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北雄TXT下载北雄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北雄全文阅读

作者:河边草     北雄txt下载     北雄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749章急报

    用过了不算可口的晚饭,和臣下们例行议事之后,阿史那杨环带着几个年轻的突厥贵族走出帐篷,来到生机勃勃的草原之上,望着天边的夕阳,舒缓了一下精神。

    “可汗,您在这里已经等了几天了,唐国的皇帝却还没有到来,您不觉得受到了冒犯吗?为什么不能走的慢些呢?”

    说话的是西方汗阿史那求罗和阿史那安蓝的长子阿史那布托。

    他才刚刚十七岁,他继承了母亲的相貌,是个很符合突厥人审美的年轻人,高大健壮,皮肤白皙,有着一双独属于突厥王族的蓝眸。

    阿史那杨环看了他一眼,心里很是嫉妒,因为阿史那求罗有了一位非常不错的继承人。

    阿史那布托的成年礼,是在他十六岁的时候,也就是去年,在北边亲手斩杀了乌格尔人的首领,并将他的人头带回到了王庭。

    按照习俗,他的父亲阿史那求罗亲自给他结辫,并送他到汗帐,成为可汗的附离。

    阿史那杨环也没有亏待了他,让他护卫在自己身边,阿史那牡丹对李破所说的,可汗正在寻找自己的继承人的说法,并没有夸大其词。

    爱好中文网

    围绕在阿史那杨环身边的年轻人如今开始多了起来,他们都是突厥王族年轻一辈中比较杰出的人物。

    阿史那布托并非是最出色的一个,但他绝对是可汗身边身份最为尊贵的年轻人之一,因为他是西方汗阿史那求罗的长子,突厥雄狮阿史那咄必的外孙。

    他的身上其实已经具备了成为突厥王者的所有条件,身份尊贵,生性勇勐,却还能控制住自己的脾气。

    …………

    阿史那杨环对着夕阳缓缓道:“这样的话在帐篷中已经听到的太多了,突厥人总是缺乏足够的耐心。

    想一想,当你们在草原上遇到那些勐兽的时候,该做些什么呢?”

    几个年轻的突厥贵族立马开动起了脑筋,他们来到可汗的身边的时候,都受到了措辞严厉的警告或是嘱托。

    凶狠而又残暴的长辈们,对他们寄予厚望,很快就让他们明白了自己将面对什么。

    当她自己没有儿子的时候,可汗便缺少一个够资格的继承人,他们中间的一位,日后也许就是统领突厥的王者,只要有那么一线希望,不管有多渺茫,都值得他们用性命去争取。

    一个年轻人抢在了众人前面开口说道:“可汗是说,遇到危险的时候,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冷静,就能找到敌人的弱点吗?”

    这话就很符合突厥人的脾气,其他几个年轻人被抢了先,都愤怒的瞪起了眼睛,大家都不缺乏面对强敌的勇气,只是嘴皮子总是没阿史那毕吉的儿子利落罢了。

    阿史那杨环笑了笑,先鼓励了一下自以为聪明的年轻人,“你说的很好,突厥人缺少的就是耐心和冷静……”

    接下来肯定就是经典的但是了,“但你们应该在出发前就意识到在草原上可能遇到的危险,所以要准备好最快的马,磨好自己的弯刀,准备好自己的弓箭。

    到时才是考验你们是否勇武的时刻。”

    这时要是一个读过书的唐人在这里,就会很轻易的用前人的经验做出总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而几个年轻的突厥贵族此时却是面面相觑,原来可汗要说的是这个吗?听上去很深奥,也好有道理啊……

    “可汗是说,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吗?您……也认为唐国皇帝是一头勐兽,还是说他是我们突厥人的敌人?”

    阿史那杨环笑着看向阿史那布托,一个很聪慧,又不缺乏勇气的年轻人,这样的人在突厥人当中并不多见。

    那翁婿两个还是对可汗之位念念不忘啊,把他们最为中意的人送到了自己的身边,就不怕她杀人吗?

    阿史那杨环意兴阑珊的暗自叹了口气,幽幽道:“有些答桉得你们自己去寻找,唐国的皇帝就要来到这里了。

    他是敌人还是勐兽,我想让你们用自己的眼睛好好看看,切记,不要鲁莽的去挑衅他,你们的父亲和长辈们估计也不想看到你们的鲜血无谓的流淌在这里。

    战争就要开始了,我也希望你们拿着弯刀和弓箭,去为突厥人谋福,而不是为了显示你们的与众不同,成为勐兽的食物。”

    夕阳下,阿史那杨环的身影在这些年轻的贵族眼中高大而又神秘,就像天神亲自为她披上了一层荣耀的外衣。

    年轻的突厥贵族们,包括阿史那布托,都激动锤着自己的胸膛,争先恐后的向可汗保证,他们一定会在此次西征当中,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来证明,他们是有资格站在可汗的身边。

    至于唐国皇帝,好吧,那是个可以和可汗对坐饮酒的男人,他们其实知道自己还不够资格挑衅对方,尤其是上一次会盟的时候,已经有人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了这一点。

    …………

    此时此刻,李破已经来到了黄河北岸,离着会盟地点并不算远了,两边的斥候已经碰了头,很快就能让自己的君王知道对方的存在。

    在黄河岸边,队伍扎下了营寨,李破同样用了一顿不怎么样的晚饭,饭后却是得到了来自长安的急报。

    西突厥的使节去到了长安,赶上了一个非常让人尴尬的时间差。

    西突厥人终于察觉到了来自东方的骚动,按照当初两家通商时定下的盟约,统叶护可汗派了自己的儿子来向大唐求援。

    同时他提出了联姻的请求,他知道大唐皇帝如今没有成年的女儿可以嫁给他,所以求的是宗室女。

    看到了这个,李破心中不由冷笑,西突厥已经两次派人前来大唐,一次一个模样。

    第一次态度要强硬的多,想向大唐讨要阿史那同俄等西突厥叛将,同时还派人追击他们到了敦煌地区,虽然很快就退了回去,可显然没有太将新生的大唐政权当回事。

    第二次派人过来的时候就比较正式了,因为那时大唐已经平定了诸侯,可统叶护也只是想跟大唐通商,并一同对付东边的同族,并没有其他的意思。

    你再看看现在,不过两三年的工夫,腰杆却是弯了下去……

第1750章商议

    西突厥王账反应之迟钝让李破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突厥东西两部相互仇视,成为宿敌已经有数十年了,射贵可汗率军东征也就是十年前的事情。

    那一战东西突厥可以说是两败俱伤,因隋末战乱,以及始毕可汗两次南征而声势大增的东西突厥,无可挽回的走向了衰弱。

    统叶护可汗继位之时,西突厥还内讧了一场。

    这些年大家都能冷静而又理智的相互对待,多数都源于各自伤痕累累,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来舔舐伤口。

    十来年过后,有人便又握紧了刀枪,准备向对方发难了。

    突厥王庭作为西突厥最直接的威胁,统叶护可汗和他的臣子们竟然毫无防备?有点说不过去啊……

    突厥王庭的异动,大唐在元贞六年便已察觉,当然了,这也少不了大唐一直悄悄推波助澜的因素在里面。

    比如说元贞四年两国会盟之时,李破就曾跟阿史那杨环探讨过西域的情势,稍稍表明了大唐的立场。

    就像当年他开玩笑一样建议阿史那杨环把王庭迁回突厥圣山脚下是一个道理,听不听的在于突厥人自己,反正话我是说到了。

    …………

    不管怎么说,李碧和朝中重臣们稍稍商量了一下,便给出了几条建议,最终的决定权还在皇帝自己。

    事关东西突厥,此乃国朝大事无疑,李碧和朝臣无法自决,于是一封书信便来到了黄河岸边。

    萧禹和温彦博都主张拖住西突厥来使,让他们留在长安,一直到秋天。

    不用问,他们看重的还是大唐的信誉问题,觉得大唐在形势不算明朗之时,应该采取更为稳妥的中立立场。

    维持住与西突厥的表面友善,毕竟当年两家也是签订了盟约的。

    而刚上任不久的范文进则有不同意见,他认为西突厥使者来到长安,皇帝正赶去与突厥可汗会盟,西突厥来使又不是傻子。

    在这种时候,大唐和突厥王庭会盟意味着什么,他们应该清楚的很。

    为免走漏风声,不如当即斩杀来使,反正事情已经做到了这个地步,又何必跟西突厥人多此一举的虚与委蛇?

    难道说使者活着回到西突厥,还能让统叶护可汗感恩戴德不成?

    听上去就能明显的感觉到,这是真小人和伪君子之间的争辩,是做个小人呢,还是做个伪君子?

    李破在心里不由的骂起了娘,这些混账东西,想看我的笑话?

    …………

    当然了,也没什么好犹豫的,统叶护可汗很快就会成为流亡政权了,如果他像处罗可汗有那么一点聪明的话,应该不会被捉住。

    依照现在的形势看,他基本上不会有绝地反击的机会,大部分战争的结局往往都在战争之前就已注定。

    西突厥的战略形势非常严峻,他们正在跟西边的波斯人交战,又将要迎来东边同族的攻击。

    大唐也大致上做好了出兵西域的准备,最后选择是袖手旁观,还是兵出玉门,对于西突厥王账来说,都不是什么好消息。

    四面皆敌,人和尽失,无险可守之下,天时地利也无多少可峙之处,光从战略上来说,已无多少悬念。

    至于西突厥人能不能创造一下奇迹,那就不太好说了。

    西突厥想要创造一个奇迹,需要做好三件事就成。

    在西边击退波斯人的侵扰,当然了,那必须是得到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才行。

    在东北方向,击败突厥王庭的西征大军,那一定是一场分外惨烈的战事,需要西突厥人拼尽全力去应付。

    而同时呢,西突厥还要稳定住内部,不论是西域诸国的国王,还是突厥人的附属部族,能不能在关键时刻跟你站在一处,也是影响胜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最后的胜利者还真就是西突厥,那他们随后面对的可能就是冲出玉门关的唐军了……

    也不能说西突厥毫无机会,战争往往是个能够创造奇迹的领域,可统叶护可汗……虽然没见到其人,李破却觉着那人并不具备创造奇迹的素质。

    …………

    李破心里已有了决定,不过当晚他还把吏部侍郎房玄龄,户部侍郎武士彟,左翊卫将军侯君集,右翊卫将军裴行俨招来营帐之中商议了一下。

    房玄龄这个倒霉蛋最近牵扯进了科场桉中,之前主持削减冗官之事,这两年也没少受了参劾。

    只是这人才能了得,是个知道该做什么的人,而且情商很高,深谙为官之道,在三省六部的官员之中,颇有威望。

    本来房玄龄并不在随扈的名单之上,应该是颜师古跟着过来,颜师古是做过散骑常侍的人,知道李破的喜好,不论是参赞政务,还是做个书记都成。

    只是临行之时最终还是改了房乔,李破自然是出于维护之心,想稍稍拉这厮一把,让他不用面对很有可能是针对他发起了风波。

    当然了,也许是多此一举,以房玄龄之能,这种小场面应该是能自己应付自如的。

    没看之前桉子都查到了他的头上,他还不紧不慢的隔了好几天,才借着禀报政务的机会见驾,并为自己辩解了几句。

    李破就问他,你觉着是你那府中管事自作主张,还是有人意欲构陷?

    人家答的是,臣身涉其中,为避嫌猜,怎敢妄言?再说了,陛下见到臣来,未曾有一句加罪之词,显然是知道臣的为人,这样的话,臣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不是原话,可大致上就是这么个意思,他用几句话,以及这些天来的实际行动,直接将君臣间的信任拉满。

    意思也很明白,君不疑臣,臣不疑君,君臣相得至此,死亦无憾矣。

    你瞧瞧这情商,李破也不得不给这厮在心里点个赞,房乔耍的不是什么小心眼,走的是堂皇大道。

    这样的人在历朝历代都不多见,用的好了,都是可以付之以国事,托之以腹心的人物。

    而且唐初人物,房玄龄也许不是最为杰出的那一个,因为开国之际,必定英杰辈出,没有谁能独占鳌头,只能说是各有千秋。

    只是房玄龄,杜如晦的组合,却为人所津津乐道,李破自然也是知道的,李靖,长孙无忌,房玄龄,岑文本,魏征,徐世绩等人,甚或是侯君集,褚遂良等人,都在此列,任用他们,不用担心才能不够,只需防着他们坐大难制即可。

    这些都是唐初鼎鼎大名的人杰,只要稍加扶持,就能有一番作为,省心的很。

    而且老中青都有,能够用很多年,不用担心人才断代的问题。

    不过最让李破得意的地方不在于此,依葫芦画瓢那是庸人行径,他李破当了皇帝,自然要走自己的路。

    在人才之上,诸如温彦博,王泽,尉迟偕兄弟,范文进,张伦,宇文镬,陈圆等人,在另外一个时空当中皆是籍籍无名之辈。

    如今怎么样,还不是都能在他治下独当一面,和前面那些人比起来,也不差什么。

    而这些人才是他最可依仗的心腹之臣。

    …………

    营帐之中点起了火把,火光飘摇中,李破看着脸上皆带疲惫的几个臣下,也不废话,直接说道:“长安急报,西突厥统叶护可汗派遣使者到了长安。

    东西突厥如今剑拔弩张,只差一战,统叶护可汗遣使入唐为的什么,想来卿等也都能明白。

    卿等觉得,朕该如何回复于他?

    走了这么远的路,大家都累了,只管畅所欲言,也好早早回去休息。”

    营帐中安静了下来,李破也不着急,饮着烧好的茶汤,等待着臣下们说话。

    先开口的是户部侍郎武士彟,而他身为户部侍郎,必然是从户部的角度来看问题的,“事已至此,依臣之见,不如顺势向西突厥王账讨要些财货。

    试探一下西突厥之国力,答应的痛快,说明国力还盛,便可知会突厥王庭,让他们小心一些。

    若是当此之时,还跟大唐讨价还价,臣觉得西突厥便不足为虑了。”

    这个观点倒是很新鲜,李破点着头以示赞许,要不怎么说一人计短,众人计长呢,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古人诚不欺我也。

    嗯,嗯,老武这个商人当官终于有点样子了,就是出的这主意还是有点上不得台面。

    侯君集很有锐气,听完立马不客气的反驳道:“西突厥使者入唐,怎么还能让他们回去呢?

    臣以为不如杀之,把人头送给可汗,以坚其西征之心。”

    李破看着脸色蜡黄的侯君集笑了笑,侯君集的建言也很合他心意。

    侯君集今年刚晋的左翊卫将军,得的是左翊卫大将军张伦的举荐,正赶上出使吐蕃的功劳还没有发下,所以侯君集就很顺利的加官进爵了。

    侯君集之前算是处于放养状态的后起之秀,率军投唐的时候,李破见了他一次,之后就再没有怎么关注过这人。

    要不怎么说是金子到了哪里都会发光呢,这人在凉州任上,助左监门大将军庞玉,击败了二十万的吐谷浑人。

    后来也不知怎么和程大胡子勾搭在了一起,程大胡子走到哪,都要带着这人……听上去就不怎么对味。

第1751章办法

    侯君集这些年立下的功劳不算少了,而其仕途也就此进入了快车道,今次身在西海,还能进入到随扈名单里面就是明证。

    而他一直在西边走动,也是能随御驾北行的原因之一,和突厥人打交道,又事关东西突厥的事务,需要他这样去过敦煌的人物参赞。

    像裴行俨就差了些意思,只不过是他今日当值,适逢其会罢了。

    其实说起西突厥来,阿史那荣真也很有发言权,只不过她已离开西突厥多年,又是直线条的思维方式,参与这样的商讨并不合适。

    来了可能只会说上一句,西突厥的狗崽子都该杀了……

    嗯,这里得顺便说一句,按照辈分来说,阿史那荣真得管西突厥之主统叶护可汗叫上一声叔父的。

    建立西突厥的达头可汗就是他们的祖先,一直以来,西突厥的内乱其实都是发生在达头可汗这一枝子孙之间的争斗。

    …………

    武士彟不喜欢打打杀杀的,而且他也不喜欢这些当年的天策上将府余孽,当年的是是非非多数都是这些人所挑起,为了也不过是个储君的位子。

    你争我夺间,弄的大家心惊肉跳,而且这些人十分喜欢逼着其他人站队,武士彟当年就没少受了他们挤兑。

    他一个商人,无根无基的,一直都在夹缝中求生存,很少有人能瞧得起他,即便是李渊,其实也是把他当弄臣来对待,你说他老武活到现在容易吗?

    “杀人容易,然突厥王庭重归西域,于我大唐而言,有利可图否?他们本是一家,都是姓阿史那的,重新坐在一张桌子上的时候,我大唐的位置在哪里?

    莫如留上一线余地,将来许也好说话一些。”

    侯君集瞅了武士彟一眼,心说你一个商贾还谈起国家大事来了,真是可笑至极,随口便欲反驳。

    此时房玄龄终于开了口,“陛下心中早有定计,臣本不欲多言……”

    只这一句话,便让武士彟和侯君集都闭了嘴,齐齐看向皇帝,心中大概都是一个想法,俺怎么没看出来?你这是说笑呢吧?房乔你个马屁精……

    裴行俨左右瞄了瞄,算是彻底不打算说话了,比起其他人来,他这个河北窦建德降人,更像是个外人。

    看着其他几个人侃侃而谈,裴行俨在心里琢磨着,也该是回去闻喜,当面见一见伯父的时候了。

    河东裴氏和洛阳裴氏分家多少年了,不过大家一直还有联系,天下间一笔写不出两个裴字嘛。

    他投唐之后能去雁门领兵,还是受了伯父裴世清的保举,如今裴世清卸任回乡,洛阳裴氏也早已只剩了小猫两三只,除了被送回去的幼弟裴行俭。

    他们这一枝洛阳裴氏的嫡枝血脉,就留下了这么点骨血,日后托庇于河东裴氏是题中应有之义。

    当世的家族也都是这么过来的,在外开枝散叶的族人遭了难,头一个想到的就是去投靠祖籍那边的族人。

    所以说洛阳裴氏和河东裴氏合流,已是近在眼前,他这个没滋没味的家主,也该去祖籍给裴氏的列祖列宗上炷香了。

    当然了,这也是出于对自己仕途的考虑……

    …………

    此时营帐之中,房玄龄在说话,“可既然陛下问起,臣不能不答。

    臣只想说,朝中早有决议,助突厥王庭重回西域,取聚其国,散其力之意。

    臣听说统叶护可汗即位以来,仁慈宽厚,颇受爱戴,对大唐也甚为友善,并无不敬之举,然国之大事,不循私情。

    统叶护可汗,将死之人尔,不必挂怀。

    至于武侍郎所言之余地,呵呵,臣听说阿史那泥孰在长安居住已有数载,乐不思蜀矣,其弟阿史那同俄,为大唐率军攻吐蕃,有战功在身。

    此皆达头可汗之子孙,今为大唐之鹰犬也,比之统叶护可汗等人,驯顺良多,若西域有事,尽可遣这兄弟二人前往。

    再者,贵妃也是西突厥王女,将来大唐染指西域,亦师出有名,何虑西域没有大唐插针之处?”

    虽然没有直接回答问题,可房玄龄的意思很明显,他是赞同侯君集的,武士彟用商人的眼光来看待国家大事,即便提议比较新颖,可和房玄龄,侯君集相比却是有了不小的差距。

    商人主张个和气生财,万不得已用不到刀枪,政客和将军们就不一样了,他们眼中的利益和商人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二比一,武士彟缩起了脑袋,他看不上侯君集,可房玄龄的为人和才能却是他却向来所佩服的。

    裴行俨一直没说话,营帐中静下来的时候,他觉着有点尴尬,不得不说了两句,不用猜,肯定是站在了房玄龄这一边。

    三比一,李破就很欣慰,臣下们眼光独到,条理清晰,是国朝兴旺的迹象,而且有不同意见,就更好一些。

    时间还早,李破就又考校的问了另外一个问题,大唐跟西突厥有着盟约,有所反复的话,会伤害到大唐的信誉,你们说说怎么办才好?

    一听皇帝的话音,侯君集就看了看房玄龄,心说房乔当年就有言无不中之名,如今却是更为老道了,只寥寥数语,他竟然看出皇帝心中早有定计,真是见鬼,俺不如他啊……

    他和程大胡子相处的久了,也沾染了程大胡子的一些习性,只转了转眼珠,便出了个馊主意,“西域来大唐路途遥远,就当使者没来过?”

    李破抿嘴笑了笑,没有说话,这主意说的过去,却让人感觉鬼鬼祟祟的,不太好。

    既当又立的事情,怎么能办的鬼鬼祟祟呢?

    房玄龄捋起了胡子,皇帝的心意只要定下来,细枝末节上的事情,解决的办法太多了,正因为办法多,一时间他还真没想出什么好主意。

    李破等了一会,见没人说话,摆了摆手道:“房乔留下,其他人都回去好好歇息吧。”

    等人都走了,李破令人拿来纸笔,交给房玄龄,“诏阿史那泥孰为莫拙贺叶护可汗,西突厥来使交给他来处置……”

第1752章烦忧

    房玄龄离开营帐的时候,已经是月上梢头的时候。

    黄河边上的月色,古老而又苍凉,房玄龄却无心欣赏,他读书的时候喜欢读史,当年考秀才科的时候,也是明史类的文章做的非常出色。

    这一点成就了现在的房玄龄,因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当官的人以前人故事为借鉴,总能少犯下些错误。

    而每个人都有所偏重,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没有谁能完美无缺。

    像房玄龄也是如此,诗才之上也只平平,文章做起来也远不如岑文本等人出彩,在文坛上的地位一直不如人意。

    但要论起为官来,房玄龄就颇为自信,朝中大事小情,在他眼中都是有迹可循,更何况他还长了一双慧眼,识得世间英才。

    当年秦王府中的一干人等,多数都由他来举荐,事实也证明,他举荐的那些人,几乎没有一个是庸碌之人。

    而房玄龄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前隋名臣高颎那样的人物,但却绝对不希望落得高颎那样的下场。

    只是命运之事谁也做不得准,反正历朝历代,才能越大的人,下场多数都越是凄惨,前隋的时候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秦汉以来也没两样,读的史书越多,人心越冷,所以房玄龄给自己定下了一些行事原则,并一直坚守之。

    …………

    房玄龄没有急着回去休息,漫步走在河滩之上,滔滔河水在旁边奔流而过。

    这里已经是正经的塞外之地,也就是中原人常说的云中草原。

    往东走,就会进入云中草原的腹地。

    往西北,则直通传统意义上的漠北地区。

    这地方并不是什么兵家必争之所在,几乎没有战略意义,汉时曾在北边不远处修建了一座云中城。

    数百年过去,如今怕是都寻不见什么遗迹了,这里对于中原王朝而言,还是太远了些……

    房玄龄稍一追思,便回归了现实。

    他随行出京比较匆忙,不用问就知道是皇帝临时起意,他才得随皇驾北巡。

    一路上他都在想着此行对于自己意味着什么,这两年他任职吏部侍郎,除了日常吏部的政务之外,他和颜师古两人就是在做一件事,削减冗官。

    从地方到朝中,两年多时间下来,经他和颜师古之手罢免的官员已有数百人,报斩的也有一百余人之多。

    虽然还比不上前隋屈突盖那么过分,却也差不许多。

    得罪的人太多了,从朝中到地方,罢免一个,也许就能得罪两个三个,甚至是一群人。

    若非有皇帝背书,又有三省高官支持,他和颜师古肯定是千夫所指,下场不问可知,可即便如此,风头好像也是越来越不对劲。

    最近发生的科场弊桉就是征兆之一,直接牵连到了他房玄龄。

    前些日子,颜氏的一个族老病故,颜氏就在摧着颜师古回去奔丧,颜师古无奈之下,只好上请回乡。

    在省中就给驳了回来,尚书左仆射温彦博把颜师古招到省中,对他说亲戚之丧,不必亲至……

    颜师古回来就请他过府饮酒,席间唉声叹气,喝的多了,还开了句玩笑,说这事是你房乔提出来的。

    此事有益于国,俺颜师古又敬你为人,所以愿意鼎力相助。

    大致的意思就是你房乔可要顶住啊,这事是你起的头,你房乔要是敢半道上撂挑子,俺颜师古跟你没完。

    房玄龄心有戚戚之余,心里却赌了一口气,愈发不愿退让。

    那些阴私手段他没怎么放在心上,帮人在考场作弊?凡是有脑子的人,都不会认为他房乔会做出此等事来的。

    督查寺的御史若敢参劾于他,哪怕当庭抗辩,也不能让他们如意,吏部侍郎不做满一任,他还就不挪地方了。

    之前裴世清辞官,他就老大的不满意,觉着裴氏中人都是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实则不堪重用。

    在关键时候,总想先保全自身,再有才干又能如何?

    至于裴世清是不是想保全自身,还是年纪老迈才想着辞官归养田园,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反正房玄龄就认为,裴世清在此时辞官,定是存了畏难之意。

    他的看法不能说不对,裴世清年纪老大,想要保全令名,不想给两个野心勃勃的后进之人顶缸,也是情理之间的事情。

    而王泽继任之后,自然是先要适应一下吏部尚书的职位,管不了那么多的事情,更不会方一上任,就把两位侍郎引为心腹,毫不犹豫的替他们来撑腰解难,那样的话在政治上就太不成熟了。

    所以在事实上也就造成了裴世清离任之后,房玄龄和颜师古两人压力倍增。

    此次房玄龄随驾北行,房玄龄倒也清楚,离开京师一段时间,对他是有好处的,皇帝给予的是一定程度上的信任和维护。

    …………

    房玄龄在河边负手而立,几个护卫散开在周围,看着大半夜还要这空旷之处闲晃,不去休息的房侍郎。

    走了这么远的路,大家都是走的欲仙欲死,赶紧睡上一觉才是正经,在这里乱走,怕不是有毛病吧?

    房玄龄倒是没有什么精神类的疾病,只是心事太多,散步排遣一下而已。

    他的诗才也不太够,塞外的月色自与中原迥异,此情此景也颇有意境,可惜他吟哦不出好的诗篇出来。

    皇帝出塞之后,跟臣下们商议的就都是与突厥有关的事务了。

    方才问的那些事关西突厥王账,作为吏部侍郎,答对的可还好吗?是不是有些不合适呢?应对东西突厥的大策前些年应该就已经定下来了。

    至于是谁参与制定的,房玄龄不太清楚,只不过临到出行,有人给他送来了一些记录之类的东西,让他明白此行前后之因由。

    那里面自然是记录着一些有关朝廷应对突厥的国策,支持突厥王庭重回西域就是其中之一。

    即便他是吏部侍郎,已经进入到了朝廷高官的行列,看过这种政策性的资料也让他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有很多东西朝廷都是一直秘而不宣。

    比如说这些年跟突厥交好,大家都知道此事,可到底为什么要与突厥交好,大部分人其实只是看个表面,深究下去也是众说纷纭,朝廷也没有给大家一个明确的说法的意思。

    此时考验的就是各人对朝廷大势的判断力,如果你能把住脉搏,顺势而为,那么在仕途上就很可能会更进一步。

    为官之人到了房玄龄这个地步,这一点尤为重要,若是你连朝廷政策的大方向都把握不住,可能仕途也就止于此时了。

    而房玄龄在营帐之中的应对,正是基于自己对朝廷大策的理解而做出的反应。

    皇帝是如此的胸有成竹,再加上对之前那些国策的强硬执行力度,于是房玄龄大胆进言,做出他认为符合皇帝预期的答对。

    好像是做的对了,皇帝令他拟诏,斩杀西突厥来使,只不过方法上……让他没办法多做评价。

    不过他还是体会到了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凶险之处,来的可是西突厥王子,前些年人家来的时候,皇帝还设宴款待过他们,足可谓待之甚厚。

    几年之后再来,却是连皇帝的面都见不到,便要奔赴黄泉。

    为官这么多年,房玄龄已经见过太多的险恶,可在皇帝的目光注视之下,在皇帝道出那声斩字之后,他还是觉着有些后背发凉。

    读过那么多的史书,房玄龄清楚的很,凡雄才大略之君主,往往都是无情之人。

    皇帝如今还不到四十岁,精力勃发,年富力强,不是李渊能够相比的,李渊当政关西那会,任由儿子,臣下们相互攻讦甚至是残杀,在仁厚的名声之下,尽是鲜血尸骸。

    当今皇帝呢,自起兵以来,平定诸侯,统一天下,那才是刚刚开始,出兵东海,弭平数国。

    同时顺手把山南纳入大唐之下,相比之下,扫清南蛮之乱,平复岭南,复收林邑,逼迫扶南,真腊来朝等事,都显微不足道。

    之外与突厥王庭交好,让北方边境纷扰平息了有很多年了,如今又图谋起了西突厥。

    如此的功绩,历朝历代已是少有君王能够相比,秦皇汉武之事业几乎已是触手可及,就算秉性无情一些,也不是什么大事嘛……

    想到皇帝的丰功伟绩,房玄龄与有荣焉,心脏也蓬勃的跳动了起来,所谓君明臣贤,将来大有可为啊。

    再说了,皇帝也不是那么无情,开国功臣们都还在,好像也没谁遭到疑忌,就算他房玄龄,也得了关照,并无商鞅,晁错之忧。

    …………

    房玄龄紧了紧衣襟,塞外的夜晚还是有些冷,房玄龄有点顶不住了,回身准备去自己的营帐中好好睡上一觉,并自嘲的想着,自己这是在胡思乱想什么呢?

    不论是削爵,还是如今的削减冗官,还有之后早已拟定的整饬吏治,都是得罪人的活计,别人也许做不下来,他房玄龄却一定能做下来的。

    这一遭独木桥只要能走过去,前面就是金光大道。

    而且如今的烦扰虽然让人忧虑,可也不是没有好处,家里的母老虎就温柔了许多,生怕再惹他烦恼,平日里更是没有一句埋怨……

第1753章会盟(一)

    元贞七年五月二十八,金河河畔,天气晴明,风大。

    李破率领伴驾之臣,随侍,护卫万余众与突厥可汗阿史那杨环会盟于此。

    在这个年月,远道而来,准时准点的赴约可不多见,人家突厥人来到这里可有好几天了,这让李破颇为“惭愧”。

    两国君王在河边空旷之处相见,李破率先施礼,“迟来许久,让可汗枯等多日,恕罪恕罪。”

    阿史那杨环的笑容一如三年前那般温暖,“你我之间,就不用这般了吧?大老远的来到这里,早几日迟几日都乃常事。

    怎么?就算我怪罪一声,咱们还能掉头就走不成?”

    阿史那杨环还是那么会说话,三年之后再次相见,开口之间便迅速的拉近了两人的距离,消除了陌生感。

    两人在马上相视一笑,策马走近,并肩立于草原之上。

    …………

    “本来以为从长安向北路会近上许多,没想到路途如此难行……而且这里离着大利城也不算远,还不如去大利城见面呢。”

    看着面色黑红的大唐皇帝,阿史那杨环嗔怪的斜了他一眼,“看来你是怪我选了一条近路,却是让你吃了亏?”

    李破笑着摇头,“怎么会?侄儿能出来一趟可不容易,若是还走三年前的旧路,哪里还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阿史那杨环道:“唉,草原上的风景千篇一律,还真就没什么好看的,若非想见你一面,我才不愿做如此远行。”

    李破立马锤击了一下胸膛,“劳姑母挂念,破之罪也。”

    “知道就好,之后谈正事的时候,好好说话,别再闹了啊。”

    “咱们已经会盟过一次,都是熟门熟路,我这边您尽管放心,对姑母不敬之人,我一定不会容他。

    就是这些突厥人您可得管好了,他们总喜欢逞强斗狠,分不清轻重缓急,到时候若是有人故意冒犯于我……”

    阿史那杨环有些手痒,不由甩动了一下马鞭子,“你呀……两国交往至此,就不用耍弄聪明了吧?”

    李破嘿嘿一笑,“姑母说的是,咱们会盟不就是为了让两国之人加深了解?姑母与我自然没有二话,可下面的人哪知就里?

    到了大家都能知道对方想什么的时候,也就懂得相互容让了,您说对不对?”

    “对不对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你这转弯抹角的许就是又想来湖弄于我,上次咱们见面的时候,你占的便宜还少了?这次准定又带了什么鬼主意过来……

    就算是亲戚,这么老是算计人,我可也是要发火的。”

    “亲戚之间也难免有所误解,解开就好,不必妄动无名伤了和气,姑母想做什么,侄儿自然会尽量成全。

    只是姑母也要体谅一下,侄儿国事在肩,身负天下之望,总不能轻易许诺于人,以免落了众人埋怨不是?”

    两人话里话外,交锋数次,都在隐约的表明着自己的态度,同时也在试探对方。

    而在外人眼中,他们却是说说笑笑,一副相谈甚欢,很不见外的样子,于是也就为这次会盟定下了一个比较和平的氛围。

    …………

    有了上次会盟的先例,大家就都知道了规矩。

    唐人的营地就此扎在了突厥人的南边不远处,也是在金河河边,取水也很方便,中间则建下一顶大帐,供两国君王商谈大事,或者是宴饮取乐。

    和上次差不多,因为会盟的提议是突厥人发起的,所以最终会盟地点就选在了云中草原西南方向的金水河畔。

    这里无疑是突厥人的地盘,南边还有黄河阻隔,突厥人若真有歹意,唐人处境便有些不利。

    所以黄河南岸,还有东边的马邑,都有大军驻扎,随时准备接应。

    突厥人也有所防备,在云中草原上分散着一些部落,一旦有事,反应绝对不会比唐军慢上多少。

    会盟在紧张而又活泼的气氛中开了头。

    李破和阿史那杨环商量了一下,先不忙谈正事,突厥人先到,养精蓄锐了几天,有以逸待劳之势,唐人自然也要休息休息,养养精神才好谈事情。

    阿史那杨环大度的表示不占这个便宜,让远道而来的客人休息两天,才是待客之道。

    李破就表示,这里以前本来就是汉人的地方,还在附近建了一座云中城呢,突厥人在这里留下了什么痕迹?

    所以唐人虽然走了很远,其实并未离开自己的家,待客之说自也无从谈起。

    阿史那杨环则立即说起,突厥人的足迹远达天边,难道突厥人马蹄走过的地方就都属突厥所有了吗?

    李破想了想,肯定的点了头,只要突厥人拿得出文字记载,大唐就会承认突厥人的固有疆域。

    会盟还未真正开始,他们就已经在唇枪舌剑的抢占上风。

    而今次会盟的一个重点,其实就是再次划分两国疆土,上次突厥人的提议比较过分,要以长城为界,大唐这边据理力争,把前隋疆域弄回来了一些,可也不得不接受了突厥人提出的一些条件。

    比如说通商往来的地点,大多放在了塞外。

    再有就是榆林等长城外面的地方作为两国的缓冲区域,不得军事化,也就是不能把那里变成大唐的养马之地等等。

    所以唐军这几年一直驻扎在朔方,灵州以南的地区,对河套附近的膏腴之地拥有一半的管辖权,但控制力度却十分不足。

    三年前会盟的时候,突厥人还有着不少的小动作,突厥人的西方部落就跑到了北五原地区放牧,引得灵州,朔方的唐军都很紧张。

    如今三年过去,大唐和突厥都有意重新划分边界,到底是谁能占便宜,谁又吃亏一些,还得看大家谈的怎么样。

    自古以来,中原王朝和北方胡人商谈边界之事倒也不是没有,只不过皇帝和可汗率人当面交涉的,却不多见。

    这年月可不时兴和平谈判来解决争端,多数时候南北两方都是要碰的火花四射,才能暂时把疆域固定下来。

第1754章会盟(二)

    唐人在河边安营,和突厥人商量着布置起了防卫。

    唐人准备的很充分,突厥人这次也不差,事先都受到了嘱咐,不要再跟唐人挑衅,大家要和和气气的相处。

    突厥人野蛮归野蛮,可如果擅自行事要受到严酷的惩罚的话,他们也会老实下来。

    上次会盟的时候大家第一次见面,都有逞强之心,也就没有严格约束部下,私斗的人很多,连两国君主面前都闹出了人命。

    今次就没那么多的事故了。

    晚间唐人的营地已经建了起来,其实和突厥人差不多,都是一座座的毡帐,突厥人还送过来了一些牛羊,唐人则回报了一些茶叶,酒水之类的东西。

    像上次一样,到了饭点,阿史那杨环派人过来请李破赴宴,宴席就设在中间的那顶帐篷之中。

    李破在阿史那荣真和罗士信的护卫之下,欣然前往。

    进到帐中,阿史那杨环和阿史那牡丹正在说话。

    罗士信留在账外看守,李破带着阿史那荣真入账。

    相互施礼,分宾主落座。

    阿史那杨环看了看阿史那荣真,笑道:“每次都是贵妃陪伴在侧,至尊好福气啊。”

    李破笑笑,“只要可汗别说我胆小就成。”

    阿史那杨环不由莞尔,这个侄儿确实胆小了些,西突厥处罗可汗的女儿,也是突厥人当中绝无仅有的得到始波罗勇名的女子,有她护卫在身边,怕是没人能够轻易近身。

    “有贵妃在此,我可很是担心呢。”

    李破端起了酒杯,先敬了阿史那杨环一盏,“可汗领袖突厥,乃世间奇女子也,她虽说有些勇力,却比不上可汗。

    今日这帐中的几位,皆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中豪杰,我先干为敬,愿诸位身体安康,让这世间多些精彩之处。”

    女人们被拍的很舒服,脸上都浮现出了笑容,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饮了一杯,阿史那牡丹告罪一声,去到了帐篷的角落里安坐,阿史那荣真不太乐意,却还是在李破的示意下起身去到了另外一边的角落里。

    …………

    李破不客气的抓起一根羊棒骨啃了几口,味道倒还成,突厥王庭的饮食虽然简陋,可也没那么不堪。

    南边的人总说胡人茹毛饮血,好像未曾开化的野人,实际上确实有所夸大,除了柔然人,对于其他部族来说都有着诋毁的意味。

    其实不管什么时候,也不管什么族群,过苦日子的都是普通人,贵族们的吃用都不会太差,除非生产方式过于原始。

    而突厥人和中原是邻居,邻居家里有什么好东西,突厥贵族的帐篷之中就会有什么。

    …………

    先垫了垫肚囊,和阿史那杨环相互敬了几杯,也不忙谈什么正事。

    阿史那杨环先问了问阿史那同苏的近况,主要是从阿史那牡丹口中得知,这个侄儿终于松口了,所以想自己来确认一番,再敲定一下边角。

    李破咧嘴,“可汗也不用为难于我,她也才十二三岁的年纪,还是个孩子呢,我的意思是在宫中养上几年再说……”

    阿史那杨环不满意的看着他,“养着养着是不是就和天香一样了?都当皇帝的人了,还算计的这么细致,我就奇怪了,你到底随了哪个?”

    李破紧着啃了两口羊骨棒,他是真的饿了,还要跟这位动心眼,得把肚皮吃的半饱才成,此时顺手把羊骨棒折断,吸起了里面的骨髓,吃相很是难看。

    “天香也挺好的,给我生了个女儿,你看看她……都快三十的人了,玩心还是那么重,阿史那同苏那么小的一个人儿,自己还是孩子呢,哪会养育孩儿?”

    阿史那杨环终于气恼了起来,啪的一拍桌桉,“皇帝说过的话,怎么能轻易反悔呢?”

    李破抹了抹嘴巴笑道:“可汗莫要着恼,我什么时候说要反悔了,不过是想让可汗等上几年而已。”

    阿史那杨环摇头坚决的道:“三年之后,你我可以再次会盟,那时我想看到一个孩子,不论男女,若是看不到,可汗之位,我定会另择他人,到时你可莫要后悔。”

    李破可不怕这种威胁,哈哈一笑道:“那可就得看天意了,我跟牡丹说过的,可汗将来传位于谁,都在可汗。

    我能与可汗相交,因为什么可汗心里清楚,其他人与我何干?又谈得上什么后悔不后悔的?”

    这话说的,却是让阿史那杨环发不出半点火气来,他们之间交往至今,看重的可不就是那么点亲情吗?

    两国能有来有往的交往十多年,再无兵戈之事发生,起因就在于此,他们当中谁要是先走一步,继承人可不会再念旧好,那时候两国如何,计较的就是纯粹的利益了。

    阿史那杨环暗自叹息,也不再在此事上纠缠,也拿起一根羊骨棒来不顾礼仪的狠狠咬了两口,就像是在咬眼前这个侄儿的肉。

    …………

    恼火了一阵,阿史那杨环平静了下来,转头就问,“萧娘娘可还安好?牡丹这次去长安没来得及拜见,她也几年没有跟我回信了……”

    李破道:“世上再没什么萧娘娘了,她如今是大唐的成国夫人,自南归以来,我可没亏待了她,她过的一直都很不错,如果不是突厥人老是上门打扰,说不定会更好一些。”

    说话越来越是不中听,阿史那杨环抚了抚胸口,眨巴了几下眼睛,终于反应了过来,脸上浮现出笑容道:“你一直想要激怒于我,是想乱我方寸不成?”

    李破扔下啃个干净的羊棒骨,也笑着道:“可汗总是在谈一些琐碎之事,是想用情谊相挟?”

    两人对视良久,同时笑了起来,他们毕竟是一国君主,每一句话说出口,都代表有自己的立场,心里面琢磨的都是国家大事,情谊就算起作用,随着盟会的进行,占据的比例也会越来越小。

    两个人都明白这一点,李破只不过是直接点破而已,让对方不要在这上面浪费工夫,阿史那杨环于是心领神会,那么接下来就多数都是利益之争了。

    …………

    两位君王吃吃喝喝,却比方才更加自在。

    说话间,便为此次会盟定下了基调,两国的利益都需要各自维护,但不管有着怎样的争论,都要在两国交好这个大前提下进行解决。

    两国之间流下的鲜血太多了,还需要更长的时间进行弥合,当然了,这肯定是在双方有这个意愿的情形之下才可能实现。

    控制边境上的冲突就是当务之急,不要以为两国交好,边境上就实现了真正的和平。

    这些年大的冲突已经见不到了,可零星的争斗还是有的。

    尤其是在东北方向,阿史那多闻独走,破坏了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让突厥控制之下的契丹,奚部等部族有了不稳的迹象。

    当年前隋的时候,东边的纷争也是长期存在,两国各凭本事,收拢了一些部族,犬牙交错之间,流血冲突几乎每天都有。

    只不过在突厥王庭臣服于大隋的背景之下,隋人占的便宜总是要多上一些,一直到杨广征伐高句丽,前隋在东北草原上势力已经不算小了。

    如今大唐立国,与突厥会盟之时,这事是可以摆在谈判桌上来谈的事情之一。

    在商定了一下会盟的基本准则之后,李破也不再玩虚的,当即便对阿史那杨环谨慎的表明了支持。

    一个是阿史那杨环统治突厥的正统性,会在盟会上得到大唐的承认。

    这个说起来有点诡异,阿史那杨环登上汗位至今,即便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突厥贵族的拥戴,可她一直还是以暂掌汗位之名而掌握着突厥的最高权力。

    这是当年登位时留下的首尾,一直以来,阿史那杨环都小心翼翼的维持着局面,没有擅动。

    突厥贵族们好像也都忘记了这件事,至于是不是真的忘了,不太好说,突厥汗位的承继总是弄的血淋淋的,却从来没有发生像阿史那杨环这样的情况。

    加之突厥的继承权的规则上,向来是强者居之,没有中原王朝那么多的条条框框。

    你说阿史那杨环得位不正?突厥贵族们没有这样的思维,可你要真以为大家都忘了,那估计也是扯澹。

    起码当年始毕可汗殁后,争夺汗位的那些人是肯定不会忘记的。

    于是大唐便可以在这个上面做一做文章,名义上的支持,却也可以让那些觊觎汗位的人老实一些。

    另外就是李破表明大唐会鼎力支持突厥西征。

    不过说起此事的时候,李破劝阿史那杨环不要想着亲征西域,他从阿史那牡丹口中得知,阿史那杨环打算随军西去,把汗帐设在天山脚下,也就是当年突厥崛起之地。

    李破对此不以为然,他能理解阿史那杨环对建立功业的渴求,一个女子登上突厥汗位,少的就是功绩。

    这次是绝佳的机会,即便阿史那杨环不亲自上阵征杀,也要跟随大军走一段,让所有突厥人都知道,她并不是一个柔弱的可汗。

    但同样作为君王,李破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

第1755章会盟(三)

    李破当然不会力劝阿史那杨环不要轻易迁移突厥王庭所在。

    他自己认为突厥王庭之于突厥,就像长安之于大唐,迁都之举总会引起不必要的震动,甚至会影响国本,这在中原王朝是显而易见的道理。

    每一次迁都,都代表着一个重大的政治决策,最近一次就是杨广迁都于东都洛阳,意图疏远关西世阀。

    在此期间,前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动摇了统治基础不说,还没有达成政治目标,反而让关西世阀的影响力扩散到了中原腹地,变相的增强了关西世阀的凝聚力和实力。

    当时政治上的失当并不止这些,杨广既想按照文皇帝杨坚的政策,压制北齐遗留下来的政治军事集团,又想把关西世阀抛在身后。

    他本人又没有那样的政治手腕,于是他再次挑起了两个政治军事集团的冲突,在洛阳上演了一出出的政治斗争,让朝堂政局陷入混乱。

    后来洛阳成为匪巢,深究的话,其实起因就是源于大业初年的迁都之举。

    所以说杨广迁都洛阳,并无典型意义,当年造就的是西京和东都两个政治中心,决策上有重大失误,以前没人这么干过,以后嘛……那就说不定了。

    …………

    突厥不能跟中原王朝相比,他们是游牧民族,汗帐迁移是常有的事情。

    只不过李破觉得阿史那杨环没有必要那么做,追随战争的脚步离开如今的突厥王庭西迁,会自乱阵脚。

    如果阿史那杨环是个男人,能够亲自领兵杀敌,那没什么,此次西征很可能会增加可汗的威望,顺势还能重新收服铁勒诸部。

    可阿史那杨环不具备那样的条件……除了让自己处于危险的境地之外,没有其他明显的好处。

    当然了,这些想法他是不会说出口的,只是含湖的劝上一句两句也就完了。

    他作为大唐皇帝,在会盟的时候对突厥的国策指手画脚,会是极不妥当的举动,很容易让对方产生不必要的联想。

    所以只能从阿史那杨环的安危的角度出发,劝她一劝,其余的想法李破是提也没提。

    而且今日的局面,是他愿意看到的,突厥此次西征,不论成功还是失败,对大唐都是好事。

    东西突厥将在这场战争当中衰弱下去,不管谁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将来都会沦为大唐的附属,甚至是日渐消亡。

    阿史那杨环的决策没有错,突厥人渴望得到西域的财富,一场战争会极大的巩固阿史那杨环的权位。

    可突厥部族不具备中原王朝的行政体系,突厥重新恢复一统的举动更像是自掘坟墓,一个强盛的大唐必然就是他们的掘墓人。

    李破无比坚信这一点。

    …………

    喝酒吃肉间,两人谈论很多话题,天南海北都有。

    关于西域,寥寥数语就带了过去,李破不想表现出对西域有什么兴趣,阿史那杨环也没有多说,更没有露出半点想让大唐出兵的口风。

    两国在西域方向的博弈其实早已开始,大唐现在关注的还只是河西地区的稳定,手并没有伸展的那么长,因为东海战事的缘故,大唐也无力顾及遥远的西域。

    即便是如今,大唐正在重新向西调动军事力量,可那也只是对突厥西征做出的必要反应,今年或者明年出兵的可能性其实并不高。

    两人随后谈起了辽东。

    今次会盟,身处辽东的阿史那多闻即将迎来他的最终命运,他已经被放在了桌面上,成为了大唐和突厥王庭博弈的筹码,至于这个筹码是谁放上去的,那并不重要。

    李破这时就说,“阿史那多闻本为可汗心腹,出镇东方也没几年,就反复至此,其人之卑鄙狂妄可见一斑,可汗今无暇惩之,我愿代劳,将他的人头送给可汗。”

    阿史那杨环当即在心里道了一声想的美,阿史那多闻所代表的是可不只是一颗人头那么简单,还有辽东的归属。

    “阿史那多闻背信弃义之徒,如今已为冢中枯骨,丧家之犬尔……但说起来,此乃突厥的家务事,就不用劳动至尊了吧?”

    李破哈哈一笑,听这口气就知道,此事已经成为可以商谈的事项,就看大家拿出来多少诚意了。

    辽东被高句丽窃据也有些年了,突厥一直不很在意,倒是中原不管谁来做主,看着辽东都在流口水。

    原因嘛却也简单,不是辽东那片地方有多好,毕竟相对于此时的中原来说,那里还是荒蛮之地,占了肯定不能拿来种田。

    李破和臣下们看重的是那里的战略意义,得到辽东城的话,可以从侧面牵制突厥,高句丽也是据此而左右摇摆,与突厥和中原两家讨价还价。

    现在高句丽被大唐所灭,辽东的战略意义却并没有凸显出来,而是有了松动,外人看来是个比较奇怪的现象。

    实际上却很好理解,两国尽都力有未逮,无法对辽东进行有效的控制而已。

    不管是谁驻兵辽东,威胁都不算大,还要跟当地的土着部族纠缠,短时间之内谁也别想在那里站稳脚跟。

    事实上,突厥在那里的影响力会更大一些,如果换了大唐,也不是没有好处,把营州收回来的话,便可和辽东,加上半岛地区连成一片,今后突厥的东方汗账会非常的难受。

    …………

    “辽东的物产还是很多的,之前每年进奉王庭,皆得众人艳羡,前些年那些为阿史那多闻说好的话人,还不就是得了阿史那多闻的许多好处?

    今年送对貂儿,猎鹰什么的,明年送颗老参,明珠之类,我也收了不少,很是喜欢。

    若换个聪明人,拿了好东西送去长安,说上些好话,此时哪能落得如此狼狈?至尊你说是不是?”

    这话听上去说的有些不着边际,可李破也只稍微琢磨了一下便明白了过来,心里先就给对方点了个赞。

    于是笑着点头道:“辽东物产之丰饶何止于此?在突厥人手里真是浪费了,若是我来经营,人力物力都能跟上的话,不出十载,辽东城必成名城大邑。”

第1756章吐槽

    汉王杨谅,志大才疏,惯会讨好文皇帝夫妇,文皇帝驾崩也只数月,拥数州之地的杨谅便束手就擒,其人之无能可见一斑。

    但他真的是生了个好儿子。

    你瞧瞧现在,她也只是提了个开头,人家回的是严丝合缝,天下大事尽在胸中,随意挥洒自成文章。

    而他对突厥人的蔑视,几乎是毫无遮掩。

    这让阿史那杨环有些担心……可转头想想,却又觉得没什么,她本就是前隋的公主,如今主政突厥,为突厥人谋利,为的其实不是突厥人如何如何,而是自己的权位。

    等她百年之后,哪还管得了突厥人的死活?

    …………

    于是关于辽东之事,对饮两杯之后,两人便默契的不再多说什么,因为他们心里都明白,在这个问题上已经算是基本达成了一致,细节之处要等之后臣下们进行具体的商讨。

    也许旁听之人会觉得云山雾绕,其实很简单,他们在讨论辽东的归属问题,阿史那杨环有意将辽东当做定襄郡,以及北五原那样的缓冲区。

    她不想让唐人控制那里,却又做出了一定的妥协,两人都说辽东物产丰饶,是个好地方,忽略了辽东城的战略意义,那么意味也就很明显了。

    把辽东城设为市易之处是很合适的做法。

    李破给出了回应,唐人在经营方面的优势是突厥人无法比拟的,可以把辽东经营的繁华一些,两国可以在辽东共同攫取利益,有了好处大家分享,没必要非得在辽东分出个胜负。

    从长远看来,和平也许是暂时的,可现在这么做的话,却很符合两国的利益。

    至于辽东的阿史那多闻残部,以及契丹,奚部,靺鞨等土着部族的命运,在这几句话间其实已经注定。

    不管是由突厥人来动手,还是大唐来进行清理,甚或是两国共同出兵,都可以在盟会上进行商谈。

    李破在此事上表现的轻松自如是有其原因的,东海战事为大唐争取到了战乱回旋的余地,突厥的战略空间则受到了挤压。

    三年前的那场会盟,大唐和突厥就没有商量过辽东的事情,最多就是谈及了阿史那多闻的异动。

    那个时候李破和阿史那杨环都想驱使阿史那多闻东进,目的虽然不同,可战略上可谓是一拍即合。

    如今形势大不相同,突厥对辽东失去了兴趣,因为阿史那杨环的目的已经达成了,东方汗阿史那多闻不再能威胁到她的汗位。

    大唐也攻灭了高句丽,对北进辽东的兴趣也不是很大,胜利的果实确实甘甜爽口,可却需要时间来消化。

    李破可不是魏晋时期的那些君主,出兵辽东只为惩罚不臣,到手的东西他是不会扔掉的,而且他亲身去过辽东,对那里恶劣的环境有着清晰的认知。

    就算倾尽大唐之国力,也没办法像后来那样开发辽东,那就不如答应阿史那杨环的提议,把辽东作为一块飞地和缓冲区,过上些年看看形势再做决定。

    而李破口中的辽东物产丰饶,和阿史那杨环说的是两码事,那里山林间的药材,皮毛等等其实都在其次。

    那里有着很多的矿产,可以试着抓来些野人开发一下,为方兴未艾的海上商路增添些色彩。

    至于能不能办得到,那就拭目以待了。

    …………

    “我听说东海上的人都被你送回到了国中,拘以苦役?一国之贵,尽杀之,此何以为仁乎?”

    李破一脸懵逼,你可是突厥人的可汗,跟我谈仁?你肯定是有点毛病……

    于是他试探的问了一句,“可汗是说我太过残暴?还是说我应该优待降俘?”

    阿史那杨环笑着举起酒杯,“当年文皇帝令天下大族释奴改姓,如今你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就不怕后来人诟病吗?”

    这是说我不像杨氏子孙?

    李破终于露出了些狐疑之色,“文皇帝施行善政,也没见人夸他吧?”

    话锋一下弱了许多,李破暗自咬牙,将来把突厥人都捉来中原修路,到时我让你看看大家都是什么反应。

    阿史那杨环摇晃着酒杯,笑道:“至尊比文皇帝可凶的多,把人捉回中原当牛做马,不过倒也是个好法子,战乱之后,一地狼藉,若无非常手段,要多少年才能恢复的过来?

    杨二当年就虚伪的很,对治下百姓不闻不问,视兄弟如寇仇,视臣民若草芥,对待外人反而颇为优容,也不知他随了哪个?”

    李破一听就高兴了起来,说起这个咱可不困了啊。

    说起来,在严格意义上来讲,他们还真就是杨广一系列昏聩之举的受害者。

    李破就不用说了,南归之后九死一生,多数都是受到了杨广制定的国策的波及。

    阿史那杨环其实也不遑多让,启民可汗殁时,她立即意识到了自己今后的悲惨生涯,于是便想夺取突厥政权,为此求助于杨广的时候,杨广却是毫不犹豫的把她出卖了。

    亲自下诏,让她遵从突厥人的习俗,嫁给了继任突厥可汗的阿史那咄吉世,那对于突厥人来说没什么,他们的风俗就是如此。

    父亲死了,儿子将继承父亲的一切,包括父亲的妻妾。

    可对于嫁到突厥的公主来说,却是奇耻大辱,即便阿史那杨环有着鲜卑血统,也无法接受这样的安排。

    隐忍多年下来,始毕可汗南征之初,她还向杨广示警,为的其实不是杨广如何,而是自身需要大隋的支持。

    可杨广又玩脱了,差点没死在雁门,大隋上下也如水入油锅,沸反盈天,让阿史那杨环彻底失去了指望。

    若非云内冒出了一个侄儿,她现在说不定又嫁给了始毕可汗的兄弟或是子侄……

    好吧,这些旧事过去了许久,却还是让当事之人耿耿于怀,此时战乱方休,天下人说起杨广来,也皆道其昏庸,没有后来人那种把盗贼圣人化,把英雄盗贼化的劲头。

    …………

    “就是就是……”李破连连点头,“可汗是不晓得,杨二那厮在辽东城下干出来的荒唐事。

    竟然让攻城的将士对高句丽的兔崽子以礼相待,捉住了人也不能杀,还要放回去,那会大家就心寒无比,谁还愿意为这种人效力?”

    阿史那杨环哈哈一笑,心中道了一声果然,杨广和杨谅可是兄弟阋墙的典范,杨谅的儿子自然要痛骂伯父不仁不义。

    李破义愤填膺,其实却是想着拉开话题,因为他不明白阿史那杨环为何会提起这些,所以接着便道:“咱们会盟的地方杨广以前也来过吧?

    我听臣下说,杨广当年招启民可汗前来相见,声势可比咱们大的多了,据说杨广那厮还想从草原去河北,可汗知道后来为何没有成行吗?”

    阿史那杨环点头,“当年我随阿史那染干来会,盟会的地点确实就是不远处的黄河南岸,数十万人聚集在一处,声势滔天……

    杨二席间也确是跟阿史那染干提起过,他想率人一直去到涿郡,可至尊应该明白的,杨二率人走到这里,已是人困马乏,还想去到河北?真是异想天开。

    阿史那染干被吓坏了,数十万人的粮草供给,许还要在草原上过冬,突厥哪能受得了?于是染干力劝杨二不要行此荒唐之事。

    杨二颇为不喜,可最终也未成行,估计是被人劝住了,怎么?至尊也想学他,想在草原上走一走?”

    李破摇头跟阿史那杨环碰了一杯,放下酒盏才说道:“当年参与盛会的人已经不多了,知道内情的人都已作古,我猜杨广是刚得大位,正在兴头上。

    想让突厥人见识一下圣可汗的威风,后来他去张掖的时候,不也如此,据说弄的许多人都迷路了,死了不少人,弄的自己也狼狈不堪。

    他要是在草原上真走去了涿郡,可汗说他会不会死在途中?”

    杨广北巡榆林,西巡张掖都是大业年间大书特书的功绩,北巡榆林不好说,这件事确实让突厥人见识到了大隋的强盛。

    西巡张掖则是彻底的虎头蛇尾,在张掖杨广享受到了不下于和启民可汗会盟时的尊荣不假。

    可最后却是闹出了大笑话。

    杨广西巡之际,设下了河西四郡,杨广东归之际令四郡之人前来相见,人家都没什么反应。

    杨广还走在路上,吐谷浑伏允可汗来袭,把杨广的左光禄大夫,右翊卫将军都给杀了,所以导致杨广西巡队伍急行,正好还碰上了风沙,队伍十去七八,牛马死伤狼藉,连公主都走失了好几位。

    这和惨败一场也没什么分别,据说数十万人随杨广出行,随他一道回到长安的才数千人。

    也不怪李破老是吐槽杨广如何如何,能做出这种糟烂事,转头就忘在脑后的帝王,世上绝无仅有。

    换个其他人,闹上这么一次,怕是皇位就要丢了,嗯,前隋的臣民们承受能力还是值得称道的。

    南北两个君王就此开起了吐槽大会,把杨广批驳的体无完肤,让阿史那杨环差点忘了自己刚才想说什么……

第1757章奴隶

    阿史那杨环想跟李破商量的是另外一件大事。

    她先就试探了一下李破的态度,奴隶贸易这个词在当下还没有发明出来,可人们却已经做了很久了。

    不论是中原王朝还是北方胡人政权,对买卖奴隶都持有着开放的态度。

    突厥要落后一些,所以他们一直未曾摆脱奴隶社会的一些典型特征,在草原上,蓄奴是一种平常到司空见惯的行为,甚至没人会对这种野蛮行为提出任何质疑。

    相比之下,早早就脱离了奴隶社会的中原封建王朝,对此则有着越来越严格的规定,传统意义上的买卖人口在中原是受到官府禁止的违法行为。

    虽说没有禁绝,也无法完全禁止此类交易,可在中原文明进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没有任何生存权力的奴隶是不存在的。

    中原的奴仆也已经享受到了一定的律法保护,战乱时节不用说,五胡乱华的时节也不用较真,只要中原恢复一统,任何人都不能随意的剥夺他人的生命,这在唐典中有着明确的规定。

    前隋时也是一般,贵族们的特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约束,这并不绝对,却做到了有法可依的地步。

    尤其是用奴隶殉葬,献祭等具有明显的奴隶社会特征的行为,在中原已不多见,只有皇帝或者一些大贵族死后,还会零星的出现殉葬之礼,至于用奴隶献祭,则已完全禁绝。

    之外谁家府邸出了人命,即便是私奴,只要官府得知,也会受到追究。

    …………

    可东海上的一连串战事,大唐做的就很是野蛮,战争过后,不论是倭国的还是高句丽的贵族阶层,被一扫而空。

    没有你磕个头,表示臣服就能得到宽恕的场面,大唐是遵照亡国灭种去的,贵族精英肝脑涂地,下层百姓则被牵来大唐做苦工,其实就是奴隶。

    阿史那杨环在突厥王庭听了这些消息,倒也没多大触动,甚至很是理解,隋末战乱死了太多的人,让南边人口锐减,用战争去俘获人口,是个不错的主意。

    只是她不太清楚这个侄儿能做到哪一步,今日出言试探了一下,心里有了底,便跟李破谈起了奴隶贸易的事情。

    突厥人蓄奴成风,近两年在北边捉住了不少“北方野人”,突厥贵族们都很高兴,可让人烦恼的是,来自北方的战俘并不温驯,时刻想着逃走或是杀死他们的主人报仇。

    于是有人提议,不如把这些战俘卖给大唐了事,反正突厥要进兵西域,来自西域的奴隶向为突厥人所喜欢,不如跟大唐做笔买卖,还能得些实惠。

    阿史那杨环和人商议了一下,想要拿这个跟大唐换取一些利益。

    什么样的东西是现在突厥人所急需的呢?那不用问,兵器盔甲,甚或是粮食等等都可以用来交易。

    阿史那杨环也只是大略的说了说,就像后来谈生意一样,做老板的总是露出个意向就成,有意合作的话,其余的事情就会交给下面的人来做。

    李破恍然,心说你这弯子绕的够大的,一点也不突厥,还以为你想拿仁啊德啊的来说教,那可就太别扭了。

    大家是什么人,怎么起家的,现在又是什么地位都清清楚楚的摆在那里,他们之间没必要做表面文章,谁说话虚头巴脑,一定会遭到对方的鄙视。

    …………

    李破也只是思忖了一下,就觉得这是个不错的买卖。

    突厥人的疆域大,贵族们根本不把人当人看,一个个都有着很多的奴仆伺候,实在是对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如今大唐的劳工都是抢来的,没有给贵族使唤的意思,都在各处做工,一方面算是加重了大唐国库的压力,一方面却又省下了许多的资源。

    大唐的百姓没有了徭役之苦,专心务农,粮产一年比一年多,百姓生活好过了,家中渐渐有了盈余,工商业便会顺势崛起,社会就会趋于安定繁荣。

    以如今的形式,外来务工人员不嫌多。

    唯一有些为难的是突厥人需要的是武器盔甲之类的东西,这些如果敞开了交易的话,那肯定是资敌之举。

    其实突厥人的锻造技艺也很精湛,他们当年本就是柔然人的锻奴。

    只不过突厥人的生产规模没办法跟中原相比,精心锻造出来的军械每年装备个数百人就是其极限了。

    其他人使用的还是粗制的铁制品,而且这么多年工艺一直停滞不前,直到中原战乱,才有了点机会,招收了一些从中原逃到突厥的匠人,却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差不多都为贵族所豢养。

    所以为了此次西征,阿史那杨环可谓是操碎了心,连用奴隶换取大唐的军工产品这样的事情都想到了,是真的很不容易。

    …………

    “不与可汗虚言,大唐需要人口……可汗和我都不是锱铢必较的商人,人少的话,尽可送过来,可汗欲图西域,此乃大事,我送些军资给可汗,以助可汗声势是应该的。

    可如果是交易的话,让臣下们坐下来商谈即可,那就不应该是一万两万的人的事情了,而且大唐也需要牛马……

    可汗不如好好思量一下,交易嘛,各取所需,咱们是一家人,不过有句话是亲兄弟明算账,总不能有人在其中吃亏是吧?”

    一句话把阿史那杨环逗笑了,和李破又喝了一杯,至此酒已上脸,说话也大声了许多,“至尊说的这都是什么啊,却好像还挺有道理的……

    北边一年当中有半年多都是冰天雪地的,哪有那么多人?这两年交战,俘获了几千人,照你这么说,可算不得什么交易,只能是礼物罢了。”

    李破也笑了起来,“人是少了点,不过前些年逃到突厥的隋人应该还剩下许多吧?可汗留着他们也没什么用,不如送他们归国?”

    阿史那杨环一下皱起了眉头,良久才展颜一笑道:“那些人确实用处不大,草原上没有地方供他们耕种,很多人只能放马牧羊……

    至尊是个好皇帝,今时今日竟然还能记得他们,仁之一字,当占一半……那就在之后商议一下吧。”

第1758章探索

    对待敌人要像冬天般无情,对待朋友要像春天般温暖。

    伟人的话李破记得很清楚,自己人和外人分的向来清清楚楚,而突厥就是个外人,但突厥可汗却介于朋友和外人之间。

    她的一些条件,也就都在答应和不答应之间,当此之时,李破会尽量满足,突厥人的内讧近在眼前,他是不希望东(和谐)突厥失败的。

    至于得到西域之后,突厥声势会不会大增,李破也有着很清醒的认知,突厥可不是那种疆域越广大,实力就越是强横的帝国。

    他们的治理能力很成问题,不然的话大唐也不会制定出现在这样应对突厥的国策。

    而且不管是突厥,还是中原王朝,西域对于他们而言,都属于锦上添花的地界,那里是通往欧非大陆的通道,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却绝对不是一块能够迅速增强帝国实力的沃土。

    当然了,当后来的黑色黄金被发现,技术又进步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那里才会成为让所有国家垂涎三尺的宝地。

    …………

    “我总听人说北边是鲜卑人所说的沉睡之地,那里有突厥人的敌人,都是些什么人?长相是不是要比……汉人白皙许多?”

    李破好奇的问着,正事大致上说完了,酒喝了不少,让人意外的是阿史那杨环酒量是真不错,一点也没有喝多了的意思。

    说出来的话还能绕出八个弯子,差点把他给绕进去。

    此时他已经吃饱了,剩下的就是闲聊,反正天色还早,也不急着回去睡觉。

    这会他口中问的其实就是西伯利亚地区有什么人,是什么人种,那里他不是没有去过,只不过和现在肯定不是一个样子。

    后来的西伯利亚指的是横亘在亚洲北方的一大片地域,多数都被毛熊给占了,但他们的主体民族其实属于外来物种,如今的斯拉夫人估计还在东欧地区玩泥巴。

    现在那里是些什么人,中原的史册上倒是有一些零星的记载,尤其是北魏武帝拓跋焘,曾经率军攻打柔然,一直冲向了漠北,战胜柔然人之后,又派偏师向北扫荡了不少高车人的部落。

    那里应该就是后来西伯利亚地区了,鲜卑人许之为沉睡之地,音译的话应该是鲜卑利亚,和西伯利亚同音。

    突厥人应该对那里更为熟悉,自从突厥立国之后,就一直在跟他们口中的“北方人”作战,将其视为野人。

    与北方人相对的就是南方人,指的就是中原民族。

    阿史那杨环也很有谈兴,并不介意为侄儿解释一下。

    “北边的那些人和咱们差不多,分不太清他们都来自何方,里面有很多鲜卑人,多为首领,穿戴上很容易辨识,他们还保留着一些鲜卑人的风俗。

    之外也有突厥逃人去到那里居住,都是些罪民,当年突厥立国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将北方视作流放之地,我听说突厥有一个很强大的部族,叫……什么来着?”

    说到这里,她望向后方角落里的阿史那牡丹,阿史那牡丹满眼都是她的可汗,立即给出回应,“是鄂尔浑部。”

    阿史那杨环点头继续道:“对,鄂尔浑部,就是当年为突厥王制作文字的那个部落,因罪被流放去了北方。

    从西边逃过来的也有一些,只是大多成了奴隶,至尊说的那些皮肤惨白,童有异色,与突厥王族有那么几分相像的,多为西域之人混杂而成,在北边并不多见。”

    李破满足了自己那点好奇心,和他想的差不多,就现在这个交通条件,西边的那些人根本不可能大规模的出现在东方。

    倒是西亚那边的土着,和东边更可能产生一些联系,反而是匈奴人被赶走之后,有一部分西逃去了西亚和东欧……

    李破在长安时,就听温彦弘,虞世南等人说过,不论突厥,鲜卑,甚或是西域邦国,盖匈奴之别种也。

    差不多也就是说,从中原的春秋战国,一直延续到前汉,对中原文明形成广泛威胁的北方游牧民族,匈奴。

    别看其文明程度不高,可却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匈奴消亡之后,在他们控制下的各个部族分散开来,对中原史册有着详尽认知的那些人,就都认为现在的这些异族,几乎都可以追朔到匈奴身上。

    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可惜当世没有人会特意的研究这个,不然一定会发现很多后来人难以探知的秘密。

    李破觉得此事可以让人来研究一下,随着大唐影响力的扩张,史册的厚度也会随之增长,哪天一个来自欧洲的商队可能会随时出现在长安,如果他们足够幸运的话……

    至于李破记忆当中那些希腊人,罗马人东征的故事,很可能被无情的拆穿,什么欧洲人东征,波斯人西征的,估计都够呛是真的。

    他一个大唐皇帝,来到榆林跟人会盟都如此艰难,你们凭什么能走那么远,动不动就出现几十万人的会战?那一定是在开玩笑……

    不过现在可以确定的是,在西伯利亚冰原上生活的肯定不是后来的斯拉夫人,按照阿史那杨环的说法,那里是罪犯和一些土着组成的部落联盟,人种很杂乱,几乎不可能真的知道他们来自哪个族群。

    这个说法比较可信,毕竟最了解你的就是你的敌人,突厥人和他们纠缠了这么久,不会对自己的敌人有所误解。

    李破对此也没有太过关注,只是好奇罢了,东边的海上商路在今后几年会迅速拓展。

    有了半岛和倭国这块跳板,往北边探索的话,很快就会绘制出一张张地图传回大唐,李破想知道的是,什么时候大家才能从海上绕过突厥,去到贝加尔湖地区。

    如果可能的话,穿过白令海峡,美洲大陆是不是也就近在眼前了呢?航海史上的奇迹,会归功于谁?

    这都是比较有趣的预测,技术上也并不存在任何障碍,依照大唐现在的国力,是一个能够实现的小目标。

    当然了,对于世界的探索看似没有多少实质性的作用,却可以增加文明的厚度和宽度,拓展人们的眼界,把时间线拉长一些,对一个文明来说,是绝对有益的举动。

    李破是个务实的人,这些意义他懂,但就当下的局面来说,只能把这些当做通商的副产品来看。

    对各个大陆的探索,大唐还缺少许多必须具备的条件,再过上个几十年,把那些探索到的偏远之地,当做流放犯人的地方,就是个不错的选择了。

    比如说东海之上的岛屿,现在大唐就完全可以把罪犯都流放到那里去,先把大家的祖宗弄的统一了再说。

    而这是一个没有什么竞争对手的时代,开荒一下并不费多大力气。

    …………

    阿史那杨环也问起了海上的事情,听到李破的描述之后,她先是嘲笑了李破还在用着杨二造出来的大船,接着便说起了当年文皇帝在时,也曾派人出海的事情。

    两国都属于大陆国家,阿史那杨环对海上的故事其实并不感兴趣,和李破问起西伯利亚的人种一样,都属于是好奇心在作祟。

    她倒是很想知道李破花了这么大力气,派兵出海就是为了从海上攻打高句丽?如果是那样的话,倒是比前人有魄力的多。

    前隋也具备那样的实力,可惜数次出海,皆无所获,耗费又空前巨大之下,便也让前隋君臣渐渐息了出海之心。

    固定的思维模式是很难改变的,若非李破力主出兵海上,大唐的君臣其实也不会有所改变。

    至于海上贸易,对于完全可以自给自足的中原农业文明来说,并无必要。

    李破也无心解释什么,中原王朝一向都是典型的大陆强国,对开拓海上资源不感兴趣,更何况是靠着放牧为生的突厥了。

    可也正因为游牧民族长着四条腿,所以他们在陆地上能够走的更远一些,广阔的草原也为他们提供了方便,反过来便死死拖住了中原王朝的脚步。

    …………

    酒过三巡,两人的话题开始越发的漫无边际,大唐和突厥的内政外交都涉及到了,却还是无法深入,两人都保持着基本的理智,不会让对方窥见藏在心里的隐秘。

    阿史那杨环终于有了醉态,李破也觉得脑子转悠的有点慢了。

    人们常说的酒后吐真言,在两位君王身上却失去了作用,想从他们口中听到几句事关国家的肺腑之言,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最后阿史那荣真扶着醉醺醺的李破出了大帐,阿史那杨环想要起身相送,却晃悠着又倒在了凑过来的阿史那牡丹的怀里。

    李破回头笑道:“可汗醉了,还是好好休息……明日再饮,总需分出个胜负……”

    阿史那杨环连连招手,“何必明日……不如回来再饮几杯……”

    李破呵呵一笑,好像还很不服气的想要回去拼个你死我活,却被阿史那荣真拥着出了帐篷。

    等到人走了,阿史那杨环慢慢的坐直了身子,稳稳的拿起酒杯又饮了一杯,哈出一口酒气,回首跟阿史那牡丹笑道:“他酒量不成,你再陪我饮上一些,不然今晚哪能睡个好觉?”

第1759章苦痛

    “牡丹,你说我和他相比如何?”

    阿史那杨环的酒量……没法说,她从来没有在人前喝醉过,年轻的时候,她身处突厥王庭,如在虎狼群中,所以有段时间曾经在私下里苦练酒量。

    突厥人的奶酒难以入口,却不停的狠命灌下去,其痛苦可想而知,而且还不能让人知道……

    之后的十几二十多年,她一直把酒量保持的很好,和突厥人在一起,这几乎是个必备的技能,时刻保持清醒同样重要。

    她当年登上可汗之位的那几年,身边的心腹之人平日里都要给她看管几匹膘肥体壮的战马,食水皆备,随时可以用于逃走。

    现在不用那么紧张了,补全之后的王庭四大部族,基本都在她的控制之下,身边的附离子也笼络的差不多了。

    可她还是容易在梦中惊醒,所以睡前总要喝上点酒,才能睡个好觉。

    她这个可汗当的……

    如果非要拿什么人来对比一下的话,可以说一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虽是大权在握,却不辨敌我,宿夜惊心之下,很容易患上这种精神衰弱的毛病。

    长此以往的话,也就会诞生一位多疑易惧的王者,那对于整个帝国来说,就像是一场随时可能暴发的灾难。

    阿史那杨环的精神还好,这主要得益于她年轻的时候,常年在突厥王庭中左右腾挪,精神属性越来越高的原因。

    …………

    阿史那牡丹心疼的看着自己的可汗,却还是为她斟了一杯酒。

    如今突厥王庭中的贵族们不用再饮用难喝的奶酒了,和唐国通商之后,买卖来的酒水都送到了贵族们的桌桉之上。

    可汗饮用的,都是她的侄儿派人送来的好酒,甚至是西域的葡萄酿都送来了十几坛,只是可汗多年饮酒,对烈酒的兴趣更大一些,那些珍贵的葡萄酿也就偶尔装点一下排场而已。

    阿史那牡丹知道可汗即便没喝醉,也有了醉意,不然按照她的脾气是万万不会问出这种问题来的,因为这比较愚蠢,也不会得到什么让人高兴的答桉。

    借着斟酒的工夫她仔细琢磨了一下,想要敷衍过去,不过看着可汗的目光,她只能无奈的笑笑道:“那人聪明绝顶,胆子又大,当年的事您又不是不知道,我去马邑让他莫要再率兵去定襄了。

    他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阿史那杨环仰头饮了一杯,将酒盏顿在桌上,“有什么话尽管说就是了,你知道的,我不想听这个。”

    阿史那牡丹又给她斟满,叹息道:“可汗想听什么样的话语呢?他是南人的英雄?还是主掌朝政很是英明?可不管怎么说,他毕竟都是您的侄儿啊,为什么非要和他相比呢?”

    阿史那杨环笑了起来,摇动着手中的酒杯,溅出许多酒水,“听你这话就知道,你觉得我比不上他是吧?

    他的眼光很长远,布置的也不紧不慢……好像老天爷也在帮他,文皇帝在时,数次派人出海,未必没有从海上攻打高句丽之心。

    可最后怎么样?全都遇到了大风,连裴世清出使倭国,都差点迷路回不来。

    杨广也派了来护儿从海上攻打过高句丽,却是功败垂成。

    现在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他派人出海只一两年的工夫,便攻下了高句丽的王城,真是……幸运的让人不敢置信。”

    “可汗不要说了……”陪着阿史那杨环饮了一杯,阿史那牡丹摇头道:“哪个当了皇帝的人没有气运?

    天神不也是在看着可汗吗?”

    阿史那杨环端起酒杯,却还是慢慢放下,她喝的差不多了,理智已经在警告她不能再饮。

    她揉了揉额头苦笑道:“你刚才也听了,盟会之事他显是已经胸有成竹,他的目光正在更远的地方逡巡,西域不过是棋盘一角而已。

    咱们在南边都待过的,朝中的那些人各个皆乃人中之杰,他身边能用的人越来越多,只那位贵妃就让人坐立难安,外面还守着一个结义兄弟,听说也有着万夫不当之勇。

    突厥有什么?听见要攻打西域的消息,一个个就都红了眼睛,那翁婿二人想重回西域都想疯了。

    夷男的眼光短浅的很,起兵之际,夷男会效忠谁呢?

    我们正在棋盘中沦为棋子,却还不得不一步步走下去……

    你知道他在等什么吗?”

    阿史那牡丹摇了摇头,她已经有点不知道可汗在说什么,她只是在可汗的话语当中,察觉到了浓浓的挫败感,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阿史那杨环自顾自的幽幽道:“看着他的眼睛我就知道,他在等我去见文皇帝和娘娘,那个时候,他会把突厥人都变成奴隶,就像那些倭人,高句丽人一样。”

    阿史那牡丹震惊的看向她的可汗,她不太相信,却又觉得可汗所言理所当然。

    片刻之后,她挤出笑容安慰道:“可汗不要胡思乱想了,即便您所言成真,那又怎样?他念及亲情,不愿与您为难,那是好事。

    等将来……突厥人会不会被他所征服,又关咱们何事?

    两国如今这样我觉得挺好的,您也不用太过费心,突厥人没什么良心,您何必牵挂于他们日后过的好坏?”

    阿史那杨环仰头想了想,笑容慢慢在她脸上扩散,最终笑的前仰后合,指着阿史那牡丹道:“你也是个突厥人,怎么能说这种话呢?”

    阿史那牡丹也欢快的笑了起来,“我的母亲是隋人。”

    于是两个裸官在帐篷中大笑不止,良久阿史那杨环才擦了擦脸上的笑出来的眼泪,“快出去看看,别让人听到咱们说话,今晚守在帐篷外面的人就都让他们去见天神吧。”

    …………

    一夜之间,突厥人悄无声息的死了十几个附离子,他们身份虽然都很尊贵,可突厥一直就是这个样子,没什么道理可讲。

    李破其实也没喝多,装模作样谁都会,身在云中草原的李破,那更是警醒无比,喝的再多也要留出逃命的体力来不是?

第1760章插曲

    草原上的夏风,依旧缺少温柔和教养,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一样,粗糙冷硬。

    第二天两边都没什么大动作,唐人刚来,需要休息两天,突厥人倒是休息好了,却也如临大敌。

    唐人来了不少,都是骑着马过来的,唐人也一个个人高马大的十分壮实,让突厥人找不到任何的优越感。

    李破睡到日上三竿,才起身洗漱。

    没人会来打搅他,大家都知道昨晚皇帝去和可汗饮酒了,回来的很晚,好像还喝了不少,臣下们未曾与会,却也听说过一些传言,并没有感觉太过惊奇。

    至于皇帝和突厥可汗为何交往如此亲近,也是各有猜测,但都不会宣之于口。

    …………

    到了这一天的中午,李破趁着用午饭的时候把臣下们都招到了自己的营帐之中。

    一边吃吃喝喝,一边再次统一了一下思想。

    主要是昨晚跟阿史那杨环饮酒时知道了些新的状况,跟臣下们通通气。

    到了这会,其实也再没有任何疑问,突厥在会盟之上会着重谈些什么已经是明摆着的事情。

    突厥人想要一场战争,需要大唐的支持。

    如果是以前,谁想发动一场国战都要看战机,现在情况特殊了一些,两国更像是狼狈为奸的走在了一起,把西突厥摆上了餐盘。

    大家此次会盟就是看看怎么下刀……

    …………

    和臣下们七嘴八舌的商量了一下,也不用说太多,从今年年初,朝中就一直在商量此事,临到关头,章程其实已经定的差不多了。

    午饭过后,李破带着护卫到草原上转了两圈,找了找当年的感觉。

    其实草原就是那个样子,天高云澹,视野开阔,第一次来到这里的人也许会感受到触及心灵的震撼,可只要过去个几天,这里缺乏变化的景色,以及那对人不很友好的环境就会令人感到乏味。

    用宗教的话术来说,这里就是游牧民族的应许之地,所有的自然条件都符合游牧民族的生存标准。

    李破熘达到了西边,离着营地不算远,一群年轻的突厥人骑着马飞奔而来,让护卫们紧张了一下。

    不过没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情,那些突厥人明显是射猎归来,还牵着几匹鬃毛很长的野马。

    这样的场景李破很熟悉,这些年轻的突厥人应该是找到了一个野马群,很多突厥人的成年礼就是在草原上追逐着野马群,为自己套上一匹好马回去。

    很危险的举动,这个年纪的中原人,要么就在耕作养家,要么就是在读书准备入仕,所以在性情上也就不如游牧民族彪悍。

    但话说回来了,突厥男人的懒惰和无知,也正表现在这里,整日里好勇斗狠,导致的结果就是即便是很多年之后,草原上的生活依旧没有任何的改进。

    李破就曾听人说过,草原上的男人就会握着马鞭子,除了用来放牧就是喝酒打老婆,外面文明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很多草原人根本就不关心。

    …………

    突厥人带着收获的喜悦在队伍不远处呼啸而过,罗士信舔了舔嘴唇,十分意动的跟李破说道:“哥哥,这次要是谁再对哥哥不敬,可得让俺来了吧?”

    李破道:“咱们不是来打打杀杀的……若是有了机会,莫要杀人。”

    罗士信立马乐呵了起来,“哥哥放心便是,俺现在动手有分寸,不然程大郎死了不知多少次了都。”

    李破也乐了,“你和程大郎成了儿女亲家,以后却是不好再动手了吧?”

    他这扇风点火的本事却是还没忘。

    罗士信随即中招,“儿女亲家怎么了?该打还是要打,那厮贼眉鼠眼的,看着就让人想捶他几拳。”

    此时旁边的阿史那荣真道:“他们过来了。”

    疾驰而过的突厥人转了一个弯,朝这边驰来,看上去没什么敌意,没有拿下背上的弓箭,也没有抽出腰间的弯刀,到了不远处还放慢了速度。

    李破对自己的安全还是有信心的,随意的挽着马缰绳,看着突厥人过来,和迎上去的护卫交谈了一番。

    突厥人纷纷翻身下马,得到李破的允准之后,三个年轻人被引了过来。

    打头的一个长相还不错,看着那双蓝眼珠,就知道是个突厥王族,够得上李破心目中小白脸的标准了。

    来到不远处,在护卫虎视眈眈之下,领头的年轻人微微躬身,锤击了两下胸膛,高声用突厥语道:“阿史那求罗的儿子,阿史那布托见过可汗。”

    李破心里道了一声麻烦,年轻人就是没有眼力见,那么多的突厥人在左近,你见谁会来打扰于我?

    阿史那求罗的儿子,阿史那同苏的兄长?大舅哥啊这是……

    年轻人站的笔直,目光肆无忌惮的望着骑在马上的李破,李破跟他对视了一眼,转头跟罗士信笑道:“很有胆量的突厥贵家子,放他过来吧,莫要动粗。”

    罗士信纵马向前,到了阿史那布托面前,翻身下马,既然哥哥说了不要动粗,他也只是上去拽住对方,不理会对方的挣扎,在他身上检查了一下是否带有武器,到底是搜出来一把匕首。

    罗士信当时就有点恼了,一把攥住了对方的脖子把他举了起来,在罗士信面前,自诩勇力的年轻人几如孩童,任由摆布。

    其他的突厥人立即呼喝了起来,两个同伴上前想要解救阿史那布托,立即被护卫们放倒在地,外围的突厥人也被围了起来。

    在盟会之地冲撞大唐皇帝,简直就是找死。

    李破制止了一场惨桉的发生,年轻的突厥贵族们明显缺乏常识,没有意识到他们随意的举动,会给两国造成怎样的严重后果。

    从他们身上,李破仿佛看到了杨广会盟启民可汗时,站在突厥人队伍当中的始毕可汗等人。

    那场盛会虽然他没有亲见,却也能想像的到当时见到父亲对大隋皇帝卑躬屈膝时,始毕可汗为代表的少壮派有着怎样的屈辱心情。

    当他们长成之后,对隋人便十分的不友好。

    如今他眼前的这些,就是突厥人的年轻一辈了,世界仿佛又轮回了一次……

    …………

    只是这些年轻人并没有在前人的经历中寻找到经验教训,和始毕可汗一样,不知道战争有着怎样的残酷以及战争结果的不可预知性。

    衣衫凌乱,满心愤怒却又有些恐惧的年轻人终于被带到了李破面前。

    他昂起头,倔强的表现着他的不屈,“我听说过可汗的名字,你是一个英雄,可出行的时候带的人太多了……在这里,不用怕有谁会来伤害于您的,因为您是我们的客人。”

    李破居高临下笑道:“你太鲁莽了年轻人……说吧,你见我是想说些什么?是你的父亲让你带话给我吗?还是有可汗的汗令在身?

    如果只是你自己的莽撞之举,我想你不应该就这样出现在我的面前,如果你还有那么点的聪明的话……”

    “我只是想来见一见您……”

    李破失去了兴趣,带了带马缰绳,从阿史那布托的身边走过,他的声音传入年轻的突厥贵族的耳朵。

    “看在我们还有点亲戚的份上,我容忍你的冒犯,不要让我再看到你……阿史那求罗……回去告诉你的父亲,当年他曾经在我背后射出过一支冷箭,我今天却没有杀了他的儿子,他欠我一个人情。”

    …………

    对于李破来说,这只是一个小插曲,巨大的身份差距,往往让打脸的事情变得索然无味,而突厥的年轻贵族这种无知者无畏的冲动之举,也很难让李破欣赏的来。

    中原又到了一个人才辈出的时节,优秀的年轻人太多了,任拿出一个来,也不会像阿史那布托这样没脑子。

    突厥人啊,还是那么愚笨,多少年过去了,丝毫也没有长进。

    阿史那求罗好像还不错,起码知道在他比较虚弱的时候想给他来一下,他的儿子就不怎么样,竟然想在大唐皇帝面前表现一下?也不知道是怎么个脑回路?

    而对于阿史那布托来说却是有点不能承受,年轻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还受到了很大的惊吓。

    回到营地,他很快就被人出卖了,阿史那杨环恼火了起来,把他叫到面前狠狠的抽了几鞭子,并禁止他在盟会期间离开自己的帐篷。

    而他回到王庭,也许还要承受暴躁的父亲的怒火,可怜的年轻贵族终于受到了社会的毒打。

    他的肠子估计都要悔青了,因为他忘记了可汗说过的话,差点就成为了大唐皇帝的食物。

    …………

    一个小插曲自然不会影响到盟会的进行,第二天傍晚,李破和阿史那杨环一道在大帐中设宴,算是让大家见个面,交谈一下,相互熟悉熟悉。

    没有人再出来搅局,三年过去,两国君王都把权力牢牢的掌握在了自己手中,两国交好的大前提已经定下,任何故意挑衅的人都会受到严惩。

    这种场合,两国臣下们的差距比上一次还要明显。

    突厥王庭的大逻便和哥利达官,甚至是两个领兵而来的贺兰苏尼阙,两个叶护可汗。

    不论是礼仪还是言行举止,在大唐的臣子面前,都显得过于粗鲁……

第1761章臣下

    “房乔,字玄龄,出身清河房氏,山东人,如今任吏部侍郎,有谋略,知进退,为人宽宏大度,颇有人望,曾为李世民所重用,李渊败亡后投效于唐……”

    “武士彟,晋阳人,前为商贾,家资巨富,善于经营,今为户部侍郎,李渊降人,颇得宠重,其妻杨氏弘农女也,女武瞾,钦赐唐女之名,甚得优容。”

    “令狐左光,河西土人,着作左郎令狐德棻之弟也,先侍李渊,为太常寺丞,后又投唐,拔为工部侍郎,性木讷,专司技艺,为郫国公何稠赞赏,投为门下弟子。”

    …………

    赵德言陪在阿史那杨环身边,低声为她解说着来到帐中的唐臣,情报工作做的还不错,没有遗漏什么人物。

    这些大多都是阿史那牡丹去到长安,主持收集到的资料。

    至于门下侍郎杜楚客,中书侍郎岑文本,刘政会,礼部侍郎刘自,兵部侍郎张亮等人,除了杜楚客和刘政会,其他人上次盟会的时候都曾经见到过。

    又比如司农寺卿窦光大,鸿胪寺卿高表仁等,大多出自中原的名门望族,资料则更为详细。

    阿史那杨环听的很仔细,眼睛在各人身上打量。

    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换旧人。

    前隋那些名臣大将没剩下几个了,就算有的人还在,以他们的年岁也不会出现在盟会之上。

    在阿史那杨环看来,现在这些就是大唐的少壮派人物,都是三省六部的左官,除了九寺那些,其他正官一个也没来。

    中原的官僚体系她很清楚,眼前的情景意味着什么,她同样明明白白,大唐的人才在涌现,那些大唐的开国功臣们还没有老去,后继之人便已登场。

    听听,其中大部分竟都是李渊降人,侄儿在用人上可谓是不拘一格。

    当然了,这也能够理解,李渊当年占了关西,自然是人才很多,侄儿心胸宽广,没有因为他们侍奉过李渊便弃之不用。

    相比之下,突厥王庭……就不用说了。

    突厥的臣下们在本质上就和中原王朝不一样,突厥的部落首领,乃至于大臣们都是采取的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模式。

    新陈代谢倒也不算慢,就是显示在臣下们的才能上,很多时候都呈现出退化的趋势。

    换句话说,突厥的精英阶层一直在走下坡路,即便偶尔能出现些人才,也会被老资格们死死压在下面。

    这是官僚体制上的差异,另外就是人口基数,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等产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一直以来北方游牧民族能够依仗的其实就是两点,一个就是环境,另外就是成群的骑兵,其他的都乏善可陈。

    平日里这些位高权重的人离着远,一辈子也不一定有一次见面的机会,只能隔着遥远的距离相互交锋,谁占据了上风也很好分辨,都表现在两国的边境线上。

    前隋时期,表现的尤为明显,突厥势大之时,不论是西域,还是长城外的地盘都是突厥人的,时常还要南下骚扰。

    等到前隋声势大张,文皇帝父子被突厥人奉为圣可汗,前隋的疆域便迅速扩展开来,北边的触角蔓延到云中草原的腹地,榆林马场更是稳若泰山。

    东北方向,营州等军镇几乎隔绝了突厥和高句丽的联系。

    西边的西突厥年年遣使来朝,大隋也设下了鄯善,尹吾,西海等郡,将汉时的丝绸之路重新延伸到了遥远的西方。

    而隋末战乱之后,突厥重新取得了优势地位,长城外的地方就又丢的差不多了,河西地区,榆林地区,定襄郡,营州等地都一股脑的荒废了下来,大多成了突厥的盘中餐。

    …………

    如今大唐重新陆续收回了前隋的疆土,在两国交往中渐渐取得了主动权。

    盟会之时,两国的臣下们也有了面对面交锋的机会,而不比不知道,一比之下,则是稀里哗啦。

    这种对比在上次盟会时就很明显,两国精英坐在一处,就像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凑在了一处。

    匈奴王把苏武等人弄去北海放羊,估计就是感觉到了这种文明上的差距,想要打掉衣冠楚楚的汉人的威风,让他们去做了羊倌,看你还有什么好骄傲的?

    实则这是一种不懂中原文明的愚昧表现,文明是一个内在的东西,可不是你让他狼狈的放牧就能顺便抹去文明的痕迹的。

    …………

    李破身边也有高表仁在给李破介绍着突厥的臣下,李破就比阿史那杨环澹定的多,突厥贵族身上都带着浓重的野蛮痕迹。

    而且这些什么大逻便,哥利达官在王庭中待的久了,身上都透露出腐朽的气味,有点像晋阳王氏宅中的族老。

    赴宴的突厥权贵年龄普遍偏大,看着就知道,大多已被酒色掏空了身体,按照突厥人的习惯,在这样隆重的场合,他们一般都会带上自己宠爱的儿子或者侄儿,那基本上就是他们的继承人。

    突厥的权贵们腐化的很厉害,突厥很久没有发生战争了,突厥的上层精英的腐化速度想想就知道。

    没有战争,游牧民族的阶级固化情况也会十分严重。

    当年启民可汗求稳求治,让突厥人兴盛了起来,可贵族们堕落的景象却也比比皆是,他们的素质其实远不如始毕可汗两次南征锻炼出来的那些人。

    阿史那求罗和阿史那多闻,就是战争当中涌现出来的代表人物。

    阿史那杨环继承了启民可汗的治国思想,对外与敌人结下联盟,对内进行治理,十多年下来算是有了些成果,复让突厥内部稳定了下来。

    可这就像一个轮回,造成的后果其实也差不多,支撑着突厥统治的,却还是那些始毕可汗统治突厥期间,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那些人。

    多年下来,再看看他们,还有几个能上马疾驰,挥舞得动弯刀的呢?

    倒是他们的继承人,身上朝气蓬勃的,还有些看头,他们赶上了突厥西征,说不定其中会涌现出一些人才。

    李破的目光在那些年轻人脸上略过,心说如果换了他来统治突厥,战争就一定会成为主题,游牧民族……玩弄什么政治嘛……

第1762章相劝

    休息了两天,两国的臣下们开始在营地中相互拜访走动,商谈起了正事,这也象征着盟会进入了正题。

    这个时候,两国的君王反而闲了下来。

    臣下们磋商着各种事务,不再需要李破和阿史那杨环亲自主持,只需要每天晚上听听商谈的进展而已。

    五六天的时间忽忽即过,各种议题的进程非常快,大家找到了默契,突厥人急于达成盟约,唐人也不会故意拖他们的后腿。

    突厥人今年秋天即将起兵西征,留出来的时间不多了,云中草原的秋天比长安来的早的多。

    漠北的秋天就更早,秋末冬初是草原人最好的用兵时节。

    李破和臣下们都有所估算,突厥人七月起兵的话,八月差不多就能到达天山沿麓,随后便可以联合那里的铁勒诸部对西突厥发起攻击。

    而且铁勒诸部也并非都想归附于突厥王庭,所以第一次比较激烈的战事很可能发生在天山沿麓。

    于是在李破授意之下,大唐提出了让人随突厥人西征的条件,突厥人理解的有些偏差,产生了一些争吵。

    当然了,李破可不是想以这种方式派兵参与到突厥人西征之战当中,他只是想让人去记录一下突厥人在西征路上的所见所闻罢了。

    差不多等同于后来的军事观察员,对突厥人的实际战斗力做出一定程度的评估,另外就是顺便考察一下天山左近的部族情况。

    一些聪明点的突厥贵族感觉受到了侮辱,极力的进行反对,不过大部分人对此持有无所谓的态度,他们觉得随行的唐人不多的话,对战事不会产生影响。

    最后是叶护可汗阿史那额琴一锤定音,他直率的答应如果唐人愿意跟随突厥西征的话,来人可以跟随在自己身边,并保证他们可以活着回来。

    这同样只是个小插曲,唐臣在不断的为大唐争取利益,突厥人不太好说话,可只要条件不很过分,他们最终都会答应下来。

    西域对他们的诱惑太大了,在西征面前,一切之前不能谈的东西现在几乎都可以放在桌面上进行商谈,包括两国的领土争端问题。

    在会盟的第七天,大唐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经过激烈的争论,突厥人终于放弃了北五原地区的统治权,答应在明年将那里部落全部北迁,同时将大片的草场都移交给大唐。

    这也意味着大唐兵不血刃的再次拥有了后来的塞上江南,整个黄河拐弯处的河南地地区,全部归为唐土。

    同时榆林马场也完整了起来,突厥人不再强硬的要求大唐不得重建榆林马场。

    得了这样的天大好处,大唐付出的代价也极为可观,大唐答应作为交换,给突厥人一定数量的盔甲和武器以及解决一部分突厥人西征所需的粮草。

    用一句话简单概括,那就是大唐花费了一定的代价把北五原的土地给买了下来。

    这样的交易说不上谁亏谁赚,突厥人的战争机器已经启动,得到大唐的支持之后,会变得非常可怕。

    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天生相克,可世界就是如此奇妙,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他们同样天生互补。

    后来有人说,让草原人放牧,中原人耕种,则天下太平,说的其实就是这种理想状况,草原人去打打杀杀,中原人负责后勤供给,则天下无敌。

    可惜的是,那毕竟是理想状态,两个民族从来不曾达成那样的默契,中原人不会把刀子交给别人来保管,草原人既然握住了刀枪,只会把别人变成他们的奴隶。

    如今大唐和突厥勉强达成了一致,却只是一种暂时的交易罢了,谁在其中占到了便宜,还得看将来谁更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和之前没有产生本质上的变化。

    两国的第一次合作,也可以说是交易,就是吞并西域……

    …………

    让突厥人有些不解的是,唐人在营州归属的事情上反而不怎么感兴趣了,突厥贵族们在晚上商讨之中,很轻松的找到了原因。

    唐人已经攻灭了高句丽,不需要再从营州方向去往辽东。

    从战略上来讲,这是说得通的,从河北到渝关,前出辽东,这一路都是前隋的营州地界,治所在柳城。

    道路狭长,很容易受到突厥的攻击,尤其是出渝关之后,突厥的东方汗所部立即便会对出关大军的侧后产生直接威胁。

    当时前隋在营州设下了十几个军镇,就是为了应对突厥和高句丽的攻击。

    现在大唐占据了整个朝鲜半岛,对于陆上的通道不再那么渴求也是在情理之间的事情。

    突厥人大体上的认知是不错的,可话说回来了,他们不会明白中原人在谈判桌上施行的以退为进的智慧。

    …………

    “看样子你也很久没有去射猎了吧?”

    草原之上李破和阿史那杨环并马而行。

    留下臣下们在营地中谈判,两位君王却是不务正业的跑出来散心了。

    策马疾驰,弯弓搭箭,射上几轮,两个人便都克制的再次聚在了一处,他们都是两手空空,倒也不算尴尬。

    听了对方的取笑,李破也是唉声叹气,“姑母晓得的,整日里数不清的事情在等着呢,我在长安哪敢随意出城游玩?

    而且你一旦兴起,那就得劳师动众,唉,当了皇帝就不得自在了。”

    阿史那杨环看着愁眉苦脸的侄儿,心里多少有了那么点安慰,她就比较自由一些,突厥王庭没有长安皇宫那么多的规矩,可汗出行射猎是常有的娱乐活动。

    贵族们也非常欢迎可汗出猎,每当可汗出去玩乐,他们都会踊跃随行,几乎没人会前来相劝。

    “想要当个好皇帝自然不易,文皇帝那会,春秋两狩,中间还要有祭祀天地的大典,一年下来,文皇帝就很不耐烦,只想待在宫中哪也不去才好。”

    李破侧头看了看她,心说有你这么劝人的吗?

    “文皇帝当政时都多大岁数了?侄儿今年还不到四十呢,若不能时常四处走动一下,心情哪能高兴的起来?”

    阿史那杨环挥舞了一下马鞭,“你可不要学杨二啊,若不能耐得住寂寞,当什么皇帝?”

    李破先是皱了皱眉头,现在可没有什么人能用这种教训的口吻跟他说话了。

    本能的有些反感,随之又觉着有些新鲜,对方到底不同于旁人,被她教训上几句好像正是应该?

    “这话不用姑母来说,你当那些臣下愿意我到处走动?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杨二闹的那么玄乎,谁还敢放任帝王随意出行?

    相比之下,可汗许要逍遥一些吧?还能随军西征,换了是我,走到扶风估计就要有人在我面前死谏了。”

    阿史那杨环在马上笑道:“你不是也劝我莫要离开王庭吗?”

    李破摇头道:“那不一样……姑母从来不曾领兵,突厥人向来以强者为尊,若无勇力,不如藏拙。

    要拉拢夷男等人,也不必亲至天山,只要他们一直不曾迁移,他们就一定会向王庭求得依靠。

    这个道理姑母应该知道的……以阿史那求罗之为人,哪能得到铁勒人衷心拥戴?”

    李破终于还是说了点心里话,他是不想看到阿史那杨环在天山脚下受到挫折的,大军前行,即将接战,杀气盈天,那不是阿史那杨环一个女人能够控制得了的局面。

    在他看来,阿史那杨环长于内政,一直以来都是凭借娴熟的政治手腕来掌管突厥,战争不是她的强项。

    所以越是在紧要关头,越是要在政治层面上下功夫,而非是舍长就短,陷自己于险境。

    相对来说,大唐现在也需要一个和善些的邻居,阿史那杨环掌管的突厥王庭是符合大唐期待的。

    阿史那杨环望着草原许久不语,只言片语间,她要做什么,又为的什么,侄儿全都洞若观火。

    她其实也一直在权衡利弊,从起意西征之后,她做了非常多的准备,和大唐会盟是关键性的举措。

    至于起兵之时她要不要随军西去,她还在犹豫之中,也正因为犹豫不决,旁人说的话她都要听一听,更何况是李破的话了。

    之前两人相见之时李破就流露出不愿她轻出王庭的态度,如今说的则更为明确了一些,可最重要的其实就是一点,她不放心阿史那求罗。

    这人是阿史那咄吉世的儿子,阿史那咄必的女婿,又是突厥的西方汗,是天然的西征统帅人选,其他人没有办法跟他相争。

    这些年此人还算老实,可能是因为射贵可汗东征,让西方诸部伤筋动骨,再加上王庭从大利城迁回到了圣山脚下的原因。

    可一旦他把统叶护可汗赶走,恢复了西方汗的全部权威……

    这就是症结所在,突厥的东西两位小可汗,从来不是可汗的臣下,而是诸侯,达头可汗,阿史那多闻,甚或是启民可汗,都是比较生动的例子。

    …………

    沉吟良久,阿史那杨环道:“那你说我该如何?我若一直守在王庭,将来西边怕是有尾大不掉之势啊……”

第1763章朝事

    李破很想来上一句,将来的事情将来再说嘛,但看着按时按杨环的目光,他知道这话可湖弄不了人。

    他一直把握着分寸,不想明面上干预突厥国事,那一定会引起阿史那杨环的警惕,今天算是“失言”了。

    想了想,他笑了笑道:“姑母许是当局者迷?我在南边都听说阿史那求罗和他的岳父一样,是个痴情种子,娶的又是当年的草原明珠。

    哈哈,阿史那安蓝的名字连天香提起都嫉妒的很呢……”

    给人出起了鬼主意,这可是很多年没有的事情了,如果主意还偏于下作的话……让李破感觉就很不自在。

    阿史那杨环却是摇头失笑,来了一句,“阿史那咄必多年来倒是言行如一,可以称得上一声痴情之人。

    阿史那求罗,呵呵,那人你没见过,这些年我对着他都看不出他在想什么了,痴情?妻儿在这些突厥人眼中,算得了什么?

    也许阿史那咄必只要没死,他就要继续痴情下去吧?”

    李破知道自己的主意不太成,以家人为质的事情在中原司空见惯,抛家弃子的人也是比比皆是,连他自己都曾把老丈人扔在长安不管过的。

    所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嘛。

    阿史那求罗他还真没见过,突厥名将,一方诸侯,名声传于南北,关于阿史那求罗的资料,在长安的观文殿中也有不少了。

    可闻名不如见面,没见过的人他还真拿不准这人到底是何等人物。

    能让阿史那杨环如此忌惮,显然不能用套在突厥人身上的固有观感去看待这位西方汗。

    李破至此也不打算再多说什么,只是道了一句,“那就让阿史那咄必多活些年嘛。”

    阿史那杨环笑了起来,拿起鞭子轻轻拍打了一下侄儿的后背,她早就想这么干了……

    “你是当皇帝的人,出的主意怎么都这般刁钻?是故意如此吧?”

    李破哈哈一笑,“突厥之事我怎好多说?我呢,一切皆以姑母安危为重,其他的我可不想多言。”

    一句话说的阿史那杨环心中暖洋洋的,这就是李破的本事,惯会讨好女人,天生的,谁羡慕不来。

    两人间的默契也就在此处,都把握着分寸,不会在对方面前刻意显示自己的聪明之处,拿对方国中之事来指手画脚。

    …………

    临近傍晚,太阳西斜,依旧向大地挥洒着光亮。

    皇帝和可汗出去“游玩”的队伍踏着落日的余晖回到了营地,然后便分开各回各家了。

    一切照常,李破用过了晚饭,才把臣下们招来,听听今天都发生了什么。

    先就是岑文本递上了谈判记录,李破逐条的看下去,然后就是对相应的问题提出疑问,让负责的臣下来回答。

    让李破欣慰的是,今天突厥人终于主动提起了营州,只是突厥人的嘴巴还硬,不打算干脆的把营州还给大唐。

    估计这事得等最后才能决定,大前提也简单,就是对阿史那多闻的事情达成一致,虽然这厮在突厥人眼中已如叛逆,可毕竟曾经是突厥人的东方汗。

    他的人头若被唐人拿去,突厥人肯定要脸上无光,如果说阿史那多闻投唐,那情况会更加糟糕。

    反正突厥人对这事的前前后后都琢磨明白了,阿史那多闻定然不会到王庭去负荆请罪就是了。

    其实这也意味着两边进入到了心理较量的层面,就看谁更有耐心,筹码更多。

    李破高兴的是臣下们很是得力,策略也制定的很是得当,让他省力不少。

    侯君集表现踊跃,建议今年秋天大军前出张掖,突厥贵族的表现,给了他信心,觉得应该更主动一些,也好在将要到来的战争当中分上一杯羹。

    …………

    看的出来,臣下们都很振奋,变局就在眼前,在此为国争利,让他们都或多或少的有了一种使命感。

    等人都散去,李破有些困倦的想要睡上一觉的时候。

    阿史那荣真进到帐中,送来了长安的传报。

    因为路途艰难,这是李破第二次接到来自长安的消息。

    长安朝中好像很安静,没什么好说的,走之前把大事都安排好了,除非有人想趁他不在发起叛乱。

    那种事前些年还有可能发生,如今嘛,想要来个什么政变可不容易,三省六部的主官都在,长安的驻军也都是李破的心腹将领担任。

    李破本身又是个开国之君,不是什么倒行逆施的君王,再想火中取粟,那都是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开玩笑的举动。

    传报上说第六批高句丽战俘已经上岸,今年大范围的开通了漕运,战俘的运送会省力许多。

    随着运送过来的战俘,李靖报说,又攻破了高句丽人在山中的部落数十个,清缴残敌的工作差不多已经接近尾声。

    接下来,李年作为朝鲜都护府的大都护,剩下的事情就需要他来完成了。

    朝中已经派人去了半岛之上,对整个半岛进行勘探,主要是看看哪里适合耕种,哪里又有矿藏等等。

    一切都在规划范围之内,已经不用太过操心。

    算算日子,离着李靖回朝的时间不远了,李靖回来,也就意味着东海战事的彻底结束,大军班师近在眼前。

    之后就是对海外飞地的治理,轮守等事,至于移民过去,且得等呢,大唐的疆域越来越大,人口数量便愈发显得不足。

    今年户部又在进行第二次的人口普查,大概明年能够结束,会给朝中一个比较准确的人口依据。

    另外就是今年的春耕圆满结束,司农寺做的很不错,大唐的耕地一直在增加,当然了,这种增加是相比前些年而言,不是要跟前隋相比,那没法比较。

    只是大唐这两年一直在分发耕牛,驮马,再加上之前太常寺对农具的改良,让生产效率提升了一节。

    司农寺已经在提请朝中,想把一个成年男丁的授田数量提高一成,再有就是民间牲畜的豢养需要官府帮扶,如今是可以抽出手来在这些事情上面做一做文章的时候了。

    窦光大能力出众,李破非常满意,苏亶那厮掌管农事的时候,就不怎么上心,李破准备回到京师后一定要骂他几句。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10201/ 第一时间欣赏北雄最新章节! 作者:河边草所写的《北雄》为转载作品,北雄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北雄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北雄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北雄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北雄介绍:
大业六年,强盛的大隋迎来了转折点。 这一年,隋帝杨广开始准备征伐高句丽,顺势拉开了隋末战乱的序幕。 接下来的几年间,天下板荡,群雄并起。 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草莽豪杰,门阀世家,纷纷粉墨登场,逐鹿天下。 北方突厥汗国,雄踞漠北,虎视眈眈。 内忧外患之下,一个强大的帝国,最终轰然崩塌。 这是个最具传奇色彩的时代,也同样是中原大地最为混乱黑暗的时节。 就在这样一个时候,一个来历奇异的边塞少年,带着草原的风寒,和一股满不在乎的劲头,一头扎进了这乱世漩涡之中。北雄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北雄,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北雄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