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惊雷入汉TXT下载惊雷入汉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惊雷入汉全文阅读

作者:乾坤不动     惊雷入汉txt下载     惊雷入汉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八十一章 潼关之战(下)

    魏军拼了命的向前,乱乱哄哄的攻击力不增反减,丝毫没打出拼死一战的气势来,蜀军却是很配合的快速后退。

    空间是魏人追需要的,也是最难争取的,可蜀军却给予了魏军最大的空间。司马昭和钟会看的直拍大腿,但十几万人在城下的自然反应根本不是他们可以阻止的。[..]

    魏军蜂拥向前,有人觉得蜀军退的蹊跷,有人也想压住脚步,然而身前身后四周左右尽是向前冲跑的兵将。置身滔滔人海中,根本抗拒不了这人流的力量,除了随波逐流,也没有别的办法。

    “放箭!”蜀汉护军杜珍高喝一声!五千名诸葛连弩手,五千弓弩手把手中的箭矢射向黑压压的大片人群中。

    “起!”老将廖化也是抓紧时机的发布了命令。在魏军与蜀军之间,瞬间拉起了百余张大网,这些网都是用手指粗细的绳索编制而成,十分结实。这网高有丈余,宽足有七八丈乃至十几丈,在绳结的交汇处赫然绑着竹枪等锋锐之物!这是蜀军暗自布下的埋伏,人海之中城上观战的司马昭和钟会也未曾观察到。

    可怜魏兵只顾着向前,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但身体不得不跟随人潮狠狠的撞在了大网上。网上锋锐的竹枪戳在身体里,鲜血不停的喷出,一两个人倒是无关紧要,这是成千上万人在同时喷血……

    有的人正好撞在要害之上,也就那么死了,但绝大多数人仍然清醒着,却是遭了罪。后面的人停不住,同样狠狠的撞在前面人身上,如此类推,冲撞的力量极大。加上蜀军的连弩和弓箭都是狂射而至,一时间魏军倒下一大片,自相推搡践踏,死者无数!

    拉起的大网负重能力也是有限的,随着冲撞的魏军越来越多,大网也是一张一张的被压塌。魏军脚下尽是自己人的尸体,已然向前冲着,百余张大网并不能坚持多久。

    空中不停的飞舞着石块和箭矢,魏军明知前方也未必是生路也要一搏!一旦停下脚步,不是被蜀军杀死就是被自己人踩死。如果说背水一战带给战士们的是勇气和信念,那么如今的魏军拥有的只是恐惧。

    这样的队伍,就算有几十万,又何足畏惧?

    异族的弓箭手也加入了射击的行列,魏军经过“自相残杀”后,冲在最前面的乃是魏骑!骑兵的速度快,豁出对同袍的践踏,踏出了这么一条血路。

    长矛阵再次列好,便在弓弩手之前,长矛兵们平举着长矛,一动不动,静待魏骑冲上来。没有了虎步军的配合,单凭骑兵想和异族长矛军比个高下,简直是自寻死路。

    异族有长矛兵,蜀汉用的是盾牌军。盾牌军的盾牌有一人高上下,立在地上,盾牌手用整个身体顶住盾牌,来应付魏骑的冲击。从盾牌的间隙中,有长枪手伺机刺出长枪作为还击的力量。这样的安排虽然保护了自家的阵势,平射用的诸葛连弩手就没了射击的空间。

    “推车!”姜维看魏人惨烈十分的通过了重重障碍,于是传令做出新的应对。

    近千车辆被推到阵前,异族的长矛兵和蜀汉的盾牌军都是尽量后退,让出空隙给车仗安排。这些车仗上面装载着柴草以及易燃之物,在两军之间形成一排又一排的车阵。

    魏骑见状都知道大事不妙,蜀军的车阵若是布置成功,自己就成了活生生的箭靶子……魏将和魏骑都是拼了命的驱动战马,提速冲向前方,试图在车阵还没有布置好时冲开一条道路,免得自己被射成刺猬。

    战马在大地上狂奔,眼前的形势似乎马匹也读得懂一样,或者说骑士疯狂和焦虑的心态影响到了胯下的战马。四蹄不断的在地面蹬踏奔驰,大地抖个不停,无论是蜀军还是魏兵都感受到无比的震撼。

    “杀啊!”

    “驾!”

    魏骑的速度陡然提升,或是这般气势震慑到了蜀军,车阵来不及完成,魏骑已然接近!

    “放火!”负责布置车阵的蜀将情急之下,忙命众人放火,自己手中的火把随手扔在了车仗之中。

    车仗一排排的堆叠着,最外围已经布置好了两排,余下的车仗还没有形成阵型,只能丢弃在原地。战场的横向长度也是极宽,蜀军主将这边的火势点燃,远端的蜀兵只是刚接到命令而已。

    有的蜀兵刚要把火把丢到车仗中,只觉得风声陡然响起,接着眼前的光线便是一暗。

    “啊!”伴随着一声惨叫,蜀兵被挑飞老远,与其同病相怜的蜀兵尚有数百人。冲在第一列的魏骑堪堪赶到,奋力纵马跃过了前两排车仗,手中长枪大刀毫不犹豫的在空中就刺向蜀兵。蜀人淬不及防,没有任何反应便被杀死……

    “都给老子往前冲!”负责布置车阵的蜀将一看近一半的车仗还没点燃,已经有数次被魏骑杀入,心中发狠带着众军便去点燃其他的车仗。

    “杀!”魏骑也不是傻子,跃过车阵继续向前就是敌军的大阵,无数弓弩手等着射自己个满身窟窿。这个时候要做的不是继续向前,而是拉开还没烧着的车辆,让后面的兄弟尽快过来。

    一个要点火,用火势来封锁魏骑前进的路线;一个要灭火,撑开车辆打开前进的道路,魏家铁骑和川中勇士就在车阵之中展开肉搏!

    蜀军本阵看着车阵前的争斗,多有将领要领军前去支援,但军令如山,大将军不发令,谁敢乱动?

    “将军!我带人去点燃车阵!”马脩,杜珍等将纷纷请命。

    车阵燃烧起大火的部分对于阻截魏军起到很好的效果,魏骑只能通过没有起火的车仗,却难以从起火的车仗前冲过。车阵虽然没有完全施展,但也对魏军的冲锋起到不小的阻碍作用。

    火光映在姜维双目之中,观看战场厮杀生死的双眼似乎有了些许湿润,那负责车阵的两千多蜀兵宁愿去和魏骑硬拼,也要点燃车仗完成任务。这个时候,其实他们可以跑回来的……

    大将军不说话,请战的蜀将也看的清楚形势。和魏骑拼杀的蜀兵越来越少,被点燃的车仗越来愈多。这些兵将根本没想过回头,步兵在骑兵面前逃跑,只有被追杀的份儿。而魏人一定会用这些残卒作为屏障,来接近蜀阵。

    宁可战死,也不成为累赘!

    步兵毕竟不是骑兵的对手,更何况面临的是不断增加的魏骑。两千蜀兵虽然不少,但遍布在整个战场上便显得十分薄弱和微不足道了。

    “放箭!”就在最后一名蜀兵倒在血泊中时,姜维一声怒吼!

    魏军步骑越过车阵的也将近万人,见状各自挥舞兵器就要拼命!这时突然后方潼关城上传来了鸣金之声。

    退兵!?

    投石车仍旧不断的投掷,司马昭和钟会衡量一番,还是退兵的好。经过连续的作战与改变战术,蜀军已然重新调整了阵型,站稳了脚步。相反魏兵迫于压力不得不毫无阵势的自杀式冲锋,这等消耗最是巨大而且杀敌的效果也不佳。真要是计算伤亡,还是退兵划算一些。

    投石车的攻击范围是固定的,城门打开之后,各军压住阵脚,防备蜀军进攻,然后形成一条直线快速的跑入城中,这也算没办法的办法,至少比稀里糊涂的和蜀军拼死要强得多。

    谁知道姜维还准备了什么手段?从蜀军这一连串的作战变化来看,姜维同样料到了魏军要打消耗战的算盘。

    来得快,退得也快,这下子抡轮到蜀军进退无据。留在原地除了投石车发发威外,便没什么事做,追上去保不齐又是一场混战。

    “收兵。”姜维心中衡量一番双方的形势后,做出退兵的决定。

    这一战蜀军和异族联军损失都不小,魏军同样是尸横遍野,双方均是需要调整和休息。

    蜀军和异族联军退出三十里外安营,魏人见蜀军走得远了,便派人出城打扫战场。这个天气,死了这么多人,如果不尽量早些收拾尸体和血迹,很容易引发瘟疫或者霍乱。

    这个时代的医疗条件还是比较差的,但基本的常识还是广为流传的。这与文化有关,与传统也有关。

    ……

    潼关城下的战事似乎归于平静,但中原大地的战火从来未曾间断过。荆州的吴军调集十万人马猛攻魏国国都许昌前的最后一道防线——南乡郡!

    许昌方面临时征调了四万青壮,并河内,洛阳,濮阳以及徐州的援军,加上许昌的驻军共计八万七千人开赴南乡郡与吴人对峙。领兵的乃是司马氏重臣司马干和司马京兄弟。

    司马骏和司马亮兄弟先后战死,司马昭在潼关和蜀军交战,司马炎要留守许昌以防有变。朝中的宿将不是战死,就是在前线作战,这个时候司马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领军的人选要忠诚可靠,作战方面能守得住就可以了。

    吴军一路势如破竹,投石车大发神威,南乡郡诸城先后沦陷。司马干兄弟不敢与吴人交战,只得节节败退。

    与此同时魏国四面战火的消息也传到了潼关司马昭手中。吴军卷土重来,这是司马昭和钟会有所准备的,可吴人也有了投石车这犀利的武器却大大出乎二人的意料。

第八十二章 三方汇聚(上)

    潼关府邸之中,司马昭紧急召集所有的将领和文臣议事。吴军卷土重来,势不可挡,荆州已然沦陷,魏军正在南乡郡和吴人展开殊死搏斗,竭力抵抗吴人的推进。不过镇守新野的陈骞都阵亡了,司马干兄弟的本事自然更不是吴人对手。

    况且吴国可不会只攻击荆州这一个方向,整个东南防线恐怕都会遭到吴国的大举入侵。[..com]

    本来钟会和陈骞布置的沿江防线是万无一失,让吴军望而生畏,根本不敢尝试。但为了应付西线的蜀军,为了重夺长安,钟会抽出了三分之一的兵力去支援司马昭。如此一来,本该固若金汤的防线有了隐患。

    荆州吴军的战术和投石车是获胜的关键所在,然而对手是陈骞。若是钟会,吴军还会如此顺利的成功渡江么?

    事已至此,无需多言。

    众人聚在一起,首先要弄清的是晋公司马昭的心意。到了这般的形势,还想着处处与吴蜀抗衡,处处不失,这样的心态根本不切实际。

    要知道兵临南乡郡的荆州吴军就有十万人,西线只能分出兵力回去保卫许都,东线最好的状况是不需要中原分兵去援助。许昌的留守军队也不多,抗衡十万吴军凭借刚刚招募的青壮是没用的,因此潼关的十多万魏军需要分出大半的兵力回援。

    可潼关主力分半,余下的人如何应付蜀军?或者说,谁能保潼关不失?

    “许都万万不可有失,潼关也是关键,请晋公早做安排。”卫瓘请命道。

    卫瓘本是留守许昌辅佐晋公世子司马炎,但这次军情危急,而且事关重大,遣派一般的使者难以担此重任,也不放心,于是卫瓘请命亲自来一趟。

    “此间事我自有安排,唯少一人往河北,青徐替我安抚各州。”愁容已然消失不见,司马昭恢复往日里沉稳的常态,淡淡的说道。

    “瓘不才,愿往!”卫瓘如何摸不透主子的心态?

    “有伯玉前往,本公十分欣慰,只是伯玉一人难以照顾数地。”司马昭满意的微微颔首,又道出了自己的忧虑。

    “臣有子恒,岳随行,可分晋公之忧。”卫瓘深施一礼道。

    “巨山兄弟才华过人,谅必知本公之心。”司马昭摆了摆手,没再说什么,卫瓘不做丝毫停留,领命而去。

    一番对话看似简单,其中乃暗藏玄机。在场众人见了心情都是凝重,这卫瓘不是司马氏的亲属,却是朝中第一有名望的士人。当年因为秉公行事曾经得罪过不少人,直到司马氏上台,卫瓘才有了施展抱负的机会。

    如今魏国倾危,形势可谓是万分的危险,司马昭不安排救援许都,反而先着眼安抚各州,这等眼光看的已是非常之远。能逼迫晋公担心后院起火,可见魏国的压力之大啊。

    “潼关为西方屏障,许都乃我大魏的心脏,本公欲引大军回师,先行击破吴人,再来击败蜀军。”司马昭嗓音逐渐高了起来,中音十足的道。

    群臣见晋公的打算不是众人普遍认为的分一半兵回援,而是主力尽数返回许都,都是一愣。若是大军撤走了,潼关只能死守,面对蜀军和异族联军加上投石车,这守关等于是送死啊!

    “启禀晋公,潼关军少则不足以抵挡蜀军,军多则难以回援许都,应准备后续防务才是。”钟会略一沉吟道。

    “士季有何妙计?”司马昭问道。

    “唯有苦守,拖延时日而已。”智慧如钟会,面对这般恶劣的形势,也是无计可施。

    钟会都这么说,群臣更是无人敢请命留守了。要兵力没有兵力,要计策没有计策,这仗让人怎么打?司马昭没有硬性要求坚守潼关多久,但从潼关到许都,若是一个不慎,连洛阳丢掉都是有可能的。

    因此,留下的人选必须是忠心可靠,而且要智勇双全,把洛阳和潼关之间的地区都交由此人负责,才有完成任务的希望。

    看着底下的文武一个个不吭声,司马昭眉头一皱,这等重任若是强行指派,恐怕效果并不会怎么好。留守的将领都没有信心,底下的兵将只能是死气沉沉,只有自告奋勇的勇将才可担此重任!

    “末将愿留守潼关,只是须晋公依我三事,方敢守城。”大将张统从人群走出道。

    司马昭沉声道:“何事?”

    张统心中已有定计道:“潼关势单力薄,难以久守,吾亲节度洛阳兵马布置防线以抵蜀军,此乃一事。”

    “西线指挥权可交你手。”司马昭点头道。

    “谢晋公!末将须亲在军中挑选留守军士以及军械,万人辙可,此乃二事。”张统继续道。

    “守军必为精锐之士,以一当十可守可战,本公依你。”司马昭眼中一亮,又是应允。

    “多谢晋公!统官职卑微,恳请赐予节度,此乃三事。”张统说到这里,神情无比严肃。

    司马昭听到第三件事,已经是点头赞许,道:“大战当前,重在军威,本公封你为镇西将军,假节,统司州军事!”

    一语既出满座皆惊,张统虽然在河北带军,但官衔并不是很高。西线重要性不亚于东线,只见魏国各处领军的都是王基,王昶,陈骞这等宿将,就知晋公赋予张统的权力有多大。

    片刻之间,张统一跃成为镇守一方的边疆大员,概叹的同时,众人更为司马昭的心胸和手腕折服。

    张统临危受命,心中感动,这等紧要的位置从来都是司马氏亲信才能担当,如今被晋公破格提拔委以重任,此时不表忠心更待何时?

    钟会在一旁脸色并不好看,按照资历也好,官职也罢,怎么排这西线的军权都应该是自己的才对。前翻在潼关城头上观战,司马昭把自己比作魏武帝就露出了马脚,你做了魏武帝,你儿子做什么?

    该站的队自己站住了,如今反而被晋公忽视掉,这样的感觉倒是与生俱来的头一遭,心里还真不是个滋味。司马昭绝对是老奸巨猾的一位,难道……想到这里,钟会开始回忆自己是否在何时失言,违了司马昭的心意,可一时半刻偏偏又想不出眉目,真是愁杀人也。

    张统自取挑选留守的兵丁和将领,司马昭则是安排众人的军务。张统负责的只是西线的军事方面,其余各地的将领却是司马昭亲自指定,只有这样才会放心把军权交给一个“外人”。

    ……

    潼关外蜀军营中,姜维与异族将领们聚在一起,商议下一步的行动。异族平时都是小规模的厮杀,赶上一次大战便是替姜维解围那次,杀得魏军大败亏输。潼关城下这一战,才让这些异族首领们看清楚了什么叫硬仗!

    没有姜维的调度和计略安排,异族再嗜杀好斗,也被魏军打垮了。大帐之中没有人敢再轻视蜀汉的战力,这样的用兵不是自己能够学得来的,更不是可以应对的。就连一向喜欢起刺儿的姚古那父子也是老老实实的专心听着。

    “大将军,我们何时攻打这城池?”异族联军总大将秃发寿阗开口询问道。

    “族长认为此关应当如何攻破?”姜维倒是想听听异族方面的意见。

    秃发寿阗会心一笑,胸有成竹的道:“魏人虽然多,可我们已经有了应对的办法。贵国的投石车威力无比,我想守住阵势,砸开城门冲进去,魏人就会不战自溃了。”

    这一番话说的合情合理,在场的异族族长都是点头附和。这些异族族长心机是有的,但韬略上就显得有些参差不齐。鲜卑族的秃发寿阗倾尽全族的力量响应蜀汉,除了得到好处外,还能与蜀汉搞好关系,抱一条粗腿。

    最为重要的是提高自己部族在异族中的声望和威信。姜维自然明白秃发寿阗的用意,这个时候需要的就是双方配合,合作。因此,当秃发寿阗开口询问的时候,姜维就借机把问题交给秃发寿阗。

    秃发寿阗既然敢问,必然心中早有答案,这么当众一说,姜维等人在随之赞喝,无形之中便拔高了鲜卑族在异族间的地位和实力。

    姚古那在人群中眉头一动有所不悦,秃发寿阗这老家伙只能糊弄这些饭桶,说了半天这话和没说有什么分别?说穿就是强攻潼关这四个字而已,非要说的这么正义凛然,好似多了不起一般。旋即姚古那又是暗自一笑,换成是自己为了笼络众人,恐怕说的比这秃发寿阗还要漂亮呢。

    汉将和异族将领纷纷交流,同时对于异族军队的作战方式和武器都很是好奇。异族方面也借机请教阵列和训练方面的疑惑,这可是不折不扣改善部族战力的好机会。

    大家讨论的其乐融融,营外有御史到来,带来的正是蜀汉皇帝刘禅的旨意和消息。姜维等人见状连忙携同各族将领官员出营迎接圣旨。没等众人起身,那使者却是不请自入。

    “大将军别来无恙乎?”来使风尘仆仆却是一脸微笑。

    “梁大人怎会亲自前来?”姜维一看来着非是旁人,乃是与姜氏一同入蜀的天水大姓梁氏的后人梁周。

    梁周道:“这里有封密旨,大将军可自观之。”

    姜维急忙接过拆开一开,又是担忧又是欢喜,反复看了几遍也没有动静。老将廖化凑前些拉拉姜维的衣角,姜维把信交给了廖化,自己转身对秃发寿阗道:“事态有变,恐怕……”

第八十二章 三方汇聚(下)

    当夜,司马昭的大军便悄悄的撤离了潼关,城头上的一切布置包括旗号都没任何变化,依旧是插着司马昭晋公的大旗,各部将领人不在了旗帜仍然留着。不知情的从外面看去,根本不知道潼关其实只剩下了一万兵力。

    离开潼关二十余里后,司马昭自引三万铁骑与钟会在先,疾驰向许昌城方向,其他的部卒辎重在后跟随。许都的形势不容乐观,潼关的未来也难以估算,这个时候无论是兵是将,都要分秒必争,力挽狂澜,便看这一系列的作战了。[..]

    许都是魏国的心脏更是五都之一,长安陷落,洛阳也是危险,谯郡地处扬州身后,也是一个危险的所在。许昌如果有所闪失,整个黄河以北的国土就面临分崩离析的状态了。

    无论如何,都要击退吴军,保住许昌。国都的象征不仅仅是地理位置,更是魏国君臣百姓的思想长城,许昌绝不能失!

    魏军浩浩荡荡的分作前后两部向许昌而去,却不知在稍远处的山岭之中,一群人虎视眈眈的看着魏军撤退。

    “陛下,这是司马昭的主力军,看来吴人势如破竹。”文虎隐蔽身形在丛林中说道。

    刘禅一身软甲,抽回拨开树枝的手道:“司马昭好命,朕翻山越岭到这里,只能打一支偏师。”

    二人身后的将领听到刘禅的牢骚,都是忍不住一笑,旋即想起身份,又严肃起来。刘禅回头看了眼笑道:“行伍之中朕只是一名老兵,不用如此拘谨。”

    听到陛下如此说,将领们稍稍的有所放松,一个将领壮着胆子道:“陛下,司马昭跑了,我们还去打潼关么?”

    “潼关……嗯……”刘禅其实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在击败羊祜那支魏军后,刘禅毅然选择了精兵简行,穿越山岭之间直插潼关身后。对于刘禅冒险的举措,霍弋,庞宏等人都是反对,无奈刘禅坚定不移的要行险一搏。

    姜维在长安和雍凉二州能调动多少军队,刘禅在清楚不过了。西线的防务和兵力调配本就是刘禅与姜维协商的结果。魏军举兵十几万来犯长安,凭借蜀汉留守的兵力可谓是艰难无比。

    就算去长安支援姜维,兵力上未见得就能与魏军一拼,而且潼关险恶之地也并不好攻取。绕道潼关背后,或者骚扰或者夹击,魏人见后路出现了蜀军,如何愿意守一座孤零零的关口?

    霍弋和庞宏说不动刘禅,只好由庞宏率军守护地盘,处理降兵。霍弋点兵一万,和刘禅的二千五百名精锐御林军一同进发。长年在南中地区生活,霍弋对山野行军有旁人难及的经验。

    此时刘禅带着三四千人潜伏在山岭之中,打探四周的消息,霍弋带着余下的**千人负责运送辎重。

    “陛下!”文虎见刘禅一时未决,似乎有话要说。

    “阿虎可有见解?”刘禅与文虎相处融洽,于是直接称呼文虎做阿虎,好似关虎还没有死的样子。

    “潼关向西不远便是弘农,前方激战,弘农必然没有准备。臣以为当攻其无备,先取弘农立足,然后配合大将军夹击潼关,洛阳以西一举可定也!”文虎娓娓道来。

    “阿虎此言正合朕心意!”刘禅嘿嘿一笑,想起了什么来。

    “陛下不宜涉险,末将带劳即可。”文虎看出刘禅在想什么,急忙请命去夺弘农。

    ……

    弘农郡太守刚刚送走了司马昭的两拨大军,心里并不轻松。潼关只留了一万守军,而潼关之后的大城,就是弘农了。弘农不仅要负责潼关的后勤供应,更要抓紧修筑城防,补充军力。这一大摊子事儿,都赶到一起去,百姓和官吏都带着战祸的恐慌,要做的工作实在是多。

    回到城中,各项政令和军令公文一道接着一道的发布,城中的官吏,兵卒,富户,百姓都被动员起来。修筑城墙的修筑城墙,囤积物资的囤积物资,各大族大户捐献钱粮,奉献人力,不说鼎力相助也是大出血。

    这是镇西大将军张统的意思,更是晋公司马昭的意思,张统是谁大家不清楚,司马昭是怎样的人,相信是不言而喻的。这危机之时忤逆了晋公的意思,蜀人还没到城外,自己的脑袋就先搬家了,非常时刻容不得半点疏忽。

    城中一片忙碌的景象,好似如临大敌的气氛,蜀军在潼关之外,给魏人的感觉却好似如刺在哽。雍州丢了,凉州丢了,长安都丢了,盼着晋公夺回失地,结果是吴人竟然一路打到了许昌!

    难道魏国真的不行了?有人怀疑,有人不愤,有人不信。只是没人注意到这一天城中涌入了一些新面孔,没人会想到在铁壁一般的潼关之后出现了蜀军……

    不是城中,而是城外。

    城外突然杀来了三四千蜀兵,四野田地中的魏国百姓受到惊吓,撇下农活的工具,收好的粮食,手中的土石,纷纷逃入弘农城中。

    弘农太守惊疑不定的命令全城战备,一边动员城中的兵将和青壮守城,一边去看个究竟。只见弘农城下确实是一支三四千人的蜀军,观其兵将衣甲都有不少污垢。

    “潼关可有消息?”弘农太守先是打听潼关的动态。

    “今早还有书信传来,吩咐大人依计行事,大人怎么忘了……”身旁的官吏弱弱的提醒道。

    “呃……这蜀军从何而来!?”弘农太守想起早上收到的书信,那个时候潼关还是稳若泰山,眼下正午时分,蜀军就算破了潼关,也难以赶到弘农啊。

    “大人你看,好像是蜀汉皇帝的旗号!”有的官吏有所发现,急忙呼喊道。

    众人凝神细看,果然在蜀军阵中一名雄壮的中年男子身材稍显肥胖,身处阵中不怒自威,透露着无比的自信和威严。身后一杆大旗随风荡漾,上面赫然写着“大汉皇帝刘”字样,不是刘禅又是何人?

    “朕乃大汉皇帝刘禅,弘农太守当识天命而降!”刘禅在马上喝道,身后的骁将兵卒都跟着呐喊扬威。

    弘农太守甚是激动,晋公一路东归布置了不少的太守和将领,自己的位置并没有丝毫的动摇。有晋公这般信任,这个时候就算城破身亡,也要报效国家和晋公的器重才是。

    定了定心,弘农太守攒足了气息道:“呸!西蜀小国无知,这几千人就想动我弘农?城中可战之兵两万有余,尔等还不退去!”

    刘禅听罢不禁一乐,前一句算是这太守说到了点子上,三四千蜀军用来攻城,确实有些托大。不过后一句也是尽显魏人的怯意,城中有两万多兵马还不出城擒拿自己,却让蜀军自行退去,岂不可笑?

    “可敢出城一战?”刘禅扬声问道。

    弘农太守闻言也是清楚自己露怯,城中算上新招募的青壮也只有一万余人,正规的守军不过三千人左右。话卡到这里让人不得不接,就算不出战,也要有个名正言顺的借口才是,否则堂堂蜀汉皇帝就在嘴边,自己不敢去吃还不让人笑话死么……

    嗯?转念一想,弘农太守的心思又有了活动,城下的蜀军不过三四千人,城中一万来人虽说有新兵充数,但凭什么就不敢吃这口肥肉?不说活捉刘禅,就是杀退了蜀军,回头也是大功一件!

    “有何不敢!”想到这里,弘农太守脱口而出道,但随之而来的却是这句:“尔等设伏,我岂不知,休要诓我!”

    蜀汉就算是伪朝,皇帝也是九五之尊,没必要冒这个险来打弘农。带这么点人在城外叫战,看起来胸有成竹的样子,难道蜀军有埋伏?弘农太守心思转的极快,改口之后,不断的张望远方是否还有蜀军。

    “你不出来,休怪朕攻城了!”刘禅说了一句,于是便指挥众军排好阵势准备攻城。

    弘农太守是文官出身,没甚么作战的经验,好在城中有负责军事的将领,见状都是紧张的备战。

    战鼓声响起,蜀军潮水般涌向弘农城,这一拨投入的兵力就足有三千人之众!弘农太守在左右的保护下退到高处,城上满是军卒和青壮。实际上三千蜀军攻城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只是弘农上下的心理压力太大,导致了畏畏缩缩的举措,发挥不出战斗力。

    “蜀人真是凶猛,难道潼关真的没了?”弘农太守一脸紧张的说道,嗓音不自觉的有些变调。

    “潼关安然无恙,请太守放心!”一名大汉不知几时靠了过来道。

    弘农太守闻言觉得精神振奋不少,问道:“你怎知道?”

    那大汉哈哈一笑道:“先去弘农,再夺潼关啊!”话音未落,手中大刀迎头劈下,可怜弘农太守脑袋被砍飞老远,顿时毙命!

    “啊!~~~~”被鲜血迸了一身的官吏们吓得尖声惊叫,转身要跑只觉得脚下一软,倒在地上便动弹不得。

    “我乃大汉虎翼将军文虎,弘农已被我夺取,降者不杀!”文虎拾起弘农太守的首级示众,一手提着大刀叫道。

    城头上顿时有百余人各自抽出兵刃响应,指挥弘农守军做战的将领还没缓过神儿就被纷纷刺杀。

    “大汉军马已经夺城,还不投降!”混入城头的蜀军各自叫嚷着。

    “轰隆”一声,紧接着放下的是吊桥,随之是城门大开,另外的百余蜀军一举杀散了城门处的魏军,迎城外的蜀军入城。

    太守和能领兵指挥的校尉都被刺杀,魏军群龙无首,见到蜀军已然入城,自知抵抗无望,只得丢掉兵器投降。

    刘禅带着数百御林军在队伍最后,看着城上的配合与城下攻城的时间正好吻合,不伤一兵一卒夺下了弘农,心情大好,开始盘算下一步的打算。

第八十三章 锋锐之师(上)

    潼关是否已经失守,弘农的军民都不清楚,看着一队队的蜀军开入城中,大家一时没什么反抗的情绪了。

    蜀军刚进城的时候,还有些家族和官吏密谋着发动叛乱,把蜀军赶出去。然而计划还没有设计周详,第二天城外又是来了蜀军,一连三天让魏人仅存的小算盘都不敢打了。[]

    霍弋的运输队在接到刘禅的传召后,留下了千余人负责维护道路,余下的七八千人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弘农。作为潼关的后勤重地,弘农的钱粮物资足够这万余蜀军使用很久了。因此,一时间也无须千里迢迢的翻山越岭运输钱粮补给。

    潼关每日里有不少指令传达到弘农,刘禅入城之后,城头上依旧打着魏军的旗号,手下的兵将也穿着魏军的衣甲。负责传令的潼关使者看不出端倪,只当一切如常,到了城中虽然见不到太守,但却是有城中的长吏接见。这点有些奇怪,不过也不足为虑,这个时候谁不是忙的焦头烂额呢?

    潼关的日子也不好过,蜀军在司马昭大军刚离开不久,便采取了猛烈的攻势。从蜀军的攻势上来看,简直是不计牺牲的猛攻,好似攻不破潼关就要出什么大事儿一般。

    关上的守军是镇西将军张统亲自挑选的精壮兵将,无论是体力还是战力都属一流。潼关是西方第一个雄伟的关口,平常五千余人就可守得密不透风,眼下一万精锐来把守理应是绰绰有余。

    只是蜀人的投石车着实厉害,换做一般的城池,只是这三四天的猛攻便足以砸开城门了。

    蜀军白日里投石车猛攻,夜晚便是汉军和异族联军轮番上阵,关内的魏军被张统分为三四批轮番顶着,倍感吃力。没有休息,没有喘息的机会,无时无刻都在紧张着蜀军的动态。

    焦虑和烦躁的情绪蔓延在军中,面对蜀汉毫无间隔的猛攻,魏军有一股要疯狂的冲动。

    这仗打得实在是太压抑了!

    潼关的百姓逐渐撤回弘农,由弘农安排照顾,弘农的青壮经过数日的训练后,押运着土石等修补城墙,以及守城的器械准备开往潼关。张统的意思非常简单明了,除非潼关被夷为平地,否则无论付出何等的代价也不放弃守卫。

    蜀人的攻势越是疯狂,魏军越是不让蜀人得逞。疯狂的背后必然有原因,虽不知原因,但阻止蜀人一反常态的动作就是魏国的胜利。

    每天都会有三五批使者来催促,来发布命令,对于潼关送回来的百姓,刘禅自然照单尽数接纳。关于弘农输送青壮充军的要求更是撞到了蜀人的怀里……

    于是留下霍弋以及五千蜀军镇守弘农,文虎点兵三千装作弘农方面的援军跟随使者开赴潼关。等到文虎的军队走后,刘禅带着两千五百名御林军,悄悄的跟在后面,准备做黄雀。

    迁移到弘农的百姓至此才知道这城池早被蜀军攻破,然而使者已经跟随蜀军走了,留守的蜀军又是不少,有心揭穿却也是无能为力。为了确保潼关无忧,当先被迁移到弘农的百姓都是妇孺老人,青壮都要留着守城,这些人有什么能力?

    蜀军接管了弘农郡,对于城中的富户百姓都是秋毫无犯,并且广派军士维持城中治安,又有呼雷阙的人员混在民间引导百姓的言论方向,顺其自然的便把百姓内心的恐惧一一化解,乃至转为易于接受蜀汉统治的态度。

    那穿着魏军盔甲的三千蜀兵百姓都是看得到的,这三千“自己人”进了潼关,潼关守不守得住已然是人们的共识。蜀汉的主力部队马上就要到来,这个时候还是认命的好。

    谁不知道眼下魏国的危机?四面开战,败多胜少,偌大一个国家只能拆了东墙补西墙,丧气和悲观态度的人已然超过了半数。民心如此,国家何为?

    前方战事紧迫,文虎这一路“魏国援军”走的也不慢,随行的通关时使者抢先一步去关里通传。进入潼关地界之后,远远就可以听到沉重雄浑的撞击声,这是蜀汉的投石车正在摧残潼关城墙。

    投石车作战看起来是较为轻松的一种战法,实则并非如此。凡是机械工具都有一个磨损程度,威力越是强大,消耗的越是迅速。马钧为“天下巧手”,一身技巧超然于这个时代,也被时代所局限着。改进性能,延长机械使用的寿命上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可什么器械也难以禁得住这么疯狂的使用。若非姜维携带的投石车足够多,有些底子,也不敢这般的疯狂使用。

    每架投石车一轮要投掷几十块石头,数十架投石车一轮就是几千块石头,而每天要投掷多少轮?这些日耗数万的石块,都是依靠蜀汉以及异族联军在附近的山上开采所得,光是这一项耗费便已经消耗了蜀军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到了晚上军卒还要强行攻城叩关,潼关的攻守之战虽然是蜀人掌握着主动权,但压力并不比守关魏军轻。换句话说很有可能守军还能支撑,但蜀军已然把自己累得吐血了。

    这一切都是因为刘禅的密旨,文虎非常清楚,那是陛下在决定攀山越岭偷袭潼关时,派人传给西线的消息。陛下是九五之尊,更是汉室复兴的旗帜,刘禅以身犯险,姜维如何不急?若是陛下有了什么闪失,作为蜀汉重臣的自己岂非成了千古罪人?眼前复兴汉室的大好形势也会随之毁于一旦啊!

    因此姜维豁出全力攻击潼关,唯恐刘禅深入敌后遇到什么危险。要知道潼关这里可是有十余万魏军,而从许昌到洛阳一旦得知刘禅的踪迹,怎会不集结大军前来围剿?

    好在带来的消息还有一条,江东荆州大将施绩已然讨平了新野的魏军,斩杀魏军荆州留守大将陈骞于军中。有荆州的吴军牵制和威胁着,想必潼关的魏军要回撤,而许昌洛阳的魏军更是无法往潼关方向支援。如此一来,刘禅的万余人马只要不和回援许昌的魏军碰上,想必还是可以保证安全的。

    话虽如此,这等深系国家兴亡的大事仍旧是马虎不得,不怕一万只怕万一。要知道自从陛下投身行伍以来,以身犯险可不是第一次了。其实像陛下这样的年岁,按理说应是稳重成熟的阶段,不知为何在军务方面总是有些少年人才有的燥进轻兵之举。

    从几天的攻势来看,司马昭钟会等魏国重臣猛将都没有露过面,城头上出现最多的反而是魏将张统。根据观察,城中的兵力似乎也有所变化,不少伤兵依旧在奋战,却得不到轮换。

    若是魏军全师仍在潼关,大可以使用军士轮换,也可以选择出击,眼下一味的死守,甚至投入了大量的民夫,种种迹象似乎都表明了潼关空虚的状态。如此看来,荆州的吴军恐怕是一路高歌猛进,所以司马昭才不得不主力回援。

    既然如此,还有什么犹豫的?原本作为伏兵的蜀军和异族联军也纷纷投入了攻城战中,潼关的形势每况愈下,双方都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所不同的是蜀军和异族联军的损失只是在攻城战的兵力,而魏军白天死于投石车,夜晚亡于守城战的兵将百姓不计其数。

    频繁的死伤对于受损一方的士气是极大的打击,当你每天见到前线不断的运下伤者,亡者,对于这一仗能不能获胜心里便会有了答案。那答案必然是悲观,消极的,这是环境对人的影响,更是人心畏惧和黑暗的所在。

    听说弘农来了援军,张统以及潼关的兵将都是大喜过望,城中悲伤丧气的气氛顿时一扫而空,士气又重新振作起来!援军带来的是货真价实的兵力,以及坚守下去的希望。

    张统忙于指挥军民修补城墙,便派遣副将前去迎接援军。见到文虎和三千援军后,副将更是狂喜,这些军士一个个看起来都是身经百战之辈,实在是强兵啊。不过旋即又是有所疑问,弘农只是一个后勤的基地,如何有这百战精兵?

    文虎笑道:“此乃晋公临行前特意调拨的精锐,以防潼关兵力不济。”

    副将闻言若有所悟道:“晋公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真是我等之福啊。”

    文虎故作关心道:“不知关内情况如何,关外蜀军似乎攻势甚猛!”

    副将闻言叹道:“蜀人的投石车极为犀利,潼关这般雄浑的所在,也是满面疮痍,受损严重……哎……”

    文虎心中暗笑,面上一副关心的神态:“既如此,我等也无须休息,可速带我等熟悉防务,接替兄弟们下来休息才是。”

    副将大喜:“将军厚意,某先行谢过,可先替换些伤兵下来。”

    文虎微笑点头,于是率领三千“魏军”跟随者副将熟悉城中的布防和战术。沿途所见潼关虽然只遭到三四天的猛攻,但城中的军民尽显疲惫之态。蜀军日夜猛攻,就算轮换下来的军卒也是不得休息,白日里石块撞击城墙的声音从未停歇过,夜间蜀军呐喊声也没有间断过,守城者殚精竭虑,豁尽全力,休息者心惊胆跳难以入眠,实在是摧残人心。

第八十三章 锋锐之师(下)

    在巡视和熟悉防务之间,不断的有“弘农援军”被安插在各个岗位。魏国留守的镇西将军张统此时也抽出空隙,来接待弘农援军。文虎远远见到心中暗自一动,往日里蜀魏交锋自己和这文虎是有过照面,若是被识出身份,这戏也没法演下去了。

    远远望见张统一行人前来,文虎一副轻松自若的神态,但手上的动作已然传令给众军准备发动。[..]

    张统乃是名门之后,治军有方,一路走过来凡是见到军民百姓们都是嘘寒问暖,给众人打气鼓劲儿,标准的名将风范。因此文虎远远的认出了张虎,张虎还无暇仔细端详潼关副将身旁的文虎。

    副将见主将张统走了过来,连忙快走了两步要上前做个介绍。刚刚凑到张统近前,嘴还没张开,只听得身后的文虎道:“张将军还记得我否?”

    “两位相识……”副将闻言随口问了一声,却觉得背心一阵刺痛,一柄短刀末身而入,顿时说不出话来,毙命当场!

    张统自然知道副将走了过来,这边刚与几名伤兵唏嘘完,听到有人问自己于是抬头边看,身边的随从早已高声叫骂起来“将军小心!”。

    一到白光瞬间劈至眼前,张统猛然一惊奋力抽身闪避,却是为时已晚。文虎的武艺本就不下于张统,张统连日指挥守城筋疲力尽,又是仓惶无备的状态下,如何躲得过文虎蓄势已久的一击?缳首大刀重重的斩在张统肩颈之上,顿时把张统劈做两半!

    “将军!有反贼!”张统的随从各自抽刀上前,却是为时已晚,只好大声呼叫。这关中都是魏国的军民百姓,无奈四周多是撤下来的伤兵,张统也好,潼关副将也好,二人的亲兵不过数十人罢了,怎么挡得住数千蜀兵!?

    “我乃大汉虎翼将军文虎是也!弘农已被我军所得,尔等还不早降,可免一死!”文虎这一出和弘农何其相似,却没料到潼关诸军的反应和弘农却是截然相反。

    蜀军出其不意的刺杀了不少守城魏军,本以为震慑住了全场。没想到这批魏军是张统从十几万魏军中亲自挑选出的魏人精锐,每个人都做好死守潼关的准备,生死早置之度外,这个时候如何肯降?

    “他们杀了张将军!”

    “和蜀贼拼了!”

    “去你娘的投降!”

    “吃我一刀!”

    魏军无论是将领还是兵卒,被蜀军压制了许久不得爽快一战,眼下城中进了蜀兵,潼关八成要玩完,张统更是抢先一步被杀。这样的情形对于五六千敢死之士来说是最坏的形势,也是最好的形势。

    坏是因为身为国家军人未能守住潼关,失职失责,愧对国家;好是因为事已至此,潼关陷落不可避免,无牵无挂的魏军正好可以舍命一战,维护军人最后的尊严!

    “杀!”

    凄厉的喊杀声在极为短暂的宁静后划破天空,无数魏军抄起兵器杀向蜀兵!蜀军未曾料到魏军如此反应,斩杀了张统也没能击垮这些魏军的心里。见到魏军举刀杀来,蜀军一时发怔反而被魏人剁翻不少。

    “去夺城门!”文虎当先反应过来,手中大刀横扫冲向城门处!身后将领军卒紧紧跟随,组成阵势一并冲杀!

    城中的魏军多余蜀兵,更有血性的百姓助战,就算蜀人最后摆平了这些魏兵,自己的损失也是极大。必须先将城外姜维的大军引入,才能迅速的平息这一场血战!

    “守住城门!”

    “包围他们!”

    “娘的!都给老子冲!”

    魏人好似饿虎般纷纷扑向离自己最近的蜀兵,刀枪相交,剑戟互抵,惨叫和喊杀声混织在一起,潼关之内被鲜血染红,好似修罗地狱一般。

    蜀军身处绝境,奋力突向城门求得一线生机;魏兵自知必死,状若疯狂的杀戮蜀兵,只求问心无愧!同样是舍命一战,蜀人为求生,魏人为求死,心态不同,激发的斗志也有高下。

    文虎仗着带来的蜀军皆是生力军,一鼓作气冲到了城门附近,另一支蜀军也在城墙上向着城门附近努力冲杀。但魏人根本就是不想活了,抱着一命换一命的心态拼杀,蜀兵转眼间便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兵力。

    城门附近聚集着千余魏军,面对着城中蜀军的冲锋眼睛都不眨一下,只等蜀军到了面前便是一刀砍去,或是一枪戳出。不理蜀人的攻势,只求自己的武器可以插入对方的体内!

    刀锋入骨的痛感,枪矛透体的快意,每个人都成为了杀戮狂人,每个人都不计代价的砍杀对方。血肉横飞不足以形容这残酷的场景,血流成河好似永存于潼关之内,文虎和蜀军受到了刺激,也杀红了眼,杀得兴起,杀得兴奋,杀得入魔。

    有能力移动的伤兵都是拿着兵器加入战团,有人倒在血泊之中一息尚存,看着遍地的脚掌,奋力抡起兵器就是猛砍猛刺;有人意识模糊,隐约辨别出敌我双方,手无寸铁便揉身抱住不知是身躯还是腿脚,张嘴就咬!

    敌与我分不清楚,仅存的是兽性,最为原始的本性。

    弱肉强食,强大的人固然占据主动,可好虎架得住群狼?

    文虎一脚踹飞了一名魏将,那魏将飞出老远,一身是伤再夜爬不起来,手中的短刀却是留在了文虎的背上。没有时间拔出短刀,更感觉不到疼痛,接踵而来的攻势让文虎的思维指挥不了动作,完全是凭借反应在作战。

    “随我往回冲!”文虎猛然清醒起来,四周的魏军和城中的百姓纷纷想着潼关的城门处靠拢,显然是要守护这这城门,并且围杀蜀军。

    城外是大将军姜维的主力部队,可潼关的另一侧却是陛下的精兵在等待啊!何不反其道而行?

    仅存的近千蜀兵除了被分割在各处的无法行动,余下的都是跟随文虎向着反方向冲杀!魏军冷不防蜀军突然放弃了引城外蜀军入城的打算,一时来不及应对,竟是让蜀人一下子冲开了包围,跑出老远。

    “剁了这群杂碎!”一名魏将在城墙上看的真切,咬牙切齿的喝道,指挥众军追杀蜀军。冷不防身后大刀飞斩而来,从肩部斜劈而下,把这魏将砍为两半!

    “马脩在此!还不速降!”这先登上城头的蜀将乃是马脩!

    城外的蜀军可不是路人,投石车攻击的同时,自然在观察城中魏军的动态。虽然看不到城里,但城头城墙上的魏军还是看的真切的。初时魏人和往日里倒是没什么不同,可不知怎的,城头的魏军突然放弃了修补城墙的工作,一个个的背向蜀军,面向关里。

    蜀将觉得奇怪,连忙飞报姜维。姜维听了心中一动,连忙带着众军前来观察,果然如同蜀将所说的那样。城头的魏军不但是放弃了守城,更是逐渐的减少,而且有些魏军更是相互厮杀起来。仔细去听,城中喊杀声逐渐响起,不知这潼关守军在和什么人交战。

    “不好!快快攻城!”姜维想起刘禅的军队还在潼关之后,心里咯噔一下,急忙使人攻城。

    潼关内的魏军早存鱼死网破的念头,一心要杀光城中的蜀军,过于专注之下,城外的蜀军何时停止投石攻击都没人注意。于是就在文虎向着另一端城门冲杀之时,蜀军的先登部队已然成功的登上了潼关的城墙。

    此时关里的魏兵才发现城外的蜀军竟然侵入了城中,而城门处不断的撞击声更是告诉众人,城外的蜀军正在攻击潼关的城门!

    一致对内的魏军这个时候出现了些许的恐慌,不是害怕,而是有些手足无措。不知是继续追杀城中的蜀军,还是和城外侵入的蜀兵拼命。没有统一的指挥,没有共同的目标,魏军开始各自为战,见到谁就和谁拼了!

    魏军战力分散,文虎等人的压力顿时减少不小,很快杀到了另一侧的城门。城门顺利的拉开,城外当然看不到蜀军,但却有刘禅派出的探子在远端观察着。城中震耳欲聋的喊杀声就算是聋子也听得到,刘禅在城外如何不知晓?

    城门一开,刘禅便指挥两千五百名精锐御林军露出身形,杀奔潼关而去。前后两路夹击,城中还有文虎带着不满千人的蜀兵奋战,魏军的斗志彻底崩溃,战事接近了尾声。

    面对文虎和姜维的蜀兵还有异族联军魏人还能鼓起余用拼杀,当刘禅的御林军入城之后,情况发生了逆转。魏兵倒是想和这些蜀兵拼命,可自己的刀枪剑戟斩刺到这些蜀兵的身上,却是难以伤及对方分毫,最多也就是在蜀军的铠甲上留下一个白点或是印记而已。

    相反这些蜀军的刀枪剑戟是难以置信的锋利,削断魏军的兵刃铠甲好似砍菜切瓜似地容易。

    这让人如何拼命?

    有人睁着眼睛战死,宁死都不相信有这样的怪事儿;有人拿着断刀断矛疯狂的斩击蜀兵的铠甲,蜀兵冷冷的注视眼前的魏人如痴如疯,并不急着下杀手;更多的人坐在地上,捂脸哭泣……

    一场血战,便如此结束。

第八十四章 收编异族(上)

    西线和东线的两路蜀军终于在这潼关之地相会,君臣相聚本应是可喜可贺的事情。然而潼关内好似血染的一般,这等场景让人忍不住触景生情,悲伤不已。众

    众人都是久经沙场的将领和战士,进入潼关之后大多不忍细看,甚至有人掩面落泪。就算是嗜杀成性,半开化的异族联军,对这惨象也是不忍目睹,颇感震撼。[]

    “一战功成万古枯,朕心何忍。”刘禅叹息道。

    “两军交锋,伤亡在所难免,为了兴复汉室,臣等死而无憾!”姜维,廖化,马脩,文虎,文鸯等一众将领闻言齐齐跪在地上道。

    “众卿请起,朕岂不知,早日平定中原,恢复汉室江山,便可以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人间再无此等惨剧!”刘禅心头一酸道。

    众将起身,姜维则是把异族一干首领族长请到前来拜见刘禅。秃发寿阗一干异族首领见识了投石车的威力,更看见了刘禅的御林军犀利的兵器,对于蜀汉政权的强大实力再没有任何的怀疑。

    各部首领由秃发寿阗带头,来到蜀主刘禅身前纷纷拜倒在地,心悦诚服的道:“鲜卑族秃发寿阗等拜见大汉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

    各部族长都是大礼伺候,刘禅倨傲的立于众人身前,注视着异族首领们直至礼毕才开口使众人平身。异族不同于汉族,当时社会的观念如此,事实也是如此。汉族之间权谋欺诈有的,但大体上依旧是奉行礼数忠孝的礼仪之邦。

    而异族间可没有那么多说法,形成的文化和儒教为尊的汉族是大大的不同。异族们更信奉的是天地法则,弱肉强食,成王败寇,只像强者低头,没什么礼数更不注重道德。

    异族好似饿狼饿虎一般,主强可引为己用效鹰犬之劳,主弱则难以指挥反有被吞食之患。所以面对异族,刘禅一副霸主和主人的神态,如此才让异族不敢存有贰心。

    潼关这样的环境已经不适合屯驻,好在刘禅早已夺下了弘农。于是留下一支人马打扫和守卫潼关,接济长安方向的给养。余下的蜀军并异族联军开赴弘农,做继续西进的打算。

    一路之上,姜维把自刘禅返回成都后的情形都交代的十分清楚,同时表达出异族尾大不掉的忧虑。跟随蜀军前来的是四万余异族联军,这一数字放到雍凉二州,还不及异族可以调动力量的三分之一。

    除了鲜卑族的秃发一脉全力以赴,余下的都是持观望态度来参与,留守的力量依旧强大。

    蜀汉的战线明显的越来越向东方靠拢,雍凉二州逐渐从战场过渡成后方。无论留守的蜀军是否足够使用,或是蜀汉政权的力量让人慨叹,留下那么多的异族在后方,始终是一个隐患。

    国家也好,战争也罢,世间的一切都有兴衰。今日蜀军得胜,可以毫无顾忌的挥师东进,哪天遭遇挫折,保不准这些异族在后方乘虚作乱。起初姜维的兵力和权利不足以更进一步的对异族进行控制,但眼下有了潼关这战垫底儿,倒是一个收拢异族的好机会。

    一日破潼关,蜀军如此的神速让弘农的百姓彻底的死心。潼关留守的魏军虽然不多,但晋公司马昭离开弘农之前却是说过的。潼关的魏军是精锐中的精锐,有弘农,洛阳作为后盾,支撑蜀军一个月不在话下。

    这话有水分是大家都知道的,为了鼓舞士气,必然要说些答话。可说是一个月,刨除水分守二十天,守半个月还是没问题的。哪成想晋公才走了五天,蜀军已经破潼关,占据了弘农。

    形势变化如此迅速,让人意想不到。

    异族联军可不敢入城屯驻,老老实实的屯营在城外后各自约束自己族中的勇士们后,族长们一起进入了弘农城中。

    大胜之后必然是庆功,离开潼关,不愉快的气氛也随之挥散。两族的将领们开怀畅饮,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有了潼关这道屏障,长安算是固若金汤了,而蜀军兴复汉室,讨伐汉贼的道路也逐渐宽广起来。

    席间众人不自觉的就谈起了战事,异族不少将领和首领都对汉军的阵势和战术感到好奇,希望可以长期的学习与交流。异族首领们心中打的什么主意,大家都是知晓,只是不说破罢了。

    这次东征,属秃发寿阗的鲜卑族与汉人走的最是亲近。鲜卑族人数可不是最多的,但战力是没人愿意小觑的。各族能生活在同一片区域中,彼此的底细自然知晓。鲜卑族与汉人走到一起,善战的勇士学习了汉人的阵列和战术,更有可能得到汉人的支援。这一下子还不踩到了其他各族以及鲜卑族其他族群的头上?

    要知道这个时候,蜀汉政权的战斗力已经可以用“可怖”这两个字形容。谁也不想得罪这么一个强大的政权。趁着蜀汉皇帝陛下还没许诺给鲜卑族什么,也趁着鲜卑族还没开口,各部族都抱着抢先一步的心态,尝试获得汉人的帮助和传授。

    秃发寿阗见状,脸上隐隐有些不快。当初老子号召你们跟随汉人的时候,都嘲笑老子没种,没有眼光。如今见识到汉人的厉害了,竟然有脸抢在老子前面请功,实在是一群败类啊!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自己当初决定抱汉人这条大腿来发展自己的势力,可也没想到汉人竟然有这般可怕的战力。这一赌还真是赌对了,这哪是一条粗腿?这是一座山啊!

    气氛酝酿的差不多了,时机也已成熟,刘禅和姜维交换下眼色,开始了正题。刘禅首先开口道:“朕此次伐魏,诸位族长出力不小,大汉礼仪之邦自然不会亏待诸位了。”

    此话一出,席间顿时安静,众人侧耳倾听蜀主刘禅的话语,心中满是欢喜。这蜀汉皇帝老儿倒是蛮通情理,听着语气似乎好处要比之前双方约定的要多。

    “不过伐魏之事仍未结束,眼下不过是开始而已,不知诸位族长做何打算?”刘禅话锋一转,先抛出问题给各部族。

    做什么打算?这个时候还能做什么打算?鲜卑族秃发寿阗当仁不让的抢先道:“鲜卑族愿意跟随陛下继续讨伐魏人!”

    “氐族莫罕氏也愿意跟随陛下!”

    “羌族成氏也是如此!”

    有鲜卑的秃发一族抢着表态,其他各族都是愿意继续跟随蜀军作战。大家一一表态,最后只剩下羌族姚氏还没有表态。

    羌族姚氏族长姚古那攻于心计,对于蜀汉的实力也是认可,只是这蜀汉皇帝说话明显是话中有话。眼下的表态恐怕只是个开头,一旦表了态等若把主动权交给了汉人。可是不表态就等于得罪了汉人,同时也和这些支持汉人的异族部落成了敌人,更重要的是没有汉人的协助,自己的部落如何强大?

    “羌族姚氏愿意跟随陛下讨伐魏人,并恳请陛下允诺我从族中增调勇士协助陛下!”姚古那把心一横,起身恭敬的说道。

    众人一听先是一愣,随即恨得直拍大腿。怪不得这姚古那最后一个表态,丫的不仅是表态,更要增加兵力协助汉人。大家同是表决心,人家却主动提出增加筹码,这不是抢在众人之前讨好汉人么?

    “我族也愿意增派人手!”

    “俺这里也是这般!”

    “我族中还有七千勇士,随叫随到!”

    反应慢一拍的众人急忙也各自增加筹码,表态愿意调集兵力前来助战。鲜卑族的秃发寿阗这次已经带出了大量的族中战力,留下的战力并不多。可眼下的形势不容的自己迟疑,于是也起身表示愿意增加兵力,同时把眼去看姜维。

第八十四章 收编异族(下)

    鲜卑族的情况姜维是知晓的,提议增加投入兵力的姚古那更是清楚。如果把鲜卑族号召各族支援汉军作战视为第一步,那么这一步没人追的上鲜卑族的秃发寿阗。所以姚古那抢先发动了第二步,增兵!

    除了鲜卑族的秃发寿阗,余下任何一个部族在凉州老家都留有大半的战力。作为提倡者,姚古那非常明白眼下的局势。蜀汉政权的影响力已经笼罩在各族之间,这个时候不站好队伍,不抢着站到头里去,就没有好下场。[..com]

    左右都是要站队,一定要抢个头功才有意义。

    刘禅看出秃发寿阗略有为难的神色,自然要照顾这最先支持蜀汉的部族。羌族的提议让自己很是欣赏,但毕竟是见风转舵而已,鲜卑族的秃发一脉才是更为坚定的盟友。

    “鲜卑族已有不少勇士在此,朕认为不宜增加人手了,就当做秃发族长已经派出援军吧。”刘禅这句话却是转头向着姜维说的。

    姜维也点了点头,陛下的意思自己是懂得,各部族踊跃要求增兵,无疑削弱了鲜卑族的地位。这个时候汉人若是过河拆桥,过分去应和其他部族,冷落了鲜卑族秃发一脉,难免让人心寒。

    越是这般的时候,越不能忘记功臣,保证鲜卑族的利益下,才是其他部族。见风转舵的家伙看的不过是实力,但并非人人都有一双慧眼。

    “陛下所言极是,鲜卑族在历次战斗中损伤也是不少,应该有所礼遇才是。”姜维也回了一句。

    各族蜂拥而起已经让鲜卑族秃发寿阗一脉觉得四面危机,前一刻还是鲜卑族一家独大的状态,随着羌族姚氏的一个表态,鲜卑族反而处于最为被动的地位。见蜀汉皇帝刘禅以及大将军姜维并不忘记自己的功劳,而且有抬高鲜卑族,以鲜卑族魏遵的意思,这让秃发寿阗感动非常。眼泪在眼眶中转了一圈,总算是没掉出来,心中更是坚定了拥护蜀汉的决心。

    姚古那把一切都看在眼里,没有打击到鲜卑族虽然遗憾,但蜀汉君臣王者的风范,仁者的气度确实让人折服,于是在一旁暗自点头。

    学习怎会拘泥于兵法韬略?跟随在强者身边,无时无刻都是机会。

    刘禅见众人都表了态,情绪也很高亢,也是趁机道:“承蒙各族对我大汉的厚爱和信任,朕在这里敬诸位一杯!”

    “陛下言重了!”

    “我等不过是顺应天意。”各族长见状连忙捧起桌案上的酒樽跟随着刘禅一饮而尽。

    “诸位增派人手是件好事,只是国有国法,军有军规,朕要约法三章方可行事。”刘禅趁热打铁道。

    “陛下请讲。”各族长自然洗耳恭听,表态之后实际上各族已然不是独立于蜀汉政权之外的状态了。愿意跟随蜀汉打魏人,等若是做了蜀汉的从属,这与最初和汉军合作的关系有了本质上的变化。

    一个头磕在蜀汉政权的地上,这个时候人家要说什么,自然是听从了。先前合作的关系说走就走,现在你倒是可以走,但其他族群有了汉人撑腰,回过头来不欺负你欺负谁?

    “第一,各族部落齐心协力助大汉伐魏,留在雍凉的部族不得各自侵扰,须相安无事才好。”刘禅先说出了第一条,这是对后方稳定的一个要求和方向。

    各部落族长其实心里也在惦记这个问题,如今蜀汉皇帝开口就是自己心中所想,而且是最大的担忧,让人顿时觉得爽快!毕竟雍凉二州的异族并不是都随着这批联军配合蜀汉军队,按兵不动的部族也不在少数。

    自己这边抽调兵力到前线,老巢被其他部族给抄了,那可真是捡了芝麻丢西瓜,伤不起。

    “陛下圣明!”各族长闻言各自出列,跪拜在地。这是臣子对君主的礼节,这个时候的异族已经从心里往外承认自己臣下的身份了。毕竟对于这些半开化的异族来讲,向着实力强大的势力低头,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刘禅负责发话,姜维则是规定细则。各部族一共有多少人口,战力都要如实的呈报,调来的前线的兵力不宜过多导致后方空虚,也不宜太少使其他族群感到自危。

    等到细节安排妥当,刘禅说出了约法三章的第二章,这不是一个要求,而是抛出了一个问题:“行军作战最为重要的是什么?异族和蜀汉军队在日后联手作战时,如何保持契合度?”

    听到这个问题每个人的反应就不同了,性子耿直率性的张嘴就答,有城府深沉的则是仔细思考蜀汉皇帝的用意后才回答。

    军队最重要的当然是令行如一,换个角度看,如何让蜀汉军队和异族联军做到这一点呢?这就涉及到某些人的小心思,和某些人的大忧虑。

    蜀汉的军事力量远远强过异族联军,当然这并非是指战斗力,而是一个综合的印象。投石车以及刘禅手中两千五百名刀枪不入,削铁如泥的精锐御林军,给予了异族相当的震撼。

    双方军队拉出来硬拼,汉军未必占得到多大的便宜,可投石车和这精锐御林军一旦投入战场,异族联军便没了还手的余地。

    大部分的族长都存在这样的心思,让自己部族的战士接受汉人的军事体系,然后运用到族群之中,提高战斗力。运气好的话,看看能否得到投石车和那堪称无敌的武器。

    颇有韬略的一些人却是有所担心,自己的军队接受汉人的指挥,诚然会学到一些东西。但等若自己的军权也被汉人所分担,随着时间越来越久,难保不被汉人削弱和排挤,那个时候自己还有什么了?蜀汉政权能发展到今天这步势力,每一步看似简单随意,其中都饱含深意。

    最初拉拢异族联军协助作战的时候,没人料想到会是今天的局面。那个时候异族联军甚至有反咬汉军一口的机会和可能性,不知不觉中,就成了眼前的状况。状况就是这么个状况,大多数的部族表示愿意接受汉军的统一调遣和支配,余下的少数也没法提不同的意见,只好走一步算一步了。

    各族没了反抗的能力和意识,刘禅胸有成竹,于是提出了约法三章的最后一章:“各族跟随蜀汉作战,不能没有报酬,只用钱财物资来计算似乎不足以表示诚意。”

    话正说着,早有侍从拿出了一副地图,地图展开后足有丈宽,由侍从挂在墙壁上。刘禅用手划出了一块区域道:“有愿意到汉人居住区生活的异族人,可以到汉人居住区生活,一切待遇与汉人相同。愿意维持各族生活方式的,到时候可以分割这些区域。”

    什么会比地盘更有吸引力?

    各族长听到刘禅这么一说,就算是秃发寿阗,姚古那这样精于算计的老家伙,脸上也露出了惊异和兴奋的神色!大家一拥而上去看地图,这地图没什么特别的,只是看的人总想着看得仔细些。

    一场酒宴在欢笑声中结束,各族都是回到自家营里安排族中事务,同时等待第二天的会议来敲定具体细节。而秃发寿阗和姚古那则是作为先后两拨亲汉派的带头人物,被刘禅热情的留下继续小酌。

第八十五章 抢关(上)

    弘农的蜀军和异族联军一直休息了四五天,这个时候四面八方的消息才先后传来。原来在刘禅与姜维收异族为自己羽翼的同时,早已派出了数路人马分袭附近的各城县。

    文鸯,杜珍,赵统,马脩等人兵分数路,趁着潼关和弘农的战事还无人知晓,依旧是扮作魏军诈取城池。等到魏军知道了消息,整个弘农郡已经陷落的七七八八。余下的几处兵力有限,被蜀军加紧猛攻,终于也是城破投降。[]

    捷报连续传回,看的异族各首领更是敬佩不已。都以为军队停驻在这里没什么事做,谁想到蜀人双管齐下,已经平定了整个弘农郡。用兵之道到了这个份儿上,各族偷着庆幸不是汉军的敌人。

    魏军的许昌保卫战显然迫在眉睫,有吴军的强势压境,相信就算知晓潼关已失,魏人也调不出什么兵力。若是这样,摆在蜀汉君臣面前的难题就只有一道了——接下来的行军路线。

    依照和东吴签订的盟约,司州部分是以函谷关为界,一分为二。蜀军若是继续挥军向东,兵锋所到便是函谷关,攻破函谷关就是洛阳。诚然可以先攻下洛阳,便于接下来的进军。但洛阳乃是属于东吴的那一份儿,姑且不说吴国一方是否理解和愿意,只是增加双方的矛盾这一点就让人觉得不稳妥。

    依照盟约的路线进兵,只能前往弘农郡的新丰县,在新奉收集船只,渡过黄河北上并州。这样做也是有隐患,洛阳和函谷关在下游随时可以出兵骚扰,弘农郡必然要留下重兵。

    并州的魏军固然不如许昌那么多,但一向是以骑兵和骁勇善战闻名于世的。蜀汉的骑兵较少,又要分为两部,渡河北上的兵力若是少了,恐怕还真打不开并州的局面。

    所谓兵贵神速,能做到这一点,便可称之为名将。可心有余力不足的蜀军已然是强弩之末,做不到这一点了。

    异族必须要安抚和尽快的整编,渡河的船只要加速的打造,同时还要看看有没有机会攻下函谷关乃至洛阳。出一两万偏师倒是不伤体力,主力军队必须留在弘农,消化掉异族联军后才能行动。

    刘禅和姜维注定要兵分两路,一路固守已有的土地防范魏军,另一路北上渡过黄河继续开疆辟土。异族眼下是没有贰心,所以更要趁着这个时候完成军队的整合。否则一旦遭遇强敌,军队的指令不能统一,汉族和异族的矛盾不能化解,内忧外患的状态是最差的,也是最不愿见到的。

    这个时候宁可停下脚步,也要把自身稳固住,再图进取。眼下有东吴牵制着魏国,蜀军还不趁这时候喘一口气儿?

    各族的族长担心很多问题,其中最为头疼的便是自己的军权。指挥权交给汉人,等于架空了自己。如果不是因为异族和汉族毕竟有所区别,族长们还真不敢把权力交出来。即使是这样,各族长依旧是担心长久以后,情况会发生变化。

    姜维打小儿就生活在天水,熟悉各族的习性和战法,更知晓这些人的心思。不同族群都由汉人指挥,不说矛盾不断,至少各族的军士都会有所怨言。诸葛武侯留下的“异族政策”说的很清楚,攻心为上。

    因此整编异族军队依旧使用各族原本的将领,只是汉人会暂时派出各级的将领负责传授和协助指挥异族军队。一旦各族的号令统一,阵势完备,汉人尽数撤回汉军之中。

    这般体贴的措施,各族长高兴得不得了,汉国果然是汉国,甭管是蜀汉也好还是什么汉也罢,这大国的气派就是与众不同。

    这边操练着军队,刘禅也不闲着。主力不能动弹,还可以调动一万三四千人的偏师,洛阳打不下,可以先图谋函谷关。除了函谷关,还有武关也可以去攻打。

    洛阳作为魏国的五都之一,更是东汉的政治中心,天下的心脏所在。不仅如此,因为洛阳位于河洛之间,居天下之中,既禀中原大地敦厚磅礴之气,也具南国水乡妩媚风流之质,被历朝历代的帝王所看重,是古代中国文化,政治,军事,经济的发源地。

    从地势上来讲,洛阳城北据邙山,南望伊阙,左瀍右涧,洛水贯其中,东据虎牢,西控函谷,四周群山环绕、雄关林立,因而有“八关都邑”、“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称;而且雄踞“天下之中”,东压江淮,西挟关陇,北通幽燕,南系荆襄,更是要冲之地。

    所谓“洛阳八关”乃是指东汉末年设置的八处关口,分别是函谷关、伊阙关、广成关、太谷关、轘辕关、旋门关、孟津关、小平津关八处。除了这八处之外,洛阳西方还有武关,东方还有虎牢关,北方还有天井关和积关。

    这是兵家必争之地!

    拱手让给了吴人着实是不甘心,但为了兴复汉室,为了能够击败魏国,也只能答应吴国的要求。

    盟约上是以函谷关为界,那么函谷关和与函谷关位置相差无几的武关一定要抢先握在手中才行。日后与吴人有了争执,有函谷关作为打开洛阳的门户,有武关作为窥视宛城的窗口,便足以和吴人一战。

    凡事敢想就成功了一半,但是否成功看的是另一半,要去做。刘禅暗中召集了众将商量攻取两关的对策。文鸯,赵统各自请命出战,刘禅大喜,于是派遣文鸯去攻取函谷关,赵统去夺取武关。

    二将兴高采烈,各自带着五千蜀军杀奔两处关口。这两处关口的魏军也不含糊,关上的兵力虽然不多,好在都是险要所在,易守难攻之地。

    “这是何处人马?怎么与蜀军打了起来?”函谷关守将奇怪的问道。

    身为守将看不出门道,余下的将领更是看不出个所以然来。蜀军遭到夜袭,抵抗一阵子之后便难以支撑,只好撤军。地上留下了千余具蜀军的尸体,而那击败蜀军的人马此时也奔着函谷关下而来。

    “我乃新丰太守朱奂,新丰已失,弘农沦陷,快快接我入关!”领头的魏将盔甲上满是鲜血,声音也是嘶哑的厉害。

第八十五章 抢关(下)

    函谷关守将观察这支魏军人人衣甲沾血,旗号也不差,地上又躺着那么多的蜀军,怎会不信?但是函谷关为天下第一关,是洛阳西方的门户,这守将心中没有怀疑,仍然是以稳妥为主。

    “劳烦朱太守呈上印信,末将验明身份,自当打开城门!”函谷关守将向着城下呼喊着。[..]

    “蜀人扮作我军士偷城,匆忙之中未曾携带,将军快快放我入关,这里有紧急的军情要送往许都!”关下的魏将也有两把刷子,没有印信的理由说得很是清楚和明白。同时又点了下蜀军假扮魏军的事情,这是一个心理战。试想城下的魏军有假,怎敢把这事儿提出来呢?不等若是提醒了函谷关的守军么?

    “这……没有身份证明,末将实在不敢冒险,弘农之事末将也知之一二。”函谷关守将略带犹豫的道。

    关下的魏将气得盘旋战马,指着关上便骂,正骂得欢时,远端又是一支蜀军杀来!为首的蜀将离着老远就喊道:“魏贼休跑,留下命来!”

    函谷关下的魏军见了都是有所畏惧,那魏将骂了一句,转身带着魏军迎向了蜀兵。魏军人少,蜀兵人多,不过片刻的功夫便被蜀军包围住,不断的有魏军倒下。

    函谷关守将见了心中焦急,这新丰太守也真是脾气暴躁,来了蜀军就赶紧在城下列阵,自己这里也好支援。偏偏要跑出那么远和蜀兵拼命,反而被蜀人包围,这让自己不是前后为难么?

    堂堂太守,因为自己不给开门,结果被蜀军杀了……这传出去,自己的脑袋也该搬家了……

    “随我出城,去救兄弟们回来!”函谷关守将大吼一声,带着两千魏兵开关杀出城来!

    关外的魏军和蜀军杀得凶猛,然而见到函谷关的魏军冲了出来,竟然互罢刀兵协力杀奔函谷关的魏军!

    “不好!中计!”函谷关守将大吃一惊,急忙要走,冷不防一箭射来又准又快,正中咽喉……

    “将军被杀了!快撤!”魏军见是中伏,主将又是阵亡更显得慌张,纷纷向后溃逃。

    然而蜀军布局已久,怎肯放走魏军?不仅是装作魏军的蜀军围了上去,就是地下的尸体中竟也有猛然跳起劈杀魏军的!

    “啊……”

    “小心尸体!呃……”

    两千魏兵被蜀军伏杀,死伤无数,函谷关眼看不保。文鸯见状大喜道:“随我抢关!”于是数百蜀军跟随文鸯去抢夺函谷关城门。

    关中留守的魏兵显然不多,文鸯率军来势汹汹,魏人反而慌了手脚。就在文鸯接近城门之时,只见一支骑兵从函谷关中飞驰而出,当先一员魏将手中长枪迎面猛刺!

    文鸯手上稳稳架住一枪,心中暗惊!这函谷关中何时还有魏国铁骑存在?一枪架住,但城中铁骑势头极猛,从那魏将身后闪出十余骑各自挥舞兵刃砍杀文鸯。文鸯冷哼一声,挥舞大枪与魏人厮杀在一起!

    跟随文鸯的蜀兵都是步卒,城中若是百余骑还好抵挡,然而众军一边动手一边发现城中仍旧是源源不绝的涌出魏骑,不禁心中有了怯意。这函谷关有个三千魏骑,蜀军一共才五千步卒,怎么是魏人的对手?

    “文鸯小贼认得我么!”那魏将一眼认出了文鸯的身份。

    “你是?!”文鸯见这人面熟,猛然想起当初在淮南逃亡时,这魏将率领骑兵阻截,害的自己和弟弟文虎险些丧命!

    “路蕃是也!”魏将路蕃见文鸯似乎有所记忆,于是出言喝道。

    想起往日恩怨,文鸯怒火填胸,手中长枪一招快似一招,一招狠似以招,要将这路蕃刺于马下。路蕃当然知晓文鸯的武勇,思量自己一人难是文鸯的对手,于是号召身旁的魏骑不断的围攻文鸯。

    你就算有三头六臂,又怎禁得住长时间的围攻?

    文鸯禁不禁得住还有待时间的考验,跟随文鸯冲阵的蜀军已经有了败退的迹象。函谷关中杀出的骑兵足有一千四五百人,其中千余人把文鸯和数百蜀军围住厮杀,另外的四五百骑去营救其他的魏兵。

    铁骑所到之处,无不披靡,蜀兵难以撄其锋锐,竟是被这四五百魏骑冲乱了阵势。文鸯抬手刺一魏将于马下,偷眼观察四周的情形暗道不妙。自己想和这路蕃拼个生死,手下的儿郎们可不是魏骑的对手。

    “随我突围!”文鸯抖擞精神,大吼一声,力贯双手铁枪似滔滔江水般,杀得四周魏将左右支拙,毫无还手之力!包围中的蜀兵看到自家主将神勇,也跟随在身后,由着主将开路向外冲杀。

    “放箭!”路蕃一身武艺算不上一流,但智略非是旁人能及,见文鸯勇猛,于是下令各军以弓箭招呼。

    骑兵都有随身携带弓箭,闻令抽出箭支射向蜀兵。蜀兵本来就少,被骑兵围攻片刻死伤了不少,余下的竭力和魏骑作战,哪防得住箭矢?可叹文鸯心怀壮志夺冠,不想弄巧成拙只带百余人突围。

    被困在魏骑中的蜀兵还有一百多人,见状都是叫道:“将军弃我!”

    传到文鸯耳朵里,文鸯勃然大怒,胆气壮烈,猛的调转马头又杀回魏军阵中!刚送走了瘟神,魏骑暗自侥幸,谁知这蜀将竟不怕死,又杀了回来,魏骑多少有些一惊。

    听过文鸯本事的,暗地里有所退却,不知道的则开心的不得了,斩了这蜀将是大功啊!

    自寻死路耳!数名魏将一拥而上,大刀长枪并力杀向文鸯!

    文鸯怒目冷视魏将,大枪横扫之时,又取出了铁背大刀!左手长枪,右手大刀,同时挥动两支长兵器!魏将如何见识过这等情景,还没有所感叹,自己依然身首异处……

    这不过是交锋的瞬间,几名骑兵将领不能拖延文鸯的速度,反而一个照面就见了阎王。胯下战马被主人的浓烈战意所感染,四蹄如飞冲入了魏阵之中,文鸯在马上刀枪齐举所向无敌!

    上来阻拦,四周想捡便宜的魏骑先后落马,没有人能挡得住文鸯一招。路蕃见状倒吸一口冷气,指挥数十骑偷偷的放冷箭。百十个蜀兵被救出去是无伤大雅的事情,趁着这文鸯逞能,射杀此獠才是首功!

    文鸯一口气斩杀近百人,看的魏骑头皮发麻,只想退避三舍,不敢上前应战。包围中的蜀兵此时见到自家主将返身来援,各自感动,鼓其士气开始突围。

    就在这个时候冷箭射出,目标所指,正是文鸯!

    “将军小心!”蜀兵借着文鸯杀出的道路和空隙,眼看就要突围离去,见到魏人弓箭,只能开口提醒,却是来不及做任何事情。

    “叮叮叮叮叮……”箭矢被文鸯手中大刀磕飞无数,一杆大刀守得滴水不漏。同时施放冷箭的魏骑出却是乱作一团。

    原来当年在淮南逃亡战中,路蕃就使用这招,文鸯看似不觉,实则一直在注视路蕃的动作,心中一直有所提防。魏骑冷箭一放的同时,文鸯手臂运足力气,铁枪如同长虹贯日般掷向路蕃!

    路蕃虽是机敏,也是没想到文鸯粗中有细,还有这么一手。两下的距离如此之远,文鸯还能始终留意这个方向,实在是出乎意料。

    其实也不能怪路蕃大意,毕竟只和文鸯在淮南交过手,而且当时几乎把文氏兄弟置于死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路蕃的印象中的文鸯不过是两年前的文鸯罢了。

    铁枪呼啸而至,距离这么远还有如此的威力和速度简直是骇人听闻!没时间感叹,路蕃奋力侧身闪避,铁枪在路蕃肩膀上擦过,划开了一道不小的口子。鲜血流个不停,路蕃也由于用力过猛摔在马下。

    主将带着鲜血落马,大部分的骑兵都没看清是怎么回事儿。于是纷纷乱了起来,没人注意远处的文鸯!

    蜀兵完全退出了阵外,只有文鸯一骑在近千魏骑之中。箭矢不过是几个呼吸间就处理完毕的事情,文鸯胸中豪情顿起,长啸一声不退范进,纵马杀奔路蕃所在!

    “保护将军!”

    “小心!”

    魏骑见了急忙呼喊着,真正上前应战的人少得可怜。

    一个人才有多大力量?给你一把刀随意杀人,每个人都不反抗,任你杀戮,你能杀死几个?不说兵刃的锋利与否,就是挥舞兵器杀人这个简单的动作,重复个几十次后,人也就没有力气了。

    更不用说在千余骑围攻中,杀了百余人,死的可是能还手,会反抗,知道躲闪保护自己的家伙,并非靶子。

    眼下的文鸯连斩百人之后,宛若天神一般,等闲之辈谁敢上前送死?这样勇猛的将领只是传闻中听到,亲眼所见才知这凛然之威是多么震慑人心。

    亲随搀扶起路蕃上马,文鸯已然杀到,胯下的战马把搀扶路蕃的亲随撞出丈远,手中大刀比战马还快一步,横砍下路蕃的人头!

    “啊!”一声惨叫,是有所不甘,是心中带恨,终究是为时已晚,可怜路蕃刚调到西方战场,还没正式述职就死于函谷关下。

    主将一死,魏骑随即一哄而散,文鸯毫不停歇直接杀入了函谷关中!身后的蜀军们看着自家主将单骑闯入魏军之中,斩杀魏将好似探囊取物一般,士气奋然大振,随着文鸯涌入函谷关内。

    关上的守将见自家骑兵获胜正暗自庆幸,随即又见这蜀将展现万夫莫敌之勇,一己之力把刚刚抵达的骁骑将军路蕃斩杀于军中,情绪起落之余,鼓不起抵抗的念头。

第八十六章 血战石阳(上)

    赵统引军五千杀到武关城下,只见武关城头人头攒动,喊杀之声不绝于耳!

    “速去打探!”赵统急忙分派出数十斥候前往探听消息,就形势上来看,武关城上显然是激战之时,又是与何方军队作战?[]

    分派出去的斥候各自爬上树木或是附近的高地上观望,看了许久才跑回来禀报。武关城头上都是魏军,看样子是有一支人马在武关的另外一侧攻城。

    “哦?难道是吴人……”赵统沉思片刻,不知道是否要继续攻取武关。

    依照蜀吴的盟约,这武关并未写明属于任何一方。但既然双方是以函谷关为界平分司州,那么与函谷关位置大致相同的武关想来是谁得到算谁的了。眼下攻城,固然可以趁势破关而入,却不好与吴人计较。

    “退军二十里,留下探子日夜监视关上动静。”赵统冷笑几声,带着蜀军悄悄的退去,准备坐山观虎斗。

    武关的另一侧果然是吴军正在攻城,平定了许昌以南的各处后,吴人也盯上了这日后和蜀军对峙的重要关口。于是分出六七千人来袭击武关,武关中的守军本来只有千余人,但随着吴军的攻掠,不少残兵都逃入关中,兵力反而厚实起来。吴军日夜攻打,就是攻取不下。

    这一路偏师的胜负无关紧要,吴人的主力此时已然挺进许昌境内。施绩,留平指挥十一万吴军,带着一路上的攻城利器投石车,浩浩荡荡的向许昌而去。

    许昌方面迟迟等不到司马昭回援,负责阻挡吴军的司马干,司马京兄弟哪是吴人的对手?好在二人有只自知命,以拖延和阻拦为目的,不敢和吴军硬拼,避免陈骞的命运。出兵前有**万魏军,退回许昌魏兵仍在七万以上,这也算是功劳一件了。

    许昌城中人人惶恐难安,就是朝堂之上的大儒宿老也都脸带忧色,哀声叹气。此时作为司马氏留守京师的司马炎上了一道表章,不是出师表而是请封表。请封的内容很是简单,表上一共二十三人要求魏帝曹奂依照表内所述给予封赏。

    这二十三人不是司马氏的族人,就是司马氏的死忠,都是司马氏可以信赖的官员。曹奂看了看,拿出玉玺便在表章上盖下印记,这就算是应允了。

    这一不寻常的举动,包括曹奂在内都是明白,这是司马氏巩固内部稳定的态度。只有内部稳定了,司马炎才能放心的率军出城和吴军作战。司马昭的援军不知几时到达,想必晋公自有安排。

    许昌作为魏国帝都,轻易的被吴军包围住只会加大城中军民的恐慌,同时也加大了外围诸军回援的难度。

    司马炎没有亲自指挥过战斗,但身边有父亲司马昭特意挑选的谋士猛将辅佐着,加上司马炎本身也是颇有眼光的家伙。出城与吴军作战,这样一个决定便不足为奇了。

    吴人依赖的是投石车以及兵力优势,在陈骞刚刚败亡,南阳诸郡沦陷的时候许昌的兵力也不多。虽然七拼八凑的拿出了**万人去守南乡郡,但其中能战的兵力只有三分之一而已。

    这样的情况下,司马炎当然不会率军出征了。

    经过司马干,司马京兄弟的拖延之后,许昌城中的面貌已经有所变化。这段日子里不断有各州派兵来援,同时城中也做好了充分的战斗准备和动员。加上司马炎把信赖的臣子都封在关键的位置上,许昌的兵力和内部权力稳固程度都有了十足的提高。

    一切安排妥当,司马炎以侍中裴秀,尚书郎杜预,中书郎张华,太子舍人傅袛

    为智囊,奋武将军石苞,司隶校尉石鉴,督军从事王濬,长水校尉冯紞,散骑常侍王戎,并将军罗尚,王乔等为大将,起兵十四万出城与吴人对峙。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吴人也预计到许昌的魏军不会坐以待毙,见魏军倾巢而出,也不急于应战沉稳以对。于是吴军在离许昌七十余里外安营扎寨,准备先站稳脚跟,然后择机出击。

    ……

    战火并非西线独有,东线的吴军在撤退之后也是有了新的动作。吴军大将朱异率领三万吴兵屯驻于淮南,防守长江北岸,陆凯亲自率领一万水师纵横于两淮水道,与朱异的守军遥相呼应,形成联防的趋势。

    吴人摆明了态度守在淮南,等魏军来攻。就算你不来攻,吴人也有随时北上的能力,牵着魏军不得动弹。

    余下的三万多吴军,在丁奉的带领下走江夏,奔新野,前去支援东线的荆州军。大军行到江夏郡内,前方却是噩耗连连……

    负责进攻石阳的东吴大将留略,在石阳城下被魏军格杀,所携带的投石车以及粮草辎重都被吴人一把火烧个精光,残存六七千吴军暂时由副将指挥,屯驻在附近的县城补给。

    “石阳有多少魏军?”老将丁奉顿时怒发冲冠道。

    报信的小卒诺诺道:“石阳被我家将军围困已久,只有三四千人……”

    “留略庸才!即可围城,为何丧命!?”丁奉心中又是觉得留略可恨,这么好的形势偏偏打出了一个最差的结果。

    小卒哭丧着脸道:“从西方杀来魏骑,去攻击我军营寨,我家将军前去救援,反被魏骑所杀!还请老将军替我家将军做主啊!”

    丁奉一听,陷入思考当中。江夏的攻略是陆凯和陆抗安排的,由陆抗截断石阳与江夏诸城的联系,再使留略强兵压境拔掉石阳这个钉子。根据这小卒所讲,魏军是从西方而来,显然是陆抗那边出了纰漏……

    做主虽然只是一时之言,传回国中这战败的责任终究还是要陆氏承担。陆家重掌大权自己是没什么异议,可国内各族中也有不少人对陆氏有所不满。想到这里,丁奉道:“眼下江夏军情如何?”

    那小卒见这老将军没有接自己的话茬,也不敢继续问,做不做主是人家的事情,自己替自家主人把话说到也就可以了,于是道:“陆抗将军已经攻取了除石阳外的所有城池,如今屯兵石阳城外。”

    丁奉点了点头,示意带这小卒出去,自己则打开了一幅地图。陆抗不愧是陆氏的名将,没有留略那近两万兵力,只凭借手中一万余人就可以压制石阳,攻取其他城池。若是留略有这等韬略,想必也不用折戟石阳城,把命都搭了进去。

    说到底,这是技不如人!仔细研究石阳的形势之后,丁奉决定大军开往石阳,助陆抗一臂之力。

    吴国的兵制与蜀国和魏国不同,采取的是部曲制。将领和家族都有自己的封地,有自己的部曲。这些部曲平日里要劳作,要打造兵器,要耕地,战时又要上战场,可谓是三国之中最为辛苦的“士兵”了。

    自家的部曲当然是自家负责供给,单单凭借封地的百姓税收来发展自己的势力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才有了部曲也要参与到生产中的事情,家族不断壮大,部曲越来越多,装备越来越精良,这一切都是来自于自身钱财是否充足。

    留略身为江东留家的两大巨头之一,这次带来的兵力大都是留家的精锐。战败之后统辖残兵的依旧是留氏将领。

    我是留氏,你是陆家,大家井水不犯河水。

    陆抗的职权与留略相等,没有征调留氏残军的权利,就算有对方也不会应允。不说留略是因为陆抗没挡住魏军而亡,留家的军队为何要给你陆家卖命?因此陆抗在前方打得如何辛苦,这六七千残兵始终是无动于衷。

    到了丁奉这里,一切都有所不同了。

    老将丁奉乃是此次北伐行动的三都督之一,有权调用任何军队。留家残军不敢抗命,只得乖乖的来与丁奉汇合,同时也抱怨着自家兵败。兵败固然有陆抗的责任,主要的问题还是留略自己轻敌造成的。道理是这个道理,大敌当前,丁奉还是以安抚为主。

    丁奉的三万多吴兵,留氏的六七千残兵,加上陆抗的五千余人,合计近五万吴军齐聚石阳城下,准备一举攻克这隔断东西交通的魏军据点。这也是长江流域上魏国最后的城池,石阳一丢,整个长江北岸便尽在吴人手中。那个时候无论是水路还是陆路,东西两方的兵力和物资互相支援,足使吴国的战斗力提升一个档次。

    石阳被投石车砸的千疮百孔,桓禺和陈舆二人指挥军民奋力抢修,总算使得城防有所恢复。城外的吴兵虽然多,但没有投石车,只能采取普通的攻城之法,魏人还是有信心坚守得住的。

    城中的魏兵有三千余人,骑兵也有一千三四百人,加上六七万百姓,这就是石阳城所有的力量了。

    将近五万的吴兵把石阳包围的水泄不通,想突围是绝无可能,就算逃出石阳也是无路可去。

    这是孤城,更是孤军,城中军民只有一个信念,守住石阳!

    翌日清晨,号角声连绵不断的传来,战鼓声咚咚擂起,城外的吴兵潮水般涌向石阳城,发动了总攻。

第八十六章 血战石阳(中)

    石阳的魏军被吴人的投石车砸得心惊肉跳,好不容易到了砸魏军的时候,一个个士气高涨,搬着石块木棍向城下扔去。

    魏军采取的守御方式出乎吴人的意料之外,这是一场没有弓箭射击的守城战。魏军在城头上就那么一直看着吴军跑到城下,然后便是铺天盖地的石块投掷攻击。[..]

    石块好像下雨一样,覆盖了城墙下方圆三四丈的范围。在这范围内的吴军被砸的头破血流,倒地哀嚎。盾牌手举着盾牌承受石块的坠落,石块频繁的砸在盾牌上发出刺耳的声响。

    石阳城不算大,但绝对算是坚城,五六丈高的城墙上就算掉落的是一个小石子,也足以把人砸的皮开肉绽。人在盾牌遮掩之下,举着盾牌不断承受石块的撞击,时间久了盾牌有些变形,底下的吴军也是渐渐支撑不住。

    小的石块力道还不算大,体积较大的石块对于盾牌军来讲则是破坏性的。砸到盾牌中间,还算可以勉力支撑。若是石块的落点偏离了盾牌中心,巨大的冲击力带的盾牌手重心不稳就麻烦了。

    底下都是尸体和石块,左右又是自家的同袍,被砸的七扭八歪撞到自己人不说,还要照顾脚下避免被绊倒。脚下注意力,头上的石块可是始终不停的下落,想调整好忠心,再顾及环境因素,一心多用谈何容易?不少盾牌手都是失掉重心后,不是摔倒就是在保持平衡的过程中被砸死。

    如此猛烈的投掷持续不了多久,就算城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石块,但搬运到城头的能有多少?

    很快石雨便停止了,这个时候城下的盾牌军只存十之二三,战况可谓激烈至极!

    “冲啊!”

    “先登者赏千金,封侯!”

    吴军看城中的投石渐少,云梯队以及冲车纷纷加速向城墙和城门靠拢。不仅仅是冲车和云梯,吴军竟然还拥有数量不少的井阑。冲车可以改造,云梯一夜之间就可以做出许多,但井阑可不是行军带队方便携带的物件,更不是短时间可以打造好的。这是陆抗早有准备,并不是丁奉的急行军携带的军械。

    面对箭矢如雨的吴军井阑攻击,城头上的魏军举着盾牌被动的防御着,没有任何还击的能力。

    城头的魏军被压制住,攻城的吴兵显得更为迅速和效率,云梯纷纷靠在城墙上,兵卒将领们各自奋勇攀登,誓要冲上城头!

    千金是什么概念?这个时代的铜钱虽然很毛,物价也不稳定,但金子到什么时候都是值钱的玩意。打一辈子仗也挣不到多少金子,如今先登入城就有千金可拿,谁不舍命向前?行军作战就是在搏命,拼这一次换后半生大好生活,岂不好过后半生继续做人马前卒?

    封侯在某种程度上比千金还要诱惑人,在有野心者的眼中,封侯不过是一种爵位,没有多大的权利。对于普通的兵士将领以及百姓眼中,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地位。有钱算什么?有了爵位可以世袭,有了爵位等于从社会底层瞬间蜕变为贵族,这是光宗耀祖的好事儿。

    城头上魏军的守城乏术,让吴军更是大胆向前,英勇无比!

    “幼节怎看?”魏军种种的不合常理,让丁奉觉得奇怪,又找不出合理的理由来解释这一现象,于是询问陆抗。

    陆抗苦笑道:“我敢和老将军打赌,石阳的箭矢绝对够用,如此作战是为了减少消耗。”

    “魏人狡猾,这一仗恐怕要大费周章。”丁奉点头同意陆抗的说法,吴军在兵力上占据绝对的优势,魏军就算弓箭射个不停,也无法阻止吴军靠近石阳。与其如此,魏人索性放弃先期的远程攻击,减小守城军械的消耗。

    看似不合常理的举动,显示了魏军守将的智慧和坚守到底的决心。减少消耗是为了打持久战,这是长远的打算;放弃先期的射击,同样使得守军省下了一份力气,投入到肉搏战中,这是眼前的利益。

    城头的魏兵举着盾牌遮挡箭矢,在盾牌之后不断的有守军将干柴,草料等易燃之物扔往城下。

    攻城的吴军都是惯于征战的,见到对方这动作便知道接下来吴军要放火了。这火势称不上大,但城墙四周的火势一起,云梯和冲车就会被付之一炬,稍远些的井阑也会因为烟熏而不得不暂时退却。

    指挥攻城的吴将见状,暗中传令各军稍微压住攻城的速度,减小魏军火攻造成的损失。处于攻城的部队当然不可能转头逃跑,这个时候只有向前,明知脚下在不久之后就是一片火海,也要继续攀登!

    这是战争的残忍之处,就算你洞悉一切,事到临头也是避无可避,躲无可躲。临战而逃是死罪,死的不是自己,还有在江东的家人都要受到牵连。

    柴草不断的落下,就是没有火苗落下。在吴军有意控制攻势的时候,突然石阳城门一开,千余魏骑猛然杀出!

    魏将陈舆率领父亲残余的旧部,反其道而行之,打了吴军一个措手不及。骑兵目标一致,行动一致,绕着城墙厮杀。正在攀墙的吴军,云梯之上的吴军,准备攻城的吴军在魏国铁骑的冲杀之下摔成肉泥,踏成肉泥,攻城之势顿时瓦解!

    陈舆一马当先,手中大刀猛劈身前的吴兵,遇到附在城墙的吴人,手中大刀平举不动,借着马速作为动力斩杀吴军……可怜城墙上的吴兵不是被大刀划为两段,就是云梯被砍断硬生生摔死。

    更有甚者躲过了致命的一刀,可一双腿却是血淋淋的掉在地上,上半身仍然死死抓着云梯或是城墙,晃晃悠悠,惨不忍睹……

    急促的号角声响起,吴军阵中出现两三千骑兵,同时弓弩手也各就各位杀向城外的魏骑。吴人不是没有准备,城中魏军大致的情况吴人都是了解的。骑兵不能用来守卫城池,也不能当做步卒使用,唯一的战法就是在危急之时出城冲杀。

    丁奉和陆抗一个是经验丰富,久战成精的老将,一个是谋略非常,深通兵法的少年将领,对于魏骑出击的战法早就有妥当的防备和安排。

    无奈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从交战之始魏人便不依古法的进行做战,本应当是投掷火把燃火阻敌的战术,偏偏没有这么做。而是利用吴人针对魏军战法的应对,突然放出了这千余魏骑,钻了空子。

    战场上瞬息万变,一处失误付出的便是无数的性命!

    魏骑嚣张没有多久,吴军的弓弩先行射到!魏骑贴着城墙冲杀,虽然易于破坏吴军的攻势,但也方便对方射击自己。对吴军来说,活靶子也就是这般了。

    城头上的魏国江夏太守桓禺见到魏骑损失不小,急忙传令众军速速应变,叹气道:“丁奉,陆抗名不虚传,应变如此之速,我不及也。”

    石阳城上的守军接到桓禺的指令,盾牌突然一撤,露出的是等待多时的弓箭手,瞄准了城下射击魏骑的吴军,魏军的弓弩手终于进行了还击。

第八十六章 血战石阳(下)

    原本牵制魏军城头的井阑,因为魏军的火攻和骑兵的突然出击,不得不抢先一步后退避免殃及池鱼。这一退倒使得魏军城头没有了压力,放心的射击吴兵。吴国的弓弩手刚爽快没一会儿,便遭到了魏国弓箭手的干扰,一下子火力减弱了不少。

    陈舆见城头的桓禺给予火力支援,急忙招呼众骑撤入城中。不想吴军的骑兵此时恰好冲了上来,顿时和魏骑战在一处![..]

    饶是魏军城墙上箭如雨下,可吴骑如何肯放过这出城的魏军?而且凭借速度冲过箭雨后,就是和魏军的缠战,城上的魏军绝对不会向着自家人马缠战,只能和城下的吴军对射,奈何不了缠战中的吴骑。

    陈舆大刀左右翻飞,杀得好生痛快!然而围上来的吴骑越来越多,魏骑被堵在一处动弹不得。

    “小子纳命来!”两名吴将盯准了陈舆,各自拍马挺枪杀来!

    “哼!”陈舆目透精光,抡刀而上,以一抵二毫不畏惧。

    这两个吴将年龄也是不大,与陈舆相仿。二人一身武艺虽然不似陈舆般精纯,但好在年轻气盛,凭借气力渐渐占据了上风。反观陈舆大刀依旧是犀利无比,只是旧伤未愈多少影响了速度和力量。

    看出陈舆有些力不从心,两名吴将眼神交流之后,各自拍马猛喝一声,分左右夹击陈舆!

    左侧的武将战马到了陈舆的斜前方时便用尽全力一枪当胸直刺而来!右侧的武将长枪一架,挡住了陈舆的一斩后,战马跑到了陈舆的侧后方才回身挺枪一刺!二人颇有默契,配合无间,使出了杀手锏!

    陈舆一刀斩不了右侧的吴将,左侧的长枪已然刺到,无奈之下只好任凭右侧的吴将与自己擦身而过,大刀奋力挥舞抵挡致命的一枪!这一枪堪堪抵住,身后风声响起,又是要命的一枪杀到!

    “喝!”危急之时,陈舆奋力抽回大刀看也不看的向身后飞斩而去,同时拧身去避这要命的一枪。

    “噗!”

    “嗖!”

    “呃……!”

    电光火石之间三马相交而过,陈舆背后着了一枪血流如注。身后暗中下手的吴将冷不防陈舆频死的一击,大刀正砍在脑袋上,哼都未哼一声见了阎王。另一名吴将见陈舆和同伴两败俱伤,手中长枪再刺,就要取陈舆的性命!怎奈一支冷箭射到,正中太阳穴上射入两三寸深,吴将倒栽马下眼看也是活不成了。

    城头上桓禺身披重甲,手持硬弓,虎视城下。身后百余名硬弓手,各自弯弓上箭瞄着城下混战中的吴骑射去!大规模的射击必然会造成误伤,桓禺便亲自带着百余射术精湛的弓弩手对混战中的吴骑进行打击,减少陈舆骑兵的压力。

    城中一共才一千余骑兵,怎能在此一战就消耗殆尽?

    遭到冷箭狙击,吴骑的行动明显的慢了下来,陈舆忍着疼痛,带着魏骑趁机冲杀!

    “继续攻城!”丁奉见魏军猖狂,心头火起,战鼓声猛的密集起来,原本退却的吴军步兵以及井阑等攻城器械再次涌向石阳城。

    “将军快快进城,我等在此阻挡!”有几名魏国骑兵将领向着陈舆呼喊着,拍马舞刀带着百余骑断后死战,抵挡吴军。

    陈舆如何肯让这些将领替自己殿后,也是拍马上前要替回众人。这些骑兵都是陈骞的老部下,自陈骞战死之后便转为爱护陈舆。没等陈舆上前,早有几名老兵强行拽着陈舆坐骑缰绳,将其硬生生拖入城中……

    “咚”的一声,城门紧紧关闭,留下城门外百余魏骑与吴军纠缠在一处。城门的另一边,陈舆撕心裂肺的哭喊要开门去救众人,被几名老兵紧紧的抱住动弹不得。

    谁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

    最后一名魏骑坠落马下,临死前还紧紧抱住一名吴国骑兵。锋利的长矛透过魏骑的身体,又扎入了怀抱中吴人的身躯,抽搐了几下,便倒在尸体群中一动不动。

    “放!”桓禺一脸平淡的神色,对这生死无常的场面见惯不怪,只有从那偶尔一声的暴喝中才感觉到满腔的恨火。

    吴军再次涌了上来,魏军的弓箭没有停歇,又多了无数火把被抛到城下。火势很快就熊熊燃起,在城墙根儿开始向外不断的扩展。大火映红了每个人的面孔,鲜血在火光中跳耀着,好似已死的战士不甘心就此长埋……

    见到火起城上的魏军都松了口气,总算可以稍微休息一下。哪怕是暂时的休息,也好过连续紧绷的作战。

    “不好!继续射击!”桓禺把眼望去,心中一沉,急忙呼喊魏军继续奋战。

    石阳守军此时不用桓禺喊话也知道怎么办,隔着火墙和黑烟可以看到另一端的吴军根本没有退却,反而向着火势不断的杀来。

    这是强攻!

    在丁奉下令继续进攻后,陆抗亲自带着数千兵士用衣甲包着泥土冲到城墙附近,把泥土投倒火堆当中用来压灭大火!

    魏军有出其不意的战法和策略,吴军何尝是泛泛之辈?

    严密的火墙很快被吴军掩灭了十余处,吴国战士举着盾牌,拿着刀枪,扛着云梯,推着冲车,井阑从被掩灭火势的空隙处经过。还可以感受到脚下热热的泥土,与体内的热血相映得彰。

    经过一番激战,吴军的斗志丝毫未曾减退。

    战鼓声激发了战士的斗志,也控制了军队的步伐和节奏。如此激昂的战鼓声甚是少见,其中蕴含着顽强不屈的斗志和一往无前的勇气,激励着每一名吴国士兵奋勇向前,完成自己的使命。

    陆抗拔掉肩头上的箭矢回首望去,只看到中军所在的鼓台之上,一名老将白发白须,**上身奋力击打着战鼓——正是吴国大将军丁奉!

    大将军亲自擂鼓助威,江东子弟气势倍增!

    双方你来我往箭矢漫天飞舞,陈舆简单处理了伤口后也来到城头督战。桓禺好似雕像一般傲立城头,亲冒矢石未曾后退半步。

    “倒油!”一声令下,城头出现数千百姓,有人抬着一锅锅热油顺着城墙倾泻而下,有人抱着油罐跑到城墙边上使劲儿的抛了下去。

    热油顺着城墙浇下,烫的吴军焦头烂额;油罐掉在地上摔的稀碎,流淌在地上遇到火苗,加大了火势,扩大了燃烧的范围。

    百姓的加入对吴军造成不小的损失,也加大了吴军继续推进的难度,这一切所付出的代价就是自己的性命。双方的箭矢飞来飞去,百姓没有铠甲,没有遮拦,到了城头想不被射中都难,许多百姓甚至连人带油一起落下城去。

    喊杀声响彻云霄,双方经过反复的出招后,战事进入了胶着阶段,也可以称之为消耗阶段。

    五万吴军源源不断的保持攻势,魏军一方正轨的士兵越来越少,许多青壮和百姓拿着兵器投入了战斗。有人登上城头,砍翻了魏兵,随即被补位过来的魏军刺下城墙;有人攀爬到一半,被城头落下的木桩石块砸的脑浆迸裂,尸体摔下去的同时顺带着砸掉了跟在后面的同袍……

    攻城一方死伤不断,守城的也不遑多让。这边一刀砍死个吴人,身上便多了几箭;那边推到一架云梯,自己却被刚爬到城头的魏军拽住衣甲,跟随着云梯一起掉落城下;更有的正在城墙上移动,就被乱箭射成了刺猬……

    魏军奋力抵抗,可吴人的攻势一次强过一次,一波猛过一博!桓禺和陈舆等魏军将领,拿着兵器四处督战,与一般的军卒无异。全靠众人身先士卒,魏军这口心气儿才没有落下。

    只是吴军的攻势实在是让人应接不暇,正规的兵卒应战都是硬仗,没有经过训练的青壮和百姓只能是填命送死。

    丁奉和一众高级将领轮流擂鼓助威,极大的鼓舞了吴军的士气,陆抗带着一群年轻将领冲锋在第一线指挥攻城,更是激发了吴军的斗志。五万人攻不下五千魏兵,传出去日后还有脸出征作战么?

第八十七章 曹魏的逆袭(一)

    城头上射下的箭矢和投掷的石块等物越来越少,不是物资储备不足,而是没有那么多的人手。

    先是五六股吴兵杀上了城头,魏兵奋力迎击,好不容易击退了这里,其他地方又是支撑不住。兵力上的严重不足使得魏军左右支拙,拆了东墙补西墙,疲于奔命。[]

    随着越来越多的吴兵涌上城头,魏军在厮杀一阵之后,开始退入城中。留在城头上和吴军拼命于事无补,只能让自己陷入吴兵的包围之中。反之退入城中进行巷战,还能依据地势做最后的努力。

    石阳城被攻破已是事实,可城中的军民依然顽强的抵抗着。

    ……

    淮南的吴人移师江夏石阳,这一举动没有瞒得过寿春的魏军。王基乃是当世少有的宿将,无论是眼光还是谋略均属一流。吴军大都督陆凯在输了一阵之后就迅速调整了战略,这等反应也是王基颇感意外。

    “吴人意图明显,老将军可早做决断。”王经等人早已接到吴军大举逼近许昌的消息,心中十分焦急。

    “晋公世子并非等闲之辈,裴季彦智谋之士,石仲容久经战阵,老朽料定许昌无恙。”王基用颇为肯定的语气说着。

    王经眉头依旧纠结在一起道:“晋公多半也会回援,只是可惜西线功亏一篑……”

    王基闻言颇为振奋道:“西蜀国狭民疲,士卒有限,实不足为惧。只是邓士载轻敌丧命,钟士季大意败阵,葬送了长安之地。只要打退吴人,少了东方的策应,单凭蜀军能成什么事!”

    听出王基话中有话,王经等魏将均是一愣。这江东孙氏已然打到了许昌,哪有王基说的这般轻松?仔细瞅瞅王基又不像是一个说胡话的样子,莫不是自己听错了?

    看众人一脸不解,王基笑而不语,直到目光扫到一人嘴角带笑丝毫不以这一番大话为意。王基颔首赞许道:“儒宗为何发笑?”被称为儒宗的年轻人乃是扬州别驾唐彬,文武双全,深得王基器重。

    唐彬见王基一句话,众人的目光都落在了自己的身上,于是道:“自孙氏建国以来,只有东路北上,荆州只是守势,我认为这事吴蜀始终不能取得成功的原因。现在陆凯因为遭遇大败而放弃了东路的攻势,我认为这是上天注定了吴人要失败。”

    一席话说得笼统,却是让众人听得明白。吴出淮南,蜀取陇西,东西遥相呼应让魏国疲于应对。但是这样的组合只是形势上的呼应,对于双方实际上的军事行动没有任何的支持。原因便在于地理位置优越的荆州军始终没有动作。

    东路攻取淮南,中路发兵襄樊,西路挺进陇西,吴蜀两国三路出兵才会对曹魏造成实质性的威胁,这样的军事行动才足以形成对二国有利的形势。否则东西两路隔得太远,互相借不上力,只是喊口号罢了。

    眼下外国之所以丢了雍凉,长安,襄樊,这其中固然有蜀汉异军突起的因素,同样看得到两国三路齐发的影响。

    魏国就好像一头猛兽,头脚和腰部同时遭到打击,就没了还手的能力。只是头脚,或者是头和腰部,魏国始终保持着一份托底的力量。这份力量或许不大,只是对于倾尽全力北伐的吴蜀二国而言,渺小的敌人也可以对这空虚的国内造成巨大的威胁和伤害。

    魏国已经被二国联手压制住,偏偏陆凯改变了战略,放开了淮南这里的压制。对于魏国来说这是一次冒险,也是一次机会。

    “将军要反击?”王经惊讶的问道。

    “哈哈哈哈,有何不可?”王基长笑道。

    “这……”王经犹豫不定。

    按照道理讲,敌国已经接近首都,寿春这边若是没有了压力,可以派遣援军去保卫许昌。王基的想法却是有些大胆,吴人既然把重心移动到荆州方向,那我就利用淮间的兵力去攻打吴国本国的国土。

    计略上讲这叫围魏救赵,没有任何问题。

    但……许昌不同于其他的城池,这是魏国的首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说句不好听的,许昌一旦被吴人占领,魏国就会面临灭国的危险。换任何一处来代替许昌,大家都会觉得王基的提议是个妙计。在这关键的时刻提出这么一个冒险的法子,反而使得众人觉得此事不可行。

    本质上相同的计略,只是因为巨大的压力,就成了不合时宜的提议。

    王经和许多将领虽然信任王基,但还是觉得趁机回援许昌的好。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这个险冒不得!

    见到支持自己的人寥寥无几,王基的脾气腾一下就上来了。司马昭的命令不符合形势时王基都不会听,自己的下属表示抗拒让王基这宿老如何肯妥协?

    “东吴倾尽全力而来,江北都是些败军之将,不过是站在那里充充样子罢了。此时不趁机下江南,更待何时?”王基越说越是来劲儿。

    王经苦笑劝道:“老将军此计虽妙,但许昌危机关系国家存亡,不可儿戏啊。”

    “王彦玮是说老夫的计划欠考虑么?”王基面色一沉,不悦的道。

    王经可不敢得罪这老将,王基在朝中不仅仅是地位和声望甚高,而且还是晋公引为臂膀的重臣,这不是自己得罪得起的。见王基不高兴,王经只能解释道:“老将军切莫误会,此事还当慎重考虑啊。”

    王基嘿嘿一笑,凑上前去道:“若我偏要去如此,你当如何?”

    王基是扬州牧,更是被授权节制扬州,豫州两处的魏军,相当于这一战区的总司令。王经则是暂代豫州刺史,行安南将军的职位,属于豫州军团的指挥官。上下级如此分明,王基又有朝中的授权可以便宜行事,让人能怎样?

    沉吟片刻之后,王经肃然道:“将军一意孤行,经只得留守寿春以策万全。”

    “哈哈哈哈哈,老夫也是此意!非卿不得守此方安宁!”王基这个时候才和王经摊了牌。

    没想到王基最初的打算就是留自己守寿春,王经不禁一愣,旋即只好叹气。这老爷子一把年纪,偏偏脾气也是越来越大。

    当天晚上,王基带着唐彬等五万魏军,除了寿春南门向着江北而去。而王经则准备好了物资粮草和大量的船只,作为王基的后备。这一战要面对的不只是留守江北的吴军,同时还有在两淮水道以及长江流域活动频繁的江东水师!

    在路上,王基信心满满的对唐彬道:“陆敬风军略不差,反应也属一等,只是文人出身,少了一份洞悉大局的眼光。”

    唐彬恭敬的道:“饶是如此吴人也不可小觑,彬等听从将军调遣!”

    王基没有答话,反而策马向着队伍前方奔去,激烈三军的喊声划过夜空,回荡在每个人的心中。

    终于到了魏军反攻的时刻!

第八十七章 曹魏的逆袭(二)

    寿春以南百余里都是无人区,没有百姓生活和居住,土地也就荒废了。水陆交通阡陌纵横,形成了既有利于水师作战,又方便骑兵驰骋的战场。唯一不足的是补给,南下或是北上,都要依靠自身的补给队伍,不能如同其平常那样就地补充。

    从赤壁之战后,到东吴袭取荆州的十一年里,孙权先后五次出兵两淮。每一次吴国倾力而至,曹操同样也是带着大军迎击。时间久了,魏武帝曹操便决定改变江淮的作战方略。[..]

    即是把淮间的百姓尽数北迁,寿春以南的县城全部荒废掉,只留下坚固的据点合肥屯驻百姓和军队。当时群臣多有不理解曹操的,都怕百姓不愿迁移,于是不少人都上书谏言。

    果然如同众人预料一般,百姓听说要把自己迁移到北方,都害怕曹魏的高压统治,于是纷纷举家南移。这一举动使得吴国凭空多了十几万户百姓,可谓是天上掉下的馅饼。

    馅饼可不是白掉的,没了百姓,土地渐渐荒废掉。等到孙权再次挥军北上时,进攻不下坚城合肥,困不敢深入淮间,退又不甘心就此收手,于是每次都是铩羽而归,不得施展。

    到了这个时候,大家才明白迁移百姓这一道政令不过是掩饰淮间战略布置的手段罢了。天下人口魏占十之七八,还在乎那十几万人口么?九牛一毛啊!

    三万吴军陈兵江北,每天派出的探子不计其数,为的就是打探魏军的动向。吴人退却看似是转攻为守,实际上乃是制造战机的一步棋。

    魏国的形势不容乐观,这个时候放开寿春的魏军,看的便是魏人如何选择。分兵回援,那么寿春的防卫力量必然减弱。丁奉往江夏而去的军队虽然在路上,但凭借长江和淮间水域的发达,不过一到命令就可以立即召回。

    魏军若是选择奋起南下,对于吴人也是有利。因为这就轮到魏军体验淮间本身为了防备吴国而建立起来的荒芜地带了。

    淮间方圆数百里,吴人的探子就算再多,也无法覆盖这么一大片的土地。能做的只是在水陆交通要道附近安排斥候和伏路小卒,监视一举一动。

    这些斥候和探子们在数百里荒无人烟的地带生活和监视北方,当然也有自己的营寨用来休息和就食。

    外面都是自家的探子,留在营中休息的吴兵很是放松。不用打仗,只是刺探些情报,每日里有专人送往大军屯驻之处,这点工作对于军士来讲已经是比较惬意的了。

    几名兵卒吃完午饭,操起兵器在营中挥舞练习着,一副吃饱了没事儿干的模样。旋即,风声响起,刚才活蹦乱跳的几位已经倒在地上直挺挺的变成几具尸体了……

    潜伏在营盘之外的一名魏将招了招手,二十余名魏兵身形矫健的跃入营中,手中拿着长枪短刀,包围了几个营帐。营中还有几名熬了一夜,盖着席子呼呼大睡的吴兵,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

    片刻之后,几摊鲜血溅在营帐之上,魏将满意的点了点头,带着这几十名魏兵向着下一处吴营潜行而去。

    此役王基一共派出了三十余名出身行伍,凭借战功一步一个脚印打上来的中级将领。这些人都是应用善战,头脑灵活的家伙,由他们在军队中挑选兵卒,然后潜行到淮间来剿杀吴人的探子再合适不过了。

    此举最终仍然会被吴人发现,但至少可以拖延数日的军情。这数日的军情,便是此战的关键所在!

    吴将奚熙带着四千吴军屯驻在第一线上,往前数里便是淮间坚壁清野的无人区,身后五十余里就是朱异的大军所在。这四千吴军的任务是负责前方消息的传递,物资的补给以及遇敌后的示警工作。

    几名斥候张徨失措的纵马冲入营中,飞身下马之后来不及喘一口气休息,就跑入了大营。营中的吴军见到这般情景,心里都是有所防范,恐怕是前方出事儿了!

    “将军,魏人无声无息侵入淮间,军情紧急!”几名斥候道。

    “魏军已到何处?”奚熙点了点头,魏人赶来,吴人当然敢战!

    “前锋万余人离大营不过二十里……”斥候说道这里,声音反而逐渐低了。

    “混账!”奚熙咋一听,顿时暴跳如雷,一手拍在桌案之上骂道。

    “二十里?为何才来通报!?”奚熙怒道。

    “将军,不是我等不报,实在是魏人狡猾,派出小队刺杀我等……一个营的兄弟,只有我等冲了出来……”几名斥候说到这里,已经是哭腔。

    “哼!尔等不可休息,速速去禀报朱将军。来人啊,准备迎战!”奚熙也是个干脆利落的角色,当下打发几名斥候去朱异处告急,自己披挂上马指挥全军准备迎战。

    一听真的是魏人杀了过来,吴军各自摩拳擦掌,准备一雪前辱。如果不是魏人使诈,装作决堤放水,十几万吴军如何落得这般下场?

    吴军准备妥当,整个营盘处于战备的状态后,又是过了些许时候,还是没有魏军的踪影,吴将奚熙有些坐不住了。根据情报,魏军前锋一万多人,离此不过二十里的距离,按时间算早该到了,为何迟迟不见魏人?

    “将军!将军!不好了!魏人改变方向,绕过我方大营,向合肥而行!”派出去侦查敌情的斥候跑回来气急败坏的道。

    “什么!?”奚熙闻言一惊,顿时有种被魏军摆了一道的感觉。

    淮间的地势可不比其他,地势平坦,除了水道纵横之外实在是少有什么险要的地界。这方圆数十里内,最多也就是个山包之类的高地而已,可以说是无险可守。既然任何地点都可以进军,魏人改变路线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派出去往吴军主力通报敌情的斥候走了没多久,魏人已经越过了自己的营盘,看样子是直扑朱异的主力吴军而去。魏军与通报军情的斥候前后脚到达,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儿。

    大军若是没有准备,两万余人被这一万多魏军一冲,保不准就败了。

    败了倒是无甚打紧,关键是自己肩负示警的任务。这战败的责任还得落到自己身上,这是失职……

    “留五百人收拾营帐,准备撤军,余下的跟我去拖延魏人脚步!”奚熙当机立断,带着三千五百魏军出营而去,杀奔魏军的方向。

    奚熙带着吴军跑出营帐不过十余里,突然有军卒惊呼!原来是后方的营寨此时竟然燃起了熊熊大火,浓烟滚滚冲天而起!

    “中计了!”奚熙抬手猛拍额头,方知中了魏人的计谋。

    “前方必是魏人的疑兵,当随我速速回援!”奚熙大吼一声,一马当先,往回而去。

    吴兵闻令前队转为后队,后队变为前队,行动迅速的返身而去。就在吴军队形刚刚转变之时,四周一阵锣响,远方出现了三路魏军,由远至近迅速杀来。其中一路魏兵行动迅速,乃是使吴人丧胆的魏国铁骑!

    “无知吴狗哪里走!”当先一员魏将正是唐彬,带着两千余骑迅速杀入吴军阵中。

    吴人仓促中闻得后方遇袭的消息,刚刚变转了队列,哪还来得及再次变阵应敌?顿时被魏骑切入阵中,冲的四散。

    奚熙见魏骑犀利,自己这三千多人又被伏击,当下怒睁双目挥舞大刀来战唐彬。怎奈唐彬根本不与自己交手,带着骑兵在阵中反复的冲杀,不停的分割吴军。气的奚熙哇哇乱叫,奋力挥刀斩杀魏骑,只是收效甚微,身边的吴军越死越多。

    两军交手不过片刻,另两路魏军也赶了上来,配合自家的铁骑把三千余吴军团团围住,逐片的围杀!

    奚熙见形势不好,带着亲兵便要突围,可惜为时已晚……战法大成的唐彬此时拍马挺枪,带着几名骁将一脸冷笑的来夹攻奚熙。

    事已至此,唯有死战!奚熙心知突围无望,一腔怒火宣泄在手中大刀之上,力拼唐彬并三四名魏将!

    “大魏天兵到此,尔等还不速速下马受降!”唐彬一面与奚熙交手,一面言语挑逗着。

    “呸!堂堂吴将,如何降魏贼!”奚熙以寡击中,身上多处见红,仍自奋战不休。

    “死到临头,逞口舌有何用?若是肯降,当保汝功名富贵。”唐彬不为所动,手上不曾放松,嘴里仍旧是挑拨敌将的情绪。

    “魏贼休得放肆!吃我一刀!”奚熙被唐彬火上浇油,怒发冲冠,大刀迎头猛劈而下!

    当!的一声唐彬架住这势大力沉的一击,口中还是说个不停:“唐某放将军一马,将军也是败军之将,难逃军法,何不就此降了?”

    “看我斩尔狗头!”奚熙怒不可遏,身上连续着了三四刀,奋不顾身挥刀来杀唐彬。

    就在危急之时,猛然远方鼓声响起,号角齐鸣,无数吴军出现在视野之中,正是吴将朱异的主力吴军!被困的吴兵在魏国步骑的夹攻和冲击之下,已然失去了战力,如今见到了援军,登时斗志高涨,各自死战,以求拖延时间。

第八十七章 曹魏的逆袭(三)

    朱异率领两万余吴军赶到战场附近,只看到数千魏国步骑围攻奚熙的吴军。吴军兵力薄弱,已经被魏军冲杀的不成样子了。朱异见状正要带着吴军冲杀上去救援同袍,突然见到战场的另一端,黑压压的出现了无数魏兵,同样向着战场杀来!

    “魏人大军在前,尔等可敢随我去营救被围困的兄弟们!?”朱异心知眼前一场硬仗,回首喝问众军。[..]

    “我等愿随将军与魏贼决一死战!”吴军憋屈了好久,被朱异一句话激起了士气和战意。

    “随某来!”朱异放声大笑,拍马舞刀直冲战场。两万多吴军人人奋勇,各执刀枪紧紧跟随。

    魏将唐彬见自家大军也是到了,心下自安,看到吴军主力杀来,冷笑几声,带着魏军撤回自家本阵之中。战场之上留下一千多吴兵,人人带伤,总算保全了性命。吴将奚熙身披数枪,被砍数刀,犹是精力不减,带着残兵与朱异的部队汇合。

    远处的王基见吴军没有退却的意思,心中暗奇,对左右道:“江东亦有此人物,不可小觑,可速击之!”

    军令一下,数万魏军步骑分明,不给吴军站稳阵脚的时间,开始发动了攻势。唐彬的魏军走到一半,见主阵发动攻势,急忙原地调整了队列,转头作为先锋冲杀向吴军!

    “孺子可教也!”王基见唐彬反应迅速,深合兵法,对其赞叹不已。

    冲在前面的是唐彬的步骑,步兵在中间护着弓弩手,骑兵在两翼放慢速度保持阵型。唐彬身后则是王基的两万五千步卒,气势汹汹的喊杀着。

    吴军方面也是反应迅速,大将奚熙生龙活虎般横刀纵马冲在前列,与魏军二次交手和前一次有所不同。身后是自家主力的支持,拼死拼活便有了底气。

    旷野之上两军瞬间便撞在一起,魏军的弓弩手和吴军的弓弩手互相对射,等两军短兵相交之后,便没了这些远程部队的用武之地。前锋在一起混战,魏军两翼还有着两千多名骑兵。见到吴军和魏军实打实的厮杀着,两翼的骑兵陡然加速,斜插向吴军的队列。正面承受巨大压力的吴军,想分出力量抵御两侧的铁骑,完全是不可能的事儿。力量只有这么些,不是用在正面的对抗上,就是保护侧翼的防卫。然而魏军在三个方向都有攻击点,吴人只防得住一头罢了……

    眼看铁骑直插入敌阵就可以一举击溃这吴军的先锋,唐彬忍不住大喜!两军交锋,先锋乃是重中之重,不是勇猛善战的部队不能担当。这是一支军队的锋锐所在,更是决定一场战斗走势的关键。

    突然!箭如雨下!

    吴军大将朱异指挥的中军速度也是不慢,早就注意到了魏军的战术,分出了数支部队负责钳制魏国铁骑。弓弩手只是第一步,随之而来的是盾牌手和长枪手。正面交锋这些步卒只能被动的挨打,利用阵势和人数来抵御铁骑。如今魏国铁骑冲锋的目标乃是吴军先锋,无形之间就把自己的侧翼卖给了这伺机而发的吴军主力。

    长枪手开路,盾牌手结成阵势将魏骑的队列强行分开。魏国铁骑先是遭到弓箭的袭击,阵型和速度已经受到了影响,被吴国步军冲动之后,更是被截断为无数小队,顿时失去了骑兵引以为傲的速度和冲击力。除了少数骑兵在前列已经杀入吴国前锋的阵列之中,大部分的魏国铁骑只能和吴军原地缠着,陷入了不利的局面。

    吴国勇将奚熙哈哈一笑道:“儿郎们!朱季文为我等保驾护航,只管向前杀敌!”

    “杀!”这群吴军也是悍勇之士,两翼有大军保护着不用分心,顿时一心向前,战力狂涨!

    这真是有什么样的将军,就有什么样的士兵。无论是奚熙还是这些打头阵冲锋在前的吴兵,都刚刚经历了被魏军伏击的苦战,人人带伤不说,这个时候还能保持高涨的斗志和战力,可以说是天生的勇士!

    作战计划失败,唐彬微感差异,自己的骑兵本来是冲对方的侧翼以求胜机,不想反被朱异的吴兵冲击了自己骑兵的侧翼,陷入了苦战。之前听说过吴军数次败绩,这朱异更是险些被石苞等人包了饺子,如今看来,倒是小瞧这江东朱氏了。

    此时朱异的吴军和王基的魏军都已投入了战场,双方从前锋数千人的小规模战斗,演化为数万人的厮杀。魏国骑兵不过两千多人,早已不成威胁,吴国和魏国的兵力相差不大,这一战杀的势均力敌,好生精彩。

    “陆敬风的援军可有消息?”朱异在阵后指挥各部作战,不停地打听陆凯的水师何时能来助战。

    “已经派出十几批人去传讯,还是没有消息。”有知情的副将回复道。

    “哼,多半这王基老儿早把这一路人也算计了。”朱异带着几分恼怒,几分不愤,又有几分忌惮的说道。

    吴军的布置瞒不过魏军,水陆共同守护江北的战略安排魏军必然是了解的。王基在魏廷是一大支柱,在吴人眼里乃是眼中钉,肉中刺。数次北伐都败在这老将的手中,如何让人不忌惮?魏军敢数万人南下,多半是有了应付江东水师的策略,否则这么大的动静为何不见陆凯的水师来助战?

    “将军,魏军似乎技穷,此战不须援军也……”

    “胡说!王基老儿哪有这般简单!”朱异怒斥道,行军作战最怕的就是轻敌大意。

    “是!”提议的副将打了一个激灵,连忙改口。朱异乃是东吴有名的将领,行军作战自成一格,甚少吃亏,容不得人质疑。

    “你们有没有觉得这战场上少了些什么?”朱异似乎找出了魏军和吴军缠战的原因所在,却又是差了一点。

    众将闻言各自细心思索观察,有人脱口而出道:“魏军今日的骑兵如何这般稀少?”

    朱异闻言猛喝道:“就是如此,王基老儿从来不肯打硬仗,今日放手厮杀必是骑兵断我归路!”

    一语道破天机,吴军将领均是如梦方醒。眼前的魏军不过两千多骑兵,余下的都是步兵,王基之前采取伏杀吴军斥候,掩盖行踪,设计攻破吴军先锋营等一些列举动都是取巧的路线。明明魏军占得了先机,偏又踏踏实实的和吴军做大规模的遭遇战,其用心昭然若揭。是想拖住吴军主力,给魏国铁骑充分的时间来夹击吴军。

    “魏人咬的甚紧,此时要退恐怕损失不小。”

    “此时不退,恐怕有全军覆没之祸啊……”吴国将领三言两语的谈着看法,有人主张立即撤退,有人主张继续死战,无论哪一种作战方式都是面临极大地风险。

    此时双方兵对兵,将对将的厮杀在一起,想分开距离撤军谈何容易?

    单是奚熙一路先锋军,已经冲入了魏军的腹地之中舍命奋战,而不少魏军也冲入吴军阵势里厮杀。双方犬牙交错,分不出彼此,这样的混战是在是最难撤退的场面。

    魏军方面王基神态从容,看着吴军一步一步走入自己布下的陷阱,心中波澜不兴。打到这个时候,就算是吴人看破了自己的计谋,也已经于事无补了。怎么做都是输,无非是多少的问题罢了。

    唯一使人感到意外的是吴军的先锋明明被魏军伏击战杀的惨败,可打了这么长的时间,吴国这先锋将领带着残兵却是杀的最凶的。唐彬在中路布下了数道防线都阻挡不住这路吴军,江东有如此勇将真是让人意外。

    “将军快看!”有将领提醒王基道。

    往远处看,果然吴军有了动作。一直拖在后方的四千多吴国精锐,绕过战场侧翼,向着自己的中军所在迅速移动着。战场上布置的魏军根本挡不住这一路吴军的冲击,一个个被冲的支离破散,退避三舍。那当先的吴将纵马扬刀,骁勇无匹,拦路的魏将竟然没人能在这吴将手中走得过三招。

    “这就是朱异?”王基颔首问道。

    “此人正是这路吴军的总指挥,江东朱氏的族长朱季文!”有相识的魏将听到主将询问,急忙答复。

    王基忍不住赞道:“为将者便当如此,昔年若是此子领兵,焉有寿春之胜?”

    便是魏国当中,也很少有人得到王基这么高的评价。听到王基如此高看朱异,众人忍不住感到诧异。王基所指的寿春之战想必就是诸葛诞的淮南叛乱,那一战吴国来援的是全氏一脉的将领。结果大家都看的清楚……刚愎自用不说,又没有战死的气节,投降便是投降了,最后又在许昌被蜀将刺杀,实在是丢尽了脸面。

    “击鼓变阵,无论如何挡住这路人!”王基号令一出,带着一股威猛之气,让人不敢抗拒。

    大刀很扫又是劈飞了一名魏将,朱异一心向前,抖擞精神,势不可挡。魏军求的是时间,自己却是要抢时间,若是魏骑到了仍然没有击败魏军,这一战吴人就是输了。

    身为军人,一再败于敌手,已经严重损害了自己的自尊心。虽然几次失败自己都不是主将,可这次若是败了,就完全是自己的问题。况且军心士气都禁不住一再的战败。江北的阵地是东吴对抗北方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道防线。江北守不住,对于国内是极大地震动,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北伐大计。

    此战不成功便成仁!

    “杀!”朱异狂吼一声,猛催战马,带着朱家四千多精锐死士,向着王基的中军冲杀过去。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7127/ 第一时间欣赏惊雷入汉最新章节! 作者:乾坤不动所写的《惊雷入汉》为转载作品,惊雷入汉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惊雷入汉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惊雷入汉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惊雷入汉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惊雷入汉介绍:
header惊雷入汉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惊雷入汉,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惊雷入汉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