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大顺皇朝TXT下载大顺皇朝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顺皇朝全文阅读

作者:飘依雨     大顺皇朝txt下载     大顺皇朝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三百九十一章:狼狈为奸

    想到此处,萧胡睹不显山不露水地说道:“下官早就对皇太叔仰慕至极,奈何下官自知官位低微,不入皇太叔之眼,也就不敢贸然叨扰。”

    耶律涅鲁古口快,说道:“萧大人什么话,父帅早就想……”还未说完,就被坐在一旁的耶律重元给狠狠地踩了一脚,痛得他直蹦起来,满脸不敢相信地看着耶律重元:“一把年纪了,怎么还有这种力道?”

    萧胡睹也被这一幕震了一下,不过很快便琢磨出味道来:“吴王,可是这茶过烫?下官这便让人换茶……”

    耶律涅鲁古也还算有点急智,虽然时不时弄出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浑事,但总归不是傻子,连忙说道:“非也,非也,是本王喝得急了,才致如此。父帅,你们继续,继续。”

    萧胡睹已经对耶律重元的来意了如指掌,可是在没有实际好处到手之前,就一头钻入他的阵营里面,实属不智。这样的做法是官场菜鸟头脑一发热才会做的事情,萧胡睹是什么人?能在耶律乙辛打压下,仍牢牢占据着朝廷重臣之位的人物,又岂是耶律重元这几句言语就能挑拨得了的?

    见萧胡睹只是嘴角微带笑意,只端着茶杯喝茶,没有说话,似乎在等着什么。耶律重元也明白,他是在等着自己的报价。沉吟一番,耶律重元突然说道:“当今辽国,还有半分当年太祖时的景象么?今日朝堂之上,佞臣当道,蒙蔽天子。弄得朝局乌烟瘴气。本王乃陛下皇叔。又如何能坐视不理?奈何陛下被蛊惑时日已久。哪里听得进本王劝告?本王为大辽出生入死,镇守东北,力保东北安宁十数载。到头来,却是如此令人寒心的朝局!本王心中愤懑不已,可独力难支,奈之如何?”

    听得耶律重元把自己描绘得这般伟大,饶是以萧胡睹的厚脸皮,听了也脸上发热。可耶律重元却豪气干云。认定自己是忠臣的镇定模样,也是令人钦佩。

    还没来得及消化这段颠倒是非的话语,耶律重元又继续说道:“萧兄,朝局如此艰危,你可愿帮本王,扫清奸佞,还大辽一个清明朝纲么?”

    萧胡睹放下茶杯,笑道:“下官虽不才,也懂得清君侧这个道理。可陛下乃是明君,即便有奸佞蒙骗得了一时。又如何能蒙骗得了一世?只需我等做好本分,时日一久。陛下自然会醒悟过来,又何须我们多此一举?”

    耶律重元早就料到萧胡睹这老狐狸不会这么轻易就就范,干脆就开门见山地说道:“本王早已听说,萧兄也与那耶律乙辛不和,可有此事?”

    萧胡睹说道:“皇太叔哪里得来的消息?下官不过是与耶律大人有政见上不同的见解罢了,都是有心人谣传,谣传!”

    听了这话,耶律重元和耶律涅鲁古心中同时暗骂了一句:“老狐狸!”

    耶律重元沉吟了一番,说道:“萧兄过于谨慎了,此间没有外人,本王就摊开直说了吧。本王想要清君侧,把耶律乙辛,萧虚烈等奸佞一律从陛下身旁清除掉。届时,以萧兄的能力,北院枢密使还能逃得出你的手掌心么?”

    顿了一下,耶律重元放低声音说道:“本王与耶律乙辛,早已势同水火。便是那萧虚烈,也是本王在朝堂上的大敌。本王一时不察,被南边汉人偷袭所败,已失了圣心。今后恐怕,再难回东北半步了。若是萧兄与本王联手,耶律乙辛、萧虚烈又算得了什么,自是不在话下!先前本王一人对付他们二人,分身乏术,陛下也宠信他们多些。好在本王忠心耿耿,陛下才不会猜忌。若是再多一两个这样的人物,把本王打压下去了,这朝堂上还不是他们的天下?到时候,恐怕萧兄你也难逃他们的魔掌啊!”

    耶律重元说的话,萧胡睹又何尝不知。仔细衡量了一番双方的实力差距,萧胡睹发现眼前这皇太叔虽然此刻有些失势,不过他圣眷之隆,非常人可及。再加上宗室身份,耶律洪基要打压也是需要三思而后行的。本来就孤立无援,何不抱团抗衡?

    念头急转之下,萧胡睹已然有了决断,当即起身说道:“皇太叔所言,下官深以为然。我们二人就此结为联盟,朝中互相照应,匡扶陛下,肃清奸邪!”

    这话说得大义凛然,耶律重元父子听得差点吐了出来。双方是什么样的人,谁不知谁的底细?在对方面前演戏,不过是带着透明面具罢了。

    不过就此一来,双方达成了攻守同盟的暗中协议,萧胡睹正式加入皇太叔的阵营当中,算是各取所得。而萧胡睹的加入,不仅增加了耶律重元在朝中的势力,还顺带把萧胡笃、萧革捎带进来,可谓大收获。毕竟一旦形成党、派,别人就会把你们归为一、党之中,便是你跳入黄河都洗不清了。

    确认双方所属阵营之后,三人便开始从长计议,如何扳倒耶律乙辛了。只是耶律乙辛乃是凭着耶律洪基的宠信,才身居高位的。即便有甚么小过错,告到耶律洪基那也只是轻轻斥责几句,无关痛痒。但如果被耶律乙辛捉到你的小辫子,在耶律洪基面前告上一状,他们三人不死也脱层皮。这种不对称的较量,要细细筹划,务必一举中的。要是不痛不痒,被对手反打一套,可就没什么意义了。

    他们商量良久,确认只需把耶律洪基对耶律乙辛的宠信打掉,耶律乙辛便翻不起什么风浪了。可恰恰,这是最为困难的部分。怎么才能让耶律乙辛的不再受宠?除非他昏了头,自己做下一件蠢事,才有可能被耶律洪基废掉。但把希望寄托在对手的失误上,这是最无奈的做法。三人也算是顶得上一个诸葛亮了,可还是商量不出什么好法子来。

    眼见天色渐晚,上京城内可是要宵禁的。萧胡睹想留耶律重元父子在府上吃饭,可耶律重元推却了。他们的关系,不宜过早暴露。要是被耶律乙辛盯上,那便失掉先机了。

    接过家奴递过来的马缰,耶律重元翻身上马,说道:“萧大人请留步,今日谈论诗词歌赋,大人果然好文采。改日本王再来叨扰,与大人再品茗谈诗!”

    萧胡睹会意,说道:“皇太叔慢走,下官不远送了……”

    这一幕,早就被有心人躲在暗处,看在眼中。不多时,这份情报便递到了北院枢密使耶律乙辛的桌子上。(未完待续。)

第三百九十二章:痛不欲生的高丽

    耶律乙辛也不愧是北院枢密使,单单从一封情报,便判断出萧胡睹和耶律重元已然沆瀣一气,准备联手对付他了。要说没有一丝感慨,也不可能的。

    不过要说害怕,那是不可能的。耶律洪基性格沉稳闲静、严厉刚毅,最忌讳有人结党营私。耶律乙辛之所以能得到耶律洪基的宠信,也是因为他从来就不涉党争,专心谋自己的私利。正是因为如此,耶律洪基才被他蒙骗住。

    而耶律乙辛看上去似乎和朝中大臣没有任何来往,这也恰恰是他聪明的地方。利用朝中复杂的关系,他混迹期间,竟也如鱼得水。不过这种踩在刀尖上跳舞的事,也不是人人能做的。耶律乙辛凭借的,便是耶律洪基的宠信。

    耶律乙辛本人,也对朝局转变极为敏感。与耶律重元交恶,也是因为北府宰相萧虚烈本来就与耶律重元不和。他介入,不过是想落井下石罢了。这种在朝堂上的默契,没有一点技术,又怎么能把握到恰到好处。既把耶律重元踩得“半身不遂”,又能不让耶律洪基猜疑,这种技术,放眼辽国朝堂,哪有第二个人做得到!

    有如此技巧的奸臣,何必在意政敌有多少?只要他背后的耶律洪基还是相信他,政敌再多,不过是个数字罢了。

    上京城,皇太叔府邸之中。耶律涅鲁古对今日的事,还是有所不解。饭桌上,耶律涅鲁古问道:“父帅没跟萧胡睹说明白,若是日后起事。他抵死不从。奈之如何?”

    耶律重元正吃着一块羊肉。闻言差点噎住了。耶律涅鲁古连忙倒了一杯茶,给他喝了下去。顺过气来的耶律重元,苦笑道:“真不知你是不是我儿子,这样都看不出来?只要萧胡睹跟我们联盟,他就被带入了此事之中。即便日后我们起事,他不加入,也要被扣上造反的帽子。你说他会不会任命?”

    耶律涅鲁古明白了,就算那时萧胡睹没有参与。可一旦被认为是和他们一党的。他们又造反失败的话,萧胡睹肯定会被清洗出朝堂的。既然如此,他又怎么会不肯放手一搏?

    耶律涅鲁古明白了这关节后,还是觉得心中没底。四十万宫帐军,三万御帐亲骑和一万侍卫亲军给他的压力实在太沉重了。当他说出这点后,耶律重元神秘一笑,说道:“无妨,我们还有陈国王的五万大军!”

    耶律涅鲁古吃了一惊,说道:“陈国王陈六?”

    “没错,就是那个喜欢给自己起汉名的陈国王。耶律颌虏翰。”耶律重元笑道。

    耶律涅鲁古对于政事不敏感,可对于军事上的触觉。便不同了。他计算了一番,可还是觉得有些无力。即便有陈国王的帮助,他们的军力也不过是耶律洪基的一半而已。再加上士卒散落四处,也不像宫帐军聚集一处。想要造反成功,谈何容易!

    耶律重元也叹息了一声,说道:“此事成败,就看耶律洪基是否御驾亲征了。如果计策能成,固然可喜。不过以这小子多疑的性子,御驾亲征的可能微乎其微。”

    耶律涅鲁古笑道:“父帅,耶律洪基御驾亲征没有可能,可他肯定会去狩猎的。只要我们提前设伏,定能一击成功!”

    耶律重元点了点头,知道耶律涅鲁古难得说出了一个好计策。只不过耶律洪基这么容易就被他们提前得知狩猎场所,那他就不是耶律洪基了。

    耶律重元知道此事不易成功,叹了口气说道:“此计需要准确情报,我们在这里空想,无济于事。再议吧,最好听听陈国王的意见。”

    耶律涅鲁古点了点头,说道:“是,父帅。”

    高丽国,京畿道都城开京之中,皇宫之内。高丽国王,王徽正雷霆大怒。能让王徽如此失态的事其实不多,他如此怒气冲冲,便是因为朔方道又遭到了女真人的入侵。

    本来就因为与大顺关系交恶,粮食已然不足。此刻又连遭女真人的抢掠,任凭谁都受不了啊!先前王徽决意要归附辽国,也是因为辽国对女真人有压制力。大顺那时自保能力都没有,高丽自以为已经看穿了大顺的虚实,却不料把自己陷入了困境之中。现在的局势越来越遭,大顺中断了与高丽的贸易,高丽人只能辗转到辽国境内才能换取中原物产。辽国只能压制住女真人半年而已,边境平静了半年之后,女真人更加肆无忌惮,屡屡入侵高丽,烧杀抢掠,比之前更加凶残。

    即便高丽有长城抵挡,也挡不住女真人的来去如风的骑兵。仅仅一两个月,高丽就损失了不少人口和钱银,而连敌人的一根毛都没碰到。即便碰到了,以高丽军队的战力,没有三五万人都不敢出城啊!

    陷入四面皆敌的境地,王徽心中那个苦啊。转换宗主国,不仅糜费了大量钱财,可高丽的境地还是一如既往,甚至更差了。大顺虽然没有进攻高丽的打算,可边境这一增兵,王徽就不得不派兵过去防守了。派少了还不行,毕竟是自己理亏,人家来打你,可谓名正言顺。

    高丽土地贫瘠,军队不可能增加。这一分兵,朔方道的防卫就弱了。而大顺把这个情报,通过商人告诉了女真。铁了心要造反的女真人,现在最要紧是增加自己的实力。最快增加实力的方法,除了抢掠弱国,没有舒服的方式了。

    高丽王宫寿昌宫内,王徽怒斥手下大将耽承道:“你说你无力防守,可你置朔方道百姓于何处?你手下握有两万兵马,却拿区区两千的女真人没辙?你这不是推卸责任是什么!你叫孤如何面对高丽百姓,如何面对满朝文武!”

    耽承见王徽怒不可遏的模样,也不敢反驳。在一旁的大臣崔介安出列说道:“王上请明察,我高丽大军多为步卒,女真皆为骑兵。若是野战之中,要围剿两千骑兵,非设伏不可。耽将军若是贸然出击,恐怕不仅留不下那两千女真人,恐怕朔方道两万兵马,也要损失过半。”

    王徽闻言更是恼怒:“崔卿是欺孤不懂军事么?女真掳掠了我高丽过万子民,又如何能有甚么战力!即便先前不敢拦截,可女真人离去之时,耽承为何还是龟缩不出?掳掠我这么多高丽子民,难道女真人还能有什么战力不成?说得明白一点,耽承就是不敢与女真人开战!”(未完待续。)

第三百九十三章:高丽的小算盘

    听着王徽歇斯底里的咆哮,寿昌宫内无人敢吭声。这些高丽重臣们也知道,王徽因为一个战略失误,不仅交恶了原先的宗主国大顺,而且女真人似乎也没把他们现在的宗主国辽国放在眼里。高丽就像肉夹馍一样,被夹在中间,里外不是人,也难怪王徽会如此愤怒了。

    不过这样的国策毕竟是他亲自确定的,也赖不到谁的头上。靖宗时期的状元林哲,此刻忍不住出来劝说道:“王上,那女真人不通教化,不习经典,唯蛮力耳。我们高丽向来被称为‘小中华’,又怎么能和这些野蛮人一般见识呢?”

    王徽见到说话的人是林哲,才没有继续咆哮,却也脸色阴沉:“照林卿这么说,我高丽就任由女真予取予求了?”

    号称“海东孔子”的崔冲虽与林哲素来政见不同,可现在关乎高丽存亡之事,他也没了党派相争的意思,而是出列帮林哲说话道:“王上,依臣之见,恐怕不简单。先前从辽国传来消息,说大顺与那通古斯野人有着商贸往来。臣先前也认为,是大顺对人参等物需求过大,断绝与我高丽商贸之后,不得已而寻找来的出路。可今日看来,大顺对我高丽,是不安好心啊!”

    王徽也不算傻,听得崔冲这么一说,他就明白过来了。怪不得女真人近来这般猖獗,竟是汉人在里面搞的鬼!先前换了宗主国之后,女真人也确实消停了一会,连国境线都不敢越过了。没想到大顺那小皇帝。居然这么快就想到了应对的法子。居然使出这驱狼吞虎之计。直接把高丽这一手自以为天衣无缝的计划给生生搅浑了。

    想通了这一关节,王徽顿时无力了。要说单单女真人,高丽还是无所畏惧的。毕竟高丽人,比起女真人来说,多了不知多少倍。只要把长城修葺好,城池防守好,女真人就没有突破口了。这一次大败亏输,也是高丽自己放松了警惕的缘故。

    可事情一旦牵扯到大顺。那就复杂许多了。王徽早就得到消息,大顺为了报复高丽,不仅增兵与高丽接壤的边境,甚至还暗中派出商贾,哄抬高丽国内的物价。特别是粮食,要不是底下发现得早,恐怕高丽境内的粮食,都要被这些狡猾的汉人收购一空了。高丽本来产粮就不多,自给自足都难。前些年收成不好的时候,还能从大顺用人参、鹿皮、鹿角等物换取一些粮食。补贴百姓一番。

    可自从大顺愤然与高丽断绝一切关系之后,莫说粮食了。就是高丽商人想要直接到大顺去做生意都不行了。要想与汉人做生意,还得绕道到顺辽榷场去。而在榷场那里,盐、铁、粮食、矿石都是大顺明文禁止贸易的,能换来的商品,除了钱银就没什么了。

    王徽回顾了这近一年以来,转换宗主国的收获。发现除了惹得大顺主动断绝关系之外,他们竟没有讨得半点好处。王徽不禁开始反思了:“难道这一步真的走错了吗?”

    就在此时,礼部尚书崔介安出列说道:“王上,臣近日发现,我高丽境内有不少大顺探子,是否出动兵马,将其抓捕入狱?”

    王徽还未曾表态,林哲倒是开腔道:“崔尚书,此事不妥罢?先前大顺捉拿了我高丽探子,也不过是遣返而已。若是我们再行惹恼大顺,恐怕浿西道的压力就大了。平心而论,如今的大顺,可是我高丽能挡的?”

    王徽心中当然明白,以高丽军队的战力肯定是打不过大顺的。大顺上一年可是成功打败了耶律重元的,高丽再怎么狂妄,也应该知道这中间的差距。

    崔介安说道:“林大人,可莫长了他人志气,灭了自己的威风啊!诚然,我高丽不及大顺,可如果是大顺这么动作,我们就没有反击机会不成?王上,依臣之见,不如去奏请辽国,请辽国出兵!”

    崔冲也附议道:“不错,辽国作为我高丽宗主国,确实应该保我高丽全境。女真也是辽国藩国,只是反叛不定。我高丽只需拿出实证,辽国定然要答应出兵。”

    王徽心里没底,作为一个刚刚归附辽国的藩国,女真却是早就归顺的。为了高丽,开罪女真,辽国真的会吗?其实王徽想的,不是报仇,而是需要得到女真的保证,不再来高丽掳掠就可以了。至于辽国是否出兵,在王徽看来,并没有那么重要。

    “既然诸卿都附议,此事便宜早不宜迟。孤即拟下国书,由崔卿送入辽国,觐见辽国皇帝。”王徽心中也存了希冀,盼着辽国从中调停,让女真不要搞事了。

    至于大顺,言不正名不顺,是不会来进攻高丽的。对于这一点,王徽是很有把握。毕竟同是以儒家学说治国的,能偏安一隅的时候,双方没理由挑起战争。要是像中原前朝那样,汉人像发了疯一样,不顾一切进攻高句丽,那便是高丽人的末日了。不过也正是这样,王氏才能取而代之,成立亲中原的高丽,直到上一年。

    听了王徽这话,林哲还是有些不放心,说道:“王上,臣听说女真反叛无常,莫说我高丽,便是辽国,他们也会经常骚扰。前去奏请辽国出兵,是否有些冒失?”

    王徽自有他的打算,说道:“林卿不必多虑,孤早就做了两手准备。遣使辽国,乃是下策。至于上策,自然是修葺城池,增派守军。如此一来,自然固若金汤。林卿难道忘了,当年中原伐高句丽,也坚守了十五年,才算灭国。今日我高丽,难道还要输给前人吗?”

    说完这话,王徽总算恢复点自信来。林哲也明白这个道理,农耕民族虽然没有游牧民族那般的攻击性,可守城能力还是一流的。若单凭守城而论,林哲自信没有一个民族能和高丽相提并论,哪怕是汉人,也不行!

    林哲的底气,自然是来自于高句丽抵挡中原皇朝十五载的进攻。最后到了箭镞殆尽,粮食全无,才投降灭国。试问,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连续十五载的敌国进攻中,仍然屹立不倒?除了高句丽,林哲想不出还有谁了。

    但他忘了,迫于防守,是因为自己进攻能力不足导致的。要是双方对等,又如何需要拒城而守?直接进攻就行了,防守只是实力较弱一方,不得已而为之罢了。

    只是以高丽棒子的狂妄自大,怎么会把自己的弱点每日挂在嘴唇上?他们要吹嘘的,是自己的防守能力,好让高丽百姓安心。以至于时日一久,就忘了自己本身野战能力不行的弱点了。(未完待续。)

第三百九十四章:女真崛起

    【播报】关注起点读书,获得515红包第一手消息,过年之后没抢过红包的同学们,这回可以一展身手了。

    高丽在危及存亡的危机关头面前,办事能力还是杠杠的。只一天,崔介安便依照国礼,备好三大马车的贡品,准备前往辽国了。王徽也率领群臣,前来欢送。

    其实出使外国,并不是一件轻松的差事。出使的途中,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要是以前去大顺还好,大顺乃礼仪之邦,对各国使臣都是极为照顾的。但大顺小皇帝一亲政之后,各国使臣的待遇就下降了。而出使辽国,更是长路漫漫不说,沿途条件艰苦,只有蓝天白云和大片大片的草原,景致单调,心智不坚之人,恐怕都会犯病。

    做为使臣最风光的时候,唯有出使前和回国后,受到的簇拥了。崔介安很享受现在王徽给他的礼遇,至于出使辽国的辛苦,日后再说吧。

    马车轱辘开转,崔介安则挥别王徽等,坐上一辆马车,开始往辽国方向驶去。

    此时,白山黑水之间,生女真完颜部之中。若不是亲眼所见,根本不相信,在完颜乌古乃统领的完颜部,居然有一名汉人在他的大帐之中,居上宾之席。

    要知道,生女真一向不喜外族人的,这汉人居然能博得完颜乌古乃的信任,也自有他的本事。

    “天使,你说我们冒着辽国出兵的风险,继续对高丽打草谷。辽国会不会出兵?”坐在一张白虎皮上的一个中年人。忐忑地问道。

    只见这汉人笑了笑。放下了手中的大块野猪肉,说道:“完颜族长大可放心,辽国虽然对你们有所戒备,但他们对你们开战的成本很高,一定不会来攻打你们的。”

    这个中年人还是有些不放心,说道:“可辽国兵精马壮,控弦之士达百万啊!我区区女真,不过数万人。哪里能抗衡得了!”

    那汉人笑道:“族长多虑了,辽国虽说有百万精兵,可想一想他周边国家,便已明白,他的兵马,几乎被牵制了大半。别的不说,单单是我大顺,便能牵扯住他们过半的兵力。幽云十六州、宁武关、雁门关、偏头关等,哪一个不牵扯住辽国大量兵力?再者,辽国西北。诸王叛乱也刚过不久,还需兵力镇守。西南回鹘、黑汗。虽然明着对辽国俯首称臣,但辽国又怎能对其不防?这般算下来,辽国能调得动的兵马,除了宫帐军外,就是诸王私军了。不过诸王私军,又岂会为耶律洪基卖命?自是能拖便拖,先前耶律重元来防备你们,不也是以和为主么?”

    这么一说,这中年女真人就明白了:“天使果然是大才,我完颜乌古乃服了!”

    那汉人笑道:“完颜族长不必如此,我奉皇命,扶持尔等,也不过是想交个盟友罢了。高丽小人背信弃义,辽国又是我大顺劲敌,除了你们,我大顺竟难寻一个盟友。按圣上意思,女真与大顺,便是互惠互利的关系。你们强大了,就会为我大顺牵扯多一分辽**力。”

    这个道理,他早已说过,以完颜乌古乃的智力也完全明白。世上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大顺暗中相助女真,想必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着想。完颜乌古乃也明白这一点,才放心和大顺暗中结盟。

    “至于宫帐军,耶律洪基是不会轻易调出上京的。宫帐军乃辽国精锐,负责保护耶律洪基的安危。若是轻易出了上京,那辽国就会有好戏看了。”那汉人神秘一笑,却不明言。

    完颜乌古乃也是聪明人,不用他明说都知道,上京城中有人意图不轨。这种事情,女真族里也发生过很多次。女真是由许多部落聚集起来的,先前最大的部落并不是完颜部。而经过一番争斗之后,完颜部才机缘巧合,成了最强大的部落,并收服了不少散落在外的部落,如服白山、耶悔、统门、耶懒、土骨论等。

    完颜乌古乃雄才大略,他野心勃勃,前期投靠了辽国。在他有意的引导下,生女真分裂为亲辽与抗辽两大阵营。完颜乌古乃从此小心翼翼的讨好辽国,同时,借助辽国的力量逐渐消灭抗辽的部落,从此,其他部落与辽国一天天疏远,而完颜部落与辽国却一天天的亲近,完颜部落成了辽国在生女真的代理人。同时,他仿造辽**事政治制度,不断开化。这时又通过大顺来使,接触到了汉人文化,借中原文化进一步开始强盛起来。

    就这样,统一了生女真各部之后,完颜乌古乃开始有意疏远辽国,准备另起炉灶,自己单干。而耶律洪基也知道此人的野心,反叛无常不过是为了求取利益最大化。不过日益的骚扰,让辽国不胜其烦。这汉人就有些猜错了,耶律洪基是真有把生女真灭掉的心,最不济也要像熟女真一样,并入辽国。

    正当完颜乌古乃思索的时候,那汉人突然问道:“族长,为何这猪肉,在你们手上,竟毫无膻味?”

    完颜乌古乃回过神来,说道:“天使有所不知,我们养猪,皆要阉割。若是不阉割,则肉味过重,无法下口。”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那汉人“哦”了一声,暗暗把这个秘诀记在心中。完颜乌古乃不知道的是,他虽化身商人,其实是大顺最神秘的机构——监察司中的监察士。而且非得是监察士中的佼佼者,才学得会女真话。而这人又是边军出身,能辨识女真人的战斗力。

    初初见到女真人的时候,这监察士内心非常震惊。虽然女真人装备简陋,可全民皆兵之下,人人都是骑射高手。再加上食肉多,族中勇士力气甚大,肉搏之时所用兵器都极为沉重。可见女真人之骁勇,最厉害的契丹人,也不过如此。若非人数太少,恐怕早就成了气候。

    看到这,这监察士对亲政不久的小皇帝更是钦佩不已。若非他慧眼如炬,又怎么会远在千里之外,便能知道女真人的厉害?更神奇的是,陆承启早就断言,女真人不可尽信。看到完颜乌古乃玩弄自己族人于股掌之上的技巧,这监察士更是深以为然。陆承启还断定,女真人才是大顺日后劲敌。按照女真人的发展势头来看,再过得过二三十年,女真人超过五十万的时候,契丹人恐怕都要为之头疼了。

    好在大顺与女真之间,尚隔着辽国和高丽两个国家,还不需要过于担忧。想到这,监察士更是佩服陆承启的运筹帷幄了。只是不知道这小皇帝能否在他有生之年,收回汉时故地?

    ps.追更的童鞋们,免费的赞赏票和起点币还有没有啊~515红包榜倒计时了,我来拉个票,求加码和赞赏票,最后冲一把!(未完待续。)

第三百九十五章:人口才是根本!

    【播报】关注起点读书,获得515红包第一手消息,过年之后没抢过红包的同学们,这回可以一展身手了。

    就在这监察士自己沉思的时候,完颜乌古乃又问道:“天使,不知上国给我女真这么大的帮助,真的就是为了帮助我们脱离辽国的控制?”

    这监察士笑道:“族长,我们圣上说过一句话,叫做敌人的敌人是朋友。辽国是我大顺最强的敌人,辽国的敌人,自然是我大顺的朋友。我大顺与女真交好,这不是很正常吗?”

    完颜乌古乃也知道,单凭自己这么说,肯定套不出这监察士的话。不过想一想大顺的手段,真的是神鬼莫测。居然能把兵器、粮食运往女真,却使得高丽、辽国毫无察觉。虽说大顺也与女真有一小段接壤的领土,可毕竟女真名义上还是臣服辽国的。大顺能这般大批量的运送兵器、粮草,却始终不走漏风声,真的有些难以想象。

    完颜乌古乃心中也有些惴惴不安,若是日后女真在大顺的资助下强大起来了,那依照大顺的手段,届时女真的领地内,岂不是遍布大顺渗透进来的探子么?以女真人的人口基数,就算再拼命的繁衍,过得百十年,也不过是人口翻番罢了。要想成大事,就不能把契丹人、室韦人、奚人、汉人等斩尽杀绝。反而要倚重他们,不然凭女真这点人口,想要控制这么大片土地是不可能的。

    那时候,岂不是让大顺为所欲为地在他们中间安插探子了吗!别看完颜乌古乃现在这副卑躬屈膝的模样。他心里头可明白着呢。只是现在他别无选择。要想尽早脱离辽国的控制。另起炉灶,就必须倚仗大顺的帮助。单凭女真族这点人,想要成就大事太难了。

    即便是现在的生女真,也不是铁板一块。亲辽派和反辽派几乎各占一半,虽然都服从完颜部的领导,可完颜部也不是能号令所有人的。完颜乌古乃这才觉得心里烦啊!

    这不,他要继续用言语试探,大顺到底能帮女真到什么地步。不然多疑如他,怎么可能甘心被大顺当枪使!只听完颜乌古乃说道:“那上国圣上对待朋友又是如何呢?”

    那监察士吃完了一大块野猪肉,意犹未尽地把面前的烈酒一饮而尽,喝道:“好酒,好酒啊!族长啊,我们圣上常常说,这豺狼来了,迎接他们的有长枪;这朋友来了,自然是美酒奉上。我大顺的诚意族长也看到了,不计报酬的赠送你们兵器粮草。只是这人口嘛,实在没办法。这点就要族长自己想办法了。掠夺高丽人口,倒是很不错。上一次咱们不是很成功吗!不过呢,高丽也不傻,被你们偷袭一次后,肯定会加强防守的。这时候,就要来点有吸引性的政策了。”

    完颜乌古乃奇道:“吸引性?”

    “没错,就是吸引性政策。比如说辽国的赋税很重,你们就减低赋税,甚至不要赋税。反正你们现在也披着辽国藩国的虎皮,一些契丹人不明所以,肯定会往你们这边举家而投。反正不论契丹人还是女真人,搬家对你们来说根本就不算事。哪里像我们汉人,就是死,也要讲究个落叶归根……”这监察士突然有些感慨,叹声说道。

    完颜乌古乃却没听出这监察士话中的寂寥之意,而是急切地追问道:“天使的意思是,不惜一切代价,把人口都弄到我们女真来?可是我不能保证,我的族人会怎么对待他们啊……”

    完颜乌古乃说得是实话,不管是契丹人还是女真人,对于外族人向来是很忌惮的。若是一两个,对他们造不成什么威胁,他们或许会置之不理。但若是一大群,女真人就有点慌了。毕竟他们人口不多,要是这些人图谋不轨,处理起来也是个大麻烦。

    这监察士也算是精通女真的人,明白完颜乌古乃心中的顾虑,笑道:“就如同安置高丽人一样,把他们圈养在土地上就行了。我知道,黑水旁,有大片荒地和草原。届时契丹人养牛羊马,高丽人种地。只要他们手里没有兵器,想造反都难!”

    完颜乌古乃闻言大喜过望:“妙计,天使果然好妙计!”

    这监察士拿起桌上的丝巾,抹了抹油腻的嘴唇,说道:“既然族长已经明白怎么做了,我的任务也完成得差不多了,是时候该回大顺去了。多谢族长你的款待,我明日一早便走。”

    完颜乌古乃惊愕地说道:“天使为何这般着急,便是再晚些也无妨啊!”

    “不了,我要急着回去给圣上复命呢。对了族长,你且看看还需什么,我回去之后奏请陛下,一定给你们争取到。”这监察士不咸不淡地说道。

    完颜乌古乃是全然不知厚脸皮是什么意思,大顺暗使这几次过来不知带来了多少女真急需的物品。兵器、粮食、盐、茶等,还有商人带来了女真贵族喜欢的丝绸、蜀锦什么的,都是女真族里最稀缺的。完颜乌古乃看了,也完全出乎了意料之外。更难得的是,这暗使还带来了一马车的铜钱,这可是在辽国中的硬通货啊!

    除了黄金以外,大顺的铸币就是大顺周遭国家的硬通货,甚至比辽国的铸币还要受欢迎。没办法,谁叫大顺的经济远超周围诸国呢?

    要是现在有什么世界各国经济统计,估计大顺要占到全球经济的四分一强吧。要知道正史上,宋朝即便屡屡被外族入侵,可经济却是占到全球的三分一的。

    完颜乌古乃此刻也不知道再要求什么了,再厚脸皮也要知道有个度。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这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软,大顺的要求,女真是要照做的。完颜乌古乃也明白,这些物品,算是大顺自个愿意帮助女真而送来的。要是他开口了,就是从属国关系了。到时候大顺要你跟辽国硬碰硬来一仗,你打还是不打?就算你不打,大顺把这事弄得天下皆知,耶律洪基知道了,他会怎么想?那时候女真是跳入黄河都洗不清了!

    ps.追更的童鞋们,免费的赞赏票和起点币还有没有啊~515红包榜倒计时了,我来拉个票,求加码和赞赏票,最后冲一把!(未完待续。)

第三百九十六章:完颜劾里钵

    【最新播报】明天就是515,起点周年庆,福利最多的一天。除了礼包书包,这次的515红包狂翻肯定要看,红包哪有不抢的道理,定好闹钟昂~

    完颜乌古乃虽然出身在女真,但他的心计完全不输那些在官场上打滚了几十年的老油条。知道大顺对女真没安什么好心,自然不肯钻这个圈套,而是装出一副感激的模样,说道:“上国给予我女真这么大的帮助,我女真感激不尽。要是再开口讨要,那就是我女真贪得无厌了……”

    听了这话,这监察士心中暗骂了一句:“老狐狸!”

    嘴上却说道:“此事也不急,完颜族长好好想想,明日之前报给我便是了。只要是完颜族长需要的东西,想必陛下一定会尽量满足的。你们也是不容易啊,在这冰天雪地里面,生活了这么些年……好了,我去歇息了,完颜族长再考虑考虑吧!”

    说罢,这监察士站起身来,挑开营帐便出去了。此时已至深秋,长白山的第一场雪就快要降下来,时近黄昏,已然感到阵阵凉意。先前在营帐之中,还有火炉可以烤火。这一出来,顿时感到寒意扑面而来。这监察士捂了捂身上的皮袄,向自己的营帐走了过去。

    他前脚刚走,后脚一个穿着华贵的女真人便走进了营帐,喜滋滋地对完颜乌古乃说道:“阿玛,大顺的汉人真的太大方了,居然给咱送来这么多东西!”

    心中正烦着呢,听得这人这般大喊大叫的。完颜乌古乃心里就不爽了。皱眉说道:“嚷嚷什么呢。都好几十岁人了,阿玛在你这个年纪,已经不知道征服多少部落了!”

    这人满心欢喜被当头浇下一盆冷水,有点摸不着头脑,说道:“阿玛,你不高兴吗,汉人给我们送来这么多东西,我们就是打一百次草谷。也不见得有这些收入啊……”

    完颜乌古乃叹息道:“劾里钵,你几十岁人了,这都看不明白吗?大顺的汉人给我们送来这么多东西,可曾安了好心?汉人有一句话,叫做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汉人这是要我们同辽国拼个你死我活,他们好从中获得最大的利益。”

    完颜劾里钵很是不解:“可我们与辽国,不是早就撕破脸皮了吗?”

    完颜乌古乃说道:“你还是太嫩了,我们只是在辽国边境骚扰一番,全然没有触动到辽国的筋骨。更何况。我们从来没有打着旗帜,说要与辽国做对。只要我们一天没有竖起反旗。辽国就不能拿我们怎么样。就算派大军来了,我们也可以诘问他们。每年该给的进贡,我们也没有短了他们的。辽国有什么借口,说我们造反?”

    完颜劾里钵有些明白了:“阿玛,你是说,要是辽国派出大军讨伐,我们完全可以咬定,是族人擅自做的主?”

    完颜乌古乃说道:“没错,总算比你那不成器的兄长好多了。”

    说了这句话,完颜劾里钵有些黯然,说道:“阿玛,我有一件事想问你很久了,为何你不喜欢兄长?你不喜欢兄长也就罢了,为何还要取了他的性命?说到底,他是你的儿子,我大哥啊!”

    听了这话,完颜乌古乃登时大怒:“混账,这些话,是谁跟你说的?是不是你的额娘?我早就知道,那婆娘头发长,见识短,懂个什么!”

    完颜劾里钵沉默着等他咆哮完,才低声说道:“没人跟孩儿说这些,这些都是孩儿自己看出来的。阿玛派去送酒的巫师,酒醉后说出了这个秘密……”

    完颜乌古乃沉着脸,说道:“是他?”

    完颜劾里钵说道:“我知道大哥性格暴戾,经常喝醉了酒顶撞额娘。可大哥本心不坏啊,他还是尊重阿玛额娘的……”

    “这个逆子,不提也罢!劾里钵,你和你大哥不同。你有勇有谋,阿玛没有第二个子翤了。今后,肯定是你继承阿玛的位置。你以为你大哥真的对你好,不过是看你好欺负而已!哼,他暗中与其他部族勾结,想要推翻我们完颜部,真道这事阿玛不知道!他也是天真,若是完颜部没了,他又凭什么统领女真?”完颜乌古乃一脸阴沉的说道。

    完颜劾里钵说道:“可是阿玛,都是你从小看不起大哥,大哥才会如此铤而走险的啊!”

    “反了你,居然敢这么跟你阿玛说话?去,滚出去,给我在营帐里好好待着,什么时候想通了,什么时候才可以出来!”完颜乌古乃对着完颜劾里钵,就是一阵大骂。

    完颜劾里钵还想说什么,却被冲进来的女真族勇士制住了,劝道:“劾里钵,少说两句吧,族长气在头上呢,跟我们走吧……”

    完颜劾里钵出了营帐之后,完颜乌古乃气得把桌上的盘子、猪肉、羊腿都扫到了地上,吓得在一旁侍奉的女奴簌簌发抖。

    “真想气死我啊,这两个逆子。一个意图谋反,一个却为一个造反的逆子说情!他也不想想,要是完颜乌骨谋反成功了,我死了他还能做到我的位置上?真是天真!还有那大顺,打得好一手如意算盘,要我女真去打头阵,真道我女真无人?”

    完颜乌古乃果然不是省油的灯,居然这么快就看穿了陆承启的用意。可这是他所不能拒绝的诱惑,有了这笔金钱,他就可以笼络更多族人的心,也能把完颜部抬到一个更高的地位上。至于后果虽然严重,可处理得好的话,完全可以避免辽国攻打的。大不了全族退居到深山老林里去好了,等到风声一过,再出来也是那样。反正女真人本来就是一个渔猎民族,在深山老林里面一样也可以讨生活。要是契丹人不依不饶,大不了就打一仗。反正这些年来,早就看穿了契丹人的虚实,即便是宫帐军,想来也好不到哪里去。野战中,这些老爷兵绝对不是女真人的对手!

    女真人的驻地中,另一处营帐里,是监察士和押运马车的车夫们住的地方。监察士正就着兽油的灯,展开一张宣纸,开始记录今日的所见所闻。这是经过监察司训练的暗探所必需掌握的技能,这监察士迟疑了一下,还是把阉割公猪能去膻味的办法写在了记录里面。

    这是一本记录女真人的战斗力,生活习惯,以及性情的具体情报,是他贴身收藏的。写完之后,吹干墨汁,便折叠了起来,放入了怀中。见车夫们都沉睡了过去,他也吹灭了灯,和衣而卧。

    ps. 5.15起点下红包雨了!中午12点开始每个小时抢一轮,一大波515红包就看运气了。你们都去抢,抢来的起点币继续来订阅我的章节啊!(未完待续。)

第三百九十七章:孤臣

    【最新播报】明天就是515,起点周年庆,福利最多的一天。除了礼包书包,这次的515红包狂翻肯定要看,红包哪有不抢的道理,定好闹钟昂~

    翌日,在数千里之外,大顺境内,长安城皇宫之中。

    这一日是例朝,不到卯时,陆承启就要起身了。在宫女的服侍下,穿上龙衮,戴上通天冠,脚着黑舄,再化个淡淡的妆,配上陆承启刻意蓄起的稀疏的胡须,还真的有那么一股皇帝的威严范。

    这龙袍可是很有讲究的,由绛纱袍、蔽膝、方心曲领及通天冠、黑舄组成。大顺复汉代之制,也采用了红色作为龙袍的底色。而龙袍上的九条五爪金龙,也是很有规律,在胸前、背后各绣一条,左右两肩前、后膝盖处各绣一条,还有一条绣在衣襟里面。

    为什么龙袍要绣九条龙呢?因为古代帝王受《周易》的影响,崇尚”九五至尊“。《易·乾》中说:“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就是说这条龙已经飞上天了,达到了最高境界,意喻着皇帝就是至高无上的存在。也是因为这样,所以皇室建筑啊、家具啊和生活容器啊等等多用九和五这两个数字。

    这龙袍可是用用蚕丝中最好的辑里湖丝作为龙袍经纬线的,而且规定除了皇家之外,任凭是谁都不能用这种蚕丝。而龙袍的做工乃是缂丝所成,具体的叫法是“连经断纬”,非高官达贵不能用。

    而大顺的皇帝除了红色的朝服外。常服则是由紫色、朱色、黄色、黑色、褚色等组成。有绣着游龙的。也有不锈游龙的。反正陆承启最喜欢的便是不锈游龙的紫色常服,方便他可以随时微服私访。

    心中微叹皇家用度奢侈后,这繁琐的穿衣化妆总算弄好了。在强壮内侍张五伞盖,四宫女执四团扇的簇拥下,陆承启于奏乐声中,缓步从大庆殿而入,直往他的龙椅走去。待得陆承启安坐之后,贴身小太监才扯着嗓子喊道:“皇上驾到。宣百官入殿觐见上朝!”

    百官这才敢鱼贯而入,不到五品的京官,只能在大庆殿外候着。百官按序排列好之后,贴身小太监又喊道:“百官参拜皇上!”

    “臣参见陛下,陛下圣安!”百官异口同声地说道,同时深深地对着陆承启一鞠躬,差点要把腰给折了的样子。

    陆承启已然见怪不怪,中气十足地说了声:“众卿免礼平身!”

    听了这句话,百官这才敢抬起头来。陆承启再问道:“众卿可有要事上奏?”

    话音刚落,御史中丞李然毅然出列。陆承启见又是他,心中苦笑不已。李然却正气凛然地端着朝笏说道:“陛下。臣有要事启奏。”

    陆承启推脱又不是,可实在是怕了这老顽固。无可奈何之下,只得说道:“准奏!”

    这些时日以来的例朝,李然似乎找准了陆承启的弱点。他在也不会没有逐个弹劾官员了,而是在陈诉一些事实。只是这些事实是怎么得来的,陆承启很是怀疑。在李然说完之后,他都会召见监察司司长许景淳,让他去调查一番。

    不查还好,一查还真的有猫腻。不得不说,在为国谋事之上,李然这个老顽固还是很用心的。但总是这么频繁召见许景淳,总是会抬高监察司的地位,陆承启可不想监察司变成另外一个锦衣卫什么的。本来呢,监察司虽然领着从四品武官之职,而且是实职,却并没有上例朝的权力。现在陆承启为了避免麻烦,让许景淳上例朝,主要工作便是,一旦涉及到各路府的事,许景淳记在心中之后,回去就会派人去暗探。得到确切消息之后,才回禀陆承启。这样的事情,也只有监察司能做了。

    许景淳看到了他最主要关注的李然已经出列奏对,连忙集中注意力。要是陆承启日后等不到他的暗报,恐怕他又要被宣进垂拱殿臭骂一顿了。这在别人看来,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可对与许景淳这个孤臣来说并不是好事。

    现在朝中的官员,哪一个不视监察司为眼中钉。奈何畏惧小皇帝的威势,才不敢过分表现出来。只是上例朝的时候,不论文武官员,都下意识地与许景淳隔出一段距离。这些小动作,高高在上的陆承启看得一清二楚。他却什么都没说,本来他便是要许景淳做一个孤臣的,不是孤臣的话,他还不敢用哩!

    李然可没有管其他人的目光,而是朗声说道:“臣昨日听闻一则消息,在江南东、西路上,有不少不法商人和当地官吏勾结一起偷漏商税。此事关乎国体稳定,若是不加治理,恐此污吏会贻害大顺!望陛下明察!”

    陆承启倒是有些惊讶,李然一向不关心商税的,曾放言说重商必会导致国家弊政丛生。可今日怎么突然为商事而上奏了?

    说起来,许景淳和李然是一类人,在陆承启的眼中他们都是孤臣。孤臣好啊,不会结党营私,用起来也得心应手。只是他们在朝中人缘不好,想要他们去办大事可是难的紧。

    陆承启这番念头只是在心中一闪而过,便开口说道:“那依李卿的意思,该怎么办?”

    李然说道:“陛下,以臣愚见,乃是我大顺官制不合理造成的。”

    陆承启倒是有点惊讶了:“哦,李卿且说说看。”

    “陛下,各地路府胥吏,皆为各衙门主官所聘。除了捕快一应人等为世袭外,余者皆为主官幕僚。依臣所知,这些污吏,皆为本地乡民。而我大顺外放官员,任期不过三五载。即便主官离职,胥吏也会继续做下去。他们熟知衙门例规、各项条文、风俗民情等。若这胥吏为良吏,大顺境内自然太平。可若是这胥吏为污吏,侵占民田,伪造税产簿,偷盗税款等等罪行罄竹难书!如此一来,民怨想必极大。而衙门主官不是本地之民,若是此污吏不配合治理一方,便形成主官被架空,胥吏揽权,这置皇权何在?臣恳请陛下,痛下决心整顿吏治,还大顺清明官场!”

    李然正气浩然的模样,陆承启也难得一次正视他的意见,顿了一会,才缓缓地说道:“众卿以为如何?”

    ps. 5.15起点下红包雨了!中午12点开始每个小时抢一轮,一大波515红包就看运气了。你们都去抢,抢来的起点币继续来订阅我的章节啊!(未完待续。)

第三百九十八章:整顿吏治

    陆承启这么一问,整个大庆殿中的文武百官都沉默了,一个个低着头,好像地上有钱一样。其实胥吏的污渎,他们又如何不知?只是此乃官场潜、规则,至今未曾说破罢了。

    谁能预料得到,李然这个老顽固居然把这个潜、规则堂而皇之地告诉了小皇帝,这不是要自己难堪么!哪个衙门里面没有胥吏啊,他们这些官老爷平日里无所事事,只负责最后的审核既可。至于繁重的工作,全是这些胥吏在做。长安城作为大顺京城,吏治还算清明。而越是远离长安城,这污渎之吏便越多。天高皇帝远,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

    陆承启皮笑肉不笑地说道:“怎么,都哑巴了吗?众卿是知道朕的,眼里可容不得沙子。若是这污吏这般欺上瞒下,引起民怨,朕如何能轻饶?监察司何在?”

    许景淳正竖起耳朵听着呢,突然叫到他,也是一时间反应不过来。隔了好一会,才明白这是在叫自己,连忙说道:“臣……臣在!”

    陆承启有些好笑,说道:“许卿啊,你给朕说说,这到底是不是真的?”

    监察司的暗探遍布大顺境内,哪里有监察司不知道的事?这等事情,早就递上监察司的案头上了。只是牵扯过大,监察司业丞乐荃建议此事先缓缓。他说得也在理:“监察司是陛下的耳目,我们自作主张,万一惹怒的陛下,你我担当得起吗?再说了,此事牵扯的官员。起码不在数百人之下。同时得罪了这么多人。即便是陛下。也难以决断。要是我们贸然提出了,岂不是要置自己于险地之中?”

    许景淳听了,便打消了这个主意。结果还不到两个月,李然便把这事提出来了。许景淳刚刚也是暗暗佩服这个硬骨头,天不怕地不怕,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份胆略,便是任何一个自诩为清官的官员所做不到的。

    听得小皇帝询问自己的意见。许景淳连忙说道:“回禀陛下,确有此事。只是陛下整顿官场以来,此类案件也不算多。臣想着,陛下日理万机,这等小事就不要劳烦陛下了……”

    陆承启一听这话,登时便拉下脸来,斥责道:“什么叫小事?关乎百姓的事,算是小事吗?你们皆是朝廷重臣,给朕记住了,民生无小事!即日起。要是给朕知道谁跟百姓过不去,朕就跟谁过不去!许卿。你明白吗?”

    许景淳吓得连忙跪倒在地,口中称知罪。文武百官见他如同一条狗似的在地上趴着,总算出了胸中的一些怨气。只是唯有一部分人明白,这是小皇帝的手段,分明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啊!

    陆承启借此事立了威,便是他一手扶持的许景淳,都丝毫不留情面。这让清官心里头明白了,这小皇帝是来真的,真的在为百姓做事。这样心系民生的皇帝,自文宗以来,又有哪个真正做到了?难不成大顺中兴,真的要在这个未及弱冠的小皇帝手中实现吗!

    陆承启见百官皆默然,便知道他的这番话起作用了。见许景淳还趴在地上,心里有些不爽,说道:“起来说话,给朕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

    许景淳得了小皇帝的金口免罪,连忙爬将起来,端着朝笏老老实实地说道:“陛下,两月前吉州监察司送来一份暗报,便是吉州知府衙门的几个胥吏,伪造地契,强占民田一案。臣想着,此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要是有人诬告,臣贸然启奏陛下,却发现是乌龙案,这不是给陛下难堪么!所以臣星夜派出监察士,明察暗访。奈何这江南西路多水网,且离长安有三千多里路程。便是乘舟而下,也需些时日。再加上查案,更是耗费时日了。这不,两月过去,昨日那监察士才返京递上证据。臣原本打算下了例朝,再向陛下禀告的。却不料被李中丞抢先一步说了出来,臣有所失职,请陛下责罚!”

    监察司的事情,除了许景淳,便是陆承启也知之不详。但监察司里面也有忠于陆承启的暗探,专门负责记录监察司里面的不法之事,料那许景淳也不会说谎。

    听了许景淳的说辞,陆承启不置可否,而是说道:“既然证据确凿,那众卿有什么好的办法?朕也尝闻,一些胥吏实在可恶,欺行霸市不说,现在连强占民田的事都做出来了,这比地痞流氓更为可恶!看来,这胥吏须得好好整治一番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上一年的贪官整治,文武百官现在回想起来尤觉血腥。一夜之间,不管重臣还是芝麻小官,统统下狱。秋后,竟有两百多人头落地。血淋淋的场面,让这些劫后余生的官员犹自心惊。现在血案又要再次重演,他们怎么会不心惊胆战?

    陆承启的话音刚落,左谏议大夫云枫便出列说道:“陛下,此事不宜操之过急啊!”

    “哦,难道云卿有了应对方案不成?且说来,让朕听听!”陆承启早就知道,这左谏议大夫云枫是有案底的。先前吴显祉告发奏折上,便有他的名字在列。只是他见机很快,把全部家产捐出了事。见他认罪态度良好,陆承启也就不追究了。云枫的办事能力还是有的,就以观后效算了。

    今日见他出来,陆承启还以为他痛改前非呢,没想到他接下来的一句话,却远出陆承启的意料之外:“陛下,胥吏之制乃是太祖所定,万万不可轻易动摇啊!陛下可知,这天底下胥吏,何止千万?要是他们不做事了,我大顺的机构便瘫痪了啊!请陛下三思!”

    陆承启愣了一下,这层倒是他所没料到的。虽然云枫不知出于什么心态,才说出这番话。但道理是摆明的,大顺的官僚机构,便是朝廷——地方官——胥吏组成。其中大部分的琐事,便是胥吏完成的。而地方官,只需把奏折写好,便有了吏部考核的政绩,这样他们的官途便畅通无阻。这般一来,地方官和胥吏便达成默契,互不干扰,这才滋长了胥吏的气焰。近百年积弊下来,地方官基本没有处理政务的能力,全凭本地人的胥吏撑着地方政务。要是这些胥吏“罢工”,大顺的政令,肯定会陷入瘫痪之中。

    “看来蛮力解决是不行滴,要想个法子才是……”陆承启心中琢磨开了,可是什么法子能政治吏治呢?陆承启一时间也没有头绪……(未完待续。)

第三百九十九章:十品官制

    一时间,陆承启也没想出什么办法,只好把这个皮球踢回给左谏议大夫云枫。只听他缓缓地说道:“那依云卿看来,此事该如何解决?”

    云枫听了这话,苦笑道:“臣只是知道,不可轻易动摇国本。至于如何解决,臣暂时也没想出什么好点子来。不过,陛下英明神武,殿中诸位亦是国之栋梁,想必此事定有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

    陆承启笑骂道:“就你滑头!罢了,朕也是知道你们的,不过是怕牵连到你们自己!徐卿,你听了这么久,可有什么办法?”

    内阁首辅徐崇光,前些时日才被加封为太傅,享正一品俸禄,整个大顺就他一人,连之前的杨太师都有所不及。既然拿了这么多俸禄,当然行忠君之事。听得陆承启叫到自己,徐崇光也躲不了。只好端着朝笏出列,说道:“陛下,此事确实不能操之过急。吏治崩坏,只是个案罢了。依臣所知,乃是路府父母官所给钱银过少引起的。”

    “哦,竟有此事?且说来,朕也好见识一番。”陆承启微微觉得意外,这个观点他倒是第一次见到。

    为何陆承启信任徐崇光?就因为这个老头审时度势很准,能一针见血地看出陆承启到底想要达到什么目的。而且该他表现的时候,他总是能恰到好处地把陆承启想要的结果说出来。这样的下属,哪个老板用得不得心应手?

    只听徐崇光正色道:“这就要从陛下调整我等俸禄说起了。众所周知,这些胥吏不是由朝廷奉养。而是哪个官员需要幕僚,便自行招募。可问题就在此。我朝的官员俸禄极为不平衡。就拿臣来说。一月俸禄到手。竟高达百贯之多!但县令、县尉、主簿能有多少俸禄?亦臣所知,不过十贯钱。即便三人加起来,亦不过三十贯钱罢了。这点钱,须得养起一个衙门近二十余人的胥吏,还是嫌少了点。”

    陆承启听到这,哈哈大笑道:“怎么,徐卿是向朕诉苦,想要把你们的俸禄提一下?”

    徐崇光说道:“陛下明察。此乃实情,非臣杜撰。”

    陆承启不置可否,说道:“朕是算过的,你们的俸禄,若是以养活一家人,省点开销的话,完全够用。朕就不明白了,为何你们一定要雇佣幕僚?难道衙门的事,这么多官员,都完不成么?”

    说完。陆承启的目光射出两道凌厉的光芒,扫视了一下大庆殿中的群臣。随着他威严日增。现在已然无人敢接触他的眼神了。徐崇光开了这个头,见陆承启有些恼怒,只能接着硬着头皮说道:“陛下,切不能如此来看。这胥吏制度,自古便存在。若是全部把政务压在各个衙门主官身上,就是三头六臂,分身有术,他也完不成这么多事啊!胥吏是肯定要的,切不能因噎废食。臣相信,多数胥吏还是奉公守法,贪赃枉法之辈,不过少数。”

    陆承启还是不明白,说道:“那徐卿,为何朕听说尚有四百多官员在候着实缺哪?难道这些官员就比不得那些胥吏?胥吏能做之事,他们便做不得?先前事情太多,朕也不知道如何安置他们。现在好了,既然此事说开,朕也把话明说了吧。这些领着阶官的官员,到底是在浪费国库钱银。说白了,这便是冗官!在朕看来,任何人都是有用处的,朕都要每日不停地处理政事,为何他们就能领着俸禄不做事?朕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这些没有实缺的阶官,全都给朕拎去做胥吏!这官名嘛,就叫吏官,品级十级。”

    此话一出,满堂皆惊。陆承启可不觉得这个办法有什么不妥的,官吏官吏,本来就是一体。老百姓眼中,哪里分得清哪个是官,哪个是吏?见到身着差服的,不都是叫老爷?

    可朝中这些重臣,不这么看啊!左谏议大夫云枫当即出列说道:“陛下,此事万万不可啊!”

    陆承启一皱眉,说道:“为何不可?”

    “陛下,自古以来,官是官,吏是吏,怎能混为一谈!《大顺律》有云,吏者,贱职也,子承父职,所世袭。三代内不得科考。陛下,此乃太祖之制,不可轻废!”云枫深深一鞠躬,颤抖着声音恭敬地说道。

    云枫说的是实话,官就是官,吏就是吏。从身份上讲,官是上等人,是人民为他服务的;而吏则是下等人,是为官服务的。“吏”虽然在官府里承担着执法工作,却仍然是百姓,在这个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结构之中,吏相对于官而言是明确无误的下等人。官之所以为官,在于可以“管”人,掌握人的命运,包括“吏”的命运。再者,他们的工作性质不一样。当官的职责是根据自己施政理念发号施令,治理辖区,所谓“一朝把权握,便将令来行”是也。而吏的任务则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为自己顶头上司服务,所谓“文武皆要术,售予官宦家”是也。

    深一步讲,官是政治家,他必须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执政理念;而吏则是技术专家,他要做的是如何通过自己的技术经验将上司的计划一步步实施,并取得最佳效果。百姓常说“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这官是三五年一任,而吏则不然,是“土著而世守”。官是外来的,吏是本地的,官板凳没坐热即去,而吏扎根在此,老子做完儿子做。所以很多时候,主官被吏架空,缘由正是如此。

    陆承启十分不屑什么祖制不祖制的,但大顺以孝治国,这表面功夫不做不行。陆承启怒极而道:“先前朕问你有办法没,你说没有。现在朕拿出办法来了,你又推三阻四,难道这就是你的为官之道吗!”

    此话一出,云枫连忙跪倒在地,说道:“臣不敢!”

    这时,很多人便觉得陆承启有些朝纲独断了。右谏议大夫钱宗方向来和云枫穿一条裤子,现在见老友被责骂,他连忙出列说道:“陛下勿动怒,云大夫也是为了国政嘛!依臣愚见,这十品官制,陛下还需斟酌一番。如若不然,臣恐怕天下士子要激愤难耐,纷纷击登闻鼓,请陛下裁撤此制……”(未完待续。)

第四百章:别以为朕不知道!

    陆承启静静地听着右谏议大夫钱宗方的说辞,似乎也很有道理。但其中的原因,恐怕不会如此简单吧?至于士子会闹事,陆承启先前是没有什么考虑。可他并不怕,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再加上手握报纸这等利器,这些秀才举人又怎么能摆弄舆论呢?

    钱宗方一说完,便有人出来附议道:“陛下,钱大夫说得在理,臣附议!”

    有了领头羊,自然会有更多人跳将出来。“臣附议!”

    “臣亦附议!”

    ……

    静静听他们说完,没人再出来附议的时候,陆承启才冷笑道:“你们说得似乎很有道理,但你们真的以为朕不知道吗!你们不过是怕胥吏都有了官身,便与你们同起同坐,你们先前积累的威严便一扫而空。哼,打得好一手如意算盘,好一手如意算盘!”

    这句话诛心,吓得那些出列的官员都像云枫那样,皆跪倒在地,说道:“臣等不敢!”

    陆承启好笑道:“你们有什么不敢的,为了你们的面子,你们什么都敢做!可你们得问问朕答不答应啊,问问天下百姓答不答应啊!别以为朕不知道你们打得是什么主意,以为天底下百姓这么好糊弄?朕告诉你们,今日你们糊弄百姓,明日百姓便糊弄你!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你们读的圣贤书去哪了?民心是你们能糊弄的吗?吏治崩坏,是百姓在受苦。你们食君之禄,却不行忠君之事,一心扑在你们自己的利益上!”

    陆承启毫不留情地把话挑明,这些出列的官员听得冷汗直流,心中皆道:“如此君王。实所未见!”为什么从来没见过?那是因为陆承启直接命中官场中的利益勾当,让他们觉得无处遁形,才如此惊惧。

    陆承启也知道,如此不给他们情面,他们定然怀恨在心。可他不在乎,这些心思不在国事上,不在百姓身上的官员,一个他都嫌多。既然现在看出来了,便给了一个眼神给许景淳。许景淳也是聪明人,很快便会意。暗暗把这些官员记录在心,等着陆承启的事后处置。

    环视了一下跪倒一片的大臣。陆承启冷笑道:“先前朕说过,谁跟百姓过不去,朕就跟谁过不去!这些胥吏如此可恶,即便情有可原,也是为恶一方,如何能赦免?十品官制,朕是一定要实行的,你们劝阻也是没用!吏部尚书何在!”

    听得陆承启喊话,吏部尚书吴显祉连忙出列说道:“臣在!”

    “下了例朝,你立时整理出各个路、府、州、县所缺胥吏,把无实职的官员派遣出去。至于圣旨,由内阁拟旨,呈给朕审阅。此事刻不容缓,朝廷不养闲人!”陆承启以不容置疑的声音说道。

    “臣遵旨!”吴显祉、内阁十二阁臣一同领旨道。

    “礼部尚书何在?”

    原本老神在在,好似事不关己的礼部尚书冯承平被陆承启这么一叫,连忙出列说道:“臣在!”

    “以礼部之名,诏告天下。此后胥吏亦能科考,不再世袭。十品官制,官吏不再泾渭分明。日后科举,便是从那小吏做起,看政绩升迁,由户部考核。”陆承启淡淡地说道。

    “臣遵旨!”不仅冯承平要领旨,便是吏部尚书吴显祉也要再说一遍,毕竟这事也是有关吏部。

    “刑部尚书何在?”

    一脸严肃的刑部尚书周延华,出列说道:“臣在!”

    “十品官制,即日起写入《大顺律》之中。至于《大顺律》中,有关胥吏不得科考,世袭之说,一律删除。”陆承启淡淡地说道。

    没想到,这国丈周延华丝毫不给陆承启面子,说道:“陛下,依制,若要删改《大顺律》,须得大理寺、刑部、宰辅三方商议,皆通过方可删改。”

    陆承启听了,说道:“怎么,朕说的话,就比不得他们?宰辅都给朕撤销了,哪里还来宰辅?大理寺卿,你来说说,朕这个制度,能否通过?”

    大理寺卿任棋燊连忙出列说道:“十品官制,能加强朝廷对地方控制,自然是好,臣附议!”

    陆承启再把目光转向周延华,说道:“周卿,任卿都这么说了,你还有何话?”

    周延华不卑不亢地说道:“臣并不认同,但陛下若一意孤行,臣领旨!”

    现在摆明了是陆承启朝纲独断,他即便有心反对又如何?连宰辅陆承启都不设,即便是现在权力最大的内阁首辅徐崇光,也没有提出异议,他一个六部之一的刑部尚书,能做得了什么?识相的官员,早就明白了小皇帝是下了决心要整治吏治的了。现在谁出头,谁倒霉。没看见已经跪倒一片了吗,这些人说不定就已然上了小皇帝的黑名单了。

    “十品官员俸禄为一月八贯钱,由户部理清胥吏人数,登记在册,统一分发。以后不在名册上的胥吏,皆为伪吏。伪吏之徒,杖责二十,罚款二十贯,三代不得科考。至于先前监察司查到的污吏,一律捉拿,依法处置。”

    陆承启声音洪亮,大庆殿中诸臣听得清清楚楚,话音一落,职责在内的官员只好说道:“臣领旨!”

    说罢这句话,六部尚书才发现竟只有工部尚书李诫和兵部尚书秦怡康没有涉及在内。至于户部尚书林镇中,礼部尚书冯承平,吏部尚书吴显祉,刑部尚书周延华,每个人都领了旨意,须得承办公事。这么一看,就发现小皇帝此举绝非心血来潮,而是谋划已久。不然一时兴起,又如何筹备得如此缜密,把每一个朝臣的嘴都堵死了?

    其实这十品官制的灵感,都是来自后世的公务员制度。以吏升官,可以观察候选人的办事能力。就如同陆承启所说的,朝廷不养闲人。要是没有办事能力,又不会为民办事的,陆承启怎么能让这种人身居高位?这不是拿自己的江山不当江山嘛!

    吏治清明,官场肃靖,是一个中兴皇朝的前提条件。若是官场腐化,中兴皇朝从何谈起?就凭陆承启一个人,能撑得起整个大顺吗!一个篱笆还三个桩呢,一个人的努力,却有一群贪官污吏扯着后腿,即便有雄心壮志都淹没在官场的勾心斗角之中了。为了杜绝这个局面,陆承启采取的方法便是快刀斩乱麻,长痛不如短痛啊!

    见到自己亲手引导的这个局势,陆承启很是满意。朝廷上的胜利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一个方面,还在民间。陆承启可不怕士子们闹事,而是盼着士子们闹事,才能把这个政令让天下人皆知。手握《大顺民报》,还怕引导不了舆论吗?

    想到这,陆承启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说道:“众卿还有要事启奏否?若无,便散朝罢!”(未完待续。)

第四百零一章:还是钱的问题(上)

    陆承启刚想起身,户部尚书林镇中出列说道:“陛下所说十品官员的俸禄,臣适才略微心算了一番,若是全部胥吏统统改为十品官员,由朝廷出具俸禄的话,我户部一月便要多出具钱银一百五十万贯。我朝官员俸禄,本来就要支出百多万贯。如此一来,国库开支陡然增加。即便再节省,恐怕也要一年支出三千多万贯的俸禄啊!再加上拨给军器监、皇家大学、皇家军校、监察司、各个衙门的款项,国库如何支撑得了?若是再有个什么天灾,如何是好?”

    林镇中端着朝笏,娓娓道来。虽然没有一个字反对这十品官制,可利用国库收支来给小皇帝压力,这个法子真的绝了。陆承启也明白林镇中的意思,再廉明的官员,碰到这种超乎他事情,他的第一个念头还是反对而不是支持。哪怕陆承启利用个人威望弹压下去了,他们也会阳奉阴违,甚至会变相“罢工”,集体称病,以对陆承启施压。这样的事情虽然未曾发生过,但看过了后世天、朝宫廷神剧的陆承启,用脚指头都能想得到。

    政治是一门妥协的艺术,哪怕陆承启权倾天下,也不可能为所欲为。即便他知道十品官制是最适合大顺的制度,可这极大地损害了已经当了官的,和准备通过科考当官的举子们的利益,他们又怎么会妥协呢?

    这些人聪明之处,并不在后人之下。特别是关乎自身利益的时候,他们尤为敏感。这一刻。陆承启面对的对手。是整个士子阶层。要想如同上次整顿贪官那样速战速决。恐怕没有这么容易。只是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内耗上,这个国家又怎么会有发展,不亡国都算好了。

    只是这么多人强烈反对,陆承启即便坚定的意志,都有了些动摇:“难道这一次的步子迈得大了些?不对啊,我不过是顺其自然,就着李然的话头把十品官制度引出来而已。我可真的没有从中动过什么手脚啊!到底还是自己嫩了些,如果再让事情闹得大些。这十品官制便水到渠成了,唉……”

    这些自哀自怨的话,终究是不能说出口。陆承启也知道,若是今日服了软,这十品官制今后就别想再提出来了。前事之鉴,后事之师,这些朝廷重臣也不是吃干饭的。关系到他们自身利益,又怎么能掉以轻心?今日不趁势拿下,给了这些朝廷重臣机会,恐怕这十品官制就要无疾而终了。

    这些念头。在陆承启的脑子里转动着,苦苦寻着解决方案。正愁无人替他解围的时候。眼角瞥见了百官行列前面的御史中丞李然老神在在的模样,心中大喜过望:“是了,是这老小子提出来的问题,怎么他就置身事外了呢?”

    想到这,陆承启立即盯着李然说道:“李卿,依你看,俸禄的问题怎么解决?”

    朝中姓李的重臣大有人在,可陆承启这话一出,谁都知道是在问李然。因为此事李然是那始作俑者,不问他问谁去?

    李然也知道,自己提出这个事情,便不可能置身事外。可他没料到小皇帝这般激进,直接釜底抽薪,把官员的饭碗端掉。论做事,十个官员未必赶得上一个能吏。时日一长,在朝的官员,除了极有能力的以外,谁能保证自己不被胥吏取而代之?这样的制度实在太可怕了,李然虽然显得置身事外,但也吓出一身冷汗。现在轮到他说话了,他立刻把腹中筹备已久的话说了出来:“陛下,臣以为这十品官制,实为不妥。胥吏者,但凡会些诗书,可从未经过科考。若这十品官制推行下去,天下人谁不去争当胥吏?何必费尽心思,寒窗苦读,博取金榜题名?陛下,科举乃我大顺立国之根本,如若这十品官制推行下去,必当酿成大祸啊,望陛下三思!”

    此话一出,不仅陆承启陷入了沉思当中,除了少许朝臣,整个大庆殿跪倒一片,皆言道:“望陛下三思!”

    李然本在朝中无党无派,而且人缘极差。有哪个官员,没有被他或他的御史台弹劾过一回两回的?没有被御史台弹劾过的,还不好意思跟别人说自己是五品以上的京官哩!难得见到李然有如此人缘,这么多人顺着他的话求陆承启收回成命,看来这一次真的是打中他们要害了……

    陆承启细细想来,似乎自己也有些思虑不周,若是开了这条捷径,以中国人投机取巧的本事,说不定好事真的变成了坏事。若是按照这个方面去想,李然说得很有道理。

    科举的意义,是为国家选才,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子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大顺的统治社会基础,使得大顺的官僚体制更加先进,更加符合时代的需求。更重要的是,科举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这才是科举的真正目的所在。胥吏的质量参差不齐,若是实行十品官制后,难保会有恶吏,酷吏,为了所谓的政绩好升官而弄虚作假,鱼肉百姓。

    想到可能发生的后果,陆承启总算肯退让一步了:“众卿平身罢,此事确实是朕思虑不周……”

    殿中文武官员见陆承启想要收回成命的模样,大喜过望,异口同声地说道:“陛下圣明!”说罢,一个个喜滋滋地站起身来。

    可陆承启的话还没说完,紧接着说道:“……不过,这十品官制,朕是一定要推行的。至于十品官员如何升迁,以功名、德行为准。若无功名者,不得升迁;不为百姓办事,欺压百姓者,依律处置,免职,终身不得再用;十品官员皆以六年为限,碌碌无为者,也一律免职。朕说过,朝廷不养闲人,既然食君之禄,便要忠君之事。改动便是如此了,众卿以为如何?”

    听了陆承启这话,文武百官谁不明白被小皇帝耍了?只是小皇帝能退让至此,他们也能接受。起码科举出身的十品官员,才能有晋升机会。这么一来,总算身负功名的才是升官正途,和原来也没差多少。只是后进的进士们,要经过底层磨练,才能升官。至于新科进士们的死活,这些文武百官是不会关心的,他们巴不得自己一辈子不致仕,不告老,不乞骸骨呢!(未完待续。)

第四百零二章:还是钱的问题(下)

    “这……”

    大庆殿中,文武百官面面相觑,不知说什么好了。小皇帝推行新政的决心,有谁劝得动?要是宰辅还在的话,或许还有人制衡一下皇帝的权力。可现在改成内阁制之后,内阁和小皇帝就是穿一条裤子的。内阁首辅的撤换难了些,可要是阁臣不合陆承启的心意,随时都能撤换。通过阁臣制衡内阁首辅,所以即便是徐崇光在内阁,也不是一手遮天的。

    如此一来,徐崇光就被动地上了陆承启的战车,想另起炉灶根本不可能。毕竟按大顺官制,先前可是没有内阁的,最终解释权在陆承启手中,想怎么办还不是他自己说了算?

    所以陆承启想要推行新政,徐崇光是不得不配合他,即便心中颇有微辞,也只能下了例朝之后,利用内阁权力把旨意留中不发。然后单独觐见陆承启,阐明利害,由陆承启改动圣旨。这才是徐崇光的做法,不过既然御史中丞李然把徐崇光想说的话都说了,徐崇光也暗中松了口气。

    见没人反对,陆承启也明白了,这便是他们的底线。只是消息传出去后,不知道天下的举人们会怎么想,怎么闹事呢。“不管了,先把朝臣稳定住了,至于那些举人,他们闹便闹吧。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要是触动了律法,正好拿他们开刀。”陆承启心中如是想着,这个例朝上得实在是心累。

    “陛下,那俸禄一事……”户部尚书林镇中见群臣已然败下阵来,他不得不硬着头皮。继续发问了。

    现在的陆承启很想跟林镇中说一句:“不要跟我谈钱。伤感情……”但国库收入确实不够。天下胥吏又太多。要是全都由朝廷发放俸禄的话,确实会让户部捉襟见肘。

    作为一个灵魂穿越的现代人,陆承启的优势便是头脑转得快。他突然反问道:“户部衙门有胥吏么?”

    林镇中不明白陆承启说这话什么意思,脱口而出道:“有啊……”

    “那你们给胥吏多少钱银?”

    “每月四贯钱……”

    陆承启“哦”了一声,“原来朕这般大方啊,既然你们给胥吏每月四贯钱,朕索性便给他们五贯钱吧。至于有阶官的,按阶官官品算。这样算来。每年可节省千万贯开支吧?”

    林镇中此刻也明白了陆承启的意思,苦笑道:“陛下果然圣心独到,臣佩服。”

    陆承启摆了摆手,说道:“林卿莫要忧心国库收支一事,商业发展,远超尔等想象。日后船舶司,是户部收入主要来源之一。各地商税,只会与日俱增,不会减少。只要朝廷控制得当,在大顺境内。商业只会越来越发达……”

    这话一出,群臣皆默然。他们虽然知道商业的潜力巨大。可他们还是不喜欢商人。商人狡诈,且不事生产,专门投机取巧,难以管控。他们恨不得把天下人都圈在土地上,让他们日落而息,日出而作,世世代代皆如此才好。这样一来,人人有田种,人人能吃饱,便达到他们理想中的大同社会了。

    只是作为地主的劣根性,把财富与土地联系在一起,定会使得他们不断兼并土地。按照这个角度来说,这些地主,又何尝不是买卖土地,囤积土地的商人呢!

    陆承启犹兴致勃勃地说道:“……船舶司今年九个月的收益,便有一千五百万贯。如此巨利,商人们岂能不趋之若鹜?明年,船舶司所入定然会再翻番,甚至翻上三倍、四倍都有可能。商税一直稳中有增,若是乐观的话,明年国库税入过亿贯,应当不是难事!”

    说得兴奋之处,陆承启都有些手舞足蹈了:“……若是工部在各个路、府、州、县都修好皇家银行,那届时取缔非法高利贷,由皇家银行放贷,又是国库一笔收入。再加上存取业务,国库的钱银只会越来越多……”

    皇家银行放贷、存取钱银一事,已经不是新闻了。在皇后周芷若的指导下,已经顺利开展了这两项业务。经过监察司的配合,取缔了“非法”民间高利贷,又不遗余力下乡宣传,让农户消除了戒心,真心欢迎。

    这件事已经蝉联三日《大顺民报》的头条,朝中无人不知。皇家银行业务上了正轨之后,陆承启又通过下圣旨,把《银行法》写入了《大顺律》之中,杜绝了大部分法律上的漏洞。再下旨通知户部之后,便把银行业务转交给户部了。因为此事,户部还得再成立一个部门,唤作银行监。这般一来,又使得不少候缺在家的官员,有了做事的地方。

    作为户部尚书的林镇中发现,哪怕皇家银行仅在京兆府一带设立,却已有不菲的收入。只要运作得好,以钱赚钱绝非信口雌黄。可听着陆承启滔滔不绝地说着发财经,林镇中心中顶撞道:“皇上你再会赚钱,也抵不过你所花的钱!”

    陆承启要是知道林镇中心中所想,肯定会说:“会花钱也是种本事!”

    大庆殿中,陆承启滔滔不绝地展望着明年的收入。群臣都有一种错觉,似乎坐在龙椅上的不是皇帝,而是一个满口生意经的市侩商人。

    好不容易点完赚钱的大项目之后,陆承启心中还补充道:“江南路、幽云十六州那边的棉花纺织厂,丝绸厂,各地船坞,哪一项不是进项?这些古人啊,不是缺乏赚钱的机会,而是缺乏赚钱的头脑啊……”

    心中得意洋洋,看着下面群臣,陆承启笑道:“当然,这里面离不开众卿的共同努力。林卿,你还怕国库没钱吗?”

    林镇中心中叹息,端着朝笏说道:“陛下已然运筹帷幄,臣只需俯首听命便是了。”

    陆承启知道他内心一时间难以接受这个事实,也不去计较,而是说道:“众卿还有事启奏否?若无,便散朝罢!”

    这个早朝,已然过去了差不多一个半时辰了。群臣已然饥肠辘辘,年事已高的都有些头晕眼花,差点站不稳。好不容易盼到下朝了,陆承启走下龙椅后,贴身小太监连忙扯着嗓子道:“皇上起驾!”

    群臣端着朝笏,异口同声地说道:“恭送陛下,陛下圣安!”(未完待续。)

第四百零三章:就是要他们闹

    “这个例朝上得真是心累……”

    回到垂拱殿的陆承启,坐在龙椅上,已经两眼望着垂拱殿的九龙屋顶,呆呆地出了神。说真的,他也没想到自己筹划多时的十品官制,就这么猝不及防地说了出口。只不过今天在大庆殿中的局面,非十品官制不能解决。其他办法,不过是拆东墙补西墙罢了。

    胥吏制度,是农耕国家官僚体系中的一部分。朝廷因农税为大头税入,没有多余的财力支付多达十余万的胥吏俸禄,不得已才选择一部分胥吏为朝廷的,有俸禄有名字登记在册。如捕快,狱吏,纲吏(押送官府财物的小吏)等。而其余的,如衙役、师爷、仓吏(看管仓库的小吏)、甲头(催征赋税)、拦头(搜检漏税)、治安吏(维护乡村治安)等,都是由地方官聘请。如果地方官很抠门的话,他们没有收入来源,就只能自己赚外快了。

    在老百姓眼中,这些胥吏就等同于官,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了。收税的时候,拦头多收一点,帮补家用的事司空见惯;甲头催税之时,若想宽容些时日,农户不能不拿些钱银贿赂他们;狱吏更不用说了,探监之时,哪个不被暗中索要钱银过?若是胥吏胆子再大些,同贪官一同盘剥百姓,更是为祸一方。只是他们名字不在官册上,事发了也算不到他们头上,都是只拿贪官而放掉他们。等风声一过,他们又再暗中盘剥。诸如此类,是以胥吏之祸。甚于贪官。

    仿造后世的公务员制度而创出来的十品官制。便能最大程度杜绝这个问题。一来消除官与吏之间的鸿沟。缓解他们的矛盾,使得朝廷外派的官员能真正的掌控地方。这些县令知府,是朝廷统治地方的根基,若是被胥吏架空了,朝廷派去的官员就没有意义了。这二来嘛,自然是保护老百姓。陆承启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他自己也是草根出身,明白底层民众生活的艰辛。若是统治者都忘了百姓。百姓又如何会拥戴这个君主,这个国家?

    陆承启是一个灵魂来自后世的现代人,知道工农力量的强大。民水君舟,此乃至理名言。只要他时时记住为百姓谋福利,那大顺中兴,指日可待。正史上宋明悲剧也不会重演,身为一个穿越者,总不会在科技创新方面输给古人吧?

    正当陆承启想了很多的时候,贴身小太监缓步走到他身旁,小声地说道:“陛下。徐首辅求见。”

    陆承启好似没有听到一样,只等这小太监说了第二遍。陆承启才回过神来:“哦,徐卿来了,宣他觐见吧。”

    这小太监得了谕旨,恭敬地退出垂拱殿后,不多时,内阁首辅徐崇光便径直而入,一躬身口中说道:“臣参见陛下,陛下圣安!”

    陆承启正襟危坐,说道:“徐卿免礼,赐坐。”

    垂拱殿中,已然常备了好几张椅子。先皇时期,这可是从未有过的。小皇帝优渥朝廷重臣之心,确实比先皇做得好。徐崇光心中这般想着,一边坐了下来。贴身小太监备上香茗之后,躬身退出了垂拱殿,顺便带上了门。

    “徐卿来求见朕,定是有什么要事吧?”陆承启端起了面前的茶杯,试了试水温,然后品了一口。这时的茶叶,炒茶技术才刚刚起步,除了贡茶之外,民间的茶叶都是很差的。

    可能徐崇光也是贪恋贡茶,隔三差五就来垂拱殿蹭茶喝。不过,今日来垂拱殿求见小皇帝,他就没那个闲心喝茶了。“陛下,老臣有一句话,不知当说不当说……”

    见到徐崇光吞吞吐吐的模样,便知道这老狐狸为何坐立不安了。他暗觉好笑,这小老头平日里一副镇定的模样,现在惹火烧身了,也和常人并没什么不同嘛!

    “徐卿乃朕的肱骨之臣,如何说不得?徐卿要说之事,是今日例朝的事吧?”陆承启好整以暇,用似乎看透了一切的眼神,盯着徐崇光。

    徐崇光苦笑一声,说道:“陛下果然圣明,老臣所虑,便是此事。”

    “怎么,徐卿觉得十品官制不好吗?”陆承启又喝了一口茶,缓缓说道。

    徐崇光正色道:“陛下贸然推行这个十品官制,可曾想过天下士子的心么?老臣做过贡试主官,知道天下士子皆为这官位而来。若是官吏一体,这些士子会做如何想?陛下,若是天下士子闹事,后果不堪设想啊!”

    陆承启却丝毫不为所动,微微一笑,道:“徐卿所虑,朕也深感认同。只不过若这些士子眼中只有官位,却无百姓疾苦,这样的士子要来何用?他们若闹,便闹吧。朕还怕他们不闹哩!”

    徐崇光听了陆承启这话里隐藏的杀意,禁不住打了一个寒颤,连声音都发抖了:“陛下是想要……”后面那四个字,怎么都说不出口。

    “焚书坑儒对吧,朕知道你要说什么。徐卿,你也太小看朕了,秦始皇做的事,朕又如何会去做?”陆承启倒是落落大方,可徐崇光还是心有余悸,继续追问道:“既然陛下也明白焚书坑儒之害,那为何还要推行十品官制?”

    陆承启自有他的打算,后世的实践已经证明了,公务员制度是合理的,可行的。至于最为关键的俸禄问题,国库稍稍勒紧一下裤腰带,也是能挤得出来的。只不过这个时代古人根深蒂固的官吏之分,尚未得到妥善解决罢了。

    陆承启笑道:“这天底下,最不缺的便是想做官的人。”

    说到这,陆承启故意停住不说了。徐崇光也明白了陆承启的打算,心中巨震:“这小皇帝真的是胆大包天啊,难道他就不怕士子一怒之下叛逃外国吗?”

    这样的先例也是有的,前些年不是有个落第秀才张元,叛徒到了辽国么?结果和大顺本来交好的回鹘,便投入辽国怀抱了。这里固然有大顺兵力下降的缘故,但张元出了大力也是事实。(未完待续。)

第四百零四章:上了贼船

    想到这,徐崇光也不管那么多了。虽然他很想掌权,但他掌权也是为了青史留名。青史留名的前提是什么?自然是被称为好官,为民着想的好官。这样的十品官制,小皇帝如此处心积虑想要挑衅天下士子闹事,根本就有悖他的初衷啊!

    只见他站起身来,往地下就是一跪:“陛下,你这是在引火**啊!老臣绝不会同意陛下如此做的,一旦这天下士子动荡,大顺根基就动摇了啊!”

    陆承启一惊,连忙说道:“徐卿,你这是做什么,快快起身!”

    徐崇光好似下了决心,说道:“陛下若不收回成命,老臣就长跪不起!”

    陆承启似乎第一次见识到徐崇光的倔强,看来传言也不是空穴来风,这个小老头一旦倔起来,还真的九头牛都拉不回来。叹了口气,陆承启才缓缓地站起身,走到徐崇光身旁,轻声说道:“徐卿,你来晚了,许卿已经把这则消息送去大顺民报馆了……”

    原来在徐崇光前面,许景淳已经来过一次了。徐崇光听了这话,整个人的精气神好似一下子被抽空一样,瘫倒在地,嘴里喃喃说道:“完了,完了……”

    《大顺民报》的影响力,经过一年的发展,此刻已然遍布大江南北。这份报纸,差不多取代了邸报的地位,成为了百姓获取朝廷信息的最主要来源。读报听报,已经成了绝大多数百姓一天生活的内容。谁叫这个时代娱乐这么缺乏呢,《大顺民报》上不仅有朝廷最新政策。还有各地新闻汇总。不出家门而知天下事。不再是传说。而是真正成为了可能。《大顺民报》在陆承启的指引下,少走了许多弯路,自然能独占鳌头。

    作为内阁首辅的徐崇光,又怎么会不知道《大顺民报》的影响力?得知十品官制的消息已被传去大顺民报馆,他立时便觉得天塌下来一般,整个眼前都是黑暗一片。

    陆承启扶他起来坐好,才劝道:“徐卿,十品官制的好处。朕不信以你的见识看不出来。虽有一时之痛,却长痛不如短痛。至于秀才举子闹事,便由他们闹去吧。只要不煽动百姓,朕忍了。若是他们煽动百姓闹事,那就别怪朕了……”说到这,陆承启的话语里已然透出深深寒意,一股煞气竟有同实质化,把沉浸在绝望中的徐崇光都吓得回过神来。

    “陛下,这是在自取灭亡啊,陛下!”

    面对徐崇光的哭诉。陆承启可没有丝毫动摇,而是冷笑道:“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去养猪。若是天下士子都冲着官位而来,那要之何用?”

    “可是陛下,你可知道张元、吴昊这两人?”徐崇光重新振奋起精神,想起了《大顺民报》是今日写稿,到了子夜开始赶工刊印的。若是陆承启此时收回成命的话,时间还赶得及。

    张元、吴昊两个叛逃辽国汉人的事,是大顺之痛,陆承启又如何不晓得?算他们运气好,十几年前便死了。如若不是,单凭这两人给汉人带来的伤痛,陆承启恐怕要将他们挫骨扬灰。挑拨回鹘与大顺的关系,设计攻打幽云十六州,差点就把幽云十六州送给了辽国。这样的罪行,便是杀他们一万遍,也不多。

    “徐卿想说什么?”

    见陆承启已有了一丝怒意,徐崇光知道戳到他的痛处了,沉声说道:“难道陛下想辽国再多几十个,几百个张元、吴昊吗!”

    听到这,陆承启也明白了徐崇光的意思。徐崇光此举,无非是在威胁他,如果推行这十品官制的话,叛逃辽国的汉人,就不止那两个了。

    陆承启是这么容易被威胁的人么?当然不是!张元、吴昊之所以能成事,不过是因缘际会罢了。他们攀上了当时的南院枢密使,才得以施展“抱负”。以契丹人对汉人的提防,再现他们这样的“奇迹”,几乎不可能。

    陆承启自信地笑道:“若真的有人想要学张元、吴昊,便由他们去吧。不出一年,他们就会后悔的了。心中无国无族之人,朕也不屑用,有才又如何?”

    徐崇光被震惊了,他不明白陆承启的底气来自何处。契丹人的悍勇,便是他也有所耳闻。这小皇帝到底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还是有恃无恐?

    有关军事方面的计划,陆承启是不会告诉徐崇光的。他一直坚信,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人士。就连一向出征要配的监军,他都不会派去。徐崇光不过一介文人,军事上的事情告诉他又如何?

    “陛下真的决意要如此做?”既然陆承启油盐不进,徐崇光终于使出了杀手锏,“那老臣就只能请辞了,这内阁首辅陛下还是另找高明吧……”

    徐崇光心灰意冷,他早就明白,做了这个内阁首辅看似风光无限,实际上大权还是掌握在陆承启手中。做了这内阁首辅后,便如同上了陆承启的贼船。但凡有什么新政,触及到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他们不敢对小皇帝做什么,就向内阁施压。这样的窝囊的日子,徐崇光已经过够了。

    陆承启还真的没料到徐崇光居然如此决绝,一时间也不知道说什么。直到徐崇光默默地把官帽脱下,放在茶几上,陆承启才低声喝道:“徐崇光,你给朕站住!”

    徐崇光顿了一下,又继续往前走去。陆承启加大了声音说道:“皇考托付徐卿你辅佐朕,徐卿你忘了吗?”

    听了这句话,徐崇光总算不走了。

    陆承启继续说道:“朕说过,只要给朕十年时间,朕就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大顺国力蒸蒸日上。徐卿,为何你就不相信朕?”

    徐崇光开口道:“陛下是如此说过,但老臣不明白,陛下拿什么去实现这个抱负?这样的十品官制吗?那老臣就斗胆说一句,老臣看到的是陛下众叛亲离,大顺分崩离析,国祚一朝尽毁!届时,烽烟四起,民怨不断,又将如何收场?”

    陆承启沉声说道:“朕就不信了,一群举子能成什么事!徐卿,朕不怕老实给你交个底,朕的眼里只有百姓!举子再多,多得过大顺的百姓?只要朕是为了百姓过得更好,举子们能占什么道理,敢与朕做对?要是徐卿想不明白,回去把《孟子》读上百遍,其义自明!”(未完待续。)

第四百零五章:元绶新政旧事

    陆承启也是倔脾气,两头倔驴碰到了一起,注定是火星撞地球。

    徐崇光不用回头,也知道陆承启是动了真火,不然怎么会不顾颜面,居然对他吼了起来?“到底是年轻气盛啊!”徐崇光心中叹息了一声,小皇帝亲政以来,一力主导了诸项改革,无不新奇。这让他几乎忘了,身后的小皇帝,还是一个年方十八的少年。

    这便是老年人和少年人的区别了,老年人活得够久,见过的事情多了,便知道稳重才是王道。而年轻人凭着一腔热血,往往是顾前不顾后,闷着脑袋就往前乱冲乱撞,直到头破血流才知道走错了路子。

    徐崇光便是不忍心看陆承启撞得头破血流,才出言顶撞。没想到这小皇帝认死理,怎么劝说都不听。心灰意冷之下,与其被视作怂恿小皇帝发动新政的人,被既得利益集团用尽手段赶下台,还不如就此激流勇退,也好保存个名声。

    这两人的出发点不同,自然谈不拢。徐崇光着眼于既得利益集团的庞大,怕受到牵连,成了陆承启的替罪羔羊;而陆承启则心系百姓,看到了胥吏不加管理的危害,致力于改善现状,才提出这个十品官制。

    两人都是瞎子吃饺子,心里有数。至于对方想什么,都了然于心,只不过两人都是倔脾气,谈不到一块去而已。徐崇光听得陆承启叫自己回去读《孟子》,直让他又好笑又好气。他可是做过贡试主官的人,又怎么会没读过《孟子》?

    不过。这也让徐崇光更加明白了陆承启心里所想。这小皇帝是真心想为百姓做点事的。只是他过于年轻。没有预料到一旦贸然推行这十品官制,后果是何等严重!

    先前想一怒而去,但如此想来,总是有些不妥。为人臣者,仁义以事其君,是儒家一向尊崇的纲常礼教。皇帝可以对臣子不仁不义,但臣子却不能对君王不仁不义。更何况陆承启也没明着对自己如何如何,自己这么一走了之。便是个不义之臣了。

    这番念头只是在短短一瞬间,徐崇光便已然想得通透。他意图辞官,不过是逼迫陆承启就范的手段。见陆承启丝毫不为所动,他这杀手锏也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不过,他还藏着另外一个杀手锏,只听他淡淡地说道:“陛下,可曾记得先帝时,范仲淹范宰辅?”

    见徐崇光去意好似没有那么坚定了,陆承启提着的心也就放松了一些。虽然不明白为何徐崇光要扯出范仲淹来,但既然徐崇光有“回心转意”的意图。他也就顺着徐崇光的话头说道:“朕自然记得,范相还在朝中之时。朕不过五六岁。”

    徐崇光回过身来,双眼炯炯有神地盯着陆承启,沉声说道:“那陛下可知道范宰辅力主施行的元绶新政?”

    陆承启听到他提起“元绶新政”来,立时提高了警惕性,沉默了一会,才缓缓地说道:“徐卿是否想要告诉朕什么?”范仲淹虽然在民间有很好的名声,但在朝廷里面,却是一个忌讳提起的名字。无他,就因为范仲淹提出的新政失败了。元绶十四年,范仲淹被贬颍州,知颍州事,他扶疾上任,行至徐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但元绶为了顾及朝野文武百官,并没有做什么表示。直到元绶帝去世前,才下旨赐范仲淹谥号文正。

    元绶驾崩前,曾对徐崇光说过:“朕一生自认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社稷,唯有一人朕对不住。范相因朕一时心软,遭此大难。此事虽已过十余年,可朕始终难以心安。徐卿,你是范相学生,朕为何力阻群臣弹劾,也要提拨你?便是对范相心中有愧啊……”

    元绶帝说出这番话后不久,便驾崩在景福殿中。时人以为他是先帝托孤之臣之一,也不敢过多迫害。连那时权倾朝野的杨太师,也对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才有了今日的徐崇光。只是元绶帝临终前的那些话,徐崇光不敢有一刻稍忘。现在眼见着上了陆承启的贼船,难不成他也要步上恩师后尘,被朝臣群起而攻之?他似乎也预见了日后可能发生的事,陆承启顶不住朝野的压力,下旨贬谪他去知某州府,然后他心中愤懑,最后郁郁而终……

    想到这,徐崇光更加坚定了要阻止陆承启的心思,要是阻止不了,他也要舍了这身官服。免得到头来,辅佐君王一生,却落得万景凄凉。

    “陛下可知,范宰辅是怎么失败的?”

    徐崇光说这话时,禁不住上前了一步。陆承启见他“气势汹汹”的模样,竟被他唬得差点退后了一步,颇有些心虚地问道:“怎么失败的?”

    “元绶十二年,先帝召见范宰辅,征询天下大事。范宰辅言曰,‘历代之政,久皆有弊,弊而不救,祸乱必生’,先帝曰善。遂范宰辅连同富弼、韩琦等重臣,联袂上书《答手诏条陈十事》,言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此十条。先帝采纳,诏书统一颁布,以示天下,唯府兵法,因诸臣反对而作罢。元绶十三年,范宰辅又上疏仁宗“再议兵屯、修京师外城、密定讨伐之谋”等七事,并奏请扩大相权,由辅臣兼管军事、官吏升迁诸事,先帝一一恩准。新政再行,诸臣便觉恩荫减少、磨勘严密,希图侥幸之人深感不便,于是毁谤新政的言论日增,谣言皆说范宰辅、富弼、韩琦等结党营私,先帝疑之甚虑。群臣揣摩上意,纷纷上书弹劾范宰辅。范宰辅此时已然六十有三,抱病上朝,直斥群臣。先帝见范宰辅威严如此,疑心更甚。元绶十四年,先帝以几十封弹劾奏疏,把范宰辅、富弼、韩琦等新政大臣一一贬谪出京。时范宰辅已然病入膏肓,知颍州途中,行至徐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未完待续。)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11353/ 第一时间欣赏大顺皇朝最新章节! 作者:飘依雨所写的《大顺皇朝》为转载作品,大顺皇朝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顺皇朝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顺皇朝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顺皇朝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顺皇朝介绍:
烽火生,狼烟起,策马扬鞭保家国。犯我天威,虽远必诛! 造宝船,扬风帆,乘风破浪惊万邦。堂堂中华,四方来贺! 文治武功,缺一不可;开疆拓土,千古一帝。 大顺皇朝,由朕开创新的篇章!大顺皇朝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顺皇朝,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顺皇朝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