勇士们放松放松,这样的杀戮圣贤他们已经很久没有经历过了。

    而建奴的大肆杀戮更是让朝鲜军民害怕,他们根本生不起一点儿抵抗之心,有时甚至还没有见到建奴军队就开始跑了。

    于是建奴军队跨过鸭绿江之后仅仅五天时间,他们就来到了朝鲜的北都平壤城。

    更让女真人兴奋的是这座以前曾经打下过一次的城池现在竟然是完全不设防的,这里的守军乃至于朝鲜调集过来的援军都逃走了,他们再一次将这样的一座坚城留给了建奴。

    要知道朝鲜所谓的北方防线的指挥总部就是在这里啊,现在他们竟然自己都跑了,可想而知朝鲜的军队有多稀烂了,想到这里阿敏不由得想起了那位和自己有过一面之缘的朝鲜国王李倧,这位君主真是一个人才啊!

    阿敏看着眼前这座熟悉的城池,以及大金勇士们屠戮仓皇而逃朝鲜百姓的身影,他露出了残忍的笑容。

    “本汗就知道,这朝鲜不堪一击!

    进城后三日不封刀,让这些朝鲜人知道反抗我大金的后果,他们必须要付出应有的代价!

    进城!”

    阿敏的这些话很快就传到了后方的女真士兵耳中,看着眼前这座高大的城池,他们的心中贪念顿时抖升。

    之前他们在辽东时就听上一次出征朝鲜的兄弟们说,这里的人都有很多银子,女人也是格外的漂亮、温柔,这次他们获得来到朝鲜的机会他们本就十分激动。

    之前的那十数座城池的烧杀抢掠已经让他们很是满意了,自从老汗走后,他们已经再也没有进行过屠城的壮举了,现在却是有了这样的机会。

    他们每一个人几乎都杀掉了十数人,那种将大刀此砍在朝鲜人身上的感觉实在是令人迷恋。同时通过抢掠他们现在身上都有着不少的好东西。

    现在这座朝鲜第二大城池就这样不设防的矗立在他们面前。城里面的一切就这样直接放在了他们面前,要知道这可是朝鲜的第二大城,里面该是多么富裕。

    他们早就在等待阿敏副汗的命令了!现在这道般的声音传入耳畔,而且是是三日不封刀,所有人眼睛都红了,举着大刀嗷嗷叫着向前方早已经洞开的城门冲去。

    阿敏看着这一幕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才对嘛,这才是我大金勇士们应该有的风采!

    杀吧,尽情的杀吧!

    很快,城内就彻底的混乱起来,响起了哀嚎声,甚至有些房子直接被点燃!

    半个时辰后,阿敏才骑着高头大马缓缓走进平壤城,走在布满尸体和流淌着鲜血的道路上,阿敏毫无波澜,周围此起彼伏的哀嚎声、哭喊声根本不能让他动容,他就这样在这样的尸山血海中走着。

    按照阿敏的计划,接下来大金军队将在这里汇合,他们将不再南下,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搜集大金所需要的粮食,同时防备着明军可能的突袭。

    粮食才是大金的当务之急,必须要先找到足够的粮食并运回盛京,之后才能做其他的事情。

    到时候具体是不是南下还要看具体的情况,现在还不好说。

    ……

    三天,接下来的三天,整个平壤都成了一座炼狱!

    此次建奴大军的行军速度极快,从鸭绿江到平壤只用了五天时间,时间实在是太短了,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平壤城中的百姓收到消息时已经想当晚了,那个时候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那些大人物得到消息时已经不早,更何况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更为糟糕的是那些大人物都在向普通百姓们封锁消息,并不让他们知道建奴再次入侵朝鲜国的消息,避免城内出现大规模的动乱,影响了他们的撤离。

    于是在他们的强力压制下,百姓并不知道这个事情,而那些官员、豪门大户在收拾完行李后也是悄悄离开了平壤城。

    而普通百姓知道北方的败军逃到平壤时他们才知道这件事情。

    因此即便是有着一次经验,他们很清楚建奴若真是来到这平壤将会发生什么事情,那些朝廷的守军根本就不可能守的住,到时候城内会发生什么他们再清楚不过了。

    他们已经尽了他们最大的努力去逃跑。

    但是已经晚了!整个平壤近二十万人口只逃出去了不到五万人,剩下的人就这样都被建奴堵到了城中!

    同时也完全进入了建奴的屠戮名单中,而建奴军队还从来没有一次性的对这么多人口的城池进行屠杀,所谓的八旗士兵都极其兴奋。

    三日不封刀!

    三日之后,整座城池几乎沦为空城!二十余万人惨死在这场屠杀之中。最终还在这座城市里活着的人绝对不超过一万人。而这于一切阿敏都不在乎。

    在这三天的时间中,其余两路大军也顺利的抵达了平壤,并愉快的加入其中。

    三天过后,所有的女真人出城抓捕了万余百姓,让他们进城收拾这一座已是炼狱般的城池,同时也开始在全城搜寻粮食。

    建奴屠杀了平壤的消息就此传递出去,甚至这个消息的传播建奴同样还在推波助澜。

    凡事听到这个消息的朝鲜军民直接胆寒,快速收拾行李,加入到南下逃难的队伍中,很短时间内,南下逃难的队伍扩展到了数十万,近百万,场面极为悲壮!

    当这个消息被人快马加鞭送到朝鲜首都汉城时,汉城的朝鲜君臣正在为着是否要出兵救援平壤而争论不休!

    其实当他的得到建奴入侵的消息时,他们所有人都害怕了,他们都想起了一年前这里曾经发生的事情,当初也是这个阿敏打进朝鲜,一路势如破竹,攻打到了汉城外。

    他们都狼狈的逃到了江华岛,整个朝鲜的面皮都在这一场战争中丢尽了!

    好不容易天朝上国大明打赢了这该死的建奴,一下子消灭了建奴五万精锐大军啊!

    当时这个消息传到汉城时,整个汉城就想过年一样,处处都是载歌载舞庆祝这个好消息,甚至朝鲜国王李倧还专门让人写了一份贺表带上礼物送去了大明京城,以示祝贺!

    建奴这些蛮夷果然还是不行,现在不就被我大明所打败了吗?这就是他们的大明“爸爸”为他们报了生死大仇,他们自然都是极为兴奋,不到五十年的时间里大明救了朝鲜一次,又为朝鲜报仇雪恨,这是再造之恩。

    甚至朝鲜不少重臣纷纷提出要趁此机会废除之前和建奴签订的合约,若是建奴不答应,那我朝鲜应当派出数十万军队北上攻打建奴。

    说不定还能够借此机会收回辽东地区。

    然而,快乐的日子还没有持续一个月,建奴竟然再次攻打朝鲜。这一下子让整个朝鲜君臣懵了,所谓的北攻建奴的宏伟计划也无人再提。

    他们那令北方将领严阵以待,死守城池的旨意送出汉城没几天,就传来了平壤再次失守的消息,这一次他们彻彻底底的慌了,数十万大军难道就是纸糊的吗?这么快就被建奴攻破了平壤?

    难道这一次又要西狩江华岛?

    有不少官员、汉城的大户们已经开始准备“逃走”的行李了,就连朝鲜王李倧自己也完全没有抵抗的打算。一年前自己就没有抵抗直接西狩了,一年后难道就不能再去一趟,而且这一次还是故地重游,自己必然是轻车熟路。

    虽然他们做是这样做的,但是不管是大臣还是朝鲜国王在他们的大朝会上可是从来不提这样的举动,他们仍然慷慨激昂的对建奴进行声讨,同时仍然在绞尽脑汁的想办法如何将建奴赶出朝鲜。

    就在这个时候,建奴屠了平壤城,同时还有数十万的难民直奔汉城而来的消息传到了他们耳中。

    这个消息让所有人都领呆了。

    “蛮夷,果然是蛮夷之辈!”,文臣领袖、李倧的宠臣李贵直接是破口大骂,紧接着就是嚎啕大哭,他为在平壤被蛮夷杀死的二十余万百姓而哭,你们是真的惨啊,我等苦读圣贤书数十载竟然不能救的了你们。

    其他人见状,心中暗骂:真会装腔作势!但是他们也学的有模有样,同样趴在地上哭了起来,那叫一个声泪俱下。

    良久良久,最先停下哭声的朝鲜国王李倧制止了众人的哭泣,他一脸苦涩的说道:“诸位爱卿能否告诉本王,本王现在该怎么办啊!”

    “大王,在汉城周围尚且有大军二十万,有此大军在定然能够保护大王的安全,护我朝鲜社稷啊!

    当务之急还是要向大明求援啊!”,金自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不可,我们万万不可坐以待毙啊,金人乃蛮夷之辈,一年前我十数万大军不是他们的对手,难道一年过去了,我国大军就能打的过那如狼似虎的蛮夷了吗?

    臣认为趁着现在建奴还没有达到汉城,咱们还是尽早西狩江华岛。同时派遣一位重臣前往大明求救。

    ……

    至于汉城,大王不如留下一位王子和一些重臣监国。

    ……

    如此作了三手准备定然可以万无一失!”李贵大声的提出自己的建议。

    当金自点提出自己的意见时,一向很是敏锐的李贵就看到了李倧的不满,作为最了解李倧的大臣,他很明白李倧的真正意图,更何况那个金自点他早就看不过去了。

    果然李倧露出了一抹笑容。

    经过一番争论后,朝鲜君臣定下了应对策略,由李倧的大王子留守汉城,监国,同时由朝堂重臣金自点辅政;李倧则带着其他人西狩江华岛!

    虽然这样的安排让以金自点为首的人很不满意,但是他们也没有办法,李倧才是朝鲜国王。

    更让他气愤的是李倧虽然走了,他也没有给留守的监国王子很大的权力,最为重要的兵权一点儿都没有给!

    看来李倧还准备在江华岛指挥抗金大局。

    政策定,李倧等人便不再犹豫,开始收使行装准备离开汉城。汉城城内的大户人家都是消息灵通之辈,很快他们就知道大王要再次西狩,于是他们也开始收拾行李,准备跟着大王走!

    他们对外宣称,他们始终忠于大王的,不管大王去哪里,他们就要跟去哪里。

    防采集,自动加载失败,点击手动加载,不支持阅读模式!

    禁止转码、禁止阅读模式,下面内容隐藏,请退出阅读模式!

    而在城头上看着这支数万人的庞大队伍脸色很是不好看,为什么,大王,您为什么要抛弃我朝鲜的千万军民啊!更何况那建奴还没有来啊,他们现在还在平壤,您为什么这么着急?

    然而,无论如何,李倧还是走了,再次离开了朝鲜的都城!

    ………

第三百九十二章 大明“出兵”(求订阅)

    李倧离开了朝鲜的国都,直接让朝鲜的局势变的更加混乱,李倧的离开对于汉城的军民之心打击甚大,连他们的大王都逃走了,他们留在这里还有什么意义?

    很多有胆略的人都已经收拾行李冲出了汉城。有条件的前往江华岛,没有条件的就一路向南逃,总之就是离建奴越远越好!

    而此时从北方南下数十万难民的先锋终于到了汉城附近。

    这个时候朝鲜朝廷那里还有能力来赈灾,他们根本就对这些难民不管不过一次,你们还是自生自灭吧。

    以金自点为首的留守高官正在听从着从李倧那里传回来的命令开始调动汉城周围的二十万军队,准备构筑一个汉城防线,誓死守卫汉城!

    这才是当务之急,没有一位重臣在朝堂上提起正在受苦受难的数十万难民,他们仿佛没有看到这数十万因为他们的不作为而逃难的普通百姓。

    那些难民们长途跋涉数百里,有的甚至超过千里才来到这里,原本以为朝廷会给他们一口饭吃,结果现实却是如此的残酷。

    竟然没有一个人管他们,不管是朝廷官员还是所谓的地主豪绅,都是对他们避之不及。

    这个时候他们已经饿的实在是受不了,也不知道是谁第一个动手,难民们开始到处抢夺食物,不分人,见到村庄就抢,见到城池就冲进去。

    等同于数十万个劫匪同时出现,所过之处皆是一片哀嚎,汉城以南也彻彻底底的混乱了起来,死伤人数开始快速攀升。

    这个时候朝鲜君臣才想到这些难民,可惜太晚了,这个时候这些难民已经完全无法控制了。

    ………

    朝鲜君臣正在“想尽一切办法”来构建所谓的汉城防线。

    现在他们已经发现建奴大军似乎并没有继续南下的打算,正在想尽一切办法来搜寻粮食。

    这样的发现让朝鲜君臣格外兴奋,若是建奴不来最好,就算真的来了,他们也能够有足够长的时间来进行准备,这样之前还有这一丝丝的希望。

    于是在李倧的命令下,整个朝鲜的军队都在向着汉城移动,一条“坚不可摧”的汉城防线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

    同时还在热切的盼望着他们的宗主国大明向数十年前壬辰倭乱那样派兵拯救他们。

    ……

    于此同时,大明的京城,大明的精英们正在为是否要出兵救援朝鲜而争论着。

    对于突然爆发的建奴侵朝战争,大明其实是没有什么准备的,没有人预料到建奴竟然会因为缺粮而进攻朝鲜。

    再加上这段时间,大明的君臣都在忙碌着处理大明的内部事物,对于建奴的动作并没有太大关心,他们万万没想到建奴竟然再次入侵朝鲜了。就连朱由检也同样没有想到。

    对于朝鲜能否挡的住?他们心中根本就没有疑问,朝鲜绝对是挡不住的,即便建奴只有区区一万人。

    那么问题的关键就来了,大明应该怎么做?是要出兵救援朝鲜吗?还是见死不救?

    于是这个问题在在朱由检提拔的一批重臣中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双方各有各的理由,理由也很正当然很充分,谁也说服不了谁。

    支持出兵的认为,朝鲜是我大明的第一藩属国,和我大明关系极为密切,就连朝鲜的国名都是我大明太祖皇帝赐予他们的,而朝鲜也是在这两百多年中对大明毕恭毕敬。

    我大明又在万历年间出兵朝鲜,打退了入侵朝鲜的倭奴。之后朝鲜也为了我大明给予了东江镇很大的支持,尤其是粮草的支持,在当时显得尤为珍贵,对我大明对建奴的战争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而也因此让建奴记恨上了朝鲜,去年建奴入侵朝鲜,朝鲜损失惨重,但是即便如此,朝鲜仍然对我大明忠诚有加,对建奴的所谓承诺阳奉阴违,同时还为了我大明的移民事业,毫不犹豫的将济州岛卖给我大明。

    这是多么的忠诚!

    如此忠诚的藩属国自古难寻,这个时候难道不应该去救吗?上一次建奴征朝我大明是没有能力去救,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现在建奴实力大损,建奴在派出军队入侵朝鲜后,在辽东剩下的人马已经极少,根本就不再有进攻大明的能力了,如此一来辽东的防守压力大大减小。

    这个时候我大明定然可以抽出力量入朝作战,一方面能救朝鲜,另一方面还能够趁机消灭仅有万余人的建奴。

    他们相信只要派出三万辽东精锐,再加上数十万的朝鲜精锐,拿下这一万人实在是轻而易举!

    如此一来就可以断建奴一臂,让建奴雪上加霜,彻底陷入半死不活的状态。

    岂不是一举多得,朝廷不可不为啊。

    ……

    大力反对的一方则是认为,现在若是出兵,那我军势必要和建奴野战,而在野战中我大明很难取的胜利,而且所谓的朝鲜数十万大军根本就靠不上。

    这是放弃自己的优势啊,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长,万万不当取。

    一不小心,我大明军队就有可能遭到重创,在辽东战场上好不容易积累的优势就很可能再次消失。

    而且这个时候,我大明国内正是千头万绪的时刻,大明的近二十万精锐正遍布全国,波及全国的卫所变法正在推进,几乎每一天,大明的卫所都会爆发叛乱,场面极其危险,一不小心就会出现大问题。

    而且礼部即将举办的考试同样需要大量的精锐士兵,同时整个朝廷的官员也是忙的不可开交,根本就没有时间来处理朝鲜之事。

    而对于朝鲜来说,建奴仅仅一万两千人的部队,他们也仅仅是劫掠一番罢了,根本就不会产生太大的后果,若仅仅为了避免这些事情的发生我大明就不顾自己国内的混乱了吗?还有皇上您变法还变不变了?

    更何况,我大明的财政现在可是极为困难,很快数十万的军队就要建立,现在整个北方都在以工代赈,大明根本就没有银子去支援朝鲜。

    ………

    双方各有各的理由,谁也说服不了谁,他们都将目光转向了最后拿主意而且很有主见的朱由检,希望朱由检能提出最终的要求。

    然而这一次朱由检的行为让他们失望了,他们的皇上没有像往常一样提出自己的看法,这就很让人无奈了。

    甚至在朱由检的特意推动下,双方的争吵越来越激烈,波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大,整个朝廷官员都被牵扯进来。

    他们都很是兴奋,自从新帝登基以来,这样的大规模争论已经很少发生了,他们格外卖力。于此同时整个京城的士子也参与其中,同样是分为两大派,双方在不断的争论。

    而朱由检却没有去制止,任由事情不断的发酵。

    于是短时间内,整个京城都在为此事争论,甚至就连这一期的邸报都详细的介绍了朝廷一众官员对于此事的大规模争论,这还是邸报第一次刊登这样的消息。这样的行为更是大大推动了争论的波及范围。

    朱由检坐在皇宫中一直冷眼旁观着这一切,丝毫没有为发生这样的争论着急。

    没错,朱由检就是故意的,给这些官员一个机会争吵,让他们好好的发泄一下,要知道自从朱由检登基以后,他们可就再也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慷慨淋漓的争论了,可把他们憋的不轻,同时他们的工作压力还越来越大,各种任务层出不穷,仿佛是无穷无尽,看不到头。

    现在给他们一个机会释放一些压力也好,之后就可以好好做事了。

    而且对于是否出兵朝鲜的争论还不会引起表面失控,不会产生更大的影响,这毕竟是别国的事情,和我大明关系并不是很大。这简直就是一个完美的宣泄口,可遇不可求。

    当然,朱由检目的并不会如此简单,更重要的目的是:朱由检想让朝中的这些人改变对于藩属国的态度,好好的认识一下什么是以本国的利益为重,这一点是身为大明朝廷的官员必须拥有的,尤其是新生后的大明。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自从朝鲜的情况传到京城后,朱由检几乎每天都召开大朝会,静静的坐在皇位上听着下方众臣们的争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朱由检可是把自己都给献出来了,他就坐在上面忍受着他最讨厌的东西,还要表现出自己听得津津有味。

    朱由检还准备在事后将这件事的全过程刊登在邸报上,让全大明百姓都知道事情的经过。将这件事作为一场全国性的大教育。

    ………

    于是,就是在这样的氛围行,朝鲜国的使者终于抵达了北京城!

    他的到来也让早已经纷繁复杂的京城安静了下来,他们需要知道朝鲜现在究竟是一个什么情况!

    朝鲜国使臣沈器远刚刚抵达京城就收到通知,明日的大朝会上上国皇帝要见他。

    这让沈器远很是感动,天朝上国果然没有忘记我朝鲜。

    大王果然圣明,明见万里!

    而有了上国的救援,建奴必然会如土鸡瓦狗一般,我朝鲜有救了啊!

    ……

    第二天,皇极殿上,听完沈器远绘声绘色的描述建奴的暴行和朝鲜的危在旦夕,又看着正在嚎啕大哭的沈器远,朱由检心中暗叹,果然是烂泥扶不上墙!

    而此时下方的众臣此时已经惊呆了!

    朝鲜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了吗?建奴只有一万两千人啊,他们仅仅用了五天时间就打败了朝鲜的数十万大军?还攻破了平壤,甚至还大肆屠城?

    你们朝鲜的军队都是干什么吃的!就算是固守坚城也不至于惨到这个地步啊。

    这让我大明怎么救,我们恐怕是有心无力了啊。

    “沈爱卿着实是受难了,朝鲜的千万黎民受难可,朕为朝鲜国皇帝自然不能坐视不管。

    ……

    不过,此事事关重大,绝对不能草率决定,朕需要同诸位爱卿商议此时,沈爱卿还请稍等。”

    朱由检说完,一挥手,趴在地上一直哭泣的沈器远就被侍卫带出皇极殿。

    朱由检看着沉默的众大臣,心中满意,看来这场教育取得的效果似乎不错?

    “诸位爱卿,现在朝鲜的情况已经出来了,朝鲜的使者已经来向我大明求援,诸位爱卿认为我大明应该怎么做?是否要出兵救朝鲜?”

    一众大臣抖了个机灵,纷纷出言,表示万万不可直接出兵朝鲜,此时竟然没有一位官员站出来表示反对,要求救援朝鲜。

    看着这样的场景,朱由检很是满意,看来大明的读书人也不是太糟糕啊,也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啊。

    “诸位爱卿所言甚佳,现在朝鲜局势糜烂,朝廷内部也事物繁多,实在是抽不出兵力支援朝鲜!

    但是朝鲜毕竟是我大明的藩属国,若是见死不救岂不是,岂不是…,哎!”

    “臣兵部尚书李邦华启奏皇上,臣认为朝廷若是直接大规模出兵恐怕力有不逮,若是无动于衷,实在是有损我大明威严!

    ……

    因此,臣朝廷当出一部分兵马,例如,出动一部分北方水师,前往江华岛,保证朝鲜过往的安全。

    如此一来,岂不是两全其美!”

    此言一出,几乎所有人都表示了支持,朱由检一声叹息。

    “既然诸位爱卿都如此说,朕也不得不考虑此事。

    这样吧,容朕再考虑一番,明日朕会向朝鲜使者表明我大明的决定!”

    听到朱由检这么说,众臣已经明白朱由检的真实想法了,“吾皇圣明!”

    ……

    第二天,焦急的等待了一天一夜明朝消息的沈器远心中逐渐冰凉,难道上国也要见死不救了吗?这样我朝鲜真的还能躲过这一劫吗?

    终于,这天下午,他终于收到了大明的决定,大明竟然只出动五千水师前往江华岛保护大王的安全!

    这……

    防采集,自动加载失败,点击手动加载,不支持阅读模式!

    禁止转码、禁止阅读模式,下面内容隐藏,请退出阅读模式!

第三百九十三章 “跑马圈地”?(求订阅)

    随着朱由检正式下达了针对圣旨,这就代表着朝廷已经对于此事做出了最终决定,而且随之而来的是几乎所有的朝廷官员都支持这样的决定,纷纷高呼皇上圣明。

    这番景象属实让尚且不知真相的京城士子震惊万分,要知道一天前你们不还是在争论不休吗?现在却?你们这样让我们也很难办啊!

    其实在昨日的大朝会结束后,一众官员就对此事非常担心,万一皇上非要面子,脑子一热直接要派兵救援朝鲜,那可就完了啊!

    毕竟若是皇上一意孤行,他们还真的没有办法让皇上收回成命,经过一年多的适应和了解,现在的大明崇祯皇帝和前几任皇帝太不一样了。皇上决定的事情,他们真的很难去改变了。

    ……

    对他们而言虽然之前他们各有各的想法,并争论十分激烈,但是大家都还是相信大明出兵后在朝鲜军队的配合下胜利会很容易,至少不会遭到失败。

    说到底还是前不久的辽东大胜给予了这些人觉得鼓舞,让他们有了大明军队天下无敌的错觉。就连之前朱由检御驾亲征回京后,就有不少官员疑问,为什么不一鼓作气收复沈阳、辽阳?

    现在有这样的想法实在是不足为奇,甚至这已经是有了很大克制的想法了

    然而他们在现在听到朝鲜使者的描述后,还是算了吧,现在朝鲜的这个样子那里还能拿出军队帮助大明,不拖后腿已经是侥天之幸了。

    再加上朝鲜内部的百万难民,大明派过去数万军队很难取得好的效果,甚至一不小心还会落得个大败,现在辽东的形势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万万不可出现问题。

    所以出兵还是算了吧,朝鲜你们还是自求多福吧!

    于是那些之前据理力争要求出兵的官员,很容易就接受了这样的结果,甚至没有之前所说的丢面子的。

    毕竟一年前大明就没有救朝鲜,朝鲜都挺过来了。那么照此推断一年后朝鲜肯定也是没有问题的。大明救不救也就没有什么区别。

    虽然京城的士子们心中对此颇为不满,他们认为朝廷这是在丢天朝上国的颜面,这样的见死不救简直是大明的耻辱。然而他们也改变不了什么,只能在青楼发发牢骚罢了。

    他们最近可是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最近一段时间大明军队在全国的行动属实让他们心中颇为不安。每一次的邸报上都足足有两页到三页,在介绍全国各地某某卫所的摸摸军官带领多少人造反,半日或一日后平定,多少多少人被杀。

    这样的描述的确给天下士子很大的冲击,他们这个时候才知道,原来人命如此的不值一提,尤其是不少被杀的军官名字还是他们熟识的人,给他们的冲击更是巨大。

    他们仿佛是真正看清了什么东西,平日的行为也完全没有了之前的嚣张和肆无忌惮,尤其是在京城的士子们更是显得格外乖巧。

    ……

    而在重臣和朝鲜使者不知道的情况下,朱由检通过五军都督府向袁可立下达了命令,让他可以视情况出击,趁着建奴辽东兵力空虚之际对建奴发动突袭,就采用毛文龙的游击战法,不求收复失地,只要求消耗建奴的有生力量。

    当然具体的操作还是由袁可立自己来确定,朱由检这一次给予了袁可立很大的权限,朝廷这边毕竟距离辽东还是太远了,实在是不适合直接插手指挥。

    同时朱由检还要求袁可立不要着急要量力而行,就算没有战果也没有任何问题。

    ……

    十日后,大明北方水师的船队经过数日的航行终于抵达了江华岛外海。

    朝鲜使者沈器远也随行回到了江华岛,并再次见到了朝鲜一众君臣,一见面沈器远就直接嚎啕大哭。

    “大王,大王,臣沈器远愧对皇上地信任啊,罪臣请大王治罪。罪臣这次的任务失败了!”

    “失败了?外面的军队不就是大明的水师吗?”

    “大王,情况是这样的,臣到了明国京城,见到崇祯皇帝时,无论罪臣如何在明朝哭诉求救,明国皇帝还是仅仅派出了五千的水师部队来到这江华岛外,他们的目的也仅仅是保护大王您的安全,将我朝鲜千万军民置之不顾啊!

    而且在明国京城,明国君臣对于罪臣那是没有丝毫的尊重,他们丝毫没有将我朝鲜国放在眼里,现在又对我朝鲜见死不救,仅仅是碍于情面才派出了五千的水师。

    这五千水师根本就不能打打败建奴军队,也保护不了朝鲜黎民。

    大王,罪臣认为明国恐怕已经抛弃我们了。

    请大王知罪!”

    正在说话的他却没有看到朝鲜大王李倧那一闪而逝的如释重负表情。

    李倧连忙将沈器远扶了起来,“沈卿,这些事情谁也没有料到,明国为何不救我朝鲜,难道我朝鲜有什么做的不对的地方吗?

    我朝鲜一直对大明毕恭毕敬,从来都不敢走任何疏忽,也没有任何错误。

    就算有错上国为什么不告诉寡人,有什么错哟寡人一定去改还不行吗?

    为什么要放弃我朝鲜的千万子民,他们可不仅仅是寡人的子民,同时也是明朝皇帝的子民啊,为什么你们要见死不救啊!

    寡人对不起天下黎民,这一切都是寡人的错啊!”,李倧的悲怆声音极大,而说完一脸悲痛的他也直接晕倒在地。

    这可把李贵等人吓得不轻,“大王,大王你怎么了?”

    ……

    半个时辰后,安静的房间中,李倧睁开了眼,扫视了一眼周围,确定没人在这里之后,他直接露出愉悦的笑容,这种笑容就是完全发自内心的,那里还有之前的那种悲痛欲绝!

    还好还好,寡人的安全终于的到保证了。

    只要有寡人在,朝鲜就还在,朝鲜就不会灭亡。

    自从踏上这江华岛,李倧最担心的还是那阿敏不讲武德放弃朝鲜汉城巨大财富和百姓而直接进攻江华岛,若是如此,那他们就真的麻烦大了。

    没办法这江华岛距离大陆实在是太近了,建奴若真是下定了不计代价的强攻,李倧完全没有信心能够守着这座岛屿,于是他就一直生活在提心吊胆中,只是没有任何人知道他心中所想罢了。

    谁又能想到,堂堂的朝鲜大王,在建奴入侵之际,最担心的不是如何抵御建奴,保护国家的千万黎民,而是担心自己的小命?而且对这些完全不放在心上。

    现在沈器远带回家的消息旁边彻底松了口气,自己的安全问题已经得到了保证。在之前的辽东之中大明的水师发挥极大的作用的消息他还是知道的,因此他对于这五千人能否保护住自己的安全,他完全没有担忧。

    良久,李倧才收回了笑容,心中想道:既然寡人已经安全,那么接下来就要全力守卫朝鲜了,我朝鲜国祚决不能出现问题,万恶的建奴,当杀!

    ………

    到了这个时候,经过了十数天的大规模搜寻,简直就是刮地三尺后,阿敏带领的一万两千大军终于找到了二十万石的粮食!

    而为了“寻找”这么多的粮食,仅仅半月时间,被建奴杀死的普通朝鲜百姓就超过了五万人!

    看着眼前这些庞大的粮食,阿敏很是满意,有了这些粮食此次出征的目的可以说是已经达成了。现在既然粮食够了,那就该考虑接下来的行动了,那么我大军到底是回盛京还是继续南下进攻呢?

    阿敏一时间也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个时候大金自己的粮食很快就要耗尽了,皇太极他们还在眼巴巴的等着自己呢!

    但是现在也是占领朝鲜、增强大金实力的大好机会,阿敏不想就这么放弃,而且阿敏自己心中的野心也要求他不能这么做!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阿敏做出了如下布置,他派出了五千军队咋送数万朝鲜百姓运送二十万石粮食到盛京,而自己带着剩下的七千人继续守着平壤城,并最终等待之后大金派来援兵增强他的力量。

    于是,浩浩荡荡的运粮队伍出动了,他们慢悠悠的离开了平壤城,一路向盛京而去。

    就在平壤的阿敏也没有闲着,在他看来按照现在的情况,他的占领朝鲜的计划现阶段皇太极等人根本就不会同意的,原因也很是简单。

    大金征服朝鲜问题并不大,虽然可能灭国时朝鲜军民的战斗意志会更强,但是对上大金军队还是那么的不堪一击,这一点阿敏从来都没有怀疑,同样他也相信皇太极等人也能够看到这一点。

    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占领了朝鲜之后怎么办?

    首先是朝鲜这么一个千万人口的地方该怎么统治?包括皇太极在没的所有建奴高层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对此他们完全没有经验,而且没有足够的人才。

    统治的好自然是问题不大,统治不好出现了问题那就是大金大大的麻烦了,这里的人太多了,而大金也没有办法控制住将这千万人口,最简单的解决办法还是去杀人,可这是千万人啊,一个个杀要杀到什么时候?

    而更重要得问题是打下来后朝鲜由谁家管?谁长驻此地?这一点的阿敏自己假设而提出的问题。朝鲜如此巨大规模的人口,战争潜力实在是太大了,谁在这里他们都不放心。

    大金四大汗必然都想要来这里驻扎,可是其他三人肯定不会同意,谁都知道这究竟意味着什么。而对于他们来说,若是自己不能来,那还是谁都不要来吧!

    而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迁都,将大金的统治中心从辽东迁到朝鲜。

    然而这样的结果就更难做到了。

    ………

    为了实现自己的计划,实现我女真人的真正崛起,阿敏觉得自己必须做点什么,他要将事情变成既定事实,至少也要做到这七千人对本汗的绝对忠诚。

    有了他们的绝对支持,自己也就有了真正的立身之本,做到进可攻退可守。

    进可以逼迫皇太极等人承认自己对于北部朝鲜的占领,退可以做到割地为王!毕竟皇太极等人现在是绝对不会放弃这七千精锐大军的。

    若是两军兵戎相见,皇太极他们绝对是不愿意的。

    那么,怎么才能让这些士兵对自己绝对忠诚呢?

    阿敏想到了一个好主意,这些方法很简单就四个字:

    “跑”“马”“圈”“地”!

    很快,留守的七千女真人就格外的兴奋起来,即便是对于建奴这样的渔猎民族而言,土地也是庞大的资产,更何况女真这个渔猎民族已经向农耕名族转化了。

    而在辽东时,虽然土地也很多,但是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存在,土地再大有什么用呢?没有人种地,土地就永远变不成财富。

    但是现在不一祥了,这里不仅仅是土地多,人也多啊这就以为着只要有土地,就能有巨大的财产。

    他们纷纷冲出城开始自己给自己划土地了,这…这一片的土地都是我的,这里面的人都是我的奴隶!

    平壤周围因为阿敏的一个决定再次变的混乱起来,那些不愿意背井离乡的朝鲜百姓实在是遭了大霉,他们心中隐隐有所感觉,这建奴似乎不准备离开朝鲜了?这该如何是好?

    时刻关注着平壤局势的朝鲜君臣自然是第一时间就发现了建奴的动作。

    “简直是岂有此理!建奴这是要干什么?那个什么阿敏这是准备留在平壤不走了吗?他把我朝鲜当成什么样子了?寡人绝对不能忍受这样的屈辱!”,李倧咆哮道。

    “大王,从现在建奴的举动来看,他们似乎是真的不准备走了,若是如此,我朝鲜整个北方都要没了啊!

    大王,我等绝对不能坐以待毙啊!”

    “好,沈爱卿所言有理,来人给汉城传旨,我朝鲜所有军队加紧准备训练,随时准备北上收回领土!”李倧大喝道。

    “大王圣明!”

    ………

    崇祯元年十二月中旬,五千建奴大军咋送着数万朝鲜青壮以及二十万石粮食渡过了鸭绿江,正式踏上辽东的土地。

    ………

第三百九十四章 失败了?(求订阅)

    建奴的运粮食大军并不知道他们的前方大明辽东军队在这里等待他们很久了,而且是在他们回盛京的必经之路上。

    袁可立自从收到朱由检给他的旨意,对于朱由检对他的信任他十分感动,他就在想尽一切办法去消耗建奴的实力。

    骚扰辽东建奴的事情袁可立自然就交给了最适合这一任务的毛文龙,这一点没有人能够反对。

    毛文龙也果然不负众望,毛文龙在半月前出动精锐兵马一万人,进入辽东的密林,就连他自己都亲自参与其中。

    到现在经历了半个月时间,仅仅是他们带回辽东的就有将近一千颗建奴人头。而他们自身的损失并不大,可以说这个战果已经很不错了。

    现在袁可立已经准备让毛文龙降低进攻的力度,直接出动一万人实在是太多了。

    这样的攻击力度实在是太大,极有可能引起建奴的愤怒,让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去剿灭这一支军队,毕竟毛文龙的军队在敌人的地盘活动,危险实在是太大了。只要建奴真的下定决心,他们恐怕很危险。

    按照袁可立的估计留下三千人的队伍就差不多了,这样的小规模战斗才应该是大明应该坚持的形势。

    这仅仅是一个方面的战斗,另外袁可立还准备狙击建奴运粮的队伍,这个任务袁可立交给了虎将曹文诏。

    曹文诏带着两万人来到了鸭绿江边不远处建奴的必经之路的一处峡谷中,就等着建奴军队的回返给他们雷霆一击。

    他们在这个地方等待了近十天,已经等的很是不耐烦,甚至已经疑惑建奴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时,现在终于见到建奴大军的踪迹了,他们长松了一口气。

    要知道曹文诏为了最早的获得建奴的消息,他直接将斥候布置到了鸭绿江沿岸。

    因此当建奴大部队来到鸭绿江东岸时,明军斥候就获得了情报,曹文诏精神大振,命令全军做好战斗最后的准备,就等建奴来到这个峡谷,务必要给建奴一记重击!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曹文诏突然获得消息,建奴从盛京派了五千军队来此处接应从朝鲜回来的粮食。

    这个消息给曹文诏泼了一盆冷水,建奴又来了五千人增援,这样的话此次建奴的兵力就已经达到了一万人,如此一来,此次作战的形势就有些严峻了啊!

    不过这个时候建奴竟然还能再抽出兵力,这实在是不可思议,要知道此时建奴的兵力那可是稀缺的紧啊。看来要重新估计建奴对这一批粮食的重视程度了。

    一万女真大军,如此一来这次的战争恐怕……

    想到这里的曹文诏看了看周围的八十门改装后的虎蹲炮,以及自己所处的这个峡谷地势,曹文诏的心中渐渐又有了信心。

    建奴一万人又怎么了,他们可还有那么多的粮食和数万的朝鲜奴隶,有这些东西的拖累,再加上我大明所占据的天时地利人和,这一万人根本就不可能是我大明军队的对手,此战我大明必胜。

    然而,这个时候又一个消息传来,建奴军队竟然没有走这条必经之路,而是沿着鸭绿江西岸北上去了,想来建奴准备从北部的某条路回盛京。

    在反复确认事实的确如此后,一直保持沉稳的曹文诏脸色大变,他直接破口大骂。

    “该死的建奴,他们什么时候这么胆小了?竟然放弃了这条最近的道路,再往北不都是崇山峻岭吗?那里也有路吗?就算有山间小路,他们带着这么多的粮食真的能运过去吗?建奴这是完全疯了?”

    “还是说,我大明的此次行动建奴已经知道了?他们就想尽办法进行了准备?难道我军内部有内鬼?”

    “他龟儿子的,这次本将军真的要无功而返了,哎!这快半个月的苦苦等待真是白等了。你”

    ……

    但是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不管曹文诏有多么的愤怒都已经无济于事,大明已经没有能力阻止建奴这一批急用的粮食回到沈阳了。

    无奈之下,又苦苦等了数日的曹文诏只能失望的带着大军离开这个已经待了十数天的小山谷。

    而已经远远离开的建奴大军却仍然是注意到了此处的动静,他们再离开后仍然派出了不少的斥候来探查这条路,毕竟这里是一个绝佳的伏击地点,而且这是他们的大汗给他们的预警,之前他们都是不相信的。

    在了解到这样的情况后,他们皆是感到非常庆幸,还好还好,我们改变了线路。他们对自己的能力还是很清楚的,他们明白这带着数万的奴隶和二十万石粮食的情况下,他们绝对不是早已经埋伏好的明军的对手。

    现在他们对让他们掉头向北的皇太极充满了感激,丝毫没有之前那隐藏在心中的怨恨。

    但是现在他们已经离开那条路很远了,这个时候确实是不好回去了,北方不远处的道路虽说不太好走但是之前建奴自己已经花了不小力气来修缮,总体而言还是能够通行的。

    更何况万一回去后那条路上还有明军怎么办?大金是完全抽不出其他的力量再接应他们了。

    于是他们选择继续北上,他们选择的这条道路的确不好走,仅仅是为了通过这条路,就死了数千朝鲜奴隶,这样的损失对于建奴而言,完全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总体而言,这一路是极为顺利的,看着眼前的二十万石粮食,皇太极等人的心中长松了一口气,不管如何,粮食总算是运回来了,大金的难关总算是过去了。

    回过神来的众人心中很快就涌现了担忧,现在的阿敏究竟是什么情况,他到底要做什么?现在的大金可是完全经不起折腾了啊。

    阿敏!你不会不知道这一点儿吧。希望你能控制住自己的野心,皇太极心中如是想到。

    ……

    大明的京城现在是热闹的很,原因很简单,新的一年要来了,而且此时又发生了两件大好事,皇上的两位妃子都有喜了,而且为了庆祝这样的大喜日,皇上还给京城的每家每户发了一些粮食和铜钱,虽然不多,但是有总比没有强。毕竟这是意料之外的惊喜。

    而且这一年来京城的百姓们过的还是相当舒服的,以前的很多苛捐杂税今年都没有了,以前给他们添乱的恶毒小吏也都不见了。

    现在到了年末,不少人的家里都有了那么一点儿积蓄,他们自然是想着能够有一个好年,于是京城的市集今年格外热闹,在宽阔的水泥路两边,到处都是卖吃食的摊贩,挤满了买年货的大明百姓,他们都无比兴奋的挑选着各种各样的事物。

    今年可是有着很多的新奇事物,自从信达商行出现后,大明的新奇事物就越来越多了。

    无论怎么看今年的情形都要比往年要热闹的多。

    而这样的场景不仅仅出现在京城,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大明的大多数城市都出现了这样的场景,没有吏员盘剥的一年是如此美好,再加上朝廷又取消了辽饷,甚至还要高产的新粮食,他们的家中和往年想比已经有了相当的提高。今年可以过个好年了。

    崇祯元年的这个新年很多百姓家中至少做到了不用挨饿。

    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京城中的朱由检这段时间倒很轻松,按照惯例临近新年,朝中事物应该极为繁多,很多事情都需要进行一个阶段性总结,这些事情都是需要皇帝来进行监督的。

    但是崇祯元年的这个新年与以前时差别太大,此时朝廷的各个部门都极为忙碌,他们自己的事情都还没有做完,他们已经忙碌的脚不沾地,无奈之下,崇祯元年的年度总结、表彰等诸多事物都往后推迟了。

    具体时间尚且不清楚,但是至少也要是崇祯二年的三月份以后了,按照他们估计,到了那个时候,朝中的事物才能真正告一段落。

    于是朱由检也就彻底清闲了,朝中几乎所有官员都忙的热火朝天,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官。

    唯有朱由检很是清闲,恰巧田氏和袁氏双双有喜,朱由检更是将大部分的时间都投入到了后宫中,每天带着自己的三个女人在这皇宫中到处转转。

    其实当得知田氏和袁氏两人有喜时,朱由检心中更多的是如释重负!你们可终于有了,朕真的快顶不住了。

    自从朱由检从辽东回到京城的,田氏和袁氏就跟发了疯一样想要个皇子,她们倒没有什么,可让朱由检遭了殃。刚从辽东回来时,朱由检还是很兴奋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着这两人的索取朱由检实在是有些难受了。

    将近三个月啊,三个月,就算是头牛它也撑不住了,若不是还有皇后那里可以让他休息一下,他恐怕真的就…。

    若是如此,就真的丢人了。

    现在好了,朕终于可以休息一段时间了,也能让朕好好的养精蓄锐一番了。

    当然以上都是玩笑话,朱由检自己是绝对不会承认他有过这样的想法。

    其实朱由检更为庆幸的还是催促朕选妃的事情终于可以消停了。

    自从朱由检登基以来,催促朱由检纳妃的奏折就从来没有中断过,在他们看来大明的皇上仅仅拥有三个妃子实在是太少了!

    毕竟大明朝可是有过前车之鉴的,例如弘治皇帝就只有一个皇后,再也没有其他的妃子,他也只有正德皇帝这一个皇子,正德皇帝又无嗣,最终就导致了弘治皇帝一脉绝嗣。

    在这之后大明朝的文官们就有了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让皇上多多纳妃,多多生子,绝对不能出现弘治皇帝的事情。

    当今皇帝朱由检的一些行为在百官看来就是极为危险的,只有三位妃子,一个皇子,还喜欢舞刀弄棒,御驾亲征,这不得不让人提心吊胆。

    于是他们的劝谏在朱由检回来后极为猛烈,甚至是朱由检的皇嫂都找他或明或暗的说过多次了,这样的事情属实让朱由检很是无奈。

    不是朱由检不想去纳妃,朱由检承认他也喜欢年轻貌美的女子,只是现在还不是时候,整个朝廷都忙的团团转,那里有时间进行大规模的选秀?还是再等等吧。

    现在好了,又两位妃子怀孕了,这件事情绝对能让这些人给闭嘴了。

    同时这也是一次向百姓施恩的机会,朱由检直接向京城的十数万户百姓发放了数百文铜钱以及一些粮食、盐,表示与民同乐。

    没错这个方法就是向汉朝皇帝学的,包括之前朱由检从辽东回京时直接在地上撒铜钱都是如此,人家汉朝皇帝就是这样做的,至少可以做到让京城百姓对皇上充满善意。

    时间就这样不断流逝,转眼间,到了朝廷诸多官员放假的日子,以前他们或许并没有什么感觉,但是今年几乎所有的官员都感到极致的快乐,终于放假了,终于可以好好的休息一场了!

    当晚,值完崇祯元年最后一天班的精神抖擞的官员们一脸笑意的离开了衙门,终于可以休息了,当看到家中的大门时,不少官员都热泪盈眶,自己有多久没有放过假了,记不得了,好像快一年了吧!

    ………………

    崇祯元年的最后一天,朱由检收到了袁可立送来的消息,伏击失败了,建奴成功将二十万石粮食送回了沈阳。

    朱由检摇摇头,他并没有感觉到失望,因为朱由检本来就没有报太大期望,虽然朱由检天天说什么建奴,但是现在建奴的一众高层绝对是能力出众之辈,他们能够差距大明的动作自然是情理之中。

    本来这一次就是一次碰运气赢了自然是更好,输了也问题不大。

    算了,不提这个了,朕还是好好准备准备明年要做什么吧。

    听着城中传来的鞭炮声,朱由检嘴角渐渐露出笑容,崇祯元年过去了,这一年朕还是做的相当不错。

    ……………………

    ps:大家新年快乐!!

第三百九十五章 新的一年(求订阅)

    崇祯二年第一天的到来还是那么的平静,它是那么的波澜不惊,和之前的新年第一天几乎没有太大的区别。

    朱由检照例参加了这一年的正旦大朝会,这样的大朝会是无论如何都要去参加的,朝会上不仅仅有朝堂重臣还有藩属国的使臣。

    君臣双方很是愉快的互相表示了新年祝贺,吃吃喝喝,也就结束了,总体而言显得很是波澜不惊。

    若是说意外还真的有一个,这样的正旦大朝会各藩属国的使臣都是要参与其中,他们早早的从自己的国家来到大明京城,代表自己的国家向大明皇帝表示新年祝贺。

    大部分的国家没有什么幺蛾子,而且比往年要热情的多。

    这方面的主要原因还是这些国家基本上都是在大明以南,他们国家的粮食产量相当的高,而在崇祯元年,大明实在是缺乏粮食,大明朝廷从他们的国家购买了大量的粮食。虽然价格被大明压制的很低,但是它量大啊!这些国家都是赚了不少银子。

    而且这是天朝上国的银子,和其他的银子是不一样的。

    因此在这一年的正旦大朝会上,这些国家的使者都带了相当多的礼品,比往年的惯例可是要多得多。这些使者可都是担当着重任,他们需要向大明表达自己国家的诚意,并想尽一切办法在崇祯二年获得更多的粮食订单。

    他们的热情和礼单让大朝会上的大明一众官员很是开心,感觉很有面子,他们已经很久没有看到如此毕恭毕敬的藩属国使者了,今年的情况实在是意外之喜。

    果然我大明真的是中兴在望了!

    礼部不少官员已经在心里打定主意,此次这些藩属国如此的毕恭毕敬,可见他们对我大明的忠诚,对于这样的臣子,我大明自然是要表现自己的泱泱大国风范。之后一定要对这些国家厚赏,万万不可寒了他们的心,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喜气洋洋的正旦大朝会上,一位使者的朝鲜却是让大家都极为不满,他自然是朝鲜使者。

    朝鲜使者直接在正旦大朝会上跪在地上嚎啕大哭起来,丝毫不顾及这样的时间和场合,极为丢脸。

    其他数十个藩属国的使者都将目光转向跪在地上的朝鲜使者,这些使者来到京城已经有段时间了,对于这段时间朝鲜发生的事情了解的很是清楚,包括大明京城内的争论他们也很是了解,甚至他们之中也有不少人参与到了其中。

    原本以为这件事在大明朝廷下达圣旨后就已经尘埃落定了,没想到这还有后续,只是不知道这明国皇帝会怎么应对这样的事情。

    听着这位朝鲜使者在哪里哭诉着朝鲜现在有多么多么凄惨,不断的请求大明出兵相助,大朝会上的大明一众官员此时却是极为愤怒。

    反对出兵朝鲜的官员就不用说了,即便是支持出兵朝鲜的官员现在也对这位朝鲜使者的态度极为不满。

    就算你们朝鲜希望我大明出兵拯救朝鲜,对我大明之前的决定不满意,那你们也应该提前和我们进行沟通吧,现在你在这正旦大朝会上嚎啕大哭?你不知道现在是在什么场合吗?这简直就是在打大明的脸。

    甚至往严重方面说,你这是在胁迫大明出兵,其心可诛!

    因此,不少脾气暴躁的官员直接打断了朝鲜使者的哭诉,对他大声进行了斥责,理由也是有理有据,说服力极强。

    自古以来我大明和朝鲜的关系就是非同寻常,在我大明就更是如此,我大明对朝鲜已经仁至义尽了,能做的都已经做过了。

    而且现在我大明已经决定出兵朝鲜了,就是为了保护你们朝鲜的大王,你完全可以放心,有我大明的保护,你们的大王和臣子必定安然无恙。

    这已经是尽力了,现在我大明的兵力也是捉襟见肘。

    况且是你们自己不争气,现在的朝鲜国内可是有着数十万近百万的灾民,这种情况下朝鲜那里还能提供大军的后勤准备?这种情况下,大明要真是出兵恐怕要被你们给拖累死。

    说到底还是你们自己不争气,连自己的子民都不管不顾了,走到这一步只能怪你们自己。

    在数十人的言语围攻之下,很快朝鲜使者败下阵来,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

    高台上的朱由检自始至终都很是平静的看着这一切,可以说是波澜不惊,在朝鲜使者被驳斥的哑口无言后,朱由检才笑道:“诸位爱卿,百姓乃天下之本,我等万万要善待天下百姓。

    ……

    现在的朝鲜君臣就是视天下百姓为无物,当建奴入侵朝鲜国土时,朝鲜大王竟然直接离开了京城,更为关键的是敌人还远远没有到他们的首都!

    现在呢?那李倧离开汉城已经近一个月了,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建奴南下了吗?

    没有!

    建奴大军一直就待在平壤,动都没有动,就算如此李倧还是待在江华岛上,不愿意回到自己的京城。

    一个月的时间就这么被浪费了,本来这一个月他们能做很多事情,尤其是难民问题。

    李倧凭借着建奴入侵的原因,对于数十万近百万的难民不管不顾,致使这些人不是被饿死就是去抢劫,有的甚至已经直接造反了。

    于是,朝鲜汉城以南地区也彻彻底底的陷入了混乱,敌人还没有过来,你们自己就不攻自破了。”

    朱由检一番长篇大论下来,众臣纷纷高呼:“吾皇圣明!”

    “朝鲜大王李倧完全就没有将朕的子民放在眼中,对于这样的行为朝廷应当进行处罚。

    现在朕要给李倧一份申饬的旨意,他还是要尽快改正自己的错误,尽快回到汉城,如此一来他才能够调动朝鲜的数十万大军,才能救助难民,赶走建奴。

    朕派过去的水师会继续协助他的动作,希望朝鲜早日将建奴赶出朝鲜,换朝鲜千万黎民以平静的生活。”。朱由检一脸诚恳,说到这里语气非常的轻柔,完全就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吾皇仁慈!”,不少官员都被朱由检的“真情流露”格外兴奋,皇上真乃圣君!

    一件突如其来的风波就这样被平定,众人纷纷松了一口气。

    ……

    临近中午,正旦大朝会终于告一段落。

    当天晚上,整个大明的大约两万名文武官员、两万刚刚被提拔为十品官员都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

    正是朱由检给他们的新年贺礼,东西很是齐全,有肉、酒、盐、糖、粮食等等,更多的还是银子,即便是品阶最低的从十品官员也收到大约一马车的礼物。

    而官职越高,再过去的一年中做事越多,越辛苦的官员收获的礼物越多,更表示皇上对他们的器重。

    这样的礼物是朱由检让少府统一安排的,为了这份礼物朱由检花费了近一百五十万两银子。

    他们都是提前近两个月就开始准备了,就在崇祯二年的大年初一由遍布全国的信达商行送到官员的家里。

    伴随着这些礼物的是朱由检的一封信,内容很简单,就是简单的问候、祝福,全国所有官员都拿到的都是统一的样式。

    当官员们收到这么一份礼物时,有相当大一部分的官员直接就是热泪盈眶,皇上原来如此的记挂臣等!

    而且收到皇上送来的礼物这就是天大的福分,可以吹一辈子的,自古以来又有多少人获得过这样的殊荣呢?更何况臣还只是一个找找的十品官?

    这些礼物对于那些十品官员来说绝对算的上是一笔价值不小的物品了,尤其是里面还有十两纹银。

    要知道经历过去年几乎一年的整顿,能够留在这个位置上的吏员都是清廉的,那么家里的银子绝对是不多的,有了这些东西真的可以过个好年了。

    所有官员皆跪地朝着京城方向跪地拜谢!

    ………

    数日后,官员们的假期顺利结束,全部都投入到他们的工作之中,这个时候最紧迫的事情还是礼部负责的大规模考试,数十万考生的考试即将拉开帷幕,现在距离二月一号的考试时间已经不到一个月了。

    考试试题也已经准备完善,各地的试卷已经在锦衣卫、东厂的监督之下带着试卷向地方而去,现在他们大多数还都在路上,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的这个新年基本上就是在路上度过的。

    他们必须要提前到场,将试卷带往各个考场,若是真的耽搁了考试那就真的要出大问题的。

    而在地方上,地方官员也在紧锣密鼓的准备考场,考场经过了相当大规模的扩建运动,现在的考场数量已经足够四十三万考生使用了,给报名的读书人通知的注意事项也已经全部通知到位。

    负责考场记录的军队几位总督都已经派出专门的将领来负责此事,他们在卫所整顿的关键时刻还挤出了数量不小的军队投入其中,务必确保考试的公平公开公正。

    而报名参加的考试的四十三万读书人这个时候正在进行着最后一个月的准备,大多读书人的弱点就是算学,很多读书人的算学基础相当的差,现在不得不抓紧最后的时间进行突击性的学习。

    要知道,若想要获得最后的官职,这三方面的考核都必须要在乙等以上,不然只要有一门是乙等以下就没有授官的资格了,经义和策论大多数人都不担心,他们放心不下的还是算学。

    在他们夜以继日的复习中,他们发现着算学还真的是难!即便是有着朝廷的信达书店中售卖着所谓的“算学考试秘籍”的帮助,他们却仍然是粗通皮毛。

    于是,大明境内的那些账房先生突然炙手可热起来,地位大大提高。

    ……

    不管如何,上至朝堂重臣,下到普通一童生,一账房先生、一普通士兵都在为着二十余天后的考试做着准备着。

    若是有有足够能力的有心人就会发现,最近两个月天下的士子都格外的安静,基本上就没有出现什么幺蛾子事情,朝廷的一些政策推动也是格外的顺利,以往还担忧着可能会引起读书人的强烈反对,但是现在一个个的都待在家中苦读,对朝廷的事情根本就没有什么反应。

    这或许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就像之前朝廷对于卫所得变革一样,天下的读书人就没有几个跳出来的,朝廷主要的压力还是那些卫所中的世袭军官。

    他们的造反活动即便是经过两个月的发展却仍然是没有消停,大过年的造反也没有停止。

    唯一的好消息是随着朝廷投入力量的逐渐增大,造反的频率和力度也越来越少,很多造反甚至还没有走出卫所就被镇压了。

    现在经过长时间的大力宣传,卫所中的普通军户们也全面了解了朝廷的政策,对于这项变革,他们是举双手双脚支持的,因此,当他们的长官鼓动他们造反时,他们就直接动手了,将一场造反消弥于无形。

    这样的有心人朱由检绝对算的上一个,通过锦衣卫朱由检了解的还是相当清楚的,现在的锦衣卫和以前的锦衣卫大大不同了。

    在过去的一年中,朱由检给锦衣卫提供了大量的白银支持,以及适当的发展方向。于是在田尔耕这位情报、政治人才的带领下,锦衣卫真的是取得了长久发展。

    据田尔耕交上了的年度报告所说,现在锦衣卫的人数已经超过了十万人,情报人员遍布多地,从北方的蒙古、建奴,西边的察哈台,南边的越南、吕宋、巨港,到东边的日本,可谓是兵强马壮。

    仅仅是在大明国内的能力,据田尔耕所言现在锦衣卫基本上已经和洪武年间的巅峰锦衣卫相差不大了。

    正是借助着这样的力量,朱由检才能够对全国进行有效的掌控,而不是被群臣欺瞒的聋子!

    防采集,自动加载失败,点击手动加载,不支持阅读模式!

    禁止转码、禁止阅读模式,下面内容隐藏,请退出阅读模式!

第三百九十六章 幕后不简单!(求订阅)

    其实建奴的历史也有很长时间了,即便是现在的建州女真,包括他们的前身在内已经在大明治下接受明朝的统治有数百年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他们一直刻意的保持独立,但是他们有意无意的也接受了长期的汉文化熏陶。

    至少现在的他们也是要过新年的,虽然是没有大明内地的热闹,但至少也有啊!

    对于普通的女真人而言,今年的新年并没有之前那么令人愉悦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今年大多数女真人家中死人了,虽然他们自己以及自己的家人都经历过刀口上舔血的生活,自己的性命时时刻刻都是绑在裤腰带上的。

    但是他们仍然对于自己家人的战死仍然难以接受,即便是他们的“无能的”大汗已经付出了代价。

    因此这个新年他们并没有什么愉悦的心情。

    于是在这个新年辽东大地上并没有什么热闹的场景,和往年的情况差距很大。

    要知道因为建奴经常打胜仗的原因,大多数的建奴都很有钱,有钱再加上大明的晋商给建奴提供各种各样的物资,建奴的普通女真士兵的往年新年都是极为热闹的,最吃的喝的用的那是样样不愁,至少也达到了大明的普通地主水平。

    今年一方面是他们自身没有了好心情,另一方面还因为晋商没有了,现在没有人再给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物资了,辽东市面上什么都缺,也买不到什么好东西,除了必须的粮食,就连手上的金银珠宝也花不出去了。

    低层的女真士兵如此,建奴高层的新年同样不太好过。

    对于他们来说虽然粮食问题已经得到解决,阿敏已经送回来了二十万石粮食,足够建奴这么点儿人吃饭了,建奴的燃眉之急得到了解决,但是运粮的队伍却给他们带来了一封信,这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麻烦。

    那就是阿敏的野心,没错在皇太极等人看来现在阿敏的行为已经是相当危险的了。

    阿敏竟然提出要派出大军进攻朝鲜,进而统一朝鲜,彻底的灭亡朝鲜,同时阿敏还强烈要求自己作为覆灭朝鲜的主将。

    阿敏倒是也详细的介绍了朝鲜对于大金的重要性,详细的分析了朝鲜的优点以及对于大金实力发展的巨大助力。

    说实话这一番话中蕴藏的道理他们都是极为认同的,同时几乎所有人都是悚然而惊,之前我等将目光聚集在明国和蒙古人身上,却是忽略了这个朝鲜。

    现在看来朝鲜这个小国果真就是我大金的天赐之福啊,若是征服了朝鲜,那我大金就真的不怕明国了,以后说不定还真的有可能打进北京城,占领中原之地,朝鲜是我大金的福地。

    然而即便是大金要进攻朝鲜进而占领朝鲜,灭亡朝鲜,也不能交给阿敏!

    皇太极甚至直接在建奴召开大会时将去年阿敏进攻朝鲜时就曾经存在过想要留在朝鲜不回辽东自立为汗的想法公之于众,这一下子让建奴内部众人对于阿敏的不信任感大为增加,原来你这是早有前科啊!

    于是,盛京与阿敏之间的书信不断,不断的交涉着各自的想法。双方的意图在对方眼中也越来越清晰。

    也正是在这样的交涉中,建奴高层的心也是越来越压抑,而这样的压抑也彻底的影响到了盛京城。

    就是在这样诡异的环境中,对于女真人是多灾多难的的天聪二年彻底的结束了,迎来了天聪三年。

    而天聪三年的第一天,皇太极、代善等人就收到了一个不好的消息,之前由阿敏统领的镶蓝旗中有一部分的士兵竟然私自离开了辽东?

    据探查,他们都直接去了朝鲜,去找他们的首领阿敏去了。

    这样的情况实在太恶劣了,皇太极等人虽然及时的制止了这样的话行为,避免更多的八旗勇士离开。

    但是据估计离开的镶蓝旗八旗勇士至少也有三千人,也就是说现在在平壤的阿敏已经有军队一万人了!

    这样的情况属实让皇太极等人措手不及,事情走到这一步就表明事情真的麻烦了。阿敏难道真的要动手?

    皇太极等人不是没有试过将在朝鲜的那些属于自己的士兵给叫回来,然而事情的结果却让他们很是失望,从朝鲜回来的人还不到一千人。

    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这样的结果实在是让他们感受到了巨大的挫败。

    阿敏究竟给了你们什么?值的你们这样做?

    这样的情况就导致了建奴高层都是不敢妄动,阿敏也害怕皇太极等人真的不顾一切代价来打自己,皇太极等人也担心一旦爆发战争会给大金带来巨大的损失。

    于是虽然双方都是心知肚明,但是却都不愿意掀开这一层遮羞布。

    这样的情况实在是让皇太极等人有力无处使,现在大金都到了这个地步了,你阿敏是父汗的儿子,现在大金的副汗,为什么却还要做这样的分裂之举?这不是亲者痛仇者快吗?

    只能对阿敏好言相劝,希望他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早日回心转意。

    而此时在平壤的阿敏却正是开心愉悦的时候,自己手中的兵力已经增加到了一万人,有着忠诚的一万人在手,皇太极动人根本就不敢和自己动手,自己基本上安全了,至少不用自相残杀。

    有了这一万人,本汗就能够统治现在的半个朝鲜,有这数百万人口,逃走的应该没有那么多,之前还能剩下两百万人吧。

    如此一来本汗掌控的兵力也就越来越多,到时候定然可以一举灭亡朝鲜。

    到时候事实会证明自己是对的,而你皇太极、代善是错的,本汗让你们看到了朝鲜对我大金的重要性,本汗只是想要得到一个出征朝鲜的任务,你们这些人竟然都不愿意,还想让本汗老老实实的回去!天下那里有这样的事情?

    本汗不服!

    到时候你们就会明白只有我爱新觉罗阿敏才是大金的天命之主,本汗才是大金唯一的大汗。而不是现在的区区一副汗。

    ……

    畅快的喝了一杯朝鲜最好的酒,阿敏收回了心中狂想。

    现在是时候要确立起我阿敏在朝鲜北部的统治了!

    “来人,快去请周先生!”

    不多时一名相貌英俊,身穿明朝儒服,不卑不吭,整个人显得很有英气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

    “见过恩公!”

    阿敏连忙扶住此人的手臂,真切的说道:“先生果然是大才之人,一切都和先生预料的差不多,

    本汗现在能够走出樊笼,并找到这可以一展报复之地全都是因为先生啊,先生就是我阿敏的贵人!”

    那位周先生一脸平淡,“恩人您太客气了,我就算是再有能力也需要一个能识人用人的大汗啊,所谓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也只有大汗才能忍受我这样冷淡的性子,说起来还要感谢大汗在辽东的冰天雪地里把我救回来,并能享受着荣华富贵。

    我为恩公效力再正常不过了。”

    “哈哈哈!先生客气了,先生你看看这是盛京送来的信,先生觉得接下来我等该如何行事?”,阿敏很是开心。

    看着坐在下方正在认真读信的周先生,阿敏心中充满了庆幸,自己当初救这个人真的是救对了,真是没有想到此人竟然有如此大才,此人至少有三分诸葛亮的才华了,这次真的是发达了。

    三个月前,辽东之战刚刚落下帷幕,大金遭受重创,那时候阿敏正是非常苦闷,为大金的未来充满担心,因为这个,他带着亲卫离开盛京城去打猎散心。

    没想到在密林中竟然发现了一位衣衫单薄冻僵的读书人,这样的天气还有人穿的这么薄?当时也不知道自己想了些什么竟然将此人带回去救治一番,原本以为此人已经没救了,要知道他的身上还有这数道伤痕,没想到的是竟然还救活了。

    事后据阿敏了解这位书生叫做周瑞,是一个朝鲜人,因为得罪了朝鲜的一位高官,在之前的科举中被诬陷作弊,最终被流放鸭绿江边,甚至家人也间接的因为此事而丢掉了性命。

    自由苦读的他自然不甘心这一辈子就这样渡过,于是他偷偷地渡过了鸭绿江,准备前往故国大明。

    阿敏原本对这些周瑞并不在乎,只是在救过他一个月后,在临近出征朝鲜之时,已经养好伤势的周瑞突然请求见他。

    那个时候阿敏心情正好,也就接见了这位读书人,说实话他对这周瑞印象很好,身上一点儿也没有明国读书人的那种骄傲与软弱,很有自尊。

    也不像范文程这些人,最开始都是挺骄傲,结果呢,还没过一天,膝盖就软的不行,简直了就不是一个男人。

    这一点尤其是让阿敏很是欣赏,当时在书房里这位周瑞说的一席话着实是让阿敏震惊不小。

    “恩公您救了我的性命,虽然恩公您不求我的回报,恐怕也从来没我有想过我这样的穷酸书生能够为恩公您做些什么!

    我却不能不对恩公您进行报答,今日我有一法可以让恩公一偿夙愿。”

    看着一脸认真的周瑞,阿敏忍住心中的笑意,尽量平静的说道“周瑞啊,你可知道本汗的夙愿是什么?现在却在这里说什么让本汗一偿夙愿?

    你回去吧,本汗就当这件事没有发生过。”

    “恩公莫要小看我,我苦读数十年,自认为还是有这本事的,现在我就来说说恩公您的夙愿,还望恩公勿怪我的无礼。”

    “你说吧!”,这个时候的阿敏其实有些不耐烦了,没想到这人还是个愣头青?

    “恩公,我认为恩公最大的遗憾还是心中的志向没有完成,恩公希望自己能够继承先汗的遗志,自己亲手将大金带到巅峰,统一整个辽东,将明军赶回山海关。

    然而现在不仅仅恩公您没有做到那个位置,同时大金在那皇太极的带领下还损兵折将,实在是不配作大金的大汗。

    这样的结果是恩公您没有办法接受的,您之前心中苦苦压制的理想现在又是蠢蠢欲动,而对于恩公您现在的想法,我有一个办法能让恩公您实现这些梦想。”

    听到周瑞说道一半,阿敏的脸色就凝重起来了,他在思考,自己难道什么时候将这藏在内心深处的秘密给表现出来了?

    仔细思考后,他确定真的没有。那这么说自己机缘巧合救下的人还是一个天才,这也太巧合了吧。

    他不动声色的说道:“姑且算你说得对,你说说你有什么办法?”

    “恩公,其实整个大金都忽略了一个地方,一处宝地,只要大金获得了这个地方,那么大金现在遇到的问题都将不复存在,而且还能大大的提升大金的实力。

    只有占领了此地,那之后别说是全占辽东了,甚至是入主中原也不是不可能!”,周瑞的话非常的斩钉截铁,给人一种很强的信服感。

    阿敏坐直了身子,“是吗?那个地方是我们忽略的?”

    “恩公,就是我之前所在的国家,朝鲜!”

    “朝鲜?”

    “是的!”

    “朝鲜?哈哈哈哈,你别开玩笑了,朝鲜哪个国家是什么样子我还不清楚吗,那就是一个软蛋,不仅大王是这样,就连官员、将领、百姓都是这样?这样的国家有什么前途?”

    “难道这些缺点对于大金来说攻占朝鲜的优点吗?”

    阿敏直接被问的哑口无言,是啊,这不是好事吗?

    “更何况,朝鲜人多,粮食多,土地多,有了这些东西,大金以后岂不是大有可为!”

    ……

    这之后阿敏彻底的信服了周瑞,原来自己是坐拥宝山而不自知啊,于是阿敏心中的野心彻底爆发出来,再也抑制不住,他已经忍受皇太极太久了,现在也轮到自己试试了。

    防采集,自动加载失败,点击手动加载,不支持阅读模式!

    禁止转码、禁止阅读模式,下面内容隐藏,请退出阅读模式!

第三百九十七章 阿敏的计划与大明的盛事(求订阅)

    这是周瑞也终于看完了手中的这封信,他缓缓的抬起头,对阿敏说道:“大汗,现在的形势已经很明显了,皇太极等人始终不愿意让恩公您带领军队来进攻朝鲜。

    他们这是在怀疑大汗您啊,他们根本就没有信任过大汗您,现在皇太极等人和大汗您就只差撕破最后的一层遮羞布了。

    这样的局势请大汗做好心理准备,我们也不得不要采取自己的行动了,要知道我们现在的兵力仅仅有一万人,这样的兵力实在是太少了,而且这一万人中还相当有一部分并没有完全的忠诚于大汗,与皇太极相比,我们显然处于弱势。

    这就使得我们必须提前做出一些准备,只有如此,我们的初步计划才能够得以顺利的实行。现在我们仅仅是走出一小步,万万不可大意。

    大汗,这个时候万万不可因为私人感情而耽搁大局,为了大金的未来,大汗您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啊!”

    “周瑞,你的意思我明白,你可以放心,本汗定然会顾全大局的,大金必然将在我爱新觉罗阿敏的手上重新崛起,一统辽东朝鲜,建立伟业!”,对于周瑞的话阿敏很满意,这样的话才是他想听到的,我阿敏走到现在这一步都是皇太极那一些人逼的,我被被迫的,不是自愿的。

    “那你觉得接下来我们应该怎么办?怎么来提升自身的实力?如何应对皇太极等人的威胁?”

    此时的周瑞却是胸有成竹,他拱手说道:“大汗,通过这些信可以确定现在皇太极等人短时间内不会进攻朝鲜,也就不会耽搁大汗您的发展,而在这段时间内,我们所有动作的目的唯一目的就是增强我军的实力,只有如此才能震慑皇太极!

    我们现在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自身实力的不足,现在我大军只有一万人,这样的数量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我们要加大力度拉拢尚且不忠诚的八气勇士们,不管是分地,分女人,分田地,分奴隶,他们必须要忠诚于大汗。

    另一方面就是我们要在朝鲜北部这一广大地区建立起自己的统治,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一片混乱。我们要让这里的数百万朝鲜人,成为我大金之下的子民,或奴隶,只有如此,他们的一切才真正的属于我大金,真正为大汗所用。

    我大金才真正能够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粮食和奴隶。同时大汗你应该筹建朝鲜八旗,只有这样才能够大幅度的增加我军的实力,至于现在第一批要训练多少朝鲜八旗,如何保证他们对大金汗您的绝对忠诚?

    对于这些方面,我只是一届一介书生,对兵事并没有太大的造诣,而大汗您是能征善战善战的将军,对于这些事情您非常熟悉,也非常擅长,这些自然就由大汗您来决定。

    这就是我的所有想法,还请大汗仔细斟酌考虑。”

    阿敏点点头,说道:“好,你说的很好,咱们就按你说的来办,对于朝鲜北部这部分地区的统治,本汗对此不甚了解,这一点就由周瑞你来决定吧,确定好具体方案后拿过来与本汗一同商议后,就立即在朝鲜北部实行。

    至于征兵之事你的确对此了解不深,具体的安排本汗就直接决定了,本汗认为这第一次还是不要太着急,征收两万朝鲜精壮组建朝鲜八旗,还是先确定训练方法,之后再开始训练。

    如此一来以后一旦需要,可以快速扩军备战。”

    “大汗英明!”

    于是这件事就这样定下来了,阿敏的这个小团体开始忙碌起来,阿敏开始召集自己的军事力量,准备彻底拿下那尚且对自己不太忠诚的千余人。

    对阿敏来说,这千余女真人实在是太重要了,不管是采用软的还是硬的方法,都必须拿下他们,保持他们对自己的忠诚。

    这千余人实在是相当顽固,原本阿敏认为自己这几个月来的努力足够将这一万人牢牢的把握在手中,然而,这千余顽固分子却打破了他的幻想,自己即便已经给了他们那么多,他们仍然对辽东的皇太极等人抱有幻想,简直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既然软的不行,那就来硬的,于是十数天后这千余人,彻底的投诚了。

    不管过程如何?中间究竟有什么样的血腥,到现在阿敏终于掌握了这万余人的队伍。阿敏终于轻松了不少。

    同时在这十数天他们已经在朝鲜人中挑选出了两万名精壮的朝鲜汉子,现在是时候开始对他们进行训练了。

    想到接下来的风光,阿敏的眼中充满希冀。

    ………

    就在辽东的大金内部动荡飘摇之时,此时的大明,正逢一件大事,这件事就是崇祯二年二月一日的考试就要到了。

    随着正旦日的过去,崇祯二年元月正式到来,这也就意味着距离那一场关乎数十万人未来的考试只剩下不到一个月了,全天下报名的数十万读书人,此人都进入了冲刺模式,甚至有不少人在过年除夕期间也手不释卷。

    与很多人来说,这一次考试,就是他们苦苦等待了数十年踏入官场的唯一机会,无他,他们的年龄已经不小了,谁也不能确定这样的考试明年还会举办吗?还是说这样的考试和科举大会试一样,是三年一次,若是如此,这次考试就是他们能够参加的唯一一次考试。

    毕竟超过四十五岁就不能再参加了。

    无论如何?他们必须抓住这次机会。当然也是有一些人对此并不重视,这些人他们的目标还是考举人,考进士,有一条已经存在近千年的康庄大道,他们还看不上和一群童生去争夺所谓的十品芝麻官。

    对他们来说,他们这次报名参加仅仅是想体验一把罢了,虽然他们一定他们认为他们一定能够考上,但是最后他们确信自己一定是不会去通过此路做官的,他们是要成为进士的男人。

    为了让大明的读书人能够在更近的地方参加考试,不在路上浪费太多的时间,所以此次大明朝廷考试地点的安排是非常友好的。

    一个布政司最少有三个城池设有大规模考场而且都是位于这个省的几处中心地点,最多的南直隶甚至做到了每个府城都设有考场,没办法这里的报名人数太多,仅仅是南直隶就将近十万考生!

    如此一来对于该省的大部分考生而言,他们最多需要三日时间就可以赶到考场。

    随着时间的缓缓推移,一号的最终考试时间马上就要到了,此时已经是一月底了。在考前的三天,大明朝廷安排的考官,都已经全部抵达。

    唯一有一点纰漏的地方就是按照计划,各个考场都需要一部分的士兵负责考场安保工作,但是此次因为在卫所整顿中多个省份都出现了叛乱活动,还是此起彼伏,甚至一直到现在还不时地出现零星的叛乱。

    这就导致了各省的卫所整顿效率大大降低,现在仍然有多个省份没有整顿出驻守各个城池的一万精锐士兵。

    无奈之下原本应该是负责卫所整顿的军队,不得不牺牲卫所的事情,调出一部分军队来负责考场的安保。

    除此之外,这段时间还出现了其他的杂事,像什么考官的问题,有相当多的官员都在争夺这份权责。

    要知道在科举时代成为一场大型科举考试的考官,可是一件极好的差事,要不然大明朝的礼部也不会那么的重要,礼部尚书到官职更是让很多人为之羡慕。正是因为大明朝的会试主考官,很多情况下都是有礼部尚书担任的。

    成为会试的主考官,就意味着这一年考中进士的读书人都将会成为自己的学生,这不就表明自己的品行、地位受到了皇上朝廷的认可,不仅仅能在士林中拥有更好的名望。

    同时这些代表着大明未来的学生,能够极大的扩大自己的权势,对自己未来的为官之路有着极大的助益。

    每隔三年的会试主考官,都是朝廷很多官员垂涎已久的一份差事。

    这也是因为会试的主考官才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即便是地方上最次的童生试主考官,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每年想要成为童生试主考官的人也是极多的。

    而这一次的考试所需要的主考官数量是巨大的,光是设立考场的城市就将近五十个,考场数目已经超过了一百个,这样的数目对于那些有志于此的官员来说,完全就是一个意外之喜。

    为此,有资格和能力获得不同城市主考官的官员们都是想尽一切办法,来获得这个职务。

    然而因为现在朝廷对于贪污的打击实在太过严重,他们倒是也不敢明目张胆的行贿,但是隐蔽一些的行贿,或者是所谓的人情就已经把事情搞得是乱七八糟。

    幸好礼部尚书温体仁识趣,知道现在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最终在朱由检的支持下,确定了一份还算可以的主考官名单,至少对于这些人大明朝的一众重臣,还是他们比较认可的。

    不管这中间经历了什么样的错综复杂的磨难,现在这一场准备了数个月之久的大规模考试,即将拉开帷幕。

    对于朱由检而言,这一场考试绝对不能够出现任何问题,现在地方县城、府城的十品官员已经极其缺乏,甚至这样的缺乏已经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现在这些官员已经无法承受现在朝廷施加给他们越来越繁重的压力。

    南方各省的情况还好,而北方各省的情况就相当严重了,要知道现在仍然有将近百万的精壮劳动力在各省进行以工代赈,这样的大规模的征发民力所需要的维护基本秩序的基层官员数量是极其巨大的,他们需要完成的任务非常繁重。

    可以说,它们能够坚持到现在,朱有检已经很满意了,毕竟现在这个时候的官员哪里经历过后世那样的加班呢?更何况这样的任务根本就不是加班所能解决问题的,加班也只能够缓解这种情况罢了。

    现在这个问题必须要得到解决了,朝廷只有在有充足的人才可以用时,才能够真正的扩大中央集权,才能真正的对大明进行深层次的变革。

    现在看来自己做的还仅仅是浮于表面的,这一年来,自己绝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来了军事上的变革,现在自己手上已经有了数十万的精锐军队。就算是其他的变革也都是为了配合此事,当然除了整顿官场。

    等到卫所的变革基本结束,至少也要做到稳定大局的时候,各个地方上的县府所应该配备的有能力的官员必须配备完全。同时,这些通过此次考试选拔出来的数万低阶官员,必须要完全适应他们的职责,已经能够较好的履行他们自己的权利。

    这段时间太短也不能太长,太短的话,这些新上任的官员根本就达不到朱由检的要求;太长的话,这些官员说不定就陷入腐化了。

    包括现在因为在崇祯元年进行的反贪腐行动,受到极大震慑的官员恐怕会原形毕露,那个时候自己辛辛苦苦整顿一年有余的官场,恐怕就会再回到从前,自己的努力也就彻底白费了。

    因此朱由检留给自己的时间大约有一年时间。接下来的整整一年,朱由检不准备再对大明进行大规模的变动,整个朝廷的主要目的就是两个。

    第一个就是让此次选拔出来的数万官员能够顺利的行使自己的权利职责。第二个就是卫所整顿,必须取得初步成效,建立在自己掌控中遍布全国数十万的精锐军队。

    这两点就是为以后变革真正触及到现在腐朽的大明根基的时候所必须的保障。

    防采集,自动加载失败,点击手动加载,不支持阅读模式!

    禁止转码、禁止阅读模式,下面内容隐藏,请退出阅读模式!

    PS:求订阅,求月票,求推荐票!!!

第三百九十八章 阎应元要参加?(求订阅)

    崇祯元年元月二十八日,顺天府通州城内一处普通的家宅内,阎应元伸手拿起手中妻子早已准备好的包袱和银两,双目垂泪的告别了家中老母、妻子和年幼的儿子步履坚定的走了自家的大门。

    走出家门的阎应元转身看着家门口那依依不气舍正看向自己的家人,心中百味杂陈,暗自下定决心,此次进京赶考定要成功。

    摇摇头他转身大踏步的向城外走去,那里还有自己的三位好友正等着自己呢,此行的目标据此数十里外的京城,那里有此次考试属于顺天府的考场。

    阎应元自幼很是聪慧,在科举之路上顺风顺水,很顺利的获得了很多年前童生、秀才、举人功名,在通州流传这他的天才之名,

    然而接下来他的运气似乎是早期用完了。

    他之后参加了数次会试,希望能够取得进士功名,并凭借着进士的身份进入大明官场,一展心中抱负,尽自己的毕生所学。

    在阎应元看来自己的才华是极高的,自幼舒服圣贤书,现在不管是文韬武略阎应元都有些极强的自信。即便是现在大明官场一片清明,军队一胜再胜,阎应元心中拥有想法让它变的更好!

    然而事实却并不如此,到现在为止,阎应元已经参加了三次会试,三次皆落榜。

    正是这三次的考试,也让阎应元彻底的心灰意冷,他已经认识到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很难通过会试获得进士功名,施展自己这满脑的才华。

    四年前他第三次参加会试,结果再次名落孙山,他中极其痛恨自己,尤其是回到家后,看着妻子那失望的眼神,他的心中十分痛苦。

    虽然之后自己的妻子家人仍然不断的劝自己继续读书,继续努力去赢得一个进士功名,

    但是自家人知道自家人的情况,他对这样的考试真的已经彻底的厌倦了,有时候他自己甚至想着与其就这样耗下去,不如凭借着眼下的举人功名去当一个小吏员或者低级小官。

    这样或许也算是另外一种成功了吧!或许也是因为朝廷不需要我这样的“无能之辈”吧。

    但是他却始终无法将自己内心的想法告诉那充满希冀目光的家人,他也不愿意让一直期望着自己金榜题名的家人彻底失望。

    于是他在这样的煎熬中熬了一年又一年,眼看着崇祯元年的会试即将再次来临,那时他甚至已经下定决心告诉家人自己不想再去参加会试了。

    朝廷却突然取消了今年的考试,具体时间竟然都没有通知。

    这样的结果对于其他的读书人来说,或许很是失望,但对于此时的阎应元来说,心中甚至颇为喜悦。他心中却是明白,这样的大事必然意味着朝廷恐怕对选官制度有大变化了!

    要知道大明两百五十余年的历史上会试若不是有极为特别的原因就没有被朝廷直接取消的。

    然而就在阎应元在认真期盼着可能出现的变动时,大明的官场之上,出现了巨幅变动,整个大明近三分之二的吏员或被免职,或被流放,或被杀头。

    这种情况的发生给了他很大的震撼,原来就是这普普通通的吏员竟然也能做出这样的伤天害理之事,简直是天理难容。

    只是自己怎么办?这样的事情对自己的出仕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虽然他相信自己不会做出贪赃枉法的卑劣之事,但是这样的局势实在是不适合出仕。

    皇上这是在从吏治下手?

    果不其然,接下来仅仅没过多久朝廷就发了新的命令,对于吏员的身份和之后的选拔都进行了大幅度的变动,以后竟然再也没有吏员了,有的仅仅是正从十品官。

    而且这样的是低阶官员和之前的吏员,并不仅仅是称呼上的不同,更重要的是,这个十品和之前的九品八品官,有的仅仅是官职高低的区别,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十品官员也可以凭借政绩升到九品八品乃至更高。

    这对于他这样的进士无望的举人而言,实在是福音啊!

    此当阎应元真正确认这条消息是真的,属实不假时,他真正的激动,开心。

    他真正的相信,虽然自己很难通过会试获得进士功名,但是凭借着自己的能力,通过崇祯二年的这场大规模考试,应该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如此一来,自己岂不是走上了另外一条为官之路?

    若是运气比较好发挥较为出色,自己说不定还能获得一个更高级的官员。不说八品了,一个九品官员绝对是没有问题的。

    而再往上升还不简单?有了自己脑子里的这些惊天之才,要达到所谓的政绩岂不是太过容易?

    虽然之前自己若是凭借着举人功名也能获得一个九品八品官位,这样的低阶官位,但是那样的官位和现在的这样所获得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凭借者举人功名直接进入官场的人在之后的升迁一路上有的上线的。

    这样的情况在官场里这绝对是是一条潜规则,没有人会去打破的。

    但是现在不同了,皇上在之前的圣旨中已经明确表示,通过此次考试获得的官职上升之路是没有限制的,和进士功名的官员将受到同样的对待,之后升官的唯一凭证就是你的政绩。

    两者唯一的差别仅仅是起点的高低不同。然而进士功名的获取要投入巨大,甚至还会浪费大量的宝贵时间。

    这样的道路对于阎应元来说,简直就是量身打造的,因此在获得消息后,他就迫不及待的将自己的家人表明了自己要参加这次官员选拔的考试,不管成不成他都要去试试。

    而家里人在详细了解后也都表示了,也纷纷表示赞成,并没有出现什么过激的反应,这样的结果让他心中长松一口气。

    之后阎应元就开始了对此次考试的准备,虽然他很有信心,但他明白这是自己最后的退路了,如果再失败了,那恐怕就真的的完了。于是他是格外的努力,他必须要保证这次一定要成功。

    对于此次朝廷规定的策论、经义、算学三科他还是有一点自信的。策论、经义,这两科完全不需要担心,已经有了很多年的经验,拉下高的成绩,完全不成问题!

    而对于算学自己也有一定的经验,要知道阎应元的父亲当年就是对算学很有研究,因此,在他父亲的熏陶下,或者说是被迫下阎应元时候也学了相当一部分的算学,这一直持续了六年之久。

    但是因为科举考试不考算学之后,阎应元也就放弃了在这方面的学习。

    虽然那时候距现在已经过去了将近20年,但是他仍然相信自己的数学水平仍然要超过相当大多数人的,那些人的算学水平,自己还是很清楚的,那完全就是对此一窍不通。

    但不管如何?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自己必须要复习一段时间,重新捡起来算学。

    ……

    几个月很快就过去了,考试的时间就要到了,自己该做的准备已经做了,此次必然万无一失。

    这几个月时间的努力读书收获很大,阎应元很是满意,这样全身心的投入到读书中他已经很久没有经历过了。

    阎应元和几位好友终于到了北京城,望着巍峨的北京城城墙,阎应元心中豪情万丈,自己从来没有离自己的梦想这么近过,现在终于要实现了。

    此时已经是1月29日,后天就是开始考试的时间。

    找了一家客栈,美美的休息一晚,第二天上午,他随同几位朋友来到了顺天府的考场,在考场外已经有众多的读书人在在这里观看着那刚刚张贴出来不久明日考试的相关细则。

    仔细看完后,阎应元长松了一口气,还好还好,这些细则和之前在底上公布的相差并不大,自己该作准备,已经做了该准备的物品,也都准备完全了。

    临近中午时分,考场的大门被维持秩序的士兵打开,所有的读书人都明白这是他们唯一的一次进入考场看一看自己考试的位置的机会。他们可以看看自己的详细这位置。

    直到进去考场,阎应元才发现此次考试考场和之前大不相同,竟然并不都是像之前考试那样单独的房间,这样的房间仅仅占了一半不到。

    另外一类的考场竟然都是露天的,在一处巨大的场地中,前后左右相隔一丈就有一套桌椅,桌椅上面还摆放着笔墨砚。只是这样的考场也实在是太简陋了吧?阎应元心中吐槽。

    就在这个时候,他突然听到旁边的几位有人说京城内共有共有三处考场,还有甚至有一处就位于原本的京营的大营中,就在大营的演武场上参加考试。

    听到这里阎应元突然间有种感觉自己更应该被分配到军营考试,在那里自己应该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他回过神来摇摇头,这样的感觉从哪里来的?这怎么可能,在哪里考试难道不都一样吗?

    这次考试按照邸报上所说此次考试的读书人足足有四十三万人。如此巨大的数目之下,原本考场数量根本就不够用,这个时候增添了许多这样简易的考场,也是相当方便,只是难道这样不怕作弊吗?

    哦,也对,现在的考试已经变了,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现在半天就可以做完一科和以前需要一天一夜的情况,已经完全不同,那么朝廷这样做也是可行的。

    算了算了,反正这是朝廷应该考虑的事情,只是在这样的露天考场中,难道真的不会下雨吗?而下雨了,那又该怎么办?

    还好还好,自己不是在这里考试,自己的考场是在以前考试的房间中。

    摇摇头阎应元确定了自己的位置后,就缓缓的走出了考场

    接下来就回去好好的休息一晚吧,然后就开始明天的考试了。

    ……

    阎应元考虑的不错,大明朝直接设立这样的露天考场也实在是无奈之举,没有办法,一些地方的考生实在是太多了,像顺天府应天府这两个地方就是这样。

    而且不仅仅是考试人多,关键是时间极为紧张,若是有足够的时间,朝廷肯定会修建更多的考场,以应对这样的考试,毕竟按照温体仁的估计,这样的考试以后必然还会举办的。

    朝廷无奈之下,只好增设了这样的考场,这一年先将就这用吧。

    …………

    在这考试前的最后一天里,以问题认为代表的礼部众多官员此时正式一最为紧张的时刻,不知道有多少不官员当天晚上在默默地祈祷,明后两天考试一定要一切顺利,不要出现任何的突出状况。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时,就有大量的士兵,来到了顺天府考场,在将军们的指挥下,所有的士兵按照数天前的演习来到了各自的位置,严阵以待,等待一个时辰后考生入场。不久主考官监考官等考官全部来到了考场。

    随后不久天刚打亮,考场外就用来了大量的考生,阎应元就在其中,他们在考场大门外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为了加快进度,分为十五条队列,确认身份、童生资格证明,确保你是你之后才放人进入。

    足足用了近一个时辰,所有的考生才全部走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所有考生人看着今天早上发生的这一切,感到十分尽新奇,以前的考试和现在似乎有很大的区别,从进门开始的身份合验到现在的分发试卷,都是那么的新奇,他们完全没有经历过,看着他们的动作也颇为有趣缓解了心中的紧张。

    辰时三刻,数百名士兵押送着考卷送到了考场,在士兵们的协助下,所有人拿到了今天的试卷

    防采集,自动加载失败,点击手动加载,不支持阅读模式!

    禁止转码、禁止阅读模式,下面内容隐藏,请退出阅读模式!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6016/ 第一时间欣赏重铸刚明最新章节! 作者:青史昭昭所写的《重铸刚明》为转载作品,重铸刚明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重铸刚明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重铸刚明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重铸刚明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重铸刚明介绍:
天启六年,这是一个乱世的初始,现代青年穿越大明末代皇帝朱由检!他能否改变这个乱世?重铸大明。
这是一个悲惨的乱世,也是天灾不断,失去了数千万条人的生命,中原大地为之一空,无数人为之叹息!
PS:建了一个书友群,大家可以在群里聊聊天,灌灌水!群号:1109274903重铸刚明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重铸刚明,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重铸刚明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