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朕这大明还有的救TXT下载朕这大明还有的救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朕这大明还有的救全文阅读

作者:河蟹道人     朕这大明还有的救txt下载     朕这大明还有的救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朕这大明还有的救全文阅读

新建的粉丝群

    新建了粉丝群,群号442189931,大家也可以点击简介或者每章最后的链接进群哈。

参加婚礼,今天一更哈

    这两天参加婚礼,四点起床,现在才忙完,实在没有状态,今日暂且一更,现在欠两更新,这周补上哈,实在抱歉。

第一章 移宫之变

    泰昌元年,九月

    “太子,杨大人、刘大人带着朝臣来到了乾清宫,要求请见于您,选侍阻拦不住,让您过去呢”

    “知道了。”

    朱由校听到话后,缓缓起身,深呼一口气平复自己的心情,从穿越到今已有一月有余,等的就是这一刻。

    自己的父亲朱常洛不喜欢他,穿越后,他怕露出破绽,谨小慎微,得亏继承了天启的记忆与后世的经验,才稍微补救了点。

    熟知后世历史走向的他,却知道现在大明国事艰难,满朝文武谁也没有想到,现在距离明朝灭亡只有二十多年。

    他虽有谋划,但这一个月里也没有任何动作,一直遵循历史走向,一直等到此刻,整什么幺蛾子,先顺顺利当皇帝不好吗?

    他出了殿门,只见一位头发斑白,身子略屈的太监已经在外面候着了,他是司礼监秉笔太监王安。

    王安见他出来,立刻跪下哭道:“殿下,皇上龙驭宾天,但现在国本未定,不可一日无君,朝臣已在乾清宫门外求见,欲拥戴您称帝,还请殿下随老奴前往大殿,接受百官朝拜。”

    朱由校闻言,连忙把他,把王安扶起。王安与朝臣关系很好,素有贤明,历史上移宫案中,也是他骗过李选侍把朱由校带出来登基的,所以朱由校对他也是很信任。

    “大伴请起,吾愚钝,一切听从大伴即可,带路吧。”

    王安称是,随即给周围太监一个眼神,让他们跟随着朱由校。

    在光宗朱常继位以后,光宗的爱妃李选侍朱由校也住在乾清宫,此时李选侍欲挟朱由校自重,争当皇太后,现在正在前殿与朝臣对峙,不轻易退让。

    朱由校在王安保护下出了后殿,到达正殿。正间中央是一方形地平台,台上设有象征着皇权的金漆雕龙宝座和金漆雕龙屏风,宝座前设有甪端、仙鹤和香筒等物件。

    但宝座上空无一人,旁边却侧站一位雍容华贵的少妇,背后还站在一位高瘦的太监。这两人朱由校自然认识,当然是李选侍与他的贴身太监魏朝了。

    正殿的氛围略有紧张,因为李选侍正与平台下的朝臣对峙。

    朱由校到达正殿时,还没来得及参拜,就已被李选侍注意到,她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似的,突然泪如雨下,哭着对朱由校说道:

    “太子,快到这来,先帝爷刚驾崩没多久,朝中大臣们就开始欺负咋们孤儿寡母了。”

    边说边示意旁边的太监魏朝把朱由校领到自己身边来。

    朱由校哪里不知道李选侍的如意算盘,示意王安把魏朝拦下,缓缓的走在朝臣跟李选侍中间。先对空着的宝座三拜,随后对李选侍一拜,说道:

    “选侍娘娘莫急,刚才王大伴在后殿已经把事情给儿臣说了。今年皇爷爷与先皇先后驾崩,如此大变,本朝闻所未闻,诸大臣们难免心急。”

    他又转身面对朝臣,只见二十几位朝臣穿着成服,正跪倒在他的面前。

    这一场景突然让他略有紧张,穿越后他一直谨小慎微,常被李选侍控制,与前朝人相见甚少,突然这种场景虽然见过,但他都是配角,这次和以后他都是主角了。

    朱由校深吸一口气,略作镇定,出声说道:“众爱卿平身,今日国家危难,还要请众位肱骨鼎力相助。”

    话音未落,一个铿锵有力的声音吸引了朱由校的注意。

    “太子殿下,先皇驾崩,国不可一日无君,微臣听闻殿下在乾清宫被挟持,不得外出,特地前来护送殿下登基,早定国是。”

    朱由校闻言看向他,脑海里也有了这人印象,就是被先皇誉为“此真忠君”的杨链。

    他想了想,刚想答复。李选侍却突然喊道:“杨链,先皇刚驾崩,太子年幼,你们就这么急忙前来拥立太子,是不是想谋取拥立之功,本宫奉先皇遗命,抚养太子。真当本宫死了吗?”

    杨链听到立刻大声呵斥道:“先皇驾崩,本就该拥立太子登基,难道选侍娘娘还有二心,我们刚才进宫时,刚至乾清门,便有内宦持梃拦路,不许入内,说是奉选侍之命。不知选侍是何用意,是不是欲行吕后之事。”

    李选侍怎么可能说得过杨链,她原本所依仗的就是先皇朱常洛的喜爱和历史上朱由校的懦弱。但现在朱常洛已死,她唯一的寄托就是朱由校还是像以前那样懦弱了。

    她不由得望向朱由校道:“先帝尸骨未寒,杨涟等人便诬陷本宫,太子可别听信这些人的谗言,快到本宫这边来。”

    可朱由校怎可如他意,以前为了不被暴露,谨小慎微,遵循历史。但现在到了自己马上登基的关键点,自然是不装了,万不可如李选侍意。

    他回头望向李选侍说道:

    “记得生母在世时,时常告诫吾,她虽地位在选侍之上,但没有选侍这么受先皇宠爱,因为要吾时与选侍多亲近常。

    去年生母突然去世,吾谨记母亲教诲,对选侍言听计从,乃至先皇驾崩至今,吾未尽孝道,仍未在先皇灵位前跪拜守灵。”

    李选侍听到后,瞬间手脚冰凉,她如何不知朱由校的生母是被她殴打凌辱至死,他没想到朱由校藏得这么深,之前都未有表示,居然在此时发难。

    现在又说她不允许其为先皇守灵,古代人最重孝道,这么一说更是把她拉下了道德高地,让她如何自处。

    一番思量已让她思维混乱,心里只有一个心思,不能让朱由校走,必须控制他,只要控制住,自己就可以凭借他成为皇太后。

    “太子,本宫只是想你伤心过度,想让你静养再去守灵,并没有不让之举,切莫随意听信大臣之言,魏朝,赶紧把太子请过来,不要让他被奸臣蛊惑。”

    这个魏朝原本也是先皇朱常洛的亲信太监,只是他现在依附于李选侍,闻言便跟几个太监过来准备请太子过去。

    朱由校身边的王安见状,赶紧示意身边的亲信太监把朱由校保护住,但朱由校示意不用,他看着朝自己走来的魏朝。

    等他走到自己面前,开口说道:“太子爷,选侍娘娘也是怕您收奸臣蛊惑,您先跟选侍娘娘回宫中商议,现在关键时刻,不可亲下决断呀。”

    他刚说完,朱由校直接一巴掌扇了过去。“混账东西,吾可是神宗皇帝亲自册封的皇长孙,先皇嫡长子,谁忠谁奸吾分辨不出来吗?还用你来教。”

第二章 登基

    魏朝跟李选侍都被这一巴掌给扇懵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一向懦弱的朱由校怎么会突然发难,这完全不是他们心中朱由校的样子。

    但在这么多人眼下,魏朝也不敢造次。只能低头告罪道:“奴婢罪该万死,还请太子恕罪。”

    朱由校懒得理他,揉了揉手掌,这一巴掌用力过猛,扇的手掌生疼。

    回头给朝臣拱手说道,说道:“国事艰难,皇爷爷跟先皇先后驾崩,危急时刻,吾年幼,不知所措,还请各位忠臣同舟共济辅定国事,吾听从安排即可。”

    朝臣们也被这一巴掌给震惊了,各自打着算盘。这跟他们预想场景也不一样。

    他们印象中皇长子不是这般有主见之人,之前一直被李选侍控制,难道一直在隐忍,直到现在发难。

    这真的是既庆幸又担忧,庆幸的是这位未来的皇帝十分有主见,对宦官态度不是特别喜爱,对朝臣的态度较好。但也担忧,以后如此主见的君主,怕不好控制,就怕又是一个世宗(嘉靖),朝臣应如何相处。

    不过此时没空顾虑这些,内阁首辅方从哲很快反应过来。

    “臣等必万死不辞,正如殿下所言,国事艰难,现在天下失主,海内震动,如今最重要的事就请殿下前往文华殿,“正东宫之位”,这样才能定天下之心。”

    朱由校自然不无不可,所谓“正东宫位”就是确定他皇太子的位置,为继位做准备。

    他随后对李选侍一拜,便不再管她,跟着朝臣出了乾清宫,到外面后。众臣连忙把朱由校拥入早已准备好的步辇,护驾退出乾清宫。

    这步撵一般是由8人抬的,坐着也是舒适。朱由校坐在上面,有种大事初定的放松感。

    正所谓完事开头难,虽然按照历史走向也可以成功继位,但历史上自己完全被动,毫无动作,这也让主导移宫的东林党声名大噪,也让朝臣开始很轻看朱由校。

    所以他在这里站了出来,痛斥李选侍及其党羽,主导移宫之事,让朝臣不至于轻视自己。

    朝臣护卫着朱由校坐的步撵,快速穿过烧毁的三大殿,

    这三大殿是皇极、建极、中级殿,在万历二十五年,这三个殿外加皇级、会极、归极三个门因失火被焚毁。于是从从二十五年便开始修缮,已经修了十几年了,三大门才刚刚修好,还有三大殿等着修,所以荒废至今。

    朱由校看着这三大殿不禁头疼,明末财政他也是清楚的,如果要修这三大殿估计也不是一笔小数。

    路过三大殿,朱由校到了文华殿,文华殿明初为皇太子的观政之处;明中期改为举行经筵的地方,在这里定先确定继承人名分再合适不过了。

    “正东宫位”本来就有一整套完整的程序,今天事出仓促,也没多少准备,但这也影响不了朝臣们的积极性,毕竟在拥护未来皇帝继位的机会。

    这程序无非是在朝臣先宣读光宗朱常洛的遗诏,随后,朱由校就在朝臣面前在文华殿接受百官朝拜。

    这个过程中朱由校任人摆布就行了,不过这套简陋仪式下来,继承大事终于定下来了,只要再九月六号登基大典就行了

    但现在也有个问题,按照传统,登基大典应该在乾清宫举行,但现在李选侍霸占着乾清宫不愿搬出来。

    历史上,她先不愿搬出来,提出凡大臣章奏,先交由她过目,然后再交朱由校。这当然不能同意,又要求先封自己为皇太后,然后令朱由校即位,也遭到到大臣们的拒绝。

    朱由校当然不能如她意,于是先礼后兵,先让朝臣上表,实在不行就让王安驱逐出去即可。反正对她也没有多少感情,只是到时候会有些言官聒噪就是了。

    接下来几天,朱由校就住在东宫,由王安保护,李选侍先是不同意移宫,最后也在王安带人驱逐之下,迁到了哕鸾宫。朱由校也不再关心了。

    九月六日,乾清宫,太监鸣鞭三声。

    登基大典开始,朱由校按照礼制,先要受朝臣上表,朱由校再要先三请三让,前两次他需要谦虚下说自己是没资格当皇帝,第三次上表才要勉为其难的同意,随后在乾清宫登基,接受百官朝拜即可。

    其后再去光宗皇帝灵柩前祭拜,告诉自己已经登基。最后再登御奉天门,即皇帝位,改年号为天启(1621年为天启元年),随后宣布继位诏书:

    诏以九月初六日,祗告天地、祖宗、社稷即皇帝位。朕方在幼冲,深维上天眷命之隆,祖宗付托之重,孰凭依而攸济,在典则之作求,惟兹临御之初,宜有涣颁之号,其以明年为天启元年,大赦天下,与民更始。

    到这里继位大典基本结束了。他看着下跪着的文武百官,一种难以言表的滋味涌上心头。

    就这样,他成为了明朝第十五任皇帝。

    等仪式结束,朱由校彻底松了一口气,万丈高楼平地起,这地基先打好了,但是后面的路更难走。相比李选侍来说,后面的对手的难度可是高了几个数量级。

    前世多希望自己是皇帝,什么万人之上,但是真正坐上以后,才这个位置压力得有多大,更何况这里是明末,外有强敌,内忧外患,

    但既然走到这一步了,朱由检万万不可退缩,从今天开始,他就要向后世的键盘专家证明,这大明还有的救!

第三章 弹劾

    “皇上,该上早朝了”

    在王安的提醒下,朱由校看着铜镜中的自己,重新正了正衣冠,出宫坐上步撵。

    早朝制度一直都有,但万历皇帝二十多年,像个渣男一样,对朝中事物不放弃、不拒绝、不负责朝中大臣见一面都难,早朝也很久没有举行了。导致这个制度荒废了,现如今朱由校提议重新恢复早朝,也是勤政的表现。

    早朝皇帝的座位设在奉天殿廊内正中,称之为金台。

    朱由校刚到奉天殿后,便开始奏乐,锦衣卫力士撑五伞盖、四团扇,从东西两侧登上丹墀,立于御座后左右,随着朱由校在御门金台安坐。

    下首的两排高大的大汉将军开始鸣鞭,早已准备好的鸿胪寺官员开始传唱“入班”,招呼大臣分左右文武两班走进御道入朝,文官“北向西上”,武官“北向东上”,行一拜三叩之礼。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爱卿平身”

    虽然对这套仪式早在登基大典时,朱由校已经体验过了。但现在看来,除了还有略微紧张之外,更多的是权力与地位的满足感,正如刘邦的话“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他亦是如此。

    朝拜完毕,便开始奏事环节。

    只见以为面容清瘦、约莫四旬的官员“咳”一声,走到御前,下跪说道

    “臣工科署右给事中惠世扬有本要奏:

    臣参内阁首辅方存哲独相七年,防贤囊国,庇护奸党,祸国殃民,先承郑贵妃封后旨意,又逢迎李选侍,并向先皇推荐李可灼,致使先皇大行,其罪可诛,还请圣裁。”

    朱由校看了看他,脑海里搜索着惠世扬这个名字,前世貌似听过,好像是东林五虎将之一。他说的也明白,就是方存哲与明末三大案的“红丸案”有关。想到这里,朱由校大概明白惠世扬的用意了。

    上朝第一天就如此,正说明这朝局波云诡谲,万历时期,东林党不断壮大,一直在民间批评时政,力图革新。所以深受朝廷中的齐楚浙党等的不满。方存哲属于浙党,担任首辅期间也对东林党十分排挤。

    但光宗朱常洛继位以来,对东林党官员多有提拔,让东林党声名大振,这次自己登基,东林党也出力较多,正好趁这个机会乘胜出击,要惩恶锄奸了。

    此时方存哲似乎早就预料到会有这么一出,也出列道:

    “陛下,臣有罪,臣盲目荐人,致使有李可灼‘红丸’之祸,还请陛下降罪。”

    明末党争的酷烈,自己这个后世政键专家早有耳闻,但就因为弹劾就降罪,这他是万万不可接受的。更何况在自己第一天早朝。

    “首辅这七年,维系朝廷内外,出功胜多,先帝也有赞许,怎么现在开始其罪可诛了,朕初登大宝,还需要各位躬亲齐心协力,切勿闻风是雨。”

    惠世扬一听,急切说道:“皇上,方从哲固然有功劳,但是先帝之死与他脱不了干系,都是方从哲推荐李可灼,致使他向先帝进奉红丸,如此奸臣,怎肯担任国之重任,还请明查!”

    朱由校也知道此事,无奈的说:“此事朕是知道的,但具体详情如何,如何只听你一面之词,待朕了解清楚,再做打算,好了就这样吧,退下。”

    惠世扬无奈遵旨,此事就暂时告一段落。

    但朱由校知道,这只是个开始,明末党争何为酷烈,相互攻击。不把你绊倒誓不罢休。

    但越这样,朱由校越要制止,可千万不能像自己弟弟一样,听风就是雨。

    不能轻易同意弹劾,不然弹劾一个,就同意、调查一下,那每个人想的都是明哲保身,谁还勇于任事呢。

    这件事就这样被和稀泥过去了。但没想到下一件事还是弹劾。

    只见又一个言官站了出来,“臣兵部给事中顾糙,弹劾辽东经略熊廷弼,出关以来,毫无建树,致使女真屡次进犯,,损失胜多,辽阳几成孤城。还请陛下罢熊廷弼,选能人上用,以挽辽东危局。”

    刚刚说完,又有人站出来“臣监察御史冯三元附议,熊廷弼此人刚愎自用,在辽东不整顿军武,也不规划部署,致使上个月建州出兵大掠而归,还请陛下罢黜此人。”

    朱由校不禁无语,这是安排好的嘛,第一天就给我添堵。得亏他是后世来的,不然真就信了。

    熊廷弼被攻击明显不是因为他做的不好,而是因为他跟东林党不是一派,熊廷弼之前就担任过言官,专门跟东林党对着干,现在东林党得势,听风就是雨,就要打压报复。

    于是说道“熊廷弼这个人,朕在先皇潜邸中早有耳闻,听说此人有胆略、素知兵,之前萨尔浒之役,辽师覆没,熊廷弼帅始卒数千,踉跄出关,整顿军武、安抚地方,哪一个不需要时间,现在如果仓促换人,继任者也许时间熟悉,如果建奴突然来犯,怎么抵挡?”

    “陛下,还请明察,正所谓一帅无能,累死三军,熊廷弼任职一年仍无建树,致使建奴侵犯,只要选用贤臣继任,定会除熊廷弼之弊。”

    对,你们选了。你们最后选了选袁应泰,这个人品行倒是不错,但是不知兵,最后不都把辽阳都给丢了。朱由校忍不住吐槽的想。

    “辽东是京城肩背,建奴自皇爷以来,屡次扣边,朝廷为抵御建奴耗费盛大,所以此事不可不慎重。正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熊廷弼治军辽东有没有错误,朕看可以去派人看看,查验查验,再做定夺”

    “皇上圣明”既然皇上都这么说了,大臣们也不好说什么了。只能附和道。

    此两件大事完毕后,还有一些官员出京,封赏百官等琐碎事,朱由校也不需多言。

    过了许久,朱由校看看时间也差不多了,毕竟第一天早朝,早朝处理政务也不宜太多。于是朱由校给旁边的大太监王安一个颜色,王安随即大喊一句“退朝”。

    随后鸿胪寺官员“唱”奏事毕,鸣鞭驾兴,待朱由校圣驾退后,百官亦退,各回衙门莅事。

第四章 徐光启怎么在练兵?

    等早朝结束,朱由校回到乾清宫,已是早上十点左右了。可以吃午饭了。

    明朝皇帝吃饭极其麻烦,之前边吃饭便要奏乐,但在万历时期,这个仪式在张居正的建议下裁撤了。

    朱由校即位后,主张不要铺张繁杂,简单就好,现在吃饭就没那么多仪式感了。

    简单吃完饭,他就要开始处理内阁或者朝臣递交的奏疏。明代奏疏明朝除了以个人名义上奏的奏疏,都称为‘题本’。

    而这题本里的内容多为公事,禀报皇上,或着是有公事需要皇上拿捏。

    题本一式两份,一份是由通政司直接送到宫内,交由管门的官员,呈递到皇上的办公桌上。而另外一份则会交给六科抄录。

    题本先交内阁处理,内阁看完后加上批改意见,这叫做票拟,再递交皇帝批红(就是同意或者不同意),但明朝皇帝有点懒,所以这一环节很多有秉笔太监负责。

    朱由校这个穿越者却不敢把大部分政务交于太监批红。因此也要详看内阁的票拟。

    对于票拟他有最终裁定权,同意就画圈同意,不同意打回内阁让其重新票拟,态度模棱两可就留中不发。

    但他也没有精力每本都看,所以他提前让司礼秉笔太监王安把奏章分各类,每日制成名录,先交由他看,他再选出自认为比较重要的优先查阅。

    等王安整理出奏章名录后,他仔细看了下,发现今天重要的事情总共就两件:

    第一件是大臣们建议朱由校开始经筵,所谓经筵就是大臣给皇帝上课,基本上每天都有日讲(小课,类似一对一),每月有三天是大会讲(上大课)。

    经筵对皇帝来说挺好的,能多学习学习,见见更多的朝臣,对大臣来说,也有跟皇帝见面的机会,毕竟见多了,简在帝心,那也是好的。

    朱由校从小就没受过正规教育,他自己也刚穿越不久,也需要学习,所以对筵席也自无不可。

    他还记得历史上朱由校的经筵老师就是大名鼎鼎的孙承宗。想到这里,他也比较接受了。于是画圈同意了。

    第二件是三大殿修缮,

    朱由校上朝每天路过三大殿,看着残毁的样子也不舒服,之前万历皇帝要修,但修殿的木材太多,没准备好修不了。

    现在准备的差不多了,今年朱由校父亲光宗即位,也发了两百万(实发一百万)内帑准备修缮,现在朱由校即位了,朝臣们建议也赶紧修了。

    但朱由校也头疼,现在这三大殿修起来一看就贼费钱,有这心思还不如把钱花在刀刃上。想到这里,他忍不住给王安说道:

    “三大殿从皇爷开始修到现在,耗资盛大,光买木料都有数百万之多,如果再加修缮,加起来岂不是要上千万。

    现在朝廷用钱地方极多,正所谓好钢要用到刀刃上,我看三大殿暂时停工吧。等几时国库宽裕了,在进行修缮,反正木料已经准备好了”

    王安听到以后,猛地跪在地上,说道

    “皇上,不可啊”

    “皇城非壮丽无以重威,这外朝三大殿原本乃是壮丽之所在,可尽显皇家威严,如果不修,不仅有损朝廷观瞻,更有害在朝民与外国使臣中的形象。”

    朱由校听完,无奈的摇摇头。

    “这等道理,难道朕就不懂嘛,但现在建奴辽东逞凶,国家每年在辽东耗费巨大,当然是能省则省。修缮三大殿固然重要,但是缓几年也无关紧要。

    朕不仅要缓,还要查,前面修三大门、买木料中有没有中饱私囊的,你下去派东厂的人去查,查一个抓一个,这件事你就让李进忠去办。”

    “老奴明白,这就安排下去”

    王安听到后,不禁感慨朱由校好手段,前面修三大门、买木料的很多都是万历时期的宦官经手的,这一些人哪个没有贪墨,一查一个准,只是看想不想查而已。

    以前他们有万历庇护,自己也没办法,现在一朝天子一朝臣,正好把这些人收拾了,安排朱由校自己的人上去。

    只是让李进忠去办,皇帝怎么突然这么看中他,难道是念及客氏旧情,可是这段时间皇帝一直冷落客氏,即位以后直接把她遣送出去了。

    王安当然不知道朱由校这么做的缘由。只有朱由校这个穿越者知道,这个李进忠就是后来的魏忠贤,自穿越以后,也一直关注他,发现魏忠贤这个人为人精明,以后确实可以用

    至于历史上原本的阉党之祸,他并不担心,

    一来,他知道明代宦官都依附于皇帝,没有皇帝的支持,他们什么都不是;

    二来,他不准备独用魏忠贤,必须要平衡,让宦官内部相互斗,这样身为皇帝的自己才会更好控制。

    处理完这两个事外,朱由校有看了一遍奏章总览,他突然发现一个标题《臣徐光启乞罢练兵归去疏》。

    徐光启?

    这个人对朱由校来说,可是如雷贯耳,真正的“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后世课本里的常客,明代著名的科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翻译《几何原本》,著有《农政全书》,还重新修订了后世广泛流行的农历并沿用至今。

    他咋还练上兵了?咋还要辞职呢?

    带着疑惑,朱由校找到他的奏疏,粗略看一下,就了解了大概原委了。

    原来在萨尔浒之战后,徐光启发了好多道奏疏给万历皇帝,请求练兵,万历看到后,提拔为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让他在通州练兵,原本说练兵三万,最后减为两万。

    开始练兵时,他很是上心,但朝廷对于此时不重视,要钱不给钱,要军械不给军械,最后徐光启又上书要,才给了点兵器让他训练。

    练了一年多,辽东战时紧急,抽调了一万多人过去。现在他手底下只有几千人了,没人管他,要啥啥没有。

    让他很意兴阑珊,于是上述说要辞职不干。

    朱由校看到后,也是无奈,朝廷在缺钱也不至于什么都不给就让人家练兵吧。徐光启的遭遇很明显是被朝廷的某些人看不惯,遭人排挤。

    不过这也没关系,没人做你的后台,那我就做你的后台,朱由校随后对王安说道

    “大伴,传旨,明日招徐光启入宫觐见”

    “是,皇上”

    安排完这些事情,随后又看了一些奏疏。时间就已经到了下午了。这时又要吃饭下午餐了。他现在才16岁左右,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营养一定要跟上。

    同时当了皇帝后,虽然限制也多了。但吃完饭走路习惯还是保持着。这样不仅可以锻炼,也有助于他的思考。

第五章 朝中局势

    早朝过后,朝官要回到各自职位中办公,内阁首辅方存哲回到文渊阁。

    按道理来说新皇继位,应该万象更始,朝臣们应该同心齐力才是,但根据今日早朝情况来看,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

    现在朝廷内部有以内阁首辅方从哲为首的“浙党”;以给事中湖广人官应震、吴亮嗣、黄彦士为首的“楚党”;以给事中山东人亓诗教、周永春为首的“齐党”。

    他们统称齐楚浙党。

    他们共同的敌人就是以顾宪成、刘一燝、杨链等人为首的东林党。

    相比而言齐楚浙党比较听话,依附于皇权。现在的东林党还是比较先进的,他们主张,振兴吏治,注重实绩,开放言路,所以有些时候会跟皇帝对着干。

    因此二者形同水火,互不相容,都认为对方是扰乱朝纲的敌人。

    所以他们往往以党派为属,以每五年一次的京察为手段,相互攻击。只要不是他们的人,管能力多高就都不行,都会尽力罢黜,攻击熊廷弼就是一个例子。

    二者斗争原先是齐楚浙党占优势的,因神宗皇帝在位时期,不理朝政,到后期内阁成员只有一到两名,数量极少,并且多次都是浙党的人执政。

    但神宗死后,光宗刚继位时,励精图治,一改万历朝的弊端,把内阁成员扩充到了七人,但其中三人被授职的时候还在家中,目前还在来的路上,一时半会也到不了京城。

    因此现在内阁的只有四人,分别是首辅方从哲和阁臣沈灌、刘一燝、韩爌。

    而这四个人有分成两派:

    一派以方从哲为首,沈灌为辅,属于浙党,其中方从哲独相七年,是浙党领袖,地位根深蒂固。

    但他在上个月,向光宗推荐李可灼向光宗敬献“红丸”,导致光宗暴毙,再加上他身为首辅,挡了东林党上进之路,让东林党视为奸贼,欲处之而后快。

    另一派就是以刘一燝为首、韩爌为辅的东林党,他们自光宗继位以来被提拔为内阁辅臣,力图革旧出新,一扫万历以来怠政的局面。

    原本这两派在拥护光宗和朱由校,反对郑贵妃跟李选侍的问题上也团结一致,但现在朱由校已登基,共同敌人已经没有了,那么自然开始内部撕逼了。今天东林党人惠世扬的弹劾就是一个信号。

    这一点,方从哲是再明白不过了,其实他也想早日辞职不干了,不然一直这样被攻击,怕不是自己辞职这么简单了。

    于是他想了想,吩咐人叫来了刘一燝。

    刘一燝进来以后,对方从哲作揖,坐下先开口说道:

    “阁老,今天抑惠世扬弹劾奏疏事出突然,我并不知情,不然我断不可让他这么上书。

    今年神宗、光宗大行,全靠阁老您主持朝局,才使得帝归其位,不使后宫乱政。这一点满朝诸臣是看在眼里的。皇上也看在眼里,不然不会在朝中说出此言”

    方从哲听到后,抿了一口茶:

    “听了季梅(刘一燝的字)这番话,让我这把老骨头心里却是舒服多了,但我现在想起来惠世扬弹劾的话,说的却不无道理。

    先帝继位一扫阴霾,使得众贤盈朝,正欲有所作为,但突然龙御归天,归根到底也有我的责任。

    我早已对此事惭愧不已,并且我年逾八十,内阁事务繁多,再加上今年大事频频,我早已心力交瘁,想告老还乡。”

    刘一燝一听,站起来拱手劝道:

    “阁老何出此言,现今朝局初定,真需要同心戮力,万不可因此事置百官与不顾。”

    方从哲摆摆手,示意刘一燝坐下:

    “季梅不必如此,我心已定,这几日便向皇上上辞表,我这次叫你来,除了向你说明此事外,还有就我欲向皇上推举你暂代内阁首辅。”

    刘一燝这时已经明白了方从哲的用意了,他这是向东林示好,想用推荐自己为首辅来换取他的平安致仕,不然“红丸”等案追究起来,后果可能就很严重了。

    心里了然以后,他觉得自己不能贸然接受这一提议,东林党内刚正之士众多,嫉恶如仇。如果听说身为恶首的方存哲居然举荐自己为他的接班人,那岂不是对自己也有所非议。

    这让他在东林中如何自处。但是内阁首辅这一职位太过于诱人了,一时让他难以决断。

    方从哲见他一时沉默不语,于是道:

    “怎么?季梅有所顾虑吗?先皇在位时,东林人士多有提拔,新皇登基,东林人士出力众多,皇帝对你们也青睐有加,如果你为首辅,正可让东林大展宏图,此乃十全之举。”

    刘一燝似乎也想通了,起身对他说道:

    “多谢阁老推免,不过我们为臣子还要看皇帝的旨意,一切看皇帝的圣裁。”

    意思明了后,方从哲也不挽留刘一燝了,简单聊完,就让刘一燝离去。

    看着刘一燝离去的背影,方从哲略有所思,随后吩咐人把辅臣沈灌叫来。简单把自己跟刘一燝的交易给他说了一下。

    这不禁让沈灌心惊,沈灌与方从哲同为浙党,一直被东林党痛恨,现在首辅方从哲让自己平安落地,那岂不是以后自己就是东林的头号目标。

    “不必如此”方从哲安抚道。

    “从这几个月朝局来看,东林人士执掌朝局是大势所趋,非我们可以阻挡,还不如以退为进,暂避锋芒。”

    沈灌不仅吐槽,你是暂避锋芒了,而我可是被攻击了。

    “阁老,东林人士恨我们入骨,怕是一步退,步步退,如果东林党对我们其他人咬着不放,该怎么办。”

    方从哲听了后,不禁一笑道:

    “这种可能我早已预料,但东林也非铁板一块,我向皇上保举刘一燝为首辅,定会让东林其他人士不满,让他们有间隙。

    等他为首辅后,你可多附议于他,只要不出差错,自会无事,也会引起东林对其的不满,到时相互攻讦,皇上自是不满,到时再寻求机会,扳倒东林也不是不可能。”

    沈灌听到后,也觉得在目前的形势下,也未尝不是个办法。

    历史上他也是这么做的,在方从哲致仕后,他很快与魏忠贤相勾结,形成阉党,对东林党大肆打击,进一步加剧了明末党争。

第六章 红夷大炮

    明朝并不是每天都早朝,万历时期,张居正规定,一旬之中,三六九日早朝,其他日子不朝。

    朱由校也沿用了这一制度,不然每天那么早起,谁也吃不消。

    经过这几天的磨炼,朱由校基本上对政务的流程较为熟练了。

    简单吃过早饭,他便看着王安早已草拟好的题本目录,看看有哪些比较重要的奏章需要过目的。

    简单看了几封奏章,王安来报,徐光启已经来了,朱由校不禁惊讶,他怎么这么快。

    原来徐光启在通州练兵,这几日在北京家住居住,昨天接到旨意后,也在惶恐忐忑,不知何意,难道练兵的事情新皇重视了?但他也连夜准备,在宫外候旨等待接见。

    朱由校便招呼让他进来,只见一个面容清瘦、年近六旬的官员在太监带领下走了进来,跪拜之后,朱由校随即赐座,

    他稍微打量一番,对这位中国真正的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充满了好奇

    “徐卿用过餐了没,大伴,你去御膳房看看有没有什么吃的,拿点过来。”

    朱由校给王安嘱咐道,

    “多谢陛下,臣来之前也食了些果腹,不用劳驾王公公了。”

    “没事,今日怕事多,多食也无事。”

    随后又扭头示意徐光启坐下,说道

    “昨日看到爱卿的奏章,万历四十六年,朝廷辽东失利,你便提议提议练兵备战,皇爷同意并让在通州练兵。

    我看最开始成效显著,但兵部、户部官员多加阻挠,致使练兵之事进展迟缓,可有此事。”

    徐光启听到后,心中果然想是此事。

    “陛下,此情属实,练兵之事,粮饷兵械最为重要,没有兵饷,便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无法做成。

    臣原本在通州练兵三万,没有粮饷兵械不说,兵马还来接被抽调,但现在只剩几千羸弱,不知如何是好,。”

    朱由校听到后真是一阵恼火,但也明白这就是明末官场的现状,官员互相扯皮,不相互合作用事,导致效率极其低下。扭头嘱咐王安道:

    “大伴,去把首辅方存哲、兵部尚书王在晋叫过来”

    王安赶紧出去,嘱咐小太监去找方存哲等人。

    等嘱咐完后,朱由校随即给徐光启说道:

    “此事朕也是刚知道,不知道原委。待会等王在晋等人过来,朕要好好问问他们,究竟是何原因?你这练兵之举,皇爷是许可认同,如果练成,对辽东战事也颇有裨益,而现在兵部肆意阻挠,究竟是何居心。”

    徐光启连忙起身,说道:

    “陛下,臣通州练兵,本就是内阁同意的,方首辅也是认可的,未有兵械,可能另有隐情。如果因此事,导致陛下与阁臣失和,臣真是万死莫辞。”

    “既然内阁认可,那兵部更应该支持,何来相互推诿,具体缘由,等他们过来就会知晓了”

    朱由校这么说,也让徐光启无可奈何。

    只见朱由校又说到道:

    “朕今天叫你过来,一个是你奏疏的事,还有另一件事,朕昨天有翻阅你之前的奏疏,发现你曾向皇爷爷上书练兵十策,里面有一条是建议购买佛朗机炮大炮,不知可有此事。”

    徐光启听到后,瞬间来了精神,他此时已经改信天主教,与许多传教士有过接触,了解西方科技与火器发达。

    所以去年上书建议买进葡萄牙大炮,但是朝中根本不重视,也就不了了之了,现在皇帝居然感兴趣,让他顿时精神百倍,想要好好给皇帝说道:

    “启奏皇上,臣确有此项提议,不过提议买的并不是佛郎机大炮,佛郎机炮在嘉靖年间便已传入大明,朝廷亦有仿制,种类众多,但其体积小、射程短,精度差。

    而红夷大炮,这种大炮自红夷人送至澳门,体型比佛郎机更大,大者有一丈,围三四吃,口径三寸,听西方教士,发射后,二三十里内,折巨木,透坚城“无坚不摧”。”

    朱由校听到后,突然明了,红夷人,澳门,不就是葡萄牙人嘛,这红夷大炮岂不就是红衣大炮。这让朱由校顿时来了兴致。这红夷大炮威力也大,袁崇焕就利用它在宁远之战中把努尔哈赤给轰成重伤。

    “看来这大炮确实好,不过这红夷大炮不知作价几何,红夷是否会卖?”

    “陛下,大炮红夷逐利,正德年间,红夷以500两租用澳门一地,已经上百年,现在红夷汇聚澳门,商旅众多,聚澳门与中国通商,寻求中国财货,获利众多。

    夷人重利。如以重赏求火炮,技师,必欣然同意。

    并且臣在今年六月便与光禄少卿李之藻等人合计,已派人去澳门购买红夷大炮。想来,前几天来信,已经购得四门,正准备送往京师。

    “好”,朱由校听到后不由大喜。他真是低估古人的智慧了。

    其实明朝对于西方火炮的重视远超我们想象,崇祯年间还专门聘请过一支葡萄牙雇佣军来明朝在莱登训练火炮部队。

    但这支部队最后叛变,渡海到了辽东,投靠后金,他们的首领就是孔有德、尚可喜和耿精忠,使得后金火炮一举超越明朝。

    朱由校也知道红夷大炮的重要性,这也是他早已谋划的东西之一,但万万没想到,此时代人早早就看到大炮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

    不过目前买的数量也少,现在不仅要买,还要造,据他所知。明代铸炮技术本来就不弱,大量仿制,完全可行,更何况,徐光启手底下还有个著名的学生,大明火器专家孙元化呢。

    “徐爱卿,购得四门火炮,可命人把其火速送往京师,同时让在澳门的人先不必返回。

    让其继续在澳门购买火炮,并聘用技师,来京进一步铸造。朕从内帑给银八万,并让内阁发文广州布政司配合购炮。”

    徐光启听到后不由大喜,他先前几次建议购买,都不受重视,知得自己先买,然后给朝廷看看效果,朱由校的认可,无疑是给了他一颗定心丸,让他能够放开手脚去做。连忙跪下拜谢。

    “陛下英明,朝廷与女真所比,优势在于装备完备,火器众多,而火器作战,就是以多胜寡,以大剩小,现今朝廷多购、多铸造火器,就要以多胜寡,以大胜小。如果长久,必胜女真”

    朱由校听到后,觉得徐光启说的有道理,但火炮不仅要造,还要精,明朝火器多的很,制造量极大,但好多都是粗制滥造,质量极差,根本用不了。

    不过就在他准备对徐光启再度嘱托时,方存哲他们来了。

第七章 浙党与西学派

    简单行礼以后,他就让王安给他们赐座,随后说道:

    “朕今天让你们来,主要是要问一个事,这位河南道御史徐光启,他受皇爷爷之命在通州练兵。

    至今一年有余,但这一年里练兵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要军械没有军械。朝廷怎么回事?究竟是谁在肆意阻挠?”

    方存哲回想了下,确有此事。

    去年神宗确实嘱咐过徐光启练过兵,但在大明朝,缺响缺器械很正常,边军都吃不饱,且不说这练兵的。

    更何况今年朝廷这么多大事,两位皇帝相继驾崩,东林党的崛起,言官对他的进攻早已让他焦头烂额。对于在这种小事并不上心。

    但他还要应承道:

    “陛下,徐光启受命练兵之事,臣去年也曾知晓,内阁也有发文命令兵部、户部以及通州地方予以支持。

    但今年两帝崩殂,诸事缠身,导致如此局面,确是臣失察。”

    旁边的兵部尚书王在晋听到后,也站起来谢罪:

    “陛下,去年自接到内阁发文,臣便让武库司准备筹备兵械供应通州,也选取两位总兵前往通州辅佐徐御史练兵。可能下属随意克扣,并未落实,这是臣之错,还请皇帝责罚。”

    朱由校听到也无奈,这种问题在任何时候都是有的,经万历三十多年不上朝,官员空缺众多,导致对官员监管力度低,效率极慢。

    想到这里,不由生气道

    “如果责罚你们能解决问题,那就好办了,兵旅国之大事,练兵就如此搪塞,那如果行军打仗也是如此那还得了。下去彻查,看谁搪塞推诿,立刻严办。”

    王在晋连忙表示严查。

    随后朱由校继续说道:

    “至于练兵一事,虽然之前耽搁了不少,但不能就此荒废。朕之前看熊廷弼刚上任时的奏疏,说辽东缺兵、缺将,于是朝廷便从各地调来客兵去辽东。

    这固然可以,各地客兵赶赴辽东路途遥远,劳资耗费众多,不如在京师招募辽东流民、士兵孤儿、良家子练兵。

    等练成劲旅,既可保卫京师,也可持续向辽东支援,一举两得。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方从哲当然同意,这练兵之事,本就万历嘱咐过的,现在他一心想抽身,所以自无不可。

    但王在晋却有疑问

    “陛下,如此长期练兵,规模甚大,耗费更甚,此事还要请内阁商议才是。”

    “可以,那就下内阁,迅速拿个章程出来,但就一点,就继续让徐光启负责练兵之事吧”

    朱由校爽快的答应了。

    “另外还有一件事”

    “朕刚才与徐爱卿谈及说澳门红夷有红夷大炮,火力强大,远胜之前朝廷铸造的佛郎机炮,并且他已经买了四门,准备押送京师,我看这是极好的。

    火器本来就是朝廷所强,女真没有的,所以就应该大量引进,制造,待会内阁再拟一道旨,让广东布政司配合澳门的人买炮,雇佣技师来京,朕也会从内帑拿出10万两来办此事。”

    方存哲不由看了徐光启一眼,他对于火炮并不排斥,但对于徐光启十分厌恶,原因在于徐光启这个士大夫居然不信孔子,信西教。

    此等悖逆之徒如果只建议买火炮,雇佣夷人技师来京,实实在在造火炮也就好了,就怕边造火炮同时,向皇帝阐述西教妖言那就麻烦了。

    于是起身向朱由校拱手说道:

    “陛下,火炮国之重器,朝廷向来重视,如果徐御史所说属实,那引进肯定对国大有裨益,臣自无不可。

    但还要从澳门引进教官、火炮技师,这些人所信西教,与孔孟之道相左,万历四十四年,在南京这些西教僧侣妖言惑众,就被神宗皇帝下令驱逐出境,而现在又要引进西人,怕朝中议论,忤逆祖意。”

    “什么西教妖言,皇爷爷确实下旨驱逐过西教僧侣,但这次朕只是引进西夷火炮技师而已,并不会违反皇爷制度,先生多虑了。”

    如果朱由校没有穿越,或许害怕这些话,但作为一个来自21世纪的穿越客,什么妖言没见过,并且现在明朝极度文化自信,区区几个基督教传教士而已,并没有什么大碍。

    并且据他所知,明末传教士来了后,极大促进了明朝科技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

    但是他也不能马上就开口废除神宗的旨意,慢慢来,不急。

    方存哲听到以后,只能承旨同意,不过他越发觉得,这个还未弱冠的小皇帝对政事有着前所未有的上心。

    并且皇帝突然对徐光启的信任让方存哲对浙党的未来感到忧虑,万历四十四年的南京教案就是在沈灌主持下进行的。

    如果徐光启不断被皇帝重用,导致西教势力回归,必定会让浙党多一大敌。

    但时局如此,他们并无办法,只能寄希望于皇帝只是三分热度,毕竟神宗刚继位时也是敏而好学,勤于政务,但最后也深居大内,不理政务。

    “好了,这两事继续让徐光启担着,为了让他便宜行事,朕加封他为工部郎中,负责军器局,主持火器与制作大炮事宜。

    徐爱卿,你责任重大,有什么事情直接上奏疏,朕给你解决。

    徐光启听到后不由感动,所谓士为知己者死,自己终遇到明主,可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了,赶紧跪下谢恩道:

    “臣被陛下委托重任,势必肝脑涂地,以报陛下恩典。”

    “嗯,现在国家正是用人之际,只要卿不负朕,朕亦不负卿。

    好了你们先退下吧,方阁老留下。”

    话说道此,徐光启自是感激涕零,随即谢恩退下。

    此事完毕,朱由校也感到欣慰。

    没想到徐光启给自己带来的惊喜这么大,作为西学的代表人物,他既主张引进火炮,还在编练新军。

    但他也知晓,身为内阁首辅的方存哲对于对于西学派十分抵触。这也是今天叫方存哲来的原因。

    身为穿越者的他知道东林与西学派关系很密切,练兵之事,如果让徐光启主持,朝中定会阻挠不少。

    特别是浙党一定会反对徐光启,而早就对方存哲的浙党不满,并与徐光启交善的东林党,肯定会为打击浙党而支持徐光启,支持自己,那么练兵,铸跑之事也会顺畅许多。

    想到这里,朱由校也明白一点所谓的御下之术了,就是千万不要让属下团结。

    让他们相互斗,他们斗的越厉害,他就越容易控制,如果属下没有矛盾,那么自己就是他们的矛盾。

第八章 考成法

    等徐光启等人走后,就只剩下朱由校跟首辅方从哲等人了。

    一早的讨论,让朱由校口干舌燥,幸好王安提前把让人准备好的茶水端上来,朱由校猛喝几口,感觉好了许多。

    方从哲看着朱由校如此,不由的说道

    “陛下如此心忧国事,实乃大明幸事,但陛下年未弱冠,如此操劳,还要多注意身体。”

    朱由校摆摆手,表示不在意。

    “朕本年幼,自然要多学,多问。切不可负众人期望。只是今日奏对,让朕深感担忧。

    皇祖在位多年,朝中诸多职位空缺,多年无人替补,人浮于事效,效率低下,徐光启练兵一事就是例证。如果每件事都是如此,那该如何是好”

    万历不理朝政,在严重的时候,南北两京共缺尚书三名,侍郎十名;各地缺巡抚三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六十六名,知府二十五名。

    万历帝委顿于上,百官党争于下,政府完全陷入空转之中。

    方从哲为首辅七载,这种事情他再了解不过,也宽慰道:

    “皇上不必担忧,先皇继位后,也多选拔官员,现在京城六部缺额大多补齐了,比神宗时要好了很多。

    只是现在许多官员人浮于事,爱浮名,喜以弹劾邀明,此风切不可长,可下旨申饬厉害,禁止相互攻讦,并且让给事中与都察院多加监管即可。”

    朱由校不满意的摆摆手,这种和稀泥的说辞,怎能让他满意,下旨有啥用,明朝官员的啥性格他也是知道的,越不让干,就爱干,如果被皇帝骂了,那就更好,说明自己做的更对。

    对于这种整天闲着没事弹劾的人,其实他心里早就有想法

    “弹劾有啥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当时张居正败时,弹劾者何止数百人,其间不无望风匿影之徒,导致朝中攻讦肆起,人人自危,此风断不可长。

    下旨申斥我看也没啥用,朕看许多人动不动弹劾,主要还是人浮于事,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好好干,整天希望弹劾来邀名。

    既然如此,与其让给事中与都察院等监督,还不如监督他们干好本职工作,并加以考核并形成制度就行了。”

    这套所谓的考核制度朱由校心里早有打算,就是考成法。

    所谓考成法原本是张居正设置的,张居正苦于官员争权夺利,相互斗争,效率低下,于是规定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定立期限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上。

    一本由六部和都察院留底,另一本送六科,最后一本呈内阁;

    由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逐月进行检查。

    每完成一件登记一件,反之必须如实申报,否则论罪处罚;

    六科也可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进行议处;

    最后内阁也可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

    这套制度让朝廷办事的效率直线提升,但压的官员喘不过气来,有时为了提高效率会尽力压迫下属,导致官员对这个制度十分恐惧,这是官员不喜欢张居正的原因之一。

    但想归想,朱由校却不能提议推行,只因自己强力推行,必然会遭到百官反对,所以必须让下面的人提,自己顺水推舟同意,这样即使推行不下去,也会有替罪羊,不会把矛头指向自己。

    皇帝的这一番话不禁让方从哲深思。

    考核制度,皇帝这想法从何而来。

    考核制度原本就有的,于是他起身给朱由校建言道:

    “陛下,本朝对官员考核原本就有,分别为京察和大计,京察考核京官,为六年一考,采用“四格”“六发”为官员升降标准。大计考核外官,三年一次。如何在行考核,怕过于繁琐”

    “京察大计朕本来就知道,但朕知道现在京察大计怕不是以考察为目的,都快成为了官员相互攻击的手断了。这两个也要整顿,不过以后再说。

    至于新的考核,首辅回去内阁商议好了,快点拿出个章程来就是了。”

    朱由校强硬的态度让方存哲没有办法,明朝皇权强盛,除非张居正、杨廷和之流,其他人很难抗衡。更何况擅长“和稀泥”并弹劾缠身的方从哲呢。

    他也只能点头遵旨了

    “对了,方阁老,之前提到了张居正,我记得父皇在潜邸时,对张居正赞赏有加,继位以后,欲对张居正正名,但突然山陵崩,这件事也就搁浅了,我看张居正确实对皇朝有功,就让内阁商议一下,重新审议张居正之事,给其正名。”

    方从哲此时终于明白朱由校的用意了,为张居正正名,朝中本来就有共识,何必多此一提呢,现在特意嘱咐,就是想提示自己,前面他所想的考核制度就是想恢复张居正的考成法了。

    方从哲不由觉得难办,这位小皇帝继位以后就有如此进取之心,要恢复考成法,这不是把自己架在火上烤吗?消息传出去,只怕东林党又要大肆抨击自己,如果这样自己这个首辅怕不得善终了。

    朱由校也看出了他的心思,知道此事极难。

    “首辅放心,此事难办,朕是知道的,所以特地与你提及,朝廷中对你的非议,弹劾较多,你放心。

    “红丸”一事朕知道都是李可灼居心叵测,与你没有任何干系,朕也不会听信妖言,会站在你这一边。”

    朱由校的这番话,让方从哲心中石头放了下来,“红丸”一案,他推荐李可灼,如果被追究起来后果十分严重,但皇帝此时要保他。

    不过他也清楚,这是皇帝让他通过考成法的交换条件。他这也让他下定决心向朱由校说道:

    “陛下,谢陛下明察,至于官员考核之事,臣便让内阁商议,拿出个章程来,交由陛下审议。

    只是还有一事,自神宗朝到现在担任内阁首辅已有七年,近年越发感到体力不支,无法用事,现在众贤盈朝,等此时完毕后,臣想退位让贤,告老还乡。”

    不想朱由校头也不看的问道:

    “如果爱卿走了,那内阁首辅朕该用谁”

    “臣认为,阁臣刘一燝为政贤明,性果决,敢于任事,臣认为是内阁首辅的合适人选。”

    方从哲拿出早已想好的说辞。

    朱由校心中也比较认可刘一燝,历史上也确实他是自己的第二任首辅,因此并不排斥。

    “刘一燝此人可以,那朕就等着首辅的题本了,那方首辅就回内阁吧,朕也累了。”

    方从哲走后,朱由校坐在榻上,闭目沉思,刚才听到方从哲这么说,朱由校一点也不惊讶,这是方从哲第二次申请致仕了,历史上,方从哲也是在自己继位后一个月去职,所以自己早就做好这个准备。

    只是他想让方从哲走之前给他发出最后一点热。不然考成法注重效率,打压言路,这让重视言路的东林党人最难以接受,势必阻碍推行。

    所以让东林党反对者的浙党推行此事,再适合不过,相信他们也会尽心竭力。

第九章 东林的应援

    等徐光启回到府邸,已经是下午了,简单用过饭,回到书房,便开始思考想着如何办好这个差事。

    本来练兵之事他已经心灰意冷,但现在新皇突然重视,让他重燃雄心。

    现在不仅练兵之事,还要负责火炮引进与铸造之事。

    火器明朝本来就普及并广泛应用了,在中央,火器是由军器局与兵仗局来负责生产的。

    其中军器局由工部管辖,兵杖局有内府管辖,成化年间开始由工部郎中代管。

    现在他来负责,责任重大,虽然他对于火炮是了解的,但只有他一个人不行,还需要帮手,不过徐光启早已有了人选。

    此人就是他的学生,历史上著名的火器专家孙元化。

    万历时期孙应元考举人不中,就跟随徐光启学习西学、制作火器,对科举并不上心,徐光启在通州练兵,缺乏人手,把他叫了帮忙。一共协助练兵。

    于是他便嘱咐仆人叫来孙元化,等他到来简单拜见后,徐光启略略胡须,对他道:

    “皇上今日召我入宫,详细询问了我练兵之事并且也听说我派人去澳门买红夷铁铳一事,十分上心。

    从内帑拨款十万两,让多购置火炮,引入火炮技师在京城大量制造,为此又命为师为工部郎中监军器局,主管火器与火炮制作。”

    孙应元一听大喜,连忙道:“恭喜恩师,西方火炮确实威力强大,之前利玛窦老师在时,便曾讨论过火器制造之法。

    您也颇有心得,现在您执掌军器局,皇上真是慧眼识珠。只是皇上这样做,恐怕首辅不喜吧.”

    徐光启也有这一疑虑,方存哲为首的浙齐楚党,对这些西方技术知识特别排斥。

    南京教案就是在浙党领袖之一沈灌主持的,导致天主教被禁止传播,至今仍未解封。

    “是的,今日在御前,皇上也把方存哲叫来,他虽对购置火炮较为赞成,但是仍向陛下再次南京教案之事。

    不过皇上似乎对于西教并不排斥。这对我们来说是好事,只要把此事做好,推翻教案不是没有可能。

    “老师说的是,火器正是西洋所强,练兵与铸炮一事不难。

    但我也怕浙党会从中作梗。如今方存哲为首辅,沈灌也是阁臣,我们势单力孤,他们如从中作梗,如通州那般,我们怕难以应对。”

    徐光启点点头,站起还回踱步道:

    “此事倒不担心,现在东林势力不同以往,万年三十五年,我曾在东林讲学,与叶向高、邹应标、杨链等人相交甚厚,我待会便与杨涟前往杨链府上,看能否寻求支持。

    另外澳门之事也要加紧,李之藻现在应该还在澳门,并未出。

    我待会给李之藻写一份信,你派心腹之人快马加鞭送到澳门。让他先不要走,联系炮师与工匠,等待朝廷旨意。”

    “明白,我这就下去安排”孙元化也是高兴,自己老师担当大任,作为学生的自己,未来也未尝不能发达。

    交代完毕后,徐光启简单收拾一下便让仆人备下马车,前往杨链府上。

    等到了杨链府上,杨链办公仍未归来,于是便在客厅等候,等过了一盏茶的时间,便听见一阵爽朗的笑声从客厅门前传来。

    “哈哈哈,子先(徐光启的字)你怎么来了,可来之前便通报一声,让你久等了。

    自东林听教,已经十余年了吧”

    徐光启闻言,便站起来笑着说道:“文儒(杨链的字)别来无恙,东林一别,已有十三年了。”

    “是啊,东林一别已有十八年了,我刚从刘一燝大人那边过来,听闻皇上已经封你为工部郎中,主管军器局,还让你兼通州练兵的差事。真是可喜可贺。

    我真想看看那时候方从哲的神情,肯定很难受,哈哈哈”

    杨链示意徐光启坐下,然后坐在主座抿了一口茶道。

    徐光启也拿起茶杯,吹了吹茶气,说道:

    “也多亏皇上重视,通州练兵本来诸事不顺,无粮无械,连兵饷都没,我练了一年早就心灰意冷,但皇上现在特意召见,对练兵也特意重视,特意嘱咐兵部予以配合。

    原本就只有此事,没想到陛下对我建言购买红夷大炮之事格外上心,特意拨款内帑十万两白银,让多置买火炮,最好请西洋铸跑师来京,大量仿制。”

    杨链闻言,不禁感慨道:

    “天子年未弱冠,刚刚继位,却如此心有国事,英明果决,实乃我朝之幸事,真的没有辜负先皇的栽培。”

    提起光宗,两人特别是杨链不由的黯然神伤,神宗朝,齐楚浙党屡屡打压东林党,东林只能寄希望于太子朱常洛。

    朱常洛也顺利登基,继位以后革旧鼎新,东林党人纷纷官复原职,正准备大展宏图,一展抱负的时候。

    朱常洛居然暴毙而亡,这让东林党乃至朝臣们万万没有想到。

    不过现在看来,这位少年天子,看起来比光宗还靠谱,但问题是朱由校并没有对东林党释放明确喜欢的信号。

    这是杨链的忧虑所在,也是他刚刚去刘一燝府上的原因。

    “是啊,不过皇上如果要除旧革新,整顿朝政,东林人才济济,众贤临朝,必然是皇上的重要倚仗。”

    徐光启也认同杨链所说,满怀信心给杨链说道。这话确实让杨链比较受用。

    现在东林党也确实是人才济济。对于政治充满抱负与热情,能人辈出,远没有崇祯、南明时期拉跨。

    “子先说的是,原先朝臣对东林打压颇多,特别是齐楚浙党之流,频频打压朝中贤能。

    原先我与惠世扬便筹划弹劾方从哲,没想到被皇上驳回。

    没想到方从哲自红丸案发后,也担心自己过失。

    刚才在刘一燝府上,刘一燝告知我,方从哲跟他商谈,准备再次向皇上上表告老还乡,并且举荐刘一燝为内阁首辅。”

    徐光启听到后不由一惊,

    “方从哲要退!如果刘一燝担任首辅,那东林势力必将大增,恭喜杨兄”

    他连忙站起来给杨链恭贺道。

    “今天在御前,方从哲便向皇上提醒,如果向西洋购买火炮,但不要向西洋聘请铸炮师与炮手,并且重提南京教案之事。

    虽然皇上明确表态支持我等,我还担忧他会以首辅名义会在这过程中从中阻挠,所以今天过来杨兄这里,原本是想让东林相助呢。

    但他既然要退,那我做此事的阻碍便会大为减少。”

    杨链一听此言,也明白了徐光启的担忧,郑重说道:

    “徐兄切勿担忧,为国练兵与铸炮一事于国有益,再说邹元标兄先前常与西教利玛窦师傅有书信往来。

    每次与我聊起西教,都说有我大明借鉴之处。所以此事浙党等人如果从中阻挠,我会尽力帮你。

    方从哲虽然要告老还乡,但现在还不能掉以轻心,内阁中还有沈灌,他可是南京教案的主导者。我想过几日朝中定会有波澜,你早做应对,我定会助你。”

    有了杨链的承诺,徐光启不由大定,他这种西学派一直不喜欢朝廷攻讦,现在有了东林的帮助,相信做起事来会事半功倍了。

第十章 辽东形势(一)

    太阳初升,照耀在紫禁城上。

    朱由校早早就起床了,简单吃了个早餐,围着乾清宫跑了跑步。

    身体健康第一位,好不容易穿越而来,得活着,还要活得久。

    运动完后,朱由校大汗淋漓,拿起递过来的毛巾擦了擦,稍事休息,便开始上班办公。

    乾清宫,朱由校拿起奏折目录,看到内阁递上了一个奏章,上面说到根据上次早朝,朱由校要求派人巡查辽东的决定,内阁确定吏科给事中姚宗文巡查。

    给出的理由是,姚宗文去年已经巡查过一次,情况比较熟悉,此次再去可以相互验证,明确这一年熊廷弼的作为。

    朱由校看到后,示意王安去拿姚宗文去年巡查上报的奏疏。

    等王安拿回来,朱由校拿过来粗略一看,暴跳如雷。

    满篇都在说熊廷弼的不作为,只见奏疏写道:

    “臣往日出关,阅其兵马不训练,将领不部署,人心不附戢。至工作之无时而已,邢威之有时窃发,群策之不足以图大功,恃独贤之不足以成大事,故阅视之役,不行荐举,诚不敢上欺君父也。”

    这篇奏疏翻译成白话,就是熊廷弼到了辽东啥也不干,不训练、不部署将领,人心不附。

    如果朱由校不是现代穿越来的,他看了这篇奏疏就信了。

    这也太夸张了,把熊廷弼贬低的一无是处。

    怪不得现在那么多言官疯狂弹劾熊廷弼,可了他这篇奏疏的影响。

    “大伴,把熊廷弼这几年上的奏疏拿上来看看”

    “奴婢这就去拿”王安随机嘱咐司礼监的太监去拿题本。

    不一会,就之间两个小太监抱着两摞高高的题本走了进来,摆在朱由校面前的桌子上。

    朱由校简单看了下,得有小几十本。

    他拿了几本简单看了看,《请发军器疏》、《收集兵力固辽疏》、《精选援兵疏》、《遵旨调补将领疏》《酌调土兵疏》、《事急需人疏》《斩贪将疏》等等。

    朱由校粗略看了一遍,就知道熊廷弼做的并不差。

    针对萨尔浒之战明军惨败后,辽东人心不稳的情况,熊廷弼亲赴辽东各个重镇巡视,安定人心。

    针对辽东残军及各地援辽士卒缺乏武器、盔甲、被装的情况,熊廷弼上疏明神宗请求迅速向辽东调拨物资。

    针对武将畏敌、贪占军屯田、克扣士卒粮饷等影响军心的情况,熊廷弼将逃将刘遇节和王文鼎、克扣士卒粮饷的游击将军陈伦三人斩于辽阳城外,稳定了军心、提振了士气。

    这才一年,他能做到如此就已经可以了,而朝廷有些人还要拖他后腿。

    这次再派姚宗文去,很明显就是想再次抹黑熊廷弼,让自己罢免他。

    想到这里朱由校不由得恼火。这一帮朝臣,整天勾心斗角,不好好干事就算了,还每天扯自己后腿。

    气的他扭头给王安说道:“大伴,你现在去内阁,让内阁辅臣速来我这。”

    王安看到朱由校生气,也不敢说什么,赶紧去赶去了内阁。

    等王安快马加鞭走到了文渊阁,文渊阁现在只有方从哲跟刘一燝阁臣在值。他们两个自上次达成一致后,关系也缓和不少,此时正在聊天。

    却建王安快速走了进来,对他们作揖道:“方阁老,刘大人你们两个在这呢,赶紧跟奴婢走一趟,皇上召见。”

    方从哲、刘一燝一愣,皇帝怎么突然召见,却不知是啥事。于是赶紧起身对王安说道:

    “王公公,皇上召见,那我们现在就起身,只是不知皇上召见所为何事?”

    王安一直对阁臣比较尊敬,并且经常与他们交流,在光宗与朱由校继位的时候,就是王安与朝臣提前通气,才让朝臣能够进入内廷,也是出力不少。

    所以现在自无不可的回答道

    “是今天内阁上奏说,要选派袁应泰巡查辽东,但皇上看了去年袁大人的奏疏与这几年熊廷弼上的奏疏,发现袁大人上次的奏疏大多有夸大之词,全然不可信,于是龙颜震怒。”

    刘一燝不由的看了方从哲一眼,早在商定此事时,刘一燝就不同意选定姚宗文,虽然作为东林党的一员,但他属于支持熊廷弼一派,原本历史上,辽阳沦陷后,也是在他的支持下,熊廷弼得以再次启用,收拾残局。

    所以他对于熊廷弼是支持的,而此次选派姚宗文去辽东,完全是方从哲的主意。

    方从哲也是自认倒霉,原本此事派谁去都行,他已是不想惹事,但昨日浙党的沈灌与姚宗文等浙人来他府上商议,建议方从哲再次让姚宗文巡查。

    究其原因一为钱,二为党争。

    明代早就有让科道言官巡边制度,别看科道言官较各地巡抚、总督品级较低,但明代重文轻武,科道言官有弹劾之权。

    所以每次让科道言官巡查,他们都会“临边故尊大,督抚皆阿承,金币载道”赚的盆满钵满。

    去年姚宗文巡查辽东,熊廷弼就以辽东残破为由,怠慢于他,不给行贿。

    所以他才会上书说弹劾熊廷弼,把他说的一无是处。

    去年巡查没有油水,弹劾又没有成功,这姚宗文耿耿于怀。

    想这次再次前往,如果熊廷弼识相,那啥都好说,如果不识相,这将是彻底扳倒熊廷弼的最好时机。

    因为现在东林党也在弹劾熊廷弼。

    原本熊廷弼与东林党关系密切,他自身也出自楚党,在之前东林式微的情况下,联合熊廷弼是东林许多人的可选项。

    但现在东林党自光宗跟朱由校继位以后势力大增,想大展拳脚,

    熊廷弼楚党的标签让东林不喜,现在他们也想跃跃欲试,弹劾熊廷弼,选派东林党人前去担任这一要职。

    姚宗文也看出来这一点,想要一举把熊廷弼拿下,只要拿下他,到时选谁经略辽东,浙党就还有机会与东林争一争。

    这就是明末官场党争现状,做事不看形势轻重缓急,也不看是否有才能,只看你是否属于自己的派系,相互攻讦。

    而方从哲也是听了姚崇文的分析,才觉得可行,

    虽然他要辞职,但身为浙党领袖,也不想看到自己退后,浙党被东林打压,所以有机会争,那自然要争一下。

    但他们千算万算,也没有算到,朱由校对熊廷弼这么信任。

第十一章 辽东局势(二)

    朱由校正在看熊廷弼的奏疏。把大部分看了以后,结合后世的知识后,他对整个辽东的局势有了大概了解。

    总的来说,目前辽东局势,在熊廷弼的整备军武下,暂时稳定下来了。虽然现在努尔哈赤也有进攻。

    例如今年六月,努尔哈赤率三万八旗军出抚顺关经浑河进犯沈阳,七月,努尔哈赤派八旗军进犯蒲河。

    但都被熊廷弼顺军击退。

    熊廷既能两败努尔哈赤,就表明他守住辽东的希望极大。

    所以朱由校明白,他现在要做的,就是让朝廷中人不要扯他后腿,要钱给钱,要人给他,只要稳住辽东,自己就有机会进行改革,解决内部问题。

    刚想明白,等方从哲跟刘一燝跟随王安抵已经到了。

    “皇上万岁”

    “免了,赐座”

    方从哲等人拜谢后,朱由校直接让人把去年姚宗文弹劾的奏疏与熊廷弼向朝廷的发问直接摆在他们面前。

    “你们看看,姚宗文还说熊廷弼一年毫无建树,不训练,不知兵将。

    但一年以来熊廷弼向朝廷上书不下数十封,对辽事尽职尽责,今年六月、九月份还打了两个打仗。这是不知兵吗?

    现在你们又要让姚宗文再次巡视,这不是让他继续找熊廷弼麻烦吗?”

    方从哲等人刚坐下,就受到朱由校一通训斥,让他们暗暗叫苦。

    但他也早有准备,站起来说道:

    “陛下,熊廷弼奏疏也不可轻信,六月、九月虽成功击退努尔哈赤,但八月努尔哈赤进攻蒲河。我朝将士散亡七百多人,百姓被掠不计其数。如此看来其过也不小。”

    朱由校都快被气笑了。稍微打个败仗就要撤职,真把自己当崇祯呢,大臣只要一拜就杀,杀到最后无人可用才好。

    “胜败乃兵家常事,一时胜败就要撤职问罪吗?在朕看来,只要熊廷弼能稳住辽东局势,守住辽阳,就是大功一件,其他的勿复言。至于这个姚宗文就断不可用。”

    方从哲又争论道:

    “陛下为何如此信任熊廷弼,今日朝廷收到其弹劾的题本就不是数十份,目前如将其撤职,还是在救他,不然朝中公卿议论甚嚣尘上之际,怕不是撤职这么简单了,还请陛下三四。”

    他现在真是后悔,自己这一帮猪队友,悔不该听他们的建议,现在自己真的是骑虎难下了。

    姚宗文本是浙党干将,原本想自己退位以后,姚宗文通借此事再弹劾熊廷弼立功,官位再上一层,让浙党实力得以壮大。

    可奈何皇帝如此有主见,让他们谋划搁浅,现在是不得不为姚宗文说话了。

    朱由校一听,不由得冷笑:

    “怎么,是不是朝中公卿议论甚嚣尘上之际,是不是就强迫朕致熊廷弼死罪之时。”

    方从哲如遭霹雳,立刻跪下道:

    “皇上息怒,臣妄言了,还请陛下赎罪。”

    他万万没想到皇帝会这么说,如果这话传出去,他虽然身为首辅,但胁迫皇帝的帽子扣上了,怕是身家性命都要不保。

    这时刘一燝看到局势如此,也跪下道:

    “陛下,方首辅也是一时糊涂话,还请陛下不要怪罪。”

    朱由校发完脾气后,也冷静下来,想着方从哲的话。虽然都说是妄言,糊涂话。

    但真实历史不就是这样吗?熊廷弼第二次赴辽,与广宁巡抚王化贞不和,终致兵败溃败,坐罪下狱,卷入党争,最后被处死,传首九边。

    这就是现实,与方从哲的话不都一一对应了。

    那自己呢,如果全部朝臣都反对自己,那后果是不是也一样,现实貌似也是如此。

    想到这里,他不由的吓出一身冷汗。

    不行,自己穿越而来,目的就是打破这个诅咒,朕堂堂一个穿越者,位面之子,还对付不了你们。

    刘一燝看着坐在龙椅上久久不说话沉思的朱由校,以为朱由校还在为方从哲的话而生气。

    也明白此事皇帝目标坚定,让姚宗文巡抚辽东断不可行了,姚宗文还是浙党,不趁此时除之,更待何时。

    于是说道:

    “陛下,臣听闻熊廷弼在辽东也颇能任事,招集流亡,整肃军令,制造兵器,浚壕缮城,巩固守备,让辽东局势为之一振。

    臣也听闻姚宗文一直与熊廷弼有隙,所以才会在去年奏疏中对熊廷弼多有诋毁。”

    “什么间隙”朱由校突然来了兴趣。

    “姚宗文任户科给事,因守丧离职回乡,回朝以后想入补做官,几次申请吏部都不予批准。

    他曾向就熊廷弼写信,要求让他为自己请求一官。

    但熊廷弼此人刚正不阿,没有同意所请,所以姚宗文由此怨恨廷弼。

    后来姚宗文再去年奉旨巡查到辽东来检阅兵马,与熊廷弼议事,大多意见不一,索要钱财,熊廷弼又不予,

    其更加怀恨在心,可能就因为此事,才会在奏疏中诬告熊廷弼。此时其再次巡查辽东,怕也别有目的,居心叵测。”

    刘一燝说道这里让朱由校明白前因后果了。这次姚宗文去,回来的奏疏估计又是一份弹劾文章,到时候,到时候其再挑动言官弹劾熊廷弼,那个时候,自己也不好保了。

    朱由校不禁感叹这些人的手段高明。

    但他又想了下,姚宗文属于浙党,刘一燝在自己对方从哲震怒的同时,突然曝光姚宗文的阴谋。

    怕不是目的让自己对浙党骨干成员彻底失望,到时候自己震怒,彻底查处,东林党再火上浇油一把,到时浙党估计就会一网打尽,到时怕东林党一家独大了。

    想到这里,朱由校只能强忍怒气,让自己冷静,不要生气。

    他看向方从哲,此时方从哲已经面如蜡色。当他听到刘一燝的告发后,就感叹刘一燝下手之狠,刚才还谈笑风生,现在却突下狠手,还是死手,皇上震怒下,浙党怕是要损失惨重了。

    为今之计,只能弃车保帅了。

    “陛下,刘一燝所言,臣未曾听闻,是否属实,还要慢慢查验才是。”

    朱由校看着方从哲这样说话,也明白方从哲所想了。于是顺着他的话说道,

    “刘一燝所言如果属实,那真是骇人听闻,为了私利,肆意攻讦封疆大吏,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定要严查,看情况是否属实,另外,看还有谁参与其中。

    王安,你即刻派东厂,联合都察院捉拿姚宗文审讯,即刻去办!”

    “奴婢遵旨。”王安迅速出去布置。

    “你们起来吧”

    朱由校看着方从哲与刘一燝二人说道。

    “此事要严查到底,如此攻讦之风不可长。刘一燝,此事你据实相告,朝廷就需要你这样的顾全大局,明辨是非人。

    方首辅,你上次给朕说,你年事已高,准备告老还乡,也向朕推举刘一燝为首辅。

    现在看来你慧眼识珠,朕看你的眼光确实不错,七年宰辅,也确实辛苦你了,你的担子也可以多与刘一燝分享下。

    不过姚宗文之事就由方首辅你主持处理吧,到时候给朕一个答复即可。”

    听到朱由校这样的话,方从哲不由长舒一口气,让自己处理,看来是要轻拿轻放。看来,在那个事没办完之前,浙党还有用。

    这也让刘一燝不禁奇怪,皇帝要?

    但既然是皇帝的决定,自己不好说什么,只能接受。

第十二章 辽东局势(三)

    目前朝廷党争严重,简单禁止党争是很难的。

    所以朱由校只能分而治之,加以利用。

    作为东林党最大反对派的浙党,一直是朱由校潜在的利用对象。只不过现在浙党势力较大,有自己明确的政治主张,要完全依附于自己比较难。

    所以现在必须削弱他们。等到时方从哲告老还乡,姚宗文被抓后,其余浙党残余势力也只能依附于自己,不然就会被消灭,而自己也会给浙党机会,让其压制东林。

    历史上真实情况也差不多,他们最后依附了魏忠贤的阉党。

    “别跪着了,这事就暂且过去了,辽东事情紧急,朕觉得辽东之成败,不在辽东,而在朝廷,朝廷如齐心合力,那经略辽东的是谁都无所谓。

    如果朝廷内部相互攻击,不断扯辽东后腿,那么派谁都没用。”

    两个人点头称是,方从哲看来还在沉思,显得有些沉默,而刘一燝看起来略有神采奕奕,也确实,他距离首辅之路更进了一步。

    朱由校其实也对刘一燝印象较好,历史上刘一燝代理首辅时也颇有贤明,如果他能一直尽职尽责,朱由校也不介意让他多干几年。

    刘一燝似乎也很懂朱由校心意。随即说道:

    “陛下,事已至此,臣觉得还不如改巡查为宣慰,派大臣前往辽东,给熊廷弼与辽东将士赏赐,以让熊廷弼知道皇上的决心,熊廷弼知道必将感激涕零,以报皇恩。”

    朱由校听到后,觉得可行,站起来略有思考说道:

    “这个可行,但不能只是简单慰问,还要内帑拨款,赏赐。

    朕今日看熊廷弼这几日上书,需要军械,火药,钱粮等等,朕看这次可把往日没有批复的,一块批复了。其中最主要的事钱粮。”

    随后扭头向方从哲与刘一燝问道:

    “朝廷每年给辽东拨付的饷银有多少,”

    这个方从哲倒是清楚。

    “陛下,自万历四十六年闰四月二十五日起至泰昌元年九月,共发银一千八百九十三万二千五百六十两零。”

    “这么多,三年拨款一千八百万,相当于每年要向辽东拨款,六百三十万左右。”

    “那辽饷每年定额多少?”

    “自万历四十六年以来,为应对辽东的军事需要。全国除贵州等少数地区外,平均每亩土地加征银九厘以供辽东,定额计五百二十万零六十二两。”

    “那岂不是每年还有一百多万的缺口。”

    “是的,陛下,以往辽东饷银有缺,便从其他支出腾挪,其中神宗、光宗曾从内帑助饷一百八十余万两,以弥补空缺。但现在仍有拖欠,现在仍拖欠辽饷一百二十八万余两未发。”

    说到这里,方从哲的意思也再明显不过,就是希望天启在继续从内帑拿钱,助饷。

    朱由校想了想。

    内帑现在有钱吗?确实有钱。万历皇帝虽然名声不好,派矿监搞得民怨沸腾,但他一直都在攒钱,光矿税这一项,二十五年间,就进项两千七百余万两。

    虽然后面为了福王大婚,神宗、光宗助饷、修宫殿、葬礼等花销巨大。

    但朱由校上刚登基的时候就看过王安跟户部内帑各库数据,现在内帑各库加起来还有一千六百六十万两左右。

    这份家底也确实厚实。

    想到这里,朱由校一咬牙,说道:

    “那就凑个整吧,朕让内帑拨款一百三十余万助饷。”

    花钱如流水啊!

    朱由校知道,明末财政及其困难。这才只是辽饷,其余九边饷银,官员、宗室俸禄,都是一笔大的开支,年年赤字。

    朝臣们估计紧盯这内帑,过关了紧巴的日子,但万历皇帝硬气,光宗又死的快,现在就希望自己开闸放水了。

    不行要赶紧开拓财源,如果按照这种花法。怕是没过多久,自己的内帑就要被掏空了。

    历史上也确实如此,不算光宗朝,在天启继位后到天启元年十二月,内帑支出就高达一千六百万两。天启二年又支出了四百万两。

    搞得历史上的朱由校都忍不住抱怨:“朕嗣极以来,奴氛未靖,四方征调,国课几空,正饷之外发过内帑千百万,犹然告匮。”

    所以内帑也完全不够用,到崇祯年间,内帑就没多少钱了,也很少拿出钱给朝廷了。

    但开拓财源,也不能急于一时,急不得,还得群策群力。

    朱由校这么一说,阁臣自无不可。

    “陛下,如果补齐辽饷,定会解熊廷弼燃眉之急。但原本巡查的姚宗文现在要入狱,那现在应该派谁去宣慰辽东呢。”

    刘一燝接着问道,现在浙党的姚宗文已经备查,最好的人选当然是从东林党里面出最好。

    “爱卿以为委派谁合适?”朱由校问道。

    “陛下,现在各六科给事中及御史中,对熊廷弼非议众多,但态度持中者,唯杨链一人,其人为人清操介守,论事甚平,与人平和。

    派杨链前往辽东,即可代朝廷慰问将士,抚慰熊廷弼。也可让其考察实情,向朝廷据实汇报辽东实况。”

    杨连这个人朱由校知道的,是有名的“铮臣”,在自己继位后,他也出力不少。对他的为人,朱由校是信的过的。

    “那好,就让就杨链去吧。朕记得他现在是兵科都给事中,待会内阁拟旨,加封他为左都副御史。准备好了以后快速出发,前往辽东。”

    刘一燝跟方从哲连忙接旨。

    今天东林党大胜,不由得让他有点喜不自胜,想赶紧回去,而方从哲此时也没有表现出沮丧。

    “行吧,那你们就下去吧。这两件事就快速办,朕也累了。”

    他们二人随即告退。

    朱由校看着他们二人离去的背影。

    心想皇帝真不是人干的,劳力劳神,这么朝臣没有一个省油的灯,一天天想着怎么算计你。

    辽东之事一直是朱由校自穿越而来,心心挂念的大事,历史充分证明,熊廷弼这个人才能很大的,以他现在的能力,能不能打败后金不知道,但是守住辽阳,确保辽东局势不崩坏还是没问题的。

    朱由校现在也只要这个结果,稳住辽东局势即可。

    现在支持给了,就看熊廷弼能不能在明年守住努尔哈赤的进攻了。

第十三章 浙党的应对

    姚宗文被捕的消息迅速在传遍京师。

    自明朝开国极少抓捕言官,现在身为户部给事中的姚宗文却被东厂抓捕入狱,现在又传出要跟都察院会审。

    这让六科给事中的言官们跟御史们群情激奋。纷纷准备建言上书皇帝,看看哪个奸臣在挑唆皇帝陷害忠臣。

    事实真相也很快知晓了。

    是东林党辅臣刘一燝向皇帝进言,说姚宗文因先前熊廷弼不举荐他为官,并对他不行贿。

    所以他才会在去年巡查辽东后,向联合其他言官,向朝廷上书肆意诋毁熊廷弼,扰乱辽东局势,差点铸成大错。

    事到如今还不悔改,还想再次出使辽东,彻底扳倒熊廷弼,导致龙颜震怒,下令东厂抓捕姚宗文,严加审讯,看有没有其他同伙。

    这让言官们闻言哑火了。

    刘一燝在朝臣的印象中也是刚正不阿,在以前也曾多次护佑被诬陷的大臣跟言官。

    他能检举,就说明证据确凿,这也让其他诬告熊廷弼言官,例如刘国缙、冯三元等人惴惴不安,希望姚崇文不要把自己供出来。

    而另外一个群体得知后顿时众怒涛涛,这就是浙党。

    浙党与东林本来就形同水火,朱由校登基后,方从哲迫于红丸案,想要告老还乡,还向朱由校推荐刘一燝接任自己。

    这种让步的结果却让东林得寸进尺。

    如今方从哲要退,姚宗文又被捕,现在内阁只有一个沈灌属于浙党,其余大都是东林党。以后浙党只怕会越来越不好过。

    “首辅,刘一燝在圣上面前如此得寸进尺,诬告姚宗文,此人不出手则已,既然出手,姚宗文怕是凶多吉少。

    现在言官多是东林党把持,现在姚宗文被抓,怕是以后我们也会多遭弹劾。”

    在这种既担忧有激愤的氛围下,浙党骨干纷纷来找方存哲商议。

    “铭镇(沈灌字)勿忧,姚宗文证据确凿,此事原本就是他动机不纯,故意诬告熊廷弼,刘一燝也是据实禀告。

    并且皇上以让我来主持此案,明显就是想轻拿轻放。”

    “陛下让您来主持,看来皇上对我们还有信任,乾坤独断,不想只偏信刘一燝一面之词。”

    旁边的御史刘廷元闻言,略有惊喜的说道。

    “并非如此,陛下对辽东之事很是上心,对姚宗文诬告一事,圣上也有明确判断,

    只是他并不想东林一家独大,所以我们还有机会。”

    机会,这让他下面的浙党成员不由的疑惑。

    “圣上前日曾留我面谈,说继位,苦于朝廷大臣之间相互攻讦,导致朝廷效率低下,各级人员人浮于事,所以想要重新推行张太岳的考成法。”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考成法这种明确各级官员KPI的方法,让内阁控制六科,以六科控制六部,明确任务,逐月检查。他们有所耳闻。

    也知道现在朝廷没有像张太岳这种权倾朝野的首辅。如果要推行考成法必然会遭到众多官员的反对,推行起来难度贼大。

    “首辅,皇上虽然想有所作为,但刚继位就贸然推行考成法,怕会引起朝廷轩然大波,此举怕极为不妥。”沈灌听闻也苦恼。

    “此事老夫自然知道,皇上也清楚不过,所以他才会特意嘱咐老夫,特意让姚宗文之事让我服主持。

    这是何意,已经很明显了。”

    其余诸人不由面露难色,皇帝此举,不是把他们架在火上烤嘛。

    但御史刘廷元没有沮丧,他自然知道考成法的厉害,但也发现这对于浙党是一个机会。

    “老子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以卑职看来,这未尝不是一个机会。

    目前形势对于我们极其不利,东林对我们虎视眈眈,六科给事中与御史中,东林党人居多。如此下去,在座诸位都是众矢之的,在劫难逃。

    而考成法虽本意控制是整顿吏治,但方法是通过内阁控制六科,再用六科控制六部,月月审核,这虽然提高效率。

    但变相让六科事务繁多,无暇顾及其他事物。造成言路阻绝,这也是张太岳被弹劾的重要原因。

    而考成法我们来推行,不仅可以借此打击东林势力,阻断东林言路,使他们失去一大助力。也可让我们更获皇上信任。使我们转危为安。”

    “言之有理,但是怕我们势单力孤,如果只有我们,怕东林知道厉害,到时群起攻之,怕寸步难移。”沈灌疑惑道。

    方从哲闻言,捋了捋胡须。

    “此事不难,东林仇视的不仅是我们,我明天约了官应震、亓诗教、汤宾尹等人。共同商议此事。”

    官应震是楚党领袖,亓诗教是齐党领袖,汤宾尹是宣党领袖。

    浙齐楚宣四党之间虽政见、地域不同,但有一点一样,他们一直东林的攻击对象。二者斗争已有二十余年。

    万历三十三年,东林党人都御史温纯和吏部侍郎杨时乔主持京察,贬谪浙党官员钱梦皋,钟兆斗等,被浙党领袖沈一贯从中阻挠。

    三十九年东林党主持京察,又驱逐齐楚浙党官员,而南京京察主持在齐楚浙党人手中,又大肆贬谪东林党人。

    四十五年浙党主京察,也大肆斥逐东林党人。

    因此方从哲特意邀请齐楚宣党领袖,只要陈述利害,让他们加入自己的阵营。

    如此一来考成法推行的阻碍必然会小很多。

    ······

    京城暗流涌动。

    朱由校也早已预料。

    历史上就是东林党在自己继位后势力大增,对齐楚浙党群追猛打,最后在天启三年京察中,尽逐齐楚浙党。

    导致齐楚浙党差点被一网打尽,为了自保,纷纷依附于宦官魏忠贤,形成阉党,怂恿魏忠贤残酷镇压东林党人。

    纵观天启一朝,党争贯穿始终,朝臣们都是人,不是朱由校说不要争就不争的又,只能让其斗争到可控范围。

    因此要增强齐楚浙党等实力,利用他们推行的考成法打压东林最关键的言官实力。

    让二者势均力敌,自己做这个裁判。

    把党争的危害放到最低。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7839/ 第一时间欣赏朕这大明还有的救最新章节! 作者:河蟹道人所写的《朕这大明还有的救》为转载作品,朕这大明还有的救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朕这大明还有的救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朕这大明还有的救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朕这大明还有的救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朕这大明还有的救介绍:
1620年,此时的大明风雨飘摇,危机四伏,外有强敌伺服,内有朝局混乱,天灾不断。作为穿越者的的朱由校,他应该如何挽狂澜于既倒,证明这大明还有的救呢?朕这大明还有的救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朕这大明还有的救,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朕这大明还有的救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