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游戏竞技内家拳演义TXT下载内家拳演义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内家拳演义全文阅读

作者:传统太极拳     内家拳演义txt下载     内家拳演义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十六,陈氏太极拳

    张三丰虽然发明了太极拳,但还未成为一个系统。其年岁已高,并且整个内家功夫正在形成、发展之中,自然对于太极拳的体系,还需后人整理、发展、归纳成形。

    几百年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得太极真传,经过与自家拳法融合,发明了陈氏太极拳,但陈氏太极拳本质上并未将张三丰之太极拳进一步发展,并且传播范围仅限自家内,并未在社会上流传。

    到了陈氏太极拳第十四代传人陈长兴时,陈氏太极拳已成系统,但尚未发展到太极拳的最高阶段。这陈长兴不但得家传技艺,还得武当弟子蒋发真传,功夫了得。

    诸位请看陈长兴所写的太极拳十要论:

    一理

    夫物散必有统,分必有合。天地间,四面八方,纷纷者各有所属;千头万绪,攘攘者必有其源。盖一本可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于一本。拳术之学,亦不外此公例。

    夫太极拳者,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于一。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与!

    而要非勉强以致之袭焉!而为之也,当时而动,如龙如虎,出乎尔而急如电闪;当时而静,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稳如山岳。且静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意;动无不动,前后左右,均无游疑抽扯之形。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能御之也。若火机之内功,发之而不及掩耳。不假思索,不烦疑议,诚不期然而已然。

    盖劲以积日而有益,功以久练而后成。观圣门一贯之学,必俟多闻强识,格物致知,方能有功。是知事无难易,功惟自进,不可躐等,不可急就;按步就序,循序渐进。夫而后百骸筋节自相贯通,上下表里不难联络,庶乎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肢百骸终归于一气矣!

    二气

    天地间,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尝有直而无曲者矣。盖物有对待,势有回还,古今不易之理也。故尝有世之论捶者而兼论气者矣!

    夫主于一、何分为二?所谓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阴阳也。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呼则为阳,吸则为阴;上升为阳,下降为阴;阳气上升而为阳,阳气下行而为阴;阴气上升即为阳,阴气下行仍为阴。此阴阳之所以分也。

    何谓清浊?升而上者为清,降而下者为浊。清者为阳,浊者为阴。然分而言之为阴阳,浑而言之统为气。气不能无阴阳,即所谓人不能无动静,鼻不能无呼吸,口不能无出入,而所以为对待、回还之理也。然则气分为二,而贯之于一。有志于是途者,甚勿以是为拘拘焉耳!

    三节

    夫气本诸身,而身节部甚繁,若逐节论之,则有远乎拳术之宗旨;惟分为三节而论,可谓得其截法。

    三节,上、中、下,或根、中、梢也。

    以一身言之:头为上节,胸为中节,腿为下节。

    以头面言之:额为上节,鼻为中节,口为下节。

    以中身言之: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

    以腿言之:胯为根节,膝为中节,足为梢节。

    以臂言之:膊为根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

    以手言之:腕为根节,掌为中节,指为梢节。

    观于此,而足不必论矣!然则自顶至足,莫不各有三节也。要之,即莫非三节之所,即莫非着意之处。盖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满腔是空;下节不明,颠覆必生。由此观之,身三节部,岂可忽也!

    至于气之发动,要从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之而已。此固分而言之,若合而言之,则上自头顶,下至足底,四肢百骸,总为一节,夫何为三节之有哉!又何三节之中各有三节云乎哉!

    四梢

    试于论身之外,而进论四梢。夫四梢者,身之余绪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气者亦所罕闻。然捶以由内而发外,气本诸身而发梢。气之为用,不本诸身则虚而不实,不行于梢则实而仍虚。梢亦可弗讲乎?若手、指、足,特论身之梢耳!而未及梢之梢也!

    四梢惟何?发其一也。夫发之所系,不列于五行,无关于四体,是无足论矣!然发为血之梢,血为气之海。从不本诸发,而论气,要不可离乎血以生气;不离乎血,即不得不兼乎发。发欲冲冠,血梢足矣!

    抑舌为肉之梢,而肉为气之囊。气不能行诸肉之梢,即气无以充其气之量。故必舌欲催齿,而肉梢足矣!

    至于骨梢者,齿也。筋梢者,指甲也。气生于骨而联于筋,不及乎齿,即不及乎骨之梢;不及乎指甲,即不及乎筋之梢。而欲足尔者,要非齿欲断筋、甲欲透骨不能也!果能如此,则四梢足矣!

    四梢足,而气自足矣!岂复有虚而不实、实而仍虚之弊乎!

    五脏

    夫捶以言势,势以言气。人得五脏以成形,即由五脏而生气。五脏实为性命之源,生气之本,而名为心、肝、脾、肺、肾也。心属火,而有炎上之象;肝属木,而有曲直之形;脾属土,而有敦厚之势;肺属金,而有从革之能;肾属水,而有润下之功。此乃五脏之义,而犹准之于气,皆有所配合焉。凡世之讲拳术者,要不能离乎斯也。

    其在于内,胸廓为肺经之位,而肺为五脏之华盖,故肺经动,而诸脏不能不动也。两乳之中为心,而肺抱护之;肺之下、隔之上,心经之位也。心为君,心火动,而相火无不奉命焉。而两乳之下,右为肝,左为脾,背之十四骨节为肾。至于腰,为两肾之本位,而肾为先天之第一,又为诸脏之根源。故肾气足,则金、木、水、火、土无不各显生机焉!此论五脏之部位也。

    然五脏之存乎内者,各有定位。而见于身者,亦有专属。但地位甚多,难以尽述。大约身之所系,中者属心,窝者属肺,骨之露处属肾,筋之联处属肝,肉之厚处属脾。想其意:心如猛,肝如箭,脾之力大甚无穷,肺经之位最灵变,肾气之动快如风。是在当局者自为体验,而非笔墨所能尽罄者也!

    三合

    五脏既明,再论三合。夫所谓“三合”者: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内三合也;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也。

    若以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左肩与右胯相合,右三与左亦然。以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孰非外合!心与目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孰非内合!然此特从变而言之也。

    总之,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无不合,五脏百骸悉在其中矣!

    六进

    既知三合,犹有六进。夫“六进”者何也?头为六阳之首,而为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体此为向背,头不可不进也!手为先锋,根基在膊,膊不进则手却不前矣!是膊亦不可不进也!气聚于腕,机关在腰,腰不进则气馁而不实矣!此所以腰贵于进者也!意贯周身,运动在步,步不进则意索然而无能为矣!此所以必取其进也!以及上左必进右,上右必进左,共为六进。

    此六进者,孰非着力之地与!要之,未及其进,合周身毫无关动之意;一言其进,统全体全无抽扯之形。六进之道,如是而已!

    身法

    夫发手击敌,全赖身法之助,身法维何?纵、横、高、低、进、退、反、侧而已!

    纵,则放其势,一往而不返。

    横,则理其力,开拓而莫阻。

    高,则扬其身,而身有增长之意。

    低,则抑其身,而身有攒促之形。

    当进则进,殚其力而勇往直前。

    当退则退,速其气而回转扶势。

    至于反身顾后,后即前也。

    侧顾左右,左右恶敢当我哉!

    而要非拘拘焉!而为之也,察夫人之强弱,运乎己之机关。有忽纵而忽横,纵横因势而变迁,不可一概而推。有忽高而忽低,高低随时以转移,岂可执一而论。时而宜进,不可退,退以馁其气;时而宜退,即以退,退以鼓其进。是进固进也,即退亦实以助其进。若反身顾后,而后不觉其为后;侧顾左右,而左右不觉其为左右。总之,观在眼,变化在心,而握其要者,则本诸身。身而前,则四体不命而行矣!身而怯,则百骸莫不冥然而处矣!身法,顾可置而不论乎!

    步法

    今夫四肢百骸,主于动,而实运以步。步者,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也!以故应战、对战,本诸身;而所以为身之砥柱者,莫非步!随机应变,在于手;而所以为手之转移者,又在于步。进退反侧,非步何以作鼓动之机?抑扬伸缩,非步何以示变化之妙?即谓“观察在眼、变化在心”,而转弯抹角,千变万化,不至穷迫者何?莫非步之司命!而要非勉强可致之也!

    动作出于无心,鼓舞出于不觉。身欲动,而步以为之周旋;手将动,而步亦早为之催迫。不期然而已然,莫之驱而若驱。所谓“上欲动而下自随之”,其斯之谓与!

    且步分前后。有定位者,步也;无定位者,亦步也!如前步进,而后步亦随之,前后自有定位也;若前步作后步,后步作前步,更以前步做后步之前步,后步作前步之后步,前后亦自有定位矣。

    总之,捶以论势,而握要者,步也!活与不活,在于步;灵与不灵,亦在于步。步之为用大矣哉!

    刚柔

    夫拳术之为用,气与势而已矣!然而气有强弱,势分刚柔。气强者取乎势之刚,气弱者取乎势之柔。刚者以千钧之力而扼百钧,柔者以百钧之力而破千钧。尚力尚巧,刚柔之所以分也!

    然刚柔既分,而发用亦自有别。四肢发动,气行诸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气屯于内而外现轻和,柔势也。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逼不捷。刚柔相济,则沾、粘、连、随、腾、闪、摺、空、掤、捋、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刚柔不可偏用,用武岂可忽耶!

    诸位看着陈长兴拳论,是否似曾相识?

    然也,此拳论之绝大部分均为形意拳之理也,加入张三丰之太极拳论,即为陈氏太极拳论!

    诸位看此拳论之中,可否有一个“松”字?

    整个拳论,非但无一松字,反之,每个字都在描述巨大的能量蓄发,无不让人感觉到太极拳乃刚猛至极之拳术!

    拳论中有刚柔二字。这柔,亦不是松,不是不发力或者没有劲力,而是“柔”着发力。何为柔?不与对手劲力硬顶,而是引进落空即为柔!

    陈氏太极拳传承到了陈长兴,亦是只在本家内部传承,为看门护院之本家功夫。后来,有一机灵人物向陈长兴学拳,才开启了太极拳向社会广泛传播的先河!

    (注:内家拳之周身整体压缩旋转的外形动作,不似肌肉紧张发力那样有棱有角,亦不需要空间距离以利于肌肉的紧张收缩,故仅仅从外形动作来看,是松的,但是各派太极拳发明人却无一人以“松”字传人,内家拳亦根本不习练松,而是习练内外合一之能量蓄发。“松”字,始于太极拳被习练成为花架子之始也!后面将讲述太极拳如何演变成为花架子。

    另,现在之花架子太极拳,故意隐瞒前辈大师之拳论,而是自己“发明”出来以松懈和意念为主的花架子拳论,完全是在颠倒黑白地糟蹋太极拳,此点大家不可不查也!切记,无论此人名声多么大,无论自封是大师还是宗师,只要其所习练之太极拳与前辈大师拳论中的不符,即为假的花架子!)

十七,偷艺

    这个机灵人物,名为杨露禅,直隶(今HEB省广平府人,幼年家贫,去一药店打杂,因其机灵、勤快,为人忠厚,为药店老板所赏识,遂带回家乡河南温县陈家沟做贴身侍从,当时仅十多岁。

    药店老板为当地大户,人丁兴旺,子孙众多。俗话说穷学文,富学武,这有钱人习武为的是保自己基业,故药店老板请陈长兴来家向子孙传授拳法。

    这陈长兴在当时已是名声了得,曾开镖局行走江湖,遇好汉无数,交手时无人能够使其移动一步,如一牌位,故江湖人称“牌位先生”。

    这杨露禅在陈家子弟学拳时,就端茶备扇在旁伺候,耳闻目睹陈长兴教拳。杨露禅悟性极高,白天听拳理,晚上就偷偷摸摸独自习练,暗悟拳理,功夫竟然在陈家子弟之上。

    这杨露禅虽也想拜师学艺,但一是听说这太极拳为陈家看门护院之功夫,不外传的;二是因为自己贫困,虽然在陈家能挣着几个钱,但自己省吃俭用,好多剩钱给家里使用,这就拿不出钱来做学费;三是害怕陈长兴不收他,陈长兴是武学大家,他是陈家下人,地位过于悬殊。于是这杨露禅不敢提及此事,但又天生爱好武学,常情不自禁地偷偷跟着陈长兴学拳。虽然他知道此乃江湖大忌,但忍忍不住,后来就干脆什么也不管不顾了,偷偷学拳。

    一日陈长兴应友之邀外出,陈家几个子弟即出外游玩,杨露禅则跟随左右。路过一人家,院边种一排樱桃树,书上樱桃果实累累,如红灯高挂,惹得陈家子弟嘴馋,看院内无人,遂猫身偷偷上前摘樱桃吃,吃了几粒不觉兴致高涨,见一子弟摘得大枝,竟然喧闹抢夺起来。忽院内出来一人一狗,狗仗人势大吠,陈家子弟见状鸟散,那狗却追至一人,将其扑倒,杨露禅见状冲上前去抬腿一脚将狗踢倒,那人却赶至,身材高大,赤面虬须,手拿一耙,甚是吓人,嚷道:“小儿无礼,偷吃我樱桃还打我的狗!”

    众人不敢上前,远远观看。杨露禅壮胆对大汉道:“吃你几个樱桃,还你钱便是,你放狗咬人,可知人命不可用钱买的”

    大汉恼羞成怒,扔下耙子挥拳打向杨露禅,杨露禅不慌不忙,待拳打来忽低身直进猛扑大汉,大汉仰面跌倒,陈家子弟在远处大呼“打得好!”

    大汉起身拿起耙子打向杨露禅,那个被狗扑倒的陈家子弟顺手从柴火堆里抽出一根棍子递给杨露禅,杨露禅手握棍子迎那大汉的耙子,竟然把大汉耙子打飞。大汉惊,又见陈家子弟围了上来,自知不敌,遂捡起耙子回屋,嘴里骂道:“看我一会叫人来收拾你们”

    陈家子弟簇拥杨露禅回府,却不敢告诉家长。晚上陈长兴回来开始教拳,却听门外有人呼喊,出门观看,见那赤面虬须大汉领一帮手拿棍棒之人,叫嚷着要打人,但见陈长兴出来,均不敢出声了。药店老板也出来,问道:“你等何事手持棍棒前来?”

    那赤面虬须大汉指着杨露禅道:“此人带领一帮人到我家偷吃樱桃,踢伤我的狗,还打人”

    药店老板看了浑身哆嗦的杨露禅一眼就要发作,陈长兴伸手拉了药店老板一下,药店老板不吱声了,陈长兴对大汉道:“你是说那个比你矮小许多的人打你了?”

    大汉说:“就是他”

    陈长兴看了一眼杨露禅道:“他说的可是实话,你打他了?”

    杨露禅不敢撒谎,点头称是。

    陈长兴又问道:“你把他打怎么样了?”

    杨露禅道:“就把他顶摔了一跤”

    陈长兴心里一动,低头对杨露禅小声道:“还敢不敢再与他打一次?”

    杨露禅一阵惊讶,看陈长兴之面相并无无愤怒,反有赞许鼓励之意,遂点头。

    陈长兴又对大汉道:“我不相信你会被这孩子打倒,可否再让我看一下是怎么打的?”

    那大汉拉出一人道:“哈,我求之不得,来,你去教训一下那小子!”

    那人一看就是习武之人,走出人群对杨露禅抱拳道:“在下程天浩,请教了”

    杨露禅亦沉着冷静从门台走下,边走边将衣角掖进腰带,不卑不亢地对程天浩抱拳道:“请”

    那程天浩习练长拳,蹲下马步,拉开架势。那杨露禅却只是左脚向前迈半步于右脚之前,双手一上一下抬起于胸前。陈长兴心里一惊,此为三体式,为其教陈家子弟之式,此小僮怎会学得,遂继续观看。

    那程天浩起步挥拳冲向杨露禅,杨露禅亦迎上前去,双手合抱,如捧日月,先向左转,待程天浩拳来,再向右转,右臂将程天浩拳拨开,却不停步,继续向前,此时左手已探出,身体继续右转,左手打向程天浩前胸。程天浩拳力已被杨露禅右臂拨开,正想回拳再蓄力,不想杨露禅左拳已到,又仰面跌倒。

    那程天浩从地上爬起,挥拳欲再战,陈长兴大笑走上前来,按住程天浩肩膀,程天浩欲挣脱,但那陈长兴之力却随其肩膀摆动,总不能卸掉,陈长兴再一使劲,程天浩感觉如山落下,身体支撑不住,正要蹲下,陈长兴卸力,对程天浩抱拳道:“老夫替这个家僮赔罪了,所吃樱桃,照数赔偿,还多给酒钱,请各位息怒”

    众人亲见这陈长兴之功夫,不敢作声。那药店老板赶忙掏出几块碎银递给大汉,不住说:“息怒、息怒,请各位吃酒去吧”

    大汉接过银子,不敢发作,向众人挥手道:“走,喝酒去”,众人散去。

    陈长兴等人回屋,药店老板厉声到:“谁惹的事,给我站出来”,他知道杨露禅不会做这偷偷摸摸之事,必是自家子孙所为。

    陈家几个参与闹事的弟子低头走出,供出实情,被药店老板大骂一顿。骂完子孙,又厉声问杨露禅:“你刚才打人的功夫,明明就是太极功夫,你从实道来,是从何处学来的”

    杨露禅惊得不住跪下磕头。

    陈长兴把药店老板拉到一旁,让其不必动怒,然后对杨露禅道:“你的功夫,从何处学来?”

    杨露禅低头道:“我偷看师傅教拳而学”

    陈长兴道:“你刚才与程天浩打,使用何招?”

    杨露禅道:“云手”

    陈长兴捋须大笑道:“孺子可教也,但只得其形而不得其意。这云手虽外形像是为了拨开敌拳所设,其实这太极拳的一招一式均含棚捋挤按、踩冽肘靠、顾盼定随之意。如你刚才右臂接敌之拳,虽为云手,但云手起为捧,接敌拳后划圆为捋,向前为挤,落为按,一个动作暗含四式,再加上步法身法,还能同时使出踩冽肘靠,进步为踩,身转为冽,伸臂为肘,进身为靠。这太极拳之一式八法,天下无人能知啊!可这棚捋挤按、踩冽肘靠亦是寻常之法,入门之径,打人之式,非太极拳之高深功夫。太极功夫,无形无相,有意无意,吐纳天地之能量,不着血气之拙力,心领神动,返璞归真,引进落空借力打力,你还远远不能理解啊!”

    这药店老板本来就欣赏杨露禅之为人,刚才又从狗嘴下救了自己子孙,再不卑不亢,敢于与程天浩交手,此乃仁义礼勇俱全之人,此时看陈长兴对杨露禅说起拳理,便知陈长兴之意,赶紧上前拉起杨露禅之手走到陈长兴面前道:“陈先生给你说拳理了,还不跪下拜师!”

    杨露禅恍然大悟,立即跪拜。陈长兴抚其头道:“你天资聪慧,仁义敦厚,礼勇俱全,是个难得的习武之人,这太极拳玄妙深奥,非常人能得,我择徒已有十年,总不遇得意之人,今日算是圆满了!”

    杨露禅又不住磕头。药店老板对陈长兴道:“我虽功夫不及你,但也算是习武之人,俗话说这明师难遇,其实却是高徒难求啊!今日陈先生喜得高徒,不似我家里这些纨绔子弟,这太极拳算是有传人了,我当为你们庆祝”

十九,以心行气

    何为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此乃太极拳形容五行能量运行之语,本意就是形意拳中的易筋易髓。

    形意拳为何要用易筋易髓来形容描述五行能量运行?因为形意拳的习练过程是先用肌肉紧张发力打明劲,打出外三合后引带出心力,然后用心力打暗劲,用心力打暗劲时,五行能量会被阴阳转换成为精气神的能量而在人体经络、骨骼中形成一个能量筋,身体被此能量筋牵动而运动。以上这个将肌肉紧张发力“易”为精气神能量筋发力的过程,就叫易筋。筋的能量强大到涨筋腾膜后,精气神的能量内敛入骨入髓,身体骨骼因对拉拔长、抻筋拔骨而生成骨涨劲,即骨髓发力,此为易髓。即形意拳是从五行能量在体内运行时被身体感知的形式来描述五行能量运行的。

    当形意拳发展到太极拳后,太极拳不习练明劲,直接以压缩旋转打暗劲,就没有了“易筋”的过程,这时,太极拳就用心力驱动五行能量周身运行的直观语言描述五行能量的运行,即以心行气。

    以心行气,就是易筋的过程,就是将心力阴阳转换为精气神的能量的过程,就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过程。以气运身,就是易髓的过程,就是涨筋腾膜的过程,就是将五行能量、精气神遍布周身的过程。

    这五行能量,就是心肝脾肺肾生成的能量,最主要的就是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的能量,习练到五行相抱后(即中定),才能完整地体现出五行能量。这精气神之能量,为五行能量在尾闾会阴、脚跟脚踝、玉枕百会三个部位阴阳转换出来的能量,也是内里能量,这五行能量与精气神的能量天生就是合一的,故统称为内力。

    内力驱动周身整体生成压缩旋转,这压缩旋转主要由外部肌肉在不紧张收缩的状态下生成,就像拧螺丝一样将身体拧出下行脚蹬地的能量,因此周身整体压缩旋转生成身体的外部能量。

    而将内里的五行能量和精气神的能量与外部周身整体压缩旋转的能量合一,就是内外合一。身体做到内外合一了,就是通了。通,就意味着身体能够上下运行上下相随的能量了。如果身体习练到通的程度,能够上下运行自身能量,那么就能够以身体运行对手打来的能量,这好比一根向下拧的螺丝,如果有劲力发到螺丝身上,就会被螺丝的压缩旋转引带下行。所以,太极拳就是利用“通”的功夫实现引进落空借力打力的。

    而引进落空借力打力,仅仅是太极拳竖向能量运行的结果。内家拳发出的是混元力,即此力中包含竖向与横向能量运行的合一。

    这横向的能量运行,是由旋转生成的,包括腰部的带脉一圈的旋转、两肩两臂之间的旋转、会阴旋转、脚踝脚面旋转、百会旋转、带脉肾盂天枢乳根组成的身体左右两侧三角区之间的能量旋转等,这些部位出现的五行能量横向旋转,被称之为“气圈”,身体能够在每个部位之间生成无数个气圈,就意味着能量能够在身体各个部位运行,形成闭合能量运行回路。

    挺齐四梢,就是要通过外形动作引带五行能量向四梢运行;三心归聚,就是用心力抽合四梢能量向心这个中轴归聚,这样,挺齐四梢与三心归聚的能量形成对拉拔长,生成横向能量运行气圈。

    而横向能量对拉拔长的运行,就是太极拳蓄发合一的功夫。出现横向能量运行的对拉拔长,就使得身体像一个气球,气球内部气体向外扩张的能量与气球表皮向内收缩的能量对拉拔长,就使得气球始终处于“鼓荡”的状态。太极拳就是要把身体习练到这种“真气鼓荡”的状态(真气就是五行能量),在这个状态下,无蓄无发,不需要能量蓄发就能够蓄发出能量---------就如气球,当你捅一下气球时,气球会在你捅的地方凹下去,同时凹下去的能量则充斥到其他部位,使其他部位凸出。这就是不用刻意去进行能量蓄发而自然而然地就能够实现能量蓄发,太极拳就是要习练出这种状态,这种有意无意、不思而得、不勉而中的状态!这个状态就是蓄发合一。

    所以,太极拳竖向能量运行可以实现引进落空借力打力,横向能量运行可以实现蓄发合一,并且这竖向、横向的能量运行都是在体内生成的,外表什么也看不出来---------这就是陈长兴被称之为“牌位先生”的原因。

    (注:通过以上描述,大家是不是明白了一个道理,即内家拳习练的是能量蓄发,前辈大师拳论中的每一个字和词语,描述的都是能量运行和蓄发的。比如这个“通”字,许多人问我什么意思,通的是什么?现在大家知道了,通的是能量。包括通周天、通任督二脉,通的都是能量。另,大家看看太极拳引进落空借力打力的原理,也是使用能量运行得以实现的。所以大家以后要猛睁慧眼,不要再被强调“松”而没有能量蓄发的花架子欺骗了)

    除了以上武学,陈长兴还教了杨露禅推手试力。这推手试力不是为了争输赢,而是为了验证所学的压缩旋转、以心行气的功夫。推手时,双方均不要使蛮力、拙力,而是要相互以以心行气、压缩旋转发力、接力。一人用压缩旋转推出劲力,另一个人则用反向压缩旋转引进对手劲力,如此反复习练,则对于引进落空借力打力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可惜杨露禅不能一下子学会这么多。这心力内家拳困难的原因,就在于能量蓄发均在内里,外表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师父只能用一些词语形容你应该在体内感觉到的东西,而你自己只能靠悟性去理解师父的话。这也是前辈大师的拳论中总是有很多形容、比喻性词语的原因。

    在杨露禅习练出精气神时,已经年近二十岁了,家里已经给他物色好了一个媳妇,要他回家结婚生子,以成孝道。杨露禅不敢不听,于是向陈长兴、药店老板说明情况,陈长兴和药店老板也只能放行。药店老板还特意给杨露禅预备了一份结婚贺礼。于是杨露禅返回了广平府,就是今天的永年。

    这广平府有一武姓望族,累世皆在朝廷或外省做武官,族内人等习武成风,出现许多武状元,这其中有一与杨露禅年岁仿佛之人,与杨露禅关系极好,少年时就在一起习武,在杨露禅不在家时经常接济杨家,此人就是武禹襄。

    这武禹襄就是一个武状元,论武艺是冠绝群雄,但其生性恬淡,不好功名,故身担闲职而乐于武学。

    这次杨露禅回家结婚,这武禹襄则尽己之力帮助杨露禅,让杨露禅热热闹闹地举办了婚礼。然后武禹襄抓心挠肝地熬了五天,终于忍不住要去打扰杨露禅这个新郎了。

    见了杨露禅,武禹襄就迫不及待地要与杨露禅比试一下,这杨露禅也二话没说,撂下新妻就与武禹襄比划起来。

    这武禹襄虽然是从真刀真枪里比划出来的武状元,但自然不能对杨露禅出狠手,也就使出半分力气,这就给了杨露禅一个毫无顾忌地攻击武禹襄的机会。二人打着打着,武禹襄就有点纳闷了:这杨露禅无招无式,也看不出来其动作,拎手就打,并且劲力还挺大,也不知道这劲力是从哪出来的。武禹襄想要使点真功夫试试杨露禅,就使出七成劲力打了杨露禅一下,这杨露禅感觉到武禹襄这一拳劲力刚猛,就学陈长兴师父的样子,不用胳膊阻挡,而是挺胸迎拳。这武禹襄看到杨露禅挺胸来迎,害怕打坏他,不由得卸了部分劲力。那杨露禅直觉到武禹襄的拳要打到前胸,便用心力在着拳部位使出压缩旋转,将武禹襄的拳力化解。那武禹襄感觉到自己的拳力犹如打到水里,消失无踪,心里知道这杨露禅肯定是学会了一种化解劲力的功夫,于是就有意继续测试一下杨露禅的功夫,紧接着打出第二拳,这第二拳就使用了八成劲力。杨露禅还想如法炮制,再用压缩旋转化解这一拳,但其到底是功夫不够,虽然其在着拳力之处压缩旋转,但依然抗拒不住武禹襄这极大的拳力,被武禹襄一拳打倒,捂着前胸咳嗽。

    这武禹襄自是吓了一跳,跑前扶起杨露禅道:“我以为你接住了第一拳,这第二拳我就加了劲力了,不想回这样”

    这杨露禅起身运运气,没事了,对武禹襄道:“也是我自不量力,竟然敢接你这武状元的拳头”

    武禹襄看杨露禅没事了,就追问他练的是什么功夫,他走南闯北身经百战也没见到过这种功夫。杨露禅道:“我习练的是太极拳。这太极拳不以蛮力击敌,而是以心力驱动身体,引进敌力使其落空”

    武禹襄有点觉悟,道:“嗯,你接我这第一拳时,就好似打到水里,拳力发不出了,就是你引进我拳力让我落空了。我这第二拳力大,你功夫不足,故接不住了。但是,这心力是什么呢?我习练长拳时,拳谱中有一句话:拳打一心鬼见愁,此话说的是不是心力呢?其实我在练功时也能隐约感觉到心与拳由关系,只是不能甚解其意”

    这杨露禅道:“师父说,心为身体之主宰,身体之运动全靠一心,太极拳就是要习练出心力,然后用心力制敌”

    杨露禅的话给武禹襄很大启发,但是其功夫还不能让武禹襄折服,故武禹襄从杨露禅处回去后,只是多加研究心力。

二十,授艺

    杨露禅在家呆了五年,常与武禹襄切磋武功,无一取胜,总觉还未得太极之妙,故待儿子杨班候四岁时,再回陈家沟。武禹襄也支持杨露禅,期待其再回来时功夫能够有长进。

    这五年过去,陈长兴已经老了不少,胡须皆白了,但见杨露禅回来很是高兴,当即要试其功夫,让陈家子弟与杨露禅推手。结果让杨露禅很意外,他走时这些陈家子弟的功夫均不如他,如今他却推不过陈家子弟了,连连败绩。这太极功夫习练到精气神后,推手也如同实战一样,没有任何规矩,直到把一方推到为止,如果将手握拳,变推为打,那就是技击实战了。

    这让杨露禅深感在师父身边学习之必要了,于是更加刻苦地习练。

    又是几年过去,杨露禅得报家父去世,无奈又离开陈家沟,回家守丧三年。

    这次杨露禅回家与武禹襄交手后,武禹襄发现杨露禅功力大增,不觉吃惊。杨露禅已经能够接住武禹襄的大部分拳力了。二人不觉显露出高深功夫,很容易伤及对方,于是杨露禅教武禹襄推手,可保证在不使对方受伤的情况下验证功夫。

    这武禹襄觉得推手无用,就毫无顾忌地使全力推向杨露禅,杨露禅伸出双手接住武禹襄之手,武禹襄感觉杨露禅力大,又向手上加力,浑身就如同一根棍子一般僵硬起来,这杨露禅突然卸力而将武禹襄之力引进,这武禹襄紧绷着的身体不由得向杨露禅靠过来,杨露禅又顺势旋转身体,武禹襄就蒙头蒙脑地摔出去二丈远。

    武禹襄吃惊地爬起来问道:“你是怎么把我摔倒的,也没看到你使出摔跤之术啊”

    杨露禅道:“我也不知道了,就使的是师父平时教的推手之法。这叫拳打两不知,打人的和被打的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摔倒了,我在与陈家子弟推手时偶尔就会遇到,而师父则出手就让你这样摔出去”

    武禹襄道:“我看你浑身松弛,如何能够发出如此巨力,莫非这松是练功之法?”

    杨露禅笑道:“我也不知道我这身体怎么会越来越松了,可是身体越松,发出的劲力就越大”

    这次武禹襄被杨露禅的太极功夫彻底折服了,暗想也要去陈家沟学一学,但可惜家务与公务俱繁忙,一直没有时间去。

    转眼三年过去,杨露禅守孝结束,又要回陈家沟学艺。这时杨露禅儿子杨班候已经到了上学年纪,武禹襄就把杨班候接到武氏宗族学堂读书,又教其拳法,鼓励杨露禅再去陈家沟,学得太极拳精髓,并说有空也要去陈家沟学习,让杨露禅先跟其师陈长兴先生说说。杨露禅答应了。

    这次杨露禅回陈家沟,陈长兴已经是垂暮之年了,不能再手把手教杨露禅了,只能是坐着用言语教了。但杨露禅依然逐步走向了当时太极拳的顶峰。

    过了一年,这武禹襄耐不住太极拳的诱惑,依然辞去公职,安顿好家人,也去了陈家沟。

    其实这武禹襄之名,除了武状元以外,其文采也亦名声远扬,曾经参加科举,虽不中但其文章在世间亦有流传,故受到陈家沟欢迎。

    当时陈长兴已经不能行走,故陈家沟推举功夫高者陈清平为武禹襄师父。这陈清平对武禹襄很是敬重,又慕其文才,于是便倾囊而授。这武禹襄本是武状元出身,又得杨露禅早先开导心力,灵巧开通,于是很快便得到了太极真意。

    你道那陈清平为何对武禹襄倾囊而授?

    原来这陈家沟自从接纳了不是陈家子弟的杨露禅为徒后,陈长兴即断然打破祖传门规,与陈清平、陈有本等广纳贤徒,让太极拳普及开来。但只可惜这众徒之中,却鲜有有文化者,不能将这太极绝技以文字传播于纸上,流芳万世。而武禹襄却正可担此重任!

    你看那杨露禅虽然创建杨氏太极拳,其本人却无有拳论文字流传,即是此因。而武禹襄之拳论,却为后世太极之法,所以不能不说,陈家沟对武禹襄的倾囊相授,是为太极拳传播万世之明智之举!

    不单是陈清平,陈长兴、陈有本等武学大家,均将个人心得传授给武禹襄,所以这武禹襄从陈家沟之所得,要比杨露禅在陈家沟十八年所学要深刻。

    武禹襄这才明白,这太极拳表面之“松”,实为极刚强之力也!太极拳表面之松,并非习练太极的过程和方式,而是功夫之结果。只有习练会内里五行能量与外部周身整体压缩旋转的能量合一后,身体才会有松的表象,才能够以松的方式蓄发出无比巨大的劲力。

    (注:切记,松是内外合一的功夫结果的表象,绝不是习练方法和过程,以松当做习练方法和过程的,是习练不出巨大的能量蓄发的,只能习练出松懈的花架子!)

    这杨露禅、武禹襄从陈家沟学来之太极拳,正如我们现在所见之陈氏太极拳。特点是双重弓马步,挺胸拨腹,周身中正,大开大合。

    这陈氏太极拳自发明到传承至杨露禅、武禹襄,均未有在遇到强手的情况下拼命相博之机会,更是未遇到内家拳功夫之高手。而实践乃是验证功夫之标准,所以,这陈氏太极拳将要在高手之间决战之后,才能向更高之层次发展!此乃后话。

    再说这陈家沟,自陈长兴先生广开授拳之门路后,前来学拳者甚众,而陈家沟师资有限,不可能对每个人均尽心传授,只能挑其悟性、体质均好者才能收其为徒,但又不好拒绝其他前来学拳者,于是只得对悟性体质一般者只授其套路动作及棚捋挤按、踩冽肘靠等外形功夫,而对内里五行能量之运行和引进落空、借力打力、蓄发合一等高深功夫则不与传授。

    这就种下了太极拳在百年之后被糟蹋成为花架子的恶果!

    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形意拳、八卦掌等内家拳的传承之中,于是百年之后,仅会内家拳外形动作的花架子之人大有人在,而掌握内里五行之术者则是凤毛麟角了!

二十一,初露峥嵘

    陈长兴先生仙逝后,杨露禅、武禹襄离开陈家沟。

    这武禹襄家境富裕,无生活之忧,且其人无意功名利禄,又得太极之学,受陈清平师父托付要将太极拳发扬光大,故决定在家深入研究太极拳,为太极拳著书立说,以传后人。

    而杨露禅则要为生活奔波,于是将儿子杨班候托付给武禹襄,让武禹襄传授其太极之法,自己则要出去谋一个生路了。

    此时这杨露禅经过在陈家沟三次学艺,来来回回已有十八年之久,年纪已经四十开外,是不能再做伺候人的下人了。这习武之人,功夫就是饭碗,于是他来到永年县城,开了一个武馆,以教拳为生。

    可是这拳馆初立,杨露禅又是无有名声,拳馆开了月余,一个学拳的人也没有。

    这县城不似乡下,三教九流,鱼目混杂,吃什么饭的人都有,于是就有那小混混专门吃欺行霸市这口饭,却给杨露禅的拳馆带来好运。

    这永年县城内的混混头子叫许二,其家本是正道人家,其兄在京做一小官,但这许二却奸懒馋滑俱全,好不劳而获,于是仗着其兄名声狐假虎威,横行乡里,专靠欺压商贩赚钱。

    一日这许二忽见街面多了一家拳馆,心下合计这打拳之人不好对付,于是召集十多人前来闹事。

    这杨露禅正在为没有学生着急,见门外突然进来十多人,以为是来学拳,大喜,起身抱拳道:“给各位请安了,请问各位前来可是要学拳?”

    那许二往凳子上一坐,翘起二郎腿道:“你在这里开拳馆,也不来拜拜这个地方的土地爷!”

    杨露禅知道来者不善,强压怒火,就要开打,但转念一想,何不让这县城中人见识一下太极功夫,好来学拳,于是心平气和地说:“在下确实想拜本地土地爷,只是无人引荐,不知谁是土地爷。现在各位贵人前来引荐,那我就去那城中戏台,设坛拜祭,如何?”

    那许二不想杨露禅竟然假装糊涂要拜祭他,顿时大怒:“我就是土地爷,快拿钱来孝敬本爷!”

    杨露禅道:“土地爷乃镇地之神,我倒要看看你是否是真神。请与我来,我在那戏台之上,你们能把我打下来我就给你们孝敬钱”,说罢走出拳馆,径直走到戏台之上。

    许二等没见过这等架势,慌了手脚,站在戏台下不敢上去。杨露禅大笑,大声道:“既然嫌戏台太大,我就站在这个圈里,你们能把我打出圈子,我就给你们钱”,说罢用脚在地上划了一个圈子。这时戏台下已经围聚过来许多人看热闹,这些人起哄说:“许二,今天是遇到对头了,上去啊,敢不敢?”。

    许二狠下心,手一挥道:“与我上,我们就是推也能把他推出这个圈子”,十多人呼啦一下都跑上戏台。

    杨露禅道:“来,你们十多人排成一排推我,看能推动不”

    许二吐了一口吐沫道:“好,我打头,你们都在我后面推我”,于是那十多人都排在许二身后,一个推着一个,许二打头,用两臂推住杨露禅前胸。

    那杨露禅还是直直站立,根本就不像常人接力时两腿一前一后站出弓步那样。他听到许二向其他人大呼:“推啊”后,立即启动心力,在一侧前胸着许二之力之处压缩旋转,此处凹了进去,同时另一侧着许二之力处却凸了出来,这一凹一凸之间,就把许二之力方向改变,这许二却浑然不知,其后众人之力传到许二身上,均被杨露禅一凹一凸改变方向,而杨露禅却顺着已经被改变的许二之力侧身,利用身体横向对拉拔长的能量蓄发将许二之力与自身能量合一,这就变成了许二在与自己劲力对抗,而杨露禅却利用许二之力站得稳如泰山。

    其实这杨露禅所使之功夫,就是涨筋腾膜之功夫。涨筋腾膜后,五行能量充斥周身,周身各处均能以自身能量与外力做阴阳转换,吐纳外力,练到细微之处,一羽不能加,蚊虫不能落。此乃杨露禅之绝技,以后杨露禅曾经表演过“雀不飞”的功夫,与此同理,即雀欲飞时脚蹬地之力均被杨露禅引进吞入而不得起飞之力也。

    (注:如许二等人推杨露禅之式,如果杨露禅不用手而只用身体与众人之力抗衡,则用的是涨筋腾膜之功。如果使用手托住许二手臂,将许二之直力改变为向上之力,并且利用双手紧握许二肘部以固定自己,则此为力学原理,非功夫也)

    许二等推了一会,见杨露禅岿然不动,大惊失色,杨露禅趁机再顺许二两手之力差一旋转,许二等人均向杨露禅身边倒下。

    杨露禅背手微笑,戏台之下人群发出一阵阵呼声。

    许二等恼羞成怒,纷纷挥拳向杨露禅冲来,那杨露禅不慌不忙,除了打向脸部之拳用手阻挡一下或侧身躲过以外,其余落在其身上之拳,均以吐纳之法引进落空、借力打力,倒是打人者纷纷足扭手折,大呼小叫。

    这戏台下看热闹的人群之中却有一人,乃河北大兴之满族人,姓吴名全佑,乃京城禁卫军中一小官,力大无穷,无人能敌,此人也是武痴,见到习武之人必得动手切磋一下,见杨露禅之功夫无形无式,很是奇怪。他见戏台上众人倒地,便走上戏台,对杨露禅抱拳道:“在下大兴吴全佑,想领教高人功夫”

    那杨露禅正想利用此机会扬名,岂肯退却,便抱拳道:“在下杨露禅,请!”

    那吴全佑身高马大,拳如蒲扇,向杨露禅挥来。这杨露禅见此人力大,料得使用引进落空不一定能成功,便一个虚步稍微后撤身体以减缓吴全佑之拳力,伸左臂阻挡,再变虚步为弓步进身,与吴全佑贴上了脸,右手随身进到吴全佑前胸。这吴全佑与杨露禅贴脸后,已经没有收回胳膊再蓄积劲力的空间,只能抱住杨露禅,虽然杨露禅右拳在其胸前,却不担心,想这杨露禅亦无蓄力之空间,不能发力,却不曾想这杨露禅却心力一沉到足底,上下贯通之力猛然上行至拳,拳力如滔滔江水贯入吴全佑胸膛,吴全佑但觉体内翻江倒海,魂飞魄散,目瞪口呆地站立而不能语,呆呆地看着杨露禅。戏台底下众人亦屏住呼吸,不知在吴全佑如何呆立,如何被打的,结果会如何?

    杨露禅感觉自己手重,怕吴全佑有失,连忙很拍吴全佑后背,帮其顺呼吸,卸劲力。那吴全佑呆站一会,恢复了呼吸,吐出一口胃内之物,然后向杨露禅跪下道:“在下乃京中禁卫军武官,常年习武,无人能敌,故目中无人,不知大师在此,请收全佑为徒,全佑定奉师如父!”

    那杨露禅正想收学生,如何不肯收吴全佑,便道:“好,你天生体质强异于常人,是块材料,但我教你拳,你却要付学费,我就靠此吃饭了。起来吧”

    那吴全佑当即掏出几锭银子给了杨露禅。这戏台下又接连上来好几个人跪在杨露禅面前要拜师学艺,杨露禅均收下了。

    以后这杨露禅的拳馆生意自然兴隆,但杨露禅却在与吴全佑交手之中感觉出一点不对劲的地方,心里一直在合计:如果遇到像吴全佑这样的力大之人,该如何使出引进落空、借力打力之功夫?

    杨露禅现在之功力,已经与其师父陈长兴相当,或者还略超其师,但是其依然不敢面对像吴全佑一样的力大之人使用引进落空、借力打力的功夫,原因很简单,他知道自己还不能蓄发出如此大的劲力以与对手之劲力进行阴阳转换。于是他一直在研究如何强大自己的能量蓄发。这使得他意识到,这太极拳还没有发展到极致之处!

二十二,名闻京师

    这杨露禅在永年之名气,很快就传到了京师。

    这京师乃百官、王爷、商贾名流聚集之地,多需武术人才看家护院,故京师是个网罗天下武者之地。

    者吴全佑在京举荐杨露禅去京师一个富户人家看家护院,给出的条件颇丰厚,比开拳馆挣得多,再加之这永年是个小地方,学武之人不多,拳馆前程也不是太好,杨露禅就有进京之意,并将此事告诉了武禹襄。

    这武禹襄来杨露禅拳馆相送,二人小酌对谈。这杨露禅道:“我近年开拳馆,与别人多有打斗,感觉这陈氏太极拳似有不足,不能蓄出全力,所以面对力大之人不敢引进”

    那武禹襄道:“我兄在山西任职,去年我去山西一趟,那山西流行形意拳,我与其略有接触,见其功法与太极拳相似,但单重蓄力,劲力极大而刚猛,所以我近日所思,可否将形意拳之单重引入太极拳?”

    杨露禅道:“我亦有此意!在与我那个叫吴全佑的徒弟交手时,我就感觉到陈氏太极拳的弓马步双重似有所累,极不灵活,所以也想单重似乎好些。但我俩得师父倾囊传授,师父所教,不可擅改啊”

    武禹襄亦然。二人此时已有远见,但困于师门,不敢擅自更改太极拳。

    过几日杨露禅回家打点家务,又试了试杨班候之功课及功夫,见其功课不见长进,功夫却入了太极之门。那武禹襄道:“贵子功课不及,但功夫有灵气也”

    安排好家务后,杨露禅即只身入京。入京后先找到吴全佑,吴全佑带杨露禅去了一商行,为其看护货物。这杨露禅白日睡觉,晚间巡夜,正好练功。练功时苦苦思索单重之能量蓄发,越发确定这单重的能量蓄发要好于双重。

    一日忽一队官军至商行没收货物,原来是有人举报这商行走私货物。商行老板与官兵争吵,官兵不听,就要抢货,老板一怒,令手下人等与官兵争夺货物。这老板也非常人,自与京师高官有关系,所以也不怕这官兵。此时杨露禅正在睡觉,见外面有动静,起身去看,见商行人等在与官兵争夺货物,以为是官兵抢劫,遂拿起一木棍向官兵扫去,那官兵被扫得如灰尘般四处逃散。

    当时这主管京城治安的是端王,端王得知手下被打,大怒,带领百余人精兵到商行兴师问罪。期间商行老板已经通过关系通融端王,所以端王此次前来,非为缉私,而为抓住杨露禅送其坐牢也。

    杨露禅见端王带官兵来抓,心想大不了做几天牢,受一顿打,让端王消消气就行了,于是整理衣服,从容而出。

    这杨露禅跟随陈长兴十八年,深得陈长兴沉着文雅之相,从容走出,对端王抱拳而拜:“小的刚才不知王爷手下来商行公务,误伤官兵,不是有意冲撞,请王爷赎罪,杨露禅愿意受罚”

    这端王原想这歹徒必定是那凶神恶煞之外貌,虎狼蛇蝎之内心,却看到这杨露禅外表斯文,行为从容,言语得体,虽为武者,却是文人打扮,不由得喜欢上了杨露禅,便道:“听说你很能打啊,今天你再给我打一下看看”

    那杨露禅道:“小的不敢再打了”

    端王道:“一定要打,打胜了恕你无罪,打败了则按律惩罚”,其实这端王就是想看看杨露禅的功夫,于是让手下一个护卫头领上前与杨露禅对打。

    杨露禅听到此话,焉能不打?于是掖上衣角,对那护卫头领抱拳道:“请!”

    那护卫头领腿上功夫厉害,上来虚晃一拳后下面即照杨露禅阴部踢上一腿。这杨露禅是光明正大之人,最厌恶这种小人的恶毒功夫,对其暗招早已先知先觉,身体一旋转,这护卫头领之脚踢中杨露禅小腹,但觉坚硬如铁,大吃一惊,杨露禅却心力下行,利用上下贯通之力抬起腿扫向护卫头领侧身,那护卫头领用胳膊抵挡,胳膊却被踢得撞向身体,然后那腿力透过胳膊震入护卫头领体腔,把这护卫头领惊得目瞪口呆。

    那端王亦深通武学,知杨露禅这一脚有千钧之力。忽下属来报,西市胡同那边有人闹事,端王向手下一挥手,众人疾驰离去。端王在马上回身向杨露禅道:“你可随时到我府上找我”

    这商行老板对楞在原地的杨露禅道:“啊呀,这回你的运气来了。那端王乃领兵之人,最喜好武功高深者,今日邀你前去,你前途无量啊”,杨露禅方才清醒过来,大喜。

    这商行老板被端王放过一马,焉敢不谢,于是过了几日后,备好礼物,催促杨露禅一起去拜访端王。

    这杨露禅此生第一次见王爷,心里忐忑不安,准备好了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到了端王府上,端王引一干人等出迎。这商行老板无数次到端王府上,端王均未出迎,可知这端王此番是敬重杨露禅武艺而出迎的。

    商行老板和杨露禅拜见端王过后,这端王开口道:“我手下有四大头领,均为功夫极高之士,那日被你踢者乃是其中之一,还有三位头领,以及京师武林头三位师父,均要与你交流一下,可否?”

    这就是让杨露禅一人敌六人,那杨露禅浩气英发,坦言道:“愿听王爷吩咐!”

    端王一拍手道:“好,不愧是武林豪杰!请问你习练何拳?”

    这杨露禅心想,京城之中藏龙卧虎,不可大意而伤了太极拳之门面,还是小心谨慎为妙,故故意隐去太极之名,告诉王爷其练的是绵拳。

    端王未听说此拳,正在合计,其手下护卫头领已经忍不住要报仇了,一人出列向杨露禅抱拳道:“领教了”,随即打来。杨露禅有意在王爷面前显露本事,故抱拳道一声“请”后,只站立不动,收身中定,等待护卫头领拳力到来。杨露禅寻思此次一人战六人,不可久斗,只可速决,于是身含千钧之力,待护卫头领拳到,即照其拳锋打去,此乃硬打硬进无遮拦也。那护卫头领拳头似打在石头之上,当时手腕折断,大喊大叫。

    杨露禅觉得过分了,正要向端王谢罪,不想那端王却高声叫道:“好功夫!哪个再上”

    剩下二个护卫头领相继上前,均被杨露禅打败。这护卫头领均为领兵之武士,只凭蛮力硬打硬撞,武艺并非过人,故杨露禅均轻松取胜。这太极功夫是最不怕使蛮力之人,蛮力越大,身体越僵,稍微引进即可使其落空。

    护卫头领败后,三位京师武林人士出面。这三位,一个习练少林功夫,长拳短打俱熟练;一个习练谭腿,专门练的是腿上功夫;一个习练的象形拳,身法轻灵飘逸。

    第一个武士显然学会少林寺心意把的功夫,束身而起,势如举鼎,展身而落,势如砸石,此乃与形意拳之起钻落翻同意也,杨露禅已经从武禹襄处知晓,则施展引进落空之法,任凭其刚猛之力发到身上。但那武士一招未停,却又有继起之势,另杨露禅有些手忙脚乱,难以招架,此乃杨露禅所习练之太极拳为双重之故,这双重比不上心意把单重之灵之力,故杨露禅急改单重蓄发,再用引进落空之术将武术打败。

    第二个习练谭腿之武士,踢扫踹蹦相继使出,均为蛮力拙力,杨露禅极好应付,也败下阵来。

    这第三个武士之看出杨露禅功夫底细,知道不可与其硬打,即用猴蛇之形与其周旋,寻找机会再用熊虎之势攻击。这杨露禅自改为单重后,忽觉空灵圆活,比那武士更加飘逸稳健,与之周旋。二人打了一刻,杨露禅寻得一个破绽,伸手盖住那武士前胸,却只是轻轻一点,那武士自知不敌,主动抱拳道:“师傅拳脚精湛,我自不是对手,佩服!”

    那端王大喜,起身走向杨露禅,握其手道:“你乃大器,我意欲让你在禁卫军中任教官教拳,平时住在我府,为我府上宾,也可在我府上传授武艺,可否?”。

    杨露禅跪拜谢恩。自此,杨露禅一人战胜京城七大武士之名广传,名扬天下!

    杨露禅遂写信让家属进京,武禹襄亦陪送前来。租房购物安排好家眷后,武禹襄与杨露禅二人攀谈起来。杨露禅向武禹襄说出近来数战,历数陈氏太极拳之双重弓马步之不足,单重之便,又与武禹襄动手切磋,却发现这武禹襄亦已习练动作熟矣。二人所见略同,但困于师承,只能兴叹。

二十三,较量

    话说这杨露禅经以一敌六之战,早已成端王身边亲信,二人终日不离。

    一日,端王应肃王之邀,去其府上赏菊,端王便带着杨露禅前往。

    这肃王府上门人,知杨露禅之大名,意欲比试,二个王爷欣然同意,让杨露禅与肃王手下武士比武。

    这杨露禅又是勇战数人,肃王脸上面露不悦。

    肃王手下最后一个武士上前与杨露禅打斗,此武士习练的却是形意拳。那杨露禅早已从武禹襄处深得形意拳之道,故对其拳路已知,也看到肃王不悦,故不敢再贸然将其击败,正在寻思该如何收手,那武士却蓄足劲力,向杨露禅猛打过来,这杨露禅本不欲再打,就想趁势让其摔上一跤了事,于是轻转龙身,贴武士之身翻滚,那武士却止不住猛力,被杨露禅顺势一带,低头冲向堂柱。那武士本是低头跌着冲向堂柱,自己却不知,眼看脑袋就要撞上堂柱,众人皆惊呼。

    这堂柱边上,站着一个端茶盘的侍从,眼疾手快,一手端茶盘,一手接住那武士肩膀,绕着武士身体转了一圈,却把那武士推回向杨露禅,跌倒在杨露禅面前。众人看不清细节,只见那侍从转了一圈即解救了武士,而其手中茶盘却滴水不溅。

    众人不知所以,那杨露禅却大惊失色,此人之功夫,亦是借力打力也,却与太极拳不同。

    那肃王叫道:“好功夫,可以杨露禅一战”

    那侍从得肃王令,放下茶盘,向杨露禅抱拳:“八卦掌董海川,请!”

    杨露禅不能等闲视之,暗运心力,对董海川抱拳道:“绵拳杨露禅,领教了”

    那董海川身高力大,天生一副练武的骨架,只见他端起双臂在胸前抱圆,作出一三体式。杨露禅合计其亦习练形意拳,却不想这董海川却转身绕进,突至杨露禅侧面向其发掌,杨露禅也亦转身相迎,那董海川却是未与杨露禅交上手,又变了招式,低身反向又旋转到杨露禅侧面,功其下盘。杨露禅才知这八卦掌虚实不定,是在寻找己之破绽,他料得对付此人需得彻底放弃双重之太极功夫,变为单重与董海川游斗起来。

    这太极拳一旦变为单重,则空灵圆活,能够完完全全在一条腿上生成压缩旋转,在一条腿上进行阴阳转换,而非在两腿之间阴阳转换,故能够更加强大,身体更加灵活。几招之后,杨露禅已经深得董海川之套路,逐渐与董海川阴阳合一,二人对转起来,均要在运动之中寻得对方破绽,找对方力所不到之处,即为缝隙。

    你道那内家三拳,本为一路,杨露禅与董海川均心有灵犀,先知先觉,互相知道了对方底细,如何能胜?

    何为先知先觉?

    这心肝脾肺肾为内五行,眼口鼻耳人中为外五行,这内外五行是内外相通的。这内家拳习练的就是感知内里,故外五行要封闭而不纳外物,向内里与内五行合一感知体内能量蓄发,此为内家功夫之闭五行。闭五行习练到高层次,周身内外合一,浑身处处是手眼,用感知自身之能去预测外部能量,从自身所为感知对手所为,故为先知先觉,实为功夫习练到极致之表象也。

    如此二人你来我往,身轻如燕,绕地飞转,往来穿梭于桌椅、众人之间而不碰一物,众人只觉二人过后即带起一阵风,精彩绝伦,众人不住叫好。

    杨露禅与董海川却惺惺相惜,由比武逐渐演变为对武学的交流,二人兴起之时,不由得跳上桌子相博,却在茶碗盘碟遍布之间落脚,不踩一物。众人深知二人功夫,竟也安坐不避,看得目瞪口呆。

    这二人踏遍各桌,又打到地面之上,转到墙边之处,二人心领神会,欲展示功力与众人,即相互借力蹬上墙面一人之高,绕墙疾走数丈,如鸟飞檐,再落地砸石,砸碎地面所铺石料。转到堂柱之下,二人合力击柱,只听得那堂柱一震,落下许多灰尘,众人却不避灰尘,只看二人相博。

    那肃王看满屋灰尘,对二人喊道:“可去屋外相博”

    二人却不从门出,纵身而起,跳窗而出,落于屋外木栏之上,脚尖轻点,四掌拍出,却震落二人身上灰尘,二人似在云雾中飞腾。众人才知这二人虽身轻如燕,却依然掌力无穷。

    二人有意卖弄,杨露禅向董海川向屋顶使一眼神,董海川知其意,二人同时从栏杆之上跃上屋顶,踩在片瓦之上却无声无息,众人急忙聚于屋前向上眺望,唯恐措施机会。

    二人足足打了半个时辰,兴致已尽,从屋顶跳下,跪于二位王爷之前。二位王爷与众人仍然叫好,肃王大呼上茶,为二人解渴,又命摆宴,为自己得一高人暗中高兴。

    席间肃王对董海川道:“以后你即为我府上宾,将你的武艺传授给他人。我等已经了解杨露禅之绵拳,你可将你之功夫告诉我等”

    那董海川道:“我与杨师傅之功夫,本属一脉相承,均为先天一气,阴阳转换为精气神之能量,驱动周身整体压缩旋转,内研外圆,无内无外,一气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八卦而成。杨师傅之功夫为抱一守中,我则游身绕进,不过是外形动作不同而已,习练到极致之处,均能空灵圆活,则更无分别了。”

    肃王又问道:“我等看你二人,无蓄力发力之形,身柔如棉,却如何发出震动堂柱之力?”

    董海川道:“此拳之劲力,虽亦由肌肉所蓄发,但已改肌肉紧张收缩之功,代之以周身整体压缩旋转之势,故无形无式,无棱五角,又无需能量蓄发之空间距离,所以仅从外表看来,是松柔的,但内里却是极刚强的”

    众人似懂非懂,均称赞二人之绝技!

    自此,杨、董二人在京师武林中齐名。但二人却各自不服,于是又有数次切磋,但结果总是平分秋色。

    那武禹襄得知杨露禅与董海川之战,特意进京问杨露禅心得,那杨露禅道:“如果我以陈氏太极拳战董海川,则败矣!经过这多次与高手切磋,我已确定这陈氏太极拳得必改,否则不能与天下武学共进!”

    武禹襄亦然,道:“我等不能改变师父之拳,只能自立门户了!你我也不必声张,只需再往下传拳时,改为单重即可”

    杨露禅点头称是:“那你我就各自传承太极拳吧。这太极拳乃我民族之瑰宝,不可断绝,亦不可不进步。你我需抛弃门派之见,把太极功夫传承、发展下去,就是功德无量了”

    自此,杨露禅以端王府家人开始传太极拳,广收门徒。而武禹襄则与杨露禅遥相呼应,在家乡传拳。二人均以单重之势重新编排太极拳套路,以供后人习练。

    你道这二人均不想声张,只是暗地里改陈氏太极拳为单重拳,却为何被后人视为开山立派之人?

    道理简单,其二人均不敢自称开山祖师,但是其弟子门徒却知道所得之拳与陈氏太极拳不同,且以陈家沟没有什么渊源、情感,便无所顾忌,对外自称所练为杨氏、武氏太极拳。

    诸位看官,你道这杨氏、武氏,乃至于以后的吴氏、孙氏太极拳有何不同?

    我早已向大家说明,这内家拳内里五行功夫同属一脉相承,只是外形动作与技击方式各自不同罢了,所以这内家拳,切不可从外形动作去看分别。

    那么从何处看分别?

    从人看分别!

    你比如说那杨露禅,身材如平常人,性格刚烈;而那武禹襄则身材高大,性格恬静。所以说从身材来说,杨露禅练拳发力,定要像平常人那样直发,以打对手;而武禹襄因身材高大则要向下发力才能打到对手,所以所成之功夫则有区别。从性格来说,杨露禅刚烈,则关注于主动打击,武禹襄恬淡,则关注引进落空借力打力,后发制人,这就又决定了二人功夫之不同。

    以上仅仅是从身材、性格方面谈每个人习练拳之不同,其实在功夫上身之后,每个人之功夫则是深深铭刻上了其人之全部品性,拳如其人。

    再经过代代相传,每传承过一代人,此人即根据自身特点改变一点,久而久之,即使是同一个人传承下来之拳,几代之后,也大不相同了。但其不同之处极少,仅在外形动作而已,本质上都是亲兄弟。

    只有功有所成,拳由所悟,才能敢于改变,才能成就其为大师。否则,按部就班、亦步亦趋者,常人也,不会对武学发展做出贡献!

    (注:不可以外形动作、门派去区别各种太极拳,而是要习练出五行功夫,得五行功夫后,无形无式,何来外形动作!)

二十四,半步崩拳

    这吴全佑一直跟随杨露禅,深得杨露禅真传,对杨露禅改陈氏太极拳双重为单重也深有其感,加以支持。后吴全佑将其太极功夫传承与其子吴鉴泉、其徒王茂斋,二人即为吴氏太极拳创始人。这吴氏太极拳亦如吴鉴泉其人,中规中矩,所以这吴氏太极拳为最规矩之拳,外形动作定四方四隅,推手亦要求周身中正。

    不但这太极拳因杨露禅而兴旺,那形意拳也同时在发展。

    李洛能先生改心意六合拳为形意拳后,加入十二形,但这十二形仅为单式,后经李洛能弟子整理、发展,逐渐将十二形每一形都发展成为套路,还不断创新出各种套路,如五行相生相克、连环等单行拳。

    这李洛能的弟子之中,最有成就者,当属郭云深。

    这郭云深遍访名师,习练过各种拳术,对其最为影响者,当属八极拳。这八极拳为介于外家拳向内家拳过渡的一种拳术,亦知心力,求气,但尚未达到五行能量周身运行之程度,而是只在心与会阴之间上下运行,气沉丹田而不运行,所以及其刚猛,但运化不足。

    郭云深学成八极拳后,其师知其为人杰,当向更高处发展,故推荐其去山西李洛能先生处学习形意拳。这李洛能看到郭云深神形兼备,颇感喜欢,认定是块习武的好材料,遂倾囊相传。这郭云深跟随李洛能习练形意拳十二年,得形意拳精髓。

    郭云深品性仗义,好打不平,因打死一恶霸被官府抓入牢房,在牢房中亦勤练不辍。在牢房中,郭云深身戴枷锁镣铐,手不能离身半尺,拳不可上发,脚不可迈一步,故仅可习练小步崩拳,拳在枷锁之下直出。郭云深身上枷锁镣铐加起来三十余斤重,每日戴着这三十余斤的重量习练,可想而知这心意之力得多么强大。后来由于发力过猛,枷锁镣铐与肉体摩擦,将肉磨烂,遂手扶枷锁而不发拳,仅使用心意之力,这就成就了郭云深之独特功夫,由于其心意之力存于体腔而不能由拳外发,所以能够以胸迎对手拳力而上,练胸成拳,逐渐遍身都是拳,心意到哪,哪就能打人。

    后人将其身戴枷锁镣铐所练之拳称之为半步崩拳,由此得半步崩拳打天下之名。

    这郭云深在江湖名望甚大,有独孤求败之感,闻听董海川之八卦掌亦是名闻天下,故要进京与董海川切磋。

    那董海川身居王府,岂肯与一江湖散人交手,故先问其所学。

    那郭云深道:“我所练之形意拳,有三步功夫,分别为明劲、暗劲、化劲。明劲者,即拳之刚劲也。易骨者,即练精化气,易骨之道也。因人身中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不合,体质不坚,故发明其道。大凡人之初生,性无不善,体无不健,根无不固,纯是先天。以后,知识一开,灵窍一闭,先后不合,阴阳不交,皆是后天血气用事,故血气盛行,正气衰弱,以致身体筋骨不能健壮。故昔达摩大师传下易筋洗髓二经,习之以强壮人之身体,还其人之初生本来面目。后宋岳武穆王扩充二经之义,作为三经:易骨、易筋、洗髓也。将三经又制成拳术,发明此经道理之用。拳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与古之五禽、八段练法有体而无用者不同矣。因拳术有无穷之妙用,故先有易骨、易筋、洗髓,阴阳混成,刚柔悉化,无声无臭,虚空灵通之全体。所以有其虚空灵通之全体,方有神化不测之妙用。故因此拳是内外一气,动静一源,体用一道,所以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也。因人为一小天地,无不与天地之理相合,惟是天地之阴阳变化皆有更易。人之一身既与天地道理相合,身体虚弱,刚戾之气,岂不能易乎?故更易之道,弱者易之强,柔者易之刚,悖者易之和。所以三经者,皆是变化人之气质,以复其初也。易骨者,是拳中之明劲,练精化气之道也。将人身中散乱之气,收纳于丹田之内,不偏不倚,和而不流,用九要之规模锻炼,练至于六阳纯全,刚健之至,即拳中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至此,拳中明劲之功尽,易骨之劲全,练精化气之功亦毕矣。

    暗劲者,拳中之柔劲也(柔劲与软不同:软中无力,柔非无力也),即练气化神、易筋之道也。先练明劲,而后练暗劲,即丹道小周天止火再用大周天功夫之意。明劲停手,即小周天之沐浴也。暗劲手足停而未停,即大周天四正之沐浴也。拳中所用之劲,是将形气神(神即意也)合住,两手往后用力拉回(内中有缩力),其意如拔钢丝。两手前后用劲: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回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其意如撕丝绵;又如两手拉硬弓。要用力徐徐拉开之意。两手或右手往外翻横,左手往里裹劲。或左手往外翻横,右手往里裹劲,如同练鼍形之两手,或是练连环拳之包裹拳。拳经云:“裹者如包裹之不露”。两手往前推劲,如同推有轮之重物,往前推不动之意,又似推动而不动之意。两足用力,前足落地时,足根先着地,不可有声。然后再满足着地,所用之劲,如同手往前往下按物一般。后足用力蹬劲,如同迈大步过水沟之意。拳经云:“脚打采意不落空”,是前足;“消息全凭后脚蹬”,是后足;“马有迹蹄之功”。皆是言两足之意也。两足进退,明劲暗劲,两段之步法相同。惟是明劲则有声,暗劲则无声耳。

    化劲者,即练神还虚,亦谓之洗髓之功夫也。是将暗劲练到至柔至顺,谓之柔顺之极处,暗劲之终也。丹经云:“阴阳混成,刚柔悉化,谓之丹熟”。柔劲之终,是化劲之始也。所以再加上功夫,用练神还虚,至形神俱杳,与道合真,以至于无声无臭,谓之脱丹矣。拳经谓之“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是谓化劲。练神还虚,洗髓之工毕矣。化劲者,与练划劲不同。明劲暗劲,亦皆有划劲。划劲是两手出入起落俱短,亦谓之短劲。如同手往着墙抓去,往下一划,手仍回在自己身上来,故谓之划劲。练化劲者,与前两步功夫之形式无异,所用之劲不同耳。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是此意也。三回者,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即明劲、暗劲、化劲是也。三回者,明、暗、化劲是一式;九转者,九转纯阳也。化至虚无而还于纯阳,是此理也。所练之时,将手足动作,顺其前两步之形式,皆不要用力,并非顽空不用力,周身内外,全用真意运用耳。手足动作所用之力,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腹内之气所用亦不着意,亦非不着意,意在积蓄虚灵之神耳。呼吸似有似无,与丹道功夫,阳生至足、采取归炉、封固停息、沐浴之时呼吸相同。因此,似有而无,皆是真息,是一神之妙用也。庄子云:“真人之呼吸以踵”,即是此意,非闭气也。用工练去,不要间断,练到至虚,身无其身,心无其心,方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之境。此时能与太虚同体矣。以后练虚合道,能至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无可无不可也。拳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术与丹道合而为一者也。

    形意拳三体式,两足要并重,不可单重。单重者,非一足着地,一足悬起,不过前足可虚可实,着重于后足耳。以后练各形各式,亦有双重之式,虽然是双重之式,亦不离单重之重心,以至极高、极俯、极矮、极仰之形式,亦总不离三体式之重心。故三体式为万形之基础也。三体式单重者,得其中和之起点,动作灵活,形势一气,无有间断耳。双重三体式者,形式沉重,力气极大,唯是阴阳不分,乾坤不辨,奇偶不显,刚柔不判,虚实不明,内开外合不清,进退起落动作不灵活。

    所以形意拳三体式,不得其单重之中和,先后天亦不交,刚多柔少,失却中和,道理亦不明,变化亦不通,自被血气所拘,拙劲所捆。此皆是被三体式双重之所拘也。若得着单重三体式中和之道理,以后行之,无论单重双重各形之式,无可无不可也。

    形意拳术之道,练之极易,亦极难。易者,是拳术之形式至易至简而不繁乱。其拳术之始终,动作运用,皆人之所不虑而知,不学而能者也。周身动作运用,亦皆年常之理。惟人之未学时,手足动作运用无有规矩而不能整齐,所教授者,不过将人之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平常所运用之形式入于规矩之中,四脚动作而不散乱者也。果练之有恒而不间断可以至于至善矣。若到至善处,诸形之运用,无不合道矣。以他人观之,有一动一静,一言一默之运用,奥妙不测之神气。然而自己并不知其善于拳术也。因动作运用皆是平常之道理,无强人之所难,所以拳术练之极易也。中庸云:“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难者,是练者厌其拳之形式简单而不良于观,以致半途而废者有之,或是练者恶其道理平常而无有奇妙之法则,自己专好刚劲之气,身外又务奇异之形,故终身练之而不能得着形意拳术中和之道也。因此好高务远,看理偏僻,所以拳术之道理,得之甚难。中庸云:“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即此意义也。

    形意拳术之道无他,神气二者而已。丹道始终全仗呼吸。起初大小周天,以及还虚之功者,皆是呼吸之变化耳。拳术之道亦然,惟有锻炼形体与筋骨之功。丹道是静中求动、动极而复静也;拳术是动中求静,静桓而复动也。其初练之似异,以至还虚则同。形意拳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之道,即丹道之学也。丹道有三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拳术亦有三易:易骨、易筋、洗髓。三易即拳中明劲、暗劲、化劲也。练至“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亦与丹道练虚合道相合也。丹道有最初还虚之功,以至虚极静笃之时,下元真阳发动,即速回光返照。凝神入气穴,息息归根。神气未交之时,存神用息,绵绵若存,意兹在兹,此武火之谓也。至神气已交,又当忘息,以致采取归炉、封固停息、沐浴起火、进退升降归根。俟动而复炼,炼至不动,为限数足满止火,谓之坎离交妒。此为小周天。以至大周天之功夫,无非自无而生有,由微而至著,由小而至大,由虚而积累,皆呼吸火候之变化。文武刚柔,随时消息,此皆是顺中用逆,逆中行顺,用其无过不及、中和之道也。此不过略言丹道之概耳。丹道与拳术并行不悖,故形意拳术,非粗率之武艺。余恐后来练形意拳术之人,只用其后天血气之力,不知有先天真阳之气,故发明形意拳术之道,只此神气二者而已。故此先言丹道之大概,后再论拳术之详情。

    练形意拳术有三层之呼吸。

    第一层练拳术之呼吸,将舌卷回,顶住上腭,口似开非开,似合非合,呼吸任其自然,不可着意于呼吸,因手足动作合于规矩,是为调息之法则,亦即练精化气之功夫也。

    第二层练拳术之呼吸,口之开合、舌顶上腭等规则照前,惟呼吸与前一层不同。前者手足动作是调息之法则,此是息调也。前者口鼻之呼吸,不过借此以通乎内外也。此二层之呼吸着意于丹田之内呼吸也。又名胎息。是为练气化神之理也。

    第三层练拳术之呼吸,与上两层之意又不同。前一层是明劲,有形于外,二层是暗劲,有形于内。此呼吸虽有而若无,勿忘勿助之意思,即是神化之妙用也。心中空空洞洞,不有不无,非有非无,是为无声无臭,还虚之道也。此三种呼吸为练拳术始终本末之次序,即一气贯通之理,自有而化无之道也。

    人未练拳术之先,手足动作,顺其后天自然之性,由壮而老,以至于死。通家逆运先天,转乾坤,扭气机,以求长生之术。拳术亦然。起点从平常之自然之道,逆转其机,由静而动,再由动而静,成为三体式。其姿势:两足要前虚后实,不俯不仰,不左斜,不右歪。心中要虚空、至静无物,一毫之血气不能加于其内,要纯任自然虚灵之本体,由着本体再萌动练去,是为拳中纯任自然之真劲,亦谓人之本性,又谓之丹道最初还虚之理,亦谓之明善复初之道。其三体式中之灵妙,非有真传不能知也。内中之意思,犹丹道之点玄关、大学之言明德、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又与河图中五之一点,太极先天之气相合也。其姿势之中,非身体两腿站均当中之中也。其中是用规矩之法则,缩回身中散乱驰外之灵气,返归于内,正气复初,血气自然不加于其内,心中虚空,是谓之中,亦谓之道,心因此再动。丹书云:“静则为性,动则为意,妙用则为神”。所以拳术再动,练去谓之先天之真意,则身体手足动作即有形之物,谓之后天。以后天合着规矩法则,形容先天之真意,自最初还虚,以至末后还虚,循环无端之理,无声无臭之德,此皆名为形意拳之道也。其拳术最初积蓄之真意与气,以致满足,中立而不倚,和而不流,无形无相,此谓拳中之内劲也。其拳中之内劲,最初练之,人不知其所以然之理。因其理最微妙,不能不详言之,免后学入于歧途。初学入门,有三害九要之规矩。三害莫犯,九要不失其理(八卦拳学详之矣)。手足动作合于规矩,不失三体式之本体,谓之调息。练时口要似开非开,似合非合,纯任自然。舌顶上腭,要鼻孔出气。平常不练时,以至方练完收势时,口要闭,不可开,要时时令鼻孔出气。说话、吃饭、喝茶时,可开口,除此之外,总要舌顶上腭,闭口,令鼻孔出气,谨要!至于睡卧时,亦是如此。练至手足相合,起落进退如一,谓之息调。手足动作,要合不于规矩,上下不齐,进退步法错乱,牵动呼吸之气不均,出气甚粗,以致胸间发闷,皆是起落进退、手足步法不合规矩之故也。此谓之息不调。因息不调,拳法身体不能顺也。拳中之内劲是将人之散乱于外之神气,用拳中之规矩,手足身体动作,顺中用逆,缩回于丹田之内,与丹田之元气相交,自无而有,自微而著,自虚而实,皆是渐渐积蓄而成,此谓拳之内劲也。丹书云:“以凡人之呼吸,寻真人之处”,庄子云“真人呼吸以踵”,亦是此意也。拳术调呼吸,从后天阴气所积,若致小腹坚硬如石,此乃后天之气勉强积蓄而有也。总要呼吸纯任自然,用真意之元神,引之于丹田。腹虽实而若虚,有而若无。老子云:“绵绵若存”;又云:“虚其心,而灵性不昧;振道心,正气常存”,亦此意也。此理即拳中内劲之意义也。

    形意拳之用法,有三层:有有形有相之用,有有名有相无迹之用,有有声有名无形之用,有无形无相无声无臭之用。拳经云:“起如钢锉(起者去也),落如钩杆(落者回也)。未起如摘子,未落如坠子。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打人如走路,看人如嵩草。胆上如风响,起落似箭钻。进步不胜,必有胆寒之心”。此是初步明劲,有形有相之用也。到暗劲之时,用法更妙:“起似伏龙登天,落如霹雷击地。起无形,落无踪,起意好似卷地风。起不起,何用再起;落不落,何用再落。低中之中望为高,高之中望为低。打起落如水之翻浪。不翻不钻,一寸为先。脚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打破身式无遮拦”。此是二步暗劲,形迹有无之用也。“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随时而发;一言一默,一举一动,行止、坐卧、以致饮食、茶水之间,皆是用;或有人处,或无人处,无处不是用,所以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以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此皆是化劲神化之用也。然而所用之虚实奇正,亦不可专有意用于奇正虚实。虚者,并非专用虚于彼。己手在彼手之上,用劲拉回,如落钩竿,谓之实;己手在彼手之下,亦用劲拉回,彼之手挨不着我的手,谓之虚。并非专有意于虚实,是在彼之形式感触耳。奇正之理亦然:奇无不正,正无不奇;奇中有正,正中有奇,奇正之变,如循环之无端,所用不穷也。拳经云:“拳去不空回,空回总不奇”,是此意也。

    拳经云:“上下相连,内外合一”。俗云上下是头足也,亦云手足也。按拳中道理言之是上呼吸之气与下呼吸之气相接也。此是上下相连,心肾相交也。内外合一者,是心中神意下照于海底,腹内静极而动,海底之气微微自下而上,与神意相交,归于丹田之中,运贯于周身,畅达于四肢,融融和和,如此方是上下相连,手足自相然顾,合内外而为一者也。

    练拳术不可固执不通。若专以求力,即被力拘;专以求气,即被气所拘;若专以求沉重,即为沉重所捆坠;若专以求轻浮,神气则被轻浮所散。所以然者,外之形式顺者,自有力;内里中和者,自生气;神意归于丹田者,身自然重如泰山;将神气合一,化成虚空者,自然身轻如羽。故此不可专求。虽然求之有所得焉,亦是有若无、实若虚,勿忘勿助,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而已。

    形意拳术之横拳有先天之横,有后天之横,有一行之横。先天之横者,由静而动,为无形之横拳也。横者,中也。易云:“黄中通理,正位居体”,即此意也。拳经云:“起无形”,“起为横”,皆是也(此起字是内中之起,自虚无而生有,真意发萌之时,在拳中谓之横,亦谓之起)。此横有名无形,为诸形之母也。万物皆含育于其中矣。其横则为拳中之太极也。后天之横者,是拳中外形手足,以动即名为横也。此横有名有式,无有横之相也。因头手足肩肘胯膝(名七拳)外形七拳,以动即名为横,亦为诸式之干也,万法亦皆生于其内也。

    形意拳术,头层明练,谓之练精化气,为丹道中之武火也;第二层暗劲,谓之练气化神,为丹道中之文火也;三层化劲,谓之练神还虚,为丹道中火候纯也。火候纯而内外一气成矣。再练亦无劲,亦无火,谓之练虚合道。以致行止坐卧,一言一默,无往而不合其道也。拳经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至此无声无臭之德至矣。先人诗曰:“道本自然一气游,空空静静最难求,得来万法皆无用,身形应当似水流”

    这郭云深一口气将形意拳理说完,董海川方知此乃武中真人也,遂与郭云深交手切磋。

    这郭云深之功夫已入化境,能量蓄发已经是若有若无、若实若虚、勿忘勿助、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周身皆系于一心,故任凭董海川拧裹钻翻、伸缩圆研、游身绕进,郭云深总能从容中道,一一化解。而那董海川虽然稍占上风,但掌力击在郭云深身上却似打到弹簧而不能伤其身,知其内力之强在自己之上。

    二人连战数日,那郭云深逐渐体会到自己虽在劲力上占优,而拳之运用之道却在董海川之下,道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遂提出休战,拜服于董海川脚下。那董海川岂肯受拜,于是二人结为好友,共同探讨武学。

    郭云深从与董海川之战中又悟出拳术之道,模仿八卦掌之运用,在五行拳中加入摇身,即为五行拳之摇身打,改五行拳打一条直线之道,四方摇身,拳打八面,亦将十二形加入摇身。

    对此形意拳之改进,郭云深道:“拳意之大道,大概皆是河洛之理,以之取象命名,数理兼该,顺其人动之作之自然,制成法则,而人身体力行之。古人云:天有八风,易有八卦,人有八脉。拳有八势,是以拳术有八卦之变化。八卦者,有圆之象焉。天有九天,星有九野,地有九泉,人有九窍,拳有九宫,故拳术有九宫之方位。九宫者,有方之义焉。古人以九府而作圜法,以九室而作明堂,以九区而作贡赋,以九军而作阵法,以九窍九数(九数者,即九节也。头为梢节,心为中节,丹田为根节;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三三共九节也)而作拳术,无非用九,其理亦妙矣。河之图,洛之书,皆出于天地自然之数,禹之范,大挠之历,皆圣人得于天地之心法。余蒙老农先生所授之九宫图,其理亦出于此而运用之神妙,变化莫测。此图之道,夫妇之愚可以与知与能,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不能矣。其图之形式,是飞九宫之道,一至九,九还一之理,用竿九根布之四正四根,四隅四根,当中一根。竿不拘粗细。起初练之,地方要宽大,竿相离要远,大约或一丈之方形,或一丈有余,或两丈,不拘尺寸,练之已熟,渐渐而缩小,缩至两竿相离之远近,仅能容身穿行往来,形如流水,旋转自如,而不碍所立之竿。绕转之形式用十二形:或鹞子入林翻身之巧,或如蛇拔草入穴之妙,或如猿猴纵跳之灵活。各形之巧妙,无所不有也。此图之效力,不会拳术者,按法走之可以消食,血脉流通;若练拳术而步法不活动者,走之可以能活动;练拳术身体发拘者,走之身体可以能灵通;练拳术心中固执者,走之可以能灵妙。无论男女老少,皆可行之,可以却病延年,强健身体,等等妙术,不可言宣。拳经云:“打拳如走路,看人如蒿草。武艺都道无正经,任意变化是无穷。岂知吾得婴儿玩,打法天下是真形。三回九转是一式”之理,亦皆在其中矣。此图明数学者,能晓此图之理;练八卦拳者,能通此图之道也。此图亦可作为游戏运动。走练之时,舌顶上腭。不会练拳术者,行走之时,两手曲伸,可以随便;要会拳术者,按自己所会之法则运用可也。无论如何运动,左旋右转,两手身体不能动着所立之竿为要。此图不只运动身体已也,而剑术之法,亦含藏于其中矣。此九根竿之高矮,总要比人略高。可以九个泥塾,或木塾,将竿插在内,可以移动练。用时可分布九宫,不练时可收在一处。若地基方便,不动亦可;若实在无有竿之时,砖石分布九宫亦可;若无砖石,画九个小围走之亦无不可。总而言之,总是有竿练之为最妙,此法走练,起初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之路,反之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此图外四正四隅八根竿,比喻八卦。当中一根,又共比喻九个门。要练纯熟,无论何门,亦可以起点,要之归原,不能离开中门,即中五宫也。走之按一至二,二至三,至九,返之九至八,八至七,又还于一之数。此图一圈一根竿也。一至九,九返一,即所行之路也。名为飞九宫也,亦名阴八卦也。河图之理藏之于内,洛书之道形之于外也。所以拳术之道体用俱备,数理兼该,性命双修,乾坤相交,合内外而为一者也。走练此图之意,九竿如同九人,如一人敌九,左右旋转,曲伸往来,飞跃变化,闪展腾挪,其中之法则,按着规矩;其中之妙用,亦得要自己悟会耳。其图之道,亦和于乾坤二卦之理。六十四卦之式,皆含在其中矣。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得之莫不有拳术之奥妙之道焉”

    此为形意拳之发展。

二十五,虎头少保

    这晚晴之时,出了一奇人。此人跟从形意、八卦、太极名师,为天下唯一一个内家三拳均习练到功成名就之人,号称天下第一拳、虎头少保,此人就是河北顺平县人孙禄堂。

    这孙禄堂自幼习武,先练少林拳,十多岁时就已经练就钢筋铁骨,后拜形意拳名家李奎元为师,习练形意拳,略有所成后,李奎元将其推荐给自己的师父郭云深,从郭云深处尽得形意真传。其谦虚好学,郭云深之师兄弟宋世荣、车毅斋等亦对其多加指点。其习练形意拳总计十一年。

    以下是孙禄堂习练内家拳之体悟与经历:“余自幼练拳以来,闻诸先生之言,云拳即是道。余闻之怀疑。至练暗劲,刚柔合一,动作灵妙,一任心之自然,与同道人研究,彼此各有所会。惟练化劲之后,内中消息与同道人言之,知者多不肯言,不知者茫然莫解,故笔之于书,以示同道。倘有经此景况者,可以互相研究,以归至善。余练化劲所经者,每日练一形之式,到停式时,立正,心中神气一定,每觉下部海底处(即阴桥穴处)如有物萌动。初不甚着意。每日练之有动之时,亦有不动之时,日久亦有动之甚久之时,亦有不动之时,渐渐练于停式,心中一定,如欲泄漏者。想丹书坐功,有真阳发动之语,可以采取。彼是静中动,练静坐者,知者亦颇多,乃彼是静中求动也。此是拳术动中求静,不知能消化否,又想拳经亦有“处处行持不可移”之言,每日功夫总不间断。以后练至一停式,周身就有发空之景象,真阳亦发动而欲泄。此情形似柳华阳先生所云复党真元之意思也。自觉身子一毫亦不敢动,动即要泄矣。心想仍用拳术之法以化之。内中之意,虚灵下沉,注于丹田,下边用虚灵之意,提住谷道,内外之意思仍如练拳趟子。一般意注于丹田片时,阳即收缩,萌动者上移于丹田矣。此时周身融和,绵绵不断。当时尚不知采取***之理,而丹田内,如同两物相争之状况,四五小时,方渐渐安静,心想不动之理,是余练拳术之时,呼吸二息仍在丹田之中,至于不练之时,虽言谈呼吸,并不妨碍内中之真息,并非有意存照,是无时不然也。庄子云:“有真人呼吸以踵”,大约即此意也。因有不息而息之火,将此动物消化,畅达于周身也。以后又如前运用,仍提在丹田,仍是练拳趟子,内外总是一气,缓缓悠悠练之,不敢有一毫之不平稳处,动作练时,内中四肢融融,绵绵虚空,与前站着之景况无异。亦有练一趟而不动者,亦有练二趟而不动者,嗣后亦有动时,仍是提至丹田,而动练拳之内呼吸,***用意之用于丹田,以神转息而转之,从尾间至夹脊,至玉枕,至天顶而下,与静坐功夫相同,下至丹田。亦有二三转而不动者,亦有三四转而不动者,所转者与所练趟子消化之意相同。以后有不练之时,或坐立,或行动,内中仍以用练拳之呼吸,身子行路亦可以消化矣。以后甚至于睡熟,内中忽动,动而即醒,仍以用练拳之呼吸而消化之,以后睡熟而内中不动,内外周身四肢,忽然似空,周身融融和和,如沐如浴之景况。睡时,亦有如此情形,而梦中亦能用神意呼吸而化之。因醒后,已知梦中之情形而化之也。以后练拳术睡熟时,内中即不动矣。后只有睡熟时,内外忽然有虚空之时,白天行止坐卧,四肢亦有发空之时,身中之情意,异常舒畅。每逢晚上练过拳术,夜间睡熟时,身中发虚空之时多;晚上要不练拳术,睡时发虚空之时较少。以后知丹道有气消之弊病。自己体察内外之情形,人道缩至甚小,消除百病,精神有增无减,以后静坐亦如此,练拳亦如此,到此方知拳术与丹道是一理也。以上是余练拳术,自己身体内外之所经验也,故书之以告同志。

    今之谈拳术者,每每有内家外家之分,或称少林为外家,武当为内家:或以在释为外家,在道为内家。其实皆皮相之见也。名则有少林武当之分,实则无内家外家之别。少林,寺也;武当,山也。拳以地名,并元轩轾。至竞言少林而不言武当者亦自有故。按少林派之拳,门类甚多,名目亦广,辗转相传,耳熟能详。武当派则不然,练者既少,社会上且有不知武当属于何省者,此非予之过言也。浙之张松溪,非武当派之嫡传平?迄今浙人士承张之绪者,何以未之前闻也?近十年来,人始稍稍知武当之可贵矣。少林武当之一隐一现者其故在此,安得遽分内外耶?或谓拳术既无内外之分,何以形势有刚之判?不知一则自柔练而致刚,则自刚练而致柔,刚柔虽分,成功则一。夫武术以和为用,和之中智勇备焉。

    予练拳术亦数十年矣。初亦蒙世俗之见,每日积气于丹田,小腹坚硬如石,鼓动腹内之气,能仆人于寻丈外,行止坐卧,无时不然。自谓积气下沉,庶几得拳中之内劲矣。彼不能沉气于丹田小腹者,皆外家也。一日,山西宋世荣辈,以函来约,余因袱被往晋。寒喧之后,因问内外之判,宋先生日“呼吸有内外之分,拳术无内外之别,善养气者即内家,不善养气者即外家。故善养浩然之气一语,实道破内家之奥义。拳术之功用,以动而求静,坐功之作用,由静而求动。其动中静、静中动,本系一体,不可歧而二之。由是言之,所谓静极而动,动极而静。动静既系相生,若以为有内外之分,岂不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我所云呼吸有内外者,先求其通而已。通与不通,於何分之?彼未知练拳与初练拳者,其呼吸往往至中部而止,行返回,气浮于上,是谓之呼吸不通。极其弊则血气用事,好勇斗狠,实火气太刚过燥之故也。若呼吸练至下行,直达丹田,久而久之,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火气不至炎上,呼吸可以自然,不至中部而返。如此方谓之内外相通,上下相通,气自和顺,故呼吸能达下部。气本一也,误以为两个,其弊亦与不通等。子舆氏日求其放心,放心收而后道心生,亦即道家收视返听之理。”余日,“然则鄙人可谓得拳术中之内劲乎?盖气已下沉,小腹亦坚硬如石矣。”宋先生日:“否!否!汝虽气通小腹,若不化坚,终必为累,非上乘也。”余又问何以化之?先生日:“有若无,实若虚,腹之坚,非真道也。孟子言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中庸》极论’中和’之功用。须知古人所言皆有体用。拳术中亦重中和,亦重仁义。若不明此理,即练至捷如飞鸟,力举千均,不过匹夫之勇,总不离乎外家。若练至中和,善讲仁义,动作以礼,见义必为,其人虽无百斤之力,即可谓之内家。迨养气功深,贯内外,评有无,至大至刚,直养无害,无处不有,无时不然。卷之放之,用广体微,昔人云:’物物一太极,物物一阴阳’。吾人本具天地中和之气,非一太极?《易经》云: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心在内而理周乎物,物在外而理具于心,内外一理而已矣。”余敬聆之下,始知拳道即天道,天道即人道。又知拳之形势名称虽异,而理则一。向之以为有内外之分者,实所见之不透,认理之未明也。由是推之,言语要和平,动作要自然。吾人立身涉世,处处皆是诚中形外,拳术何独不然。试观古来名将如关壮缪、岳忠武等,皆以识春秋大义,说礼乐而敦诗书,故千秋后使人生敬扬崇拜之心。若田开疆、古冶子辈,不过得勇士之名而已。盖一则内外一致,表里精粗无不到,一则客气乘之,自丧其所守,良可慨也。宋先生又云:“拳术可以变化人之气质。”余自审尚未能见身体力行,有负前辈之教训。今值江苏省国术馆有十八年度年刊之发行,余服务馆中,亦即两载,才识浅陋,尸位贻讥,故以闻之前人者略一言之,以志吾愧。”

    从以上孙禄堂学拳之经历可以看出其习练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的过程,心力下行到会阴后,久而产生“欲泄”之感,后让心力向丹田翻转,完成河车运行,解“欲泄”之困;但其心力集聚于丹田后又感觉腹部“坚硬如石”,得宋世荣之点化,方知五行能量运化周身之妙。

    孙禄堂练就形意功夫后,又向董海川之高徒程廷华学习八卦掌数月,又得八卦圆研之意、游身之形。

    后又遇武禹襄徒孙郝为真,得太极真传后豁然开朗,知这太极拳为包容万象之学,一切武学均可融合于太极之中。

    但这孙禄堂创立孙氏太极拳,其目的却不为包容万象,而是为太极拳正名!此乃后话。

    孙禄堂得内家拳三拳之精髓,分别著有《太极拳学》《形意拳学》《八卦掌学》《拳意述真》等武学巨作,可见其学问融贯三拳。

    孙禄堂虽通晓内家三拳,但亦抱着遍访名师名拳之意,云游四海。少林寺、武当山、峨眉山等武林圣地均有其足迹,遇到有绝技之人或者武馆,必要交流切磋,故被人戏言为“踢馆无数”,从无败绩,故被天下人封天下第一拳,虎头少保。

    也只有这敢于只身闯天下之人,才敢于否定前人,为太极拳正名!

二十六,决裂

    这太极拳经杨露禅、武禹襄、吴鉴泉、王茂斋等传承开来,名声大振,天下人都知这太极拳乃第一功夫。但杨露禅、武禹襄、吴鉴泉等不敢居功自傲,对外均称陈氏太极拳为太极拳之祖,故前往陈家沟学拳者络绎不绝,声势浩大。这杨露禅、武禹襄、吴鉴泉等也不与陈家沟争夺,逐渐地,这陈氏太极拳就成为了天下太极拳的领袖、标杆,甚至成为了内家拳的翘楚,其影响力很快盖过形意拳和八卦掌。

    此时,杨露禅、武禹襄、吴鉴泉,包括孙禄堂等人,才意识到,自己尊师重道,不敢公开反对陈氏太极拳的双重的结果,恐怕会给太极拳的传承发展带来严重倒退。

    杨露禅、武禹襄,已经将太极拳改为单重,才将太极拳扬名天下,但陈氏太极拳却依然延续双重弓马步、挺胸拔背之势。

    而杨露禅跟随陈长兴十八年,无论如何还是不敢公开反陈氏太极拳的。

    武禹襄为了太极拳的传承发展,决定要公开太极拳双重之错误的真相,但是他也不便公开反对陈氏太极拳。

    于是,武禹襄想出一个妙计。

    一日,武禹襄以做寿之名召集不少各派内家拳名人集聚家中,其长兄武澄清亦从河南回来祝寿,并且当着众人之面称给武禹襄带回一件大礼,即王宗岳所写的《太极拳论》。众人都是习武之人,这拳论就算是天下最珍贵之物了。

    武禹襄当着众人之面打开拳论,大声念道: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皆是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此王宗岳之拳论中,第一段写太极之理,第二段则在批评双重之弊病。

    众人大惊,尤其是习练陈氏太极拳者。这陈氏太极拳的弓马步双重,已经深入众人脑海,如何仅凭一本来历不明的书就给否定了!

    而武禹襄深知,要改变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是需要漫长过程的。因此他什么也不说,而是暗自庆幸,终于走出了与陈氏太极拳对抗的第一步,他是为了太极拳的发展而如此,其中并无私立,所以他问心无愧!

    明眼人应该能够看出来,这陈氏太极拳在杨露禅、武禹襄公开传播以前,是默默无闻的,即在王宗岳生存时期,天下人根本就不知道双重的陈氏太极拳,当时已经有的形意拳与心意把均为单重,他如何会在拳论中激烈地抨击双重太极拳啊!

    这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其实就是武禹襄假借王宗岳之名写出来的,其目的就是要改变双重太极拳的弊病,倡导单重太极拳!

    有了武禹襄这一惊世举动,其他各派太极拳也纷纷开始批评双重太极拳,倡导单重太极拳。

    陈氏太极拳由于双重,只有上半身能够旋转,故无法生成完整的周身整体压缩旋转,不但能量蓄发不足,阴阳转换亦不足,即不能发出人体所能够发出的极致能量和力量。加之双重体位无法习练出虎背熊腰龙身,只能挺胸拔背。所以批评陈氏太极拳之点,就在双重与挺胸拔背之上。

    由于杨露禅无意批评陈氏太极拳,其也无拳论传世,只留下“收身中定、往开里打”八个字,所以批评陈氏太极拳的任务,就落到了其后辈身上。

    杨露禅孙子杨澄浦拳论:“两腿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体重移于左者,则左实,而右脚谓之虚;移于右者,则右实,而左脚谓之虚。所谓虚者,非空,其势仍未断,而留有伸缩变化之余意存焉。所谓实者,确实而已,非用劲过分,用力过猛之谓。故腿曲至垂直为准,逾此谓之过劲。身躯前扑,即失中正之势。

    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分虚实。太极拳术,一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吴鉴泉师从杨露禅,自然要遵从杨露禅之意,但对双重之病甚是明了。其之子吴公藻拳论:“双重者。无虚实之谓也。双重之病。有单方,与双方及两手两足之分。经云。偏沈则随。双重则滞。又云,有数年纯功而不能运用者。率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故双重之病。最难自悟自觉。非知虚实之理。不易避免。能解此病。则听劲,感觉,虚实,问答,皆能融会贯通焉。脚踏车之所以能行动弯转自如者。均力学也。人坐於车上。手拂之。足踏之。目视之。身随之。其重心在腰。而司顾盼,以手辅助之。其轮盘置於车之中心。两足踏於脚磴之上。一踏一提。则轮齿绞练而带动前进矣。若使两足同时用力踏之。则车即行停止前进。此盖双重之病耳。夫推手亦然。对方用力推我。吾若仍以力相抵抗之。因而相持。则谓之滞。此即双方之双重也。若我或彼。各顺其势,不以力抵抗。而顺对方来力之方向撤回。引之前进。然须不丢不顶。则必有一方之力落空。此即偏沉所致。如我拟攻对方之侧面。使其倒地。若以两手直接推之。而对方气力强大。不可挫其锋。须以虚实之法。双手抚其肩。我左手由彼之右肩下捋。同时我右手击其左肩。此时我之两手作交之势。同主一方。而发劲成一圆形。则彼可侧斜而倒。因彼同时不能上下相顾。而失利也。此即吾发劲偏沉所致也。学者悟一而知十。所谓由着熟。而渐悟懂助也。

    气沉,腰松,腹净,含胸,拔背,沉肩,垂肘,节节舒展。动之。静之。虚之。实之。呼之。吸之。开之。合之。刚之。柔之。缓之。急之。此种混合之劲。乃是鼓荡也。是故以心行意。以意行气。以气运身。乃生鼓荡之劲。由心气贯串。阴阳变化而来。如飓风骇浪。云行水流。如鸷飞鱼跃。兔起鹘落。载沉载浮。忽隐忽现。”

    以上杨、武、吴三氏太极拳,均批评了太极拳的双重之病,虽然没有点名指出陈氏太极拳,但已经不需要点名,天下人就知道在说谁了。

    尤其是吴公藻的拳论,用双脚骑车的比喻把双重之病做了透彻的分析,大家一看就明白。

    并且不单是太极拳方面,形意拳的李洛能、郭云深也在批评陈氏太极拳,即其拳论中所说的练拳三害之一的挺胸拔腹。这习练形意拳的,从来就没有挺胸拔腹之像,天下间的拳术,也只有这陈氏太极拳才有挺胸拔腹之像,所以这李洛能、郭云深在说谁,大家也是不言自明。但是二人习练的是形意拳,形意拳天生就是单重,所以其不能批评到形意拳之外的单双重之上,只能以批评挺胸拔腹间接批评陈氏太极拳,因为这挺胸拔腹是与单双重有直接关系的。

    这其中表现最为激烈的,就是人称天下第一拳的孙禄堂!

    这太极拳从杨露禅、武禹襄开始,就已经改变为单重了,而孙禄堂学习太极拳师从武氏太极拳的第三代传人郝为真,所以这孙禄堂习练的本身就是单重太极拳。

    在杨露禅、武禹襄、吴鉴泉均不敢公开反对陈氏太极拳的情况下,陈氏太极拳在错误的路线上越走越远,但影响却越来越大,这不能不让孙禄堂担心。孙禄堂是一个走南闯北的人物,并且与陈氏太极拳几无瓜葛了,其胆略与魄力使得他要公开反对陈氏太极拳。

    孙禄堂公开反对陈氏太极拳的方式,就是创立孙氏太极拳!

    他公开声称孙氏太极拳融合、借鉴形意拳与八卦掌之精髓,就是在公开反对陈氏太极拳。

    孙氏太极拳借鉴形意拳与八卦掌的什么了?

    借鉴了形意拳的单重与八卦掌的圆研!

    形意拳的单重自不必说,八卦掌的圆研,亦只能在单重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圆研,即周身整体压缩旋转,而双重只有上半身能够旋转,是不可能完成周身整体压缩旋转的!

    孙禄堂把形意拳的单重与八卦掌的圆研公开纳入太极拳,就是在向世人宣称,最先进的太极拳是单重拳!

    孙禄堂以自己走南闯北、未尝败绩、举世公认、天下第一的武学实践,向世人明确宣示了最先进的太极拳功夫!

    其实这孙氏太极拳与武氏太极拳并无不同,甚至可以说是一模一样。所以,孙禄堂先生创立孙氏太极拳,并非为自己私利名声,而是出头为整个太极拳界说话代言,为了结束太极拳的错误,从而能够向更高层次发展!

    (注:历史资料、前辈大师的所写,一直就摆在那里,但不懂内家功夫者是无法看出其中玄机的。)

二十七,孙禄堂拳论

    以下为孙禄堂部分太极拳论,以供各位了解孙禄堂的太极拳是如何引进形意拳的单重与八卦掌的圆研的:

    人自赋性含生以后,本藏有养生之元气,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合而不流,至善之极,是为真阳,所谓中和之气是也。其气平时洋溢于四体之中,浸润于百骸之内,无处不有,无时不然,内外一气,流行不息。于是拳之开合动静即根此气而生;放身收缩之妙,即由此气而出。开者为伸、为动;合者为收、为缩、为静:开者为阳,合者为阴,放伸动者为阳,收缩静者为阴。开合像一气运阴阳,即太极一气也。

    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时阳则阳,时阴则阴,时上则上,时下则下。阳而阴,阴而阳。一气活活泼泼,有无不(并)立,开合自然,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即太极是也。古人不能明示于人也,即此也。不能笔之于书者,亦即此也。学者能于开合动静相交处,悟澈本原,则可在各式圈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圜者,有形之虚圈是也,研者,无形之实圈是也。斯二者,太极拳虚实之理也。其式之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矣。此气周流无碍,圆活无方,不凹不凸,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变无穷,用之不竭,皆实学也。此太极拳之所以名也。

    (注:此段文字将八卦掌之圆研引入太极拳。圜字,圆也。虚实,形意拳理也)

    先贤云:固灵根而静心,谓之修道。养灵根而动心,谓之武艺,是此意也。以操手练用工纯,能以手足灵活,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神气散布而为十三式,至此时,血气之力自消,神妙之道自至矣。所以人之动静变化,诚实虚伪,机关未动,而我可予知,无论他人如何暗发心机,总不能逃我之妙用。妙用为何?即打手之著法,掤捋挤按,採例肘靠八法也。总以朋捋挤按四手,为打手根基正手。故先以朋捋挤按四手常常练习,须向不丢不顶中求玄妙,与不离不即中讨消息,习之纯熟,手中便有分寸,量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势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以后采捌肘靠四法,以及千万手法,皆由掤捋挤按,四法中变化而出,至于因熟生巧,相机善变,非笔墨所能尽,此不过略言大概耳。

    古人云行远自迩。所以先将四手浅近之打法,作个起点入门。亦不过使学者,先得其打手之门径。若欲深求法中之奥妙,仍宜访求明师,用手引领,得其当然之路。(深通此技者盖不乏人矣)终朝每日常常打手,不数月,可以得其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要道。得其要道,可以与形意拳、八卦掌、并行不悖,合三家并用,能丢而不丢,顶而不顶矣。学者须细参悟之。

    (注:此段文字写太极拳与形意拳、八卦掌并行不悖,可相互融合也)

    打手之步法有四:有静步,即站步也。有动步,即活步也。有合步,即对步也,即甲乙皆左皆右均是也。有顺步,甲右乙左,甲左乙右皆是也。初学打手,先以静步为根,以后手法练习熟,再打动步为宜。合步、顺步、静动皆可用,勿拘。若打熟之后,动静合顺之步,随时所变,并起点之手法,左右随便所出,左右之式,亦随便所换,均无可无不可矣。古人云:头头是道,面面皆真,此之谓也。

    郝为桢先生云:练太极拳有三层之意思。初层练习,身体如在水中,两足踏地,周身与手足动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层练习,身体手足动作如在水中而两足已浮起不着地,如长泅者浮游其间,皆自如也。第三层练习,身体愈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到此时之景况,心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心中不敢有一毫放肆之意。神气稍为一散乱,即恐身体沉下也。拳经云:“神气四肢,总要完整,一有不整,身必散乱,必至偏倚,而不能有灵活之妙用”,即此意也。又云:知己功夫,在练十三式:或欲知人,须有伴侣。二人每日打四手(即捧履挤按也),工久即可知人之虚实、轻重,随时而能用矣。倘若无人与自己打手,与一不动之物,当为人,用两手,或身体,与此物相较,视定物之中心,或粘或走或靠,手足总要相合,或如粘住他的意思,或如似挨未挨他的意思,身子内外总要虚空灵活,工久身体亦可以能灵活矣。或是自己与一个能活动之物,物之动去,我可以随着物之来去,以两手接随之,身体曲伸往来,上下相随,内外一气,如同与人相较一般。仍是求不即不离,不丢不顶之意也。如此,心思会悟,身体力行,功久引进落空之法,亦可以随心所欲而用之也。此是自己用工,无有伴侣之法则也。郝为真先生与陈秀峰先生所练之架子不同,而应用之法术,同者极多,所不同者,各有心得之处或不一也。

    (注:此段郝为真之太极拳三层意思,我观现在所有媒体所登,无一正解,均在对着文字按图索骥也!此三层意思是在描述身体对于五行能量周身运行之反应也。第一层意思,水之阻力之感,易筋,炼精化气也。此时心力下行,周身整体压缩旋转生成下行能量,但并未获得上行能量,身体活动既似有阻力也。第二层意思,皆自如也之感,易髓,炼气化神也。此时脚下已经获得气之能量,气之能量上行,身体始有劲力,故皆自如也。第三层意思,心中不敢放肆,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感,还虚,涨筋腾膜也。此时五行能量充斥周身,对拉拔长,抻筋拔骨,真气鼓荡,周身已成为能量运行体,神行一片也!神行,真气鼓荡之自然状态,人不打拳而拳自打也。身体要努力维持这个神行的状态,故不敢放肆也!)

    陈秀峰先生言:太极八卦与六十四卦,即手足四干四枝共六十四卦也。与程廷华先生言游身八卦并六十四卦,两派之形式用法不同,其理则一也。陈秀峰所用太极八卦或粘或走,或刚或柔,并散手之用,总是在不即不离内求玄妙,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以至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动作所发之神气,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程廷华先生所用之游身八卦,或粘或走,或开或合,或离或即,或顶或丢,忽隐忽现,或忽然一离,相去一丈余远,忽然而回,即在目前,或用全体之力,或用一手,或二指,或一指之一节,忽虚忽实,忽刚忽柔,无有定形,变化不测。形意、八卦、太极三家,诸位先生所练之形式不同,其理皆合,其应用亦各有所当也。

    拳术至练虚合道,是将真意化到至虚至无之境,不动之时,内中寂然,空虚无动其心,至于忽然有不测之事,虽不见不闻而能觉而避之。中庸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是此意也。能到至诚之道者,三派拳术中,余知有四人而已。形意拳李洛能先生,八卦拳董海川先生,太极拳杨露禅先生,武禹襄先生。四位先生皆有不见不闻之知觉。其余诸先生,皆是见闻之知觉而已。如外不有测之事,只要眼见耳闻,无论未者如何疾快,俱能躲闪。因其功夫入干虚境而未到于至虚,不能有不见不闻之知觉也。其练他派拳术者,亦常闻有此境界,未能详其姓氏,故未录之。

二十八,武禹襄拳论

    武禹襄不负陈长兴、陈清平之重托,终于以文字方式完成《太极拳论》,为太极拳之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代表了太极拳之最高成就,至今无人能及: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虑,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边转虚实也。

    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扑鼠之猫。静如山岳,动如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有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摺叠,进退须有转换。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馀。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於缜密矣。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

    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

    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

    刻刻留心在腰间

    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间正中神贯顶

    满身轻利顶头悬

    屈伸开合听自由

    意气君来骨肉臣

    (住:腹内松净气腾然,此句在提示人们不能将能量集聚于丹田一处,应周身运行也。如宋世荣教导孙禄堂之语。)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

    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

    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

    谓“一气呵成”、“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

    须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动犹静,视静犹动。内固精神,外

    示安逸。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

    以己黏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后不先。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黏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往复须分阴

    阳,进退须有转合。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发劲须上下相随﹐乃能一往无敌;

    立身须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

    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敷:敷者,运气于已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

    盖: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

    对: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

    吞: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

    此四字无形无声,非懂劲后,练到极精地位者,不能知全。是以气言,能直养其气而无害,使能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矣。

    (注:吞,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此为引进落空,即将对手能量引进自身,与自身能量阴阳转换合一后,为我所用,借力打力也。有些人将引进落空理解为捋进或拨开对手劲力,大谬也。捋、拨,均为小孩子都会的东西,任何人在技击实战中都会自然而然地使用捋、拨,此非引进落空、借力打力也!

    敷盖对吞为太极拳四种打法,其中敷盖对三种打法即为形意拳的硬打硬进无遮拦的打法。从中可知形意拳与太极拳之渊源,亦可相比于现在的花架子太极拳,可见现在之花架子太极拳,已经堕落到只是一种外形动作的体操了)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注:以上武禹襄拳论中,除了一句“腹内松净气腾然”中有一个“松”字以外,可有其他的意欲要求周身松懈的“松”字吗?

    本小说引用的许多内家拳论之中,可有“松”字?

    在拳论中有“松”字者,提倡以周身松为练拳之道者,即为将内家拳糟蹋成为花架子之始作俑者也----------不论此人名声多大,地位多尊贵,被人们捧得多高!要敢于承认曾经惊天动地、威震四方的内家功夫被糟蹋成为花架子的现实,并且要敢于打破迷信,向最紧要处求得原因,这样才能恢复内家拳往日的辉煌!)

二十九,内家之殇

    1940年6月,王芗斋为将传统武术发扬光大,在BJ设擂台,遍邀武林人士交流切磋,为此召开记者招待会,其言如下:“拳学之基本原则究为何物,虽人言人殊,但习拳套,讲招法,练拍打,皆属于表面者,套路流行既久,实属误人太甚。

    社会常云“形意”、“太极”、“八卦”、“通臂”为内家,余不知内外之名由何而起,似不值一论。

    太极拳嫡传宗匠,当推少侯、澄甫杨氏昆仲。此亦余之老也。故知该拳确有几种力学含义,得其要者百不得一,即或能之,亦非具体,因基础体认功夫早经销亡,故身之下部无理力之可言。

    若以养生而论,徒使精神气质被拘而不舒;若论技击,专为制裁肢体之用,而使有用之身成为机械呆板之物,亦不过徒使学者神经扰乱、消耗时日而已。至于练法,这一拳,那一掌,左一腿,右一脚,说来可怜亦可笑。对于应敌,如遇高手则勿论,倘对方是不紧滞呆板者,纵令该拳名手则也无所施其技矣,流弊所及大有成为棋谱势之“太极拳”。近二十年来,习此拳者多是非莫辨,即或能辨亦不能行。至于一般学者,大都以耳代目。故将该拳葬送而破产。

    遥想三丰先生高明若是,当不致传有如此欠通之太极拳。就以该拳谱文字方面论,单双重不偏不倚种种尽善尽美的意义亦仅不过拳学一部分的初步。就以拳谱论,请问太极名手扪心自问,能否有一式一法,合谱之所论者?既是自以为无上拳学,为什么实际上不生效果?更该拳有机坛扶乩而拳技工者,此更荒天下之唐矣。纵使该拳一切法则优于其他,技能亦高出一般,然在精神方面而言亦是错误,无他疑意,况皆不如是矣。太极拳不过人多势众,擅广宣传,其实明理人早知不攻自破。

    杨露蝉先生亦为拳学先辈,工太极,今多学之。余据各方面观察而论,露翁仅得此道之一部分,即明王宗岳先生亦非通家。不过宗岳先生得岳武穆双推手之局部,以三拳而变十三式,至于命名太极,以为张三丰所传实无从考证,抑世人之一种附会耳。如百四、五十式之多则更不知其所以由来。就该拳之作法论,于肢体上仅仅不生流弊,而精神上却受无限损失,距实作之学相尚远,不足道也。

    查拳术先辈近百年来,舍董海川,车毅斋,郭云深诸师尊外,余皆旁技未节而已”

    以上王芗斋所言,与七十年后之现在的内家拳处境,是何等的相似!

    虽然此语多言太极拳,但形意拳、八卦掌与太极拳何异?

    难道在1940年,内家拳就已经名存实亡了吗?

    这王芗斋随郭云深习练形意拳,当时郭云深年岁已高,行走不便,不能将形意精髓完全传授与王芗斋,故王芗斋在不能深刻理解形意拳之基础上自创大成拳。

    这形意拳之内家能量蓄发已经到极致,如果王芗斋能够悟得形意拳真意,何苦再去创立大成拳!这大成拳与形意拳相差甚远,其实就是借鉴了部分内家拳习练方法的外家拳。

    正是王芗斋没有掌握内家拳真意,故有“社会常云“形意”、“太极”、“八卦”、“通臂”为内家,余不知内外之名由何而起,似不值一论”“余据各方面观察而论,露翁仅得此道之一部分,即明王宗岳先生亦非通家”之言。此话就证明了王芗斋几乎不懂形意拳,否则,懂了形意拳,练出心力,就会对内家三拳融会贯通,就会像郭云深、孙禄堂那样对内家三拳之间的联系有一个全面了解。而实际上从王芗斋整个答记者问的言语中看,其只会割裂地看待内家三拳。

    所以王芗斋在答记者问时之言论,是在以外家拳之身份(大成拳)讨论内家拳之现状。其唯一佩服的董海川、车毅斋、郭云深等人早已作古,其意即内家拳已经没有后人了!

    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

    杨氏太极拳的杨露蝉1872年去世,其子杨少侯1917年去世,杨澄莆1936年去世,杨少侯与杨澄莆就是王芗斋所说的太极拳“嫡传宗匠”。而杨澄莆之弟子,就开始不谈心肾交合水火相济而仅以外形动作论拳了。

    (注:近代内家拳传人之言论,可在网上搜索到,大家可以将其言论与内家拳论做对比)

    武氏太极拳的武禹襄于1880年去世,传其外甥李亦畲,李亦畲传郝为真,郝为真1920年去世。其后弟子再无心肾交合水火相济之说。

    吴氏太极拳吴鉴泉1942年去世,但在去世之前一直在上海,并身患糖尿病,故无缘去BJ与王芗斋切磋了。吴鉴泉之子吴公仪、吴公藻后,也只剩下外形动作了。

    孙氏太极拳的孙禄堂1933年去世,除了其子孙存周得孙禄堂拳意以外,也都是只剩下外形动作了。而孙存周一直不在BJ生活,亦不知王芗斋在BJ设擂台。坊间所言这王芗斋还被孙存周打过。

    而陈氏太极拳,则在其十六代传人陈鑫(1929年去世)以后,就“松”字漫天飞舞了,并且开始以外形套路动作论拳,不但内里五行全无,就连外形动作的压缩旋转也被“松”字所取代了。

    形意拳按照地域来分有山西宋世荣、车毅斋传承的形意拳、河北郭云深、刘奇兰、尚云祥传承的形意拳、孙禄堂、孙存周传承的形意拳等。但是除了这些人以外,亦不见心意气的内三合了。虽然练拳时都以六合为依据,但只是摆摆样子而已,没有心肾交合水火相济,何来六合。

    (注:现在有一本流行的书“逝去的武林”,即描写形意拳的,大家可以看一看,但其中已经没有描述内里五行能量之语了,也是仅从外形动作理解的形意拳)

    八卦掌则从董海川的第二代弟子程廷华、尹福以后,即只能看到内外六合这四个字,却无有六合之真意的记载了。但八卦掌游身绕进、伸缩圆研、拧裹钻翻之技法,却是千古绝伦的,即便没有六合之力,亦不失为一种杰出的技击方式。

    内家三拳,流派甚多,传承甚广,以上只说了具有代表性的传承,并且只以现在能够见到的当时言论而猜测当时之传承状况了。

    从以上历史情况可见,内家三拳之真功夫,传承到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差不多开始走下坡路了。为何?

    因为从那时起,中华民族就开始陷入内忧外患之境了。国内军阀混战,国外日本侵略,几无宁日。在这种状态下,武功已经无用武之地,除了个别安逸之人、僻静之地以外,谁还有机会、兴趣、条件去长期习武?可惜这内家拳就在刚刚萌发出奋起之势时,就被严酷地摧残了!

    所以,当时王芗斋所言,不多为虚言,亦属内家拳实际之情况。

    但你道这内家拳就会消失了吗?

    非也!这内家拳乃中华民族之瑰宝,总有几个明事理、俱大义之人,会坚持不懈、百折不挠地把这个国粹传承下去的。

    但这些传承者所遭遇的艰难困苦,却还远远没有到尽头!

一,隐居

    “啪啪啪!”,一阵不断的抽打声连续从炕头传到炕梢,一四十多岁的中年人,穿一身黑色对排纽扣练功服,手持一根长棍,向南北两条炕上睡觉的人盖的棉被上挨个打去,这被打之人猛睁双眼,没有半点迟疑就从被窝里爬出,一边下地一边拿起被窝旁边摆着的衣服往身上套,等站在地上时,衣服裤子已经穿好了,这些人是一群十多岁的孩子。

    炕梢一个新来的孩子,被窝被中年人抽打后,睁不开眼睛,还在犹豫该不该起床,就见这中年人上前掀开他的被窝,拿起棍子向他的大腿抽去,那孩子大腿上立刻冒出一条红印,哧溜一下子就从炕上爬起来,赤身光脚站到地下。

    “把衣服穿好,今天罚你多打一圈拳!”,中年人厉声道,又扭头对在炕头那边站着的一个人道:“你为什么没有教会他规矩,也罚你多打一圈拳!”

    中年人看着这孩子慌乱地穿着衣服,抬起棍子还要再打他一下,却又放下棍子,转身大步向门外走去,后面一屋子三十来个孩子跟着中年人走到院子一侧,那里早已站着一个女孩在等他们,她是中年人的女儿刘岚。中年人转过身,众人开始在他面前站成一排队。

    此时,东方的地平线上才刚刚显露出一线白光,众人相互还不能看清面目,只能看到呼吸出的气结成的一团团白雾,众人一边寻找自己在队列中的位置,一边地把手放在嘴前,不住地吹出白雾暖和一下光着的手。

    中年人回头看看众人都准备好了,就一步一拳地打起了形意拳的劈拳,后面的人也都跟着打起来。这些人在队伍里的位置是中年人安排好的,会打拳的人与新来的不会打拳的人相互间隔,以便于不会打拳的人学拳。

    这中年人不时走出队伍,挨个看看每个人的打拳动作:“小喜子,我告诉你打五行拳不要用力,只要打出外三合就行,你怎么总是不听!看,要这样,用周身整体压缩旋转在一条腿上蓄力,手足、肘膝、肩胯都向下压缩旋转”,中年人边说边做动作示范。这小喜子就是刚才挨打的那个小子。

    这小喜子道:“不用力打拳,那还练什么拳,跳戏得了”,这小喜子不服气。

    中年人道:“这形意拳不是追求你发出的这点小力气,而是要通过习练外三合,引带出里面的心力,然后才能发出神力,比你现在打拳的劲力大多了”

    “是吗?有多大劲力呢”,小喜子不解。

    中年人道:“一会就让你见识一下,快练!”

    这中年人名叫刘百成,祖籍BJ,二年前因战乱从日本人占领区拖家带口来到此地,找一无人住的破草房安家,开荒了几亩薄地为生。刚开始不被村里人接纳,无人理睬,半年后村里遭流匪抢劫,全村人俱心惊胆战,交出一部分粮食给流匪,唯独这刘百成不交。流匪伸手打刘百成,不想被刘百成一拳打个狗啃屎。众流匪十来个人一起上前,却都被刘百成打倒在地,落荒而逃。村里人这才知道刘百成是个练武的高手。此事也让村里人知道了练武的好处,于是村长张青宇与众人商量,让刘百成向村里孩子传授武艺,大家都同意了,刘百成也欣然接受,还说:“我顺便还能教孩子们识字算数,学业不能荒废啊”。这村里原来有一个小学堂,跟日本人打仗后就不开了,这张青宇就带领大家把学堂收拾一下,交给了刘百成一家居住,也当作练功之地。

    村里人商量每家齐一点钱当学费,这刘百成不要,说农忙时节帮我干点活就行,孩子我免费教。于是大家皆大欢喜,刘百成在村里的地位也就仅次于村长张青宇了。

    有许多孩子偷懒,早上不按时来学堂练功,刘百成就让孩子都在学堂住,各家长到饭点就来给送饭。

    这学堂前面的大院子周长有二百来米,刘百成带领这帮孩子绕着院子打五行拳,一种拳打三圈,劈崩钻炮横五种拳就得打十五圈,打完这五行拳就已经日上树梢了。这时刘百成的媳妇周君就和家长们把饭菜端上桌了,孩子们筋疲力尽地瘫倒在桌上,大口大口地往嘴里爬拉饭菜,家长们人就在旁边看热闹,乐呵。

    吃完饭,刘百成开始教孩子们识字,算数,上一个时辰课,再开始练两遍太极拳的走桩。这刘百成对孩子们边做示范边说:“这太极拳与形意拳并无太大不同,都是在一条腿上用压缩旋转蓄力,不同之处就在于形意拳把一条腿上蓄积出来的劲力一下子打出去,而太极拳则把一条腿上蓄积的劲力再用压缩旋转转换到另一条腿上来。由于劲力在两腿之间的转换需要让身体仔细体会和感觉,故太极拳要缓慢地打,要让身体感觉到劲力在两腿之间的转换过程”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练,刘百成不急,他知道这内家拳可不是急活,得要对身体磨练个三五年才能出功夫。

    练完太极拳走桩,就开始练推手,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课程了。

    刘百成对小喜子招手道:

    “来,小喜子,让你见识一下什么是形意拳的劲力,你跟李进推一下,你随便推,把他推倒了就算你赢。李进,你不要还手,让他推就行”

    这小喜子跑过来,却不见李进,转头看了一圈,才看到一个比他小半头的瘦小枯干的小个子从墙角一边提裤子一边跑过来。

    李进往中间一站,抬起手吸一口气下蹲,然后装模作样地说:“我已经运上先天一气,刀枪不入,来吧!”

    这刘百成看着李进的样子也乐了。这李进虽然调皮,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练武苗子,他对他讲的拳理,一听就能理解,并且身体感觉还好,别人练几个月压缩旋转不知所以,他练三个月就得心应手了。

    那小喜子看着李进好似瞧不起他的样子,哼了一下道:“就你这个小个子,凭你练什么武功都打不过我”,说完抬手向李进胸膛推了过去。那李进也把手搭在小喜子前胸,只是不发力。小喜子一使劲,李进身体就向下压缩旋转,小喜子就感觉到手上的劲力滑了一下,然后就使不出劲力了,他推了好几下也没把李进推动,那李进还故意气他:“来啊,使劲啊,看你这么大个子,怎么一点力气没有啊

    旁边的孩子们也呼应李进,为李进叫好。这小喜子脸面挂不住了,手向棍子一样直顶着李进的前胸,不住地往外拱,那李进突然一旋转身体,小喜子就顺着自己的劲力向前爬倒在地上。孩子们大笑起来。

    小喜子恼怒了,从地上爬起来就冲向李进很推,李进被小喜子的冲劲推后了好几步才站稳了,这回李进也来真的了,按照刘百成教的向下吸一口气同时身体向下压缩旋转,也向小喜子推了过去。这李进一发力,小喜子就突然感觉到李进的身体就像一堵墙一样无法撼动,李进又一使劲,小喜子就被推得一步一步地倒退,一直把小喜子推到墙边。

    孩子们哄笑,但小喜子顾不得了,他这回真的被小喜子的劲力吓到了,他跑到刘百成旁边问:“我不用力气打五行拳就能练出李进这样的功夫吗”

    刘百成点点头,心想这小喜子的性格倒是一个练武的料,就说:“你如果不信,可以和我女儿推手试一试”

    刘岚听到父亲如此说,就挺直腰板从人群中走出来,面对小喜子抱拳说:“请指教!”

    这小喜子没见过这阵势,不知道怎么办,就呆站在那里。刘百成对刘岚道:“推吧,这套礼仪小喜子不懂,以后你教他”。刘岚听到父亲命令,就像一个小老虎向小喜子扑去,小喜子赶忙应付,却也感觉到刘岚的劲力像一堵墙,根本就推不动。

    孩子们又开始哄笑小喜子了:“使劲啊,怎么练一个女人都推不过啊”

    小喜子脸憋得越来越红,突然哇哇大叫,用手抓了刘岚脸一下,刘岚也哇地一声,赶紧捂住脸。这时李进冲过来,照小喜子腰上就踹一脚,把小喜子踹倒了,然后问刘岚:“怎么样,破没?疼不?”

    刘百成走过来扒拉一下李进道:“谁让你打人了!”

    李进指着小喜子道:“是他先打小岚的”

    小喜子知道自己先抓刘岚不对,站起来什么也没说。

    刘百成瞪了他们一眼道:“以后再打架就罚你们。都回家吃饭去吧!”

    孩子们呼啦一下就都跑回家了。李进还在看着刘岚,刘岚催他:“快回家吃饭去吧,晚上还要练功呢”,李进才转身跑了。刘百成忙问刘岚伤怎么样,刘岚放开手,脸上被挠出三条红道子,没什么大事。

    小喜子的妈妈在门口等着孩子回家吃饭呢,见到一群孩子跑过来,就迎了上去,其他孩子边跑边对小喜子妈妈说:“他今天推手时把刘岚脸挠破了”

    这小喜子是村长张清宇的小儿子,大名叫张腾明。

    小喜子妈妈吴秀兰拉着他的手进屋后问他为什么挠刘岚,小喜子低头不说话。张清宇听到这事就急眼了:“刘老师辛辛苦苦教你们练功、识字,你怎么挠他女儿呢,你个没有良心的”

    吴秀兰拦道:“小孩子打架是常事,没有那么严重,吃完饭你领小喜子去学堂,当面给刘老师和刘岚道个歉”,张清宇也就不吱声了。

    吃完饭呆了一会,邻居的孩子张灵来找小喜子去学堂,跟小喜子说:“你来学堂晚不知道,那个李进早就跟刘岚好了,谁都能看出来。上次二蛋子跟刘岚抢沙包,也让李进踹了一脚”,小喜子哼了一声,张清宇和吴秀兰听着二蛋子的话才知道怎么回事,就笑了。

    吴秀兰从后屋拿出两个秋天留下来的蔫皮苹果递给张清宇说:“把这个给刘岚带去,你们俩给人家多说点好话”

    张清宇领着小喜子到了学堂,进了刘百成家门,刘百成家也刚吃完饭,收拾碗筷呢。张清宇道:“刘老师,我儿子不懂事,挠了刘岚,您多担待点啊”,然后把苹果递给刘岚,对小喜子道:“快来个刘岚陪个不是”

    小喜子慢吞吞走到刘岚面前,低头对刘岚说:“我错了,我以后不挠你了”

    刘岚道:“嗯,行,以后不挠了,直接打我吧”

    这话把小喜子也逗乐了,抬头看了刘岚一眼,刘岚也在那嗤嗤地笑。小喜子突然觉得刘岚真好看,忍不住伸手摸了刘岚脸上的红道子问:“还疼吗?”

    刘岚侧了一下头道:“不疼了,咱俩吃苹果吧,我洗洗去”

    刘百成对张清宇道:“这孩子就是猫一天狗一天的,打完架就好,哪像咱们大人会记仇”

    刘岚端着一个盘子从后屋出来,盘子上放着几瓣切开的苹果,从张清宇、刘百成、周君开始挨个递到小喜子。张清宇咬了一口苹果对刘百成说:“你这个女儿多好啊,又懂事又勤快,哪像我这个儿子,就知道淘气惹事。那我就先走了,不耽误您上课了”

    刘百成带领孩子们又打十五圈五行拳,天已经全黑了,这帮孩子才上炕脱衣,盖上被就开始打呼噜,这一天就结束了。

    孩子们睡着后,刘百成挨个看看孩子,给他们挨个压压被角,摆摆好衣服,才熄灭油灯,回屋休息。

    周君倒了一盆热水,刘百成脱掉外衣洗把脸,周君就说:“咱家柴火要没了,明天你休息一天去山上砍点柴火吧”

    刘百成一边搽脸一边说:“李进家里说这两天给拉一车柴火。这孩子们的课可不能停啊,练出功夫,好去打日本鬼子啊”

    周君说:“人家日本鬼子都使枪炮,你这功夫能挡得住吗!”

    刘百成看着熟睡中的女儿,若有所思道:“那八路军不也身背大刀抗日吗。再说了,师父让我们逃到这日本鬼子打不到的地方,不就是让我把内家拳传承下去吗,这老祖宗留下的功夫,不能丢啊!”

二,比武招亲

    那张清宇是村里大户,村里二分之一的土地都是他家的,三十多户人家都是他家的佃农。你道这张清宇家怎么会这么有钱有势?这除了他一家勤快,挣钱不乱花而是买地,十年时间积累出五百多亩土地外,还因为其早年有一明智之举,卖掉祖传的几块宝玉送大儿子张腾飞去县城读书,这张腾飞也是争气,小学毕业又考上了一个水利学校,从水利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县里搞水利工作,大有成效,被地区专员看中,当了专员秘书。这下子张清宇一家就鸡犬升天了,买下村里一半土地,还把二儿子张腾博送国外学医去了。这小喜子是其妾所生,故与其二个哥哥差了十多岁,其母不曾想意外病故,这吴秀兰将小喜子视从己出,故小喜子也没有遭受失母之痛。这小喜子穿着打扮与村里其他孩子无异,也是粗布旧棉,补丁叠补丁,这倒不是吴秀兰刁难小喜子,而是张清宇家传统就是如此,这张清宇虽然在本地算是首富了,但一家吃穿与村人无异,一直保持着从艰难困苦中打拼过来的本性。加之张清宇对佃户和其他村民极好,有困难均给予帮助,于是才得以当上村长,在村里威信极高。

    这日本人打过来时,上上下下传闻国军要在此地不远处与日本人决战,但好像无必胜把握,故政府将村里学堂撤销,将师资力量均统归县城学校,以便万一战败后好保留师资力量,以便撤离。这张清宇就把小喜子送县城住校学习,但小喜子没有学习之心,日夜想家,一年后自己跑回家了。张清宇无奈,只得将小喜子送到刘百成处练拳。此为小喜子比其他孩子晚来之故。

    转眼过去几个月,小喜子天资聪慧,很快悟得拳意,加之身体本来就强壮,很快水平就与李进和刘岚仿佛。

    一天晌午休息时间,这孩子们在玩跳绳游戏,刘岚与二蛋子不知为何争吵起来,进而动手打起来。这小喜子没等李进跑过来,就抢先一步上去,不问缘由,给了二蛋子一拳,将二蛋子打哭。这小喜子与二蛋子家是邻居,二人关系最好,这小喜子为了刘岚打二蛋子一拳,算是大义灭亲了。这二蛋子发誓要与小喜子一刀两断,后来小喜子用了四个蔫皮苹果加一个弹弓才挽救回这段友谊。

    刘百成把二蛋子、刘岚、小喜子各骂一顿,又让他们玩去了。

    李进看到小喜子的行为,一直憋着一口气,这为了刘岚打二蛋子的责任本来应该是他的,却让小喜子夺走了,此仇不报非君子也。于是他把小喜子拉到墙角无人处道:“小喜子,难道你不知道刘岚是我的人吗!你凭什么帮刘岚打二蛋子,应该我打才对,以后不许你为刘岚打人”

    小喜子也不甘示弱道:“你凭什么说刘岚是你的,那刘岚是刘老师的女儿,关你什么事!”

    李进道:“我爸爸已经答应我长大娶刘岚了!”

    小喜子道:“我爸爸还答应我了呢!”

    李进见多说无益,能动手时何必动口,二人就打了起来。这二人在墙角打,无人看见,故打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直到刘百成招呼孩子们上课时才发现短了二个人,找到墙角处才见二个人精疲力竭地躺在地上,一人手中拿一鞋子,面目高肿,口鼻流血,衣服破烂,但依然怒目相对,咬牙切齿。周围尽是木棍、石块、绳索、弹弓等物,如同战场,可见当时战斗之激烈。

    刘百成大惊:“你二人为何打得如此?”,二人不语,依然怒目相向。其实刘岚和其他孩子都猜到了是怎么回事,但都不敢言语。刘百成赶紧将二人扶起,拉入自家屋内,周君赶紧倒水给二个孩子清洗,收拾干净,并让其他人将两个孩子家长叫来。

    张清宇和李进母亲张玉娘感到,一路上那些孩子将二人打仗之情描述得血里呼啦,心中忐忑不安,到了学堂看到孩子不过鼻青脸肿、胳膊腿擦伤而已,心遂放下。刘百成百般向张清宇和张玉娘道歉,说其对孩子管教不严,罪过在他。那张清宇和张玉娘如何受得刘百成道歉,接连说没事并训斥各家孩子。张清宇道:“这小孩子打打闹闹实属平常,岂能是你一个人成天到晚看得住的,受点伤是他们活该,您不必挂在心上,是我们教导不严,与您无关。我们走了,您继续教课”

    那张玉娘也说了几句客套话,遂张清宇回去了。

    这张玉娘是张清宇本家叔伯亲戚,她丈夫李长林也是逃荒而来,会榨油、做豆腐,靠此手艺慢慢发达起来,也是本地富户,娶了张玉娘。

    二人路上闲聊,这张玉娘问道:“大哥,你说这日本人还能打过来不?这一天让我担惊受怕的”

    张清宇道:“听说国军和八路军打了一个胜仗,日本人过不来了”

    张玉娘听了高兴,又问道“听说腾博要从国外回来了,真的吗,回来了就让他来我们家窜门啊,都好几年没看到他了”

    张清宇道:“我也是听腾飞说的,他们俩个有电话,能经常联系。那腾飞听说刘老师学堂办得挺好的,跟县长说了,这县长可能还要来看看呢。”

    张玉娘道:“那可好了,这刘老师帮咱们带孩子,还教拳教书的,这是咱们的福分,可得让县长好好宣传宣传,资助资助”,二人走到路口就各回各家了。

    再说这李进和小喜子二人,架打得筋疲力尽,晚上又打了十五圈五行拳,自然已经累得不得了了,但是二人心里依然不能释怀,都睡不着,等刘百成熄灯走出,那炕头的李进就下炕走向在炕梢的小喜子,那小喜子听得动静也下地等着他,二人赤身裸体在黑暗中怒目相视,终于又扭到一起打了起来,惊醒众人。众人都起来相劝,将二人拉开,却不敢吱声,怕让刘百成听到。

    那李进愤怒地压低嗓子对小喜子说:“我非得打服你不可,不许你再跟刘岚说话!”

    小喜子哼了一声:“打就打,谁怕谁啊”

    众人在黑暗中低声调解道:“我们习武之人,解决问题自然是要靠打的,君子动口不动手,我们就得动手不动口。但是我们不能像普通人那样乱打,得有规矩才行”

    另一人道:“对,我们这不叫打架,叫打拳”

    又一个道:“什么打拳,那叫比武”

    又一个道:“对,比武招亲”

    于是打架的名义被确定了下来,然后大家再研究打架地点、时间,确定在初七日晌午,那天放假,地点在村外河边,规定不许带家伙式,只能徒手打,打到一方认输为止。

    初七那天,所有孩子都偷偷摸摸按时离家到河边聚集,李进和小喜子吸取上次打架教训,特意换了一身干活时穿的破旧衣服。二人上次打架时脸上的肿胀未消,尚感疼痛,故李进提出不能打脸了,打脸会让家里人发现的,小喜子答应,众人也都认可,于是打架--------是比武招亲-------开始。

    二人常在一起练拳,都熟悉对方套路,平平淡淡地打了一会也分不出胜负,众人开始嚷嚷:“狠点打啊,这是抢媳妇呢,得卖力气啊”,于是二人兴起,忘记了套路,甩开膀子干了起来,从站立打到在地上摔,也忘记了不打脸的约定,很快就鼻口穿血了。众人一看形势不妙,怕把事情闹大,当即拉开二人,二人气喘吁吁地半躺在地上。

    众人均意思到这一场比武是决不出胜负的,得长期打下去,好在距离二人娶妻之日还有很长时日,遂决定改变比武招亲方法,改为一年一打,后经过讨论觉得一年一打时间间隔过大,遂又决定半年一打,最后定三个月一打,一直打到二人十六岁时,以每场打斗结果计算,赢得多的获胜,可娶刘岚。在约定打架方式,只可以师父传授的功夫对打,不可胡来。约定过后,大家散场。小喜子以被石头绊倒摔破脸为由告诉家里,李进的理由则是不小心被野驴踢到脸了,一群孩子均为二人向其家长作证,甚至提出那踢了李进的驴还未跑远,可带领家长前去寻找报仇。二人家长无可奈何,但知道这两个孩子已经有仇了,百般引诱打听,终无所获。

    但李进和小喜子不守约定,几乎有机会就打,于是除了正式比武招亲以外,河旁边、山头上、茅厕里、田地中、路边上,几乎均成战场,甚至有几回二人在镇里、县城相见,亦在街头脱衣便打,被警局抓去,教训一通放回。

    那村里人亦将二人打架视为平常,偶遇二人之时,问候之语均为:“今儿打了吗?”,二人回答无非是“没呢,那小子不敢上街了,怕我打他”、“打了,我把那小子打得屁滚尿流地跑了”、“今儿查黄历是忌日,不吉利,明天打”

    二人随着功夫加深,体式、打法逐渐规矩,身上不再带伤。二人已经将这比武当成日常切磋,使得二人功夫大增。众人亦将二人对打当做学习之法,经常研究心得,功夫都有提高。这刘百成的学堂,就真的培养出一群传承内家拳之人。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6223/ 第一时间欣赏内家拳演义最新章节! 作者:传统太极拳所写的《内家拳演义》为转载作品,内家拳演义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内家拳演义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内家拳演义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内家拳演义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内家拳演义介绍:
以小说形式介绍内家拳的起源、发展和联系。喜欢内家拳者,本书可作为教材使用。内家拳演义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内家拳演义,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内家拳演义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