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暗黑大宋TXT下载暗黑大宋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暗黑大宋全文阅读

作者:午后方晴     暗黑大宋txt下载     暗黑大宋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670章 我是第三

    韩缜石化了:“他真用兵大理啊?”

    为什么有这个表情,那就是国土面积,现在大理不仅包括了后来的九成五的云南地区,一小部分川贵地区,还包括了一小部分越南、泰国地区,老挝与缅甸北部的大片地区,甚至一小部分东印度地区。如果论面积,它几乎是以前交趾国的八倍以上!

    当然,表面上看起来,交趾打败了大理。

    然而这并不能真正代表国力,就象西夏论国力能及宋朝吗?

    甚至真正论国力,辽国也不及宋朝。

    国家越大就越难从外部强行灭掉,中国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如果不是司马家那几个家伙不争气,将西晋打得一团糟,五胡能乱华吗?如果不是金国占据了北方,元朝能歼灭宋朝吗?甚至可以大胆地说一句,如果忽必烈不发起神奇迹的万里长征,奇袭大理,对四川形成南北夹击,导致宋朝最终失去四川,恐怕还是不能灭掉南宋!

    如果不是李自成与张献忠这两个王八羔子将中国弄得乌七八糟,清人能南下吗?

    或者倭国,不要说美帝帮助,如果不是前期美帝提供倭国石油与橡胶,倭国还不知道打成什么样子。即便有了这个前提,后来美帝与苏俄不插手,倭国也许能占领云贵四川陕西,但还是不能灭掉中国。且看华东的新四军,华北的八路军,以及各支活动在敌后的国民党军队,中国太大,倭国兵力分摊不过来了。相反的占的地盘越大。力量越是薄弱。也就是说早晚还会被中国撵出去!当然。那样胜利会来得更晚。也许是十年后,也许是二十年后。

    这个道理就是大理与交趾的区别。

    无论交趾或者占城,它们面积太小了,又临近海滨,因此几次席卷,再加上王巨派出部分军队夹在难民里,交趾灭国了。然后再用流民将占城军队吸引到里州,后方兵力空虚。王巨用船载着大军,一下子就将占城国拿下。

    但这种战法能适用于大理么?

    不要说大理,就是真腊,这个流民战术也不管用,无他,真腊面积也大!

    吕公著说道:“陛下,如果王巨真的想灭大量,以臣之见,最好不要准之,否则必会劳民伤财。”

    赵顼很不悦地问:“吕卿。哪里劳民伤财了?”

    当年王韶经营熙河,文彦博也说过类似的话。就象修房子,开始时工匠要的工钱很少,但修到一半时要房主增加工钱,修还是不修?

    赵顼反问一句,你家房子坏掉后难道不修?

    两者意思差不多,不过吕公著不会象文彦博那样不要脸。

    赵顼仅是一句,就问得吕公著无言以对。

    劳民了吗?是劳民了,劳了大洋对面的许多土著人,可这个劳得怎么算啦?

    伤财了吗?是伤财了,一千万掏出去了,但一千万多吗?一千万灭两国,那么灭一国只花五百万,王巨,朕给你五千万,你替朕灭十国吧!

    当然,朝廷掏出来的也不止一千万,有许多隐形的支出,比如支持了许多器甲,那么多器甲并不完全是在海外打造的,朝廷也支援了不少。两广部分收入也让王巨透支了,虽然不多,那也得有好几百万。

    如果同意,八千士兵进入巴蜀,再南下大理,那就要提供许多后勤供给,还要动用民夫,虽然不象郭逵南下十万大军,二十万民夫那样用度,也要花费一些钱帛。

    但在军事上的朝廷用费,也就是这么多了。多吗,不要灭大理,就是已经灭掉两国,也不算多了!

    另外还有一个用费,那便是流民的安置,王巨在南方,这些流民懵懵懂懂的,卸下了船,再装上了船,然而一旦到了内陆,不派官员衙役官兵将他们疏散,这么多多流民一旦逃跑流窜起来,整个东南就乱套了。所以朝廷看到王巨奏章后,立即下诏,让东南所有州府立即警戒起来,不仅让他们立即组织衙役厢军准备配合王巨派来的各个管事,将百姓疏散到各个主户人家,同时为防万一,已经调拨了三万禁兵南下,前去各州警备。

    这也是集权制度的好处,就象当年唐太宗安置十万胡人,全国静悄悄一片,一下子就安置下去了。

    现在虽然人数更多,马上所有武器收缴,又没有一个组织,问题也不大。

    不过这也会产生巨大的花费。

    但这个花费如何计算?流民安置过来了,贫困户百姓南下了,几年后交趾成为鱼米之乡,又有了海路,那么宋朝多了一个粮仓在手,会对宋朝产生什么影响?

    民以食为天,可是人口越来越稠密,丰年都有百姓吃不饱呢,况且是荒年,如果有一个粮仓在,虽然就是海路,那也会产生积极的意义!实际史上元朝将北方百姓弄死光了后,于是从南方调粮,走的就是海路,高者一年从海路运三百多万石粮食到北方,为此至元十一年到至元二十九年之间打造了九千艘海船。

    但官员们害怕出问题,不敢打造大型海船,而是更灵活机动的遮洋船与钻风船,两者皆不足一百吨。但没有海路,元朝前期的统治,就会出现重大问题。实际在元朝就已经能真正制造出载重达到一千五百吨的特大型海船了。然而历史仿佛开了一个玩笑,到了明朝时,郑和下西洋,花的钱帛太多了,再加上海上风涛之险,倭寇之害,于是更先进的文明反而禁海了……

    所以王巨为什么想北宋立国时间更长一点?

    虽然有这个不好,那个不好,但相比于其他朝代,在内治上北宋至少算是开明的王朝。

    因此从这个角度分析,也不算是什么花费。顶多说是朝廷的一个重大投资。

    吴充说道:“陛下。大理太大。臣就担心一旦开战,胜负不得而知,即便大胜,将大理灭国,以后如何得治,所以太祖时用玉斧画大渡河,自西朕不欲图之。请陛下三思。”

    冯京也说道:“陛下,王巨南下。灭掉两国,大功圆满,没必要画蛇添足了。”

    这两人绝对没有什么歹意,说的也是他们想法。不管怎么说,郭逵南下,朝廷动用了那么多钱帛与军民,只换来一场惨胜,他们同样也不甘心。打到这份上,交趾成了一块若大的死寂之地,占城的国王都马上被送到京城。足够了,足够了……

    王珪说道:“若论战力。我朝王巨当为第一。”

    吕公著说道:“若无流民牵制,王巨如何轻松拿下占城?”

    别说什么战力,这种做法依然很惨忍!

    这个理儿……只要是灭国之战,哪里可能会做到和平的仁爱的灭人家的国度?

    不过吕公著也不是纠葛王巨做法残不残忍,如果激怒了这小子,他再弄一个一百万流民到南方,然后再安置,弄到最后如何安置?相信,以这小子的心狠手辣,六成会做得出来的。因此他的意思是说若无这些流民,王巨是不可能轻松胜利。那么到了大理,就没有流民了,也就无法轻松胜利了。所以不能对大理用兵。

    蔡确听他们争了大半天,在边上说道:“王巨并没有说一定要灭大理,可以下诏,问一下,另外再诏令,让他三思而后行,切莫冲动。”

    赵顼说道:“就这样吧。”

    实际他早就猜测出来,不过究竟行不行哪,他还真不大清楚。而且王巨送到京城的各个地图,同样包括了大理的地图,确实大理面积很大很大。

    但是他看着王巨绘制的大地图上的各国版图,又看着大理,心动不心动?不心动……那才怪!

    …………

    “少保,折合了一下,大约在九百七十万余贯。”黄骅说道。

    这便是这次出兵的收获。

    大部分是在毗阇耶城中替占城镇压与“宾童龙反叛分子勾结”的婆罗门、刹帝利所得,余下的就是镇压宾童龙宋军的一部分收获。

    与诃黎跋摩谈判好了,燕达也率领余部大军进入毗阇耶城,里州开始撤退。

    这些百姓重新装上船,运到中原。实际王巨也没有害这些人,呆在彼岸那个岛上,多数人过着原始状态的生活,即便沿海地区有了一些文明雏形,也不是很先进。

    因此人的寿命很短,如果能计算,平均下来,人均寿命不会超过三十岁,为何这么短,因为许多婴儿活不到几岁就死掉了,王巨几乎没有看到超过七十岁的老人。

    如果他们到了中原后,又不生事,若再遇到一个好主户,生活能比彼岸岛上生活好上数倍。并且他们后代就会渐渐融入这个发达的文明体系。当然这个人种也会象当年鲜卑人那样消失了。

    是好是坏,那就看站在什么角度了,最少比美帝对印第安人的政策强。

    但有三伙机灵的交趾百姓察觉不妙,集结无数百姓反抗,然并卵,迅速就被镇压下去。只能说这三伙人掀起了三场不愉快的小插曲。

    并且时间也等不起了。

    如今船只经过陆续改造后,有许多大型海船变成了五桅九帆,从而达到八面风(八面风,就是帆船时代船只有许多主帆侧帆,因此可以通过调节各个主帆与侧帆利用不同的风向,从而使船只保持一直迅速地航行,郑和下西洋时曾一度达到九桅十二帆,因此可能这种宝船已达到了木船结构的最大极限,两千多吨,甚至三千吨,但不可能几万吨,那有点扯)。

    这也让王巨一度迷惑,古代不是两桅船三桅船吗,他受到加勒比海盗影响了。

    因此这个船只技术在王巨大力推动下,如今几乎已经达到了元朝的巅峰时代,遥遥领先于北宋的船只技术。

    但不管几面风,不可能顶风风帆还能推动船只航行。

    那么在顶风时,只好放下摇橹,落下所有帆布,几十人上百人摇动大橹,继续逆风航行。但这个距离是休想指望能航行多远了。

    这就要必须抢到季风,实际后面的一些船只可能已经开始顶风航行了,不过后面的是疏散到福建路的流民,而非是进入长江,问题也不大,但时间肯定耽搁不起。

    流民转移走了,占城人长松了一口气,虽然宋军已经驻扎在毗阇耶城了,但没有胡作非为。而这些流民一旦涌过来,那就不是胡作非为那么简单了,而是彻底的成为死寂之地。

    然后在王巨与诃黎跋摩号召下,两国组成大军讨伐宾童龙的叛军。

    王巨不是好心,不让他们统一起来,真腊人过来了,占城只能束手就擒了。

    但他有点小视了宾童龙的顽强,好在他行军向来小心,虽然是一个小地区的反叛,王巨仍出动了数千骑兵,以及一支庞大的水军,最后燕达看到有些不妙,直接将大军投入主战场,这才将宾童龙叛军平灭。不过这一来,终于给宋朝带来四五千伤亡。

    而且在宾童龙地区收获也很少。

    两边财货集结,现在没有准确的货币体系,只好估了一下价。

    第一种财货便是金银,甚至还有来自宋朝的铜币,这个大家都喜欢。

    第二种财货便是来自宋朝的商品,这个不可能再带回去了,得在当地交易掉,换成占城的物产。

    第三种财货便是占城的物产,比如象牙、犀角、乌木等珍奇异物,以及一些来自海外其他国家来占城交易的物产,这些商货要带回去重新交易。

    陆续地将宋朝商货换成占城或南海的商货后,王巨让手下的管事估价,得出了这个数额。

    和斌有些不大满意地说:“就这么一点?”

    王巨用兵奢侈,奖励抚恤丰厚,也承诺了拿出一半当成奖励与抚恤,也就是这一战,都未必能保住军费开支。

    “这些小国家还是太穷了。”燕达说。

    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大肆抄掠,全城清洗,再清洗宾童龙地区,那么可能会收获两三千万财富,但那样做,显然不符合王巨的宗旨。

    王巨也笑笑无语。

    难怪后世有人说宋朝占据了世界的六成gdp,看来也不算虚言,交趾虽然因为穷兵黜武,打得国库空空如此,但席卷时,在民间也没有获得多少财富。都说毗阇耶城富裕,也不过如此。想一想史上金人攻入开封城,得到了多少财富吧。

    “有比没有强,诸位,不要多想了,我们办正事吧。”王巨说道。

    说着,带着大伙走出这个宅子,是占城国一个顶级贵族的宅子,至于那个皇宫,王巨没有入住,得给诃黎跋摩面子,否则他以后不好统治这个国家。

    一行人来到皇宫,皇宫里诸位大臣早就集结了,诃黎跋摩则苦瓜着脸。

    王巨拍了拍他肩膀说道:“诃黎,勿用担心。你们占城以前也有国王去中国觐见中国天子,随后就回来了。之所以中国平灭交趾,原因你们大伙都知道。如果不是交趾攻入我朝邕州大屠杀,中国岂会发兵南下?难道中国会对你们这些小国家产生兴趣吗?”

    其中一个大臣听华录翻译后,不服气地张了张嘴巴。

    “你叫耶龙诃吧?”

    “嗯。”

    “是不是以为我说的是大话?不错,郭逵南下,是没有灭掉交趾。这非是我大宋用人失误,乃是三个有军事才能的人皆有重任在身。”

    耶龙诃叽里呱啦地说了一通,华录翻译道:“他问少保,你算不算其中一人。”

    王巨傲然答道:“我肯定算一个,但是其中最弱的一个。”(未完待续。。)

第671章 新的开始

    耶龙诃不相信。

    不是说王巨有多厉害,总之,这一战让占城人意识到宋朝的强大,但还不能让他们彻底服气。有的人难免时常在想,如果不是流民将占城的力量一起吸引到里州,又会是什么局面。

    不过后来平定宾童龙地区的叛乱,多少让他们真正看到了宋军的强大。况且不服又如何,边上还有真腊威胁呢,再说宋朝能弄来第一波第二波流民,难道不能弄来第三波流民?

    主要宋军到了占城并没有象交趾那样大屠杀,没有多少屠杀,就不会产生多少仇恨了,因此两相矛盾不是很多。接下来就看宋朝如何招待诃黎跋摩了。

    耶龙诃不相信的原因就是有那么多能打的重将,为什么不派过来,而派郭逵南征?

    王巨说道:“辽国强大你们听说了吧?”

    “听说了。”耶龙诃道。

    王巨心中骂了一句娘,实际无论交趾或是岭南的土语,还是有迹可寻的,但这个占城语,他呆了这么多天,如果离开翻译,仍是一句听不懂。

    “辽国虽然强大,可是上一位辽国皇帝亲征西夏,却被西夏大败。西夏屡屡攻伐吐蕃,却一次次被吐蕃大败。就是这个吐蕃,王韶仅领两三万军队,便灭了一半吐蕃,替我朝拓地千里。紫山,将地图拿过来。”

    王紫山将怀中的一卷大地图递到王巨手中,因为很大,王巨只好将它摊在地上。指着上面青色说道:“它就是辽国。”

    辽国之北则是白色。但王巨没有赅人听闻的标到北冰洋。只标到贝加尔湖与外兴安岭。茶色则是西夏,深黄色则是吐蕃,赭色则是大理,红色则是宋朝,鲜绿则是占城,深绿则是真腊,橄榄色则是罗斛国,湖绿色则是蒲甘国。还有马六甲海峡对岸与蒲甘国西边的一些国家。那不在这张地图上了。

    王巨一一指出各国所在的位置,这几十个占城的君臣皆好奇地围在四周辨认。

    占城不是夜郎国,但这终是古代,他们所听来的消息多是从宋朝海客嘴中得来的,即便偶尔派出使者,也大多数仅去了桂州。

    就是去了京城,回来禀报的消息也很笼统,所以王巨故意拿出这张地图给他们看,让他们明白两国之间的差距。

    诃黎跋摩果然不相信地问:“我们占城就这么一点大?”

    “诃黎,你以为有多大?马上你这一行。就知道我朝有多大。”说着王巨还标出诃黎跋摩进京城路线图,又让王紫山将地图收起来。占城几十个君臣皆有些失落。与宋朝辽国相比,占城面积太小了,小的可怜,还算是一个国家吗?

    王巨又说道:“为何王韶没有南下?他当时正担任着我朝西府副宰相,你们认为一个交趾值得我朝一个副宰相出手吗?”

    似乎也是哎……

    反正糊弄占城人就是了。

    “第二位则是章楶,几年前就是这个西夏,集结三十万大军侵犯我朝。”

    华录翻译完,又将占城人吓着了,一个占城那可能有三十万军队哦。

    “朝廷让我为主帅,章楶为副帅,出兵西北,因为时间匆忙,那时我们手中兵力还不足十万,但那一战几乎将西夏三十万大军全歼,其中的谋划主要就是章楶。究竟如何,诃黎,你到了我朝可以打听一下,有没有这一战?不过前几年辽国听闻我朝大旱,派使来勒索,朝廷将章楶安置在河北,你们说,是辽国重要,还是交趾重要?”

    王韶第一,章楶第二,第三无疑就到了王巨。

    燕达以为王巨是谦虚的说法,或者是为了吓唬占城这些君臣。

    其实王巨真的没有谦虚,相反的,他有些自吹了,就象现在军中的燕达、刘昌祚、苗授等将的军事才能,可能都在他的上面。

    不过放在宋朝,不要说燕达这些武将了,就是卫青霍去病来了,同样也会悲催,哪里给他们充分发挥军事才能的机会?

    但若只在南方,王巨倒是谦虚了,无论王韶来了,还是章楶来了,不要说占城,就是交趾也让两人头痛的,顶多他们不会象郭逵这样损失惨重,九成能攻破升龙府城,但想要实现赵顼的要求,在交趾置郡县,那是万万不可能办到的。

    耶龙诃叽里呱啦问了一句。

    华录翻译道:“少保,他问那么朝廷为什么不用你南下?”

    “当年我朝大旱,我还派人到你们占城来筹备粮食,后来还被你们占城赶走了,是几千万人粮食重要,还是交趾重要?”

    还真有这么一回事,当初下令撵走宋朝筹粮船队的正是诃黎跋摩。当然王巨也不会计较了,又说道:“确实,那次朝廷用人确实有误,不提别人,就是让燕将军作为主将,也许会比郭公做得更好。”

    “不仅如此,我朝拥有精兵百万,这次我南下只动用了几千步卒,余下的仅是在广南路临时募集的官兵,试问你们占城用什么来与我朝对抗?或者说你们占城能有什么让我们大宋看得上?”

    “我们可没有想过对抗中国。”诃黎跋摩道。

    “那就好,只要你们以后不想对抗中国,中国就不会对你们用兵,问题你们北上的一行人,我朝至于会扣留你们吗,或者说你们值得我朝天子将你们扣留下来吗?”

    诃黎跋摩老脸一红。

    “诸位,再随我来,”王巨将他们一行带到城中的一个库仓,原来是占城的,被王巨征用了,一些掳获来的物资,还有数万官兵的用粮,全部储藏在这几十个仓储里。

    王巨打开一个仓禀的门,将这行人带进去,里面放着一些瓷器布匹。还有一些兵器。王巨说道:“诃黎。这些是我送给你的礼物,等你回来后,由你全权处理。”

    说着将钥匙交到诃黎手中。

    这次掳获的一些物资中,有许多是宋朝的商品,包括茶叶布帛瓷器,但有的布帛瓷器质量,让王巨自己儿都看不下去了,大约是福建路一些海客从国内弄来的劣质产品。弄到海外骗老外钱的,这些就不处理了,全部交给了诃黎跋摩。

    自己为了以后诃黎跋摩能够集权,处死了许多顶级的婆罗门与刹帝利,又替其平定了宾童龙地区的叛乱。但后者颇有些麻烦。

    占城百姓有两大群体,一个是椰子部族,活跃于国土北部的阿摩罗波胝和毗阇耶等地。一个是槟榔部族,活跃于国土南部的古笪罗和宾童龙一带。

    如果说通俗一点,前者就是原来的占城百姓,或者说日南郡百姓。后者则是占城向南扩张的百姓。非日南郡百姓。

    至今还没有全部融合,偶尔会发生冲突。这次宾童龙叛乱一部分是因为上任国王律陀罗跋摩三世无能,一部分就是因为这个族群问题导致的叛乱。

    然而迫于外界压力(北交趾,西真腊),往往这两个部族也会通入联亲的方式,主动地化解冲突。

    现在王巨替诃黎平灭了叛乱,镇压了北部椰子部族有权势或有声望的贵族,又屈辱地将他送到京城走一遭,诃黎跋摩威望也会下降。

    但王巨不可能一直在占城驻扎大军,保卫着诃黎跋摩的王位,所以将这些物资送给了诃黎跋摩,让他以后用此来笼络人心。

    再就是兵器,王巨替土著人打造了大量兵器,这些土著人迁徙到中原,兵器一起收缴上来了。

    但这些兵器皆是粗制滥造的不合格产品,成本也低廉,王巨也交给诃黎跋摩笼络人心了,虽然王巨看不上眼,但放在占城国,这些兵器还可以用一用的。

    而且至今真腊并无动静,更没有派使者拜访一下,王巨估猜着真腊人大约有一些想法了。这些武器发放下去,及时地装备到占城士兵手中,那么未来占城就可以抵住真腊的进攻。

    怎么办呢,交趾现在是收回来了,但是一个虚弱的孩子,在他未成长起来之前,必须给他设置一些保护措施。

    那么占城就是最好最强的长城。

    大伙看着这些物资武器,物资的都不是太在意,主要就是这些武器,诃黎跋摩眼睛里也闪过一丝激动,然后平静地看着王巨。

    这是一个颇有些想法的人,不然想不到会诱惑宋朝出手,以此来化解交趾所带来的压力。

    确实在另一个时空,虽然郭逵没有灭掉交趾,但那一战让交趾元气大伤,过了很久后才再度出兵占城,占城也暂时化解了交趾的危机。然而真腊人来了……

    其实在这个五极当中,论军事力量还是交趾第一,他们将文明化为战斗力了,那么这几国那一国文明度最高?无疑是交趾。

    王巨说道:“诃黎,你是一个聪明人,应当领会我释放的善意。”

    “感谢,感谢。”诃黎说道。

    是否感谢,王巨从他表情上是看不出来的,不过至此王巨所做的种种,能让诃黎相信王巨的承诺。

    事实诃黎跋摩到了京城后,赵顼款待了一番,问了一些南方的情况,这个赵顼好奇,京城的各个大佬也好奇,诃黎跋摩一一回答。

    赵顼表示很满意。

    来的不是他一个人,还有他的长子,要世袭嘛,所以王巨让他长子也到京城,然后得到朝廷某一个官职,以后宋朝如果继续强大下去,这个官职就能替诃黎跋摩的儿子争一个上位的名份。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其实就是要保持占城对宋朝友谊的延续。而且边上又有真腊的威胁,王巨也不怕这对父子以后变成金家的三个胖子。

    另外送到京城的,还有占城的一些大臣。

    而且这一干人等一路所行过来,看花了眼睛,当然也知道原来宋朝这么大这么繁华,所以态度就越来越谦逊卑微,赵顼就更加满意,授了各人一个宋朝官职,当然了,这个官职就别当真,但另外又赐予了许多礼物,才派使者专门将他们送回占城。

    不过现在诃黎跋摩肯定不清楚,王巨将他们送到宋朝,心中避免不了有些担心,因此有了今天王巨的解释与示好。

    “那就请行吧。”王巨说道。

    这一行人用海船一直将他们送到杭州,自杭州下来,然后再转乘内河船只,一直驶到京城,逗留一段时间后,再顺汴水南下杭州,再顺着季风,返回占城。

    行程一起替他们安排好了,船只也安排好了,船上布置很奢侈,既然做屏障了,没有必要虐待之。

    王巨将他们一行送到码头边。

    码头边还有不少船,但多是渔船,真正的海上货船罕见了,正是季风更换时刻,南下的船只没有来,北上的船只早就离开。

    不过还有少量一些船只因为各种缘故逗留着,有人认识王巨,万分感恩地喊道:“明公。”

    “少保。”

    王巨虽离开泉州两年多时光,不过他在泉州留下的印记太深,特别是各个海客们。王巨也善意地挥了挥手。

    然后站在船边说道:“诃黎,祝你一路顺风。”

    一行人上了船,大船扬帆迅速启航。

    王巨这才扭过头说道:“和将军,委屈你了。”

    诃黎未回来之前,和斌得率领一万兵马驻扎在这里,配合诃黎拨派的贵族治理占城国,直到诃黎回来,和斌才能看情况决定是否撤军回去。

    另外还有那段长城……

    到了这里,受长山山脉所逼,地形真的很窄,还不足一百里宽,但还不是最窄的,最窄的就是原来的占城与义安州的边界,只有四十几里宽度。因此王巨留下一部分温顺的“昆仑奴”,让他们将这段长城修砌起来,实际就是防止未来扯皮的。长城修起来了,占城人死心了,反而利于两国关系和平。长城修好后,这些昆仑奴就地分散到广南东路各处。

    为了长城顺利修葺,和斌也要带着军队在占城驻扎一段时间。

    但王巨那个北部湾计划宣告结束了。

    下一步可能就是大理,那将是一个新的开始……(未完待续。。)

第672章 南帝

    “子安,你这个桂州知州做得好啊,”章惇开玩笑道。

    他是以交趾路安抚经略使知交州的身份来到南方的,不过交趾可不是交州一州,那也太大了。

    王巨还是基本按照唐朝安南都护府的编置划分:交州交趾郡、陆州玉山郡、峰州承化郡、爱州九真郡、驩州日南郡、长州文阳郡、福禄州唐林郡、汤州汤泉郡、芝州忻城郡、武峨州武峨郡、演州龙池郡、武安州武曲郡,一共十二州近六十个县。

    但有的王巨取缔了,宋朝的官不是唐朝的官,很金贵(指薪酬高,供养不起),而且经过自己的催残,即便迁徙十几万户百姓过来,人烟也变得很稀少。

    所以王巨将武安州与陆州合并成陆州,福禄州、演州一切为二,合并到了爱州与驩州,长州合并到了交州府,然后从邕州拨出广源州广源州,划归了汤州,门州苏茂州则划归了陆州。从占城得到来的三州设立了一州三县,命名为南州,意思宋朝到了这里就是最南方了,而且王巨还有意对诃摩解释了这个州名称的用义。

    于是交趾路变成了八州一府三十二县,以及西北角十几个羁縻州,并且多改回唐朝的旧名,取缔了交趾取的各个新名称。

    朝廷也同意了这个划分。

    也就是说,无论怎么节省,朝廷至少得委派两百多名官员,才能将这片土地管理起来。

    可是一切草创,事务繁多,官员是朝廷委派。可具体到交趾路未来的规划。移民的安置等等军政事务。全部得由章惇领手了。因此朝廷商议后,便让章惇先行来到广南。

    章惇是指王巨身为桂州知州,却呆在了邕州处理公务。

    “不呆在邕州何如?桂州离交趾太远了。”王巨说道,即便章惇来了,王巨还要呆在邕州,除非不想对付大理。

    两人说了一会话。

    王巨开始说正事:“子厚兄,移民还未来,然而许多交趾百姓又陆续返回家园。可能以后有许多争执。”

    “子安有何高见?”

    “两种处理方法,一是将他们集结,然而我以为不妥,一旦集结,若是有心人煽动,交趾会难以安定。因此只有第二种办法,继续疏散,保持未来每一村寨交趾百姓占的比例不足四分之一,然后警告下属各官员必须一视同仁,不过若是交趾百姓桀骜不驯。也必须严惩不怠。恩威并用,以恩为主。以威为辅,数年后融合起来,境内自安。”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所以王巨竭力推荐章惇过来,其他官员过来不够强势,或者不知兵,交趾以后还得出乱子。

    当然,还有一个办法,那就在之前,尽量地杀……不过那样王巨实在下不了手,以驱逐为主了,虽然死了许多百姓,可还有许多百姓逃了出去,后来有的百姓随着流民席卷,结果一起送到宋朝中原休想回来了,但还有不少百姓逃到了哀牢、牛吼等地,这些百姓没有一起回来,那样又乱套了,不过就是回来了一部分,想一想原来交趾有多少户百姓吧。

    王巨估计了一下,现在最少有三四十万百姓陆续地逃了回来,虽然战战兢兢的,看到官兵来了就逃,但他们回来了,纵逃也是在附近躲藏。难道将他们一一捉住杀掉?朝堂那些大佬们还不吵翻了天?

    这就是章惇第一道难题了,让他们出来,不要再躲藏了,还要让他们做良民,以后不要聚集起来起义造反的什么。

    章惇沉思。

    “其实还有一策,你可以写奏章用特脚递送到京城,将这个情况反馈,让朝廷尽量多发动下面官员多迁徙百姓过来,就能进一步地稀释。”

    “子安,难道你真想将大宋的五等以户全部迁徙走?”

    “我还真想哪,但那可能实现?”王巨摇摇头说,王珪统计了一下,如今宋朝接近一千六百万户了,王巨也肯定知道这次统计,因为王巨也派了官员统计了两广户数,不过不知道整个宋朝具体有多少户,但能大约猜测出来。因为人烟稠密,可以说整个宋朝五等以下户能接近四成,由着王巨迁吧,他能迁走六百万户?

    只能说经过他的努力,相比于相同时间的另一个时空,局部地区可能土地压力要缓解一些,赤贫百姓也会少一些。

    但这次因为要仁爱的什么,反而弄了一百多万人分散到东南各州,仁爱吧……如果经王巨改变后,金人不得南下,以现在的人口增涨速度,一百年后就是三千万户。可能宋王朝就会产生严重危机了。

    实际史上北宋末年方腊起义,也不仅是宋徽宗生辰纲引起百姓的负担,那时候土地就很紧张了,两千两百万户,土地能不紧张吗?要命的是那时候还有亚小冰河(比明末时的规模要小一点),甚至岭南都下起大雪……

    这才是真正内在原因。

    然而前世王巨并没有研究这段历史,所以不好下结论。

    也就是金人可能的崛起,小冰河,以及超级多的人口,如果王巨不能顺利地从大洋真正的彼岸找来杂粮,并且大规模推广,以宋朝这种人口增涨速度,那怕开拓了交趾,开发了广南,在一百年内都有六七成灭国的危险。非是外部灭国,而是国内许多百姓吃不饱肚子,逼得揭竿起义了。

    因此王巨拼命地迁徙百姓,然而朝廷却有很多很多想法……王巨都不想说了。

    王巨又说了第二件事,他拿出交趾路的地图说道:“子厚兄,请看,原来交趾路从交州往南就变得细长,不过交趾陆续向西从牛吼与哀牢人手中抢来一些地盘,因此在交州这一段还要好一点。然而到了爱州这一段。又开始变得细长。”

    章惇看着地图。爱州就是交趾清化路的清化州,让王巨重新改回爱州。这里窄到什么地步,不足两百里,也就是平常一个丁壮,如果轻装前进,两天就可以从东走到西。

    而在它的西部则是哀牢族人,以长山为界,多生活在山区。这个懂的。山区蛮人,如果未来宋朝安定了交趾路,那么这些蛮人又要下山抄掠了。可这么细窄,都不能很好地防御。

    “子厚兄,因此我让和斌将军留下,还有一万官兵,未来让他配合你,如果可能,从爱州开始,一直向南。尽量让这段山脉的蛮人诚服归化,就象你在梅山蛮做的那样。然后以长山山脉为疆界。一防蛮人下山抄掠,二防未来真腊入侵。”

    “真腊这个国家不小哪。”

    “子厚兄,勿要担心,真腊虽大,可内部多是落后地区,”王巨又讲了讲真腊的情况。

    “难怪你推荐我来交趾。”

    “子厚兄,若做得好,足以让你名垂史册,光照千古。”王巨安慰道。但除了章惇,还真难以找到适合地人选。并且是必须要做的,否则以后从内陆来的百姓陆续定居下来,他们都是苦哈哈的百姓,一旦适应了这里的气候,以这片水源充足的沃土之地,王巨估计有的百姓能拼命地劳作,甚至让庄稼一年三熟四熟。那么这一片地区能迅速变得更好,然而百姓却又是温顺的内陆百姓。可想后果吧。

    不要真以为哀牢人都是好人……

    因此只有继续向西开拓,以长山为城墙,才能拱卫后方的安全。

    章惇苦笑道:“如这样,一万兵士哪里够用?”

    “是不够,不过到明年就可以抽出来更多兵士……而且我在交州城(升龙城)准备了大量物资,供你调度,还会派一些管事协助你,他们以前在海外安置过许多移民,颇有经验。”

    “明年是什么意思?”

    王巨说道:“请稍等。”

    他到书房里拿出一叠卷宗道:“子厚兄,请看一看。”

    章惇离开三司后,这几年一直在下面,不大清楚王巨在南方做了什么,虽然偶尔有书信往来,王巨也不会在信中说,俺对大理产生兴趣了。因此看后说道:“这是第三国第四国哪。”

    他也被吓着了。

    “子厚兄难道以为不妥?”

    “这是大理啊,远比交趾更广大。”

    “是啊,我也想过,不过好处多多,一旦得到大理,再以我这种方法去治理,还是可行的。那么巴蜀南部与夔峡地区广大的生蛮,也就夹在中间,失去了最大的倚仗,最少不敢象以前那样肆无忌惮的祸害汉人地区了。”

    这个理由不充分。

    于是王巨又换了一个说法:“子厚兄,我朝西北是什么所在?”

    “西夏吐蕃。”

    湟州地区才是真正的吐蕃核心,因此现在吐蕃并不能算是被灭国了,就连王巨所说的灭了一半吐蕃说法都不能成立。

    “如果北方有一支铁骑灭掉西夏吐蕃,分兵两路,一是用兵巴蜀,二是自蜀西分兵南下,剑指大理,那会如何?”

    若是那样,南北夹攻,巴蜀多半就会丢失,宋朝也就危险了,因为控制了巴蜀,无疑就控着了大江的上源,危胁着江南安全,江南一失,宋朝没有东南这个粮仓,还能存在么?

    然而章惇摇摇头说:“这不可能,且不说西夏与吐蕃不好歼灭,即便歼灭了,蜀西多是雪山,还有大草地,连象样的道路都没有,如何自蜀西进入大理?”

    “子厚兄,什么可能都有,就象之前,你能猜到我会将占城国国王与大臣请到京城?”

    “那得多强大的国家?多强大的军队?”章惇说道。话外之音,你可以灭掉占城,但能做到灭掉西夏吐蕃,还有带着一支大军自蜀西进入大理?况且宋朝陕西路官兵是吃素长大的?

    “子厚兄,没有永远的国家,无论那一朝一代,皆会有兴起之时,也有衰退之时。如果中原衰,北方兴。就会有这可能。”

    但章惇不相信。不过王巨真仅用手中的力量将大理灭掉。他还是很欢迎的,于是说道:“子安,要三思而后行。”

    现在的战功很好了,不管用了什么手段,是真正灭了两国。如果欲壑难填,征讨大理失败,那不是画蛇添足,而是立即进入地狱。到时候仅是士大夫的口诛笔伐,王巨仕途也到了头。

    “我还在考虑呢。”王巨说道。不过他就没有继续大理这个话题,而是象章惇仔细地介绍着交趾的情况。

    第二天章惇离开邕州,前去交州城,时间很快的,马上西北风一起,诸官员纷纷南下,不久百姓就要到来,仅是十几万户百姓的安置就让他头痛了,尽管王巨会派一些帮手帮助他。因此他必须进一步摸清楚交趾的情况。

    “官人,妾身有点担心。”琼娘等王巨送走章惇回来后说道。

    “担心大理?”

    “是有点担心。”琼娘说道。

    也许能灭掉大理。但王巨只向朝廷请求了八千兵马,余下的就是王巨手中的力量,但这个力量还要分出一万兵马驻守交趾,所以胜败真有点不大好说啊。

    王巨睐起眼努力地回想。

    似乎忽必烈是在某一年九月率十万大军誓师启程,但没有立即南下,得做很多准备的,自己同样做了很多准备,甚至相信比忽必烈做得更充备。无他,自己没有一个四川遥隔。

    这个时间不能算。

    因此在“又一个某一年”九月,忽必烈分兵三路南下,自川西走了两三千里路,十一月到达金沙江畔,当然,这一行万分艰苦,十万骑兵最后似乎只剩下两万人。然后派人招降,段氏不降,于是蒙古骑军继续南下,于十二月占领大理都城。真正行军到战争决出胜岁不过三四个月时间。因为损失惨重,不能达到忽必烈南北夹攻四川的目标。但也逼得宋朝不得不向四川增加重兵,导致中路兵力空虚。实际上是换了一个方式,达到了灭掉南宋的战略用意。

    后面的明朝收复云南,清朝剿灭吴三桂,就不用借鉴了,因为那不是大理国了。

    但那是元朝铁骑,自己手中的这支军队,与他们会有多大差距?

    其实王巨手中这支兵力战斗力还是很乐观的。

    除了原先募集的土兵外,后面从自杞蛮,还有一些横山宜州周边蛮区,又逼各部族蛮陆续交出两万多子弟,虽然陆续的战争产生了大量伤亡,还有各种意外伤亡,包括一小部分士兵感染了疟疾不治而亡外,现在自己手中还有十一万多军队,即便交出一万军队给章惇调度,还有十万大军可用。

    自己又从中刻意训练了两万多骑兵,一万多名“特种兵”,就是挑出一些精英,训练他们在山林等各种特殊地形下作战,另外就是两万余名“多种兵”,也就是夹在流民中的那支宋军,可陆战,可水战。再者就是一万余名医战兵,一面训练他们作战,一边培养他们掌握一些浅易的医疗知识,战场上能当成战士,战后能当成各个临时大夫。并且八成兵士经过实战的考验……最后就是奢侈的用兵,就象灭占城一战,自己动用了七万余战士,但拿出了近五百万贯当成了奖励与抚恤。

    虽然这样用费很大,不过能刺激将士的士气。

    地形气候也适合,可能到热带雨林里,广南的土兵还有点不大适应,但在大理,绝对没有任何问题。

    况且还有对西南十分熟悉的熊本带着苗授与刘昌祚两员虎将,在巴蜀侧应配合呢。

    行不行?

    实际灭掉大理不会存在难度,虽然大理广大,也不要将他们战斗力想得太高了,主要就是时间,不能拖得太久,一旦拖久了,财力物力跟不上,再加上表面看起来得到大理,对宋朝帮助不大,说不定还成了拖累,那么朝廷就会下诏罢兵了。

    那时……前功尽弃!

    可以说是真正画蛇添足了,因为从此大理必然与宋朝交恶,大大的得不偿失。

    想到这里,王巨确实有点儿犹豫不决。

    但就在这时,大理派使者来了。

    王巨写信给大理,你们必须将李朝的宗室子弟与一些重臣交出来。

    确实有许多交趾百姓逃到了大理,可是大理表示很无辜,于是派来了一个使者。

    不过王巨看着拜贴上的名字,惊讶万分,因为来的人,可是一个与洪七公平起平坐的武功高手……

    他轻笑起来:“南帝啊。”(未完待续。。)

第673章 恶婚(上)

    “世子,请坐,”王巨伸出手说道。

    “谢过王相公,”段正明客气地说道,一边坐下。

    段正明是大理前任皇帝段思廉的孙子,所以王巨称呼段正明为世子。

    但他只是一个世子,王巨的态度不算倨傲。

    琼娘沏上茶。

    王巨说道:“世子,请用茶。”

    “谢过王相公。”

    “勿用客气,”王巨说,但心中在想,这个世子的汉语说得倒也“字正腔圆”,不象占城那些人的汉语,几乎都听不懂。

    段正明呷了一口茶,放下茶盏,刚要开口,王巨说道:“世子,你前来为使,是替你们段氏出使,还是替高家出使?”

    段正明色变!

    这就是大理的历史与现在状况。

    别相信《天龙八部》里写的东西,那太过美化大理了,实际大理一直很乱。先是段氏内部自相残杀,后是君臣争权。

    大理前身是南诏蒙氏,后唐年间,权臣郑买嗣篡蒙自立,但与中原很相似,往往第一个造反起义的皆不会笑到最后,仅仅二十几年,南诏剑川节度使杨干贞借故入朝,杀郑买嗣之子郑隆亶,郑氏的“长和国”灭国。

    不过杨干贞恐郑氏旧臣不服,于是推举素有声望的赵善政即位,赵善政即位后,反而排挤杨干贞,凡干贞有所请乞,辄不许。傻逼一个!不足十月,杨干贞忍无可忍,将赵善政罢废自立。

    但杨干贞能力不足。治国无方。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络了大理高家、董家等权贵与三十七部滇东乌蛮部。约兵石城西进。杨干贞派杨诏率兵迎战。结果杨诏大败,自缢而死,杨干贞准备弃城而逃,为段思平所擒。后晋时,大理段家立国。不过段思平没有大兴杀戳,“虽尽逐杨氏邪臣”,但仅逼杨干贞为僧,并没有将他处死。杨家势力得以保留了……

    同时大封功臣。董伽罗为相国,赐其兰州之地,高方为岳候,赐成纪、巨桥等地,爨判为巴甸候……这样一来,国家立即迅速由乱入治,而且也没有造“杀业”,但其弊病呢,且看晋文公……

    段思平死,临终前立其子段思英。不过段思平还有一个弟弟叫段思良,段思平能上位。背后是有许多人帮助的,这个就象赵匡胤一样,当真是万军所向,皇袍加身那么简单?背后还不知有多少阴谋阳谋。这个弟弟段思良可能在背后立下了许多功劳。

    大哥一死,他有想法了,便与相国董伽罗勾结起来,以段思英“性暴戾,居丧淫戏无度,多变易文德年制度”为名,将段思英废掉,自己取代之。这个祸根也就布下了。

    仅是几十年过后,到了段素廉之手,大理国实权又被其侄段素隆所掌控,在段素隆父子相逼下,段素廉只好说自己儿子阿统“性顽劣,不知理义,饮博好色,宣淫于国中”,传位于段素隆。然而段素隆即位后,大理各个权贵不服气,只好传位于阿统之子段素真。

    段素真即位后,在一群权臣相逼下,这个皇帝做得很不开心,于是出家为僧。大臣们扶持他的孙子段素兴为君。

    戏肉又来了,段思良一脉的后代这样搞来搞去,搞得人心不安。段思平一脉却在暗中茁壮成长,段思平的玄孙段思廉与高家勾结,给年幼的段素兴戴了许多顶不好的大帽子后,将其罢掉,自立为君。这时候杨家势力经过蔓长的发展后,也恢复过来了。看到段家政权一直不稳定,于是起兵叛乱,被高智升镇压。段思廉于是立高智升为太保,加封德候。

    高家从这时候正式发展起来,几年前段思廉可能也因为被高家架空怏怏不乐,也出家为僧,传位于子段廉义,也就是现在这个大理国君。不过段廉义已经彻底成了高家扶持下的傀儡皇帝。

    所以不要相信《天龙八部》,那个当小说看可以,若当成历史,太扯,比如段誉,确实有这个人,也是段正淳之子,不过还有三四年时间才出生呢。

    至于眼前这个大大的高手,也不过是一个看上去比较温文尔雅的青年,估计王巨一拳就能将他打得爬不起来。

    当然,正是因为大理非是象《天龙八部》里所写的那样和谐,所以王巨才敢打他们的主意。

    王巨又说道:“世子,你什么也不说,先看看这段内容,看上两遍后,我们再谈谈好吗?”

    说完王巨拿出一部《史记》,刻意在《晋世家》中间一段内容两边插上书签,让他看的就是晋文公大封功臣,一直到魏韩赵瓜分晋国的这段历史。

    王巨开始来广南,大理并不大注意的。

    而且他们也不大想与宋朝打交道,宋朝为了笼络这个南方国家,刻意在大渡河上设了华丽的渡船,以便让大理使者顺利来到宋境,出使宋朝。但也未看到大理派出几次使者来过。

    说他们对宋朝有敌意,肯定会有的,毕竟这么大国家在边上,岂能不怕,但并没有多少恶意。

    说他们对宋朝有多亲切,那就是瞎扯了。

    直到段誉时,才正式改变对宋朝的态度,也想亲近,但那时北宋灭亡,草木皆兵,南宋对大理也防范了。这就是两国关系最真实的写照。

    大理对宋朝没有多少恶意,但对交趾却一直有想法,几十年前大理让段敬芝与杨长惠率二十万大军南下,但被李公蕴大败之,于是变得老实了。但在史上,几十年后大理又扶持李乾德庶出之子翁申利出兵交趾,又被交趾击败。大理这才改变对交趾的态度,于是两国渐渐和好。

    因此大理在交趾境内也布置了一些斥候。

    实际不用斥候,大量难民到来,也必然惊动大理。

    于是大理这才注意到王巨。而且打听到王巨以往的战功。

    面对这个强势而又心狠手辣的主。又派使来威迫。大理不得不派使前来乞情,而且让段廉义的亲侄子段正明亲自前来。为何是这个人,一是段廉义侄子多,死一个不碍事,一是段正明饱读诗书,容易与宋朝大臣沟通,一是段廉义侄子虽多,终是大理的宗室子弟。况且又是前任皇帝段思廉的亲孙子,以这个身份来出使,以表示大理对王巨的敬重。

    段正明看完,放下书说:“高家对皇室忠心耿耿,万万不会做出叛逆之事。”

    “高智升不会,你能保证他的儿子高升泰不会?世子当读过《三国志》吧,曹操一生有没有称君?司马懿一生有没有称君?这个且不说,世子来到广南,应当听到我出兵占城之事吧。”

    段正明额首。

    这才是他忧虑的地方,此人不但将交趾催毁得一干二净。然后在短短数天内便将占城国拿下。下一步会不会是大理?

    “可能你产生误会了,”王巨看着他的脸色说:“我将事情经过说一遍吧。”

    于是他将平灭占城。以及如何安置诃黎跋摩的经过讲了一遍,当然,王巨想做占城做长城,防止真腊以后威胁新交趾路,他是不会讲的。

    段正明不大相信。

    “快了,顶多两三个月后,诃黎跋摩便会回来,若世子不相信,可以派斥候打探,我是不是象承诺那样做的,宋军是不是全部撤军返回。”

    “但是王相公……”

    “我不是相公,呼我少保。”王巨说道。

    实际呼王巨相公也无妨,他毕竟还缀着一个知枢密院事之职,尽管这非是差官,而是职官,但难道不是西府宰相吗?

    “少保,那么少保为何这样做呢?”

    “世子还不明白吗?我要的不是疆土,难道我们大宋疆土不够大吗?但不要疆土,可我要的是善邻,而非是恶邻。因为前两年在你们大理买马,我也派人打听了一下。你们段氏对我们大宋不恶,可是不能做主,明白我意思吧?”

    段正明当然明白了。

    也就是你们段氏现在很危险,高智升父子把持着国政,万一那天他们不满足,想做皇帝呢?那么你们段氏一门就会下地狱了。

    高家即位,就会更改大理对宋朝政策。

    于其这样,不如我们两相联手,我替宋朝将这个可能扼杀在萌芽中,你们大理铲除了高家,段氏可以名正言顺做皇帝了,对宋朝政策也可以延续下去了。

    其实高升泰还真这么做了,取代段家做了皇帝,国号大中,可这个大中国很不得大理人心,因此在临死前嘱咐后人将政权还给段家,于是高泰明立段正淳为国君。但经过高家的折腾,并且高家依然把持着国政,大理国各部族不服,四分五裂,正式衰落,所以史称后理。

    不过还好的是,高家同样没有制造大规模的杀戳。

    这段历史王巨不清楚了,不过段氏同样也不清楚!

    然而段正明哪里敢回答,万一引狼入室呢,他嚅嚅道:“少保,此事我不能做主。”

    “行,回去对你叔父禀报一声,至少我们宋军不可能在大理久驻。我们说说正事吧,高家让你来,想说什么?”

    不是大理国让你出使的,而是高家让你出使的。

    段正明粉嫩的小白天脸又是一红,说道:“接到少保的书信后,我国派人于流民中仔细盘查,皆没有看到少保所说之人。”

    实际王巨也知道,别以为就这一句话,实际执行难度很大的,大理面积大,不过实际控制区域并不象地图上所标的那么大,包括段家兴起的重要借助力量东方黑爨三十七部,也就是三十七部乌蛮,还有么些蛮、裸形蛮、和蛮、望蛮、僚蛮、扑子蛮、施蛮、顺蛮……以及滇越交界处的金齿百夷蛮,大理对他们控制能力很弱。

    交趾百姓逃离卷席,有的逃向哀牢,有的逃向牛吼,有的还逃向真腊。极少数又逃向占城。但也有不少人逃向大理。大多数就逃向了这个金齿百夷蛮地区。

    但金齿百夷蛮有一些丑陋的族习,比如各部互不相率,战争频繁,因此其俗男子皆武士,除战争、游猎、养鸟、哺养小孩外,不作他事,一切工作皆由妇女为之,那怕妇人刚刚产子。立即将刚生下来了婴儿放在江水中清洗一下,归付其夫,就立即下田做事了。

    想想中原百姓对坐月子的慎重吧。

    以至琼娘听后,气得银牙直咬。

    这样一来,人口必然稀少,男子因为时常打仗,活不长,妇女因为产子又不能得到好好休息,得了许多妇科病,也活不长。

    因此其族又有一个传统。便是在战争中喜欢抓获战俘为奴隶,不论男女。增加部族的人丁。

    交趾百姓逃到了这里,九成百姓成了奴隶。

    但大理管控能力又差,想要在这一个个奴隶里找出王巨所要的人,何其困难。

    不过王巨虽知道,但一直不作声。段正明继续说道:“然始终没有找到少保所要的人,相反,倒是听了一些交趾升龙城中的百姓说,当天中国大军将升龙城紧闭,所有大臣宗室一起处死……”

    “不是中国大军,是流民。”

    “就算是……流民吧,不过交趾的宗室贵族一起处死了,少保,是不是你听到的消息有误?”

    “你说的是不错,但我要的这批人与城破前升龙城中的交趾贵族无关。交趾在流民未至升龙城之前,交趾已经秘密转移了大批财富,以及少量宗室子弟与重臣,去了你们大理,他们岂会随流民一道逃跑?”

    段正明心想,这不是扯皮吗?

    大理那么大,许多地区山高林茂,上哪儿找这几十个人?

    但他联想到王巨之前所说的话,终于明白了,此人必对大理用兵!

    如果段氏配合,让他顺利灭掉大理,那么会给段氏一个好下场,如果段氏不配合,那就要强行用这几十个不知道真有还是假有的交趾宗室子弟大臣们为借口,强行出兵大理。

    想到这里,他神情有些茫然。

    如果段家真的有实力控制了大理,那么段正明此时的心情必然会是义愤填膺。

    关健一上场王巨就点破了,现在大理还是你们段家的大理吗?

    “世子,来了,就好好休息一下,具体的情况,我明天让我门下的傔客黄骅、赵井出使你们大理,将情况再次说明。”

    段正明无奈地点点头。

    这事儿不是他能做主的,得回去禀报他的叔父。

    王巨派人安排这个段皇爷去休息。

    然后对黄骅说道:“你去将俪儿请来。”

    “喏。”黄骅下去,一会儿带来一个清秀美丽的少女,她盈盈施了一礼说道:“奴婢拜见少保。”

    “勿用多礼,坐吧。”

    “奴婢不敢坐。”

    “当坐之。”

    俪儿才徐徐坐下。

    “俪儿,本官明天就要你西行了。”

    “奴婢一定不负少保所托。”

    黄骅在边上说道:“俪儿,我只有一子,别无其他子女,未来,我必将你当成真正的亲生女儿。”

    “我可以担保之。”王巨说道。

    “以义父与少保的大恩大德,奴婢不敢奢求。”

    王巨满意地说:“真不错,琼娘,你带她下去梳妆一下,看看效果如何?”

    “喏。”琼娘将俪儿带到闺房去重新换装。

    “醇之,你再去将刘胜之请来。”

    黄骅到隔壁房中将刘开召来。

    一会儿琼娘将俪儿重新打扮一番,走了出来。

    这才是王巨原先的计划,大理必然派使前来,这是料到的。至于段正明前来,那则出忽王巨意料之外了。段氏能配合,那无疑是最好不过。不配合问题也不要紧。但也不是段正明所想的那样,王巨一定会用兵。用不用兵,还要看下面的一步步发展。

    第一步便是从俪儿开始。

    换装出来,俪儿仿佛象是重新变了一个人。宋朝女子喜欢用各种髻式,但现在的俪儿松开了发髻,将一头乌发披于两肩上,又剪了一个齐眉的刘海,耳朵上系着一对大耳环,然后换了一条仅及膝的超短裙,又赤着小脚,脚面如玉,火辣得不行。

    不过这样的打扮太前卫了,俪儿害羞地躲在琼娘的背后。

    “胜之,你看这样行不行?”

    “还有点不妥……”刘开看着俪儿说道。

    “哪里不妥,难道也要手面涂上污垢吗?”

    “这个倒也不至于,那只是普通的蛮人女子,上层的蛮人女子也开始爱洁了。”刘开道。

    “那么哪里不对?”

    刘开盯着俪儿一边看着一边想着,最后道:“动作不对,忸怩了。”

    王巨会意了,道:“你是说那边的女子热情奔放,然而俪儿却沾染了我朝女子的气质,婉约害羞。”

    “正是。”

    “难怪哪里风气这么不好,”琼娘叹道。

    热情豪放就未必代表着各种丑陋的恶俗,不过王巨没有反驳,只是看着俪儿,想了想说:“俪儿,可能你不大习惯,不过在大理使者面前,还有到了那边后,努力热情奔放一点,至少做一个样子……”

    这是一个精心谋划的布置,然后根据这个布置,以及那边的审美观,刘开在桂州于各个妓院里寻找了很久,这才从千百个妓子中挑出了俪儿。

    一个清倌人。

    清倌人与浊倌人其实都无所谓,相反的黄骅听说清倌人反而很喜欢。当真没有区别?毕竟要将这个妓子收养成自己义女的。

    然而清倌人了,相对作风肯定要保守一点。

    因此眼下反而成了一个小问题。

    俪儿也在努力想像,什么样的神情动作才叫热情奔放呢?(未完待续。。)

第674章 恶婚(下)

    王巨说道:“你听说过苏子瞻的《水调歌头》吧?”

    俪儿摇了摇头。

    这个也让王巨很无语的。

    苏东坡在后世名气很大,一李一苏,二人几乎站在了整个华夏文学的巅峰。然而在宋朝,苏词却一直得不到公正的待遇,相反的,后来反将周邦彦的词推为宋词第一。如果对宋朝历史不大清楚,或者对宋词不深入了解,都未必知道周邦彦与他的词。

    王巨说的就是苏东坡在密州作的词,那个“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苏在密州还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比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另一首更优秀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有人将它列于苏东坡的《念娇奴.赤壁怀古》之上。

    直到这时,苏东坡才开始渐渐脱变。

    但这是对于后人而言的,在北宋时,这几首词的地位,甚至还不如晏殊的几首小令地位……

    原因很简单,苏词不易唱,非是关西大鼓来伴奏,而是现在词的地位仅是业余附和之作,甚至多在大家请几个**喝着花酒聊着天时,兴趣来了,作一首小令,再让**们唱一唱吧。因此它地位不高,其次它着重的不是文字意境,而是能不能唱,唱在文字意境之前,因此词必须押长短押韵还要押律。加上过于奔放的风格,对于性格相对内向的宋人来说也不喜,因此苏词在宋朝一直不被人视为正统。

    不过也不要紧,王巨想了想说:“王介甫公的《桂枝香.登临送目》听说过吧?”

    “少保。奴婢听说过。听说过。也会唱。”

    这个太有名气了,在古代,很长时间内,有人将它列为两宋第一词。

    当然,这首词与奔放无关,但主要就是大气,不忸怩。

    王巨又说道:“热情奔放是一种性格,未必它就是坏的。更不是代表着下流,不知羞耻,这个区别你得把握好。”

    但这个说起来很复杂,难道浊倌人就一定是下流的?或者说清倌人一定就是高尚的?

    于是王巨又说道:“这样,胜之,一路西行时,你带着俪儿去几个蛮寨转一转,让她看一看那些寨中女子的举止。”

    王巨又嘱咐了很多。

    一夜便过去。

    第二天王巨让段正明回去,段正明也不好说什么,而且王巨说的事关重大。他更不敢做主,也不能做出一个选择。正好王巨派了使者。那么他将王巨所说的情况一起通知伯父,由他的伯父来决定。

    王巨送到城门外,然后说道:“醇之兄,一路保重。”

    又对段正明说:“世子,这位虽是我聘请的傔人,但随我西上庆州,东下泉州,南征北战,吾视之为兄,为友,为师,望贵国善待之。”

    “那是,”段正明道。他心想,即便你不说,现在大理谁愿意招惹你派过去的使者?

    但也看到王巨对黄骅态度的尊重,并且听到一口一声醇之兄,想来这人在王巨心中地位确实不低。

    正要离去,一个亮丽的少女从边上窜出来,说道:“爹爹,我也要去。”

    黄骅喝道:“胡闹。”

    “爹爹,我要去嘛,”少女拽着黄骅的衣角撒着娇。

    黄骅更加生气,王巨走过来说道:“醇之兄,你此去,俪儿只好一人在家中了,不如将她一道带上,大理非是中国,没有那么多规矩。”

    段正明无语,心想,谁说大理没有规矩!

    这就涉及到大理主体百姓的种族问题,或者又有一个名词,汉人蛮化。

    大理的主体就是白蛮,唐朝《蛮书》记载,西爨,白蛮也,东璺,乌蛮也。汉武帝开僰道,通西南夷道,今叙州(四川宜宾)属县是也。故中庆(滇中地区)、威楚(云南省楚雄)、大理、永昌(云南省保山)皆僰人。

    再到西晋动乱,胡人乱华,河东路安邑人爨氏带着大群河东汉人逃避战乱,不远万里,来到云南,然后与夷帅们兼并斗争中,压倒了雍闿、孟获家族,成了滇王。

    隋末动乱时,又有一批汉人南下,接着便是南诏臭名昭著的侵略巴蜀事件,掳走了大量巴蜀百姓,这些汉人全部融合到白蛮这个群体当中。因此白蛮这个群体就是汉人与当地蛮人的结合体,并且汉人占据着主要的血脉。

    至少现在白蛮与汉人生活很接近。

    这也是王巨用兵的一个原因,否则全部是生蛮,就象占城,或者蒲甘那样,以后想治理,会很头痛的。

    王巨发话,黄骅无奈,只好带着这个“女儿”上路。

    走在路上,黄骅又解释道:“世子,我就这一个女儿,让我惯得不成样子。”

    “黄使者,无妨,令女天真可爱,反而让这一行凭添了一道春色。”段正明不以为意地说道。

    一行人向西越行越远。

    王巨站在邕州城边久久的凝视,陶弼说道:“少保,决定好了吗?”

    对于王巨想经营大理,陶弼态度也不是很坚决。

    道理简单,现在大理对宋朝虽不是那么友好,但也没有太多敌意,危害不大。然而经营大理,则就有很多问题了。

    第一个就是用兵。

    在朝廷支持力度不大的情况下,以王巨手中的力量用兵大理,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这个难度还不及后面的难度,那就是管理。

    王巨既然用兵大理,那肯定不会完全的羁縻,因此打算适度的管理。管理就要派驻官员,官兵。其实自杞州的设立,就是未来大理的一个模式之一。

    可这又涉及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成本。

    即便是自杞州,朝廷也不指望获利。只能说略征一点税务。保障官员胥吏的支出。都不能保障官员的薪酬支出,况且大理。

    不是大理没物产,是这些物产如何运到京城?

    这与交趾不同的,交趾因为有了海船,即便将交趾所出,用海船源源不断送到京城,虽然成本高一点,但不会比从荆湖南路运输物资到京城成本高。虽然有风险,可从湘水、赣水再运到大江之上,难道没有风险。巴蜀的布帛运到京城,自三峡而航行,风险岂不是更高?

    加上交趾人对广南的伤害,两相结合,朝廷虽有人反对,不过也等于是默认了王巨的做法。

    然而大理物产又用什么方法运到京城?

    因此只能征一些比较昂贵的物资,用以保障管理大理的支出。如果是平常时期,还是可以做到的。终不是中原,能派驻多少官员与官兵?

    但只要有一场大的动乱与大的战争。那么朝廷就会补贴无数钱帛。

    就象这次王巨经营两广交趾,用的钱帛远不是朝廷所想像的那么少……

    朝廷拨了一千万钱帛下来,用掉了。

    王巨在两广征来的一千多万税赋用掉了,不过这个税赋是石是束,是稻米是草,加上岭南米价低,实际数额并不大,不过四百万贯左右。但也不是一个小数字了。

    王巨派了许多管事经营,虽然繁荣了两广经济,互补有无,推动了两广商业发展,不过开始的宗旨还是为了敛财,两年多来,前后敛得三百多万贯,但这个数额陶弼就不大清楚了,不过知道敛了不少钱帛,也用掉了。

    燕达带着大军到彼岸那个大岛上训练,有人就有首领,一些首领同样收藏了金银珠宝,虽然有的首领将一些莫明其妙的东西,如贝壳也当成宝贝收藏,不过燕达那次碾推,以及后面吕何良带着百姓在各个岛屿上席卷,还是有些收获的,前后也有三四百万贯收益,又用掉了。

    还有推平交趾,以及占城的收益,前前后后可能达到了一千五百万贯,还是用掉了。

    另外从海外这几年补助,又有一千多万贯,还有从朝廷“借”了几百万帛钱至今未偿还……

    这才是王巨真实的用度,而非是什么一千万。

    当然,其中有一部分用在开发两广上,不过主要还是用在军费上。

    就象现在十几万土兵,仅是兵饷以及士兵吃住,还有训练时的各项损耗,一年用费就会达到惊人的五六百万贯。

    如果是战争,那怕那个所谓的“实战训练”,每一场打下来,奖励抚恤,以及武器粮草物资的损耗,更是吓人。况且还有庞大的装备支出呢。

    因此只要一场大规模的平叛,又是遥远的西南,用费就可能以千万贯计算。

    若来上好几次大规模的叛乱,必然就会严重地拖累了宋朝,说不定逼得宋朝主动又放弃这片土地。到时候王巨这次开边,还会被千夫所指,万人唾骂。

    “看情况吧,”王巨说道。实际上当断不断,必是后患,犹豫不决,未必是一件好事,这也是郭逵南下没有建全功的原因。不过王巨同样清楚想经营大理,有许多难处的,因此只能说走一步看一步了。

    …………

    出了自杞,就是乌蛮三十七部:普摩部(曲靖)、磨弥部(沾益)、纳垢部(马龙)、罗鸠部(罗平)、夜苴部(富源)、磨弥殿部(宣威)、落温部(陆良)、落蒙部(路南)、师宗部(师宗)、仁德部(寻甸)、閟畔部(东川)、嵩盟部(嵩明)、际鹿部(泸西)、维摩部(丘北)、弥勒部(弥勒)、阳城堡部(晋宁)、强宗部(阳宗海)、步雄部(江川)、罗加部(澄江)、宁部(华宁)、休腊部(河西)、因远部(元江)、罗婺部(武定)、华竹部(元谋)、罗部(罗次)、屈中司部(开远)、纳楼部(蒙自)、教合部(文山)、矣尼迦部(马关)、王弄山部(河口)、乌蒙部(昭通)、乃娘部(彝良)、芒布部(镇雄)、乌撒部(威宁)、于矢部(普安)、休制部(玉溪)、嶍峨部(峨山)。

    也就是乌蛮几乎控制了整个滇东地区,而且乌蛮人强悍好斗,英勇善战。“遇战斗。视死如归”。

    如果王巨想经营大理。三十七部乌蛮,就是他面临的第一道难题。

    大理官制与南诏差不多,国主称瞟信、摩诃罗嵯。接着是相国。再接着便是九爽,慕爽、琮爽、慈爽、罚爽、劝爽、劂爽、万爽、引爽、禾爽,另有督爽、天驷爽等等,具体的就相当于唐朝的三省六部,以及各寺监等补充机构。

    地方上便到了各府郡,长官乃是节度使或都督。军事长官则根据府大小名称各不同,大府为演习、演览,中府则是敞宇、敞览,小府则是淡酋、淡览。军府之下还有首领、镇长、部长、甸长之类。所以这个行政划分有很强的军事色彩。

    在民族聚集地,则以各部族的部长、甸长兼任郡县职权,在郡县之下则有监场、畿民长以及土官、土酋之类的官职。

    各部族皆有很强的自立权,特别是三十七乌蛮部。

    第一站便是夜苴部。

    刘开与夜苴部的“部长”招罗毗十分熟悉。

    乌蛮现在没有姓氏,而是父子连名,也就是取父亲名字中一个或两个音节,放在自己名字的后面或前面。比如:散比里─比里松─松萨─萨特外─特外克龙─克龙猛……

    招罗是招罗毗父亲名字中的两个音,毗则是招罗毗自己的名。

    刘开负责替王巨买牲畜。主要就是马,实际在史上南宋每年向大理买马都在万匹以上。

    另外还有牛,大理有的地区开始出现了先进的农业,但畜牧业依然占据着主体,以及“牛马遍点苍”。

    广南也有许多部族养牛,多是用来当食物的。

    王巨花重金一一购买回来,不仅是广南汉人地区缺少耕牛,未来还有交趾。

    流民席卷了两次,将交趾彻底催残,随着大规模的移民到来,宋朝也可以比较顺利治理这一地区了。至少就是发生暴乱,规模也大不起来。

    不过流民所过之处,粮食牲畜食之一空,包括耕牛。

    现在王巨也不大清楚朝廷最后能迁徙多少百姓过来,反正是多多益善,相信朝廷也知道这个道理,朝廷动员,自己派人配合,加上那个换人方法,应当来的百姓数量不会少。

    来了就要耕作,那么会缺少大量耕牛,甚至其他的牲畜,因此王巨让手下人大肆去大理购买战马,也包括驴牛。

    交易规模之大,让人咂舌。

    夜苴部做为边境上的一部,从中也获益非浅,正是这个交易,让刘开与招罗毗十分熟悉,关系也不错。

    况且还有段正明。相对而言,现在三十七部乌蛮比较支持段氏,不过随着高氏掌权,各部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算盘……但总的来说,对段氏仍保持着亲近的态度。

    于是招罗毗让手下宰杀了两头肥牛,摆牛酒款待。

    黄骅第一次来,好奇地看着这里的一切,因为毗连两国边境,商业繁荣,这里出现了一座城池,不过风俗与广南西路的许多地区相差不大。

    就是许多蛮人如同刘开等人反映的那样,赤脚,手面经年不洗,所以脸上有许多污垢,难道这就是乌蛮的来历?

    牛酒宴开始,虽然说是一个城,也没有象样的城墙,只能说是百姓比较集中的地方,开始出现了一些商业化的邸店。

    城外便是大片的空地。

    人多啊,段正明带了几十名侍卫,黄骅也带了近百名侍卫,再加上夜苴部部族中重要的人物,好几百号人。

    于是在城外那片空地上烤着牛肉,又拿来夜苴人自制的米酒,大家吃喝。

    黄骅做为使者,带着俪儿与刘开坐在中间,作为尊贵的使者,夜苴部各个重要的人物一一敬酒。一会儿,黄骅不胜酒力,便醉了。将客人灌醉,才是招待客人最高的礼节……

    招罗毗让人将黄骅扶下去休息。

    酒过三巡,一些夜苴族的青年男女开始载歌载舞。

    看到大家都在唱歌跳舞,父亲也不大身边,俪儿在边上几个青年邀请下,虽然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也大着胆子唱了一曲,不过她用汉语唱的。

    虽然语言不同,不过俪儿乃是“专业人士”,只是一曲,几乎便将在场的大多数少女歌喉比了下去。

    加上俪儿长相清秀脱俗,乌蛮民风开放,便有许多青年用爱慕的眼神看着俪儿,其中包括招罗毗的儿子毗合龙。

    刘开看着这一对青年男女,便开玩笑地说:“毗部长,要不要我替他们报合一下?”

    招罗毗欣喜地说:“行吗?”

    “不知道,黄醇之只有这一个女儿,吃多了,吃多了。”刘开看着招罗毗认真的表情,有些后悔地说。

    段正明眼光闪烁,心想,这可是一个好事,如果这个王巨最亲近的门客与夜苴部联亲成功,乌蛮又支持段氏,在这个黄骅劝说下,王巨说不定就能打消对大理的敌意。

    于是他向招罗毗使了一个眼色,招罗毗会意,两人悄悄走到一边,段正明将利害关系说了一说,然后道,你努力劝说刘开,让他劝黄骅,搭成这门亲事,对大理有帮助,对你们夜苴部也有帮助,不然大宋用兵大理,你们夜苴部就会首当其冲,遭到宋军的攻击。

    乌蛮比白蛮更落后封闭,不过夜苴部乃是在两国商业要道上,当然招罗毗也听说了这两年来岭南发生的事情,他脸色变了变问:“宋军会用兵大理?”

    “不一定,我们只能努力劝说那个少保,让他打消这个念头,所以这门亲事如果成功了,其意义非同小可。”

    “好……”招罗毗心事重重地回来,这一回是当真了,努力地劝刘开,承诺了若干好处。

    毕竟两人以前打了好些回交道,相处得不错,刘开也让他逼得烦躁,说道:“我来试一试。”

    第二天黄骅酒醒了,段正明找了一个借口,逗留在夜苴部,黄骅只好也留在夜苴部。刘开开始劝说了,至于说了什么,段正明与招罗毗不大清楚,反正他们看到刘开象一只苍蝇一般,围着黄骅转了一天。不知道他怎么劝说的,黄骅居然同意了。

    段正明大喜,说道:“毗部长,黄使者不日要去大理城,择日不如撞日,立即替他们举行婚礼。”

    黄骅有些犹豫不决,刘开又开始说服,并且主动配合着招罗毗灌黄骅的酒,喝得半醉半醒,黄骅最后同意了段正明的说法,又说了一句:“某只有这一个女儿,望毗部长善待我俪儿。”

    招罗毗连连点头。

    婚礼开始。

    不过双方都产生了疏忽,可能刘开对乌蛮各部习俗还不大清楚,因此没有嘱咐招罗毗与黄骅。

    于是招罗毗便按照了乌蛮婚礼去操办的,不过再说了,他知道汉家婚礼是如何操办的吗?

    这个黄骅也没有排斥,然后开始洞房。

    问题便来了。

    因为按照乌蛮的婚礼,尊贵青年成亲,皆由大奚婆(男巫)主持婚礼,这也没有关系。主要就是在洞房这里,白天结束,夜晚洞房开始,但第一个与新娘子xxoo的不是新郎官,而又是大奚婆,大奚婆与新娘xxoo后,还没有完,还有一大指诸房昆弟接着排队来,直到新娘吃不消时,这个混乱的洞房这才结束……

    怎么办呢,毕竟是落后地区,总比南海一些岛屿上大吃活人肉强吧。但随着文明渐渐进化,这些丑陋的恶俗也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不过俪儿哪里知道,她进了洞房,看不到丈夫,反而看到一大群陌生的男人,正准备排队对她轮着上……(未完待续。。)

第675章 茶马古道

    俪儿就让随身带来的小婢问这些人,她不大懂当地的蛮语,小婢也不大懂,但这个小婢就是黄骅从邕州请来的蛮女,能勉强交流。大约问清楚原委,俪儿发疯似的逃出新房。

    这不行哪,一群人随她后面追。

    俪儿来到黄骅安息的临时住所,黄骅醉了酒,俪儿叫不醒,外面的人又追过来。她急切之下,拿了一根绳子上吊自杀了。

    小婢将她救下来时,她脸色发青,已经没有了呼吸。

    事儿大了。

    段正明走过来,刘开也走了过来。

    问清楚经过,刘开愕然道:“岂能有如此风俗?”

    段正明也茫然,白蛮也开放,婚前的少女与寡居的寡妇拥有绝对的社交自由,但是成亲后,若是丈夫活着,如果与外人不清不楚,那就要遭到残酷的惩罚,况且是洞房之夜。

    主要他岁数太年青,见识不多,并且大理拥有许多种族,各个种族皆有不同的风俗,比如金齿百夷男人不干活,妇女劳作,那怕前面生下孩子,后面就要下地务农活,比如分布在丽江一带的么些族,经年不洗澡,男女社交自由,**无禁忌,比如腾冲以西、北缅克钦邦地区的裸形族,无衣服,以木皮蔽体,但源于汉晋濮人迁移过来的扑子蛮,对男女交往有着极严的规矩,甚至非配偶,都不准牵手。

    实际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就是一些部族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人口又稀少。潜意识地避免近亲繁延。造成的性作风开放,以利于引起非近亲血缘。

    比如么些族,至少王巨不会嘲笑他们。

    其次就是真正文明落后形成的恶风陋俗。

    不过随着文明推进,许多恶劣的陋习便消失在历史长河了。

    当然,后世还能看到一些影子,比如乌蛮这种奇怪的闹洞房,但只是动动手脚,开开玩笑。不象现在真正胡来。

    所以段正明真的不知道啊。

    但他饱读汉家诗书,多少受儒家文明的影响,王巨不是武将出身,是文臣,黄骅也是举子,两人在路上还交流了许多儒学经义,相谈甚欢,做为黄骅 的女儿,那么肯定接受不了这种恶俗了。

    “这可怎么办?”

    刘开也急了,说道:“用冷水将黄醇之泼醒。”

    一个侍卫提来一桶井水。浇在黄骅的头脑门上。黄骅一下子被泼醒了,然后奇怪地看着大伙。接着又看到了俪儿的尸体,立即发疯地问:“怎么啦,怎么啦!”

    小婢又哭哭啼啼地将事情经过讲了一遍。

    “刘胜之,你为什么不说,”黄骅一把将刘开的衣服揪着,气愤地问。

    “醇之兄,我也不知道啊。”

    黄骅怒气冲冲,这时候段正明正在向招罗毗解释原因,让招罗毗赔罪。

    “走,”黄骅忍着怒气,对侍卫说道,赔个鬼罪!人死已经不能复生了,但在这里,人家人多势众,而且乌蛮也比较凶狠,说不清楚。因此不出使大理,将俪儿的尸体搬上马背,带着手下回去了。

    这事儿是刘开开玩笑惹出来的,黄骅带着手下走了,刘开还愣愣地站在这个寨不寨,城不城里。

    现在形势王巨就象一个放大版流氓美帝,大理则是一个缩微版的天朝,段正明一看事儿要糟,连忙走过来说:“胜之,这如何是好?”

    招罗毗还站在另一侧呆呆地想,我哪儿做错了……?

    刘开责备道:“世子,你们大理怎能有如此野蛮风俗?”

    “我真不知道啊。”

    “世子,不瞒你说,这次前来出使,少保对我们交待了他的底线,只要你们段家对大宋不恶,他对你们段家也不会恶,这一条,我可以对天发誓!”

    刘开还真没有撒谎,即便以后王巨真的用兵大理,真的将大理灭掉了,段氏他还想保住的,甚至都不会象曹彬灭南唐那样,将李煜送到京城,然后死得不明不白。为何呢?因为段家信佛,信到最后,全部成了吃草动物,伤害性不大。那么给一些权利与好处,就可以利用段家稳定人心。

    然而刘开这话儿只说了一个片面,便让段正明产生了误解。

    他茫然地盯着刘开问:“那么你们家少保何故如此?”

    “实际少保用意很简单,逼你们大理向中国称臣,当然,不是让你们段家去京城,而仅是一个称臣子,就象占城那样,大理还是由你们段家治理。”

    段正明一到邕州城,王巨便将他为何用兵占城,以及用兵占城后的种种做法讲给他听,不过段正明有点不大相信,又问:“为何?”

    “分清主次,至少你们大理就不敢支持我朝周边诸蛮,他们也不敢猖獗,我朝就可以专心北方了。”

    这个说的是五个地区的蛮人。

    第一个就是自杞与特磨道,自杞蛮以后让宋朝南方官员头痛了,不过也只是一个头痛,并没有用兵入侵的什么,倒是用兵大理,侵吞了大理好几个郡府。主要原因南宋是他们衣食父母,没有了南宋买马,自杞蛮息菜了。现在自杞蛮与特磨道更没有对宋朝产生妨碍。

    第二个就是西南诸蛮,实际就是贵州地区的蛮人。宋朝强势时,他们倒向宋朝,大理强势时,他们倒向大理。到了南宋时,段誉已经控制不了大理,宋朝也偏安一隅,许多强大部族自称君王了。但总的来说,这一部分蛮夷对宋朝也没有产生危害,因为在他们的前方隔着真正的夔峡蛮(宋朝的夔峡路包括西南诸蛮,但根本就没有控制,略略控制的地区那就是重庆三峡南部地区的蛮人,这里才是真正的夔峡蛮)、北江蛮、南江蛮、梅山蛮。因此这部分蛮人与刘开所说的也没有多大关系。

    第三个群体那则关系到一部厚重的史书。宋朝的马……茶马古道!

    北宋的马源比南宋广泛。分成四大部分。

    一是契丹马,多是从河东路走私过来。

    二则是西夏马,西夏马又分成两部分,一是官市马,关系和好时,两国互开互市,西夏每年向宋朝销售若干马匹,但这部分马大多非西夏马。而是多阻卜与辽国夹山地区运来的契丹马,也就是后来成吉思汗成就的那支无敌大军跨下的蒙古马。

    蒙古马能够吃苦耐劳,长途跋涉,所以元蒙用它们征服了半个欧洲。

    不过宋夏宋辽之间的冲突,距离都不大长,因此对马的要求不是能长途跋涉,而是要求短距离爆发力强,体格高大,这才能在战场上发挥战马的威力,所以站在宋朝立场。契丹马非是良马。

    西夏为何这么做?他们自己将良马保留下来,放在战场上。辽国对宋朝马政实施禁榷,马相对而言很便宜,西夏一不失国内良马数量,二则能从中赚取差价。

    二则是私马,这些马那多是真正西夏马了,其中不泛被誉为大宋第一良马的西夏河套马。

    第三部分则是秦州那边得到的吐蕃马,在唐朝时,以日月山为界,山西青海湖两边才是良马,山东则多是矮小的川马。随着游牧过渡,青海湖两岸已经不适宜人类居住了,于是吐蕃各族全部迁移到山东,也就是河湟地区。这些良马同样带了过来,相互杂交,成了后世有名的三河马雏形。这种马也不错。

    此外就是回鹘马,西夏未得到河西走廊之前,宋朝也通过各种方式,包括购买,或进贡回赐等形式,得到不少回鹘马种。不过后来西夏占据了河西走廊后,南丝绸之路道路崎岖难行,多是盐碱地戈壁滩,因此得到的回鹘马数量就渐渐减少了。

    第四部分则是川马,不是宋辖内四川汉人养的马,而是茂州到黎州这一川西地带,他们饲养的则多是真正矮小的川马,后来康熙灭吴三桂用的这种马,虽然矮小,爆发力也不强,不过它能吃苦耐劳,特别是能在山道上奔驰,当然,放在北方战场,这个马就一无是处了。

    不过马的宋朝对马的需要数量太大了,仅是这一地区饲养的马匹数量,那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许多有远进的黎州蛮便从大理那边购买战马,贩运到宋朝赚取差价。

    然而大理的马则同样是矮小的滇马,售价不高,于是茶马古道从北宋时就隐约地产生,从大理西北部开始,一直沿伸到青海南部地区,南面则达到西藏内腹,甚至延伸到印度,一个以马为主体的庞大商道渐渐产生。

    不过北宋马源广泛,对这条马道数量要求不大,直到南宋时,几乎全部依赖这条马道了。那时茶马古道才正式繁荣起来,一直到明朝,不过那时茶马古道已经不仅是贩马之道,而是一条真正重要的商业道路。

    这里过来的则是真正的藏马,比较高大,宋人也比较喜欢。

    因为这条马道,就涉及到两国交界的第三个蛮部,或者说蕃部,黎州蛮,实际这部蛮人对宋朝十分友好,尽管他们是川西藏人的祖先,但在宋朝南方周边各个蛮部当中,他们是最为省事的一个群体。

    不过大理将他们马源控制住了,没办法,只好也向大理称臣进贡。

    这是第三种蛮或蕃,还是与刘开所说的无关。

    然而还有两种蛮人,一是叙州蛮,宜宾南部地区的蛮人,二是泸州蛮,泸州长江南部的蛮人。两部蛮人,叙州蛮不喜生产耕种,多是畜牧业,泸州蛮开始有了高度的农耕文明。相同之处便是也养马,然后将马卖给宋朝,另外就是将宋朝的物产运向乌蛮,再将乌蛮的物产运到宋朝,谋取其中的差价。同时两部皆很不老实,时常抄掠宋境百姓。熊本用兵后,泸州蛮情况稍稍改观,不过叙州蛮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也不一定完全是大理支持的缘故,不过大理肯定要负一部分责任,最少乌蛮要负一些责任。

    刘开指的就是这两部蛮人。

    如果大理成了宋朝真正臣属国。一南一北施压。虽然不能完全使这一地区改观。但肯定会改观许多。

    若仅仅是逼大理称臣,这条理由充足了。

    而且对于段氏来说,叙州蛮与泸州蛮管他们屁事,至少这样一来,一是杜绝了王巨可能的大军入侵,二是说不定他们真能替段氏铲除高家,不让段氏做大理的傀儡王。

    因此段正明后悔莫迭。

    “世子,你这回明白我为何如此竭力搓合成这门亲事的原因了吧?因为三十七部乌蛮相对而言。是支持你们段氏的。而黄醇之则是王少保手下第一傔客,即便黄醇之这个女儿,少保平时也视之如从女如妹妹。以她的身份嫁给毗少部长,毗少部长一点也不屈之!那么你们段氏也会相信少保的用心了。同样,也是为了少保大计,黄醇之这才忍痛割爱,同意将爱女嫁给毗少部长。但是没想到啊……”

    “胜之,这是我的疏忽,不过大理种种规矩确实与中原不同,并且各族有各族的规矩。虽然我身在大理,同样也不能一一清楚。否则至少会让毗部长以汉家婚礼操持的,还望胜之在少保面前替我们解释一番。虽然发生了惨剧,但我们对少保是很尊重的,包括招罗毗部族,他也不是想有意羞侮汉家,只是隔着自杞部,自杞部与乌蛮习俗不同,因此夜苴部人不知道汉家人的想法,这才……”

    “世子,恐怕很难了,少保自幼时母亲改嫁,父亲早逝,孤苦伶仃,只是少保天生异禀,奋发图强,这才成了我们大宋的传奇。但是因为这段经历,他很重视亲情。如果黄小娘子未死,那还好说。但死了,毗部长,准备战争吧。”

    “啊。”

    “真的,毗部长,你我相识,颇是有缘,我说句衷告话,准备战争吧。少保不会让你们夜苴部挑衅他的威严的。”

    “不能打……”段正明说。

    “是啊,不能打。”招罗毗说道。

    夜苴部不是其他乌蛮部,相隔遥远,它就在自杞部边上。尽管因为习俗不同(一个不爱洁,一个超级爱洁),互相不怎么往来,不过王巨两次用了雷霆手段,将自杞部七成豪强镇压,当真他一点也没有所闻?

    夜苴部哪里是这支宋军对手?

    “毗部长,这次回去后,我也要受少保处罚了,毕竟这样的规矩,我居然都不知道。因此这是我最后一次在你们这里做客了,世子对我也很尊重。我只能说一句,准备战争吧。少保性格太强势了。你们一部力量肯定不足的,因此最好将三十七部乌蛮力量集中起来,看看能不能做到僵持不下,这才能保住你们这一族。”

    刘开又准段正明拱了拱手说:“世子,告辞。”

    “别急着走,明天吧,我们再想想办法,”招罗毗冲手下使了一个眼色,意思是想将刘开强行留在这里。

    刘开有点愠怒道:“毗部长,你是何意。”

    “委屈刘兄,”招罗毗道,说完拉着段正明说道:“如今之计,一不做二不休,派人追上黄骅那一行,然后将他们杀死。”

    “不妥。”

    “世子,可以将责任推到别人身上。”招罗毗说道,反正在大理境内,王巨哪里会打听到真相?

    段正明还在犹豫不决,招罗毗开始下令了,让族中派出许多丁壮骑着马追了下去。

    可是这里是夜苴部,前面就是自杞部,招罗毗派出的丁壮骑着马追,黄骅他们也是骑马而来,追到天明,到了自杞州境内,被巡逻的宋兵发现喝止,他们也没有追上黄骅一行,族中的几百名战士只好骑马回来。

    段正明与招罗毗只好又找到刘开,招罗毗说道:“胜之,她只是一个女子。”

    意思犯不着为了一个少女,就发起战争吧。这是战争!而不是各部族的开打,那只能叫战斗。

    “毗部长,少保很重感情,而这次黄小娘子前来大理,也是少保同意的,否则黄醇之不会同意她来大理。一是感情,二是自责,少保必发起战争。”

    “二是你可能不知道中国的规矩,庆历年间,宋夏开战,仁宗匆匆忙忙地应战,导致几年战争下来,百姓负担沉重,又恰逢大旱灾,山东陕西盗贼遍布。辽国乘机来敲诈,要求我朝归还河北关南十县,我朝没有同意。辽国又换了两个条件,一是嫁公主殿下,二是增加岁币。结果我朝上下宁愿一年加二十万岁币,也不愿意下嫁公主。为何,大家都不愿意将一国之重,让一个女子去背负。事情传开,少保必然让人笑话。况且你们这样的成亲……所以少保只能用大军来堵住大家的嘴巴。”

    “胜之,那你为何帮助我们?”段正明不解地问。

    “少保是进士,是士子,我是举子,也是士子。然而经历各自不相同,少保在边陲长大,性格刚烈。我则不然。少保用兵交趾占城,死了许多兵士,流民死亡就更不用说了。但少保又将兵锋指向你们大理,因此我与其他几位傔客皆是劝说少保以和为贵,包括这一行的目标。可少保还是想用武力来强行解决。一旦少保灭掉你们夜苴部,下一步必然是三十七部乌蛮,再下一步就是你们大理,再下一步说不定到了蒲甘国。这样无休无止,终于何时,则非是我等所愿了。这样说,世子明白了吧。不过我也真要回去了,难不成毗部长想恩将仇报?”

    “不会,不会,我只是担心。”

    “也不用担心,乌蛮各部子弟剽悍强勇,少保虽训练了许多大军,但有许多兵力被交趾与占城牵制,真正能动用的兵力不多。如果你们各部团结起来,必能熬过这一关。但要切记,你们大理非是西夏,说句不好听的,你们两个大理的力量合在一起,也非是西夏敌手。因此到时候必须派一使游说,认一个错,让少保有一台阶下,少保那边用兵也会自动停下了,此事也就结束了。”刘开说完,找到他的座骑,翻身上马,又冲段正明与招罗毗拱了拱手说:“请相信我的话,至少我不会害你们,如果想害你们,少保对付你们一部力量不好,何必让你们三十七部联手,请三思。”

    这才是最让人迷惑的地方……(未完待续。。)

第676章 借口

    刘开将经过原原本本讲了一遍。

    琼娘在边上听着,忍不着不满地说:“刘胜之,你也太诽谤官人了。”

    “不得胡说,这是我教他这么说的。”王巨道。不过提到了儒学,王巨想了想:“胜之,如果可能,你让那边的士子们想办法重修一下儒学。”

    “啊?”刘开惊讶一声。

    那边有许多士子,多是连考不中没有指望的举子,甚至许多人连举子都没有得中,陆续被王巨派人聘请过去。不管什么学,首先得会识字!识字的人越多,那边文明才越快。

    两边都是汉人,不过两边相比较,那边文化水平确实很落后的,多是赤贫百姓,能有几个知书识字的?就是识字的,也没有什么才子之流。

    但想要发展成为一个高度的文明,必须得有许多人知书识字,因此王巨对那边的教育很重视,只是同样教育,教育目标不同了。

    然而重修儒学,这如何办得到?

    王巨想了想道:“就以我恩师的一些儒学观念重新修著诠释儒学,另外要着重一条,要突出对立互生互动的关系。”

    刘开愣了一下,王巨所说的便是张载的关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温大大改成了为往圣继绝学,于是一起成了为往,每次写,心里面总是怪怪的),在王巨暗中派人宣扬下,现在几乎成了宋朝家喻户晓的四句名言。

    不过这个对方互生互动是什么东东?

    “自汉武帝起。用法家的律法维护国家秩序,用儒家为表教化百姓,实际儒学自汉武光大后。已经偏离了它原来的真义,突出的只是尊尊,回报,而非是付出后的回报。如父子夫妻,夫子希望的是父母慈,子女孝,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才乐意在父母年老时孝顺,便能构成一代又一代温馨的传递。夫唱妇和,夫唱的是妇喜欢的歌。妇才愿意和夫的唱,家庭才能和睦,家和万事兴。因此《礼记.礼运》中曰: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这个夫义,就是我说的夫的所唱。妇听,就是我说的妇的和。君仁。臣才会忠。臣爱民,民才拥戴官员,听从官员的政令。”

    “说得好啊。”刘开道。

    宋朝有一些官员基本能做到这个臣爱民了,但不多,为何?大家想的不是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而是尊尊,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也就是百姓嘴中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好了,官员是父母官,我是你们的父母,让你们亡,你们不得不亡!

    产生这种心态,还能爱民吗?

    “少保,我明白你用意了,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刘开说道。

    “大约就是这个意思,但比这句话要复杂得多。简洁地说付出的原因,就是为了回报。比如我做了好事,就是想要回报好名声,与别人的感激。我贿赂官员,就想官员给我一些照顾,当然,这必须制订律法严惩。因为他付之邪,所想回报更邪。我春天播下稻种,就是想秋天收获大量稻谷。但我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就必须有义务在自己能力下,报答别人。这便是互动互生。当然,它还有更多层意思……”

    就象天朝的道德标准,拾金不昧。

    试问有几个人能做到这种高尚的情操?

    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又如何推行这种道德标准?

    结果呢,没有推行起来,反而不敢扶跌倒的老太太,真的怕被勒索啊。而且执法的法官光明正大的责问,不是你碰倒的,你干嘛要扶啊?你干嘛要替她付医疗费啊?并且用这个莫明其妙的理由当成律法去判决!

    于是没有推行起来这种道德,反而道德越来越败坏!

    王巨不知道是谁带头推广的拾金不昧,难道不知道子贡赎人与子路受牛的故事吗?那么多精英,还不及两千多年的一个古人!

    不过王巨这个互生互动,认真诠释起来十分复杂,可不是帮助人那么简单,它等于一下子将后来儒家的什么尊尊推翻了一大半。

    但因为是在海外,那边现在就象一个初生的婴儿,一片空白,王巨也不怕引起争议。

    刘开还在回味,王巨又说道:“再宣传一下三公。”

    “何谓三公?”刘开又问道。

    “立法公正,刑罚公正,判决公正,不依富贵贫贱,王子犯法,与民同罪!”

    “公平,给予百姓公平的生存机会,比如齐税,田税商税各项税务一率相齐,比如择人,不问贱贵,量才德而用,若有大功才,可恩荫一名子女,但只准一人,若子女未来有大功者,可以再恩荫下去,若无,到此结束。”

    “这个……”

    “胜之,我知道你想说什么,是怕有的人不能接受。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何在我朝,有馆阁官为贵的说法?是为何故,无外乎时常能见到官家,会给官家留下应象,因此官家择人时往往会首先择馆阁官,也容易出人投地。其实我所说的公平,也不可能公平,上层子弟,无论教育,见识,财富,人脉等等,让他们在起点上就不知高出寒门子弟多少步了,就象我朝的科举,算是很公平了吧,但真正有多少寒门子弟唱名于东华门?但寒门子弟占读书的士子多少比例?其实不去打意打压富贵人家,已经就是一种不公平了。”

    民间谚语说富不过三代,说明创业难,守业更难。

    但有没有想过,一旦富能过三代。五代,十代,代代积累下去。如何了得。很快地就产生了贫者益贫,富者益富。

    所以王巨本来还打算推出遗产税的,不过想一想现在大家的想法,这个遗产税无疑太超前,因此没有再提。

    刘开又开始沉思。

    实际这些道理都不是很复杂,只是放在现在来讲,略有些超前罢了。

    “最后一公。乃是公道。比如税赋要公道,兼顾公私,不能过高。以减少百姓压力,也不能过低,以便保障官府支出,不过官府也要主动节约开支。节约浮费。以便进一步减少百姓负担。”

    “冗官冗兵冗政?”

    “其实我朝不能算是冗官,这么大地方,总需要许多官员,主要就是养官成本太高,特别是高级官员,就象我现在一年各种薪酬福利,达到了一万多贯,得要多少百姓才能养活?况且我还不算真正的顶级官员。”

    “确实是如此。有的低级官员薪酬也不高,仅能养家糊口……”刘开微微叹息道。实际王巨以前也多次说过类似的话题。比如宋朝的读书,读书是干嘛?不是为了进一步开智慧,而是为了做官,为了黄金屋,为了香车美女,宋真宗说的!结果有的书呆子就拼命地读,一家人都拖下了海,可有几人唱名于东华门?况且唱名东华门也不代表着什么,还要在前三甲之内,那才能分配到一个不错的官职。至于第四甲第五甲,往往候补十几年,都未必能候补到一个差官。没有差官,仅是职官,就意味着没有各种福利,没有福利,仅是薪酬,那真正只能养家糊口了。

    即便有了差官,能进入到高层的官员又能有多少?大多数还是低级官员。

    因此有的官员贪墨,有的官员让家人经商,兼并……

    如此,国家岂能完全好得起来?

    王巨继续说道:“公道还包括其他各种,比如行商,为何我当初将竹纸作坊的四分之一契股送给高家子弟,没有高家,仅是延州几个商户,不仅仅会面临无穷无穷的苛税,官府胥吏说不定还变着法子来勒索,另外当地豪强看到盈利了,也会伸手敲诈。不盈利无法生存,盈利了还是无法生存。”

    这也是宋朝的一个弊病,并且还是九百多年后的弊病……

    “这个就要制订律法,用律法杜绝这些丑陋的现象,好使大家在一种公道公平的环境下生存。当然,也不一定是官府的错,商贾本身也会不公道,比如各种囤积居奇。囤积居奇本身也没有错,但得看囤的是什么,若是衣食住行的基本民生,同样要严惩不怠。”

    王巨说的这些,可能就是以后海外的制度,“祖宗家法”。

    “你到了那边,大伙儿再商议一下,让它们完善起来。”

    “喏。”

    这些都不急,王巨又说了另一件事:“不过先将另一件事办起来,发行帛币。”

    “帛币?”

    “那边储蓄了一些金银,以这些金银为标准,发行帛币。帛一定要采用最好的帛,然后印染精美的图案花纹,最好丝帛不要来自一处,图案花纹尽量的复杂,以防别人仿冒。面额也要小一点,先行是五文、十文、二十文、五十文四种,二十文镶银丝,五十文镶金丝。开始时发行的数额也不必过多,几万贯足矣,先于几个人口密集的定居点试验,看百姓的反应情况,酌情增加。”

    “这样成本会很高的。”刘开担忧地说。

    “我就是让它有意成本很高的,最好高到快接近货币本身的地步,大家才能认可。而非是象我朝交子,一张纸,所以百姓才不将它们当成货币看待。虽然成本高,不过你想一想,我朝一年能铸多少铜币,况且这些铜币又让一些宵小化成了铜镜铜像等铜器谋利,还有一部分又流通到了外国。虽然按照我这种方法,帛币数额也高不起来,但与银子一样,会对货币不足产生很好的补足作用。并用帛币若是得到大家认可,携带会不会很方便?而且它还关系到另一个用途……”

    “庆州发展基金?”

    “与它有关系。”

    其实就是为银行摸索经验了。

    想推出银行,也要有周密的制度。否则就会出漏子。另外最最重要的就是货币。

    王巨原先指望倭国的银子,然而至今产量仍不是很高,于是王巨又想到轻便的交子上了。

    但这个交子。问题多多。

    特别是一个发行量,就无法控制的。而且也没有人对经济学有着更深的认识,那怕薛向都不行,王巨也不行。所以上到君王,下到百姓,对货币的认识不足。

    于是自王安石手中,交子开始渐渐贬值了。但每次发行了多少,不过一百几十万贯。放在宋朝庞大的经济总量里,它简直是毛毛雨。但又为何贬值了?

    其实开始时不错的,因为缺少流通的货币,许多商人用茶引与盐引当成货币交易,巴蜀商人自己儿发行交子。在这个背景下。刘娥与张咏主持巴蜀“官交”。发行五贯到十贯两种交子。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然而因为庆历战争,国家缺少钱帛,许多商人持着交子到交子铺兑换时,官府则是强行用新交换旧交,这让大家产生误会,换来换去是一张纸。实际就是一张纸,当大家认可时,它就是货币。不认可时,与纸有何区别?那次导致交子价格大跌。后来才稍稍缓解。王安石改变,也改革了交子,将它的面额变小了,变成了一贯与五百文两种。这本来是一件好事,然而王安石每项改革七成会雁过拨毛……交子也雁过拨毛了。

    虽然数额变小了,进一步利于流通,但发行次数更频繁,变成了两年一次。没有充足铜币兑换时,还是用新交对冲,并且对冲后,每贯要扣三十文的交子本钱,也就是没有换到现金流,反而交纳了百分之三的手续费。因此交子信誉又开始下跌。到了南宋时,每届能发行五六千万贯交子,那更是泛滥成灾了。

    不过好在王安石雁过拨毛,次数增加,但清醒地限制了每行发行的数额,上限不得超过一百二十五万六千三百四十贯,因此虽贬值,可比例不是太大。

    当然,也不能会部怪王安石,赵顼便说过一句话:“行交子,诚不得已,若素有法制,财用既足,则不须此,今未能然,是以急难无有不已之事”。

    朕也不想发行交子啊,更不想用新交对冲旧交,可是货币不足怎么办?

    这是实际情况,不过这样一来,没有了信誉,交子只能贬值了。

    因此王巨便想到了帛交,让帛交的成本与它的实际成本相仿佛,如果再得到充足的银两,与铜币搭配,三相结合,大家就会渐渐认可,那么就不会出现前面得到交子,后面立即去交子铺兑回铜币的情况。渐渐地帛交就能替代铜币,国家只要在各州府储备少量银子或铜币,就可以了。

    而且放在海外,想大规模制造帛交比较困难,但放在宋朝,以宋朝的绢帛产量,一年可以轻松地获得几百万贯的帛交。

    有了充足的货币,才能为成立银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过想成立银行,绝对没那么简单的。

    然而相比于银行,海外的种种管理与制度,则更是麻烦。

    王巨凝起眉头,想了好一会,道:“就这些吧。”

    那有什么完美的制度哦?只能说走一步算一步了。

    黄骅在边上说道:“胜之,俪儿就交给你了。”

    俪儿未死。

    这也是一个偶然事件,给王巨带来的启发。

    王巨用兵大理,有几个原因,大理收回来,夹在宋朝与大理中间的一些蛮族就会变得安份一点。但这个理由确实不充分。

    大理的战略地位,万一元蒙还能继续崛起呢?即便北宋不会灭亡,到了元蒙崛起时,宋朝也会因为许多原因,正是走向衰落的时刻,包括人口危机,庞大的宗室压力,兼并更加严重,上层更加的文恬武嬉,这也是帝制的必然结果。所以那时候,只要元蒙崛起,还能危胁到中国的安危。除非每一个皇帝都同意将百姓大量往海外迁徙,始终将人口控制在两千万户以下。而且每一任皇帝最少能做到赵顼这一步,不那么昏庸。但这是不可能的。

    可这条理由,对于宋朝君臣来说,也不会认可。

    而且王巨说都不敢说。

    另外就是王巨内心也在渴望着大一统……

    对于赵顼来说相信他也会喜欢的,可是支持的大臣不会多。

    无他,管理成本也。

    统一了,就要治理,治理就要派驻官员与官兵。且不说如果官员处理不当,立即引起大规模的造反起义,就是这个成本也是一个问题。这么大片地区,必须要置很多的官员与官兵,才能控制住,那就需要大量钱帛,如果靠当地百姓赋税,百姓不堪负重,又会大规模的造反起义。如果不靠当地百姓赋税,无疑就加重了内地百姓的负担,于是才有了一个说法,赵匡胤用玉斧在地图上的大渡河上画一虚线,此外非吾所有也。

    不过王巨很怀疑之,当时王全斌虽然灭掉蜀国,却将四川搞得乌烟瘴气,到处在起义,有什么力量再向西向南经营?

    巴蜀缓过来了,还有南唐与河东。

    宋太宗时拿下河东了,却与辽国这个巨人对峙,接下来在军事上一代不如一代,那个人有心思想着大理?

    因此才有了赵顼的诏书,三思而后行,切莫冲动。

    王巨没办法,便想找到一个真正的借口。正好桂州查到了一桩蒙汗药案,有一伙人看到灵渠两边有许多南来北往的商贾,合伙用蒙汗药药倒了许多商人,劫了大量财货,还杀害了五名商贾与十一名随从。

    王巨对这个蒙汗药很好奇,非是他想用来害人,而是想用来给士兵疗伤时当麻醉用的。于是他让这几名贼犯供出蒙汗药的配方,再让手下仿照这个配方配制出来,用其中一名贼犯做试验。结果真将这名贼犯醉倒了,人事不知,脸色发青,仿佛休克一般。

    看上去很是吓人,王巨只好找来几个大夫分析这个配方,说是有毒,将人毒晕过去的。

    但王巨估计其中有一些药材确实会产生麻醉作用,麻醉与毒结合,产生了这个烈性蒙汗药的药效。这肯定不能当成麻醉药用了,王巨隐隐有些失望。就在这时,他突然灵机一动。

    然后王巨找来刘开,刘开是主持大理贸易的重要管事之一,但不仅是买马牛,还有打探情报,以及一些其他的布置。因为表现出色,王巨也准备秋后让他随船去海外,任一官职,管理一个较大的定居点。

    王巨让他停下手中的事务,按照乌蛮人的审美观念,在桂州挑选出俪儿,秘密带到邕州,让黄骅宣称是他的女儿。反正黄骅也不是大人物,宋朝以前也不会注意黄骅家中有什么人。再等大理使者到来,一道带着去大理,利用夜苴部丑陋的婚俗,故意上吊自杀。实际就是服用了这种有毒性的蒙汗药,处于半休克状态。

    黄骅一行离开那个落后的小城后,灌上水与解药,俪儿也就醒了。

    再让刘开秘密将俪儿与那名小婢秘密带到海外去。

    但借口也就有了。

    王巨立即上书朝廷,我也不想用兵,因此派出使者劝说大理称臣,又因为乌蛮各部忠诚于段氏,我让手下最亲信的傔客,将他唯一的女儿下嫁给夜苴部酋长的儿子,以此来示好。

    可结果人家根本就看不起宋朝,看不起陛下,也看不起臣,产生了这个耻辱的洞房之夜。臣没办法了,只能用兵。

    至于他请求的熊本、苗刘二将与三千川兵、五千蕃骑,朝廷派则更好,不派王巨也不指望了。

    刘开走了,琼娘问:“官人,既然你想用兵大理,为什么让三十七部乌蛮聚集,这样岂不是更难打败他们?”(未完待续。。)

第677章 温水之战(上)

    “琼娘,你还记得去年我是如何对付自杞的?”王巨问。

    王巨现在可以说是家大业大,但他有时候不在家,琼娘是一个有想法的人,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前世对他的影响也淡了,因此转变了对琼娘的态度。有时候刻意教一教,那么自己不在时,琼娘便能替自己主持一些小事情。

    还记得武则天是如何上位的?

    或者将时光推移,唐高宗李治会不会后悔,估计多半还不会后悔。

    不过相比于武则天,琼娘肯定赶不上的,野心同样也小了很多。

    王巨只是提示了一下,琼娘就会意了,不过她又问了一句:“妾身听说那边山多林茂。”

    “不错,但那边还有一个地形,叫喀斯特……”王巨说着,便去了自杞。

    跨过温水,便是自杞。

    自杞与大理那边的石城郡温水北部地形很仿佛,那就是西北高,多山多林,东南低,多坡地。

    这个坡地与黄土高原的坡地不同,那是千山万壑。这里的坡地却是很平坦,平坦得象平原一般。

    不过它又不是平原,又有许多石林。石林最有名的便是昆明边上的石林,西南嘛,有名的喀斯特地貌。但自杞的这些石林与昆明那个鼎鼎大名大名的石林不同,那边石林更密集,多是光秃秃的真正石峰。这里的石林要稍稍疏阔一些,平坦的坡地多占据了七成地表面积,石林不足三成,稀疏之处不足一成。并且因为有数条大江经过。水系发达。石林本身因为稀疏。多被风化,因此一个个石林上多长着密集的植物与树木,于是成了一个个美丽的“秀峰”,形成一处风景优美的景观。

    王巨来可不是看景色的,马不停蹄,继续向西北驶去。

    不过王巨也有意地看了一下各村寨,看上去,应当很安定。他们一路经过,有做农活的百姓停下手中活计,盯着他们看,眼中只有好奇,并没有其他什么负面的情绪。

    王巨心中点了点头。

    想要治理一个地区,必须得有一些震慑的手段,但更要以怀柔为主。为什么宋朝会失败了呢?难道施恩百姓错了吗?

    若是施恩百姓,百姓不感谢,那才是天撸了。

    宋朝怀柔政策也不能说做错了,错的不是怀柔本身。而是怀柔的对象。

    这个对象不是民,而是各个蛮首。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各个土司。

    它又涉及到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官做得越高,或者越有钱,就越不容易爱国,反而越是穷**丝越是爱国?

    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制度不健全,真正德才兼备的人很难上位,无论经商或者从政。而上位的人,都是有心机的人,为了上位,只好用种种不法手段,这种人岂能将国家利益凌驾于自己利益之上,也就是说越是上位的人,爱国比例反而越低。

    宋朝的蛮人政策失误也是如此。

    能让宋朝出手拉拢的蛮首,都是桀骜不驯的大部族蛮首,他们手中又有了足够的力量,这样的人岂会懂得感恩,宋朝越是偏软,反而越是助长了他们的野心。

    王巨也不说,他只会做。

    这才有后面的“打土豪,均财富”,但一个寨子还要一个领手之人,由他们来协助官府完成税赋,以及传达各种政令。于是王巨让人将一些嚣张的蛮首处死后,让各寨百姓自己选择一个有德操的长者,不过做了两个限制,第一最好能认几个字,这才能看懂官府下达的牒文,第二家中情况不能太好,否则又会演变成第二个蛮首。不过新寨长将会免掉官府的身丁钱,另外每年还享有十来贯财货的补贴,实际就是纳入了免役法的体系。

    这个身丁钱,也是后世砖家怦击的对象。

    之所以有这个身丁钱,乃是因为许多蛮人地区刀耕火种,无法用耕地面积来征两税,因此换了一个办法,用唐朝的一部分税制,不以田计税,而是以丁计税的办法去征税,男子二十为丁,六十为老。二十岁以前不征身丁钱,六十岁以后不征身丁钱。因此征身丁钱的地区仅是两浙、福建、荆湖与广南南方六路。两浙路那个身丁钱不是纯粹的身丁钱,还包括丁盐钱等等在内。至于福建路那同样非是针对蛮人去的,主要是这里地少山多,许多百姓经商或者打渔,以地计税征赋的话,征得多对种田的百姓会产生压力,征得少税赋数量少,对其他地区不公,因此配合身丁钱与两税一道征收。荆湖与广南则就是针对熟蛮去的了。

    而且数量也不是很大,宋真宗曾经罢免过一年身丁钱,四十几万贯,现在比宋真宗时多一点,但也不足一百万贯,若大地区,分摊几十万贯,能说多吗?

    但为何产生了一些问题,非是身丁钱多,而是在身丁钱之外,还有各个蛮首的剥削,现在又添加了一个身丁钱,无疑就成了压死骆驼的一根稻草。实际压死骆驼的不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前面那些稻草,这才是主因。可能为了照顾少数民族,砖家看不到这一点了。

    王巨既然想直接控制这些地区,必然会产生管理成本,身丁钱是免不了的,除了身丁外,虽然不能实施榷酒,但榷盐政策也推了出来,除了榷盐,还有商税,以及其他的一些当地百姓能接受的税收。

    为了征身丁钱,王巨将打击的蛮首对象分成两种,第一种就是很嚣张的,第二种就是对普通蛮民剥削严重的,并且将打击地区从横山寨推到了自杞一线。

    没有了这些蛮首残酷剥削,身丁钱还能加重百姓负担吗?

    为了增加商税,不仅是齐税。还要推动商贸发展。

    另外还有一些怀柔政策。

    比如替他们兴修道路。水利。开设学堂等等。

    除了这些政策外,还有一些小的活动,比如这些玩偶。

    王巨在邕州设置了几个作坊,制作各种玩偶,陶瓷玩偶,用棉花与羊毛制成的毛绒玩偶,木玩偶,除此之外。还制作了一些皮球或其他可爱的玩具,印刷了十几套连环画,再让野龙咩胜带着管事,派发给各村寨的儿童们。为什么是野龙咩胜,一个是蕃人,一个是蛮人,皆不是汉人,这才有更好的说服力。

    虽然用了不少钱,但整个广南西路还是地广人稀之所,每名少年儿童一人一份礼物。少年与儿童数量不过只有三四十万,因此用费是王巨能承受的范围。

    不过这样一来。大多数蛮民就会感到开心了,王巨推广新政所带来的骚动也就自然而然地平息。

    这种稳定,便为接下来一战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王巨来到自杞州州城,就着商道上的一个寨子扩建的州城,不比夜苴部那个寨城好到哪儿去,只能说城墙更正规一点。

    城中诸官员迎将出来,王巨只是略略寒喧几句,便去了前线。

    燕达正在备战。

    王巨问:“情况如何?”

    “他们派了使者过来,但被我听从少保指示,强硬拒绝了。不过我有意地让他们看到了军队。。

    这还是王巨的主意。

    原来给各个土著人武装的武器,以及从交趾缴获的武器,大部分当成了友谊的礼物,送给了占城人。

    不过有少量从交趾缴获的武器质量还是不错的,王巨将它们也保留下来,以后这些武器还有用场。至于王巨在广南组织的大军,王巨则不惜重金,全面武装,清一色的新式锁子甲,新式提刀,复合弓与少量神臂弓,已经用不着这些武器了。但王巨又派人将这些武器与粮草,又提前送到了自杞。

    乌蛮派使来求和,燕达按照王巨指示去安排,刻意让前来的宋军将原来的铠甲武器一起藏起来,换上了交趾的铠甲武器,或者多不穿铠甲,仅是持着当地蛮人粗制滥造的竹弓,标牌,以让乌蛮人产生误会。

    王巨又看了看军营,多数士兵仍穿着这种破烂的铠甲,或者不穿铠甲,继续迷惑敌人。不过军营秩序井然,王巨点了点头,道:“去看看乌蛮人的军营。”

    “呵呵,”姚雄古怪地笑起来。

    “姚雄,你笑什么?”

    “少保,你去看看就知道了。”

    王巨带着一行人纳闷地来到西面一个山坡上,前面就是乌蛮聚集大军的地方。

    姚雄又说:“少保,你看看。”

    王巨举起望远镜向西看去。

    有不少蛮人士兵在陆续集结,还有一部分蛮人押运着粮草牲畜源源不断地过来,卸下粮草后又离开军营返回。

    大战来临,宋军要准备粮草,乌蛮也要准备粮草。

    区别就是宋军的粮草早在几个月前,就随着兴修道路水利时押运各种物资,秘密集结到了自杞州城中。乌蛮则是立即集结,不然怎么办呢?这么多兵士来了,仅是吃喝,十几天下去,也将夜苴部吃空了。因此他们向乌蛮其他各部求援时,不仅是求援士兵,也求援他们支持粮草。

    这不是姚雄感到好笑鄙视的地方,让他好笑地是一个字:乱!

    来到了不少蛮兵,不过现在他们的军营整是乱蓬蓬的一团,加上后面兵士不停地集结,又不时有物资押运过来卸载,已经乱得不能再乱。

    姚雄说:“少保,给我五千骑兵,我马上还少保一个大胜。”

    王巨笑笑,扭头看着燕达,燕达略有些惭愧地说:“我明白少保为何取大理了。”

    可能大理单体的兵士,比宋军强大。至少乌蛮各族兵士比广南西路大部分兵士剽野。但结合起来就不行了,乱得根本不象一个军队。

    所以姚雄轻视地耻笑,但燕达却想到了王巨以前所说的话。

    大理是大理,南诏是南诏,蒙氏能击败唐军,固然是杨国忠指挥无方,但那时蒙氏南诏正是扩张之时,战争不休,军队战斗力强大,士气旺盛,而且经过大规模的战争,各军配合有素,相反的,杨国忠是急匆匆组织的新军,所以唐军这才大败,非是两国真实实力的写照。

    到了大理时,就连段氏取代杨氏,几乎都没有爆发惨烈的战争,要么就是那次进攻交趾,被打得抱头鼠窜地逃了回来。

    可能各部族仇杀不断,战斗不休,导致许多兵士比较剽悍,不过结合起来则就不行了。

    一支没有军纪没有配合的大军,还能打好仗么?

    因此被交趾打得惨败。

    正是这种情况,攻打交趾,不会花费太大的代价,包括士兵的伤亡。

    “燕将军,来了多少部?”王巨问。这个比较容易观察,因为各部各自成军,不过王巨仅是来看一看,换不着自己去降低身份做斥候了。

    “眼下来了十五部,估计后面还有一些部族参战,但必然有一些乌蛮部不会来了。”

    “看来这个乌蛮这个松散的联盟越来越松散了……大理有没有派出军队参战?”

    “有,斥候打探到大理那边也在集结军队,还没有集结完毕,不知道能派来多少兵力。”

    姚麟说道:“少保,要不要我们发起一次进攻,将他们击败,好吸引更多的兵力到来。”

    为什么王巨让刘开说那番话。

    其实原因很简单,这些部族分散在各处,有的部族所在的地形十分复杂,因此最好让他们将兵力一起集结到自杞边境处一举歼灭。而且在这里用兵,成本会很低。

    那来的僵持哦!

    但站在大理的角度去看,难道刘开说得不对吗?难道大理军队真的那么弱吗?俺们乌蛮子弟,遇战斗,可是视死如归的……

    好了,目标达到。

    就象胡广林一样,将兵马驻扎在那个比较平缓的孤山四周,不出击,只坚守,将自杞蛮的各部蛮兵一起吸引过来,王巨带着骑兵赶到,一起击毙或被俘了。自杞蛮平!

    现在的战术还是一样,就是想办法将乌蛮各部的兵力吸引到这里,一举歼灭。

    在这里作战,天时那不大好说了。即便有突发天气,大家皆一样。反正王巨手中同样多是蛮兵,不会对这里的天气产生排斥。

    地利大家还是一样,大理熟悉,宋军也熟悉。

    人和也一样,在两国交界处,谁都谈不上什么百姓的支持。

    那么就比拼军队的强大弱小了……(未完待续。。)

第678章 温水之战(下)

    这是姚麟临时产生的想法,但几将心中皆是一动。

    不想占领大理那就算了,是占领,而非是象对待占城那样的一次灭国战争。

    但想占领大理,还是比较麻烦的。

    大理最不麻烦的就是他们主体,白蛮,等于是半汉人群体,这个群体主要分布在大理、楚威(楚雄一带)、永昌(保山一带)、秀山(玉溪一带)、弄栋(大姚一带)、会川(会理一带)。

    白蛮现在与汉人习俗相差不多,而且皆有汉姓,张王李赵杨周高段何苏龚尹董孙袁任为大姓,略有区别的就是比中原百姓更信佛,并且喜将佛号佛名镶入名字当中,如张般若师、鲁师药空等等。这个无所谓,反而越信佛释,不喜杀生,反而越容易治理,并且还有成熟的税赋制度,也就是宋朝若接手大理,至少在白蛮这么广大的地区,不会为税赋发愁。

    税赋……真的很重要!不提敛财吧,至少能保住管理的成本,不用中原百姓倒贴。

    余下就是少数部族了。

    大理与交趾之间的金齿百夷,这个会让王巨头痛的,如果未得到交趾,不用管他们,说不定还能将他们当成缓冲地带,就象宋朝与大理之间的贵州“西南诸夷”一样,但得到了交趾,金齿百夷也要管理的。其他的如么些蛮、卢蛮、裸形蛮、和蛮、望蛮、僚蛮等,则生活在川西、滇西、滇南、北缅、北挝,这也不用急,以后可以慢慢图之。

    但乌蛮就必须要管理了。否则宋朝与大理就等于隔绝起来。不但要管理。还要全面管理。这样从广南西路到巴蜀,才能与大理形成一个整体。

    然而乌蛮百姓剽悍,有的地区十分地势险恶,易守难攻,如果能在这一战,将他们大部分主力歼灭掉,就可以为拿下乌蛮打下坚实的基础。

    说不定也不用那么麻烦了,可以直接兵进大理。

    否则按照王巨的计划去执行。还要等很长时间,时间越长,变数就越多。

    王巨也在思考。

    确实,看起来,这些乌蛮比他想像的还要差。

    他说道:“我们回去吧。”

    乌蛮虽差,也派了斥候,但这些斥候还不及原来的宋军,就不要提西夏的斥候,以及王巨对斥候的重视了。

    不过这一行人站在这里观察,说不定让乌蛮斥候发现。就会有危险了。

    一行人返回。

    王巨说道:“还是按原计划吧。”

    姚麟有些失望,太稳重了。未必是稳重!

    王巨又说道:“我在路上想过,乌蛮是真正的剽悍呢,还是色厉内荏呢?”

    “这……”

    几将不由地沉思。

    比如自杞蛮,原先传得更邪乎,可实际呢?

    王巨又说道:“如果是色厉内荏,弄不好这一战将他们击败,许多部族就不敢来了,那反是一个麻烦。”

    “大理不怕灭国?”

    “倚城防御,城城防御反击。”

    如果那样,宋军就惨了,当真城池是那么好攻的?

    王巨又说道:“不过姚将军所言也有些道理,这样吧,派一支轻骑劫掉他们粮草,然后将设法羞侮他们。”

    “喏。”

    对付这样的军队,对于身经百战的宋军将士来说,太简单了。

    姚雄率领一支轻骑在斥候带领下,扑向西南方向,第三天便带来一支大理兵马,不但劫了这支人马的粮草,包括几百头牛羊,以及几百名押粮的军民,都成功地带回到了自杞。

    燕达派人审问,乃是来自落温部的军民,似乎落温部这次派出不少兵力,也支持了大量粮食物资。但也不奇怪,夜苴部过去就是普么部,普么部过去就是落温部,不过通过这些人的口供得知,来的最多的兵力,主要还是夜苴部附近十几个部族,稍远的可能未来得及赶上,但估计派来支援的兵力不会有很多。

    燕达又问了其他一些情况后,将这些人衣服扒光了,让他们全部赤身**地回去。

    这次羞侮,果然让各部乌蛮大怒。不过他们的各路兵马未到齐之前,不敢对宋军发起挑战,于是为了报复,分出部分兵力,出击自杞的一些村寨。然而三路兵马刚到自杞州境内,就被宋军的骑兵迎头痛击,惨败而回。但王巨为了不过份暴露真实的战斗力,只派了少量骑兵,也没有将三路来犯的乌蛮兵马全部包饺子。

    战争正式开始了。

    几场小规模的冲突,让乌蛮意识到宋军看上去与乌蛮军队没有什么区别,至少在铠甲武器上,大家差不多。

    可实际战斗力可能在乌蛮军队之上。

    不过宋朝为了一个女子,莫明其妙的开战,冲突都开始了,大多数人也断了求和之心,只好向后方继续不停地求援。

    涌来的兵马越来越多,但宋军始终与大理军队对峙,没有动手。

    这时,王巨接到一个情报:“阿昌?”

    “葛壶寨的阿昌。”燕达说。

    “自杞州境内还有多少酋首未改汉姓?”

    王巨对自杞用了两次兵,在第二次用兵过程中,大多数蛮酋被宋军杀掉,其地与宅均分给寨中百姓,随后立州置县。不过有极少数蛮首看到不对,积极配合,这个不好下手了。还有极个别在深山老林,主要就是与罗氏接界的一些地区,哪里太偏僻,不方便用兵,也放过了一部分,但不是让他们以后就能逍遥自在,也派人向这些村寨下了牒令,让他们以后必须配合官府治理管辖这一方百姓,如果不同意者,还是用兵。在这种威压下,皆纷纷投诚。大多数蛮首还用了汉姓。

    不过有极少数的。依然用了原来的蛮名。并没有缀上汉姓,更没有更改成汉人的名字。

    “这个我不大清楚了,要问黄知州。”

    “有几个寨子要配合这个阿昌?”

    “似乎有五六个寨子,但这个阿昌很活跃,还在拉拢其他的寨子。”

    “也是必然,一不服官府的约束,二是我不准他们过份敛苛寨民,一部分残存下来的蛮首必然不服。当时畏惧我军强大。暂时诚服,现在大理大军来了,于是又有了想法,任由他们吧……”

    燕达懂的,这是斥候打探来的情报,说是这个葛壶寨首领阿昌因不满宋朝对他的管辖,看到大理在集结大军,于是联系了一些村寨,想投靠大理。决战之时,他们从西北方向的山区杀出。直插宋军的背后。

    宋军可以将这个危胁提前扼杀,也可以放任之。让乌蛮产生错觉,以为可以大胜宋军,吸引更多的乌蛮军队到来。

    王巨采取的是后策。

    一部分迁徙的内陆百姓已经来到交趾,两军仍在继续对峙。

    斥候又来禀报,大理的军队已经正式到达,而且向自杞集结的乌蛮各部军队也越来越少。

    姚麟问:“少保,他们会不会先下手为强?”

    毕竟大理这一边现在兵力达到了五万多,但王巨放在自杞州牌面上的兵力只有两万五千兵马。如果说骑兵,大理同样也有骑兵。还有阿昌支持呢。

    “不知道……可能会借助兵力占据优势,派使向我们施压求和,可能会开战,毕竟乌蛮不是高家的人。”王巨说道。

    几将不由想到了王巨那个黄雀计划,皆无言。

    王巨顿了顿说:“不过我们也不用再等了。”

    还能等一等,况且还有几部乌蛮没有派兵到来,但继续等下去,也未必能等来更多的大理援兵。

    所以王巨决定开始动手。

    大理的军营里也在争执,有的要主动进攻,有的继续坚持议和。而且不仅是大理派来的援兵,还有乌蛮三十七部到达的二十九部联军,乌蛮三十七部下面还有各个附属小部族,所以吵得不可开交。

    但这一回赞成主动进攻的人更多,因为他们兵力确实占据了优势。

    正当大家再一次争议时,忽然外面禀报,说是自杞南部突然有一支宋军顺着温水向罗雄部杀去。

    大家大惊失色,现在周边的兵力一起集中在夜苴与自杞交界处,罗雄部兵力空虚,一旦让宋军拿下罗雄部,迅速就可以扬长直入,拿下弥鹿部、师宗部、落温部,就是将他们后路一起切断了。

    “多少宋军?”罗雄部首领盘啖伽紧张地问。

    “一万多宋军。”斥候说道。

    “再探再报。”

    “喏。”

    只是一个小小的分兵,一下子就将大理各部计划打乱掉。不但罗雄部各头领紧张,弥鹿部、师宗部、落温部、弥勒部、落蒙部周边各部头领都紧张起来。

    这支宋军多是步兵,带着粮草辎重,行军速度并不快,斥候很快又回来禀报,还是一万多宋军,可能在一万到一万两千兵马左右,已经离罗雄部很近了。

    无奈之下,大理派来的主将李圆通只好聚集大家商议。

    因为从前面的几次冲突可以得到借鉴,相对于大理军队,宋军战斗力要稍高一筹,因此发出三万大军,南下狙击这一万余宋军兵马,余下的人坚守阵地,利用地形与营栅,防止对面宋军主力的反击。

    温水之战开始。

    大理各部联军迅速追上这支宋军,大理人多势众,迅速将宋军逼到一处绝境被动的防御。

    战斗了一天,双方停下,扎营休息。

    夜色到来,曲珍带着一万骑兵迅速西上。

    其实大理许多人想错了,宋军不是怕他们兵力多,现在是宋军恨他们来的兵力太少。并且这一带地形……

    王巨有意地挑选了夜苴部与其发生冲突,是因为这里以山区地形为主,利于防御,这才能吸引更多的乌蛮部来支援。当然,如果真在这一带发起战争,宋军还会产生大量伤亡的。

    但主战场根本不在这里,而是在罗雄部的东面,这里的地形与自杞州东南部地形差不多,只不过小秀峰更密集一点,但余下的六成仍是平坦的坡地,足以让骑兵任意驰骋。

    因此先让苗履率领一万步兵,将大理的兵力吸引过来,曲珍从后方再率骑兵扑过来袭击。

    战斗开始,战斗结束。

    第二天天刚刚蒙蒙亮,曲珍一万骑兵就杀了过来。

    虽然在兵力上宋军兵力仍很少,但这是一支经过多次实战与配合训练的,军纪有素的军队,而大理三万兵马几乎是一群乌合之众。

    只是几个冲刺,大理军队就崩溃了。

    两部宋军继续追杀,一边用蛮语大喝,投降不杀。

    与此同时,王巨与燕达将三万宋军徐徐带到大理军前,并没有进攻,但将这支军队逼在营寨里。

    姚雄又带着一支骑兵向南杀去。

    前有堵兵,后有追兵,还多是速度快的骑兵,逃出来的大理各部军队没有办法了,一个个放下武器投降。

    第二天中午时分,苗履、曲珍与姚雄率领各自的部下,押着两万一千名战俘,来到大理军营前。温水一战,大理败得太惨了,实际击毙的战士不多,只有两千余人,余下的在宋军利用骑兵优势相逼下,几乎达到八成多全部被活捉。

    王巨骑着马,来到军前,对大理三军喊道:“李圆通,还有各部首领且听好了,我是大宋少保王巨,请你们立即投降,某保证投降不杀。如果在三柱香之内不投降,杀无赦!”(未完待续。。)

第679章 黄雀(上)

    李圆通在寨中整个呆住。

    宋军现在不需要伪装了,清一色的新式锁子甲,清一色的新式武器,加上军纪森严,数万人列阵,看上去就让人望而生畏。

    况且还有呢,王巨喊完,骑马回去,后面的宋军推出战俘,让他们挖土灌进草袋,打算往栅墙下面搬,如果放箭,死的只有大理士兵,如果不放箭,在宋军逼迫下,很快就能将壕沟填平,泥袋与栅墙相齐,宋军从容地就攻入寨内,那还有的打么?

    他叹了一口气说道:“投降吧。”

    两万多大理士兵嚎哭着,放下武器,打开栅门,走了出来,投降了。

    “这么快就结束了?”苗履傻愣愣地问。

    “你还想打多久?”姚麟笑着说。

    当然,如果不是用这个计策,或者换一个地点,还是要经过一番惨战,才能将这些大理士兵逼降。

    王巨严肃地说:“这一战仅是在边界处的战争,面临亡国之时,那就不会是这样。不可骄傲,骄兵必败!”

    “是。”

    但苗履又说道:“真是大场面啊。”

    他带着流民席卷,场面也大,但那是流民,而不是象现在,那么多正规的士兵,也没有看到过这么多的战俘,四万七千余名战俘!

    “少保,果然是色厉内荏。”燕达说道。

    这个真有点不大好说,不过个人的力量放在这样的大规模军队里,真的很缈小。

    王巨不置与否,说道:“姚将军。将各个大大小小首领甄别出来。”

    姚麟带着手下去甄别各个战俘。

    到了天色将黑时分。一千多名头领甄别出来。有的是大理派过来的将领,还有二十一部乌蛮头领随军前来,活捉了十九人。余下的就是各个村寨的寨主。

    招罗毗也被捉住了,王巨也刻意看了他一眼,看到王巨眼神扫过来,招罗毗低下脑袋,两腿不停地颤抖着。

    王巨权当没有看到,继续扫视着其他人。黄骅则冲过去。一把将他衣服揪住,被燕达劝了半天,才松开手。

    但是黄骅仍冲着招罗毗愤怒地瞪着眼睛。

    可能在场有的小头领不知道,但有身份的人都知道这段恩怨,甚至正是这段恩怨导致了他们现在的下场,于是一起担心地看着王巨。

    “醇之兄,且息怒。”王巨劝了黄骅一句,然后看着这些人,说道:“几个月前,我的想法。是对你们乌蛮各部打算采取拉拢友好的政策。”

    人多,有的人在后面未必能听清楚他的话。因此王巨用了传令兵,传令兵在传话时,用的却是当地的蛮语。毕竟乌蛮许多地区皆落后,还真有一些头领听不懂汉语。

    “但没想到,某却遭到你们乌蛮极大的羞侮,某身为大宋的知枢密院事太子少保,你们不仅在羞侮某,也在羞侮整个大宋。”

    一人立即说道:“与我们无关哪。”

    “那你为何出现在这里?”

    那人立即哑然。

    “以我的想法,恨不能将你们全部宰杀,不过我朝向来以和为贵。”

    李圆通心中颇是不齿,就凭你在交趾所做的,能叫以和为贵吗?

    然而他真想错了,虽然王巨打大理的主意,还真能说打算以和为贵,至少自始至终未产生过任何血腥的想法。

    但不管王巨有没有这想法,李圆通也不敢质问的。

    “因此还给你们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死,一个选择是接受我的安排,并且竭力配合我。”

    李圆通壮着胆子问:“少保,什么安排?”

    “我会上书朝廷,授予你们一些官职,大头领会有刺史之职,各小头领会有军头、指使等官职。”

    其实不用朝廷批准,王巨就有权授予这些空头官职,它们是阶官,但是职官,那就要通过朝廷批准了,并且王巨也无权授予刺史这样的职官。

    “此外,刺史者,每年发放两千贯薪酬,军头者是一千贯,指使者则是五百贯,不过你们不但要配合我,举家还要搬迁原族原寨!”

    “不可!”燕达急切地问。

    李圆通也感觉不对,疑问道:“少保,现在这里有不少头领。”

    一千多人,就打算一人一千贯,那么一年也得支付一百多万贯。况且后面还会陆续增加无数头领。王巨暗中向燕达使了一个眼色,说道:“李将军,我们大宋一年收入近两亿,能在乎这些钱帛吗?”

    账不是这样算的,但李圆通哪里知道,就算是一百来万吧,与两亿相比起来,确实算不上什么。

    “可能你们不明白五百贯是多少钱帛吧,紫川!”

    “喏。”王紫川答了一声,从大营后面搬出银子,布帛,茶叶,瓷器,分成四堆。

    王巨又说道:“这里每一堆就相当于五百贯,一千贯则是它们的两倍,两千贯是他们的四倍。”

    缺少货币的年代,落后的地区,只能用实物让他们理解了。

    李圆能还是不理解,问:“少保,为何要这么做?”

    “鉴于这次的羞侮,为了惩罚你们大理,某必须占有东川石城二郡,但有的部族没有来,还有一些村寨没有来,某要求你们必须替某说服他们,并且做某的向导。另外将你们迁徙后,给你们官职与高昂的薪酬,用之稳定民心。这是某的最大让步,同意就接受,不同意就是一个字,死!你们自己考虑一个晚上,明天给某答复。”

    “我同意,我同意,”招罗毗大声喊道。

    “不行。”黄骅又怒了起来。

    王巨做了一个手势,让黄骅安静,然后深深地呼吸了一下。似乎压住心中的怒火。说道:“招罗毗。某恨不能将你碎尸万段,不过某说到了就要做到,你同意,某也会给你一个刺史之职,并且每年向你发放两千贯的薪酬。但你必须配合某,否则某定将你挫骨成灰!”

    “行,行。”招罗毗不停地磕头,脑袋也如小鸡吃米般地点个不停。

    不过乌蛮这些大大小小的头领也没有耻笑。此次宋朝出兵,招罗毗就是罪魁祸首,能侥幸活一命就算是不错了。

    李圆通又发出疑问:“如果中国以后反悔呢?”

    “明天我们可以在此处举行一个庄严的盟誓,对天盟誓。不过李将军,你话也太多了吧。”

    李圆通吓得不敢作声了。

    但王巨并没有再理睬他,又说了一句:“想好了,只有这一晚时间。将他们押下去,让他们慢慢想。”

    姚麟想这些人又押到寨中,派人看守起来。

    燕达则不解地问:“少保,当真给他们这么多薪酬啊?朝廷也不会同意的。”

    为什么说这话呢。

    王巨临来自杞州。写了一份奏折,又用特脚递送向京城。说明出兵乌蛮的原因。

    然而僵持了这么多天后,王巨才收到朝廷的诏书,说是朝廷已经命熊本、苗授与刘昌祚南下了。

    也就是十天前,朝廷才下诏书,让熊本与苗刘三人南下,这个诏书到了三人手中,三人再起程,还要点集五千蕃骑,三千川兵,以及民夫粮草辎重等等。恐怕到达川南时,已经到明年正月半了。如果再慢一点,说不定拖到明年二月。

    之前燕达表示担心,担心朝廷许多人不同意。

    王巨淡淡说了一句,你们都认为大理国家疆域大,人口也比较多,地形呢,也复杂,况且还有大胜唐军的历史。况且是朝堂上诸位大臣多不懂兵,他们会更担心。所以拖了一段时间,很正常不过。

    实际王巨心中同样不悦。

    王巨有权授这些首领们空阶官,但这个发放薪酬,王巨则无权的,以朝堂上的那些大臣德性,他们愿意支付这么多薪酬么?况且这还是一个开始,后面说不定还有更多更多的首领得送到京城去。

    “朝廷肯定不同意,这个钱我来出。”

    “少保,你来出?”

    “如果我将他们送到海外去,没有违反盟誓吧。”

    “嗯,这个没有违反,”燕达道,王巨只说迁徙原寨,并没有说迁徙到哪里去,随着燕达反应过来:“海外?”

    “如果放在一座孤岛上,一斤猪肉一贯钱,一石大米十贯钱,我能不能支付他们这么多钱帛?”

    “哈哈哈,”燕达终于懂了,但他还是不明白:“少保,我发现你对待交趾人与对待大理人,是两样的态度。”

    实际安抚人心的啥真的无所谓,只要来一个“土改”,就能换取大部分蛮人支持了。能指望普通老百姓有什么家国种族观念?多数还不是看谁给他们的好处更多。

    因此这些首领没必要留下,杀掉就可以了。不管王巨如何狡赖地安置,现在都是给了这些首领与他们家人一条活路了。

    所以燕达表示不解。

    “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当时郭公南下,我听闻郭公种种,感到郭公可能不会成功。因此我在泉州就推算,如何能真正占有交趾。但推算了半天后,还是没有好办法,这才想出那个北部湾海盗计划。一为海外那片基业,二就是能让朝廷彻底治理交趾。直到来到广南后,我才看到大理的虚弱。并且南诏与大理立国后,还有一门好处,那就是许多地区有了制度,有了初步的管理,而不是象唐初。要么文明就是十分地落后,象海外那些岛屿上的土著一样,器甲的落后,导致战斗力低下,驱逐就是了。要么就有了一定的文明,并且这个文明处于一个长久比较和平的状态,将士缺少战斗经验。这两种情况都是利于军队作战的。但最怕的就是两种,半文明半开化地区,乌蛮还好一点,如果放大到整个大理地区,那会很头痛的。这也是唐初无法真正治理这片地区,不得不推出蒙氏做代言人的原因。还有一种文明处于上升阶段。并且正在扩张中。就象交趾这样。也会让人头痛的。然而大理不是后者,而是前者,有了一定的文明制度税赋,长久没有大规模的战争,将士缺少大战经验,大多数地区又崇尚佛教,厌恶杀生,生活方式多以是定居半游牧状态。而非是真正的游牧地区,居无定所,难以管理,因此现在的大理与唐朝蒙氏南诏是两样性质了。再加上它背后的意义,我才想到了大理。”

    经过这次战斗,王巨现在说这番话无疑更有说服力。

    “不过难不在打败大理,而是打败大理后的治理。若还是象唐朝那种羁縻,还不如不用兵呢。然后我一直在苦思,想将这个席卷搬到大理来,显然不大可能。一不临海,二是面积太大。不仅想如何治理大理。也在想如何对付广南一些桀骜不驯的蛮酋,于是才想出这个均匀蛮首宅田的主意。又用自杞州做了一个试点,看效果如何。但那时,第一次席卷已经展开,仇恨早结下了,还能不能在交趾重新执行我这个策略?所以在交趾只好继续席卷下去。”

    实际王巨自始至终,就没有想过对大理下黑手。这也说明他依然受了前世的影响,包括对南洋土著的憎恨。

    不过就是对交趾实施大理这样的策略,估计也未必成功,因为交趾的核心区域与宋朝差不多了,但无论是广南西路的蛮区,或者大理,还是土司制。

    只能说交趾立国不久,如果王巨不是带着岐视的想法,而认真去思考更好的怀柔手段,也未必会出现明朝时的情况。

    这个原因,仅是王巨一个搪塞诸将的理由罢了。

    王巨又看了看眼前几员重将,继续说道:“其次的原因,你们都知道的,为何我声称只占有石城郡与东川郡,一是这两郡几乎囊括了三分之二的乌蛮。二是占有了这两郡,上便能与戎州沟通,东可以与广南沟通,这样就与大宋紧密联系在一起了。然而这次戎州下面的易溪部、乃娘部(又叫易娘部)、茫布部、乌撒部、乌蒙部、阿头部,因为多是真正的山区,与乌蛮其他各部联系不紧密,皆没有发出援兵前来。如果熊伯通大军已经抵达,南北一夹击,数部也就投诚了。然而没有来,我们只能强行攻打。”

    在这数部上面就是长宁军,也就是叙州蛮。

    熊本经营泸州蛮时,宋朝才前后建了武宁砦与安夷砦,在熊本强势逼迫下,当地蛮首献上长宁、晏、奉、高、薛、巩、淯、思峨等十州,但现在还没有置长宁军,而是置了淯井监,隶属泸州管辖。再上面就是戎州宜宾了。

    虽然宋朝对淯井地区管控能力很弱,但已经羁縻起来了,也能勉强算是宋朝的地盘。

    不过王巨漏掉了一片地区,那就是两郡中间的边境东北处的西南夷,这个没办法了。即便未来能拿下大理,这片地区很长时间会象梅山蛮那样,成为国中国,而且是一个大号版的国中国,面积是梅山地区的十几倍。

    但只有宋朝有雄心,不立即衰败下去,大理一直能控制起来,这片地区以后还是能消化掉的。若是宋朝衰败,即便大理说不定又会重新丢掉,就不要说这个地形更复杂的西南夷地区了。

    所以王巨自觉地没有提,就是以后经营,那有可能也是十几年二十几年后的事了。

    “但没有熊伯通在北方配合,我们单方面作战,甚至我都无权调拨巴蜀那边的物资,不得不一步步将物资从广南西路碾转过来,而哪里多是真正的山区,用兵少无法平定,用兵多,仅是后勤,我就手足无措了。因此只能以逼降为主,以战为辅。逼降一是用兵逼降,二就是要劝说,若是用这些乌蛮头领劝说,比我们去劝说,效果会强了一半。”

    后面这一条倒是真的。

    两条理由,足以回答诸将的疑问。

    燕达微微叹了一口气说道:“只可惜熊公来得很晚……”

    等熊本来对东川郡东北地区各蛮部动手显然来不及了。

    但不要小看了这片地区,面积虽然比梅山蛮略小,可是地形更复杂,甚至面积本身也不比梅山蛮小多少。

    供给还比梅山蛮地区更困难。

    虽然燕达不惧,但这次征服这片地区,难度也不可以忽视。当然,如果离开这片复杂的地区,调到现在这片场所,无论调来多少兵马,也可以轻松打败他们。

    但如果朝廷提前让熊本南下,军队也快抵达巴蜀了,以熊本在西南的声望,南方再出大军施压,足以让这些蛮人不战而降。

    现在只好一步步地慢慢啃了。

    王巨心中也是一声叹息。

    熊本现在才南下,依能发挥作用,让他挥兵渡过大渡河,能很好地起一个牵制作用,不过就没有现在抵达所发挥的作用大了。

    这反而让他坚定了“未来单干”的念头。

    他说道:“出动各营指导员。”

    也就是那些做思想工作的指导员,让他们一起进入到战俘中,对这些战俘进行感化劝说……或者说是洗脑。

    然后再说出王巨对未来各族的安排。

    各头领给予高官厚禄,迁徙离开。其家宅与耕地或其他不动财产,将会均分给他们,用此做进一步地诱惑。然后再带着他们参观十个挑选出来的自杞州的村寨,让这些村寨百姓与他们交流官府来了后的变化。

    然后打散,随大军进入各村寨进入“土改”,结束后,如果愿意参加宋军的,那么与广南土兵一样,一年给予三十贯的薪酬,如果不愿意参加,则立即将他们释放回家。

    很仁厚的条件,以至不一会儿,就让王巨听到关押战俘的地方,传出一片片欢呼。

    “成了。”姚麟说道。

    王巨也松了一口气。

    就在大家准备散去时,后方传来消息,阿昌出兵了,他不仅拉拢了七个寨子随他反叛,还从牂牁江北部罗殿人地区拉来了近千兵马,就在王巨将大军带到前线与大理军队对峙时,阿昌带着近两千叛军,杀向了自杞州城。

    准确地说,不足两千人。

    但两千人三千人,只要他们杀出来了,实际真的无所谓。

    王巨几乎都没有什么布置,只说了一句:“曲将军,带着一支骑兵将他们灭掉吧,但这一回就没必要放过了。投降的,让他们做押运物资的苦力。”

    “喏。”曲珍下去。

    事实是阿昌杀出来了,可是现在他却是想大哭一场了……(未完待续。。)

第680章 黄雀(下)

    曲珍用望远镜看着远处,说道:“将他们逼向十几里外那片草甸子上,然后分成各个小队,扇形剿杀。”

    “喏。”各指使都头听令后,率领各自手下扬马冲了下去。

    昨天晚上,阿昌听到大理大败,几乎三军全部投降的消息,后悔莫迭,带着手下连忙撤退,但他们多是步兵,今天中午就被曲珍带着两千轻骑追上了。

    曲珍看着战场。

    很快阿昌所率的一千九百余叛军被逼到那个草甸子上,那片草甸子只有几座孤零零的秀峰,余下的都是平坦的坡地,因为地处南方,坡地上的草色依然青青滴翠,又有许多野花,黄的,红的,就象一张美丽的大地毯。

    不过现在这片草甸子却在上演着血腥的一幕,在两千轻骑的冲击下,一个又一个叛军被击毙,有的被砍飞了脑袋,有的被砍断的手臂,有的被劈开了胸膛。

    只是一会儿,余下的叛军一起伏地求饶了。

    “真轻松啊。”曲珍无聊地在马上说道。

    然而现在只是一个开始,如果打得磕磕碰碰的,也不要想兵进大理城了。

    但确实因为王巨的小心,让手下的将士几乎是保姆式地作战。

    叹了一句,他走了过去,让手下将几个头领一起处死,余下的押向自杞城。这场叛乱,就这样平息了,甚至还没有溅出一朵浪花。

    这便是王巨对情报重视的好处。

    另一边,王巨与大大小小乌蛮头领正在对天盟誓。

    一是高官厚禄,一是死路一条。一夜过来。几乎没有一个人做第二种选择了。

    盟誓后。一千多个头领一起发出巨大的欢呼。

    燕达与姚麟想到了这个高官厚禄的真相,对视了一眼,皆卟哧乐了起来。

    轰轰烈烈的“土改”开始。

    但它也不是一效万能药方,弄不好,就会引起大规模的叛乱,实际后来王巨那几乎在蛮干了,只是畏惧他手中的兵力,余下广南各部首领才不敢异动。随后王巨就结束了。余下首领才松了一口气。

    现在乌蛮还是如此,若非多数首领都成了王巨的战俘,那么这个土改,就会导致各部产生激烈的反抗。这是在蛮人地区,如果在中原王巨这么做,即便宋朝不杀士大夫,顶多三个月,王巨也被各个主户们撕吃了。

    当然,它成功了,好处就会有很多的。能赢得普通百姓的人心,从此以后。没有蛮酋的节制,也变得容易治理。

    除了这个土改,王巨又让人从后方运来大量物资,与各部乌蛮交换粮草,不然从后方将粮草一步步运到东川,损耗太大。这样,反而能节约许多成本。

    然后又用物资雇佣当地百姓替官府将粮草运到东川郡。

    这个雇的地程,便是使当地百姓受惠的过程,也是一个大家相互了解相互融合的过程。毕竟这里大多数地区太过封闭,所以才有了那种丑陋的婚俗。

    但象广南西路那样大搞基础建设,那是不可能了,因为王巨手中根本就没有那么多钱帛了。

    而且为了让这些头领配合,王巨让他们带着家人迁徙,但也让他们将家中的贵重财货一起带走了,只留下宅子与田地,让王巨均分给百姓。这意味着这一战几乎毫无收获。

    因此那道长城修好后,王巨便让那群土著分散到广南东种各处。

    其实就是这样,王巨手中的财力也渐渐吃紧了。

    在另一边的另一边,善阐府(昆明)、威楚府、大理,然后便是谋统府。

    杨干贞建国号“义宁”,他的家就在东川府,但东川府的后面就是三十七部乌蛮。三十七部乌蛮协助段思平将杨干贞撵下皇位,杨氏在东川遭到排挤,于是举族搬迁到剑川,也就是谋统府,段氏上位后,将剑川府改了名字的。

    段氏一门为了皇位,不停地窝里斗。

    杨氏一门却在剑川悄无声息地茁壮成长,看到段氏无能昏庸,由高氏一门把持朝政,杨允贤公开叛乱,反而被高智升击毙。

    不过段思廉对高家也感到很忌惮,高智升为了避嫌,远居在东京善阐府,实际别当真,他所做的就是司马懿当年所做的事。段思廉逼得无奈,有意地又将杨允贤的儿子杨义贞扶持上来。一是杨家是大理的望族,颇有些势力,二是杨家与高家势不两立。这导致了高智升更大的不满,于是再三逼迫,段思廉无奈之下,只好将帝位传给段廉义,出家为僧……

    大理皇帝当和尚的很多,如果不是王巨,未来段正明也要当和尚,说不定苦练多年后,修成了一阳指,与鸠摩智大战一番……也就是高家老巢在善阐府一带,杨家的力量主要在剑川地区。

    这时候王巨有一个门客,叫郑宣和的,也逗留在剑川府,他是替王巨买马与牛的。

    马是军用,牛则主要是送到交趾,然后以每头分优劣以四到六贯钱贷给百姓,四年内分期偿还。实际从大理将一匹马弄到广南,还有巨大的利润空间,但将一头牛弄到广南与交趾,四到六贯钱连成本也不够。

    但怎么办呢?

    没有了牛,耕种就必然落后,交趾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然而有了牛,再有其他的一些正确的措施,官员轻徭薄敛,以交趾的富饶,百姓很快能会安居乐业,说不定还能吸引更多的百姓主动南来来附,毕竟内陆因为人烟稠密,赤贫百姓数量太多了。那么交趾就可以正式宣布,囊入宋朝版图了。

    之所以有这个贷,是王巨不想让朝堂大臣再说什么收买民心的话。

    另外有这个贷,就可以将牛交给需要牛的人手中。让他们爱惜耕牛。不然很可能花了巨大代价弄过来。说不定成了桌上餐。

    郑宣和来到剑川购马牛,为了方便,第一个便找到了杨家子弟,给了他们好处,请他们帮忙。

    王巨与大理开战,郑宣和只好留在剑川,不过一年多交道打下来了,他与杨家不少子弟关系皆不错。于是整天里与杨家几个子弟吃吃喝喝。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况且他是一个商人身份,倒也过上好一段悠闲的时光。

    这天,他来到一个茶肆吃茶。

    刚坐下,就被一个杨家子弟将他请到杨家坐客。

    进了杨宅,那名子弟说道:“我叔父回来了。”

    “那个叔父?”郑宣和纳闷地问,这可是一个超级大的大家族,这名杨家子弟叔父可不要太多。

    “大理的那个叔父。”

    “杨公?”

    “就是他,他要见你。”

    “杨公怎么见我这个人小人物。”

    那名子弟也不解。杨公就是杨义贞,郑宣和表面上的身份就是一个马贩子。两者地位相差太大。

    进了中厅,郑宣和恭敬地施了一礼。

    “不错,果然是王少保家的门客。”杨义贞赞道。

    让杨义贞揭破了身份,郑富和也不惧,从容地答道:“杨公,过奖了。”

    “坐吧。”

    郑宣和坐下。

    “你家王少保出兵乌蛮,有何打算?”杨义贞让下人退下,问。

    “少保出兵乌蛮,也只是乌蛮,杨公莫要误会,之所以针对乌蛮,乃是乌蛮的支持,巴蜀大江南岸诸蛮始终动荡不安,不能让我朝很好的专心对付北方。”

    “你家少保对大理不感兴趣?”

    “感兴趣的地方多着了,但能管理得过来吗?不过杨公请放心,如果论富饶,大理可及占城国?毕竟占城临着大海,有大海之利。然而大理呢,难道将粮食运到开封府吗?”

    这也是一个说法。

    实际若无真腊,王巨说不定也乘势将占城拿下了。

    然而杨义贞哪里能想到?并且现在看上去,王巨对大理也不感兴趣,只是一心在经营乌蛮。等到乌蛮稳定下来,王巨恐怕早就调到其他地区了。

    不过杨义贞不相信,呵呵一乐说:“若此,你何故接近我家族中的子弟?”

    “为购马牛方便也。”

    “郑宣和,开门见山,如果你家少保条件不高,某会同意,但条件高了,某就不会答应了。”

    毕竟生活在蛮人地区,这样绕啊绕的,杨义贞不满了。

    “向宋朝称臣,割让石城东川二郡。”

    “好大的口气,你可知道这二郡有多大吗,那可不是你们宋朝的二州。”

    面积确实是不小,几乎能相当于大半个福建路了。不过郑宣和仍从容说道:“难道杨公喜欢这二郡吗?”

    面积虽大,可这里生活着的可是你们杨家最不喜欢的一群人。

    杨义贞又是呵呵一乐,说:“虽如此,某还是不能答应。”

    “少保可以替你牵制高家……”

    足矣!

    杨义贞沉思利害关系,杨家不能再败了。

    “不过少保又让我带一句话给你,大功告成后,莫要做黄雀。”

    “仅是这个条件还不够。”

    “实际少保占领二郡,就是最大的条件。杨公若不同意,相信高公会十分开心地看到这个局面。”

    高公就是高智升。

    杨义贞意思不仅是牵制,最好让王巨主动地分出一部分兵力,在边上直接出兵协助他。郑宣和岂会答应?

    不过他咬得越紧,杨义贞反而更相信了,又想了想说道:“我同意了。”

    许多话都没有明说的,也不用明说,王巨都将门客在一年多年就派来了,相信那个王巨比什么人都懂。

    这就是约定。

    郑宣和辞别杨义贞,也不逗留了,立即返回,见到王巨后,将两人对话一一转告。

    燕达惊奇又佩服地说:“真有黄鹂啊。”

    王巨当时说出这个黄鹂计划,燕达还有点不大相信。

    姚麟说道:“少保,你真神了。”

    但这个与金手指无关,王巨根本就不知道这个杨义贞,只是随着借助买马为名,王巨广派斥候,这些斥候将大理的各个情报一一反馈,王巨分析出来的。如果知道另一个时空那段历史,王巨说不定会有更妙的布置。

    因此王巨自矜地说:“你们还是说错了,杨义贞不是黄鹂,尽管在这盘棋中,人人都想做黄鹂,但杨义贞注定是一只螳螂。”

    现在看,王巨进攻大理,大理段氏与乌蛮成了蝉,事实上,大理段氏与乌蒙在这盘棋中始终是一只蝉。

    但时间一久,二郡虽与宋朝打通了,还是等于孤悬于海外,因此必然收复之,所以王巨看上去扮演的是一只螳螂的角色,顶多是眼下捞了一个大便宜的螳螂。所以在杨义贞心中,他扮演的将是一只黄鹂角色。

    王巨绕了一下,几将有些糊涂,不过迅速明白过来,燕达道:“原来如此啊。”

    “乌蛮一倒,段氏完了。”王巨轻声说了一句。

    乌蛮倒了,段氏完了,有想法的人多了,大理也乱了……(未完待续。。)

第681章 给我一把伞

    “大理可图也。”姚麟说道。

    不管怎么说,宋朝都是一个外来者,但大理乱掉,失去正统存在,宋朝进入,就不会引起大的反抗,也能顺利治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几将多少都受了王巨影响,特别是姚麟,他随王巨多久啦?从郑白渠到庆州,现在又到了南方。

    王巨的思路就是我能治理,我才去占领,不能治理,就不去占领,就象占城一样,虽将他们灭国,但又主动放弃了。或者换一种说法,另一个时空那一个朝代疆域最大,非是唐元清,而是天朝,余下三朝疆域吓死人,可实际控制的疆域有多少?但清末是很可惜,科技时代的到来,才是国家能控制偏远地区真正的原因。在那个时间段,守住了就也守住了。然而清朝没有守住,于是天朝变成一只瘦公鸡……

    王巨道:“姚将军,还是不能轻视啊,大理终是一个文明国家。”

    这个文明有多重要,放在中原说,可能大家不大清楚,毕竟眼睛盯着的是辽国与西夏,虽然这两国文明不及宋朝,但也不能算是未开智化的国度。即便生女真,也早开了智化。

    然而到了南方,那才知道文明存在着多大的悬差,居然还有上古书籍上所说的钻木成火的存在,甚至有的土著都不知道吃熟食,真正的饮毛茹血……

    不过王巨为了加深几将的印象,刻意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吐蕃。现在吐蕃是指以河湟为中心的吐蕃人,但熙河地区的吐蕃人身上的汉人血脉可能超过了吐蕃血脉,他们也清楚。因此秦州吐蕃与汉人最亲近。湟州吐蕃身上流着的吐谷浑血脉胜过了吐蕃血脉,六谷部吐蕃则可能有铁勒人、回鹘人与汉人的血脉,蜀西的少数吐蕃人则多有羌人血脉。因此他们都不能算是正宗的吐蕃人,正宗的吐蕃人在吐蕃高原上。为什么那群吐蕃人象是消失了一般?”

    “如果观看史书,原因则是吐蕃人口少,唐朝衰落时,他们扩张太快。加上宗教等因素,导致吐蕃四分五裂,由是河湟吐蕃与高原上的吐蕃不怎么往来了。更不会受他们节制。其实非是如此,吐蕃是从松赞干布时崛起的,但扩张时则是从论钦陵扩张的,固然是因为论钦陵用兵如神。可实际的原因乃是唐朝下嫁文成公主。后来又下嫁金城公主,两次下嫁,唐朝送去几万名工匠,这些工匠带去了文明带去了技术。不过后来就没有了。如果吐蕃高原与青海能紧密联系起来,这个国家依然会强大。但是大非川等地水土恶化,不适合人类生存了,由是两地隔绝,加上前面的因素。吐蕃四分五裂了。并且因为与中原文明彻底隔绝,从此吐蕃高原上各部末落。也不可能重新融合在一起了。至于文明,也彻底倒退回隋朝时的辰光。”

    这个末落时间很长,一直到天朝,才将这里彻底改观。

    “这就是文明造成的影响。”

    如果是原来,几将可能对吐蕃高原上的情况很是陌生。

    不过王巨买马,大家都有些了解了。

    从大理买马,分成四种,大理地区或者往西的马,还有东川郡以乌蒙地区为中心的马,腾冲府(缅甸整个西北地区,云南西南,少量印度)的腾冲马,还有来自吐蕃高原上的马。

    相对来说,腾冲马与吐蕃高原马要高大一点,但还是不及西夏马与河湟马,只能说与契丹马相仿佛,但比乌蒙马与大理马要好得多,后者高度只有一米一,但前者高度基本达到了一米二几。有这个高度,对于严重缺马的宋朝来说,已经很是满足了。且不看骑兵中还用了不少矮小的乌蒙马与大理马?

    因为买马,已经将情报延伸到吐蕃高原的东部地区。

    但这个情报的了解,只是为了商贸着想的,王巨还真没有想过经营吐蕃高原。

    宋朝能有这个雄心壮志吗?

    “不怕极度落后的文明,不怕软弱的先进文明,怕的就是落后不大又十分野蛮的文明,更怕的是一个积极进取又是先进发达的文明。之所以取大理,乃是大理虽然文明落后不大,但不野蛮,凝聚力又不强,并且信仰佛教,不喜杀生。然而将他们逼急了,拧在一起,即便能拿下,代价也高昂,那会逼得我们自己儿撤出这片地区。”

    只要僵持起来,王巨就自动撤退了。

    因为朝廷支持力度不足,当真靠他一个人力量平灭大理?

    不过王巨也只说一说,让大家不能掉以轻心。

    然后又说道:“燕将军,你要出发了。”

    不能盲目地就去进攻乌蒙等部,必须要打探好各个情报,还有甄别出有用的头领,让他们配合劝说。

    余下的头领则随着各部族渐渐安定下来,一起送走了。虽然离开家乡,一个个还挺高兴的,以为他们去宋朝京城享清福……

    其次“土改”,必须要有大量军队的震慑。

    外界的说法是乌蛮三十七部,实际乌蛮有几百部,这个三十七部的来历乃是当初以这三十七部为首,支持段兴平打败杨干贞,段兴平即位后三番五次加恩于三十七部,包括免徭役,颁赐宝贝等等,所以三十七部乌蛮才能段氏忠心耿耿。当然,在段氏的支持下,三十七部乌蛮也得以壮大,余下的部族或被兼并,或者被臣属,也还有一些较大的独立部族存在,比如乌蒙部上面的易溪部等部族,同样不小,但不属于三十七部乌蛮。

    大半乌蛮就在东川郡与石城郡,然而除了三十七部乌蛮外,还有许多部族。并且还有一些部族并没有参战。

    所以至少让石城郡基本的局面稳定下来,才可以用兵东川郡东北部地区。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看大理的动向。

    杨义贞主动找到了郑宣和。说明杨义贞要动手了,所以燕达也能抽兵东川郡了。

    并且也不能拖下去,杨义贞动手,另外一只黄鹂也要动手,等他们打得不可开交,就是王巨正式用兵大理之时。

    但是燕达并没有带走多少兵马,五千普通的步兵。一万名王巨刻意训练的精英士兵,当时训练就是训练他们在山林等各种特殊地形下如何作战,一共一万多名。还有几千名次给了章惇,那边也要动兵,至少从哀牢人与牛吼人手中将长山山脉抢过来,当成未来交趾的屏障。

    这个也不用王巨多解释。且看燕云十六州。再看西北的横山……长山就等于是未来交趾的燕云十六州,横山。

    不过这个时间可能有点长,毕竟要等内陆百姓到达,安定,才能逐步地动手。就是这样,也未必等于就能搞掂长山,虽然梅山蛮与南北江蛮更头痛,不过这里的基础非是荆湖路的基础。

    而且一样的任务。不仅是要打败长山地区的哀牢人与牛吼人,还要治理起来……

    所以章惇听到详细的情况后。都无语了。

    不过王巨也留了一个好底子给他,包括大量物资,情报,以及这几千专破山区蛮人的“特种兵”。

    除了这一万五千名步兵外,还有五千骑兵。

    兵力不能再多了,这里兵力留得少,会让大理那边有想法的。而且兵力多了,就是一个后勤也让王巨吃不消的。

    燕达说道:“少保,放心吧,不过能否派一使与得个详联系一下。”

    得个详是人名字,乌蛮是父子连名制度,没有姓,所以许多名字很古怪。

    就是这个蛮首向熊本献上淯井十州的。

    与得个详联系,是一条不错的建议,不过与王巨打土豪政策有些相违背,因此燕达问了一下。

    王巨想了想,实际若是熊本提前率军到达的话,就没必要与得个详联系了,这只能使他以后势力进一步坐大。

    然而没有来,只好牵就了。

    而且王巨又想到哪一带茫茫的大山,那是真正的大山,可不是这个喀斯特石林秀峰地形。

    王巨想了许久说道:“行,但切记我一句,尽量让所有蛮酋都得到刺史之职,让他们身份相齐。”

    “少保,就是虽羁縻之,但尽量地分化,不让某几枝独大。”

    “正是。”

    其实王巨很想取消土司制,但这是不切实际的。

    那么只能减少一些蛮酋一枝独大的可能了。否则想一想清朝在大小金川的苦逼吧。

    燕达率领两万大军离开了。

    吕何让来了。

    而且他还带来了庞大的商队。

    这些商队正是从广南西路发展起来的。

    王巨打土豪,也不是真正打掉所有土豪,他打的是桀骜不驯、贪得无厌的豪强,以及少数不法商人,比如原来坑蒙拐蒙汉人,贩到交趾做奴隶的人贩子,一些囤积居奇粮食的不法商贾。

    对于其他商人,他还是大力扶持的,一些豪强拥有许多耕地,不过平时作风温顺,对佃农也不苛薄,王巨同样放过了他们。

    再加上海外的事务,所以琼娘看王巨每天操神的,她心痛了。

    王巨只说了一句,这还真不算什么操神,只要一回到朝堂,那才叫真正操神伤神了。

    快了……

    商路畅通后,王巨从今年渐渐放手,将商贸交给了广南的商贾。

    但王巨还继续受益,原来两广整个商税只有可怜的七十多万贯,想一想广州的海外贸易,江南西路与广南东路商业的枢纽城市韶州,灵渠的中转站桂州,邕州的太平寨与横山寨,钦州港……可怜的,加起来还不及王巨治理后的泉州商税多。

    经过王巨治理后,商税达到了一百五十多万贯。

    不要以为少了,原来宋朝总商税才不过八百几十万贯。想一想京城、杭鄂等城市的繁华吧。

    这正是王巨种种举措带来的结果,包括开通商路。鼓励发展作坊,帮助蛮人改进工艺,以及齐商税……其实宋朝的税赋不算重。恶就恶在“不齐”,也就是王巨所说的不公正公平。

    另外两税与身丁钱也增加了。

    暂时这些钱帛被王巨全部挪用。

    朝堂大臣们也没有作声,一个一个国家灭,能不用钱吗?

    不过战争平息下来,广南西路再也不是宋朝鸡肋之地了。至少在维护管理成本上,还能略略产生一些积余。

    王巨将商路交给两广商贾后,这些管事们帮助朝廷迁徙百姓了。也就是劝说内陆的各大主户主动换人。

    现在任务结束,各个管事也陆续地回来,王巨再让他们配合自己。打通大理商路,这件事做完了,他们多数人将会到彼岸,担任各“市”的官员。或者指挥船队行商。

    这一点朝堂倒是没有人注意。实际这是一次可怕的人才积累。

    只要不笨,这么多事务做下来,不是人才,也磨成了人才。

    “少保,广南西路有首蛮歌唱疯了。”吕何让说。

    “什么歌?”

    吕何让别扭地学唱着。

    歌词大义是:那一年来了一个大人,他的眼睛象明亮的星星。

    那一年春天是格外的美丽,风儿轻柔花儿沉醉。

    那一年来到了一个勇猛无双的武士,他的大手能将大山推平。能将大海变得象一个听话的孩子。

    那一年来了一个人,他的白衣洁白得象云。他轻轻地来,带来轻轻的春天,带来沉甸甸的稻谷,带来了孩子的欢乐,带来了幸福丰收喜悦……

    大约就是这样,不过吕何让也不能听懂全部的蛮语,传唱的过程也会产生误差,到了吕何让嘴中可能会更美化一点。

    “都是什么啊,我可不是一个武士,”王巨失笑道。

    但是经过王巨的努力,今年终于到了收获之时,因此有许多蛮人很感谢王巨,不知是谁编了一首蛮歌,于是就传唱开来。

    只不过王巨到了自杞用兵之后,就没有回广南西路了。

    不过王巨也有些自得。

    他问道:“内陆迁徙了多少百姓过来?”

    “这个就不清楚了,但不过十几万户吧。”

    就是换人了,朝廷向各州官府强行分配名额了,想迁徙多少百姓,还得很难的。佃农少了,地不紧张了,如何涨租子?

    其实说到底,朝廷决心不大。

    而且这次换人也错过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否则迁徙十几万户百姓过来,他们生活安定了,以后还会陆续招来亲朋好友,那么一个交趾就可以安置二十几万户。

    这样就能进一步疏散土地压力。

    但现在是换人,恐怕东南地区人口不是在减少,反而是增加了,有可能大功苏到了黄州后,还能看到连黄州百姓都开始溺死自己子女的惨忍的现象。

    不过集权制度也是它的优点,这次换人,来的是一百多万土著人与交趾流民,去的又可能达到一百万百姓,放在后世,也会乱套了。但这次换人,虽然引起许多地区产生了骚动,可并没有出大乱子。

    听吕何让说完,王巨才松开一颗悬掉的心。

    不怕迁徙出来的汉人,就怕那些安置的土著。

    两人又说了一番话,吕何让带着大量管事到来,也意味着两郡治理开始。

    并不仅仅是赚钱,商业的繁荣,带来的就是交流,还有富裕……还能让乌蛮各部从封闭状态中走出来。

    王巨开始写奏章,将情况大约说了一遍。

    然后说到两郡,东川郡还没有拿下,但石城郡基本平息了,该土改也土改了,该羁縻牵让的也羁縻牵让了。王巨将石城郡一切为二,划分为二州六县。

    眼下还是各个管事代为管理。

    但这肯定不行了,因此也请求朝廷派流官过来。最好快一点,正好王巨还在这里,那么就能做一些指导,顺利完成过渡与交接。这一带真的很重要,上沟巴蜀,东贯广南,是未来宋朝与大理之间的重要纽带,但又比较落后。所以望朝廷慎重之。

    此外就是催促朝廷让熊本以最速度南下,杨义贞马上就要动手了,动手之时,就是王巨用兵大理之时。不能到那时候,熊本还在半路上。

    最后王巨很不满地隐晦地写了一句,给臣一把伞,臣愿意替皇上你撑起一片天。

    我要的就是一把小小的伞,真的是一把小伞,也就是朝廷的支持,以及少量钱帛与兵马。

    但这个天大了,整个交趾、大理,同时还让占城成了宋朝的属国。

    撑起这么大一片天,难道一把小小的伞,你都不给吗?(未完待续。。)

第682章 吓一吓

    “朝廷是不公啊。”吕何让道。

    “东良兄,你当真啊,我这叫耍萌,傲骄。”王巨道。

    “耍萌是什么?”

    “就是孩子哭闹着要吃奶。”王巨又道。他这个确实与王韶性质不同的,王韶那叫不满,他这只能说撒骄。

    “我说一件事啊。”王巨又将那个黄鹂说了出来。

    “段氏危矣……”

    “不错,段氏危险了,两只大老虎在边上虎视眈眈,岂能长久?”

    “乱臣贼子,当诛。”吕何让道,以前他虽劝说王巨去海外做海外王,那是感觉朝廷对王巨不公,那么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了,但对篡位谋反,他却是很排斥的。王巨那叫走,并不是谋反,两种性质。

    “主弱臣壮,主岂能不危?这回你应当明白官家的一些想法了吧。”

    其实北宋还真算是好的了。

    看看赵构吧,南宋一半江山可以说是岳飞与韩世忠保住的,最后两人什么下场,韩世忠被逼得主动交出兵权,每天无聊地骑着毛驴在西湖边瞎转悠,岳飞更惨,受了剥皮拷酷刑后(用特制的一种热鱼胶淋在皮肤上,冷却后连皮带胶一下子拽下来,这叫剥皮拷问),还拉到风波亭被砍了脑袋。

    为什么?

    岳飞不想交兵权,又铁了心想迎回二帝,赵构认为岳飞对他帝位产生危害了,秦桧在中间不过抢演着一个执行者的角色,若无赵构同意。他敢随随便便地将岳飞杀掉?

    再说诸葛亮,他死后,巴蜀百姓立庙祭拜。刘禅不准之。这是三国特殊时期,若放在其他朝代,诸葛亮一死,他的家人还会与张居正家人一样的下场。

    刘禅当真傻?且看孟昶与李煜的下场,可人家照样做安乐公,连儿子还继承了安乐公之爵位!孙皓同样不要脸的作了一首尔汝歌: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寿万春。可三四年就死了,也没有子女受爵……

    “难道自古以来功臣就不能与君王共相融吗?”吕何让也想到此点。不解地问。

    “我朝不会不容功臣,且看寇莱公。”

    “寇莱公终是老死在岭南。”

    “想一想其他朝代吧。”王巨笑道。

    两人指的是寇准两件事,澶渊之盟后。寇准十分自矜,由是让王钦若在宋真宗面前说了坏话,罢去相位。实际如果将这三个有大功于国家的人相比较,诸葛亮性格最好。所以三国演义将他神化。张居正就差得多了,但张居正还远赶不上寇准。即便王巨性格也算比较刚烈了,但与寇准相比,还是毛毛雨。刚愎自用、任人唯亲、持功狂傲、胆大包天……等等,这些嚣张霸道的成语,皆能用在寇准身上。

    当然,寇准确实有才华,所以宋太宗与宋真宗两个皇帝一直在用。但一直用不长,整个宋朝历史。寇准担任宰相次数是最多的,反之,罢相次数也是最多。

    这说明北宋比其他朝代要好得多。

    特别是宋真宗晚年病重,寇准联合周怀政等人,准备废宋真宗,让宋真宗做太上皇,再废刘娥,将几岁大的赵祯推上皇位,事泄,寇准仅是贬官处理,并没有诛杀。换其他朝代,那就诛灭九族了。

    然而不管寇准是怎么想的,王巨也不想落得寇准那样的下场,他喃喃地说了一句:“君主立宪制……”

    “什么君主立宪制?”

    王巨并没有回答,如果想功臣与君王共相融,只有君主立宪制,而且君王手中没有多少实权,只是一个名义上的首领,就不会有那么多野心家想谋国篡位了,反而子孙永保平安。

    想一想如果宋朝执行了君主立宪制,蔡京用得着巴结赵佶,导致北宋灭亡吗?不要小看了蔡京,这同样是一个颇有才华的人。

    就象吕夷简一样,用之正则正,用之邪则邪!

    但在宋朝那是不可能实施什么君主立宪制了。

    如果放在海外,自己去海外做海外王?这又非是王巨本义了。

    王巨不由地看着窗外。

    “少保,我发现一件事。”

    “什么事?”

    “运输成本太高昂了,除了茶马交易,其他的交易盈利多不大。”

    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不要小看了广南,广南在历史上很落后,但经过王巨推动,已经在迅速改变。并且广南有珠江,有大海。

    一个大海在中国历史上真正造福的国家只是南宋。

    南宋海外贸易最发达的是泉州,这里人口太密集了,为了生存,只好向其他方向发展,向海外迁徙,就包括对面那个大岛上后来所说的原住民,实际八成非是原住民,而是福建迁徙的后代。南海岛屿各岛上的华人八成也是福建路百姓的后裔。他们替南海各岛国带去了文明、经济,而非是战争,遭遇却很惨。这是王巨对南海各土著施狠手主要原因。

    另外泉州从唐朝时造船业就十分发达,因此从船舶制造到维修保养,再到各个交易的商品,都有成熟的配套实施。贸易又是以轻便的奢侈品为主,不在乎些许运费。

    因此泉州市舶司一直凌驾于杭州与广州之上。

    但经过王巨推动,马上海外贸易就会变成以普用的民用品为主,这时候大运河与珠江威力就能发挥了。

    也就是早晚杭州与广州的市舶司规模会比泉州大。

    但这条珠江,只能使广南西路中东部受益,即便西部地区,也要从陆地运输了。一旦改成陆地运输,在这时候运费无疑会十分高昂的。况且是大理!

    或者是马,王巨都组建了两万多骑兵。未来用得着这么多骑兵吗?也养不起啊。一旦大理平定后,骑兵数量会裁减近半,裁减下来的马。多交给民用了。一旦化成民用,一匹马能卖多少钱?

    马道堵死,余下的交易,除了极少数奢侈品,盈利皆不会有很多了。

    除非发展旅游业,从自杞开始,一路风景瑰丽。让人难以想像,并且还多是原生态风景。

    但在这时代发展旅游业?

    所以吕何让认为王巨想将广南那一套政策搬过来,恐怕未必能成功。

    “东良兄。你多虑了,其实我让你带着诸管事过来,其用意,是互补有无。当然。也能替我敛出一些钱帛,供我用度之。同时让他们与外界接触,便于开化。一旦开化,即便他们自己也能做到自给自足。再说,广南西路我有时间治理,在大理,我还能有多少时间?战争结束,陛下就会下诏。召我回京。我想的主要是稳定,朝廷能治理这方土地就可以了。”

    想要将这里变得更好。真的很难。

    其实还有一个方法的……但那样,除非王巨在这里呆上五年时间。

    想到这里,王巨忽然拧起眉头,说:“紫川,将地图拿过来。”

    王紫川将地图拿过来,王巨伏在上面看,看了半天道:“不行啊,而且上游又不能通航。”

    “凡是大江大河上游皆不易通航。”

    “我是说这条河啊。”

    吕何让顺着王巨手指的方向看去,然后滴汗了……

    不过王巨还是很心动,这个意义有多重要,作为一个穿越者,岂能不清楚?于是他又重新写了一篇奏章,说了大理必然拿下,不过即便拿下,最初之时,必然会有一些部族叛乱,不知朝廷有何打算?或是让他的官职从广南换成大理的官职,或者请一个文武双全之大臣过来交接。那么这个大臣会比交趾的人选还要挑剔,所以王巨推荐了章楶,并且说除了章楶,没有第二人可以胜任。但等章楶在这里治理四五年,一切安定下来后,后面的人选就不用那么挑剔了,只要择一良臣来主持即可。

    奏疏送向京城。

    石城郡渐渐安定,战争是避免不了的,不过都是小范围的战争,不用王巨操神了。

    姚麟从弥勒部返回,问道:“少保,那只黄鹂为何没有动静?”

    “所以他才是最可能接近黄鹂的黄鹂。”王巨说了一句弯弯绕绕的话,又说道:“他如此能沉住气,不如吓他一吓。”

    随后姚麟出兵落蒙部、罗伽部。

    吓出来了。

    高智升让儿子高升泰作为使者,亲自来到石城郡,面见王巨。

    王巨让高升泰坐下,高升泰问道:“少保,意欲染指我们大理乎?”

    “错,我染指的乃是三十七部乌蛮,而且我对我娘子说过,我想带她去看看石林。”

    “乃古?”

    “就是乃古。”

    高升泰满脑门子要冒青烟,你家娘子想看看这个石林,你就用兵大理?这是神马理由?

    他还不知道,不是娘子,而是小妾,要看的不仅是石林,还有西双版纳与香格里拉,这一看,大理还有什么地方了?难不成一起逃到腾冲府裸形蛮哪里?

    再说也不能兵染所有乌蛮哪,三十七部乌蛮面积很大,不仅是石城郡与东川郡,最宁府北部、威楚府东北以及鄯阐府东部,全部是乌蛮的地盘。正好将高家势力全部包围了,就说这个罗伽部,离鄯阐府城有多少远了?骑兵两个时辰不到,便可兵临鄯阐府城下。

    “外界不是传闻少保只图石城东川二郡吗?”

    “是有这个说法,但谁让这二部当时也出了兵,而且出兵数量比较多。高将军,难道我将这二部拿下,你们高家不喜吗?”

    高升泰眼睛立即睐了起来,紧张地说:“少保,如此,你不怕鱼死网破?”

    “我知道,我占领二郡,你们大理许多大臣主动请战,不过你们大理能打得赢吗?所以你们高家不让大伙出兵……”

    王巨轰轰烈烈地搞土改,大理一直没有动静,就是高家阻止下来的。

    无论高家或杨家,反而乐意王巨这么做。高家权极一时,为何不敢篡位,正是害怕乌蛮。没有了乌蛮,什么想法都有了。当然,他们也不甘心王巨将二郡拿下。

    不过他们不会将自己力量用来对付王巨的,包括温水一战,大理虽然配合地出兵,可是两家皆没有动用自己的力量,反而利用这次机会,消耗了忠于段氏的军队。

    王巨搞土改,那更是最好不过。没有各个头领带领,以后乌蛮各部谁还会反抗他们?

    于是高家一直沉默着,坐看着局势的变化,等待着时机到来。

    然而王巨大军又再度西向,眼看就要接近镇池(昆明湖),高家终于坐不住了。

    “少保,我们大理只想与宋朝交好,别无他意,如果少保继续强硬下去,我们为了向百姓交待,只好奋死一战了。少保不要忘记了,我们大量还有上百万好男儿。”

    “你以为战争只是比拼人数的一个游戏,如此,我们大宋早就纵横无敌了。”

    高升泰语塞。

    王巨语音一转,又说道:“当然,如果我们大军继续西上,仅后勤就是一个麻烦,天时地利人和皆在你们大理一方,如果百姓再奋死作战,我西征必然无功。”

    这一转,让高升泰丈二和尚摸不着脑门了。

    “所以我只图二郡。”

    “那为何用兵二部?”

    “外加二部,余下的不在用兵了,包括最宁府的惠么部,虽与特磨道相连,我也不打算用兵。”

    “我不大明白。”

    “难道你们大理世子回去没有讲过原因吗?之所以我让你们大理称臣,是为了西南诸蛮,在你们大理支持下,他们时叛时乱,特别是大江南部的诸蛮,让我朝一直无法专心北方。但也不算是你们大理支持,多半是乌蛮人支持。我现在得到二郡,已经将西南诸蛮包围起来。又何必用兵你们大理?难道你们大理比我们富裕,或者有大江大海之便利?占城国我都不想图之,况且你们这个交通落后的地区。得之无益,何必得之。”

    很迷惑人的一个道理。

    实际朝堂有许多反对开边大理的大臣,同样在说着这个道理。

    王巨又说道:“因此我要的便是这片地区,余下的,只要你们大理不与我们宋朝交恶,不管段家高家,与我皆无关。高将军,你会意我意思吧?”

    然而高升泰却莫明地哆嗦了一下。(未完待续。。)

第683章 文豪的产生(上)

    “少保,你误会了。”高升泰心虚地说。

    “误不误会,你心中清楚,不过我看到过国破家亡,还亲自催毁了交趾,攻入占城国都城,就没有看到如何改朝换代的。高将军,好好做。”王巨说着,还摆老资格地拍了一下高升泰的肩膀。

    高升泰让他弄得恶心万分。

    但他心中又是开心万分,王巨温水大捷后就传出风声,俺们只对二郡感兴趣,可是大军西向,高家人担心了,这能不能算眼前这个宋朝重臣的一个表态?

    高升泰走了。

    “果然是黄鹂,”看着他的背影,黄骅说道。

    不过王巨真带着琼娘去看石林。

    “真是瑰丽啊。”琼娘美目流连欣喜地说。

    自广南西路一直到云贵,顶级的风景区很多,包括在罗殿人那边的黄果树、瑞丽、西双版纳、丽江与香格里纳、大理、滇池。其实各个热情奔放的部族,本身就是一道最美丽的风景。当然,得除掉那些丑陋的恶俗。

    王巨问:“真的很美丽吗?”

    “真的很美丽。”琼娘答道。

    “少保,这一路西来,风景如画,只是太偏远,如果放在中原地区,准会游人如织。”黄骅说道。

    “醇之兄,你听说过唐朝的飞钱吧?”

    飞钱出自于唐宪宗时,唐朝因为缺少铜币,于是推出飞钱,一是官办,商贾在京城将钱交给诸军诸使或诸道设于京城的进奏院。各部司向商贾发放钱券,商人带着钱券到指定地点取钱。二是私办,多是波斯商人主持。但不管官办或私办。都是靠收取一定手续费谋利的。

    宋朝也有类似的组织,不过变成了交子、盐茶钞。

    黄骅不解地点了一下头。

    “如果我上书朝廷于福州、泉州、广州、韶州、桂州、邕州、潭州、洪州,以及未来的鄯阐府、大理府置飞钱铺如何?”

    “银行?”

    “这哪里能称为银行哦。”王巨笑道,银行未来也会有相关的业务,但何止这项业务。

    “如果组织得当,对商贸发展会产生积极的帮助。”黄骅说道,特别是南方。更是缺少流通的货币,这个弊病已经严重阻挠了商业发展。

    商业发展如何重要,且看泉州与两广的变化就知道了。只是在王巨以前。没有那一个人有足够的智慧将商业的正面作用挖掘出来,反而多讥耻之。

    最起码商税是实打实增加了。

    “有了飞钱行,如果我再请文士将这里的风景描绘出来,将它们夸得比五岳还要秀丽……”

    “比五岳还要秀丽?”

    “至少与镇池、以及各部蛮族异样的风情搭配起来。能与泰山相仿佛吧。”

    这怎么好比较呢。

    王巨继续说道:“如果再请一些品德良好的退伍老兵成立一家安保行。然后将中原感兴趣的游客组织起来,由老兵保护着他们的安全,顺着湘水南下,从衡山、桂州开始,一路西上,再到善巨郡,然后东下戎州,乘船顺三峡返回。会不会有人感兴趣?”

    不要以为徐霞客之前就没有了驴友。

    早在明朝之前,就有许多人喜欢旅游了。不然李白与大苏等人不会写下那么多美丽的诗词文章。

    但黄骅迟疑道:“少保,经济倒不是问题。”

    王巨企图他懂的,既然能刻意转了这么大圈子旅游,那都是有钱人,宋朝贫富严重不均,没钱的连饭都吃不饱,有钱的钱多得怕人,就象京城的樊楼,一顿饭就会消费几百贯几千贯,然而到了晚上,五栋飞楼皆是宾客满坐。

    那么这一路转着,钱就会一路丢着,无疑也会给许多人一份生机,而且某种意义上,也达到了王巨所说的交流目的。

    不过他又说道:“可是路程太远了,沿途风险多多,即便有老兵保护,还有水土不服、瘴疠以及江上风浪、山路倒跌等风险。”

    “这个倒无妨,瘴疠严重主要是广南西路,地势稍低,大理东北部几乎就没有了,反正南方不冷,可错开瘴疠的高峰期,至于山路艰难,难道还有华山之险吗?真不行,可以于每一景区训练几个导游,由他们带路,让他们提示注意安全。至于江海风波之险,我们可以制造一些专门载乘游客的船只,聘请最高明的船夫驾驶航行。如果这样还怕有危险,那干脆也不要出门了。”

    黄骅被王巨说乐了。

    “其实不要低估了它,如果组织得当,它不亚于种茶业。”

    旅游业分成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六大种类,王巨记得前世仅是一个旅游业便产生了三万亿人民币的收入。当然,在宋朝不可能指望出现多么发达的旅游业,而且与榷茶一样,国库账面上也很难看到有多少直接的收入。但这个收入却是实打实的存在着,如果发展起来,它养活的人不会比一个茶叶养活的人少。

    何谓治国,国强民富,这才是真正的治国。

    王巨想到这里,他立即就将这个想法写下来,包括前世旅游业的各个组成。

    反正这些人钱多得花不掉,想办法替他们花了……

    两份奏折一前一后到了京城。

    朝堂的各个大臣都无语了,真灭大理啊?

    现在又搞出什么旅游业。

    赵顼古怪地放下奏疏,看着大伙。

    大伙都无语,不过在心中想,如果自己不担任着官职,会不会在这个安保行的保护下,到处看一看?

    但这是遥远的南方啊。

    不过有这个想法的都是老家伙,一些岁数不大的大臣还有些浮想翩翩的。

    王珪说道:“这个飞钱行倒是可以采纳。利于商货流通,互补有无,朝廷也可以不加赋税而增加收入。不过这个安保行……朝廷还是不要参与。”

    吴充说道:“王公此言极是。”

    但王珪意思也不是反对。如果王巨有能力,将商人组织起来,由商人自己负责。再说,大理还没有拿下呢。

    其他大臣都无语,如果让王巨在南方再折腾几年,看样子,他能将南方几个国家说不定都能灭掉。

    赵顼啼笑皆非地转移了话题。而且他也不相信,仅是组织几百人或者几千人,到处转一转就能与茶叶养活一样多百姓。他问道:“诸卿,苏轼如何处理?”

    乌台诗案发生了。

    为什么继续发生?乃是宋朝经济好转,最少国家经济好转,王安石下去了。但变法在继续着。农田水利法乃是变法中效果最好的一种,于是赵顼拨出大量钱帛,进一步兴修水利与治河。

    作为科学家沈括,赵顼不会不利用的,因此还是让他视察了两浙路水利情况。

    苏东坡招待,又将他写的诗作拿出来给沈括看。

    后人纷纷替苏东坡叫冤,但实际后人往往不知道早期苏东坡那张大嘴巴,多招人恨!

    而且也非是王巨所想的那样。沈括用此向王安献媚,王安石早下去了。献个屁的媚,更非是沈括嫉妒苏东坡。

    主要原因王安石下去后,沈括想做两面派,怦击变法不妥,结果让赵顼贬放下去。沈括这才明白,王安石下去,乃是皇上将王安石当成了顶罪羊,缓解变法引起的矛盾,同样赵顼在收拢权利了,将权利集中到他手中,这两条不论那一条王安石都得下,但变法仍在继续。

    看清楚了赵顼这一动向后,再加上苏东坡招人恨,于是苏东坡便成了沈括想再度上位的牺牲品。

    这时候苏东坡嘴巴大,说话写诗不经大脑考虑,诗作里确实有许多“可疑之处”,不仅那个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有人说陛下飞龙在天,苏轼以为不知己,反欲求地下蛰龙,不是想造反吗?赵顼便说,诗人之词怎么可以这样理解?

    所以这一句并不致命。

    关健有很多句,比如青苗法,苏东坡在诗中就写到,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因为变法苛民,逼得农人一年要进好几次城交税,最后庄稼都荒芜了,只落得自家孩子因为常跟着进城,说话时都带着城中口音。

    确实熙宁新政中有许多坑爹的变法,但也不会辛酸到这一步,若那样,为何赵顼即位时只有一千四百万余户,到了他逝世时却接近了一千八百万户,比宋仁宗时人口增涨的速度还要快?

    可能会有极个别现象,但这句苏东坡无疑夸大了。

    再如赵顼兴水利,苏东坡讥笑道,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其实中国地形并不好,不及美帝,不及阿三,正是祖先一步步将沧海变成桑田,才建设起这个美丽的家园。如果没有水利,那来的五千年绵延不绝的华夏文明。苏东坡这样写,过不过份?

    赵顼以明法课官吏,难道做错了,如果官员不知法,如何判案?看看南京那个姓王的法官因为不懂法,然后判彭宇案使中国道德倒退了多少年?法官怎么不懂法,天晓得了,或者不懂法,或者懂法却将法律当成儿戏了。但苏东坡又讥笑道,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赵顼盐禁,苏东坡又写到,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这时候苏东坡不是以罪犯身份去黄州的苏东坡,最少是一个大州的知州,说这话损不损人……

    好多好多。

    沈括便将这些诗句抄录下来,他没有直接出面,而是交给了李定。

    李定立即上书,替苏东坡定了四条大罪。

    另一个御史舒亶也上书弹劾苏东坡,这个被余秋雨骂成恶心小人的人,乃是宋神宗时一个很了不起的大臣,与王巨是同年进士,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第一次大顺城之战过后,他前去西夏谈判,两国正是关系恶化之时,他谢绝了任何护卫,单枪匹马冲入西夏,西夏人将刀架在他脖子上,面色夷然不惧。而且他罢官后家无余资,两袖清风,凭借这两点,就不知比大苏强了多少倍!况且苏东坡确实是在胡说八道,这也是在宋朝,如果换成明清,就凭借苏东坡这些诗句,早就抄家满门了。

    于是赵顼下诏,让知谏院张璪与御史中丞李定共审此案。

    朝廷派人去湖州拿人。

    苏东坡现在的妻子叫王闰之,乃是他第一个妻子王弗的堂妹,听闻后泣不成声。苏东坡安慰道:“你就不能学人家杨朴的娘子,作首诗送行么?”

    杨朴乃是宋真宗时隐士,被强迫召见,宋真宗问卿临行时可有人赠诗?杨仆说,只有臣妻作一首诗,更休落拓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如今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以宋真宗那个好玩的尿性,哪里会杀杨朴?

    这说明苏东坡这时心情还不错,宋朝不杀士大夫,连刑都不上士大夫,不要说士大夫,当年宋仁宗时有一个不得意的文人作诗说我想把剑门栈阁烧了,将成都变成一个独立王国。宋仁宗不过哑然一笑,还给了这个文人一个小官做做。

    然而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路上看到牢卒的态度,苏东坡意识到这一行真的凶险多多,一度想跳江自杀,即便入狱后,也将许多青金丹埋入土中,准备一旦得知自己被处死,抢先服毒自杀。

    而且这个案子牵连也远比大苏想得要大……为什么呢,因为大苏有才啊,每诗词出,天下传唱,这些诗词便成了反对变法最嘹亮的号角。王安石都下去了,你还在继续吹。那么你反对的是那一个人?这比那句将剑门烧掉实际后果严重得多了。(未完待续。。)

第684章 文豪的产生(下)

    后人九成必然同情苏东坡,苏粉李粉太多了,最好李白当首相,那才叫公平,李白那个德性,能当宰相么?

    其实不管大苏这些诗有没有那么严重,落到李定手中,李定也不会客气了。苏东坡踩李定时,那真是往死里踩,一踩就是好几年,否则李定最高的官职不会只是御史中丞,最少也能混一个参知政事吧。现在苏东坡落到李定手中,岂能客气?

    这叫以德报德,以牙还牙!

    而且苏东坡得罪的人太多了,营救的人有之,多是旁敲侧击,说一说,只有一个二百五王安礼在上蹦下跳。

    要命的打小就在父母苛护下,未经过任何人间苦难的苏东坡到了牢房后,经过牢卒的威胁,又在李定唆使下,主审官进一步地恐吓,大苏弯下膝盖,很卑微地招认了许多罪状。

    于是朝廷判决苏东坡当流徒二年。

    徒刑与编管不同的,编管就是押到某一个城市里,供你吃供你喝,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并且多时间不会很长。徒刑则是以平民身份安置在偏远地区,当然,士大夫徒刑与平民徒刑终是两样,一无黠字,二不会有沉重的劳役。

    不过对于宋朝来说,这个判决不可谓不重了。

    大苏无奈,只好自救。

    他关入大牢,他的妻子小王氏与儿子也来到京城,大苏便与儿子约定,每天要往狱中送饭,饭中得有菜与肉……大苏真的喜欢吃肉啊,不然后世都没有东坡肉这道名菜了。

    如果一旦得知自己将被处死。就撤掉肉。改送鱼。有一天他儿子出去买粮食。托亲戚代为送饭菜,忘记关照,亲戚正好送了鱼。大苏看到鱼,万念俱灰,心想这回完了,于是写了两首绝命诗: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雨夜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挡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托牢卒将这两首诗转给小苏,再请小苏想办法转给皇上。

    小苏不知道鱼与肉,看了这两首诗,不知道怎么说是好了。

    就是一个徒刑,朝廷还在争论着要不要判决呢,何至于如此凄惨?

    于是他将这两首诗交给赵顼。

    赵顼看后也是哭笑不得。不过心就软了一软。

    并且大苏机会也来了,正好曹老太太病重。赵顼大赦天下,望曹太太病情早日康复。曹老太太便说道:“不须赦天下凶恶,只要放了苏轼一人就行了。过去仁宗举贤良,回宫后非常高兴,说,我今天又为子孙得到两个太平宰相。他说的就是苏氏兄弟,现在你难道要将他杀掉吗?”

    怎么会杀掉呢。

    因此就有了今天这一问。

    大赦天下了,大苏要不要也要赦出来?

    换作其他人,说不定就“无罪赦放”了,但大苏嘛……有的大臣看到赵顼想改主意,便建议就近安置,不是徒,而成了就近编管,惩戒一下就算了。

    李定急了,立即说道:“苏轼之奸慝,今天已经全部招供,不屏之远方则乱俗(指苏东坡诗词流传得广,所以不能就近安置徒放),载之从政则坏法,伏请特行废绝大赦之恩。”

    舒亶则说道:“不仅如此,驸马都尉王诜,收受轼之讥讽朝廷文字以及赠遗苏轼之钱物,并且又与王巩往来,泄漏禁中语。臣以为苏轼虽有怨望、诋讪君父之语,只是传于道路。然而王诜深受国恩,列在近戚,听到苏轼言不以上报,却阴通货赂,密与燕游,至若王巩,更是朋比匪人,志趋如此,原情议罪,实不容诛,请不要以赦论。”

    顿了一顿,他又说道:“收受苏轼讥讽文字的,除了王诜、王巩、李清臣外,还有张方平下凡二十二人。如盛侨、周邠辈固无足论,可是其他人如张方平、司马光、范镇、钱藻、曾巩、孙觉、李常、刘攽、刘挚等,皆是略能诵说先王之言,辱在公卿士大夫之列,所当以君臣之义望之者,所怀如此,顾可置而不诛乎?“

    舒亶所说的这二十二个人,全部是旧党。

    苏东坡大嘴巴乱喷,这些人当然很喜欢了,于是多有书信往来。

    然而苏东坡出事后,也只有张方平一个人出力营救,其他人全部做壁上观,在看好戏了。

    不要说舒亶残忍,如果历史不改变,就能看到刘挚等人是如何拉开更凶残的地方域党之争的。

    而且王巨对这个舒亶一直抱着很欣赏的态度,就象今年,他上书道,听说朝廷派中官出使,所到之处多让州郡造买器物,其当职官承望风旨,追呼督索,无所不至,远方之民,受弊良甚,乞重立条约。

    还有广南西路提举常平使刘谊,也是变法派,王巨先来到广南,他随后也到了广南,便对王巨说,广西一路,户口不过二十几万,还不如江淮一大郡,可百姓却出役钱十九万缗,募役用钱二十一万缗,余九万缗谓之宽剩钱。百姓贫乏,非它路可比。上等之家,不能当湖湘中下之户,而役钱之出,又有税钱,税钱既少,又敷之田米,田米不足,复算于身丁,广西之民,身之有丁也,既税以钱,又算以米,是一身输二税,远超前世之弊法。

    这个数字比另一个时空更高,因为还有了一个棉花役。

    王巨说,你说得好,请上书朝廷。

    然后发起一系列的改革,比如发起海运,运粮运棉。减少或免掉市舶司的一些抽解。

    接着规范两税与身丁钱。身丁钱那是无奈之举了。一些蛮人刀耕火种,如何以田亩计税?

    王巨便下牒令,征收两税就勿得再征身丁钱,征身丁钱就不得征收两税,又强行规订两税不得超过十抽一,身丁钱那多是半生半熟的蛮区,更苦,因此以他们收入的十五分之一计算身丁钱。然后与刘谊共同写了奏疏,朝廷也同意了。

    王巨还做了其他的一些举措,于广南西路各县县衙外置申明亭。

    这是朱元璋想出来的主意,一个了不起的主意。

    凡是民间田产、婚姻、斗殴、地基等纠纷,由各里的里正与胥吏共同调解,劝说双方做出一些让步,真不行,只好击鼓请知县来处理了。

    这样一来,各知县便能从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中抽身了,不要学王巨。王巨手下做事的人太多了,其他知县哪里能供得起这么多人哦?那么知县便有了更多精力治理地方的弊病。当然,不想好,整日花天酒地,那谁都无辄的。而且经过手下调解后,在场的胥吏对事情经过也更了解了,那么转到知县手中,也能迅速处理。

    这个举措推出来后,很受欢迎,王巨只是用在广南西路的,蛮人多,所以以调解为主,而且蛮人风俗与中原不同,这条举措有效地避免了许多刚上任流官因为不懂当地风俗,而出现误判的现象,并且也很符合宋朝“以和为贵”的精神,于是南方许多知州都推广了这个申明亭。

    王巨又于各个申明亭外勒石为碑,刻意写上这个税率,并且后面还有一句话,如高之,杀官无罪。

    如果那么官员征收的税率超过了这个税率,准许百姓杀官。

    赵顼下诏责问。

    王巨说道,此乃蛮区,官员又良莠不齐,若非如此,稍稍高出,超过百姓负担,便会有蛮人暴乱,一场暴乱下来,会死多少百姓,会用掉多少钱帛?它只是蛮人地区的一个特殊制度,即便没有这项规订,蛮人也敢杀官。有了这项规订,官员不敢胡作非为了,蛮人便可治理了。陛下勿要担忧。

    王巨不是说着玩的,在夔峡路那边让蛮人干掉了好几个宋朝重要的官员,每一次蛮民暴动,杀死的官员更多。

    赵顼能说什么呢?

    要么继续买安,要么治理,治理蛮人能不小心吗?

    正是这些制度,加上大修基础建设,农田水利,发展商业手工业,所以许多蛮人地区迅速安定发展,才有了蛮人唱歌感谢王巨的由来。

    刘谊也很感动,王巨不是真来治理广南的,他是用兵交趾的,到处都需要钱帛,这一来,无疑手中的经费更少。

    但实际经过治理后,税赋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例如户数,不是二十几万户了,而是变成了三十多万户,许多生蛮变成了熟蛮,并且载于户册之上。

    又有许多蛮区开始了先进的耕作,身丁钱能征收几文?两税才是大头。再加上商税,以及拓展的地区税赋。广南西路收入不减,反增加了一倍多。

    这说明了朝廷财政危机缓解之后,许多变法派也开始在反思,尽量地宽松百姓。

    特别象李定、舒亶这样的官员,他们真的很两袖清风,王安石闲赋到了江宁,还置了不少田产,他们离开官场,几乎什么都没有了。在古代,一个官员一点都不贪,那就是很难得的。

    而且他们很努力,再想一想苏东坡喷的那些诗,让舒亶如何作想?

    吴充无奈说道:“苏轼有才情……”

    你们不要将事情闹大,一个苏东坡还不够吗?现在又出来二十二名朋党。所以吴充忍不住地说了一句,看在大才子的份上,也能宽大处理吧。

    沈括说道:“我与王子安通过书信,曾问一句,君少年便有诗令传唱,为何现在反无一诗一令之作?王子安信中答道,人精力有限,就连那本数学都没有空继续书写下去,况且诗令。南唐后主天资不聪颖乎,为何灭国也?”

    论名气,如今王巨名满天下。

    连灭两国,还有那个流民,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全天下人都在谈论王巨。

    论成名之早,也无几人能及王巨,他少年时抄袭的几首诗词还在传唱呢。然而后来却没有了。

    沈括的话外之音,指王巨才情不及苏轼吗?

    为什么现在没有作诗写词,是因为没有空。想要当好官,整天就得做事,那有空写诗作赋。只有那些当不好官的士大夫,才能整日花天酒地,狎妓游玩,作诗写词。

    吴充恼了,问:“唐太宗难道没有作诗过?”

    “唐太宗会不会在诗上钻研?还有唐玄宗,是何等的天赋,然而晚年留恋美色,并且钻研诗赋丹青音乐舞蹈,结果如何?自古以来,有几个雄主在诗赋上扬名的?自古以来,有几个良臣在诗赋上扬名的,包括天资过人的诸葛武候,他专心过诗赋吗?”

    “那你说王公非是良相了?”

    “王公是才智,应急之作,他多会不理国政,而专心于诗赋?”

    吴充又无语了,但在心中骂道,这个死不要脸的!

    这样争辨下去,赵顼如何放人?

    不过小苏眼睛亮了一亮。

    散朝后,他立即写了一封信,向王巨求救。

    不要小看了王巨的能量,现在王巨无论手段是好是坏,但是实打实的灭二国之功,马上就有灭三国之功了,有他在皇上面前求情,大哥就会平安无事。

    然后不惜成本地将信用最快的速度送给王巨。

    王巨看到这封信,很是无语。

    用得着自己帮助吗?马上大苏十之**就会到黄州了。

    而且对大苏也是一件好事,如果不是宋朝这种谲秘的党争,司马光能写好《资治通鉴》吗?朝争才让大家看得爽……看得爽才是好史书。

    或者司马迁不割了蛋蛋,能写出史册中的离骚《史记》吗?

    若无盛唐,何来诗仙,若无安史之乱,何来诗史。若无这次的吃苦头,何来的前后赤壁赋,何来的举世无双超级大文豪!

    可关健王巨怎么回复小苏?

    当真为了大苏,写奏章向赵顼求情,自己傻了不成!但是不帮助,就意味着自己与小苏这段友谊到此结束……(未完待续。。)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10919/ 第一时间欣赏暗黑大宋最新章节! 作者:午后方晴所写的《暗黑大宋》为转载作品,暗黑大宋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暗黑大宋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暗黑大宋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暗黑大宋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暗黑大宋介绍:
简介一:一个超级权臣成长之路。 简介二:遵守规则,利用规则,践踏规则。 简介三:王巨降临在一个充满战乱的贫困地区,他亲眼看到一幕幕百姓的苦难,国家的软弱,于是决定用黑暗之剑去持光明之心。暗黑大宋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暗黑大宋,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暗黑大宋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