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北雄TXT下载北雄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北雄全文阅读

作者:河边草     北雄txt下载     北雄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271章狡诈

    “欢迎你们,来自远方的尊贵客人,肯定是神灵指引我们相见。”

    程知节和侯君集等人在吐蕃人的护卫(押送)下来到了伏俟城,两人自然都很看不上这样一个地方。

    即便是积石山北侧的积石镇,在唐军修缮之下,看着都要比这里强上许多。

    他们不知道的是,这里以前本来就是吐谷浑人为牲畜躲避冬天的风雪所建,后来还改做吐谷浑人的王城,前隋的日月星辰旗还曾在这里的城头飘扬过一段时间。

    只是令他们没有预料到的是,他们得到了囊聂的热情迎接。

    是使节的身份起了作用,还是说之前来的商队的关系?

    不过不管怎么样,两个倒霉蛋的心总算是彻底放进了肚皮里,经过这十几天的缓冲,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稍稍适应了高原的环境,可还是有十几个人失去了生命。

    他们体魄本来都很健壮,可在高原上,他们那曾经分外顽强的生命力好像被谁慢慢抽空一样,并枯萎了下来。

    眼见他们渐渐死去,所有人都不很好受,同时也让他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高地的可怕,这是第一批死去的人,绝对也不是最后一批,高原反应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困扰着这些外来人。

    相比之下,程大胡子宁愿去河西面对那铺天盖地而来的沙暴,或者是岭南的冷雨,高地之行对他来说太痛苦了。

    喘气还得要这里的神明允许吗?他娘的还真是霸道啊。

    张伦那些人还在想着怎么把人送上高地呢,程大胡子觉着还是算了吧,到这来打仗,喘气都如此困难,哪有那个力气挥舞刀枪?

    ……………………

    吐蕃人的将军是如此的友善,让多疑的侯君集心中满是狐疑。

    程大胡子则不管这些,他对高地的环境适应的很快,渐渐流逝的精力好像又从哪里逐步冒了出来。

    这让他的心情也逐渐好了起来,起码一个不对,咱能有力气逃走不是?

    他那标准性的笑声再次响起,就像他当初见到翟让和李密的时候那样,先用力锤了捶胸膛,然后抱拳道:“能见到玛本,俺也是三生有幸,有劳玛本出迎,惶恐啊惶恐。”

    侯君集也在施礼,只是怎么都觉得这更像是绿林好汉在接头,而非是一国使节出使外邦。

    于是他又想起了程大胡子在敦煌时跟突厥人相处的场景……

    ………………

    吐蕃人没有跟中原人打交道的经验,体会不到中原人的奸诈,尤其是眼前这位河南匪类,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大唐在跟吐蕃人的交战中,用吐蕃人的鲜血赢得了他们的尊重,不像是唐人,对吐蕃人的野蛮行径深恶痛绝。

    这也许就是大家的本质区别所在吧?

    很多外族都是这样的思维模式,华夏的人太多,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也会出现一些犬只,倒是不用奇怪。

    囊聂率人迎在了伏俟城外,听了人的翻译,见大唐来使也是如此的亲切,很是高兴,“能够笑着说话的,都是朋友。

    你们远道而来,让我们感受到了善意,我们一样会以善意来报答你们。”

    很融洽的场面,他们说着互相谁也听不懂的语言,脸上带着分外真挚的笑容,一起进入了伏俟城。

    大唐使节一行在这里受到了极其热情的款待,用宾至如归来形容那是一点也不为过。

    而囊聂的热情其实很好理解,在吐蕃即将陷入内乱的今日,他不想再树立一个外敌,大唐使节的到来,可谓是期盼已久。

    因为囊聂还想得到低地人的支持。

    所以说如果不是这样一个时节的话,就算囊聂不会阻挠唐使去到逻些城,也不会对他们如此友善。

    而之前大唐来到高地的商队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大唐这个字眼如今在吐蕃贵族中间已不陌生。

    不但如此,商队还带来了很多值得交易的货物,这也让囊聂为首的吐蕃贵族们终于清晰的意识到,他们口中的低地人好像……比他们要富裕的多。

    多数还处于原始部落状态的吐蕃人无法认识到,他们正在遭受中原文明的降维打击,他们只知道自己在和中原商队的交易当中,一定会得到更好的回报。

    如果放在后来,大家都知道那会意味着什么……

    ………………

    随着大唐使节的到来,伏俟城中热闹了起来。

    吐蕃人一高兴,那一定会祭祀一番,囊聂也不例外,他让军中的祭祀为大唐来使展示了一下吐蕃人的风俗,用奴隶的鲜血来取悦他们的神明。

    这显然没有唬住两个在隋末战乱中拼杀出来的家伙,在旁观之中,两个人嘀嘀咕咕,一致觉得,奴隶是个好东西……

    好吧,只要刀子没有落在他们的身上,他们就不会产生任何感同身受的情绪。

    熊熊燃烧的烈火,扑倒在地的奴隶,如同鬼怪般在火焰旁舞动的祭司,构成了一副怪诞而又残酷的画面。

    程大胡子巴望了一会,感觉很是无聊,吐蕃人口中的神明和中原的神仙,佛爷一样,都是那么的无动于衷,并没有展现祂们的神异。

    他心里暗自叨咕了一句,看来是不够诚心啊,杀些够分量的才有点看头嘛。

    于是他看向了囊聂以及囊聂身边的那些吐蕃贵族,他们看上去皮肤黝黑,身体都很强壮,就是个头矮了些。

    穿着上倒是没什么,大家都一样是脏不拉几的,谁也别说谁。

    而程大胡子向来不是以貌观人的肤浅之人,他此时在心里琢磨着该跟谁交往,这些人中间又有谁值得他笑脸相迎,又该提防于哪个。

    吐蕃人表现的如此热情,大胡子在安心之后,鬼心眼自然而然的便生了出来。

    首先确定的是,唐使这个身份既然得到了吐蕃人的承认,那他之后说起话是不是就能够硬气一些呢?

    而吐蕃人当中有没有人想要投靠过来?边将嘛,功高盖主很正常的事情,囊聂这个玛本对他在吐蕃国中的位置是不是满意?有没有受到什么委屈?想不想让大唐给他撑一下腰?

    或者是他的部下们有谁会想取而代之?

    程大胡子觉得自己应该在伏俟城多待一些日子再启程南下……

第1272章起兵

    辽水之畔,秋风瑟瑟。

    突利汗阿史那多闻骑在马上,面无表情,目光沉沉。

    在辽水岸边,大队的突厥骑兵聚集在那里,已经开始渡河。

    这里是辽水中上游地区,离着辽东城还远,水流不急,而且河道比较狭窄,是个非常好的渡河地点。

    对岸根本看不到高句丽大军的影子,突厥骑兵的斥候已经率先渡河,散布在方圆数十里的地方。

    顺便他们还要去通知对岸那些附属于突厥的靺鞨人部落前来汇合。

    没错,突厥东方汗阿史那多闻起兵了。

    ……………………

    突厥大军选择了十余处地点过河,分散在数百里的河岸地段。

    突厥人过辽水没那么麻烦,他们脱光了衣服,和兵器一起用皮具卷起来,在外面抹上油脂,驼在马背上,他们则骑在同样光溜溜的战马上,泅渡而过,大军过河之后会沿辽水而下,陆续集合在一起,攻辽东城。

    这就是突厥人和中原王朝的不同之处。

    前隋攻辽东,大部分都是步兵,只能采取最直接的方式和最短的路途进攻辽东,高句丽人所有防范之下,会在对岸阻击大军过河。

    而突厥人的作战方式,让高句丽根本无从防守河岸的第一道防线,甚至于他们很可能还不知道突厥人动兵的消息。

    为了这一战,阿史那多闻已经准备了将近三年的时间,所以起兵东来之时,无论是征召各部参战,还是大军的粮草问题,准备的都非常充分,短时间之内便已成军东向。

    此战的目标也非常明确,就是要攻下高句丽人的辽东城,这对于不善攻城的突厥人来说,并不是一场能够轻松获胜的战争。

    ………………

    而突利汗阿史那多闻做出这个决定也是分外的艰难。

    此时动兵对突厥不利的地方很多。

    比如说从突厥人作战的习惯来看,动兵的时间有点早,牛羊,战马都正在长膘,一般来说,突厥人作战的最好的季节应该是八月初,秋末冬初的时节。

    如今早了大半个月,别看时间不长,可对突厥人来说,若不能在战争当中获利,达成他们的战略目的,他们的损失将非常严重。

    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的话,却也给了突厥人更长的作战时间,能让他们有充裕的时间来围住辽东城,清理(掠夺)辽东城周围的高句丽村落和坞堡,在最理想的状况之下,可以极大的缓解突厥大军的粮草问题。

    又比如说战略环境对突厥人十分不利,南边的唐人确实说的挺好,可阿史那多闻以及他的部下们并不很相信他们的承诺。

    之所以阿史那多闻还是义无反顾的起兵了,是因为他觉得这是最好的一次机会,错过了便可能不会再有的一次良机。

    大唐和突厥正在会盟,在此期间唐军一定会受到约束,这两年突厥和大唐一直相安无事就是明证。

    还有就是一个大家都隐约明白的道理,会盟之后,两国交好,突厥可汗在这样一个时期,一定会专注于内政,巩固她的权位,东西可汗的权力都将受到更加严厉的约束,甚至有可能会借助于大唐的力量。

    那样一来,他这个东方汗面临的局面就很难说了。

    所以趁着盟约未曾签订之前,他要放手一搏。

    从这里也能看的出来,他是不希望盟会顺利举行并达成盟约的,而他率兵攻辽东,一定会让在云内草原上举行的那场盟会产生一定的混乱。

    至于最终结果如何,阿史那多闻也顾不上那么多了。

    之前商议的时候,郑从师说的很对,不管他如何行事,可汗对东方诸部都有所不满,他表达再多的恭敬和顺从,又有什么用呢?

    可汗离开王庭的时候,留下了颉利汗阿史那求罗暂掌王庭,那个小崽子看来已经成为了可汗的鹰犬,接下来可汗要做什么,那还用说吗?

    ……………………

    立马于河岸高处,心里只有一句话,只要攻下辽东城,他阿史那多闻就是突厥人的英雄,王庭?天神不会让那个女人得意太久的。

    此时他想到了被自己留在王庭的次子,心里不由抽了一下,和他的长子不同,他的次子勇武而有智谋。

    当初之所以将他留在王庭,一来是为了取信于可汗,二来则是因为他出身王庭四大部族中的阿克南部,让儿子留下,同样是想保留他对阿克南部的影响力。

    如今看来那会的他真是太胆小了,根本没有想清楚,阿克南部作为王庭四大部族之一,哪里是东方汗能够染指的?

    从突厥立国以后,就从来没有拱卫王庭的突厥部族反叛的先例,所有的可汗在登位之前,就会得到王庭部族的拥戴,阿史那杨环也不例外。

    而他阿史那多闻更是借汗位更迭之机,投靠了突厥可敦,这才在那场变乱当中获得了最大的利益,不然的话,东方汗的位置又怎么会落在他的头上?

    而他率军攻打辽东的消息一旦传回去,两个儿子的处境也就变得危险了起来。

    他那个长子一直都很愚蠢,死了也就死了,可次子……可惜了,看来以后还得努力一些,生个继承人出来。

    阿史那多闻默默的想着心事,乱糟糟的,其实没多少头绪,而实际上,他正走在当年达头可汗的老路上。

    攻打辽东只是分裂突厥的第一步而已,不管成败,他都将受到来自王庭的指责甚至是攻击。

    烦乱之际,他用力的挥了挥手吩咐道:“再催一催他们,我们还要赶很远的路呢,他们太慢了。”

    在远处,一队队的突厥骑兵投入冰凉的河水当中,奋力的扑腾着向对岸游去。

    突厥人大部分都是旱鸭子,在水中动作非常笨拙,间或就有人被水流冲的与战马分离,立即在水里吐气了泡泡,很快就成为了非战斗减员中的一个。

    如果这个时候有人半渡而击,那就有突厥人的乐子可瞧了……

    ………………

    云内草原之上,会盟已进行多日,唐人和突厥人依旧泾渭分明,相互有所戒备,可同处于一片天地,他们的交流不知不觉间便多了起来。

    尤其是军中将士,轮值的闲暇之中,难免会产生相较之心,于是各种比赛也办了起来,骑马射箭,相互角斗,都成为了会盟的娱乐项目。

    会盟的谈判也渐入佳境,突厥人不再嚷嚷着让大唐称臣,而是谈起了通商的事宜,大唐的臣下们更关注的则是两国对边塞驻军的管制。

    不可否认的,突厥在谈判桌上表现不佳,一旦野蛮没有用武之地,他们很快就落在了下风,即便是阿史那牡丹,赵德言等人加入进来,也是无济于事。

    当世中原的精英贵族们无论是在口舌上,还是在武力上,其实都在巅峰状态,突厥的贵族和他们相较,逊色的可不止一筹。

    唐臣们首先抛出了用前隋的版图作为参照,重新划分两国边界。

    这哪成?突厥人反应很是激烈,他们对疆土还是比较看重的,尤其是那些可以用作放牧的草场,让他们难以割舍。

    即便唐臣们用通商上的让步来弥补他们,他们也不愿意达成妥协。

    两边再次僵持了起来,各自都不再让步,大家其实心里都明白,下一阶段的商讨他们就都会提出新的条件。

    这显然是一次别看生面的会盟,自古以来,南北之人都不曾这么平心静气的坐下来解决他们之间的争端,只会用刀枪和鲜血来达成短暂的和平。

    ……………………

    “看来我们还得在这里多留上一些时日了。”

    草原上,李破和阿史那杨环兵马而行,他们在这场会盟当中表现的都很清闲,那些激烈的商讨和争论都交给了臣下,他们只要结果,并进行一下选择即可。

    所以这两位显得有点多余,却又不可或缺。

    “那可要快一些了,这么下去也不是办法,冬天将至,你我还要回去,我可不想顶着大雪行走在路上。”

    “那就八月初吧,姑母觉得怎么样?其实无非就是那点事情,疆域之上我必须要得到些什么,回去也好交代。

    其他的也就是通商,罢兵等事,我这里都可以让让,如果姑母同意,咱们还可以合兵一处去攻打我们的敌人,那咱们兵锋所向,还有谁能是咱们的对手?”

    阿史那杨环瞅了他一眼,心说这厮又在耍滑,可不能信了他的。

    “你说的倒也轻巧,阿史那咄吉世的功绩,到我这里都给丢了,我回到王庭又该怎么与人交代?

    你别老打歪主意,总该为我这个姑母着想一下吧?

    再者说了,我们的疆域如此广阔,共同的敌人又有谁?高句丽还是西域诸国?你能不能想清楚再来跟我说话?”

    李破眼珠转了转,笑道:“那也不是不能商量嘛,通商的时候姑母给我点战马,我就能帮姑母去把统叶护的人头砍下来,到时突厥合二为一,那是多大的功绩?”

    阿史那杨环不由也笑了起来,“我怎么听说统叶护派了使者去长安,还得到了你亲自接见呢?”

第1273章兄妹

    两国君王信马由缰,游荡在草原之上。

    他们谈论着国家大事,就像是在闲聊,话语中流露着机敏和政治智慧,有些针锋相对的感觉,但气氛却很是融洽和睦。

    卫士们都离着他们远远的,这是亘古难得一见的场景,历史好像都定格在了这一刻。

    搅扰的人很快就来了,数骑飞驰而来,其他人都被挡在了外面,只有一个被放了进去,离着还挺远,笑声就已经传入了耳朵。

    李春的脸上挂着些汗珠,衣衫也颇为凌乱,还披头撒发的,可精神却焕发的不像样子,天高地阔的草原让她彻底放飞了自我。

    她不是没有来过这里,只是那会跟着人过来是来杀人的,哪能和这次相比?

    “大哥,大哥,你看我捉到了什么?”

    李破皱了皱眉头,这个妹子他真是管不了了,把会盟之地当做了游乐场,一心只想着自己高兴……

    嗯,倒也不算,听说有刺客曾想行刺,便每晚都睡在了李破的帐篷当中,信誓旦旦跟李破说,有她在谁来了都不用怕,她那个徒弟于是也挤进了帐篷……

    好吧,倒也不会有什么闲言碎语,毕竟是皇帝的妹子。

    开始的时候李破还挺欣慰,后来就觉着有点不对味,怎么她好像生怕刺客不来的样子,他娘的,这个妹子算是彻底白养了。

    竟把大哥当做了诱饵,盼着刺客过来之后显显自己的身手。

    还是红眼珠比较贴心,什么事都以他为先,从来不会给他添麻烦。

    看着策马飞驰而来的妹子,李破砸吧了下嘴,有些羡慕嫉妒恨,什么事都不用管的人生多惬意啊,这是他以前最向往的生活状态。

    吃饱喝足,娱乐一下,闲着无聊了就能去个什么地方,和那些宽袍大袖的人坐而论道一番。

    这厮侨情的想着心事,顾不上跟便宜姑母斗心眼了。

    看着李春奔过来,两手空空的,捉到了什么?很快他就注意到了李春坐下的战马,没有套上马具,通体乌黑,身体修长,四蹄有力,虽然矮小了些,但也颇为神俊。

    风驰电掣般窜了过来,中间还偶尔会蹦跳一下,显然并不习惯被人骑乘。

    好吧,他相马的功夫还在,很快就确定这是一匹野马,草原上有很多野马群,是突厥人重要的战马来源。

    突厥人的成年礼好像就是要驯服一匹野马,至于那些想杀死猛兽来彰显自己的武勇的家伙,多数都成了野兽的粪便,成功的则会在部落里拥有很大的名气,也就成为了突厥人口中的勇士。

    这也是游牧民族的优势所在,农耕民族往往缺乏这种彪悍的个性,没有经过大量军事训练的他们,是无法跟草原上的牧民匹敌的。

    ………………

    “公主无忧无虑,看着就颇为喜人,你把她教养的不错。”

    阿史那杨环笑着说道。

    李破看了看她的脸色,也不知是不是真的在夸人,还是在讽刺李春太过跳脱放肆。

    不过应该是前者居多,李春向来人缘不错,来到这里之后就算跳了些,也不至于让阿史那杨环出言讥讽。

    “姑母嘴下留情,她自小就在我身边,我连年率军征伐,顾不上管她,教养的不错可真谈不上,也就是还算……”

    说到这里,他自己都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词汇来形容这个妹子了,一颗歪脖树,大家闺秀和小家碧玉这样的词都用不到李春身上,活脱脱一匹脱缰的野马。

    阿史那杨环道:“你很好,半路相遇能至今日,一看她就是个大有福气之人,你呢,有情有义,比那些自诩英雄的人可要强的多了。”

    说话间,李春已经奔到了近前,狠狠的拽了下马鬃,黑炭一样的野马嘶鸣之间人立而起,李春像是帖在了它的身上,顺手搂紧了它的脖子。

    李春哈哈大笑,等野马老实了一点,她才从马背上跳了下来。

    野马显然已经被她暴力驯服,挨着她的胳膊不断擦碰,一副讨好的模样。

    李春拍打着马脖子,兴奋给阿史那杨环施礼,然后便乐呵呵的向他们展示自己的收获,“可汗,大哥你们看,我从东边那片带回来的,马群中的头马,费了好大的力气才追上它,和它纠缠了半日,都快看到大利城了,它才跟了我。”

    李破咬了咬后槽牙,训马这活计是他手把手教给李春的,只是驯服野马……那可危险的很。

    你说你一个大唐的长公主跑到草原来捉野马,一旦出个什么事,说不定就要在这里酿成一场惨剧,真是心大啊。

    他在心里恨恨的把小账本翻开,给李春大大记了一笔,之前的账还没结,再添新账,估计回到长安就没有李春的好日子过了。

    不过他脸上却乐呵呵的,丝毫也没有恼怒之色流露出来,还连连点头道:“可汗正夸你呢,说你无忧无虑,过的很是欢快,实在令人羡慕。”

    说到这里他转头看向阿史那杨环道:“可汗还不晓得吧,我这个妹子自小习武,颇有勇力,腰间的长剑可不是摆设,会过江南的剑客,也见识过北方的英豪。

    若非为身份所累,也是能称得上一声女中巾帼的。”

    阿史那杨环“慈祥”的看着李春,不时的点着头,但对侄儿的话没太当真,再是厉害,还能有那位阿史那贵妃凶悍吗?现如今突厥贵族已经把她称之为红眼睛的魔鬼了。

    当然了,能够驯服草原上马群的头马,确实很有些能耐,她觉着李春更像是一个突厥女儿……

    “陛下领兵征战,攻无不克,有妹如此,更是相得益彰,就是在这草原之上,还是要小心一些,驱赶马群,驯服头马,若是有所损伤,怎生了得?”

    李破翻身下马,顺手给了李春两巴掌,打的她头一点一点,“听到没有?以后少要逞能,这匹马还不错……”

    他凑到跟前,在马前晃悠了几下,弯腰从地上拔出几根青草凑到马嘴旁边,李春笑嘻嘻的拍打着马脖子,安抚着野马的情绪。

    兄妹两个凑到一处,阿史那杨环在旁边瞧着他们的模样,算是明白了这位公主是怎么教养出来的,那神态和自家的侄儿简直一模一样……

第1274章消息

    阿史那多闻起兵的消息还没有传到会盟之地,阿史那求罗派来的人先就到了。

    颉利汗阿史那求罗留守突厥王庭,在阿史那杨环离开之后不久,便平定了一次叛乱。

    阿史那多闻次子阿史那叶尼联合了两位哥利达官,还有一位苏尼阙,密谋反叛……嗯,这是阿史那求罗的说法。

    其实是他们接到了阿史那多闻的示警,想要带领一部分阿克南部的部落向东迁移,并没有什么占据王庭,杀死可汗亲信,进攻其他王庭部族的意思。

    只是他们的行为和反叛并没有什么不同,私自串谋,在没有可汗的允许之下,想要离开王庭所在。

    这无疑背弃了他们向天神以及可汗许下的诺言,在突厥是不可饶恕的行为,自突厥立国以来,这样的事情只发生过两次,都被很快的镇压了下来。

    这次也不例外,掌管阿克南部的大逻便阿史那思真及时得人密报,不用旁人动手,阿克南部在内部便解决了问题,将阿史那叶尼等人抓了起来,并在随后报给了阿史那求罗。

    这几个人其实不算什么,就是阿史那多闻在王庭的党羽还有不少,阿史那叶尼等人的作为,让王庭有了不稳的迹象。

    阿史那求罗派人来催促可汗,尽快结束会盟赶回王庭。

    作为西方汗,他没有借机进行清洗,给予阿史那多闻重重一击,而是选择了顾全大局,在等可汗回到王庭之后,亲自处理这些事情。

    ………………

    “回去告诉颉利汗,他的睿智令人赞赏,我回去之前,不要有太多的血腥和杀戮,没有谁能从我们这里夺走什么。”

    阿史那杨环平静而又简单的让人给阿史那求罗带回了自己的口信,心中甚至没有一丝的惊讶。

    因为突厥人本就是这个样子,权力归于可汗,但总有人在旁边窥伺,隔上几年大家若不闹上一闹,就好像不舒坦一样。

    牧民们游荡在草原上,多数只会对管理他们的土屯或者是部落首领们献上忠诚,而贵族们坐享其成,满脑子却都是私欲。

    大家都自称是突厥人,可又有几个会为突厥着想?

    这看上去是北方部落联盟帝国的痼疾,实际上则是人性的问题,南边的中原王朝同样受此困扰,并无法杜绝。

    中原王朝比北边的游牧民族强的地方只在于,经过几次统一战争之后,中原王朝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只要贵族精英们别犯糊涂,能给多数人一口饱饭吃,大家就能相安无事。

    在渐渐有了中央集权迹象之后,地方官员们的权力得到了极大的约束,不再有人能像突厥的部落首领,或者是土屯,小可汗之类的拥有那么大的权力,能够轻易的掀起叛乱。

    换句直白的话来说,那就是中原王朝的朝廷的统治更加强而有力,即便是普通百姓,也知道奉公守法,不像突厥牧民那样懵懂无知。

    当然了,草原的牧民整日就是吃肉,放牧,喝酒,打婆娘,中原百姓大多过的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其实大家都活在一个世界里,只不过是生活方式不同罢了。

    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句老话说的真好,不论南北东西都是一个德性。

    ………………

    阿史那杨环在突厥多年,对此再清楚不过,所以她不以为意,只是在想着,看来阿史那多闻真的快要按捺不住了。

    想要学达头吗?达头最后可是死在了吐谷浑王城,他阿史那多闻会死在哪里呢?

    隔了也就是两天,阿史那多闻起兵攻辽东的消息终于传到了阿史那杨环的耳朵里,这和当初阿史那求罗率军南下一样,都属于小可汗的战略独走。

    不一样的地方在于,阿史那杨环已经派人屡次三番的告诫阿史那多闻,不得擅自动兵,但阿史那多闻最终还是没有听从汗令,明目张胆的违令而行。

    而且选择了在会盟之期起兵,对于此次会盟定然产生无法预料的影响,存心极为险恶。

    阿史那杨环自然是愤怒的,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心里就暗骂了一声蠢货,可要说她有多震惊和慌乱,那也谈不上。

    阿史那多闻已经很多年没有回到王庭拜见她了,其人的野心显而易见,会做出什么事来都不值得奇怪。

    此次会盟还没有谈到辽东和西域,如果在这个上面签下盟约,回头阿史那多闻就率军去攻打辽东,那才叫糟糕。

    阿史那杨环立即召来了部属,跟他们商讨此事,当贵族们听到这个消息,会盟的气氛一下变得紧张了起来。

    阿史那格布立即为附离子看管,并被带到阿史那杨环面前,当着一众突厥贵族的面,阿史那杨环对他进行了讯问。

    ………………

    李破此时正在大帐之中翻弄着南边传来的文书。

    科举大考已然完成,各处传回长安的奏疏表明,科举的情况不算好也不算坏,问题自然很多,可抗拒科举,故意进行阻挠干扰的事情却不多见。

    总体来说,大唐的第一次科举考试趋于平淡,并没有闹出太大的乱子来,也没有天下英雄,尽入彀中的精彩。

    之后要做的其实很简单,尽量完善科举制度,将其推行下去,使之深入人心,让人们忘了什么九品中正制,或者是察举之制。

    另外就是要抓上一批典型,总要杀上一些,让那些不太聪明,或者是聪明过了头的人知道下其中的厉害。

    换句话说,杀鸡儆猴而已,每逢大事,总会有些人逆势而行,把自己的脑袋伸到刀下,你不砍下去的话,他们就会沾沾自喜,下次还会玩一下心跳。

    历来都是如此,屡屡不绝,跟他们也就没必要客气。

    再有就是今年秋收已经开始了,年景还不错,各地粮食都在增产,当然也不用太高兴,底子太薄,增产上几倍也还不如大业末年,想要跟前隋盛世对标,也不知是猴年马月的事情了。

    传到李破这里来的文书不多,都是关于朝廷当前大政的,传述也趋于笼统,并不需要李破花费什么精力来进行处置。

    毕竟皇帝跑到了草原上,来往一趟不容易,不是有关大事,轻易不会送到李破手中。

    另外一个比较突兀的消息是扶余人的使者到达了洛阳,很快就会到长安觐见。

    李破默默算了一下,五月的时候李道宗平定林邑后上书献捷,距今两三个月,扶余人来的倒不算慢。

    扶余人朝贡中原的历史已经很久了,就是不常来,中原这边最近也乱了些,嗯,这个最近是指的汉末以来,而非是隋末战乱。

    扶余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过来看看,不知道是生怕中原的这些人杀红了眼,去跟他们为难,还是来瞧热闹的。

    他们现在属于是东南亚的大国,看上去并不算闭塞,不但跟中原交往,还受到了天竺的影响,据说那边信佛的人很多,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成为了扶余的国教。

    不得不说,天竺的和尚确实有两把刷子……

    而正因为佛教兴盛,扶余人显得很平和,林邑那边一旦闹了乱子,扶余就得抖三抖,在和林邑的争斗中也总是处于下风。

    所以李道宗在平定林邑之后,立即派人去扶余让他们前来中原朝贡,他们听到消息之后,马上就派出了使者,听话的不得了,比前隋的属国还像属国。

    扶余人此次前来,据说带来了不少稀奇古怪的玩意,李破倒是很想见识一下,可惜身在云内,也不知回长安的时候这些人还在不在了。

    这是了解东南亚地区的一个好机会,李破给妻子回书,让她留扶余使者一些日子,等他回去相见。

    扶余无疑是他大战略中的一部分,而且如此的“善良”,和他们的后人表现的不太一样,可这正合李破心意,不像北边这些人,无论是东西突厥,还是高句丽,吐蕃,一个个都是龇牙咧嘴,恶形恶状的,要都像扶余人一样,那该多好?

    嗯,他想的挺美,他也不想想,也许在扶余人眼中,大唐也是如此,不然人家凭什么过来讨好于你?

    ………………

    晚间,李破用过晚饭,和之前一样,把臣子们都召过来,听听今天商讨出来的结果和谈判的进程。

    他们不会在草原上停留太久了,和阿史那杨环定下的日期是八月初,最多最多也就是到八月初,差不多剩下半个月左右的时间,两国需要商讨的东西还有很多,时间确实紧了些。

    想要商讨出诸般结果,并录于文字,裴世清等人都觉得不太可能于短时间内完成。

    突厥人不但很强硬,而且他们的声音乱七八糟的,自己人都不能有个统一的意见,那还能有什么值得期待的结果?

    会盟很可能会无疾而终,这是裴世清等人心中的预测,再来一次会盟?瞧现在两位君王相处的如此融洽来看,也不是不可能。

    等到晚饭过后,众人散去,李春又欢快的去照料她的马儿了,这时罗士信和阿史那容真一同到来。

    “哥哥,突厥人那边好像不太对劲……”

第1275章商谈

    夜晚下的草原,即便有明月当空,也是黑乎乎的让人心悸。

    荒凉而又孤冷的草原,如果有诗人在这里,一定会吟哦一番,以记此情此景,因为边塞诗正是古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李破这种文抄公当然不做数。

    其实在草原上待上个十天半个月,你就能体会到草原生活的枯燥和乏味……

    只是会盟的这片草原之上,人们存着无数的心事,并不能对此有所感慨。

    ………………

    “怎么不对劲了?”

    李破轻松的问道,他已经预料到发生了什么,他已经接到宇文歆的密报有好几天了。

    罗士信有点兴奋,这本就是个唯恐天下不乱的家伙,他一直觉得突厥可汗近在咫尺,还谈什么谈,直接冲过去把突厥可汗捉住不就完了?

    嗯,李破就一直比较欣赏他这种莽劲,能将所有问题简单化的人,其实活的挺幸福的,前提是别把自己搭进去。

    “说不上来,但今天突厥人没来找麻烦,明显有所戒备,俺看他们没打什么好主意,今晚咱们得小心一些。”

    李破看向阿史那容真,她点了点头说道:“我已经让人准备作战,斥候正在往大利城和其他方向查探,若只这些人,不用怕他们什么。”

    李破笑笑道:“小心戒备就是了,不用过于紧张。”

    又说了两句,将两个已经抽出刀子,准备大干一场的家伙打发出了帐篷,李破才吩咐道:“去,把裴尚书,窦侍郎叫过来。”

    ………………

    “阿史那多闻起兵了?”

    窦轨惊问了一句,马上察觉到了自己的失态,闭上了嘴巴。

    裴世清则紧紧皱起了眉头,显得他整个人都苍老了许多,他抬头看了看,见皇帝并没有再多说什么,虽然面无表情,但那种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笃定,裴世清还是能看得出来的。

    裴世清心中稍安,沉吟良久才道:“我与突厥会盟于此,突厥突利汗却不顾大局,起兵攻辽东,臣以为这并非可汗之意,许是阿史那多闻自作主张。

    可是如此一来,还未定下盟约,便有背盟之实,却是要好好和突厥人理论一番了。”

    李破暗自点头,裴世清一语中的。

    阿史那多闻率军攻辽东,是他暗中派人唆使的结果。

    这是应对突厥的大战略的一部分,一方面也许可以让突厥人再次产生内乱,一如当年突厥分为东西两部那般,二来可以在会盟中占据主动,迫使突厥人在一些问题上让步。

    三来嘛……大唐想要的是从中渔利,而非是跟突厥全面开战,所以还要看阿史那杨环怎么来应对此事。

    窦轨不管这些,他对此皇帝的小算盘是一无所知,此时便道:“陛下,若让阿史那多闻占据辽东,那河北将再无宁日矣……”

    这正是之前大唐屯兵河北,不想让阿史那多闻进据辽东的问题所在,可时移世易,李破对此的看法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封德彝提出的战略很合他心意。

    当时封德彝主张可以帮助突厥王庭重回西域,他认为突厥自从分为东西两部之后,虽然极大的削弱了突厥,可也正因于此,突厥王庭的统治变得稳定了下来。

    尤其是在启民可汗在位期间,他一边和前隋,高句丽尽力交好,一边安抚西边的同族,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极大的巩固了他的权位,让突厥渐渐强盛了起来。

    封德彝的意思就是,因为突厥人的疆域收缩,内乱渐渐得到了控制,如果他们的疆域再次扩展开来,变乱必将随之而生。

    到了那时,大唐休养生息之下,便可游刃有余的再次肢解突厥,或者是可以趁着突厥内乱之际覆灭之。

    这是一个极为恢弘的战略,封德彝进言之时没有说的这么清晰,可大致意思不会错,与当年前隋应对突厥的战略大相径庭,却有着很明确的条理。

    所谓大而不当,用在突厥身上再合适不过。

    疆域广阔对于突厥这样的游牧帝国来说,并非好事,这源于他们的统治模式,没有一个固定而又足够强硬的中枢。

    那么西域和辽东对于突厥来说就是掺了毒药的美酒……

    如今西域还不见怎的,李破也正在时不时的挑起阿史那杨环对此的兴趣,还远不到实施的阶段。

    可阿史那多闻显然已经迫不及待。

    以天下为棋盘,阿史那多闻这样的人为棋子,李破从中找到了一种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乐趣。

    他没有向两个臣下解释什么,战略上还不很清晰,极易产生变故,晓得的人自然是越少越好。

    就像当年隋文帝杨坚分裂突厥那样,当时又有几个人知道他的宏图伟略呢?密谋定计,裴矩,长孙晟等人奔走几趟,顺势而为,也就把事情给办了。

    当人们恍然如悟之时,突厥已经分成了东西两部,于是大家纷纷歌功颂德,实际上参与其中的人没几个。

    当时看起来更像是突厥人自己的内讧……这其实就是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的真正含义所在……

    ………………

    “那又怎么样呢?哼,阿史那多闻更应该担心一些吧?他怎么向王庭交代?他一旦占据了辽东,谁会更忌惮于他呢?”

    窦轨终于明白了过来,心说陛下好像早有预料,看那胸有成竹的样子,应该是已有计较,俺这是多嘴了啊。

    他有些畏惧的看了看皇帝,胸口隐隐作痛,那是他的旧伤,当初差点没死在长安城外的军帐之中……

    裴世清道:“陛下是觉得,此事恰到好处?”

    李破笑道:“是啊,在这里跟突厥人纠缠于口舌之上,什么时候才能是个了局?难道还要再来一次会盟不成?

    现在着急的应该是突厥人,卿等只需坐观其变即可,我想盟约很快便会达成了。”

    裴世清和窦轨都是聪明人,皇帝说的如此明了,他们自然知道之后该怎么跟突厥打交道了,点头同意之间,窦轨还凑趣了一句,“许还有意外收获也说不定呢。”

    李破哈哈一笑道:“那就得看卿等的本事了。”

第1276章商谈(二)

    “陛下,可汗邀您前去一叙。”

    第二天傍晚时分,阿史那杨环派了阿史那牡丹过来相邀。

    看着神色疲惫的阿史那牡丹,李破点头应了,随口还道:“你面色可不太好,这些年劳心费力的很不容易吧?会盟之后应该能好好歇一歇了。”

    阿史那牡丹苦笑一声,不管心里是怎么想的,嘴上则道:“从陛下口中说出来的话听着总是这么顺耳,那陛下能不能让你的臣下们不那么咄咄逼人呢?

    再这么下去,别说劳心费力了,我都能听到天神的召唤了呢。”

    她说话也很有趣,李破欣赏的就是她这一点,不然的话也不会屡次亲自召见于她,而且必须得承认,这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外交使节。

    李破哈哈一笑道:“朕可没有可汗那么威严,什么事都能一言而决。”

    阿史那牡丹摇了摇头道:“陛下又来说笑,中原有句老话,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可汗之烦恼不会比陛下少上一分……”

    顺着她的话音,李破道:“那可汗邀朕相见,是有了什么烦恼之事不成?”

    阿史那牡丹控制着自己没有翻起白眼,“陛下何必明知故问,我不信陛下没有收到任何消息……”

    李破笑笑,不再跟她兜圈子逗趣,会盟之上这个上风占定了,不用再逞口舌之快。

    ……………………

    还是两边正中那间大帐。

    这些日子两国君王时常相见,正式的会面还就是会盟之初那一次,这会阿史那杨环邀他前来,商量的是大事,算是他们第二次正式会面。

    当李破走进大帐之中,阿史那杨环已经等候在了那里。

    李破稍稍打量了她一下,并没有从她身上察觉到任何的其他情绪,看上去她还是那么的平静。

    这是值得欣赏和赞叹的品格,每逢大事有静气,别说一个女人,即便是男人大多数也无法做到这一点,事到临头,手忙脚乱者多。

    时当正午,又是饭点,两人也不忙说话,经过这些日子的接触,他们相互已经非常熟悉。

    默契的等酒菜都传上来,闲杂人等退下,阿史那杨环这才举杯笑道:“你又胜一筹,姑母敬你一杯。”

    她的凌厉总是隐藏在温和的表象之下,文皇帝杨坚也许就是这个样子,或者就是在突厥王庭中养成的习惯。

    李破心里想着,两军交战,胜之在势,每一次见到她,在气势上他都无法完胜,甚至有时候会处于下风,这真是一个非同凡响的女子。

    本来他还想装一装糊涂,但此时却不愿做的那么猥琐,大方的举杯道:“多有得罪,还望姑母莫要见怪。”

    一杯饮尽,阿史那杨环用了几口肉脯,这个侄儿奸诈的很,让她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曹孟德其人,所以说话之前她总要琢磨一番再出口。

    “会盟结束之期渐近,咱们相聚的时日也不算多了,唉,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见……你是不是希望会盟赶紧结束,好回去当你的皇帝呢?”

    李破摇了摇头道:“姑母想让侄儿说什么?姑母如此人物,应该知道两国交往容不下太多其他东西。

    咱们能够在此谈说,是老天爷稍稍给了个面子,要求太多的话,岂不过于贪婪?以后书信往来,见字如面,只要我们情义还在,就能对两国稍做约束,这才是好的结果吧?

    姑母与我不说超凡脱俗,也是领袖群伦之人,咱们也都不算老朽,将来能做的事情很多,不必太过计较其他琐碎之事。”

    阿史那杨环笑着点头,这还算是些肺腑之言,这些时日的相聚,即便是颗顽石也应该能体会到她的心意了。

    在她看来,这个侄儿别看整日笑脸迎人,总是一副记挂亲情的样子,实际上则生性冷漠,外加野心勃勃,是块当皇帝的好材料。

    只要能稍稍打动于他,让他记得远方还有一位姑母对他心存挂念,其实这一趟就不算白来。

    这也许就是双方起意会盟以来,经历诸多波折,却还能坐下来谈一谈的根源所在了。

    ………………

    “还是你看得通透,你我身处众人之上,威权行于南北,确实不该贪求过多,好了,这些唠唠叨叨你也许听的早就腻了,咱们还是来说正事吧。”

    李破道:“不忙不忙,先容侄儿吃喝上一些填填肚囊,姑母还不晓得,别的侄儿还能忍受,就这草原上的吃食,真是让人不敢恭维。

    也亏姑母在草原上待了这么多年,不容易啊不容易。”

    阿史那杨环哭笑不得的看着他,不知道这个侄儿又在打什么鬼主意,不过他说的确实很有道理,草原上的吃食她用了这么多年,也还是屡有腹诽,可见突厥饮食之简陋。

    一边吃喝,李破一边还说着,“现在南边的那些世族中人饮上了茶汤,以后侄儿送些过来给姑母,那东西能够解腻生津,时常饮上一些,对身体很有好处。”

    阿史那杨环看他吃的挺欢,也来了食欲,听说阿史那多闻的消息之后,她还没好好用过一顿饭呢,这会就紧着用了一些,味道确实不怎么样。

    “有那心意就好,以茶汤待客又非兴于今日,我倒是时常饮之,可也不见多少好处。”

    李破咧了咧嘴,心说怎么忘了,她出身弘农杨氏,茶汤在她眼中可不稀奇,兜售广告做的太失败了,应该跟那些突厥贵族们多宣传一下才是正经。

    跟突厥做生意,大宗商品其实就那几样,织物,盐,瓷器和酒,其他的都零零碎碎,茶叶在此时还难以向突厥输出,因为突厥人不认这个,而且茶叶很贵重,只有突厥贵族们用的起。

    ………………

    他们又进入了闲聊模式,也不缺话题,有点一家人的样子了。

    直到吃饱喝足,李破扶着肚皮才道:“阿史那多闻只一蠢人尔,其实不用太过费心,那厮趁姑母与我会盟之际率军东向,实乃孤注一掷之举。

    他根本就没有想明白,自己的权力来自何处,辽东城的位置是好,可却远离了他的部众,姑母只要稍施手段,就能让他进退不得,估计等他明白过来,也只一冢中枯骨而已了。”

    阿史那杨环同意她的说法,阿史那多闻想要进军辽东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她若没有半点防备,那才叫说不过去。

    阿史那多闻动兵的消息能这么快传到会盟之地其实就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此时阿史那杨环道:“不管怎么说,此事你为始作俑者,若非你派人前去劝说,阿史那多闻又如何敢于倾力东向?”

    李破笑了起来,没有一点的尴尬,这早在他意料之中,阿史那多闻在王庭之中安插了不少耳目,他那汗帐之中,又如何会没有王庭的眼线?

    可以说他用的是阳谋,只是估算不准阿史那多闻会不会起兵,又在何时起兵而已,而换位思考一下,又有什么比两国会盟之时更好的时机呢?

    于是他刁钻的道:“姑母既然知其不稳,何不早做打算?我猜姑母等的恐怕也就是这个时机吧?”

    阿史那杨环目光闪动,心说我给那个蠢货备下的餐食可不止一桌,只是那厮却选了看着最为丰盛,却藏了无数蛆虫的那一桌而已。

    那人的愚蠢在她看来已不能用言语来描述,不过也不奇怪,突厥的大贵族一般都是这个样子,总是那么的自以为是,关键时候却也总会选择最蠢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这一点上,她和李破的认知完全一致……

    ………………

    “先看一看吧,临近冬日也没什么法子治他,倒是河北唐军备边已久,事先又有所准备,你是想帮姑母平乱吗?”

    阿史那杨环的镇定自若让李破同样摸不清她在想什么,突利汗阿史那多闻形同反叛,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说不定突厥就又会陷于内乱之中。

    谈说这么久,他东拉西扯的,其实就是想看一看阿史那杨环是否真的胸有成竹,如果她表现出哪怕一丝的愤怒和慌乱,他心里都会有底的多。

    可直到现在,阿史那杨环的情绪都极为稳定,他心里不由叨咕,看来还真是有所准备,而且还很充足,效果不如预期啊。

    感觉阿史那多闻走了一步臭棋,把他李破也给连累了?

    于是他摇头道:“我与姑母在此会盟,为的能让两国友善共处,突厥之内乱,我无心干涉。

    再说了,高句丽与大唐还有旧怨未清,阿史那多闻与之相并,大唐正是乐见其成,正好可以趁机派人渡海去南边袭扰,说不定能让高句丽就此亡了呢。”

    阿史那杨环稍稍蹙眉,问道:“这就是你打的算盘?”

    李破重重点头,“这就是我打的算盘。”

    两人对视,不由都笑了起来……

    这个时候,他们已经有所默契,两国所求各有不同,突厥面对的是叛乱,大唐则想借机给突厥,高句丽添堵,这些都是明摆着的事情……

第1277章商讨(三)

    “你对高句丽真的这么耿耿于怀?竟然想借阿史那多闻之手攻之?”

    阿史那杨环有些狐疑的看着李破。

    李破笑道:“姑母难道不觉得所处之地很适合坐山观虎斗吗?南北交恶之时,总能看到他们猥琐的身影。

    谁强了他们就投靠于谁,谁弱了他们就去撕咬哪个,跗骨之俎也不过如此,尽早除之,世上便能少个奸狡之国,姑母与我也能放心一些不是吗?”

    阿史那杨环道:“不止如此吧,若是我那堂兄没有办到的事情却被你办到了,岂不是一桩天大的功绩?”

    李破立马予以否认,“姑母说哪里话,杨广总想着功盖于世,超越历代之明君,如此好大喜功的皇帝,亘古以来也不见一个。

    你瞧一瞧最后他是怎样一个下场?我若如他一般,不如早早隐于山林,对自己以及天下人岂不都好?”

    阿史那杨环知他对杨广深恶痛绝,也不在这个话题上多做纠缠,“那阿史那多闻之事……”

    李破明白她的意思,郑重的道:“姑母尽管放心,我之所言尽出肺腑,只要姑母不开口,我绝不会派一兵一卒出塞。

    嘿嘿,我算是看出来了,姑母早有定计,阿史那多闻已然落于姑母算中,还不自知,可笑啊可笑。

    我也是多余,还派了人去跟个死人说话,实在是让姑母见笑了。”

    阿史那杨环要的就是他这一句承诺。

    突厥和大唐虽然正在会盟,可两国绝没有到请求对方出兵帮助的亲近地步。

    而且就两国的利益而言,辽东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尤其是在阿史那多闻率军东进的今时今日。

    大唐如果在此时出兵,那就一定会在辽东与突厥陷入争夺当中,那会盟签订的盟约也就会沦为摆设。

    此时此刻,显然他们都不愿看到这种景象。

    李破率先做出了明确的表态,如他所料,在这件事上不管阿史那杨环多有把握,也要投桃报李一番。

    只听阿史那杨环道:“即是如此,会盟是该到结束的时候了,营州为大隋故土,现在还不能交予你手,等会盟之后慢慢来看吧,你要耐心一些。

    定襄郡作为两国共管,边易之所在,商人尽可通行无阻,咱们可以在大利城驻兵,共同收取商税。

    至于五原郡和榆林,还有灵州等处,我会约束西方诸部,让他们尽量不去打扰,但大唐不能再在榆林设下马场,不如放养些牛羊,大家都平和一些,你看这样可好?”

    两国的边界问题就这样轻飘飘的在阿史那杨环口中一一道来,有条有理,显然琢磨了不是一天了。

    李破在心里叹息了一声,榆林马场啊,那可是前隋三大牧场之一,而且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可以从那里出兵直接威胁到突厥王庭。

    前隋的三大牧马之地,选择的都非常有讲究,都是应对外敌的战略要地。

    如今却只剩下了一个马邑牧场还在运作,其他两处失守的失守,废弃的废弃,杨广真是造孽不轻。

    还好顶住了吐蕃人的进攻,凉州马场还握在大唐手中,不然的话,日子久了,大家以后怕是只能靠两条腿走路了。

    定襄郡作为和突厥最为重要的一处战略缓冲,前隋时其实就是这个现状,只不过那时前隋盛强,大利城没有突厥人驻军罢了,倒是勉强可以接受。

    他也没指望能靠着嘴皮子从突厥人手里把定襄郡要回来。

    听对方的话音,营州那边倒是很有希望恢复过来,突厥人如果平定了阿史那多闻之乱,辽东恐怕就会成为突厥人的地盘,那么大唐必然要争取营州作为缓冲之地。

    阿史那杨环的意思就是针对于此,另外她还要看看会盟的效果,才会决定要不要归还营州诸郡给大唐。

    李破在心里梳理了一遍,没吃亏,也没占到太多的便宜。

    这让他有些难受,却又不得不接受下来,他非常明白,此次会盟到此算是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

    他之前并不很看重此次会盟的结果,但跟阿史那杨环接触之后,他发觉会盟对于两国来说,绝对不止是虚与委蛇或者是权宜之计那么简单。

    他对两国的关系,甚至于将来的那些构想,战略随之发生了动摇和变化,因为他发现阿史那杨环对会盟的诚意比他预想的要高的多,也要看重的多,绝不是专门来跟他认亲的,甚或是提出一大堆的条件,想靠着突厥的实力来跟大唐说话。

    ………………

    沉吟良久,分析利弊,李破再不犹豫,重重点头道:“可汗所言,甚合吾意,两国若能就此平等相待,善莫大焉。

    我在这里也跟姑母说一声,西域向为两国之人所热衷,姑母若有意为之,我愿意极力助姑母成事,唯求天竺一地,姑母可愿予否?”

    阿史那杨环笑了起来,她知道这个侄儿又在打什么小算盘,好笑的是,西域还没影子呢,天竺离着大唐更是遥远,这个提议还真有趣。

    不过这同样是她难以拒绝的提议,西域对于突厥人来说,是奶与蜜之地,那里给予大突厥汗国的不单单是各种珍奇财货,还有无尽的荣耀和人口上的补充。

    没有了西域,突厥好像就少了一只胳膊和一条腿,那也同时意味着铁勒诸部的动摇,所以不管是在战略上,还是在实际收获上,西域对于突厥都很重要。

    在这个层面上,西域对于大唐的重要性确实要差上一些……

    阿史那杨环像上次一样,站起身来举起了手臂,李破心领神会,上前与她击掌为盟,到此也表明突厥和大唐盟友的关系正式确立了起来。

    他们之间也许还会有所纷争,可在短时间之内,两个当世最为强大的帝国都不会再相互损耗,注意力也必然随之转向国内或者其他的方向。

    这无疑是历史性的一刻,只可惜没有任何其他人旁观见证。

    两国君王都显示出了自己非凡的胸襟和气魄。

    只是说实话,这对于大唐来说,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结果,李破没能像另外一个时空的李世民那样,一锤定音的解决掉突厥。

    一个新兴的帝国不能急剧扩张开来,这必定对大唐的未来产生无数的变数……

第1278章海战(一)

    在这次盟会之上,李破向阿史那杨环做出了两个很重要的承诺。

    第一个就是只要阿史那杨环在位一天,大唐便不会向突厥主动挑衅,尽量维持两国间的基本和平,如果阿史那杨环有事需要大唐相助,李破也会酌情应之。

    这些李破都能够做到,但他到时候愿不愿意遵守自己的诺言,还需时间来证明。

    第二个承诺便是他支持突厥王庭收回西域,这是他与臣下商量好的战略,当和阿史那杨环谈过之后,便不会再做更改。

    至于东西突厥之间的恩怨,大唐暂时不会,也没那个能力和意愿再做参与。

    也就是说,不管西突厥东征,还是突厥王庭攻拔西域,大唐都会作壁上观,不会像前隋那样帮助西突厥猛拽突厥王庭的后腿,或者是追求东西突厥之间的平衡和牵制。

    相应的,阿史那杨环在两国边界问题上做出了一定的让步,至于两国互不侵犯,通商诸事,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下,很快就能达成一致。

    毕竟不是后来,大国之间关系那么复杂多变,当世要简单的多。

    而这也象征着南北的人们在经历了十几二十年的变乱之后,终于恢复了些理智……

    ……………………

    只是纷争永远不会结束。

    大唐元贞四年八月初,北方渐渐进入秋末时节。

    在东海的海面上,从大洋上刮来的季风依旧保留着温暖的气息,而且比之前劲急了几分。

    风波汹涌,这并不是一个出海行船的好季节。

    驶离东莱的大唐船队此时正行于海上,八十余艘大大小小的海船,散落在数十里的海面上,簇拥着旗舰,不停的矫正着航向。

    大唐的海船多数都是继承于前隋,大业中后期,是前隋造船也最为发达的时期,杨广开凿了运河,江南以及东都的造船业顺势兴旺了起来。

    而三征高句丽,更是进一步促进了造船业的发展。

    据说当时大隋有大小船只上万艘,来护儿渡海攻高句丽时,率领的海船有上千艘,规模庞大。

    现在就不用指望了,八十多条海船已占了江都海船中的半数。

    而且船都比较老旧了,杜伏威主掌江都的时候,他没能力再造大船,只能修修补补,直至如今,江南的造船业已然式微,想要恢复过来的话绝对不是一日两日的功夫。

    ………………

    杜伏威立于船头,随着船只上下摇晃,他身子却稳如泰山,和在陆地上没什么两样,几年未曾率人出海,一旦到了海上,杜伏威的精神头是一日足似一日,浑身上下几乎每个细胞都在欢呼雀跃。

    他所在的旗舰是当世标准的海上巨无霸,中原的人们称之为楼船,长约二十余丈,载兵一营。

    三面大帆,前后两边是副帆,主要作用是矫正航向,主桅在船中,鼓风向前,如果海上风力不足的话,船的底仓之中还有踏轮,可以用人力驱动,充分的保证了大船的机动性。

    这是当世最为先进的战船,没有之一一说,船大如许,却不笨重,行于海上,无论是速度还是灵活性,都非平常船只可比。

    ………………

    感受着船只摇晃的幅度,以及吹来的海风的强度,还问了问东莱海边的渔民以及新罗人,对于这片海面上的风险杜伏威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

    在八月份,南边的海面要凶险的多,这里反而很少见到风暴和雷雨,就是天气有些冷而已。

    出于安全以及对这里还不太熟悉的考虑,他们一直是半帆前行,并时刻注意着天气的变化。

    杜伏威的部下们都是曾经屡次出海的老人,船上的活计难不住他们,不过还要来往上两次才能熟悉这里的海情。

    尤其是海上不像陆上,有路供人选择,辨明方向也很简单,海上则不同,需要大家仔细辨明航向,这是个比较考验经验和技术的行当,还有驾船,掌帆等事,都需要老水手来做。

    标准的团队作业,国力稍微弱点都不成。

    杜伏威建立的长安海事学院教导的其实就是这些东西,杜伏威对此还是比较期待的,当年他从江都驾船出海,大家可都是用命在赌。

    开始的时候谁也不敢驾船远离海岸,就怕迷了路或者翻了船,把大家都葬送在海里。

    如果有一所专门教导人行船的书院,情况估计就会有很大的不同,懂得行船的人多了,代代相传,将来出海便能平安许多。

    皇帝就是皇帝,有长远的眼光,比俺这些粗人强的多,当年怎么就想着填肚子了呢?杜伏威想着,顺便拍了拍皇帝的马屁。

    于是他便很是自责,觉着自己有点鼠目寸光,可他不知道的是,当年李破起兵时的主要目的其实也是填饱大家的肚皮,其他事……去他娘的吧,先吃饱了再说。

    ……………………

    唐军在前进中的队形现在呈现梭形。

    杜伏威领中军,旗舰位于大军正中。

    前锋则由王雄诞率领,位于大军正前方,左右则由文士弘,陈凌两人率领,后军则是西门氏在掌管。

    这些都是大唐如今最为熟悉水战的将领,说句不好听的话,他们如果要都葬在海上,大唐水军必定元气大伤,好多年也别想缓过劲来。

    ……………………

    波涛汹涌间,船又急剧的晃动了两下,随在杜伏威身边的崔敦礼顿时一个趔趄,差点栽进海里。

    这位世家子作为大唐的使节随军出海,这些天可没少吃了苦头,开始时就吐的昏天暗地,近两天才稍稍缓过劲来。

    他身边的护卫一把把他抓了回来,死死按在船板上。

    杜伏威转头看了看,无良的笑了起来,他和崔敦礼是在洛阳汇合,相处了不少时日了,嗯,总体来说大家不是一路人。

    崔敦礼不但出身名门,而且文武双全,从小就是按照出将入相的标准来培养的,杜伏威是什么人?这两位要是能说到一处去,那才叫见了鬼呢。

    “外面风浪大,崔少卿还是回船舱去歇一歇吧。”杜伏威笑着劝道。

    崔敦礼白着一张脸,目光涣散,世家子的气度也早已不见了踪影,此时颇为虚弱的摆了摆手道:“不碍事不碍事,唉,这就是殿下说的风平浪静吗?”

    他已经在船舱中呆腻了,好不容易出来透透气,十分不愿再回去那阴暗潮湿的船舱之中,身心备受折磨的他在心里则在不住向漫天神佛求得保佑,赶紧结束这趟见鬼的行程。

    体验太差了,出京的时候他还以为能坐一坐当年杨广三下江都时的楼船,应该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没想到竟是如此糟糕。

    他也不想想,杨广下江都走的是河道,那能和海上比吗?连船都没怎么坐过的他,秉持的是纯粹的北人思维。

    真到了海上他就彻底的傻眼了……

    ………………

    杜伏威哈哈大笑,“老兄啊,海上风大的时候你是真没见过,这点风浪算得了什么?不过崔兄也不必担心,再过上两日咱就快到地方了。

    你可要挺住,别让新罗来的小娘子瞧了笑话,不然的话,到了新罗许就不好跟他们说话了呢。”

    这厮跟东南亚的土著打了不少交道,知道海外之人仰慕的是什么,刀枪可以让他们畏惧,去到哪里都不会吃亏,可要得人真心敬仰,却还是需要崔敦礼这样的人才行。

    崔敦礼无奈的点着头,可让他这会撑起世族的架子来,也是难为他了。

    他拱了拱手道:“多谢吴王提点,俺晓得的,海上风波险恶,竟是一至于斯,所谓知易行难,不过如此乎?

    秦汉之时,徐福,荀治等出海东来,许也如是?”

    杜伏威笑容有些僵,心说又来了,知道俺是个粗人,还来拽文,俺x你八辈祖宗。

    这两位真是话不投机,杜伏威能够感觉的到,这厮好像是故意的,不管是不想跟他杜伏威称兄道弟,往来交好,还是看不起他,反正不怎么能搭得上话。

    杜伏威估计是前者,他还记得在洛阳见到他的时候,崔敦礼那目瞪口呆的样子呢,显然是没有料到他杜伏威能走出长安。

    ……………………

    正说话间,尖利的竹哨之声顺着海风隐隐从前面传来,哨音短促,仿佛透着焦急。

    杜伏威神色一变,这是遇敌的警讯。

    而这也是江都水军惯有的传讯方式,竹哨尖利,声音可以传出很远,比水军常用的战鼓,铜锣等更为方便,音节上也有操作的空间,到了海上,这东西也还堪用,只是因为海风以及距离的关系,效果上不如战鼓和号角了。

    很快,杜伏威自己的旗舰上也传来了竹哨的声音,海面上连绵不绝,一直传向全军。

    杜伏威当机立断的挥了挥手,“扶崔少卿回船舱,传令,所有船只向我靠拢,保持队形,全军戒备,准备作战。”

    悠长的号角声在旗舰上响起,三短一长,这是全军准备作战的讯号,各船之上陆续响起号角之声,接力般传开。

    这是一支有海上作战经验的海军,号角声一起,船只便纷纷向旗舰方向靠拢,等待旗舰的进一步指示。

第1279章海战(二)

    “西南方向有船队向我袭来。”

    一艘海船之上年轻的苏我虾夷终于听到了遇敌的警讯,此时他正在船舱中记笔记。

    他从小就有这个习惯,把自己经历的一切都记录下来,时常翻看,从中找寻经验和教训,当然了,其中也不乏谁欠了他什么,谁又对他不错之类的评价。

    嗯,这是一个喜欢写日记的家伙。

    他出身飞鸟王族,岛国现如今还处于部落到城邦的转型时代,形成的其实也是城邦联盟似的政体,而且正在经历飞鸟时代。

    也就是飞鸟地区的城邦掌握了岛上的王权,他们自封天皇,初步统一了岛上的各个城邦,建立起了政权。

    苏我氏便是岛上的王族……

    因为是正经的岛国,人口也没多少,所以陆上的战事只能算是菜鸡互啄,没什么看点,出兵个几千人,那在岛国的内讧中一般就是一支不可抗拒的力量了,几十上百人打上一场所谓的大战,那才是大家都能看懂的战争。

    但不得不说的是,自飞鸟世族掌握岛国王权之后,他们将海边的渔民组织了起来,建设成了一支比较强大的海军,每每联合百济出海攻打新罗。

    如今的推古女王在位期间,百济屡屡向其派出使者表达了臣服的意思,推古女王更是两次派遣大军帮助百济攻打新罗。

    于是在北边的半岛上拥有了不少领地。

    可新罗人也不是吃素的,海战中和倭人作战总是败多胜少,他们也就开始耍起了高句丽的花样。

    倭人来了打不过没关系,割地求和便是,反正倭人也不可能长久的停留在半岛,等倭人大军一走,他们立马翻脸,把倭人占据的领土又都夺了回来,弄的倭人也很无奈。

    推古女王两次派兵征讨新罗,都是这样一个结果,于是倭人也疲了,自二十多年前,最后一次战争过后,就再没有派遣大军来攻打新罗。

    只需要新罗维持表面上的臣服,偶尔派遣使者去倭国看一看就成。

    而自从倭国派遣了遣隋使,并得到了大隋的正面回应之后,倭国在东海已渐渐有了霸主的气象。

    倭人的船只在海面上行走都会得到充分的尊重,当然了,倭人同样是海上海盗的最主要来源国之一。

    他们和后来西边那些人型生物一样,你不太能分得清商人和海盗有什么区别,有这样一个恶邻,其实无论是新罗还是百济,都对此无比苦恼。

    实际上,只要中原王朝对出海没什么兴趣,倭国便是海面上的主宰,他们用渔民组成的船队,彪悍而又善战,不是其他各国能够比得了的。

    是不是有一种熟悉的既视感?没错,这是岛国的老传统了……

    ………………

    此次苏我虾夷受命北征,就是应百济之邀,到白江口与百济人汇合,一起攻打新罗,这一次用垂垂老矣的推古女王的话说,就是灭国之战。

    新罗在半岛上的形势已是岌岌可危,他们得罪了高句丽,同时也与百济交恶,大家都在等着瓜分新罗的领土。

    高句丽要的是汉江流域的地盘,剩下的则会由百济和倭国一起来分赃。

    餐桌已然摆好,大家拿着筷子就等动手了,分餐的人自然是高句丽,只不过它还没有想到,有人会在这会去捅它屁股,辽东的形势不比新罗好上哪怕半分。

    高句丽没有料到,率军渡海而来的苏我虾夷就更不用说了,他们的眼界还只局限于近邻身上。

    ………………

    苏我虾夷遇到一支船队的消息的时候还有所疑惑,是百济人?不应该啊,离着还有两三天的路程呢。

    “他们打的是日月星辰旗……很大一支船队,没有我们船多,可船很大。”

    详细的消息接踵而至,听到这个苏我虾夷当即就是一哆嗦,竟然碰上了隋人的船队,他们到这里来做什么?难道百济人也邀请了隋人?

    隋人虽然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出现在海面上了,可东海还留着隋人的传说,他们当年攻打琉球一战,把倭国的人吓的不轻。

    中原王朝偶尔派人出海,往往不胜不还,中原王朝在东海的小国眼中,那是标准的庞然大物,甚至不容人窥探。

    让他们比较放心的是,对方并不是时常现身,显然对海外不太感兴趣,漫长的岁月里,偶尔露出峥嵘,大家只要表明恭顺之意,也就能过关了。

    所以苏我虾夷并不太害怕,他只是吩咐道:“快,派人去告诉苏我尾门,让他派人去告诉隋人,我们并无恶意,顺便看看隋人要往哪里去?”

    “传令全军,所有船只都停下来。”

    一边吩咐,苏我虾夷一边匆匆来到船头,向远方眺望,并没有让人戒备,他在想着此次出行,有点倒霉啊……

    关于隋人那边的传闻他倒是听了一些,据说那边不是闹起内乱了吗?怎么还会有船队出海?

    另外他率领的是近三万人的大军,数百艘战船,倭国的远征已经渐渐形成了规模,即便是隋人那又能如何呢?

    (顺便说一下,此时中原称之为倭国,意为矮小猥琐,他们自己则以和国为名。)

    ………………

    和苏我虾夷一样,杜伏威也没料到在海上能碰到这么一支大规模,且全副武装的船队,两边在半岛南侧海域相遇。

    各船缓缓聚在一处,旗舰则脱颖而出,追上了速度减缓的前锋所部。

    杜伏威站在船头,向远方望去,密密麻麻的战船在那里点缀着海面,不用王雄诞派人报说,只稍微瞧了瞧,杜伏威就已经确定,那是倭人的船队。

    他和苏我虾夷又想到一处去了,这么多的船只要去往哪里,看他们的航向,应该是去北边……

    他娘的,这些矮子不会是去攻打新罗的吧?

    杜伏威比苏我虾夷强的地方在于,他更清楚此时的局势,这也在很大程度决定了之后的战局走向。

    而大唐的船队在这片海面上,除了新罗就再没有一个朋友。

    杜伏威只稍一考量,抬头看了看船上的战旗和鼓动的船帆,他在计算风向,随即便用力的挥舞了一下手臂,“传令下去,抢风头,开战了。”

第1280章海战(三)

    (查不到太多飞鸟时代古倭国的军政体制,都是幕府前后的,所以阿草只能编一些,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别较真。)

    麻田履的父亲是物部氏的家臣,在三十多年前,物部氏是和苏我氏共同执政的军事家族,他们掌管着倭国的武力,苏我氏则掌管财赋。

    在大隋开皇年间,苏我氏和物部氏的内讧爆发了,权臣苏我马子率军最终讨平物部氏,推立漱部王子为天皇,正式确立了苏我氏的主体地位。

    不过漱部国王不喜苏我马子专权,于是苏我马子又刺杀了他,立下推古国王,这是倭国史上第一位女性天皇。

    麻田家族是武家人,差不多相当于中原的府兵人家,嗯,这并不算准确,他们地位要高一些,应该是倭国的军事贵族。

    物部氏灭亡之后,他们立即投靠了新的主人。

    麻田履二十多年前曾随父亲北征新罗,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海军将领。

    不得不说的是,当年推古女王继位之后,立下厩户王子摄政,派遣使者去大隋学习,由此进行了一系列的军政改革。

    由于实力渐渐强盛,野心随之而来。

    大业年间,倭国数次派遣使者到大隋,对中原的形势渐渐有所了解,就在隋帝杨广东征高句丽的时候。

    推古女王再次派遣使者到洛阳,国书开头就写了一句在后来很著名的语句,日出处天子致书日落处天子无恙,当时差点把杨广的鼻子给气歪了。

    只是他那会正在跟高句丽较劲,没工夫搭理倭国,只能恨恨作罢。

    如果他能收拾了高句丽,估计下一个就轮到倭国了,人家杨广报仇可是从来不隔夜的,倭人确实把他给惹毛了。

    而这也显示出了倭国对中原的了解愈加深刻,知道大隋没工夫跟它计较才会如此无礼,另外也表明此时的倭国野心渐长,打算跟大隋平起平坐,不再装模作样了。

    与此同时,他们派兵北征,看的也正是高句丽正在跟隋人交战无暇南顾的时机。

    如今也差不多,中原内乱,高句丽也虚弱了下来,而倭国却休养生息了这么多年,一系列的改革都进入了尾声,倭国不出预料的又露出了獠牙,准备向邻居动手了。

    ………………

    麻田履率领的是他的部民,一支十几条战船组成的“大军”,应征而来参加此战,倭国的大军就是这样组成的。

    由朝廷发出征募令,将军和臣下们率领部民和家臣到指定的地点汇合成军,然后……然后就可以出去打仗了。

    麻田履作为经验丰富的将领,被苏我尾门所重用,作为中坚力量护卫在前军旗舰旁边,他此时乘着一支战船在向对面的船队靠近,因为苏我尾门派他去跟对方交涉。

    海面上波浪起伏,随着战船前行,对面的船队在麻田履眼中渐渐变得清晰。

    麻田履的呼吸一下粗重了起来,他第一次亲眼见到了传说中隋人的战船,太大了……和隋人的战船相比,他们的战船就像是巨石旁边的土包。

    麻田履不知道隋人为何要建造这么大的船只,又是怎么造出来的,而且还能浮在水面上,没有被风吹倒,或者是沉没下去。

    显然倭国的船只制造业和中原有着代差……

    ………………

    当然了,他的震惊也只维持了一小会,当对面船队那悠长的号角声传入他的耳朵,那些隋人的大船开始慢慢的转向,好像根本没有看到他们的靠近。

    麻田履抬头看了看船上的帆幕,又使劲的伸出舌头感受了一下,再望向对面的船队,这一刻他的心中一下便被恐惧所充满。

    好像扑面而来的不再是咸湿的海风,而是满满的敌意……

    他们要抢占上风,这个念头一经浮现便再也难以遏制。

    凡是有经验的海战将领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战争,没有其他别的结果。

    海战当中,最先要做的不是与敌人靠近,你来我往的厮杀,而是抢占风头,这就是海战中的天时,顺风而下的战船,将变得犀利无比,尤其是在大规模海战当中,这一点至关重要。

    谁抢占了顺风的位置,谁就能掌握住战争的主动权。

    “快,快回去,他们要攻打我们……告诉主公,开战了开战了……”

    惊惧之下,麻田履已经有些语无伦次。

    也不怪他如此惊慌,没有什么海战经验的苏我虾夷在第一时间就犯下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他竟然让船队停在了海面上。

    这对于整个倭国船队来说,是不可原谅的失误,他们在海面上暂时失去了机动性,很可能在之后的战事当中演变成溃败。

    数万人,几百条船只的溃败,麻田履没有经历过,也永远不愿意经历,甚至于想象一下,都是对天照大神的不敬。

    ………………

    两边的船队相遇时,唐军处于西南侧,这对倭国船队来说本来就很不利,当唐军船队转向,很快便能到达倭国船队的东南一侧。

    海战的准备时间比较漫长,当然了,以当世的技术工艺而言,此时也很少会发生大规模的海战。

    第一就是和草原差不多,难以在海面上发现敌踪,二来大家都以接舷战为主,这决定了海战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相互追逐,很难保证战果。

    三来就是规模不够,大家你来我往很长时间,不定打着打着势弱的一方就没了影子,你还得满世界去找他。

    而这些都在两国船队骤然相遇的那一刻全部补足,这是一场标准的海上遭遇战,因船队规模庞大的缘故,谁也不可能躲避。

    ………………

    倭国的船队终于动了起来,可他们已经完全丧失了先机。

    杜伏威可不管什么倭国不倭国的,也从来没有擅起边衅的概念,当他认为倭人是去帮助百济攻打新罗,与自己此行相悖的那一刻开始,他便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开战。

    不管对不对,打过再说,在长安待了这么久,他的思维中还是充满了匪气……

    各队旗舰上高高竖起的日月星辰旗为船队指名着方向,船队在海上划了个漂亮的弧线,抢占到了顺风位。

    此时倭人的船队还在艰难的转向,甚至聚集到了一处,庞大的船队这一刻看起来臃肿而又行动迟缓不说,还有着明显的慌乱,正是最好的攻击目标。

    “击鼓,升帆,保持队形……”杜伏威兴奋的抽出了腰间的钢刀,在船头用力的挥舞,下达了最后的攻击命令。

    此战必胜,别看倭人船多,在杜伏威眼中都是扯淡,自他率军出海以来,就没见过一条船能跟自己的战船相比的。

    不论大小,还是坚固程度,甚或是海上的行进速度,抵抗风暴的能力等等等等,他在江都得到的大船都占据了绝对优势。

    就是转向能力稍微差了点,不如小船来的灵便,可小船在如此大船面前,你占了上风头又能怎样?

    一旦相遇就好像在攻城一般,你只能仰着脑袋跟咱说话,吐上一口吐沫都能砸死几个……

    ……………………

    唐军战船之上,隆隆的战鼓声骤然响起,这是全力进攻的信号。

    当战事进入到这个阶段,和陆战就又差不多了,船只将努力保持队形,最多也就是跟随在旗舰身后,任何的指挥都在最大程度失去了作用。

    船只陆续升起满帆,借助风力,开始全速前进。

    王雄诞率领前军在前,文士弘,陈凌两人率领所部处于左右,西门氏本来率领后军,此时已前进和杜伏威的亲军汇合。

    整个船队呈现出明显的锥形,向倭国船队发起了进攻。

    此时的倭人已没有任何的选择,他们在仓促之中同样摆开了简单的阵型,因为处于逆风,他们无法张帆,只能尽力的靠人力划桨向敌人迎去。

    倭人很有勇气,军官将领们都来到船头,高呼着壮哉必胜之类的话语,鼓动着士气,渔民们同样在呼喊着天照大神的名字,准备与敌死战。

    苏我尾门的旗舰出现在最前面,高高飘扬的旗帜甚至引起了各船倭人的一阵欢呼声,被隋人的大船吓到的情绪已经完全消退,可见中原王朝对倭国的影响还处于初级阶段。

    也就是大家打个招呼那么简单,并没有在倭国深入人心,只有真正的大贵族才明白中原两个字意味着什么。

    他们甚至还不晓得大隋已经灭亡,大唐已取而代之的消息。

    这是一场极为罕见,甚至可以说绝无仅有的冷兵器时代的大规模海战,胜利者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在海上通行无阻。

    它的意义绝对不止是一场战事而已,甚至可以上升到争夺海权的层面,如今能与大唐稍稍相抗的,也只有倭国了。

    唐军来的飞快,战鼓声中前军的王雄诞部已与倭人渐渐靠近。

    炽烈的喊杀声在海面上响起,唐军将士层次分明的立于甲板之上,准备好的武器都放在了顺手的地方。

    盾牌手在前,弓箭手在后,手持长长的勾枪的军兵处于内侧,还不到他们上手的时机。

第1281章海战(四)

    两军相遇,纷纷突进,立即犬牙交错。

    弓箭当即成为了这场战事的主角,箭矢往来,倭人当即便痛苦的发现,他们好像是在攻城,敌人的弓箭手狡猾的躲在盾牌后面,安全性得到了极大的保证。

    唐军的船只不但是顺风,而且居高临下,对倭人不断进行攒射。

    别看倭人船多,但大多数都是小船,根本无法跟唐军的大船相提并论,倭人人数又多,他们本就没有料到会跟人来上一场如此激烈的海战。

    他们猬集在小船上,唐军的箭矢泼洒下来,他们几乎躲无可躲,只能举着简陋的木排,祈祷天照大神能够保佑自己不要被弓箭射穿。

    而他们的弓矢射出去,多数都被唐军的盾牌挡下。

    悍勇一些的倭人则纷纷跳下船只,准备用人力凿穿敌人的船底,但这是大海,而非河道,海船行进速度飞快,根本没有给他们任何攀附的机会。

    此时唐军纷纷已经点起了火把,点燃了火箭,居高临下把桐油泼向敌船,然后用火箭引燃。

    很快海面上便多了一些火团,风助火势,越烧越旺,船上的倭人惨叫着纷纷跳进海水当中。

    苏我尾门的旗舰是倭人船队当中少有的大船,更是集火的目标,迎接他们的是密密麻麻的箭矢,倭人纷纷栽倒在船上。

    苏我尾门嚎叫着想要表现一下自己的勇武,可却被武士们连拖带拽的弄回了仓房躲避,可当火箭纷纷落在船上的时候,再躲也是无用。

    苏我尾门的旗舰燃起了熊熊大火,苏我尾门不得不从船舱中冲了出来,他不顾武士的劝阻,亲自掌舵想要撞向了敌船,打算用决绝的行动来激起部下们的斗志,这在倭国是十分盛行的举动。

    当然了,现在的倭人还不知道什么武士道,更不懂切腹的重要性,不然的话,这位倭国皇族必定要在熊熊大火之中表演一下自己壮烈的胸怀,那一定很精彩。

    只不过他想多了,当他掌握住船舵的那一刻,他就已经成为了唐军的靶子,纷纷射来的箭矢立即将他射成了刺猬。

    王雄诞的前军此时已经杀入了倭人的中军,他们的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苏我虾夷的旗舰。

    那里猬集的船只最多,苏我虾夷旗舰上的旗帜也最为华丽,一看就知道是倭国的大人物的座舰。

    唐军的大船乘风破浪,坚固的船头保证了船体不会在撞击中损毁,在进入倭人中军之后,连续撞翻倭人船只。

    倭人绝望而又徒劳的举起手中的钩杆,想要跟唐军进行接舷战,可根本无法给依旧全速行事的唐军舰船以威胁。

    ………………

    此时海面之上,已是浓烟滚滚,火光四起,倭人的惨叫声成为了此战的主要音符,海中更是人头涌动,跳船的倭人在水中起起伏伏,恐惧的看着这如同地狱一般的景象。

    几条唐军战船遭到了倭人的围攻,它们渐渐失去了航速,倭人的小船蚁附而上,像狼群一样死死盯住了它们。

    箭矢往来,不断有人被弓箭射中,惨叫着倒地不起。

    倭人终于用钩杆搭住了船舷,抛出抓钩,不要命的开始向船上攀爬,他们多数在弓箭攒射当中被射了下去,不过还是有人终于爬上了唐军的大船。

    还没等这个勇敢的武家人高兴,他当即就撞在了唐军的盾牌上,盾牌冲撞之中一个唐军手持短刀,一刀捅在他的腹部,他在长声惨叫当中被盾牌一下拍了下船,带出一连串的血花。

    倭人的斗志非常旺盛,显示出了不错的战斗力。

    其实此时的倭人很像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生活原始,秉性彪悍,尤其是海边的渔民,经常扮做海盗去打劫新罗和百济,或者是琉球的商船,已经有了些东亚小国宗主的架势。

    而他们确实也正处于飞鸟时代最强盛的阶段。

    只是前些年推古女王和他们的王子在岛上推行佛教,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稍稍遏制住了贵族们的尚武精神。

    佛教的思想不用多说,只是倭国人很奇特,佛教盛行的时候,他们依旧保持住了凶残的本性,很难说佛教在岛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

    唐军的战船此时已经整个进入到了倭船阵中,速度上的优势正在消失,不断有倭人架着小船不要命的撞上来,阻挡住唐军战船的前进,想要将战事拖入到接舷战当中来。

    唐军兵器上的优势太大了,大到倭人感到了绝望,只能寄希望于接舷战。

    杜伏威的旗舰是如此的显眼,于是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倭人进攻的主要目标,在连续撞翻了十余条海船之后,这座海上城堡一般的楼船终于停了下来。

    杜伏威已经被卫士们套上了盔甲,这玩意杜伏威不太愿意穿,掉进水里之后不管你水性有多好,都容易被淹死。

    可在这样一场海战当中,他却不能不顾及自己的安危,因为他们是一军之主,被人给伤着了会闹笑话的。

    杜伏威久经战阵,并没有遇险的自觉,可当他看着穿着甲胄,挥舞着刀子在船边大呼小叫的新罗王女金胜曼的时候,他还是吓了一跳。

    新罗人和倭人是世仇,他们虽然常常被高句丽欺负,但高句丽体量庞大,非是新罗可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都奉高句丽为主。

    可倭人就不一样了,地位上差不多,你来我往很多年,结下了无数血仇,一看到对方就眼红那种。

    和倭人相遇,金胜曼热血沸腾,不顾劝阻跑出来参与到了战事当中,却很快又被人拖拽了回去,她还不消停,爬上楼船高处,在仓房中弯弓搭箭,不住射出箭矢,想要凭借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唐军获胜。

    战事进入到了胶着阶段,倭人俨然处于下风,可他们并没有被击溃,渔民们在武家人的带领下,拼死反扑,想要改变战局。

    他们的凶猛和顽强,在此战当中得到了极大的体现,在海面上确实跟唐军有着一搏之力……

第1282章海战(五)

    海上喊杀连天,双方一时间都杀红了眼,战事进入到了白热化的阶段。

    说起来唐军和倭人并无仇怨,长久以来,两国都有着交往,倭人时不时遣使来朝,颇为恭敬,前隋时中原还做了一次回访。

    本来看上去非常友好,可以说是一衣带水的邻居,但当他们猝然在海上相遇之时,却很快便爆发了一场骇人听闻的血战。

    他们就像世仇一样纠缠在了一起,泼洒着鲜血,用自己和别人的生命去追求在这次角逐中胜出的机会。

    ……………………

    整体上唐军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如果是在陆地上相遇,相信根本不会给倭人以太多的机会,经历过隋末战乱的唐军会在第一时间击溃倭人的抵抗。

    可这里是在海上,即便唐军占据了上风,可在局部却与倭人陷入了相持之中。

    倭人依仗着船多人多,小船也更加灵巧的优势,就像真正的攻城战那样,拼命爬上唐军的大船,跟唐军搏杀在一处,想用接舷战击败唐军。

    按照倭人将领的想法,只要夺取到一艘两艘隋人的大船,他们就能看到胜利的曙光,他们是天照大神的子孙,大海的宠儿,他们相信来自陆地的隋人只是占有船大,武器犀利的便宜而已,一旦让他们掌握了大船,一定能在这场战事当中杀出一条血路来。

    海风依旧不疾不徐的吹过,可风中渐渐染上了硝烟的气息,隐隐还能闻见几丝血腥的味道。

    ………………

    一条唐军的战船燃烧了起来,这是第一艘起火的唐军战船,从帆幕开始,很快便烧到了船舱。

    围在它身边的倭人战船一下多了起来,即便落水的倭人,只要未死,就努力的向大船靠近,想要爬上去跟敌人同归于尽。

    这是刘仁轨的座舰,水手则由一个水军校尉指挥。

    刘仁轨河南尉氏人,家中世代官宦,到他父亲这一代家境败落,不过出仕还是没问题的,刘仁轨生性坚忍,自小苦读不缀,很有学识。

    十六岁出仕主簿,后转县尉,王世充败亡之后,被段达裹挟到河北,由此从军,至今已有六载。

    他在王琮军中任职,王琮降唐之后,他也就顺势进入到了左御卫府,大将军尉迟偕见他举止有度,文武双全,很是赏识,遂委之以左御卫府录事参军之职。

    今次率五千精锐东来,算是被委以重任了,不想却在海上遇险。

    刘仁轨所部皆为北兵,不熟水性,在东莱操练了几日,也就稍稍能在船上站稳而已,船上火势一起,他不得不率人帮助水军杀敌。

    他的身边有一百来人,冒着浓烟勉强立于船上。

    刘仁轨扔掉了头盔,披头散发间,三下五除二脱掉了盔甲,又用力撕开外袍,将外袍在腰间扎紧,赤着强壮有力的上身,面目狰狞间抽出配刀高呼杀贼。

    他毫不犹豫的率先跳向最近的敌船,倭人猝不及防,被他撞的东倒西歪,刘仁轨翻身跳起,持刀立即连杀数人。

    将为军之胆,部下们见他身先士卒,如此勇烈,顿时热血迸涌,不可自制,纷纷跳上敌船,与敌人拼命厮杀。

    唐军的战斗力那就不用再提了,即便刘仁轨和他的部下们不习水战,在水面上战斗力大打折扣,但那股在战争当中磨练出来的凶狠劲头,依旧让倭人胆寒不已。

    只一会工夫,船上的倭人不是被他们赶了下水,便是被他们尽数杀了。

    刘仁轨杀的兴起,还觉意犹未尽,命几个水军掌握船舵,驾着夺过来的小船穿梭于战场之上,专门找倭人进行接舷战。

    差不多半个时辰左右,刘仁轨和他的部下们已杀的浑身是血,刘仁轨自己也身披三创,却还是高呼酣斗,丝毫不以为意,所以战后人们称他为“赤膊将军”。

    他们就这么一路杀了下去,夺船数艘,也不知杀了几个武家人,至于普通的倭人,更是不可计数。

    当他们眼前一空的时候,竟是已经杀穿了倭人的船队,来到了倭人的阵后,刘仁轨并没有急着杀回去,而是让人驶的远些观瞧良久,这才指着倭人船只聚集最多的方向道:“走,咱们去那里,再杀一阵,吾与诸位同生死。”

    此时部下们早已奉他有如神明,同声高呼应和,驾着小船掉头又向战场冲了过去,而他们所去的方向,正是倭人中军所在。

    所谓斩将夺旗,在海上依旧适用。

    ……………………

    混战当中,刘仁轨的座舰在大火之中歪歪斜斜的倒了下去,这是唐军损失的第一艘战船,可并非是最后一艘,当他们失去了速度的优势,便有船只接二连三的被倭人引燃或者是凿穿船底。

    这在海战当中意味着什么,那就不用再多说了。

    可即便倭人如此强悍,依旧无法抵消唐军的战术以及装备上的优势,更何况倭人在接舷战当中也占不到任何的便宜,他们的凶悍在唐军眼中其实也就那么回事。

    大家在战乱中见惯了各类蛮强狡诈的敌人,倭人真不上数,而且他们太矮小了,在唐军面前,活像一只只蹦跶的猴儿。

    而倭人所面临的局势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此时倭人的中军早已乱做一团。

    战有近两个时辰,王雄诞指挥着自己的座舰终于靠上了倭人的旗舰,也就是苏我虾夷的座舰。

    一路不到十数里的距离,他们遭到了倭人越来越顽强的抵抗,倭人驾驶着小船,不断冲击阻挠这条楼船,就像是狼群在攻击一头大象。

    纷纷被大象踩踏而死,却还是义无反顾的冲了上来。

    王雄诞所在的楼船可不是刘仁轨坐的战船,是唐军中除了杜伏威的旗舰之外的第二大船,倭人的攻击并不能撼动这样的海上怪物。

    楼船不断调整着方向,在王雄诞催促之下坚定不移的向苏我虾夷的旗舰靠近,最终达到了目的。

    苏我虾夷已经彻底慌了,他是标准的倭国皇室贵族,并非武将,海战的经验更是浅薄的厉害,不然的话,他也不会在遇到唐军之初犯下那么愚蠢的错误。

    此时见那个庞然大物终于靠了过来,船上的隋人先是一阵阵的箭雨泼洒在了他的旗舰之上,眼瞅着平日里英勇无比,而且有名有姓的武家人纷纷被射死在船板之上,吓的他连滚带爬的跑回了仓房躲避。

    和倭人渔民以及武家人的悍勇相比,他这个大贵族兼一军之主在关键时候表现的是如此的不堪。

    还是那句话,这要是在陆地上,遇到这样的主帅率领的大军,唐军足以一鼓而下,可在海上却至今还无法形成决定性的胜利。

    箭雨洗礼过后,唐军士卒伸出长长的勾枪,先削断了连接船上风帆的船绳,让敌人无法逃窜。

    然后居高临下,把冲上来的倭人纷纷戮倒在地,搭上对方的船舷,奋力拉拽,将倭人的旗舰牢牢的控制在了旁边。

    一队队的唐军有序的跳了上去,公式化的开始清剿船上残敌,在这之前,飘扬在倭人旗舰上的旗帜早已被勾枪扫落。

    左近的倭人战船好像被磁铁吸引一般,蚁聚而来,拼命的救援旗舰。

    可一切都已经难以挽回,唐军士卒猛的发出一阵欢呼声,他们在倭人旗舰的底仓里面捉住了苏我虾夷,连拖带拽的将这个衣甲很是华丽,一看就知道是倭人大人物的家伙弄到了甲板上。

    并将他推倒船舷边上向倭人进行展示,凡是看到苏我虾夷的倭人,顿时呆若木鸡,那是天照大神的子孙,在倭国高高在上,一直有如神明。

    当他在战场上被敌人俘获,一如中原的皇帝御驾亲征,却在战场上送了人头,效果那是扛扛的。

    倭人的攻势戛然而止,他们的勇气如同太阳下的雪花,迅速消失的无影无踪,即使苏我虾夷战死,都未必能达到这种效果。

    被俘……在东亚文化圈里永远是最为耻辱的一种结果。

    令唐军也没有想到的是,一些倭人开始愣愣的抛下武器,跪倒在了船上不住俯首磕头,嘴里叽里咕噜的在说着什么,唐军士卒也听不懂。

    他们的姿态倒是世界通用,明白的再不能明白了,唐军立即知道,他们确实捉住了敌人中的大人物,可得保护好了他。

    一部分倭人则慌乱的叫喊了一阵,然后驾船就跑,那显然是一些经常做海盗的家伙,他们不像普通的渔夫,对任何人都缺乏忠诚。

    王雄诞见此,当即立断,命人将苏我虾夷弄到自己的旗舰之上,并用绳索将苏我虾夷绑在了高高的桅杆之上,并让几个降俘在船舷边上不断向倭人喊话。

    楼船开始在战场上游弋,所到之处,倭人纷纷跪地请降,少数人则再无顽抗之心,掉头落荒而逃。

    当刘仁轨又率人夺下一条小船的时候,周围的一些倭人突然纷纷喊叫了起来,他们陆续抛下了武器,跪伏在船上,这样的情景像水中涟漪一样向外迅速扩散。

    刘仁轨胸中杀气犹存,却已力穷,见此一屁股坐倒在船上,放声大笑,他的部下欢呼声中也东倒西歪的躺了下来。

    一百多人,战至此时,除了走散的,落水的,战死的,刘仁轨身边只剩下了三十四人,各个杀敌无数,血染重衣。

第1283章结束

    一场大战从正午时分几乎一直战至日暮,唐军大胜。

    此时天光还亮,这片海面上一片狼藉,损毁的战船,多数都还冒着浓烟,火光处处,海面到处都漂浮着海船的残骸。

    尸体也在海中沉沉浮浮,引来了无数海鸟和鱼虾。

    唐军根本来不及清点战果以及伤亡,便开始纷纷打捞落水之人,将投降的倭人船只赶到一处聚集起来,用绳索相连。

    几个新罗人懂些倭语,便让他们来做翻译,告诉倭人谁若敢趁夜逃走,跟他们相连在一起的其他倭人都要人头落地。

    接着就是搜罗倭人的武器,粮食,让他们即便逃走也逃不回去。

    不过此时再和倭人打交道的时候,又有些出乎唐军的意料,厮杀的时候颇为凶狠的倭人在这个时候表现的却是无比顺从。

    新罗人比较熟悉倭人的习性,金德曼告诉杜伏威,倭人就是如此,投降之后多数不用怕他们起来反抗。

    倭人有以战死为荣的习俗,可一旦他们放下武器,就会变个嘴脸,而且有着被强者驱使以为荣耀的习惯。

    非常极端的慕强心理。

    而这也是有原因的,倭国统一起来其实没多少年月,他们在相互征战当中就是这么过来的。

    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其实就是岛上人少,死一个少一个,于是大家就比较克制,渐渐形成了这种比较诡异的风土人情。

    相互厮杀时他们凶悍无比,为了追求胜利而不择手段,可一旦角逐出胜利者,失败的一方除了领头的要谢罪之外,其他人立即便会放下仇恨,心悦诚服的加入到胜利者的一方。

    即便兄弟妻儿死在了这场战事当中,也阻挡不了他们为抢着效力的热情和决心。

    金胜曼建议将那些武家人看管起来,剩下的倭人便不会乱动了。

    武家人在倭国的地位相当于新罗的花郎徒,是倭人军事体制当中的中坚力量,只有由他们率领,倭人才会有战斗力,甚或是战斗意志。

    武家人很好辨认,他们身上都有刺青,刺的是他们的家徽……

    果然最了解你的不是什么朋友,而是你的仇敌……

    ………………

    海上天色黑的很快,唐军的大船分散在海面上,将俘获的倭人战船围在正中,一场大战彻底结束了。

    清点伤亡以及战获的事情还得等明天进行。

    杜伏威志得意满的坐在船舱之中,和崔敦礼,金胜曼一起用着晚饭,有人进来问了一声,是不是要给倭人准备食物。

    杜伏威随意的摆了摆手道:“先饿着他们,一晚上死不了的,先把捉住那个带进来吧。”

    趁着人没到,杜伏威向其他两人笑道:“没想到会在这里遇到倭人,俺当年在海上的时候没往北边走过,不知道倭人竟是如此敢战。

    倭国的商人倒是见了一些,却都不像样子……俺对他们不甚熟悉,也不知道这样的船队他们有几支,上岸之后是不是还要防着他们渡海过来报复?”

    金胜曼的兴奋劲还没过去呢,小脸通红,好像喝多了似的。

    她先是咯咯的笑了几声,又把紧了从长安学来的仪态,笑着道:“将军不用担心,倭人这次船队如此庞大,来的人也多,这一战打下来,他们若还能组成这样的一支船队,新罗早已亡了。

    我还没有恭喜殿下呢,此战过后,大唐必然扬名海上,不会有人再敢来捋大唐之虎须了。”

    杜伏威哈哈大笑,心说这小娘子瞅着顺眼,说话也好听,陛下果然好福气啊……

    心情畅快之下,他又开始吹牛,“这算不得什么,有不少贼子向北逃了,应该是去投百济人,等俺率人追上去,一道收拾了他们,以后北边的海面上就是大唐说了算。

    等咱们腾出手来,再去倭国转转,说不定另有收获呢。”

    金胜曼像小鸡吃米一样连连点头,她也是这么想的,倭人和百济人是新罗的两大祸患,弄的新罗人难受好多年了,若能一并除了,真是再好不过。

    当然了,这也在她真正见识到了唐军的战斗力之后才生出的想法……

    旁边的崔敦礼看了看这两位,则幽幽道了一句,“殿下还是要以大事为先啊。”

    杜伏威心里一阵腻歪,多高兴的时候,你却来叽叽歪歪,难道俺不知道此行是联合新罗去寻高句丽的麻烦吗?真是多嘴。

    金胜曼却对崔敦礼敬重有加,立即点头附和道:“崔少卿说的有理,殿下还是小心一些为好。”

    好吧,这也就是李破不派旁人前来,而派崔敦礼出使新罗的原因所在了,杜伏威这样的强盗头子可代表不了大唐的脸面。

    还得是崔敦礼这种名门望族出身的人更能得到新罗贵族的认可,他那一身的风范,表现出来的绝对不是贵族礼仪,气度那么简单,他那所有一切外在的表现都是中原文明象征。

    不论是新罗人,或者是百济人,甚或是倭人,想要在比较长久的时间里统治他们,不但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进行震慑,更为重要的还是进行文化输出。

    ………………

    说话间,苏我虾夷已经被带了进来。

    这厮的狼狈就不用说了,被绑在桅杆上示众的经历可不是什么人都能遇到的,现在还在哆嗦呢,可见已经被吓破了胆。

    苏我虾夷很年轻,还没有走向倭国权臣的位置,他的父亲苏我马子历有四朝,是倭国正经的权臣。

    苏我虾夷也是刚刚接替了父亲的位置没几年,正在收拢父亲的亲信以及政治遗产,继续带领苏我氏掌握倭国朝政。

    只是没想到的是,一场海战下来,他竟然被俘了……

    被带到船舱之中,终于见到了隋人大人,根本不用怎么着,这位便当即趴伏于地,如同参拜天照大神一样,紧紧的将脸帖在了甲板之上。

    嘴里吐出了一连串的话语,姿态之卑微让杜伏威很是纳闷,咱们是不是捉错了人?这厮怎么看都不像是一军之主的样子啊。

    金胜曼也很吃惊,她也从来没见过这么无耻的家伙,可她还是尽职尽责的做起了翻译,作为新罗王族,她学习过倭语。

    “他在向殿下求饶,嗯,很……卑微的请求您饶他一命,他会送给殿下世上最好的东西,只要能让他活着回去。”

第1284章国情

    苏我虾夷听到金胜曼的声音,稍微抬头偷看了一下,又迅速低下脑袋,心里乱糟糟的想着,船上竟然还带有女人,不怕神明降罪吗?

    女人不好上船的习俗在哪里都差不多,人们纷纷托词于神明,实际上原因则是女人在船上不很方便,尤其是会让粗鲁的水手们分心,甚至发生叛乱。

    而人们传来传去就觉着女人上船大家容易倒霉,肯定是神明不愿意见到女人出现在海上所致。

    很多事情都是这样,能够追寻根由,明白其中道理的人都是世事洞明之辈,大多数人则属于盲从之列。

    ………………

    “你是谁,来自哪里?现居倭国何职?”

    “启禀上人,我是苏我大臣之子苏我虾夷……”

    在金胜曼磕磕绊绊的给他翻译,有些用词不很准确,苏我虾夷很害怕,他觉着自己的小命就攥在了这个懂得和语的女人手里,如果这个女人起了歹念,他肯定就要死了。

    他又趁着说话的时候偷看了女人几眼,摸不清这是不是个和族女子。

    此时他非常后悔,当年小野妹子出使大隋,来往几次之后,随着小野妹子等人的宣扬,飞鸟氏族的人们纷纷开始学习西边传过来的汉话。

    而小野臣因高作为遣隋使,是苏我氏的同盟,和他的父亲苏我马子十分友好,在推进佛教传播的进程中密切合作,与物部氏等排佛的家伙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激烈斗争。

    一直到现在,苏我马子已故,小野妹子前年也病死了,佛教也终于在岛上站稳了脚跟,和本土的神道教并立。

    倭国的贵族们权衡了很多年,最终决定各信各的,谁说天照大神的子孙就不能崇佛了?于是神道教和佛教渐渐有了些融合在一起的迹象。

    而佛教是从哪里传到的岛上,那就不用说了,随着佛教的推行,倭国贵族们自然而然的便开始学习汉话。

    还没有到以此为荣的地步,毕竟这些年来往不算多,能去到大隋的人更只是一小撮,中原文明在倭国甚至没有新罗那边的影响力大。

    岛国和半岛,自然是半岛更容易受到中原王朝的影响。

    倭国的语言历史很复杂,他们是正经的语言孤儿,父亲一大堆,却没一个愿意认它,虽然从汉时开始,中原的语言文字就对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追根溯源,很难说倭国的主体语言到底起于何方。

    只不过文字上却可以比较确定的说,多数是从中原传入,明确记载的就有汉末时期百济人王仁南渡倭国,带去了汉家书册千余卷,还有一些其他事例,不用一一列举。

    倭国和高句丽,新罗,百济都差不多,即便与中原交往不多,却还是藕断丝连,就算没有多少交往意愿,隔上一段时间也能产生交集。

    就像这一次,虽然对于倭人来说结果很不美妙,却也算是他们和中原王朝打了个照面。

    ……………………

    苏我虾夷后悔的是他少年时比较顽劣,也不怨他,主要是苏我马子四五十岁了才有了他这么一个儿子,养育起来自然有所骄纵。

    温室的花朵,权谋都熟,就是还没经历过大风大浪,一旦遭遇挫折,表现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所以他没怎么去学习中原文字,到了此等关键时刻,竟然缺少了一件保命法宝,可不是后悔的肠子都快青了吗?

    ……………………

    不管金胜曼翻译的准不准确,杜伏威和崔敦礼还是大致上知道了此人的来历,一个来自倭国的大贵族,说是外戚,其实可以说是皇室成员。

    拿中原的家族来对比,那就是窦氏和独孤氏,还不一样,苏我虾夷的姑姑,姐姐都是倭国的王后,如今的推古女王额田部更是苏我虾夷的表姐。

    倭国的伦理关系乱的很,贵族们为了保持血统的纯净,和草原上的阿史那部族一样,很多时候都是近亲联姻。

    比如说推古女王以前就是异母兄的妃子……

    ………………

    知道了苏我虾夷的来历,杜伏威也就失去了兴趣,在他心目中倭国也就那么回事,他关心的不是苏我虾夷的来历,而是此次倭国大军北来的目的。

    “问问他,带着这么多船只北上,是去做什么的?”

    苏我虾夷听了翻译,老实的回答,“我等受百济虎王扶余璋所请,去和他们共同征讨新罗……

    大人在上,我和国与大隋向来友好,供奉良多,此次派兵前往百济,也不是要去西边,大隋为何攻我?是把我们当成海盗了吗?”

    金胜曼咬着牙,这次她没有忙着翻译,而是用倭语道:“亏你还是辅政之臣,竟然如此孤陋寡闻,倭国也是到了灭亡的时候了。

    吾乃新罗王女金胜曼,我的姐姐正是新罗之主……好叫你知道,大隋早就亡了,如今挥兵而来的是大唐将士……

    苏我氏的狗贼,额田部那个贱人,我早晚都会让你们跪在我面前……要杀哪个就杀哪个。”

    苏我虾夷惊恐的抬起头,大隋还是大唐对于现在的他来说都没太大关系,可新罗人……怎么会出现在这里。

    他们联合百济人攻打新罗已经成了一种习惯,说起来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和百济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百济是扶余人建立的王国,在建立之初便和倭人有了交往,在交往之中相互影响,渐渐风俗习惯上也开始靠拢。

    很多百济人南渡到倭国,甚至在倭国任职,对倭国的国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说倭国和新罗是世仇的话,那么他们和百济就是世交。

    而在百济人被高句丽,新罗压迫的这些年,他们和倭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倭国也开始视百济为附属之国。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帮助百济攻打新罗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且这也不是头一次了。

    ……………………

    天照大神啊,您难道睡着了吗?苏我虾夷心中哀嚎……

    而金胜曼在恐吓了他一下之后,转头就露出了笑脸,把苏我虾夷的话语翻译给了吴王殿下。

    杜伏威才不管她那点小动作,心中只是道了一声果然,他率领唐军在这里把倭人截住,正是应该。

    当然了,就算倭人没事出来溜溜弯,那也没什么,谁让你倒霉的碰上了咱们呢?

    你弄了如此声势出来,若不敲你一棒子,念头怎能通达?

    又问了两句,杜伏威又抓住了重点,百济船队正在白江口集结,打算水陆并进,攻打新罗。

    百济国王扶余璋之前已经率军攻占了新罗的合城等地,对于新罗来说,更为险恶的是高句丽王因求娶高胜曼不成而大怒,派兵陈于江畔,随时都可能联合百济一起攻打新罗。

    可以说,新罗已经到了亡国的边缘,数百年来局势从不曾如此凶险过,四邻皆敌,而且随时都可能向他们发起进攻。

    这无疑是历史性的一刻,东亚各国产生了联动。

    李破与突厥会盟于草原之上,两个帝国缔结盟约,看似与各国并无关系,可却使东亚各国的局势发生了连锁反应。

    比如说大唐此次派兵出海,在东海之上与倭国一战,就是因为大唐各处战事尽都平息,与突厥又有了结盟之势,于是战略重心逐步向东转移而造成的必然结果。

    ………………

    此时杜伏威已经没什么好询问的,他关注的还是战事,对其他的没什么兴趣。

    可作为鸿胪寺少卿的崔敦礼却来了兴致,开始详细的询问倭国国内诸事,对倭国的风土人情也很感兴趣。

    杜伏威很快就觉得烦了,一天的战事下来,他还没有好好休息一下,于是吃饱喝足之后,告辞一声便回去歇了。

    崔敦礼成了主审管,金胜曼继续当她的狗翻译。

    倭国在军事上乏善可陈,也不是崔敦礼的关注重点,他主要是在问倭国的国情。

    苏我虾夷只求活命,做到了知无不答言无不尽的地步。

    飞鸟时代,倭国朝中的政治斗争残酷而又激烈,苏我虾夷的父亲苏我马子执政五十多年,最后刺杀了一位天皇,竟然还把自己的外甥女推上了国王之位,手段不可谓不厉害。

    如今在位的推古女王额田部也已经六七十岁了,在位已有三十多年,现在年老多病,又到了新旧更替的时节。

    这是一位很英明的王者,在她执政年间,一边调和摄政的厩部王子和权臣苏我马子之间的矛盾,一边帮助苏我氏消灭了威胁她王位的物部氏家族。

    另外她大力推行佛教,想要改变神道教诸神不一,容易引发纷争的局面,促进倭国各城邦以及家族间的共识以及文化联系。

    她还屡次派遣使者到中原学习,回来按照中原政治架构改革政军体制,同时让倭国也变得越来越开放。

    在倭国之内,她对叛乱进行了严厉的镇压,对外则专注的想要在北边的半岛上寻求领地,两次让新罗人割地求和。

    她在位年间,百济,新罗都已俯首称臣,琉球也不断派遣使者来拜见于她,只不过琉球是大隋的领地,她还不敢轻易施加威压而已。

    而现在,这位倭国难得一见,几乎开创了一个时代的明主终于老朽,没有多少时日了……

第1285章北进

    海上的夜晚黑洞洞的,海水好像变成了黑色,反射着月光,泛着幽幽的光亮,海水激荡,无时无刻不在作响。

    黑暗之中,麻田履被人推醒。

    他下意识的裹了裹衣服,肚皮却先叫了起来。

    秋天的海上十分寒冷,他们又没吃什么东西,体温下降的很快,还能睡着是因为白天的厮杀过于激烈,耗尽了他们的精力,这也更让麻田履感到冷的厉害。

    不过他还是感到庆幸,在那样一场大战之中能够活下来。

    而且很多武家人都被捉去了大船上,麻田履属于漏网之鱼,还能跟熟悉的部下们待在一处,就更是天照大神保佑。

    “麻田部,有人逃走了……”

    麻田履一下清醒了过来,恐惧在滋生,那些隋人说了,谁要是趁着黑夜逃走,那跟他们连在一处的人都将被杀死。

    麻田履身体还在打着哆嗦,动作却一点也不慢,跳起来就向四下张望,嘴里问着,“是谁走了,离着我们近吗?”

    要是不近,部下也不会将他叫醒,战败之后的倭人一片哀声,他们都在等待着最终命运的来临,按照倭人战败的规矩,没什么人会在这个时候逃走。

    可世事无绝对,总有那么一些人不愿意守规矩。

    “是黑石家的人……”

    麻田履咬牙切齿,神色狰狞,“卑鄙的黑石部,追,不能让他们逃了。”

    ………………

    黑暗之中发生了一些混乱,麻田履带着自己的部民追了上去,因为大家的武器都被收走,所以只能用船上卸下些木板来搏斗,在其他船只的帮助下,最终把逃走的人连拍带打的弄死了几个,其余人都被他们捉了回来。

    这都是些小插曲,却很能显示倭人的习性。

    ………………

    第二日天明,唐军并未启程,开始清点伤亡和俘获。

    一直到午后,伤亡和虏获才陆续报到杜伏威这里。

    唐军损失了大船四艘,伤亡近千人,战死了四百八十四人,其余都是轻重伤不等。

    俘获倭人船只五百余艘,焚毁一百余艘,俘获的倭人也是只计算出了一个大概数字,在海上无法详尽清查,估计有万余人。

    杀死了多少倭人也没法计算,连倭人自己都不太清楚到底有多少人随军出海,一仗下来死了多少人,逃了几个,还真不好说。

    其余的唐军所获寥寥,倭人的粮草大部分都落在了唐军手上,倭人的贵族们吃的面饼,腌萝卜,米和肉食都少的可怜,普通的部民只能吃咸鱼之类的东西,穷的不像样子。

    倭人的武器就更是糟糕,他们大多都用长杆,竹木为主,削尖了就可以勉强作为长枪使用。

    勇猛而有名声的则在长杆前面绑上一个铁头。

    武家人的兵器好一些,大多都是刀剑之类的铁器,工艺也极其粗糙。

    一如隋末战乱中的农民军,若非是在海上,唐军估计连正眼都不带瞧他们的。

    这要是换做杜伏威当年横行海上的时候,都不带想的,准定战后要把这些穷鬼都扔进海里去喂鱼。

    可现在他肯定不会这么做了,他还要向皇帝请功呢,这么多的船和战俘,看着就是大功一件。

    所以他派了一个校尉,带上五条船,押送大部分降俘往西回东莱,向朝廷报捷,留下两千倭人,还有三十条船。

    让苏我虾夷在他们面前亮了亮相,给他们吃的,交还给他们武器,告诉这些倭人,该到为大唐效力的时候了,以后立了功,就能得到奖赏。

    倭人们在海面上欢呼了起来,好像前一日那场惨烈的厮杀根本不存在一样,这就很对路,经历了隋末战乱中的尔虞我诈,中原的人们对此也算是司空见惯了。

    大军又在这片海面上休整了一天,大船陆续升帆,他们调转了航向,向北进发。

    这一仗下来,让杜伏威找到了战术目标,白江口聚集着百济人的战船,正好把他们一勺给烩了。

    陆地上的战事不好说,因为大家人数太少,就算加上新罗人估计也难保胜算,可在海上那就不一样了,唐军的大船足以让他们所向披靡。

    ………………

    普通的倭人不论,反正苏我虾夷和那些被俘的武家人开始变得踊跃了起来,去过百济的倭人不少,此时尽情的出卖着曾经的盟友,为强大的新主人出谋划策。

    他们的转变是如此的干脆,又如此的渴望获得新主人的认可,让杜伏威这厮都有了些不适的感觉。

    他自然不很信任这些倭人,之所以留下这么多人,主要是习惯问题,他作战总要弄些降人做炮灰,以减免自己人的损伤,至于倭人会不会临阵倒戈……

    只要注意一些就好,陷入交战状态的人们,谁还能返身噬主?不要命了吗?

    义军那会,需要注意的其实不是被裹挟向前的降军,而是身边的朋友,只有他们才更可能见战事不利,对友军下手。

    ………………

    唐军行进的很快,因为正好是顺风而行,一日之后,海鸟渐多,表明他们已经靠近了陆地。

    在新罗人和倭人的指引之下,航向不会出错,他们稍微调转了一下方向,先向西北行了一阵,然后再向东北行进。

    在海上又待了一晚,第二日他们便进入到了白江口海域。

    如果按照正常的行程,他们此时应该早已抵达了新罗,可现在嘛,他们却出现在了半岛西侧的白江口,百济人的港口外围。

    而在唐军到来之前,已经有倭人逃到了这里,一个个都是半死不活的样子。

    他们除了把倭人战败的消息带到了这里之外,同样也把惊慌的情绪传给了百济人。

    久等不至的倭国援军竟然在海上被人打败了,还败的如此之惨,几近全军覆没,在接收了数百战败逃来的倭人之后,百济人整个慌了起来。

    唯一有所安慰的是,倭人战败的地方离着百济还远,他们遭遇的敌人据说是隋人……隋人不是正在内乱当中吗?怎么会派船出海?

    百济人有点纳闷,但如果是隋人的话,他们跟百济无冤无仇的,应该不会来攻打百济才对吧?

    他们也不想想,倭人就跟人家有仇吗?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10201/ 第一时间欣赏北雄最新章节! 作者:河边草所写的《北雄》为转载作品,北雄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北雄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北雄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北雄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北雄介绍:
大业六年,强盛的大隋迎来了转折点。 这一年,隋帝杨广开始准备征伐高句丽,顺势拉开了隋末战乱的序幕。 接下来的几年间,天下板荡,群雄并起。 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草莽豪杰,门阀世家,纷纷粉墨登场,逐鹿天下。 北方突厥汗国,雄踞漠北,虎视眈眈。 内忧外患之下,一个强大的帝国,最终轰然崩塌。 这是个最具传奇色彩的时代,也同样是中原大地最为混乱黑暗的时节。 就在这样一个时候,一个来历奇异的边塞少年,带着草原的风寒,和一股满不在乎的劲头,一头扎进了这乱世漩涡之中。北雄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北雄,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北雄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