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北雄TXT下载北雄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北雄全文阅读

作者:河边草     北雄txt下载     北雄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286章回程

    八月中,草原之上北风已起,冬天即将到来,离着冬天里的第一场大雪估计也不远了。

    草原上的牧民们纷纷收拢羊群,到达了过冬的地点。

    云内北边的草原之上,会盟也来到了尾声。

    ………………

    李破和阿史那杨环相对而立,在他们的身后,两千人的骑兵静悄悄的立在草原上,不闻人声,只有战马的嘶鸣声偶尔想起。

    李破率先抱拳道:“今日一别,再要相聚也就难了,侄儿在这里给姑母道上一声珍重。”

    阿史那杨环惆怅的叹息一声,“千言万语,到了此时却又觉无言以对,嗯,也罢也罢,咱们就此别过吧,以后书信往来,有一声问候足矣。”

    李破还想“恋恋不舍”的说上几句,阿史那杨环却是干脆无比,翻身上马,居高临下的看着他,又黯然道:“你自小流落在外,生性冷漠一些姑母也不怪你,可你要记得,为人君者,断情绝性者多,你不要学他们。

    人这一辈子,区区数十寒暑,若像堂兄一般,终了之时弄的孤家寡人,连个记挂的人都没有,又有什么意思呢?”

    李破笑了起来,翻身上马之际,回道:“姑母放心便是,我这人旁的不成,好坏分的却最是清楚,下场总归不会比杨广差了。”

    阿史那杨环无奈的笑了笑,知道他在转移话题,却也不再说什么,这些日子相聚是老天爷的恩赐,杨氏有后,活蹦乱跳的还当了皇帝,那还能再奢求什么呢?

    两人分开,他们都是心性坚忍之人,也就再不回头。

    ………………

    突厥人迤逦北去,李破却没有急着带人离开,他驻足张望了一会,有些出神。

    他身边的李春忍不住好奇的问道:“大哥与她说了些什么?哼,你们也就见了这几日,怎么就有那么多的话来说?”

    李破心里正有些不得劲,此时顺手就给了妹子一巴掌,“国家大事你少要插嘴。”

    李春哼哼两声有些不服气,心说人家都走了,你还这么依依不舍的,也不知打的什么主意。

    回去之后要跟嫂嫂好好说说,大哥最喜欢公主啊,皇后啊之类的人物了,可汗……虽然老了些,可一看就知是个美人,和萧娘娘岁数差不多,可得防着些……

    ………………

    这一日,大唐和突厥会盟结束,李破率人启程南返,就在长城边上,不用半日就回到了长城以南。

    屈突通率军迎候皇帝御驾,不管是他,还是各个领兵将领,心里都是狠狠的松了一口气。

    这其实是继杨广与启民可汗榆林相会之后,中原王朝的皇帝第二次跟北方草原帝国的君主在边塞相见。

    虽然整个过程都趋于平淡,可南北空气中散发出的那丝丝缕缕剑拔弩张的气息,却让所有人都很紧张。

    这场别开生面的会盟终于结束了,估计谁也不想经历第二次,太危险了,比御驾亲征还让人担心。

    ………………

    李破没有急着南返,他先到了云内城。

    这是他起家的地方,很长一段时间这里的人们都在称呼云内赵氏,比没去过一次的扶风可亲切多了,更像是他的家乡。

    而这里的百姓也没有辜负于他,把他当做了衣锦还乡的游子,凡是听到皇帝驾临消息的人,不论官民几乎是蜂拥而来。

    当圣驾进入云内城的时候,百姓的欢呼声震天动地,顶礼膜拜者比比皆是,让李破终于见到一次夹道欢迎是什么场景。

    当然他确实也受得起。

    他率领的恒安镇军,在中原大乱,在外敌南侵的艰难时刻,保全了这一方百姓,使他们免受战乱之苦,能够安居乐业至今。

    相比于其他地方的百姓,这里的人无疑是幸运的,同时他们也付出了无数的鲜血,李破今日之荣,要有他们的一份,于是与有荣焉。

    入城之前,李破先去云内墓园拜祭了几位叔父,以及在当年的历次战事当中战死的云内将士,并让岑文本宣读了祭文。

    在旁观礼的云内百姓大多热泪盈眶,这里埋着的很多都是他们的亲族友好,恒安镇军一直在这里守护着他们的英灵。

    密密麻麻的墓群,即便李破心硬如铁,此时也不由生出了几许伤感,当年死的人太多了,根本顾不上悲伤,如今重回故地,回想着当年的金戈铁马,李破暗自叹息一声,一将功成万骨枯,古人所言果然精辟。

    在云内待了两日,李破接见了一些旧人,又到当年的八面楼转了一圈。

    这是他当年他和李碧结亲的地方,另外还差点死在这里,确实很值得怀念一下,可惜李碧未来,不然可以在八面楼里住上一晚,找寻一下新鲜感。

    八面楼已经不是当年的八面楼了,这里不再开门迎客,而是成了云内的一个著名景点,很多人来云内都要观览一番,甚至拜上一拜,想要在这里沾上点贵气什么的。

    八面楼如今由云内王氏在看管修缮,并州总管王庆的次子常年在此打理,顺便兼任县中主簿一职。

    ………………

    两天之后,李破离开了云内城,送行的人比迎接他到来的人还多,嚎哭之声传于十数里之外,弄的李破很不舒坦,他娘的好像送丧一样啊,你们哭个鬼呢?

    家乡人就是这么情绪饱满……

    同时这也是当世的规矩,哭的人越多,说明你越受拥戴,地方官离职的时候就喜欢这样的场景,李破这个皇帝也体验了一把。

    李破慢悠悠的又去了云内马场,其实没什么好瞧的,云内南部草原之上,一片繁荣,这里早已成为大唐战马的主要来源地,战马成群,牛羊遍布,草原都快受不了了。

    离开马场之后,队伍转而西行,李破要去看看沧水城。

    那里已成为了内附的突厥人的主要聚居地,数万人在城中居住,在马邑不算是小城了。

    突厥人表现的和云内城的人们又不一样,凡圣驾所过之处,突厥人莫不五体投地,有如叩拜神明。

    这就是阿史那庆云等人当年在云内传教的结果,大唐皇帝在这些内附的突厥人心目中,已和天神并列,且有居于天神之上的架势。

    毕竟天神时灵时不灵的弄的人很困惑,而皇帝却真真正正的掌握了他们的生死,非常灵验的那种……

第1287章续战

    马邑郡城,东郊墓园。

    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马邑太守王仁恭墓前,李破率人祭奠了一番。

    李破亲自上前,拜了一拜。

    众人都是一惊,皇帝拜的是天地,父母,王仁恭乃前朝之臣,哪里受得?

    李破转头目视众人道:“王公忠烈无双,代州百姓与朕承惠多矣,其人上侍君王,有情有义,下护疆土,百姓,有始有终,即便有瑕,也当为卿等之典范。”

    王仁恭是前隋贤臣之一,这个自不待言,朝中众人修隋史之时,王仁恭册上有名,评语是生性刚毅,持正守中,评价不低。

    而对于李破来说,王仁恭在马邑太守任上,有功有过。

    过错是他赶走了马邑郡丞李靖,然后还激起了民乱,治理马邑的手段实在不敢恭维,可隋末乱世之中,民心思变,大势所趋,过错实不在王仁恭一人。

    有功之处在于他率领马邑城中军民,共抗突厥,生死荣辱皆置之于度外,保证了代州三郡未再受到突厥人的蹂躏。

    王仁恭死时,更是痛悔不已,觉得自己对不起君王的托付,也对不起马邑郡的百姓,自觉晚节不保,忧恨而死。

    官当到王仁恭这个份上,足可称得上一声为国为民,刘武周之辈,甚或是李渊,王世充之流,这些被私心以及贪欲充斥了脑子的人,给王仁恭提鞋都不配。

    即便是李破率军屡破突厥,在王仁恭墓前,也有着自惭形秽之感。

    王仁恭殁时,他就在旁边,那位老人心中全无私念,想的都是别人,自古以来忠臣良将多不胜数,可李破亲眼所见,能够震撼他心灵的只有王仁恭一人而已。

    按照李破以前的想法,此等忠臣即便令人敬佩,可说实话,他并不赞同王仁恭之为人,对他的一些所作所为也是嗤之以鼻。

    但当了皇帝想法就又有了变化,觉着像王仁恭这样的人,若是能多一些就好了。

    所以不管此人生前与他多不对付,李破登上皇位之后,修订隋史之时,便专门嘱咐人将此人列了上去。

    而今日重回马邑,作为大唐的开国之君,再次于王仁恭墓前为其立名。

    众人不知王元实与皇帝有何渊源,都是惊羡不已,他们百年之后,若能得皇帝在自己墓前拜上这么一拜,再加上如此评语,那这一辈子也就盖棺定论了,许还能名垂青史,于自己于家族来说,都是天大的好事。

    不管他们怎么想的,此时都是肃容上前,一一拜祭。

    ………………

    马邑墓园之中,埋的大多是当年战死在马邑城头的军民,那一役之惨烈……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体会。

    马邑城中军民同心协力,将十余万突厥大军死死挡在马邑郡,为恒安镇军争取了时间和战机不说,也给后面的雁门,楼烦,以及并州诸郡带来了平安,足可称之为壮举。

    李破这一拜,拜的可不止是王仁恭一人……

    ………………

    御驾南返,已近冬日,朝廷的事情少了起来,所以和来的时候不一样,李破并不着急回京,在晋地各处这瞅瞅,那看看。

    了解一下地方上秋收是否顺利,让人查探一下各处科举的情况,南下的时候,还派了长孙顺德和刘洎两人去上党,他还记得赵嬴在他北上的时候,那番支支吾吾。

    同时也让山西南道督查使衙门协助调查……

    长孙顺德和刘洎两人是带着兵过去的,立国之初,幺蛾子甚多,不得不防。

    当李破到达晋阳的时候,杜伏威率军破敌数万的捷报终于来到了他的手里。

    李破得到海上大捷的消息之后很是高兴,他派杜伏威去找高句丽的麻烦,顺便却把倭国给收拾了一顿,打的倭国还挺疼,实属意外之喜。

    只是臣下们看问题的角度和他不太一样。

    岑文本就认为前隋时倭国屡次派遣使者来中原,姿态甚恭,今次船队出海的目的也不是与倭国交战,杜伏威做的有些孟浪。

    以后与新罗来往的船只,许就要防备倭国袭扰,这么一来敌人显然多了起来,有些得不偿失。

    裴世清等人则以为杜伏威率军出海,须防其人反复,不该许其以兵权……

    李破听听也就算了,也不和他们争辩,臣下们想的多些是好事,只是他们常年身处内陆,并不太能明白此战的意义所在。

    东海之上,新罗,百济,倭国三国是绕不过去的坎,若想称雄于此,不流血怎么成?

    大唐和突厥会盟之后,外部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观,这样的机会可不多见,趁着有闲工夫,下一步除了让百姓休养生息之外,能够用兵的地方也就是一个高句丽了。

    东北方向先看看情况,海上对于大唐来说俨然便是一块处女地,不把倭国和百济揉弄一番,实在有点对不起自己。

    这是今后几年的大体战略,他还没有跟群臣商量过,现在看来,形势颇为不错,看来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操作了。

    倭国受此重创,是个不错的时机,高句丽那边许能缓一缓?先把该死的岛国那边弄个明白再说?

    李破心情不错,大手一挥,便在晋阳发起了诏令,命人把倭国降俘都送去南边挖矿,少府可是已经几次上书请求增派人手去挖银矿了呢。

    战俘的人数还是有点少,道路沟渠什么的明年也要开始修整,用工荒的缺口很大,按照前隋的工程体量来粗粗计算一下,差不多缺少二三十万人。

    嗯,这是大业前几年每年民役的数量,后来的那些年就不用去管了,即便是秦始皇也没这么玩过。

    李破不需要人们来修什么东都,行宫或者去挖运河,所以十几万足矣,这人上哪里去找?倭国,百济看起来都是不错的目标嘛。

    尤其是倭国,孤悬于海外,反正也待着没事,不如都弄过来支援中原建设……

    ……………………

    而杜伏威明显比李破想象的还要能干,就在他回京的时候,又一场海战在白江口爆发了。

    这一战同样堪称经典。

    在白江口外海,唐军掩至,杜伏威先派一千倭国降军在山田忠信等降人率领之下向前进至白江口内海。

    杜伏威让他们扮做海战败逃下来的倭国船队前行,想要看看百济人的反应,如果可能的话,杜伏威让他们在百济人港口处纵火烧船作乱,等待后续大军的到达。

    倭国降人没有掉链子,忠实的执行了他的计划。

    百济人早已有备,此次带人到白城来迎接倭国大军的是百济王扶余璋的长子扶余义慈。

    当倭国败兵来到并带来了倭国海战大败于隋人的消息之后,扶余义慈顿时慌了神,准备借回去报信之辞,逃回泗沘城,也就是百济人的国都。

    他的臣下沙理真室劝住了他,跟他讲明厉害,说倭国虽败,隋人却并不一定会与百济为敌,他们很可能是要像以前一样从江上去攻打高句丽,那跟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扶余义慈昏头涨脑间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于是勉强镇定下来,聚拢船只,严阵以待。

    不用怪这位王子无能,他家以前是种薯的(不是红薯),百济人所谓的圣王扶余明濃在跟背信弃义的新罗交战当中被伏击,重伤而死,这就是半岛历史上著名的管山之战。

    这是新罗和百济交恶的开端,也拉开了百济内乱的帷幕,百济的几个大家族,沙氏,解氏等专权,王权势弱。

    之后的几个百济王皆如傀儡,而专权的大家族相互攻伐,百济人的领土被新罗所蚕食,最后只剩下了沿海的一小片。

    所以说新罗可不是什么受害者,在半岛南边很是风光了一段时间。

    不过等倭国介入之后,新罗人便痛苦了起来……

    百济人的历史比较混乱,不用多说,自百济法王去世之后,扶余璋继位,他是大贵族们从王族的破落户中挑选出来的。

    贵族们找到他的时候,他正在种薯维持生计,由此可见百济贵族专权到了什么地步,竟然随便选了个农人来继位。

    可扶余璋这人很聪明,在他继位之后收拢王权,制衡贵族,做的是有声有色,而在他执政的这些年,百济实力渐渐恢复,对新罗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新罗陆续对百济发动了两场战争,皆以新罗的失败而告终,并在战争当中丢掉了合城等六座城池,于是百济人称扶余璋为虎王。

    ………………

    扶余义慈很快就得到了倭人驾船而来的消息,并听取了臣下们的建议,隔了这么久人来到达,要防备一下。

    于是百济人坐船迎了上去,倭人很沉不住气,见来的人很多,不像是友好的样子,又要他们交出武器等等,于是一些倭人很有勇气的驾船直进,想要完成他们的任务,好歹给新主人一个交代。

    于是战事在白江口内海爆发,倭人不敌,迅速逃窜。

    百济人还不算傻,没有追出去,可随即便有数艘唐军战船从西面而来加入到了战事当中,倭人士气大振,又杀了回来。

    百济人见敌人数量不多,只是船大而已,顿时主力倾巢而出,在白江口的海面上跟敌人“大战”了起来……

第1288章登岸

    白江口一战,百济人有战船二百三十余艘,加上倭国败军近三百艘战船,出兵两万余人,先在白江口内海与唐军和倭人降军作战。

    唐军见百济人主力参战,立即向西撤离,倭人降人不知就里,立即大溃,纷纷逃窜,有的人更是直接降了。

    百济人士气大振,追逐不休,临到午后,百济人的将领们犹自振奋,他们不管隋人为什么会来到这里,战斗力又如此差劲,他们主要是眼红唐军的大船。

    如果能够虏获上几艘回去,那一定是一件大功,他们从来没有跟中原军旅作战的经验,就算学习了一些中原传过来的知识,也不能从中深刻的体会到谋略两个字的意义所在。

    当百济人乱糟糟的追到了白江口外海,船队已经彻底没有了阵型可言的时候,海面上出现了唐军主力的身影。

    他们乘风而来,船速极快,后面则跟着倭人降军战船。

    百济人海上中伏,这也创造了一次历史,可百济人却没有任何的欣喜可言,当他们惊慌起来的时候。

    有些人调头逃走,有的人则想聚拢船只拼死一搏,船队在海面上乱七八糟的摆起了龙门阵。

    唐军哪还会跟他们客气,战船擂鼓齐进,拦腰插进了百济人船队当中,将百济人的船队截成两段。

    交战不到半个时辰,百济人已是大溃。

    ………………

    说起来其实不用耍这么多的花样,依靠唐军如今的实力,百济人根本不是对手。

    可杜伏威听取了苏定方的建议,没有给百济人上岸逃走的机会。

    一战之下便在白江口外海击溃了百济人的主力,百济人的战斗力明显不如倭人,溃败之后纷纷逃窜,一些逃走不了的家伙则跪倒在船上请降。

    杜伏威令人看守降俘,率大军追至白江口内海,基本上全歼了百济人的海上主力,仗打到这个程度,其实已经可以收手,享受胜利的果实了。

    可杜伏威一不做二不休,率军直驱港口,令苏定方,刘仁轨为前驱,迅速占领了百济人的港口,大军立即登岸攻白城。

    此时扶余义慈等人已经弃城逃走,唐军不费多少力气便攻占了这座百济人为了港口中转修建起来的城池。

    其实唐军前来奔袭,连番作战之下将士们都很疲惫,百济人若能在此时死守城池,等待援军的话,还有可能将唐军赶回海上。

    当然了,要再次控制海面那就不用想了,百济的水军主力已经全军覆没,没有了任何跟唐军在海面上抗衡的资本。

    而事实上则是,百济人失去了作战的意志,让唐军在岸边有了立足之地,战局恶化的速度超乎人们的想象之外。

    白江口海战,唐军大获全胜,俘获船只二百余艘,俘敌万余众,自身损伤则极其轻微,这给唐军后续作战提供了有利条件。

    唐军的将领们都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见大军士气正盛,只稍稍商议一下,便决定在白城休整两日,续攻百济旧都熊津城。

    到了九月初,百济人已被打的满头是血,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刘仁轨,苏定方,陈凌等人率军大进,几日工夫便拔百济城寨十余座,兵锋直指熊津城。

    百济人也不傻,知道救援熊津城已经无用,百济王扶余璋亲自率军抄向了唐军后路,杜伏威亲自率军两千,加上倭人降人五千人,在全州西南与百济大军激战一场。

    说是大军,其实只有两万余众,这已经是百济人如今能够抽调出来的最大力量了,可以说是倾国之力。

    可百济人临时拼凑起来的军队根本不是身经百战的唐军对手,当时两军只战有半个时辰,百济军已是大溃。

    扶余璋心胆皆丧,只率数十人拼命逃回了泗沘。

    这是决定性的一场战事,可对于见过大阵仗的唐军来说却不算什么,几万人的战事……人数不上十万,那还能叫大战?

    可对于百济小国而言,人数上十万的那是会战,是能够决定国运的宏伟战争。

    而此时北边的熊津城已被苏定方,陈凌两人率军围住,这是百济人北边重要的战略支点,他们和新罗人一起攻打高句丽时,一般都会从此起兵。

    不用两日,在唐军围攻之下,熊津城守将开城投顺。

    唐军连续俘敌,人数上持续膨胀,此时已有近五万众,在百济全面开花,根本不用新罗人帮手,便已有了灭国之势。

    ………………

    不得不说的是,在另外一个时空,在消灭百济的事情上唐军可没少费了力气,你来我往,一直到高宗年间才算有了结果,而且在之后不断反复,持续消耗着大唐在这里的统治威信,甚至是国力。

    可现在,百济在唐军攻势之下,几乎不堪一击。

    这主要还是要归功于百济受到了突袭的缘故……

    尤其是在大局之上,倭国援军在第一时间便被唐军消灭在了海上,接着他们的水军又遭全歼,给予了百济重重一击。

    然后便是半岛上的局势,百济人正卯足力气想要去攻打新罗,没想到背后被人狠狠插了一刀。

    和新罗边塞上的军队被新罗牵制,根本无法及时回援。

    而北边的高句丽本来可以予以帮助,但他们自己遇到了大麻烦。

    突厥人突然发兵攻辽东,已经抄了扶余人当年在东北的老窝,辽东城如今还没有失守,却也岌岌可危,高句丽朝中已经乱做一团,哪里还顾得上帮助别人?

    而且在另外一个时空当中,大唐的主要敌人是高句丽,而非百济,倭国,在李世民君臣的眼中,跨海作战是最后的选择,所以拖延之下也就让东海的局势变得复杂了起来。

    杜伏威等人则不管那么多,横冲直撞间,根本不顾什么战略问题,只在战术上下功夫,却是正中百济人七寸。

    到了九月中旬,杜伏威率军围泗沘,百济人的边军此时终于回过神来,放弃了跟新罗人对峙,回身勤王……

第1289章厮杀

    泗沘城外,喊杀震天。

    百济人挥舞着各式各样的武器漫山遍野的涌来,在唐军不远处展开阵列。

    唐军则列阵在前,倭人降军处于两侧。

    百济人的边军回军了,唐军因为之前屡战屡胜,上下皆有了轻敌之意,杜伏威没有撤军去与北边的唐军汇合,而是选择在泗沘城外等待敌人的到来。

    此时半岛的天气已经很冷了,前几日下了一场小雪,唐军辎重倒是不缺,河北来的唐军皆是北兵,也不惧这点寒冷,可带上岸的水军士卒的战斗力则大打折扣。

    百济人已经来到了灭国的边缘,各个部落城邦放下了成见,联合在了一起,向进攻泗沘城的唐军发起了猛攻。

    ………………

    “百济人上赶着来送死,那咱们就送他们一程。”

    杜伏威在鼓舞士气,他的形象不太好,满身尘污,作为唐军主帅却没有半点盔明甲亮的意思,挥舞着刀子,一如当年横行于山野之间时那样,话语粗野,满身的匪气。

    几个校尉聚拢在他身边,杜伏威的目光在他们身上一一扫过,几个水军校尉不太镇定,也好理解,敌人太多了。

    当他们围住了泗沘城之后,几日之间已经击退了十数股来援的敌军,而敌人好像源源不绝,今日百济人的大军终于陆续赶到了泗沘城。

    他们并没有像之前那些人一样马上对唐军发起进攻,而是等待着来援的各路人马,将他们聚集在一起,这才来与唐军一战。

    百济人彻底的疯了,来援的人马越来越多,可以想见的,唐军之前攻陷的那些城寨很可能已经失守。

    降了的百济人也不再可靠,所以昨日里杜伏威命人将数千百济降俘全部斩杀,这些人本来是被挑选出来攻城的……

    唐军所处的局面一下危险了起来,决战之时,几个水军将领明显露出了些畏惧之意。

    和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两位从河北来的校尉,神色不动,面无表情的像是两具雕塑,可他们的眼神已经变得愈发可怕危险了起来,眸中也隐隐浮现出了血丝。

    杜伏威看了看他们,心中暗叹,这就是皇帝以之平定天下的精锐之师的样子吗?果然名不虚传……

    在水面上还不见怎的,只有刘仁轨显了些威风,战损却比水军大上许多,可一旦到了陆地上,这些精锐的战斗力便可怕了起来。

    攻打城池,冲突敌阵,一往无前间杀气盈于四野。

    也正是有了他们,杜伏威才敢迎击百济王扶余璋,又敢在百济人的王城之下等待各路援军的到来。

    现在看来他的冒险将全军置于了险境,但他并未失去信心,最重要的还是有这些人在,至于他那些水军部下,忠诚上没问题,可打起硬仗来却着实不很靠得住。

    “回去领兵吧,告诉大伙,这一战过后,世上就没有百济了,灭国之功在前,大家看着办。”

    一个河北校尉看了看杜伏威,对他很是佩服,两场海战,皆是大胜,登陆之后也是胆魄过人,真不愧是曾经的一方豪雄。

    “殿下,我军临阵,少有固守不出之时,来敌不多,又是远道而来,正宜挫其锋锐,若殿下觉得俺说的有道理,俺愿率军为大军锋矢,一战而定乾坤。”

    这人叫王仁愿,平遥人,经年老军,从征已有十数年,就是投效的晚了些,如今积功才得校尉之职。

    听这人说话就知道,人家并非单纯的武夫,也确实是如此,这人以前是个读书人,祖籍在上党,庶族。

    当年李神通率军一战而败,他们都在降人之列,很多人都被留在了平遥。

    如今唐军之中,这样的人并不少见,平遥兵参战时日不多,但各军之中到处都是他们的身影。

    杜伏威哈哈大笑,“即是如此,那咱们就冲他娘的,眼瞅着大雪就要到了,咱们若不能速战速决,进到城中休整,那就得灰溜溜的返回海上,俺是不愿意的,你们呢?”

    几个校尉立即锤击着胸甲,大声鼓劲。

    ………………

    百济人这几日已经聚集了五六万人,两边军力悬殊,杜伏威只带了两千唐军在身边,战至此时,也只剩了一千五百多人,其余都是倭人降军,靠不住不说,还有可能阵前投敌。

    百济人也是觉得胜券在握,稍一列阵,阵前的百济人爆发出了一阵嚎叫声冲了出来,这个时候他们的后阵甚至还没有列好阵型,瞬间便散乱了开来。

    有的人跟着前面的人就冲了上去,有的人则在首领们的约束下还在慢吞吞的列阵,更有那奸滑的想要保存实力,故意缩在了后面。

    一百多年的内讧,让百济人分成了大大小小的无数势力,即便危急时刻联合了起来,却还是难以真正做到共赴艰难。

    他们退出来领导大家的两个王族和几个大贵族,仓促之间也无法做到让众人服膺。

    泗沘城一战就这么乱糟糟的开始了。

    ………………

    唐军的战鼓声隆隆响起,唐军列开严正的队形,迈步向前。

    人数处于绝对劣势的他们没有选择固守,而是要跟百济人硬碰硬的搏杀一场。

    这显然出乎百济人的预料,但这不算什么,百济人信心爆棚,他们也最喜欢这样肉搏的场面。

    如果换了是中原将领领兵,人数上占据如此优势的时候,肯定要四面围攻,可百济人不管那么多,他们毫不意外的选择了最为直接的方式,跟唐军迎头撞在了一起。

    这是最为野蛮的较量,谁人数更多,谁更有组织,谁更有胆量和勇气,都是决定胜负的因素。

    ………………

    先冲上来的是几十个骑兵。

    半岛上战马不多,能够骑马征战的不是贵族就是有名有姓的勇猛之士,贵族多数不会冲在前面,所以说这些膀大腰圆的骑兵都是悍勇之辈。

    他们披着简陋的铠甲,嗯,也就是各种兽皮,挥舞的是沉重的重兵器,浑身上下都透着一股野蛮原始的气息,就是战马矮小了些,看着有些滑稽。

    百济人明显把他们当做重骑兵来用了。

    “射他们下来,射他们下来。”

    骑兵永远是步兵的克星,最先要对付的也正是他们。

    箭矢从唐军阵中射出,他们带来的弓箭已经所剩不多,所以稀稀落落不成规模,但几十个骑兵还是纷纷惨叫着跌落下战马。

    剩下的十几个在二十余步的距离上,便被唐军抛出短矛,刺杀在地。

    唐军继续向前,终于和百济人撞在了一起。

    喊杀之声冲天而起,兵刃的撞击声和濒死的惨叫声混合在一处,更增声势,同时大量的鲜血喷涌而出。

    唐军最具威力的就是严整的军阵以及娴熟的相互配合,军阵涌动,长刀并举,挥舞而下,冲到唐军阵前的百济人纷纷惨叫倒地。

    箭矢在人们头顶飞舞来去,没有想中原内战时那么具有规模,唐军箭少,百济人也不善于此,对射之际,双方都有人惨叫着被箭矢射倒在地,却无法形成任何的威慑和优势。

    唐军并没有遭遇最糟糕的结果,在他们两侧的倭人还算稳当,不过却在第一时间便跟百济人形成了混战的局面,渐渐和不断向前移动的唐军军阵脱离开来,无法再保护唐军的侧翼。

    唐军的作战经验太丰富了,察觉到危险的第一时刻,军官们便率军迅速前行,根本不给百济人合围而上的机会。

    乱糟糟的百济人无法阻挡唐军冲势。

    成排的环首刀举起落下,再勇猛的百济人在这种集团作战下,也阻挡不了唐军那怕一刻,一个唐军倒下,立即便有人踏着同袍的尸体补上来,以尽量保证阵型的完整。

    两千唐军,在行进当中阵型渐渐已变成冲锋的锥形,杀气凝聚,越来越盛,周围的喊杀声,蜂拥而来的敌人,肆意喷射的鲜血,不停消逝的生命,都刺激着这些百战余生的唐军将士,让他们越来越是亢奋。

    百济人就像是海浪碰在了礁石之上,只一接触,便被碰的支离破碎,几乎没有人能够冲进唐军阵中,战不过一刻,百济人冲势便已被遏制。

    此消彼长,唐军气势大盛,所有人勠力向前,阵前的百济人像割麦子一样被戮倒在地,杀的百济人亡魂皆冒。

    在某一个时刻,百济人轰然四散,有的转身逃走,有的避开了唐军的正面,唐军阵前瞬间为之一空。

    唐军肉眼可见的窒了窒,随之爆发出一阵狂野的嘶吼,冲向了百济人的中军。

    三军夺帅,失之势也。

    所谓的势就是气势,军人一旦失去了战斗意志,那么也就离被夺旗斩将的失败不远了,中原人打仗很讲究这个。

    敌军气沮,必定乘胜而前,不会给敌人重整旗鼓的机会。

    唐军立马快步奔跑了起来,阵中更是有几队早已按捺不住的唐军离队而出,率先奋力杀向敌军中军。

    这是中原军伍的老习惯了,事先准备好敢死之士,瞅见机会便要去扰乱敌军中军,为大军打开胜利之门。

    百济人估计此时还在商量着谁先来过的问题,在战争的节奏把握上简直是一塌糊涂……

第1290章亡国

    百济人已经懵了。

    他们那缓慢而又散乱的指挥系统根本不足以和高效的唐军相提并论,而无论在军事理论,或者是作战经验,兵员组成上,都是全方位的落后。

    其实当世之上,已经没有任何一支军伍能在组织能力以及战斗力等方面跟唐军相比,前隋的军队已是世所罕见,唐军则更胜一筹。

    所以当唐军发起冲锋的时候,即便是突厥精骑也要退避三舍,何况是百济人了。

    几队唐军以五十人为一队,率先攻入百济大军的中军,瞬间便在百济人中间搅起了腥风血雨。

    他们不顾生死,一心向前,所有的目标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百济人的指挥中心,也就是他们阵中那杆大旄所在。

    他们就像几把锋利的匕首,插的百济大军鲜血淋漓。

    百济人的中军一阵大乱,从各个部落城邦赶来的队伍参差不齐,根本无法整合成一个整体。

    就像是一个四肢都不听使唤,各行其是的病人,当他们占据优势或者陷入混战的时候,还能保持作战的勇气。

    可一旦受挫,各部联军的弊端便无限放大了开来。

    一千三四百人的唐军,却在这样的一个时机当中,像一把锤子狠狠的抡在百济人身上。

    一千多人撞入百济人中军,几乎没有任何的迟滞便蜂拥而入。

    唐军将士大呼酣斗,将一个个百济人斩杀在地,头颅乱滚,残肢抛飞,鲜血横流间,竟是杀的数万百济人节节后退。

    唐军不惧血战,只怕没有功勋可得。

    混战之中,百济人将领的各色旗帜不是向后移动,便是在混战当中被唐军砍倒,每倒下一杆旗帜,唐军战力便强上一分,每一个百济将领的人头被砍下,唐军将士便疯狂一分。

    如果是漫画,此时唐军将士身上肯定已经燃烧起了熊熊火焰,那必然也是他们的战斗意志所化。

    貌如妖魔,形如鬼怪。

    实际上各个杀的满身是血的他们,在百济人眼中确实也和妖魔鬼怪差不多了,人又哪能胜得过妖魔呢?

    ………………

    几个唐军士卒从人堆里杀了出来,当先一人满身的血污,也不知是他自己的还是旁人的,样子可怖而又狰狞。

    他高高跳起来将转身欲走的扶余茂一刀剁了下马,在扶余茂的护卫们惊怒之中,麻利的再来一刀,削下了扶余茂的首级。

    其他几人立即上前,砍倒了扶余的大旄,将捡起扶余茂人头的家伙紧紧护在了中间。

    大旄轰然倒地,斩将夺旗,不过于此。

    ………………

    百济人再也无心恋战,陆续掉头逃往战阵后方,相互践踏而死者不计其数。

    从交战到现在,不到一个时辰,百济人已是大溃,漫山遍野都是百济人仓皇逃窜的身影。

    唐军奋起余勇,稍稍清理残敌,立即追击而上,直追出十余里,才在军官号令之下恨恨而还。

    两军交战之处,百济人的尸体横七竖八的倒卧在地上,鲜血肆意流淌,有的已经汇成溪流。

    战场上散发着浓浓的血腥味,一个唐军士卒举起了兵刃,仰天长嚎,这是属于胜利者的声音,唐军的老传统了。

    当年他们在北边跟突厥人纠缠交战的时候便是如此,龙门一战,唐军的呼嚎之声让敌人胆寒不已。

    在潼关之外大胜李唐精锐时也一般无二,此时胜利还是属于他们,只不过他们已经来到了大唐之外而已。

    越来越多的人举起了犹自血红的长刀,群起应和。

    正在努力打扫战场的倭人都稍稍站直了身子,畏惧的看着他们,相信倭人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刻,一群的妖魔鬼怪,强大而又妖异的令人绝望。

    一如神道教中魔王的侍者……

    杜伏威也在其中,浑身浴血,使劲的挥舞着长刀,仰天大叫,状如疯魔。

    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于决死之地奋起反击……他一直憧憬着这样一场战事,可谓是期盼已久。

    当年率军在山东,河南,江左征伐之时,他的那些部下不可能带给他这样一场胜利,现在……他终于又完成了一桩心愿。

    就像说书人描述的那样,这才是世之名将应该享受的荣耀。

    ………………

    此时唐军各部已然力竭,打扫战场的事情都落在了倭人头上,倭人战战兢兢,比以前更老实了。

    不过经此一战,杜伏威却已对他们有所信任,降人就是这个样子,他们要体现出自己的价值,才能讨得主人欢心。

    倭人在此战中并不算掉链子,即便没出多大力气,却也没有如同杜伏威预料的那般,转头来撕咬唐军。

    这无疑是加分项,嗯,那之后攻城的事情就交给他们了。

    唐军士卒各归建制,清点伤亡。

    伤亡三百余人,收获首级六千余,捉住百济人三千多,战果不怎么样,主要还是唐军兵少,让大部分百济人都逃走了。

    这要是有一群骑兵……几个校尉聚拢在一起,七嘴八舌的表达着自己的遗憾。

    让唐军上下欣喜的是,还没等到晚间,在大战之中一直紧紧关闭的泗沘城城门打了开来,百济王扶余璋被人给杀了,他的大臣们顺势开城投降。

    显然城下的一战把他们给吓坏了,怕唐军攻入城中之后屠城,于是下作的杀死了自己的王,向敌人屈膝求告。

    杜伏威大喜过望,率军入泗沘城,唐军将在这里过冬……

    而有了泗沘城作为依托,就算百济人重整大军来攻,他们应付起来也将游刃有余。

    百济人的王旗在城头飘落,代之而起的是大唐的日月星辰旗,这也象征着百济的灭亡。

    ………………

    而在北边的熊津城,苏定方率先破城而入,刘仁轨等人陆续率军攻入城池,这座百济人的北方重镇于是也换了主人。

    唐军分控南北,还有大船浮于海上,形势一片大好。

    而百济的覆亡到此才是难以挽回……

    一个建立已有数百年的王国,不论之后再有多少挣扎和反复,此时此刻,都已被唐军打的一地鸡毛……

第1291章新罗

    泗沘城一战,唐军威临半岛之上,百济诸部震惧无比,他们受到了有史以来最为致命,也最为沉重的打击。

    冬天里百济各部纷纷派人到泗沘城拜见,奉上丰厚的礼物的同时,也表达了他们投顺之意,关于外来人的传说在百济人的口口相传之中也变得越来越可怕了起来。

    杜伏威被人称之为魔王,据说所至之处,乌云蔽日,寸草不生,这样的传闻实际上不是百济人先弄出来的,而是倭人。

    这是倭人的习惯,他们总喜欢把一些不可战胜的人或事物神化,好在其中找寻到某种安慰。

    ………………

    冬初时节,半岛上又陆续下了几场雪,天气变得寒冷无比,于是大家就都消停了下来。

    杜伏威没有多少魔王的自觉,躲在泗沘城中发号施令。

    先命船上的王雄诞,文士弘两人轮流到海上巡弋,防备倭人渡海过来报仇。

    又联系上了北边的陈凌,刘仁轨,苏定方等人,让他们在熊津城中过冬,等到来年再定行止。

    之外就是派了几个新罗人回去新罗,让新罗派人来见。

    明年该怎么做,他还没有定计,和后赶过来的崔敦礼,金胜曼商量了一下,也没什么结果。

    战局进行的太快,出乎了人的意料之外,于是大家就都有点无所适从。

    新罗王女金胜曼彻底被唐军给吓到了,唐军自渡海而来,一连串的大战轮番上演,无论海战还是登陆作战,唐军都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不用一月,竟然攻进了百济人的王都。

    新罗和百济相峙了几百年……如果没有高句丽的话,两国应该不同回存那么多年吧?谁知道呢。

    扶余人南下建立了百济,统治了很多的部族,新罗人不喜欢他们,却也不得不跟他们往来。

    经过几百年的分裂,本来同属一族的人们在风俗习惯上已经大相径庭。

    现在百济就这么亡了,金胜曼不知道自己该哭还是该笑,所谓兔死狐悲,不外如是。

    他在长安已经见到了大唐雍容的一面,这番渡海攻百济,则让她又见识到了大唐另外的一个模样。

    想来也是如此,大唐疆域那么广阔,若没有强大的军旅,又如何能够维持?

    正所谓畏威怀德,这位新罗王女的大唐之行收获便是如此了。

    ……………………

    比金胜曼更觉不可思议的大有人在。

    新罗王都,金城。

    新罗女王金德曼和她的臣下们再次聚集到了一起。

    新罗立国差不多已有三四百年,历史大体上和邻居们相似,由部落转为城邦,比百济和倭国强一些的地方在于,他们一百多年前就实行了中央集权各种制度,并建立了上大等议会制度。

    和西边不同,看上去就像是中原王朝的中书,把新罗的贵族们聚集在一起,并直接对国王负责。

    先是骨品制度,后来又建立了官制,还有花郎制度,于是军政上有所区分,这些要比倭国和百济先进的多。

    经过历代新罗王的不断革新,学习中原的礼仪官制,新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于是在这一百来年的时间里,新罗渐渐强大了起来。

    在他们最为强盛的时候,甚至曾经连续击败高句丽,占据了大片的土地。

    其实也正因为这样,新罗在半岛上渐渐受到了围攻,不论是高句丽,还是百济,倭国,都对其转变了态度。

    在女王金德曼继位之后,邻居们对新罗已经形成了围攻之势。

    如果唐军不来的话,今年或者明年,新罗将面对的是关乎于国运的连场大战,胜了的话,也只能堪堪自保,败了的话,那就会被邻居们彻底瓜分。

    ………………

    新罗王城中的宫殿……嗯,颇为简陋。

    国王跟大臣们议事之处就是大木屋,十几个人正襟危坐,都带着黑眼圈。

    最近有点大事不妙,不论是女王还是臣下们都是睡不安枕,从秋天开始就担心被人群殴,过去两三个月了,也没个结果。

    刀子总悬在脖颈之上,却落不下来的感觉那叫个难受。

    新罗的兵力明显不足以应付如此危局,好在新罗不像百济总闹内讧,即便情况不很美妙,也没人想着换个国王什么的,不然的话局面会更糟糕。

    ……………………

    “百济人真的都撤走了吗?怎么会这样的?北边的高句丽也撤军了……”

    新罗女王金德曼的声音响起,她说话细声细气的,长相上不如堂妹那么靓丽,却也绝对是个美人。

    她比堂妹大不了多少,属于少年继位,王位却很稳固,新罗金氏常年把控着王权,没谁能够挑战他们的权威。

    而听她说话就明白,她还处于蒙圈状态。

    其实他的臣下们也很懵,有人说道:“听说是百济又内乱了,金将军已收复合城,想要去攻打熊津城……”

    又有人说道:“冬天了,还是不要轻举妄动,等明年看看再说吧。”

    大部分人都在点头,今年日子不好过,为了防备各处敌人,几乎耗尽了国库,这么下去也不用别人来攻打,只新罗这点家底,没两年就得耗尽积蓄。

    满堂愁绪,大家心里都是沉甸甸的。

    于是有人提议,“不如……再去平壤城求和吧,割让些地方给他们,只要高句丽人不来攻打我们,倭人和百济人总归要好对付一些。”

    这是新罗人的老办法了。

    倭人过来,他们就向高句丽求援,高句丽来攻打,他们就联合百济抵抗,现在和百济人成了仇敌……

    这样的合纵连横,摇摆来去,看着挺有智谋,实际上早晚会掉进坑里,如今的危险局面,其实多数还是新罗人自己造成的。

    尤其是当年的管城一战,就像是三国时,吴国夺取荆州,杀死了关羽,讲道理来说,那是在盟友背后捅刀子,占的只是一时的便宜罢了。

    于是他们又想起了中原,抱着有枣没枣打上一杆子的想法,派出了使者。

    ………………

    这次不用别人说,金德曼就摇了摇头道:“高句丽想要求娶胜曼为妃,她又不在这里,派了人过去也是自取其辱,哼,高句丽派人来的时候,你们可都在骂高句丽欺人太甚呢。

    怎么?如今就又要委曲求全了不成?”

    说话的人尴尬的垂下了头,有些人则笑了起来,这些都是些主战派,无论是高句丽还是倭国,他们的主张一贯明确,那就是去他娘的。

    一群人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的又讨论了起来,却是一点也没提金胜曼出使中原的事情。

    那是一步闲棋,谁也没指望有何收获。

    正在他们一筹莫展之时,有人连滚带爬的跑了进来,向女王禀报,说是之前出使大隋的使者回来了。

    王女回来了?大臣们精神都是一振,有那么几个眼珠乱转,心思顿时活泛了起来。

    别看高句丽王求娶新罗王女一事在新罗朝中闹的群情激奋,可真要到了危急关头,那该嫁还是得嫁,大家其实都明白这个道理。

    只是女王本人不愿意,把堂妹给送了出去,如今金胜曼一旦回转,也就没了借口。

    金德曼则暗自叹息了一声,堂妹回来的不是时候啊。

    看了看众人,吩咐道:“人现在在哪里?带王女过来见我。”

    ………………

    “大人们,我们去到了大唐的都城长安,王女见到了皇帝陛下,并得到了他的欢心,愿意出兵帮助我们。”

    …………

    “我们从东莱郡坐船出海,一万多人,在海上遇到了倭国的船队,并很快击败了他们,俘获了无数的倭人以及战船,我们又在白江口击败了百济人的水军,在那里登岸。”

    …………

    “吴王殿下率军攻下了泗沘城,杀死了虎王,百济已经亡了……”

    …………

    好吧,回来的人很激动,断断续续的向众人诉说着他们那匪夷所思的遭遇,不论是新罗女王还是她的臣下们,听的都张大了嘴巴,好像在听一段精彩绝伦的传说一般。

    甚至于没人敢插话,生怕一切都是一场美梦而已。

    等到来人把话说完,席间鸦雀无声……

    良久过后,金德曼才舔了舔嘴唇,咽了口唾沫,干巴巴的道:“这么说……大隋已经亡了,现在是大唐了?”

    众人眨巴着眼睛,厅堂之中正在变得躁动,大家有很多问题想问,对女王说的也很不满意,现在是关心大隋还是大唐的时候吗?

    回来的人趴伏在地上,连连点头道:“是的殿下,大唐已经平定了战乱,重新建立了王国,皇帝陛下对我们很好,王女殿下到了之后就住在他的宫殿里……”

    他说的话很有点歧义,之后大唐皇帝陛下喜好美色的传闻理所当然的便出现在了海外之国。

    可新罗人现在关心的不是这个,大唐竟然无声无息间便灭亡了百济,强大到了他们无法想象的地步。

    要知道三个国家在半岛之上你来我往几百年,也未曾亡国,大唐一来就灭了一国,新罗人不敢相信之余,千般滋味顿时涌上了心头。

    终于缓过神来的他们七嘴八舌的问起了细节,和三堂会审差不多少……

第1292章回京

    大唐元贞四年九月中,李破回到了长安。

    出去浪了三个多月,对于君王巡游来说,可谓是快去快回,一多半的时间都在路上。

    而此次和突厥人会盟,收获颇丰。

    两国的边界问题大致上得以解决,明确了疆界,将来冲突的风险便降低了不少,前隋的一些领土,不费一兵一卒就都要了回来。

    尤其是榆林和五原郡,对定都长安的大唐来说很重要。

    东北的营州,云内北侧的定襄郡,还都在两可之间。

    反正李破认为,按照突厥可汗阿史那杨环的态度来看,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大唐和突厥起码能保持五到十年的和平。

    好处是大唐可以在这段时间里安心的休养生息,以中原之富庶,李破相信用不了多少年,大唐的国力便能恢复过来一些,到了那时,即便突厥翻脸,大唐也能从容应对。

    也就不需要在这个时候跟突厥冒险一战,很是稳妥……

    遗憾的地方也在此处,大唐将士经过隋末战乱的洗礼,正是最为精锐之时,而北方边塞一旦安静下来,唐军各部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

    等过上些年,这波将士们慢慢老去,唐军的战斗力必然会弱上不少,可惜可惜。

    不过总体上来看,此时与突厥保持和平,还是利大于弊的……

    之外就是达成了一系列相互通商,解决各类争端的机制,两国每年都要派出使者进行互访,以增进共识,达成更多的协议等等。

    可以说当今世上最为强大的两个帝国终于缓和了关系,此次会盟可谓卓有成效。

    这还是初步的定下了盟约,一些细则上还堪琢磨,等两国有所互信,估计还能签署一些互助的条款。

    当然了,这还远远达不到两国联盟的地步。

    李破一路上想象了一下大唐和突厥联合作战的情景,那景象太美,李破也没办法看的真切。

    如果两国真能做到那种地步,西域天竺算什么,把西边的兔崽子都变成奴隶也不在话下嘛。

    那样的目标过于遥远和缥缈,也不切实际。

    明年两国先要做的就是在边塞上设下边市,李破觉得商人们的春天就要到了,需要和臣下们商量一下商税的问题。

    商税不能太重,也不能太轻,而且边易之事一定要控制在官府手中,不能让商人们胡来,同样也不能让官员们上下其手。

    尤其是之后海路开通之后,同样也会面临这些问题。

    千头万绪,有的琢磨呢。

    ………………

    即便有许多心事,李破回到长安的时候心情还是非常不错,几年未曾外出,把他给憋坏了。

    这一趟出去虽不轻省,可只要能离开长安城出去转转,什么事都好说。

    ………………

    李破回京之际,皇后李碧率文武百官迎在城外。

    李破见大家还都完好,也算是松了口气。

    长安现在是大唐的心脏,也是他的老巢所在,即便出行万里,也有根线在牵着,做什么事好像都担着些心事一般。

    见了妻子的面,端详了一下,好像比他出京的时候还胖了些,顿时心里吐槽,这婆娘在家肯定是养尊处优,没做什么正经事。

    心里一边不着调的想着,却是利落的跳下马,上去一把扶住想要施礼的妻子,脸上都笑出了花,“看着有些清减,没少劳心费力吧?真是辛苦你了。”

    李碧也在端详丈夫,出去也只几个月,好像许久不见了一样,丈夫黑了不少,精神头却比以前足了,看来心情还不错。

    “妾身应该跟夫君道上一声辛苦才对,往来奔波,一路之上一定很辛劳吧?”

    “不算什么,咱们又都不老,不用像老人般唠叨,怎么样,朝中还不错吧?”

    “唉,人们都说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妾身此次算是体会到了,朝政纷繁,诸事待决,也只数月妾身便觉心力交瘁,人也老了许多,夫君却是整日处置国事,从无懈怠,真的是难能可贵。”

    李破笑了起来,拍了拍胸脯道:“放心吧,一切有我呢。”

    李碧看着丈夫的笑脸,不由恍惚了一下,当年刺杀云内马令史千年,在辽东风雪之中东归,以及之后诸多艰难之时,丈夫都这般跟她说的,也从来没有食言过。

    “正因一切都有夫君在,妾身才能安享富贵啊……”

    ………………

    夫妻两人说着话,各自上马,在众人簇拥之中,旁若无人的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话,所谓小别胜新婚,也就是这般了。

    队伍迤逦进到长安城中,李破让岑文本,裴世清等人各回各家,给他们放了几天的假期,让他们好好休息一下。

    到了太极宫,群臣陆续辞去,这算是回到家了。

    李破和李碧一道回去了清宁宫,李碧已经让人准备了宴席给丈夫接风洗尘,李春也跟了过来,她想见见几个小伙伴,半年不见,很是想念。

    李碧看见她气就不打一处来,很想学李破给她来几下,也快三十的人了,竟然还能干出出走这种事来,太让人操心了。

    她和李春相处了十几年,深知李春脾性,肯定不是想念丈夫才溜出去的,出去游玩才是真的。

    这次回来,一定要劝劝丈夫对她严加管教,如果是她自己的妹子,李碧定是要先扒了她的皮再说。

    ………………

    回到清宁宫,李破脱去盔甲,外氅,浑身上下都觉轻松了许多。

    清宁宫此时一下变得热闹了起来,妃嫔们不住派人过来探问,想要给皇帝请安问好,宫人们走路干活都带了些喜气。

    皇帝归位,其实和平常人家差不多,一家之主远行归来,大家便都有了主心骨,不然的话总觉得不能心安一般。

    朝堂之上其实也是如此,李破主政数载,渐渐已经收拢人心,皇后当朝,即便做的也是有模有样,可皇后毕竟不是皇帝,很多人都在期盼着皇帝能早日归来。

    ………………

    李碧做事向来大气,回到清宁宫便把妃嫔们都召集了过来,莺莺燕燕一大堆,看的李破心花怒放,感叹着还是家里好啊……

第1293章出游

    回京之后,李破也没紧着上朝,而是带着李碧出皇宫游玩了两天。

    先去看看丈母娘,尝了尝丈母娘手艺是不是又进步了,反正吃到嘴里,让他差点热泪盈眶。

    这一趟出去,别的倒没什么,就是饮食上折磨人,他还不能像在宫里似的挑三拣四,有了什么苦水都得往肚子里咽。

    尤其是在草原上,风吹日晒的还吃不好,真是一言难尽啊……对丈母娘家的饭食那真的也是思念已久。

    李碧知道丈夫的德性,一边跟母亲说着话,一边给丈夫夹菜斟酒。

    看着他们相亲相爱,感情颇笃的样子,陈氏很是欣慰。

    有些人做了高官之后,心就坏掉了,比如说她家大伯……

    而女婿当了皇帝,那就更加危险,皇家向来无情无义,她也是世族中人,哪里会不知道这个。

    文皇帝和文献皇后那些年,天下人都视作典范,可后来怎么样?夫妻两个还是闹到互相避而不见的地步,几个儿子争来斗去,差点没把天给掀翻了。

    她只希望自己的女婿女儿一路走的安安稳稳的,就算不能像平常人家一样和和美美,也能相互容让,白头偕老。

    现在看来,女婿是真不错,就怕女儿性情太过刚硬,以后涉及到皇位继承之事时想不清楚。

    前些时女儿还监国参政,希望她别被权势迷花了眼睛才好……

    ………………

    吃饱喝足,李破扶着肚皮惬意的叹息了一声,跟丈母娘说了会话。

    李靖家中没什么大事,陈氏日子过的一直很顺遂,没人再来家中杀鸡宰鸭,只有一个吃货时不时的过来骚扰。

    其实主要就是李靖不在家中,人们便不好登门造访,只有像韦节,元朗等这样的亲朋故旧偶尔过来探望一下陈氏。

    再加上三原李氏门户不大,几个兄弟翻了脸之后,也就没了什么来往,人丁上也就更加简单,冷清是冷清了一些,却没那么多的糟烂事了。

    倒是出了李府之后,李碧说起母亲独居家中,又不愿儿子女婿上门照看,几个孙儿,外孙的都已进学,身边实在冷清……

    李破就问,“那就寻几个孩儿过来,老人家嘛,见了孩子也就高兴了。”

    李碧笑道:“就是这话,我那叔父的两个孙儿看着还算伶俐,我想让他送过来教养,夫君看怎么样?”

    李碧的叔父是殿前监李客师,关系也已经比较疏远了,而且李氏这些人看上去都挺有骨气的。

    李药王虽然不是东西,可丧子之后再未来李靖这边走动。

    李客师也是如此,即便李靖这一支显赫了起来,那边的人也没来攀附,还是和以前一样各过各的。

    听了妻子的话,李破心说,那可先得为李客师默哀一下,你那兄长和姐夫都不成器,丈母娘的教养功夫可见一斑,李客师的孙儿过来,不定也得给养成废物。

    但话不能这么说,他只是随意的点头道:“这事你也不用问我吧……”

    说到这里他觉察出了不对劲,转头看着妻子狐疑的道:“你又打什么歪主意呢?趁早说来,不然……”

    说到这里他晃了晃拳头。

    李碧翻了个白眼,心说吓唬谁呢?嘴上却笑吟吟的道:“也没什么,我想把三原李氏的族学搬到父亲府上来。

    父亲年岁也大了,总归要回来颐享天年的,我想先给父亲准备一下,教书育人,想来父亲到时不会觉得无事可做。”

    李破眨巴着眼睛,随口道:“顺便也把三原李氏的祠堂弄过来?”

    李碧点着头,一副什么都瞒不过你的样子,“我那伯父实在不成样子,如今是去其家主之位的时候了,三原李氏总不能败在他的手里,你说是不是?”

    李破总觉得有点不对劲,琢磨了半天,终于幽幽道:“我记得李客师娶的是长孙氏的女儿,先前还任过天策上将府左统军……对了,三原李氏应该是陇西李氏的旁支吧?是……丹杨房?”

    李碧咬了咬牙,丈夫对家族世系什么的一直不很在意,没想到对三原李氏的来历倒是记得清楚。

    李破心思明朗了起来,心说这小心眼耍的可够刁钻,哼哼,却也逃不过咱的眼睛。

    “你呀,莫要打那边的主意,陇西李氏现在正缺主心骨,你这时机把握的倒是不错,可等那些人竞相攀附而来,有你头疼的时候。”

    说到这里他想了想又道:“李客师的孩儿不合适,元朗又生了两个小崽子,让那边把人送过来吧。”

    李碧哼哼唧唧很不如意的答应了下来,多好的事情,丈夫竟然不同意,她也只能作罢。

    ………………

    两个人从李府出来,径自率人出南城,去长安书院瞧了瞧,又转去长安海事学院。

    途中李破就问,“你监国数月,长安书院怎么改想清楚没有?拖拖拉拉的,这可不像你啊。”

    李碧道:“长安书院事关重大,又是夫君亲手所建,总得容我好好想想,现在倒是能跟夫君说一说了。

    先秦诸子百家之学,如今以儒家为重,仁义礼智,为众人所尊崇,有人说还可加一个勇字,我觉得读书人应该好好学学,治国安邦确实用的上。

    其他杂学不妨也加入进来,诸如术数,商事,匠工等等,夫君也常说,读书人张口子曰,闭口诗云,好泛泛空言,却不通实务,只能拿郡县百姓来练手,实在不像样子。

    我觉得在书院中教上一些,或能稍补所失?”

    李破先琢磨了一下仁义礼智勇,他娘的不是仁义礼智信吗?果然民风彪悍,和后来的读书人很不一样。

    “这么想就对了,书院教出来的不能是些林下之贤,忠君爱民为先,实务次之,做官的本事要放在最后。

    我曾听人说过,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话听着有道理,可读书为的什么?就为了做官吗?所以比其他各行各业都要高上一品?

    朕怎么也得让读书人改改这毛病,只有让各行各业都有明理懂法之人,天下才能太平,百姓才能富庶起来。

    你看农人耕种,犁具从上古时的手脚挖刨到现在,改变了多少?农人自己想办法太慢,要是换了郫国公,不定现在犁具都自己动起来了。”

    听丈夫唠唠叨叨,说到了郫国公何稠身上,想象了一下何老头在田间辛苦耕作的景象,李碧不由笑了起来。

    李破看了看她,“你还真别笑,读书人见识广,心思也足够灵巧,做什么都要比没读过书本的人好上许多。

    再比如这长安书院建成之初,我让人把观文殿中的书册都挪过来,一些珍贵书籍,图册都是抄本。

    你知道其中花费了多少人力?我之前听说江都那边有人把木工的拓印之法用到了摹本之上,用木拓之法制成模具,便可以大量的印出抄本,胜人力百倍千倍。

    你说着是单纯的木工能作出来的事情吗?若无学识支撑,如何能做出惊世之举?

    我已经让王泽把制发收集起来送过来了,等看看成色便可推行于各道,说不定还能改进一下。

    以后文人们再行著述,可不就轻松许多?诗文传唱之类也就不用口口相传,传的也会快些不是?”

    读书人不去追求功名利禄,反而做些创造发明,这番“歪论”显然与当世主流不符,只是现在的读书人也不像后来那么偏激。

    此时李破其实就差说上一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了。

    而当了皇帝的人,确实可以促进一下生产力的进步了,比如说雕版印刷术的出现,促进的必然就是知识的流通,不然的话以如今书籍的珍贵程度,稍微普通一点的人家都接触不到。

    而且雕版印刷术改成活字印刷术还真不费什么工夫,看的是那灵光一闪,嗯,到了李破这里根本不用闪……

    平定了天下之后,“奇思妙想”正在陆续冒出来,蒸汽机他弄不出来,但马桶之类总归要有吧?

    而实际上,对生产力的促进不可能靠一个人的好想法来实现,除非是那些跨时代的创造发明……

    比如说活字印刷术和火药的运用都可以做到这一点。

    其余的看的还是制度,在一个封闭守旧的社会当中,任何积极的发明都无法得到很好的运用,也就不用说什么促进生产力了。

    长篇大论下来,李碧觉得丈夫说的都有道理,但怎么个有道理法,她也不太清楚,就是觉着丈夫越来越老谋深算(深谋远虑),谁也比不上他。

    最终她还给丈夫总结了一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夫君所行不过如此,我之前已经让人把这些都写下来,送到书院中悬挂了呢。”

    李破欣慰的点着头,一副孺子可教的鬼样子,心里也确实比较自得,咱这个文抄公做的还不错,总能在关键时候拿出些令人眼睛一亮的东西出来。

    当然了,还是皇帝这个护身符好用啊……

第1294章请求

    长安海事学院已接近完工,但想开门营业(开学)还得一些时候。

    倒是工部那边到渭南勘探皇陵选址有了眉目,工部尚书云定兴亲自过去选了两处,最后还要李破与臣下们一同商议来做决定。

    别看李破自己觉着挺腻歪,李碧却认为建造皇陵是理所当然之事,而且非常重要,她觉着自己百年之后也要过的舒舒服服的才行。

    大概就是当世那一套理论,埋个好地方,不光是为了自己,也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如果选定了的话,明年就能动工,这将是大唐立国以来第一次进行比较大的工程了,不用问,必然要启用民役。

    以几年甚至是十年为工期,尤其是开国皇帝的陵寝,那是一点也不能马虎。

    ………………

    李破对此不太在意,他在海事学院的周遭转了转,琢磨的是海事学院的教育读物。

    在这事上何稠那边有经验,让太常寺出人,可以召一些水军中人口述,让摇笔杆的人记录下来,编纂成册即可。

    如今关于各类兵法韬略的书籍不少,可关于海战的还是一片空白,以后总得要丰富一下。

    其实只要有了个开头,重视起来,后面就不会太差。

    杜伏威在海上干的不错,和倭人已经碰了面,大家眼界一开,晓得利害所在,其他事便都可以顺势而为了。

    ………………

    夫妻两个在城外转了一圈,回宫的时候碰上了西突厥王子阿史那咥力一行。

    瞧着这些西突厥来人,李破觉着有些惭愧,把人家给卖了,可不得惭愧一下嘛,于是温和的跟阿史那咥力等人说了说话,鼓励了他们一番。

    这些人现在其实和新罗来人没什么两样,都被长安的繁华耀花了眼睛,所以没急着回去,而是打算明年再走。

    陪在阿史那咥力身边的年轻人,趁机觐见了皇帝,提出了一个让人比较意外的请求,“至尊能不能允许我去长安书院读书?”

    李破从阿史那咥力和旁边的鸿胪寺的官员口中得知,这是个铁勒人,契苾部首领契苾葛之子,契苾何力。

    一个挺耳熟的名字,李破自然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不是名将就是能臣,或者是敌人。

    这样的人已经出现的太多了,让李破有些麻木,随口便答应了下来,却是让契苾何力非常的感激。

    他在长安待了小半年,不是流连忘返的问题,而是彻底不想回去草原牧马放羊了。

    他已经跟自己的父亲说了很多次,他要留在大唐,为大唐效力,并劝父亲回去之后带领部众回到西海,努力成为大唐的子民。

    弄的契苾葛很是无奈,因为那意味着叛离西突厥王帐,现在他可是统叶护可汗亲封的莫贺咄特勤,一旦有了叛逃之意,定然会受到追击。

    这样的大事怎么能够凭借轻飘飘的一句话就定下来?

    嗯,显然契苾葛也有所动摇,他们在前隋的时候在西海牧马,其实和隋臣无异,只不过在那里时常被吐谷浑攻击,所以才迁往了西域投靠同族,所以说他们与中原王朝更加亲近。

    不过不管父亲的意思如何,契苾何力都不打算回去了,这是个很有主意的家伙,偶遇皇帝给了他一个很好的机会,并为自己取得了进入长安书院读书的资格。

    这位在另一个时空当中,南征北战,为大唐立下无数功勋的西突厥名将就这么一下把路给走歪了。

    要知道长安书院可不是什么名将摇篮,那里出来的多数都是正经的读书人,也不知道契苾何力入读之后,还能不能冒出头来。

    而对于李破来说,这只是一个小插曲而已,转眼就将契苾何力忘在了脑后。

    回到城中,李碧就笑着问他,“夫君千里归来,不去瞧瞧那边吗?”

    李破看了看妻子,心说我倒是想去呢,可有你跟着合适吗?

    于是他干脆的摇了摇头道:“这两日我就跟你在一处散心,旁的以后再说。”

    看妻子满意的露出笑容,他立马又来了一句,“你还惦记的挺多,那边一直颇为安分,你也别老是盯着不放……”

    和往常一样,李碧的笑容还没等绽放就又收了回去,“哼,安分?你还没走呢,她就带着人躲了出去,知道的她是到别院游玩,不知道的还当我容不下她。

    你也是的,宫中那么多美人,非要在外面养这么一位,你想没想过将来一旦皇子流落在外,会生出多少麻烦?”

    一棒子过去,果然就是这么个效果,李破哈哈一笑,厚着脸皮道:“李三娘的事情我可从来不曾瞒你,都在你眼皮子底下,还恼个什么?

    麻烦?若无麻烦,咱们这一辈子过的岂非无趣至极?”

    渣男宣言一出,李碧不由气沮,只能恨恨道:“你呀,你就顾着她吧……”

    ………………

    皇帝的日子过的既很精彩,也很枯燥,陪着妻子溜达了两天,李破终于收了心,回到太极殿中处理公务。

    先就是要见一见扶南人派来觐见大唐皇帝陛下的使者。

    扶南人送来了一些土特产,没什么看头,只一颗赤火珠有点特异,应该是矿石或者是陨石碎片之类的东西。

    没有经过打磨,其形浑圆,赤色如火,属于奇珍异宝的范畴,李破打算找匠工打磨之后镶到冠冕之上送给妻子。

    就是不知道有没有辐射,先打造出来让哪个混蛋试一试再说,他还想的挺周全,就是有点损。

    之外就是一些东南亚的动植物。

    扶南人向中原朝贡就是这些东西,得到的回礼价值一直也不很高,主要是丝绸之类的玩意,没有后来那么丰厚,连吃带拿的,好像穷亲戚进城一般。

    见了扶南人的使者,李破有些失望,扶南人国内比较稳定,不像吐蕃正在闹内讧,暂时也就无机可乘。

    将来必定要在东南亚方向扶植一些亲近中原的势力,国内稳定怎么成?

    扶南人国中好像也没太多让人感兴趣的事情,倒是他们的请求比较有意思一些……

第1295章捷报

    扶南有两位高僧,其中一位是天竺人,另外那个是他的弟子。

    这两人在扶南比扶南国王还要受人尊敬,他们想北上到大唐来**,可惜他们太老了,不可能受得了旅途的颠簸。

    天竺是佛教的发源地,佛徒们四处传法,足迹几乎遍布亚洲大陆,天竺在中原素以佛法昌盛而闻名。

    其实在天竺,中原也很有名气,而且是佛法传播大业中的重要目的地,甚至没有之一一说。

    实际上大唐根本不用那么千辛万苦的去求取真经,派上一队铁骑,多了天竺和尚愿意跟你回来传法,哼,如来佛祖就是矫情。

    ………………

    也就是因为离着太远,天竺武力不高,僧人们无法平安的到达中原,不然的话,天竺僧人早就成队的出现在这里了。

    于是扶余的贵族就给两位高僧出了个主意,我不能去就你,那就让你来就我。

    所以扶南王派出的使者想请大唐皇帝陛下派人到天竺学习佛法,再把所得带回到大唐,让大家都沐浴在佛光普照之下,也就都是一家人了。

    想的是真美,李破是真想跟那两个傻x说,按照佛祖所言,不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心也不诚啊,要不,你们先弄个猴儿来耍耍?

    不过这倒是可以利用一下,派人去扶南常驻,看看扶南国内的风土人情,去的人得力的话,不定还能顺便影响一下扶南的政治军事。

    攻打扶南的选项也在其中,只是扶南不是林邑,地盘要比林邑大的多,旁边还有真腊,南边还有很多的岛屿,加上山林密布,还真不好派兵硬来,所以说战争是最后的选择。

    至于学习什么佛法,算了吧,中原的和尚和信徒已经够多的了,再让他们和天竺僧人勾结到一处,那还得了?

    这时李破不由又想到了程知节一行,之前凉州传报,说程知节等人已经过了积石山口,进入到了高地。

    再之后就没什么消息传回来了,也不知那厮还是不是活着?

    大唐在外交上可谓是四面开花,忙活了好几年了。

    建树其实不少。

    在西北击败了吐蕃的入侵,并打算插手到吐蕃的内乱当中。

    接着西突厥遣使来朝,重申了友好之意。

    最为重要的一点则是,居于高地,常年反复的吐谷浑和羌族诸部烟消云散,不是被吐蕃人征服,就是被大唐收拢,再也无法对西北的局势产生太大的影响了。

    吐谷浑和羌族诸部的消亡以及吐蕃的内乱,让大唐西北边塞彻底平稳了下来,这对大唐的好处不言而喻。

    而在北边则驱逐了突厥人的入寇,顶住了开国初期突厥人的一些攻势,如今和突厥终于定下了盟约。

    东北方向更是让阿史那多闻转向辽东,给突厥汗国制造了些麻烦,虽然看上去人家并不太在乎,可毕竟实现了大唐的战略目的。

    东边在海上击败了倭国的船队,和新罗人有了切实的交往,不管其他的怎么样,反正高句丽现在是麻烦了。

    南边则覆灭了林邑小国,重新收回了交趾等郡,并迫使扶南遣使来朝。

    这么罗列下来也就能清晰的看出大唐用两三年的时间,逐步稳固了周围的疆域,已经大致上消除了隋末战乱的消极影响,版图一直在扩张当中。

    换个角度来说,大唐已是基本渡过了建国初期的艰难阶段。

    大唐初年的这几场战争,都可以说是立国之战,鲜血没有白流,大唐平定天下的成果得到了保证。

    纵观历史,任何王朝的建立都要经历这么一个过程,几乎无一例外。

    ………………

    见过扶南使者之后,李破翻看了一些之前的案卷。

    户籍清查完毕之后,关于土地的划分,赋税的收缴,科举,折冲府的设立等等,进度一下便加快了起来。

    土地划分上面,大致明年便可完成,今年主要是在北方推行,南边要复杂一些,所以要等到明年开始。

    从当前来看,阻力不大,麻烦之处还在于土地的发还问题,百姓好说,主要还是在各地贵族身上。

    有些人拿着各类田契找到地方官府,这个还成,可以酌情处理,不会像在晋阳的时候,为了保证军需供给以及安抚民心的需要,干脆的废止了前隋时的一应土地证明,为此还杀了些人。

    现在官府则不会那么不讲道理,能给贵族们发还一部分财产。

    可问题不止于此,还有些人凭着一张嘴巴就来讨要失物,更有些人想借此上下其手或者是兴风作浪。

    也便成为了土地政策推行当中的阻碍,这需要坚决的镇压下去,这种事不可能纠缠拖延,也不用费心思量,只一个杀鸡儆猴而已。

    这种事抓上几个典型,从重处置即可。

    ………………

    都属于万事开头难的范畴,总有些故作聪明的人以身试法。

    科举也是如此,等到形成惯性就要好上许多了。

    赋税上面,过上两年赋役就要恢复过来,封建王朝不可能一直免征民役,只要留出一定的过渡期,别弄些严刑峻法逼迫百姓造反,大家就都能相安无事。

    还有税法上面,大唐推行的是两税法,把贵族也纳入到了税法范围当中,看上去让贵族交了税,其实还是未能让李破满意。

    贵族们一般都财雄势大,可人丁再是繁茂,也和他们占据的资源不成比例,收的那点税只能说是聊胜于无。

    想要从他们身上下手,还得着眼于控制贵族财产规模上,比如说想办法让贵族分家,又比如说限制贵族拥有田产的数量等等。

    办法很多,但就当世的社会环境而言,效果都差强人意,而且很难把握其中的分寸。

    比如说大唐对前朝以及李渊,萧铣颁发的一些爵位予以承认,但不会按照爵位给他们发工资,这就是一个大家都能够接受的办法,分寸把握的刚刚好。

    有人会说你干脆的进行削爵,又能怎么样呢?

    实际上霹雳手段看着爽快,却非常容易激起尖锐的矛盾,为政之人最重要的品质其实是懂得妥协,而非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

    ……………………

    等到李破略略翻阅了案宗,和自己的妻子是一个感觉,今年杀的人可能要多出不少,而且有很多人在这之前就已经掉了脑袋。

    各处的封疆大吏都是从战争中过来的人,对杀人没有一点的忌讳,犯在他们手里,你的官位稍微小点,也就成了他们的刀下之鬼。

    能够报到朝廷的,不是高官就是名门子弟。

    李破很是“欣慰”,看着他们那些乱七八糟的罪行,就会觉得高官贵族杀起来最趁手了,很能让人心情愉悦,念头通达。

    ………………

    时间渐渐来到九月末,两场大雪一下,朝廷立马歇菜,政事骤减,李破也就“清闲”了下来。

    这时杜伏威的捷报终于传到了长安。

    海上大捷,重创了倭国,整个消灭了百济的水军,登陆之后又把百济给灭掉了。

    战果卓然,让李破听了心里都有点没底,杜伏威这厮不会是放飞了自我,谎报军情吧?可一起到来的还有由新罗国主亲笔递交的国书,那应该就不会有假了。

    李破不由想象了一下一万兵出去,连番作战,攻入百济王城的景象,他也不知道是百济人太过柔弱,还是杜伏威走了狗屎运,或者是唐军太能战了?

    谁知道呢,从捷报的描述来看,简直就是摧枯拉朽。

    尤其是泗沘城一战,不到两千的唐军在杜伏威的率领之下,竟是击溃了百济人的十万大军。

    李破觉得肯定是有所夸大,要不然就是百济人的主帅踩到了石头上,掉下马来摔死了,不然的话,农民军也没这么脆弱嘛。

    不管怎么说,都是战果辉煌,一下就把李道宗率军灭亡林邑的功劳给比了下去。

    李破就算有些狐疑也是大喜过望,他又仔细的阅览了一下新罗国王金德曼的亲笔书信,信中开头就称呼他为圣德天子皇帝陛下,李破心里不由点头,很知情识趣嘛。

    就是文字上看不太懂,新罗人用的是汉字,只是以小篆之类的古字体居多,让文学修养不甚高明的他立马抓瞎。

    不得不让颜师古念来给他听。

    自己则在心里念叨着,统一字体还是很有必要啊,尤其是这些外邦之人,来来往往的人越来越多,让他们学习汉话汉字才是正经。

    反之让读书人学一学外邦的语言和文字也很有必要……

    新罗人这次认认真真的打算向大唐称臣了,请求他派出使臣进行封赐,并派兵驻守,归附于大唐之意都不用再思量,人家请求的就是这个。

    文中还深表歉意的说,因为过于仓促,又到了冬季,路途遥远的关系,未能向大唐皇帝陛下献上厚礼,实在失礼之至,明年年初会再次派人过来,接引大唐使臣东渡新罗。

    诚意满满,让李破终于有了一点万邦来朝的感觉。

    就是不知道新罗人跟高句丽人是不是也这么交往过,想到这个,李破兴致略减,又想起新罗的那些后代们的糟烂表现,顿时理智重新占领了高地……

第1296章京试

    九月末,大朝会上。

    李破命人在朝会上宣读了杜伏威的捷报以及新罗的国书。

    用朝野沸腾来说有点过,大家都是见过世面的人,不会那么肤浅。

    不过朝臣们还是认为大唐多出了一个海外属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大事,与此相比,吴王李伏威的战功倒是次之了。

    多数人其实也无法想象在海外进行征战的景象,不论是倭国还是百济,在他们看来都是小国,说句不好听的,打上多少胜仗也是胜之不武。

    他们和突厥,高句丽不在一个档次上面,如果杜伏威能再接再厉,把高句丽给灭了,那才值得众人为之欢欣鼓舞。

    所以说起来还是属国让朝臣感兴趣一些,感觉新罗使者刚走,这会年还没过呢就有了结果,确实是个不错的好消息。

    而且没有支出太多的粮饷,这买卖做的划算。

    一些思谋长远的人还很是担心,杜伏威要是借此在海外建国该怎么办?唉,陛下真是不该派杜伏威出海啊……

    于是之后上表祝贺的没几个,反而是有人上书,不建议大肆封赏,还应该尽快召吴王回朝等等。

    开疆拓土之功,在朝中竟然是这么个反应,过后李破也很是吃惊了一下。

    问题肯定不止在杜伏威身上,最终他认为还是因为战事进展的太快,没有显出大军苦战不休的艰难出来,于是给人一种功劳来的太过轻易,派了谁去都是一样的感觉。

    李破有点哭笑不得,他们就不想想,杜伏威屡次出海,若没了他把握全局,有哪个能在海上建此殊功?

    那些老家伙脑回路实在让人难以恭维,这可能就是俗话说的保守派了。

    好在这样的人不多,李破把几个上书的家伙叫到太极殿中训斥了一番,前方将士百战之功,尔等竟然敢上书菲薄,那不如派你们都去阵前瞧一瞧如何?

    随即李破下诏,按照开国之功的标准,对远征将士进行犒赏。

    可以说是苗头还没起来,就被他狠狠的压了下去,朝中再无异议,至此皇帝的意思表达的很清楚了,外战之功尤厚,不会容人轻易抹杀。

    接着在十月的大朝会上,李破命兵部草拟方略,打算明年继续增兵新罗。

    由此大家就都知道,攻伐高句丽的战事即将开始了。

    这次没什么人再来相劝,因为时机和节奏把握的刚刚好,之前和突厥定下了盟约,而突利汗阿史那多闻今年去攻打辽东了。

    这个时节正是攻打高句丽的良机。

    之前朝臣谈高句丽色变还是因为杨广的前车之鉴,如今即有战机,自然不能轻易放过,有些人也只是觉得,要是再等上两年就好了,主要是考虑到要看看突厥的动静。

    ………………

    冬天里,李破又召礼部的人开起了小朝会。

    明年科举要进行京试,一切都要准备好,不能弄的像乡试那么乱糟糟的,还点名让虞世南晋尚书丞,由中书侍郎刘政会,尚书丞虞世南,门下侍郎杜楚客共同主持京试,再由礼部尚书李纲亲自把总。

    而且明年不会开启殿试,什么状元之类的就算了,只有选出来的各科进士。

    也就是说,大唐初年这次科考,最终产生的只有两种,一个是举人,一个是进士,不论举人还是进士都可出仕得官。

    虽然少了很多的仪式感,但优容之处实非后来人可比,主要还是有鉴于各处官员缺职很多,朝廷正是用人之际而行的策略。

    另外就是科举方兴,各种环节还待琢磨,粗略之处在所难免,加之总需要给些优惠政策,吸引读书人来参加科举,为之后铺平道路。

    总体上其实都在按照李破的设想来,他治政也有很多年了,节奏上不存在任何问题,脑海中设想的科举要分好几级,对官员进行严格筛选,但按照实际情况,肯定不能一步到位。

    人们常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在这事上便体现的淋漓尽致,缓急之间,李破都考虑的很清楚,基本上不会被旁人的意见所左右。

    和礼部的臣下们商讨了一番,李破总结了几条,“凡今后科举得官者,不得当即许为正堂之职……”

    臣下们一听,当即坐直了身子,心里大致都在想,这不是前隋旧制吗?那会即便没有明文规定,可科举出身的官员不得任正职之说却已是约定俗成的规矩。

    不是因为科举官才能不堪所致,大家也不怕他们乱来,主要是因为科举官受到了贵族们严重的排挤和鄙视,明显是在抵制朝廷选才大策。

    如今陛下说来是什么意思?众人都有点拿不准了……

    李破环视众人继续道:“初初入仕便居于主位,容易生乱,即便是县中的七品正堂,也管着一地的百姓呢,所任非人的话,岂不有违选才初衷?

    一些有才能的人许还未显露其才,初涉政务之时便已闹的去官罢职,朕也于心不忍,总之要图个长远,先让他们在副职之上待着看看学学,将来也能更好的为朝廷效力。”

    众人大点其头,纷纷奉上马屁,不过到底有几分真心,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他们想的是参加科举的都是贵族,自小耳闻目染,就算才能平庸些,治理一县之地应该也没什么。

    不过既然皇帝这么说了,一片的维护之心,还有定为常例的意思,他们也不会反对,在副职上瞧瞧这些人的品性也是好的不是?

    李破摆了摆手,让众人安静下来,又道:“另外,朕有意在京试时定出南北两榜,以免有所争议,你们看如何?”

    这是取消明年殿试环节的主要原因所在,大家凑到一处论起才学来,若是北人士子被打的灰头土脸,大家面上都不会好看,科举的公正性也会受到质疑,不如全部分开。

    朝廷的意思是如此的明了,再要闹事的话,那就是你的不对了。

    而这也解决了礼部一个大难题,不然争论来去,还得好多时候才能定下来,李纲稍一沉吟,便率先起身道:“陛下英明,臣等无话可说。”

第1297章舞弊

    “怎么,还有事要说?”

    礼部的人辞出之后,李纲却又回转请见,看他那肃穆的样子,李破心不由沉了沉。

    李纲白发苍苍的,岁数可不小了,不会是要请辞吧?

    李纲这人风评很好,秉性刚直,诸事为公,这样的人李破不很喜欢,可他知道,朝中却缺不了此类人物。

    他想到这些,心里已经开始琢磨着该怎么挽留了。

    李纲却不知皇帝心中的小九九,只是沉声道:“还请陛下屏退左右。”

    李破不由皱了皱眉头,这样的请求他还是第一次听到,心里先就骂了声娘,也不知是什么大事,冬天到了,大家就不能消停一阵吗?

    不过他却没有犹豫,挥了挥手吩咐道:“都退下去吧。”

    等殿中无人,李纲躬身禀道:“启禀陛下,前些时科举有人舞弊,泄露考题,臣开始也只是听人说起,未有实证,所以不敢轻易举发……”

    他抬头看了看皇帝,竟未见有何异样,不由发问道:“陛下好像并不意外,也不气恼,可是早在料中?”

    李破怎么会不恼?只是这种事情在后来不论听到的,还是见到的,都多了去了,真可谓是古今如一,从无更改,连花样都一般无二。

    当然了,说是早在料中也无不可。

    李破轻轻拍了下桌子,脸上不知不觉便露出了些灿烂的笑容,“意料中事,你为官多年,不会没有想到吧?

    你瞧瞧,地方各郡报上了多少事故?五花八门什么样的没有?长安是人才汇聚之所在,聪明人多了,难道还不如地方上的人想的多?

    不过泄露考题,胆子倒真是不小,查到是什么人了吗?嗯,听你的口气,应该是没查到什么结果吧?

    没有大理寺,刑部相助,又不敢张扬,自然无法追查就里,没有报给皇后……唉,还真是难为你了。”

    “陛下圣明烛照,什么事都瞒不过陛下……”李纲这话说的诚心诚意,这些时日压在他心头的一块大石头就在这几句话间没了踪影,感觉一阵的轻松。

    皇帝什么都料在事先,也体谅你的不易,做臣下的责任和压力就不会那么大了,遇见这样明理的君王,无疑是臣下们的福气。

    ………………

    李破问道:“查的有什么眉目没有?”

    李破根本没问是不是真有其事,直接就信了李纲的话。

    李纲自然知道,这是皇帝信任他的为人,心中不由大是感激,奏道:“虽然不能追根溯源,可臣让人查探了一下,有四名生员极为可疑,都是京中浪荡子,此次考举却都榜上有名。

    臣还拿来他们的考卷看了看,中规中矩,瞧不出什么疑点。

    而今年科举,考题过手之人太多,也不好追查……”

    李破想了想道:“那你以为该怎么做合适呢?”

    李纲道:“臣觉得乡试已过两月,不应再大张旗鼓的追查了,于事无补不说,还会让朝堂上下人心动荡,不如等一等,所谓人心不足,敢为一者必敢为二三,京试之时必现端倪。”

    李破欣赏的看了李纲一眼,不急不躁,又有办法,正是有才能的表现。

    “好,那就先放一放吧……卿为礼部尚书,心思不能放在这种事情上,我会另外委人去追查。”

    李纲本来还想说说自己是怎么得来的消息,为何在他来密奏于皇帝知晓,好为礼部上下开脱一下,但此时见皇帝胸有成竹的样子,便不再多言,应诺一声,顺便辞出。

    ………………

    李破在太极殿中思索了一会。

    别看他轻描淡写的就把李纲给打发走了,可心中并不像他表现出来的那么平静。

    他此时想起的是后来那些满清的达官贵人们做下的糟烂事,他们把考场舞弊当做了一门生意来做,也不知为什么那么缺钱。

    当然了,李破相信自科举诞生之日起,这种事情在所难免。

    察举制盛行之时,相互举荐,联结朋党,一切都是明目张胆的来做,等到科举一开,大家自然而然的就要转为地下,科场舞弊也就随之而来。

    所以说这并不让人意外,却实在令人气恼。

    咱这刚开个头,你就敢火急火燎的来上眼药,地方上还有点鞭长莫及,长安这里却在他的眼皮子底下,这些人真是不知死字怎么写。

    去年冬天官考之时就有泄露考题的风声,科考又来,会不会都是这些人呢?

    李破有些郁闷的想着,良久之后才吩咐道:“传大理寺少卿长孙无忌,兵部侍郎张亮入见。”

    最终他还是打算动用军情司,这些人在打探消息,追查隐秘等事上真的好用,几乎让人欲罢不能。

    李破用起来还算克制,因为他明白其中的利害,不想让锦衣卫之类的机构出现在自己治下。

    历朝历代都有为皇帝办私事的机构,这个自不待言,可锦衣卫,东厂,西厂,内厂之类的玩意那是集大成者,政治斗争的副产物,最后则成为了一个个无人能制的怪物。

    军情司可不能这么玩,要向海外情报机构发展,不能太多的用在内部。

    可话是这么说,为政日子越长,越需要军情司这样的耳目,哪个皇帝都不想被朝臣,亲信给糊弄了不是?

    所以他要用长孙无忌,军情司在旁协助就好。

    长孙无忌现在无依无靠,又是李世民的舅兄,没人敢跟他轻易交往,所以只要稍微笼络一下,就是很好的鹰犬……

    ………………

    两人很快就到了,李破也没跟他们废话,直接吩咐了几句便让他们退下了。

    事情不算小,可对于大理寺,军情司来说,却并非难办之事,科场舞弊这样的案子,只要朝廷的权力部门有心追查,没个查不到的,只在于查到哪一步而已。

    历史上凡科举大案,往往会涉及到权臣,或者是皇亲国戚之类的人物,所以一般来说,难受的不在于案情本身,而在于朝廷的权力斗争上面。

    大唐立国才将将四年,平定诸侯也才两年多,还没有机会形成顽固势力,朝中政争也并不激烈,此时的舞弊案和后来显然无法相比。

    ……………………

    长孙无忌和张亮两个出了太极殿之后都感觉非常振奋,有事情做了,还是皇帝钦许,不是心腹的话哪里会交到他们手中?

    在太极殿外,两个人互相稍一打量,长孙无忌率先施礼笑道:“看来以后无忌还要向张侍郎多多请教啊。”

    张亮笑笑,回礼道:“长孙少卿说哪里话,陛下说了,此事还是以大理寺为主,今后有事尽管吩咐便是。”

    他们两个不熟,张亮是开国功臣,长孙无忌是洛阳世阀中人,不论出身还是经历都大相径庭,凑到一处相互谦逊两句,然后就只能是就事论事了。

    张亮看了看长孙无忌,先就觉着这厮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在他看来长孙无忌太年轻了,估计和那些世家子没什么两样,之所以能身居高位,还是占了家世的缘故。

    大理寺少卿……张亮心里羡慕的啧啧两声,又一万次的嘀咕,俺怎么就没投个好胎呢?

    “这里也不是说话的地方,要不,俺今晚到长孙少卿府上拜会一下,少卿可还方便?”

    长孙无忌却是不敢拿半点世阀子弟的架子,眼前这人不但是开国功臣,而且还掌管了军情司那样的地方。

    关于军情司,他是早有耳闻,皇帝当年起兵时建起来的,后来转到兵部辖下,但如今军情司具体是做什么的,他却不甚了了。

    皇帝把这事交给大理寺还算合适,可军情司……长孙无忌一直在咂摸其中滋味,却感觉很是不好。

    他准备回去让人打听一下张亮的资历,和这人说话也要小心一些……

    想着心事,嘴上却不慢,“有什么不方便的?本该是无忌去拜访侍郎的,不过既然侍郎这么说了,无忌今晚便在府中恭候大驾便是。”

    两个心眼多到不行的人凑到一处,就是这么一副贼头贼脑的场面了。

    ………………

    随着天气一日冷似一日,长安城内也消停了下来。

    李破将三省的高官聚起来开了一次小朝会,主要是对今年的诸般举措做个总结,为年底的大朝会打个谱,再展望一下新的一年。

    和突厥会盟的成果在小朝会上宣读了一下,明年大唐需要履行一些承诺,主要是消减边塞驻军的规模,以及开通边市等事。

    另外由于今年外邦使节来的很多,所以鸿胪寺要扩编一下了。

    今年出使的人就不少,明年会更多,而且会越走越远,李破觉得应该重视起来,在长安书院当中培养一下此类的专业人才。

    今年做下的大事不少,都是能够影响到今后十年二十年,甚或是百年的国策,大家议论了一番,都觉大唐气象已显,今后几年按部就班即可。

    而杂七杂八的事情也有不少。

    比如说南方的稻米栽培试点,今年大多获得了丰收,稻米的栽培在中原已不鲜见,只是产量和栽种植范围一直是个问题。

第1298章重心

    可以肯定的说,稻米不是来自南亚次大陆。

    中原稻米的种植源远流长,甚至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的远古时代。

    可因为技术和环境的原因,产量一直不高,于是也就渐渐沦为了贵族专宠,而没有那么多种植限制的粟米就成为了普罗大众的主食。

    比如说李破从军之后,就吃了也不知道多少粟米饭,一直到他进了长安,口粮才换成更为细软的稻米。

    千万不要把当世的生活想的那么浪漫,柴米油盐,吃穿用度,样样都很粗糙,后来人过来几天,估计多数都得饿死在这。

    所以李破一直以来都是绞尽脑针的想要增加粮食产量,让将作监的工匠改良农用器具是一方面,之外还养育耕牛,选育种子等等等等,一直都没闲着。

    南边的稻米种植可以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稻米分为水稻和旱稻,南北朝时已改良了不少,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都有论述,只是如何进行大面积推广上面,却还得看李破的。

    他打算今后几年,在南边合适的地方种植稻米,然后再逐步的推广到北方,其中还要进行诸多的改良。

    有朝廷的大力推动,也有着成熟的种植经验,想来不会太难,只要产量上别比粟米差很多就行。

    毕竟大唐现在需要养活的人口就这么一点……

    ………………

    还有就是文字上的修订今年也在进行当中,李破打算弄成字典的样式刊发天下,供人查阅。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能对科举有所支持,会对知识的传播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他不指望田中耕作的农人都会识字,却可以让天下的读书人多上一些。

    等到用上了活字印刷术,助推作用就会更加明显。

    读书人一旦多了起来,科举才能更好的筛选人才,现在就是读书人太少,快让贵族们给垄断了,科举才会如此艰难。

    选来选去,还是那些人物,都快形成内卷了,太没意思……

    而一个有意思的事情也值得一说,那就是句读在臣下们的奏疏中终于出现了,让李破比较感兴趣的不是这个,而是他发现可以从中了解臣下的品性。

    此时能把句读用在奏疏中的,大多都是些年轻些的官员,他们的为人……实话实说,不敢恭维。

    谄媚之徒,墙头草之类的人物居多,他们是非常愿意为皇帝陛下排忧解难的。

    李破觉得用这种方法来分辨“忠奸”,真的是轻松的很,是不是很有意思?

    ………………

    诸如此类的事情有很多,李破也无法一一顾及,总结下来就是今年没白过,做的事情着实不少。

    大唐元贞四年即将过去,明年还得再接再厉,清闲度日是不用想了。

    晚间,他把温彦博,萧禹,封德彝三人留在宫中用饭。

    酒过三巡,席间李破道:“突厥与我已有盟约,虽然还要提防一二,可刀兵相向暂且已无可能,明年西北那边要归拢一下,估计也没多少战事了。

    卿等说说,哪里还有用武之处?”

    封德彝有点不胜酒力,席间数他年岁最长,身体多恙,酒量上也就比以前浅的多。

    以往他总要习惯性的瞧瞧风色再发言,这会喝的多了,抢在萧时文前面率先便道:“陛下即暂无经营河西之心,那就唯高句丽而已了。

    此为国之大仇,此仇未报,陛下与臣等何能安坐?”

    温彦博和萧禹看着他醉态可掬的样子都想笑,但却都点头,虽然听上去像是醉话,说的却不是没有道理。

    皇帝的心意估计也是如此,不然也就不会派杜伏威等人出海去新罗。

    而若是杜伏威等人未曾打开局面还则罢了,可如今杜伏威率人灭掉了百济,随之新罗使人来大唐称臣,那就可以借此跟高句丽好好较量一番了。

    于是萧禹道:“今年秋天,各个卫府都在去芜存菁,如此百战之师若是不用,确实可惜,臣等也商量过,骑兵精锐可用于防备突厥,或于西北讨伐不臣。

    步军……就像陛下所言,海外大有可为,不如派人督造船只,平服高句丽,倭国,琉球等。

    当初吴王在海上往来,富甲一方,此时也可仿效一番。”

    封德彝虽说有点喝多了,但本命技能没有忘了,随即便道:“还是陛下看的远啊,早早就有了准备,不然的话,水军怎会那么轻便就能去到新罗?”

    李破不由一笑,心中颇为自得,整个太阳系都装在咱脑子里呢,说出来怕不得吓死你们?

    举杯和几个人又饮了一盏,这才笑道:“既然你们也是如此想法,那明年就把船只,港口之类的都造起来。

    各卫府步军精锐除了驻守各处要害的,都到南边操练一番,你们看怎么样?”

    三个人纷纷点头同意,大家都明白,皇帝这是要进行战略调整了,攻打高句丽的事情也将就此提上日程。

    而且去年和今年除了与吐蕃一战之外,都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战事,国库有所丰盈,这也给攻打高句丽奠定了基础。

    其实大家不反对,还是因为今年杜伏威率军出海作战很顺利,又有来护儿的事例在先,再谈高句丽时大家也就没了那么大的抵触情绪。

    杜伏威的捷报传到京师,别看大家嘴上不说,其实内心都有所骚动,在这个时候就体现了出来。

    ………………

    此时温彦博开口道:“既然陛下心意已定,臣等自无异议,只是臣以为应该把卫府将军们都调回京师,好好商议一番,陛下以为如何?”

    此言一出,立即得到了其他两人的赞同。

    李破也是一笑,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卫府将军们一旦回京,再想出京领兵就难了。

    按照前隋旧例,各个卫府的大将军坐镇京师,一旦有了大的战事,他们才会奉命出京领兵。

    为了安抚他们,也就有了出将入相的说法,所以前隋的将军们各个都是文武全才,更是身兼多职。

    当年即便是礼部中人,随军出征也是家常便饭,所以前隋的名臣良将多不胜数,因为制度给予了他们发挥的空间。

    现在就不太一样了,李破提拔起来的大将军们,就算满身功勋,可歪瓜裂枣实在不少,把他们都召回京师来,那可就有的热闹了……

第1299章归人

    “各道督查使都派下去了,他们有重定刑案,监察地方官吏,以及奏事之权,放在刑部下面有点不合适,朕觉得不如立一个督查使司,由专人掌管,你们觉得如何?”

    一句话下来,三个人都不说话了。

    督查使是个新出现的职位,职责上看着有点像巡游御史,只不过他们不会走动,而是驻足于地方,品级上和各地总管并列,属于地方高官之列。

    说起来他们并无实权,但他们说的话却可以直达朝中,是朝廷悬在地方官吏头上的一柄利剑,谁要是敢不拿他们当回事,那一定是吃饱了撑的,上赶着找死。

    之所以有督查使之职,还在于皇帝在天下设道,于是督查使应运而生。

    现在大家还看不出太多的东西,主要还是觉得有鉴于大业末年,地方豪族掌控官府,横行不法,设下督查使衙门,为的就是清除旧弊,让地方上的官员们都收敛一些。

    督查使派下去,是由吏部和刑部共管,权责的解释权归于中书省,如果在朝中设下督查使司的话……

    其他不说,御史们首先就要不乐意,大家的职能有很大的重叠之处,而刑部那边也有的话说,地方上的刑案以往直接可以报到刑部,复审之权则归于大理寺。

    如果发生重大刑案,便由大理寺,刑部以及御史台共议,这也就是所谓的三司会审,能够来到这一步的,那就都不是一般人和一般案件,多数都是谋反,官场窝案之类的大案。

    比如当年的刘文静案,杨文干谋反案,还有李破登基之后的高慎一案,都是这个待遇……

    如今中间插进一个各道督查使,已经让刑部和地方隔了一层,若再设下督查使司,那不乱套了吗?

    温彦博想了半天,开口道:“陛下,臣觉得是不是有些多余了?御史台检举枉法,弹劾百官,大理寺,刑部问案于官民,那督查使司做什么?”

    李破笑笑,“那就把御史台和督查使司合在一处,另设都察院,以前朝中监察地方要派御史或重臣巡视,往往中间会有中断,让地方官员不知朝廷威严。

    如今设下督查使,于朝中管理地方有所便利,可朝中管理起来还是有些乱,朕看和御史台合在一起倒也合适,你们说呢?”

    几个人又沉默了下来,督查使并入御史台,御史台权责立时大增,这是皇帝早就想好了的事情还是临时起意?

    他们不知道的是,都察院其实是后来王朝的机构,正是替代御史台所设,因鉴于贪腐盛行,于是加强了御史台的监察权力。

    同时也是中央集权的具体表现之一……

    李破确实已经想好了,主要还是着眼于科举不很完善,舞弊之事颇多,加之立国未久,官员们还没有收拢心思,想尽量的进行监督。

    这会本来又该是封德彝发挥的时间了,可惜这厮喝多了,脑袋有点不清醒。

    率先说话的换成了萧禹,“陛下圣明,此举正合其时,只是陛下能不能容臣等回去商量一下……尤其是都察院,陛下是怎么想到的这个名字?听着不很端严,设下之后难免有损其威吧?”

    李破想了想道:“那卿等就回去议一议……”

    ………………

    君臣吃吃喝喝,说的没几句闲话,等温彦博三人出了甘露殿的时候,温彦博和萧禹都是一脑门的官司,唯有封德彝比较轻省。

    那些事和门下省大多没什么关联,门下省的性质决定了他们很难涉及实务,一些重大的事情他们也带张嘴巴就成。

    看着醉醺醺的封伦,晃晃悠悠的被人搀扶着走了,其他两人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几分羡慕。

    ……………………

    楚国夫人府,待客正厅。

    大理寺卿长孙无忌正与自己的妹妹长孙氏说话。

    长孙无忌来访,府中主人李秀宁只是露了一面便走了,留下了他们兄妹两人说话。

    长孙无忌看了看妹妹,觉得她气色还不错,之前独居在自己府中的时候,总是恹恹的,什么都提不起兴致,久了肯定要生病。

    此时看上去就要好了许多,他心里暗叹了一声,悔不当初啊,那时他在洛阳要是没有跟秦王李世民交从往来,妹妹也不会跟李世民相见。

    本来是一桩很好的姻缘,万万没想到是这么一个结果。

    他与妹妹自小相依为命,感情上那就不用说了,所以愈发觉得对不起妹子。

    长孙氏……怎么说呢,身姿窈窕,本来还有些丰腴之态,经过这几年的波折之后,却是硬生生瘦了一圈,看上去便有些柔弱。

    不过她是地道的鲜卑人长相,皮肤要比汉人白皙的多,五官深刻,眸有异色,她的骨架很大,身体凹凸有致,和寻常汉家女子比起来,足可称之为夸张。

    而鲜卑人的血脉,总是隐藏着许多彪悍,暴戾的因子,所以她虽然看上去总是有点提不起精神,蔫蔫的,却和凄凄惨惨戚戚不沾边。

    ………………

    长孙无忌问了问妹妹的饮食起居。

    问的多了,长孙氏不由一笑道:“阿哥鲜有如此唠叨,不知道的还以为我在这里受了什么委屈呢……阿哥今日来此,可是要接我回去的?”

    长孙氏开口道,她的声音听上去有些沙哑,音量却绝对不小,吐字清晰,好像有一种力量蕴含在里面,让人不得不来倾听。

    长孙无忌点了点头,“什么都瞒不过阿妹,你在这里久住,我还是有些……也不很方便,不如随我归家……”

    他的话随即便被妹妹打断,“阿哥与叔父和好了?”

    长孙无忌苦笑一声道:“咱们看来要另立门户了,不过也没什么,这些年咱们与他们也没太多的往来,只要他们不来打扰,就当他们是陌路之人吧。”

    这话可糊弄不了长孙氏,她毕竟是当过秦王妃的人,只是现在她对朝中局势不很了解罢了。

    于是话题又转了回来,长孙氏斟酌着道:“阿哥还是自己保重一些吧,不用以我为念,我在这里住的挺好的……

    阿哥应该晓得,国朝更替,多少人都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我虽然苦了些,可还有兄长在,老天对我已是不薄,不用奢求太多。

    兄长以前常说些大道理,如今许是关心则乱,以阿哥与我的身份,现在还能平平安安的说些话,足可见当今的度量,只需按部就班即可,不用想的太多。

    我现在帮不上阿哥什么,还让阿哥牵挂,唯望阿哥能在仕途上有所建树,那我在这里住的也就会安心一些,阿哥你说是不是?”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长孙无忌听了却是欲言又止,左右瞅了瞅,露出了些蟊贼模样,见没什么人,他才压低了声音道:“仕途之上不用阿妹费心,一切都还顺利,那边也已偃旗息鼓,不来与我为难了,所以才想接阿妹回去。

    就是吧……”

    长孙无忌抬头看了看侧耳倾听的妹子,这才尴尬的道:“就是陛下时常会来府中,我怕……”

    长孙氏一下挺起腰身,胸前更显伟大,有些羞恼的瞪了兄长一眼,病弱之势立去,随即显露出了些威风。

    “府中那么多女子,当年都是备受宠爱,凭什么我便会落在旁人眼中?阿哥还是想点别的吧……

    这些日子舅父,阿姐都曾派人过来探望,那边既然断绝了往来,阿哥不如与舅家重新走动,我听说现在高氏,王氏也颇零落,正是结好之机。”

    长孙无忌兄妹其实还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姐姐。

    她们嫁的人可都不简单,长姐嫁的是前隋上柱国,魏国公王韶,晋阳王氏中人,如今王韶已殁,长子王士隆前些年也病殁于洛阳,但这一支的人还在。

    另一位嫁给了左领军卫将军张琮,张琮是武威人,有冠于三军之勇,更是李渊的太原旧人之一。

    他曾随李世民平薛举,薛仁杲父子,也曾转战蜀中,还领兵与汉王战于河畔过,是天策府将领之中很拔尖的一位。

    在李渊时便受上开府,骠骑将军……

    如今张琮和其他人差不多,都待在京师找寻机会,却一直不得外出领兵。

    所以说长孙无忌兄妹现在看上去孤苦伶仃的没什么外援,可贵族就是这样,错综复杂的裙带关系外人是难以想象的。

    之前不曾来往,那是因为不敢走近,生怕受了连累或者是连累于旁人,如今他们都仕途有所起色,风声也渐渐过去了,倒是可以走动起来。

    比如说大家听说长孙氏住进了楚国夫人府,就算有所顾忌,自己不好出面,也都纷纷派人前来探望。

    算不上什么雪中送炭,报团取暖的意味倒是很重。

    看着妹子反过来为自己操心,长孙无忌很是心酸,不由暗自给自己鼓劲,一定要再努力一些,让所有人都不敢小瞧了,才能护得家小周全。

    ………………

    长孙兄妹两个在这里窃窃私语,府中后宅当中,李秀宁也见到了一位远路归人。

第1300章消息

    马三宝满身的风霜,人已经瘦的不成样子了。

    他根本顾不得在李秀宁面前保持基本的礼仪,狼吞虎咽中,顺便喝了一口茶汤,却被烫的龇牙咧嘴,这还不忘把肉往嘴里塞。

    李秀宁埋怨了一声,“你也是的,大冬天的往回赶,什么事这么急,可是查什么了?”

    听着像是埋怨,而李秀宁的手已经紧握住了自己的衣角。

    马三宝重重的点头,含糊不清的道:“俺总算不负公主所托,把人给找见了,但跟他说不通,就是不愿带俺去殿下墓前,说是那会打扰殿下清净。

    他娘的,没护住殿下也就罢了,自己竟还过的挺好,已经在那边娶妻生子,若非他知道殿下的墓在哪里,不然俺真想一刀砍了那厮。”

    李秀宁心神震动,半晌才缓过劲来,幽幽道了一句,“还真是殁了?我还以为以他之能,就算败了也当能保全自身……”

    马三宝恋恋不舍的放下筷子,干巴巴的嘟囔了一句,“还请公主节哀。”

    他这几年走遍了蜀中的山川,今次回转,是终于得了结果,也算是为旧主尽了最后一分气力。

    他撇下官职,被李秀宁派往蜀中,追寻的自然不会是旁人,就是秦王李世民的下落。

    他追索了几年,终于是在汉中山间的一处蛮寨当中找见了当年的天策府左二领军翟长孙,从他口中得知了秦王李世民的死讯。

    此时李秀宁脸上已满是悲色,兄弟几个在时,已如仇寇,和她闹的也生疏至极,可毕竟都是血脉至亲。

    她的父亲李渊毒死了她的弟弟李元吉,自己也殁于长安宫中。

    长兄李建成殁于潼关,如今他们都已归葬于陇西祖地,唯有二哥李世民还流落在外,不知音讯。

    对于她来说,既希望二哥能活着,又不希望……可谓是纠结的一塌糊涂,可听不到准确的消息,她这心里一直难安。

    生怕有一天突然听说二哥再次起兵的消息,那对刚刚缓过点气来的李氏而言,必定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她也会无法自处……

    如今听到二哥已殁,她悲痛的几乎无法自制,可内心深处未尝没有松了一口气的感觉,其实在看到马三宝的那一刻起,她就已经被矛盾的心理所折磨,一如当初在府中见到李破的时候那样。

    ………………

    “这里已经没有什么公主殿下了……这几年辛苦你了,想要什么尽管跟我说,只要能做到的,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马三宝明显愣神了一下,他这人随波逐流惯了,半辈子都在做人奴仆,受人驱使,对自己的生活没什么追求,也无任何打算,只一心为主人效力而已。

    此时他倒是一身轻松,毕竟不负所托嘛。

    他抬头看着眼前这位以前的公主殿下,看其容颜圆润,满面红光,就知道主人这几年过的很好。

    可他心里却不得劲,以他的聪明有些话本不会说,不过此时实在忍不住,便问了一句,“柴公的墓也在蜀中,我去年到那里拜祭了一下,坟墓颇为简陋,也已长满荒草,无人问津,您……就不曾有一丝记挂吗?”

    李秀宁扬了扬眉头,冷笑一声摆了摆手道:“这些话不该你来问我,明春我还有事交予你去办,再去蜀中走上一趟,怎么也要弄清楚坟茔所在,寻个法子迁回到陇西去。

    柴绍的墓柴氏的人都不曾理会,关我何事?你以前是他的书童,多多照看一下也就是了,以后莫要在我面前提起。”

    这才是熟悉的感觉,马三宝立即缩起了脖子,拍着胸脯保证道:“公主……呃,夫人尽管放心,这事交给俺了。”

    李秀宁至此已是心烦意乱,却还不忘许下承诺,“办完了这件事,以后你的荣华富贵也就都有了,明白吗?”

    马三宝站起来躬身道:“夫人于我恩同再造,俺也不知该如何报答,只能说以后有事尽管吩咐于俺,定然不会让您失望的。”

    说完才摸了摸乱糟糟的胡子,做探头探脑状道:“夫人,俺想回家看看婆娘和崽子,您看成不成?”

    李秀宁现在只想找个地方静一静,起身一边往外走一边道:“你又不是大禹,弄的什么过家门而不入,尽管回去便是。

    只是你要记得,别乱说话,就算在家中也给我闭紧了嘴巴,不然的话我饶不了你。”

    办了这么一件大事回来,没得几句好言好语,马三宝却没有半点的委屈,满脸欢喜的不住道谢,满满都是狗腿子的既视感。

    说起来他其实跟随在李秀宁身边时日并不长,当年柴绍和李秀宁成亲之时,夫妻立马别居,柴绍却还是把他留在了李秀宁府上。

    随后他便跟随在李秀宁身边,立下了不少功劳,和柴绍这个旧主的关系反而越来越远了,当年他出使晋地的时候,还为李秀宁传递过书信呢。

    别看李秀宁对他不假辞色,其实之前很是照顾,给他娶了个婆娘,还把他举荐给了父亲,马三宝这才摇身一变,有了几分气候。

    ………………

    马三宝喜滋滋的走了,富贵什么的对他来说有点遥远,就是几年没回家了,直想插上翅膀飞回去。

    他这会的心情就像是初来贵地的李破,满心都是老婆孩子热炕头……

    ………………

    楚国夫人府的后宅竹林左近,又奏响了幽幽的琴声,凡是听到的人,就都知道夫人心情不太好,正在奏琴遣怀,轻易不要过去打扰。

    所以长孙氏寻到这里的时候便有些犹豫,踌躇片刻,她还是遣开了从人,走上前去轻轻叩门。

    良久里面才传来李秀宁的声音,听着有些异样,长孙氏更是加了小心,寄人篱下的人就是这般了,做什么事都要看人脸色。

    当她入内见到盘坐于琴台之前的小姑的时候,还是吃了一惊,对方眼睛红红的,脸上看着还有些浮肿,显然是刚刚哭过。

    长孙氏觉得自己来的真不是时候……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10201/ 第一时间欣赏北雄最新章节! 作者:河边草所写的《北雄》为转载作品,北雄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北雄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北雄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北雄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北雄介绍:
大业六年,强盛的大隋迎来了转折点。 这一年,隋帝杨广开始准备征伐高句丽,顺势拉开了隋末战乱的序幕。 接下来的几年间,天下板荡,群雄并起。 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草莽豪杰,门阀世家,纷纷粉墨登场,逐鹿天下。 北方突厥汗国,雄踞漠北,虎视眈眈。 内忧外患之下,一个强大的帝国,最终轰然崩塌。 这是个最具传奇色彩的时代,也同样是中原大地最为混乱黑暗的时节。 就在这样一个时候,一个来历奇异的边塞少年,带着草原的风寒,和一股满不在乎的劲头,一头扎进了这乱世漩涡之中。北雄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北雄,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北雄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