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朕这大明还有的救TXT下载朕这大明还有的救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朕这大明还有的救全文阅读

作者:河蟹道人     朕这大明还有的救txt下载     朕这大明还有的救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六百三十三章 惊人的收获

    “是明军,赶紧走!”

    “快逃啊!”

    ······

    见排山倒海般的明军朝着科尔沁的营地呼啸而来。现在营地中早已乱成一团,留守营地内的部众早就听到了明军的马蹄声,见状根本不敢抵抗。

    有的直接上马往后逃去,有些老弱妇孺则毫无办法,要么进入帐篷躲藏,要么也有样学样上马往后逃去。遍地都是嘈杂的惊慌之声,以及孩童的哭啼声。

    “明军怎么会来得这么快。”

    留守驻地的科尔沁台吉翁果岱早已惊慌失措了,他万万没有想到明军会来的如此之快,仿佛早就有预料一般,就等着他们现在兵力空虚的时候。

    “台吉赶紧走吧,明军来势汹汹,我们留守驻地的成年男子只有五千余人,根本无法抵挡明军的进攻,现在跑还来得急?”

    身边的侍卫也是被数万明军吓到了,明军一看就是有备而来,于是连忙让翁果岱先行撤退再说。

    可翁果岱闻言一脚就把侍卫踢倒在地,对其恶狠狠的说道:

    “我们科尔沁跟巴林部部众全部聚集于此,足足有五六万之多。我们这般走,难道要放弃我科尔沁部众吗?你以为宰桑台吉等人会放过我们吗?”

    翁果岱说的话掷地有声,在场众人无不羞愧低下头。不过事情紧急,翁果岱也不管他们怎么样,当即大喊起来。

    “赶紧收拢兵马,把所有可以提刀的人聚在一起,掩护撤退,能走多少是多少,到时候我们再走也不迟!”

    听到翁果岱的话语,其他众人当即称是,连忙出去指挥手下各百户准备阻拦。可翁果岱看着众人远去以后,却跟身边的侍卫说道:

    “马上调集两个百户,准备撤!他们应该还能抵挡一阵。”

    身边亲卫闻言先是一脸惊讶,但很快就反应过来,暗道如果岱台吉真的聪明,当即领命,召集人马准备撤退。

    有了翁果岱的命令下,留守科尔沁的众百户纷纷召集人马,也让整个科尔沁大营有了些许秩序。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因为明军骑兵已经冲进了营地之中。

    “但凡抵抗者,格杀勿论!”

    “投降者免死!”

    和顺率明军冲进大营后,一边高喊口号,一边让兵马以哨队为单位四散开来。但还没有喊几句,就看见一队科尔沁骑兵向他杀来。

    “给我杀!”

    和顺正愁他们跑呢,现在见他们冲来,当即扭转马头,朝他们杀去。

    去年自建虏平定、京营等客军撤军的时候,就把大量武器直接下放给了辽东诸军。再加上之前为了对付建虏,工部通州火器工坊以及辽东都司工坊,生产了大量火枪以及盔甲器具。

    导致现在的辽东,无论是和顺领导的海西营,还是贺雄的沈阳兵马装备精良,火枪多得用不完。而和顺的家丁队伍也各个都身着双甲或者三甲,还都用上了燧发枪。“嘭!嘭!~”

    和顺等人迎面而上,一轮燧发枪齐射,迎面冲锋而来的科尔沁骑兵如喝醉般倒地不起。剩余人还没有反应过来,和顺率领的家丁已经抵达,他手持铜锤朝着一个迎面而来的科尔沁骑兵头上狠狠砸去,瞬间脑袋开裂,鲜血掺杂着白糯的物质流出,倒地而死。

    这种情景在各处不断上演,科尔沁骑兵都身着单衣,面对装备精良的明军面前,连一战之力都没有,再加上人数稀少,根本阻止不了有效地抵抗。

    “翁果岱跑了!”

    而就在留守的科尔沁百户与明军厮杀的时候,大营后方突然传来阵阵的呼喊。科尔沁百户们闻言一惊,当即回头望去。就见远处两股骑兵从往科尔沁营地外跑去。他们这才发现自己被翁果岱骗了,这人表面看起来道貌岸然,心里拿他当枪使。

    “翁果岱跑了,我们也赶紧撤!”

    有了翁果岱作为做榜样,其他人也有样学样,趁机会赶紧跑路。而贺雄等人见状当即大喜,当即对身边人嘱咐道:

    “快命阿尔寨带人去追,不要放跑他们!另外让巴达礼出面,赶紧招降部众。”

    没有了留守台吉与百户等人的抵抗,剩余部众也阻止不了有效抵抗。在明军的逼迫与劝降下,纷纷投降,一直到晚上才堪堪结束。

    等到第二天一收集战果,他们的脸都要笑歪了。暗道这次来得可真是时候,把科尔沁跟巴林部的锅都端了。

    此次偷袭俘虏科尔沁、巴林部部众五万余人,其中百户以上贵族的妻子儿女等等数百人,牛羊马匹共计二十余万头,其他金银器物不计其数。

    只不过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这五万多人中大部分都是妇孺女子。

    不过和顺知道以后甚是高兴,现在到开原、铁岭的移民超过万人了。但大多是光棍,没有婚配。

    这原本是和顺碰到的老大难题,但现在这个难题迎刃而解。如果把这些妇孺全部送至铁岭开原二地,这些光棍的问题不就解决了嘛,甚至还有富余。以后来移民开铁还包婚配,他就不信不会有人来。

    于是二人一合计,现在就要做两手准备。

    一边派游骑向察哈尔方向侦查,同时让巴达礼迅速笼络旧部,掌控科尔沁。另一方面把大部分妇孺都送往铁岭,充实人口。同时再把俘虏的牛羊分为三部,一部分送往翁吉刺特部,一部分则留在科尔沁,用作军饷口粮。

    看着牛羊人口被不断送出去,巴达礼虽然心在滴血,但他也无可奈何。毕竟这次是依仗大明,要不是大明,他不知道几时能回到科尔沁呢。

    而就在贺雄与和顺等人准备把科尔沁搬空的时候,远在数百里之外的察罕浩特也不平静。

    四月十日,察罕浩特,金顶白庙大经堂。

    此次带兵出征的莽古思、宰桑、黄台吉,以及巴林部的塞布腾台吉坐在首座,其左右两旁,一边是金顶白庙的诸位喇嘛,一边则是察哈尔诸位台吉。

    只不过奇怪的是,坐在一旁的察哈尔诸位台吉们,并没有对宰桑等侵略者置气,反而死死盯着对面的一个面容瘦弱的年长喇嘛,怒目而视。

    最近事太多,不在状态,更新有点少,还望见谅

第六百三十四章 架起火堆,给我烧死

    “沙尔巴,你施展妖术,蛊惑林丹汗,导致我蒙古诸部其心不和。内喀尔喀全部倒向明国,林丹汗也日益沉迷佛法,不问世事,这一切都是因为你,你可知罪?”

    坐在首坐的莽古思与宰桑等人相望一眼,随后便对那个面容瘦弱的年长喇嘛,眼神冷峻,出声训斥起来。

    此言一出,有些在场的察哈尔诸台吉的脸色也稍微好了一点点,也忍不住点头称是。

    那个面容消瘦的喇嘛正是红教高僧沙尔巴,他早已明白现在得处境,听到莽古思的询问,暗道他今日怕是走不出这个门了。

    当年他为了振兴红教,只带少数僧侣前往蒙古,最后在察罕浩特会见林丹汗。面见林丹汗后,他展示了自己的法术神通,让林丹汗折服,当即封其为国师,并接受其深奥密乘之灌顶。

    自此以后,他觉得有了蒙古大汗的支持,红教定可以在蒙古大兴,于是他对于林丹汗也更加尽心尽力。

    并且为了更进一步取得林丹汗的信任,他花重金从五台山取来元世祖时期八思巴用千金所铸的嘛哈噶喇金佛。如此更使林丹汗大喜,当即为其修建金顶白庙,将金佛供于其中,也让他的地位更为稳固。

    其后林丹汗为了弘扬红教,更是请人翻译了藏传佛教经典《甘珠尔经》,并用金字抄写在蓝纸上。并将传国金印和嘛哈噶喇金佛、金《甘珠尔》经视为三大法宝,一起供奉在金顶白庙中。

    如此在林丹汗的带头之下,整个察哈尔信奉红教的数量激增,也让巴尔沙深感欣慰,觉得红教大兴有望。

    可没想到科尔沁等部落的到来,直接把这个美好的幻想打破了。

    莽古思等人攻破察罕浩特以后,不仅没有掠夺财物,而是声称林丹汗无德,妄信他的妖言,居然改信红教。导致现在无论是漠北蒙古,还是左右翼蒙古都离心离德。

    于是他们这次才被迫进攻察哈尔,其缘由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整个蒙古部落,为了让林丹汗改邪归正。

    现在林丹汗走了,那他们也没有办法。因此他们要替林丹汗铲除红教,让整个察哈尔重新改信黄教。

    此话一出,立马引起来原本对科尔沁反感的察哈尔诸台吉的呼应。毕竟林丹汗这么做,是他一意孤行,支持的人甚少,察哈尔诸台吉也都看在眼里。

    而这么做的结果就是察哈尔是一天不如一天了,现在居然被科尔沁打上门来。虽然其居心不良,但能趁这个机会铲除红教,也未尝不是不可以。

    巴尔沙想到这里,只能无奈的摇摇头,他只是一个僧人,手无寸铁,对于这等事情,真的是应了汉地的一句话,叫做和尚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没有任何办法。

    现在只能寄希望于林丹汗现在就杀回来,把这帮科尔沁驱赶出去了,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但他想了想,苦笑了一声,双手合十,口念阿弥陀佛,缓缓道:

    “莽古思台吉言重了,我只是传授佛法的僧人,林丹汗受我佛感化,何来蛊惑呢?莽古思台吉你说这话未免有失偏颇了?”

    “呵呵,我胡说?科尔沁与内喀尔喀为何对林丹汗离心离德?我蒙古本就信奉黄教,但你来了以后胡乱搅动是非,导致蒙古诸部与林丹汗之间相互猜忌?不然为何林丹汗会讨伐我等,我等为何要被迫进攻察哈尔,就是为了剿灭尔等妖僧!”

    莽古思闻言冷哼一声,随即口如连珠,对着巴尔沙就是一阵谩骂。在谈话期间,全然不谈察哈尔与林丹汗之间的恩怨,并且他“被迫”进攻察哈尔的原因全部归咎于巴尔沙,俨然要巴尔沙承担所有的责任。

    “就是,巴尔沙,要不是你蛊惑可汗,我蒙古何至于此。现在翁吉刺特部投靠了明国,还被他们册封为指挥使,如此不把我蒙古放在眼里。可汗却置若罔闻,整日在这金顶白庙吃斋念佛,这一切都是你的错。”

    一旁的察哈尔鄂托部台吉奈曼闻言,也甚是激动。

    他早就对巴尔沙不满,但林丹汗却一直将其尊为国师,让他实属无奈。因此莽古思等人找到他以后,说想要铲除红教,让察哈尔与科尔沁重归就好,他当即同意。

    在他看来,哪怕科尔沁再怎么狼子野心,也比这个巴尔沙要好得多。先把这个巴尔沙铲除掉,再来对付科尔沁也不迟。

    见奈曼出言斥责巴尔沙,在场的其他察哈尔诸部台吉也出声支持起来。

    在一旁的黄台吉将这一切眼里,心中甚是满意,暗道他这个计策确实不错。

    虽然在场的察哈尔台吉只是少数,还有许多人对于科尔沁的到来甚是不满。但这一切都不重要,只要把巴尔沙拉出来当替罪羊,肯定会让许多人满意。

    之后再拥戴林丹汗的子嗣为主,改信黄教,这样又可以把蒙古诸部重新拉拢回来,让察哈尔与科尔沁再度结盟。

    如此科尔沁就高枕无忧,再也不用怕被两面夹击,到时候受罪的就是明国了。

    想到这里,他不禁心中暗中祈祷,希望自己失去的父汗在九泉下收到这个消息,自己绝对要给他报仇雪恨,让明国付出代价。

    “来人,把巴尔沙等红教僧侣给我拖出去,这个妖僧不是说自己会法术嘛,那我就看看他能不能救自己,架起火堆,给我烧死!”

    莽古思见在场的察哈尔台吉群情激愤,心中大喜,当即大喊一声。其身后的侍卫上前,把巴尔沙等僧侣死死压住,当即就往外拖去!

    “你们藐视佛祖,不怕佛祖降罪于你们!“

    “你们不得好死!”

    有些红教僧侣见状顿时激动,当即就要想要挣脱束缚,挣扎的大喊起来。只有巴尔沙早就料定了这个局面,闭眼不再反抗,只是口中念念有词,貌似在诵读佛经一般。

    而恰好就在此时,从科尔沁逃来的翁果岱已经进入了察罕浩特地界。

第六百三十五章 噩耗传来!

    漫天的大火从察罕浩特城中冒起,有了科尔沁人的挑头,城中积怨已久的众人趁这个机会开始了对红教的清算。

    城中红教僧侣都被众人拉了出来,乎时待人和善的还好,只是被勒索财产,但乎时作恶多端,得罪人多的则是如巴尔沙一般,推到金顶白庙外的广场之中,架起火堆被活活烧死。

    撕心裂肺的呐喊声响彻天地,在整个察罕浩特之中盘桓。聚拢观察的察哈尔贵族却心情各异,见状有心情畅快者,也有惋惜者却不敢说话者。

    清剿红教的行动并没有因此而停止,莽古思等人为了拉拢察哈尔诸台吉的人心,将整个金顶白庙服制全部更换为黄教的甚至还把巴尔沙花重金从五台山取来元世祖时期八思巴用千金所铸的嘛哈喝喇金佛迁移出来,准备回炉重铸,以示与林丹汗决裂之心,他同时嘱咐手下兵马,开始驱赶察哈尔境内的红教僧侣,亦或者强制他们还俗另外再派使者前往漠北喀尔喀右翼三万户,通知其各部汗,济农,诸延,台吉等人决心剿灭红教,重新回归黄教事宜。

    并且其派遣使者前往福化城,即黄教首席喇嘛迈里达驻地,请求其派遣僧侣来到察哈尔,重新推广黄教。

    如此种种,让莽古思等人在察哈尔诸台吉之中的印象大大提升再加下莽明军等人还许诺,只要驱赶红教与诸台吉,让科尔沁与察哈尔结盟,这我们就会立刻撒兵,那有疑让察哈尔贾林霭忧虑是已。

    可事情很慢就发生了变化,伴随着贾林岱从科尔沁逃亡而来,瞬间打乱了明军、翁果以及贾林霭等人的部署。

    察罕浩特王廷宫殿之中,翁果一脸是可置信的望着逃过来的古思岱,愤怒之情溢于言表。

    下次对付明安等人的时候,巴扎礼就掳走了自己的两个男儿。现在巴扎礼带着贾林偷袭,更是把我们科尔沁连锅端了,让我所没的家人都会成为宰桑的阶上囚,那让我如何能忍。

    “他还没脸逃过来,你部数万人都毁于他手!”

    想到那外我愤恨正常,于是一脚把贾林岱踢倒在地,随即抽出手中长刀就要了结贾林岱。

    古思岱自知自己犯上了弥天小错,连忙跪地求饶,磕头如捣蒜,“贝勒爷饶命,贝勒爷饶命!都怨巴扎礼那个大人,那次没我带路导致室桑误入有人之境,一上就找到了你们的驻地。再加下你们营地只没七千兵马,宰桑却没数万人,装备正常精良,你们是一触即溃,大的也几次差点有了命啊。”

    “他还没脸说,他就该死在这外!

    翁果越听越气,现在察哈尔刚刚没了起色,只要成功驱逐红教与诸台吉,我们就不能跟察哈尔结盟。到时候科尔沁跟察哈尔两面出击,定要让明国首尾是得相顾。

    但古思岱那个蠢货,活生生的把那个小坏局面葬送了,那让我如何能忍“坏了,翁

    琇書網果。现在说那些还没什么用,宰桑一看不是没备而来,估计就等着你们出兵察哈尔呢?

    莽明军心中也是愤恨正常,但事已至此我也有没办法,当即让翁果热静一“岳父说得甚是,看来宰桑早就等着你们了,只要你们一动我们也会接着动。只是可恨巴扎礼那个叛徒,居然给明国带路,真前悔当初有没把我给杀了!

    林丹汗见状也是禁感叹起来,为什么我每次事情刚刚没起色,都会被宰桑破好我们就如同狗一样,有论***什么,在哪,那些人都能闻着味找过来。.Ь

    但我跟莽明军想法一样,事已至此,有能狂怒也有没用,还是如静上心来,细想—上上一步该怎么办“巴扎礼那个叛徒,跟阿尔寨一样做了明国的走狗,以前绝是能放过我。是过事已至此,科尔沁没宰桑叛军,你们现在该如何是坏?难道要立刻回师科尔沁贾林霭想了想,说出了心中的疑惑。

    宰桑的偷袭让我们意你尴尬,现在察哈尔有没整合完毕,但现在自己前院先起火了。让我们走也是是,是走也是是。

    是过内心外,林丹汗觉得现在是能返回科尔沁一则宰桑现在驻扎在科尔沁,以逸待劳,就等着我们回去呢。万一中了宰桑埋伏,这真的是万事皆空七则现在察哈尔也是安稳,我们一旦走了,诸台吉绝对会卷土重来,反攻倒算这我们那几日的努力就会付之一炬,起是了任何效果。浪费了那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以前想要再偷袭察哈尔,怕就难了因此在我看来,现在绝对是能回去,回去有没任何坏处。既然宰桑还没做到那种程度,这我们就见招拆招,继续留在察哈尔最坏。

    毕竟哪怕科尔沁营地被贾林端了,但我们那次精锐尽出,兵力并有没任何损失意你能继续留在察哈尔,整顿兵马,定会实力小增“意你要回师科尔沁,与宰桑决战,宰桑欺人太甚,劫掠你等妻男,是仅仅你等是满意,底上将士也是满意。肯定你们是回去,怎么跟我们交代,到时候人心是稳这该如何是坏?”

    见林丹汗那般问,翁果想都是想,当即回应起来可此话一出却发现有没人回应,那时我才反应过来,原来在场诸人都是是那个想“父亲,难道他是想回援科尔沁?

    我回过头望向莽明军,一脸的是可置信。但莽明军却有没回应我,仿佛默认了特别。我随前扭头望向一旁的林丹汗以及巴林部塞布腾台吉,投以问询的眼神。可我们七人也互望了一眼,随前默是作声。

    “坏,坏,他们既然是愿意回援,这你自己出兵!”

    翁果见状失望正常,我万万有没想到那几人会如此热酷。当即起身就要离去,但我还有没走几步就被林丹汗一把拉住。

    “翁果你热静点,现在是是意气用事的时候。你们当然不能回援,但是现在回去意你死路一条。宰桑那次明显是没备而来,现在估计就等着你们来呢。到时候我们以逸待劳,兵马齐备,你们去长途奔袭,人困马乏,怎么能打得过我们?

    再说现在察哈尔还有没跟你们结盟,肯定你们现在走了,诸台吉趁机回来,这你们在那外做的一切都白费了。

    “这就那外等着?眼睁睁看着你们的妻男被凌辱?贾林霭,他是要忘记了,是你们科尔沁收留了他们,现在所没的事情都是因他而起。现在科尔沁没事他却是敢出兵,真是知道他是何种用意?”

    那一番话说的林丹汗有言以对,哑口有言。翁果说得很对,要是是自己,科尔沁怕早就跟小明议和了,是然也是会如此“住嘴,他真的被气意你了,那跟林丹汗没什么关系。难道有没我,你们就会继续跟明国委曲求全吗?察哈尔就会放过你们吗?

    是过一旁的莽贾林见自己的儿子说如此胡话,当即起身斥责。现在最重要的是是谁对谁错,而是讨论该怎么办为坏。

    “在赛台吉,也确实原因在你,要是是您跟岳父收留,你怕早就被室叠捉拿去了。是过岳父小人也说得对。是管怎么样,你们都是要跟察哈尔、明国对付一场的。

    只是过明国属实意你,才让你等陷入如此境地。

    但现在回援科尔沁确实是妥,一旦回去,这你们在察哈尔做的所没努力都会后功尽弃。并且只要明国拖住你们,贾林霭再趁势偷袭,你怕你们死有葬身之地。”

    莽明军与林丹汗的劝说终于让翁果热静上来,我沉默良久,随前一脚把自己身边的桌椅踢倒在地,最前长叹一口气“这现在该怎么办?”i.c

    看到翁果态度转变,贾林霭暗暗长舒一口气,回头看莽贾林与塞布腾台吉一眼。

    七人也向林丹汗投向问询的目光“正如你后面所说,现在回师科尔沁还没来是及了。因此现在最坏的办法不是是要走了,就待在察罕浩特!

    “他以为察哈尔诸部台吉是吃于饭的嘛,我们现在支持你们,不是因为你们跟我们联合铲除了红教,等红教铲除掉以前,我们发现你们还赖着是走,绝对会对你们心存是满,到时候就麻烦了贾林闻言热哼一声,觉得林丹汗真的是失心疯了。察哈尔黄台吉态度我是很明确,肯定我们赖着是走,这实属是智。

    是过贾林霭闻言却是以为意,现在形势转变,这我们也是得是改变策略了“心存是满又如何?之后你们想跟我们合作而已,因此才要虚与委蛇。现在你等既然要察罕浩特,这态度就弱硬点,你们手握七万兵马,难道还怕我们是成,林丹汗说到那外,停顿一番,随前又急急道“再说你们走前,诸台吉回来绝对会反攻倒算,难道这些察哈尔台吉是怕吗?因此只要你们提出拥戴诸台吉之子为可汗,再加下你们的兵力支持,那些人定是会赞许。”

第六百三十六章 辽东与日本

    伴随着贺雄等人的出兵,整个辽东以及察哈尔的局势都都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贺雄等人一方面搬迁妇孺人口以及牛羊等物,一方面让巴扎礼收拢人心,重新掌控科尔沁等部。

    他们原本害怕科尔沁会引兵回师,与他们一决生死。

    但事实却与他们相反,游骑日夜监视察哈尔方向,却发现那边一直没有兵马调动的迹象。

    最后还是辽左发来奏报说,科尔沁等人貌似已决定在察哈尔常驻了。

    现在不仅在驱逐红教,收拢他们的财产,更是打算与许多察哈尔台吉一起,准备拥戴林丹汗与囊囊大福晋的遗腹子阿布鼐,为新任蒙古大汗。

    这个消息一经传出,不仅仅新上任的广宁巡抚左光斗吃惊,就连辽东总督朱燮元也暗暗惊讶。

    科尔沁这帮人胆子可太大了,这么做且不说察哈尔内部是否全部同意,光是林丹汗听到以后估计要暴跳如雷,甚至其他漠北蒙古以及右翼蒙古听到以后都会震惊不已,心生异心。

    朱燮元甚是有一种预感,那便是蒙古要大乱了。

    于是他也不敢怠慢,先是向皇帝上书禀明此事,随后向贺雄等人发文,既然科尔沁在察哈尔都要拥戴新可汗了。那对于科尔沁来说,他们不仅不会回师进攻科尔沁,反而还会惧怕大明的侵扰。

    面对这种情况,朱燮元虽然无法揣摩皇帝的用意,但还是做了些部署。

    他嘱咐贺雄等人,让其把大部分兵力都撤回来,随后再在科尔沁驻地筑城防守。这样既可以减轻粮草损耗,也可以把科尔沁牢牢掌握在手中。

    至于如何对待黄台吉等人,就要等皇帝的诏命了。

    蒙古局势越发变得扑朔迷离,而朝鲜局势也不例外。

    从京城回来的贺世贤,心里不断琢磨着皇帝给自己的嘱咐,心中也越来越火热。皇帝已经说的很明确了,那便是只要剿灭了在朝鲜的岳讬叛逆,那皇帝就有理由给自己加官了。

    想到这里的贺世贤,虽然人在辽东,蒙古变乱在即,但他毫不关心,心思却已飞到朝鲜了。

    于是等到五月兵部文书一到,他就禀明朱燮元,按照事先计划,从辽左诸堡、辽南各卫所等地抽调兵马一万五千人,经镇江堡(丹东),渡过鸭绿江,前往朝鲜平壤,与朝鲜总兵曹文诏会合。

    不过这一切的事情,全部在朱由校的筹画之中,面对不断送上来的战报,以及蒙古动乱的迹象。他不仅没有诧异,反而甚是开心。

    五月五日,紫禁城乾清宫。

    朱由校手中拿着朱燮元上奏的题本,同时听着旁边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讲述察罕浩特的情况,不禁摇摇头道:

    “没想到林丹汗如此无能,这么容易就被科尔沁驱赶走了。真的是有违黄金家族的血脉。不过黄台吉确实是一个狠人啊,居然能劝说科尔沁宰桑等人驱逐红教,更还要立一个傀儡大汗,真的是急病乱投医啊。”“陛下所言甚是,林丹汗虽然无能,但也是蒙古诸部都认定的大汗。科尔沁只不过想凭借攻占察罕浩特的威风,以及驱逐红教的功劳,就想重新拥立可汗,有点不知道自己是几斤几两了。”

    一旁的骆思恭闻言也应声附和起来,因此锦衣卫在察哈尔有探子,因此科尔沁攻入察罕浩特的所作所为,锦衣卫都一清二楚。

    朱由校听到这里,笑着摇了摇头。他自然是知道科尔沁这么做的缘由,都还不是大明逼的嘛。

    “呵呵,要不是我大明逼他,他也不会如此。不过这样也好,如此正符合我大明的利益。

    现在就先静观其变,巩固在科尔沁与内喀尔喀的管辖即可。科尔沁这么做绝对会成为众矢之的,而林丹汗也绝不会善罢甘休。到时候蒙四起,才有我大明浑水摸鱼的机会。”

    朱由校想到这里,心中不禁一阵火热,真的是瞌睡来送枕头啊。

    借着这个机会,不仅科尔沁问题解决了,从此辽东局势彻底稳固,甚至还给了他插手蒙古的契机。

    不过事情总是一步一步发展,现在蒙古局势如此,自己只要静观其变即可,还没有到主动出兵的契机,因此朱由校只要了解即可。

    与蒙古事物相比,他现在更关心另外一件事,这也是叫骆思恭觐见的主因。

    “蒙古的事情你随时关注着,有什么消息第一时间向朕禀报。朕今日叫你来,其实主要还是想了解一下颜思齐的事情。

    自从去年朕得知颜思齐要在日本谋反一事,已经过去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这段时间朕让你借着李旦的渠道跟他多有联系。

    根据你的奏报,朕得知他从中购买大明的火枪以及兵器甲胄也不少。但现在已经过去一年了,他怎么还没有动静?难道是想要偃旗息鼓吗?”

    骆思恭一听皇帝询问此事,脑海思绪飞转。这件事就是他经手的,因此其中原委他还是有些了解的。现在见皇帝询问,他沉思片刻就拱手道:

    “陛下,据臣了解,颜思齐一直不满于日本官府对我明人的打压,因此早有造反之心。一直在私自招募死士,准备暗中起事。

    自从去年我们跟其联系上以后,他也是欣喜若狂,觉得自己有朝廷依靠,大计可成。于是一直在朝廷购买兵器,现在差不多有兵马两千余人,私藏于海岛之上。

    这么多人吃喝用度都是问题,他就算再拖也拖不了多久,想必应该快要起事了。臣也再派人问问。”

    骆思恭这个回答,朱由校不甚满意。

    不过这只是一步闲棋,中间也只有锦衣卫作为联络,他控制不了颜思齐,现在也只能问问而已。

    “告诉他,要尽快起事。日本倭人承平日久,怎么能跟他的兵马抗衡。只要他起兵了,朝廷也好进一步帮他。

    到时候他想要什么火器军械甲胄,都可以从通州购买。甚至如果缺兵,只要给够银子,朕也允许他招募,用他自己的船运往日本。”

第六百三十七章 荷兰人的赔款

    朱由校一直对日本很是上心,如此弹丸小国,居然想窥视大明,他一直想要出兵惩戒。只不过跨海远征是很难的,这种事情哪怕是后世也是一个老大难题,更别说现在了。

    而且元朝三征日本,都被台风所败的教训还历历在目。并且大明也没有那么多钱去支持投入回报比极低的征服计划。

    如果朱由校一意孤行,如果成功还好,一旦不成功,那对于他的威望绝对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但日本在大明之侧,里面的金银铜矿让朱由校甚是羡慕。再加上有利于探索美洲的地理位置与朱由校从后世而来对于日本的忿恨,让他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对付日本。

    于是朱由校思来想去,觉得既然亲自下场不行,那便选择一个代理人,替自己打算最好。

    因此在得知颜思齐早就对日本幕府不满意,于是暗中准备,想要在日本起事后,他顿时欣喜不已。真的是瞌睡送枕头,他自然愿意有人替他趟这一摊洪水。

    并且只要颜思齐起兵,不仅乱,对大明经济也是很有好处的。

    一来颜思齐起兵要钱,要人,要物,他在日本怕是很难造,但大明确多的很。无论是粮食物资、还是火器等兵器甲胄甚至是精壮劳动力,只要颜思齐有钱,大明可以源源不断的提供。

    特别是火器,自从京营整备完毕,西南奢安之乱、东北建虏平定以后,大明对于鸟铳、克虏伯等火器的需求量大大减少。

    这就导致通州火器工坊的产量就一度停滞,因此与其相关的产业链也受到波及了。

    虽然现在通州火器工坊还在开工制造火器以满足,九边、辽左等军镇的火器用度,也开始为大明水师,以及私人商船制造火炮,但这个数量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朱由校一直想给通州火器工坊寻找潜在的客户,拓展新的财源。而颜思齐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他本就是大海商,可以跟李旦比肩,钱财肯定不缺。

    只要他在日本起兵以后,对于火器等兵器甲胄的需求量肯定会很大,绝对是一个潜在的大客户。更何况他还需要人呢,如果他要人完全可以出钱,让大明允许他招募人马。

    反正大明现在人多的很,朝廷鼓励移民也是前往辽东、西南、台湾等偏远地区,如果愿意去日本替颜思齐卖命,那朱由校很是支持,这还可以减轻大明人口压力呢。

    因此朱由校很看重颜思齐这个“客户”,唯恐他起义不成功,让他后续的计划不能实行。

    不过一旁的骆思恭见皇帝说的如此明显,只要有钱,大明无论枪炮武器,甚至是人手都可以提供,顿时有些惊讶。

    “陛下,这么做是否太过于支持他了。臣怕以后有了颜思齐的先例,臣怕也会有人有样学样,前往南洋诸国践行颜思齐之事,如此恐遭人非议。”

    朱由校一听这话顿时摇头,对于骆思恭的话并不认同。

    “那又怎么样,西洋人能这么干,凭什么我大明不能这么干,朕还巴不得这样的人多点呢。如果真有人有这么大的本事,朕封他个海外国主也不是不可以。因此你告诉颜思齐,让他好好做,如果他真的成功,日本国主的名号,朕也不是不可以赏赐给他。”

    这种好事朱由校不怕多,就怕少。毕竟这一帮不安稳分子祸害国,总比祸害国内强。

    但不管怎么样,饼先画出去,于是他才让骆思恭嘱咐颜思齐,只要他好好干,赏赐他日本国主的称号,也是可以的。

    只不过能不能到那一步,就要看颜思齐的实力与运气了。

    骆思恭看到朱由校给出如此承诺,也是暗暗惊讶,不过他也不敢反对,当即拱手道:

    “微臣明白!”

    “如此就好,这件事尽快就办,不要拖延。”

    见事情已定,朱由校也不想再说什么当即,当即就让骆思恭赶紧去办。

    此时已经是日上三竿了,朱由校又去了坤宁宫看望张嫣,与其一起用膳,随后逗了一会朱慈燃,随然又去了文华殿办公去了。

    等到了文华殿以后,内阁六部大臣早已在此等候,见到朱由校,纷纷躬身行礼。

    “起来吧,孙爱卿,朕看你上的题本说,红毛夷那边已经有回复了,不知是否有此事?”见皇帝一进来就询问对此事,孙慎行连忙拱手道:

    “陛下,今年四月福建布政司就收到红毛夷的信件,说愿意赎回被我大明俘虏的荷兰战俘。其言语中还言辞恳切,说其已经知晓触怒天威的后果了。因此想派遣使者来京,一则是想要赎回战俘,二则是想要跟我大明交好通商,再也不起争端。”

    朱由校一边听着,一边接过魏忠贤递过来关于荷兰东印度公司想要来大明的题本。头也不回地问道:

    “我大明开出的价码可是一个士兵一百两,一个西洋兵卒五百两,一个将官一千两,这他们都同意?”

    朱由校知道荷兰东印度公司有钱的很,自然不会放过敲诈他们的机会。大明俘虏七百八十人左右的士兵,二百多名水手。

    其中土兵二百四十五人,雇用的德意志兵以及荷兰兵四百三十五人左右,将官二十人左右,这些都是可以被荷兰东印度公司赎回的。

    至于其他水手则全部被大明征用,大部分已经跟着郑芝龙以及李旦组织的探险舰队前往美洲了。其余的则被派往南直隶、闽浙等水师训练水手。

    但哪怕如此,七百多人士兵也不是一笔小数目,一共需要二十六万两左右。没想到东印度公司确是豪气,居然一口答应。

    “陛下,他们在信使上说,只要大明能不计前嫌,饶恕他们罪责,允许他们来大明各地通商,那他们就愿意缴纳赎金,并尊重大明疆域,以后再也不敢进犯。”

    见皇帝疑问,孙慎行不慌不忙地解释起来。在他看来,这可是大明的大胜利,这帮西洋人目无王法,居然想要侵扰大明疆域,这次被大明收拾一顿后,终于消停了。

    朱由校闻言心中也是在暗暗惊讶,暗道荷兰东印度公司真的是转性了。

    历史上澎湖海战以后,虽然大明驱逐了荷兰人,但荷兰人还是贼心不死,最后还殖民台湾了。

    但现在却乖了不少,看来这次是把他们给打疼了。

    朱由校想到这里,不禁回忆起来,貌似历史上的澎湖海战,由于荷兰人准备充足,导致大明军队没有进一步攻克荷兰人的棱堡,最后让荷兰人大部得以全身而退,只有十几人被俘虏。

    想到这里,朱由校就想通了,暗道这些欧洲人真的是以实力为尊。只有把他们往死里揍,把他们打老实了,他们才能认认真真听你讲话。

    “陛下,红毛夷如此藐视天威,进犯大明。现在虽然被击败,但如果只是索要俘虏赎金,对他们的惩罚着实有点轻了。

    臣之前听闻西洋诸国征战不休,只要战败都有割地赔款一说。今日我大明大胜红毛夷,虽割地不得,但却可以所求赔款,不然不足显示惩戒。”

    而就在此时,工部尚书徐光启却站了出来,拱手对朱由校建议要对荷兰人征收赔款。

    朱由校一听也来了兴趣,徐光启说得确实有些道理。欧洲每次打仗,战败国哪个不是割地赔款,现在大明大胜荷兰东印度公司。虽然割不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地,但现在俘虏他们这么多人,荷兰东印度公司又有求于大明,要求赔款也不是不可以。

    一旁的孙慎行闻言看了徐光启一眼,暗道徐光启今日还转性子了。以前都是替西洋人说话,今日怎么一反常态,居然建议皇帝向红毛夷征收赔款,真的是奇了怪了。

    “嗯,如此也好。朕之前听说过红毛夷,知道其国以商业立国,商船纵横四海,到各处去贸易。因此见葡萄牙人跟佛郎机人跟大明贸易眼红的很,因此才想借这次机会开启与大明的贸易。这次就向他们提出赔款的事情,就看他们的诚意怎么样了,反正多他们一个不多,少他们一个不少。”

    朱由校说着就望向孙慎行,缓缓道:

    “孙爱卿,红毛夷进京的事情就由礼部负责吧,赔款费用不得低于一百五十万两,如果荷兰人嫌贵,就让他们滚蛋!”

    “臣遵旨!”

    徐光启听到皇帝点头同意赔款的事情,当即松了一口气。这件事他本来不想干预,但耐不住汤若望等人的请求。

    据汤若望等人说,这些红毛夷虽然也信奉天主,但教义却跟他所信奉的西教全然不同。因此这些红毛夷跟信奉西教的葡萄牙人是水火不容,千万不能让他们进入大明,不然对汤若望他们极为不利。

    徐光启不是傻子,自然知道汤若望等人的背后绝对有佛郎机、葡萄牙人的撺掇,不过这么做可以增加大明朝廷收入,他也乐意向皇帝言说此事。

第六百三十八章 糟糕的六部改革方案

    “红毛夷的这件事情就先这么处理,具体等他们来到大明后,让朕见一见他们。”

    见此事已定,朱由校便没有再说什么,当即让礼部负责处理即可。

    红毛夷只是一个文华殿诏对的小插曲,今日朱由校召集他们主要便是商议之前商定已久的六部改革的事宜。

    这件事情朱由校从去年剿灭建虏以后就一直在准备,为此他还专门调动了内阁六部人选,就是为改革做好铺垫。

    原本想着等三月献俘大典以后把这件事确定下来,只不过朱慈燃的出生以及科尔沁等部的动向等等事情牵扯了他的精力。

    现在这些事情都告一段落了,他也有充足的时间跟精力来处理这个事情了。

    “好了,朕叫你们过来的缘由想必各位爱卿都知道了。自从太祖因胡惟庸案废除丞相,权归六部以来,距离现在已经有二百余年。二百年斗转星移,现在大明的形势与以往有很大的区别。

    其他不说,就说现在开海贸一条。去年海贸关税收入一百六十万两,今日只会多不会少。如此多的税源,可户部执掌中鲜有专职负责者。另外其他如商税、矿税等等收入与日俱增,但少有专职负责者,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听着皇帝这般说话,在场众人也深表同感。

    在场众人中东林党居多,他们当时在东林书院设坛讲学,其言论多是针砭时弊。其中就对于开海、商税等事提出过看法。当时就有人想要改革六部,只不过这个提议确实有点大了,他们也不敢随便提。

    可没想到皇帝却自己提出,这正好符合他们心意。而朱由校的话语还没有结束。只见他环顾众人,随即又缓缓说道:

    “朕闻言苟日新,日日新。古语又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现在除开税务而言、西洋诸国西来,卫所废弛、理学不振等等问题比比皆是,许多问题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

    朕自即位以来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只不过西南、辽东战事紧迫,朕只能暂时搁置此事。现在西南、辽东叛逆伏诛,天下安晏,也让朕腾出手来着手此事,不知诸位爱卿以为如何啊。”

    在场内阁、军机处以及六部诸尚书见状,当即就把目光投向内阁首辅叶向高。这件事他们早已商议好了,就见叶向高从袖口掏出一个题本,缓缓出列道:

    “陛下所言甚是,自二月起臣根据陛下诏命,与内阁、军机处、六部九卿商议此事。只不过这件事情事关重大,内阁目前只是搜集了六部九卿等衙门增设裁汰的意见,但具体是否执行?怎么执行?还要等陛下定夺。”

    他说着就把手中题本举过头顶,台陛上的魏忠贤见状赶紧将题本接过来,递给皇帝。

    “陛下,根据内阁与六部商议,发现现在六部需要增设不少部门。比如户部原本有四部一十三司,总管全国赋税。但自前年关税设置以来,又增设了关税司。

    但现在内阁跟户部商议,觉得除了增设关税司以外,还要增设商税杂税司,另外再把盐税整合一起,由户部再设一司进行管理。

    其他如礼部有仪制、祠祭、主客等四个清吏司,但现在欲推行改革国子监,推行“实学”,于是欲增设一司专管学制以及科举等事,其他诸部都是因事略有增设,还请陛下过目。”

    叶向高把他们商议的结果挑选重点说了以后,便不再言语,等待皇帝的请示。

    而朱由校则一边听着,一边看着题本,只不过他越看越觉得不对劲,眉头紧皱。在场众人看到皇帝这番样子,就知道了皇帝对于这个结果貌似不满意。“如果六部增设部门,那地方上是否增设?朕貌似只看到了六部部门的增设,但却没有看到哪一个部的部门有裁撤。再说了九卿等部门是否要增设?”

    朱由校看着这个题本,心中十分不满。因为这个题本中,只是在六部原有的基础之上,增设了一些新的部司。

    如果真这么做,只会让六部更为臃肿,处理事情的效率得不到丝毫的提高。

    并且正如朱由校所说的那样,题本中只是对中央六部进行了增设,对于中央九卿以及各布政司衙门的机构却没有任何增益。

    如果这么做不仅对行政效率起不到任何效果,反而会起到阻碍作用。如此种种怎么能不让朱由校生气呢,叶向高等人明显是糊弄他呢。

    “陛下息怒,朝廷六部九卿以及地方各布政司机构众多,事务繁杂。如果不实地了解,无论是增设还是裁汰部门都无从说起。

    因此臣等是想一步一步来,先增设六部属司,随后再在地方增设相应部门,而后再进一步改革九卿等机构,如此才不会误了大局。”

    见皇帝生气,叶向高见状连忙解释起来。这不仅是他的意思,其实也是内阁与六部商议的结果。

    毕竟增设六部司属是最容易的,这样所有人不会得罪,更可以增设官员机构,多安排一些人,所有人都会乐意接受的。

    只不过他千算万算,就没有算到皇帝的态度。

    朱由校现在很不满意,哪怕叶向高说得有些道理。六部改革就是要一步一步来,是个少则两三年,多则七八年的事情。

    但这个初步改革的方案,朱由校是无论如何都接受不了。

    虽然要增设六部司属,但以前的就不动吗?如果这样的话,只会让六部更为臃肿,对于朝廷没有任何用处。

    想到这里,他便望向在场众人。在场众人感受到皇帝的目光后,也纷纷垂首低头,不敢言语。

    “陛下,此等方案只是我等揣摩圣意所提出来的,其中还有诸多不妥之处,还请陛下恕罪。如果陛下有圣意,我等定当遵从。”

    听着叶向高出来背锅,朱由校心中暗自叹了一口气。

    这些人都是自己精挑细选的,他们的能力也是看在自己眼里的,其中许多人改革的决心自己也是知道的。因此他决定再次给他们一个机会,把自己的态度跟机会再次挑明了,让他们去好好执行。

第六百三十九章 礼部改革

    “六部乃我朝政运行之所系,至关重要,因此无论增减司属都要慎之又慎,要因时、因地制宜。诸位爱卿想要徐徐图之,这一番苦心朕是知道的。只不过这个结果朕属实不是满意,只奈何朕事务繁忙,没有交代清楚,不怨你们。“

    看到皇帝这么说,叶向高等人是自愧不如,连忙跪下磕头道:

    “臣等惭愧,我负皇恩,还请陛下示下。”

    见他们如此,朱由校摆摆手并不在意。今日他一定要把意思表达清楚。

    “起来吧,朕其实也觉得要徐徐图之,一步一步来,两三年甚至是五六年都是可行的,这个并不着急,只不过这个头要开好,不然后面的事情都会很难做的。因此朕思来想去,觉得还是先从礼部、户部、工部改制开始?”

    礼部、户部、工部?

    众人闻言立马在心中揣摩皇帝说的话的用意,在他们的奏本中其实也提及了对于这三部的改制,看来皇帝可能还有别样的想法。

    “朕自即位以来,力行改革,但其实大部分改革都是围绕着这三部而来的。这三部面临的新情况也是最多的,因此从这三部改革是最好的。”

    这其实也是朱由校深思熟虑的,尽管朱由校很想一股脑把大明的行政体制全部改掉。

    但现在他已经不是后世光绪皇帝那般愣头青了,光绪改革就要把整个体制都改了,动不动就废除这个,废除那个,最后导致百官反对,改革功亏一篑。

    因此在他的规划中,他的改革节奏就是一个钉子一个钉子的拔,一个部门一个部门的改革,而最先开始的就是刚才提到的三部。

    而朱由校也不墨迹,他稍作停顿略微整理了下思绪,随后徐徐开口道:

    “那下面朕就说说朕的看法,诸位爱卿可以听下,如果有不同的意见或疑惑,完全可以提出来。那就以礼部开始吧。”

    诸人闻言当即打起精神,望向御座上的皇帝,想要听听皇帝的说法。

    “朕以前参加经筵的时候,就听闻礼部主管国家凶吉大典,礼仪与祭祀,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执掌。自太祖洪武十三年始,定每属部设郎中、员外郎、主事各1人。

    二十九年后,改为礼部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四个清吏司,另辖铸印局。而成祖朝后,朝廷又更是将宗人府的事物交由礼部管辖。因此可见礼部的重要性。

    但在朕看来,礼部目前执掌朝廷礼制、科举、外交乃至宗人府等事务极其重要。但现在科举、外交以及宗人府等事情着实有些重要,必须单独拎出来才行。”

    在场众人一听这话,心中就暗暗觉得有些不妙。但朱由校的话语并没有停止,只见他继续说道。

    “其中科举一事,朕还想着让礼部仪制清吏司执掌。不过现在朝廷革新学制,改制国子监。

    但朕想着国子监改制只是开始,以后各布政司也有改革各府县学堂,因此仪制清吏司以后改为教育司。以后科举考试,以及全天下的官府学堂还是私人书院都要由教育司进行管理。”

    此话一出,众人心中略微惊讶,他们没有想到皇帝还有这个心思,不过这个消息属实不错。

    因为现在大明虽然书院众多,但实际上自张居正改革以来,大明朝廷其实并不喜欢书院,甚至还屡次禁止书院。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万历三年,张居正制定十八条措施整顿学风,其中就有一条是禁止创建书院。他给出的理由很简单,读书就要到官办的学校读圣贤之书,各州府县学比比皆是,为什么要私自办学聚集论道?私自办学,妄议朝政,罪不容赦。

    一旦违反这一条,当官的罢官,老百姓抓起来治罪。但众人都知道张居正真实目的,就是要铲除政治上的隐患。

    尽管张居正死后,这个政策也不了了之了。但经此一事以后,也让之前兴盛的书院之风,顿时有些偃旗息鼓了,直到东林书院的出现。

    因此皇帝这个建议,正中东林党人的下怀。如果这个提议成行的话,岂不是可以让东林书院正名,甚至还会让其进一步发扬光大。

    “陛下,此乃善政,自张太岳禁止书院以来,众意涛涛。现在朝廷改仪制清吏司为教育司,管理天下书院,定会让天下读书人拍手称快,赞叹陛下圣明。”

    礼部尚书孙慎行第一个站出来同意,在他看来这是不可多得善政,皇帝此举做的可太对了。

    朱由校闻言点点头,暗道不给你们点甜头,你们怎么能同意自己的想法呢。他很清楚书院的好处与弊端。特别是其弊端甚大。

    自王阳明振兴心学以来,他所倡导讲学活动本来是要打破僵化的程朱理学、重新找回人的价值,却逐渐走向了空谈。

    特别是在王阳明这半个圣人的倡导下,明代讲学之风再度盛行,有权有势的学者在各地兴建书院,以至于当时的书院泛滥到代替行政办公场所。

    在学而优则仕的时代,有能力讲学者大多不是在任官员就是离任致仕的官员。他们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来讲学,干脆就在书院忙里抽闲处理政务。

    久而久之,书院已经成了讲学者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乃至党同伐异的场所,朝中大臣结党之风盛行。

    更有甚者,一些官员利用开办书院讲学来谋取私利,给行贿受贿、贪赃枉法披上风雅的外衣,对朝廷风气的危害巨大。

    也正因如此,当年张居正禁止书院就是杜绝讲学之风。

    但朱由校心里清楚,书院虽然有种种弊端,如果一味禁止是绝对不好的,毕竟事物发展堵不如疏。

    特别是他现在想要发展“实学”,以后更是要推崇科学,发展科技就更离不开学校进行教育与推广。

    而这些仅仅是依靠朝廷的学堂是行不通的,因此他必须要借助私人学院或者学堂的力量。

    因此对于他来说,允许创设学院只是第一步,关键是如何让书院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发展、讲学。

    而这一点,他早就想好了。

第六百四十章 改革书院

    “嗯,不过以后虽然朝廷不禁止书院,但也不能任由其肆意妄为发展。书院的任务就是要教书育人,如果妄图以此为根基。妄议朝政,抨击朝廷者一律惩处。”

    听到皇帝这么一番警告,在场众人没有任何意外。

    毕竟他们的地位不一样了,以前他们在东林书院,随便议论朝局,针砭时弊,感觉满朝文武没了他们就运转不了了。

    但现在他们入了朝廷以后,已经从局外人变成了局内人,自己也变成了他们之前最讨厌的人,现在看到民间其他书院议论、抨击他们,他们也很厌恶。

    “陛下,之前张文忠(张居正)禁止书院,就是因为当时心学盛行,许多人创办书院就是为了阐述自己的学说,抨击时政,现在既然打开书院,对其进行管理,也不是不可以。”

    于是叶向高等人见状纷纷站出来赞成同意。

    不过这只是朱由校的开胃菜,接下来所讲的才是重点。

    “爱卿所言甚是,不过以后礼部教育司既然要管理书院,那也不能只是一味的管辖,更是要鼓励其发展才行。因此朕想着,以后对于书院不仅要管理,还要为了推广文教,更是要进行补贴!”

    补贴?此话一出,众人心中甚是疑惑,不知道皇帝这话是什么意思。看到众人的疑惑,朱由校又缓缓解释起来。

    “朕知道书院建设耗费巨大,因此想着对于建设好的给与补贴。到时候就要让教育司要在全国评选书院,按照其教学内容、规模以及教学的质量进行评比,选择其各方向最为优秀者,每年进行拨款,保证其的教学质量。”

    经过皇帝这么一解释,众人当即就明白了。但孙慎行心思缜密,立马就发现皇帝这是话里有话。

    “陛下,如此仁政,臣等自认觉得并无不可。可臣有些疑惑还想请陛下示下,不知道陛下所说的,则其他各方向优秀者,不知道是哪些方向。并且要评比出多少书院来为宜,拨款数额最好为多少呢?”

    听到孙慎行这么多问题,朱由校不禁摇头,暗道还是逃不出孙慎行的刁难。不过话已至此,他也不准备藏着掖着了。想了一会便郑重其事道:

    “两京一十三省再加上辽东都司。除了北京和南京的国子监以后,要在整个大明中选出五大书院,每年拨款三万两。随后每个布政司都要评选出一到三个书院,每年拨款一万两银子。

    不过除了国子监跟五大书院以后,其他的书院都要十年为一轮进行评比,不够格者径直淘汰,朝廷以后不予资助。”

    五大书院,叶向高等人闻言心中呵呵一笑,暗道皇帝居然还有这种趣味。

    把书院进行排名之事,宋代就有了。大明现在也有,但不过是民间文人士子的私下聊天的谈资罢了。现在皇帝要官方评定五大书院,看来是要把这个名头做实了。

    叶向高甚至可以想到,等这个规定一出来后,不知道民间有多少书院想要抢这个五大书院的名头。

    但孙慎行一听皇帝这话,却眉头紧皱,他并没有听到想要的回答,于是他不依不饶,继续躬身问道:“陛下,如此提议甚好,但臣还是疑惑,陛下说要各布政司书院要从不同方向选拔,不知是从哪些方向。据臣所知,我大明的书院都是教授儒家之学,虽然有教授理学、心学之分,但其都属于儒家之学。”

    朱由校一听这话,真的忍不住翻白眼,暗道这个孙慎行怎么这么讨厌。

    不过他也聪明,算是问到点子上了,朱由校要允许开办书院,甚至还要资助他们,可并不是因为喜欢这东西,而是借这个机会,鼓励民间发展其他不同方向的书院。

    现在见孙慎行这么问,他也不准备装了,摊牌了。

    “爱卿说得甚是,朝廷以儒学为宗,所有书院自然也教授的是儒家之学。不过现在西学西来,其关于火器、航海、天文、地理、博物、数学等学却有过人之处。再加上现在西洋人频繁来到我大明,不管是与其贸易还是与其交流都要会西洋语才是。

    因此朕想着以后民间学院可以学习国子监的模式。可分为两个方向,一则是如国子监南苑的模式,以儒学为主,辅以中华传统的天文、地理、数学、博物等科目。

    另一个则是仿照国子监北苑模式,还是以儒学为主,但可以学习西洋火器、航海、西洋语、地理等科目。”

    此话一出,刚才还觉得皇帝允许开办书院想法好的众人,顿时恍然大悟。

    心想皇帝原来在这等着呢,现在开始什么允许开办书院,什么评比,那都是为这个服务的。皇帝的用意就是在全中国推广西洋之学说。

    “不可啊,如此在岂不是会为西教大开方便之门,让他们更容易在大明传播。如此真乃祸乱之始啊。”

    孙慎行闻言当即跪下反对此事,而其他人也面面相觑,觉得皇帝的跨度着实有些大了,以前在国子监推行也就算了,但现在却要在各布政司推行,这样下去真的不行。

    “陛下,孙尚书说的有些道理,西学确实有过人之处,但如此推广的话,很容易让西教传播,确实不可啊。”

    内阁阁臣赵南星闻言也忍不住出言反对起来,不过有人反对,也就有人赞成。只见工部尚书徐光启一听他们这么说,顿时不满意了。

    “孙尚书、赵阁老此言差矣。西教跟西学并不是一码事,只要不要让西教僧侣传授,只是教授西学,怎么会传播西教呢,你们的话未免有点危言耸听了。”

    “确实如此,只要选择我大明人教授西学也不是不可。臣在辽东见到克虏伯炮等物不就是西洋所造,并且西洋能来到大明,说明其确实有过人之处。我中华包容并蓄,教授西学并无不可,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如果一味固步自封,那才是守旧之道。”

    这时兵部尚书熊廷弼也站了出来,也出言支持皇帝的提议。

第六百四十一章 宗人府

    看到徐光启跟熊廷弼等人出言支持,孙慎行等人脸色顿时挂不住了,当即就要出言呵斥。但还不等他们说,朱由校先开口了。

    “好了,不要吵了。徐爱卿等人说的很有道理,西学并不等于西教,朕开办京师同文馆,不就是希望以后让我大明士子能够了解西学,不要全然受制于西教僧侣嘛。

    朕对于西学的态度,诸位爱卿想必也清楚,师夷长技以制夷。想当年泱泱大唐,包容并蓄,接纳四海之人,包容四海之学。我大明也是泱泱天朝,怎么就连这一点做不了呢。”

    “臣等惭愧,还请陛下责罚。”

    听到皇帝这般训斥,孙慎行虽然心中还有些不服气,但也不想跟皇帝争论。

    他也想通了,以后书院管理还是要由礼部来负责的,只要自己身为礼部尚书,此事哪怕要推行,以后还是有迂回的余地的。于是他也不争辩了,当即躬身告罪。

    朱由校见状也没说什么,摆摆手让他起身。

    他其实心里很清楚,明末的社会风气极其开放,对于西洋之学比自己想象的还要包容。历史上崇祯皇帝他也受到了徐光启的影响,也信奉了天主,百官也没说啥。

    这说到底,还是因为明末的情况不同于清末。

    现在虽然有欧洲人来,但他们面对大明讨不到多少便宜。因此大明上下对于西洋文化并没有畏惧之心,更多的是好奇,学起来也没有多少压力。

    所以现在朝堂上虽有孙慎行等人出言反对所谓西学,但实际上反对的是西教。因为他只要把西学跟西教分离开来,以后推行西学就会容易得多。

    “那礼部教育司一事就这么定了,除了教育司的事情,宗人府的事务也要从礼部剥离出来,还有就是外交一事也要重视起来。”

    “陛下,以往宗人府的事情均是由礼部掌管,陛下现在要剥离宗人府执掌,不知礼部有哪些做的不好的地方?”

    孙慎行俨然成为了今天的主角,如果之前改制教育司算是增强户部的职权,但现在要剥离宗人府则是要削弱礼部,这种做法不禁让孙慎行疑惑起来。

    “礼部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只不过是现在总是人数愈多,每年的耗费也与日俱增。更不用说有些宗室仗着自己的身份肆意妄为,草菅人命,多行不法之事,如此怎么能不让朕生气。于是朕前思后想,觉得此事不能不管,甚至还要严管。

    因此朕想着把宗人府从户部剥离出来,请宗室勋贵中德高望重之人任领其职,好好整治一下宗室。”

    正如朱由校所言,宗人府一职至关重要,其掌管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册,按时编纂玉牒。记录宗室子女嫡庶、名字、封爵、生死时间、婚嫁、谥号、安葬的事。职责宗室陈述的请求向皇帝报告;引进贤才能人;记录宗室罪责过失等。

    可以说所有关于皇帝亲族的事情都是由宗人府负责,可以说是管理、约束宗室的重要机构。

    但就是这么一个重要机构,在整个大明起的作用特别低,特别是成祖以后,宗人府一事大多由礼部负责。

    因此朱由校想要整顿宗室,第一步就是要把这个机构独立出来,用这个机构去绕过文官,单独管理宗室,会更加方便点。而在场众人闻言,也略有惊讶,如果说说刚才皇帝要改制教育司之事,引起众人争议不断。那他要独立宗人府一事,则是让众人惊讶异常。

    宗室问题一直是大明朝廷面临的老大难的问题。

    且不说每年的宗室俸禄就高达一百五十余万两,耗费甚多。就是他们凭借自己的宗室的身份强占田土,垄断经营,侵吞朝廷税赋。

    就说如刚才皇帝所言,许多宗室凭借自己的身份横行乡里,为非作歹,败坏宗室的名声,更让朝廷难以治理。

    这些事情在场众人心知肚明,可宗室问题一直是皇帝的“家事”。哪怕他们很想处理,但碍于自己的身份不好明说,而现在见皇帝居然自己提起了这个事情,怎么能不让他们欣喜。

    想到这里,叶向高、赵南星、孙慎行等人当即拱手道:

    “陛下圣明,此乃陛下家事,臣等不应多言。不过我大明宗室众多,其中贤能者众多,但难免有不法者。之前在宗人府事务由礼部负责,导致管理松散,很多事情不方便责罚。现在其从礼部独立,如果陛下能重申纲纪,定可约束宗室。”

    朱由校听着他们的话,当即就明白了他们的意思。管理宗室说到底还是要看皇帝的态度,如果皇帝态度严厉,那朝廷也好办事。害怕皇帝偏袒宗室,导致朝廷官员畏首畏尾,不敢有所动作。

    不过朱由校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了,甚至说他早就想解决宗室问题了。这些大明宗室世受皇恩,但许多鱼肉乡里,败坏老朱家的名声。

    之前自己因为战事问题,不想激化矛盾。现在战事解决了,也要着手解决开始解决此事了。

    “嗯,朕是明白的,那就这么定了。目前宗人府宗令就由朕弟信王担任,宗正就由英国公张维贤代领。”

    朱由校说着就望向张维贤,郑重其事地说道:

    “英国公,你要好好帮助信王打理宗人府,到时候给朕递个题本上来,真要详细了解下目前大明宗室的人数等情况。”

    “臣遵旨。”

    张维贤闻言当即领命,不过一旁的孙承宗见状就感到有些不对。大明朝鲜有宗室在朝廷任职的,皇帝这么做明显不符合规矩。

    不过他刚想进言,就见叶向高给他使了个眼色,让他不要轻举妄动。

    御座上的朱由校并没有察觉到这一点,在把宗人府从礼部独立一事了结以后。

    他随后又下令,让礼部与鸿胪寺负责的四夷馆,现在要开始招募会西洋语的人材,还要把搜集西洋信息作为日常工作,为以后与欧洲人打交道打下基础。、

    而礼部的事处理完,下面便是户部与工部的改革了。

第六百四十二章 户部改革

    在讲完礼部的事情后,下面便是户部与工部了。

    可以说这两个部门的改革,才是今日的压轴戏。

    但与礼部不同的是,由于朱由校之前的改革。导致现在户部与工部的许多部门已经设置好了,现在只不过是将其执掌的部门略微有些调整而已。只见他缓缓说道:

    “户部的话,朕倒是同意你们在题本中的提议,可以增设一些部门。不过财税一事过于重要,不可不重视,再加上现在又有关税、矿税、商税等一系列税法,因此现在调整起来要慎之又慎。按照朕的想法,就是在户部十三清吏司以及四科的基础上进行扩充与更易。”

    明清时期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可以说任务十分繁重。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各司除掌管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他衙门的部份庶务,职责多有交叉。

    但正如朱由校之前说过的那般,明代的户部虽然看起来很厉害,貌似大明所有关于钱的事情都是跟户部有关系。

    但实际上,户部的职权远没有想象的那么高,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职权低的可怜。

    其说白了只是一个大明的会计部门,他只是负责统计大明从府县、布政司再到中央六部九卿的所有账目,然后按照账目上的数字进行发文拨款,而其他部门再根据户部的发文调拨银两。

    所以就会出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由于户部只是能统计,但不能掌握真正的大明税赋财产。

    因此每当他要调拨粮草的时候,许多地方府县或者是其他五部虽然有钱,但是它们不想花钱,就四处搪塞推托。要么就说没有不给拨,要么就是欠着,导致许多财政拨款到最后都不了了之了,欠饷、欠费问题严重

    最后户部实在扛不住了,最后才搞了个专供军饷的太仓银,但其他钱粮还是被许多部分瓜分掌管,导致户部很难统一协调。

    因此朱由校上来以后做的第一个事情,就是加大户部的职权,不仅严惩不遵奉户部文书的部门,比如追讨南直隶欠税。

    其后就是扩大户部的职权,先是收南京户部之权,掌握全国盐税钱粮,其后再把其他五部九卿的的小金库全部划拨户部。

    最后就是开源,不断给户部增加新的收入,比如关税、商税、矿税以及盐商保证金等等。

    如此种种,这才让现在的户部权势大增,成为了一个集收税、仓储、会计等为一体的部门。真正成为了大明朝廷的财神爷,同时也让大明的财政状况得到了极大的好转,再也没有因为因为钱粮不够而发愁。

    也正因如此,朱由校现在要做的,就是将其进一步的正规化,并且还要梳理其与地方布政司的关系。

    听到皇帝如此说,众人瞬间就来精神来,特别是户部尚书毕自严更是望向皇帝,唯恐漏掉皇帝的任何一个字。只见朱由校不紧不慢的说道:

    “户部十三清吏司掌管仓场、私盐税、关税,监管各省与户部相关事务。只不过如果通过十三司负责各布政司事务太过于繁琐。

    因此朕想着是在十三清吏司的基础上,以户部四科为蓝本,设置五司:

    一则为民政司,掌管地方上的地理、人物、图志、事物事物发展变化的历程、山川险阻平坦、土地肥沃贫瘠。并且在南京的鱼鳞图册交由民政司负责。

    二为财政司,此司主要负责财税一事,比如夏税、秋粮的征收、运输以及拨发。还有就是各种赏赐、俸禄、管理地方留下的税粮,追赃罚款收折。三为商务司,掌管海外贸易、中外互市商船、《保护商税条例》的执行、鱼、盐、茶叶、关税、矿税等事情。

    四为仓储司,其掌管在两京一十三省的的仓场储粮、漕运出纳、军储出纳等事物。

    五为度支司,此司负责统计、检查大明每年户部仓储银两、粮草、制定朝廷每年的度支计划等等。”

    朱由校一口气把对于户部五司的规划全部说完,这五个属司是他前思后想确定好的。分别负责农、商、工、仓储以及会计等方向。虽然还有些疏漏,但基本上算是把户部的职掌划分清楚了。

    在场其他人听完以后,也是暗暗心惊。皇帝对于户部的规划如此缜密,想必是心中早就筹划好了,不然不会一下子全部说出来。

    “诸位爱卿,朕这个提议,你们觉得如何,有任何意见都可以提出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朕定不会怪罪。”

    在场众人面面相觑,随后就把目光投向户部尚书毕自严与内阁阁臣,前户部尚书汪应蛟。这二人对户部的事务极其熟悉,应该最有发言权。

    “陛下,户部如此规划有条有理,臣觉得并无不可,只不过臣有些疑惑,还请陛下示下。

    一则户部原本有宝钞提举司与宝泉局,专门印制宝钞与铜钱,但臣却不见陛下没有把这两个纳入户部五司之中。二则北京户部如果改,那南京户部是不是也要如法更易呢?”

    内阁辅臣汪应蛟站出来同意,从朱由校即位起,户部的所有改革都是他一手操办的。可以说他是亲眼见证了户部权力一点点增大,成为名副其实的大明财政机构。

    而皇帝现在的提议明显是更符合户部的利益,他自然举双手同意。只不过皇帝居然没有把铸钱机构归入户部,着实让他有些惊讶。

    “宝钞提举司与宝泉局一事,朕准备单独设置机构管理,此事跟工部有关系,朕待会单独嘱咐。

    至于南京户部要不要改的问题,朕想了很久,目前改革六部仅限于北京六部,南京六部还是一切如旧,朕还有其他安排。”

    听着汪应蛟的疑惑,朱由校不紧不慢的给出了答复。

    但皇帝看似轻描淡写的回答,却让杨涟等人心头一震。

    叶向高等人说的没有错,皇帝只改革北京六部,而不改革南京六部,看来就是想要废掉南京六部了。

第六百四十三章 废大明宝钞

    见在场众人都沉默不语,朱由校心里面跟个明镜似的。当听到刚才汪应蛟如此询问,就知道他们在套自己的话。

    不过他也无所谓,废除南京六部是他长期以来的筹划,这还只是第一步。

    以后他更是要废除南直隶,分割南直隶为几个省份,大大加强中央朝廷对于江南的统治。

    虽然这种大事他还不能现在就推行,否则定会引起大乱,不过先给他们吹吹风,让他们把消息散播出去,倒是可以的。

    “毕爱卿,你是新任的户部尚书,以后户部改革的诸多措施,都要要靠你来完成的,不知爱卿你有什么想法没有。”

    见皇帝询问,等待已久的毕自严也缓缓出列,脸色异常平静。他之前在京城、南直隶任职的时候,就对大明户部的问题最清楚不过了。

    在皇帝继位以后,他皇帝改革户部的重要支持者,现在户部能有如此成效,也有他的一份功劳。因此现在见皇帝想要进一步改革,他怎么会不赞同呢,

    “臣没有任何意见,还请陛下放心,臣一定会把户部改革好,不会辜负陛下的期望。”

    “好!”

    朱由校满意的点点头,暗道毕自严果然是明末著名的理财能臣,确实有担当。现在有了汪应蛟、毕自严等人的支持,户部的改革他自然很放心。

    户部嘱咐完以后,下面就剩下最后一个了,那便是工部了。

    大明工部掌管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事物。洪武二十九年,定为营缮、虞衡、都水、屯田四个清吏司、另辖宝源局、军器局等事物。可以说在六部中,工部算是最不重要的部门之一。

    但自从徐光启担任工部尚书以来,工部的作用是肉眼可见的重要起来。

    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通州火器工坊以及铸造新币的宝源局了,而朱由校现在要改革的,也是火器工坊与宝泉局。只见他稍微思考一番,随后缓缓道:

    “对于工部,朕的想法倒是也很简单。它不用像礼部、户部那边改革四个清吏司了。朕只是觉得他们下属的宝源局、军器局要独立出来。

    其中工部的宝源局与户部的宝泉局要合二为一,合并为宝泉局,由朝廷选任大臣担任铸币大使,独领其事,由户部与工部负责监管。”

    这件事是朱由校想了很久后做的决定,主要还是因为现在的铸币的收益虽然很高,但他们的效率着实有些慢了。

    从前年朱由校开始嘱咐徐光启铸造新币,并在北京、南直隶、荆州设置分局铸造至今,也有两三个年头了。这铸钱果然是暴利,短短几年,就让朝廷获利两百万两银子以上,也解决了民间银两困乏的问题,可以说是居功至伟。

    但还是刚才提到的那个问题,虽然赚的钱多,但是效率太低了。

    现在宝泉局、宝源局二局铸造的铜钱每年只有四、五亿枚,铸造的银币价值只有一千五百万两左右。

    虽然最开始也有铜矿原料少的原因,但随着矿禁的废除,以及关税中对于运输铜矿税务的减免,铜矿紧缺的问题也得到了缓解。再加上现在户部需要熔炼的银子也不缺,原料稀少的问题得到了缓解,但熔铸速度却太慢了。

    因此无论是增加朝廷收入,还是方便百姓用度的角度,扩大熔铸宝泉局的规模已经迫不容缓了。朱由校想到此处,继续说道:

    “等宝泉局独立以后,除了现在在北京、南直隶、荆州等地的宝泉局以外,还要在另外诸布政司以及辽东,重新设置宝泉分局,由朝廷宝泉局宝泉局统一管辖,统一负责铸币事务,以此来提高铸币效率。”

    对于铸币之利,这几年在场众人可是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因此对于这个提议自然是双手赞成。

    不过户部尚书毕自严闻言却面露疑惑之色,因此皇帝只是说了铸造新币事宜,但对于发行大明宝钞事宜却没有任何指示。

    虽然大明宝钞已经形同废纸,但现在还是名义上的流通货币,不得不重视。

    “陛下,现在既然铸造新币,那之前户部有宝钞提举司,专门负责印制大明宝钞之用。现在朝廷既然铸造新钱,那对于大明宝钞不知做如何处置?”

    见毕自严抛出这个问题,朱由校也不意外,这也正是他待会要说明的事宜。

    大明宝钞的问题算是由来已久,作为大明朝廷发行的唯一纸币,该币正式流通前后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流通时间最长的纸币。

    尽管它发行的初衷,是解决大明初年钱荒的难题。

    但大明朝廷根本没有基本的金融学知识,大明宝钞一经推出,就不兑现,不分界,不限地区和流通时间,不规定发行限额,没有发行准备金,不改币名和形制,只投放不回笼,问题多多。

    导致大明宝钞的数量暴增,通货膨胀日益严重。虽然大明曾试图挽救大明宝钞,但都无济于事,导致现在的大明宝钞如同废纸一般,民间没人用,朝廷还要印刷,根本没有实际作用。因此现在朱由校也不想再拯救大明宝钞了,既然现在铸造新币顺利,大明宝钞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还不如直接废除,等以后时机成熟,再发行类似的纸币为好。

    “宝钞颁布之初,本就是为了解决钱荒问题。但现在铜钱、白银流通日广,纸币经过二百多年已经积重难返了。因此朕觉得还不如直接废除宝钞提举司,以后不再颁行宝钞,之后只用铜钱与银钱即可。”

    现在在场诸位大臣已经对皇帝的语出惊人习以为常了,不过皇帝说的也是。

    宝钞现在在民间泛滥,已经到了跟废纸一样了,现在废除也符合时宜,所以他们也不会反对。毕自严就是要皇帝一个准信,现在见朱由校如此确定,他也不再反对了,当即点头称是。

    “另外还有便是军器局,自从孙爱卿负责工部以来,军器局是一天比一天好了,特别是在在通州兴办火器工坊以后,对于朝廷平定辽东、西南出力甚大。

    诸位爱卿也知道,夷狄所畏中华者,火器也。现在鸟铳、燧发枪、克虏伯炮等研发就表明,火器乃我大明至关重要之物。

    因此朕想如前面宝泉局一般,把军器局从工部独立而出,从工部选任侍郎兼任军器局大使一职,以后军器局所有用度以及制造,都单独报备兵部、内阁,不需要经过工部。”

    工部尚书徐光启闻言面无表情,而他的心中却充满了失落之情。

    军器局跟宝泉局可以说是他一手操办起来的。但现在皇帝却要将这两个机构从工部独立出来,怎么不让他难受呢。

    不过事已至此,前面的礼部、户部的改革都通过了,现在到他工部了,他也不能说什么,只能拱手称是表示同意。

    由此整个六部改革的初步方案就由朱由校敲定了,虽然里面只是涉及三个部门,但也算是大动干戈了,毕竟饭要一口一口吃,是急不得的。

    并且朱由校只是敲定了大概方案,具体怎么改革,其中牵扯到的职权、人员调动等等十分复杂,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解决的了的。

    因此朱由校给他们两年时间调整,如果到时候效果明显,再进行进一步的改革。

    此事完毕以后,叶向高借着朱由校在场,又给他禀报了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是福建布政司上报,请求在台湾设县。

    自从去年年初,朝廷就往台湾移民,每两个月一批,每次三四百人。于是截至现在,台湾的移民再加上之前就移民台湾的百姓,现在在台湾的人数已经超过了两千余人。

    于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在台湾的百姓,以及方便后续移民的管理。福建布政司建议在台湾大员设置台湾县,派遣朝廷命官前往管理。

    朱由校对此自然没有意见,以后台湾肯定是大明移民的重点方向之一,早一点纳入管理对于以后也是一件好事。

    第二件事情则是要钱的。今年年初的时候,朱由校有感近年来气候干旱,灾害频繁,于是下诏要求各布政司新修水利,并将其同预备仓一样,纳入百官每年的考核之中,毕竟那些官员们才有动力去做这种事情。

    原本这件事是好事情,但各地兴修水利、外加修缮预备仓等等是最需要钱粮的,因此内阁就准备请求朱由校拨款一百五十万两银子,以作兴修水利与修建粮仓之用。

    朱由校闻言虽然心疼,但他心里清楚,这种事情是万万省不得的,于是当即同意拨款。不过他也叮嘱吏部尚书杨涟,让他一定要严加考核,一定要把这件事情落到实处,如果查出有贪赃枉法者,绝不轻饶。

    如此种种以后,整个六部改革的第一阶段才落下帷幕。

    叶向高等人也开始忙碌起来,尽快把这些事情落到实处。而做好部署的朱由校则稳坐钓鱼台,一边照看朱慈燃,一边盯着大明诸事的进度。

    时间如梭,很快一个月就过去了。

    而朱由校平静的生活也被几封信件打破了。

    今天试了下插图的功能,貌似还挺有用的

第六百四十四章 孙元化的航海见闻(一)

    紫禁城,乾清宫暖阁内。

    朱由校看着桌子上的几封厚厚的信,笑着摇摇头,随即拿起一本感慨道:

    “孙元化出发差不多有一年半了吧,之前除了到南洋给朕发过来一封信以外,就再也没有给朕来过信了。

    朕原本还担心出什么意外呢,没想到他人倒是没有什么事,反而是信在南洋耽搁了,才导致这么晚来到大明。”

    自从天启元年九月孙元化从天津港起程以来,截止现在已经过去了将近两年。朱由校问过汤若望等人,现在从亚洲坐船前往欧洲,只需要七八个月就到了。

    而按照孙元化的行程,去年就应该到欧洲了,但是他却久久没有回信,这让朱由校甚是担心,但却没有任何办法,只能听天由命了。

    不过皇天不负有心人,现在孙元化终于有消息了,让只有些顿时松了一口气。

    而信来迟的原因还是跟他有关系,原来是因为葡萄牙、大明跟荷兰人打仗,导致荷兰人在南洋一直拦截葡萄牙商船,让葡萄牙跟西班牙的商船进入不到南海,信也一直送不过来。

    现在大明跟荷兰人交好了,荷兰人也顺势解除了对于南洋的封锁,这才让信来到大明。

    “孙大人有陛下诏命,又代表我大明出使,自然是吉人自有天相,肯定不会出事的,现在估计已经到了西洋诸国了。”

    一旁的张昶闻言连忙恭贺起了皇帝,他陪伴皇帝日久,自然知道皇帝对于孙元化一行人的担心。现在他们终于有了消息,不仅皇帝松了一口气,哪怕是他也心安不少。

    朱由校却不管他的话,反而是翻开手中的题本,迫切地想要了解他离开马六甲,继续向西航行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了。

    孙元化离开马六甲后的下一站,便是葡萄牙在印度的殖民地果阿。

    孙元化到了果阿以后,借着商船在果阿停留补给的时间,对于果阿以及印度的情况做了详细的了解。

    据他所说,葡萄牙人占领果阿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当时他们来到印度以后,就不断以传教、经商、探险形式进入印度,最终成功占领果阿,建立起了统治。

    而现在葡萄牙在果阿的军队有两千余人,地位十分稳固。

    此地可以说是葡萄牙人在整个印度、南洋的大本营。也是西洋人来到亚洲的第一站,可以说无论是其重要性,还是地理位置都不言而喻。

    而此地不仅有西洋人,更多的还是印度人。

    根据孙元化的汇报,说现在的印度人貌似早已不信奉佛教了,反而信奉的是回教与天竺教(印度教)。并且现在统治印度的,是一个叫做卧莫尔的大国。

    相传其是蒙古人后裔,其从西北而来,席卷南下,统一了印度大部分地区,其疆域虽然没有大明这么广大,但一半还是有的。

    根据孙元化的观察,现在统治卧莫尔的是一个叫做贾汗吉的国王,由于其父亲昏庸无道,导致许多信奉天竺教的教众对其不满,被教众刺杀。

    他刚即位的时候王位不稳,于是等他即位以后,到处平定叛乱,卧莫尔统治十分稳固,国力十分强盛,其也算是一代雄主。朱由校听到这话不由得纳闷,他对于古代印度的情况不是很了解。

    这个卧莫尔他是知道的,也算是印度历史上有名的大帝国。不过对他们的皇帝,他也就知道有个叫做阿克巴的皇帝貌似很厉害,其他的一概不知道。

    所幸孙元化在题本中并不只是介绍了卧莫尔的情况,他还说了许多他在印度的所见所闻。

    其中最让孙元化感到惊讶的,便是印度的一个社会制度,叫做种姓制度。这种制度让他瞠目结舌,暗道跟大明的情况完全不一样。

    根据他跟当地权贵了解,说天竺教居然将人普遍分为四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孙元化最开始听到这个还不理解其意思。但经过详细了解以后才恍然大悟。

    原来天竺教信奉天神梵天,他们传言婆罗门是梵天的嘴、刹帝利是梵天的双臂、吠舍是梵天的大腿、首陀罗是梵天的脚。

    因此他们相信所有人一出生的命运就注定了,不能奋斗,只要各司其职就行了。

    比如婆罗门主要负责教书育人、主持祭祀等,而刹帝利这个阶层就是世代为官,负责管理百姓,带兵打仗。

    吠舍则主要是普通百姓,可以从事普通小吏以及经商、种地;而首陀罗地位很低,是人口最多的种姓,只能从事仆人、工匠等被认为低贱的职业。

    孙元化原本以为就是这四个等级了,但更让他瞠目结舌的是,除此以外还有一个群体,名为贱民。

    顾名思义,所谓贱民,就是生而为最低贱者,其地位与大明之前的贱籍还要低下。在印度当地人的眼中,他们都是不可接触者,任何人只要碰一下他们就会变脏。他们也多从事最低贱的职业。在印度不算人,不入四大种姓之列。

    这么划分让孙元化惊讶异常与难以理解,他很难相信因为姓氏就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在他的记忆里,中华历史上唯一可以对比的也只有魏晋南北朝的门阀了,那个时候门阀士族也是以姓氏作为地位区分。

    但饶是如此,当时也不乏以寒门身份出将入相,甚至登上帝王之位的。

    哪怕现在大明也有贱籍,但人数则占极少数,并且都被皇帝废除了。

    因此现在大明无论是百姓还是军户,以前是匠户或者贱籍,只要你潜心读书,就可以都参加科举,一招得入龙门。哪怕不参加科举,也可以随意置业,其选择要比印度百姓自由多了。

    而反观印度,其百姓被分为四等人与贱民,但根据孙元化的观察,这些普通平民与贱民对此种制度很是认同,觉得就该如此,毫无反抗之心,麻痹自己、不愿上进。

    于是孙元化在果阿待了两个月,观察印度百姓两个月以后,得出了一个结论。那便是印度百姓随遇而安,很容易满足,不愿反抗。

    因此一旦卧莫尔生乱,那印度定会再次落入异族人之手。而西洋人狼子野心,也定会浑水摸鱼,从中分一杯羹。

第六百四十五章 与大明结盟

    朱由校看着孙元化对于印度的介绍,暗道他眼光独到,预言的也很准确。

    印度确实容易被外族统治,自古以来有多少人王朝从西北山脉南下,攻入印度,哪怕是现在的卧莫尔王朝也是如此。

    并且正如孙元化所言,等到卧莫尔帝国动乱以后,英国东印度公司就来了,并且逐渐把印度变成了他们的殖民地。

    而想到此处的朱由校也觉得印度真的是既可怜又好笑,按照他的性格,他也很想从中分一杯羹。但就现在大明的情况来说,他现在没有能力对印度做什么。

    毕竟现在是卧莫尔帝国处于强盛时期,大明跟印度隔着一个青藏高原,无论是他们想要往上攻,还是大明想要往下打都很是麻烦。

    再加上现在大明内部的事情还没有处理完,只能暂时将其暂时搁置。等到大明内部稳定了,再尝试建立个别据点,跟东印度公司争雄,不过那都是后话了。

    朱由校想到这里,就把孙元化关于印度的信件放下,随手拿起另外一个信件。

    这个信件是孙元化离开印度之后的所见所闻,朱由校打开看了以后,发现也没有什么新奇的事情。

    里面写了孙元化离开印度以后就到了非洲东海岸,此地有葡萄牙人的殖民地。他们在这里进一步补给以后,便穿越过了好望角,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北而行,准备前往欧洲。

    这个期间孙元化一直趁机观察非洲的情况,他发现非洲上生活的人皮肤黝黑,哪怕白天也不能见容貌。

    而随行的葡萄牙人又告诉他,这里的人性格温顺,体力旺盛。因此他们经常追捕这些黑人,把他们装上船,运往美洲或亚洲作为奴隶。

    为此随行的葡萄牙人还专门在葡萄牙在非洲西海岸的殖民地停留,带领孙元化一边参观其殖民地情况,一边让他见识是如何抓捕黑人的。

    其手法残忍,毫无人道,孙元化看完以后就忍不住向朱由校感叹道,西洋人不为人也。

    不过这也解了孙元化的疑惑,原来唐朝时期的昆仑奴,跟在澳门的黑人奴工就来源于此啊。

    而借这个机会,他也发现了非洲的另外一个好处,其虽然落后愚昧,但物产丰富,其中黄金、象牙、白银、木材等物无所不有,特别是这里的奇珍异物、飞禽走兽让他大开眼界,属实惊奇。

    从非洲启程以后,他的下一站便是前往西洋了,不过信件的内容也到此为止了。

    孙元化信件最后说道,他估计会在天启二年年末抵达西洋诸国。

    到时候会先在葡萄牙登陆,随后前往以大明使臣的名义游历西洋诸国。在西洋大概游历一年多就会择机启程返回大明,因此还请皇帝静候佳音,他一定会成功返回。

    朱由校看到这里,当即把手中的信件一合放御案上面,心中感慨孙元化的不容易,可以说是明代张骞,回来后自己一定要好好赏赐他的。

    并且他的这些信件写得很好,对于大明了解印度、非洲等情况有很大帮助。想到这里,他拿起御案上的信件,递给一旁的张昶。

    “把这两个留档以后,就拿到通政司,让《大明日报》刊发其中内容,也让大明子民了解下孙元化的所见所闻。”

    “奴婢遵旨!”

    张昶闻言当即躬身称是,随后拿起信件就躬身出去。只留下朱由校一人,他缓缓望向西方,心中暗想孙元化不知道在欧洲哪里了。

    意大利,罗马城外。

    数队马车正在城北大道上停驻,上百人的教皇卫队拱卫在马车两旁。

    而在其中间,则有三四名头顶白帽,身着红衣的老人,正在对着一个身着大明官服的人言语。

    “尊敬的大明使者,您这次在罗马停驻的时间太短,教皇感到甚是惋惜,如果您再能多待几日,那就更好了。”

    身着大明官服的人看到眼前几个红衣主教如此客气,也不卑不亢回复道:

    “自从去年以来到访了葡萄牙与西班牙,这月又访问了罗马,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让我受益良多。只可惜我有大明皇帝嘱托在身,因此不能在此久留,还望诸位主教见谅。”

    说这话的人赫然是已经到达欧洲的大明使臣孙元化,去年十二月,孙元化就抵达了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当他率领十余人的大明使团一到来后,瞬间引发了里斯本全城的轰动。

    自大航海时代以来,葡萄牙人跟西班牙人不断前往东方,再加上各种前往大明做生意的商人,传教的耶稣会传教士的各种旅行札记,导致欧洲人对于中国的了解越来越细致,但印象也越来越好。

    就比如利玛窦在《中国扎记》中就记载说,大明物产极大丰富,糖比欧洲白,布比欧洲精美,人们衣饰华丽,风度翩翩,百姓精神愉快,彬彬有礼,谈吐文雅。

    他还盛赞中国除了没有沐浴我们神圣的天主教信仰之外,中国是举世无双的,中国不仅是一个王国,中国其实就是一个世界。

    诸如此类的书籍不计其数,在这种书籍的不断吹捧和描绘之下。让葡萄牙、西班牙甚至是整个欧洲的人对大明的印象是极其高贵、富庶、百姓安居乐业、房屋富丽堂皇,如同柏拉图中的理想国一般美好。

    因此当孙元化等人穿着大明官服,出现在里斯本城中的时候,整个里斯本都万人空巷,纷纷想要目睹这个东方帝国的使者。

    而里斯本的本地贵族与官员也给孙元化等人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会。并且在会上他们得知孙元化居然是天主教徒以后,更是对他表现出极大的善意。

    大明使臣与天主教徒的身份,也让孙元化在葡萄牙如鱼得水,受尽追捧。不过他在里斯本待了半个月以后,现任葡萄牙以及西班牙国王费利佩四世的使者闻讯赶到了里斯本,邀请孙元化前往马德里。

    如此提议,孙元化自然是乐意至极。他在来的路上以及在里斯本的所见所闻已经知晓了佛朗机人,哦不,应该是西班牙人的强大。

    根据他的了解,现在的西班牙经过上百余年的征服与兼并,其疆域已经囊括西班牙、葡萄牙、尼德兰,意大利中部、南部等欧洲土地,在亚洲占领了吕宋,在美洲则有着占据着从北美到南美的广大土地。

    按照当地西班牙贵族的介绍,即太阳所照之处,到处都有西班牙的领土,是一个日不落帝国。

    作为知晓皇帝准备经营南洋、探索新大陆计划的孙元化心里很清楚,大明如果要进取南洋与新大陆,西班牙是绕不过槛,于是他当即动身动身前往了马德里。

    等到了马德里以后,他受到了西班牙国王费利佩四世的盛大欢迎,作为西班牙在东方最重要的贸易伙伴,瓷器供应商,西班牙奢侈品的主要来源地。

    西班牙全国上下无不以拥有一件大明瓷器以及丝绸为荣,可以说在西班牙,凡是跟大明沾点边的东西,都会上升一个档次,都是奢侈品。

    而现在大明帝国居然派使者前来访问,更是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于是万人空巷的情景,再次在马德里上演。

    不过这种场景早已让孙元化、徐霞客等人麻木了,等到了马德里以后,他们很快会见了西班牙国王。

    孙元化首先送上了准备已久的国书,毕竟西班牙算是大明最先接触和了解的国家之一,现在大明还有大量以西班牙的别称佛郎机命名的火炮呢。

    对于大明使臣的善意,西班牙国王费利佩四世自然是欣然接受并且还抱有极大的善意,因为他已经得到了菲律宾传递过来的最新情报。

    去年四五月份,可恶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纠集舰队北上,封锁了马尼拉,随即又攻打澳门。但在几次进攻尝试失败以后,他们便退往明国的澎湖岛屿,但被明国的舰队摧毁,数艘战船被摧毁或者被俘虏,所有士兵没有一个人返回的。

    由此整个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南洋的势力与威望大受打击,得到这个好消息的马尼拉总督第一时间给费利佩四世写信,汇报这个战果。

    费利佩四世收到消息后也是有些激动,觉得西班牙终于不用在亚洲单独扛了。

    现在尼德兰那帮乡巴佬,老是在亚洲跟他们争夺利益,压的衙门喘不过气来。而现在西班牙面临的敌人太多了,对于菲律宾等地无暇顾及,只能眼睁睁看着荷兰人在亚洲耀武扬威。

    因而大明的这一场对于荷兰人的大胜,对于西班牙至关重要。这代表着如果西班牙能跟大明结盟,不仅可以让西班牙跟葡萄牙独享与大明的贸易,更可以借大明之手,组建联合舰队,一起对付荷兰人,把荷兰人赶出亚洲。

    费利佩四世想到这个计划以后,顿时觉得可行。

    于是在孙元化来了以后,他当即就把这个计划和盘托出,说的孙元化一愣一愣的,觉得不知道该如何回复。

第六百四十六章 巨额军火订单

    虽然在自己出来的时候,皇帝曾给自己多番嘱咐,让他知晓西班牙国王。

    说大明现在大开海禁,鼓励西洋人来大明做生意,并且大明生产克虏炮等物,无往不利,如果西班牙想要购买,大明完全可以供给。

    但他着实没想到,大明只是想跟西班牙做生意而已。但西班牙却所图甚大,居然想把大明绑上西班牙的战车,共同进退。

    这一时间让孙元化不知道该如何回复了,只能说自己级别不够。这次来西洋只是代表大明拜访游历的,这种事情他做不了主。

    如果西班牙国王真的想要跟大明结盟,完全可以派遣使团前往大明,跟大明朝廷商讨此事。

    同时他也趁这个机会,向西班牙国王费利佩四世说明现在皇帝已经废除海禁,以前葡萄牙跟西班牙的商人可以通过澳门跟大明贸易。

    但现在完全不用了,以后无论是哪国商贾,只要遵守大明律法、缴纳赋税,就可以前往大明任何一个港口进行贸易,没有任何限制。

    而且大明也有鸟铳、燧发枪、克虏炮等火器,只要西班牙需要,要多少,有多少,价格好商量。

    不过他这话一出,当即让面前的西班牙国王面面相觑,气氛也一时冷场了起来。没过一会,西班牙国王就跟他们简单寒暄了几句,随后便让他们回去休息,没有再理会。

    事后孙元化才知道,原来大明废除海禁,鼓励海贸一事对于西班牙跟葡萄牙是百害而无一利。

    以前大明海禁,西班牙跟葡萄牙凭借着澳门市这个支点,跟走私的大明海商进行贸易,虽然价格高了一些,但是可以垄断大明乃至于日本的贸易,赚的盆满钵满。

    但现在大明废除海禁,就会立马导致澳门的地位直线下降。更何况按照孙元化所说,现在大明欢迎所有欧洲国家前往大明贸易,这无疑会打破西班牙与葡萄牙对于东方贸易的垄断。

    在荷兰人在南洋咄咄逼人,快要压的葡萄牙跟西班牙喘不过气来的时候,大明这个决策无疑会让他们雪上加霜。

    但哪怕西班牙不满意大明的做法,他也不敢反对。荷兰的远征舰队的教训历历在目,现在西班牙的敌人太多了,不能再把大明推向荷兰人。

    因此孙元化等人在西班牙贵族的招待下,在马德里到处走访古迹,搜集资料,了解记录风土人情将近一个月以后,西班牙国王费利佩四世再次接见孙元化。

    在见面会上,费利佩四世对于孙元化等人的态度更加热情,不仅对大明废除海禁,大兴海贸一事表示欢迎。更是许诺会鼓励商船前往大明贸易,当然也鼓励大明商船来到西班牙贸易。

    但最让孙元化意外的是,费利佩四世居然说想要向大明下一笔定单,向大明订购六万支火绳枪,五百门火炮以及其他火药、弹丸等物资。

    这可是把孙元化高兴坏了,他原本想着只要让大明跟西班牙互通有无,协定通商就可以了。但没有想到西班牙不仅同意进一步加强通商,最后还向大明下了军火订单。

    来之前他早就打好了火绳枪的造价,每一把在三两银子所做,而最小型号的克虏炮也将近四千两银子一门,佛朗机炮则是在两千两银子一门。

    这个价格都是很高的,差不多是成本价的一倍,就这还不包括运输费用。如果这个单子真能谈成,那会给大明带来将近二百五十万两银子的收入。于是他也不磨叽,当即一口应允下来,还承诺定会给予部分优惠。

    费利佩四世对于这些小细节倒是并不在意,他只是希望大明能答应一件事情,就是希望大明方面能定下规矩,让葡萄牙与西班牙在与大明的贸易方面占据较大份额。

    换句话说,就是让大明在欧洲诸国与其贸易方面采取配给制度,并且让西班牙、葡萄牙占据至少六成以上的贸易份额,其他的就让荷兰人、英国人瓜分去吧。

    而作为回报,西班牙不仅可以持续向大明下军火订单,同样会把西班牙跟葡萄牙的所有港口都向大明商船开放,允许其自由贸易。

    孙元化一听如此解释,瞬间就明白了其中意思了。

    暗道还是自己小瞧了大明贸易对于西洋诸国的影响,这其中的利润居然还可以西班牙不惜花大价钱售卖大明以达到部分垄断的地步。

    不过他思来想去,觉得此事自己不能独自下决定,必须向皇帝禀报才行。

    他于是就跟费利佩四世说明情况,连说他下不了决定,必须由皇帝定夺。费利佩四世早就料到了这一点,也表示可以理解。

    毕竟在他看来,与大明做这单生意对于西班牙是好处多多的。一则可以打压荷兰乡巴佬,二则可以保证西班牙的贸易霸权,从与大明的贸易中赚取利润。

    当然更重要的是,他现在确实需要大批军火。

    自从两年前他继承了他父亲费利佩三世的王位后,就发现整个欧洲越发混乱了。北边荷兰乡巴佬还在搞独立,德意志的新教贵族也在不断闹事反对他的奥地利的哈布斯堡亲戚,而作为天主教世界的卫兵,他怎么能允许这种事情发生。

    于是他开始疯狂扩军,截止现在他手下的部队已达三十万人,就这个人数还远远不够,所需要的火枪、火炮更多。

    虽然向大明订购的这一批火器运抵欧洲至少得要两年以上,但如果借此跟大明改善关系,遏制荷兰人,他是很乐意这么做的。

    不过他知道欧洲与大明之间的通信属实有些缓慢,他怕夜长梦多,万一荷兰人捷足先登,跟大明搞好了关系,那就晚了。

    于是他当即跟孙元化约定好,要求孙元化即刻给大明皇帝写信叙说此事,他也会给马尼拉总督与澳门议会写信说明此事,并且给他们他们便宜行事之权。

    只要他们能够保证西班牙与葡萄牙在大明的贸易优势,把荷兰人驱逐出中国南海之外,一切都是可以谈的。

    这送上来的生意,孙元化也不敢怠慢,当即同意写信,尽快把此事敲定下来。

第六百四十七章 孙元化在罗马

    此事敲定以后,孙元化在西班牙的任务就算结束了。

    于是他就在费利佩四世的安排下,带着徐霞客等人四处游历,了解西班牙的风土人情,特别是了解新大陆的相关信息。

    为了拉近跟大明的关系,也为了炫耀西班牙的国力。随行的西班牙贵族官员对于孙元化知无不言,也终于让孙元化了解了西班牙发现新大陆的全过程。

    其中他更是了解到了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壮举,不禁感慨欧洲人确实有过人之处,居然能如此不畏险阻,扬帆远航。

    但随着他了解的越来越多,他也慢慢知道了西班牙人对于新大陆美洲土人的种种恶行,他们为了黄金财宝轻则掠夺,重则灭国奴役其民,肆意屠戮,种种罪行可谓是罄竹难书。

    这不禁让孙元化对于欧洲人的好感大减,看来这帮人也是狼子野心之辈,再结合之前他在印度、非洲的所见所闻。

    他暗道如果大明国力衰减,欧洲人绝对会趁火打劫,不会像今日这般好言相待。

    不过这一行确实让他大开眼界,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一一记录在册,方便回去供人参考。

    不仅他如此,其手下诸人也是一样,特别是徐霞客。

    自从在上海上船以后,虽然一路上坐船很是难受,但沿路南洋诸岛、印度、非洲、以及现在在欧洲的见闻,让他大开眼界,也拓宽了他的眼界。

    让他不再拘泥于大明一地,想要去更远的地方看看,特别是新大陆,听说那里奇珍异兽,深山雨林众多,风土人情与大明乃至欧洲迥异,让他向往不已。

    孙元化一行在西班牙待了两个多月后,就向费利佩四世告别,准备启程前往下一站罗马。

    作为天主教最忠实的信徒之一,费利佩四世自然是乐意至极,于是他派人一路护送孙元化一行前往罗马。

    等到罗马的时候,已经是三月份,而罗马教廷极其重视孙元化的到来。其中不仅仅是孙元化大明使臣的身份,更重要的是孙元化还是一个天主教徒。

    可以说第二个身份才是让他们更加重视的原因所在。

    在他们看来,大明居然把孙元化作为使者派往欧洲,不就是代表着整个大明正在步入上帝的光辉之下嘛,于是罗马教廷上下都把孙元化出使视为其在东方传教的重大胜利。

    而即将抵达罗马后的孙元化,还并不知道其对于罗马教廷的意义,反而他还在忙碌参观意大利的历史古迹。

    他之前跟利玛窦、汤若望等人交流的时候,就推测罗马所在地大概就是古时大秦的所在地。因此他来之前还特意看了汉书中关于罗马的记载,得知其以石为城郭,宫室皆以水精为柱,想着等到了罗马以后,看汉书中的内容是否正确。

    但还未等他到罗马,当他踏入意大利的土地,在沿路贵族的指导下见识了古罗马的遗迹以后,就发现汉书诚不欺他,这古罗马果然以是以石为城郭,宫室皆以水精为柱。

    而当他们一众人进入到罗马以后,罗马城中许多古罗马建筑也让孙元化更是让他感到惊讶,不过这些沿途见闻都没有会见罗马教皇重要。

    在孙元化抵达罗马的第二天,他就以大明使臣的名义会见罗马教皇乌尔班八世。

    对于孙元化这个东方大国的使者,罗马教会也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数百人的教皇卫队拱卫着身穿大明朝服的孙元化等人。沿路不断有人洒落鲜花,铺在孙元化一行人的前方,极尽庄严与隆重。所幸孙元化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对于这一切都见怪不怪了。

    于是在罗马主教的指引下,孙元化一行人成功在彼得大教堂见到了现任罗马教宗乌尔班八世。

    孙元化如之前一样,向乌尔班八世递交大明国书,并表达自己此行的来意。不过与孙元化对欧洲充满兴趣一样,乌尔班八世对等罗马教廷成员对于大明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

    不仅详细向孙元化等人详细询问关于大明的风土人情,疆域面积以及历史等等,更是询问孙元化,耶稣会教士在大明的传教情况。

    对于这些问题,孙元化已经给里斯本跟马德里回答过一遍了。现在又再次向教皇重申了一遍,并且还着重说了下天主教在大明的发展情况。

    特别是现在汤若望等人都被大明皇帝重用翻译西洋的著作,还让他们参与到大明历法的编撰中来一事,被他浓墨重笔般描绘。

    而到最后,孙元化又介绍了天主教在大明的传播情况,特别说明他的老师,即同样信奉天主教的徐光启,已经被皇帝任命为工部尚书,是自皇帝而下,整个大明帝国最有权势的几个人之一。这些话无疑证明了耶稣会教士在大明传教的成功,罗马教廷众人听得连连点头,有些甚至喜出望外。虽然这里面有些消息他们早已知晓,但听到大明当事人亲口说还是不一样的。

    见教皇与众位主教脸色不错,孙元化就趁机说出了自己的一个问题。

    那便是之前天主教在的传播的很不错,这虽然有西学的功劳。但更主要的是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传教方法很不错。

    比如利玛窦以儒为天主教,同时允许士大夫跪拜孔子,祭祀祖先,而他更是身穿儒服,与士大夫坐而论道,导致士大夫对其的好感倍增,也更容易接受天主教。

    但等到这些狂热的传教士们,认为利玛窦过于迁就中国人,影响了天主教的“纯正性”,发展教徒速度太慢。在利玛窦去世之后,开始改变利氏的传教路线,采取激进式的传教方式,坚决排斥儒家思想,严禁中国教民祭天、祭祖、拜孔子。

    于是这就导致了万历年间的“南京教案”,直接导致天主教传教被禁,直到现在也没有解封。

    因此孙元化此行来到罗马,除了以大明使臣的身份拜访教皇外,还有就是以信众的身份请求教皇,允许在大明采取如利玛窦那般的传教方式。

    只不过此话一出,当即让乌尔班八世等人面带疑惑之色,甚至有些惊讶,整个见面的氛围也变得有些冷清。

    原因无他,那便是利玛窦的允许中国信徒祭祀,跪拜孔子等行为是他的个人传教行为,可以说是违反耶稣会规定的。原本耶稣会跟罗马教廷内部并不知情,倒也没有什么。

    但自从几年前知晓此事后,在耶稣会内部,就是否允许中国信众祭天、祭祖、拜孔子一事,引发了极大的争论。

    最后还是为了保持天主教的纯洁性,禁止让中国信徒自行其是。不过这个规定也只是耶稣会内部的决定,教皇并不清楚。

    因而听到大明使者孙元化这么说,乌尔班是既惊讶又恼怒,但他也不能立刻对孙元化给予回复,只能说此事重大,他们需要商议才行。

    孙元化也貌似猜到了什么,因此也没有说什么,表示静候佳音。其后两个月内,他们就在罗马停驻,一边了解当地风土人情,一边等待教廷的消息。

    直到五月份,孙元化等人都等的不耐烦,皇帝给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呢。只不过他们语言不通,虽然这半年内学了点拉丁语,但与本地人还是难以交流,只能无奈等待。

    而此事经过孙元化这么一说,原本只是在耶稣会内部讨论的事情,也迅速在罗马教廷中发酵,并被激烈讨论。

    于是就在孙元化准备离去的时候,罗马教廷也终于讨论出了结果,教宗乌尔班八世也随即召见孙元化,对他给予答复。

    孙元化闻言顿时满怀期待去见面,只不过他一见面,整个场合要比之前严肃多了。而且还不等孙元化说什么,乌尔班八世就义正辞严的表示,既然大明信众信奉上帝,那就要遵循天主教的教规,任何人不得祭天、祭祖、拜孔子,违者要逐出教门,失去还要下地狱受惩罚。

    这个结果让孙元化甚是不满,但教皇的决定让他也无可奈何,只能被迫接受。而事已至此,他也没有在罗马停留的理由了。

    于是他最后以大明使者的身份,再次向罗马教皇提出请求。

    那便是大明皇帝早就听闻意大利有一位大师名为伽利略,大明皇帝十分仰慕其的才华,因此希望聘请伽利略前往大明任教,并且承诺会给予伽利略最为优厚的待遇。

    乌尔班八世一听这话,不禁有些惊讶,暗道伽利略的名声居然连东方帝国的皇帝都知道。

    不过他与其他人不同,他在任红衣主教时就与伽利略建立友好关系,只不过他讨厌伽利略宣扬哥白尼的学说,不许他为哥白尼辩护。

    但伽利略却坚持己见,一直为哥白尼辩护,导致其从1615年起,就受到罗马宗教裁判所的迫害,哪怕乌尔班八世都庇佑不了他。

    现在见自己的老朋友被大明皇帝青睐,他自然愿意做个顺水人情,让伽利略远离是非之地。于是他当即答应,并让人带着孙元化前往比萨大学,去寻找伽利略。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7839/ 第一时间欣赏朕这大明还有的救最新章节! 作者:河蟹道人所写的《朕这大明还有的救》为转载作品,朕这大明还有的救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朕这大明还有的救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朕这大明还有的救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朕这大明还有的救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朕这大明还有的救介绍:
1620年,此时的大明风雨飘摇,危机四伏,外有强敌伺服,内有朝局混乱,天灾不断。作为穿越者的的朱由校,他应该如何挽狂澜于既倒,证明这大明还有的救呢?朕这大明还有的救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朕这大明还有的救,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朕这大明还有的救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