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三国之四世三公TXT下载三国之四世三公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三国之四世三公全文阅读

作者:120笑话     三国之四世三公txt下载     三国之四世三公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四九三章 陈宫效力

    【各位亲可以加我微信公众号:qd120xiaohua,可以在微信上互动,搞基!】

    却说陈宫当日前往颍川与郭嘉交谈,结果却是不欢而散,多年的友情也一朝斩断。陈宫当初放了曹操,愿意跟随曹操逃命,本是以为曹操是个可以跟随的明主,能够施展他生平所学。谁知,曹操却是个心狠手辣的枭雄,明知犯错,却无悔改之心,反而变本加厉,将其父亲的结义兄弟吕伯奢给杀了。或许是报应,曹嵩也是杯具,本来想到自己儿子的地盘去安享晚年,结果反而被陶谦的手下给干掉,让陈宫是感叹不已。

    原本,从郭嘉的家中离开之后,陈宫是想要去徐州投奔陶谦效力。冀州被袁绍夺了,以袁绍和曹操的关系,陈宫很是怀疑会不会被袁绍当人情送给曹操给砍了;此外,陈宫对袁绍麾下的谋士也有些了解,自然是不想参与进去;中原一带,青州无主,豫州刺史孔伷也挂了,而袁术虽然自领豫州牧,不过,陈宫又不傻,哪里会不明白袁术此人是否可以辅助。事实上,看记载就可以知道,从讨伐董卓之后,似乎就没有什么谋士、武将去投靠袁术了,而袁术麾下武力较高的武将,才智较高的谋士,多是在此之前投靠袁术的。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

    在讨伐董卓之前,袁术的无能并没有表现出来。当初诛杀宦官的时候,袁术也参与进来,表现不出众也不是很无能。然而。在讨伐董卓之时,袁术的不臣之心已经显露。如今汉室朝廷还在。袁术暴露出不臣之心,已经是很致命的了。当然。也有一些武将和谋士也想做个从龙之臣,说不定也会投靠袁术。可是,袁术之后的行为就真的是蠢到家了。有个兄长袁绍的大腿不报,偏偏要和陶谦、公孙瓒联合,与袁绍、曹操、刘表等联合的势力对抗。结果可想而知,袁术三个势力是屡战屡败,自此,看到袁术无能的武将和谋士,自然不会去追随这样的主公了。

    于是乎。排除了这些势力,陈宫似乎能投效的就只有陶谦了。结果,陈宫还在前往徐州的路上,就听说陶谦的手下干掉了曹操的老子,惹得曹操兴兵报复,陶谦被打的哭爹喊娘,如此,陈宫也只能放弃陶谦。在发现前路不明的情况下,陈宫决定回家读书。待有明主出现,他再出山投奔。

    不过,可能是陈宫最近被衰神附体,在快要到达他的老家东武阳。在阳平县外却碰到了几个流窜的黄巾余孽。几个黄巾余孽看陈宫衣着得体,佩戴饰品,一副士族子弟的模样。黄巾起义就是因为当初百姓被士族压迫剥削的快没有活路。才这么容易被黄巾道给蛊惑成功。因此,黄巾贼对于士族自然是仇恨不已。再加上陈宫看上去就像个文人。虽然腰间还佩戴着一把剑,几个黄巾余孽也没有丝毫的害怕。

    “弟兄们。这个白脸的家伙定然是个士族出身,看他长得白白嫩嫩的。而我们兄弟却要窝在山里吃草根,你们说怎么办?”

    “宰了他,抢了他的钱财!”

    “没错,有了钱,我们也可以去城里面快活潇洒!”

    “宰了他!”

    几个黄巾余孽有拿木棒,有拿锄头,还有一个竟然还拿着稍微破旧些的长刀。这家伙显然是几个黄巾余孽的头目,刚才最先说话的也自然是他。

    “弟兄们,那还等什么,冲上去,宰了他,我们也快活潇洒去!”

    “嗷嗷!”

    三个黄巾余孽冲向了陈宫,两个拿木棒,一个拿锄头。还有三个则站在原地,拿长刀的头目没有动,另外两个也是拿锄头的,紧紧的握住锄头,随时准备出击。

    千万别小看这年头的文人士子,虽然他们的武力一点都不出众。但是,别忘记了,君子六艺里就有锻炼他们武艺的一项。只不过跟他们的才智相比,武艺差了十万八千里,再加上有那么多强悍的武将展现,谋士们的武力自然不会有丝毫的记载。但是,看徐庶都可以佩剑杀人,陈宫虽然武艺不强,不过,对付几个黄巾草寇,自然是没有什么问题。

    “找死,真当某好欺负不成!”

    陈宫寻主不成,心情正是处于极度郁闷之时,现在有人惹到自己头上,陈宫又岂能不怒?几个黄巾余孽只不过是有点勇力,并没有任何的招式可言。陈宫自知自己的武力,故此,也不硬拼,只是用精妙的招式寻机出手,不过片刻的功夫,两个拿着木棒和一个挥着锄头的黄巾余孽就被陈宫给击杀了。

    现在,陈宫只剩下三个对手,形式似乎好转了许多。只是,事实是这样的吗?

    “哈哈,这三个废物跟了大爷这么久,今天终于借你的手把他们给除去了。现在,是时候解决你了!”

    那个拿着长刀的黄巾余孽大笑着说道。

    原来,这个黄巾余孽早就想要除去那三个家伙。只不过,不好出手,以免坏了他的名声。如今借着陈宫的手除去了那三个家伙,可谓是名正言顺。至于另外两个黄巾余孽,与他有着亲戚的关系,故此,也就留了下来。如今少了三个人,他们分的钱财也就更多了。

    “大哥,上吧,干掉这家伙,我们就有钱去城里快活潇洒了,小弟已经忍不住了!”

    “大表哥,出手吧!”

    “杀!”

    持长刀的黄巾余孽怒喝一声,舞着长刀便杀了过来。而陈宫听了对方的话,再看对方出手的架势,显然也是有一手,并不仅仅是靠力道的家伙。故此,心中已是沉了下来。不过,想要让陈宫就此放弃,那自然是不可能的事。

    “想要我的性命。我也不会让你们好过!”

    隐藏在内心里的狠劲被陈宫给激发了起来,舞着佩剑冲了上去。一招一式的跟那个头目对战了起来。至于另外两个拿着锄头的黄巾余孽,则是在一旁游曳。寻找机会出手给他们的大哥制造机会。

    “杀!”

    “死来!”

    对击了十几下,就在陈宫全力攻击那个头目的时候,旁边两个黄巾余孽终于找到机会,挥着锄头朝着陈宫锄下。若是被击中,陈宫必然是有死无生。

    “吾命休矣!”

    “咻!”

    “咻!”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两道破空声同时响起,而后便只见两支箭矢如流星般疾射而来,将那两个黄巾余孽给射杀。他们的目光之中还透着疑惑和不甘,明明就要成功了。他们怎么就突然眼前一黑,然后意识渐渐的消散了?趁着那个头头发愣的时候,陈宫也趁机踏步上前,一剑刺中那头头的胸口,那黄巾头目当场便毙命了。

    “踢踏!踢踏!踢踏!”

    一阵清脆的马蹄声响起,只是听这马蹄声,便可知这马必然是少有的好马。等看到一群人缓缓朝着他走来之后,陈宫整了整长袍,迎了上去。拱手称谢道:“壮士,多谢救命之恩!”

    “无需客气!”

    却说救了陈宫之人究竟是谁?

    见此人,身高七尺开外,细腰扎背膀。双肩抱拢,面似傅粉,宝剑眉合入天苍插额入鬟。一双俊目皂白分明,鼻如玉柱。口似丹朱,大耳朝怀;头戴一顶亮银冠。二龙斗宝,顶门嵌珍珠,光华四射,雉鸡尾,脑后飘洒;身穿粉绫色百花战袍,插金边,走金线,团花朵朵,腰扎宝蓝色丝蛮大带,镶珍珠,嵌异宝,粉绫色兜档滚裤,足下蹬一双粉绫色飞云战靴,肋下佩剑,手中方天画戟,胯下赤兔马,不是吕布还能是谁?

    原来,当初袁常和吕布有过约定,让吕布在曹操出兵兖州。按照历史的发展,这是必然要发生的事。可是,袁常到来这个时代之后,发现吕布与历史记载的却是不一样。吕布只不过是好战,并非是个有勇无谋的家伙。吕布当然不愿意去攻兖州,更想待在渤海郡,每天与赵云、典韦等人比斗一番,比争霸更加有趣多了。只不过,在袁常的威逼利诱之下,吕布最后同意了袁常的要求。并且,在出发的路上碰到了假吕布,自此,历史上记载的吕布反复无常的性格,也就得到了解释。而吕布更是被假吕布认为对方是个逆天者,于是乎,吕布脑袋转了一圈之后,为了替自家女婿背下黑锅,便决定按照袁常的要求来攻打兖州,将假吕布的那个势力的注意力给吸引到他身上。

    而袁常和吕布却是不知,他们按照原本的计划行动,却是给袁常留下了缓冲的时间,没有使得袁常过早的暴露。

    假吕布取代吕布,也只不过是为了让历史回到正轨上。也就是说,假吕布接下来也是要攻打兖州。而吕布如今继续攻打兖州,使得顺天盟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发现这个吕布还是真的吕布,假的吕布并没有取而代之。至于说吕布麾下的八健将,并不是顺天盟的核心人物,因此,并没有被顺天盟给认出来。

    却说陈宫见眼前之人威风凛凛,心头一阵惊叹,忍不住问道:“壮士,救命之恩无以为报,敢问姓名?”

    对于吕布的性格而言,救陈宫不过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根本没有放在心里。原本,他是没有想过回答的,不过,或许是他们两注定有一场惊天动地的基情。故此,吕布脑袋一抽,就顺口回答了出来。

    “吕布!”

    听到吕布报出姓名,陈宫的眼珠子顿时瞪了起来,惊疑的说道:“可是那在虎牢关大战十八路诸侯,诛杀董卓贼子的温侯吕布?”

    “正是某家!”

    得到吕布确定的回答,陈宫心头一阵疑惑。江湖传言吕布是个奸险小人,反复无常,背主求荣。然而,陈宫对于面相也有些许的研究(那为何看不出曹操的面相?不好意思,曹操的脸有点黑,看不出来),看吕布此人面庞宽厚,雄武,必然是个勇猛过人,性格刚正坚毅之辈,又岂会是个奸险,反复无常的小人?看来,这人一定要亲眼所见才知真假。就如他当初听说曹操是个人物,不惜小命刺杀董卓,因此弃官跟随曹操。谁又能想到,曹操是这等狠辣的人物。

    “原来是吕温侯当面,不知温侯这是准备前往何处?”陈宫忍不住出言询问到,看到吕布好奇的看向自己,陈宫这才想起自己还不曾介绍过自己,连忙又补充了一句,道:“温侯,在下陈宫陈公台,温侯救命之恩无以为报,若是温侯有事可告知一二,宫可略尽绵薄之力!”

    吕布只对那些实力强悍的武将感兴趣,对于陈宫自然不是很了解。不过,吕布不了解,他麾下自然有人了解。

    却说听到陈宫的名字,背后张辽上前,在吕布耳边低语一番。

    吕布看了看陈宫,直接说道:“你不是跟随曹操?若是如此,此事怕是你尽不了力了,你且离去,本温侯不会杀你!”

    陈宫有些不解,吕布怎么说的前言不搭后语?不过,陈宫也不愚蠢,很快就明白了吕布的意图,忍不住惊呼道:“温侯,你们这是要去攻打兖州不成?”

    陈宫刚说完,吕布双目精光一闪,似有杀气闪过。

    “且慢!”

    陈宫见吕布有杀意,知道吕布误会了自己,连忙制止了吕布。以吕布的武力,陈宫想他要是慢上一步,怕是就身首异处了。于是,陈宫连忙三言两语的把自己和曹操的瓜葛给说了出来。

    “温侯,宫愿追随左右,以报救命之恩!”

    若是换成袁常在这里,听到陈宫要投靠自己,肯定二话不说就给收了。虽然陈宫还算不上顶级的谋士,却也是介乎一流谋士和顶级谋士之间,也是个不弱的谋士。只是,吕布却是有些犹豫,带上陈宫这么个拖油瓶,是否会影响自己的行动呢?

    要是袁常和陈宫知道吕布心中所想,怕是会吐血了。

    吕布的麾下,除了他从并州带出来的八健将之外,根本就没有其他的心腹。即便后来他占了徐州,攻打太山贼臧霸,臧霸等人也是自动的跪倒在吕布的赤兔马下,愿意跟随吕布搞基,吕布本人却是从来没有主动要收服某个人。

    犹豫了片刻,或许注定二人有一段世所不容的基情,吕布终于勉为其难的说道:“既然公台你如此诚心诚意,便跟随本温侯左右吧!”

    陈宫闻言,顿时泪流满面,他主动提出给人家效力,人家还如此的不情愿,呜呜!(未完待续。)

    ps:  求支持,支持!

第四九四章 陈宫献策

    【ps:添加微信公众号:qd120xiaohua,直接在手机看小说,方便阅读,还能一起互动搅基!】

    “温侯,对于攻打兖州,不知你有何安排?”正式加入吕布麾下,成为吕布势力下的一员谋士,陈宫很快就进入了角色。

    “安排?”

    吕布扫了一眼陈宫,脑袋扬的老高,头也不回的向张辽说道:“文远,你告诉公台,本温侯的安排是什么。”

    张辽有些无奈,苦笑道:“公台先生,温侯的安排便是打。打的兖州服气,如此便足矣!”

    陈宫顿时瞪直了双眼,强攻兖州,这也算是安排吗?不过,陈宫也算是看出来了,吕布其实就是一个战斗狂,也难怪吕布能有如此实力,敢情都是打出来的。

    “温侯,若是强攻,是否会让我方将士死伤惨重,不若以妙计夺取,岂不更妙?”

    “区区一个兖州,何须如此麻烦?”吕布抬起高傲的脑袋,不屑的说道。“以本温侯的威名,那些匹夫又岂敢反抗?当然,若是有人反抗,那是最好不过,只要来点有实力的人,让本温侯过足瘾,那也不错。”

    吕布舔了舔嘴角,一脸兴奋的说道。

    自从离开渤海郡之后,吕布就再也没有找到能够跟他匹敌的对手了。至于他麾下的八健将,那就不要提了,每次吕布说出要跟他们切磋武艺的时候,一个个都是找了各种各样的理由借口推脱。谁会自找没趣送上门给吕布虐,故此,已经好久没开荤的吕布,真的早已是饥渴难耐了。

    陈宫嘴角一阵抽搐,心中都在怀疑。自己跟了这样的一个主公,到底是不是一件正确的事情。不过,陈宫作为新加入的谋士,自然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吕布是个战斗狂,只要投其所好,自然能够让吕布采纳自己的建议。

    眼珠子转了转。陈宫很快就有了主意,道:“温侯,属下记得你与如今的兖州守将张邈张孟卓有旧,是否如此?”

    “你说孟卓啊,确实有些交情。”吕布头也不抬,淡淡的回了一句。

    话说吕布当初干掉董卓,也是因为董卓退守长安,紧守潼关,使得十八路诸侯前进不得。如此。吕布就找不到对手战斗,于是才顺水推舟,“中”了王允的美人计,合伙干掉董卓。吕布也早有打算,干掉董卓之后,他就离开长安,开始征战四方,寻找对手挑战。而当时。吕布正是要前往袁常的渤海郡,路过河内。当时的张邈便是河内太守。和吕布是一见如故。张邈当即就诚恳的邀请吕布留下来跟他搞基,张邈表示愿意做吕布后宫的一名基友。奈何,吕布已经有了意中人袁常,故此便极为不舍的放弃张邈这个好基友,毅然踏上渤海郡。不过,临别前。吕布和张邈二人手拉着手,无语凝噎,约定来世再做基友。后来,曹操占了兖州,张邈跟曹操有旧。于是就投奔曹操而来。没想到,如今吕布来攻打兖州,一对好基友这就要见面了。

    见吕布肯定了自己的问题,陈宫顿时精神一震,口若悬河的说道:“温侯,既然你与张孟卓有旧,何不以计夺得兖州?属下记得,张孟卓与袁绍有仇怨,袁绍多次劝说曹操斩杀张孟卓,然而曹操却没有依袁绍所言。不过,想来张孟卓心中定然也有所惧怕,说不定哪一天曹操为了迎合袁绍,便会下此杀手,张孟卓定然性命不保。既然如此,何不让张孟卓投效温侯,便可占据兖州,还能保住性命。”

    “嗯,道理是不错!”

    吕布淡淡的点了点头,似乎有些意动。不过,还不等陈宫的笑容浮现,吕布便又说道:“只是如此简单的拿下兖州,本温侯又何须如此大动干戈。此计不可,定要战上几场,方能显示本温侯的勇武。”

    陈宫嘴角再次抽搐,对于吕布的好斗,他已经无力吐槽了。不过,眼珠子转了转,陈宫便再次计上心头,劝道:“温侯勇武世所罕见,天下皆知。然则,温侯你却是忘记了一点,如今兖州的猛将都被曹操给带到了徐州战场,留在兖州的不过是一些老弱病残,若是温侯如今出手,怕是会被他人耻笑胜之不武,也无法展现温侯的勇武不是?既然如此,温侯何不先拿下兖州修养一番,等曹操挥师回援之时,便可与之大战一番。先拿下兖州有二个好处,首先,听闻兖州有失,曹操必然大怒,回援兖州,届时曹操麾下猛将自然是倾尽全力,如此,温侯方能一战武力;此外,那下兖州之后,温侯可整顿兵马,以便与曹操交战。曹操此人并非如温侯这般宽厚仁义,若是温侯没有占据兖州。曹操此人定然会凭借城池便利,用阴谋诡计与温侯交战。能否拿下兖州暂且不说,曹操麾下的大将也必然不会倾尽全力战斗,如此温侯便无法尽兴战斗,对于温侯而言,岂不是有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嗯,公台你这番话说的似乎挺有道理的。既然如此,那便依此计而行。先拿下兖州,再与曹操兵马大战。”

    当听到吕布终于同意用自己的计谋之时,陈宫终于松了口气。能够说服吕布,这种成就感令陈宫非常的满足,虽然过程很艰辛,也很痛苦。而且,陈宫隐隐有种感觉,吕布似乎知道这个计策,只是懒得或者说不屑使用而已。

    陈宫整了整衣袍,肃声说道:“温侯,属下此番前去濮阳(兖州治所)城内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说张孟卓将兖州献给温侯。不过,温侯也知属下武力低微,此番路上颇为不平,怕是难以完成温侯重任。故此,还请温侯遣一将领护卫属下前往濮阳。”

    说是当护卫,其实是要找个人监视自己。

    陈宫很有自知之明,他是新人,才加入吕布的势力。若是就此前去濮阳城,怕是会让吕布怀疑,让人觉得他是去告密的。而此刻陈宫主动提出这一点,自然就让吕布更加放心,对他也就更加信任了。

    “温侯,辽愿护卫公台先生前往濮阳城。还请温侯下令!”

    “温侯,顺亦然!”

    “温侯,侯成愿意护卫公台先生…”

    “温侯…”

    还不等吕布下令,吕布麾下的八健将就各个争先恐后的毛遂自荐。看得陈宫心头一阵激荡,没想到吕布麾下的将领皆是如此热心肠,如此的友好。看来,以后在吕布麾下谋事,似乎不是一件很艰难的事。当然,等稍后陈宫从张辽口中得知其中缘由。陈宫唯有露出一副哭笑不得的表情了。至于理由嘛,当然是护卫陈宫前往濮阳城,就可以摆脱吕布要切磋的骚扰,就不用找各种各样扯淡的理由了。

    吕布头都不抬,直接说道:“既然是文远和伏义最先提出来的,那就让文远和伏义二人护卫公台前往濮阳城。切记,公台不得有失,否则。你二人便提头来见。”

    “末将领命!”

    吩咐完毕,陈宫、张辽和高顺三人便骑上马。朝着濮阳城的方向策马而去。

    望着远去的三人,吕布嘴角不由得露出了笑容。张辽是他麾下武艺最强的武将,高顺则是防守力最好的武将。一人擅攻,一人擅守,有张辽和高顺护送陈宫前往濮阳城,自然是可保陈宫顺利到达濮阳城。

    对于吕布而言。是否收下陈宫这个谋士,是件可有可无的事情。之所以收下陈宫,自然是准备给袁常的。

    别以为吕布是个好心的岳父,不坑自己的女婿,袁常就该求神拜佛了。吕布之所以替袁常收下陈宫这个谋士。自然是为了自家的女儿。吕布早就看出袁常这家伙所图不小,日后的成就定然非凡。而吕布的女儿吕玲绮都已经明确表示要跟随袁常,吕布当然要为自己的女儿着想。只要袁常麾下多一些吕布推荐的武将和谋士,那吕玲绮在袁常身边的地位自然也就不会低了。所以,吕布这才会收下陈宫,正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不外如是!

    当然,对于陈宫而言,这就不是个好消息了。要是陈宫知道自己只是作为一个嫁妆,在将来的某一天会被送给别人,怕是真的会吐血三升吧。

    却说另一边的陈宫、张辽和高顺三人,策马疾行前往濮阳。东武阳距离濮阳城不过一百五十里的距离,若是大部队的骑兵行进,要走上十个小时。不过,如今三人是轻装简行,除了随身武器和护甲之外,也没有其余多的东西。故此,速度也达到了每个时辰行进六十里,两个半时辰便已经来到了濮阳城,陈宫、张辽和高顺只有三人,守门士兵自然没有阻拦,三人顺利的进入了濮阳城内。

    打出吕布的旗号,陈宫三人很快便见到了张邈。

    “温侯为何没有亲至?多日不见温侯,某甚是想念。”才见到陈宫三人,张邈就已经迫不及待的询问到。隐隐的,张邈只觉得菊花一阵颤动,两腿颤颤。

    “孟卓将军,温侯兵马还在后方,我等先行而来,乃是为救将军性命!”

    通常作为游说的说客,无非就是一唬二吓三利诱。不管什么时候,反正一开口就说上一句你的小命快保不住了,这准不会有错。众观历史,说客都是这么行事。一见面就说上一句“将军,你的性命已是不保”,“大人,在下为救你性命而来”,“将军,你的项上人头就快要保不住了”等等,反正先唬住对方,接下来的行事就方便了。

    “敢问先生是?”

    张邈有些好奇的看向陈宫,对于张辽和高顺张邈自然是认识的,知道二人是吕布后宫之中深受宠爱的两名基友。至于陈宫,张邈却是从没有见过。若非是陈宫打着吕布的旗号而来,就凭陈宫说这么一句话,张邈都要捅他两刀。

    “孟卓将军,公台先生是近日投效温侯的谋士,此次公台先生便是奉了温侯的命令而来。”张辽简单的介绍了陈宫的身份,表明他是自己人,也是吕布后宫的新成员。

    “原来是公台先生,某先前不知先生身份,失礼了!”

    张邈听到陈宫是新加入的吕布后宫成员,顿时就礼遇有加,不看僧面看佛面,日后若是想加入吕布的后宫一起搞基,少不得要陈宫的帮忙。当然,张邈内心之中也有一些嫉妒,他跟吕布认识在前,都没有加入吕布的后宫,不想,陈宫这个新人竟然加入了。

    嫉妒归嫉妒,张邈却是没忘记陈宫刚才说的话,不解的问道:“公台先生,先前你说是为了救某性命而来,不知此话何意?”

    陈宫微微一笑,鱼儿上钩了,不答反问道:“孟卓将军,你可知袁绍已经击败公孙瓒,夺得幽州之地?如此,青州和并州二地不日自然也会落入袁绍之手,然也?”

    “没错,细作早已经此事报至,某亦已经知晓。”

    “那就对了,将军的性命已经快要不保了。”陈宫点了点头,严肃的说到。“据某所知,孟卓将军与袁绍素有仇怨,袁绍多次让曹操斩杀将军泄愤。然则,曹操念着与将军的旧情,却是不忍下手。然则,此一时彼一时,如今的形势有所变化,曹操也不一定能够继续保住将军。”

    张邈并没有害怕,反而是好奇的问道:“公台先生,这是何解?”

    陈宫有些失望的扫了一眼张邈,张邈脸上的表情并非是陈宫所期待的。不过,想了想,陈宫又继续说道:“孟卓将军与袁绍、曹操二人皆有旧,当知袁绍和曹操二人皆是心中有大志、不甘人下之辈。如今,袁绍不日将占据冀州,幽州,青州和并州四州之地,势力强大,无人能及。昔日许子将曾言曹操乃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袁绍势大,以曹操枭雄之风,必然会有所隐忍。而届时,袁绍若要将军项上人头,将军以为曹操是否还会念及旧情而保住将军?既如此,将军为何还要替曹操死守兖州,不若投往他处?”

    “似有道理!”

    张邈赞同的点了点头,不过,陈宫的笑容刚升出来,张邈却又说道:“公台先生所言乃是杞人忧天,且不说孟德还未如此待我。即便真的如此,孟德待我也已到心。孟德待我以诚,我又岂能待之不义。”

    陈宫差点就吐血,张邈说话的语气怎么就跟吕布一样,说了一半都要来个转折。见张邈如此执着,陈宫咬了咬牙,决定再加把火,一定要完成他成为吕布麾下谋士后的第一个任务。(未完待续。)

    ps:  添加微信公众号:qd120xiaohua,直接在手机看小说,方便阅读,还能一起互动搅基!

第四九五章 张邈归顺

    【ps:添加微信公众号:qd120xiaohua!】

    “将军,如此行为并非不义,乃是为了自保。”陈宫面色一正,朗声说道:“当今雄才四起,天下分争,孟卓将军你拥有那么宽广的土地和众多的兵士,处于四面受敌的处境,抚剑四顾,也可称得上是人中豪杰,却反而受制于人,不是有损身份吗?今天兖州的军队东征,城内空虚,温侯是位骁将,善于打仗,勇往直前,如果暂且将他迎来,共同占据兖州,静观形势,相机行事,这样或许可以做出一番大事业呢!”

    “不行,不行!”

    张邈依然坚持的摇着头,坚定的说道:“孟德诚心待我,将兖州托付于我,若是我如此行为,岂非是不仁不义,又有何面目见人?温侯又会如何看我?”

    陈宫直欲吐血,他都说了半天,张邈竟然还是油盐不进,一点都没有动心的意思。

    而此刻,一旁的张辽也已经忍不住了,上前朗声劝说道:“孟卓将军,此亦我家温侯所愿。温侯欲与将军珠联璧合,同据兖州,静观天下大事,相机而行,届时,或许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哦,此真是温侯所愿?据某所知,温侯无心争霸,又岂会屈居兖州三亩之地,文远,你还莫要欺骗于我。”

    听到是吕布的想法,张邈却是有些好奇,不过随后却是有些怀疑。吕布的为人如何,张邈却是极为知道,对于吕布。张邈可是下了一番苦功夫,如此。日后才能有机会加入吕布的后宫之中。现在张辽却说这是吕布的想法,张邈好奇之后。自然是第一时间升起怀疑的念头。

    “孟卓将军,此是我家温侯所愿,乃是千真万确。”

    高顺在旁边插了一句话,对于高顺的为人,张邈也是相当了解,乃是一个耿直之人,既然高顺都说了,那自然不会有假,想来是真的。不过。张邈却是有些好奇,吕布怎么会突然改变了想法?

    似乎看出了张邈的好奇,张辽微微一笑,解释道:“温侯原本并无心参与到群雄争霸之中,奈何到了渤海郡之后,与渤海郡太守袁承志(袁常字承志,大家忘了吗)一番畅谈,终于改变他的想法;其后,温侯本打算强攻兖州。以彰其勇武;不过,经过公台先生的一番劝说,温侯决定以计夺之,劝说孟卓将军与温侯联合占据兖州。雄霸天下。”

    张邈听得张辽一番解说,顿时大惊。

    吕布何等人物,张邈岂能不知?然而。渤海郡太守袁常竟然能够用一番话(其实是被围殴的)让吕布改变主意,可见其必然是个非常人。绝对是吕布后宫团中深受宠爱的一员;还有眼前这个白白嫩嫩的陈宫,竟然也能让好勇斗狠的吕布改用计谋。当真是能人众多,他张邈小觑了天下英雄。显然,陈宫能够成为吕布后宫团中的一员,也并非是浪得虚名。如此人物,自然是要好好结交,日后必然能够顺利进入吕布的后宫团中。

    张邈点了点头,沉思了片刻,随后猛的一拍大腿,高声道:“既是温侯有如此想法,那某便从了将军所愿,献上兖州城予温侯,某甘愿辅佐温侯。”

    张辽和高顺闻言大喜,至于陈宫,则是瞪直了双眼,被雷的外焦里嫩。感情报上吕布的名号就可以成事了,他先前又何必说一通废话?此刻,陈宫也隐隐发现了吕布和张邈之间的满满基情,突然间只觉得菊花一缩,似有不保之意。咬了咬牙,为了一展自身才能,便是献上菊花,又能如何。想到这里,陈宫只觉浑身舒畅,就好似盘缠大战了一场之后的余韵。

    “孟卓将军,公台先生,伏义,既然商议妥当,某这便将此好消息告知于温侯。你们且先准备一番,待温侯兵马到来,便可依计行事。为完成温侯大计,你们切不可懈怠,否则,不消温侯问罪,某自不会轻饶。”

    “文远放心,某知当如何行事。”

    四人各自交托了一番,张辽也顾不上赶路的辛苦,急忙一骑出城,直奔吕布的大军行去。

    张辽一路快马加鞭,终于在子时前跟吕布的大部队汇合。

    “哈哈,孟卓高义,本温侯早已知之!”吕布听得张辽的述说,大笑一声称赞到。“传本温侯命令,就地休息一个时辰,然后大军加速前进,明日太阳升起之前到达濮阳城内。”

    张辽,陈宫和高顺三人去了一日,吕布的兵马也一直在前进。如今距离濮阳城不过五十余里,如今是子时,休息一个时辰便是寅时,到太阳升起也就一个半时辰。正常情况下,步兵的行进速度是每个时辰二十里,骑兵每个时辰三十里,普通的行进速度步兵自然做不到。不过,若是急行军当然没有问题,更何况吕布麾下的兵马皆是跟随已久的精锐,一个半时辰行进五十里问题倒也不大。

    休息过后,大军便拔营赶路,在太阳升起之前毫无悬念的进入了濮阳城。吕布和张邈见面,手拉手互相一番抚慰自是无需多言。

    吕布兵马入驻濮阳城后,在张邈的操作下,很快便完全的掌控了濮阳城。当张邈召集濮阳城内官员,自言要舍弃曹操,举吕布为兖州牧之时,事情出乎意料的顺利,竟然没有人反对。而后,张邈传令兖州各郡县,历数曹操罪行,表示要推翻曹操,迎吕布为兖州牧,令他们也一同归顺吕布。不成想,各郡县纷纷响应,唯有东阿、范县、鄄城三县没有归顺,在程昱、荀彧等人的把持下,坚守城池。

    兖州各郡县之所以如此顺利的背弃曹操而归顺吕布,也是曹操自作孽。

    想当初,曹操刚占据兖州的时候。有名士边让等数人轻视和贬低曹操。直说曹操是宦官之后,有什么才能担任一州之主。于是乎。曹操大怒之下,自然让人把边让几个名士给诛杀。

    要知道。边让等名士乃是士族出身,曹操如此行为,自然惹得兖州境内士族的不满。

    自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以来,士族林立,基本都把控了天下各地的政权。州刺史、州牧等官员或许是由朝廷外派,然则,州内的各郡、各县基本都是由士族子弟掌管,若是州刺史、州牧不与境内士族交好,便很难掌开工作。就如刘表。便是娶了荆州大族蔡家的女子,才能顺利的掌控荆州。所以,曹操杀了边让等名士,自然是惹了马蜂窝,埋下了祸根。

    在寻常时候,士族自然是彼此争斗不休,谁都想当老大。然而,当有外敌入侵的时候,他们便能统一战线。曹操一个宦官之后。竟然敢诛杀士族子弟,显然是不把他们士族放在眼里。因此,在张邈传令舍弃曹操,迎吕布为主之后。他们自然是第一时间响应。

    濮阳城府衙内

    当听到探子收集到的兖州各郡县归顺的消息,吕布麾下,以及张邈等人自然是高兴不已。只是。又听说鄄城,东阿。范县三城没有归顺,依然坚守。众人顿时又不高兴,随之而来的自然就是愤怒了。

    张邈皱着眉头说道:“荀彧和程昱二人跟随曹操久矣,对曹操死心塌地,二人不肯献城归顺,实属自然。”

    陈宫立即站出来,提议道:“温侯,鄄城,东阿三城乃是东郡重地,温侯当及早拿下此三城。一旦攻陷三城,兖州境内再无曹操根基,曹操无需温侯出兵,也自是退去。而此三城中尤以东阿为最。东阿县令注重农桑,精于农事。兖州境内多地仓库粮草空虚,而唯有东阿城内粮满仓盈。曹操东征徐州,时日过久,必然粮草不足;即便曹操大军回援及时,若是没有粮草提供,任他曹操有天纵之才,也无法解决无粮之忧。故此,属下以为,温侯当趁早出兵,将此三城拿下,至少也要夺得东阿此城。”

    “温侯,末将请战,拿下鄄城!”

    “温侯,末将请战,拿下范县!”

    “温侯,末将请战,拿下东阿!”

    陈宫的话音才落下,吕布麾下的八健将便纷纷出列请求出战。八健将其实也跟吕布好勇斗狠的性子,否则他们也不会与吕布尿到一个壶里。而他们之所以不敢跟吕布比斗,那也是件很正常的事,谁也不会吃饱没事干给人虐。

    麾下八健将请战,吕布却是没有一口应承下来。眼珠子转了转,却是不知在想些什么。过了片刻,吕布这才收起思索的神情,看向一众麾下,直接命令道:“如今诸位新近加入本温侯军中,未立寸功,本温侯也不知该给诸位何等职位。不过,眼下鄄城,范县,东阿三城便是对诸位的考验,根据诸位的作为,本温侯再给予相应的职位。”

    众人闻言皆是面面相觑,麾下八健将更是目瞪口呆。以吕布的性格,竟然会没想过要亲自领兵攻城,这简直不合逻辑啊!不过,吕布向来是说一不二,他既然都已经决定了,自然不会悔改。

    吕布也不等麾下回答,直接说道:“公台,东阿最为紧要,便交由你来攻取;范县毗邻鄄城,与鄄城遥相呼应,互成犄角之势,亦是极为重要。故此,便交由氾嶷攻取;最后剩下鄄城,荀彧和程昱皆守其中,更有曹操麾下文武的家眷,若是能够拿下,自是最好不过。孟卓,此城便交由令弟攻取,许汜和王楷二人辅之。”

    张邈对于吕布的命令自然没有丝毫的违反,陈宫新近加入吕布麾下,也想展现自己的才能,故此,也同样不会拒绝;至于氾嶷、王楷和许汜三人还能说什么,一一领命。吕布从渤海郡离开的时候带着五千的兵马,而濮阳城内有二万兵马,大多数士兵都听从命令跟随张邈归顺吕布。仅有少数的一、二千士兵估计是曹操的死忠分子,在得知张邈归顺吕布之后,连忙就近跑到鄄城去向荀彧和程昱报信了。

    待将不相干的官员将领挥退,府内只剩吕布,陈宫,八健将,以及张邈和其弟张超之时,张邈想了想,还是将心中的疑惑给问了出来。

    “温侯,观你如此行事,似乎并无意将东阿,范县,鄄城三城拿下,这是何意?”

    吕布没有回答张邈的话,而是看向陈宫,问道:“公台,依你看来,你有几成把握拿下东阿?”

    陈宫很想立即回答说是十成,但是,想了想,吕布只给他五千兵马,东阿有城墙之利,再加上东阿城内粮草充足,只要城内的守将不犯傻,出城与他交战,死守城池,等到曹操的兵马回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想过之后,陈宫伸出一只手。

    “五成!”

    “哈哈!”

    吕布闻言却是大笑一声,道:“公台,你所说五成希望,还是想着东阿守将会出城与你交战,是也不是?不过,这一点你却是不用想了。东阿县令枣袛为人素有才干,东阿县在他的治理下,粮丰物足,深受百姓爱戴。便是予你十万兵马,以东阿城内士兵和百姓对枣袛的爱戴,短时间内怕是也根本拿不下。所以,孟卓所言并没有错,本温侯并未想过要将此三城拿下。”

    “温侯,这是何意?”陈宫面色略有愠色,感情吕布让他率兵攻打东阿城是在逗他。至于吕布此刻表现的一副智珠在握的风范,全然不似民间所流传的那般不堪,陈宫却也一时之间没有察觉。

    “公台勿恼,本温侯并非是愚弄于你。”

    吕布自是知道陈宫想法,连忙抚慰到,而后从怀中掏出一张蜡黄的纸条,递给众人观看。

    “以言游说张邈将军归顺,兖州可不费吹飞之力夺取;其后,东阿,范县,鄄城必然死守,无需攻之;待曹操回援,与之交战,败于曹操,前往徐州!”

    看到纸上的内容,陈宫和张邈兄弟二人皆是瞪大了双眼,一副见鬼的表情,而张辽等八健将,却是面色毫无变化,似乎早就知道此事了。(未完待续。)

    ps:  添加微信公众号:qd120xiaohua

第四九六章 一点意外

    等陈宫和张邈、张超兄弟二人平静了一些之后,吕布微微一笑,这才继续说道:“这纸上的内容,乃是昔日本温侯出兵之时,前渤海郡太守,今幽州牧,亦是本温侯未来女婿袁承志所写。你们也看到纸上所写,一切都如承志所预料的一般,东阿,范县,鄄城并没有归顺。所以,本温侯接下来的行动,自然也会按照承志所说的,与曹操战过几场,便引兵前往徐州。不知,诸位有何意见?”

    此刻在场的众人哪还有意见,袁常都预料到东阿三城会死守,显然,袁常这般安排,自是有他目的。连吕布都听人家的话,他们这些做属下的哪里还会有意见?

    当然,陈宫和张邈自然对于那个素未谋面的袁常感到极为好奇。陈宫好奇的是袁常的预测,战事还未发生,远在千里之外竟然能够预测到兖州的情形,称呼袁常为鬼神都不为过;至于张邈,好奇的是袁常这个人,能让如此性格的吕布改变主意,张邈自然是要见识一番。

    陈宫想了想,问道:“温侯,既然东阿三城注定拿不下来,那是否还要继续出兵?”

    “为什么不出兵?”吕布淡淡的回应道,“出兵攻取东阿三城,一来可以训练士兵,经历过战火的锤炼,这些士兵才能成为军中精锐;二来,攻取东阿三城,曹操才会紧张从而加快回援的速度,接下来才会有激烈的战斗。若是不攻取东阿三城,若让曹操先取得徐州,岂不是坏了承志的安排。”

    而此刻平静下来的陈宫,也终于发现了吕布的不同。言语分析的头头是道,条理清晰,这样的吕布。还是天下间传闻的那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吕布?看来,天下人都误解了吕布。或许只有远在幽州的袁常才知道吕布,因此,吕布才会对其言听计从。

    若是吕布知道陈宫的想法,肯定会不屑的“呸”一句。想他堂堂一个问候,会对袁常言听计从?若非为了自家女儿的幸福着想,吕布才懒得鸟袁常。

    与此同时,在濮阳东面相距一百三十余里的鄄城,也自然收到了张邈下达的归顺的命令。不过,守在鄄城的是荀彧和程昱两个曹操的死忠分子,他们自然不可能归顺吕布。因此,荀彧和程昱二人也召开了紧急会议。

    程昱和荀彧二人碰面之后,程昱直接说道:“文若。今探子报来,吕布令陈宫取东阿,氾嶷取范县,张邈之弟张超,前兖州从事中朗许汜,王楷三人取鄄城,为之奈何?”

    荀彧思索了片刻,便说道:“主公将兖州托付于我等。我等却未能替主公守住兖州,如今只余鄄城。东阿和范县三城还未失守。吕布遣将攻取三城,如今唯有三城同心协力,共同坚守,方能等到主公回援。吾自率兵守住鄄城,范县令靳允为人忠义,必然不会从贼。不过。靳允家眷皆在濮阳,若是吕布以其家眷为质,怕是范县也难以保住;如此一来,便只剩东阿。东阿令枣袛颇有才能,且其甚得民心。若是坚守自是没有问题。不过,现在兖州境内多数郡县皆已归顺吕布,士气低落,仲德你在吏民之中威望身后,如今唯有让你去劝说三县吏民,如此,方能替主公守住最后的根基。”

    “既然文若你这般说了,吾又岂能推辞!”程昱也没有拒绝,一口应下荀彧的安排。却说程昱为何在兖州吏民之中威望深厚呢?此事,倒是要说起程昱当初在黄巾起义之时做出的一件事了。

    在黄巾起事时,东阿县县丞王度起而应之,更烧掉县中的仓库。县令逾城逃走,吏民负老携幼向东逃到渠丘山。此时尚在故乡的程昱命人去侦视王度,发现王度等人得空城不能固守,于是出城西五六里外止屯。程昱于是向县中大户薛房等人说:“如今王度等得到城郭也不能屯居,其势可以测知。他不过想趁机虏掠财物,并没有坚甲利兵以盈攻守之志。我们为何不相继回城守之?而且城高郭厚,又多谷米,如今若果还城找寻县令,共同坚守,王度必不能久待下去,那时向他攻击,王度便可破了。”

    薛房等以为然,吏民却不肯相从,程昱只得无奈地说:“愚民不可共计大事。”于是密遣数骑在东山上高举旗幡,令薛房等人望见,然后大呼:“贼兵已经攻至!”便下山取城,吏民见势便跟随同去,终于找到县令,一桶守城。后来王度等人来攻城,不能攻破,正欲退走。此时程昱率吏民开城门追击,王度败走。东阿由此得全,故此,程昱在兖州境内,特别是老家东阿吏民之间的威望颇为深厚。

    荀彧虽然分析范县令靳允或许因为家眷在吕布的手中而归顺吕布,但是,程昱心中却是想着要保全范县。

    鄄城在濮阳的东面,而范县则在鄄城的北偏东一些的位置,又在东阿的南偏西一些的位置。三座城池连城一线,守望相助。倘若范县也被吕布夺取,那无疑是在鄄城和东阿二城中间横亘一条阻隔,使得东阿和鄄城二城无法互为援助。一旦范县有失,很可能对东阿和鄄城造成极大的影响,故此,范县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至于范县令的家眷在吕布的手中,那就不是程昱该考虑的问题,对于狠辣的程昱而言,完成大业才是首要之事。

    不得不说,程昱和曹操其实是同一类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曹操当初投奔自家老子的结义兄弟吕伯奢,明知在杀错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吕伯奢报案,曹操毫不犹豫的杀害了吕伯奢;后来,曹操粮草不足,让粮官王垕“行小斛”,最后借王垕的人头,稳住了军心。而程昱,则是负责律法,非常严酷。一点小事都可以弄到杀头。所以说,程昱和曹洪二人是曹操麾下二个最不得同僚关系的。不过程昱是因为公事,倒也说的过去。当然,除此之外,程昱最狠辣的一点,无疑还是用人肉充当粮食。这一点,绝对是致命且让人无法苟同的。

    在整个世界的历史上,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吃人肉并非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无论是华夏,亦或是是西方世界,都有这种事情的发生。故此,程昱用人肉做粮草,其实也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没有固定的说法。

    话说程昱听从荀彧的安排前往守御东阿,在路过范县的时候。则去见了范县令靳允一面。

    “靳县令,如今兖州吕布贼子夺走,唯剩下鄄城,范县,东阿三城。只有三城同心,坚守城池,方能抵挡住吕布的攻势,等到曹州牧的兵马回援。那么。现在你是准备向吕布投诚,还是要忠于曹州牧呢?”

    靳允也很是干脆的说道:“程县令(程昱被曹操任命为寿张令)。如今我的弟弟,母亲,妻子和儿子都被吕布给拘捕了,心中也是很矛盾。身为下属,坚守城池乃是我的本分,可是。作为一个儿子,兄长、夫君和父亲,我又不能不顾他们的性命。若是程县令碰到这样的事,又该怎么办呢?”

    自古以来忠孝两难全一直都是个问题,靳允的家眷在濮阳。深陷危境,靳允无力解决,只好把这个问题抛给程昱了。不过,程昱是个狠人,靳允让程昱来回答,这不是作死嘛。

    程昱的脸上毫无感情波动,肃然说道:“你的弟弟,母亲,妻子和儿子被吕布给拘捕,这是任何一个孝子都无法忍受的。可是,现在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必有命世,能够平息天下动乱的人,只有曹公,得主者昌,失主者亡,陈宫他背叛曹公(陈宫最早跟随曹操),迎接吕布进城,四周郡县皆响应,似乎有作为,然而观之,吕布何如人!吕布粗暴少亲信,刚直而又无礼,只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陈宫等人不能相好君主。吕布兵虽然众多,但必将失败,曹公智略不世出,乃上天所授!你定要固守范县,我则守东阿,就可立田单之功,希望你好好考虑。”

    程昱虽然说让靳允好好考虑,但是,他又说让靳允固守范县。其目的不言而喻,就是让靳允放弃他的家眷,跟吕布反抗到底。

    靳允似乎愣了一下,最后哭着说道:“程县令放心,某不敢怀有二心。”

    靳允不哭不行啊,这摆明是要让他放弃家眷,想来大多数的人都无法接受。可是,靳允不听又不行,自曹操任用程昱掌兖州律法以来,刑法都非常严厉。靳允绝对相信,范县内有程昱安排监视他的人,若是靳允怀有二心,必然不会有好结果。无奈之下,靳允也只能这般表示忠心了。

    安抚完靳允,程昱便前往东阿。先是派遣了兵马守住仓亭津,让陈宫兵马无法渡河,则要绕路到达东阿,争取时间。等到了东阿,东阿县令枣袛也早就安排士兵和百姓准备守城事宜。陈宫也知道了事实的真相,等攻打东阿的时候也没有用全力,自是使得东阿得以守住。

    一切都按照预料中的情形发展着,不过,范县这边,却是出现了一点意外。

    如果吕布被那个假吕布给干掉,自然是真的要拿下兖州,拿不下之后才前往徐州。那么,攻取鄄城,范县,东阿三城自然是全力进攻,能用的手段都用上,而靳允的家眷自然就是能够利用的手段。所以,倘若范县令家眷在手,假吕布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可是,吕布却并没有被取而代之,攻城也不过是假象。再说以吕布的性格,自然是不屑于用靳允的家人作为人质来威胁靳允。

    于是乎,在氾嶷攻打范县之前,将靳允的家眷给送到范县城内。然后,接下来的事情就让吕布和程昱都懵逼了。

    程昱让靳允死守范县,从而保证三城能够守望互助,让靳允不惜牺牲家人的性命也要守住城池。可是,人家吕布都不用靳允的家眷当人质,直接把靳允的家眷还给靳允,两相一对比,孰优孰劣自然是一目了然。接着,在氾嶷攻打范县的时候,靳允象征性的抵抗了一番,就让氾嶷攻下了城池。吕布得到消息的时候,愣了好一会儿,最后,却是没有其他的动作,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至于程昱则傻眼了,没想到他的一番游说反而起到了反作用,在加强防御的情况下,却是发现吕布方面没有其他的举动,还以为吕布有什么惊天阴谋在其中。和荀彧联络了一下,又连派三拨士兵将消息传到徐州战场去。

    ……

    袁常和一干麾下商议了半天,将衣食住行中的食住行的问题给解决了,而剩下一个衣的问题其实也不是什么问题。

    工业革命还未出现,以科技的手段改变纺织业自然是不可能的。因此,麻布依然是眼下的主流。锦缎昂贵,且少,寻常百姓根本穿不上;麻布做的衣服倒是满大街都是,然而,麻布做的衣服不仅粗糙,而且御寒功能也差。至于那些裘衣同样是又贵又少,此外还有便是用蚕丝做的纺织品。同理,蚕丝做的纺织品比锦缎和裘衣多,且又比麻布做的衣服舒服。只是,蚕丝做的衣服同样不能普及。大部分的百姓养蚕制衣还是为了拿来销售,毕竟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所以,排除以上几个制作纺织品的原料之外,也就剩下一个棉花是最好的选择了。

    棉花早在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就已经被引进了中原,然而,同样没有得到当权统治者的重视。故此,棉花多是被当成一种观赏物来看待,直到宋代(宋代很牛逼,堪称华夏的工业革命,只不过被外族入侵的背景给掩盖了)才得到普及,棉布和相关的纺织品才逐渐出现在百姓的视野之中。

    因此,袁常只需要将棉花推广,并且将弹花机给鼓捣出来,衣的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商议完毕之后,除却袁常和几个心腹属下,其余人都散去,该干嘛干嘛去了。(未完待续。)

第四九七章 变法改革

    “唉!”

    袁常长叹一声,看着蔡邕说道:“蔡伯父,为何教化平民如此困难?百家学院不仅给了他们优越的学习环境,还有丰厚的奖赏,然而他们却并非真心实意为了学习,却是为了这些奖赏,实在是,唉!”

    也怪不得袁常如此长吁短叹的,而是当初在渤海郡建立的百家学院跟袁常心目中所期望的大相径庭。

    在隋唐的科举制提出来之前,读书基本都是士家大族才有的权利。寒门子弟除非被哪个士人看中,然后会收为弟子,接着也被打上士家大族的标签。如此一来,政权基本就被士家大族给掌控了,这显然对于寒门子弟,平民百姓而言并非是件好事。即便是隋唐创建了科举制,在当时也多是世家大族的子弟当选,平名百姓没什么希望。直到武则天屠杀世家大族,再经历五代十国世家大族的屠杀,宋朝开始,平民子弟才逐渐通过科举制进入官场。

    而袁常建立百家学院,便是想让平民百姓通过学习,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谁知道,当初那些进入百家学院的平民子弟,都是为了奖赏而去,根本不是为了学习。对此,袁常内心是极其失望和失落的。

    “州牧,教化世人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以利益诱之,也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

    蔡邕捋了捋胡须,平静的说到。蔡邕虽是世家出身,然而并没有世家大族那种私心和狂傲。对于袁常提出的教化天下万民的思想,蔡邕自是非常赞同。看蔡邕教育蔡琰的方式。便知其不拘一格的做法。

    “蔡伯父所言甚是!”

    袁常想了想,蔡邕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就如前世的时候。学校设立的奖学金制度,最终只是培养出了一堆死读书的学生。能拿奖学金的人,最后到社会上还是碌碌无为,一事无成。看来,要真正改变平民的思想,要从娃娃抓起,让他们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事,而非是为了奖励而来。就如前世的时候,九年义务教育,不用任何一个人说。家长等孩子到了年纪,都知道要送孩子上学,便是这个道理。

    要做到这个程度,那么,纸张的改进,和印刷的改进也就要提上日程了。

    虽然经过蔡伦的改进,纸张已经可以用来书写。然而,能够用来书写的纸还是太贵,不要说平名百姓。便是世家子弟一般都用不起;此外,文化的传播,还需要有印刷术的辅助。现如今的著作都是靠手工抄写,在抄写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遗漏或者错误。以致于出现了通假字。而现在的纸因为粗糙,不易下笔,用印刷术实现统一作业就有些困难。故此。当务之急还是改善纸张的质量。出了纸张和印刷术之外,规定字体版本也很重要。否则,自秦汉以来。主要使用的是小篆、隶书,小篆和隶书生涩且不易书写,袁常自然也是要改变。

    袁常看向马钧说道:“德衡,现在有一个任务交给你,那便是改善纸的质量。你可以在蔡侯的基础上,改变造纸的材料试试看,例如用竹子,树皮等等。若是能成功,那便足以载入史册了!”

    对于造纸,袁常不是很清楚,只知道用竹子和树皮,反正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现在再改进一番而已,以马钧的能力,想来不难做到。

    “属下遵命!”

    说起来,马钧对于发明是非常感兴趣,而且天分也很高,至于说能否流芳百世,名垂千古,马钧并不是很在意。

    说起来袁常将渤海郡的人马全都调到幽州来,其实也有一点是因为对于百家学院的失望。否则,当初他在渤海郡费心费力创建了百家学院和中科院,也不至于如此轻易放弃。中科院还好说,还没有完全建立好,只要有人,在幽州可以重新建立。而至于百家学院,当时都已经步入轨道了,只是因为失望,袁常也就没有丝毫的惋惜。如今只要将纸张和印刷术改进,将学识思想普及,到时候平民子弟来学习,想法自然也就不一样。

    等百家学院的问题谈完了,袁常看了看在场的几人,除了蔡邕,马钧之外,便是郭嘉,赵云,典韦,韩恂,于禁,太史慈,还有一个秘书蔡琰。而荀谌,刘和,公孙续等人,袁常并没有将他们留下来,因为袁常想要提出的一些变革,对于他们来说,会是一件损害他们利益的事情。

    “诸位,之所以将你们留下来,是因为我有一些想法想要提出来,或许会损害到大家的利益。但是,这些想法对于天下百姓而言,无疑是好的。”

    “主公但请明言,属下等绝无二话。”

    在场被袁常留下来的几人,可以说是袁常最忠诚的属下,对于袁常的想法,自然是毫不犹豫的支持。

    “好!”

    袁常点了点头,对于几人自然是深信不疑。于是,袁常便开始说道:“首先,我打算改革税制。诸位皆知,自秦以来,本朝实行的是以田赋和人头赋为主,工商和山木产品杂税为辅的赋税制度。”

    所谓田赋,简单的说就是一家占有多少田地,便按量上缴赋税;而人头赋,便是更简单了,一个人从十六岁开始就要缴税,直到五十六岁才不用继续上缴,说起来,这人头赋收的似乎有些不合理,其实也有一定道理。一个人自成年以来,便享受到朝廷的保护,让你的性命得以保全,收点钱也说的过去,其实就是保护费。此外,工商和山木产品杂税,其实也就是商税。只不过商税收的过低,或者说有时候根本就不收,朝廷只是专注于收取田税和人头税,若是更注重于商税,朝廷的收入其实还会更高。当然。因为商人的地位卑下,不被朝廷放在眼里。因此,才会漏了这个税收大户。

    不过。袁常既然来了,自然不会放过商税,至于田税和人头税,根本就是小头,若是可以的话,收不收其实都无所谓。

    “主公,这税制当如何改革?”郭嘉的疑惑不仅是他一个人的疑惑,也是在场除了袁常之外的所有人的疑惑。

    “税制改为官绅一体纳粮!”

    袁常一字一句严肃的说道,赵云。典韦几人还没什么反应,郭嘉,蔡邕,马钧三个有点学识的人,听了袁常的话,脸色已经开始动容。

    自古以来,特权阶级总是存在,无论是封建时代,还是袁常前世的那个时代。说是每个人都要纳税。但是,其实大家都知道,很多真正有钱的人其实没缴纳多少税,反而是一些小本经营的个体商的税反而没有落下。相反。那些盈利多的大企业,打着慈善捐款的名头,捐一点钱就逃税、漏税。官商勾结,以致于税收得不到真正的实行。而在封建时代。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或者土豪乡绅也不用纳税。或许他们的想法都很有道理。他们能赚到钱是他们的能力,凭什么要缴纳那么多的税款?但是,这些人却忘记了一点,若是没有国家这个后盾,他们又如何能够安心的赚钱,又去哪里赚钱?国家又是如何来的,那也是靠着所有百姓,大家团结成为一个集体,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国家,有了百姓,有了国家,他们才能赚到钱。就如袁常前世的时候,那些中东等国家,天天战争,人民吃不饱,穿不暖,去哪里赚钱,说不定哪一天一颗炸弹就落在身边玩完了,还想赚钱?

    “没错,官绅一体纳粮!”

    袁常一本正经的回应道,“上至皇室朝廷,下至平民百姓,每一个人都要交税,没有一个人可以例外。此外,免除人头税,实行按实有土地进行交税。”

    “主公此制若是实行,怕是会引起动乱啊!”郭嘉苦笑着说道。

    “为了改变天下百姓的命运,此制必须得出,方能破而后立。”袁常却是一脸平静,神色坚定的说道。

    袁常如今提出这个制度也是有他的想法,如今的时代动乱,而且士家大族还未完全成长起来,可以说是变法实行最好的时机。至于说变法要出人命,无论在哪个时代都一样,这是免不了的事情。为了中原汉人不会经历那些屈辱、悲痛的灾难,袁常愿意为先锋,虽千万人往矣!

    正如袁常所想,他一心只为了壮大汉人,不会再经历五胡乱华,靖康之耻,满清统治。自汉以后汉人的经历,可以说是血泪史都不足以道哉!

    而且,现在实行变法改革,也有优势。

    首先,世家大族之所以能成长起来,是因为陈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走到繁盛,而在这时候提出官绅一体纳粮制度,必然会引起强烈的反对;其次,到了宋朝,刑不上士大夫又被提出,士大夫的权利得到空前膨胀,纵观有宋一朝,文官没有一个被斩首,多是贬谪到穷凶僻壤。官绅一体纳粮是在清朝雍正时提出的,之所以能够得到顺利的推行,那也是因为雍正有足够狠。不听话的,直接杀,其狠辣手段,堪称千古一绝。

    所以,现在实行官绅一体纳粮制度,没有世家大族的强烈反对,又没有士大夫的特权支持,可以说是实行的最好环境。而且,幽州相比于荆州,兖州,豫州等几个州,士家大族又少,更不用担心反对的人太多。

    “对于黄巾起义,你们以为根本原因是什么?”见郭嘉几人还在沉思,袁常直接发问到。对于袁常的忠心,郭嘉几人自然没什么可说的。但是,他们首先考虑的是袁常的统治问题,若是提出这个制度不利于袁常的统治,他们必然不会支持。没有他们的支持,袁常想要顺利的实行,那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袁常自然要先说服郭嘉他们。

    “黄巾起义之所以发生,无非是宦官乱国,奸贼当道,百姓无有生计,再有异族作乱,故此才会发生。”

    郭嘉连想都没有想,便直接回答到。而蔡邕却是眉头微皱,似有所悟。

    袁常摇了摇头,直言说道:“奉孝所言的这些不过是次要原因,之所以发生黄巾起义,根本原因还在于土地兼并,百姓没有了生存空间,故此才会发生。奉孝你若想想,倘若百姓有自己的土地,只需缴纳一定的赋税,剩下的粮食都是他们的,有了活命的机会,谁还会干出造反这样的事情,谁又愿意把脑袋系在裤腰带上?”

    土地兼并从而造成朝代更迭,一直都是历朝历代的根本原因。每个朝代的初期,当权者还算英明,赋税不重,只要没有饥荒、天灾发生,百姓都还能活下去,故此,不会生出造反的心思。然而,到了朝代的后期,当权者开始昏庸,为了大肆敛财,加重赋税,再加上天灾**,百姓没有了活路,又岂能不生出别的想法?因为官员、士人有不用交税的特权,于是百姓将自家田地都归到官员、士人的名下,从而逃脱重税,结果,这些土地最终就跑到了官员、士人的手中,朝廷越发的没钱,税收也越发的严酷,最终造成的后果就是土地被大肆兼并,最终矛盾尖锐从而引发祸乱。

    经过袁常的一番解说,郭嘉等人听了发现似乎还真的是这样。只是,这样的问题又当如何解决?

    袁常微微一笑,很轻松的说道:“土地收归国有,私人没有土地的所有权。”

    **是社会发展的最终阶段,只不过,这个阶段成型的可能性太低,袁常根本不考虑。接下来便是社会主义,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各有利弊,也就无需讨论哪个更好了。袁常前世所生活的环境是社会主义,自然,袁常也就选择社会主义来实行他的理念。

    “土地收归国有,又有何说法?”

    郭嘉等人发现今天产生的疑惑是自他们学成以后提出最多的,但是,袁常说的都是一些新鲜陌生的字眼,却又让他们感到兴趣,同时也让他们觉得极有道理的东西。所以,郭嘉等人自然是极其耐心的听袁常解说。(未完待续。)

第四九八章 兵制改革

    “土地收归国有,简单的说就是所有权归朝廷所有,私人只有对土地的使用权,而不具备所有权。”

    “若是如此,百姓又当如何耕种田地?”

    袁常微微一笑,淡声解释道:“百姓可以从朝廷手中租赁土地进行耕种,根据自身的能力以及家中人口数量租赁土地的多寡。而百姓租赁多少土地,便上缴多少税款,如此,便不用担心沉重的赋税给百姓带来过多的压力。”

    郭嘉想了想,直言说道:“主公此法确实能够改变土地兼并的问题,但是,这样一来,必然会使得士家大族、地方乡绅的强烈反对,这是一个问题;其次,百姓根据自身能力租赁田地,必然会造成许多的土地空置,浪费;还有,倘若以如此收税的方式实行,朝廷的收入也会大幅降低,许多时候该用的钱粮却是拿不出。”

    世家大族和地方乡绅会反对土地收归国有是必然的,原本是属于私人的土地,现在变成朝廷的,谁会愿意?以前,百姓之所以会拼命的耕种田地,那是因为赋税过高的原因。如今,按照种多少地收多少税,百姓就无需如此拼命,土地会浪费不说,朝廷的财政收入也必然会跟不上。倘若要开战,士兵的粮草去哪里拿?出现了天灾,又拿什么来赈灾?看似一句话就可以改变的政策,却是有着许许多多的问题,若是这些问题不解决,变法改革也只是一句空谈。

    “变法之路,势在必行!”

    袁常语气坚定的说道。眼中更是闪过寒芒,厉声道:“变法改革无不伴随着流血。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任用商鞅实行变法。最终使得秦国能够横扫宇内,一统天下,即便有人反对,变法也没有停止。最后,商鞅身死,变革之后的律法也依然能够得到执行;若是幽州的世家大族和地方乡绅反对,那自然用严酷的手段镇压,让他们知道我们幽州府衙变法的决心;至于说土地会空置、浪费,这一点也不用担心。我已经想到一些改进耕作的工具和方法。能够让百姓耕作更多的田地,缴纳的赋税不多,想来百姓也都愿意多种一些田地;至于说税收不足,那就更不是问题。百姓耕种田地的税收其实只是小头,真正有收入的,其实是那些商贾,他们的税收才是最为可观的。”

    商人的赚钱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而中国的历朝历代统治者,因为不屑于商人的身份地位。故此,并不是很看重商人缴纳的税,反而盯着农民那一点农业税,简直是本末倒置。袁常作为一名穿越者。自然不会放过这一点。

    “主公,商人的税收又能有多少啊?”

    郭嘉极其不解的问道,在场众人。也就郭嘉作为代言人一直发言询问,将众人心中的疑问给说出来。也就说出这句话的是袁常。大家才会有疑问,倘若是换个人敢这么说。怕是早就破口大骂,口水直喷了。卑贱的商人他们连看都懒得多看一眼,还让他们去收商人的税,这不是在开玩笑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问问你们,你们知道商人这个词是怎么出现的吗?”袁常并没有回答,而是一脸平静的询问了一句。

    “《韩非子》中有言‘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这便是商人一词的由来,敢问州牧,是否如此?”这一次说话的却是蔡邕,作为一名学者,蔡邕对典籍自然是非常了解,蔡邕家中有藏书几千册,每本都被他看过,故此,蔡邕引经据典自然是信手拈来。

    “《韩非子》所言不从事劳动,便可衣食无忧,说的是商人没错,然而,商人一词出现并非是因为这个原因。”袁常先是点了点头,随后却又摇头,见众人皆是一脸疑惑,袁常便解释道:“当初武王伐纣,覆灭商朝,为免商朝之民反叛,武王令商朝之民不得为士,为农,为工,只能以商品贸易为讨生活。故此,因为进行买卖的多是商朝之民,由此才将做买卖的人称之为商人,这便是商人的由来。我知道,你们其实都看不起商人,觉得他们低贱,做的是低买高卖的行当,不事生产,钻空取利。然而,事实上商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我看来,商人跟士农工其实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大家只是职能不同。你们试想一下,倘若没有商人,南方的物品又如何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西域诸国的奇珍异物我们又如何能见识到?异族的战马,又如何能够为我们所用?所以,其实你们的眼界可以开阔一些,就会发现,曾经的思想有多狭隘。”

    袁常目光扫过几个心腹,见他们虽然有在听,脸上却是一副不以为然的神色。袁常也知道,商人地位低贱,由来已久,并非是他三言两语就能改变他们的看法,只能让他们慢慢去感悟参透。所以,袁常也就没有继续多说。

    “商人的作用如何,我也不多说,或许等你们的思想真的明朗了,就能理解。至于说商人能给朝廷带来多少的税收,简单的说,倘若农民耕种田地的税收是一的话,那么,商人所带来的税收则是一百,甚至是更多。自古以来商人所创造的利润才是最多,征收他们的赋税也才是最为明智的选择,然则,朝廷本末倒置,无视商人这一巨大的利润,反而紧盯着农民那一点微末的赋税,国库又如何能够充盈?”

    “主公,商人的赋税有农民的百倍之巨,是不是有些夸张了啊?”郭嘉瞪大了双眼,不止是他,在场的所有人都跟郭嘉一个表情。袁常说的这话让他们实在难以相信,可是,袁常说过的话。貌似还从来没有错过。

    “是否如此,你们早晚会看到的!”

    袁常微微一笑。也没有过多的解释。袁常前世的时候,七、八亿的农民种田的税被减免了。只靠近亿商人的税收就壮大了国家,官员还个个吃的肥肠满肚,油水十足,可见商人的税收是何等的惊人。

    “土地收归国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步骤还需你们讨论,然后再传达各郡县。接下来的另一项改革,则是要改变兵制。”

    袁常作为一州州牧,有着地方行政和军事大权,故此。想要施行什么制度自然都没有问题。再说了,如今的朝廷自保的能力都没有,群雄割据,除非是那种真正愚忠的人,否则,对这样的局面都不会有任何的话说。即便是孔子后人孔融,都不曾对如今的局面发表过什么意见,其他人当然也不会说什么了。

    汉朝实行的是徵兵制,沿袭商鞅兵法后的秦朝兵制。按规定。不论贵贱,男子在二十岁就要在官府登记,并且根据三年耕一年储的原则,从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役。直到五十六岁止。据《汉书》记载,男子二十岁傅籍,此后每年服劳役一月。称“更卒”。二十三岁以后开始服兵役,役期一般为二十年。一年在本郡、县服役,称为“正卒”。另一年到边郡戍守或到京师守卫,称为“戍卒”或“卫士”。还有一种意见,认为这二年兵役统称为“正卒”。如遇战争需要,还须随时应徵入伍,至五十六才能免役。汉还常谪发已科罪犯或徒隶等为兵,称为“谪戍”。按照这种兵制,很多人到死都回不了家乡,或者回到家乡的时候,已经是两鬓斑白了。

    而到了东汉后期,也就是桓灵二帝的时候,徵兵制已经逐渐衰微,募兵制开始逐渐成为主流。

    徵兵制是自古以来的兵制,这个兵制是极其严苛的。徵兵制是完成每个男子的徭役而实行的一种制度,所以,以徵兵制而征集来的士兵是没有粮饷的,全靠自己在战场上赚一点,如果不打战的话,那就是一点收入都没有。此外,武器和粮食问题还得自己解决,而到了天气冷的时候,还得写信给老娘做件冬衣,让老爹送来。打完仗,没有死的士兵则回去继续种田,战场上的事,好像梦一场,只把那黄沙战血染过的武器藏在地窖里,希望再也不要拿出来用它。

    在如此情况下,战国时期的吴起在楚国主持变法的时候,提出了另一种兵制,也就是募兵制。

    募兵制以苛刻的标准筛选士兵,一旦入伍则由朝廷发放粮饷,成为职业军人,而不像徵兵制那样战争结束了就送回家种田。此外,吴起还规定,一旦家中有男子入伍为兵,家中可免除徭役赋税,还给土地房屋,这种好事谁不想参与?故此,吴起提出募兵制之后,当时的楚国开始强大起来,以一国之力抵御韩、魏二国。不过,吴起的变法侵犯了楚国贵族的利益,最后吴起被乱箭射死,变法也被终止,而募兵制也就没有因此得到普及,只是时不时的被利用一番,直到东汉末募兵制才逐渐成为主流。这里就不得不说,吴起的变法虽然没有成功,却间接的影响到了商鞅变法。商鞅作为后辈,通过李悝变法、吴起变法的经验,最终总结出一个更加完善的变法思路,并且得以在秦国实行。其实,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都是强国之策,而秦国之所以能够利用商鞅变法成为最强大的一国,进而统一六国,根本原因还在于,商鞅变法能够在其死后继续施行。

    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都是有开头没有结局,只是强大了一代人,并不能让国家一直强大下去。故此,变法能否强国的根本因素还是在于持续性。

    东汉末年募兵制成为主流,也是造成群雄割据的主要原因。

    “诸位也应当知道,如今天下以募兵制为主,募兵制的施行,也是如今群雄割据的主要原因,诸位以为然否?”

    每有战事开起的时候,郡太守或州牧便有权利征集士兵,无需向朝廷申请。因此,一旦哪个地方官员有异心,便可利用募兵制。随便找些手下假扮成反贼,然后便可募兵,逐渐壮大势力,接着再揭竿而起。而事实上,东汉末年募兵制所招收的士兵,其实战斗力是非常弱的。

    西汉时募兵制是作为徵兵制的辅助和补充,召募的士兵为数不多,但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精勇之士,战斗中往往以一当十,战斗力极强;而到了东汉,募兵制成为主流,对于应募对象不再有所要求,因而士兵成分复杂,多以社会散闲人员、无业游民为主,也有农民、商贾、少数民族男子,甚至还有死刑囚徒,如度辽营即是由召募的死刑囚徒组成的,其他各要地屯兵也有不少刑徒。由这些人组成的军队素质低、战斗力差,而且军纪败坏。其实,单单看曹操和陶谦的战斗就可以发现这一点了。

    曹操的士兵是招降黄巾起义时的青壮,经过一番训练便称之为青州兵。而陶谦除了最初招募的精锐丹阳兵之外,剩下的徐州士兵都是通过募兵制招募而来,陶谦被曹操干了几场,士兵损伤无数,随便一次招募就能招收数万士兵,哪里有这么多精锐给他招募,显然这些士兵都是些社会闲散人员、无业游民,没有饭吃,才去当兵吃口兵粮填饱肚子而已。所以,陶谦才会被曹操打的龟缩在下邳城不敢出战。

    在募兵制成为主流之后,其弊端也就一览无遗。除了召集的士兵战斗力差、素质低,军纪败坏之外,也很容易造成地方势力割据。募兵制召集的士兵只知将领,却是不知朝廷,因此,历朝历代,往往一个将领造反,麾下的士兵都有跟随,便是因为募兵制的原因;此外,募兵制召集的士兵钱粮却是由朝廷支付,也会很容易使得朝廷国库空虚,无力支付。

    所以,募兵制必然要改变,否则,战斗力提不上来不说,还会存在诸多弊端。(未完待续。)

第四九九章 示之以诚

    “主公,这兵制改革,又当如何个改法?”郭嘉已经不想再说改革会有什么问题的话了,袁常说的改革似乎都极其有道理,都是对百姓有利的改革,既然如此,那他自然没有必要反对。既然不反对,那只要知道如何改革便是。

    “徵兵制和募兵制各有利弊,然则,时间长久之后,往往是弊大于利。故此,我日思夜想,纵观自古以来兵制,终于想出一策,名为:义务兵制。”

    “义务兵制?”

    袁常点了点头,一本正经的解释道:“没错,便是义务兵制。徵兵制招募的士兵没有粮饷,武器还要自带,如此一来,便会使得士兵的军心涣散,战斗力也极其低下;募兵制虽然招募的是精锐,然而却极其容易出现军阀割据一方的情形。故此,实施义务兵制,方是上策。所谓义务兵制,义务者,便是男儿当保家卫国为其义务,在男子成年之后,当入伍参军,以三年为限,三年过后便可从军中退出;此外,若有精锐或者愿意留在军中的士兵,也可以继续留下。”

    封建社会的任何一个兵制,其实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权利,严格说起来,就是安排给他们的任务,在君权至上的年代,不完成这个任务,那便是犯罪;此外,还有一些人则是将参军入伍当成是升官发财的一种途径,对于国家的理念,没几个人有这样的想法。故而义务兵制则是在思想上转变他们的想法,一个男儿当有保家卫国的义务,如此。方能称得上是大丈夫。

    郭嘉点了点头,对于袁常的说法倒是理解。就如他们这些士人一般。有了士子的身份,谁会愿意去当个大头兵?大头兵虽然是升官发财的一种途径。然而对于士人而言,哪里会比他们走文官道路更有前途。如今袁常将参军入伍说成是一种男儿应尽的义务,就如男子要工作来养家糊口一样,那意义自然也就不同,更能加深男子对国家的感情。

    “主公,此义务兵制虽精妙。然则,倘若三年过后,老兵退伍,新兵入伍。岂不是会让许多经历过战争的老兵也流失?”

    “奉孝这一点说的也没错,但是,奉孝你却是忘了,倘若这些人无心军旅,将他们强留在军中又有何意义?此外,我先前也说了,可以将一些精锐,以及一些愿意留在军中的士兵留下。而许多士兵之所以想要离开军伍,其实根本原因还在于他们长年在外征战。无法与家人相聚,故此才不愿意多呆,倘若转变一番,不就可以让这些老兵留在军中了。”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是唐代杜甫写的一首诗。讲述的便是男子参军入伍时,家人相送的那种悲痛画面。在古代,战争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往往一个男子参军入伍,或许到了白头才能回到家乡,至于那些战死沙场的就更不用提,可谓是数不胜数。当然,或许也有人运气好,能够升官发财,谋取一官半职,如此便能衣锦还乡。然而,相对于参军入伍的士兵而言,有这样实力和运气的士兵,又能有几个?因此,在古时候参军,其实真的是一件很让人悲痛的事。

    “想让老兵心甘情愿的留在军中,自然是要改变士兵的待遇…”

    接着,袁常自然将前世时的兵种制度给说了出来。首先,自然是改变将领名称,将现如今的将领职位,一律改变为后世的排长,连长,营帐,军长,司令等;此外,军衔也一律改变为士、尉、校、将等;还有,将整个幽州设立为幽州军区,在幽州的几个郡中再设立分军区;最后一点,那便是改变士兵的待遇,在军区中设立家属院,只要军衔达到尉级别的或者职位达到营长,便可将家属搬迁到家属院,如此,便不会出现士兵与家人分离日久,士兵产生思念之情,从而不愿留在军中。

    “主公此法甚妙!”

    听了袁常的解说,郭嘉眼睛一亮,忍不住惊呼道。而赵云、典韦等武将,更是连连点头,对于他们这些武将,更能体会这种心情。有时候,为了完成命令,他们却是不得不压下那份思念,这样日积月累,对于他们而言,自然是极其不利的。

    于是,在袁常的提议下,袁常的几个心腹自然没有任何的意见。

    接着,在接下来的几天,袁常和几个心腹日夜谋划分析。虽然袁常已经提出几个改革制度,但是,制度并非是说说就行了,要如何推行,如何执行,都要仔细谋划分析才能做到。就如袁常提出的要将土地收为国有,以租赁的方式租给百姓耕种。要知道这些田地并非都是一样,有分为上等田、下等田和荒田三种,没种田地的产出自然会有差别,当然要仔细讨论研究出合理的方案。否则,三种田地的赋税收取一样,又如何让人心服?袁常前世的时候,田地都经过上千年的开垦,再加上科技条件,自然没有上下,优劣之分,可是现如今的科技条件,自然是要区别分开,这也是袁常之前没想到的问题。不过不用怕,他有一干好手下,经过众人的仔细讨论之后,也算是初步拟定了一个方案。

    至于说兵制的改革,袁常对这一方面就比较熟悉,故此,多是袁常述说,众人倾听,再提出一些符合当时代的意见,从而完善了袁常的兵制。

    首先关于军衔的改革,袁常自然是照搬照抄前世的制度。

    士兵入伍,为列兵。入伍一年的士兵则自动升为上等兵;在没有任何功劳的情况下,三年期满则升为下士。至于在此期间有功劳,自然是另外算;士官分为下士。中士,上士,四级军士长,三级军士长,二级军士长和一级军士长,共为三等七级;尉官分为少尉,中尉和上尉;校官分为少校,中校,上校和大校;将官分为少将。中将和上将。至于元帅不设,只有到了战时才会临时设置,并没有实际的权利,只是一个荣誉职位。

    士兵的职位,也统一照抄袁常前世时候的制度。

    班长,副排长,排长,副连长,连长…副军长。军中,副司令,司令等等。此外,团级以上的部队。则设有政委一职,政委的存在,自然是给大家灌输忠君爱国的思想。这里也就不表述了。

    此外,对于各个等级该有多少士兵。也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一个班也就相当于一个什,十个人这一点毋庸置疑;十个人里面有一正一副班长;一个排则由三个班组成。加上正副排长,一个排则有三十二人。在排以下,最好明确人数。而连以上,就要更加详细的划分了。一个连由三个排组成,加上连长,副连长,指导员等,以及配备一个炊事班,人数大约在一百二十左右;如此,一个营四个连组成,人数约为五百;一个团由三个营组成,故此一个团约为一千五百人;一个旅则由四个团组成,人数约在七千左右;至于一个师,则是一万人左右,比之一个旅多一些配备。至此,师级别以下的士兵配置也就能够确定,至于一个军如何配备,自然要更加详细的商定。就像韩恂的东平铁骑,于禁率领的鲍家军骑兵,公孙续麾下的白马义从等骑兵,该如何归到哪个级别,也要经过重重讨论,并非立马就能决定的事。

    “主公真乃大才,竟然能想出如此妙计,属下等佩服不已!”

    对于袁常提出的想法,郭嘉等人自然免不了一通称赞,若是他们知道袁常这万恶的家伙是抄袭的,也不知道会有什么想法了。

    跟几个心腹商议完毕,袁常又说道:“我之所以将这些改革的想法告诉你们,是因为你们都是我最可靠的同伴,值得相信。然而,只靠你们几个,是无法实现我们的大业,还需要其他人的帮助。只是,我提出的这些改革想法,并不一定能够得到刘和,公孙续他们的赞同,毕竟这会损害到大家的利益,你们认为,这该如何是好?”

    对于赵云,郭嘉他们而言,并不看重自身的利益,但是,这不代表每个人都跟他们一样。所以,一旦袁常提出这些改革,不知道刘和,公孙续等人会有什么意见,搞不好,会因此闹得分崩离析。

    郭嘉皱眉沉思了片刻,最后说道:“主公既然如此为难,不若示之以诚,与刘和,公孙续等人开诚布公的商谈,若他们愿意,则自然无事;若是他们不愿,可让他们自行选择去路,主公也无需留难于他们!”

    仔细的想了想,袁常发现似乎也只有这么做,否则,袁常也真的想不到其他的办法。如果刘和,公孙续他们不认同自己的想法,那袁常也不会为难他们,毕竟他们对自己有过帮助,那便放他们离去,大家好聚好散。

    于是,在将几项改革方法商议完毕之后,袁常又一次将一干麾下给召来议事。

    “诸位,经过大家的努力,幽州各项事务如今已经步入正轨,各郡县的百姓也安定下来,府库也逐渐充盈。然而,如今朝廷神器尚在西凉逆贼手中,天下各地群雄割据,我等肩负重任,还未到松懈的时候。为了使我幽州能够更加强大,在天下群雄之中崭露头角,本州牧经过多日思考,决定对幽州进行变法改革。诸位都是跟随本州牧已久的功臣,幽州能有今日的局面,脱离不了诸位的辛苦付出。”

    袁常先是开口称赞了一番,目光在众人身上扫过,然后话锋突兀的转变,“但是,变法改革或许对于在场的诸位有利益损害,本州牧也并非是个不近人情的人。所以,若是不同意本州牧变法改革的,可以离去,本州牧绝不留难,大家好聚好散。”

    打过预防针,袁常也就不再犹豫,直接将这些日子和郭嘉等人商议的变法制度给提了出来,场面一时沉默了下来。

    公孙续和公孙冉兄弟二人率先表态,公孙续上前一步说道:“州牧,变法改革有利于百姓,属下等自是支持,绝不会反对!”

    刘和紧随其后说道:“属下亦是支持州牧变法改革!”

    公孙续兄弟所在的公孙家在幽州的势力不算小,公孙家在幽州也是数一数二的世家大族。因此,袁常提出将土地收归国有,对于公孙家必然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倘若公孙续兄弟二人不同意袁常的变法改革,公孙家自然也就不会支持,到时候袁常的损失也会不小。然而,如今公孙续二人深明大义,同意袁常的变法改革,那无疑是最好的了。刘和也同样如此,刘和的父亲刘虞在幽州发展多年,且又是汉室宗亲,刘虞这一脉在幽州也建立了不小的家业。如今被收归朝廷,当然也是元气大伤。再加上公孙续和刘和他们的老子此前都管理着幽州,各郡县都有不少是属于他们一系的官员,若是公孙家和刘和家撤出幽州,必然能够让袁常头痛不已。所幸的是,公孙续和刘和都没有让袁常失望。

    此外,还有一个便是已经成为颍川荀氏家主的荀谌,荀家可谓是比公孙家和刘和家更为庞大的家族。当然,荀家对于幽州的影响并不大,如今荀家的主要基业是在冀州。荀谌虽是家主,却也不能代表整个荀家,因为袁常提出的政策实在是对世家大族的利益损害过大,荀谌若是同意袁常的变法改革,想来荀谌这个家主会立马被剥夺。

    荀谌思索了片刻,这才说道:“州牧,某愿代属下一脉同意州牧政策,至于能否说服荀家所有人,属下不抱有太多的希望。”

    “无妨,有友若你这句话便足矣!”

    公孙续兄弟二人同意,刘和也同意,加上荀谌,最后,也就剩下一个安平郡崔家安排在袁常这里的话事人崔潸还没有发表意见了。(未完待续。)

第五零零章 司令职责【求推求订】

    当初袁常出兵幽州的时候,安平郡崔家借给袁常五千私兵,同时还赞助不少的钱粮、武器和铠甲,其原因自然是安平郡崔家看好袁常。当然,世家大族向来不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袁绍麾下,曹操麾下,各地势力皆有安平郡崔家的子弟。只不过,安平郡崔家根基是在冀州,而又看好袁常之后,将重注压在了袁常身上。后来,袁常和袁绍攻下幽州,袁常领幽州牧,扎根幽州,而安平郡崔家并非所有人都愿意跟随袁常,将整个家族都搬迁到幽州这等与异族比邻的地方。故此,安平郡崔家先让崔潸到袁常麾下效力,家族中的人再讨论究竟是跟随袁常去幽州,还是继续待在冀州。

    谁知道,冀州安平郡崔家的搬迁事宜还没有讨论完毕,袁常这里就提出了土地改革,给崔潸抛出了一个艰难的选择。

    常言道:只有千年的世家,没有千年的王朝,这一句话似乎得到了很好的证明。纵观自出现贵贱阶级以来,就算以夏朝为始,商、周、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秦汉,这些朝代或者国家没有一个能够存在超过千年,都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就以周朝来说,也不过存在了将近八百年,没有打破千年的宿命。那么,或许很多人就会有疑问了,千年世家似乎也没有道理,纵观历史,那些个世家好像也没有存在过千年。

    如果不深究下去,自然觉得这些世家似乎存在的时间并没有超过千年。然而,深究下去就可以发现,这些世家还真的存在了千年。

    首先,曲阜孔家可以先排除了。孔子所传的孔家,说是世家也可以算上一个。说不是世家也不能算。且不论孔家,就以颍川荀氏为例。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有一个国家名为荀国,被晋国给灭了,晋武公将荀地赐给自己的大夫原氏黯,原氏黯于是改名为荀黯。荀黯生逝敖。逝敖生荀林父,荀林父后别为中行氏;荀林父之弟荀骓,其后别为程姓;逝敖生幼子荀首,荀首之后别为智氏等。荀林父衍生的中行氏,在晋国失势后,改为荀氏,其后有荀子,荀子后有荀氏八龙,到汉宣帝时。因宣帝名询,荀询同音,荀姓只得姓孙,连他们的先人荀卿也被冠以孙卿。故此,因为中途改过名字,才让人误以为荀氏是在东汉才发家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荀家就已经发展起来。到了东汉不过是达到了巅峰。

    而清河崔氏同样是在春秋时就已经存在,当时为齐国公卿之一。到了西汉时。搬迁至清河郡,自此定居清河,直到武则天屠杀山东望族之时,从春秋时期到武则天时期,也早已经过了千年;而另一个博陵崔氏,据载是在秦朝时。清河崔氏崔业的弟弟崔仲牟迁居博陵,自此开始了博陵一脉的发展。秦朝到现如今不过数百年,但是,博陵崔氏在武则天的时候并没有被屠杀干净,博陵崔氏的子弟当时还参与了推翻武则天政权的“神龙政变”。直到宋朝之后,博陵崔氏才渐渐势弱,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还有一个陇西李氏,也不用多说,自春秋时老子李耳就开始发展,同样到武则天的时候被屠杀干净。

    就上述几个世家大族,都历经千年,比之历朝历代存在的时间还久远。显然,千年世家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他们得以生存延续的根本。如今袁常实行的土地制度,显然是在毁灭这些世家能够延续的根本。世家之所以能够存在如此之久,就是因为他们不断的兼并土地,获得巨大的财富,并且在战争中将族中子弟分派到各个势力,只要其中一个势力获胜,那么这个世家就能够得以生存下去。若是没有了土地,他们这些世家又如何能够养活众多的家族子弟,如何延续千年?难道要跟那些商贾一般行贸易之事来养活家族?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商人即便赚再多的钱,又能如何?

    就像那范蠡,据记载他是当时的天下首富,结果又如何?他的后人又到哪里去了?还有糜竺,是徐州首富,结果,蜀汉被司马家给灭了,糜家又在哪里?

    因此,崔潸此刻自然是根本难以做出决定。

    沉思了片刻,崔潸作揖行了一礼,恭声说道:“袁州牧,此事潸不能代替家族向袁州牧做出任何承诺。故此,某当返回博陵,将此事告知于家主和族中耆老,方能决定是否同意袁州牧的政策。所以,还请袁州牧见谅。”

    “崔从事所言甚有道理,本州牧便允你返回博陵询问之后再回答。”袁常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崔潸在幽州的的官职为议曹从事,所谓议曹从事,便是有资格参与军政会议的商讨,出谋划策等。当然,这个职位并没有任何的实权,也就是在会议上说两句话,发表下意见罢了。州牧麾下设有一个从事祭酒,是一州五个从事里的头头。五从事分别为簿曹从事,主管钱粮簿书;功曹从事,主管官员选拔考核;兵曹从事,主管军务;典学从事,主管一州的教学,就相当于后世的省教育厅厅长。这四个从事说起来都有实权,唯独一个议曹从事没有实权,袁常就把这个职位扔给了崔潸。

    并不是说袁常看不起崔潸,而是因为袁常作为一名穿越者,实在是太了解这些世家大族出来的人的尿性。

    在这些世家大族子弟的心中,他们首先最看重的是家族的利益,其次才是国家的利益。若是国家的利益跟家族的利益有冲突了,他们第一时间便是选择跟国家对着干。因此,袁常根本没打算重用这些世家大族推荐的官员。当然,如果这些世家大族能够认可新的土地制度,那就另当别论。袁常这一次同意崔潸回去跟博陵崔家的人商量,便是给他们一次机会,若他们愿意跟随,袁常自然是少不了他们一场富贵;若是他们不愿意。那袁常只能说抱歉了,以后大家各走各的。

    “很好,既然诸位都已经同意改革变法。那么,明日传令各郡县的官吏前来蓟县,将新的政策制度传达下去,即日起便开始实行。”

    袁常挥了挥手。直接敲定了最终的决定。

    自此,崔潸也算是明白了一个问题,无论他们博陵崔氏是否会支持袁常,袁常都已经打算这么做了,如果博陵崔氏不同意袁常的政策,那么,博陵崔氏跟袁常的合作也算是走到了头。在心中轻叹一声,崔潸也没有多说什么。崔潸只是博陵崔氏的一个子弟,并没有权利作出如此决定。作为一个读过书。有文化的士人,崔潸又岂会不明白袁常提出的这些政策对百姓的益处,奈何这些益处却是建立在剥夺世家大族利益的基础上。

    将土地改革,赋税改革的事情说完,袁常便开始着手兵制改革的问题了。

    袁常看了看麾下的一干武将,便直接开始分布道:“除了土地改革,赋税改革之外,兵制也同样要进行改革。首先。幽州将设立幽州军区,军区将有一名司令员。对于司令员的人选,诸位觉得何人可当此任?”

    其实,袁常这么问,只是走个过场,在场的人都知道,司令员的人选是谁。很显然,除了赵云之外,没有人适合了。

    首先,赵云是跟随袁常最久的大将之一。此外还有典韦和韩恂,其他于禁。太史慈,阎柔,公孙续等人都是后面才加入袁常势力。而典韦武力没话说,军事才能就不要提了;韩恂军事才能不差,比之典韦好了不是一星半点,不过武力却比赵云差了一大截。从这两方面来说,赵云无疑是最好的人选。

    “主公,属下以为子龙将军是最为合适的人选。”

    “属下等以为然也!”

    袁常微微一笑,说道:“子龙,既然诸位都认可你做这个司令员,那么,从即日起,你便是幽州军区的司令员。从今天开始,大家以后就称呼子龙为赵司令吧,哈哈!”

    “末将等见过赵司令!”

    “见过赵司令!”

    虽然这个称呼是袁常才提出的新职称,但是,听起来似乎还挺朗朗上口,有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赵云出列,抱拳对着众人扫了一圈,尽显大将的沉稳和气度。

    “司令员已经定下,那么,接下来便是政委的问题。政委在级别上与司令员同等,不过,在有战事时政委不干涉司令的军事指挥等问题,主要负责对士兵的军心安抚,政治思想指导等工作。对于政委的职责,目前估计军中尚无合适人选,便由本州牧亲自担任。待有合适人选之后,再进行培养,安排。”

    政委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想当初在抗战年代,政委大吼一声“xx党员,跟我上”,于是乎,政委身先士卒,勇往直前,正是他们如此表率和前仆后继才打垮了强大的敌人,解放了全中国。可以说,政委制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制胜的重要保证。而且,政委的思想教育也是极其重要的,让士兵能够保持对国家的忠诚热度,极大的避免造反的情况发生。自解放以来,前世的时候,袁常还没听说过哪里有军队发生叛变,很显然,其中政委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新的军制大家都没听过,对于政委一职自然根本没什么了解。既然袁常说有需要,那他们自然也就认同了。

    “司令员和政委都已经定下,那么,接下来就是副司令员的人选,诸位以为何人可以担任?”

    副司令员,听这名字就知道,比司令员小一级,是幽州军区的老二。自然,在场的将领都想担任,毕竟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即便是典韦,也是跃跃欲试。司令已经让赵云给拿下了,他总不能比赵云差,当个老二总没问题吧?

    不过,虽然心中有想法,却也不能表现的太极,要谦让不是?当然,也有人是不懂得谦让的。

    只见典韦上前一步,瓮声瓮气的说道:“主公,某愿毛遂自荐担任副司令员一职,还请主公准许。”

    “洪飞,你可知副司令员的职责是什么?”袁常翻了翻白眼,也没有拒绝典韦,不过却是先问了一句。

    “主公,这还能有什么,不就跟将军一般,领兵作战,难道不是吗?”

    “我说洪飞,你都不知道副司令员要做什么,都敢毛遂自荐?”袁常笑骂了一句,然后说道:“副司令员虽然比司令员低一级,不过,却是跟司令员一般,要组织侦察和搜集、研究敌情以及作战区域的地形、气象、政治和经济等情况,为指挥员定下决心准备资料,并提出建议报告;拟制作战计划及协同动作计划,兵员动员和部队扩编计划,各种作战保障计划;传达指挥员的命令和指示,检查部队执行情况;组织部队机动,调整部署,督促帮助部队按时完成作战准备;组织建立警报、报知系统,组织可靠的通信联络,实施隐蔽指挥;组织开设指挥所和观察所;掌握战场情况变化,及时报告指挥员和上级司令部,通报部队和友邻,提出新的建议,组织新的协同,保障不间断的指挥;组织战场准备,指导装备、物资储备;计划、组织部队武器装备的分配管理和技术革新工作;组织实施战备教育和军事训练,贯彻各项战备制度。洪飞,你觉得这些要求,你能做到哪一点?”

    不要说典韦听的目瞪口呆了,就连赵云此刻都已经傻眼了。他们都以为司令员跟以前的将军没有区别,现在听袁常这么一说,似乎差别太大了吧,如今的武将,有几个能做到这一点?

    袁常嘴角闪过一抹奸诈的笑容,说道:“子龙,我知道你也没有信心。不过,你们都放心,我会建立一个军校,每个军官都要进入军校学习培训,然后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军官。所以,你们都不要有任何的忧虑。”

    听完司令的职责,他们已经很忧伤了,再听袁常说的要进入军校学习,他们就更忧伤了!(未完待续。)

    ps:  求支持,推荐,订阅!

第五零一章 分配军长【求订求赏】

    “主公,俺不当副司令员了,俺就在你身边当个护卫,只要主公有令,俺就出战;主公没有命令,俺就老老实实的。主公,你看这样,俺就不用去军校学习培训了吧?”典韦腆着脸,摆出一副可怜兮兮的表情说道。

    “洪飞,你知道咸鱼和人的区别嘛?”

    袁常板着个脸,一本正经的说道,早预料到典韦会摇头,袁常接着教训到:“咸鱼被晒成干,虽然它已经死了,但是,它却永远也不会坏掉,就如活着一般;而人,一直都活着,但是,人有思想,有心灵,因为有了思想和心灵,所以,就会有理想。就如刚才,你想担任副司令员,这就是你的理想。可是,当你放弃自己的理想,那么,你觉得自己跟一条虽然看似活着,其实却已经死去的咸鱼有什么区别?”

    袁常的话犹如晨钟暮鼓,将在场的众人震了又震。这一番咸鱼理论,冲刷了他们的心灵,使得他们的灵魂得到了升华。

    “听主公一席话,胜我等读十年书!”

    众人纳头便拜,其实,袁常这一番话也并非是为了说给典韦一人听,而是在场所有的武将,或者说所有人。咸鱼理论是一个很著名的理论,没有了理想的人,跟咸鱼有什么区别?唯有理想,才是社会能够进步的根本。故此,袁常看似在教训典韦,其实是在告诉众人,做人一定要有理想,要转变思想,不能默守陈规。而效果也很理想。即便是郭嘉,荀谌等人听了袁常的这一番话。也是感悟颇深。

    “主公,俺错了。俺愿意进入军校学习培训,绝对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辜负主公的厚望!”

    “嗯,你有此心,我便很高兴了,不枉我一番教诲。”

    袁常满意的点了点头,而后道:“好了,继续我们刚才的讨论,诸位认为何人可担任副司令员一职。或者认为何人适合担任,也可推荐。”

    作为一个军区的副司令,其地位仅在司令之下,掌控着万千的兵马大权,绝对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职位。按理来说,这种职位显然是心腹才能担任。刘和一方和公孙续一方加入袁常势力没有多久,这样重要的职位显然跟他们没有关系。虽然他们不是咸鱼,也有理想,不过。也知道这个职位是不是自己可以追求的。那么,除去典韦之外,也就韩恂和于禁二人适合,此外。太史慈的能力也是可圈可点,当初渤海郡的南皮守卫战,太史慈也被广为人知。故此。人选无疑要从韩恂,于禁和太史慈三人之中挑选出来。

    “主公。末将有一言。”

    韩恂站了出来,拱手行了一礼。朗声说道:“主公,副司令之职责任重大,允文允武,不仅要懂得指挥士兵作战,还要懂得收集敌情,分析敌情。如今主公身处幽州,当挑选一名熟悉幽州形势,以及幽州周边异族形势的将领为副司令辅助司令建设幽州军区。故此,末将以为,此副司令人选当以阎柔将军为佳。”

    “主公,末将亦然!”于禁同样赞同。

    “末将深以为然!”太史慈也赞同。

    韩恂,于禁和太史慈三人举荐阎柔,却是有些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阎柔小的时候被乌丸、东部鲜卑俘虏,在乌丸、鲜卑等地生活了多年。其后得到他们的信任,阎柔返回大汉。等到后来刘虞被公孙瓒所杀,乌丸和东部鲜卑等异族为了他们侵略的意图,推举阎柔为乌丸司马,打着替刘虞报仇的旗号,攻入幽州。由此可见,阎柔在异族中可谓是左右逢源。当然,阎柔对中原的忠心毋庸置疑,历史上阎柔归顺曹操,帮助曹操平定乌丸、东部鲜卑等异族功不可没。

    按照袁常对司令的要求,以阎柔对异族的了解,幽州军区的司令自然是阎柔比赵云合适。但是,正司令员阎柔自然是一点想法都没有,即便他有想法,袁常放心让他担任,但是,其他人肯定会反对。

    阎柔新加入不久,并没有过人的功劳,若是担任此重要职位,渤海郡原本的将士肯定会不服。倘若在和平时期,还可以慢慢磨合;但是,如今是在纷乱的战争年代,根本没有时间给他磨合。所以,赵云自然是幽州军区司令的最佳人选。无论是武力,还是军事能力,都是毋庸置疑的。

    按理来说阎柔不要说司令员这个职位,就连副司令的职位都没的想。可是,如今韩恂,于禁和太史慈三人举荐,可见袁常麾下并不会排除异己,而是真的一心为袁常着想。显然,这样的局面对袁常势力而言是一件好事。

    袁常和郭嘉相视一笑,他们虽然没有沟通过,但是,心里都明白,副司令人选最佳的无疑是阎柔。而韩询,于禁和太史慈都没有让他们失望,这一点更加重要。

    “州牧,既是几位将军举荐,属下自不推辞,也不会让州牧失望!”

    阎柔一脸正色,语气铿锵的保证道。阎柔自然不想当咸鱼,心中也有理想,原本还担心新加入袁常势力,得不到重用,会被排挤,眼下发生的事实却是告诉他不用担心这些。被如此看重,阎柔又岂能不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职责。

    “好,阎副司令有此决心,我心甚慰!”

    听到袁常口中冒出这么一个阎副司令,其余将领皆是羡慕不已,听着就很顺耳。袁常却是不管他们的想法,继续说道:“如今幽州军区司令,政委和副司令都已有人选,那么,幽州军区司令部便就此成立,地点就设在北京城内。司令部所需的一应官员,便交由赵司令和阎副司令去安排,我便不插手。幽州军区司令部已经设立,接下来便是幽州各分军区的设立。幽州共有十郡一属国。辽东属国在辽东郡内,故此。辽东属国便不设分军区,仅在十郡之内设立分军区。”

    袁常说完顿了顿。喝了口水,这才继续说道:“日后等孤城他们取回占城稻,昌黎郡,玄菟郡和辽东郡三郡必然成为我幽州的要地。且此三郡紧邻东部鲜卑,乌丸,夫余,高句丽等异族。故此,当遣强将精兵以守之。诸位,尔等谁愿前往此三郡替本州牧驻守?”

    虽然袁常发问了。却没有人回答。当然,并非是没有人愿意去这偏远苦寒之地,而是大家都明白这个地方应该谁去。早在前些日子的时候,袁常就说过对公孙续和公孙冉有所安排,显然袁常早就有这样的打算。况且,公孙瓒临终前让公孙续他们继承自己的志向,继续抗击异族,公孙续和公孙冉又岂会忘记公孙瓒的嘱咐,所以。这个重任必然是要交代给公孙续和公孙冉二人。

    “州牧,属下愿往三郡替州牧驻守,必不让异族侵入我幽州领土。”公孙续和公孙冉二人同时上前,齐声说道。

    “好!”

    袁常猛然大喝。高声说道:“公孙续听令,本州牧令你为昌黎郡分军区军长,兼任玄菟郡分军区军长。设立昌黎郡为幽州军区司令部第一军,玄菟郡为幽州军区司令部第二军。所需兵马由你自行征调,麾下军官兵马配置自行安排;公孙冉听令。本州牧令你为辽东郡分军区军长,兼任乐浪郡分军区军长,设立辽东郡为幽州军区司令部第三军,乐浪郡为幽州军区司令部第四军,所需兵马同样由你自行征调,麾下军官兵马配置也自行安排。如此,我幽州东部的防守,将交由公孙续军长和公孙冉军长,还望你们莫要让本州牧失望。”

    “属下必定不会辜负州牧厚望!”公孙续和公孙冉二人发自肺腑的大喝起来,袁常如此信任他们,四个军区的军官兵马都由他们自己安排,他们岂能让袁常失望?若真是那样,不用老天惩罚他们,他们自己都不会饶恕自己了。

    “此外,关礼和关靖则为你们二人军区的政委。不过,他们目前尚不知政委的职责,待本州牧培训一番之后,再让他们前去就职。当然,虽然你们前往地方军区驻守,进入军校学习培训的事情还是不能忘了,等到军校建成之后,你们二人轮流进入军校学习和培训,如此便可无虞了。”

    刚刚还一脸兴奋和激动的公孙续和公孙冉二人听了袁常的话,顿时就垮了下来。本想着去偏远的地方驻守,就能摆脱军校的问题,谁知道袁常还是没有放过他们。当然,典韦他们则是一脸的幸灾乐祸,有难一起当,谁都别想跑。

    袁常不管一干麾下的心思,看向鲜于辅和鲜于银二人说道:“鲜于辅听令,本州牧令你为上谷郡分军区军长,设立上谷郡为幽州军区司令部第五军,麾下军官兵马自行配置;鲜于银听令,本州牧令你为代郡分军区军长,设立代郡为幽州军区司令部第六军,麾下军官兵马亦是自行配置。”

    “属下遵令!”

    如今幽州十郡已经有六郡的军区都安排妥当,剩下渔阳郡、辽西郡、右北平郡和涿郡四郡的分军区还未设置。涿郡也是就北京城所在的郡所,同时也是幽州军区司令部的所在地,袁常准备让典韦这家伙来担任。虽然典韦武力尚可,军事指挥能力基本接近于零,但是,若是不给他安排个军长的职位,袁常绝对相信这厮会天天赖着自己。

    “涿郡是幽州军区司令部的所在地,本州牧打算让典韦担任涿郡分军区的军长,同时设立卫戍第一师,自韩恂的东平铁骑抽调三千人,于禁的鲍家军抽调二千人,公孙续军长的白马义从抽调四千人,再招收一些杂役士兵,组建一支护卫北京的骑兵师。这一支骑兵师只接受典韦军长的号令,主要职责为护卫北京,若是地方有难,亦可无需调令驰援地方。”

    “嘶!”

    听到袁常这个命令,众人皆是倒吸了一口气。这一支骑兵师可谓是权利重大,不受司令部的辖制,同时也可以无需调令就可以出动。倘若是一个有异心的人,可想而知会有什么样的灾难?不过,众人想了想是被典韦给率领,心头也就平静了许多,对于典韦的忠诚和果勇,大家都是极为认可的。

    当然,袁常鼓捣这么一个独立出来的骑兵师,也是参考了前世北京军区的炮兵旅。炮兵旅也是直属于北京军区司令部,只接受军委的调令,相当于最高领导人的亲兵队伍。如今这个时代当然不可能有炮兵,所以,袁常只能组建机动能力强,战斗力强悍的骑兵队伍。

    “嘿嘿,主公,俺肯定不会让你失望的!”典韦腆着脸,露出一口的大板牙,笑咧咧的说道。

    袁常翻了翻白眼,没好气的说到:“等你从军校毕业出来了再说!”

    “呃!”

    袁常一句话,就让典韦目瞪口呆,哑口无言。显然,进入军校学习培训的这个要求,给典韦造成了难以计数的真实伤害,可怜典韦都是好几个孩子的爹了,还要遭受如此罪过,实在是,大快人心啊!

    当然,这是其余众将内心的真实想法。典韦得了一个如此重要的职位,若是不受点苦,他们又如何甘心。

    “于禁,本州牧令你为辽西郡分军区军长,设立第八军;韩恂,本州牧令你为右北平郡分军区军长,设立第九军。”

    “属下遵命!”

    如今九郡都已经安排完毕,只剩下最后一个渔阳郡,袁常却是不知该让谁来担任分军区的军长了。或许有人要问了,不是还有一个太史慈嘛?当然,袁常并没有忘记太史慈,而是因为太史慈作为一个能够独守一方的大将,历史上作为东吴的名将,守住曹魏的大军,让曹魏大军无法进入东吴寸步之地,袁常当然不能浪费这样的人才,准备日后让太史慈独领一州司令部。所以,现在自然不能让太史慈离开,而是准备将赵云和太史慈二人一同培训,如何当个称职的司令。

    当然,袁常自然不会告诉大家,他只是为了以后不用再劳心劳力的培训,现在先教会赵云和太史慈,以后再设立司令部的时候,让他们二人转教,袁常就又能当他的甩手掌柜了。(未完待续。)

    ps:  求支持,支持!

第五零一章 分配军长【求订求赏】

    “主公,俺不当副司令员了,俺就在你身边当个护卫,只要主公有令,俺就出战;主公没有命令,俺就老老实实的。主公,你看这样,俺就不用去军校学习培训了吧?”典韦腆着脸,摆出一副可怜兮兮的表情说道。

    “洪飞,你知道咸鱼和人的区别嘛?”

    袁常板着个脸,一本正经的说道,早预料到典韦会摇头,袁常接着教训到:“咸鱼被晒成干,虽然它已经死了,但是,它却永远也不会坏掉,就如活着一般;而人,一直都活着,但是,人有思想,有心灵,因为有了思想和心灵,所以,就会有理想。就如刚才,你想担任副司令员,这就是你的理想。可是,当你放弃自己的理想,那么,你觉得自己跟一条虽然看似活着,其实却已经死去的咸鱼有什么区别?”

    袁常的话犹如晨钟暮鼓,将在场的众人震了又震。这一番咸鱼理论,冲刷了他们的心灵,使得他们的灵魂得到了升华。

    “听主公一席话,胜我等读十年书!”

    众人纳头便拜,其实,袁常这一番话也并非是为了说给典韦一人听,而是在场所有的武将,或者说所有人。咸鱼理论是一个很著名的理论,没有了理想的人,跟咸鱼有什么区别?唯有理想,才是社会能够进步的根本。故此,袁常看似在教训典韦,其实是在告诉众人,做人一定要有理想,要转变思想,不能默守陈规。而效果也很理想。即便是郭嘉,荀谌等人听了袁常的这一番话。也是感悟颇深。

    “主公,俺错了。俺愿意进入军校学习培训,绝对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辜负主公的厚望!”

    “嗯,你有此心,我便很高兴了,不枉我一番教诲。”

    袁常满意的点了点头,而后道:“好了,继续我们刚才的讨论,诸位认为何人可担任副司令员一职。或者认为何人适合担任,也可推荐。”

    作为一个军区的副司令,其地位仅在司令之下,掌控着万千的兵马大权,绝对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职位。按理来说,这种职位显然是心腹才能担任。刘和一方和公孙续一方加入袁常势力没有多久,这样重要的职位显然跟他们没有关系。虽然他们不是咸鱼,也有理想,不过。也知道这个职位是不是自己可以追求的。那么,除去典韦之外,也就韩恂和于禁二人适合,此外。太史慈的能力也是可圈可点,当初渤海郡的南皮守卫战,太史慈也被广为人知。故此。人选无疑要从韩恂,于禁和太史慈三人之中挑选出来。

    “主公。末将有一言。”

    韩恂站了出来,拱手行了一礼。朗声说道:“主公,副司令之职责任重大,允文允武,不仅要懂得指挥士兵作战,还要懂得收集敌情,分析敌情。如今主公身处幽州,当挑选一名熟悉幽州形势,以及幽州周边异族形势的将领为副司令辅助司令建设幽州军区。故此,末将以为,此副司令人选当以阎柔将军为佳。”

    “主公,末将亦然!”于禁同样赞同。

    “末将深以为然!”太史慈也赞同。

    韩恂,于禁和太史慈三人举荐阎柔,却是有些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阎柔小的时候被乌丸、东部鲜卑俘虏,在乌丸、鲜卑等地生活了多年。其后得到他们的信任,阎柔返回大汉。等到后来刘虞被公孙瓒所杀,乌丸和东部鲜卑等异族为了他们侵略的意图,推举阎柔为乌丸司马,打着替刘虞报仇的旗号,攻入幽州。由此可见,阎柔在异族中可谓是左右逢源。当然,阎柔对中原的忠心毋庸置疑,历史上阎柔归顺曹操,帮助曹操平定乌丸、东部鲜卑等异族功不可没。

    按照袁常对司令的要求,以阎柔对异族的了解,幽州军区的司令自然是阎柔比赵云合适。但是,正司令员阎柔自然是一点想法都没有,即便他有想法,袁常放心让他担任,但是,其他人肯定会反对。

    阎柔新加入不久,并没有过人的功劳,若是担任此重要职位,渤海郡原本的将士肯定会不服。倘若在和平时期,还可以慢慢磨合;但是,如今是在纷乱的战争年代,根本没有时间给他磨合。所以,赵云自然是幽州军区司令的最佳人选。无论是武力,还是军事能力,都是毋庸置疑的。

    按理来说阎柔不要说司令员这个职位,就连副司令的职位都没的想。可是,如今韩恂,于禁和太史慈三人举荐,可见袁常麾下并不会排除异己,而是真的一心为袁常着想。显然,这样的局面对袁常势力而言是一件好事。

    袁常和郭嘉相视一笑,他们虽然没有沟通过,但是,心里都明白,副司令人选最佳的无疑是阎柔。而韩询,于禁和太史慈都没有让他们失望,这一点更加重要。

    “州牧,既是几位将军举荐,属下自不推辞,也不会让州牧失望!”

    阎柔一脸正色,语气铿锵的保证道。阎柔自然不想当咸鱼,心中也有理想,原本还担心新加入袁常势力,得不到重用,会被排挤,眼下发生的事实却是告诉他不用担心这些。被如此看重,阎柔又岂能不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职责。

    “好,阎副司令有此决心,我心甚慰!”

    听到袁常口中冒出这么一个阎副司令,其余将领皆是羡慕不已,听着就很顺耳。袁常却是不管他们的想法,继续说道:“如今幽州军区司令,政委和副司令都已有人选,那么,幽州军区司令部便就此成立,地点就设在北京城内。司令部所需的一应官员,便交由赵司令和阎副司令去安排,我便不插手。幽州军区司令部已经设立,接下来便是幽州各分军区的设立。幽州共有十郡一属国。辽东属国在辽东郡内,故此。辽东属国便不设分军区,仅在十郡之内设立分军区。”

    袁常说完顿了顿。喝了口水,这才继续说道:“日后等孤城他们取回占城稻,昌黎郡,玄菟郡和辽东郡三郡必然成为我幽州的要地。且此三郡紧邻东部鲜卑,乌丸,夫余,高句丽等异族。故此,当遣强将精兵以守之。诸位,尔等谁愿前往此三郡替本州牧驻守?”

    虽然袁常发问了。却没有人回答。当然,并非是没有人愿意去这偏远苦寒之地,而是大家都明白这个地方应该谁去。早在前些日子的时候,袁常就说过对公孙续和公孙冉有所安排,显然袁常早就有这样的打算。况且,公孙瓒临终前让公孙续他们继承自己的志向,继续抗击异族,公孙续和公孙冉又岂会忘记公孙瓒的嘱咐,所以。这个重任必然是要交代给公孙续和公孙冉二人。

    “州牧,属下愿往三郡替州牧驻守,必不让异族侵入我幽州领土。”公孙续和公孙冉二人同时上前,齐声说道。

    “好!”

    袁常猛然大喝。高声说道:“公孙续听令,本州牧令你为昌黎郡分军区军长,兼任玄菟郡分军区军长。设立昌黎郡为幽州军区司令部第一军,玄菟郡为幽州军区司令部第二军。所需兵马由你自行征调,麾下军官兵马配置自行安排;公孙冉听令。本州牧令你为辽东郡分军区军长,兼任乐浪郡分军区军长,设立辽东郡为幽州军区司令部第三军,乐浪郡为幽州军区司令部第四军,所需兵马同样由你自行征调,麾下军官兵马配置也自行安排。如此,我幽州东部的防守,将交由公孙续军长和公孙冉军长,还望你们莫要让本州牧失望。”

    “属下必定不会辜负州牧厚望!”公孙续和公孙冉二人发自肺腑的大喝起来,袁常如此信任他们,四个军区的军官兵马都由他们自己安排,他们岂能让袁常失望?若真是那样,不用老天惩罚他们,他们自己都不会饶恕自己了。

    “此外,关礼和关靖则为你们二人军区的政委。不过,他们目前尚不知政委的职责,待本州牧培训一番之后,再让他们前去就职。当然,虽然你们前往地方军区驻守,进入军校学习培训的事情还是不能忘了,等到军校建成之后,你们二人轮流进入军校学习和培训,如此便可无虞了。”

    刚刚还一脸兴奋和激动的公孙续和公孙冉二人听了袁常的话,顿时就垮了下来。本想着去偏远的地方驻守,就能摆脱军校的问题,谁知道袁常还是没有放过他们。当然,典韦他们则是一脸的幸灾乐祸,有难一起当,谁都别想跑。

    袁常不管一干麾下的心思,看向鲜于辅和鲜于银二人说道:“鲜于辅听令,本州牧令你为上谷郡分军区军长,设立上谷郡为幽州军区司令部第五军,麾下军官兵马自行配置;鲜于银听令,本州牧令你为代郡分军区军长,设立代郡为幽州军区司令部第六军,麾下军官兵马亦是自行配置。”

    “属下遵令!”

    如今幽州十郡已经有六郡的军区都安排妥当,剩下渔阳郡、辽西郡、右北平郡和涿郡四郡的分军区还未设置。涿郡也是就北京城所在的郡所,同时也是幽州军区司令部的所在地,袁常准备让典韦这家伙来担任。虽然典韦武力尚可,军事指挥能力基本接近于零,但是,若是不给他安排个军长的职位,袁常绝对相信这厮会天天赖着自己。

    “涿郡是幽州军区司令部的所在地,本州牧打算让典韦担任涿郡分军区的军长,同时设立卫戍第一师,自韩恂的东平铁骑抽调三千人,于禁的鲍家军抽调二千人,公孙续军长的白马义从抽调四千人,再招收一些杂役士兵,组建一支护卫北京的骑兵师。这一支骑兵师只接受典韦军长的号令,主要职责为护卫北京,若是地方有难,亦可无需调令驰援地方。”

    “嘶!”

    听到袁常这个命令,众人皆是倒吸了一口气。这一支骑兵师可谓是权利重大,不受司令部的辖制,同时也可以无需调令就可以出动。倘若是一个有异心的人,可想而知会有什么样的灾难?不过,众人想了想是被典韦给率领,心头也就平静了许多,对于典韦的忠诚和果勇,大家都是极为认可的。

    当然,袁常鼓捣这么一个独立出来的骑兵师,也是参考了前世北京军区的炮兵旅。炮兵旅也是直属于北京军区司令部,只接受军委的调令,相当于最高领导人的亲兵队伍。如今这个时代当然不可能有炮兵,所以,袁常只能组建机动能力强,战斗力强悍的骑兵队伍。

    “嘿嘿,主公,俺肯定不会让你失望的!”典韦腆着脸,露出一口的大板牙,笑咧咧的说道。

    袁常翻了翻白眼,没好气的说到:“等你从军校毕业出来了再说!”

    “呃!”

    袁常一句话,就让典韦目瞪口呆,哑口无言。显然,进入军校学习培训的这个要求,给典韦造成了难以计数的真实伤害,可怜典韦都是好几个孩子的爹了,还要遭受如此罪过,实在是,大快人心啊!

    当然,这是其余众将内心的真实想法。典韦得了一个如此重要的职位,若是不受点苦,他们又如何甘心。

    “于禁,本州牧令你为辽西郡分军区军长,设立第八军;韩恂,本州牧令你为右北平郡分军区军长,设立第九军。”

    “属下遵命!”

    如今九郡都已经安排完毕,只剩下最后一个渔阳郡,袁常却是不知该让谁来担任分军区的军长了。或许有人要问了,不是还有一个太史慈嘛?当然,袁常并没有忘记太史慈,而是因为太史慈作为一个能够独守一方的大将,历史上作为东吴的名将,守住曹魏的大军,让曹魏大军无法进入东吴寸步之地,袁常当然不能浪费这样的人才,准备日后让太史慈独领一州司令部。所以,现在自然不能让太史慈离开,而是准备将赵云和太史慈二人一同培训,如何当个称职的司令。

    当然,袁常自然不会告诉大家,他只是为了以后不用再劳心劳力的培训,现在先教会赵云和太史慈,以后再设立司令部的时候,让他们二人转教,袁常就又能当他的甩手掌柜了。(未完待续。)

    ps:  求支持,支持!

第五零三章 授勋仪式

    【ps:昨天上传的时候系统提示数据错误重新上传,结果就变成同一章上传了两次,现在已经在编辑的帮助下修改了内容!对造成困惑的亲们表示歉意!】

    幽州北京城,本为幽州治所蓟县,经袁常大手一挥,自此改名为北京城。

    袁常将原本的蓟县设为内城,同时以蓟县为忠心,朝四个方向分别扩充一些范围,修建城防,向前世的首都北京靠拢。

    当然,袁常想要在短时间内将北京城打造成前世的首都那般,自然是不可能的事。要知道,北京能有如此规模,还是从明成祖将都城设在北京之后,就开始扩充修建北京城,历经明清两朝,到建国时一共有将近六百年的时间,才能打造成北京城那样的规模。反正袁常是不指望在他手上能把北京城彻底建好,今后还要交给他的子孙来慢慢修建。当然,如果袁常能够像秦始皇修建长城,还有隋炀帝修建大运河那般,不惜人力和财力,估计也能够完成目标。只是,袁常的脑子还没有秀逗,自然不会作出这种饮鸩止渴的行为。

    北京内城只有一个军营,那便是典韦统帅的卫戍第一师的军营。而在北京的外城,袁常设置了三个军营,分别是东大营、北大营和西大营。三大营每个营驻守一万士兵,隶属于涿郡分军区的三个师。涿郡分军区的军长是典韦,不过,典韦统帅卫戍第一师,这三大营则是交由赵云这个司令统帅。

    距离袁常提出变法改革已经过了七天,幽州境内的十郡一属国都已经接收到了袁常改革变法的命令。而今天,袁常带着麾下一干将令和郭嘉,刘和个文官。来到了北京城外城的东大营。

    之所以今天齐聚东大营,乃是为了进行授勋仪式,同时,幽州十大分军区的各军官,也将点齐自己麾下的兵马,前往各自的驻军区。

    袁常当初渤海郡有八万兵马。后来刘和加入袁常,也带来了二万五千兵马,然后等到公孙瓒麾下归顺之后,幽州的十万兵马,加上公孙瓒的一万五千白马义从,如今幽州的兵力达到了二十多万。当然,这二十多万兵马之中,真正能算得上是士兵的,其实也就十万左右。

    首先。袁常的八万兵马都是当初精挑细选的,不仅有渤海郡的青壮,也有冀州其他几个郡的青壮,经过训练,这八万士兵可以算得上是精锐了;而刘和那二万五千兵马,其实就是一些农民,战斗力根本没有多少;此外,便是公孙瓒的一万五千白马义从也是精锐士兵;至于那十万士兵。只有少部分是一些老兵,其余的大部分是公孙瓒为了应对袁常和袁绍进攻幽州而临时招募的新兵。战斗力也同样没多少。

    因此,鉴于如此情况,袁常也让麾下将领适当的裁减士兵。当然,也不能直接跟士兵说你要被裁员了,估计这样做会让军心大跌。故此,裁减士兵也有一些条件。例如家中独子的裁减。有身体不适的裁减等等。反正该怎么做不用袁常操心,甩手掌柜被袁常诠释的淋漓尽致。

    除却一些必要的守军之外,幽州的士兵基本都已经聚集在了东大营内。

    营内十几万士兵,排列好阵型,一个个皆屏气凝神。昂首挺胸的站立着。而袁常则率领着一干将领,郭嘉和刘和缓缓的向着最前方的点将台走去。在往点将台走去的时候,袁常很是骚包的挥了挥手,大呼一声“将士们,辛苦了”,可惜,这些士兵哪里知道袁常是什么意思,一个个都大眼瞪小眼的看着袁常,让袁常好不气馁。

    袁常立在最前方,身体绷得笔直,手中拿着一个马钧制作的简易大喇叭,高声说道:“将士们,我幽州进行兵制改革,想必你们的军官已经告诉你们了。改革兵制,是为了提高将士们的福利待遇,同时,也是为了挑选精锐。本州牧知道,很多人参军只是为了能够填饱肚子,吃上一口军粮。那么,今天,本州牧告诉你们,今后只要你们肯努力,不要说是填饱肚子,让你和你们的家人过上更好的日子都不是问题。但是,这个前提就是你们要努力,只想着混日子的人在本州牧麾下是绝对没有出头的机会。还有一点你们要记住,本州牧要的士兵是要有能力的士兵,谁都不要想着靠关系就能升官,这种情况决不允许发生,一旦发现,本州牧必定严惩不贷!好了,废话不多说,现在直接进入主题。首先,本州牧要告诉你们,为何新的兵制称之为义务兵制?”

    袁常顿了顿,扫过最前方的士兵,见大家都在侧耳倾听,满意的点了点头继续说道:“所谓义务兵制,便是一个人当尽的义务。身为国家的子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义务。女子的义务是生儿育女,那么,男子的义务是什么?很多人或许已经想到了,没错,那就是上阵杀敌,保家卫国。而你们作为士兵,更是需要如此。只有明确了作为一名士兵该尽的义务,你们便能感觉到肩负在身上的荣誉和神圣感。故此,本州牧将为我军定下一首军歌,这首军歌,将告诉你们,你们的职责和荣耀。”

    袁常示意了一番,赵云,典韦,韩恂,于禁,太史慈等将领都站了出来,同时,底下的士兵之中,也有近百名的将领,副将走到前面,一百多人排成七列,皆是神色肃穆,似乎接下来要做一件极其神圣的事。

    “这首军歌以后每个士兵都要学会,每天歌唱一次。歌名精忠报国,预备,开始唱!”

    狼烟起江山北望

    龙起卷马长嘶剑气如霜

    心似黄河水茫茫

    二十年纵横间谁能相抗

    恨欲狂长刀所向

    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乡

    何惜百死报家国

    忍叹惜更无语血泪满眶

    马蹄南去人北望

    人北望草青黄尘飞扬

    我愿守土复开疆

    堂堂华夏要让四方......

    来贺

    一曲歌毕,整个东大营都沉寂了下来。一片片的乌云飘来,似乎一场狂风暴雨即将爆发。足足沉寂了一炷香的时间,整个东大营也终于沸腾爆发起来了!

    “精忠报国!”“精忠报国!”“精忠报国!”

    “让四方来贺!”“让四方来贺!”

    十几万士兵齐声怒吼起来,胸口似乎被什么给堵住了,只想狠狠的发泄一番。在和平年代。精忠报国或许只是会让人心头激荡;然而,在战争年代,异族横行的时代,精忠报国完全能够点燃将士们内心的火焰。故此,袁常才会将精忠报国给拿出来。当初袁常说要定下军歌之时,赵云等人都觉得有些不好意思。然而,当袁常将一首精忠报国唱完之后,没有人再多说一句话,反而坚定的支持要定下这首军歌。而且,为了今天授勋仪式能够上演,赵云等一百多将领都加班加点的排练演唱,总算没有辜负他们的努力,十几万将士内心的火焰都已经被他们给点燃。

    当十几万士兵停止呼喝之后,袁常这才继续说话:“看到你们高涨的气势。本州牧极为喜悦。保家卫国靠的不是口号,而是要实际行动。本州牧也相信,你们不会让本州牧失望。那么,接下来将进行授勋仪式。这一次的授勋仪式是我幽州兵制改革后的第一次授勋仪式,故此,没什么要求。但是,以后的授勋仪式,只有获得将级军衔的军官才会进行授勋仪式。其他的军衔则由各军分区的长官自行授勋。对了,有一点本州牧有必要提醒一下。想要晋升到将级军衔,则必须从军校合格毕业,只要没有从军衔合格毕业的,都没有晋升将级军衔的资格。每一个将士都有机会进入军校,获得将级军衔,一切都要靠你们自己的努力。再次提醒。在本州牧的麾下,决不允许靠走关系升官的人存在!”

    在袁常话音落下之后,蔡琰端着一个木盘走到袁常的身边。在蔡琰的身后,则跟着十几名士兵,每个人手中都捧着一个木盒。似乎有些沉重。

    “幽州军区赵云司令,功勋卓著,战绩斐然,今特授予大校军衔,以彰其功!”

    袁常高声念了一句,而后从蔡琰的木盘之上拿出一枚印有两杠四星的肩章,将其别在赵云的披风上。这肩章袁常也是直接照搬照抄,当然,有一点不一样的事,肩章上的四颗星星是用纯黄金打造的,而两杠也是用金箔镶上,单单是这肩章的造价都极为不菲。然后,又从士兵的手中取过一个木盒,郑重其事的递到了赵云的手上。这木盒里装的乃是一把剑,以百炼法打造的利剑,纯玄铁打造,可谓是吹毛断发,杀人不见血,乃是少有的神兵利器。原本,袁常是打算打造仪仗剑的,不过,仪仗剑中看不中用,在这样的战争年代,还不如一把有实用效果的宝剑来的实际。至于说武将能否用的上,那自是毋庸置疑的。

    历史上赵云在长坂坡的时候,杀了替曹操拿青虹剑的夏侯恩,一手持枪,一手拿剑,七进七出,可谓是威风凛凛。其实,古代的武将都会用剑,只不过剑在战场上的杀敌效果不好。还不如长枪和长刀,故此,一般除了主将佩剑之外,士兵不会拿剑上战场,历史上也没有用剑的兵种。

    赵云打开木盒,取出宝剑,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刺人双眼。

    为了今天的授勋仪式,赵云还将当初在渤海郡阅兵仪式时比武赢来的黄金圣衣给穿上了,金黄色的披风,手中高举着精光闪烁的宝剑,看上去端的是威风不已,好似天神下凡一般,不要说底下的士兵看了神情激昂,典韦他们都眼热不已,就连袁常,脑海中都想着是不是把赵云的行头给抢过来自己穿上。所幸,袁常还是很有理智的。

    “幽州军区副司令阎柔,功勋卓著,战绩斐然,今特授予上校军衔,以彰其功!”

    上校军衔的肩章是两杠三星,也就没什么好说的。阎柔的出场跟赵云相比,自然是差了一大截,阎柔长得没有赵云英武帅气,又没有黄金圣衣点缀,相比之下,阎柔就跟乡下的穷小子一般,阎柔看了眼赵云,唯有心中暗自垂泪。

    “太史慈军长,功勋卓著,战绩斐然,今特授予上校军衔,以彰其功!”

    原本,太史慈并没有任何的职位。毕竟袁常是准备让太史慈独领一州,担任司令之职。奈何目前为止袁常似乎还没有机会获得其他地盘,再加上授勋仪式要是太史慈什么职位都没有,也说不过去。故此,只能先给太史慈安排个军长的职位,当然,太史慈这个军长是光杆军长,手底下一个士兵都没有。

    太史慈的目光一直看着袁常亲手给自己别上肩章,心头一阵感慨。

    当初太史慈在东莱郡当个小官吏,后来为了避祸跑到幽州,也算是刘虞的手下。奈何太史慈被人打压,一直得不到重用。后来,碰到成是非那家伙,两人干了几场,反而打出了友谊。见太史慈不得重用,成是非便推荐太史慈去渤海郡投效袁常。而太史慈到了渤海郡,与袁常一番谈话之后,便毫不犹豫的投效袁常。之后,袁常率军出征幽州,让太史慈坐镇渤海郡老窝,可见袁常对他的信任。而今天,太史慈更是被授予上校军衔,日后还能掌管一州兵马。除了尽最大的努力报答袁常的知遇之恩,太史慈也没有其他的报恩方式了。

    其后,于禁,韩恂,公孙续,公孙冉,鲜于辅,鲜于银,田楷七人被授予中校军衔,一个两杠二星的肩章,一把宝剑。

    七人之中,田楷是最为激动的一个。

    想当初他还是公孙瓒的手下,奉命去攻打渤海郡,从而将袁常的兵马从幽州调走。谁知道,愣是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太史慈给击退。原本,田楷还以为得罪过袁常的自己不会被重用,没想到竟然会被提升为渔阳郡分军区的军长,今日更是被授予中校军衔,跟最早投效袁常的几个将领一个级别,田楷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校级军衔最后一个授予的是典韦,这家伙只是一个少校军衔。原本这厮还有些不服,不过,看到赵云授勋的时候是一个人,自己也是一个人被授勋,似乎很牛逼的样子,于是,用阿q精神战胜了自己!(未完待续。)

    ps:  求支持,支持!

第五零四章 崔家议事

    等典韦这个少校授勋结束之后,接下来便是尉级军衔的授勋。

    相对于只有十几个校级军官,尉级军官却是有一百多人,按理来说,这样的比例是有点不合理的。按照常规的比例,校级军官和尉级军官的比例应当为1:2,也就是说有一个校级军官,就应该有二个尉级军官。不过,如今幽州兵制改革刚刚确立,军官的军衔还无法确定。如果单论杀敌数目来算的话,那袁常这二十万兵马里面,至少有数万人可以获得尉级军衔,这样也是不合理的。故此,袁常只能从军中挑选出一百多个比较突出,不仅有武力,也有看过兵法,指挥才能也不错的将领授予尉级军衔。以后的军衔授予,想来比例就会比较协调了。

    一百多个获得尉级军衔的将领皆是兴奋异常,能够获得尉级军衔,至少他们的家人拥有了入住家属院的资格,就可以不用遭受与家人分隔两地的痛苦。这一百多个获得尉级军衔的将领,自然是成为其他士兵仰望的楷模,希望有朝一日他们也能获得这样的荣誉,或者说更高的荣誉。

    就在北京城袁常举行授勋仪式的时候,安平郡崔家的嫡系子弟也聚在了一起,商讨着袁常的改革变法。

    “崔潸,那幽州牧袁常真的是这般说法?”

    在安平郡崔家的府邸大厅之中,此刻,聚集了二十多人,有两鬓斑白的花甲老者,有精气旺盛的如狼中年,亦有稚气未脱的舞象少年。大厅之中的人,便是博陵郡崔家的嫡系子弟,此刻齐聚一堂。自然是因为在讨论袁常的事情。而站立在大厅中央,说话之人,却是从幽州返回的崔潸。

    “回三叔公,幽州牧确实是这般说法,也是这般做法。”

    返回安平郡崔家之后,崔潸便将袁常的改革变法给说了出来。原本。安平郡崔家准备将家族重心转移到袁常身上,如今袁常这般做法,却是不符合崔家的利益。因此,崔家家主连忙将家族嫡系子弟召集到一起商议。而大厅中在最中央的位置上坐着的却是三名老者,乃是安平郡崔家硕果仅存的上一辈长辈。

    如今安平郡崔家的家主名为崔真,人过中年,沉稳大气,将崔家上下管理的井井有条,崔真功不可没。而崔真的父亲也是安平郡崔家的上一任家主。不要认为崔真能够当上崔家家主是因为他父亲的原因,这两者之间自然是没有关系的。

    世家大族之所以能够存在久远,比之王朝还要长,乃是因为他们有一套自己的行事规范。皇室之中的继承人,通常都是嫡长子来担任,只要不发生叛变,或者有权臣扶持等现象发生,嫡长子登基是没有疑问的。不管这个嫡长子是无能之辈,还是惊艳才绝之辈。都不会因为任何人的意志而转移。就如司马家的晋朝,其中有一个皇帝便是傻子,一个傻子来当皇帝,后果就可想而知了。晋朝之所以存在的时间不长,且懦弱,除了世家大族掌控之外。继承人也是一个问题。而世家大族选择家主,却并没有遵循嫡长子的制度。

    只要是家族的嫡系子弟,都有希望被选举到家主这个位置上。

    安平郡崔家是以诗文立家,将的是仁德礼仪,因此。不会出现家族子弟用卑劣手段谋害家族长辈而上位。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的,都是一些暴发户般的家族,这些家族的子弟没有经过诗文典籍的熏陶,没有经过家族的培养,往往为了争权夺利而不择手段,其斗争程度堪比皇位的斗争。世家大族眼中只有家族的利益,而没有国家的利益,因此,对于家族的打造,比之为国效力还要尽心尽责。家族中重点培养出来的子弟,皆是人中龙凤,这一点,却是毋庸置疑。

    而像袁常所在的袁家,四世三公看似尊崇无比,然而,袁家却是不择不扣的暴发户家族,东汉以后才开始发家,到现在不过百多年的时间,家族又能培养出几个有出息的子弟?袁绍还好一些,袁术简直就是烂泥扶不上墙;而袁胤、袁遗二人担任一郡太守都略显勉强;唯有袁基还过的去,在朝廷中当官,可惜却是被董卓给干掉了;至于袁常,在还没有穿越之前,完全就是一个废物纨绔二流子,怕是连史书都不会记载,免得浪费笔墨和纸张。

    崔真为人素有才能,在安平郡崔家之中可谓是威视繁盛,说一不二。就如此前看到渤海郡袁常的潜力,崔真当即便拍板将家族重心投资在袁常身上。此次若非袁常的改革变法对家族的损害有够利害,崔真一人无法决断,怕是崔真早就做出决定了。

    而崔潸口中的三叔公,便是崔真祖父的兄弟。崔真的祖父共有兄弟十几人,如今也只剩下三人,皆是八十多的年龄,真所谓老而弥坚,老而不死。如今面对家族的重大抉择,这三个老一辈自然要站出来。

    崔潸口中的三叔公名为崔儒,听得崔潸的回答之后,转头看向一旁的另外两名老者,问道:“七弟,八弟,你们认为如何?”

    崔儒口中的七弟和八弟,自然是崔儒同父异母的兄弟。听得崔儒的询问,名为崔单的老七捋了捋花白的胡须,直言说道:“土地乃是我们世家大族生存的根本,若是没有了土地,我们家族又如何发展?如何养活家族数以百计的子弟?既然袁常小儿肆意妄为,那我们家族便无需跟随他,另寻明主便是,这等事情,还有何好商议的?莫非你们认为我们家族应当将土地交给袁常,我们就坐吃山空,简直是可笑至极。”

    老八崔涛没有说话,不过却也是赞同的点了点头。作为老一辈的人物,他们自然是把家族放在最前面,为了家族,他们连自己的性命都可以不要,而现在袁常的政策就是在挖他们家族的根基。三个把家族看得比自己性命还重要的老一辈,如何会愿意这种事情发生?

    “真儿,你七叔公和八叔公的意见便是我的意见,现在该如何做,你可知道了?”得到两个兄弟的回应,崔儒语气平淡。但是话语之中的意思却很明白。至于说聚集家族的嫡系子弟商议,其实也不过是走走过场而已。一旦三个老一辈的叔祖辈人物出现,他们根本就没有了话语权。

    对于三个老一辈没有询问自己这个家主的看法,崔真也并没有因此恼怒。三个叔祖也是为了崔家着想,并非为了个人。正所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对于如此耆老珍宝,崔真又岂会对他们有所不敬呢。

    “三叔公,七叔公。八叔公,侄孙却是有不同的看法。”崔真对着三个叔祖行了一礼,语气坚定却是不失恭敬。

    “哦,真儿你既有不同看法,且说来听听。”

    对于崔真没有执行自己三人的决定,崔儒同样没有动怒。世家大族的生存法则,在面对家族重大事情的时候,不会有一言堂的事情发生。故此。崔儒三人也是神色肃穆,侧耳倾听崔真的不同意见。

    崔真拱了拱手。整了整衣袖,面色一正,肃然说道:“三叔公,七叔公,八叔公,如今天下大乱。正值乱世,各地群雄割据。北有冀州袁绍,幽州袁常;南有东吴孙策,扬州袁术,荆州刘表。益州刘焉;西有凉州马腾,韩遂,司隶一带也被董卓旧部李傕、郭汜掌控;而东面则是兖州曹操,徐州陶谦。前番袁常不过占据渤海一郡,麾下便有带甲兵士数万,装备更是革新创造,精锐无比;且袁常此人极有才能,麾下更是人才辈出。远的便有郭嘉,赵云,典韦等人;此后又有太史慈在南皮城击退田楷一战,亦是声名远播;如今袁常更是取得幽州,公孙瓒的兵马麾下尽归袁常,前幽州刺史刘虞之子也归顺袁常,如今幽州可谓是已经被袁常完全掌控。论及能力,袁常可排天下群雄前五;且侄孙观袁常的作为,乃是个情义具备之人。若是我们崔家能够在袁常还未成长起来给他帮助,必然能够给我崔家带来极大的荣耀。至于三位叔公所说的土地,却也并非是必要之物。”

    崔真顿了顿,见三个耆老珍宝都在倾听自己的话,理了理脑中的思绪,接着说道:“家族之所以需要大量的土地,不过是为了能够给子孙留下足够的财富,能够养活家族众多的子弟。然则,只要有足够的财富,其实,有没有土地都无所谓。汉武帝之时,张骞出使西域,开创了丝绸之路,从西域带来的奇珍异品在我中原皆能换取大量的钱财;而我中原的丝绸、瓷器等物那道西域,同样能换取大量的财物。因为诸多原因,丝绸之路已断。然而,观袁常所为,似有重开丝绸之路的打算,并且,袁常当初在渤海郡之时,亦有打造大船,出海与异邦交易的想法。只要有这些利益获取,即便没有了土地,我们家族亦然不会衰落,或许还会变的比以往更加繁盛。”

    正如崔真所言,世家大族之所以一直都在兼并土地,还不是因为利益。若是拿了一堆的土地,没有利益,他们要来何用?而世家大族因为身份地位有功名等原因,可以不用交税,或者只需要上缴少量的赋税,如此一来,占据大量的土地,有足够的佃农他们便可以获得无数的利益。然而,若是能够经商贸易,获得的利益又岂会比种地来的少?

    至于说经商是卑贱的行业,那也不过是一句挂在嘴边的话罢了。

    世家大族看不起商人,认为经商是一种贱业。但是,世家大族其实却是经商最为频繁的家族,如果仅靠种地的那些钱财,又如何能保证他们锦衣玉食,大富大贵的生活?故此,事实上,每个世家大族名下都有自己的商业。之所以他们嘴上会鄙夷、看不起经商的行为,不过是为了保证他们的超然地位。在世家大族明白人的眼里,经商是想要发家致富必不可少的手段,没有之一。

    “在这乱世之中,似我们这般的家族,若没有一个强大的势力保护,也难以保证自己的家产。就如关中的世家大族,当初董卓入关之时,大肆杀戮,关中世家大族十不存一。而之所以会发生如此事情,便是因为那些家族不舍得祖宗留下的土地和财产,不舍得搬迁转移,以致于偌大的家财都白白便宜了董卓。而当今天下群雄之中,才能兼备,且又有情义,与我崔家交好之人,也唯有袁常。如今我们家族与袁常有如此关系,为何不趁机加深,只要日后袁常能够平定乱世,我们崔家一场富贵又岂会跑的走?”

    听了崔真的话,崔儒,崔单和崔涛三人却是静下心来仔细的思索一番。

    崔真三人如今年事已高,平时都是待在自己的屋中静养,对当今天下大势的了解并不多。之前反对袁常的土地政策,是因为土地政策有损家族的利益。不过,此刻听了崔真的一番解说,却是觉得拥有大量的土地也并非一定是好事。占有土地,也不过是为了赚取更多的利益,如今有更好赚取利益的方法,为何还拘泥于土地不放呢?当然,世家大族拥有土地是自古以来的习惯,如今一时之间让他们放弃这偌大的土地,他们当然也有些不舍。

    见三个耆老珍宝已经有些被说动了,崔真当下又加了一剂猛药,说道:“三位叔公,当初袁常发明新盐制法,如今渤海郡内几个当初与袁常交好获得新盐经营的家族如今都已经变得繁荣富裕,比之我等家族亦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五弟也说了,袁常如今在幽州似乎还有新的想法,若是我们不趁机与之加强以往的关系,让别的家族占了先,日后我们家族在袁常的眼中也就没有那般重要。唯有在袁常还没有完全成长起来给他帮助,日后我们能够获得的利益才是最大的,还请三位叔公三思!”(未完待续。)

第五零五章 荀家择主

    对于崔真的劝谏,崔儒,崔单和崔涛三人沉思了片刻之后,也终于同意了。

    崔儒想了想之后,说道:“真儿,虽然我们决意将家族的重心都转移到幽州牧袁常的身上,但是,为了家族利益的考虑,却也不能不做出其他的准备。崔真,你与老七、老八带着崔道、崔潸等家族子弟前去幽州投效袁常;我和崔琏留守安平郡,守护祖宗基业,琏儿的次子崔同也带领一千家族私兵去袁绍麾下效力;崔寿及其次子崔冒带领一千家族私兵前去兖州曹操麾下效力。”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是不变的真理。

    崔琏和崔寿便是崔真的竞争者,即便崔真已经当了家主多年,稳固了自己的地位,崔琏和崔寿依然没有放弃争夺家主之位。当然,他们使出的手段都是堂堂正正,都在大家眼皮子底下,至少崔家没有发现他们在使绊子。奈何崔真已经在崔家建立绝对的威信,家族中的嫡系子弟也多是靠拢崔真,崔琏和崔寿想要将崔真撸下来,爬上家主的宝座自然是极为困难。

    而崔琏便是崔儒的孙子,崔寿是已故老四的孙子。为了家族的利益,崔儒自然不能任由自己的孙子胡来。刚投效一个势力,必然要全心全力的辅佐,日后才能获得最大的利益,任何不稳定的因素都要扼杀在摇篮里。虽然崔琏和崔寿目前的手段还算光明,没有出什么幺蛾子。但是,若是到了袁常麾下,任何不当的举动,说不定都会给家族带来灭族之祸。故此,他将崔琏留在安平郡在袁绍麾下效力。而崔寿则让他去曹操麾下效力,而崔真则带着靠拢他的家族子弟前去幽州投效袁常;如此,分散了争权夺利的几个团体,也符合家族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思想。

    至此,安平郡崔氏也算是做出了决定。

    而在冀州广平县的一处宅院之中,也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争论。说起来。这广平县也算是多灾多难,正如这飘摇不定的天下一般。

    汉武帝时分钜鹿郡南部数县置广平郡。征和二年,封刘偃为平干王,以广平郡置平干国。宣帝五凤二年,平干国除为广平郡。成帝元延四年,广平郡领十六县:广平县、张县、朝平县、南和县、列人县、斥章县、任县、曲周县、南曲县、曲梁侯国、广乡侯国、平利侯国、平乡侯国、阳台侯国、广年县、城乡侯国。哀帝建平三年,封刘汉为广平王,复置广平国。平帝元始二年,广平国有二万七千多户。人口将近二十万。王莽时国除,改名为富昌。东汉建武十三年,省广平郡,其地并入巨鹿郡。汉明帝永平三年,封皇子刘羡为广平王,分巨鹿郡复置广平国。汉章帝建初七年,徙广平王刘羡为西平王,广平国除。再次并入巨鹿郡。

    从汉武帝到汉章帝,前后不过一百六十多年的时间。却经历了七次的变革,比之天下的变迁还要迅速。当然,如今的广平县只是巨鹿郡的一个上等县,跟郡早就不搭边。不过,这广平县内,如今却是有一个闻名天下的家族居住在此间。

    这个家族正是当初闻名天下。有“荀氏八龙”之称的颍川荀氏。

    当时董卓祸乱,关中一带饱经战火。荀彧有先见之明,知道家族若是不转移,必然会受到战祸的牵连,故此。颍川荀氏便决定离开故土,接受韩馥的邀请前往冀州。谁知,还没有到达冀州,便听闻冀州易主,落入了袁绍之手。并不是很看好袁绍的荀氏众人,此刻也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颍川荀氏的家业已经被处理,而且担心战乱的原因,他们自然不可能再返回颍川。而且,颍川内还有不少的家族留存,他们若是回头,必定会惹得他们的嘲讽,荀家也是要脸面的家族,自然不会去丢这个人。可是,天下之大,又哪里是他们荀氏落脚的地方?

    幽州、并州和凉州地处边境,时有异族入侵,这三州肯定不是适合的地方;司隶、豫州一带有董卓,脑残了才会想着再回去;兖州有黄巾余孽作乱,他们这样的世家大族最是被黄巾给“看重”,一旦出现在兖州,必然是有去无回,直接pass;徐州,荆州是富裕之地,徐州陶谦老弱昏庸,无能之辈,荀氏也不会去投。荆州家族林立,如今的刘表刚接手荆州不久,而荆州家族素来排外,荀家好歹也曾经是闻名天下的大家族,而荆州的家族不过是一州的家族,荀家自然也不会去受气,荆州也就被排除。至于东吴,还没有经历过南宋朝廷的开发,现在还是贫苦的代名词,同样不考虑。那么细细一算下来,最后也就剩下冀州,扬州和益州三地可以供他们荀家选择了。

    那么,三个选择当然只能选一个,还要继续排除。

    先说说这三州的主人是谁,那么就比较容易说话了。冀州袁绍,这个可以不用介绍了,如雷贯耳;剩下的便是扬州刘繇和益州刘焉了。

    益州刘焉或许并不是很出名,但是,他的儿子刘璋那就至少还是很出名的。当然,这个名声并非是正面,而是反面的。用一句话来形容刘璋,那就是引狼入室。把刘备引到益州,最终不仅把地盘给丢了,连儿媳妇都被刘备给抢了,真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都没刘璋惨!

    且说说刘焉,刘焉在汉灵帝之时的名声还是相当不错的,当时刘焉的老师祝公去世了,作为弟子的刘焉本来是没有义务给老师服丧的。然而,刘焉却是辞去官职,给老师服丧,可见其德行。

    其后,刘焉目睹汉灵帝朝纲混乱、王室衰微,故向朝廷建议说:“刺史、太守行贿买官,盘剥百姓,招致众叛亲离。应该挑选那些清廉的朝中要员去担任地方州郡长官,借以镇守安定天下。”他本人自请充任交州牧,意欲借此躲避世乱。

    那么。刘焉真的是如此大公无私,一心为朝廷着想的嘛?

    交州是什么地方,大家都知道,盗贼横行,偏僻蛮荒的地方,刘焉一个汉室宗亲。会甘愿去交州这么一个偏僻的地方当官?交州远离朝廷,与朝廷相聚数千里不止,朝廷根本难以顾及,加上交趾常年有少数民族作乱。故此将原本只是一个郡的交趾提升到州的地位,朝廷派遣刺史和太守前去镇压。而刘焉若是担任交州牧,凭借刘焉其声名和能力,将交州打造成自己的私人领地,割据一方也就没什么难度了。如后来的交州刺史士燮,几代人割据交州。直到三国后期才被东吴所灭。

    如此,刘焉割据一方的目的也昭然若揭了。而且,真正论起来,东汉走向衰亡,刘焉可谓是“功不可没”。

    何故?

    这就要追究刘焉提出的州牧制度了,原本朝廷只设有刺史、太守一职。刺史掌管政权,太守掌管军权,双方互不干涉。却又互相辖制。然而,因为当时的刺史、太守勾搭成奸。彼此联通,以致于地方民不聊生。在此情况下,刘焉提出州牧这个制度也没有问题。然而,正是因为刘焉提出的州牧制度,使得原本只是一个太守的董卓送点钱给当时的宦官,结果就当上了州牧。后来。大将军何进与宦官争斗,何进听取袁绍邀请地方诸侯入京诛杀宦官。在刘焉和袁绍的套路之下,董卓这才有机会入京并且祸乱朝廷。那么可以说,董卓有机会祸乱朝廷,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刘焉提出的这个州牧制度。

    其实。刘焉当初提出这个州牧制度,也没想过当皇帝,只是想要割据一方,当个土皇帝罢了。直到后来,当时益州刺史郤俭在益州大事聚敛,贪婪成风。本来想领交州避祸的刘焉因为听侍中董扶说益州有天子之气,改向朝廷请求为益州牧。

    于是以刘焉为监军使者、益州牧,被封为阳城侯,命其前往益州逮捕郗俭,整饬吏治。因为道路不通,刘焉暂驻在荆州东界。此时郤俭已被黄巾贼马相等杀死,但是刚称帝的几日的马相又被益州从事贾龙组织军队击败。贾龙于是迎接刘焉入益州,治所定在绵竹。刘焉上任后,任命贾龙为校尉,将他迁到绵竹居住。刘焉安抚收容逃跑反叛的人,极力实行宽容恩惠的政策,但内心别有图谋。

    后来,刘焉更是造车仗千重,要知道,这个可是天子的出行标配,刘焉鼓捣这么一个玩意出来,岂不是说他刘焉想要当皇帝了?

    那么,说到这里,问题也就出现了。

    颍川荀氏对于朝廷的忠心从荀彧和荀攸便可以看出,为了制止曹操称帝的野心,荀彧和荀攸叔侄二人把性命都赔上了。如此一来,有称帝野心的刘焉,又岂是荀氏可以投效的势力。于是乎,刘焉自然就被荀氏给剔除了。

    如此一来,也就剩下冀州和扬州两个去处。

    汝南袁氏和颍川荀氏都是齐名的大家族,荀氏自然不甘其下,扬州刺史刘繇好歹也是汉室宗亲,给刘繇打下手,似乎不丢人。如果不出意外,荀氏则会前往扬州刘繇那里避祸。然而,在荀氏还没有做出决定之前,袁绍的使者就出现在荀氏众人面前,最终,使得荀氏改变了主意,还是按照原定的计划前往冀州避祸。

    却说袁绍阴谋夺取冀州之后,才发现韩馥在此前已经邀请颍川荀氏来冀州做客。当时,袁绍就鸡冻了。

    袁绍最好名声这一点是众人皆知,颍川荀氏可谓是闻名天下,如此家族要来冀州,袁绍岂能不尽心尽力的安排?于是,袁绍连派三个使者去路上与荀氏接洽,言语之中表现的极为恳切,并且表示愿意与荀氏友好相处,根本没有摆出一副汝南袁氏欺负落难颍川荀氏的架势。其实,袁绍就算想要以汝南袁氏的架势来领导颍川荀氏,却也做不到。

    袁绍毕竟是妾生子,虽是袁氏嫡系,终归地位卑微。且汝南袁氏更多的子弟还是跟随袁术这厮,使得袁绍想要打汝南袁氏的招牌都打不出来,袁绍敢这么做,袁术肯定会跳出来啪啪的打袁绍的脸。再加上袁绍有雄心,并非是野心。正如前期的曹操一般,实力和地位还没有达到某种程度的时候,自然生不出别样的心思。因此,对于颍川荀氏能够来帮助自己,袁绍当然是打心眼里欢迎。

    看到袁绍如此诚恳,又不是把颍川荀氏当下人看待,而是用同级的语气对话,荀家众人自然也就觉得袁绍没那么讨厌,想想跟袁绍一起打天下,似乎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再加上当时的荀谌也在袁绍麾下任职,也已经走了大半的路,就快到冀州境内,他们也不想改道前往扬州,于是就继续前往冀州避祸。

    而到了冀州之后,颍川荀氏便在广平县定居,荀谌返回荀家担任家主之职,辞去在袁绍麾下的职位;而荀彧和荀攸叔侄二人则顶替上去,给袁绍打下手。结果,荀彧和荀攸叔侄二人给袁绍打了一段时间的工,发现袁绍这厮还真不是什么明主。

    此前对于袁绍的看法,荀家众人还是从别人口中听到的,并非一定正确。正如历史上的郭嘉,去投效曹操的时候,二人畅谈一番,郭嘉然后才说“吾终得见明主”;还有刘备三顾茅庐,说刘备心诚也可,说刘备小心谨慎,想要见识诸葛亮的能力也可以。毕竟司马徽和徐庶说诸葛亮如何牛掰,只是他们二人的说法,刘备胸怀大志,并没有亲眼见识。故此,才要亲自见诸葛亮一面。等到一番畅谈之后,刘备这才认为诸葛亮确实有才能,使出他哭帝的演功,将诸葛亮给请出山。

    荀彧和荀攸叔侄发现袁绍不是明主,自然起了别样的心思,要另寻明主投效。然而,荀家众人却是在广平县定居,生活已经上了轨道,自然不愿奔走劳碌,于是,便继续在广平县居住,而荀彧和荀攸二人,则投奔在兖州出名的曹操。

    而荀家如今又要进行一场争辩,却是因为袁常的改革所引发。(未完待续。)

第五零六章 荀家易主

    荀谌自幽州北京城返回广平县,作为荀家新一任的家主,荀谌自然将家主嫡系子弟召集,并且将几名还存活的叔伯也一同召集前来。

    跟安平郡崔家所不同的是,荀家只是荀谌一个人看好袁常,荀家整个家族却并没有在袁常身上投资的想法。在袁绍的一系列优渥待遇和福利的诱惑之下,荀家大多数人已经将袁绍的无能给抛诸脑后,只想着跟在袁绍身后享福罢了。对于如此情况,荀谌身为家主,却是无能为力。

    荀谌去年才成为荀家的家主,在荀家还未建立威信,跟安平郡崔氏家主崔真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荀家原本的家主乃是荀氏八龙中的荀汪,荀氏八龙之中荀爽最为出名。不过,却因为荀爽在朝廷中的官职过高,荀家又以忠为首,为了避免荀爽在家族利益和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而左右为难。故此,上一任的家主便选荀汪,而不是荀爽。而荀爽在去年也病逝,如今荀氏八龙之中也就剩下五龙,荀焘,荀汪,荀肃,荀旉,荀靖。其中荀靖是目前荀氏辈分最高,荀氏八龙中的老三。荀靖追求的是修身养性,没有担任官职,也没有担任荀家家主之位。所以,在荀焘能力略逊的形势下,便让老五荀汪当了家主。

    不过,去年年末,荀汪也将家主之位辞去,选举德行和能力都不错的荀谌担任家主。

    当然,原本这一辈最适合担任家主的乃是荀彧。荀彧德行上上之选,且被称之为王佐之才。一个国家都能辅佐,更何况一个家主?奈何荀彧一心恢复汉室,无心家族利益,带着侄子荀攸前去兖州投效了曹操。如此。从袁绍麾下辞官的荀谌,这才能当上荀家家主之位。

    不过,如今,荀谌的家主之位似乎已经做到头了。

    “友若,你可知你自己在说些什么嘛?”

    荀家议事大厅之中,正中央坐着四名老者。自然是荀焘、荀汪、荀肃、荀旉四人,荀靖虽然也还在世。然而,荀靖无国家利益,无家族利益,只是一心追求自己的天道。所以,虽然是在商议家族大事,荀家众人也很自觉的没有将荀靖请来,因为他们知道,就算是去请荀靖。估计荀靖也不会来,既然如此,还浪费时间干什么。而在荀谌将袁常的改革变法说出,并且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之后,坐在首位的一名老者便吹胡子瞪眼,怒气腾腾的向荀谌质问到。

    发话之人,自然是在场辈分最高的荀焘,虽然他没当过家主。却还是荀汪的兄长,坐位次序。自然也是比荀诜高。

    “四叔,谌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

    荀谌好歹也是三十岁的人,古时有言三十而立。所谓的三十而立,便是指一个人的思想言行都已经成熟,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可以独立而行。荀谌有自己的想法。自然不愿任人摆布,如今又怎么可能因为荀焘生气,而改变自己的意志?

    对于荀谌如此直言反驳自己的话语,荀焘自然是气的须发皆张,伸出手指着荀谌。却是半天都说不出话来。而大厅内的荀家子弟,也是各有不同的反应,或称赞,或嘲讽,或淡然以对的都有。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介绍下荀家子弟的组成了。

    荀家族谱有记载以来的第十一代荀遂,也就是荀氏八龙的祖父,一共生了四个儿子。其中长子早夭无后,次子和老三各有一子。而老四也就是荀氏八龙的老子,荀淑,生了八个儿子,可谓是枝繁叶茂。而荀遂的次子也无后,老三荀昱的儿子荀昙有两个儿子荀彝和荀衢也就是跟荀彧,荀谌一辈的荀家子弟,其中荀彝虽然名声不响,但是他的儿子却是鼎鼎大名,很多人或许已经想到了,没错,荀彝的儿子自然就是荀攸。而后,荀氏八龙的老大荀俭有一子,荀悦;老二荀绲则生有荀衍、荀谌、荀彧三子;老三荀靖只对天道感兴趣,老婆都没有娶,故此自然是无子;老四荀焘,则有一子荀仁;上任家主老五荀汪,则有一子荀德;老刘荀爽育有二子,荀錶和荀棐;老七荀肃有一子荀愔;老八荀旉也是无子,不提也罢。

    如此,颍川荀氏四代以内的关系也就一目了然。

    荀淑一脉最是繁盛,其他三个兄弟,其中两个兄弟一脉已经断绝,唯有荀昱还有一个孙子存活于世。所以,荀家嫡系很显然是荀淑一脉,这一点毋庸置疑了。而荀衢因为能力尚可,也被承认是荀氏嫡系子弟。不过,荀衢独木难支,上没有叔伯支持,有个侄子荀攸虽然能力不弱,在家族之中的地位也就一般般过得去。故此,荀衢在荀家之中素来也是少言寡语,基本都不发表意见。

    荀家从荀遂开始计算,到荀攸这一辈一共五代人,算起来,在历史上名气最响亮的,自然是荀氏八龙,还有荀彧和荀攸二人。而如今除了荀彧和荀攸在曹操麾下任职之外,其余荀家子弟都在场。

    对于荀衍,《三国志》中有记载一段话,以监军校尉守邺,都督河北军事。曹操征袁尚,高干密遣兵谋袭邺,衍发觉后击破之,诛干,以功封列侯。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至于荀谌,同样记载不多,也就是在帮袁绍拿下冀州之后,就没有了下文,同样是名不见经传的人物。

    而其中荀悦,却是除了荀氏八龙,荀彧和荀攸之外,记载最多的一个。

    荀悦的父亲荀氏八龙之首荀俭最早去世,古往今来,男子成家之后,也就是与父母分家之时。而荀俭去世的早,分家之后的荀悦年纪小,除了靠家族发的一点分红,日子过的也是紧巴巴的。但是,荀悦却是很早便自立自强,去其他几个叔叔家中借书来看。汉灵帝时荀悦并没有出仕,而是隐居在家中看书,世人不知其才。唯有其堂弟荀彧极为称赞,敬重他。能够让荀彧称赞和敬重,可见荀悦的才能。

    后来,荀彧在曹操麾下发达了,曹操迎接汉献帝之后,荀彧将荀悦举荐给曹操。而荀家素来忠于朝廷。荀悦发现曹操专权,荀悦的态度却是比荀彧还要干脆,直接无视曹操,或许这也是历史上荀悦记载不多的原因。在曹操麾下,荀悦也只与荀彧、孔融二人交往,连侄子荀攸都不怎么联络。

    至于原因,其实也很明了。

    荀悦是极度忠于朝廷的死忠分子,荀彧和孔融二人也是如此。然而,荀攸的态度就有些暧昧了。荀悦不是傻子,自然能够明白荀攸的想法。虽然后来荀悦去世了,曹操请封王发生的事情不曾知晓,但是,荀彧劝阻曹操,最后曹操赐毒酒给荀彧;而荀攸,却是一点意见都没有,显然。荀攸是支持曹操的做法。由此可见,荀悦早有先见之明。

    而荀悦在得知曹操专权。汉献帝大权旁落之后,便无心插手朝廷政事,只是一心的写书立传。其中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荀悦曾著有《申鉴》五篇,抨击谶纬符瑞,反对土地兼并。如今袁常竟然提出为了防止土地兼并。而将土地归为国有,自然引起了荀悦的极大兴趣,于是乎,原本要被荀彧推荐给曹操的荀悦,似乎也要被袁常给勾引走了。

    却说荀焘气愤的半天说不出话来。深呼吸了几下,平复了激动的心情,荀焘转头看向另外三人,问道:“五弟,七弟,八弟,你们怎么看?”

    荀汪自从听了荀谌的话语之后,就一直紧皱着眉头,不过,先前他也没有说话。荀汪也是做过家主的,知道作为家主要树立自己的威信,故此,他并没有当场反驳荀谌的话。只是,现在荀焘都已经如此气愤的询问了,荀汪也只能开口说道:“友若,土地乃是我们家族生存的根本,若是没有了土地,家族又能如何养活数以百计的家族子弟?难道要我们亲自拿着锄头去种田嘛?虽然袁常已为幽州牧,不过,冀州牧却是袁常的兄长。想来袁常想要改革变法,也自当会听取冀州牧的意见,不若将此事告知于冀州牧,问问冀州牧的意见,友若,你以为如何?”

    安逸会使人迷茫,这一点还真的没有说错,荀谌内心之中感到一阵的无力。

    曾经,颍川荀氏是何等的傲然独立,何须仰人鼻息?如今,在袁绍的优渥待遇之下,荀家众人十有七八都被腐蚀了,若是曾经的荀汪,必然不会说出这样的一番话。正如荀汪当荀家家主的时候,难道他要下达某个决定,还会去询问作为兄长的荀焘,荀靖,或者跟荀肃,荀敷商量,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其实,荀家一直标榜自己是忠君爱国的一份子,然而,荀家众人难道看不出,土地兼并是造成朝廷动乱的根源嘛?荀氏八龙的名号不是白叫的,他们自然能够看得出来。可是,看得出来是一回事,能不能支持又是另外一回事。这世上,又有多少人愿意损失自身利益,而去成全他人的利益?土地收归国有,对于朝廷而言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家族而言,只有坏处,没有丁点的好处,家族自然不会同意。荀谌也算是明白了一件事,难怪当初荀彧和荀攸坚决要去曹操麾下效力,或许,他们也明白,若是继续待在家族之中,也许早晚有一天他们也会被腐化,最终堕落。想到这里,荀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五叔,幽州牧乃是一个有志向,坚持理念的人物,又岂会因为冀州牧的一番话而改变自己的意志。所以,谌以为,即便冀州牧知晓幽州牧的做法,也定然毫无办法。”

    荀汪虽然老迈,也逐渐的开始昏庸,智短,却毕竟还没有完全傻了。袁常的经历,他也了解,若是设身处地的想一想,现在占据一州之地,身为一州权力最大的长官,又岂会还听从袁绍的话,因此,荀汪也只有沉默了。

    荀肃为人正如其名,严肃古板,很是干脆的说道:“土地乃是家族的根本,袁常小儿此举不妥,吾自是不会支持这等行为。”

    而最后剩下一个荀敷,却是显得极为随意,放荡不羁。

    此刻家族在商议大事,荀敷却是抱着一壶酒,不时的倒在手中玉杯,陶醉的饮上一口。等到荀肃发话完毕,荀敷还缀了一口美酒,打了个酒嗝,这才不紧不慢的说道:“年轻人有想法是好的,充满活力,这样才像是年轻人。改革变法听起来还真像是那么回事,想让我们家族支持也不是不行。只是,幽州牧能否保证我们家族世代富贵,老有所依,幼有所养?若是不能,我们家族又如何能支持于他?难道就凭他的一句话?”

    荀敷之所以无子,也是因为年轻的时候太过放纵,纵情于声色犬马,结果将身子给耗虚了,一直无所出。也亏得大家都知道原因是出在荀敷身上,否则,荀敷的那些个妻妾,怕是要被指责的连头都抬不起来了。

    对于荀敷所说的话,荀谌只能在心中叹息。

    曾经鼎鼎大名的荀氏八龙,如今开口闭口便是利益,俨然一副市侩商人模样。至于说保证世代富贵,老有所依,幼有所养,在袁常麾下自然是不可能的事。袁常说了,有能力的就上,没能力的就滚蛋。如果想要当个寄生虫般,白白耗费国家资源,那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今,对于荀家,荀谌已经是彻底的失望了。

    荀谌长揖一礼,说道:“四位叔父,幽州牧怕是无法达到你们的期望。不过,谌已经决意效力幽州牧,无怨无悔,还望四位叔父允之!”

    其实荀焘四人答不答应,荀谌都要这么做,之所以这么说,不过是给四个长辈一点脸面罢了!

    “荀友若,你执意如此,便是已经忘记了家族重任否?既然如此,那这荀家的家主之位,也不适合你了。”荀焘见荀谌如此强硬,当即大怒着说道。而荀汪三人漠然的看了荀谌一眼,都没有说话,不过没有说话,也就表明了他们的态度。

    “既如此,谌愿卸去家主之位,还请四位叔父另选贤能继承。”荀谌也没有任何反对,极为平静的说道。(未完待续。)

第五零七章 袁绍之怒

    哀莫大于心死,便可用来形容此刻荀谌的心情。心都已经死了,又有什么好留恋的?荀家素来标榜自己忠君爱国,只是,明知变法改革才是正确的,然而,为了家族的利益,他们宁愿不选择变法改革,宁可让天下动荡的根源存在,也不思改变,这真的是忠君爱国嘛?

    家族只是为朝廷提供一些有才能的子弟,让他们帮助朝廷打理政事,这样就能高喊忠君爱国。那袁常实行改革变法,将天下动荡的根源剔除,让天下真正的实现和平,稳定,那样的话,袁常岂不是忠君爱国之中的圣人了?只是,几个长辈显然都老了,已经不复雄心壮志,跟他们谈再多也没用,或许他们只是想幸福快乐的度过人生最后几个年华,至于天下动荡的根源能否解除,与他们又有什么关系?

    荀汪失望的看了一眼自己曾经看好的接班人,开口说道:“友若你愿卸去家主之位,那自然是没有问题。自此之后,友若你所言所行,并不代表我荀家的立场。友若你既执意跟随幽州牧,我们几个长辈也不会阻拦,只希望你好自为之!”

    “多谢五叔教会,谌必铭记于心!”

    荀谌再次长揖行了一礼,说道:“此间事已了,接下来选举新的家主,谌不便参与。在家中也呆了好些日子,谌克日便要返回幽州,便先行下去准备,还请几位叔父见谅!”

    “友若贤弟,且慢!”

    正要转身离去的荀谌却是听得耳边传来一道唤声,定睛望去。却是荀悦叫住了他。荀谌心中有些讶异,他与荀悦二人素来无交往。今日在如此场合,叫住自己又是所为何事?

    “仲豫兄长。不知唤小弟何事?”

    “为兄对幽州牧的改革变法倒是有些兴趣,想要去幽州见识一番,不知友若可否替为兄向幽州牧引荐一番?”荀悦微笑着说到。

    “仲豫兄长有请,谌敢不从命!”

    对于荀悦的请求,荀谌自然是感到极为激动。荀悦愿意跟随自己前往幽州,显然是有着跟他一样的理想,可见荀家的子弟除了他和荀彧,荀攸三人之外,并非都是一群混吃等死之辈。如今袁常新入主幽州。麾下虽然说人才济济,但是,袁常却也经常叹息人手不够,而如今荀悦愿意跟随他前往幽州,这自然是一件好事。至于荀悦的能力,荀谌不是很清楚,却也知道荀悦小时候到几个叔父家借书自读,想来能力也不差。

    “友若兄长,能否算上我兄弟二人。”

    荀悦刚说完话。荀爽的两个儿子荀錶和荀衢也站出来说道。荀錶和荀衢二人如今也二十出头,正值年轻之际,也想外出干一番事业。而且他们的思想多受荀爽的影响,荀爽素来主张安黎民。而袁常的变法也符合荀爽的思想,再加上荀錶和荀衢二人未被家族利益所束缚,自然也想着跟随荀谌去幽州闯荡一番。

    荀錶和荀衢二人的能力荀谌同样不知。但是,荀家的嫡系子弟教育的都不错。既然荀錶和荀衢二人愿意跟随他,他又岂会拒绝。能够给袁常带去几个家族能干子弟。想来袁常也会很高兴。

    而在一边,还有一人犹豫了片刻,然后站出来,道:“友若,能否捎上我一个。”

    却说这站出来说话之人乃是荀衢,荀昙生有二子荀彝和荀衢,荀彝已经去世,只留下荀攸这个儿子。而荀攸如今在曹操麾下投效,荀衢作为荀攸的亲叔叔,按理来说应该去跟侄子一起投效曹操会更加有利。不过,却因为考虑到两个原因,荀衢便生起了跟随荀谌去幽州投效袁常的想法。

    首先一个原因,便是荀衢作为叔叔,若是要靠侄子才能出头,显然就会觉得有些羞愧了,荀衢好歹也是个读书人,自然做不出这种事;第二个原因,便是如家族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的道理一般,他们这一脉就荀彝和荀衢二人。荀彝去世,儿子荀攸在曹操麾下任职,他若是也去曹操麾下任职,日后若是曹操败亡,那他这一脉岂不是就要没落了?而听荀谌所言,袁常似乎挺牛掰的,荀衢便生起了去投效袁常的念头。日后曹操败了,他还可以救得自己的侄子一命;至于说日后袁常败了,荀衢也可以让他的儿子去投效荀攸。如此一算,倒是个极为好的想法,两边都有人,日后自然不会出问题。

    “仲启兄长愿往,弟自是替幽州牧欢迎之至!”

    荀谌在欢喜的同时,心中也有些感慨,如今的荀家算是四分五裂了。荀彧和荀攸二人在曹操麾下任职;而他如今则带着荀悦,荀錶,荀棐和荀衢四人要去幽州投效袁常;剩下的人自然是待在冀州准备替袁绍效力了。虽然这样的做法也符合家族不把利益放在一块的选择,但是,这并非是出自家族的安排,而是因为各人的理想所致,却是让人不免唏嘘。不过,事已至此,荀谌也自然没什么多想的。

    “你们…”

    荀焘见几个人都要跟随荀谌去幽州投奔袁常,顿时气的吹胡子瞪眼,他并不认可袁常的变法,荀谌要去投效袁常,在他眼中就是家族的忤逆。而如今,竟然还有不少人跟随荀谌,怎能让荀焘不怒。

    “兄长,罢了!家族素来不会干涉族中子弟的选择,既然他们要去幽州谋事,我等也不便劝阻!”

    倒是荀汪,虽然如今也安于享乐,却也曾经做过族长,族中子弟投效不同势力,也符合家族的利益。只要其中有一个势力能成长强大起来,荀家便不会灭绝,所以,虽然他不认同袁常的变法,却也不会制止族中子弟的选择。

    见荀汪劝说,荀焘这才作罢。

    等荀谌几人走后。如今荀谌这个家主辞职不干了,自然要重新选一个家主出来。荀氏八龙八人总共有九个子侄。在曹操麾下任职的一个荀彧,如今去幽州投效的有四个。嫡系的子弟也就四个,荀衍,荀仁,荀德和荀愔四人。这四人的能力可以说是半斤八两,不是很出色,也不是很差,在只有这四个人的情况下,选谁都没有区别。既然如此,自然就按照辈分来选。荀衍的年纪是最大的,老成持重自然应该选他。不过,荀衍却是自言能力不足,无法胜任家主之位,坚持不就,最后,顺位选择就轮到荀仁了。而这荀仁,却是荀焘的儿子。

    而看到自己的儿子竟然能够担任家主,荀焘先前还怒气冲冲的脸色。顿时变得喜笑颜开。

    上一任的家主之位,在老大荀俭,老二荀绲早丧,老三荀靖无心家主之位。最出名的老六荀爽不符合家主的条件的时候,按理来说也应该顺延到老四荀焘身上。奈何,当时选择家主的时候。几个长辈却是认为荀焘能力稍弱,不如老五荀汪。最后家主反而由荀汪担任。对此,荀焘心中自然是不服。存有芥蒂。然而,如今风水轮流转,家主之位终于轮到荀焘的儿子。老子比不上你,老子的儿子终于比过你儿子,荀焘又岂会没有高兴的理由。

    当然,有人欢喜有人愁。而此刻,在冀州治所邺城州牧府衙内,袁绍自然是一脸的怒火。

    却说袁绍如今是冀州牧,更是在不久之前有朝廷的使者到袁绍面前,封袁绍领并州牧和青州牧。按理来说,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袁绍又为何发怒?

    原来,袁绍发怒的原因就是在于他领并州牧和青州牧这件事。

    之前,袁绍同意和袁常联合,就是因为袁常许诺帮助袁绍拿下青州和并州。而如今虽然袁绍同样拿下了青州和并州,但是,这跟袁绍料想中的过程并不一样。在这一次攻打幽州的战事之中,他袁绍可谓是损失惨重,十几万兵马如今尚存不过八万有余,此外,冀州库存的粮草也因为这一次的战事,消耗巨大。而幽州战事,他袁绍可谓是一点便宜都没有捞到,反而是袁常赚得盆满钵满,不仅得了幽州,更是得到刘和,公孙续等人的投效。原本,袁常要帮助袁绍出兵拿下青州和并州,袁绍能够平白获得两个州,心情自然也不会差。可是,现在想到,原来青州和并州可以如此轻易的获得,袁绍的心情就跟吃了苍蝇一般恶心。

    之前,并州因为原来的州牧丁原被杀,并州牧一职已经空缺;而青州则因为黄巾余孽不断,初任青州牧被黄巾余孽杀害之后,便无人敢去青州任职。后来,刘虞被公孙续给杀害,为了笼络公孙瓒这个名将,把持朝廷的董卓余部李傕和郭汜二人便封公孙瓒为幽州牧。谁知道,公孙瓒直接扣押使者,抢下符节仪仗,自领青州,并州,幽州和冀州牧。之所以把冀州也捎带上,自然是因为跟袁绍的仇怨。

    而公孙瓒败亡,并州和青州自然也就落入了无主之境,只要向朝廷派出使者,这青州和并州自然就可落入手中。李傕和郭汜二人挟持天子,大家心知肚明是叛贼,朝廷的命令是否有效,就看大家认不认可。当然,对于平名百姓而言,谁当州牧都跟他们没有关系,只要不让他们的日子难过就行。而且,如今的天下毕竟还是姓汉,朝廷的任命还是有一点威慑力的。所以,只要朝廷下达了命令,拿下青州和并州自然问题不大。

    如此一想,袁绍也算是明白了一个问题。

    其实只要击败了公孙瓒,他就能获得幽州,青州和并州三州。结果,他没有想到这一点,白白替袁常出兵出力,最终只获得了两州之地,怎么算这都是一个亏本的买卖。

    “可恶,袁常这厮竟然敢算计于我,我必不轻饶!”

    袁绍一脸愤怒的说道,目光隐晦的扫向麾下的一干谋士,心中也有少许的失望。这么多谋士,竟然没有人能够想到这一点,而袁常,能够想到这一点,难道就没有麾下谋士的功劳?当然,对于这一点,袁绍还真的想错了。在击败公孙瓒之后,郭嘉确实也想到了这一点,不过,在此之前,郭嘉还没有往这方面去想。

    毕竟还是这个时代的人,对于朝廷,还是有些敬畏的。虽然朝廷落入了李傕和郭汜之手,可是,到底还是占着朝廷的名义,一州之首的任命,在他们想来,也应该是由朝廷来安排。谁又能像袁常这个穿越者一样,想到利用李傕和郭汜来给自己谋利。

    “主公,袁承志如此行径不当人弟,主公可遣使令其来邺城请罪之!”

    郭图身为袁绍的心腹走狗,听了袁绍的怒骂,当即献计到。当然,袁绍是袁常的兄长,敢当场怒骂直呼其名,郭图却不敢这么做。袁绍现在是生气,可是袁绍也向来多变,谁知道过后会不会又变了样。

    听了郭图的建议,袁绍却是皱着眉头思考其可行性。

    作为袁绍的另一个心腹走狗,郭图的竞争对手,逢纪却跳出来说道:“主公,袁常此举却是不将主公放在眼里,主公若是不惩戒一番,袁常定然会更加无法无天。若是遣使训斥,袁常定然不会重视。不若主公遣一将出兵幽州,让袁常将幽州交由主公,如此,方能显示主公之威严。”

    逢纪如此积极,自然是有他的原因。

    当初袁绍让逢纪和许攸二人前往渤海郡跟袁绍商讨出兵幽州之事,当时的袁常根本没有把逢纪放在眼里,反而对许攸笑脸以对,让逢纪心中极为不满。如今袁绍因为幽州一事,对袁常产生了不满,逢纪自然是趁机吹耳边风,让袁绍把袁常给撸下来。只要袁常没了这些身份,到时候,他逢纪不就可以跑到袁常面前一番耀武扬威,以解心头只恨。当然,被仇恨给蒙蔽的逢纪,却是选择性的忘记了袁常的厉害。如今的袁常,又岂是袁绍能够逼迫的了的角色?

    逢纪忘记了,不代表其他人忘记了,在逢纪说完话之后,立马就有人站出来了。(未完待续。)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8430/ 第一时间欣赏三国之四世三公最新章节! 作者:120笑话所写的《三国之四世三公》为转载作品,三国之四世三公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三国之四世三公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三国之四世三公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三国之四世三公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三国之四世三公介绍:
三国,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热血男儿向往的年代; 当袁常穿越到这个时代,却意外发现三国竟然与未来有着莫大的关系; 势要争霸天下,揽收众美的袁常,又将何去何从; 无数的穿越事件,似乎蕴含着某种骇人听闻的秘密,一切就等着主角来揭晓吧! 三国好男儿等着你,掀起新一轮的烽火狼烟!!三国之四世三公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三国之四世三公,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三国之四世三公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