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北雄TXT下载北雄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北雄全文阅读

作者:河边草     北雄txt下载     北雄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162章战争

    魏征在两仪殿蹭了一顿饭,出宫的时候已是满腹心事。

    弹劾宇文士及不算什么,这人虽出身宇文阀,可其人把柄很多,在朝中根基也还浅薄,皇帝想要整治他,其实并不需花费这么大的工夫。

    魏征思量再三,觉着主要原因还是应该出在南阳公主的身上,她是成国夫人萧氏的女儿,皇帝一来是顾忌脸面,不想让人说他识人不明。

    二来就是不想传出因为萧氏的缘故才整治宇文士及的谣言。

    想到这个,魏征也有些哭笑不得,成国夫人府还真是招惹不得,前些时高慎一案就是因成国夫人萧氏而起,现在又有宇文士及紧随于后,确实已是京中各家门户需要避讳一下的存在了。

    怨不得皇帝未受萧夫人邀约,原来是避嫌之举啊……

    如今朝中政务纷繁,正是用人之际,宇文士及真是自作孽,不然的话一个开国功臣的名位应该是少不了的。

    在他看来,如今宇文士及去位已成定局。

    所以值得他大费思量的还是文字上的事情,这事需要仔细慎重对待,寻人商量一下,张亮……不合适。

    言官之中,高季辅是首选,这人与他虽然没有深交,可他们却都曾在河南为李密效力过,算是旧识,到底要比其他人好说话一些。

    ……………………

    李破此时琢磨的事情就和魏征不一样了,宇文士及之后由谁来继任门下侍郎呢?不能再让封德彝,长孙顺德两人来举荐了,还不够他们掐架的。

    朝中人物越来越多,很多人都是诸侯降人,他不很熟悉,还真有点不好选择,想着人事上的事情,溜达回了甘露殿寝宫。

    甘露殿中,王琦已等候多时。

    内廷女官出现在禁苑之外在李破主政之后是很少见的事情,王琦是来辞行的,明日里她就要启程去晋阳了。

    她会到潼关与兵部侍郎王庆汇合,按照辈分,王庆是王琦的堂兄,两人会一道去晋阳。

    王庆之前在洛阳公干,一直未曾回京,如今已晋并州总管之职,为王丛奔丧只是附带而已,他这次是去晋阳上任的,正好可以护送堂妹一程。

    ……………………

    此时王琦也算是纳过闷来了,衣锦还乡啊这是,回到晋阳以后,之前在家中对自己说三道四的那些兄弟姐妹都要大礼迎接于她。

    尤其是当年她在墙内多嘴了几句,害得家中之人担上了心事,转头就将她送进了总管府,家中之人更是说什么的都有,无情之处连个外人都不如。

    在总管府的那间小院子当中战战兢兢的抄了半年的文书,只有一个小丫鬟伴随,凄苦之处真的是一言难尽,现在也应该让他们瞧瞧宫中嫔妃的威风才是。

    有了这种想法,王琦顿时就高兴了起来。

    其实当年她成为汉王府记室的时候,王氏中人便已无话可说,倒也不用记仇到现在。

    尤其是他们这一支权位渐显,就更不是什么人都能说嘴的了。

    “速去速回,记得你是代天出狩,莫要与人假以辞色,你应该晓得你们老宅当中那些老人颇为顽固,瞧你是个女子,又是他们的晚辈,不定就要欺你,若有人敢于如此,可借皇命斩之,不需顾忌太多。”

    皇权之下,尽为蝼蚁,若有人此时还不知进退,便可借此震慑一番,不过想来王琦也做不出来,她可不是武后……

    李破简单的叮嘱了一番,王琦一一应了,扭扭捏捏的就想辞出,李破笑道:“天色这么晚了,今晚就宿在这里吧……”

    王琦心中欢喜,可面皮着实是薄的不行,羞怯的厉害,不得不说的是,她到现在也还未曾跟皇帝亲近过,你说李破是不是有点过分?

    一晚贪欢,几度春风,嗯,李破还成,当了皇帝之后也没放纵自己,保存下了不少的体力,这会表现的就很雄健。

    王琦第二天一早离开甘露殿的时候就多有不适,让李破很是得意……

    ……………………

    这一天启程的不止是王琦。

    驻扎在万年县的大军也拔营而起,陆续西行。

    这一路上大军将不会在各处多做停留,一直到皇帝的老家扶风才会略作休整,那里离着凉州已经比较近了,第二站便是陇西郡,到了那里按照骑兵的脚程,一天便可驰至平凉。

    而此时的凉州已是战云密布。

    也许是在积石镇吃了亏,让吐蕃人恼了,也许是早已蓄势待发,反正六月间吐蕃人已呈迫不及待之势。

    大唐元贞三年六月末,吐蕃前锋八千人越过了积石山,进至积石镇。

    让吐蕃人失望又在预料之中的是,这次他们很顺利,没有人在这里狙击他们。

    失望是因为没有见到敌人,不能为战死的勇士们报仇。

    预料之中的则是,吐蕃人自北上之后,就没怎么失败过,敌人听到他们的名字就转身逃跑才是常态。

    于是吐蕃人骂骂咧咧的诅咒着那些狡猾而怯懦的敌人,一边在积石镇停了下来,玛本并没有像之前那样,允许他们自行其是,而是命令他们到积石镇为大军打个前站。

    不过吐蕃可没有令行禁止这一条,于是领兵的吐蕃将领派了一千人出去,进至赤水,又沿着黄河到达漫头城才停下了脚步。

    至此,吐蕃人对凉州的入侵已经拉开了序幕,七月初,漫山遍野的高原战士便骑着他们矮小的高原马从积石山谷道中钻了出来。

    他们用满含野望的目光打量着这个大山背后的新世界,呼吸着那相比高原之上,足可谓清新的空气,憧憬着将要到来的征服旅程,以及之后丰盛的收获。

    没有人去想什么失败,整个吐蕃大军当中,除了高地各部附从们之外,吐蕃人上下都是抱着必胜的信心踏入到了河源郡境内。

    他们甚至期待着敌人的大军快些出现在眼前,因为按照以往的经验,只要击败了那些能够拿起刀来反抗的男人,剩下的就都是他们的了。

    ……………………

    大唐立国之初,吐蕃人就这么蒙头蒙脑的撞了上来,简直让大唐的将军们欣喜若狂……

第1163章防御

    吐蕃进犯,姑臧已经整个紧张了起来。

    自隋末以来,凉州几经变乱,死了很多人,当年那些趁时而起,叱咤西北,引领风云之辈多数已然作古,剩下的小猫两三只都属于命硬的。

    等到范文进率众降唐,城头上又打起了日月星辰旗,他按照西北杀人不隔夜的规矩,又把凉国旧人给清洗了一遍。

    到了如今,不管是当年和他一道把李轨,安修仁,安兴贵等送上黄泉路的同伴,还是一直跟他作对的那些人,差不多都被他给埋进了土里。

    本来军中将领们没怎么动,可等左监门大将军庞玉一到,并率军败吐谷浑诸部联军十余万后,他便陆续将凉州各部的将军们也都换了一茬。

    两三年的工夫,西北各族人等就都知道姑臧城里住着一个活阎王,看谁不顺眼就要收拾谁,死在他手里的大人物连数都数不清了,顿时大家就都老实了起来。

    羌人诸部惹不起的开始向西边迁移,不愿走的也不再提为什么大首领报仇,轮番来到姑臧跪倒在凉州总管范文进面前摇尾乞怜。

    驻扎在枹罕的西突厥逃人也不牛了,乖乖让出地方给吐谷浑降人居住。

    吐谷浑也被打的没了脾气,只想过几天安生日子,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完全没了当年降而复叛,叛而又降的桀骜模样。

    实际上,自他们被吐蕃人赶下高地,又不能在低地占上一块地盘的时候,吐谷浑这个部族也就开始渐渐被扫入了历史的故纸堆当中,等待他们的只能是被同化的命运。

    至于是谁同化的他们,就看大唐和吐蕃谁能在西北胜出而已。

    也不用奇怪什么,游牧民族一般都是这么个结局,因为他们无法创造出足以延续下去的文明。

    ………………

    凉州总管府。

    正堂之上,几人正襟危坐。

    “吐蕃大军已过积石山,兵力还未探查清楚,应该不在少数,本官已经传令各郡,坚壁清野,各守要隘。

    各位,大战将起,朝廷援军就在路上,还望众人能同心协力,助我守住城池,等待援军到来。”

    范文进威严的目光在众人身上扫过,他在凉州经营已久,在整个凉州可谓是一言九鼎,即便是关西的官员纷纷到任,也分毫不能动摇他的地位。

    堂中的这些人不是他的心腹,就是以左监门大将军庞玉为首的军中将领,此言一出,众人都纷纷点头。

    实际上,范文进心里也有所忐忑,吐蕃这个敌人太陌生了,如今看上去,非是当年的义军以及吐谷浑所能比美。

    他这人惯于玩弄权谋,却不太熟悉战阵之事,不然也不会一遍遍的向长安求援。

    好在长安那边的回应也很积极,大军就在来援的路上,而且领兵的都是扫平诸侯,功勋卓著的大将军。

    想来此战胜算极大。

    范文进想象了一下那么多的朝廷上将如果一战而败的场景,嗯,如果是那样一个结果的话,大唐看来也就该亡了吧?

    那笑话可就大了,也不知后世的人会怎么说?他范文进会不会成为罪魁祸首?

    他这里在不着边际的想着,那边左监门大将军庞玉与他配合已久,还在给大家鼓劲。

    “诸位尽管放心,吐蕃崽子也就跟吐谷浑耍耍威风,他们是个什么样子咱也初初见识了一番,没什么值得称道之处。

    破衣烂衫,盔甲没有几副,弓箭刀枪大多都是铜制的,还拿石子来打咱们,若非咱们兵少,守城都是多余,在野战中就能把他们赶回高地去。

    此次援军大集,到的是慢了些,昨日收到消息,左翊卫大将军张将军已率军快到扶风了,再有两三天的工夫便能感到凉州。

    不管他们要怎么打,咱们只管守城便可,若这都能让吐蕃崽子占到便宜,咱们也不活了,不如一头撞死在城头算了。”

    堂中众人都笑了起来,只是气氛远称不上热烈。

    因为众人都知道,此战不在于吐蕃人有多强,而是凉州……怎么说呢,人心不齐,吐蕃大军一至,到底有多少人能拼死守城,又有多少人当即开城投降,谁也不清楚。

    尤其是那些羌人,吐谷浑等部族,一看又要乱起来了,谁知道这群兔崽子会做出什么事来?

    韦士政还活着,现在又做回了武威郡太守,当年他投李轨时就是这个位置,如今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原点。

    不过他也算是知足了,那么多人都死了,他韦士政还能留得一条命在,实在得感谢老天爷的不杀之恩。

    所以他现在是范文进忠实的狗腿子,丝毫不敢有违逆之处。

    此时他便笑着问庞玉道:“有将军在,咱们倒也不怕什么,就是不知援军那边有何打算没有?”

    他这显然是替范文进问的,他们在西北这么多年了,先为隋臣,后降李轨,再而降唐,也没去长安拜见过新皇。

    如今大敌来犯,看上去可是难得的一个铲除西北旧有势力的好机会啊……

    从关西来的可不止庞玉一个,如今凉州总管府长史宇文伏藏就刚到凉州不久,他的祖母是文皇帝杨坚的女儿广平公主,父亲宇文皛,伯父宇文协,这兄弟二人自幼丧父,乃杨广藩邸旧人,与杨广情同手足,江都之乱时率人拼死入宫护驾,皆殁于乱军当中。

    此时他便接话道:“依我之见,吐蕃大举而来是好事,若其像吐谷浑诸部一般,年年都来凉州侵扰,胜了便大肆劫掠,败了就会高地休养生息,那才叫麻烦。

    如今既有一战而定乾坤之机,怎么也要引其至姑臧城下,聚而歼之为上,这一仗我看要打出十年的平安来,不然岂不让卫昭王等前贤耻笑?”

    这就是正经的关西贵族的腔调,心雄气壮,而且还暗指韦士政怯战,顶的韦士政暗自恼怒。

    正想反驳之间,范文进已是笑道:“幸好凉州没有多少大城,不然吐蕃人可来不到姑臧城下。

    咱们不必为此忧扰,就像庞将军所言,咱们只一力守城便是,援军什么时候到来,自有张将军等考量。

    援军到来之前,咱们要是把姑臧丢了,诸位即便侥幸活命,之后人头也将不保,而且也对不住这满城的百姓,你们说是不是?”

    众人尽都点头,他就是如今凉州的主心骨,连庞玉等人都对他尊敬有加,何况是其他人了,自然是他说什么是什么。

    而范文进话语之间对其他郡县提也未提,只说姑臧如何如何,其实也就意味着要死守姑臧,凉州别的城池即便告急,也不会出兵援救。

    更没有事先将郡县官民全都撤到姑臧来的打算。

    可见其人久居西北,心肠算是练出来了。

    当然了,就像以前那些事一样,怪不得他心狠,凉州迭经动荡,李轨当年之积聚,早已消耗在一场场内讧之中。

    而且民族混杂之地,一旦这样大规模的战事发生,羌人以及吐谷浑,甚至是西突厥降人都靠不住。

    所以策略早已注定,那就是大难临头,各安天命,若非还有援军吊着,估计范文进就得率领军民东撤,才能有条活路。

    范文进的意思是如此的明确,其他人也无异议,什么保证凉州全境不失,什么各处郡县的防御等等等等就都不用商议了,只要顾好姑臧就成。

    而在吐蕃人到来之前,还有很多事要做,先就是坚壁清野,将城外的百姓都撤到城中来,然后还要把城中的羌人清理一下,一部分赶出城外,让他们自生自灭,一部分留在城中的也要严加看管。

    尤其是粮草,也不知援军什么时候到,那粮草就得准备充足。

    好在这事不用太费心,在五月间范文进等便有所准备,加上朝中的支持,四五月间都有从蜀地过来的粮队,此时城中粮草足够城中人等数月之用,甚至节省些的话,连过冬的粮食都已准备齐全。

    在这件事上,范文进做的很绝,自从吐蕃人出现在积石镇之后,他便严格控制着郡县的粮草。

    采取的是散之于民的委婉方式,把郡县仓中之粮大部分都被拿出来散给百姓,赚了一波名声不说,一旦吐蕃人破城而入,想要粮食的话,那吐蕃人就只能从百姓手中抢夺。

    那样一来,吐蕃人就算胜了,在西北他也站不住脚跟。

    策略很是歹毒,可实际上,即便吐蕃人不缺粮草,刚刚兴起于高原的吐蕃人也没有抚平地方的打算,他们来到这里就是为了掠夺而来,不存在其他选项。

    被他们征服的人都会成为他们的奴隶,任他们予求予取,征服的疆土,那就是他们吐蕃人的地盘,作风和其他的游牧民族没有任何区别。

    至于吐蕃人能不能在冬天来到之前,打到姑臧城下,其实那是吐蕃人的事情。

    各郡县抵抗的激烈一些,就能延缓吐蕃人的脚步,若是有人开城投降,那吐蕃人就能长驱直入,一如当年马邑,雁门故事……

第1164章祭祀

    吐蕃大军八万众,用了十四天才整个越过积石山。

    积石山口,吐蕃人中军一万五千人从山口中探出了头,他们是吐蕃大军最后的一部分。

    吐蕃人打仗没什么后勤,一般都是打到哪算哪,因粮于敌的战争模式让他们行动迅速,追求集中力量,速战速决的会战,所以中军一般都设在大军尾部,大军精锐也都聚集于此。

    前面先和敌人接战的都是奴隶出身的附从,等到战事进行到差不多了,中军才会蜂拥而上给敌人以致命一击。

    这样的战术把吐谷浑等习惯于轮战,以免误伤的高地部族给打蒙了,而且他们的宿敌中原人往往采用的是步骑混合的战术,和吐蕃人完全是两个样子。

    ……………………

    不得不说的是,吐蕃人正处于急速扩张期,所以吐蕃人的士气很高,他们一直觉得他们真正的敌人是巍峨的高山,匮乏的粮草,至于那些平地人,只是他们的猎物而已。

    所以当时间进入到七月,冬季已经不远的时候,他们也并不着急。

    吐蕃人的统帅齐勒布在众人的簇拥之下来到山口旁的山坡之上,他们要在这里展开一场祭祀活动。

    因为他们终于战胜了高山女神,越过了它的身躯,必须对它给予敬意,而且据向导说,前面虽然也有一些大山阻隔,可却可以绕开,不用再进入山地了。

    那么也就是说,之后即将进入到收获阶段,也需要向他们各自的神灵献祭,以求得神灵的保佑和赐福。

    原始的神灵崇拜,在封建城邦刚刚萌芽,吐蕃社会还处于奴隶社会当中的现在,这种习俗并不奇怪。

    按照中原人的说法,他们就是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野人部族。

    强壮的吐蕃战士砍伐树木,在头插鸟羽,脸上涂满染料,看起来和鬼怪一样的祭祀们的指挥下建起祭台,堆起柴堆,准备向神灵献祭。

    齐勒布玛本和一众吐蕃将领,商人们看着浩浩荡荡的大军,都是志得意满,这是一支他们从来不曾率领过的大军。

    吐蕃人的内讧延续了上千年,从部落间的相互仇杀,到争夺地盘,水源等的征战,再到城邦之间的征伐,对数时候几千人,几百人就算是一场大战了。

    而最大的一场战事可能就是朗日轮赞和苏毗,香雄联军的战争。

    那一次大战据说参战的战士有十万人,其实精锐勇士也就两三万众,那已经是一场在吐蕃人看来绝无仅有的大战了。

    那场大战自然是以朗日轮赞的胜利而告终,曾经强盛无比的象雄部彻底没落了下去,并被迫跟朗日轮赞结盟。

    这些记忆对齐勒布来说并不美好,因为他出身苏毗,一个由女王当家作主的城邦。

    ……………………

    不过现在他作为吐蕃名将之一,统领着这一支吐蕃历史上从不曾出现过的庞大军队,那种一切尽在掌握,即便妖魔拦路也能斩杀的力量感充斥在他的心间。

    即便兴奋的想要仰天长啸一番,可齐勒布还是控制住了他的表情,威严肃穆,就像他一直表现出来的那样。

    齐勒布在神灵的关注下,到了今年已经渡过了四十五个年头,这在吐蕃已经算是高寿之人,他的身体依旧强壮无比,脸上两处暗红的疤痕透出丝丝的凶戾,如同鹰隼般的眼睛随时都有凶光流露。

    他的敌人叫他莫古,吐蕃神话中一种凶残而又狡诈的妖魔,或者蔑称他为苏毗的黑狼,而他的朋友和部下们则叫他科巴,神灵座下最勇猛的战士。

    不过不管怎么说,现在他已开始为曾经的仇敌而战,并对朗日轮赞的大度表示出了应有的敬意和忠诚。

    …………………………

    此时他的部下们正在谈论着敌人为什么没有出现在这里,在他们看来,敌人是如此的愚蠢,竟然没有在这里跟他们打上一仗,难道是想在平地上来跟强大的吐蕃战士作战?

    说着说着他们都笑了起来,显然觉得那些异族奴隶的话并不可信,平地人根本不会打仗,胆子还很小,竟然至今没有看见他们的影子。

    他们明显忘记了在起兵之前,前出的那数千人是怎么被人歼灭的,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他们又有着怎样的愤怒。

    当然了,逃回去的人将敌人夸大一下也在所难免,想要击败数千人的吐蕃大军,敌人怎么也得数万人,而且那些奴隶也都说了,平地人和牛羊一样多,每次打仗都不会跟他们公平的进行较量。

    听到这些杂乱的言语,齐勒布的脸上也露出了些笑意,等到祭台搭建的差不多了,齐勒布挥了挥手。

    “好了,所有胜利皆归于神明,阿鲁长老,还请你亲自代我们这些卑微的奴仆向神明献上我们的敬意,不久之后等我们收获更多的时候,献上的祭品将更为丰盛,请祂为即将染血的我们祛除罪孽,让死去的人归于神国。”

    阿鲁是个年轻人,却是神明的侍者,地位上高于世俗众人,当然了,在战争结束之后,所有的战利品都将由他先来挑选。

    嗯,他并无贪婪之心,只是他在逻些城传播神恩的地方需要时时修缮罢了。

    这就是雍仲本教,原始崇拜夹杂着佛教教义的一种天竺佛教的衍生教派,在吐蕃已经兴盛很多年了。

    他们保留着非常多的原始痕迹,比如说献祭,再比如说吐蕃的红色旗帜,那是鲜血的颜色,和雍仲本教密切相关,所以吐蕃人尚红。

    阿鲁越众而出,先让人点燃了篝火,之后他便和祭祀们在篝火旁边手舞足蹈,并喃喃吟唱着,直到几个祭祀向篝火撒了些什么,砰的一声,篝火大盛,他们的吟唱也越发高昂,舞蹈越发雄劲有力。

    齐勒布等人早已五体投地的拜倒在地上,虔诚的他们感受到了神明的注视,并即将沐浴在神恩当中。

    等到祭祀们停下来,齐勒布在地上慢慢爬起,武士们不用吩咐,便把早已准备好的祭品带了上来。

    那是一百只肥羊以及一百个奴隶,这次需要神明照顾的人有点多,祭品自然要丰盛一些……

第1165章援军

    齐勒布是苏毗人,他的部下也就多出苏毗,香雄诸部。

    苏毗和香雄都是吐蕃文明程度比较先进的城邦,反而是吐蕃主部悉勃野部比较落后一些。

    只不过文明被野蛮所征服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悉勃野部出了朗日轮赞这样的英雄,反而苏毗和香雄的贵族们日渐昏庸,于是便被悉勃野部陆续征服。

    苏毗位于葱岭之南,相对来说并不算太闭塞。

    他们和南边的天竺,北边的羌部,以及西域的高昌等国,甚至是中原都有所交往,尤其是天竺和羌部,与苏毗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其中还夹杂着一些战争。

    而在大隋开皇年间,苏毗人更曾遣使到长安朝贡,苏毗使者回到苏毗之后,将长安描述的美轮美奂,几如天国一般,让苏毗的女王和贵族们都很向往。

    可惜路途太过遥远,之后消息也就断绝了下来。

    所以说苏毗是吐蕃当中少有的比较开放的部族,其实也正因为有苏毗扼住了南北交通的道路,别的部族才趋于闭塞。

    今日齐勒布率军终于冲出了高原,他的野心也随之像野火般燃烧了起来,而通过这几年对羌部,氐族,以及吐谷浑的征服战争,他也和其他吐蕃将领一样建立起了信心。

    平地人的大城姑臧其实只是他预想中的第一站,他要要到长安去看一看,听说那里人们住的都是奢华的大屋和宫殿,人们穿的都是闪闪发光的衣服,女人长的比女王还要靓丽,男人也雄壮的像高山,都是上好的奴隶。

    他要成为吐蕃人当中最伟大的英雄,就像已经逝去的那些英武的赞普一样,留给后人们的是无数的传说和有如神明的地位。

    而天国之城,只配神明居住,作为神的勇士,自然要为神明夺取过来……

    嗯,他知道天地很广阔,但却不知道天地到底有多广阔,对大唐也是一无所知,说好听点是野心不小,说更好听点那就是人们总归要有些梦想嘛。

    这一天晚上,八万余吐蕃大军进驻赤水城,这里以前便是河源郡郡治所在,前隋时候常年都是隋军和吐谷浑交战的战场。

    等到李轨治有凉州,河源郡同样也是凉州南边的第一道防线,同样的没少流下鲜血。

    后来吐谷浑,羌部等部族北迁的越来越多,赤水城渐渐不堪重任,索性废弃了下来,只留下了一些烽火台来为凉州预警。

    吐蕃人只在赤水休整了一天,便急匆匆的起兵过漫头城,沿着滔滔而过的黄河,一头冲进了浇河郡。

    吐蕃大军穿过积石山其实已经有所疲惫,可这对于常年生活在高原那样艰苦环境中的人们来说,这并不算什么。

    就像后来的蒙古骑兵一样,吃苦耐劳是吐蕃战士的最重要的一个优点,他们可以几天几夜不眠不休的行军,也可以单人独骑在高原上浪荡,凭借射猎的本事活下来。

    成群的这样的战士聚集起来,就会成为一支非常可怕的军队,尤其是当朗日轮赞立国之后,对军队又做出了详细的划分,给野蛮善战的吐蕃战士套上了缰绳,使他们的战斗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不然的话,跟苏毗人拉锯很久的高地部族也不会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便被他们所征服。

    …………………

    只是对于新兴的大唐来说,崛起于高原的吐蕃人还弱小而脆弱,就像吐蕃人视平地人为猎物一样,大群的吐蕃人聚集在一起,唐军将士也将他们看做了功勋。

    唐军和吐蕃军完全是两个物种,唐军将士不抢劫,他们所有的富贵都会在战功上得到体现。

    中原农耕文明和游牧民族的碰撞由来已久,吐蕃人只不过是这漫长的较量当中的一个对手罢了。

    当然了,吐蕃人和中原王朝其他对手还有些不同之处,比如他们并不是单纯的游牧民族,半耕半牧才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中原人的祖先比较相像。

    而且他们正在进步当中,冶炼,纺织等工艺上都有可取之处,他们还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字,对天文地理,文学等事都有所研究,这和草原上的匈奴人,柔然人,甚至是突厥人都有所不同,文明的萌芽正在高原上悄悄发生,只是慢了很多步而已。

    ……………………

    扶风郡治,雍县,此为雍州腹心,自古以来便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此时唐军两万五千余精骑已至涌现,并暂时停下了脚步。

    本来西来的骑兵只有一万八千余人,而到了京兆,又有徐世绩等人率军加入进来,人数突破两万。

    西行之际,各郡县人等为立军功,选府兵健勇者加入大军,到扶风时大军也就来到了两万五千人。

    这还不是大规模征召府兵参战的时节,大军到处,踊跃随军而战者比比皆是,可见关西武风之盛。

    当张伦等人接到凉州总管范文进传书,知道吐蕃大军已越过积石山,出现在河源郡的时候,众人皆是大喜过望。

    都觉得吐蕃人太配合了一些,时机拿捏的刚刚好,那样一支大军,目标将分外的明显,根本不用唐军再去判断吐蕃人的动向,到时择机而战,轻松的可不是一点半点。

    这一日晚间,扶风郡城内外,刁斗森严,两万五千骑军陆续进驻营房,从天空望下去,扶风左近灯火遍布,铺满了整个旷野。

    而扶风城中郡守府正堂,也是灯火通明。

    随行的兵部官员拿出了一副凉州地图,将军们围着桌案聚在一处,指指点点,议论着军情。

    他们在选择决战之处,外加制定可行的战术。

    此时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便点着姑臧所在道:“吐蕃人北来,不取姑臧便无法据有凉州,而且他们走的越远,咱们越省力气,不如让大军缓行,等他们进到姑臧再行击之,一战之下定能让其匹马无还。”

    将军们都是点头,姑臧城是凉州最大的一座城池,同时远离高地,也是河西走廊之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此处决战对唐军无疑最为有利。

    但张伦却轻轻摇头道:“吐蕃新来,未必会冒险攻姑臧……”

    说到这里,他的手指在地图之上拉动,沿着河流,山川,最后停在湟水城并点了点道:“沿河至河津,达化,渡河至化隆,进入枹罕,那里地势开阔,还有草原,现在住着的是吐谷浑,羌人降部以及一些西突厥降人。

    一盘散沙,根本挡不住吐蕃人,范总管已经令他们东迁到会宁川,如果换了是我领兵,一定会派人追逐他们进入会宁,为大军取得足够的粮草。

    这时咱们就不能坐视不理,一旦与吐蕃人在会宁川上交战,那吐蕃人也必警觉,他们再向北就是湟水城。

    此时吐蕃大军主力一定不是在攻打金城,就是在攻湟水,你们说他们还敢北进去攻打姑臧吗?”

    吐蕃人在短时间内进至姑臧是最为理想的情况,可在不能详细了解吐蕃人的底细,以及其主帅的作战风格的时候,理想情况很可能被意外情形所打断。

    比如说吐蕃人和突厥人一样,都不善于攻城,那他们就很可能会在攻城作战中吃到苦头,一看情形不对,他们是缩回高地还是继续选择进军就是一个问题了。

    众人稍有安静,此时他们竟然觉得吐蕃人要是能强大一些就好了,不然的话在路上磕磕绊绊的不定就先栽了跟头,那他们率领大军姗姗来迟的话一定会让西北的家伙们笑死。

    张士贵此时便笑道:“将军可能多虑了吧?西北众人若能齐心守城以待援军,那还用说什么,咱们直接快马加鞭的过去,封住吐蕃人的后路便是。

    可依我看来,吐蕃人即便不能长驱直入,所遇之抵抗也不会那么激烈,他们进军之速很有可能会出乎咱们意料之外。

    俺可以和诸位将军赌上一赌,无论金城还是湟水,失陷可能只在须臾之间,即便是那些东迁的部族,俺觉着他们可能还没有到会宁川,就得被吐蕃人追上。

    诸位敢不敢与俺对赌?俺也不赢其他什么,只交战之时,俺为大军锋矢即可。”

    众人都笑了起来,张士贵这人不很讨人喜欢,可他说的话却很在理,便没人愿意跟他对赌。

    而且他所说的情形虽然对唐军援军有利,可对于凉州而言就太糟糕了,简直是全线崩溃,那么即便是把吐蕃大军全歼在凉州境内,过后也将是一个烂摊子,朝中会不会怪他们援救迟缓呢?

    甚至于西北的官员们会不会参他们见死不救?

    徐世绩哈哈一笑,道:“若真是那般的话……俺听说当年突厥始毕可汗大举南下,突厥人烧杀抢掠无所不为,围杨广于雁门,是役,代州三郡皆受重创。

    第二年,始毕可汗再次引兵南下,马邑军民再无人敢开城引狼入室,协力守城,誓死相抗,战死于城头者十之七八,致突厥大军无功而返。

    其与今日,何相似耶?”

第1166章进军

    还是人家徐世绩会说话。

    可你只要稍稍琢磨一下就知道,这人是赞同薛万彻以及张士贵所言的,至于这一战当中凉州会死多少人,那都是人们在自寻死路。

    就像当年突厥人围杨广于雁门,雁门四十余城,被陷三十九,多数都是突厥人一到,就有人先打开了城门。

    这样的一些人自然死不足惜,若非如此,王仁恭,陈孝意等人也不会允许李破大摇大摆的占据代州三郡。

    徐世绩隐含的意思非常明确,那就是放吐蕃人进来不是坏事,正好借吐蕃人之手铲除那些摇摆不定的家伙,有利于唐军到后的秩序重整。

    此战过后,西北局面必将焕然一新,就像当年的雁门和马邑,楼烦一样。

    张伦挠着大胡子犹豫了良久,才拍了板,“既然如此,那就让咱们拭目以待吧。”

    他装的挺像,其实等的就是众人的这些话而已。

    张伦如今统领众将,身上的担子很重,自然要跟大家分担一下责任,他可不想打完了之后,被一些人群起而攻。

    大胡子心眼多,那真不是一句虚言……

    徐世绩多聪明,很快就回过味来了,却也没有气恼,他在河南领兵的时候,在为难的时候若没人来分忧解烦,又怎么能活到今天?

    大家都是一般,也不用埋怨,他现在是驸马,又是左武侯卫府大将军,别看如今在军中相比张伦等人资历还浅薄了些,可他比其他人都要年轻,将来爬到张大胡子头顶上去,让他也来背些黑锅便是。

    ………………

    当然了,耍心眼归耍心眼,大战在即,将军们不会分心旁顾,着眼之处还是当前的战事,这要是败了,他们的罪过可就大了。

    商讨良久,最终大家一致决定沿渭水先赶到陇西再说,到了那里,吐蕃人的兵力,以及他们的进军路线可能也就探查清楚了。

    另外就是许就要分兵而出,不能让吐蕃人轻易的得到吐谷浑,羌人以及西突厥降部的牛羊。

    吐蕃人俘获太多的话,一个也许他们就会心满意足的回军高地,或者就是吐蕃人的大军在凉州境内迅速膨胀起来,等到凉州各族皆都畏其威势,并将他们视为胜利者的时候,也许情形会很糟糕。

    唐军援军虽然精锐,可毕竟兵力还是单薄了一些,尤其不能让唐军跟人数众多的敌人陷入混战,那是当年义军致胜的法宝。

    ……………………

    徐世绩主动讨了偏师的任务,如果在陇西分兵而出的话,他愿意率领自己所部以及一路上随军而来的关西府兵出会宁川。

    这一部分兵力大致有七千人,战斗力和大军主力没法相比,张伦等人率领的那一万精骑都是常年生活在战场上的代州铁骑。

    他们脱胎于云内边军,不说士卒如何,就说其中的军官吧,那几乎都是曾经在马邑的风雪中和突厥人往来纠缠过的老兵,后来又参与了南下平灭诸侯的战争,打仗对于他们来说已经和吃饭喝水一样自然而然。

    这才是大军中最可依靠的力量,当他们出现在战场上的时候,几乎也就意味着决战开始了,不管敌人是谁,他们都将向对方发起无畏的冲击,直到敌人彻底崩溃。

    ……………………

    当驸马就是这点不好,大家一个是怕你争功,二来就是怕你有个三长两短,你再有才能也不会让你负担破敌重任。

    就像他去年在河南时一样,游荡于河南,好像个弃儿,再没什么军令传下,不然的话,他也不会冒险入洛阳去劝降丘和。

    之后和丘和一道领兵攻虎牢,算是配合了大军主力的行动,立下的战功不小,但之后却被选为献捷之人,显然是礼送驸马回朝的意思,你说气不气人。

    这次也不用别人指派,徐世绩可不想留在中军跟张大胡子斗心眼,那人狡诈无比,和翟让,单雄信之类的蠢货不一样,与其人待的久了,自觉聪明的人不知不觉就都变成了傻子。

    于是徐世绩自动请命,去做一支偏师,还能真刀真枪的立下些功劳,而且有很大的自主之权,比被张大胡子留在中军可要强的多了。

    ……………………

    被张士贵料中了。

    吐蕃大军攻河津,浇河郡太守王琢等早已收到凉州总管范文进的示警,吐蕃大军陆续越过积石山后,浇河郡更是警讯连连。

    按照抵御高地部族侵扰的惯例,王琢等人立即收郡中百姓进入各个城池,准备防御吐蕃人的进攻。

    当吐蕃人蜂拥而至之时,王琢等人见其势大,依旧按照以往的习惯,想要献出些财货,以求得一方平安。

    这是多年以来他们和高地人达成的默契,一旦觉得不能力敌,便讨好一下,让他们去别的地方祸害。

    高地人也不善攻城,很多时候取了贿赂就当你降了,他们便会去别的地方游荡,直到碰了钉子再逃窜回高地。

    所以说起来凉州自古以来战火不断,大战却没有几次,一般都是吐谷浑力量积蓄的够了,然后大举来犯,朝廷则派大军与之相抗,和地方上的守军其实没多大关系,哪边赢了他们就给哪边磕头,忠诚度是越来越低。

    可这一次显然不一样了,吐蕃人乘兴而来,哪看得上这点财货,当即杀了前来献媚的人,并将他们的头颅扔上了河津城头。

    这一战还是比较激烈的,河津城没人出降,可只一天,吐蕃人破河津城,而吐蕃人的残暴在这个时候也显露在人们面前。

    他们将被俘的浇河郡太守王琢以及其属官将领们绑在马匹之后,绕城疾驰,只一圈下来,便将人拖的血肉模糊,不见了声息。

    这还是吐蕃的统帅齐勒布玛本保持了克制,只杀了敢于抵抗的官员将领,并没有屠城,不过当吐蕃人入城之后,还是惨事不断。

    吐蕃人和他们的附从只为财货而来,他们从百姓家中搜出钱财,稍有不对便举刀杀人那是惯常操作。

    更让人恐惧的是,他们不但要财货,而且将城中壮年男女都驱赶到一处,吐蕃商人们像查看牲畜一样清点着人口,打算把他们都运回到南边去进行贩卖。

    老人和孩子不在吐蕃人的考虑当中,吐蕃人走后,河津城已是寂静无声,宛若鬼城一般。

第1167章选择

    吐蕃大军续攻达化,河津县令贾顾弃城而逃。

    此时吐蕃人已经找到了感觉,达化只是千多人的小城,并不足以让他们浪费工夫,大军席卷而过,根本未在达化停留。

    吐蕃人所过之处,和当年白喻娑叛军相仿,几如蝗虫过境,寸草不留。

    在河边吐蕃前锋所部追上了逃走的达化官民,马蹄过处,人们尽都纷纷倒地,吐蕃大军随后隆隆而过,在浅滩处稍一整理,便开始渡河。

    七月初八,此时离吐蕃大军穿过积石山也只三天,吐蕃大军便已渡过黄河进入到浇河郡化隆县境内。

    和达化不一样,化隆县尉是个汉羌混血,听闻吐蕃大军到来,先杀化隆县令吕敬祖等人,献城于吐蕃。

    黄河岸边,吐蕃军帐之中,齐勒布搂着两个衣衫大开的女人上下其手,丝毫也不顾身前还有两个商人正在跟他汇报一路所得。

    大军统帅放开怀抱,整个吐蕃大军也进入了狂欢模式。

    因为化隆县尉出降,化隆城是吐蕃来到低地后得到的最为完整的一座城池,虽然不大,可却也处于浇河郡的大后方,吐蕃北来的消息传到浇河郡后,很多人都渡过黄河来到化隆。

    所以说此时化隆城中的人口比郡治还要多上不少。

    齐勒布在吐蕃将领们劝说之下,不再约束军伍,因为他也觉得勇士们一路行军,作战已有所疲惫,是时候让他们发泄一下了。

    大唐元贞三年七月初九,吐蕃大军屠化隆。

    吐蕃人所表现出来的兽性和其他游牧民族别无二致,甚至犹有过之,因为他们对待异族就像对待他们的牛羊牲畜一样,根本没有把其他族类当做人来看待。

    野蛮的暴行总是如此相似,只有文明千差万别。

    …………………………

    吐蕃人非常的自信,他们分兵的时间比唐军将领们预料的要早的多。

    吐蕃人在化隆“休整”了两日,一部分人挥军东进,兵锋直指枹罕,齐勒布则率大军主力继续北上湟水。

    他们的目标极其明确,根据附从们的诉说,在冬天到来之前他们要攻下姑臧,并在那里过冬。

    此时唐军援军已进入陇西,吐蕃人进军很快,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唐军援军正在向他们靠近,吐蕃大军上下正处于一种极度兴奋的状态。

    化隆的惨叫和鲜血极大的激发出了他们的兽性,更多的杀戮,更多的女人,更多的财货才能填平他们高涨起来的欲(和谐)望。

    而关于吐蕃大军的探报则陆续传到唐军军中,吐蕃人的兵力,以及他们的作战风格,他们的行军路线在唐军将领眼中日渐清晰。

    这是一个如同野兽般的对手,看上去没什么脑子,他们的后路是如此的空旷,甚至于可以说他们根本不在意,或者不相信有人能切断他们的后路。

    八万大军,在吐蕃人眼中是绝无仅有的强大力量,没人敢拦在他们的前面,那又有谁敢踏足他们走过的地方呢?

    甚至于吐蕃商人们正兴高采烈的将得到的财富运回高地,丝毫也没察觉有人也在用贪婪而又危险的目光注视着他们。

    而面对如此莽撞的对手,唐军将领们的意见终于统一了起来,徐世绩率军北上会宁川,他将在会宁到枹罕的一路上寻找战机。

    诱饵便是成群结队的向会宁川迁移的西北诸部降人。

    这必将是一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游戏。

    吐蕃人对敌人的了解太少了,他们根本想象不到当他们还在高地刚刚征服了高地诸部的时候,有人便已经将他们选择为了对手。

    更不晓得大唐,或者是中原意味着什么……

    ……………………

    吐蕃人的到来,打破了西北初初建立起来的秩序和平衡。

    吐蕃大军还未到湟水,湟水的官员已然逃散,剩下的人哪里还有心思守城?就算化隆屠城的消息未曾传到这里,人们也都知道大军征战意味着什么。

    很多人又找到了当年白喻娑起义时的感觉,趁乱想要搏个荣华富贵,西北这样的人不要太多。

    也就是说,吐蕃人还没到,湟水城中的人们先就内讧了起来,有的人趁机想要占据城池,有的人为了自保也拿起了刀枪,有的人想要出城逃走,有的人躲在屋中瑟瑟发抖,听天由命。

    一如当年姑臧变乱时的情景重现。

    吐蕃人到来之时,也没跟他们客气,欣喜的冲入城中将所有有想法的人杀死,并将其他人全部变成了他们的奴隶。

    到了湟水,吐蕃人已经有了收不住手的趋势,杀戮进行了一个白天,到了晚间才在还保持着些许理智的齐勒布等吐蕃将领的再三严令之下停了下来。

    此时湟水城中的人们一多半已成了吐蕃人的刀下之鬼,等到按照吐蕃人的习惯,吐蕃商人们入城清点所获的时候,商人们痛惜的发现女人已经所剩无几。

    不管到了什么时候,年轻的女人都是奴隶贸易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没了女人,显然收益大减。

    吐蕃的士卒们拎着带血的刀子,心满意足的露出他们特有的憨厚笑容,纷纷驱赶着附从出城归队,不愿再听商人们的唠叨。

    经历了几场“战事”,吐蕃人信心爆棚,平地人的抵抗是如此的微弱,还不如高地人,却比高地人富有的多,一个城池几乎就能比得上高地一个大的部落。

    尤其是平地人喜欢使用钱币,对于还在用着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方式的吐蕃人来说,钱币只意味着金属器物,在吐蕃一样是很珍贵的东西。

    齐勒布的威望空前高涨,巴乌这个词开始频繁出现在吐蕃人当中,在吐蕃语中,这代表着伟大的英雄,勇士的意思。

    齐勒布玛本带领他们来到他们从未来到之地,并征服了越来越多的异族人,让他们的武勇得到彰显,让他们变得富有了起来,他无疑便是吐蕃人当中最英明的统帅。

    如果齐勒布玛本能让他们得到更多,回到故乡的时候,他们会十分愿意在齐勒布玛本的统领之下,为他争取一个城邦来作为封地。

    吐蕃的小王很多,一般都是由各部的首领来担任,如果齐勒布带着耀眼的功勋回到吐蕃,那他一定会得到丰厚的赐予,成为一个小王看上去是个不错的选择。

    ……………………

    湟水城中,最大的一间房屋,也就是西平郡郡守府,现在它又换了主人。

    这里的血腥气息还未散去,齐勒布坐在厚厚的毡毯之上,够资格的吐蕃将领和商人们都被他召集了起来,因为得到湟水城之后,吐蕃大军开始面临选择了。

    “我们应该到西海去,听说那里十分适合放牧,冬天快要到了,去到那里过冬会让我们平安的渡过冬天。

    科也门物,你把西海说的那么好,在玛本面前,你可以再说一遍。”

    七月中,凉州的天气已经透出了凉意,让人联想到了冬天,于是有人主张西进,去西海周围的草原上过冬。

    吐蕃人自然没有去过西海,只是听附从们说起过,科也门物是个羌人首领,也是如今吐蕃大军的向导之一。

    “玛本是如此英明,哪里用卑微的我来多嘴呢。”科也门物早已找清了自己的位置,才不会在这样的事情上说话。

    附从只是奴隶的升级版,本质上还是奴隶,别看他现在能坐在这里,好像跟众人平起平坐,其实这里的吐蕃人没一个在乎他说什么,也没人会给予他哪怕一点的尊重。

    就像他自己帐篷里的奴隶,说错一句话也许就会被他命人拖出去鞭打致死。

    坐在齐勒布身后的阿鲁长老此时说道:“神明会给予我们指引,不如让我来占卜一下吧?”

    祭祀和占卜是吐蕃人解决问题的习惯性选择,他们社会架构是****的弱化版本,生活越是原始,这种特征则表现的越明显。

    齐勒布摇了摇头,“还是不要打扰神明了,这里的人们并没有多少力量与我们抗衡,除了去西海,是不是还有人想要去东边?”

    说到这里,他的声音渐渐变得严厉了起来,“你们忘了我们来到这里的目的了吗?平地人最大的一座城池就在北边不远的地方,在动身之前,我早已说过,只有姑臧才是我们此次旅程的终点。

    我们也将在那里等待平地人的反扑,你们以为攻破了几座城就能让平地人屈服吗?听说东边有无数的城邦归平地人所有,他们应该已经听到了吐蕃勇士挑战他们的声音。

    所以只有当我们击败了他们当中的那些英雄,我们才会真正拥有他们的一切,不要被那些软弱的家伙蒙蔽双眼,前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你们看看科也门物,他也曾骑上战马跟我们作战,可只有当他和我们坐在一起,并奉承于我的时候,我们才算获得了真正的胜利。”

    在齐勒布的训诫当中,吐蕃人的头脑又堪堪统一了起来,那些想要到西海或者是枹罕过冬的人都乖乖闭上了嘴巴。

    即便是代表神明的阿鲁长老也再未说话。

    他的帐篷里多了两个美丽的女奴,齐勒布也承诺将会给予他足够修建一座美轮美奂的寺庙的战利品,那神明也就会对齐勒布玛本投以宽容的目光。

第1168章伺机

    吐蕃大军在湟水也只休整了两天,便起兵继续北进。

    这是吐蕃人在河西地区的第一次亮相,并没有设立起跟中原王朝争夺河西走廊控制权那么宏伟,深刻的战略目标。

    差不多还是依照他们征服高地人的惯性在行事。

    可这也确实是新兴的吐蕃王国向中原王朝的传统势力范围发起进攻的开端,并表现出了足够颠覆中原王朝在西北统治的野心和实力。

    ………………

    “禀报将军,他们已经过金城,先头队伍已进入会宁川。”

    徐世绩面无表情的点了点头,斥候口中的他们自然不是指吐蕃人,指的是向会宁迁移的西北部族。

    那是一个大杂烩,里面有吐谷浑人,羌人,氐人,突厥人,甚至有一些还是汉人苗裔,当他们从枹罕向东经金城郡向会宁郡迁徙的时候,中间又加入了很多沿途的官员百姓。

    人数从十几万人逐渐扩展到近二十万众,队伍绵延上百里,一路上扶老携幼,喧嚣震天,这些人若都能拿起刀枪来跟吐蕃人拼命……

    好吧,这显然是想多了,那些聚集在枹罕的部族武器都已经被收缴了起来,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西北动乱的根源,至于枹罕,金城等处的防御力量,早已被北迁的吐谷浑,羌族诸部冲击的七零八落。

    在风声不对的时候,他们除了逃走,也鼓不起任何誓死而战的勇气。

    人们常说凉州民风彪悍,自古以来壮士遍地,英雄辈出,尤其是汉末之时,凉州兵向称精锐,与群雄相较从来不落下风。

    董卓的西凉铁骑,马超所率的长枪大盾,都是以凉州兵为核心的精锐之师,后来人更有凉州大马,纵横天下之说。

    可那都已时过境迁,隋末战乱是不下于汉末群雄割据的一场灾难,不止对中原造成了空前的伤害,而且像凉州这种边塞地区也不能免。

    当初李轨在凉州建国,力量上还堪称道,大富翁薛举就拿他无可奈何,可他却也被死死的拖在了这里,在中原诸侯间相互征伐的时候,他几乎无所作为。

    李轨在时,还能勉强拖住李渊的十几万大军,现在嘛……

    因为内耗非常严重,加上还有外敌侵扰,这么多年下来,内部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外敌却又以另一个形象出现在凉州人们的面前,你让他们怎么去抵抗?

    要人心没有人心,要兵将没有兵将,粮草也处于短缺状态,也只堪堪占据了点地利而已。

    ……………………

    徐世绩不管那么多,在河南那种鬼地方历练出来的他,早已不能用寻常人的心理去测度,他此时只觉得这些人走的太慢了,吐蕃人进兵稍微快上一些,就能在他们进入到会宁川之前追上他们。

    会宁川是一处很适合骑兵作战的战场,可现在他已不打算在会宁川跟吐蕃人较量,战事发生在哪里,将取决于东迁的这些人迁移的速度。

    而东迁部族的身后,留下的是几座形如虚设的城池,竟然没有人想要去断后,那吐蕃人想来也不会跟他们客气。

    在河南时他已经见多了这种景象,对他来说既无埋怨,也无怜悯,几乎毫无触动。

    此时他率领的七千余骑兵正驻扎于会宁郡西南和陇西郡交界的一处干枯的河道旁边,离着东迁的队伍其实并不算远。

    他们就像一只潜伏起来的野兽,正在谨慎的等待着猎物的到来。

    大军应该已经到达襄武了吧?吐蕃崽子若再不快些的话,一旦得到吐蕃军过湟水向姑臧进兵的消息,大军接下来就会进入枹罕,先切断吐蕃人的后路,那时他们这一支偏师也就失去了作用,只能随军而战。

    徐世绩默默的想着,略有焦急。

    旁边则有人嘟囔,“照俺看还得向西探一探,一旦吐蕃人不来,咱们岂不是白等了?”

    徐世绩侧头看了看,又不忍猝睹的转回了头,太丑了……阿史那贵妃他也不是没见过,尤其是元朗家里那位他也拜见过多次,可让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她们怎么会有一个这么丑的一个兄弟?

    当初在河边头一次见了被人捉过河的这人,就想一刀杀了了事,没成想如今却成了他的部下。

    不用说了,此乃阿史那大奈无疑,西突厥王族中最丑陋的一位,如今不但是徐世绩的部下,而且他们勉强还算是沾了点亲戚。

    徐世绩有点烦躁,不耐烦的摆了摆手,道:“去去去,出京的时候怎么说的?别在这里聒噪,有这工夫干点什么不行?”

    阿史那大奈嘟嘟囔囔的很不满意的走开,他不是怕了徐世绩这个白脸贼,只是这厮娶的婆娘很不好惹,再有就是出京之前阿姐对他很不放心,让他听从张伦,徐世绩等的指派行事。

    嗯,差不多也就是说,官比他大的都要听人家号令行事,不然……不用说什么不然,只需要阿姐盯着他看两眼,他就已经开始腿软了。

    他本来已经奉命要去往马邑,又因出身西突厥,改命随军西来,他和萧嗣业都是插队进来的人,于是也就归于徐世绩统领。

    萧嗣业为军功事业而来,正在努力的适应着新的身份,以及唐军的行军作战的风格,要想融入其中,曾身在河北军中的他必然要做出很大改变。

    唐军是正经的官军,从来和义军不沾边,而且脱胎于隋末官军的他们,时至今日变化也是不小,军规戒律极多,只一条犯了军规戒律的将士交予军法司处置就和前隋的军队拉开了很大的距离。

    所以萧嗣业可得适应一阵呢,还好徐世绩麾下有很多关西府兵,他们的军纪要差一些,和前隋的军队很像,有很强的战斗力,可指挥起来却没有唐军老卒那么顺手。

    当然了,能随军而来的关西府兵都是关西兵的精华所在,家中能够蓄养战马的人,基本上祖上都有军功,他们的后代从军而征的意愿也最为强烈。

    阿史那大奈和萧嗣业就不一样了,他就是为了战争而来,时不时的出现在徐世绩身边,意思是别把俺忘了,冲锋破阵你要是不用俺,那就是你的不对。

第1169章黄雀(一)

    在金城郡通往会宁郡的道路上,东逃的队伍像一只吃饱喝足的长蛇,缓慢的蠕动着它那臃肿的身躯。

    即便骑着马的人,也无法快速前进,因为他们的亲朋好友,妻子儿女都在队伍当中,根本没有那么多的马匹供人骑乘,而且他们还随身带着食物饮水以及那些割舍不掉的家财。

    哭嚎之声在队伍中从来不曾停歇,男人粗暴的咒骂声也在不断的响起。

    离开家园,进行长途跋涉的逃亡,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悲惨的景象。

    队伍中时不时的还会发生骚乱,因为恶人在这个时候如鱼得水,他们会趁着危难之际,在那些陷入苦难的人们身上再踩上几脚。

    就在这样乱纷纷的情形之下,队伍在不停的向前移动。

    而在他们后面不算远的地方,两万多人的吐蕃骑兵已经红着眼睛迅速的穿过枹罕,金城,卷起漫天的尘土,追上了上来。

    猎物就是前面,收获的喜悦开始在吐蕃人心中升腾而起,他们的笑容中透出了狰狞,所有人都在不断的催动着战马,随时准备向猎物发起最致命的攻击。

    ……………………

    “他们追上来了……”

    “快走,快走。”

    惊叫和哭喊声大作,吐蕃游骑的身影终有出现在了东逃队伍末尾的人们的视线当中,这引发了人们的恐慌。

    人们开始抛下累赘,四散奔逃,在逃走的那一刻起,人们便已经失去了对抗敌人,保护自己的勇气。

    零散的吐蕃游骑并不打算搭理他们,这支队伍之庞大让他们感到吃惊,一眼望不到头的队伍,就好像能一直伸展到天边。

    一部分游骑立即掉头回去向大军禀报,一部分则再次向前,想要看一看这只猎物到底有多大,会不会有危险存在。

    ……………………

    几骑飞驰而来,在徐世绩不远处翻身下马,“禀报将军,吐蕃人已经追上来了,两万多人马,都是骑兵,他们来的很快,人马看上去有点疲惫,应该是为了赶路,不曾好好休息过。”

    这是斥候探得的最新的消息,同样也是徐世绩最想听到的消息,吐蕃人自过金城以后,行踪便已经逃不过大军斥候的眼睛。

    探报到的越来越快,也越来越频繁,说明吐蕃人进军的速度非常快,几乎赶上了骑兵冲锋,显示出吐蕃人正在全力赶路,他们已经被将要到来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丝毫也没有察觉到危险。

    徐世绩的心蓬勃有力的跳动了起来,抬头看了看天色,挥手让斥候再探,回身便吩咐又凑到身边的阿史那大奈道:“你和萧将军分统两千骑,为大军之先,让大家打起精神,准备接敌了。”

    此时他已经成竹在胸,吐蕃人漫无防备,又是长途跋涉而来,能犯下的错误他们几乎都犯下了。

    这样的敌人自然是将军们的最爱,别说徐世绩麾下有七千人,便是一千人,胜算也是极大。

    军令已经传下,大军开始骚动了起来。

    他们已经驻扎在这里两天了,知道将要开战,却还需等待的这一段时间是最难熬的,唐军将士多有焦躁,有经验的将军们都晓得不用怎么安抚士卒,因为些许的焦躁情绪是士气的一种体现。

    这表明士卒们渴望与敌一战。

    如今终于到了将要开战之时,唐军上下就都振奋了起来,纷纷整理武器衣甲,安抚战马,绑紧马鞍肚带,只需稍稍一看就知道都是有经验的战士,让自己和战马都紧张起来,却不会兴奋的过了头。

    关西人的好战和训练有素在这一刻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成年男子对战争几乎都不陌生,这就是关西人争雄天下的资本,而李渊能在关西轻松聚起近五六十万大军,还都战力不俗,皆源于此。

    七个领兵校尉加上三个将军聚在一处,这是最后的战前动员,之后校尉们会贯彻主帅的战术安排,并在接战中得到体现。

    “吐蕃人长途袭远,到现在已经没什么力气了,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咱们现在就是那只黄雀,等他们的人散开,觉着胜算在握的时候,咱们就冲上去。

    到时候分成四部,萧将军领两千人在左,阿史那将军领两千人在右,你们两个为前驱,我领两千人在后。

    两位将军切记,咱们只为争胜而来,不得抢功,一旦有了差错,堵住了我中军的去路,战后不但无功,而且我要以军法治你。”

    萧嗣业和阿史那大奈齐声应诺,打仗这事都是他们的老本行,不需叮嘱太多。

    徐世绩点头又道:“史贵。”

    “末将在。”

    “你带一千人先行一步去金城,占住了城池,逃过去的人都给我截住了,务必不要让一人走脱。”

    “末将遵令。”

    徐世绩布置的极为周全,只是萧嗣业沉吟一下道:“东逃的人很多,吐蕃人要是杂在其中,咱们……”

    徐世绩笑了笑,这要是在河南,谁要是问出这么一句来,脑袋不定也就挂在裤腰上了,想要主将亲自下达滥杀无辜的军令,你活的不耐烦了吧?

    虽然大家都不把人命当回事,可名声还是要的。

    当然了,如今就得另算,就算萧嗣业不提,他也要就此事说一说的,“战事当前,自然心软不得,不然兵败事小,将士们的命还要不要了?凡敢阻大军去路者,先冲散了再说。

    切忌陷入混战,到时谁若是不忍下刀,趁早说出来,要知道一旦陷入混战,咱们兵少,有可能稀里糊涂的便败了下来,若是那般,咱们不如跟大军一道,省得没弄到功劳,反而落下罪名,岂不让人耻笑?”

    众人都嘿嘿嘿的笑了起来,慈不掌兵的道理大家都懂,就怕主帅不愿担责,遇到那样没担当,又不懂军事的主帅,只能说大家倒霉,之后接战的时候大家就得小心些行事了。

    所以将军们身边都有几位心腹将领统兵,不然就要像现在一样,战前还要相互试探一下,麻烦的很。

    徐世绩见众人再也无他话,便用力的挥了挥道:“天色也不早了,天黑之前,先把吐蕃崽子收拾了再说。”

    骑兵作战讲究的是一击必中,多数不会有缠战的事情发生,选择战机的时间会长一些,而最为激烈的骑兵战事只会持续很短的时间,之后就是追亡逐北。

    吐蕃人也都是骑马来的,想要全歼他们并不容易。

    …………………………

    金城以东,三四十里处,吐蕃游骑刚过去不久,天边就已出现了一条黑线,那是吐蕃的前驱所部。

    伴随着如雷的马蹄声,吐蕃大军终于到了,吐蕃战士纵马蜂拥而至,很快就追上了西逃队伍的尾巴。

    这在西逃的人们眼中,是世间最为可怕的景象,大队的骑兵像潮水一样涌了过来,地面都在不停的颤抖,骑兵卷起的烟尘铺天盖地,像沙暴一样席卷而至,不久便不见天日,只能听到马蹄踩踏在地面上的隆隆巨响。

    混乱开始向队伍的前方迅速蔓延,人们的哭喊声震天动地,仿佛能把马蹄声压制下去。

    ……………………

    年轻的马戎一把抓住妻子的胳膊,将自己那才刚三岁的崽子给抱过来,塞进了马车下面的隔档里面,并在里面抽出了一把私藏已久的短刀。

    马戎是个羌人,一直生活在金城,西北姓马的人很多,大多都尊马腾父子为先祖,如果此时你在西北见到姓马的,十个里有九个都是羌种,另外一个很可能是汉羌混血。

    马戎很年轻,才二十出头的年纪,在金城郡已经生活了三代人,今日随众东逃也不是第一次了,自他出生以来,便已经出逃两次,每次都是等战事过了再回到金城。

    这一次……马戎觉得他们一家人要死在这里了,他恐惧的看着大队的骑兵从后方追过来,人们在哭喊着四处奔逃。

    只是转眼的工夫,他的两个兄弟,还有他的父母就都不见了影子,也许是被人冲散了,也许是在恐惧的驱使下逃走了,谁知道呢。

    马戎却动也未动,只是紧紧拽住妻子的胳膊,放好了儿子之后,便连踢带打的将妻子弄进了车下面,顺手几刀斩断了驮马的缰绳,驮马和他的那些亲人一样,转眼就跑没了影子。

    这辆马车是他们一家的命根子,可现在也顾不上那许多了,他只死死蹲在马车一侧,将短刀藏在身后,不住的喊着,“不要怕,不要怕,别跑,别跑。”

    也不知是在安慰妻儿还是在劝说自己。

    在如此混乱当中,他的举动无疑是最为明智的选择,逃跑的那些只要没有马,怎么能跑得过疾驰而来的骑兵?

    那些骑马逃走的就更为愚蠢,他们成为了吐蕃人首先射杀的目标。

    不知过了多久,也不知过去了多少人,反正马蹄声越来越大,这支吐蕃大军的中军终于赶了上来,满身尘土,面目狰狞的吐蕃战士发出有如鬼怪的呼啸声,再次奔驰过去。

    对于马戎来说,时间漫长的好像过去了几年……

第1170章黄雀(二)

    唐军缓行,慢慢的向西北方向移动。

    到了正午时分,唐军离吐蕃大军已不足三十里,这是一个完全可以马上发动攻击的距离。

    如果是和突厥人交战的话,两军安全距离应该是在六十里之外,再要靠近的话,随时都有可能被双方的游骑发现行踪,而且根本不存在突袭的可能。

    当年李破率人北上草原,突袭阿史那埃利佛的近卫精骑,完全是当时的局势使然,几乎是不可复制的一个战争奇迹。

    而此时,奇迹好像又再次理所当然的发生着。

    吐蕃人的注意力完全被肥硕的猎物吸引住了,近二十万人,绵延近百里,以及那微不足道的反抗,都让吐蕃人欣喜若狂。

    对于吐蕃将士而言,这俨然是一个丰收的日子,同样是来自神明的赐予。

    冲上去,杀死那些逃的最快的人,把其他人赶回来聚在一处,派人看管,大军则马不停蹄的再次追逐而去。。

    吐蕃大军陷入到了一个个往复循环的过程当中,将将进入到会宁川的时候,他们终于遇到了有组织的抵抗。

    东迁诸部的混乱一言难尽,直到最后的一刻,一部分人头也不回的逃向了会宁川深处,另外一些人即使心中充满了恐惧和绝望,却还是在勇敢的首领的号召之下,骑上战马,拿起一切可以作为武器的东西,向奔涌过来吐蕃人发起了攻击。

    这是东迁诸部最后的一点反抗,除了有些悲壮之外,几乎产生不了任何的影响……

    ………………

    而随着吐蕃大军的前移,唐军却已经处于在了他们的侧后,甚至于正午时候,徐世绩还让大家啃了点干粮,垫了垫肚囊。

    人不解甲,马不解鞍,施施然的用过了午饭,给战马饮了些水,又等待了足有一个时辰,探报再次传来,吐蕃大军数千人已经追至会宁川,正与人在会宁川上纠缠。

    一切条件都已成熟,徐世绩翻身上马,传令全军各部,拔营而起。

    此前史贵则已率领一千人斜插向金城,阻断了吐蕃人的归路。

    唐军将士陆续开拔,杂乱的马蹄声在大地上回响,他们不用再掩藏什么行迹,将士们熟练的催动战马,先是缓行,再是小跑,接着便进入到快速行军模式,马蹄声渐渐趋于一致,向前奔驰而去。

    骑兵集群密密麻麻的铺开在旷野之中,按照将旗的指引,如同决堤的潮水一般向前涌动。

    大军先向西北,再转而向东,重新书写了另外一个相似的故事。

    ……………

    马戎和他的妻子缩在人群当中,所有人,不管是先前逃走的,还是留在原地不动的,都被吐蕃人赶在一处。

    吐蕃附从们挥舞着鞭子,让人们老实的待在原地,正经的吐蕃人则聚集成一个个的十人队,游弋在附近,傲慢而又得意的注视着这一切。

    他们再次夺得了一场辉煌的胜利,正处于幸福之中,甚至于他们觉得胜利太多了,让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感觉,没有以前那么兴高采烈了。

    如果不是追击敌人用了太长的时间,耗费了他们太多的体力,这个时候他们也许会按照习惯做一些游戏来娱乐自己和自己的神明,比如说找些人来祭祀一下,又或者在这些奴隶当中挑选出一个漂亮的女人来,当场活动一下。

    低地的女人比高地,甚至是家乡的女人要好的多,这已经是吐蕃人的共识,她们所发出的呻(和谐)吟和惨叫声,都是那么美妙悦耳。

    对于常年征战的吐蕃人来说,他们无疑进入到了神明应许之地,所有的一切好像都任由他们予取予求。

    隐约的哭声从马车中传出来,马戎恐惧的拍打着车辕,想让小崽子停下哭声,他刚才就看到那些人从队伍中抢出一些孩子摔死在地上,家人稍有反抗就被砍倒在地上。

    悲惨的结局好像已经注定,马戎握紧了手中的短刀,因为他比较老实,没人关注他,可他却已经决定死在这里,只要有人敢来抢他的孩子和妻子……

    此时从天空望下去,东迁的队伍已经被吐蕃人截成了一段一段,还有一些人在向外逃走,吐蕃人在追逐他们,整体而言,吐蕃人已经完全控制了大局。

    之后是全员而返,还是给队伍瘦身,都将取决于吐蕃人到底缴获了多少粮食和饮水,如果太少的话,他们就会杀死老人和孩子,以节省食水。

    ………………

    就在这个时候,大地好像颤抖了一下,马戎没怎么在意,但随后地面就不停的抖动了起来,马戎的心也开始一抖一抖,不久之前好像经历过一次。

    他并不是一个战士,也没什么作战的经验,只是头脑要比其他人灵活一些罢了,此时还能保住妻儿无恙就说明了这一点。

    可现在征兆太明显了,他僵硬的转过头望向西边,果然,烟尘再起,聚而不散……

    比他有经验的人多的是,吐蕃人开始呼喝了起来,但并没不惊慌,他们觉得应该是西边的大军又派了人来?还是如本(吐蕃将军)们留人在了后面,这时才赶上来?

    ………………

    十五里,十里,五里,唐军越来越近,直到肉眼可见,阿史那大奈首先抽出了环首刀,高高举向头顶,这是即将接战的信号。

    ………………

    日月星辰旗……在尘土飞扬中,那杆旗帜若隐若现,可马戎还是看了个清楚,大隋……不,大唐的军队到了。

    在喜悦和恐惧并存的情绪当中,马戎再次将妻子塞到了马车底下,这次他自己也钻了进去。

    人们再次骚动了起来,吐蕃人也终于惊慌的意识到,那不是他们自己的人,而是敌人来了,在他们最为松懈的一刻,向他们发起了致命的冲击。

    “敌人,敌人……”

    吐蕃人虽然惊恐,但他们却并没有逃走,而是迅速开始集结起来,准备和敌人交战。

    新兴的王国,总是有一群善战而有勇气的人存在,吐蕃人的勇猛和他们的残暴在这样一个时间段,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第1171章激战

    大军滚滚向前,这是西来唐军将士跟吐蕃人的第一次接触。

    优秀的将领,良好的后勤补给,精良的武器,善战的士卒,加上战略得当,战机选择恰当,一切的一切都让唐军具备了大胜的基础。

    唐军将士在将领的命令声中,纷纷拔出战刀,放松马缰。

    呼呵……唐军将士发出野性的呼嚎……在行进途中稍稍调整了方向,便像两条长龙般掠过拥挤在一起的人群,从两侧飞掠而过。

    无可阻挡的洪流席卷向前,在他们面前,一撮撮的吐蕃人迎了上去,瞬间便被洪流所淹没,惨叫和战马的悲鸣声微乎其微,全部被那震天动地的马蹄声所掩盖。

    吐蕃人的附从们已经胆落,方才还在耀武扬威,此时多数都是掉头就跑,他们已经跟中原王朝的军队交战过无数次,大多数时候都是这种结果。

    而且现在他们成为了吐蕃人的奴隶,勇气和荣耀早已离他们远去,在这样一个时候不用指望他们为吐蕃人拼命。

    唐军不管这些,他们只直直向前,摧毁一切抵抗,战刀挥舞间,一个个吐蕃人被砍落下马,瞬间便被蜂拥而来的战马踏的支离破碎。

    吐蕃人猝不及防之下,加之又是长途而来,人马尽都疲惫不堪,此时便和那些被俘的东迁的人们沦落到了同等的境地,纷纷成了待宰之羔羊,只不过他们挣扎的有些剧烈罢了。

    唐军和吐蕃人不一样,他们只为击溃敌人而来,只要还有一个吐蕃人敢于反抗,那么战事对于唐军而言就还没有结束。

    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就是唐军不是强盗,这是他们和吐蕃人最大的一个区别。

    此时他们的敌人……好吧,他们在唐军的雷霆一击面前,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分散在各处的吐蕃大军,被疾驰而至的唐军摧枯拉朽般击溃。

    ……………………

    会宁川西南,七八千吐蕃兵轻松的击败了猎物的垂死反扑,两个吐蕃如本聚在一起,准备让部下们吃些东西,猎物反正也跑不远。

    他们太累了,连日的追逐,又在这里打了一仗,应该休息一下,按照他们的预想,之后就该押着奴隶和所有的收获去到枹罕,然后好好休整一下。

    把这些都移交给商人们,之后他们就要去追大军主力,最好是在他们攻打入那座据说是平地人最大的城池之前赶过去,那么一来……嗯,他们的子孙也许就不用再为其他什么担心了。

    美好的畅想才刚刚浮现在他们脑海中,甚至没等他们坐下来好好吃上点东西,喝上一口水。

    一些吐蕃逃兵就已经进入了会宁川,顺便也带来了糟糕透顶的消息,无比强大的敌人突然出现了,现在正追逐在他们身后……

    奴隶的话不值得相信,可他们的狼狈却是那么的真实。

    所涅日如本呢,胡钦如本呢,那可都是吐蕃人中有数的勇士,受到过神明的赐福,谁能够击败他们?

    两个如本随即暴怒了起来,他们认为自己受到了可耻的欺骗,拔刀便杀死了几个过来禀报的附从,咒骂着命令所有人上马。

    因为就算不愿相信,可越来越多的逃兵来到了这里,他们表现的是如此的惊慌和恐惧,就像是被人追急了的兔子。

    ……………………

    实际上不管他们相不相信,敌人很快便出现在了他们的眼前。

    唐军长驱而来,中间根本没有停顿,所有的抵抗都在这种集群冲锋之下冰消瓦解,吐蕃人死伤无数,唐军的伤亡却微乎其微。

    疾驰向前近百里,阿史那大奈所部一头冲进了会宁川,在这里还有七八千的吐蕃兵在等着他们。

    唐军有所疲惫,但马力还足,因为他们骑乘的是耐力十足的草原马,爆发力不足,但却最适合长途奔袭。

    而他们的敌人却已是强弩之末,几天的追逐,加上又在会宁川跟人纠缠了一番,吐蕃士卒又渴又饿,连他们向来耐操的高原马也已吐出了白沫。

    唐军循迹而来,经过不断接战厮杀,队形有所稀疏杂乱,但眼见远处吐蕃大军排开阵势,阿史那大奈根本没想停下来重新整理队形,他只是再次高高举起带血的战刀,在头顶不停舞动,口中发出像苍狼一样的长嚎,呼呵……

    唐军将士群起相应,一时间会宁川上满是唐军将士充满野性的嚎呼,震天动地的马蹄声则成为了陪衬。

    吐蕃人的军阵之中产生了些骚动,敌人是如此众多,气势是如此雄壮,而且衣甲一致而又反射着金属的光芒,武器都是一水的钢刀。

    他们从未遇到过这样的敌人,而且他们已经很累了,胆怯之情油然而生。

    但在将军们的喝令之下,吐蕃兵还是鼓起了最后一点勇气和力气,催动战马,向敌人迎了上去。

    这是此次战事当中,吐蕃人和唐军的最后一战,同样也是最激烈的一战。

    唐军毫无停顿的向敌人冲杀了过去,已经进入状态的他们,甚至没有抽出马侧的弓箭来与敌人对射,他们只是依照惯性,用最为直接的方式,红着眼睛跟敌人打了个最为凶狠的招呼。

    此时唐军这一部只有一千八百余人,人数上处于明显的劣势,可无论是在气势上,还是在装备上,甚或是战略战术上,他们才是占优的那一方。

    吐蕃人按照习惯,用套索套上石子扔了过来,噼里啪啦的打在唐军身上,所获寥寥。

    几息之间,两军便已相遇,旷野之中轰然一声大响,人仰马翻,刀光闪烁间,无数的骑士交错而过,无数人惨叫着栽倒下马,随即便被疾驰而过的战马踩为肉泥。

    鲜血喷涌而出,残肢断臂乱飞。

    会宁川上杀声大作,血气冲天,人命在这一刻变得毫无价值,鲜血则像廉价的染料一般肆意泼洒……

    两边都是有经验的骑兵,而骑兵交战,倚仗的就是马力和速度,所以接战之时激烈而又短暂,两军很快就脱离了接触,在原地留下了无数人马的尸体,宛如地狱一般……

第1172章全歼

    吐蕃人的亏吃大了。

    疲惫的战士动作变得迟缓,在电光火石间便决定生死的骑兵交锋中完全处在了下风。

    而更让他们惊恐的是,敌人的盔甲太过坚固,他们的刀剑就算在速度的加持下也根本不足以砍出足以致命的伤口,只能用力量将人砍下战马,而多数时候都是在对方盔甲上划过而已。

    这还不算,敌人的钢刀锋利而又坚硬,即便他们身穿厚厚的皮袍,敌人也不用怎么舞动,便能在他们身上划出长长的刀口。

    只短短的一次交锋,近千人便失去了性命,望着那边铺满了尸体,受伤未死的战马和人在不断哀嚎的地方,吐蕃人心胆俱寒。

    因为躺在那里的大多数都是他们自己人,敌人……寥寥无几。

    凶暴的吐蕃兵终于尝到了恐惧的滋味,也终于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的危险,世间还有众多的比他们强大的武士……

    还好,他们人数不多,还有可能战胜他们。

    骑兵交战,容不得他们想太多,敌人在远处划过一条弧线,正准备跟他们再来一次交锋。

    吐蕃人还想返身再次迎击这个可怕的对手,可让他们绝望的是,没等他们转身,另外一群敌人已经出现在他们视线之内。

    萧嗣业所部来的晚了些,因为有两个百人队拦在他们面前,并聪明的将俘虏赶在了前面,之前早有预料,这个时候萧嗣业哪里还会迟疑?

    带着大军一冲而过,将所有拦在面前的人全都化为齑粉,但经过这么一阵耽搁,便比阿史那大奈慢了一步。

    可也正好抓住战机,在吐蕃人将要转身再次迎战的时候,向吐蕃人发起了致命一击。

    阶段式冲击是突厥人最擅长的战术,他们在骑战当中往往会以勇武者穿透敌人军阵,再以大军上前邀战,穿过敌军军阵的人返身袭取对方侧翼,让敌人顾此失彼。

    这种战术对上中原步骑混合的军队不很管用,但在西域和对战东北部族的时候却是无往不利。

    这一次唐军在无意间便形成了这种态势,将土包子一样的吐蕃人夹在了中间。

    萧嗣业毫不犹豫的率军直驱吐蕃大军正面,阿史那大奈则率军回身,他本就是西突厥贵族,对这种情况简直不要太熟悉,立即率军转向吐蕃大军侧翼。

    并收回已经被鲜血染的通红的环首刀,在疾驰之中摘下马侧的弓箭,举在头顶连连呼嚎示意。

    “张弓,张弓……”军官们声嘶力竭的呼喊声此起彼伏。

    吐蕃人的军阵其实已经散乱,附从们纷纷逃走,吐蕃人怎么呼喊咒骂也是无济于事。

    唐军将士泼洒出箭雨,乱做一团的吐蕃人成排的倒了下去,一时间箭矢噗噗的入肉声以及吐蕃人的惨叫声和战马的悲嘶声大作。

    萧嗣业则率军直直冲入吐蕃大军的正面,已经失去马速的吐蕃人立即沦为了待宰羔羊,长刀挥舞,鲜血弥漫而起,唐军将士和平日操练时砍木桩那样,将一个个吐蕃人砍下战马。

    吐蕃军大溃……

    徐世绩率领的两千骑随后赶到,侥幸存活的吐蕃人心胆俱丧,和他们的附从一起纷纷掉头向西北逃走。

    唐军大军合围而上,将一些负隅顽抗的吐蕃人尽都歼灭在会宁川上,然后施施然的开始追逐逃敌。

    ……………………

    用没头苍蝇来形容此时的吐蕃人也不为过,因为他们在逃走不久便发现,前面一条大河滔滔而过,那是从不曾断绝过的黄河,而且此时正是丰水期。

    唐军蔓延而来,堵死了他们一切逃走的道路。

    战事进入到了最后的收官阶段,唐军心满意足的开始按照规矩进行劝降,还剩三四千人的吐蕃兵聚集在河岸边,左右旁顾,看上去可怜而又无助。

    还活着的一个吐蕃如本率人返身发起了绝望的攻击,此时他们想碰到唐军的边都显得无比艰难,几乎全都被唐军射杀在河岸不远处。

    一些失去了和敌人作战的勇气,却又不愿意投降的吐蕃人纵马冲进了黄河,想要为自己争取一线生机,可疲惫的他们连人带马都淹死在了冰冷而又湍急的河水当中。

    投降的几乎都是吐蕃人的附从,他们有羌人,有吐谷浑人,也有羌人的分支,党项人和氐人,反正是一个高地人大杂烩。

    他们战战兢兢的向胜利者献上了膝盖,一如当初吐蕃人征服他们一样。

    ……………………

    唐军开始打扫战场,这次战场有点大,战果却无疑是辉煌的,他们疾驰一百多里,比较彻底的歼灭了这一支吐蕃偏师。

    俘获差强人意,只有三千多人选择了投降,吐蕃人穷的很,没什么值得唐军将士关注的东西,连粮草都少的可怜,不够唐军上下塞牙缝的呢。

    当然这也可以理解,不然吐蕃人哪里会过来抢劫?

    唐军上下也很疲惫了,他们将吐蕃人的尸体就扔在了那里,食肉动物们会照顾他们,就是不知道他们的魂魄会归于何处,要知道这里可是大唐的地盘,各路神仙多的很,想来不会让吐蕃人的神明过来捡便宜。

    在唐军后勤保障良好的当下,唐军对缴获其实不很看重,他们看重的是破敌之功,像徐世绩这样的大将军,就更注重这个。

    因为大将军们也不都是平起平坐的,大家要论资排辈,军功无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而他缺的就是军功。

    当功劳足够多的时候,其他的大将军到了你的面前就骄傲不起来,战事一起,屡建功勋的人便能居于众人之前,让他人俯首听令,张伦就是如此……

    ……………………

    大战结束,天色渐渐黑了下来,会宁川上点起了无数的篝火。

    徐世绩望着星辰隐现的天空,感受着会宁川上冰凉的晚风,终于长长的吐出了一口气,首战告捷,功劳不小。

    这些年他四处征战,唯独这一次感受殊异,因为打的是外敌……这才是真正的男儿功业。

    ……………………

    大军就此驻扎,大军上下开始用起了晚饭,而伤亡也陆续报了上来。

    阵亡将士六百八十六人,多数都在阿史那大奈所部,他们第一个冲入会宁川,和吐蕃人接战一场,伤亡不小。

    其他两部伤亡不大,算是捡了便宜。

    吐蕃人全军覆没,一万多人散处在近百里的范围内,被各个击破,几乎全都化作了孤魂野鬼。

    会宁川一战,吐蕃人有八千人左右,降三千余众,剩下的也都被唐军埋葬在了这里,一场大胜无疑。

    阿史那大奈和萧嗣业都在整军,清点伤亡,缴获等等,没工夫搭理他这个主帅。

    篝火明灭之间,几个人被带到了徐世绩的面前。

    徐世绩稍一打量,便知道这是几个吐蕃人,黑红而又粗糙的皮肤,毛发旺盛无比,都留着浓重的大胡子,身上则穿着破破烂烂的皮袍子,样式也比较特殊,一身浓重的羊膻味,混杂着血液,汗臭的味道,离的近些便醺人欲呕。

    “启禀将军,他们说自己是商人,萧将军吩咐俺们带他们来见您,说可能有些用处。”

    徐世绩点了点头,有萧嗣业,阿史那大奈相助,确实省事的很。

    ……………………

    几个吐蕃商人看上去都没受什么伤,唐军将士此时不会给予敌人任何优待,凡是受伤的人,多数时候上去就是一刀,以免浪费军中宝贵的药材,或者成为大军的累赘。

    除非你是比较重要的人物,这样的人在战争当中比较好辨认,他们衣着往往比较华丽,也会比别人多出一些防护出来。

    当然了,如果你毫无标识,那只能怪你倒霉,很多死于乱军的将军都是这么被小卒杀死的。

    几个吐蕃商人弯腰行礼,徐世绩的近卫们嫌他们不够恭敬,上去就是一阵拳打脚踢,让他们跪着说话。

    吐蕃商人从谏如流,之后就跪的很瓷实,连头都快埋进了地里,估计面对他们的神明时,也就是这个样子了。

    商人就是商人,不管属于哪个部族,自古以来他们中间的多数人都与勇气和荣耀无缘,因为他们早已把灵魂交给了魔鬼,在斤斤计较中迷失了自己,被财富蒙蔽了双眼。

    也正因为这样,他们才侥幸活了下来,当然他们还得为生存努力挣扎。

    “你们都是谁,对我又有何用,说来听听。”

    徐世绩漫不经心的问着,实际上他则专注了起来,因为对于唐军来说,任何关于吐蕃人的消息都很重要。

    可惜这一战没能捉住几个个头比较大的,不然也许还有功劳可以篡取。

    而这一战让他对吐蕃人也有了些了解,吐蕃人没什么脑子,兵器衣甲之类也谈不上什么,战略战术也是稀里糊涂,可吐蕃人却都是很好的战士。

    两万多人,降俘却那么少,一个可能是唐军自己的问题,根本没打算要多少降俘,二来就是吐蕃人悍不畏死,这是需要警惕的地方。

    所以每一个吐蕃降俘,不论他是将领还是士卒,或者是商人,都很重要……他娘的吐蕃人打仗为什么带着些商人?

    徐世绩百思不得其解……

第1173章商人

    如果换做是李破,就不会有一丁点的奇怪。

    商人随军算什么?后来的那些强盗哪个没有商人支持?为了谋取私利,商人们发动国战都是平平常常,吐蕃人这才从哪到哪?

    ……………………

    几个吐蕃商人茫然的稍稍抬头,好在他们还聪明的带了个翻译,不然光语言不通这一项,也许就足够他们人头落地了。

    “伟大的统帅,您毫无疑问的打败了我们,按照神灵给我们的指引,我们请求你允许我们用财物换取不用成为奴隶的机会。

    我们只是一些卑微的商人,并没有向人挥舞刀剑,神说武士在战斗之后总要表现出自己仁慈的一面,那样才能得到人们的拥戴。

    还请您把仁慈的光芒稍稍照在我们这些可怜的人身上,我们一定会把您的名声传到远方去的。”

    说完,几个商人连连叩首。

    听着翻译诉说着他们奇葩的请求,徐世绩觉得分外的新鲜,这是他第一次和外国人打交道,方式上比较特别。

    至于相互赎买降俘,倒也不算稀奇,前隋和突厥的战争当中,发生过一些这样的类似的事情,只不过需要赎回的是双方的贵族。

    而那些被捉住的普通士卒是没有这样的机会的。

    商人?无论是突厥人还是中原人,都不会带着商人去打仗,他们会有什么用处呢?随军和将士们交易吗?那样的话岂不动摇军心?

    他不由对商人在吐蕃大军中的作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交谈起来很费劲,简直就不在一条线上,可徐世绩还是一边用着晚饭,一边问了他们许多话,甚至赏给了他们一条羊腿。

    已经饿了不少时候的吐蕃商人立即狼吞虎咽,差点没把羊棒骨给啃碎了吞掉。

    这在几个吐蕃商人看来无疑是一个好的开始,而为了保全性命,他们简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一个原始的异族文明就这样慢慢展现了出来。

    有部落,有城邦,有国王,有英雄,有神明,还有令人惊讶的风俗习惯,对于徐世绩来说,商人们嘴里描述的吐蕃和中原几乎完全不同,充满了异域风情。

    当然了,其中肯定免不了美化自己的说辞,这个徐世绩也是心知肚明。

    几个吐蕃商人也想赶紧离开这里,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些平地人去到那些被他们的勇士屠了的城池之后,会有什么反应。

    如果是在吐蕃,他们一定会举行一场祭祀,把俘虏都送去神灵那里接受惩罚,以作为报复。

    他们现在非常羡慕那些先前就回到高地去的同伴,果然神灵说的不错,贪婪使人走向毁灭……

    实际上,唐军哪里会轻易的放俘虏回去,那已经是春秋时的老黄历了,现在的中原,就算是大家内讧的时候,也没有释放降俘的习惯。

    何况是吐蕃人这种珍稀动物,捉住一些送到长安去让大家观瞻一下岂不是好?

    ……………………

    徐世绩最感兴趣的其实还是关于吐蕃大军的消息,就像商人在吐蕃大军中的作用。

    当他听说商人们会把战场上的缴获收集起来,运送回吐蕃贩卖,然后上下一起分赃的时候,徐世绩差点没笑出声来,这比较像他在瓦岗时过的日子嘛。

    抢来的财货就地分肥,翟让和单雄心那两个兔崽子总是多占一份,分赃的时候也要分出个亲疏远近,让大家伙都很不满意,不然的话,后来投魏公的人也不会那么多法。

    吐蕃人更新鲜,竟然把这些事交给商人来做,谋取私利也成了光明正大的事情,我的天,吐蕃莫不是个贼窝吧?

    吐蕃人的军事制度也很粗糙,玛本估计就是他们的大将军,之下有大如本和小如本,简称大如,小如。

    大如带一到两千人,不怎么固定,小如也是如此,有的小如只带几十人,多的则有几百人,大部分都是以各自部落的人为主,很松散的军事体制,满是部落联盟的痕迹。

    更粗糙的是,如本还是吐蕃治理地方的官员,军政不分家,大如小如都由贵族来担任,打仗时编入大军,闲时治理百姓。

    商人们就更有意思,他们自己做买卖不说,还能担任地方上的财政官,随军之后就是军中的后勤粮草官。

    一些家大业大的商人甚至能保养整个军队,给军队供给后勤,而军队的缴获一大部分就会归他们所有。

    由此可见吐蕃商业之繁荣,商人在吐蕃的权力金字塔当中,几乎是无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的地位仅次于神明的仆人以及贵族,这显然是受到了他们南边那些人的一些影响。

    而他们的宗教则掺入了天竺佛教的一些东西,形成了苯教。

    ……………………

    西边天色黑的晚,太阳渐渐隐没在地平线上,一天的征战下来,唐军将士都很疲劳,此时多数都已带着胜利的喜悦安然入睡。

    徐世绩也累了,让人看管住几个商人,待天明之后立即送往大军主力那边,这确实有利于大军对吐蕃人的进一步了解。

    这些吐蕃商人游走于吐蕃的各个阶层之间……

    如果说之前范文进报上长安的那些只是吐蕃人的皮毛的话,这些商人对吐蕃的了解就比较全面了。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们也许会被荣幸的送去长安觐见大唐皇帝陛下,让朝中上下听个新鲜之外,也能更好的做出应对吐蕃的方略。

    ……………………

    第二天天明,大军用过早饭,徐世绩令东迁之人继续迁入会宁川,战事还远未到结束的时候。

    唐军之后还要去与大军汇合,然后再跟吐蕃大军主力一战,这都需要充沛的体力和精神,所以徐世绩和阿史那大奈,萧嗣业商量了一下,决定在会宁川上休整一天。

    说话之间,萧嗣业貌似无意的道:“降俘太多了些,不怎么好看管啊。”

    阿史那大奈不在意的点头附和,三千多人其实算不得多,可相对于唐军的兵力而言就有点为难了。

第1174章进军

    三千降俘,留在哪都是祸害。

    东迁的人们惊魂未定,不可能让他们来看管降俘。

    后续的援军短期内不用指望,因为朝廷大军大部分正在北方边塞布防,这是徐世绩等人离开长安时都知道的事情。

    随军而行也是麻烦,不但要看管他们,还要浪费粮草。

    有了这些前置条件,结果也就很明显了。

    徐世绩看了萧嗣业一眼,心说这厮不是好人,已经是第二次了,总想让主将来出头担责,也不知这厮在窦建德那边经历了什么,一个出身兰陵萧氏的人,竟然成了这么一副鬼样子。

    当然了,老大别说老二,他在河南时也没少跟人耍了心眼,只不过现在成了驸马大将军,就很少有人愿意这么得罪于他了。

    实际上,萧嗣业说完也后悔了,他一个新降之人老实的先立下些功劳才是正经,此时多嘴就有点多余。

    也是在河北待的久了,和谁共事都要防着一些,而且那边的将军大多是些粗人,你不提点他一下,他就想不到点上。

    习惯已经养成,就很难改正,时不时的就要来上这么一句,他倒没有多少推卸责任的意思,可却很是得罪人。

    好在还有阿史那大奈在侧,他心眼没旁边两位多,此时便晃着他那大脑袋附和道:“要俺说啊,要什么降俘?还想去长安献捷不成?又不能走漏了消息,不如都杀了了事,反正功劳已经立下,谁也抢不走了不是?”

    他倒也知道这些降俘的麻烦之处,不算糊涂到底。

    徐世绩稍一沉吟,还没等他开口,那边萧嗣业便道:“将军所言正合吾意,虽说有违军规,但大事在前,咱们哪里顾得那许多?还请大将军下令,我愿亲自操刀斩杀降俘,事后若是有人问起,也与两位将军无涉。”

    阿史那大奈咧开大嘴就乐了起来,向萧嗣业抱了抱拳,那意思十分明白,这事俺就不跟你抢了,但事后咱就交了你这个朋友。

    徐世绩也笑,这才像话嘛,什么事都推给他徐懋公,真是不知死字怎么写。

    于是干脆的点头道:“既然如此,那就有劳萧将军了,你也放心,咱们这一趟功劳不小,杀点降俘算什么?若真有人拿此事来做文章,用不着萧将军来顶,自有俺来应付。”

    萧嗣业抱拳道:“多谢大将军体谅。”

    轻描淡写间,降俘的命运便已注定。

    此役徐世绩率七千余众,破吐蕃大军两万两千余众,俘获三千余人,尽斩之,随后在会宁川上休整一日,回军金城。

    ……………………

    此时张伦等人所率大军主力早已得到吐蕃人过湟水北上的消息,并开拔多时,大军过金城,至枹罕。

    会宁川大胜的消息传到军中,张伦大喜,立即传令徐世绩部赶来汇合。

    大军主力随即再次开拔,沿黄河进入河津县,渡过黄河到化隆,此时徐世绩率部赶来,重又聚兵于一处。

    到了此时,吐蕃人的后路完全已被唐军所切断,吐蕃商人还在不断的蒙头蒙脑的撞上来。

    而这个时候大军上下已是充满了愤怒的情绪,因为他们在化隆见到了吐蕃人屠城的惨状,而吐蕃人为求急速进军,根本未曾掩埋,焚烧尸体。

    化隆城中一片狼藉,化隆百姓的尸体遍布于城中各处,早已腐烂多时,满城都充斥着尸体腐烂的酸臭味道。

    大量的食腐动物聚集在这里,大军到后都驱赶不散,其中惨状几乎无法用言语来描述。

    张伦又派人去到达化,河津等处探查,那里皆已是空城,老人和孩子被聚在一起杀死,青年男女不用想就知道已被吐蕃人掳掠而去。

    实际上他们大部分都死于高原恶劣的气候,能够到达吐蕃腹地的十不存一。

    吐蕃人可谓是恶迹昭彰,张伦等人大怒之下,随即传令全军各部,之后与吐蕃人交战,不再收留降俘。

    大军未在化隆多做停留,只是在化隆放了一把大火,将化隆城焚烧殆尽,以避免瘟疫传播。

    离开化隆,大军以薛万彻,张士贵两部为先锋,向北沿着吐蕃人的足迹直驱湟水,见过化隆惨像的唐军将士,根本不用将领们再鼓舞士气,杀气渐渐已在大军当中不停凝聚,唐军上下皆已迫不及待想与吐蕃人短兵相接。

    ……………………

    与此同时,吐蕃大军早已绕过祁连山沿麓,破允吾,屠之,再北进昌松,有人开城投降,吐蕃人根本没管这个,他们已经习惯了平地人的软弱,续屠昌松,吐蕃人明显已经收不住手了。

    而且离着姑臧越来越近,吐蕃人也不耐烦再虏获什么奴隶,姑臧城中财富成堆,奴隶成群已经成为吐蕃上下的共识,只要攻下那里,就什么都有了。

    而为激励士气,齐勒布等吐蕃将领也彻底放开了对大军的约束,这让吐蕃人横冲直撞,再没有了任何的顾忌,他们的士气不断的高涨,但也狰狞毕露,几如野兽一般。

    汉人建造的城池也方便了他们,每每都成为了他们血腥狂欢的场所。

    想来他们的恶行在西北传开之后,再也没有人会对他们抱有任何希望……

    范文进,甚至是张伦等人的目的达到了,可付出的代价就是无数的西北百姓倒在吐蕃人屠刀之下,姑臧南边的城池,除了枹罕,金城两郡之外,尽都沦为鬼蜮。

    这是大唐之初,西北变乱的终结,以往西北诸族混居,你来我往不断仇杀,骚乱的情形戛然而止。

    因为大家好像找到了一个共同的敌人,那就是高地上的吐蕃人,谁也不愿再看到残暴的吐蕃人重新出现在低地上。

    ……………………

    而此时吐蕃人已经完全放飞了自我,当他们来到姑臧城下,整个大军都弥漫着躁动的气息。

    在将领们的不断灌输之下,他们都知道这是冬天到来之前的最后一战,同样也是神明给他们的最丰厚的赐予。

    只要进入这座大城,神明的青睐,耀眼的荣耀,令人眼花缭乱的财富都将属于他们,而且他们还能在城中找到乐子,杀戮,鲜血,女人……除此之外,他们脑海之中已经容不下任何其他的东西。

    ……………………

    让吐蕃人稍稍有些失望的是,当他们来到姑臧城下的时候,见到的是姑臧紧闭的城门,以及城头上严阵以待的守军。

    吐蕃人没多少攻打坚城的经验,他们故乡的那些石头城徒手就能爬上去,而作为王都的逻些城要大一些,可也比不上姑臧。

    这是西北的心脏,凉州第一坚城,自前隋以来就从没有在强攻之下陷落过,当年李轨入主凉州,也是韦士政,谢统师等人献城在先。

    吐蕃人绕城凶狠的叫嚣了一天,也不能再像之前那样唬住人。

    城外的帐篷当中,齐勒布再次将人都召集了起来,打算集思广益,让大家出出主意怎么才能攻入姑臧。

    嗯,他们之前根本没商量过此事,一路过来没怎么遇到像样的抵抗,让吐蕃人从上到下都出现了一种错觉,只要大军一到,吓也把平地人给吓死了,谁也不敢抵抗这样一支前所未有的大军。

    实际上,此时吐蕃人的主力大军才六万多人,放在中原真不算什么,只不过吐蕃人都是骑兵,确便也不容忽视罢了。

    要知道李破继续多年,骑兵的数量差不多也就是这么个样子。

    游牧民族让中原王朝头疼的先天优势也正在于此,你苦心培育战马,人家生下来就和马在一起,你说糟心不糟心?

    ……………………

    吐蕃人注定商量不出什么有效的办法,只要城里的人打定主意守城不出,强攻就是唯一的选择。

    这个时候已经来到了大唐元贞三年七月末,西北进入秋末冬初季节,差不多再有一个月,冬天就会显现出它的威力,神明来了都不好使。

    ……………………

    而姑臧城中,范文进率人走上城头,观看了一下吐蕃人的大营。

    看着密密麻麻铺满了城下的吐蕃人大军,范文进有点眼晕,很是担心城池不保,可他早已历练了出来,就算害怕也要藏在心底,不然的话,以西北的风气,说不定有人便会在心底叨咕一声,彼可取而代之什么的。

    庞玉就比他有信心的多,看众人多有惊色,心里还赞了一声,范总管胆气不小,面对大军围城还能这么镇定自若,比其他人可要强的多了。

    “别看吐蕃崽子来了不少,没有步军跟随,想就这么爬到城上来可不容易,俺看他们也没什么攻城的准备,到远处去砍伐树木,制作攻城器具就得好几天。”

    凉州的官佐们并非草包,他们拿上刀,骑上马多数都能冲杀一番,只不过城下的吐蕃人有点多,人喊马嘶间,一些彪悍的吐蕃人绕城而走,不住挑衅,让人有些心惊罢了。

    听庞玉这么一说,大家也不愿落了胆气,顿时都哈哈大笑了起来,氛围还不错,起码没人提议开城投降,让范文进稍稍放心了些……

第1175章喜剧

    吐蕃人开始攻城了。

    吐蕃大军的浮躁已经不止是在他们的心态上,而是在战争中全方位的表现了出来。

    只是匆匆的制作了一些以供攀爬的梯子,便蜂拥来到城下,想要靠着这些东西攻入姑臧坚城。

    他们先是驱赶几千个从半路上捉到的各族奴隶上前,估计是想要先试试守军的意志。

    一蓬蓬箭雨从姑臧城头升起,然后带着锐啸落了下来,缺乏必要的防护的奴隶们像麦子一样纷纷惨叫着倒地,能去到城墙之下的寥寥无几。

    被吓破胆的人转头就跑,却被吐蕃人毫不犹豫的砍杀在阵前。

    几千人的攻势在短短的时间内便结束了,尸体横七竖八的躺倒在城下,更像是吐蕃人开了一个用鲜血和人命来标注的玩笑。

    吐蕃人恼怒的咒骂着,又开始驱赶附从们攻城。

    附从们战战兢兢的上前,他们比奴隶多出来的是一些盾牌,伤亡没有奴隶那么重大,顶着不停落下的箭矢,第一波附从终于来到了城墙之下,将长短不一,好像随时都能散架的梯子搭在城墙之上。

    吐蕃人看到了希望,于是一群群的从阵中骑马冲了出来,在城下展示了一下他们骑射的本事,向城上射出些箭矢,更多的则是大小不一的石块,以掩护附从们的攻势。

    显然他们并没有任何攻打姑臧这样的大城的经验,如果河南的将军们在这里,就会很清楚的告诉他们,别说六万多人……只要守军意志坚定,准备充足,人数就算再多一倍,攻城器具再精良一些,也是徒劳。

    更何况吐蕃人还都是骑兵,吐蕃人此时的行为比当年突厥人攻打马邑还要愚蠢的多的多。

    不过这也可以原谅,毕竟吐蕃人封闭已久,头一次出来见见世面,犯下什么样的错误都可以理解。

    吐蕃人制作的云梯太过简陋,有些甚至够不到城头,就算长度有了,可前面没有加上挠钩,搭上城墙也会被轻易推倒,更何况还有爬到半路就散架的情况发生。

    这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喊杀声大作的战场上是极为残酷的地方,任何错误都可能付出血的代价,中原的人们在漫长的征伐厮杀的岁月中积累了无数的经验教训。

    相比之下,吐蕃人还像一张白纸般纯净,这给姑臧攻防之战带来了无数喜剧效果,虽然当事之人谁都笑不出来……

    附从们很快就又败了下来,除了增加了伤亡之外,根本没有人能够爬上高高的城墙,眼见如此,守军自然士气大振。

    吐蕃人则暴跳如雷,再次斩杀了些败回来的附从,却丝毫没有吸取之前的教训,没有停顿的就又像赶羊一样驱赶着附从继续攻城。

    ……………………

    太阳西沉,天色昏暗了下来,吐蕃人带着愤怒和沮丧回到了他们建的乱七八糟的营地当中,开始吃起了晚饭。

    吐蕃将领们再次聚集到了齐勒布玛本的帐篷之中,并很快就争吵了起来,大军连续屠城,进军太快,没有计划等等所造成的后果在此时也显露了出来。

    大军上下只稍稍遇到挫折就变得焦躁无比,这种情绪在大军当中逐步蔓延,随时都有失控的可能。

    追根结底,其实还是这样的远征,根本不是此时的吐蕃人能够驾驭的了的,即便是后来的蒙古人,也是在自己地盘上变得足够强壮之后,才逐步向外扩张开来。

    ……………………

    吐蕃人吃到了攻城的苦头,一天下来伤亡八千多人,这是一个足以伤筋动骨的伤亡比例,越发的刺激到了吐蕃将领们的神经。

    齐勒布再次用他的威望压制住了将领们杂乱的声音,作为吐蕃人当中比较睿智的那一个,他已经意识到这可能就是此次大军来到的最远的地方了。

    可他还是心有不甘,于是晚上的时候,便让阿鲁长老做起了占卜。

    吐蕃人的神明很快给出了指引,再坚持一段时间,可能就会有所转机。

    作为吐蕃大军中的第一神棍,占卜给出的结果往往是人心的表象,不但齐勒布本人不甘心,阿鲁长老也不甘心。

    越是有很多人守护的地方,越是财富聚集之地,这个道理阿鲁长老非常明白。

    既然神明都这么说了,齐勒布放心下来,夜晚中将一个个将领叫到帐篷之中,许诺好处,安抚部下们的情绪,再带着人去巡营,鼓舞士气。

    第二天派人继续制作更加牢固的攻城器具,嗯,除了爬梯也就是攻城用的撞角了,其他的吐蕃人也制作不出来。

    闲着也是闲着,吐蕃人便绕城又开始向城上的人们喊话,让他们投降。

    只不过刚来的时候气盛无比,各种威胁谩骂,也不管城上的人听懂听不懂,现在吃了亏,虽然打定主意一旦入城,便杀了所有敢于抵抗他们的家伙,但口头上已经软了不少,让懂得汉话的附从许诺好处。

    守军在见识了吐蕃人拙劣的攻城技巧,又准备充分的情况之下自然不为所动,还不住的向城下射出冷箭来作为回答,当然了,反唇相讥也是少不了的戏码。

    吐蕃人不知道,这就是战争中所谓的僵持阶段,对占据优势的一方利好,处于劣势的一方若不能扭转局面,拖下去的话只会越来越是虚弱。

    ……………………

    这次吐蕃人准备的仔细了一些,隔了三天才又开始攻城。

    攻城两日,吐蕃人伤亡无算,守军却越来越是轻松,吐蕃附从的士气一落千丈,齐勒布等吐蕃将领哪里会将吐蕃人的精锐耗损在这种消耗战当中,伤亡的都是附从。

    眼见如此,跟着来捡便宜的高地人怨言四起,逃兵开始出现了,而且晚上的时候,一队巡视附从营地的吐蕃士兵消失了。

    顿兵于坚城之下,各种幺蛾子开始出现。

    翌日,齐勒布斩杀了两个附从首领,另外还有几十人掉了脑袋,上百人被鞭打,按照吐蕃人的习惯继续用高压手段来压制附从。

第1176章阻击

    吐蕃人在姑臧城下顿兵十日,高地附从们爆发了一场阵前叛乱,规模不大,却把吐蕃人吓出了一身冷汗。

    庞玉想要率军出城趁其混乱掩杀一番,却被范文进所止,他怕吐蕃人使诈,诱使守军出城。

    他想的明显有点多,错失了一次重创吐蕃大军的战机。

    当然了,吐蕃人在姑臧城下没少流下鲜血,他们为所有人演示了一番游牧民族缺乏攻城手段的特点。

    实际上到了这个时候,只剩下四万出头的吐蕃大军对姑臧已是无能为力,齐勒布亲自率军镇压了附从的叛乱之后,顺势宣布退兵,去西海过冬。

    这是吐蕃人自北来之后遇到的第一次挫败,嗯,他们还不知道那支偏师已经全军覆没,自己也处于了危险当中。

    吐蕃将领们自然是垂头丧气,之前有多耀武扬威,这会就有多沮丧。

    所有人都不住口的咒骂着平地人的卑劣和懦弱,只知道躲在城中施放冷箭,却从不敢跟吐蕃勇士光明正大一战。

    败犬的狂吠并不能掩盖他们失败的事实。

    吐蕃人离开之后,左监门卫大将军庞玉派人打探一番,知道吐蕃人撤军远去,立马也开始着急了起来。

    援军至今不见踪影,吐蕃人却先走了,战后功劳也就没了一半,而且吐蕃人来至姑臧城下,凉州其他城池肯定已是凶多吉少,要是真的较真起来,大家是有过无功的样子。

    于是庞玉率三千骑出姑臧,想要尽力拖慢一下吐蕃大军的步伐,要是能引得吐蕃大军回转再来攻城,那就更好不过。

    吐蕃人没什么脑子,在知道后面多了条讨厌的尾巴之后,就像是被踩了尾巴的猫一样炸了毛。

    估计齐勒布等人的脑海中还存着神明说的转机在哪里的念头,立即返身扑向庞玉所部,庞玉也不逞能,返身而走,一溜烟的跑回了姑臧城。

    吐蕃人被气坏了,如果不是齐勒布严令大军不得再在这里停留,吐蕃大军估计还得攻城几天试试。

    当吐蕃人远去之后,庞玉再次率人出城尾随。

    之后数日当中,吐蕃人想尽了办法,什么分兵堵截,什么设伏诱敌,都无法甩脱庞玉,在这样斗智斗勇当中,吐蕃人肉眼可见的变得聪明了起来,估计如果他们能回到吐蕃国内的话,这支大军将拥有远超于同族的狡诈。

    不过现在他们可想不到那么多,此时此刻,吐蕃人慢慢慌了起来。

    虽然身后的尾巴比较讨厌,可对方人数很少,并不能对大军造成多少威胁,也不是因为唐军援军到了,而是吐蕃人的食物出了问题。

    吐蕃人出征带的食物很少,他们这次从高地下来带了些牛羊,一路过来也抢了些粮食,可吐蕃人并不注重后勤保障的作战风格还是影响到了他们。

    半个月下来,没有任何进项的他们粮草开始吃紧了起来,这里可没什么地方让他们尽情打猎,再加上环境也不熟悉,根本不知道去哪里能够找到更多的食物。

    此时他们便深刻感受到了新世界的无穷恶意,吐蕃将领们只能让士卒们节省食水,从一天三顿饭变成了一天两顿,嗯,这是开玩笑,吐蕃人没那么讲究,吐蕃战士只要饿了便从随身的皮囊中拿出食物来啃嚼。

    当皮囊空荡荡的时候,他们也就开始饿起了肚皮。

    ……………………

    所以说,当张伦率军赶到的时候,吐蕃人已形如溃军……全军上下加快了速度,想要在食物耗尽之前到达西海,至于那里会不会得到充足的食物补给,吐蕃人已经顾不得那许多,到了地方再说。

    这就是吐蕃人的作战风格,随机应变能力很强,吐蕃人也足够吃苦耐劳,不怕随机应变……

    在此之前,唐军的斥候已经观察了吐蕃人一天,并已和庞玉所部取得了联系,而吐蕃人却还对此一无所知。

    这要归功于他们的傲慢,在这之前,他们一直以为平地上没什么能够对他们造成威胁,于是很快就忘掉了行军作战最为基本的常识,不管什么时候,都要派出斥候……

    吐蕃人的神明明显抛弃了他们,也许是因为法力不足以延伸到这么远的地方,谁他娘的知道呢?

    反正吐蕃人开始倒霉了……而且越来越倒霉。

    ……………………

    天方正午,行进中的吐蕃前军首先察觉到了不妙,因为正在行军,所以他们没有听到敌人的马蹄声。

    当地平线上出现了一条黑色的长线的时候,一些人还以为最近饿起了肚子,导致眼也花了。

    再近一些,他们终于明白那是一支大军。

    吃了一惊之后,很快便有人觉着那应该是去了东边的那一支大军回来了,正好和他们在路上碰到,于是咧开大嘴笑了起来,并舞动手臂打起了招呼。

    这确实是值得高兴的一件事,因为出去的同伴总会带回一些收获来稍稍安慰一下一无所获的可怜人。

    尤其是现在他们需要食物……

    有人甚至催动战马迎了上去,不过很快他们就又逃了回来。

    “敌人,是敌人……很多的敌人。”

    警讯一起,吐蕃前军马上陷入了混乱当中。

    好在吐蕃人自从附从们反叛了一场之后,行军之时便让两千吐蕃骑兵在前,八千余吐蕃骑兵在后,将附从都夹在了中间。

    所以当吐蕃人渐渐停住马蹄,混乱很快便平息了下来,如果换了是附从在前面,结果会更糟糕,可能未等与敌接战,大军便已溃了。

    遇敌的消息在大军当中不断传递,一直传到齐勒布的耳朵里。

    猝然遇敌之下,其实齐勒布已经无法再做出有效的反应,他只是命令全军整军,准备接战。

    实际上呢,他的军令还没有传递到将军们的耳朵里,唐军便已经进入到了可以全力发起攻击的距离上。

    唐军的各色旗帜清晰的展现在吐蕃人视线当中。

    唐军前军为张士贵,薛万彻所部,分列左右,张伦率军居中,徐世绩率军垫后,大军如洪流般滚滚向前。

    蓄谋已久的攻击,根本没有任何的停顿。

    张士贵和薛万彻都是最有经验的骑兵将领,到了合适的距离之后,几乎不分先后的高高举起战刀,这是大军向前发起总攻的信号。

    当战刀前指,唐军将士猛的踢踹马腹,马速渐渐提升了起来,在唐军将士有如狼嚎般的呼啸声中,战马的速度终于来到最大。

    滚雷般的马蹄声隆隆作响,象征着战争的序曲已经奏响,且很快便会进入到高(和谐)潮部分。

    可这个时候吐蕃人却还没有列出接战的阵型,一些足够用勇气的吐蕃人脱离了大队,一撮撮的迎向了疾驰而来的敌人。

    大部分吐蕃战士则惊恐而又绝望的看着那如同城墙般的骑兵向自己涌来,马上的骑士对于他们来说是如此的陌生。

    那些人强壮而又彪悍,马术娴熟,人人身上都穿着奢侈的甲胄,他们的旗帜华丽而又繁复,和他们想象中以及之前碰到的那些平地人好像完全是另外一个物种。

    这个时候,一些吐蕃将领的脑海中才浮现出附从们口中那些关于低地人的零碎描述,他们从来没有仔细聆听过。

    “张弓,张弓……”

    唐军军官的号令声此起彼伏,在疾驰当中,战士们张弓搭箭,连射三轮,前排的战士收回弓箭,抽出钢刀……

    这一次,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敌人,感受着那有如实质般的杀气,一些吐蕃人终于害怕了,他们调转马头,和那些毫无忠诚可言的附从们一样,选择了逃走。

    这在吐蕃军阵中造成了一定的混乱,可吐蕃大军整体上还是在向前蠕动,准备跟敌人誓死较量一番。

    有经验的吐蕃将领们在怒吼着驱赶战士们冲锋上去厮杀,因为他们知道此时就算逃走也不是最好的时机,这时冲上去,只要侥幸不被敌人所斩杀,那么去到敌人的身后的时候,便可以放开马蹄逃走了。

    吐蕃大军的反应比较迟缓,当他们速度刚刚起来的时候,箭雨已经来到了他们的头顶,密密麻麻的箭矢像雨点般落下,带来的则是毫无争议的死亡。

    成片的吐蕃人惨叫着栽倒,密集的箭雨却好像无休无止,不住在向吐蕃大军后面蔓延,这是中原骑兵最常用的轮射战术。

    前面几排的唐军已经拔出钢刀,准备接战,后面的则还在不停拉动弓弦,对敌人的后方造成打击。

    上百步的距离在骑兵急速冲锋之下眨眼即过,荒原之上,轰的一声巨响,两军前排士卒相遇交错而过。

    几乎是会宁川上战事的重演,吐蕃战士因为战马并没有达到预定的速度,在交手当中根本没有还手的机会。

    唐军士卒雪亮的钢刀挥舞之间,无数的吐蕃人被斩翻下马,一时间战场之上几乎都是吐蕃人临死的惨叫声。

    残肢断臂,混合着喷洒而出的鲜血,到处飞射,死神终于在战场上空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10201/ 第一时间欣赏北雄最新章节! 作者:河边草所写的《北雄》为转载作品,北雄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北雄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北雄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北雄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北雄介绍:
大业六年,强盛的大隋迎来了转折点。 这一年,隋帝杨广开始准备征伐高句丽,顺势拉开了隋末战乱的序幕。 接下来的几年间,天下板荡,群雄并起。 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草莽豪杰,门阀世家,纷纷粉墨登场,逐鹿天下。 北方突厥汗国,雄踞漠北,虎视眈眈。 内忧外患之下,一个强大的帝国,最终轰然崩塌。 这是个最具传奇色彩的时代,也同样是中原大地最为混乱黑暗的时节。 就在这样一个时候,一个来历奇异的边塞少年,带着草原的风寒,和一股满不在乎的劲头,一头扎进了这乱世漩涡之中。北雄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北雄,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北雄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