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放啸大汉TXT下载放啸大汉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放啸大汉全文阅读

作者:寇十五郎     放啸大汉txt下载     放啸大汉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二百四十一章 【石显的獠牙】

    元帝目光一凝,道:“讲!”

    石显慢声细语:“不知陛下可还记得,当日为和亲选秀,驾临长乐宫之事?”

    元帝若有所思:“长乐宫点选啊,记得,怎么?”

    “可还记得当日阳阿公主曾向太后暂借长信宫之事?”

    “唔,有这么回事。不过阳阿不是很快就离开了么?”元帝不解看向石显,“这跟富平侯有什么关系?”

    “有。”纵然宣室并无他人,但石显还是压低声音道,“公主在长信宫会见之人,就是富平侯。”

    元帝原本松松垮垮倚着龙案,骤闻此言,身体顿时绷直,浑浊的眼珠陡然射出一股寒光。石显垂首躬身,双袖下垂,不敢再言语。

    公主在宫里接见一位侍中,而且还是自家外甥,原本不值得大惊小怪。但考虑到当时长乐宫被封禁,连太子都被禁足,这事就不同寻常了。

    好半晌,才听到元帝低沉的声音:“事关公主与富平侯,不可胡乱猜疑。”

    “是,老奴并未认为公主与富平侯之间有何事,而是……”

    “而是什么?”

    “多半是富平侯有要事,想请公主帮忙,故此……”

    原来不是那么回事,元帝这才松了口气,这时才想起一个关键问题:“富平侯是怎么进长乐宫的?”

    “回禀陛下,富平侯是以拜会太子之名进宫,而后与太子至南宫,最后撇下太子,独自从秘道入长信宫。”石显是很不情愿牵涉到太子的,但这事又不能遮掩,否则很容易招来皇帝怀疑。只能是避重就轻,尽量减少太子之责。

    秘道,元帝当然知道,只是太久不使用,忘得差不多了。一经提醒,登时想起,长乐宫的地道入口,确实开在长信殿内。

    元帝瞪着石显:“可有人亲眼目睹?可有人证?”

    石显摇头:“没有,但据当日富平侯的行踪推测,八、九不离十。”其实他心里想说人证是有的,可惜也是让富平侯坏了事。

    元帝对这位忠心耿耿的“伴伴”一直是相信的,所以此刻脸色明显难看:“他们这是干什么?有什么事不可以回府再商量,非得用这样的方式?”

    石显突然伏拜于地,惶恐道:“老奴刺探公主、列侯阴私,罪不可恕,请陛下降罪,以全律法。”

    元帝温言道:“卿何罪之有?这也是为了朕的安全。倒是那些禁卫是干什么吃的?连个外臣秘潜入宫都不知晓,这皇宫都成什么样了?还有,太子也凑什么热闹。”

    石显忙道:“富平侯拜会太子,此事亦属寻常,应当与太子无关。”

    “无关,哼,只怕未必。”元帝哪会不知,太子与富平侯往来甚密,富平侯潜入秘道,只怕不会瞒太子。一想到妹妹、儿子、外甥合起来瞒着自己在皇宫里实施了一桩未知之事,元帝这心里就很不舒服。

    “去,召太子入宫。”

    “陛下……”

    “叫你去就去!”元帝伸出鸡爪般的五指,紧紧握住一卷奏章,将纸质奏章捏得变形,喃喃道,“边境安宁了,天下亦太平,难道这皇宫,反而不太平了吗?”

    石显一阵无奈,他这么做,首先就是要打击富平侯,这一点做到了。然后顺带也让阳阿公主吃个闷亏——那天又是登门赔罪又是请求,好久没这么丢脸过了。今次要一箭双雕,出口恶气。但他最不想牵连的就是太子,没想到皇帝不叫别人,偏偏就是找太子撒火,这算是柿子捡软的捏么?

    石显刚应喏欲退,殿外传来宣声:“阳阿公主求见陛下。”

    元帝愕然,与石显互望一眼,深吸口气:“宣!”

    话音刚落,又有宣声:“太子求见陛下。”

    元帝微张嘴,都赶一块了,是巧合还是说好的?

    石显心头莫名一沉,刚说到这两人,这两人就到,莫不是……

    “让太子在配殿等着,先见阳阿。”元帝闷闷道。

    “阳阿见过皇兄。”阳阿公主一袭绿衫,头绾玉钿,腰系黄、白两色丝带,结于柳腰,飘逸灵动。趋步行来,如风拂柳,摇曳生姿,分外惹眼。

    不过这宫殿里两个男人,一个是兄长,一个都不算男人,阳阿的风姿算白瞎了。

    “皇妹,有事何不找太后、皇后相商,怎么想起为兄了呢?”元帝对这小妹一向疼爱,而且这小妹的性格也禁得起玩笑,故有此言。

    阳阿公主轻轻一福:“有件事一直想跟皇兄说来着,只是皇兄国事繁忙,龙体感损,小妹不忍扰之。直到今日,听冯昭仪说皇兄龙体安好不少,小妹这才冒昧求见。”

    元帝摇头笑道:“自家兄妹,有事便说,谈何打扰?阳阿,这可不像你的性子哟。”

    阳阿公主掩口一笑,妙目流转,瞟了石显一眼。

    元帝见了,自明其意,当下向石显点点头:“石卿先到配殿处理例行公文,稍后再来。”

    石显其实很想当个旁听,但他知道没可能,那怕他再得天子信重,在天家眼里,他也只是个家奴。天子家人叙话,他还真没资格听。这也是他轻易不敢惹公主的原因——人家嚼舌头比你更便利。

    石显退下后,阳阿公主收敛笑容,盈盈下拜:“阳阿向皇兄请罪。”

    元帝目光一动:“皇妹何罪之有?”

    听到皇兄语气平静,毫不意外,阳阿公主心下暗道,果然被少子说着了,皇兄已知此事,十有八、九就是那石阉玩的花样。幸好,今日听少子之言前来,总算不至于太被动。

    阳阿公主定定神,垂首道:“前番阳阿未得太后、皇兄允许,擅助甥儿张少子,自秘道入长信宫。阳阿知罪,请皇兄责罚。”

    元帝声音冷冷响起:“他入长信宫何事?”

    “此事说来话长……”

    “无事,朕今日精神甚佳,正可聆听趣事。”元帝说到“趣事”二字时,加重语气。

    阳阿公主缓缓抬头,轻轻吐出一句:“少子甘冒奇险,行此不慎之举,实为一位宫人而来。”

    此言一出,不啻惊雷,将毫无这方面联想的元帝震得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话来。(未完待续。)

第二百四十二章 【移花接木】

    “……少子离开长信宫后,乔装改扮成小宦,骗过守门内侍,进入长秋殿。一个一个敲开房门寻找,找得满头是汗,就是没找着……”

    阳阿公主绘声绘色讲述,元帝居然听得入神,听到紧张处,还下意识揪紧衣服下摆。如果张放在一旁听到,必定会感叹,自己这位小姨,着实有说书天赋。而元帝之所以如此代入感十足,原因很简单,张放是他的外甥,而且还是未成年少年,很自然生出维护之心。如果换成一个没啥关系的外臣,元帝只怕会勃然大怒。

    这会阳阿公主说到张放“千辛万苦”,终于找到要找的人:“……少子就站在门前,与那宫人相望,彼此默默无语,直如牵牛、织女……”

    阳阿公主说到动情处,站起来,哦吟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少子此诗,感人至深……”

    也不知阳阿公主是被故事感动,还是被诗触动,抑或感怜自身,言罢掩面而泣,哭得那叫一个稀哩哗啦——说书说到她这样的份上,也算是够拼了。

    元帝也是怔忡良久,才叹息道:“如此情痴,此女何名?我便是赐予他又何妨。”

    阳阿公主苦笑摇头:“赐不了了,一切已晚。”

    元帝愣住,蓦然恍悟:“莫非是……”

    阳阿公主重重点头:“是的,她就是宁胡阏氏任月荷。”

    此刻,千里之外的宁胡阏氏连打几个喷嚏,喃喃道:“阿姊又在想我了……”

    元帝大摇其头,叹息不已:“为何不早说?我可以点选其他人嘛……这孩子,唉!”

    元帝真信了,这不奇怪,因为张放让阳阿公主说的基本都是实话,除了最后一个名字。什么样的谎言最能蒙人?九分真一分假!阳阿公主所说的整个过程,都是真实的(只是自做主张添加了一些夸张),因为这个过程最不禁得查验,一查就能查清楚。唯独最后一个名字是假的,而且永远无法查证。

    现在,这番说辞,只需要最后一个佐据,就能串起整条证据链,将整件事完全圆起来。

    “少子是如何认识这个任月荷的?”元帝平复心情后,很自然想到这个问题。讲道理,后宫女子与堂堂富平侯不存在半点交集啊。

    阳阿公主胸有成竹,问道:“皇兄可还记得四十寿诞之时,沧池飞天之灯?”

    这事刚过去半年多,而且当夜情景,元帝印象深刻,脱口而出:“怎么?此事又与少子有关?”

    为什么要说“又”?因为当夜先是一碗长寿面,再来一个青瓷碗,表面上看是太子孝心,实际全是这个外甥的手笔。所以一听阳阿公主说飞灯之事,元帝下意识将此事又与这个名堂很多的外甥联系起来。

    “皇兄明见。”阳阿公主俏皮一笑,“那飞灯是少子教宫人所制,灯上那八字贺辞,分别出于少子与恩平侯家小子之手。而那群宫人之中,就有任月荷,并且还是第一个由少子手把手教制飞灯之人……此事有诸宫女与恩平侯家小子为证,皇兄大可下令让人调查一番。”

    听阳阿公主说得有鼻子有眼,元帝其实已信了八分,但此事干系甚大,不能光听一面之辞,因此元帝还是吩咐石显派人调查一番。结果不问可知……

    阳阿公主任务完成,告退前往椒房殿与皇后拉家常。

    这时元帝才传召太子进见。

    ……

    黄昏时分,回到府中的阳阿公主迎来一位宾客——张放。

    看到这帅气的外甥脸上淡定从容的表情,阳阿公主就有种想狠狠打击的冲动,所以没等张放开口,她就先叹了口气:“说服皇兄容易,但石显奸似鬼,皇兄偏生只信任他,让他调查,结果……唉!”又是摇头又是叹气,一脸沮丧。

    张放神色不变,道:“任他奸似鬼,也要喝姨母的洗脚水。”

    噗!阳阿公主差点没喷,再也装不下去,笑得直不起腰。

    好半天,阳阿公主才抚胸嗔道:“少子,跟姨母也敢开这玩笑,你的胆子可是越来越大了。”

    张放微笑:“外甥胆子小得很,也就在自家姨母面前敢开玩笑,别人面前可就不敢了。”

    “好了好了,我不装了,你也别给我装。”阳阿公主虚指笑骂。

    “太子如何?”张放比较关心这个,好不容易才在老皇帝心目中板回一点政治分,可别让自己这件事毁了,否则估计王家人第一个就不会放过自己。

    “还好,皇兄问明情由后,只说‘理不可偏,情有可原’。”

    张放轻舒一口气,元帝就是元帝,可以情动之。一个曾因为爱妃司马良娣病逝,因而长时间伤感不近女色的皇帝,对情义这东西还是有感觉的。若是换成是他老爸宣帝,张放可就不敢玩这一手了。那位平民天子既有情义的一面,也有翻脸无情的一面,谁知道你会碰触到哪一面?

    “皇兄说,任月荷之事,他很遗憾,若你还看上哪位宫人,转告给他,他会下诏赏给你。”阳阿公主眼睛发亮,“这可是一个好机会啊!若当时我在场,非替你答应下来不可。”

    张放却没有阳阿公主预料的那样兴奋,只问:“陛下说这话时,石显可在?”

    阳阿公主想了想,道:“皇兄这话是对太子说的,太子再向我转述,想来是在的……”

    “那就对了,幸好姨母没替我答应。”

    “你是说……”阳阿公主惊讶瞪大眼。

    “这多半是个诱饵。”张放淡淡摇头,“我们花费如许心思,就为了隐瞒一个名字,在局面完全操控于人手的情况下,贸然说出来,这是在赌——说实话,我不敢跟石显赌,他的优势太明显了。”

    阳阿公主还有点不死心:“你可以多说几个人名啊,虚虚实实嘛。”

    “还是别弄险的好,现在越没人注意到她就越安全。”

    阳阿公主想想也对,意兴阑道:“那随你了。这件事算揭过了……不过也是好险,从皇兄的反应来看,石显必定进了谗言。”

    张放长身而起,行礼道:“幸有姨母援手,否则外甥被责事小,连累太子事大。”

    阳阿公主笑眯眯道:“自家人不帮难道帮那阉人不成……对了,你还得要多加小心那石显才是,可别再让他抓住痛脚。”

    张放声音平静,意味深长:“石显……他得意不了多久了。”(未完待续。)

第二百四十三章 【太子大婚】

    二月,皇家又有喜事,太子刘骜将行冠礼,随后将举行大婚。而太子妃不是别人,正是大司马许嘉次女。

    朝臣自是贺声不绝,京城诸少再一次聚集,齐向太子道贺。

    张放看刘骜也是挺开心的样子,再看看人群中少了一个人,不禁摇头——早说了,史邯没戏。

    大司马之女配太子,看上去是门当户对,但张放却觉得太“门当户对”了。如前所言,汉朝历代大司马,近半是外戚,他们与皇室或多或少都有血缘关系。

    许嘉是谁呢,他是汉宣帝元配许平君的哥哥,元帝的亲舅舅。也就是说,他的女儿,管元帝叫表哥来着。太子刘骜,得管许家次女叫表姑……

    这令人瞠目的关系,张放都懒得吐槽了。难怪汉代皇帝越到后期就多毛病,不是早衰,就是无后,这跟近亲杂交恐怕多少有点关系。汉代自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影响越来越大,伦礼纲常也逐渐成为主流。放在民间,甚至官场,这种侄儿娶姑之事,怕是要浸猪笼的。但这一套在至高利益面前,一文不值,被弃若敝履。

    为了未来皇后这个事关数代人荣宠的核心利益,别说表姑了,只要不是亲妈就行……嗯,这样看起来,汉家皇室似乎也不比匈奴单于的收继婚好多少嘛,不过五十步笑百步罢了。而一向最讲礼的儒生们,在这件事上,却保持沉默。

    而张放也只是感概一番,更不会多半句嘴。

    三月,元帝身体每况愈下,他也似乎预感到了什么,在为太子加冠之后,紧接着下旨令太子大婚。

    初九,大婚之日,东宫含丙殿,向朝臣开放,京城四百石以上官员,俱可前往为太子贺喜。

    张放与京城诸少自然不会缺席,每个人都准备了厚礼。于恬与张放一同入宫,看到张放的礼物只有一个小盒子,很是好奇:“少子,你这里面装的是什么?珍珠?宝玉?曲谱?”

    于恬每说一个,张放就摇一下头,最后听到“曲谱”二字,失笑道:“季子,你当太子是济阳王么?”

    于恬嘿嘿一笑:“太子不喜,但陛下喜啊。若有什么绝品,送与太子,太子转献陛下……这不比送什么金银珠宝好得多么?”

    张放向于恬挑起大拇指,赞道:“这主意不错,你准备这么干?”

    于恬撇嘴:“我当然想,只是这世上珠玉易得,绝品难寻啊。”

    说话间,已到礼官处,张放向身后捧盒子的韩骏偏偏头,韩骏便朝礼官走去,奉上礼盒。

    礼官看了一下礼单后,高声念出:“富平侯献礼,镶金红玉梅瓶一对。”

    于恬一直竖着耳朵,闻言惊喜道:“少子,你的瓷器成了?”

    张放微笑:“成了。”

    的确成了,在烧制出天青瓷后,陆九藤与田安再接再历,经过大半年努力,改良釉水配方,改进烧制技术,首批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已在上月成功出窑。

    张放献给太子的大婚礼物,就是其中一对淡红色的梅瓶,在瓶口箍上金边,金玉辉映,十分漂亮。用来作贺礼,新奇而不失雅致。最重要的是,这东西有价无市。

    张放在元帝寿诞时亮出的青瓷,当时曾引起官窑的注意,也纷纷仿效。只是一步迟,步步迟,加上既不舍得投资,又不想提高工匠待遇,哪可能弄出名堂?

    于恬正要招呼张放一同进殿,却见好友目光冷冽,正盯着某个方向。于恬顺其目光看去——原来是石大公子!

    张放怒闯石府,手杀其仆,而后石显带继子到阳阿公主府赔罪的传闻,已在长安权贵圈子里传开。于恬自然是知道的,内心暗赞之余,也为好友捏把汗,石荣不算什么,但他背后那人可不好惹。

    “少子,算了,反正现在长安人都知道,石继祖的脸被你揍肿了。你是既出了气,又得了名,就放那家伙一码吧。”于恬见张放一副殴人的架势,赶紧劝道。

    “可惜,不是我揍的。”张放淡淡道,“不过,我现在打算揍——就看石大公子什么态度了。”

    张放说罢,也不理会于恬劝阻,径直来到石荣面前,拱拱手:“石公子,恭喜了。”

    石荣一见这人,就觉脸皮发紧,牙齿发酸,浑身绷紧,僵硬的拱手,硬邦邦道:“今日是太子之喜,我何喜之有?”

    张放盯着石荣的脸,左右打量一番,笑眯眯道:“脸消肿了,能见人了,岂不可喜?”

    俗话说,打人不打脸,张放这话夹枪夹棒,妥妥打脸,别说石荣,是个人都受不了。

    果然,石荣脸色变了:“张少子,你是来挑衅的是吧?别忘了今日可是太子大婚……”

    张放摇头:“错!挑衅的是你。无论我说什么过份的话,周围都不会有人注意到。而石公子若恼羞成恼,挥以老拳,相信在场所有嘉宾,都可以为在下做证。”

    石荣脸色胀成猪肝,他知道张放没诓他,做为吃瘪的一方,他的确只能任张放奚落,而且口才还远不及对方,斗嘴的话基本只有被奚落的份。他甚至不敢保证,张放再刺激几句,他会不会暴跳。如果在太子婚宴上他闹出这么一出,丢脸什么的自不必说,只怕这张脸又将肿成猪头……

    “张少子,你究竟想怎么样?”石荣这句话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这话应该是我来问。”张放冷冷盯住石荣,一字一顿,“令尊究竟想怎么样?”

    石荣张张嘴,半天憋不出话来。

    “真人面前不说假话,请转告令尊,前番之事,最好到此为止。最后,请他记住一句话——”

    “什……什么话?”

    “为了太子,务必三思。”

    张放说罢转身离去,只留下呆呆的石荣。

    张放相信,石显会明白自己的意思。大家都是保太子的,现在是关键时刻,只要石显不蠢,就会明白眼下不是内讧的时候。有什么仇什么怨,等大事定矣之后,想怎么算就怎么算——只要到时石显还有这心情。

    石显蠢么?这天下的蠢人都死光了也轮不到他。

    张放可以肯定,自己放出这个信息后,至少在太子登基前,石显不会找麻烦。至于以后……呵呵,大树倒了,且看你这阉货还能蹦哒到几时。到时候,咱们新账老账一块算!(未完待续。)

第二百四十四章 【抉 择】

    太子这场大婚,主持婚礼的是三公。由于三公之首恰是太子妃之父,不宜劳动,所以改由另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右将军王商代为主持。

    储君大婚,自然是要多奢华有多奢华,要多热闹有多热闹。就连太后、皇帝、皇后、两宫昭仪都亲临贺仪,皇子公主、朝堂重臣自然更不必说。

    婚宴所有菜肴,太**膳房与张氏酒楼各负责一半。而此时汉朝官员也已经完全接受张氏新式饮食,可以说这一场大婚下来,张放是受益最大者。不光是无形广告,更重重赚了一笔。

    啥?兔费供应婚宴?人家皇室还不答应,这不是小瞧人么,堂堂大汉皇室能少你这点酒菜钱?人家愿给,张放自然不会不要,既然是生意,那就按规矩来吧。

    在热热闹闹的婚宴当中,张放却撇下一干友好,施施然来到殿外回廓,负手望天,他想静静——呃,他的“静静”在千里之外的灵州。

    之所以想起她,一是刚好在前天接到她从灵州写来的信件,信纸是自己寄给她的纱罗纸,纸上是满满的相思。二是太子大婚,难免触景生情。三是因为太子妃的妹妹。

    没错,就是太子妃的妹妹。

    那个小萝莉只有十三岁,如果此张放非彼张放,那么,若干年后,这位小萝莉就会是他的新娘。嗯,历史上的张放,娶的就是这位许氏小女。

    就在今夜,太子妃身旁,张放第一次见到这位许氏小女,想到彼此的命运再不可能如历史上那样交集,难免心生感触——此事无关风月,只是对彼此命运交错的感慨。

    张放既然已经决定娶班沅君,那就注定与许家女无缘了。对此他无丝毫惆怅,只觉幸运,就算时间重来,他仍然会选择那千里之外的“静静”。

    历史上的张放与刘骜的关系,是发小、死党、表亲、连襟。无论谁,有这样四重关系,都会好到同穿一条裤子,这也是张放如此受宠的原因。而现在将要除去一重“连襟”关系,张放认为是好事——不管是与皇室纠缠太深,还是太受皇帝宠信,都不是好事。真正的智者,应当明白盛极必衰的道理。

    张放正感叹命运无常,人生如戏,文青病快发作时,身后响起一个温和谦逊的声音:“眼见太子兄抱得美人归,少子可是想起远在灵州的佳人?”

    张放转身行礼:“参见济阳王。”

    来人正是济阳王刘康,正笑吟吟看着张放。张放不免尴尬,他与班沅君之事,经当初昆明池之会,被一众京城诸少诸女传开,几乎无人不知。有好事者向班氏兄弟打听,兄弟二人也默认了。所以长安权贵圈子里,已将张放与班氏女郞视为一对。张放对此当然是乐见其成,不过被当面提起,还是有些不好意思——起码要装做不好意思。

    刘康不无艳羡道:“班氏女郞我虽没见过,但见过之人,无不赞其聪慧殊丽,少子当真好福气。”

    张放却笑:“济阳王谬赞了。其实将来的济阳王妃才是好福气啊。”

    二人互相打着哈哈,就这么没营养地互相吹捧了一阵,渐渐的,刘康的话题开始敏感起来。

    “父皇近来龙体欠安,已经数日未临朝了,真是令人担扰。”刘康长吁短叹,一脸伤感。

    “这个……我也听说了。”张放不由得回想刚才看到元帝时的情形,虽然老皇帝脸上敷了厚粉,化了浓妆,几乎看不清脸色,但一双黯淡无光的眼珠及走个路都要人扶的虚弱却出卖了他。

    “那少子是否也听说了,眼下在后阁服侍父皇的,只有母妃,还有小王……”

    张放心头咯噔一下,对上刘康目光,后者坦然中带着一丝自得。

    这话着实耐人寻味,自古以来,凡皇帝重病时,在其身旁陪伴之人,如果不是皇后、太子而是其他人,则必生事端。张放在宫中也有眼线,但级别较低,还查不到这样的消息。

    刘康这么直接把话说出,是什么意思?

    “想当年,少子常随姑母入宫,陪伴太后。母妃时有相见,尝有言,若是平都年长几岁,尚与少子。父子两代皆尚公主,当是何等美事……”

    张放哈哈笑道:“傅昭仪一时戏言,不想济阳王还记得如此清楚。”

    刘康一脸认真道:“前日母妃又提起这段往事,我想,她是认真的。”

    张放向未央宫方向拱手作礼:“张放何德何能,能得昭仪如此看重。可惜,正如济阳王先前所言,我已经有了‘好福气’。福气嘛,谁也不想错过,对不对?”

    刘康微笑点头——虽然灯光黯淡,但张放眼神何等犀利,还是看清了那笑容的勉强。

    虽然大家看似在聊天,说说往事,谈谈家事,似乎没说什么,但其中蕴含的信息量之大,暗示之明显,足以令张放为之心惊。

    济阳王刘康一向很谨慎,虽然很得元帝宠爱,但从不拉帮结派,一直恪守诸侯王的本色,朝中大臣对他的评价很不错。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暗含了道家真义,是为不争而争。

    如果元帝哪天宣布废立太子,恐怕除了一部分利益攸关的外戚重臣之外,大部分朝臣不会旗帜鲜明反对。以往元帝身体尚可,刘康自然安份,如今或许是嗅到了什么,宫里那位,与宫外这位,开始蠢蠢欲动了么?

    刘康暗示招揽之意明显,而张放婉拒之意也不含糊。这位济阳王轻声一叹,深深目注张放一眼,拱手道:“既如此,还请少子谨记一句话。”

    “济阳王但言无妨。”

    “太子是少子的表兄,我,也一样是。”

    张放还以揖礼,他听明白了,刘康退而求其次,既然不能招揽,便请自己中立,不要参合进来。反正无论哪个登基,都是他的表兄。该有的荣宠,一样不会少。

    只是,自己真能置身事外么?

    张放对刘康其实并无恶感,正如刘康所言,这二位都是他的表兄,无论哪个当皇帝,对他都不会有太大影响,顶多是宠信程度多与少而已。真正令他选择坚定站在刘骜身边的原因,除了与这位大表兄投缘之外,更重要的是,他绝不愿与像傅昭仪那样的女人打交道。

    王政君与傅昭仪相比,无论心计手段都有所不如。如果以后一定要选一个太后来对付的话,张放会毫不犹豫选择王政君女士。

    张放并不了解西汉后期的历史,但不得不说,他从人心这方面来选择非常正确。傅昭仪绝对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人物,她可以把对一个人的恨,深埋半辈子,然后寻找机会,给予致命一击。

    当年元帝率众到上林苑观笼中斗兽,结果熊扑笼边,攀杆欲上。当时元帝左右的侍从、贵族、包括傅昭仪在内的妃嫔们,都惊慌逃命。只有冯昭仪,挺身而出挡住熊,直到左右侍从将熊击杀,因此而倍受元帝宠爱。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冯昭仪的勇气,象一面镜子,照出了傅昭仪的本性,成为她一生挥之不去的耻辱。她恨这个女人,恨了整整半个世纪。最终,在花甲之年,她终于把这个耻辱抹去——诬陷其子谋反,生生将冯昭仪逼自杀。

    而呼风唤雨半个世纪的王政君,面对逆袭的傅昭仪当面斥喝“老太婆”,却一点办法都没有,可见这女人的彪悍。这样的女人如果上位,将会成为张放的噩梦。

    如果刘康知道竟是母妃给他造成如此大比分丢失,不知做何感想。

    刘康离开回廓,将到大殿时,一人从暗处迎来,向刘康行礼,似要说话。但刘康很快摆摆手,二人错身而过。

    这一幕大殿上无人注意,却落入跟在后头的张放眼里。

    司隶校尉诸葛丰!(未完待续。)

第二百四十五章 【突发事件】

    “诸葛丰在查王立?”张放拿着一份资料,双眉紧皱。

    自从太子婚宴上,刘康开始表现出不安分,其后又有诸葛丰的出现,引起张放的警觉。诸葛丰的职位很敏感,尤其在眼下这种情形下。这事是有先例的,武帝时期,首任司隶校尉江充,就曾利用司隶的特殊职权,一手泡制了“巫蛊之乱”,生生逼死一个太子。

    历史,不能重演。

    回府之后,张放立即召来青琰、韩骏,让二人搜集有关诸葛丰府上的情报,并加大这方面的情报力度。

    过了五天,消息反馈回来,诸葛丰一房小妾在侍寝时,曾听诸葛丰随口说过一句“王老六死性不改,王氏必为其所累。”

    经过分析,王老六应当指的是王立,假如诸葛丰拿住王立什么把柄,借机扩大化,在这节骨眼上,确实会对王氏家族造成一定的打击,进而动摇太子。诸葛丰投向济阳王也不奇怪,谁还没有几个帮手?更何况元帝的态度在那摆着,太子受宠明显不如济阳王啊。

    王立死性不改,究竟是指什么?

    王立也是张放的重点监控对象,他干的事,桩桩件件,都有记录。具体详情不敢说,但起码大致差不离。张放一一梳理:

    “收授某商贾入粟爵钱三万钱……这数额偏小,又是常例,不算把柄。”

    “放贷一万五千钱,三月后索还三万钱,东市一陶坊无力偿还,以店铺相抵……高利贷,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也不算把柄。呵呵,这家伙也想打瓷器的主意。”

    “西城廓某甲,妻有姿色,以钱帛诱之入府……嘿,这王立本就无赖,从不在意名声,这事对某些儒者有效,对他一毛用没有。”

    “以低价买进河东水田二百亩,高价卖出……”

    张放目光凝聚在这一条上,少倾,抬头问韩骏:“具体买进用价几何,卖出得利几何,可有详实数据?”

    韩骏惭愧道:“这事过于机密,我们的人接触不到这一层。误了公子的大事……”

    “没事,能做到这样已经很好了。”张放含笑望着这两个渐渐历练出来的少年男女,勉励道,“我都没想到你们能做到这个程度。很好,继续保持。”

    青琰忍不住再问:“真没误公子大事?”

    “没误,这事我用不着大包大揽,有人比我更着急上火。”张放笑着说了一句二人完全听不懂的话,“好了,我们打完了上半场,这下半场,该让别人上了。”

    ……

    章台酒楼后巷,闾门打开,一个头戴帷帽的白衣女子在侍婢的搀扶下走出,后面是账房黎先生恭敬揖送:“阿离小娘子慢走,章台前街车多人多,务必小心。”

    这帷帽女子正是阿离,搀扶她的,自然是侍婢夏蓉了。

    二女转身道谢,慢慢走远,闾门才缓缓关上。

    夏蓉连走边低声埋怨:“小娘子实不该接手这种差事,七八日就要出门一趟,就为了整理各种有用没用的消息,人累不说,连走个路都累。”

    帷帽里的阿离嘴角含笑:“人累但心里舒坦啊。”

    夏蓉无语,她知道这位小娘子外柔内刚,越是视物不便,越要证明自己不是无用之人。为此既使付出艰辛代价,也甘之若饴。

    正如夏蓉所说,阿离每隔十天八天就得出门,到章台酒楼后台进行情报汇总梳理。

    这些情报的来源有几方面:一是酒楼保佣每日听到的各种传闻,及进出雅间时偶然听到权贵谈论的只言片语;二是分布于长安各商业手工作坊的侯府产业,在行商交易过程中所获取的消息;三是侯府家仆及各产业佣工的亲属,有相当一部分在长安各权贵家为奴,甚至有在宫中执役的。

    这个庞大的网络资源一直存在,只是历代富平侯从没想过有意识加以利用,更没想过要组建一个情报网络。而张放由于初入长安,两眼一抹黑,本能迫切需要这方面的东西,所以重点抓这个,因而成效也最显著。

    零散的消息先由各店铺记录,再分别汇总到章台酒楼,经黎账房整理待查。一般情况下,是韩骏或青琰来核查,这两人忙的时候,便由阿离代查。通常是夏蓉念,阿离听,并挑出有价值的信息,编汇成册,按公子所教的隐语记录,然后带回府上。

    之所以不直接送入侯府,是为了避免引人注意出岔子。因为原始情报没有经过隐语处理,一旦落入有心有眼里,途中截去的话,会连累侯府。而在酒楼就不一样,出事也方便推脱。

    至于阿离这样最需要坐车的为何却要步行,实在是汉代等级森严,似她这样的侯府低级执事,没资格坐车——哪怕是牛车都不行。否则被言官参上一本,张放都要吃排头。

    主仆二人挽臂而行,一个袖子里兜着秘册,一个提着食盒,不多时便来到熙熙攘攘的前街坊。夏蓉提着食盒不过是掩饰,毕竟进了酒楼既没吃又没喝,两手空空出来难免启人疑窦。

    二女已经很小心了,但也正是这种过份小心,落到某些别有企图的人眼里,反而引起注意。

    一个行色匆匆的短襟汉子从夏蓉身边经过……哗啦!将她手里的食盒撞翻,菜肴洒落一地。

    “你、你这汉子好生无礼!”夏蓉又气又恼。

    那汉子忙不迭赔罪,还从怀里摸出五六钱说要赔偿——简直可笑,这些菜品,可不下百钱。

    夏蓉当然不依,争执间,四周行人先是停步远观,慢慢地围上来。

    阿离敏锐感觉到周围人群的压迫,心头慌慌,正想劝说夏蓉算了,蓦然一阵风从身边拂过,然后,只觉左袖一轻——作为盲人,阿离的身体感应特别灵敏,稍有不对就能第一时间察觉。

    阿离伸手一摸,花容失色:“夏蓉,不好了!有、有人把我的书册偷走了!”

    夏蓉大惊失色,转头看去,正见阿离小娘子撩开帷纱,满面焦急,一手紧紧捏住空空如也的袖兜,瞪着茫然的双眼四下寻找,几乎哭出来:“夏蓉,快!快追窃贼,把书找回来!”(未完待续。)

第二百四十六章 【盲眼杜子夏】

    闹市中,一辆圆顶为盖,朱漆两轮的轺车施施然而行。车上有三人,一驭手,一车右,一儒者。

    儒者大约三旬出头,头戴一顶样式奇怪的小冠,面貌清俊,留着三咎长须,一身丝襦,腰围玉带,显然非富即贵。听到大呼小叫声由远及近,从车旁奔过,儒者本不理会,但听到似有女子叫声,微皱眉道:“左凌看看是怎么回事?”

    那一身劲装的车右躬身道:“喏。”旋即纵身下车,没入人群。

    不一会,那叫左凌的车右返回,禀报道:“有小利(小偷)窃走一少女袖兜书籍,其婢女急追。不过,多半追不回。”

    儒者点点头,没说什么,这种事,在这章台街几乎每天都有发生,京兆尹都管不过来,他自然更不会多管闲事,吩咐驭手继续上路。

    马车刚走一程,突然停下,旋即传来左凌的喝斥声:“前面那妇人,快快闪开,这是杜府议郎车驾。”

    马车之前,围成一圈看热闹的行人早已四散走避,可怜阿离没有夏蓉牵引,眼前尽是重重人影,生怕一动就碰到旁人,只能呆呆立于道中,模样楚楚可怜。

    左凌喝斥声一起,有几个行人倒是想拉一把,但刚伸手就被人劝住:“非礼勿近啊,看那小娘子穿着,定是大户人家,你贸然伸手,别到时好心被当驴肝肺。”

    阿离被这凶狠地一吼,吓得忙伸出双手,边摸边往道旁挪动。

    她这一举动,立即令左凌明白眼前的少女是什么人。左凌愣了愣,再吼不出口,只能望着少女慢慢挪动,同样不便帮忙。

    儒者等了一会,既没听到随从喝斥,也没感到马车行驶,不由讶异道:“左凌,什么情况?”

    轺车是一种四面透光,没有车壁的车辆,坐在车里的人,完全可以看到外面的情况。但这儒者居然问是什么情况,难不成……

    这时人群中一句议论飘入儒者耳里:“这些小利着实可恨,连个盲女的东西都偷,太不像样了……”

    儒者面容一肃,问道:“被窃的是个盲女?”

    左凌忙转身应道:“是,是个十七八岁的盲眼少女,也就是挡在车前的人……”

    儒者断然道:“去,把东西追回来。”

    左凌根本不问为什么,立即跳下车,向方才那窃贼逃窜方向追去。

    过了大约一刻时,一阵呼哧呼哧的喘气声传来,车子一沉,左凌喘气声入耳:“禀主人,东西抢回来了,已交给那婢女……”

    儒者不解道:“窃贼为何要窃取一本书册?”

    “小的审问过,说是看到那女郎袖兜沉甸,以为有钱帛等物,所以故意让同伙撞翻食盒,引开婢女注意,再顺手牵羊。等到书册入手,方知误窃,但木已成舟,只能跑路了。”

    “原来如此,”儒者点点头,对驭手道:“走吧,别让阳平侯久候。”

    这会工夫,阿离也已避让过一旁,心头又是忐忑,又是焦急,时间越久就失望——想也知道,一个柔弱少女,怎可能追得上靠手脚吃饭的窃贼?

    终于,耳边传来夏蓉气喘吁吁却难掩欢喜的声音:“小娘子……书,找……找回来了,全靠那位壮士帮忙……咦,他们要走了。”

    阿离接过秘册,按在心口,顾不得细问,立即与夏蓉来到正欲启程的车驾旁,深深一躬:“多谢先生及贵仆援手,小女子感激不尽。”

    儒者转过脸,含笑点头,目光与阿离同样凝滞,平和道:“举手之劳,不足挂齿。小娘子视物不便,还请多加小心。杜某尚有要事,告辞。”

    车轮辘辘声远去,阿离一脸难为情:“别人帮了那么大忙,却不知姓名……”

    夏蓉却低声道:“婢子看到车轓家徽,还有他方才说姓杜,再有,他的眼睛似乎也跟小娘子一样……”

    “啊!难不成他就是……”

    夏蓉重重点头:“对,他一定就是盲杜子夏!”

    ……

    “子夏来了,可是让老夫好等。”阳平侯府,王凤降阶而迎,言语似埋怨,表情却毫不在意,哈哈大笑。

    儒者恭敬行礼:“杜钦参见君侯。”

    王凤亲热执住杜钦的手,挽住便往台阶上走,这动作既表示器重,也是引导——夏蓉猜得没错,这位仁兄同样视物不便,但却是长安鼎鼎大名的“盲杜子夏”。

    杜钦,字子夏,建平侯、御史大夫杜延年之中子。这位杜延年在后世名声不显,但却是昭、宣两朝元老,名声显赫。他曾因在宣帝灭霍氏及上官桀之叛乱中立下大功,因而图形麒麟阁,是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

    从家世上说,杜钦可谓名臣之后,同时,他又是长安权贵圈子里公认的智谋之士。有出身,有才华,这样的人,本应是前程似锦。可惜天妒奇才,他从生下来就患有眼疾,视物不清,放在现在叫“先天性弱视”,而且是比较严重那种。因为这个先天生理缺陷,他发奋苦学,不甘人后,终成大器。同时,也因为这个缺陷,虽有满腹经纶,却无法出任朝官,只挂了个议郎的头衔。真是成也眼疾,败也眼疾。

    尽管杜钦无法入朝为官,但没人能否认他的才干,因此颇有眼光的王凤不避人言,早早下手,与其结交,引为知己。渐渐的,杜钦也就变成了王凤的高级顾问。

    入座之后,双方再度见礼。礼毕,杜钦先开口道:“君侯召钦前来,当有要事,不知何事如此着急?”

    王凤也没多客气,叹道:“之所以请子夏前来,皆因那富平侯给老夫出了个难题啊。”

    “富平侯?此人与太子关系匪浅,按理应是与王氏同仇敌恺才对,怎会出难题?”杜钦有些奇怪,不过听王凤的语气并无明显不悦,似乎不是所想的那样。

    果然,王凤下一句就道出了真相:“其实是富平侯给了老夫一个消息,他既帮了老夫一个大忙,但同时又给老夫出了一个难题。此题老夫苦思再三,一时难解,只得惊动子夏,请益良策。”

    连王凤都感为难,想必真是个难题。杜钦正襟危坐,专注聆听,眉头慢慢皱紧。

    呵呵,张放所传的这“下半场”,可是不好打啊!(未完待续。)

第二百四十七章 【危机公关】

    “这二百亩良田买进作价几何?卖出得利几何?”杜钦听完之后,问出了与张放一模一样的话。

    这个问题,张放得不到答案,但杜钦却能得到。

    “两年前河东大旱,诸田贱卖,老六以一千钱一亩低价,买进二百亩,糜费二十万钱。今岁河东灾情缓解,土地腾贵,老六以两倍之利,转手卖出。”

    以上是王凤给出的解释,听上去虽然有倒买倒卖之嫌,但似乎也无可指责。不过杜钦也是这个圈子里的人,自然知道这事不会象表面那样简单,其中必有猫腻。诸如逼人卖田、勾结官寺、偷税漏税、损公肥私……等等,保不齐这里面还有人命。但这不是他能管的,他要做的,就是如何为王立擦屁股,以免牵连王凤。

    侵占也好,强买也罢,在平日里顶多算把钝刀,未必能伤得了王立,更别说王凤了。但今时不同往日,皇帝卧病,守护在身边的,居然是傅昭仪与济阳王,而不是皇后与太子。这其中透露的信息,令人不寒而栗。在这关键当口,容不得一丝半点差错。

    “王公也认为,诸葛丰会在此时拿此事做文章么?”

    王凤阴沉着脸:“老夫只知道,若他们有所动作,此时便是最好的机会。”

    王凤虽然没有什么情报网,在信息收集方面远不及张放,但他也有自己的消息来源,而且就深度而言,犹有过之。张放只能从诸葛府下人只言片语中分析预判,而得到提醒的王凤,只要使出手段,就能获知更多真相。他已明确知道,诸葛丰确实在查老六。尽管还没拿到此人确实要借机弹劾自己的证据,但有些东西,政治嗅觉敏感的人会嗅出异常。

    王凤,就嗅出了异常。但一时之间,他想不出稳妥的应对手段,只好请来杜钦,让这位“高级顾问”参谋参谋。

    杜钦好整以暇闭目沉思——虽然他闭不闭目都一样,但闭目比较有逼格。

    王凤也沉下心,安静等待,并不催促。

    杜钦依然闭眼,问道:“王公最担心什么?是王中郎被查么?”

    王凤一愣,这还用说,当然不是,而是怕被司隶扩大化,怕被牵连。

    杜钦蓦然睁眼,抛出一个吓人一跳的问题:“君侯可愿以王中郎换诸葛丰?”

    王凤愣住,摸不着头脑:“子夏此言何意?”

    “君侯先回答。”

    王凤深吸一口气:“怎么个换法?”

    “二人皆被黜。”

    王凤先是一怔,旋即哈哈大笑:“子夏这个关子卖得也太……这有何不可?拿个六百石中郎换二千石司隶,我大赚了。哈哈哈哈!”

    杜钦淡笑摇头:“这个六百石中郎在君侯眼里固然可有可无,但在王中郎眼里可不一样……”

    “若能拿下诸葛丰,断那人一臂,莫说区区一个中郎,就算是校尉也值得。”王凤神情坚毅,“都是为了王氏,老六会理解的。”

    杜钦一听这话,就知道王凤已下决心,因为他说的校尉,便是其四弟王根,此人现任北军校尉。那意思是说,只要能板倒诸葛丰,甚至拿王根这个校尉去换也在所不惜。

    看来诸葛丰这一手,真把王凤逼急了。

    杜钦点头道:“有君侯此言,钦知当如何做了。”

    “子夏何以教我?”

    “无他,以静制动耳。”

    啊!王凤愣了足足十几息,如果不是看到杜钦自信满满的样子,他差点以为对方在说糊话。以静制动?啥都不干!那我请你来干哈?

    杜钦闲闲道:“诸葛丰想以此事弹劾王中郎可以,借机损一损王氏名声也可以,若他适可而止便罢,倘不肯收手,一定要拖君侯下水……呵呵,那便是他自触霉头了。”

    王凤百思不解,虚心请教:“此话怎讲?”

    杜钦脸上漾起莫测笑意,缓缓道出一番话来。王凤边听边点头,起初还一脸不解,慢慢的,面露恍然之色,抚须大笑,连声赞赏。

    杜钦则一脸淡然,可惜这会还没有鹅毛扇这东西,否则拿在手里摇一摇,还真有几分小诸葛的模样。

    ……

    阳阿公主府,轩室。

    公主笑吟吟望着眼前的外甥——在一堆外甥、侄儿中,她最喜欢就是眼前这个。不光是因为其品貌拔尖、温文尔雅,更因为他的率性、豪气与自己肖似,要是自己孩儿长大后像这样就好了……

    “少子先别说话,让我猜猜你的来意。”

    张放含笑道:“阿母曾多次说过,姨母是诸姊妹中最聪慧者,自然一猜便中。”

    阳阿公主咯咯直笑:“少子这是挤兑我啊,我要是猜错,可就丢脸了。”

    张放笑而不语。

    阳阿公主收敛笑意,抬袖向未央宫方向一指:“可是得知我要与馆陶姊姊进宫探视,想让我打听些什么。”

    张放道:“猜对大半。”

    “哦,还有小半是什么?”

    “我也想借此机会与姨母一同进宫探视舅父。”张放不说陛下,只说舅父,意思大不同。

    阳阿公主一怔,旋即笑道:“不错,外甥探视舅父,也在情理之中……嗯,不如叫上馆陶家的季子也一同去吧。”

    张放拱手道:“还是姨母想得周全,如此甚好。”

    说话间,一侍婢托着果酒进屋,借着将果酒器皿置于案上的间隙,偷偷瞟了张放一眼,在对方察觉的瞬间,飞快收回目光,垂首退下。

    侍婢手执空托盘,回到果品房,兴奋地对一个背对她清洗果蔬的绿衣少女道:“阿姊,我看到他了!”

    少女转身——正是宜主。

    宜主笑着伸出湿漉漉的纤手往小妹圆润的脸蛋拧了一把:“看到便看到,这么开心干嘛?”

    小妹宜人边嫌弃擦脸边不忘说正事:“阿姊,等会上东西我让你去啊,他看到你,说不定……”

    宜主淡淡摇头:“我是歌姬不是侍婢,上东西乱了规矩,主母会不高兴的,而且……”她幽幽一叹,没有再说。

    宜人却缠上来追问:“而且什么?说啊。”

    宜主终究没说出口,只在心里默默叹息:“我不过是泥泞般卑贱的歌姬,他却是云端上的高贵公子……”

    ~~~~~~~~~~~~

    (奋战一个月,接连两更,对我这个一更党而言,是个突破。接下来这段时间,稍微缓一缓,两更还会有的……)(未完待续。)

第二百四十八章 【储位危机】

    未央宫,后阁,天子起居处。

    往日袅袅的檀香,已变成一股浓浓的药香,弥漫整个殿堂。

    大汉第十一位天子,元帝刘奭,横躺于软塌上,形销骨立,白发萧疏,容色死灰,牙齿皆坠。

    以张放专业医生的眼光来看,这是全身功能衰竭,油枯灯灭的节秦,元帝确实大限将至。其实这一点,不光他这位执牌医生能看出来,在场所有人都能看出来。

    嗯,说起在场的人,有些正常,有些则令人奇怪。

    傅昭仪、济王阳陪伴在侧,虽然不见皇后与太子,但也还算正常。然后是今日探望的馆陶长公主、阳阿公主、张放、于恬等诸皇亲,这也正常。

    再然后是石显——皇帝虽病重,不能视事,但依然不能放下国事。不能批阅奏折,也要听听朝中有何要事,必要时口述意见并用印。所以石显在场也正常。

    唯一令人奇怪的是,太史令也在场。

    太史令只是个六百石小官,主修国史,为帝王起居作注,位尊而无权。此时此地出现,多少令人奇怪。

    当然,奇怪归奇怪,张放是不会问的,甚至有些必须要说的话,他也不会自己开腔,而是由姨母开口比较好。

    拜望过皇帝,看到元帝的精神有所好转,张放恭敬道:“陛下龙体要紧,还是小心不要操劳为好。”

    阳阿公主心领神会接口道:“皇兄何不令太子代阅奏章,既可锻炼太子处理国事的经验,也不必那么操劳,如此可安心休养,早日康复。”

    阳阿公主这番话,是非常符合朝制的。历代皇帝病重时,都会让太子监国,行使储君之职,代批奏章,稳定朝堂。当然,具体怎样算病重,是否应当让太子行使监国之责,这得由皇帝说了算。比如现在,元帝强撑病躯,听阅奏章,硬是没让太子监国,为臣者,也只能劝。

    病榻上的元帝不置可否,只是无力抬起手,向某个方向一招。

    众人目光看去,却是济阳王刘康。

    刘康恭恭敬敬上前几步,止步于青蒲之外,恭声道:“父皇,儿臣在这。”

    所谓“青蒲”,就是龙榻前地面上铺着青色蒲席的一片区域,起到一个安全隔离作用,类似银行一米线。只有应召侍奉的皇后、妃嫔才能踩踏上去。所以刘康不敢逾越。

    没想到元帝再次招手示意。这下不独刘康,所有人都吃惊了。所不同的是,刘康是惊中带喜,其他人,除了惊,只剩下惊了……

    元帝没有正面回答阳阿公主的请求,但他的动作,却向所有人发出一个隐晦的暗示。如何领会,端看自己修为了。

    张放一行告退出宫后,每个人脸色都不好看,哪怕是馆陶长公主这样不介入二皇子之争的人,都不免担忧起来——自古以来,政权平稳交替,是上至皇室,下至黎民的诉求,没有人愿意看到因为这个起纷争。自古皇位之争,总伴随着血雨腥风,想想都令人不寒而栗。

    张放紧紧皱眉,元帝释放的这个信号对太子而言,太危险了。明明不应该是这样的啊!难道出什么岔子了?历史要拐弯?我没做什么呀……难道是因为改变了昭君的命运而引发蝴蝶效应?没道理,这哪跟哪啊,八杆子挨不着吧?

    不行,得找那个“元帝肚子里的蛔虫”史丹商量商量。

    ……

    石显站在外殿,目光追随着张放一行背影,面无表情,心掀巨浪——第三次了,今次是陛下第三次拒绝让太子监国。前两次分别是大臣与外戚,今次更是皇亲,但每一次,陛下都是沉默以对,此次更是召济阳王踏足青蒲……这态度,令人心惊肉跳啊!

    石显一贯是支持太子的,但他的支持是建立在太子这个储君的正统性上,这是身为帝王家奴的自然选择。他既不像王氏家族那样与太子血脉相连,也不像张放、史丹那样与太子有种种渊源。说白了,他就是一个家奴而已,侍奉谁都一样,只要是坐在那个位置上的人就行……

    石显这样想着,不由得伸手入袖捏了捏一份奏章,这是司隶校尉诸葛丰写的。内容是弹劾中郞王立,侵占民田,更指责卫尉王凤,包庇其弟,私心重于公心等等。

    这份弹劾似轻实重,尤其在这个关键节点上,其性质更不能等闲视之。倘使太子上位,按祖制,阳平侯王凤极有可能取代许嘉,成为大司马车骑将军。但被有司这么一弹劾,抨击其私心大于公心,那就悬了。更别说天子看了影响观感,而这种影响,又会延续到太子……

    长年担任“皇家办公室主任”,早已捶练出石显一双火眼金睛,一份看似寻常的奏章,结合朝堂形势与宫中情形,基本上能把这件事的后果影响推测得八、九不离十。

    现在,他要做出决定,是压下,还是上奏?

    “石卿……”一个虚弱但不失威严的声音传来。

    石显浑身一激灵,忙躬身应道:“臣下在。”

    “今日可有紧要奏疏?”

    “呃……”石显下意识目光向一侧瞟去,正接触到傅昭仪与济阳王别有深意的目光。

    任石显再老于谋算,也没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出一个完全推翻之前所有努力的决断,初夏的暖风,令他额头渗出密密汗珠……终于,他咬咬牙,道:“今日奏章颇多,臣下来得匆忙,未整理完毕。就目下而言,并无紧要奏疏……”

    离去之际,石显分明感觉四道饱含杀气的目光,令他如芒在背……

    回到中书署,石显颓然坐下,扶额不语。

    也不知过了多久,堂上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石显悚然抬头,却见牢梁一脑门子汗,脸色惶急。

    “何事?”石显都没注意,自己的声音已变调。

    “咱们按插在后阁的眼线来报,天子问太史令昔年孝景皇帝立胶东王旧事……”

    砰!石显猛然击案而起,吓了牢梁一跳。

    “我要向陛下进奏。”

    “什么?”牢梁被石显莫名举动搞糊涂了。

    “司隶校尉诸葛丰有奏疏,弹劾中郞王立!”(未完待续。)

第二百四十九章 【三 计】

    四月,天还不算太热,但抹汗的人,不止一个。

    这是在王凤的阳平侯府,在座有王凤、许嘉、史丹、杜钦,还有一人——张放。

    除了张放、杜钦心静自然凉,其他人要么体胖,要么心焦,无不一脑门汗。

    这几个人之所以聚在一起,皆因一条重磅消息。这条消息,把每个人都炸得心神不宁,然后王凤一请,每个人都到了。

    与会诸人,王凤、史丹与太子密切相关,杜钦是王凤的智囊,许嘉是外戚第一人,也是太子的舅公。至于张放,他正好在史丹府上,史丹力荐之。而王凤也因得到张放密报诸葛丰弹劾之事,及时商讨出对策,躲过一劫,也认可张放可靠,一并力请前来。

    至于为什么不见百官之首丞相匡衡,除了此人与石显走太近,不可信之外,还有一点是匡衡既不是外戚,也不是官宦世家,而是寒门出身,根本入不了这些世家的眼。

    把这些人全聚集在一起的原因只有一个。

    “孝景皇帝立胶东王旧事”——这个消息,不光令石显这老奸失惊,立即做出选择,同样令在座诸人面色沉重。

    何为孝景皇帝立胶东王旧事?

    孝景皇帝七年(前150)正月,因栗姬失宠,太子刘荣被废,迁为临江王。当年四月,封王美人为皇后,立胶东王刘彻为太子——这就是景帝立胶东王旧事。

    这件百年宫廷往事,背后的因果错综复杂,绝不像表面那般简单。不过在座众人对这件百年旧事真相兴致半点都欠奉,他们真正忧虑的是,皇帝此举所透露的强烈暗示。

    这政治警示意味再明显不过,皇帝,有意换储!

    “今日凤进宫面谒皇后,太子亦在。皇后将此消息告之,垂泪问计将安出。凤无才无德,且智短计拙,唯与皇后、太子相顾掩泣,彷徨无计……”王凤满面惭愧,沉痛举袖对诸人道,“奉皇后令,请诸君齐聚舍下,便是请诸君有以教我,为皇后、太子,挣一条生路……凤代皇后、储君拜谢诸君了!”

    王凤正对着许嘉,端端正正叩拜下去。

    许嘉等人如何敢受?无不顿首回礼。别说是皇后之礼,就算是阳平侯之拜礼,他们也不敢受啊!

    时间紧,任务重,谁也不说没营养的废话。

    许嘉首先发言:“欲破此局,无他,唯面君耳。”

    众人一齐点头,许大司马这话算说到点子上了,解铃还须系铃人,必须面君,否则他们在这里说破天都没用。

    王凤苦笑道:“面君不难,难就难在如何单独面君。”言外之意,必须得是傅昭仪与济阳王都不在场。否则半点用没有。

    杜钦补充道:“面君之人不可多,最好择一简在帝心者,代表朝中诸公心意,力劝陛下。”

    史丹亦道:“正是,我等当书一表奏,请诸公署名签押,再由此人转呈陛下。”

    众人齐声称善。

    王凤与许嘉互望一眼,齐声道:“简在帝心之人,必是史君无疑,请史君担此大任。”

    史丹刚要谦逊一番,张放与杜钦亦同声道:“请史君担此大任。”

    好了,全票通过,史丹啥也不说了,只有作揖。

    史丹对宫中消息的掌握还是蛮灵通的:“傅昭仪与济阳王近来分日夜两班伴君,济阳王守白昼,傅昭仪伴夜间……也就是说,我们只需调走济阳王就行。”

    日夜陪伴,铁打的人都扛不住,所以傅昭仪母子分两班值守很正常。而济阳王身为皇子,夜间闭宫之后,就不能留在宫中,所以只能是他守白班。济阳王可能比他的母妃好对付一些,但要玩“调虎离山”,也绝不容易,人家同样也有防备。

    该如何是好呢?室内气氛凝滞,一时陷入僵局。

    一直沉默的张放突然开口:“我倒有个办法。”

    嗯?众人一齐看向这个少年列侯,心想此人与济阳王少小相识,年轻人了解年轻人,说不准真有办法,目光都透着期望。

    张放却道:“在我说出我的办法之前,我想知道,史侍中面君,要说些什么来打动陛下,收回成命?”

    皇帝现在已有废太子之心,又整日处在傅昭仪母子包围之中,耳里灌满了济阳王的美言与太子的谗言。世上最强猛的风不是飓风或台风,而是枕边风。被枕边风吹得五迷三倒的元帝,要怎样强大的说服力与同样强大的论据,才能把他掰回来啊!

    许嘉、史丹互望一眼,目光投注到杜钦身上,而王凤望向这位首席谋士的眼神,更是充满信任。

    杜钦虽然看不清楚,却分明感受到那聚焦的目光。他竖起两根手指,自信满满:“两个办法,一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二是借力打力。”

    张放眼睛一亮:“何解?”

    杜钦微微一笑,屈一指伸一指:“孝景皇帝有立胶东王之旧事,吾等亦有孝宣皇帝欲立淮阳王之旧事。”

    许、史、王三人互望一眼,俱有惊容,但细细琢磨之后,无不齐声叫好。

    史丹更是抚掌道:“好一个杜子夏,这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果然极好。”

    张放新年来也颇读史,一听此言就明白过来,也暗暗点头。这招看似冒险,如果对象是宣帝那种强硬派,可能适得其反。但对象是元帝的话,确实能起到震聋发聩的作用,而且以元帝之柔仁,不会引起强烈反弹。看来这家伙眼盲心亮,对元帝看得蛮透。

    “那么借力打力又作何解呢?”这回问话的是许嘉。

    杜钦揖礼道:“此策王公已有定计,可由王公为大司马分解。”

    王凤呵呵大笑:“子夏休为老夫脸上贴金,老夫还想不出如此妙计,这些定计都是出自子夏。”说罢将杜钦先前所说的“以静制动”详述一遍,众人皆赞,同时也对杜钦这种不居功甚至让功的举动暗暗点赞,果然深得谋士三昧。

    杜钦一脸云淡风清,将脸转到张放的方向,拱手道:“君侯,该你了,计将安出?”

    张放笑道:“调虎离山如何?”

    “哦,怎么调?”

    “请一位高手出马就成。”

    “高手?谁?”

    “射声校尉,陈汤。(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章 【狭路相逢,手快者胜】

    诸葛丰兴冲冲走在前往未央宫后阁的游廓上,他刚接到内侍通传,皇帝有召,请他入宫一叙。

    诸葛丰心明肚亮,定是那封奏疏起作用了。他之前一直担心奏疏会被石显压下,又找不到机会面见济阳王,只能通过下人书信通传,希望济阳王与傅昭仪向石显施压。如今看来,显然起作用了。

    皇帝病重以后,许多大臣求见都被拒,下旨召见者更是寥寥无几,如今自己被召见,这说明了什么?

    “孝景皇帝立胶东王旧事……嘿嘿。”诸葛丰想起先前看到济阳王亲笔手书内容,嘴巴动了动,深为自己的明智选择而庆幸。

    走在路上,诸葛丰脑海飞快运转,等会面君时,如何义正严辞弹劾王立,同时巧妙把王凤牵进来。在此过程中,究竟是采取比较含蓄的方式暗参王凤,还是撸袖上阵?如何做才能既讨傅昭仪与济阳王欢心,又不至于与王氏反目对立……这个度得拿捏好。

    诸葛丰宦海沉浮十几年,政治斗争经验丰富,他能在司隶校尉这个位置上坐到现在,而且还坐得如此安稳,自然有他的一套。

    只是诸葛丰没想到的是,人算虎,虎亦算人,他已成为长安城里两个智士的目标——这两人无论哪个出手,都够他喝一壶的,更何况还是同时出招。

    懵然无知的诸葛丰,毫无戒心通过森严的门禁,踏足后阁。

    前方,就是正殿。

    后阁是帝王休憩之地,格局与前殿自然大不相同,亭台楼榭,花树池塘,小桥流水,九曲回廓。一草一木,匠心独运,怎么看怎么舒服。

    诸葛丰不是第一次来后阁,加上心有所思,也没心情欣赏风景。随着引路的小宦,踏上九曲回廓,只要走过回廓,登阶而上,就能进入后阁正殿,面谒天子了。

    当诸葛丰走到一半时,迎面走来一人,负手昂然,施施而行,一个人就把回廓道占了大半。

    诸葛丰眼睛先是一眯,慢慢瞪圆——陈汤!

    满朝文武,诸葛丰最鄙视的就是陈汤。然而,就是这个他最看不起的人,居然得以封侯,爵位在他之上!尤其令人不能忍的是,这都是通过欺君矫旨等卑鄙手段得到的……不忠不孝,无君无父,这就是诸葛丰对陈汤的评价。不管是从道德层面,还是从他本身的职责而言,这样的人,绝对是他的严打对象。

    可惜陈汤在曲宣驻守,无诏不得入朝,与诸葛丰很少照面,否则以这位“国安局长”的尿性,早就挖空心思罗织罪名入其罪了。万万没想到,居然会在这里狭路相逢!

    换一个时间,换一个地点,诸葛丰绝对要找事,但眼下真不是时候……罢了,暂且饶这泼贼一回,等济阳王……哼哼!

    诸葛丰觉得他不找事已经很给面子了,没想到陈汤大大咧咧走过来,鼻孔朝天,瞅都不瞅他一眼,更别提行礼了。

    不忠不孝,还要再加上一个不知礼仪!诸葛丰鼻子都气歪,眼睛喷火,怒视越来越近的陈汤。

    陈汤渐渐走近,仿佛才看到诸葛丰一般,皮笑肉不笑(诸葛丰感觉),很随便拱拱手(诸葛丰感觉),惊讶道:“司隶如何得以进宫啊?这里可是后阁。”

    诸葛丰胡须乱抖,愤怒至极,声音都打颤了:“你这泼……你能来得,我为何来不得?我是奉陛下传召……”

    陈汤停下脚步,打断道:“方才陛下召见汤,询问北军之事,一番询问下来,颇为疲惫,眼下已入睡。司隶还是请回吧,且等明日。”

    诸葛丰愣住,如果真是这样,他的确不好面君,但之前又是什么情况?目光扫向那小宦。

    小宦早忍不住了,惑然道:“不对啊,小奴奉命出宫宣召时,没见到这位贵人啊……”

    诸葛丰是什么人,也是一块老姜啊,一听这话,哪还不明白?撸袖挥拳,怒吼一声:“陈子公,你这混……”

    诸葛丰的拳头还没挥到陈汤脸上,后者突然抽出笏板拍击。啪!一声脆响,猝不及防的诸葛丰瘦脸上顿时出现一道紫红板印。很快,瘦脸肿胀起来,变成胖脸。

    诸葛丰被一板子抽得满天小星星,蝉冠掉落,发丝散乱,牙松脸肿,嘴角溢血……整个人懵了。

    那小宦见状,吓得拔腿就跑,到正殿禀报去了。

    而陈汤一板子抽出,看那桃花朵朵开,浑身十万八千个毛孔尽数舒张开来,甭提多痛快了。

    就凭这一下,为富平侯冒的这个险,就值了!

    这一板子,为的是西征军受冤屈的将士、为的是他们为国喋血却遭受的不公——这一板子,他憋了整整两年!

    断腿的丘堂、悲愤的杜勋、号泣的丘仲、遍体鳞伤的西征将士……这些人的面孔一一从眼前掠过。

    不够!还不够,再来一下!

    陈汤举笏反手又是一击,这回他打的是诸葛丰左脸。诸葛丰还没从懵逼状态中回过神来,又是结结实实挨了一下,但这一下远没有第一下那样重,因为玉制的笏板在第一击时已经开裂,再一击竟生生折断了。

    “痛快!”陈汤着举着断掉的笏板,仰天大笑。

    而被第二下打醒的诸葛丰,眼珠都红了,如同一头暴怒的公牛。

    笑声与怒吼混杂中,不远处的正殿出现了济阳王刘康仓皇的身影,身后跟着一大群内侍,甚至还有禁卫,飞快奔来。等来到现场,人虽多但地形窄仄,而且还是两位二千石高官互殴,别人连劝架拉架的资格都没有,只有一个人可以——济阳王刘康。

    刘康脚步不停冲上去,满头大汗,双臂直直伸出,嘴里大喊:“二位校尉不可如此,请住手……啊!”

    所谓“相骂无好口,相打无好手”,乱殴之下,谁能收得住手?

    反正也不知是谁,也许两人都有份——先是一记乱拳打在刘康额头上,登时将白玉冠打歪,刘康一晕。然后混乱中不知是谁一撞,玉树临风的皇子一个倒栽葱,从九曲回廓栽下池塘,水花乱溅。

    九曲回廓顿时一片大乱。

    就在此时,警备松懈的正殿大门前,一个人影悄然出现,快速闪入殿中……(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一章 【垂死病中惊坐起】

    “陛下……陛下……”

    睡意朦胧中,仿佛有人在呼唤。声音似远倏近,飘忽不定,时如蚊呐,时似雷鸣……

    “呃……”一声从喉管发出的含混长音在静室响起,元帝悚然而醒。

    “陛下醒了……臣史丹参见陛下。”

    “你是……哦,是史卿啊,有……有一阵没见你了……呃!昭仪与康儿呢?”

    “陛下,眼下是白昼,是济阳王服侍。”

    “哦,那他到哪去了?怎地不见?”

    “济阳王更衣去了,臣有要事求见陛下。”

    元帝不吭声了,静室安静下来。虽然病重,时有迷糊,但正常时候,元帝仍然是那个在位十余年的皇帝。听话听音,他当然知道史丹要说什么,所以一如既往闭紧嘴唇。

    “陛下!”史丹突然不管不顾,抢上数步,顿首伏于臣子禁区青蒲席上,涕泣道:“皇太子以适长立,积十余年,名号系于百姓,天下莫不归心。臣子见济阳王雅素爱幸,今者道路流言,为国生意,以为太子有动摇之议。审若此,公卿以下必以死争,不奉诏。臣愿先赐死以示群臣!”

    史丹真是拼了,不惜以死谏。

    元帝再不能装聋作哑,长叹道:“史卿这是何苦?太子还是太子,济阳王也还是济阳王啊。”

    眼见皇帝避重就轻,含糊其辞,史丹再加一码,他从袖子里取出一封群臣联名的奏疏,举手过顶,呈与元帝。

    元帝边看边叹气,虽有动容,但仍然没有松口。

    史丹大急。他的时间不多,必需赶在济阳王更衣返回之前,说服元帝,一锤定音。如此良机,倘不把握,失不再来。咬牙再咬牙,史丹终于放出重炮:“陛下!陛下可还记得淮阳王之事!”

    原本平静卧榻的元帝,闻言浑身一震,奏疏落地,撑起病躯怒视史丹:“驸马都尉,你……”

    史丹也已豁出去了,昂然道:“陛下只记得孝景皇帝立胶东王之旧事,莫非忘了孝宣皇帝欲立淮阳王之旧事?陛下奉圣人,当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啊!”

    元帝如遭雷殛,嘴唇颤动,胡须乱抖——无怪乎元帝那么激动,因为他同样也曾有过眼下太子刘骜所面临的处境。

    当初元帝还是太子时,见宣帝所用多为法吏,以严刑峻法为治国之本,大臣杨恽、盖宽饶等皆因讥讽朝政而见诛。于是进劝道:“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宣帝勃然作色,训斥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如此严厉斥责,换来的却只有太子(元帝)口不对心的唯唯喏喏,宣帝最后最有叹息:“乱我家者,太子也!”

    宣帝此语,可谓一语成谶。

    此后,宣帝曾多次当着大臣的面说:“淮阳王明察好法,宜为吾子。”由是疏太子而爱淮阳王。

    同样,因宣帝宠信淮阳王之母张婕妤,加上对淮阳王的好感,几度意欲用淮阳王代太子。

    当年的元帝,可没有史丹这样的能臣保驾护航,之所以最终没被废,皆因受他死去的母后之福泽。

    宣帝与许平君是贫贱夫妻,感情真挚,甚至敢于拒绝扶他上位的霍光提亲,坚持立许平君为皇后。但宣帝低估了宫廷斗争的残酷,最终令许平君香消玉殒,成为一生挥之不去的痛。也正因如此,宣帝终身不愿违背对许皇后的承诺。虽怒太子不争,几度欲废,但临终时,为了不至于无颜“相见”于九泉之下的许平君,终于还是保留了太子。

    当年的元帝,上位之路,也是一样的战战兢兢,艰难无比。

    想想元帝如今做的事,比之当年宣帝所为,简直如出一辙。史丹说出的这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真是应景。

    元帝枯槁的手一直在抖,嘴巴不断瘪动,喉结上下滚动,暗黄的眼珠有亮晶晶的东西忽闪。

    静室针落可闻,只有两个粗浊的喘气声。

    史丹额头是密密的汗珠,目光不时向后溜,生怕下一刻身后骤然响起脚步声。但又不敢催促,该说的已经说了,只等皇帝圣意独裁,这时除了等待,别无他法。

    当史丹浑身如同爬蚂蚁般难受时,终于响起元帝喟然叹息:“我一天天精力不济,而太子、两王及公主幼少,心中眷恋,又怎么不念叨呢?前番向太史令询问前朝之事,只是感念孝景皇帝决断英明,别无他意,我对太子并无动摇之议。且皇后谨慎,先帝又爱太子,我岂敢违背先帝之意?倘如此,九泉之下,我有何颜面对先帝?驸马都尉从何处听到此等言语?”

    成了!史丹大大松口气,当即后退,顿首道:“愚臣妄闻,罪当死!”

    元帝被迫做出这个决定后,整个人意兴阑珊,仿佛全身气力都用完,有气无力对史丹道:“我病渐重,恐不能再愈,请史卿好好地辅佐太子,不要违背我的意思!”

    史丹嘘唏伏地,悲不能自己。

    这时,身后终于传来脚步声,声音很轻,渐渐走近,然后济阳王的声音响起:“父皇醒了,儿臣方才更衣,未及服侍,望父皇恕罪……啊,驸马都尉也在……”

    史丹转身,向一脸惊讶的刘康施礼。

    刘康边惊疑不定还礼边道:“父皇,诸葛校尉方才进见时不小心摔倒,恐君前失仪,已返回更换朝服,这就快来了……”

    元帝摆摆手:“不必了,让他回去吧。”

    “啊!父皇……”

    “陛下,臣今日前来,亦为此事。”

    “嗯?史卿又有什么事?”

    “臣弹劾诸葛校尉知法犯法,借弹劾中郞王立之事,未请诏而擅越权暗缉列侯阴私,触犯律法,引动众怒,其罪当谒廷尉。”史丹说着从袖里取出一封奏疏,呈交上去。

    半刻时后,元帝冷冷传旨:“革去诸葛丰司隶之职,去节,下廷狱。”

    “陛下圣明!”史丹长揖到地。

    “史卿。”

    “臣下在。”

    “转告太子,即日起,入宫服侍吧。”

    “陛下,圣、明!”

    史丹带着完胜的喜悦,缓步退出后阁静室。在经过刘康身边时,斜眼一瞟,但见这位济阳王两眼发直,如同泥塑木雕……(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二章 【衔 恨】

    砰啪兹拉!鸿宁殿里,不断传出各种器物破碎及布帛撕裂之声,间或伴随着女人愤怒的尖号,令殿外的宫婢们噤若寒蝉,无人敢入。

    宫殿里,傅昭仪发钗散乱,妆容不整,双目泛红,面目扭曲……昔日那个娴淑优雅、雍容华贵的娘娘,已变身闾里泼妇,那股疯狂模样,连亲儿子刘康在一旁都看傻了。

    眼见好端端的宫阁被毁得不像样,刘康再也忍不住扑上前,扯住母妃的衣裙下摆,悲声道:“母妃,请住手吧!要是让父皇见到……”

    傅昭仪正举起一面铜镜欲砸,闻言一顿,冷冷看了儿子一眼,用尽力气狠狠砸下。

    咣!铜镜中裂。

    “母妃!”

    傅昭仪全身气力仿佛也随那一砸被掏空,无力倚着儿子坐下,木然道:“你觉得……你父皇还会再来么?”

    刘康骇然望着母妃。

    傅昭仪摇摇头,惨然道:“所有的医侍都来看过,无不束手,都道回天乏术。这一回,你父皇怕是熬不过去了……”

    刘康垂首,但听母妃问道:“司隶校尉如何?”

    “已被廷尉下狱。”

    “罪名是什么?”

    “阴缉列侯,知法犯法。”

    “有这条律法么?”

    “孩儿问过廷尉,廷尉说司隶职责,只能缉查三公、列侯以下官员,无旨而阴缉阳平侯之事,确是知法犯法。孩儿方才还在诏狱见到司隶校尉,他也说有这条律法,他是一时情急,忘了这一条,没想到被对手抓住破绽,以至功败垂成……”

    傅昭仪一时无语,三公、列侯是一个特权集团。诸葛丰之举,等于是挑战了这个集团的特权,这就不光是阳平侯一个人的事,所有列侯都会声讨他。无怪乎陛下如此果断,立即撤职查办。诸葛丰等于得罪了整个大汉顶级阶层……这个人,完蛋了。

    太子一方,有能人相助啊!

    傅昭仪长叹一声:“石显那里怎么说?”

    刘康摇摇头:“没见到石令君……”

    话音未落,殿外传来一声怯生生的禀报:“娘娘、济阳王,石令君奉陛下之命,遣小宦送来一份食盒。”

    皇帝赐食,倒是常有的事,但此时此刻,却给人一种不同寻常之感。

    母子二人互望一眼,傅昭仪扬声道:

    “让他在殿堂侯着。”

    过不多时,恢复平静、重新梳妆的傅昭仪来到大殿,隔帘安坐。刘康则侍立在旁,左右各有侍女。

    堂下是一名小宦,手提食盒,人很不起眼,食盒也很寻常。

    刘康询问几句,小宦只道是石令君奉陛下之命,其余之事一概不知。刘康不得要领,以目征询母妃。

    傅昭仪沉默一会,隔帘漫声道:“知道了,康儿,谢汝父皇赐食。”

    刘康恭恭敬敬望未央宫而拜,上前收取食盒。

    打发宫婢退下,堂上只剩傅昭仪母子,二人互望一眼,目光一齐聚焦在食盒上。

    打开盒盖,里面是一只青瓷碗——这种瓷碗,正是一年前天子寿诞时,太子进献的那种碗。据说出自富平侯府,皇帝下诏全部采购,如今这种瓷器已遍布宫中,再不稀奇。

    刘康小心揭开碗盖,里面果然是食物——一碗酱汁豆腐。

    橙色而浓稠的汁水,浇在滑嫩而完整的豆腐上,橙白相映,酱香弥漫,颇为诱人。

    尽管此时刘康别有心思,目睹美食,口中仍本能分泌唾液,暗暗咽下,心中苦笑:“这张少子,总能弄出些匪夷所思的食物来,连带着宫中的饮食,也随之改变……”

    傅昭仪取来银箸,将豆腐扒开,碗底露出两片紧密合拢的玉碟。将玉碟取出,洗净,分开,可见碟片上刻有细小的字迹。

    刘康取来墨汁,用毛笔涂刷,字迹清晰显现。

    “史丹乃太子相助而入,陈汤乃张放带入宫中。天意如此,势不可违,君子当识进退。”

    一行字,没头没尾没署名,但母子二人却再明白不过——石显抽身了。

    “天意如此,势不可违。”刘康喃喃数声,无力长叹,“石令君说得也不错,罢了、罢了……”

    傅昭仪将两片玉碟扔进臼巣里,用杵一点点捣碎,声音清冷,带着一丝碜人:“形势比人强,今次我们母子算输了一局。康儿,你要记住这两个人,牢牢记住,来日方长……”

    ……

    中书署里,石显与牢梁据案相对,俱是一脸懊丧。怎都没想到,谨慎了一辈子,临到头来,居然栽了这么重一个跟斗。

    这是石显发迹以来,吃的最大的一个亏。若是旁人让他栽了这么个大跟斗,哪怕是大司马或丞相这等位及人臣的勋贵,石显也绝不饶恕。但这次他偏偏奈何不得,因为让他栽跟斗的,是皇帝。

    石显大半辈子,都在揣摩天子心意,并且凭着这一招鲜,吃遍天,将无数英雄名臣踩在脚下,他也因此而站在大汉朝堂的权力巅峰。万万没想到,他最后却也是栽在这揣摩之下。当真是天威难测,成也皇帝,败也皇帝啊!

    石显沉默良久,才低沉道:“玉碟送出,你我也算是与那二位了却情份。自此以后,好生侍奉太子吧。”

    牢梁闷声道:“太子性仁厚,倒还好说,就怕阳平侯不肯见谅……”

    石显目光闪动,淡淡道:“我们可以帮他达成所愿,如何不肯见谅?”

    牢梁微怔:“令君知阳平侯所愿?”

    石显笑笑:“固之定是神思不属而糊涂了,阳平侯所愿还不是明摆着的么?”边说边虚指在空中写下一个字。

    牢梁也是心思机敏之辈,一见之下,用力拍打自己脑门:“对啊!如此浅显之事,我竟然……还是令君清醒。如此看来,你我还大有可为。”

    石显抚掌而笑:“固之这句话说得好——你我还大有可为!”

    牢梁愁眉尽去,谄媚道:“牢梁愚钝,见事不明,今后全赖令君之力。”

    石显仰天打了个哈哈,自信的笑容又重回脸上。他相信,凭着自己这几十年揣摩上意的功夫,就算是到了新朝,也仍有用武之地。至于阳平侯王凤,呵呵,官场上没有解不开的仇恨,只有扯不断的利益。

    ~~~~~~~~~~~~~~~~~~~~~~~~~~~~~~~~~

    ps:历史上的诸葛丰,就是因为私查列侯阴私而被撤职的。而且他的举动,还造成了西汉后期司隶校尉权力的萎缩,由此失去持节特权。(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三章 【昭君!昭君!】

    竟宁元年(前33年)五月壬辰,元帝崩于未央宫,天下举丧。

    六月,太子刘骜继位,大赦天下。庶民有爵者,自动升一级,仍沿用竟宁年号。尊王太后为太皇太后,尊王皇后为皇太后,移驾长乐宫长秋殿,太子妃许氏进封皇后。如此一来,长乐宫就有两位王太后了。为了区分,宣帝皇后王太后又称邛成太后(王太后之父被封邛成侯)。而王政君太后,则称皇太后。

    两位育有皇子的先帝昭仪,亦分别依皇子封号,尊为太后。

    济阳王刘康改封山阳王,与其母山阳太后傅氏前往封地就国。而信都王刘兴因尚未成年,与其母信都太后冯媛,居于储元宫。这两位强大的对手一去,整个后0宫就是王政君太后的天下了。啥?邛成太后?这位性情仁弱,纯粹就是个摆设。当初王政君还是皇后时,她都是客客气气,更别提如今人家也升级为太后了。

    属于王政君的时代,来了。

    新帝上位,朝中格局仍然如前,大体不变。但所有朝臣都心知肚明,这种不变是暂时的,待尘埃落定,大局稳固,那时的朝堂,必将重新洗牌,甚至会掀起一场狂风暴雨。

    朝堂会怎么变,张放不去管,不是他对权力这块没野心,而是目前他还不具备太大的能量。与王氏集团相比,他还差得远。不过张放也不会袖手旁观,他知道,王凤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大司马车骑将军之位。

    太后、皇帝、大司马,如此铁三角组合,足以令王氏称霸朝堂。而事实上,历史上的王氏集团也的确做到了。

    分化皇帝,狙击王凤,是张放今后主要而长期的政治目标。削断这两个角,王太后那里也就孤掌难鸣了。

    不过,新帝登基后,张放要干的第一件事,跟权力斗争不沾边。

    这天退朝之后,张放没有直接出宫,而是在金马门待诏。他昨天已向刘骜暗示今日有事求见,今日早朝时,也看到了刘骜的回应,一个隐晦的手势“v”……

    张放没等多久,一个内官笑容满面迎上来。这人他认得,原东宫内宦,黄门令吕齐。不过现在已升为谒庭令了。

    吕齐笑呵呵迎上来,施礼道:“陛下有请富平侯。”

    张放含笑走近,拱手道:“恭喜令使擢升,无以为贺,这小小心意,还请笑纳。”边说边从袖子里取出一块柿饼大小的金饼,悄悄塞进吕齐袖子里。

    吕齐微张嘴,神情惊中带喜,欲拒还纳:“君侯这份礼着实太重……”

    “令使万万不要这样说,区区薄礼,谈何贵重?若非上朝怀物不便,我打算送一匣来着。”

    不管这话是真是假,吕齐听得心头舒坦。他眼下行情看涨,许多平日不把他放在眼里的权贵也不得不高看他一眼,但富平侯却是早早就对他以礼相待,平日没少送黄白之物,双方早早就建立了良好关系,此刻说笑间也十分自然。

    “陛下在宣室处理朝政,请君侯随老奴来。”吕齐边说边在前头引导。

    张放用闲聊的语气问道:“中书令石显、仆射牢梁,都是律条娴熟、老于政务之辈,陛下能有这二位辅佐,必定事半功倍。”

    吕齐本走在前面,听到这话后,放缓脚步,与张放走了个并肩,低声道:“陛下初即位,正值英气勃发,各种奏章都亲自批阅,很少假手石、牢二公……”

    张放心领神会,表面听似乎刘骜很勒政,实际上,却是石显、牢梁权力被削减。

    石显、牢梁失宠,在张放意料之中。朝臣有几朝元老,但宦官永远都是一朝天子一朝奴,没有那个新帝会喜欢上一任老皇帝的家奴。后世明朝皇帝对宠幸太监的称呼“伴伴”,很形象的诠释了这一点。

    皇帝用宦官是因为信任,这种信任从何而来?是从当太子时、当王候时、甚至从幼小时,身边一直陪伴的内宦身上而来。他们与未来皇帝的关系,就像大户人家的公子与贴身仆从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无可替代的。所以,从元帝驾崩的那一刻起,石显、牢梁的命运就注定了。可叹这二位犹不死心,还抱有幻想,着实可悲可笑……

    带着这样的感叹,张放拜见了实现华丽转身的刘骜。

    待吕齐退下后,没等张放开口,刘骜先笑道:“我知道你找我何事。”

    张放眯眼而笑:“臣下知道陛下不会忘记。”

    刘骜抬手虚指,嘴角含笑:“你这少子……接着。”

    刘骜边说边将御案上一卷扎好的诏令及一卷籍册抛向张放,后者扬手接过,立即打开细看。刘骜这举动若让王政君太后看到,估计得训斥他半天,对诏令如此不庄重,简直不似人君。

    张放细看诏令,正是他期盼的“放出令”。放出谁?宫女!

    新帝上位,不仅大赦天下,赐万民民爵,也可以放出一批适龄宫女,任其婚配。这既可显示新帝恩典,也可为下一批新进的宫女腾出位置。

    当初张放敢向昭君承诺两年内将她救出苦海,就是因为有这一条规矩。只是他当时还不能确定元帝能挨多久,粗略估计最多撑两年。没想到,仅仅半年之后,这位“身体早已被掏空”的皇帝就殡天了。

    张放也得以提前一年多实现自己的诺言。而现在,他要找刘骜还第一个人情。

    当初救昭君,刘骜可是张放的同谋,虽然这个表弟当时没说什么,但刘骜早已心照不宣。等他一上位,诸事底定,立即手诏一份放出令。而籍册上放出宫女的第一位,就是——王嫱。

    看到这个名字,张放悬了半年的心终于落定,抬头拱手,正要向刘骜表示谢意,却见刘骜一脸神秘笑意,抬起手,啪啪击掌数声。

    张放一脸莫名之际,耳听一阵环佩之声由远及近,一个娉娉婷婷的高挑人影出现于殿门,盈盈下拜:“宫人王嫱,拜见陛下、富平侯。”(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四章 【真容唯君可睹】

    昭君!

    换在任何一个地方见到昭君,张放只会欣喜,但在此处相见,张放只觉浑身炸毛——万一刘骜动了心……

    刘骜似笑非笑看了张放一眼,颔首道:“宫人王嫱,入见。”

    在吕齐的引领下,王嫱趋步而入。但见她身着纯白深衣,交领及宽达四尺的水云袖、裙袂下摆的纹边,是黑红相间的雷纹滚边。深衣裹躯,尽显妖娆,裙袂曳地,别具雍容,盈盈趋行,步步生莲。尽管始终垂首,却令刘骜欲窥真容之心更炽。

    张放的目光几乎没朝昭君看几眼,大半都落在刘骜身上。他知道,刘骜招来昭君,主要是好奇心使然,并没有其它意思,但是——必须要说但是,就怕好奇心害死猫,呃,害死人呐!

    “陛下!陛下!”

    “嗯?张卿何事?”有吕齐在场,刘骜的称呼就比较规范化了。

    张放却没回答,只扫了吕齐一眼,刘骜明白过来,挥手令吕齐退下。

    张放这才站起来,踱到昭君身旁,与她并立,向刘骜揖礼道:“臣谢陛下隆恩,赐予宫人。”

    王嫱头垂得更低了,从侧面只能看到她的耳垂发红。

    刘骜哈哈大笑:“少子不必多心,我只是想见识一下,是什么样的宫人,能令少子如此着紧。”

    张放一脸惊讶:“臣岂敢多心?只是按捺不住对陛下的谢意。臣拜谢陛下。”

    刘骜指着张放直摇头,眼皮一撩,对王嫱道:“趁着富平侯还没把你领走——且抬起头来。”

    王嫱心思灵慧,早已从这君臣二人的对话里,猜出身边的富平侯在担心什么,嘴角微翘,慢慢抬起头来。

    刘骜的目光也随着昭君抬头的动作越来越亮,等王嫱完全露出真容时,刘骜倒吸一口气,眼睛瞪得溜圆。好一会,目光移到张放脸上,轻吁一口气,失笑摇头:“少子啊少子,你这品味还真是……哈,也不错!”

    如前一样,张放的目光一直盯在刘骜脸上,内心很矛盾——要不要催眠一把?催眠吧,怕引起刘骜反弹;不催眠吧,万一刘骜对美色的抵抗力低于自己估计……犹豫之下,看到刘骜神情果然异样。

    张放暗暗咬牙,不成,必须行动——就在这关键当口,身边之人吐气如兰:“王嫱拜见富平侯,一别经年,此时再见,当真好生欢喜。”

    张放目光不由得朝身边人看去,他与王嫱有过两次接触,对她的性格还是略有了解的。这段话应当在出宫后再说才对,在这宣室殿,当着天子的面就说出来,似乎急了些吧……

    当张放目光触及昭君面容时,不由得微张嘴巴——面前居然是一张涂着厚厚脂粉的脸,整张脸如同一张白板,偏偏嘴唇涂得鲜艳如血,看得人心头发毛……整一个日本的艺妓模样。

    张放的愕然只在一瞬间,很快反应过来,心头一热——昭君这是坚信他的承诺啊!

    张放猜得没错,王嫱接旨面君,在不明上意的情况下,很自然会想到那方面。如果早在半年前,她或许会盛妆面君,坦然接受自己的命运。但自从那个人出现,并向她郑重许下承诺,她就要尽一切努力,将自己完完整整保留着,等待他的再次出现。

    尽管化了“毁容妆”,但临来之前,王嫱还是很忐忑的。万一天子命令她洗去铅华,万一新帝偏偏喜欢这种调调,岂不是弄巧成拙?直到在宣室殿门外,见到那个人也在,她一颗终于才安定……不,又砰砰跳起来。

    刘骜意兴阑珊,虽然仍好奇那厚厚的脂粉下真容如何,但他不会下令让王嫱洗去浓妆,因为他的兴致已经没了,而且这个宫人已经敲定是少子的人,招上来看一眼倒无妨,但强令洗去铅华就有些过了。

    刘骜唤来吕齐,让他带王嫱回暴室,明日到掖庭消籍出宫。

    在王嫱谢恩而退的瞬息,张放用只有她一人能听到的声音道:“明日宫外,我会接你。”

    王嫱娇躯微颤,一声不吭退出殿外。

    这时刘骜才以半开玩笑口吻道:“少子,这算不算还了你一桩人情?”

    张放郑重揖礼:“算!”

    刘骜哈哈摆手:“这等小事怎能算?少子也太小觑我的气量了吧?”

    张放从容道:“那便请陛下还一个真正人情。”

    刘骜一下来了兴致:“哦,是什么?”

    “请陛下暂缓驱逐石显、牢梁。”

    刘骜一怔,微皱眉道:“连你也这么说。”

    张放微笑道:“让臣猜猜,是不是大司马、阳平侯也这么说?”

    刘骜点点头,目光直视张放:“少子说说理由……唔,我记得你跟石显还是有过节的。”

    张放坦然道:“是有过节,但私怨不可坏公义。眼下先帝大行之期未过,若急于处置先帝宠臣,难免落下口实,有损陛下慈孝之名。故处置二臣,宜缓不宜急。”

    刘骜一脸惊异看着这个比他还小几岁的表弟,啧啧道:“若不是我知少子近段时日并未到大司马与阳平侯府上做客,差点以为这段话是他们告诉你的……少子有如此见识,看来我得在朝堂上给你放个合适的位置了。”

    张放长揖一礼:“臣下尚年少,不敢居显位……”他前半句还谦虚,后半句就露尾巴了,“陛下若实在看不过去,不妨加点食邑呗。”

    刘骜指着张放,捧腹不已。

    张放前脚离开,许皇后紧接着到来。见刘骜笑着喘气,一问之下,也呡嘴而笑:“这个少子,当面要赏的话也敢说……不过我听阿翁说,当日之事,少子可是有功的。”

    刘骜自然知道“当日之事”是什么,点头道:“论当日之功,驸马都尉为首,少子为次,大司马、阳平侯及杜钦皆有功。待大局稳定后,我定当一一封赏。不过少子能有这番见解,倒是令人刮目啊。”

    许皇后道:“如此说来,富平侯也赞成驱逐石、牢二宦?”

    “是……”

    正说着,一个小宦奉食而入。

    许皇后嫣然道:“这是膳房那边出的新品,请陛下品尝。”

    刘骜哦了一声,饶有兴致道:“皇后有心了,我定要尝尝……”(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五章 【交 易】

    “他真这么说?”

    “是,是小的亲耳所闻。”

    “混蛋!张放,你屡次三番坏我之事。如今更是蛊惑天子,落井下石……真当我石显可欺么!”

    中书署里,石显脸色铁青,大发雷霆。牢梁的脸色也极为难看。在二人面前,瑟缩着一个年轻的小宦,看那模样,可不正是之前为天子进膳食的那小宦?

    石显掌控内宫十余载,耳目遍布诸宫,尽管刘骜上位后更换了一批有司职的内宦,但大多数低级小宦没动。而这些人,多半是石显的棋子。方才这小宦进献膳食时,正好听到许皇后末尾那句话“富平侯也赞成驱逐石、牢二宦”,于是赶紧来告密,这才引发石显雷霆之怒。

    正所谓断章取义害死人,尽管张放的确说过这样的话,但前缀却是暂缓,而这些话小宦却是没听到。

    眼下石显最忌讳的是什么?就是朝臣上书弹劾。他当年整死、整垮那么多朝中重臣,甚至还有宗亲,可谓仇家遍朝堂。元帝在时,他地位稳若泰山,而如今大厦已倾,新帝的信任就成了他的救命稻草。所以他最怕的就是重量级朝臣弹劾,以及某些宠臣在天子面前吹风。

    从当初怒闯石府打脸,到暗召陈汤入宫,暴打诸葛丰,暗算山阳王,再到今日在天子面前进谗言……这富平侯,已经是第三次找他石某人的麻烦了。在石显眼里,现在这个少年列侯已不是与他的继子一样的纨绔,而是实实在在与他同级别的政治对手。对于政治对手,石显从来打击不遗余力。只可惜现在不是元帝时期,他一手遮天,为所欲为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新帝态度冷淡,削减中书署批奏责权,朝中隐有针对之意……这本已令石显、牢梁着急上火,满嘴长燎泡了。如今这富平侯更是背地里下刀子,当真是可忍孰不可忍。

    政治斗争,只能通过政治手段解决,至少石、牢二人眼下还没想过要坏规矩。

    “看来得出宫找阳平侯谈谈了。”牢梁望向石显。

    石显阴沉点头。

    ……

    下朝之后,王凤一路施礼,与朝臣相谢,然后在一队贲士的护卫下,登上轩车,离开未央宫。

    如今的王凤虽然还是卫尉,却已非昔日可比,堪称炙手可热。按例,天子元舅将做为第一外戚,出任大司马车骑将军。上一任大司马车骑将军许嘉已提出辞呈,但王凤上表固辞,而天子也没批准许嘉的辞呈。只是所有朝臣都能看出来,这只是一种常例挽留姿态,王凤继任是迟早的事。眼下的阳平侯府,已是长安城最热闹的府邸,没有之一。

    轩车刚出阙门不远,便听道左有人恭声道:“家主人请阳平侯一叙。”

    自王凤显贵后,门庭若市,难得其门而入,这种道旁求见便多起来,几乎每天都有那么几起,仆从们都应对熟练了。一般情况下,都不用惊动王凤,自有仆从上前摸底,然后回禀,见与不见,全在王凤。

    少倾,车外响起贴身执事之声:“禀主人,来人似有所不便,只送来此物,言道请主人一观自知。见与不见,由主人定夺。”

    车内传出王凤的浑厚之声:“送进来。”

    执事将手中之物呈上,过了一会,车里传出主人声音:“先不回府,到六郞府上。”

    驭手长鞭一挥,车辆驶向尚冠里。

    不消一刻,车辆来到一座府邸前——嗯,若落到张放眼里,必定眼熟无比,可不正是王家老六王立的宅子么。

    通报之后,王凤车驾直接从侧门入内,而那一队护送的贲士,则守在门外。这队贲士是刘骜特意下令护送大舅的护卫,主要是天子刚上位,王凤已隐隐为朝堂群臣之首,朝局复杂,不可不防。他们的职责是护送卫尉回府,王凤一刻不回府,他们就一刻不得返回宫。

    在王府前堂,王凤见到了老六王立,还有他的客人。

    石显。

    “阳平侯。”

    “大兄。”

    “石令君。”

    三人互相见礼,分主宾坐下。从坐位上,也可看出点东西。王凤坐上首,王立、石显坐左右侧。若是在石显权势最盛时,王氏兄弟会请他同坐上首,身为主人的王立则敬陪末座。

    石显一直谈笑自若,丝毫没理会座次之事。

    双方闲聊了一番朝堂格局,表达了对新任天子的忠诚之后,石显笑道:“今日显请君侯纡尊至六郎府上,实属无奈——若着人至贵府上投贴,恐怕连大门都挤不进去啊!”

    王凤连连拱手:“惭愧惭愧,石君言重了,若知是石君前来,凤必倒履相迎——石君只消让下人持一信物示之,凤立刻前来,就是明证。”

    石显揖谢:“蒙君侯不弃,慨然应约,石显感激不尽。现有一件小礼,赠与君侯,万勿嫌弃。”

    石显拿出来的,是一卷帛书。王氏兄弟虽然不知上面写着什么,但见石显一脸郑重的模样,神情也不禁严肃起来。

    王凤接过帛书,扯下绦带,展开,看完,卷起,放在案上,神色谈谈,似有所思。

    王立心里痒痒,但这点忍耐力还是有的,兄长不让他看,他就不会开口。

    石显从容自若饮案上的****,神情很是笃定。

    好一会,王凤才道:“石君想用这份东西换什么?中书令?应该可以,但领尚书事绝无可能。”

    石显的职务是中书令领尚书事,其中“领尚书事”最为紧要,没有这个衔头,这中书令不过是少府寺的千石内官,什么都不是。

    石显点点头:“石某知道,君侯管不了内府司职。某只求保住中书令之职,让天子有足够的时日,看到我石显的忠诚。”

    王凤沉吟道:“我只能约束自己,别人若是对石君不利,我怕是管不了。”

    石显站起,长揖到地:“只求君侯作壁上观,其他人嘛……呵呵,石某这十几年在朝堂也不是尊泥塑。”

    王凤哈哈笑道:“既如此,凤便在此祝石君心想事成了。”

    “谢君侯相助。”

    “彼此彼此。”

    待石显离去之后,王立才好奇问兄长:“大兄,这帛书里写着什么?居然能令大兄改变主意,把原定的踩石显变成保石显。”

    王凤慢慢拿起帛书,眼神闪动着莫名光芒:“是把柄,我们将来对手的把柄……石显此人果然厉害,难怪能把持朝政十余年。只可惜他不明白,或者说他不愿明白,万事皆有‘势’,挟势而来,沛莫能御,势尽而去,千乘难追——他的势,早已去了。”

    去势?!不知怎地,王立脑海里只想到这个与大兄本意风马牛不相及的词。(未完待续。)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13495/ 第一时间欣赏放啸大汉最新章节! 作者:寇十五郎所写的《放啸大汉》为转载作品,放啸大汉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放啸大汉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放啸大汉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放啸大汉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放啸大汉介绍:
汉成帝刘骜:“你问朕……呃,问我是谁?嗯,我乃富平侯家奴是也!” 汉宫第一美人赵飞燕:“宁为君侯妾,不愿为皇后。” 两汉第一尤物赵合德:“得偿所愿不辞死,只羡鸳鸯不羡仙。” 西汉第一才女班婕妤:“望明月而抚心,对秋风而思君。” 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昭君出塞,只为郎君。”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美人流芳的时代,既有吴侬软语,亦有马鸣风萧,更有时代最强音: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大汉,不应止步于西域! ~~~~~~~~~~~~~~~~~~~~~~~~~~~~~~~~~~~~~~~~~~~~~~~~~~ PS:昭君此出塞非彼出塞,不是屈辱事胡奴,而是担当西域女王(捂嘴,好象剧透了……)。放啸大汉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放啸大汉,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放啸大汉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