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我在明末有套房TXT下载我在明末有套房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我在明末有套房全文阅读

作者:tx程志     我在明末有套房txt下载     我在明末有套房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七七零章尽可能做到公平

    内阁的功能持续弱化,把权力放在政务院。

    事实上,一个国家,让一个没有执政经验的皇帝去管理,就像崇祯一样,他管理得过来吗?

    答案是肯定的,崇祯越努力,越容易出错。

    崇祯接手的大明,其实是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猛药是不能用的,只能慢慢调理。

    而并不是像大部分网络小说写的那样,大杀四方,一旦激起了士绅的反弹,结果就像现在这样。

    崇祯拥有一票否决内阁首辅的权力,内阁首辅在做事的时候,只会做出两种选择,要么如施凤来,其实施凤来的能力肯定比温体仁强,但是温体仁听话,崇祯很满意。

    但是治理好大明了吗?

    非但没有,反而在最关键的时刻,他还摆了崇祯一道。

    崇祯这些年都他娘的换了多少个首辅?

    恐怕崇祯自己都记不清了,走马观花似的换内阁,其实换来换去,根本就解决不了问题,这就非常像法国。

    法国在二战期间,反复调换总统和总理,结果换来换去,换的是一地鸡毛,让法国这个曾经的世界第一陆军,换成了一个天下第一笑话。

    唯一不妙的是,差不多把皇帝给架空了。

    唯一不妙的是,这极大地限制了皇帝的权力,差不多把皇帝给架空了,但是对于大明来说这根本就不算个事,大明没有被架空的皇帝,其实也就朱元璋、朱棣这么几个,包括嘉靖皇帝,崇祯其实也是被架空的皇帝。

    两汉的皇帝也是经常被架空,中国历史上的皇帝被架空才是常态,全旭只不过把这一点合法化而已。

    全旭在辽东的时候,基本上没有管过政务院的事情,他只是提出一个设想,让政务院去完善执行,包括基层吏治改革,税务改革,教育改革,军事改革。

    通过在辽东的一系列政务运行,这一套具有大明特色的政治体系,反而让全旭既可以不用操心劳累,反而把所有的事情都处理了。

    与在当初在辽东的一样,沈明泽这个首相,只是换了一个称号而已,反而沈明泽也换了好多官职,从最开始的执事,议长、院长,现在不过是换了一个首相的称呼。

    政务院首相,管理内阁,而内阁变成了非常事机构,只有在竞选首相以及国家大事的时候,才会召集所有的内阁成员过来选举投票。

    国防部只是相当于一个管理机构,但并不能军队最高领导部门,全国军队的领导和指挥部门变成了总参谋部,总参谋部只向皇帝一人负责,文官无权插手,特别是首相,更不能直接指挥军队。

    枪炮局,改为隶属于总参谋部下属的装备部,装备部与国防部、财政部同一级别,总装备部负责军队装备的武器研发、生产武器装备、以及装备技术人员培训,直接对军队负责,内阁无权插手军工研究和生产,否则等同于干涉军事。

    首相如果需要调动军队,这是不可能的,需要请示皇帝,但是调动权利和指挥权力还是放在总参谋部,执行的人员也变成了军方。

    同时,全旭只设立十六常备师,全旭将来还需要改革,把军队的工作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专职镇压叛乱或打击匪徒和强盗,一部分专职对付外敌。

    至于当地的治安工作,则交由当地的义务民兵管理。

    总参部还下辖后勤部,需要全国军队的后勤部队,调动运输工作,这个工作,首相同样无权插手,完全隶属总参谋部。

    总参谋部的级别与内阁平行,同时平行的还有立法部。

    首相可以管理理全国大小事务,但是不能管立法,即使遇到法律与现有情况违背,需要更改法律,这是立法国份内的事情。

    当然,在中央方面的改革,其实是并不算大小,总重要是,关于地方的改革,甲长和保长需要同保和同甲人选举出来,而且选举赞同人数必须过半。

    但是镇长级别则需要县令任命,县官任命的镇长必须得到县公民代表大队和知府的承认,否则就是违法的。这一举措直接打破了皇权不下乡的格局。

    以前乡镇一级基本上都是地方宗族说了算,皇权能管到的,顶多也就是县一级而已,县以下的完全是独立王国,现在还想玩这套可就行不通了。

    同时新政还规定,镇长有权利竞选县长,只要他的政绩足够出色,获得县代表大会半数以上通过,就可以由知府报请吏部审核,审核通过后,就可以当上了县令。

    一旦成为县令,基本上就是天高海阔了。

    这一条是安地方宗族势力的心的,总得给人家一个上升渠道吧?

    那就是官员责任终身制,所有官员实行终生制任制,其任内修建的道路、桥梁、水利工程、建筑工程,一旦在三十年之内出了问题,哪怕已经辞职,也抓回来以法处罚!

    如果那家伙挂了怎么办?那就父债子偿,罚他子女把工程款补上,罚到他们倾家荡产!

    人死债不会消失。

    最后一条,则是让所有官员骂娘的这一条,无论文官,还是武官,包括镇长级别以上,必须进行财产公开,对于对巨额财产的来源作出合理的解释,否则视同受贿。

    所有官员都有纳个人所得税的义务,而且收入越高纳得就越多,逃税和瞒报罪加一等。

    同时还规定:官员收受贿赂超过一百银元者或价值一百银元,一律撤职,抄家,流放海外,同时,子孙三代之内,禁止出仕。

    这一条差不多是要了所有官员的命,收入情况公开,这叫他们怎么收受贿赂。

    其实这一点,全旭早就替官员们考虑清楚了,官员的收入与地方经济直接挂钩,比如说,一个县长,当地人均年收入只有五十两银子,那么县长的收入就当地人均收入乘以系数,比如说县长是七品官,就乘以五,一年俸禄就是二百五十两银子加上职务津贴。

    如果是知府一级官员,就拿当地人均收入乘以十,五百两。省级则乘以三十,一千五百两银子。

    官员想要赚得多,那就提高当地人均收入,同样一个高官,有的高官一年俸禄可以拿到一千两,有的能拿到五千两,也有可能拿一万两。

    凭什么官员有的好,有的差拿一样的俸禄?

    那些庸碌无为的官员,凭什么就可以拿勤恳官员的收入?

    拉开差距,量化管理。

    当然,衡量一个县令的工资,不可能只靠人均收入,还需要有教育方式,基础建设,民生设施,包括吏治管理等等。纵合下来,县级官员的收入应该不低于一千两银子,干得好那就可以是一万两上不封顶。

    就以现在的金州为例,农民人均年入差不多在二百多两银子左右,那么金州知州的合法收入就是两百乘以六,一千两百两银子。当然,也有其他补助,收入会更高一些。总体来说,比原来大明的官员收入高一倍不止。

    有人可能说,哎呀这样也太高。

    后世公务员的收入不算太高,官员的收入同样也不算高,记得在零九年的时候,看到一个地级市高官的工资收入,报纸上公开的,当时记得是年收入不到三万块,这一点,估计没有人会相信。

    想要马儿跑,就要给马儿吃草。

    教育改革是重中之中,虽说大明文盲率仍然是很高,但是大明能读会写的人比欧洲一个国家的总人口还高却是不争的事实。

    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的优待,秀才见地方官不用下跪,中举之后不用纳税,每年还有钱优抚银发,大明的读书人待遇之高,着实让人羡慕。

    但如此厚待读书人,也没有出多少人才,反倒出了一堆坑爹货,只能说是教育本身出了问题。

    当然,并不是说科举不行,隋唐实行的也是科举制度,不拘一格招揽人才,打造出一个梦幻般的盛世王朝,而宋明同样也是科举,为什么不越弄越糟糕呢?

    原因是学的东西不一样,考的东西也不一样。

    随唐的教育属于精英教育,科举的时候天文、地理、数学、水利、军事…无所不包,长年浸淫于这些领域,最后脱颖而出,侪身于朝堂之上的,无一不是精英中的精英。

    因此当时大唐的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各占全世界百分之六十,这个比例,着实是夸张得很。

    而到了宋朝就变成了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育,不用去学那些让人伤透脑筋的东西,只要把儒家经典背个滚瓜烂熟,就有机会中举,明朝的八股文更是将这种糟糕透顶的教育推向高潮。

    在这种坑爹的制度之下,读书人的世界里只剩下朝廷指定的几本儒家经典,秦汉隋唐赖以强盛的科学学问被打成杂学甚至是极技淫巧之术,一个读书人去学这些东西肯定会被嘲笑的。

    这种教育的直接后果就是科举选取的都是一帮只会背之乎者也和窝里斗的榆木脑袋,靠这么一帮人治国,不出问题才叫有鬼!

    凭心而论,科举制度还是相对公平的制度。制度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科举考试的内容。

    全旭准备的科举考试内容,将像后世一样,分别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几何、政治、生物、地理。科举出来的人再经过党校学习,就可以胜任基础岗位了。

第七七一章贬尽朱氏皇族

    虽然汉武帝就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两汉、隋、唐三代都没怎么拿儒家当回事,这时执行的还是外儒内法,百家依然兴盛,只是披了一张儒家的皮而已。

    真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从宋朝开始的,最直接的例证就是崇文黜武。

    从宋朝开始,中国的科研创新能力就越来越匮乏,到了明朝,更是一地鸡毛。

    全旭可以搞到很多先进的武器,包括坦克、装甲车、甚至远程火箭炮、导弹,可问题是,操作这些武器,需要高素质人才。

    这就需要精通高等数学,力学、工程学,这样的人才,放在大明,任何一个行业,都是顶尖的宝贝人才,怎么可能舍得拿过去当一名普通的士兵?

    哪怕为了自身保持强大,全旭必须废除朱氏大明的那一套科举考试制度,在辽东建立成熟的三级教育,继续推行,每个镇设立一座小学,一个县城设立可以容纳全县中学生的中学,这种事情就没有必要强制性标准了。

    比如说现在的北镇省,总人口不到十万人,至于像金州中学就多达五十七所,大学还有五六所,地方的差异,别说现在,就算是后世也没有办法完全统一。

    教育的投入,也是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在小学和中学,由府县共同出资完成,按照七三比例,大学则需要中央与省按照七比三的比例出资完成建设。

    全国允许私人助学,但是不允许私人办学,各地的族学和私塾,全部取缔,只能接受系统的义务教育。

    所有教师,都享受公务员待遇,至少不低于当地人均收入的百分之一百二十,假如一个地方人均收入是五十两银子,那么老师的收入至少是六十两。

    当然,在大学方面,这就需要私人出钱了。在大明各省大学学习完成以后,还有一个机会开始进学,那就是考取大明皇家学院。

    皇家学院是帝国最高学府,在那里面出来的人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号,那就是:科学家!每一个科学家都是帝国的瑰宝。

    花了这么大的力气搞教育改革,当然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死计硬背了。

    全旭将组织人才从古代典籍中摘取精华,同时汲取西方文明的精萃,融荟贯通,编写新的教材,以后学生要学的东西就有点儿多了,除了识文断字遣词造句之外,还要学习数学、音乐、书法、几何、历史、外语、天文、地理,体育和思想教育也必不可少,而且还有军训。

    军训从小学开始,每个学期开学后,将为期十天的训练,而中学生的训练则是二十天,大学生则是一个月。

    到了大学之后可供选修的课程就更多了,除了以上这些之外还有法学、商学、军事学、医学、物理、化学、建筑学、农业学等等,就算没考上大学的,读完高中也可以去当老师,或者进职业学校学上一技之长。

    全旭与墨铧就墨家思想进行了微调,比如说,兼爱非攻,前提是同族兼爱非攻,我们是要以理服人,但是,胡人能算人?

    关于儒家学说,要改回原来的,像何以报怨?不再是以德报怨,而是以直报怨等等,

    这一条一出,举国震动,不知道多少士绅捶胸顿足,大呼华夏礼仪尽废,国将不国,更不知道有多少学子跳出来示威,甚至以死威胁。

    全旭的态度很坚决,想死没有人拦着你们,我就是要这样干,不服气的可以造反!先问问帝国皇家陆军的枪炮同不同意。

    关于文官官制和教育的改革来得非常撤底,可以说是一剂虎狼之药,药效极其猛烈,对于沉疴难起的大明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如果能扛住这剂猛药的副作用,前途无疑是非常光明的,而扛不住,就彻底完蛋了。好在现在大明已经被打烂了,而且有人成心要将那引起坛坛罐罐砸得更烂一些,将这张满是污迹的纸撕个稀巴烂然后换一张白纸好重新作画,也就不怕什么猛药了。

    在全旭的字典里根本就没有“失败”这两个字,只有早一点成功和晚一点成功,失败对于他们而言,只是晚一点成功而已。

    他们根本就不畏惧这种翻天覆地式改革所引发的动荡,有十几万新军在手,谁骨头痒了只管跳出来好了!

    经过一轮激烈的唇枪舌剑,官制改革、教育改革的框架基本上敲定了。

    全旭其实并不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并没有太缜密的布局能力,凭能力而言,他并不算英明神武,或者智商多么高。

    他只是中人之资,如果没有挂逼,他其实什么都不是。

    在这个时候,唐王朱聿键带着一百万两银子,来到京城。

    他的本意是捐给全旭,毕竟这段时间全旭花了不少钱,又是打仗,又是兴建道路、沟渠、修建学校,花钱的地方太多了。

    全旭在看到唐王朱聿键的同时,终于忽视了一点忘记的事情,那就是关于大明的藩王制度。

    全旭答应了崇祯,可以放过崇祯一家子,可是没有答应一定要放过他们这些朱氏藩王啊。

    大明的藩王,也是大明朝廷的一个沉重的包袱。

    首先是数量太多,多到皇帝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亲戚,多到藩王不清楚自己有多少子女。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真有这样的事,历史上不止一位藩王请求朝廷派官员到他们府上登记户籍,帮他们弄清楚自己那一家子到底有多少人。

    明朝宗室外延大。周、汉、唐诸朝,宗室出五服之外就不被列为宗室了,也就是说上不了皇室的家谱了,而明朝则不然,即使出五服也仍然得到皇室的承认。

    (五服,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中国封建社会,以父宗为重。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

    其次,明朝爵位全部世袭罔替,亲王嫡长子继承亲王爵位,余子全部为郡王,这就叫世袭罔替。而宋朝、唐及大部分朝代是降爵制度,比如宋朝,亲王嫡长子降爵成为郡王,余子降两级成为国公。降爵制度的好处是有爵位不断降级,最后与平民无异。

    最后明朝宗室保底爵位是奉国中尉,这是最可怕的!

    也是世界史上任何朝代都没有的!奉国中尉的子子孙孙永远都是奉国中尉,正五品,由国家供养。奉国中尉的百子千孙,千秋万代都是奉国中尉爵位,这就是一个呈几何式增长的有爵位的皇族人群,奉国中尉生奉国中尉,奉国中尉又生奉国中尉,无限循环……

    对国家的负担也会越来越大。不能这样搞啊,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怎么负担的起?人家科举仕子辛辛苦苦考试又有多少能得到一个奉国中尉的爵位的官职???

    那些不怎么受庞的藩王还好,了不起一块封地十几万两白银就打发出去了,没多大的事,但是像福王这种受庞的藩王就要命了,就藩的时候万历一口气给了他四万顷上好良田,三千引盐引,还有向山林水泽征税的特权,至于封赠的金银珠宝到底有多少,可能连万历自己都不清楚。

    盐引啊征税啊什么的也就算了,关键是那四万顷良田,实在太吓人了,河南的官员扒拉扒拉了好几个月,哭丧着脸上奏朝廷说整个河南的良田凑起来都没有四万顷这么多。

    万历无奈,只好打了个五折,两万顷好了,可即便是这样,河南还是不够,没办法,万历年,福王朱常洵的王庄高达1.9万多顷土地。除了河南的地几乎被搜刮殆尽外,又将湖广的4485顷零50亩土地给予了兼并,这样才凑够了两万倾。

    即便是这样,这些蛀虫还是不满足,他们被剥夺了从政经商的权力,一天到晚除了提着鸟笼去听戏之外就只剩下干女人玩命造人了。

    造人运动好啊,既可以愉悦身心又可以增加收入,每多一个子女朝廷就是多给一笔银子,这哪里是生孩子,分明就是生钱啊!

    老朱家个顶个的能生,朱元璋还在的时候只有十几个子女封藩,两百多年后,已经是百万不止了,大明根本就养不起这么多皇亲国戚啦。

    在全旭看到朱聿键,一脸认真的道:“朕要削藩,你有没有意见?”

    朱聿键听到这话,脸色一呆,他现在能怎么说?

    朱聿键忐忑不安的问道:“不知陛下如何削藩?”

    全旭淡淡的道:“大明的藩王,其实也没有什么好当的对吧?既不能参加科举,也不能当官,不能从事,不能经商,就是一台生育机器,忒没意思了,朕的意思是,从今往后,大明所有的藩王一视同仁,愿意从军,就可以从军,想要从政,那就可以从政,没有任何阻碍!”

    朱聿键深吸了一口凉气,大明的宗室虽然没有后世所说的百万之众,从朱元璋开国开始分封十九子,至崇祯朝为止,大明的宗室共计约六万余众。

    这一口气将六万余朱氏皇室,贬为平民百姓。

    事实上,全旭不仅仅是贬为百姓那么简单,而是要抄家,然后再分给他们按照规定的土地。

第七七二章禁武是永远不可能禁武的

    朱聿键也一脸苦涩,他知道现在没有办法反对,能给他们一条命,那就是恩赐了。

    全旭虽然没有改国号,可事实上,全旭和朱氏没有什么关系,要说有关系,那就是全旭是朱氏的女婿。

    可是作为女婿也没有养活岳家六万余亲戚。

    朱聿键问道:“陛下,为了减轻国家的负担不惜大义灭亲,削尽天下藩王,功莫大焉,只是……皇室不下六万之众,把他们全部打成平民,他们生活没了着落……”

    “他们可以不服,不服可以学着成祖造反!”

    全旭淡淡的笑道:“若是他们有这个血性,朕甚是欣慰!”

    朱聿键此时更加无语,他虽然身为藩王之人,至少还有胆子跟建奴拼一下呢,当初在崇祯皇帝北伐之后,很快就传来崇祯皇帝北伐大军全军覆没,建奴破关而入的消息。

    唐王朱聿键像历史一样,组织民壮和侍卫,准备出兵勤王。

    只不过,与历史上不同。

    因为历史上的唐王府并不算富裕,而朱聿键也不是一个擅长理财的人,他就算遣散家财,不过募集了千余民壮。

    然而在这个时空,唐王府在全旭的支持下,已经完成了小农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过度,利用唐王府先后向全旭送了八万多亩地,他比全旭手中购买了炼钢技术,采矿技术,通过炼钢和倒卖唐王府名下的矿产资源,朱聿键在极短的时间内暴富了起来。

    他不仅向崇祯捐献了一百万两银子,还在南阳府境内捐资开设学校,百姓是善忘的,他们已经忘了唐王府对南阳百姓的压榨和剥削,只感觉唐王是一个好人。

    在朱聿键这次北上勤王,规模远比历史的要大,朱聿键拥有南阳钢铁厂的工厂,拥有常备的钢铁超过百万斤,虽然他没有火炮和火枪,却利用钢铁,武装了上万人马的民壮义军。

    朱聿键率领上万民壮,浩浩荡荡的一路向北,幸亏被大谷关的守军,二二八团的守位截住。

    大谷关是洛阳城的南大关,也是南阳府为了防备明进攻,设立的关隘,当然,昔日的东汉洛阳八关之一的大谷关早已消失在历史上的长河中,全家军南阳府负责武备全家军第五十七旅立即在大谷镇境内,重修建了大谷关,这座新建的大谷关采取钢筋水泥建筑,关城长约四百五十余步,与设立了营区。

    负责防守大谷关的则是二二八团的一个司,要不然,朱聿键率领这上万民壮真有可能跑到京城。

    只不过,军队没有让他北上,唐王就率领百余侍卫,一路来到北京。

    朱聿键可以对天发誓,大明的这些藩王,绝对没有胆子反抗。

    他只能尽可能为他的那些亲族争取利益,名下的田地、矿山、园林、铁、盐特权是保不住了,累世积攒的家财也保不住了。

    在穷奢极欲两百多年之后,大明藩王集团这一特殊的团体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末日。全旭这个皇帝不愿意当这个冤大头,新朝政府更不愿意当这个冤大头。

    于是,在军队的配合下,大明北方的藩王,像福王、周王、潞王、赵王包括长安城的秦王,统统他们既将被剥夺所有权力,变成平民百姓。

    全旭虽然很讨厌那些不争气的藩王,却也没有把他们往死里逼。在下令尽削天下藩王的同时,他还下令调查各省藩王的收入情况。

    在抄家的同时,却不是直接抄没,而是给他们留下一定的生活物资,经过调查发现,大明的藩王和宗室,超过八成都穷得叮当响。

    另外就是,所有的皇室成员,无论男女,都要接受官府组织的就业培训,在就业培训期间,给他们每个人发放四十五斤粮食以及一枚银元。

    如果在半年之内,当然,他们最好在半年之内学会一技之长,否则就等着饿死好了。

    此外,全旭下旨,允许朱明皇室成员习武、读书、经商,如果自认为有这个能耐的,甚至可以尝试从政或者从军。

    对于那些罪大恶极的藩王,全旭就没有这么客气了,全部流放到澳大利亚去,让他们去找崇祯。

    全旭原本以为一改革又掀起了惊涛骇浪。

    出人意料的是,居然没有多少人跳出来反对。

    绝大多数皇室并不留恋自己那皇亲国戚的高贵身份,大明朝廷财政困难,很多王府的俸禄都欠到万历年间,除了有一个虚名之外,除了几大有名藩王之外,大部分宗室的日子过得其实非常惨。

    他们既不能工作,也没有俸禄,田地也不多,日子过得让他们愤恨不已。

    在全旭削藩之后他们打起十二分精神,开始了新的生活,经商的经商,从军的从军,上学的上学,野心比较大的甚至尝试着去谋个一官半职。

    这一类属于颇有气魄和才学的,全旭朝几乎将崇祯一朝的官吏一扫而空了,工业党集团人才再多也顾不过来这么大的摊子,正需要人手,他们算是找对了时机。

    颇有一些人靠着自己的天份和朝廷一些优惠政策,很快就在商界、政界混出了名堂,用事实告诉所有人,老朱家的子孙并不差,只要给他们机会,他们总能闯出名堂的。

    而闯出最大名堂的却是曾经的唐王,原本历史时空里的朱聿键。

    朱聿键喜好兵事,他就在全旭身边参军,从一个小兵干起,一步一个脚印,后来,他成为大明欧洲远征军的总司令,虽然没能当上皇帝,却得到了任何一个大明的皇帝都无法得到的荣誉——欧洲征服者。

    关于改革的朝会已经开了好几天,由于大家都是朝堂外的人,对大明两百多年来的积弊反而看得比谁都透,而且多数核心人物也是多年合作的老拍档了,彼此之间的默契自不待言,因此每一项改革计划都很快就能达成共识。

    崇祯朝吵上几年都吵不出个子丑寅卯的事情他们花一两天就能制订出个大致的计划,然后交给下面的人去完善了,这效率,如果温体仁他们知道了,非得被活活吓得心脏病发作不可。

    而这天,河北省高官向内阁抛出了新的议题:“陛下,民间民众均拥有大量武器,好勇斗狠之风日盛,臣认为此风切不可长,理应收缴民间武器,以免生变。”

    河北省沧州府新上任的知府严崇文,在知府任上被一名百姓近距离用火枪击中腹中,伤重不治而亡。

    这是全氏大明死亡官职最高的官员。

    其实,严崇文的事情也被调查清楚了。严崇文有一个非常混蛋的儿子严明礼,他依仗着自己老爹是知府,非常嚣张。与沧州府治下的百姓胡栓柱是沧州的城管,遇到严明礼骑马在街道上拉屎,他就上前去执法。

    严明礼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不尊重,就拿着鞭子狠狠揍了胡栓柱一顿。在全氏大明,这件事可不算是小事。

    很快这事就闹到了严崇文的那里,城管大队的执法权是全旭赐予的,严崇文非常清楚,这事如果不妥善处理,不仅他的乌纱帽不保,很可能连严明礼将来的前途也完了。

    严崇文也算是恨铁不成钢,亲自上门给胡栓柱赔礼道歉,赔偿汤药费,替严明礼缴纳罚款,然后写下保证书,这事基本上了结了。

    严崇文狠狠地收拾了严明礼一顿,拿着藤条抽了严明礼数十下,打得严明礼半个月没有下床。

    然而,严明礼实在气不过,他不敢找严崇文的麻烦,就恨上了胡栓柱,为了报复胡栓柱,他很快就打听到胡栓柱有一个未过门的妻子李氏,就找人向胡栓柱未过门的妻子的父亲李老汉,说亲,要用一百两银子的彩礼,纳其为妾。

    李老汉也是一个嫌贫爱富的主儿,他看着严明礼年少多金,父亲又是知府,前途不可限量,而胡栓柱只是一个普通的城管,而且还得罪了知府大公子,将来还能落着好?

    于是,李老汉就就悔婚了,向胡栓柱家退掉了之前送过来的聘礼。胡栓柱遭遇了夺妻之恨,又听到严明礼在他面前辱骂他,他当时就爆发了。

    只不过,这时严明礼没有违反城管规定,他也没办法,他回家到中,他拿着火枪,背着柴刀,杀向严知府家中。

    全氏大明可不像朱氏大明一样,给知府配备家丁和仆从,严崇文为了表示自己清廉,家中只有一名车夫,两名仆从外加一个厨娘,一妻一妾。

    面对气势汹汹的胡栓柱,严崇文为了保护自己亲生儿子,挡在严明礼面前,被胡栓柱一枪击中腹部。

    这个内阁提议,确实是获得了不少人的支持,因为民间百姓有武器,对于官员是极大的威慑。

    处理事情不公平你试试?

    老子有枪,可以用枪为自己讨还公道。

    据不完全统计,死在百姓枪下或刀下的辽东官员已经达到双数,当然,那个时候,都是朱氏大明派到辽东的官员,这事全旭也不会管的。

    全旭直接将这个议案扔到了一边,他朗声道:“禁武,是永远不可能禁武器的!”

第七七三章万里远来的女儿

    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全旭其实非常清楚,别看横扫四方,打得匈奴不敢南下的汉朝,其实常备军兵力并不多。

    以中央为例,光?勋掌宫殿门户,其麾下有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等统兵官职。蔡质《汉仪》记载虎贲中郎将“主虎贲千五百人,无常员,多至千人”“羽林郎百二十八人”;应劭《汉官仪》“羽林左监主羽林八百人,右监主九百人”——以上,光禄勋执掌的部队大约为虎贲1000人,羽林1828人,合计2828人。

    卫尉“掌宫门卫士,宫中徼循事”。属官除公车司马令所领卫士之数不明外,其余属官包括南北宫卫士令、左右都候及诸宫门司马,共领卫士约2454人。(详见李贤等注《后汉书·百官制》)

    北军中候“掌监五营”,所属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尉,总兵力3536人。

    执金吾“掌宫外戒司非常水火之事”,《汉官》记载“执金吾缇骑二百人,持戟五百二十人”,共领卫士720人。

    城门校尉“掌雒阳城门十二所”,据马端临《文献通考·兵考二》记载“惟城门屯兵数无所考,以宫掖门司马所领者推之,多者七百二人,少者止三十人,况十二门止于一校,必非重兵所在,多不过三千人耳”,按照此推论,兵力按3000人计。

    以上合计,东汉中央军总兵力为12000人左右。王朗曾说“旧时虎贲、羽林、五营兵及卫士,并合虽且万人”,这个记载与推算结论大体相符。

    当然,西汉汉武帝创立八校尉,其实兵力也是万人。

    但是,汉朝时期一旦战争需要,汉朝皇帝发兵征讨,就可以从各郡国征兵,从民间征兵,西汉主要依靠六郡良家子。

    但是这个民间百姓都有习武的风俗,哪怕临时征召的士兵,对外战争打起来非常顺利,甚至杀出了一汉抵五胡的威名。

    当然唐朝也是如此,以唐朝的版图为例,大唐的版图远超大明,可是事实上呢,唐朝仅仅有三百六十七座折冲府,而折冲府又分为上折冲府(一千二百人),中折冲府(一千人),下折冲府(八百人),就算全部都是上折冲府,唐军总兵力最多不超过四十四万人,其中关中驻扎着十六卫,合计约十八万人马。

    同样,占据着全国绝对的优势。

    尚武精神是一个国家战斗力军事战斗力最强的体现,这是因为秦汉以来,汉人本身尚武,就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司马氏晋朝懦弱无能,可以汉人地方上的豪强,也可以打得诸胡狼狈不堪,比如说,范阳祖逖北伐,晋元帝司马睿不仅兵马,不给装备,只给了一个建威将军的名号,三千匹绢,结果,祖逖带着乡亲随从,几乎收复河南地。

    刘琨带着一千部曲,独守晋阳十四年。

    光军队训练得再好,如果民间没有习武和敢作死敢拼杀的精神存在,结果是完全不同的。就以现在为例,凭心而论,即使是英法联军的武器装备水平,远不如全家军。

    可是,皇太极率领的清军敢有勇气顶着弹雨冲锋,如果全旭把全家军的火力降至英法联军的水平,满清骑兵是有机会冲上去的。

    关键是那个时期,清朝已经失去尚武的精神。

    汉人本就尚武,只是从秦汉唐一直可以碾压周边。

    但是到了宋朝,开始重文轻武,统治者采取了治民为羊的战略国策,持续不断的用礼教的法律去打压,去弱化这种尚武精神,越往后期越严重。

    当然,明朝中前期,还是比较重视武人的地位的,朱元璋非常重视武人的地位,要知道,小旗也就从七品,总旗则是五十人的队长,则是与正县令一样的级别。

    只是可惜的是,在土木堡之以后,明朝的文官集团崛起,全面压制武官,别说六品百户,五品千户,在县官面前都已经抬不起头了。

    虽然说,后世全世界拥有合法持枪的国家有很多,特别是漂亮国,枪击事件层出不穷,可问题是,一旦战争作为动员,漂亮国可以得到大量训练有素的军队。

    全旭也需要大明的百姓合法拥有武器,习练武艺。

    第一方面,全旭在统一天下之后,可以缩减军队编制,他感觉常备十六师,共计一百一十三个旅,部队保持在一百万人左右就足够了。

    一旦战争需要,就像这次在辽东和河套地区的民兵部队一样,因为民间持有武器,参与军事训练,这次战争中全旭共动员将近二百万民兵参加运输或者支援战斗,表现得非常不错,民兵的战斗力,完全不弱于朱氏大明所谓的精锐部队了。

    重振汉唐雄风,这是全旭的目标。

    这个目标,他不允许任何改变的。

    当然,不禁武器,也不代表不管理。

    全旭下旨,大明百姓可以拥有刀、枪、棍、剑、火枪、弓弩等这些武器,但是平时不准带出带进街市,以及公共场所,招摇过市。

    可以在家里习练武艺,也可以野外习练枪法,但是要注意安全,尽可能避免伤及无辜。

    至于严崇文的问题,他属于教子不严,念其无大错,保留其官身安葬。

    全旭制定下民间合法拥有武器的制度以后,马上就开始翘班了。

    沈明泽原本想私下里劝劝全旭,毕竟在他的心中,百姓持有武器对于统治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一旦百姓持有武器,不然某些野心家登高一呼,天下皆反,那还得了!

    可是他找遍紫禁城,却没有找到全旭的身影。

    不仅仅是全旭,就连李彦庆也不在,皇家近卫军也有一支侍从离开了紫禁城。

    沈明泽还想打听全旭的去向,就遇到阻拦:“沈大人意欲何为?”

    这话有点重。

    以前的时候,大明的皇帝可都在文臣的眼皮子底子,说句不好听的话,崇祯每天几点撒尿,临幸了哪个贵人,文臣都是门清。

    现在,全旭可不受他们控制。

    要问全旭去了哪里,其实很简单,全旭并没有离开京城,而是去了改为大明装备部的枪炮局,去那里跟着墨铧捣鼓飞天木鸟了。

    全旭刚刚过来的时候,起初以为是什么伟大的发明,结果发明这只是一架简易版本的滑翔机。

    通体采取空心合金钢结构,用蒙上的帆布作为机翼,驱动的动力,居然是一台脚踏式,类似于自行车的旋转翼。

    经过试验,这架滑翔翼飞机并没有飞起来,主要是人力驱动的马力不够。

    就在全旭与墨铧商量着如何改进的时候,一支庞大的舰队缓缓抵达了天津港口。

    这是一支隶属于威尼斯城邦共和国的舰队,作为首领,还是海伦娜,只不过,现在的海伦娜变得丰润起来,有些丰乳肥臀的感觉。

    从威尼斯抵达大明,正常顺风的情况下,需要经过八个多月的远洋航行,然而海伦娜这一次出海就不顺利,他们遇到了奥斯曼帝国的海军追击。二十五艘武装商船,还被奥斯曼帝国的海军击沉了三艘,遇到风暴,又失连了一艘,估计凶多吉少。

    海伦娜从海上兜了一个很大的圈子,好不容易抵达印度洋,又与英国的海盗在斯里兰卡海域遭遇,无奈之下,海伦娜只好绕过了马六甲海峡。

    这一绕不要紧,足足多了将近一倍的航程,当初那个几个月大的女婴,现在已经快要两岁了,长得非常可爱,她自己一边用勺子扒拉着饭,一边好奇的问道:“妈妈,咱们不是去旅顺吗?为什么来到了天津?”

    凯瑟琳、全,丹多罗的话字正腔圆,用水汪汪的大眼睛望着海伦娜。

    海伦娜耸耸肩无奈的叹了口气道:“以前的时候,你那个父亲,还是大明的东方总督,现在,据说,他成了皇帝!”

    “皇帝是什么?能吃吗?”

    好吧,对于这个吃货女儿,海伦娜不知道跟她怎么解释。

    好不容易等凯瑟琳吃完饭,海伦娜这才抱着凯瑟琳走下悬梯,登上天津的码头。

    天津港口倒也没有为难这支威尼斯的舰队,因为海伦娜拥有完整的通关文书,通关文书上还有全旭的签名。

    海伦娜带着仆从,雇佣了十几辆马车,开始沿着天津至北京的官道,向北京城走去。

    虽然时隔多时,战争过后的痕迹,还没有完全抹去,一些地方还能看到炮弹击中的痕迹,或者被烈焰焚烧的树木和房屋。

    不过整体而言,这条官道正在一分为二,一边宽度不大,却可以供人们能行,另外一边,则是大量的民夫,正在奋力的修建着公路。

    不仅仅是公路,同时修建的还有铁路。

    坐在马车里,凯瑟琳显得更加好动:“妈妈,好多人!”

    “是啊!”

    海伦娜有些感叹:“大明的人很多,他们随便一个城池,就可以超过我们威尼斯城邦共和国的总人口。”

    这话其实有失公允,因为海伦娜见到的大明城池,无一例外,都在沿海,了不起抵达过大名府,都是大明人口密集,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

    当时,此时从天津到北京城,俨然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修建铁路的修建铁路,疏通沟渠的疏通沟渠,也有的百姓正在修建自己的房屋。

    到处都是繁忙的人群,尽管天寒地冻,却阻挡不住人们的工作热情。

    凯瑟琳看了很久,看得有些累了,就慢慢靠在海伦娜怀里睡着了。

    海伦娜却有些浮想联翩。

第七七四章每个人都有野心

    海伦娜再次来到大明,其实是带着自己的私心,她需要全旭为她提供后装线膛榴弹火炮,只有优势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火炮,才能改变威尼斯城邦共和国的被动局面。

    然而,她作为一个了解全旭的人,表面全旭很平易近人,但是,他却是一个坚持原则的人。为了迫使全旭改变原则,她就带着自己的女儿前来大明。

    海伦娜更加清楚的知道,大明人对于子女的态度,大明人不像欧洲人,甚至威尼斯一样,对于自己的子女态度不一样。

    如果全旭知道了凯瑟琳是自己的女儿,那么全旭肯定不会再让凯瑟琳回去。

    那么问题来了,是失去女儿还是失去母国?

    在这一刻,海伦娜头疼起来。

    望着熟睡的女儿,望着她那抖动的眼睫毛,海伦娜有点想要撤退,她不想见全旭,也不想回威尼斯城邦共和国。

    怎么办?

    海伦娜千百次的问自己,一时间,她心乱如麻,也没有想要的答案。

    抵达新桥驿站的时候,大雪开始纷飞,海伦娜的车队停在了驿站,来到这座新建立的驿站之中。

    随着全旭的新明朝建立,光从这个驿站,就不难看到京城又恢复了活力,来自各地的车辆进进出出,络绎不绝。

    从吕宋、中南半岛、辽东运来的粮食,从朝鲜来的船运来铁矿、木材,从济州岛来的船运来战马和挽马,从广东来的船运来大米棉布,种种物资在经过天津港口之后,一路运向京城。

    由于大雪封路,堵在新桥驿站的大车已经排成了长队,一眼望不到头,密密麻麻的大车,停在路边或停车场,拉车的马或牛,早已被拉倒了驿站里喂养起来。

    海伦娜抱着熟睡的凯瑟琳进入了新桥驿站。

    虽然全旭改革了很多新政,可是大明仍旧是男权社会,外出的人,大都是男子,驿站之中,海伦娜抱着一个凯瑟琳,顿时吸引住了所有人的目光。

    “要一个独立院落!”

    “不好意思,独院已经没有了!”

    “两间上房,六间普通房间!”

    “不好意思,上房也没有了,只剩一间普通客房!”

    海伦娜有些为难了,她倒是没有所谓。可是凯瑟琳太小了,她此时身上虽然穿着厚厚的棉衣,还包裹着厚厚的睡袋,可问题是,如此天寒地冻,她也受不了。

    更何况,海伦娜随从众多,大不了他们搭帐篷,多买些煤炭取暖便是。

    然而,就在这时,一名白胖的男子朝着海伦娜走过来:“您是……海小姐?”

    现如今已经官升为辽阳省商务司司长的程敬贤小心翼翼的上前问道。

    程敬贤算是徽州商人之中混得最好的一个,在全旭的新政中,废除了巡抚和布政司,省政府如后世一样,下属各部与中央垂直管理,当然,中央的商务部是高官,而省级商务司则与知府同级,府级行政编制则不像后世那样,设立各司各部。

    毕竟,大部分县境和州府,如今既没有工业,也几乎没有商业活动,另外,如果要补齐这些官员缺口,则需要大量的官员。

    程敬贤是前来北京城参加全旭的登基大典,随后参加商务部会议,政务院会议,直到现在,才从京城返回。

    能从一个商人,做到知府同级的高官,这可是程敬贤从来不敢想象的。

    程敬贤之前作为辽东议事府的议员,曾经去武威侯府拜访过全旭,在全旭的府邸上见过海伦娜,知道海伦娜与全旭的关系不错。

    此时海伦娜前来这里,肯定是得知了全旭当上了皇帝。作为商人,程敬贤最大的优势就是情商高,懂得察言观色,会做人,更会做事。

    海伦娜疑惑的望着程敬贤。

    原本程敬贤只是在人群中匆匆看过海伦娜两面,海伦娜最大的优秀就是身材高,高出大部分男人半头。

    可以说全旭已经是大明男子中,身材较高的了,可是与海伦娜相比,全旭也要矮上海伦娜半头。

    海伦娜一时半会还真想不起程敬贤是谁,程敬贤压低声音道:“程某乃武威侯门下,想必海小姐对程某不熟悉!”

    海伦娜淡淡的道:“我不是海小姐,你可以叫我海伦娜,我姓丹多罗!”

    “丹多罗小姐,新桥驿站已经没有客房了,程某有一个独院,若是不嫌弃,可以分给丹多罗小姐几间房!”

    “如此……多谢!”

    程敬贤让给海伦娜房间,结个善缘,不仅仅是海伦娜是全旭的旧识,最重要的是,海伦娜是威尼斯的商人,可以在辽东采购大量的货物,这可是财神爷。

    随着全旭的新政开始执行,各省各府之间的良性竟争已经开始了,辽阳府虽然是全氏大明的新儿子,各方面的基地设施和基础工业已经成熟,发展良好。

    在工业时代最大的问题,那就是生产产能的过剩的问题,辽阳府什么都多,以来自朝鲜的木料加工的各种家具、车辆、以及木质品,甚至连旅顺造船厂的造船产能都出现了过剩。

    虽然说全旭也在不停在规划新修建的铁路,比辽阳省到北镇省再天山省的战略铁路,从长安府再到河套怀远城,再到北京城的北境铁路,从登州、归德府、洛阳的铁路。

    然而,铁路虽然消耗了大量的钢铁,可问题是,铁路修建的再多,也赶不上产能的扩充,现在的全氏大明,钢铁的利润已经降温了,从前的时候,修建一座钢铁厂,半年可以收回成本。

    现在,投降兴建一座钢铁厂,五年能收入成本已经不错了。

    这就需要外部的销售市场,而海伦娜就可以联系这个销售市场。

    海伦娜经商多年,从程敬贤表现出来的热情,自然知道他想要什么,如果是海伦娜和她的随从,她宁愿在野外搭建帐篷,也不愿意接受程敬贤的好意。

    可是,现在海伦娜不仅仅是一个商人,更是一个母亲,她几乎不假思索的同意了。

    房间有限,程敬贤分给海伦娜四间客房,独院式的高级客房是专门为有钱人服务的,光凭程敬贤的级别,其实只能住客房。

    但是,程敬贤不差钱,只要是合法收入,全氏大明是不限制官员消费的,海伦娜走进客房,立即感觉里面温暖如春。

    毕竟,虽然这里没有暖气,却有火坑,也有地暖,当然,这个地暖与后世的地暖不同,只是采取燃烧煤炭在地板下面的烟火通道。

    凯瑟琳的年龄小,睡眠时间长,海伦娜将她放在床上,然后来到浴室里,美滋滋的泡一个热水澡,感受着热水的浸泡,让她感觉四肢百骸都异常舒服。

    程敬贤这才北上,带着他的三儿子程子辰前来北京城见见市面。

    程子辰有些不解的望着程敬贤道:“爹,你为什么对那个番婆子这么客气?”

    程敬贤淡淡的笑道:“你懂什么?”

    程子辰道:“莫非,你是……”

    程敬贤慢慢琢磨过味了,一巴掌拍在程子辰的脑袋上:“混蛋,你想到哪里去了?”

    程子辰撇撇嘴表示不相信。

    程敬贤叹了口气道:“新朝新改革,当今天子用人不拘一格,像为父这样的官员,政绩是非常重要的,为父从基层一步一步做上来,既精通商务,又精通庶务,这样的官员,在旧朝是不受待见,在新朝却前途光明,为父也想有生之年,当一把首相,光宗耀祖!”

    想到这里,程敬贤立即吩咐门下随从道:“你马上进京,找到沈首相,告诉他,海伦娜来了,让沈首相通知陛下!”

    吩咐完随从,程敬贤就开始让人准备晚宴,准备宴请海伦娜。

    程敬贤感觉自己遇到一个改天换地的好时代,这是旷古未有对于商人出身的他最友好的时代,陶朱公可以做宰相,为什么他程敬贤不能当大明的首相?

    全旭虽然规定了,作为首相任职履历必须学习汉唐,要有地方执政经验,也要精通庶务,也要经过边州或边省。

    程敬贤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了有了一个清晰的规划,先在辽阳省商务部积累工作政绩,有了政绩,他会主动调往安东省工作,只要安东省的工作不出问题,他就有资格竟争首相了。

    以大明皇家陆军和海军的实力,统一天下完全不是问题,关键是全旭愿意或不愿意,一旦统一天下,那就需要全力发展经济,提高百姓生活水平。

    程敬贤不是看不起以沈明泽为首的旧时代文人,事实上,玩阴谋诡计,或者政治权谋,程敬贤不如他们。

    可是要说发展经济,提高百姓生活水平,程敬贤可以秒杀他们所有人。

    当然,程敬贤不是没有竟争对手,现在的商务部长陈应是一个经济专家,他现在正在用经济的手段,薅江南士绅的羊毛。

    陈应其实也算经历过基层,毕竟,当时全家军北上河套的时候,只有一座怀远镇,兵力只有三个团。

    不过,陈应也不是没有劣势,他的劣势是年龄,现如今陈应年龄比程敬贤大十岁,程敬贤等得起。

    且不说,全旭并不知道程敬贤的心思,就算知道,他也不会理会,良性竟争,这是全旭允许的竟争方式。

    提高首相的权力,就像把一块大蛋糕让出来,你们去挣吧!

第七七五章彗星撞地球

    程敬贤把海伦娜这个外商当作自己成功的阶梯,他准备了一桌非常丰盛的晚宴,在一片和谐的气氛中,程敬贤与海伦娜达成了多方出口协议。

    比如说造船订单,威尼斯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力短缺,这恰恰是大明的优势,强大的生产能力,可以弥补威尼斯贸易商船被奥斯曼击沉或俘虏的缺口。

    当然,海伦娜最想要的还是海鲨级的战舰,这种战舰一旦开到了欧洲,不仅仅可以碾压奥斯曼帝国的海军,甚至可以碾压西班牙帝国的海军,更可以碾压海军的新秀大不列颠帝国。

    可问题是,这种战舰程敬贤无法做主,事实上程敬贤与海伦娜达成了两万吨钢铁的出口贸易合作意向。

    当然,这个订单只包含普通的钢材,不包含各种合金,就像可以铸造火炮炮管的钢铁合金,海伦娜提出了用五千金卡特金币一吨的价格。

    一个金卡特采取足金铸造而成,重达五点三克左右,虽然由于技术的原因,所谓足金并非百分之九十九点九,大约在百分之九十五左右,就算每枚金币为五克,那也是两万五千克黄金。

    按照后世的比例,这个价值是相当贵了。

    程敬贤满脸堆笑道:“丹多罗小姐,您这是难为我了,别说五千个金卡特,就算是五万枚金卡特,这个生意我也不敢做。”

    海伦娜有些失落。

    程敬贤笑道:“这事能做主的人在北京,以您与吾皇陛下的关系,这事或许可以成!”

    海伦娜叹了口气道:“与你我还能谈,跟他是百分百没得谈!”

    别看全旭卖给他了滑膛炮,那些滑膛炮其实都是枪炮局在试验过程中失败品,然后磨掉膛线,卖给她的。

    全旭的原则性底线是不会因为她而动摇的。

    每每想到这个问题,海伦娜突然感觉面前的菜肴一点都不香了。

    就算抵达京城,她可没有半点底气可以说服全旭。

    就在海伦娜浮想联翩的时候,全旭正在御书房紧急召见沈明泽这个政务院首相。

    “陛下!”

    “坐!”

    全旭让人泡着一杯热茶:“来,先喝一口,暖暖身子!”

    “谢陛下!”

    全旭望着窗外飘扬的大雪道:“朕已经接到消息,这场暴雪已经遍布河北、山西,就连山东北部和河南也受到了波及!”

    沈明泽知道全旭可不像其他士大夫,说是民为重,只是随便说说而已,全旭非常重视百姓。

    这可不是随便说说。

    “这场暴雪,目前为止,尚未造成大规模的损失!但是,这场暴雪,肯定会给百姓的生活,造成重大的影响,这雪灾不除,百姓难安!”

    全旭叹了口气道:“这场雪灾,也是我们新朝执政能力的一种考验,天下所有人都在看着我们,政务院要抽调工作组,分别下达各地,监督、调查雪灾对百姓的影响,同时,要保证各地的粮食价格不受雪灾的影响,也不能让雪灾造成无辜的伤亡,政绩再重要,那也没有百姓的生命重要!”

    沈明泽躬身道:“臣明白,只是这次雪灾波及范围太大,交通运输遇到了重大的困难,无论是山海卫港口,还是天津港,物资皆堆积如山,却无法运输到各地需要的地方!”

    全旭很自然的想到了后世:“那就派出部队参与救灾!”

    “军队救灾?”

    沈明泽对此表示有些不解:“这行吗?”

    “必须行!”

    全旭随即给总参谋部下达命令,让总参谋部的朱兆宜和国防部的袁枢连夜进宫。

    有一说一,全旭登基之后,废除了很多规定,比如说,紫禁城遇到天黑之后就会落锁,无论出了什么事情都不会打开,即使有天塌地陷的大事,那也只能让送信的人吊到宫墙上,然后进宫。

    但是,全旭却没有这样的规定。

    他在进驻北京以后,首先废除了宵禁的制度,事实上,不仅仅是北京,包括所有城市在内,所有的城市都不设宵禁。

    京城二十四小时开着城门,百姓和商人都可以自由出入,皇宫的大门同样不会关闭,只要有需要,可以进宫向全旭禀告事情。

    在朱兆宜听到部队要配合沈明泽的政务院参与百姓救灾的时候,朱兆宜有些不情愿的道:“陛下,让部队听文官的指挥,这恐怕有些不妥吧?”

    被文官压制了几百年的武官,好不容易遇到了全旭,全旭提高了军人的待遇和自主权,这些武官好不容易不用再被文官指使了,现在全旭又让部队接受文官指挥,朱兆宜无论是情咸,还是自然反应,都不想接受。

    全旭看向朱兆宜:“如果你能处理好现在的雪患,朕听你的都行!”

    这话有点重,虽然全旭在自动放权,但是,他可不敢让全旭听自己的。

    这算什么?

    欺负皇帝?

    别说全旭不会答应,皇家陆军和皇家海军的将领都不会答应,而士兵委会员也会第一时间动手,让朱兆宜死无葬身之地。

    朱兆宜不敢让全旭听他的,也不能。

    就这样,朱兆宜开始分配部队,参与救灾。

    随着大量的皇家军陆军开始参与清扫被冰雪覆盖的道路,保障道路的交通。

    交通畅通了,海量的物资,可以分配到受灾百姓的手中。

    这段时间,多亏了棉花的大量种植,再加上蒸汽机纺织生产效率的提高,棉衣的成本和售价都便宜了下来。

    在崇祯二年,一件棉衣可以卖到六到八两银子,别说普通百姓穿不起,就连一般的富户也要考虑考虑。

    但是现在的棉衣则降到了两三两银子,这个价格还是有点小贵,但是随着银子在这几年的贬值相当严重,这个价格,只相当于大部分百姓是可以接受的。

    随着部队参与救灾,这场雪灾对于北方的影响,正在持续弱化。

    就在全旭躺在暖阁里的沙发上查看着救灾报告的时候,却名一名宦官跑过来道:“陛下,宫外有人求见,说是陛下故人!”

    全旭在北京城的故人可算不少,满朝文武都算,但敢跑到他这里的,似乎不多。

    “请他进来!”

    “是!”宦官告退离开。

    从宫外走到御书房一侧的暖阁,距离还是非常远的,足足等了将近十几分钟,一名身披斗篷的女子,躬身朝着全旭施礼:“尊敬的国王陛下……”

    “海伦娜居然是你?”

    全旭有些好奇,以海伦娜视钱如命的性格,她几乎是抵达到欧洲,将货物处理后,马上携带着欧洲的货物或全旭需要的东西,前往辽东。

    经年累月,从来不休息,大部分时间都是船上飘着。这次前前后后,海伦娜差不多快三年没有露面了。

    三年不见,海伦娜第一反应就是胖了很多,显得更加丰润。特别是饱满的胸部,尽管冬天衣着很厚,却依然显得非常壮观。

    “难得国王陛下还记得我!”

    海伦娜并不拘束,直接坐在全旭对面的沙发上。

    看着海伦娜脸上的皮肤光泽,显得这段时间过得不错。

    全旭撇撇嘴道:“你说这话就有点见外了,那个啥,不是说一夜夫妻百日恩,这次回来,能不能多住些日子?”

    海伦娜望着全旭,突然感觉暖阁里的温度有点高,这并不是心里作用,这是物理作用,外面的空气中,零下十八九度还是有的。而暖阁里的温度却有足足二十五度。

    全旭仅仅穿着一件宽松的锦袍,而海伦娜却里三层外三层,穿得非常厚实。

    海伦娜解下自己的外套大衣。

    全旭也是过来人,自然知道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事情。

    海伦娜这次确实是找全旭来帮忙的,全旭的提意,让威尼斯城邦共和国从神圣罗马帝国吸引人口。

    可是,这一点国情却不像大明,威尼斯吸纳人口的策略并不算非常成功,吸引了不少人,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外来人口与本土人口产生了巨大的矛盾。这个矛盾涉及方方面面,而且担心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威尼斯城邦共和国开始减少吸引外来人口。

    这个问题又回到了原来的道路上,必须有先进的火炮、先进地战舰,才能解决威尼斯城邦共和国遇到的危机。

    全旭摆摆手道:“你们都下去吧,这里不需要伺候!”

    “是,陛下!”

    暖阁内的十几名宫娥和宦官,迈着小碎步离开。

    此时,暖阁中就全旭与海伦娜二人。

    久旱逢甘霖,海伦娜有些动情,她开始解开衣服。

    就在这时,暖阁外面传来沉重的脚步声。

    “贵妃娘娘到!”

    三娘大步迈入暖阁,她的目光落在海伦娜身上,看着海伦娜正在脱衣服,脸色微微一变:“海伦娜,你这番婆子,好不要脸!”

    全旭暗呼侥幸,幸亏此时他只是心动,而没有行动。

    海伦娜望着三娘笑道:“怎么想打架吗?”

    “怕你不成?”

    全旭悄悄起身。

    这事他是不想管。

    三娘的性格他了解,海伦娜的脾气也挺像一个爷们,二人只要见面,那就是彗星撞地球,肯定会擦出火花。

    一场中西友谊交流赛,在半个刻钟之后结束,时间虽然不长,打得相当激烈。

    二人打出了真火。

    “哎呦,你轻点!”

    三娘望着全旭手中的药酒。

    全旭苦笑不得的道:“现在知道疼了吧?”

    “不疼,一点都不疼!”

    “嗯!”

    全旭听着三娘压抑的声音,娘的,火大……

第七七六章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全旭发现海伦娜似乎非常热情,热情的又有些过火。

    一番颠鸾倒凤之后,海伦娜像小猫一样沉睡在全旭的怀里。

    全旭却毫无睡意,毕竟他现在的身份已经不同了,其实海伦娜的动机并不难猜测,她需要的就是全旭手中的先进火炮。

    可是,全旭并不想泄露手中的火炮技术,毕竟,这些火炮拥有着太多先进的工艺技术,从前装滑膛炮到后膛线膛榴弹炮,欧洲用了二百多年才完成了技术消化。

    其中走了不少弯路,欧洲经过文艺复兴,将会实现加速超车,走向世界的前列,无论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未来,火炮的发展正确模式,坚持不可能传到欧洲。

    私情是私情,国事是国事,这一点全旭分得很开。

    想到这里,全旭悄悄起身,穿着衣服,离开别院,回到皇后的寝宫。

    “皇后委屈你了!”

    全旭伸手搂住朱微媞。

    朱微媞摇摇头:“有话明日再说,臣妾有些困了!”

    全旭理解朱微媞的不愉快,作为皇后,善妒可不是什么好名声,不会影响朱微媞的声誉,也会影响夫妻二人的关系。

    可是作为女人,朱微媞心中隐隐有些不痛快。

    全旭知道,此时无声胜有声,伸手熟练的一挑,朱微媞身上的华服在她的惊呼声中滑落。

    全旭得意的一笑,他任凭朱微媞的粉拳打在他的胸口,抱着朱微媞径直走向榻上。

    很快,寝宫里就传出粗重的呼吸声,并且逐渐加快了频率,摇曳的烛火似乎有些羞涩,渐渐暗了下来……

    人生难免会遇到很多意外,特别是地震,一个人一辈子能遇上一两次就是了不得了,所以大多数时候是没有什么防范意识的。

    地震来的时候,全旭正抱着朱微媞正在睡觉。

    一阵地动山摇般的晃动,全旭刹那间就醒了过来,他起初还以为在做梦,就像乘坐着一艘飘荡着海山船……

    接着,寝宫顶上掉下的尘土,让全旭马上意识到了不对,还好,紫禁城经过紧急翻修,主梁还扛得住,只是落掉了一些瓦片。

    全旭马上将朱微媞护住,而后迅速将先给一脸惊魂未定的朱微媞披上衣物,然而,朱微媞下意识的惊叫道:“亮儿!”

    全旭拿着朱微媞的衣服,紧追着朱微媞,朱微媞几乎赤着身子,赶紧抱起全景亮,而后自己简单裹了几件单衣。

    全旭便拉着朱微媞冲出了寝宫。

    “来人!”

    “陛下有何吩咐!”

    “在这里的空地上扎上帐篷,注意防寒保暖,通知宫内所有人,不准乱跑,更不准大呼小叫!”

    “是,奴婢遵旨!”

    地面上全旭可以明显感觉到在晃动,不远处一处宫室,似乎是房梁掉了下来,里面的宫娥发出凄厉的惨叫。

    李彦庆则带着一群近卫士兵跑到全旭面前躬身道:“陛下,臣护驾来迟!”

    “救人要紧!”

    “臣遵旨!”

    全旭这才望着朱微媞道:“皇后宫里交给你了,你先照看着,救人要紧,朕要处理公务!”

    全旭揉揉脑袋,他开始头疼了。

    连紫禁城都出现了房屋倒塌,更别说建常的百姓之家了,现如今天寒地冻,简直就是要命。

    现在还没有办法确定地震的位置和地震的范围,以及受灾情况,幸亏全旭之前破了儒家的天人感应那一套,要不然,就会有风言风语传出来。

    事实上,全旭调动皇家近卫军、京城各居委会的民壮展开救灾,总参谋也紧急调拨总装备部的战略物资,比如军用被褥、棉衣、帐篷、睡袋、干粮等物资,展开积极有效的救援。

    一夜忙碌的基本都是近卫军麾下,效率也不可谓不快,等地震停下来时,至少北京城已经安定下来,开始有序的恢复。

    全旭庆幸的是,经过上次全家军与清军在京城发生了战斗,毁掉了将近三分之一的民房,这些新修建的房屋,承受住了这次地震。

    也幸亏救援及时,没有出现大量的伤亡,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城有四千多间民间倒塌,一万多间房屋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成了危房。

    至于京城周边,为了救雪灾,总参谋部调动了十五个旅的部队以及调动了四千多个镇的民兵,这次地震救灾,救灾起来,更加容易一些。

    海伦娜本想与全旭商谈购买火炮或铸造火炮的技术,只是眼下出了这趟子事,全旭作为大明皇帝,也不好意思待在皇宫之中。

    全旭带着近卫军的一个旅,开始走访周边,慰问受灾百姓的生活情况。

    三娘不想见着海伦娜,也主动跟随全旭离开了北京。

    雪灾和地震,到处都是灾民,到处都是一片狼藉。

    这让全旭非常焦虑。

    凭心而论,全旭以及新朝在这次救灾过程中,既没有耽误时间,也是全力施为,可问题是,站着说话不嫌腰疼的事情太多。

    各种风言风语开始出现。

    “有人说,这次天罚,就是因为全旭大肆杀戮士人,这才引起的天罚!”

    “也有人说,除非全旭废除新政,这才能平息天怒!”

    锦衣卫在新朝并没有被全旭废除,于朱氏大明一样,锦衣卫承担着监察百官的工作,只不过,锦衣卫的权力被削弱了不少。他们除非有圣旨,否则不再为抓捕、审讯的权力。

    锦衣卫与玄鹰卫分属内外,玄鹰卫针对的百姓和商贾,而锦衣卫针对的则是官员,在锦衣卫分别向全旭汇报民间出现的谣言时。

    全旭直接下令道:“无论是谁,该查查,该抓抓,绝不姑息!”

    全干道:“跳的最欢的人是皇家学院的教谕刘理顺!”

    “刘理顺?”

    全旭知道这个人,他是崇祯七年的状元,博学多才,教学有方,在温体仁率领大部分官员投降皇太极的时候,身为翰林编修的刘理顺并没有同流合污,他为了避免被迫害,趁乱逃出了京城。

    投夺到了全家山庄,被全家山庄的管事,聘请为全家山庄的中学教师,在全旭大杀汉奸士绅的时候,刘理顺是为数不多没有被清算的旧官员。

    当然,刘理顺博学多才,身为状元,却不精通庶务,给他一个县长,他绝对干不了,于是,他在李信的举荐下,成为大明皇家学院的教谕。

    刘理顺怎么可能担任皇家学院的教谕,教谕差不多相当于皇家学院的副院长,虽然全旭并没有把皇家学院提到高级别,这相当太学的教谕级别,与知府平级。

    就在全旭想要下旨捉拿刘理顺的时候,沈明泽却道:“陛下,此举不妥!”

    其实,全旭也觉得此举有些不妥当。

    如果因为刘理顺的一句话,就断了他的生死,以后恐怕就没有人愿意说真话了,没有人说真话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比如五八五九六零时期,政治正确,就是哀鸿遍野,一地鸡毛。

    凭心而论,刘理顺是一个有气节,有骨气的人,本身操守也无可厚非,他几乎是赤贫之家,家财不过百两,良田四百亩,一妻一妾,家仆六人。

    在历史上,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刘理顺与妻妾家仆12人投缳俱死,以身殉国。

    他又精通儒学,是属于全旭改良儒学理想人选。

    全旭略作思考,就明白了沈明泽的意思。

    在天下人看来,刘理顺是忠臣,尽管发表了不合时宜的言论,如果因此定罪,就会不可避免的扩大打击面,从而形成文字狱。

    这是极大的不利,用后世的话说,这属于剥夺他人的言论自由。

    特别是在大明这个政治环境,不因言获罪,几乎成了所有人的共识。

    全干在全旭耳边低声道:“臣有办法,让陛下不用出面,锦衣卫也不出面,让刘理顺乖乖闭嘴!”

    全旭道:“查查其他人,朕就不相信他们的屁股都像刘理顺那么干净!”

    ……

    刘理顺公开发表此等言论,李信得知后,急忙找到了刘理顺。

    他公开在全校师生面前评击全旭的新政,简直在作死。

    刘理顺在面对李信的时候,振振有词的道:“李信,你以为当今天子如何?”

    “不说千古一帝,至少堪比秦皇汉武!”

    “唐太宗皇帝,可容魏征,焉容不得刘理顺?”

    刘理顺笑道:“一个有为的君主,应该听得进谏言,忠言虽逆耳,却利于行。国朝允许不同意见,陛下,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身为臣子,岂能视而不见?”

    李信有些苦笑不得。

    道理是这个道理,可问题是,你应该分场合。如果是当着全旭的面说这话,全旭只会当刘理顺是迂腐书生之见,根本就不会与其一番见识。

    然而,现在刘理顺公开评击全旭的新政,这就不是谏言,而是反对了。

    同样是反对,性质完全不同。

    这就像给一个人提意见,当着面说,这属于指正,君子所为,如果在背后议论他人的错失,这就是小人行径。

    李信急了,伸手抓住刘理顺的胳膊道:“你跟我走,随某去见陛下!”

    “做什么?”

    “承认你的错误!”

    “刘某没错!”刘理顺有着自己的坚持,他要做魏征。

    只是非常可惜,他却没有魏征的智商。

    更何况,全旭也没有李世民的度量!

第七七七章影响恶劣

    在李信看来,刘理顺其实就是一个书呆子。

    如果不是因为刘理顺是他的同乡,关系还不错,李信才懒得管他。

    还学习魏征。

    魏征虽然以直为闻千古,然而问题是他在顶撞李世民的时候,是该说的话说,不该说的话,坚决不说。

    他作为东宫太子李建成的洗马,李建成的谋主,然而在李建成玄武之变后,李世民诛杀李建成的次子李承道、三子李承德、四子李承训、五子李承明,六子李承义。

    虽然说,历史上并没有记录李建成诸子的年龄,可是在武德二年李渊分封李建成和李世民的诸子,连刚刚出生的李泰也被分封,却不包括李承德,也就意味着,李建成的三子、四子、五子、六子皆比李泰小,只有李建成的次子李承道被封为安陆郡王。

    李世民连这么小的侄子都不放过,魏征不敢反对。

    魏征反对李世民的政策,基本都是出于违反古礼,或者是影响社稷,比如说李世民因为李象出生,大赏五品以上官员,魏征就坚决反对。

    李世民赐魏征为李承乾的太子太师,兼门下省事,魏征坚决不授。

    为什么呢?

    这说魏征知进退,不想搅合到魏王李泰与李承乾的斗争中去。

    刘理顺还自比魏征,真是可笑。

    他本是崇祯朝的状元,又是崇祯旧臣,在新朝本该避嫌,偏偏在这个时候冒出头。

    刘理顺对于李信的善意提醒,却不以为然。

    他认为自己站在这一方面。

    他是士大夫出身,认为大明重士重农,本身没错。

    而且全旭重商,本身不是没有问题。

    比如说,商人赚钱快,花钱如流水,当然,这并不是问题,随之带来的就是一种社会风气,出入排场很大,吃喝铺张浪费,穿金戴银,让刘理顺非常不爽。

    其实,让他不爽的事情非常多。

    比如说,刘理顺的原本居住的房子,就是靠近西直门外,这里虽然靠近皇城根,却是皇城根前的贫民窟,都是以力夫或车夫,杂役等人居多。

    原本刘理顺遇到这些草根百姓,这些百姓都会磕头行礼,态度非常恭顺。

    可是虽然全旭的新朝建立,居住在西直门外的普通百姓,家中的房屋被战争摧毁。

    全旭作为新朝皇帝,自然不会不管这些居住在城中的棚户区,于是,在全旭的主导下,这些战乱损坏的房屋,或者是棚户区,都开始了陆续重建。

    重建的方式与后世的房地产开发模式是几乎一样,百姓可以自愿选择,或是原址接收新建的小户型房屋,或者在内城更偏远的地方,选择大户型,再或者直接折算成钱。

    随着新朝的建立,京城的房价随着清军逼近,开始了过山车比的跳水,不少力夫,或车夫,成了拆迁户,他们选择要钱,每个人获得数百甚至上千两银子。

    人只要有钱了,腰杆就硬气了,再看到这些旧邻居,他们变得衣着光鲜亮丽,见到刘理顺这个官员也就微微点点头,算是打过招呼了。

    这种落差,让刘理顺非常不适应。

    全旭的新朝,对于士绅和读书人的打压,到了几乎苛刻的地步,见官不拜的特权没有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特权也没有了。

    刘理顺感觉自己,应该学习魏征一样,把全旭从错误的道路上拉回来。

    就算全旭不满自己,那能怎么样呢?

    首先,刘理顺没有像其他士大夫一样,名下挂靠着太多田产,为此,他不惜得罪了自己的亲族,只要回乡,刘理顺也会遭到一片骂声。

    他,本身就是青流,既不贪污,也不腐败,身正不怕影子斜。

    李信见刘理顺不听劝,他也只能无奈的叹了口气:“好自为之……”

    随即,李信离开了刘理顺的家。

    对于李信的警告,刘理顺不以为然。

    他有无数热血的学生。

    这些皇家学院的学生,大都是工业党新秀,或者是全旭的嫡系人马的亲族子弟,就算自己被抓进锦衣卫,有的是人为他鸣冤叫屈。

    现在的刘理顺就像后世的大V公知一样,硬想碰瓷,提高知度名。

    可惜,刘理顺不知道的,锦衣卫不仅可以光明正大的抓人,还可以暗中阴人,让人防不胜防。

    这天下午,刘理顺正准备出门,他有一场报告会,呼吁更多的学生参加联名上书。

    可是,在打开家门时,他发现自己的门前的地上,躺着一名年纪轻轻,怀着一名婴儿的女子,女子似乎已经昏迷,而这名婴儿也发出微弱的哭泣声。

    刘理顺无奈,吩咐家仆将这名女子抬进府里,并且找郎中为这名女子看病。

    随着郎中过来查看一番,开了一副去风寒的药,吩咐刘府的下人,煎药以及注意事项,等过了差不多大半个时辰,这名女子终于醒来。

    通过沟通得知,这名女子是固安人,娘姓李,夫家姓刘,她的丈夫在京城的风行车行当车夫。

    前一阵子,家里遭了雪灾,房子被积雪压塌,无奈之下,刘李氏只要抱着年幼的儿子,前来京城寻亲。

    来到京城后得知,他的丈夫死清军入城的战乱中,面对举目无亲的京城,刘李氏身为分文,又冻又饿,倒在刘理顺门口。

    刘理顺再怎么说,也是一个正直有担当的读书人,怜悯之心还是有的,这个刘李氏的身子状况不错,到了晚上就开始主动帮忙刘府的下人干活。

    经过刘李氏的耽搁,刘理顺也没有顾上去参加集会。

    刘理顺询问刘李氏以后有什么打算。

    刘李氏立即跪在刘理顺的面前,请求刘理顺收留,只要能给刘家留下一条香火,她愿意当牛作马。

    刘理顺其实也为难,他并非大富大贵之家,他的收入就那么点俸禄,虽然名下有四百亩的田产,可是田产一直都是刘理顺的兄弟在打理。

    如果收留刘李氏,那就意味着刘府要多增加两张嘴。

    刘理顺拒绝了刘李氏,刘李氏二话不说,离开了刘府,出门左转之后,解下腰带,吊在树上。

    刘理顺得知刘李氏在门外上吊,隐隐也感觉不太对劲。

    这个时候,刘理顺的妻子靳氏,反而心动了。她与刘理顺成亲于微末,夫妻二人关系和睦,哪怕一妾,也是靳氏的通房丫鬟。

    只不过,刘理顺也有心事,他有三女,却没有一个儿子,靳氏连续生了两个女儿,却不能生儿子,而这个刘李氏虽然出身不高,也是一个寡妇,却带着一个儿子。

    靳氏就对刘理顺道:“要不就留下?”

    靳氏与刘李氏私下商谈,要刘李氏留下可以,刘理顺会纳其为妾。

    刘李氏自然同意。

    刘理顺就邀请三五好友,摆了几桌,正式纳刘李氏为妾。

    就在刘理顺送走好友,准备入洞房的时候,刘李氏的丈夫刘俊就带着一群工友,来到了刘理顺的府上。

    正牌子丈夫找上门,别看这个刘俊长得五大三粗,却伶牙俐齿,一口咬死了刘理顺与其妻刘李氏通奸,说要告官,喊打喊杀。

    很快,街坊四邻都里三层外三层的围住了刘府。

    通奸罪在后世只是道德问题,不属于法律问题。

    但是在大明可是法律问题,除允许本夫捉奸(《问刑条律》刑律二人命)外,并可在当场杀人无罪。(《明律集解附例》九·刑律一,人命“杀死奸夫”)。而通奸的处罚:“无夫奸杖八十,有夫奸杖九十。”

    全旭的新朝,并没有学着后世认为通奸无罪,而是修改了部分法律,比如说,在杖刑行,需要裸衣,这一条被废除。

    面对刘俊等人喊打喊杀,刘理顺也自知理亏,杀死奸夫,那么刘俊无罪,而刘理顺则无处伸冤。

    当然,这是在全旭的新朝,如果在朱氏大明,真是出了这事,肯定会官官相护,根本就没有人受理此案,凡事不绝对,如果有人想对付刘理顺,也会顺水推舟。

    刘理顺无奈之下就只好花钱消灾。

    刘俊拿着刘理顺的全部家财,约一百多两银子,带着刘李氏与其子离去。

    刘理顺前往皇家学院上班,他准备继续宣扬他的政见,结果连大门都没有进去,“抱歉,你不能进去?”

    刘理顺非常生气,他指着自己的脸道:“你看清楚,本官乃皇家学院教谕!”

    “从今天开始,你已经不是了!”

    “本官是陛下亲自任命的皇家学院教谕!”

    “可你私德有亏,何以教书育人?真不怕误人子弟?”

    对于这个指责,刘理顺还真无言以对。

    刘理顺从京城的清流名人,瞬间成了人人喊打的老鼠。

    当然,全旭不关系刘理顺的下场。

    事实上,如果不是这场弥天大灾,全旭懒得理会刘理顺的书生意气。

    这样的人太多了,要是有一个抓一个,那大明的监狱恐怕不够用,得扩大个几倍才行。

    但是也不能置之不理。

    一锅老鼠坏一锅汤的问题虽然刘理顺的话,很难对全氏大明以及全旭本人造成实质性的伤害,但是影响极其恶劣。

第七七八章母凭子贵

    并不是全旭小心眼,也不是全旭反对言论自由,主要是这是前车之鉴!

    就像崇祯,其实是被舆论绑架住了。

    在皇太极称帝,其实早在崇祯八年的时候就称帝了,全旭知道这事,崇祯其实也知道,但是,站在他的立场上,大明必须北伐满清。

    很多时侯,政府就会被所谓的民意绑架。

    言论可以相对自由,比如说漂亮国,可以攻击总统,辱骂政客,但是从来没有人敢攻击财团或者提出人种歧视。在我们在观看好莱坞的电影,几乎每个电影里,都有黑人演员扮演的“好人”角色。

    这是漂亮国典型的有限制的言论自由,大不列颠英国其实也是一样,可以攻击政客,也可以八卦皇室的风流韵事和八卦新闻,甚至可以调侃王室,但是禁忌还在明显存在的。

    虽然开除了一个皇家学院的教谕,同时也给政务院提了一个醒。

    与国外的国情不同,揣摩上意,这是官场的金科玉律,身在官场,如果不能从一个眼神,一个少许的举动,揣测到上面的真正意思,这样的官员,注定只是糊涂官。

    虽然说,刘理顺被开除,表面上看合乎情礼,似乎也没有漏洞。

    可问题是,官场中人,大都是人精,谁不知道谁?

    刘理顺虽然年过四旬,身材纤瘦,能被崇祯钦点为状元,至少说明他仪表堂堂,别说他现在还是知府一级的高官,就算是一个平民百姓,有不少人愿意嫁给他为妻,或者为妾。

    他完全不需要与一名车夫的妻子通奸,更何况,以他的人生轨迹,如果不是有心人安排,刘理顺也不可能与刘俊之妻相遇。

    这中间肯定有猫腻。

    看破不说破,也是官场的金科玉律。

    在赈灾的大环境下,稳定压倒一切,所谓的言论自由,那简直就是笑话。

    至于,做魏征,那就更是一种笑话了。

    魏征于其说是直臣,不如说是非常默契的配合李世民,毕竟,作为人,都会有失言的时候,李世民也是这样,他喜欢喝酒,也喜欢吹牛逼。

    可是作为皇帝,他又是金口玉言,说出来的话,那就是金科玉律,那就是要执行的,在这个时候,魏征承担的角色,既是直臣,也是给双方一个台阶下来。

    就像生皇子李象的时候,李世民当时夸下海口,五品以上官员要升一转军功,话说出来了,冷静之后,李世民也后悔了。

    唐朝官员虽然不像明朝那么多,然而问题是,唐朝当时十道、三百六十七军州,仅正五品以上官员就多达三千余名,每人增加一转军功,好嘛,国库收入十分之一都要发出去。

    魏征劝李世民不要赏,为了直臣的忠言,李世民只好勉为其难的接受了魏征的建议。

    换一个形式来说,魏征如果劝李世民不杀李承道会怎么样?

    李世民恐怕要怀疑魏征是什么心意了。

    有些事,不能做。

    有些话,坚决不能说。

    可以说,刘理顺是一个悲剧。

    如果不是刘理顺多嘴,那么他就是儒家的新大旗,取代孔氏不可能,至少现如今全旭并没有封孔。

    至少可以与王明阳的地位相当。

    可惜,他错过了自己最好的机会。

    京城待不下去了,没有官场在身,也就意味着没有收入来源,而且全旭不准在民间设立私塾,那么刘理顺就算想当一个教书先生也为难。

    更何况,他私德有亏。

    全旭废除全国所有的私塾,统一开设小学、中学和大学,其目的就是培养读书人的统一价值观,形成统一的思想。

    他也为刘理顺惋惜,他原本还想让大明手握白起之剑,面带商君微笑,布威四海八荒,儒家的伦理纲常,确实适合对国家的统治需求。

    全旭希望儒学可以在新占领区域,统一人们的思想,并且在新占领区扎根发芽。

    可惜……有些太可惜了。

    像刘理顺这样的人可不好找。

    精通儒学的人不少,可是能像刘理顺这样甘愿以苦行僧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儒家,还真是凤毛麟角。

    人跟人真的不一样。

    有人为了推卸责任,枉顾真相和事实。

    有人为了求公道,冒着生命危险在坚持。

    诚实、正直、忠于友谊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质,在卑鄙无耻面前就是如此的无力。

    全干只是小施手段,让刘理顺身败名裂,一无所有。

    其实,那个刘李氏只不过是一个半遮门,通俗点来讲,她只是一个暗娼,察言观色和演戏,那是本能,或者说专业的。

    而且,锦衣卫的布置还非常有针对性,针对的就是刘理顺没有儿子,急需要一个儿子,能生儿子的女人对于刘理顺来说,那就是一个宝贝。

    刘理顺只是沧海里的一朵浪花,很快就消失不见了。

    这场雪灾加地震灾害,对于全旭的新朝来说,只是一个小小的考验。

    沈明泽也快速动员了政务院所有的官员,并且,不分本质工作,而是组成了一个个临时工作小组,每个临时工作小组,由一名部长级官员带队,若干府司级官员配合,开始积极调动百姓。

    甚至把无家可归的老百姓组织起来,清理废墟瓦砾和积雪,兴建临时性的住房,天寒地冻,还真不是建造房屋的好时机。

    临时性的住房倒没有那么多的讲究,虽然说明朝生产的移动板房,质量要比后世的稍差,可以应对这个严冬应该是足够了。

    组织百姓把地面的雪冰用火烧掉,然后用石滚夯实,就地组建移动板房,随着移动板房组建完毕。

    受灾百姓得到了妥善的安置,损失在钱财并不可怕,百姓参加工作是可以赚钱的,赚到的钱可以购买到充足的物资,粮食、布匹、盐、甚至农具等等无数生活用品,都可以买到。

    河北省的顺天府饱受雪灾和地震摧残创伤,很快就恢复生机。一条条道路被清理了出来,到处都是百姓忙碌的身影。

    灾难的破坏是难以想象的,可是在新朝政府的带领下,有了充足的物资和住房,足够熬过这个艰难的寒冬了。

    华夏民族的自我恢复能力是无以伦比的。

    这场地震起源于蓟县,地震等级是没法判断,估计不轻,好在蓟县受辽东的影响较小,百姓还是习惯性的居住木质房屋。

    木质房屋在防寒保暖甚至抗击病虫害方面,远远低于钢筋水泥建筑,但是对于地震的防御,反而更高。

    即使是位于震源的蓟县地区,很多木质房屋保住了,只是不少百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砸伤或冻伤。

    不过,大明的医疗卫生行业,几乎如同白纸,好在全旭之前建立了军队医院,第一师和第九师的师属野战医院,紧急赶往灾区,救助受灾百姓。

    而全旭也即将前往蓟县。

    李康妃发现朱微媞有些闷闷不乐,就找来自己的女儿谈心。

    现在的李康妃生活相对安逸,可以说,在全旭的新朝,她的头上可没有任何人了,李康妃的地位最高,女儿是皇后,女婿是皇帝,外孙是太子。

    原本她还居住在冷宫,全旭要给她一个宫殿,用她的话说,这个宫殿居住了这么多年,有了感情,不想再换了。

    不过,冷宫现在成了大明皇宫最热闹的地方。

    朱微媞自从搬来皇宫之后,与李康妃的关系也变得更加紧密,全旭只是随口吩咐一句,多与李康妃聊聊天,说说话。

    毕竟,全旭是真正佩服李康妃的为人,毕竟,如果不是她,紫禁城守不住,肯定变得一片狼藉。

    她保住的不仅仅一座皇城,关键是皇城里储存着大明历朝历代的文献,包括永乐大典,这给全旭保存华夏文化,可以说功在千秋。

    朱微媞几乎隔三差五过来请安,冷宫还是冷宫吗?

    看着朱微媞眉头之间凝结的郁色,李康妃问道:“皇后这是有心事?”

    “娘,女儿没事!”

    “真的没事?”

    朱微媞长长叹了口气。

    女人最懂女人。

    虽然说,在皇宫之中,没有人敢监视全旭的一举一动。

    可是,海伦娜这个大活人不仅来到了皇宫,还光明正大的住进来,全旭安排给海伦娜住的宫殿,就在御书院隔壁的别院。

    而且,海伦娜刚刚来的时候,明显是一副饥渴难耐的模样,见过全旭之后,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

    不用打听不用问,肯定是知道发生了什么。

    只是,起初,只是有点不快,可是在看到凯瑟琳的时候,她的心态瞬间崩了。

    凯瑟琳女生男相,眉眼简直就是跟全旭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

    谁知,李康妃听到这话,不以为然的笑道:“你可以担心二娘、或者三娘,唯独不用担心这个番婆子!”

    朱微媞有些不解:“为什么?”

    “因为她永远威胁不了你!”

    李康妃道:“大明绝对不会允许一个有番邦血统的皇子登上大宝,别说她只是生了一个女儿,就是生一堆儿子,一样没用!”

    每个时代都有时代的特征,后世会以混血为荣。

    但是在大明,混血就是杂种。

    上至文武百官,下至黎民百姓,对此都是一样的认同。

    朱微媞点点头:“可是……”

    “女儿啊,你要记住,咱们女人,只有一个办法母凭子贵,你非男儿身,若是男儿身,这天下轮不到朱由检,就算是抢,为娘也会给你抢过来!”

    李康妃指着朱微媞怀中的全景亮道:“你有亮儿在怕什么?”

第七七九章谁是敌人

    李康妃怕话,还没有带给朱微媞更多的安全感和底气,相反,她反而更担忧。

    在全旭目前已知的四个孩子,不现在是五个,还有海伦娜的女儿凯瑟琳,尽管海伦娜并没有承认,但是遗传这个问题,就足以说明了问题。

    在这些孩子里最受全旭宠爱的孩子,其实并不是全景亮,反而是淑妃辛氏所出的景慕,全景慕并不像历朝历代的皇子公主一样,需要在皇宫里的大本堂上学。

    大本堂是紫禁城里专供皇室子弟上学的地方,然而,全旭也没有设立,在全旭登基以后,紫禁城里的大本堂就被取消了。

    原本隶属于大本堂的老师,则被全旭调到了皇家学院。

    全旭对于自己的所有孩子,执行的是平民式的教育,既化名进入普通学校,接受正常的义务教育。

    唯一的待遇就是,全景慕、全景阳、全景然所在的学校,会莫名奇妙的加入几名文体老师,这些老师不会正常授课,只是负责暗中保护这几个孩子的安全,其实重点在学校外面。

    无论在辽东,还是在现在的北京,学校的安全是全旭非常重视的地方。

    全景慕虽然有淑妃有七分相似,长得温婉端庄,内心里却装着三娘的性子,现年八岁的全景慕,简直就是一个小女魔头,可以说是老师眼中的鬼见愁。

    正在读小学两年级的全景慕在短短两年之内,就换了七所学校,换学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是打架。在三娘的教导下,全景慕酷爱武术,加上她非常用功,普通学生根本就不是她的对手。

    或是替同学出头,或是打抱不平,或是一些调皮捣蛋的孩子惹到了她的头上,总之,全景慕从来没有惹过事,但是从来不怕事。无论换多少学校,她总能在总短的时间,在不暴露自己身份的情况下,混成学校里的大姐头。

    无论全景慕闯多少祸,甚至连淑妃都看不去的时候,全旭都护着她,如果她要是男儿身,恐怕太子之位也轮不到全景亮了。

    全景亮不仅没有全景慕受宠,全景亮虽然被封为太子,可是东宫连最基本的官员都没有配备,像历朝历代,重臣都会有加官,比如说像沈明泽这样的首相,怎么也要加个太子太师或者太子太傅之类。

    可惜,全旭只是封了全景亮为太子,詹士府也没有成立,既没有詹士,也没有少詹士,府丞、司经局,主薄厅连架子都没有搭。

    甚至从大明官职一览表中,找不到詹士府、经经局和主薄厅这样原本隶属于东宫的机构,更别说左右春坊了。

    当着李康妃的面,朱微媞也说出了她的担忧。

    李康妃淡淡的道:“当今天子,以武立国,性格爆烈如火,最看不惯懦弱之人,将来对亮儿的教导,你一定要用心。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你可明白?”

    朱微媞其实并不笨,也不傻,只是当局者迷而已。

    在李康妃的提醒之下,她瞬间醒悟过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她必须根据全旭的喜好来培养自己的孩子。

    就在这时,熟睡中的全景亮醒了过来,他睁开眼睛,一眼没有看到朱微媞,马上小嘴一抿,大哭起来。

    听到全景亮的哭泣声,朱微媞急忙就朝着全景亮所在的摇床跑去。

    “站住!”

    朱微媞的身子在颤抖着。

    她想到李康妃的教导。

    “为娘不会害你!”

    李康妃冷冷的道:“太子虽然小,但,却是一国未来之君,你不能让他养成习惯性的依赖,哪怕他依赖的这个人是你也不成!”

    “我……”

    朱微媞纠结的道:“女儿不喜欢权势?”

    “卫子夫当年还吃斋念佛呢!”

    李康妃板着脸,毫不客气的道:“你读的书比我多,难道都读到狗肚子去了?卫子夫怎么死的?刘据怎么完的?卫家怎么灭的?”

    面对李康妃的灵魂拷问,朱微媞有些不确定的道:“难道是……因为卫太子?”

    “这还用问吗?”

    其实,历史上有三位太子最为惋惜,第一个当属大明的太子朱标,其实就是卫太子刘据,还有一个被轻视的人是李承乾。

    李承乾的最大可惜是,他遇到了一个非常强势的老爸,他学习李世民造反没有成功,当然,光凭这份勇气,可以说非常难得。

    当然,还有卫太子刘据。

    他真正的原罪其实是,匹夫无罪,怀壁其罪。当时丞相公孙贺是他大姨母卫君孺的丈夫,也是他的姨夫,姨表兄公孙敬声是他的大表哥,位导九卿之一的太仆之职。而母亲卫子夫,身为一国皇后,舅表弟卫忼是长平侯,军方的精神领袖。

    汉武帝当了十五年的傀儡皇帝,前其有窦太后,后有其母王娡,让他非常不满。江充发发起巫蛊之祸,其实是刘彻在为卫太子刘据扫平登基后的障碍。

    如果卫氏不倒,卫太子刘据即使当上了皇帝,也是卫子夫和卫氏的傀儡,当年大司马卫青在军中的影响力太大了,当时军方共计十五个关内侯,而卫青三子皆是关内侯,另外还有当丞相的姨夫。

    可以说,刘据再牛逼,卫氏已经成为了一个座大山。

    但是刘据却在卫子夫的支持下,发起了叛乱。

    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一样,李康妃知道,刘据就是因为太依靠他的母亲了,反而害了他。

    朱微媞虽然娘家几乎没有人了,可问题是,她是朱明的公主,也是朱明旧臣心中的主人,现在全旭掌握着绝对的军权,未避没有人想着利用全景亮。

    一旦朱微媞成了一个可以影响全景亮的人,那么全旭作为皇帝,这可不会顾忌任何亲情,汉武帝刘彻生前是多么宠爱刘拂陵的母亲?但是,刘彻还是赐死了刘拂陵的生母,同样也是担心刘拂陵成为他母亲的傀儡。

    将来,全景亮如果对朱微媞百依百顺,不仅仅全景亮的未来一片渺茫,就连朱微媞也有危险。

    朱微媞亲眼看着全景亮哭泣,直到全景亮哭累了,这才慢慢爬下摇床。

    朱微媞有些心疼的抱起全景亮。

    心中五味沉杂。

    她突然想起了全旭的一句话:“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全景亮其实并不知道,他的以后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

    全旭非常重视这次抗震救灾,这是将来为数不多的实战机会,虽然说江南的朱氏小朝廷,摆明了车马,意欲割据江南的架势。

    然而,随着全旭命大军南下,南征大军还没有部署到位,江南朝廷超过三分之二的大臣偷偷向全旭递交降书。

    事实上,要平定江南之乱很容易,只要全旭下一道类似“只诛首恶,从者不究”这样的圣旨,江南缙绅集团就会迫不及待地将南京那位倒霉的傀儡皇帝朱常洵以及南京小朝廷几位重臣推出来当替死鬼,然后宣布向全旭效忠,再然后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一片和谐了。

    江南缙绅集团也作好了将替罪羊推出来的心理准备,甚至连该拿出多少财富以平息全旭这个皇帝的怒火都盘算好了,就等着全旭下旨啦。

    至于那份要求全旭退位的奏折……做生意讲究漫天要价,落地还钱,谁写的这个国书,杀谁的脑袋吧,这些都是可以慢慢谈的嘛!

    实在不行,就当那道奏折不存在,只要有钱,要什么样的狗不可以,非得是东林党啊?

    江南士绅已经准备开始卖掉东林党了,东林党几千人,虽然走马观花换了一轮大佬,可是,孙承宗可算是名义上的领袖之一。

    在这次北方,全旭不是也一样赦免了孙承宗吗?

    忠勇良善之家,这就是全旭赐给孙承宗的丹书铁卷嘛。

    当然,全旭新朝推迟南下,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北方的这场雪灾和地震灾害,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都被牵扯到北方了。

    相对全旭而言,江南士绅那么帮,就是烂在锅里的肉,由皇家海军守着大海,他们水路出不去,又不可能长翅膀飞。

    未来皇家陆军可以实战的机会不多,即使西征大军进展不顺利,那样也不可能像现在救灾这样,动员了第一、第九、第六、第十五、第十六,共计一个整编师,加上近卫军,共计三十三个旅的兵力,加上师属医院,总人数超过三十五万人马。

    今后,值得全氏大明皇家陆军动用三十五万人马的战争,几乎不可能存在。部队人数越多,越是考验指挥协调和后勤的指挥能力。

    当然,在救灾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像马车侧翻,药品或其他补给物品送错地方之类的事情。

    全旭观察着这次救灾,也是对部队的一种考验。

    军队也提出了很多整改的意见,比如说像便携式的移动板房,这种装备军队就像获得,因为在野战情况下,军队可以快速形成一座半永固的军营。

    不仅仅效率快,关键是将领和将士们可以享受到帐篷不一样的温度,帐篷防寒性太差了。

    不过,对于部队的要求,全旭表示可以考虑。

    至于什么时候考虑好,那就不知道了。

    全旭与总参谋部在蓟县县城,召开了一场关于江南问题的闭门会议。

    全旭扔下基调,巴蜀问题可以通过和平谈判结决,江南问题必须经过军事问题解决,原计划的军事行动可以推迟,不能取消。

    全旭望着众人道:“朕希望尔等记住,谁是我们的敌人!”

第七八零章迷之自信

    “你们很多人其实都出身显赫,因为出身的问题,对于江南缙绅抱有同情!”

    全旭的声音陡然抬高八度:“但是,你们现在忘记了自己的理想了吗?你们还想看着这个天下,狼烟四起,民不聊生,国将不国了吗?”

    众将领皆沉默不语。

    全旭望着众将领,突然目光落傅宗龙身上:“傅元宪!”

    “臣在!”

    傅宗龙是万历十年的进士,当过知县,做过御史,当过户部主事,最高做到贵州巡案,在入京担任兵部尚书的路上,被全旭俘虏,后来成了全旭的人。

    全旭道:“别紧张,咱们随便聊聊。”

    傅宗龙有些忐忑,暗忖:“难道说,现在就要秋后算账吗?”

    “是!”

    傅宗龙望着全旭的冷笑,发自内心里的恐惧。

    全旭问道:“你现在是总参谋部副参谋长,那你说说,你现在收入比之前如何?”

    全旭最喜欢的是用数字来解释问题。

    当然,这要分跟谁。

    如果是身家百万甚至千万的人,全旭肯定不会解释,直接打击。

    傅宗龙地云南府昆明人,也算是地主士绅之一,他家里有四千多亩地,在中原这些地不算什么,可是在云南,这些地却不算少了。

    四千多亩地在云南府,属于大户,一年两季的粮食,可以岁收两千余两银子。

    傅宗龙躬身道:“臣之前的食最高食正三品俸禄,足额是月入三十五石,年入四百二十石,家里的田地可岁入两千余两银子。”

    傅宗龙的俸禄相当于七万八千九百多斤大米,当然,如果按照全旭治下的粮食价格,这根本就没有多少钱,不到二百两银子。

    全旭道:“现在呢?”

    傅宗龙想了想道:“俸禄……”

    “不算你的俸禄!”

    全旭的新朝俸禄发的是银子,按照现在的市价,傅宗龙是五位一品大臣的俸禄。

    傅宗龙笑了笑道:“平均每年怎么也有三四万两银子!”

    傅宗龙起初收入并不是因为他会经营,事实上,傅宗龙的收入主要来自于他的投资,当时他为了表示对全旭的支持,全旭发给他的俸禄,都被他原封不动的送给了全旭府上。

    全旭自然看不上傅宗龙的这点钱,不过傅宗龙不敢要,只要算他的投资,现在的傅宗龙与沈明泽等人一样,都是全记的大型企业小股东。

    因为全旭的企业股值太高,又是垄断行业的暴利,所以仅仅股票的收入,就多达三四千两。

    全旭从来不相信什么忠诚,永不背叛的誓言。

    别说这种臣属关系,就连亲生的父子在绝对的利益面前,也分分道扬镳,甚至兵刃相见,刺刀见红。

    全旭摆摆手道:“你的田地收入!”

    “田地收入?”

    傅宗龙沉吟道:“那样也有三四千两银子!”

    当然,现在傅宗龙的土地,其实并不多。但凡像他这样的军官,或者文官,土地的上限就是一千亩。

    不过,傅宗龙知道辽东粮食太充足,种植粮食收入最低,即使采取科学的种植方式,每年收入可以达到两三石(五六百斤),事实上一亩的收入也就一两银子左右,也就是说,最高的收入也很难破千。

    然而,傅宗龙知道种植亚麻和棉花,这两种经济作物的收益却不错,特别是棉花,生棉已经降至每斤一钱银子,但是,每亩地仍旧可以收入二三两。

    也就是说,傅宗龙在明明少了三千多亩地,明明还要交纳三百多两银子的税,却仍旧可以收入两三千两,反而比原来多了一千多两银子。

    傅宗龙不能代表现在所有全氏大明的官员,但是却可以代表大多数,包括像沈明泽、茅元仪、朱寻、孙元化等士绅出身的官员,他们不再像朱明的官员一样,不交税。

    相反,他们还是交税大户。

    比如说,傅宗龙的股权收益,也要扣掉个人所得税,农民不用交税,但是在销售粮食或农作物,当然也要交税。

    给合下来,这些税加起来,将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傅宗龙每年个人所得税缴纳一万多两银子,超过很多百姓的实际收入。

    至于程敬贤,他们家族的企业多,营业额高,税更高,光税就多达百万两以上,当然,程敬贤仍旧不是交税最多的人。

    全旭才是全氏大明交税最多的人,仅仅铁路总公司,一年的税收就多达三千余万两,当然,目前为止,铁路总公司并非交税最多的公司。而是南洋开发总公司,南洋开发总公司,类似于荷兰东印度公司。

    成立仅仅不到七年的南洋开发总公司,已经成长为了一个庞然大物,仅仅收留的全家军退伍军人就两万四千余名,纵合实力超过了荷兰东印度公司。

    以全旭如此折腾之法,为什么全氏大明,又是赈灾,又是修建,又是整个十几个省兴建学校,还没有出现经财政危机,这就是因为有南洋开发总公司的存在。

    当然,南洋开发总公司的存在并不是唯一,全旭又准备成立同样模式的欧洲开发总公司,拉着全氏大明的既得利益团体,瞄准了欧洲的这块肥肉。

    一旦欧洲开发公司成立,就可以接受大量皇家海军和皇家陆军的退役装备和装备成员,甚至还有南下军团的南蛮士兵。

    全旭一直认为欧洲殖民主义既简单又粗暴,玩政治,大明是欧洲人的祖宗。

    全旭望着众将领道:“这天下是诸位与朕一起打下来的,你们也都跟着朕的时间不短了,应该深知朕的为人,朕从来不会让自己兄弟受委屈,其实,这也怪朕,朕应该向诸位解释清楚!”

    很多事情,同样的事情换个说法起到的作用差别很大,就像现在,不是说傅宗龙没有忠心,其实大多数人遇到与自己利益相关的问题时,都是差不多的,明面上不说,心里也会抵触。

    正是因为清楚这一点,所以,全旭才会费尽心机安抚自己这边的将领。

    忠君卫国,大部分的初衷其实是为了建功立业,封妻荫子,光宗耀祖。本意是什么,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

    全旭拉住自己的将领,军队将领必须围拢在自己身边,成为自己解决这些问题最锋利的矛。

    全旭望着众人道:“当年太祖重用士绅,减免士绅税收,本意是为了让士人效忠朝廷,可问题是,现如今士绅已经尾大不掉。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车之鉴,我们绝对不能重蹈覆辙。”

    “臣等明白!”

    “这样最好!”

    全旭接着道:“诸位没像前朝勋贵一样,获得免税的特权,整个天下,所有人,也包括朕都要交税,现在这天下是我们的,规矩是朕定下的,那就得守,要是觉得委屈了,且与朕说,只要不伤天害理,定位诸位做主!”

    “臣等遵旨!”

    全旭指着南方道:“江南那些人,必须无条件投降,朕不允许,也不同意,他们祖祖辈辈,趴在大明身上喝血,现如今喝饱了,想要朕一句话揭过,这可能吗?你们答应吗?”

    “不答应!”

    很快,大明时报这个全旭的喉舌之上,立即刊登了这次全旭的部分讲话精神,核心观点非常明确,江南缙绅集团的卖国行径必须得到最彻底的清算,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扶立藩王成立小朝廷割据一方的行为更是不可原谅的,江南缙绅集团唯一的出路就是马上投降,否则,斩草除根,鸡犬不留!

    虽然说,全旭和全氏大明的大部分军队力量都被抽到赈灾的工作中,可问题是,全旭可不止五个师加一个近卫军。

    事实上,他有十六师。

    除了目前调动在瀚海省的部队非常麻烦,那就可以调动台湾和吕宋、琼州的军队,这些军队立即展开登陆演习。

    准备从东、东南、和南方三个方向登陆,大量船只来往各地,勘察环境,调动物资,似乎空气中开始弥漫着硝烟的味道。

    特别是海军部队的将领,他们可是憋坏了。

    在全旭的立国之战中,除了第一舰队配合海军陆战队打了一仗,占领了山海卫之外,其他战事跟海军无缘。要知道,现在全旭把海军与陆军并立存在,杨延栋身上的压力也不轻。

    众海军将领摩拳擦掌,准备从长江口逆流而上,直扑南京。

    这个时候,南京的小朝廷,只能依靠的就洪承畴这个湖广总督,当然,现在他已经成了新南明朝的太子太师,湖广江浙的督师。

    随着全旭的这份与总参谋的讲话公布出来,江南小朝廷感觉到了世界末日。

    同时,洪承畴也非常后悔。

    在全旭还没有登基的时候,他就想过要投降全旭。

    毕竟,洪承畴多少与当时的全家军打过交道,他可不像江南士绅那样迷之自信。

    当然,洪承畴也是士绅,屁股决定脑袋,脑袋决定思维,对于全旭的新政,以及对士绅的动辄抄家,动辄灭族的狠辣行为是非常不满的。

    可再怎么不满,也要面对残酷的现实。

    他曾经以为,江南士绅可以整合江南的力量,利用江南力量与全旭展开谈判,结果倒好,江南小朝廷天天内斗,打得头破血流,正事没干成一件。

第七八一章兵贵神速

    自从崇祯七年开始,洪承畴成了太子太保,加兵部尚书,成为镇压农民起义的重要军事统帅,手下拥有艾万年、柳国镇、曹变蛟、曹文诏、贺人龙、左光先等将领,兵马总数超过二十万。

    二十万人马,听上去不少,也是南明小朝廷手握军权最多的人,可是,他自家深知自家的事情,这支军队的装备,在大明排不到前十,与天雄军、全家军、山东军。甚至孙传庭的秦军都远远不如。

    当然,凭心而论,这支大军的装备远超过川军和浙军,属于中规中矩的大明军队,火枪约占全军人数的百分之三十,不过以老式火绳枪和劣质火枪为主,火枪炸膛的机率,甚至比打死敌人的机率还要高。

    至于火炮方面,以孙元化当初在负责枪炮局,借助佛郎机人铸造的火炮为主,以佛郎机子母炮居多,全军两千斤以上的火炮共计二百四十六门,听上去数量不少,在全家军面前,够看吗?

    虽然全旭已经正式把其麾下的军队,更名为大明皇家陆军和大明皇家海军,不过,洪承畴眼中,他们仍旧是全家军。

    虽然可悲的是,现如今这种十几年前还算先进的火炮,在全家军的火炮面前,丝毫不占优势,论身程,这种两千斤重炮最远射程也不过两千五百步,甚至还没有全家军六零迫击炮射程远。

    当然,这是指全旭以破烂价格收购的六三式六零迫击炮,这种迫击炮是全家军司级支援通用支援火力,无论是骑兵、步兵都装备,一个一千八百余人的整编步兵团,拥有三十六门,其中还不包括十八门八二毫米迫击炮。

    如果是骑兵团,则拥有三十六门,不装备相对更重的八二毫米迫击炮,要知道全家军一个旅是六个主力团,也就意味着,洪承畴麾下二十余万大军的火炮数量,与全家军一个旅的迫击炮数量差不多。

    火炮上的差距,让洪承畴感觉绝望。

    这可不是镇压普通的农民叛乱,可以说,此时农民军战斗力很弱,除了李自成和张献忠、刘国能、罗汝才等人的嫡系人马,还有点战斗力,其他农民军,只要枪炮声一响,就吓得主动溃退。

    于其说是洪承畴是用枪炮打败的农民军,不如说是用枪炮吓跑的农民军。

    至于枪炮可以击中多少目标,那只能看运气了,而全家军的炮兵却有热气球可以校正坐标,虽然不说百发百中,至少不会明显偏离目标。

    关键是热气球还可以轰炸,根据从北方逃过来的将士汇报,清军当时被空中的大家伙炸得灵魂出窍,只要看到全家军的热气球就胆战心惊。

    这热气球对于洪承畴这等读书人来说,并不算是什么秘密,就是一只特大号的孔明灯,虽然明白这种热气球的原理,可是想做出来却不容易。

    这种热气球对于普通士兵的心理冲击是非常巨大的,一旦全家军的热气球出现在阵前,他麾下的军队弄不好就会炸营。

    位于襄阳城的督师行辕内,洪承畴麾下的总兵贺人龙、左光先、曹文诏、副将艾万年、柳国镇、杜文焕、韦世明、桂应青等将领,纷纷来到洪承畴的行辕内。

    洪承畴自然清楚这些将领的用意,不过他并没有表态,而是直接设宴款待众将领。

    众将领如同牛嚼牡丹一般,胡吃海喝,当然,这只是表面现象,众人皆内心慌乱。眼下的情况,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情。

    全家军没有南下,并不是畏惧他们这些南明军队,只是因为北方遭遇了雪灾,随后京城周围又遇到了地龙翻身,全家军在全旭的命令下,正在积极赈灾救灾。

    无论多大的灾难,终究有过去的那一天,从北方传递过来的消息,非常不乐观,原本逃难的河南的百姓,听说朝廷给他们在原籍修建房屋,分配土地,进行土地改革。

    大量的百姓顶着风雪,开始纷纷北上,这些百姓也明白,如果错过了这一次分配土地的机会,将来他们就会成为流民。天气再冷,那也比成为流民强。

    这种迹象也表明,全家军的手快要腾出来了,他们的马上就要南下了,而他们的好日子也该到头了。

    洪承畴有些伤春悲秋的道:“都怪老夫,若是当初据理力争,与卢建斗换换,老夫随先帝北伐,死在建奴手中,也算是求仁得仁了,现如今,落得这般田地,哎,造化弄人啊!”

    虽然卢象升随着崇祯南下,前往了澳洲,全旭对卢象升也是给予了客观公正的评价,而且并没有影响到卢象升的亲族。卢象升其弟卢象乾、象豫、等亲眷也迁徙到了澳洲,留下的部分也给予了平民百姓的待遇。

    可是现在呢?

    洪承畴一旦战败,他就会像温体仁、侯恂一样,侯恂虽然从京城逃到了南京,担任南京户部尚书,可是,他在北京城的家被全旭抄了,在归德府境内的祖宅和祖产,也被全部查抄,亲族一百四十七人被问罪。

    温体仁的下场估计也是一样,将来全家军打到了温体仁的老家,他也会被抄家灭族,牵连亲族,牵连到后世子孙,这样到底图啥呢?

    曹文诏愤愤的道:“督师,你没有错,错的是那个曹操!他颠覆伦常,不敬鬼神,逆天而行,谋朝篡位,我武人,本应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又有什么错!”

    曹文诏算是辽东将门里的异类,当然也不被祖大寿所容,其实是洪承畴成就了他,他的忠勇和无畏,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他麾下的部队,其倒曹变蛟麾下的军队,是洪承畴麾下最能打的军队,没有之一,无论是贺人龙部,还是左光先部,远远不如曹氏叔侄二人。

    随着曹文诏的话音刚刚落,众将领脸色大变。

    他们过来找洪承畴是为了商量一条出路,而不是陪着江南人那帮人送死。大明文官对于武官的打压已经深入了骨髓,现在让他们这些武官陪着江南士绅陪葬,这怎么可能?

    更何况,连昌平军以及北方投降清军的普通士兵,都可以活命,只是分了三种罪行,如果参与残杀平民百姓,就地处决。残害明军袍泽,以及滥杀无辜的,双手没有沾着鲜血的士兵,了不起会被发配到建设兵团里进行劳改三五年。

    辽东的富裕是出了名的,即使是劳改饭,伙食并不比他们现在当兵差,那些被全旭整编的明军士兵,全部都兴高采烈。

    至于他们这些人,既没有投靠满清,不算犯卖国罪,至于滥杀无辜,可能有吧,但是,绝对轮不到这些总兵、副将官员身上,他们都有机会,可以争取到全旭的宽大处理。

    虽然这些将领没有说话,洪承畴是多么聪明的一个人?

    他从众将的神色中已经看出,这仗根本就没有必要打。

    从上到下全部没有背水一战的决心,那还打个屁啊?

    就在这时,一名莫约三十余岁的年轻将领道:“督师,末将有个情报,不知道该不该说”!

    洪承畴看着这名将领,看着他的防区与四川接壤,随即说道:“你是说秦将军派出人进京了?”

    “不是,是秦将军亲自进京了,同时的还有秦翼明、马二公子!”

    洪承畴此时除了苦笑,还是苦笑。

    守江必守淮,同时,还有先决条件,那就是巴蜀,就是成都平原必须控制在自己手中,否则北方向南进攻,一旦形成,东路从徐州、淮北沿运河而下,中路从洛阳经南阳,南下荆襄,西路以从长安经成都,沿江而下。

    江南就没有守住的可能。

    全家军的优势是全方位的,不仅仅军队装备好,海军更是举世无敌,长江天险,对于全家军来说,根本就不存在防守的便利,反而极为可能,他即使守住了襄阳,守住了淮南、也守不住长江。

    洪承畴看着神色各异的将领,心如明镜,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即使他决定抵抗下去,那么各将领就会主动与全家军接触,分别投降。

    这并不符合洪承畴的利益。

    洪承畴当既立断道:“诸位,老夫决定了,咱们不能再抱任何侥幸,全氏拥先帝的禅位诏书,是陛下钦定的新君,而福五只是他们那些扶持的伪帝,咱们要选一条正确的路,要不然,等全家军的拳落下来,咱们谁也承受不住!”

    众将领松了口气。

    只要不跟全家军打,那就好。

    让他们跟全家军打,简直就是逼着他们自杀。

    洪承畴道:“贺人龙、左光先!”

    “末将在!”

    “你二人率领本部人马,立即沿江汉南下,顺江而下,直扑南京!”

    贺人龙大喜,在场的众人都不是傻子,洪承畴的命令再明显不过了,这是准备以江南小朝廷作为晋身之资,投降全氏新朝。

    贺人龙一脸大喜:“末将领命!”

    曹文诏一脸不爽:“督师,无诏回京,这可是行同谋反!”

    “福王以藩王之身,擅自称帝,我等岂能坐视不理?”

    洪承畴到底是南明小朝廷最精通军事的帅才,决定行动之后,派出麾下大军分别从东、西、北三个方向逼近南京,兵贵神速发挥得淋漓尽致。

第七八二章死了也值

    洪承畴表现出了极为强硬,大军整体南下南京,所过之处,遇到那些士绅,随便抄家,抄完家之后,所得财物,分发给全军将士们,像粮食、财产之类的东西,要么分发给百姓,要么就地发卖。

    此举,让洪承畴获得了荆襄百姓的强烈好感,特别是襄阳城,襄阳城作为荆襄地区的军事重镇,同样也是南北的交通枢纽,商业重镇。

    经济繁荣,人口也有五六十万人,但是,荆襄军开始了在全城范围内,针士绅和官员,开始了疯狂的抄家和抓捕工作。

    整个襄阳城瞬间乱了套,到处都是惨叫声,尖叫声,辱骂声,撕打的声音,狂笑声此起彼伏。

    这些士绅和官员,平时嚣张跋扈习惯了,看着大头兵冲进来,第一反应并不是害怕,也不是恐惧,反而是愤怒,张口就骂,指挥家丁和仆从驱赶这些士兵:“等卑贱武夫,竟敢凌辱我等文臣士大夫,天下学子断不会放过你们的,断不会放过你们……”

    很显然,他们会遭受到残酷的毒打。

    回应他们的不是拳打脚踢,就是带着刀鞘的刀,直接当成板上抽在嘴上,嚣张的辱骂声马上就变成了痛苦的哀嚎。

    几乎与京城的现象如出一辙,文人视武夫如仇寇,武将视文人如大敌,双方的关系简直就糟得不能再糟了,全靠数百年来以文驭武的格局勉强压着,这才没出事。

    现在他们襄荆军,江浙军还有湖广各省的军队,都已经决定投靠了全氏大明,那么,很自然,以文驭武的格局也就不复存在了,这些武将和士兵对这些文人还有什么好客气的?

    有冤的报冤,有仇的报仇。

    大量被抓捕到的士绅和官员,并没有被关进大牢内,而是就地捆绑在树上,或者是放在笼子里,供全城百姓围观。

    这其实是洪承畴给全旭交的投名状。

    当然,与全家军严明的军纪相比,无论是荆襄军还是江浙军,他们都没有全家军的严格军纪,在全家军执行抄家的时候,遇到士大夫的反抗,会打人,也有可能会杀人。

    但是,唯独不会出现侮辱妇女的行为,但是荆襄军却没有那么多的顾忌,他们在抄家的时候,连女人也一起抄了。

    不少荆襄军将领或士兵,在抄家的时候,顺便为自己抢一个老婆,解决个人问题。

    荆襄出现的变故,很快就传到了全旭的耳朵中。

    在这个时候,全家军的南下部队还没有开始动身,结果倒号,打着全家军黑色战旗的二十余万大军,一起随军征召的民夫,三四十万人,浩浩荡荡直接包围了南京。

    全旭看着这个情报,脸上露出冷笑:“他们这是什么意思?真以为朕是好糊弄的?”

    袁枢叹了口气道:“此举难道不好吗?”

    “肯定不好啊!”

    全旭愤愤的道:“朕还准备把这群王八蛋弄到天山省去垦荒呢!”

    虽然说,现在的天山省,也就是大部分的东伯利亚,在人们的眼中还是一片蛮荒之地,可是全旭却非常清楚,这其实是一块天赐宝地。

    仅仅黄金一项,就拥有差不多价值两万亿美金的储存量,除了黄金,还有大量的煤炭、钢铁、天然气,以及石油资源。

    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不吃到自己的嘴里,怎么可能对得起上天给自己的巨大挂?

    全旭通过黄金的交易,可以从后世获得大量物资和装备,其实后世需要明朝的东西很多,以贵重金属和木材为主。

    很多人都会说黄花梨、紫檀木等等,非常贵重,可以卖上大价钱,可问题是,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中国文玩、古玩、艺术品的市场产值规模超过六千亿,这其中包含了超过三分之二的黄金饰品,古董、文玩、紫檀、黄花梨制品这些所有的东西加起来,差不多相当于两千亿,而且门槛会非常高。

    这个行业就像是钻石,普通百姓购买钻石会非常昂贵,可你真正有了钻石矿山之后,就会发现这个市场其实早就饱和了,如果不是金伯利集团控制着产能,钻石可以打成白菜价,如果不是宣传和炒作,这个市场连百亿规模都没有。

    这个行业对于全旭而言,是完全陌生的行业,一旦全旭加入,那就会遇到来源行业巨头的打击。

    比如现在的网文行业,阅文集团是当之无愧的巨头,拥有自身强大的读者群体,产品衍生团队,影视、游戏开发团队,商业运营和推广团队,外人想挤进来,那是非常困难的,不信邪的人很多,资本也大量投资过百度、纵横,包括中文在线,可是他们撼动了这个行业吗?

    其实并没有。

    所以,全旭唯一办法,就是偷偷的交易,黄金是就理想的选择,当然,求人不如求自己,全旭最想做的是形成明朝最完善的工业体系。

    黄金是全旭最为重要的东西,因为后世的天朝需要与漂亮国竟争,打造人民币的世界体系,黄金的储备也是重中之重。对于黄金的需要是永无止境的,当然,全旭也控制着黄金的产量,也不会造成后世黄金市场的崩溃。

    “陛下,其实也无所谓了!”

    袁枢淡淡的笑道:“将来我们可以对这些军队进行整编,以铁路工程兵或基础建设兵团的模式,整齐调到了天山省,一样可以完成人口的迁徙!”

    在绝对的火力优势之下,袁枢丝毫不担心洪承畴麾下造反。

    全旭点点头道:“收拾一下,咱们回京!”

    并不是全旭想海伦娜了,也不是因为蓟县的事情处理完了,而是因为秦良玉进京了,对于这位历史上有名的女将军,全旭还是非常重视的。

    能让全旭佩服的人不多,秦良玉绝对算是一个。

    她的丈夫马千乘是汉伏波将军马援后人,世袭石柱宣慰使(俗称土司),马千乘被害后,因其子马祥麟年幼,秦良玉于是代领夫职。秦良玉率领兄弟秦邦屏、秦民屏先后参加抗击清军、奢崇明之乱、张献忠之乱等战役,战功显赫,被封为二品诰命夫人。

    当然,在这个时空,因为全旭的出现和卢象升出现,让秦良玉也没有像历史上四次勤王,她在崇祯七年和崇祯十三年的出山,则在全旭的影响下,取消了她的行动。

    这次北上京城,秦良玉就是与全旭商量川军的问题。

    秦良玉对大明忠诚,但是却真看不上江南的小朝廷,江南的小朝廷可没有忘记拉拢她,对她开出的价码可不低。

    这可不是正二品的诰命夫人,而是太子太保、武官正一品的左都督,四川省总兵,无论职衔还是待遇,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只不过,她却直接带着侄子秦翼明马祥麟,以及三百余名川军来到了北京。

    不过,她的亲兵三百子弟兵抵达北京,也算是为了充充脸面,挑选的都是精壮,装备也是最好的。

    可是,与京城的皇家近卫军一比,他们简直就是叫花子,只有将领级别,也就是秦良玉、秦翼明、马祥麟三人才有一副铁甲,这三副铁甲也不知道传了多少代了,甲叶普遍比原来薄了一半,这都是擦铁锈擦的。

    普通士兵连皮甲都没有,就一套战袄,原本红色的战袄现在洗得发白了,上面满是补丁,只比乞丐强那么一点点,很难相信这就是明军的精锐部队,十几年来一直守卫关门,立下汗马功劳的关门川军!

    川军的军容虽然不怎么样,但是面貌却让人眼前一亮。这些川军将士普遍不算高大,但很壮实,手里拿着一杆用白蜡木作枪杆的长枪,长枪上有钩镰,还有一个圆环,在必要的时候,川军战士可以用长枪穿过这些圆环,搭成一道极简易但绝对实用的梯子,爬上悬崖峭壁,他们擅长山地作战嘛。

    这杆长枪是他们主要的武器,军官还会有一把腰刀,普通士兵则什么也没有。

    川军抵达了京城,受到了高规格接待,虽然没有让他们进入京城城内,却在城外的军营里居住,这个军营,当初还安置过南下军团的士兵们。

    军营是采取活动板房建造而成,不过当时是夏天,地面用的是水泥地坪,地下还铺着火坑,进入屋顶,一点儿也感觉不到寒冷。

    当然,他们也用不着害怕寒冷了,来到京城,看着川军身上甚是单薄,全旭就指示总后勤部紧急调拨一部分皇家陆军的棉衣、棉裤、和羊皮靴子。

    躺在温暖的床上,这些川军士兵看着自己身上崭新的棉衣,有些难以置信,多少年了,他们也不止一次北上勤王,可是朝廷什么时侯对他们这么好了?

    特别是吃饭的时候,这些川军更是大开眼界。

    不锈钢的大盆,装得满满当当一大盆,有热气腾腾的土豆鸡块、红烧西红柿牛肉,猪肉炖粉条,还有红烧带鱼、冬瓜炖肘子,紫菜蛋花汤。

    望着香气扑鼻,让人食欲大增的菜肴。

    众川军将士感慨:“为了这一顿饭,就算死了也值了!”

第七八三章朕就是昏君

    秦良玉望着狼吞虎咽的子弟们,心中感慨万千。

    早在万历二十七年的时候,时年刚刚二十六岁的她,就与丈夫马千乘率军镇压杨应龙之乱,哪怕后来,她丈夫被诬告,含冤而死。

    她对朝廷的的忠诚,却丝毫不减。

    天启元年九年,奢崇明在重庆造反,朝廷命其率军镇压,历时两年多秦良玉终于平定了奢崇明之乱。

    崇祯二年,后金入关,随后秦良玉亲自率领数千石柱子弟们北上勤王。

    崇祯四年,镇压河南叛军。

    崇祯七年,与张献忠在重庆大战。

    她承受过数千石柱子弟在浑河畔与戚家军一起全军覆灭的痛苦,更遭受过丈夫被冤杀的悲怆,但她都挺过来了,那么多子侄战死沙场,对大明忠心耿耿的丈夫冤死在自己人的屠刀之下,她依然对大明忠心耿耿,哪怕已经白发苍苍了,依然领着石柱子弟兵在大明的千山万水之间浴血奋战,从无怨言。

    她战功显赫,品行高洁,她的部队纪律严明,虽然做不到饿死不抢粮,冻死不拆屋,但也从来没有抢掠过老百姓,以至于她的政敌就算想找借口攻击她都无处下手。

    就连心性多疑、刻薄寡恩的崇祯,对这位女将军也十分敬重,多次封赏,极尽尊荣。

    她曾想过舍身报效崇祯皇帝的恩,事实上,在对她的恩,远小于刻薄。

    哪怕崇祯三年抵达京城,因为全旭的出现,她并没有像历史上一样,参加收复永平的战役,所以,这支军队非但没有像历史上受到重视,就连犒赏军队的粮食,也是陈年杂粮,别说酒肉,就连咸菜里都有虫子。

    身边的侄子秦翼明拿着馒头,擦着盘子上的油汤,一点都不舍得浪费。

    一名负责招待他们的一行的全家军少校军需官看到这一幕,随即摆摆手:“按照六百人的定量,再准备饭菜!”

    现在的大明皇家陆军,对于粮食的消耗,已经远远低于数年之年,军队后勤部门对于每个士兵的粮食补给从最初的每个月八十斤粮食,一步一步缩减,直到现在已经缩减到了三十六斤,每天仅仅一两多点。

    毕竟,部队的伙食好,油水多,普通士兵可以通过菜肴和肉食补充所需要的能量,大米饭和白面馒头已经不是将士们最喜欢的食物了。所以,按照皇家陆军的定量,所做出来的主食似乎有些不够了。

    成车成车的冒着热气的馒头、软糯糯的米饭,以及奶茶、送到营中,就连秦翼明也有些奇怪:“不是刚刚吃过饭吗?”

    “是卑职考虑不周,怠慢了石柱兄弟们!”

    经过少校的解释,秦翼明这才知道闹了一个乌龙。

    秦良玉习惯性了粗茶淡饭,对于这样大鱼大肉反而有些不习惯:“太破费了!”

    “秦老将军明鉴,这真不是破费!”

    少校笑着解释道:“这只不过是皇家陆军三级战备餐!”

    当然,三级战备餐其实是最丰盛的,也就意味着战斗还不够紧张和激烈,将士们完成可以像平时演习一样,按部就班的吃饭。

    像二级战备和一级战备餐,则是半冷半热,以午餐肉、自热食品为主。

    等着少校将最后一批奶茶、青茶、干果和零食送到军营,就向秦良玉告辞。

    马祥麟翻看着一袋用厚牛纸包装的干果,这里面的干果分别是核桃、葡萄干、开心果干、红薯干等等,这种烘干的干果,口感非常不错,对了每个人还拥有一包大约十几颗水果粮,十几颗的奶糖。

    马祥麟有些难以置信的道:“他们也……太奢侈了吧?”

    秦翼明叹了口气道:“当年我在河南的时候,有幸与全家军的袁宗第打过交道,他们的装备,让更让人嫉妒!”

    “嫉妒吗?”

    马祥麟有些不解的道:“他们的着甲率不高啊?”

    “少将军有所不知,全家军已经淘汰了铠甲!”

    秦翼明指着营外执勤的皇家陆军哨兵道:“他们手中的枪,可以打一千步远,所以,他们已经用不着穿铠甲了,因为,没有人可以冲到他们跟前!”

    马祥麟还想反驳。

    秦良玉缓缓睁开眼睛:“全家军装备之良,天下罕见。”

    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秦良玉决定北上的真正原因,要说川军的装备,也有一部分是全旭提供的,早在八年前,他就让人送了五千支马槊,两千套高碳钢铠甲,还有三千把破军刀,以一千五百张弩及上百万支弩箭,当然还有十二门一零五毫米的火炮,一千百支火枪。

    最最关键的是,崔成友还给石柱百姓送去了玉米、土豆、红薯的种子,若非红薯和土豆,石柱这些年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这些装备不仅一文钱未收,唯一的代价就是让秦良玉拿出一件随身之物,秦良玉当时以为,这是全旭想要她一个承诺。

    为了石柱子弟兵的安全,她当时就随手从耳朵上摘下一对金耳环,送给了前来送货的崔成友。

    事实上,在南明小朝廷成立以后,面对南明的来人,秦良玉就想起当初全旭对川军的支持。

    秦良玉与洪承畴不一样,洪承畴是畏惧了全家军的兵容之盛,装备之良,认为打起来他没有任何胜算,而秦良玉觉得投降,初衷与洪承畴并不一样。

    她曾路过大名府的全家庄镇,亲眼看到那里的繁荣,和百姓安康,家家户户有余粮,人人都有衣服穿,那里简直就是人间仙境、洞天福地。

    这些年,全旭一直没有停止扩张的脚步,从辽南,再到整个辽东,整个关外,全旭所占领之地,百姓生活富足,没有官府横征暴敛,也没有士绅强取豪夺,他与任何野心家不同。

    全旭所过之处,就建立了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她虽然守着四川这个天府之国,却不能改变四川的贫穷。

    但是,全旭可以做到这一点。

    秦良玉不惜亲自北京,目的就是希望全旭可以带给四川人一条出路。

    秦良玉甚至没有与全旭的人接触过,也没有谈判,更没有提出过自己和马家的出路问题,她需要的只有一点,可以让四川百姓有口饭吃,不在饥馑遍野。可以让四川百姓活得更好的一点。

    这一路上从四川来到北京,她亲眼看到,虽然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战火摧残,不过,全氏大明的官员和士兵,都在带着百姓重建家园。

    这场罕见的暴雪,没有击倒全旭和他的新朝廷,虽然也有一部分百姓被冻死,或病死,但是绝对大部分受灾的百姓,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一座座临时搭建的房屋,就像现在川军居住的营房一样的房屋,成了受灾百姓的临时居所,灾民安置点的百姓,人人面色红润,根本就不像是受灾的样子。

    她还亲眼看到受灾百姓的食堂,凭心而论,那些灾区的百姓,伙食远不如全旭招待川军兄弟们那样丰盛,主食要么面条,要么猪肉白菜炖粉条,尽管里面也有多,却不多。

    尽管如此,灾民百姓的饭量却不受控制,能吃五个馒头或十个馒头,都是随便,尽管很多人穿着旧衣服,破破烂烂,却可以防寒保暖。

    如果不考虑那些百姓的精神面貌,完全不像是军队,还以为全旭一口气扩充了几百万军队呢。

    没错,这个时代想要一次性调拨大量的棉衣是不可能的,这些运往灾民的棉衣,既有百姓捐献的旧棉衣,也有军队捐献的旧棉衣,也有直接是从军需仓库里拉出来的崭新军装。

    不管全旭采取了什么办法,至少没有看到受灾百姓自生自灭。

    虽然说,面对灾民,崇祯也不是坐视不理,他也下旨赈灾,可问题是,崇祯和他的官员们,在赈灾方面的付出,完全不是一码事。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这么两相比较下来,崇祯会丢掉江山,那就不奇怪了。

    通过这场救灾,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百姓,谁还认为全旭是乱臣?

    老百姓不在乎谁是皇帝,只要这个皇帝能让他们少交税,那就是好皇帝,如果这个皇帝在关键时刻,颁布一道赈灾诏书,已经算是明君了。

    事实上,在眼下百姓眼中,全旭的地位,可以说是千古未有的圣君。

    就在秦良玉浮想联翩的时候,她眼中的这个千古圣君,正在他的末日堡垒中,颠鸾倒凤。

    全旭的末日堡垒自从来到明末以后,基本上没有动过,四五年来不动,再好的车也会出现问题,特别是电池组,到了寿命的年限。

    全旭就把末日堡垒转移到后世,进行大修,大修之后,就被全旭带过来,可以玩一下。末日堡垒也只有冬天,寒冷把地面冻得像石头一样坚硬的时候,全旭这才可以浪一下。

    他与三娘躺在末日堡垒的大床上,用投影观看着法国大片,享受着立体环绕音响带来的刺激,一边实践操作着。

    三娘精疲力尽的望着全旭:“相公,你这是不是像戏文里昏君?”

    “什么叫像,你自信点,把像去掉!”

    全旭没有半点不好意思:“我就是昏君!”

第七八四章和平解决四川问题

    三娘满脸疑惑:“你才不是昏君?”

    “你说了不算,你的话,可没有任何说服力!”

    三娘不解的问道:“那你为什么想当昏君?”

    “因为当圣君太累了!”

    全旭撇撇嘴不屑的道:“因为圣君都虚伪!”

    号称千古圣君的皇帝很多,比如说某麻子。

    捧他臭脚的人很多,说他是千古圣君,即使唐太宗,秦始皇也不能与其相比,说他注意缓和阶级矛盾,采取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农业政策,重视农耕,发展经济,改革税收,疏通漕运。

    同时还对三藩、明郑、噶尔丹等各地反清势力大规模用兵,对沙俄签订条约确保黑龙江流域和广大东北地区的控制,实现清朝的国土完整和统一。

    调节满族与汉、蒙、藏等族的关系,尊崇儒学,开博学鸿儒科笼络汉族士大夫;实行“多伦会盟”安抚蒙古各部,下令编修《理藩院则例》,确定巩固边疆的统治方针;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派兵入藏驱逐入侵西藏的准噶尔汗国。

    还开海设关,发展内外贸易,重用海外传教士,学习西方近代科学。此间,使中国社会出现“天下粗安,四海承平”相对稳定的局面。

    上面这些话来自知某大V的评论,事实上,这都是屁话,先不说四库全书,大兴文字狱,还有《尼布楚条约》,反正是崽卖爷田不心疼。

    借用一句话说,以己之矛攻其之盾。注意上面的那句话“缓和阶级矛盾”,开国之初,只要想缓和,哪怕是晋惠帝和晋怀帝,也可以缓和阶级矛盾,这只是妥协的一种办法,而不是治标治本。

    以隋唐为例,隋唐时期的政治矛盾是门阀与皇权之争,李世民采取硬刚,硬怼,包括李治的皇后王皇后,与武则天的上位,其实都是这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没有这场斗争,武则天也不能上位,当然,武则天采取的则是拉门阀下神坛,他利用寒门,培养北门学士,与门阀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

    缓和这种矛盾,不是解决,这说明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算得上是伟大吗?

    打输了割地赔款,这无可厚非,打赢了割地,恐怕是世界第一号吧?

    当然,这是历史评说,算不得真。老程也是一家之言,不被主流历史专家承认。

    全旭似乎有些感慨的道:“崇祯一直想当圣君,他连新衣服都不舍得穿,这个国家却弄成了这个样子,他其实也不想,可是现实却非常残酷。”

    要说当圣君,那就必须专权,很多事情都需要亲历亲为,比如说秦始皇,他一天要批阅一百二十斤的文牍,有网文推算过,大约是二十万字左右的内容,这可不是小说,可以一目十行,而是文言文,所包含的信息量何止千万?

    还有朱元璋,每天工作十六个小时,这一点全旭做不来。

    哪怕他不用看,只是找人给他朗读,那也能让他的耳朵起茧子。

    就像大明的内阁制度,在朱元璋的本意中,内阁大臣就是他的几个秘书,负责筛选奏折,把天下奏折汇总,然后分类,再逞送给他。

    结果,成祖不想干活,就是一步一步提高内阁大臣的地位和权利。

    全旭现在学习的方式其实是跟后世的太祖学习的治理方式,当然了,太祖也是跟汉武帝学习的治国方式。

    比如说,中央文化革命委员会、中央打黑除恶领导小组,中央消防管理小组,中央大型企业审计小组,中央计划经济委员会,中央经济发展改革委员会,这个机构和组织,其实是绕开了顽固的政府机构可以单独行事。

    也是我党的一惯作风,汉武帝当年也是如此,三公九卿之外,他可以让江充担任侍中,侍中这个官职起初就是一个伺候皇帝拉屎撒尿的官职,以宦官担任,在后面就衍生成了丞相的代名词。

    南北朝时期,谢安就曾担任中书侍中。

    别看现在的全旭,在政务院的权力全面放手,可是全旭一旦需要,随时可以捡起来,就像现在遇到灾害,挑选几名大臣,成立了大明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就可以调动全氏大明朝廷所有的力量。

    慢慢地,将来这样的组织会成立越来越多,而依靠成为首相,就可以凌驾皇权之上或者皇帝之上的事情,其实是不存在的。

    权力的本身就是执行力,有执行力才有权力,没有执行力,那就没有权力。

    全旭可以没有罢免首相的权力,但是,他却有可以随时找个人架空首相的权力,全旭不想当圣君,因为圣君就会按照文臣要求的那样,条条框框被拘束住,束缚住。

    而昏君可不会,昏事可以肆无忌惮,可以随心所欲。

    三娘不明白全旭的意思,不过她望着全旭道:“你想当昏君,我就陪你,你想当海盗,我就当海盗婆子!”

    在三娘心中,全旭就是她的天,她的一切,与朱微媞相比,三娘的心思性格更加纯粹,只要全旭想玩,三娘不在乎自己。

    比如说现在这样,也只有三娘可以陪着全旭一边看着法国大片,一边喝着酒。

    生活就是随性,就是简简单单。

    如果乘坐马车,就算连续换马,要从蓟县抵达京城,那也需要一整天的时间,当然,末日堡垒的速度快,在抵达玄武门之前,才仅仅需要三个多小时。

    而且末日堡垒比马车更加舒服,不知不觉,全旭也沉沉的睡去。

    全旭虽然不在京城,很多事情他都知道,特别是李康妃与朱微媞之间的谈话。

    全旭感觉自己当了皇帝,夫妻不再是夫妻,父子不再是父子,一切都变了味道。

    全旭有时候感觉非常不解。

    皇帝真有那么好当吗?

    崇祯的下场其实大家都清楚,英国的查理大帝也被送上了断头台,皇帝其实一直都是一个高风险的高危职业。

    有人戏称,漂亮国总统的意外死亡率甚至超过了诺曼底登陆。

    在蓟县的时候,全旭可以随便走到百姓之间,到处走走看着,对百姓嘘寒问暖,作作秀,可是来到京城,他就有起居录,一言一行都会被记录起来。

    全旭非常无奈。

    进入紫禁城,全旭沐浴之后,换上龙袍,正式接见秦良玉。

    秦良玉一身戎装,左边带着马祥麟,右边带着秦翼明,龙行虎步,迈入大殿。

    这是正式的接见,当然,也不是全旭一个人,像沈明泽、朱寻、朱兆宜、傅宗龙、茅元仪、梁延栋、李信等重臣全部在场。

    “末将秦良玉,马祥麟、秦翼明,叩见陛下!”

    秦良玉的发鬓皆白,但是声音柔和动听,态度也很平和,让人如沐春风。马祥麟的声音有些中性,秦翼明的声音却非常洪亮。

    “免礼平身!”

    全旭摆摆手道:“来人,赐坐!”

    全氏大明可不像朱氏大明一样,皇帝坐着,大臣们全部站着。

    全旭的大殿基本改成了后世的会议模样,每个人有各自的位置。

    “谢陛下!”

    三人落坐,全旭向秦良玉介绍沈明泽等人,然后就说了一会儿家常话,全旭仿佛刚刚听说川军还在城外。

    全旭马上笑道:“川军兄弟们远来辛苦,想必早已人困马乏,不妨先进城里休息,等恢复体力了再说。来人啊,带川军将士进城!”

    全旭也不管秦良玉是不是拒绝,马上又对秦良玉和秦翼明道:“我还准备了一些酒菜,为各位川军将领接风洗尘,请一定要赏脸。”

    这是全旭的底气,别说秦良玉只带了三百人进京,就算是三千人,三万人进京,全旭也敢把川军放进京城里,让他们感受一下京城的繁荣。

    秦良玉只好谢过全旭。

    全旭不急着商量四川的归属问题,这让秦良玉反而更加忐忑不安,随着来到京城,看着京城附近百姓的新面貌,她就更加急切了。

    四川虽然号称天府之国,可是随着明朝进入小冰河时期,大量来自陕西、山西的流民开始沿着入川的道路,向四川逃亡。

    随着时间的推移,四川的百姓也越来越多,特别是陕西和山西、河南流失了超过七八成的百姓,其中三分之一去了四川,三分之一去了湖广,还有三分之一死在了战乱之中。

    四川的人口增加了,可是土地只有那么多,加上小冰河时期的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干旱和寒冷,四川的百姓日子过得非常清苦。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如果北方还是持续干旱战乱反复摧残着百姓,那么四川还是人间仙境,可是随着全旭开始全面回复北方地区,大量人口减少,人均土地相对增加,全家军又带着百姓修缮沟渠,准备抗旱救灾。

    可以遇见,将来百姓的生活会越来越好,而且全旭对百姓最大的诱惑,就像历史上李信给李自成出的计策一样。

    全氏王朝不收百姓的农税,也就是广义上的不纳粮。

    当然,百姓的粮食和农产品售卖,则会收税,这样以来,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卖粮食那简直就是滑稽可笑的事情,连吃的都没有,怎么可能去卖粮食?

    秦良玉越来越急迫的想解决四川问题。

    可惜,全旭似乎没有这个心思。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6760/ 第一时间欣赏我在明末有套房最新章节! 作者:tx程志所写的《我在明末有套房》为转载作品,我在明末有套房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我在明末有套房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我在明末有套房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我在明末有套房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我在明末有套房介绍:
明末乱世,天灾人祸,遍地烽火,血流成河。
这是一个尸山血海血火交织的年代。
这是一个人命贱如蝼蚁的时代。
然而,对于全旭来说,明末却是他的天堂。
且看一个可以穿越两个时空的全旭,如何打造一个横跨现世与明末的超级帝国。
普通书群:617604339(所有人可以进)
VIP书群:732577450(两千以上粉丝值可进)我在明末有套房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我在明末有套房,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我在明末有套房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