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耽美小说重生之我是阿斗TXT下载重生之我是阿斗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重生之我是阿斗全文阅读

作者:我不是阿斗     重生之我是阿斗txt下载     重生之我是阿斗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二百一十七章 山寨蒋干盗书

    第二百一十七章山寨蒋干盗书

    解决了降兵问题,刘厚还有一个问题要解决,就是司马懿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魏国朝廷,或者说曹丕是否还怀疑司马懿。

    本来,经过之前的一系列铺垫,已经为司马懿摆脱嫌疑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考虑到皇帝这种生物普遍生性多疑,脾气暴躁,万一他得知自己二十万大军灰飞烟灭,一个没按耐住心中的暴虐直接下令屠杀司马氏族人怎么办?

    皇帝这种生物本身就是性格多变且可以随心所欲行事的人,想来想去,刘厚决定还是得想办法加强一下司马懿在曹丕心目中的正面形象,免得他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来,破坏自己收服司马懿的计划。

    对于司马懿,刘厚的心情很复杂,知道历史走向的他,十分清楚司马懿以及他的子孙在后来把持了魏国的朝政,最后还篡位成功,推翻了魏国,建立了晋朝。也即是说,想用这一家子人,就要警惕他们谋朝篡位的可能。

    为了防止将来他们作反,最好的办法就是趁现在他们还没得势时灭了他们,但是,刘厚又不舍得这样做。因为他知道司马懿很有才能,很有本事,如果他能归心,可以帮到自己很大的忙。如果现在就不分青红皂白灭了他,有点暴殄天物的感觉。

    况且,不教而诛也不是一件好事,司马氏会造反那毕竟是以后的事,那毕竟是发生在魏国的事,现在他们可没有什么造反的迹象,没有任何证据就杀掉他,那人们会怎么看自己?如果他刚投降过来,就杀了他,那以后谁还敢归顺自己?

    纠结了很久,思前想后,刘厚还是决定先留下司马懿,打算先利用他的聪明才智好好为帝国服务。刘厚有信心,只要以后小心点防着他,相信以自己的威望,完全可以压服得住他,不给他起什么坏心思的机会。

    刘厚这个想法是很好,但是,他的历史学得不够好,只知道是司马氏建立晋朝,却没有想到,建立晋朝的不是司马懿,而是他的孙子司马炎。事实上司马懿并没有反心,历史上在他死之前还劝说他两个儿子不要造反,要忠于魏国,忠于曹氏。

    他的大儿子司马师遵从父亲的遗训,一直对魏国很忠心,可惜司马师太短命,他死后,他弟弟司马昭接替了父亲与兄长的地位。这个家伙从小反叛,不听父亲的遗训,和他哥哥的性格也截然相反,他造反之心昭然若揭,留下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成语。

    他一步步诛杀曹氏皇族和忠于曹氏皇族的大臣,一步步走向造反的深渊,最后由他儿子司马炎谋朝篡位成功。也即是说,如果按这个历程,刘厚想的靠自己的威望来压服司马氏是不可能的。

    因为司马懿无心造反,根本无需他来压服,等到司马炎造反时,他早不知道埋在那个陵墓中腐烂了,到了他的儿子或孙子继位,这种生于深宫、没上过战场的小皇帝,有威望、有能力压服得住司马炎吗?

    扯远了,言归正传,刘厚既然还想好好用一用司马懿,现在就要处理好他的情绪,以免他的亲族被屠杀,导致他心理变态,仇视社会。于是,他决定做点什么以继续瞒骗曹丕。他很快就想到一个办法,那就是效仿蒋干盗书的桥段,设计一个局来骗一骗曹丕。

    想到这里,刘厚兴冲冲地将三个臭皮匠和司马懿召来,向他们说要效仿蒋干盗书的故事,实行反间计进一步瞒骗曹丕。

    谁知道四人听完刘厚说的故事后面面相觑,都表示没有听说过这个故事。刘厚一愣,赤壁之战离现在只有十几年啊,这些人不可能这么快就忘了吧?就算时间太长,但是,这可是个流传千年的故事啊,自己这个半拉子的知识分子都听过,眼前四位饱读诗书的大儒没听过?

    刘厚皱着眉头想了半天,终于明白怎么回事了,大概蒋干盗书这个故事也不是什么真事,而是后人杜撰出来的,或者是罗贯中杜撰的,或者是其他什么人创造的民间故事被罗贯中收入《三国演义》中。

    自己这个不读史书,以为看了本小说就天下无敌的伪文人又一次将演义当史实闹了个大笑话。不得已,刘厚只好将自己知道的蒋干盗书故事讲给四人听。

    蒋干盗书是一个标准的反间计桥段。演义中的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赤壁大战前夕,曹操亲率百万大军,驻扎在长江北岸,意欲横渡长江,直下东吴。

    东吴都督周瑜带兵与曹军隔江对峙,双方剑拔弩张。曹操手下的谋士蒋干,因自幼和周瑜同窗读书,便向曹操毛遂自荐,要过江到东吴去作说客,劝降周瑜。

    结果周瑜设下计策,令蒋干盗得假冒曹操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写给周瑜的降书。

    蒋干盗到书信后,连夜逃回曹营,献书于曹操,曹操大怒,当场斩杀了蔡瑁、张允,另换了两个水军都督。结果,赤壁一战,曹操失去了两个熟悉水军的都督,最终水军一败涂地。

    刘厚讲述完故事后,四人沉寂了很久,最后还是郭攸之先开口,他道:“赤壁之战时,微臣尚年幼,还没机会到先帝麾下效力,所以没听过这件事。

    这个故事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反间计题材,不过微臣担心,既然这个故事发生在曹孟德身上,魏国朝廷现在还有些跟随他征战南北的老臣。

    他们会不会还记得当年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既然当年曹军在这件事情上吃了那么大的亏,那当再次发生类似事件时,他们会不会警惕,甚至识破这个计策。”

    听到郭攸之这么一说,刘厚也皱起眉头了,俗话说得好,吃一堑长一智,既然魏国人在这方面吃过亏,还是一个很大很大的亏,那他们一定印象深刻,一定还会有人记得,如果还强行实行这个计策,很可能会弄巧成拙。

第二百一十八章 最佳不男不女主角

    第二百一十八章最佳不男不女主角

    一直没开口的司马懿正在感动中,因为蜀国皇帝竟然还念念不忘自己的事,一直关心着自己亲族的安危。本来君臣几人在战前就商量好那些瞒骗魏国朝廷的计策,现在都已经一一实施完毕了。但是没想到的是,刘厚竟然还嫌不够,还要主动想办法进一步瞒骗魏国朝廷。

    为此还特意召集智囊团商议计策,要知道皇帝的时间是很宝贵的,能为一个臣子,还是刚刚归降的臣子这样着想,这样的皇帝不说绝后,也绝对是空前的。感动中的司马懿暗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好好辅助这个小皇帝统一天下,成就一代明君。

    刘厚没想到,自己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就使得司马懿对自己死心塌地,否则他就不会对司马懿一直存着既要用,又要防着的心思了。

    这个时候,司马懿听到郭攸之的担忧,终于从感动中醒过神来,只听他道:

    “郭大人无需多虑,懿在魏国朝廷多年,从来没听人提起过这件事。赤壁之时,懿虽然没有随军,但也在朝中任职文学掾,并且与当时的世子曹丕多有来往,对前线战事也知之甚详,但也从来没听说过有蒋干盗书这样的事情。

    懿估计此事定时某人杜撰出来的,否则不可能没有一点风声,不知道陛下从何人处听说此事?可否有什么真凭实据?要知道这么大的一件事,是可以写入史书的,若此人能证实这是真事,当尽早让史官记录下来,以供以后编撰史书所用。”

    听到司马懿的话,刘厚越发肯定这件事并不是史实了,除了历史课本,他其实也没看过什么史书,他就是从文学作品那里看到这件事的,傻瓜也知道,文学作品不能和史书相提并论。

    于是,他只好含糊其词应付司马懿,说这是从某某老头那里听来的,当然,这里说的老头不是他惯常所说的左慈。因为这明显是要背黑锅的事,出于**护这个老神棍,他就不拿他来顶缸了。

    他说的老头是番禺城西门口卖荔枝的王大锤子,意思是说,这明显就是道听途说的事情,你就不要再追究下去了。他认准了司马懿不可能千里迢迢跑去岭南找这个子虚乌有的王大锤子验证这件事的真假。

    果然,司马懿一听是这么不靠谱的消息来源,顿时失去了追问下去的兴趣。

    而刘厚听到司马懿的话后,终于打消了疑虑,决定继续实行反间计。君臣几人开始商议具体的行动细节。由于有蒋干盗书故事为蓝本,这个行动计划好做得很,只要依样画葫芦就行了。

    首先,要找人扮演蒋干的角色,几人商量了一下,发现有一个人很适合,那就是夏侯霸的副将。

    既然是扮演蒋干,那是肯定要放他回曹营的。正好,这个人没有任何用处,拿他威胁夏侯霸那支部队投降完全行不通,况且那支部队早就溜之大吉了,这样的人留着也是浪费粮食,还不如放掉。

    其他将领则不然,留着他们对稳定二十万降兵还是很有好处的,刘厚时不时让司马懿带着这些将领到降兵营溜达溜达,露露脸,对于消除降兵们的抗拒情绪很有作用。

    而且能作为一支五万人部队的主将,都是有一定本事的人,若是放他们回去,无异于放虎归山,所以其他将领是万万不能放的。

    因为这些主将还有那么高的利用价值,所以,他们在军营中的待遇还不错,属于被软禁的行列。

    当然,这些将领心里都清楚,如果他们敢玩什么花样,那些围绕在他们周围不是手持马弩就是别着一支左#轮手#枪的特种兵,绝对不会顾忌他们的身份,在他们身上开几个窟窿。

    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些人都是俊杰,自然不会在明知道反抗没用的情况下,做无谓的努力,所以这段时间软禁魏国将领的地方基本上风平浪静,没有人敢上演越狱的戏码。

    而那个死宦官王公公,谁都知道他是个小人,这种人绝对不能放他回去。这种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又是可以靠近曹丕的皇宫近侍,要是他在曹丕面前乱说一通,很可能会使蜀国君臣前面精心的布置顷刻间化为乌有。

    可以预见,这是大概率事件,几乎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这个死宦官是一个典型的贪生怕死,贪财但无法好色的小人,他回到魏国朝廷后,为了推卸责任,必然会尽力诋毁司马懿,将这次二十万大军投降的责任全部推给司马懿,而将自己置身事外。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这个人是绝对不能让他活着回到魏国的。虽然不能让他回去,但是这个人也不是一点用处都没有。

    在这出山寨版蒋干盗书的大戏中,蜀国君臣一致推荐他出演两大男主角之一,喔,也许不能称呼他为男主角,但也不能叫他为女主角,暂时为他多设一个新的金像奖奖项,就叫最佳不男不女主角吧。

    当然啦,角逐这项奖项的人只有他自己,因为这出大戏中除了他自己外,没有其他人符合不男不女这个条件。

    他要扮演的角色就是在原版故事中周瑜这个角色。鉴于周瑜这个角色表演难度太大,所以需要两个人来完成,其中一部分戏份由司马懿来演,他是真正的男主角,剩下的部分才由王公公出演。

    还是因为表演难度的问题,刘厚决定让他本色出演。然后让那位夏侯霸的副将“一不小心”看到他的表演。

    具体操作是这样的,刘厚派出审问人员,威逼利诱王公公一番,让他亲口说出归顺大汉,并且帮助蜀军劝降魏军各支部队和各级将领的话,让他说出对魏国、对曹丕不敬甚至是大逆不道的话。

    贪生怕死的王公公根本没让逼供的人费什么功夫就一一照办了,审案人员刚一亮出刑具,他就本色尽露,哭喊着什么都说,什么都肯照办。

    像他这种软骨头,绝对不会有“打死我也不说”的情况出现。而为了制造机会让那名副将“偶然地”、“不经意地”偷听到这场审问过程,着实费了蜀国君臣一番心思,精心安排了一个局。

第二百一十九章 美丽的偶遇,美丽的误会

    第二百一十九章美丽的偶遇,美丽的误会

    魏国将领本来是被软禁起来的,也即是被关在帐篷里不准出来,不过比一般囚犯待遇好很多,他们没有被绳子绑起来,也没有戴手镣脚镣,还好吃好喝地供着。

    当然,为了不让他们串供,或者互相商量出些什么坏主意来,关键是不让他们见到司马懿,从而对经常被刘厚召去商议事情的司马懿产生怀疑,所有魏国将领都是被单独软禁在不同的帐篷中。

    也即是说,他们被俘后互相没有见过面,也不知道其他人的状况。现在为了给那个副将制造偷听的机会,在最近一段日子里,蜀军特意改变了对他们的关押模式,允许他们规定的时间内可以走出帐篷,在大营中一定区域内自由走动,卫兵也不再寸步不离地跟着他们,而是改为远远看着。

    副将自然不肯放过这难得的放风机会,这几天一有机会就出去溜达,他偶尔还会遇到其他出来放风的将领。因为担心只让他一个人出来放风,他会产生怀疑,所以,为了将戏演得逼真一点,刘厚干脆大手一挥,同意让所有的魏国将领都可以出来放风。

    但是,即使他们能在放风时遇到,也只能互相打打眼色,最多是打个招呼,其余谈话是被严格禁止的。

    副将不是傻子,他溜达的目的除了放风外,还趁着这些难得的机会,在用心观察蜀军营地的布置,寻找防守薄弱的地带,企图寻找机会逃出去。这一天,他溜达到一个帐篷旁边,听到一阵鸭公嗓般的说话声,他马上就认出来,这把声音是属于王公公的。

    实在是这把不男不女的声音太有特色了,除了那个宦官,他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腔调。于是,副将抬头向四周望了望,竟然意外地发现,帐篷的门帘处正处于监视卫兵的视野盲区。

    他当然不知道这是蜀军有意所为,连同在这么重要的帐篷门口没有守卫也是蜀军故意放水,他只当是自己今天运气够好,蜀军百密一疏。

    得此机会,他毫不犹豫地闪身到这处帐篷门口,用手轻轻掀开门帘露出一条细缝,将一只眼睛凑过去偷看里面的情形。

    这一看,果然见到里面被审问的人正是王公公,有两个蜀军士兵押着他站着,另外一个蜀国官员模样的人正坐在案桌后面审问他。于是,副将有幸听到王公公对蜀国官员详细讲述着他所知道的魏国一切情报。

    军情他讲得不多,毕竟这个死宦官不通军事,倒是魏国皇宫的一些秘闻,甚至是皇帝曹丕的阴私事他讲了不少,听得那个副将冷汗涔涔,很后悔过来偷听。

    正当他准备放弃这次偷听时,王公公已经完成了皇宫秘史的交代,开始将讲述和这次战事有关的事情。于是,副将精神一振,决定冒险继续偷听下去。

    接下来王公公交代了这次魏军出城召开这次战前会议的内幕,他承认是自己想立下大功,所以执意要召集各支部队的主将,向他们发布命令和下发作战计划。

    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这样做,是受到司马懿的诱导,被人家牵着鼻子一步步走上了错误的道路。同时,由于他是一个谄媚的小人,或者说是天生的贱骨头,在魏军高级将领被一锅端的当下,他隐隐有向蜀军献媚,表示这都是自己功劳的意思。

    他的想法是,如果不是他将魏军所有高级将领召集出城,蜀军也无法将他们一网打尽,也即是说,对于蜀军来说,他是立了功的。负责审问的蜀军官员一听他有这个意思,正中下怀,于是可着劲从语言上诱导他往这个方向走。

    王公公越说越得意,竟然说司马懿这个大都督一点用都没有,本来他是不同意出城召开这次会议的,是自己不顾司马懿的劝阻,力主出城开会,才致使魏国高级将领暴露在蜀军的攻击范围,才使蜀军能有那么大的收获。

    他完全不知道自己给自己背上一个无比漆黑的大锅,而且这个时候正有人在门口偷听他们的谈话,自己将这场失败的责任完全揽在了自己身上。

    审问的官员对于王公公这么上道大加赞赏,于是,忘乎所以的王公公竟然又主动提出他可以出面帮忙招降魏军各位将领,还有那些士兵。于是,他连二十万大军投降这个比射电望远镜天线还大的超级大黑锅也主动背在了身上,真不知他那瘦弱的身躯怎么背得动那么多大黑锅。

    在门口的副将听到这些消息惊骇莫名,心想原来这一切都是这个死宦官在搞鬼,自己一定要想办法逃出去,将事情的真相告诉朝廷,告诉皇上,以免这个王公公以后继续作恶。

    他在听到足够多的消息后,不等帐篷里的审问完毕就带着满脑子的震撼匆匆地溜走了。

    至此,山寨版蒋干盗书第一幕表演完毕,蒙在鼓里的王公公的本色表演非常出色,虽然没有预先给他准备剧本,但是他的表演,或者说是表现大大超出了预期,他完全有资格拿那个最佳不男不女主角奖。

    第二幕大戏在几天后上演,继上次在那个帐篷中偷听到那么重要的消息后,那个副将在这几天的放风过程中,经常有意无意地溜达到那个帐篷,期望能再次听到一些重要的事情。

    一连失望了几天后,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再次偷听到一位重量级人物——三军大都督司马懿的审问过程。当然,这一切都是被安排好的,之所以不在第二天就安排司马懿出场,纯粹是在吊他的胃口,避免连续出现两次巧合的事情引起他怀疑。

    果然,在连续几天没有什么收获后,副将的心情变得焦虑起来,人一焦虑考虑问题就没那么全面了,再说了,连续几天没有让他再见到有其他人被审问,让他内心相信,上次遇到的王公公审问过程完全是一件偶然的事件。

    所以,在几天后,再“偶遇”到司马懿的审问过程,他脑袋里根本没有想过任何的不妥之处,只以为自己运气好,又碰到了一次重要的审问过程。

    这一次的审问过程不再是本色演出,因为无论审问方还是被审问方都是知情人,他们都是在依照剧本演出。这一次的演出对司马懿的演技要求很高,能不能再次骗到副将就要看他有没有露出马脚了。

第二百二十章 司马懿的表演

    第二百二十章司马懿的表演

    幸运的是,司马懿的表演很自然,很到位,充分表现出一位宁死不屈,高风亮节、打死也不会说的革命者形象。

    副将看到他被审问的场景和王公公的审问场景完全不同,不同在于,审问王公公时,只是摆了些刑具在现场,根本没有动用过这些东西,王公公就已经将一切该说的不该说的都说了出来。当时的场面很平静,很平和,甚至可以说是祥和,充分表现了蜀军优待俘虏,文明审讯的精神。

    可是,这次审问司马懿的场景完全是两个样子,场中火光熊熊,鲜血喷溅,血腥、野蛮、不人道就是副将对这次审讯的印象。熊熊的火光是用来烧红烙铁的,烧红的烙铁是用来烙在司马懿身上的,副将甚至闻到皮肉被烙熟的焦糊味。

    当然,这一切都是障眼法,当年三岁时,刘厚就能看穿左慈的法术,现在弄点障眼法根本没有难度。行刑的士兵用铁钳夹起烤得通红的烙铁,贴到司马懿胸前,他胸前的衣服顷刻间被烧穿一个大洞。

    烙铁“滋”的一声,贴在里面的皮肉上,一股青烟冒了出来,然后副将就闻到烤肉的香味,同时耳朵听到司马懿竭斯底里的惨叫声,看到他脸上扭曲的痛苦神色。

    一切都那么真实,那么自然,无论换了谁也不可能对司马懿正在经受炮烙之刑有所怀疑。

    但事实上,司马懿的衣服里面藏着一块约一寸厚的带皮猪肉,猪皮的颜色接近人体的皮肤颜色,再稍微做一些伪装就更逼真了。副将站得远,烙铁烙穿衣服的洞中还占着一块差不多不多和洞同样大小的烙铁,也即是说,副将其实基本上是看不清衣服里面的东西的。

    在这种双重保险之下,如果不是事先告诉他内情,根本没人能看出有什么猫腻。副将从烤肉味道、惨叫声、扭曲的脸容、被烧穿的衣服等辅助性信息,很容易就得出司马懿正在经受烙铁之刑的结论。

    除了这个看得副将胆颤心惊的烙刑之外,帐篷里还陆续上演里多项酷刑表演,当然,真的全部都是表演。

    例如鞭打之刑,看在副将眼里是司马懿的后背被鞭打出一条条恐怖的血痕。实际上,在司马懿的衣服下面,藏着一块涂满朱砂的猪皮,只要鞭子将他的衣服抽烂,露出一条缝隙,自然可以从缝隙中看到底下是一条条红色的鞭痕。

    还有什么拔指甲之刑,就是将犯人的指甲一个一个拔掉,这自然也是用了障眼法的,司马懿的手指上预先粘上了假的指甲,用刑者用一把小钳夹住假的指甲片,装作很用力地拔出来,司马懿趁机按破藏在手指下的朱砂包,造成一种血流如注的模样。

    几项酷刑下来,只是在外面看着的副将都觉得残忍血腥异常,以至于他几乎都受不了,胃中如翻江倒海般差点吐了出来。

    帐篷里的司马懿也是哀嚎不断,但是奇怪的是,司马懿受了那么多酷刑竟然咬牙不召,无论审问的人问及什么军中之事,就是不肯说,让他写下手令帮忙招降其他将领和魏军士兵,他也总是正义凛然地拒绝。

    本来看不下去想走的副将看到司马懿这么硬气,竟然硬是止住了脚步,想继续看看这件事的后续发展。事情的发展没让他失望,司马懿表现得很硬朗,无论蜀国人怎么用刑,怎么拷打,就是不肯招供,也不肯答应帮蜀国做任何事,还不断表达自己对魏国,对曹丕的忠心之情。

    对于司马懿的表现副将感到深深地敬佩,甚至感动到热泪盈眶,他暗暗下定决定,一定要想办法逃出去,将今天看到的事情报告给朝廷和皇帝知道,不能让司马大都督这样的忠臣蒙受不白之冤。

    于是,这个翻版蒋干盗到了第二封书信。这里说的书信并不是有形有质的书信,而是副将看在眼里的东西,第一封书信就是王公公的投降卖国之事,第二封书信就是司马懿宁死不屈、高尚的**国情操。

    现在整出大戏就剩下最后一个环节了,那就是副将要逃会魏国,将盗到的“书信”送回魏国朝廷。

    在往后的日子中,副将一直致力于寻找逃跑的方法和机会,蜀国君臣也在暗中为他提供了很多机会,例如暗中扩大了他溜达的范围,让他进一步侦察清楚地形,例如撤走了一些守卫,让巡逻的士兵变得很有规律性,让他能抓到其中的空隙。

    当然,从重兵把守的军营中逃跑,按正常情况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还需要发生一些意外的情况才有机会。刘厚一向治军严谨,如果没有人配合他,他就算等到死,可能也等不到能让他逃跑的机会,所以,蜀国君臣还得帮他制造个逃跑的机会才行。

    一天,副将正在帐篷里休息,突然听到外面很多人在大喊大叫,然后听到很多杂乱的脚步声。副将倾耳一听,隐约听到“走水”的呼喊声。副将心中一动,想到这是个好机会,于是,悄悄溜出了帐篷。

    果然,副将看到外头混乱不堪,原本站在自己帐篷外面的两个卫兵不见了踪影,外面到处都是惊慌失措奔忙的蜀军士兵,远处可见有熊熊的火光冒起来,滚滚的浓烟一路往这边熏过来。看起来是某处营帐走火了,看火光和浓烟的样子,着火的范围还不小。

    没多久,浓烟终于飘到副将所在的这片区域,士兵们都掩着口鼻争先恐后地逃离浓烟的区域。副将大喜,心想,这真是天赐良机啊,自己正好可以借着浓烟的掩护逃跑。

    这当然不是天赐的良机,而是刘厚赐的,他和谋士们精心策划了这次的“意外”,在某处地方点燃了大量的柴火,从副将那处地方远远看去,就像军营失火一样。

    蜀军放火的方向也是根据风向选好的,目的是让浓烟能飘到副将的营帐这边来,人为地为他制造出一次逃跑的机会。

    副将当机立断决定就趁这个机会逃跑,他转身重新钻进自己的营帐,从水瓶中倒出饮水,打湿一条毛巾,然后将毛巾扎于口鼻上,做完这一切后,他又出了帐篷,借着浓烟的掩护,悄悄地往一个地方摸去。

第二百二十一章 轻松的越狱行动

    第二百二十一章轻松的越狱行动

    这个方向并不是出营的方向,而是另一处营帐,这处营帐离他的营帐不远,他外出放风时有很多次经过这里,时间长了,他早就摸清这处帐篷的底细。

    这座帐篷是给伤兵住的,有三名卧床不起的伤兵住这里,除了送饭的小兵和换药的大夫外,平时很少人来这个地方。知道这处帐篷有什么,要猜到副将来这里的目的也就不难了。

    副将到了帐篷门口,先是环视四周,见附近已经没有了什么人影,偶尔有几个士兵在远处跑过,也是掩着着口鼻,低着头急匆匆地往前跑,根本没人还有闲暇注意到他。

    他心中大呼“好机会”,却不马上入帐篷,而是用手撩起门帘一条缝,凑眼往里一看。这一看他不由得大喜过望,只见帐篷里已经飘进去了不少烟幕,里面光线有点昏暗,不过还可以看清楚只有三名伤兵躺在铺盖上,一个个正捂着口鼻弓着身子在咳嗽。

    这下,副将再不犹疑了,他一闪身窜入帐篷中,抡起掌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每位伤兵的颈后劈了一记。三个伤兵受了伤,行动不便,又被浓烟熏得七荤八素,冷不防见有人闯进来,根本没来得及反应就被副将放到,全部昏迷了过去。

    副将一刻不肯停下来,他迅速剥下一名身材和自己差不多的伤兵身上的衣服,换在自己身上。虽然这段日子他已经侦察清楚出营的路线,现在也是趁乱出营的好时机,但是,他身上穿的还是魏军的衣甲,这个样子想混出去根本不可能。

    所以,他首先要做的就是换一身蜀军的军服,这样就可以大摇大摆走出辕门,混出蜀军军营。接下来的事情果然和他计划的一样,顺利得很。

    他沿着原本侦察好的路线一路走去,沿途避开了几拨巡逻兵,到了营门处,只见很多士兵提着木桶、脸盆甚至马桶等容器急急忙忙地从营门出出入入,显然是从军营外面的水源地提水进军营救火去。

    他闪身进了一处无人的帐篷,找了一个脸盆出来,混进救火队伍中,跟着他们出了营门。队伍中很多人都是用湿毛巾蒙住脸,也穿着和他一样的绿色军服,所以他并没引起守营门士兵的注意。

    他顺利地混出了营门,跟着取水的队伍走了一段路,在快到水源地不远处,找了个借口转进了道路旁边的草丛中,然后开始了他的野外潜行生涯。

    副将自以为他的计划天衣无缝,他的行动无人知晓,殊不知他的一举一动早已经落在有心人眼中。在军营内外多个地方都有隐藏得很巧妙的观察哨,从他刚出帐篷时,到他到伤兵营中换衣服,然后去寻找脸盆混出军营,最后到他躲进草丛中,消失在茫茫的野外,都各有观察哨严密监视着他的行动。

    不但如此,天上还有两个热气球今天被特意调过来专门监视他和传递信息,可见蜀国君臣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

    在副将遁入草丛中那个地方没多远的一处坡地上,一名背上插着几支小旗的传令兵站定,从背后抽出一红、一绿两支小旗,就地挥舞了起来。

    不懂行的人还以为这个人在抽风,拿着两支小旗在那里手舞足蹈,完全看不出什么章法,自然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

    但是在场的都是蜀国士兵,他们一点也没有感到有什么惊奇,他们见惯了打旗语的传令兵,虽然一般士兵并不懂旗语,不知道这位传令兵在传达什么信息,但是,他们都知道,他并不是在抽风,而是在传递某种消息。

    地面的一般士兵不但看不懂这些旗语,甚至不知道这名传令兵往哪里传递消息。远在高空的热气球上,一名飞行员正从架在观察窗中一具长筒望远镜中观察着地面那名传令兵的旗语,一边看还一边读出一些话语来。

    旁边另一名飞行员一手持笔,一手拿着一本笔记本,快速地将他读出的东西记录下来。他的笔不是需要经常沾墨的毛笔,而是用两片木片夹着一条石墨芯的铅笔。

    这种硬质笔无需沾墨,不怕在颠婆状态下打翻墨汁,弄得到处一团糟,而且可以连续书写很长时间,是行军打仗,特别是在热气球上使用的最佳选择。

    旗语是通过两面旗子相对于身体的不同位置,来表达不同字母和符号的。要完整地表达一个意思并不容易,尤其是汉语编码,比只有26个字母的英语编码复杂多了,地上那名传令兵手舞足蹈了半天才将要传递的消息发送完毕。

    那名负责记录的飞行员长长松了口气,收好铅笔,拿起笔记本,来到发送灯号的工作台上,将白、红、绿、黄四盏灯的遮光屏全都拉了下来,四种颜色的灯同时亮起。

    这是准备开始传递信息的起始信号,悬浮在军营中央的另外一个热气球上,四盏灯同时闪了三下,然后全部灭掉,或者说,全部被遮光屏遮住,这是做好接收信号准备的灯号。

    于是,这边的飞行员开始依次遮住或者露出四盏灯中的其中一盏或多盏,信息传递正式开始。军营中央上空的那个热气球同样有个飞行员用望远镜看着这边热气球的灯号,然后嘴里读出灯号:“红、黄;白、绿、黄;白、红、绿……

    另一名飞行员同样也是用铅笔在笔记本上飞速记录着,等所有信号记录完毕后,就轮到他开始发灯号了。不过他发灯号的对象是地面,地面军营中央帅帐外两名传令兵接收到热气球上的灯号后,拿出一本密码本,对着笔记本上记录下来的灯号翻译起来。

    等翻译好后,那名传令兵小跑进帅帐,对着坐在上首的刘厚抱拳道:“报!启禀陛下,甲一零一号哨岗发来消息,‘蒋干’已经遁入营外北面两里处草丛,目前正向北而去,估计两刻钟后将遁入树林中,到时候将可能失去其踪影。”

    蒋干就是那个副将的代号,事实上类似这样的消息已经传来了很多次,从副将还没出帐篷,也即是刚开始点燃营中的篝火开始,就不断有散布在各处的观察哨岗传来消息,可以说,这件事情的整个过程帅帐中的人都了如指掌。

第二百二十二章 司马归心

    第二百二十二章司马归心

    听到传令兵的回报,刘厚挥了挥手,道:“好,如此说来,蒋干盗书计划已经完成了,该我们干的事情都干完了,剩下的事情就看老天爷了。从现在开始,一切针对这项计划的行动都可以停止了。”

    帐中众人齐齐应了声“喏”,传令兵也应了声“喏”就退出帐外继续去传达命令了。帐中除了刘厚外,还有司马懿和三个臭皮匠在,这出蒋干盗书的好戏是他们几个人一手策划的,现在都在一起关注着这件事的大结局。

    见到整个计划已经完成,众人都不由得大大松了口气,场中的气氛顿时轻松了下来,各人互相交头接耳交谈起来。司马懿没有加入三个臭皮匠的谈话当中,他是刚投降过来的,还没融入这个大集体,关键是,他现在的心中正在震撼莫名。

    他震撼于蜀军的信息传递速度之快和传递方式之奇。要说在军营内外布置下多个秘密岗哨,监控着这件事情整个发展过程,他和他以前的魏军也能办得到,但是像蜀军那样,只在瞬间就能通过天上地下将消息传递过来,那是万万办不到的,不但办不到,他连想都没想过天下间竟然有这样的信息传递方式。

    以前魏军传递信息最常用的方式就是骑马狂奔,但是马跑得再快,也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几十里路的距离,骑马起码要跑半个时辰,那里能像蜀军那样,只是顷刻间就可以将消息传递过来。

    要说这种顷刻间传递消息的手段魏军也不是没有,例如烽火就是最常用的一种,白天点烟,晚上点火,这种传递消息的方式很古老,起码在周幽王时期的古代中国人就已经学会了。这种方法传递消息的速度也很快,可是,这种办法传递的信息很简单。

    烽火只能发出一个信号,就是“有”或“无”,用计算机语言来说就是“0”或者“1”,也就是说这种方法只能表达一个意思,这个意思是什么只能事先约定好,超出了这个信号的范围的其他信息一律没有办法传递。

    在古代烽火信号一般约定一个意思,那就是“是否有外敌入侵”,点燃烽火就是有外敌入侵,不点燃烽火就是没外敌入侵。

    至于入侵的是那个国家的那支部队、由那个将领率领、一共有多少人马、兵种组成、武器装备水平怎么样、有没有攻城车、投石机等等一概不知。

    这么不准确的消息传递,很不利于中央政权及时作出应对,派去迎敌的人少了吧,打不过人家,派去的人多了吧又浪费公帑。

    司马懿今天震撼于蜀军竟然能解决这个千古难题,惊叹于蜀军竟然拥有这种可以迅速传递军情的方法,难怪蜀军人数那么少,面对魏军二十多万人的围攻,应对得游刃有余,除了他们拥有强大的火器部队外,看来这套信息传递系统也是功不可没啊。

    有了热气球和这套信息传递系统,战场上各处对蜀军指挥部来说,几乎是透明的,各种信息随时汇集到蜀军的帅帐中来,蜀军指挥部对战场上每个地方,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自然也就可以从容地调动兵力去应对各种情况。

    对蜀军了解得越多,就越能感觉到他们的强大与可怕,司马懿就越感到自己归顺蜀国的正确性。他实在想不到,这个世界上还有那支军队可以战胜hong军,他有预感,蜀军很快就可以征服天下,而且那一天不会太远。

    司马懿现在并没有被刘厚授以官职,这主要是考虑到他的身份尚不宜公开,以免连累还在魏国境内的司马氏族人,但是刘厚对他很器重,商议事情时,除了召来三个臭皮匠外,一般都叫上他。

    可以说,他现在就是隐藏在小皇帝阴影下的秘密谋士,任谁都看得出来,他虽无官职,但地位很高,很受重视。所以他在蜀营中的日子过得还不错,没有人敢对他不敬。

    而他虽然没有被皇帝授予官职,但他见到蜀军的种种强大的、匪夷所思的事物,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冲击。他之前知道蜀军很强大,但没想到强大到如此地步,强大到令他生不出一丝反抗的心思。

    所以在归顺后的短短时间内,他就收起所有别样的心思,一心一意开始辅助刘厚谋划国事和战事,他想争取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大汉复兴浪潮中赢得一席之位。将来这个小皇帝必然会在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自己也好跟着沾点光,来个青史留名什么的。

    接下来蜀魏两国暂时偃旗息鼓,在先头部队清理好襄阳城后,刘厚带着大军进驻了这座历来兵家必争的雄城,也开始了暂时的休整。这场战争虽然蜀军没有多少消耗,但是要消化这么大量的降兵可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刘厚决定在襄阳休整一、两个月再继续北上。

    多年前,关公孤军北上,也曾占领过襄阳城,可惜最后他被打败,灰溜溜地跑了回来,如果不是刘厚派了赵云去救援他,他败走麦城时就升天成神了。关公失败的原因很多,但是,其中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就是进军太急,后方空虚。

    所以,这次刘厚北伐充分吸取了关公的教训,非常重视建设一个稳固的后方,每前进一步都是小心翼翼,稳打稳扎。

    在最大的后方荆州,刘厚留下了关公亲自坐镇,除了关公的原班人马外,刘厚还派了一个火器部队的主战旅过去帮忙,目的就是防止东吴再故技重施,偷袭荆州,断掉自己的后路。

    然后是从荆州一直北上到襄阳,刘厚也是在不知不觉间布下了重兵,例如在麦城有赵统带领的一万人加强旅在把守,沿途的粮道还有第九、第十旅保护。这些虽然是二线部队,甚至是新归附的降兵,战斗力有限,可是胜在人数够多。

    没办法,麦城的重要性和官渡之战时乌巢的重要性差不都,是蜀军粮草、物资的转运中心。而蜀军打仗从来都是很依赖后勤的,荆州到麦城到襄阳这一条运输通道必须保障畅通,所以刘厚不惜将几万人丢在这里也要保障后勤运输万无一失。

第二百二十三章 山寨水淹七军?

    第二百二十三章山寨水淹七军?

    蜀军在襄阳休整,暂时不再北上,魏军自然也不敢去惹他们。而那个副将一路逃亡,很快就逃到樊城找到他的部队。原来夏侯霸退兵就是退到樊城来,打算依托城池,拖住蜀军北上的步伐,等待朝廷再派大军来支援。

    副将找到组织自是满心欢喜,他将这段时间的见闻悉数详细汇报给自己的顶头上司夏侯霸听。夏侯霸感慨万千,暗自庆幸自己运气好,因为吃坏肚子得了肠胃炎没去赴会,竟然因祸得福逃过一劫。

    他不敢怠慢,马上唤来行军司马,让他根据副将的描述,将王公公不懂装懂,胡乱干预军事,致使各支大军主将连同司马懿等魏军高级将领都被蜀军捉住,继而十几万大军被蜀军一股脑收编的事,还有司马懿在酷刑下宁死不屈、宁死不降的事写成奏章,派人火速呈报朝廷,同时让副将也立即动身返回许昌,以备皇帝询问详细情况。

    最后的结果当然是曹丕相信了副将的见闻,将这件震动朝野,或者说是动摇魏国根基的事件的责任全部归咎于王公公。司马懿不但没罪,反而成为英雄般的人物,受到魏国朝廷的嘉奖。

    蜀国君臣努力了那么久,做了那么多事,终于换来了丰硕的回报。当然,这样的结果也在蜀国君臣意料之内。

    当潜伏在许昌的“中情局”情报人员将魏国朝廷对这件事的处理意见传回襄阳时,蜀军已经在襄阳休整了足足一个月。这一个月里,蜀军勤练兵马,储备物资,密锣紧鼓地准备着新一轮的北伐攻势。

    占领了襄阳后,蜀军下一步的目标肯定是樊城,樊城原本有朱灵领两万人马驻守,现在夏侯霸带着五万人逃了过去,那樊城就一共有了七万魏军。

    七万人马依城而守,以hong军现在的火力,要攻下来也不是不可以,不过肯定会费一番周章。

    现在魏军也有了一些火器,如果强攻城池,蜀军很难再像以前对付纯冷兵器部队那样,只死伤很少量的人马就能达到目的。

    魏国还很大,还有很多城池等着自己和hong军去征服,刘厚可不想自己的部队每攻打一个城池就死伤大量的士兵。所以,在大部队休整的这段日子,他一直在寻找省事、死伤少的夺取樊城的办法。

    在这期间,关兴曾经提出,可以效仿他父亲关公当年的做法,掘开襄江(汉江)河道,人为地制造一场洪水,再次来个水淹七军,再次用洪水围困樊城,等里面的守军被洪水折磨得差不时,再趁机攻进城去,一举夺取城池。那样一来,想要攻下樊城简直就是易如反掌。

    不过刘厚否决了这个计划,他认为掘开河堤,人为地制造大范围的洪水,必然会使得很多百姓受害,作为一直秉承刘备仁厚作风的他,自然不可能做这种大面积危害百姓的事。

    三个臭皮匠对于刘氏#父子一向打仁义牌是知道的,因此也没有怎么劝刘厚。倒是司马懿挺赞成这一计,他认为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为了干掉七万魏军和占领一座城池,牺牲一些百姓还是值得的。

    这使刘厚对他的人品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他刚投降过来就不遗余力的出谋划策对付自己的故国,反观步骘,始终不肯出一策对付东吴,只是在这次北伐魏国时,他才肯出力,两相对比之下,两人的人品高下立判。

    这种认识更加坚定了刘厚对司马懿“用其才,防其反”认识。对于司马懿的劝说,刘厚坚决拒绝了,虽然他一向喜欢用最省事的方法,最小的代价取得胜利,但是,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这种有伤天理的事情他是坚决不肯做的。

    司马懿苦劝几次无果,这一天,他终于想到一个好主意,于是又来找刘厚,想继续做刘厚的思想工作。而刘厚这个时候,正打算带周雪到城里游览一番,见司马懿这个缠人的家伙又来烦他,无奈之下只好邀他同行,让他做一个几万瓦的大灯泡。

    周雪本来是留在荆州这个大后方的,蜀军进驻襄阳城后,她就动身北上,到襄阳城来劳军了,当然,她“慰劳”的对象只有一个,那就是小皇帝刘厚。在襄阳的行宫住了几天,周雪颇觉得无聊,于是刘厚就打算带她游览一下这座名城。

    襄阳城是襄阳郡的治所所在地,位于长江支流汉江的中游,是鄂、豫、渝、陕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有2800多年历史,历代为经济军事要地,有“兵家必争之地”之称,可见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襄阳城城高墙厚,雄伟壮观,且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地势易守难攻,故为历代兵家所看重。城池始建于汉,周长7公里,城墙上垛口女墙、箭楼射孔等军事设施一应俱全。

    一条护城河环绕着这座雄城,默默地守护着这座雄城,护城河最宽处达250米,想要填平这么宽的护城河谈何容易,所以那些想靠填平护城河来攻城的人,注定要付出惨烈的代价。正因如此,襄阳城才堪称“华夏第一城池”,自古就有“铁打的襄阳”之说。

    襄阳城共有六座城门,即大小北门、长门、东门、西门和南门。襄阳城每座城门外又有瓮城也叫屯兵城。

    地理位置那么优越的城市,本来应该是人口稠密,南来北往的客商云集才对,不过因为战争的原因,这座历史名城竟然变得百业凋零、人口稀少。这里说的人口是指寻常百姓,襄阳城现在人很多,不过多数是当兵的或者给当兵的运输物资的辎重队。

    百姓早因为连年的战争逃了很多,尤其是上一次刘厚带兵北伐,用“克秋莎”轰击过城池,“克秋莎”名为火箭炮,实为大烟花,它们的准头实在太差了,所以有不少火箭弹飞到民居中,误伤了不少百姓。

    普通百姓哪里见过这种如天罚雷降般的大杀器,那些幸存者被见到的爆炸画面吓得半死,他们一传十十传百,而且是以讹传讹,很快全城百姓就知道蜀军中有一位叫左慈的老道,这位老道据说是半仙之体,可以召唤雷公电母,将敌人劈死,将城池劈塌。

    在这么恐怖的传言下,繁华的襄阳城中百姓几乎跑了一半,以至于刘厚带着周雪和司马懿出来游览时,竟然发现这个传说中的大城竟然行人稀少。

第二百二十四章 游览襄阳城

    第二百二十四章游览襄阳城

    周雪今天一身儒服,女扮男装,顿时成为一个唇红齿白,俊俏异常的少年郎。刘厚也一身书生打扮,加上司马懿一身中年文士的打扮,活脱脱就是三位文人骚客一同踏青郊游、吟诗作对的模样。

    可惜,这里不是文风鼎盛的中原地带,此时也不是可以让大家自由自在享受生活,整天开开诗会,无病**得过且过的太平盛世。

    现在是群雄争霸的乱世,这里是兵凶战危的兵家必争之地,这个时候在襄阳城别说有文人墨客出来吟风颂月,就算是一般的老百姓,甚至那些靠上街贩卖东西以赚取微薄收入糊口的小贩们,也很少出门。

    城头变幻大王旗,城池刚刚易主,很多老百姓还不知道等待他们的是祸是福,所以大多数人都还躲在家里观望着。

    这三人做文士打扮,本以为可以掩人耳目,实际上却是显眼得很,让人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三人肯定不是一般人。哪个读书人会在这个兵荒马乱的时节相约出来游玩?

    如果是几个五大三粗的武夫现在出来到酒楼食肆中,吆三喝五地划拳喝酒,那很正常,现在城中最不缺的就是粗鲁的大头兵,可是几个文弱书生这个时候出来招摇,那不是欠揍吗?

    可惜刘厚三人并没有这样的自觉,他们周围有很多穿便服的亲兵护卫着,也不担心有什么危险。只是刘厚看着萧条的街头上散落着无数乔装打扮的亲兵,却没有几个是真正的老百姓,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只听他道:“我军已经占领襄阳一个月,街头竟然还是那么萧条,看来郭攸之他们安抚百姓的工作做得不太到位啊。”

    司马懿接腔道:“陛下,这事只怕怪不得他们,自从上次陛下领兵北伐襄阳以来,襄阳城的百姓出门躲避兵灾者甚众,只怕现在襄阳城中的百姓已经比原来的少了很多了。

    另外,襄阳比邻鄂、豫、渝、陕,平常八方客商云集,很多货物都是以襄阳为中转中心,贩卖到各地。

    现在我军虽占领了襄阳,可是魏军依然盘踞在樊城、章陵等地,双方大军将各地的通商通道都封锁了,客商暂时都无法进入襄阳,没有了大量的客商,各种吃、喝、宿、嫖、赌的买卖也就没有了客源,如此一来,这街面上自然就显得萧条了。”

    刘厚听了司马懿的分析,也是暗暗赞同,道:“嗯,仲达说得不错,是朕错怪他们了,不过襄阳乃南方进入中原的门户,历来都是一座大城,不能总是那么萧条,还是督促一下他们,加大安抚百姓的力度,同时尽快打通商路,让襄阳可以尽快恢复昔日的繁华景象。”

    “陛下宅心仁厚,心系天下万民,果然圣明天子,微臣佩服。”司马懿适时地拍了刘厚一记马屁。

    这种马屁话刘厚听多了,也不以为意,三人继续指指点点地在城中溜达,司马懿在襄阳城驻守了不短的时间,对襄阳城的环境很熟悉,他主动承担起导游的责任,给刘厚两人介绍着各处的风景名胜和古迹。

    刘厚和周雪惬意地听着、看着,有熟悉风土人情的人在一旁讲解的旅游最是有趣,毕竟城中景色再美也美不到那里去,襄阳又不是首都,里面的建筑物建得再漂亮,再宏伟也比不上皇宫。

    住惯了巍峨皇宫的刘厚,对襄阳的建筑物自然不会有太多惊艳的感觉。但是,如果这些建筑物辅以一些历史故事、人文风情就不一样了,这和后世的旅游业是一个道理。

    后世的很多旅游景点其实单就景观来说并不出众甚至是糟糕,有些往往只是一间平平无奇的旧房子、一堆废墟、一条破船等等等等。

    可是,管理旅游资源的人很善于挖掘这些东西后面的故事,将这些平平无奇的东西和一些历史故事,甚至是民间传说结合起来,这些东西马上就身价百倍,摇身一变,变成了所有到这个城市的旅客不可不看的名胜古迹。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旧房子变成某某故居,例如废墟可能是某某大战的遗迹,例如破船里面可能发生过某某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等等。

    这些景观本来并不好看,而且也很简单,一眼就能看完,但是配合着导游绘声绘色讲解曾经发生在这些景观身上的故事,这些景观后面蕴含的历史文化背#景,旅客往往会感到很有趣味,也很有满足感,本来应该单调简单的游览变得丰富多彩了起来。

    这就是后世旅游产业的一些很常见的做法,司马懿虽然不懂这些,不过他却在不知不觉中扮演了一回后世导游的角色。襄阳城本来就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他又是个饱学之士,口才也是极为了得,这一番讲解,直听得刘厚和周雪如痴如醉,心里感叹,没想到襄阳竟然那么有趣。

    一行人边游览边聊,时间过得很快,很快就到了晌午,三人俱都饥肠辘辘,打算找地方吃中午饭。古人一般每天只吃两顿饭,第一顿饭叫朝食,又叫饔。朝食在什么时候呢?一般是在隅中之前。大约相当现在所称的北京时间8、9点钟。

    第二顿饭叫餔食,又叫飧,大都在申时享用。申时相当现在的北京时间下午3点到5点。也就是说,古人一般在下午4时左右吃晚饭。

    但是刘厚是穿越者,他习惯按后世的一日三餐吃法,显然,一日三餐更能满足不了一天的膳食需要,后来他将一日三餐的制度在hong军中推广,所以,现在全军上下也是习惯一日三餐的。

    hong军战士因为多吃了一餐,吸收更多的营养,加上训练得当,所以体质普遍比魏、吴两国的士兵好,所以,就算不用热#兵#器,大家近身肉搏,平均水平也比魏、吴两国的士兵更强一些。

    正午时分正是一日三餐制的午饭时间,三人踱步来到了一间三层楼高,富丽堂皇、雕梁画栋的酒楼,名为“醉襄楼”。据司马懿介绍,这“醉襄楼”已有百年历史,是襄阳最好的酒楼。

    吃个午饭而已,刘厚对酒楼的好坏倒没有太多要求,既然司马懿带他来到这个酒楼,他也觉得无所谓,于是当先抬脚进了这间酒楼,准备在这里用过午饭再回去。

第二百二十五章 假装放水

    第二百二十五章假装放水

    三人登上了“醉襄楼”的三楼,要了一个雅间坐了下来,襄阳现在百业萧条,这件曾经门庭若市的襄阳第一楼,现在变得门可罗雀,往常很难订到位的三楼雅间现在十室九空。

    周雪显得很兴奋,打开雅间的窗户探头出去东张西望。这个年代的建筑水平不高,高楼很难得,三层楼高已经是很少见的了,登高而望远,能登上高楼,俯览街景的确是不错的体验。

    刘厚在后世再高的楼也见过,再开阔的景色也看过,区区三层高还真引不起他的兴趣,所以坐了下来,喝着小二冲泡好的茶水解解渴。司马懿显然经常光顾这“醉襄楼”,所以对观看窗外街景也没什么兴趣,也坐下来陪着小皇帝喝茶、聊天。

    点菜的工作自然由司马懿这个熟客来操办,他轻车熟路点了几样“醉襄楼”的特色菜后,就开始向小皇帝汇报工作。

    “陛下,水淹七军之策……”

    还没等他说完,刘厚就打断了他的话道:“仲达,朕已经说过,此策会伤害到百姓,就算此策的实施,可以让我们军少死很多士兵,然而,和数以万计的受灾百姓来比,朕还是宁愿多牺牲几个士兵算了。

    况且,上次朕二叔实施水淹七军之策时适逢连日大雨滂沱,河水暴涨,这才能借助这股天地的威势成事。

    现在情况不同了,最近可没下什么雨,况且,经过上次的水淹七军后,魏军一定加强了水利设施的修筑,所以,就算我们真的用这个方法,也不一定见得有效。

    最关键的是,上次二叔放水淹的是于禁、庞德在城外的部队,而曹仁守在樊城中,大水虽然涌入城中,但是却淹得不深,并不足以给城中的守军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所以曹仁最后还是咬着牙,坚守到援军的到来。

    如今我们再想用这个法子又有何用?如果现在的守军效仿当年曹仁的做法,一直坚守下去,到时候这场洪水既杀伤了百姓,也没取得应有的效果,那又何苦用它呢?”

    “陛下,这些臣都知道,臣并不是想继续劝陛下放洪水倒灌樊城,臣想到另一个主意,保管能让魏军乖乖地让出樊城,又不至于伤害到百姓。”司马懿道。

    “喔?既有如此好的妙计,仲达还不快快道来。”刘厚听后,龙颜大悦,忙叫司马懿说出妙计。

    “喏,陛下,臣这一计很简单,就是虚张声势,假装要掘开河道放水淹樊城。”司马懿道。

    “这……这和之前的计策有什么区别?”刘厚不解地问。

    “区别就是,我们并没有真正放水淹樊城,只是假装这样做,吓吓魏军而已。”司马懿道。

    “这样做有什么作用,就算真的放水淹城,他们尚且不一定肯让步,如果我们只是吓吓他们,这能起什么作用?”刘厚不解地道。

    “我们想得到这一招,魏军中的能人应该也能想得到,如果我们已经掘开河道,水淹樊城已经成为事实,说不定他们在没有得选择之下,只好选择死守。当然,也有可能会退兵,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像子孝(曹仁的字)那样坚毅。

    但是,如果我们尚未掘开河堤,但是做出一副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掘开河堤的样子,魏军就会思量,就会衡量得失了。毕竟如果被洪水淹城,魏军损失必然惨重,这种情况下他们必然会患得患失,他们的主将很有可能会趁着损失还没造成就先退兵,以免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司马懿道。

    刘厚明白了,司马懿这是想打心理战。如果蜀军二话不说,先掘开河道,水淹了樊城,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魏军可能会在逆境下爆发,会和蜀军拼个鱼死网破。

    但是,如果他们明知道固守下去是必死的局面,在还有得选择的情况下,很大可能会选择逃命。

    “这能行吗?”刘厚对于这种把握人心方面的事情不是很在行,有点担心这一计的成效。

    “依微臣看来,至少有八成的机会可以成功,不过这需要一些时日去施行,这件事急不来。”司马懿道。

    “时间不成问题,朕本来打算在襄阳休整三个月,现在才过了一个月,时间充足得很。”刘厚道。

    “那就没问题了,微臣这一计只需十天八天即可见效,就算无效,也不过浪费了一点时间,于我们并没有多少损失。”司马懿道。

    “好,既然如此,那就去试一试吧,此事就交由**卿去办吧。”见司马懿说得如此笃定,刘厚当即同意了下来,并将这件事全权交给司马懿。

    刚说完这件事,小二就将饭菜端了上来。上来的菜并不是什么龙肝凤髓之类的名贵菜,而是一些什么夹沙肉、缠蹄、红烧蹄膀、糖醋白菜、清蒸槎头鳊、三镶盘、玉带糕等襄阳当地的特色小菜。

    毕竟现在还是战争时期,刘厚虽然贵为一国之主,却也不是时时能享受到那些珍馐百味的,尤其是在军旅生活中,刘厚平时还是吃得很简单的。

    像今天这样已经算是很丰盛了,和刘厚相处有一段时间了,司马懿也知道这个小皇帝在个人生活上很节俭,对吃方面没有多少要求,点菜时一点压力都没有,所以并没有特意去点那些贵的、稀有的菜肴,而是选择了一些味道不错的特色菜。

    刘厚显然很满意这些菜肴,而且游览了一个早上,早已饥肠辘辘,他招呼了一声后,就放开肚皮大吃起来,周雪和司马懿也不客气,拿起筷子就吃喝起来。司马懿更是频频向刘厚敬酒。他们喝的酒是襄阳当地很有特色的黄酒。

    说是黄酒,其实并不是黄色的,而是**白色半透明的。这种酒香气好,味道微有点酸甜,只略带酒味。刘厚估计,这种酒的酒精度可能只有2-3度,是很低度的酒,初喝时,刘厚甚至以为这个酒酿过头变酸了。

    多喝几杯后才觉得这种酒确实不错,喝下去有种酸酸甜甜的感觉,使人胃口大开,喝完后微微出汗,舒筋活络、通体舒泰,是一种解暑的好饮料。而且由于酒精度很低,估计对胃和肝都没什么损伤。

    加上酿造它的原料是糯米,一般来说,糯米酒都是营养丰富,热量很高的的酒,对人体很有补益作用。刘厚越喝越**喝,对这种襄阳黄酒大加赞赏。

    司马懿见刘厚喜欢喝,当然是不停地劝他多喝几杯,刘厚不知不觉就喝了十几杯,这还是他第一次这么放得开地喝酒,当然,也许这并不算是酒,这么低度数的东西只能算是饮料。

第二百二十六章 高瞻远瞩的司马懿

    第二百二十六章高瞻远瞩的司马懿

    刘厚和司马懿边吃边聊,聊着聊着,司马懿聊到了蜀军的信息传递问题,不由得又是感叹了一番,道:“陛下,臣前段日子见识过我军那传递信息的方法,觉得这些方法当真是巧妙无比,传递信息的速度之快令人叹为观止,难得的是,无论多复杂的信息,都能通过这套方法传递。

    臣好奇之下,特意去找传令部门的人了解情况,这才知道,我们日常所用的每一个文字,都被编成了旗号、灯号、烟花号等各种编码。臣白活了几十年,现在才知道,世界上竟然有这样奇思妙想的方法,这,这在以前,臣无论如何也是无法想象得到的,这简直可以堪称神仙手段。

    臣想,既然有一套这么好的传递消息手段,我们应当好好利用起来。陛下何不下旨在各州各府,各个郡县,特别是在边境上都使用这样的信息传递方法,这样一来,全国各地发生了什么大事,消息都可以在很短时间内传递到京城,报告给陛下。

    陛下您想一想,从此以后全国各地哪里起了边患,哪里有贼人造反,哪里发生了水灾旱灾,朝廷都能立即收到消息。也就能第一时间做出应对。有很多事情,只要应对及时,就不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很多大灾祸,大动乱,往往在开始的时候,只是疥藓之患而已,就如那席卷天下的黄巾之乱,当初刚起时,规模也不算大,如果朝廷能迅速作出反应,派大军围剿,可能顷刻间就能将之覆灭。

    可是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等消息传会京城,皇帝再召集大臣商讨对策,再拜将出征,等剿匪的大军去到地方,那匪患早就壮大了十倍八倍,这种情况下,这匪患还怎么剿得了?

    是以,这信息传递速度非常重要,请陛下认真考虑考虑,如果这套快速信息传递方法布置到全国各地,等于有一条无形的线条将全国各郡县都连结起来,绑成一团,到那时候,陛下的江山就真正成为一个铁统的江山,再也不用担心有人能倾覆这天下。”

    听了司马懿的话,刘厚大感惊奇,这司马懿眼光还真是长远啊,竟然能看出信息网络建设的好处。一个古人,能看到这点真不容易,特别是司马懿甚至连什么是信息传递网络都不知道,但是却知道这样做有莫大的好处。

    按他的提议,就是用一个无形的信息网络将全国各地联系起来,每个郡县都是这个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或者说是一个终端,而这个网络的中心就是朝廷,就是中央政府,全天下的信息都可以汇集到朝廷去,也可以由朝廷直接发布信息到各个终端。

    这无疑可以极大地提高行政效率,大大加快朝廷的应变速度。这个信息网络如果建得好,将来必定极大地影响到大汉的社会发展进程,这种颠覆性的技术甚至会为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影响。

    而司马懿这个智者,才刚接触到这套信息传递系统没多久,就能敏锐地觉察到这套东西的未来发展前景,捕捉到这套东西将可能对社会带来的极大影响。

    “哈哈哈,仲达真是大才,朕心甚慰,朕心甚慰啊。朕早就有在全国各地铺设信息传递网络的想法,届时,不但是军队、官府可以使用这套信息传递系统,就算是平民百姓有需要也是可以用的。”

    “喔?如果给百姓用,恐怕这套东西会不堪重负吧。”司马懿担心地道。

    “呵呵,现在这套方法当然会不堪重负,而且建设的成本也太大了。仲达试想,每几十里路就要设一个热气球来中转信息,大汉万里江山,要多少热气球才够用啊?

    热气球的制造成本不低,你看,朕军中现在热气球不过二十来个,这还是经过几年的积累才有的规模。想要等到全国各地都飘满热气球的那一天,恐怕你我都垂垂老矣。”

    听到这里,司马懿不禁汗颜,自己看到这套信息传递系统的好处,一时脑袋发热,没有想那么多就撺掇着皇帝在全国范围建设,完全没有考虑到成本问题,现在才知道,这根本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次自己真是丢人丢大发了。

    “朕想建立的是另外一套更方便,速度更快的方法。仲达如果有兴趣,可以找信息研究院的研究员了解一下。朕记得有几个研究员是随军出征的。

    这套方法现在技术还没成熟,不过朕相信他们很快就能将之研究改善成熟,届时万里之外的信息,瞬间就能传到,根本无需用热气球一个一个中转,速度提高千百倍不止。”刘厚又道。

    “喔?天下间竟然有比现在的热气球传递信息方法跟好更快的方法?难道真有那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的神仙手段?”司马懿激动地道。

    “当然有,左慈左仙翁早就做出了短距离的传输试验,只是长距离的传输问题一直没解决而已,相信三、五年内这些问题都会被解决。”刘厚道。

    刘厚说的方法其实就是电报,电报的原理非常简单,无非是在这头按下按键,通电后,在电线连着的那一头就会出现一个电脉冲信号。而这个电脉冲信号根据按下按键的时间长短,也会有长有短。

    当然,说简单也并不是那么简单,在这个什么都没有年代,这些东西其实都挺不容易弄的,否则左慈领着信息研究院的人也不会研究了几年时间都还未能完全成功。

    电源的问题不大,有了硫酸和铅,蓄电池很早就被左慈捣鼓出来了,按键也很好解决,把手部分用绝缘的木头做成,电门的地方用两块相离的铜片,加上一条弹簧自动弹开两片铜片就做成了,简单得很。

    导线还是用铜线来做,外面漆上一层漆,再用皮革缠绕包裹起来,一条原始的电线就完成了。当然,这样的电线成本非常高,不过刘厚在这些研究院投入了很多经费,这点钱他们还是出得起的。

    而“工业部”现在的冶炼技术也发展了起来,铜片、弹簧、铜线这些东西都不在话下,最麻烦的就是接收端,需要一个接收机,将发送端传过来的电脉冲信号“翻译”出来,或者说以某种形式“显示”出来,变成可以让人类看得到或者听得到得东西。

第二百二十七章 处于试验阶段的电报

    第二百二十七章处于试验阶段的电报

    刘厚早就将电报的一些知识转告给左慈,关于接收机的情况也给他描述过。刘厚对电报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那滴滴答答的声音,电报之所以发出这滴滴答答的声音,就是因为接收机将接收到的电脉冲信号转化为长短不一的声音信号。

    要将电脉冲转化成声音,就需要一个能发声的部件,通俗点来说就是喇叭或者耳机。能发出高品质声音的喇叭、耳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刘厚是当然做不到的,但是弄个能响的东西出来,刘厚还是没问题的。

    刘厚中学上物理课时,曾经有几节实践操作课学的就是安装音箱,后来他用过的耳机有无数个,自己拆下来、甚至修理过的耳机也不计其数,耳机、喇叭的基本构造他还是知道的,无非就是一块磁铁、一个线圈加一块震动膜而已。

    磁铁在单元底部建立一个磁场,而音圈即线圈,正是放置在这一磁场中。当音圈通电时,由于音圈产生的电磁场与磁体的磁场产生排斥或吸引,这样音圈就在磁场中运动起来,而音圈的顶部是振膜,这样音圈的运动引发振膜的震动,再由于振膜推动空气,这样就发出了声音。

    当然,这是最简单的一种耳机原理,事实上高级的耳机还有使用其他原理的,那些太专业的东西刘厚就不太懂了,幸好,现在也不需要搞那么复杂,要的只是能发出声音而已,甚至连发出怎么样的声音都可以不管。

    刘厚将耳机的结构图画了出来,交给左慈去组织人开发,几经周折后,终于造出能发出声音的耳机来,只不过,当收到远端发来的电脉冲后,这种耳机发出的不是刘厚所熟悉的滴滴答答声,而是那种像am收音机在没有信号时的沙沙声。

    不过无所谓,不管是什么声音,只要有声音就行了,电报需要传输的是这个声音的长和短,至于是什么滴滴答答声,还是沙沙声都不影响接收效果。

    有了耳机这种将电脉冲转化为声音的接收机,一套最简单的电报系统就算是成型了,这套东西其实在几年前就已经搞了出来。至于那种可以自动将电脉冲信号转化为划在纸带上的长短符号的装置,那就复杂多了。

    那已经属于自动接收装置,刘厚印象中电报自动接收装置好像是**迪生发明的,以目前蜀国的科技水平要搞出来,还不大可能。刘厚已经将概念提了出来,左慈也组织了一些人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不过这也不是短期内能出成果的项目。

    现在这种靠耳朵去听信号,然后人手记录下来,再通过查字典,将信号翻译成文字的方法,很原始,也很容易出错,不过还是可以一用的。遇到重要信息可以用反拍验证的方法来保证收到信息的正确性。

    例如,接收端在收到一条信息后,将这条信息拍发回发出端,发出端将接到的信息和自己的拍发文本对比,确认无误后,再发一个确认信号就行了。这种方法虽然麻烦,可是却可以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那么,既然电报装置已经被发明出来了,刘厚为什么还不将之推广使用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电脉冲信号无法实现长途传输。这个年代还没有什么半导体,也没有电子管,没有电流的放大、整流元件,无法实现电信号的放大。

    众所周知,电流在导体中传播是会有损耗的,微弱的电脉冲信号在传播过程中很快就衰减到无法辨认的程度,这使得这种电报装置无法实现远距离传输。目前的电报只能在一座城池内传输,远一点的,哪怕是两座相邻的城池之间的传输都不可能。

    这么短的距离,发送双方还要翻字典翻译,所耗的时间不比骑马传递信息快多少,所以说,现在蜀国掌握的电报技术其实还没有实用价值。

    如果硬要用的话,也不是不行,那就要每几十里的距离就要设一个中转站,在中转站要有人驻守,将收到的电报重新往下一站拍发。

    这样一来就会和热气球中转信号没什么两样,成本非常高,速度因为不断的重新拍发而变得非常慢。所以,这项划时代的技术还只能存在实验室当中,不过刘厚已经加大了信息研究院的投入,加上他通过左慈暗中传授的一些电学知识,他相信,解决这个问题只是时间问题,而且这个时间不会太长。

    当然,涉及到这么多专业知识的东西他是不会亲自给司马懿解释的,要给他这个毫无物理学基础的人解释什么是电报,那不是自讨苦吃吗?所以,刘厚还是那句话,让他有空去找信息研究院那几个随军研究员去了解情况。

    司马懿见小皇帝不肯详细解释那个传说中能瞬间将信息传递到万里之外的神物是什么,不禁很失望,虽然他很好奇,很想马上就搞清楚那是什么事物,不过在皇帝跟前却是不敢失礼,皇帝永远是主体,在皇帝面前,永远只能顺着皇帝的意思去做,这一点认识相信每个儒生都有。

    于是,司马懿只好转移话题,和刘厚又随口聊了一些其他事情,这时候,突然听到周雪“咦”了一声:“咦?那是什么人?”

    原来周雪吃完饭后,又靠到窗外观看窗外的景色去了,这个时候突然看到有一群衣衫褴褛的人来到了“醉襄楼”对面,或坐或跪在那里行乞,甚至有两个小孩跪在那里,后背上插着一个代表出卖的草标。

    刘厚和司马懿听到周雪的话,也凑到窗户旁边,往外看去,很快就发现了那群人。刘厚发现这些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幼,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穿得破破烂烂的,脸上手上的皮肤上满是污垢,可以想象,如果走近他们,一定会闻到一股臭味。

    “应该是流民,战争一起,这样的流民就会多起来,很多人为了躲避战祸,都被逼离乡背井。只是不知道他们是从哪里来的。”司马懿道。

    “想知道他们是从哪里来的很简单,叫他们上来问问就知道了。”刘厚说完,招呼一个亲兵过来,吩咐他们去叫店家送些吃食过去给这些流民,顺便将领头的人请上楼来问话。

    司马懿一听皇帝的话,马上表示反对:“陛下不可,这些人粗鄙肮脏,而且肯定臭气冲天,没得让他们冲撞了圣驾。”

第二百二十八章 蔡氏族人

    第二百二十八章蔡氏族人

    听了司马懿的话,刘厚道:“不要紧,我们只请领头的人上来,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见皇帝这么说,司马懿也不好再劝,没多久,一个满脸污垢、衣衫褴褛的中年人就被带了上来。这个人很有眼力劲,一眼就看出刘厚是这里为主的人,他向刘厚抱拳行了个礼,道:“感谢这位少爷的善心,小人有礼了。”

    他这是在感谢刘厚施舍了吃食给下面的人。刘厚不置可否,定睛观察了一下这个中年人,发现他虽然着装破烂,但是人长得不错,一副国字脸,两道剑眉倒插成四十五度角,鼻似悬胆,脸的下部是一副浓黑的络腮胡子,显得粗犷威武。

    刘厚见他相貌不凡,举止有礼,应答得当,浑然不像寻常的百姓,不由得好奇问道:“你叫什么名字,你们是什么人,从何而来?”

    只听那中年人道:“小人姓蔡名班,下面那些人都是小人的家人和同族之人,我们从樊城逃难而来。”

    “喔?本公子听说,蔡姓在襄樊可是大族,你们可是蔡氏族人?何故如此落魄?”刘厚问。

    “这……”中年人犹豫了?

    “喔?如果不方便说就算了,你们既是从樊城来,必然熟知樊城的情况,那你能不能给本公子说说樊城那边的情况?”

    “小人并不是有意隐瞒公子,只是小人的身世的确有点尴尬。敢问公子可是汉军之人?中年人犹豫了一下,听到刘厚问起樊城的情况,心中一动,反问道。

    “没错,我们俩都是汉军的参军,正想找人打探一下樊城的状况呢。”刘厚指了指自己,又指了一下司马懿道。

    “观公子年纪,未及弱冠,竟然能在汉军中担当要职,传说大汉小皇帝用人不拘一格,看来传言果然不错啊。既然是汉军,小人之身世自是可说的。没错,小人正是襄樊蔡氏族人。”

    “喔,那么说来,蔡瑁是你们的亲戚了?”刘厚饶有兴趣地追问道。

    “德珪公正是小人族叔,当年赤壁前夕,因族叔被曹贼所杀,我蔡氏族人为免被曹贼清算,纷纷散入民间,隐姓埋名藏匿起来。

    这些年来,襄樊屡遭战祸,族人的生活益发难以为继,我们这些人本来隐居在樊城,可是现在樊城进驻了七、八万曹军,兵荒马乱之下,城中百姓四处逃难。

    我们穷困潦倒,没有盘缠,无法远行,本来想到最近的襄阳来投靠一位族兄,可惜来到襄阳之后才知道,族兄也早早逃难去了。我们盘缠用完,人口又多,迫不得已之下,只好当街行乞,实在是惭愧,惭愧啊。”

    中年人一轮嘴说了很多话,刘厚算是明白了,这些人原来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蔡瑁的族人,因为蔡瑁是被曹操杀死的,他们怕被连累,所以这些年一直过着东躲**的生活,怪不得会混得那么惨。

    蔡氏在襄樊地区是一个大家族,所以,这个中年人小时候应该是受到良好教育的,所以才会在行为举止和谈吐上表现得异于寻常百姓,不过多年的逃犯生活,还是使他们变成衣衫褴褛的乞丐。

    蔡瑁(字德珪),的确算一个人物,虽然他在三国演义中的命运很悲催,但那可能并不是史实。他的姑母是太尉张温之妻,长姐与二姐先后嫁给黄承彦与刘表成为继室。

    仕奉刘表期间,历任江夏、南郡、章陵等诸郡太守,刘表获得汉廷封赐镇南将军时担任其军师。刘表病亡后,拥护次子刘琮继位。

    在公元208年曹操挥军入荆州时,与蒯越共同迫刘琮归降曹操,尔后仕入曹操麾下,历任从事中郎、司马、长水校尉,封爵为汉阳亭侯。

    从这份履历来看,这人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人,能做军师的,起码也是个智者。在三国演义中,他降曹后因深通养练水军之法,被封为镇南侯水军大都督,深为周瑜所忌。能让周瑜忌惮的人,可想而知肯定是有点手段的。

    后来周瑜设下反间计,就是前面说到的蒋干盗书的故事,周瑜利用前往东吴刺探军情的蒋干,向曹操献上蔡瑁和张允阴谋反叛的信函,曹操一时没有分别其真伪,杀掉蔡瑁、张允二人。

    曹操后来才知道自己中了计,但为时已晚。后世有些人认为,蔡瑁及张允被曹操误杀,使之没有一个善统水军的将领,同时也令荆州军团的忠诚度减低,这是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之一。

    “喔?原来是名门之后,失敬,失敬。”刘厚道,“你们隐姓埋名了那么久,为何现在又以实情相告啊?”

    “回禀公子,之前小人和族人一直生活在魏国境内,恐遭曹贼毒手,所以一直不敢以真实身份示人。现在大汉王师已经收复襄阳,不日内必然也会收复樊城,故而我们不用再害怕曹贼的迫害,顾无需再隐姓埋名。小人愿意带领族人归附大汉治下,公子一看就是个善心之人,还请公子代为引见襄阳的民政官,接纳蔡氏一族的回归。”

    刘厚心想,这个人真会说话,看我心善且在汉军中有一定地位,就打蛇随棍上,想让我帮他们入户口。问题是这些人早就不是那个富足而有底蕴的蔡氏大族,而是全部变成了一无所有的乞丐,真当我这里是收容所吗?

    “喔,你们蔡氏族人还有多少人?现在都在何处?境况如何?”刘厚不动声色地问。

    “回禀公子,小人估计,蔡氏族人现在可能还有上万人,多数散落在襄樊一带,也有少数散落到了章陵、南阳、南郡等地。小人并非族长,所以具体人数和他们的境况也是知之不详。

    不过小人想,现在兵荒马乱的,族人又多失散已久,而且都藏匿起来,恐怕就算是族长也无法掌握具体情况。”

    刘厚刚听说有上万人时,吃了一惊,要安置上万乞丐可不是容易的事情,如果是上万青壮还好说,大不了再组一个建设兵团,让他们从事生产劳动去,有生产劳动就不怕饿死。

    可是这是正常人群,也就是说,有青壮也有老弱妇孺,而且可以想象,一定是老弱妇孺的比例大,原因很简单,因为常年军阀混战,很多青壮都被抓了壮丁,剩下的就以老弱妇孺为主了。

    后来听说这些人散落各地,不容易联系才松了一口气。自己打仁德牌,见到贫苦的百姓自然是要救助的,可是救助他们的钱粮从哪里来?

    自己虽然贵为一国之君,可是这个时代生产力低下,劳动人口又少,又要养着无数军队,还要搞研究开发新技术,用钱的地方海了去了,那里有多少钱能拿出来办救助站,就算是后世的救助站、收容所也不能做到覆盖所有的需要救助人群,何况现在?

第二百二十九章 水军人才

    第二百二十九章水军人才

    刘厚听到蔡班的话,不由得心里一动,问道:“本公子听闻蔡瑁蔡大人乃是周瑜都忌惮的水军都督,对水军之事非常在行,你既是蔡瑁的侄子,那你懂不懂得水战之事?”

    “回公子的话,小人自小就跟着叔叔在水军营中厮混,对水军的编练、作战略懂一些皮毛。”蔡班道。

    刘厚一听,有门,这个年代的人都比较谦虚,说是略懂其实说不定是精通,所以单凭听他回答根本无法获知他的真实水平,还要试一试才知道。

    “喔?那请问你们蔡氏一族中还有多少人是熟悉水战的?”刘厚继续问道。刘厚之所以这样问是打上蔡氏族人主意了,一直一来,东吴的水军最是强大,蜀国虽然研制出来装备了大炮的超级战舰,可以到目前为止也只有两艘。

    数量那么少,除了因为蜀国的造船业不够发达,造大战舰困难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水师人才难得。

    虽然刘厚在学院中也设立了水师专业,培养水师人才,可是,百年树木,十年树人,要培养出一个合格的人才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学院每年毕业的人才供不应求,按这种速度,想建立起一支能和东吴水军相抗衡的水军队伍来,不知道要到猴年马日了。

    所以,刘厚听到蔡班说是蔡瑁的侄子,就想碰碰运气,看能不能从蔡氏族人中找些水军人才,迅速扩大水军的队伍。毕竟以后要收拾东吴,还是需要落实到水战上面去。

    “公子,往昔跟在族叔德珪公身边,在水师中效力的蔡氏子侄不下百人,现如今,能寻回二三十人就不错了,唉!”蔡班感慨地道。

    听到只有二三十人,刘厚不由得有点失望,人这么少够什么用啊,心里的失望,脱口就说了出来:“喔?只有二三十人啊,那真是太可惜了。”

    蔡班听到这话,也是心里一动,问道:“公子询问懂水战之人,难道是想替蜀国招揽水军人才?”

    “正是,吾皇一直想建立一支堪比东吴水军的强大水师,可惜一直苦于缺乏水军人才,不知道你们愿不愿意到蜀国水军去为吾皇效命?”见话已经说到这个份上了,刘厚干脆直接开口招揽他们。

    蔡班闻言,纳头就拜,感激地道:“蔡氏一门落魄至此,本来早就不指望还有能显赫的机会了,今日若能得公子推荐,使得陛下起复蔡氏一门,小人必定铭记公子的大恩大德。”

    “这没问题,本公子和皇上很熟的,这样吧,你们今天就跟我们回去,先把你外面的族人安顿好,这样你就可以放心回去帮皇上寻找你那些懂水军的族人了。你回去跟他们说,只要他们肯为皇上效力,皇上一定不会亏待他们的。”刘厚道。

    “谢谢公子,喔,对了公子,当年赤壁大战后,除了蔡氏族人,荆州水军中还有其他将士散落在民间,不知道公子对他们有没有兴趣?”蔡班道。

    刘厚闻言大喜,这家伙怎么不早说,害自己失望了半天。自己之前怎么没想到呢?当年周瑜用计火烧赤壁,曹操收编的荆州水军全军覆没,说是全军覆没,但是几十万人不可能全部都死掉,大部分人应该是溃散而已。

    其中应当有相当一部分人做了逃兵,隐藏了起来,这些人的数量一定比蔡氏族人中懂水战的人多得多,蔡氏族人可能只能寻到几十名水军人才,但是这些人可能多达数百甚至数千,有了这些人,就可以大大增强蜀国水军的实力了。

    “好,好得很,蔡班,如果你能寻到这些人过来投效吾皇,本公子算你大功一件。”刘厚高兴地道。

    这一日,刘厚很开心,不但从蔡班口中知道了樊城的情况,还收获了蔡氏一族和前荆州水军的一些将士。那天之后,蔡班四处为刘厚奔走,一方面寻找散失的蔡氏族人,一方面寻找水军人才。

    数个月之后,他为蜀军寻来了几百的水军人才,虽然有些人年纪已经有点大,不再适合继续留在水军作战,不过他们经验丰富,可以作为水师学院的教头为蜀军培训水军人才。

    最后,这些人中有三百多人被征辟到蜀国水军去效力,剩下两百多人则到了成都,进入水军学院做教头、老师。而蔡班则成为第三艘超级战舰的船长。

    第三艘超级战舰现在还在建造中,不过按计划几个月后就能下水,到时候就是蔡班一展所能的时候。这些都是后话,这里暂时不表,且说那天刘厚和司马懿商议定之后,就由司马懿负责具体执行那项假装水淹七军计划。

    这项计划看起来简单,其实做起来一点也不简单,关键是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既要做点事让魏军相信蜀军一心想掘开堤坝,放水淹城,又不能真的将城淹了。

    既要给魏军足够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弃城逃跑,又不能使压力过大,逼得他们不顾一切顽抗到底。这种涉及到人心的把握和精细的阴谋诡计方面的问题,刘厚是弱项,他毕竟还年轻,火候未到,所以统统交给司马懿这只老狐狸去做。

    所以司马懿不断派人去挖河堤,很卖力地去挖河堤。当然,这种很卖力是对于魏军来说的,如果蜀军真的决心要决堤,那就根本不是挖,而是爆破了。

    魏军在多年前吃过关公的亏,时至今日,依然记忆犹新,他们也很担心蜀军会故技重施,所以这些日子在魏军高层爆发了激烈的争论。以夏侯霸为代表的主战派主张效仿当年曹仁,死守樊城等待援军。

    而以朱灵为代表的逃跑派则力主尽早放弃樊城,寻找更好的城池固守。他们认为樊城地势太低,一旦蜀军掘开河堤,樊城必然会被洪水淹没,虽然不会全军覆没,但肯定会造成一定损失。

    而且水淹樊城之后,也不利于固守,因为很多城防设施会被冲毁,士卒的行动也会变得不方便,如果强行固守,一来不一定能守得住,就算勉强守得住,损失也必然很大。

    既然如此,还不如主动放弃这个明知道会造成巨大损失的大泥潭,在更有利的地形中和蜀军决战。

    双方争执不下,暂时夏侯霸的主守派占了上风,没办法,夏侯霸地位远比朱灵高,麾下兵马也多,朱灵只好听他的了。

第二百三十章 河堤争夺战

    第二百三十章河堤争夺战

    话说魏军那边决定暂时守在樊城,那他们就必须要保护堤坝了,于是,他们只好不断派出人马到各处堤坝巡查、保卫,这下可好了,司马懿不断派人去挖河堤,他们去保护河堤,双方不可避免地不断发生小规模的冲突。

    蜀军有备而来,又有火器之利,在冲突中占尽了便宜。更主要的是,蜀军是破坏者,而且是假装的破坏者,而破坏永远比建设更容易。蜀军根本不用掩藏他们的行踪,他们往往趁没人时就胡乱挖几下河堤,但并不完全将河堤挖塌,挖到差不多就停手等魏军到来,就算魏军不来也要想办法将魏军引来。

    为此,他们甚至让人假扮百姓,向魏军通风报信顺便领取点赏银。等魏军来了,如果人数多,就逃之夭夭,如果人数少,就袭击他们,当然,最后也不能打赢,等打得差不多了,魏军的人杀得差不多了,就装作不敌退走。

    为了保证去挖河堤的人不吃亏,刘厚特意动用了特种兵,反正这些人闲着也是闲着,而且不断有新人加入特种部队,他们需要实战经验,这种低烈度的战斗正好适合他们练兵。

    特种兵们的装备最是先进,马弩、左#轮手#枪等连发武器使他们个个都可以以一当十,而且他们训练刻苦,个个都跑得飞快,无论爆发力还是长途奔跑的耐力都比魏军胜出几条街。

    所有这些条件,保证了挖掘队每次出任务,都是看起来好像很危险,实际上每次都能安然无恙回来。

    当然,除了特种兵和他们的特种装备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保障手段,那就是信息保障。地面上有上百斥候围绕在他们四面八方侦察敌情,关键是,天上还有三个热气球远远监视着魏军的动向。

    往往魏军一出樊城城门就已经被蜀军发现,信息通过蜀军那高速的传播手段,瞬间就传到挖掘队这里。挖掘队收到信息后,马上针对来犯之敌的数量、兵种、装备等因素制定好应对方案。

    信息透明这一点,在这次行动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魏军出动的是骑兵,那么挖掘队就要尽早逃跑了,如果被魏军发现了行踪,特种兵再怎么能跑,两条腿也不可能跑得过四条腿,所以,要在双方尚未碰面前就退走,否则很容易吃亏。

    这样大大小小的战斗几乎每天都在发生,魏军每天都损失大量人马,他们等于被逼着放弃坚固城池的保护,在外和蜀军野战,这完全是以己之短击敌之长,其遭受的损失可想而知了。

    不出十日,魏军的损失已经达到一个恐怖的数字,蜀军这边不断扩大挖掘队的规模,给魏军的压力越来越大,魏军不得不跟着增加巡逻河堤的人数,这样一来,他们损失的人也越来越多。

    这个时候,司马懿的第二个招数也开始生效了。他的第二招其实也没什么新意,那就是派人到樊城散布流言,说蜀军马上要掘开河堤,引汉水倒灌樊城,届时城中男女老少统统将成鱼鳖。

    樊城虽然紧闭城门,除了出城执行任务的兵马外,普通人是严禁出入的,但是蜀军散播流言的手段根本就无视城墙的存在,只需用两架热气球携带数以十万计的传单从空中洒落到城内就是了。

    这样的宣传手段hong军也不是第一次用,现在再用起来简直轻车熟路。另外,樊城里还隐藏着一些“中情局”的人,他们看到天空中洒落的传单,也就知道了大本营的意思,于是,他们也行动起来,四下散布流言。

    这些人散布流言也很重要,因为这个时代很多人都不识字,所以传单的宣传效果很有限,但是多了“中情局”密探在市井中传播就不同了,他们恰好补充了对低层百姓的宣传作用。

    这些宣传不但使得百姓恐慌,连军心也动摇起来。夏侯霸和朱灵竭尽全力弹压军中的不稳情况,还有城中百姓的骚乱。可是,情况却越来越严重。

    特别是各大城门处,每天都聚集了大量百姓想逃出城外。由于军事需要,夏侯霸早就下令关闭城门,没有命令,不准任何人出入。可是现在百姓都深信蜀军一定会放水淹城,所以,千方百计想要逃走。

    他们一开始只是聚集在城门处,苦苦哀求守门的军卒放他们出城,军卒明确告诉这些百姓,将军有令,严禁任何人出入城池。那些百姓见哀求无效,在绝望中开始疯狂地向城门发起冲击。

    魏军不得不采取武力镇#压这些百姓,一时之间,各大城门处杀声震天,无数百姓被杀死,血流成河,伏尸几乎堵塞了城门洞。

    百姓被血腥的屠杀吓住了,不敢再冲击城门,可是也不肯散去,依然聚集在各个城门附近,希望有奇迹出现,希望能逃出城去,觅得一条生路。

    城中乱象渐生,魏军高层不得不再次召开会议商讨应对的法子。这次夏侯霸无言以对了,之前他以权势强行压制逃跑派,结果现在不但部队损失惨重,城里也乱哄哄的,看样子城池马上就要守不住了,这一切彻底证明了死守的法子是行不通的,这种情况下,他还能说什么呢?

    “夏侯将军,蜀军最近在河堤那里越来越放肆了,现在不但日夜有人在挖掘河堤,人数也越来越多,看来蜀军是铁了心要掘开河道了。我军既要击溃蜀军,又要抢修河堤,早已疲以奔命,关键是,到现在为止,我们损失了不下五千人。

    才十天时间啊,就牺牲了五千人,这种战损的速度,比之蜀军全力来攻城也差不多了。再这样下去,相信不用蜀军掘开河堤,我们也很快没兵可用了。

    不但如此,城内现在也很不安稳,不但百姓吵着要出城,很多军卒也有不满的情绪,再这样下去,恐怕部队迟早要哗变。”朱灵道。

    “朱将军,身为将军,守土有责,怎么能轻易言退,食君之禄担君之忧,我们身为大魏的臣子,理应为国家,为陛下尽忠,末将绝不会逃跑,大不了一死而已。”说话的是夏侯霸的副将,就是那个被刘厚利用,当做蒋干放回来的家伙。

第二百三十一章 轻取樊城

    第二百三十一章轻取樊城

    听了副将的话,朱灵道:“兵法有云‘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又曰:‘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所以,我们作战,一定要先能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可是现在的樊城,明显无法可守。强行守下去,不但无法获胜,只会徒增士卒的损耗而已。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这个樊城就是个死地,若不趁早离开它,另寻生路,等河堤被掘开,蜀军再围过来,那我们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再说,我们虽然撤退,但也并不算是贪生怕死,我们不过是换一个更有利的地形,再和蜀军决一死战而已。水无常形兵无常势,用兵之道最忌拘泥,既如此,我们有何必一定要计较这一城一地的得失呢?”

    朱灵说的那两句兵法意思是:从前善于打仗的人,总是先创造条件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捕捉战机攻胜敌人。若要不被敌人战胜,必须先要作好防守工作;想要战胜敌人,就要进攻。这是《孙子兵法》里的话,显然,朱灵也是个熟读兵法之人。

    他这段话说得有理有据,副将一时之间竟是无言以对。夏侯霸思索了良久,长叹一声,终于做出决定:弃守樊城。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这就好比是炒股,如果你明知道明天之后就是连续九个跌停,你会继续持有还是果断割肉?答案的显而易见的,割肉虽然亏了一点,但是怎么都比九个跌停后血本无归的好。

    现在魏军的情况分明就是面对着九个跌停板的威胁,司马懿就是个幕后操盘手,蜀军就是空头主力大军,他们一心要做空樊城的魏军。这个时候,魏军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割肉出局,寻找机会再战江湖。

    可惜魏军一干高级将领不懂得消息虚虚实实的道理,现在两军的战况和股市坐庄是一个道理,那些庄家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放些假消息出来,误导广大散户,让他们产生恐慌心理,从而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当散户们顶不住压力,纷纷割肉离场时,却没想到,这个时候正是庄家们收集筹码,悄悄建仓的良好时机。现在的司马懿就是这样做,他放出要挖掘河堤,放水淹城的假消息,让魏军这个小散产生恐慌,以为樊城这只股票还要继续下跌九个跌停板,甚至会面临退市的风险,为此,他们还做了很多假动作,使得魏军上下不得不对这个消息信以为真。

    于是,魏军只好忍痛放弃樊城,割肉撤走,蜀军这个庄家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进驻,接手这只很有前途的股票。当魏军撤走后,才发现,樊城这支股票不但不会退市,反而会连续拉十个涨停板,因为庄家已经建好仓,可以从容拉升了。

    这个时候,魏军想再后悔也来不及了,因为这支股票已经封涨停,无法再介入了。

    魏军在三天后撤走,退守到新野,蜀军随即入驻樊城,入驻过程非常顺利,没有遇到任何抵抗。不过魏军带走了所能带走的一切,全城的粮食、财物统统被魏军搜刮走,留下一个烂摊子和数万嗷嗷待付的百姓给刘厚。

    刘厚本来打算趁魏军撤出樊城时,对其发动袭击,好抢回他们搜刮的粮食与财物,可是司马懿却说,这样很容易导致魏军见势不妙,重新龟缩回樊城,据城死守,这样之前所做的一切都要前功尽弃了,还不如不去管他们,放他们安然离去,这样才能顺利收复樊城。

    樊城因为处于战争的漩涡中,很多百姓之前已经出走,尤其是那些有点家财的人,早就跑光了,所以,这次魏军搜刮到的财物也没多少,这一点东西刘厚也看不上眼,不过白白让魏军得了便宜,有点不不忿而已。

    不忿归不忿,为了大局着想,他还是采纳了司马懿的意见,放魏军一马。蜀军占领了樊城后,刘厚又召集大臣,商讨出兵方向。因为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两条出兵路线,第一条就是继续北上,攻新野、宛城,将南阳郡拿到手。

    只要南阳郡一下,就可以直面许昌了,到了那个时候,如果曹丕还不迁都,那就要和蜀军大决战了。第二条路线是往西,也许有读者有疑问,往西不是到汉中,回蜀国了吗?没错,往西北走的确是可以到达汉中,可是,在这之前会经过新城郡。

    新城郡是一个新设立的郡,在几年前,魏国合并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为新城郡。之所以这里成为一条出兵路线,是因为这里盘踞着三十万魏军。

    魏国失去汉中后,就退守到这里,一直以来,张飞和庞统率领大军陈驻在汉中,威逼着魏国,魏国不得不也陈驻重兵在这里和蜀军对峙。这个地方实在太重要了,如果蜀军从这里出兵,一下子就可以直插魏国腹地,魏国实在是无法忽略这个战略要地。

    这也是为什么司马懿在襄阳和刘厚拼死拼活,这里徒有三十万大军,却愣是不敢动弹的原因。刘厚第一次北伐时,如果这三十万大军冷不丁也跑过来参与包抄蜀军,那刘厚还真不一定能逃回麦城。

    可惜他们被张飞、庞统军团牵制得死死的,自保尚且很艰难,更不用说抽出人手去支援司马懿了。

    “陛下,臣认为,应继续北上,尽快攻下许昌,活捉曹丕。只要攻下许昌,曹魏政权就会瓦解,到时候整个魏国就会唾手可得,魏军全部群龙无首,到时候是招抚还是讨伐都能事半功倍。”会议刚开始,司马懿就开始发表他的意见了。

    “陛下,臣认为不可,我军若继续北上,则新城郡这三十万大军就会成为我们的心腹大患,若他们从背后包抄我们,断我们后路怎么办?”郭攸之第一个出来反对北上的建议。

    “臣认为,那三十万魏军断然不会出来断我军后路,只要他们敢动,西乡侯(张飞的封号)必然会领兵追击他们,他们将面临灭顶之灾。”司马懿反驳道。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5172/ 第一时间欣赏重生之我是阿斗最新章节! 作者:我不是阿斗所写的《重生之我是阿斗》为转载作品,重生之我是阿斗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重生之我是阿斗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重生之我是阿斗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重生之我是阿斗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重生之我是阿斗介绍:
烂泥扶不上墙?穿越成刘禅刘阿斗,他偏偏要让烂泥上墙,弱蜀灭魏!
重生之我是阿斗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重生之我是阿斗,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重生之我是阿斗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