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三国之霸业徐州TXT下载三国之霸业徐州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三国之霸业徐州全文阅读

作者:秋雾阴     三国之霸业徐州txt下载     三国之霸业徐州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九十八章 归还下邳

    一听陶应说要还下邳,许久不曾说话的张飞也站起来嚷嚷道:“本该如此!”

    张飞说完,下邳又成了众矢之的,陶应想了想一狠心说道:“行,我就将下邳还给刘太守。但是下邳城我是断然不会还的,下邳是我彭城国的屏障。”

    陶应一松口,众人皆松了口气。还以为陶应会一直霸占着下邳不松手呢!其实陶应也有仔细的考虑过,两年后,吕布就会领兵东来,那时候陶谦已经去世,下邳的归属,谁知道会是谁?

    现在因为有陶谦在,大家还有个领头的,虽然各自排斥,但是还各有顾忌。

    但是陶谦今年十二月就会去世,那时候没人再管着他们了。孙乾等人一旦拥立刘备为刺史,刘备就会对自己用兵,更何况到时候吕布的到来,更是饿狼与猛虎同在,那时候徐州就真热闹了。所以他必须早做准备,陶应知道自己的能力不如吕布也不如刘备,但他唯一优势就是能知道历史,能快速抢夺还未被挖掘的人才!

    “公子若还下邳国,真是义之所在也!”

    众人又开始恭维起陶应来,陶应也跟着陪着笑,下邳早晚都会被吕布夺走,自己将少,吕布来了也守不住,不如丢给他们。但是陶应望着一脸兴奋的众人后,又提了一个条件。

    这个条件倒是让众人有些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是好了。

    “下邳国除了下邳城我留作彭城国边城外,往南淮浦一直到睢陵这三县需划到广陵郡去,还有小沛离我彭城太近,也当划到彭城来!”

    陶应条件提完,众人皆又陷入一片沉静中去了,陶应不知道他们还在考虑什么,自己只是拿他们一个小沛,就吐出来近十个县给他们,这样的买卖自己都愿意做!

    见大家犹豫不决,陶应又说道:“既然大家都不愿意,我看此事就以后再说……”

    旁边刘备一稽首道:“公子所言甚好,既然公子有心,刺史大人何不成全公子呢?”刘备毕竟是顾得大局的人,更何况,你现在不要,陶应一窜到彭城去,到时候再想要下邳国,那就得刀兵相见了!

    刘备请命起来,陶谦不想让陶应树敌太多,于是便点头应允了。答应下来后,陶谦便颁给刘备下邳国印绶,让他领兵驻扎在新的下邳国。此时的下邳国没了下邳城,倒有些怪怪的。因此陶谦又准备重新禀告汉帝,将新的下邳国更名为夏丘国,将治所挪到夏丘去。

    原本一场庆功宴变成了一场纷争的抢地宴,曹豹正巴不得刘备快点离开东海郡,因此也举双手赞同,很多人也只能跟着顺大流起来。

    分完土地,陶应写下保证书后便离开了刺史府,然后在郯县闲逛了起来。为了寻找到年幼的诸葛亮,陶应更是不惜成本的让画师将诸葛瑾描述的诸葛玄的画像张贴的满郯县都是。

    要知道陶应的纸张已经开始在东海火爆起来了,轻盈又便于携带,一张纸居然炒到一两银子只能买十张了!

    陶应为了寻找到诸葛亮,愣是废了五十多两银子!五十多两银子啊,都够一家人省吃俭用一辈子的了。

    从贴出告示,一直到晚上,陶应居住的客栈依旧没有一点点关于诸葛玄的消息。这让陶应一度以为诸葛玄已经领着诸葛亮去荆州了,或者去了扬州。在客栈呆了两天,依旧没寻到诸葛玄的消息,城外士兵传来消息,说曹操两位公子已经抵达石亭镇了。

    算算日子,似乎是该回彭城了,于是陶应便只好去陶谦那里告辞,然后领兵朝城外走去。刘备兄弟也领兵前来相送,虽然张飞有些讨厌陶应,但是陶应数次打胜仗,这一点张飞内心里还是尊敬他的,更何况今日陶应又将下邳其他城送给了刘备安身。

    一直送到城边,陶应朝刘备稽首说道:“刘将军,就此告别,以后刘将军驻扎夏丘,我守彭城,咱们都是邻居,要多来彭城做客才是!”

    刘备也稽首回复道:“那是那是,就怕到时候叨扰公子!”

    两个人说说笑笑,刘备又送了陶应五里路,到了陶应城外大营刘备这才离去。即使离开了郯县,周围相送的百姓依旧非常多,但是当出了城快十里路的时候,百姓大多都散去了。战后重建工作非常重,他们不仅要种地还有修补城墙,建造房屋,因此大多数只选择送了十里路。

    出了郯县往石亭镇,走不到二十里路,依旧有个衣着破破烂烂的农民跟着陶应的军队。士兵发现那人鬼鬼祟祟后,便将他抓了起来,那人却狡辩说是诸葛瑾的同乡,有诸葛玄的消息要告诉诸葛瑾!

    士兵知道诸葛瑾是陶应新收的将领,这几日陶应出入皆由其相随。因此知道此人得罪不起,于是士兵便将那人押着去见了陶应。陶应此时正骑在马上跟诸葛瑾商量着一些事情,因为他现在知道自己正是用人之际,而自己拥有如此之多的县城,却没有多少人才可用。

    士兵快马来报说抓到一个自称见过诸葛玄的人,诸葛瑾眼前一亮,陶应忙让人把他带过来。不一会时间士兵便将那个跟随的农夫带来了,农夫见到陶应跪在地上就磕头。

    见那农夫也不过四十余岁,但是骨瘦如柴,头发已经斑白了。农夫跪在地上就磕头说着:“我不是奸细,我不是奸细,我见过你们贴画像上的人,我见过他!”

    陶应从马上跳下来,扶起老农,然后转头让士兵拿一个馒头过来。一会时间士兵便拿来了一个馒头,馒头中午刚热过,因此还有些余温。老农接过馒头便狼吞虎咽了下去,看样子是饿了许久。

    “你在哪里见过他呢?说说吧,如果真的能找到诸葛玄,我还有重赏!”

    陶应似乎已经绝望了,但是突然又听闻到诸葛玄的所在,一股新的希望感又充斥在了他心中。老农吃的太快被馒头噎着了,喝了一口水后又缓了一会才说道:“我见过诸葛老爷子,我家本与他一起逃往郯县,兖州来的兵太多,我们刚进城城门就关上了。我跟诸葛老爷子还有他三个孩子一起躲在城内为生。”

    他像讲故事一样从头开始将,但是陶应都有些等的不耐烦了,他最想知道诸葛玄现在在何处,诸葛亮兄弟有没有被饿死!

第九十九章 监牢里的诸葛玄

    “现在呢,现在他们在哪里?”

    城外,陶应抓着老农急切的问着,老农似乎不慌不忙的,但是陶应一晃悠他,老农却突然被馒头噎住了。

    眼看着老农噎的眼泪直流,眼看着就要死在眼前了,这下可吓坏了陶应。老农这个时候不能有事啊!眼看着诸葛亮就能找到了,只要找到了诸葛亮,他若请的诸葛亮出山,到时候有诸葛亮据守彭城,他陶应还会怕谁?

    军医拿了水给老农灌了下去,好半天老农这才好过来。一阵咳嗽后,老农将馒头吐了出来。陶应忙又开始询问他诸葛玄的消息来,这次老农才跳过前面的铺垫直接说了结果,结果一出,一群人皆愣住了!

    “现在他们在牢里!”

    “什么,在牢里?在哪里的牢里?”

    陶应一脸的惊讶,按理说,他们不会做什么违法的事情啊!不违法就被抓,郯县难道没有王法吗?老农似乎得到过诸葛玄的恩惠,于是又开始介绍起来。

    原来当曹操第一次围攻郯县时,诸葛瑾与诸葛玄走散。诸葛玄领着诸葛亮、诸葛均以及他的妹妹一同逃到了郯县,诸葛瑾想进城,但是城门关上了,只好逃往武原。而诸葛玄进城后,在战乱中,他小心护着诸葛亮兄弟,却不想身上的包裹都被兵痞子给抢走了。

    自己包裹被抢了,包裹里可都是他的钱啊!钱虽丢了,但是能进城保命已经感天谢地了,他们怎么敢去问当兵的要。于是落难的诸葛玄只能随着难民一起在街上乞讨起来,乞讨了几天,诸葛玄已经饿的只剩下皮包骨头了,大家都没有吃的,哪有好心人来施舍东西。

    就有点吃的也全部支援前线抗战去了。实在没办法,诸葛玄听从了老农的建议,两个人决定将诸葛亮的妹妹卖掉。古人重男轻女,轻易不肯卖孩子,更何况男孩子是延续香火的,他更不能卖,更何况是自己哥哥的孩子。

    诸葛玄依旧犹豫不决,老农就劝他说:“与其你让三个孩子跟着你饿死,还不如卖掉一个养活其他两个孩子,等打胜了仗还能回琅琊继续种地去!”

    现在想去扬州,走也走不掉,钱也没了,也没吃的。诸葛玄没办法便托老农把诸葛亮的妹妹卖掉了。老农以前来过郯县,因此认识一些人,于是他便托人去找自己老乡,老乡正好在曹宏府上做事。

    于是两个人一合计,这曹家也是大户人家,想必也需要丫鬟,就将小诸葛卖给了曹家。不过将诸葛亮妹妹卖给曹家后,老农老乡欺负诸葛玄是外地人,现在满城的难民,想必他也不敢怎么样,于是便拒绝给诸葛玄钱。

    诸葛玄一怒之下便要去刺史府上去告状,人还没走路上呢,就被曹家家丁抓了起来,然后被打了一顿,随意给定了一个罪,便将诸葛玄并诸葛亮和诸葛均全部抓监狱里蹲着去了。

    老农找自己老乡,当初说好了,卖了这个小姑娘就给他点回扣,结果那个老乡把他揍了一顿赶走了,说要不是看在同乡的份上早就把他也抓了。

    陶应在郯县时,老农畏惧曹家的势力不敢说,于是便一直跟着陶应。跟了快十里路,因为人多,老农都不敢靠近陶应的人马。

    听闻自己叔父和弟弟还在郯县监狱,马上的诸葛瑾眼睛红润了,诸葛瑾吵吵着要回去救出叔父。

    陶应也让大军停下了脚步,虽然石亭镇催的急,但是衡量在三后,陶应还是决定回郯县。不管怎么样,陶应都要救出诸葛亮。自己前期将领年轻又无统帅,所有陶应决定这几年本本分分的守着彭城,等诸葛亮长大后,自己有了将帅,到那时就出兵一举吞并徐州,然后北攻袁绍西击曹操,然后还要渡江与小霸王一决雌雄!

    想到这里,陶应便传令李典让大军回郯县。好在走的不是很久,战马奔腾了一炷香的时间,陶应便赶回了郯县。望见陶应又领兵回来了,士兵慌忙跑去刺史府禀告。这下可吓坏了郯县那群官员们,他们还以为陶应言而无信,现在又回来攻打郯县了呢!

    陶应回到郯县南门,城上士兵不敢开门,有人去请曹豹,曹豹却醉酒在家躺着呢。又去请曹宏,曹宏忙赶到城墙上,陶应指着城墙上喊道:“曹大人,开城门,我无他事!”

    曹宏在城墙上想了想说道:“陶公子,有事明天再说吧,曹将军酒醉,没有命令我也不敢开城门!”

    知道曹宏的想法,陶应便朝城上喊道:“曹大人,我不进城也可以,麻烦曹大人去喊刘将军出来,我有一事想求!”

    曹宏又朝下喊了起来:“刘将军已经领兵去夏丘了,公子刚走不多久,他便走了!”

    见曹宏怎么着都不愿意给自己开城门,陶应有些急了,又喊道:“曹大人,你若去监狱将我画像上的人放出来,我就不进城!”

    陶应说完让士兵将诸葛玄的画像射到了城里,曹宏捡到了画像,看了又看,似乎这个人他也不认识,但是见陶应居然为了一个阶下囚不惜满城寻找,现在又领大军折返,想必画上的人定是个难得的人才!

    想到这里曹宏开始打小算盘起来。在应付了陶应几句后,曹宏忙揣着画像便骑马去了郯县监狱。赶到监狱,监狱里已经是人满为患,打开监牢,里面一阵阵恶臭传来,差点让曹宏吐了。

    交待狱卒几句,狱卒慌忙点头哈腰的跑去寻人了,没过半柱香的时间,狱卒果真在囚牢里找到了诸葛玄,诸葛玄已经被折磨的快奄奄一息了,他身边的两个小孩也瘦的都是皮包骨了。

    将三个人带出监牢之后,狱卒忙向诸葛玄介绍起曹宏了,诸葛玄忙跪在地上感谢曹宏的搭救之恩。两个人说了一路,果然这诸葛玄是个人才,而且他居然还是大官之后,这让曹宏不禁开始想歪点子了。

    陶应在城外等到了快傍晚十分,曹宏这才出现在城墙之上。此时诸葛玄已经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诸葛亮和诸葛均也都换了衣服,就连被卖到曹府的诸葛亮妹妹也被带来了。只不过跟以前不同的是,诸葛玄却穿上了一件官袍。

    曹宏指着诸葛玄喊道:“二公子,人我带来了,不过我已经举荐他当了司农校尉,二公子果然眼力过人啊!”

    曹宏在城墙上有些洋洋得意的笑了起来,诸葛瑾望见城上的诸葛玄慌忙催马出来喊道:“叔父,我是子喻!”

    一看下面骑马的果然是诸葛瑾,诸葛亮和诸葛均在城上开始哭了起来:“大哥,快来救我们,他们在牢里打我们,还不给我们吃的!”

    诸葛均一边抹着眼泪一边诉苦,就连诸葛亮望着曹宏都忍不住的想上去掐死他,如果以后有机会,他肯定会亲手揍死这个畜生!

    “弟弟别怕!”

    诸葛瑾在城下喊着,他想劝诸葛玄出来投靠二公子。现在整个徐州谁人不知道二公子威名?但是诸葛玄哪里知道,这半年陶应最巅峰的时候,他都是在监牢里度过的。而且他也是有报复的人,如今得欲曹宏,曹宏又举荐他当了官。在徐州正是一展抱负的时候,他又岂能跑去跟一个毛头小子跑呢?

    更何况曹宏亲自救他,人得知恩图报。他又答应了在郯县为官,又岂能言而无信?

第一百章 年幼诸葛亮

    诸葛瑾在城下劝叔父诸葛玄投靠二公子陶应,诸葛玄在城上面露为难之意。楼上曹宏却朝陶应一稽首说道:“二公子,如今诸葛大人愿在郯县效力,都是为了徐州百姓,二公子岂是强人所难之人呢?这名声要是传出去,恐怕影响二公子的声誉啊!”

    陶应叹了口气也对曹宏喊道:“曹大人,你想多了。我费劲周折要寻夏侯玄不为他事,只因他是诸葛子喻的叔父而已。子喻投奔我,我便想让他了无牵挂。如今见诸葛大人无碍,我也就放心了,他在郯县还希望曹大人要多多举荐啊!”

    陶应说完,旁边诸葛瑾还在劝,陶应忙对诸葛瑾说道:“子喻,人各有志,算了吧!你也莫要为难诸葛大人了?待会若诸葛大人让你投奔郯县,此事就不好看了。还不如接了你兄弟姐妹,咱们回彭城吧,曹操两个儿子已经在石亭等的不耐烦了已经!”

    有一种方法叫声东击西,就例如在古玩市场买东西,当你看中一件未被发现价值的宝物时,聪明的人往往不去关注他,反而去关注另外一个不值钱,到时候连买带送就将宝物拿走了。

    诸葛瑾毕竟才二十岁,虽然他心智已经非常成熟了,但是做事方面难免还是有些不成熟。俗话说,父母不在,长兄如父,如今叔父不愿跟着去彭城,在陶应的劝说下,诸葛瑾只好做好自己这个长兄该做的事情。

    于是诸葛瑾只好有些失望地朝城上喊道:“叔父,既然咱们各为其主,我也不勉强了。叔父之才想必刺史大人定会重用,侄儿也无需担心了。叔父亦不要牵挂侄儿,我定会带好弟弟妹妹!”

    诸葛瑾说完下马便朝城上诸葛玄磕头起来,磕了几个头之后,这才又上马喊诸葛亮与诸葛均,让他们带着妹妹出城。

    陶应似乎也有些不耐烦的朝城上喊道:“曹大人,我赶时间,我数万兵马可耽搁不起,快点打开城门把子喻弟弟妹妹放出来吧,我们要走了!”

    见陶应居然不纠结诸葛玄了,曹宏心中有些疑虑。但是他也是有识人能力的,刚才跟诸葛玄交谈,诸葛玄言行之中无不透漏出他大族的贵气,又学识渊博,难道陶应真的只是为了让手下诸葛瑾放心才回的郯县?

    不过不管那么多了,为了早日将这个瘟神打发走,曹宏忙挥挥手让士兵将诸葛亮与诸葛瑾还有一个小女孩带下去了。

    陶应假装无所谓甚至更多的不耐烦,但是心却提到了嗓子眼。一直看着士兵吱呀一声将城门打开,然后两个士兵将诸葛亮与诸葛瑾带出来,送过吊桥,陶应的心这才放了下来。

    两个小孩慌忙朝诸葛瑾奔去,诸葛瑾下马一手搂住了一个激动的眼泪都掉了下来。他们三兄弟一个妹妹最是凄苦,父亲去世了,母亲也不在了,于是他们三个只能去投奔叔父诸葛玄。

    却不想这时徐州还偏偏起了战火,曹操开始了第一次征伐徐州,诸葛瑾与叔父走散了。按照以往的历史,诸葛瑾去了江东,后来被江东孙权的一个亲戚举荐在江东做了官。最后官至大将军,他儿子更是牛,虽然他儿子结局不是太好。

    然后诸葛玄带着诸葛亮兄弟继续流浪,最后叔父也死了,诸葛亮更是沦落到了在隆中种地,要不是刘备请他,估计这一辈子他都只是一个农夫了。

    不过幸好他们在徐州碰到了穿越而来的陶应,也不知道他们的命运到底会怎样下去,不过至少有一点,他们兄弟现在开始就再也不用分开啦的!

    望着几人的团聚,那场面有些感人,陶应的家至少是没这么亲了。天已经不早了,陶应还没等诸葛瑾说完话,甚至陶应还没真正的去打量诸葛亮便令亲兵过来一人抓起一个小孩放在了自己的马上,然后李典过去把瘦的干黄的小女孩拎到了自己的马上,像拎个小鸡一样。

    亲兵回到了队伍里,陶应紧绷的心这才松下了。惊喜过后,陶应又开始炫耀了,也不管话说的合不合适骑马在城下指着曹宏大喊道:“曹大人,你说我这两天不惜成本的四处寻找诸葛大人是为何吗?”

    “因为他学识渊博,不过我先了你一步,哈哈!”

    曹宏在城上无不炫耀起来,陶应也跟着哈哈大笑道:“非也,我眼光岂能与你一般,我真正要寻的是诸葛瑾的弟弟诸葛孔明非诸葛玄大人也!你个傻……”

    一说到傻*,似乎这样说显得自己太没素质,或许因为等到了诸葛亮,陶应太开心了吧,竟然差点忘了注意自己形象。

    陶应说完那笑声诡异的让诸葛瑾都有些害怕,曹宏不信,陶应又指着诸葛瑾说道:“诸葛一家出尽才人。诸葛大人虽然也才华横溢,但比之子喻和孔明差也,子喻有大将军之才,孔明有王佐之才,将来天下定将是彭城的天下!”

    陶应说完勒马便哼着小曲朝城外而去,曹宏忍不住在心里骂了一句:“傻逼!”不曾想的是陶应也在心里用这个称呼返还给了曹宏无数次了!

    一听陶应说自己有大将军之才,说自己弟弟有王佐之才,诸葛瑾那个震撼啊!自己与陶应不过相识两三日,而自己弟弟诸葛亮更是与陶应一面都没见过,他怎么会知道自己弟弟有王佐之才?难道他能预见未来之事吗?

    不过现在哪里还能顾得那么多事,自己主公已经重新领兵朝石亭镇而去,诸葛瑾也赶忙骑马跟了过去。

    八月初的石亭镇连绵的大雨一直下个不停,陶应望着窗外连绵不绝的大雨,心中满是顾虑。石亭镇的房屋已经修建好了,大街也修建完了,唯一不好的事情就是那些树很少,因为这里原本都是些农田。

    陶应正琢磨着来年春天怎么从别处移植些树来呢,但是眼前他需要思考的显然不是这个问题。

    陶应本对孔明充满了希望,他以为他就如同落魄的刘备突遇孔明一般,自己很快就能开始自己的王图霸业!

    但是令陶应崩溃的是,此时的诸葛亮年方十四岁,还是一个孩子啊!比自己小了十岁,一个十四岁的孩子就是再聪明也毕竟是个孩子,他还没有后世那种可以统帅千军万马的能力与威望。

    陶应想给他请个老师,但是徐州能教他的人却还当真没有。原本陶应准备请张昭来教他,但是又觉得张昭是不是太过于迂腐,而且张昭又是主降论者,到时候曹操强大了来打彭城,他要是糊弄诸葛亮,让诸葛亮投降了该怎么办?

    外面雨声不断,陶应出神的望着窗外雨滴滴落在荷塘里泛起的阵阵涟漪。此时的诸葛亮正一脸好奇的拿着毛笔在纸上写着东西,诸葛瑾训斥他不要动那些纸张,纸张太过珍贵,诸葛亮只好放下毛笔在屋里有些局促的站着。

    不一会小兵来报说曹丕要吃甜食,府上做的饭菜他不愿意吃,曹丕也吵着要回兖州。陶应有些心烦的说道:“不吃就让他饿着,饿狠了自然就吃了!”

    曹丕今年才8岁,他跟诸葛亮比起来,太过于娇惯。曹植只有三岁,只是一个能走的小熊孩子。这一切都让陶应大失所望,他印象中曹丕和曹植应该都是大人的,却没想过如此之小,这下自己简直就是自作自受,闲着蛋疼就算了,闲着倒好居然替人家养小孩子去了,搞的自己这么伟大!当陶应第一次见到年幼的曹丕和曹植,心都碎了。

第一百零一章 顽劣的诸葛兄弟

    (谢谢飞鸽03的打赏,我会更加努力写下去!)一个人有些失神的望着窗外,似乎心里只有一滴滴雨滴落在心扉上的声音了。突然寂静的屋内,身后当啷一声响,陶应转过脸去,却瞧见诸葛均将一个花瓶打破了。诸葛均望着地上的碎花瓶,又抬起头望了望陶应,他一脸的惊慌。

    望着陶应有些冷峻的脸,诸葛均吓的眼泪都从眼角流了出来。但是他却也不敢出声,只是这样怯怯地望着陶应。旁边诸葛瑾见状慌忙跪下赔罪起来:“主公……”

    陶应叹了口气安慰了起来:“无妨,无妨,只是一个花瓶而已。还有,孔明,你爱玩爱毛笔,也别在那里站着了,拿去玩吧!”陶应说完,叹了口气,从门边拿了把雨伞撑开,陶应一个人走进了风雨中。

    屋内传来一阵哭喊声,原来是当陶应走后,诸葛瑾已经开始教训孔明和诸葛均了!陶应听到声音,却没有回头,只是径直地走出了小院。

    绕过一条石砖铺成的大街,陶应一直走到另外一处大宅中,这里面住着的就是曹操的两个难缠的少爷曹丕和曹植两人。

    在石亭镇驻扎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时间很快就到了九月份。有许多难民纷纷从兖州逃难而来,正好补充了石亭镇的人口,随着来的难民越来越多,很快陶应修建的石亭镇就已经爆满了,为了控制人口,陶应便下令挑选工匠以及会教书的先生留在镇上,其他人一律在城外分与土地。

    仅仅九月份一个月,石亭镇人口就增加了近两万人,而且越来越多的人也朝石亭镇蜂拥而来,陶应又不得不召集镇上的先生和有些威望的人出来组织百姓,然后将石亭镇到虎贲城和兰亭城之间的土地分给他们。

    这一忙碌,陶应便整整又忙碌了一个月时间。时间到了十月份,陶应才将难民安抚完毕。随着难民的增多,陶应已经隐隐猜测到兖州肯定战败了。诸葛瑾从逃难而来的百姓口中得知,兖州如陶应所料一般,曹操与吕布在濮阳交战,吕布骑兵催枯拉朽似的将曹操大军打败了。而且吕布更是在濮阳差点杀死了曹操。

    十月份就要到来后,安抚完了百姓,陶应又挑选了一名比较有威望的人当了石亭镇的镇长。随着逃难的人数越来越多,加上陶应对石亭镇的期盼,陶应大手一挥手,将石亭镇改为了破曹郡,直接将这个拥有近十万人口的小镇提拔成了一个县级市。

    离开破曹郡,陶应便领兵回彭城。秋天慢慢到来了,北方的秋处处弥漫着一种悲的味道,或许这就是叫伤秋吧!

    回彭城的路上,经过武原。似乎自己上次从武原经过,已经是几个月前的事情了吧!一进武原,陶应便感觉到了一股家的味道。

    在彭城国,陶应的地位简直与神仙并列,家家户户都在家里把陶应供了起来,大小村子边甚至还修建了很多陶贤庙,现在的陶应在彭城国,那可如同刚建国时期的**一般啊!

    百姓对陶应崇拜到了极点,就变成了信仰。有了信仰,人的心就能够团结在一起,团结了,就会变的更加强大!

    陶应望着拥护自己百姓,陶应发誓要把彭城国打造成汉朝最富有的地方,除了治所彭城外,其他诸县的百姓又岂甘落后?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陶应曾下令修建一条从彭城到武原的大公路,没想到从二月份开始,到现在,仅仅八个月时间,一条宽阔的能容得下五辆马车的大路便真的出现在了陶应眼前。

    陶应都感觉这是件不可思议的奇事!

    武原迁来了近几十万百姓,百姓齐上阵,八个月的时间就修复了武原城,而且又重新修葺了当年陶应与赵云和徐盛结义的三圣庙。而且还在那里办起了庙会,庙会更是一个月便有一次,陶应来的这一天恰巧碰到了庙会,那数万人的庙会,当真让陶应开了眼界。

    听闻陶应领兵从石亭镇回来了,武原县令领着乡绅百姓皆在边界处就等候着了,只是陶应却说自己是路过,不愿惊动百姓,于是只是写了一封嘉奖信,鼓励县令继续清廉为官,然后便绕道而去。

    武原县令返回了武原,陶应顺着马路便一直朝彭城而去。一路之上,宽敞的大路两旁皆种满了庄家,一眼望过去却很少能看到村庄。路边有的只是一条条小路,小路是通往离大路非常远的村庄的。

    古人皆以村庄遍布来形容一个地方的繁荣,但是陶应却不以为然。他让陈登督促修路时便已经下令,任何人不许在大路之旁修建房屋村庄,因为这些交通最为便捷的地方他可是有大用的,以后彭城开始发展工业时,那些厂房必须修建在这大路两旁的!

    从武原到彭城,路程不过一百五十多里路,陶应骑着马领着近万兵马用了一天一夜才赶到彭城。第二天晌午赶到彭城,远远到达彭城边界,陶应又领略到了另外一番景象。这里的人口稠密度特别高,每走一里路不到就能看到成片的村落。

    一个村落连着另外一个村落,一个乡连着另外一个乡,甚至每个镇之间都已经连在了一起。百姓居住的地方多了,每个人分到的天地却少了,很少能能看到像武原县那样的成片的庄稼了,这让陶应又开心,又隐隐约约有些担忧。

    人多是工业化的基础,也是特大型城市建设的基础。但是人多同样会带来太多的问题,例如没有土地,这么多百姓如何生存?如果以后闹了饥荒,或者打仗,要养活彭城近百万百姓,这到底需要多少粮食啊!

    不过,现在似乎不是该想这件事情的时候。

    沿着彭武大道一直到彭城北门。抵达北门时,往不远处望过去,又一条大路在彭城北门外五里处汇合了,这条大路是修往广戚的。彭广大道修建了近五个月时间,由近数万百姓参与修建。

    广戚大路从彭城北门出发,经过留县到达彭城最西北的广戚。抵达北门后,抬起头望着高大的城墙,彭城的北大门已经修建完了,高耸的城墙有近八米多高,就是那洛阳城城墙也不过六米。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刻意讨好自己,彭城外城墙刚修好两处,正好是北面的城墙和西边的城墙。

    而陶应正好要从北方回来,见城外大批军马来了,彭城代理太守陈登以及严畯慌忙出城迎接。百姓更是拥挤到了五里外的彭广大道与彭武大道交合的地方前来欢迎了。随着喧天的锣鼓声,陶应与陈登等人一同进了城。

    城北门是要经过一条河的,这里是泗水与汳水的交接处,泗水是流经徐州北方的最大的河流之一,而汳水更是从黄河经过整个兖州流经而来,两大水系在此交汇,注定彭城是一个水运特别发达的中转站。

    而北门却不是码头,从吊桥上渡过护城河,陶应进入北门。北门修建的异常宽阔,能并行四辆马车,这是按照陶应的要求修建的。陈登不明白陶应为何将彭城打造的仿若洛阳一般,甚至比洛阳还要繁华。

    进了彭城,彭城北区的主街道和生活区已经修建完城,一条大河也沿着北区缓缓流过,周围也种满了各种树木。骑着马,陶应在人烟有些稀少的彭城北区走了近一炷香的时间,此时的彭城,虽然看上去有些破破烂烂,特别是在秋日的阳光里有凄冷,但是陶应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彭城早晚会发生更大的转变,那时的彭城方是四方来朝之地!

第一百零二章 路有饿死骨

    彭城一共分为四个区,靠近北门的是北区,靠近南门的是南区,西门的是西区,东门的是东区。北区与西区已经修建完毕,除了宽阔的街道,还有一排排布置整齐的古代建筑群,城市很大,就是人烟有些稀少。

    老百姓只是负责修建彭城,但是却不允许在这里居住。这里到底要住什么人,他们也不敢询问。到了彭城最中央处,是陶应花费了近数万两黄金打造而成的占地近千亩地的连绵建筑群,仿若一个皇宫。

    中间的大殿已经修建好,高耸入云的主殿最为壮观,似乎刚入彭城抬眼便能看到。主殿旁边,分布着六个分殿,经过快半年的努力却只建好了两个。

    不过望着眼前宏达的工程,加上简陋的工具,能有这样的进度,陶应已经非常满意了。走在有些混乱的工地上,那些负责修建大殿和墙头的百姓和士兵也不曾停歇下,依旧不停的忙碌着。

    望着一群群忙碌的百姓,陶应转头对陈登问道:“上次咱们抓到的曹军俘虏还有多少人?”

    陈登忙在旁稽首道:“回禀主公,从曹操那里俘虏而来的一万六千三百十七个俘虏,如今剩下不到一千人了!”

    一听不到一千人了,陶应先是吓了一大跳。才仅仅八个月时间,奴隶们竟然死了一万五千多人!这到底都是怎么死的啊,难道彭城士兵折磨他们了吗?陶应走之前可是下令不许虐待战俘的,而且还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供给他们吃的!

    见陶应脸色有些不解,陈登忙又说道:“俘虏有近一半是因为饿死的,还有近千人得病死了,剩下的多是累死的!”

    “为什么不给他们粮食呢?生病了为什么不给他们医治呢?”

    陶应依旧有些生气,虽然那是战俘,但毕竟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啊!只是陈登却低着头辩解了起来:“启禀主公,主公领兵北上,新收获的粮草尽数被征当了军粮,而旧粮草又多半发给了百姓。别说是战俘了,就连我们也只能一天吃一顿。城外的野草都被士兵们吃完了。要不是百姓敬畏主公神名,恐怕他们连城内咱们刚移植过来的树皮也要被吃了……”

    陶应听完,莫名的一阵心寒。他见到郯县穷苦的百姓在城外无所依靠,他便想着拯救他们。于是还想让他们来彭城,可是却不曾想自己这里早已是浮尸遍野。陶应没有看到那满地的饿的如同稻草人的百姓,所以他不敢相信,有时候饥饿到底有多可怕!

    就是那些饿死的人,陈登也不忍让陶应看到心寒,于是陶应回来之前,陈登便将尸体全部焚烧掉了。

    “那百姓是否有伤亡?”

    陶应说的声音很低,他甚至都怀疑自己说的话自己能否听到。陈登弓着身子半天才决定实话实说。旁边严畯望着陈登,示意他不要说,但是陈登似乎知道陶应的脾气和为人,陶应不是一个残暴的主公,他一直都这么坚信,虽然他以前是。

    “启禀主公,百姓要修建城墙,又要建造大街和宫殿,本来已经够劳苦了,主公却断了他们粮草,是在是不智啊!主公实在不该领兵北上,主公收缴了粮草,百姓本还可以吃野菜充饥,但主公又下令在彭城和下邳国招兵,一时间青壮年百姓不忍饿死,皆放下农活跑去当兵,百姓手中唯一剩余的粮草也被征完了,百姓多有饿死……”

    陈登说完,旁边一群人皆低着头,陶应现在才明白为什么陈登当初那么坚定地阻拦自己出兵了。用后人的话,自己这就是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而且自己真正当上了一次最残忍的君主,在他主政彭城国这八个月时间里,彭城国至少有近数万百姓活活饿死。

    数万百姓啊,当真是可以用浮尸遍野来形容了吧!

    死去的百姓,像一道闪电,击开陶应满是阴云的世界。仿佛是一道晴天霹雳,让陶应彻底惊醒了,但是事情已经发生了,他再怎么难过也无济于事了。

    于是陶应指着依旧在劳作的百姓说道:“元龙,我不该不听你的话,我有罪于彭城百姓。明日我便写罪己书,你去告诉百姓,属于彭城的黑暗的日子过去了!这一年内,我决不再出兵攻伐,百姓也停止服徭役,还百姓自由,与民修养生息!”

    陶应说完,陈登、严畯突然跪在地上大呼道:“主公英明!”说完,两个人都激动的眼角流出了眼泪。没错,彭城人甚至徐州人都把陶应当做神灵,他的话就是让百姓都去死,他们也都心甘情愿。

    但是陶应不愿这样,他想能有个人能时常提醒着自己,他不想看到由于他的自我崇拜,让彭城出现一阵阵的浮夸风和大/跃进,毕竟那是个黑暗岁月。

    建设不能大/跃进,任何时候不能自我崇拜,否则会迷失自我!这是陶应回到彭城后感悟最深的一句话。陶应让陈登去传令,让修建宫殿和城墙的百姓皆回家耕种,同时又传令各个县要谨记不要犯下类似错误。

    陶应猜测的没错,其他州县之所有能够在战后快速的修建城池和大路,无不与他们想讨好陶应这位给徐州带来和平的神有关。当年陶应生活的那个时代发生的事情,很多都在彭城发生了。不过幸运的是读史可以明智,陶应意识到了自己错误,很快就便纠正了这股歪风!

    传完休养生息的命令后,陈登等人又陪着陶应一直到了一处修建好的一处宫殿群里。这处宫殿一共有近十处小院,每一处小院都装扮的特别精致。假山溪流,竹林,雕花的窗户,大红的木门,坚固柱子,宽敞的屋子,无不诉说着他的美丽。

    几人在中央大院中的一处凉亭里坐了下来休息,听着陈登汇报着这一段时间的彭城国的信息,陶应有时候眉头紧锁,有时候又一脸笑容。

    原来在陶应离开的这几个月里,虽然牺牲了数十万百姓,但是却修建好了彭城到广戚以及武原的大路。往西又修了一条彭砀大路,从彭城出发经过萧关一直到砀县。原本砀县是属于豫州的,但是萧关投降以后,随着陶应在北方的连续胜利,让饱受南方强大的袁术的欺压的豫州诸郡皆欲投降陶应以求自保。

    原本他们想投靠曹操,因为在北方战场上,曹操战无不胜,投靠曹操能给他们安全感。但是自从陶应战败曹操后,他们也便改变了主意。于是经过萧关县令的举荐,砀县也申请加入了彭城国的怀抱。

    于是一条崭新的彭砀大道便这样修成了,从六月到十一月这几个月里,百姓不光修了彭砀大道,往南更是修了彭甾大道,彭甾大道从梧县经过时又修了一个三叉路口通往了梧县,同时彭城与徐州旧治所下邳城也完成了融合。

    其实说是大路,与后世见到的水泥地完全不同。后世有国道和省道,但是那些都是用石子和水泥铺成的,那些工程量,岂是汉末能够做的来的?陈登主政时期的大路都是土路,只不过是让乡亲们不要在上面种地,然后用热土一点点的夯实了而已,条件好的地方,又不过是放了些石子在上面而已。

    所以这样的大路修建起来特别快,规划到哪里就由当地的老百姓们自己解决。虽然这一时期彭城累死的百姓很多,但是望着一条条崭新的大路,还有快速崛起的彭城,陶应还是吸引了无数兖州、豫州、扬州和徐州百姓以及大族们的竞相投靠。

第一百零三章 淮南霸主袁术

    彭城开始休养生息,但是世界却不太平。

    如今兖州曹操与吕布在濮阳大战,初战就失败了,百姓多有南下逃难的。

    扬州袁术仗着有大将军孙坚,攻城拔寨无往不胜,很快就占据了整个扬州。占据扬州后,又开始往豫州侵占,同时又往荆州扩张,他的势力发展的最猛,已经成为南方一霸。

    扬州与豫州等百姓听闻彭城无战事,而且彭城相陶应又是传奇般的人物,加上彭城的诸多的优良政策,越来越多的难民选择了不去扬州逃难,而是来了彭城国逃难。

    所以现在几个靠近边界的县早已是人满为患。人一多了,命就不值钱了,为了口饭吃,有时候彭城一派下去一点活,都数百人抢着打着去干。因为只要被选中就会有饭吃,就会活下去。这也就为彭城的崛起,又提供了无数的生力军。

    了解彭城国越来越多的情况后,陶应似乎又对彭城国充满了希望。陶应问陈登现在彭城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陈登想了想说道:“禀主公,彭城国缺粮,富足的百姓能吃一顿,逃难而来的百姓却一顿都没法吃!”

    想了想,也的确,现在奇缺粮草,陶应问陈登可有办法解决粮草的问题,陈登似乎等陶应问这个问题许久了,陶应一开口陈登便说道:“主公,此事倒可有解决。如今北方战事已经平稳下来,主公从前线带回来的粮草为何不发给百姓充饥呢?”

    一说道从北方带来的粮草,陶应便想到送给曹操的粮食。自己真是一个大傻、逼啊,自己百姓都吃不饱,自己当初居然还送给了曹操那么多粮食,这简直伟大的跟**似的啊!

    陈登向陶应提到粮草的事情,陶应就已经隐隐约约感觉到,陈登有让他裁军的意思了。

    “元龙是让我裁军吗?粮草虽然运了回来,但是下邳尚且有近三万兵马,我又领近三万兵马而归,加起来就是六万多人马,如果我将军马裁到一万人,那就可以省下五万人的军粮发给百姓,元龙是否是此意?”

    陶应说完,陈登忙点了点头,但是又摇了摇头说道:“主公,不止这些,主公难道忘了吗?主公在郯县失利时下令彭城国与下邳国大招兵,如今驻扎在边界的军马至少不下于十万之众。这些人马若全部裁掉,然后将征集而来的军粮再发于百姓,想必今年的危机肯定能够度过去了!”

    陶应都把这茬子事给忘了,果然自己是一个马虎惯了的人。他以为自己的兵马就自己领出去那么多呢,却不想当初自己居然荒唐的招募了如此之多的兵马。看来有时候,兵马多了还未必是好事呢,若国家不够强大,兵马多了,只能苦了更多的老百姓。

    陈登盯着陶应,他满脸期待的等着陶应的回复。

    安静的小亭内,陶应突然一拍桌子喊道:“元龙所言甚是!元龙即刻传令,让我三弟赵云去武原挑选五千精兵留下,其余皆遣送回家。若无家可归者分与田地,他们在彭城国定居下来。再让李典也去萧关和砀县去裁兵,将那里的兵马裁减到三千,三千兵马分别驻扎在萧关、砀山与纾秋。”

    陈登欣喜的点头起来,自己这些意见陶应居然全部答应了,果然陶应是个不错的可以追随的主公!

    想了想,陶应又说道:“我领的兵马多久经沙场,你让于禁前去从我五万兵马里挑选出一万,其余皆解散。再让我二弟徐盛在下邳裁兵,也控制在一万兵马!”

    陈登忙又点头,陶应现在控制着十五个县,彭城和下邳两个大的郡治所所在,目前兵马近十余万,已经远远的超过了兖州的曹操,甚至快赶上了北方官渡之战时袁绍的兵力那么多了,显然自己地少,人多是养不起的。

    于是陶应开始跟曹操学起来,他也要打造精兵!曹操攻打青州黄巾军,俘获三十万人马,之后却挑选五六万人参加到自己的军队里。而陶应也将十余万兵马压缩到两万八千人,但是一想似乎人太少了,于是又让陈登遣诸葛瑾去挑选两千精兵前去镇守在甾丘。

    赵云、徐盛与李典虽然年幼,但是毕竟也算是打过许多仗的,因此陶应有意外放他们去镇守边界锻炼一下。而诸葛瑾却是没有带过兵马的,所以为了不至于让他在战场上失败,陶应故意让他去了彭城南大门甾丘,这里与豫州交接,历史上这一段时间以来,这里都不会有战争。

    部署完了三万兵马,陶应又让自己的主帅于禁领兵一万镇守在彭城。有人会觉得于禁虽然有才能,但是比之赵云等人相差甚远,但是赵云等人还太年幼,现在的赵云比于禁,于禁比他优越太多,因为于禁毕竟不知道多少次独自带兵打仗了!

    一切部署完毕后,陶应又问陈登起来:“元龙,裁兵之后,将粮草分发给百姓,趁秋天到来之后,将粮种也发给百姓,待到明年六月,彭城与下邳粮食结出来之后,这个难关肯定就度过去了!”

    一听说要发粮草,陈登又摇了摇头说道:“主公,不可,如发粮草,百姓众多,咱们余粮就没了!”

    陶应刚听闻说百姓一天只吃一顿,于是问道:“省出来如此之多的粮草,难道还不够吗?若不够,百姓一天吃两顿,这样够吗?”

    陈登摇了摇头,陶应又说道:“那传令下去,从今日起,百姓一日只吃一顿,我同大家一样每日只吃一顿,将剩下来的粮草一定要养活彭城国和下邳国这两百多万人口!”陈登点了点头,陶应又开始想从下邳国调集粮草,因为下邳国遭到的兵乱较少,因此百姓还有余粮,但是却突然想到此时的下邳国除了下邳城,其他的都是刘备的地盘了。

    于是这个主意只好作罢,不过好在下邳郡百万人口不用担忧,他们有足够的粮食。陶应想了想又传令让广陵太守臧霸运送一万石大米前来彭城应急,以防止冬日到来后有百姓饿死。

    在大殿内一切部署完毕,陈登已经离开去传达陶应的命令去了。陶应想在城中逛逛,但是突然又想到要给诸葛亮找老师的事情了,而且现在自己烂摊子真的是太多了,让陶应脑袋都大了不少。

    首先就是诸葛亮的教育问题,然后还要教一个啥都不知道的三岁曹植,还要一个八岁就知道吃耍脾气的曹丕。说到请老师,徐州又无名士,一想到名士,陶应突然一拍手说到:“唉,我怎么把张昭给忘了呢?”

    陶应领兵北上后,让二弟三弟前去征缴笮融。徐盛与赵云一同领兵近千人前去广陵,到了广陵之后,笮融已经杀了赵昱,然后席卷了广陵的钱财逃往扬州了。不过幸好赵云昼夜不停的追赶,终于在边界追到了笮融。然后徐盛领兵杀到,笮融率兵与赵云战,赵云一连刺死他三将。

    笮融抵挡不住赵云,只好丢了钱财然后逃往扬州了。收缴了钱财,赵云又四处寻找名士张昭,终于在江东找到了张昭,赵云毫不留情的就将张昭一家抓回了彭城。

第一百零四章 徐州名士张昭

    初回彭城,陶应竟然一时忘了张昭的事情。而询问起张昭时,却不见张昭的人影。

    陶应不知道的是,此刻张昭一家就关在彭城的监牢里。或许因为走的时候陶应没有交代清楚,这张昭曾经得罪过陶谦,陶谦请他做官,他不做,于是陶谦说他看不起自己,就把他抓到大牢里去了。而陈登也不知道陶应是为何意,难道是想拿一切不重视的徐州人开刀?

    于是陈登也将他一家人抓进大牢里呆着去了!

    穿越大半个新彭城,到了城南到处都是一片废墟。离城稍微近些的地方,废墟中还在建设着一座座宅院,或者街道。

    彭城监狱修建在彭城南城区,越往南越荒凉,人烟越是稀少。人烟少的原因,或许是因为方圆百里的彭城,城里不让住人的缘故吧!

    陶应赶到彭城监狱时,此时的监狱只有几十个狱卒把守着。里面也没有囚犯,上次关押着于禁,这次关押着张昭。陶应在严畯的陪同下进了监狱,空旷的牢房里,张昭一家有些面无表情的蹲在牢房里。

    牢门吱呀一声开了,牢里有一股发霉的味道,四处有些阴暗。张昭有些苍老的坐在一处木头打造的牢房里,他面无表情,不知道是不是坐牢坐的,眼神有些呆滞。

    旁边还有一个年轻人,是张昭的儿子张承。就连张承都已经十六岁了,他用一双充满仇恨的眼睛盯着进来的陶应和严畯,仿佛要生吃了陶应一般。

    张昭依旧低着头不作声,陶应往前一作揖忙赔礼说道:“陶应见过张老先生,晚辈领兵北上抗曹,不知道老先生在此受苦,真是……”

    陶应想说些道歉的话,却不想张昭却只是哼了一声。张承牙咬的咯吱咯吱的响,张昭将头转了过去,不再看陶应。

    “本想请老先生回家为彭城效力,却不想下人不知,怠慢了先生。今日我刚回来,特来给老先生赔罪!”

    陶应说完便深深鞠了个躬,张昭又只是哼了一声。

    “你父子如一丘之貉,既落你手,要杀要刮来个痛快的,莫要猫哭耗子假慈悲!”

    张承在旁边一手抓着铁链一边咬着牙狠狠的说着,见他们还被铁链拴着陶应慌忙让狱卒打开了铁链,刚打开铁链张承飞身一脚就朝陶应踹去。

    噗通一脚,陶应被冷不防的一脚踹跪在了地上。这张承虽然只有十六岁,但是力气真大,而且速度奇快,陶应居然没反应过来呢,就被踹跪下了。这一跪不要紧,正跪在了张昭面前。

    张昭望着陶应,脸上有一丝惊讶一闪而过。

    陶应有些尴尬,不是他不挡,是真的没想到张承会踢自己。好歹张承也是有修养的人,怎想到会如此无礼呢?

    “踢吧,如果能把小先生的愤怒释放出来,我陶应愿再挨一脚!”

    陶应脑子一转,不说是自己不挡,说自己故意不当的。张承伸脚就要再踢,旁边张昭咳嗽了一声,张承望了望父亲,又望了望陶应,很是气愤。

    “知道公子来意,不过,公子,您还是请回吧!我年老昏庸了,而且又体弱多病,公子还是另访他人吧!”

    张昭抬起手,他话语中听不出来愤怒、抱怨但却满是拒绝。文人多讲究,陶应知道一时半刻想请他出来做官,似乎也做不到。自己父亲何等英雄都无法让他出山,更何况自己呢?

    于是陶应又拜了一下说道:“先生既然不愿出来为官,但先生毕竟是徐州人,我徐州饱受战火涂炭,但从今日起,有我陶应一日在,任何人都休想进我彭城半步。先生,这毕竟是家乡,俗话说,叶落归根,我想请先生住在彭城如何?”

    如果留不住心,陶应便不愿强迫他们出仕。但是陶应又不想让他们去江东投靠孙氏,于是便想劝他们留下。

    张昭毕竟是智者,陶应刚说完,张昭便点了点说道:“既然公子说了,我也本想留在彭城,我老了也走不动了,毕竟这里也是我的老家。只是现在公子没收了我们的土地分给了百姓,我们也无处居住了!”

    “无妨,我已在城内给老先生准备一处宅子,希望先生笑纳!”

    陶应忙又稽首,一脸的谄媚。一说送自己房子,张昭却有些不情愿地说道:“俗话说,无功不受禄,我岂能随意接受公子的馈赠?”

    张昭已经从地上起来,铁链也丢在了一边。他脸色有些苍白,显然已经好久没吃过饱饭了。监牢里没有阳光,一片阴暗,只有几盏煤油灯,还有一群群的老鼠四处在窜着。

    陶应请张昭出去相谈,一群人又朝监牢外走去。

    重见天日的张昭刚出来,似乎不习惯外面有些刺眼的眼光。他不停的揉着眼睛,却又那么渴望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彭城的天已经到了十一月份,天已经没那么热了。秋的韵味笼罩着这座北方的城市,不知不觉,夏天就这样溜走了,秋还来不及让他适应。

    门口一辆马车,车里载了张昭妻小。陶应翻身上马走在马车身后,仿佛是一个侍卫一般。这一年来,自己大多数时间都是在马背上度过的,所以陶应现在已经渐渐习惯了战马的生活。

    经过荒芜的南城区,走了近一个小时的路程,这才来到了彭城主城区。远远的一座雄伟的宫殿出现在眼前,让还未来过主城的张承有些目瞪口呆了。他家就在彭城,但是现在的彭城拓宽的至少是原来的十倍那么大。

    原来的主城就在监狱那里,但是陶应却把城区一直往西北挪,原因就是他觉得自己的威胁一直都是北方,所以要挪城加强与西北诸城的联系。

    短短一年时间就修建如此大的宫殿,而且越往前走,路越宽阔。宽敞的石子马路便出现在眼前时,原本荒凉的马路边也一点点出现了些植物。大路两旁搭眼望去,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房子修建的很是别致。还有很多正在施工,有些施工一半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放下了。

    张承掀开马车的布帘慌忙告诉张昭,张昭撩起车帘往前方望去。百尺高楼耸立在若隐若现的晨雾中,那宽阔的街道还有一处处别院,确实让人仿佛进了都城洛阳,只不过这城中无人罢了!

    望见宫殿,张昭倒是心中一惊,他既然答应留在彭城,就说明,他心里还是爱这座城的。但是望见前方的宫殿,张昭心顿时惊住了,彭城将亡,数万百姓皆有陪葬,如此大难,他又岂能袖手旁观?

    “公子,有一句话不知道当讲不讲!”

    张昭将头伸出车窗望了望身边随行的陶应,陶应正骑在马上一脸兴奋的看着自己治理下彭城,张昭突然一说话,陶应还有些受宠若惊呢!

    “先生有话单说无妨,我彭城就是要人人敢说实话,这才是我想要的地方!”

    陶应点了点头,张昭有些着急地说道:“公子,前方为何会出现如此壮观的宫殿?在此修建宫殿,公子岂有异志也?”

    一说到自己有异志,陶应倒是没有多大的感触。他心中本来就没有皇帝,也没想过自己要造反当皇帝,他也不会忠于大汉王朝。

    见陶应不为所动,张昭叹了口气,想把话说的更加委婉些:“想必如此这番大拆大建,定是劳民伤财,而且战后当休养生息,让百姓过上安定的日子,而非让百姓……”

第一百零五章 帝王之乡

    张昭望着陶应,马车走在石子铺成的路上有些颠簸,张昭不了解陶应脾气,因此话说一半便不再说下去,明眼人都能知道张昭言外之意。

    陶应望着张昭点了点说道:“老先生之言甚是有礼,不过,我不曾劳民伤财。这修建彭城和各城的钱财大多都是从下邳豪门富商那里劫富济贫而来,还有从广陵笮融那里缴获而来,还有很多都是曹操的战争赔款,因此先生多虑了。而且这劳力也是让俘虏的数万战俘来担当的,当然也有非常多的老百姓。一家出了一到两个劳力,但是我都是管饭并且发他们土地、粮食作为抵债的。我又分给了他们粮种,他们有了粮种,种下去,这日子就会一天天好起来。”

    张昭点了点头,但是又说道:“灵帝就是奢靡成风,才有大汉今日这般,公子修建如此宫殿,恐怕……”

    张昭又问起来,他觉得这样不好。第一有违祖制,这要是被皇上知道,肯定诛九族的事情。私自伪造宫殿,莫非你想当皇帝不成?

    更何况,如此下去,陶应再奢靡成风,那彭城还是要毁了的!

    见张昭很是关心自己老家彭城,陶应也忙煞有心情的介绍了起来:“先生,这宫殿盖了非我住也!这宫殿盖了就是要千千万万个先生这样的人住,到时候整个大汉的饱学之士都可以来这里居住,天下千千万有志少年皆可在此求学问道,岂非美事哉!”

    陶应一说那宫殿不是自己住,张昭这才放心了下,但是一说那宫殿是给自己住,张昭吓的魂都差点没了,他可是忠于大汉朝的啊,再说谁敢住皇宫啊!

    “此事不妥,此事不妥!”

    陶应指着远处的最高的大殿说道:“那座大殿便叫集贤殿,一共有十几层,光最下面的大殿便能容下两千多人,比浮屠寺有过之而无不及!”

    陶应开始夸夸奇谈他的杰作了,张昭却一直忧着脸,张承却是一脸惊喜的望着彭城的一切改变,毕竟他还是个孩子,还没那么多的顾虑。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陶应忍不住吟了一首诗。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张昭一直不停的念叨着这句,一直不停的念叨着,突然眼角一点点泪水就这样肆意的滑了下去。

    张昭是个文人,他骨子里是反对武力的。他想要和平,他想天下饱读之士都有报效大汉朝的机会,但是这个乱世,别说那些寒士了,就像自己这样的饱学之士又何尝不是颠沛流离?而陶应一句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却已经表明他对文化的人态度与陶谦不同了,不同的太多了!

    “好,好,只听闻将军南征北战,所向披靡,却不想将军竟然文采如此斐然,刚我太鲁莽,将军赎罪!”

    张承虽小,但是陶应吟出这句,张承竟然也忍不住的跳下马朝陶应跪下道歉起来了。好?陶应在想,这句肯定写的好啊,不然怎么能流传千古呢?但是,这不是自己写的啊……

    虽然内心有些小激动,但是张昭面如止水。将车帘放下后,张昭闭目养神起来。他在猜想着以后到达大殿后,陶应会做出什么事情,自己又该怎么拒绝不让他发怒。

    前方街道越来越多了,许多宽阔的小院已经在眼前了,而且碎石子铺成的路越来越好,马车越来越平稳。

    路好走了,张昭知道,想必陶应打造的集贤殿应该快到了吧。

    不一会,马车突然停了下来,张昭掀开车帘,环顾周围,陶应没有带他去集贤殿。眼前是一条河流,河流不是很宽,但是很干净。

    河边有一条公路,公路两旁布满了院落,那些院落只是拉上了城墙,建起了简单的房屋。马车停在一家比较宽敞的宅子门口,门口两尊石头的狮子很是威武。大门也刷好了漆,这处宅子本来是陶应要住的。

    “先生,这处宅子就由先生来住吧!这里地段好,离集贤殿咫尺之遥,还请先生不要嫌弃!”

    陶应扶着张昭下了马车,张昭回头望了望身后,身后的大路一直通向宫殿群的正中央的集贤殿。宽大的道路两旁又分散着许多的宫殿似的的院落,这些院落仿佛一个八卦阵一样点缀在一个个阵点上。

    张承有些欣喜若狂,张昭却稽首道:“不敢住如此尊贵之地,还是不劳烦公子费心了!”

    见张昭又推辞,陶应忙又劝道:“先生放心,这方圆十几里的宅子全部都是留给天下大贤的。先生若住在这里,以后定不会感到寂寞的。先生且看旁边这几处大殿,这里是我准备修建的学堂,是招手天下饱学之士来探讨文章的地方。还有那远处最大的集贤殿,那里是存放天下书籍的地方,以后我会举徐州之力,搜集天下著作尽藏于中!”

    陶应说着心中雄伟的构想,旁边张承早已拍手叫好。怎奈张昭却不为所动地说道:“地方虽好,但无功不受禄,还请……”

    “先生放心,我正有一事相求,我想请先生帮我教一个小孩。此子聪明异常,长大之后定然是国家的柱梁!”

    张昭还想拒绝,但是旁边一家人都望着张昭。他们眼神中有些期盼,毕竟谁也不想一辈子住在暗无天日的监牢里。

    这才陶应没强迫他出来做官,不是没请他,是没强迫。若此时张昭再拒绝,恐怕陶应一发火起来,敬酒不吃吃罚酒,直接就把他家人杀了。

    于是张昭只好答应起来,陶应忙让人去将一些家具和油米之类的东西搬来送给张昭,然后又吩咐严畯以后每个月按时将吃的用的送到张昭府上。张昭拜谢后,陶应便让人去将三岁的曹植接来。

    一堆士兵又奔波着穿过街道来到城北的一片住宅里,那里也是靠近着河流,河流更加的宽阔,旁边都是种满了树的大街,大街后便是一处处的住宅小院。

    这里修建的比较早,甘氏一家住在这里,就连陶应的新府邸也是修建在这里的。士兵走过街角往里拐,经过两处小院便到了一处幽静的院子旁。院里住着的曹操交换而来的人质,三四个奴婢正在照顾着一个小家伙,小家伙不识闲的到处乱跑。

    还有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坐在院中石桌旁呆呆的望着天空,旁边一人虎背熊腰的站在身边伺候着,那人不是别人,正是在兰陵被抓的曹纯。

    见一群士兵推开门走到了院子中,曹丕慌忙躲到了曹纯身后。

    士兵过来对曹纯说道:“国相有令,带走曹植!”

第一百零六章 制定律法

    小院里,几个粗暴的士兵过去将曹植抓了起来,像拎小鸡的似得就拎走了。三岁的曹植不知道是害怕,还是被士兵抓的疼了,在士兵的魔掌下开始大哭起来。他一边哭着一边不停的踢打着士兵,士兵反而伸手一巴掌打在了他屁股上。

    曹纯手里没刀,只能握紧了拳头,但是半晌后他又松开追了出去。门还没关,曹纯追到门口喊住了徐州兵,徐州兵有些愣愣的望着曹纯,曹纯忙伸手将一块小银子塞到来抓小孩的士兵头领手里。

    士兵头领望了望手中的银子,又望了望曹纯,态度这才好了起来。

    “有什么事快点说,我们赶着去复命呢!”士兵虽然有些不耐烦,但是看得出他脸上笑眯眯的。

    曹纯也忙稽首问道:“这位小哥,请问这是要带我们少主去哪里呢?”

    士兵想了想,似乎陶应没有下命令说不许将这个秘密告诉别人。哦,不,或许这根本就不是一个秘密!既然不是秘密,为何不卖给这个将军个人情呢?

    于是小兵便对曹纯说道:“不去哪里,你们兖州人走狗屎运了,我们国相大人让他拜在了我们徐州名士张昭那里为师。从今日起,他就要住在张府了,从今天开始任何人也不许探试了!”

    小兵说完,曹纯又忙塞了一块小碎银子给小兵。小兵掂了掂手中的银子,心里美滋滋的。望着几个兵痞子拎着曹植,小兵头子喊道:“你们几个,别拎他,这可是贵客,背着!”

    身边一个士兵慌忙放下曹植,将曹植背在了身上。

    十一月中旬,秋的味道越来越浓。特别是在北方的彭城,这是个不冷不热的时节,百姓们已经将麦子重新种植了下去。彭城的城墙还未修建好,随着人口的增多,新的户籍还未统计出来,一切都仿佛一个新开始,虽然有些乱糟糟的,却总是欣欣向荣的往前发展着。

    安顿好了曹植之后,为了让彭城走上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陶应开始制定法律。法律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最根本的保证,一个法制国家更是一个民族能够世代强大的基础,因此陶应对这个特别重视。

    但是制定法律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因为这其中涉及太多太多。陶应却不是学法律的,所以他也是一头雾水。与其想不出来,陶应便下令召集彭城名士共修法典。这次陶应又去请张昭,张昭没有拒绝。

    集贤殿内,陶应这个被彭城百姓誉为天神的洗脑大王坐在了集贤殿的最中央,集贤殿内坐满了人,来参加律法研究会的人更是一度到了两千人。

    为了表示自己的民主,陶应更是将兖州代表曹纯也喊来了。现在就是跟朝廷的关系处不来,朝廷总是被少数军阀掌控着,不然陶应肯定也会去请两个朝廷的代表来参会。

    有时候没有天子,似乎也是好事,就例如现在的陶应。现在的陶应就已经决定重新利用自己的威望舍掉皇帝是天派下来的天子之说,直接说上天见诸侯征伐无度,天子懦弱不堪,已经舍弃了天子,让他重新来制定律法来约束众生。

    确定法律之前,陶应更是编造了一个更为神奇的传说。陶应想学西方,他们有一个教人向善的信仰,然后百姓有信仰,知道敬畏,因此法律才能得以实施。于是陶应便开始编造出来一个律法大帝的故事来,因为老百姓本来就信神仙的。

    传说在天界,本来是无法度的,所以天界那时如同地狱一般。那里不是人民向往的地方,这一切的改变都是因为一个人,那就是律法大帝!

    律法大帝出生后,他制定了法律,才让天界变的井井有条。而陶应就是天界派来的使者,他是来将律法大帝的法律传授给苦难的人间,只有信奉律法大帝才能让彭城百姓过上神仙

    一样的生活!

    编造出律法大帝的故事后,陶应又开始制定国家**,称为国法。国法大纲陶应想了许多天都没有确定下来。

    有时候法律并不是世代不变的,但是若说法律能够随意改动,似乎又失去了它该有的神圣性和权威性,特别是在这个信奉神灵的汉末。

    于是想了几天,陶应才想出来几条。

    第一条:天下百姓是平等的,无分贵贱,律法大帝保护每一个子民的神圣地位。

    第二条:天下合法职业是不受歧视的。

    第三条……

    洋洋洒洒的写了数千字的根本**后,陶应又在这个基础上让彭城百姓继续制定并完善更多的法律。

    制定完了法律之后,陶应又开始让名士们自己研究民法、刑法、婚姻法等等法律,为了鼓励百姓多生育,陶应便又下令废除包办婚姻,婚姻自由。

    在婚姻法里,陶应特别在意,犹豫现在徐州处在四战之地,所以人口是奇缺的,而数次的战争让徐州男丁损伤眼中,女丁较多,所以陶应便制定了一夫最多可娶三妻,妻子平等,不分贵贱,不得纳妾。

    然后为了保住人才不能外流,又可以让更多的人才来彭城,陶应又出台一项政策,那就是凡是律法大帝的子民,男人可娶外来之女,女人不得嫁往非律法大帝的领土上,当然招婿除外,还有一种就是若想娶律法大帝的子女话,必须入徐州籍贯,或者入律法大帝所属土地的籍贯。

    陶应制定总的大致方向后,又委托张昭与众人制定细节,望着蓬勃崛起的彭城,张昭知道这只是表象,内在的改编,权利的下放,百姓的平等,这一切切才是彭城壮大的根本,所以张昭虽然不在朝中为官,但是却不得不在律法大帝那里干活了。

    两千人,经过近一个月的讨论,才将彭城律法制定完毕,数千条的法律甚是细致,至少现在是比任何法律要完备了。但是法律制定出来了,执行是一个难题,因为百姓大多数不识字,就是识字,也不可能完全懂得这些东西。

    于是衍生品便又出来来了,陶应下令在集贤殿南殿区设立彭城国律法高级学堂,占地近百亩地的律法高级学堂里修建了一座律法大帝的塑像,律法大帝一身黑色帝服,手中握着一把宝剑,另一只手中握着一本法典,一脸的严肃与刚正不阿。

    修建了律法学堂后,陶应便下令在自己的地盘上修建律法大小学堂,每一个郡设立一所律法高等学堂,每一县设立一所律法中等学堂,每一镇设立一所律法小学堂。律法学堂学费全免,吃住由府衙转款补给。

    从十二月一日正式执行,而这一天被命名为律法日,律法日全民祭奠律法大帝,而这个节日也变成彭城第一个重大节日。

    定好地址,确定完学校名称,整个十一月,陶应都在为彭城律法高等学堂而奔波着,张昭此时也放下的架子在组织人员完善着每一条律法,争取做每一件事情都能够有法可依。时间一点点过去了,转眼间时间就到了公元194年的年末,这一年汉末发生了很多战役,也最为动荡。

第一百零七章 兴建学堂

    曹操二攻徐州,吕布攻兖州,关中大旱,淮南袁术独霸一方,与朝廷任命的扬州牧刘繇争夺着扬州,孙策领兵脱离袁术进驻了江东。一年北方公孙瓒和袁绍还在不停的攻伐着,郭汜李傕把持着汉帝,而陶应已经在彭城进行了改革,推进了律法。

    十二月的彭城已经到了寒冬,大雪不知道何时飘了起来,彭城一片银装素裹,仿若童话世界。

    陶应早早起了床,因为这一天是律法日,他们要去法律学堂祭奠律法大帝,还有颁布新的法典。从新建的陶府一直走,不多远就是一条大街,大街上除了巡逻的士兵,却没有一个百姓,诺大的彭城仿佛是一座鬼城。

    不过已经有很多名士和大族之家搬进了彭城西城区居住,北城区都是些官吏所居住的地方。到了彭城法律高级学堂,张昭、严畯、陈登等人早已守候在那里多时了。陶应显得有些疲惫,因为这一段时间来,他又开始制定新的管理政策。想要强大,首先要有个强大的心脏,而陶应正在准备着给彭城安一个大大的心脏呢!

    踩着皑皑白雪,陶应等人祭奠完了律法大帝后,便颁布了修订了一个多月的彭城法典。按照商讨的意见,这一日彭城法律高级学堂也宣布开校了,近千大家子弟争想来报名,而那些老师们也经过层层筛选最终定了一百多名。

    学校是按照新式学堂设置,彭城法律高级学堂为两年制,里面下属六个学院,一个律法研究院。律法学堂专业更是涉及到了民法、婚姻法、物权法等等各个方面。彭城法律高级学堂第一人校长便由张昭来担当了。

    设置好了法律学堂,陶应又宣布各县法律学堂也要选好地址,待建设好之后,便在两年内开课。老师由彭城法律高级学堂毕业生来担任。

    一切只是一个开头,开设了法律学堂之后,财政支出更加困难了。但是陶应想赶些速度,有时候哪怕大家都苦些都无所谓,反正自己也跟他们一起受罪。现在苦些,待两年后曹操结束了兖州的战事,那时候彭城就会慢慢强大起来,自己就不会被曹操吞掉。

    在彭城修建完法律学堂,陶应又下令在广陵郡同样修建广陵法律高级学堂,学堂选址在广陵治所。随着法律学堂的建设,陶应趁着冬日里城防无法修补,于是又开始做起其他事情来。

    现在彭城国以及下邳城和广陵已经进入了和平发展期,虽然陶应极力想打造出一个工业基地,但是一切皆要以有的吃为基础,不然就算强大到了如苏联一般又有什么用呢?于是陶应便开始在彭城组建一个新的农业技术研究院。

    在农业方面,陈登最有发言权,以为他曾担任过徐州的典农校尉,那就是主管农业的。在陈登的治理下,农业发展很是蓬勃。因为陶应便任命陈登为农业技术研究院的副院长兼任彭城新官职“农业部的部长”!

    任命完之后,十二月的时间,陶应便在西城区选了一块很大的地方开始建设农业技术研究院,同时又开始招手很多有创新意识的研究员。

    新建了农业研究员,陶应又在彭城集贤殿北宫殿区修建了彭城官吏学堂,官吏学堂主要是教如何改革的,这里传授了很多治理国家的问题。围绕着官吏学堂的便是集贤殿东门的彭城医药学堂,为了组建新的医药学堂,打破古代医术师传徒弟的惯例,陶应可是费了很大功夫的。

    他想寻华佗来,但是华佗飘忽不定,不过幸好他的徒弟樊阿在彭城。再加上很多医术高明的大夫,这医药学堂也很快便组建起来了。古代医术很不发达,这是不争的事实,陶应想改变这一切,但是似乎又没那么多时间。

    准备好了医药学堂的筹建,最后就剩下集贤殿西殿区没有学校了,陶应便又策划在西殿区修建了一座彭城军事学堂。一切细细区别开来后,经过漫长的冬日,陶应又在旁边离的最近的萧关修建了两所学堂。

    将萧关更名为萧县,这个名字他还是比较熟悉的。由于萧县产煤炭,所以陶应便在萧县修建了徐州矿业学堂,又由于萧县产黏土,于是陶应又想将他打造成为陶瓷之都,于是又成立了一个徐州陶瓷学堂。

    随着造纸术的改善越来越多,陶应本想在彭城修建造纸学堂,专门研究造纸术,然后生产纸张,但是造纸是个污染的企业,于是陶应便将他转移出了彭城。为了让彭城周边城市各有所托,经过许久的思考之后,陶应便决定将徐州造纸学堂设立在了东边的下邳城。

    随着越来越多学堂的出现,陶应又考虑到越来越多的彭城的国企就要设立下来。为了更好的经商,陶应便在彭城农业技术研究院旁边又重新规划了一片地方修建了徐州商贸学堂,这里主要讲授如何做生意,如何调查市场等等。

    有了徐州商贸学堂,陶应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又规划了徐州机械学堂,徐州铁路学堂。这一个冬日里,陶应将一个个大胆的想法一个个付诸了实践。虽然一切都只是一个开端,但是陶应已经做好了让彭城腾飞的准备!

    将一个个学堂的建设命令下达之后,随着冬日的到来,除了南方战事依旧不断外,整个徐州进入了短暂的平稳过渡期。

    就在陶应准备大展身手的时候,却不想一个晴天霹雳的消息便传了过来。战马从北方郯县奔腾而来,来人一身素白的衣服,望见这一切,陶应就知道,不用说,陶谦肯定是仙逝了。

    而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陶应却还在一张简略的地图上策划着山阳郡巨野的巨野船舶学堂和广陵海事学堂以及广陵造舰学堂。

    放下手中的自制铅笔,陶应在屋内踱步起来,送信人送来消息,陶应询问之下才知道,陶谦已经病故了。现在遵照陶谦遗命,要将他葬在萧关。而且现在徐州大权未定,各路人马皆虎视眈眈徐州,除了深陷战事的兖州腾不出手来,徐州另外一个老邻居袁术早已是将目光盯在陶谦身上。

第一百零八章 枭雄末路

    徐州因为陶谦的去世,变成了无主之地。陶应现在很是担忧,因为只要陶谦去世的消息传出去,估计袁术便会打过来。现在别驾糜竺请陶应前去奔孝,同时也想共同推举出谁来做徐州下一任刺史。

    一个人犹豫不决,陶应便去将张昭与陈登、严畯三人请来。陈登现在担任典农校尉,但是陶应却喜欢称呼他为农业部长。张昭担任法律学堂的校长,他还未能出仕,但是陶应已经将他当成心腹了。况且陶应每日供用他们一家人居用,又分与他们家住宅,甚至陶应还让他的儿子张承进入了官吏学堂去读书,一切都是默许了张家的地位。

    一旦张承毕业之后,陶应便会提拔他到政务部来任职,所以张昭也渐渐开始接纳起这个年轻的主公来。

    三个人到齐后,陶应书房内衣,陶应将父亲陶谦病故的事情原原本本的告诉了三人,三人听后也陷入了沉默之中。

    这是一趟浑水,趟不得,不然会有生命危险。但若不去趟,是为不孝。那会被天下所唾弃。几个人心中自然有数,张昭毕竟老谋深算,坐在椅子上思考了半天后,张昭稽首说道:“国相大人,此时当务之急非讨论是否去郯县,而是当下令让百姓皆披麻戴孝以表孝心,若落人于把柄,则我们彭城事事被动也!”

    张昭说完,陶应点了点头。十二月的雪花依旧没有停歇的意思,陶应望了望窗外,一片雪白的世界,透过半开的车窗,两个小孩还在院中不停的奔跑着,打着雪仗。门口站着一个将军,一脸的严肃,似乎生怕那个小孩会摔倒一般。

    “有时候,我真恨不得能当个孩子,怎奈何人总要长大。在这个诸侯割据的汉末,有时候前一分钟你们还是孩子,后一分钟,你们却会变成仇人!”

    陶应望着窗外不语,外面的吵闹声似乎更大了,见屋内来了彭城掌权最高的三巨头,曹纯就知道徐州肯定出事了。为了不听自己不该听到的东西,以免威胁自己和小主公的安全,曹纯走到穿着棉衣的曹丕身边劝了起来:“少主公,咱们回去吧,今日雪下的越来越大了,等雪停了,咱们再来找小诸葛玩吧!”

    八岁的曹丕却依旧在雪堆里乱跑,丝毫没有理会曹纯的意思。十四岁的孔明也在后面追,一会将他推倒在地上,两个人都是咯咯的笑着。

    这里是陶应的书房,诸葛亮怎么会在这里?那是因为陶应一时间没能为诸葛亮找到合适的老师,于是陶应便自己领着他,教他知识。又让于禁教他兵法,让赵云教他长枪,自己则教他一些小发明之类的东西,又请的张昭教他文化知识。

    这几日陶应为了学校的事情忙的焦头烂额,自然没时间去管孔明。于是狡猾的孔明便整日在院子中四处闲逛。逛完了院子的每一个角落,什么都熟悉了,又没的玩了,孔明又无聊的每日坐在门口透过门缝去看外面的大街。

    就这样一直呆了几天,突然有一天门缝中出现了一双眼睛,孔明惊喜至极,却不想那双眼睛刚接触到孔明,就被身后一个大汉将他拎走了。

    后来孔明才知道那个人正是兖州刺史的二公子曹丕,他一个人呆在院中如同孔明一样,于是他便趁曹纯去厕所的空隙,从自己挖的狗洞里钻出来跑到了大街上,然后便发现了躲在门缝后面的孔明。

    被抓回去后,孔明便去求陶应,陶应那时正为法律学堂忙的焦头烂额呢,于是想也没想便点头让他去玩吧。于是得到特赦的曹丕每天的活动范围也从自己的小院到了陶应的小院,后来便又可以到街上走走了。

    张昭见陶应望着窗外出神,于是咳嗽了一声,陶应这才回过神来,然后点头说道:“先生所说甚是,就按先生说的做吧!”

    张昭说的什么,陶应都没听进去,但是论起治理国家什么的,陶应知道自己肯定不如张昭,只要张昭不说投降的事情,什么都会依着他去的。

    严畯也点了点头,陶应传令下去,全彭城国吊孝,三天之内不得有任何娱乐活动。一切都按照张昭的意思去办了,陈登又请陶应前去郯县吊孝,并迎接陶谦的遗体来萧安葬。因为按照古制,他们是要守孝的,守孝三年,如果在郯县,这三年彭城会变成什么他们也不敢肯定。

    说到去郯县吊孝,陶应更是头疼不已,自己怎么去呢?是带兵去还是不带兵去?如果带兵去会被说吊孝是假,夺权为真。更何况陶谦临死之前将徐州刺史交给谁,还不知道呢。这样贸然领兵前去,似乎有些不妥。

    但是如果不领兵前去,就如同上次在郯县,自己丢了下邳城外的整个下邳国,如此教训还不是血淋淋的吗?

    为了解决自己心中的难题,陶应又请教起三人来。陈登在旁劝道:“主公,刺史大人遗书未明,公子不宜贸然领兵前往,不如公子挑选精锐丹阳兵一百,然后再挑选猛将相随,自然无事。若有危险也可杀出郯县,到时候再让于将军领兵一万驻扎在石亭镇随时策应,这才是良策!”

    陶应点了点头,似乎只能这样了。于是陶应忙让人传令去将三弟赵云唤回,让赵云挑选精兵一百人跟随自己。

    陶应手中有丹阳兵近五千余人,丹阳兵是能征善战之兵,同时也是陶谦的老本。历史上,便有丹阳出精兵之说,就连刘备,为了一千丹阳兵,都不惜背叛田楷,由此可见,丹阳兵的战斗力有多强大!

    挑好了士兵,陶应又让法律学堂的张昭相随,几人准备三日后便往郯县吊丧。一切商讨完了之后,外面的雪下的小了些,陶应起身将几个人送往门口,望着诸葛亮依旧在院子中玩,陶应便指着曹丕说道:“丕儿,今天别玩了,你先回去好好读书吧!”

    曹纯赶忙跑过来将曹丕拉住了,两个人慌忙行礼,然后曹纯拽着一脸不情愿的曹丕回自己院落中去了。孔明有些失望,陶应便又朝张昭一稽首说道:“先生,我们一走,恐怕没一个月时间回来。我若不在,无人照顾孔明,不如就让他暂住在张府吧!这孩子跟小公子年龄相仿,让他们结伴去官吏学堂去读会书也是好事!”

    张昭忙稽首将诸葛亮也领走了,送走了张昭,陶应又对陈登说道:“我们此次去往北方,恐怕我爹去世的消息已经快传到了淮南袁术那里,袁术强大,不可与之敌。你且暂代彭城国相之位,传令让梧县县令诸葛瑾加强防御,我会留于禁督彭城兵马四处策应。”

第一百零九章 北上吊丧

    陶应嘱咐完后,留守的陈登点了点头,同样又嘱咐起严畯来。让他一定要趁这个冬日管理好百姓,这是彭城最艰苦的一年,莫要让百姓冬日里有冻死或者饿死的现象。没事的时候要多下去走走,若有不称职的官吏,就要当场罢黜掉他!

    严畯也告辞离去。陶应抖了抖身上的雪花,望着天上飘起的晶莹雪花,陶应这才想起来,似乎自从从北方回来后,就一直忙着彭城的改造,自己已经好几个月没有去看过甘姑娘了,于是陶应便推开了门,让家丁准备了马车,朝城北甘府驶去。

    来到彭城之后,这已经快一年了,一年内甘府也是数次搬迁,最后终于定居在城北。城北一处院落里,甘姑娘正坐在闺房中绣着刺绣,外面是呼啸的北方,屋内燃烧着木炭,院中落满了积雪,让这个小院有了些诗意。

    马车在甘府刚停下,家丁便过来牵马,陶应下了马车便往甘府走去。甘老爷子领着甘家的子孙来迎接,他们家是少有的非官籍住在彭城内的人,因此为人处世方面特别谨慎,生怕怠慢了陶应,陶应会将他们家逐出彭城。

    陶应让甘老爷忙自己的事情去,自己径直去找甘姑娘了。踩着吱吱呀呀的雪花,走过一个别院,别院中竹子依旧青翠如故,积雪压在竹叶上,一簇簇碧绿点缀在了雪白的世界里。

    推开门,屋内一阵暖流涌入面前,甘姑娘正坐在刺绣前发呆,望见陶应来了,甘姑娘忙放下手中的刺绣站起来便行礼道:“妾见过国相大人。”

    甘姑娘穿了一身淡紫的小棉衣,皮肤白皙很是惹人爱,却一脸的哀愁让人有些怜悯。陶应自己寻了个凳子坐下,也不管闺房不能进来的道理,他脑海中似乎根本没有这个观念。

    甘姑娘去火炉旁沏了杯茶送到陶应手中,陶应握着暖暖的茶杯,他手都快冻僵了。

    “喝杯茶暖暖吧!”

    甘姑娘一边说着,一边伸手将陶应身上的雪花打掉,然后站在他身后为他锤了会背。似乎两个人倒像是一对相识已久的夫妻一般。

    陶应拿了个凳子让她坐下,甘氏不敢坐,陶应把她拉过来坐在自己对面说道:“今天有些事情要跟你说。”甘氏坐在凳子上,却不敢抬起头直视陶应的眼睛,她有些害羞,完全没了刚见面时那股泼辣劲,或许这才是大家闺秀平时的样子吧!

    “公子有些日子不曾来看妾了,每次来看妾都是要离开这彭城,难道今日公子又要领兵去打仗了吗?”

    甘姑娘低着头,两只手放在一起,她声音很小,每次听闻陶应要领兵出征她心都特别乱,她担心陶应会一去不复返。

    陶应点了点,似乎一想还果真如此,每次都是自己要离开彭城时才来探望她。不过这一年对于像废墟一样的彭城,陶应要忙的事情真的是太多太多了。他也想常来探望甘氏,但是又每次忙一天下来就累的不行了,只是回来吃到甘姑娘送来的点心时才想去探望她,但是天色已晚,若去甘府又怕人说闲话。

    “是啊,这次是要出去一段时间,不过不是去打仗,去郯县吊丧。”

    陶应突然觉得有些对不住眼前的甘姑娘,他将她从下邳带来时就答应她一定会娶她,但是经过这么多次的战争,娶妻的事情也耽误了。等赶走了曹贼,自己势力越来越大,得罪了一些权贵,自己想去提亲,这时陶谦却不同意自己娶她一个商贾的女儿为妻。

    但是甘姑娘却又不肯为妾,更何况广陵太守要跟她做媒,这想想也没有非要低三下四嫁过去的冲动。

    于是这一拖,现在倒是想娶她都不可能了,陶谦去世,自己要守孝三年,三年之内是不可能娶妻纳妾的了。

    听说要去郯县,最近徐州的风风雨雨甘姑娘都有心的记着呢,于是甘姑娘便劝起陶应来:“公子,此次去郯县,虽然没有征伐兖州危险,但是公子也要注意安全。妾在彭城,公子勿要牵挂。”

    陶应点了点头,两个人在火堆旁说了许久的话,一直到天要快黑下来,陶应这才辞去。回到陶府,赵云已经赶了回来,家丁也将东西都收拾好了,就等着明日出发了。

    十二月的徐州,经历了大战,人心惶惶。如今徐州刺史去世了,似乎刚平静下来的湖水被丢进了一颗石子,水波又要开始荡漾起来。

    经过近半个月的跋涉,陶应领着近百兵马经武原然后抵达了石亭镇,石亭镇此时已经聚集起来近万兵马,大军在石亭镇外驻扎着等候着陶应的拆迁。

    此时的郯县,陶商正守在陶谦的灵堂前,他眼睛都哭肿了,糜竺、简雍等人忙着处理后事,郯县披麻戴孝的陷入一片悲痛之中。

    陶谦去世之后,曾找简雍谈了半宿,然后写了一份遗书,遗书现在就藏在简雍的家里,简雍与其他几人商讨之后,便决定让驻守在下邳国的刘备也来郯县共商徐州大事。陶应在石亭镇呆了两天后,便决定去郯县守孝。

    时间很快就到了公元195年,这一年的大汉王朝会更加动荡不堪,陶应的心也随着紧张起来。一百多人的队伍从石亭镇出发,走了两天的时间才赶到郯县,远远的望着郯县有些高大的城墙,城墙之上插满了白旗。

    守城的士兵也披着素衣站在冷风中翼翼发抖,雪停了,金黄色的阳光洒在雪地上,加上光秃的树枝,让人心也有些阴冷。

    离郯县越来越近,突然有小兵来报说南方又来了一支兵马,陶应问打什么旗号,小兵说打着刘字大旗。陶应想了想,肯定不用说,来的定是下邳国相刘备。他不在下邳好好守土,来这里做什么?

    刺史大人去世,按理说这些郡长官都要到场的,但是有一郡除外,那就是泰山帮老大臧霸控制的广陵。

    听闻前面有一支兵马,刘备骑得更快了,三兄弟领着一支近千人的队伍很快就赶上了走路慢慢腾腾的陶应。

    见来人果然是刘备,陶应也停下马来等了他一程。这刘备是有些可恶,而且还是自己刺史人员的竞争人,但是不得不说徐州有刘备的到来,还是会变强特别多!

    郯县城外,望见一只陶字大旗的到来,城上的士兵慌忙打开城门,陶应领兵刚到城门口,刘备也追上来了。远远听到刘备的呐喊声,陶应转过头,望见快马奔来的刘备,陶应忙下马迎接。

    现在他们官职等级都是一样,不过今天自己主,他是客,就必须不能怠慢了他们。陶应下马,刘备也忙领两兄弟一路牵马而行。

    “公子,节哀顺变!”

    刘备先是一稽首,陶应也赶忙回礼。望见陶应身后的赵云,张飞哼了一声,这小子真是托了自己的福,自己要不赶他走,他哪里会受到二公子重用,更不会攀上这个徐州大权在握的二公子这棵大树!

第一百一十章 诸侯聚徐州

    “刘下邳远来辛苦了!”

    两个人在城外寒暄一阵便一同进了郯县,陶应和刘备的到来,很快就有小兵去刺史府上禀告了。陶商在糜竺、简雍等人的相随下前来迎接。

    等到了灵堂,祭拜了父亲陶谦,陶应这才发现原来来参加吊孝的不止自己跟刘备,就连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孔北海也到来了。不光如此,简雍、糜竺等人甚至连曾经在陶谦手下做事的会稽太守王朗也请来了。

    可能是对陶谦怀有感激之情,王朗居然也从会稽那么远的地方赶来。要知道就是坐火车从会稽到徐州都要一天啊,这个时候又没有火车,看来王朗肯定是听闻陶谦身体不好,在半年前就出发了。

    陶应因为要守孝,整日跪在灵堂,而随着陶谦病故的消息传出去后,越来越多的名士开始齐聚郯县来吊噎。这其中就包括了徐州的盟友北方公孙瓒以及南方袁术,公孙瓒因为跟袁绍作战不能走开,因此只能派人前来。

    就连一直跟徐州作战的兖州奸雄曹操听闻陶谦去世的消息后也派人前来吊噎。现在曹操在兖州跟吕布交战走不开,不然恐怕曹操早就亲自率领大军前来“吊孝”了!一时间郯县聚集了东汉徐州旁边诸侯无数,大家打着来吊念陶谦的名义,却都想看着诺大徐州将走向何方,是不是还能在中间捞点好处。

    在郯县相安无事的呆了近十天左右,陶家宴请了所来名士,张昭也亲自写了一封吊念信,写的很是诚恳,虽然当初陶谦抓过他。按照礼制,陶谦要下葬了,葬在何处成了一个问题。陶谦生前虽然有意要葬在沛国萧县,但是此时各种势力都齐聚在郯县,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似乎哪里都无法安葬。

    又一天忙过去了,195年的一月,北方的寒冬依旧肆虐着战后的百姓,南方却依旧鲜花盛开。不知不觉就到了一月中旬,陶应有些想带着陶谦的遗体回萧县安葬了,这样自己守孝三年就不用呆在郯县了。

    夜有些深了,陶应与陶商跪在灵堂一天了,两个人这许多人都没睡,困极了就依靠在陶谦的棺材前眯一会,外面始终有一群各怀鬼胎的人每天都在讨论着一些事情。晚上糜竺来灵堂,陶应抓住这个机会留住了糜竺。

    见陶应有事,糜竺虽然对陶应没什么好印象,但是毕竟有陶商在,于是只能留下了。陶家兄弟跪在地上,糜竺也跪在了陶谦灵位前。

    “两位公子节哀啊,刺史大人这一去,真是让人……”

    糜竺说完叹了口气,陶商也跟着揉了揉眼睛,一会陶应问道:“糜别驾,我父亲已经在此安放如此之久,何时才能让他老人家入土为安?”

    糜竺叹了口气说道:“两位公子,实不相瞒,如今殿外每天都在争吵,各种势力都不想让,所以……”

    陶应不知道是自己在陶府跪着的这半个月,外面世界早就闹翻了天。此事陶谦去世,可谓是徐州最为脆弱的时候,因为这时的徐州群龙无首,而且各地的最高长官基本都聚集在郯县,所以对徐州之地虎视眈眈的人已经开始行动了。

    首先就是日渐强大的淮南袁术让大将纪灵领兵三万兵发彭城,陶应临走时,误以为争夺刺史之位的主要战场应该在郯县,没在彭城留下太多的人马,却不想身后袁术竟然背后袭击自己。

    纪灵来袭,不过好在陈登与广陵太守臧霸写了一封信,臧霸亲自领兵两万囤积在东城,袁术探得消息后,只能让纪灵在彭城界南静观其变。

    此时的袁术已经占据了扬州、吞并淮南又占领了豫州以及荆州一部分,现在的袁术是他最为强大的时候,他手下更是有孙坚这样的绝世猛将相助,再加上他四世三公的身份,依附他的越越来越多。

    袁术想染指徐州,北方袁绍更是想得到徐州,所以此时的袁绍也是放缓对公孙瓒的进攻,开始将兵马渐渐集中在南下的路上。眼前只有快速安置好徐州刺史的人选,然后禀告汉帝,得到汉帝的册封然后苦练兵马,才能让众位诸侯退却。

    糜竺将自己所担心的事情告诉了大公子陶商,陶商有些忧虑,不想刚赶走饿狼曹操,如今却又引来了狮群,这乱世汉末,羸弱却富庶的徐州到底该何去何从呢?

    见陶商又无主见,陶应便又问道:“糜别驾,我父亲仙逝之前就没有留下遗书吗?”糜竺点了点头,遗书的确是留下了,关键是遗书写的内容……

    陶商请求要看遗书,毕竟徐州之事不光是徐州百姓之事,跟他们兄弟也有非常大的关系!在二人的请求下,趁着众人都休息了,糜竺便将刘备以及孙乾、简雍、曹宏等人皆召集而来,徐州十几个人便一起赶到了陶谦灵位之前。

    陶家兄弟依旧披麻戴孝,随着孙乾等人的到来,不一会居然就连北海相孔融也到来了,既然邀请了北海相孔融,又有人将会稽太守王朗也请来了。这两个都是陶谦特别信任的人,因此将他们请来也是有用的。

    灵堂内火把通明,北风依旧肆虐着,众人挤在火堆旁,将门关上,陶应又派赵云领自己带来的一百死士把守住灵堂大门。

    当人到齐后,陶应和陶商一起朝大家施礼,孔融望了望左右,彭城相陶应、东海郡太守曹豹、琅琊相萧建,唯独少了下邳相刘备以及广陵太守臧霸。

    于是孔融说道:“二位公子,既然要商讨徐州大事,为何不见广陵太守和下邳相呢?”陶商想了想也是,不过好在细心的孙乾已经派人去请刘备了,几人刚说完,吱呀一声门开了,一阵寒风吹来,众人忍不住打了个冷战,就连篝火也被吹的火苗四散。

    “抱歉,我来晚了!”

    刘备弯腰稽首,陶商忙站起来请他到火堆旁就坐。关羽与张飞也一同到来,二人没有说话的机会,只能走到门口跟赵云一起站岗。

第一百一十一章 灵堂撕遗书

    众人又问广陵太守,陶应咳嗽了一声说道:“南方战事频发,广陵之地又遭笮融祸害,所以广陵太守便留守在广陵,有臧霸在,徐州南大门才能安宁。”

    大家都知道广陵太守是陶二公子的人,因此也都知趣的不问了,反正他来了,什么还得听陶应的,还不如在那里守着谨防袁术过来抢地盘呢!

    见人都到齐了,会议总有一个主持大事的,大家相互推脱,有人举荐孔融,因为他名声最大,但是他只是来打酱油的,他又不是徐州的。最后大家只能推荐简雍来主持,简雍站起来又一阵稽首。

    “刺史大人刚去世,然众诸侯便虎视眈眈徐州,诸位皆是我徐州顶梁之柱,今日就当着二位公子的面,咱们来商讨一下徐州的未来吧!”

    简雍说完,陶应习惯性的拍手鼓掌,一群人皆把目光对准了陶应,陶应望了望左右,没有一个鼓掌的,大家像看sb一样看着他。

    领导讲完话,不该鼓掌吗?

    “简大人,一语中的,说的好!”

    为了化解尴尬,陶应忙恭维起来,众人又把目光对准了简雍。新立徐州刺史,这可不是一件小事,那可是攸关徐州存亡的!

    于是刘备稽首问道:“简别驾,如今主公新逝,然徐州不可一日无主,请简别驾说说主公临终遗愿,也好让徐州重新振作起来!”

    刘备说了个大实话,陶谦在位时,曾数次要将徐州送给自己,自己都没有要,三让徐州让一个小官刘备的名气很快就传响了天下,在徐州,刘备的仁政也是很受老百姓拥戴的!

    众人皆请愿,简雍这才接过来身边人递过来的陶谦遗书看了起来,众人望着简雍手中的丝绸锦缎,一个个心跳都加剧了起来,到底徐州刺史之位会给谁呢?每个人都想那绸缎之上会写自己的名字。

    简雍当着大家的面将遗书打开,然后读了起来,前面的内容大家都不关系,当简雍念道:“大汉羸弱,周围诸侯皆有不轨之心,我若死后,将徐州刺史之位让与四世三公的淮南袁术,糜竺、孙乾可持我印信前去迎淮南袁术。”

    一听到陶谦将徐州刺史之位让给了袁术,陶应脑袋都炸了!

    “不,不行!这绝对不可以!”

    陶应脱口而出,大家都很冷静,唯有陶应如此激愤。陶应一声吼,周围人又将脸转向了陶应,陶应从他们脸上看出来失望,但是自己一声吼后,他们仿佛又看到了希望。

    “公子,这是刺史大人的遗愿!”

    糜竺在旁边提醒着,他们对袁术入主徐州还是很充满期待的,毕竟他们都是大家族的,而袁术又是四世三公,他们肯定会被接纳的。而且袁术与北方袁绍两兄弟,都是门生故吏满天下,他们俩说一句话,大汉王朝都要跟着动一动。

    刘备望着陶应,陶应眼中充满了怒火,陶应上前一把将遗书抢了过来,然后丢到了火堆里,丝绸碰到火立刻燃烧了起来,众人想去抢夺时,陶应突然拔出剑吼道:“谁敢往前?”

    不是陶应非要争夺这徐州之位,他宁愿徐州刺史之位让与刘备,也不愿让与袁术。袁术那王八蛋用不了几年就要称帝了,到时候所有诸侯的矛头都要对准他,他岂不要将徐州再次拖入战争的深渊?

    更何况袁术又暴虐,压榨百姓,让淮南都跟着他浮尸遍野,徐州是万万不能到他手上的!陶应烧了绸缎,萧建也是拔剑而起,突然间屋内矛盾似乎又要激化了。

    听到屋内又怒吼声,赵云慌忙领着一百多人冲进院子里,然后踹开门进去将大家包围了。张飞与关羽也赶忙冲进了屋子,一时间屋内有些乱糟糟起来。

    门被踹开了,风呼呼的刮进来,火苗四处乱窜,很快绸缎就被烧完了。望着眼前十几个人,陶应突然有种无力感,以前陶谦活着,他有个主心骨,至少徐州这群人不会对自己怎么样。但是如此陶谦死了,这世界就他一个人孤零零的,无依无靠了,什么都得自己决定,自己为自己的一切埋单。

    萧建紧握着手中的剑怒视着陶应质问道:“二公子这是何意?”陶应对眼前的这人还算知道些,萧建,琅琊相,他本不是琅琊相,因为曹操的入侵,琅琊相逃跑了,他就领着百姓于曹操作战,守住了一县,后来陶谦见他有些本事就提拔他做了琅琊相。

    见两边人都有些剑拔弩张,孙乾忙上前调停说道:“快都将剑放下,刺史大人尸骨未寒,你们就在他灵位前如此刀枪相见,若传出去,我徐州以后还有何面目去见其他诸侯?”

    陶应将手中的剑放进了剑鞘,萧建也哼了一声收了剑。刘备望了望两人忙又劝道:“有事好商量,孔北海德高望重,请孔北海来说说吧!”

    孔融推脱了一阵,见大家都推举他发表下意见,见陶应也没意见,孔融便示意大家都坐下,陶应与刘备等人皆坐下了,赵云也关了门出去了。屋内又陷入一阵安静之中,每个人都各怀鬼胎,这块利益的蛋糕每个人都不想放弃。

    大家都坐下去后,孔融指着火堆说道:“陶刺史遗言已经被烧掉了,如今再说让位给袁公路,大家恐怕都不同意,袁术心术不正,也非良主。今日我管倒不如将刺史之位让与刘使君或者陶家公子,按理说应当将刺史之位让与陶公子,但是刺史大人又曾数次将徐州让与刘使君,因此……”

    “是啊,该让与陶公子!”

    周围一群人又开始议论纷纷起来,这些能左右徐州政局的人,一个个都在计算着接下来要怎么站队。

    孔融很快排除了让袁术接任徐州刺史的意见,现在大家的意见又再次落在了是刘备还是陶家接管徐州刺史之位。

    这时,陶商站起来对一群人稽首说道:“我二弟胸有大才,徐州百姓最为拥戴他,将他视作神灵。更兼我二弟数次击败曹操,让兖州闻而丧胆,只有我二弟才能胜任徐州刺史之位!”陶商率先表率推举陶应为徐州刺史,陶应这半年声望的确达到了一个巅峰,不光在徐州就是在兖州、豫州等地,人人都听闻过陶应的大名,他的故事开始在各地传播着。

    见推举陶应为刺史,很多人皆不作声,陶应似乎太过于年轻了,而且又跟这群老臣们相处的不好,自然支持他的人不多。

第一百一十二章 徐州新主

    刘备见大家不语也忙表态说道:“我同意大公子的意见!”

    他毕竟是客,岂能让别人说他来徐州是为了抢陶家地盘的假仁假义的君子呢?刘备一表态,曹宏咳嗽了一声,旁边诸葛玄不知啥时候也起身说道:“老夫认为不妥,古礼皆传嫡不传庶,如今长子尚在,若传二公子,恐被别人说闲话。”

    诸葛玄说完,曹宏也忙起身说道:“不错,自古传庶不传嫡皆是取乱之道,更何况大公子仁义满徐州,百姓皆拥戴,我支持大公子接任徐州刺史之位!”

    曹宏说完,跟着附和的人越来越多,刘备脸色有些尴尬,陶应咬着牙望着眼前的人诉说着自己的各种不是,他都忍下了。

    不是陶应非要抢徐州刺史之位,只是他知道徐州要面临的战争越来越多,想要徐州百姓能够活下去,他就必须要接任徐州刺史之位,然后集中全徐州的力量来开展第一次工业革命,然后开启**时代,才能让徐州立于不败之地。

    见众人都不愿拥戴自己,而刚才自己又欠了刘备一个人情,为了不让别人说自己心胸狭隘,陶应也稽首说道:“我父亲在时便欲传位于刘下邳,我觉得唯有刘下邳方能担当起振兴徐州之任!”

    陶应支持刘备,一时间又有很多人觉得刘备的却是个好的接班人,于是刚开始拥护陶商的也赶忙说刘备也不错。他们是怕站错队,说谁都好,不然一旦刘备继承刺史之位,刘备岂能宽恕他们?

    见大家又如同墙头草一般,这时简雍等人面不动声色的就在那里坐着,一炷香的时间在争吵中很快就过去了。夜已快到三更,鸡鸣声此起彼伏,就是在寒冷的冬日里,公鸡都不忘了它的使命,堪称敬业的楷模了吧!

    就在众人争辩的不可开交时,突然赵云领着十几个人再次冲进了灵堂,随着赵云的一声呐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往灵堂内拥挤而来,就连张飞与关羽也跟着挤进来了。

    陶应问赵云发生了什么事情,赵云有些急促地回答道:“大哥不好了,外面有数千兵马将灵堂包围起来了!”

    萧建等人也慌忙拔出宝剑,就只剩糜竺与简雍等人依旧面不改色的在那里坐着。见他们几人如此淡定,陶应便已经猜出了些事情。刘备似乎也一下看穿了,于是刘备也坐了下去。

    陶应也跟着重新坐在了篝火旁,然后指着门外对赵云说道:“无妨,三弟且退下。”赵云狐疑的望着陶应又望了望门外,灵堂的门被打开了,远处的院子里出现了一支支火把,火把将黑夜的陶府照的灯火通明。

    陶应抬头望去,院内站满了弓弩手,一支支冰冷的箭对准灵堂,仿佛只需一声令下,他们就能将整个灵堂射成马蜂窝。

    陶应依旧指着门外说道:“无妨,三弟去门外守护便是!”

    刘备对关羽使了个眼色,关羽也领着几个人出去了,只有张飞还怒目圆睁着望着大家,望见张飞,陶应心里有些忌惮,这个莽夫发起火来,恐怕这一屋子人都打不过他。

    张飞撤下去之后,屋内再次陷入了一片沉静之中,许久之后,简雍见大家都不说话了,于是便说道:“既然大家都不说话了,那我就传达下刺史大人的意愿吧!”

    众人抬起头望着他,这个年纪原本毫不起眼的中年人,似乎一下子就变的神圣了起来,他说的每一句话也变得掷地有声了。陶应知道这就是权力的力量,不过这个时代,权力不如有兵,谁的兵多,谁能打,谁就有话语权。

    “刺史大人就算到会有这么一天,不过刺史大人只盯住一句,若在二公子在,刺史之位不传刘国相,刘国相在,刺史之位亦不传二公子。”

    简雍很淡定的说着,陶应有些不解,不光是陶应,就连刘备也是一头雾水。就连旁边的孔融也忙问道:“陶刺史这是何意?”

    王朗在一旁一直都不说话,不知道为何,他总是没孔北海那么热心。但是此时王朗也在旁有些好奇的望着简雍,简雍似乎这一会也不怕刘备和陶应,只是淡淡地说道:“刺史大人不想二位相争,若传位给玄德,恐怕二公子不服,到时候二公子定然会领兵来攻打郯县。若将刺史之位传与二公子,二公子定不容玄德在徐州,若玄德走,曹操复来,徐州难免又要遭此祸害。”

    众人听完后皆点了点头,陶谦不愧为徐州刺史,做官能做到封疆大吏的位置,那眼光自然是独到无比的。

    这一次大家将目光都望向刘备和陶应,虽然这两个人皆相互赞美对方,但是似乎大家都知道他们是貌合心离。不过想比较而已,似乎陶应跟刘备的关系要比跟郯县的世家大族要好上许多倍。

    见陶应与刘备皆无异议,简雍又说道:“刺史大人临终前曾言,若不将徐州刺史之位让与淮南袁公路,就让大公子接任徐州刺史之位,二公子,你有何意见?”

    陶商转过脸望着陶应,一脸的期待。不是陶应非要抢徐州,只是,他知道的历史,或许历史大势不能改变吧!

    于是陶应只能叹了口气说道:“我支持父亲的决定,但让我大哥继任刺史之位,我有一条件,父亲大人健在时曾言要葬于沛国萧县,诸位须满足我这个愿望。父亲病重之时,我四处领兵作战,不能孝顺在身边,心中愧疚甚多,我想能将父亲葬于萧县,我在萧县守孝三年。”

    旁边孙乾等人点了点头,简雍也点头说道:“难得二公子一片孝心,刺史大人也曾嘱咐欲回彭城,既然公子孝心在那,就随公子意吧!”

    能让陶谦葬在萧县,离自己彭城也近,到时候守孝三年,也算是不给天下人落下不孝的把柄!当初自己出兵下邳,将陶谦赶出了下邳,这件人生上的污点,到现在都被很多人拿这事指责陶应呢。

    见大家都没了意见,唯有刘备脸色似乎有些不悦,简雍又说道:“刺史大人早已将此事禀给了皇上,皇上也复旨册封徐州,从此之后,徐州取消刺史之位,改置州牧,刺史大人让玄德继任徐州州丞之位!”

    简雍说完,刘备也算是不虚此行,既然大家都无意见了,刘备忙跪下道:“刘备拜见主公!”随着刘备的跪下,陶商还有些愕然呢,一时间徐州众官吏也跟着一个个跪在了地上齐呼道:“见过主公!”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9395/ 第一时间欣赏三国之霸业徐州最新章节! 作者:秋雾阴所写的《三国之霸业徐州》为转载作品,三国之霸业徐州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三国之霸业徐州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三国之霸业徐州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三国之霸业徐州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三国之霸业徐州介绍:
军工硕士陶应因研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失败,回到了战乱纷争的汉末徐州。 194年的徐州曹操兵临城下欲屠尽徐州鸡犬不留,刘备城中大获人心,还有吕布骑着赤兔马滴滴地赶往徐州的路上,而他不幸穿越成了人见人恨的陶谦二子…… 英雄辈出的汉末有人弹指间樯橹灰飞烟灭,有人一声怒吼吓退百万雄师,而弱小的陶应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保卫徐州!三国之霸业徐州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三国之霸业徐州,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三国之霸业徐州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