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耽美小说重生之我是阿斗TXT下载重生之我是阿斗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重生之我是阿斗全文阅读

作者:我不是阿斗     重生之我是阿斗txt下载     重生之我是阿斗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三百四十五章 田轲论战

    话说田彭祖去拜见轲比能,两人行礼完毕,分宾主盘腿在毛毯上坐下后,轲比能开口问道:“不知田公子所谓何事而来?”

    田彭祖深吸一口气,稳了稳心神道:“大人,田某今天是持节而来,代表的是大汉朝廷。”说着他将手中的符节晃了晃向轲比能示意。

    轲比能不屑地道:“吾只知有魏,不知有汉。”按理说,田彭祖是国使,轲比能要以隆重的礼节迎接他,这才不至于失礼,现在他说不知有汉,不承认汉朝的存在,这相当于为他的失礼之举作出解释。

    田彭祖道:“大人真是孤……大人估计久未接触外界,不知外面的变化。曹魏乃窃国之奸贼也,当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及至曹丕继位,直接行那篡国之事,霸占了大汉大~片的领土自立为帝。可实际上,这两父子只不过是大汉的国︶贼而已。

    所幸天佑大汉,出了个刘皇叔,他一生辛劳奔波,致力于匡扶汉室,最后终于不负众望,在曹丕篡位后,他也在益州重建汉室宗庙,这就是我们的昭烈帝。

    昭烈帝之子,也即是当今大汉的皇帝建兴陛下更是了得,十几岁便统领一军征战天下,将窃国的曹魏和东吴打得落花流水,此两国现在都被赶到角落里苟延残喘。大人口中的曹魏现在已经退出中原,只保有关中一块地盘,覆灭在即,相信不用多久,这些窃国者都会伏法,大汉重新一统天下的日子不远矣。”

    田彭祖本来想说轲比能孤陋寡闻的,幸好及时醒悟,马上改口,否则惹怒了轲比能肯定没有好果子吃。而他解释了一通的时事政治,其实轲比能早就有了解,毕竟轲比能也是一方枭雄,那可能不关注天下大势,他故意说不知有汉不过是想激一下田彭祖而已。

    虽然他是胡人,对汉人地盘发生的事情了解没有那么及时,但也只是稍迟而已,并不是完全消息闭塞,要知道,经常有汉商到草原上来和各族胡人做贸易,这些汉商自然会将汉人中发生的大事传播出去。

    田彭祖这一番解说不但没有起到他想要的作用,反而一句“大汉重新一统天下的日子不远矣”提醒了轲比能。轲比能知道,大汉一旦重新一统,也就意味着大汉重新崛起,重新强大起来。

    一个强大的、统一的汉人政权,对已草原民族来说绝对不是好事,同样,一个强大的草原胡人政权,对于汉人来说也是一场灾难。

    听到田彭祖这句话,就算轲比能本来没打算搞小动作,或者说不敢搞小动作,现在都要千方百计搞点事出来,影响汉人政权的重新崛起了。

    “哼!吾管你们是大汉还是大魏,皇帝姓刘还是姓曹,快说你到这里来想干什么?”轲比能道。

    田彭祖道:“其实也没什么大事,大人之前不是向魏国朝廷进贡吗,现在既然我大汉重新夺得天下,那么进贡的对象是不是也要变一变了?关小将军希望大人转为向大汉进贡,臣服于我大汉朝。”

    田彭祖的任务就是来跟轲比能说,让他臣服于大汉的,不管他答不答应都无所谓,关兴的目的其实是麻痹他,稳住他,让他失去了防备之心,方便第二师在这片梭形的地区完成布置工作。否则第二师搞出那么多事来,鲜卑人必定生疑,很容易会坏了第二师的好事。

    “什么关小将军?吾并不认识谁是关小将军。”轲比能一副鼻孔出气的鄙视样子道。

    田彭祖闻言暗骂他是老狐狸,真会装。第二师已经屯兵在范阳、涿郡那么长时间了,他能不知道?如果他的政治嗅觉真的那么迟钝,军事素质真的那么低下,早就不知道被竞争对手宰了多少次了,还能由一个小人物一步一步爬到那么高的位置?

    “大人说笑了,大汉hong军第二师现在正屯兵在范阳和涿郡,而这个第二师的师长正是关兴关小将军。关小将军的任务是一路招降接收昔日曹魏的地盘,大人的部落曾经也属于魏国,自然也在关小将军的招抚之列。还望大人能尽快做出决定,并到涿郡去面见关小将军。”

    田彭祖特意将“屯兵在范阳和涿郡”这句话加重了语气,隐隐有威胁之意。轲比能没听出他的威胁之意,反而对他说自己部落曾经属于魏国感到很腻歪。

    他之所以给魏国上贡,不过是和魏国虚以委蛇而已,当然也是被魏国打怕了,为了争取时间恢复元气,所以才暂时性做出一副屈服的姿态。谁都知道这不过是表面上的姿态而已,实际上他们内心从来没有屈服过,更不要说自己的部落附属于魏国这种屈辱的说法了。

    他们对于大魏从来没有归属感和认同感,从来没有那个鲜卑人认为自己是魏国人,他们都认为自己是草原的雄鹰,是长生天的子民,是伟大的鲜卑人。

    现在田彭祖竟然将他们当做魏国人,轲比能心里能不腻歪吗?不过腻歪归腻歪,他却无法用这个理由反驳,因为事实上当初他们的确是向魏国上贡表示臣服。现在说出否认的话不但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会被人认为是说话不算话的小人。

    于是,轲比能眼珠一转,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回应田彭祖的话:“什么关小将军,不过是一个**臭味干的小子而已,他有什么资格让吾臣服。”

    田彭祖道:“大人此言差矣,关小将军乃汉寿亭侯关羽关云长之子。想那关云长,乃万人之敌也,为世之虎臣,他曾经温酒斩华雄,曾经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诛文丑斩颜良,还曾经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

    所谓虎父无犬子,这关云长是盖世英雄,关小将军身为他的儿子,岂会没点本事?”田彭祖的话头一下子就被轲比能引歪,话题进入了另一个方向。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姜还是老的辣,田彭祖应付这种老狐狸级别的人物确实还不够经验。

    轲比能道:“田公子言过其实了吧,这关羽哪有那么厉害,这些事迹想必是你们汉人吹出来的。吾倒是听说过,当年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围攻温候吕布,也不过堪堪战个平手而已。说什么万人敌,说什么盖世英雄,不过是以多欺少的小人而已,而且以多欺少还打不赢,你说丢不丢人?”

    这个轲比能根本不是不知道关公的事迹,相反,他作为一个自负的人,对于天下的英雄人物都知之甚详,常常存着与这些英雄人物一较长短之心。正因为如此,他很轻易就找到漏洞反驳田彭祖的话。

    ( )

第三百四十六章 唇枪舌剑

    对于轲比能的话,田彭祖感到有点无语,这“三英战吕布”是事实,要想反驳的确很难。这事无论再怎么去美化,也掩盖不住三打一,人多欺负人少的事实。

    事实上刘、关、张三人的武功的确比不上吕布,而且三个加起来也只是战个平手而已,并没有打赢。

    有吕布在前,这三兄弟的确不好再称什么万人敌、盖世英雄。可是现在关乎大汉的颜面,关乎关家父子的威望,又不能不反驳,田彭祖皱着眉,冥思苦想地思索了一会,终于有了个主意,他道:

    “吕奉先的确是个异数,他当年是公认的天下第一高手,单打独斗从来没有人能胜过他,当年先帝三兄弟能抗住吕布,已经足显他们的英勇了,须知之前各将和吕布比斗,皆无一合之将。三兄弟和吕布激斗几十个回合,试问天下间谁能做到?

    而且最后吕布不敌先帝三兄弟,被逼退回虎牢关了,这不正好说明在这场比斗中,是三兄弟胜了吗?吕布早年曾在并州刺史丁原手下担任骑都尉,和你们草原上的胡人也时有交战,你们应该也知道他的勇武。

    田某敢问大人,在大人麾下,能找到三个人和吕布战成平手的人吗?恐怕就算一个鲜卑骑兵百人队也阻挡不了他的纵横来去吧。”

    田彭祖说刘关张三兄弟战胜吕布,实在是有点牵强了,当时吕布已经和多位大将酣战,甚至还打败了公孙瓒这样的一流大将之后才和三英交手。也即是说,吕布早已经久战疲累了,以疲累的状态还以一敌三不露败绩,如果在他全盛的时候可想而知结局会是怎么样的。

    田彭祖这段话的前半段说得不尽不实,但是后半段却说得没错,当年吕布也曾经在并州这种边疆地区混过,和胡人大大小小也打过不少仗,博得了虓虎的名声。他的威名在北地胡人当中也是响当当的。他的凶名不说可止小儿夜哭,但也达到人人闻之色变的程度。

    轲比能也有自知之明,别说从他麾下找三个人出来和吕布打成平手,就算真的拉一支百人队出来,也未必能拦得住他,这一点田彭祖倒还真没吹牛。

    吕布号称万人敌,但是这个世界那里可能真的有人能敌万人,有的话,他最后也不会被曹操擒获了。他敌不过万人,但是以一敌百却是被证明了的事。

    轲比能虽然是个聪明人,但却不是奸猾之人,并不会为了个人的目的就否认吕布的实力,况且,像吕布这样的绝世强者,他是很尊重的,更不会污蔑他。但是,田彭祖的话也不能不反驳,于是,他再次转移话题道:

    “关云长再厉害也是他自己的事,和他儿子有什么关系,吾听说关云长长期驻守荆州,而这个关兴却自小就没有跟在他身边,试问他能学到关云长几分本事?”这句话暴~露了他其实对关公父子的事情门儿清,之前装作不屑与不知道完全是在装样的。

    “大人有所不知,你可知道这个关兴的师傅是谁?”田彭祖问道。

    “是谁?难道还有人武功比得上那关云长的?难不成是那张飞?那倒有趣,关云长生了个儿子自己不教,倒扔给张飞那个大老粗来教。”

    “非也,非也,关小将军和张小将军自幼和建兴陛下一起长大,他们都拜了赵云赵子龙为师。据说三人都得到那赵子龙几分的真传。”

    听到这里轲比能不禁肃然,别人或许他不了解,这个赵云他却是知之甚详。当年赵云在公孙瓒麾下,统领“白马义从”,这也是天下有数的强军,这支强军和胡人大大小小也打了不少场仗,而“白马义从”逢战必胜,可谓所向披靡,未逢敌手。

    北地胡人在和“白马义从”交手中吃了不少的亏,可以说赵云和他的“白马义从”在北地胡人中的威名一点也不比吕布差。所谓名师出高徒,不管怎么样,有这么厉害的师傅教导,本事肯定差不了。

    听到关兴是赵云的徒弟,轲比能暗暗感到心惊。要是轲比能知道,赵云近年来结合了太极拳的原理和意境,将枪法练到一个更高的高度,肯定会更惊。

    “师长再厉害,那也是师长的事,历史上师长厉害,子孙不肖的例子多了去了。难保这关兴就是其中一个,再怎么说,他也是个年未弱冠的毛头小子,你们汉人不是有句话:‘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吗?谁知道这个十几岁的小子有多少本事。”听了关兴的出身来历后,轲比能虽然感到心惊,不过依然嘴硬。

    “大人若要看战绩也不无不可,大人想必也知道,这几年来,大汉hong军横扫宇内,将魏、吴两国打得龟缩在一隅之地苟延残喘。建兴陛下这支强军中,最厉害的两支部队就是由这关小将军和张小将军所统领,在这些年的征战中,这两支部队立下了赫赫战功。

    魏吴两国无数名将,将近百万军队,都是被hong军给打得溃不成军的,有这样的战绩,大人还认为关小将军是个**臭未干的小子吗?”

    “嘶”轲比能倒抽了一口凉气。所谓乱世出英雄,这些年来,天下大乱,军阀混战,魏蜀吴三国都造就了一批英雄人物,这些名将的事迹早就被人传颂得天下皆知。

    在大家的认识中,这些名将都是很厉害的人物,他们统领的军队也是天下有数的强军,可是,这么多厉害人物,这么多支强军都被蜀汉小皇帝的hong军打得落花流水,可见这支hong军的厉害。

    更何况,除了名将之外,田彭祖还提到百万军队,这是什么概念?鲜卑人可能加起来也不到一百万人口,轲比能手上可用之兵也不过十万。百万的军队排成队列,那还不得像乌云那样黑压压的一大~片,一直到延绵天际看不到尽头啊?

    田彭祖说的百万大军听起来很多,实际上hong军不是一次性遇到百万大军,而是每次几万,最多二十万,分开好多次战斗,逐渐消灭的。要是真的一下子过来一百万人,hong军就算有热武器相信也照样会被对方用人命堆死。当然,前提是这百万人都是悍不畏死的,不会被火器残酷的杀伤力吓到。

    历史上并没有“三英战吕布”这一出戏,这都是老罗杜撰的。( )

第三百四十七章 弄巧反拙

    对于田彭祖的话,轲比能无法反驳。田彭祖说的话虽然有点夸张,但是,基本上还是以事实为根据的。轲比能不得以,只好施展乾坤大挪移神功,再次转移话题:

    “哼哼,关兴这个小子厉不厉害又与我何干?我们何必要再纠缠于这个无聊的话题。还是言归正传吧。我们鲜卑族和他河水不犯井水,难道他无缘无故就要攻打我们吗?如果他真的想攻打我们,尽管放马过来,我们先鲜卑人并不是那么好欺负的。”

    田彭祖心想,谁愿意和你讨论这种无聊的话题,还不是你先挑起这个话题,并且东拉西扯的纠缠不放。他道:

    “关小将军并无意攻打你们,但是,他身负陛下的重托,要收服大汉的故地,重振大汉朗朗乾坤,故而不远千里来到此地。长城以南都是我大汉的领土。当然如果大人不想臣服纳贡,还请退到长城以北。”他话里指的长城当然是外长城。

    田彭祖向柯比能提出这个要求,自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他的想法是,如果轲比能真的答应退出长城以北,那自己等于是白捡了这块土地回来,自己这就算是开疆拓土了。这可是天大的功劳啊!说不定自己还能因此封侯拜相。

    可是他不知道!如果给刘厚听到他今天说的这番话,非扒了他的皮不可。你开疆拓土没有错,但是不能私自划定国界线啊,谁跟你说长城以北就不是大汉的领土?谁给你这个权力放弃了对长城以北土地的主权诉求?

    他这话刘厚听了会不开心,轲比能听了就更不开心了。自己的部族占领了这块地盘,在这个地方繁衍生息了多时,哪会随便说离开就离开。这地方四面都有长城保护,这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城池,那里能找到一个这么有安全感的地方。

    再说了,草原上都是有势力范围的,每个部族都有他们固定的活动范围,他们如果离开了这个地方,能到哪里去?如果他贸然进入长城以北,必然会和其他部族产生冲突,这也就意味着战争,想要有一块立足之地,就要打败了那些地方的原主人,把他们的地盘抢过来。

    既然都是要打仗,和那些部族打与和汉军打有什么区别?所以田彭祖的这些有点威胁性的话对他完全没有作用,反而激起了他的怒气。

    轲比能一拍面前的案几,吼道:“田公子,吾给面你是田公的公子,好心招待你,没想到你却对我出言威胁,你以为我轲比能是那么好欺负的吗?关兴想让我纳贡称臣,那就要看他有没有那个本事了?想让我们退出长城以北,那简直是痴心妄想,如果他敢这样做,我们必定举全族之力而战,大不了拼个鱼死网破。”

    田彭祖暗暗心惊,这个人怎么说翻脸就翻脸呢?难道我说错什么话得罪他了?“糟糕,忘了此行的目的了。”田彭祖突然醒悟过来,自己来这里的目的是麻痹轲比能,让他不要对迁走百姓之事起疑的,不是来挑起两族的战争的,现在这种局面说不定双方就要打起来了,这和自己的目的背道而驰啊。

    要想个办法挽回过失才行,田彭祖思索着,脸上的神情变化不定,轲比能看着他的样子,只是心里冷笑,不发一言。

    良久,田彭祖才哈哈大笑了一声掩盖自己的尴尬,道:“大人息怒,看来大人是误会了田某的意思了,关小将军是本着和平共处的目的来的,完全没有恶意,你看他一路上接收了很多座城池,多数都是和平接收的,使用武力的情况很少。

    关小将军这次派我来,也是想和大人好好谈一谈,看看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大人你们原来不是向魏国上贡吗?现在魏国被打跑了,你们换个上贡的对象也没什么吧?其他的事情还是一切照旧,上贡的对象换成我们大汉皇帝,这对你们来说,并不会有任何影响,还请大人能答应田某,好让田某回去交差。”

    “哼!还说没有恶意,那为什么这段时间你们迁走了很多城外的百姓?你们不是在为大战做准备吗?”柯比能质问道。

    “看来大人真是误会了,关小将军的人前段时间在范阳发现了一座矿藏,你也知道中原连年战乱,人口稀少,根本找不到人来挖矿,于是,关小将军就出钱到各地去聘请挖矿的人。

    大人你是知道的,我们这个地方气候寒冷,很难种植农作物,算是苦寒之地了。百姓在这边讨生活都很艰难,大家听到去范阳挖矿,能拿到很高的工钱,就都争先恐后抢着要去,所以,迁过去的百姓就多了一点,绝对不是像大人想的那样,是因为要开战了,所以才迁走百姓。”

    轲比能哼哼了两声,心中对他的话很不以为然,田彭祖的这番话,骗骗3岁小孩还可以,对于他这种老于世故的人来说,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

    话说到这个份上,其实已经没什么好说的,轲比能不再多话,将田彭祖赶了出去,开始积极备战。如果田彭祖知道自己的出使不但不能打消轲比能的疑虑,反而弄巧反拙使之更加肯定了汉军的不良企图,一定会懊悔得要死。

    步度根部的遭遇已经传遍了草原,引起了草原各部落的警惕,这段时间附近又发生了那么多不寻常的事情,种种迹象表明,汉军似乎会有大动作。

    现在这个田彭祖又跑来说一堆不知所谓的话,事态就更加可疑了,轲比能几十年的斗争经验告诉他,巨大的危险正在临近。这是一种直觉,却也是脑部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经过一系列模糊处理之后,最终输出来的一个结果。脑袋的主人可能不一定清楚这个运算的过程,但最终出来的结果可能其实是很有根据的。

    轲比能曾经数次出现过类似的直觉,几乎都灵验了,也数次救了他的命,所以对自己这种直觉很有信心。他以为是上天眷顾他,赐予他敏锐的直觉,却不知道自己的脑袋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对输入的信息进行了分析,他如果要感谢其实应该感谢自己的经验和知识。

    根据他大脑输出的分析结果,也即是他所谓的直觉,他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危机感,这一次他也选择信任自己的感觉,于是,他果断地发布了战争动员令,开始集结军队积极防范汉军的袭击。

    ( )

第三百四十八章 鲜卑人集结

    话说轲比能开始发布战争动员令,前面已经说过,鲜卑人的战争动员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他们需要派出骑兵,骑马飞奔到各个部落去,传达酋长的战争动员命令。 ◇↓,接到命令的部落则在族中挑选勇士准备粮草武器甲胄,然后策马赶往酋长帅帐所在的地方集结。

    在一些疆域辽阔的草原帝国,一个战争动员令发布出去,往往要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军队才能集结完毕。不过轲比能部落占据的这片梭形土地不算大,五六天时间已经足够了,在这几天里,整个区域风起云涌,喧闹非常。

    各个大小部落的勇士们披甲持刀,背上弓箭,带上干粮,骑上骏马,纷纷飞奔轲比能的帅帐。

    在鲜卑人差不都完成集结时,也是第二师完成准备工作,准备发起进攻的时候。双方都在这个时候弓拔弩张,蓄势待发。这个时候,关兴也收到了鲜卑人集结战兵的消息。

    事实上,在鲜卑人在开始发动战争动员令的时候,就陆陆续续地驱赶在草原上晃荡的汉人商队。不过这些商队在被驱赶之前已经得到了不少的消息,参谋部结合这些情报,还有商队被驱赶的现象,分析得出鲜卑人已经在做战争动员的结论。

    也即是说田彭祖的出使行动完全失败了,麻痹鲜卑人的目的没有达到,鲜卑人已经发觉汉军战争的企图,并已经针对性地做出防范。

    由于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关兴紧急召开军事会议,商讨最新形势下的下一步行动。他们不知道鲜卑人到底知道了多少东西,大家最担心的就是“天火”计划已经泄露出去,那样的话这个计划就要流~产。

    后来~经过参谋部的分析,大家又觉得,天火计划泄露的可能性不大,毕竟这个计划的具体内容只有第二师少数高层才知道,这些人都是政治过硬的人,平时也遵守着严格的保密纪律,实在没有泄密的可能性,毕竟泄密的动机和途径都是不存在的。

    最后大家认为,鲜卑人可能知道汉军要动手,但是具体用什么方式动手他们应该还不知道。这样说来“天火”计划还不算全盘失败,还有挽救的余地。

    由于各大小部落的战兵都集中到轲比能的帅帐附近,原来的计划肯定要做出调整了,但是怎么调整就要从长计议了。也有人认为,由于鲜卑骑兵过于集中,这个计划,可能无法执行下去了。

    步阐却认为,鲜卑骑兵集结在一起,是好事而非坏事,他们集结在一起,更有利于“天火”计划的执行。按原来的计划,鲜卑人分开很多小部落,想要对鲜卑人造成重创,就必须对各个部落分别进行袭击。由于各个部落很分散,相隔距离很远,在草原上通讯又很困难,所以很难对各个部落同时发起袭击。

    如果对各个部落的袭击存在间隔较长的时间差,则很容易打草惊蛇,让那些排在后面的部落预先得到消息,做好防范工作。

    更重要的是,如果袭击的地点过于分散,第二师也要将部队分成零零碎碎的很多个行动小队,每个小队的人数很少。这些小队都要深入草原进行袭击,这样的话对于每个小队来说,是存在较大风险的。假如他们遇到大队的鲜卑骑兵,这些人数太少的小队,无法排成足够厚的阵型来对抗鲜卑骑兵的冲锋。

    现在鲜卑人的战兵集中在一起,第二师就可以将他们一起次过收拾了,这也意味着第二师也可以集中兵力,和他们对抗。正面对抗hong军从来没有怕过谁,这样一来,即使他们的袭击计划失败,也不用担心被鲜卑人击破阵型,可以从容地撤退。可以说,现在新形势下的“天火”计划,反而比原来的计划更安全。

    至于那些分散在草原深处大大小小的部落本部,放弃对他们的袭击的确有点可惜,但是,这些部落的战兵几乎已经被抽调一空,剩下的大部分是老弱病残,就算放过他们,他们也翻不起什么大浪来了。

    只要能解决那些集结在帅帐的战兵,鲜卑人轲比能分支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什么战斗力了。到时候想要搓圆按扁,想怎么对付他们就怎么对付他们,他们的生死也就在第二师的一念之间。

    现在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第二师怎样才能在不知不觉中潜行到轲比能帅帐的上风向处。由于地形的限制,第二师无法让大量的车辆入这片区域,也就是说没办法~像第一师那样,使用车阵的战术。

    没有车阵的保护,在草原中行军,还是存在一定的危险性的,也许短途的行军可以,长途的行军却实无法做到。除了安全性问题,还有一个就是补给的问题,如果没有大量的车辆携带补给物资,大军是无法深入草原的。

    关键是如果从梭形地带南边的八达岭出发,经过居庸关,然后深入草原,要走几百里的路才能到达轲比能的帅帐。这么长距离的行军,肯定不可能瞒得过鲜卑人的耳目。

    何况还要绕到鲜卑帅帐的上风向。要是轲比能头脑发热,列阵和汉军硬碰硬还好,要是他们知道汉军的厉害,采取避敌锋芒游击战的打法,在汉军来到之前一早就先逃之夭夭,然后不断袭扰,那就麻烦了。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局面,必须要先找到一条合适的行军路线。众人在军事地图边上研究了半天,现在的军事地图已经和原来的不一样了,现在的军事地图,详细地标注着胡人各个部落的位置,其中最最大最显眼的一个标志,就是轲比能部族的本部,也即是轲比能帅帐的所在。这是各支侦查队这个月的工作成果。

    从地图上可以发现,轲比能的帅帐,离外长城垂直距离只有五六十里,这个距离是相当近的,一个晚上步行足够通过这段距离。于是步阐建议大军沿着长城绕到外长城,再从外长城出发,对轲比能帅帐发动偷袭。

    这个季节正是经常刮北风和西北风的时候,外长城在轲比部的北方,从那里出发,一出来就处于轲比能帅帐的上风向,正是发动袭击的好地方。这个主意可谓相当妙,大军沿着长城行军,不会引起鲜卑人的注意。

    第二师的主力可以悄悄地绕到轲比能帅帐的北方,然后选一个吹北风的夜晚,在夜色的掩盖下,悄然推进到帅帐的附近,点火发动火攻,这简直是天衣无缝的计划啊。( )

第三百四十九章 新问题——冬衣

    正当第二次师准备出发执行“天火”计划的时候,又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10月底,北地的天气寒冷异常,尤其是晚上,温可跌到零下10左右,这么寒冷的天气,对军事行动很不利。

    这个年代棉花还没有引进到中国,当然也没有棉衣棉裤,御寒是个很大的问题。关兴下令在范阳及周边的郡县紧急收购冬衣。这一折腾时间就到了11月初,关兴很懊恼,战机一再被延误,“天火”计划的执行一再被推迟。

    同时他还收到消息,钦差田豫已经到了鲜卑素利部,对素利部进行招抚,一旦招抚成功,朝廷对鲜卑的政策就会改变,到时候很可能会失去了对鲜卑人作战的机会,这也就意味着自己失去了一个建功立业、开疆拓土的机会。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11月初,冬衣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关兴下令大军出发正式开始执行“天火”计划。起冬衣问题,其实挺复杂的,这个复杂主要指冬衣的构成成分。

    一部分冬衣是从附近的汉人中收购的,这个时代的冬衣填充物主要可以分成植物性填充物和动物性(蛋白质)填充物。所谓的植物性填充物主要指各种各样的植物纤维,这是穷人常用的御寒物料。例如“缊”指的是乱麻絮,还有一些更穷人干脆就∟,用一些干草填充在冬衣里用以御寒,例如东北三宝中的乌拉草。

    除了这些最便宜最低贱的植物纤维外,还有些高级一点的,例如用木棉花、芦花等,这些东西做出来的东西很暖和,御寒效果很好,但是产量少,采集难大,所以比较贵重,不是一般人能用得上的。

    而动物性填充物就更贵重了,例如蚕丝、羊毛絮还有羽绒等都是古代人用来做被子、冬衣的填充物,这些东西又暖和又轻便,是很好的填充物,不过这些东西基本上都是有钱人才能用得起。

    这次第二师也收购上来少量这种贵重的冬衣,基本上都是配给了各层军官使用。那些填充乱麻絮甚至是干草的冬衣自然是配给了士兵们。

    还有一部分的冬衣其实也不能叫冬衣,只能是御寒物料,是来自于那些深入草原和胡人做生意的商人。前段时间,为了侦察草原的情况,关兴派出大量的侦察兵随商队进入草原。

    那些商队认为自己现在有了汉军做靠山,可以放开手脚在草原上做买卖了,于是他们都表现得很积极,在配合汉军做好侦察工作的同时,也是趁机大做买卖。他们从胡人那里购买回来的,无非就是毛皮、筋、角、马匹和少量的肉干、奶制品等。

    因为难以保存,所以肉干和奶制品的数量都不多。和中原皇朝对草原胡人禁运铁器等战略物资一样,胡人对汉人也有禁运的项目。如动物的筋是做弓箭的必需品、马匹是骑兵不可或少的组成部分,胡人的当权者一向都禁止自己的部族将这些东西售卖给汉人。

    当然,他们也会通过正式的官方渠道少量输出一些马匹给汉人,这个渠道就是所谓的进贡。但是,这种进贡他们往往从汉人皇朝那里得到同等价值数倍的回赠,算是个利润很丰厚的买卖。

    而且这种形式输出的马匹数量毕竟不多,不会大大增强汉人皇朝的军事实力,处于他们可控的范围内,所以他们还是很乐意这样做的。

    所以,这次大量商队进入草原买回来最多的商品就是各种毛皮,尤以羊的毛皮最多。这些羊毛皮稍微硝制一下就接发给士兵们使用,连做成衣服都来不及,因为马上就要开始行动了,根本没时间也没有那么多皮匠去缝制数以万件计的皮衣。

    领到毛皮的士兵们只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多数人是将一张毛皮接披在身上,用几条草绳扎绑固定在身上,虽然样子怪怪的,但是保暖的效果却是刚刚的。也有些人有祖传的手艺,懂得将成块的皮毛切割成几块,分别用来保护身体多处地方。

    于是在第二师,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原本着装整齐的部队,现在变成了一群穿着五颜六色,款式各样的衣服,甚至很多人可以是奇装异服。

    话那些披着羊皮的士兵,形象和势利哥相比也好不到哪里去,还真是当得上奇装异服这句评语。这些披着羊皮的士兵,很有胡风,骤眼一看还以为他们是草原上未开化的胡人,可是看他们头上的发饰却明明就是汉人,反正就是一副不伦不类的形象。

    不管如何,反正保暖的事情,算是暂时解决了,但也只能算是暂时性解决而已,因为天气会越来越冷,到了最严寒的冬天,靠这些东西还是不够的。关兴也明白这一点,所以这场战争只能速战速决,绝对不能拖延,打完这一仗后,部队也要像第一师那样,马上退出草原,否则,严冬一到,不用敌人来攻击,第二师也会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关兴选定了一个好日子,誓师出发,大军沿着长城,昼伏夜出,往外长城赶过去。所谓的昼伏夜出,是为了进一步减少被鲜卑人发现的可能性。大军晚上在长城上赶路,到了白天,就下到长城的内侧搭起帐篷睡觉。

    鲜卑人基本上都是在长城外侧活动的,所以白天第二师的人下到长城内侧休息,就不怕被鲜卑人发现了。而且这种昼伏夜出的赶路方法,还有另外一重考虑晚上天气太冷了,又不能点燃篝火来烤火取暖,否则熊熊火光很容易被人发现,就算有帐篷挡住寒风,但是在气温这么低的夜晚,人也根本无法睡觉。

    既然冷得睡不着,那干脆就别睡了,在晚上跑着前进,运动产热,人就不会感觉到太冷。到了白天太阳升起来了,气温回升到零以上,在这种温暖的时候睡觉正好。靠着这种昼伏夜出的行军方式,第二师很快就有两个旅的兵力,偷偷地运动到轲比能帅帐北面的外长城上。

    这次执行“天火”行动的就是第一、第二旅,至于第三旅则留守在内长城以南,随时准备机动。而第一、第二旅的分工也不一样,第一旅负责放火行动,第二旅则停留在外长城附近,负责接应第一旅,掩护第一旅撤退。

    如您已阅读到此章节,请移步到&ega;&ega;&ega;&hi;&oirn;阅读最新章节,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χ&oirn;,清爽无广告。敬请记住我们新的&hi;&oirn;( )

第三百五十章 点火

    在一个月黑风高适合杀人放火的夜晚,第一师悄然越过外长城,连夜向轲比能帅帐的方向赶去。所有人除了带了常规的武器外,还携带了大量的火~药、火油、烈酒等纵火物资、工具。对于经常进行长途拉练的第二师士兵,几十里路根本不算什么,估计半夜就能走完。

    打头的是一队身穿黑色夜行衣的特种兵,他们最大的任务就是清除队伍前进道路上的鲜卑哨兵。他们最大的特色就是,携带了在之前多次战役中屡立战功的马弩。马弩有可以连~发、发射速度快、静音等特点,特别适合特种兵进行偷袭使用。他们另一个特色就是:他们是步骑混合小队。

    特种兵多数以步兵的形态作战,很少有用到骑兵的。这次行动之所以是步骑混合,是为了适应草原作战的特点。草原作战有草原作战的特点,和以往多数在丛林、城市、甚至水中作战都不同,为了适应草原作战的特点,关兴特意配发了一些战马和骑术高超的骑兵配合特种兵作战。

    要将这些战马沿长城运过来可不容易,幸好数量不大,勉强还能做到。特种兵小队作战时,还是以步兵为主,步兵会潜伏在鲜卑斥候前进方向的草丛中,等他们走近后,以马弩无声无息地发动偷袭。

    一旦出现步兵没能及时消灭鲜卑斥候的情况时,就要靠骑兵去追击了。在这种袭击战中,是不允许敌人有活口逃回去通风报信的,所以准备些骑兵作为追击漏网之鱼很重要。

    鲜卑人的斥候小队撒得很开,围绕着帅帐五十里范围内,都有这些骑兵在纵横来去,他们时刻对这片区域进行侦查、放哨,防止有敌人对帅帐进行偷袭。

    但是在今晚,以往无往而不利的鲜卑斥候骑兵,仿佛遇到了天敌,他们往往在还没搞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就被躲在草丛中的特种兵们射杀。

    到了丑时初(凌晨一点多),第一旅已经逼近到离轲比能帅帐不足五里的地方,直到现在,他们依然没有被鲜卑人发现,这得力于在前方开路的特种兵,在马弩的超高速发射频率下,没有一骑的鲜卑斥候能逃脱。

    不过现在鲜卑斥候已经越来越密集了,即使以特种部队的超强战斗力,也很难及时将所有的鲜卑骑兵清除干净,到了离轲比能帅帐约三里的地方,第一旅的士兵终于被人发现了,鲜卑人的人营地中,号角被吹响了起来,火光逐渐亮了起来。

    营地中由一片寂静渐渐变得人声鼎沸,中间还夹杂着马匹的嘶鸣声、还有兵器碰撞发出的叮当声。见行藏被发现,第一旅旅长果断地发出开始行动的命令。像这种几千人的大部队行动,即使在夜晚也很难保证不被人发现。

    尤其是鲜卑人拥有大量的斥候骑兵,骑兵的速度本来就很快,很适合做斥候工作,在斥候的密度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第一旅被发现踪迹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特种兵们的马弩虽然可以连~发,发射速度也很快,但是,也存在威力不足的缺点。

    马弩的这个缺点使得它发射的弩箭有时候很难将人一箭射死。而鲜卑人一般都是身穿皮衣的,皮衣对弩箭有一定的防护作用,虽然防护作用很有限,但是遇到马弩这种穿透力较差的弩箭,有时候恰好就能救人一命。

    第一旅之所以暴~露,就是一名鲜卑斥候被射中一箭后,由于身上的皮衣卸去了弩箭一部分力量,使得他暂时不至于死去。这名鲜卑斥候也是条硬汉,他咬着牙骑马飞奔回营地,成功地将敌人来袭的消息报告了上去。

    第一旅对于暴~露行踪的事情早有预案,事实上能逼近到离帅帐三里才暴~露行踪已经算是奇迹了,按照原计划预计,可能在十里外就暴~露行踪了,能逼近到三里,除了和特种兵强悍的战斗力,还有部队良好的行军纪律和军事素养有关外,也和鲜卑人的疏忽有关,当然,也还有一点点运气的成分。

    鲜卑人对南边的警戒力度,要远远强于北边,这也是被第一旅有机可乘的原因之一。在得到旅长的命令之后,第一旅的士兵迅速散开横着排成一字长蛇阵。这条横着的长蛇的长度几乎相当于鲜卑营地的宽度,也即是说,他们放起火来,火线的长度足以管住整个鲜卑营地。

    要知道,聚集在这里的鲜卑人多达几十万人,这个营地的规模,相当于一座小型城市,所以,第一旅虽然有几千人,如果他们手拉手地排着队,队伍的长度是不足以横贯整个鲜卑营地的。所以,第一旅的士兵都散开,每个人之间都有一定的距离,每个人负责一小段距离内的放火工作。

    士兵们散开站到位后,已经隐隐约约看到在远处,鲜卑人的第一波攻击队伍手持火把蜿蜒而来。一支烟花带着尖锐的呼哨声冲上天空,炸开一朵玫红色的艳~丽火花,这是第一旅指挥部发出的点火命令。

    分散开来的士兵看到信号,马上~将背在背上的陶罐或竹筒取下来,将罐里的东西倒出来,一边倒一边走,横穿过了自己负责的那一段路,将罐里的东西均匀地洒成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就是自己所负责的放火区域。

    罐里或竹筒里的东西是各种各样的燃料,有火油有烈酒也有火~药,都是一些一点就着的东西,是杀人放火必备良药。燃料布放好之后,士兵们掏出他们的点火装置,这些电点火装置类似于后世的万次火柴,事实上它们的确就是万次火柴。

    万次火柴是价值几块钱的小玩意,刘厚小时候买来玩过,对此印象深刻,来到这个没有打火机的时代,他深感用火不便,于是叫工匠按照后世万次火柴的样子做来一些出来给身边的人使用,现在这种点火神器已经在军中普及,甚至很多百姓也已经用上了。

    这种万次火柴不但使用方便,而且由于使用火油作为燃料,不容易被风吹灭,所以具有一定的防风功能,在这种环境下使用很有优势。大部分士兵都很快的完成了点火的工作,万次火柴的星星之火点燃了地上的燃料,燃料是被洒成线状的,火势很快就蔓延开,整条燃料线都被点着了起来。

    而相邻士兵洒的燃料线是接在一起的,所以,一条条的火线很快地接在了一起,霎时间,一条巨大的火龙,就从无到有凭空出现在草原上。然后在猎猎的北风驱使下,快速向鲜卑人的营地蔓延过去。

    ( )

第三百五十一章 火借风势吞乾坤

    一对手持火把的鲜卑骑兵正策马奔向这边,他们得知有外敌入侵的信息后,迅速武装起来,以最快速度杀向敌人。作为第一攻击梯队,他们正打算给来敌沉重的一击,以捍卫他们鲜卑人的家园。

    他们在昏暗的光线中已经看到远处那些身穿绿衣的敌人,他们开始兴奋了起来,呼吸开始急促,热血开始沸腾,他们逐渐提高马速,抽~出圆月弯刀,高高举了起来,只等一撞入敌阵,就开始砍杀敌人。

    就在这些鲜卑骑兵快要接触到敌人阵线的时候,突然发现前面倏地一声出现了一面火墙。这堵火墙出现的速度极快,从无到有,从小火苗到腾起一堵一人多高的火墙,只用了区区几个呼吸的时间。

    那么快的生火速度完全超出鲜卑人的常识,但凡超出常识范围的事物,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一些超自然力量,越是愚昧的人越会往那个方向想。所以,很多鲜卑人皆心中大感惊骇,害怕前面有些超自然的东西在等着他们。毫无准备、突然受到惊吓的鲜卑骑兵在大惊之下,纷纷勒马减速,有很多人在惊慌失措之下,抓不稳手中的缰绳掉下了马背,其结果自然只能变成肉泥。

    很多马匹被缰绳勒得人立而起,由于减速,马腿在草地上铲出了一条条深深的沟壑。无数的马铲过去,这片草地就像被犁过一遍一样,整片的草皮都被翻了过来,以至于大火蔓延到这片区域时速度明显慢了下来,有些被破坏严重的地方甚至干脆熄了火,弄得那些负责这段区域点火工作的第一旅士兵郁闷不已,只好在鲜卑骑兵退走之后,跨过这段区域重新点火。

    回到现场,话说前面的鲜卑骑兵纷纷刹车,后面有刹不住车的骑兵撞在前面的骑兵身上,人马登时滚作一团。也有离火墙近的骑兵,他们即使全力刹车也刹不住,最后,连人带马冲过了火墙。

    第一旅的士兵连忙取下背在后面的武器,或扎或砍地快速结果了那些还在地下翻滚的鲜卑骑兵。也幸好冲过火墙的鲜卑骑兵不多,否则的话,后果难以预料。不过即使现在鲜卑骑兵醒悟过来也已经迟了,在最初的时候,火墙还很薄,骑兵其实是可以凭借速度冲过去的。

    但是,就那么一会功夫,火墙迅速变高变厚,并迅速往南蔓延,鲜卑骑兵即使在全速状态也不可能冲过着火范围了。那些在火墙前倒地的鲜卑骑兵,被摔得七荤八素的,一时间爬不起来,眼睁睁地看着一堵火墙朝自己扑来。

    受伤较轻的,咬着牙挣扎着爬起来逃跑,受伤较重的实在爬不起来了,就只能乖乖地变成烧猪。那些没有摔下马的鲜卑骑兵,很快就醒悟了过来,纷纷拨转马头,拍马沿着来路上没命地奔跑。

    他们要赶着回去通风报信,让族人赶快逃跑,自小生活在草原上,他们并非没有见识过草原上的火灾,他们知道这是极为可怕的一件事情,速度稍微慢一点就逃不掉了。

    可是根本无需他们去报信,鲜卑大营中的人在火龙被点起的那一刻就已经看到了。毕竟现在是战时,专门有人时刻留意着这边的动静,这条火龙绵延数里之长,冲天的火光在黑夜中尤其显眼,这么声势浩大的情景,哪里能逃得过这些人的法眼。

    鲜卑大营顿时骚乱了起来,这次的骚乱是真正的骚乱,比起刚才因为发现有敌人来袭时导致的骚乱严重的多了。刚才鲜卑人发现有敌人来袭的时候,被叫醒的只有那些战士,现在不一样了,整个大营中的人,无论男女老幼、无论是平民还是贵族,全部被叫了起来。

    这次不是要和敌人战斗,而是要逃命,水火无情,面对这样的滔天大火谁都没有战斗的勇气,唯一能做的就是逃,有多远逃多远。

    北风潇潇,今天的风速特别大,第二师之所以在今天动手,是找来天气预报方面的人才看过天象,才选定了这个好日子。不同于鲜卑人靠萨满来预报天气,刘厚在“大汉龙腾学院”设立有气象研究院,招了一些专门的人才对气象进行研究。

    由于军事的需要,各支部队都有这些研究气象的人才跟着,就是为了在重要的军事行动中进行天气预报。天气的因素在战争中重要,往往能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败。例如这一次行动对天气的依赖性就很高,行动能否成功可以说就要看老天爷给不给面子了。

    一旦下雨或者下雪的话,这次行动肯定就要失败了,就算没有雨雪天气,风向不对也不行,如果吹南风,那火就会倒过来,烧到自己人,不但行动会失败,己方的部队还会有危险。

    就算是没有风或者风速太慢也不行,那样的话,火势蔓延太慢,不足以对鲜卑人造成威胁。所以,这次“天火”行动最佳的天气状况就是:没有雨雪,吹北风,风力起码要达到四、五级以上。

    幸好这次老天爷比长生天厉害,成功地配合了第二师的行动,或者说是第二师的随军气象学家厉害,成功地预报出一个好天气。这一天刚好一股寒流从北方下来,草原上刮起了强劲的有点偏西的北风。

    风速最初时达到六级,到了第一旅点火没多久之后,风速逐渐增强到七级,吹得地上的长草沙沙作响,就像阵阵的涛声。由于刚刚开始变天,还只是寒流的前驱力量,天上虽然已经彤云密布,却没有下雨和雪。

    这次火攻的时机竟然是全所未有的好,如果早几天,就没有那么大的北风,如果晚几天,可能雪就要下来了,那样的话就会完全失去火攻的机会。能选到一个这么好的日子,虽然有那位气象学家的专业知识支持,可是也不得不说存在一定的运气成分,所以将之归功于老天爷还是说得过去的。

    对于第二师来说这是个好日子,但是对于鲜卑人来说,这却是个悲惨的日子。醒来的鲜卑人,在族中头人的呼喝声中,连忙收拾家中值钱的东西,用最快的速度套好马匹、牛车,然后争先恐后地往南逃命。

    和汉人人逃难收拾家中的金银细软不一样,鲜卑人逃难,收拾的也是家中值钱的东西,但却不是金银细软。金银细软这些东西在草原上的用处并不是很大,这里的硬通货是牲畜、人口。

    所谓的硬通货就是在交易中能作为货币使用的东西,在这里,牲畜可以买卖,人口也是一样。鲜卑人经常采用以物换物的形式进行交易。而牲畜几乎可以用来换取任何东西。( )

第三百五十二章 百里火龙

    鲜卑人第一位要保存和带走的牲畜就是马匹,对于马背上的民族来说,没有马匹几乎寸步难行。∈♀頂點小說,鲜卑人养的马不少,男女老幼除了那些还太小无法独自在马背上坐稳的婴儿外,几乎每个人都能分到一匹马用来骑乘。

    至于那些老得已经无法爬上马背的老人就没办法了,在这种情况下只能被抛弃了,不过那种人很少,鲜卑人即使是老到牙齿都掉光了都还是能骑马的。

    除了每个人骑乘的马匹外,很多人还要同时牵着多匹马,有些人牵着五、六匹,有些甚至牵着十几匹。有些人会问,一个人怎样才能同时牵十几匹马,手再大也不可能同时抓~住十几条缰绳啊?

    其实方法很简单,只要将后面的马的缰绳绑在前面那匹马身上就行了,这样只要牵一匹马就行,其余马都会一匹一匹地跟在后面,就像火车一样,一节车厢跟着一节车厢。

    除了马之外,第二位要保护的牲口就是牛了。牛的力气大,是拉车的最佳选择,只要能及时套上勒勒车还可以把很多家伙什和粮食拉走。不过也有很多人来不及将勒勒车套好,毕竟火势蔓延得太快了,他们只能牵着牛绳,把牛拉走了事。

    牛的体积庞大,相当于一座移动的肉山,必要的时候可以宰了当粮食吃,可以说是一种可以自行走动的粮食储备。

    至于羊则管不了这么多了,羊的数量太大,而且没有缰绳拴着,在混乱中很难控制它们的行走的方向,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没有办法分出足够的人手来照顾他们。

    很多人都是急急忙忙地将围栏打开,任由它们自己逃生,自生自灭。当然,也还有些人连这个事都来不及做,那他们家的羊就只能变成名副其实的烤全羊了。

    说到底羊也是有着四只脚的东西,一但大火蔓卷过来,它们就会产生本能的恐惧感,只要围栏被打开,它们基本上都会逃出来,而且肯定也会向南逃窜,那些鲜卑人说不定到时候还能在途中抓几只羊来充饥。

    先不说这边的鲜卑人怎样逃命,第一旅那边的工作还没完成呢,他们还要继续放火。他们沿着火龙的两侧一直放火过去,目的就是将火龙不断的延长延长再延长,使得草原的着火面积更大。

    事实上在这一做法上,第一旅有点贪心不足了,他们犯了个严重的错误,那就是不应该在这个时候继续将兵力分散到两边去放火,而是应该集结在一起,准备抵御可能到来的大队骑兵冲击。因为鲜卑骑兵很可能狗急跳墙,从两侧绕过火龙,冲到火龙后面和汉军厮杀。

    这条火龙看上去虽然很长很吓人,但也只有横贯鲜卑营地那么长而已,对于能高速奔跑骑兵来说,这点距离根本不算什么,很快就可以绕过去了。如果鲜卑骑兵真的那样做,第一旅因为兵力分散,无法集结成厚实的阵型抵御骑兵,肯定会吃一个大亏。

    可是事情往往就是那么戏剧化,巧合总能碰上另一个巧合,错误也能遇到另一个错误,负负得正,错误也会互相抵消。鲜卑人落后的社会形态,落后的军队组织形式,士兵们低下的军事素养,加上领头人落后的军事知识,使得鲜卑人竟然没有及时组织一次有效的反攻。

    其实就算轲比能想组织一次反攻也很难,因为士兵们都看到自己的亲人、自己的家园和财产受到大火的威胁,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赶快回家,帮助抢救财产,帮助自己的亲人逃脱险境。

    这真的不能怪他们自私,毕竟这是人之常情。可是,士兵们这种人之常情的反应,却断送了对汉军致命一击的机会。即使轲比能是草原上现存的不可多得的英雄人物,骤逢巨变之下也有点乱了方寸,更何况这些牧民出身的骑兵。

    轲比能在看到大火迅速向营地扑来时的第一反应也是赶快组织人手抢救财产,撤离族人,而没有想到第一时间给敌人一个狠狠的反击。不得不说冥冥之中的确有命运的安排,在这一场汉胡博弈当中,双方都犯了致命的错误,汉军的行为有点搏大胆的意味,想将战果无限扩大化,而忽略了自身的安全性。

    而轲比能犯的错误使他失去了反败为胜的机会,也使得第一旅的错误得到纠正的机会。直到一个时辰后,轲比能见族人撤退得差不多了,紧绷着的神经才稍微松了一点。这精神一放松,他就想起来应该派人绕过火墙去反击一下汉军,可是已经过去了一个时辰,早就错过了反击的最佳时机。

    一个时辰有两个小时,两个小时一个训练有素的人能跑多远?答案是几十里远。四十多公里也即是八十华里的马拉松赛,世界顶尖的运动员约两个小时就能跑完,第一旅的士兵当然比不上世界顶尖的马拉松运动员,而且还要一边跑一边放火,速度不可能太快,但是打个对折再对折,跑二、三十华里还是没问题的。

    在轲比能失神的这一个时辰里,火龙两边的士兵几乎都跑出了二、三十里的距离,相应的,火龙也向两侧各蔓延了二、三十里。由于是枯草期,点火很容易,枯草几乎一接触到火源就会点燃,士兵们无需再借助火油等燃料也能轻松点火,他们每人有一支火把,火把绑在长枪或者火~枪枪管的末端,这样他们不需要弯腰就能将火把伸到草丛里。

    火把经过处的枯草顿时就被点燃了起来,当然,起火速度、火势蔓延发展的速度远没有使用燃料时那么快,初始的火势也没那么大,可是,现在没有鲜卑骑兵全速冲来,也就不需要那么快的起火速度了,只要给火头一点时间,它们也会慢慢烧起来,变成燎原大火。

    话说回来,当火墙往南推进一点距离后,脱离了燃料的作用范围,大火的燃烧就完全靠枯草了,那个时候,无论之前点火用不用燃料其实都是一样的。关键问题在于火墙在风速的作用下,往南边推进的速度和火墙的长度。

    火墙的长度在一个时辰内往两侧个蔓延了二、三十里,加上原来用燃料点起的约十里的火龙,整整六十里的火墙无情地往南推进,而第一旅还没有停手,他们继续往两侧点火,火墙继续延长,到天亮的时候,整条火龙长达一百多里才暂时停手。

    不停手不行了,士兵们奔波了一晚已经是疲累不堪,虽然他们训练有素,但是铁人也受不了这种强度的行军。不过他们只是暂时停下来而已,休息过后他们还要继续从事放火大业。

第三百五十三章 天火燎原

    在轲比能醒悟过来后,派出去反击的骑兵往两侧疾驰了五十里还没见火龙的尽头,他们不由得大吃一惊,派人回去禀报轲比能。轲比能长叹一声,知道汉军已经有周密的安排,自己已经失去了反击的机会,于是下令反击的骑兵返回。

    这是他在这次事件中犯下的第二次错误,这道命令令他彻底失去了反击的机会,其实如果骑兵们坚持再往两侧追一段路,很有可能就追上火龙的尽头,从而绕过去和汉军搏杀,可惜他们不懂得坚持到最后就是胜利的道理,最终只能饮恨当场。

    第一旅的士兵在休息了一个上午之后,继续他们的放火大业。由于走得太远,他们不敢再分散兵力了,两侧各有一个团聚在一起,从事放火的工作,其实真正拿火把点火的人,一个排就绰绰有余,其余人则负责警戒工作。

    第三团则负责后勤补给,毕竟所有人只带了三天的干粮出来,放火这份那么有前途的工作如果要继续开展下去,则必须要给他们补充粮食。而深入草原补充粮食不是件那么容易的事情,随时要防备被胡人骑兵突然偷袭,所以需要武装押运。

    第三团分开两部分,各负责火龙一侧的粮食运输工作。原来准备用来追击鲜卑斥候的马匹全部被集中了起来,用作驼运粮食之用,而第三团的士兵则跟着马匹走,担任保镖工作。

    随着火龙的不断延长,一场席卷整个草原的世纪大火被人为地制造了出来。一些远离轲比能帅帐的部落也受到了波及,他们被迫纷纷离开家园往南逃跑。这期间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逃跑不及而被烧死,很多人虽然逃脱了火海,但是他们的财产损失也无法计算。

    特别是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食粮——羊群,他们即使能逃脱火海,在即将到来的冬天,也面临着被冻死饿死的命运。这场大火对轲比能部来说,打击是全方位的,而且打击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不管是士兵还是平民百姓,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全部都受到波及,从这一点来说,第二师的确是够残暴的。

    第二旅原本停留在外长城边上,打算在第一旅放火行动不利的时候,及时接应他们撤回去,结果第一旅的放火工作出乎意料的顺利,(这得感谢轲比能所犯的两个错误)于是,第二旅也坐不住了,他们也开始行动了起来。

    第二旅并不是跟着第一旅去放火,而是跟着火墙往南推进。往南走并不是为了捡那些烤全羊,当然事实上他们的确捡了不少烤全羊,这大大缓解了后勤压力,但是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清剿一些逃脱了火海的鲜卑人,还有就是在一些火势熄灭的地方,他们要重新点起火来。

    草原并不全部都是草,还存在着其他的地形地貌的,例如河流,湿地、还有寸草不生的戈壁滩等,大火推进到这些地形之后,自然就会熄灭。很多鲜卑人正是借助这些地形,逃脱了火海。这个时候第二旅就来,他们越过这些地形,清剿逃脱的鲜卑人,在这些地形的南边继续放火,使得在这些地形阻挡下灭掉的火墙能够继续往南推进。

    轲比能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赶着不断往南跑的,期间,他们也组织过一些反击,双方爆发过一些小规模的战斗。第二旅以连为单位,在草原上清剿着敌人,遇到小股的敌人,他们自己就能消灭掉,如果敌人较多,他们就固守待援。他们有先进的通信系统,一支烟花冲上天,周围的部队很快就会赶来支援他们,围歼来犯之敌。

    随着部队的深入,第二旅的兵力也显得吃力起来,关兴当机立断,将压箱底的第三旅也抽调了两个团,派出去加入清剿行动。第三旅本来因为要留守,没有机会上前线杀敌而觉得很郁闷,收到命令的两个团,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用最快的速度沿着长城赶到地方,迅速加入清剿行动。

    不过这样一来,后勤运输压力也增加了几份。原本运输队是由几千魏国降兵组成的,这些降兵是那些第二师在接收地盘时投降过来的,多数是一些老弱病残,战斗力全无的家伙。运输工作这种力气活他们也只是勉强胜任,现在多了几千人的补给压力,他们就显得不够用了。

    关兴无奈之下,只好临时聘用了一些百姓充进辎重队做运输工作。换了其他军阀,哪里需要聘用,直接征用民夫就行了,根本无需发给工钱,甚至连饭都不给吃饱。

    但是hong军却不能这样做,关于这一点是有纪律规定的,让百姓干活必须付工钱,可以说,刘厚基本上已经废除了徭役。幸好关兴一路接收地盘,也从这些郡县的府库中搜刮了不少银钱,虽然大部分要上交国库,但还是有一部分留作军费的,刘厚对自己的嫡系军队很是照顾,留下来的这一部分钱还不少,足够支付这次行动的花费了。

    这边第二师大军推进得很顺利,鲜卑人那边就惨了,他们被大火逼得节节后退,一个个急急如丧家之犬,拼命地往南逃窜,偶尔有利用地形逃脱的人,也被随后而来的清剿部队给剿灭了,轲比能好不容易集结起来的10万军队,在这一场大火中全面崩溃。最惨的是部族里面的平民百姓,他们死伤的人数数倍于军队。

    军队毕竟都是由年轻力壮的年轻人组成,又有精壮的战马,他们逃起命来快很多。剩下的老弱病残,力气小、速度慢,还要被各种各样的财产、家伙什拖累,逃起来自然慢得多,很多人因为舍不得放下自己的家当,没能及时逃命而被烧死,不得不说是件很悲哀的事情。

    还有那些散落在草原中的小部落,可谓受了池鱼之灾,由于第一旅不断延长火龙,他们也被囊括到这场灭绝大火之中。他们部落的精壮之前都被轲比能动员去帅帐集合,剩下来的多数是老弱病残,缺乏壮劳力的情况下,搬迁起来格外麻烦。

    如果大火在白天逼近部落还好一点,他们离远就能发现大火,还有点时间去逃命,有些倒霉点的部落遇到大火烧过来时正值黑夜,族中之人都在睡眠中。因为他们还不知道战争已经爆发,他们没想到部落会遭到袭击,这些小部落非常缺乏警戒意识,所以很多人就这样在梦中稀里糊涂的被烧死了。

    大火连烧连十天十夜,几乎横扫整个梭形地带。不少鲜卑人跑到那几座城池外求救,可是各城的城守都得到关兴的严命,全部紧闭城门,不准任何人进出。

第三百五十四章 俘虏轲比能

    这一场大火具体烧死了多少人、多少牲畜,烧毁的财产有多少,没有人知道。在这个人命如草芥的年代,没有人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去做这个吃力不讨好的研究,当然,就算有人感兴趣,想去统计一下,也不可能得到准确的答案。

    这场大火实在是太大了,几乎整个席卷了整个梭形地带,到了后来,不但只有第一旅在放火,第二旅和第三旅的两个团也加入了补火、补刀的行列,他们的足迹遍布这片梭形区域,将还没有着火的草地全部点着,将没被烧死的鲜卑人斩尽杀绝。

    这一场浩劫过后,这一片梭形地带几乎寸草不生,就算侥幸有逃过一命的鲜卑人,短时间内也无法在这里放牧,最后肯定也熬不过这个冬天。

    鲜卑人一路往南逃命,最后,逃到内长城北边上的鲜卑人约有五万人马。他们眼看前无退路,后有追兵(大火),只好向守在城墙上的汉军苦苦哀求投降。

    这些能逃到这里的鲜卑人多数是青壮,因为只有这些曾经的鲜卑精锐骑兵,才有能力逃脱大火和汉军的双重追杀。如此算来,原来生活在这片地带的数十万鲜卑人几乎已经被灭绝。

    对于这五万请降的鲜卑人,关兴很矛盾,按说这些人算是和自己结下了血海深仇,一个处理不好很容易被其反噬,但是这是五万的青壮,而且是精锐骑兵,如果能收复利用得好,可以发挥出很大的作用,对朝廷来说益处很大。

    留给关兴思考的时间不多,因为大火就在没多远的地方追过来,最后,关兴终于答应了这些鲜卑人投降的请求,打开隘口的城门放这些鲜卑人进到内长城以南躲避大火。

    当然,他不可能让他们全幅武装进来,否则,凭他现在手上只有一个团的兵力,肯定是压制不住他们的。

    关兴提出让这些鲜卑人进入城门的几个步骤:第一,所有人放下武器,在指定的地点堆放起来。这是题中应有之义,鲜卑人既然肯投降,就有被缴械的心理准备。大家都乖乖地将武器扔在一边,弯刀堆成一座小山。

    第二,让轲比能一家先进入内长城。这一点,轲比能有点犹豫,担心自己失去了精锐的保护,会遭到汉军的毒手。可是形势危急,容不得他多考虑,不进入就只能等死,进入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况且,就算他不是第一个进去的,以后自己做了俘虏,生死照样不受自己控制,反正都是做俘虏,早一点做和晚一点做有什么区别?最后,他不得不屈服,一咬牙,让其他人先退开,自己领着几十名家人率先通过隘口进到内长城以南,率先做了俘虏,也率先脱离被烧死的命运。

    他们一进入后,马上就被控制了起来,并被带离这附近看管起来。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防止鲜卑人再耍什么花样。鲜卑人如果想作乱,一定会想办法先救走轲比能,否则蛇无头不行,没有了轲比能,就没有人有足够的威望号令所有的鲜卑骑兵。

    而现在关兴将轲比能秘密藏起来,鲜卑人即使想救他也不知道去哪里救。然后再开始实施第三个步骤,那就是让剩余的鲜卑人下马,步行牵着马分批进入内长城。每次只能进入一百人,其他人都要先退到足够远的距离,防止大队鲜卑人趁着打开关隘城门的时候,一拥而入。

    而那些进入内长城的鲜卑人,第一时间就被绑了起来,然后赶到一个地方集中看管起来,看管之地放满了炸~药,一旦发生骚乱,看守的士兵就会毫不犹豫地点燃炸~药,将这些鲜卑俘虏炸上天。而他们的马匹则被赶到另外一个地方被集中管理。

    人、马分离,而且人和马隔得很远,让他们即使想作乱,也无法及时获得马匹。没有马匹、没有弯刀的鲜卑人就是一群待宰的羔羊。

    由不得关兴不谨慎,现在他手头上的兵力太少了,仅有一个团,鲜卑人的人数是自己的几十倍,他们如果真要拼起命来,凭着遂发枪那要命的发射速度,根本压制不住。这个时候关兴不由得想起小皇帝曾经提起过的,可以在一个呼吸间发射~出几十上百颗子弹的所谓“机关枪”。

    如果自己手上有几挺这样的大杀器架在高处,任你来再多的鲜卑人都不用像现在那样提心吊胆,可以从从容容接受这五万俘虏。

    幸好,这些鲜卑人已经统统被吓破胆了,能逃得一命已经是庆幸,没有人再敢在这个时候横生枝节,一个个乖得像鹌鹑一样,被反绑着手,蹲在一边不敢吭声,完全失去了草原胡人那凶狠暴戾的模样。

    当然,鲜卑人也不是什么五讲四美、尊老爱幼的人,他们不可能互相礼让,他们温顺的表现是在进入城门后,在内城墙北边的时候,他们并不是秩序井然,排着队伍一个跟一个的良好市民。

    事实上在内长城以北,场面还是相当混乱的,混乱的主要原因是不同部落的人,甚至同一部落的人争抢着先进入内城墙。大家互不相让的结果就是打斗,用这种最原始的方式决定进入城门的先后。

    这么多人大打出手自然会有所损伤,至于伤了几条人命就无从得知了,鲜卑人只想早点进入城门,躲避大火,根本不关心同胞的死活,汉军就更不会多管闲事了。

    汉军不会管这些鲜卑人自相残杀,但是,这些打斗的人群一旦靠近隘口,隘口的城门就会被汉军关上,而且,城墙上的汉军还会开枪压制他们。这样一来,在城外的鲜卑人就算要争抢打斗,也不敢太靠近城门。

    汉军可不管你在外面怎么凶狠,怎么争抢,总之,你到了城门附近一百步范围内,只能下马步行,而且人数不能超过一百人,不能携带兵器,不符合这三个条件中任何一条的,都会遭到城墙上汉军士兵开枪射杀。

    这些条件已经预先告知他们,他们也尝试过多次,发现只有遵守这条件,才有可能靠近城门,顺利到内长城以南躲避大火,否则根本无法靠近城门。

    这样一来,这些鲜卑人在城外再怎么凶狠,争抢得再激烈,一旦想进入内长城,就得守规矩,于是,他们在靠近城门时一个个都变得温顺起来,在汉军黑洞~洞的枪口威胁下,由刚才的草原恶狼瞬间转变成了待宰的小羊羔。( )

第三百五十四章 俘三虏轲比能

    这一场大火具体烧死了多少人、多少牲畜,烧毁的财产有多少,没有人知道。在这个人命如草芥的年代,没有人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去做这个吃力不讨好的研究,当然,就算有人感兴趣,想去统计一下,也不可能得到准确的答案。

    这场大火实在是太大了,几乎整个席卷了整个梭形地带,到了后来,不但只有第一旅在放火,第二旅和第三旅的两个团也加入了补火、补刀的行列,他们的足迹遍布这片梭形区域,将还没有着火的草地全部点着,将没被烧死的鲜卑人斩尽杀绝。

    这一场浩劫过后,这一片梭形地带几乎寸草不生,就算侥幸有逃过一命的鲜卑人,短时间内也无法在这里放牧,最后肯定也熬不过这个冬天。

    鲜卑人一路往南逃命,最后,逃到内长城北边上的鲜卑人约有五万人马。他们眼看前无退路,后有追兵(大火),只好向守在城墙上的汉军苦苦哀求投降。

    这些能逃到这里的鲜卑人多数是青壮,因为只有这些曾经的鲜卑精锐骑兵,才有能力逃脱大火和汉军的双重追杀。如此算来,原来生活在这片地带的数十万鲜卑人几乎已经被灭绝。

    对于这五万请降的鲜卑人,关兴很矛盾,按说这些人算是和自己结下了血海深仇,一个处理不好很容易被其反噬,但是这是五万的青壮,而且是精锐骑兵,如果能收复利用得好,可以发挥出很大的作用,对朝廷来说益处很大。

    留给关兴思考的时间不多,因为大火就在没多远的地方追过来,最后,关兴终于答应了这些鲜卑人投降的请求,打开隘口的城门放这些鲜卑人进到内长城以南躲避大火。

    当然,他不可能让他们全幅武装进来,否则,凭他现在手上只有一个团的兵力,肯定是压制不住他们的。

    关兴提出让这些鲜卑人进入城门的几个步骤:第一,所有人放下武器,在指定的地点堆放起来。这是题中应有之义,鲜卑人既然肯投降,就有被缴械的心理准备。大家都乖乖地将武器扔在一边,弯刀堆成一座小山。

    第二,让轲比能一家先进入内长城。这一点,轲比能有点犹豫,担心自己失去了精锐的保护,会遭到汉军的毒手。可是形势危急,容不得他多考虑,不进入就只能等死,进入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况且,就算他不是第一个进去的,以后自己做了俘虏,生死照样不受自己控制,反正都是做俘虏,早一点做和晚一点做有什么区别?最后,他不得不屈服,一咬牙,让其他人先退开,自己领着几十名家人率先通过隘口进到内长城以南,率先做了俘虏,也率先脱离被烧死的命运。

    他们一进入后,马上就被控制了起来,并被带离这附近看管起来。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防止鲜卑人再耍什么花样。鲜卑人如果想作乱,一定会想办法先救走轲比能,否则蛇无头不行,没有了轲比能,就没有人有足够的威望号令所有的鲜卑骑兵。

    而现在关兴将轲比能秘密藏起来,鲜卑人即使想救他也不知道去哪里救。然后再开始实施第三个步骤,那就是让剩余的鲜卑人下马,步行牵着马分批进入内长城。每次只能进入一百人,其他人都要先退到足够远的距离,防止大队鲜卑人趁着打开关隘城门的时候,一拥而入。

    而那些进入内长城的鲜卑人,第一时间就被绑了起来,然后赶到一个地方集中看管起来,看管之地放满了炸~药,一旦发生骚乱,看守的士兵就会毫不犹豫地点燃炸~药,将这些鲜卑俘虏炸上天。而他们的马匹则被赶到另外一个地方被集中管理。

    人、马分离,而且人和马隔得很远,让他们即使想作乱,也无法及时获得马匹。没有马匹、没有弯刀的鲜卑人就是一群待宰的羔羊。

    由不得关兴不谨慎,现在他手头上的兵力太少了,仅有一个团,鲜卑人的人数是自己的几十倍,他们如果真要拼起命来,凭着遂发枪那要命的发射速度,根本压制不住。这个时候关兴不由得想起小皇帝曾经提起过的,可以在一个呼吸间发射~出几十上百颗子弹的所谓“机关枪”。

    如果自己手上有几挺这样的大杀器架在高处,任你来再多的鲜卑人都不用像现在那样提心吊胆,可以从从容容接受这五万俘虏。

    幸好,这些鲜卑人已经统统被吓破胆了,能逃得一命已经是庆幸,没有人再敢在这个时候横生枝节,一个个乖得像鹌鹑一样,被反绑着手,蹲在一边不敢吭声,完全失去了草原胡人那凶狠暴戾的模样。

    当然,鲜卑人也不是什么五讲四美、尊老爱幼的人,他们不可能互相礼让,他们温顺的表现是在进入城门后,在内城墙北边的时候,他们并不是秩序井然,排着队伍一个跟一个的良好市民。

    事实上在内长城以北,场面还是相当混乱的,混乱的主要原因是不同部落的人,甚至同一部落的人争抢着先进入内城墙。大家互不相让的结果就是打斗,用这种最原始的方式决定进入城门的先后。

    这么多人大打出手自然会有所损伤,至于伤了几条人命就无从得知了,鲜卑人只想早点进入城门,躲避大火,根本不关心同胞的死活,汉军就更不会多管闲事了。

    汉军不会管这些鲜卑人自相残杀,但是,这些打斗的人群一旦靠近隘口,隘口的城门就会被汉军关上,而且,城墙上的汉军还会开枪压制他们。这样一来,在城外的鲜卑人就算要争抢打斗,也不敢太靠近城门。

    汉军可不管你在外面怎么凶狠,怎么争抢,总之,你到了城门附近一百步范围内,只能下马步行,而且人数不能超过一百人,不能携带兵器,不符合这三个条件中任何一条的,都会遭到城墙上汉军士兵开枪射杀。

    这些条件已经预先告知他们,他们也尝试过多次,发现只有遵守这条件,才有可能靠近城门,顺利到内长城以南躲避大火,否则根本无法靠近城门。

    这样一来,这些鲜卑人在城外再怎么凶狠,争抢得再激烈,一旦想进入内长城,就得守规矩,于是,他们在靠近城门时一个个都变得温顺起来,在汉军黑洞~洞的枪口威胁下,由刚才的草原恶狼瞬间转变成了待宰的小羊羔。( )

第三百五十五章 没有硝烟的战场

    关兴这次的“天火”计划,除了烧死了几十万鲜卑人外,还有不知道数量的汉人也不幸被烧死,这些汉人都是没有来得及迁走或者不愿意迁走的人,以故土难离的老弱为主。

    第二师上下对此自然不以为意,一将功成万骨枯,除了说要杀伤敌人外,不可避免也会造成一些自己人的损失。古语有云,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所以,但凡军旅之人都看惯了生死,对于死一些人看得很淡。

    所不同的是,这次第二旅造成己方人员死亡的不是部队的人,而是平民百姓。要是自己的部队死伤较多,他肯定是要重视的,但是,现在死的是平民百姓中的一些老弱,关兴就更不在意。

    可是,正是由于他没有预料到这件事情的严重性,忽视了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没有采取任何控制措施,为他惹来了一个天大的麻烦。

    本来这一战,关兴灭掉鲜卑人军事实力最强大的部族,还俘虏了敌酋轲比能和五万鲜卑骑兵,其功劳可以说比张苞还大,毕竟张苞虽然也算灭掉步度根部,不过,却让步度根带着大队骑兵逃了,可说是未竟全功。

    如果从战果上来看,关兴这一战无疑比张苞出色多了,但是,因为造成大量平民伤亡,他遭到了朝中大臣的弹劾,无论朝野都对他一片谴责之声,如果不是他和小皇帝关系够铁,他的这一战不但捞不到功劳,还很可能落个罢官免职的下场。

    第二师的战报刚送到朝廷,刘厚同样龙颜大悦,战报中当然没有提到平民伤亡的事情,只有报功,没人会在这个时候自己给自己找不自在,将那些误伤误杀的事情也报上去。而按照以前的一般情况,朝中诸位大佬对于发生在千里之外边境战场上的事情也是知之甚少。

    一般来说,战报上怎么说,他们就怎么信,很少会去追究战报的真伪,这也就是历来很多边将虚报战功而不担心被揭穿的原因之一。边将往往将战败写成打胜仗,将斩获几十个首级写成斩杀几千敌人,甚至杀良冒功,杀自己的百姓冒充胡人的首级等等,各种虚报的手段不一而足。

    由于山高皇帝远,那个时候交通不便、通讯手段落后,中央想了解地方的实际情况很难,百姓更是被禁锢在本地,很难远行,于是,有冤屈也无处申诉。这一切都为边将虚报战功提供了便利。

    更有些边将手眼通天,他们搜刮巨额的财富行贿朝中大员,让他们为自己说好话,中央、地方官员上~下~其~手,狼狈为奸,合伙欺瞒皇帝,致使有些情弊全天下人都知道,唯独皇帝一人被蒙在鼓里。所以说,皇帝并不是那么好做的,想不做个昏君更难。

    不过那是过去的情况,现在不同了,自从上次刘厚为了对抗魏国的舆论战,搞了个报纸出来后,这一切都改变了,第一份报纸的出现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放出了一头怪兽。自从第一份报纸《大汉报》出现后,无数民办的报纸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刘厚不得不让刘琰赶快制定一份报纸管理办法,由宣传部统一对各个报社进行注册、管理。

    有了报纸就必然会有记者,当然,这个时代的记者不叫记者,而叫“采风使”。记者这个职业的工作性质注定他们要满天下跑,到处去采集新闻。哪里有热点事件,他们就往哪里钻。

    而汉军和胡人交战的边境前线自然是目前天下最受关注的地方,于是,第一代的战地记者诞生了,这里充斥着各个报社聘请的采风使,他们源源不断地将战地第一手资料传回自己的报社,经过整理后再刊登出来,吸引读者的眼球。

    关兴在一开始的时候,还接受过几家报社采风使的采访,一开始还觉得挺新奇的,为自己的话能刊登在报纸上感到很高兴很荣幸,可是,被采访得多了就厌烦了,尤其是这些采风使像无孔不入的苍蝇一样,在军营、军管区到处钻,到处挖掘新闻,简直是不厌其烦。

    特别是在实行“天火”计划之际,很多事情都需要保密,于是,关兴不得不将所有的采风使都驱赶出军营和军管区,严禁他们接触到任何的军事机密。此举也得罪了不少的采风使,也为关兴后来被弹劾埋下了祸根。

    采风使们无法进入军营,但是却不依不挠地在战区中到处乱窜,想尽一切办法到处挖掘新闻素材。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采风使终于挖掘到一条重大的新闻,那就是第二师在强行迁走战区的汉人百姓。

    不明真~相的他们认为第二师此举太过霸道,属于严重扰民、严重侵犯百姓私人权益的行为。当然,这是翻译成白话的说法,他们其中自然会有文采斐然的人将这件事润饰成花团锦簇的文章,发表在报纸上,将第二师批判成十恶不赦的军阀。

    再后来,第二师猝不及防地放了这场大火,不但烧死无数鲜卑人,也烧死了几名采风使。那些采风使也真是敬业,他们深入民间,深度采访那些被逼迁的汉民,大火烧到的时候,有几名采风使正好就在留守的老弱家里做采访,于是,一并变成了烧猪。

    这一下,算是捅了马蜂窝了,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各报社的采风使见同行惨死,哪里还坐得住,纷纷撰文批判第二师,认为他们贪功冒进,为了自己的战功罔顾百姓生死,造成战区中生灵涂炭云云。

    他们一个劲骂第二师,认为他们没有及时通知百姓撤离就贸然放火,致使无数百姓被烧死,殊不知,由于军事保密需要,第二师发动“天火”计划是做了周密的保密工作的,而且发动的时机也是精心选择,到了最后猝然发动,一旦发动就倾尽全力,给敌人雷霆一击,使得敌人无法翻身。

    这一切布置在军事上都是很成功的案例,如果不是这样猝然发动,只要有一点消息泄露给鲜卑人知道,这个计划很可能就会功亏一篑,到时候说不定失败的就是第二师。关兴完全从军事角度上去考虑问题,哪里顾得上民间的反应和百姓的损伤。

    可是这些采风使却完全从另外一个角度,从百姓的立场去看待这个问题,这样一来,双方自然就产生了分歧,有分歧就有冲突,有冲突就有斗争,当斗争的双方力量都很强大时,斗争的激烈程度就可想而知了。于是,关兴刚从一个战场上下来,马上有陷入了另一个战场,那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 )

第三四百五十四章 俘虏轲比能

    这一场大火具体烧死了多少人、多少牲畜,烧毁的财产有多少,没有人知道。在这个人命如草芥的年代,没有人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去做这个吃力不讨好的研究,当然,就算有人感兴趣,想去统计一下,也不可能得到准确的答案。

    这场大火实在是太大了,几乎整个席卷了整个梭形地带,到了后来,不但只有第一旅在放火,第二旅和第三旅的两个团也加入了补火、补刀的行列,他们的足迹遍布这片梭形区域,将还没有着火的草地全部点着,将没被烧死的鲜卑人斩尽杀绝。

    这一场浩劫过后,这一片梭形地带几乎寸草不生,就算侥幸有逃过一命的鲜卑人,短时间内也无法在这里放牧,最后肯定也熬不过这个冬天。

    鲜卑人一路往南逃命,最后,逃到内长城北边上的鲜卑人约有五万人马。他们眼看前无退路,后有追兵(大火),只好向守在城墙上的汉军苦苦哀求投降。

    这些能逃到这里的鲜卑人多数是青壮,因为只有这些曾经的鲜卑精锐骑兵,才有能力逃脱大火和汉军的双重追杀。如此算来,原来生活在这片地带的数十万鲜卑人几乎已经被灭绝。

    对于这五万请降的鲜卑人,关兴很矛盾,按说这些人算是和自己结下了血海深仇,一个处理不好很容易被其反噬,但是这是五万的青壮,而且是精锐骑兵,如果能收复利用得好,可以发挥出很大的作用,对朝廷来说益处很大。

    留给关兴思考的时间不多,因为大火就在没多远的地方追过来,最后,关兴终于答应了这些鲜卑人投降的请求,打开隘口的城门放这些鲜卑人进到内长城以南躲避大火。

    当然,他不可能让他们全幅武装进来,否则,凭他现在手上只有一个团的兵力,肯定是压制不住他们的。

    关兴提出让这些鲜卑人进入城门的几个步骤:第一,所有人放下武器,在指定的地点堆放起来。这是题中应有之义,鲜卑人既然肯投降,就有被缴械的心理准备。大家都乖乖地将武器扔在一边,弯刀堆成一座小山。

    第二,让轲比能一家先进入内长城。这一点,轲比能有点犹豫,担心自己失去了精锐的保护,会遭到汉军的毒手。可是形势危急,容不得他多考虑,不进入就只能等死,进入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况且,就算他不是第一个进去的,以后自己做了俘虏,生死照样不受自己控制,反正都是做俘虏,早一点做和晚一点做有什么区别?最后,他不得不屈服,一咬牙,让其他人先退开,自己领着几十名家人率先通过隘口进到内长城以南,率先做了俘虏,也率先脱离被烧死的命运。

    他们一进入后,马上就被控制了起来,并被带离这附近看管起来。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防止鲜卑人再耍什么花样。鲜卑人如果想作乱,一定会想办法先救走轲比能,否则蛇无头不行,没有了轲比能,就没有人有足够的威望号令所有的鲜卑骑兵。

    而现在关兴将轲比能秘密藏起来,鲜卑人即使想救他也不知道去哪里救。然后再开始实施第三个步骤,那就是让剩余的鲜卑人下马,步行牵着马分批进入内长城。每次只能进入一百人,其他人都要先退到足够远的距离,防止大队鲜卑人趁着打开关隘城门的时候,一拥而入。

    而那些进入内长城的鲜卑人,第一时间就被绑了起来,然后赶到一个地方集中看管起来,看管之地放满了炸~药,一旦发生骚乱,看守的士兵就会毫不犹豫地点燃炸~药,将这些鲜卑俘虏炸上天。而他们的马匹则被赶到另外一个地方被集中管理。

    人、马分离,而且人和马隔得很远,让他们即使想作乱,也无法及时获得马匹。没有马匹、没有弯刀的鲜卑人就是一群待宰的羔羊。

    由不得关兴不谨慎,现在他手头上的兵力太少了,仅有一个团,鲜卑人的人数是自己的几十倍,他们如果真要拼起命来,凭着遂发枪那要命的发射速度,根本压制不住。这个时候关兴不由得想起小皇帝曾经提起过的,可以在一个呼吸间发射~出几十上百颗子弹的所谓“机关枪”。

    如果自己手上有几挺这样的大杀器架在高处,任你来再多的鲜卑人都不用像现在那样提心吊胆,可以从从容容接受这五万俘虏。

    幸好,这些鲜卑人已经统统被吓破胆了,能逃得一命已经是庆幸,没有人再敢在这个时候横生枝节,一个个乖得像鹌鹑一样,被反绑着手,蹲在一边不敢吭声,完全失去了草原胡人那凶狠暴戾的模样。

    当然,鲜卑人也不是什么五讲四美、尊老爱幼的人,他们不可能互相礼让,他们温顺的表现是在进入城门后,在内城墙北边的时候,他们并不是秩序井然,排着队伍一个跟一个的良好市民。

    事实上在内长城以北,场面还是相当混乱的,混乱的主要原因是不同部落的人,甚至同一部落的人争抢着先进入内城墙。大家互不相让的结果就是打斗,用这种最原始的方式决定进入城门的先后。

    这么多人大打出手自然会有所损伤,至于伤了几条人命就无从得知了,鲜卑人只想早点进入城门,躲避大火,根本不关心同胞的死活,汉军就更不会多管闲事了。

    汉军不会管这些鲜卑人自相残杀,但是,这些打斗的人群一旦靠近隘口,隘口的城门就会被汉军关上,而且,城墙上的汉军还会开枪压制他们。这样一来,在城外的鲜卑人就算要争抢打斗,也不敢太靠近城门。

    汉军可不管你在外面怎么凶狠,怎么争抢,总之,你到了城门附近一百步范围内,只能下马步行,而且人数不能超过一百人,不能携带兵器,不符合这三个条件中任何一条的,都会遭到城墙上汉军士兵开枪射杀。

    这些条件已经预先告知他们,他们也尝试过多次,发现只有遵守这条件,才有可能靠近城门,顺利到内长城以南躲避大火,否则根本无法靠近城门。

    这样一来,这些鲜卑人在城外再怎么凶狠,争抢得再激烈,一旦想进入内长城,就得守规矩,于是,他们在靠近城门时一个个都变得温顺起来,在汉军黑洞~洞的枪口威胁下,由刚才的草原恶狼瞬间转变成了待宰的小羊羔。( )

第三百五十五章 没有烟硝烟的战场

    关兴这次的“天火”计划,除了烧死了几十万鲜卑人外,还有不知道数量的汉人也不幸被烧死,这些汉人都是没有来得及迁走或者不愿意迁走的人,以故土难离的老弱为主。

    第二师上下对此自然不以为意,一将功成万骨枯,除了说要杀伤敌人外,不可避免也会造成一些自己人的损失。古语有云,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所以,但凡军旅之人都看惯了生死,对于死一些人看得很淡。

    所不同的是,这次第二旅造成己方人员死亡的不是部队的人,而是平民百姓。要是自己的部队死伤较多,他肯定是要重视的,但是,现在死的是平民百姓中的一些老弱,关兴就更不在意。

    可是,正是由于他没有预料到这件事情的严重性,忽视了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没有采取任何控制措施,为他惹来了一个天大的麻烦。

    本来这一战,关兴灭掉鲜卑人军事实力最强大的部族,还俘虏了敌酋轲比能和五万鲜卑骑兵,其功劳可以说比张苞还大,毕竟张苞虽然也算灭掉步度根部,不过,却让步度根带着大队骑兵逃了,可说是未竟全功。

    如果从战果上来看,关兴这一战无疑比张苞出色多了,但是,因为造成大量平民伤亡,他遭到了朝中大臣的弹劾,无论朝野都对他一片谴责之声,如果不是他和小皇帝关系够铁,他的这一战不但捞不到功劳,还很可能落个罢官免职的下场。

    第二师的战报刚送到朝廷,刘厚同样龙颜大悦,战报中当然没有提到平民伤亡的事情,只有报功,没人会在这个时候自己给自己找不自在,将那些误伤误杀的事情也报上去。而按照以前的一般情况,朝中诸位大佬对于发生在千里之外边境战场上的事情也是知之甚少。

    一般来说,战报上怎么说,他们就怎么信,很少会去追究战报的真伪,这也就是历来很多边将虚报战功而不担心被揭穿的原因之一。边将往往将战败写成打胜仗,将斩获几十个首级写成斩杀几千敌人,甚至杀良冒功,杀自己的百姓冒充胡人的首级等等,各种虚报的手段不一而足。

    由于山高皇帝远,那个时候交通不便、通讯手段落后,中央想了解地方的实际情况很难,百姓更是被禁锢在本地,很难远行,于是,有冤屈也无处申诉。这一切都为边将虚报战功提供了便利。

    更有些边将手眼通天,他们搜刮巨额的财富行贿朝中大员,让他们为自己说好话,中央、地方官员上~下~其~手,狼狈为奸,合伙欺瞒皇帝,致使有些情弊全天下人都知道,唯独皇帝一人被蒙在鼓里。所以说,皇帝并不是那么好做的,想不做个昏君更难。

    不过那是过去的情况,现在不同了,自从上次刘厚为了对抗魏国的舆论战,搞了个报纸出来后,这一切都改变了,第一份报纸的出现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放出了一头怪兽。自从第一份报纸《大汉报》出现后,无数民办的报纸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刘厚不得不让刘琰赶快制定一份报纸管理办法,由宣传部统一对各个报社进行注册、管理。

    有了报纸就必然会有记者,当然,这个时代的记者不叫记者,而叫“采风使”。记者这个职业的工作性质注定他们要满天下跑,到处去采集新闻。哪里有热点事件,他们就往哪里钻。

    而汉军和胡人交战的边境前线自然是目前天下最受关注的地方,于是,第一代的战地记者诞生了,这里充斥着各个报社聘请的采风使,他们源源不断地将战地第一手资料传回自己的报社,经过整理后再刊登出来,吸引读者的眼球。

    关兴在一开始的时候,还接受过几家报社采风使的采访,一开始还觉得挺新奇的,为自己的话能刊登在报纸上感到很高兴很荣幸,可是,被采访得多了就厌烦了,尤其是这些采风使像无孔不入的苍蝇一样,在军营、军管区到处钻,到处挖掘新闻,简直是不厌其烦。

    特别是在实行“天火”计划之际,很多事情都需要保密,于是,关兴不得不将所有的采风使都驱赶出军营和军管区,严禁他们接触到任何的军事机密。此举也得罪了不少的采风使,也为关兴后来被弹劾埋下了祸根。

    采风使们无法进入军营,但是却不依不挠地在战区中到处乱窜,想尽一切办法到处挖掘新闻素材。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采风使终于挖掘到一条重大的新闻,那就是第二师在强行迁走战区的汉人百姓。

    不明真~相的他们认为第二师此举太过霸道,属于严重扰民、严重侵犯百姓私人权益的行为。当然,这是翻译成白话的说法,他们其中自然会有文采斐然的人将这件事润饰成花团锦簇的文章,发表在报纸上,将第二师批判成十恶不赦的军阀。

    再后来,第二师猝不及防地放了这场大火,不但烧死无数鲜卑人,也烧死了几名采风使。那些采风使也真是敬业,他们深入民间,深度采访那些被逼迁的汉民,大火烧到的时候,有几名采风使正好就在留守的老弱家里做采访,于是,一并变成了烧猪。

    这一下,算是捅了马蜂窝了,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各报社的采风使见同行惨死,哪里还坐得住,纷纷撰文批判第二师,认为他们贪功冒进,为了自己的战功罔顾百姓生死,造成战区中生灵涂炭云云。

    他们一个劲骂第二师,认为他们没有及时通知百姓撤离就贸然放火,致使无数百姓被烧死,殊不知,由于军事保密需要,第二师发动“天火”计划是做了周密的保密工作的,而且发动的时机也是精心选择,到了最后猝然发动,一旦发动就倾尽全力,给敌人雷霆一击,使得敌人无法翻身。

    这一切布置在军事上都是很成功的案例,如果不是这样猝然发动,只要有一点消息泄露给鲜卑人知道,这个计划很可能就会功亏一篑,到时候说不定失败的就是第二师。关兴完全从军事角度上去考虑问题,哪里顾得上民间的反应和百姓的损伤。

    可是这些采风使却完全从另外一个角度,从百姓的立场去看待这个问题,这样一来,双方自然就产生了分歧,有分歧就有冲突,有冲突就有斗争,当斗争的双方力量都很强大时,斗争的激烈程度就可想而知了。于是,关兴刚从一个战场上下来,马上有陷入了另一个战场,那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 )

第十三百五十六章 迁都

    一些采风使写的报道几乎和关兴的战报同一时间被送到许昌,在刘厚接到关兴的战报龙颜大悦和群臣弹冠相庆时,宫外的各大报社却在密锣紧鼓地编辑新闻、印刷报纸,准备将不利于第二师的报道发布出去。

    于是,在三天后的朝会上,朝堂上的风向彻底变了,上一次朝会,朝堂上满溢着褒扬赞美之词,到了今天,陆陆续续有人跳出来批判弹劾关兴和第二师,说他罔顾百姓生死,造成战区生灵涂炭。

    起初,大臣们还只是质疑第二师的做法,到了后来,直接就是赤果果的批判了,有些大臣不但批判第二师杀伤汉人百姓,甚至连他们将鲜卑人赶尽杀绝也有意见。他们认为,鲜卑人中有很多只是平民百姓,这些平民百姓是无辜的,不应该受到战祸的株连。

    用他们的话来说,侵犯汉地,掳掠汉民的只是鲜卑人中一小撮好战的军国主义分子,他们并不能代表整个鲜卑族,大部分鲜卑百姓还是好的,还是热爱和平的。

    有批判第二师的,自然也有支持第二师的,第二师的支持者则认为,关兴和他的第二师开疆辟土、擒获敌酋,俘虏过五万,是当之无愧的大功臣,理应重赏。至于误伤一些百姓,这在历朝历代的战争中都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况且,在战前第二师已经尽量动员战区的百姓迁徙,剩下那些都是不肯听劝,赖死不走之人,自己找死那就怪不得别人了。至于他们仓促发动攻击,那完全是军事需要,懂军事的人都能理解这样做的必要性。

    再说了,对待有功之臣,如果不赏反罚,完全是倒行逆施的做法,肯定会寒了将士的心,以后还有谁会为朝廷、为陛下卖命打仗?

    刘厚高坐皇座上,冷眼看着丹陛下吵成一团的群臣,他真是后悔将这些人召到许昌来,如果还是原来那班跟着自己东征西讨的文臣武将,绝对不会有现在的争论。

    原来那些人跟着自己打惯了仗,考虑问题都像关兴那样,以达到军事目标为首要任务,对于百姓的生死也不能说不关心,但是不会摆在第一位。

    也即是说,换做刘厚麾下其他大将去做这件事,结果可能和关兴这次做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的,毕竟大家长期跟着刘厚这个领导,受到领导的影响,思维方式也和领导人的思维方式很接近。

    另外,大家都是一条战壕中的战友,都有着深厚的战斗友谊,不可能互相拆台,就算明知道对方的做法有点不妥,也不会跳出来弹劾。

    私下里提提意见有可能,但那也是为了帮助对方,促使对方进步,不是为了让对方难堪,更不是为了整对方。军队中虽然也有竞争,但是所有竞争都是摆在明面上的,大家各凭本事,各凭战功去竞争,不会暗中搞这些阴谋诡计去整人。

    圣人有云,人生四大铁: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一起嫖过娼,一起分过赃。一起扛过枪的战友之间的情谊是一般人无法理解的,军队的人多数直脾气,有啥说啥,心里不痛快当面指着对方鼻子骂娘,可过后又什么事都没有,照样搂肩搭背一起去喝酒。

    军队的人绝对不会用这种理由去攻击同袍,军人最重战功,他们虽然也会羡慕别人的战功,但是羡慕归羡慕,不会在别人的战功上做文章,他们只会嗷嗷叫着,自己也冲上战场,亲手去赚一份更辉煌的战功回来。

    既然不是原来跟着刘厚一起征战的人跳出来弹劾关兴和第二师,那是什么人在做呢?原来,这些人都是一些刚从成都朝廷迁移过来的官员。

    由于收复了许昌,皇帝也驻跸在许昌,给人一种小皇帝要定都许昌的信号,因此,在成都的很多大臣就坐不住了,个个都蠢~蠢~欲~动想早日到许昌来捞好处。

    随侍在皇帝左右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别的不说,能经常在皇帝眼前露个脸,有空缺职位的时候,皇帝想起你的机会也大一点。

    许昌新定,百废待兴,朝廷的新框架也刚搭建起来,正是用人之际,而蜀汉一向人才匮乏,可以说这个时候随便来个识字的阿猫阿狗都能谋得一官半职。退一万步来说,不说官职,就算是许昌的地盘也要及时占领啊。

    不趁着现在刚打完仗,到处都是空地、空宅占上一块地或者一间宅院,等以后许昌真的成为新的京城后,就会变成寸土寸金的宝地,到时候再想买地买宅子代价恐怕是现在的十倍不止。

    于是,各位大臣、小臣纷纷上书给刘厚,痛哭流涕地表示自己的忠心,表达了想要到许昌来伴驾,为朝廷为皇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工作热情和决定。

    刘厚见大家一副拳拳盛意的样子,又见现在天下局势的确已经比较稳定,大汉的大部分失地已经收复,也是时候逐渐考虑迁都的问题了。像现在那样,一个国家有两个朝廷存在的确有诸多不便。

    成都是正统的、有名分的朝廷,政务由诸葛亮全权代理,虽然说,刘厚一点也不担心诸葛亮会反叛,但是,那样办起公来很不方便。有些奏章送到成都去让诸葛亮处理,有些却被送到许昌让小皇帝处理。

    这就造成了政令不统一,还有时候,有些事情是诸葛亮也决定不下的,必须要皇帝亲自拿主意,奏章又由成都转送到许昌,这一来一回间花费的时间长得无法想象,等皇帝批复下来,黄花菜都凉了。

    有鉴于此,刘厚打算结束这种两个朝廷的状态,于是发布诏令,让成都朝廷的官员逐渐向许昌迁徙。要迁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何况刘厚本来就没打算定都在许昌,他只是让官员分批到许昌来,先到许昌组成一个临时朝廷,至于正式的定都,那还是等天下大定之后,精心选定一个城市做首都再说吧。

    可是,他想是那样想,下面的官员却理解错了他的意思,以为皇帝就是要定都在许昌,于是,大家争先恐后地往许昌赶。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官员赶到许昌报道,剩下约三分之一人还在成都。

    这三分之一人包括了诸葛亮,他依然要坐镇在成都,等一切都安定好了再动身,相信不用多久,这三分之一人也将陆续迁过来,到时候,许昌就成为名副其实的都城了。( )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5172/ 第一时间欣赏重生之我是阿斗最新章节! 作者:我不是阿斗所写的《重生之我是阿斗》为转载作品,重生之我是阿斗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重生之我是阿斗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重生之我是阿斗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重生之我是阿斗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重生之我是阿斗介绍:
烂泥扶不上墙?穿越成刘禅刘阿斗,他偏偏要让烂泥上墙,弱蜀灭魏!
重生之我是阿斗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重生之我是阿斗,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重生之我是阿斗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