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北雄TXT下载北雄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北雄全文阅读

作者:河边草     北雄txt下载     北雄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406章攻倭(六)

    “大乱之世将至,我们要做好准备了。”
    肥国都邑。
    这是个三面环山的三角形地带,半山建城,有口一千余户,是筑紫岛上少有的大城。
    因为肥国有着良港,所以肥国一直把控着筑紫岛西北门户,之前往来的船只很多。
    尤其是当年半岛战乱,外乡人奔倭的时候,大多都是从肥国登陆,于是也便让肥国成为了筑紫岛上的霸主。
    后来很多人都说倭国的祖先是扶余人或者是逃来倭国的汉人,新罗人,百济人,这个说法是有些依据的。
    倭国没有什么本土文明可言,他们文明起源多是外来输入,这个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从肥国的都邑就能看得出来,一座城堡,贵族居于城中,其他倭人在周围聚居,这和高句丽就比较类似。
    所以说倭国如今没有什么像样的城池,倭国的都城平京城勉强算是一个,其他的最多也就是一个个的城堡而已。
    不过相较于东南亚丛林里那些寨子,以及外岛上的那些树棚,倭国明显已经先行了一步,早早迈入了城邦制国家的行列。
    肥国作为筑紫岛的门户,应对的其实不是外敌,而是守住了筑紫岛的出海口,去年倭国大军远征新罗的时候。
    筑紫岛各个令制国派来的军旅就是先在肥国聚集,然后从肥国的港口出发,到对马岛南侧和主力大军汇合在了一起。
    不久,他们就遇到了出海而来的唐军,倒霉的一笔。
    今年八月的时候,肥国还举行了一场祭祀活动,祭奠的自然是出海未归的人,肥国出兵一千多人,一个也没回来,加上今年在海上失踪的渔民,差不多一千一百人。
    肥国不论是贵族还是部民,都感受到了痛苦。
    于是借招魂祭祀,向天照大神哭诉了一番,嗯,虽然这些年倭国的朝廷一直在推行佛教,可天照大神还是位置稳固,有着妖魔之首的地位。
    倭人的妖魔鬼怪和中原人理解的明显不同,人家那是神灵,不都是反面人物。
    ………………
    让肥国官员们担心的是今年冬天不好过,损失了大量的渔船和渔民,渔业上的收入锐减,靠着打鱼为生的渔民家庭纷纷难以为继。
    今年多半年,肥国的人们都在造船……
    另外就是“南方人”的威胁,北方各部受到重创,南边的野人便也蠢蠢欲动了起来。
    ………………
    今日肥田御守才会召集家臣,是想商量一下过冬的事情。
    肥田长的很圆润,附和他的姓氏,身量不高,长相缺乏特色,但要是去到中原,一眼就能看出是外邦之人。
    肥田是他们一族的姓氏,一直管理肥国,世袭罔替那种。
    御守则是官职,御赐守备,如今倭国实行的是冠位十二阶官制,圣德太子在时推行的官制,以冠冕的颜色来划分等级。
    之前倭国的官职很混乱,大体上和九品中正制差不多,贵族靠着血脉成为了倭国神灵的后裔,阶层极其固定。
    圣德太子推行的冠位十二阶则和中原推行的科举制差不多,为的就是打破贵族对权力的垄断。
    说实话,愿望是好的,效果却是不佳,只是让官阶和职责看上去清晰了一些而已。
    像肥田就是倭国的小德官,只在大德官之后。
    大德官位极人臣,是倭国朝中的宰相,相当于中原的摄政之臣,倭国出现的第一位大德官不用说了,那一定是苏我马子,标准的权臣,屡次出使大隋的小野妹子,也曾当过大德官。
    肥田御守这样的封国之臣,稍微差上一些,位在小德。
    其实对于肥田家族来说,这些官职对他们没有多大的意义,只去年推古女王殁时,他们这些人赶到平京奔丧,官职的作用才能显现出来。
    ………………
    肥田氏是大地主起家,如今整个肥国能够耕种的土地,十有七八都握在肥田氏和他的家臣手中。
    渔民所乘的船只,渔网等等,大多也是租用肥田氏的,以前肥田氏被称作大部首,是筑紫岛上最豪横的家族之一。
    肥田御守用感叹的语气说着话,很心疼的从桌子上捻起一个米粒塞进嘴里,又吃了两口咸鱼和腌菜,小口的咂了口酒。
    家臣们见怪不怪的看着节俭的御守大人,一边大口的刨着米饭,一屋子的大地主,米倒是真不缺。
    大家也都明白肥田主君在说什么。
    推古女王殁了,那个厉害的女人老了老了,却还聚集起大军去攻打新罗,惨败之下,天下大乱的时节可不又来来临了嘛。
    有人大大咧咧的嘟囔了一句,“乱就乱吧,南边那些吃生肉的家伙,早就想教训他们了,如果不是天皇管着,哪有什么萨摩,向日之称?”
    “武部说的对,御守大人应该尽快下决心了,平京的那些人再不会给予我们帮助,凭什么还听他们的?萨摩的贼人以前就抢夺咱们的船只,丝毫也没有把肥国放在眼里,是到了报仇的时候了。”
    肥田御守默默的饮着酒,听着家臣们七嘴八舌的说话,脸上神色不动,直到听不下去了,才挥手让他们安静下来。
    “打仗需要的是粮食,大家饿着肚子可不行,打完了咱们肥国能得到什么?以前也不是没打过吧?
    萨摩的那些家伙乘船就跑去了伊矛,等到回军之后,他们又跑了回来。
    哼,与其想这些,你们还不如好好帮我想一想,一旦本岛上乱起来,咱们应该帮哪一家吧。”
    一个把头发梳成抓稽的家臣道:“山背皇子已经登位,正朔已定,据说他很英明,我觉得御守大人应该带领我们效忠新的天皇。”
    有人反驳,“我听说女皇驾崩的时候,指定的是田村皇子继位,只是山背得到了苏我氏的支持,才得以篡改遗命,继任天皇,这样的话,还说什么正朔?”
    “什么遗命不遗命的,平京里面的事还不都是苏我氏的人在做主?苏我大臣还在的时候,天皇是哪个又有什么区别?
    要我看啊,只要苏我氏还在,就不需去看天皇是谁。”
    “哼,苏我氏的那些人怕是不会这么想吧?他们真的愿意拥立山背?谁又愿意看到出现第二个圣德太子呢?”
    看着家臣们一个个化身政治家,谈论起了平京城中的那些大人物,肥田御守头疼了起来。
    他想了半天,幽幽说道:“还是把肥田二召回来吧,他离开这里够久了……”
    一句话让所有人都沉默了下来。
    肥田二是肥田御守的弟弟,在家臣眼中那是一个好像妖魔一样的人物,因为强行侵犯了自己的侄女,也就是肥田御守的女儿而获罪,被他们的父亲赶去了肥后,已经很多年没有回到都邑来了。
    嗯,肥田御守做的也不差,他杀死了败坏家声的女儿,随后把肥田二的妻子抢了过来,当众凌辱并把她交给了家臣们,一年之后还弄去了海边的妓屋,至今还生活在那里。
    兄弟两个谁也别说谁,要是搁在中原,那就是不共戴天之仇,而且肮脏的令人羞于向别人提起。
    也许只有晋末那些疯狂的君王才能干的出来。
    可在倭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只要肥田氏有事,他们还是会联合起来,一致对外,这也是肥田御守想把肥田二召回来的原因。
    ………………
    在肥国的贵族们还在瞅着内部使劲的时候,唐军已然登岸。
    因为处于风季,肥前的船只多在港口之中。
    玄海滩头停靠着不少船只,都很新鲜,一看就知道是新造的海船。
    海滩之上没什么人,离着海滩稍远的地方,便是渔民聚居之所在,外围晾晒着很多渔网,一些穿着破烂,赤足露着臂腿的倭人女子在那里打理各种渔具,不时的有说笑声传来。
    岛上的文明已经进步很多,和中原古书上的记载有些区别了。
    倭人不再混居于一室,知道了些礼义廉耻,女人的日子也就好过了一些,就是……身高没怎么变,倭之一字形容的很贴切。
    不用出海的时候,女人们依旧要忙碌于杂务,男人们则在家中整日酣睡,这就是倭人渔民的生活。
    ………………
    太阳高高挂在头顶,海鸟飞掠过上空,不时发出几声悦耳的鸣叫,风虽然很大,可看上去却是一派祥和景象。
    唐军跨海而来,穿过肥前外海的零星岛屿,在倭人向导的指引之下,直达玄海滩码头。
    最先发现海面上的异常的是在那些最勤快的男人,他们准备趁着风季修理一下自己的渔船。
    随着一个正在拆卸船帆的倭人发出一声惊呼,海滩上的十几个渔夫纷纷爬上了桅杆,向远方眺望了起来。
    此时唐军的战船已在海上排成了登陆的队形,小船在前,上面满载着士卒,浩浩荡荡的向海滩方向靠了过来。
    海滩之上惊呼声四起。
    其实这些倭人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们和之前壹崎岛上的那些人差不多,还以为自己的船队回来了……

第1407章攻倭(七)

    深水港就是便利,大小船只皆能靠岸。
    有着带路党的指引,唐军准确的找到了筑紫岛的命门。
    因为去年俘获的倭人很多,一大部分都被送去了中原打工,剩下的都是身份不一样,或是脑瓜比较灵活的。
    唐军远征倭国,这些人几乎全部随军而来,从营尉到将军,每个领兵官身边都派上几个,有些人还就是肥国人。
    要不说后来中原的人们那么恨带路党呢,因为这些人确实可恨。
    不过事情就是这样,如今的唐军就很喜欢。
    倭人的思维和中原人不一样,效忠了主人之后就和别的倭人不一样了,攻打起自己人来,好像比唐军将士还要积极几分。
    争取立功表现,将来能高人一等,起码要能在同族面前耀武扬威才行,标准的慕强心理,而且非常极端,狗带了解一哈。
    唐军登岸,没有遇到任何抵抗,滩头的倭人已经逃散一空。
    再是愚蠢无知,等离着近了,自己人还是敌人他们还是能弄清楚的。
    只不过这个敌人对于倭国的渔民而言非常的陌生,也没谁能认得招摇的旗帜上面那些鬼画符写的什么。
    而从来没有被入侵过,一直都是内乱的倭国列岛,就这样头一次暴露在了外敌的面前,守备松弛的一塌糊涂。
    ………………
    唐军的战船上响起了号角声,悠扬而又低沉,带着些杀气,这是在催促前面的战船快些登岸,不要放走了那些逃走的敌人。
    几条小船率先靠上了海滩,大船则转向凸出的港口位置。
    先登陆的唐军士卒已经好多天没有登上陆地了,跳下船的时候都是晃晃荡荡,站不太稳,但他们还是迅速的组成了一个个的十人队。
    寻见自己的队正,五十人队立马成型,没有遇到顽抗,不用再组成营级作战单位。
    他们拔出了环首刀,在队正的率领下,迈着发软的双腿,冲向了岸边的倭人聚居区,那里有许多低矮的木屋,目标非常明确。
    此时这个一百多人的“大渔村”已经乱成一团,很多人还没看见敌人的影子,却被人告知敌人来了。
    什么样的敌人都闹不太清楚,有的人还以为是萨摩强盗来了,很多年以前,肥国确实受到过萨摩人和其他南边的几个大部的侵扰。
    但那都已经过去了很多很多年,差不多沦为传说的那种。
    自从北方诸部投靠了和族,这种事就再也没有发生过。
    混乱之中,一些男人拿起了武器,也就是些木棒,竹枪和鱼叉之类的东西冲向了海边。
    倭国的渔民向来彪悍,这已经在之前那场海战当中体现出来了。
    几乎倭国沿海的所有渔民,都是战兵,或者海盗的好苗子,也正因为如此,倭国才会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当中,不断侵扰周围的邻居,其实主要靠的就是这些渔民。
    ………………
    只是他们根本没明白对手为谁。
    唐军一旦成型,那就是组成了战争机器,任何没有组织的抵抗在他们面前,都是徒劳。
    一个五十人队冲在了前面,在渔村的外面遇到了些手持武器的倭人,即便他们走路还有些跌跌撞撞,但他们还是二话不说,冲上去便将倭人一一砍倒在地。
    没有什么废话,他们得到的军令就是尽快攻占滩头,抵抗者死。
    见了血的唐军士卒眼睛已经放了光,海上枯燥而又难熬的生活已经快把他们逼疯了,急需要用敌人的鲜血来发泄一下。
    他们像是脱缰的野马一样一头冲进了聚居区,这个时候道德已经束缚不住他们,可军令如山,却让他们无法把这里所有能动的生命抹杀掉。
    再没有什么抵抗,在队正的大声号令之下,伍长们带着人挨家挨户的搜索了起来。
    女人和孩子的哭声不断响起,男人……眼神不对就是一刀。
    后续的唐军很快赶了上来,把守住了村落的外围,射杀了几个想要逃走的倭人。
    不久村落便安静了下来,唐军士卒进进出出,将搜索来的东西扔在一处,还有俘获的倭人也被驱赶到了一起。
    此时唐军主力上岸了。
    大军向溪流一般从玄海滩头分散开来,先锋所部只在滩头稍一休整,便扑向了左近的几个村落。
    到了这一天的傍晚,大军全数登岸,方圆十余里之内,都在大军控制之下,粮草也卸在了滩头的村落里面。
    ………………
    村落最大的那间屋子当中,原来的主人早已不见踪影,文士弘,寻相和裴行俨三人聚在了一处。
    寻相和裴行俨这两个旱鸭子脸色憔悴,海上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几乎相当于噩梦,现在比出发的时候还好了许多,那会他们以为在东莱操练一番之后,就能适应海上的行程。
    他们是大错而特错了,船行海上,照样晃的他们头晕眼花,整日里昏昏欲睡,却怎么也睡不着。
    如今终于脚踏实地,两个人都松了一口气。
    文士弘比他们强的多,此时看着他们就笑道:“明日里咱们就要各行其是了,有什么事……俺也帮不上忙,只能祝两位将军旗开得胜,马到功成了。”
    寻相锤了捶胸膛,“文兄弟也不轻省,这沿岸的码头好不得一一清理?”
    北人和南人还是不太对付,话里总是感觉带着点刺。
    裴行俨就没那么多情绪,“刚刚得报,所获不多,倒是海边的几个村子里存了不少海货,应该是准备过冬用的,这么下去,大军的粮草怕是还得文将军费点心啊。”
    寻相骂了一声穷鬼,眼巴巴的瞅向文士弘。
    两万大军,随船而来的粮草够用十多天,三人都是久经战阵,知道若是缴获不尽人意的话意味着什么。
    这还是得怪之前那场海战,海边的成年男子没剩下了几个,影响了倭人渔民的收获。
    加上倭人贵族太过贪婪,对底层部民横征暴敛,今年冬天倭人的日子可不好过。
    要不然肥田等人也不会商量今年过冬的事情,向让他们像中原那样开仓放粮,那基本是不可能的……

第1408章攻倭(八)

    “启禀将军,有个女人自称是肥国国主的弟媳,也不知真假,人就在外面……是个妓子来的,将军要不要见一见?”
    寻相就乐了,“这里也兴教坊?啊,据说倭人的女子不在乎这个,哈哈……”
    裴行俨,“……”
    好吧,唐军上岸之后一阵抄掠,人抓了不少,女人占了大多数,肥田二的妻子就是其中之一。
    寻相说的也不错,倭人虽然初步进入了城邦文明阶段,可和中原一样,留下了不少残余。
    尤其是倭人女子没有多少贞洁的概念,乱七八糟的关系不在少数,即便往后数上一千多年,还是有所延续,美其名曰,受到了西方性开放运动的影响,甩锅甩的飞起。
    ………………
    把人叫进来问了问。
    一个年纪不算很大,也就是二十**岁年纪,却已被折磨的不像人样的女子。
    经历比较凄惨。
    一个贵族女子,沦落到了军妓一样的处境,却还顽强的活了下来……
    心肠软的稍微听一听,估计起码得心酸一下,自然也就有了恻隐之心。
    可寻相和裴行俨嘛,经历过隋末战乱的他们,又是领兵之人,见过太多的惨事,这才从哪到哪?
    你要是长的千娇百媚,也许还能得些怜悯,可一个瘦小枯干的倭人,两个人哪里会生出半点兴趣?
    听听也就算了,只是这个倭人女子的身份有待琢磨,也许之后有点用处也所不定呢。
    裴行俨当即命人去查实一下这女人的身份,人嘛,先看管起来好生招待着,先把仗打完了再说。
    按照寻相的话来说,“陛下在代州曾迎到萧娘娘,到了长安也把李渊的女儿养了起来,这个女人说不定还真有用。”
    裴行俨满头黑线,“……”
    你可真敢叨叨,佩服佩服。
    ………………
    “接下来可就要看寻将军的了,还是那句话,此战有些凶险之处,将军千万保重。”
    裴行俨敲击着胸膛郑重的道了一句。
    李靖领兵,大战略上自己做主,分兵之后,他便把权力交到了两个领兵将军的手里,这是常年领兵之人正常的做法,却也能体现一下李靖的领兵风格。
    所以裴行俨和寻相商讨多次,最终决定由寻相率军先行,裴行俨则领大军主力驻于岸边,待机而动。
    这和李靖把唐军主力放在壹崎岛左近其实是一个道理。
    他们为的就是防着倭人四散逃入山林,让当年山东战乱时的情景在倭岛上重演。
    寻相和裴行俨相处了一些日子,两人来历各异,性情上也大不相同,结不下什么交情,多数时候都是就事论事罢了。
    裴行俨沉默寡言,深有城府,寻相敢打敢杀,仗着自己的从龙之臣,并不太将裴行俨放在眼中。
    所以两人相处,一般都是寻相说什么,裴行俨就顺着他,谁让他裴行俨是河北降人呢,好不容易复起到了代州任职,那还是皇帝起家的老巢,当年旧人留在代州的很多。
    裴行俨到了那里,遇到了不少和寻相差不多的人物,不管难受不难受,倒是知道怎么跟这些人来说话。
    其实他在河南河北时也是这么过来的,十多年下来,早磨平了棱角,悲剧的生活,不用过多的解释。
    可在制定战术上,裴行俨颇为自信,却还能坚持己见,主张自己带兵前出,让寻相留在后面。
    也不出他的意料之外,寻相抢了他的位置……
    寻相明显不晓得世家子心里那些小九九,其实就算晓得,他也不很在乎。
    他在洛阳已经待了好多年了,嗯,实际上也就两年多些,度日如年很能显出他的心情,功勋什么的他不缺,上阵杀敌的机会却是绝对不会放过。
    …………
    两人极为大胆,上岛之后二话不说,便分兵而出。
    寻相率两千人,带着些倭人向导,迅速扑向肥国都邑。
    之所以说肥国海岸是筑紫岛的命门,原因之一是它有着天然的深水良港,另外就是它还占据了筑紫岛上最大的一块平原地带。
    这座岛上几乎全部都是隆起的山脉,沟谷纵横,没有什么好地方。
    岛上北部的两块平原就显得分外珍贵,当倭国进入半农耕时代之后,肥国和筑国就借此强大了起来。
    筑国占据的是福冈平原地区,渐渐的便有了渔民和农夫两个职业……
    唐军登陆之后,面对的就是摆在他们前面的筑紫平原。
    寻相率军急进,在路上不做什么停留,只用了半日工夫,其实就深入到了肥国腹地,破村落二十余处。
    两千多人的军伍,在中原……正规军的话,大家可以稍微重视一下,大多数时候其实几乎可以无视。
    可在倭国,两千人那就是一支了不得的大军了,如果人人配备刀枪弓箭盾牌的话,那就是全部由武家人组成的大军,武装到了牙齿,可以用侵掠如火,几同妖魔来形容了。
    “大军”一过,风林火山……好吧,开玩笑,倭人喜欢神神叨叨的毛病不是现在开始的,他们如今还处于蒙昧状态,除了有数的贵族,没人看过三国和中原传过来的兵法韬略。
    不过寻相确实是搅的平原之上警讯四起。
    不久便被倭人称之为鬼军。
    寻相快到什么程度,没等遇袭的消息传到肥国都邑,寻相的鬼军就已经冲到了都邑城下。
    裴行俨要是知道这厮如此的不靠谱,他一定不会让这厮来领兵。
    两人琢磨的其实是在肥国都邑城下,来个围城打援的经典战术,两万人全军而进的话怕把倭人吓死,其实说到底,欺负的就是倭人没见识。
    但这么快就到了地方,肥国根本没有任何的准备。
    看着半山腰那座很显眼的城堡,还有周围聚居在一起的倭人屋寨,寻相也很懵。
    这就是倭人口中的大城?他娘的不就是一个堡子吗?这种地方围下来有什么用?
    还在半山腰上,他想停手都不可能,怎也不能让倭人有了万全的准备,那样一来居高临下,这个坞堡还就难打了呢。
    寻相失望至极,预想中的围城之战变成了剿匪,这是唐军将领最不愿意见到的一种情况。
    他娘的剿匪有什么功劳?他在河南剿匪都快剿吐了……
    一两天的工夫,他对倭国的情形已经有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倭人平民生活困苦,各个个头矮小,面黄肌瘦,衣不蔽体,比之中原山间的流民不遑多让。
    贵族好像好一些,却也有限,那些村落中有身份的倭人,也就是衣服穿的多些,上面还很多补丁,去了中原做乞儿准定能讨些银钱。
    不远千里跨海而来,打的就是这么一些人,寻相觉着有些欺负人,不如让他们在这破岛之上自生自灭来的好些。
    …………
    粗鲁的马邑无赖儿再也不多想,率人就冲了上山。
    山上的倭人和之前碰到的那些没什么两样,遇敌来袭,根本没有什么防备,好像以前根本没有敌人曾经出现在这里一样。
    混乱的很,也无法组织起有效的防御。
    两千唐军将士,前面冲的是一些投效的倭人,他们非常“勇猛”,而且非常残暴。
    率先窜了上山,见人就杀,好像有什么不共戴天之仇一般,丝毫也看不出来他们曾经是同族同种。
    唐军目标明确,上山之后,直接冲向了坞堡,凡挡在前面的,管你是谁,全都被唐军砍倒在地。
    唐军一冲而过,此时坞堡的大门正在关闭当中。
    也不是坞堡中的贵族反应迟缓到了这种地步,而是左近的倭人在敌人到来之时,第一时间就都想着去到坞堡之中寻求贵族的庇护。
    于是他们拥挤在坞堡的门前,让坞堡的大门迟迟无法合拢。
    肥田御守已经穿上他家祖传的盔甲,这还是他第一次动用这个宝贝,穿上之后像个肉球一般滚了出来。
    在仓促来到他身边的一些武家人的簇拥之下,气急败坏的跑了过来。
    缺乏运动的肥田御守整个人都处于蒙圈状态,他根本不知道敌人是谁,是筑国人攻过来了?还是南方人打了过来?
    或者是秽民叛乱?
    (注:秽民在倭国相当于中原的贱民,污秽之人,从事污秽的职业或是有着污秽的身份,准确一些可以参考咖喱国那边的贱民阶层。)
    堡门之前人声鼎沸,想要进来的倭人挤在一处,惊慌之中爆发出了很大的力量,即便是武家人上去连连砍杀,也无法把大门关上。
    肥前御守也没什么好法子,他也不是那种一呼百应,能够在危急时刻镇住场面的人物。
    眼见如此,他命人上前,帮着其他人赶紧把大门先关上再说,自己跑向了坞堡的石墙,气喘吁吁的登上去一看,脸都被吓绿了。
    身着统一军服的唐军士卒,披着皮甲,拿着钢刀,背着弓箭,身材在倭人眼中更是高大如同妖魔。
    他们成群的涌了过来,砍瓜切菜一般把拥堵在大门前面的倭人戮倒在地,惨叫声已是连成了一片。
    大队的人马几乎是毫无迟滞的一头冲进了坞堡当中。
    如此凶恶的敌人,吓的肥田御守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天照大神啊,您这是抛弃了我吗?

第1409章攻倭(八)

    唐军迅速抢占要害,控制住了形势。
    肥田御守的家臣被杀了大半,谁让他们拿着刀子乱晃,接战之时,身经百战的唐军将士可不会跟你客气。
    加之语言不通,请降的话你都说不利索,也就怨不得旁人下刀。
    不过天照大神还算给面子,肥田御守活了下来。
    寻相看着被带到自己面前的这个圆润的倭人,顿时就知道捉到倭国的大人物了,没办法,长的如此胖乎,一看就知道和其他倭人不一样嘛。
    ………………
    大唐元贞五年九月初。
    裴行俨,寻相率军两万登筑紫岛,也就是第二天,寻相率军破肥国,战事进展的太快,肥国的倭人不用说,一天就被灭了国,从上到下全部处于懵逼状态。
    裴行俨在听了寻相派人传报之后,却是没有半点欣喜,直想把那厮揪回来好好问问,之前说好的围而不攻,你他娘的怎么就冲进人家窝里去了呢?
    还能不能有点军事素养?你就是这么领兵的?
    裴行俨比较窝心,却也不得不派兵出去,在平原上开始扫荡倭人村落。
    比较令他满意的是,倭人秋收刚过,家里都备下了不少粮食过冬,和海边穷的叮当响的渔民有着明显的区别。
    他心思多,就寻来了倭人又问了问。
    这边冬天的天气不算太冷,冬天倒是还可以出海打鱼,所以渔民就算冬天储备不足,也能勉强活着。
    岛上倭人最大的敌人除了季风,就是地震和火山喷发,还有就是冬天的保暖问题。
    裴行俨就觉得,这般说来,给他们的作战时间可以适当拉长一些,这勉强算是个好消息吧?
    ………………
    总的来说,唐军登岛没耍出什么花样来。
    寻相像一头蛮牛一般,一路平推了过去,把肥国的都邑都给占了。
    筑紫岛太小了,如果不算那些山林的话,唐军绕上一圈都不用几天,寻相此战根本算不上什么长途奔袭,大家带点吃的上路,轻轻松松进行了一场灭国之战。
    裴行俨有所反省,看来是他们想的太多,恐怕难打的还是倭人口中南边那几个山中的小国。
    想要做出附和大都督之前所定军略的行动,好像不太容易啊。
    第三天,裴行俨便率军和寻相汇合在肥国都邑之中。
    第四天,整个肥前就都在唐军的控制之下了,大大小小的村落,基本上都是靠水而居,没有任何的城池保护。
    听上去就和突厥那边差不多,一个个的村落,其实就相当于突厥人的部落,他们联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小国。
    典型的部落联盟政体,贵族们高高在上,享受些一切他们能得到并控制在手中的资源,平民勉强过活,下面还有秽民垫底。
    两万唐军,对于肥国来说那就是庞然大物,一口吞下去连渣都不剩。
    两人相见,裴行俨也没责怪寻相什么,他怕这厮翻脸,那就太没必要了。
    反而是寻相有点不好意思,罕见的跟裴行俨保证了几句,以后一定不会这么乱来了,当然了,他也会甩锅。
    埋怨的是倭人不禁打,这次出来怕是没多少功劳可言,海上的苦算是白吃了。
    …………
    “你觉得那个肥田怎么样?”
    “奸滑的很,也很怕死,一直在说要效忠主人,和之前那些随军而来的倭人没什么两样。”
    “那咱们就给这里换个国主吧,你觉得如何?”
    “裴兄弟法子多,随你,俺只管带兵。”
    裴行俨笑笑,让人去把佐势女接了过来。
    佐势女就是肥田御守的弟媳,出身肥国佐乡的一个小贵族家中,嫁给了肥田御守的弟弟肥田二。
    倭人的名字取的很随意,女人就更是如此。
    等人到了,裴行俨略略吩咐了几句,便将肥田御守交给了女人。
    肥田御守的下场就不用说了,他的惨叫声在城堡中响了大半天,但直到三日之后,人却还没死。
    倭人的贵族都很残暴,他们和暴躁的突厥等草原民族还不一样,那种深埋在骨子里的残忍和歹毒,是非常少见的。
    …………
    女人重新跪伏在了裴行俨的身前,衣服换了,人还没怎么缓过来,但神情却是满足而又温顺,说话轻声细语的,让裴行俨后背都开始发凉了。
    这个女人把肥田御守给吃了,并用其人的脏器祭祀了神明。
    当时寻相和裴行俨听说之后,面面相觑,寻相就跟裴行俨道了一句,“裴兄弟可真会选人。”
    裴行俨,“……”
    肥田氏的家臣们却习以为常,平静的接受了新的主人,一个如同妖魔般的女子。
    如果裴行俨能深入的了解一下倭人此时的风俗,就不难发现,妖魔这个词在倭人的思维当中带有极大的褒义意味……
    倭人惧怕妖魔,但却愿意为妖魔所统治……
    女人上任后,立即命人把肥田氏的子孙以及他们的亲戚都杀了,又派人去佐乡,把自己的亲戚接到了都邑,“改朝换代”完成的极其迅速。
    之后她便命人尽量搜罗美貌的女子,财物,想要好好侍奉她的主人。
    …………
    裴行俨和寻相都是敬谢不敏。
    肥田积攒下来的家底,让两个人都松了口气。
    别看普通的倭人穷的裤子都穿不起,但肥国的积蓄却不少,都在肥田御守的家中。
    加上唐军带上岸的粮草,过冬已经足够。
    可战事不会因此停下,两人又稍微“商量”了一下,寻相再次领兵五千,用时一日,灭掉肥后,把肥田二也捉住了。
    什么妖魔鬼怪,在唐军的攻势之下,都只能徒劳的向他们的神灵祈祷而已。
    这次寻相没再废话,他可不想再让那个见鬼的女人显本事了,于是干脆的杀了肥田二,铲除干净了肥田氏的血脉,让肥国一下完整了起来。
    随即领兵攻筑后,一日破之,续攻筑前,半日便打到了海边,将福冈平原也占了下来。
    裴行俨也没闲着,派兵四千攻丰前,在寻相灭掉筑国的时候,南边的唐军已经灭掉了丰国。
    筑紫岛北侧,唐军已无作战目标,山林之中的倭人小国,唐军暂时不会进入其中……

第1410章攻倭(九)

    裴行俨,寻相两人率领两万兵马不用十日,便连灭数国,整个控制住了筑紫岛北方要地。
    文士弘则率领所部水军绕筑紫岛西南而行,直达筑紫岛南端萨摩等地沿岸。
    岸边码头,船只,船坞等尽数被唐军焚烧,摧毁。
    因为萨摩等筑紫岛南方诸部实力尚称完整,文士弘所部在筑紫岛西南沿岸受到了倭人顽强的阻击。
    大大小小也打了十余战,才算控制住了局面,杀伤俘获倭人一两千人,得小船百余,摧毁码头十余个。
    在唐军眼中,战果不算很大,可却把萨摩,日向等国倭人尽数堵在了岛上,萨摩御守惊慌之下,更是带人逃去了伊矛。
    为祸琉球等地的萨摩海盗,就此被端了老巢。
    因为伊矛岛那边岛礁密布,文士弘未再追击。
    岛上的倭人部族也多聚居于山中,唐军也不会上岸搜索,只把海边清理了一番,文士弘便率军回到了肥国近海休整,等待将令。
    此时整个筑紫岛已在唐军兵锋之下,瑟瑟发抖。
    ………………
    唐军主力旗舰之上,李靖也陆续得到了捷报。
    探报也频频传来。
    筑紫岛受袭,倭国的反应……一言难尽。
    列岛地形所限,倭国本岛上的反应很迟钝,让李靖也不好做出准确的判断。
    诸将请战的声音渐渐高了起来。
    李靖却还有着耐心,不过他已经看到了一战灭掉倭国的希望。
    来之前,很多人都有意无意的告诉他,这一仗很难打,非常明显的影响了他的主观判断,让他行事趋于谨慎。
    可现在的局势表明,最艰难的地方是到达倭国的海路,换句话说,就是怎么把大军运送过来。
    大军到了倭国,登上倭国诸岛,实际上就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这就是好像在草原上找到了突厥主力的踪迹,或是寻找到了他们的汗帐,之后需要做的只是聚集起大军,进行致命一击而已。
    而事实上,倭国远没有突厥强大,和新罗,百济等小国没什么区别。
    李靖如今还是令大军按兵不动,不再是为了等待倭国本岛的反应,而是王雄诞等人还没有传回消息罢了。
    王雄诞等人被他派出去已有十余日,主要的任务就是探明水路,为大军之后的行进指明航向。
    此时唐军的战略已然明了万分,那就是经筑紫岛和倭国本岛之间的关下海峡,通过丰后水道进入伊矛岛和倭国本岛之间的内海,倭国本岛人称之为濑户。
    这一路上不太好走,水道狭长,岛礁密布,连倭人自己都不太清楚到底有多少岛屿分布其中。
    很多年以后这里发展成了倭国列岛之间的交通要道,可如今嘛,倭人诸岛之间的来往还没有后来那么频密。
    也没有那么多的物资需要来往运输……
    ………………
    换个准确点的说法,那就是李靖不想率军在倭国本岛西北登岸,而是打算绕过去,从倭国本岛的东南方向,直指倭国腹心之地。
    所以就是那句话,碍难之处还在于行军路上。
    只要寻找到合适的能够让大军登陆的地点,倭国便如待宰之羔羊,只看唐军怎么来下手了。
    李靖不知道几百年后的人攻打倭国的艰难,他只是察觉到了如今水军受到重创,变得愈发弱小的倭国,就像是摆上了唐军的餐桌,只看他李靖怎么分餐了而已。
    又过十余日,连李靖都觉得有些不耐烦了的时候。
    王雄诞终于率人回转……
    “都督,俺们在路上碰到了几百条船,是去增援筑紫岛的,那句话怎么说来着,狭路相逢勇者胜,俺率军跟贼人战了一场,杀伤了几百人,截下几十条船,剩下的都跑了回去。
    水路也探的差不多了,南边有几处不错,俺仔细瞧了瞧,能够容大军登岸。”
    听着王雄诞比比划划,李靖脑海中浮现了四个字,打草惊蛇。
    “跟你们相遇的什么人?”
    “俺问了的,就是倭人朝廷派往筑紫岛的援军,有个几千人吧,捉到的都是些小卒,也弄不太清楚。
    嗯,倭人的兵马都是乱七八糟拼凑而成,和义军差不多……”
    李靖没有责备他的糊里糊涂,他现在也算是看出来了,对上倭人不用像当初平定诸侯时那么较真,倭人根本没有什么成建制的那种常备军。
    而且倭国采取的还是分封制,封了不少诸侯,诸侯下面则是一个个的小家族,一旦有事,小家族们便纷纷出兵聚合在一起,怎么看都像是商周时期的样子。
    ………………
    王雄诞即归,领着三四十条船出去,碰到几千倭人,竟然还能小胜一场,李靖再次将倭人的等级调低了一档。
    唐军整体上形成了巨大的优势,兵精船坚,倭人远远不是对手。
    李靖召集众将,也不用再行商议。
    传令文士弘,率部巡弋于倭国列岛之西,主要是封锁倭国西北水域,针对的还是列岛西北一侧的倭人码头,渔民之类。
    另外命王雄诞为前军,率部为大军领航,进入关下海峡。
    李靖率部坐镇中军,西门氏,苏定方,高雅贤等人则领后军。
    ………………
    大唐元贞五年九月二十,四万余唐军,加上数千新罗属军,战船两千余只,从壹崎岛再次启程,浩浩荡荡向筑紫岛和倭国本岛之间的狭长水道进发。
    大军不再掩藏行迹,规模如此之大,也掩藏不住。
    关下海峡最狭窄处仅有数百米,两岸的都有着零零散散的倭人村落,眼瞅着这支大军从眼前路过,都被惊的目瞪口呆。
    筑后,丰后两国已被唐军攻破,寻相听到消息,还带人跑到岸边瞅了瞅,只看见了大军的尾巴。
    顿时寻相就不太高兴了,他觉着这会自己应该是在船上的,怎么就沦落到看热闹的地步了呢?
    不过他还真就走不开。
    肥国,筑国和丰国都已处于唐军控制之下,倭人贵族们纷纷向胜利者献上了膝盖。
    两万唐军损伤轻微,而战后的事情还多。
    有鉴于倭人战斗力薄弱至此,裴行俨和寻相便分兵了出去,令各部驻扎于要害,重新恢复秩序。
    李靖之前跟他们已经讲的很明白了,不好乱做杀伤,此战首要看的是俘获的倭人有多少,次之才是开疆拓土。
    当然了,如今裴行俨和寻相等人都觉着,就筑紫岛这种糟烂地方,实在难以称得上拓土之功,中原百姓谁又愿意跑到这种海外之地来生活?
    他们怕不是为大唐抢了一处日后流放犯人的地方吧?
    估计他们做梦也不会想到,多少年以后,这里还有成为旅游盛地的一天。
    只是两人肯定的是,大军要在岛上过冬了。
    作为领兵之人,首先他们考虑的不是倭人的死活,而是大军的衣食住行,那些逃进山林里面的倭人也不用去搜寻,估计一个冬天过去,不是饿死就得冻死。
    而这个冬天一过,岛上倭人的成年男女就都是此战的俘获,多数都要送回大唐去。
    大军也要回转,到时估计还需留下少量军兵驻守……
    想到这个,不论是裴行俨还是寻相就都在心里开始祈祷,这种倒霉事千万莫要落在自己头上才好。
    筑紫岛上的倭人还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打工命运,正在积极的争取着新主人的欢心。
    ………………
    并不算长的水路,大军整整走了五天。
    规模太大了些,状况频出,在各种奇形怪状的岛屿之间绕来绕去,差点把唐军将士给绕吐了。
    一场道路崎岖的军事游行,震动了整个倭国。
    李靖对倭人的勇气还是比较欣赏的,因为当他们选择在飞鸟平原腹地的难波地区登陆的时候,倭人已是严阵以待。
    倭人首先迎战之地选在了难波海湾的第一道门户豆岛附近。
    这里岛礁非常多,又有豆岛横亘在前,几乎相当于兵家必争之地,以前和族统一列岛的时候,和南边伊矛岛上的家族很是在这里你来我往的争夺了一阵。
    可遇到外敌入侵,却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遭。
    倭人架着小船,在岛礁之间往来穿梭,对唐军船队进行袭扰,确实给唐军前军造成了一定的麻烦。
    可这毕竟不是当年两个菜鸡互啄。
    唐军的优势太大了,倭人的袭扰更像是在给唐军挠痒痒,只不过唐军想要拍死这些恼人的苍蝇却也不太容易。
    而李靖的中军还未曾到来,军令先至,他让王雄诞不得与敌人纠缠,赶紧赶路,不要挡住大军前行的道路。
    唐军在岛礁林立的水路之上陆续通过。
    倭人急切了起来,终于有人开始打算从各个方向冲击唐军的船队。
    战事一下激烈了起来。
    倭人呼喊着壮哉的口号,嚎叫着冲入到唐军船队当中,迎接他们的是劈头盖脸的箭雨,倭人惨叫着纷纷落水,除了把海水染红,吸引了不少食肉的鱼类之外,却无法给唐军造成多大的损伤。
    王雄诞率军通过了这个鬼地方,在豆岛西北处终于抓住了一次战机,把倭人一部几百人围住,不用多大的工夫便全歼了他们,才算狠狠出了口恶气。

第1411章攻倭(十)

    唐军在伊矛岛和倭国本州岛之间穿过。
    第二次和倭人接战发生在明石海峡,地形与之前豆岛那边差不多,水路狭窄。
    倭国朝廷聚集起了所有的船只,并令伊矛岛上的几个令制国出兵,想要全力将敌人阻挡在难波海湾之外。
    这其实正合唐军心意。
    这里岛礁没那么多,水面窄是窄了些,但唐军的主力战船也还能浮于水上,来去自如。
    唐军在这里下了船帆,以免被岸边纷纷射来的火箭点燃。
    小船靠岸,清理两岸的倭人,大船行在水上,与倭人的船只混战在了一起。
    当时的场面……唐军战后都不愿提起。
    倭国聚集起来的数百条战船,大胆的和唐军进行了一场混战。
    两岸的倭人则拿着各式各样的武器,徒劳的跟登岸的唐军士卒厮杀在了一起。
    倭人勇气可嘉,但唐军没有给他们任何背水一战的机会。
    水面之上,倭人的尸体很快就四处漂浮,他们长的虽然矮小丑陋,但流出来的鲜血却还是跟人类是一个颜色。
    岸边之上,登岸的时候费些工夫,一旦唐军聚集起来,即便头晕脚软,却还是把倭人杀的四散奔逃。
    一两个时辰下来,此战便以唐军的胜利告终,只是瞅着水面上被烧毁的一座大船,唐军将领也心里冒火。
    王雄诞吃了大亏,他的旗舰被点着了,这一事件,别说气的他自己想要吐血三升,过后追责也足够他喝一壶的了。
    这厮确实也太过轻敌,竟是仗着自己船大而快,径自冲入到了倭人船队当中,这次他就没有之前海上一战时的运气,顿时成了人家的集火目标,把他的座舰点成了火球。
    王雄诞出身义军,完全没有任何与舰同存的荣誉感,一见大火烧了起来,便带人弃舰而走,若非他带着左右拼死厮杀,不然这厮说不定会被倭人捉了去呢。
    倭人的顽强抵抗拖了唐军半日时光。
    李靖却是大喜过望,他相信此战过后,倭人起码在海上再也无法对唐军形成威胁。
    随即李靖传令给后军的高雅贤,张左年两人,率军五千,登岸伊矛岛,又令西门氏率船队在绕伊矛岛而行。
    和留在北边的文士弘一样,令倭人不能出海。
    仗打到现在,形势已愈发清晰。
    倭国诸岛四分五裂,只要攻打到这里,就很容易进行切割,倭国根本无法聚拢各岛人力进行反抗。
    倭国之所以能一直安稳的待在岛上,只不过是因为有此力量的中原王朝,一直以来都不太愿意浪费人力物力搭理他们罢了。
    而且倭国还远不如几百年之后,整个彻底统一了倭国诸岛,又学习了不少中原先进的文化,技艺时那么强力。
    ………………
    一败再败,还丢了筑紫岛,平京的倭人贵族们彻底的慌了。
    此时的平京,位于飞鸟御原之上,和后来的平城京不是一个地方。
    而这会倭人隐约提出来的关东关西的概念,其实也和后来完全不同。
    他们所谓的关西,只是他们西北方向大和川一带,当年和族崛起之地,离着飞鸟世族们居住地并不算远。
    也就是说倭人的政治中心还没有东移到后来人口中的关东平原地区。
    ………………
    平京,一处勉强能够称之为城池的地方。
    这里有着两千多户倭人聚居,其中倭国最为尊贵的贵族大多住在这里,倭国的皇宫就在平京正中。
    一连串的坏消息传来,敌人好像已经近在咫尺,平京的气氛可想而知。
    敌人的到来在倭人贵族看来,是那样的没有道理。
    大唐这个陌生的名字终于开始在倭国贵族中间传播,让他们明白去年新罗来的使者说的都是真的。
    前些年那个大隋已经灭亡了,替代它的就是大唐。
    也就是十几二十年前,大礼官小野妹子出使大隋,当时执政的推古女王还曾致书大隋天子,说日出国天子致书日落国天子无恙。
    当时知道此事的倭人贵族们也没觉着有什么不对,还挺自豪的,女王如此气度,比之那隋国天子也不差什么嘛。
    可现在,唐人却杀了过来,大家无冤无仇的,好没道理的感觉。
    贵族们聚集在了皇宫之中,你一句我一句的商量着对策。
    天皇已经几天没怎么睡了,精神比较萎靡,贵族们也都带着黑眼圈,灭国的阴云正在倭国之上聚拢,谁又能睡个安稳觉呢?
    一直未奉山背为天皇的田村皇子也终于露了面。
    有的人在叫嚣着把大和川上的家族全部联合起来,和敌人做最后的决战。
    有的人则建议天皇应该率领臣下们去法隆寺,祭祀神佛,让神明降下天火神风,拯救祂的子民。
    乱糟糟的还是没个好主意,就在这个时候,田村皇子说话了,他觉得山背应该为现在的局面负责,请他立即逊位。
    除了给大家一个交代之外,也许还能略略平息敌人的怒火。
    他田村则愿意承担起皇室的职责,带人去跟敌人谈一谈,让他们不要来进攻平京最好,如果不行,也可以向大唐称臣,每年供奉。
    就像大和统治时期,五王所做的那样,取得大唐的册封,保存和国的元气。
    他口中的五王时代,其实就是和族崛起之后的氏族统治时期,此时飞鸟地区的贵族,其实就是当时和族的分支。
    大臣苏我摩理势自然不会同意,可他的侄儿苏我仓麻吕等人却支持田村。
    危急时刻,大家竟还想着争夺王位,这真是让人太绝望了。
    贵族们争吵不休,谁也不愿退让,看上去就像是苏我氏的内讧,中立的贵族则以阿倍麻吕为首,他们大多也倾向于田村。
    敌人太过强大,来的也很突然,倭国损失惨重之下,已失去拒敌之机,那就不如跪下来先保存大家的性命再说。
    至于那些口口声声想要去见天照大神的家伙,都没什么脑子,不用去管他们。
    几乎是在众人逼迫之下,山背大兄委委屈屈的答应贵族们,他会率人去法隆寺悔过,如果敌人还不退去,那他就逊位于人。
    而唐军的登陆地点,就选在了法隆寺之西的海岸上……

第1412章攻倭(十一)

    法隆寺是推古女王和圣德太子两人在倭国推行佛教的成果之一。
    倭人自己的建筑技术就不用提了,他们的屋子都是拿木板胡乱拼接而成。
    法隆寺虽然也是木质建筑,但这个建筑群浑身上下都有着中原南北朝的建筑特点,还有着些似是而非的地方,显然是南来汉人,百济工匠所建。
    卷檐,粗墩,拱梁,多层佛塔,碑刻,各种简约的刻纹,几乎每一处都是遵循中原佛寺的式样。
    当然了,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汉末战乱,政局动荡,民不聊生,今天换个皇帝,明天换个君主,百姓无所依凭,困苦之下,于是祈求来世能过的好一些,所以佛教大兴。
    中原各处大建佛寺,渐渐的高句丽,百济,新罗等地都受到了影响,这个时节佛教也就流传到了半岛和倭国列岛之上。
    正巧因为倭国神灵太多,弄的岛上各个势力时常因信仰问题互相争斗。
    推古女王继位之后,和圣德太子等人大力推行佛教,建了一些寺庙,法隆寺就是其中之一。
    它不远处就是圣德太子的斑鸠宫,所以倭人又称法隆寺为斑鸠寺。
    山背大兄是圣德太子的儿子,斑鸠宫其实可以说是他的潜邸所在,他率人来此就算是回到自己家了。
    因为接连惨败,倭国的贵族们尽都意识到,他们的和国已是处于生死关头。
    ………………
    倭国的军事力量分为水陆两军。
    水军不用说了,那是倭国的爪牙,沿岸众多的渔民,便是水军之主力。
    就像李靖等人看到的那样,倭国没有成建制的常备军,他们的军事体制还停留在部落征募时代。
    水军是这样,陆军也是如此。
    氏族时代,倭国的陆上军旅还算不错,和族正是依靠他们崛起成为列岛最强大的部族,并进行了一场并不彻底的统一战争。
    如今嘛,因为倭国有了海上事业,以前还在半岛上有着一块不大不小的殖民地,琉球也在向他们进献财货,所以倭国的主力便转向了水军。
    所以一旦海上接连战败,水军一去,倭国眼瞅着便陷入了奄奄一息的境地。
    由武家人,猎户为核心,组成的防御力量,太过薄弱,甚至于仓促之间无法召集起来,当唐军登陆倭国腹地时,倭国的贵族们也就陷入了无法匹敌的绝望之中。
    危急关头,山背大兄来到法隆寺,就像中原百姓求雨差不多,灵不灵的大家也管不了那么多,只求一点希望罢了。
    ………………
    如果李破在这里,他一定会诧异于倭国的弱小。
    当然了,这也只是受到了先入为主的想法影响而已,此时的倭国本就如此,和新罗,百济差的其实只是一个以海为屏罢了。
    倭国的记事上就表明了这一点,直到几百年后,倭国的历史上才有了些“精彩”的片段。
    而在唐初这个时节,其实倭国最能让人记得的就是白江口之战,稍稍表明了这是一个海上强国,起码能跟大唐一战,其余的嘛,哪有什么亮点可言?
    ………………
    唐军主力终于进入了难波海湾。
    令倭人残余恐怖而又绝望的庞大身形扩展开来。
    前军的王雄诞,苏定方等将领率军前行十数里,便来到了登岸地点。
    船只陆续停靠在岸边。
    岸边喊杀声四起,倭人在码头处集结了一些人马,是的,唐军终于见到了倭人的骑兵。
    数十个武家人在部民的簇拥下,组成了一支让唐军将士哭笑不得的步骑混合兵种,垂死挣扎一般向登岸的唐军发起了进攻。
    稀稀拉拉的弓箭落在唐军头上,不时有唐军士卒中箭惨叫倒地,但这并不能阻止越来越多的唐军登上滩头。
    一千多个倭人勇敢的冲了上来,在浅滩处和唐军混战在了一起。
    随着唐军靠岸的战船越来越多,唐军的战斗力成指数在上升。
    高大而又强壮的唐军士卒身穿皮甲,挥舞着环首刀,还有长枪在不停的捅刺,倭人的惨叫声开始成片的响起。
    一千多倭人在不到半个多时辰的时间里面,便被斩杀殆尽,猩红的鲜血在滩头流淌,很快便被涨落的潮水冲刷一空。
    肃清滩头残敌的唐军,迅速整列成军,接应后续大军登陆。
    苏定方从船上一跃而下,终于踏上了实地,他跺了跺脚,却感觉身体还在摇摇晃晃,好半天才适应过来。
    看着远方隐隐的山峦,年轻的河北悍将心里嘀咕,可算是到了地方,这一趟走下来,爷爷的命都丢了半条在路上,倭人之首脑可别跑了,那俺还得带人去搜山……
    ………………
    前军登陆成功,苏定方当即令人向四周打探,看看还有没有敢于顽抗的倭人在附近,又把中军设在岸边高处,准备等待大军主力上岸。
    还没等他喘口气,派出去的斥候便已经转了回来,说是距咱们十余里的地方,有个村落,看着挺不错的样子。
    倭人降人说那就是他们的斑鸠宫,附近还有个斑鸠寺。
    脚跟脚的又有人跑了回来,向苏定方禀报,他们在斑鸠寺看到不少倭人,好像很有来历的样子。
    苏定方感觉就有些奇妙,暗叹倭国真是小啊……
    之前他们在船上听说裴行俨,寻相两个用了十几天就把灭了好几个倭国的诸侯,大家都觉着难以置信,后来想想,一个岛上那么多的诸侯,应该是和中原的县差不多吧?
    随着战事的进展,这种印象是越来越深刻。
    经历过中原战乱的他们,对此战的期望值也是一降再降。
    什么开疆拓土,什么海外建功,他娘的在一郡之地里面折腾的再欢,又能有多大的作为?
    何况倭人很可能还会变成流窜于山林之中的山匪,功小麻烦多,领兵将领们最怕的其实就是这种糟烂战事了。
    当然了,摆在眼前的功劳苏定方是不会放过的,他又不傻。
    所谓兵贵神速,听到探报之后,苏定方立即集合起了亲军,又带了些闲着的,凑够了两千人马,令部将守在滩头,莫要疏忽,自己则亲自带兵冲向了斑鸠宫。
    唐军主力靠岸的时候,苏定方已经带人把斑鸠寺和斑鸠宫都给围了起来。
    没碰到什么强有力的阻击,大兵一至,其实倭人就已献降。
    实际上,倭王山背大兄率人至法隆寺,借向佛祖情愿之机,先就命人把反对他的贵族拿下,准备向敌人献上膝盖了。
    只是还没等他派人前去请降,苏定方便已率人围住了他们。
    山背的心思就不用细说了,推古女王崩殂的那一刻起,倭人便已有了分裂的迹象。
    苏我氏把控大权,但族中意见不一。
    田村皇子觊觎王位,山背穷于应付。
    上层如此,下面的各个家族也在选择着自己的主人,很快波及到了下层,经过一年的发酵,叛乱好像已是难以避免。
    就在这个时候,强大的外敌出现了。
    听到筑紫岛那边传来的警讯,他们震惊之余,迫在眉睫的叛乱反而被拖延了下来。
    山背本想借此机会重新整合倭国诸般势力,外御强敌,内行变革,做出一番不让于父亲和前代天皇的事业出来。
    可事实就是,他很快就明白了过来,大敌难挡,内里也不是他能控制得了的。
    于是索性降了……
    ………………
    对于苏定方来说,却是意外之喜,他刚上岸,竟然就把倭国所谓的天皇给捉住了,在法隆寺中供奉的佛像面前,看着匍匐了一地的倭人贵族。
    苏定方摸着鼻子……他觉着自己这两年时来运转,说不定就是得了佛祖的保佑才会如此。
    这会给佛祖上柱香,是不是不太合适呢?
    佛像无动于衷,瞪大眼睛看着这些愚蠢的凡人,根本没打算搭理他们。
    ………………
    “启禀大都督,苏将军说倭王被他捉住了……”
    李靖正下船,听到这个禀报好悬一头栽进水里。
    这么快的吗?俺这可还没下船呢。
    回过神来,李靖也没什么好说的了,这一战打的好像一直有点稀里糊涂的意思,没什么成就感,别说是李靖,换了旁人领兵,估计也是这种心情。
    人们都说旗开得胜,马到功成,这便是了,一多半的工夫其实都在路上。
    只是李靖觉得,苏定方这人是个福将啊,竟是上岸就捉住了倭王……
    有这个打底,此战首功怕是跑不了了。
    不用多想,李靖便将斑鸠宫当做了自己的中军。
    三万大军上岸,驻扎于斑鸠宫左近。
    李靖随即又命王雄诞率军继续沿着海岸向东,择地登岸东边的大荒川,也就是后来人口中的关东平原地带。
    ………………
    斑鸠宫中,正经的鹊巢鸠占,李靖安稳的坐在榻上,接见了斑鸠宫的原主人,山背大兄。
    “和国第三十四代天皇,上宫氏山背大兄,见过将军。”
    山背大兄卑微的匍匐于地,将脑袋深深的埋在两臂之间,向李靖行下重礼。
    李靖一脸肃穆,端坐不动,听着旁边的苏我虾夷的翻译,这厮降了大唐,不但好好的活了下来,一年工夫,汉话竟然说的很不错了,现在则是带路党加狗翻译一枚。
    李靖半晌才开口道:“我是大唐征倭大都督李靖,奉诏征讨不臣……”

第1413章攻倭(十二)

    山背稍稍抬起头,终于看清了那个熟悉的声音的主人,苏我虾夷。
    整个人立马僵住。
    看着他的样子,苏我虾夷矜持的笑了笑,他的得意根本难以掩饰。
    看看,现在你是跪着的,我却坐着说话,没想到吧?
    这种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心理,在倭人群体里面太普通了,甚至可以说是理所当然,这不但是缺乏道德礼仪的表现,也是岛民们根深蒂固的本性所致。
    他们喜欢站在强者身边狐假虎威,有的时候却又表现出过于强烈的自尊心,这让他们非常的不讨喜。
    山背稍稍振作了起来,苏我虾夷竟然没死,这对于他来说可并不是什么好事。
    他和苏我虾夷不很和睦,他在等着女王传位的时候就在想,之后要跟苏我虾夷斗上一斗,不能像女王和苏我马子那样了。
    恐怕苏我虾夷也是这么想的……
    当然了,如今人家坐着,他却跪倒在这里,显然形势对他很是不利。
    只是现在还顾不上理会这些,大唐征倭大都督……好吧,他也不知道这是个什么职位,但大唐的名字他却已经明白意味着什么。
    他满嘴苦涩的奉上了讨好的笑容……
    “我和国向来恭顺,山背也很仰慕大唐,多次想效法前辈派人前去觐见大唐皇帝陛下,只是碍于先皇刚刚驾崩,不曾成行。
    和国自问没有冒犯大唐之处,不知大都督为何领兵前来?”
    听了这话,苏我虾夷对山背有些刮目相看,跪在了这里竟然还能质问出这么一句,确实得佩服一下。
    嗯,山背从来不识时务,正该如此模样才对。
    李靖听了翻译,皱起了眉头,斥责道:“我大唐皇帝陛下自称天子,你撮尔小国竟敢自许天皇,我领兵前来问罪于你,有何不可?”
    这个理由很强大,实际上意思就是打便打了,你还这么多的废话,实在是该死的很了。
    瞅着山背大兄,其实李靖没那么愤怒,他现在想的是,这人应该是送去长安献捷呢,还是留他在倭国当个泥胎倭王。
    两个自然都有好处。
    前者不用说了,灭国之功必然要体现在献捷之上,若不能擒其魁首献于阶下,总会让人觉得差点意思,尤其是远征之将士,就没那么荣耀。
    后面的想法则是从实际局面出发,有一个听话一些的倭王在,会少去很多的麻烦,起码倭人的抵抗情绪不会那么大。
    他可不想再像当初于蜀中之时,派兵去山林之中跟敌人纠缠。
    …………
    “下国小王,妄称天皇,确是有罪,还请大都督传信于大唐皇帝陛下,和国愿尊大唐为主,削去天皇之号,永为大唐之臣。”
    苏我虾夷眨巴着眼睛看着山背,估计是在嘀咕你这转的有点快,我这有些晕啊。
    …………
    山背终于靠着自己转弯快的本事在自己家里面争取到了一个座位。
    这个时候就有点意思了,代表倭国王权的山背和代表权臣势力的苏我氏家主苏我虾夷,分别坐在了两边。
    对倭国已经颇为了解的李靖看着他们,心说这是不是意味着,倭国已经在他掌握之中了呢?
    谈话还在继续,酒菜也送了上来。
    李靖好长时间没有安心吃过一顿饭了,即便饭食很是简陋,李靖还是吃的很香。
    席间他问起了倭国的局势。
    山背也是老老实实的知无不答,撒谎是完全没有必要的,降了的又不是他一位,只不过田村皇子和苏我仓麻吕等人未曾来到斑鸠宫。
    他们估计正在平京宫中商讨重立天皇的问题……
    说到这些,山背眼圈泛红,就差流眼泪了,这出戏自然是演给李靖看的,只是他不知道中原的人们勾心斗角起来,哭一鼻子的事情太多,哪个演的不比他真实?
    李靖也就知道,这好像还不是了局。
    倭人正在内讧当中,竟然把倭王弄来给佛祖上香,这是什么操作?李靖也不太明白。
    苏我虾夷就很惶恐,他的弟弟竟然在平京折腾,真是作死啊,可这是不是就是他苏我虾夷立上一功的机会了呢?
    当他在海上以及半岛之上见识过了唐军的强大,此时的苏我虾夷已经彻底沦为了狗腿子。
    什么天皇,什么兄弟姊妹,只要能卖的,他都恨不能送到这位大唐皇帝陛下的丈人面前,好为自己在大唐争取一个好点位置。
    可以说,重回倭岛他是十分不情愿的,他和唐人接触的多了,现在最想去的地方就是大唐的长安。
    眼界开阔了的狗腿子,对以前的生活太不满意了,可他的功劳却还在岛上……看看,各国的狗腿子想法是不是都挺一致的?
    想到这些,苏我虾夷心里已是一片火热,他立即向李靖请命道:“大都督,我可以去劝服那些人,杀掉不知好歹的,剩下的我会带领他们来见您。”
    李靖抿了口酒,差点没吐出来,倭国的酒是真不好喝,和他娘的他当初养鸡时拌出来的鸡食一个味。
    “不急,大军一到,相信会有很多像两位一样识时务的人站出来,帮助咱们安定人心,到时候也许倭王还是倭王,苏我氏也不用换个家主,你们说是不是?”
    一声咱们让苏我虾夷心花怒放,山背也恭敬的低下头。
    ………………
    大军在斑鸠宫休整了一晚,第二日一早,大军启行,进军三山地。
    和族崛起于三山环绕之地,民族来源十分复杂。
    主要聚居群体大致由古代弥生人,渡来人以及土著绳文人组成,时间久了,大家共称和族。
    大军在难波地区扫荡而过,倭人的村落渐渐密集了起来,只是人都跑光了,没剩下几个。
    唐军行进不快不慢,午后时分大军就到达了和族腹地东南,也就是平京城所在。
    按照中原的标准来说,这并不能算是一座标准的城池。
    倭王的王宫在东北角,围着它的是一些倭国的官署,贵族们聚居于附***民又在外围,有户一千余户,是倭国第一大城无疑。
    就是少了城墙,你敢信……

第1414章变革

    此时灭倭之战已经进入到了收官阶段。
    平京之中乱做一团,亡国之祸到了哪里景象都差不多,从贵族到平民都要遭殃。
    必然会发生无数惨事,这个不必一一叙述。
    田村比山背要有骨气一些……他带着一些愿意跟随他的人逃走了,估计是开始准备组建倭国反抗军。
    李靖也很无奈,唐军长途跋涉来到倭国腹地,上岸之后都很疲惫,进军的速度稍微慢了些,未能实现迅速占领平京,扫荡倭国腹地的战略目标。
    这要是有一两千骑,什么问题也就都解决了。
    而且此时时间已经来到九月末,岛上的天气还算暖和,大军却也不得不为过冬做好准备。
    所以说,收尾必然有所瑕疵。
    …………
    唐军进围平京,这里已经没有什么抵抗力量,除了零星的反抗,对于唐军大军而言,其实已没有任何的威胁。
    唐军在这里分兵而出,一个个的千人队派了出去,在倭国降人的指引下,占领村落和各处要害。
    什么飞鸟御原,什么三山地,过不几日,便都处在了唐军控制之下。
    逃入山中的人不少,明年唐军可能要面临剿匪的问题,但此时却是大局已定。
    李靖令人护送山背等人先一步进入平京,安定人心。
    接着大队的唐军涌入,实行军管,在倭人降人帮助之下,挨家挨户的搜索残敌,登记姓名。
    在苏我虾夷的建议之下,还给倭人发放了“良民证”,也就是唐军给出的文书。
    倭人无事不得外出,一旦上街就要出示文书才行……
    平京很快便安定了下来。
    刀枪之下,倭人战战兢兢,勇敢的大多都已死去,剩下的便只能接受天照大神的安排。
    李靖带着亲军毫不客气的住进了平京的王宫。
    倭国王族都被挑了出来,李靖琢磨了一下,留下了山背和田村一脉,其余的都命人押送上船,直接送去长安。
    除了平京的王族,上宫氏在各处还有些血脉,除了见机不对逃走的,其余也都被陆续送来了平京。
    亡国之祸下,王族竟然没几个殉死的,反而是那些武家人死了不少,这应该是没脑子,不是其他什么原因,李靖就很满意。
    这说明了什么李靖非常清楚,贵戚贪生怕死,还能指望其他人为国尽忠?
    …………
    只是现在唐军分散的很开。
    裴行俨,寻相率部占据了筑紫岛,高雅贤等人则登上了伊矛岛,倭人又称之为二名岛,也就是后来的四国岛。
    王雄诞率部进据大荒川,那其实是个好地方,有着倭国列岛上最大的一块平原。
    另外文士弘在北边沿岸转了一圈,也登陆了倭岛西侧。
    还有就是倭国列岛周围的小岛足有数千个,有的有人,有的没人……
    李靖在平京宫城之中琢磨着明年该怎么行事,至于各部分散开来,怎么更好的过冬,李靖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这其实要看各部领兵将领的能力和搜刮手段。
    被倭人逆袭战败?这种情况已经不太可能发生。
    …………
    “倭国亡了……”
    新罗金城王宫之中,金德曼拿着金春秋的来信,惊异万分。
    遇事不决找妹妹,金德曼立即命人把妹妹金胜曼召到面前。
    金胜曼因为引来强援,又与大唐的贵族建立起了联系的关系,在新罗地位急速上升,已由真骨贵族晋为圣骨贵族,也就是新罗王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并以伊餐之职辅政。
    嗯,新罗已经选择成为大唐属国,建立了很多年的骨品以及十七官制度很快便会依照大唐的官制礼仪进行改革。
    此时新罗境况其实不太好说,两个年轻的女子成为了掌握新罗命运的人物,即便她们很聪明,但她们会把新罗带向何方,又有没有那样的才能把新罗治理好,都是一个未知数。
    …………
    “大都督这才领兵走了不到两个月吧?就灭亡了倭国?”
    金胜曼也不太敢相信。
    金德曼此时却已经缓了过来,“大唐灭百济也没用一个月,倭国海上一败,元气大伤之下……倒也说的过去。”
    姐妹两个面面相觑,渐渐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倭国是新罗世仇,灭亡了的话,对于新罗来说自然是件好事,就是和百济一样,覆灭的太快了些,让人有点琢磨不过味道来。
    “要不要明年再派些兵马过去?怎么也不能给了那些倭人复起之机。”
    “还是算了吧,以大唐兵马之威势,去了也帮不上什么,不如传信给堂兄,让他在都督面前尽力参赞有用一些。
    咱们与其算计这些,还不如好好想一想其他的事情。
    倭国即已为大唐所灭,接下来应该要攻打高句丽了吧?”
    “嗯,三国已去其一,历代先王的遗愿就要实现了,去年战事颇多,咱们送给了大唐很多粮草,好在没什么人有所怨言。
    明年还要看唐人的,咱们只是尽力辅佐罢了,也不知道将来这一战会是如何?”
    “唉,要我看啊,大唐太过谨慎了些,以他们的兵力,高句丽万万不能当之,却还未曾想要过江,反而是派兵去灭掉了倭国,那接下来是不是还要去征讨琉球?”
    “这也没什么好说的,当年大隋皇帝亲自率兵几次去征讨高句丽,都是无功而返,大唐谨慎一些也在情理之中。
    这些事也不由咱们来做主,只希望大唐皇帝陛下能看在新罗如此恭顺,又倾力相助的份上,能在将来给新罗许下一块肥美之地便好。
    那样一来,咱们也就能跟历代先王和臣下们有个交代了。”
    金胜曼深有同感的点着头,不过她没有姐姐那么多担忧,想着在长安的所见所闻,以及太极殿中大唐皇帝的笑脸,她的心比谁都安稳。
    新罗小国无法跟大唐相比,为其藩属是最好的结果。
    你看现在百济和倭国的下场就明白,新罗万万不能步其后尘……
    不想在新罗将来的命运上纠缠,于是她果断的岔开了话题,“不说这些了,明年姐姐要去大唐觐见大唐皇帝。
    我和众人正在商量可供说项之处,阿姐想不想听一听?他们的提议很有意思呢。”
    金德曼看妹妹脸色有些古怪,却也不在意的道:“他们想按照唐制划分郡县,改动官制,礼仪,还有朝服式样等等,干脆把唐典拿来用也就是了,哪有什么有趣之处?”
    大唐的触手已经扎实的伸展到了东海之上,别看时间还短,可在新罗已经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因为几次派遣人去大唐朝见,得到了大唐君臣很好的回应,一些人也就此开了眼界,于是新罗的贵族阶层的心思渐渐活泛了起来。
    近一百来年,他们受到高句丽影响比较深,无论是官制还是社会架构,甚至是语言文字上,都有着高句丽的影子。
    其实就是中原文明间接的传播到了新罗,加上本土化的问题,弄的新罗这边有些似是而非的,无法跟大唐产生很好的对接。
    新罗人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新罗朝中产生了全面效仿大唐的风潮,这对于新罗而言,其实是一场非常大的变革。
    而任何变革都不缺少反对的声音,只是大唐在半岛上的存在感越来越强,反对者为了家族性命着想,也就渐渐没了声息。
    新罗朝中的共识形成的非常快速。
    不论是金德曼姐妹,还是几位伊餐,伊尺,波珍,都认为大唐的大军不会长久的驻扎在这里。
    若不趁此时机,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那么等唐军一走,说不定就会有许多人跳出来反对他们。
    而且为了更好的融入到大唐治下,这些改革非常有必要进行下去。
    比如说在语言文字上面,是保留新罗旧有的东西,还是彻底接受大唐原汁原味的中原文字?
    新罗人没有任何关于文化入侵的概念,但却不会没有守旧顽固之人,如今他们不太敢说话,不过等唐军一走,那就说不定了。
    所以有远见的新罗贵族正在极力推动变革,这类似于当年高句丽人南侵,迫使南边的土著们立国并学习高句丽的军政体制时的情形。
    当然了,小国努力求存,转向还是比较容易的,这要是换做中原王朝,每一次大的变革,恐怕都得流下无数的鲜血才成。
    …………
    金胜曼笑了起来,“咱们的那位叔父大人可是说了呢,最好是能让真我王殿下在大唐的宫城中占据一席之地,讨得大唐皇帝的宠爱……”
    没等她说完,金德曼脸上已然涨红,羞怒道:“他真是这么说的?”
    金德曼笑道:“他自然不会这么说,但他的儿子,咱们的堂兄却已说了不止一次,很多人也都觉着很有道理,看来女王殿下要为国献身了呢。”
    说到这里,金胜曼已经笑的前仰后合,不过一双明亮如星的大眼睛却一直在观察着姐姐的神色,贼溜溜的看着就很气人。
    金德曼深深的呼吸了两下才算平静下来,她登位的时候还是少女,新罗境况不佳,她专注于国事之上,婚姻也就耽搁了下来……

第1415章向往

    真我女王殿下的婚姻问题是个老大难。
    她的父亲是真平王金白净,金白净没有子嗣,只有三个女儿,在他死后,女儿金德曼顺利继位。
    她是新罗历史上第一位女王。
    而在这个时间段里,很奇妙的事情就是,突厥有了第一位女主。
    倭国在位的推古女王额田部也是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王。
    嗯,如果加上苏毗那位很是生性的苏毗首罗女王,数量便达到了四个。
    女主当家好像一下成为了时尚,也不知是巧合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反正她们就是这么突兀的出现在了历史舞台之上。
    而且各个非同凡响。
    阿史那杨环就不用说了,那是李破的小翅膀在作祟,不然她只能像她的前辈大义公主那样,成为突厥的摄政可敦而已。
    可金德曼和额田部却是实打实的成为了一国之主。
    推古女王在位期间很有一番作为,平衡权臣,推行改革,倭人能在东海之上横行无忌,都是因为她在位期间,倭国国力渐渐强大的原因。
    而当了女王的女人,也就没了自己的生活。
    额田部好一些,因为她在登位之前做过敏达王的皇后,所以生下了几个儿女。
    金德曼则是少年登位,嫁给谁都不太合适了,新罗的年轻贵族们也不想娶女王为妻,让自己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而且更深一层的原因则是,贵族们也不想让女王诞下子嗣,尤其是金氏王族,他们可不想让一个外姓之人有机会继承王位。
    所以有意无意的便忽略了女王殿下的婚姻问题。
    当然了,如果这个人换做是大唐皇帝,那就是另外一说了。
    …………
    姐妹两个在这事上都是浅尝辄止,她们还都没有经过人事,说不出太多的骚话,而且大唐皇帝陛下也不是她们能够轻易觊觎的对象。
    金德曼不免被挑动了些心事,有些事别人不提也就罢了,可只要开个头,那人的想象力就会肆意发挥。
    …………
    “我在大唐长安的时候听人说起,他们正在准备举行一种叫科举的选官之制,前些时堂兄回来我问了问他。
    科举已经举行完毕,据堂兄所言,大唐的科举声势浩大,波及到了整个国家,从大唐各地选拔有才学的人出来,然后许以官职。
    我还向崔师请教了一番,说是以文章来定优劣,考的东西又多又杂,却都是一些非常深的学问,咱们这里的人差的有些远。
    可我觉得,若是想要争得大唐长久垂顾,每年朝贡往来是一回事,选人去大唐参加他们的科举,亦可增进大唐与新罗之友善。
    如果有人能在大唐为官,涉及新罗之事时,也能随时说得上话,而且应该能得到一些唐人的支持。
    阿姐明年去长安时,不如就此说上一说,看大唐如何回复,你看如何?”
    金德曼收起了散乱的思绪,想了想道:“阿妹聪明如此,胜我许多啊,咱们之前派了那么多人去大唐,为的可不就是这个?
    科举……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也不知道能不能选上……”
    金胜曼就笑,“没听说过的事情太多了……一年之前咱们还在为百济和倭国的进扰忧虑,可如今他们却都已灭亡。
    新罗若不求变,下场如何实在难料,如今迎合大唐,融入其中,应是明智之举……”
    看着侃侃而谈的妹妹,金德曼叹息了一声道:“唉,你想没想过,若是哪天新罗人以唐人自居,那咱们是该哭的呢,还是该笑呢?”
    金胜曼晃了晃脑袋,长发飘逸,“那又如何?咱们困居这等偏僻之处,地不过数百里,人不过十万户,强盛又如何?衰弱又能衰弱到哪里去?
    为大唐之一郡尚嫌不堪,何来那么多说法?
    哼,那么多先王努力耕耘,却还时常被高句丽,百济,倭国欺压,凭我新罗一己之力,也不过是求存罢了,难道还要让子孙后代战战兢兢下去?”
    说到这里,她用力的挥舞了一下手臂,“他们怎么想的阿姐应该明白,新罗在,金氏以及众人的权势亦在罢了。
    可大家有没有想过,大唐能给我们的会更多?
    属国……终究是外人啊阿姐。”
    一番歪理,一个坚定的卖国者就这么说出了心里话,她比其他人更为激进,就是觉得大唐好的不得了,新罗上下应该更为积极的去融入大唐的架构之中,而非时刻想着新罗如何如何,那样一来,岂不自外于人?
    一个不好还会步了百济后尘……
    实际上,她这个说法并不成立,高句丽强大了也有很多年了,还是新罗的邻居,若是按照她这番道理,新罗早就被高句丽给灭了,何能存在至今?
    有了国家意识,又非同源同种,自然便不会向别人轻易低头,想要融入大唐,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这些话我听听也就罢了,你以后莫要向人说起……”
    金德曼皱起了眉头,她想的没那么清晰,只是觉得妹妹对大唐的向往有些过火,虽然觉着妹妹说的有些道理,可先王们创下的基业,她又怎能轻易放下?
    成为大唐的属国已经是极限,再多的话,即便她能同意,怕是臣下们也不会坐视不理。
    金胜曼笑笑,不再就此发表自己的言论,她的心已经飞向了西边,故土的牵系正在这个少女心中变得可有可无。
    回到新罗,经历了连番战事,她对僻处海外的新罗,还有那些见识短浅,根本不知天地广阔的贵族们越来越看不上眼。
    什么新罗王女,什么圣骨贵族……多姿多彩的大唐,才应该是她的归宿之地。
    那里有她的老师,博学多才,世上的事情就没有他不知道的,这说的自然是洛阳的那位裴老先生。
    还有她仰慕的男人,这说的是大唐皇帝陛下,嗯,皇后对她也很好。
    有她想要过的生活,这说的是富丽堂皇的居所,华美的衣饰,精致的吃食,还有那优雅的礼仪等等。
    换句话说,那里有她想要的一切。
    所以,她现在已经开始琢磨着,明年随阿姐一起去到大唐,她要留在那里不回来了……

第1416章扶桑

    大唐元贞五年十月末,长安已是一片银白。
    加急军报,在天寒地冻之中,把李靖率军灭倭的捷报送到了长安,此时倭国王族以及一些倭国贵族已经在押送的路上,差不多已经过了东莱,正向长安而来。
    已是进入到冬歇模式的长安朝堂,一下热闹了起来。
    倭国远在海外,朝臣们对他们没有太多的印象,古籍记载也是零零碎碎,最近的就是前隋的遣隋使了。
    只是最近一段时间,倭国的名字不断出现在朝野内外,因为大军不断出征的缘故,东海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
    大唐战略重心的转移至此也就更为明显了,之前吴王杜伏威率人出海,灭掉了百济,如今李靖又灭亡了倭国。
    算起来,也能算是古之少有的功绩了。
    大唐立国之初,国力还远称不上强盛二字,拿百济,倭国这样的小国开刀,其实正合适。
    之前李道宗还灭掉了林邑,张伦等人击败了吐蕃。
    唐初这几年的对外战争还没有失利过。
    朝臣们听闻捷报之后,多多少少都有着一些大唐气象已显的感觉。
    …………
    今年秋末冬初之时,李破率人行猎于渭水之南,让长安的贵族们找到了些以前熟悉的感觉。
    大家都表现的比较踊跃。
    这年头人们的彪悍就不用再说了,贵族即便是饱读诗书的那些,也能纵马弯弓溜上两圈,又有大队的侍从为他们驱赶猎物,所以大家玩的都很尽兴。
    当然了,气氛热不热烈还得看皇帝。
    当李破在纵马疾驰当中连发三箭,射倒了两头麋鹿,拿着长弓在头顶挥舞了几下的时候,整个猎场几乎都是人们的欢呼啸叫之声。
    这可不是拍马屁,皇帝矫健勇武,精力充沛,这是非常难得的事情,同样可以看做是国家蒸蒸日上的表象之一。
    而秋狩对于一些人的仕途也很重要,行猎的几天,每天都会清算各人猎得的猎物,优胜者会得到皇帝的接见,以及丰厚的赏赐,是年轻贵族难得的荣耀,有些时候甚至可以等同于军功。
    在这个时间段里,中原武功之盛,在秋狩上确实能体现出一二。
    多数人都以强健为美,晋末那种男人涂脂抹粉的风气已然消散一空。
    …………
    李破也很高兴,他这会就感觉秋狩并非一无是处了。
    娱乐的同时,还能增加一下君臣的感情,间或选拔一下青年才俊,很有意义的一种活动,以后不妨继续下去。
    比如不是此次行猎,他还不知道萧禹这厮弓箭耍的极好,一身才学的杨师道更是弓马娴熟,当个冲锋陷阵的捉生将绰绰有余。
    岑文本没来,估计是不想在众人面前丢脸,那才是正经的文弱书生,其他人嘛,你瞅瞅到了猎场之上,一个个都把之乎者也抛去了九霄云外,见了血那个欢实啊。
    李破其实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个,他已经有几年没有亲自领兵征战了,行猎好像是个很好的宣泄途径,另外还有些眼见为实的获得感。
    于是猎苑被祸害不轻,无论是呆萌的鹿鹿,还是可爱的兔兔,都被送进了汤盆和火堆,如今也没有人去保护它们,更无人说上一声残忍,实在可怜……
    …………
    另外秋狩之上也传出一个贵族们喜闻乐见的消息,皇帝准备修缮一下宫室了。
    皇帝过于简朴,几年下来,让大家都想起了当年的文皇帝,只就这个方面来说,并不是什么好的回忆。
    还是那个道理,皇家节俭,贵族们也就不敢铺张……
    嗯,总的来说其实还是个分寸的问题,一旦极端起来,便会招致不满和怨言。
    杨坚自小是尼姑养大的,简朴惯了,确实也为他招得了不少好名声,可登基之后还这么做,便让贵族群体很是难受。
    萧禹之前说的其实就是这个,李破听不顺耳,之后琢磨了一下却还是接受了下来,只要不过火,大家享受一下太平日子,倒也没什么。
    所以他有意在明年修缮一下长安的皇宫,破败了的能拆就拆,然后重新建设一下,再把宫中的犄角旮旯收拾一番,有个新气象就成。
    消息很快传了出去,朝臣们就比较欣慰,皇帝终于松了口,那自家也能修一修屋顶了不是?
    …………
    太极殿中,李破仔细览阅着李靖亲笔书写的捷报。
    几个月的时间就把倭国给灭了,迅速的让李破心中产生了不少的疑惑。
    看完了捷报,李破给出了差评。
    没有遇到什么神风,也没有一些奇异的现象,并不复杂的战略战术,开始的普普通通,结束的简简单单。
    如果非要总结一下的话,那就是李靖不愧是李靖……好像只要派了他出去,就没有搞不定的事情。
    倭国的弱小有点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从捷报上就可以清晰的体会到,倭人好像没有进行什么像样的抵抗,就被唐军冲进了家里面。
    李破无趣的放下捷报,在太极殿中溜达了起来。
    对于倭人,他是有些执念在的,可这么简单的灭亡了倭国,让他的心情受到了影响。
    比如说李靖没怎么杀人,你不屠个城什么的怎么对得起后代子孙?
    好吧,皇帝内心的吐槽之声没人听得见,之前的计划也不会有所改变。
    “传诏给李靖,倭国即灭,明年便可回军……”
    今日在殿中值守的是新任散骑常侍郑晟。
    洛阳人,出身荥阳郑氏,做过王世充的秘书郎,归唐之后在国子监任职,不论家世背景,还是才学,都没的挑。
    只是因为曾经从贼的经历,在国子监一待就是两三年没动地方。
    …………
    攻倭一战该怎么善后,李破和臣下们商量过几次,心里已有定计,等的其实就是李靖的捷报而已。
    他没给李靖限定期限,可大家对此都有所预计。
    明年有一年的作战时间,超期的话,只能说明倭人把唐军拖进了游击战的泥潭,李靖领兵无方,是撤军还是换个人领兵就得提上日程了。
    可李靖把这个进度大大的给提前了,不管李破心情有多复杂,但这肯定是件好事。
    明年就会有一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加入到大唐的基建大军当中去,将来几年整个社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外来务工人员的贡献。
    …………
    李破给老丈人的回信其实大致就是几个方面。
    第一个就是实行三岛分治的策略,把倭国列岛划分成三郡,不需要再有什么倭王之类的东西,大唐也不需要这个藩属国。
    借此机会彻底将其纳入到大唐版图之内才是正经。
    整个倭国列岛将作为大唐的东海道存在,加上虾夷岛,东海道将有四郡,大唐会派出官吏,加上当地顺服的倭人,一起进行治理。
    二来就是人口上面,李破令李靖回军之前,把倭人尽可能的先装船运送到大唐,留下一些在岛上耕作即可,倭人种出来的稻米是倭人贵族专享,听新罗人说很不错的样子。
    中原的稻米种植还方兴未艾,大多数人吃的还是粟米饭,倭国的稻米运过来,可以改善一下生活……
    其实这是扯淡,那点稻米真入不了大唐的法眼,只是中间产生的交易,才是李破愿意看到的事情。
    这是大唐进行海外贸易的开端,不论是新罗,百济,还是倭国列岛,要把贸易先做起来,看看效果。
    毕竟贸易之事,追求的就是一个有利可图,不论是国家还是商人,亏本的买卖不是不能做,可那绝不会长久。
    这事必须慢慢来,大唐的船只还不够多,船还不够坚固,必须积攒更多的力量,才能把沿海都变成大唐的禁脔。
    倭岛上还有什么特产需要惦记?那自然是银矿了……
    矿产之上,倭国位于活火山带上,各种石英,硝石等都很丰富,可当前用不上,还是金银最为实惠。
    李破不懂复杂的经济学,他只知道先挖回来用着,至于造成物价高企的愿景,到时候再说。
    这事没必要跟李靖说,随后他便令少府监韦节,派人到倭国去探明矿藏,开矿的人都是现成的,相信用不了多久,大唐银宝短缺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了。
    海外之地一旦占据下来,就像裴行俨等人所想,大唐又多了一块可以流放犯人,贬斥官员的地方,殖民嘛,也就是这点花样了。
    西边的那些人型生物给大家的印象比较深刻,照着做也就成了。
    以中原文明的同化能力,做的会更为完美一些,当然了,其间的残酷之处,谁也不能避免。
    随之李破又诏,在倭国列岛之上设下东海都护府,统辖倭国诸郡军政事宜。
    而倭国这个名词也已不再适用,李破也只是想了想,便将那边的岛屿称之为扶桑列岛。
    三神山没寻见,先拿扶桑之名来用一用。
    …………
    大唐的第一个都护府就此诞生,大都护这个位置不是给李靖准备的,人选上李破还得跟朝臣们商量一下。
    反正按照李破的一系列操作来看,之后不会有人再把小日子这个让人分外不适的名字赐给倭人了。

第1417章划江

    灭倭一战,大唐想要的东西很明确。
    一个就是灭掉倭国之后,东海之上,大唐的船只来往,便不会再有任何大的威胁了,同时也能保证在之后大唐跟高句丽开战的时候,不会有有人在后面拖后腿。
    后面这个理由如今看上去有点牵强。
    可说起来谁能想到,李靖率军出去,不过数月就能灭掉倭国呢?
    而高句丽雄踞辽东,以及半岛北侧,已有数百年,又有杨广三征高句丽惨败的教训在前,所以再谨慎也不为过。
    灭掉倭国之后,大唐便可以放心的准备接下来的战争了,李破耐心的勾画着心中的蓝图,并不着急去完成前人不曾完成的宏伟功绩。
    二来就是人口,百济和倭国的人口虽然不多,可运用到大唐近两年的工程当中,却是足够了。
    民役向来是中原的一个大问题,能够用战俘来解决,将是一个便捷而又省事的途径。
    至于增加中原的人口,好吧,等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活下来再说吧……
    而且还有不少矿藏需要挖掘,活是干不完的。
    …………
    “开疆拓土倒在其次,此战功在千秋……”
    晚间,李破把温彦博,萧禹和封德彝三个宰相召到了两仪殿。
    推杯换盏间,李破道了这么一句出来。
    三个人相互瞅瞅,心里差不多都是一个念头,您就给您的丈人脸上贴金吧,别以为咱们不知道,倭国孤悬于海外,上面多为山林,还时不时的闹些地震,山头喷些火焰出来,实在是一片恶土。
    开拓疆土都属勉强,哪里称得上一声功在千秋?
    李破笑笑又饮一杯,看着几个人心说,扶桑列岛如今看着比较鸡肋,可将来却是一块兵家必争之所在。
    尤其是对于中原王朝来说。
    再往东就是关岛,要是被别人守住了家门口,你问问后世子孙,那会有多难受?
    …………
    封德彝看着皇帝的脸色,幽幽道:“陛下,琉球诸岛也是近在咫尺,平倭之后,是不是也顺便收回来?”
    他和其他两人就是不一样,见皇帝对东海的岛屿这么感兴趣,那就不妨提些建议,在他看来,皇帝追求的还是帝王功绩,作为臣下自然要努力成全。
    当初杨广身边的人就都是这么想的……
    不出意外的,温彦博瞪了封德彝一眼,就要说话。
    只是李破已经摆手道:“不忙,如今船只往来甚是不便,琉球……容后再说吧,明年李靖回军,朝中要做好准备,灭掉高句丽,朕再与诸卿痛饮一番。”
    三个人都是点头,颇有振奋之意。
    大军在海上往来已有一年多了,功绩颇彰,攻伐高句丽之事渐渐也就不再成为众人之禁忌。
    这么多年下来,朝中众人,尤其是前隋旧臣们,都还记得当年杨广三征高句丽之耻辱,如今事情有了眉目,阻拦的人便也少了起来。
    而十余万大军聚集在新罗和百济,若不给高句丽来上两下狠的,哪里说的过去?
    说到军事,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开始讨论了起来。
    萧禹道:“阿史那多闻攻辽东城已是一载有余,竟还没有攻下来,难道辽东城真有天佑不成?”
    嗯,这是高句丽人的说法,自从杨广灰头土脸的从辽东回转,高句丽人的得意就不用提了。
    他们先还派来使者过来媾和,后来又经历了两次,尤其是最后一次,隋军连辽东城的边都没有摸到。
    高句丽人便得意了起来,天佑的说法就是那时传到了中原。
    可实际上,他们没什么好得意的,杨广虽然在三征高句丽的战事当中耗尽了大隋的气数,可高句丽同样受到了重创。
    不然的话,他们怎么可能把斛斯政等人给送回来?
    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群星璀璨的那些名臣大将多数都已作古,新兴的大唐却还是满怀恨意,时刻想着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之战。
    用李破自己的话说,那就是当年远征将士的尸骨还都散落在高句丽的山林之间,若不能把他们接回来,如何能对得起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远征将士之英灵?
    而在这一年多时间里,朝臣们的意见已经基本统一了起来,只看什么时候跟高句丽开战了。
    …………
    “辽东城内外断绝,这个冬天怕是难过,突厥人据有辽东之日不远矣。”温彦博道。
    这事其实不用多说。
    幽州总管宇文歆秋末的时候又传来消息,高句丽人在七月间组成了一支十余万人的援军想要救援辽东城。
    在长白山南麓,鸭绿江北,受到了突厥人的突袭。
    一战下来,十余万高句丽大军土崩瓦解,据说能逃回鸭绿江南岸的也只小猫两三只。
    宇文歆猜测,阿史那多闻没有急着攻下辽东城,等的就是高句丽的援军。
    这一战过后,辽东谁属的问题其实已经不用怀疑,就看阿史那多闻什么时候攻陷辽东城了。
    高句丽的虚弱在这一战当中也表现的淋漓尽致。
    当年隋军未曾灭掉高句丽,其实非战之罪,说是天佑也未为不可,只是高句丽人口中的老天爷,杨广应该是当之无愧罢了。
    …………
    这个消息还是从东北的契丹部族那里打探到的。
    突厥人大胜之下,自然要努力宣扬。
    阿史那多闻这个东方汗就此开始做的有滋有味了起来,他要用功绩来掩盖自己不听王庭汗令,擅自与高句丽开战的罪责。
    同时也可稳固自己的地位,自立之企图简直昭然若揭。
    封德彝饮着酒没有多话,心里却是得意非常。
    如今大唐的策略正是按照他之前的献策在进行,突厥疆域愈广,突厥王庭便越难以控制那些大大小小的汗王们。
    到时也许不用大唐出手,突厥自己就乱起来了。
    这等高明的计策,也只他封德彝能想的出来,自然要得意一下。
    此时他瞅了瞅另外两人,才慢悠悠的开口道:“陛下与突厥可汗书信往来,臣以为当与其相约,辽东即属突厥,那大江之南便不能让其染指了。
    等大军攻取平壤城,可与突厥划江而治,如此也不知突厥可汗能应否?”

第1418章诸部

    “即便突厥可汗能答应,阿史那多闻也未必能会按照突厥王庭的命令行事,还是得防着他们一些。”
    萧禹言道。
    如今辽东的局面还不好说,如果唐军在南边向高句丽发起进攻,很难说阿史那多闻会做出怎样的决定。
    温彦博道:“若换了俺是阿史那多闻,眼见高句丽覆亡在即,当坐观两国相战,趁便取那渔翁之利,若真那般,确实是不得不防啊。”
    “阿史那多闻想取高句丽而代之,也在情理之间,可突厥王庭真能任其坐大,不加理会?”
    话说到这个份上,虽然将来还是不好预料,毕竟人心难测,可关键处却已明朗。
    三个人脸上慢慢都浮现出了些笑意。
    李破率先笑了起来,不管怎么来说,大唐都正处于有利地位。
    “若那阿史那多闻明智的话,也就到此为止了,要是其耍弄聪明,便是自蹈死地,破之易尔,亦可断突厥一臂,这等买卖倒是不妨做上一做。”
    温彦博附和道:“阿史那多闻其人野心太大,必为所累,陛下认为突厥王庭会几时发作?”
    李破道:“等一等吧,明年估计就见分晓了,那边很能沉得住气,咱们也要耐心一些……”
    …………
    君臣又就辽东之事谈论了几句,话题渐渐扩展开来。
    今年大唐的军政诸事愈发平稳,朝堂上的人事更迭也不如前几年那么频繁了,一切迹象都在表明,大唐正在快速的进入恢复期。
    朝廷上下都在有意无意的收拢军政大权,加强中央集权的建设,无论是修订唐典,改革土地制度,设立折冲府,重新启动府兵加镇军的军事制度,以及开科取士等等举措,其实都是在为中央集权这个目标做出的努力。
    年末了,今年又到了该总结一年得失的时候。
    三个当朝宰辅都觉得今年颇有所得,应该好好论述一下。
    在内政方面中书的作用要弱上一些了,中书在制定国策的地方,去年和前年推出了不少举措,到了今年,只按部就班的进行巩固执行即可,大方向上不需再做出改动。
    要不怎么说尚书省权大呢。
    作为策略的执行部门,尚书省权责渐重,随着朝政日益平稳,也便到了尚书省出成绩的时候。
    今年一年下来,兵部和卫府剿除匪患,平定叛乱四百余起,看着还多,实际上比去年少了将近一半有余。
    其实多数都是流民走出山林,回归官府治下而已。
    主要功绩还在于裁汰兵员,收拢兵权,设立折冲府,重新严格各部军规戒律等事上面,这都是正经的内功,做的好不好,没个评断标准,可影响却会极其深远。
    今年看来兵部做的还不错,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当中。
    另外就是灭掉了百济和倭国,这是军功的直接体现,若没有这个作为支撑,今年就会稍显平淡。
    …………
    吏部掌文选,勋封,考科之政,为六部之首,朝局稳不稳,关键就看铨选之事。
    这个不用多说,自古以来,乃至于以后,用个夸张点的说法,那就是所有的问题都可归结为人事。
    唐典制定完成之后,给了吏部最好的支持,只需按照唐典所定行事即可。
    裴世清年纪大了,不愿多事,参与唐典修订的时候,也无多少建树,所以他主持吏部这几年,就胜在平稳二字上面。
    当然了,李破对他没有任何的不满,天下方定,平稳才最为难得,要是闹得像当年洛阳那样,弄出什么选曹七贵出来,那才叫个糟心。
    而每年的年末赏功,吏部都能做到有理有据,平衡多方面的诉求,细微处可以说甚得李破心意。
    只是今年情况有些不同了,房玄龄,颜师古这两个少壮派到了吏部任职,正在琢磨着裁汰冗官的事情,削夺过于泛滥的爵位,可能会起一些波澜。
    温彦博作为尚书左仆射,对此极为支持,也能体会到皇帝另外的意图,这是在为裴世清致仕之后做准备。
    …………
    户部今年还是那么活跃,经历了高慎一案,又分出去了司农寺,苏亶却还是能抓紧钱袋子,武功苏氏果然名不虚传。
    在艰难的整理好户籍之后,户部这两年一边在补充人手,一边则大力推进土地,仓储等改革诸策,今年成果就比较显著。
    各道粮产几乎都比去年高出了一截,这是户部这个职能部门最为关键的一个指标,国家税赋,重中之重。
    家底能不能积攒起来,都在户部官员的精打细算上面。
    所以不管到了什么时候,户部都是朝廷最为庞大的一个部门,朝野内外,没有哪个衙门能跟户部脱开干系,起码大家的薪酬都攥在户部手中。
    户部这几年比较动荡,事情也多,却还能稳住步伐,跟随朝廷大策流畅运转,苏亶等人居功不小。
    虽然李破一直有意无意的压着苏亶,但其人晋升尚书右仆射的声音还是日渐高涨了起来。
    之前李靖回京,有人说他要入驻尚书省,苏元宰就时不时的在李破面前开始露面,可怜巴巴的不断诉说着户部的苦处,想要什么太明显了。
    如果不是他还算理智,说不定都会进言让李靖去做尚书令,好把位置给他留下,苏氏出官迷,真是一点也不假。
    说起苏元宰来,萧禹就道了一句,“苏元宰向好钻营,不宜主政尚书省……”
    好吧,他还真是不怕得罪人,只这一句,传出去了怕是就得跟苏亶结仇。
    李破却是想起了当年那个远来云内相投的贵家子,一路冻的和寒号鸟似的,不由微微一笑。
    他觉得萧时文说话虽直,但却颇为中肯,这个随他一路走来的苏元宰啊,总是时不时的冒头想要挨上几棍子……
    可还是那句话,当年云内旧人,注定心腹之处不同旁人,能照顾的就得照顾一下,不然苏元宰那厮一定会在私下里叨咕他李破不念旧情云云。
    当然了,一旦让他听说了,也一定会把苏元宰弄去扶桑或是岭南转悠一圈。
    …………
    礼部今年也很出彩,和太常寺一道按照唐典制定的规章,开始修正礼仪,服饰等等,弄的像模像样,几次大礼都操作的很是不错。
    尤其是在科举之上,总算是举办了下来,今年七月又举行了一次乡试,比之去年就正规了许多,起码今年年末勾决之时,不用杀那么多人了。
    在道中举行乡试也就此定了下来,由督察寺和礼部派人进行监考,地方上还要有人作祟,便也困难了许多。
    一旦察觉郡县推举出来的士子太过差劲,立即便会通知吏部进行惩处,这个就比较随心,可一旦和官员的职位挂了钩,却也让郡县的官吏们上心了许多。
    礼部也正准备再分出一级,弄个县试出来,从根本上杜绝科举的漏洞。
    这些都是礼部的功绩,李纲虽老,却乃能臣无疑。
    …………
    刑部没什么好说的,唐律就摆在那里,处置刑案依律行事即可。
    而且此时刑部权责不大,司法的解释权在中书手中,七品以上的官员一旦有所罪责,吏部,甚或是督察寺比刑部更有发言权。
    而一旦涉及到具体刑案,才由刑部主理,可他们只有举证之权,却没有处罚的权力。
    需要报到尚书省,尚书省会转给大理寺进行最终的判罚,然后还要经由门下复审。
    这个不用说什么世道不公之类的,对于官员的保护,从古至今,都是如此,不然哪那么多人想要当官?
    …………
    工部……如今不好说,由于李破这个皇帝太过重视,以工部的地位如今几乎能和户部掰掰手腕了。
    尤其是大基建工程开始之后,工部手握各种工程,受到了商人的追捧,贪腐现象出现了不少,让刑部和督察寺得了不少机会。
    可云定兴的日子还是过的有滋有味了起来,这厮不招人待见,可确实是做工程的一把好手。
    经历过前隋诸多工程的洗礼,也曾主掌过大府的他,在工部尚书位置上颇为称职。
    不论是进言修建皇陵,还是修建功德林,凌烟阁,以及各地书院,船坞,码头的建造上面,他都是尽心尽力,挑不出什么毛病来。
    户部稍微拖一拖他的后腿,他就惨叫着来向皇帝告状,丝毫也不会顾忌自己的颜面,嗯,这人从来也没什么颜面可言。
    这厮年纪不小了,可看上去还是活蹦乱跳能活很多年的样子,把苏亶等人恶心的不行。
    李破不管这些,只要把事情做好,云定兴这个工部尚书的位置就会非常稳固。
    他要的是工商并举,开一代之盛世。
    如果不是现实就是这个样子,他都有心把工部立为诸部之首了,所以说即便云定兴为人再差,只要他能领会上意,不做太出格的事情,其他尽可容之。
    …………
    几个人谈谈说说,对今年的情况做出了简略的总结。
    形势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喜人。
    看着面带微笑,时不时的饮上一杯,好像诸事不萦于怀的皇帝,三个臣下都有了些明君在位,正得其所的感觉。

第1419章明君

    自古以来,熟悉历史的人都晓得,历史上的明君不在少数,可让普通人耳熟能详的,其实就那么几位,估计十个指头就能数得过来。
    实际上人们对于贤明君主的评判标准很模糊……
    可细数起来,也就那几样。
    平定天下的开国之君,自然是英明神武,就算有污点可供人们数说,也会被开国的光环掩盖下来。
    李破就是一位开国之君,只要继承人别像杨广那般,便足以做到永垂不朽。
    另外明君还有一个更为鲜明的特征,只要你能做到万邦来朝,一样会得后人敬仰。
    之外那些推动了对外战争,开疆拓土等等,都可以归到这里面去。
    然而就当世之人而言,明君这两个字就要具体的多了。
    你起码得让百姓们过上好日子才行。
    当年前秦统一天下,始皇帝居功至伟。
    他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于是自称皇帝,之后改革政治,直到封建王朝之末,都能看到前秦的影子。
    统一货币,度量衡,使书同文,行同轨,北击匈奴,修万里长城,聚七国之兵,以为铜人十二,又开灵渠,沟通水域等等等等。
    一桩桩一件件,气魄之大,思虑之远,根本没有哪个皇帝比得上,简直就是华夏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王者。
    如果按照后来人的脑洞,始皇帝其人说不定真是穿越过去的呢。
    可你要是能去问问他治下的百姓,很可能会得到相反的答案。
    又如汉武皇帝,尊崇儒术,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币制,税赋等等,派兵击匈奴,破其汗帐,擒其魁首,使匈奴至此势弱,并勒碑以记。
    使张骞出使西域,沟通西域诸国,又派兵征服闽越,东瓯,南越,朝鲜,南夷,极大的扩展了大汉疆域,并将四夷划入中原传统势力范围之内。
    这些功绩耀不耀眼?但当时你若在武帝治下生活,整日里饿着肚囊,还要饱受征募之苦,四处随军征战,最后闹的家破人亡,那还会不会给他道上一声好呢?
    所以说,后来人眼中的明君和当世之人所思所想是有着明显的偏差的。
    换句话说,后来人读史,自然是只论功绩不论民生,但身处于当时的人们,体会到的东西可就不好说了。
    …………
    如今的大唐百姓其实是比较幸运的,李破这位开国之君并没有多少留名青史的确切追求,他心中定下的目标倒是很清晰。
    唯国富民强四个字而已,这当然也是衡量一位君主是不是有所作为的标准之一,只是真的没有开疆拓土,万国来朝之类的字眼那么显眼罢了。
    …………
    大唐元贞五年十二月初,最后一次大朝会。
    民生举措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朝臣们听的昏昏欲睡,倒是最后年末赏功之事,大家才竖起了耳朵。
    今年军功之上,无疑属于东征将士,之外零零散散,能拿到大朝会上诉说的,那都是些比较扎实的内政之功。
    比如说郫国公何稠,著成何氏工物一书,已得朝廷允准,明诏刊行天下。
    郫国公何稠加光禄大夫,赐下的金银绸缎那都是小事,封赐三千户,荫子孙六人,郫国公之爵位可传三代,轻罪从免,重罪削两等。
    也就是说何稠的直系子孙再没有死罪一说,当然了,你要是带兵冲进了宫廷,事败之后就另当别论。
    其他的诸如欺男霸女,基本可以做到让朝廷无视了。
    如此重赏,在开国功臣里面也是独一份。
    何老头还没死呢,凭着一本何氏工物,大致上已经做到了位极人臣的地步,当然,要是他身有职位,人也年轻的话,赏赐一定不会如此之重。
    也正是因为何稠已经致仕,人也年老体衰,赏赐再重,也不会有人说功无可加,赏无可赏。
    而这也显示出了朝廷的一些风向问题,注重文事,鼓励学术,有着千金买骨的意味。
    当然了,何氏工物一书可不算什么骨头,只一颁行,立即便成为了国子监,以及各处书院的必备读物。
    照着朝廷这个架势,今后天下工匠必定都要拜读一下,何稠被奉为工匠祖师,可能就是早晚的事情了。
    何稠自己比较争气,李破也在努力兑现着当初许下的诺言,可谓是各得其所。
    而且何稠的功绩还远不止于此。
    就说棉花一事吧,何稠已经在府中种了两茬,总结出来的经验十分宝贵,已是在司农寺记档。
    今年各处试种的消息不断传来,凉州和灵州等地据说长势不错,关西,晋地这些地方也还成。
    这种作物并不娇贵,哪都能生养,就是产量和质量上不太确定而已,以当世的手段,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进行什么改良,选个合适的地方种植即可。
    有着朝廷的关注,进展就快,试种的地点分布很广,估计过两年就能大面积进行种植了。
    而且司农寺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种子和果实,匠作监也参与了进来,经过一番制作,已经弄出了些织物样品。
    李破忍不住又比划了几下,要他们把东西制成棉絮,添进衣物当中,看看御寒效果如何,如果可行的话,近两年就要大批制作冬衣,先给驻守在北方的各部军旅换装。
    这事倒是急不来,用个两三年的时间算正常,年头再多就说明成本还没有降下来而已。
    棉布和棉絮,无疑是将来中原王朝的两大利器,李破对此非常关注,相信过不了多久,便会有所成果了。
    …………
    总的来说,今年加官进爵的人不少,考功名单一长串,大部分不会在大朝会上刻意提起,只要在朝会上被提起姓名的,那定是身有殊功无疑。
    大朝会过后,朝廷的各个衙门也就准备着歇衙了,迎接大唐开国之后的第五个年关,还有就是正月十五的上元佳节。
    不用说了,上元佳节只会一年比一年热闹,不然怎能体现出国家蒸蒸日上的愿景?
    值此之时,程知节和侯君集的传信终于经凉州送到了长安……

第1420章援助

    一年多了,程大胡子才去到苏毗?
    好吧,总比军情司的那些一去就没了踪影的人强些,好歹还能时不时还能派人传些消息回来,知道人都还活着。
    李破没什么不满意的。
    大冬天的派人回来传信,据说一个五十人队,加上苏毗人派出的护卫,人数上百,到了凉州的时候,就只剩下了二十多人,你说冬天的高原有多可怕?
    高原和突厥那边不太一样,就算是到了后来,上了高原的人命也得丢掉半条在路上,何况是现在了。
    程大胡子这一趟走过去,称得上一声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而且之前他还劝服了高地上的囊聂投唐……
    到了如今,也由不得李破不承认,程知节这厮甚有歪才,生命力更是强悍如小强,到了哪里都能厮混出些名堂来。
    这样的人给他个正经官职,他多数要给你弄的乱七八糟,各种歪门邪道轮番上演,可要是用对了地方,却能时常给人以惊喜。
    比如说这厮去到苏毗,便又和那里的人混作了一团,传信回来却是为苏毗人向大唐求援来的。
    大唐要不要援助苏毗?
    这在李破看来根本不是个选择题……
    苏毗是女人当家,还有一大一小两个女王,这样的高原政权看着就喜庆,绝对不能任其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至于程知节,侯君集说苏毗人信奉的是阿修罗神,比雅隆,香雄诸部要野蛮残暴的多,这些都不是问题。
    …………
    “诏凉州总管范文进,左翊卫大将军张伦,遣八千人,择时援苏毗。”
    自吐蕃进扰凉州,已经过去两年多了。
    凉州诸郡虽然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可到了如今,人口不减反增,主要是一些从高地下来的吐谷浑和羌族的部落补充了凉州的损失。
    再有就是随着大唐对西北地区的控制越来越强,一些离散的羌人等部族纷纷归入大唐统治之下。
    加上朝廷陆续出台了很多军政举措,西北的朔方,灵州,凉州一直到河西地区形势渐渐平稳了下来。
    尤其是今年,大唐收回了榆林,五原两郡,关西以北算是有了屏障。
    河西那边还不太稳固,张掖的绿洲上活跃的是西突厥降部以及当地的一些部落,这些人都不值得信任,就更不用说控制更远的敦煌等地了。
    大唐的战略重心正在东移,西边也就不太能顾得上了。
    朝中一些人建议,把大唐的骑兵分为两个部分,一部驻扎在河北,一部则调向西北地区,至于代州,榆林,五原等地,只做少量部署,做驱逐过界的突厥部落所用。
    这主要是有鉴于和突厥关系缓和的原因做出的建议。
    李破则决定再等一等,河北现在聚集了大量的骑兵,随时准备给阿史那多闻的屁股上来一下,看的就是突厥王庭怎么处理东方汗独走的事情。
    一旦事情有变,李破不介意帮自己那位姑姑一下……
    而且西北完全可以自己组建起来一支骑兵,一年多以来,那边也正在这么做。
    招募突厥人,羌人,吐谷浑人从军,经过操练之后去到高地上驻扎。
    从今年后半段开始,这个进程一下变得快了起来,主要是因为囊聂所率领的吐蕃人降唐,形势扭转的缘故。
    …………
    朝廷对高地的策略也明确了下来,在高地划分郡县,设立官府,让逃下高地的那些部族重新回归家园。
    从信仰到社会架构,军政管制,再到衣食住行等等方面对这些高地部族进行改变,控制,以达到同化其民族,掌有其疆域的目的。
    这本来是个远期目标,可因为这些年西北以及高地部族连遭重创,一个个灰头土脸的跑到日月星辰旗下寻求庇护,再没有了以前的“心气”,所以说这个进程好像用不了几年就能初步见到成效了。
    比如说搁在一年多以前,想要对苏毗人进行援助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高地这一关就很难过得去。
    所以李破才会派程知节等人出使吐蕃,看看能不能来个火中取粟,掐灭吐蕃复归一统的火苗。
    不过如今李破的诏令就下的毫不犹豫。
    单单拼凑一支大军,长途跋涉去攻打吐蕃腹地那是胡闹,可有苏毗人作为接应,就是另外一说了,可以大胆的进行一下尝试。
    已经走到了现在这一步,怎么也不能让历史回到老路上去,什么六牦牛部,什么雅隆部,都让他们见鬼去吧。
    …………
    深冬季节,大家都没咒念。
    李破也清闲了许多,不到饭点就离开了太极殿。
    正巧李春入宫,李破把她揪住训斥了一顿,李春明显跑野了,冬初的时候刚从洛阳回来,便计划好了明春的行程,准备去扶风自己的领地转转。
    这个李破没有阻拦,是该让皇室中人到“家乡”走走了,毕竟不管怎么说,他都是扶风人,不能让人说当了皇帝就忘记了家乡父老。
    嗯,如果不是李春提起,他确实也忘的差不多了。
    扶风郡太守许敬宗颇有才能,今年考绩在优等之列,据说把扶风治理的很好,匪患绝迹,百姓安乐。
    尤其是在推行朝廷制定的诸般国策上面,颇有建树。
    就是这人名声不太好,主要还是一些旧账。
    江都之乱时,徐善心,许敬宗父子两人在气节之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徐善心慷慨激昂,从容赴死。
    许敬宗则哀哀求告,苟活性命,为人所鄙夷。
    另外就是此人之前的经历也是一塌糊涂,极易招人诟病。
    先从宇文化及,再投李密,后来随李密投靠了李渊,成了天策府旧部,一圈走下来,三姓家奴见了都得流眼泪。
    当然了,隋末战乱的年月,让些三国人物来瞧瞧,肯定有大把让他们自愧不如的存在,没什么稀奇。
    许敬宗风评不佳,只是这人自身有着才能,又颇会钻营,这不,每年逢有佳节,都不忘去讨好一下扶风郡长公主殿下,上次还被李破碰了个正着,倒是记住了其人。
    这么一来二去的,许敬宗已是以长公主门下自居,如果李破能给他三分颜色的话,他一定会把天子门人挂在嘴边。
    …………
    “许延族几次三番相请,我也是却不开颜面……”
    李春委屈巴巴的在跟兄长解释。
    李破斜眼看了看她,心说你这个锅甩的不错,就是不知道许敬宗给你顶不顶得住……
    “我也没说不让你去嘛。”
    “那大哥是答应了?”李春喜笑颜开,出去一趟是真不容易,每次都得过关,还不是自己出不去,便也看不得别人高兴?哼哼。
    李破确实看不得她那甩缰绳的样子,当即就给了她一棒子,“你也老大不小了,如今还没个孩儿诞下,徐氏不敢催促,可毕竟不是办法,等到徐懋公纳妾的那一天,你可别来寻我哭闹。”
    李春立即瞪起了眼睛,手臂用力的戳了几下,好像是在戳徐世绩的心窝子。
    “大哥说的好没道理,他常年在外领兵,我出去与他相会一次,大哥还训责于我,这么下去,哪来的孩儿?”
    李破一听也瞪起了眼珠子,“呀,你这还怪上我了?”
    说着话,顺手就给了妹子一下,打的她脑袋晃了晃。
    李春这下舒服了,“我哪敢怪大哥?他能帮得上大哥我欢喜还来不及,就是离家太久,一两年也见不到人,都快忘了他长什么样子了。”
    李破听了,先就为徐世绩那厮默哀了一下。
    “那明年就把他调回京师,不生个孩儿出来,就别想出去领兵了。”
    李春没心没肺的笑了起来,“大哥你可别,不知道的还以为我在大哥面前进了谗言呢,他一个大将军,调来调去有如儿戏,于国于家都是不利……我可不想做这个恶人。”
    李破也笑了起来,“什么谗言,儿戏的,近两年大将军除非必要,都要回朝述职,正好把徐懋公调回来跟你团聚,你还真想让他在朔方那种地方常年驻守不成?”
    李破为妹夫着想了一下,可惜妹子却不领情,只是一脸狐疑的看着他,好像不相信大哥会如此“心慈手软”似的。
    李破看着她那样子不由大恼,顺手又给了她一下,“你个吃白饭的,就知道四处乱晃……我说的话竟然也不信了?”
    李春龇牙咧嘴,心里想的却是丈夫就要回转,那明年她岂不就去不了扶风了?再要是怀上了孩儿,十月怀胎啊,那得是多暗无天日的日子?
    李春不由苦恼了起来,脸都皱成了一团,心里已然把一个叫徐懋公的小人戳成了筛子。
    她自小就没受什么管教,无拘无束惯了,嫁了人之后,徐世绩常年在外,其实她过的还是以前那种欢乐日子,对于绳套加身的生活自然比较抗拒。
    可在这种事上,她也寻不出什么理由来拒绝,于是一边陪着兄长入宫,一边摔摔打打的表达着自己的不满。
    不过一会就被李破镇压了下来,李破也在心里不住的自我安慰,好赖这个妹子没养成纨绔。
    要是像李渊家的那些女儿一般,那才叫个闹心。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10201/ 第一时间欣赏北雄最新章节! 作者:河边草所写的《北雄》为转载作品,北雄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北雄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北雄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北雄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北雄介绍:
大业六年,强盛的大隋迎来了转折点。 这一年,隋帝杨广开始准备征伐高句丽,顺势拉开了隋末战乱的序幕。 接下来的几年间,天下板荡,群雄并起。 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草莽豪杰,门阀世家,纷纷粉墨登场,逐鹿天下。 北方突厥汗国,雄踞漠北,虎视眈眈。 内忧外患之下,一个强大的帝国,最终轰然崩塌。 这是个最具传奇色彩的时代,也同样是中原大地最为混乱黑暗的时节。 就在这样一个时候,一个来历奇异的边塞少年,带着草原的风寒,和一股满不在乎的劲头,一头扎进了这乱世漩涡之中。北雄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北雄,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北雄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