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耽美小说重生之我是阿斗TXT下载重生之我是阿斗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重生之我是阿斗全文阅读

作者:我不是阿斗     重生之我是阿斗txt下载     重生之我是阿斗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百二十九章 围点打援

    第一百二十九章围点打援

    话说刘厚听到郭攸之说有妙计可以打破现在的沉闷局面后,非常兴奋,立刻跟他回到行宫,也即是麦城的府衙,准备好好和他商议一番。

    到了府衙后,郭攸之径直走到沙盘前,招呼道:“陛下请移步。”闻言,刘厚踱步走到沙盘前,看着这个制作精美的沙盘,等待着郭攸之的讲解。

    沙盘其实也不是什么稀罕物,更不是刘厚剽窃自后世的产物,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沙盘可能是东汉。东汉名将马援曾经被汉光武帝刘秀派去侦察陇西,回来后就用白米堆集成山川地势,道路分布,给刘秀讲陇西形势,这可能是中国有关沙盘使用最早的历史记载。

    甚至有些学者认为,也许在秦汉,甚至在战国时就有了比较精确的军用地图和沙盘,但是,一般涉及到军事的东西都是严格保密的,可能因此而不见于历史记载。

    刘厚很早之前就派出细作潜入魏、吴两国活动,“中情局”就专门有一个部门叫“堪舆”部。在这里,堪舆可不是后世“看风水”的意思,堪,地突之意,代表“地形”之词;舆,“承舆”即为研究地形地物之意,着重在地貌的描述。

    所以说,堪舆学就是地理学,研究堪舆的人就是地理学家,“中情局”这些堪舆部门的人就是专门收集各处地理山川河流情况的,尤其是一些有可能要用兵的区域,更是受到重点照顾。

    这些人收集的情报经过汇集整理后,又有专人负责根据这些情报制作成精确的地图、沙盘。

    说是沙盘,或者说是泥盘更合适,泥既有可塑性,成型后形状又不像沙子那样容易改变,所以,这些沙盘多数是用泥捏的,有些比较确定的、不可能怎么变动的地方甚至是陶,如一些名山大川,就是用泥捏好形状后,放在窑炉里烧制成陶,然后再摆放在沙盘中相应的位置。

    由于一早就计划要北上伐魏,所以,对于襄樊、南阳这条线和祁山、斜谷、子午谷那条线的地理勘察刘厚早就加派了人手去做,这些地方收集的地理信息也特别多,同样,制造出来的沙盘也特别精美、准确。

    不过这个时代没有航空、航天技术,没有卫星遥感,没有航拍,靠着人力翻山越岭去勘察,准确性自然是大不如后世的。虽然刘厚也通过左慈传授给勘察人员一些测量的技术,不过始终还是差得远,一定的误差还是不可避免的。

    不过,就算是这样,蜀国制的地图和沙盘也比这个时代任何国家,任何组织和个人制作的都准确,都逼真。刘厚眼前这个沙盘模拟的是襄樊地区的地理情况,襄阳附近各座大小城池、山川、河流都栩栩如生,它们的相对位置、距离都一目了然,有了这个东西,行军打仗就心里有数多了。

    “陛下请看,”这时候,郭攸之指着沙盘中的城池开口说话了,“章陵在襄阳的东边,其和襄阳的距离与其和麦城的距离相若,三者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而章陵可以直接北上南阳,所以其地理位置可谓非常重要,这个县城,魏国实在是不容有失啊。

    若我军遣一偏师去攻打章陵,司马懿必然会派兵去救援,我军再埋伏一支人马在魏军援兵的必经之路上,对他们进行伏击,必能一举歼之。”

    郭攸之久跟在刘厚身边,越来越发现这个小主公身上有很多新鲜事物和新知识,为了不落后于这个时代,为了能和小皇帝有共同的话题,他不得不利用业余时间努力学习龙腾学院中教授的一些科学文化知识。

    幸好刘厚的军中有很多从学院毕业出来的人,他们对于学院教授的数理化知识都学习得很好,而郭攸之又不耻下问,学习上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经常跑去请教这些毕业生。

    就这样,凭着他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不屈精神,没两年,竟然将学院的数理化知识学到了大半,正因为如此,他对于什么等边三角形很熟悉,可以脱口说出这些专业名词。

    章陵县就是后世的枣阳,周朝时,枣阳地区为唐国,春秋时期被楚国所灭;秦朝时推行郡县制,这个地区设蔡阳县,属南阳郡管辖。西汉汉元帝时,划蔡阳县的白水(今吴店镇一带)、上唐(今随州市曾都区唐县镇)2个乡,设置舂陵侯国(治所在今吴店镇北的古城)。

    东汉光武帝时,提高舂陵乡建制,改舂陵乡为章陵县;后又分襄阳县的东北地带设襄乡县,今天的枣阳地区由当时的蔡阳、章陵、襄乡3县分治,均属南阳郡管辖。

    刘厚一听郭攸之的话就明白了,这不就是围点打援吗?这一招后世也是用滥了的,无论古代的战争还是近代战争,一直到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都有人在用。

    这一条脱胎于围魏救赵的计策有很多经典案例,奇怪的是用了两千多年,而且都已经成为成语故事了,但还是经常有人会中招。

    刘厚刚听到郭攸之说时也有点兴奋,不过细细一想不由得有点丧气了,别人会上当,司马懿那种级别的谋士会上当吗?他将这个问题直接抛给了郭攸之,郭攸之回答道:“我们这是攻其所必救,司马懿就算知道我们的计谋,也不得不发兵救援。”

    “喔?小小章陵有那么重要吗?”

    “有!”郭攸之斩钉截铁地道,“章陵再往北就能到达南阳。如果我们占领了南阳郡,等于就可以直接威胁到许昌了。曹丕绝对不允许他这么做。就算他不想发兵救援,估计曹丕也会发昭令让他去救援。”

    “如果南阳郡内魏国也囤有重兵,根本不担心我们去攻打呢?”刘厚又提出一新问题。

    “不可能,司马懿在襄阳投入的兵力起码有三十多万,魏国举全国兵马也不过一百万左右。这些兵马还要分守四方。

    在汉中,和车骑将军(张飞)对峙起码有一、二十万人吧,在东吴边境上,也起码陈兵一、二十万吧,最重要的是在魏国的北方,众多游牧民族部落时刻想着往南劫掠汉人,魏国在北方漫长的边境线上,最起码需要陈兵三十万,否则,根本无法防止那些野蛮人的劫掠。”

    “喔。”刘厚明白了,魏国看上去很强大,军队数量很多,士卒也是训练有素,很精锐,但是实际上能抽出来作战的人马并不多。司马懿这三十万几乎是魏国所能调动的部队的极限了。

    “可能在许昌还有十万人马,毕竟许昌是魏国国都,还是需要有重兵屯驻的,但是南阳估计魏国没有多少兵马。”郭攸之补充道。

    “这个问题也不大,我们‘中情局’在南阳应该有人,到时候联系一下那边的人了解一下情况就行了。”刘厚道,

    “不过朕还有一个问题:如果司马懿不去救援章陵,而是也来个围魏救赵,在我们出兵在外时,趁机来攻打我们麦城呢?要知道一旦出兵后,麦城就是我们的后方,是我们的屯粮处,关系到我们粮道的安全。我们可不能出学袁绍那样,给人来个火烧乌巢。”

    “所以,这次出兵,我们要兵分三路,一路为虚,只是用以佯攻章陵,人数可以少点,只要能吸引司马懿的注意力就行了。第二路是埋伏在路上等着歼灭魏国援军的部队,这支部队一定要是精锐,火力要够猛,要有一举击溃魏国援兵的能力。

    第三支人马就是要坐镇麦城,防止司马懿提大军来攻破城池。这支人马要善守,有面对司马懿二十万大军攻城都能守得住的本领。”

    听到郭攸之这样说,刘厚沉默不语了,蜀军人数本来就少,这样一分兵,是祸是福还真不好说。

    郭攸之见刘厚犹豫起来,就道:“陛下,事关重大,不如召集群臣商议一下此计是否可行吧。”

    刘厚同意了他的提议,命令亲兵马上召集#团级以上的将领和众位谋士到行宫开会商议事情。

    出乎刘厚意料,郭攸之在众人面前阐述完他的围点打援计划后,竟然没有人出言反对,即使是之前一直和他唱反调的邓芝,这次也没有发表反对的意见。

    也许是这条计策的确不错,也许是郭攸之之前表现得不错,敏锐地觉察到危险的来临,救了大家一命,所以大家都有点信服他。

    具体原因刘厚并不清楚,不过既然没人反对,证明这条计策的确是可行的,接下来老样子,大家开始群策群力,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计划的细节,以期商量出一个完善的计划。

    最后决定,由鄂焕引五千藤甲兵去佯攻章陵,这个活计没人想干,既没有痛快仗打,又没有杀敌立功的机会,其实是一件挺憋屈的差事,可以说是吃力不讨好的任务。

    众将推来推去,最后落在倒霉悲催的鄂焕头上。为了保险起见,或者说,为了取信于魏军,使他们相信蜀军是动真格的,是真的想攻陷章陵而不是作秀,刘厚给鄂焕派了五千携带了不少霹雳雷和炸#药包的藤甲兵。

    毕竟演戏也是要下本钱的不是,没有那么多人马,就怕魏军轻易看清楚蜀军的阴谋,不肯配合演出,那到时候就麻烦了。

    据郭攸之估计,章陵有两千守军就了不起了,五千藤甲兵如果配合一些炸城门或炸城墙的火#药,就算将章陵县城攻下来也是易如反掌之事。

    刘厚对这次佯攻行动可谓落足了本钱,由不得魏军不相信,由不得魏军不紧张,但是司马懿相不相信那就难说了,毕竟这种老狐狸的心思不是一般人能猜透的。

    而埋伏在中途,负责歼灭魏军援军的人选就比较难决定了。这可是个香馍馍,谁都想争抢这个任务。这可是立大功的机会,而且还可以杀敌杀个痛快,是最适合好战份子担当的职位。

    不用说,兀突骨是争抢得最凶的人了,可是这么重要的事情,刘厚怎么会交给这个胸肌大脑子却没有相应长大的人,做这件事的人,一定要懂的机变,能随时灵活地应对突发情况,也就是说,执行这个任务的主将必须是脑子比胸肌发达的人才行。

第一百三十章 偷溜出征

    第一百三十章偷溜出征

    上回说到刘厚正在寻找担任伏击任务的主将,可是他环顾了身边的众将,却悲哀地发现,好像没有一个人能担当如此重任啊。

    赵云的能力应该是可以的,不过他那么大年纪了,刘厚习惯性将他留在身边,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不会让他领兵出战,其他人都是年轻人,经验资历都不是很足,能不能担当重任还真不好说。

    讨论来讨论去,最后,只得让步骘为主将领兵去担任这次的伏击任务。步骘有勇有谋,也有过统领大军征战的任务,他可以说是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将。

    让步骘领兵起初刘厚是不愿意的,之前之所以一直没让他领兵而是安排他干文职的工作,还是担心忠心的问题,毕竟他是东吴的降将,而且是重臣,他的亲人家族都在东吴,贸贸然将大军交到他手上,如果他duang一声倒戈了,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不过通过这段时间的观察,刘厚发现他的确是在全心全意帮自己干事,没有发现有什么异心,顶多是在涉及到东吴的政策时,来个闭口不言而已,而现在是去对付魏国,相信他还不至于心里有疙瘩。

    更何况,这支hong军是刘厚一手打造,由上到下都是对刘厚忠心耿耿之人,就算步骘想带着他们反叛也是不可能,没有人会听从他造反的命令。

    这支伏击队伍,步骘为主将,副将为兀突骨和钟桐,兵马方面他带去了第二师的一万藤甲兵,还有整个第五旅的七八千人,总人数一万七千多。

    刘厚相信司马懿就算派五万部队来救援章陵,以这支队伍的战斗力,也能将他们全部留下来。

    刘厚亲自坐镇麦城,留下了第一旅、第二旅两支火器部队和一万五千藤甲兵,有了这些藤甲兵,刘厚有信心,就算司马懿倾巢来攻,也能支撑很长一段时间。

    决定好了还不能马上就出兵,首先要做很多准备工作才行。那么大队的人马一旦出动,很容易被魏国的斥候侦察到,那么整个计划就会沦为笑话。所以首先出动的是大量的斥候探马,他们的任务就是绞杀魏军的斥候。

    有过和东吴的斥候互相绞杀的战斗经验,hong军的这些斥候现在已经是精锐中的精锐了。他们的单兵作战能力超强,一小队斥候配合起来更是强悍,别说魏、吴两国的斥候小队,就算遇到小股部队的敌人,他们也敢冲上去,用霹雳雷、火铳、手#弩等先进装备将敌人打得满地找牙。

    所以,一直一来,在情报信息方面,hong都是全面压制敌人的。现在也一样,魏军的斥候,根本出不了他们大本营的10里以外。既然打算实施偷袭计划,刘厚这次加派了斥候的人手,打算将魏军的斥候进一步压缩到五里以内。

    不过,光是这样还不保险,谁知道敌人有没有乔装打扮的细作潜伏在附近?细作这个那么有前途的职业在后世有个很帅的同行,他的名字叫007,还有两个(其实是同一个人)很搞笑的同行叫凌凌漆和零零发。

    他们后世同行的中文名叫间谍,英文名叫spy,和苍蝇同是一个单词,意思是他们和苍蝇一样无孔不入。

    斥候是披挂整齐的探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但是乔装成各种身份的细作,散落在民间,根本无法轻易分辨,也许一个酒店的小二,也许一个在你门口摆摊卖烧饼的小贩,也许是个整天笑嘻嘻的富商,甚至是官府中的小吏、官员都有可能是魏国潜伏的细作。

    想要清除这些人,就算把附近的老百姓全部杀光也不一定管用,因为你还要担心你身边的人被敌人收买。

    刘厚当然不会做这么残忍的事情。既然不能将细作杀光,那就只能欺骗他们了。

    会议后的第五日,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刘厚亲自将步骘送出城门,但是步骘带着大军不是北上,而是南下。同时对外宣称,收到东吴军欲效仿当年白衣渡江的典故,故技重施偷袭荆州,皇帝担心荆州有失,故派出部队回去增援荆州。

    刘厚还特意派人到坊间散播消息,将东吴来袭的事情说得有板有眼的,让阖城的人都深信东吴人真的来偷袭荆州,而这支军队是真的回去支援荆州的。

    为了防止泄密,这次行动的最终目的只有几个高层将领知道内情,其他人都以为真的是回去增援荆州。城里的百姓也亲眼目睹这支部队南下往荆州方向开拔,自然,所有魏国斥候得到的消息都是:这支部队开往荆州。

    没有人留意到,这支部队全部轻装上阵,他们没有带长长的火#枪,也没有携带笨重的大炮。因为这些东西很难隐藏起来。不过倒是带了很多霹雳雷、炸#药包、炸#药桶等。

    因为这些东西都可以伪装成行李,每个人身上可以都可以适当带上一点,也可以在运送辎重粮草的车中夹杂一些。

    没有了火#枪就等于没有了远程打击能力,这对习惯了远程打击的hong军很不利,于是,刘厚将亲卫队专用的那些左#轮手#枪全部给他们带着,这东西很短,可以贴身藏起来,不怕被人发现。

    经过这几个月的生产和储备,现在左#轮手#枪一共有三百支了,虽然不多,但是每支有六发子弹,可以在瞬间形成一千八百发子弹的弹幕,那也是相当惊人的。

    而且打完六发后,重新装弹也很快,后世刘厚看过西部牛仔片,那些牛仔换子弹只用几秒钟,虽然自己的士兵缺少这方面的训练,装弹时间不够快,但怎么都比装遂发枪快。所以,这三百支左#轮手#枪能发挥出来的作用可能比三千支遂发枪都厉害。

    不过这些左#轮手#枪也有致命的弱点,一来是射程比遂发枪近很多,如果敌人对此有了解,充分利用这个弱点,己方将会很吃亏;二来嘛,子弹制造很不容易,成本也很昂贵。所以现在配发的子弹很有限,不够维持一场长时间的战斗。

    即使有左#轮手#枪,远程武器还是不足,刘厚最后一咬牙,又将#军中所有的马弩都给了他们。马弩的制作更复杂,每一具马弩都堪称艺术品,是这个时代机关学的巅峰之作。所以它的数量更少,只有两百具。

    虽然现在军中只有两百具马弩,但是,这可是可以连发五十发的弩机啊,每具马弩就相当于一挺机枪,说是机枪可能有点夸张,因为马弩的射程偏近,穿透力也不够强,但是至少还可以称为冲锋枪或者自动步枪。

    两百具马弩,可以在短时间内发射出一万支弩箭,堪称恐怖。而为了解决复装弩箭时间很长的问题,马均后来又对马弩进行了改进,使得箭匣可以和弩机分离。

    这样一来,可以让辅助人员在后面负责复装弩箭,射手射完箭后,拆下打空了的箭匣,交给辅助人员,而他接过复装好的箭匣,装在弩机上,就又可以继续发射了,这中间一拆一装停顿的时间很短,如果有两个辅助人员,分别复装两个箭匣,就可以形成类似三段击的效果,使得发射弩箭只有很短暂的停顿。

    可想而知,两百具这样的弩机一齐开动,天空中飞舞的弩箭将如蝗灾时的情景一样,不间断地有密密麻麻的箭雨飞向敌人,直到所有箭被用完为止。

    现在整个第三旅七八千人都无法携带火#枪,大把空闲人手,刘厚挑出六百人,让他们三个人为一组专门操作马弩。三人中,其中一个为射手,他会将弩机用布包好,伪装成一个包裹背在身上,其他两个为辅助复装箭匣的人,他们身上各藏着一个箭匣和若干支弩箭。

    当然,这种弩机对弩箭的消耗也非常惊人,靠这几个人运输是不够的,还得有其他人帮忙运输弩箭。七八千人,有人身上藏弩箭,有人身上藏子弹,有人身上藏霹雳雷、炸#药等,这样一弄下来,刘厚还是感觉人手不是很够。

    这支伏击队伍之所以不带遂发枪,还要偷偷摸摸地将东**起来,是因为,他们南下走了两天后,就找了个无人山坳,脱下军服,换上平民百姓的衣服,全部乔装打扮成各种各样的人物。

    有地主老财,有贩夫走卒,有农夫樵夫,有乞丐叫花,当然,也有士子文人。但是,他们有个共同的假身份,那就是流民,因为要避战乱,而从荆州北上曹魏的地盘,寻求政治庇护的流民。

    他们将上述武器还有短刀等都藏在身上衣服下,或包在包裹里背在身上,然后分成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分散北上,最后在预定的地点集中。这个集中点是在襄阳到章陵必经道路之间的一处无人山头。

    当然,这当中也有牛车、马车、驴车甚至是独轮车等运输工具运输着一车车的货物,这些伪装成货物的东西其实是藤甲兵的藤甲和火#药,否则,这么大件藤甲是无论如何也掩盖不住的。

    这支偷袭部队出发两天后,鄂焕就领着五千藤甲兵出发,直奔章陵而去了。由于麦城没有道路直通章陵,他们需要翻山越岭、渡江涉水,走很多乡间小路才能到达目的地。

    这支队伍也不光明正地大走,而是昼伏夜出,做出一种不想给人知道行踪的样子。但是,他们这种程度的掩饰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他们的行踪很快就被魏国的细作侦知,并将消息传回在襄阳的司马懿。

    刘厚对此心知肚明,他其实是故意想让司马懿知道这支部队的行踪,所以才故意做出这种欲盖弥彰的举动来。这样虚虚实实,可以让司马懿更加确信他们确实是想去偷袭攻占章陵的。

第一百三十一章 郊游般的攻城

    第一百三十一章郊游般的攻城

    很快,鄂焕就率领着大军到达章陵县城,由于这次是佯攻,所以,鄂焕并不急着攻城,他指挥着士兵慢悠悠地在城外寻一处适宜的场所安营扎寨,然后宣布休息一天,第二天再开始攻城。

    第二天起来,鄂焕点齐兵马来到南门外,但却不马上攻城,而是劝降。鄂焕本来就是个仅次于兀突骨的粗人,那里会讲什么大道理,一开始他还耐着性子好好说话,说着说着,见城墙上没什么反应,心里的火气就开始上来了。

    于是,劝降就变成了骂城,他可没有刘厚那么怕死,他单人匹马,直冲到城门外不足五十米处,运足了丹田之气就开始吼骂,霎时间,什么国骂、川骂脱口而出,(接文明办通知,今天晚餐吃河蟹,所以这里省略了一千字)。

    总之无非就是先问候了章陵县令全家的女性亲人,再问候了他的祖宗十八代,古人的语言没那么丰富,骂人的话也不多,很快鄂焕就词穷了,只好重复再问候一遍又一遍。问候着问候着,随带问候了整个章陵县的人民。

    幸好这次出征没有文官跟随在旁边,否则他肯定要被弹劾了,因为这个章陵县可不是一般的地方,这里的人是得罪不起的。这里出了个很牛x的人物,那就是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

    当时这里还叫舂陵乡,刘秀就是在这里起兵逐鹿中原的,最后鲸吞天下,一统江湖。鄂焕身为汉朝的官员,辱骂中兴(开国)皇帝的乡亲,这个罪名可大可小啊。

    说起来这个鄂焕也是蜀军中著名的大嗓门之一,其嗓门之大仅次于张飞,他运足力气的骂声不但让城门头上的守军听到,连城内靠近这边城墙的很多百姓都听到了。

    城内登时就有点骚乱起来,倒不是因为百姓得知蜀汉的军队来了,心念故国,激动啥的,汉末军阀混战,刘氏皇室的威信早就荡然无存,就算是刘秀的故乡也不例外,这个时代的百姓多数是麻木的,军阀们杀来杀去,他们才不管是谁来统治他们,只要能有口饱饭吃就行了。

    他们之所以骚乱是见又有战事发生,担心受到波及,危害到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有不少百姓马上就想着回家收拾细软逃难去了。

    这个时候的章陵县令也是急得团团转,昨天他就知道蜀军到来了,他还亲自登上城头看着蜀军明目张胆地在城外扎营,他心知凭着城里只有两千不到的守军,根本不可能守得住这个县城,于是,他当时就派人连夜出城,往许都和司马懿那里各送了一封求援信。

    然后他又衣不解带,亲自带人在城墙上守了一夜,防备着蜀军攻城。谁知道一夜相安无事,蜀军并没有急着攻城。他本来想补睡一会,谁知道手下就来禀报,蜀军那里有动静了,害得他只好又登上城门楼继续值守。

    没想到蜀军还是不进攻,只是在那里骂人,正当他准备不管这员蜀将,回去睡觉时,又闻报城中百姓骚乱起来,并且纷纷外逃。他大吃一惊,这下可麻烦了,百姓是城池稳定的基础,没有了百姓,他这个县令就等于是光杆司令了。

    就算是战争期间,百姓的作用也是很大的,他们可以为军队提供粮食,制造武器铠甲等军用品,还可以搬运擂木滚石帮助守城,城墙被敌人打破损了,他们也可以帮忙抢修,甚至到了守城部队兵员减少太多时,临时抽调壮丁,直接驱赶他们上城墙参与守城,也是守城官员常用的招数。

    总之,百姓就是免费的劳动力和免费的炮灰,不能让他们乱,不能让他们逃走,章陵县令心里怀着这个念头,连忙跑下城墙去制止百姓出逃,至于鄂焕恶毒的咒骂和激将,他只当他是在唱歌了。

    鄂焕觉得很没意思,他在那里骂了半天也没人理会,骂累了,骂渴了,只好回去喝口水,歇一会再接着骂。一个上午就这样在鄂焕的男高音独唱表演中过去了。

    到了下午,鄂焕组织了一场松松垮垮的攻城行动,这次攻城行动主要是射箭,或者说是和城墙上的守军对射。藤甲兵没有火枪、没有马弩,还是使用冷兵器时代的弓箭。

    鄂焕让各支部队轮流凑到城墙下对着城墙上射箭,城墙上的守军自然也以弓箭反击。对此,藤甲兵们毫不在意,反正他们身上都穿着藤甲,除了个别倒霉蛋被射中眼睛外,城墙上射过来的箭钉在他们身上只是为他们挠痒痒而已。

    他们还可以顺便赚几支箭,补充一下军中箭矢的损失。还别说,这些藤甲兵在城下射了一下午的箭,他们带来的箭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了,藤甲兵往那里一站,就是个活靶子,比起当年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草人还管用。

    一个下午下来,每个藤甲兵身上都插满了几十支箭,回去后他们将箭起出来,交给工匠将箭头打磨打磨第二天就可以继续用了。

    这一个下午的对射,藤甲兵的损失在个位数,而魏军却损失了一百多差不多两百人,足足占了守城部队的一成。取得这样的战果并不是因为这些藤甲兵的箭法有多好,事实上,他们的箭法烂透了。

    他们根本就不是职业的弓兵,除了有少部分是打猎的好手或者因为**好射箭平时有练习射术外,其他人都是业余水平,只是凭着一股牛力拉动弓弦乱射一通而已。

    虽然他们的准头很差,可是架不住数量多啊,鄂焕将五千藤甲兵分成五队,每队一千人,每次出动一队,那么每次齐射就有一千支箭被抛射到城墙上,这一千支箭总有一两支被幸运女神眷顾凑巧射中城墙上的敌人吧。

    而且这些藤甲兵仗着身上穿着藤甲,不怕敌人的箭矢,竟然走到离城墙不足二十米远的地方,这么近的距离既增加了命中率,也不用怕敌人抛下的擂木滚石。

    不过即使这样,这些藤甲兵也不过是千分之一、二的命中率,这样的命中率如果想进入弓兵营,肯定连入门考试都通不过(当然也有因为魏军被城墙女墙垛口,遮掩了大部分的身子,只露出头、肩、手等,目标较小的原因)。

    可是,藤甲兵就是凭着这样低得令人发指的命中率,一个下午竟然带走了魏军接近两百条性命,可想而知他们一个下午射出了多少支箭。

    章陵县令心里在滴血,城中守军士气受到严重的打击,这一天下来,守军不但伤亡惨重,而且所有士兵都疲惫不堪。

    藤甲兵在下面射箭,城墙上的守军也一直在还击,连续开弓射箭射了一个下午,现在很多人的手臂都是又红又肿,肌肉被严重的拉伤,用来扣住弓弦的手指头也被弓弦勒出一道道血痕。这些虽然算不上是什么重伤,但是不休息个三、五日休想能恢复。

    才一个下午就搞成这样了,明天要是蜀军还来攻城,该怎么办才好?愁苦中的章陵县令连夜又写了两封信,还是一封报朝廷,一封报司马懿,大意是,今天蜀军对城池发起猛攻,自己亲冒矢石,登临城墙上指挥御守,经过一天的激烈战斗,终于打退了凶猛的蜀军。

    不过一天的战斗下来,守军也有一成的战损,然后叙说了自己的忠心耿耿,誓死要保卫国土,誓要与章陵城共存亡。

    但是敌我兵力相差太悬殊,如果以后还是每天战损一成,照这样下去,城里的守军支撑不到三五天就会被消耗得差不多,到了崩溃的边缘。所以,他在信里再次催促朝廷和司马懿尽快发兵救援。

    道理是这个道理,可是在他口中来势凶猛的蜀军现在却像郊游一般轻松。与章陵守军的累死累活不同,藤甲兵分成了五队轮流上阵,每队人射十支箭就退下来休息,换另外一队上去继续射。

    每一队人都有足够的休息时间,所以,一个下午下来,每个人虽然平均射了40多支箭,但是他们根本不觉得有多累。晚上回去将手臂捏一捏,拿热盐水敷一下,明天照样还可以上阵杀敌。

    鄂焕命人直接在离城墙一箭之地外搭建了一些简易的凉棚,退下来休息的藤甲兵就可以盘腿坐在这里喝喝凉茶,吃吃干粮,打屁海侃的有,东倒西歪躺着休息的也有,精力过剩追逐打闹的也有,甚至也有人点起一堆堆篝火,烧烤东西吃得有滋有味,可不就是一派郊游的景象。

    刘厚一向治军严谨,hong军上下包括藤甲兵一向纪律性都很强,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这次之所以这样,是鄂焕有意为之。这次反正是佯攻,要拖时间,不能一下子攻下城池,那总要给敌人一个合理的解释不是?

    于是,他故意让手下做出这样一幅懒散的样子,用以迷惑敌人,让敌人相信,之所以对这样一个兵力空虚,疏于防守的县城久攻不下,是因为自己的部队是一支纪律松散的鱼腩部队,而不是有其他原因,这样才能打消司马懿的顾虑,让他可以放心派兵过来救援。

第一百三十二章 想升官要会作

    第一百三十二章想升官要会作

    第二天,鄂焕又组织人马,准备和城墙上的守军继续玩那种郊游般的对射游戏,可是,藤甲兵往城墙上射了一会箭,鄂焕就发现不对劲了。

    原来,今天城墙上的守军均鬼缩了起来,不肯探出身子来和蜀军对射,只留少量探哨缩头缩脑地不时探头往城外望一望,以确定蜀军的最新动向。

    这种情况下,藤甲兵的箭雨自然无法取得什么战绩。鄂焕一看,这样下去不行啊。喔,当然,本来他们的任务只是佯攻,这样下去也不是不行,不过,就他个人来说,这样不过瘾啊。

    他岂是那种甘于平淡的人,喔,不对,这样形容他太文艺了,应该说,他是那种无风也起三尺浪的人。

    用一些地方的方言来说,他就是一条搅屎棍,喜欢到处兴风作浪,喜欢热闹,绝对不甘于寂寞。他一看,城墙上竟然那么安静,不行!得找点事给魏军干干,得找点乐子,得热闹热闹。

    于是,他让还在射箭的藤甲兵撤了下来,让工匠加紧制造攻城的云梯。其实云梯在昨天就开始制造,不过因为随军工匠不多,所以,现在造出来的数量还太少。

    等到下午未时(十三点),终于有十辆云梯被造了出来,鄂焕大手一挥,它们就全部被抬了出来。

    下午的攻城战进入了准实质性阶段,之所以说是准实质性是因为:蜀军出动了云梯,眼看双方马上要短兵相接了,不过这些藤甲兵仍然不肯下死力去冲锋,全部都是一副保命要紧、安全第一的样子,显得很贪生怕死。

    详细过程是这样的:藤甲兵每十个人抬一辆云梯,左右各五个,就像蚂蚁群一样,齐心协力抬着它们心**的食物往窝里赶。

    云梯末端有个弧度大大的铁钩,足够勾住垛口上的城墙,勾住城墙后,城墙上的守军想将它推开很难,需要先将它整个抬起来,让铁钩整个抬高离开城墙,这样才有可能将云梯推倒。

    如果这个时候在云梯上爬着几个人,谁有那么大的力气可以同时将几个人提起来?

    既然无法将云梯推离,那用刀砍断它吧,可是,蜀军这种云梯末端的铁钩是儿臂粗的实心钢铁铸成,没有倚天剑、屠龙刀这样的神兵利器想砍断它们也很困难。

    所以,魏军根本拿这种看似简单的云梯没有办法,能做到的就是顺着这些云梯往下砸檑木滚石,或者泼下菜油然后点火,烧掉铁钩往下的木质或竹质部分。

    不过藤甲兵们表现得很怕死,云梯架好后,根本不急着往上攀爬,而是在云梯下面蹦蹦跳跳地躲闪城墙上砸下来的檑木滚石,他们总是做出很想往上爬的样子,但是又没有实质性地靠近这些云梯,所以顺着云梯滚下来的檑木滚石总是差一点点才能砸中他们。

    这个时候,鄂焕安排在后面射箭的藤甲兵,瞄准了城墙上那些探出身子出来砸檑木滚石的魏军就是一通猛射。经历了昨天一天的练习,这些人射箭的本事进步了很多,准头大增,再加上,魏军集中出现在十辆云梯上面的垛口上砸东西,目标范围缩窄了很多,射箭的人就集中射向在这十个垛口。

    这样一来,命中率比昨天提高了那么一点点,往往一轮箭雨射下来,就会有三四个守军被射死。射箭的藤甲兵依然是五队人依次轮换着上场,给自己留出足够的休息时间,不过这次他们每队只有八百人。

    另外两百人被分了出来,轮流跑到云梯下,做出想往上爬的样子,而实际上他们只是在下面像跳桑巴舞一样躲避檑木滚石,逗魏军玩呢。

    魏军的伤亡人数急剧上升,但是,令章陵县令和城墙上守军郁闷的是,他们又不得不继续探出身子来砸东西,如果停止了砸东西,蜀军真的爬上来了怎么办?

    在急红了眼的章陵县令催促下,守军被催促着,或者说是被威逼着,一波又一波去送死,他们只要一探出身子来,就是一阵箭雨飞过来,有些人甚至只将石头举高到头顶,还没来得及扔就已经被射死了。

    会不会死只看运气了,但是,随着藤甲兵的箭法越来越娴熟,魏军的运气也就越来越差了。

    这一天下来,蜀军的伤亡突破了两位数,达到十几个人,他们主要是因为躲闪不及,被城墙上的檑木滚石砸死的。有句话叫做“上得山多终遇虎”,这些藤甲兵在下面逗弄着城墙上的魏军,总还是有人一不小心躲避不及被砸死的。

    但是魏军的伤亡人数剧增到接近四百人。如果不是最后魏军学聪明了,沿着每辆云梯倒下几桶菜油,然后各放了一把火将云梯统统烧掉,这个游戏还将会继续玩下去,他们的伤亡人数还会增加。

    章陵县令已经两天两夜没合眼,可是他还不能睡,他还是坚持写了两封信,依然是分别送给朝廷和司马懿。这封信描述了今天“激烈”的战况。

    信里说,今天蜀军出动了一种砍不断、推不倒的新式云梯,蜀军不顾伤亡,数次登上城头,自己先身士卒,率领守军拼死抵御,数次将蜀军赶下城墙,最终还是遏制住了蜀军的进攻势头,保住了章陵城。

    最后虽然守住了城池,但是,守军也因此伤亡惨重,今天一天的战斗,守军损失了一成多接近两成,自己也身披十多处刀创受了重伤。信的最后又是请对方尽快发出援兵救援章陵。

    了解实情的人当然知道这个县令是在胡吹大气,是典型的浮夸风,不过远在许都的曹丕却不知道情况,以为前线真的告急,以为这个县令真的那么英勇,事后还将他升了官,调入中枢任职。

    有句话叫不作死就不会死,这句话的反义词就是,不作不成功。这个县令的事情充分证明了,想升官要会“作”的道理,这个“作”就是“作秀”、“作大”(夸大功绩)的意思。

    当然,司马懿的智慧是曹丕的n次方,他不像曹丕那样,那么容易轻信他人的一面之词。他在襄阳早就收到章陵县令的救援信,他从信中县令的虚言看出了很多东西。

    他是个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人,以他对蜀军的了解,他断然不相信蜀军两天时间都还拿不下小小的一个章陵城,这其中一定有蹊跷。站在窗下沉思了很久,久久无语。侍候他多年的老仆人望着他的背影,觉得自家老爷真是太深沉了。

    司马懿是真的很深沉,他绝对不是故作深沉的人,有老狐狸之称的他考虑起问题来很全面,有时候一个问题要思考很久,他思考的时候是很专心的,这种忘我的状态总是会给人很深沉的感觉。

    良久,他终于从沉思中醒了过来,只听他自言自语道:“噫!刘禅,黄口小儿,就凭你也想来算计老夫,你还太嫩了。来人呐。”

    老仆人听到司马懿的招呼,连忙上前两步,拱手道:“老爷有何吩咐。”

    司马懿道:“传令下去,着……立刻启程,不得耽误!”

    “诺!老爷。”来仆人答应一声,就转身出去传达命令了。

    当然,这个过程没那么简单,并不是口头说两句就了事的,还要制作文书,加盖大印,找人快马送信等等,都有一套流程,不过这些都有老仆人去安排,司马懿只要动动嘴,最后盖个章就行了。

    而在襄阳城到章陵县的必经之路上,步骘率领着伏击队伍埋伏在这里已经等了两天了。他们装扮成各种身份,分散北上,最后在这个地方汇合,然后在野外隐藏起来。

    风餐露宿、蚊叮虫咬的的确不好受,幸好hong军中对于这种野外生存的情况,准备了很多装备。

    帐篷不能撑起来,但是睡袋还是可以用的,每个人有一块牛皮垫子,往地下一铺,既干净又有隔绝湿气的作用。人往睡袋一钻,连头都被包住,只露出一张脸出来,晚上的寒气冷风什么的完全不用担心。

    有些人还用衣服、毛巾什么的将脖子、脸也裹起来大半,只露出两个鼻孔出来呼吸,这一下连蚊子也不用害怕了,它们总不能顶着鼻孔中喷出来的猛烈气流去吸血吧。当然,牛皮垫周围还洒了一圈硫磺粉,这是用来防止蛇虫鼠蚁晚上过来偷袭的。

    至于吃饭,只好天天啃干粮了。因为生火做饭的话,恐怕有火光或者烟,这种东西都会暴露大军的踪迹,所以,这两天军中是禁止生火的。

    他们来之前已经带了足够的干粮,那种特制的干粮饼干其实味道还不错,大家都很喜欢吃,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吃完后还要吃一颗“牛屎丸”。

    那种华佗特意研制出来的下火通便的蜡丸本来叫“华佗清泻丸”,不过因为打开蜡丸后,里面是黑麻麻的一颗丸子,就像牛屎一样的颜色,所以军中的人习惯叫它“牛屎丸”。

    这种虽然蜡丸加了蜂蜜,味道有点甜,但是总归还是有股中药味,所以并不是那么讨人喜欢。

    除了饼干外,这次他们还带了一种风干的羊肉干,当然,肉食在这个时代是比较奢侈的,他们也没多少供应,每个人每天只有大拇指那么大小的一条而已。

第一百三十三章 司马懿出乎意料的应对

    第一百三十三章司马懿出乎意料的应对

    除了肉干和饼干外,hong军还有一种新式的食物就是坛子菜,所谓的坛子菜制作很简单,就是用瓦罐装上一些调好味道的蔬菜、瓜果,用塞子封好后,再将它们彻底蒸熟、蒸透。

    这是刘厚仿照罐头的原理最新研制出来的。里面的食物被蒸透后,什么细菌啊、霉菌啊、寄生虫、病毒啊等微生物统统被杀死,因为开口是被密封的,外面的微生物进不去,于是,没有微生物的**作用,这些坛子菜可以保存很长时间。

    不过这种新式军粮刚弄出来,数量也不多,每天一个排只供应一坛,分到每人每天也就只有小半碗的这种罐头蔬菜。士兵们对这种新口味的食物很喜欢,经常一打开坛子就会被抢光。

    有耐性是一个成功的狙击手必备的品质,而要进行伏击和狙击一样,全军将士也必须具有非常好的耐性。步骘作为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将,他的耐性是毋庸置疑的。

    他领着伏击队在荒山野岭等了两天,无论后勤保障多好,这两天都的确很难熬,幸好hong军平时训练很严格,所有人纪律性都很强,这才没发生什么意外情况。

    这一天,他终于等来了斥候的回报:“报~呼呼,将军,魏军来了,呼呼。”

    步骘看着这个还在喘着气的斥候,连忙问:“魏军有多少人,距离多远?”

    “报,报告将军,我们初次遇到魏军时,距离五十里,现在估计他们又往前走了五里,人数很多,能看到的至少五万,但是我们队长说,可能还不止,他让某先回来禀报,他领着兄弟们做进一步的侦察,稍后会有更详细的报告回来。”

    听到这个斥候的话,步骘不由得皱起了眉头,魏军来的人似乎比想象中的多啊,按之前在军事会议上的估计,魏军可能会出动约3万人去解章陵之围,最多不会超过五万人马。

    现在斥候却回报,魏军超过五万人马,这么多人啃起来有点困难啊,到时候可别反而嘣掉自己的牙就好了。

    “马上传令鄂焕,就说魏军援兵即将到来,让他们立刻撤离。”步骘只是稍微想了一会,就先发布了第一个命令。无论魏军是多是少,鄂焕的人必须先走,迟了的话,万一道路被魏军截断他们就不好走了。

    接着,步骘让那个斥候赶回去,和他们的斥候小队汇合,继续侦察魏军的消息,然后他也开始布置伏击的事项。

    其实伏击的事情早就安排得差不多了,很多地方都埋了地雷,一些地方也挖好了陷进,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他只不过是重新检查一遍看有没有疏漏而已,一个优秀的将领往往都很谨慎。

    很快,步骘又陆陆续续收到几拨斥候队报告的消息,每收一条消息他的眉头就皱紧了一分,到了最后,他眉头紧锁了起来。

    综合各条消息,他发现一件很不妙的事情,这次魏军出动的人马规模之大,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计。他所等的“东风”看起来不是温暖和缓的东风,而是凛冽的西伯利亚寒风。

    魏军的援军不是五万,而是一共有二十万,分开四支大军保持着一个可以随时互相快速支援的距离,浩浩荡荡地往章陵县赶去。而每支大军又分成前中后军,一边警戒着一边往前赶路。

    司马懿这是将襄阳城外几乎所有部队都派了出来,仅留下五万人马守卫襄阳。这样一来,蜀军想一口吃掉这些援军根本无可能。

    看来司马懿早就料到蜀军要来个围点打援、半路而击,所以,干脆出动大军,以碾压的姿势过来救援章陵。

    这种情况下,步骘如果仍然想要实施偷袭计划,一来很危险,因为蜀军一旦发动打击,就会暴露行踪,那就将会面临二十万大军的围堵追杀,又会重现前段日子北上襄阳的那段经历。

    二来,就算可以伏击成功,由于魏军的部队是分段行走的,那么肯定只能伏击到其中的一部分人马,魏军就算中招也只会损失其中一小部分人马,无法给二十万大军造成致命性的打击。

    是依照原计划发动偷袭,还是悄悄撤走呢?步骘不由得犹豫了起来。也幸好这次偷袭任务带队的主将是步骘,而不是一根筋的兀突骨,“主将”这个词和“主见”读音相近,做主将的确是需要有主见,步骘就是个很有主见的主将。

    他很快就从犹豫中走出来,下定了决心:既然之前已经做了那么多布置,怎么能不干一票再走呢?自从投靠了蜀营,他还寸功未立,他决定还是先捞点战功再说,顶多小心点,一击即走,不和魏军纠缠,以免被魏军包围,造成大损失。

    蜀军行军速度比魏、吴两国快,又经过山地战的训练,在山林中行走的速度比魏军更有优势,相信只要逃走得及时,并不担心被魏军追上。

    当然,这里有个例外,那就是藤甲兵,藤甲兵的士兵也是受过山地作战训练和长途拉练的,而且藤甲兵中还有相当比例的南蛮人,他们也是翻山越岭行走如飞的,但是,那是指没穿藤甲的情况下。

    藤甲虽然相对于其他种类的铠甲来说比较轻便,但也只是相对而已,其实还是挺重的,而且体积也很大,或者说,比较笨重,穿着它们短时间作战还可以,要是翻山越岭、长途行军那还是挺要命的。

    平时行军,他们都是要将藤甲脱下来,放在各种车上面,由这些车来运输的,包括这次秘密潜行,也是由假扮成商队、迁徙的流民用马车、牛车、驴车甚至是手推车将藤甲偷运过来的。

    原计划中,是先由火器部队进行第一轮打击,将敌人的部队打得半残,打成一片混乱,然后藤甲兵再杀出去收拾战场,将残敌全歼。但是,这样一来,如果魏军的后续部队赶上来救援的话,藤甲兵很可能就跑不掉了。

    所以,步骘不得不让他们先行一步,这样才不至于到时候在偷袭完魏军后,被魏军轻易追上,到时候就偷鸡不成蚀把米了。

    这样一来,只剩下火器部队的第一轮打击了,这样是很难保证全歼敌人的,虽然有点可惜,但是安全第一,步骘知道,不但是火器部队,藤甲兵也是小皇帝的宝贝疙瘩,是不能随便拿来当炮灰消耗掉的。

    有时候,保存自己的实力比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更重要,作为小皇帝身边三人军事委员会成员之一,步骘对这一点有清楚的认识。

    一切安排停当,但是,当天步骘并没有等到魏军的到来,魏军一路上非常警惕、谨慎,所以每天走的路不多,早早就在离蜀军埋伏地点还有十多二十里处安营扎寨了。

    无奈之下,步骘只好静待第二天的到来,同时加派斥候力量,盯紧了魏军的动向,防止他们发现己方并趁夜实施偷袭。

    不过转念一想,这样也不错,这样就等于让藤甲兵早走了一天,到时候就算魏军想追击也难以追得上他们,这样自己就可以放开手脚和魏军打上一场了。

    第二天,到了巳时,魏军前锋部队才姗姗来迟。魏军排成两列,顺着小道蜿蜒前行,步骘在一侧的高地上看着这种情况,不禁又皱起了眉头。

    这种队形很容易偷袭得手,但是想靠偷袭造成敌人重大损失也不容易。因为一般来说,偷袭部队只能埋伏在一段有利地形上,而由于被偷袭一方的队伍拉得很长,落在设伏地段的人数会很少,那样的话,就算将这一段路上的所有敌人都消灭掉,其实也没多少。

    现在就是这种情况,蜀军埋有地雷的地段大概只有两里路,设有陷阱的地方大概一里,这些地方同一时间大概只能容纳六千人左右,自己劳师动众跑出来设伏,还有鄂焕配合着佯攻,如果只杀伤敌人几千人,显然是亏到姥姥家了。

    不过现在也没有太好的办法,事于至此,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能吃多少是多少吧,有一点战绩总比空手而归好,要怪只能怪己方三个谋士都没有算计到司马懿竟然会是这样应对的。

    如果早知道司马懿将二十万部队都调过来救援章陵,那么己方就应该安排一支人马趁机去偷袭襄阳城,而不是傻傻地守在麦城。看来自己等人还是思虑不周啊,功力还是不及司马懿啊。

    当魏军先头部队走过地雷区时,传令兵紧张地盯住步骘,等待着他发出进攻的命令,可是步骘并没有任何表示,当魏军走过陷阱区时,传令兵依然没等来步骘的命令,不禁有点焦躁了。

    当魏军先头部队有约四、五千人走过了陷阱区后,步骘果断地下达了进攻的命令,传令兵收到命令后,马上吹响了一个鸟笛,通过鸟笛吹奏出一段美妙动听的类似鸟鸣的声音。

    由于这次出征需要潜行,携带笨重的锣鼓等平时军队发布号令的工具很不方便,所以,这次他们带来的是小小的鸟笛。鸟笛很小,很简单,却能发出声调高低有致的尖锐哨声,很适合用来发布军令。

    鸟笛的制作很简单:首先,找一根内径约10毫米、长130毫米的竹管做笛管,离竹管一端15毫米处,用细齿锯锯出一个三角形的缺口,用锉刀或者小刀把缺口修平整。把一段直径和竹管内径相同的小圆木破开,使它略带斜形,压入竹管头部,同三角形缺口组成一只哨子。

    然后,用铁丝和布条做推拉杆:布条缠绕在铁丝的一头,用线扎牢,制成布塞。布塞要做得不大不小,放入竹管里,既不漏气,又能灵活地在管内滑动。把推拉杆塞入竹管后,鸟笛就作成了。

第一百三十四章 伏击发动

    第一百三十四章伏击发动

    鸟笛制好后,用嘴吹响哨子,同时用手不断调节推拉杆。美妙动听的鸟鸣声音就会从鸟笛里飞扬出来。推拉杆往上推,空气柱短,音调就高;推拉杆往下拉,空气柱长,音调就低。步骘就是利用这高低音和声音长短来发布命令的。

    蜀军中有专门研究编码学的人才,编制一套用鸟笛发布简单命令的编码出来根本不费吹灰之力。现在鸟笛吹出的是一长一短的高音,按照约定,这是全面发动进攻的命令。

    高亢的鸟笛哨音顷刻传遍周围的空间,听在魏军耳中还以为是什么品种的鸟在呼朋唤偶,不过听在埋伏在各处的蜀军来说,这就是一个很明确的信号了。

    首先发动的是陷阱区,为了方便管理,这次的陷阱都统一采用陷坑,流水线作业、标准化生产的思想在hong军中也很流行,就算挖陷坑也不例外。这种陷坑都是统一规格,统一式样的,陷坑上有一块木板盖住陷坑口,木板上再洒上泥土做掩饰,不仔细看很难发现有什么异样。

    木板被两条横杆支撑住,人踩在上面没有什么感觉,但是只要将连着横杆的绳子一拉,横杆掉落,木板就会翻转过来,站在上面的人自然就会掉进陷坑里。

    在陷坑里等待他们的是尖利的竹木钉,人掉下去肯定会被钉个半死。

    后面的魏军看到前面一里路长的同袍好像变魔术一样,突然就不见了,惊骇得张开了嘴巴,发不出声音来。

    还没等他们有什么反应,突然,隆隆的爆炸声传来,接着就感觉到地面震动,很多人被抛飞到天空,一些人直接被撕碎,一些人被震得七孔流血,一些人被炸得断手断脚,原来,地雷组也发动了,在两里路的范围内引爆了埋在地下的**。

    这些地雷不是后世那种人踩到上面就能触发的那种,那种触发踏板火器研究所也在研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惜还不是很完善,无法用于实战,而且也不适合在这个场合使用。

    因为这次伏击,步骘的计划是先放一部分魏军进入雷区,再统一起爆,如果用那种一踏上就爆的地雷,那可能只炸死对方十几人甚至几个人,然后其他人就会被吓得裹足不前了,那样显然是不够本的。

    所以,步骘等这整整两里路的地方都有魏军的时候,才一起起爆整段路的**,那样的话,光这段路至少可以炸死四、五千人,再加上陷阱还可以弄死弄伤一两千人,六千人的战绩就到手了。

    事情和步骘想象的差不多,魏军虽然已经是小心翼翼地行军了,可是他们的斥候不给力,从襄阳那里开始就一直给蜀军的斥候全面压制,使得他们根本无法提前探知道路两侧埋伏了那么多人。

    而路面经过蜀军进行掩饰,也看不出异样来,所以,这六千人直接就悲剧了。但是,六千人显然是不能满足步骘的胃口的,马弩和左#轮手#枪都还没出马呢。

    上面说到,先头部队约四、五千人已经通过了陷阱区,这些人在陷阱发动时,还没所觉,毕竟在陷阱上的人是无声无息地掉下去的。等到他们被竹木钉扎穿身体,发出惨叫声时,地雷区的爆炸声也传了过来。

    他们被巨大的爆炸声惊呆了,纷纷转头观看发生了什么事。这绝对是不专业的行为。对于火器部队来说,听到近在咫尺的爆炸声就应该知道敌袭了,这个时候正确的反应应该是立刻卧倒,给枪支上膛、拧开手榴#弹的盖子,做好戒备准备战斗。

    可惜这些魏军连热武器时代的菜鸟都不是,他们还不习惯火器的作战方式,遇到这种情况只是既惊慌又好奇地回头想看明白发生什么事,而忘了警戒周围。

    只听“唰唰唰”的声响,道路的一边就冒出无数蜀军,他们穿戴着绿帽、绿衣、绿裤,躲在茂密的灌木丛中不走近了看还真很难分辨。等他们都站起来后,魏军才发现竟然有那么多人马潜伏在他们周围。

    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蜀军就开始开枪了,“砰砰砰”,一种不同于遂发长杆火#枪的枪声响起,魏军纷纷倒地。这种左#轮手#枪的射程短,但是,蜀军也靠得很近,所以无论是杀伤力还是准头都相当不错,差不多每两枪就有一个魏军倒地。

    也就是说命中率高达50%,这样的命中率是相当惊人的。当然,中枪的也不一定会死,有些人没有被打中要害,一时死不了,不过在往后的日子里,他们会面临着巨大的痛苦,他们会在反复感染、铅毒等恶魔在体内肆虐下挣命。

    有人落下一个大疤痕但是最终会痊愈,有人会因此致残,当然也有人抗不过感染最后还是死掉。

    无论如何,在中枪后,他们都会失去了战斗力。枪虽然只有三百支,但是每把枪有六颗子弹。还没等这些魏军有任何反应,三百把枪里一共一千八百颗子弹就被打了出去,按照50%的命中率,九百个魏兵就倒了下来。

    尤其是那些衣饰有别于普通士兵的将领们,他们在第一时间得到了特殊的“照顾”,至少有三支手#枪是同时瞄准他们发射的。因此,在一瞬间,这队魏军的各级军官都被报销掉,失去了指挥系统,整支军队立马陷入了无序状态。

    打空了子弹的蜀军迅速将左#轮手#枪的转轮向左边摆出来,再把枪往上一仰,“叮叮叮”几声清脆的声音响起,六颗黄灿灿的子弹壳就被倒进这些士兵随身带着的布袋里。

    由于黄铜价格很贵,士兵们用完这种特制子弹壳是要回收的,所以,每个人都会带着一个敞口袋子,用以回收子弹。

    接着,士兵们左手迅速摸上腰间的牛皮腰带,腰带上有一个个的小袋子,袋子很小,刚好插得上一颗子弹,一颗颗黄灿灿的子弹就插在里面。这是刘厚仿照西部牛仔片设计出来的东西,很是实用。

    只见这些士兵左手迅速抽出一颗颗子弹,塞进左#轮手#枪转轮的弹巢中,装好后,将转轮一摆,合回去和枪管精密地连接在一起,一次重装弹过程就这样被干净利落地完成了,整个过程不用十秒钟。

    这还是因为这些蜀兵平时缺少使用左#轮手#枪的训练,如果是刘厚那些近卫们来做这些动作,可能五秒就能完成。

    今天同事儿子结婚请吃饭,结果我没喝醉,我同事喝醉了,我送两个同事回家,结果那个喝醉的连路都指不清,兜了一大圈才送他回去。最要命的是他住7楼,还是没电梯那种老房子,我们两个人死拽硬拉好不容易才将他弄上楼。然后再送另一个同事回家,结果我回来已经很晚了,最后只写了两千字,还请大家见谅。

第一百三十五章 新鸳鸯蝴蝶阵

    第一百三十五章新鸳鸯蝴蝶阵

    只见这些蜀军就像西部牛仔一样,迅速地打着手#枪和更换子弹,“咔嚓咔嚓”、“砰砰砰”的声音响个不停。不过很快,他们就停下了手,停手的原因是子弹用完了,这次行动,每支枪只配发了30发子弹,也就是只够他们五轮射击的用量。

    没办法,这种金属壳子弹实在是太矜贵了,不但是贵,而且是有钱也很难弄,它们的生产精度要求很高,没有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做起来的确很难、很麻烦。

    不过三百人,一共九千颗子弹近距离打出去,即使命中率只有一半,魏军那四、五千人也没有几个还能站着的了。

    打完手#枪的蜀兵根本不去看自己的战果,也不去打扫战场,他们将手#枪往腰间的牛皮枪套上一塞,扣上扣子后,就在军官的口令下,统一向后转,然后开始跑路。

    这些都是预定的程序,是开战前步骘一早就布置好的,打完就跑,既要最大力度打击敌人,又要尽可能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这是步骘也是刘厚对这次行动的作战原则。

    手#枪队的每个人都是宝贵的资源,他们手中的手#枪更是宝贝中的宝贝,他们中任何一个人都不容有失,每一支手#枪都是严格保密的军事物资,受到严格的军事管制,绝对不允许他们冲锋出去和敌人肉搏。

    若因此丢失了一支左#轮手#枪,左#轮手#枪的秘密被敌国破解,那造成的损失将无法估量,就算全灭了魏国五万人马带来的战果也无法弥补这样的损失,所以由不得步骘不谨慎。

    这边火#枪队在打手#枪的同时,那边马弩也开始发威了。马弩队伍埋伏的地点在地#雷爆炸地带的另一头,那里还剩下约六千人的魏军。

    蜀军这一路人马一共五万人,分成前中后三军,前军一万五,中军两万,后军也是一万五。

    现在步骘他们偷袭的就是一万五的前军,地#雷、陷阱加上手#枪队一共消灭了约九千人,现在剩下的还有约六千人马。剩下的这六千人全部被马弩部队包圆了。

    马弩的装弹量远大于手#枪,所以,步骘期望他们能取得更多的战绩,就将他们布置在爆炸区域的后面,在这里,他们可以面对着剩下的约六千魏军后续部队。

    几乎在手#枪队发动的同时,马弩部队也开始发动了,只听“嗖嗖嗖”的声音响起,那是马弩发射时弩箭和空气摩擦引起的声音。每具马弩之间相隔很远,大概每具马弩要管三十个魏军,也就是说,步骘每隔三十个人安排一个马弩猎杀组。

    一个马弩猎杀组包括这么多人:一个射手,就是手持马弩负责猎杀魏军的猪脚;两个箭匣手,他们每人携带一个箭匣,在射手打空了箭匣后,即时将箭匣递过去,协助射手更换箭匣。另外,他们还各有一个盾牌和一把刀,可以兼职做刀盾手协助防守队伍的侧面;

    两个狼筅手,由于他们是潜行过来的,无法携带长长的专业狼筅,所以用了现砍的树枝代替狼筅。他们负责将长长的,带有枝叶的狼筅伸出队伍的前方,用于阻碍敌人的进攻;两个刀盾手,在猎杀组前方,负责顶住从前方而来的进攻;

    两个长枪兵,负责在来进攻的敌人被刀盾手阻挡时,将长枪从盾牌的空隙中伸出,将敌人一一戳死;最后一个是队长,负责指挥,还有补漏。这就是刘厚小时候和孙尚香玩野战游戏时玩过的鸳鸯蝴蝶阵。

    由于hong军大量使用火器,要不就是刀枪不入的藤甲兵,所以hong军中几乎没有人用这种阵法了,刘厚一向信奉的是绝对的实力,只要有超过敌人很多的绝对实力,平推过去就行了,根本不用使用什么高明的阵法。

    hong军经常用的阵法就是派成整整齐齐的一列或几列组成整整齐齐的方阵,然后像推土机一样推过去,所过之处,推枯拉朽一般就将敌人收拾了。

    现在在hong军中已经没有多少人还记得这个阵法的时候,偏偏步骘记得。步骘原本是吴国大将,当年孙尚香被孙权接回吴国,自然也就将这一阵法带回了吴国。

    这个阵法是戚继光抗倭时所用,总结了前人很多经验才发明出来的,可以说比三国时代的战阵水平先进了上千年,的确是非常好用的东西。

    张飞、庞统的大军经常使用这个阵法和魏国#军队对战,屡屡取得佳绩。关羽守荆州也使用过这个阵法和吴国#军队对战,吴国在吃了几次亏后,也在部队中编练了这种阵法,这才扳回劣势。

    由此,吴国将领中普遍懂得这个先进的阵法,步骘当然也不例外,他曾独自领兵在岭南征战,也经常用此阵法对敌,深谙此阵法的精妙之处。

    这次伏击行动,他思前想后,马弩换箭匣虽然说很快,那也是相对而言的,中间总还是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这个时间间隔一个弄不好,被反应过来的魏军扑上来,那马弩射手就会变成了灰太狼面前的小肥羊了。

    于是,他灵机一动,就临时组建了这个变异的鸳鸯蝴蝶阵出来。这个变异的阵法组成部分和传统的鸳鸯蝴蝶阵有一些的不同,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杀伤的主力不是长枪兵而是弩箭。这个新的鸳鸯蝴蝶阵借助于梦幻般的马弩,其杀伤力无疑也比传统的鸳鸯蝴蝶阵强无数倍。

    虽然士兵们缺乏训练,不过这么强大的阵容,应该也能临时阻碍一下魏军的垂死进攻了,毕竟每个阻击组面对的敌人最多也不过三十人而已,而依赖于马弩先发制人的打击,在魏军反应过来前,至少能打掉其三分之一的兵力,那么,最后阵型需要防守的人只有二十人左右。

    果然,在马弩手开始射击后,很多魏兵醒悟过来,纷纷冲上来想灭掉这些偷袭自己的人,马弩的发射不像火#枪,没有那巨大的爆鸣音,也就少了那份震撼人心的作用,所以,突遇袭击的魏军虽然也乱了一阵,但是比手#枪队偷袭那边的魏军更快地醒悟过来。

    这些魏兵也算是精锐,他们醒悟过来后,也不需要军官的组织,纷纷自发地涌向偷袭他们的可恶敌人。马弩的杀伤力比较弱,一个箭匣五十支弩箭射出去,只有约十名魏军失去了战斗力,倒不是这些射手的准头太差,而是马弩的穿透力太弱。

    这些精锐魏兵普遍穿着纸甲,甚至部分还有皮甲,马弩虽然能穿透这些非金属的甲胄,但是被甲胄阻挡了一下后,中箭的魏兵往往伤而不死,还可以拼死一战。这就导致射手往往要对同一个魏兵连射几箭才能将其射倒。

    当然,咽喉、眼睛这些裸露在外的要害地方是可以一击致命的,不过这些地方面积比较小,射手也不是个个都是神箭手,往往很难射中这些要害部位。整体来说,马弩的射倒率或者借鉴手#枪的专业术语来说,叫做停止率大约只有五分之一。

    也就是说,每五箭才有一个魏兵倒下,停止了行动。这些倒下失去了行动能力的魏兵也不会全部死去,如果抢救及时,还是有一部人能被救回来,能救回多少人就要看魏军的医疗系统能力了。

    不过魏军还是老式军队,几乎没有医疗系统这么一说,只有几个随军大夫,那样一来,能救回多少人就只能看老天爷了。

    在每个射手将第一个箭匣打空后,每个阻击小组前面至少围上来了二十个魏军,由于步骘将阻击小组平均每隔三十个魏军布置一组,混乱中的魏兵本能地冲向了自己附近的阻击组。

    在缺乏统一的指挥的情况下,没有出现相邻两段的魏兵全部涌向一个阻击组的情况,所以,也就不会出现一个阻击组同时面临四十人这样的危险情况。

    真正考验的时刻到来了,乱糟糟冲上来的魏兵被两根大树杈阻挡,气势为之一滞,原来气势汹汹的气焰就像被泼了一盆冷水,熄灭了大半。

    不过他们也没有就此停住脚步,而是纷纷用刀劈砍树枝,还有一些本身是长枪兵的,就用手中的长枪去往树枝中乱捅,企图捅死躲在后面的蜀兵。当然,他们的动作是徒劳了,因为他们长枪的长度远远比不上狼筅的长度,所以,除了捅掉几片树叶外,就只能捅到空气了。

    刀兵倒是比较灵活,他们将眼前的枝叶劈断后,很快就从一些空隙中挤了进去,结果,眼看快要接近前方蜀军的盾牌时,迎面就被两根长枪#刺倒在地,倒在地上的人不会像游戏中的那样,尸体会消失,而是留在原地,成为绊脚石,对自己还活着的同伴的冲锋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没多久,就有三五个魏军倒在地上,三五个人不算多,但是作为绊脚石也算不错的了。本来在狼筅的阻碍下,魏兵已经前进得很困难了,再加三五具尸体作为绊脚石,他们的前进速度就更慢了。

    而且还真有人被地下的绊脚石绊倒,被绊倒的人自然是要倒大霉的,因为他们很容易被乱哄哄的同袍踩踏,很容易成为新的绊脚石。

    虽然最多也就是被二十来人踩踏,还不至于被踩死,不过被踩得半死是一定的了。正面的进攻难度大,自然就有心思活泛的人想到侧面,于是就有些魏兵绕到阻击组的侧面进攻。

    可惜,侧面也各有一个刀盾兵守护着(持箭匣的兼职刀盾兵),还有队长时而用弓箭,时而用长枪支援着,使到这些绕道的魏兵一时之间也讨不到什么便宜。

    其实这个这个阵型真正薄弱的地方是后面,可惜魏兵一时之间没想到绕到后面去夹攻,等他们终于有高人看出端倪的时候,马弩终于换好了箭匣,于是,新的一轮屠杀开始了。

第一百三十六章 司马懿的危机

    第一百三十六章司马懿的危机

    马弩换了两轮箭匣,甚至有一些地方只是换了一次箭匣,剩下的这约六千魏军就被消灭得差不多了。除了在换第一次箭匣时,魏军的冲锋带来了一些压力,也造成了少量蜀军的伤亡外,其他时候几乎就是一面倒的屠杀。

    那些射手就像在玩射击游戏一样,只管瞄准一个个扑过来的魏兵点射就是了,至于他们自身的安全,完全不用他们去考虑,他们对自己的队友很信任,将自己的安危交给新鸳鸯蝴蝶阵中的其他人完全没有什么问题。

    同样的,三个箭匣射完后,蜀军也不去检视战果,更不去打扫战场,他们在军官的口令指挥下,迅速掉头就跑。魏军的中军已经在道路的尽头出现了,可以看到他们正在加速奔跑过来,这个时候不走更待何时。

    魏军中军闻听到爆炸声,心知前军肯定出事了,于是,主将催促大军全速赶路。可惜这支部队不是威名赫赫的虎豹骑,而是一支步兵部队,他们就算全速前进也只能靠两只脚跑路。

    当他们气喘吁吁跑到事发现场时,先是看到一地插满短小弩箭的尸体,继而看到满地的大坑和散落一地血肉模糊的人体碎片,再往前就是一个个的大陷坑,坑里或是还温暖的尸体,或是还在哀嚎**着的被竹木刺扎得满身窟窿的伤兵。

    而敌人却半个影子都没看到,不是他们跑得不快,也不是他们距离前军很远,实在是蜀军实施的这场伏击速度太快了,每一个步骤都是精心策划好的,一旦发动就是雷霆万钧般的打击,在极短时间内就使得敌人全灭。

    当这路领兵主将看到前军全军覆灭的惨样时惊骇欲绝,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怎么都没想到一万五人在这么短时间内就这样被人灭了,而且是灭得那么彻底,那么残忍。这太匪夷所思了,简直超出他的认识范围。

    按他的理解,一万五人,就算被十万人的敌人包围,只要他们收缩阵形,据守一地,不说坚守一天一夜,最起码守到自己过来救援还是没问题的。但是这一万五的前军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被歼灭,那对方到底来了多少人?

    他只是一味往敌人的数量上来想,却没有去考虑敌人的装备和布置,虽然他们军中现在也装备了少量的火器,但是,他们对火器接触的时间还实在太短,对火器那超强的杀伤率还没有很深的感受,不知道有些东西杀起人来效率可以比传统的手段高十倍甚至百倍。

    由于他错误地估计了敌人的兵力,导致他不敢下令追击,而是下令原地扎营,布置防御工事,并派人通知其他三路大军,让他们尽快前来汇合,然后再一起出发,他再也不敢领着一路大军独自行军了。

    这使得步骘因担心被追击而做的诸多安排完全没有用武之地,最后,步骘、鄂焕两路人马都安然地退回了麦城。最郁闷的是兀突骨,本来他跟着出征,就是期待能有一场痛快厮杀的战斗。他虽然不是做主将,但是想着没有刘厚的管束,可以杀个痛快也就不去计较那么多了。

    谁知道,这次同样没给他痛快厮杀的机会,不但没有痛快厮杀的机会,甚至连上场开打的机会都没有。步骘在发动偷袭前就命他领着藤甲军先一步撤离,他毛战功也没捞到一点,郁闷得他在回去的沿途上一路挥舞着他那支硕大的狼牙棒乱砸一通,不知道砸坏了多少花花草草。

    这次的出征,虽然消灭了一万五的魏军,不过并没有达到预定计划的要求,按照之前三个臭皮匠的计划,是想消灭魏军至少五万部队的。可惜司马懿用一招倾巢而出破解了蜀军的意图,看来三个臭皮匠和司马懿的交锋又落败了。

    幸好总算还有一万五的收获,使得这次行动不至于输得太难看。当然,这是站在刘厚和他的三个臭皮匠幕僚团的角度来看的。站在魏国的角度来看则完全是两回事。

    现在的魏国朝廷,早已经吵翻了天,很多大臣都上本弹劾司马懿,说他丧师辱国,前翻损失了五万人,这次又损失了一万五人,简直无能之极。要知道六万五人可不是个小数目,这个年代一个县城的人口可能也没那么多。

    当年赤壁之战,孙吴不过才三万人,刘备更是只有两万人,两者加起来还没这次司马懿损失的人马多,司马懿这次损失的人马,比得上一个小国的军队总数了,这怎么能不令魏国朝野震动呢?

    群臣纷纷弹劾司马懿,这一下推荐司马懿领兵的钟繇就坐不住了,他虽然心里也恼恨司马懿,才出征没多久,就整出那么棘手的事情来,给自己大大丢了一个脸。

    但是,毕竟是自己最先提议司马懿领兵的,如果司马懿因为这件事倒了台,他自己恐怕也会受到牵连,一不小心就要被弄得灰头土脸,所以,他心里再不愿意,也还是要帮司马懿说说好话的。

    “启禀陛下,臣有本奏。”钟繇出列硬着头皮对着曹丕躬身道。

    正被吵得焦头烂额的曹丕见钟繇要发言,连忙摆摆手,道:“钟**卿请讲。”不管钟繇是想弹劾司马懿还是保司马懿,他是三公之一,在朝廷中地位举足轻重,所以,曹丕对他还是很客气的。同样,群臣听到三公之一的钟繇出来说话,也都停止了争执,静下来准备用心聆听他的高见。

    “陛下,臣以为,向乡侯不但没过,反而有功。”他刚说完这话,“嗡!”的一声,刚安静下来的群臣又开始吵闹起来了,显然很多人对他的话都不同意。

    “喔?何解啊?”曹丕也是一愣,在群臣一边倒的攻讦司马懿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支持他还真有点不习惯,而且这个人还是相当于国防部长的钟繇,他说话的份量可够重的。

    “陛下,向乡侯虽然损失了几万人马,但是却将蜀国皇帝御驾亲征的大军打败,不但挫败了他们侵犯魏国的意图,还一路追杀,将之驱赶到了麦城,使蜀国大军一直窝在小小的麦城中徒叹奈何。这不是功劳是什么?

    至于损失了区区几万人马,试问历来哪有打仗不死人的,更何况是这种国战,死上几万人又算得了什么?”

    “钟太尉此言差矣。”见有人保司马懿,王朗就出来捣乱了,在出兵前,他可是怒斥过司马懿的,最后反被司马懿挤兑得下不了台,现在见司马懿倒霉,哪有不出来落井下石的道理。

    刚才是下面的小弟们在争论,现在钟繇出马了,也就代表着,这场口水仗已经向更高层次发展了,现在轮到他们“三公”们上场了。

    “种太尉,你可知你口中的区区几万人相当于一县之人口,你可知当年官渡之战时,太祖皇帝征伐十几万袁绍军,不过才带兵两万人。向乡侯这一个月不到,就损失了太祖当年打袁绍时兵力的三倍。这么无能,你还敢说他有功无过吗?”王朗道。

    “王司空,你有所不知,蜀国小皇帝这支hong军可不是一般的军队,当年从南中一直横扫到岭南,再北上荆州,所过之处,所向披靡。孟获、兀突骨等南中蛮夷就不说了,步骘、陆逊皆为东吴名将,特别是陆逊,乃东吴后起之秀也,据说其智谋不逊色于当年的周瑜周公。

    可是他们一个在岭南,一个在长沙,分别带着几十万军队和蜀国小皇帝作战,最后都被蜀国小皇帝打得全军覆没。可见这个小皇帝的确非泛泛之辈也。

    火器的威力相信陛下也清楚,蜀国hong军皆装备了这种火器,其数量远较我们的雷神部队多,如此情况下,我们的部队怎么可能没有损失?

    相反,向乡侯不但能保住三十万人马大部分没有损伤,还将蜀国大军驱逐出国境,力保我国寸土未丢,这足以说明,向乡侯远比步骘、陆逊之流高明。因此,臣请陛下,重赏向乡侯,以示陛下是个奖罚分明之人。”

    “钟太尉,向乡侯挟三十万大军,设了包围圈伏击蜀军五万人马,正是狮子搏兔之势,最后,这只兔子没有什么损失,几乎是安然无恙地跳出包围圈,反而是狮子嘣掉了一口牙,白白牺牲了五万人。试问,这不是无能是什么?要知道那是三十万人马啊,如果给老夫三十万人,老夫可以将东海填平,将泰山搬走,岂还会奈何不了区区五万蜀军?”

    王朗一边说,一边挥了挥手臂,一副我很厉害的样子。钟繇看着他那副弱不禁风的老迈样子,恨不得一脚将他踹翻在地,就你那副老骨头,还移山,还填海,还奈何蜀军,我看你连马都上不得了吧,你还是回家移尊夫人的山,填尊夫人的海吧。

    “王司空,打仗不仅仅是看人数多寡的,还有装备、后勤、谋略、天时、地利、士卒的训练程度、士气、将领的指挥水平等等方方面面的因素,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导致一场战争的全面溃败。王司空没有领兵打过仗,不知道这些也是情有可原。”

    钟繇开始攻击王朗不通军事,不应该出来质疑军事上的事情了。王朗自然不甘示弱,只听他道:“钟太尉管天下兵马,对于领兵在外的向乡侯真是**护有加啊。”

    你说我不懂军事,我就说你袒护下属,说你和司马懿都是管军事的,当然是穿一条内裤的人,当然是同一个鼻孔出气的。

第一百三十七章 司马懿的不屑一顾

    第一百三十七章司马懿的不屑一顾

    曹丕一开始还以为“三公”出来说话了,这场弹劾司马懿的朝会很快就可以结束了,谁知道,这两位“三公”也吵开了。本来已经被大臣们吵得头痛不已的他,这下就更头痛了。

    曹丕看这两个老头在那里互相攻击着,越说越激动,越说越火爆,两人逐渐青筋毕露,脸红耳赤,曹丕感到很无奈,这两个人在朝中份量都很重,对他们可不能强行弹压。

    自己身为皇帝,关键是要做到平衡,所以也不能轻易表明立场支持那个不支持那个,就算要说,也要委婉地说,让被否定的那个心里没那么难受。

    所以说,做皇帝也不是那么好做的,看起来是一言九鼎,其实还是受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制约。不过在他心里,还是倾向于司马懿的,司马懿是助他打败曹植抢得皇位的主要谋士之一,就像是老师一样,一直提点着他。

    他对于司马懿不但有信任,还有点依赖,所以,在他内心中是不想降罪于司马懿的。

    眼看两个老头争执个没玩没了,曹丕终于不耐烦了,他以眼色示意没开口的另一个“三公”华歆,意思是让他想办法制止两人的嘴仗。华歆是司徒,和王朗、钟繇一样都是“三公”之一,所以,朝堂上能插嘴王朗、钟繇之间争论的也只剩下他了。

    华歆一收到曹丕的信号,马上清了清嗓子,开口道:“两位,两位且慢,且听华某一言。”

    两个争得面红耳赤的“三公”好歹都是读书人,还算有点涵养,见华歆这个和他们有同等份量的朝堂大佬出来说话,多少还是要给一下面子的,于是,一齐停止了争论,转头盯着华歆,看他有什么话要说。

    “咳咳,”华歆又清了一下嗓子道,“两位说的都有道理,可是现在大敌当前,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现在不管司马懿是对是错,有功还是有过都不重要。现在最重要的还是要尽快让蜀国退兵。

    蜀国一天不退兵,就一天需要有大将#领兵在襄阳镇守。临阵换将实为大忌也,因此,现在无论如何,也不是计较他功过的时候。

    华某提议,不如陛下下一道旨意询问于他,到底现在战况如何,让他回信述职,说明一下为什么会损失这么多兵马。或者还可以适当催促一下他,让他尽快出兵打退蜀军。两位看暂时这样处理如何?”

    华歆一开始说的“两位说的都有道理”这其实是在和稀泥了,后面的处理办法更是和稀泥中的和稀泥,王朗、钟繇两人一人主张罚,一人主张赏,他就来个不赏不罚,来个中间路线,或者说得好听点叫中庸之道,两边都不得罪,两边都占便宜,老好人一个。

    可是便宜哪里是那么好占的,他话音刚落,王朗和钟繇就开始炮轰他了。两个人都摆出一大堆道理,说他的处理方法不恰当,两人都觉得他的处理方法是在偏坦对方。

    王朗认为,就算要发圣旨给司马懿,也应该是责问他为什么损失那么多人马,而钟繇认为,发圣旨给司马懿可以,不过应该亲切慰问他领军在外作战的劳苦,赞赏一下他打退了蜀军,保住疆土不失。

    于是,新的一轮争吵又开始了,只不过这次加入了华歆,真正变成了三国混战,喔,应该叫“三公”混战才对。

    可惜这种“三公”混战没有扑克牌中的“三公”混战那么有观赏性,也没有那么刺激好玩,围观的群臣和曹丕觉得就像几百字鸭子在耳边呱噪一样,被吵得晕头转向。尤其是曹丕,他的心早就飞到了后宫那几个新纳的漂亮妃嫔身上,哪里还有心思听三个老头子在这里喷口水。

    最后,曹丕实在忍无可忍,决定还是行使一次皇帝的独#裁权力,于是,他让持鞭的太监甩了三次响鞭,让整个朝堂安静了下来。

    然后他愤愤然地站了起来,道:“都不要说了,既然大家意见不统一,那就用折衷的办法吧,朕意已决,朕将亲笔写一封手谕给向乡侯,让他说明一下这次战斗的经过,解释一下为何会损失那么多兵马。就这样吧,退朝!”

    众大臣见皇帝已经有了决断,只得停止了争论,躬身高呼一声“恭送陛下!”就将曹丕送走。曹丕兴冲冲地回后宫找漂亮妃嫔过快活日子后,群臣也一边议论纷纷一边退出宫殿,剩下“三公”在哪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互相甩了下衣袖,鼻孔了哼了一声也出宫去了。

    远在襄阳的司马懿很快就收到了曹丕的亲笔信,之所以是信而不是圣旨,就表明了曹丕的态度,这不是朝堂的意思,这是我自己私人关心一下战况,关心一下你而已。

    看完信后,司马懿又背着双手,站在窗前,望着书房外花园中争妍斗艳的花花草草,久久不语。他那个老仆人见自己老爷又在玩深沉,于是很识趣地没有去打搅他,只是静静地侍候在一旁。

    不知道过了多久,司马懿终于退出待机状态,好像自言自语又好像说给谁听一样道:“哼!这帮鼠目寸光的家伙,又在兴风作浪,想整垮本候是那么容易的吗?”

    听到司马懿开口说话,老仆人适时地接腔了:“老爷,陛下这封信,只是询问一下战况,通篇并没有责问之意,老爷会不会多心了。”

    这个老仆人竟然连皇帝给司马懿的信都看了,可见他在司马懿跟前地位有多高。

    “哼!是没有责问的字眼,但是来责问的意思跃然于纸上,那帮家伙的心思是怎样的,难道本候还不清楚吗?不是那帮只会说空话的家伙上蹿下跳,逼着陛下,陛下怎么会写这样一封信给本候。一群跳梁小丑而已,何需理会。”

    司马懿竟然由曹丕一封措辞还算平和的信,体会到里面的责问之意,继而猜出这封信诞生的背#景(kao,这也是违禁词),其联想推理能力可不是一般的强,甚至和那些开了外挂预先知道历史走向的穿越者相比,也不遑多让。

    “那,老爷,该怎么回复陛下这封信,陛下可是让你说说这场战斗的经过,说说损失六万五千人马的原因的。”老仆人问道。

    “哼,有什么好回复的,就一句话,谁要是对本候不满意的,就让他来代替本候领兵抵御蜀军的进攻吧。这帮空口说白话的家伙,本候倒是想看看,谁敢接这个烫手山芋。”

    “老爷,这样说会不会太生硬了点?”

    “生硬又怎么样?事实就是如此。这帮人只会空谈,让他们做点实事,没有一个可以干得好的。真要让他们来领兵,恐怕就不是损失区区六万五了,全军覆没也不是不可能的。算了,你稍微修饰一下言辞吧,毕竟信是给陛下看的,不是给这些跳梁小丑看的。

    还有,你要跟陛下说,要他务必大力发展雷神部队,马上搜罗全国各地的工匠,让他们全力生产各种火器,越多越好,否则,我大魏国覆灭在即。”

    司马懿不愧是个具有超凡战略眼光的人,知道火器是一种可以改变时代的武器,可是无论是他还是曹丕都不知道,刘厚早就看到这点,一早就作出了安排,从原料上控制魏国生产火器的规模。

    现在无论是铜铁矿还是硫磺、硝石矿不是被蜀国的细作掌控就是被破坏掉,魏国就算工匠再多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想扩大火器生产的规模难度极大。

    “是,老爷。”老仆人应了一声,司马懿又仿佛进入了恍惚状态,只听他喃喃自语地道:

    “可惜啊,可惜,可惜这么厉害的神兵利器不是掌控在本候手中,如果给本候五万这样的火器部队,本候要横扫天下易如反掌。哼!什么逐鹿中原只是小儿科而已。如果有五万火器部队,本候定能扫平**,将中原周边的魑魅魍魉也全部消灭,到时候什么鲜卑、匈奴、乌桓、羌氐等诸蛮夷又算得了什么?

    凭着这些火器,本候定可以轻易将这些蛮夷斩尽杀绝,开疆拓土千里、万里不在话下。可惜这样的神兵利器却掌握在刘禅那个黄毛小子手上,无法发挥出它们巨大的威力。可惜啊可惜,可惜天不遂人愿啊,为何左慈那个老道偏偏看中刘禅这个无用的小子,难道真有圣天子诸神庇佑一说?难道刘禅真的是真命天子?唉!天不佑大魏国啊……”

    老仆人听了一会司马懿的喃喃自语,见没自己什么事了,就退下去准备写回复给曹丕的书信了,只留下司马懿那萧索落寞的背影依旧在窗前喃喃自语。

    司马懿在襄阳郁闷着,而在麦城的刘厚却迎来了他的幸福生活。幸福的原因是,周雪来了。周雪是带着几个东吴降将过来的。

    经过这段时间周雪和步骘的思想工作,东吴降将逐渐开始接受刘厚的正统地位了。尤其是周雪成为皇后之一,他们对刘厚的态度更是改观了很多。

第一百三十八章 周雪的慰劳

    第一百三十八章周雪的慰劳

    步骘随着刘厚过来攻打魏国,积攥着军功,这些人看着眼热,也开始蠢蠢欲动了起来。尤其是当hong军北伐的战报传回蜀国时,引起蜀国国内一阵热议。

    报回朝廷的战报是邓芝起草的,战报里当然不会像刘厚和三个臭皮匠私下里讨论的那样,对战果很不满意,蜀军失去了战略主动,相反,在战报里还大力吹捧hong这两场战斗的功绩。

    第一份战报里说,皇帝御驾亲征,刚一去到襄阳,就消灭了魏军五万人马,至于己方中了魏军埋伏,差点被困在包围圈里全军覆没这种丑事当然是一句也没提。

    这份只有结果没有经过的战报,传回国内后,立刻点燃了国内民众的激情,引起民众的热议和庆祝。三位皇后为此还特意在皇宫前门的广场上放了一场烟花庆祝这次胜利。

    蜀国这次北伐曹魏,出动的战兵一共也不过五万人,这刚一交手,就灭掉和自己部队同等数量的敌人,尤其是这个敌人还是世人公认的三国中军事力量最强的魏国,领兵的又是狡诈如狐的司马懿,这怎能不振奋人心,怎能不令人热血沸腾?

    另一份战报中说,英明的皇帝陛下智计无双,命鄂焕将军佯攻章陵,又命步骘、兀突骨设伏于襄阳到章陵的路上,一举消灭了魏国援军一万五千人马。

    这份略有过程又有结果的战报继续点燃了成都人民的热情,他们纷纷上街游行、放鞭炮、舞龙、舞狮、敲锣打鼓地庆祝,他们高呼皇帝万岁,表达着对刘厚的拥护和崇敬之心。

    在这种氛围之下,东吴的降将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听到和他们同是东吴降将的步骘,已经在蜀军中**领兵,征讨魏国这个昔日的军事强国,并且一战成功,斩首一万余。

    这是多大的功劳啊,很多将领打了一辈子仗,可能也没能消灭一万五的敌人。步骘不过只是打了一个埋伏战而已,就有这样的功绩了,这怎么能不让人羡慕?

    本来,在客居成都的这段时间里,这些东吴降将见识了蜀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迥异于吴国的社会情况、百姓饱满的精神面貌、军容等等,对于蜀国官员宣扬的刘厚是真命天子的事情已经有几分相信了,现在再被这样连番大胜的消息一刺激,于是,很多东吴降将眼热心动了,他们中有些人或委婉或直接地向周皇后表达了他们想建功立业的心情。

    周雪见他们终于肯为自己的夫君效力,当然也很开心,于是就带着他们赶到麦城,想让刘厚安排他们在军中效力,让他们有建功立业的机会。

    刘厚可不管这些乱七八糟有的没的,他刚新婚不久,就和三位新婚妻子分开,正是食髓知味的时候,现在周雪送上门来,那里还客气,当然是第一时间将她拉入房间颠#鸾倒#凤一番再说其他了。

    正所谓久别胜新婚,更何况是姿容不输于小乔的周雪就在眼前,刘厚一激动之下,就和她折腾了一晚,好吧,又吃河蟹了,省略了一万字精彩的过程描写,大家都走宝了1,真的很精彩,不骗你们。

    第二天,刘厚睡到日上三竿,起来后腰酸背痛,脚步虚浮,饶是他平时勤练武功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心里暗暗责怪自己真是个昏君,以后可要注意一点,不能再这样沉迷美色了。

    军营中是禁止有女人的,hong军一向军纪森严,不过凡事都有例外,皇帝就是世界上最例外的那个人。况且,刘厚住的地方叫“行宫”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军营。

    既然是“宫”那有个女人一点也不稀奇。另外,周雪从小混迹军营,自然知道军中规矩,她混军营时一般都是全身披挂,穿上一套特别订制的女式铠甲,一副英姿飒爽的模样。

    军营里出现一个娇滴滴、千娇百媚的女人当然会动摇军心,但是,出现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将军似乎也不是那么令人难于接受的事情。

    于是,刘厚就用这个办法暂时将周雪留了下来。三个臭皮匠虽然也担心小皇帝年幼无知加上血气方刚,被美色所惑而耽误正事,但是,想到这个小皇帝一向表现得远比同龄人成熟稳重,也就忍住没有对这件事进行劝谏。

    倒是刘厚主动向他们解释,说东吴诸降将新投入军中,周皇后身为周瑜的女儿,东吴诸降将一直信服她,有她在旁协助,自己和东吴诸降将的沟通、磨合将会顺利得多。

    这下,三位谋士更没什么好说的了,小皇帝一向是个有分寸的人,又有这么冠冕堂皇的理由,身为臣子,那能破坏了皇帝的性福。

    东吴降将中,最重要的就是韩当和丁奉两人,刘厚将这两人分别安排给兀突骨和鄂焕做副手,也即是第二师和第三师的副师长。这样的安排也不算辱没了他们。

    不是刘厚不信任他们,不将他们安排在火器部队,实在是他们没有受过和火器相关的培训,对火器的作战方式不熟悉,让他们去了也是白搭。

    只能先将他们安排在藤甲兵部队中,让他们先熟悉一下蜀军的军规什么的,然后再对他们进行火器方面知识的培训,等以后他们掌握了相关知识再将他们转到火器部队也不迟。

    除了这两员大将之外,还有其他不少级别较低的东吴降将,刘厚也一一将他们安排进各支#部队中任职。

    安排好这些降将后,刘厚又没事可干了,现在战况又进入相持阶段,其实不算是相持阶段,或者说是对峙阶段合适点。现在大家都没有出手,大家都收缩了兵力,暂时停止了交战,双方就这样对峙着。

    所以,刘厚也没什么事情要处理,每天就去了解一下有没有什么特殊事情,没有的话,就去和周雪卿卿我我去了,一般的事务有三个臭皮匠在都能处理得井井有条。

    古语有云:“快乐的日子总是短暂的。”刘厚和周雪在麦城过了一个月性福快乐的日子,两个人如胶似漆,就像渡蜜月的新婚小夫妻一样。

    可是一个月时间过去,刘厚又开始忙碌起来了。这一个月来,麦城这个前线虽然风平浪静,但是,整个蜀国的后勤保障系统却在高速运转着。

    “工业部”的后勤生产中心每个夜晚都灯火通明,工人和工匠们都三班倒,日夜生产着各种武#器弹#药、各种军用品和各种后勤补给物资。

    “工业部”现在的规模很大,拥有十几万的各种生产工人和工匠,他们每天生产出来的东西数量惊人。不过这些数量惊人的物资却没有堆积在“工业部”的仓库,它们很快就会被运到码头,直接装船,然后顺流直下,沿着黄金水道运到荆州,然后再转运到麦城。

    这条漫长的运输线也是日夜忙碌不停,数万辎重队青壮像勤劳的蚂蚁一样,辛勤地搬运着各种物资。

    在这停战的一个月期间,又有五百多枚火箭#弹被运到麦城,前番作战损毁的火箭筒、火#枪、藤甲,消耗的火药、霹雳雷、弩箭等也得到了补充。

    无数的战争物资汇集到麦城,这令刘厚重新恢复了信心。他准备近期再发动一次战斗,吃掉魏军一部分兵力。

    他在停战一个多月后,再次召开重要的军事会议,商讨下一步的行动。但是,三位臭皮匠都认为,司马懿吃过一次亏,很难再让他上当,而正面强攻的话,也是很困难,毕竟对方还有二十多万军队,又是依城而守,正面强攻很容易着了他的道。

    结果连续商量了三天也没能商量出个所以然来。其中以邓芝最为悲观,他认为现在蜀军事实上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局面。进,面对强敌,很难再有建功的机会,反而很容易一不小心中了司马懿的诡计,遭遇重大损失。

    退,也是很难,蜀国皇帝御驾亲征,亲率hong军北伐,收复汉家江山这么大一件事,已经弄得天下人皆知,无数双目光都盯着自己这些人,现在却是连襄阳都没能打得下来,会不会很没面子?别人又会怎么看hong军?会这么看小皇帝?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司马懿派人送来一封信。刘厚接过预先由专人检查过没有问题的信一看,信封是黄色的牛皮纸,正面用朱砂画了个红色的长方形框,框里写着“蜀国皇帝陛下敬启”八个毛笔字。

    字体苍劲有力,看起来颇有书法#功底。打开信封,抽出一张白色的信纸,信纸光滑白净,质感柔韧,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蝇头毛笔小字。

    刘厚一眼就认得信封和信纸都是蜀国“工业部”出产的产品。这种牛皮纸信封和信纸的质量都很上乘,别处可生产不出来,唯有蜀国才有出产。时下各种蜀国出产的纸品被人称为“蜀纸”,和蜀锦一样,都是天下闻名的精品。

    蜀国这几年开发出很多种类的纸品,其中就包括这种可以做信封的牛皮纸和可以当信纸用的白纸。这些都是葛玄和他的研究团队多年来的研究成果。

    各种纸品不属于战争物资,魏国和吴国官方对其进口本国没有多少意见。毕竟不但很多平民百姓,还有很多朝堂上大佬都很喜欢使用各种质量上乘的“蜀纸”,所以蜀国纸品的出口不需通过走私渠道,可以堂堂正正卖到魏、吴两国去。

    注1:走宝:粤语,意思是错失良机。

第一百三十九章 司马懿的信

    第一百三十九章司马懿的信

    司马懿的信不长,但是说的事情却很匪夷所思。在信里,他说鲜卑轲比能部10万骑兵寇边劫掠。这本来也没什么好令人觉得惊奇的,毕竟北边那几个少数民族,每年不到汉境劫掠一番都不得安生。

    奇就奇在,司马懿在信里随后还说,请蜀国皇帝暂时罢战退兵,好让他带兵北上,击退鲜卑寇边骑兵,再回来和蜀国皇帝田猎于襄阳。

    当然,他还说了一堆大道理,说什么无论魏国还是蜀国都是华夏的之民,大家都是同种同源的(汉人),现在北方的同胞有难,两国应该暂时放下成见,搁置争端,共同对付外敌。

    刘厚咋一听觉得很吃惊,真没想到这个司马懿还是个大汉族主义者,还挺有民族精神的,他的这个说法还挺对刘厚胃口的,他差点就要立刻答应司马懿的要求退兵了。

    他后来想了一想,退兵这么大一件事,还是找三个臭皮匠来商量一下再说吧。可是,在步骘、郭攸之和邓芝三人传阅了这封信后,却各有不同的意见。

    首先是郭攸之出来说话:“陛下,司马懿素来狡诈,鲜卑大军寇边之事是否属实尚不可知。轲比能乃小种鲜卑(即小弱古朴的一支鲜卑部落)大人(头领)也,自从曹阿瞒(曹操的小名)北征后,轲比能通过阎柔向曹魏纳贡称臣。

    建安二十三年(213年),代郡的乌桓族造反,轲比能伙同乌桓一起入寇北地。曹操遣其子曹彰率精兵击破之,轲比能重新降服。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轲比能遣使献马,受封为附义王。

    按道理说,轲比能这个时候寇边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这些蛮夷之人反复无常,经常降而复叛,叛而又降。中原皇朝强盛他们就温顺蛰伏,中原皇朝衰弱他们则反叛作乱。

    又或者说,如果天时不好,牲畜大量冻死,他们无法得到足够的食物,则他们为了活命必定会寇边劫掠,故这次轲比能是不是真的入寇北地还真不好判断。

    不过一旦属实,我们也断不可退兵,相反应该趁机挥军北上,趁其大军全力对付鲜卑骑兵之时,攻取中原。此乃天赐之良机是也,说不定可以趁乱一举灭掉魏国朝廷。”

    刘厚一听就知道这个家伙是个没什么民族大义的人,也难怪,这个时代的人,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都还没觉醒,谁会有这种怪异的思想?这个时候的各少数民族都是被各大豪强借势、利用、驱使的对象,就连诸葛亮也不例外。

    诸葛亮在隆中对时,即向刘备提出“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其实际含义,即诸葛亮利用“和”、“抚”的怀柔政策以达到最大限度地让少数民族为蜀汉政权卖力气、出粮饷的目的。

    诸葛亮第一次伐魏失败后,“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第三次伐魏,取得武都、阴平二郡。《亮传》载后主诏,谓亮“降集氏、羌,兴复二郡”。氏羌与二郡并提,说明二郡之氏羌族人不在少数。

    如果说这些都是征服少数民族,对大汉族来说是有益无害的,但是下面一件事就值得商榷了:《亮传》注引《江晋春秋》言:“亮围祁山,招鲜卑轲比能,比能等至北地石城以应亮。”

    也就是说,诸葛亮在兵围祁山时,勾结轲比能,让他出兵牵制魏国。诸葛亮为了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完全没有考虑魏国北地汉民的死活。要知道,鲜卑这样的游牧民族一旦出兵,必然是要劫掠一番的。

    多少汉民会因此而死,多少汉民的财产被抢光,多少汉民被劫掠到塞外做奴隶,多少汉族女子被凌辱。也许,站在当时人的角度来看,这都是无所谓的,因为这些边民不是自己国家的人民,都是敌国的人,他们被异族屠戮和劫掠还可以减弱敌国的实力,何乐而不为?

    但是,如果站得高一点,站在整个汉族的角度看,引异族或助异族劫掠汉民,都有汉奸的嫌疑。当然,说是汉奸也许有点重了,但是,起码这种行为无论如何是不符合后世的民族主义价值观的,起码刘厚就不认同这种做法。

    在刘厚那有点愤青的思想中,三国之间再怎么打来打去,都是汉人内部的事,属于兄弟之间争家产。可是这种事情和外人无关,外人如果想插手,那么兄弟间就应该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先把外人打趴下再说。

    这也许和一些人“攘外必先安内的”的思想不相符,但这就是刘厚的真实想法。而郭攸之的想法,属于时代局限性问题,刘厚倒也不会怪他什么,反倒是他分析这些游牧民族时反时叛的特点非常精辟,以后制定对游牧民族的政策时,不可不注意这个问题。

    “鲜卑是不是真的寇边,我们可以通过‘中情局‘的渠道了解到,只需要等一段时间就行了。至于说借鲜卑寇边之机攻击曹魏,还需要好好思量思量,不能妄下决定。”刘厚道。

    “陛下英明。”步骘道,“骘倒是觉得鲜卑入寇之事八成是真的,只不过司马懿一向狡诈,可能司马懿想利用这件事做文章引我们入彀。我们需慎防他假借鲜卑入寇之事,诱我们北上,再设伏攻击我们。”

    “喔?有这种可能吗?”刘厚问。

    “有,毕竟按一般人的想法,鲜卑十万大军入寇北边,必然会牵扯魏国大量的兵力,这个时候,魏国放在南线的兵力必定就减少。谁不想趁着魏国国内兵力空虚时,一举攻破许都呢?

    这个诱惑实在是太大了,恐怕有些人就算对此有所怀疑,也经不起这个诱惑,忍不住要一头撞进去吧。

    司马懿大奸,却也是个大智之人,他肯定是算计到我们知道鲜卑寇边这件事后的反应,才故意写信告知我们,否则的话,魏国出现这么大的乱子,他们隐瞒还来不及呢,那里还会主动相告,所以,骘以为,其中必有阴谋。”步骘道。

    “嗯,的确是不可不防,然则,一进一退之间,结果截然相反,该如何取舍呢?”刘厚道。

    见刘厚开始苦恼,邓芝终于开口了:“其实陛下无需苦恼。臣以为,不管鲜卑寇边是真是假,我们只管退兵就是了。前段时间,我们不是正在烦恼着该怎么去进攻魏国,怎么去吃掉他们一部分兵力吗?

    那时候,臣不是说过,现在我们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局面吗?现在不同了,我们正好有个契机打破这种进退两难的局面。”

    “喔?邓**卿这是何意?”刘厚问。

    “陛下,之前我们无法进军北上,因为敌人兵力太多,而且随时摆成包围圈状态等我们去钻。现在经步大人这么一分析,似乎司马懿诱敌的意图更明显了,我们进军就更危险了。那么我们就更不能进军北上了。

    但是我们不能进军北上却可以退兵。之前我们没有借口退兵,因为如果贸贸然退兵,不但打击士气,而且会弱了陛下和我们大汉的气势,但是现在却不一样了,我们有借口了。

    正是瞌睡就有人送枕头,司马懿刚给我们送来了一个大枕头,我们正好顺着他信中的意思,也以民族大义为由退兵。这样一来,不但于陛下和蜀国的威名无损,可能还因为此事,让陛下成为千古传诵的明君。

    世人也一定会因为陛下的深明大义而诚心敬服,陛下正好可以趁此尽收天下人心,以后王师所到之处,百姓必定纷纷归服。”邓芝说着说着不由得眉飞色舞起来。

    刘厚摸摸鼻子,心想,什么狗屁的千古传诵明君啊,如果鲜卑真的入寇倒有可能真的能落个好名声,可是,一旦这是司马懿使诈,鲜卑其实没有入寇,而我们却傻乎乎地退了兵,我一定会成为千古传诵的大傻13。估计这一战也会成为经典战例,后人都会记得,司马懿用一封书信,一句谎言,就使自己退兵。

    说不定还会编出很多段子来,例如什么“司马懿智退傻13阿斗”,例如什么“傻13皇帝被戏弄记”,还有什么“**丝的逆袭——看司马懿怎么吓退高富帅皇帝”。

    说不定自己还会入选“史上十大‘最‘统帅”之一,当然自己会是最傻最天真的那个“最”,说不定这件事还会被编成一个成语,成为人们日常使用的常用语。

    更别说这件事很有可能会被改编成各种评书、戏剧、电视剧甚至电影。那自己的名声以后肯定会臭大街了,可能比原来历史上那个阿斗更阿斗。

    想想刘厚就觉得不寒而栗,没想到司马懿这么简单的一封信,竟然隐含着那么多种可能,这件事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预计,刘厚刚才还想草率答应司马懿的请求,幸好找了三个臭皮匠来咨询一下,否则被司马懿卖了还帮人家数钞票,刘厚越想越后怕,最后竟然想出了一身冷汗。

第一百四十章 是不是想多了

    第一百四十章是不是想多了

    上回说到,刘厚没想到司马懿看起来平平常常的一封信,却隐含那么多的可能性,司马懿果然高深,当然,也不排除是刘厚等人想多了,也许人家真没那么复杂的意思,可是,万一人家真有什么阴谋呢?

    司马懿这个人不得不防啊。最后,刘厚决定用排列组合的方式总结一下所有的可能性∶

    “司马懿这封信有几个可能性,其一,鲜卑真的有寇边北地,司马懿真的想北上对付鲜卑人,没有设伏偷袭我们的意图;

    其二,鲜卑真的有寇边北地,司马懿借北上对付鲜卑人的幌子,实际上设好埋伏诱我们北上,趁机伏击我们;

    其三,鲜卑人没有寇边,完全是司马懿凭空捏造出来的借口,实际上是想引诱我们北上,再伏击我们;

    其四,鲜卑人没有寇边,司马懿也不是想伏击我们,而是想用这种方法骗我们退兵,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刘厚一边说着,一边用毛笔在一张大白纸上#将这几个可能性写出来,三个臭皮匠也走到他的身旁,看着刘厚写下的四种可能性。

    “如果是第一种可能性,我们可以退兵回荆州,给他们腾出打异族的机会,这样对我们不但没有什么损失,还可以博一个好名声;

    如果是第二种可能性,那我们原地不动或退兵都行,只要我们不北上想趁机捞好处,我们就不会有损失;

    如果是第三种可能性,我们也可以用原地不动或者退兵应对,这样也于我们没有任何损失;但是,如果是第四种可能性,我们如果退兵的话,将会被世人笑话为白痴,甚至被笑话千年,因此不可不慎。”

    刘厚一边说着一边将各种情况的应对方法和后果写在刚才写下的四种情况后面。

    “其实,第三种情况随时可以转变为第四种情况,如果司马懿本意是想诱使我们北上,从而伏击我们,眼看我们不上当,很可能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趁机抹黑我们。”郭攸之补充道。

    “所以,我们一定要先弄清楚情况才能对下一步的行动作出决定。想弄清楚司马懿是否有在北边设下埋伏圈等我们上钩,这比较难。

    虽然我们的斥候几乎全面压制魏国的斥候,但是,如果他们在魏国境内设下埋伏,我们还是很难及时发现问题的。司马懿既然敢这样做,也一定有办法瞒过我们斥候的探测。

    所以想靠侦察他们是否有设伏很难。那样一来,我们就只有从鲜卑是否真的入寇这一点来着手了。毕竟鲜卑十万大军劫掠北地这么大一件事,想造假不是那么容易的。”刘厚道。

    “从上面的总结归类来看,我们前两种情况倒是好处理,只要我们不北上,于我们毫无损失,如果是后两种情况,我们无论北上还是不北上都有麻烦。所以,我们首先先要确定的是,鲜卑是否真的寇边。

    如果鲜卑真的寇边,我们就退兵至荆州,既博得一个好名声,又可以为我们打破进退两难的局面找到一个借口。”邓芝道。

    “如果鲜卑没寇边呢?该怎么处理?无论北上还是退兵南下都是错,我们该怎么办?”刘厚问。

    “那我们就原地不动,还留在麦城,然后再想办法给他们一个教训。”步骘也道。

    “好吧,那就这样决定吧,我们就加紧联系‘中情局‘的人,让他们查清楚鲜卑寇边一事是否属实。”

    “不好,臣还想到一个可能。”邓芝突然跳了起来道。

    “什么可能?”刘厚眉毛一扬,有了个不好的预感,他连忙问道。不单是他,步骘和郭攸之也转过头来望着邓芝,等待着他的下文。

    “刚才芝听到陛下说,‘鲜卑南下寇边这么大一件事,不可能造假吧’这句话,突然蹦出一个念头,你们说,司马懿会不会勾结轲比能,让轲比能假装寇边,然后他也假装北上靖边。

    假若我们趁乱北上袭击魏国,他就带兵杀个回马枪打我们个措手不及,甚至,他还有可能伙同轲比能一起南下对付我们。”邓芝有点惶急地道。

    众人一听,登时冷汗涔涔,这种可能性不是可能,而是太可能了,司马懿那么阴险的人想出这样的毒计太正常了。轲比能刚被曹丕封为顺义王,如果魏国朝廷送些钱粮给他,请他演一出戏,还真不是什么难事。怪不得这段时间前线那么平静,司马懿一直龟缩在襄阳毫无动作,极有可能是在策划这件事。

    刘厚等人想着十万鲜卑骑兵和二十万魏国大军围困住自己,那潮水般的人群拼命涌过来的场景,不禁冷汗直冒,己方就算有火器部队,有藤甲兵,但能不能挡得住这么多军队,那么多骑兵的冲击还真难说,就算挡得住,己方的损失也肯定不会小。

    “砰!”刘厚一巴掌砸在桌子上,咬牙切齿地道:“哼!如果司马懿胆敢做出这样的事情来,朕一定饶不了他。”

    “陛下息怒,就算司马懿真的使出这等奸计,对我们来说,也不过和第二种情况相似而已,只要我们不北上,就不会中他的计。此所谓以不变应万变也,到时候他就算再有千般诡计也奈何不了我们。”邓芝见刘厚发怒,连忙劝慰道。

    “朕不是因为这个发怒,朕发怒是因为:假如司马懿真的这样做,那么十万鲜卑骑兵南下,以他们凶残的本性,必然会假戏真做,趁机劫掠屠戮北地汉民一番。

    就算是魏境的汉民,那也是我们大汉的子民,朕每想到我们大汉百姓被异族残害就心如刀割。如果司马懿真的引异族残害汉人,那简直是丧心病狂,朕以后一定要将他碎尸万段。”

    “陛下圣明!”

    “陛下**民如子,乃大汉之幸,天下百姓之幸。”

    “天佑大汉,降此明君于世,我大汉中兴有望啊。”

    刘厚话音刚落,三个臭皮匠就使劲地吹捧起刘厚来,也许他们并不是吹捧,而是真心诚意地赞颂刘厚。这个乱世当中,从来不缺乏枭雄般的人物,杀伐果断的所谓英雄人物比比皆是,但是真正对百姓心怀慈悲之心的主公实在太少了。

    而眼前这个小皇帝显然就是其中一个,小小年纪,这么在乎百姓的生死而且还是敌国百姓,只因他们顶着一个汉人的身份,这的确是很少见,很难能可贵。

    三个臭皮匠都是饱读诗书之人,书中除了有黄金屋和大美人外,当然还会传授一些仁政**民的思想。自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天下读书人学得最多的就是儒家的经典。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而仁是排在首位的,可见其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性。儒家要求每个读书人都有“仁”的素质,当然,对这些“饱读圣贤书,货予帝王家”的读书人来说,他们最希望能遇到一个仁德的主公,自己可以辅助他“治国平天下”。

    现在见到刘厚有意无意间表露出对遭难百姓的同情与愤慨,他们当然又激动起来了,这是多么符合儒家“仁”思想的主公啊,能遇到这样的主公,为这样的主公效力,自己多么幸运,多么幸福啊。

    不过,三人的这种情怀是刘厚这种没有受过正规儒家教育的人无法理解的。

    “好了,现在最重要的是商量一下怎么应对这种可能性。”刘厚虽然也喜欢听别人称颂自己,但是却时刻警惕着这种事,怕一不小心自己就变成那种,被人拍一下马屁就飘飘然做出不明智事情的昏君。所以他赶紧将话题拉回来,让三个臭皮匠赶紧想解决方案。

    “既然这种情况和第二种情况相类似,我们还是按第二种情况的应对办法处理就是了。”步骘提议道。

    “嗯,按第二种情况去应对也未尝不可,不过朕担心十万鲜卑骑兵对北地百姓为祸太深,不知道三位**卿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减轻十万鲜卑骑兵带来的祸害呢?”

    刘厚此言一出,三个谋士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觉得这件事太为难了。十万骑兵可不是十万头猪,他们会到处跑来跑去的,要对付起来很难。就算有火器部队,但是你追不上人家,枪#炮也拿人家没辙啊。

    好吧,关键还不是自己的部队打不打得赢人家,消灭不消灭得了骑兵的问题,关键是自己的部队够不够得着人家的问题。

    鲜卑人在魏国北方的边疆为祸,蜀军在襄阳以南的麦城,中间不止远隔千里,而且还隔着魏国那么大一个敌对国家,还有魏国上百万军队的围堵阻截,己方的部队怎么够得着鲜卑人?

    就算己方有心去打鲜卑人,可是连鲜卑人的面都见不到,那怎么打?难道真的可以飞剑于千里之外斩杀敌人啊?

    既然够不着,那干着急有什么用?三人觉得小皇帝的这个要求提得太无理取闹,太不合情理了。

    “这个……陛下,我们隔得太远,就算想做点什么也是鞭长莫及啊。”郭攸之委婉地道。

    “我不是想带兵上去和鲜卑人交战,也不是想将他们彻底消灭,好让他们不能为祸汉人,而是看能不能采取些什么行动,让鲜卑人尽早退兵,退回他们的草原中,不要再来骚扰我们汉人。”刘厚见三人可能有点误会自己意思了,于是解释了一下自己的意图道。

    “喔,如果是想让鲜卑人尽快退兵的话,也好办,我们只要尽快撤往荆州就行了。我们一旦撤兵,司马懿所有安排都将无效。那个时候,鲜卑人也就没有了利用价值,没有了利用价值反而成为一个祸害,魏国肯定比我们更着急赶他们走。”步骘道。

第一百四十一章 以光明对阴暗

    第一百四十一章光明对阴暗

    听到步骘的话后,刘厚不禁皱起了眉头,不但他皱起了眉头,其余两人也陷入了沉思。没错,步骘的方法是行得通的,如果司马懿真的为了算计蜀军而放鲜卑人进来,但是蜀军非但不北上反而南下了,离他布置的圈套南辕北辙,那他的算计就要落空,那个时候魏国还会留着鲜卑**害自己的百姓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那个时候,魏国肯定会以最快速度将鲜卑人送出魏境,这个速度甚至比刘厚带领大军将他们打出去还快,这无疑就是最快使北地百姓脱离苦海的办法,甚至没有之一。

    要解决这个问题,蜀军就必须以最快速度退兵,这和刚才他们商量的先等“中情局”的人探明消息再决定行止的决定相违背。如果等“中情局”探明消息,时间将拖得很长,北地的百姓必然受害很严重,但是如果不等“中情局”传来消息就退兵,很可能就会陷入上述的第四种情况的危机中。

    如果司马懿见蜀军不上当,马上#将事情往第四种情况转变,找人抹黑蜀国皇帝怎么办?

    到时候天下人都知道,蜀国有个傻x且不自量力的小皇帝,兴匆匆地率领大军去北伐,却被司马懿一封书信就骗得退兵。到时候天下人都会传诵司马懿机智过人智退蜀军,同时天下人都会取笑蜀国小皇帝真傻真天真。

    刘厚可不想自己成为后世智慧小故事中的反面教材,不想成为那个被人笑话千年的二百五、脑残货。可是,现在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一个是解救北地受害的百姓,一个是很有可能成为被人取笑的二百五。

    三个臭皮匠也知道小皇帝现在面临着艰难的抉择,虽然不是生死抉择,但是也是一个很难决定的抉择,因为这个抉择关系到一个国家还有一国君主的颜面,一点也不能马虎,所以三人都没有出声打扰他,而是静静地看着他,同时,三人脑袋里高速运转,祈求能想到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出来,帮助皇帝渡过难关。

    良久,刘厚长长地吁了口气,道:“嘿嘿,为了救百姓于水火之间,朕又何惜此身,更不要说这区区的名声了。刚才是朕想差了,你们读书人不是经常讲究功名利禄视之如浮云吗?那难道朕就不能视这区区虚名如浮云吗?

    哈哈,司马懿这老小子太小看朕了,如果连这点胸襟都没有,朕还谈什么一统天下,还谈什么重振汉室的辉煌,还谈什么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传令下去,三日后班师回荆州。”

    “好,成大事者不拘小节,陛下是个做大事的人,这种小名声又怎么会对陛下产生什么不良影响。更何况,这是司马懿使诡计抹黑陛下,相信历史是一定会还陛下一个清白。”刘厚话刚说完,郭攸之就拍掌道。

    “没错,清者自清,陛下今天为北地百姓所作出的牺牲,相信天下人和后世之人都会记住,他们一定会对陛下的仁德有进一步的认识。”步骘也附和道。

    “臣这就让史官将陛下这段话记录下来,如此一来,功过对错自有后人评说。”邓芝更直接,直接去叫史官记录三人和刘厚的对话,这样一来,这件事的历史真相就有个权威的文字记录了。

    其实平时是有史官负责贴身跟着皇帝,记录皇帝一言一行的,他们记录下来这些东西叫做《禁中起居注》,或简称《起居注》,这东西会成为史册的一部分。

    这个职位在后世叫做著作郎或者起居郎,但在汉朝这个职位是由女人担当,称为女史,毕竟经常跟着皇帝在后宫跑来跑去,一个大男人的确不是很方便,刘厚也沿用了这种做法,选了个模样标致又有文化的宫女担任这个职位。

    不过刘厚领兵出征后,因为在军营里带个女人诸多不便,于是,这段时间的起居注就由男性的史官暂时负责记录。

    但是,刘厚和三位臭皮匠商量军国大事,其中往往涉及到很多阴谋诡计的事情,脸皮相对比较薄的刘厚不愿意这些东西被记入史册,因此,一般在这个时候他会将史官赶出去。

    这个时候的史官可没有司马迁那种犟驴脾气,在刘厚这种强势君主面前,那里敢一意孤行,皇帝说什么就是什么吧,皇帝让记录的就记录,皇帝不让记录的他也不敢记,而且就算记他也是只记录好话,或者经过修饰后,认为无碍于皇帝的威名才记录下来,他可不敢在起居注中抹黑皇帝。

    “历史历来都是由胜利者撰写的,只要我们取得最后的胜利,我又何惧你抹黑我?到时候谁抹黑谁还不一定呢。”刘厚喃喃自语道,只是声音低不可闻,三个臭皮匠也没听清楚他说什么。

    三日后,蜀军就匆匆从麦城撤军,虽然说尽快撤军,但是几万人马的撤离也不是说走就走的,要做很多准备工作,所以,三天时间已经是蜀军效率很高的了,换了其他军队恐怕要准备的时间更长。

    当然,蜀军也不是全部撤走,刘厚留下了一万人马镇守麦城,这一万人马照例是从朱褒的第四师中抽调出来的。

    朱褒一下子被人抽走了一万人马当然也有些不满,不过他已经不记得是第几次这样被人抽走兵马了,抽着抽着也有点习惯了,不过这次刘厚答应他,只要他的人马恢复满编,训练完毕,下次就让他参与正式的战斗。

    这让一直一来都是担任辎重队保安队长的朱褒着实兴奋了半天,得到皇帝承诺的他兴匆匆地去招兵买马补充兵力了。

    驻守麦城的主将刘厚让赵统担任。赵统跟在他身边统领亲卫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刘厚早就想将他外放出去担当重任了,这个时候让他驻守麦城这个前线小城,对小小年纪的他来说的确是个很大的考验。

    他这一万人被编成一个加强旅,番号是第一师第七旅。一个师有七个旅实在太多了点,不过现在还不是重新调整师、军等上层结构的时候,只能等打完这场战争再说了。

    之所以将这支部队编成第一师第七旅,也就预示着,这同其他六个旅一样,也是火器部队。当然,这是一支还没建成的火器部队,刘厚只留了五百杆火#枪给他们,另外还有少量的霹雳雷、火箭#炮等,甚至还有一个用于侦察的热气球。

    今天有同事请吃饭,喝了点酒,回来只写了两千字,请各位支持我的朋友多多包涵。

    这些东西足够他们暂时自保,但是

第一百四十二章 又打口水仗

    第一百四十二章又打口水仗

    刘厚给他们的这些东西足够他们暂时自保,但想要有什么大动作是不行的了。他们也只是一支还没成型的火器部队,需要在驻守的这段时间内加紧训练,尽快成为一支合格的火器部队。

    而赵统离开亲卫团(也即是羽林卫)后,空缺出来的职位,由糜照顶上,羽林中郎将这个皇帝的近卫头子,需要的是绝对的忠心,还是由勋戚担任最令人放心。

    只不过羽林将是两千石的大官,糜照同学刚一毕业就身居高位显然并不好,于是,刘厚只是封他一个营长的官职,连代理羽林将也没有,不过实际上他需要承担之前赵统承担的责任。

    而正儿八经的羽林将职位暂时空着,可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个空出来的职位就是为糜照而设的了,毕竟他已经在行使羽林将的权力了,只要他的资历和能力一到,又没有犯什么错误的话,当上羽林中郎将是妥妥的事。

    亲卫团一共有四个营,糜照的同学孔慈当了另一个营的营长,原营长则高升到战斗部队去当团长了。还有两个营长一个叫李遗,一个叫马秉,这两人也算是勋贵之后。

    李遗是李恢的儿子,而李恢是刘备的老部下了,他初出仕建宁郡为督邮,后投靠刘备,为益州功曹书佐、主簿,迁州别驾从事。刘备称帝后,他又任庲降都督,他有连结马超归顺刘备的功劳,在原历史上,他还跟随诸葛亮征伐南中立下赫赫功劳,最后拜安汉将军,封汉兴亭侯,领建宁郡太守。

    要说这些都不能引起刘厚的注意,而李遗最让刘厚注意的地方就是,在民间传说中,李遗娶了关公的女儿关银瓶。不过在这个时空,关银瓶已经成为刘厚的皇后之一,显然李遗已经没有机会了。

    但这些原历史的轨迹一点也不影响刘厚对李遗的信任,李遗也同样是被他父亲早早就送到大汉龙腾学院读书的勋戚子弟之一,父子两辈人都对刘氏政权忠心耿耿。

    刘备驾崩后,刘厚顺理成章担任起学院的院长(喔,刘厚为了有蒋某人那种感觉,自称为校长,),所有学院毕业的学子都算是天子门生,对刘厚都有一种天然的忠心在那里。

    马秉也不是普通人,他是马良的儿子,前面已经介绍过,马氏五常,白眉最良,马良是马氏五兄弟中最优秀的一个,他的儿子马秉也是蜀汉名臣之子中少数几个有好名声的人。

    四个营长当中,除了孔慈是普通人出身外,其余三人都是勋戚之后,其中糜照属于外戚,和皇家关系最是密切,这也是他能代理羽林将的主要原因,当然,除了靠关系拼爹外,他本身的能力也很不错,足以担当这个重任。

    刘厚虽说下令撤军到荆州,但是口头上还是要讨一点便宜的。他在撤军前除了安排麦城的留守军队和调整羽林卫的将领外,还让郭攸之写了一封信给司马懿。

    信里当然也先叙说了一番民族大义,并说自己原本也想北上帮助魏国对付鲜卑蛮夷,不过粮草不济,无法成行。蜀军现在只好先回到荆州筹措粮草。

    信里还让司马懿在三个月内解决鲜卑人,以免蛮夷外族继续劫掠我华夏子民。如果他在三个月内还没能解决鲜卑人,就太无能了,到时候蜀军将北上“帮助”他们抵抗外族的入侵。

    相对于司马懿那封充满陷阱、令人烦恼、很难应对的信,这封信只能说是讨些口彩而已。信里首先说蜀军退到荆州是因为要去筹措粮草,这就为以后的事情留了一条台阶,留一个后手。

    万一鲜卑真的没有寇边,是司马懿凭空捏造出来忽悠人的,万一他想用这件事抹黑刘厚,让他成为一个千古二百五,那么刘厚就可以用这个台阶来尽量减少这件事带来的不良影响。

    他大可以辩解道:“我可不是被司马懿忽悠走的喔,我是因为粮草不足,所以回去筹措粮草的喔,和司马懿的大忽悠没有什么关系喔。”他甚至可以不承认有收过司马懿的信,那样就更没有人有办法证明他是被司马懿骗走的。

    当然,这件事关键还是看以后谁是胜利者。谁胜利了,谁得到天下了,那么历史自然由谁来书写,舆论导向也自然就控制在谁的手中,所以,这封信充其量不过是一块遮丑布而已,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另外,信里最后还“威胁”了一把司马懿,说三个月后自己就要北上“帮忙”解决鲜卑问题了,这也不过是刘厚不甘心就这样白白撤走,临走时撂下狠话而已。就像那些被人欺负了的古惑仔一样,临走一定会说一句类似:“你等着,我一定不会放过你”的话一样。

    很快,刘厚就带领大军回到了荆州,而早早就带兵北上的司马懿在路上也收到了刘厚的回信。继续扮了一会深沉后,司马懿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幽幽地道:

    “唉!蜀国小皇帝竟然连探查也不探查一下鲜卑是否真的寇边,就第一时间退兵了。他们竟然不抓住这个机会北上进军。难道真的是人无欲则刚吗?难道这个蜀国小皇帝真的将北地百姓的安危看得比自己的利益、名声更重要?还是说,他根本就是一个傻瓜,什么都没看出来?

    不可能啊,就算他是个傻瓜,他身边的人也个个都是人精,怎么会不抓住这个机会呢?”

    “老爷,现在我们该怎么办?”老仆人一如既往地侍候在他后面,见司马懿喃喃自语完后,开口问道。

    司马懿扬了扬手中的信纸,苦笑了一声,道:

    “嘿嘿,真没想到这次的阳谋也奈何不了他,有了这封信,老夫就算想抹黑他,毁他名声都不是那么容易啊。我们还能怎么办,蜀军不进反退,现在都已经退回荆州了,我们之前做的所有布置都已经完全没有用了。

    鲜卑人的利用价值也没有了,我们既然已经北上,就加紧行军,继续北上,争取早日赶到边境,将鲜卑人送回去他们的草原吧。”

    司马懿这次写信给刘厚,用的是阳谋,就是无论刘厚怎么应对都会落入算计的计谋。进军北上和退兵回荆州上面已经说过了,这两种选择都会中计,而且还不止如此,就算刘厚按兵不动,依然呆在麦城同样是错。

    如果刘厚在麦城按兵不动,司马懿就会派人抹黑刘厚,说他枉为汉人的皇帝,眼睁睁看着北地那么多百姓在外族人的屠刀下受苦,竟然还只顾着内斗,只顾着抢利益和地盘,而不肯退让一下,让魏国腾出手来对抗外族。

    这么自私自利,不顾百姓生死,不理民间疾苦的人,不配做汉人的皇帝,不配得到这个天下,等等等等。司马懿的这个后手连三个臭皮匠也没有算到。

    但是,算不算得到不要紧,刘厚才不管司马懿这一招当中蕴含着多少种变化,也不管你在这件事上包含了多少祸心,他只用了“不管你几招来,我只一招去”的方法应对。

    也不管你包含多少祸心,我只走对百姓最有益的那条路,偏偏这条路也是最好的一条路。你是堂堂正正的阳谋,我就应以煌煌然的对策,我心中正义凛然,不为一己之私行事,你自然就算计不到我。

    就像《整蛊专家》里说的那样,如果对方没有贪念,就算是整蛊专家出马也无法整蛊到他。

    司马懿的这条计策,最大的一个坑还是利用人的贪欲,一般人得知敌人背后有异族人捣乱,多数会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可以趁着敌人自顾不暇时,多抢夺利益。

    司马懿的最大布置也是围绕这一点来做的,如果刘厚真的抵抗不住这个诱惑,悍然北上抢夺地盘,就会掉入司马懿预先布置好的圈套,必然会损失惨重。

    至于其他抹黑的法子,是在这个最大的坑不奏效时,用以补充的后手。没想到,刘厚根本没想过要北上趁乱抢夺利益,所以,司马懿最大的布置已经没用了,剩下的就只能是施用后手抹黑刘厚了。

    可是,现在这封信也使得司马懿的抹黑后手起码被废了一半,这令司马懿很是郁闷。

    不说司马懿一边北上去驱赶鲜卑人,一边使一些文人骚客去破坏刘厚的名声,且说刘厚回到荆州后,也找了一些读书人,率先发动,对司马懿进行舆论攻击。

    可是,这个时代没有什么舆论工具,没有电视、收音机、报纸,更没有网络,这些先进的宣传工具统统没有,唯一的舆论工具就是读书人的口诛笔伐。

    于是,这段时间在魏国和蜀国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两国突然莫名其妙停战,然后两国的读书人纷纷谈论或者撰文抹黑对方的君主或统帅。

    魏国主要的攻击对象是刘厚这个蜀国皇帝,基调无非是愚蠢、不自量力、痴心妄想、妇人之仁、假慈悲等。当然,由于刘厚一下子娶了三个皇后,荒#**无度、好色如命、白日宣#**等个人生活作风问题也肯定少不了被人多次提到。

    蜀国攻击的对象除了司马懿还有曹丕,主要是指责他们勾结外族蛮夷残害老百姓,为了自己一己之私,导致北地百姓被屠戮、被奴役、被侮辱等,怒斥两人是汉奸,不但不配做大将军和做皇帝,甚至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

    当然,个人生活作风这种广大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事情也是少不了的。毕竟曹丕的老婆比刘厚多得多了,其风流轶事即使到了一千多年后的后世也是经常被人提起的。

第一百四十三章 终于记起报纸了

    第一百四十三章终于记起报纸了

    上回说到,魏、蜀双方各发动御用文人抹黑对方的大佬,可是这个时代,信息传播手段极其落后,这种类似谣言的东西,只能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传播。

    具体来说,就是在两国各自的少数文人圈子里传播,广大黎民百姓多数连大字都不识一个,也没有人跟他们说这些东西,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些“国家大事”,那些传言在黎民百姓当中自然也就传播不起来了。

    也许想对广大黎民百姓进行某种思想或者某种观念的传播,采取太平道那种方法,让传道者走村串户地到各个乡村中进行传教会更为有效。

    刘厚自然是不满意现在这种落后的信息传播效率的,他对后世的先进宣传工具也算略有了解,也知道宣传工作的重要性。这个世界没有谁比他更清楚,宣传工作搞好了,有时候是可以发挥出巨大威力来。

    电视、广播、网络这些东西他自然是无法搞出来的,但是报纸现在完全可以先办起来。想做就做,领导一拍脑袋,下面的人就要跑断腿。刘厚一声令下,马上从成都征集一批读书人到荆州来。

    这些读书人多数是学院毕业的年轻人,也有一部分是学院成立时,年纪已经较大,已经受过传统私塾教育,后来再进学院补学物理、化学、数学知识的人。这些人比起那些才十几岁的,单纯受学院教育出来的毕业生,年纪更大,社会经验更丰富。

    这些读书人坐船从长江顺流直下,没几天就到达荆州。刘厚亲自接见了他们,对他们面授机宜,讲解了报纸的概念,作用,还有运作的方式。甚至连广告的理念也一股脑灌输给他们。

    毕竟有了广告收入,以后就不用朝廷一直掏钱养着这班人了。报纸的印刷费用也不低,报纸如果要普及又不能卖得太贵,能赚回印刷成本就不错了,所以光靠卖报纸赚不到多少钱,那样一来广告收入就显得很重要了。

    这些读书人都属于不得志的读书人,突然得到皇帝的接见简直喜出望外不知所措,可惜他们听着皇帝讲述这叫报纸的新鲜事物如听天书,这种在这个时代完全没有的东西,他们一时也无法理解太多东西。

    刘厚有点无奈,毕竟这种东西太超前了,他们一时半会听不明白也是正常的事情。幸好左慈传下来有记笔记的习惯,这些人都在学院学习过,也许其他本领学得不怎么样,但是这个记笔记的习惯倒是学得十足十。

    皇帝开始训话,他们每个人都掏出笔记本来,一字一句地将皇帝的讲话记录下来。看着面前这些如同后世开会时,记录领导讲话的乖宝宝,刘厚明白,这些人一看就是唯唯诺诺,为上官马首是瞻、很“听话”的顺民。由这些人来办报纸,他心里对将来的新闻自由已经不抱一点期望了。

    领导讲的话,理解要做,不理解也要做,更何况是皇帝让办的事情,更是要尽心尽力,严格按照皇帝的意思去办。刘厚费了半天的劲,总算让这些人明白了个大概。他们纷纷表决心,一定要帮皇帝办好这件事。

    不管三七二十一了,现在急着要用到这个宣传大杀器,先草草上马吧,有什么不足的地方以后再慢慢改善。于是,刘厚命这些人先把报社办起来,并答应他们,以后有什么疑难问题可以随时求见自己请教。

    刘厚现在对报纸也没有太大的要求,他们列了个列表,给这份报纸搭了个大概的框架,暂时给报纸设置九大栏目。

    其一个是刊登一些朝廷发布的政令,还有时政要闻等。

    第二个就是让编辑们去找一些名士约稿,让这些名士专门针对某件事谈谈他们的看法,这就相当于社论了。现在就有一件现成的事情让他们去发布评论,那就是司马懿和曹丕勾结鲜卑这样的外族蛮夷,劫掠北地汉民的事情。

    这些名士平时都喜欢夸夸其谈,甚至写些针砭时弊的文章,只不过,一般情况下那些文章都是自娱自乐或者拿给朋友看看而已,很少有能刊印成书出版的。

    现在听说自己的文章不但可以刊印,还可以通过报纸传播到全国各地,让天下的读书人都能看到自己的文章,他们那里有不愿意的道理。别说还有润笔费拿,就算让他们倒贴钱也肯。

    而写些花团锦绣的批判文章对他们来说自然也没什么难度,只是那个命题作文让他们有点不爽,因为这有碍他们自由创作的精神。

    不过相对于能出版刊发全国的好处来说,这样的小问题自然是可以妥协的,更何况,报社的人也解释说,这不是命题作文,这是采访提纲,或者叫定向约稿。

    于是,为了能在天下读书人面前露一把脸,这些所谓的名士也就自动忽略了这个令人不愉快的问题。他们浑然不知道,通过定向约稿这个不起眼的行为,他们已经被人引导了舆论导向,他们已经沦为某人的喉舌,或者说是御用文人。

    也许,御用文人在这个社会并不是贬义词,相反是人人向往的高尚职业,“饱读圣贤书,货与帝王家”不正是大部分读书人一辈子的期望吗?

    第三是刊登一些趣事妙闻,小笑话,民间故事等。这些有趣的小文章有助于吸引普通人的兴趣,避免因为一直都是一些严肃话题和文绉绉的官方文章,使普通百姓失去了兴趣。

    可惜现阶段竟然找不出一个能写出这些有趣东西的人来,刘厚只好自己赤膊上阵,将后世看过的一些笑话集锦、故事会、一千零一夜、伊索寓言、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书中的小故事搜刮肚肠地挖了出来,改头换面后给编辑们拿去临时顶缸。

    相信自己这些故事一定会启发一些人,将他们引到创作的路上来。第四部分内容就是一些文人士子的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

    第五部分内容是各类科学知识,有数学、物理、化学和各种自然科学的知识。

    第六部分是各种儒家经典的阐释,由报社的编辑请当世大儒来主笔。

    第七部分是百家争鸣栏目,除了儒学,诸如墨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等等先秦的诸子百家学说都可以在这里加以讨论。目前在这一版面最活跃的就是马均、黄月英等人,他们很喜欢在上面介绍一些机关学知识。

    第八部分是宣扬一些良好的社会风气、破除陋习的思想政治工作栏目。例如通过一些小故事,宣扬孝道、忠君**国之道等。又例如还是通过一些小故事批判农村一些迷信的陋习,一些对人身心有害的不良生活习惯、习俗等。

    甚至还有一些小故事是什么地主恶霸欺男霸女,什么官府欺压良民等等。这就有点反封建的意味了。不过刘厚就是最大的封建主,这个时候也不好对这方面作太多的宣扬,只是隐晦地用一些小故事批判某些大老爷们的罪行而已。

    第九部分是预留出来的广告栏,报纸现在才刚开始办,当然还没有什么广告可卖,所以,这个栏目暂时还没有设立,等那些商人知道报纸的威力后,相信这一个栏目会成为版面最大的栏目。

    这九个栏目并不是一定要同时出现在一期报纸上的,有时候没有采集到某一项内容,这个栏目就会暂时空缺,有时候某些项目的内容太少,也可以将两个甚至几个栏目合并在一个版面上。

    当然,如果某一个项目的内容太多,版面也可以随时扩大。还有,有些内容不属于这九种内容的,也可以随时多开一个栏目,可以预见,以后随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更丰富,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内容会越来越多,新开的栏目也会相应地增加。

    总之,这份报纸的栏目设置和内容刊登是很灵活的,九个大项只是刘厚给这些报社菜鸟临时定的一个初始指导意见,随着他们慢慢摸索,以后这份报纸的内容一定会越来越丰富,栏目设置也会越来越合理。

    为了方便报社的人与那些名士、官员和各界社会人士打交道,刘厚打算给这个报社一个名份。可是,找来找去,没找到一个衙门是负责这件事的,于是,他成立了一个宣传部,直接对自己这个皇帝负责。

    报社就是挂在这个宣传部下的一个机构,属于一个官办的商业机构。刘厚也知道,商业机构由官方来运营会有很多问题,但是现在也顾不得这么多了,现在急着要用报纸这个大杀器搞臭司马懿和曹丕,只能先建立起来了再说了。

    报纸属于喉舌,主导着舆论导向,是个大杀器,必须要掌握在朝廷手里,或者说是自己手里,绝对不容他人染指。顶多以后有空闲了,再慢慢剥离官方势力对经营的干预。

    或许官方只管舆论导向,商业上由报社**经营这种方式比较好吧,刘厚心里已经有个大概的轮廓,不过这些都是要等和魏国的舆论战结束后再说了。

    而报纸的名称,刘厚简单地将它命名为“大汉报”。之所以不叫什么日报、晚报、月报的,是因为刘厚尴尬地发现,现在根本无法确定每期报纸发行的时间间隔。

    有时候十天八天发行一期,有时候一个月、半个月一期。造成这样的结果,一来是要采集足够的稿件不容易,二来这些菜鸟报社工作人员一开始什么都不懂,办事效率极其低下,遇到事情还要经常跑去请教刘厚,导致经常要将报纸一再推迟发行。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5172/ 第一时间欣赏重生之我是阿斗最新章节! 作者:我不是阿斗所写的《重生之我是阿斗》为转载作品,重生之我是阿斗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重生之我是阿斗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重生之我是阿斗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重生之我是阿斗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重生之我是阿斗介绍:
烂泥扶不上墙?穿越成刘禅刘阿斗,他偏偏要让烂泥上墙,弱蜀灭魏!
重生之我是阿斗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重生之我是阿斗,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重生之我是阿斗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