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唐朝好地主TXT下载唐朝好地主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唐朝好地主全文阅读

作者:木子蓝色     唐朝好地主txt下载     唐朝好地主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659章 李阎王又回来了(第六更,求月票!)

    新年第一天,六更送上,求月票!

    “太子殿下班师还军,城中官吏士民,明日到城外迎接!”

    晨曦初现,开城鼓刚停,街道上就响起了敲锣之声,襄阳的衙吏一遍遍的喊着。

    “李阎王要回来了!”郑籍向来睡眠轻,每天天微亮的时候他就会醒,起来后照例先上一遍茅厕,然后再躺一会,睡个回笼觉,小半个时辰后再起床。

    今天他刚爬起来,正练着五禽戏呢,结果就听到坊墙相隔的街上传来的喊声。听到这个消息,郑籍心情复杂。

    李阎王一月前出襄阳,说奉太子去巡视地方,结果后来大家才知道是房州叛乱,去平逆去了。一开始郑籍还有些兴奋,可很快就知道,没什么可高兴的。

    上庸之乱,被朝廷定性为桀骜不驯的土蛮做乱。李阎王依然在山南东当着土皇帝,要风要雨。最让人烦的,是天天有人从房州回来报捷,今天李阎王破了雷公寨,明天破了黑崖寨,再后天又破了上湾寨。

    那些屠了上庸的土蛮们,在李阎王的进剿下,居然不堪一击。

    到了后来,大家看到报捷的士兵入城,都已经麻木了,甚至都提不起半点兴趣,反正李阎王不可能打败仗,肯定又是哪个倒霉的蛮子被灭了。

    短短不到一月时间,李阎王又要行军又要打仗的,结果还灭了大小数十寨子,最后甚至都分兵把周边几州山里的土蛮寨子都去问候了一声。

    逼的那些蛮子都老实的表示臣服忠顺,登记户口、缴纳税赋、向皇帝进献贡品,没有人敢炸刺,因为几个敢炸刺的,直接就被李阎王连根拔起了。

    月余间,李阎王分兵多路,破寨数十,敲打过的寨子更是上千。朝廷一下子新增了好几十万编户齐民,新增许多田林,征得的粮食税赋都大批。

    那些土蛮被彻底的震慑,五千余土蛮成了李阎王刀下之鬼,五万余土蛮成了俘虏,被沦为奴隶,发往边疆。

    这就是李阎王对于上庸之城的报复。上庸城死了三千多人,整个上庸之乱死的汉人大约五千人。李超也五千蛮人陪葬,每个死的汉人都有一个蛮人陪葬,而且还有十个蛮人被发配为奴。

    山南的蛮人,经此打击,算是丧了胆,桀骜的他们也被拴上了锁链。

    叛乱起的突然,平的更迅速,而且十年之内,这些土蛮都不敢再生事了。

    这是好事,可对郑籍来说,不是什么让人高兴的事情。

    土蛮们不但没有帮他赶走讨厌的李阎王,反倒让李阎王越发的得势威风起来了。现在任何人想要有点其它心思,都要先想想李阎王的狠辣。

    他只觉得这些土蛮真没卵用,屠上庸的时候,还觉得他们很厉害,可李超才带了五千人啊,就把几州群山之中,拥有上千寨子,几十万众之多的蛮子们打的喊大人了。

    现在李阎王又要回来了。

    郑籍突然打了个冷颤!

    得益于朝廷驿站系统的畅通,半月谈借助着帮朝廷开设邸报专版的半官方身份,发行全国。

    襄阳距离长安不到千里,借助驿站系统,半月谈一般也就晚两天就到了。虽然晚了两天,可大家倒不觉得什么。

    长安朝堂上、京城里,发生了什么大事要事,襄阳百姓两天后就能知道,这已经非常不错了。甚至看半月谈,连长安东西两市现下的物价,长安市民们流行的衣饰等,襄阳百姓也能迅速知道。

    经常看报或者听报的人都知道,长安的皇帝陛下对于李阎王在山南东做的事情,只有赞赏没有不满。

    继上次李超第三子被封开国男之后,这次皇帝特别为李超平定土蛮之乱,给李超第四子和第五子都各加封一个开国男爵位。

    虚封爵位,还是个终身的。

    但一次封赐二子爵位,这在本朝,也算是绝无仅有的了。李超五个儿子,都还不满一岁呢,结果全都封爵了,三个实封世袭两个虚封终身,郡公县子加三个县男。若上加上李超的赵国公和李铁枪的上洛郡公,那灞上李家,现在就是一门七爵。

    这份荣耀,真正是让无数人都艳羡。

    襄阳城里,太子和李超要回来的消息,立即传遍了全城。听到这消息,大家多半是感情复杂的,尤其是那些大户们。

    好多人原来还盼着李超吃个亏,这样以后他就不敢过于嚣张苛刻了。可现在人家一个月时间,把数州内的土蛮们治的服服贴贴的,在山南那是威望大增,连带着太子殿下现在都是名声大涨啊。

    毕竟这次平乱,李超是打着太子挂帅名头的。虽然大家都知道,其实太子才是个娃娃,什么事情都是李超拿的主意。但哪怕只是挂个名,也不得了的。何况太子殿下,是真的去了房州,听说还一直在军中,了不得。

    李超又回来了,还挟大胜之威,以后谁还敢跟李超炸刺。

    倒是山南的普通百姓,尤其是那些因为旱情严重,都已经家中无粮,甚至是家中无钱换粮票的百姓,却是非常开心的。

    有李相国在山南,他们才可能继续以工代赈,每天能领到粮票,能去领到让一家人填饱肚子的救济粮,虽然一分细粮九分粗粮,可毕竟还可以留在家中,还可以让妻儿子女不饿肚子不是。

    就算上面有通知,说青壮要陆续调去修新都,可家人留下也还是能领到救济粮的。

    灾荒之年,有一口吃的,就是万幸了。

    不管李相如何手狠,百姓们都不管,他们只看到,有李相在,他们就还能继续领救济粮,至于要去捕蝗要去捞鱼,或者去修新都,都无所谓。

    只要这救济粮不断,做什么都行。

    尤其是不少老人,每次都不厌其烦的要感激李相的救济粮。经历过大业年间的战乱、饥荒的他们,可是深刻知道,当朝廷不能赈济灾民之后的可怕。

    被迫背井离乡,外出逃荒要饭,真正是走一路死一路,还得经历抢劫、裹挟作乱,被官兵剿杀等等可怕的事情,十个出去的,最后都不一定能有三个回来的。

    救济粮难吃?

    那是没吃过更可怕的东西,那时饥荒,官仓不放粮,他们开始的时候吃糠咽菜,糠吃下去,却拉不出来,最可怕的还是吃土,土不但拉不出,而且还会胀腹而死,饿极的人吃土想缓解下饥饿感,结果就是最后胀腹而死。

    逃荒路上,连草根树皮都没的吃,特别是到了冬天,又饥又饿,许多人一夜过后,就再也没起来。

    在家千般好,出门万分难,逃荒更是如此,现在这样,真是太好了。

    不管是官吏还是大户豪强富商或者是普通的平民百姓,都决定明天一早去迎接太子和李相国回城!(未完待续。)

第660章 皇帝要来了

    深秋。

    天越来越冷了,树叶黄了,田间萧瑟。今年的秋收,不出李超的意料,绝大多数的庄稼都绝收了,只有河边有水的小部分田地庄稼,才保住了收成,可产量也不及往年。

    李超从朝廷寄给他的一些信件中得知,河南河北关中三地今年秋收,收获不足往年两年。山南地区要好的多,收成大约为往年的三成左右。

    不过粮食今年收获少,但蝗虫收获却还不错的。

    今秋的蝗虫不少,却没能形成大蝗灾,一来是数量本来就不算多,二来还是被捕的太多了。各州各县各乡各村,田间地头河边路旁,天天晚上火光点点,到处都在捕蝗。

    不但蝗虫倒了霉,今年什么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河里游的,也算是灾年。一切能吃的飞禽走兽,都被列入收割之列。

    李超看着各项汇总的报告,眉头稍舒展了一些,天气凉了,但流民没有出现。朝廷的控制力还很好,这个控制不是靠用强,毕竟现在各地报上来的消息,还没有哪里饿死人。

    那些家里青黄不接,没粮又没钱的,已经在领救济粮。

    不饿死人就好。

    太子承乾在试吃着一套新铠甲,一套金光闪闪的新铠甲。这玩意,外面贴了金箔,其实很薄,如果上战场,效果还不如一件普通的皮甲。但承乾毕竟才八岁,这次刚‘率领’着五千府兵,打服了好几十万土蛮,肯定会有点沾沾自喜的。

    李超也愿意让他装一回,毕竟这对给太子加些声望的。

    本来李超意思是在襄阳弄个入城仪式,到时把一些土蛮的寨主首领什么的,来个俘虏展示,再让府兵们换上干净的铠甲军袍,弄个整齐的队列入城,再让李承乾站在战车之上,身穿铠甲入城。

    场面就足够了。

    可李承乾却觉得他原来的那套皮甲太普通了,简直就是小兵甲和小兵乙的装束嘛,哪能配的上明天那盛大的场面呢。

    他想起他爹原来中原之战结束之后,身披着金甲,跟李世绩同乘战车入长安城时的那个盛大凯旋仪式。

    李承乾非要也穿一套那样的金甲,还要求到时李超也要跟他同乘战车,一起穿黄金甲。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老师,你看我这金甲如何?”

    没有现成的金甲,而且真正的金甲承乾也穿不了,李超便让工匠把承乾原来的皮甲上,贴上金箔,倒也像模像样。军中有专门的铠甲匠人,贴金箔倒也不算什么大事。

    贴上金箔的皮甲,能把人眼睛闪瞎。

    不过倒也确实映衬的太子承乾威武不凡,金盔金甲,跟个天兵天将一样。

    “不错!”李超点头。

    然后继续回头看着手里的东西,他隔三差五都能收到长安来的东西,有李世民给他的亲笔信,也有政事堂寄给他的一些政事堂内参,当然,也还有家里来的信件。

    崔莺莺这次来信,说家里又给朝廷捐了一万石粮食,现在家里还有些粮食。她跟老爹商量,打算把在河北、山南、河南、陇右、朔方几地的田庄里的存粮,免息借给庄户们一年的口粮,剩下有多的,则捐给朝廷。

    崔莺莺这么精明还爱财的女人,这个时候能主动提出这种打算,让李超很欣慰。粮食固然重要,但李家人少,家人都在长安。因此其余在外的各处田庄里的存粮,这样处置很不错。

    先给自己的庄户们一年的口粮,这样就能度过这个难关。剩下的给官府,也是多赚些名声。

    钱财这些固然重要,但如今的李家,要成为名门高族,更需要的是名声人望。李超原以为,崔莺莺可能会提出什么拿粮食换田产这样的精明打算的,好在她并没有这种打算。

    灾荒之年,给百姓借粮,然后等债到期,还不上粮,然后让人拿田产换,这是许多大户地主们的惯例做法,那些大户的田地,多半就是这么来的。每一次饥荒大灾,百姓受苦,而他们自己的损失,却往往能通过这种方式,靠兼并田地来弥补回来。

    但这种行为,其实李超挺反对的,觉得趁火打劫。虽说对许多百姓来说,如果在快饿死的时候,能换来救命粮食,拿房子拿田地拿儿女换,都肯,甚至会争相求得这样的机会,但李超不希望李家这样做。

    李家有赚钱的办法,李家也有置地扩产的更好途径,根本不需要如此。

    信上,崔莺莺还说家里都好。

    六个儿女都非常健康,红线和婉言的身子也非常健康,胎儿很好。老爹身体也很好,七娘和肚里孩子也一样都健康。

    如今许多人都经常来打听李家的口风,想要跟李家这几个没出生的人联姻呢。并且有这意向的,基本上都是名门望族。

    不说山东五姓,就是关西名门,以及朝廷的勋贵,江南的士族,许多都是一等一的门户,都有联姻之意。虽说并不就是大宗嫡系,可哪个名门大族,不是枝繁叶茂,拥有数个分支。不管是哪个分支分系,其实都是足够配上李家的,毕竟李家没结亲的孩子也只是庶出。

    他们更看重的还是李超在朝中的地位,以及李家迅速的上升能力。

    对于这些,李超倒不急自己的两个还没出世的孩子,等生下来知道是男是女再慢慢选不迟。到是七娘的孩子,生下来的话那就是他的兄弟了,这个得用些心,为他选个好点的。

    信中崔莺莺还说,再过一个月,她就会带着家人孩子一起来襄阳。

    再过一个月,不但崔莺莺会来,李世民也会带着朝廷百官和长安的禁军一起离京,移驾襄阳。

    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了,李世民和朝廷就要搬到襄阳来。

    李超不但得给李世民准备好行宫,还要准备好二三十万人口过来后的粮食等物资。

    时间很短,任务很艰巨。

    现在襄阳建立了许多个大仓,但仓里面大多储备的都是各种加工的救济粮。皇帝来了,总不能让他们吃蝗虫饼吧。(未完待续。)

第661章 李靖李绩的突然出手

    李承乾穿上金甲,登上特意打造的战车,兴匆匆的试驾。李超继续看着公文,两人倒是各忙各的,如此过了半天,栓子在外面禀报。

    “相国,襄樊大户富商们箪食壶浆前来劳军!”

    一说箪食壶浆李超就想到投降派,战争之时,地方上的乡绅豪强什么的,经常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其实说白了就是投降派和带路党。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他们眼里往往是没有什么官府啊朝廷等的。

    李超轻笑一声,掩起手里的文卷。看了半天的公文,倒是眼睛酸涩了,休息一会也好。

    “让他们进来吧!”

    襄樊两城隔江相对,樊城因在江北,因此也很是繁华。虽然襄阳才是襄州的州治县治所在,而樊城只是下面城镇,但因位置重要商业繁华,襄樊的商人们倒是常常相提并论的。今天过来劳军,就是两城的大户富商一起来的。

    “这是他们送上的劳军物资单子。”栓子把一本折子递上。

    “都写满了这么厚一本?看来他们还是下了血本啊。”李超拿过折子拉开,发现长长的折册居然写满了名字和物资清单。

    这哪是什么劳军啊,这明明就是输诚啊。

    看样子,襄樊两城的大户富商都在上面了,每个人都捐献了不少。排在第一名的,居然是丰家,捐粮五千石。

    “丰孝安还在牢里吗?”李超问手下。

    “回相国,丰孝安还在州牢里呢,没有相国的命令,谁敢放啊。”

    李超哦了一声,怪不得丰家这么大方,一出手就是五千石,原来是想要把丰孝安捞回去。“我还差点把这丰孝安给忘记了!”

    “回头就把他放了吧,相信经此次之后,他也能老实一些聪明一些。”

    五千石粮,这笔保证金相当不少了,李超很不客气的笑纳了,反正又不是他收进自己口袋里。

    往下翻,其它家送的也不少,多的上千石,少的也有五十一百石的。各家的礼物送的都很符合李超的心思,知道现在缺粮,各家都送粮。

    各家也算是出了血了,李超估计,这次至少拿出了各家剩下存粮的两成粮食。

    他们之前那般小气,为了一点粮食都要跟李超扳手腕,现在却如此大方,很显然,李超这回拿土蛮开刀,也是把他们吓到了。

    杀了五千多,把五万多打为奴隶,这可是非常狠的。

    没有哪个土豪富商,敢再小瞧李超。

    一群人押着许多猪羊鸡鸭布匹蔬菜等进入军营,看着那些正在擦拭着铠甲,做着明日入城准备的凯旋将士,那些大户们走在军营里有点战战兢兢的。

    李超直接就在营里空地上接见他们,李超意外的和气。

    跟着他们聊了会,然后收下了礼物。

    礼单上的粮食数量较多,都是要直接送往官仓里的,现在带来军营里的,都是些猪牛鸡鸭等。

    看到李超收了礼单,说话又很客气,那些忐忑不安的大户富商们总算是松了口气。等告辞出营的时候,腰带终于又挺直了几分。

    等走远了点,又开始心疼送出去的粮食来了,也许本来可以少送点的。

    路边,一股烟尘滚滚而来。

    “这是谁?”

    “好像是位将军,带着不少人马。”

    “是平阳长公主。”

    “长公主不是在唐州吗,怎么突然来这了?”

    有人小声的对同伴道,“听说长公主以前和李相有过一段故事,后来因爱成恨了,现在长公主过来,这是?”

    没有人知道长公主过来见李超干嘛,但都觉得肯定会有故事,只是可惜他们没机会看到了。

    李秀宁突然到来,也出乎李超的意料。

    不过当着外人的面,李超还是得表现的两人之间关系不睦,一副公事公办的口吻问,“李都督到来所为何事?”

    “出大事了。”李秀宁也一副公事公办的口吻。

    “什么大事?”

    “我刚刚收到的消息,卫国公和英国公刚在北边和突厥人开战了!”李秀宁不客气的坐下。

    李靖如今爵封卫国公,李绩也改封英国公,一个坐镇河东一个坐镇河北。

    “卫国公、英国公在北边跟突厥开战了?什么时候的事情,到底怎么回事?”李超一下子坐直了身子,这可真是大事了。

    不是说好了现安内再攘外,尤其是眼下多事之秋,朝廷哪里有精力有能力对外开战?李靖和李绩,两人也是帅才,难道连这点大局观也没有?

    他们两人只是边帅,岂敢把朝廷的战略置之不顾?

    “事起突然!”

    李秀宁比李超早一步得到消息,算是了解点情况。

    这一战,不是李绩和李靖两人私自开战,而是当时形势如此。

    “突厥内乱了,漠北的铁勒部落在薛延陀的联合下,跟漠北的突厥人打了起来。而漠南的颉利被小可汗突利假途伐虢给袭击了。李靖和李绩将军也是见机会难得,才出兵的。”

    李超依然眉头紧皱。

    突厥这么快就内乱起来,有些出乎李超的预料。

    “现在是个什么情况?”

    “颉利、突利、郁射设在阴山下大战,李靖和李绩将军乘机出兵,大败苑君璋等叛军,一举收复了代北云、朔几州,李靖将军还生擒了杨政道和萧后。”

    “突厥的情况呢?”

    李靖李绩时机把握的很准,趁着突厥内乱,马上出兵把原来刘武周的旧部苑君璋给灭了。苑君璋在刘武周兵败后,带着刘武周旧部投靠突厥人,此前一直占据着雁门关外的代北之地。这次李靖二人,一棒子把他给灭了,将河东北部的云朔几州收复,这是好事,但李超还得考虑,这样做的后果。

    如果因为代北,引发唐和突厥的大战,这对于整个大局来说是很不利的,尤其是眼下这个时期。

    “颉利和突利、郁射设一直在交战,打的有点难分难解。而突厥漠北的欲谷设和拓设等也跟薛延陀等铁勒人开战,现在都无暇外顾。”

    这么说来,李靖李绩两人倒是捡了个漏。(未完待续。)

第662章 撞破

    李超讨厌计划被打破。

    他喜欢有计划,可现实却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事情打破计划。突厥人叔侄同室操戈,漠北的铁勒人想要翻身做主人。

    李靖李绩二边帅不愿意错失收复代北的好时机。

    结果就是原来朝廷君臣们已经商议好的先休养几年,暂时不与突厥冲突的计划落空了。不管如何,突厥人自己先打起来了,而李绩他们又已经出手了,整个局势都变了,大唐也不可能再袖手旁观。

    人前的时候李超和李秀宁两人是公事公办的样子,李秀宁甚至都不拿正眼瞧李超这个上司,这次来,只是为了给李超通报。

    但等李超把人都挥退,大帐中只剩下两个人的时候,李秀宁却马上换了副样子。一解大红的丝绸披风,她直接走到李超身边,椅子不大,她直接坐到李超的腿上。

    “你个死人,来山南都一个多月了,却连一面都没来见我。整天跑那大山里,你是不是成心躲我啊?”

    李秀宁本想着,离了长安,同到山南,以后肯定有更多机会相处。谁知道,她自到了唐州后,便再没见到李超了。这次其实也不用她来报信的,只是实在太想李超,便拿了这个当由头,急匆匆跑来了。

    李超搂着她在怀,闻着身上那股子沁人的熟悉幽香,道,“确实是太忙了,初到山南,谁都想跟我李三玩心眼,我只能陪他们玩了。”

    “那你想我没?”

    “当然想了!”

    许久未见,此时单独相处,倒也不再把什么突厥内乱,北方战事等挂到嘴边,两人卿卿我我,轻诉相思。

    “我从唐州一路赶来,现在疲惫无比,要洗个澡。”

    “在这?”李超笑问。

    “怎么,不行?”

    行当然行,李超还挺愿意看美人出浴的,只是这里是军营啊,还是李超的帅帐,万一被人发现,总不好的。

    “跟你开玩笑的,你安排个帐篷给我就好了。”

    “要不你就直接在这洗好了,不会有人来打扰的。”李超笑着说道,他搂着怀里的美人不肯松手。离京差不多两个来月了,都快不识肉味了。

    “美的你。”李秀宁轻笑。

    两人正卿卿我我之际,李承乾突然一掀帐篷进来,后面跟着十分无奈的栓子。栓子虽得了李超的命令,不得放任何人进来打扰,可是李承乾是太子啊,他要进,栓子哪敢来。

    不过当栓子看到帐中的情景时,也完全呆怔了。

    他原来只道李超让他不要放人进来打扰,是因为李超要和长公主商谈机密要事。谁知道,现在长公主却坐在李超的大腿上,手还环在李超脖子上,两人刚才还口吻相接......

    栓子都有点傻了,回过神来,连忙逃也似的退出去了。

    李承乾也愣住了。

    平阳姑姑怎么坐到了老师的腿上!

    “哇哦!”

    小屁孩子终于明白过来,鬼叫一声。

    李秀宁慌忙从李超手上站起,结果慌张之间,一下没站稳,脚下一拌,差点摔倒,李超连忙伸手把她拦腰抱住,两人反倒是又抱在了一起。

    “其实没什么的。”李承乾笑呵呵的坐到一边,拿起一块糕点扔进嘴里。“你们以前不是就好过嘛,我只是好奇,姑姑你什么时候和老师旧情复燃破镜重圆的!”

    李秀宁重新站起,整理了一下衣襟,然后走到承乾身边坐下,伸手捏了下他的脸。

    “不许取笑姑姑!”

    “我明白了,你们其实一直就没有断过,只是假装已经因爱成恨,翻脸了对不对?哎呦,你们好厉害啊,把天下人都骗了。连我父皇都以为姑姑你和老师早断了呢,还一直骂老师负心人。”

    李超脸皮很厚,被人撞破也没什么关系。

    “大人的事情,你小孩子少多嘴。我和长公主的事情,不想让过多人知道,免得他们总喜欢评头论足议论纷纷的,你明白吗?”

    “明白,我不会告诉别人的,连我父皇和母后也不告诉,真的。”李承乾笑道,然后眼珠子一转,“不过,让我替你们保守秘密也行,但你们总得给我点什么好处吧!”

    “你还学会敲诈勒索了,说,你想要什么?”

    “我,我还没想好,等以后想好了再告诉你们。”

    李超摇摇头,太子真是越来越调皮了,“我可以答应你,但你只能找我提一个条件,不许去敲诈你姑姑。”

    被承乾这么一打扰,李超跟平阳两人也没法再卿卿我我了。

    “我先去洗漱一下,等会一起吃饭。”平阳跟两人说道,然后先走一步。

    平阳走后,李承乾收起了那副调皮的笑容。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老师不怕吗?”

    “怕什么?”李超反问。

    “怕天下人非议啊,老师你可是一代文宗武圣啊。”

    “狗屁,我可没这么大的本事。”

    “可不管怎么说,你既是当朝宰相,又是名重一时的名士呢。既然是名士,总得洁身自好,注重下自己的名声吧?”

    李超笑了笑,“人无完人,我更不是圣人,再说了,真名士自风流,我和平阳之间的感情,并没有伤害到其它人。”

    这话如果放到后世,李超会被人打出狗脑子来,会被喷的体无完肤,但是放到这个时代,却是成立的。

    一夫一妻多妾的时代,男人对妻子的责任,其实也一样有,但肯定没有出轨这一条。只要不宠妾灭妻,不养外室,对于妻子来说,男人在外什么风花雪夜什么有情人这些都不算什么大事。

    外面的情人和家里的妾侍并不会有什么区别,没有哪个妻子能阻止丈夫纳妾,这个时代也并不允许哪个女人这样做。

    李超和平阳的关系,就算爆光,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非议肯定是有的,对李超也会有些不好影响,但也不会上升到什么高度上去,只是一点小事。就跟爱去青楼倚红偎翠一样,顶多加个风流之名罢了。

    李超不会休妻,不会把平阳娶入门,也不会把家财转移给平阳,因此对崔莺莺来说,这只是丈夫的一桩风流韵事而已,管不了那么多的。至于家里那些妾侍,她们更没资格管这个了。

    至于私德上有所影响,李超也不在乎,他又不想当个圣人,谁不想要自由自在潇洒一点。

    李承乾还不懂感情的事情,但对李超这种洒脱的态度,倒是非常钦佩。

    “既然如此,那你干嘛还要瞒着别人?尤其是瞒着师娘?”

    “没想一直瞒着,只是打算挑个合适的时候再告诉她而已。”

    “刚才栓子也看到了,要不我去警告一下栓子,让他不许说出去。”

    “没事,栓子是个懂事的人,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他跟我这么久,岂会不知道。”李超顿了顿,“再说,我打算现在就给十三娘写信,把这件事情原原本本的告诉她。”

    李承乾意外的啊了一声,“你要自己告诉师娘啊,那你刚才答应我的,说答应我的一个条件呢?”

    “当然是无效了,因为你手里握着的东西对我没有威胁了啊!”李超得意的笑道。

    李承乾无奈。

    “记住,这是一个教训,许多东西都是有时效性的,过期就一钱不值了!”(未完待续。)

第663章 大地主

    武德六年,623年。

    扳着手指算来,李超来了整整三年了。

    今年李超二十五岁,在现代生活了二十二年,然后在大唐生活了三年。二十五岁,也不是完全正确的方法,毕竟他出生于1994年,而现在是公元623年,真要算,他实际年龄应当是负1371岁了。

    负1371岁,很有趣的一个说法,想到此,李超就不由的摇头而笑。

    不管是二十五岁,还是负一千多岁,李超如今在大唐的富豪排行榜上,都有一席之位。论钱财,李超估计上个前十是没问题的。

    他现在每天什么都不做,在家躺着数钱,都会数的手抽筋,根本数不过来。论田地,李超在岭南有甘蔗园、在陇右有牧场,在朔方有庄田,在关中、在河北、在河南、山南、河西、河东淮南、江南等诸道,李家拥有大量的田产,具体的数字,早就有过千顷了,有了十几万亩田地。

    不过虽然千顷田地,但田地并没有给李超赚多少钱。在田产上,李超其实是花的比赚的多。田产购入一次性花费不少,可每年的收益却不多,尤其是如李超这样不肯黑心的地主,赚的就更少了。

    还得自己花钱买牛租给佃户,自己花钱给地打井修渠,得自己打制农具水车风车等租给佃户,真算下来,这三年来田产的收益,还不到他购置经营田产上花费的九牛一毛。

    田产不赚钱,但这是优质的不动产,有资产保值的保障。

    李超真正赚钱的,却是那些工商产业,岭南的蔗糖加工厂,海上的商船队。还有陇右的牧场、朔方的盐场、河套、秦岭的矿山,加上商队、商行、各种手工作坊,通过这些,李超日进斗金,如果拥有一棵棵的摇钱树,一个个聚宝盆,变的非常富有。

    靠着多出一千多年的见识,李超在唐朝过的很好。

    李超要钱有钱要地位有地位,但他觉得先贤们有句话说的很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既然老天让他来到了这里,又有了如今的权势地位,那他总不能整天躺在家里混吃等死吧。

    人总该有点追求的。

    吃饱穿暖,有屋有房还有妻有妾有儿有女了,那总还得体现出自己的价值来。

    记得后世有位马财神说过一句话,当我年赚十万百万的时候,我很快乐。因为那些钱就是我的,能够大大的改善我的生活,满足我的梦想,我过的很开心。但当我年赚一亿十亿的时候,我没有以前快乐了。

    因为那些十亿百亿,他并不是真正属于我的,那不过是大家把钱放在我手里帮他们保管而已,我得帮大家保管好这些钱。

    这番话,李超以前不太理解,如今理解了。

    先贤早在很早以前就诠释过这话。

    人有多大的能力,就有多大的责任。如果只是个小人物,那管好自己就够了,能力强点,那么照顾好自己的家人朋友。当你有了更大的能力时,你就还有更大的社会责任。

    钱再多,对李超来说也只是一个数字了,他一顿也吃不下一斗,更别说千石万石粮。到了晚上,他也只能睡一张床,不可能睡广厦万间。

    他不可能如那些地主老财一样,赚了钱就立即拿去买田置地修宅放贷,然后收租收息,再买田放贷,家里有钱,就埋地下藏猪圈。

    那样的生活并没有什么意义,那只是沦为了钱的奴隶,而不是主人。

    所以李超虽然也会买地,但他不会去恶意兼并,巧取豪夺,他的土地更多的是比如关中的洗澡沟这样原本的荒沟开发出来,把原来陇右河套那些边疆荒地开垦出来。他有钱也出借,但却不是高利贷,而是当铺、钱庄,这样对百姓更有帮助的方式。

    李超更喜欢互惠互利,给予别人需要的帮助同时,也收获一些实利,而不是去欺诈、强夺、压榨。

    李超的行事风格,与许多地主豪强们格格不入。

    甚至是显得有些怪异了。

    其它的地主豪强们其实挺喜欢大灾年的,大灾年虽会造成粮食歉收,但地主们永远不用担心没饭吃。他们的粮仓无论什么时候总是满的,他们有足够的抗灾能力。

    而普通的百姓,就没有这个能力了。

    一遇大灾,便往往就会破产。

    自耕农可能要卖地,贫民为了活下去,甚至得卖儿卖女卖自己。

    大灾年,就是地主豪强们收割的好时节,他们趁着灾年高价卖粮、借贷,然后低价买进田地,甚至把那些失地而又欠债无法还的破产百姓,收为自己的奴仆佃户。

    一场大灾下来,他们放的债增多了,他们名下的田地增多了,他们庄园里的奴仆佃户也多了。

    地主豪强们家里那么多的田地,那么多的奴仆佃户,大多就是这样来的。

    每次大灾,地主豪强们的实力反而增强几分,天灾损失的那点,早就补回来了。哪有如李超这样的,天灾之年,低息借粮给佃户,甚至遇天灾之时,当铺、钱庄里的借贷还能延期和减免利息,这不是傻吗?

    那么费尽的去救济灾民,都度过灾年了,谁还卖田卖地,谁还卖儿卖女,谁还愿意卖自己啊!

    地主家里的那些田地,难道要让地主自己来种?

    其实李超也缺人,他的作坊,不得不依靠大量的少男少女学徒工。

    他的矿山盐场那些,更是只能靠那些季节性的农民工为主。如果有充足的奴隶、工人,李超的矿山盐场作坊等,收益肯定还会更大,甚至翻上几翻都不是问题。

    不过李超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

    就在几天后,皇帝就要抵达襄阳。

    李世民比预定的时间要早上半个月左右到达,突厥内乱,二李在北方亮剑一次,旱情越发的严重了,关中粮食越来越紧张。

    皇帝派人传旨给李超,他将提前七天左右到达襄阳,会带着朝廷大臣们先一步到来。

    本来时间就很紧迫,现在又提前了半个月,这让李超越发的赶了。

    站在城头上,李超看着汉江,心里稍稍安定了些许,旱情虽然依然严重,但山南东道的局势却还很好。(未完待续。)

第664章 皇帝的荒岛求生

    求月票!

    这段时间,李超一直在为稳定山南东道十六州的局势而忙碌。忙着筹粮,忙着防灾救灾,忙着平蛮乱。

    现在皇帝马上就要到了,李超却还没法在襄阳城里建起一座行宫。

    李超离开襄阳平乱的时候,给留下的官员们布置了任务,让他们在襄阳为皇帝准备一座行宫。结果等李超回到襄阳,发现那个所谓的行宫根本不适合。

    那是原来城中一个大户的庄园,很精致漂亮,但不大。周边更无法驻扎皇帝的禁卫,也没有地方给朝廷各衙门办公。

    皇帝又不是真的只是来巡视下山南的,来到襄阳后,起码得在这里呆上好几年时间,得等到汉京建成之后,皇帝才会迁去新京。反正离了长安,几年之内,皇帝都不可能再回去。襄阳城里的那格局,不合适。

    站在襄阳城头,李超目光望向东面。

    “鱼梁洲!”

    李超手拍着城垛,轻声念道。

    “回相国,那里确实就是鱼梁洲。以往在岘津上水落时,洲人摄竹木为梁,以捕鱼,故取鱼梁洲之后。此洲历经变迁,有过许多称呼,如还有月洲、孤屿、玉娘洲、大河洲、无粮洲、大沙洲、无浪洲等名。”

    在此任职数年的老长史向李超介绍道,“据水经注沔水载,沔水中有鱼梁洲,为庞德公所居。襄阳县志亦曾记载东汉时,荆州牧刘表在襄阳城东二十里建高台以养鹰,名曰呼鹰台,在此洲上喂养猎鹰,供其打猎、逍遥。”

    沔水,也就是汉江。

    鱼梁洲,在襄阳城东二十里。

    虽名为洲,但其实并不是一座岛,而是一座三面环汉水的突出半岛。只不过在连接襄阳城这边,有一段是低洼之地。一旦汉江水量大时,那与襄阳连接的那段就会被淹掉,洲上就如同是一座江中大岛。

    现在久旱无雨,鱼梁洲与鱼梁坪相连。

    鱼梁洲的位置挺独特的,他三面环水一面倚山,如同是一只向东北斜拱的牛角。汉江从西北流到襄阳,转折向东北,形成一个v形。在鱼梁洲北,淯水在此汇入唐河,然后汉江折向正南。

    鱼梁洲能称的上是汉江明珠,河中水满时,三面环水。尤其是面积很大,南北长二十一里,东西宽十里,有近三十平方公里。

    整个沙洲呈现海堂叶形,这实际上是汉江与唐白河泥沙共同淤积形成的江心沙洲。

    “鱼梁洲与鱼梁坪之间本就是一片低洼区,如果我们稍加采挖,那么就能在这里挖出一条低槽,就能引汉水自然取直,鱼梁洲,也就直接变成一座大岛。”李超手指着鱼梁洲方向道。

    长史有些不解,没事把鱼梁洲和鱼梁坪挖开干吗?

    到汉江涨水时,鱼梁洲与鱼梁坪隔绝,还使得百姓很不方便,得乘船划排往来。现在旱季,两边相连,还故意挖条沟做什么?

    挖条沟,就成了一个真正的岛了。

    李超笑笑,他确实想直接把鱼梁洲变成一座大型洲岛。

    目的也很简单,就是让李世民居住在这座大岛上。

    长二十一里,宽十里,近三十平方公里的大岛啊,李世民在岛上真是想怎么住就能怎么住,不但李世世在上面住的宽松,朝廷的各个衙门也能在安在岛上,甚至李世民带来的禁军,也一样能驻扎在岛上。

    不论是空间,还是安全上来说,都很便利。

    北面是樊城、南面是襄阳,汉江绕岛而过,又有淯水汇入。

    怎么看,怎么都非常好。

    省的在襄阳城里挤着,还鱼龙混杂,安全形势复杂。

    南宋时,为对抗元军,宋军在鱼梁洲上筑实心台,训水军七万,造战船五千艘,与元军鏖战争雄五年之久。

    现在把李世民和他的后宫、他的朝廷、他的禁军,全扔岛上都绰绰有余啊。

    李承乾站在李超的身后,从零售袋里拈起一只炸的金黄的酥炸蝗虫扔进嘴里,嚼的嘎吱嘎吱作响。

    “那地方确实不错,可那里还没建房子呢!”

    岛上有些洲民,但不多,如果把皇帝请到那上面去,直接把上面的人迁走就好。甚至有那么宽的河流环绕,守卫起来也方便安全,都不需要建什么城墙,弄点拒马土墙就能凑和着用了。

    但是,皇帝总不能上岛去荒岛求生吧。

    皇宫不说,行宫总得有吧,三省六部诸寺监,也得有衙门吧,十二卫四府三内府五府,加上北衙四军,总也得建兵营吧。

    七天时间,李超变不出一座行宫,更变不出一座临时都城来。

    “七天,也差不多了,我们还可以先搭些帐篷,弄一座帐城迎接陛下。”李超道。

    李承乾嗯了一声,继续嚼蝗虫,这是他自己炸的蝗虫,学了李超的方子,炸出了各种口味的,香辣的、麻辣的、香酥的、椒盐的等等,这些蝗虫零食,还深受李超其它学生们的喜欢。

    太子他们现在人人身上背着一个书包,里面放着书本铅笔纸张,但也还放着蝗虫零售。有事没事嚼几个,嘎崩嘎崩的挺过瘾的。他觉得李超的想法挺不错的,那鱼梁洲上风光多好啊。

    至于住帐篷什么的,也没关系,临时住几天而已嘛。

    长史却觉得惊讶万分。

    让皇帝来了住荒岛,住帐篷,这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啊。

    “相国,是否再考虑一下!”

    “太子也觉得鱼梁洲挺好的。”

    “可那是荒岛,现在天已经凉了,马上就要进入冬天了,到时江洲上可就更冷了,住帐篷不是长久之计啊。”

    “我也没说要长久住帐篷啊,建些临时的宫殿房屋,其实也用不了多长时间的。七八天,都能盖起一座房子了,既然能盖起一座,那盖十座八座一百座,也是可以的,不过是多点人手而已。”

    “七天盖好一座房子?这怎么可能,又要挖地基,又要采石头伐树木,还要夯土等等...根本不可能!”长史不满李超这个态度,事关皇帝的居所,哪怕是临时的居所,也丝毫不能含糊的。

    “七天,真的足矣!”(未完待续。)

第665章 水泥行宫(恭喜孤单小小星荣升盟主!)

    林长史为皇帝的即将到来感到紧张,接待皇帝啊。但同时心里也十分自豪,地方长史,能有机会见到皇帝的机会实在太少。

    可李相国实在太不当回事了,居然要把皇帝安排到鱼梁洲上去,那是个大沙洲,除了农田,没有其它的了。

    七天时间,拿什么建起皇帝的行宫,建起三省六部的官衙?

    任何一件事情没办好,那都是他们的失职,继而会成为失礼,然后是怠慢冒犯欺君之罪。皇帝可是要带着太上皇、废太子、皇后、嫔妃、太妃、皇子、皇兄弟等一起前来的。那么多的人,大沙洲地方确实够了,可这么多人要居住的房子呢,真弄一座帐城?

    开什么玩笑。

    他都一把年纪了,眼看都要致仕了。难道要把这次迎接圣驾,弄成一场笑话,到时让天下人的人都知道他们襄州给皇帝百官们准备的不是一座舒适华丽的行宫,而是一座荒芜的大沙洲?

    皇帝们来了襄阳,连房子都没的住,要住荒岛,睡帐篷?

    那像话吗?

    李超非要说七天能建好一座房子,还能七天能建好一座,就能建好十座百座,林长史很生气。李超本事强他是知道的,筹粮平蛮,一来山南就干了好几件大事,可七天盖十座百座房子,这怎么做到?

    林长史骑着头毛驴在城门口等着,他倒想看看,李超要怎么做到。

    鱼梁坪和鱼梁洲之间的那片低洼地,因为久旱,早没有了水,泥巴晒的开裂,片片卷起,远看,倒像是铺着一地的屋瓦。

    这段时间,由于捕蝗,这片低洼地里,还能看到一堆堆的柴堆,和篝火的痕迹。火堆边,还有许多干沟。

    李超骑着黑马,李承乾骑着白马,后面跟着一群骑小马的公侯子弟皇家未来驸马们。

    “走吧!”

    踩着灰扑扑的路面,李超一行上了洲。

    鱼梁洲很大,具体有多大?

    长安城差不多是六十平方公里大,而鱼梁洲将近三十平方公里,因此鱼梁洲有长安城一半大。只不过鱼梁洲的形状是个海棠叶形,还拖了条小尾巴。

    半个长安城,已经非常大了。后世米国的曼哈顿岛也不过五十多平方公里,北宋开封城也才五十平方公里。

    登上鱼梁洲,这个大沙洲本来是一片沃土,可也因为干旱严重,上面的庄稼今年也经收了。此时岛上一片萧瑟,百姓每天在官府的组织下,捕蝗晒鱼。

    李超带着人骑马边逛边看,最后来到东面河边。

    河对岸,就是东津港,从东面过来的许多货物,都在这个码头装上船运到西北的樊城或者西南的襄阳城,或者直接顺着淯水直接北上南阳等地,或沿汉江逆流而上进丹江,或者是汉中等地。

    东津码头,也是襄樊一带有名的码头,很是热闹。

    李超要想在岛上给李世民七天之内建个行宫,哪怕是简陋的行宫,也得依靠这个码头了。

    “东西上船了吗?”李超望着对岸,问身边的一个人。

    “回相国,东西早就按吩咐到了东津码头仓库,今天一早已经装上船,请看,那边船已经过来了,就是我们的货。”

    林长史听的一头雾水,李相国还早有安排吗?

    难道是早把建筑的材料准备好了,可不管什么材料,也没法七天时间内盖起很多房屋吧,何况那还是给皇帝居住的行宫。

    船队满载着李超的货物从对岸驶来。

    这边有简易的码头,挺方便。船只是摆渡一下,很快就靠了岸。

    停船,下锚。

    栈板放下,船上跳下来几个人。

    “山南水泥厂管理李赞拜见相国。”为首的中年人向李超行礼。

    李超点头,“船上是水泥吗?”

    “回相国,嗯,都是水泥。”

    李赞一挥手,船上一个汉子扛子一桶水泥就上了船。拿木桶装水泥,挺有想法的,李超示意打开。

    木桶盖打开,露出里面灰色的水泥。

    嗯,看着是那么个样子。

    这就是李超水泥厂的产品了,由李家牵头,提供技术,然后拉了许多勋戚们合伙,出钱出力,开山挖矿圈地建厂,招人生产,前期投入巨大,最后得到的就是这个东西。

    “老师,这个就是水泥吗?”承乾倒比林长史清楚水泥。早听李超说过水泥的作用,建筑的极佳材料,粘合作用强,还能做混凝土。

    水泥厂因为投资大,参与的勋戚多,因此各方面的人力物力都很充足,眼下这批水泥,其实就是第一批试生产的水泥。经过初步检验后发现,效果不错。

    虽然还不是什么很完美,但基本上还是能用的。

    李超其实也没打算给李世民建个什么富丽堂皇的皇宫,尤其是眼下,襄阳城住不下,到鱼梁洲上的行宫,那真的只是临时性的。

    什么雕梁画栋,都不可能有。什么几人粗的金丝楠木,什么大型石雕假山这些都没。李超的计划很简单,平整下地,建平房。

    李世民的就是大院子带小院子,一层平房。其它衙门等,也都是平房。

    怎么简单怎么来。

    图纸是李超亲自设计规划的,其实都是非常简洁。洲上将划分出行宫、衙城、军城三大部分。其中宫城,又将分出前宫和后宫两大部分,另外还要给太上皇建一处别宫。

    但不管是什么前宫后宫还是北宫,都只是大平房,也就是平房带院子。进深多些而已,总体上都是要本着怎么简单怎么好修怎么快速来的。

    把图纸交给匠头们,“看的懂这上面的图纸规划吗?”

    “看的懂。”一个老工匠压着心里的火回答道,那么简单的图纸他们岂会看不懂?上面画的这么详细,数据标的这么清楚,看不懂才能鬼了。

    “好,就按着上面的图纸施工,马上丈量土地,溜白线,平整之后,就挖墙基,然后砌墙!”

    “先建宫城部份。”李超指着图纸上靠北的那片。

    老匠头惊讶,那片是行宫?

    可看上面的图纸规划和各种标示,怎么这宫城就是一排排的平房大院啊,这就是皇帝的行宫?

    这也太简陋了一些吧!

    李超看出工匠的疑惑惊讶眼神,认真的道,“没错,那就是陛下的行宫,上面的规格尺寸也都没错,按着这上面来就好了!”

    孤单小小星荣升盟主,加10更,还欠188章!(未完待续。)

第666章 皇村

    走到哪里,都是股子火烧蝗虫和晒咸鱼的味道。

    天天闻着,虽然已经都感觉不到什么腥臭味了,可李超还是有点腻歪的。鱼梁洲上,正到处拉线溜灰打桩,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九月,白天不冷也不热,建房子挺适合的。

    鱼梁洲有近三十平方公里,半个长安城大。但李超可没打算把整个洲都建成一座临时都城,这里不过给李世民临时用的,哪用的着那样大张旗鼓,大兴土木的。

    在林长史等官吏们看来,哪怕是给皇帝修临时的行宫,那也不能含糊。得气派,得符合礼仪,得彰显朝廷和皇家的气度等等。

    不过李超没把这些放心上。

    什么巍峨宫殿,什么章阁楼台,什么水榭亭台、假山湖泊、皇家花苑这些,统统见鬼去。他可没这么多精力来弄这些,他的规划里,就是建一些临时安置房。

    统一都是一层的房子。

    也完全用不着建上几十平方公里,差不多就足够了。

    其实隋唐长安城规划虽然相当宏伟,但宏伟的规划之下,却有许多败笔。就比如说长安城极讲究对称,就导致了不少方面很不合常理。城内六座无法移动的大山,也变成了六爻,可这种制高点皇帝又不放心,于是便在上面多造寺庙道观官府。

    而长安皇宫太极宫,所处的地方,看似相当恢宏壮丽,但实际上处于低洼地,每逢阴雨天就闷热潮湿,并不适合居住。连建起大兴城的杨坚,后来都另建仁寿宫,离开皇宫在外居住。

    后来杨广当了皇帝,修建东都洛阳,就不再采用这种完全左右对称的做法,而是充分续命地形,自龙门伊阙到邙山上清宫为京城中轴,皇城宫城坐落在西北高地之上,不仅形像紫微帝星,而且实际防守作用也相当强,李世民围洛阳,就一直都没强攻下来,李密当年也一样没攻下来。

    长安城一开始规划就极大,冲着容纳百万人去的。到了唐朝后更是还增修了大明宫,让长安城更大。

    唐长安城最大的时候,达到八十多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北魏洛阳城。可因为太大,其实一直都没住满。

    长安城南整整三列里坊,人迹罕至,实际上自隋到唐,一直都是种着庄稼。长安城里,高大的坊墙里,却围着许多城中村。

    鱼梁洲上的行宫,完全没有必要这样。

    宫城、衙城、军城,周边再弄点码头、市场,官、兵家眷的民居,就非常不错了,不需要处处讲究什么规模宏伟。

    有多少人,就建多少房子。

    去除那些花哨的东西,建筑的技术难度和成本也是大大下降的。比如史载洛阳紫微宫正殿乾阳殿的柱子,就足有二十四围。从江西采伐运输过去,一柱废功计万。

    鱼梁洲的行宫就没这必要,这里不但是行宫,还是个临时行宫,搞那样干什么?

    一天的时间,宫城已经都量好,溜上了白石灰线,一群群领救济粮的灾民,已经在工头们的带领下,开始挖地基。

    因为都只建一层的房子,又不搞什么花哨的东西,所以地基其实也不用挖太深,有个膝盖深就好了,连桩都不用打。

    鱼梁洲上地势平坦,也没有什么山岗之类的,平整地形也快。

    随便弄弄就平整好了。

    那边河边码头上,船只不停的将对面东津码头上的物资运送上岛。

    水泥、石灰,还有砖头、瓦片。

    另有许多百姓推着独轮车,从江边挖卵石、取沙土。

    李超直接让他们在鱼梁洲和鱼梁坪之间的那片低洼地取,这样取沙石和挖壕沟两不误,一举两得。

    承乾蹲在地上,看着李超让工匠依图纸赶制出来的立体沙盘,饶有兴趣。林长史等一群官吏们在一边,却是看的直擦汗。

    图纸上看宫城就相当简陋,可看了实际效果图,他们更是想自杀。

    这是宫城?

    哪怕是临时的宫城,也不应当是这个样子的啊。简直跟个村庄似的。

    “老师,这和鲸鱼沟度假村有点相似啊!”承乾看了一会,笑着说道。

    “眼光不错,确实差不多。”

    鲸鱼沟度假村说白了就是个农家乐一样的地方,好听点就纯朴的民居风格,实际上就是简单的农家院子。李超现在建的宫城,稍升了点级,农家院成了城镇的民居。

    就是四合院。

    皇帝的四合院要大点,拥有多重进深,屋多,但依然都是一层的,就是院子多房间多。然后其它嫔妃们也都有院子,嫔妃、皇子,在宫里有些的都有自己的院子,就是院子进深多少,大小不同而已。

    也有专门给宫里做事的那些人修的,比如掖庭的那些司局等。

    不过李世民的妃嫔、皇子们数量其实算不得,并没有真正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宫人也没有上万。

    皇帝、妃嫔们的院子里,就跟乡下地主家一样,院里有自己的的丫环奴婢内官们,也都跟在院里。这样一来,宫城其实就是一片四合院院落群。这和鲸鱼沟度假村里差不多,一个个院子,只是这里的院子大些而已。

    “林长史啊,陛下在京城时,也常去鲸鱼沟的度假村,那里其实比这里还简陋的多,那村里的小院,就一座屋子带个院子,哪比的上这里,可陛下一样住的高兴。放心吧,陛下不会嫌我们这里简陋的。”

    有专门的人平整地,有人量地,有专门的人拉线立桩,有人专门溜白灰,也有人专门挖地基。

    前面地基刚挖好,后面就开始有人推着一车车砖过来了。

    正常建房子,还普遍用夯土墙,因为技术难度低,夹起版,然后往里面倒土,再用力夯实,一层层往上堆,最终墙就成形了。

    一些好的房子,墙的用土,还要层层筛选,用什么样的黄土都有讲究,甚至还要蒸过,筛选,这样墙以后就不会有虫子,更结实。

    用砖,那真正大户人家才用的起的。

    不过李超打算直接用砖和瓦盖房子,其实李超看来,用砖瓦并不一定比版筑夯土成本更高,关键是看如何操作管理。

    而用砖瓦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只要备好料,那么真正建房子的时候,时间最快。

    “把水泥拖过来,把河砂也拖过来,再挑水来,准备绊水泥了!”

    有烧好的现成砖,砌墙当然简单,而有了水泥做粘合,更快更方便。

    水泥加上河砂,再加上水,一搅拌,就能用来砌砖了。有了砖和水泥,这砌墙盖房子,真是跟小孩子堆积木一样的简单。

    水泥厂不但送来了水泥,他们甚至还送来了简单的搅拌机,用牛马拉动,直接搅拌水泥,比人快多了。

    林长史等看着李记营造的工匠和水泥厂的工匠,把一桶桶水泥倒入搅拌机,再往里面铲沙子、倒水,都瞪大着眼睛,这种方法真的能行?

    “嗨!”

    水泥、砂、水按一定比例加好后,工匠让人挥起鞭子赶着马拉动搅拌机转动起来。(未完待续。)

第667章 偷工减料

    求月票!

    李记营造,当今建筑行业的新标竿。

    许多人对于水泥还完全无知的时候,他们就最早开始试用水泥这种新建筑材料,并从李超那里得到了许多新材料、新建筑方式了。李记营造,最早就是李超以前修炕改灶的张家班。

    几年时间,这支队伍已经很庞大很强了,他们早就不再做修炕改灶这样的小活了。他们现在接的,都是修筑庄园别墅甚至是直接修城筑池,另外修筑铺桥建码头,各种各样的大活,他们都接。

    这支队伍的模式,跟后世的那些大建筑公司很像。

    有自己专门的设计师,专门的工匠,有专门的机械工具等,连下面的工程队,都有着自己的骨干。他们四处接活,可以同时开工多个工程。

    活多的时候,多招一些小工就行了,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足够。人少的时候,给小工、临时工们结工钱,让他们回家。甚至因为队伍大,工程多,还可以各个工程之间调动人手。

    来鱼梁洲修房子,对他们来说半点技术含量都没有,除了要建的房子多点,工期紧点,真是一点挑战性都没。

    李记营造处处充满着李超的特色,分工明确,一个个团队,各司其职。设计的规划的,施工的质检的,还有负责材料采购、运输、调配的,另有后勤保障的。

    每个人按上面的任务,干好自己的这块就行了。

    工匠们都带着自己的徒弟,大工匠就是一个工程队,大工匠、工匠、半熟练工、工匠学徒,还有小工、临时工,等级分明。

    没一会功夫,第一批水泥搅拌好了。

    拿榔头敲开栓子,搅好的水泥泄出,有专门的小工负责把水泥接进桶里,又有专门的小工把水泥挑到砌砖的工匠手里。

    还有人负责把砖挑到墙基边上。

    工匠立好准绳,钉好。然后带着自己的徒弟开始砌墙,不需要先立版,也不需要挑大量的土,一把泥刀,就足够了。

    拿泥刀从桶里挑点拌好的水泥,往砖上抹一点,然后把砖沿着准绳放在挖好的墙基里,一块又一块,就这样重复又重复的砌着,一排砌完,接着再砌一层,层层拔高。

    在旁人看来,这些工匠们砌墙真的简单无比。

    林长史等官员们看的目瞪口呆的。

    “这样砌墙能行?好像也太容易了点吧,能坚固结实吗?”

    “当然坚固。”

    水泥虽然这次算是大规模使用,但其实在水泥厂建成之前,李记营造就开始建过一个小厂子,试用过水泥。又不是去建水库大坝什么的,砌个砖墙,现在的水泥完全足够了。

    若不是水泥现在的生产成本还挺高,李超都打算直接打制水泥空心砖,又轻便又大块,建房子更快。

    建一层的房子,水泥砖其实完全足够了。坚固性和保暖性等都没有问题,唯一的缺点就是不防震。

    不过以这个时代来说,水泥砖砌的房子好歹是砖房啊,比起什么泥糊的泥砖的夯土的这些,并不差什么。真遇地震,茅草房夯土房的防震性也高不到哪去。

    林长史看着那么多匠人,同时开砌多座房屋,上百座房子的墙基在迅速的砌起,肃然起敬。

    按这速度,七天还真能盖起一座房子。

    一行人慢慢的逛着。

    林长史发现,这栋规划给宫人居住的房屋,砌砖的方法与刚才看到给皇帝的不同,有的砖是竖着砌。

    “这是为何?”

    “省砖!”李超毫不犹豫的直言道。

    砌砖墙,其实也有好多种砌法,有实砖,也有斗砖。斗砖,就是有的顺,有的立,这样就能更省砖,这种方式称为空斗墙,有一眠一斗,一眠三斗,双丁砖无眠空斗等多种方式。

    “这样结实吗?”

    “我们这只是一层的房子,而且房子不是很大,空斗墙并不影响坚固。”

    一边的工匠过来,向他们解释,“砌砖墙,也有好多种方法。我们这些砌墙的砖,其实都是有专门的标准的,每块砖制好进窖烧出来都是一样大小的,长宽厚比为四比二比一,我们砌墙,连灰缝的大小都是有严格规定的。按照我砌墙砖块的排列,我们的墙的厚度也分为好几种。”

    “一般我们墙的砌筑厚度,都是按半砖的倍数来确定的,如一般我们叫半砖墙,一砖墙,一砖半墙,两砖墙等,相应的尺寸是三寸半、七寸、一尺、一尺半等,因此我们也叫三寸半墙,七寸墙,一尺墙和一尺半墙。”

    “一般七寸墙,只是一竖砖。一尺墙,则是一竖一横再加标准的砖缝,一尺半墙则是二层七寸再加宽一点砖缝。”

    ......

    匠头跟林长史等官员们讲着李记营造所烧的砖的标准尺寸,还有砌墙的一般规模厚度,还有砌墙的各种方式。

    什么实砖、斗砖、什么三寸半厚、七尺厚,又是什么标准砖缝,什么一顺一丁式砌墙法,十字式、多顺一丁式,一眠一斗等等,听的人都糊涂了。

    但听着这么专业的术语,林长史等人倒也觉得这些人不是在偷工减料了。

    小半天的功夫,墙已经砌到差不多一人高,得扎架子了。

    早有人把毛竹拉来,这些是专门的脚手架工人。现在墙还不高,架子也不需要扎的很复杂,拿几条大的凳子,然后把扎成排的毛竹往上面一架,再绑紧固定一下,泥水匠就能站在上面继续砌墙了。

    只是搬砖的小工们辛苦了点,他们得把砖打到架上去。

    几个小工爬上架子,然后下面的人拿着砖头一块块的往上扔,上面的人熟练无比的空手接下一块块砖,码放到一边,工匠们熟练的拿起砖继续一边抹水泥一边砌墙。

    “直接这样抛砖,好厉害!”李承乾赞叹道。

    “这算什么,等房子建到一丈多高的时候,他们在下面一样是这样直接往上抛,上面的人站在架子上,还能熟练的接砖。”李超笑道,“其实初看你会觉得很神奇,但实际上不过是熟练了而已。熟能生巧,只要足够熟练,许多看似很难的东西,都不复杂!”

    外人觉得,拿绳子把一筐筐砖吊上去更方便,如果加个滑轮更省力。可实际上,小工们却喜欢直接一人站下面抛,一人站上面接。

    只要是熟练的砖工,他们这样抛接的速度,其实比直接吊砖还快。李记营造里,也基本上都是用这种看似落后的手段。

    “打砖的其实也都是小工,不过算是小工里面能多拿点工钱的。”

    “感觉比看杂耍还有趣!”

    林长史看着一面面墙,蹭蹭的往上长着,现在是真的相信李超说的七天能建好行宫里。

    确实能,只是这行宫有点寒酸而已,但这速度,真是无人能及,让人佩服!(未完待续。)

第668章 棋差一招

    如果不知道李超的身份,初次见到李超的人,都很难相信他就是大唐首屈一指的重要人物。

    这个才二十五岁的年青人,穿上月白的长袍时,儒雅的更像是一个世家的公子,并没有什么外放的宰辅威势。

    李超不是那种举手投足间总要板起宰相架式的老相国,也不是肌肉结实体格健壮,说话粗声大气飞扬的武夫大将军。

    他看起来更像是个俊秀的书生,一个面白肤净,胡须修饰的漂亮的公子哥儿。

    年龄刚二十五岁,但看起来却似乎更年轻两三岁。黑亮的头发,两道剑眉浓黑,身高六尺,这个身高已经显得非常高了,但只是高挑,却不魁梧,他的身体结实匀称,但没有虎背熊腰的壮硕。

    很难想象,这么一个如书生般的年轻人,居然会是大唐帝国的中枢重臣,八相之一,还是三十六世封刺史。

    凭着一人之力,稳定了与吐谷浑和突厥的关系。

    没有李超的话,也许在武德五年,当今皇帝就要在陇西城头战败身亡,也许武德五年的那场突厥、吐谷浑入侵就不会那么轻松的结束。

    李超在一年的时间里,从一个五品的东宫属官,升到了四品刺史,再到三品的都督。更别提,武德六年震惊天下的玄武门之变,他更是首席谋士。

    功高着著,又有从龙元佐之勋,李超年纪轻轻就成了宰相,官居一品。

    天下人万分羡慕李超如今的功名地位,但其实李超真没太把这些放在眼里。如果可以,他倒愿意辞去这些官职,做一个逍遥闲散的国公爷,只是这个想法太难实现了。

    “将军!”

    李承乾大叫一声,兴奋的把马跳了进来。

    连环马,双马将。

    李超搔搔头,自己刚才有点走神,一不留神就输了。

    不过输就是输,李超很干脆的认输了。

    下棋和打仗一样,你分心了你大意了,你下错一步,可能就一步错步步错,最终输了。

    “嗯,棋艺大有进步了!”

    李超赞扬道。

    “第一次,我终于打败了老师!”承乾得意洋洋,每次跟老师下棋,任他如何使尽本事,可最终都是输。最让他气的牙痒痒的是,跟老师下棋,每次他都是让你觉得这次能打败他,然后每次的结果都是用尽全力之后,却又是棋差一招的输了。

    来恒兄弟俩扭头过来瞧了一眼棋盘,然后嘴角扬了扬,又回头去看书去了。

    来家兄弟比起太子承乾要高出一个头来,正值少年的兄弟俩,处于发育阶段,开始变声,嘴巴上甚至有了些绒毛,而且兄弟俩变的内向了些。

    将门出身的兄弟俩,因为幼年丧父,这些年在外的艰难经历,让他们没有学武,而是一心学文,甚至性格上也比较内向。

    他们被秦琼找到,收为义子,后来送到李超这里来读书。一开始兄弟俩比较孤僻,也不太与李超交流,慢慢的,现在倒也正常了许多。

    不过这兄弟俩是真的爱读书,无时无刻的不在读书。

    李超本是他们的义兄,但他们平时也喊李超老师,喊着喊着,李超现在倒也习惯了。都说长兄如父,自己其实也一直差不多扮演着他们父亲的角色。

    李超是天下称赞的军神,可这两将门子弟,却一心学文,哪怕到了军神的门下,也一样对兵法战策那套没有兴趣。

    “两位来师兄就是太书呆子了。”

    承乾经常这样评价他的两个师兄,论读书,承乾虽然也聪明,但成绩就大不好他们了。“整天只知道读书,得文武兼备啊,我就不会他们一样,我将来要成为老师一样的人,能文允武....”

    “再来一盘!”

    承乾今天好不容易赢了一盘,想要乘胜追击。

    “今天就暂时到这吧!”

    李超笑着拒绝,跟承乾下棋,并不只是单纯的娱乐,也是一种教育。教导他大局观、以及计算等。

    不过今天李超确实没空再下了,李世民要到了。

    李世民也是走李超当初来山南的那条路线,出蓝田关过武关,然后顺丹江而下入汉江,再汉江行船直达襄阳。

    “崔琰!”

    锵锵声起,“末将在!”崔琰上前。

    李超的这位大舅哥,崔善福的奸生子,以前在崔家毫无地位,堂堂崔氏子却投身军伍,苦拼出个旅帅。自遇到李超之后,他的人生际遇也是大变。

    如今,他是开国伯爵,还是一位五品的将军,特别不是李超的兵法门人。

    李超的学生兼李超的妻兄,这个身份让他在李超这里极得信任。而崔琰做事,也向来很让李超满意。

    “时间差不多了,通知一下,准备出城接驾!”

    崔琰行了个礼,“陛下不是明天才到吗?”

    “嗯,对外是称明天到,但实际上陛下不在那队伍里,陛下今天就到。”

    李世民也是个不太按套路出牌的人,以前领兵打仗,最喜欢冲锋陷阱,还喜欢带着几个人就跑到敌人阵前去观察敌情,没少干冒险的事情。

    现在当了皇帝了,也好不到哪去。

    非要带着宰相们先一步来襄阳,然后在商州,又扔下了宰相们,直接带着伙侍卫再次先行出发了。

    崔琰有些惊讶,问,“通知襄阳城里吗?”

    “不用,带上我们那一千人就好,嗯,把长公主也通知一声。”

    “是!”

    崔琰跨步而去。

    李承乾在座位上收拾着棋子,笑着问,“父皇来了,师娘也马上就要来了。你上次把和我姑姑的事情都如实写信告诉师娘了,等师娘来了看到姑姑也在,你就不怕她们打起来?”

    “你觉得你师娘会跟你姑姑打起来吗?”

    “嗯.....应当不会。师娘好聪明的女子,真要打,她也打不过我姑姑的。”

    李超笑着摇摇头。

    那天被承乾撞破他和平阳的地下情后,他确实就给崔莺莺写了封长信。信里,把和平阳之间的事情摊开来说了。这件事情,他也确实没有打算一直瞒下去,只是信寄出去后,一直没有收到回信。

    李超也不知道十三娘现在是个什么态度和心情。

    不过,该来的总是要来的,这个是没法回避的。(未完待续。)

第669章 外事不决问李超

    李世民并不是单人独马来的襄阳,他的身边,是三千北衙神策军。这三千北衙神骑军骑兵,是以当年李世民纵横驰骋征战天下时的玄甲骑为底子打造的,选拔各地边军中的精锐骑兵。

    李世民胆大,但却又很心细。

    正如他以前一次次在战场上冒险一样,那都是经过算计好的。

    “有三千神策铁骑,在大唐的疆土上,朕无须担心安全!”

    三千铁骑护卫,距离襄阳城也不过一天而已,能出什么事情?真要是三千铁骑都保不住安全,那哪都不安全了。就如太上皇居于深宫大内,京畿数万大军拱卫,可李世民真拼了命的冒险,深宫高墙也护不住太上皇。

    “听说李超给朕选了个很不错的临时行宫所在,还称七天就能建起一座宫城。李超真是越来越会吹牛了,以前跟朕吹说五年能建起汉京,现在更是说七天能建起一座宫城。别说是宫城,就是一座最简单的离宫,朕也不信七天就能建成!”

    嘴上虽然如此说,可其实李世民非常好奇。他对七天建起一座宫城,并不是完全不信。毕竟说这话的人是李超,而李超这个家伙,干过太多出人意料的事情了。就如当年他被困在陇西城里,几乎绝望的时候,李超不就带着一群工坊学徒,带着一群根本没受过训练没打过仗的后勤民夫们,把几千羌骑给诱入城中宰了。

    还虚张旗帜,冒充大唐的主人军团,把吐谷浑的大汗慕容伏允也给吓退了。

    总之,这是一个总能时不时给李世民一些惊讶的家伙。

    前段时间,还一口气砍了五千土蛮,把五万多蛮子送去了陇右和朔方,长孙无忌听说李超要送几万人过去,高兴的要死,急不可待的写了奏章给他,说他要三万人。如今朔方那边虽也受旱灾影响,粮食减产了。

    但贸易却依然很火,他接了李超留下的好局面,一切萧规曹随,顺风顺水。

    现在长孙无忌正支持李家等一些家族在朔方那边挖煤开矿冶铁,生产出各种铁制品,拿去跟突厥人、铁勒人、西域人等换回牛马羊群。

    大批大批的肉干、肉松、奶粉等,源源不断的输入关中和中原,对于遭受饥荒威胁的大唐来说,也是帮助不小。

    长孙无忌迫切想要再扩大些交易规模,只是矿工太少,现在听说有五万土蛮,他巴不得想把五万人全都抢去朔方挖矿。

    李世民不是真的在意李超能不能七天修起一座宫城,他只是想早点见到李超。

    北方的局势又变了,铁勒人跟漠北突厥人在打,漠南的颉利和东部的突利还有河南地的郁射设也在打,西域的西突厥统叶护可汗也陈兵金山山脉,蠢蠢欲动,想要趁机插手东方草原。

    李靖和李绩,二李没等请求朝廷,就先斩后奏,一举出兵灭了代北的苑君璋,把蔚州、云州、朔州等几州给夺了回来。

    北方局势瞬息万变,李世民也知道原来订下的战略计划是赶不上形势变化了。

    他很迫切的想听听李超对这些局势变化的看法,想听听他的应对之法。

    他也问过朝中宰相们的看法,但他们的看法多是暂时不要插手,坐山观虎斗。可李世民对这个打算不太满意。

    他觉得如今是难得的机会,大唐怎么能就在一边看着呢?

    看别人相争,现在是不错,可一旦争出结果,到时不就又有一个强敌了吗?如果能趁此机会,深度插手,离弱合强,让草原继续乱下去,甚至是把突厥人趁机赶过阴山,把河套都给收回,这多好?

    李世民觉得房杜两人刚成为左右仆射,行事还是太保守了一些。而李超却总是对时局有更精彩的把握,看的也更清楚些。

    就如李超早判断出今年秋会旱会有蝗灾,并对此提出了许多预防救灾之法,灾情确实发生了,也很严重。但在李超的那些策略下,灾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到现在,中原都还没有出现流民,也没有哪里饿死了许多人。

    这一切,李超功不可没。

    “李超虽不在中枢,可大局观却更好。”

    李世民对身边的尉迟恭等数员大将说道。

    “陛下认为李相会支持插手突厥之乱?可之前不也是李相提出来要与突厥先修好,休养生息几年吗?”半年前,皇帝可是支持李超,准备对突厥出兵的。可最后关键时候,却又是李超自己叫停了进攻计划的。

    尉迟恭对李超很服气,不服别人,李超得服。可他觉得,李超不是那种好战之人。

    李世民没有回答,但心里却觉得李超是最能跟自己合拍的人,李超是最能理解自己想法,最能支持自己的人。而且李超的那种理解支持,并不是奉迎,而是真正的英雄所见略同。

    两个时辰之后。

    襄阳城已经在望,距离襄阳城已经不远了,李超带着一千部下,还有太子承乾以及平阳长公主李秀宁一起出城二十里迎接。

    李世民是骑马来的,带着他的三千铁骑自商州一路骑马而来,不同于李超处处喜欢舒适,李世民这方面要比李超强的多。

    确认了身份之后,李超带着承乾和李秀宁一起骑马去见李世民。

    李世民身边是他的北衙禁军四大将军,左神策大将军尉迟恭,右神策大将军张公瑾,左羽林大将军侯君集,右羽林大将军张亮。

    李超的老爹,因官任右羽林将军,因此也在李世民的身边不远。

    李世民骑在马上,看着骑马过来的三人,以一名老将的眼光打量着三人。

    “三人中,三姐的骑术是最好的,李超的也挺标准的,太子的姿势也非常好,让人惊讶啊。”

    接着他笑着对身边的将校们道,“李超李靖李绩,我大唐军界的三神,李靖五十多岁,沙场老将,大器晚成。李绩,百战成名。李靖李绩都是既能统领千军万马独当一面,又能带头冲锋陷阵的猛将。唯有咱们这军神李超李相国,出将入相,运筹帷幄,指挥打仗那是连朕都佩服,但这个人武艺,可却是大大不行,连朕的三姐,他都打不过!”

    侯君集听了笑的最大声。

    尉迟恭不屑的瞥了眼侯君集,冷哼一声,侯君集笑声嘎然而止,有点尴尬。

    求月票,第九名了。。。(未完待续。)

第670章 工分

    深秋,天蓝碧蓝如洗,没有一丝云彩。

    李超隔了段时间没见李世民了,到了近前,发现骑在马上的皇帝依然那么威武,但面色却憔悴了不少,连那小胡子都没以前那么的漂亮了。李世民也在打量着李超,还是那个老样子,似乎一点都没有变化。

    在山南这么点时间里,干出了许多惊人的事情,商州斩杀十三大族家主,襄阳抓了几百大户,还在房州一口气斩杀五千土蛮,将五万土豪俘为奴隶,又将山南三十余万土蛮慑服。更别说,短时间都筹集了八百多万石粮食!

    可李超依然还是离京时的那个样子,一点没变化。

    李世民笑着跳下马,把李超扶了起来,拍着李超肩膀道,“你是一点都没变化啊,朕还以为你在山南杀了这么多人,已经变成了眼中喷火,满脸凶相的样子了呢!”李超微笑,“陛下要保重身体啊,国事越艰难,越要保重身体,你是大唐这艘巨舵的掌舵人,陛下若是身体不适,那到时我们可就都要迷失方向的啊!”

    这马屁拍的李世民很高兴,哈哈大笑。他又转过头打量着太子,嗯,太子整个人看起来越发的灵性了。

    李世民把太子拉过来,一双大掌在他身上拍了好几遍,太子呵呵的笑着应下。李世民越发满意,身子骨很结实。

    “你母后听说你都跟着上了平蛮的战场,为你担忧的要死,不过朕很喜欢,有胆气。我们李家以前,就是将门。这天下也是朕和你皇祖父马上打下来的,到了你这辈,也不能忘记这些根本。”

    “走,去看看文远七天建起的宫城什么样子的。”

    李超也没有急着向们描述这个宫城是什么样子,多么的了不起,前头带路。听说宫城在襄阳城和樊城的中间,在那汉水的河心洲上,李世民越发的有了兴趣,“直接去鱼梁洲,朕迫不急待的想要看看建成了什么样子。”

    二十里路,并不算远。

    一行人策马前进,没先进襄阳也没先进樊城,直接就到了渡口,坐了渡船到鱼梁洲。

    鱼梁洲上依然还是一片忙碌,到处都在开建,河上是往来运输水泥、砂石和砖瓦、木头的船只,码头上一辆辆的车马运输着到工地。

    看似杂乱,又一切井然有序,分工明确。

    这几天感冒了,有点严重,耽误更新了,抱歉!

    “这个地方不错。”

    登上鱼梁洲,李世民立即称赞着道。本来朝廷计划营建新都,是计划用五年时间建成汉京的宫城和皇城的,等五年后,朝廷迁都。可是现在,因为一场大灾,朝廷不得不提前出关中。

    虽然用的是出巡的名义,但李世民清楚自己既然出来了,就不会再折腾的再回去了,而因为这场大灾,新都的营建时间可能还得加长。

    等新都建成的时间里,他和朝廷就都要暂时在襄阳驻跸。

    看到李超别出心裁的替他在襄樊之间的汉水江心洲上营建行宫,李世民确实有些意外,不过等看到了这地方后,还是很满意的。

    这里居于两城之间,还处于江汉和淯水之间,挺好。

    地方够大,宫廷人员和朝廷官吏,以及禁卫士兵都能容的下,安全性能也很好。周边的河,就是一条巨大的护城河了。

    李世民用天策上将的专业眼光,觉得这里的安全形势很好,江心洲易守难攻,地方也够大。

    “这些筑城建房的是征召的民夫还是招抚的流民?”李世民看到岛上干活的人很多,问。

    李超道,“陛下不妨问太子殿下,殿下也全程参与鱼梁洲的设计规划和建造。”

    “哦,是吗,承乾,那你来跟朕汇报一下。”

    “是,陛下。”李承乾得了这个机会,高兴的挺直了下身体,然后上前一步,向李世民禀报,承乾确实是全程参与,李超做事的时候有意带着他,并会经常询问他一些数据。现在他向李世民汇报的时候,一点问题也没有。

    “陛下,这岛上的这些干活的人,分为好几部分。其一,是专业的工匠,主要是以李记营造为主,他们家的建筑工匠技术最娴熟。从规划、设计,到材料预算、现场施工管理等都相当专业,我们现在就是与他们合作的,他们相当于半承包,不但包工还包料,比如我们用到的水泥、砖头、石灰、木材,这些就是由李记营造找他们的合作商提供的。”

    李记营造带着他自己的上下游合作商一起承担着鱼梁洲的筑城主要工程,这让山南这边省心省力了许多,只要派出监理人员就好了。

    “由商人承包?这质量和费用能控制的好吗?李世民问出关键问题。

    “父皇,可以的,我们有专门的审计人员,也有专门的现场监理,采购方面,也有专门的质检验收,每一道关节,我们都要把关的。我们只是分工更明确点,我们是管理、监督,而他们是建设和管理。就比如他们用哪的砖用哪的木材这些,我们通通不管,但我们对所有的砖瓦木材这些材料,都有严格的质量检验,而且还对材料预算早有审定的。只要他们材料符合我们的要求,费用又在预算之内,都是可以的。”

    这是很明显的李超行事风格,李世民点头。

    “这些工人都是李记营造的?”

    “也不全是,李记营造的都是技术工匠和管理人员,这岛上干活的人,多数都不是他们的人。这些人都是受灾百姓,他们向官府报名领取救济粮,然后官府安排他们以工代赈,领了救济粮,然后到这里干活抵粮钱。”

    “救济粮也都是有统一标价的,而他们来这里干活,会按照他们的工种、劳动强度,给出工分,每天都计工分,要是工分多,那么每月扣除他们领的救济粮外,还能再多领些粮食的。”

    这是种激励工人干活的热情,要不然都吃大锅饭,工作效率肯定不足。

    以工代赈,同时加上计工分这种方式,工分能直接兑换粮食,这都让干活的百姓们积极性大大提高。

    李世民对李超道,“这里一切都很不错,不过我现在问你,你要实话告诉我,你手上现在还有多少粮食,还能坚持多久?”(未完待续。)

第671章 拆东墙补西墙

    李超凑近皇帝,说,陛下,我们现在不缺粮。我手上现在有八百万石粮,如果全都加工成救灾粮,足以加工出三千万石。

    李世民吓了一跳。

    “真的?”

    李超点头,他当然不可能拿皇帝穷开心。

    八百万石粮,三千万救济粮。这个数字,让李世民心潮澎湃,要知道,朝廷的租庸调税法下,一年收的粟谷也不过五百来万石而已。之前李超改革了下商税和专卖制度,让朝廷一年能增加近千万的财政收入。

    但粟谷这方面,却没什么变化,因为朝廷的租庸调是以均田制为根本,课丁才纳课交粮。而在除掉了那些勋戚官僚府兵奴隶等不纳课户后,朝廷的课丁才二百来万,每课丁年纳粟两石,加起来也就五百万石左右。

    这些皇粮,绝大多数是要运往长安,供给宫廷,以及做京官的禄米之用的。地方上的官员,则还享受不到禄米的待遇,他们只分职田,把田出租然后收租子顶禄米。

    正常情况下,朝廷一年五百来万石的粟谷,加上一些绢布实物以及钱税,倒也能维持运转。后来有了李超的那些铸币、盐茶铁、关税商税等的一千万,但是日子更好过了些。

    可大灾一起,粮食的需求大大增加,朝廷的粮仓里面,其实没多少粮的。

    现在李超居然说他有八百万石粮在手,李世民如何不惊讶。

    山南十六州,还只是朝廷天下十七道之一啊。

    “你哪来那么多粮食?”李世民知道李超之前用过不少强硬手段,可搜刮八百万石,那可就不是只用强就能搜刮到的啊。

    说实话,听到八百万石这个数字的时候,他是真吓一大跳。

    李超扳着手指头给皇帝计算,“陛下,我把山南东道境内所有朝廷的官仓、转运仓,都清查盘算了,所有官粮都被我接管了。另外,各处的公廨田的租粮,也被我接管了。还有各地的义仓、社仓,粮食也不少,也被我接管了。”

    李超说起来很平淡,但当初要接管这些粮食,可费了不少劲。

    “此外,臣还向大户们和买超额的一半粮食,兼之,大户商贾们的跟踪捐献,因此使得现在山南东道衙门手里总共存粮已经达到八百多万石。这八百多万石,米麦粟稷豆高粱等各种粮食都有,不全是细粮。”

    “这个时候了,有粮食就不错了,哪管他什么粗粮细粮。”李世民拍了拍李超的肩膀,“这么说,山南民间粮食一半以上都已经到了官府手里了,你这本事厉害。”

    山南十六州课丁不多,但真正的人口总数却很多的,李世民估计得有五百万不止。但李超跟他说,山南十六州起码有八百万人口。

    这数字听起来让人震惊,毕竟去年朝廷的户籍统计,全国才三百来万户,一千五百多万人口,课丁更只有二百五十来万。

    但实际上人口肯定比这个多,因为隋末的官方统计人口就有五千万。有太多的人口在隋末成了隐户逃丁,何况隋朝时也一样有许多隐户逃丁。

    今年佛寺整理,就清出来数百万人口,几十万的和尚尼姑以及大量托庇于寺庙下的隐户以及奴隶。

    再有就是那些蛮獠等,李超上次平蛮,一下子就为朝廷增加了近四十万土蛮人口,都编户齐民,第一次登记在册了。

    李超说山南十六州有八百万人口,那基本上就不会有什么太大差错。

    八百万人口,一个青壮一年要消耗七石粮,哪怕灾年减少些,这八百万人口一年下来也至少需要三千万石粮食。

    八百万石粮,还是不够的。

    李超把这些粮弄成救灾粮,八百万变三千万,倒是大大填补了这个缺口。

    “幸好今夏是个大丰年。”李超说道。

    “你那个救灾粮好用吗?”李世民问,一石粮食能变成四五石救济粮,这总让李世民觉得太神奇。

    救灾粮,救灾粮,当然是为了救灾而用的。

    都是权宜之计。

    一石粮也并不能就直接变成五石救灾粮,得添加其它的食材,比如说高粱、大豆这两样粗粮也需要不少,再然后是蝗虫粉啊、鱼干肉干蔬菜干粉,再添加些麦皮谷糠凑一起。

    如果添加的高粱大豆鱼肉干这些配比多些,那这救灾粮还是不错的。如果麦皮谷糠树叶草根这些配的多,那就要差的多。

    救灾粮充饥的作用还可以,毕竟人饿的难受,其实是胃里没东西难受。如果往里面塞点草根树皮什么的,哪怕没营养,可只要能咽的下去,那就还能挺上两三天。

    只是谷糠麦皮这些,没什么营养难以消化,也就暂时骗下自己的胃,并不管用,多吃几次不但可能消化不良便秘肠梗,也会缺少营养而死的。

    救灾粮里加谷糖草根这些东西,其实就是充饥用的,而里面的粮食、鱼干蝗虫粉这些,才是补充营养的。

    李超现在生产的这些救灾粮,营养还是能勉强跟的上的,但吃久了肯定也会有些不良,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后遗症,就是救灾粮吃多了,容易便秘。比较好的防治方法,就是能增加点油水摄入。

    李世民笑笑。

    救灾粮的这点后遗症他是知道的,他在长安宫里时忧心灾民,就曾经连续吃了半个月救灾粮,然后每天蹲茅厕的时候,得蹲上好半天,那个记忆深刻啊。

    “特殊的困难时期,大家忍忍就好了。这么说,山南的粮食确实是够了,但是河南和河北那边的情况比山南这次要严重的多。萧瑀和陈叔达给朕天天写奏章,粮食处处吃紧。他那边虽然也在加工制造救灾粮,可许多百姓家中都无粮,毫无抗灾能力。只能在官府领救济粮,官府的粮仓岌岌可危。文远,得从你这里先调些粮食过去。”

    山南自己都是把粮食加工成救灾粮,靠着蝗虫粉、鱼干、干菜这些勉强活命。

    可李超没法拒绝李世民的要求。

    对于皇帝来说,山南的百姓是他的子民,河南河北的百姓同样也是他的子民。他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河南河北的百姓饿死。

    “陛下,我们一直有向河南河北运输接济粮食!”

    “还不够,远远不够,他们那边情况比你这里严重的多。你这里还没饿死人,可河南已经有地方饿死人了。还有人吃草籽吃观音土,那种草籽跟观音土一样,吃了能撑几天,但一样是不能消化的。你可能没见过那种草籽,但朕见过。野地里到处都长,一蓬一蓬的,茎杆很粗,叶子有点黄,草籽很小。河南的饥民把那草砍下来,把草籽打下来,用手搓去皮,然后用锅炒。饿了的时候,抓一把放锅里煮,煮着煮着就成了清白色的粥,像是面粉一样。但这汤能挑起丝来,跟麦芽糖一样。稍凉点,就根牛筋一样的韧。”

    李世民说到这种草籽粥,面上带着一种可怕的神色。

    “你知道吗,这种草籽凉掉之后,根本嚼不烂,你只能一块块的咬下来,然后吞进肚里。可那东西其实根本不能消化,就是能暂时顶下饿,吃一次能管三天。但吃了后不能消化,拉不出来,得吃点野菜什么的顶下来,实在不行,就得去抠出来,要不就会胀死。”

    “好些人煮这种草籽吃,有些人饿的受不了不等草籽凉了就喝粥一样喝下去,可这样喝的人,都死了。”

    这种草籽粥没凝固之前,喝下去后,会在肚里凝固,到时会跟肚里的草根啊树皮等各种东西包裹凝结在一起,会结成块梗阻在肠里,然后很快就会死掉。肠子梗住不通,是活不了几天的。

    这比观音土还可怕,观音土起码还不会有这么严重。

    说到这里,李世民沉默。

    百姓饿了,什么都想吃,管他树叶还是草根树皮,好多人吃了有毒的野菜、蘑菇而死,许多人吃了那种不消化的草籽观音土而死。

    每每听到这样的奏报,李世民心里很难受。

    可他也知道,中原的河南地区那是重灾区,武德四年底才刚结束战乱,河北更是到了武德五年才结束战乱,到处是一片废墟。百姓手里,基本上没什么存粮,一场大灾下来,地里没收获,就只能饿肚子。

    朝廷尽力在救灾,可粮食调运不及,现在每天都开始有百姓死去。

    “文远,你拔出两千万石救灾粮来,分别运往河南和河北!”李世民道。

    李超也不由的沉默,山南好不容易才凑起三千万石,现在要把三分之二送去兄弟地区,那山南十六州这八百万百姓怎么办?

    “山南现在起码还能粮食,还没人饿死,你们还能撑段时间,这段时间,可以从巴蜀从江南运粮过来,可河南河北却已经开始饿死人了。”李世民叹声道。

    李超只得咬牙点头,“臣明白,这就安排。”

    不过李超也知道,就算他肯拔出宝贵的救济粮运往河南河北,也是难以马上解决问题。两千石粮食,就算拿的出,可要运到灾区,也是相当困难的。

    “陛下,立即转移灾区百姓吧,尤其是青壮,把他们调到山南来修建新都,以工代赈,这比我们费力运粮到灾区去要快的多。”

    李世民点头。(未完待续。)

第672章 我大唐不修长城

    李世民得到李超的保证,心里轻松了一些。

    “走,看看你为朕七天建起的宫城!”

    等真的来到了‘宫城’前,李世民也不由的有点目瞪口呆。在他面前,是修建在鱼梁洲中心位置的宫城。宫城有一圈宫墙,宫墙不是什么青砖红墙,只是一截土墙。

    土墙很矮,矮的李世民都不知道要怎么形容,感觉还没有灞上李镇的村墙高大。

    宫墙只有一丈高而已,用的还是夯土墙。

    而李超指着被那一丈高夯土墙围住的地方道,“陛下,那就是宫城!”

    “宫城已经建好了?”李世民问。

    李超点头。

    “可我怎么好像都没看到房屋?”

    站在墙外面,李世民都没看出行宫应有的那些高大的样子,只看到一些低矮的屋顶。

    “李相国,莫非你期瞒陛下?”侯君集冷哼一声,质问。

    对这个家伙,李超都懒得搭理。他对李世民道,“陛下进去就知道了。”

    宫城有宫墙围练,宫墙外还有一道壕沟,不深,也没有引入活水。李超计划是等以后有空了,再挖宽点深点,引入江江水也不迟,现在先住了再说。

    宫城其实是由三座相对独立的城形成,呈品字形。分为李世民的前宫,和皇后他们的后宫,还有太上皇的北宫。三座宫城,其实就相当于三座小庄园。

    先进入前宫。

    里面有一个很大的院落群,仿三大殿设计,每个殿一个数进深的院落,最后组成了前宫。

    李世民没逛一会,就把个前宫逛完了,三大主院落,附带着边上的别院等房屋。

    “这也太简陋了!”侯君集处处给李超下眼药。

    承乾在一边不服的道,“前宫一共有九十九间屋,并不小。这里只是父皇的临时行宫而已,何况如今又是灾年,不是讲究奢侈捧场的时候。这前宫九十九间屋,麻雀虽小,可五脏俱全,父皇在此升朝议政,并不会影响朝廷的威仪,反而会被百姓们称赞贤明节俭!”

    李世民本来觉得这前宫确实有点简陋了,哪能叫行宫,叫度假村还差不多,连个避暑的离宫都算不上。清一色的普通一层的屋子,没有雕梁,也没有画栋,甚至那些木头都没有上漆,墙壁也是简单的刷了层白灰而已,地上没有磨砖,只是主殿铺了木板。

    木头不是什么名贵的,砖瓦也都是普通的,处处都透露着简朴。

    可让太子一说,又确实是这么回事。

    “嗯,难得文远费心了,七天居然就建起了这么大的一个宫城,很了不起了。走,去看看皇后她们的居所。”

    后宫比起前廷,还要简朴一些。房屋院落都变小了,但是数量增多了,一排排的小院。这都是李超仿的独栋别墅设计,宫人们的居所干脆就是仿的联排别墅设计,有品级的嫔妃皇子公主们,都有一套小院。

    “不错!”

    李世民逛了一圈,最后还是点了赞。

    “这真是七天建成的?”李世民看完了整个宫城后,有些惊讶。虽然都挺简朴的,可房屋数量很多啊,前廷就有九十九间屋,加起来三个宫城有几百间屋呢。更不说,还有专门给宫女和内侍们修建的联排的宿舍房,还有那些洗衣等工房。

    “父皇,七天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呢。”承乾道。

    “哦,那七天时间怎么拔地而起,建出这么多房屋?”

    “其实这并不神奇,许多材料都是早已经准备好了的,砖是现成的、木柱木梁木椽等都是现成的,又有专门的工匠和管理队伍,加上还有这么多的工人呢,因此建造起来极快。”

    “看来这水泥确实非常好用啊。嗯,朕对这里很满意,朕今天就搬进来住了。文远,你也再加紧一下,把衙城、军城和民城也给建起来,码头、市场这些也要抓紧!”

    宫城前廷,金殿。

    李世民坐在那个匆匆打造好的龙椅上,说是龙椅,其实就是一把木头椅子上雕刻了龙,然后刷了些金漆,看上去金光闪闪的。但李世民坐上去前,仔细看了几眼,发现椅子的材料是很普通的松木。

    坐上去,还硌屁股。

    殿里就剩下君臣两人,连李承乾都被李世民给赶出去了。

    手抚着还散发着清木香味的御案,李世民稍调整了下姿势,让自己的后背靠在椅上,稍微放松了些。

    “文远,北方的事情你应当也知道了吧?”

    殿中只有两人,李世民给李超赏赐了一个坐墩。

    坐墩没有靠背,得正襟危坐,不算舒服。

    “臣听闻了一些情况,似乎挺热闹的!”

    用热闹来形容,说明李超对这件事情挺轻松的。

    “文远,你觉得我们该如何应对此事?”

    “臣还没有足够的信息,因此不好做判断。”

    “就以你现在了解的,说说你的看法先。”

    李超想了想道,“这件事情现在看来,虽然打破了朝廷的战略布置,但也算是个好事。东--突厥自始毕可汗重新兴盛,至于二十余年,称霸东方大草原,无人能极。尤其是隋末突厥大内讧,达头兵败身死后,西突厥经历了短暂的内乱之后,在射匮手里一统,这些年,东-突厥专注于漠北漠南,而西突厥则专注于西域,并向着更西的波斯、罗马拓展,两个突厥都是实力大增。”

    “这些年东-突厥利用隋以来的中原内乱,不断的往南拓展,朔方、河套、代北、辽西,一度被他们间接控制。我们与东-突厥早晚有一战的,本来敌强我弱,我们要休养生息以待时日,可现在东突厥自己打起来了,这确实是个好机会。”

    李世民有些兴奋的道,“朕也是如此想的,东-突厥压在我们头上太久了,这是心患之腹。突厥一日不亡,我大唐一日不得安宁。眼下铁勒起兵,西突厥窥探,而突利、郁射设又起兵反颉利,这真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朕不想错过这个机会!”

    李超扭了扭身子,调整下姿势。

    他清楚李世民的想法,好不容易兵变夺了皇位,当然更迫切的想要证明自己的本事。太上皇李渊当年向突厥人称臣纳贡,到现在大唐还要每年向突厥人进贡,虽然唐朝对百姓们说这是对草原突厥人的赏赐。

    但这笔钱帛支出的真正用途,大家却都清楚,这就是纳贡求和的钱。

    甚至还要向突厥人和亲嫁公主。

    李世民不想交这笔保护费很久了,现在有了机会,岂愿意错过。

    李超也想打突厥人,不因为别的,只是因为一个强大的突厥不符合大唐的利益。

    李超是大唐人,是汉人,唐王朝,汉民族,这就是族群,人是群居动物,有种族之分。共同的文化、习俗,这些造就了同一个价值观,同一个利益的群体。

    在大唐的内部,有灞上李家跟清河崔家之分,有汉人和蛮人之分,但面对草原上的突厥人的时候,大家都是唐人,利益是一致的。

    “文远,有人向朕提议重修长城,说只要守住长城就好了,长城以北不要管他。”

    李超冷笑。

    “陛下,长城确实有其作用,但长城的作用也是有限的。长城最大的作用,是用以抵御小股北方胡虏的南下抢劫,防止游牧民族的骚扰。尤其是在以前,修长城的王朝,北方的边境其实与现在相差很大,他们在北方边境上修长城,并不完全是用来防御的,而更是一种积极的开拓。把长城修到胡人的活动区域,挤压他们的活动区,把他们赶到更北的地方去。而有了长城,朝廷可以在北方边境长城内开垦种植,开拓稳固新的地盘。”

    ‘但是,陛下你现在看看我们的北方形势。河西一段,长城外很大的地方早就是河西道的控制区,关中段。关中长城北面,那么广阔的地方,如今是大唐的朔方道。再说河东道,河东道长城的北方,刚被李靖和李绩将军收复云朔蔚诸州,也成为了朝廷的实际控制区。”

    “陛下,那些说只守长城的大臣,难道意思是要朝廷现在把辛苦打下来的朔方、代北以及河西走廊西端给放弃?”

    李超对那些喊着修长城的人,很不屑。

    “原来的长城一线,早就不是边界了。我们费力去修长城有什么意义吗?如果没意义,那劳民伤财修他做什么?”

    “陛下,秦汉都曾修长城,隋也曾修长城,但我大唐不须修长城!”

    李世民也是这种想法。

    “朕想收复河套,前套后套都收复,将阴山以南都给收复。就如你的那首诗里写的一样,不教胡马度阴山!”

    李世民原本还想着,在阴山一线修一道新的长城,燕山、阴山、贺兰山连起来,形成大唐新的北方屏护。但李超却说大唐不需要修长城,李超明显比他的想法更大。

    “如果陛下真不想再等几年,想现在就加入到北方的争夺之中,臣不反对。不过我们不急着下场,可以先联络薛延陀的夷男,西突厥的统叶护,还有东-突厥的郁射设和突利。陛下可以来个二桃杀三士,册封统叶护为突厥大可汗,册封夷男为漠北薛延陀汗国可汗,册封突利为东-突厥大汗,册封郁射设为东-突厥小可汗,让他们一起讨伐颉利可汗。”

    “让他们先上,打的差不多了,我们再上!”李超笑着说道。(未完待续。)

第673章 陛下多虑了

    “要是能从草原上抢些牛羊回来,也是不错的。”李超这样对李世民道。正常情况下,国内正面临大灾、饥荒,这个时候对外用兵,不免会赞成腹心空虚的危机。

    但这次的北方突变,大唐不需要做那个冲锋在前的人。铁勒人不是很想自己建国嘛,那就给他们下道诏书,支持他们建国,给夷男册封个可汗封号就是。反正又不费大唐什么东西,正所谓惠而不费。

    远交近攻,便是如此。

    铁勒据说是匈奴别种,居于漠北,部族众多,先后臣服于匈奴、鲜卑、突厥,也曾建立过自己的高车汗国。

    薛延陀就是铁勒诸部中的强部,隋大业年间,就因突厥的处罗汗征税不度,铁勒诸部有怨,处罗直接诛杀了铁勒酋长一百多人,引得诸部叛乱,共推契必部首领和薛延陀首领为大小可汗,后改为臣属西突厥。

    这些年,东西突厥相安无事,井水不犯河水,东突厥汗庭南迁,重心南移。铁勒诸部也是乘机填充突厥人大量南迁后漠北留下的空当,实力渐强。

    如今的薛延陀首领夷男,其实就是早年被铁勒诸部共推出来的易至小可汗的孙子。乙男的实力挺强,拥有八万帐部落,在漠北是首屈一指的实力派。

    因为颉利上台不久,却又对铁勒人征重税的缘故,铁勒人对突厥越来越不满,夷男有心煽动串连一下,大家立即就都表示愿意尊他为大汗,一起再建铁勒人自己的汗国。

    而夷男跟唐朝的使者吃了几顿烤肉后,试探了下唐使的态度,结果得到唐朝愿意全力支持他后,越发坚定了要自己建国称汗的念头。

    等听说颉利跟侄子郁射设要开战后,得到了回纥、契必、拔野古、同罗、仆骨等诸部支持的夷男,便干脆公然起兵了。

    “陛下,眼下的夷男,急需要我们大唐的一个公开表态支持,如果陛下能够派出使者前往漠北,许夷男立薛延陀汗国,册封其为可汗,赐以鼓纛,相信他一定会更加卖命打突厥的。”

    漠南阴山下,河套上,到处都是肥美的牛羊。饥荒之年,要是能抢到颉利的牛羊,弄个几十万头回来,这也算是大赚一笔了。

    “还是文远最懂朕啊!”李世民抚着龙椅很高兴。

    “不过朕有些担心统叶护,此人也算是雄才大略,他自射匮手中继承西突厥以来,西突厥实力一日强过一日。这一次,若是朕册封他为突厥汗国大可汗,万一他打着我大唐旗号,就此挥兵东进,然后击败颉利等,成为突厥大可汗,一统突厥东西,这可不是好事啊!”

    隋朝时,当年就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东-突厥可汗打着隋朝的旗鼓,征讨西突厥,一路势如破竹,那些西突厥人还真以为隋朝派兵联合东-突厥可汗打过来了,纷纷望风而逃。

    差点就让他把西突厥降服,幸好在军中暴毙而亡。

    东-突厥现在内乱,西突厥实力正强,若是给了西突厥出师的名义,万一让他们趁机灭了东突厥,到时弄出来一个统一的突厥,这岂不是给自己打麻烦?

    “陛下多虑了。”李超却不以为然。

    西突厥当年只是突厥汗国派出的一个西进开拓先锋,后来越打地图越大,最终尾大难掉。甚至在汗国因继承权内乱的时候,西突厥还想要抢夺宗主继承权。

    在隋朝时,西突厥-东-突厥被隋朝玩弄股掌之中,折腾的死去活来,最终达头想坐宗主大汗的梦想,还是在与杨素的骑兵大决战中灰飞烟灭,此后西突厥就老实多了,安心的向西发展,这十几年来,打的波斯王朝是哭爹喊娘,连拜占庭帝国也没少被他们敲诈,根本就不回头管东边的事情。

    统叶护确实是个有野心的人,要不也不会与唐联姻和亲,更不会把目光投向东方草原。但若说统叶护靠着大唐的一个册封,就能轻松的击败东部各个大小可汗和设,成为整个突厥的大汗,那却是想的太好了。

    东-突厥内部都还谁都不服谁呢,突利他们连颉利都不服,还岂会服统叶护?在突利他们眼里,他们才是大宗嫡系啊,西突厥那边的,全都是偏房旁枝,有什么资格来争大汗的位置?

    再说了,不还有一个铁勒嘛。

    铁勒人反的可是突厥,不光反颉利,对统叶护也一样是反对的。

    这么复杂的局势,统叶护也不可能顺利的统一诸部,坐上大可汗的宝座,顶多也就是个名义上的大可汗而已。

    一个西突厥的可汗,当上整个汗国的大可汗,这不但不会缓解突厥人的争斗,只会让局势更复杂。

    对于突厥内部反对颉利的突利和郁射设两个人,李超很无耻的表示可以两个都支持。支持突利来当大可汗,再支持郁射设来当小可汗,这样把东-突厥一分为二,把颉利清除出局。至于最后突利跟郁射设,能不能坐下来好好谈,这是另一回事了。

    总之,大唐是反对颉利的,但突利和郁射设两个都支持,可两人要是谁跟大唐不客气,那大唐就要全力支持另一人了。

    反正大唐的目标也很明确,搞垮东-突厥,同时把突厥人赶出阴山以南地区。

    “朔方、河东、河北、河西,诸道的兵马都可以找机会去抢点牛羊了,说不定还能自己解决些粮草供应呢!”李超笑道。

    李世民很佩服李超,三言两语,总能把整个局势分析的非常透彻。

    “陛下,用膳时间到了。”

    王内侍小声的过来禀报。

    “哎哟,这一聊,朕都聊的忘记时间了。”李世民笑道,“文远啊,到了山南,这第一餐,朕得找你负责。说吧,去吃点什么特色?”

    王内侍在一边提醒,“陛下,御膳已经好了,可以传膳!”

    “朕今天不吃御膳,要吃李大户。”

    李超知道李世民喜欢吃些宫里御厨不做的,充满地方特色的小吃。

    其实他自己也喜欢吃这些,天天千篇一律的食物有什么好吃的,总得适时的换换口味,换换食材。

    “确实有一样不错的东西,葛根糍粑,味道不错的。”

    谈了半天的事情,李世民也确实饿了,便下了龙椅,他直接挽起李超的手往外走。李超挺不适合跟个大老爷们手挽手的,有搞基嫌疑,可挽他手的人是皇帝,李超也只能无奈任由他挽着了。

    葛根是个很不错的东西,山南多山,山里就有许多葛。

    深秋季节,正是挖葛的好时节,带上锄头和柴刀,到深山老林里寻找葛藤,找那些老葛。葛根挖回来能够弄葛粉,葛粉可以做糍粑等。

    以往山里百姓,几乎家家户户秋天都要去挖葛做糍粑。男的进山挖葛根,女的在家加工。一些大的葛可能有十几二十年的年龄,大的葛王更是一根就有上百斤,甚至几百斤的。一天,只要挖几根就算丰收了。

    天黑之时,捆好葛根,踏着夕阳回家。

    把新鲜葛根挖回家洗涮干净,那些含粉低的细根还能切成片晒干,用于做葛根茶,泡水当茶喝。

    含粉高的葛根要在石头上锤扁,反复打碎,出浆,放入水中清洗,把浆水筛入缸中等沉淀。经过反复加工之后,葛浆变成葛粉饼,风干后放太阳下晒,就能成为上好葛粉。

    今年,百姓们响应官府号召,备荒备饥,到处找能吃的食物,加工储备。山上的葛根,也成了重点采集目标。

    原来只是山里人自家弄点,今年那是由官府组织人去挖葛,加工,制作葛粉。

    “这粉闻着挺香!”

    李世民看到李超拿冷水搅抖葛粉,搅成糊糊,笑着说道。

    “这可是好东西,跟藕粉差不多,论营养不比米麦差,就是加工不易。做葛根糍粑,其实还有种更直接的办法,就是弄出来的葛粉饼直接做。”

    拿起一个平底锅,倒点油,热至六成左右。

    李超把葛粉稀糊倒入锅里,摇晃摊成一张薄饼,荡平中间部份。

    他熟练的缓慢转动锅子,慢火煎黄,再翻煎另一面。

    “这就可以吃了?”

    李世民站在旁边看着饼已经两面煎黄,有些迫不急待了。

    “可以吃,不过也可以再加腊肉炒,更有味道。”

    李承乾闻着香味进来,看到李超在切腊肉,直接先拈起一片切开的饼放入口中,“嗯,葛根糍粑好香。”

    腊肉早已经洗净切片,李超淖水,把煎好的葛根糍粑加入同炒,加入盐等调料,一会就炒好出锅。

    李世民看着这盘葛根糍粑腊肉,不由点头赞叹,葛根糍粑光泽油亮,半透明带点白色。夹起一块偿下,表皮脆香,咬破脆皮,柔软香糯,回味甘甜。而腊肉与糍粑同炒后,也没有那么油腻,清爽可口,熏香渐轻,幽然回味。

    “回味无穷,好!”

    李世民点头称赞,太子承乾则根本不做评价,因为他正埋头猛吃,哪有时间来评价。这是他跟妹夫们一起吃饱总结的经验,吃饭的时候千万别说话,不是因为吃饭说话失礼,而是因为吃饭说话,好吃的都会被抢光。(未完待续。)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10806/ 第一时间欣赏唐朝好地主最新章节! 作者:木子蓝色所写的《唐朝好地主》为转载作品,唐朝好地主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唐朝好地主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唐朝好地主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唐朝好地主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唐朝好地主介绍:
张超穿越武德四年,来到长安郊外灞上,成为了老府兵之子,但他却只想做个悠闲的大唐好地主! 交流:二零七八一五七九六(破军营)唐朝好地主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唐朝好地主,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唐朝好地主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