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耽美小说重生之我是阿斗TXT下载重生之我是阿斗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重生之我是阿斗全文阅读

作者:我不是阿斗     重生之我是阿斗txt下载     重生之我是阿斗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三百五十七章 争论的实质

    上回说到,有不少官员陆陆续续从成都赶到许昌,许昌的官员人数逐渐多了起来。林子大了啥鸟都有,现在在许昌的官员多了,意见自然繁杂,一些官员在上次朝会后,回去看了报纸,觉得第二师的所作所为太残暴,有违圣人的教化,用时髦点的话来说就是不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必须要批判。

    于是,在今天的朝会中,这些人就站出来,开始声讨第二师,这些人一声讨,那些支持第二师的官员自然就会跳出来反击,于是,朝会就乱成了一锅粥。

    大臣们轮番出列慷慨陈词,有些人甚至激动得面红耳赤,刘厚看着他们的表演逐渐由烦恼开始觉得有趣。他有一种高高在上俯视众生的感觉,他身为皇帝,完全超脱于这些人之上。

    他是个仲裁者,根本无需参与到这种争执当中,自己只要高坐皇座上看戏就好了,就当是看一场表演,自己不但不用卷入这种纷争,还可以利用这种纷争,达到自己的目的。

    不得不说,刘厚在这一瞬间心态得到了很大的升华、改变,这种改变使得他更像一个皇帝。前世的他哪里有机会这样超然物外地去看待事物,就算是这一世,他也是亲自参与到各项事务中,一直劳心劳力、战战兢兢地奋斗拼搏到这个地步。

    而对待下属,他也从不像个上~位者,而是和他们打成一片,甚至兄弟相称。也许以前这样做没错,特别是在自己还没登基为帝的时候,这样会给人宽厚、亲民的感觉,但是现在已经是高高在上的封建帝皇了,还是这样表现的话,恐怕就不合时宜了。

    没有人知道,这一场朝堂上的争辩,竟然促使了小皇帝心态的蜕变,直到现在,刘厚才终于觉得,自己终于完成了角色转变,有一名**丝开始向高富帅的皇帝角色转变。是的,皇帝就要有皇帝的心性和胸襟,皇帝就要有皇帝的行~事准则。

    刘厚现在对丹陛下大臣们的慷慨陈词完全没听进去,心里闪现的几个词语就是:帝皇心术、天威难测、伴君如伴虎等等。想着想着,他的脸上不由得挂上了一丝笑意。不过由于戴着十二旒的冕冠,大臣们对皇帝的表情细微变化看得不是很清楚,所以也没人留意到皇帝露出的这一丝有点嘲讽意味的笑意。

    所谓的十二旒就是指皇帝冕冠前面垂下来的珠帘,这十二串珠帘很讲究,是用12根五彩的缫(丝绳)穿成,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

    不过汉代冕服的垂旒却不限于五色,根据《后汉书·舆服制》的记载,十二旒为白玉串珠。这估计是五彩玉太名贵了,不好凑齐,只好用白玉代替,现在天下大乱,物资匮乏,想要凑齐这种奢侈品就更难了,因此刘厚这顶冠冕也是用白玉做成的旒。

    刘厚觉得旒这种设计很巧妙,12寸长,也就相当于三十厘米,足够遮住脸了,旒就垂在自己脸前,因为和眼睛靠得很近,所以眼睛可以透过各旒的间隙,清楚地看到各位大臣的表情动作,但是,大臣们却因为旒的阻挡,看不清自己的表情。

    这给刘厚一种躲在一边偷偷~窥视大臣表演的感觉。作为一位皇帝,要时刻保持威严,要喜怒不显于形色,旒这种道具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支持关兴的人多数是跟随刘厚一起东征西讨的大臣,如郭攸之、步骘等,他们既是天子近臣,又是刘厚当年还是太子时的潜邸老人,和刘厚的亲近程度,对刘厚的忠心程度都是其他人无法比拟的,自然会维护和小皇帝亲如兄弟的关兴。

    而且他们也可以说是关兴的战友,一路行来,文武间配合无间,这才有了hong横扫天下,天下无敌的战绩。这个时候有人~弹劾、批判关兴,这些昔日的战友当然是不愿意的,当然要出来维护的。倒是邓芝和司马懿一直没出声,两边都不相帮,不知道他们心里在想什么。

    经过刘厚的观察,弹劾、批判方以劝学从事谯周、谏议大夫杜琼、学士许慈等人最为活跃。谯周字允南,二十四五岁的样子,出生于著名的书香人家,幼年丧父,受父亲熏陶,自幼勤奋好学,饱读经书,知晓天文。他是蜀地大儒之一,写《三国志》的陈寿就是他学生。

    丞相诸葛亮任命他为劝学从事,主管教育工作,二十来岁得如此高位,可想而知,他的确是个有学问之人。而杜琼则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字伯瑜,学识渊博、沉默少言,自幼时跟随任安学习,是三国时期著名学者。

    他不仅精通经纬术艺,同时也精通天文占验,曾与谯周论说天文。许慈也是个中年人,字仁笃,南阳人,师从刘熙,精通郑玄经学,钻研《周易》、《尚书》、《论语》等。建安年间,与许靖等一道来到蜀地。

    刘备平定蜀地后,以许慈、胡潜为学士,与孟光、来敏等一起掌典文献古籍。可见,这几人都是饱学之士,是蜀中名士、大儒、学者。当然,这些所谓的学者对于刘厚来说是旧学的学者,和他提倡的新学完全不一样。

    他提倡的新学是各种自然科学,都在大汉龙腾学院设立了相关课程和研究所,大力扶持相关专家对这些学科进行深入的研究。而对于国学,也即是他所谓的旧学,他则关注得比较少,这必然引起了旧学者,也即是儒家子弟的不满。

    这次群臣对关兴和第二师发难,未必没有这方面的原因。他们表面上对第二师的残暴行为不满,实际上却是剑指小皇帝,对小皇帝“不尊儒术,提倡百家”的做法产生了怨气。

    刘厚起初也没想通这点,后来心态发生转变后,冷眼旁观两派大臣的辩论,对两派大臣的人员构成进行了归纳、总结,对他们的言论也做了一番分析,心里开始逐渐明了事情的真~相。

    想通了之后,他心里的冷笑更甚了,不过作为一位有城府的帝皇,并不适宜这个时候就跳出来将事情一锤定音,他决定陪着这些人慢慢玩下去。( )

第十三百五十五章 没有硝烟的战场

    关兴这次的“天火”计划,除了烧死了几十万鲜卑人外,还有不知道数量的汉人也不幸被烧死,这些汉人都是没有来得及迁走或者不愿意迁走的人,以故土难离的老弱为主。

    第二师上下对此自然不以为意,一将功成万骨枯,除了说要杀伤敌人外,不可避免也会造成一些自己人的损失。古语有云,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所以,但凡军旅之人都看惯了生死,对于死一些人看得很淡。

    所不同的是,这次第二旅造成己方人员死亡的不是部队的人,而是平民百姓。要是自己的部队死伤较多,他肯定是要重视的,但是,现在死的是平民百姓中的一些老弱,关兴就更不在意。

    可是,正是由于他没有预料到这件事情的严重性,忽视了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没有采取任何控制措施,为他惹来了一个天大的麻烦。

    本来这一战,关兴灭掉鲜卑人军事实力最强大的部族,还俘虏了敌酋轲比能和五万鲜卑骑兵,其功劳可以说比张苞还大,毕竟张苞虽然也算灭掉步度根部,不过,却让步度根带着大队骑兵逃了,可说是未竟全功。

    如果从战果上来看,关兴这一战无疑比张苞出色多了,但是,因为造成大量平民伤亡,他遭到了朝中大臣的弹劾,无论朝野都对他一片谴责之声,如果不是他和小皇帝关系够铁,他的这一战不但捞不到功劳,还很可能落个罢官免职的下场。

    第二师的战报刚送到朝廷,刘厚同样龙颜大悦,战报中当然没有提到平民伤亡的事情,只有报功,没人会在这个时候自己给自己找不自在,将那些误伤误杀的事情也报上去。而按照以前的一般情况,朝中诸位大佬对于发生在千里之外边境战场上的事情也是知之甚少。

    一般来说,战报上怎么说,他们就怎么信,很少会去追究战报的真伪,这也就是历来很多边将虚报战功而不担心被揭穿的原因之一。边将往往将战败写成打胜仗,将斩获几十个首级写成斩杀几千敌人,甚至杀良冒功,杀自己的百姓冒充胡人的首级等等,各种虚报的手段不一而足。

    由于山高皇帝远,那个时候交通不便、通讯手段落后,中央想了解地方的实际情况很难,百姓更是被禁锢在本地,很难远行,于是,有冤屈也无处申诉。这一切都为边将虚报战功提供了便利。

    更有些边将手眼通天,他们搜刮巨额的财富行贿朝中大员,让他们为自己说好话,中央、地方官员上~下~其~手,狼狈为奸,合伙欺瞒皇帝,致使有些情弊全天下人都知道,唯独皇帝一人被蒙在鼓里。所以说,皇帝并不是那么好做的,想不做个昏君更难。

    不过那是过去的情况,现在不同了,自从上次刘厚为了对抗魏国的舆论战,搞了个报纸出来后,这一切都改变了,第一份报纸的出现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放出了一头怪兽。自从第一份报纸《大汉报》出现后,无数民办的报纸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刘厚不得不让刘琰赶快制定一份报纸管理办法,由宣传部统一对各个报社进行注册、管理。

    有了报纸就必然会有记者,当然,这个时代的记者不叫记者,而叫“采风使”。记者这个职业的工作性质注定他们要满天下跑,到处去采集新闻。哪里有热点事件,他们就往哪里钻。

    而汉军和胡人交战的边境前线自然是目前天下最受关注的地方,于是,第一代的战地记者诞生了,这里充斥着各个报社聘请的采风使,他们源源不断地将战地第一手资料传回自己的报社,经过整理后再刊登出来,吸引读者的眼球。

    关兴在一开始的时候,还接受过几家报社采风使的采访,一开始还觉得挺新奇的,为自己的话能刊登在报纸上感到很高兴很荣幸,可是,被采访得多了就厌烦了,尤其是这些采风使像无孔不入的苍蝇一样,在军营、军管区到处钻,到处挖掘新闻,简直是不厌其烦。

    特别是在实行“天火”计划之际,很多事情都需要保密,于是,关兴不得不将所有的采风使都驱赶出军营和军管区,严禁他们接触到任何的军事机密。此举也得罪了不少的采风使,也为关兴后来被弹劾埋下了祸根。

    采风使们无法进入军营,但是却不依不挠地在战区中到处乱窜,想尽一切办法到处挖掘新闻素材。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采风使终于挖掘到一条重大的新闻,那就是第二师在强行迁走战区的汉人百姓。

    不明真~相的他们认为第二师此举太过霸道,属于严重扰民、严重侵犯百姓私人权益的行为。当然,这是翻译成白话的说法,他们其中自然会有文采斐然的人将这件事润饰成花团锦簇的文章,发表在报纸上,将第二师批判成十恶不赦的军阀。

    再后来,第二师猝不及防地放了这场大火,不但烧死无数鲜卑人,也烧死了几名采风使。那些采风使也真是敬业,他们深入民间,深度采访那些被逼迁的汉民,大火烧到的时候,有几名采风使正好就在留守的老弱家里做采访,于是,一并变成了烧猪。

    这一下,算是捅了马蜂窝了,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各报社的采风使见同行惨死,哪里还坐得住,纷纷撰文批判第二师,认为他们贪功冒进,为了自己的战功罔顾百姓生死,造成战区中生灵涂炭云云。

    他们一个劲骂第二师,认为他们没有及时通知百姓撤离就贸然放火,致使无数百姓被烧死,殊不知,由于军事保密需要,第二师发动“天火”计划是做了周密的保密工作的,而且发动的时机也是精心选择,到了最后猝然发动,一旦发动就倾尽全力,给敌人雷霆一击,使得敌人无法翻身。

    这一切布置在军事上都是很成功的案例,如果不是这样猝然发动,只要有一点消息泄露给鲜卑人知道,这个计划很可能就会功亏一篑,到时候说不定失败的就是第二师。关兴完全从军事角度上去考虑问题,哪里顾得上民间的反应和百姓的损伤。

    可是这些采风使却完全从另外一个角度,从百姓的立场去看待这个问题,这样一来,双方自然就产生了分歧,有分歧就有冲突,有冲突就有斗争,当斗争的双方力量都很强大时,斗争的激烈程度就可想而知了。于是,关兴刚从一个战场上下来,马上有陷入了另一个战场,那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 )

第三百五十六章 第迁都

    一些采风使写的报道几乎和关兴的战报同一时间被送到许昌,在刘厚接到关兴的战报龙颜大悦和群臣弹冠相庆时,宫外的各大报社却在密锣紧鼓地编辑新闻、印刷报纸,准备将不利于第二师的报道发布出去。

    于是,在三天后的朝会上,朝堂上的风向彻底变了,上一次朝会,朝堂上满溢着褒扬赞美之词,到了今天,陆陆续续有人跳出来批判弹劾关兴和第二师,说他罔顾百姓生死,造成战区生灵涂炭。

    起初,大臣们还只是质疑第二师的做法,到了后来,直接就是赤果果的批判了,有些大臣不但批判第二师杀伤汉人百姓,甚至连他们将鲜卑人赶尽杀绝也有意见。他们认为,鲜卑人中有很多只是平民百姓,这些平民百姓是无辜的,不应该受到战祸的株连。

    用他们的话来说,侵犯汉地,掳掠汉民的只是鲜卑人中一小撮好战的军国主义分子,他们并不能代表整个鲜卑族,大部分鲜卑百姓还是好的,还是热爱和平的。

    有批判第二师的,自然也有支持第二师的,第二师的支持者则认为,关兴和他的第二师开疆辟土、擒获敌酋,俘虏过五万,是当之无愧的大功臣,理应重赏。至于误伤一些百姓,这在历朝历代的战争中都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况且,在战前第二师已经尽量动员战区的百姓迁徙,剩下那些都是不肯听劝,赖死不走之人,自己找死那就怪不得别人了。至于他们仓促发动攻击,那完全是军事需要,懂军事的人都能理解这样做的必要性。

    再说了,对待有功之臣,如果不赏反罚,完全是倒行逆施的做法,肯定会寒了将士的心,以后还有谁会为朝廷、为陛下卖命打仗?

    刘厚高坐皇座上,冷眼看着丹陛下吵成一团的群臣,他真是后悔将这些人召到许昌来,如果还是原来那班跟着自己东征西讨的文臣武将,绝对不会有现在的争论。

    原来那些人跟着自己打惯了仗,考虑问题都像关兴那样,以达到军事目标为首要任务,对于百姓的生死也不能说不关心,但是不会摆在第一位。

    也即是说,换做刘厚麾下其他大将去做这件事,结果可能和关兴这次做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的,毕竟大家长期跟着刘厚这个领导,受到领导的影响,思维方式也和领导人的思维方式很接近。

    另外,大家都是一条战壕中的战友,都有着深厚的战斗友谊,不可能互相拆台,就算明知道对方的做法有点不妥,也不会跳出来弹劾。

    私下里提提意见有可能,但那也是为了帮助对方,促使对方进步,不是为了让对方难堪,更不是为了整对方。军队中虽然也有竞争,但是所有竞争都是摆在明面上的,大家各凭本事,各凭战功去竞争,不会暗中搞这些阴谋诡计去整人。

    圣人有云,人生四大铁: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一起嫖过娼,一起分过赃。一起扛过枪的战友之间的情谊是一般人无法理解的,军队的人多数直脾气,有啥说啥,心里不痛快当面指着对方鼻子骂娘,可过后又什么事都没有,照样搂肩搭背一起去喝酒。

    军队的人绝对不会用这种理由去攻击同袍,军人最重战功,他们虽然也会羡慕别人的战功,但是羡慕归羡慕,不会在别人的战功上做文章,他们只会嗷嗷叫着,自己也冲上战场,亲手去赚一份更辉煌的战功回来。

    既然不是原来跟着刘厚一起征战的人跳出来弹劾关兴和第二师,那是什么人在做呢?原来,这些人都是一些刚从成都朝廷迁移过来的官员。

    由于收复了许昌,皇帝也驻跸在许昌,给人一种小皇帝要定都许昌的信号,因此,在成都的很多大臣就坐不住了,个个都蠢~蠢~欲~动想早日到许昌来捞好处。

    随侍在皇帝左右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别的不说,能经常在皇帝眼前露个脸,有空缺职位的时候,皇帝想起你的机会也大一点。

    许昌新定,百废待兴,朝廷的新框架也刚搭建起来,正是用人之际,而蜀汉一向人才匮乏,可以说这个时候随便来个识字的阿猫阿狗都能谋得一官半职。退一万步来说,不说官职,就算是许昌的地盘也要及时占领啊。

    不趁着现在刚打完仗,到处都是空地、空宅占上一块地或者一间宅院,等以后许昌真的成为新的京城后,就会变成寸土寸金的宝地,到时候再想买地买宅子代价恐怕是现在的十倍不止。

    于是,各位大臣、小臣纷纷上书给刘厚,痛哭流涕地表示自己的忠心,表达了想要到许昌来伴驾,为朝廷为皇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工作热情和决定。

    刘厚见大家一副拳拳盛意的样子,又见现在天下局势的确已经比较稳定,大汉的大部分失地已经收复,也是时候逐渐考虑迁都的问题了。像现在那样,一个国家有两个朝廷存在的确有诸多不便。

    成都是正统的、有名分的朝廷,政务由诸葛亮全权代理,虽然说,刘厚一点也不担心诸葛亮会反叛,但是,那样办起公来很不方便。有些奏章送到成都去让诸葛亮处理,有些却被送到许昌让小皇帝处理。

    这就造成了政令不统一,还有时候,有些事情是诸葛亮也决定不下的,必须要皇帝亲自拿主意,奏章又由成都转送到许昌,这一来一回间花费的时间长得无法想象,等皇帝批复下来,黄花菜都凉了。

    有鉴于此,刘厚打算结束这种两个朝廷的状态,于是发布诏令,让成都朝廷的官员逐渐向许昌迁徙。要迁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何况刘厚本来就没打算定都在许昌,他只是让官员分批到许昌来,先到许昌组成一个临时朝廷,至于正式的定都,那还是等天下大定之后,精心选定一个城市做首都再说吧。

    可是,他想是那样想,下面的官员却理解错了他的意思,以为皇帝就是要定都在许昌,于是,大家争先恐后地往许昌赶。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官员赶到许昌报道,剩下约三分之一人还在成都。

    这三分之一人包括了诸葛亮,他依然要坐镇在成都,等一切都安定好了再动身,相信不用多久,这三分之一人也将陆续迁过来,到时候,许昌就成为名副其实的都城了。( )

第十三百五十七章 争论的实质

    上回说到,有不少官员陆陆续续从成都赶到许昌,许昌的官员人数逐渐多了起来。林子大了啥鸟都有,现在在许昌的官员多了,意见自然繁杂,一些官员在上次朝会后,回去看了报纸,觉得第二师的所作所为太残暴,有违圣人的教化,用时髦点的话来说就是不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必须要批判。

    于是,在今天的朝会中,这些人就站出来,开始声讨第二师,这些人一声讨,那些支持第二师的官员自然就会跳出来反击,于是,朝会就乱成了一锅粥。

    大臣们轮番出列慷慨陈词,有些人甚至激动得面红耳赤,刘厚看着他们的表演逐渐由烦恼开始觉得有趣。他有一种高高在上俯视众生的感觉,他身为皇帝,完全超脱于这些人之上。

    他是个仲裁者,根本无需参与到这种争执当中,自己只要高坐皇座上看戏就好了,就当是看一场表演,自己不但不用卷入这种纷争,还可以利用这种纷争,达到自己的目的。

    不得不说,刘厚在这一瞬间心态得到了很大的升华、改变,这种改变使得他更像一个皇帝。前世的他哪里有机会这样超然物外地去看待事物,就算是这一世,他也是亲自参与到各项事务中,一直劳心劳力、战战兢兢地奋斗拼搏到这个地步。

    而对待下属,他也从不像个上~位者,而是和他们打成一片,甚至兄弟相称。也许以前这样做没错,特别是在自己还没登基为帝的时候,这样会给人宽厚、亲民的感觉,但是现在已经是高高在上的封建帝皇了,还是这样表现的话,恐怕就不合时宜了。

    没有人知道,这一场朝堂上的争辩,竟然促使了小皇帝心态的蜕变,直到现在,刘厚才终于觉得,自己终于完成了角色转变,有一名**丝开始向高富帅的皇帝角色转变。是的,皇帝就要有皇帝的心性和胸襟,皇帝就要有皇帝的行~事准则。

    刘厚现在对丹陛下大臣们的慷慨陈词完全没听进去,心里闪现的几个词语就是:帝皇心术、天威难测、伴君如伴虎等等。想着想着,他的脸上不由得挂上了一丝笑意。不过由于戴着十二旒的冕冠,大臣们对皇帝的表情细微变化看得不是很清楚,所以也没人留意到皇帝露出的这一丝有点嘲讽意味的笑意。

    所谓的十二旒就是指皇帝冕冠前面垂下来的珠帘,这十二串珠帘很讲究,是用12根五彩的缫(丝绳)穿成,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

    不过汉代冕服的垂旒却不限于五色,根据《后汉书·舆服制》的记载,十二旒为白玉串珠。这估计是五彩玉太名贵了,不好凑齐,只好用白玉代替,现在天下大乱,物资匮乏,想要凑齐这种奢侈品就更难了,因此刘厚这顶冠冕也是用白玉做成的旒。

    刘厚觉得旒这种设计很巧妙,12寸长,也就相当于三十厘米,足够遮住脸了,旒就垂在自己脸前,因为和眼睛靠得很近,所以眼睛可以透过各旒的间隙,清楚地看到各位大臣的表情动作,但是,大臣们却因为旒的阻挡,看不清自己的表情。

    这给刘厚一种躲在一边偷偷~窥视大臣表演的感觉。作为一位皇帝,要时刻保持威严,要喜怒不显于形色,旒这种道具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支持关兴的人多数是跟随刘厚一起东征西讨的大臣,如郭攸之、步骘等,他们既是天子近臣,又是刘厚当年还是太子时的潜邸老人,和刘厚的亲近程度,对刘厚的忠心程度都是其他人无法比拟的,自然会维护和小皇帝亲如兄弟的关兴。

    而且他们也可以说是关兴的战友,一路行来,文武间配合无间,这才有了hong横扫天下,天下无敌的战绩。这个时候有人~弹劾、批判关兴,这些昔日的战友当然是不愿意的,当然要出来维护的。倒是邓芝和司马懿一直没出声,两边都不相帮,不知道他们心里在想什么。

    经过刘厚的观察,弹劾、批判方以劝学从事谯周、谏议大夫杜琼、学士许慈等人最为活跃。谯周字允南,二十四五岁的样子,出生于著名的书香人家,幼年丧父,受父亲熏陶,自幼勤奋好学,饱读经书,知晓天文。他是蜀地大儒之一,写《三国志》的陈寿就是他学生。

    丞相诸葛亮任命他为劝学从事,主管教育工作,二十来岁得如此高位,可想而知,他的确是个有学问之人。而杜琼则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字伯瑜,学识渊博、沉默少言,自幼时跟随任安学习,是三国时期著名学者。

    他不仅精通经纬术艺,同时也精通天文占验,曾与谯周论说天文。许慈也是个中年人,字仁笃,南阳人,师从刘熙,精通郑玄经学,钻研《周易》、《尚书》、《论语》等。建安年间,与许靖等一道来到蜀地。

    刘备平定蜀地后,以许慈、胡潜为学士,与孟光、来敏等一起掌典文献古籍。可见,这几人都是饱学之士,是蜀中名士、大儒、学者。当然,这些所谓的学者对于刘厚来说是旧学的学者,和他提倡的新学完全不一样。

    他提倡的新学是各种自然科学,都在大汉龙腾学院设立了相关课程和研究所,大力扶持相关专家对这些学科进行深入的研究。而对于国学,也即是他所谓的旧学,他则关注得比较少,这必然引起了旧学者,也即是儒家子弟的不满。

    这次群臣对关兴和第二师发难,未必没有这方面的原因。他们表面上对第二师的残暴行为不满,实际上却是剑指小皇帝,对小皇帝“不尊儒术,提倡百家”的做法产生了怨气。

    刘厚起初也没想通这点,后来心态发生转变后,冷眼旁观两派大臣的辩论,对两派大臣的人员构成进行了归纳、总结,对他们的言论也做了一番分析,心里开始逐渐明了事情的真~相。

    想通了之后,他心里的冷笑更甚了,不过作为一位有城府的帝皇,并不适宜这个时候就跳出来将事情一锤定音,他决定陪着这些人慢慢玩下去。( )

停更停一天

今天实在太多事情了,忙到晚上十点才有空写东西,实在来不及写出一章,只能厚颜再停更一天。周五要参加个知识竞赛,估计这个星期的更新都会受到影响,但不会天天停更。( )

第三百五十八章 刘厚使坏

    刘厚想通了那些大臣的意图后,决定好好跟这些人玩下去,于是,装出一副很重视这件事的样子,连续三天召开朝会,让各路神仙都有充分的时间上场表演。

    历朝历代召开朝会的时间间隔并不是都一样的,有些朝代三天一朝,有些五天一朝,也有十天一朝的。像康熙、雍正、乾隆这几位所谓的英主却是天天坐朝,不知道大臣们背后会不会骂他们变~态,当然,也有像万历那样三十年不上朝的奇葩。

    刘厚定的规矩是三天一朝,这在历代皇帝中也算是比较勤政的了。在朝会间隔上来看,刘厚算是比较勤政的,但是在上早朝时间上来看,他却又是比较懒惰的皇帝。

    按传统,一般是在五更上朝,即卯时,相当于北京时间的05:00至07:00。而大臣一般在寅时就会在午门外等候,即北京时间03:00时至05:00。也即是说,大臣们要在半夜起床,匆匆洗漱过后,吃饱早饭,穿戴整齐官服,顶着凌晨的寒风雨露赶到皇宫去参加朝会。

    早饭是一定要吃得饱饱的,否则由凌晨折腾到中午,非饿个肚皮贴脊梁不可。御寒的衣服也要穿够,凌晨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候,遇上雨雪天气更是要命,凌晨也是老年人心肌梗塞发病率最高的时间段。这个时候出门,要是上了年纪有点老寒腿之类的毛病,被冻上一冻简直半条命都没了。

    所以说,高官厚禄虽好,却也是要辛苦工作换来了。有鉴于此,刘厚规定朝会的时间由辰时末、巳时初(即早上九点)开始,对外声称是为了体恤大臣们的辛劳,让大臣们可以睡晚一点,有利于大家的身体健康。当然,实际上是他自己不想那么早起床,他还是按照前世朝九晚五的上班时间来设定朝廷的办公时间。

    这一次的弹劾事件,刘厚一看大家争论得那么起劲,眼珠一转,起了坏心思。他下令连续三天召开早朝,并声称,如果还没争论个结果出来,早朝可以继续连续开下去,关键的是,他还附加了一条命令,说要恢复祖制,按照祖制规定的时间进行早朝,即卯时开始上朝。

    他给出的理由是,纵观这几天各位大臣的辩论,时间上很不充足,想发言的大臣太多,每个人都是长篇大论的,往往一天过去还没轮的上几位大臣发言早朝就结束了,因此,为了大家有充分的时间发言,为了做到广开言路,所以提早召开早朝,藉此延长每天早朝时间。

    这个理由很充分,体现出皇帝重视言路,广纳大臣们意见的精神,大家也挑不出错来。可是,这样一来,一众大臣可吃到苦头了,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身体不大好的,特别是那些身体有虚寒毛病的人更是惨不可言。

    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由于刘厚实行九点钟上朝的制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大臣们早就习惯了晚起,现在要他们提早两个小时起床~上班,生物钟一下子被打乱,他们不难受才怪了。

    于是,大臣们一个个在心里叫苦连天,可是有苦还不敢说出来,只能往肚子里吞,因为小皇帝都说了,这是为了重视言路、广纳谏言。

    谁敢和这个理由叫板?如果谁敢跳出来跟皇帝说,你不要听那么多大臣的意见了,自己独裁就好了,保证大臣们都会把他当成死敌,用唾沫星子将他淹死,因为大臣们总是喜欢一个听自己话的皇帝,而不会喜欢一个独断专横的皇帝。

    用文绉绉的话来说,他们喜欢广纳言路的皇帝,而不喜欢一个偏听偏明,甚至不肯纳谏的皇帝。他们甚至会将乐不乐意纳谏作为评判一个皇帝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如果你敢跳出来叫皇帝独裁,那肯定会被大臣们看做是一个媚上的奸臣,一定会被群臣排斥打压。

    就算是皇帝,可能也不喜欢这样的人,因为他们会觉得这个人是个阿谀奉承的小人,身为明君应该“亲贤臣,远小人”,当然,昏君除外,昏君最喜欢亲小人。

    于是,大臣们现在不得不半夜鸡还没叫时就起床,每天都顶着两只熊猫眼上朝。要是一天两天这样还无所谓,连续几天都是这样,大家都有些吃不消了。

    刘厚一个人高坐皇座上,看着一群国宝有气无力地在反反复复争论着已经争论过无数次的话题,心里却在偷着乐。

    连续几天这样折腾下来,铁人都受不了了,更何况这些大臣们能登上这个高位,大多数年纪都不小了,于是,精力越来越不济,辩论起来越来越有气无力。当然,刘厚这一招有点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意味,因为大臣们要提早起来上朝,他自己也要早起啊。

    不过他比大臣好多了,因为他就住在皇宫里,大臣们却要走上老远才能到达皇宫。他这几天干脆搬到离召开朝会的金銮殿最近的宫室睡觉,起床后只要走上两、三分钟就到了,加上洗漱、穿戴吃早点,半个小时妥妥的。所以他只要六点半起床就行了,不像大臣们,两、三~点就要起床做上朝的准备。

    刘厚使的坏还不止这些,他还有后手。所谓的早朝就是开一个早上的朝会,到了中午就散朝了,散朝后大家就去吃个午饭,然后各位大臣就要到各自的衙门去坐班,处理自己衙门的公事。所以,大家虽然早上参加早朝,却不会耽误各衙门的正常运作。

    当然,早上上朝下午坐班这是“严格来说”,或者说是“按照有关规定”,实际情况却并不一定是这样的。能参加朝会的一般是各部的大佬,即各个衙门的一把手,那位大佬没有几个副手,没有几个属官?一个衙门不可能仅有一个正堂大人的,如果这个衙门只有一位光棍司令,那这个衙门肯定是无法正常运转。

    事实上有些衙门很庞大,拥有数量很大的官吏,这才能使得衙门正常运转。在秦汉,三省六部制还没出现,还是实行三公九卿制,这三公九卿既可以看作是官职,也可以看作是一个衙门,每个名字后面其实是一班官吏组成的一个处理相关政事的机构。

    举个例子,太常这个九卿之首,其属官主要有太史、太乐、太祝、太宰、太卜、太医六令丞,还有博士祭酒以及诸庙寝陵园,机构复杂,编制庞大。

    这六令丞实际上是六个分支机构,加上博士祭酒以及诸庙寝陵园等于八个分支机构,每个分支机构中又有诸多官吏。例如太史这个“机构”,其属官有:太史令,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掌天时,星历;

    太史丞,秩俸四百石,铜印黑绶,辅佐太史令;侍诏,秩俸二百石,分掌星历,龟卜,请雨事;治历,主历法;太常掾,秩俸四百石,铜印黑绶,助太常丞;掌故,秩俸二百石,主故事,掌历史上国家祭祀,丧娶事;

    大典星,掌星历;望气佐,主望气;明堂丞,秩俸二百石,铜印黄绶,掌守明堂;灵台丞,秩俸二百石,铜印黄绶,掌守灵台;灵台侍诏,分掌星、日、天象、钟律之事等等。

    也即是说,三公九卿各个衙门的事务平时都有副手或者属官处理,实在是遇到难以抉择的事情才让主官来拿主意。这种情况下,主官一天半天不去衙门坐堂根本无所谓。而事实是,一般来说,当天如果需要上早朝,各衙门的大佬们下午就回家休息了。

    官职那段的确是网上抄回来的,有灌水的嫌疑,不过那段是白送的,没收钱,所以这一章字数较多。( )

继续请假

知识竞赛提前到星期四,这两天只好断更,全力复习。不过看着厚厚的一叠复习材料,发现很无助,复习两天不过是杯水车薪而已,根本不可能看得完,有点垂死挣扎的意味。

第三百五十九章 不让他们睡觉

    上回那么卖力地阐述汉朝的官制和上班制度,主要目的是为了解释刘厚使坏的方法。刘厚身为皇帝,当然不能公然使坏,就算要使坏,也要做到神不知鬼不觉,最起码,不能让人挑到错处。

    所以说,皇帝并不是那么好做的,面对了朝中掌握了舆论权,尤其是历史书写权的文臣们,一点行差踏错都不能有。要是得罪了文臣,被文臣们捉到把柄,到时候让这些人作几首诗文出来讽刺一顿就惨了。

    碰上个有才名的,做的诗词流传千古,那你的一世“英名”也就跟着流传千古了。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一出,唐玄宗李隆基就算是彻底被钉在迷色误国的历史耻辱柱上了。

    一句“**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就活灵活现地描写了李隆基终日沉迷于歌舞酒色之中的情形。后世人于是都知道他得到杨贵妃后,就过上了纵~欲、行乐的生活,以至于不顾朝政,最终导致安史之乱,导致盛唐没落。

    作为皇帝,谁都不想这样被人“传唱千古”,更可怕的是,史官也是属于文官的一员,而且有些史官像茅坑里的石头一样又臭又硬,他们根本不会听从皇帝的命令篡改史册,而是有什么事实就录记什么,甚至将皇帝的一言一行都记下来,还美其名曰“起居注”。

    这种情况下,刘厚不得不谨言慎行,他感觉做了皇帝后,没有以前那么洒脱了,不但没有行动上的自由,连言论自由也受到了限制。但是,有限制不等于他没办法。作为皇帝手握天下最大的权柄,他想对付一干“反对派”大臣们,还是有很多办法的。

    关键是要想一个让人挑不出理来的好办法,他现在想到的办法就是从规则上着手整治大臣们,这是一种堂堂正正的办法,也可以说是阳谋,就算被人看穿,人家也无话可说,因为自己站在大义上,占着道理,所以他们就算心里不愿意,但是嘴里却不能不服从,不支持。

    刘厚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严肃上班纪律。上回说到,按照朝廷的规定,早上上完朝后,下午各位朝臣还是要回到各自的官衙中去坐堂上班的。但是,实际的情况是,这些大臣们在没有紧急事件要处理的时候,往往会翘班去做自己的事情。

    他们的属官和副手们也知道顶头上司上朝辛苦了,如果不是遇到太紧急的事情,他们也不会在这个时候去打扰顶头上司的休息,一般有事都会留着等明天再禀报。

    这几天,刘厚更改了上朝的时间,害得朝臣们都要三更半夜起床,到了下午的时候,他们一个个都撑不住了,双眼皮就会不自觉地打起架来。这种情况,就算让他们上班办公,他们也是做不了什么事的,于是,一个个都想着翘班回家睡大觉去了。

    刘厚要整治他们,就是不让他们好好休息。他召来了郭攸之,在皇宫中找了个僻静的地方,避开起居郎,对他面授机宜,教他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地行~事。郭攸之听了刘厚的计策后,登时心花怒放,毕竟他是支持关兴一派的,现在皇帝将这件事交给他来做,他就有机会好好整治一番那些和自己作对的人了。

    刘厚首先让郭攸之去起草一份诏书,内容就是关于严肃工作纪律的,圣旨里说,朕风闻最近有些衙门的官员工作纪律很差,普遍存在迟到早退现象,更有甚者,有些人仗着位高权重,不将朝廷的纪律放在眼里,经常旷工翘班。

    接着,刘厚在圣旨里又循循善诱地劝说,现在正是国事多艰之秋,天下尚未太平,复国大业才进行到一半,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仍然需要努力工作啊。

    再接着,他又将儒家子弟大大地赞扬、吹捧了一番,说饱读圣贤书的儒家子弟各个都是活雷锋,喔不,那时候还没有活雷锋的概念,应该是说他们个个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好同志,都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好官员,应该成为天下人的表率,带头遵守工作纪律。

    在废话了一番后,圣旨的最后终于露出了獠牙,图穷匕见地说:为了严肃上班纪律,从即日起,派出督察队,到个衙门去纠察风纪,一是督促大家严格遵守上班纪律,好好为老百姓办事;二是严查那些违规违纪之人,将那些不将朝廷律令当一回事的害群之马清除出公务员队伍。

    当然,以上是刘厚说的大概意思,是大白话版本,郭攸之手底下大把文采斐然的刀笔吏,他们自然会将刘厚这番大白话圣旨加工成为一篇花团锦簇、正气凛然的正式诏书。

    这份诏书任谁都挑不出毛病来,而且不但不能反对,反而应当大加赞颂。历代有为君王,莫不重视吏治。整顿吏治,严肃风纪,这几乎是历史上明君们必干的一件事。

    没有一支清明的官吏队伍,光靠皇帝一个光杆司令,什么也别想干成。现在皇帝出~台诏令要整顿吏治,这当然是好事啊,这意味着从此大汉要踏上中兴的道路,意味着这个小皇帝是一位明君,也意味着大家跟着一位明君将来必能开创一番事业。

    所以,在某一天早朝的时候,当皇帝发布这道诏令时,并没有让大家有什么不满,反而让大家精神一振,都摩拳擦掌地准备跟着这位小皇帝好好干一场,争取开创一番新天地。当然,也不是没有聪明人,也有些人从这份诏书中看出阴谋的味道,隐隐感觉到一些不妥。

    只是他们一时还没想到不妥在哪里,直到下午,当御史台的一干御史进驻各衙门,开始纠察风纪时,他们终于慢慢回过味来了。

    这些进驻的御史几乎都是“大汉龙腾学院”的毕业生,一个个都是年轻气盛的少壮派。这些人对皇帝的忠诚与崇拜是毋庸置疑的,他们在学院接受了洗脑般的忠君爱国思想教育,毕业后政治素质绝对过硬。

    现在有机会帮皇帝办事,监察百官,他们一个个都像打了鸡血般兴奋,瞬间化身为铁面包公。到了各个衙门后,他们全部尽忠职守地将衙门中一干官吏的风纪情况如实记录下来。

    这样一来,那些朝臣们想在下午翘班回家睡觉就不可能了,而他们在衙门坐堂,想偷偷在办公室打瞌睡也不行,因为这些御史无孔不入,随时会盯着他们,一旦发现某人打瞌睡,马上就会记下来: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几刻,某某人在某某地方上班时睡觉。

第三百六十章 还有第二招

    上回说到,御史们会记录下各衙门违纪违规的事实,他们记录下这些证据还不算完,还会拉上旁观的官吏作为证人在记录本上签字作证。如果那些旁观的官吏不肯签字作证,他就就会记录下:现场目睹证人某某人不肯作证,看到违规行为也没有主动检举揭发。

    于是,那些围观的官吏崩溃了,虽然他们这样记录对未必能作为证据告倒他们,但是,却肯定会成为他们人生的一个污点。尤其是当他们知道,这些御史所作的记录还会上呈给皇帝过目的时候,更是胆战心惊了。谁知道皇帝会不会因为这件事而对自己留下不良印象啊。

    于是,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人围观御史办事了,甚至有这些御史出现的地方,所有人都会瞬间跑光了。不过这也难不倒御史们,他们会到各办公房中将人请来作证。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那些官吏既然不敢翘班,只能乖乖地在各自的办公房里待着,是以,一旦有人违反纪律被御史逮到,他们就要被逼做那里外不是人的证人。

    这一下弄的大家都是苦不堪言,唯有大家都不违规才是最好的,一旦有人违规,就有人跟着倒霉要做那得罪人的证人。以后大家还要在一个衙门里工作,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要是做了对方违规的证人,以后双方还怎么相处?

    更过分的是,这些御史不但找违规官吏的同僚签名作证,还会让犯事者本人也签名确认自己犯了事,有点在供认状上签字画押的意味。这一点令那些高高在上的官员们尤为不满。

    自古刑不上大夫,自己堂堂能上朝的大臣,竟然给人当犯人一般对待,岂不是荒天下之大谬吗?但是,他们还不敢不签,一旦他们不签这个名,御史们就会在记录的后面加上:当事人拒绝签名确认,认错态度恶劣,知错不能改

    这些记录可不是开玩笑的,这些黑着一张脸的御史们会将翘班、上班打瞌睡、迟到早退等等违纪事件一一记录在案,然后汇总到御史台中,再由专人连夜整理汇总成弹劾奏章。

    第二天上朝的时候,御史大夫就会上奏章弹劾人。那些前一天违规的官吏很快就会发现,御史大夫弹劾的奏章中有自己的名字。御史大夫在朝会上公开进行弹劾,小皇帝表示高度重视,让大家中断对关兴和第二师处理意见的讨论,先解决这个最新的问题。

    对于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群臣自然不会过多关注,都想赶快了结,然后继续进行对关兴和第二师事件的讨论,毕竟那里才是主战场,于是对这些违纪官员的定罪和处罚往往很容易就得到通过。

    这些处罚并不重,一般是警告、罚俸等,不过对于那些认罪态度不好的,也就是拒绝在认罪状上签字的人,就要罪加一等了,他们有些人会被暂时停职,态度极端恶劣或者其行为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的,甚至被贬官或罢官。

    换了平时,对这些人的处罚恐怕没那么容易通过,必定会有很多朋党出来为他们说好话,或者向皇帝求情,或者批判朝廷太苛待大臣等等,但是,在这非常时期,大家的注意力都被关兴和第二师吸引住,都不愿意在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上多纠缠,于是,那些违规违纪官员就倒霉了,他们一个个迅速受到了处分。

    当然,那些受到处分的大臣都是“反对派”的人,这件事既然交给了郭攸之来操作,他当然懂得想办法保护自己人不受到伤害。倒不是说他收买或命令那些御史徇私枉法,他只需要提前通知自己人说明天有御史到各衙门去严查上班纪律,让大家注意点,不要违规就行了。

    那些收到通知的“自己人”自然会忍着疲劳,强打精神坚持办公,不会给御史捉到他们的机会。而那些反对派的官员在第一天吃了亏后,第二天也开始夹着尾巴做人,一个个也强打着精神坐堂办公。

    毕竟被罚奉警告事小,丢人事大,一旦被御史大夫弹劾,那可是在朝堂上,当着大庭广众的面出丑的,而且这次出丑不但在群臣面前出丑,还要在皇帝面前出丑的,给皇帝留下不好印象,以后如果想竞争朝堂中最高的那几个官位就难了。

    就算那些官职还较低,远没有到达让皇帝关注程度的官员,他们也不敢怠慢这次的风纪检查,因为一旦被弹劾,他们的履历上也会被记上一个污点,以后升迁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现在谁也不想给自己找不自在。

    于是,在各衙门经常看到一些老大人歪歪斜斜地坐在职事房中,双眼皮不断互相接吻着,头像小鸡琢米般点个不停,可是他们手上依然握着一支笔,装模作样地在纸上写写画画,如果仔细看,就会发现,他们写在纸上的东西比鬼画符还难看。

    而且他们很警醒,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整个人就会弹起来,这是为了在御史窥探他们时能及时作出反应。也有些朝臣比较聪明,他们让属下在职事房门外为自己站岗,御史如果要来,属下就会及时给他们示警提醒,房里的大人就会及时警醒,做好应对御史的准备。

    那些御史也不客气,他们会在这些大人的房外踱来踱去,惊得房里的大人根本不敢打瞌睡。这些御史们个个年轻力壮,精力充沛,在学院读书时他们没少上体育课和参加军训,都打熬出一副好筋骨,对于他们来说,踱一个下午的步根本不是什么问题。

    如果能用自己一个下午的闲庭信步换房内那位大人一个下午无法睡觉,这怎么算都是值了。看起来,这些御史都是知道自己的真正任务的,他们的任务其实并不在于抓这些官员的违反纪律的证据,而是要闹得那些一早就要上朝的朝臣们无法睡觉。

    严抓纪律只不过是一种手段,或者说是一种借口而已,这一点,他们的顶头上司御史大夫在他们出发来纠察风纪前就已经偷偷给他们说过。

    这就是刘厚出的第一招,这一招虽然有点小孩子气,但无疑是很有效的,成功弄得各位朝臣无法利用下午的时间休息。不过这一招打击面大了一点,不但反对派的官员,连支持派的官员也一并受到影响,无法好好休息。

    不过不要紧,他们下了班回家后,可以抓紧时间睡觉恢复体力。刘厚既然有第一招,那就意味着还有第二招,没错,他一旦使起坏来,一般都是一招接一招,连绵不断地使出来,不达到目的誓不收手。

第三百六十一章 酒色财气

    刘后使坏的第二招还是不让人睡觉。●⌒頂點小說,上回说到,朝臣们下午上完班后,晚上回去还是可以休息的。如果一下班就回家抓紧时间睡觉,睡到凌晨起来,也勉强够一天的睡眠量了,刘厚的第二招就要是阻止他们在这个时间段里睡觉。

    当然,阻止睡觉的目标是那些反对派的朝臣们,而那些支持派的朝臣当然得让他们好好休息休息了,毕竟下午的纠察风纪已经将他们连累了,这个时候再不给他们休息,他们明天早上的朝会就没办法继续和反对派们作斗争了。

    目标已经明确了,下一步就要实施具体的行动。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个目标,刘厚派出了金牌“交际花”刘琰。刘琰资格老、面子大,最关键的是他交游广阔,喜欢交际,喜欢到处和人饮宴应酬。用现代的话来说,他就是个喜欢夜蒲的人。

    由他出面宴请,客人一般很少有不给面子的。于是,这几天晚上,刘厚变着法子宴请反对派的各位朝臣。今天是举办什么诗会,明天就是鉴赏什么名画,后天又来个纵论今古、横论国际形势。

    最后没有办法了,就搬出皇帝做后~台,说奉了皇帝的口谕,要好好了解一下各位大臣们的心声,让大家在尽管畅所欲言,他必定会将各位的意见如实反映给皇上,让皇上充分了解大家的意见,不至于受到小人的蒙蔽。

    话说的好听,可谁信啊,谁不知道他刘琰和郭攸之那帮人走得很近,他会那么好心将自己的意见反映给皇帝?他不在皇帝面前颠倒黑白,搬弄是非就不错了。

    大家忙了一天,都累得像一条狗一样,巴不得就地趴在那里就睡,谁都不想理会他,可是,不理会又不行。刘琰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跟随先帝征战天下,很是得先帝的器重,先帝还在的时候就给他委以重任。

    现在换了小皇帝主政,他不但担任了九卿之一的大鸿胪,还兼任了一个不知所谓的“宣传部~长”,可见小皇帝对其的器重程度更胜先帝。

    他资格够老,又是位高权重,朝中除了“三公”之外,就算是其余的“九卿”也不敢不给他面子。

    不过还真有人不给面子,九卿中的一些人就拒绝了参加他的宴会,其实也不是不给面子,而是他们实在是累得不行了,眼皮都睁不开,只能硬着头皮让下人去找刘琰,说自己身体有恙实在是无法参加宴会。

    至于九卿以下官位的人,是没有人敢拒绝他的,毕竟彼此间的身份相差太大,官大一级压死人啊!上官下帖宴请自己,是自己的荣幸,哪里有拒绝参加的理由。

    对于那几个拒绝参加宴会的九卿,刘琰哪里会放过他们,他亲自驾驶着他那辆装饰华丽、风骚无比的豪华大马车,一个府上一个府上的去接人。他都做到这个份上了,那些九卿们再也不好意思不参加他的宴会了,只好在仆人的搀扶下,或东倒西歪,或颤颤巍巍的上了他的马车。

    其实应该说上了他的贼船更恰当,因为他们一旦出席了这个宴会,想回来就难了。刘琰极善于交际,宴会上滔滔不绝的说个不停,还不断变着法子劝酒,宴会的时间根本就短不了。

    那诗会更是坑爹,每说到一个主题,刘琰都要让每个人都做一首诗出来应景,大家都是饱读诗书的大才子,都是一方大儒,要是放在平时,做首诗根本不在话下。平时他们也很乐意参加这样的诗文习交流会。

    可是现在,大家都累得脑子不转圈了,谁还有心思做什么诗啊。就算勉强做出几首“诗”来,都是狗屁不通的语句,比那些刚启蒙的小学生,做出的诗好不到哪里去。

    大家做的最多的动作就是在点头,个个都变成了点头虫,倒不是他们有多赞同刘琰说的话,而是在打瞌睡呢!

    偏偏刘琰说话一惊一乍的,经常突然就提了高音量,吵得那些大人们根本就睡不了,不但睡不着,还经常被他吓得整个人都跳起来。

    “酒”、“色”、“财”“气”是夜蒲生活的四字真言,嫖、赌、饮、荡、吹,则是夜蒲生活的五种具体活动。

    刘琰作为夜蒲界天王,对这些可谓是驾轻就熟,他既然招待客人,自然是少不了要安排好这些东西的。酒是没有问题的,刘琰这些年收藏了不少好酒,这一次,他为了给皇上办好差事,很舍得地化了大本钱,拿了一些珍藏品出来招待各位朝臣。

    主角当然是工业部出产的高度数蒸馏白酒。工业部近年来出产出一种极品的白酒,取名为“神仙醉”,度数达到50多度,当真是浓香无比,飘香千里,深受爱酒人士的欢迎。这款极品酒数量很少,要价极高,而且不是一般人能买得到的。

    位高权重的刘琰当然是没问题的,他的酒窖中就收藏了几坛,不过这一次,他一次过拿出了两坛的“神仙醉”出来招待这些朝臣,饶是他这种酒精考验的同志让也肉痛得要死。

    除了这种极品白酒之外,还有来自西域的葡萄酒,透明的玻璃杯里装着鲜红的酒液,在烛光的辉映下发出迷人的光辉,光是看色泽就足够诱人。这种舶来品也不是普通人能喝到的,刘琰如果不是身为鸿胪寺卿,经常和胡人打交道,也搞不到葡萄酒这种稀罕物。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新品种,就是工业部新研究出来的小麦酒,这也是刘厚根据啤酒的酿制方法,搞出来的一种没有加气的生啤。因为巴氏消毒技术还不完善,这种小麦酒保存期限很短,所以不适合长距离运输,一般都是在当地自产自销的。

    这种小麦酒以前是只有成都才有,现在很多官员搬到许昌,工业部也因应市场需要,在许昌开设了一个酒坊,其中也生产少量的这种麦酒。不过这种小麦酒产量也很少,也很金贵,只在一些上流社会上才能见到。

    由于天下尚未太平,百姓多数还比较贫苦,粮食连吃都不够,哪里还有剩余的拿来酿酒呢?所以,酒这种东西一般是有钱人才能喝得上的,刘琰拿出来的这三种极品酒更是只有顶尖的豪门才能得见。

    如果换了平时,那些朝臣们估计会抢着喝着三种美酒了,不过此时此刻,一个个都想去找周公作思想汇报,就算眼前的是琼浆玉~液也引不起他们的兴趣,是以,刘琰即使施展了浑身解数,频频劝酒,却也见效不大。( )

第三百六十二章 色戒

    上回说到,刘琰接了小皇帝的任务,到处宴请那些反对派的官员,让他们在晚上下班回家后也无法睡觉。△¢頂點小說,别看刘琰平时生活作风好像不怎样,但是对于皇帝交办的任务一向都比较上心。这次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他使出浑身解数为各位老大人安排了酒色财气各方面的活动。

    酒是他珍藏的美酒,可惜并没有多少人欣赏。排在酒之后就是色了,色即是美色,这自然也不在话下,在这个时代,青楼妓院都是合法的行当,陪酒坐~台,卖唱卖~身是再也寻常不过的事情。

    文人雅士一起喝酒,如果没有几个青楼名妓作陪都不好意思说自己风雅。话说这个时代狎妓真的不算是做坏事,只能算是风流韵事,是一项很正常的社会活动,去**和去找人下场棋没有本质的区别。

    夜蒲界天王刘琰为了这次活动,也精心准备了一场色艺盛宴,其精彩程度堪比海天盛筵。

    所谓的“色”并不是单纯的色~情,所谓的妓~女也和后世那种纯粹脱~光了卖肉的职业不完全一样。刘琰在宴席的周围安排了不少的妓~女,不过这些妓~女不是买~春的,而是负责吹拉弹唱,她们是卖艺不卖~身的艺妓。

    古代妓~女中只有娼妓是卖~身的,歌妓,舞妓等妓~女一般都是不卖~身的,称为清倌人,她们卖的是自己一身的技艺,或者称她们为艺术工作者更恰当。

    当然也有两个都卖的,称为红倌人。一般青楼里多是卖艺不卖~身的妓~女,也有卖~身的,但数量很少,档次也比较高,接待的都是些达官贵人、风流才子。纯粹做皮肉生意的妓院则称为“窑子”,档次较低。

    以刘琰的档次,当然不可能请些窑子的姑娘来献丑,他请来的这些都是许昌最出名青楼中的当红艺妓,这些人个个都色艺俱全,琴棋书画无一不通,既可以吹拉弹唱取~悦客人,也可以和客人吟诗作对,赏风弄月。

    许昌作为曾经魏国的首都,是魏国政治、军事和文化的中心,曾经也很繁华很辉煌,这里曾经也是文人汇聚的地方,相应的,其青楼产业也很发达。曹植就曾经在他的作品《美女篇》中提到过青楼:“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1

    所以,刘琰请来的这些艺妓,几乎已经代表了魏国民间音乐界和舞蹈界的最高水平了,她们的水平比起官方的教坊司也不遑多让。换了是平时,这些老大人们肯定会兴奋起来,会很用心地欣赏这些歌舞,他们中虽然有人自命清高,但是也有人自命风流,无论清高还是风流,他们一个个都是自诩清雅之人,清雅之人爱好艺术平常得很嘛。

    所以,他们平时也很喜欢看这些艺妓的表演的,有些人甚至还能从这些艺妓中找到熟人,自己平时没少去捧她们场,他们可以说是她们的粉丝。当然,这个年代不用粉丝那么粗俗的名词,用的是恩客这个深含文化底蕴的词来描述两者之间的关系。

    这些恩客们平时看这些艺妓们的目光,就像那漆黑夜晚中犬科动物的眼睛那样明亮,可是现在,他们一个个目光呆滞,双目无神,甚至于老眼昏花,半闭半合。反正谁都没心思看这些人间绝色,而那些天籁之音听在他们耳中简直就是嘈杂不堪的噪音。

    因为再美妙的音乐,在想睡觉的人耳边响起,都和扰人清梦的噪音没什么区别。尤其是,刘琰还特意关照过这些艺妓,整个晚上都要弹唱那些高亢激昂的歌曲,禁止弹唱那些婉约、优美、节奏缓慢的音乐,而且不管是吹拉弹唱,声音一定要大,要尽她们最大的努力,发出最响亮的声音。

    婉约、优美、节奏缓慢的音乐可以催人昏昏欲睡,相反,高亢激昂的音乐就是振奋精神了。要说这刘琰也够坏的,故意让艺妓们在各位大人耳边制造出高分贝的声音,其目的显而易见就是为了吵得这些大人无法入睡。

    刘琰是夜蒲天王,和这些艺妓打交道最多,艺妓们都和他相熟,她们知道他是个位高权重的大官,平时为人也豪爽,是以都很喜欢做他生意,这一次刘琰也给足她们好处,她们自然对他言听计从,一个个都尽她们最大的能力,制造出最高分贝的声乐。

    那些老大人也不是没有呵斥过她们,想让她们安静点,可是有刘琰给她们撑腰,这些老大人也不能把她们怎么样。相对于那些老不死,这些艺妓当然更喜欢成熟稳重、英俊潇洒、风流倜傥且出手大方的刘琰,于是,她们一个个都只听刘琰的话,对那些老大人的话只当做耳旁风。

    光有酒色这两招已经搞得这些朝臣们欲~仙~欲死睡不着觉了,有几个平时心脏不大好,血压有点高的老大人甚至已经觉得胸前隐隐作痛。不过刘琰还不打算就这样收手,夜蒲四大真言只用了一半,五种具体活动也只进行了不到两种,刘琰还有后招呢。

    赌博在夜蒲界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座的都是所谓的文人雅士,又都是朝中高官,他们不可能像赌档的烂赌鬼那样,吆五喝六地买大小、猜黑白子、玩牌九

    所以刘琰也没有让人在宴会现场设下赌桌,让大家赌赌手气。不过,赌博这种东西源远流长,形式多样,除了这些民间粗俗的玩法之外,斯文人也有斯文人的玩法。

    文人之间最常见的赌斗方式莫过于斗诗了,而斗诗又有很多形式、花样,例如诗词接龙、对对子、猜谜语等等。刘琰自然也组织了这种活动,可是,现在这种情况,无论刘琰怎么撩~拨,大家都没有诗兴,一个个都只是随口说句话应付过去。

    文人在酒宴中还有一种游戏叫投壶,就是拿箭投向放在不远处的陶瓷壶里,谁能将箭投进去就算赢。不过现在大家都是有气无力的,这项平时大家很热爱的运动也没人肯下场参与。

    注1:曹植这首诗中的青楼也许只是指青色的楼房,而不是那种青楼的意思。

第三百六十三章 古代的瘾君子

    各位大人毕竟都是斯文人,对于赌斗都兴趣不大,即使是投壶这种平常文人比较喜欢的游戏,因为现在实在太累,他们也不想参与。不过不要紧,刘琰的目的也不是让他们玩得尽兴,只要他们不睡觉就行了。

    别忘了刘琰从各大青楼请来了很多名妓,除了那些艺妓外,还有一些红牌姑娘,这些红牌姑娘既可以和各位老大人玩吟诗作对,也可以让下场玩投壶游戏。

    让她们下场玩主要是为了搞活气氛,更重要的是发出噪音,吵着那些朝臣。投壶虽然是比较文雅的游戏,但毕竟也是有输赢的,那些红牌姑娘玩起来的时候,自然会激动,一激动就会大呼小叫,于是,一群女高音制造出的噪音充斥着整个场所。

    三个女人一台戏,如果女人超过三个,那就和ktv大厅差不多了。试问谁能在ktv大厅睡得着觉?那些老大人们身处ktv大厅一般的环境中,被吵得太阳**突突直跳,想在席中打打瞌睡的愿望彻底落空。

    除了酒、色、赌这三样外,刘琰还安排了“吹”字诀,各位不要想歪了,所谓的“吹”指的不是吹~箫,而是吸毒。各位可能认为,那个年代还没有鸦~片,更没有“四号”、摇~头~丸和“冰”等毒品的出现,所以古人不可能会吸毒,其实这种想法大错特错了。

    天朝文化源远流长,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就连吸毒这种在后世都是社会毒瘤的现象也是古而有之。既然没有罂粟的提取物,也没有麻~黄~碱合成物这些新型毒品,那么古人吸的是什么毒品呢?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五石散”这个名字。五石散又称寒食散,五石散其实是由五种矿物组成,至于是那五种这里就不说了,据说其药方很早就有,可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魏国人何晏将药方改进后服用,并将之推广开来。

    其药性燥热绘烈,服后使人全身发热,并产生一种迷惑人心的短期效应,实际上是一种慢性中毒。服此药后,必须冷食、饮温酒、冷浴、散步、穿薄垢旧衣,如不散发,则须用药发之,因称寒食散。

    何晏是东汉大将军何进之孙,其父早逝,喜好人妻的曹操纳其母尹氏

    (本章未完,请翻页)为妾,何晏因而被收养。传说何晏耽声好色,服了五石散后,顿觉神明开朗,体力增强(据说有壮阳作用)。在他的带动下,五石散广为流传,魏晋时期很多所谓的名士都很喜欢服食五石散。

    甚至有人认为所谓的魏晋名士风度,只不过就是服食了五石散之后的奇怪表现而已。毫无疑问,五石散有一定的迷幻作用,服用了它之后,人会有一些不符合常理的表现。然而这始终是一种毒药,许多长期服食者都因中毒而丧命,唐代孙思邈呼吁世人“遇此方,即须焚之,勿久留也”。

    刘琰再次发挥夜蒲天王的作用,在宴会上大量提供各种配方的五石散,大部分人还是比较理智的,没有受他蛊惑服食这种毒品,但是也有些人忍不住毒瘾,在刘琰的鼓动下中了招,这些人估计平时也有服食五石散的习惯,是三国时期的瘾君子。

    当然,他们不认为自己是在吸毒,他们认为服食五石散可以祛病,可以使精神爽朗、气色红~润,还可以忘却世俗的烦扰、内心的迷惘,剩下的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在这样的时刻,他们什么都不放在眼里,什么都不配拘束自己,只有膨~胀的自我意识,可以任意所之。

    现在各位大人正是心中有忧愁之时,连日和支持派相争,这些反对派的朝臣其实也承担着很大的心里压力,小皇帝虽然态度不明,但是大家都知道他和关兴的关系,小皇帝基本上不可能站在自己的一方,这样一来,自己一方始终会处于劣势。

    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眼前又有五石散这种可以忘怀一切忧愁的神药,于是,其中一些大臣选择了服食五石散,暂时逃避现实。对此刘琰表示举双手欢迎,每有一个人服食了五石散,他的笑容就更盛了一分。

    只要服食了五石散,就意味着,这个人他今晚都不用操心了,他今晚在这个人身上想达到的目的已经完全达到,甚至超额完成任务。

    因为服食五石散不是件那么简单的事情,五石散在服用后,会产生的巨大内热,需要一整套极其细微而繁琐的程序,将药中的毒性和热力发散出去,即所谓“散发”。

    首先,一定不能静卧,必须走路,偷懒躺下,就

    (本章未完,请翻页)性命不保。必须疾步行走到出一身汗方好。如果散发得当,体内疾病会随毒热一起发出;如果散发不当,则五毒攻心,后果不堪设想。即使不死,也将终身残废。

    除了走路,饮食着装上,也要格外注意。服药之后,全身发烧,之后变冷,症状颇象轻度的疟疾。发冷时若吃热的东西,或穿厚的衣物,那就是找死。

    历代医书记载中,服五石散后,因人的皮肤不但燥热,而且异常敏感,所以要穿薄而宽大、未浆洗的软旧衣,不能穿厚实,或者未脱浆的新衣,以免不能散热和衣服摩擦皮肤导致不适。

    另外,服药后还要用冷水浴来将药的毒性和热力散发掉。寒衣、寒饮、寒食、寒卧,极寒益善”。所以,五石散又名“寒食散”。但是有一样例外,那就是一定要喝热酒,而且酒还要好、醇。

    五石散对酒非常挑剔,不要说甲醇兑的酒,就是一般的劣酒,它也会有激烈反应。而且,服药之后,不能不吃东西,一定要大量进食,“食不厌多”。

    总之,吃五石散之后,一定要散步、大量吃冷食、喝热酒、穿薄衣、洗凉水澡一系列动作下来,可谓极尽折腾。这样折腾下来,那些服药的老大人们几个小时都不用睡觉了,而且,可以想象,折腾完后,他们必然会精疲力尽,进入亢奋后的衰竭状态。

    刘琰一般在晚宴进行的中后期,也即是晚上九点、十点那个时候才出动“吹”这一招,这个时候服食完五石散,他们折腾到午夜也不得入睡。别忘了,这些人到了凌晨两、三~点就得起床准备上朝的事宜。

    这样一来,这些人还有多少时间可以睡?他们不但没多少时间可以睡,而且起床后还正处于服食五石散后的衰竭期,精神就更加萎靡了,这样的状态下,就算他们能勉强挣扎着上朝,估计也开不了口和支持派的人争辩了。

    对于那些没有服食五石散的人,刘琰也费尽心力安排各种活动,反正不到晚上十一、二点是不会放他们离去的,这样一来,这些人回到家,统统睡不到一个时辰就得起来准备上朝,其精神状况可想而知了。

    (本章完)

    ( )

第三百六十四章 投票

    第三百六十四章投票

    经过刘琰这么一折腾,不过三五天时间,很多朝臣的身体都受不了了,纷纷告假回家修养。如此一来,朝廷中的风声登时一边倒,由双方势均力敌变成了多数人都支持对第二师和关兴进行奖赏。

    刘厚也觉得时机已经成熟,是时候趁那些反对派官员请病假,彻底解决这件事情了。于是,在某天的早朝,刘厚说,第二师和关兴将军这件事,已经拖延了很长时间了,一件事那么长时间悬而不决并非好事。

    经过那么多天的讨论,相信大家已经对这件事有了充分的认识,大家持什么观点也都已经固定下来不会有什么变化了,既然如此,那就今天就对这件事做出最终的决定吧。

    各位大臣听得一愣一愣的,不明白小皇帝要怎么样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话说不但是反对派官员,连那些支持派的也受到一定的牵连,连续多天一大早上朝,很多人都比较疲累,现在也都精神欠佳,所以朝臣们脑袋的转速普遍放缓,理解能力也相应的变低。

    就在大家陷入迷茫中时,几个内侍走入朝臣中,给他们每个人发了一块小木牌。大家拿起手中的小木牌一看,发现这块木牌打磨得很光滑,一面刻着一条盘龙,另一面刻着一个数字,其余的并没有什么特别。

    正当大家不明所以时,又见有三名内侍捧出三个外面包着大红绸布的箱子,放在丹陛之下。众人定睛一看,三个箱子的外面分别贴着一张纸条,一个写着“奖赏”,一个贴着“惩罚”,最后一个写着“弃权”。

    这时候,刘厚道:“为了体现民主精神,充分尊重各位朝臣的意见,这次将采取一种新的方式决定这件事。首先是廷议,就是将重大的事件,拿到朝堂上来进行充分的讨论,大家都可以畅所欲言地发表意见。这也就是前几天大家所做的事,现在廷议过程已经完成,进入下一阶段。

    下

    (本章未完,请翻页)一阶段就是廷推,也即是投票,你们每个人手上都有一个木牌,可以分别投入这三个箱子中的其中一个,你们如果赞成给第二师和关兴进行奖赏的,就将木牌投入到写着“奖赏”的箱子,反之就投到“惩罚”箱中去。

    另外,如果既不支持奖赏,又不支持惩罚的话,可以投到“弃权”箱子里去,表明你放弃这次的决定权。最后,将对各个箱子里的木牌进行计数,那个箱子的木牌数量最多,这件事就按这个箱子写的意见来办。”

    说完这些话,刘厚就宣布投票开始,这时大家就更迷茫了,小皇帝说的民主到底是什么意思?廷议、廷推到又是什么意思?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这种决定朝廷大事的方法。

    这也不能怪他们,廷推和廷议是在明朝才出现的制度,比现在晚了1000多年,而民主这个概念就更不用说了,即使在刘厚生活的那个年代,这个事情也没有完全落实到位。现在刘厚跟他们讲这些无异于对牛弹琴。

    刘厚只好耐着性子又给他们讲解了一遍,他们虽然还没有搞明白这些先进的理念,但是好歹知道该怎么做了,很简单,就是把手中的木牌投入和他们意见相符的那一个箱子。

    郭攸之等人率先站了出来,带头进行投票,众大臣有样学样,鱼贯而上很快就完成了投票过程。刘厚又让内侍进行公开的唱票点票。投票结果很快就出来了,果然不出所料,赞成奖赏第二师和关兴的票数占了绝大多数。

    于是刘厚当场宣布了对第二师和关兴的奖赏事宜,关兴立有开疆拓土和灭国的功劳,按规制是可以封侯的,刘厚封了他一个桑乾候的名号。桑乾是位于那片梭形地带中的一个小县城,轲比能部原来就驻扎在这附近。

    至此,关兴和张苞都封了侯,关氏父子和张氏父子都是一门两侯。父子两人都是侯爵,这当然令很多人都感到妒忌和不满。不过那些反对派的官员现在大多都抱病

    (本章未完,请翻页)在家,无法表达他们的不满意见,这令刘厚暂时感到耳根清净。

    这件事虽然令反对派的官员们很恼火,但是,他们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另外一件事给吸引过去,而无暇再顾及这件事。吸引他们的是刘厚刚捣鼓出来的廷推和廷议制度。

    他们关注这件事,并不是要反对这件事,相反,他们都很支持这件事,因为从这项制度中,他们看到了其中所蕴含的巨大利益。在原来,权力这块蛋糕几乎为皇帝所独享,顶多漏点汤汤水水给大臣们喝喝。

    现在这所谓的廷议和廷推制度,等于将原本属于皇帝的权力蛋糕,全部分给了朝臣们。他们觉得通过这项制度,他们可以对政事发挥更大的影响力,他们可以从皇帝的手上得到更多的权力,这对他们来说,可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自古以来,君权和臣权都是对立的,君王强势一点,他们手腕硬一点,那么他手下的臣子的权力就会少一点。所有的千古明君,几乎都是杀伐果断的主,说他们独断专行也没错。

    在这些“明君”的强势压制之下,是一群兢兢业业、默默耕耘的所谓的“名臣”。在这种时期,国家是很安定的,因为没有那个臣子胆敢起造反的心思。

    如果君王懦弱,对朝政的掌控力度低,那么,大臣们就能得到更多的权力,有了权力他们就能得到更多的利益。这种时候很容易滋生出那种权倾天下的权臣、奸臣。

    一旦臣子手中掌握的权力过多,就容易产生动乱,国家就不得安宁,严重点的还可以导致王朝的覆灭。曹操、曹丕就是其中最好的例子,先是曹操把持了朝政,到了最后曹丕直接就是篡位代汉了。

    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是,真正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人只有少数,大多数人想的还是自己的私利。他们都一心想着攥取更多的权力,因为有了权力就能赚取更多的私利。

    (本章完)

    ( )

第三百六十五章 劝降素利

    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改变,原来的反对派现在摇身一变成了支持派,他们很希望皇帝从此能真正实行廷推和廷议制度,这样的话,他们就能获得比原来大得多的权力,也就能从中获得更大的好处。

    虽然他们未必有造反的胆量和想法,但是,手中握有更大的权力,就能利用权力,为自己为家族谋取更多的好处,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

    于是,在对第二师和关兴是奖是惩这个问题解决之后,朝廷又掀起了新的一**讨论,只是这一次,讨论的双方倒转了过来,原来的反对派变成了支持派,原来的支持派变成了反对派。

    没错,以郭攸之为代表的官员,强烈反对这两项制度,他们都是真正意义上以皇帝利益为重的官员,他们认为这两项制度,严重损害了皇帝的尊严和权威,理应被摒弃。

    所以这一派的官员应该被称为保皇派更合适,他们是坚决地站在刘厚这一边的,是坚定的皇帝利益保卫者。

    他们认为这两项制度不但损害皇帝的尊严和权威,还会导致朝廷出现党争。因为那些官员为了能在朝廷事务上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必定会互相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个的小团体。

    当要投票决定事情的时候,这些小团体就会发挥他们“人多力量大”的优势,以投票的方式抢去事件的话语权。党争历来都是朝廷的大忌,是国家动~乱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能不及早做好预防措施。

    这令刘厚感到很头痛,他原本想试水一下后世的议会制度,没想到却会引起这样意想不到的反应。他真的没想到,原来支持自己的大臣反而变得反对这项制度的人。

    连真正维护自己利益的人都反对这项制度,看来,现在实行这项制度,真的还不可行。刘厚也知道,要避免出现党争,避免被有私心的人利用这项制度获取个人利益,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要想创建一项真正利国利民的议会制度,就要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还要有监督制度。离开了这两样东西

    (本章未完,请翻页),现在谈民~主谈选举,绝对是国家祸乱的根源。

    而现在的大汉,别说监督制度,就连法律也是很简陋,只有一部很简单的大汉律。大汉律实在太简单了,远远无法满足规范人类生活各方面行为的要求,更不用说复杂无比的政治行为。

    如果想实行议会制度最起码要先把宪法制定出来,然后还有一系列的诸如选举法、政党法等法律,可是现在可以说连宪法都没有,贸贸然搞议会,必然会像空中楼阁一样。

    想明白了这一点的刘厚,没有再一意孤行地强行推行廷议和廷推制度,而是第一时间将举行朝会的时间恢复过来。至于这项制度是否实行,他决定不再在朝堂上进行讨论,而是将争论的阵地转到报纸上面去。这必然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让大家撰文投稿到报纸上展开辩论,这样就不会浪费上朝的时间。

    其实刘厚还是想简单了,要实行议会制度而又不至于对国家造成混乱,不但要有完善的法律制度,还要让民众和政客们有法律精神,对法律有敬畏之心。

    如果空有几部法律,但是人人都没有法律意识,不肯遵守这些法律,那么这些法律只不过是些无用条文而已。而要培养民众的法律意识,绝对不是一代两代的事情,即使在一千多年后,刘厚原来生活的时代,经过那么多年的法制宣传工作,很多国人的法律意识依然淡薄,由此可知,要培养民众的法律意识有多困难。

    还有一件事是刘厚没有想到的,他这一次近乎孩子气地折腾那些反对派的朝臣,对于后世造成了很不良的影响。他这种做法算是以不正当的手段影响投票的公平性,是一种很恶劣的先例。

    如果现在就实行议会制度,难免以后有人以此为榜样,有样学样地采取一些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影响投票的公平性,这种事绝对不是刘厚愿意看到的。

    且不说这些朝堂上争斗的事情,话说那个乌丸校尉田豫接到刘厚的任务后,日夜兼程赶到北方,寻找鲜卑素利部,准备动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素利部归顺大汉,继而联手对付其他草原上的部落。

    (本章未完,请翻页)他很顺利地找到了素利部落,凭着他和素利多年的交情,也很顺利地得到素利的接见。两人倒是相谈甚欢,素利对他的到来也很高兴,连日设宴招待他,可是,对于他提出归附汉朝的提议,却一直含糊其辞,既不肯答应,也不一口拒绝。

    世人都知道,汉人擅长打太极,可是,这个素利身为鲜卑胡人,其敷衍人的功夫一点也不比汉人中那些老奸巨猾的朝堂大佬们差。素利是鲜卑人中接触汉人比较多、汉化程度比较高的一批人,他们深受汉人文化的影响,属于鲜卑人中的亲汉派。

    可是,田豫现在却对于他的奸猾深恶痛绝,素利虽然每天好酒好菜招待着自己,但是一说到正事就岔开话题,一直吊着自己的胃口,看来他不是想左右逢源,就是想吊高身价来卖。

    对此,田豫也无可奈何,任他口才再好,在这种明白人面前也发挥不出作用。纯粹靠口才,只能忽悠那些糊涂蛋,对于明白人,能打动他们的唯有利益。

    只要有足够的利益给他们,他们可以为你做任何事,没有利益的事情,他们才不会傻着去费力气干呢,毕竟他们是以野蛮而著称的胡人,而不是活雷锋。

    田豫也明白,现在素利在衡量得失,虽然接收汉朝的册封,他和他的部落可以得到很多好处,但是也会得罪整个草原的胡人,甚至要和整个草原的胡人作对,这样做真的值得吗?

    田豫知道素利现在处于两难抉择中,也知道自己不能逼~迫太甚,如果自己表现得过于急切,就会给对方一种大汉很需要他们的信号,那样一来,谈判就会陷入被动,对方就会狮子大开口,提出各种各样苛刻的条件。

    田豫长期和胡人打交道,深谙胡人的心理,他有着丰富的谈判经验,所以他内心再焦急,表面上还是一副不愠不火地样子和素利以及一干鲜卑头人周旋着。

    (本章完)

    ( )

第三百六十六章 收服素利部

    田豫就是那样每天心里着急,外表却风轻云淡地和素利及一干头人吃喝玩乐打着太极,直到某一天,素利和一干头人突然跑来,上赶着答应了田豫提出的所有要求,无条件同意接受朝廷的册封,同意归附汉朝。~頂點小說,

    田豫感到莫名奇妙,昨天还打着太极,今天怎么突然就那么好说话了?不过不管怎么样,他们既然肯归附朝廷,那就是一件好事。不管他们打的是什么主意,反正先把这件事情落实了再说。

    于是,田豫马上吩咐手下将相关文书制作好,双方在文书上签字盖章,素利就成为名正言顺的鲜卑王了,而他的这个部落联盟也成为了大汉的一个附属势力。

    正当田豫感的事情顺利得有点莫名奇妙,晕乎乎地回到了他的住处时,他的随从给他报告了一个惊人的消息,那就是关兴和他的第二师将轲比能部灭掉了。听到这个消息,田豫恍然大悟,原来素利之所以这么好说话,是因为收到了轲比能部覆灭的消息。

    鲜卑人三大势力,现在已经被汉军灭掉了两个,而且是最强的两个,这由不得素利不害怕,他害怕汉军像对待轲比能和步度根部一样,反手就将他们也收拾掉。

    这不是有可能,而是太可能了。要知道鲜卑人的三股势力当中,轲比能部军事力量最为强大,步度根部次之,最差的就是他们素利部了。

    素利部之所以军事实力最弱,并不是他们的人口最少,相反,他们这一个势力的人口是最多的。但是因为他是由很多个部落结合在一起组成的部落联盟,联盟中,存在多个实力相差不多的部落,缺乏一个实力远超其他部落的“主干”部落作为整个联盟的主体,也缺乏一个威望足够强大的首领作为部落的共主。

    素利只是各个部落头领推举出来的“联盟代表”而已,他的地位也只不过比其他头领稍高,他和其他头领之间没有统属关系,大家给面的时候就会听他说,不给面的时候,完全可以不鸟他。

    这就使得这个部落联盟缺乏向心力,整个联盟无法上下一心,无法做到号令统一,这种情况打起仗来,肯定是非常吃亏的。

    对于一支军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每支部队都要遵守号令,可是在这个部落联盟中,各部落之间都存在私心,都存在为自己保存实力,多消耗别人兵力的心思,这样一来,就算人再多,也不过是一群待宰的羔羊而已。

    反观轲比能和步度根部,他们虽然也是部落联盟,但是他们本身的部落比较强大,尤其是步度根,他本身出身于王族,号称黄金家族,对联盟中的其他部落有绝对的统治权,对其他部落的成员有生杀予夺的权力,这种情况下,他们对整个部落联盟军队的掌控力自然就强得多了。

    一边是一盘散沙,一边是聚沙成塔,这就是素利部总是打不过轲比能部和步度根部的主要原因。素利一收到轲比能部被灭掉的情报,当即被吓得半死,马上就决定要投降大汉,以免重蹈那两大势力的覆辙,但是,他并不能在部落联盟中做到一言九鼎,重要的事情通常都要和其他部落的头领一齐商议才能决定。

    于是他连夜召集其他部落的头领商议如何应对这件事,还有部落联盟今后何去何从。其他头领也和他一样,被这个消息吓得不轻,这件事很明确,汉军既然可以很轻易地灭掉比他们强大得多的轲比能部和步度根部,那么要灭掉他们,肯定也不费吹灰之力。

    他们都是鲜卑人中的贵族,过惯了前呼后拥的生活,谁也不想放弃他们现在拥有的一切,再反观轲比能和步度根,他们现在一个成为了丧家之犬,一个成为了阶下之囚,谁也不想过这种凄惨的生活。

    现在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尽快归附大汉,在大汉的保护之下,他们还可以继续过着这种富贵的生活,如果惹怒了大汉,他们必定会引来汉军的雷霆一击。于是他们很快就达成共识,决定答应大汉使者提出的一切条件,马上归附大汉。

    当田豫收到轲比能部覆灭的消息之后,他感到后悔了,他真的后悔那么快就和素利及各位头领签订那份协议,这实在太便宜他们了,要知道,在这份协议中,可是封了素利为鲜卑王的。

    封王啊,那是多少人梦寐以求而求不得的事情,凭什么这么轻易就让一个胡人得到呢?如果他早知道轲比能部覆灭,就会知道素利他们不得不归附朝廷,他一定会再制定更加严苛的条件,绝对不能让他们白得了那么多便宜。

    不过现在也还不迟,朝廷的强大态势已经确立,而且将成为一种常态,这并不是短期之内会改变的,那么,很多事情就不是一纸协议可以解决的了。

    对于强者来说,协议只是用来要求弱者的,协议对于强者的约束力很弱,强势的一方可以随时增加协议之外的条件,甚至乎撕毁协议。

    想通了这点之后,田豫睡了一个好觉,第二天,他又会见了素利和各位头人,向他们提出,让他们进贡战马给朝廷,并且让他们出兵帮朝廷攻打乌丸。

    素利和各位头领听了田豫的条件之后面面相觑,之前他们和田豫的协定中并不包括这些条件,他们几乎是白占了大汉朝廷的便宜。没想到这个大汉朝廷的使者一转身就变脸了。他们也意识到,可能田豫也收到轲比能部覆灭的消息了。

    弱国无外交这句话放在什么时候都是适用的,没有办法,现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田豫提出的条件再苛刻,他们也只能答应下来。最后各个部落一共凑出了三万匹战马,作为这次归附朝廷的礼物进贡给刘厚。

    至于攻打乌丸,他们认为以自己的力量,不可能打得过乌丸,所以他们提出一个要求,就是,就是要汉军同时出兵,他们从旁协助。田豫也知道,让这些乌合之众作为作战的主力是不可能的,他们只能作为协从军,做一些次要的工作。

    于是田豫让他们准备好五万人马,随时准备跟随王师作战。素利和各位头领虽然很无奈,但是也不敢违背天使的命令,只好答应只要朝廷要出兵讨~伐乌丸,他们随时可以将人马集结起来,跟随朝廷大军一起出发。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5172/ 第一时间欣赏重生之我是阿斗最新章节! 作者:我不是阿斗所写的《重生之我是阿斗》为转载作品,重生之我是阿斗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重生之我是阿斗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重生之我是阿斗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重生之我是阿斗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重生之我是阿斗介绍:
烂泥扶不上墙?穿越成刘禅刘阿斗,他偏偏要让烂泥上墙,弱蜀灭魏!
重生之我是阿斗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重生之我是阿斗,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重生之我是阿斗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