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江山国色TXT下载江山国色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江山国色全文阅读

作者:幸福来敲门     江山国色txt下载     江山国色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八百三十章 篡改史书

    长安,大安宫。

    大安宫本就年久失修,不少房间内还有霉气。李渊被迫内禅给李世民后,就与他的妻妾子孙一并到大安宫内静养。

    李世民除了过年时来拜会过一趟外,其余之时都没有来看望李渊。

    现在太上皇李渊,经去年玄武门之变后,人已是憔悴许多,满头白发。作为皇帝时,他虽时而身体不康健,但大权在握时气色总是不差。但是一旦从帝位退下后,李渊却是仿佛人一下子衰老了十几岁一般。

    眼前的这位李渊已是与一名老朽的老翁差不多了,换做任何大臣看到此刻的李渊,都会大惊失色,不会与玄武门之变前的大唐之主联想在一起。

    此刻李渊看着躺在榻上的张婕妤,久久不语,大安宫内笼罩着不安的气氛。

    现在李渊的嫔妃张婕妤,正在被宫人手脚反捆,强行绑在床上。张婕妤双眼失神望着屋上的空洞。张婕妤不时傻笑,不时口中流下口水,还在自言自语。谁能料想到眼下这位疯女人,就是当初艳盖群芳,李渊最得宠的张婕妤呢?

    张婕妤疯了的原因很简单,十日前,李世民派人赠蜜饯给张婕妤之子周王李元方。李元方吃了蜜饯后不过半日,即是耳鼻流血,没有片刻就死在了张婕妤怀中。张婕妤见了这一幕当场就昏了过去,醒来后就成了这个样子。

    李渊知道后暴怒不已,但却毫无办法。只能看样着李元方死去,张婕妤疯去。他心里很明白李世民这是在报复,报复当年张婕妤在自己面前说自己坏话。报复当年她借助洛阳郊外几十顷田产之事,控告李世民与李神通勾结。

    李世民下得狠心。竟毒死了自己的亲弟弟,用最残酷的手段来打击张婕妤。

    李渊看了坐在塌旁,良久这才留下眼泪来道:“婕妤,是朕对不起你,是朕对不起你。”

    而床榻上张婕妤却是吃吃发笑,李渊见了眼泪当场落了下来,当下甩袖离门而去。

    安排后张婕妤的事后,李渊回到自己寝殿。却听得殿内也是一片哀声。张婕妤虽平日争宠,在嫔妃中人缘不见得多好。但是眼下她那凄惨的样子,却是令嫔妃们为她惋惜。

    “太上皇,太上皇,求求你救救我爹吧!”说话的是尹德妃。

    她跪在李渊身前,当年的父亲打断过李世民重臣杜如晦的手指头,但是尹德妃将此事告诉李渊,说是杜如晦无礼在先。结果李渊当时怒责李世民:“我的妃嫔都受你身边的人欺凌,何况是普通百姓!”

    现在尹德妃的父亲,以盗窃之罪被长安令拿进了县衙。还打断了一条大腿骨。尹德妃得知后哭了半日,一见李渊就是苦求他,不仅仅是尹德妃以往收过李建成好处,说过李世民坏话的嫔妃。都是哀求李渊,让李世民放他们一马。

    李渊有什么办法,他只能好言安抚了她们一番。

    这时候宫人来禀告说薛婕妤前来拜会。

    提及薛婕妤。李渊神色一冷,这位自己当初宠妾。是由李世民送入宫里的。后来她的兄长薛收为李世民作奸细,被李世民斩杀于幽京之后。薛婕妤请求回家替兄长料理丧事。但是薛婕妤一回去,就是再也不回来了。

    后来李渊听宫人听说,这位薛婕妤在入宫前,就与李世民有染,当初就是李世民将她送入宫里来作为自己耳目的。但是现在李渊退位后,薛婕妤就回去重新和李世民好上,从此再也不回宫里。

    宫人问道:“太上皇,见还是不见?”

    李渊冷笑道:“见,当然要见,朕不知道这个贱女子还有什么面目来见朕。但既是来了,朕就要见见。”

    不久后李渊在书房内接见薛婕妤。薛婕妤依旧美貌如初,见了李渊后见李渊容貌,不由心底一酸当殿道:“太上皇,一年不见,你竟苍老如此,是我的不是。”

    李渊冷笑道:“你来我的吗?”

    薛婕妤跪拜道:“太上皇,妾身不求你原谅,这一次来是有一件要事要告诉你。”

    李渊哼地一声道:“哦,你还有什么话说?朕不愿意听。”

    薛婕妤垂下头道:“太上皇,当初妾身嫁入宫里,却是是奉了秦王之命,妾身当初对秦王一往情深,但秦王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入宫后妾身蒙陛下厚爱,宠爱有加,但是暗中却替秦王办事,实是对不起太上皇你,妾身这几年一直都在心底愧疚。事实上出宫后,臣妾也得到了报应,秦王只将臣妾视同玩物,并无半点怜惜之情,不及陛下待臣妾的十分之一。”

    薛婕妤说了无力哭拜在地。

    “报应,报应!”李渊手指着薛婕妤,在殿上不怒反笑。

    李渊笑了一阵,停了下来声音哽咽地道:“罢了,罢了,过去的事,朕都不想与你再计较,就算没有你,这个逆子也会找其他人来接近朕,你今日能说这一番话,倒也还有良心,不枉当初朕那么宠爱你。”

    薛婕妤抬起头来垂泪道:“太上皇,你对妾身的恩情,妾身本以为来生再做牛做马来报答你。但是太上皇,妾身近日却听到一个消息,与平阳公主有关?”

    “什么消息?”

    “李世民要害平阳公主,此事就是我今日来要告诉太上皇的!”

    李渊听到平阳公主,不由露出十分关切的神色道:“此事是真是假,三娘她人在幽京,那个逆子如何害她?”

    薛婕妤道:“具体臣妾也不知,倒是听闻李世民找当年平阳公主府上之人制作一物,似准备以太上皇名义,秘密送至幽京。这人与臣妾有些交情,将此事告之于我,其他的臣妾也是不知了。”

    李渊听了仰天道:“这个逆子害了她妹妹一次不够,还要害第二次,朕怎么会生出这样一个儿子!”

    李渊说完重重咳嗽,一旁薛婕妤道:“陛下,还请息怒,保重身体才是。”

    “你放心,朕还死不了。朕不能让这逆子再害了平阳!”李渊说道。

    “著作郎许敬宗,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在国史馆内,许敬宗向李世民叩拜。

    许敬宗当年乃是李密帐下,虽劝李密降唐有功,但李渊一直不甚喜欢他,只是安排他为涟州别驾打发他。李世民登基后,许敬宗主动投靠李世民,多番献媚。李世民于是命许敬宗为著作郎,负责修史之事。

    李世民来到国史馆后,许敬宗等人正在编写书稿。许敬宗当下与李世民谈起了编写武德实录过程。

    李世民听后点点头道:“著作郎辛苦了,朕听闻前几日因为周王李元方之死,民间非有非议,不知国史馆内是如何认为的呢?”

    许敬宗沉默了一会,一旁一名校书郎道:“陛下,国史官撰书,乃是史官以己笔书之,陛下照例不可过问。”

    许敬宗听了立即斥责道:“混账,这是哪里话,这天下还有什么是陛下看不得的吗?你们去房内将卷宗取来。”

    一旁立即有史官将卷宗取了,然后许敬宗交之给李世民。

    李世民打开书简仔细看了一遍后,然后笑着点点头道:“写得不错。”

    许敬宗听得李世民赞赏道:“陛下,这是臣的本分,自然要做好。”

    李世民笑着道:“看来朕让你当这个著作郎还是对的,朕一向相信自己的眼光。”

    “陛下夸奖了。”

    李世民问道:“那武德实录你准备怎么写呢?”

    许敬宗道:“陛下,微臣愚钝,恳请示下!”(未完待续。。)

第八百三十一章 千古罪人

    听许敬宗这么说,李世民摆了摆手,笑着道:“敬宗,你误会朕的意思了。”

    许敬宗连忙惶恐道:“陛下,请恕微臣愚钝。”

    李世民道:“敬宗,朕问你历朝历代史官记的东西都不让皇帝看见,这是为什么?”

    许敬宗回答道:“史官不虚美,不隐恶,为后来者戒。如果人主见了,必然发怒,故而不敢献。”

    李世民哈哈大笑道:“过去的皇帝,怎么可以与朕之胸襟相较,朕自己看看国史,只是为了知道过去的不善,来为后来之戒。你觉得如何?”

    许敬宗听了汗水下滴,他拿不准李世民的态度,似言语之中在暗示自己什么,但是既是李世民开口要看武德实录,‘要知道过去的不善,来为后来之戒’。

    他当然就顺从君意了。

    当下许敬宗命人将武德实录取来,负责编撰武德实录的是褚遂良,褚遂良是天策府十八学士褚亮之子。其人工于书法,与长孙无忌交好,故而被推荐至国史馆来修书。

    褚遂良见了李世民就反对道:“陛下,史官记的是人君言行善恶,这样才能让人君不敢为非,微臣还没听说过皇帝可以自己取了看的。”

    李世民道:“此武德实录,书得是武德皇帝之事,朕还未登基,看之无妨。”

    褚遂良听了不敢再说,李世民当即草草阅过,一旁许敬宗和褚遂良不敢说话,在一旁候着。

    半个时辰过去。李世民推开一大叠竹简,手指着武德实录道:“此载玄武门之事。语多微文,遮遮掩掩作什么?”

    许敬宗和褚遂良听了相望一眼。许敬宗道:“这是微臣疏忽。请陛下示下,该如何写?”

    李世民道:“这有什么难的,昔周公诛管叔鲜、蔡叔度以安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朕杀隐太子,齐王同样也是为了保存我大唐的天下,以安社稷,利万人耳,尔等为史官何必为朕所讳。大可以去浮辞,直书其事。”

    说完李世民将竹简放下。起身而去。

    许敬宗,褚遂良二人恭送李世民后,留在馆内相对无言。

    半天后,褚遂良向许敬宗问道:“陛下说去浮辞,直书其事,是什么意思?”

    许敬宗听了道:“陛下的意思,当然是直言,不需掩饰了。”

    褚遂良听了松了口气道:“也好,也好。弑兄杀弟,逼父退位,天下悠悠众口,又岂能是堵得住。陛下能直面其事,倒也是不失坦荡。”

    许敬宗看向褚遂良道:“褚兄,如果你真的这么写。你们二人的项上人头就不在了。”

    褚遂良脸色一变道:“许兄,我不明白你的意思。”

    许敬宗拿起一宗书卷道:“褚兄。我问自古以来最著名的修史者是哪两人?”

    褚遂良听了道:“不出太史公,孔子吧!”

    许敬宗点点头。笑着道:“太史公著史记,讲求秉笔直书,不为尊者讳;但孔子写春秋,史为皮,礼为骨血,为得是扶礼,定名分,寓褒贬,惩恶而劝善,使乱臣贼子惧,这也就是微言大义。你说二人修史最后,太史公得罪天子,遭得腐刑,而孔子却名扬千古,春秋一经为后世所颂。”

    褚遂良摇了摇头道:“许兄,你有什么所指,我不明白。”

    许敬宗冷笑道:“魏惠王曾问周武王讨伐商纣之事,臣弑其君可乎?孟子答日:损害仁义之人,只不过是个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此就是春秋笔法。”

    褚遂良也是聪明人当下道:“我懂了,许兄的意思,陛下所言的改削浮词,直书其事,我们可以将玄武门之事,如实写出,但是笔法上,却寓以褒贬。”

    许敬宗点点头道:“所言极是。褚兄下面的话,只能入得你我之耳,不可入得他人之耳,否则你我二人将身败名裂。”

    褚遂良郑重地道:“我明白,绝不外传就是。”

    许敬宗道:“陛下对这本武德实录十分看重,那么我们在玄武门之事上,可以写实,但是其余有褒有贬。如当年晋阳起兵之举,我们可以说是由陛下力主起兵,而太上皇当时颇多犹豫,甚至全是陛下与刘文静所迫,不得不举事,从而将这首谋之功推给陛下。”

    褚遂良道:“此太虚假了吧,晋阳起兵时,陛下不过十六岁,如何能推动此事,此事谁都知道是太上皇拿得主意啊。”

    许敬宗道:“正所谓知者不便谈,谈者不必知。只要我们知道的几个闭口,待年代既久,不便谈的知者死完,只余下史书遗世即可。想想孔子著春秋,可有人说孔子说得不是吗?”

    褚遂良犹豫道:“就算你将晋阳起兵的首谋之功推给陛下,于褒贬之事有何用?”

    许敬宗道:“当然有用,不仅是晋阳起兵的首谋之功,西进夺取长安的功劳,也需在陛下之身上,然后加上破薛举,平李轨,退李重九,灭王世充,都必须着在陛下身上,至于此中太上皇,平阳公主,李孝恭,刘弘基,柴绍等人的功绩,一笔带过,不过夺过陛下之光芒。特别是平阳公主之事,不可详录,只说暴卒即可,甚至连平定关中的功绩,也不可写得太多。”

    褚遂良道:“许兄,我还是不懂。给陛下如此多功劳的意思何在?”

    许敬宗得意得笑着道:“你看陛下立下如此多大功,太上皇当然是有意将皇位传给陛下,太子和齐王得知消息后着实忌惮,正所谓功高震主,而太子,齐王二人未立下分寸之功,故而勾结在太上皇面前排挤和陷害陛下。此事当然是虚虚实实,太子和齐王多次谋害陛下后,陛下为求自保,终于忍无可忍在玄武门杀太子,逐齐王。就如同周公诛管叔鲜、蔡叔度;季友鸩叔牙,人们只会说周公和季友安邦社稷,谁会非议他们杀了自己兄弟呢?”

    “但是周公和季友,杀了管叔鲜、蔡叔度和叔牙之后,却没有自己当天子啊!”褚遂良忍不住言道。

    许敬宗强笑一声道:“那又没有什么,功高震主嘛。你看陛下立下如此多大功,但太上皇当初没有立陛下为太子,这就是不对,而太子这么不贤德,却能克承大统,也是太子的不对。陛下得众臣工敬仰当然就自然而然成为天子了。”

    “这不过是王莽,杨坚之言罢了,按照你这么说,史书修成,那么后来人就可以认为,只要为社稷立下足够的功劳,就可以弑兄杀弟,逼父退位,让权势凌驾于礼制之上。若是我大唐每个子孙都可以这么认为,那么国家还有一日安宁吗?你这么做是在篡改史书,古往今来没有一个皇帝敢于如此的,你是千古第一罪人!”

    “孔子当年著春秋,是为了惩恶而劝善,使乱臣贼子惧,而你著武德实录,却是在曲笔,是在隐恶,让作恶者反得美誉,你这修史若流传后世,是要遗祸千年的!”

    褚遂良说得慷慨陈词,口中唾沫直飞到许敬宗脸上。

    许敬宗笑了笑,没有去举袖擦拭,而是任其‘唾面自干’。

    许敬宗慢慢地道:“那你要我怎么办,陛下已是继承皇位了,这已是事实了,你要让天下人怎么看陛下,你要让后世人怎么看陛下。陛下今日亲自来国史馆,就是为过问此事。你说我是千古第一罪人,我不作这个罪人,那么你我还能活命吗?千古不千古不重要,能够活着才是我们二人要的。相反若是我们这武德实录修得好,陛下看了大喜,我们将荣华富贵。”

    “怎么样褚兄?两条路你选,一是作司马迁,一是作孔子,你选哪一个?”

    褚遂良听了冷笑道:“不要污蔑孔子好吗?至少他所作之事,比我们现在作的好上千百倍!”(未完待续。。)

第八百三十二章 伐唐决策(第一更)

    听褚遂良这么说,许敬宗冷笑两声,不再说什么了。但是他知道褚遂良的最后选择只有和自己一样。

    褚遂良虽有着理想的一面,但是也是个入世的人,就算他不为了自己考虑,也要为了他父亲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的褚亮,以及他迁入关中的褚氏一族考量。

    于是二人就开始了修史工作,用所谓褒贬之意,春秋笔法,在武德实录里将李渊写成好色,怯弱之人,在晋阳时,李渊本不欲起兵,但为李世民裴寂设计夜宿晋阳宫,**宫女,最后不得已起兵。

    如此晋阳起兵的首谋之功就到了李世民身上,除了李渊外,其余如平阳公主李唐起兵的功臣,都为贬低。功劳都加诸于李世民之身,为了突显其之能。

    之后莫须有的编造出,李渊曾多次想要让李世民取代李建成为太子的念头,但是都被李建成破坏。为了最后玄武门之变,名正言顺,许敬宗为还编造了许多太子失德之事,如李建成与李元吉,一并与张婕妤,尹德妃勾结**后宫,又秘密厮养死士,不顾兄弟情义,多次谋害秦王。

    最后李世民不得已为之在玄武门起兵杀了李建成,逼迫李渊退位之事,也是一笔带过,说是李渊悔悟过往之错,认识到受李建成,李元吉蒙蔽,主动将皇位传给李世民。

    国史馆内,褚遂良写了一半对许敬宗冷笑道:“此书出后,后世子孙,都会认为只要有了权势和功绩。就可以成为天子,谋反也可名正言顺。从此天下之人皆慕权势。而礼制衰矣。”

    许敬宗将手一摊道:“这也没什么不好,只要陛下足够圣明。能让百姓安康,那么不一切都解决了。按照你这么说曹操,司马炎都做得不对了?”

    褚遂良摇摇头道:“对于社稷而言,稳定的制度远远胜过一个圣明的君主。至少曹操,司马炎篡位,却没有修改史书,为己粉饰。而今日陛下这等所作所为,堪称千古第一人。”

    许敬宗道:“好了,好了。不与你说了,该如何就如何了。”

    当下许敬宗不理会褚遂良继续编书。褚遂良看了许敬宗一眼,一面冷笑一面自言自语道:“若是李唐得了天下,那么一切真相自是埋没,天下再无知者,幸好,还有赵国。若是将来大唐为赵国所灭,那此书就是当今天下的罪证,足以令他遗臭万年。”

    河北。黎阳城。

    对于赵国而言,黎阳城是一个福地,夺取黎阳仓后,李重九获得了支持对中原战事的足够军粮。从而横扫河南。而现在李重九将这一次伐唐的大本营,从幽京秘密迁至了黎阳城。

    二月李重九秘密立储之后,就坐船轻装简从地抵达黎阳城。在这里李重九与众幕僚们一并运筹帷幄。谋划对李唐的最后决战。

    大本营内,现在赵军众将是吵作一团。这已不是第一争吵。在场的河南,河东。河西几员重将,都是名动天下的人物,但是他们争得面红耳赤时,却是毫无风度可言。他们争论的是决战之时,进攻关中,到底是以河东,河西,还是河南,哪一路为主?

    下面的各方面行军道都督尉迟恭,徐世绩,薛万彻,王马汉,王君廓,英贺弗,都是要将主攻的任务,揽到自己身上。

    王君廓,英贺弗主张从河西进攻的声音最大,因为这里方便草原骑兵军团的进攻,河套丢失后,对于河西李唐也没有什么地利可以扼守。何况段德操已是自立,赵军从这里进攻,可以先迫降段德操后,再顺势进攻攻打关中。

    至于河东,则是尉迟恭,薛万均主张的,从河东进攻关中,庐江王李瑗投降后,尉迟恭又攻下李唐河东三郡,令李唐河东防线几乎瓦解。有了河东三郡赵军对长安的攻击距离大大缩短。从河东出兵是三路之中进军路线最短的,补给线也是最短,若是一路顺利,赵军五日之内就可以打到长安城下。这也是李渊当初晋阳起兵的路线。若是攻破了蒲津关,那么一河之隔就是长安。

    最后则是洛阳,是由河南道行台,薛万均,王马汉,徐世绩等人一并建议的。河南道行台的理由很充分,赵军府军兵团几乎云集于此,这里是赵军军力最强大的地方。从河南进攻洛阳,虽正面面临潼关天险,但是河南赵军大可以不直接攻打潼关,而是绕过这里,攻打武关入关中。从武关入关中,也是走刘邦当年灭秦的线路。

    唯一没有吭声的,就是宋金刚,萧铣两位江南道行台的重将,因为他们知道,无论如何,主攻的方向是关中,不会轮到荆襄,巴蜀,到时候决战他们最多是牵制李靖的人马,让他们不能回援关中。所以他们也就无事一身轻,就坐在一旁,无比羡慕地看着几位大将争抢主攻。

    他们也都知道,为何几员大将争执了这么激烈,因为平唐一战乃是赵国规模最大的战役,灭唐之后,很可能以后赵国再也没有大规模的战事,就算有大规模战事,也无法及得上这一战了。

    所以伐唐之战对于诸将而言都是志在必得,谁在这一战中表现出色,将来不仅载入史册,而且自己封官加爵位,子孙后代繁华不尽。眼见机会就在当前,所以力争在陛下面前,夺取主攻,就成了诸大将无比急迫的事情。

    众大将陈词完毕,一并看向李重九,等待着他的决断。

    李重九目光扫过众将,看向一旁一直不说话的张玄素问道:“张爱卿,你有什么见解?”

    作为李重九首席谋士张玄素起身道:“此次攻打唐,无论哪一路为主力,最重要是李世民在长安人马的动向。我军分进合击速度够快,让其错过出击之势,如此三路大军合围于长安城下,那么李世民就算有排山倒海之能,也是无法扭转战局。”

    “但三路人马,有快有慢,要做到这一点很难,所以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要将李世民聚集在关中的主力人马,调动出来,最好能让他悬于长安之外,与我们决战。我们集中两路以上的兵力,对李世民发动进攻!这样的决战,我们胜算才大。”

    “若是配合不当,行军延误,就容易被李世民各个击破,所以分进合击之策,需要谨慎,无论哪一路主攻,都不能轻兵冒进,更不能让李世民判断出我军主攻方向。”

    一旁虞世南道:“张侍郎说得有道理,这一次伐唐,一战定鼎天下,所以我们以直接攻入关中,夺取长安为战略目标。同时也要防止李世民从关中退入巴蜀,据险而守,那么又要迟至两到三年,才能平定天下。”

    李重九道:“虞爱卿的担忧有道理,朕不可以让李世民有从长安退入关中的机会。”

    李重九走到地图前,用竹杖指向地图道:“朕决定调动兵力聚集在荆襄一带兵力,江南道大行台有水师两万,步卒三万,骑兵五千,朕决定用他们从上庸攻入汉中,攻打李唐的巴东郡,切断李世民从关中向巴蜀的退路,你们看如何?”

    下首宋金刚,萧铣二人对视一眼,都是露出了惊喜的神色。本以为没机会凑热闹,没有想到李重九竟将这重要任务交给他们。

    宋金刚道:“陛下,这是妙策啊,襄阳的唐军是一个硬啃的骨头,就算我们攻下襄阳,对于我军主力攻打关中,也不能有太多帮助,反而不如攻入汉中,对于长安的威胁更大。”

    萧铣道:“我赞成宋将军的意见,虽然我们为了攻打襄阳,在长江下游练的一年的水师,这一战派不上用场了。但是若是能绕过襄阳,夺取汉中,对于我军的关中之战帮助无疑更大。”

    这时候薛万彻听宋金刚,萧铣揽了这么重要的任务,不由动了插一脚的心思。薛万彻开口道:“江南兵擅长水战,但是上庸,汉中都是山地,恐怕作战不利,我武卫军可以支援五千人马,随你们入汉中。”

    萧铣还未说话,宋金刚在一旁一口回绝道:“不劳薛将军担忧,无论水战,步战,我宋某人都样样精通,何况唐军在汉中也没有大将守备,你还是留着兵力,看看是否能攻下潼关吧!”

    薛万彻道:“无论,潼关,武关都不在话下,你们说潼关险要,但是项羽曾入之,曹操曾入之,刘裕曾入之。事在人为罢了!本将反而更担心汉中。”

    眼见两员大将剑拔弩张,众人也是一起劝开。赵军这几年横扫天下,自将领而下到士卒,皆是傲气,说是骄兵悍将也不为过。几位大将谁也是不服谁,李重九也有意培养将领间这样的竞争机制。为将者没有傲气,怎么可以。

    李重九目光扫过众将,道:“好了,诸位,攻唐之事,朕心中已有全盘计划,尔等听令行事即可!”

    听李重九这么说,众将一并称是。(未完待续。。)

第八百三十三章 大局(第二更)

    革新六年,四月。

    这早已是入了春,但地里已是连续多少天都没有下雨了。老农都说春雨贵如油,但是关中地上硬是没有落几滴雨,田地里的土,都龟裂的,到处一块一块的。

    关中的百姓,看着土地是欲哭无泪。

    天久不下雨,蒲津关这里天热得就和蒸笼一般。

    唐军的士卒和更夫无精打采地坐在地上,左右是新修葺起来的坞堡,土黄色的城垣绕着几座坞堡又是围了一圈。工事是修得固若金汤,但守军们却又是另一个心思。

    唐军大将程知节望着黄河上游往下游浮下木屑,不由心事重重。

    副将高甑生走到程知节,看着河上的木屑道:“这都是赵军在黄河上游筑船漂下来的,我看他们已是差不多。赵军要是把船筑好,下面一步就是要打了,对吗?”

    “老高,你觉得打得过吗?”

    高甑生沉默了一阵道:“尽人事听天命吧,若是庐江王李瑗没有降,我们还有几分在河东与赵军一战的底气,但是现在?你看这军心,看这士气。”

    程知节道:“不是,不是还有那个左骁卫大将军段志玄吗?”

    高甑生摇摇头道:“你是不知道,自河东战事失利以来,陛下早就调段志玄的人马入关了,原来他手下怎么说也有三万人马,都是河东军精锐,但是现在恐怕连两万都不到,打起战,尉迟恭从太原大军一压。我看他是自身难保。”

    程知节道:“说这些丧气话做什么,陛下待我们恩重如山。我老程是个知恩图报的人。若是大唐到了撑不住的时候,还要指望我们来扶一把呢。”

    高甑生听了哈哈大笑道:“扶一把。也要扶得动才行,咬金啊,我看我们兄弟俩这一身是要交代在这里。”

    “你要交代,你去交代,我可不陪你,还有记得叫我知节,别叫咬金,俺老早不叫这个了。”

    江水涛涛,激烈拍击船身。剧烈的摇晃。

    睡梦中的李靖突然被惊醒,从塌上跳下。李靖立即起身,按剑走到船舱外看到己方战舰正浮江而下,一切顺利,这才放下心来。

    另一大将张镇周见了李靖道:“总管,这船才到巫峡,为何不多睡一会?”

    李靖摆了摆手道:“我作了一个噩梦,这梦很不好,将我惊醒了。”

    张镇周闻言笑着道:“什么噩梦能将我们总管惊醒。这我倒是要听听。”

    李靖手指着江面道:“你知道吗?我梦见赵军的江淮兵马,并没有从水陆来攻襄阳,而是从上庸攻入汉中,断绝了陛下的入蜀之道。”

    “不可能吧!”张镇周怀疑道。“赵军在长江下游操练水军两年,战舰打造无数,若是他们不西进荆襄。这些战舰不久白造了吗?”

    李靖摇了摇头,看着江面道:“你记得吗?当年钟会在下游大举造船装作伐吴之势。令吴国不敢援蜀自保,而钟会却从旱路伐蜀。此乃是古人故智,李重九熟读兵书,又怎么会不知道呢?”

    张镇周听李靖这么说,顿时满头是汗道:“听总管这么说,确有几分可能。若是如此长安危矣。”

    李靖正色道:“没错,如果此事发生,后果不堪设想,我要立即上书一封给陛下,禀告此事,让他早作防备。”

    长安城内。

    行人行色匆匆,百姓日即闭户,那些商市大多闭门歇业,几处开着也是毫无人气。但同在一条街上,米店,典当铺却是异常繁华,门口人头攒动,透着几分乱世的景象。

    在长安府门前,数百名百姓聚集着,县令刚刚贴出告示,说今年民债延期三个月了。

    听到消息,百姓们都是拿起石头一并朝告示牌砸去。砸完了告示牌,百姓们开始对县衙门前的石狮子投掷石头,原来那些在城内耀武扬威的衙役出门来喝止,但是却被百姓们一阵乱石给打了回去。

    直到官兵来,抓拿了几十个百姓,这县衙门前才安静下来。长安表面平静,但是内里却是暗流涌动,若非街面上的兵卒维持着秩序,长安城早就是乱了。

    在城北的无极宫内,气氛凝重。自从登基以来,李世民竟是第一次宣布暂缓早朝,让诸位大臣稍带。上朝的众臣们从朝堂上退到廊下,都是议论纷纷。

    “陛下,这一次停朝,看来是因为赵军大举调动之事啊!”

    “你也听说了。”

    “赵军真的打了吗?”

    “我看**不离十,李重九当年灭突厥后,本可以一鼓作气乘势攻唐,但是他却足足忍耐了一年,厉兵秣马之后,这一次恐怕是雷霆一击啊!”

    “十年教养,十年生聚,三千越甲可吞吴。李重九等待这一日恐怕是很久了,其用兵谋定而后动,恐怕这一次我们不容易抵挡啊。”

    这时候大殿突然打开,但见一名大臣昂然而出,众人看出正是皇帝的亲信长孙无忌。长孙无忌走到众大臣面前道:“诸位臣工,诸位臣工,在这里我要向诸位通告一个好消息,就在昨夜,我陛下与吐蕃国的使节达成了协议。吐蕃国已是与我大唐结成同盟,若是赵国敢率军入侵河西,那么吐蕃国将以大唐盟友的身份,出兵河西,与我们一并迎战赵国。”

    听到这里消息,廊下的众臣们静默了一会,这时候房玄龄站起身来,激动地道:“陛下英明!陛下万岁!”

    跟着房玄龄,在场属于秦王党的大臣们也是一并振臂欢呼。

    长孙无忌得意地道:“我大唐乃是正统所在,赵国番邦之国,也敢妄想窃取神器,简直是做梦!诸位切莫被赵人的声势吓倒,最后的胜利一定是在我们一边。”

    庆州府。

    府门大门陡然被一人冲开,一人大着嗓门喊道:“都督,都督,大事不好拉!”

    此人跪在滴水檐下,而堂内一名穿着大唐武将服色的男子,正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养神,此人正是李唐庆州都督,隐太子李建成的亲信段德操。

    段德操缓缓地睁开眼睛,语带疲惫地道:“眼下有什么事会好的,一切都慢慢说吧。我个子高,天塌下我先顶着!”

    “是,是,”这人听了段德操宽慰,吸了口气慢慢地道,“赵军给我们下最后通牒了,他要我们立即归降,否则大军一到,庆州城片瓦不留。”

    段德操道:“他们的口气没有转圜余地?”

    “是的,是梁师都亲自和我说,这狗贼眼下投了赵国以后,翅膀就硬了。以往梁师算什么东西,我都不屑于瞧他,但是横山那边,可是赵国大军云集啊,我去了一趟,看了他们的军容,这人马简直多得数不过来。我看赵国这一次真的是要动真格了。都督,反正太子也不在了,李世民那混蛋不是人,我们何不降了赵军,一并杀入长安,再杀了李世民,替太子报仇!”

    段德操听了站起身来,他摇了摇头说话虽慢,但是却是坚定地道:“不,我不是庐江王李瑗,我虽是不效忠于那狗贼李世民,但是我段德操是大唐的臣子,是当年太子殿下一手将我提拔上来的,否则我段德操今日还是一个马夫罢了。”

    “所以我既不降李世民,也不降赵,我是大唐的臣子,是大唐的庆州都督,我要为太子守住这庆州城。”

    “都督,你这是何必啊,这是螳臂挡车啊,这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我们不做啊!”

    段德操苦笑一声道:“这世上乱臣贼子够多了,就让我来作一个忠义之士,你就这样回答梁师都,这个狗贼投降了突厥人,还不配来拿我段德操的人头。”(未完待续。。)

第八百三十四章 伐交为上

    革新六年,六月。

    横山以北,一路浩荡的大军,正在横穿大漠。

    临近大漠的本西羌族,看着兵马行进时踏起的黄沙都是万分惊恐。对于本西羌族而言,整个部族也不过两万户人,而今他们只是在吐谷浑部,吐蕃部之间求存,向两部臣属,向他们每年进贡牛羊,以换得部族的生存权。

    对于这样一个弱小的部族,面对这一路看不见尽头的大军,自是没有半分抵抗的意思。

    本西羌人早就派人使者伏于道上,献上自己族中最美丽的女子,最纯净的水,以及部族半数牛羊,以迎候这一路大军人马的抵达。不过这一路大军抵挡后,对于本西羌人的进贡却没有丝毫理会,反而还送了本西羌人一百两金。

    本西羌人知道了,他们根本瞧不上本族那点供奉。

    翻越大漠后,大军横山下扎营。

    作为北路军大将王君廓,现在可谓重兵在握。

    梁师都,张长逊,苑君璋等赵军大将作为先锋已抵达,还有党项羌,稽胡两部的人马,加上自己从漠北带来的十万室得奚部主力骑兵,突利,执失思力的三万突厥铁骑,还有契苾何力,阿史那杜尔的漠北突厥,铁勒诸部的人马。

    仅仅是赵国北路大军的兵力就接近二十万之众,几乎相当于李唐整个国家兵力总和。这也就是房玄龄向李世民所言之中,最害怕的一点,这就是国力的碾压。千乘之国在万乘之国面前。根本没有翻盘的可能。

    “本西羌和白兰羌的族长都在外面,他们向我们告知了一个很重要的消息。就是李唐与吐蕃联盟了。吐蕃国主朗日松赞雄才伟略,国内胜兵五万之众。现在派大将陈兵于河源(注一)一带。”

    “另外段德操也拒绝了投降。另外柴绍,杨师道,杨恭仁也率唐军沿着河西布阵,严阵以待。”

    王君廓听了摸着下颚的胡须道:“本以为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拿下河西,但看来还是要折腾一番,也难怪陛下让本都护提前率军来此,既然这样也好。西突厥还有吐谷浑,高昌,他们的国主可汗都在哪里?”

    梁师都道:“吐谷浑部可汗伏允已是到了!高昌国国主麴文泰也在侯在帐外!突厥统叶护可汗还没有到。”

    “那好。本西羌和白兰羌的族长就不要见了,迟到的也不等了,先让在帐外候着的进来!”王君廓言道。

    不久吐谷浑部可汗伏允,高昌国国主麴文泰都是抵达。伏允姓慕容,吐谷浑部世代与大隋通婚,其部族有城郭而不居,恒处穹庐,随水草畜牧。在西域吐谷浑部可是大国,东西三千里。南北千余里,国内设官如同隋制,有王、公、仆射、尚书及郎中、将军之号。

    而高昌国更是西域大国,一直以来乃是西域中心。其国内崇拜佛教,百姓以汉人胡人杂居,久而久之。汉人胡化,胡人汉化。演变成独特的民俗。

    而这慕容伏允,麴文泰都是西域响当当的人物。百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现在这两个一国之主身份的人,一进入大帐后即向王君廓行参拜之礼,丝毫不敢以国主可汗身份自居。

    慕容伏允先道:“听闻大都护伐唐,我吐谷浑部献青海良马三千匹,以助军资,希望大都护旗开得胜!”

    一旁麴文泰也是道:“本王也听闻大都护伐唐,特进献白盐三百担,赤盐三百担,叠布三百匹,预贺大都护马到成功!”

    慕容伏允和麴文泰的汉话说的都不错,因为他们都有一位汉人妻子。慕容伏允的妻子是光化公主,麴文泰的妻子华容公主,都是隋朝宗室之女。隋帝为了经营西域,采用和亲之策,将宗室公主下嫁给这二人,所以他们都是精通汉话。

    王君廓听二人这么说道:“本都护不要你们送这些钱粮战马来,这些我们都十分足够,眼下吐蕃赞普和李唐联合,将大军驻扎在河源,你们说是不是要替我们消灭他们?”

    慕容伏允和麴文泰听了都露出犹豫之色。

    梁师都当下十分不快问道:“大都护问你们话呢?肯还是不肯,犹犹豫豫的,说还是不说?”

    慕容伏允低头道:“大都护有命,我们自然是要遵从的,但是吐蕃国国力强大,以我们二人兵力恐怕难以抗衡,此事我想请大都护,请动统叶护可汗,只要他肯点头打吐蕃,我们都愿意顺从。”

    “统叶护可汗?”王君廓冷笑道,“统叶护可汗能比得上颉利可汗吗?听说去年,唐军大将柴绍只是带了一万人马,就纵横西突厥境内,无人可挡,依我看来不过如此。”

    麴文泰道:“大都护有所不知,柴绍是唐军名将不错,但是西突厥也没有那么弱,柴绍入侵时,统叶护可汗正率十姓部落和西域仆从军,与西面来的盟友,一并正攻打波斯,故而才让柴绍乘虚而入,若是真正交战,统叶护可汗不会惧怕柴绍的。”

    麴文泰说得是实话,当时统叶护可汗正在攻打波斯,也就是历史上的萨珊王朝。萨珊王朝以祆教为国教。在西域不少百姓都信奉祆教,故而在西域很有影响力。

    但这引起了西突厥的不快。

    故而正是在统叶护可汗的帮助下,东罗马帝国雄主希拉克略皇帝,取得了对萨珊王朝的关键战役尼尼微之战中的决定性胜利。在柴绍入侵时,统叶护可汗正与希拉克略皇帝会盟于第比利斯城下。

    结果统叶护可汗听说柴绍打到国内后,匆忙率军从第比利斯城返回,令希拉克略皇帝以及众东罗马帝国大将嘲笑。

    眼下慕容伏允,麴文泰提出要统叶护可汗攻打吐蕃后,王君廓听了缘由道:“看来统叶护可汗还有点本事,不过你们还不知道吧!统叶护可汗早已经是向我大赵称臣了!”

    慕容伏允,麴文泰听了诧异,西突厥可汗向大赵称臣之事,统叶护可汗眼底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所以并没有告诉西域这些仆从国。

    眼下慕容伏允,麴文泰,听了却都是吓了一跳。

    “西突厥可汗还没有到吗?”王君廓不快地问道。

    帐外大将张长逊道:“回禀大都护,统叶护可汗刚刚抵达,他说在路上耽误了,一会要向大都护请罪!”

    王君廓点点头道:“知道了!”说完王君廓看了慕容伏允,麴文泰一眼,当下二人都不说话了。

    注一:河源即是黄河源头流域。(未完待续。。)

第八百三十五章 最后决战

    水面倒影着繁星如斗的夜空。通济渠运河上是一片平静。

    赵军内河水师的艨艟小舰,在水面在划开一道道白浪,发出一点船桨击水的清响。

    渐渐的,远处的喧嚣声传来,无数悬挂于船头的巨灯,透过夜色,远远地照亮了河面。

    上游从幽京开来的赵军主力舰队,正在缓缓向下游行驶。这些运兵船上,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打量着着运河之畔,这座联通大**北的重镇黎阳城。不少新卒的脸上都是充满了兴奋之情,第一次参与这样的大战,年轻的士卒都是十分激动。他们身上装备整齐,都是大赵工匠坊,最新打造出的新铠。

    由于赵国炼铁取得了突破,高炉锻造出的铠甲,在同样重量下,更为坚固。赵国的工匠测试过,用三石的强弩,在五十步外都不能穿透。在与突厥的作战中,赵军一贯以甲兵坚锐而占据很大优势,而现在面对军工业不逊色于赵国的李唐。赵国作匠坊的工匠们也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造出更先进的兵甲。

    眼下看到这军镇,众人的耳旁仿佛听到了隆隆战鼓声的响起。

    跟着运兵船的,则是一艘艘粮船,这些粮船吃水甚深,里面满载着从幽京运来的新粮。 战舰在通济渠码头上登陆,兵械,士卒源源不断地从船上走下。

    刚刚下船,众士卒们正在码头旁嬉笑,并打量着黎阳城这座雄镇。这时候一名将领从码头上走来喝道:“不准喧哗!”

    从船上下来一名校尉道:“这位兄弟,不要大惊小怪的。唐军还远在千之外里。”

    这名将领板起脸道:“混账,谁和你说唐军在千里之外。战事已经是爆发,我军三日前已是向长平郡的唐军发动了进攻。两军正在激战!而在河西,王君廓大都护率领北路大军攻入了河西之地,战事已是全面打响!”

    众士卒们听了都是愣住了,一副不可置信的样子,这场大战就如此爆发了。

    这名将领肃然道:“眼下这一战是我大赵与李唐的生死之战,诸位若是抱着掉以轻心的态度,那么国家就危险了,从现在起前方就是战场!”

    众士卒听了将领这么说,一并都是收敛神色回答道:“诺!”

    长安。

    赵军向河西进兵的消息。已是传来,边关的快马隔半个时辰,就奔往城西的兵部衙门一趟。各种战报也是雪片般传来。

    大赵终于开战了!

    比原先说了两年之期,提前了半年,虽说东面还没有动静,但是西面河西的声势着实不小。

    杨恭仁,杨师道,柴绍等人的告急文书已是传到长安。从百官至百姓都知道,这一次赵军兵力极盛。在长安城在李唐的治下还能有多久?

    无极宫。李世民大步走向后宫。

    宫女见了李世民纷纷参拜。李世民显然没有什么心思,直入了皇后寝宫。

    长孙无垢两年来从秦王妃,至太子妃,现在则是整个大唐帝国的皇后。完成了三级跳跃。现在长孙皇后见李世民神色匆匆,不由上前问道:“陛下,听闻赵军大举来犯了是吗?”

    李世民点点头道:“差不多。在河西王君廓的二十万骑兵,已是抵达了河套。在此陈兵,只是到底还没有进兵。不过朕看也是快了。另外东面虽然也没有动静,但也听到不少风声,眼下赵国的兵力都在往关中方向压来。”

    长孙皇后听了垂下头道:“陛下,这一战你能打赢吗?”

    李世民听了哈哈一笑道:“打赢?就算是明知道要输了,朕也是要打这一战的。大唐天下自我父子二人创立,眼下岂能拱手让给李重九。”

    长孙皇后听了李世民的话,心底一噔。

    李世民见长孙皇后的脸色,当下道:“你别多心,朕不是不能赢,只是赵军确实势大,朕不能瞒你,眼下长安已是危险之地,朕要你和承乾往蜀中暂避。待这一战打完了,再回到长安来。”

    长孙皇后听了抓住李世民的手道:“陛下,难道连长安都守不住吗?”

    李世民嘴唇动了下道:“不是,守不住,而是长安已是危险之地,你们母子俩都走了,朕才好放心,施展拳脚。”

    长孙皇后听了眼泪流下道:“臣妾……臣妾舍不得陛下,陛下请让臣妾留下吧!”

    李世民听了长长一叹,拉着长孙皇后的手道:“朕何尝不愿意你来陪我,我们夫妻多年,自是生死不离,只是只有你离开了,朕才能没有后顾之忧,还有承乾……若是这一战朕败了,你可以立他为帝,在川蜀割据。川蜀可以偏安一偶,可得太平无事几年,另外李靖此人可靠,朕选他托孤,必会忠心待你们母子!”

    “陛下,你若是败了,还称什么帝……”

    长孙皇后顿时已是泣不成声。李世民温言道:“朕只是作最坏的打算罢了。你放心,就算李重九得了长安,朕也会令他付出极大的代价,让他知道后果。”

    就在李世民与长孙皇后说话时,就听到房玄龄在殿外声音道:“陛下,陛下,河西的赵军动了!”

    李世民了目光一闪,虎目之中精光抖动。

    庆州城。

    城墙之上,赵军正蚁踞攻城!

    在城外层层叠叠无数的兵卒,正涌向城头。

    城头上那段字大旗,显得格外的孤单。城墙上面的箭矢已是完全弱了下来。

    “当!”

    只听一声巨响,城门索被砍断!

    吊桥轰地一声砸落。

    城墙上声音厮杀的越来越小,但随着这一下片刻的沉寂之后。

    “万岁!”

    “万岁!”

    声涛如雷,赵军的士卒于城楼上欢呼,将兵器举得高高的。

    而就在城破的这一刻,庆州都督段德操,看了一眼手中的长剑,随即苦笑一声往自己喉咙处抹去!

    革新六年六月三日。

    王君廓率二十万大军攻打庆州,庆州城守将段德操抵抗不足半日,全城即被攻破。

    段德操自刎!

    终于这场唐赵最后的决战,随着庆州城陷落的一刻,正式拉开帷幕!(未完待续。。)

发个单章,和大家说说心底话

    很少发单章的,今天和大家聊聊天。

    首先是今天没有更新,因为我的老胃病又犯了,昨夜吐了一晚上,没有睡。导致今天白天浑浑噩噩的,没有状态。所以暂停一下。

    暂停下,也想好最后结局怎么写。本书还有十章这样完本。

    这里很惭愧是本来十二月说完本的,但拖到这个月,结果这个月又没写完。不是我为了赚钱拖稿,而是越写到后面发觉要填的坑越来越多,本绝不烂尾的好作者的精神,所以修修补补比大纲多写了些。

    当然本书到后面成绩确实比前面好很多,收藏已是快突破两万了,每天订阅是封推以前的三倍这样。但成绩好了,可是自己书写到后面,状态有所下降,导致后面部分章节质量有所下滑,这点是我驾驭能力不足,同时小说写到后面激情退却有关,这点向一直支持本书的读者大大们深刻道歉。

    所以为了更好的写好最后十章,今天也是闭关一下,认真构思结尾,找回以前的状态。

    还有本书立李鹰为太子,还有李世民是非功过。我简短说一下,个人观点,民族融合是长远的大势所趋,作为一个民族从何处来,到何处去的关键问题是谁融合了谁。李鹰为太子,将来做了皇帝,都不会改变汉统。

    至于李世民,李世民是一个伟大的皇帝,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他绝不是一个好父亲,一个好儿子,一个好兄弟。至于他对史书的篡改,可以认为是真实的。他算是开了皇帝篡改史书的先河,从这一点来说他是一个欺骗者。

    最后在本书结尾,我想听听书友们的声音,有什么建议的,拜托大家向我提一下。其实小说写到这里,已经不是我一个的作品了,我写这本书时候,参考了很多书友向我提出的意见,对不少地方进行修改,借用了你们给我的情节,甚至改变了部分大纲,可以说这本书凝结着大家的心血。

    所以我想听一下,大家心目中本书的结尾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结局。最后再次拜谢大家,谢谢!(未完待续。。)

第八百三十六章 天下为棋

    黎阳渡。

    五牙大舰赫然竖立,五层高的巨舰比远处的黎阳城城头还要高出一头来。

    外周崭新的排竿,弩机,露出森然的光芒。赵字的大旗,以及李重九的皇旗竖立在大舰上,高高飘扬。

    在百余名幕僚和大将的簇拥之下,身着龙袍的李重九在码头上走向战舰,水师都督程名振,率领水师将领亲自在岸边迎接。

    “臣程名振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五牙战舰上,船上士卒都是齐声言道。

    李重九点了点头道:“平身。”

    程名振起身后道:“陛下,五牙大舰已是准备好了,微臣与一万两千名水师将士随时听候你的命令。”

    李重九笑了笑道:“程卿言不用多礼,军国之事,听朕,船上之事,听汝。尽管放手去做,船上之事一切由你做主,不必来知会朕!”

    程名振听了李重九之言,当下抱拳道:“某将遵令!”

    说罢,李重九,程名振一并上舰。程名振一声喝令后,战舰随即张帆。

    五牙战舰缓缓起帆后,随即在运河向南行驶。

    而在五牙大舰的四周早有八艘楼船,作为护卫舰一般警卫着旗舰的安全。在楼船之外,还有几十艘艨艟小舰随船前进的,中间还有数艘传递军情的邮船。在舰队之后一里,随船跟进的,则是李重九禁卫军廷卫军,将士们坐在运兵船上,此外还有数目无数计算的辎重船。跟随这运兵船前进。

    水师行进的路线,是从永济渠的运河进入黄河之后。再逆流直上,在河阳直接登陆。这大概需要三天的水程。

    随着舰队的行进。这五牙大舰,就成为了李重九的临时指挥作战中心。以往随军不携带家属的,但是这一次攻伐李唐时,莫名有人提醒李重九说,李世民有暗害李芷婉的打算。

    李重九虽不知谁提醒的,但是心底担忧,于是将杨娥皇,李芷婉,室得芸。苏妙四人都带上随行,还有长子李鹰,长女采薇也是随驾,并随舟船而进。

    这艘临时指挥的旗舰上,五层乃是警戒嘹望之地,四层是李重九嫔妃住宿的地方,至于三层则是李重九与众大臣们商议作战的地方。

    至于二层,一层则是,船上三百侍卫。以及水手驻守之地。

    三层甲板外,视野通透,望去岸边都是正源源不断从后方进发赵军骑兵部队。而船底下的河水已是转为土黄色,显然已是进入黄河流域。

    李重九将目光从远处收回到了船舱内,但见姬川,张玄素。虞世南三名中书侍郎,正在将风闻司。赵军前线,各方面送来的消息汇总分析。而十几名幕僚在绘制地图。将随时各军进行,兵马分布,粮草囤积之地,都是在沙盘上仔细绘出。

    至于六名中书舍人,这一次全部前来侍驾,如薛德音,王博等中书舍人,自是作为奉诏之用,书写公文,令由诏制所出。整个作战中心里,众人安静,有序工作,只有听到公文翻动,一下下声响。

    有这么多人操劳,其实李重九才是清闲,一般的事情有姬川,张玄素,虞世南这样优秀的幕僚团,都可以替自己拿决策的。所以李重九也就乐得清闲,大部分时间则是坐在那里闭目养神。

    当然房间里面还有一个人却是不知道如何自处,这就是李重九秘密指定的太子李鹰。李重九这一次带李鹰前来,自也是让他长见识的意思。自己对李鹰虽多加锻炼,但是李鹰自幼还是深宫中。李重九可不想让他在女人堆里长大,所以这一次就带着李鹰来见识。

    但兵法谋略这些,还有一些听起来如同天书一般的情报消息,对于不过十岁的李鹰而言哪里听得懂。开始一天,李鹰坐立不安,坐在小板凳上备受煎熬。李重九也不去管他,看他下面怎么办。

    可第二天之后,李重九却发觉李鹰,对沙盘地图特别感兴趣。

    这沙盘地图是包揽关中,河内,河西,川蜀四个部分,位置极大,差不多有四个台球桌那么大。上面按照比例堆砌起的山川河流,重要城镇,以及兵力布防。

    李鹰看到这些后,整个人都呆呆盯在那,并看着李重九的幕僚团,在沙盘上作业,将兵马一处一处的推移。

    李重九看了上前问李鹰:“看得懂吗?”

    李鹰手指着地图道:“长安,我知道,师父有告诉我,这是李唐的国都,还有洛阳,这是我们大赵的陪都。其他的,我都不认识了。”

    李重九听了笑着点点头,手指地图上中央隆起的山脉道:“你认得这些已是不错了,你看这是秦岭,秦岭往南是川蜀,天府之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往北则是八百里秦川,这里关河四塞,就是当年周文王凤鸣岐山之地,秦国的咸阳,刘邦奠定霸业之基!”

    说到这里李重九指着地图上的,中央分割的河流道:“秦川往西则是河源,就是黄河源头,你看这黄河从西至东,如一条衣带,贯穿我华夏之衣襟。这山川之美竟如斯也!”

    李鹰听李重九之言,不由要伸手抚摸着沙盘,幕僚生怕李鹰弄乱他们的心血,但又不好发言。

    李重九笑着握起李鹰的手道:“你摸什么?”

    李鹰抬起头看向李重九道:“父皇,我听你这么说,想这天下,仿佛就在沙盘一地之上,方寸之间一般,最后在我的脑海中出现。而这兵马调度,有好比平日下棋时,棋盘上一颗颗棋子。师父曾经和我说过,父皇以天下为棋,大概就是如此吧!”

    李重九听了赞许的点点头,李鹰的悟性不错,没有白费了自己这一番说辞。

    李重九笑了笑,当下不再说什么。接下来李鹰就看着这沙盘,然后就似懂非懂地听着李重九和幕僚们商讨这一次伐唐之事。

    而这一次攻伐李唐,大的战略经过一年的准备,早就是构想好了。对于如何进兵,李世民如何应对,都作了三四重的对策。(未完待续。。)

第八百三十七章 当世虎将

    船舱之内,微风吹来。战舰继续在黄河上行进。

    李重九坐在指挥中心内,手里捏着是张玄素,姬川,虞世南他们辛苦数个月得来的文案。

    在大赵进攻之前,赵国大臣们对李世民的军略作了详细的分析。李世民确实是这个时代第一流的用兵大师。此人军略虽不能说当世无出其右,但是能及得上他的人不多。

    再加上有着房谋杜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的帮助,以及历史上凌烟阁第一功臣长孙无忌,李世民的幕僚团也是相当的强大。所以这一次用兵,如何和李世民周旋,也是成了赵国幕僚团所考虑的范畴。相对而言,这一次攻唐,既然战略主动权把握在赵国的手中,而且形势占据了很大优势。所以在庙算之中,这就占据了先手。

    就好比下棋一般,赵国现在取得先手,李唐为后手。不过这一点对于对决而言,优势并非很大,当年蜀国疲惫,诸葛亮七出祁山,讨伐魏国,也曾以攻代守,决定战争胜负的,还是两国国力的比拼。而张玄素在之前分析上,赵国与李唐相较最大的优势还是财力,人力,物力上,李唐唯一可以和赵国一较高下的是他的军力。

    至于进攻的各种方略,可以说都被李重九身边这最顶尖的幕僚团给想尽了。同样李世民那边应该也是这样。

    算无遗策,自古以来没有人可以说得上,但是对于庞大的幕僚团而来,这是可行的。赵军各种进攻方略。唐军各种防守,几乎都被张玄素他们绞尽脑汁想尽了。

    事实上。要遗漏的可能很小。

    最后张玄素给李重九拿出这个方案,属于正统的用兵。正奇结合的作战方略。

    这时候张玄素走到李重九声旁道:“陛下,前方传来消息,王马汉已经攻下了高平郡了。这是捷报!”

    李重九点点头,接过捷报,张玄素继续道:“与我们预料的一样,唐军果真在高平郡没有布防,只有郡县自己募集的乡兵,作战时操持是竹弓,破旧的铁枪。兵马不到三千之众,遇我军精锐一战即溃。”

    李重九在捷报放在一旁道:“张卿,你说李世民是要收缩兵力,放弃外围,在内线与我们决战,用空间换时间对吗?”

    张玄素道:“有这个可能,李世民用兵擅于坚壁而守,再断人粮草,他放弃外围。可能是为了诱我军深入。若是我军在占领的郡县上布置太多的兵力,那么前方攻击的力量就会不足,若是不投入兵力防守,那么后方的粮道就危险了。”

    李重九合掌道:“正是如此。当年薛仁杲就是在浅水原这么被打败的。我们必须引以为鉴。但是现在只是攻下唐军的高平郡,尚且不可以轻易下判断,相信不用太久就会有答案。待尉迟恭的大军出太行山后。再与朕禀告,至于其他小事。就不必知会朕了,你们拿决定就好了。”

    “诺!”张玄素告退后。

    李重九敲定军务后。就站起身了,房间内自己的幕僚们仍是在忙碌着。这些出自兵部和中书省的官员们,虽是品秩不高,但是在这场大战之中作用却是至关重要。

    李重九看李鹰也是伏在沙盘旁睡觉。三国志里记载魏国名将邓艾,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

    看来自己的儿子与邓艾一并都是地图控啊。想想李重九自己儿时时候,不也是如此,正如有的小孩喜欢玩骑马打战的玩耍般,而有的小孩,如自己小时候则是喜欢将棋子堆起,模拟两军对垒的小兵,排兵布阵。

    同样是流动在男儿身躯里的好武之风,但表现也是各有不同的。

    观其幼,而知其志。这句话一点也不假。

    李重九抱起睡着的李鹰,当下返回第二层甲板,与家人共同用餐。

    之后一夜无话,战舰从黄河之上逆流直上。经过三天的路程,从黎阳渡抵至河阳登岸。

    李重九的主力战舰抵至河阳城附近,缓缓登岸,为了配合这一次进攻,河阳守将苏定方早就在河阳城,修建了巨大的水上船坞。河阳城守将苏定方,率领人马早已是率军在前线作战。

    故而河阳城城内的都尉,铠曹参军,记室参军来到码头迎接。

    赵军战舰缓缓进港,六月黄河汹涌的激流,不断地拍打得两岸和船身。但是李重九巨大的五牙大舰在疾风高浪之中,却是纹丝不动。长长的口号声响起,下面是无数雄壮的应声,岸旁数百名精赤着身子的纤夫,将李重九的五牙大舰逆流拉至岸边停靠。

    在驳岸之中,李重九登上舰头,在北侧是黄河雄关河阳三城,中央是铁索横江的河阳浮桥,但见一河之隔,就是孟津,再往南就是陪都洛阳。洛阳城方向人头浮动,奔驰疲惫的战马不顾黄河的激流,来到岸边喝水。

    南岸是拥挤满了赵军士卒和将士。

    现在浮桥上大军源源不断的进发,这是从洛阳方面开来的大军。南道大行台的人马,绕过西面的潼关和武关防线,从河阳渡河,向北与李重九会师。

    李重九手指着河阳浮桥密密麻麻,正在行军的大军问道:“河南道大行台的人马,到了几日?”

    张玄素道:“为了怕过早惊动驻守在武关,潼关的唐军,我们之前作为佯装要攻打武关,潼关的态势。在陛下的舰队抵达河阳后,大军这才从武关和潼关前线撤下。”

    李重九点点头道:“这很好。”

    姬川道:“预计两日内,人马都可以过完,一共是徐世绩,单雄信,薛万彻率领的三支府军精锐,还有一万辅兵。南岸留下王薄,孟海公二将镇守洛阳。”

    另一旁虞世南道:“陛下一切在我们计划中,李世民若知道我们驻扎在洛阳的十万大军北调,必是抽调驻守潼关和武关的人马,这样长安的南面就空虚了。如此宋金刚,萧铣的南路军团就更容易成功了!”

    李重九问道:“南路大军的前锋是何人?”

    “回禀陛下,是虎贲郎将王雄诞!”

    李重九听后赞道:“此人乃当世虎将,足以威震汉中唐军!”(未完待续。。)

第八百三十八章 双管齐下

    有了王雄诞为深入汉中的前锋,李重九对南路军的心底把握更大。

    南路大军一共五万人马,隶属于宋金刚御卫军的府军人马有三万之众,萧铣的原旧梁部属,蛮兵,辅兵也有两万。

    这一路人马,先攻上庸,再从上庸小道进入汉中。要知道这条小道,不容易走,难进也是难退。属于兵法上所云,如不克捷,还路甚难。

    所以自古除了楚国灭庸国,没有几人走过这条小路。

    但是就因为如此,才能收到奇兵之效。

    唐军在汉中防守十分薄弱,这就是有利的机会。当然这一路兵马还一定要有当年邓艾破蜀的胆略和勇气,而王雄诞此人正可以担任前锋重任。

    正所谓正奇结合,没有奇兵的作战,怎么能称得上用兵。

    可以想像两千里之外,南路大军正跋山涉水秘密前进,而李重九眼前十万精锐大军正源源不断的渡河。

    武卫军,屯卫军,侯卫军三师,乃是赵军府兵中坚,这一次从河南调至河东再战。

    李重九的座舰登岸后,从黎阳仓运输而来的军粮,也随后在黄河下游源源不断开来的粮船上运抵。

    米袋从船舱里卸下,搬运到码头上。三万从河北征发来的民役,正在将粮草搬运至城内粮草。

    不过米袋子还是在岸边垒得老高老高的。若是唐军细作见到这一幕,十有**就要断定,河阳城就是赵军水陆转换的囤粮大营了。

    河阳城这座城池当年李建成。李元吉大军来攻打时,曾与苏定方在此激战。苏定方三千守军。抗击了唐军十二万大军数日之久。后来唐军退去后,曾破坏河阳城。之后李重九攻打突厥时,河阳城又失陷,让唐军夺了回去。

    现在再度落进赵军手中,成为了前线重镇所在。

    下船之后,李重九第一件事情,就是巡视了河阳城防。作为屯粮要地,为主将者怎么能不来亲自巡视一番。

    当初攻伐时,李重九早命人城内秘密修建起一座大粮仓。现在巡视一遍,无论防火防水防潮。这座粮仓都修葺的非常好。

    李重九当下十分满意,当场赏赐了河阳城内的仓曹参军黄金百两。

    然后李重九对身后的水师都督程名振道:“河阳城乃是我军囤粮要地,切不可有失,若是朕决定将此城交给你来驻守,你会如何做呢?”

    听到这里,随行在李重九身后的众幕僚们,都是露出倾听的神色。

    这也是君臣奏对,程名振听了连忙道:“陛下高策,若是由微臣水师镇守河阳城再好不过了。”

    李重九笑着道:“朕只是问你的意思。还没有最后决定。”

    程名振道:“陛下,微臣的内河水师,抵达河阳已是不能再进黄河一步,与其不能与陛下一并溯流直上会师于长安。倒不如让水师,留守于河阳城,看护此镇。若是微臣守河阳城。必先扼守北城,在陆上多设望哨。绵延五十里,再排出水师战舰。往上游巡弋,以防李唐舟师从上游乘坐浮舟攻伐此城。”

    听了程名振的回答,李重九笑着对左右问道:“你们觉得程都督回答得如何?”

    姬川道:“微臣觉得程都督,君前奏对得宜。”

    李重九点点头道:“好,朕也如此认为,既是如此,朕将河阳城交给你镇守了,这里是我二十万大军囤粮之地,切不可有失。”

    “若是微臣丢了河阳城,甘当军令。”

    程名振说后,李重九当下道:“薛万彻,徐世绩的十万大军渡河之后,命人立即将河阳浮桥拆除。再令薛万述,王薄率两万人马守洛阳,孟海公率一万守南阳,分别监视唐军潼关,武关动向。”

    中书舍人王博听旨后,当下立即拟诏,挥就之后。李重九取过盖过玉玺,当下将手一扬道:“立即传谕!”

    五牙大舰抵岸后,杨娥皇,李鹰他们也是从舰上登陆,当下李重九就在河阳城内休息了一晚。

    次日起床后,外面内侍禀告道:“徐世绩,薛万彻,单雄信三位大将军,都已是率军赶至河阳了。”

    李重九听后道:“让他们立即见朕。”

    李重九穿了戎服后,三位大将一并前来参见。三人都是一路风尘仆仆之色,显然是昨晚连夜渡过黄河,十分辛苦。

    李重九见了,当下下令厨房作一顿丰盛的早食来。不久几鼎热气腾腾的羊肉羹就端了上来,李重九一番推食食之之后,君臣四人用餐十分愉快。

    薛万彻在席上道:“我武卫军昨夜都已是渡过黄河,现在休整已毕,可以立即进发,恳请陛下令我武卫军为先锋。”

    单雄信,薛万彻听了薛万彻这么说,都是心底大骂,三军不分彼此,都是昨夜刚刚渡过黄河。眼下还不过半个时辰,薛万彻就说休息完毕了,这争先锋也不用这样,也太着急了。

    当然自讨伐突厥薛万彻以来,薛万彻的武卫军一直是先锋所在,立下战功也最多。若是赵军六员大将军,谁最跋扈,除了薛万彻还有谁。

    不仅如此,薛万彻下面得士卒各个也是牛气哄哄,打战起来都是争先不让人得。

    但是徐世绩,单雄信二人却不肯退让,当下道:“末将人马也是休整完毕了,随时可以进发!”

    三人僵持在那,各个争先锋,让李重九一时不好办了。李重九当下笑着道:“诸位不要着急,先锋人选,朕早有主意了。徐世绩部为前锋。‘

    徐世绩当下抱拳道:‘多谢陛下。末将一定不辱使命。‘

    正在用饭之间,这时候张玄素兴冲冲地奔进来道:‘陛下,尉迟敬德率大军,攻陷上党,俘其三品官员一名,官吏六十余名,士卒近千。现在大军已是下了太行山了!‘

    ‘好啊!‘李重九不由将筷子一放,满脸喜色道,‘尉迟敬德真可谓迅雷不及掩耳,这么快就破了上党。‘

    说到这里李重九回过头与众将道:‘三日前朕命薛万均,李瑗,李元吉三将并攻河东。现在尉迟敬德出太行,河东战局就是双管齐下。‘(未完待续。。)

第八百三十九章 河东三族(第一更)

    薛万彻等人知尉迟恭,王马汉二人连破唐军两郡,一开战即先声夺人,屡立战功,不由都是眼热。

    徐世绩道:“战国策有云,秦下轵道则南阳动,而今我们逆轵道而上,反而则是三秦震动!关中之人要寝食不安了。”

    徐世绩这么说,众将都是一并大笑,屋内原本你争我夺的气氛顿时缓和了许多。

    “不错!朕这一次就是要走轵道!这行军路线朕就不给你们看了,徐将军必是心底有数,”李重九如此说过后,转过头来向张玄素问道,“运输军粮于道上的民役,都准备好了吗?”

    张玄素道:“回禀陛下,已是征发河北民役二十万,这些民役都是争相前来,主动要求投军的!”

    单雄信哦地一声奇道:“这是怎么回事,哪里来有争着当民役的道理?”

    张玄素当下道:“单将军有所不知,作为我军民役,从不无故征发,每日朝廷给钱十文,作为工钱。而如果民役阵亡了,朝廷还会给民役家里一笔钱作为抚恤。所以民役才会争相前来。”

    单雄信点点头道:“这某晓得。”

    “事实上还不止如此,”徐世绩开口道,“陛下当年平刘黑闼,得河北时,允诺免河北诸郡税赋三年。河北没有经过大的战乱,经过这几年休养生息,河北百姓安居乐业,日子反而过得比开皇年间还好。故而今日踊跃前来投军,他们都是为了来报答陛下昔日的恩情啊!”

    听徐世绩这么说,众人脸上露出笑意。李重九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而得民心者得天下。尔等率军入关中后,当约束军纪。不可屠戮百姓。”

    众将听了李重九这么说,一并受命。

    李重九这一次动员了这么大力量,用来运输粮草,就是担心人马入境之后,因为军粮不足,发生劫掠百姓的事情。

    毕竟眼下关中马上就要成为赵国的领土,这样的事情发生当然对于日后赵国对关中统治是十分不利的。破国为下,全国为上,能尽可能低杀伤的占领一国。对于将来统治大有好处,否则就是几年,十几年的动乱,都是我华夏子民,用不着这样杀个你死我活的。

    赵国征唐在河东部署了二十余万大军,但运输粮草的就要二十万民役,可以想象输送粮草的压力有多么大。要知道以往作战,无论是平河北刘黑闼,还是下江淮杜伏威。都可以利用水路的便利来运输粮草,但是这一次讨伐关中,却没有这个便利。

    不过如此整个赵国人力和物力的优势,也是显露出来。从国子监。郡学,县学毕业出来的赵国官吏,已是很多都在各地衙门当差。当初温彦博对李重九说。要十年之功才能完成的人才培养计划,已是成功。

    并非提前成功。而是十年光阴已过。

    这些郡学,县学培养出的学子。很有利的减少了,以往当地豪强士族把持地方的局面。要知道从秦统一天下,实行郡县制后,国家对基层人事管理只到县令,县尉一级,而今日的赵国,连衙门最低层的官吏书办,不少都是从县学读书毕业出来的。

    如此赵国对地方基层的动员力大大加强。从中央下达命令到地方,如臂使指,政令通畅。

    再加上河北三年生聚后,储备了充足人力,加上国家充裕的财力,都使得赵国国力提升了一个台阶,远胜于今日的李唐。所以只有眼下赵国的国力,才能发动这样一场大的战事,而相反以李唐现在的窘境,连维持五万大军出征一个月都办不到。

    这不由令李重九想起了杨广征讨高句丽,因为当时刚刚开通永济渠,所以杨广为了炫耀永济渠的运输能力,动员了百万大军攻打高句丽。但是尽管有了永济渠,仍需要无数物力运粮。

    这艰难的地方,就是从永济渠的终点幽州,将粮草运输穿过大凌河河谷,最后抵达辽西前线通定镇。这一条是陆路,没有半点取巧的地方。百姓深入辽西不毛之地运粮多亡于道上,再上地方官吏与豪强勾结,再从中层层剥削,最后也是因此导致了征辽一战,消耗了太多国力,使得隋炀帝背负了千古骂名。

    于是李重九在河阳城稍事休息,留下程名振镇守河阳后,自己率大军进发。

    一路之上,从舟师转为陆行,路途就难免辛苦了。但是工部侍郎何稠却替李重九解决这番辛苦。

    何稠本就是能工巧匠,当年为杨广征讨高句丽,而设计可以行动的活动木城,**城。史书上记载,这**城周回八里,城及女垣合高十仞,上布甲士,立仗建旗,四隅置阙,面别一观,观下三门,迟明而毕。

    周回八里,女垣合高十仞,这记载实在太过夸张。

    不过为何稠还是为李重九设计了一种五座大型马车,可以供给七八人乘坐,仍不嫌弃拥挤。李重九将三辆分给了自己嫔妃使用,自己与幕僚们各乘坐一辆。若有任何军情,另一车的幕僚可以随时禀告军情。

    李重九独自躺在马车,看了一会左传,打开车帘朝外望去,但见漫道之上,士卒正在埋头前进。

    徐世绩的三万屯卫军人马已是在前与苏定方部会合了,在徐世绩部的前方是猛将罗士信的三千轻骑。罗士信的三千轻骑与苏定方部会师之后,将翻越轵道,与刚出太行山的尉迟恭部一并攻打李唐在河东的大本营绛州。

    绛州一旦攻下,李唐在河东的防御就已是宣告瓦解了。

    在绛州看唐军的抵抗强弱,就可以知道李世民的打算,看他是否引诱我军深入,待寻机决战?

    想到这里。李重九一敲车窗。

    车窗外立即有廷卫官问道:“陛下有什么事?”

    “立即问张玄素,风闻司是否有长安唐军主力的动向!”

    李重九又重新闭上了眼睛。稍过一会,廷卫官回禀道:“陛下。尚未有消息。李世民封锁了蒲津关浮桥,长安任何消息,都无法传递到这里来。”

    “这样啊!”李重九略有所思道,“退下吧!”

    廷卫官却未走而是道:“陛下,张侍郎还有一事禀告,闻喜裴氏,河东薛氏,河东柳氏三位族长一并前来,在前方五十里处迎候陛下。陛下是否要见一下?”

    闻喜裴氏。河东薛氏,河东柳氏三姓号称河东三大族,而韦,裴,柳,薛,杨,杜又称关西六大姓,除了陇西李氏之外。关陇门阀就属这几个大族,最有势力了。

    “可以见一面,对了,设宴招待。不可怠慢了。”

    “诺!”

    马车前行,到了快中午时,在官道一旁一处村落停下。李重九下了马车。三位族长一并在道旁跪伏相迎。

    李重九道:“三位来此见朕,不知有什么事?”

    闻喜裴氏的族长。显然是三人之中的领袖,他开口道:“听闻陛下征讨李唐。故而我们三人特来劳师。”

    说着他身旁的赵国官吏送上一封礼单,李重九将礼单扫一眼,放在一旁道:“三位有心了。朕知道你们三族有不少子侄分别在李唐和大赵之中效力,之前朕没有干涉,只是不想相难而已,眼下大战将起,朕怕误伤了这些子弟,想要几位族长好言相劝,让他们早日弃暗投明。”

    三位族长面面相窥,他们没有料到,自己话还没有说出口,李重九就提前拿话堵住了。他们此来是为了结好李重九,让他们攻唐之时,能够放过那些投降的三族子弟,同时保护三族之人在关中的财产。

    李重九看向裴姓一族的族长道:‘朕的鸿胪寺卿裴矩是出自裴氏,确实是干臣,但是尔裴家的裴寂入唐为相后,眼下裴家子弟更多则是在李唐出仕,眼下你族长的表态可是很重要的啊。‘

    裴氏族长听了连忙道:‘陛下,实不相瞒,眼下裴公他日子也并非好过。‘

    “这怎么说?”

    ‘裴公原本一直受太上皇信任,并支持太子,反对秦王的,后秦王新主上位,为了笼络旧臣将裴寂食邑增至一千五百户,又接着郊游之机,赞裴公有佐命之功。‘

    ‘但这一切只是暂时,后来新主坐稳君位,即借故多次削裴公爵位,并道你的功劳、才学,都不足居如今的地位,只是由于太上皇对你的恩宠,才位居第一。武德年间,政法方面纰漏谬误极多,地方官吏施政紊乱,对此你也应担负责任!我念及旧情,不对你施以极刑,现将你贬为员外郎,已是格外开恩了。‘

    “原来如此。”李重九心道。历史上的李世民也是这样的人物,对于投效太子一党的魏征,薛万彻,李世民可以宽容。但是对于另一派打压也是十分严厉,如裴寂历史上就是被李世民一撸到底的,而这个时空他的下场也不太好。

    李重九见裴氏族长,看见自己脸色稍缓,暗暗松了口气,显然也是承受很大压力。与眼前裴氏族长一脸忐忑不同,其他两名族长则是放松许多。

    特别是河东薛氏的族长,甚至出言开解道:“陛下,河东裴氏乃是大族,子弟有几千几万之多,实难保证有几个不肖子弟,那么不开眼为李唐效力啊。”

    河东薛氏与赵国的关系众所皆知,薛万彻薛家一门四兄弟在赵国效力不说,河东三凤之一的薛德音在李重九麾下任中书舍人。

    薛氏族长说完,一旁柳氏族长也道:“是的陛下,族中总有一些顽愚之人,不懂得大势所趋,妄图螳臂挡车,但这样人的陛下何尝又放在眼底,自不会与他们计较。”

    李重九听了哼地一声。

    三名族长皆不明李重九的意思。李重九目光扫过三人道:“朕以往听说过一句话,那是百年的王朝,千年的世家。自晋末以来,五胡乱华。天下更替,换了多少君王。中原大地,生灵涂炭。”

    “但尔等士族大阀,却不思为国尽忠,左右逢源,无论哪一艘船沉了,马上就可以跳上另一艘船,继续荣华富贵。如此不思为国尽忠,才使得门阀之内只有乱臣贼子而已,国家要你们何用?反而国家和社稷往往都是被你们这样的人败坏的。今日朕告诉你们没有这么便宜的事!”

    李重九袖袍一挥。三人都是额上汗水下滴,当下一并仓皇地拜倒在地上道:“小民惶恐,开罪了陛下,万望陛下息怒。”

    三人都知,以李重九今时今日的势力,虽不说将任何一族彻底抹去,只要断绝族中之人仕途,那么只要族中无人在朝做官,不需几年这个大族就会立即衰败下去。当然这是在大赵夺取天下的前提下。

    李重九也没有一味强硬下去。而是将三人一一扶起温言道:“朕不是一个不讲道理的皇帝。自开国以来,朕就讲过,这大赵并非是一家一姓的天下,而是大赵所有百姓的福祉所在。无论寒门士族,汉人胡人,士人商人。朕一视同仁,皆为朕之子民。若是哪一天。你们发觉朕只为了自己谋私利,而废除公事。那么这个皇帝,你们随时可以废除!”

    “小民不敢!”三人都是一并言道,这种话也就李重九自己随便说说罢了,但就算是说了,又有谁敢信。

    李重九道:“你们能明白朕这番用心,就好了。河东薛氏有个薛收吧,他是李世民的亲信。薛收曾来幽京,设计策反朕的心腹大臣,刑部尚书薛万淑,这也是你们薛家的人吧。至于河东柳氏,李世民心腹柳奭是你们柳家的人吧,朕还记得当年就是他劝蒲山公降唐的,还有其叔父柳亨也曾是瓦岗军的大将,但却背主忘恩,劝谋主降唐,后凭着这进献之功,现在也已是邛州刺史了吧!”

    三位族长听李重九一一道来,不说赵国情报工作实在做得够好,仅说李重九这记性也实在太惊人了。这天下之中,似没有什么不在眼前这位皇帝的掌握之中。

    三人当下无话可说,裴氏族长道:“陛下要我们怎么办,请示下,我们一定遵行。”

    李重九满意地笑了笑道:“识时务为俊杰,朕现在就要用你们的影响力,告之那些为李唐效力的子弟,若是他们继续仕唐,那么将来终身不可出仕我大赵,

    若是顽愚的,还会杀了他们,并且他们直系子弟,永远都不能在我大赵为官。若是眼下降赵,无论他们官居何职,到赵仕官,一律保留原位,薪俸比原来提高三成。若是两者都不从,则可以辞官还家,从前为唐谋划之事,可以既往不咎。”

    三名族长对望一眼,都是露出震惊之色,同时又是十分为难。这简直颠覆了他们门阀士族,在王朝更替时,保持的立场。他们原则很简单,就是不要将鸡蛋都放在一个箩筐里。

    两边下注,这才是一个士族生存在乱世之中的长久之道。甚至都不用两边下注,一方失败了,然后立即更改门庭就是了,所以历史上魏征能六易其主,裴寂,封德彝等人也都不用说了。所以这些门阀士族的子弟,才会将自己家族的利益,远远看过高于国家利益之上。

    当年就算没有杨玄感,也会有另一个关陇门阀的子弟站出来反对杨广的。

    李重九问道:“怎么不满意吗?”

    三名族长连忙道:“不敢,陛下对于我们三族子弟,乃是再造之恩,小民立即就回去去办!”

    现在是刀架在脖子,他们哪里敢违背李重九的意思。

    “不用着急,”李重九笑着道,“朕已是备下薄酒,三位用了饭再走。”

    三人不敢不从当下道:“那小民等恭敬不如从命。”

    宴毕之后,三名族长匆匆离去,同时忐忑不安地想着他们带回的消息,会给族中之人带来怎么样的震动。

    这时候姬川前来求见。姬川一见李重九即道:“陛下伐唐之举,微臣是没有认为不妥的,但眼下这件事微臣则必须直言了。”

    李重九宽和地笑着道:“姬爱卿,什么时候与朕说话吞吞吐吐过了,若不直言就不是你的风格了,但说无妨,朕听着呢。”

    姬川撩起袖子,大声道:“陛下,需知道士族都喜欢骑墙,左右逢源的,不到最后都不喜欢站队的。可眼下陛下如此强硬,要求河东三族现在就排队站位,操之过急了,此举固然会动摇部分之人,但也会将部分门阀士族往李唐那推得更紧,逼得他们不得不更忠于李世民,如此对于我们伐唐反而更是不利,反而让李世民得到更大的帮助,他的麾下会聚拢一帮死忠之士。”

    说到这里姬川顿了顿道:“陛下,当年周灭齐国,也是没有对河东士族斩尽杀绝,反而给与高官厚爵,只是不给他们掌握兵权就是。至于杨广灭陈后,甚至还提拔了大量南陈降臣。”

    “但是你忘了武皇帝,也是大量启用江南士族,反而激起关陇门阀的反对,遭到杀身之祸的。”李重九反驳道。

    听了李重九之言,姬川顿时哑口无言。(未完待续。。)

第八百四十章 先入关中者为王(第二更)

    房间内姬川与李重九二人君臣相谈,彼此都是开诚布公。

    姬川听李重九说杨广正是因为扶持江南士族,结果反而遭到关陇门阀反噬,结果败亡后,细细思考了一会,但随即道:“陛下,微臣方才确实有思虑不周的地方,但是大可以退一步,不要赶尽杀绝。”

    李重九当下道:“姬爱卿是肺腑之言,朕怎么不知道。朕若是放宽一些,对于那些士族网开一面,他们就不会那么死心塌地地支持李世民,平定关中自也是会更容易一些。但是你觉得眼下我大赵还能容得下,关陇门阀的投效吗?”

    姬川听了陷入沉思。

    李重九继续道:“天下虽广,百姓虽众,但是高高在上,就只有那些人。若是朕将来允许关陇门阀的投效,那么河东士族,以及新扶持的寒门,商阀,他们的利益就会受损。事实上,夺取天下就是一个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朕既取年号为革新,何为革新,当然就是革旧布新。正如坏掉的血肉不除去,怎么会有新的血肉长出来。”

    “你看那些以往高高在上的关陇门阀,乍看正是盛时,但在朕的眼底已是暮气沉沉了。将来引领我大赵,引领我华夏的,绝对不是这些人。所以朕这一次就要借伐唐的机会,彻底挖去这些已经是烂掉的血肉,而将来攻下整个大唐之后,所有的利益,由朕的手中决定,交给大赵的子民划分。同时也是告诫那些士族门阀,不要想左右逢源。雨露均沾的事,凡是与我大赵为敌的。就是这个下场。”

    姬川听了李重九的话,久久沉默终于道:“陛下。微臣明白了,正如同要将旧的屋子拆掉,重新建一个新的。这是打烂一切坛坛罐罐,万丈高楼平地而起。”

    李重九闻言哈哈大笑,目光看向远方道:“不错,就是打烂一切坛坛罐罐,杨坚就是因为出身于关陇门阀,故而夺取天下后妥协关陇门阀太多,最后导致他的儿子征讨高句丽时。关陇门阀的反噬,这样的门阀要之何用。反正关陇门阀已是统治中原百年了,眼下是更换新血的时候了。”

    李重九知道自己与李唐最大的不同,就是自己不出生关陇门阀。所以当初李渊才不将嫡女李芷婉嫁给自己。但换一个处境,自己真的成为李渊的女婿,也永远无法在李唐内部身居高位,这就是一个不可跨越的鸿沟。

    事实上随着李重九这番非我即敌的声明,借由河东三族的族长传递给李唐内部后。一日之内,李唐各地辞官的官员。竟多达百人。诸如李唐秘书郎薛元敬,以及中书舍人柳奭,都是不告而别。至于效力军中的将领,也有数人开了小差。挂印而走,甚至还有人拉走了自己人马。直到了李世民下令整治,杀了几个人。这逃亡之风才有所好转。当初李唐伐郑时,王世充麾下官员纷纷叛郑而降唐的一幕。也是差一点在李唐身上重演。

    李重九也算给关陇门阀留下一丝余地,没有赶尽杀绝。若是将打击面,从李世民一人,扩大铲除到整个关陇门阀,那这场征唐之战,恐怕还要再多打几年,最后彻底清除关陇门阀在关中影响力才行。

    就在李重九接待河东三族的族长时,赵国的前锋大军,已是抵达了轵道上的重镇铁刹关。

    苏定方纵骑打探铁刹关上唐军的守备,但是骑兵一旦突进,就被一顿乱箭射回。

    苏定方见此皱起了眉头,他自为赵国前锋来,一路上连战连捷,连破唐军七城。但是却在这铁刹关前犯了难,这铁刹关十分艰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来形容也是一点不为过。

    关前有一个厄口,听随军向导说这厄口十分狭小,平日走道时,也时常有车马在这里争道,结果坠入绝壑。

    铁刹关如此难攻,但又不得不攻打,因为这关卡扼守着轵道上的必经之路。若不攻下此关口,那么赵国大军将无法通过。

    就在这时候,一名小校前来禀告道:“苏将军,罗将军率军赶到!”

    苏定方听说罗士信赶到,心知是无法独占这个攻破铁刹关之功,心底不由暗骂,这罗疯子怎么早不来晚不来,偏在这时候到。所幸苏定方与罗士信同是徐世绩屯卫军的大将,就算破城了,也不用担心对方抢夺自己功劳,于是苏定方就下令人马,在关前驻扎下来。

    不久罗士信率领人马赶到。

    罗士信一见铁刹关还未被苏定方攻下,心底大定,当下来到苏定方前道:“苏将军,我总算赶上你了。不知这铁刹关军情如何,李唐有多少人马驻守?”

    苏定方见了罗士信没什么好气,但事关军情,他还是如实道:“军情尚且一无所知,风闻司没有给我们情报,只是知道这铁刹关是由唐军名将李道玄把守的。”

    罗士信听了道:“李世民不是对李唐宗室十分猜忌吗?为何还肯用李道玄为将。”

    “不知道,可能两个人兄弟关系好吧。”苏定方随意猜测道。

    罗士信哈哈笑着道:“是啊,管他那么多,破了此关,就可以攻进闻喜了,兄弟们,准备吃肉了!”

    罗士信这么一呼,身后的轻骑都是哄然举起兵器响应,显然士气十分高昂。

    “骑兵怎么攻城?你看这道路。”

    罗士信不以为意道:“骑兵怎么了,骑兵就不能步战吗?看我的。”

    “你要调动多少人马?”

    “三百精锐即可。”

    “你有把握,城内有多少唐军都还不知?”

    罗士信手指山道上道:“这铁刹关是险关,你看地势如此,军粮不便运输。何况这关隘也容不下太多人马,所以三百人足以。”

    苏定方暗暗佩服。罗士信观察仔细,当下不再说什么的。

    罗士信点了三百士卒。一并下了战马,向苏定方的借了三百步盾,然后道:“你放心,这打下铁刹关的功劳,绝少不了你一份!不过我要占大头。”

    “那我等着就是,”苏定方突然上前一步道,“罗将军还请小心保重。”

    虽有苏定方的叮嘱,但罗士信丝毫不以为意。

    当下罗士信的人马,举起步盾。布成龟甲阵向城门而去。苏定方道:“我等弩手准备,准备接应。”

    一旁副将道:“罗将军如此自傲,就让他攻城去好了,碰个灰头土脸不是更好。”

    苏定方道:“哪里来这么多心思,万一败了,损失得都是我赵**力。”

    副将当下允命下去布置。

    关上的唐军见苏定方前来攻城,顿时箭矢擂石不断打了下来。

    罗士信为士卒簇拥其中,一手持盾,一手提着铁枪。埋头前进。唐军上头的箭矢十分密集,一度射得赵军抬不起头。而山道隘口又十分狭小,只容五六个人站在前头。

    罗士信这时候大呼道:“弟兄们,狭路相逢勇者胜。随我杀上去!”

    罗士信一声急呼后,三百士卒一并轰然答应,但见罗士信率领人马加速向前前进。士卒们抵至城碟之下。当下十数名士卒以为阶,在下面托着袍泽往关隘上跃上。

    而冲上城碟的士卒。以袍泽手和肩膀为踏脚石,杀上城碟。

    城上可以容身的地方不多。仅有数十人可以转圜,众人拥挤在狭隘之处厮杀。但唐军还是占据了地利的优势,堵在这处低矮的城碟前,并阻止赵军从其他处登上城墙。

    赵军士卒连连被挑落城下,罗士信见此一幕,大吼一声,手提铁枪上墙。城墙上的唐军为罗士信这一声惊天怒吼,还未接战就是三魂七魄丢了一半。

    罗士信跳上城碟,手中铁枪如秋风扫落叶一般,随意一卷,但见城碟上的城砖如同米粉捏得一般,在他的铁枪扫打之下,四分五裂。几十块的红头砖四面飞去,劈头盖脸地砸在了当前七八名唐军的头上脸上。

    一阵烟尘卷起,就在那片刻之间,但见罗士信长枪连挑,挥枪收枪快得简直都是看不清。一眨眼后,他手中铁枪上的红缨饱沾了鲜血,铁枪如刺穿豆腐般,连捅穿数名唐军健卒的身躯。他们身上的铁甲在长枪面前,根本毫无遮蔽能力。

    罗士信杀得兴起,更是勇不可挡,

    罗士信之勇竟至如此,城上城下敌我两军都是不由惊叹起来。

    唐军大将李道玄,见罗士信如此之勇不由色变,但见罗士信与三名唐军健卒正在搏杀,当下心念一动,手持短剑突然欺近罗士信身边,一剑向罗士信杀来。

    而罗士信已是杀了当前两名唐军,剩下一人见到这一幕,更是奋不顾身地朝罗士信扑来。

    罗士信的铁枪轻而易举地戳穿了对方,但这名唐军士卒却是拼了命,死死地拽住插在胸膛上的长枪,连堪称神力的罗士信都没有办法将长枪拔出。

    罗士信看见了李道玄偷袭自己,此刻他只有撒枪退后,才能避开刺向自己要害的一剑。但是撒枪之后,自己没有铁枪,在面临左右涌来的唐军,又如何能抵挡呢。

    但罗士信没有空多想,眼下只能壮士断腕了。

    不过就在罗士信要撒枪的一刻,李道玄却是一声闷哼,原来一枚箭矢陡然射中了他右臂。李道玄手中的短剑顿时丢在地上。

    这时候但听城下一片喝彩。

    “苏将军好箭法,两百步外箭无虚发!”

    “是啊,这偷袭的狗贼,俺们苏将军哪里能让你伤了我们罗将军呢?”

    罗士信当下心知是苏定方救了自己的性命,当下不由惭愧,于是奋力将长枪拔出,对着李道玄奋力一枪而去。

    李道玄措手不及,当下被罗士信一枪杀死!李唐一员骁将就如此毙命。

    “敌军大将李道玄已被我杀了,尔等还不速速投降!”罗士信杀了李道玄举起长枪向四面高呼。

    唐军士卒见到李道玄被杀一幕,当下全无斗志。都是弃械投降。城上城下的赵军无不欢呼!

    铁刹关破后,罗士信当下到苏定方面前道:“苏将军。若非方才你救了我的性命,我罗某人早就是丧命了。之前出言狂傲,还请见谅。”

    苏定方道:“都在徐大将军帐下效力,大家不必客气,只是这破城战功……”

    “其他事好商量,战功免谈!”罗士信果断拒绝。

    苏定方哈哈一笑道:“好吧,那就你我二人一人一半吧。”

    罗士信想了下道:“成,就这么办!”但说着仍是一副公私分明的口吻。

    傍晚时候李重九,已是得知前方铁刹关攻陷的消息。

    捷报也是已到了他的手中,唐军大将李道玄被罗士信一枪杀死。城内三百唐军尽数投降,而铁刹关在猛将罗士信攻打下仅仅坚守了不足半个时辰。

    对于罗士信的实力,李重九是一点都不怀疑的,但是随军监军发回另一封捷报上,却是另一番记载。

    李重九知道罗士信攻城时候遇险,幸亏最后保住性命,而且还没有负伤。但对于李重九而言,不由是后怕,就是十座铁刹关。在李重九眼底,也无法与罗士信这样的虎将相提并论。

    历史上罗士信就是过于刚猛,死守洺水城,最后堂堂虎将战死于城下。

    但是有意思的是救了他的性命。居然是苏定方。李重九记得在说唐小说里面,罗士信的原型罗成是死在苏定方之手吧。不过眼下另外一幕,苏定方竟是救了罗士信的性命。两人因此反而是结下了交情。这对于李重九而言都是一件好事。

    “下车!”

    李重九轻敲窗户,马车缓缓停下。

    李重九下了马车。左右都是进发的大军。

    但见远处第一批从河阳出发的运粮队,已是赶到了后军。民役们推着鸡公车。行走在道路上。除此之外还有上千辆满载粮草的牛车,也是从后跟上。

    李重九当下问道:“护卫粮草是哪一路人马?”

    廷卫官听后当下道:“是翊卫军!”

    李重九点点头,当下道:“将廷卫军的骑兵调出五团来,编入翊卫军,一并护卫军粮。”

    廷卫官听后连忙道:“陛下,廷卫军是护卫陛下的禁卫军,若是抽调了人马,万一……”

    李重九当下斥道:“粮道无事,朕才能放心,否则没有军粮,朕身旁就算有百万大军,也是无济于事。此役与李唐决战,若是我军护好了粮草,就成功了一半。走吧,让张侍郎他们来见我。”

    “诺!”

    不久张玄素,姬川,虞世南等幕僚一并抵达。

    李重九命人摊开地图道:“铁刹关一破,绛州无险可守,我军前锋明日就可以抵至城下,尉迟敬德的人马到了哪里?”

    “陛下在这里,”张玄素熟练地在地图上一指道,“距离绛州已不到三十里。”

    “很好,绛州唐军动静如何?”

    “回禀陛下,没有动静,自铁刹关失守一日前,绛州即是将城门紧闭,不准百姓进出。看来绛州守将,是担心有奸细入城。”

    李重九道:“驻守绛州是李唐大将段志玄,虞世南此人如何?”

    虞世南道:“此人乃是李世民手下走卒,一路凭战功升迁,十分骁勇,这一次接替原绛州总管襄武王李琛,为李唐镇守河东的大将。眼下李唐河东军都在其帐下。”

    姬川补充道:“河东是李渊起家之地,河东军一贯精锐,以往与驻守太原我骁卫军多次交战,互有胜负,不过据风闻司的消息,李世民为练新军,抽调了近万河东军精锐,现在河东军战力,应是不如以往吧。”

    李重九道:“这么说来绛郡之内,也是兵力不足,看来李世民是真打算放弃河东了。收缩兵力谨守长安。”

    姬川冷笑道:“如此李唐不是败得更快。绛郡一破,我军就可以长驱直入了,再攻破蒲津关,一河之隔就是长安了。”

    李重九道:“李世民绝非束手就擒之辈,我军进展顺利,就说明他必有后手。王君廓的西路军如何了?”

    虞世南道:“应该正是在攻打河西陇右一带,这时候该是快打到浅水原附近了吧。陛下河西和河东相隔甚远,许多消息都要二十日以上才能传达,本来有信鸽可以传信,但后来李唐情报部门驯养了猎鹰,专门捕杀信鸽,导致消息传递不便。”

    听虞世南这么说,众人都不由替河西的王君廓大军生出一丝担忧起来。

    李重九道:“王君廓是朕选得大将,朕相信他的能力,就算李世民要针对他,但他的麾下都是骑兵,打不赢,撤退还是可以的。”

    听李重九这么说,众将心底稍安。

    虞世南问:“那么陛下,明日我们是不是还要攻绛郡?或者是等西路军的消息。”

    李重九手掌往地图上一拍断然道:“当然不必等了,明日攻下绛郡,再下蒲津关,过了黄河就是关中。先入关中者为王!”

    听李重九如此斩钉截铁地说道,众臣当下一并称是。

    随即李重九的军令,通过快马立即传递到前方大将罗士信,苏定方的手中。

    命令很简单,先入关中者为王!(未完待续。。)

第八百四十一章 旗开得胜

    绛州城下。

    北面是两万五千尉迟恭骁卫军士卒,东南面则是刚刚铁破铁刹关的罗士信,苏定方五千屯卫兵士卒。

    赵国攻打绛州城的三万先头大军,逼近城下。

    罗士信与苏定方二人并骑站在城下观阵,身后的人马布开阵势,做出准备迎战之势。

    罗士信向苏定方问道:“大哥,你看这绛州城好不好攻啊?”

    经过铁刹关一战,苏定方救下罗士信的性命后,二人成了莫逆之交,私下是交换了名帖,拜了把子。苏定方长罗士信八岁,自然而然成了兄长。

    对于罗士信的询问,苏定方耐心解释道:“绛州内有雄山,外有大河,有表里山河之称,是易守难攻之地。李唐十分重视绛州,一直都有在此地设大总管之职,节制各州人马,所以这一战可是不好打啊。还有你看绛州附近有解池,今日你我所食之潞盐都乃是解池所产。若是攻下绛州,李唐失此产盐之地,关中之盐将无处可得,李世民恐怕要因此发愁了。”

    罗士信听了连连点头道:“原来如此。大哥受教了。”

    罗士信仔细观察起这绛州城来,但见绛州城池只有二门,分别开在南北,东西城墙各有一座角塔。城中还立着一座宝塔,在南门外,则是一道汾河浮桥。从地形上来看,这样的城池并不好攻打。

    罗士信道:“若是强攻此城,我看是不容易啊,若是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就好了。否则就算攻下了也是死伤不少人马。”

    苏定方道:“兄弟说得是,我也是这般认为的。可是唐军是不会随便放我们进去的。看来这先锋头功,不好拿。”

    二人正说话之间。突然城头上,战鼓擂动。但见绛州城南城,城门开启。

    一杆段字大旗挑了出来,城门里面先冲出一大队骑兵,后面则是步卒一路随着骑兵小跑。人马踏过汾河浮桥,来到南岸。随即城中唐军在赵军面前布阵,骑兵莫约有三百之数,步卒也有近千人,布成了一个左骑右步的阵势。

    随即段字旗杆下。一名手持马槊的男子喝道:“赵军将领是谁,可敢与我一战?”

    罗士信哑然失笑手指着城门道:“这守将是怎么回事?在我二十万大军面前,他小小绛州城也要出门搦战?”

    苏定方道:“城将自是不敢与我二十万大军来挑战的,但是陛下主力也是未至,你看我军兵马一南一北分隔老远,这城将自是打了各个击破的主意了。兵法守城切记闷守,守将要不时主动出战,否则士卒疲惫,士气反而下降。这城将也算是很有想法的人了。”

    罗士信道:“我看这城将是看不起我们二人才是,同样南北两路人马,不敢去北边惹尉迟敬德,却来这找我们挑战。”

    苏定方道:“这是当然了。尉迟大将军勇武之名,天下皆知,这城将当然是要是柿子找软得捏了。”

    对方大将见自己搦战老久。而前面两人赵军小将犹自搭话,竟不将他放在眼底。当即怒道:“吾乃绛州守将段志玄,你们哪个不怕死的与我一战?”

    苏定方吃惊道:“竟是绛州守将。本来还以为他不会亲自出城,看来此战倒是不易。”

    罗士信对苏定方道:“大哥放心,这厮既是如此嚣张,你就将这头功让给我了,看我拿下此人,好一鼓作气,攻破绛州城!”

    苏定方点点头道:“好,我在一旁用为你掠阵!”

    说完苏定方提弓上前。

    但听罗士信朗声一笑,拍马举起铁枪直取段志玄而来。

    段志玄见这赵军将领,也不答话,就挺枪厮杀,冷笑一声,当下挺着马槊上前迎战。

    这段志玄乃是李世民麾下骁将,凭借军功一刀一枪杀出来的,后又凭着玄武门之变立下的功劳,被李世民倚为心腹,委以绛州总管的重任。

    得知赵军主力出动的消息后,他是一连几日都是睡不好,河东军被李世民调走大半,又都是精锐,剩下的要么是没有经验的新兵,就是体力衰弱的老卒,凭着他们要想在赵国大军面前守住绛州城很难。

    所以要想防守必须出奇。

    他看见赵军一南一北而来,北面兵力众多,其领军大将是尉迟恭,故而不敢轻易冒犯。而见南城赵军兵马又少,又是两名无名之将,当下就动了心思。因为城下有汾河阻隔,尉迟恭要救援没有那么容易。

    而自己可以先声夺人,击败了这股赵军,挫了赵军锐气。绛州守城就容易许多。

    眼下见罗士信杀来,段志玄亦是挺着马槊迎前。

    两马错镫,两人都是在马上斗了起来。段志玄久经沙场,自是不怕这年轻小将,当年他随李世民攻王世充时。段志玄在作战时马倒被擒,敌军两将抓着他的发髻,要将他带走。在渡洛水时,段志玄纵身跳起,将二人拉坠马下,夺得马匹驰归。数百人在后面追赶,但是都不敢逼近。

    故而段志玄在天策府中,也是以勇武之名而著称的。

    但是段志玄和罗士信交手了二十余合,他不由背后冷汗叠起,杀得几枪下来,他的双手虎口发麻,暗道,这小将着实有万夫不当之勇啊,是自己大意了。

    当下段志玄心底抵不过罗士信,于是虚晃一枪,拖起马槊拔马就走。罗士信哪里肯放,挺枪追上。两骑一人走一人追,渐渐靠近唐军阵前。

    苏定方见了不由失色道:“罗兄弟小心,这是他们的诱敌之计!”

    苏定方的话刚刚说完,这时候段志玄手下三名偏将见段志玄不利,一并拨马来助战。这三名偏将都是唐军军中勇士,堪称是百人敌一般的勇将。一人使双锤,一人使长枪,一人使大刀。

    见三人包抄而来。

    赵军士卒一并见此高呼了起来:“将军小心!”

    但是罗士信却仿佛没看见般,策马直奔,这时候三名偏将已是骑马兜了上来。三人见赵军勇将落入圈套,得意地大笑,并在马上纷纷大叫。

    “果然年轻,这么容易就中了诱敌之计!”

    “赵将如此狂妄,中了圈套吧!”

    “吃老子一锤!”

    四马交叠在一起,罗士信突然暴起,双腿跨鞍而起,先是一枪将那使锤的短兵器偏将,一枪掀翻马下。

    随即罗士信右手空出,从马鞍旁抓起一剑,当面飞掷,一名偏将正提枪冲撞,冷不防罗士信这一掷迎面而来,当下避开不及。此剑一下戳穿此人的头颅,剑刃从这偏将的头盔之后透出三尺。

    呼吸之间,罗士信连杀两人,赵军士卒喝彩声如雷,士气振奋。而唐军士卒见了都是不能动弹,有人低声问道,此人是谁。

    罗士信连杀两将,最后一名偏将见此早就是胆寒,一刀砍来也是软弱无力。但不知为何罗士信对这一刀却不避不闪。就在众人为罗士信担忧时,罗士信却大笑一声,闪过这一刀后,五指张开,直接伸手将对方从马上抓下,竟将对方活生生从马鞍上提起,最后往地上狠狠一贯。

    这名偏将被罗士信这一贯,比从马背上摔下还惨数倍,身子如同从万丈悬崖上摔下一般,重重砸在地上,失去行动能力,只在地上抽搐。

    段志玄连败三将,唐赵士卒皆惊,这时候已是无人喝彩,只是目瞪口呆地站在原地。段志玄更是心道,自己不知何时惹了这样的煞神,竟勇猛如此,这一番真是阴沟里翻船了。

    当下段志玄只是一意催马狂奔,想要逃回城中。

    但是就在这时候,只听弓弦一声崩动,段志玄下意识要俯下身去,但已是来不及,只觉得肩上剧痛,然后被这股巨力一拽摔下马鞍。

    罗士信当然知道,射出这一箭的是苏定方。就在段志玄落马的一刻,赵军一并发喊冲上去,而唐军士卒也是如梦方醒,冲上前来抢人。

    双方骑兵对冲而去,都是来寻段志玄。

    但是这时候罗士信一马当前,提枪杀入唐军士卒的阵中。唐军士卒见是罗士信,都不敢迎战,罗士信枪到即纷纷避走。

    罗士信一人将抢夺段志玄的唐军士卒杀散,赵军随后掩杀而来!

    绛州守将段志玄落入赵军手中。唐军见主将被俘,已是六神无主,而苏定方当即大喝一声道:“抢城!”

    赵军士卒听了苏定方号令朝城门冲去,并还一面大喊:“唐军大将段志玄,已被我军所擒,尔等还不速速投降!”赵军冲散了唐军外城的阵势,唐军士卒纷纷撒腿就跑,往城内跑去。但更多人则是被赵军骑兵冲下了运河。

    城门上唐军士卒也判断出赵军抢城的意图,左右用力想要合上城门,但是城门只是合上了半扇,就合不拢了。里面都是要冲城逃命的唐军败卒,城门处无人主持,一下子被赵军跟着冲进城门。

    被俘的段志玄看了这一幕,不由失望地合上眼睛,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绛州居然连一个时辰都没有坚持到,就失陷了。(未完待续。。)

第八百四十二章 蒲津关之役

    大雨滂沱,令西进长安的赵军主力受到了行军的困难。

    马车在山道上缓缓行进,而一旁就是陡峭的悬崖,士卒们都是不敢怠慢一步一步推着马车前进。

    外面大雨如注,而马车内李重九与张玄素,姬川,虞世南正商议军国之事。

    一盏油灯下,一张简易的羊皮地图摊开在车上,四人围坐在那。

    “段志玄被俘,绛州守军尽数投降,没有料到这么容易就攻下绛州了。”马车内李重九看着前方送来的捷报,在最初的惊喜之后,反而皱起眉头。

    张玄素道:“是啊,陛下,确实是大捷。”

    李重九问道:“段志玄被俘,唐军失胆,可以理解,但是唐军崩溃如此快,显然是他们也没有足够信心守住绛州城。这绛州城是李唐河东军大本营,那么攻下绛州是不是等于歼灭了整个河东军呢?”

    “是唐军不堪一击,还是我军太骁勇善战了。”

    张玄素回禀道:“陛下,经过投降唐军几名将领禀告,原来襄武王李琛为绛州大总管时,河东军有三万之数,而段志玄接任总管时,兵马被李世民抽调走了,眼下河东军兵力只余下万余,而且都不是当初精锐,装备不足,平日给养也是不够,士卒士气也不高。”

    李重九听到这里,点点头道:“朕明白了,留这么点人马看守绛州,看来李世民真是有放弃绛州,以及在河东与我决战的打算。那么可以肯定李世民现在的精锐主力,并不在河东了。张卿你看在哪里?”

    张玄素想了想道:“这不好判断。可能在潼关,可能还在长安。更可能在河西。以微臣来看,李世民不是坐以待毙之辈。在长安可能不大,所以要么就是向西至河西与王君廓的西路军决战,提前击败我军主力一路。要么就是得知我洛阳空虚,所以大军从潼关东进,直取洛阳,扭转眼下不利的局面。”

    听张玄素这么分析,李重九深思道:“那么当初庙算时,可否有考虑到这一情况?”

    张玄素禀告道:“陛下,我们都考虑到了。无论是李世民率唐军主力西上,还是东进,长安都必然空虚,那么我军只要夺取长安就可以了。长安乃关中腹心,若是没有长安,关陇门阀也将不会支持李世民了。”

    “这倒是未必啊!”姬川出言反对道,“我听闻之前李唐朝堂内,因关中疲惫,曾经数度有迁都之议。我想若是李世民放弃长安,留下一座空城,故意引我们去攻打,而自己率主力夺取洛阳。或者是击败王君廓的西路军。”

    见李重九对自己建议不置可否,姬川还道:“我听说李世民还将皇后和太子都准备迁往川蜀,似有打算在川蜀割据为王的打算。”

    李重九听姬川这么说问:“张爱卿。虞爱卿,你们觉得姬侍郎的分析有道理吗?李世民会迁都以避开我军锋芒吗?”

    张玄素十分谨慎地道:“微臣认为确实有这个可能。不敢下论断。”

    虞世南道:“微臣认为不可能,李世民不可能会放弃长安。若是真的如此。李唐的根基就动摇了。”

    李重九道:“不错,朕也认为不可能,以朕的了解,若是李世民真的不战自退,迁都川蜀暂避,他就不是李世民了。不过唐军的动向如何,待我军攻到长安城下,就可以知道了。”

    说完之后,李重九打开车窗,外头大雨降下,一股腥湿的空气,卷起车内。

    “车驾到哪里了?”

    “回禀陛下,已是快至闻喜了。”

    李重九道:“传令下去,大军加速前进,另外令尉迟恭,苏定方,罗士信,攻打蒲津关,前锋必须在三日之后,渡过黄河,为大军架设浮桥。”

    “诺!”

    大雨降下,打在黄河滚滚东流的波涛上。

    在黄河上游,浪水浑浊。数百艘艨艟战舰,正在沿河而下。

    昔日李唐的齐王李元吉,庐江王李瑗这二人,正同坐战舰,顺着黄河而下。一万五千赵军坐着战舰,正沿河而下。

    从黄河上游造船伐唐是李元吉向李重九提出的建议,并取得了采纳。当初李元吉的计划就是在汾水入黄河之处,建造舰队水师,再沿着黄河顺流直下,直接借由渭水或者是广通渠直抵长安城下。

    这条水运路线,在春秋时,秦国曾经利用过。当时晋国灾荒缺粮向秦国借粮,后来的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答允了,派粮船从秦都雍城出发,运输万斛粮食,沿渭水至黄河,后再改汾河漕运,运至晋都绛城。运粮的白帆从秦都至晋都,水陆八百里,首尾相连,络绎不绝,史书称此为泛舟之役。

    所以李元吉这个建议十分有见地,对于一贯利用水路运兵运粮的赵军而言十分有用,若是以舟运粮,这一次伐唐就可以免除二十万民役奔走于路上为大军运粮的辛苦了。李重九开始听闻时,甚至不敢相信是李元吉拿出的方案。

    李重九将李元吉建议拿至中书省讨论,看看是否可行。但最后中书省却否决了李元吉的方案。

    因为现在渭河已是不比,当初渭河了,河道淤塞严重,根本不足让大船经过,后来隋文帝杨坚开通的广通渠,又太远了,必须从潼关绕路。所以派大军从黄河上游乘船,攻打长安被认为不可行。

    但是后来张玄素看了李元吉的计划,却大受启发,提出了一个替补方案,认为可以在黄河上游造船,改由水陆夹击蒲津关。攻下蒲津关后,利用战舰在黄河架设浮桥,以便让大军渡过黄河。

    这个方案被李重九欣赏,认为是可行的。所以去年尉迟恭在李重九授意下,攻下河东三郡,夺取了汾河入口。然后李元吉,李瑗即移师到这里,打造舰船。

    现在李元吉,李瑗率领一万由唐军降军改编而来的兵马,还有薛万均五千骁卫军一并,坐船而下,直逼蒲津关。而另一面尉迟恭,罗士信,苏定方三将挟攻下绛州之势,率三万兵马也是由陆路逼近蒲津关而来。

    当初张玄素水陆夹击的战略构想已是达成了。

    但对于唐军守将程咬金来说,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未完待续。。)

第八百四十三章 佯装分兵

    蒲津关,在战国时期,魏置关于此,防备河西之秦国,也曾叫作蒲阪津。秦国时,秦始皇作驰道,从咸阳北出栎阳道,即蒲津关道,此道可以从咸阳直抵晋阳。

    到了汉朝时,开始在蒲津设关官,以讥行旅。三国曹操西击马超,韩遂,而令大将徐晃、朱灵渡过蒲阪津,据河西为营。徐晃给曹操写信,说眼下我军盛兵屯于潼关,而马超不复别守蒲津,知其无谋也。

    开皇时,隋朝都关中,对于蒲津关交通防守十分重视,于黄河上架设浮桥,并在河中建城,名为中潬城。古文中水中沙的意思为潬。所以中潬城取名,就是建城于河中沙上的意思。

    待李重九的车驾,从闻喜抵至蒲津关关前时,对于蒲津关的水陆夹攻已展开两日。

    城下战鼓擂动,在众将幕僚的簇拥下,李重九登上高台向远方眺望。

    但见浊黄色的黄河从远方奔流而过,在黄河河面上,浮着上百艘乌黑色的战舰。这些战舰正沿河而下猛攻,河中的中潬城。

    主持进攻的大将是李元吉,李瑗,但见李元吉亲自持戟,站在船头上,呼喝指挥左右士卒。前排舟船抵近城下,站在船头上的赵军弩手,以火箭不断射入中潬城。中潬城之内已是数处燃起了,滚滚黑烟。

    在水面上,李元吉又命赵军舰队,行船逼近城下,以柴堆配之火油,掷入城下进行焚城。城中唐军亦是拼死出城抵挡。拦截赵军火船,并将赵军射入城中的柴薪。丢出城外。

    中潬城上的激战十分惨烈,而在陆地上也是一般。

    从两次攻赵没有成功后。李唐就加强了对蒲津关的防备,去年就征伐了五万民夫,将蒲津关重修了一遍。并且在四门之外,又各加筑了六个坞堡,在坞堡之外又修筑了一层黄土夯筑的土墙加实,成了一个城中有城的割据。

    对于李唐费力修筑的坚城,就算是以罗士信之勇,苏定方之谋,尉迟恭之雄。赵军三员名声赫赫的大将猛攻了两日之下,依旧没有撼动蒲津关的防御。

    而当初李重九给三人下达的命令,是三日内渡过黄河,而今日已是第三日,他们三人,加上李元吉,李瑗随流直下一共四万五千大军,也是着了急,当下朝蒲津关发动最猛烈的攻势。

    高台上看去。但见在激战最距离的东门之处,上万赵军摆出的攻击阵容,仿佛波涛起伏的海洋,前排士卒顶着巨盾。次排士卒拿着强弩,后面士卒则是举起攻城云梯,向城下抵去。

    最外面的一层夯墙。早被赵军拆毁了一半,士卒轻易从中间涌过。而东门之处。唐军修筑的六个坞堡,也被赵军攻陷了三座。剩下的三座上面,赵军士卒也是正蚁附攻城。

    大将尉迟恭坐镇于夯墙附近,指挥攻城。

    至于其余的赵军人马,在罗士信,苏定方的带领下向东门的唐军发动进攻。 在蒲津关的城墙上程字大旗高高飘扬,不断有滚木擂石从城头砸落,攻城的赵军冒着箭矢,登城进攻。

    赵军进攻十分猛烈,但是唐军在兵力劣势下,也是打得十分英勇。

    李重九看了一阵,对左右道:“你们看唐军在东门前沿修筑的六座坞堡,十分有效地分割了我军进攻兵力了。让进攻城墙的我军人马,不能集中在一起,阵势受到破坏,这样打下去也是徒劳无功,唐军守城大将是何人?”

    “程知节,又名程咬金。”

    李重九恍然道:“原来是此人。”

    这时候,快马向高台疾驰而来,一名骑兵跳下马向李重九禀告道:“陛下,在黄河西岸,发现李唐大军,并且还有李唐皇帝的旗帜。”

    听此赵军众将不由震动,李世民居然亲临蒲津关了,这是要与李重九在黄河边决战的打算。

    李重九在高台上朝远眺望而去,但见果真在黄河西岸,陡然出现无数军旗,遍目内都是一番烟尘滚滚的景象,声势似乎十分好大,只是间隔太远,看不清有多少兵马。

    李重九心道:“若是李世民真来这里驻守蒲津关,那么之前为何又那么轻易放弃绛州。没有绛州,再守蒲津关,岂非十分被动。”

    李重九向姬川道:“西岸太远,我军无法侦查,不知敌军具体兵力,但朕看这十有**是李世民的疑兵之策,他的主力不会这里。”

    一旁张玄素道:“陛下,微臣也是如此认为,李世民若是真在蒲津关堵截我们,这与苦守长安有什么区别。我军只要与他对峙于黄河东西,那么待到王君廓的西路军抵达之时,李世民将无疑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他不会出此昏招。”

    虞世南道:“可是我们也不能猜测没有啊,若是李世民真的率主力在西岸,那么我军贸然渡河强攻,就有被唐军半渡而击的危险。”

    说到这里虞世南顿了顿向李重九道:“唐军早在蒲津关守备,以阻止我军西渡黄河,若是拖延下去,对于进军不利,微臣斗胆向陛下建议,绕开蒲津关,从绛州南下至龙门关渡河,从禹门口至韩城,再经郃阳至同州,攻打长安。”

    听了虞世南的话,李重九听了沉思起来。

    虞世南的建议,是从蒲津关上游的龙门关渡过黄河。龙门关就是鲤鱼跃龙门之处,从这里进兵不是不可以,但是路线却被拉长了两百多里,同样粮道和补给线也是绕远了两百多里。

    虞世南话音刚落,张玄素就当即反对道:“陛下,蒲津关,乃是关西之要冲,河东之辐辏,若是攻下此关,关中震动,岂能因为惧难,绕道别路。”

    姬川道:“蒲津关难攻,不是一时罢了,眼下我军主力齐集于城下,二十万大军破此小城,不费吹灰之力。至于对岸李世民,微臣认为就算他真到这里,也不需担忧。”

    李重九听张玄素,姬川的意见,也是赞同道:“我同意张,姬二卿的意思。不过虞爱卿的意见,却给朕启发,传令李元吉运载薛万均五千人马,在龙门登岸,佯装出我军分兵态势。实际上我军仍主攻蒲津关!”(未完待续。。)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961/ 第一时间欣赏江山国色最新章节! 作者:幸福来敲门所写的《江山国色》为转载作品,江山国色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江山国色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江山国色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江山国色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江山国色介绍:
隋大业七年,乍看正是盛世当年。
隋炀帝征伐辽东,欲成万世帝王;李渊在辽东前线督粮,籍籍无名;知世郎王薄,正在长白山唱着‘长矟侵天半,轮刀耀日光’。
转眼间,烽火四起。
李世民踌躇满志,李密牛角挂书,张须陀正要黄沙百战。
李玄霸,宇文成都,秦琼,尉迟敬德,程咬金这一系好汉,亦要粉墨登场。
江山如画,河山万丈;国色天香,美人倾国,一舞动天下。
穿越千年之时空,在此波澜壮阔的时代,自布衣而起,少林学艺,聚义瓦岗,睥睨天下!
已有一近两百万字完本小说,人品保证。本书一个月内就要完本,敬请大家收看。江山国色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江山国色,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江山国色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