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热血残汉TXT下载热血残汉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热血残汉全文阅读

作者:海上云山     热血残汉txt下载     热血残汉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五十四章 大捷 下

    当他们的斥候亲眼目睹了明人精锐再一次大展神威完成了又一次以少胜多的光辉战绩后,去卑就明白了鲜卑人最后的结局。

    合作了这么多年,去卑深知明人主力一旦出战怎么可能会没有大量骑兵?

    虽然他们也没有发现明人骑兵的踪迹,但是这些骑兵一定就在这,只不过在等待寻找致命一击的时机罢了,这一点绝对不会错。

    明人想要的是击溃鲜卑人,可去卑不能让这些鲜卑人给跑了呀,所以他们才急吼吼的从北面包抄了过来。

    可是对匈奴人不幸的是李归并没有立刻出动骑兵突击,而是准备进一步将鲜卑人调动之后明人骑兵才会出现在战场上,可是匈奴人并不知道这一点。

    所以当匈奴人到达战场的时候,才发现现在的局面并不是他们期望的抓俘虏大赛,而是一场尚未展开的大战。

    他们的贸然出现破坏了李归的计划,到了这个时候侯悦莫陈要是还不知道该如何做那他就真的配不上窦宪对他的信任了。

    面对绝境,侯悦莫陈反而彻底的冷静了下来。

    很明显北面的匈奴人出现的时机没有掌握好,虽然不知道为什么明人的布局会出现这样大的纰漏,但这是唯一的机会了。

    匈奴人悍勇无比,要是在激战正酣的时候从背后给自己来上那么一下,自己确实是无法抵挡。

    但是现在大战还未完全展开,这就给了自己挽救部族命运的机会。

    他亲自指挥鲜卑步兵布下了防御的阵形,而让撤下来的五千多骑兵全力向北,一定要冲开匈奴人的阻拦将这里发生的事情告诉窦宪。

    他坚信这些骑兵一定能顺利走脱,因为匈奴人那么自私绝对不会为了明人和自己死磕到底的。

    至于他自己,是一定不能离开这里的,因为只有自己留在这里,留下的人才会有继续作战的勇气,侯悦莫陈已经做好了战死在这里的觉悟。

    但是虽然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当他看到明人骑兵那一往无前的冲击的时候,还是感到了发自内心的颤栗。

    高大的披甲战马、闪着冷冷金属光芒的铠甲和那长长的长矛、整齐划一的队形,让最勇敢的鲜卑战士都感到末日降临般的恐惧。

    理论上训练有素悍不畏死的步兵方阵有合适的装备的话是可以抵挡重骑兵的冲击的,可是那样的部队一般情况下真的存在吗?

    鲜卑人不怕死,但是不意味着他们愿意送死,而且他们离训练有素的这四个字的距离有一光年那么远。

    每个人都试图躲避战马的撞击,于是就在一瞬间,鲜卑人的阵形就彻底的乱了。

    失去了阵形的步兵在奔跑起来的重骑兵面前就只有等死的分,即使有个别极度悍勇的人能进行一些有效地抵抗也是枉然。

    鲜卑步兵阵形瞬间就被撕开了一个巨大的口子,从这里明人重骑一冲而过,将前进路上的一切撕得粉碎。

    但是实际上他们并没有能对敌人造成特别大的伤亡,因为正面的敌人基本都避开了,只有一些特别倒霉的倒霉鬼变成了马蹄下的亡魂。

    而重骑兵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能停留下来杀戮敌人,真的停下来只怕就反过来要成为被杀戮的对象了。

    真正对鲜卑人造成巨大伤亡的是紧随重骑之后的明人轻骑,失去阵形四处逃窜的轻装步兵是他们的最爱,挥舞的马刀收割起人命也要比重骑兵那巨大的骑枪要方便得多。

    而更关键的是明人重骑只有八百人,而轻骑却有近万人!

    鲜卑人其实已经做得够好,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还是给明人造成了一定的伤害,让近八百名明人骑士战死在了沙场上。

    更令侯悦莫陈高兴地是,在临死前他看到撤退的骑兵大部分都突破了匈奴人的阻击顺利的逃走了。

    只要他们能逃走,鹿结部的元气就保住了;只要他们能将自己的话带到,主人就一定会做出正确的抉择的。

    剩下来的事就不是自己能知晓的了,因为侯悦莫陈的头颅已经脱离了他的身体,原来死亡就是这样的呀。

    这场战斗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侯悦莫陈的两万鲜卑大军除了最后逃走的近五千骑兵外全部被消灭了,五千人被杀,近万人被俘。

    其实他们说起来输的还真是不冤,因为他们遇到了一个本不应该存在在这个时代的兵种。

    重骑兵是一个异常金贵的兵种,从开始组建到现在实际上这才是第二次出战,就连对韩遂的时候李归都没有舍得使用这些心肝宝贝。

    但是谁让鲜卑武士在历史上留下了赫赫威名呢?这一点这个时代别的诸侯不知道但是来自后世的李归却是十分清楚的。

    所以他并不是像别人想的那样派出一支援军完事,而是动员了几乎所有的精锐部队抱着决战的心情亲自北上准备彻底瓦解来犯的鲜卑联盟。

    这样优势的力量就算是正面作战也是必胜,何况李归还耍了这么多手段?说道手段在这一点上不能不说荀攸还是很好使的,一点也不比贾诩那个老狐狸差。

    李归之所以没带贾诩是因为贾诩正在生病,不料这却让贾诩得到了意外的机遇。

    战事结束后,李归立刻派人召来了匈奴首领刘去卑,一见面李归就笑着问道:“右贤王,我军此战表现如何?”

    去卑并没有随口恭维一番,而是仔细考虑了一下才认真的答道:“冲阵的披甲骑兵应该是君候的得意之作,战力确实是强悍无双。”

    “但是这样的骑兵一旦到了草原上却毫无用处,而若是在内地冲击寻常步卒,轻装的骑兵效果也不会差。”

    “所以为君候考虑,此等兵马实在是不应该出现在此等战斗里,而应该在定鼎天下的关键战役里给敌人以致命一击。”

    “我身为君候的部下,不敢不直言,还望君候见谅。”

    这下李归也收起了先前的嬉笑表情,有点难以置信的打量着去卑。

    ;

第五十五章 不死不休

    说实话虽然已经认识了不短时间,单李归之前是不大看得上去卑的,认为他不过是一个出身比较好的匈奴二世祖罢了,却没有想到他竟然能有这样卓越的见识。

    他对重骑兵的认识实在是非常深刻,古代中国重骑兵消亡的最大原因就是因为用处和昂贵的成本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

    但是在一些关键时刻,奔腾的重骑兵确实是扭转乾坤的不二法门,所以少量的重骑兵还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的。

    至于说不该用在这次战役,李归只能笑了笑,因为他知道在这一点上自己无法说服任何人。

    想到这他打岔道:“右贤王这次率部自愿来支援我军,实在是不胜感激,却不知道你们还需要些什么?能做到的我概无不准。”

    听到这话去卑的脸颊微微有点发红,自己无意中破坏了李归的计划,又没能挡住撤退的鲜卑骑兵,本来是没有脸面再提什么要求的。

    但是这些俘虏对于匈奴的存亡确实是比较重要,于是他只好厚着脸皮提出来要将俘虏里的匈奴人带回去。

    听到这话李归十分诧异,原来鲜卑人里面还有匈奴人,自己还真不知道这一点,这是一笔什么糊涂账啊?

    但是这样也好,这批俘虏带着也是拖累,杀了又有违天和,倒不如就此在这里卖个好价钱。

    在价钱上去卑并没有计较,而且李归给的价格本来也很公道,所以两人迅速的达成了交易。

    随后去卑命令副将带着部队押解着俘虏回平阳,而他自己则带着本部人马八百多人留在了李归这里。

    他不准备回去了,愿意脱离匈奴作为一名普通将领为李归效力。

    得知去卑准备脱离于夫罗加入自己的部队,李归十分奇怪,但是也没有追问此中的原由,毕竟谁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不是?

    带着胜利的喜悦,李归来到了富平。

    围城的鲜卑人早已经撤回了大河以北,李归他们直接进了城。

    但是一进富平城,李归的好心情瞬间全没有了。

    看着躺在榻上奄奄一息的李念,李归顿时感到了一股无力的惶恐。

    这个人是他这具身体的父亲,是一个对他倾注了全部感情的父亲,虽然他们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却无妨这种来自血脉深处的共鸣。

    可是现在这个老人却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看到跪倒在他榻前的李归,他本已经涣散的眼神有重新闪烁出了光芒。

    他用尽全身的力气轻轻抚摸了一下李归的额头,就含着笑离开了这个无限眷念的人世。

    但是他是快乐的,因为他终于坚持到了儿子的到来,终于和儿子见上了最后一面。

    这一刻,李归和鲜卑鹿结部之间已经是不死不休。

    大河之畔,五种木材搭起的柴堆上,洒满了草原上的野花,这是李归亲自带人从原野上一点一点采集来的。

    李念面容平静的躺在那里,一如他生前的模样。

    随着柴堆被点燃,他的身形渐渐消失在了烟雾火苗之中。

    火葬是他最后的要求,就算是到了这死亡的时刻,他也还要为儿子的霸业尽最后一份心力,将自己最后的尸体奉献。

    他从来就不是一个有才能的人,甚至可以说是极度平庸,注定不能在历史上得到什么好的评价。

    但他确实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一个可以为子女奉献一切的父亲。

    李归直挺挺的跪在火堆面前,身边只有少数不蒙家族的亲人。

    此刻他已经不想再去掩饰什么,只想将心中的感情尽情地宣泄出来。

    这个人是自己的父亲,虽然无论是前世今生的自己和他都没有什么太多精神上的交流,但是却能感受到那一份厚重到化不开的浓浓爱意。

    这个人从未以自己的身份向自己索取过什么,只是在远处默默地注视着自己,甚至为了不给自己添麻烦自我放逐远方,现在更是连生命都奉献给了自己。

    自己在他身前没有能给予他什么,在他身后依然无法给他一个合适的名分,唯一能为他做的就是为他报仇。

    此仇不报,何以为人?

    当青烟散去之后,李念的骨灰被撒到了大河之中和青山之上,永远的和自然融为了一体。

    完成了李念的葬礼,李归回到了富平城内,准备和手下商议下一步的行动。

    李归参加火葬李念的行动是秘密的,除了个别心腹外没有人知道,所以一众手下看到他的气色这样不好,都不禁有点替他担心。

    就在这时卫士来报说鲜卑人派来了求和的使者,李归沉默的一言不发,过了好一会才让卫士领着使者进来。

    使者是一个中年鲜卑人,但是对汉家的礼节却十分谙熟,他带来了鲜卑人议和的条件:双方以大河为界,鲜卑人不南下并向李归臣服,而明人不北上。

    李归没有答话,而是缓缓伸出手臂,取出匕首在左胳膊上慢慢划出了三道血淋淋的伤口。

    随后他举起左臂,在群臣骇异的眼光中发誓道:“我一定要彻底灭亡鹿结鲜卑,让他们族人的灵魂永远坠落在最深的黑暗里,你回去告诉窦宪,让他洗干净脖子等着我。”

    鲜卑使者还想要再说些什么,却直接被李归下令轰了出去。

    荀攸见状劝谏道:“鲜卑固然无礼,但是他们来去如风飘忽不定,是难以彻底歼灭的。现在中原局势紧张,不如暂时和他们妥协,等将来安定了中原之后再来慢慢收拾他们。”

    李归摇了摇头,说道:“中原群雄皆不足道,强者唯有袁绍、曹操而已,袁绍势大而曹操智强,所以他们都无法迅速战胜对手。”

    “一旦我军贸然出击相助一方,则胜负就会很快分出来。”

    “那么失败一方的部下会投向我们吗?我认为可能性极小,这样一来我们将要面对的就是一个合并了两家力量的强大敌人了。”

    “鲜卑人好利忘义,自檀石槐起就不守信义,而他们的战斗力又十分强大,一旦我们大军回归关中,富平必然落入他们手中。”

    ;

第五十六章 决战之前

    “到时候关中门户大开,再无宁日了,所以我这一次来就是要彻底的打痛鲜卑人,给他们一个永生难忘的记忆,也顺便震慑那些想要到我这里占便宜的草原强盗。”

    对于李归的说法荀攸并不是很认同。

    天下的大势决定于中原,即使是不能立即进兵中原,也应该全心全意的在袁、曹两家的争斗中捞取足够的好处。

    至于鲜卑,只要守住富平隔河相对就足够让他们无法南下了,完全不需要浪费这么大的精力物力在他们身上。

    在荀攸看来,南下的十部鲜卑和平阳的匈奴人、武威的卢水胡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同,完全可以通过恩威并济使他们为我所用。

    但是李归的态度十分坚决,最后被荀攸说的理屈词穷之后愤然道:“大丈夫平生行事唯有快意恩仇,就算是错我也要错这一次。”

    他拔出佩刀斩断面前的几案,说道:“诸公无需再劝,此事已定,决无更改。”

    随后李归宣布终止了商议,离席而去。

    荀攸见状也是十分不满,对王连等人叹息道:“若是贾文和在此一定能劝得主上回心转意,我不及他多矣。”

    但是除了荀攸之外的人基本都是支持李归出击鲜卑的。

    王连等人的家就在廉县,怎么会愿意接受隔河而治的结果?

    李忠等人上次输的灰头土脸,又怎么可能不想报复?

    跟随李归长途跋涉而来的将士们又怎么愿意放过这个建功立业的机会?

    好容易接到大活正想大发一笔或者建功立业的游荡者们怎么会甘心就此罢手?

    所以说李归此举实际上才是真正的顺从自己手下的民心,负气而走不过是想要为荀攸留点体面罢了。

    荀攸也知道这一点,但是他本就是自诩孤直的人,也浑然不放在心上。

    廉县,那个鲜卑使者进入了原来的县衙后,殷勤的仆人连忙为他换上了华贵的衣裳,而鲜卑各部的首领都恭敬的在外面等待着他,原来他就是十部鲜卑的领头人——窦宪。

    窦宪的表情十分平静,换好衣服出来后就对所有人宣布道:“卑劣的明人首领拒绝了我们和平的恳求,回去准备好你们的刀剑,让南蛮们知道鲜卑勇士的厉害吧。”

    众人面面相觑,过了一会一个头人大着胆子说道:“难道不能再谈谈吗?之前这一仗已经证明了明人并不好对付,而且冬天就要来了。”

    这一次李归一仗消灭了一万五千多鲜卑战士,其中大多数都不是鹿结部的人,对其他九个部落来说,这已经近似于灭顶之灾,他们已经无力再打下去了。

    窦宪冷冷的回答道:“明人之王已经发下了血誓要和我们作战到底,还怎么谈?卑微的乞求换不来尊重,只有刀剑才是明人听得懂的话。”

    “但是鲜卑勇士的生命是宝贵的,虽然我们并不会畏惧明狗,但是也不能做无谓的牺牲。”

    “明天我们就撤回北面去,来自温暖南方的明人在这寒冷的北方是呆不长久的,等到他们一走我们就回来,这样反复下去他们迟早会因为得不偿失而屈服的。”

    另一个鲜卑首领皱了皱眉,问道:“可是天气越来越冷了,要是不赶快找到越冬的地方,老人和孩子很难挺过这个冬天。”

    窦宪想了想,说道:“我们先退到大青山(贺兰山)北坡去,那里的水草还算丰美,足以暂时维持部族的生存。”

    “等到开始降雪,我们就立刻转移到南坡来,那里有好几处天然的越冬草场,足以容纳整个部族。”

    “而在冬天没有人能长距离行军,我们不行,明人就更不行,所以我们可以过一个放心的冬天。”

    说到这他再次激励众人道:“我们已经牺牲了这么多人,实力大减,就算现在回到故土,也要面对中部鲜卑各部的侵扰,到最后可能大家都会成为别人的奴隶。”

    “而留在这里,只要我们能坚持到底,就会得到最丰美的草场和能干的南人奴仆,部族就一定会兴旺起来的。”

    听了窦宪的话众首领都没有再说什么,因为他说得对,他们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好的选择,和明人死磕到底实际上是唯一的出路。

    鲜卑人本就是一个不畏惧流浪的民族,他们的足迹从大兴安岭一直到葱岭以西。

    随着窦宪的一声令下,他们沉默的收拾好并不丰厚的家底,离开了新得到的家园,蜿蜒向北而去。

    等到三天后明人大军渡河而来,却发现偌大的鲜卑联盟已经杳无踪影。

    但是不断出现的鲜卑游骑告诉李归,鲜卑人并没有走远,他们就在北方积蓄着力量,等待自己离开富平以后,就会再次凶狠的扑上来。

    但是明知道如此,李归也不能直接率领大军继续北上寻找鲜卑主力决战,因为对于不习惯草原作战的南方民族来说这样做实在是太危险了。

    李归很幸运,他结识过夏育这位亲身经历过那次令整个大汉朝刻骨铭心的北伐鲜卑之战的老将。

    那一仗用他、田晏和臧旻三位当时大汉朝最为杰出的猛将和三万精锐汉军将士的白骨铸就了檀石槐的赫赫威名。

    自那以后,夏育无时无刻不在反思那一仗,并将自己的心得尽数告诉了李归,可以说,即使并没有后世的知识,李归也是当今大汉朝最了解鲜卑的人之一。

    所以说鲜卑人想要诱敌深入,那是白日做梦,李归早已经想好了对付他们的办法。

    十部鲜卑远行数百里,扶老携幼,在这苦寒之地的荒野上能坚持多久?马上就要下大雪了,到时候他们能不寻找越冬的地方吗?

    如果说秋季是游牧民族最为喜欢的季节,那么冬季就是他们最不愿意面对的时节了。

    在北方草原长达五个月之久的冬季(十一月至次年的三月),是游牧民族最艰难的时刻。

    在秋季尽量的让牲畜增膘,以及在向阳的山谷寻找可供牲畜食用的牧草,是他们熬过寒冬的主要方法。

    ;

第五十七章 雪夜奇袭

    假使牲畜的死亡率,处在可以接受的范围。那么在进入春季之后,畜群将随着牧草的生长而迅速恢复。

    而一旦遇到极端自然灾害或者是人为的灾害,那么对于整个种族而言就意味着巨大的损失甚至是灭顶之灾。

    所以到了冬春交际之季,往往就是游牧民族的体力、畜力最弱的时期,这个时候就是给与他们打击的最好时刻。

    而对已以农业为主的民族来说,冬季正是闲散无事的时候,战斗力只有上升没有下降。

    更何况经过这些年的积累,秦州支持战争的潜力之强大是鲜卑人不能想象的,而在李归坚如磐石的意志驱使下,这种潜力以最高的效率转化成为了战争能力。

    窦宪的想法本来也不能说是错的,远距离骚扰确实一直就是游牧民族对付南边农耕民族的不二法门,

    可是奈何李归不按常理出牌啊!

    李归重修了廉县作为自己的出击基地,不断地派遣游骑北上袭扰鹿结部。

    这些游骑全部是由匈奴人、鲜卑人、秦胡人、羌人组成的游荡者,他们对于草原的了解并不在鲜卑人之下,而在秦州巨大的生产力的支撑下装备更是处于优势地位。

    更关键的是使用他们看着要花钱但是实际上便宜啊,而且使用他们也不必忧虑对国内百姓的生活造成过于大的影响。

    当然了要指望这些人彻底消灭鲜卑人也是绝无可能,一来他们人数太少,二来他们也没有决战到底的动力和意志。

    就这样战事一直拖到了十月,第一场真正的大雪纷纷扬扬的落了下来,将一切都覆盖在了一片白茫茫之中,也彻底结束了双方这种小规模的拉锯战。

    看着这无边的雪景,窦宪的心里是悲喜交加。

    喜的是从这场大雪开始,严苛的冬季终于来了,明人的部队再也不能骚扰自己的部落了。

    这场拉锯战虽然大多数时候都是自己这边占了便宜,但是也夺去了一千多勇士的性命,也令每个还能作战的战士都疲惫不堪。

    悲的是由于一直陷入了和明人无休止的争斗里,严重缺乏精壮劳力的部落并不能像以往那样完成有效的过冬准备。

    近万族人和大量牲畜连第一场雪都没有能坚持下来,下面的漫长时光里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样的悲剧。

    到了这个时刻窦宪其实已经非常后悔当初冒失的决定了,谁知道明人这样脑子一根筋,非要和自己在这个偏远的地方纠缠不清。

    你看人家袁绍就明白事理多了,中部鲜卑抢劫了太原他都不会这样在意,这才是汉人应该有的大度嘛。

    哀叹了一会,窦宪还是不得不面对眼前的现实,着手处理纷繁复杂的日常事务。

    二十多万族人不可能拥挤在一起,他们沿着贺兰山南麓分散成了四个大的居住区。

    而窦宪所在的就是最大也是最靠南的那一个,为了抵挡明人万一的进攻,绝大部分战士都集中在这里,虽然窦宪认为这样的袭击可能性非常小。

    这是本不该发生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在一个本该宁静的黎明,睡梦中的窦宪突然被一阵巨大的声音给吵醒了。

    这种声音异常巨大,像是野狼的嚎叫,又像是地狱的冤魂,中间还夹杂着极度刺耳的尖利声响,从四面八方传来,让人不寒而栗。

    睡得迷迷糊糊的窦宪提起刀冲出帐外,看着因为这诡异的声音吓得四处奔跑的族人,陡然清醒过来了。

    敌袭,敌人来了!

    只是虽然知道是敌人来了,但是窦宪却无法迅速组织起有效地抵抗。

    被巨大的恐怖怪声惊吓的发了狂的畜群完全失去了控制,它们冲毁了简易的栅栏,在营地里狼奔豕突,所到之处只留下一片狼藉。

    但这还没有完,一颗颗闪烁着妖异的红色火焰的流星从天而降,狠狠地砸在了营地里面。

    有两颗火石正好砸在了干草堆上,顿时熊熊大火就燃烧了起来。

    这下不仅是牲畜,就连那些正在试图控制失控畜群的普通牧民也被吓得四处奔逃。

    有的人甚至绝望的跪倒在地上向长生天祈祷,任凭自己被混乱的人群和牲畜踩成肉泥。

    直到这时窦宪借着熊熊火光才看到渐渐逼近敌人,可这究竟是什么东西啊?

    一个个白色的圆球一般的雪人在雪地上缓缓向着营地走来,要不是他们手里拿着的弓箭窦宪都差点认不出这些怪物是人。

    他们怎么能就这样在雪地上前进?难道他们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两百多里的皑皑白雪,他们就不怕被冻死吗?

    要知道即使是常年在塞外生存的牧人们,即使是穿着皮靴和皮袄,也不能长时间在雪地上活动,那会严重的伤害到他们。

    但是现在不是考虑这些的时候。因为这些看似臃肿的敌人已经挽起了长弓,弓弦上搭着的是箭头熊熊燃烧的的火箭。

    一瞬间,无数的火箭将从天而降,将夜空都映衬出了一种妖异的美丽,只是在心胆俱裂的鲜卑人看来,这更像是来自地狱的罪恶之火。

    更令窦宪感动彻骨心寒的是,敌人显然十分了解营地里的情况,因为这些火箭的目标就是那些大宗的易燃物品堆放的地方。

    草堆、堆放毛皮的地方、羊圈、木材垛一个接一个的燃烧了起来。

    看着眼前这一切,窦宪知道鹿结部彻底完了,因为遭受了这样的破坏,就算能击败这支来犯的敌人,部众们也无法渡过剩下来的漫漫长冬。

    在这样恶劣的天气里,部族也根本走不到其他部落的地盘,就算能侥幸走到其他部落的地方也不会被收留。

    草原上的生活是异常艰辛的,为什么再伟大的首领也无法建立起超级部落?原因就在于根本没有可能获得足够的资源来养活太多的人口。

    既然已经绝望,那就战斗吧!在鹿结部踏进坟墓之前,也要拖着敌人一起下地狱。

    这时候有些回过神来鲜卑武士开始自发的反击来犯的敌人。

    ;

第五十八章 血色黎明

    在接连数十人倒在了鲜卑人的箭下之后,敌人终于暂时撤退了。

    但是他们并没有真的离开,因为不断从天而降的火石并没有停止,在不断地带走幸存者的生命的同时也带走了他们的勇气。

    窦宪沉默的站在营地中央,竖起了自己的大纛。

    自己做错了事,就得承受做错事的后果。

    他脱下了铠甲,因为在雪地里穿着沉重的铠甲就是送死。

    他擦拭着自己的佩刀,就像抚摸着这世上最美丽的女人。

    他背起了自己的雕弓,这是当年父亲留给他的纪念。

    在他的身旁,鲜卑武士默默地聚集在了一起,整理着自己的武器。

    他们要去作战了,虽然没有了战马的陪伴,虽然看不到胜利的希望,虽然对面是世上最可怕的步兵,他们还是要去作战了!

    打开了寨门,近万鲜卑武士沉默的踏上了雪地,步履艰难的向前行进着,去寻找那未知的敌人。

    寻找敌人的过程远比他们想象的要顺利,因为就在一里多地的地方,现在已经是一片灯火通明。

    一个个巨大的木质交通工具围成了一座小小的城堡,城堡中间是一个高达近二十米的巨大木台。

    木台上的几个明人手握奇怪的器具向着鲜卑营地方向眺望,每次他们手中的旗帜一劈下,就会有数颗火石腾空而起,向着营地飞去。

    妖术,就在自己等人的眼皮底下,明人堂而皇之的施展着妖术!

    长生天啊!你究竟有没有看到这世上的一切啊!每个鲜卑武士都悲愤的想着这不公正的一切。

    他们向着敌人的城堡冲了过去,对不起说错了,是一步一步的挪了过去。

    积雪带来的冰冷感已经越来越强烈,麻木了他们的神经,也降低了他们的灵活性。

    僵硬的手指勉强拉开了弓弦,却无力将弓箭射到足够远处。

    他们眼睁睁的看着明人士兵嘲弄的放下木板,露出那黑漆漆的巨弩,看着那巨弩慢慢的上弦,看着那弩箭激射出来,看着弩箭穿透自己的身体。

    有的武士绝望的抛下了武器,静静的等待着最终的命运。

    有些武士的斗志已经被沿途的冰雪消磨殆尽,他们转身试图逃离这里。

    但是依然还有部分最顽强的鲜卑武士奋力向前,祖先流传下来奔腾的战斗意志让他们永远也不会向敌人屈服。

    他们已经不再祈求获胜,他们只想在死前能拖一个敌人垫背。

    只是想要完成这一点真的好难好难,平时并不算是遥远的路途现在却是跨越生死的漫漫长路,就算是躲开了敌人的弩箭也躲不开敌人从容射来的弓箭。

    窦宪也倒在了血泊之中,他看到一个个族人倒在了雪地上,流出的鲜血漫漫浸湿了大地,盛开出了了一朵朵凄美的红花。

    终于结束了,窦宪凄然的想到,自己,还有自己的族人,都在这里结束了。

    在失去意识之前,他看到明人已经不再射箭,而是乘坐着狗拉的交通工具风驰电掣般到冲了出来,收割着倒下人的生命。

    原来明人用的是爬犁!这样一看那些木质的交通工具虽然巨大,但可不就是爬犁吗!

    老祖宗的东西自己都没认出来,真的是该死,只是爬犁为什么会这么大?

    没有人回答他,就算是有人回答窦宪也听不到了,带着无尽的疑问他没入了无尽的黑暗之中。

    他看的没错,那些庞然大物确实是爬犁。

    这个时代的冬天远比后世要冷得多,就连关中也有好几个月的雪季,断绝了交通,影响了经济民生。

    李归前世曾经跟随父亲去新疆阿勒泰游玩,坐过哈萨克大爬犁,那是一次能做十个人的便捷交通工具,对雪地的要求也不是太高。

    所以征服了关中以后,为了使得商路和物资交流不会因为冬季严苛的气候而中断,李归很早就开始模仿哈萨克爬犁设计了体型更大、载重更多的大型爬犁用于冬季的关中交通。

    爬犁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创造发明,没有太高的技术门槛,其实这个时代北方的每个民族都或多或少的接触过。

    但是冬季的游牧民族根本没有四处活动的动力,也没有在冬季大规模运输的需求,就算是偶尔出去打个猎什么的弄个小树做个能坐两三个人的小爬犁也就够了。

    所以他们并没有想过会有人用这东西来进行大规模的运输。

    李归设计的爬犁最大的能一次运送超过一吨的货物,运载士兵的话一次可以运送超过十五名全副武装的战士。

    李归对此非常自豪,他认为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爬犁了,这是自己的杰作。

    其实要是他知道清朝东北的大爬犁载重可以轻松超过两吨恐怕就要自惭形秽了,但是现在这么大的爬犁也没有必要不是?

    这次李归一共动用了大型牛拉爬犁七百架,马拉爬犁四百架,狗拉爬犁六百多架,一次就运送了一万武装到了牙齿的士兵跨越两百里奇袭了鹿结部落。

    这次奇袭的效果也是非凡的,在巨大的心理震撼下窦宪盲目的率领最勇敢的勇士们进行了最绝望的战斗。

    三千多人当场战死,六千多人被俘,鹿结的精华就此覆灭了。

    而失去了这些武士的保护,营地就像是剥开了蛋壳的小鸡一样,全无抵抗的暴露在了入侵者面前。

    接下来的战斗完全失去了悬念,残存的武士根本无力守住营地,大部分人都选择了投降,沉默的接受新的主人对自己命运的安排。

    少部分人选择了逃跑,只是这些逃跑的武士和平民根本跑不过风驰电掣的狗拉雪橇,大多数都成为了追兵刀下的亡魂。

    个别幸运儿侥幸逃脱了追杀的人,但是在这样的天气里,在荒凉的原野上,唯一的结局就是死亡。

    在窦宪所在的营地陷落之后,其他三个营地也迅速的迎来了相同的结局。

    最后鲜卑十部二十五万人被俘,五千多人战死,鲜卑十部也就此在历史上除名,这就是这场惨烈战争的最后结局。

    ;

第五十九章 这就是实力 上

    拥有近三十万人口的强大草原部落联盟就这样被李归用一万人彻底覆灭了!

    不是驱逐,不是击溃,是一个不留的全部俘虏,这样难以置信的逆天战绩迅速的传遍了天下!

    自先秦以来,游牧部落还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惨败,李归的功业已经直追卫青、霍去病,成为了新一代军神一样的人物。

    在感叹的同时,每个人都在问,为什么这场战役会以这样震撼的结局收场?

    这不仅是这个时代人的疑问,也成为了后世历史学家、军事学家们津津乐道的一个热门话题。

    最后主流的观点是之所以出现这样不可思议的结果,最最主要原因就是窦宪的愚蠢。

    他在实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没弄清楚形势就贸然南下,进入了地形相对狭窄的银川平原一带,使得自己完全处于了不利的战略态势。

    在包围富平后完全没道理的贸然分兵给了敌人可乘之机,使得自己实力大损。

    在已经遭受严重挫折的情况下依然没有壮士断腕的决心,继续错误的停留在一个危险的临近敌人的地方,最终给了敌人奇袭的机会。

    要不是窦宪将部族置于了那样不利的特殊情况下,想要完全捉住几十万人的游牧部落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而的第二个重要原因是李归天才的军事构想和过人的治军能力。

    先是示弱于敌,诱敌深入,得以一举歼灭了敌人大量的有生力量。

    而后又利用小规模的缠绕作战麻痹了敌人,使得他们放松了警惕没有立刻逃走。

    最后选择了大雪天这个有利的时机一举迫降了敌人,可以说从战役的构想阶段鲜卑十部就处于了极度危险的境地。

    而明军精锐过人的战术能力也有力的保障了他计划的可执行性。

    由于这种说法迎合了后世李归子孙对祖先的敬仰之情,实际上得到了帝国官方的默认,又满足了普通百姓的英雄情结,得以广泛流传。

    而包括李归自己在内亲身经历过这场战役的人对这一仗又是怎么看的呢?

    实力,占有绝对优势的实力才是取得这场大捷的关键,这就是李归发自内心的想法!

    李归深知自己的指挥水平往最高里估计也就是一个及格的水平,更别说和卫青、霍去病这样的绝世名将相比。

    但是自己取得的成就却丝毫不逊色于他们,除了有荀攸等人的协助外,真正的原因就在于自己有远超对手的科技力量和经济力量的支持。

    这种碾压式的优势不是说哪一个技术或者是哪一件产品带来的,而是秦州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半工业化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带来的,是自己十年如一日的苦心经营得来的。

    先说科技方面。

    首先,在等待下雪的这段时间里,拿着望远镜、纸和铅笔的粗通测量技术的斥候们早已将鹿结部到廉县的地形地势画的清清楚楚。

    在下雪后他们还乘坐着迅捷的狗拉爬犁多次来到了鹿结部周围观察敌情、测试道路,而鹿结部对此却毫无察觉。

    鲜卑的斥候能做到这一点吗?不能,就算是同样给他们这些工具他们也做不到。

    经过多年摸索,秦州的测量技术已经研究出了了可以用步测、目测、铅笔测等多种方法测量距离、高度、坡度。

    而这些方法,单凭个体的话,任你再是聪颖过人也是想不出来的,而且你至少得有一定的数学物理基础吧?

    第二个优势就是小型化、易携带的指南针的出现。

    它的出现不仅仅是让测绘技术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突破,更是让迷路远离了秦州的军队和商队。

    其意义可以说怎么往高里估都不为过,要不然怎么会被称为四大发明之一呢?

    第三样让李归能在冬天里自由行动的法宝就是棉花。

    在上林苑发现棉花后,经过不断地摸索,充满智慧的汉人农民已经在关中一带小规模试种成功了棉花。

    虽然这些棉花的品种不是很好,棉绒断不说产量还低,但毕竟也是棉花不是?

    相对于这个时代的冬衣的填充物来说,比棉花暖和的没有它产量大而且价格昂贵,比它便宜的又没有它暖和。

    所以棉花一面世就得到了广泛的好评,一些愚昧的人认为这是李归从天上带来的圣洁之物,所以它在民间又名“明王花”。

    不过说来搞笑的是李归虽然知道棉花能填充棉大衣,可是他却不知道究竟该填充多少,为了保暖所以早期的棉衣都特别臃肿。

    这些棉衣不但浪费了大量的棉花,而且不太实用,除非最冷的季节否则根本穿不住,因为穿上实在是太热了。

    但是在军中这些棉衣还是颇受好评的,因为它还具有一定的防护性啊,至少摔倒了不疼不是。

    第四样对李归征服北方严寒带来巨大帮助的是煤炉,而在这个小小不起眼的发明背后又是秦州一系列整体科技技术的体现。

    首先,在征服了河东之后,在李归的指示下,煤炭这种黑色的燃料就源源不断的被送到了关中。

    在汉代,煤炭虽然早已经被广泛利用在冶金、制盐等行业,但是规模一直不大,主要的用的还是木炭。

    而且煤炭也并没有进入普通人的生活之中。

    古代中国处于农业社会,广大农村的燃料主体还是柴火,特别是在山林薪木资源丰盛,又不乏禾草秸秆燃料的地方,所以使用煤炭并不普遍。

    毕竟相对于遍地都是的免费柴草来说,需要花钱的煤炭并没有任何优势。

    但是随着秦州工商业的发展,随着城市居民的增多和制造业的发展,对燃料的需求可谓是一日千里,这是单单依靠柴火无力解决的。

    实际上在原本的时空里,这个问题也是一样的,因为中国早期冶铁行业的燃料主要也是木炭,烧瓷用炭也是逐步增加。

    但是你知道吧,树木的生长它是需要时间的,它不可能跟得上人口增长带来的对燃料的巨大消耗。

    ;

第六十章 这就是实力 中

    这种情况到了唐宋,特别是宋代就十分严重了。

    北宋时的开封就已经大量使用煤炭作为燃料了,原因不是北宋人就突然变得聪明了,而是因为“诸山童矣”,也就是周围的山都秃了,压根就没有木炭了。

    而唐代以后关中的衰败这也是最直接的原因,经过秦、汉、隋、唐历朝历代的不断砍伐,关中的树木到了宋代已经所剩无几。

    而树林植被的破坏也直接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得关中的农业几乎崩盘,到了清代甚至农业总产量还比不上汉朝的时候。

    所以自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之后关中就再也没有能在历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水土的流失。

    八水绕长安的盛况也随着山林水源的枯竭一去不复返,到了清末,就连最大的渭河也已经不能通航大船了。

    对已这一点李归的认识远比这个时代的任何人都要深刻,所以他对于保护山林可以说是不遗余力。

    但老百姓过日子不能没有燃料啊,所以煤炭的使用推广正是破解这种困境的唯一办法。

    李归前世曾经常年跟随父亲生活在偏僻的大山里,亲眼见过父亲是如何制作蜂窝煤的,所以他得以将这制造工艺跨越千年带到了这东汉末年。

    但是光有煤饼和蜂窝煤没有煤炉怎么行?

    要是早几年李归对此还真没有办法,因为这个时代本是没有铁皮的。

    正是李归推动的科技革命才将这虽然工艺简单但是却十分重要的工业材料带到了这个世界之上。

    铁皮的制作工艺其实很简单,但是越是看似简单的东西往往越是难以发明出来,因为这些东西没真正制作出来之前往往不知道该怎么用。

    而不知道用处也就不会有需求,反过来也就更不会被发明出来,就算是机缘凑巧之下被偶尔造了出来也往往被束之高阁。

    其实李归最早只是想造一个那种携带方便的军用水壶,毕竟皮毛制成的水囊时间一长那水的味道可是难以忍受的。

    有了需求,铁皮就这样简单的被造出来了,也就是一个老铁匠一周的功夫。

    正是因为有了铁皮和耐火砖,李归才得以发明煤炉和铁皮排烟管。

    这两样东西依靠自身的强大实用性和李归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迅速风靡了长安,随后又迅速传播到了秦州各地。

    在改善了百姓生活的同时也给李归家族带来了巨额的财富,还加强了军队野外的生存能力。

    而李归开征柴草税、山林税的举动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烧柴火的灶具完全退出了城市的历史舞台。

    用煤炉和铁皮打造的大水壶,保障了秦州的军队就以随时随地喝道热水、吃上熟食,这对于远距离行军意义十分巨大。

    铁皮的出现还使得李归可以造出大喇叭,就是过去农村开大会时拿在手里的那东西,这种东西在大规模行动里可是十分有用的。

    虽然因为没有电力它无法做到扩大音量,但是它可以将声音向着一个方向传播,使得传播距离大大延伸。

    没有大喇叭一个人的声音一般在十米外就会散失到难以听清的程度,但有了大喇叭的帮助声音可以一直清晰的传到百米开外,这是人力绝对无法做到的。

    夜袭时明人正是用两百个大喇叭学狼嚎、老虎叫从远距离骚扰了鹿结部的营地,轻易地就使得他们损失惨重,不复成军。

    而在煤炉的制作过程里,李归发现没有螺丝钉,就又顺便“发明”了螺丝钉和铆钉,而这个发明又再次将科技向前大踏步的推进了。

    像巨型爬犁、飞火流星这些东西,如果没有铆钉的帮助是十分困难的,虽然能通过一些高超的木工技术替代,但是那样的话产量和质量就都完全没有了保障。

    实际上,一些毫不起眼的工艺带来的影响之大远远超过了李归本人最疯狂的设想。

    当初为了制作铁锅,附带着发明了铁条,紧接着就产生了金属拉丝机。

    而在望远镜的研究过程里,一个不知名的墨家子弟发明了制作铁管的技术。

    这个发明当时完全没有引起世人的注意,就连李归也是一样没有在意过这件事。

    但是技术这种东西就像是岩石缝隙里的野草,只要有足够的生命力何惧缺乏阳光雨露?

    很快人们就发现了各种需要使用铁管的地方,随着铁管使用的不断普及和工艺的日益改进,它极大地改变了这个世界的面貌。

    最为世人熟知的就是各种管乐器的出现,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秦州军号,它的原版就是八路军的冲锋号。

    这种嘹亮的声音后来随着明人的铁骑传遍了世界,被西方人称为毁灭号角。

    最后是火炕技术的大发展。

    其实汉代就有火炕,不过和后世的区别很大,而且是烧柴火的,对于严重缺少植被的草原地区来说绝对是个奢侈品。

    而秦州的火炕就不一样了,它是烧煤的,而且规模比较大,对能源的利用也更加高效。

    依靠它们,大多数人都是来自温暖的汉中等地的明人军队才能长时间守在寒冷的河套地区和鹿结部相持。

    而还有一样对于喜欢以吃货自居的国人来说最最至关重要、影响也最为深远的发明,那就是榨油技术。

    油在古代中国可是非常稀罕昂贵的奢侈品,而且汉代之前并没有植物油,食用的油全都是动物油,所谓脂和膏就是指的两种最好的食用油。

    并不是古代中国没有可以榨油的植物,像黄豆、油菜都是很早就在中国广泛种植的作物,而胡麻也在汉代传入了中国。

    没有植物油的根本原因是原始的榨油技术根本就榨不出多少油来,是一个得不偿失的行为,所以也没有人想要去经营这个行业。

    而李归知道植物油的重要性,所以他对手下的要求就是无论失败多少次,无论花多少钱,一定要研究出实用的榨油技术。

    ;

第六十一章 这就是实力 下

    很多东西其实也就是一层窗户纸,汉代本来也有一点榨油的一些基本常识,所以很快木制榨油机就研制成功了。

    而紧接着而来的是对榨油流程的改进和大幅度提高的出油率,最后是终于可以成规模商品化的食用油。

    油是人人喜爱的食物,迅速就带来了远超投入的利润回报,而这一点又极大地刺激了社会上人对于这个行业的兴趣。

    不久,秦州的榨油坊就到处都是了,而食用植物油也成为了秦州利润最大的特产之一。

    它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秦州的饮食文化,也改变了作战的方式,正是有了这些海量的植物油,像飞火流星、火箭这些东西才能得以成为现实。

    而飞火流星、巨弩、火箭这些难以想象的武器又在战斗中直接给与了鲜卑人无比的震撼,瓦解了他们的反扑,粉碎了他们的斗志。

    这些就是科技的力量,正是依靠它们,才造就了李归能以一万人消灭二十万鲜卑人的丰功伟业。

    但是只有科技这一点是不行的,李归这次大捷的另一大功臣是秦州运行顺畅的强大经济体系。

    所谓经济实力不单单是指的钱和粮食,而是指整个经济体的活力。

    要说钱多粮多,谁能比得过文景之治刚刚结束之后的汉武帝?但是这样庞大的经济实力最终并没有能有效的转化成为军事实力。

    除了贪官污吏上下其手、汉武帝本人挥霍无度这些耳闻能详的原因之外,真正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西汉的经济是纯粹的小农经济和田园经济,而非商品经济。

    不说原来汉朝没有的东西,就是同样大家都能做的东西,两种不同的体系下成本可能相差十几倍,这就是说除非钱粮差上十几倍,否则还是李归更有钱一点。

    成本是这样,使用的效率双方也是差异巨大。

    就拿这巨型爬犁来说,汉武帝倾全国之力也未必做不出来,但是做出来之后呢?

    按照西汉政府的官僚惯性,打完这一仗这东西也就没有用了,成为了一次性的消耗品,从国民经济的角度来说这巨额的财富就这样彻底浪费了。

    所以他不可能做这样的事,只能依靠农夫利用原始的办法完成军粮、器械的运输。

    本来几千人就可以顺利完成的事现在几十万人也完成不了,而这几十万人也是要消耗各种物资的。

    而一再的大量抽调民间的精壮劳力,也让整个帝国不堪重负,最后造成了四海之内户口减半的悲剧。

    而李归这些大爬犁平时民用,战时军用,前进的时候可以运载作战物资,胜利后可以运输战利品,从而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可以说这些大爬犁的钱李归最多出五分之一,别的都是商人们平时在用。

    出动的人少,所得又多,在秦州战争就变成了一件盈利的事情。

    越是经济发达,就越能用更多的钱加强军备、雇佣更多的游荡者,获胜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而越是不断地获胜,就越可以得到海量的牛羊、女人、奴隶等战利品,又反过来进一步刺激了经济的不断发展,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这就是力量,经济的力量,是它为李归提供了发展科技、加强军备的物质基础,从而使得他可以从容的进行各种奇思妙想。

    这两点要是从宏观战略来说就是整体战的雏形,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李归确实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军事家,没有之一。

    当战场渐渐归于平静,李归缓步来到了鲜卑人的越冬营地,脑海之中是一片混乱。

    在战胜敌人之前,他的精力全部都集中在在如何获胜这件事上,对于战后如何处理这些鲜卑人却几乎没有想过。

    当初在李念的葬礼上他发誓要将鲜卑十部斩尽杀绝,现在真的事到临头他却发现自己下不了手。

    鲜卑男子们都被捆绑在地上,安静的就像无害的羔羊,沉默的的等待着自己的命运。

    那些妇女们则充满恐惧的紧紧拉着自己的孩子,努力使自己的孩子不要做出引发征服者愤怒的事情。

    而那些孩子们则对究竟发生了什么完全不了解,就连那些已经失去了父亲的孩子都依然没心没肺的向着这些奇怪的来人张望着。

    他们大多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他们也是这个世道上的可怜人啊!

    虽然他们有的人手上沾满了别的部族人的鲜血,他们的每个家庭成员也都或多或少的使用过劫掠来的财富,但是这个世道本来不就是这个样子吗?

    自己的双手又有多少血腥?那些因为自己的到来而家破人亡的氐人、羌人乃至汉人是不是也这样恨着自己?

    真的要将这几十万人一举消灭并不是什么难事,只要将他们尽数剥去皮衣赶到荒野上,这严寒的冬天自然就会将他们全部带入死神的怀抱。

    但是自己要真的这样做父亲的在天之灵真的会高兴吗?李归知道自从和自己相认了之后李念就变成了一个虔诚的明教徒,远比自己要真诚的多。

    他等于是战死在沙场上的,所以他从来没有恨过谁,他留给自己的遗书里只字没提让自己复仇的事,反而是反复劝解自己不要被自己的感情蒙住了双眼。

    而且自己也过不了自己这一关,那是数十万活生生的生命啊!他们不是牲畜,而全都是和自己一样的人啊!

    最后李归决定还是将他们全部带回廉县再做打算,也许时间能让自己找到一个更好的答案。

    但是要将这样庞大的队伍带回南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李归不得不将全部的精力投入了这个巨大的工程里。

    出乎李归的意料,当看到明人经过长时间的犹豫之后要求所有人准备远行的时候,绝大多数鲜卑人都好像是得到了解脱了一样欢快了起来。

    原本一直在沉默的他们立刻就有了生气,对于命令像绵羊一样顺从,需要干活的时候却又比老牛还卖力,甚至相互之间还打起了招呼。

    ;

第六十二章 草原人的生存法则

    偶尔有些获悉了亲人噩耗的女子会低声的哭泣,但也就是限于哭泣几声,转脸就跟没事人一样继续干活去了。

    实在是忍不住心中的好奇,李归召来了一名叫做独孤升的鲜卑萨满询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这个萨满巫师对于李归提的这个近乎白痴的问题也是相当的诧异。

    但是出于对兼有征服者和通天巫双重身份的李归的尊重,他可没有丝毫流露出这一点,而是详细的为李归讲解了起来。

    原来,流浪的草原民族对国家、民族的看法和定居的南方民族是大为不同的。

    首先对他们来说,实际上是根本没有什么民族的观念的。

    无论是匈奴还是鲜卑,实际上更像是中原的国号,并不是代指民族,就像华夏民族秦朝时被叫做秦人、汉朝时被叫做汉人一样。

    真正汉人心目里同文同种同血缘的匈奴人可能只有十余万人,鲜卑人也是如此。

    当初匈奴强大的时候,大家或是出于被迫或是出于自愿寻求庇护,就都是匈奴人了,所以匈奴在最鼎盛的时候号称族中控弦之士四十万。

    后来匈奴败落了,一夜间好像匈奴人就没剩几个了,难道数百万匈奴人一夜之间就都死绝了?

    当然不是,而是他们直接变成了其他民族,尤其是当鲜卑强大以后,数十万草原上的匈奴人就在一夜间自称鲜卑,成为了鲜卑人。

    只要你自己承认而且得到了主人的承认,那就没有任何问题,鲜卑人接纳了他们,这就是百万鲜卑的真相。

    否则原来还不到二十万的鲜卑人就算是开了生育外挂也不可能十几年内人口就翻了好几番。

    你说血统,语言、乃至肤色这些问题难道大家都不在意吗?

    说实话草原上讨生活的人谁在意过这些?匈奴人里有白匈奴,鲜卑人里也一样有白种鲜卑,这又有什么问题?

    就像现在明人赢了,只要战胜者没有在第一时间展开杀戮,那就意味着这些被征服者就被接纳成为了征服者的族人。

    武士还依旧是武士,萨满还依旧是萨满,只不过大多数要从最底层干起罢了。

    而对于牧民和奴隶来说,那就连这最后的一点区别都没有了。

    至于他们的身份认同,大家自然以后就都是明人了,除非明人不承认这一点,反正他们这边现在就是这么认为的。

    这一点李归还勉强能理解,毕竟羌人和氐人对于民族的看法虽然没有草原上这么赤裸裸,但是也差不太多。

    除了一些历史悠久、传承稳定的大部族,大家是氐人还是羌人界限实在是比较模糊。

    像白马人,在羌人那里他们往往自称羌人,在氐人面前他们又经常自称氐人,要不是汉人实在是靠不上,估计他们也不介意自称汉人。

    但是和羌人、氐人不一样的是,这些草原部族他们不但民族观念不强,甚至连部族的观念实际上也不是很强的。

    因为草原上的生活实在是太艰苦了,几乎每天都有部族坚持不下去不下去而消亡,又每天都有新的部落诞生。

    部族的人口多了就得分开形成新的部族,部族的人少了就必须投靠加入其它部族,所以牧民的一生里改变部族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

    所以这次战败很多族人固然伤心,但是因为可以加入显然更强大也更富有的明部落,大家倒也没有多少怨言,不少人甚至还有点高兴。

    要知道就连巫师明人的也比鹿结部的要厉害,能有机会活着加入这样的超级部落那可是一件大好事啊!

    这不是他们没有羞耻感,这是对草原变化无常的人生无奈的适应。

    而生活在南方山地的氐族、羌族因为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所以部族的存在时间往往十分漫长,地盘也极少发生变化,对于部族的忠诚自然也就成为了一个最为重要的品质。

    像李思、李念他们,就一直思念着曾经的部族,他们是难以理解草原人这种坦然的心理的。

    听了独孤升的介绍李归顿时觉得大开眼界,但是独孤升接下来的话让李归大吃一惊。

    独孤升建议李归最好立刻按照草原的规矩将原有的十部首领连同他们的心腹和家人尽快处死,这样才能彻底的安定鲜卑民众的心,让他们放心的融入以后的新生活中。

    要说而独孤升之前对草原法则的介绍李归虽然觉得新奇但还是在能理解的范围之内的话,这个规矩就太过于残酷了。

    汉人也杀竞争对手,但是只杀掉主要的敌人即可,而对于他们的手下基本上都会轻轻放过好收为己用,甚至有时候连他们的家人也不株连。

    这是个什么样的道理?难道这个巫师和原来的部族首领们有什么私仇不成?

    看着李归怀疑的目光,独孤升却是十分坦然,因为他知道他这番话一定会引起对方的怀疑,因为李归不是一个草原人,而这正是他要说这番话的原因所在。

    独孤升是一个有理想的人,权势就是他一生之中唯一喜欢的东西。

    所以他绝不愿意慢慢的重新从底层干起,更何况明人的文化体系显然和鲜卑有着巨大的区别,武士们尚有重新出人头地的机会,像他们这些巫师只怕就难了。

    而这次难得的觐见李归的机会,就是改变他和巫师这个群体命运的契机。

    他不仅要让李归看到自己的才能,更要让李归感受到自己的忠诚。

    而且他也并没有说慌,草原上一个部族征服另一个部族的时候,都是要立刻处死对方原有的部族领导层和他们的所有心腹武士的。

    这不单单是因为残忍好杀,而是确实有这样的需要。

    因为这些人在新部族里肯定是没有前途的,而之前的优裕生活又使得他们要比普通的底层民众强壮得多。

    明明实力强大却又没有任何前途,这样的生活谁能接受?

    草原生活的流动性很大,意外事件很多,一旦部族里发生什么事情,这些人往往就会立刻跳出来兴风作浪。

    ;

第六十三章 威名远播

    而且留着他们,他们原来所在的部族人就不能安心,因为一旦有事就必须在新旧主人之间进行选择,这不是一种愉快的心情。

    所以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直接将这些人全部杀掉。

    至于这样做会留下残暴的名声,与汉地不同,残暴在草原上可是一种美德。

    残暴说明你强大,残暴说明你可以保护自己的族人,在草原上,最弱的狼也比最强的牛值得尊敬。

    所以千百年来无数次的惨痛教训使得草原上的部族合并早已经形成了这种最有效的固定的模式。

    在分别询问了其他的一些俘虏之后,李归发现独孤升说的是真的,这让李归有点哭笑不得。

    自己好不容易才压下了满腹的杀意,现在却发现不杀还不行,这是个什么样的世道啊!

    但是李归并没有接受独孤升的建议立刻杀掉那些原有的部族高层,而是将他们严密的看管了起来。

    毕竟杀人也是一门艺术,既然需要杀掉这么多的人,那可不能讲这样的机会轻易浪费。

    随后李归经过让独孤升挑选了较为可靠的两千名武士,组成了两个新的校尉部,屯长以上都是明人,但是士卒的待遇和明军相同。

    这个举动瞬间就彻底安定了整个人心,而这些新军立刻就表现出了十二万分的干劲,努力向新主人展示着自己等人的勇武。

    至于部落里的所有巫师,除了独孤升以外一律被集中起来接受李归这个“通天巫”的再教育。

    这些人学习让李归满意了之后才可以重新从事这份很有前途的工作,只不过那时候他们就不是巫师,而是道士了。

    李归留下了独孤升带领三万可靠的牧民组成一个新的定居点,由这两个鲜卑校尉部保护,为自己看守这贺兰山一带,免得这块宝地被别的部落趁机抢去了。

    他自己则带着其余的二十余万人在一个晴天滚滚南下。

    为了不让老幼冻死在路上,李归将辎重全部留在了贺兰山,让所有的爬犁都用来运输老弱和儿童。

    李归却不知道这个发自内心的无意识的举动让从来都处于社会最底层的鲜卑牧民们十分感动。

    知恩图报这种品质实际上并不是南方民族的特有品质,草原生活的残酷不能泯灭人性的光辉。

    随军道士费劲口舌不都能取得多大进展的传教活动在这一刻迎刃而解,多数淳朴的牧民在这一刻彻底的选择了皈依。

    当然了李归的这个行为也不是完全没有异议,有的部将就担忧的对李归悄悄进言道:“这么多财物留在贺兰山,万一独孤升背叛了怎么办?”

    李归笑了笑,说道:“那不是很好嘛?正好让鲜卑人再看看我们的霹雳手段。”

    话虽这么说,可是李归知道独孤升是绝对不会背叛的,这个自称李陵之后的汉人后裔想要回归汉家已经很久了,这从他满口流利的汉话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再说了,就算是独孤升想要反叛,留在当地的那些士兵也不会跟随他,只要自己一直强盛,这些鲜卑人的忠诚度只怕比汉人还要高得多呢?

    想到这一点李归忍不住有些自嘲,自己现在越看越像个胡人君主了,麾下的胡人可比汉人还要多了。

    当李归押着一望无际的俘虏队伍返回廉县的时候,顿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在整个东汉历史上,就没有人取得过这样辉煌的战绩,朝廷的防线一退再退,直到退到远离北疆之人的视野从此消失不见。

    像野草一般顽强的在这片被抛弃的土地上苦苦求生的汉家儿郎们,从没能想象过这样的场景,这本只可能在梦里出现的场景。

    他们欢呼雀跃,有的人载歌载舞,而更多的人是留下了激动地泪水。

    没有再北地生活过的人是不能理解那种每天都诚惶诚恐、不知道哪天就会家破人亡的苦涩心情的。

    感谢车骑将军,这一切终于过去了。

    那些原本因为被排斥在在这次行动之外而心怀不满的游荡者们此刻也都噤如寒蝉,再没有任何不满之词。

    一直在和鲜卑人纠缠的他们深知那是多么可怕的对手,而这样可怕的敌人就这样被一万明军精锐彻底的驯服了,这是何等惊人的战斗力!

    他们默默地收拾行装,除了那些因为战功而被直接收录为军士的三百多幸运儿之外全部离开了这里。

    有些人从此绝了在明人军队里出人头地的想法,而有些人的心却更加炙热。

    而那些徘徊在廉县一带的各方势力的探子则都是面无人色,草原的霸主鲜卑人就这样在明人的猛力一击之下轰然倒下了。

    虽然倒下的只是鲜卑一部,但是二十多万俘虏意味着鲜卑人在西部草原的势力已经基本完结。

    该如何和这个可怕的新邻居相处,成为了每个势力不得不最优先考虑的问题。

    而那些对李归坚持和鲜卑人开战不满的手下此刻的心情则是百感交加,难以言表。

    李归这一仗胜得如此迅疾,胜得如此彻底,就将和鲜卑开战的所有不利因素在萌芽前就扼杀在了无形之中,对整个明人政权来说是绝对的大好事。

    但是这不反过来说明他们的看法是错的?可是为什么自己的判断会错,这些人心里还是十分的不理解。

    但是他们更关心的是这件事会不会影响自己在李归心目里的地位,而李归用行动直接消除了这种担心。

    李归一回到廉县就亲自拜会了荀攸,对他道:“此战虽然大胜,但实在是胜得侥幸,不是用兵的正道。以后还请先生多多指教与我,切勿让我再如此冒失行事。”

    荀攸闻言是感激涕零,李归作为一代雄杰却能这样细心地考虑自己的感受,这等恩情何以回报?唯有鞠躬尽瘁四个字而已。

    两人心结尽去,从此和好如初,其他人见此情景也顿时放了心。

    李归这次大胜俘虏了二十五万鲜卑人,该如何处理他们李归觉得十分棘手,就趁机询问荀攸下一步该如何行事。

    ;

第六十四章 北疆屯田

    荀攸仔细想了想,说道:“现在主公大胜归来,诸胡丧胆,正是重新恢复北疆屯田的大好时机。”

    屯田是什么李归自然是知道的,但是为何说是恢复北疆屯田李归就不理解了。

    荀攸知道李归虽然博学,但是对于很多历史之事却不是十分了解,就为他详细解释了北疆屯田的由来。

    自先秦以来,游牧部落的不断南下就是一个让中原各国异常头疼的问题。

    到了秦朝,秦始皇派遣蒙恬大败匈奴人,夺得了河套一带,设置了四十四个县,开始在北方各地尤其是河套一带屯田实边。

    但是秦朝迅速灭亡,匈奴人又重新夺得了河套一带的控制权,直到卫青等人北伐成功再次夺回河套。

    为了巩固边防,汉武帝在边境一带开始大规模修筑城堡,实行军屯民屯相结合的实边制度。

    历史上最出名的屯田是曹操的许下屯田,但其实西汉在北部边疆的屯田才是历史上规模最为巨大、影响也最为深远的屯田行动。

    屯田的范围从朔方郡的三封县开始,沿着黄河一直向西,经过北地郡的灵武、廉县、灵州、安定郡的高平、一直到武威郡的的鹑阴。

    这些地方现在由于腾格里沙漠的不断南下都成为了沙漠化十分严重的地区,但在汉代,这里可是水草丰美适宜灌溉的宜农宜牧的好地方。

    从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开始,汉朝从关东向河套大量移民,在数十年的时间里,移入河套一带的百姓达到了百万之众。

    这些移民扩大了农业生产,进行了规模宏大的水利建设,仅仅在银川平原一个地方,后世有名可查的就有光禄渠、七级渠、汉渠、尚书渠、御史渠、高渠等古渠。

    他们的辛勤劳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仅银川平原一地,灌溉面积已达公亩约50万亩。

    不过到了王莽篡汉的时候,匈奴人再次南下夺取了河套一带,汉人移民大部分逃回了家乡,少部分加入了匈奴,屯田也就荒废了。

    到了东汉时期,因为国力不济,一直未能有效地控制河套一带,屯田自然也是无从谈起。

    直到和帝永元三年(91年),由于窦宪北伐的胜利,汉朝再次夺回了河套一带,才恢复了朔方、西河、上郡三郡。

    汉顺帝时再次开始了移民河套一带,试图重新整修西汉的水利工程,让这块富饶之地重现生机。

    但是他的行动很快就失败了,原因是匈奴涌入黄河中上游,他们的军事侵扰及游牧行为影响和干扰了这里的屯垦种植生产,水政也随之废弛,许多屯民撤回内地。

    面对如此现状,实力不足的东汉政府无可奈何,只得彻底放弃了这一带的屯务和水利建设。

    但是朝廷的撤退却不意味着汉人势力的消退。

    东汉一代,豪强地主势力膨胀,田庄经济盛行,河套地区虽处北边,但从田庄经济亦在发展。

    实际上东汉河套地区的经济开发,主要就是通过田庄经济的形式进行的。

    像王连家就是廉县一带的大地主、大商人,这些汉人豪强实力强大,又是连接内地商业往来的关键人物,相对鼎盛时期同样实力大减的匈奴人也不得不和他们妥协共存。

    但是到了公元2世纪末期,由于西北羌人的不断反抗,汉朝对西北地区的控制越来越弱,到了灵帝光和七年,汉朝边界大幅度撤退到了今桑干河、吕梁山、黄河和六盘山一线。

    这一线以北完全被匈奴、鲜卑、羌等各族占有,留在那里的汉人虽然还有一定的数量,但是已经无法继续维持原有的经济体系,河套一带的经济开始急剧衰退。

    听了荀攸的解释,李归算是彻底明白了什么叫北疆屯田。

    但是紧接着他又有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荀攸为什么这么急着让他恢复北疆屯田。

    在李归看来,占据河套的主要意义是为了拱卫边防,阻止北方游牧民族南下。

    而自己这一次已经彻底打痛了鲜卑人,也极大的震慑了其他的各游牧民族,相信他们短期内是绝对不敢南下的。

    现在自己只要守住廉县一线,就可以保证关中的安全了。

    而屯田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历史上看非是强盛的大一统时期难以办到,这超出了自己现有的能力呀?

    不过他相信荀攸不会故意害自己,就坦然告知了荀攸自己的想法。

    荀攸听了李归的疑问哈哈大笑,说道:“主公,您以为历朝拼命想要占据河套单单只是为了占据一个有利的地形吗?不是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马。”

    因为马?李归有点吃惊。

    在他看来,马也不是啥稀罕玩意,哪地方不长草、哪地方不能养马呢?只要总的数量上去了,总是能从中挑选出一些好马的。

    其实他的这种看法大谬不然,因为来到这个世界后他的活动范围一直就是凉州、秦州一带,而这里本来就是中国马匹最多、质量最好的地方。

    实际上马不但有品种的优劣高下之分,而且这种分别还是难以跨越的鸿沟。

    中原地区的马种一般都很低劣,像滇马川马等小型马,用来耕田拉车还凑合,上阵杀敌基本无用。

    而北方草原的蒙古马虽然吃苦耐劳但是体型不大,属于中小型马,而且北方游牧民族多数时期是中原地区的敌人,要从他们手上得到马匹也不是容易的事。

    找遍全中国,实际上只有河曲马这一个马种,是属于大型马种,坐高(即马背到地面的高度)能达到1米5到两米。

    而蒙古马只能到1米四左右,中原马一般只到1米2到1米3,川马滇马普遍在1米2左右。

    而且河曲马还是中国境内唯一的热血马种,中国虽大,却只有河套平原地区才能出产这**。

    热血马和冷血马、温血马的差异在作战里那是相当的巨大的,无论是速度还是反应都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就算是现代赛马用的也全都是热血马。

    ;

第六十五章 经略河套

    而且河套平原还是中原王朝唯一能长期有效控制的理想军马产地。

    河套地处西北,水草丰美、气候冷凉能牧好马,却又由于黄河灌溉,水源充足、土地肥沃能种植农桑。

    这样的环境适合农耕为业的汉民族在这里生存繁衍,能靠本地的产出维持大规模驻军。

    而河西走廊和蒙古高原虽然也能产马,但气候严酷,水少沙大,农业民族难以在此生存,大军也没有办法长期驻扎在这些地方。

    所以河西走廊和漠北历来难以长久控制在中原王朝手上,只有河套地区,才是中原王朝骑兵的理想基地。

    最后一点是,河套平原也是中原王朝骑兵的重要募集地,号称“人材健壮,强勇者多。”

    要从零开始训练一个骑兵非数年时间不能见效,训练时往往还会损耗大量的马匹,以古代的训练水平和后勤供应水平大都无法承受从零开始训练骑兵。

    所以古代都是直接招募西北和北方地区习惯骑马的边民稍加训练直接成军的,而河套平原历来就是出精兵悍将的地方,汉代尤其如此。

    如陇西李广、五原吕布、雁门张辽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而凉州、并州边军横行天下也主要是因为这一点。

    听了荀攸的解释李归恍然大悟,顿时彻底明白了历代经略河套的重要性。

    李归自起兵以来就非常重视骑兵的建设,后来更是以善于使用骑兵而著称于世,但是他最头疼的恰恰就是马的问题。

    李归会缺马?这个问题听起来似乎很好笑,但却是事实。

    骑兵尤其是重骑兵对马种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非优质的大型马不能担任重骑兵的坐骑。

    这几年的征战消耗和前些年为了维持经济不得不卖出良马,已经将武都等地多年积攒的良马资源消耗殆尽。

    而西征凉州虽然得到了一些补充,但马虽多良马却少,也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李归不得不花巨大的代价从中亚地区购买了大量优良的战马,但是一来成本太高,二来货源数量有限不说还不能保证稳定供应。

    而且这些马的优良品种据有经验的驯马者说很难在汉地传承下去,因为中原完全不具备中亚那样的自然条件。

    所以李归的重骑数量这两年不但没有上升,还略有下降,好在这次石敢当又成功的带来了五百匹优质战马,否则重骑兵这个兵种就要撤销建制了。

    虽然李归已经下令张既在张掖一带重新开辟军马场,但是目前时日尚短,还看不出成效,而且鸡蛋也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不过李归突然想到这一次全部俘虏了十部鲜卑,获得了十万多匹马,他们也是来自后套一带。

    因为时间仓促这些马的优劣还没有仔细统计清楚,这些马会不会给自己一个惊喜倒是令人期待呢。

    不过既然河套这么重要,为何之前荀攸却坚决反对李归北上和鲜卑决战呢?

    这是因为第一荀攸不认为李归能速胜,而且还可以胜的这么彻底。

    要是一旦和鲜卑人打成了僵持局面,不能保证边界的宁静,所谓经略河套也就无从谈起了。

    第二就是经略河套需要大量的人口,关中人口虽多但是也没有多到可以支撑大规模移民实边的程度。

    这两点也正是历代中原统治者想要在北疆进行屯田遇到的最大困难。

    在乱世的时候,凡是稍有点实力的人无不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争霸中原的游戏里,谁还顾得上这些边边角角的的地方?

    到了天下平定开国的时候,往往是师徒奋勇、士马强劲,开疆拓土实际上没有问题,但是却没有了屯田的人。

    连中原都是良田遍地、人烟稀少,谁还愿意到河套这些相对贫瘠的地方生活呢?

    到了王朝中后期,人的问题倒是解决了,因为中原都要挤爆了。

    但是王朝的军队却又往往不给力了,失去了和游牧民族争夺河套的勇气和能力。

    历史上成功在河套屯田的除了汉武帝时期和唐朝前期以外几乎全都是割据北疆的地方势力,这就是根本原因所在。

    所以李归有着得天独厚的在北疆屯田的有利条件。

    首先他本身出身异族,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他的核心支持者不是氐人就是凉州人,对于边疆那是一种家的感觉,和中原地主出身的刘邦、刘秀是截然不同的。

    这在进军中原的时候是个致命的大缺点,但是在经略边疆的时候就是个大优点了。

    像鲜卑人投降他所需要的心里承受就远远小于向一般汉朝官员投降的心理承受。

    第二是李归的部队的成员主要都是来自蛮荒地带,与中原农民组成的部队相比特别能打,在边疆谁的拳头硬谁的话就是真理。

    第三就是中原的战乱给了充足的移民人口。

    最近单单是涌入河东、关中的河内居民就不下二十多万,迁徙一部分到这里,就可以将这后世的西套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里。

    再加上现在又有了这二十多万鲜卑人就更不一样了,这些人天生就是牧民,正好留在河套一带屯田。

    别误会,不是让他们当农民,还是牧民,不过是定居牧民,家人老幼都必须留在廉县等地,只有精壮沿着贺兰山一带放牧。

    第四就是李归善于经营,即使是相对于汉武帝的鼎盛时期,能使用到屯田上的财力物力也是无与伦比的。

    有这四点作为保障,屯田很快就可以见到成效。

    待到机会成熟,以银川平原为基地挥军北上,面积更大、也更为肥沃的后套平原不难夺取。

    这样一来,不但彻底的稳固了北方防线,得到了重要的养马基地,还可以夺回朔方云中等郡,取得一个直接进攻冀州的前哨阵地,从而避开了易守难攻的并州南部地区。

    听了荀攸的讲解,李归算是对如何攻略河套有了非常全面的了解。

    他十分赞同荀攸的计划,除了荀攸提出的几点外,还有他不能说出口的独特考量。

    ;

第六十六章 合适人选

    李归一贯推进民族融合政策,对任何民族都无歧视之心,这是真心实意的,绝无虚假。

    但是民族融合毕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其中会有相当程度的反复。

    而与本就汉化程度极高的氐人和同样对汉族文化比较认同而且内部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羌人相比,鲜卑人、匈奴人的同化难度就高多了。

    这两个民族都有辉煌的过去,文化、语言乃至相貌都和汉、氐民族差异巨大。

    而且他们的主要部族也十分巨大,人数众多,战斗力也远远超过羌人各部。

    为什么李归对于王连等人将鲜卑降人安置在安定一带的建议十分犹豫?就是因为一想到自己身边还有数十万难以归化的强悍游牧民,李归就觉得自己一定会寝食难安。

    现在自己以汉人为主屯田银川平原,而以鲜卑人和部分羌人经营北部草原,就既安置了鲜卑人,又将隐患隔离在了家门之外。

    再以柔弱的先零羌、东羌等游牧安定郡、上郡,同样可以使这些地方不至于荒废,为关中提供充足的肉食、皮毛。

    将来自己进攻后套之后,还可以借机以帮助呼厨泉返回美稷之名将他从平阳踢走,让他去前套那里和鲜卑人狗咬狗去吧。

    这样一来长城以内就没有了强大难以同化的游牧民族,五胡乱华的风险就大大减小了,安全性大大的增加。

    这个时候李归已经忘了他自己压根就是所谓的五胡之一。

    决心已下,剩下的问题就是挑选一个合适的执行者了。

    要是李思、李念兄弟没死的话自然是当然不让,自己也放心,可惜世间没有这样完美的事情。

    李归第一个想到的人选就是老搭档毕舒。

    无论是威望、忠心还是能力,这都是一个无可挑剔的人选。

    可是荀攸坚决反对这一安排,他明面上的理由是现在南部边境看似平静,但是一旦将毕舒调走,接替的人威望不足,只怕会就此动荡起来。

    实际上荀攸是认为毕舒在诸将里的地位本就已经太过突出,再让他独领大军孤悬在外,不是国家之福,对他自己也不见得是好事。

    李归一想也对,而且现在毕舒制服白马人的努力已经大见成效,这是他多年奋斗的成果,对于将来南下益州至关重要,临时换人只怕会功亏一篑。

    李归提的第二个人选是李武,他是自己的亲兄弟,而且这些年来为自己看守汉中老巢可谓是兢兢业业,从没犯过什么错。

    对于李武荀攸也是坚决反对,原因很简单,李武在诸将心中威望太低,对塞外的情况更是一无所知。

    更重要的是大家都知道李武是李归的亲近之人,这样即使他真有本事也难免会被人轻视从而起了不轨之心,到时引发什么动乱就不好了。

    胡伤?不行,荀攸一句他与夫人猜忌太深就宣判了他的出局。

    也是,想想看,将来万一李归身体不豫,而执掌大权的是自己的死对头,手握重兵的胡伤会何去何从?

    荀攸中意的人选是冯北地,此人无论是威望还是手段都足以担当经略河套的重任。

    但是李归却无法同意,因为在他心中河套固然重要,但是与河东一比那就是完全不能相提并论了。

    河东的煤、铁、盐都是秦州工业运转的根本保障,没有冯北地这个既忠心耿耿又深通经营之道的人在那里主持大局,李归怎么都无法放心。

    荀攸又提出让杜畿北上来主持经略河套,但也被李归拒绝了。

    自己常年领兵在外,段宁的才智胆略见识都略显不足,正需要杜畿这样的人来辅佐,中枢运转的良好与否可是至关重要啊。

    不过说到杜畿,李归却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梁习。

    在游戏里这两个人都是内政高手,而且梁习还有着巨高的统率,说明这家伙也是一个牛人啊,而且好像历史上这个人也十分厉害,不如让他试试?

    对于梁习,荀攸也是有印象的。

    这个人是陈郡人,和自己可算是半个老乡,曾经多次来拜望过自己,虽然功名心过去强烈,但却是一个真正极有本事的人。

    而且此人据说在河东也是混的风生水起,就连一贯和士人关系极差的张辽也和他相处甚欢,由此可见此人的为人处世也是极有手腕。

    唯一可忧虑的就是他的名望有点不足,只怕难以服众。

    李归对此却不以为然,名望这东西只要你官位到了,也真的有两把刷子,很快就能竖立起来。

    不过不能给他配备太过老资格的将领这一点倒也是真的,毕竟对这些人手腕不是能乱用的。

    究竟该给梁习一个什么样的官位呢?这个官位一定要在胡人那里听起来响亮,让他们敬畏,但又不能级别太高,否则难免会引发老部下的不满情绪。

    李归嘿嘿笑了几声,没有答话,过了一阵,他突然问道:“我听说过西域长史府,却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的长史府?”

    荀攸一听就知道了他的意思,笑着答道:“没有又有何妨?以您现在对曹操的重要性,让他增设一个就是了。”

    “不过长史府的格局太小,不如干脆请求恢复西域都护府,再新设设立漠南都护府,这样也可以名正言顺的发动对河套的攻略。”

    李归大笑道:“如此甚好,都护职位虽然尊贵,却是兼差,不如太守名正言顺,正适合梁习。”

    “只是万一朝廷不同意增设漠南都护府又该怎么办呢?

    荀攸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突然道:“曹操派来的那个董昭已经晾了好久了,将军究竟打算怎么回应他呢?”

    李归笑道:“将我从车骑将军升到骠骑将军有何意义?司徒这个虚位官职更是毫不足喜,难道曹操真的会同意我参与朝政?”

    “至于节钺这东西,朝廷既然能给,自然也就能再收回去。”

    “都督并州、西域,他这是嫌我还太过清闲,生怕我打他的主意啊!并州?他怎么不把冀州一道送给我呢?”

    ;

第六十八章 对调诸将

    他们的部众主要分布在幽州的辽西、右北平、渔阳等地。

    他们无意于鲜卑单于的尊位,想要的就是现在这样自由自在的生活。

    其他的从属部落有些虽然强盛,但是在鲜卑的大政方针上没有发言权。

    这就是鲜卑的现状,内乱不休因而无力再对外大举出击。

    但即使是如此,鲜卑人依然是现在无可争议的草原霸主,即使是匈奴人也不敢和他们争锋。

    说来可怜,美稷的匈奴人早已经失去了昔日的勇气,他们蜷缩在河西、上郡一带,连和分裂后的鲜卑较较劲也不敢。

    听完张辽的介绍,梁习与自己掌握的情况相互印证之后对自己将要面对的对手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不过张辽如此热心的帮助自己,所图之事梁习心中也多少有些了解,只是这件事他并没有处置的权力。

    沉默的想了一会,梁习才认真的对张辽道:“文远的好意某心领了,敌人如此棘手,只怕习一个人应付不下来,还需文远相助于我。”

    “习此去自当向主公为文远求取护鲜卑中郎将一职,只是此等大事全凭主公做主,习并没有丝毫把握。”

    张辽慨然道:“大丈夫马上取功名,只要能让某跃马疆场讨伐鲜卑人,是何官位某绝不放在心上。”

    梁习闻言大喜,起身拱手道:“文远的情义习心领了,我愿意与文远结为兄弟,从此生死与共,不知文远意下如何?”

    张辽大笑道:“固所愿不敢请耳,兄长在上,请受小弟一拜。”

    梁习那里能让他拜自己,连忙扶住他,两人相视一笑,皆是意气风发,准备联手做这一番名垂千古的大事业。

    张辽之所以如此表态,除了因为欣赏梁习,也和他现在在河东郡并不愉快的处境有关。

    当初正是因为张辽的战略失误给了袁军以可趁之机,才酿成了大祸。

    而之后他又先后两次大败于高览之手,葬送了无数的河东男儿。

    普通人见识不广,是不能理解张辽的苦衷的,无论是河东的普通百姓还是士人都对他多有怨怼之词,张辽又不是瞎子聋子,岂能不知道?

    而冯北地虽然同样也是出身卑微,对他也算是不错,但是身上的商贾气息太重,和张辽并不对脾气。

    而且冯北地并不知兵,对部下的要求完全是照搬李归起兵时的要求,却又没有李归的灵活性,实际上从任何标准来看都已经算是过于严苛了。

    张辽所部的军纪本来就不是很好,在冯北地这里自然是经常被呵斥,偏偏对方又是对事不对人,说的句句在理,张辽心头的郁闷可想而知。

    现在有了好友梁习出掌漠南这个良机,他当然是想要借机尽快离开这里的。

    而梁习新来乍到,自己又不是豪门大族出身,真要单身上任心里也是丝毫没有把握,现在有张辽和他的部下作为臂助,自然也是千肯万肯的。

    两人真可谓是干柴遇到了烈火,一拍即合。

    至于说服李归,其实梁习心里至少有八分把握。

    在赶到廉县拜见了李归之后,梁习并没有立刻进入漠南都护的角色,而是先向李归详细的禀报了他在河东郡发现的问题。

    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冯北地为人过于苛刻,又没有可以稍稍制约他的人,军中之人心中多有不满,长此以往只怕会给了袁绍可趁之机。

    河东乃是关中屏障、经济根本,万万不能再有任何闪失,所以梁习的这番话立刻就引起了李归的高度重视。

    他立刻派人召来了李翔,命他立刻派遣人手去调查查河东的情况是否已经真的这样严重。

    但是李翔犹豫了一会,说道:“梁都护说的句句为实,只是冯使君一片赤胆忠心,绝无私心,军中之人也还是多有敬佩的。”

    实际上李翔早就知道河东的问题,也在私底下劝过冯北地,但是冯北地这个人是个理想主义者,换句话来说就是个十分固执的人。

    他这一套在商场上和官场上其实不算是坏事,换个人绝对无法像他这样雷厉风行的在河东推行如此剧烈的经济改革。

    既然在官场上行那么为什么在军队就行不通?冯北地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错。

    知道真相后李归也十分踌躇,冯北地一心为公是没有错的,又追随自己多年,无论是从道义上来讲还是从宣传上来说自己都不应该也不能处理他。

    但是不解决这个问题还真不行,与李翔等人的不以为意不同,带兵这么多年李归是深知军中的情况和地方上是不一样的。

    士兵苦啊,就算是将领的生活也不能和地方上的官员相比!

    如果再得不到应该有的尊重和发泄,无论你威望多高都迟早会导致兵变的。

    这时候梁习又委婉的指出自己也不是一个军事行家,希望能得到一名既了解并州情况又有能力的名将作为自己的助手。

    他的意思李归自然是懂的,而且这也不失为一个解决办法。

    李归下令调任张辽为护鲜卑中郎将,暂时驻扎廉县,日后夺取了朔方之后再将驻地迁到朔方。

    李归不会再调拨兵力给他,但是允许他带着自己的并州旧部上任,并在河内移民与鲜卑人里招募新军,人数由他和梁习两人共同商定。

    以杨秋为富平守将,作为张辽的助手。

    调任徐晃驻扎河东,全权掌握河东一切军机事宜,冯北地不得再插手军务,但徐晃也不得插手政务。

    将在草原作战上表现的十分不适应的李忠调任函谷关守将,雷同作为他的助手。

    其余诸军全部撤回到关中进行修整,并重新接受整编。

    刚解决了这边的问题,不久之后汉中的班况又给李归送来了一份上书。

    在上书中,班况认为西域对于重视商业的秦州的将来十分重要,既然现在朝廷同意由秦州代管西域,那就应该立刻着手进行。

    他自己愿意继承先祖的遗志,为国分忧,说的简单点,就是他想要就任西域都护一职。

    ;

第六十九章 传奇 一

    倒不是他贪图这个中两千石的官位,而是祖先的功业在召唤他。

    李归也为班况的这种热血而感动了,要知道与班超当时不一样,班况现在可以说已经是什么都不缺了。

    西域在这个时代多数人的眼里就是鬼蜮之地,一般除非是流放的犯人或者是想要建功立业想疯了的疯子,几乎没有人自愿去这里。

    而现在单单是想要建功立业的话,明显是留在李归身边机会更多。

    因为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袁、李、曹三家的均势不可能永远维持下去,大战是迟早的事,还愁没有大把大把立功的机会吗?

    所以这次班况毅然请求去国远征的举动,在李归看来是真正想要继承先祖遗志的英雄行径!

    李归立刻同意了他的请求,并允许他自行招募属员和兵士,授予他临机专断的权力,只要事后报备就可以了。

    其实正所谓甘苦自知,班况这样做的原因固然有想要继承先祖遗志扫平西域的因素,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避祸。

    当初窦婧临死之前,将孩子托付给了他、徐晃和杨任三人,从那时起班况就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徐晃、杨任可以旗帜鲜明的站在大公子一边,可是自己不行啊!

    夫人亲手提拔自己于行伍之中,对自己恩同再造,自己背叛她于情于理都是说不过去的。

    但是自己又亲口在窦夫人死前答应了照顾大公子,明人最讲信义二字,自己当众说出口的承诺又岂能再咽回去?

    所以一直处在惶恐不安中的班况在听说了朝廷愿意重开西域的消息后立刻决定抓住这次机会。

    班况宁愿远行异域,也要跳出这个足以令自己灭族倾家的是非漩涡。

    在得到李归的同意之后,班况就辞别了李武,准备孤身北上。

    可是消息传开之后,无数的班氏族人和热血豪侠之士都赶来共举大事,等到班况到达长安的时候手下已经有了一千多人。

    李归亲自接见了他们,并调拨了班况钱千万、丝绸万匹作为启动资金,好让他再招募一些有经验的游荡者作为助力。

    除了财力上的支持之外,李归还命令石敢当这个地头蛇加入了西域都护府,为班况指引方向、排难解惑。

    但是李归能为他做的也只有这些了,因为毕竟西域在李归现在的战略目标里实际上是排在最后的。

    实际上要不是李归来自后世的领土情结过于浓烈他是绝对不会支持在这个时候去开发西域的。

    这一点班况也知道,说实话李归能给与他这么大的支持已经是远远超出他之前的预期了。

    辞别李归之后,班况一路向西到达了敦煌,在那里招募游荡者修整队伍,进行最后的准备工作。

    在这里他得到了一个强援,那就是同样充满了英雄主义情结的杨阿若。

    在获悉了班况的豪情举动之后,杨阿若立刻为之击节叫好,大悔为什么自己就没想到先把这件事揽下来。

    他上表获得了李归的准许,带领千余手下加入了班况的队伍。

    这样一来班况的队伍达到了三千人之多,修整完毕后大军直扑车师,揭开了他们在西域叱咤风云的时代序幕。

    不过他们在西域的经历虽然可歌可泣,为后世历史学家们所津津乐道,但是在当时却几乎没有引起什么注意,就算知道的人也不过是认为李归又一次的发神经了而已。

    真正引动了风云、震惊了世人的是在漠南发生的一切,那里的主角叫做张辽。

    在如愿以偿的得到了护鲜卑中郎将一职之后,张辽立即带着河东之战后重新招募的的三千多并州部属离开了河东。

    但他可不是一个人走的,跟他一起行动的还有于夫罗的王庭。

    张辽说动于夫罗的理由非常直接,那就是他诈称李归已经同意要帮他重返美稷王庭,不是将来,就是现在。

    于夫罗立刻就答应了,本已经病的连马都骑不上去的他立刻重新焕发出了最后的活力,带领所有的部下毅然出发了。

    呼厨泉劝他留下部分手下留守平阳,却被他直接拒绝了。

    于夫罗对呼厨泉解释道:“这一次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不会再有机会回到平阳了。”

    “胜了,我们自然要留在美稷,那里才是我们匈奴人的立足之本,从那里出发可以直达草原各地,趁着明人讨伐鲜卑人的大好时机,正好夺回我们对草原的控制权。”

    “要是失败了,说明我们已经彻底没有用了,谁又会继续养着一条没有用的狗呢?”

    “其实现在这个解决办法是最好的,说明了李归对我们还是有诚意的。要是他就这样一直毫无芥蒂的让我们留在他的腹心之地,那才是最危险的。”

    呼厨泉顿时领悟,他也是一个聪明人,只是眼界不够开阔,听兄长这么一讲自然就知道兄长说的是对的。

    有了浩浩荡荡的匈奴大军相助,张辽自然不愿意就这样前往廉县从而错失良机。

    所以他没有选择直接赶往廉县,而是绕道关中之后直接北上扑向了上郡的高奴,也就是现在的延安,一举击溃了在那里游牧的东羌部落。

    此时的上郡是一个奇妙的地方,这里并没有什么强大的势力,汉人、匈奴人、羌人、龟兹人、鲜卑人都有,但是又谁都不是这些民族的核心力量,所以谁也吃不掉谁。

    简单的说,这里就跟游戏里的新手村的感觉是一样的,因为上郡地方贫瘠,本没有任何会引起周围大势力觊觎的东西。

    但是现在他们挡在了张辽前进的路上,这可说是他们的大不幸,一群新手里突然闯进来一个满号玩家,这些新手自然就要悲剧了。

    为了激励将士,张辽并没有在高奴采取任何的安抚措施,而是将所有人一律编入军中,牛羊财物一律没收,将高奴化为了一片废墟。

    随后张辽继续北上,直扑上郡的核心城市——肤施,那里有上郡最强大的势力——郭家。

    ;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747/ 第一时间欣赏热血残汉最新章节! 作者:海上云山所写的《热血残汉》为转载作品,热血残汉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热血残汉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热血残汉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热血残汉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热血残汉介绍:
汉灵帝末年,西凉叛乱,关中地区生灵涂炭。来自2014年的护林员之子李归穿越到了这个时代一个十四岁的穷苦少年身上。
颠沛流离中他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小人物。
一腔热血,一颗仁心,一念执着,让他们谱写了属于自己的烈火青春。
只想写出我对三国的想法,除了穿越以外力求情节真实,地名与历史真实人物皆取自史实。
&nb...
热血残汉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热血残汉,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热血残汉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