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寒门崛起TXT下载寒门崛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寒门崛起全文阅读

作者:朱郎才尽     寒门崛起txt下载     寒门崛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千六百六十二章 华安问答(中)

    “子厚,你以为当值此时,岳武穆如何自证清白?”赵文华再一次问道。

    “老师,岳武穆已经自证了清白。”朱平安轻声回道,“岳武穆死的前后,朝廷百官、举国万民皆知岳飞清白,都知道岳飞是冤枉的,秦桧一句'莫须有’也从反面证明了岳武穆的清白。只是,岳武穆即便清白也于事无补,岳武穆是死于秦桧等奸臣诬陷莫须有之罪,更是死于宋高宗的不信任,也是死于自己之手,岳武穆之死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岳飞手握重兵、百战百胜,功高震主,以忠君报国、迎回二圣为己任;宋高宗软弱多疑,担心岳飞拥兵自重,担心岳飞迎回二圣威胁自己皇位,偏安一隅,意图与金国媾和,护国的岳飞成了媾和的障碍......

    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

    “呵呵,子厚的说法新颖,不过岳飞之死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赵文华微微笑了笑。

    “请问老师,是那四个字?”朱平安拱手请教。

    “诛心之论。”赵文华缓缓说道。

    朱平安略一思索,深以为然,向赵文华拱手道,“老师之言,精辟,一语中的。”

    “诛心之论可不是个例,也不遥远。我朝力挽狂澜于谦,不也是死于诛心之论吗,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迎接英宗陛下复位后,徐有贞等人发明了‘意欲’二字,以意欲谋立襄王之子、意欲谋反、意欲谋权等罪名。意欲,呵呵,我们都说你想了,你说你没想,你拿出证据来啊,思想的东西如何拿出来示人,如何自证?!便是比干刨心都无法自证。‘意欲’一词完全不亚于‘莫须有’,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赵文华又举了一个于谦的例子。

    “然也。”朱平安点了点头,意欲这个词,比莫须有还要流氓不讲理。

    “我朝类似诛心之论的例子可不少,说句大不敬的话,诛心之论在我朝还很盛行。上个月,王御史上书弹劾吏部钱侍郎,钱侍郎晚上聚酒,第二日黑着眼圈上朝,王御史便弹劾钱侍郎铺张浪费、沉迷酒色、醉心枕席之欢......前几天,我出京前,刑部张侍郎处罚了刑部王主事,王主事便弹劾张侍郎刚愎自用、不容忠言......这样的事情,多了去了了。”

    赵文华又接着说道,举了两个刚发生的例子,证明本朝诛心之论甚是流行。

    朱平安对此也清楚。

    “诛心之论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你无法自证。举个很现实的例子,如果子厚你去一家店里吃面,你吃了一碗面,给了店家一碗面钱,而店家非污蔑你吃了两碗面,只付一碗面钱,还说你仗势欺人,店铺的伙计也围着你,信誓旦旦的说亲眼看你吃了两碗面,甚至有好事的食客也跟着指责你,说你吃了两碗面为什么只给一碗面钱?围观看热闹的人也都跟着起哄指责你。子厚,如果是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赵文华微笑着看向朱平安,给朱平安设置了一个场景,最后提问道。

    呵呵,这不就是让子弹飞里面小六子遇到的场景吗,区别是一个吃面,一个吃粉。

    吃什么无所谓,情况都是一样的。

    当初朱平安在现代看电影,当看到六子把肚子切开,从中掏出一碗粉的时候,围观指责的群众看也不看,纷纷作鸟兽散,只剩下六子一个人绝望地对着众人的背影喊“别走!是不是只有一碗!”的时候,内心是无比憋屈、愤慨的。

    如果我是小六子的话,我会......

    “如果是我的话,我会请店家亲眼看看我吃了一碗面还是两碗面。”

    朱平安想了想,缓缓说道。

    “哦,难道子厚要要刨开肚子,看看肠胃里面有几碗面吗?代价不是太大了吗?”

    赵文华笑着摇了摇头。

    “不是。”朱平安摇了摇头,然后一脸认真的回道,“我会挖了店家的眼睛,咽到肚子里,让他亲眼看看我吃了一碗面还是两碗面。”

    “噗......”

    赵文华刚喝到嘴里的一口茶,一下子喷了出来,完全没想到朱平安会是这个回答。这已经不是转弯了,这简直就是天马行空,完全跟不上。

    “呵呵,学生开玩笑的。”朱平安笑着致歉,“学生武德可没有这么充沛。”

    “你呀子厚......”赵文华苦笑着摇头,怪不得东楼兄对你忌惮不已。

    “遇到了别有用心之徒的诛心之论,周厉王时期的‘道左以目’是无法自保的,想要自证清白,实在是难如上青天,任何自辩也都是于事无补的。不过,我这里倒是有一个法子,子厚想不想听啊?”赵文华说到这顿住了,目光灼灼的看着朱平安。

    朱平安顿时明白,图穷匕见,赵文华终于要道出留自己喝茶的用意了。

    赵文华还未说出方法,朱平安心里大体就已经猜到赵文华要说什么了。

    如果自己没猜错的话,应该是结党自保,不能自证清白,那就旁证清白,甚至结党打击并消灭想对自己“诛心”的人,也就可以自保了。

    赵文华想要当说客,将自己拉到严党的阵营。

    至于我想不想听,我说不想,你就不说了吗?

    朱平安心中腹诽,面上只好拱手向赵文华请教道,“还请老师指教。”

    “简单,俗话说得好,一个兄弟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既然无法自证清白,那就旁证清白啊,如果有很多很多同僚为你说话,为你证明清白,那诛心之论不就迎刃而解了嘛。”赵文华一脸微笑的说道,循循善诱。

    果不其然。

    朱平安心中波澜不惊。

    “岳武穆被污蔑莫须有罪名时,除了韩世忠之外,无人为其发声;于谦被污蔑‘意欲’之罪时,没有一个人为其发声;所以,他们被诛心之论杀死了。”

    赵文华摇了摇头,叹息了一声,接着又不无感慨的对朱平安继续说道:

    “子厚,如果有诸多同僚为其摇旗呐喊,为其张目,为其喊冤,为其证明清白,数量比污蔑他们的人还要多的多,那他们就可保全自身,还可以继续他们的辉煌。岳武穆,或可雪靖康耻,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餐胡饮匈收拾旧山河;于少保,或可辅佐英宗雪土木堡之耻,开创一番盛世......”

    第一千六百六十二章 华安问答(中)

第一千六百六十三章 华安问答(下)

    什么诸多同僚摇旗呐喊,什么人数多得多,不就是结党嘛!

    真是又当又立,朱平安不着痕迹的扯了扯嘴角,心中腹诽不已。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争斗,朝堂也不例外,尤其是当今流行诛心之论,人心险恶,朝堂上明刀暗箭防不胜防,不报团无法自保。所以啊子厚,并非是我们想要报团,而是不得不报团,报团不是为了营私,而是为了自保,只有保全自身,未来才大有可期,不然未来只是一块坟地、一块墓碑而已。”

    赵文华一边轻轻敲着桌子,一边对朱平安循循善诱的说道,做足了铺垫。

    朱平安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遮掩了一下控制不住下拉的嘴角。

    “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子厚,一对一的政治单挑早就已经过时了,甚至三英战吕布式也落伍了,如今的潮流是政治集团对垒,嗯,你也可以称之为党派,左右不过一个名字而已。”

    赵文华继续说道,言语里满满一股子长辈师长,热心指导后辈的味道。

    朱平安听后,禁不住不由深吸了一口气,发展?进步?你称这是发展进步?!

    结党!党朋之争!这是发展进步?!

    什么是党派之争,别说什么自保的话,这是你们为了集团的利益,你争我夺,这是搞窝里斗,这是在搞内耗,长此以往,最终受伤的是国家,是百姓。

    唐代末年牛李两党之争,斗了近四十年,结果把一个强盛的泱泱大唐都给搞垮了!

    宋代的王安石于司马光为主新旧两党之争,从政见不合到排除异己,斗了几十年,北宋在内争之中不断衰退,本就武德薄弱的北宋,耗着耗着就灭亡了!

    按照历史的轨迹,再过数十年,从严党开始发展演变,就轮到明朝的东林党争了,大臣们结党内斗,为了反对而反对,内耗不断,不能够集中全力消除内患,不能集中全力全力对付关外满族威胁,然后明朝就灭亡了。

    党争,本就是朱平安深恶痛绝,并有志于杜绝的一种政治病毒,又怎会加入其中呢!

    “子厚,在乡试科考时第一次见到你,我就知道你是一个聪明人,一个有本事的人。之后,果不其然,你弱冠之年便高中状元,在翰林院半年之内连升三级;便是被贬谪江南后,不过半年时间便从七品知县一跃而升为四品代副使。你是我这么多年来,见到的最有潜力、最有才华的青年才俊,你的未来大有可期,前途不可限量。”

    赵文华对朱平安毫不吝啬褒美之词,说的朱平安自己都有些脸红了。

    这时,赵文华话音一转,悠悠说道:“识时务者为俊杰,子厚你是如此的俊杰,相信你肯定识时务,顺发展。你需要加入一个政治集团,为了自保,也为了以后的仕途走的安稳一些,便捷一些,快速一些。”

    终于图穷匕见了,朱平安放下了茶杯。

    “子厚,你是聪明人,听到这里肯定明白我的意思了。没错,正如你所想的那样。来吧,子厚,加入我们这个政治集团吧,也就是外人所说的严党。”

    赵文华终于不再拐弯抹角了,直接道明了目的,向朱平安伸出来橄榄枝。

    “多谢老师赏识,对于老师的美意,学生只能谢绝了。”

    朱平安正襟危坐,毫不犹豫的拱手拒绝了赵文华伸出的橄榄枝,拒绝加入严党。

    赵文华闻言,皱起了眉头。

    “老师恕罪,只是经杨继盛弹劾严阁老一案,学生已经自绝于严党。”朱平安解释道。

    “呵呵,如果因为此事,子厚大可不必如此。虽然兹事重大,影响颇为严重。但是你放心,有老师为你背书、张目、说话,义父定能对你既往不咎。子厚你有所不知,义父最是惜才,也最是愿意赏识提携年轻人,义父已经多次对我等表露过收你为己用的意思了,只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愿。”

    “当年杨逆弹劾诬陷义父五奸十大罪,你涉案其中,东楼兄、懋卿、龙文等众人都力劝阁老不能再养虎遗患,说你留不得了,力主除掉你以绝后患。当时我也在场,义父询问我的意思,我在东楼他们的话后面补了一句你不能留在京城了。义父惜汝之才,采纳了我的意思,随后便有了你贬谪靖南。”

    “当年的事情,你被贬谪靖南,受到了敲打和教育,也吃了应有苦头,如果你愿意浪子回头,幡然醒悟,义父不仅会对你既往不咎,还会非常欣喜欣慰,老师我有这个把握。谁都有年轻气盛的时候,谁都有犯错的时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

    “浪子回头金不换,宰相肚里能撑船,将来又是流芳百世的一段佳话。”

    当年杨继盛弹劾一事,你赵文华呵呵笑了笑,起身拍了拍朱平安的肩膀,非常自信的说道。

    看到朱平安默不作声,赵文华又加了一把火,继续说道:

    “呵呵,子厚,你的座师徐阶现在也是我们中的一员,侍义父甚恭,在朝堂上与义父共进退,私下与东楼兄还有我等也相处颇为融洽,还把其孙女许配给东楼兄之子为妾室,

    结成了秦晋之好。”

    “当年徐阶与义父颇有间隙、矛盾,徐阶的老师夏言仗势欺人、为非作歹,屡次欺压义父,几近致义父与死地,最终义父忍无可忍,联合锦衣卫陆大人弹劾夏言,幸好圣上英明,明察秋毫,拨乱反正,夏言弃市。因此,徐阶对义父误会颇深,多不对付,屡次三番与义父作对,坏我等好事。不过,义父胸怀坦荡,在徐阶迷途知返之后,不仅敞开胸怀接纳了徐阶,还提拔其为内阁次辅,与他结了儿女亲家,亲上加亲。”

    “义父连徐阶都能接纳,子厚你又有何担忧呢。”

    “我与你有师生之谊,徐阶与你也有师生之谊,你与我严党渊源颇深,你与我严党的缘分是命中注定的,掰不断、理还乱,你加入我严党真可谓顺应天命。”

    第一千六百六十三章 华安问答(下)

第一千六百六十四章 道不同,不相为谋

    你想多了。

    座师徐阶这是以退为进,以屈为伸,行勾践之举,目的是颠覆了你们。

    从赵文华对座师徐阶的态度来看,座师徐阶已经成功取得严党信任了,朱平安此刻真想点一首凉凉送给他们。

    “呵呵,子厚,你是担心东楼兄他们吗?放心,有我为你背书,再加上你的座师徐阶帮你说和,只要你向东楼兄低个头,没什么是一场酒解决不了的,如果不行那就两场,估计你最多被东楼灌一顿酒就没什么事了;东楼也不敢违背义父的意志,义父是惜汝之才,有意招揽你的;我有一个直觉,东楼会跟你惺惺相惜的,你们都是绝顶聪明的人。”

    赵文华笑了笑,以为朱平安担心严世蕃的打击报复,遂自信的宽慰道。

    不是,我并非担心严世蕃,而是单纯的不想加入你们严党。

    一来,我有志于为大明消除党争隐患;二来,如今你们严党看似花团锦簇,实则烈火烹油, 历史早就已经注定了严党的覆灭,徐师属于特例, 他现在已经是阁老了, 又是严党的掘墓人, 他现在混入严党,将来也不用担心被严党牵连, 但是我加入就不一样了。严党还能支撑近十年,我现在是代副使,将来的每一步升迁, 都会被深深的打上严党烙印,将来严党覆灭时,我注定会被牵连,被清算, 这是大势所趋,便是徐师也有心无力。

    道不同,不相为谋, 我是注定不会加入严党的。

    “多谢老师赏识,也多谢严阁老的宽宏大量,只是学生才疏学浅......”

    朱平安拱手婉拒道。

    赵文华闻言,先是意外,继而眉头明显皱了起来, 脸上露出了明显不悦的表情。

    离京时,严世蕃特意找上他,要他对朱平安赶尽杀绝;他现在代表严党招揽朱平安, 已经是冒着得罪严世蕃的风险了, 可是没想到朱平安竟然这么不识抬举。

    “子厚, 你是一个聪明人,你知道你现在在做什么吗?”赵文华目光灼灼的看着朱平安,沉声问道。

    “学生知道。”朱平安抬头与赵文华对视。

    “你很有才学,也很有本事, 在被贬谪靖南知县后, 依然在不到半年内迅速崛起,升为如今的四品代副使,如果你以为你的才学本事可以让你无视一切, 那你就太无知,太狂妄自大了。你之所以在靖南还能重新崛起,并非是你的才学让你无视了一切, 而是你被贬谪靖南后, 就被无视了而已......”赵文华面无表情的说道, 言语里浓浓的警告意味。

    “学生明白。”朱平安跟着点了点头,缓缓说道,赵文华所说的自己都知道。

    “你明白,还要坚持吗?”赵文华目光灼灼的看着朱平安,继续说道,“在我离京之前,东楼兄还专门拜访我,你知道东楼交代了什么吗?”

    总不会专门交代你扼杀我吧?

    严世蕃不会这么看得起我吧?我还没有这么大面子吧?朱平安心里狐疑道。

    “东楼再三交代我,要我来到江南后,务必牢牢压制你,扼杀你。”赵文华一字一句的说道。

    竟然被历史上的鬼才如此看重,真是有些荣幸啊,朱平安心中感慨道。

    不过,现在有些理解赵文华的愤怒了,在严世蕃再三交代他扼杀按死自己的时候,他能违背严世蕃的意思,私自代表严党对我进行了招揽,真的是不容易。

    当然,这也是赵文华地位足够高,尤其是担当祭海钦差之后,在严党中也是数一数二的存在了,面对严党太子严世蕃,赵文华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了;另外,这也是赵文华知道严嵩对我惜才,严嵩始终还没有放弃对我的招揽。所以,赵文华才违背了严世蕃扼杀我的意思,转而招揽。

    当然, 虽然如此, 赵文华的招揽之举,还是相当不容易的, 相当有勇气的。

    所以, 面对自己的拒绝, 赵文华才如此愤怒。

    “子厚,你知道拒绝的后果吗?即便我顾念师生之谊对你网开一面,不过我在严党之中,虽然有一定影响,但是相对于东楼,我也只是人微言轻,其他人也只会听东楼的,而不会听我的。我们的人太多了,你知道江南有多少我们的人吗?相对而言,子厚你个人也太微不足道了。一人不足为虑,三人已能成虎,十人,百人,千人呢?子厚你可知晓其中后果?”

    赵文华起身,居高临下的看着朱平安,身影笼罩了朱平安,缓缓说道。

    我知道后果,我一直知道后果。

    朱平安抬起头来,诚恳的说道,“老师,我无意与你们为敌,现在我们有共同的敌人,那就是倭寇!与其将力量用来对付自己人,何不聚集力量全力对付倭寇呢?!”

    “子厚,你的轻重还不关剿倭大局。”赵文华不以为然的摇了摇头。

    一个提刑按察使司的代副使,提领浙军团练,手下也就两千来号人,好吧,看起来现在的自己好像确实不够资格,朱平安自嘲的笑了笑,不过朱平安相信,自己还有浙军一定会令所有人全都大吃一惊的,一定会的......

    “东楼已经注意到你了,相信除了我,其他人也都收到东楼的意思了。子厚,你以一敌众,即便不像是螳臂当车,也跟鸡蛋碰石头没什么区别了。”

    赵文华对朱平安摇了摇头,叹息了一声。

    “相反,如果你加入严党,那你就不是敌人,而是自己人了。我们的资源就是你的资源,我们的人脉就是你的人脉,有我们为你遮风挡雨,你可以茁壮成长,平步青云。就拿眼前来说,你有文谋武略,我有圣上赋予的权力,你来辅佐我,我可以授予你充分的信任,有我们在,你要钱给钱,要粮给粮,要兵给兵,没有谁可以挡你的路阻你的道,你可以在这江南,尽情的一展才华。这日益猖獗的倭患,将会成为你我师生平步青云的垫脚石。”

    赵文华拍了拍朱平安的肩膀,伸开右手遥指东南,踌躇满志的蛊惑道。

第一千六百六十五章 涉险过关

    赵文华跟光头一样,同样也是一个微操太师,军事方面的才能略等于无,不过人菜瘾还太,又急于建功立业,喜欢乱插手指挥战事, 后果可想而知。

    不止如此,赵文华还是一个搅屎棍,不仅憙欢微操插手军事,关于政事、人事、财事等领域无所不插手,陷害忠良、中饱私囊、贪污受贿、巧取豪夺等等更是常规操作,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做不到的。

    赵文华在江南的这段时间, 江南的政治生态被其祸祸的惨绝人寰。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整个江南都几乎成了严党的一言堂,成了他赵文华的一言堂。

    如果辅助赵文华,那自己势必不可避免的成为其茶毒江南的帮凶……

    大丈夫立于世,有所为,有所不为!现在又不是山穷水尽、必须屈身事严党的时候,既然有可以选择站着干事的机会,又何必跪下办事呢!

    不过,赵文华始终是一个问题!

    赵文华诬陷忠良的能耐,可比他微操大师的能耐强一百倍不止,在本朝也是只手可数的存在,如果用在自己身上,那自己麻烦可就大了。

    县官不如现管,这是很现实的一面,如今赵文华已经到了江南,身为钦差,成了顶头上司之一, 想要忽略他的影响, 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严党中枢远,而赵文华近在眼前!自己跟严党划流界限,却是不能跟赵文华完全划清界限,至少不能将赵文华得罪死,不然以后麻烦可就大了。

    拒绝是一门艺术,朱平安考虑了一番后,拱手向赵文华长长一躬,诚愿的说道:“多谢老师处处为学生考虑,为学生在严阁老面前求情,学生感激不尽,只是学生目前无意加入党派,不过,还请老师息怒,学生在此对天发誓,日后学生若是想要加入党派,一定第一时间拜请老师美言拜入严党,绝不考虑其他党派。”

    我现在不是不加入严党,而是不加入任何党派,日后若是入党派,一定加入严党。

    反正自己在大明任何时候都不会加入党争,许下这么一个承诺,等于无。

    这也是给了赵文华一个台阶,一个可以向严党交代的缘由,比直接拒绝迂回委婉了。

    不过,即便如此,赵文华闻言,依然是分外不悦,目光冰冷的注视着朱平安。

    他对朱平安的回复不满意,依然觉得朱平安不识抬举,不识时务,自己都如此放下姿态,屡次三番邀请了,竟然还不识抬举!真是岂有此理!

    赵文华的反应也在朱平安的意料之中,朱平安也知道上面一席话并不能让赵文华息怒,于是又继续往下说道:“学生虽不加入严党,但会全力协助老师完成钦差使命。如今老师此番江南,背负两项重任,一是祭海,二是督军灭倭。此两项任务,老师但有吩咐,学生必竭尽全力,为老师效犬马之劳。学生提领浙军团练,魔下有兵两千,其中见血老兵八百,健壮新兵一千二,面对倭寇,皆有一战之力,老师但有吩咐,学生定率浙军赴汤蹈火,上刀山下火海,也要完成老师之命,在所不辞。”

    听到朱平安如此识趣的表态,赵文华脸上浓浓的不悦稍稍消散了几分。

    虽然朱平安没有答应加入严党,但是能够向自己示好,表态全力协助自己完成两项钦差重任,也就还不至于无药可救。属于还可挽救的那一类!

    更何况他方才还表态,日后若是要加入党派,到时候一定会加入严党。

    果然如义父所说,年轻人头角峥嵘,骨头太硬,不知道世间路难行,得敲打敲打才能长进,相对于他在京城的表现,现在他已经有所软化了,有进步了,只不过还是不够,日后还是要再敲打敲打,有信心将他收入魔下。

    所以,尽管赵文华心中还是不悦,但是对朱平安的愤怒却是消散了许多。

    其实,一开始本来打算,如果朱平安识时务、识抬举,答应加入严党,那皆大欢喜;如果朱平安不识时务,不识抬举的话,那就只能按照东楼的意思,痛下杀手,将朱平安牢牢按死在江南,势必不能让其崛起。

    如今倭患日益严重,各地官兵损兵折将,下手收拾人的机会多得是,最简单的就是到时候将朱平安派到危险之地,若是完不成任务,那就治他一个作战不力之罪,贬官降级那都不是事,若是侥幸得胜,那也抹了他的战功,多派几次,不信他次次都能化险为夷,作战得胜也不给他报功,只要有一次作战不力,那就让他吃不了兜着走。奎于其他暗里的手段,更是多得是。

    不过,现在嘛,却是不用急着痛下杀手了,给个机会也无不可,再观察观察,敲打敲打。

    至于东楼那里,嗯,就看朱平安接下来的表现了,反正该敲打的时候还是要敲打敲打,也算是给东楼一个交代,只是敲打的力度要掌握好。

    赵文华想到这里,伸手重重的拍了拍朱平安的肩膀,语气有三分不悦三分不耐三分聊可接受的说道,“子厚,你还是太年轻,年轻气盛,容易走错路,须知南辕北辙的道理,走错路了容易吃大亏,算了,我给你个机会,只要我还在江南,严党的大门就随时向你敞开,日后你改变想法了,随时来找我。”

    朱平安闻言,心中不由松了一口气,紧绷的弦也放松了,听赵文华的语气,这次应该是涉险过关了。

    赵文华能这么说,至少不会如严世蕃所吩咐的那样全力将自己按死在江南。

    只要赵文华不刻意的将那些明里暗里构陷、使绊子的手段用在自己身上,自己就能少不少麻烦,也能将精力集中在剿灭倭寇之上,幸甚。

    “多谢老师,有老师在旁护佑,想来学生也吃不了太大的亏,日后少不了上门请教麻烦老师,还请老师不要嫌麻烦。”朱平安拱手,面上做出一副感激的说道。

    “你呀,给你个杆子,你就往上爬......下次再来,可没有好茶了。”

    赵文华故作生气的说道。

    “老师这的茶自然都是好的。”朱平安憨厚的笑道。

    “你呀,滚吧,东楼那我先给你兜着,你自己也多长点眼色,不然我想兜也兜不住。”

    赵文华摆了摆手。

    “多谢老师,学生告退。”朱平安拱手告退。

第一千六百六十六章 胡宗宪的抉择

    冬日昼短夜长,天黑的快,朱平安告辞赵文华,从钦差衙门离开时,已经是月上柳梢头了。

    “公子,姓赵的没有为难你吧。”

    刘大刀等人一直在衙门外等候了, 看到朱平安出来,刘大刀等人忙牵马迎了上来,关心的问道。

    他们知道赵文华是严党的大人物,当初在京城,公子帮他们庄子伸冤就得罪了严党,接着在京城又帮杨继盛修改弹劾严嵩的奏疏,彻底得罪了严党,被严党贬谪到了道南做知县,好在公子有才,在靖南埋头苦干,又立灭倭军功,这才重新升官,可是如今赵文华又来了,他们担心赵文华寻朱平安的麻烦。

    当得知朱平安在宴席后被赵文华单独留下后,他们心里就更担心了。

    此刻,看到朱平安完好无事出来,他们心里才稍稍松了一口气。

    “没事,已经交涉好了,以后也不会有大麻烦了。在外面等这么久,辛苦你们了, 走, 回衙咱们涮羊肉锅子吃,好好暖暖身子。”

    “走了,涮羊肉吃喽……”

    朱平安翻身上马,一行人笑着策马向提刑按察使司衙门而去。

    在朱平安一行消失在街道后,一个小巷子里走出一个人来,望着朱平安一行离去的背影。

    正是胡宗宪。

    他早就到附近了,只是知道朱平安被留在钦差衙门,他便在这小巷子里等着,一直等到朱平安从钦差衙门离开,他才悄无声息的从小巷子里出来。

    他今晚造访赵文华,是人生之中作出的最难的一个决定,也是人生之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没有之一!在事情未成之前,不想有人知道。如果谈成了,被人知道也无妨;如果谈不成,那没人知道才是最好的。

    在今日宴席散后,他回到府上,将自己关在书房, 苦思冥想, 艰难做思想斗争。

    现在他面临一个人生抉择,一个能够决定他人生的关键抉择!

    其实,现在不上是他,所有的江南官员都面临这么一个人生抉择!只不过,现在这个抉择还没到来,或者说已经到来了,只是大家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过他们迟早会意识到的。

    这个抉择就是,究竟是听赵文华的,还是听张经的。

    在赵文华到来之前,江南的军事指挥表明上是三人做主,即江南总督张经、浙江巡抚李天宠,还有浙江巡按监察御史,也就是自己。至于应天镇守太监以及应天守备魏国公虽然位高权重,但他们都是应天地方官,还管不了应天以外的其他地方。

    不过,实际上,江南的军事指挥是由张经一人说了算。自己这个浙江巡按监察御史,虽然是圣上特派,但是相对于张经这个圣上特命的江南总督而言,还是不够看,而且自己的主要职责也是偏向于整饬军纪这类监察方向,没有主政、主军一方的经历,履历也相对单薄,地方一干官员也都是听张经的。

    另外,浙江巡抚李天宠,也是圣上特派,督理浙江军政,官职还比自己高,便是整饬军纪这类监察方面,官员也都更倾向于听李天宠的。

    除此外,张经曾经帮助过李天宠,李天宠敬服张经,唯张经之命是从。

    所以说,整个江南的军事方面,实际上是由张经做主,一个人说了算。

    也就是说,在赵文华来之前,江南军事只有张经一个大脑。

    可是,赵文华来了后,事情就不一样了。

    赵文华一来,江南军事指挥,明面上就从三人做主,变成了江南总督张经、钦差赵文华、浙军巡抚李天宠还有自己四人做主了。

    如果赵文华跟张经两人相处和睦,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倒也没什么,只会是大脑加强了而已,可是事实会这么一厢情愿嘛。

    自己跟李天宠能听张经的,可是赵文华能老老实实听张经的吗?

    赵文华是钦差,官职比自己高,又是严党高层,背后有丽阁老撑腰,他能甘心由张经做主,况且以胡宗宪自己的考虑,严党这个时候将赵文华推到江南来,肯定有他们的想法和打算。

    如果所料不差,严党应该是想染指军权了。

    现在严党的势力遍布朝野,民、刑、工、礼、吏等方面,也就是军权方面势力比较薄弱。

    如今江南闹倭寇,正好给了严党插手军权的机会,他們肯定不会放过。因为只有赵文华摄取了江南军权,严党才熊名正言顺、顺遵的染指军事。

    所以,赵文华势必不会听张经的,相反还会积极与张经争夺江南军权。

    赵文华和张经注定尿不到一个壶里,两人就不是一路人,争权是必然。

    今天,赵文华和张经一开始相处和睦只是假象表象,最后张经拂袖而去,就是决裂的明证。只是,大部分官员还在幻想将相和,自己比他们更早的看到了赵文华和张经决裂的一幕罢了。

    赵文华和张经一旦决裂,众人也就不得不面临站张经还是站赵文华的抉择了。底下官员倒还罢了,五品以上官员,由于地位的原因,想不站队都难。

    现在自己早站队,获得的收益也是最大的,一步先,步步先,无论是千金买马骨,还是雪中送炭,自己的这次站队,势必会被立为榜样。

    至于是站队江南总督张经,还是站队钦差赵文华,这可不是小问题。

    不仅关系他巡按浙江的差事能不能办好,更关系着他今后的人生和仕途如何走下去。

    这是他人生中面临的最难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抉择,没有之一。

    一个是圣上派来祭海、督军的钦差,一个是江南诸省军事总督。

    站队哪一边都是收益与风险并存,站队哪一边都不是最佳选择。

    张经背后隐藏着明面上没有结党实际上与结党没有区别的无形党派--清党。如果站队张经,自己在士林之中的名望会大增,今后史书上大概率也能留名,不惧严党权贵的名士之类,可是代价是他会得罪严党,严党把控取治中心,得罪了严党,意味着今后将会远离政治中心,一言一行都会被严党抓住不放,鸡蛋里面挑骨头,明枪暗能都会袭来,什途注定坎坷,有志难伸,建功立业、扫灭倭寇的宏图大志也会在蹉跎之中消磨殆尽……

    赵文华背后站着严党,如果选择赵文华,意味着要摧眉折腰事权贵,成为严党一员,被士林唾骂,史书上的评价也不会好,不过却是可以获得严靠的支持,进而获得建功立业、施展宏图大志的舞台。

    这是一个很难的抉择。

    现在,胡宗宪出现在赵文华的钦差衙门外,意味着他已经做出了他的抉择——站队赵文华!

第一千六百六十七章 **

    四下无人,夜深人静,胡宗宪整理了仪表,信步走上钦差衙门台阶。

    “站住!汝是何人?深夜来此有何贵干?”钦差衙门前值守门子上前喝问。

    这些门卫都是赵文华从京城带来的家奴,平时在京城长仗着严党势力也都是威风惯了, 自家老爷来江南做钦差,那是代表的圣上,那不得是江南第一人啊,这一路上前来巴结自家老爷的达官显贵那是数不胜数啊,宰相门前七品官可不是说说的,想要求见老爷,必须得把我们兄弟讨好了才行,不然咱们可不给往里同胞,咱们不通报,你们就别想进去。

    “我是浙江巡按监察御史胡宗宪,有事拜见钦差赵大人。”胡宗宪上前拱手道。

    “原来是胡大人啊,胡大人来的不巧,我家老爷睡了,有事明天再说吧。”

    门子摆了摆手,嘴里喊着胡大人,可是一点动弹往里通报的意思都没有。

    胡宗宪不虞的神色一闪而逝,抬起头来满是笑容,不着痕迹的将一张五十两的银果塞到了领头的门子手里面,笑着说道,“还请通融一下,我有要事禀告赵大人,还请通报一下。”

    领头的门子低头看到了银票上的金额,脸上笑容顿时如菊花盛开了起来。

    五十两银票啊,这胡御史可真是大手笔,抵得上他半年月银了。

    待会分十两给手下人喝酒,自己还能落四十两呢, 哈哈,家里新纳的小妾瞧见这笔银子,还不得使出浑身解数服侍我啊,胡御史真是我滴财神爷啊。

    “既然有要事,那小的可不敢耽误,我家老爷经常教育我们说国事重于泰山、万万不敢耽误,小的这就进去通禀,胡御史稍等片刻。你们几个还愣着干嘛,还不赶紧的把胡大人请到门房,端茶倒水伺候着。”

    有了银子好办事,领头的门子一脸热情的令人将胡宗宪请到门房端茶倒水伺候,他则亲自一路小跑着往衙门里面通禀胡宗宪前来拜访的消息。

    很快,门房里的胡宗宪就听到院里传来一阵脚步声,心想应该是门子通禀回来了。

    赵大人接见自己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说服赵大人,让他信任自己。

    胡宗宪一边起身去迎门子,一边在肚子里将说服赵文华的腹稿又过了一遍,以后来前来拜访赵文华的次数多得是,可不能得罪了这些门子。

    “哈哈,听闻梅林来访,本官喜不自胜,一时下床匆忙,衣衫不整,梅林勿怪……”

    一个哈哈大笑的声音从门外传来,接着赵文华一身睡衣的身影出现在了们口,脚上的鞋都没有穿好,像拖鞋一样趿拉着,显然是已经就疼了,听到门子禀告胡宗宪到访的消息后,连衣服都来不及穿就出来欢迎了。

    “下官拜见赵大人,宗宪何德何能,打扰了大人休息,还劳大人亲自睡衣倒履出门相迎……”

    胡宗宪看到赵文华竟然亲自出来迎接了,还是睡衣倒履相迎,不由大吃一惊,感动不已,躬着身体长长一拜,语气都有几分感激涕零的味道了。

    看到胡宗宪意外和感动的模样,赵文华不由笑了,不枉自己刚才收到消息后特意脱了衣服换上睡衣出来迎接,这不就收到效果了嘛。古有曹操倒履相迎许攸,今有我赵文华睡衣倒履胡宗宪,日后未尝不是一段传唱千年的佳话。

    “本官初来乍到,对江南诸事还不熟悉,求贤若渴,梅林前来拜访,本官求之不得呢。”

    赵文华热情的上前拉起胡宗宪的手,轻轻的拍抚了两下以示亲近。

    “大人求贤若渴,下官虽不肖,也愿肝脑涂地以报大人睡衣倒履相迎之恩。下官到应天也有数月之久,对于江南风土人情、军民政务也是相当熟悉了,有什么想要了解的,大人尽管问,下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胡宗宪感激不已弯腰说道,一副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的架势。

    至于胡宗宪是真感激还是假感激,除了胡宗宪自己外,没有人知道。

    “来来来,梅林,我从京城带来了一罐松萝茶,我们去书房边喝边谈。”

    赵文华伸手拉着胡宗宪的胳膊向衙门内走去,一边走一边热情说道。

    赵文华抬脚迈过门槛时,睡衣下一截长裤露了出来,跟在赵文华后面的胡宗宪自然看到了,不过胡宗宪对此视若无睹、一点也不意外,脸上激动神色丝毫未变,因为在赵文华一进门,他躬身拜见的时候就已经看到过一次了。

    这种绸布长裤是官服还有常服内穿的,如果晚上就寝的话,肯定是先脱官服常服,再脱长裤,然后换上睡衣,没有谁会穿着长裤再套睡衣的,那样睡觉也太难受了,不符合常理。

    “佛爷跳墙亲翻炒,千金难得一两茶,没想到竟然是天下闻名的松萝茶,那下官今天可是有口福了。说实话,下官当初慕松萝茶之名前往大方和尚处买茶,可惜大方和尚制茶数量有限,早已卖光,没有余茶卖我,是以一直未能尝到松萝茶的味道,令我心中深引以为憾,没成想托大人的福,今日圆梦了。”

    胡宗宪一脸惊喜和感激的说道,一副久仰松萝茶大名、今日得偿所愿的模样。

    对此,赵文华颇为受用,这才对嘛,方才朱平安对松萝茶的反应太过平淡,让他没有多少成就感。胡宗宪的反应就到位多了,让赵文华在这找足了成就感。

    “哈哈哈,梅林待会尝尝,如果喜欢喝,走时,我送你半罐松萝茶。”

    赵文华哈哈笑着豪气的说道。

    “这松萝茶千金难求,大人能得一罐定然不易,君子不夺人所爱,下官岂好意思愧领。”

    胡宗宪感激不已的推辞道。

    “哎,话不能这么说,所谓良弓赠射手、宝马送英雄,松萝茶如遇明主,也不枉它来这世间一遭。方才我留下子厚品茶,也是想为半罐松萝茶找一个明主,可惜子厚虽然满腹才学,却不善于品茶,不能赏识松萝茶内藏之深味。”

    赵文华呵呵笑着,热情的将胡宗宪拉进了书房。

    这也就是说赵文华并未能拉拢到朱平安了,胡宗宪听到这,眼睛顿时亮了,那自己就是第一人了。

    善哉善哉!

第一千六百六十八章 宗宪投靠

    “下官现在总算是明白,为何声名狼藉的大方和尚炒制的松萝茶能够天下盛名、千金难求了。这茶叶如龙蛇在杯中翻滚,一口入喉,如兰在舌,沁人心脾;如魄在天, 飘飘欲仙,如若人间有仙品,那非此茶莫属了。咳咳,下官不得不食言了,大人方才说的走了让我带半罐走的话还算不算数,如果不算数,下官也要厚颜向大人讨要半罐带走了。”

    胡宗宪品了一口茶后, 仿佛每一个毛孔都陶醉了,极尽推崇松萝茶,赞不绝口。

    “哈哈哈,本官言必行,行必果,自然说话算数,你深识松萝茶之内韵,是松萝茶的明主,这半罐茶不与你与谁?!从此刻起,这半罐就姓胡了。”

    赵文华闻言,不由哈哈大笑了起来,大方的将半罐茶递给了胡宗宪。

    “多谢赵大人厚爱,下官就却之不恭了。”

    胡宗宪双手接过半罐松萝茶,喜不自胜的笑了起来,视若珍宝一样收入袖中。

    “呵呵,梅林这次深夜来访,不知所谓何事啊?”赵文华微笑着问道。

    “回禀大人, 宪虽不才, 亦有剿灭倭寇、匡扶社稷之志, 今晚特来毛遂自荐,以佐大人靖平东南。”胡宗宪也不藏着掖着,向赵文华躬身长揖,直截了当的说明来意。

    “梅林快快请起,快快请起,我有梅林相助,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何愁倭寇不灭,何愁东南不平!”

    赵文华闻言,禁不住一脸高兴的上前搀扶起胡宗宪,对其主动投靠,非常满意。

    虽然走了朱平安,但是来了胡宗宪,这波不亏,甚至还赚了。

    论身份地位,胡宗宪可是圣上钦点的浙江巡按监察御史,身份地位远在朱平安之上。论学识才干,胡宗宪的学识才干也丝毫不弱于朱平安,胡宗宪在嘉靖十七年,就以26岁的青年之龄高中进士,虽然不如朱平安弱冠之年就高中状元那么夸张,但是相比之下也不逞多让,而且胡宗宪授官青州益都县令后,一个任就彰显了卓越的政治才干,先灭蝗灾,又平山贼,接着又巡按宣府、大同等边疆重镇,整饬军纪,巩固边防,成绩卓著:再然后巡按湖广,平定苗民起义,步入仕途这十来年间,一步一个脚印,稳步上升,政绩卓著,声名鹊起;两个月前,圣上钦点胡宗宪出人浙江巡按御史,对其寄子厚望。

    可谓是文武双全,政才出众,有勇有谋!

    论年纪经验,胡宗宪年纪比朱平安大二十来岁,经验比朱平安丰富多了,办事又沉稳老练,比朱平安这个办事容易冲动的小年轻老练多了。

    论识时务,自己主动邀请朱平安,朱平安虽未彻底拒绝,但也没有接受,人家胡宗宪可是主动来投,比他朱平安识时务多了。

    这才是真正的俊杰!

    张经只手遮天,视东南军务为禁脔,不容他人插手置喙,东南的官员对自己敬畏,对张经更敬畏,今有胡宗宪来投,东南之困局可破矣。

    “现在夜已经深了,梅林就别回去了,就在衙门歇了,我正好与梅林秉烛夜谈东南时局。”赵文华指着窗外的漆黑夜色对胡宗宪挽留道。

    “多谢大人体恤,那下官就厚颜在贵衙借宿一宿。”胡宗宪立刻应声道。

    赵文华满意的点头不已,令人置办了些酒菜送入书房,他与胡宗宪秉烛夜谈。

    “梅林,我初来乍到,东南倭局如今是何情形?”赵文华询问道。

    “回大人,如今东南倭患如火如荼,日益严重,甚至说糜烂也不为过。自从拒绝大倭酋汪直开市提议后,汪直勾结倭寇大举入侵,连舰数百,蔽海而至,浙东、浙西、江南、江北、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数万倭寇攻陷城池、要塞,杀害百姓无以计数,倭寇还俘虏数不胜数的百姓,逼迫为其做事,妇女昼则纺织,夜则被欺凌,壮男被逼迫为奴,甚至逼迫加入倭寇充作炮灰。倭寇劫掠的财物、绸帛不可计数,劫掠完毕,则纵火为害,烟火滔天,损失难以计量,百姓苦不堪言;除了汪直外,另有倭酋徐海、陈东等聚集四万余倭寇盘踞浙江拓林川沙堡等地,而且每日都有新的倭寇向其盘局地汇聚,徐海陈东等辈不时纵兵劫掠周边城镇,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亦是为害甚重。余者倭寇亦有十多伙,不过部众小则数百,多则数千,虽不如此两股倭寇声势浩大,但危害亦不小。”

    胡宗宪叹了一口气,将江南倭寇肆虐的情况,简要的禀告给赵文华。

    “天杀的倭寇,小打小闹也就算了,竟敢如此猖獗,东南乃是我大明赋税重地,倭寇在东南如此肆虐,严重威胁我大明财政收入,动摇我大明江山社稷,圣上为此忧心不已,倭寇真是罪该万死!”

    赵文华闻言,很是愤慨的说道。

    “大人所言极是,因为倭寇影响,江南各地今年上缴的赋税不足往年三成,被倭寇劫掠而走的财物,更是不是几万万两。”胡宗宪跟着叹了一口气,进一步补充说道。

    听到被倭寇劫走了这么多银子,赵文华更是愤慨了,几万万两银子呢。

    “倭患如此严重,各方应对如何?”赵文华从几万万两银子中缓过神后,又关心的问道。

    “哎,此次倭患,各地卫所颇为不堪,卫所军队普遍怯懦,一遇倭寇,胆气全无,与倭寇一接站便溃败如山倒,战斗力比老百姓强不了多少,能抵御倭寇的卫所十个里面不足一个。”

    “张总督鉴于卫所军队怯懦不堪一战,遂决定调兵遣将,征调外地有战斗力的军队来东南沿海,协兵进剿,抗击倭寇。目前张总督已经起原任贵州总兵白泫及广西都司指挥邹继芳,充游击将军,前往田州、归顺、南丹、东兰、那地调狼兵六千,合帅至浙江御倭,其中田州世袭土官年幼,不能常兵,瓦氏夫人代为统帅田州狼兵,目前狼兵已经在路上,马上就要到了;除了狼兵外,张总督还调募兵参将李逢时、许国栋率领山东枪兵六千前来浙江御倭,也已经在路上了,很快就要到了。”

    胡宗宪缓缓说道。

    “自从张总督就任后,剿倭情况如何?”赵文华又问道。

    “张总督对剿倭较为慎重,并未挥军剿倭,目前主要督促各兵营、卫所加紧练兵,筹措粮饷,意在等待山东枪兵、广西狼兵抵达后,再行进剿倭寇。”

    胡宗宪回道。

    “就任后还未挥军剿倭?”赵文华闻言,眯起了眼睛,不知道在想什么。

第一千六百六十九章 公然索贿

    “什么?由于祭海规模大,并且还要在江阴、常熟两地建两座祭海道观,香火不断,不绝海神祭祀,所需耗费巨大, 朝廷拨款严重不足,然江南一心,众志可成城,为使祭海成功举办,赵大人要我们提刑按察使司衙门支持祭海,自愿认筹纹银一千两, 限期今日解交到钦差衙门, 不得有误?”

    翌日, 刚在衙门吃过早饭,朱平安就收到了一个令人大跌眼睛的消息。

    朱平安对这个消息毫不怀疑,因为这来自于钦差衙门派人送来的一份公函,张臬台将衙门里众人召集了起来,当众宣读了其内容。

    朱平安听后,第一反应是难以置信,觉得离谱他妈给离谱开门——离谱到家了!赵文华竟然公然堂而皇之的给衙门发函索银。

    第二反应是这特么的是变相索贿吧?!虽然是以支持祭海的名义,披了一层伪装,可是明眼人一瞧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光天化日之下,公函索银,赵文华都已经嚣张到这种程度了吗?

    其他人也都明显惊呆了,一个个惊讶的张大了嘴巴,满脸难以置信。

    不过仔细揣摩下,却发现套路虽然简单,但是背靠祭海大局,无懈可击。我这不是索贿, 而是为完成祭海筹备物资,是为了完成钦差使命,任何指责我索贿的, 都是别有用心,都是不支持祭海,都是非议圣上。江南一心,众志成城,你连一点银子都不愿意认筹支持,又怎么好意思说自己忠君爱国呢。

    不愧是京城来的大佬,这操作也真是太……请收下我们的膝盖。

    “我问了下,不止我们提刑按察使司衙门,其他衙门也都根据衙门大小分摊了数目不等的银两,从百两到千两,无一例外,便是张总督的总督衙门也概莫能外。”张臬台进一步对众人说道。

    “张总督也被分派了?”众人听后,一个个目瞪口呆了起来,比刚才更加难以置信。

    张总督论地位权势还在赵文华之上,赵文华竟然敢向张总督发函索银。

    嗯,或许是赵文华象征性的向总督衙门摊派几两银子做个样子,意思一下,表示所有衙门一视同仁,以便各衙门乖乖的按时上交认筹银两。这也算是官场上盛行的潜规则了,上下都好交代。

    众人如是想到,遂想通了。

    “嗯,总督府衙大,又分管诸身军事,所以被分派了五千两银子……”张臬台扫了众人一样,微微点了点头,轻声说道。

    张聂台的话语声很轻,可是这很轻的一声却不啻于一道惊雷,轰然在室内炸响。

    “什么?五千两?!”

    众人都禁不住惊讶出声,不是应该做做样子意思一下嘛,怎么还分派了最多的银两。

    “是的,五千两。”张臬台点了点头,然后补充道,“不过听说张总督闻讯勃然大怒,劈头盖脸训斥了赵钦差派去送函的书吏,五千两银子,你们怎么不去抢,我衙门的银子全都用来养兵了,恨不得一个铜板掰成两半花,回去告诉赵文华,如今我衙连一个铜板都匀不出来了,倒是还望他支援剿倭,自愿认筹一万两银子呢!劈头盖脸训斥了书吏一番后,令人赶将了出去。”

    好吧,这很张经,朱平安闻言,毫不惊讶。另外,赵文华索银的行为,可不就是明抢吗?!

    “张总督有资格拒绝,我们却是拒绝不得,这笔银子还得按时认筹交上去。”张臬台无奈的叹了一口气,然后对众人说道,“我提前说一下,诸位心里也都有个准备,由于咱们衙门骤然出了这一千两银子,今后咱们的伙食标准要降一降,诸位包括我在内,今年一年各种节礼、补助怕是要扣减了。”

    “啊?伙食标准还要降啊?节礼也没了?”张楚峰等人不由一阵哀嚎。

    也不怪众人哀嚎,张臬台素来节俭,提刑按察使司衙门的伙食标准相对于其他兄弟衙门,已经很低了,甚至都不如一般的县衙伙食标准,这再往下降,怕是日后顿顿都是白菜萝卜豆腐了,十天半月能见一次荤腥就不错了。另外,不止伙食标准降低了,连节礼补助也给扣了,这可是一笔不菲的福利呀。

    他们虽然不差钱,可是这么一笔本就属于自己的福利银子飞走了,也是心痛不已。

    看到张楚峰等人哀嚎的样子,朱平安不由扯了扯嘴角,他都是在军营,伙食标准降低对他几乎没啥影响,至于节礼嘛,本就是隐形灰色收入,扣发也就扣发了。

    “咳咳,子厚,还有一件事需得跟你说一下。”张臬台对朱平安说道。

    “臬台请讲。”朱平安应声道,心里面有一丝不妙的直觉。

    “除了各衙门外,各军营也被分派了。由于你的浙军是新成立,又是团练,分派的银两算是最少的,不过也有两百两银子。这是被分派到浙军的认筹银子,咱们衙门才承担了一千两银子,却是无力再分担了,子厚提领浙军,需得自己想办法了。”

    张臬台对朱平安缓缓说道,看向朱平安的眼神有些同情。朱平安的浙军军费本来就不富裕,兵部等有司又经常克扣、拖延,现在又被分派了两百两银子,本就不富裕的军费定然要雪上加霜了。

    什么,浙军还要再分派认筹两百两银子?!连团练都不放过……

    朱平安勾起的唇角,瞬间垮落了下来,脸色也变得无语了起来。

    真是天道好轮回啊。

    这下勾起唇角的就变成了张楚峰等人了,一个个对朱平安送上了同情的目光。

    尤其是张楚峰,他都快幸灾乐祸的笑出声来了。真是可怜啊,这两百两银子需要朱平安一个人承担呢,哈哈……我快忍不住了。

    “好吧,下官会准时凑出这笔银子。”朱平安叹了口气……

    如今浙军秘法刀疮药生意越来越红火了,这笔银子倒不是问题。

    只是其他军营……

    其他军营本来都急缺粮饷银子了,多少军营、卫所因为发不出粮饷,致使逃兵不断,武器铠甲年久失修了,赵文华竟然还要各军营往外掏银子!这下各军营又得克扣士兵粮饷了……

第一千六百七十章 日进十万金

    这一日,前来钦差衙门“自愿”认筹献银的衙门官吏络绎不绝,进进出出的马车和轿子硬是把钦差衙门前宽阔的大道都给堵住了,一口气堵了好几百米远。

    在古代难得能看到这种堵车的盛况,朱平安都有一种梦回现代的感觉了。

    是的。

    朱平安也过来了, 他是跟着白副使一起来的,白副使代表浙江提刑按察使司衙门前来认筹献银,朱平安代表浙军前来认筹献银。

    来到门前,朱平安发现不止是各衙门,应天及周边的乡绅、富商也都来了。

    朱平安寻了一个大腹便便的富商了解了下情况,得知他们是收到了应天户部、工部等有司官员的口头通知, 也就是代为传达了赵文华的意思,令他们自愿认筹银两前来支持祭海。

    钦差衙门前车水马龙, 络绎不绝;钦差衙门内门庭若市, 人声鼎沸。

    这一幕就跟钦差衙门办喜事一样,衙门院子里摆开了五张大桌子,桌子后有五个书吏正在记账。他们脚底下摆了一溜的大箱子,箱子里满满澄澄的金银还有一摞一摞银票,堆得像金山银山一样,金光闪闪的把人眼都快闪瞎了。

    官吏、乡绅还有富商们排着队上前,报上所厚衙门或根脚姓名,将认筹的银两上交,书吏仔细清点确认数额无误后,一一的记录在账本上。

    朱平安还有白副使排队上前,交了银两后,连赵文华的面都没有捞上拜见。

    想要拜见赵文华的人很多, 但是只有那些超额, 还是大幅度超额银两的官吏、乡绅、富商才有资格亲面拜见赵文华。

    朱平安在现场询问了一下, 说是三千两以上的才有拜见赵文华的机会。

    三千两多吗?

    当然多了, 这年头大部分官员一年下来的俸银也不过数十两而已。不过愿意认筹超过三千两的还是大有人在,多是乡绅和富商,尤其是富商最多。

    朱平安在现场听说有一个应天本地的大富商认筹上交了足足一万两银子,受到了赵文华的亲切接见,还获得了跟赵文华共进晚膳的资格。

    至于多少银子可以共进晚膳,这个没有明确标准,都是受到赵文华接见后,赵文华亲自确定的。据说已经有六个人获得共进晚餐资格了,最少都是认筹了六千两银子的,有点巴菲特慈善晚宴的那味了有没有。

    朱平安估算了一下,赵文华今天保守也能收到超过十万两银子……

    日进斗金都不足以形容了,怪不得赵文华将来会赖在江南这么久时间。

    东南沿海的富饶,由此一幕,可见一班。

    朱平安在人群中转了一圈,不着痕迹的将那些获得赵文华接见,尤其是获得共进晚膳资格的乡绅还有富商的名字,在心里默默记了下来。

    这些向赵文华大额利益输送的人,多少都有些问题。

    目前东南正常做生意的商贾,一般不太舍得送这么多银子,也没有必要下这么大的血本。当然,也不排除一些想要攀附权贵的商人,但毕竟是少数。

    目前江南最暴利的行业是海贸走私,尤其是海禁后,海贸走私的暴利超出想象。很多商人还有地方士绅都铤而走险参与了走私,有很多官员也暗中参与了走私。

    当前,虽然欧罗巴诸国资本主义正在发展,但是大明绝对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经济中心和贸易中心,海外市场包括倭国以及佛朗机等欧罗巴诸国对大明的丝绸、瓷器、棉布等商品的需求也是呈井喷式高速增长。

    可是,奈何大明现在实行海禁。官面上与大明进行海贸的渠道完全中断。

    可是海外对大明商品的巨量需求还在,只要将丝绸、瓷器等商品运到海上,跟倭国、欧罗巴诸国交易,就能获得十倍、百倍的利润回报,完全跟抢钱一样。

    巨大的利益,促使大明沿海很多地方士绅、商人铤而走险,冒着违反朝廷禁令的灭族风险,开始走私。一些官员也暗中参股,参与走私。

    除了朝廷查办的风险,去海外走私本身也有风险,海上没有规则,弱肉强食,有被劫掠的风险。

    所以,集团走私、武装走私盛行,有时候走私也会兼职抢掠,有的直接变成了大海盗,汪真就是这样演变成大倭寇的,即便没有变成海盗,他们跟倭寇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与倭寇暗中勾连也不是什么稀罕事。

    很多时候,朝廷剿倭时,串通倭寇,将官军动向,向倭寇通风报信的就是这些人。

    结合赵文华前来祭海、剿倭的背景,朱平安几乎可以断定,这些向赵文华大额利益输送的商人、乡绅还有官员,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走私参与者。

    走私暴利,国内的商品输送到海外,利润便是十倍以上,赚钱跟大风刮来的一样,所以他们毫不吝惜贿赂,目前严党的最主要贿赂来源便是江南这些人。

    得到赵文华等庇护,他们可以获得特殊照顾,保护他们的走私生意,也可以在剿倭中免祸。

    花钱买平安,花钱买保护伞,他们乐意出这笔银子,而且是抢着出。

    朱平安将这些人都暗暗记在心中,顺藤摸瓜,日后他们未尝不是突破口。

    今天算是用着二百两银子买了这些信息吧,朱平安自我安慰道。

    钦差衙门前络绎不绝的车水马龙,一直到了黄昏才渐渐稀疏了起来。

    及至到了傍晚,才最终安静了下来。

    钦差衙门内,赵文华看着属子里五太箱子金银以及一箱子银果,整个人红光满面,一双眼睛里面全是亮闪闪的光,勾起来的嘴角怎么都落不下去。

    足足十二万两银子啊,江南啊江南,不愧是膏腴流油之地,这次出来可真是来对了。

    呵呵

    真是乐不思蜀啊。

    不过,张经还真是可恶,冥顽不灵,死了心的与我作对!竟然将我派去的人臭骂了一顿赶了出来,打狗还要看主人呢,一点面子都不给!

    “各方都把银子送来了吗?”赵文华从银子上收回目光,对从京城带来的心腹账房问道。

    “基本上都送来了。”心腹账房回道,“除了张总督衙门,浙江巡抚李天宠、还有淳安知县海瑞等少数衙司没有送上银子外,其他衙司都送来了。”

    张经到最后还是没有把银子送来,这是死了心的要跟我作对了!还有李天宠这个老混蛋!

    海瑞是谁?哪来的沽名钓誉之辈,本官记下了,等着吧,有你好果子吃!

    赵文华脸色有些不悦,复又确认道,“分派给浙军的银子送来了吗?”

    “朱大人早早的就送来了。”心腹账房回道。

    “还算识趣。”赵文华稍稍满意了几分。

第一千六百七十一章 阅兵检验成效

    钦差迎了,银子交了,是时候回去继续练兵了,朱平安辞别了衙门同僚,带着刘大刀等人返回。

    不过临走前, 朱平安又去拜访了一下徐渭徐文长,如今剿倭之战眼看便起,如果能请的徐文长出山相助,一定可以如虎添翼,不过可惜,徐文长表示乡试马上就要开始了了,他要专心备考, 拒绝了朱平安的邀请。

    朱平安见他确实专心备考, 只好作罢,强扭的瓜不甜,总不能强迫断了人家前程吧,临走前给他留下了二十两银子,便带着刘大刀等人返回浙军大营了。

    回到桃花集镇后,朱平安去宅子里陪李姝坐了一会,听了听胎动,连饭都顾不得吃,便马不停蹄的返回浙军大营,马上就要拉开剿倭大幕了,练兵可不能耽误。

    尤其是前些时日得到了张总督的暗示,张总督有意将浙军分派出去坐镇一方,估摸是苏杭一带某座中小城池,这一带倭患最是严重,浙军必须要尽快形成战力才行。

    剿倭大幕马上就要拉起了,战事也要起了, 就算以张总督稳妥的性子,要等到狼兵抵达、万事俱备后, 才会大张旗鼓兴重兵灭倭, 但是这准备期间,一些小规模的战事却是避免不了,尤其是等到坐镇一方后,保一方安宁,更是少不了与倭寇短兵相接,所以,留给浙军的时间不多了。

    练兵,刻不容缓。

    不过,浙军练兵已经数月了,义务兵也来了半个月了,是时候检验一下练兵成效了,在战事开始前发现浙军存在的问题,纠正过来不过费点时间精力。

    如果在与倭寇的战事中才暴露问题,那付出的代价可就是鲜血和生命了。

    所以,朱平安回到浙军大营第一件事就是通知全军,即刻开始阅兵。

    “通晓全军各营各稍各伍,即刻开始校场阅兵。阅兵优胜者,除绩效考核加分外,还有彩头,阅兵最优的十名士兵获赐营长指挥刀一把;阅兵最优的三伍,伍长记功,每人赏银3两,阅兵后赏赐酒席;阅兵最优的一哨,以后扩军,所部军官及士卒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晋升权......”

    军令下发之后,不到半盏茶的时间,浙军全军两千余名将士就已经甲胄整齐的在校场集结了。

    浙军全军已经列装棉甲了,有了装备营后,棉甲制作效率大大提高,尤其装备营感恩朱平安优待,连续日夜加班赶工,保质保量的制作了两千多副棉甲。

    穿上棉甲,浙军将士也都打心眼里接受装备营了,一副好甲胄相当于多了好几条命啊。

    除了棉甲外,浙军将士还标配了一个兽皮水袋、一个铁质火药盒、一个铁质铅弹盒,一个急救包。铁质火药盒里面放的是油纸包好的颗粒状药,可以大大提高火铳装填效率,一个铁质铅弹盒,里面放置了铅弹,一个急救包,里面放的是秘法刀创药、纱布,本来里面还放了一小葫芦用于消毒的高度蒸馏酒的,但是经常有将士偷喝,所以暂时取笑了。

    看到全军在半盏茶内快速集结列队,身着统一式样的装备,一张张昂扬的面孔,朱平安满意的点了点头,从精气神上看,浙军勉强有几分强军的模样了。

    阅兵开始。

    队列、阵型、旗语、进退等基本功在各营将士围绕校场行进过程中就检阅出来了。

    朱平安在校场一一检阅,刘牧也带监察营对各营将士的表现做好记录。

    各营将士表现都不错,尤其是义乌新兵,虽然训练时日不长,但是队列表现比老兵甚至还要好两分,义务兵吃苦耐啦、老实听话的特点彰显分明。

    接下来便是阅兵的重点了——射击。

    通过朱平安坚持不懈的多方努力,再加上这个年代明军还不够重视火器,朱平安从各方获取火器,浙军的火铳普及率已经大刀人手一铳了。

    射击检阅以哨为单位,一哨一哨进行火铳实弹射击。

    朱平安设立了三个靶场,一个是七十米靶场,一个是一百五十米靶场,一个是二百米靶场。

    三个靶场同时开始检阅,一哨一哨轮流在三个靶场上进行实弹射击。

    由于这个年代火铳精度有限,而且也为了测试火铳的射速,朱平安令每个兵士在每个靶场各进行三次实弹射击,三个靶场也就是九次实弹射击。

    朱平安令刘牧的监察营将各将士实弹射击的中靶数以及射击时间、射击熟练度等等一一记录下来,对应的打不同的分数,最后九次实弹射击下来汇总一个得分。

    朱平安也在三个靶场之间来回巡视,对浙军全军将士的射击情况摸底了解。

    “二郎加油,瞄准了再射,这一发再中,你可就是九发全中了。”

    “狗蛋你忒娘的能不能靠谱点,八发就中了三发,这次要是再脱靶,看老子怎么炮制你!”

    “王小二别担心,你已经八发中六成绩上等了,这一发你就正常发挥就是了。”

    “铁索牛逼,九发全中,不愧是咱们伍的神射手,看看还有谁不服。”

    靶场上人声鼎沸,人们射完的将士为场上正在射击的将士加油助威,喝彩声不断。

    朱平安在校场上巡视诸将士射击,时而点头鼓掌,时而轻轻蹙眉摇头,不过总体还是满意的。全营将士的射击熟练度和射击精度已经达到合格线了,其中还有不少将士展示出了神射手的潜质,用这个年代的落后且精准度欠缺的火铳,他们的射击命中率都达到了惊人九射八中以上。

    通过巡视诸将士射击,朱平安对浙军的火器水平有了一个较为直观的评断了。

    火铳的威力尚可,但是射程和精度还是有些不足。

    浙军的火药已经用改进的黑火药了,威力比之前的火药几乎提高了一倍,只要命中就能造成相当致命的杀伤力,这是弓箭等冷兵器所不能比的。

    不过,碍于这个时代火器制造技术的局限,火铳的射程还有精度就有些不足了。

    朱平安估算了一下,在七十米之内,浙军火铳的命中率大约在百分之五十五左右;一百五十米内,火铳的命中率就降低到了百分之三十五左右了;而二百米开外,浙军火铳的命中率就降低到了百分之二十五左右了。

    朱平安还挑了两哨,令他们在三百米的距离试射,发现命中率只有百分之十五左右。

第一千六百七十二章 出来吧,排队枪毙战术

    射程倒还罢了,这个年代火铳的射程当然不能跟现代的枪械相比,但是比这个年代的弓箭最远射程和有效射程都要远的多,三五十米不成问题。

    有了这个三五十米的先机,火器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我可以打到你,你却打不到我,等终于进入弓箭射程的时候,你已经损兵折将严重了,此时我再及时后撤拉开距离,在游戏里面就是典型的放风筝……

    精度是个问题。

    这个年代的火铳技术有限, 都是滑膛枪, 滑膛枪的射击精度本来就有限, 并不是士兵训练不足,而是滑膛枪固有缺陷,射击精度先天不足。

    要想提高火铳精度,必须有膛线才可以,膛线是枪管的灵魂,膛线可以使子弹在击发后高速旋转,使得子弹头保持既定的方向一直朝前。

    不过,朱平安并非理科生,只是知道膛线可以提高射击精度,至于膛线是什么样子的,圆的直的还是螺旋的,朱平安是不清楚的, 怎么在枪管刻画膛线,朱平安也是不知道的:另外膛线画好后,子弹需不需要调整, 火铳枪管钢材需不需要调整等等,朱平安也是一概不知的。

    但是,这些都不影响, 我可以把思路提出来,由装备营的两位火器匠师来研发。有了这个思路方向,多摸索摸索,应该可以做出来。嗯,待会就去找两位匠师,至于膛线理论。用陀螺就可以说服,陀螺转的越快,站的越直,一直围绕轴线转的。

    只是线膛间世的时间就不敢保证了,毕竟是划时代的东西,估计两位匠师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才能做出来,一两年、两三年、三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也说不定。

    可是眼下剿倭之战马上就要开始了,却是没有时间等待线膛问世了。 i

    射击精度的问题必须得解决才行,除了特别优秀的神射手之外,一般士兵七十米的命中率才只有百分之五十五,差不多一半的射中概率,也就是说敌人站在那不动让你瞄准,也只有一半的概率能射中, 跟抛硬市一样;至于一百五十米的命中率更是只有三分之三十五, 差不多三成的射中概率,战场杀敌是你死我活的残酷,要百分百才可以,可不能寄托在概率上。

    可是怎么解决呢?

    其实要严格说起来,弓箭的射击精度还不如火神枪呢,现在的武举考试,一百米左右的靶子,三箭中一箭就合格了……

    当然弩的射击精度要高的多,不过弩的装填、连发速度远低于弓和火铳,这个另当别论。

    弓箭的射击精度是如何解决的……朱平安摸着下巴沉思了起来,大片《英雄》里面那经典而震撼的一幕箭雨,第一时间便浮现在了脑海中。

    然后朱平安便眼睛一亮,弓箭是集中弓箭手,万箭齐发,火铳亦可如此。

    精度不足,那就数量来凑,一发火铳的命中率是百分之五十五,两发火铳呢,三发呢……

    再接着,近代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排队枪毙战术便出现在了朱平安的脑海中。

    排队枪毙战术,看似简单而愚蠢,实则极为残酷和有效。这是最适合火绳枪的战术,甚至在燧发枪时代也是极为合适的。

    只有当枪械的精度、效率提升到一定程度后,排队枪毙战术才落伍。

    排队枪毙战术,确切的名字是线列战术,排队枪毙战术只是后人调侃。

    所谓排队枪毙战术,是指士兵不拍排成宽而浅的最密集线列,一条线列有二至四排士兵,然后齐射,力求最大的火力密度,以保证杀伤力。

    这是火绳枪时代人类能想到的最先进战术了,在欧洲风靡了上百年,英格兰不列颠人龙虾兵凭借此战术横扫了印度和美洲,在全球横行无忌,打出了一个跨越全球七大洲的第一大殖民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当年,英国对我国发动罪恶的鸦片战争时,所用的就是这种战术。

    现在这个战术还没有被人开发出来,至少还要一百多年时间才会问世,不过,现在是时候让它提前问世了。

    不过,线列战术的名字适合西方习惯,却不适合大明的命名习惯,线列战大最考验勇气和纪律,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日后此战术便命名为勇纪阵好了。

    印象中英国人的排队枪毙战术,一般是排成三列横队,第一列跪着,第二排弯腰,第三排站着,一声令下,三排士兵一起开火,一轮齐射。

    记得历史上,大明立国之初,沐英平定云南时,为了对付叛军的大象等野兽,使用了火器,有感于火器装填太慢,而研发了三段击,即第一排火铳手射击后,退至队后进行专心装填弹药,第二排火铳手上前开火,然后退后装弹药,第三排火铳手上前射击,三排轮流装弹开火,弥补了火铳装弹用时长的缺点,保持火器相对持续射击,最后大获全胜。

    再过数二三十年,倭国的织田信长也研发了另一种三段击,他是安排士兵三人一组,让其中射击精度最高的士兵充当射手,射击后,第二名士兵接过火枪并从前端装入火药,捣实之后装入枪弹,第三名士兵则从后面调整火绳的位置,将扳机移至原位,然后将火枪递给射手,如此轮流各司其职来达到相对持续射击的目的,其在长筱合战中凭此三段击,击溃了武田家骑兵。

    勇纪阵采用英式,还是三段击?

    朱平安摸着下巴思索了起来。

    还是看实践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手段。

    明天就开始推行勇纪阵,在实践中检验,探索最适合浙军的射法,朱平安下定了决心。

    阅兵也在进入了尾声。

    朱平安兑现了承诺,将十名最优秀的士兵叫到台上,当众勉励了一番并赏赐了营长级指挥刀,这是装备营新近打造出来的腰刀,是朱平安按照印象中戚家军军刀,提了想法,由装备营打造的,命名为浙军军刀。

    有倭刀的风格,刀刃弧度加大,宽度缩小,但是跟倭刀不同的是,浙军军刀更长更硬实,刀刃中间和刀背上分别加了一条镐线和一条栋线,刀尖也保留着刀身基本的厚度,采用v字形开锋,便得具有强大的切割力,具有强大的砍削能力,这是标准的中**刀血统,比倭刀更胜一筹。

    朱平安做过测试,用改良后的浙军军刀与倭刀对砍,数次硬碰硬之后,倭刀出现缺口乃至断裂。

    由于装备营人力有限,浙军在慢慢换装这种军刀,优先供应军官,军官的指挥刀比普通浙军军刀更加精良,也华丽几分,说是装逼利器也毫不为过。

    阅兵最优的三伍也受到了朱平安的表彰,每人赏银三两,伍长记功。

    阅兵表现最优的一哨是由义鸟陈大成率领的一哨,让朱平安有些意料,不过细想却又在情理之中,义乌天生兵种嘛,陈大成又是义乌人中的人杰,朱平安大力表扬了他们一番,令人记录在案,日后扩军,陈大成他们哨所有人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金圣权。

    最后,杀猪宰羊,肉香满营,在一众将士兴奋大呼中结束了阅兵。

第一千六百七十三章 浮世三千,吾爱有三

    夜深月明,万籁俱寂,北斗冲天河,除了值夜的将士外,全营将士全都睡了, 唯有浙军帅帐的灯火一直亮着,朱平安一边沉思,一边伏案挥毫。

    桌案上数张宣纸已经写满了,最底下一张宣纸,只露出一行,上书:《勇纪阵施行条例》。

    明日就要开始在全军推行勇纪阵, 也就是欧式排队枪毙战术了,具体条陈章程必须提前拟好, 有大致章程可依, 才不会临头手忙脚乱一团糟。

    所以,今晚朱平安连夜加班,将印象中的排队枪毙战术与浙军实际情况相结合,拟写出适合浙军的勇纪阵,这一版只是草案,具体条例还要在推行勇纪阵的过程中,结合实际边练边改。

    当然,朱平安也没有忘了李姝,李姝现在是孕妇,最是需要老公呵护的时候,在现代就听说不少孕妇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可是,由于浙军这边确实脱不开身,为了不让李姝挂念,也为了让李姝有个好心情,朱平安早在下午黄昏前派了一个亲卫送去镇上朱府送信, 还带了朱平安的一封亲笔信,或者说情书。

    赶在黄昏前,朱平安派出的亲卫便抵达了朱府, 由人领着来到了二门前。

    “咯咯咯,还真是说曹操曹操到,小姐才念叨姑爷,姑爷这就来了。今儿姑爷来的比平时早呢,咦?怎么只有一个当兵的,王管事,姑爷去哪了,怎么没见姑爷呀?小姐还等着姑爷呢。”

    琴儿和画儿本来在陪着李姝在院子里散步,听到消息后,第一时间跑了过来,到了后发现只有一个大头兵,却没有看到朱平安的身影,不由诧异的询问领着亲兵前来二门外的王管事。

    “画儿姑娘,琴儿姑娘,姑爷没来,只有一个军爷来了。”王管事上前回道。

    “回姑娘,大人派小的前来府上传话,这几日大人要在浙军大营加紧练兵, 就不回来了, 请夫人保重身体,安心养胎,不要挂念。大人说再过个三五日,便回了。”亲兵弯腰上前,抱拳对琴儿和画儿说道。

    “怎么突然要加紧练兵了呀?左右离的这么近,也不耽误姑爷多少功夫啊。”

    琴儿想到小姐方才念叨姑爷,还提前半天给姑爷煨了一锅花胶鸟鸡人参汤,若是知道姑爷不仅今天不回来,还要连着好几天都不来,小姐指不定多失望呢,想到这就禁不住橛起了小嘴,小声的嘀咕了起来。

    “嗯嗯,就是啊。”画儿跟着点头。

    “哦,小的差点忘了,姑爷让我把这封信带给夫人。”

    亲兵说着取出一封密封着的素白信笺,恭敬的双手交给了琴儿和画儿。

    姑爷人不来,来一封信又有什么用啊,小姐知道了指不定得有多失望呢……

    现在小姐的肚子越来越大了,小公子又爱在小姐肚里闹腾,尤其是到了饭点,这几日小姐本就胃口不好,若是小姐再失望难过,那就更没有胃口了。

    琴儿和画儿拿着信,很是担心的回去禀告小姐。

    “朱哥哥呢?”

    李姝看到琴儿积画儿两人回来,没有看到朱平安的身影,不由开口问道。

    “啊,那个……”琴儿和画儿两人一脸为难,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好,想要隐瞒吧,可是终归瞒不的住,可是直接说吧,又担心李姝失望难过,只好支支吾吾了起来。

    “朱哥哥有事,今天回不来了是吧?“看到两人为难的样子,李姝一下子便明白了,意兴阑珊的放下了手中缝制的小猪玩偶,淡淡的说道。

    这种公仔玩偶还是朱平安与李姝聊天时,聊到小宝宝出生后的玩具时随口说的,顺手画了几个q版的玩偶草图,李姝看后觉的有趣,亲手缝制的一个公仔,憨态可供,童趣可爱。

    本来是准备等着朱平安回来,给朱平安看的......

    可是得知朱平安今天不回来后,李姝也就意兴阑珊、百无聊赖了。

    小姐果然不高兴了,琴儿和画儿见状相视一眼,心里面不由担心了起来。

    “朱哥哥有没有说什么时候回来,明天,还是后天?”李姝又问道。

    “哪个,哪个……”画儿和琴儿又支支吾吾起来了。“这几日都没空回来了?”李姝的语气明显比刚才失落了,情绪明显绷不住了。

    “小姐,姑爷刚才派人过来,说这几日要在大营加紧练兵,就不回来了,请小姐保重身体,安心养胎,不要挂念,再过个三五日,便回了。”

    琴儿和画儿不得不小声的将实情讲出来,一脸担忧的看向自家小姐。

    果然看到自家小姐脸色又失落了几分,喃喃了一句,“三五日啊……”

    不知怎么了,之前在京城时,一别南北千里之遥,连着数月不见,也未像如今这般;可如今到了一处团聚后,只一两日不见,便相思难忍……

    “小姐,小姐,姑爷还让人送来了一封亲笔信呢。”琴儿连忙说道。

    “对对。”画儿跟着连连点头,接着两人便将信笺送到了李姝手上。

    信封上写着“姝儿亲启”四个大字。

    虽然不抱希望,但是还是希望小姐看到姑爷的亲笔信后,能够少伤心会。

    两人不由如此祈祷道。

    “什么信啊。”李姝面无表情的淡淡说道,接过信低头看了一眼,情绪也没有多少起伏。

    姑爷的信果然没用,跟预想的一样......看到这一幕,画儿和琴儿不由垂头丧气了起来。

    李姝面无表情的撕开信封,一张被叠成心形的信笺露了出来。

    看得出姑爷很用心呢,都叠成了心形呢,看到这一幕,画儿和琴儿又升起了希望,然后看向自家小姐,发现小姐脸上也没有多少波澜......

    还是没用,什么信也不如姑爷回来啊,琴儿和画儿心中都明白。

    “姑爷也真是的,练兵也不至于这么紧急啊,连饭也顾不得吃,离的这么近......”

    琴儿和画儿低着头,替自家小姐打抱不平,帮着小姐把委屈说出来,小姐能好受些。

    “噗呲......”

    一声情不自禁的娇笑传来,打断了两人的打抱不平。

    琴儿和画儿难以置信的抬起头,没有听错吧,刚才小姐笑了是不是?

    视线中,小姐已经展开了信笺,看的认真,一双明眸,波光潋滟,媚眼如丝,脸上的表情早就冰雪消融了,人面娇若桃花,嘴角弯出了幸福的弧度,回眸一笑百媚生。

    “你们说什么呢,如今国难当头,朱哥哥练兵是正事,有几日不来又怎么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李姝一边目不转睛的看着信笺,一边头也不抬的说道。

    啊?

    画儿和琴儿呆若木鸡。

    姑爷的信里写了什么灵丹妙药,竟然一下就治好了小姐的相思症?!

    两人好奇的凑上前。

    只见信纸开头,画着q版的小姐和姑爷,画里q版姑爷单膝跪地向小姐献花,画的惟妙惟肖,可爱极了,怪不得小姐看了一眼就禁不住噗嗤笑了呢。

    再往下看,只见下面写着一首格律特殊的长短句诗词:

    浮世三千,吾爱有三;

    日、月与卿。

    日为朝,月为暮,卿为朝朝暮暮。

第一千六百七十四章 操练勇纪阵

    桃花集上空,天朗气清,万里无云,就连寒风也很给面子的偃旗息鼓了。

    风和日丽这个词再合适不过了。

    不过,桃花集校场几乎笼罩在了黑雾之中, 而且还伴随着一阵又一阵惊天动地的“砰砰砰”声,不知道的还以为桃花集校场有大妖在渡劫呢。

    周边的村民从一大早就听到了这一通又一通砰砰砰的声音,一开始以为这是谁家办喜事放炮竹呢,不少村妇一脚踹起还在被窝里的男人,让他下去看看谁家办喜事呢,怎么没有通知咱呢,乡里乡亲的, 要不要去搭把手帮个忙啊。

    一大早,村里不少男人都懵懵的出门查看情况, 在村口碰上好几个同样出来查看情况的乡党。

    一番查看后,确认自己村子没有人家办喜事,也没有哪家熊孩子偷偷放炮竹。声音的来源好像在桃花集山脚那边,几个乡党结伴过去查看。

    然后就看到了黑烟弥漫的桃花集校场,以及越来越清楚的砰砰放枪声。

    咋回事?桃花集闹鬼了吗?一阵又一阵的黑烟,还有那砰砰砰的声音比炮竹还要响好几倍。

    “军营重地,闲杂人等退避。”浙军巡逻兵第一时间发现了查看情况的村民,及时将他们屏退。

    不过村民也从浙军巡逻兵这得到了事情的真相,不是闹鬼了,也不是放炮竹,而是浙军在发射火铳。

    这不是什么秘密,大明的官兵普遍都有列装火铳,只不过数量不多罢了。

    得知浙军在训练火铳后,村民们恍然大悟的各回各家找各自婆娘汇报去了。

    自己国家的将士训练的越认真,他们越放心。

    对于浙军来说,今天一大早自家大人便令他们操练一种新式火器战阵——勇纪阵。

    本来看自家大人这么认真重视的样子, 以为火器战阵可能会像古代大名鼎鼎的八门金锁阵或者是卧龙诸葛先生的八阵图那样高端大气复杂的战阵。

    可是,万万没想到,自家大人如此重视的火器军阵,却只是排排站而已。

    这不就是刚开始练兵的立定站好吗?

    只不过比当初立定站好稍稍单薄了一些,当初军阵很厚实,足足有十多排,现在的勇纪阵只是三排而已;哦,还有,比当初站的紧凑了许多。

    “我让你们站的紧凑一些,没有让你们挤在一起。人与人之间,排与排之间保持现在的距离,无论是行进还是立定亦或者冲锋,都要保持现在的距离。”

    “不论遇到什么情况,哪怕是箭雨,哪怕是天上下刀子,也要给我稳住阵型。这就是考验我们浙军的纪律,刀山火海,枪林弹雨,人可死, 阵型不能乱, 也不能散!前面的人一旦倒下,后面的人要立刻上前填上空位, 保持阵型齐整。”

    “我们的阵型叫勇纪阵,为什么叫勇纪阵,就是因为这个战阵最主要的两个要求就是‘勇气’和‘纪律’,要狭路相逢勇者胜,要泰山崩于前而阵型不乱。只有最具有勇气和纪律的军队才能布成勇纪阵,而我们浙军最不缺的便是勇气和纪律!”

    “我为什么要排这样的勇纪阵,很简单,就是为了发挥火器的威力。经过昨天阅兵,我发现了,相信诸位也都发现了,火铳的精度和命中率有限,在七十米之内命中率在五成多一点,一百五十米内命中率就降低到三成左右了;而二百米开外命中率就降低到了而成多一点,如此的命中率,必须要集中火铳密集射击来提高命中率,这样才具有杀伤力。毫不夸张的说,阵型是勇纪阵的生命,也是勇纪阵战斗力的保证。”

    朱平安将浙军分成三股,每一股都是三排,两千余人分成了九排,每一排都是二百二十多人,一排大约长一百米,九排人潮,如三波巨浪一样向前推进。

    朱平安在队中举着一个铁皮喇叭,一遍又一遍的强调纪律和勇气的重要性,解释操练勇纪阵的原理,不时的纠正将士操练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虽然浙军在成军一来一直重视队列训练,在操练勇纪阵时接受还算快,但是勇纪阵毕竟跟队列训练不同,要求的更多更严格,在实际操练起来,浙军还是暴露了不少问题。

    保持队列,匀速前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220余人一排,三排一股660余人,三股2000余人要步履协调一致的匀速向前推进,不能走的太快,也不能走的太慢,要按照固定步幅允许向前,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另外,平时训练都不容易,到了枪林弹雨、杀声震天的战场上,就更不容易了。

    从一大早,一直练了半个多时辰,浙军才勉强达到了朱平安的最低要求。

    阵型初具雏形之后,接下来就是火铳射击。

    “我们的火铳虽然威力很大,但精度、射程都是有限的,一百米以内命中率才五成多一点,要想发挥火铳的威力,必须要将敌人放近了打才行,要等敌人进入五十米以内再射击。不用担心敌人的冷箭,我们有棉甲。一定要等敌人进入五十米后,等到发射命令后,再一起射击。火铳跟弓箭不一样,不能抛射,不能斜射,要双手端平火铳,向前平射。”

    “现在第一股上前,好,停下,这个位置距离靶子就是五十米。第一排蹲下,第二排弯腰,第三排站直,现在装填弹药,做好射击准备!”

    “预备,射击!”

    朱平安将浙军三股分开,一股一股操练射击,并且在前方五十米的位置立了三排靶子。

    第一股将士掏出油纸弹药包,装填弹药,用长铁棍捣结识,固定好火绳,做好射击准备。

    在朱平安一声令下后,第一股三排将士一起放火铳,“砰砰砰......”

    瞬间黑烟升起。

    这年头的火药都是有烟火药,射击后不可避免的有黑烟升起,至于无烟火药这种高级火药,朱平安只是听说过,作为一个文科生,他是不懂如何制造的,原理不知,甚至连思路都不知道。

第一千六百七十五章 在操练中改进

    朱平安微微摇了摇头,对这一轮齐射并不满意,不是说对火药不满意,虽然火药烟雾大,但是改进后的颗粒黑火药威力其实已经很大了, 令朱平安不满意的是这轮齐射不齐。

    第一股三排将士,足足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将士开火时间落后了半拍,才噼里啪啦放枪。

    不过,在数了一下靶子的弹痕后,朱平安的不满意稍稍平复了回来。

    在五十米的距离开火,浙军的命中率还是可以的,三排靶子中弹率达到了百分之八十,尤其是第一排靶子千疮百孔中弹率几乎快达到百分之百了, 只有三个靶子漏网。

    如果是在战场上的话, 这一轮齐射,对面的倭寇就得像割麦子一样倒下一大片。即便倭寇穿着倭式大铠,在五十米距离的黑火药火铳面前,也得一枪一个血窟隆,黑火药的威力可不是普通铠甲能够防得住的。

    “装弹!”

    朱平安又令第一股三排将士装弹开火,因为有油纸火药包,装填弹药的效率比同时代的欧罗巴、倭寇等高了一倍还不止。而且,由于提前用油纸包好了定量的火药,不会出现火药太少威力不足,或者火药太大炸膛等失误。

    不到一分钟时间,第一股三排所有将士就在朱平安的指挥下将弹药装好了。

    “预备,放!”

    朱平安一声令下后,第一股浙军将士又是一轮齐射,黑烟再次弥漫。

    这第二轮齐射要比第一轮齐射好很多,九成以上的将士都做到了齐射,只有不到一成的将士开火时间稍稍落后了半拍左右。

    然后是第三轮齐射, 这一轮齐射就更好了, 只有七八个将士落后了半拍, 其余将士都做到了齐射。

    三轮过后,开火导致的黑烟就有些大了,视线都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了。

    在第二股将士齐射训练前,朱平安不得不临时变更了一下射击位置,向在平移了二十米,避开了烟雾缭绕。当然,这也是训练,如果实战中,是不能随意更改位置的,硬着头皮也要在烟雾缭绕之中开火射击。

    这一次朱平安令人重新树立了三排崭新的靶子,以便于做命中率测试。

    第二股将士,朱平安令他们进行三段击,同样是五十米的距高,第一排将士开火后,退到后面专心装弹;然后第二排将士上前平端枪二开火射击,然后退后装弹,第三排将士上前开火,如此三排将士轮流开火。

    砰砰砰......

    砰砰砰......

    砰砰砰......

    三排将士开火中间停顿时间不超过五秒钟, 几乎不间断的开火射击, 开火效率确实提高了三倍, 不过相比于第一股将士,开火的密度降低了三成。当然,这是肯定的,第一股是三排齐射,这第二股是三排轮射,一排射击的密度肯定比三排齐射低三成了。

    轮射后,朱平安检查了一下靶子的弹痕,命中率跟第一股相比,稍稍低了一点点,不过总体上差别不大,不过考虑到毕竟是固定靶,若是对面敌人运动着,命中率肯定会打一个折扣。

    另外,在战场上,士兵难免会紧张激动,命中率还要再打一个折扣。

    朱平安若有所思了起来,然后挥手令第二股继续进行轮射,连续轮射两波六次射击。

    朱平安发现,第一波三次射击,几乎能够做到相对连续的射击。

    但是第二波熏新装弹后,也就是第三次射击和第四次射击中间时间隔明显就长了一些。

    毕竟这个年代的火铳装弹相对麻烦,虽然朱平安提前带来了油纸包弹药,但是这个年代的火铳装弹依然还是繁琐,

    为了保持射击有效性,火铳发射后,再装填前,要用铁棍清理一下枪膛,将残留的火药捅出来,避免杂质影响火铳再次射击精度和威力。

    所以,这导致第三次射击后,停顿了接近一分钟,第四次射击声才响起。

    朱平安相信,浙军再训练一段时间,火药装填速度还能再上一个台阶,到时候第三次射击和第四次射击中间间隔时间会缩短到半分钟以内。

    不过,朱平安仔细研究了一番,还是摇了摇头。

    三段击虽然在连续射击上比欧罗巴式三排齐射要强,但是这个年代的火铳装填非常繁琐,射速有限,仅仅三排的数量,无法保持火力的连续性。

    而且,一排一排轮射的三段击,在火力密度、杀伤力上远不如三排齐射。

    可以设想一下,在战场上,采用三段击一排一排轮射,射击速度相对可以连续一些,但是敌人是一个个倒下的:但是三排齐射的话,敌人却是成批成批倒下的,在战场上这两种杀敌效果对敌人的威慑是不同的。敌人是看到身边战友一个接一个倒下震撼呢,还是看到战友一死成片震撼呢?毫无疑问肯定是第二种。

    之所以采用勇纪阵就是为了提高火铳的射击精度和密度,保证火力输出,弥补当前火铳的缺陷。

    在一定时间呢,打出的子弹越多,杀伤力越大,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

    所以,朱平安经过这番验证后,考虑了一香,就决定采用欧罗巴式的三排齐射方式。

    想想也是,欧洲的排队枪毙战术可是经过了一百多年的铁血战火的检验,英国人凭借排队枪毙战术能够纵横世界一百多年,肯定是经得起实战经验的。

    虽然不敢说是最优秀的战术,但绝对是最适合滑膛枪的战术。

    不过考虑到东南沿海地区多丘陵沟壑、河渠纵横、道路窄小等地形特点,这种地形不一定能够容得下浙军以三排长阵型横向排开;以及倭寇惯于近战、善于奔袭的特点,若是倭寇悍不畏死的突进了勇纪阵,怕是麻烦不小。

    于是,朱平安将勇纪阵增加了两个变阵,分别是六排厚阵以及九排厚阵,三排为一股,六排是两股,九排是三股,第一股三排齐射之后,退后专心装弹,然后第二股三排将士上前齐射,依次一股一股轮换,改进了三段击。

    这样既兼顾了火力和持续性,又适应江南的地形,还克制了倭寇的作战特点。

    一番实验之后,朱平安满意的点了点头,就此固定了下来。

第一千六百七十六章 大伯驾到

    从下河村到应天城有多远?两地相距只有不到六百里地,并不算太远。

    更何况从上河村到了安庆后,可以坐船,自长江顺流而下,由水路直达应天。

    李白有诗云“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白帝城距离江陵足足有一千二百里,大诗人李白早上在白帝城坐船,沿长江顺流而下,只花了一天时间就到了一千二百里之遥的江陵城,速度可谓飞速。

    按这个算的话,从安庆到应天只有六百里距离, 坐船估计半天就到了。

    不过李白是李白, 不是所有人都是李白, 有的人是朱守仁。

    一个多月前,朱守仁和他的两位好友胡炜、夏羌从下河村出发,目的地应天。

    他们从下河村花了数日的时间,舍近求远到了池州这个比安庆更远的沿江城池,然后又用了足足一个多月的时间,才姗姗来到了应天城下。

    朱守仁一身崭新的亲自士子袍,站在雄伟的应天城下,昂首挺胸而立,头微抬,手摸须,北风吹,衣袖飞,从远处还是近处看,皆有一股文士风范。

    一分钟,两分钟……

    十分钟都过去了,朱守仁依然保持着这个造型, 站在应天城门前,昂首挺胸,一动不动。

    “朱兄,朱兄,应天城虽然雄伟非常,但是咱们参加童生试,来了没有十回,也有八回了,此一回看了这么久应该可以了,咱们进城吧。”

    站在朱守仁身后的胡炜等了这么长时间,实在是忍不住了,压着脾气出声催促道。

    实在是没见过比朱守仁更能拖的人,明明两叁天的路程,硬是走了一个多月。

    明明走水路更快,可是他偏偏要走陆路,走陆路也就走陆路吧。

    他每走到一个城池就要歇一天脚,有时候甚至歇两叁天,品尝当地美食,风味小吃还看不上,吃就吃当地有名的美酒名菜, 这也就罢了,还非要去体验民情,说什么此一行到了应天协助他的贤侄,一定能得一官半职,要提前进入官员角色,体验民情,倾听民意……可是你体验民情、倾听百姓心声也就体验吧、倾听吧,你去勾栏婚楼体验什么民情、倾听什么心声?!

    这一路上吃喝玩逛,花销无数,若非念着通过他攀附上他贤侄朱平安,早就忍不住暴揍他一顿了,还从来没见过比他还厚颜无耻之人呢。

    “对啊朱兄,即便雄城百看不厌,你有感触,有诗兴,也不能站在门口挥毫泼墨吧,不妨进了城再说吧。”夏羌也跟着说道,催促朱守仁进城。

    他跟胡炜一样,这一路上也是早就受够朱守仁了,不过为了通过他攀附上朱平安,也就忍了。

    这一路上各种曲意奉承,还不是为了快点到应天,早点被他引荐给朱平安吗。

    现在好不容易到了应天城下了,你在门口站这么久不进去,又要做什么妖!!

    做诗什么的就算了吧。

    你做的那诗实在是太辣眼睛了,这一路吹捧你的诗,吹的我自己都有点恶心了,可别再做诗了。

    想到这,夏羌就连忙跟着胡炜一起催促朱守仁进城。

    “咳咳,非我不入城,而是我囊中羞涩,连一文钱也没有了,付不了进城费……”

    朱守仁闻言,禁不住咳嗽了一声,再也凹不住造型了,一脸尴尬的对他们说道。

    “什么?朱兄,我昨日不是才与你五两银子啊,怎么现在就没了?”夏羌闻宫,忍不住惊讶出声,一脸难以置信的看向朱守仁,他严重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是啊朱兄,昨日下午夏兄才与你五两银子啊,晚饭还是我结的账,客栈住宿也是我结的账,朱兄的银子应该还在啊?难道是退房时朱兄将银子落在了客栈房间里面了吗?”

    胡炜也是惊讶不已,同样难以置信的看向朱守仁。

    明明昨天的消费都是他跟夏羌买单的,怎么朱守仁的银子没了,不应该啊,难道是落在客栈里面了,还是说你嫌五两银子太少,想再要一些……

    “咳咳,昨夜秉烛,深夜苦读,想到当地临近应天,而前段时间应天城才被倭寇袭扰过,还是我家贤侄出手才力挽狂澜;如今倭崽越来越严重,世道也越来越乱了,当地也越来越不安全了。然后,我就想到了白天才见过的那个孤苦伶仃的弱女子,实在是不放心她一个弱女子独自过夜,于是我便上门去保护她去了,和她谈人生理想,顺便帮她干了些体力活……早晨临走时,她牢牢的拉住了我的手,我看着她依依不舍、欲言又止的表情,我知道我必须做点什么,于是我就给了她五两银子,虽然不多吧,但也是我一点心意。”

    大伯朱守仁不敢与他们对视,咳嗽了一声,摸着胡须,一脸唏嘘的缓缓解释道。

    卧槽!

    看你的说的一脸认真,害的劳资差点就当真了!

    明明大家都是没考中秀才的破童生,为什么你朱守仁就这么优秀!!!!

    胡炜和夏羌两人用了极大地定力,才忍住脱下鞋底向朱守仁脸上胡乱拍的冲动。

    “朱兄,你所说的的弱女子可是桃花楼的小翠姑娘?”胡炜和夏羌深吸了一口气,目光灼灼的问道。

    “然也。”朱守仁脸红的点了点头。

    胡炜和夏羌两人顿时快气的闭气过去了,昨日白天路过桃花楼,偶然一瞥瞧见了翠花楼的头牌小翠姑娘,朱守仁当时眼睛就亮了,二话不说就要进去找小翠姑娘体验民情,胡炜和夏羌两人好说歹说才以品尝当地名吃长江醋鱼的名义,将朱守仁给拉走了。

    一顿饭,总比一个花魁便宜吧。

    可是万万没想到,朱守仁这个老小子不讲武德,吃饱喝足之后,以给他贤侄朱平安准备礼物的借口,让夏羌主动支援了他五两银子,然后就以温书苦读的借口肚子回房间了,然后孰能想到,他竟然温到翠花楼头牌小翠姑娘床上去了......

    “我......我们有钱,朱兄跟我们走就是了。”胡炜和夏羌连着做了好几个深呼吸,才控制了内心万马奔腾的情绪,咬着牙齿挤出微笑道。

    “多谢胡兄和夏兄,放心,等见了我贤侄,我一定双倍奉还。当然,还要将二位大才引荐给贤侄,助贤侄一臂之力。”朱守仁拱手道谢,连连许诺道。

    “多谢朱兄,咱们之间说什么‘还’啊,钱财乃身为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听到朱守仁再次许诺向朱平安引荐他们,胡炜和夏羌脸上的笑容顿时多了几分。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1040/ 第一时间欣赏寒门崛起最新章节! 作者:朱郎才尽所写的《寒门崛起》为转载作品,寒门崛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寒门崛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寒门崛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寒门崛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寒门崛起介绍:
这是一个就业路上屡被蹂躏的古汉语专业研究生,回到了明朝中叶,进入了山村一家幼童身体后的故事。
木讷父亲泼辣娘,一水的极品亲戚,农家小院是非不少。好在,咱有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四书五经八股文,专业也对口,谁言寒门再难出贵子。
国力上升垂拱而治;
法纪松弛,官纪慵散;
有几只奸臣,也闹点倭寇;
但总体上可以说,这是士大夫自由滋生的沃土。
一个寒门崛起的传奇也就从这里生长了。
谨以此文向所有的穿越经典致敬。
寒门崛起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寒门崛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寒门崛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