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傲唐TXT下载傲唐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傲唐全文阅读

作者:唐远     傲唐txt下载     傲唐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九十九章 皇位传于何人为好

    (感谢邓爽本人书友的打赏!)

    -------------

    天宝二十载三月初,杨晞的守孝期尽了。

    魏国公府及杨晞、杨暄、杨昢、杨晓四兄弟的府中都除去了孝幛,几府中主人及下人身上的孝衣也都剥去了,府中的沉闷气氛也很快就消除,各府上下,也都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朝廷也在杨国忠的孝期尽了后,下发了褒扬杨国忠忠烈的诏令,诏令的内容不外乎盛赞了一番杨国忠在朝多年为大唐做出的贡献,然后再赞扬了一番杨国忠几个儿子如何为父亲尽孝道,也称赞了他们的才学不同一般,是大唐的股肱之臣等等一类让人看着汗颜的话。

    死了快三年的杨国忠从此以后也将被人慢慢遗忘,但他的死却惠泽了他的几个儿子。

    长子杨暄自然继续了杨国忠的魏国公爵位,并在守孝期满后被晋了职,任检校户部尚书。杨昢和杨晓也得了功萌:杨昢任太常卿、工部侍郎,杨晓任鸿胪卿。而杨晞的所有职务也都恢复,朝廷的诏令中以杨晞为武部尚书、龙武卫大将军,并被晋爵了宁国公。

    可以说,在表面上,杨国忠的四个儿子都在朝常上任要职,风光无限。

    不过明眼人也都看出来,杨国忠的四个儿子当中,最有“前途”的只有杨晞。

    复任的诏令中将杨晞原本“守武部尚书”中的守字也除去了,变成了实任的武部尚书。前几任武部尚书都是同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许多人在猜测,复职的杨晞很可能会被授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成为大唐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宰相。

    不过因为杨晞太年轻了,许多大臣不希望才二十几岁的杨晞就位列政事堂。朝堂上比他立下功劳大的人不多,但比他资历老的人比比皆是。任何时代,功劳与资历同等重要。没有功劳只有资历的人。不一定能混到很高的职位,但功劳大,资历不够的人,也很难挤身于朝堂上最高层官员的行列,这在任何朝代都是一样的。唐朝时候这种情况还好一点,要是后来的明清时代,这些更讲究。

    但杨晞非常希望自己的官职后面能挂一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衔,位于政事堂,成为大唐宰相的话,那他在朝中的威望日益渐长。任何人也不敢小视他了。

    守孝期满,复杨晞所有的职务后,李隆基第一时间召杨晞进宫长谈了。

    长安的春天已经到来,天气虽然转暖了,但李隆基的病情却并没太多好转,大多时候依然卧在榻上,起不了身,更不要说处理国事了。太子李玢在年后再次被委以监国务,代皇帝处理朝事。杨晞在走进李隆基的寝宫时候。看到躺在榻上,须发皆白,没有一点生气的李隆基,心中不禁涌上一阵怜悯。

    这个曾叱咤风云的人物。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盛世----开元盛世的君主,年迈之际也是这副样子。此时的李隆基,再也没会有丝毫当年的英气,与寻常一个老暮的普通百姓又有什么区别?

    在对病榻上的李隆基作礼时候。杨晞涌上一阵心酸的同时,也有些内疚。这可是他的亲祖父,与他有血缘关系的人。但李隆基在病榻上黯然神伤之际,他还几次与杨玉环偷情。挺是对不起李隆基的,这是杨晞刹那间心中起的内疚。

    不过他也很快就把这份内疚之意排遣出去,恭敬地站在李隆基边上,听候吩咐。

    “四郎,你坐下说话吧!”李隆基依着宦官们所垫的靠枕半躺着,示意杨晞在一边坐下。

    杨晞道了声谢后,也听话地在李隆基身边坐了下来。

    “四郎,你父亲病逝已经快三年了,你守孝也结束了,时间过的真是快!”李隆基说着,幽幽感慨一句,像似在回忆往事一样,出神地看着前面,“唉,你父亲去逝,朕身边已经没有可以倾心交谈的人了,这两年,朕过的很孤单,除了玉环,连个能好好说话的人都没有!”

    听李隆基如此说,杨晞心中一动,赶紧回了一句:“陛下,臣建议,将高力士召回来服侍陛下吧!高公公跟随陛下多年,熟知陛下的习性,陛下对其也挺信任。虽然当年他犯下了错,但几年过去,他的错也已经受到了惩罚,可以将其赦免了。臣觉得,不若让高公公回来陪伴陛下,天天陪陛下说说话!”

    李亨起叛后,在处理高力士的问题上,杨晞强烈建议将此人杀掉,甚至不惜让杨玉环去劝,但最终李隆基还是赦免了高力士的死罪,将高力士流放到海南岛上的崖州。

    李隆基做出这决定的时候,还曾让杨晞黯然了一下,不过今日看到李隆基这副样子,他马上庆幸当日没有将高力士杀掉还是件挺幸运的事。李隆基现在非常老了,可能过段时间就要一命归西,这种时候,都是一个人最怀念以往时光,以往熟悉人的时候。要是有个与他非常亲近的人相陪伴,能让他勾起更多对以往时光的回忆,那对他来说是个极大的安慰。

    杨晞的建议让李隆基眼中一亮,眼睛直直地瞪着杨晞,他想不到杨晞心思竟然这般细腻,能马上想到这一点。这几天李隆基确实在想念对他忠心耿耿,陪伴他多年的高力士,很想召其回到身边来陪伴,但却没有与任何人说。今日召杨晞进宫聊事,原本就打算与杨晞说说高力士的事,问询杨晞他想将高力士的罪行赦免,让他从流放地回来,再陪伴他一段时间。却没想到他还没将话说出来,杨晞主动提起此事了。李隆基心里竟然一下子有点感动,也欣喜于杨晞的善解人意。

    “如此也好,让朕也有个熟悉的人陪伴!”李隆基也马上听从了杨晞的劝,嘴角露出一点苦涩的笑容,“高力士去后的这些年,朕身边再没有如他那样贴心的人陪伴了,每每想起来真是有点遗憾。要是当年高力士没有参与这事,那该多好?”

    “陛下,相信高公公回朝后,再不会过问朝事,而是一心一意服侍陛下的!”

    “四郎,那此事就你去操持吧,最好让高力士早些回长安来!”

    “是,陛下,臣遵陛下旨意,一定会尽早让高公公回长安来,服侍陛下!”

    这件事杨晞主动提及,并愿意承担,李隆基心情好了很多,也马上说起其他事来。

    “四郎,你守孝结束,终于可以出来做事了,不过朕已经老了,再没精力去管朝事了,许多事朕也没办法要求你去做了,原本要做的那些事,只有待新君即位后,才有可能去处断了!”李隆基一脸的遗憾,说话间微微地闭上了眼睛,叹了口气后再道:“朕也知道自己的阳寿将近,该把皇位传给后人了,许多事就让后人去做吧!四郎,相信你在守孝时候已经将要做的事都想的很清楚了,待新君即位,许多事你就可以放手去做,只是朕再也看不到大唐的盛况再现了!”

    “陛下,你只是身体暂恙,很快就会好的,千万别说这些丧气的话,如今天气还冷,待天气暖和一点,你身体肯定会马上好起来的,到时可以继续处理朝事!”安慰人的活杨晞并不在行,他也只能干巴巴地说这几句自己听着都有点别扭的话。

    他是相信李隆基的生命快走到尽头了。李隆基今年已经七十七岁了,在古代可以算是长寿了。如果没有去冬的这场病,李隆基可能还可以再活几年,但这场风寒却一下子将他的身体击垮了。宫中的太医差不多束手无策了,据某一个太医私下讲,他们已经没办法再施药了。

    安禄山的叛乱起来之前,李隆基的身体还算不错,但安禄山叛乱的巨大打击及随后李亨的叛乱让他心力憔悴,非常受打击。睡眠时间不足,整天担虑,身体慢慢就差下来了。

    李隆基苦笑着摆摆手,示意杨晞不要说这些安慰人的话,然后再道:“四郎,你父为国做出了许多的贡献,你也不差,不但率军平定了叛乱,而且还与你的岳父一道,联手驱逐了犯我边关的吐蕃人,让吐蕃人再也没能力染指我大唐的河山。你父子两代人,都为大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朕甚是欣慰。朕也没理会一些人的进言,给予了你以重用。也希望你以后能更好地为大唐做事,不辜负朕的期望!”

    “陛下,请你放心,臣一定不会辜负你的期望,为大唐的繁荣兢兢业业做事,一定会让大唐更加繁盛,国力更强大,百姓更加富足!”这些话杨晞说的非常理直气壮,这当然也是他的目标。

    当然李隆基理解不了杨晞这番保证话真实的含义,要是他知道,说不定会当场斩了杨晞也不一定。

    杨晞此番保证让李隆基挺是满意,他面带笑容地点点头,以示自己的认可。然后再收住笑容,一脸严肃地问杨晞道:“四郎,朕今日想问你,朕是将皇位传给太子好,还是永王好?”

    “啊?!”(未完待续。。)

第一百章 心惊肉跳

    ---------------

    李隆基没一点预兆的问询把杨晞吓了一大跳。

    他根本没想到李隆基会突然间拿这么敏感、重大的问题来问询他,没有一点心理准备之下呆在了那里,回不过神来。因为没想过李隆基会问询他这个问题,他没想过如何回答。

    杨晞当然不知道,李隆基对他进一步刮目相看,主要是因为这几年杨玉环时不时在李隆基面前说杨晞的好话,差不多把杨晞说成了一个几乎没什么问题,根正苗红的大忠臣,是可以托付任何事的大臣,对大唐,对大唐皇帝李隆基忠心耿耿,不然今天李隆基也不会和杨晞说这些话的。

    看到杨晞吃惊后呆愣在了那里,李隆基并不以为意,他知道今日所说的话会让杨晞震惊的,当下也继续以不急不慢的话说道:“四郎,你心里觉得怎么样就怎么说,无论意见如何,朕都不会怪你的!”

    李隆基这句话没让杨晞感觉到任何的放心,这并不是李隆基怪不怪的问题,而是站队的问题。无论哪个年代,在新旧交替之际,总有许多人因为站错队毁了前程,甚至性命。倒霉的人可能是死在前一任皇帝手中,也可能是新皇即位后因为站错队而被贬被杀。深知这一点的杨晞,无论李隆基怎么说,自己心里的担心是肯定有的。他并不想在李隆基面前表态,这很危险。但李隆基这样问了,他怎么可以不表态?今日李隆基召他进来,摆明就是要在他这时问出个答案来的。

    那就只能豁出去了,把自己的真实意思讲明白。

    也就在李隆基的注视中,杨晞深吸了口气,回答道:“陛下,臣很迷惑于陛下竟然问臣这个问题。如今朝中有太子,太子是大唐的储君,是大唐皇位的继承人。陛下要将皇位传于的人,肯定是太子。”

    话一出口,杨晞松了口气,有点意外自己竟然会回答的这么“圆滑”。这话可是任何人都挑不出毛病来的,太子本来就是当作皇位继续人而设的,老皇帝将皇位传给太子那是理所当然的事。

    一个子就将李隆基抛过来的难题解决了,杨晞心里顿然轻松。

    只不过杨晞心里的轻松只持续了一小会,李隆基再一个问题马上砸过来。

    “四郎。一些大臣认为太子性子太懦弱,能力也不足,以数次监国时候并没出色的表现。而永王璘各方面才能都不错,远胜太子,特别是这段时间他向朕提的许多建议,朕觉得都非常中肯,挺有头脑。有大臣提议改立永王璘为太子,朕也觉得以永王璘为太子可能更合适,只是不知道四郎你怎么看!”

    这个问题让杨晞无限头大。不过在刚才李隆基问询的时候,他已经在琢磨着该怎么表述这件事了,在李隆基问询完,他流露吃惊的时候。他也在思索着该怎么回答才合适。

    李隆基看来对李玢真的挺失望,为了大唐的江山更稳固,为了大唐越来越强盛,他开始倾向于各方面更有才能的李璘了。这一点挺好理解。若是让杨晞选择的话,他也不希望继任者是个碌碌无为的人,肯定希望后来者能力非常出色。那样才能将事业什么的继续下去,将这个世界打造的更完美。

    但杨晞无论如何都是不愿意看到李璘被立为太子的,要是李璘当了太子,那皇位和他基本就无缘了。当下也马上回答:“陛下,臣觉得这样做不妥当。”

    “为何不妥当?”李隆基并没有任何的惊愕,口气平静地问询。

    “陛下,现太子被立后,各方面表现虽然不是很出色,但其处理朝事也没出什么差错,相信接触朝事久了,对这方面的事务会有灵念,处事能力会越来越好的。太子新立后,从来没有什么失德的事做出来,上次弹劾臣的事,也应该不错太子的主意,而是彭城郡王嫉妒臣才这样的!”杨晞说着,语调也响了一点,“陛下,如今天下刚刚安定一些下来,民心也思定。要是现在再改立太子,并且太子没什么过错,那定会让许多大臣寒心,让天下百姓忧心忡忡的。为了天下的安宁,陛下要慎重处事啊!”

    李隆基在问询杨晞后,眼睛一直盯着杨晞看,杨晞说话时候的神情变化尽落在他眼里。

    李隆基虽然老暮了,身体状况差不多到了风烛残年的地步,但脑袋还不是很糊涂的,很多时候都保持非常清醒的状态。他清楚在要不要改立太子的问题上,杨晞在今天之前不可能没有考虑过。他可以从杨晞说话时候的神态中判断出来这个大唐朝堂上最年轻的高官真实的想法。

    杨晞说话时候神态所表示的意思让李隆基坐实了此前的猜测,杨晞是一力支持李玢,反对改立李璘为太子的。李隆基此前的判断也是这样,当初是杨国忠等人支持立李玢为太子的,杨晞与李玢在平叛战事中合作了好多时候,两人不可能没有交情产生的。

    不过李隆基虽然这样想,但他还是疑惑自那次弹劾事件后,李玢会不会与杨晞起很大的矛盾,让杨晞对李玢失去信心,改而支持李璘。现在看来,一切都没变,杨晞依然是支持李玢当太子的。

    杨晞这样的表示,李隆基也没再在这件事上问询,只是淡淡地表示自己知道了,就不说了。

    “四郎,你觉得如今朝堂上哪些人,更可堪重用?”李隆基改问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了。

    这同样出乎杨晞的意外,让他心里更紧张。他实在想不明白,今日李隆基召他进来为何要问询他这么重大的问题,差点额头冒汗了。

    “陛下,这三年,臣一直在守孝中,朝堂上的变化臣真的不是很知情,朝中那些同僚的情况也不是很熟悉了,陛下让我现在说这事,臣真的说不出来!”杨晞只能打太极了!

    “无妨,你只要说说你觉得朝中那些大臣有教学、有能力就行了,无论怎么说,朕都不会怪你的!”李隆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摆摆手示意杨晞不要有太多的顾虑。

    李隆基这副态度,那杨晞也豁出去了,“陛下,臣觉得朝中大臣中,左相郭相公、文部颜尚书、武部高侍郎、中书侍郎李泌,此皆臣认为的良臣!庞忠、李光弼、王思礼、仆固怀恩、浑释之、浑缄、来瑱、李抱贞,这些都是良将,其他的也有很多有才能者,只不过臣与他们交集不多,无法评判!”

    杨晞说的这些人物李隆基并没什么意外,因为这些人当中大部与杨晞关系不错的,有不少还是得杨晞举荐而任更高官职的,要是杨晞觉得他们能力不怎么样,那实在说不过去。但杨晞没将韦见素、房琯、李白、杜甫、岑参及他自己的三个哥哥杨暄、杨昢、杨晓说进去,还是挺让李隆基意外的。

    李隆基原本以为,杨晞肯定会将与杨国忠关系非常不错的韦见素列入有才人之列,但听杨晞这样说,知道杨晞对韦见素没太多好感,不然今天不会不提这位当朝宰相,并对其表示敬佩之意的。

    心里虽然惊愕,但李隆基脸色依然平静,也没再在这个问题多问杨晞,又把话题叉过去了。

    接下来的时间内,李隆基问询了杨晞不少关于军制改革方面的,再又说起了周边那些部落和小国,问询杨晞要怎么处理吐蕃、突厥、契丹等势力,杨晞一一讲了自己的意见。

    最终李隆基感觉到乏了,让杨晞出宫自去。

    杨晞出了宫后,并未马上回府,而是马上去找了郭子仪。

    郭子仪刚巧在府上。到了书房,屏退下人后,杨晞也马上将今天李隆基和他所说的话大部都讲给了郭子仪听,直听的郭子仪也惊愕不已。

    “子亮,陛下竟然和你说这些事!”这段时间郭子仪虽然经常进宫看望李隆基,并与李隆基讨论过很多次朝事,但一次也没和他说过这事,这让他有点不是滋味的同时,也隐隐察觉出什么来。

    但他琢磨不出究竟来。

    “岳父大人,你说陛下为何要问询我这些事?”杨晞心里依然充满了疑惑。

    “陛下应该是将你列为他可以托付大事的大臣,不然不会和你说这事的,要是陛下决定将皇位传给谁了,一定会让你进政事堂,参知政事的!”郭子仪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看着杨晞,“子亮,陛下待你这般信任,实是出乎很多人的意外,也出乎老夫的意外。不过这是好事,无论让何人继位,你都是顾命大臣之一!”

    杨晞虽然也有点猜到了这样,但却不敢确定,听郭子仪讲出来,终于有点相信了。

    不过他心里又有点惴惴,清楚如何李隆基真的是这个意思,那大唐的天肯定马上就要变了。李隆基驾崩后,新皇即位,那留给他的时间也不多了。他一直觉得,他要取得皇位,最好的机会就是新皇即位之前,那时候时局肯定有点动荡,无论谁即位位置都是不稳的,这是他下手的机会。

    要是新皇即位时间长了,局势稳定下来,官员的撤换也多起来,朝中大臣大部听命于新皇,那要折腾起来就累了!

    看来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没有清闲日子过了!(未完待续。。)

第一百零一章 李隆基驾崩

    (感谢zhaoliuhe书友的月票!)

    -----------------

    李隆基病重不能处理朝事后,委李玢以监国务。

    因为形势微妙,再次被委监国事务的李玢,不敢如上次一样当甩手掌柜,什么事都不自己拿主意,而让政事堂诸宰相有了定论后,再附和自己的意见。这次他表现的很主动,所有朝事只要他经手,他都会先给个主意,再问询政事堂诸宰相的意见,或者拿到朝堂上来讨论。

    李玢的变化所有人都看在眼里,许多人惊在心里,甚至一些大臣对其刮目相看起来。

    李玢任太子也有不少年头了,因其太子的身份,在朝中自然有一定影响力,因为皇帝李隆基病重,很可能要驾崩了,一些大臣很自然地把李玢当作未来的皇帝看待。

    君主时代,这是很自然的现象。无论哪个人当皇帝,即使他才能再平庸,惹的朝中大臣看不起,但这样大多的大臣依然将其看作皇帝,极尽恭敬,不敢拂皇帝的意。这些人称不上是皇帝的亲信,甚至关系可能很疏远,但皇权至上思想的影响让他们依然甘愿任皇帝驱驰。

    看情况马上就可以接任帝位的李玢,也比前段时间更得大臣们的尊敬了,特别是这几天李玢表现的勤于政事,许多大臣因此改变了对其的态度。

    李玢还表现的极其孝顺,每天处理完政事后,都到李隆基身边去陪伴、服侍,替李隆基擦洗身体什么的他都亲自做。这些事传到外面,又得许多大臣的称赞。

    面对李玢这些举动,李璘没多少应对的办法。毕竟他只是亲王,没资格代皇帝处理朝事,没有皇帝的召见。也不能轻易进宫朝见。一时间,两兄弟之间争斗的高低非常明显起来。

    不过李隆基并不是非常喜欢李玢在他身边陪伴服侍。他重病期间,大部时间都是由杨玉环服侍的,包括李玢在内的皇子并不太常召见,包括身为太子的李玢。

    不过作为太子的李玢,有足够的理由进宫探望病榻上的李隆基,并长时间陪侍。

    李隆基的具体病情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有入宫探望李隆基的,只有少数位高权重的大臣。这些大臣包括郭子仪、韦见素、房琯、颜真卿、高适、杨晞、李泌等。

    看到李隆基样子的诸臣都是心情沉重,他们知道李隆基的时日无多了。

    李隆基驾崩后。天下会怎么样,谁也没办法预料。因为李玢与李璘的争斗,让诸臣多了些担心,生怕李隆基驾崩后,朝中起非常大的争斗起来。

    幸好在天气彻底转暖后,李隆基的身体好了一点,气色看不去也好了一些,让诸臣稍稍放了心。

    但完全知道李隆基身体情况的杨晞,却知道这个已经老暮的皇帝肯定是挺不过即将到来的盛夏的。

    身体稍稍恢复了一点的李隆基。再度考虑起皇储的问题来,不过他似乎已经没有了任何激情,不想再折腾什么了。某一日,李隆基临时召见了李璘。与李璘密谈了一番后,李璘满脸沮丧地离去。

    “达夫兄,陛下应该绝了改立太子的念头!”在接到宫内眼线的报告时,杨晞正与高适在密议什么事。听到密报后,也马上和高适说了,“相信再过一些日子太子可以顺利即位了!”

    这段时间。杨晞已经将他与李玢的关系及李玢答应他的事都告诉了高适。高适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也大概估摸到了什么,所以听杨晞如此说后,并没感觉太多惊异。只不过他不知道杨晞接下来要怎么做,只能含糊地问询:“子亮,太子即位后,我们又要如何安排呢?”

    “待过些日子,我再与你细说!”杨晞并未马上告诉高适他的决定,含含糊糊地说道:“接下来的几个月,或者一两年,对我们来说非常关键!达夫兄,你深得我信任,你也非常有才能,相信以后你肯定会位列政事堂的。我希望你能一直兢兢业业做事,不要让我失望!”

    “请子亮放心,某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高适马上表态了。不过他也知道,与杨晞这样随意相处,不拘礼节的日子不多了。要是杨晞真如他自己所打算那样,从李玢手中接掌大唐的江山,那以后他与杨晞就是臣与君的关系,再也不能这么随意说话、相处了。

    不过高适也是知道,他现在与杨晞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了,他只能跟着杨晞走下去,不然他无论怎么做,下场都不会好的。他也相信杨晞的能力,以后的大唐江山肯定是杨晞的。

    杨晞也和颜真卿说了这事,说了这事后把颜真卿吓坏了。这位老学究怎么都想不到,杨晞的身世竟然会是这样,并且与李玢有如此让人不敢相信的密议。他没有当场表态一定会支持杨晞的,这种事已经有点超过他的心理承受能力了,他需要时间好好考虑一下。

    杨晞已经大概摸到了颜真卿的脾性,也没太在意,他认为关键时候颜真卿不反对他就达到目的了。

    颜真卿这样刚烈之人不反对他做什么,就是表示对他行为的默许和支持了,这就够了。

    杨晞随时关注李隆基的病情变化,并在暗暗做着自己的布置。

    除继续想办法在禁军中安插自己的人,将一些明显忠于李璘或者李玢的人调离。他还以武部尚书的身份,令特别行动队的所有分队都到长安集结待命。

    不过这一切都是秘密进行的。

    -------------

    很快就盛夏来临了。

    天宝二十年的盛夏特别酷热少雨,让人觉得非常不舒服。

    李隆基的病情因为天气的酷热而再次恶化。

    六月初五一早,杨晞到武部衙门处事,准备在处完事后与郭子仪一道去往兴庆宫探望李隆基。

    但就在他刚刚抵达武部官衙的时候,一名宦官匆匆过来,让他马上到兴庆宫去。

    杨晞心里一惊,马上明白了怎么回事,没作停留就跟着那名宦官过去了。

    在他随着来人匆匆跨进大同殿时。他就感觉到了气氛异常。

    宫人们一脸紧张地来往忙碌,数名太医在为李隆基诊治,但没有什么声响发出来。

    杨玉环一脸眼泪地坐在李隆基病榻的边上,紧紧地抓着李隆基的手,还不停地替他擦着脸上和嘴角的异物。看李隆基的模样,已经是气若游丝了。昨天晚上,杨晞接到宫内线人的密报,说李隆基情况还好的,他弄不明白一个晚上过去,李隆基怎么就会变成这副模样。

    很快郭子仪、韦见素、房琯、颜真卿、李泌、高适、李光弼、宪部尚书李麟、中书侍郎张镐等一大堆朝中的高官先后被召进宫。除了这些高官外。还有太子李玢、永王李璘及李隆基的其他儿子都被召到兴庆宫内。到了下午时间,有更多的官员被召进来,兴庆宫内黑压压的都是人。

    不过这些大臣当中只有少数人有资格进到李隆基所躺的大同殿内,那些官轶品级不够的人只能站在外面,许多人不得不忍受大日头的毒晒,时间久了,一些人支持不住,被晒昏在地。

    不过被晒昏的那些人,最终也只是被宫中的侍卫抬到阴凉处呆一会。醒转后依然呆在殿外站着。

    今天注定是个非常特别的日子,午后一会,天上阴云密布,一场大雷雨顷刻间就从天而降。

    大雨给整个天地间带来的清凉。但也让那些露天而站的大臣们吃尽了苦头。许多人没机会到庭内或者走廊上避雨的人都成了落汤鸡,暴晒过后被暴雨淋,真是有苦说不出。

    但他们也只能站着,并要忍受肚子的饥饿。

    很快就入夜了。宫中一片寂静,数百名官员站着也没发出什么声音,没有人敢交头接耳。

    大同殿内灯火通明。许多人静静地站在李隆基的病榻边。

    被特赦的高力士,满是泪水地站在李隆基身边,随时听候吩咐。

    几年的流放生涯让高力士模样起了很大的变化,很是憔悴,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还大很多。

    他没想到他被特赦回京,在李隆基身边只待了不到一个月,事情就变成这样了。

    他完全清楚,离李隆基的驾崩不会太久了,不是今天,就是明天,老暮的皇帝挨不了多久的。他非常想大哭一场,以示自己的悲痛,但这种情况下他却怎么也不敢哭。

    不过让他欣喜的是,李隆基在昏迷了整整两天之后,终于在早上时分清醒过来。

    李隆基清醒过来后吩咐的第一件事就是命将郭子仪、韦见素、杨晞及太子李玢等人召进宫来,有要事吩咐。并在等待的时间内,与一直陪在身边的杨玉环说了一些话。

    至于说什么,没有人知道,连高力士也不清楚,两人私下说话时候,他也回避了。

    但很快,李隆基又陷入昏迷之中。

    不过在三更过后,李隆基又睁开了眼睛,而且看上去神智非常清楚,他令房琯、杨晞、张镐、李泌四人到他身边。四人马上上前,跪在李隆基身边。其他大臣也都面对李隆基的病榻跪下。

    李隆基用平淡的声音对跪在他身边的几个大臣说道:他的大限前尽,要去见大唐的列祖列宗了,皇位将似给太子李玢,他再命令房琯、杨晞、张镐、李泌四人辅政,帮助即位的太子李玢处理朝政。

    其余大臣的任用,他也有另外的安排。

    李隆基说完这些话,用颤歪歪的手从榻边摸出前些日子拟就的遗诏,交给跪在离他最近的房琯后,便闭上了眼睛,溘然长逝……(未完待续。。)

第一百零二章 一切都让人意外

    -------------------

    看到李隆基合上了眼,头无力地垂到一边后,候在一边的两名太医快步上前,探查了李隆基的气息,再检查了一下李隆基的脉搏后,向跪在殿内的诸臣宣布了皇帝驾崩。

    宫中顿时哭声一片,跪在李隆基病榻前的杨玉环一副哭天抢地的样子。紧紧拉着李隆基手的太子李玢也是如此,差不多以头触地了。跪在李玢身后一段距离的李璘等其他李隆基的儿子也是差不多,特别是李璘,哭的要多伤心就有多伤心。一些事,眼看就要成了,但在关键时候,自己的父皇没精力处事了,也让他不要多生事,美好的未来在刹那间破灭,如何不让他伤心欲绝?

    殿内痛哭的人心情各异,但现在他们表达的是一个共同的意思,那就是都悲伤于李隆基的去逝。

    宣布李隆基驾崩,整个皇宫也马上进入行丧的状态。因为对李隆基的病情早不抱希望,为李隆基兴丧的事也早就在做准备。宣布李隆基驾崩后,候命的宫人以很快的速度将准备好的白色帏幔挂上,那些早就在大同殿外待命处理皇帝善后事的宫人们也手脚麻利地布置灵堂,并为殿内的人戴孝。

    皇帝的丧事任何人都不敢有丝毫的马虎,任何细节上都不敢出哪怕一点的差错。

    在布置的同时,大同殿的殿门打了开来,候在殿外苦苦等待的百官也被放进来,全部跪伏在李隆基榻前。宫内钟楼和鼓楼都?响了悲凉的丧钟,随后整个长安城的钟鼓也都哀唤起来。太极宫、大明宫的宫人们,也以很快的速度挂起了白色的帏幔,三大内到处都是白色的肃穆。

    这些表示皇帝丧亡的白色布置直到李隆基的丧期结束后才会除去,行丧期间,不只宫中禁止娱乐、肉食。连长安的百姓都要如此,那些青楼、酒楼注定生意要清淡了。

    李隆基病逝后,要停灵七天,入柩前,要整容,并置换精心准备的丧服,待行足了皇帝驾崩之礼后,才可移柩下葬。这一切皆因太宗皇帝李世民驾崩前有训:“属纩之後,七日便殡。皇太子即於柩前即皇帝位,依周、汉旧制。军国大事,不可停阙,寻常闲务,任之有司……”

    皇帝死后的丧事从简,并要求以后的皇帝丧亡,新皇即位之即全在先皇的灵前,当年的李治就是在李世民的灵前即位,由长孙无忌宣读遗诏宣布太子即位的消息,并布置军国大事。

    只不过接下来因为武则天的干政。在李治死于洛阳时候,并没有完全遵从这一点,李旦即位不要说了!而李隆基又是得其父李旦禅让而得帝位,所有仪式都与李世民叮嘱的不一样。但李隆基在死前要求仪式严格遵从李世民定下来的。在他驾崩后,众臣们叩拜的仪式结束即宣布皇帝的遗命。

    李隆基在驾崩前,还是做出了几项让人根本预料不到的决定,那就是授郭子仪以司空职。除其政事。以房琯接任其所任的左相职,位列政事堂首辅。这样的决定虽然让郭子仪及杨晞等人吃惊,也让其他大臣都愕然。但他们很快就明白过来皇帝这样做是为了什么。

    那就郭子仪并不是被李隆基完全信任,李隆基在驾崩前,“终结”了郭子仪的政治前途。

    郭子仪已经料到了李隆基会慢慢冷落自己,新皇即位后自己会进一步受到冷落,但没想到皇帝在临死前却来这么一下,将他的左相位置免了,也不能参知政事,只被授了一个虚衔的司容职。

    这招有点狠,让郭子仪根本来不及做出应对,原本期望在李隆基死后与郭子仪联手摆平李玢的杨晞也是料不到。看来李隆基并没老到昏庸的地步,死前还是非常清醒,想到为自己的儿子扫除一些障碍。不过杨晞自己被选了辅佐新皇的四位大臣之一,这一点还是让人满意的。

    在李隆基的灵柩前,隐隐成了百官之首的房琯对着跪伏在皇帝灵前的太子李玢及众臣宣读了李隆基的遗诏。遗诏中的意思就是令太子在灵前即位,他的丧事从简而办等等。当然百官的调整也一并在里面陈说,这些新的变动在李隆基去逝前丝毫没有透露,只有执笔的高力士知道。

    以房琯为左相、李泌为检校右相,杨晞为武部尚书参知政事,张镐为中书侍郎并同中书门下明章事,颜真卿为文部尚书、李麟为宪部尚书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高适为工部尚书、李岘为礼部尚书、李光弼部户部尚书。其他各级官员也有非常大的变动,这些变动让跪伏在地上的大臣们惊讶不已。

    看来李隆基为自己儿子的即位可是费了不少的心思,闲置了一批原本挺有地位的大臣,比如被授以司空的郭子仪,被授以司徒的韦见素,还有杨晞的几个哥哥等。像张镐、李麟、李岘等原本并不被十分看重的大臣却突然被拔高了,这几个大臣是与李玢比较亲近的,可以说是李玢很得力的支持者。

    听到遗诏上宣布的事项后,杨晞越来越心惊,死前的李隆基虽然表现出来那副惨然的样子,但头脑却依然清楚,也以自己有限的精力,为李玢做了许多布置。幸好李隆基只是将郭子仪的相位罢了,其他与他亲近的人并未受到大的牵系,韦见素及他的三个哥哥被投闲职,这几乎与他无关。

    不过杨晞也知道,以后的事变化会非常大,他想达成心愿,没有那么容易的。

    他虽然因为各种关系,被选为四名顾部大臣之一,但房琯、张镐并不是好相与的人,这些人肯定会依李隆基的遗命忠心事李玢。以后具体要如何做,还要空下来好好想一下,与郭子仪、高适等人好生谋划一下。反正李隆基丧事期间,任何人都不敢轻举妄动的。要是有人敢乱动什么,必然被天下人唾弃,没有人敢在这些日子里做出格的事,连李玢也肯定是这样。

    在房琯宣布完李隆基的遗诏后,跪伏在李隆基灵柩前的太子李玢,即当着众臣的面,即位为大唐皇帝,行加冕礼,恭请房琯、杨晞、张镐、李泌四位宰相为辅佐的大臣,辅助处理朝事,并大赦天下!

    李隆基驾崩,即位为皇的李玢也要为皇帝守足孝,不过皇帝守孝和普通人不一样,他不需要三年,只要三个月就行了。到底皇帝是主掌一**政大事的人,要是三年不理军政大事,天下要乱套了。

    守孝期间皇帝虽然可以处理朝事,就如当年李治一样,但李玢为了示自己的孝道,依然坚持为李隆基守灵,这段时间的朝事大事,交由受命辅佐的房琯、杨晞、张镐、李泌四名宰相负责的。

    四人在行丧期间主要的职责就是替皇帝打理朝事,但遇到不决事必须要请求皇帝,让皇帝做主。

    ----------

    李隆基的丧事隆重举行。

    李玢为了示孝道,不顾李隆基的遗命丧事从简,而是下了命令,一定要将李隆基的丧事举办的非常隆重,不能有任何的马虎。李玢的令虽然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但支持的人更多,最终李玢的心愿得到满足,丧事举办的异常隆重。

    如今的大唐国库殷实,虽然经历了安禄山的叛乱,及几场征战,但经历这些后的大唐国库殷实程度并不比开元年间差,朝廷不担心钱的问题,丧事举办的隆重一点也并没什么。

    在向天下诏告皇帝的驾崩后,整个长安城都处都沉浸在一片肃穆中,任何喜乐之事都停了,宫中看上去都是一片白色,不只遮挡朱色的帏幔是白色,所有的禁军将士,也以白帛戴头装扮。

    民间也是如此,放眼看去,整个长安都是同一种相似的色彩了,甚至把盛夏的绿意都掩盖了,哀切声响彻皇城内外。整个天下都为李隆基的死而披麻戴孝。

    皇帝驾崩,这是大唐帝国最大的哀事,不只大唐的朝臣们要服丧,那些臣服于在唐的诸番头领及国王都要来吊丧。皇帝的丧事已经诏告天下,边远之地的这些头领和国王们也收到了消息,收到消息的他们也都往长安赶。当然这些人赶到长安,也要一两个月以后了,到时他们只能到停灵的宗庙中吊唁了。现在代他们行丧礼的,则是那些留驻在长安城的使节,这些人作为代表,为李隆基守孝服丧。

    大多的人忙着皇帝的丧事,连新即位为皇帝的李玢也是这样,但依然有许多的大臣,在尽孝意的同时,为国事忙碌着。一个庞大的帝国,每天发生的事非常多,许多事绝不对因为皇帝的去逝而停下来,没有人处理朝事,那天下会乱套的。

    为国事忙碌的主要是房琯、杨晞、张镐、李泌四位顾命的大臣。李玢虽然继位为皇帝,但他整天守在李隆基的灵前,朝事全由房琯、杨晞、张镐、李泌四人处理,奏本也由他们批阅!

    “子亮,你要静观事变,争取利用自己辅佐处理朝事的机会,再做一些布置!”被李隆基最终罢免了政事的郭子仪心里有愤愤,他也在与杨晞私下讨论情况时候这样吩咐。

    “岳父大人,小婿看皇帝的丧事结束后,新皇会如何行事再做决定怎么行动!”(未完待续。。)

第一百零三章 形势复杂

    ----------------

    郭子仪的遭遇让杨晞想到大唐历史上另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那就是传奇人物李世勣。

    李世民驾崩前,对李治说:你对李世勣没有什么恩惠,很难驾驭这个人物,我现在准备贬他为外官,我死后,你再将他召回来,授给他很高的官职,他就蒙受了你的恩惠,必定为你尽死力。然后李世民就派李世勣出任叠州都督。李治即位后,马上就将李世勣召回京,委以要职。

    自那以后,李世勣对李治表现的“忠心耿耿”,连立武则天为后这样的大事都没反对。

    因为杨晞的出现,现在郭子仪的功绩虽然与李世勣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也是差不多的人物,无论是资历还是功绩上,放眼大唐朝堂没多少人可以相比。李隆基在死前除了郭子仪参知政事的权利,李玢即位为皇后,会不会再将其复职,这是杨晞非常想弄清楚的事。

    李隆基病重期间,李玢经常陪侍在侧,许多时候是父子两人单独呆着,两人之间肯定有密议。无论是杨玉环还是杨晞安插在宫内的人,都不可能偷听父子两人全部的谈话,李隆基和李玢之间在朝事方面有怎么样的交流,杨晞自然不能完全知道,他猜测不出李玢在亲政后会怎么做。

    “岳父大人,你说新皇亲政后,他会不会效仿高宗皇帝,再补你进政事堂呢?”因为心里有疑惑,所以在一次与郭子仪说事的时候,杨晞自然地把这个疑问问了出来。

    事情已经过去了好多天,郭子仪的心情已经平复了下来,整天躲在府中,深居简出,来访的人也不接待。即使是曾经的部下,能直接找他的,只有杨晞这个女婿了,他有点看开了。今日听杨晞如此问,他又有点心绪起伏了,这一点是他没有想到过的,他没把自己放在李世勣那样的高度,没去想过李隆基会这样待他,效仿当年的太宗皇帝李世民和高宗皇帝李治的所作所为,一下子不知道怎么回答。

    “子亮。这个老夫也不知道,不过依我所想,基本没这个可能!”郭子仪苦笑着摇摇头,再问杨晞道:“子亮,你有没有想过,陛下在驾崩前为何会这么做?”

    杨晞看着郭子仪,压低声音说道:“或许陛下是要让我成为顾命大臣之一,所以就把岳父大人你的官职摘了,不让你参知政事。要是我们岳婿两个都位列顾命大臣。陛下肯定担心大权旁落,新皇即位后权力被驾空,所以他才这样做的。要是继续让你位列政事堂,那小婿就没有这样的机会。很可能身负的官职也会被免,或者外放为官,去任哪个地方的节度使也不一定。”

    杨晞从杨玉环那时得知了一些这方面的消息,李隆基是有过打算让他去外面任职。但在杨玉环及虢国夫人的一再相劝下,放弃了这一打算。两姐妹把他这个共同的小情人说的是大唐不可或缺的人物,说要是不给予他以重用。那就是大唐巨大的损失,再又加上杨国忠新丧,不应该让杨晞离开长安。最终在两个女人的一再说服下,李隆基改变了初衷,让他继续留京,并成为四位顾命大臣之一。

    杨晞相信,他能留在长安,并位列政事堂,成为李玢的四位顾命大臣之一,与杨玉环和虢国夫人所吹的枕头风有非常大的关系。要不是有这两个女人在李隆基面前经常说他的好话,那李隆基肯定不会如现在这般重用他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他这几年在这两个女人身上付出的精力得到了回报。要不是这两年把这两个女人服侍好,让她们享受非常多次的身心满足,那是不可能有这样情况发生的。

    虽然可能凭借自己的才能及杨国忠的关系得到李隆基的重用,但才二十几岁就位列政事堂,那也是不可能发生的。通过两个女人的美言,获得了现在这样的权势,杨晞心里的感觉很是古怪。

    成大事者要不拘小节,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最终他只能以这样的理由安慰自己。

    自己得重用,那作为岳父的郭子仪肯定会受到冷落,这是杨晞在郭子仪被罢相后马上得出的结论,不然他们这一系在朝中权力就会太多,李玢肯定驾驭不了,这一点李隆基必定会考虑到的。只是父子两人密议了什么,会不会把一切事都交底,包括他与李玢的身份关系,这一点杨晞不知道,所以他也猜测不出李玢最后会如何对待郭子仪,会不会复制如李世勣那样的命运。

    郭子仪问他这方面的情况,他也只能这样解释,当然说话的口气也是挺无奈的。

    听了杨晞所说后,郭子仪默然不语,稍一会后再说道:“子亮,陛下的丧期结束后,朝堂上可能就会起风波,这风波肯定与你有关,或许也与老夫有关,你要做好准备。说不定,新皇为了稳固自己的皇位和权势,会做许多你我都想不到的事,你千万不能松懈!”

    “多谢岳父大人的提醒,小婿知道了,一定会严加提防的!”

    郭子仪脸上闪过一丝冷意,寒着声音说道:“子亮,依老夫的认为,新皇在亲下后,很可能不会将你与他的身份诏告天下,要真是这样,那你就要想办法将这事透露出去,让天下人都知道,让群臣在朝堂上拿此事问询新皇!要真是出现这样的场景,那你必须要抓住机会,让新皇兑现承诺,如果他不兑现承诺,那你们的关系就会很僵,他肯定不能容忍你继续在朝堂上,会有所行动……”

    说到这里,郭子仪停下了话,杨晞明白郭子仪未说出来的意思。那就是李玢对他下手之时,就是他绝地反击,争取最终胜利的时候。许多事,撕破了脸就好做了,就怕半遮半掩的。

    得了郭子仪的当面提醒后,杨晞再陪着自己这个岳父大人说了一会话,也就离去了。

    因为要代皇帝处理朝事,这段时间杨晞很少回府。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前段时间,也就是杨晞刚刚为杨国忠守孝结束后,郭昕、平儿、小雨竟然差不多时间怀孕了,这让杨晞欣喜的同时也非常郁闷。妻妾三人差不多同时怀孕,他连在家中发泄身体**的机会都没有了,只能去找杨玉环或者虢国夫人,但现在李隆基驾崩了,这种事自然不能再干,他已经禁欲了好些日子。

    天天有事做,也就不多去想这些事,又因为心里有担心,倒没觉得有什么欠缺。

    李隆基驾崩后,朝事主要交由房琯、李泌、杨晞、张镐四位政事堂的宰相负责。除了杨晞,其他三人都是富有这方面的经验,而杨晞这些年主要在军中带兵,另外再接触一些与军事有关的朝事,其他民政等方面的事并没太多处理经验,相对来说,与其他三人相比,他在处理朝事方面的能力就欠缺了一点。不过他的灵魂到底来自后世,有着比其他三人更多的见识,在关系重大的一些方面,他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利弊,并发表一些不同于常人的见解,让其他三人吃惊。

    房琯、李泌、杨晞、张镐虽然是李隆基驾崩前指定的顾命大臣,但政事堂中还有两位宰相颜真卿和李麟,他们都不是能力乏乏者,许多事的讨论他们都是参与的,只不过最终的决定权在房琯、李泌、杨晞、张镐四人手中。但颜真卿和李麟也不会因此而放弃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大部朝事他们都有自己的意见表述,与旁人意见相左的时候,都会据理力争。

    因为颜真卿与杨晞是师徒关系,李泌又是得杨晞举荐才入朝任职的,并在短短几年内因为自己的出色才能而得李隆基的重用,最终位列政事堂,被选为顾命大臣。因为这样的关系,颜真卿与李泌在处理朝事的意见上差不多都是一致的,而房琯因为一直与杨国忠有争执,很不满杨国忠的擅权,故而对杨晞也是抱着相似的态度,而张镐是因为房琯的举荐才获得一再晋职的,李麟与张镐关系又不错,因此这个三人自然地结成了同盟,这三个人与杨晞、颜真卿、李泌在许多事上常有不同的见解,有时候分歧还挺大,几乎针锋相对了。

    政事堂六个宰相,四个顾命大臣,差不多分成两派了,人数也是一样。

    这或许就是当初李隆基将这六个人选入政事堂,并令其中四个成为顾命大臣的真正原因吧!

    有争执才有相互的监督,才不会造成擅权,杨晞也真正醒悟过来当初李隆基的良苦用心。

    对这一切杨晞唯有苦笑的份,他也时常在猜测李玢亲政后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

    日子总是过的很快的,转眼就三个月过去了,李隆基的丧期也结束了,结束守孝的新皇李玢也开始正式亲政,处理朝事,四位顾命大臣手中的权力也被剥夺了一些。

    不过就在李玢开始亲政,试图慢慢掌握朝政大权的时候,朝中又发生了一件让人非常惊异的事。

    这件事是因为永王李璘而起的!(未完待续。。)

第一百零四章 这应该是最好问鼎皇位的办法

    ------------------

    “公子,永王李璘有异动,他准备策动禁军,发动兵变!”在李玢亲政,开始慢慢插手朝事,但还是把四位辅政大臣当作神明一样敬重后的某一天,得宫内亲信报告说属下人物有非常重要事禀报的杨晞,在出了宫,秘密约见报信的人之时,他得到了这样的报告。

    “什么?”杨晞吃了一惊,他自觉已经将宫中禁军大部掌握,没想到还会有这样的事发生。

    详细问询了一下后,杨晞才弄清楚怎么一回事。

    原来不甘心就此与皇位失之交臂的李璘,在李隆基的丧期还没结束间,就在谋划以什么手段谋取皇位了。大唐历史上,皇宫中有太多兵变事发生,包括李世民、李隆基在内的皇帝都是通过兵变取得了帝位,武则天被迫交出皇位,也是因为张柬之等人发动了兵变之故,李璘自然也想到了这一点。

    李隆基当皇帝时,他将自己的皇宫设在兴庆宫,并大规模修建兴庆宫,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被称为三大内。不过李玢继位后,并没在兴庆宫内主持朝事,而是准备将朝会移回到大明宫,在大明宫的宣政殿及紫宸殿主持朝事。

    兴庆宫驻守的禁军是左右龙武卫,而驻守太极宫与大明宫中主要是左、右羽林军及左、右金吾卫。

    杨晞完全控制的是左、右龙武卫,这也是几支禁军中战斗力最出众,人数最多的队伍。左、右羽林军及左、右金吾卫他也在其中安插了不少的人,但没办法做到如左、右龙武卫一样完全控制。

    无论是李玢还是李璘,或者其他皇子及大臣,在这些禁军队伍中都有自己的亲信人物,或多或少而已。李璘策划的正是利用左羽林军中的两名中郎将的兵马行事,这两名中郎将麾下有一千多禁军将士。李璘计划以这些将士为发动兵变的主要力量。从大明宫的北门玄武门攻入皇宫内,杀死李玢或者逼迫李玢让位,自己即位为帝。

    杨晞原本是打算自己采取此道,在李玢没有打算将皇位让给自己的时候,以兵谏逼迫李玢传位,却没想到,却被李璘“捷足先登”了,他又好气又好笑。

    不过杨晞也没丝毫大意,问清楚情况后,马上就有了主意。令人去召庞忠、浑缄等心腹禁军将士及李泌、高适等非常信得过的人过来商量事务。在一堆重要人物都到他选定的商量事儿地方后,杨晞也将此事告诉了在场的各人。“诸位,永王李璘准备谋逆,他想利用左羽林军一部发动兵变,今日召你们来,就是要商量如何应对的!”

    今日召来的这些人,杨晞已经或多或少地将自己身份的信息及打算透露给了他们,所以今日召这些人来,并任何的其他说明。直接就问他们要如何处断了。要将李璘的叛乱消灭的萌芽状态,其实非常简单,毕竟杨晞现在掌握了大部禁军力量,只要先发制人。就可以轻松将李璘几名亲信的一千多禁军消灭,但杨晞并不想这么做。他要集思广益,听听手下的这些亲信人物是怎么想的!

    “杨尚书,下官觉得。应该在永王的叛乱起来时候,再出手制止!”高适率先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现在永王只是在谋划。并未付诸于行动,现在就出手制止,下官觉得并不合适。”

    高适如此说,杨晞投以一个赞赏的眼神,这差不多也是他的意思,他并不想在李璘没有任何动静时候就出手制止,那样太没意思了。

    高适这样说,让许多人吃了一惊。打探到李璘要发动兵变,但高适却建议听任其发展,待关键时候再出手制止,这不是置新即位的皇帝安危与不顾吗?不过有疑惑的都是像庞忠、浑缄这样的武将,其他一些人如李泌则露出意味深长的神色。

    庞忠和浑缄马上站出来发表了与高适不太一样的见解,他们认为这样做要是被皇帝李玢知道,那在场的这些人就是大罪了。他们是武将,朝堂上的争斗见的少,脑袋转不过太多的弯弯来。

    不过在高适的再次解释之下,那些有疑惑的人也明白了过来。

    这其中的道理非常深奥啊,估计没人解释,任他们想,怎么都想不出来的。

    高适的大概意思依然如他刚才所说那样,也就是在没有乱事起来之前,一切都没证据,永王李璘可以逃避责任,甚至可以以遭受迫害获取同情,毕竟现在新皇根基不稳,而他们这些人都是跟随杨晞这个皇帝李玢的儿子行事的。如果在永王作乱时候出手,那一切都不要说了,永王的力量可以被尽数清除,而且可以助长杨晞的威望,进一步控制长安的局势。

    看到高适以自己的话将大部分人都说服了,杨晞挺是高兴。

    不过他看到李泌一直站着没有发表意见,觉得挺奇怪,在看到李泌的眼神后,也明白了其意。于是也就借事情还要进一步考虑,让所有人等着他的号令为由,令诸人退下了,只留李泌和高适。

    “长源兄,此事你有何高见?”房中只剩下三个人了,杨晞也没客套,直接问询李泌意思了。

    李泌一向以谋略见长,在这一点上比高适还要出色,不然也不可能这么得李隆基看重,只几年就位列政事堂,挤身大唐宰相的班列,并为李隆基死后的四辅佐大臣之一。今日他一直沉吟不语,杨晞也觉得此人想法定与众不同,并且不太想为更多人知道,所以就将大部分人遣走了。

    “子亮,你不是有更长远的打算吗?”李泌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说道:“如果你真的要那样做,那将要发生的事对你来讲是个进一步壮大自己力量的好机会……”

    “永王与陛下在禁军中都有不少亲信安插着,要是此次永王起事,那正好可以看一下到底是哪些人支持永王,哪些人支持皇帝的,这些事弄清楚了,也就好行事了。还有,让他们两兄弟彼此争斗一下,削弱各自的力量,待到局势相持而不可收拾之际,子亮你再出手,那长安的局势不是完全由你掌握了吗?依我的建议,永王与皇帝起争斗之际,能不出手就不出手,让他们拼个两败俱伤!”

    李泌所讲让高适豁然开朗,深觉自己所想还是太简单了。他也完全认同李泌所讲,让永王李璘与李玢斗个你死我活之际,杨晞再出来收拾场面。

    杨晞听了,也是茅塞顿开,这其中一些他是想到过,只是他一下子没想很多,听李泌这样说,大受鼓动,并且马上想到了更深层次的,他感觉到心中冒出一个决好的主意来。

    “要是李璘与李玢争斗时李玢处于下风,甚至被李璘诛杀,将李玢的一些儿子也杀死,那想谋取皇位的李璘就是人人得而诛之的逆臣,要是我再在这个时候集结所有力量反击李璘,将李璘的力量全部消灭,那样李璘死了,李玢也不在了,那我这个平叛有功的李唐宗室之后,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称帝登基!”一想到此,杨晞心里就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激动,嘴角微翘,流露出一丝残忍。

    杨晞嘴角流露的这点残忍让高适忍不住一颤,有些紧张,但李泌却没什么反应。

    李泌是极其聪明之人,其实他心里所想的和杨晞是差不多,只不过作为大唐的大臣,这些近乎谋逆的话他是不可能讲出来的。如果讲出来,杨晞也采纳了,但他这般狠毒的心思杨晞会不会介意谁也没办法预料,李泌虽然一直觉得杨晞是个非常值得结交的人,与这样的人可以无拘无束的交谈。但杨晞是想当皇帝的人,要是他当了皇帝后,性子大变,变得爱猜忌那怎么办?

    要是这样的话,那他这个说出猜意见的人,下场不一定会好的!

    这样的决定或者说建议,不应该由他这样的人说出来,而应该由杨晞自己决定。

    杨晞虽然没有完全料到李泌是怎么想的,但在与李泌眼神交流间,两人都感觉到了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这是很高层次的默契,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

    “两位,看来如今最重要的就是让天下人知道我与皇帝的父子关系了,有了名份,以后的事做起来就完全不要担心了!”杨晞呵呵笑着说道。

    所谓名不正言不顺,他要是一直以杨国忠儿子的面目出现,那李璘即使杀了李玢而夺位,也比他这个姓杨的人当皇帝更能让天下人接受。毕竟大唐是姓李的,李璘争位得逞的话只是皇室内部的争斗,而他这样一个姓杨的人取代李唐,那就是改朝换代了,忠于大唐的人完全可以起来反对他,相信也有无数的人会这样做的。但要是他成了李玢的儿子,那李玢与李璘的争斗后,他顺势上位,就是名正言顺的事,反对的人肯定不会多的。所以现在最要做的就是逼迫李玢将两人之间的关系昭告天下。

    这应该是最好问鼎皇位的办法了。

    “子亮说的不错,这是首先要做的事!”李泌点头认同。

    高适想了想后也是认可!(未完待续。。)

第一百零五章 准备开始行动了

    -------------------

    “臣叩见陛下!”

    紫宸殿内,单独请见的杨晞恭敬地向坐在案边批阅奏折的李玢行礼。

    “哦,是杨爱卿,快快赐座!”李玢满面含笑地将手中的奏本合上,招呼杨晞在他身边坐下,

    李隆基的丧期结束后,李玢开始慢慢亲政,大多朝事他都过目,只不过最终的决定他还基本不会自己下,要问询诸臣意见,特别是被李隆基委以辅佐的四位顾命大臣。所有奏本都是政事堂的宰相过会后,有了意见,再交给李玢过目的。李玢现在虽然亲政了,但朝事上大多还是依政事堂诸宰相的意见行事,要是他对政事堂诸宰相的意见不认可,但只要说服不了这些宰相,那也是没办法改变了。

    不过虽然这样,李玢在朝堂上的影响力也是越来越大,每有人敢不把他当皇帝的。

    除了这些改变外,李玢还在丧期结束后,下诏改封了自己那些儿子,授他们以亲王爵。彭城郡王李倬为宁王,李倞为鲁王,李偃为汉王,李优为延王等等。

    他的那些女儿封号也改了,从原来的郡主变成了公主。

    今日杨晞单独请见,就是想直接问询什么时候将他是李玢亲生儿子这一事实诏告天下,并给他以亲王的封号。这是杨晞唯一想求李玢给他的。他在坐下后,也马上请求李玢:“陛下,臣今日有一点非常重要的事要向你禀报,还希望陛下将边上人禀退!”

    李玢看了杨晞两眼,最终还是将身边人都屏退了。

    “杨爱卿,你有什么事就说吧!”李玢脸上的笑容收住了,一本正经地问询杨晞道。

    杨晞不避让地看着李玢,没一点客气地说道:“陛下,臣记得你在登基前有一些答应给臣过。不知道陛下是否还记着?”

    杨晞这话让李玢脸上显出一点恼怒,但马上就隐了,尴尬地笑笑:“杨爱卿,朕没有忘记此前说过的事。只不过现在并不合适,父皇刚刚驾崩,朝事还一片纷乱,你如今也是顾命大臣之一,朕要是现在就将此事诏告天下,会引起天下动荡,对朕。对你的名声都不太好。因此朕想此事过一段时间再说,等上一二年,待天下慢慢安定了,朕熟悉了朝事后再说,相信你也明白朕的苦衷的。”

    “哦,原来陛下是如此考虑!”杨晞淡淡地应了声。

    杨晞的反应让李玢一下子紧张起来,赶紧解释:“晞儿,你要明白朕的苦衷,朕刚刚即位。朝事都没完全熟悉,要是现在就急迫地把此事诏告天下,那天下人肯定会非议的。还是再等一两年,待朕寻个合适的时机再做决定。好不好?你要理解朕的苦衷么,你也要一力支持朕的所为。”

    “陛下既然这样决定了,那臣也明白了,也不打扰陛下处事。臣先告辞了!”杨晞说着就站起了身,作礼准备告退。

    李玢也未挽留,明显松了口气的他笑着说道:“杨爱卿。这段时间你辛苦了,人都瘦了一截,要是觉得累了,就将朝事先放一放,在府上好生休息一段时间,待把精神养足了,再作打算。如今朕也亲政了,许多事朕也会多花点精力去处置,不要你们这般操劳了。”

    “是,陛下,臣明白了!”杨晞依然面无表情地答应,并再作一礼,“那就不打扰陛下处理朝事,先告退了。”

    看着杨晞掉头离去,李玢的脸瞬间拉了下来,变得非常难看。

    手中的奏本也扔了,再没心思批阅,觉得非常烦噪不安,从案边起了身,背着手在殿内来回踱步。

    最终他在一个窗户面前站定,出神地看着窗外的景色。“杨晞,你今天一定是来逼迫朕的!你觉得朕登基了,就应该认你这个儿子,立你为太子,你想的太简单的!朕现在已经是皇帝了,天下的事都是我说了算,要立何人为太子那可是朕说了算的,并不由你。你是杨国忠的儿子,这是天下人共知的,朕靑不想认你这个儿子你又能如何?。而且你太危险了,朕非常怕你,朕会慢慢将你的职权都解除的。而且与你关系密切的那些人,权力也都会解除的!”

    恼怒之下,李玢马上有了定论,下定决心要怎么做了。

    决心一下,心里也顿然轻松了,重新坐回到案前,想再批阅几本奏折,但拿起奏本后,只觉得心绪很乱,怎么都静不下心来。他还是心神不安,总觉得自己什么事做的不够周全,也有一种危险临近的感觉,好像附近有什么人在窥视他一样,类似芒刺在背的味道。

    不过这种感觉随着长子李倬的求见而消除。

    “父皇,你又在批阅奏本了?”李倬行了礼后,走近李玢身边,用充满体贴的语气劝慰道:“父皇,你不要这么操劳朝事,这段时间替皇祖父守孝,你都累的不成人形,瘦了一大圈。如今朝事政事堂诸宰相会负责,你只要过目一下就行了,先把身体养好再说。你刚刚亲政,凡事都不要着急,一切慢慢来,如今朝中支持你的大臣很多,儿臣也会尽心替父皇做事,永王他已经没办法威胁父皇的皇位了,你什么也不要担心。”

    听了李倬的安慰,李玢心里舒服了很多,他也笑着对李倬说道:“倬儿,多谢你的贴心,父皇没事。这段时间是比较累,但也没什么,能坚持过去。父皇刚刚即位,亲政后要做的事太多,要调整的人事也不少,父皇现在恨不得将身子分成两个使用。唉,倬儿,许多事父皇也该让你来帮一下的。”

    “父皇有什么事需要儿臣去做的,请尽管吩咐就行了!”

    李倬的孝顺让李玢非常满意,他爱怜地看着自己这个长子,终于忍不住把一些话说了出来:“倬儿,待过些日子,朝事稳定下来后,朕会考虑太子的事。你是嫡长子,行事又非常有头脑,父皇的许多事你都能帮上忙,到时朕不会让你失望的。”

    今日原本想绕着圈子向李玢提此事的李倬大喜,赶紧跪伏在地上:“多谢父皇的信任,儿臣任何时候都会兢兢业业做事,决不让父皇失望的。”

    李倬的表示让李玢非常满意,但他又马上露出一丝难受的样子,“倬儿,你也知道,如今朝中大臣听命于朕的人可不太多,政事堂上诸宰相更是如此。杨晞与李泌关系非同一般,颜真卿又与其是师徒关系,其他各部尚书也有很多与他关系密切,他在朝中的影响力可没有人可及。”

    顿了一顿后,李玢叹了口气,无奈地说道:“你可知道,刚才杨晞曾来求见过朕!”

    听了李玢一番话,李倬心里一肚子不满起来了,再听李玢说杨晞刚刚来过,赶紧问询:“父皇,刚才杨晞进宫来做什么?”

    “他希望朕不要过关注朝事,政事堂的诸宰相会替朕处事好国事的!”

    一听这话,李倬心里的怒意更甚了,横眉冷声说道:“父皇,杨晞太大胆了,仗着得皇祖父的赏识,及与贵妃娘娘的关系,在朝中为所欲为。父皇杨家在朝中飞扬跋扈了多年,父皇再也不能让他们杨家这样得势了,必须要想办法遏制才行。不然朝政大权都落入其手,父皇要形成傀儡了。”

    李倬的话让李玢一阵紧张,看看边上没其他人,这才稍稍放了心,赶紧示意李倬不要这么激动,“倬儿,你别紧张,凡事父皇都有数,许多事不能着急,要慢慢来。高宗皇帝除长孙无忌不是待那么多年吗?朕也不急,一切慢慢来。朕是皇帝,也不需要怕他的!”

    “父皇英明,儿臣明白了!”

    父子两人又慢慢地密议了一番事儿,说了大半天后,李倬这才离去。

    只是李玢和李倬都没想到的是,他们两人的谈话都被一名他们都叫不上姓名、躲在帷幔后的宫女偷听去了,这些话也很快就传到杨晞的耳中。

    “他们既然这样不仁,那就休怪我不义了,”杨晞眼中闪过一丝杀气,越加坚定了自己已经越想越成熟的决定。他也马上到兴庆宫去找杨玉环了。

    杨玉环现在是差不多一个人呆在兴庆宫,李隆基去逝后她几乎成了孤家寡人,只有身边的侍女及宦官陪伴,以前的风光日子好像在刹那间就远去了。看到杨晞来看她,心里竟然一阵激动,屏退身边的下人后,马上扑入杨晞怀里。一番疯狂的亲吻及身体抚摸后,杨玉环忍耐不住了,主动求欢,在费了一番力气和汗水后,也在杨晞身上收获了身心的满足,最终气喘吁吁地倒在杨晞身上,不会动弹了。

    有点哭笑不得的杨晞只是任杨玉环折腾,在杨玉环激情释放后,将她搂住,温柔地抚慰了一回,在杨玉环有了力气后,这才开始说正事。

    “姑姑,四郎准备开始行动了!”

    虽然激情慢慢已经慢慢消除,但杨玉环心里还是很满足,杨晞这句像似不经意间说出来的话开始时候并没触动她,直到杨晞再说了一遍后,她才回过神来,忍不住惊慌地问杨晞:“四郎,你说什么?”

    “姑姑,可能到我四郎出手的时候,说不定过几日,一切都可以见分晓了!”杨晞说着,也慢慢地和杨玉环讲述起来。(未完待续。。)

第一百零六章 开始了

    --------------------

    大明宫内,气极败坏的李倬飞快地跑进李玢的寝宫。

    “父皇,长安城内在传,说杨晞是你的亲生儿子,”喘着粗气的李倬没待李玢将身边人屏退,就迫不急待地说道:“父皇,长安城内传的沸沸扬扬了,说正因为杨晞是你的亲生儿子,所以他才一力支持你登基的。父皇,此事是不是真的?”

    李玢听了,呆在了那里,连李倬后面说什么他也没听到。

    “这一定是杨晞让人散布出去的,他这是在威胁朕!”

    李玢在心里咬牙切齿,怒意在脸上表现出来了。

    “父皇,这是不是真的?”看到李玢这副怒极的样子,李倬再次小声问询。他已经将边上的宫人及宦官都赶走了。

    听李倬再次问询,李玢有点尴尬地看了看自己这个满是着急的儿子,想了又想,最终还是点点头,“倬儿,是的,杨晞是父皇的亲生儿子。”

    “啊?!”在听到这传言之时就感觉到应该是真的,但在自己的父皇这里得到了证实,李倬还是大吃一惊,忍不住结结巴巴地问道:“父皇,这是真的?杨晞真的是你的亲生儿子?他可是杨国忠的儿子啊?怎么会这样?”

    “倬儿,事情是这样的!”略带尴尬的李玢在努力稳定自己情绪的同时,也将大概的情况讲给了李倬听,直听的李倬气愤不已,但又不敢发作。

    “父皇,原来是这样。那……这事肯定是杨晞指使人在外面撒布的,目的就是逼迫父皇你认他这个儿子,封他为王!”虽然面对的是自己当皇帝的父亲,但李倬心里的气愤可是掩藏不住的,一个劲地发泄出来。“父皇,他这样做,是不是还想逼迫你立他为太子?”

    这话击到了李玢心里的痛处,他的脸都有点变形了,但在李倬面前又不愿意承认,只能含糊地答应道:“或许有这个可能吧!”

    “父亲,那你要如何应付?”

    “此事不要着急,慢慢处置就行了,不就是些流言吗?”李玢尽量让自己显得轻松。

    不过李玢很快就轻松不起来了,在第三天的朝会上。马上有大臣当殿提出这个问题了。

    “陛下,长安城内有流言起来,说杨尚书是你的亲生儿子,不知陛下是否知道此事?”

    当殿奏此事的是却是高适,他得了杨晞的意,不顾一切地在朝会上提出了这一点。

    许多大臣已经听到这传言了,因为不知长安城内,连宫内的许多人都在议论此事了。不过知道归知道,与敢不敢当殿向皇帝提出这个意思却完全不同。高适的话让许多人被吓到了。但更多的人却是好奇,想知道事情的真相究竟是如何,皇帝会如何处置此事。

    杨晞面无表情地站在殿首,仿佛这件事与他无关。

    当殿被大臣这样提问。李玢心里的恼怒与尴尬不知道以什么言语来形容,但他也知道,今日杨晞这个当事人在场,高适这般问询。他不能不做答。

    眼睛看向杨晞,杨晞也正好看着他,两人目光交错了一会。又马上闪开。但两人都看到了对方眼神的中表达的意思了。杨晞从李玢的眼中看到了惊慌、尴尬、不知所措,而李玢从杨晞的眼中看出了漠然、嘲讽甚至有点得意。

    殿内一片寂静,静的连许多人的粗气声都清晰可闻,所有人的眼睛都在殿上的皇帝李玢及殿下木然站着的杨晞身边徘徊。

    最终还是李玢硬着头皮说话了:“高爱卿所奏之事,朕可不曾听闻……”

    话刚说了半句,发觉杨晞那骇然的眼神向他看过来,忍不住一颤,赶紧收了口,轻咳两声以掩饰自己的紧张后,最终还是没否认。

    “不过今日听高爱卿所奏,朕也知道了。杨晞杨爱卿是朕的亲生儿子,这一点没错。这件事朕原本想过一些日子再诏告天下的,既然宫内外都在传了,那今日也与众爱卿说个明白吧。杨晞是朕所生,至于怎么会如此,希望众爱卿不必追究了,那是朕年少时候做的糊涂事。朕与杨晞父子的身份,我们两人都已经知晓。这样吧,朕今日就下诏,认了杨晞这个儿子,改其名为李晞,授其为忠王……”

    言不由衷的话说出来后,李玢自己都觉得有点崩溃。他没想到当皇帝也这么窝囊,竟然当殿被大臣胁迫,没有一点面子地承认了杨晞这个私生子。此时他心里的愤怒不知道用什么言语来形容,要是手中有刀,他都会扑上去一刀将高适和杨晞杀了。以前他一直觉得当了皇帝就高高在上,任何人都要听他的,没人敢拂他的意,但没想到事情却完全不是这样。

    李玢的宣布让众臣再是吃惊,真的没想到,事情竟然是真的,杨晞这个大唐朝堂上最年轻的宰相,竟然是李玢的亲生儿子!

    现在的情况很有趣了,那就是杨晞已经被封为亲王,但他现在还在政事堂任职,任武部尚书。今天李玢并没宣布解除杨晞的这些职务,那就是接下来的时间内杨晞依然兼任这些职务。这在大唐历史上也是非常少的,一般情况下,亲王都不会出任这些职务了,除非是战时,或者特殊情况。

    李玢因为心里难过的要死,在宣布了此事后,马上就拂袖离去了。

    殿下的大臣聚在一起,三三两两地议论。

    杨晞却像个没事人一样,在殿内呆立了片刻,便准备离去。

    遇到的大臣们都过来道喜,恭喜杨晞得了亲王的封爵。

    不过每个人眼神都是很复杂。这样的事发生在朝堂上,发生在皇帝与朝中炙手可热的大臣身上,太震撼人心,许多人一时接受不了,脸上的怪异感觉当然遮掩不住。不过有许多心思敏捷的大臣已经想到了另外一个层面,那就是皇储的人选问题。杨晞既然已经被皇帝李玢认作儿子,那接下来会如何呢?拥有现在这般权势及影响力的杨晞,在朝堂上的风头盖过任何一个皇子,即使是皇帝的嫡长子李倬也是完全不能和杨晞相比的。太子究竟会立何人,这是许多大臣在走出大明宫时候一直在想的问题。

    散了朝后,杨晞也和李泌、高适等人一块去商量事了。他们知道,这件事发生后,朝中形势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肯定有人忍耐不住,要有什么动作做出来了。

    杨晞所料没错,永王李璘在知道这件事后,心急如焚。

    他可完全知道杨晞在朝中的影响力,清楚现在的皇帝势力都敌不过杨晞。杨晞变成了李玢的儿子,那对于他来说,想成事的难度又不知道大了多少。

    他也在这次朝会后,马上就回去召集手下的亲信人员商量事儿了。

    “殿下,依末将所想,要尽快行事,不然会有非常大的麻烦!”非常得李璘信任的左羽林军中郎将梁成急不可待地对李璘说道:“殿下,杨晞变成了皇帝的儿子,这件事事发突然,宫中人肯定惊异,不如趁现在宫中惊慌之际,尽快行事,或许我们可以让皇帝及杨晞措手不及,只要控制了皇宫,那殿下成功的可能性就非常大;要是成功地逼迫皇帝退位,那殿下就可以顺理成章地继承帝位了。”

    作为李璘培植多年的亲信,梁成可是一直在准备,他操练出来的禁军将士可都是善战之士,要是宫内其他禁卫没有防备,完全可以一举成功。要是拥立李璘成功了,那他们就是立下最大功绩的人,日后加官晋爵可不在话下。

    另外一名中郎将李保也马上附和,“殿下,梁将军所的是,我们要尽快行事,不然夜长梦多,杨晞手中掌握的左右龙武卫可不是好对付的。我们一定要尽快行动,免得出乱子,冲进宫去,控制皇帝,逼皇帝退位,那事情就好办了,即使杨晞也不敢造次。我们还有左、右金吾卫数千人可以调动。”

    听了梁成和李保这样说,其他人也马上跟着附和。

    众人都这样说,李璘怎么可能不心动,背着手踱了几步后,马上下了决定:“那孤就依各位的建议行事了。”说着马上走到案上所铺的那张大明宫地图前,指着玄武门位置说道:“梁将军和李将军所部是镇守重玄门和右银台门的,离玄武门很近,今天晚上,你们就利用换防之际,快速攻破玄武门,从玄武部杀入大明宫,尽快控制皇帝。玄武门兵力只有一千余人,镇将吴平又与你们相离,你们可以使诈叫开城门,然后杀了。只要打开了玄武门,那我们的计划就成功了大半。”

    李璘将大概意思说了一遍后,又马上做出了更详细的安排,手下的人员具体负什么职司,宫内起乱时候要怎么做,都做出具体的安排。梁成和李保及其他人也都说了自己的意见,最终李璘将所有人的意见整合了一下,稍稍调整了布署。

    布署停当,所有人都去做准备了。

    今天晚上子时时分,将是他们行动的时候。

    不过无论是李璘还是他手下的人都不知道,他们的计划很快就被告知了杨晞,而杨晞已经张网以待,等着他们开始行动了。(未完待续。。)

第一百零七章 攻占玄武门

    ------------------------

    这一个晚上杨晞没有回府,他亲自在左龙武卫大营内坐镇指挥。

    其实他已经好几天没回府了,这些天都在宫中或者龙武卫大营中,兵变有可能在任何时候发生,他可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必须要随时依照形势的发展做出布署。

    虽然已经打探到了李璘的大概行动时间,但谁也不敢保证会不会出现意外,提前或者延后行动,因此杨晞必须随时听取情况,以方便做出布署。他麾下的其他亲信人物,包括李泌、高适、庞忠、浑缄、仆固怀恩等人,也都呆在他们要负责的地方,随时候命。并且行踪要保密,不能有丝毫泄露出去。特别行动队全体成员也都进入最高戒备状态,他们分布在长安城内各地,随时传递情报及参加行动。

    “忠王殿下,你决定了吗我们什么时候行动?”

    一直与杨晞呆在一块的高适,可是有点沉不住气,忍不住问询道。因为李玢在朝堂上已经认了杨晞这个儿子,所以在朝中所有人眼中,杨晞就变成了李晞,称呼自然也改变了。

    李泌也呆在一边,不过这几天他并没有多少话,只是杨晞问询他时候他才说上一些。特殊的时候,他不敢表现太出彩,怕以后自己有麻烦。

    不过听高适这样问,一直拿着一本书看的他也忍不住拿眼睛瞧杨晞。

    杨晞心中一动,虽然他已经想到了什么是最佳动手干预的时间,但这样的事上他主动说出来不好,还是边上人提议才好,那样显得他不残忍。而且这件事虽然有过讨论,但并没有最后的定论。

    “两位,你们觉得我们什么时候动手好?”杨晞笑着问李泌和高适。

    高适想了想,犹豫了一小会。这才悄声说道:“我觉得,待永王的人马和忠于陛下的人马拼个两败俱伤时候,才是我们动手的最佳时候。最好是陛下的人马不支,永王占了上风,陛下被其控制,或者被……杀的时候。”说完这话,高适觉得自己都很残忍。

    这个问题此前他们是有过讨论,但并没有最终下定论,杨晞好像一点都不着急,也没明确和他们说。这让高适挺是着急,今日忍不住问询了。待杨晞反问,他也直接说明自己的意思了。

    杨晞不置可否,只是拿眼睛看着没言语的李泌。

    李泌知道自己不能无动于衷了,也只得开口:“高尚书说的不错,忠王殿下动手的最好时机就是这个时候,那样你就是平灭了永王叛乱的功臣,并可以顺理成章地继续皇位。如果皇帝的力量占了上风,那即使最终永王的叛乱被平灭。你也代皇帝而立,也要待以后,到时谁也不知道如何变化。相信殿下也是知道,如今陛下正在想办法削除你的权力。你等不到那个时候的。”

    杨晞注视着两人,最终点点头,“两位的意见非常有道理,我认可!”

    李世民杀兄戮弟。逼迫其父退位,虽然广被史学家诟病,但这并不影响其历史地位。其所治下大唐逐步走向繁盛,创造了让史者称道的“贞观之治”,成为万人敬仰的明君。杨晞现在要做的,并不是亲手杀掉什么人,他只是利用李璘起叛的机会,拣个渔翁之利而,罪恶与李世民相比小了很多,与李隆基通过政变上台的味道差不多。相认即使被世人知道了这些,但只要他将大唐治理的好,再创比“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还要繁盛的时候,惠泽天下的黎民百姓,那世人就会记着他的好,而将他的罪恶慢慢遗忘的。

    两位得力亲信这样说了,杨晞心里越加坚定了,更何况他这个穿越人与李玢除了一点莫须有的血缘关系外,其他没有任何维系亲情的东西,两人之间的关系远不如与杨国忠之间的。即使残忍一点,自己心里也不会有非常罪恶的感觉的。

    李泌和高适并不知道杨晞心里是怎么想的,他们也根本不知道杨晞这个准备登上帝位的人原本并不属于他们这个时代,心思可是与他们完全不同的。

    李泌知道,杨晞登基后,他和高适及其他有功的大臣,必须要隐退了,不然很可能被杨晞借各种手段除去。杨晞虽然非常与众不同,但当了皇帝后,谁也无法预料到他心性会怎么变化,离开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如此李泌知道杨晞现在的心思,他就不会这么想了。

    ------------

    也就在杨晞和李泌、高适几人定下了最终的行动时间和计划的第二天晚上,李璘策划的兵变开始了。因为特别行动队的插手,皇帝李玢并没觉察到李璘将要发动兵变的消息,并没太多的防备。不过因为此前已经感觉到了异样,也加强了宫内的防卫。

    月初时候,天上没有月亮,没有灯光的地方尽是一片漆黑。已经是子夜过后,长安城宵禁早已经开始,整个长安城,除了一些鸟鸣虫叫外,就没其他声音了。皇宫内也是差不多,除了偶尔整齐列队走过的禁军将士外,没其他什么动静。

    不过就在这片静谧之中,大明宫北面最外围的重玄门内,却有一队队禁军将士正在集结。他们没有打火把,也尽量不发出声音,因此并没引出太大的动静。这是左羽林军镇守的防地,左羽林军中郎将梁成已经将其麾下的八百名军士全部集结,准备进行蓄谋己久的兵变。

    李保所领的七百人马也已经在名银台门附近集结,悄悄开往玄武门方向,准备与梁成部一起行动。

    很快两部人马千余人就汇集在了一起,到底是大唐精锐的禁军人马,千多人的行动也没发出太多的声音,没被城墙上巡逻的其他禁军将士发现。

    李璘当然也在列,不过他还呆在重玄门的城门楼上,准备在叫开或者攻开玄武门后,再率自己的那些私兵也加入战斗序列,争取尽快控制皇宫。

    悄悄地将队伍带到玄武门附近后,作为此次行动总策划的梁成,命令麾下的禁军军士全都都隐伏在黑暗之中后,带着几名亲兵来到玄武门城楼前,大声地叫唤着玄武门城楼今天晚上的守卫主官、郎将吴卫的名:“吴卫、吴郎将,我是梁成,刚刚接到成将军的命令,要与你商量一点事,事情很紧急,赶快开门。”

    连叫几遍后,城门楼上有了动静,火把也亮了起来,郎将吴卫探出了头,问询了几句后,不疑有误的他在犹豫了一下后,还是违例地打开了城门,准备放梁成进城门楼,商议事情。

    按宫中禁军条例,晚上时候,各城门楼守军之前是绝对不允许串门的,除非有特殊情况。一般特殊情况也需要有特殊的命令才可以,并且要有特殊人物的手令。当然这个特殊人物就是皇帝本人,没有皇帝本人的命令,一般情况下是不允许这样的。不过吴卫怕被上官责罚,梁成的军职又比他高,听说又是奏上头的命令来和他商量事情,不敢耽搁,悄悄地打开了城门。

    也就在玄武门的城门吱吱地打开之际,梁成和他身边的几名亲卫快速冲了进去,拔出战刀,将几名开城门的禁军将士砍翻在地,而这个时候,隐伏在离他们不远处的千多名禁军将士在发出震天的喊杀声后,潮水一样快速往玄武门冲过来。城门楼上的吴卫被吓呆了,愣了一下后才反应过来,马上下令关闭城门楼。不过已经迟了,城门洞的内那些守卫已经被梁成等人全砍翻在地,待城门楼上的那些军士冲下来准备关城门的时候,呐喊着冲进来的左羽林军军士已经冲进城门洞,并快速地冲进了城门,一部往皇宫方向而去,一部往城门楼上攻击。

    城头上慌乱地指挥军士反击的吴卫被一支不知道什么地方射来的箭射中面门,惨叫一声后从城门楼上摔了下去,一命呜呼。没了主将指挥的军士更加大乱,到处乱窜,一些人甚至从高大的城墙上摔下来。梁成领着麾下的左羽林军将士并没攻击城门楼,而是直接往皇宫深处杀去。李保的人马则是冲到城墙上,消灭城墙上的军士或者逼降他们。因为吴卫己死,很快李保就控制了整个玄武门。

    在重玄门上看到进展如此顺利的李璘大喜,马上带着自己数百亲卫下了重玄门,跟在梁成后面杀进大明宫内,直往皇帝李玢所居的金銮殿而去。大明宫内的宫女和宦官都已经入睡了,许多人在睡梦中被呐喊声和脚步声惊醒,但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一些人披着衣服出来探看,但马上觉得不对,不是缩回屋里就是到处狂奔,不少倒霉蛋很快就失了性命。

    不过梁成所领的人马再次遇到了抵抗,那是在宫内巡逻的左、右千牛卫军士。只不过左、右千牛卫军士数量不多,他们的战斗力完全不能和左、右羽林军相比,很快几十名千牛卫军士就横尸皇宫中。

    李璘率领羽林军的将士,很快就冲到李玢所居的金銮殿附近,许多火把点了起来,照亮了大半个大明宫。而此时,金銮殿内已经是惊慌一片了。(未完待续。。)

第一百零八章 功亏一篑

    ------------------

    因为要向大臣们表示他的勤政,这些天李玢都要批阅非常多的奏本,今天晚上他处理完奏本已经不早了,都快近子夜。

    他是在累的快睁不开眼睛时候决定上+床睡觉的,躺下了后很快就迷糊入睡了。

    不过就在他睡的香甜时候,却被殿外传来的吵闹声惊醒,一惊之下马上从榻上起了身,惊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几名侍候的宦官早已经被惊醒,他们看到了殿外举着火把冲过来的禁军将士,都被吓傻了,甚至都想不到跑进来向李玢报告。

    李玢坐起身后,连唤了几声后,这才有一名小宦官连滚带爬地跑进来。

    “陛下,宫内禁军作乱了,已经把金銮殿包围了!”

    “什么?”闻听小宦官这样报告的李玢眼前一黑,差点晕过去,他马上想到了这是杨晞所策划的,想到杨晞在宫中掌握的势力,顿时一片手脚冰凉。“完了!”这是李玢唯一的念头,他怎么也想不到杨晞会这般狠毒,这么几天就忍耐不住,指挥禁军发动政变了。因为惊怕,李玢的身体都在微微颤抖,不过他还是强令自己镇定下来,马上大呼:“护驾,快护驾,快护驾!”

    可是听到他喊声了除了那名同样被吓呆了的小宦官,还有另外几名好不容易回过神来的宦官外,哪里还有其他人?金銮殿内还有一些守卫的千牛卫军士,只是他们在外殿和内殿之间,暂时听不到李玢的叫喊。不过他们听到也没什么办法了,因为他们早已经知道有人包围金銮殿了。这批大概二十名左右的左千牛卫军士,早已经拔出了佩刀,只是他们也知道自己敌不过外面包围的禁军,最终还是慢慢退回到殿内。准备贴身护卫李玢。

    外面的动静小去了,只不过透过窗子的间隙看过去,到处都是火把,看情况是外面的人把金銮殿包围了。满腔愤怒的李玢快步往殿外方向走去,准备好好斥责一下狠毒的杨晞,他已经失去了理智。

    但就在他走到殿门口时候,金銮殿的大门被撞到了,在一众军士的簇拥下,李璘满脸得意地走了进来,恰巧与李玢在台阶上相遇。

    “二十弟。真是巧啊,我正想进宫找你商量点事,没想到你也出来了!”李璘以一副胜利者的姿态说道:“二十弟,你没想到是我吧?”

    “十六哥……李璘,竟然是你?”李玢被惊呆了,他怎么也想不到,这次发动兵变的竟然是李璘,而不是杨晞。

    殿内的那些千牛卫军士严密的护卫在李玢面前,一个个非常紧张。不过他们平时并没太多的训练,差不多是花架子,装装皇家的门面的,虽然手中拿着武器。但面对傲然而立的李璘,却没有一点底气,腿肚子都在打颤,还有人手中的刀都掉下去了。

    “二十弟。这皇位本来就不属于你的,应该是我的,父皇病重时候。已经决定立我为太子,只不过被你胡混过去了,”李璘说着露出恼怒的样子,“说不定父皇也是被你害死的,父皇没来得及改立太子,就被你害死了,今日我是要替父皇报仇!”

    “你血口喷人!”李玢差点气吐血,他想不到李璘竟然会将这样的脏水往他头上扑。

    “什么血口喷人,父皇原来身体康健,你当了太子,时常进宫服侍后,才变成这副样子,不是你害的还是何人?”李璘脸上救出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威胁道:“今日我只是要回我的东西,你别反抗,皇宫已经被我的人马控制了,没有人能救你,你乖乖地写一份传位诏书,将皇位传于我。”

    “你休想,李璘,你这是谋逆,快命令你身后的军士放下武器,朕还可以饶恕他们,不然都以谋逆罪论处!”

    李璘却丝毫不理会,对身后待命的军士一挥手,“马上将李玢给我拿下,要是胆敢反抗者,格杀勿论!”说着不再与李玢费口舌,退回到后面军士的行列中。

    李璘身后的军士早已经等的不耐烦了,他们是怕夜长梦多,时间太长让其他宫中禁军警觉,解救李玢来了。李璘在布署行动前已经下过命令,只要是李玢的人,遇到都是格杀勿论,李玢也是不能放过,不然后患无穷,他要学当年的李世民。

    如狼似虎的左羽林军军士马上冲上前,很快就将二十几名千牛卫军士全都砍在地上,见势不妙的李玢在几名宦官的保护下转身想逃,但很快就被快速追击而来的梁成砍在地上,随即其他军士上前,几刀就结果了李玢的性命。

    可惜的李玢,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死在了自己的兄长手下,心里的那口闷气都没来得及出。

    而在李璘宫内行动成功之际,李璘的儿子,襄阳王李玚等几个儿子在得李璘宫内得手后,纠集另外一部分人马,袭击了李倬等李玢的几个儿子的府弟。因为事发突然,李倬等人没有什么提防,很快就被攻破了府门,结果李倬等人尽数被杀。

    在杀了李玢之后,李璘马上冲进金銮殿,准备抢夺传国玉玺,并进一步控制皇宫。

    今天行动如此顺利,非常出乎他的意外,原本以为会是一场恶战,甚至有可能自己失败,却是没想到,竟然这么轻易成功了。想着从今天起自己就是大唐的皇帝了,李璘踌躇满志,在继续下令手下的禁军人马控制大明宫各门时候,也准备去传令一些亲信大臣进宫议事,布署后续事项。

    不过就在李璘率部几十名亲兵及一部分禁军将士前往紫宸殿,准备在这里召集大臣议事时,大明宫南门方向传来喧哗声,接着左、右银台门方向也都传来震天的喊杀声,站在宫内高处,可以看到无数的火把摆成几条长龙,正往皇宫内飞奔而来。

    一看到此景,李璘被吓呆了,他当然知道这不是他能控制的人马,他能指挥的人马根本没有这么多,也没办法从左银台门及大明宫正门方向冲进来,唯一的解释就是其他人控制的人马杀进来了。“杨晞,一定是他!”几乎在刹那间,李璘就想到了这个莫名其妙成为他侄儿的人。

    只有杨晞控制的禁军人马集体行动,才有如何声势的。

    只刹那功夫,李璘心中的得意感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代之的则是无边的寒意,还有死亡的恐惧。

    他有点明白了,其实他的行动一直被杨晞知道的,只不过杨晞没在他行动时候插手,不然他根本不可能攻进宫来的。现在他得手了,李玢被他杀掉了,杨晞却在这个时候开始行动,那摆明就是想坐收渔翁之利的。杨晞太狠毒了,此时可以打着解救皇帝,剿灭叛乱的旗帜杀进宫来,不需要考虑就可以将他这个“谋逆”的亲王杀掉。

    “快从玄武门逃走!”自己麾下的人马与杨晞指挥的左、右龙武军对阵,根本没有一点胜算的可能,李璘非常知道这一点。此时的他已经没有心思去想皇位了,也没有底气与杨晞指挥的人马对抗,而是马上想到了逃走,逃的越远越好。

    杨晞指挥军队作战,每次都是取得了不可思议的大胜,他这点人马,怎么会是杨晞的对手?

    他在行动前认外,只要他控制了皇宫,那杨晞也是不敢轻举妄动的,最后只能听任他发落,当年太宗皇帝李世民发动兵变不就是这样的吗?怎么现在会变成这副样子,李璘有点不明所以。

    当然这是他想的太简单了,行动准备的也太急促了。

    如果杨晞事前没有准备,没有将他的行动安排都掌握清楚,那不可能这么快就做出反应,很可能在李璘控制了宫内形势,掌握了整个皇宫时候才警醒,那时候行动已经迟了,至少没这么容易杀进宫来。而得了势的李璘,可能会得到更多人的支持,甚至他可以趁晚上宵禁时候,消息传递不快的时候,派自己麾下人马控制其他禁军。掌控了更多的人马后,那杨晞即使发现了,势必与李璘形成对峙。

    要是李璘再拿出点什么李隆基的遗诰之类的东西糊弄大臣,说不定能得更多大臣的支持,李隆基驾崩前对李璘的看重是有目共睹的。

    但现在,李璘已经没这种可能布置,更没一丝可能取得了成功。

    在收到潜伏在左羽林军的人员发出李玢已经被李璘杀掉后,杨晞马上就亲自指挥人马从几个城门方向杀进来了。

    左银台门及大明宫的正门丹凤风,还有建福门及望仙门都是他手下将领镇守,得到消息后,马上就打开了城门,放杨晞指挥的禁军将士冲杀进来。

    左、右金吾卫中那些不是杨晞亲信的人员也马上被控制住,随后左、右金吾卫也加入了剿灭李璘叛军的战斗。

    而庞忠所领的五各左龙武军将士已经从长安城北侧往重玄门方向包抄了,也就在李璘刚刚逃到重玄门的时候,庞忠的人马已经在重玄门外排开了。

    前有拦截,后有追兵,躲到重玄门城楼上的李璘只能无奈地长叹。

    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成功只有短短的半个时辰,连紫宸殿都没熟悉下来,就被赶了出来。

    而且,今天小命丢在这里也有可能。(未完待续。。)

新书已经上传,期待书友们的支持

    唐远换了个id所发的书《大宋的荣耀》,作者号:雨露寒晨,书号:3170583,今天已经正式上传,期待书友们的支持!本书直通车位上有链接。

    “靖康耻,尤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北宋靖康年间,南下的金兵攻破东京开封,俘虏了徽、钦二帝,北宋朝廷大部财富及宗室子弟、汉家女子及工匠什么的总共十几万人被金人掳去,繁荣富庶的大宋王朝在女真铁骑的践踏下支离破碎,北宋政权随之覆灭。

    倒霉的王晨穿越来到靖康二年,正遇金人押解着被俘的徽、钦二帝及其他战利品北归。

    且看王晨如何扭转乾坤,力挽狂澜,重拾旧山河,再创属于大宋的荣耀。

    第一次写宋朝的故事,希望能奉献给书友们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

    新书艰难,需要书友们的大力支持,请书友们收藏一下,多投几张推荐票,多谢了。(未完待续。。)

第一百零九章 生擒李璘

    唐远的新书《大宋之荣耀》,书号:3170583,已经上传,期待书友们的支持。新书艰难,冲榜需要书友们的收藏和推荐票的大力支持,非常感谢。

    本书依然会正常更新,直到完本。

    ----------

    李璘非常懊丧,他也非常不甘心,但他也有一种非常无力的感觉。

    因为对李玢的厌恶,对杨晞这个李玢的儿子也非常厌恶,他不愿意落入杨晞之手,但现在他山穷水尽,有点无计可施了,绝望的感觉此时充盈了他的心头。

    看着城下越围越多的左、右龙武卫军士慢慢地、整齐地往重玄门城楼推进的时候,他更加感觉到末日的来临,他知道这是杨晞故意造出来的阵势,目的就是威吓他及城楼上的禁军。

    但对这一切,他无能为力,万般无奈之下,拔出腰上的宝剑,准备自刎以求名节了。

    他一向以众皇子中最英武、最有豪气的一员而自居,今日既然败了,就体面地去死,他不愿意成为失败者落入杨晞之手,被杨晞羞辱,成为笑柄。

    不过就在他拔出剑准备自刎的时候,身边的亲卫眼疾手快地夺了过去。

    哪个亲卫愿意看到自己的主人在自己面前自杀啊?即使拼死一杀,也比这样窝囊地自刎好。

    他们马上劝李璘,让他集中一部精锐人马,拼死杀出去,向北逃入终南山,就像当年玄武门兵变时候薛万彻一样。听了属下的几名亲信人物劝后,李璘也默许了。

    这个时候,他已经没什么思考的能力了,脑袋几近空白。

    不过就在部分禁军军士准备拥着李璘杀出去的时候,从皇宫里面方向追杀来的禁军将士也抵达了城门下。他们马上沿着马道往城门楼方向冲杀。

    城门主要是防止从外面方向的攻击的,对里面方向冲杀而来的人马并没太多的防御效果,通往城门楼的通道就在城门里面的两侧,面对优势兵力的冲杀,残余的几百名左羽林军将士根本抵挡不住。只一会儿间,战况就完全明朗了。除了那些被杀了,其余的军士很快就投降了。

    随着一部左龙武卫军士快速冲到重玄部的城楼上,城墙上反抗的军士也已经被清除干净,残余的两百名军士护卫着李璘躲城门楼上。

    不过左、右龙武卫的军士并没马上对几乎没有设防的城门楼发动攻击,杨晞也在这时候出现了。他身边跟随的是战力最为精锐的数百名特别行动队的军士,最后要如何处置要杨晞来决定。

    杨晞在庞忠与浑缄及数百名特别行动队军士的陪伴下,快步登上城楼。

    他要以胜利者姿态面对李璘,折损李璘的脸面,当作为李玢报仇吧。李玢是皇帝,就这样被李璘杀害了,在不知情的禁军将士面前,他肯定要演一番戏,让他们知道。他是保护皇帝而来的,他是忠君的,是忠于大唐的。只不过来的太迟了,没来得及在李璘杀害皇帝之前冲进宫。没保护好皇帝。他现在围捕李璘这个胆敢弑君的乱臣逆子,目的就是匡扶正义,维护大唐的秩序,镇压一切胆敢谋逆者。

    当然他也在树立自己的威望。他执政大唐的历程,就从今天镇压李璘的谋逆,全面掌控长安的局势开始。他要在所有人面前树立威严。

    在杨晞带着一群人走到城墙上后,原本鼓噪的声音都停了下来,突然间的寂静让城门楼内的李璘等人一下子非常不适应,也让他们心里的恐惧更增。

    不过很快就有声音响起来了,那是指挥龙武军主力的庞忠发出来的。

    “永王殿下,你们已经被合围了,你谋逆的事不会得逞的,快令你的手下放下武器投降吧!忠王殿下命令,给你们半柱香的功夫,要是不投降,我们就攻进城门楼了。”

    外面一片寂静,庞忠喝喊的声音非常响亮,让城门楼内的这些人再度吓了一跳,已经有一些人扔了武器,准备投降了。不过在看到边上人还在犹豫,扔了武器的这些人最终还是收回了迈出的步子。

    庞忠连喊了几声,不过只听到里面叮叮当当一片兵器掉地的声音,但没有看到有人走出来,最终还是住了口。其实攻进城门楼,几乎不需要费吹灰之一了,现在只不过演戏需要,才这样做的,要让集聚在这里的禁军将士都知道,杨晞所做是仁义尽至的。

    杨晞面容严肃地走上前,站在一群身穿黑衣,只露出两只眼睛和鼻子、嘴巴的特别行动队队员中间,以中气十足的声音对里面喊道:“永王殿下,想不到你这么狠毒,竟然杀害了皇帝陛下,妄想谋取皇位。皇帝陛下是你的亲兄弟,你为了皇位不顾手足之情,连自己的亲弟弟都要杀。你真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赶快令你的手下放下武器吧,只要放下武器,你手下的人都可以得到宽大对待,不然没有一个人可以活到明天!”杨晞喊出这句话后,也不管里面的人怎么反应,马上命令身边候命的特别行动队指挥官李汉准备行动。

    李汉得令,率领两百名全部蒙黑的军士快速上前,准备硬冲进去。

    一部军士非常灵巧地上了楼,准备从二楼攻击。

    杨晞是想亲自看看现在的特别行动队成员战斗力究竟如何,也想让在场的禁军将领看看,他手中握着的这支神秘军队是如何的恐怖,让这些将领心中起恐惧。这次杨晞率禁军镇压叛乱,他也担心以后有人效仿他这样,在他当了皇帝后,率禁军将士造反,让皇宫内再次出现流血冲突。如果这些禁军将士知道他手中另外握着一支战斗力让人畏惧的军队,那他们想图谋什么时候,肯定会好生掂量一下。

    半柱香时间到了,杨晞不理会里面人如何反应,果断地下达了攻击的命令。

    “呯!”的一声巨响中,城门楼的门被踢开,随即特别行动队成员从几个方向冲进去,很快里面就传来惨叫声,还有惊恐的叫喊及刀剑相碰的声音,不过也只一会儿间,里面的动静就少去了,除了些人的惨叫和怒骂外,打斗的声音及兵器相碰的声音没有了。

    李汉很快从里面冲出来,向杨晞报告战况:“忠王殿下,已经将永王殿下擒获,击毙对方成员五十名,其余全部生擒,我方零伤亡。”

    简短的几句话就将刚才的战况言明了,李汉的言语中没有任何欣喜的味道,仿佛一切都很平常。

    杨晞微微地点点头,表示他清楚了。

    特别行动队成员的行动能力让站在杨晞身边上的庞忠、浑缄等人都变了色,他们攻击的时间才一会,半柱香功夫都不到,刚才剩余的半柱香还有一截。从俘虏的人员情况上看,李璘身边的人还有好几百,而参加行动的特别行动队员才不到一百人,竟然以零伤亡的“代价”取得了绝对优势的胜利。李璘身边那些可是训练有素的禁军军士及其贴身随从,身手都不错,却没想到根本是不堪一击。一些人此前见识过特别行动队的能力,但今天他们知道,要对这支杨晞亲自掌控的人马特别刮目相看了。

    其实特别行动队成员采取的是擒贼先擒王的策略,他们首要攻击目标就是李璘。将李璘身边的亲卫快速射杀后,在李璘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就将其擒获,其余军士投鼠忌器,很快就放弃了抵抗,被特别行动队成员击毙的也只有五十名,少数一些人受伤,其他都投降了。

    特别行动队队员们出手就是取对方性命的,因此被他们攻击到的人,基本都是一击致命,那几个受伤的人,还算是幸运的。

    浑缄依杨晞的吩咐,很快就上前,将李璘及他麾下的残余人马押了过来。将李璘推到杨晞面前,其他那些人都被带了下去。

    杨晞背着手看着狼狈不堪站在自己面前的李璘,微笑着说道:“永王殿下,我们应该都没想到今天的事会演变成这样,你让冷清了许久的皇宫变得热闹,又再上演了一场血腥的战事,你是大唐的罪人,你的命运相信你自己已经清楚,我会让众臣来决定要如何处置你的。带下去吧!”

    他根本不给李璘以分辨或者嘲讽的机会。

    原本想破口大骂几句杨晞卑鄙的李璘,话没来得及说出口,就被押解他的禁军士兵塞了嘴巴,再也说不出话来,很不甘地被押了下去。

    这时庞忠过来报告,说他接到了各将的报告 ,大明宫、太极宫、兴庆宫三大内已经完全被控制。

    就在庞忠报告之时,王思礼和仆固怀恩及浑释之又差人来报,说他们麾下的人马已经将长安城大部的城门控制,剩余的城门正在争取掌握之中。

    攻击李玢那几个儿子府邸的李璘的儿子们所领的人马,已经全部被剿灭,包括李玚在内的主要人物尽数被生擒,长安城内的百姓并未被大量惊动。

    这些情况早已经在预料之中,杨晞一点都不认为,他这样严密布置下去,宫中禁军及长安城内外大部驻军都在掌握之中,还有可能控制不住长安局势的。当下也不去理会还没控制的少数几个城门情况,令手下人马上去传令,让所有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到大明宫宣政殿来,有非常紧急的朝务商量。

    杨晞也同时下令,宵禁结束时间到后,全城依然戒严,长安城的任何一座城门都不开放,直到局势稳定下来再说。(未完待续。。)

第一百十章 要如何善后

    -----------------

    原本被杨曦派去镇抚几处重要地方的李泌和高适也先后回来向杨曦报告情况,说他们已经将几处地方控制好,并派了得力人物继续镇守,不要担心起乱。

    两人的表现杨曦也是挺满意的。他也没在玄武门附近停留,令浑缄率部镇守重玄门和玄武门,庞忠手下两中亲信中郎将李威和王年镇守左右银台门后,也就率着一群人往宣政殿而去。

    王晨抵达宣政殿的时候,他的岳父郭子仪已经到了那里,这是没参与实际行动,第一个抵达皇宫的大臣。郭子仪虽然没有参与行动,但他却是完全知道杨曦的布置,并提了许多建议,郭子仪的几个儿子也在今天晚上行动的时候掌握人马,助杨曦行事。郭曦更是在大明宫建福门附近指挥左金吾卫军士直接参加行动,现在依然率军镇守大明宫正门方向。从杨曦的脸上表情中郭子仪已经看出了什么,不需要杨曦解释,他了知道了今天这场兵变的最后结果

    “岳父大人,陛下被永王残忍地杀害了,”杨曦在向郭子仪行了一礼后,轻声告诉了这情况。李玢的皇后郑氏并没与李玢住在同一殿中,侥幸躲过了一劫,不过也被吓坏了,正被杨曦派人保护着,李玢其他的嫔妃也被监看,不得私自乱跑。

    郭子仪淡淡地应了声,并没什么意外。

    这时其他大臣先后来了,不过许多人根本不知情,只是从各种情况上猜测出了一定是宫中发生了大事。进到宣政殿后,看到皇帝没在这里,倒是杨曦和郭子仪、李泌、高适等人站在,他们都心生出不祥的预感,他们与李玢开始的猜测一样,都认为是杨曦发动了兵变。想效仿当年的太宗皇帝,夺取皇位。不过看到杨曦和郭子仪、李泌等人都是一脸严肃,先来的几名官轶并不高的人,也不敢问询什么,老老实实地站在一边。

    张镐也很快就来到宣政殿内,一看这情况,心里咯噔一下,马上上前,对杨曦和郭子仪、李泌等人作礼后问道:“忠王殿下,发生了什么事?”

    张镐这样一问。其他已经来到殿内的大臣,也都竖起了耳朵听。

    “张相公,永王殿下起兵谋逆,指挥左羽林军人马攻破玄武门,冲进皇宫,残忍地杀害了皇帝陛下,本王听闻消息后,马上率领左、右龙武卫军士进到大明宫保护皇帝,但已经迟了。所幸逆贼永王李璘已经被生擒。所有仆从者也都被捕获,召诸位同僚来,就是想紧急商议一下要如何善后处理这事。”

    “什么?皇帝陛下被永王杀害了?”张镐惊的目瞪口呆,满脸煞白。完全不可置信。

    “是的,一会本王会让人将永王李璘押解到这里来,也会将他所有的同党都押到这里来,让他们亲自告诉诸位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这时颜真卿和房琯、李麟三位宰相也来了。杨曦再次将情况与他们说了一下,三人也都被惊呆了,当然房琯和李麟是非常疑惑。他们非常怀疑杨曦所说的。

    他们认为应该是杨曦率军冲进皇宫,发动兵变,准备夺取皇位的。

    “一会让永王李璘来将事情的经过告诉诸位吧!”杨曦不想解释,他相信凭自己所说及李泌、高适、庞忠等的人话不足以说服这些人。

    很快要召的大臣相继来到殿内,一些皇室成员也都来到了宣政殿。

    知道了事情的大概情况后,他们都被吓呆了,那些李隆基的儿子们则是义愤填膺。一些人在轻声地议论,殿内满是嗡嗡声响。不过此时两队全副武装的左龙武卫军士列队进殿,手持兵器站在两边,许多人被吓的不敢说话了,不过也有人对此愤愤,认为杨曦是以武力威胁他们什么。

    杨曦站在殿首,示意大伙都安静下来,在所有声音都停止后,清清喉咙说道:“诸位同僚,今天晚上,宫中发生了兵变,永王李璘图谋皇位,率领左羽林军一部人马,攻破玄武门,冲进金銮殿,残忍地杀害了他的胞弟,当今的皇帝陛下。本王听闻此消息后,马上亲自指挥左、右龙武卫军士开进大明宫,镇压永王的叛乱。只可惜迟了一步,陛下已经被李璘杀害了。所幸李璘的叛乱被平息了,其人也被生擒,参与叛乱的其他主要人物也被擒获。李璘的几个儿子也一道参与了谋逆,他们指挥亲兵攻打了宁王李倬等几个陛下的儿子的府邸,将他们也都杀害了。”

    其实李玚等人会攻击李倬的府邸还是杨曦在其中搞鬼,他将消息暗中送给李璘,说李倬府中豢养着大量私兵,准备用来对付李璘,李璘害怕之下,才令李玚等人攻击李倬的府邸的。其实这些人的府上并没多少亲兵,对李璘构不成威胁。

    “啊?!”不少人听到后大惊失色,嘴巴张的老大,完全不可置信。

    “忠王殿下,还是将永王押进来,让同僚们当殿会审吧!”李泌在一边建议道。

    杨曦对李泌点点头,抬头对殿下大声地喝令道:“将永王押进来,将参与谋逆的所有人都押进来!”

    随着应诺声,一群军士快步离去,殿内众臣头伸的老长,全都看向殿外方向,等着李璘被押进来。

    他们知道,所有的猜疑都将在李璘押进来后得到证实。

    也只一会时间,永王李璘被两名左龙武卫的校尉押着走进殿来,他身后还有李玚及其他几名李璘的儿子,还有一些大臣及禁军将领被押进来。

    李璘被推到殿前来,其他人也都被推了过来。

    就在李璘被推到殿前时候,愤怒异常的房琯一步上前,以手指着李璘的鼻子吼道:“永王殿下,你竟然做出这种仁义尽失的事,敢弑君作乱?”

    李璘被特别行动队成员生擒后,原本的害怕随着时间的推移少了点去,心里更多的是窝火和愤怒,他很想发泄一下,要是见到杨曦,他肯定马上就扑上去,拿刀子将杨曦一刀杀了,或者狠狠地踢一脚。如今被人当囚犯一样押进殿,并且马上就有一个人上来不客气地质问,恼羞成怒之下,忍不住伸出一脚,用力地踢了过去。

    押着他的两名禁军校尉没想到李璘竟然会这样,没来得及制止,结果李璘踢出的一脚正好踢到房琯身上,把房琯踢了个仰面朝天。房琯年岁不小了,被大力一踢倒在地上后,直觉得痛砌心菲,一下子起不了身,在那里蹬着手脚乱挣扎。

    杨曦赶紧上前,将房琯扶了起来,并严令看押的军士控制好犯人,不得再让他们生事。两名校尉知道自己闯了大祸,死命地压住李璘的身体,让李璘抬不起头来。

    李璘吃痛之下,破口大骂起杨曦来,说杨曦坏了他的好事,他恨不得将杨曦这个杂种千刀万剐,并说今天他运气差,没控制好局势,不然一定将杨曦凌迟处死。

    没想到李璘不需要问询他主动将事儿都骂出来了,杨曦大乐,不动声色地任李璘骂着,直到李璘泄了愤,感觉到不对劲后停下了嘴巴,他这才走到李璘身边,厉声问道:“李璘,你为了谋取皇位,不惜置天下大义和兄弟亲情于不顾,发动兵变,将皇帝陛下杀害,你该当何罪?”

    “杨曦,都是你坏了我的好事,要不是你,今天笑的最后的就是我,而不是你,现在也轮不到你在这里说话!”李璘已经完全没有了头绪,没有了理智,猛烈地挣扎着,想挣脱出来,冲过去和杨曦拼命,还一边大吼,“杨曦,你这个杂种,你暗算我,你……”

    不过他的怒骂说不出来了,已经觉得李璘说够了的杨曦以让人想不到的速度,一巴掌拍在李璘的脸上,反李璘的几个牙齿也打落下来。

    “李璘,你谋逆作乱,杀害当今皇帝,罪不可赦,马上押入死牢,待仔细审讯后再定罪!押下去!”

    杨曦一脸的杀气腾腾,竟然一下子镇住了所有人,没有人敢上前表示什么,李璘的几个儿子也被吓傻了。李玚竟然吓的软在了地上,在李璘被拖走后,吓的呼呼哭了起来。

    张镐和李麟上前,亲自问询李玚及其他参与谋逆者,得出的结论自然是差不多,那就是李璘想谋取皇位,所以才杀了皇帝李玢,为了斩草除根,想将包括杨曦在内的所有李玢的儿子也都杀掉,并在控制局势后,将那些不愿意附从李璘的人也都清除,最终坐稳大唐的江山。

    被吓傻的李玚像竹筒倒豆一样,一鼓脑将李璘的计划都说了出来,最终软在殿内大声痛哭。其他那些仆从者也都抗不住这样的气势,问询到他们的时候,也都把情况都说了。这些人情况都说了,那“真相”也就大白了,再次大理寺审讯一下,有了详细的案宗后,就可以定罪了。

    在让这些人将事情大概情况都讲了一下后,杨曦也令人将他们拖出去。

    这些人被拖出去后,殿内顿时又寂静了。

    杨曦面对脸色各异的众臣而立,沉声说道:“诸位同僚,相信你们也明白了事情的经过了吧,永王李璘妄想夺取皇位,弑君作乱,天理不容。今日本王也想问问诸位同僚,要如何处断这事?皇帝陛下已经被逆臣杀了,要如何善后?”(未完待续。。)

第一百十一章 演戏

    -------------------

    杨曦此话问出后,原本有点群情激昂的大臣们马上又都止了口,一个个都低着脑袋,仿佛做错了事的小学生,不愿意面对大人一样。

    这些朝臣们大部都是老狐狸了,他们不愿意在这样敏感的事上首先发有意见。

    大部分人都知道,如今情况下,杨曦这位刚刚被皇帝李玢封为忠王的亲王,已经完全掌控了长安的局势。而杨曦自然不会这么善罢干休,觊觎皇位那是肯定的事,接下来杨曦肯定会继续登基。

    杨曦这样问,只不过找一个台阶而已,是在演戏。接下来戏怎么演,自有人会先站出来扮演角色,他们只要看情况再决定怎么表态就行了。这种关键时候,说什么做什么有时候不但关系着前程,甚至性命攸关。在场的除了一些手握重权的人物,其他人无不抱着小心谨慎的态度。

    许多人看到连房琯、张镐这样位列政事堂的宰相也不敢马上站出来表态。他们当然不愿意第一时间表示对杨曦的支持,希望杨曦能登基称帝,至于后面如何表态,那要看殿内形势如何演变。

    杨曦是想演戏,当然他早已经找到了与他配戏的角色,就在他话说完,环顾了一阵殿内诸臣,看到大多诸臣都低下头不语的时候,高适站了出来,作礼大声说道:“忠王殿下,永王起乱,皇帝陛下被杀,皇宫内一片混乱,要是将此事传出去,百姓定是人心惶惶,依下官所见,应该马上封锁消息。暂时不将皇帝被永王所杀的消息传出去……”

    “还有,如今皇帝陛下已经身亡,内外混乱,我大唐处于危急时候,必须要有人出来主事。永王的叛乱是忠王殿下率军平定的,忠王殿下多年征战,在朝中威望非常高,陛下在位时候,早就流露出要将忠王殿下立为太子的念头。臣认为,非常时候必行非常之事。忠王殿下应该果断登基,救我大唐于水火之中,威服天下,不让大唐陷于混乱之中。臣愿意拥戴忠王殿下为大唐的皇帝!”

    高适在自称变为“臣”的同时,说话的语气也高亢起来,说完之后,很坚定地站到杨曦身边,以示自己的决心和对杨曦的支持。

    杨曦并没表示什么,也没看高适。只是看着其他大臣,等着其他大臣的反应。

    这时李泌也站了出来,表示了自己对杨曦的支持。

    “高尚书所言非常有理,先皇驾崩前。就委以忠王殿下为辅佐大臣,那是先王认识到忠王殿下的能力才这样委任的。这些年忠王殿下的所作成就让我们所有人都深为敬服,安禄山的叛乱是殿下率军平息的,李亨的叛乱也在忠王殿下的主持下被挫败。此次又是忠王殿下奋起反击永王的叛乱,可以说忠王殿下数次拯救我大唐于危难之中。殿下又是皇帝陛下的亲生子嗣,如今皇帝陛下许多子嗣怪遭永王杀害。有资格继位为皇者,惟有忠王殿下也。因此臣也支持忠王殿下继承皇位。”

    李泌的话后,颜真卿和郭子仪一先一后站出来,表示了他们的意思。他们当然都是支持杨曦继位登基,执掌大唐的。李光弼也马上站出来,表示了与郭子仪一样的想法,支持杨曦马上登基称帝,避免大唐陷入混乱之中。接着多位禁军将领,庞忠、浑释之、浑缄、仆固怀恩、王思礼等非常“豪迈”地站出来,强烈支持杨曦继位登基,肩负起执掌大唐的重任。

    当上文部郎中的岑参也站出来,发表了一番热烈洋溢的说辞,他希望杨曦主动肩挑起这副重担,给大唐百姓带来更多的福祉。

    一般情况下,人都有从众心理,许多人是随大流,还有一些人在看到人家怎么做后,会改变自己的当初想法,认同别人所说所做的。随着这么多人,特别是像李泌、郭子仪、颜真卿、高适等重量级的大臣旗帜鲜明地站出来支持杨曦,恳请并没表态的杨曦继位登基,很多人也马上跟着表态支持。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支持,一些原本在犹豫的人也呆不住了,他们担心表态迟了,会被杨曦记着受到报复,也马上站出来支持。最终房琯和张镐、李麟等人原本并不愿意杨曦继承帝位的人也有点吃一住,先后站出来恳请杨曦出来主持大唐事务,继李玢的位登基。

    听在场的大臣们都如此说,几乎没有人站出来反对,杨曦对今天晚上这场戏这般上演挺是满意了。不过他并没有一口应承,而是推辞道:“诸位同僚这般,本王甚是惶恐。本王才疏学浅,要继位登基执掌之下,实是惶恐。还希望诸位同僚能作另外考虑,择陛下另外之有才皇子,拥立其继位登基。”

    殿内没有人不明白杨曦这只是故作姿态,客气一下而已,没有人当这话以回事。高适、李泌等人马上出来相劝,让杨曦不要推辞,为了大唐的未来,为了天下百姓不受离乱之苦,就接受群臣的请求,继位登基。最终杨曦只能不再推辞,不过他还是没有马上答应,只是很不情愿般地说道:“诸位同僚的意思本王知道了,那本王就勉为其难,暂时代为主持朝事,以免天下纷乱,出现动荡。不过是否继位登基,还待本王好生思量一下再做决定,待过些日子再与诸位同僚商议。”

    说到这里,杨曦停了一下,然后走到殿上,面对群臣而立,大声说道:“诸位同僚,永王李璘起兵谋乱,残忍地杀害了皇帝陛下。如今局势纷乱,希望诸位同僚与本王一道,齐心协力做事,好生替陛下举办丧事,并努力恢复大唐秩序。永王之乱,必须要严查彻底,将此事审查清楚,处置相关人员,要是任何人参与其中,定要严惩。希望诸位同僚能不懈于朝事,兢兢业业做事,千万别辜负刚刚逝去的两位大唐皇帝对诸位的厚爱。”

    “臣等一定遵从忠王殿下的教诲,勤于政事,不敢有丝毫懈怠!”

    高适第一个站出来应和,随即大殿内的大臣先后跟着唱各,最终变成了整齐划一的声音,大家发自内心或者不情愿地表示了对杨曦的支持。

    杨曦也令众臣散去,不过留下了重要那些大臣,郭子仪、李泌、颜真卿、高适、房珲、李麟、张镐、李光弼、庞忠等大臣,继续商量事儿。

    商量的结果也很快就出来,那就是马上为李玢这个可怜的皇帝举办丧事,丧事一定要隆重,并且全力审理和追查李璘叛乱这案件,将所有与之有关的人都查出来,依其所犯的罪给予相应的处置。

    还有,如今是非常时间,长安城内的戒严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为了搜捕永王李璘的党羽,长安各城门也暂时不打开,禁止城内外的人员进出,直到局势稳定下来,再决定何日取消戒严。

    杨曦也为各人分配了任务,令房琯、高适、李泌、郭子仪暂时代为处理朝事,让大唐的国家机器继续运转,再令庞忠和浑缄掌管长安城内外的所有兵马。

    所有兵马的调动由他直接通过庞忠和浑缄来实现。

    杨曦令李麟、张镐、高适三人主持审理李璘谋逆的案件,令张镐主持,审理结果三人一道向他报告。杨曦告诉三人,要尽快将李璘造反的事审查清楚,争取早一日让天下的百姓知道这件事,让他们少些担忧和害怕。领了命后,各人也都去忙自己的事了,只有郭子仪留了下来。

    “岳父大人,今天晚上你就不要回宫了,与小婿一道留在宫中吧!”

    杨曦的请求郭子仪当然答应,在与杨曦一道往紫宸殿方向走去的时候,他轻声地说道:“贤婿,事情的发展果然如你预料那样,永王替你做了很多你不方便做的事,他成了你的一颗棋子。老夫可是没想到,事情进展人意会如此顺利,没有什么波折。”

    “岳父大人,小婿也没想到会这样,可能是天助我成事也!”杨曦冲郭子仪得意地笑了笑,再道:“岳父大人,看来待长安的局势平静下来,小婿就可以顺应民意,登基称帝了。只是小婿没想到,今日竟然没有一位大臣站出来反对这事。”

    郭子仪也跟着笑笑,轻声说道:“贤婿,今日这样的形势,每个人看到后都胆战心惊,皇宫内几乎血流成河啊!兵乱刚刚平息,殿内都是你所领的禁军将士,如此非常时刻,谁也不愿意拿项上脑袋来开玩笑,即使有人想反对,也不会在这个时候站出来!”

    “这也是好事!”杨曦点点头,表示认同郭子仪的分析,又马上说道:“岳父大人,小婿想让你再出来做事,行尚书令职,执掌政事堂事务。小婿觉得如今大唐的朝政需要有不少改革,为了天下的长治久安,皇权需要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三省六部要如贞观时候完全各司其职。所以小婿想请你出来主持尚书省事务,小婿觉得有你主持尚书省事务,许多改制方面的事,做起来就方便了。”

    郭子仪想了一下后答应道:“你这般说,老夫自然会答应。不过老夫也有言在先,待你完全理顺了朝政,就让老夫去休养,不再操持这些杂事!”

    “岳父大人的要求,小婿岂敢不答应?”(未完待续。。)

第一百十二章 登基称帝

    新的一周将来临,唐远的新书《大宋之荣耀》想在新的一周冲一下新书榜,期待书友们过去扔几张推荐票,没收藏的请加入书架吧,非常感谢!

    ---------------

    长安城内一夜的马蹄声让百姓都知道有大事发生了。

    第二天宵禁结束后,各城门、坊门依然没有打开,戒严继续,各卫军的军士全副武装地在大街上巡逻,喝令那些胆大打开门或者窗户偷看的人,老老实实地躲在家里,不要外出。如此情况,更让那些有各种猜想的百姓进一步证实了自己心里的预判。不过没什么人能猜到城中发生了什么事。

    不知道什么事,又不让出门,许多人因此人心惶惶。特别是那些急需外出购买柴米油盐的人,更是急的不得了,但又不敢私自出去。不过还好,在事发的第三天中午百姓就允许外出了,东西两市也都重新开业,长安城内主要的城门也都打开,但是检查变得非常严格起来而已。

    官府也发了通告,说是永王李璘造反,朝廷正在追查此事。

    戒严并未完全解除,大街上巡逻的军士非常多,还经常有抓捕人的事发生,让一些胆小者再次逃回到自己的家里,不敢乱跑。但很快,坊间的百姓知道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永王李璘起兵造反,冲进宫杀害了皇帝,想抢夺皇位。不过李璘的叛乱最终被皇帝刚刚认领不久的儿子忠王李晞也就是原来威名赦赦的杨晞扑灭。

    不久以前杨晞变成了皇帝的亲生儿子,并被改立为忠王后,坊间百姓在吃惊之余又津津乐道这件事了。如今倒好,杨晞是怎么变成皇帝儿子还正传的玄乎时候,突然发生了这样的剧变,先皇的儿子永王李璘竟然起兵造反,想抢夺皇位,并且差点成功了。连皇帝李玢都被其杀了,所幸忠王杨晞率军勤王,成功镇压了李璘的叛乱,控制了局势,避免了大唐陷入混乱。

    知道这件事的人都认为,杨晞肯定会继位登基,成为大唐新的皇帝。这也是他们期望的事,要是杨晞继位登基,坊间的百姓们都认为,这位新皇帝肯定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荣耀。国力会继续大增。百姓更富足,大唐的疆域也会进一步扩大。杨晞是英雄的代名词,以前时候许多渴望自己儿子有成就,望子成龙的父母,都以杨晞英雄少年的行为来鼓励自己的儿子,如今杨晞将登帝位,而且是在威名显赫后登帝位,这些曾以杨晞事来激励儿子们的父母,当然是真心拥戴的。

    李玢一直没什么名声。即使在平叛战役中曾领军,但坊间百姓都知道,那是杨晞的功劳,李玢只是挂个名而已。并没实际指挥战事。再加上其人在当太子期间也并没有什么成绩做出来,长安的百姓对其也并没什么好感,也可以说李玢的生死对他们来说有点无关紧要。

    只不过李玢是皇帝,皇帝被人杀了。总是很让人吃惊,并担心天下起乱的。

    但吃惊之余他们还是有期待,期待杨晞当了皇帝后。他们能更富足起来。

    百官的心思与百姓的当然不尽相同。无论是长安城的百姓,还是其他各地的,只要听说过杨晞名声的人,都愿意看到这个超级大英雄去当皇帝。

    但朝中的大臣,许多却是完全不赞同杨晞继位登基的。那天宫中生变的时候一些大臣不敢提反对意见,但在后面一次杨晞以摄政亲王的身份主持朝会,与大臣们商议朝事,并商量给李玢的追赠及庙号后,高适与李泌再次提出来,要杨晞马上继位,以皇帝身份执掌朝事时候,有人站出来反对了。

    李泌和高适以国不可一日无君,大唐必须要有新皇主持朝事为由,要杨晞不要再推辞,马上继位登基,主持一切事务的时候,有好几位大臣站出来反对了。

    这些大臣都是以杨晞身份特殊,只不过是李玢的私生子,不适合继位登基为由,建议改由其他皇子继位。不过提这样意见的都是那些职位并不重的大臣,位高权重的这些人没有一个站出来这样表示的,最终这些人的意见被李泌、高适、岑参等人驳斥下去,很快就没有人站出来反对了。

    杨晞也在假意推辞了一阵后,欣然接受,正式宣布登基称帝,大赦天下。

    杨晞正式入住已经打扫清理完毕的大明宫,成为这座中国历史上最伟大宫殿的主人。

    他选择了长安殿为自己的寝宫,供自己和郭昕居住。

    杨晞即位后,也马上宣布立郭昕为皇后。

    当了皇帝,除了皇后外,还有许多嫔妃要封立,什么三宫六院,都要建立起来,不过杨晞现在只有一到两妾,离皇宫佳丽三千人的境界还不知道差多少远,但这些以后肯定要有的,只不过不是现在。

    杨晞继位后,马上宣布各官职名改回到贞观时候,并且也改任了一些官员:以郭子仪为尚书令,房琯为尚书左仆射,韦见素为尚书右仆射,李泌为中书令,颜真卿为侍中,高适为检校侍中,张镐为检校中书令,李光弼为兵部尚书,李麟为吏部尚书,这些人都位列政事堂。

    以崔圆为户部尚书,苗晋卿为工部尚书,元载为礼部尚书,裴尊庆为工部尚书。杨晞的大哥杨暄及一叫李揆的大臣为中书侍郎,第五琦、李岘为黄门侍郎。

    令左右龙武卫镇守大明宫,庞忠为左龙武卫大将军,浑释之为右龙武卫大将军。王思礼为左羽林军大将军,仆固怀恩为右羽林军大将军,浑缄和郭晞分别统领左右金吾卫。其他卫军将领也都委以自己亲信的武将统领,这是维护自己统治的根本,他可不想被人用武力赶下台。

    可以说,李玢当皇帝时候的官员大部留任,只不过职位有变动而已,杨晞不想在自己刚刚即位的时候,让朝堂上就发生剧变,那样会有持续的动荡发生的。要是看哪个大臣不顺眼,或者觉得这个人不适合在朝中任要,以后可以再寻机将其贬谪的。

    杨晞当然会在朝中任用许多亲信,但不是他亲信的人,只要能力出众,品格高尚,他依然会继续留用,即使这些人对他有成见。

    唐太宗李世民是他的榜样,他要一个虚怀若谷的君王,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皇帝都做的好,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方面。而且以后他会再次巩固三省三部的相互制约任用,并进一步加以改良,将后世一些较为民主的手段加起来。他虽然当了皇帝,但他并不希望皇权完全不受制约。

    绝对的权力必定会有绝对的腐化,他不希望自己和李世民一样,家国都自己的儿子们折腾的不成样子,朝纲大乱。制度建立起来,并要进一步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变人治为法治。这一切虽然非常艰难,但杨晞觉得他会花毕生精力去做的。

    朝政、军制方向的改革一定会持续下去,并且会有根本性的改变,杨晞觉得自己能做到的。

    杨晞答应过杨玉环的事也开始兑现了。

    李隆基驾崩后,杨晞曾向李玢建议追授杨玉环为皇后,尊其为太后,但不被李玢所允。杨晞自己当皇帝后,也把这一切变成现实了,尊其为太皇太后,正式把杨玉环当作李隆基的皇后看待,并让她继续住在兴庆宫内,待李玢的丧事完毕后,他每日都会过去省安的。对于杨晞这样的安排,杨玉环还是挺满意的。她也没太多期望,只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杨晞能时常过去看望她,陪伴她就够了。

    虢国夫人已经没什么可以封赠的了,只有一些财物及食邑上的封赐。

    对此虢国夫人也是挺满意,她对杨晞的要求也像杨玉环一样,希望杨晞能经常过去看望她。不过她这个愿望比杨玉环那个愿意难实现多了,当了皇帝的杨晞自然不可能经常出宫。

    暂时把朝事稳定下来,李玢的丧事是迫在眉睫的事。

    在与朝臣们讨论后,杨晞下诏,追封李玢为文明武德大圣大孝皇帝,庙号为肃宗,并为李玢举办非常隆重的葬礼,将其葬于建陵。

    原来的历史上,当了皇帝的李亨死后庙号为肃宗,在与朝臣们讨论李玢的庙号时候,杨晞很自然地想到了原本应该属于李亨的庙号。众臣们也认同了杨晞的提议,这样李玢的庙号就是“唐肃宗”了。

    在李隆基驾崩后,讨论庙号时候,杨晞并未参与,不过最终李隆基的庙号还是“唐玄宗”,与原来历史上是一样,这让杨晞挺是意外。

    李玢的追赠及庙号都定下来了,丧事也正在举行当中,杨晞以儿子的身体为李玢守孝三个月,这三个月时间内,朝事交由政事堂诸宰相负责。

    李璘的谋逆案也很快就审查清楚了,大部与此案有牵系的人员也基本归案。

    很快朝廷就下达了对李璘案的处置意外,以谋逆罪外死李璘,李璘那参与叛乱的几个儿子李玚等人也一同被杀。除了这几个人被杀外,只有指挥禁军杀进皇宫的两名左羽林军中郎将梁成和李保被叛斩刑,其他仆从者,大部都是被流放或者贬任。李璘及他的几个成年儿子被杀,那李璘集团的力量也灰飞烟灭了,再也成不了气候,那些仆从者,给予他们宽大处理,也不会有事。

    杨晞也知道,为李玢守孝结束,就是他大展身手,彻底改变大唐的时候了。(未完待续。。)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7833/ 第一时间欣赏傲唐最新章节! 作者:唐远所写的《傲唐》为转载作品,傲唐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傲唐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傲唐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傲唐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傲唐介绍:
史载: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唐,叛军很快攻占了东京洛阳,随后兵锋指向长安。在宰相杨国忠的一再蛊惑下,皇帝李隆基强令潼关守将哥舒翰倾全力出击,结果遭遇惨败,很快潼关失陷,长安随即被叛军攻占,李隆基仓皇西逃入蜀。在李隆基西逃的途中,马嵬坡兵变暴发,杨国忠及杨玉环姐妹几个被杀。 大唐也从此乱后由盛转衰! 一名退役军人,穿越来到哥舒翰潼关兵败发生时候的大唐,成为杨国忠的幼子杨晞。 试看杨晞能否力挽狂澜,拯救大唐,改变自己和众多美女英雄的命运! --- **“呀!杨玉环怎么怀孕了?好像历史上没有记载啊?我是不是闯祸了?”**傲唐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傲唐,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傲唐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