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从大明风华开始的皇帝生活TXT下载从大明风华开始的皇帝生活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从大明风华开始的皇帝生活全文阅读

作者:白云牛仔裤     从大明风华开始的皇帝生活txt下载     从大明风华开始的皇帝生活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三十一章 饭后的日常

    夕阳落去以后,饭馆外下起了濛濛细雨。

    透过支起的窗台,可以看到外面湿漉漉的青石地砖,在红通通的烛火照亮下,泛起摇曳的光影。

    从倒映在这薄薄水层上的光影,还隐约可以看见饭馆外面,一个个身披蓑衣紧握绣春刀的锦衣卫,相隔于五步之间,将饭馆四周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

    更远处,还有不久前刚刚赶来的车架和手持长枪利刃的禁卫军。

    挨了雨淋,几匹不怎么安分的马儿,时不时地踏着蹄子,在静静的雨夜中,发出格外清脆的嗒嗒声。

    饭馆内,烛火通明,立于皇帝身边已有一个多时辰的袁彬,沉默不动如山,目光炯炯有神,看不出有丝毫疲惫懈怠之意。

    饭馆内外的这一切,也只有大明朝的皇帝,才能独享这份特权。

    ...

    卧牛山上的山野菜,凉拌的,热炒的,佐以随行内监带来的各种香料,味道属实挺不错。

    刚从河中捞上来的鲜嫩鱼虾,水煮的,清蒸的,红烧的,油炸的,也是鲜香扑鼻,令人食指大动。

    一桌子十几个菜,两壶宫廷御酒,王迪和杨蜜这二人,吃的是相当舒坦。

    “连益,你通水性,识海图,还有过出海远洋经历……”

    “如此看来,你算是个有大才的人。屈居在这怀来小县城,也太过浪费了。”

    “搬到京城去吧,朕给你全家择一地,你和你儿子连胜,先去北镇抚司报个道,好好琢磨琢磨出海远洋一事,将以前的本事重新拾回来,待朕凯旋班师回朝之际,会用到你父子二人的。”

    有杨蜜帮忙,连氏姊妹花到手的简单程度,远没有王迪胡思乱想的那么复杂。

    他认为可能是强抢民女有损大明皇室声誉的事情,在其他人看来,不过是稀疏平常不值得一提的小事。

    甚至是说,两个‘野丫头’能被宫里的贵人相中,任谁知晓此事,恐怕都会觉得,连氏这一家子,是祖坟冒青烟走了大运才能碰到这样的好事。

    不管怎么说,问话了一晚上,王迪还真未看出连氏一家人有什么不乐意的地方。

    既然姊妹花已经弄到手,那么给未来老丈人安排个好工作,也是理所应当的。

    再过几年待到花开时节,等自己要了这对双生子以后,连氏父子也算是大明朝的外戚了,而且还是没有一点根基的外戚。

    这种只能与皇室彻底捆绑在一起的外戚,怎么着,肯定也比外人用得放心。

    当然了,王迪考虑最多的,还是在锦衣卫里面,安插几个自己人。

    锦衣卫这种执法暴力机关,套在他们脖子上的缰绳,王迪必须要控制好松紧度。

    掌控得好,皇权稳固,四海升平。掌握不好,一旦惹得天怒人怨,恐怕会有动摇国本之祸。

    所以说,他打算先让这父子二人去北镇抚司好好锻炼一下,上上下下了解门清以后,在征讨东瀛岛国方面立点小功,再调到南镇府司衙门,替自己监督好锦衣卫这柄利剑。

    “小人叩谢陛下圣恩!”

    “起来吧,今晚这顿鱼鲜属实不错,连柳氏,朕给你在京城起个酒楼,好好做菜,朕抽空会过去吃的。”

    在连益领着媳妇儿子跪地谢恩之际,吃饱喝足的王迪,徐徐走出了饭馆。

    “朕想走走,外面有点凉,你领着她们上车避雨去吧。”

    濛濛细雨天,有点微醺的王迪,想慢慢溜达回驻跸行宫。舒散一下筋骨的同时,顺便也消消食去去酒气。

    “陛下,哪有您在下面走,奴婢坐在车上的道理呢?”

    不给皇帝反驳的机会,撑起一柄罗伞,杨蜜直接腻歪进皇帝的怀中,贴耳附言道:“陛下,还请您抱紧奴婢身子,前面的路,奴婢看不清呀。”

    陪着皇帝喝了点御酒,同样有点微醺的杨蜜,她口中所言,本来是勾魂调情的话语。

    不过在王迪这个医科生听来,他却本能地起了个直男反应。

    “你当真看不清前面的路?”

    言语之际,王迪抬头看了看没有月亮和繁星的夜空,又四下瞅了瞅随行高举火把的锦衣卫。

    而后,他又望向火光照不到的漆黑位置。

    注意到这些细节后,王迪心中总算对伸手不见五指有了个具体概念。

    如果现在没有火把照亮…再加上没有月光和星光这种自然光线的话,在这漆黑夜里,伸手不见五指还真不是一句虚言。

    “啊…陛下,奴婢没有半点欺君的意思呀,五步以外,即便有火光照亮,奴婢也是看不太清。”

    虽然有点不解皇帝询问的话语是何意思,但杨蜜在确认皇帝不是在无缘无故发脾气之后,又往皇帝怀中靠了靠后,将自身情况原原本本道了出来。

    “夜盲症…袁彬!”听闻杨蜜之言,王迪哪能不知道,这妖精是维生素A摄入量过少患上了夜盲症。

    考虑至此,王迪有点猜不准,在目前这个时代背景下,患有此症状的人,是不是有很多?

    普通人倒无所谓,宵禁一来,他们都各回各家,媳妇孩子热炕头了。

    问题是军队还有锦衣卫这种会在夜间执勤巡逻的作战人员,有没有患有夜盲症的?

    有的话,早点治好,也算变相地增加了大明朝的战斗力。

    “陛下,小人在呢。”皇帝话音刚落,袁彬便如同鬼魅般出现在皇帝身边。

    “锦衣卫当中,可有患有夜盲症的人?”

    “陛下,有的,不过据小人所知,京城地界的兄弟们,患有此症的仅有寥寥几人而已。”

    听闻袁彬的答复,王迪马上反应过来,自己问错了对象。

    锦衣卫在大明朝,也算是数得着的好职业了。

    大富大贵的可能没有几人,但平日里吃点好的,喝点好的,偶尔逛个勾栏听个小曲,还是绰绰有余的。

    “朕说,你记,患有夜盲症的,多食用蘋果、胡萝卜、菠菜、鱼鲜以及各种禽畜肝脏,最多不超过两个月,便可以治愈此症。”

    “将这条消息,通过锦衣卫渠道,传令至各地锦衣卫还有各营、各卫所。”

    “是,陛下!”

    下完旨意,杨蜜撑伞,王迪拥着杨蜜,在其四周,跟随的是大批锦衣卫和其它禁卫亲军。

    就这样,不到一刻钟的时间,压路遛弯的大明朝皇帝,终于是回到了他的当下驻跸行宫。

    “陛下,奴婢身上淋了雨水,奴婢想去洗下身子。”

    白天做运动,出了一身细汗,晚上又淋了一点细雨,此时的杨蜜,她真地只想洗洗身子干净干净。

    至于王迪嘛,酒足饭饱精气神正足的他,嘿嘿一笑道:“弄个大点的桶,朕也要泡个澡。”

    “陛下,你就饶了奴婢吧……”

    是夜,听着娇颤颤的勾魂音,新来的连氏姊妹花,整宿是没怎么合眼。

第三十二章 也先要和亲!

    卯时,天刚破晓,晨色熹微。

    寝殿外,雾霭朦朦,三丈之地辨不清人貌。

    一棵两人怀抱粗,一看就是上了年头的老槐树,遗世孤立于院中。

    枝繁叶茂能起到蔽日遮阴之效的树梢,因时节已进八月到了入秋的缘故,不断有黄绿相间的槐叶纷纷扬扬落于泥土青砖上。

    一丝风儿吹过,几片树叶晃晃悠悠的,便被卷到了寝殿窗台边。

    寝殿内,暗香袭人。

    大明朝年轻的正统皇帝,为了国家稳定人民幸福,殚精竭虑的他,昨日夙夜在公,操劳得很,至今还未睡醒。

    倒是侧躺他身边的美娇娘,早已经醒来的杨蜜,其满脸皆是容光焕发的样子。

    “陛下…陛下,唔……”

    睡得好好的,耳边有腻死人不偿命的柔声细语,心烦意乱的王迪,当然选择堵住她的嘴了。

    虽说昨晚吃的是大鱼大肉,这一大早的,两人也没有刷牙,但不管是王迪还是杨蜜的口中,只有满嘴的清爽芳香味。

    对于太医署提供的含香丸,王迪给其评价,绝对是五星好评。

    “陛下…已经卯时了唔……”

    嘴再一次被堵住,自知现在不是那么一回事的杨蜜,狠了狠心,趁自己陷入意乱情迷之前,她快速脱离了皇帝的怀抱,而后拢了拢沾在嘴角的发梢的同时,急忙忙言语道:

    “陛下,怀来城的文武官员,已经候在行宫外了。今日…陛下您还要去泰山庙里上香祭拜呢,起晚了可不好。”

    天子亲自率军出征,本意是抗敌安天下,不过为了表明是顺应上天和人民的意志,还需祀天地,祭社稷。

    这其中就包括祭太岁、风、云、雷、雨师、岳镇、海渎、山川、城隍等诸多神灵。

    按礼制来讲,逢庙必拜,还真不为过。

    此次去泰山庙祭拜,嫌啰嗦麻烦的王迪,拿着军事为重的理由已是吩咐一切从简了,况且此次礼仪本就不如祭祖时那般繁复。

    但是,不管怎么样,最基本的斋戒沐浴,还是要有的。

    要是再这么睡下去,岂不是有亵渎神灵的罪过。

    “朕有点不舒服,你替朕瞧瞧。”

    “陛下,你哪里不舒服,我叫连蓉去喊御医过来给你瞧瞧。”

    虽然有猜测到皇帝是在开玩笑,但谁又敢拿皇帝安危不当一回事呢。

    “不用御医,有你就行了。”睁开眼,一把揽过杨蜜后,王迪指了指大明龙脉所在之处。

    “陛下,这怎么能行…晚上,到了晚上,奴婢全听你的,你想怎样就怎样,现在真该起床了,祭祀礼制一事,精诚则感格,怠慢则祸生,不可有半点马虎啊。”

    皇帝可以胡闹,杨蜜可不敢陪着皇帝胡闹。

    这要传出去,她是真怕有那种忠臣义士腐儒文臣,举着金瓜锤将自己灭了。

    “手持国柄,口含天宪,快点窃取……”还处在醒盹状态下的王迪,哪特么在乎那么多事情。

    “唔!”

    “哦……”

    ...

    巳时,沐浴更衣收拾穿戴好以后,在礼部随行官员和内监和安排下,王迪开始了登牛角山祭拜泰山庙的活动。

    直达山脚的街市,已是早早开出一条御道。

    载有皇帝的銮驾,浩浩荡荡,气象威严。

    道路两旁民众,皆是跪伏叩地,有胆子大一点的想要瞻仰天子龙颜的人,趁着未被禁军发现呵斥之际,快速悄悄抬目窥看了一下。

    虽然没有看到皇帝,但并不妨碍他们过后对着同伴吹嘘一番。

    出城过了妫水河桥,待到一炷香的时间以后,在众人簇拥下,穿戴武弁腰缠镶金嵌玉的革带,王迪终于踏入供奉着东岳大帝的泰山庙。

    一套繁复礼仪结束之际,日头已是高高挂在众人头顶。

    阳光明媚,微风习习。

    大好的天气,也到了与民同乐的时间。

    也不知是自发性的,还是提前安排的歌功颂德节目,当王迪重返县城之际,怀来城知县刘唐禀奏称,当地乡绅士子和老百姓,为了犒赏前线将士们,已经连夜凑齐三牲百头。

    其中还不乏近三十只的黄牛。

    数量虽然不多,但代表的,绝对是整个怀来城的心意。

    知县刘唐禀奏完,袁彬给了王迪一个确切信息,这百头牲畜,还真是怀来城的民众集资置办的。

    此番奄遏下水大捷,得知这一消息的人,但凡有点头脑的已经意识到,未来至少在五年以内,宣府这一带,应该不会再发生寇虏年年袭扰大规模掠夺人与钱粮的事情了。

    有了如此得之不易的和平,花点银子给前线卖命的将士们弄点福利,岂不是大明子民该尽的本分义务!

    “刘唐,怀来民众的心意,朕知晓了。已经入秋了,要到了农忙时节,羊、豕…朕收下了,黄牛送还给农耕户好好休养生息才是正事。”

    怀来县城这个边陲小城不算多大,一晚上能弄到这些三牲,毋须多想,王迪都能猜出这些黄牛是怎么凑齐的。

    这些天来,时刻在考虑如何增加大明朝人口数量的他,已经下定决心,等到班师回朝之际,他首先要做的,就是行使帝王之权,下达一份旨意。

    目的嘛,自然是要以更加严厉的惩治手段,务必要将黄牛这等耕地小能手给好好保护起来。

    想要人口变多,最基本的条件,就是粮食得跟的上。

    黄牛少了,如何鼓励开荒扩大耕作范围呢?

    况且,对于王迪而言,相比鱼羊海鲜,他还真不觉得牛肉好吃到哪去。

    再考虑到上行下效这一点,王迪觉得自己有必要发挥带头作用,多吃海鲜,拒食牛肉。

    “陛下圣明,刘唐代怀来城民众谢过陛下圣恩。”

    随着知县这个父母官跪倒在地高声山呼,沿街民众也是有样学样。

    正当王迪享受众人膜拜之际,袁彬来到他身边,悄悄递上了一份奏疏。

    “和亲?也先想和我大明朝和亲?”

    奏疏是于谦写的,上面没有三杨阁老歌功颂德拍马屁的“馆阁体”文,只有言简意赅的寥寥几句话而已。

    第一句,是作为臣子,于谦应有的问安词。

    第二句要表达的意思,竟特么是瓦剌部的太师也先,想要与大明朝和亲联姻!

    历史学得再不好,王迪都清楚,“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以及“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这两句听起来很热血的话语。

    虽说…王迪已经养成事事权衡其得失,一切都以利益为重,这么死要面子一味以气节为重,不懂得丝毫变通,再加上还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真正能力,很容易发生“过刚易折”的惨剧。

    两百年后的事实,好像也的确验证了这一点……

    但是再往大了想,也许也正是因为这种气节,才得以保证汉民族几千年以来,始终保持着稳健的延续状态,未曾湮灭于历史长河当中。

    王迪觉得,如若真只顾现实利益得失而不讲半点气节,遇到些许难事就送女人赔钱,恐怕这大明朝…便要像那苟延残喘胸无大志的南宋朝,成为外族的提款机和教坊司了。

    只不过……

    现在打了胜仗的,是大明朝啊!

    脱脱不花大汗,都特么死翘翘了!

    王迪有点搞不明白,也先是怎么想的,竟敢大言不惭想要和大明朝皇室和亲?

    不过当他看到“其木格”这个名字以后,脑海中顿时浮现出《大明风华》剧中,那个亲手抓获了国舅爷,有着十足英气味的俊逸小娘们。

    嘶!

    和亲一事……

    可以考虑考虑!

第三十三章 以和为贵好皇帝

    翌日卯时正,天还未亮。

    由于惦记和亲一事,在杨蜜诧异的眼神中,王迪起了个大早,准备摆驾宣府城。

    皇帝发话要走,谁敢不从?

    威风凛凛的禁卫军,护送着浩浩荡荡的皇帝銮架,就此离开了怀来城,奔着百十里地外的宣府而去。

    五个时辰过后,枕着杨蜜大腿刚刚补了一觉的王迪,迷迷瞪瞪问着:“宣府到了没?”

    “陛下,能见着宣府城了…您瞧瞧,奴婢还是头一次见到这么美的景呢。”

    美人撩起珠帘,揉揉眼晃晃脖子后,王迪探着头远远望去。

    只见在那群山攒拥处的宣府,它那种短时间内无法用语言形容出来的自然和谐之美,简直出乎了王迪的预料。

    在他的印象当中,本以为这座用来抵御寇虏入侵,与草原相接壤的边陲重镇,会是那种冷森森血气味十足的要塞关隘呢……

    然而现如今离得远了这么一瞧,千峰叠翠间,雁鹤齐飞;参天古木处,朵朵祥云嵌于其中,景色当真是美如画。

    揽着美人,望着宣府,不知不觉间,王迪乘坐的御辇,已是来到这座巍峨巨城跟前。

    大明朝的宣府,城池大,名气更大。

    王迪探出头左右看,是一眼望不到边。

    仰起脖子长时间抬头看,又特么有点酸……

    不说环绕在宣府城周边山峰上的大大小小数不清的分屯,单凭它本身这股大而厚重的雄伟气势,就能让所有人心中的安全感倍足。

    “陛下,这宣府城…看起来好像顺天府啊!你瞧,门外环有瓮城,瓮城外又连着月城,上面的角楼、铺宇、箭孔…还有城外这壕堑、护城河、吊桥……”

    打小没出过宫的杨蜜,前不久离开京师之际,曾好好观望了京师一眼。

    现如今和这宣府一比较,二者如此高的相似度,当真是让杨蜜以为重返京师了呢。

    “确实,除了规模不一样,这造型布局,还真和京师差不到哪去。”

    言语至此,四下再度扫了几眼后,王迪心中忽然蹦出一个想法,那就是……

    往后到了夏天,可以拖家带口来这避暑游玩啊。

    这年头虽说没有承德避暑山庄吧,但他完全可以在宣府周边,另起上一座嘛。

    就在思虑如何享乐之际,御辇停了下来。

    “臣,于谦,恭迎陛下,陛下圣躬金安。”

    “老臣张辅,恭迎陛下,陛下圣躬金安。”

    随着皇帝车架安全进入宣府,待到皇帝御辇落地,以于谦和英国公张辅为首的一干文武大臣,齐刷刷地跪倒在地,恭迎大明朝的正统皇帝。

    “朕躬安,诸位爱卿都起来吧。”徐徐从轿辇上走下来,看着下面跪倒的文武群臣,一脸满意笑容的王迪,继续言语道:“传朕旨意,摆筵宴,犒劳我大明三军勇士!”

    “流血牺牲掉的将士们,收敛其骨灰,朕要亲自送这些无畏不屈的英灵入我大明忠魂殿。”

    “至于尔等功臣,待到班师回朝之际,朕定会重重有赏。”

    仗打完了,也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了。

    具体操作事宜,王迪交由孙太后和内阁六部商议定夺,至于他嘛,简单的场面话还是能说上两句的。

    就这两句话,已经是让不少人感恩涕零了。

    “陛下万岁!”

    ...

    宣府行宫。

    酉时,到了饭点该进膳了。

    再次结束一系列繁文缛节的祭祀礼制活动过后,精神头还不错的王迪,同三军总督于谦还有英国公张辅等人,摆了个规模还不小的酒席边吃边聊。

    “万余人的俘虏,这些可都是草原上骁勇善战之辈啊……”

    “明日,传朕的意思给也先回话,想要赎回俘虏,拿三万被掠去的汉家儿女来交换,顺便额外再要一万匹良驹一万头黄牛,就当这些时日以来万余俘虏的伙食费了。”

    超过万人的骑兵,其中至少还有半数以上的皆为精锐猛骑,王迪还真想将其纳入全是骑兵的三千营。

    只不过,思索片刻过后,他便否了这种想法。

    首先,按照目前大明朝的作战体系,并不怎么缺精锐骑兵。

    只要好好整顿一下军纪减少苛刻粮饷的事情,敢打敢杀敢于卖命的底层将士,数量要远超于草原上的寇虏。

    况且,养一个寇虏精骑所需耗费的银钱,基本够养三到五个汉人步兵了。

    再者说,经此一战过后,纵使将这万余俘虏交还给也先,王迪也不信这货敢在五年内寇掠大明边境。

    就算真有胆子来寇边,王迪也定会叫其万分后悔心生此意。

    最重要的是,用不了五年的时间,在王迪的眼中,草原上的寇虏,将彻彻底底的,无法再对中原大地构成任何威胁。

    再考虑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一点,如此之多的俘虏,想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彻底归化大明朝,恐怕也不是一件易事……

    至此,断了收服寇虏想法的王迪,准备拿他们做点更有意义的事情,刷声望。

    “陛下仁德!只不过……”

    皇帝话音刚落,心中快速衡量过后,兵部侍郎邝埜,冒着被人诬陷见死不救没有同情心的风险继续进言道:

    “如今大汗脱脱不花已死,此战…宣府这一线上,也先麾下的瓦剌部,并未有太多的损兵折将。”

    “也先此人雄心勃勃,谋略胆识皆不在其祖辈马哈木之下。如若这万余名俘虏被其赎回,恐怕不出三五年的时间,此人必会再次一统草原,对我圣朝造成莫大的威胁。”

    “陛下,不可不防啊!”

    万余名寇虏骑兵,可不是个小数目。

    当然了,在邝埜看来,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占着大汗名义,能与瓦剌也先势均力敌的脱脱不花已经战死。

    在无人制约也先的情况下,此人不出意料的,必定会再次一统大草原。

    到了那个时候,是个人都能想象出其对大明朝的威胁,到底会有多么强大。

    “无妨,对于此事,朕的心里已经有了对策,再加上朕也准备答应也先的和亲提议……”

    王迪话还未说完呢,大殿内骤然响起一片劝谏声。

    “陛下,祖制万万不可违啊!”

    “陛下,岂可因个人喜好更改祖制,此举实非明君所为,且恐遭天下人非议啊!”

    “陛下所言,于理不合,有悖祖制,还望陛下三思啊!”

    “陛下,太祖高皇帝亲自主持编撰《皇明祖训》有云: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还请陛下收回和亲之议!”

    “陛下……”

    王迪没想到,自己只是想找个娘们玩玩而已,竟能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对。

    说到底,拥有后世思维的他,还是小瞧了古人对于维护礼制宗法所展现出来的十足默契。

    “朕的意思是,也先愿意将他妹子嫁入大明朝,这不挺好的吗,有何不可为之?”

    “至于他想娶我大明朝的女人,那也不是不行……”

    言语至此,见到不少人又想开口进言,王迪摆了摆手没有应允后,他继续言语道:

    “明日派出使者和也先说,只要他永远归顺我大明朝,成为我大明朝的子孙百姓,他想娶谁,仅需三媒六聘即可,此事无需再过问朕。”

    “诸位爱卿,你们说是不是这么个道理?”

    成为大明朝的人,遵循大明朝的法律制度,娶个大明朝的婆娘,这难道不行吗?

    身为礼仪大邦,这点肚量还是要有的。

    当然了,朱氏的皇亲贵族,肯定不能嫁给此人。其他人家的,就无所谓了。

    “这……”

    大殿内,没人能想到,皇帝竟然讲出此番话语。

    送女人换取利益好处,那才叫和亲。

    收别人送上门的女人,按照大明礼制,这应该可以算是番邦小国给天朝上国皇帝进献的特殊贡品。

    只不过……

    皇帝此言虽然听起来很是霸气,不过用脚趾头想都知道,也先这等草原雄主,怎会答应这种荒唐条件。

    “明日派出去的使者,给也先带句话,问问他,朕的兵马强劲乎?”

    “对了…顺便再告诉他,就说朕觉得,散落在这茫茫大草原上的各部族寇虏,才仅有区区几十万户而已……”

    “如此广袤之地,天天用来放牧有点可惜了。”

    “再加上北海以南的区域,自古便是我汉人领土,朕有意常年在此撒上个几万的精骑,帮助他们解决各部族之间经常出现的矛盾纷争。”

    “毕竟不管怎么说,草原上诸部族的寇虏,生而为人都是血脉相连之辈,哪能天天打打杀杀的,要以和为贵好好过日子嘛!”

    “作为天朝上国,出力帮自己的臣民调解一下矛盾,这应该没有错吧?”

    “诸位爱卿,你们说,是不是这么个道理?”

第三十四章 我们这些人中,出了一个叛徒

    宣府行宫大殿内,文武分坐两旁,次序分明。

    在此所坐的,他们都清晰记得,就在不到一个月之前,皇帝还想着犁庭扫穴一事呢。

    只不过…就在今日晚宴,当皇帝开场表明愿意送还俘虏之后,武勋们的心,略微有点小失望。

    在不少人看来,趁着奄遏下水大捷凝聚起来的赫赫威名,派出使者联络兀良哈三卫,配合宣大二城的主力部队合围也先的瓦剌部,将其彻底剿灭,应该不是太难。

    如果兀良哈三卫不配合,仅凭明军自身实力,就算不能剿灭瓦剌部,将其死死盯紧了,也绝对不是问题。

    然后,再派出两队三五千人的精骑深入草原腹地,犁庭扫穴一事,也算不上多么困难。

    一旦将寇虏的大后方彻底搅乱,也先如果想打,那就趁机灭了他;不想打,那草原诸部族这个年,基本算是过不痛快了。

    即便也先登上大汗之位一统草原大漠,此举也定叫他头疼万分。

    更何况,此等捞取战功的好机会,实属难得。

    错过这一次,恐怕在坐的等到死去的那一天,也再难以碰到如此好的良机了。

    只不过,皇帝一上来的发话,就俘虏问题已经表完态了,这些武勋也只能是静观其变。

    然而,让他们没想到的就是,打着‘以和为贵’旗号的皇帝,竟然没有忘记犁庭扫穴一事。

    而且看这样子,皇帝好像还准备效仿寇虏那样,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虽说皇帝的提议有不少风险,不过殿内这些武勋,可没有一个怂的。

    再加上喝了点小酒,一个个的,哪还将也先的瓦剌部放在眼里。

    “陛下,末将不才,愿领一万精骑,深入草原腹地捣其巢穴,绝其种类。”

    “陛下圣明,末将愿效仿汉时冠军侯,领兵为我大明开疆拓土,重现我汉家男儿放马北海之盛景。”

    “陛下,此番大捷我明军战力未曾伤筋动骨,再加上现如今三军士气正盛,何不主动出击灭了瓦剌部?”

    听完皇帝之言,众将士群情激昂。

    甚至是说,到了最后,就连老持稳重向来不轻易发表言论的英国公张辅,都忍不住进言劝谏。

    只不过,相比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的武勋,文臣这边,却不想皇帝再大动干戈,征伐无休止。

    其中一个目的,是为了休养生息;另一个嘛,则是……

    万一武勋真把蒙古诸部族给灭了或是彻底打残了,面对这泼天功劳,往多了不说,十年以内的朝堂上,文臣拿什么去抗衡再度崛起的武勋?

    “陛下,太祖高皇帝祖制有云:后世子孙,切不可倚国之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啊!”

    “陛下,我圣朝应趁奄遏下水大捷与草原诸部族商谈议和一事,也正好借此机会,敲打敲打兀良哈三卫。如若大举兴兵,恐遭草原诸部联合一致对外。”

    “陛下,去年黄河在新乡八柳树决堤,漫过曹州和濮州,冲抵东昌府,冲过了张秋,流至张沙湾,破坏了运河航道,再这么耗费国力打下去……”

    “陛下刚刚亲政不久,应当轻赋薄徭休养生息,如若长期这么打下去……”

    除了闷头只顾吃喝没有发表一言的于谦,此时大殿内,文臣武勋,总能拿出各式各样的理由,在为是否继续出兵争论不休。

    “于谦,今晚的御酒可好喝?”

    注意到文武大臣越掐越厉害,王迪知晓该压一压众人火气了。

    待他问完话后,大殿内顿时变得鸦雀无声。

    此番御驾亲征,除了皇帝,最大的功劳,可是非于谦莫属。

    听闻皇帝之言,绝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能想到某件事,那就是……

    如若再这么打下去,皇帝是摆出明君风范继续任用于谦呢,还是临阵换帅防备着于谦功高盖主呢?

    这绝对是个大问题!

    “陛下,宣府的葡萄美酒,可是上贡朝廷的御酒,当属人间极品。臣家里穷得很,有这等机会,不多喝一点,心中总觉甚亏。”

    别人能想到的事,于谦早就想到了。

    正因这样,今晚他才不发一言只顾品酒吃美食。

    “喜欢就行,往后朕常年给你备上十几桶,随时想喝,随时管够。”

    “你既是三军总督,这仗也是你打胜的,那你来和朕说说,这仗…是该继续打下去啊,还是与寇虏议和啊?”

    扫了眼大殿内噤若寒蝉的众多大臣,王迪心里泛起一丝无奈的苦笑。

    他敢保证,自己绝对没有怀疑于谦的想法。

    但是呢,众口铄金,舆论的影响力有多大,他不会不清楚。

    “陛下此番北狩,是战是和,非我等臣子所能决定的。”

    “打下去,并无不可,臣等有信心,也有能力,更愿为陛下解忧排难;议和收兵,可彰显我泱泱大国之气度,也是理所应当之事。”

    言语落罢,于谦不管他人投来的诧异眼光,继续抿起了小酒。

    自打那一夜和皇帝促膝长谈了解‘冰河期’是为何物之后,于谦这一阵子,除了点兵布阵以外,一直在翻阅着大量史书和宣大周边所有城镇的历年县志。

    有了皇帝的提醒,按图索骥之下,他很快找到了自己所需的大量文献资料。

    果不其然!

    经过历朝历代边各种蛛丝马迹的一一对比,关于皇帝口中提及到的老天爷要变天了的这种言论,当真是没有半点不实之处。

    若是不知道这一情况的话,于谦肯定见好就收,定会主动劝谏皇帝收兵议和,而后班师回朝,就此休养生息。

    然后终自己一生,以自己所学来好好辅助年轻的正统皇帝,打造一个不亚于‘仁宣之治’的治世盛景,岂不美哉?

    只不过,他于谦可不是三杨阁老那种喜好粉饰太平,容易沉浸于前朝丰功伟绩的臣子。

    既然知道这事了,那就不能只顾着眼前名利得失,也得为大明朝后世的千万百姓好好想想。

    所以说,不为别的,单是为了这天下苍生,于谦也觉得借此良机彻底剿灭寇虏一点都不为过。

    如此一来,他才讲出刚刚那番看似不偏不倚实则支持继续出兵的言论。

    他知道有心人是能听出他真正的想法,但他自问无愧于心,没有什么好怕的。

    也正因这样,当于谦讲完之后,大殿内不少人特别诧异于他竟然给出此番作答。

    尤其是文臣,他们心中所想的是,我们这些人中,竟然出了一个叛徒!

第三十五张 陛下,你这是想干啥啊!

    行宫大殿内,此时此刻,气氛显得稍稍有点不对劲。

    多数的文臣,都在左右互相攀谈,小声逼逼着。

    多数的武勋呢,他们那不算灵透的小脑袋瓜儿,搞不明白总督于谦说完这句两头貌似都有点沾边的话语以后,文臣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反应。

    至于王迪嘛,他本以为于谦在立下此等大功以后,为了避免来自朝堂同僚的万般诋毁,会选择韬光养晦先蛰伏一段时间,待过了这阵风头再另说呢。

    没想到,这家伙竟然丝毫不在意,这极有可能会将其置于万劫不复之地的朝堂政治操作。

    瞧他那样子,好像只要自己这个皇帝敢给他放权,他就真敢把寇虏给杀绝了。

    至此,王迪也总算明白了,什么叫做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脱脱不花部已经废了,借此良机彻底剿灭草原上的寇虏,在朕看来,的确不算很难。”

    “不过,朕所想的是,待到几年或是十几年之后,以碾压性的实力,彻底收服草原诸部族,以其为先锋,看看能否重现蛮元时代的光辉。”

    “我大明朝,虽自诩天国上朝,但是诸位爱卿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些年以来,四方番邦小国,多有不臣之心,他们闹腾的,可是相当得很呐!”

    “尔等这些文臣的教化没跟上,是一方面。但是……”

    “朕以为,没有威压四方的强横武力,这些番邦小国,常年以来,都是在顶着臣服于大明朝的口号,私底下默默壮大时有反叛敌对之举。”

    “这是一种试探!他们就像群狼那样,在试探大明朝的深浅,其不轨之心昭然若揭……”

    “唐时的魏徵,不也说过嘛…夷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强必寇盗,弱而卑伏,不顾恩义,其天性也!”

    “正因如此,朕当以十年养百姓,十年开拓天下,十年致太平,此生也就足矣了。”

    言语落罢,大殿内所有人,一个个的,俱是瞠目结舌的样子。

    别管是文臣还是武勋,他们没想到,这位仅是弱冠之年的正统皇帝,竟有如此之大的野心。

    只不过,在许多人看来,古往今来有这等志向的帝王,哪一个不是好大喜功之辈?

    甚至是说,因此而亡国丢了性命的帝王,那也不是没有啊!

    “陛下,此番北狩结束之际,切不可再轻易言兵事啊!况且,祖训有云,我圣朝四周的番邦小国,皆为不征之国啊。”

    “陛下怎可因个人一时间的猜测,便无端起了此等想法?番邦小国,皆是我大明朝的属臣,没有确凿证据,怎能随意兴兵征讨?”

    “陛下,于蛮夷一事,还应当以教化为主啊。劳师兴兵,实属下策中的下策!”

    “陛下,切不可学那二世而亡的隋炀帝啊!”

    “陛下……”

    当年的太宗文皇帝,五次征讨寇虏,再加上六次下西洋之举,这些已经是把大明朝给折腾了一大顿。

    幸好后面有了仁宗和宣宗这两位皇帝,经过一系列的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政策,现如今的大明朝才能恢复至此。

    如若再碰到个像太宗文皇帝这样的帝王,那这大明朝岂不是有国本动摇乃至倾覆之灾?

    此时若不能好好劝谏一番皇帝让其绝了这想法,那他们在坐的这些文臣,日后…岂不是会被天下人骂作昏庸腐朽之辈!

    这还得了?

    ...

    自己言语过后,文臣们会有何种反应,即便王迪心中已有了数,他还是有点低估了这些人针对自己所言,表现出来的强烈反应。

    甚至是说,像泰宁候陈瀛这些试图争取更多军功的好战武勋,目前他们…一个个都是闭口不语的模样,生怕惹到这些像怒狮般的文臣的围攻。

    毕竟文人历来多喷子,越是有文化的,喷人越凶。这一点,在坐的武勋也包括王迪,基本还是知晓的。

    只不过,让他没想到的就是,有人竟拿自己和暴君杨广作比较!

    若不是今日这庆功晚宴不是鸿门宴,若不是自己脾气够好的话,王迪还真想弄死刚刚那个瞎逼逼的名唤包良佐的吏科给事中。

    再说了,杨广又怎么了?

    依王迪所见,从长远角度来思考问题的话,这个背负了诸多骂名的暴君,其一生是非功过,可以总结为:其罪也彰,其功也卓;弊在当代,利在千秋。

    没有杨广那种魄力,等闲君主,谁敢大肆劳民伤财,开挖连通南北、贯穿黄河与长江的京杭大运河。

    没了杨广这种急功近利般的操作,这条国家大动脉,往后能不能修通,需要多久才能修通,绝对是个未知数。

    没了京杭大运河,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恐怕就没有后世那般为人津津乐道了。

    所以呢,对于杨广的所作所为,王迪只能说……

    操之过急,外加时运不济罢了。

    不过那是隋炀帝杨广,他所做的一切,追根究底的话,是触犯了关陇贵族集团的根本利益。

    否则死点屁民,还不至于搞得国破人亡。

    现在不一样了,朱家的大明朝,连各地藩王都是皇室养的猪,哪特么还有可以威胁皇室的豪门集团。

    只要不触及所有自耕农的利益,一切都好说。

    当然了,王迪刚刚所讲之言,也不是他真正的想法。

    至少,目前不是。

    除了征讨东瀛岛国,周边那些番邦小国,二三十年内,他还真没想拿他们怎么样。

    之所以蹦出那些话来,还是为了待到班师回朝之后,给自己真正想要图谋的一些事,提前做一些铺垫。

    说白了,王迪刚刚那些话,就是在钓鱼。

    他知道,为了断绝自己的想法,这些文臣定会拿出‘以苍生为重,休养生息’之类的言论。

    而他想要的,正是这些言论。

    毕竟此次御驾亲征,在他的英明领导下,是打了胜仗。

    有了此番战功加身,朝堂上的文臣,可以在劳师兴兵大动干戈这一事上劝谏一次,也可以劝谏两次……

    但为了照顾自己这位皇帝的面子,他们肯定不能次次劝谏次次驳回自己的提议。

    更何况,自己将来图谋的事情,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又不是像方才所讲的那种兴兵征伐之举。

    即便有悖祖制,即便有触犯乡绅士子的部门利益,王迪就不信了,这帮文人,不让自己打仗,还能不让自己改善民生?

    他倒要看看,朝堂上下,这些满口仁义道德以苍生为重的文臣们,是真的一心为公呢,还是打着一心为公的口号,行沽名钓誉之举,在为自己和身后的家族谋私利呢?

    “好了,此事回朝再议,今晚是庆功宴,不谈国事了。”

    一言令下,看热闹的武勋们,心里乐开了花。

    至于文臣们嘛,他们心中已经做好了准备,明日在第一时间内,便将此消息送回顺天府。

    只要皇帝还敢就此事商议,到了那时,定要做好万全准备,由内阁大臣牵头上疏,集众人之力,彻底绝了皇帝这般荒唐想法。

第三十六章 皇帝想干啥?

    行宫书房内。

    几碟剩菜,四壶小酒,王迪和于谦他们君臣二人,又来了一次促膝长谈。

    “于谦,关于大明朝的税收…在这一事上,你了解多少?”

    抿了口小酒,王迪起来个话头。

    于谦他这边,待到皇帝询问完以后,说实话,他心里有点懵圈。

    先前呢,他不是没有料到皇帝会找自己谈话,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就是,皇帝竟然不问军机要务或是解除他三军总督的头衔,反而是问起了有关赋税的事情。

    “陛下,国之赋税,分为夏秋两种,皆为米麦,钱钞和绢帛以及盐、茶、矿各类税课还有船钞商税……”

    言语至此,于谦不再说了。

    虽然他不清楚皇帝问询赋税一事所为何故,但他总觉得,眼前这位年轻的正统皇帝,他没安好心呐。

    “朕这段时间呆在居庸关城,潜心研究了下大明朝的赋税……”

    “朕以为,目前诸多赋税徭役太过繁杂。更为重要的是,我堂堂大明朝,竟然没有一个掌管国家财税的统一衙门!”

    “单就储银库来讲,户部管辖的有太仓银库,工部管辖的有节慎库,还有太仆寺的常盈库,和内承运库等等。”

    “当年我大明朝初建,百废待兴,赋税制度有点混乱还说得过去。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内阁与六部的臣子们,竟然没有发现赋税有着极其严重的问题吗?”

    “或者说,有人发现了,是没有上奏朝廷呢,还是压根就没想过改变呢?”

    “目前所行税制太过混乱,一点都不符合朕的心意…于谦,如若朕将全国赋税全部折以银钱来替代,你意如何?”

    一个国家强不强,除了兵马以外,就得看经济了。

    然而这一阵子从各方渠道了解到许多详情过后,王迪才意识到,大明朝的赋税,简直就是混乱得一塌糊涂。

    没有统一掌管赋税的衙门,也没有类似于宋朝转运使那样统一负责转运赋税的衙门官吏。

    一年到头来,全国上下收缴的两千万两左右的赋税,最终落到户部手里头的,仅有三百万两而已!

    虽说地方各州各县各衙门的存留比例占了不少,但到了最后一步上交到京城的时候,竟然还能被各衙门给瓜分一通。

    这种极度缺乏计划性,甚至可以说,已经到了‘寅吃卯粮’的财政运作手段,在王迪看来,于国家发展这一块,简直太过拖后腿了。

    虽然他学的不是经济学专业,他也知晓在当下的大明朝,不能完全照搬后世的经济运行体系,但历史课本上讲过的‘一条鞭法’,他脑海中还是有印象的。

    张居正人死政亡是有点可惜了,但他就不信了,这条政策由皇帝本人亲自颁发执行下去,还能落得个同样的下场?

    “税赋折银…此举不可行啊,陛下!”

    虽然没有通货膨胀或是紧缩的具体概念,但是皇帝的提议,对于多年呆在基层的于谦而言,他认为此举太过想当然。

    真要实施了,就凭下面那些人曲解圣意偷奸耍滑的手段,定会落得个百姓得不到实利,朝廷还捞不着太多好处,且各处官场更易滋生贪污腐败这诸多的问题。

    到了那个时候,恐怕这大明朝从上至下,也定会陷入好一段混乱时期。

    “陛下,要知道,米粮才是一国之本。将赋税全部折以银钱,恐怕容易惹出难以预料的祸乱啊。”

    时间太短了,再加上喝了不少酒脑子有点晕乎乎的,于谦也想不出具体哪里不对,但他知道赋税全部折银绝对行不通,也不能大行此举。

    “赋税全部折银,迈的步子是有点大了……”

    静下心来,考虑到现在实物税占大头的情况下,突然来这么一下,貌似真不大好。

    不过王迪并未死心,抿了口小酒,思虑片刻后他继续说道:“米粮照常征收,剩下的那些乱七八糟的徭役,定个清晰明确的条例,统一合并征收银两。”

    “如若朝廷或是地方州县有需要用人劳工的情况,那就明码标价,花钱雇人,不得行强迫之举。”

    言语至此,王迪是越说越来劲,继而对于谦讲出今晚他最终想要表达的意思,“此次班师回朝,朕意欲重新核查大明朝的实际户数,顺带着,清丈我大明朝的每一寸土地……”

    “洪武年间我圣朝初立,永乐年间太宗文皇帝五次征讨北虏,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经户部统计登记在册的全国户数,也俱是在千万户以上!”

    “怎么…经过朝堂上诸多文臣口中的‘仁宣盛世’,为何到了朕这里,户部登记在册的户数,竟然不增反降,目前仅有九百四十万余户?”

    “这是为何?朕的心里,很是困惑!”

    “核查,必须核查,给朕必须重新核查清楚!朕倒要看看,这少掉的六十万户三百来万人,究竟是去了哪?”

    心中气愤之际,王迪闷了一大口酒。

    翻阅袁彬递上来的数据过后,王迪这才知晓,相较于明朝初期的洪武永乐年间,到了他正统一朝,登记在册的全国户数,竟是个不增反降的可笑局面。

    这些人去了哪,经过袁彬的解惑,王迪也已知晓。

    无外乎是被各地藩王还有那些豪绅地主给弄成了黑户,要么就是当兵被苛刻得厉害了,隐姓埋名躲到大山深处去了。

    后一种严肃整顿卫所军治即可,但是前面那种肥了他们个人,有损大明朝利益的事情,王迪怎能视若无睹!

    现在好了,借此重新核查人口的机会,连清丈土地也一并搞定,将大明朝的税赋好好整顿一下。

    “陛下息怒,请保重圣体!重新核查户籍真实数目,是理所应当之事。臣却不知,陛下口中言及的清丈土地一事,又所谓何故?”

    核查户数,短则三五月,长则一年,算不上劳民伤财之举。

    但是呢,清丈土地,可就有点麻烦了。耗时长且不说,这其中会遇到的阻力,于谦还是能想到的。

    只是…当皇帝将这两件事同时列出以后,对于皇帝所图之事,此时于谦的心中已是有所猜测。

    但在没有得到皇帝确切的答案之前,于谦还是不敢相信皇帝会有这么疯狂的想法,会有如此大的魄力!

第三十七章 下辈子,当条舔狗吧

    行宫书房内,听闻于谦疑问之后,有点醉醺醺的王迪故作神秘道:“清丈土地嘛……”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属于我大明朝的土地有多少,朕这个一国之主,当然要搞清楚了。”

    “至于最终的目的嘛,朕打算改一改现在的土地赋税政策……”

    瞥了眼一脸骇然神色的于谦,王迪淡淡一笑继续说道:“藩王宗亲、边军卫所…暂且不论,朕意欲,将延续多年的人头税,彻底转移到土地上面来。”

    “占地多者,田租税赋多;占地少者,田租税赋少;无地者,仅需徭役,无需均摊田租税赋。普天之下,无人可免!”

    话音刚落,于谦大声惊呼道:“陛下,此举恐遭天下士子非议,万万不可行啊!”

    一旦取消乡绅士子税收优免政策,不用多想,于谦便能想到这天下文人会如何看待眼前这位皇帝。

    文人的笔杆子,于谦能不知道嘛,那可是诛心要人命的玩意啊!

    “天下士子,乡绅地主?怎么,难道他们就不是我大明朝的子民了?”

    “我朱家给天下文人士子定下了税收优免政策,这些人倒好,变着花样地侵吞我大明朝的土地!”

    “先前土地兼并一事,朕已经同你讲过。于谦,你说这些人干的事情,不是在掘我朱家皇室、掘这大明朝的坟墓,那还能是什么?”

    “既然这么想要朕的土地,那没问题啊!有多少,就特么的给朕纳多少的税!”

    “除了藩王宗室、边军卫所暂且不动,但凡是我大明朝的子民,朕不管他是自耕农,还是杀猪宰羊的,亦或是满口不与民争利的乡绅士子,只要家中有地,就是……”

    “有一个,算一个,统统给我大明朝纳上一份应有的赋税!’

    ‘有胆敢抗旨不尊者,视为谋逆!当诛其九族,立石碑,冠以十恶不赦奸人之称!朕要让他们死后,也得永遭后世子孙唾弃!”

    先前呢,王迪还不能理解为何朱元璋会如此嫉恨江南,会使用如此严厉的手段打压其经济与文化。

    现如今嘛,他是彻底想明白了。

    对付这群没有国家君王概念,还在缅怀元末逸乐文风的狗东西,怎么严惩他们呢,其实一点都不为过。

    占着大明朝的地,享受着明军的保护,还欺压着大明朝的百姓……

    既然心不在我大明朝,王迪不介意送他们去陪伴弯弓射大雕的蛮元主子。

    酒劲上来,回想起前几天袁彬提供的诸多有关于江南豪绅富商的密报后,王迪是越想越气愤。

    也是到了这个时候,他才彻底弄清楚,为啥一直到了后世,富饶繁华的某些区域,汉奸之辈…依旧是层出不穷。

    原来这根,能捯到大明朝啊!

    蛮夷绝你种族,玩你妻女……

    仅仅就因为他们需要用到部分听话的狗来为其赚取银钱供其享乐,到了最后,这些狗,竟特么的忘了做人!

    既然习惯当狗了,那王迪也不打算给他们再做人的机会了。

    此次班师回朝之际,若不杀他个人头滚滚,难消王迪心头之郁气。

    “陛下,既然您有此决议,那后续可能会发生的事情,想必您心中已有了对策吧?”

    此时此刻,被饱含杀气的皇帝灌了一通猛料过后,于谦的酒劲,也是彻底醒了过来。

    在他看来,眼前的皇帝,既然能从浩瀚史书中独自总结出‘土地兼并’和‘冰河期’这两种事关王朝存亡的历史规律……

    他相信这位年轻的正统皇帝,绝不会无的放矢,应该是有了相应的对策。

    “士子嘛,当以学业为重。各府各州各县,每年不都给一部分生员发廪饩银补助生活嘛……”

    “当然了,朕也知晓…这名额是有定数的。不过在清丈完所有土地,根据上报情况统筹计算过后,朕年年都会给予天下所有生员一定的生活补助…至少不会比现在的四两定额低。”

    “而且不光如此!朕以为,明初定下的官员俸禄太低。朕意欲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大明朝所有官员的俸禄,且不论官职高低。”

    “目前朕的初步计划…是俸禄翻倍,米粮和银钱各一半,不发宝钞。”

    “外加…每年都会给一定数额的炭敬冰敬和香料。还有就是,对于像于爱卿这样的清廉且有作为的官员,朕还会额外给一份养廉银子。”

    “至于乡绅地主嘛,他们为我大明朝纳税,难道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

    言语落罢,口干舌燥的王迪,连干三杯茶水。

    而于谦这边,他算搞明白了,皇帝这是慷乡绅地主之慨,笼络天下百姓之心。

    至于士子嘛,有一少部分人肯定会受到较大的影响,这些人肯定是对朝廷最有怨言的。

    但是呢,更多的生员,如果每年真能领到不低于四两银钱的廪饩银,再加上官员俸禄的提升,这天下文人士子,对朝廷政策有所怨言的,恐怕是不会超过半数以上的。

    只是默默心算过后,于谦不解问道:“陛下,不提武将,单是大明朝的士子官吏加起来,其总数应当就不下十万人之多!”

    “年年单凭田租赋税,即便没有天灾人祸,长此以往下去,恐怕也难以支撑这么大的补助开销吧?”

    “田租赋税当然不行了,朕决定彻底开海通商,以商税作为补贴。”

    挥挥手示意于谦稍安勿躁后,王迪不紧不慢继续讲道:

    “太祖高皇帝认为:“商贾可通有无,对他们不能苛取”。”

    “朕觉得,前半句很对!至于后半句嘛,时代不同了,已是有待商榷。不过,朕目前还不打算提高商税税率,但这也并不代表朕于商贾之事一窍不通。”

    “大明朝的瓷器丝帛书画,单是卖到东瀛岛国和南洋诸番邦小国,就有至少五倍以上的利润!”

    “更为重要的是,南洋诸番邦小国,他们那的稻米一年三熟,可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所以说,朕之开海,是为强国,而非是像太宗文皇帝和先帝那般,只是为了宣扬国威而已。”

    大明朝,到目前为止,除了朱元璋明令禁海以外,自朱棣一朝起,就没了这项规定。

    既然朱棣和先帝都能出海,王迪不信现在能有多大的阻力。

    有的话,用脚趾头想想都知道,无非是江南乡绅豪商集团不同意罢了。

    对于这些即将见阎王的家伙,王迪只是在心中默念一句……

    下辈子,好好当一只舔狗!

第三十八章 谦啊,你意下如何?

    “清丈土地,核查户数,开海通商,变更赋税与俸禄……”

    行宫书房内,嘴里嘀嘀咕咕的于谦,握着一壶小酒,呆呆了许久时间。

    不得不说,眼前这位亲政没多久的年轻皇帝,在拉一批打一批的朝堂政治上,在他看来,运用的…简直就是炉火纯青啊!

    别的不说,只要能将官员俸禄翻上一倍的政令彻底落实下去,此举绝对可以大大冲抵田租带来的负面收益影响。

    这样一来,大明朝的千万自耕农,是百分百站在皇帝这边的。

    底层不入流的士子,和诸多位卑的官员,对于皇帝这项爱民仁政,应该也是心服首肯,交口赞誉。

    甚至是说,依他所见,除了极少部分拥有大批良田的人以外,恐怕多数人,还巴不得皇帝早早实施这个利国利民的好政策呢。

    “核查户数、清丈土地过后,朕欲以十年为期限…凡是在这期间的生人,无需承担任何徭役赋税,不过各户仍需遵守主动登记。十年过后,重新精确核查一次,而后再按新统计出来的户数征收徭役赋税。”

    “于谦,你说此政一旦彻底落实下去,三十年以后,我大明朝的人口能否翻上两倍?”

    能不能翻上两倍,对此,王迪心里没准。

    但他估摸着,只要严格贯彻这些政策,十年过后,人口从现在的六千万涨至破亿阶段,应该不是个大问题。

    最主要的是,一旦开海全面通商,让大明朝多数子民认识到海外物资是有多么丰饶以后,没准过个三五年的时间,即便他这位皇帝不主动说,下面都有眼红之辈拱火要闹事。

    而达成这些,仅需付出一些银钱即可。

    在王迪眼中,钱财能解决的问题,向来不是问题。

    只要安稳渡过个十年八载的,待到人心安定,四海升平以后,就像动小手术那样,可以将缠绕在大明帝国这位巨人身上的其它顽疾,一一祛除掉。

    到了那个时候,自己不过是三十来岁正值而立之年罢了。

    坐拥中原,统御四海,一言可决万人生死,那种小日子,岂不快活美哉!

    “回禀陛下,臣…猜不准。不过臣能断定,二十年过后,我圣朝人口翻上一倍,应该是绰绰有余。”

    有多少地,缴多少税。

    闲下来的功夫,干点零活弄点外找,一天忙活完,到了晚上弄个小菜喝壶小酒,然后搂着婆娘往被窝里一钻……

    脑海里浮现出一幕幕画面过后,于谦当即又觉得,在政通人和的局面下,皇帝和自己的猜测,恐怕都不准确。

    “那…陛下,您今晚找臣来的目的是?”

    定下心思来,于谦始终不曾忘记,皇帝今晚为何找他谈话。

    他的直觉告诉他,皇帝今晚找他促膝长谈,绝不仅是为了这些事。

    如果只谈这些利国利民的事情,内阁曹鼐和户部尚书王佐,应该比他更为合适。

    “此次御驾亲征,也先脑子没坏掉的话,应该就到此为止了。”

    “于谦,此次能有奄遏下水大捷,头功非你莫属……”

    还不待王迪说完,于谦心里一慌,面不改色连忙答复道:“奄遏下水大捷,全赖陛下之功,微臣不敢……”

    “无需多言,朕用你之前就说过,朕不会做,也不屑于去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事情。”

    “是不是你的功劳,朕这心里,还是有数的。关于如何赏赐你,朕觉得…京城朝堂那边,现如今内阁六部恐怕已经吵作一团了……”

    抬手示意于谦不要插话,夹起沾满芝麻酱的黄瓜塞到嘴里后,王迪继续言语道:

    “御驾亲征结束之际,你身上的三军总督便不复存在。朕记得,你现在还是一个小小的正六品兵部主事吧?”

    “是的,陛下!”

    对于皇帝撤销自己三军总督的头衔,于谦此时心里,除了有点不舍以外,更多的还是一种轻松感。

    权力的确会使人上瘾,但在他这…倒没这回事。

    他不舍,完全是因为身处三军总督位置,看到了军中存在的许多弊端,自己却没来得及整治,而非是贪恋名利,舍不得高官带来的荣华富贵。

    脸上看不出任何表情,字字清晰答复过后,于谦也知道皇帝要步入正题了。

    放下酒壶,正襟端坐,他静静聆听着皇帝要如何安排自己。

    “正六品,起点太低了,有些先天不足啊!”

    “即便朕给你据理力争,想要赏赐你个正三品的兵部侍郎,也不知那满朝文武百官,答不答应朕的提议。”

    “即便通过了,恐怕也是把你驾到火上烤!”

    “以前你官职卑微没碍了别人的眼,一旦身居高位,有些事就由不得你了。”

    “再加上你这人不知变通刚正清奇得很,太宗文皇帝就不说了,朕和太后你顶撞了也不止一次……”

    “朕都不晓得,让你在朝堂呆上三五个月过后,会发生何种大的变故。”

    摇了摇头淡淡一笑,看着脸色没有丝毫变化的于谦,王迪继续说道:

    “刚刚朕也讲了,欲推行那些利国利民的好政策。朕也知晓,这些政令在执行初期,大明朝内部,有可能会引发些许的动荡……”

    “再就是,边军卫所兵备废驰,朕已有所耳闻。此事,关乎国本,非同小可。”

    “所以说,为了不使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朕准备由西至东沿长城一线,设置三边、宣大、蓟辽三大总督,大力从严整顿军治,加强我大明朝北境一带的军事防御作战能力,提高各镇协防御边效果。”

    “三边总督,负责陕西、甘肃、延绥、宁夏一带军务,兼理粮饷。”

    “宣大总督,负责宣府、大同、雁门关、偏头关、宁武关一带军务,同样兼理粮饷。”

    “蓟辽总督,节制顺天府、保定、辽东三抚,以及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四镇。”

    “三大总督人选,需为坦荡忠君之辈,且要识军务、知民生…在朕的眼中,于谦,你当属其中之一。”

    “朕的意思呢,是想要将你安置在中间宣大总督这一重要位置上。如此一来,远离京城朝堂,见不着面的情况下…你这位太祖文皇帝留给朱氏后人的国之柱臣,一展平生所学实现胸中大志的同时,也能少点来自于外部的掣肘。”

    “于谦,你意下如何?”

    虽说宣大总督的品阶比兵部侍郎还要高,但这种因事而设、事毕即撤的外放临时职位,再加上于谦立下的功劳,若将其作为赏赐给于谦,王迪自信难度应该不算太大。

    再者说,于谦这耿直的家伙,要是一直呆在京师朝堂上的话,王迪可不敢保证自己能有唐太宗那样的容人大度。

    顶撞一次顶撞两次没准还能一笑了之,要是隔三差五地来上一次,他是真怕一个忍不住,就灭了眼前这个不会说软话的正臣。

    当然了,照顾于谦还是次要的。

    最主要的是,只要北部边境安稳,即便大明朝内部产生些许的动荡,王迪也不会像刚穿越至大明朝那会儿似的,心里充满各种担忧,总害怕有人背刺自己。

    有了奄遏下水大捷的威望加身,且不提山东境内那二十万的备倭兵,仅是在手握三大营和厂卫的情况下,王迪都敢来个以暴止乱。

    谁特么敢逼逼赖赖没完没了的,那抱歉了,借你人头一用,以作杀鸡儆猴之效。

    “臣,臣……”

第三十九章 妹啊,听哥一句话

    夜风袭来,行宫书房内,烛火摇曳。

    于谦抿了抿嘴,一时之间,心中备受感动的他,有点说不出话来,也不知自己张口该讲些什么。

    至此,他总算明白了,皇帝为何一改先前犁庭扫穴勒石燕然的念头,不再试图一举灭了草原上的所有寇虏。

    原来留下敌人,是为了能够名正言顺地设置三大总督整顿军治,也是为了给他给找个差事,令他避免陷入朝堂的那潭浑水当中,省得遭了奸人陷害。

    眼前这位年轻皇帝,前前后后能给他这位臣子想到的,基本算是里里外外都照顾到了。

    做皇帝做到这一步,身为臣子,他岂能不尽人臣之责,为皇帝分忧,为朝廷解难。

    “臣,定不负陛下所托!”

    嘴拙的于谦,不好意思,也不知该怎么拍皇帝的马屁,只能是恭恭敬敬磕了个头,以示感激。

    只不过,他却不晓得,眼前的皇帝,之所以选择不继续追击寇虏,除了他想的这些原因,还有抱着彻底收服寇虏的心思,以及……

    也先家那个叫‘其木格’的大妹子,王迪还想着抱娶美人归呢。

    ...

    立秋的深夜,月色朦胧,蝉声还在叫个不停。

    寝殿内,床榻有点不太稳固,翻个身而已嘛,竟特么吱吱嘎嘎响个不停。

    侧殿内,连蓉和连柔这对姊妹花翻来覆去睡不着。

    她二人,此时此刻,小脑瓜子有点嗡嗡的。大腿根貌似是被蚊子咬了,也有点痒痒的,当真是让人难以入眠啊!

    翌日。

    一大早起来,精神焕发的杨蜜,端坐于梳妆台前,照着铜镜。

    美美打扮自己的同时,顺便还不忘了教着脸上均是挂着黑眼圈的连氏姊妹花,该如何好好服侍有点萎靡不振的皇帝。

    “有你这妖精在,朕觉得,该提前弄点虎骨酒补补身子了。”

    打了个哈欠,王迪懒散地坐在床榻边。

    言语之际,连蓉这个当姐姐的,端着一盆温水,连柔这个当妹妹的,按照先前主子的教导,轻轻给他擦拭着脸颊。

    “陛下,这大白天的,你又在说羞煞人的话语了!”

    上好的胭脂粉一抹,也看不出是羞的,还是胭脂的缘故,杨蜜的俏脸,红扑扑的,很是娇艳迷人。

    女为悦己者容!

    打扮好以后,嫣然一笑的同时,杨蜜施施然来到了皇帝身边。

    “也是,日落后…到了晚上再说吧。”

    有心戒色,奈何手不停使唤。一把搂过身边的美娇娘,王迪闭着眼睛,嗅了嗅她身上的花香气息。

    秀色可餐,当真是让人食指大动。

    “陛下,奴婢啊……”

    “额滴个娘诶……”

    “嘁!大白天的真不知羞……”

    战事平息,都未曾伤筋动骨的大明和瓦剌部,双方进入到短暂的和平期。

    距离宣府百里之外,安固里淖湖,此地水草丰盛,正是瓦剌部的大本营所在之处。

    最中间的大帐内,瓦剌部太师也先盘坐于颜色浓丽的毡毯上。

    他一手拿着小皮鞭,一手比比划划,满脸愁容地看着摊开的地图,嘴里还时不时念叨着“明军狡诈”‘脱脱不花真是废物’之类的言语。

    也先他弟,伯颜帖木儿,看了眼自家老哥,又瞥了眼旁边面无表情的自家老妹,而后壮起胆子小声嘟囔道:

    “这仗咱不打不就得了,干嘛非得把其木格送给明朝皇帝当小媳妇?”

    “你说不打不就打?你是大明朝的皇帝吗?几十万的明军,能听你的号令吗?”

    “万一兀良哈三卫和明军达成盟约,联起手来扫荡草原,你告诉我,到了那个时候,瓦剌部是战是降,还是一直东躲西藏四处居无定所?”

    听闻自家老弟这二逼话以后,满脸暴怒神色的也先,挥舞着小皮鞭,特别想找个人抽一下。

    可惜的是,大帐内,目前只有他们兄妹三人,他有点下不去手。

    “唉…爷爷当年就说,于谦是个大才。于战法一道,爷爷都自愧不如。”

    “你说,他老人家,当年在马厩内,为啥就不拧断于谦的脖子呢?现在可好了……”

    通过逃回来的脱脱不花部族讲述,再经过自家老哥的事后推算,伯颜帖木儿对于那个一举重创脱脱不花部族,杀死脱脱不花大汗的于谦,可谓是相当忌惮。

    “你懂个屁!没有了于谦,大明朝也是人才济济,除非碰到昏庸无能的皇帝,否则……”

    “几百上千年以来,攻城就不是我们的强项。草原诸部族,唯一能战胜大明的机会,就是彻底联合起来,像草原上的狼群那样,年年不停寇边,以此拖垮明军。”

    “可惜可恨啊!脱脱不花占据大汗之位,却无大汗之才;辽东的兀良哈三卫,又是一群见风而动的墙头草。”

    “若是三方能够彻底联合起来,即便今年没有收获,待到来年开春以后,集合再次寇边,我就不信大明朝的皇帝,还能像他的先祖那样,再来一次御驾亲征。”

    “可恨的是,脱脱不花这个蠢才竟然死在明军箭下!可惜了…现在一切都太迟了。”

    “别人我不知道,但是于谦还有那个老不死的张辅,他二人肯定会劝谏皇帝借此良机出兵草原,彻底绝了我们瓦剌部的根基,防止我们做大统一草原。”

    “伯颜,其木格,你俩和我说说,这草原之大,瓦剌部的族人跟着我们兄妹三人,能躲到哪去?”

    也先心里清楚得很,脱脱不花已死,他便是草原上的霸主。

    问题是,这件事,大明朝文武百官会想不明白?

    在也先看来,纵使没有兀良哈三卫这些墙头草的配合,明军若是大举出动的话,他麾下的瓦剌部,恐怕也难以抵挡明军之威。

    更为重要的是,此次出征大明,他可是将部族内的青壮之辈全都带了出来。几百里外的大后方,留下的都是老弱妇孺。

    一旦自己的主力被明军拖住,那明军仅需再派出三五千精骑,在俘虏的带领下,便可轻松抄了他们部族后方大本营。

    这种战术推演,他不信于谦还有老不死的张辅会想不出来。

    唯一能破解这种死局的,就是兀良哈三卫彻底站在他们这边。

    只不过,也先对此不抱有任何希望。

    这群狡诈之徒,不落井下石背刺瓦剌部就算好的了,指望他们帮忙,恐怕得等到瓦剌部被明军重创以后,他们才会摆出救命恩人的高傲姿态,来试图收编自己的部族。

    到了那个时候,自己能不能活着,都是两说呢。

    所以说,为了保全瓦剌部上上下下几十万人,他只能忍痛割爱,将草原上的明珠,自家水灵灵的大妹子送给明朝的皇帝。

    只要给他缓上个三五年,待他征服脱脱不花残部再彻底收编兀良哈三卫以后……

    他绰罗斯·也先,马哈木的孙子,脱欢之子,将以非黄金家族的血脉,在长生天的福荫注视下,再次一统整个草原。

    到了那时,马踏顺天府,攻入紫禁城,解救自家大妹子,应该就不成问题了。

    “妹啊,听哥一句话,大明朝可好……”

    “不听不听!”

第四十章 仁慈的皇帝

    宣府,宽广到一眼望不到边际的教场。

    迎着朝阳,置身于演兵台上,在一干文武大臣的簇拥下,今日的王迪,其帝王范不可谓不足。

    甚至是说,在不少人的印象当中,很难将多半个月前还躲在桌案底下躲避阳光那位皇帝,与眼前的这位拿来做比较。

    至于王迪本人,懒得去猜臣子们在想啥的他,瞭望远处的青翠群山,目视着前方密密麻麻持枪配盾的兵卒。

    秀美山川,精兵猛卒,这些都属于他一人。

    一时之间,他的胸中,可谓是豪气冲云天。

    “那…哪一位可以就眼前之景赋诗一首啊?”

    憋了半天,王迪心中是感慨颇多,奈何文化水平不太够。

    不过这不打紧,他不行,身后有人行那就行。

    “陛下,微臣不才,刚好想到一首拙诗。”

    “念!”

    有点陌生的声音传来,不是内阁曹鼐,也不是户部尚书王佐,更不是兵部侍郎邝埜。

    王迪也懒得回头去看是谁,只是允了他念诗。

    “千峰环合郡如盂,遥依长城势未孤;关枕大荒分内外,国居北鄙肇黄虞。”

    “不错,好诗,好诗!”

    阅兵间,听着臣子的诗词,心情很是不错的王迪,已经在选址考虑在哪修建的避暑山庄了。

    占地不用太大,弄上几十间房,几个泳池,再来上几处赏风赏月的亭台楼阁凑合一下就行。

    到了那时,夏天一到,揽着一众妃嫔滕嫱来这旅个游避个暑……

    那小日子,岂不是要多爽有多爽?

    “陛下,微臣也有拙诗一首。”

    “念!”

    “宣府教场天下闻,个个峰峦尖入云;不用弓刀排虎士,天生剑戟拥将军。”

    “不错,都不错,小李子,回头看赏,一人十两黄金。”

    两位臣子的诗做得挺棒,王迪也不吝啬于赏赐。

    至于他口中的小李子嘛,是个温和乖巧的小内监,做人做事低调谨慎,算是入了王迪的眼。

    而他身后的那些臣子们,一听有十两黄金的赏赐,不少清高之辈已经在心中默算,这要是天天去下馆子吃点好的喝点好的只要不找小妮子的话,用上一个月…貌似也差不多够了。

    见到还有这等好处,刚刚有不少自视甚高没想和年轻人比拼的老臣们,一个个的,也准备下场从皇帝手中扣点黄金补贴家用。

    然而悲催的是,还不待他们一展所长,皇帝走了!

    ...

    宣府这最为外人津津乐道的宽广教场,还有那威风凛凛的精兵猛卒,王迪已经看在了眼里。

    在此逗留的时间也不短了,他准备换个地方继续逛逛。

    不过在散心游逛之前,他想去趟伤兵营看看自己撒下的外科医士们,在这为期不算很长的实习期间,手里的技术活有了多大提升。

    顺便也实地调研一下,问问伤兵们,是更喜欢大老爷们类型的护士呢,还是喜欢少妇或是老娘们类型的护士呢?

    “诸位爱卿,你们说,也先会不会答应朕的要求呢?”

    今晨一大早,得了令的使者,已是抱着必死的决心,被派往瓦剌部公干装逼去了。

    王迪觉得,但凡也先有点政治头脑不是个冲动的二愣子的话,他定会答应自己的要求。

    白白送给他一万俘虏呢,这等好事,上赶着求和亲的也先,凭啥不答应?

    想要赎回俘虏,那也好说,只要按照自己的意思来办就行。

    王迪提出来的要求也不是很过分,交换三万汉人儿女和两万头牲畜而已。

    毕竟人家也先还要送水灵灵的大妹子嫁过来呢,要价太狠的话,那岂不是显得自己这个妹夫不懂事嘛。

    1:5的交换比例,再加上脱脱不花大汗已死,王迪自认自己要是也先的话,完全可以慷脱脱不花部族之慨,答应这桩大赚特赚的买卖。

    不过呢,王迪估摸着,也先送回来的,怕不是半数以上的汉人俘虏,都是老弱病残的妇人。

    他也明白,就算也先想挑一些身体健壮的,恐怕以寇虏这些不通教化的蛮夷之辈,也没有几人会将汉家儿女当人看待。

    可劲使唤,弄死了,再去抢呗。

    这不是王迪的猜测,历年以来的事实本就如此。

    那么…这些遭到寇虏虐待沾污的汉人女子,一旦被交换回来,即便她们还有家室,恐怕也回不去了。

    怎么安排她们,就成了一个问题。

    送去当营妓或是卖到青楼,有点太不人道了,也不符合王迪赚名声的想法。

    再说了,这些身处蒙古高原饱经风霜日晒的女子,恐怕也不适合去卖笑讨人喜了。

    至于是否将她们赐予兵卒为妻,王迪思虑片刻后,果断绝了这个想法。

    狼多肉少,若是引出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问题,得不偿失。

    万一有那心眼小的,见到自己没有分到娘们以后,天天嘲讽别人的婆娘是寇虏玩剩下的,这可不利于军中团结。

    既然如此,那不如把她们塞到伤兵营,上岗培训护理技能一年半载以后,直接撒到沿长城一带的各个边陲重镇。

    如若将士们的反响还不错的话,那就扩大规模,顺便将剖腹产一法传给心灵手巧之辈。

    然后再普及到大明朝各省各州各县各个卫所,救治照顾伤兵的同时,也尽最大的可能提升一下人口出生成活率。

    要是反响不行的话,那只能将此事暂且搁置,就当给这些可怜人找个栖身之所了。

    以她们遭受的非人待遇,恐怕也没多少年的活头了。对此,王迪不介意当一回圣人,发发善心,救救这些曾经沉沦于苦难当中的汉家女子。

    “也先此人,不乏谋略,且秉承其祖辈野心,当为草原上的一代雄主。”

    “陛下如果真将万余俘虏送还的话,也先万万没有不应允的理由。”

    “有了这些人,依微臣所见,不出三年的时间,草原上…又将迎来一位一统草原大漠的霸主。”

    虽然不清楚皇帝昨晚和于谦谈了什么,一大早起来,于谦这个叛徒,竟然又重新回归到文臣阵营,不再提及出兵征伐一事。

    至此,许多人都已明白,皇帝是以和为主,暂时没有出兵的念头。

    觉察到这种情况,文臣们当然是倍感欣慰,一众武勋肯定是有所失望。

    但是呢,不管出不出兵,身为兵部侍郎,邝埜有义务将这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的事实情况,再一次告知与皇帝。

    “无妨,朕心中已有决策,邝爱卿不必过于担忧。在朕看来,也先一统草原也好,最好是能把兀良哈三卫这些墙头草给彻底治服……”

    “俘虏一事嘛,就这么定了。朕目前想的是,我大明与瓦剌部达成协议之后,交换回来的那些汉家儿女,诸位想过要怎么安排她们吗?”

    没了土木之变,再挑选三大允文允武的总督驻守沿长城一带的关隘重镇……

    仅凭这两点,就算也先不顾及他妹子的感受,就算自己不弄出点超前的新顽意来,王迪都不信也先在有生之年以内,能破关入中原。

    有了他的把控,文武各司其职,外加几十万的精兵猛将,面对总人数仅是区区几百万人口的寇虏……

    想要将其彻底灭掉的话,对于坐拥泱泱大国的王迪而言,他真没感觉有多难。

    甚至是说,如果不是怕传染到大明境内,王迪刚来到大明朝那会儿,都有意叫人抓点老鼠和活着的寇虏。

    然后,把老鼠饿上几天与寇虏捆绑在一起,待到这些人被噬咬以后,再将其往大草原上一丢……

    那效果,想想就能叫人不寒而栗。

    只不过,谁叫王迪有着一颗悲天怜悯的心呢。

    这种事,即便真做,那也得扔到远离大明万里之遥的地方或是某些岛国上面。

第四十一章 皇帝,你可安分点吧

    艳阳高照,天蓝如洗。

    一路走来,听着臣子们不怎么合自己心意的答复,王迪便将大部分的心思,放到了宣府城内的美景上面。

    越是观赏得多,在他的心中,是越发起了在此修建避暑山庄的念头。

    昨日抵达宣府,由于时间已经不早,再加上诸多涉及到祭祀性质的礼节事宜,他还真未过多留意宣府内城具体是个啥模样的。

    今天这么一逛,当真是让他大开眼界。

    如诗如画的烟雨江南,不管是旅游还是公干,王迪后世曾经去过不止一次。

    让他没想的就是,现如今的宣府,这座位于京师以北四百里地的北方重镇,其内城河流水系之丰富,简直一点都不亚于江河湖泊星罗棋布的江南水乡。

    河岸边,栽种着密密的杨柳。风儿一吹,柔条摇曳,十足地道的江南水乡味。

    王迪敢打赌,如果把江南人士蒙着眼带到此处,仅看内城的小桥流水之景,恐怕会有不少人以为…绕了个大圈后,这还是在自己的家乡。

    况且,区别于烟雨江南的轻柔,近乎四面环山的宣府,又多了一份雄伟恢宏的气势。

    城内,杨柳依依,河水潺潺,桂栋连连,鳞次栉比。城外,森林葱郁,水系发达,百鸟欢歌,山环水抱。

    此等绝美之地,王迪都不清楚,为何后世就没了音讯踪影?

    “这河有多深?”

    踱步立于桥边,在不少臣子慌慌张张发出来的“陛下小心”的提醒下,王迪指着眼前这条深不见底的河流问道。

    “陛下,此河道三丈宽,约有五丈余深。”

    回复之人,是宣府巡抚罗亨信。此人,现年已是七十有三,仅比英国公张辅小了两岁而已。

    不过从他的精气神上来看,说一句老当益壮,一点都不为过。

    “宣府,真是个好地方啊!文有罗爱卿,武有杨门虎将…朕看得出,你与杨洪二人,把这宣府治理得很好!”

    点了点宣府巡抚罗亨信和镇朔将军杨洪这二位,王迪是由衷地夸赞他们。

    只不过,略微令他惋惜的则是,这两位造福一方水土的能臣,都已是双鬓斑白的老人了。

    一位七十三,广州府东莞县人;一位六十九,庐州府合肥人。

    他俩精气神再棒呢,恐怕也是干不了几年,就要提出致仕准备告老还乡颐养天年了。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老臣所行之举,皆赖陛下之功。”

    “末将一门承蒙陛下信任,岂敢不尽心报效朝廷。”

    虽说皇帝没有提及关于任何封赏的话语,但仅凭皇帝的这句话,罗亨信与杨洪还是感恩戴德。

    况且,听到皇帝夸赞自己杨氏一族,相当有自知之明的杨洪,还真怕皇帝再赏赐点什么给自己。

    哪怕是虚职空衔他都不敢再要了。

    毕竟,现如今他佩镇朔将军印,充总兵官,镇守宣府。外面的寇虏,因畏惧其领兵作战之威,都称呼他为“杨王”!

    更为重要的是,他杨氏一族的子侄皆在军中身居要职手握重兵,此等烈火烹油态势,怎能不让他心生惶恐。

    这要再来点赏赐,在杨洪这位老将看来,那可不是家门荣耀了,反倒会成为杨氏一族的催命符。

    “两位不用行礼了,往后面圣也无需再行礼了,你二人的功劳,朕都记在心里了。”

    趁着两位老人还未跪倒在地,王迪上前扶了一把,就此拖住他二人,许下一个比较荣耀的口头赏赐。

    而后,在众人的簇拥下,他继续奔着伤兵营走去,顺便就刚才交换俘虏一事淡淡言语道: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及到,‘进则救世,退则救民’…可惜的是,目前我大明朝两京十三布政司管辖之地,可以救死扶伤的医士,不过是寥寥万余人而已。”

    “人活这一辈子,生老病死,哪一样离得开的郎中医士?诸位爱卿,你们说,为何现如今我大明朝的郎中医士,竟会如此之少呢?”

    话语落罢,一行人已经走出了十几步,却无人回复皇帝的问话。

    之所以没有回答,是因为在场的所有人,别管是文臣还是武勋,就算是锦衣卫们……

    这些人的心里都清楚,皇帝刚刚提出来的问题,其答案究竟是什么。

    无非是继承了蛮元的‘诸色户计’的户籍制度,各色户籍世袭职业,不容更改。

    医户,一辈子只能是低贱的医户。

    除非医术高超被选进了太医署,否则在无法参加科举的情况下,不比军户强到哪去的郎中医士们,其社会地位,是得不到任何提升的。

    所以说,除了现有的医户子女继承家业以外,哪还有外人愿意去学医啊。

    没人学,救死扶伤的郎中医士的数量,不少才怪呢。

    但是呢,如果为了增加医士的数量而废除医户制度,那像其它诸如民户、茶户、马户、矿户、匠户、织户…尤其是军户,这些人该怎么想?

    厚此薄彼,可是很容易出问题的。

    如若完全废除所有户籍制度的话,那这天下…岂不就彻底大乱了?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所有人都读书考学奔着仕途发展,谁还当兵,谁还采矿织布种茶?

    正因这样,短时间内,才无人回答皇帝的问话。

    “你们不说,朕也知道,无非是现有的医户制度,大大限制了人们学医的念头。”

    “范文正曾说过,‘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受到这句话的鼓励,宋朝莘莘学子当中,可是出了不少的杏林中人吧…可惜了,因为蛮元…书生既可以当官又可以从医的路,是彻底行不通了。”

    “户籍制度……”

    言语至此,踱步欣赏美景的王迪,口中的话语还未讲完呢,突然就被于谦给打断了。

    “陛下,户籍制度,牵一发而动全身,万万不可草率行事!还请陛下莫要再谈此事!”

    经过昨晚的促膝长谈,别人不清楚,于谦哪能不知道,眼前这位年轻皇帝的胆子究竟是有多大!

    核查户数、清丈土地还有整顿边军卫所军备就够闹腾一阵子的了,这要再动户籍制度……

    虽说皇帝的出发点是好的,若是这些良政一同实施的话,那大明朝离倾覆灭亡,恐怕也是不远了。

    此时此刻,于谦他心里想的是……

    皇帝啊,求求你了,稍微安分一点别再整出幺蛾子来了。

第四十二章 这可不是他想要的!

    临近中秋佳节,宣府这里的天,秋高气爽之意是愈发浓厚。

    天好,景美,值得让人留步驻足观看。

    只不过,此时皇帝一行人这里,气氛有点不大对劲的情况下,谁还有心思去看风景啊。

    见到于谦对皇帝口中之言竟有如此强烈的反应,文武百官,一时之间,还真有点摸不着头脑。

    对于取消户籍制度有多么大的危害,他们心里当然清楚了。

    但是皇帝都不曾说出这种想法呢,于谦竟然直接打断皇帝的讲话,这可是臣子不该有的僭越罪过。

    别忘了,你于谦现在还挂着五十万大军总督头衔,如此没有规矩,你特娘的这是想干嘛,眼里还有没有皇帝了?

    “陛下,于谦眼中没有君臣尊卑!臣,还请陛下治罪于谦。”

    言语之人,是监察御史孙庆。

    别人可以看热闹,但作为监察御史,正风俗,振纲纪,朝会纠仪,祭祀监礼,本就是他们份内职责。

    于谦不懂礼数,他们进谏治其罪,也是理所应当的。

    “陛下,臣等,还请陛下治于谦僭越之罪。”

    “陛下……”

    紧随孙庆进谏的,是此行十几个监察御史和给事中。

    五十万大军总督又如何?

    别管出于什么心思,反正这帮人才不惯着已经犯了错的于谦。

    与此同时,还有不少人想趁机落井下石。

    不过考虑到于谦这家伙圣意正浓,备受皇帝青睐,再加上人家目前还顶着五十万大军总督的头衔呢,生怕遭到报复的别有用心之人,转而又熄了跟随进谏的念头。

    在他们看来,现在还不是时候。就算皇帝本人也想治罪于谦,恐怕他也不会挑现在这个时候。没准…还会把跟着起哄进谏的人给治罪。

    既然这样,那不如等到班师回朝重返顺天府,在那个聚集众多监察御史和给事中的朝堂之上再弹劾于谦,才方显大道正途之本色,也无需担心皇帝的惩罚。

    就这样,河岸边上,乌泱泱的一群人,气氛显得怪怪的。

    “起来吧,这硬邦邦的石板地面…怪硌得慌!”

    挥挥手示意一群喷子别再逼逼后,王迪轻描淡写道。

    不过在臣子们看来,皇帝讲的这话,又是硬邦邦又是硌得慌,看似是在讥讽于谦,恐怕更多的还是在维护此人。

    “陛下宽宏大量,臣在此谢过陛下。”

    “咚”的一声,于谦狠狠磕了一个头。

    话讲出后,他也反应过来了。

    这不是君臣二人独处时,如此众目睽睽之下,擅自打断皇帝的话语,这可不符合礼制要求。

    皇帝没当一回事,反而还讲了一句讽刺话护着他,但他身为臣子却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不懂事。

    来一个诚意满满的磕头认错,合情合理。

    “户籍制度…朕没想过要动。”

    户籍制度,王迪肯定要改,但他不傻,他心里清楚现在还不是改动的时候。

    “不过,朕在岐黄之术这一方面,还是略知一二的。碰到寻常头疼脑热的小病小灾,请个郎中医士,望闻问切,诊断过后开好药方,病人抓药煎服即可。”

    “然而大军出征期间,由刀箭这一类锋利之物造成的外伤,服药医治是一方面……”

    “更重要的是,要有人随时盯守在手脚不便的伤兵身边,耐心观察其伤势,及时更换外敷草药和包扎用的麻布,杜绝因为感染化脓引起的二次复发症状。”

    “可是,随军医士就那么寥寥数十人,幸好此次伤兵不算很多,还能照顾得来……”

    “若是伤兵多了,在医士不够用的情况下,诸位爱卿,你们想过没,我大明朝浴血奋战的将士们,在前线搏命厮杀受了重伤以后,来到了大后方,因为得不到及时的医疗救助,那种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丢掉性命的滋味,会是何等难受吗?”

    “如果此事频频出现,诸位爱卿你们说,三军士气还会高昂吗?奔赴前线的将士们,会不会出现怯懦之辈不敢再为我大明朝卖命杀敌的情况。”

    话语落罢,王迪身后跪倒一片,高声山呼“陛下圣明,陛下仁慈!”

    “对待我大明朝的子民,朕有一颗仁慈之心,是应该的。还是回到医士不多的问题上来……”

    “现在看不出问题,将来短时间内没有大的战事的话,也许仍然看不出问题来。但是,一旦刚刚朕提及到的问题出现了,到了那个时候,想要立马着手解决,恐怕是难于上青天了。”

    “再加上,交换回来的三万汉家儿女,朕估计,其中多数应该都是饱受寇虏欺凌的汉家女子。有了此等遭遇,即便她们还有家室,恐怕也回不去了。”

    “所以说,朕在考虑,何不将她们培养成宫中医婆那样的人。无需精通太过深奥的医术,只要懂点包扎止血换药这类简单的护理杂活就行。既能给医士们腾出更多救死扶伤的时间,又不耽误伤兵们的照看事宜。”

    “况且女子天生就会照顾人,可以在更换药草麻布之际,通过温柔有耐心的话语,来抚平受伤将士们躁动不安的内心。”

    “诸位爱卿,你们觉得,朕此举怎么样?”

    如果这是社会风气空前开放的盛唐时期,以王迪的认知,也许随随便便颁发一道旨意就行了。

    问题现在是大明朝,守礼的卫道士可是多得很呐。

    涉及到男尊女卑一事上,恐怕这些人会就此事说道说道。

    王迪倒不怕他们瞎逼逼,但也没必要因为此事就灭人九族,抄其全家,无端给自己扣上一个暴君之称。

    在他看来,最好是能得到臣子们的广泛支持。有了他们的背书,再有闹腾瞎逼逼的,就让他们自己狗咬狗去吧,省得来烦他这位皇帝。

    “陛下言辞间洞若观火,臣听闻之,深表涕零…嗟乎,此举实乃圣人之道!陛下当为千秋圣君!”

    当官的需要人抬,当皇帝的,更要有人捧。

    随着员外郎王健拍出的第一句龙屁,诸如“体察民隐”、“爱恤民命”、“明章之治”的赞美词,紧跟着就像倒豆子似的蹦了出来。

    “陛下,自古以来,女子从医者便不再少数。单单在史书留其名的医学大家,就有晋时的鲍姑,汉时的义妁,宋时…更有宋仁宗赐名的张小娘子!”

    “依老臣所见,陛下如若实施此等爱民恤民之良策,当属仁厚之大道!”

    言语之人,是内阁曹鼐,他能猜出皇帝在顾虑些什么。

    与只知拍马屁的人不同,博览群书的他,得引经据典,给自己,也给皇帝,更是给在场所有人提供一份精炼的见解,用以支持皇帝的仁政。

    之所以这样做,无非是想让皇帝多多注意一下自己这边。

    皇帝御驾亲征,有此大捷,再加上处置了奸佞宦官…种种迹象都已表明,亲政不久的年轻皇帝,是一位不亚于先帝,能够带领大明朝中兴治世的继任明君。

    如何跟随这位明君的步伐,就成了一个问题。

    因为奄遏下水大捷,于谦这位有过叛变文臣群体经历的主、还有一众武勋的风头,已经盖过了在场剩余的所有文臣。

    曹鼐,他堂堂状元及第出身,又贵为此次御驾亲征文臣中的最高领袖,如若再不做点什么博取皇帝的关注与重视,恐怕他此生再无窥探内阁首辅的机会了。

    这可不是他想要的!

第四十三章 皇帝遇袭了!

    曹阁老表态过后,没啥意见的武勋,与绝大部分的文臣,都紧随其后表态支持皇帝的仁政。

    即便有少数人觉得此项政令很是违背男女礼制,然而还不待他们逼逼几句呢,就被淹没在随行文武百官的口水当中。

    至此,有关于汉人女子俘虏的事情,到这基本算是彻底敲定了下来。

    自觉又办了一件好事,明君威望再次+1的王迪,那心情,可谓是美滋滋,走路都有点飘啊飘的。

    “哦,药王阁,好地方!愿历代诸位药王保佑我大明将士早日康复。”

    沿着大道,观望着雕满石刻门神、厌胜小儿和还有顶着石盘小猴的城墙,在众人的簇拥下,脸上始终保持着淡淡微笑的王迪,很快便来到古色古香的药王阁前。

    此地,打远一瞧,便有一种安静祥和的气氛萦绕于内。

    入得庙内,棵棵挺拔的青松翠柏,零散地立于庙中四处。

    沿着西墙由十几根丈余长搭起来的竹竿架子上,还爬满了深绿色的丝瓜藤蔓,稠密的绿叶衬着明黄色的花朵,娇嫩且鲜艳。

    细长的,臃肿的,十几个造型各异的丝瓜,垂在那里,待人摘取。

    这一幕幕美如画的场景,在王迪看来,此处作为明军受伤将士们的疗养之地,实属不错!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徐徐踏入药王阁殿内,带着文武百官给五位药王神像行了个大礼后,根据药香味的指引,王迪迈着大步子走向伤兵所在区域。

    他很想在第一时间内,看看经过自己速培之后的外科种子们,已经成长到了哪一步。

    “陛下小心!”

    “红阳劫尽,白阳当兴!”

    “有刺客!护驾!”

    转角没遇到爱,反倒是遇见一个从天而降手持长棍的刺客!

    那一瞬间,没有任何反应能力的王迪,他也不晓得,自己是被何人给扑倒了。

    磕在地上的脑瓜子,痛痛的,还有点嗡嗡的。

    也不知过了多久,直到有点黏糊糊的东西滴落到自己的脸颊上时,嗅到血腥味的王迪,终于是回过神来了。

    他承认,就在这一刻,好日子还没过够的自己,怂了,怕了,他是一万个不想死。

    好在是,四周嘈杂的声音,很快平息了下去。

    王迪也在众人惊慌失措的“臣等该死,让陛下受惊”的请罪言辞中,被小李子那一双颤颤巍巍的手搀扶了起来。

    杵在原地,愣神一两秒钟过后,他四下瞅了瞅。

    看到躺在地板上昏迷不醒的袁彬时,一颗心脏仍然在扑通乱跳的王迪,终于醒悟过来,是这位忠心耿耿的锦衣卫,替他挡了一劫。

    “还愣着干什么!赶紧喊御医!赶紧救人!”

    注意到袁彬身上没有明显的外伤,再加上他旁边断裂的半根不到两寸粗的木棒,王迪知晓他八成是受了严重的内伤。

    虽然有心赶紧救醒袁彬,但王迪身为皇帝,一没有给臣子看病的道理…再就是,这一类的内伤,根本不是他能接手的活。

    救人的命令传达下去以后,透过里三层外三层的护卫人群,王迪便将视线放到了这个胆大包天的刺客身上。

    只见其黧面茧足,身着清灰色破烂短衫,看上去像是个乞丐。

    可惜的是,安静躺在那体型有点瘦削的此人,歪着脖子瞪着一双浑浊无神的大眼,观其一动不动满嘴鲜血的样子,应该是死翘翘了!

    “陛下,此贼獠抱着必死之心来刺驾,自知不敌后…已咬舌自尽窒息而死。小的们没能及时制止,还请陛下责罚。另……”

    “另什么另,赶紧说!”

    乞丐模样的贼獠死了,在这个没有监控的年代里,恐怕证据也就此断了。想要查个水落石出,怕是很难了。

    再加上跪倒在眼前的锦衣卫还敢卖关子,美滋滋好心情早已不复存在的王迪,脸色变得相当难看,当即怒声斥责道。

    “陛下息怒…此贼獠刚刚口中所喊的‘红阳劫尽,白阳当兴’,据小人所知,这句是为白莲教分支,红莲教的谶言!”

    哈铭,袁彬的同僚。

    注意到昏迷不醒的袁彬被人抬走以后,哈铭他心里清楚,自己这位同僚大难不死的话,飞黄腾达便指日可待了。

    他虽不甘心居于人后,但这种护驾功劳,确实没得比。

    好在是,贼獠喊出来的谶言,在他看来是个可以将功赎罪乃至更进一步的大好良机。

    他这边话音落下之后,始终保持跪拜请罪姿势的文武百官,一个个惊呼的同时,心里暗道坏了事。

    二十多年前,因为营建顺天府、修治会通河、北征蒙古诸部以及连年天灾这些内外因素,在益都卸石棚寨聚众起事的唐赛儿,打的旗号就是白莲教!

    在场之人,不知晓此事的,还真不多。

    立足未稳之际,就能突袭得手杀了青州都指挥使高风。

    被后来赶至的精兵围困以后,又靠诈降夜袭再次斩杀都指挥刘忠。

    虽说规模不大、持续时间也不长的起义军,最后被都指挥佥事卫青还有指挥王真二人合力击溃消灭掉,但唐赛儿和其手下一干人等,却是安然逃走,至今无人知其行踪下落。

    现在好了,有了那句‘红阳劫尽,白阳当兴’的谶言,别管这人是白莲教徒,还是红莲教徒……

    这事,算是捅破天了。

    大明立国以来,谁不知道,明教和白莲教,可是不能被人提及的禁词啊!

    现在好了,刺杀皇帝的,竟是其教众。这事到了这,算是彻底闹大发了!

    一时间,秋高气爽的艳阳天下,半点大气都不敢出的一众人,可谓是心惊胆颤,冷汗涔涔。

    “红阳劫尽,白阳当兴……怎么,我朱氏大明要是红阳的话,那白阳又是谁?”

    怒气十足的质问刚刚落下,王迪的脑海中,忽然蹦出来‘清白’这么一词。

    “红阳若是朱明的话,白阳…难道就是奴清?”

    这一刻,在王迪的心中,竟然浮现出此次刺杀,会不会是女真人布下的诡计?

    “陛下,小人斗胆,请旨速速封城派人彻查到底,小人……”

    不待哈铭话语讲完,从正统五年便任职宣府巡抚的罗亨信,心中一时情急的他,膝行而前以头抢地,脱口哽咽道:“陛下……”

    只不过,后面的话,这位爱民如子的老大人,却是含在口中无法再言语出来了。

    皇帝遇袭了,彻查全城搜寻凶手还有没有同党,防止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这难道不应该吗?

    敢挑这个时候阻止锦衣卫办案,你这存的是何居心?就不怕满门一家老小被抄斩吗?

    “陛下遇袭,我等臣子万死莫辞!”

    “只是…现如今,也先的几万精骑还在草原上虎视眈眈,如此情形下,派锦衣卫大肆搜城,恐令城中百姓人心浮动,于陛下安危甚是不妥。”

    “臣,还请陛下三思!”

    罗亨信的话没有讲完,在场的人里,唯一敢接过他话头的,只有更为重视天下苍生利益的于谦了。

    其他人,要么是在考虑该如何保住自身的小命,要么就是幸灾乐祸,期待有人因此而受到牵连。

    像内阁曹鼐这种身居高位的文臣武勋,他们则是在考虑,过后要怎么做,才能在锦衣卫大肆搜城乃至极有可能大兴诏狱的情况下,安稳住城中的局面,以免造成太大的混乱,省得引起皇帝更为强烈的怒意,从而导致不可预知的后果。

    总之,不管文武百官的想法是什么,至少目前为止,有一个算一个,没人敢在这个节骨点上,去触碰皇帝还不曾发泄出来的怒火。

    于谦敢冒着“天子一怒,伏尸百万”的风险进言劝谏,说实话,即便有人不喜他呢……

    此时此刻,跪伏在地的这些人,也是发自真心地佩服这位少有的正臣。

第四十四章 以慰在天之灵?

    药王阁,本是祈福修养之地。

    往日里,来来往往的人不少,此处也是热闹得很。

    现如今,层层包围下的药王阁,除了几只不懂事的金蝉还在发出惹人心烦意乱的蝉鸣以外,便再无一点动静。

    大难不死,好心情不见的王迪,早已是处在怒火中烧的状态。

    有那么一瞬间,他还真不关心这究竟是有预谋的刺杀,亦或是心血来潮的激情犯罪。

    他只派人挨家挨户…哪怕是掘地三尺呢,也得找出这贼獠是否还有同党。没有的话,那就随意杀上几个人发泄发泄,以正皇威。

    只不过,他到底不是正儿八经的封建皇帝。

    听得进劝,不管曾经还是现在,皆是他一直以来谨记于内心深处的做人要领。

    于谦冒死的进言劝谏,就像一盆冷水似的,浇灭了他心中熊熊燃起的怒火。

    深吸一口气,抬头看了看已是围成水泄不通的四周,王迪强行让自己快速镇定下来。

    出现问题了,依照他养成的习惯,向来先是自我反省了一下,找出问题根本原因,再想出个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在王迪看来,此次之所以遇袭,锦衣卫和其他禁卫军布防不当,是其中一个原因。

    多年以来的相安无事,恐怕下面的人,有不少都以为只要持刀握枪往那一站,就没人敢做出捋虎须这种不要命的事情。

    仅凭这一点,也再次加深了他重新恢复针对武勋世袭一事而设置考选大典的想法。

    待到班师回朝,正好借此良机先将这事给办了。想必那些心有不服之辈,也挑不出半个理来。

    除此之外,王迪心里也清楚,此次遇袭,至少有一半的原因,完全是因为自己最近变得太过大意了。

    正所谓,天狂降雨,人狂遭祸!

    天天被人跪安问好。

    遇到姊妹花双生子,自有人替自己纳入后宫。

    重要的是,在居庸关城驻跸期间,将两名死囚用作教学材料,轻描淡写弄死他们以后……

    对于尝到了那种掌控他人生杀大权快感的王迪而言,他的心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种名为‘视万物为刍狗’的睥睨傲意。

    没过多久,随之而来的奄遏下水大捷,更是将这份傲意给推至到顶点。

    自此,作为皇帝,深信自己就是天选之子的王迪,再加上锦衣卫无时不刻的近身保护……

    说实话,王迪还真体会到了,那种自己走到哪,都是霸气外泄,四方臣服,万众归心的君临天下感。

    正因这样,为了显摆自己的宽宏气度,今日游逛宣府城,他并未让人封城净街闭店。

    又因临时起意要去伤兵营进行视察活动,给锦衣卫等人的安全防护工作带来了不便……

    遇到贼獠袭击,王迪有种感觉,这特么就是自找的。

    不过不管怎么说,他也不能完全应允于谦的奏请。

    身为大明朝的皇帝,遇到贼獠袭击了,若是不整点动静出来,那别人怎么看待自己,往后还有没有威信可言?

    像宋仁宗那样的软包蛋明君,可不是他想要的。

    依他的想法就是,朱元璋和朱棣这种说一不二杀伐果断的帝王,才是他的人生目标。

    思虑至此,王迪尽量以一种平淡的语气讲道:“白莲教,朕知晓,信奉弥勒佛的嘛。”

    “封城,彻查…但不许出现扰民贪墨事宜,也不许干涉百姓们的正常生活秩序。”

    “此事,就交由…哈铭、曹阁老还有英国公你们三人来办。”

    “罗亨信、杨洪,朕刚夸完你们治下的宣府很好…看来,朕还是太年轻了。着你二人全力配合搜查一事,争取戴罪立功。”

    “于谦,勤斥候,时刻紧盯也先麾下瓦剌的动向。”

    “此事…限期三日!”

    “陛下圣明!”

    ...

    即兴而来,至于归嘛,已经不是败兴而归这么简单的问题了。

    命特么都差点没了!

    在一干沉默不语保持着提心吊胆心情的文武大臣的跟随下,摆驾回到行宫寝殿的王迪,大门一关……

    生死间有大恐怖,这人一旦遇到,心中总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些过激行为。

    于王迪而言,身为大明朝的皇帝,由于听进了于谦的劝谏,以致他目前不能随意处死几个人,来发泄一下心中的熊熊怒火。

    如此这般,他只能是与杨蜜来了个口舌之争,二人吵架吵得不可开交。

    “陛下,奴婢的腮都有点疼,奴婢口舌不利说不过你了……”

    “要不…我喊连蓉连柔来与陛下您辩论一番?”

    缭绕的暗香下,汗如雨下的杨蜜,檀口大张,呼哧呼哧急促地喘着气。

    一绺绺湿哒哒的发梢,粘在了紧致泛起红晕的脸蛋上,迷人的模样简直要了命。

    “不必了,朕现在的心情好多了。”

    搂着美娇娥,蚕丝被一裹,浑身精气神通透许多的王迪,渐渐陷入了沉睡当中。

    他发泄完了,倒是睡得香。行宫外面,可是彻底炸了锅。

    ...

    皇帝遇刺了!

    来到宣府城的第二天,皇帝竟然在药王阁慰问受伤将士们期间,遭遇了歹人袭击,还险些丧命于那!

    此等石破惊天的消息,随着锦衣卫、宣府衙役还有精兵猛卒构成的三方调查大部队快速分散到城中每一处角落后……

    这个令几乎所有人都不敢置信的震撼消息,也算是在宣府城内彻底引爆开来。

    对于久居于宣府城内的百姓而言,御驾亲征打了胜仗的皇帝,仁厚不仁厚先放一边,至少人家给自己家乡带来了几年甚至有可能是长达十几年的和平期。

    再加上三军总督于谦、英国公张辅还有镇朔将军杨洪治军严格,打了胜仗的同时,还未曾给宣府百姓带来太大的利益损失。

    臣子们都有如此作为,在宣府当地百姓看来,皇帝本人的功绩,绝对称得上是明君之治。

    刺杀大明朝的明君,这尼玛,岂不是陷宣府全城百姓于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凄惨境地吗!?

    一旦这事传开,北地边境其它重镇的百姓,会以怎么的眼光来看待宣府城的人?

    丢人丢大发了!

    况且随行彻查的宣府衙役,几乎都是当地人,他们本着照顾自己人的心思,将皇帝明令禁止的不许扰民贪墨与不许干涉百姓正常生活秩序的旨意,可谓是走到哪通报到哪。

    皇帝受了如此大的委屈,还不忘了体恤宣府城的百姓民生……

    这是什么?

    这可是千古明君才能做出来的事情啊!

    那一瞬间,相当配合搜查行动的宣府百姓,恨不能撕烂刺客的躯体,将其活剥生吞,以慰皇帝在…心中之郁气。

第四十五章 朕说你行,你就行!

    八月十日,正统皇帝遇袭的第二天。

    此时,距离一年一度中秋佳节的到来,仅仅只剩五日时间。

    搁在往常,到了现在这个时候,已是有不少人家早早准备好了月饼,还有以桂花制作而成的诸如桂花糕、桂花糖、桂花酒繁多种类的美味食品。

    唯一欠缺的,就是中秋佳节的到来。

    今年呢,因为奄遏下水大捷的缘故,再加上正统皇帝驻跸于此,按照原计划,今年中秋佳节定下来的规模,可是准备往大了去整。

    怎么大,就怎么整!

    只不过,计划没有变化快。现如今,宣府城内所有人,哪特么还有心情去准备中秋佳节的事情。

    一边咒骂着那个胆敢刺皇杀驾的贼人,一边积极主动配合多方人员混杂在一起的搜查小队,希望早一点抓到逆贼同党,好平息皇帝的怒火,以免自己受到连累与惩罚。

    行宫内,对于外面正在发生的事情,王迪懒得投以过多的关注。此时的他,谈不上高兴,也谈不上不高兴。

    搂着美娇娘,闲来无事就写写画画,那小日子,就这么凑合过呗,还能咋滴。

    但是呢……

    远在安固里淖湖瓦剌部大本营的太师也先,却是暴跳如雷,愤怒不已。

    “明朝的狗皇帝,怎敢辱我…当真以为我瓦剌部怯于应战吗?!”

    大帐内,刚刚接见完明使的也先,吹胡子瞪眼的同时,他是万万没想到,那个躲在宣府城内的娃娃皇帝,胃口倒是不小,竟然有让他彻底归顺大明朝的心思。

    这还得了?

    当年就是自己的爷爷马哈木战败于永乐大帝手下,瓦剌部几近灭亡,最后仅剩他本人和十三位勇士突围出去……

    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都没能让他们这群草原勇士屈服。

    现如今,换成他的重孙子,那就更不可能了!

    单是名义上的口头归顺,他也不可能答应!

    丢祖宗的脸面,是一方面。

    一旦被草原上各部族的人知晓此事,那他一统草原成就霸主伟业的历程,就要多了许多阻碍和永远抹不掉的人生污点。

    这绝不是他也先想要的!

    只是,从明使口中讲出来的话语,让人听着实在是太来气了。

    为了挥散心中的愤怒之意,怒气未消的也先,不停挥舞着手中的小皮鞭,“啪啪啪”地四下甩动。

    “大哥,你看我就说嘛,不能把其木格送过去。明朝皇帝要是狗的话,咱家妹子真嫁过去了,那不成狗日的了?”

    “可惜了,那万余名英勇儿郎,恐怕再也无法重返自由美丽的大草原了……”

    伯颜帖木儿,随同大哥见完明使以后,他此时的心情,是既不想自家大妹子嫁过去给大明朝的皇帝当小媳妇,又特别眼馋被大明朝俘虏的万余名脱脱不花部族。

    “唉呀!大哥,你抽我干嘛!”

    正在权衡自家妹子和万余名英勇儿郎哪个更重要的时候,让伯颜没想到的就是,自己屁股挨了也先狠狠一鞭子。

    幸好腚瓜子上的肉比较多,否则挨了这一鞭子,坐下吃饭可就是个问题了。

    “可恶的明使杀不得,抽你一下又怎么了?瞧瞧你说的那是人话吗?其木格还……其木格呢,其木格她人去哪了?”

    好一通发泄过后,也先重新变得冷静下来。

    归顺大明朝,是不可能的,就算他光荣战死在马背上,也不能玷污绰罗斯家族的荣耀。

    但是,万余名的俘虏,该要还是得要。

    这种快速壮大麾下部族的机会,可谓是少之又少,他怎能眼睁睁错过如此良机呢?

    那个娃娃皇帝想要的,不就是三万汉人俘虏和两万牲畜嘛。

    给,这桩买卖不亏本。

    同样的,为了给瓦剌部争取存活下去的机会和一统草原的时间,自家的大妹子呢,该嫁…也还是得嫁。

    大明朝皇帝扣扣索索连个娘们都不给,也先自认自己可不是这种小气人。

    妹子,嫁了!

    只不过思虑至此时,他忽然发现,帐内自家那水灵灵的大妹子,怎么不见了?

    ...

    “袁彬,你体内的伤怎么样了?”

    得知袁彬从昏迷中苏醒以后,王迪选择在第一时间来慰问慰问。

    且不提收买人心这种利益至上的想法,单凭人家是自己的救命恩人,他认为再怎么答谢也不为过。

    殷切问话的同时,王迪有注意到,袁彬的脸色还有些苍白。

    不过不管怎么说,他还是特别庆幸当初那个黧面茧足形似乞丐之辈,手里拿的只是个不粗不细的棍子,而非明晃晃的利刃。

    否则,仅凭高处落差带来的巨大冲击力,一刀劈两人,也许…不是什么难事。

    那样一来,即便有袁彬奋不顾身的保护,恐怕自己也得落个非死即残的悲催下场!

    哪还能像现在这样,为国为民,夙夜操劳……

    “陛下,请恕小人不能起身行礼面圣…小人的伤,御医已经说了,静养一些时日便可无碍。”

    皇帝关切归关切,但身为臣子的袁彬,他自己却不能不懂事。

    此次护驾之功,可是泼天似的功劳。越是到了这个紧要关头,自己要更加脚踏实地谨慎小心,不能显出有半点逾越行为。

    “不要起身了…此次你护驾有功,朕允你日后面圣,无需再行跪拜之礼。”

    “还有,你忘了吗,医术这一块,朕还是懂点的。你受的是内伤,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伤势,不比外伤好得快。”

    “静下心来好好休养,没你在身边守护的日子,朕这心里还真不怎么踏实。”

    “况且,没有一副健壮的身体,往后…你怎能执掌得了北镇抚司?”

    虽说舍身护驾是袁彬他们锦衣卫应该尽到的义务,但对于此类忠心耿耿的保镖,无论怎样,王迪都要好好奖赏于他。

    千金买马骨的典故,他不会不知道。

    有了此等功劳若不厚赏,岂不寒了人心,谁还愿意为自己尽心卖命?

    正好因为王振的缘故,其干儿子,也就是锦衣卫指挥使马顺下了台,王迪当初留着没有安排任何人,就是为了找个忠心懂事的人。

    恰巧,现在就有了。

    “小人…小人受之有愧,岂敢……”

    听闻皇帝所讲之言,瞬间激动到口干舌燥的袁彬,话音还未落呢,便被皇帝打断他后面要讲的话语。

    “朕说你行,你就行!”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7756/ 第一时间欣赏从大明风华开始的皇帝生活最新章节! 作者:白云牛仔裤所写的《从大明风华开始的皇帝生活》为转载作品,从大明风华开始的皇帝生活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从大明风华开始的皇帝生活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从大明风华开始的皇帝生活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从大明风华开始的皇帝生活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从大明风华开始的皇帝生活介绍:
朱祁镇:朕,天资聪颖!
这辈子就干了两件错事,打错一仗,杀错一人……
然,这也不能抹煞朕的能力与功劳。
后世不肖子孙竟敢妄议朕!
好,好,好!要不你来当这个皇帝?
《大明风华》、《大宋宫词》、《长安十二时辰》、《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后续待定
诸天历史文,莫较真!
诸天历史文,莫较真!
诸天历史文,莫较真!从大明风华开始的皇帝生活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从大明风华开始的皇帝生活,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从大明风华开始的皇帝生活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