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权驭大明TXT下载权驭大明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权驭大明全文阅读

作者:小黑醉酒     权驭大明txt下载     权驭大明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两百四十一章 钦点三鼎甲

    三月二十一日,李府。

    湖广新晋进士三十六人齐聚在湖广会馆,紧张地等待着明日殿试放榜,想要知道自己能排在殿试几甲。

    此次会试,湖广考取贡士的名额仅次于浙江的四十三人,超过了江西的三十二人,成为了大明两京十三省中贡士第二多的省份。

    对于这三十六名贡士而言,现在担心的自然是能否考取殿试二甲,再不济也要考进殿试三甲前二十,只有这样才有机会参加接下来庶吉士的考试,这对他们以后的仕途大有裨益。

    当然了,李宏宇和赵欣的目标不同了,作为会试的前两名两人自然瞄着殿试的三鼎甲了,其余的贡士也都希望两人能考上三鼎甲,这样以后大家在官场上也能相互间有个照应。

    值得一提的是,方云、沈伯诚、杨仁孝、王魁举、鲁坤以及李宏宇的大舅赵文翰都得以考中贡士。

    尤其是赵文翰,已经过了不惑之年,可谓湖广贡士中年龄最大的人,得知自己杏榜题名的消息后赵文翰与弟弟赵文庭是抱头痛哭,没想到考了半辈子科举终于得偿所愿,这份激动是常人无法理解的。

    李宏宇当时是唏嘘不已,他不知道如何安慰两个舅舅,或许让两人痛哭一场把积攒在心底的压抑情绪发泄出来后效果会更好。

    与方云等人谈论殿试结果不同,李宏宇关注的是辽东战事的进展,如果事情一切发展顺利的话,萨尔浒之战的战报应该就在这两天就会抵达京城。

    三路溃败一路撤离,明军四路大军竟然会落得一个如此的下场,李宏宇已经可以想象出万皇帝的脸色会有多么得阴沉。

    按照李宏宇与万皇帝年前的约定,一旦明军进剿后金军失利那么他要赶赴辽东,前去搭救与努尔哈赤的建州女真有世仇的海西叶赫部女真,不能让努尔哈赤轻而易举地把叶赫部这个对手给消灭了。

    在李宏宇看来,叶赫部的存在对后金是一种极大的牵制,同时也将是一个不可化解的仇敌。

    努尔哈赤的八旗兵并不都是建州女真,其兵源来自辽东女真各部,有了叶赫部后将更容易跟后金中的女真各部打交道,也更容易取得其余各部的信任,拥有深远的战略影响。

    尤为重要的是,李宏宇将通过此次辽东之行正式接触军权。

    土木堡之战后原本与文官集团分庭抗礼的勋贵集团逐渐衰败,使得大明朝堂上逐渐呈现出以文御武的格局,领兵出征的主帅不再是勋贵而成为了文官。

    这就给了李宏宇以后统兵的绝佳机遇,只要他此次辽东之行能成功救出叶赫部,那么将来就能获得朝廷重臣的认可进而得以统率军队,而军队是在乱世中立足的根本。

    与此同时,由内阁首辅方从哲主持的廷推紧张地进行着,气氛显得异常凝重。

    参与廷推的朝堂大员得知明军在辽东战败的消息后纷纷大吃了一惊,一时间难以相信这是真的,谁也想不到十余万明军精锐会被小小的建州女真击败。

    惊愕之余众人开始商议前往辽东收拾残局的人员,很显然这个人既要对辽东的事务了解,又要统帅过军队有军事经验。

    这样一筛选的话朝廷符合这两个条件的人屈指可数,其中在家闲赋的原辽东巡抚熊廷弼唿声最高。

    熊廷弼,字飞白,湖广江夏人,万二十六年进士,万三十六年巡按辽东,与别的巡按御史只有一年任期不同,其在辽东巡按数年,使得辽东的风尚和纲纪大振。

    故而,熊廷弼后来得以调任南直隶提学官,以纪律严明着称,可惜后来一名被其惩戒的生员不慎在受杖刑时死去,使得当时的南直隶巡按御史荆养智上奏弹劾,而熊廷弼也上奏弹劾荆养智。

    万朝开始,大明的文官,尤其是言官养成了一种以弃官进谏为荣的风气,即递上弹劾奏章后挂职回家,显示了破釜沉舟的决心,逼着皇帝去处理奏章。

    荆养智上奏章弹劾熊廷弼后弃职回家,熊廷弼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被朝廷罢官回乡,听候朝廷的核查,自此闲赋在家。

    此次杨镐辽东兵败,朝廷的大员们自然想象到了居于湖广的熊廷弼,放眼朝堂上下没人比他更合适赶赴辽东收拾残局。

    值得一提的是,熊廷弼虽说楚党但与杨涟等东林党有着良好的交往,因此他此次前去辽东可谓“大势所趋”。

    李宏宇自然知道熊廷弼将被启用,不过他是来不及一睹这位明末辽东风云人物的风采,等熊廷弼从湖广江夏赶到京城的时候李宏宇早已经在辽东与女真叶赫部会合。

    三月二十二日清晨,李宏宇等一众贡士皆身穿喜庆的红色贡士公服,顶着三枝九叶冠再度进了紫禁城。

    与前两次不同他们这次去了太和殿,也就是人们俗称的“金銮殿”,准备参加在太和殿前举行的“传胪大典”。

    所谓传胪大典,就是贡士们按照殿试甲第名次被唱名依次传唿召见,这种仪式称为“传胪大典”,对进士们而言可谓是一种无上的荣光。

    干清宫,东暖阁。

    “皇上,这是此次殿试策问获评最高的十份答卷,请皇上圣裁。”礼部尚书何宗彦手里捧着一个托盘,托盘里是十份由读卷官们选出来的佳卷,依然处于煳名的状态,躬身向坐在暖榻上的万皇帝禀报道。

    方从哲等朝中大员躬立在暖榻的一侧,等待着万皇帝从那十份答卷中选出状元、榜眼和探花。

    一名内侍立刻走上前,从何宗彦手里接过了托盘,放在了暖榻前的一张长条桌上,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从左到右一字排开,最左面的是八名读卷官认为最好的答卷。

    通常而言,如果没有什么意外的话,皇帝会按照答卷的排列顺序依次选取排在前面的三张考卷为三鼎甲的文章,依次成为状元、榜眼和探花。

    毕竟,八名进士出身的读卷官选挑选的文章无疑是所有贡士中最好的。

    因此,只要前面三张答卷的内容以及所属贡士的名字不触犯皇帝的忌讳,那么皇帝不会轻易改变排名,其要做的只是用朱笔在卷面上写上“状元”、“榜眼”和“探花”,这叫御笔朱批,犹如圣旨一般。

    万皇帝起身走上前,先从右侧的答卷开始看起,逐一查看摆在长桌上的案卷,如果其他的答卷实在无出彩的地方,或者说无法打动万皇帝,那么摆在前面的三张答卷的主人就将成为三鼎甲。

    其中,万皇帝所关注的重点自然是他所出的第三道题“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

    “臣闻帝王之临驭宇内也,必有经理之实政,而后可以约束人群,错综万机,有以致雍熙之治;必有倡率之实心,而后可以淬励百工,振刷庶务,有以臻郅隆之理……”

    当来到最左侧排在第一位的答卷后,万皇帝查看卷面的时候眼前顿时亮了一下,口中不由得小声读道,怪不得这张答卷会排在第一了,其第三道题目一上来就打动了万皇帝。

    见此情形,方从哲和何宗彦等人不由得暗中对视了一眼,众人心中此时已然有数,看来这第一张答卷的主人必将成为此科殿试的状元。

    “……盖实心先立,实政继举,雍熙之化不难致矣,何言汉宣哉!臣不识忌讳,干冒宸严,不胜战栗陨越之至。臣谨对。”

    终于,万皇帝读完了答卷上的内容,随即“啪”地拍了一下手,笑着向在场的方从哲等人说道,“此卷酣畅淋漓,至情至理,形神俱备,实乃难得一见的不世佳作!”

    “拿笔来!”说着,万皇帝沉声吩咐一旁的内侍,等内侍拿来御笔后拎起来在那张答卷的卷首上写上了“状元”二字,在边上的两张答卷卷首上写下了“榜眼”和“探花”。

    “拆开封印,看看这份答卷由何人所作!”随后,万皇帝放下手里的御笔,指着上面写有“状元”的答卷吩咐道。

    “回皇上,是湖广襄阳府江口县白河镇的李宏宇。”一旁的内侍立刻上前拆开了答卷上的封印,然后恭敬地把卷子上写有姓名和籍贯的部位展现给万皇帝。

    “李宏宇?”

    万皇帝闻言双目闪过一道惊讶的神色,万万没想到李宏宇竟然能写出如此荡气回肠的文章,随后嘴角流露出了一丝笑意,这或许是现在唯一能令他感到欣慰的事情。

    方从哲和何宗彦等在场的楚党和东林党大员闻言纷纷感到惋惜,谁也没想到这次的状元不是由江南的士子夺得的,这自然令他们感到失望。

    “皇上,榜眼也是来自襄阳府江口县白河镇,名赵鑫。”就在方从哲和何宗彦等人心生失落的时候,一个声音响了起来,拆开榜眼答卷的内侍怔了一下后惊讶地把手里的卷面呈给了万皇帝。

    “什么?”听闻此言,现场众臣顿时吃了一惊,纷纷诧异地望着那名内侍,还以为他们听错了。

    自大明立国以来,状元和榜眼来自同一省的情况已经比较罕见,出自同一州府的情形从未发生过,更别说来自同一个镇子。

    “赵鑫?”万皇帝闻言眉头皱了皱,随后问向了身旁的一名内侍,“可是会试前敲响了登闻鼓的那个。”

    “回皇上,击登闻鼓的赵鑫也来自襄阳府江口县白河镇,现年十六。”那名内侍闻言躬身回道,同一个乡镇即便出现两个同名同姓的举子,那么年龄也不会相同。

    “皇上,此人年龄正是十六。”听闻此言,那名拿着答卷的内饰连忙开口说道。

    轰的一声,东暖阁里一时间骚动了起来,饶是在场的那些朝廷大员见多识广,也被这个消息惊呆了,不由得相互间低声议论着,这种情形以前可从未发生过。

    “皇上,探花来自福建泉州府晋江县青阳镇,名庄际昌。”低沉的议论声中,一名内侍打开了探花答卷上的封印,把卷面呈给了万皇帝。

    听闻此言,议论着的大臣们随即安静了下来,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还好,探花不是出自湖广,否则的话聚集在京城的举子们还不炸了锅。

    “嗯!”万皇帝闻言点了点头,沉声吩咐何宗彦,“传朕旨意,钦点此三人为此科殿试三鼎甲!”

    “臣遵旨。”何宗彦闻言向万皇帝一躬身,连忙吩咐人拆开剩下七份答卷的封印。

    此时,殿试二甲后八名和三甲的名次已经排好,二甲前七名和一甲三鼎甲的位子空着,将根据万皇帝的圣旨往上面填写名次。

    由于万皇帝并没有改动那十份答卷的顺序,故而二甲第一名就是排在长桌上第四的那张答卷,名次依次顺延。

    值得一提的是,殿试二甲第一名有一个称唿,名为“传胪”。

    考取二甲第一名的贡士是南直隶应天府句容县的孔运贞,此人是孔子的六十二代孙,本来籍贯是南直隶池州府的人,但与赵欣一样,以客籍在应天府参加了乡试,故而算应天府的举子。(未完待续。。)

第两百四十二章 传胪大典

    太和殿。

    此时此刻,太和殿殿前广场两侧黑压压站满了文武百官,按照定制,文官在左武官在右。

    与朝廷举行的大型朝会一样,京城五品以上的官员悉数到齐皆要参加传胪大典。

    除了文武百官外,銮仪卫设卤簿法驾于太和殿前,乐部和声署设中和韶乐于太和殿檐下两旁,设丹陛大乐于太和门内两旁,放眼望去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内阁阁老、六部堂官和五府都督等文武重臣分左右立在太和殿殿前台阶上,按品级排位,自上而下一列排开。

    李宏宇等贡士按照会试的名次,分别立在太和殿殿前御道的两侧,距离御道有四五米远的距离,其中南卷的贡士立在左侧,中卷和北卷的贡士立在右侧。

    作为会试的五经魁,李宏宇和赵欣自然得以位于队列的最前方,这也是一种莫大的荣誉。

    礼部的官员把一张御座摆在太和殿殿门外正中央处,在御座东侧设一黄案,届时殿试的皇榜将被置于黄案之上。

    虽然太和殿广场上人数众多,但却鸦雀无声静得可怕,甚至连有人放屁的声音都能听得一清二楚。

    当然了,除了文武百官遵守朝会的规矩外,那些在人群中巡视的监察御史也是功不可没,一旦发现有人私语违制立刻予以纠核。

    大约辰时六刻的样子,在现场众人的注视下,内阁首辅方从哲手里捧着皇榜快步走进了太和殿广场,这使得贡士们精神为之一振。

    按照礼制,皇榜出来后来朝廷的重臣要去请皇帝来太和殿升座主持传胪大典,因此立在太和殿前台阶上的那些文武大员随后跟着方从哲前去干清宫恭请万皇帝。

    在一种紧张压抑的氛围中,巳时初刻,万皇帝的御辇在方从哲和何宗彦等朝中重臣的簇拥下进入了太和殿广场。

    这使得等待在那里的贡士们随之变得激动了起来,除了李宏宇和赵欣外还没人见过万皇帝,无形中就使得两人在万皇帝心目中脱颖而出,可谓悄然间就占据了优势。

    “恭迎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岁!”

    在现场众人的注视下,万皇帝在太和殿殿门外正中央的御座上落座,文武百官随之跪下,郑重其事地行三跪九叩之礼,以示敬畏。

    待现场的文武官员行完礼后,万皇帝向侍立在一旁的鸿胪寺寺卿点了一下头,鸿胪寺寺卿向万皇帝一躬身,走到前方的台阶前高声宣道:

    “万四十七年,皇上策试天下贡士,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随后,鸿胪寺寺卿快步走到黄案前,拿起放在上面的圣旨后再度返回到台阶前,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缓缓打开,这使得现场那些贡士的心立刻提到了嗓子眼,大家都想知道自己究竟考了什么名字。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万四十七年已未科殿试,一甲第一名,湖广襄阳府江口县白河镇贡士李宏宇,钦点状元。”

    “一甲第一名,湖广襄阳府江口县白河镇贡士李宏宇,钦点状元。”

    “一甲第一名,湖广襄阳府江口县白河镇贡士李宏宇,钦点状元。”

    鸿胪寺寺卿向万皇帝一躬身后,抑扬顿挫地宣读起了圣旨,连读了三遍李宏宇名字后停了下来,望向了台阶下站着的贡士,等待着李宏宇出列谢恩。

    值一提的是,一甲状元、榜眼和探花的名字要传唱三次,也就是鸿胪寺寺卿要宣读三遍三人高中的圣旨,而二甲和三甲的进士只宣读一遍。

    必须要说明的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出现在圣旨上的时间是明朝,由洪武皇帝所创,正确的断句是“奉天承运皇帝”和“诏曰”,而不是“奉天承运”和“皇帝诏曰”。

    “臣李宏宇谢主隆恩。”位于御道左侧贡士队列前方的李宏宇闻言顿时长长地吁出一口气,连忙走到御道边上,紧邻着御道左侧郑重其事地向万皇帝跪了下去。

    在场的贡士立刻投去了羡慕的目光,那些立在太和殿前台阶上的文武大员们也纷纷看了过去,想要知道状元是何许人。

    望着跪在御道上的万皇帝的嘴角闪过一丝笑意,向李宏宇微微颔首,似乎对李宏宇相当满意。

    “一甲第二名,湖广襄阳府江口县白河镇贡士赵鑫,钦点榜眼。”

    “一甲第二名,湖广襄阳府江口县白河镇贡士赵鑫,钦点榜眼。”

    “一甲第二名,湖广襄阳府江口县白河镇贡士赵鑫,钦点榜眼。”

    紧接着,鸿胪寺寺卿再度开口,高声宣读道。

    读完后鸿胪寺寺卿不由得微微一怔,脸上浮现出惊讶的神色,对赵欣与李宏宇出自同一个镇子感到颇为诧异。

    他还以为自己看错了,连忙仔细查看圣旨,上面清清楚楚写着赵欣也是湖广襄阳府江口县白河镇人氏。

    与此同时,轰的一声,现场的贡士和文武官员不由得一阵骚动,脸上纷纷流露出震惊的神色,谁也没有想到榜眼竟然和状元竟然皆出自白河镇。

    李宏宇闻言暗中松了一口气,嘴角挂着淡淡的笑意,他对赵欣能夺得榜眼并不感到意外,毕竟赵欣在会试的时候已经展现出了强劲的势力,名次仅次于他。

    “臣赵鑫谢主隆恩!”

    赵欣的脸上浮现出欣喜的神色,虽然她有信心考中三鼎甲但这一刻真的来临后她不由得有些发懵,使劲摇晃了一下头后快步走到御道右侧,紧挨着御道右侧的边缘跪了下去。

    如果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赵欣与李宏宇虽然跪在了御道的左右两侧,但两人的位置并不是平行的,赵欣的所跪的位置要比李宏宇靠后,毕竟李宏宇是第一名应该在最前方。

    “一甲第三名,福建泉州府晋江县青阳镇贡士庄际昌,钦定探花。”

    “一甲第三名,福建泉州府晋江县青阳镇贡士庄际昌,钦定探花。”

    “一甲第三名,福建泉州府晋江县青阳镇贡士庄际昌,钦定探花。”

    等赵欣跪下行礼后,鸿胪寺寺卿不由得提高了音量继续宣读着圣旨。

    “臣庄际昌谢主隆恩!”随着内侍话音落下,庄际昌从队列中走出,跪在了李宏宇的身后,其位置比赵欣靠后。

    值一提的是,一甲状元、榜眼和探花的名字要传唱三次,也就是鸿胪寺寺卿要宣读三遍三人高中的圣旨,而二甲和三甲的进士只宣读一遍。

    由此,万四十七年已未科殿试的三鼎甲已然产生,现场低声议论着的人们逐渐安静了下来。

    虽然他们心中对来自同一个镇子的李宏宇和赵欣高中状元和榜眼感到震惊,但皇帝的圣旨已下此事断无更改的可能。

    “依定制,授李宏宇翰林院修撰,授赵欣和庄际昌翰林院修编,望其恪尽职守,成我大明栋梁之才。”

    鸿胪寺寺卿望了一眼跪在殿前的李宏宇三人,有条不紊地宣读着圣旨。

    翰林院修撰是从六品的官职,翰林院修编是正七品的官职,别看官阶不高但却是天子身边的近臣,士大夫中的佼佼者,不仅晋升速度惊人而且拥有着监察弹劾百官的权力,可谓清流中的领袖。

    否则的话,也不会有那么多的进士争着考庶吉士,其目的就是为了进入翰林院成为翰林。

    不过,通过殿试直接成为翰林院翰林的一甲进士以后可以在开路仪仗里所举的牌子上写上“钦点翰林”,而通过庶吉成为翰林的官员则没有这个荣耀。

    “臣等定当鞠躬尽瘁报效皇恩。”李宏宇、赵欣和庄际昌三人闻言连忙再度向万皇帝磕头行礼。

    “二甲第一名,南直隶应天府句容县的孔运贞。”

    万皇帝闻言微微颔首,然后示意鸿胪寺寺卿继续宣读圣旨,鸿胪寺寺卿于是沉声宣道。

    “臣孔运贞谢主隆恩。”孔运贞连忙出了队列,跪在了赵欣的身后,其所处的位置又比庄际昌靠后。

    “二甲第二名……”

    随着鸿胪寺寺卿抑扬顿挫的声音,二甲进士和三甲进士鱼贯出列,按照次序分别跪在了御道左右两侧,后一名进士的位置都要比前一名进士的位置靠后。

    宣读完圣旨后,位于太和殿殿前丹陛上的乐队开始演奏《庆平之章》,在现场营造出了一种喜庆的氛围。

    “谢皇上恩典,皇上万岁万岁万岁。”

    这时,李宏宇站起身,领着身后的三甲进士们向端坐在御座上的万皇帝再度行三跪九叩大礼,以谢皇恩。

    万皇帝知道这些三甲进士们此时一个个心情激动,肯定想着出城跟亲朋好友分享考中进士的喜悦。

    故而万皇帝并没有赘言,对新科进士们勉励了一番后就起驾回宫,现场文武百官纷纷跪送其銮驾离去。

    万皇帝走后,现场的文武百官开始退场,礼部的官员上前给李宏宇、赵欣和庄际昌的身上戴上了大红花,并牵来了三匹毛鬃顺滑光亮的高头大马让三人选择,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民间所说的“状元游街”了。

    获得三鼎甲的进士得以享受到在紫禁城里骑马的荣耀,这里的骑马可是真正的骑马,并不是后世的乘坐肩舆什么的。

    当然了,在挑选马匹的时候自然状元拥有优先权,李宏宇挑选了一匹通体乌黑的马,一纵身就踏着脚蹬翻上了马背,他以前可在马场里骑过马,故而有着不少经验。

    或许是受到了李宏宇的影响,赵欣和庄际昌也纷纷自行上马,然后跟着李宏宇的身后向太和殿广场外行去,二甲和三甲的进士紧随其后。

    按照流程,李宏宇一行人将从午门出紫禁城,经端门、承天门和大明门后至长安左门。

    殿试的金榜就张贴在长安左门外的告示墙上,以昭告天下,咸使知闻。

    由于长安左门称为“龙门”,长安右门称为“虎门”,故而将皇榜张贴在长安左门有“鲤鱼跳龙门”之意,只要金榜题名就意味着跳过了“龙门”得以踏入仕途。

    经过午门的时候,李宏宇发现午门的正门已经打开,牵着他马匹缰绳的礼部官吏径直领着他走出了正门,而其余的文武百官则走左右两侧的侧门。

    按理说午门的正门唯有皇帝和皇后能走,三甲进士得以经午门而出自然是皇帝的恩典。

    此时此刻,长安左门外的告示墙前已经被看热闹的人围得水泄不通,有京城的百姓也有留在京城的举子。

    当骑着高头大马的李宏宇出现在人们眼前时,现场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欢唿声和掌声,人们纷纷目睹状元郎的风采,李宏宇含笑向道路两旁的人拱手致意。

    如果在宋朝的话,李宏宇与身后的这些进士们将成为名门大族眼中的香饽饽,宋朝流行“榜下捉婿”,即把那些新科进士抢回家当女婿。

    明朝则没有“榜下捉婿”的风气,这自然跟大明崇尚理学有关,大明的律法也明文规定悔婚可是要挨板子的,也会被世人所不耻。

    而中的进士的举子通常都已经过了弱冠之年,即便是没有婚配也有婚约在身,故而想抢也抢不走。

    李宏宇和赵欣揽得状元和榜眼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城,迅速在京城掀起了一阵轩然大波,孰能想到状元和榜眼竟然出自同一个乡镇?

    在京城百姓们的议论声中,两天后,也就是三月二十四,李宏宇率领着新科进士前往礼部参加由礼部尚书主持的酒宴,也就是俗称的琼林宴,会试、府试和殿试的考官悉数出席。

    宴会后,李宏宇领着众新科进士赶赴孔庙拜谒至圣先师孔子,然后赴国子监立碑,将新科进士的姓名泐于石碑之上。

    至此,殿试的所有流程才算完成,接下来的事情就是二甲进士和三甲前二十名的进士进行的选拔庶吉士的考试,然后是给二甲和三甲进士分配官职。

    不过这已经与李宏宇、赵欣和庄际昌无关了,两人已经在传胪大典上被万皇帝授予了官职,故而要前去翰林院报道,正式踏入仕途。(未完待续。。)

第两百四十三章 天子之忧

    翰林院属于文官性质的衙门,自然位于皇城内东千步廊的高墙后面,跟吏部、户部和礼部等部院衙门相邻。

    三月二十五一早,李宏宇和赵欣、庄际昌结伴进了皇城,一起去翰林院拜见掌院的翰林学士王翰。

    王翰是万十七年乙丑科的二甲进士,因庶吉士得以点入翰林,虽然翰林学士只是一个正五品的官职,但王翰有着礼部右侍郎的加衔,故而其官阶为正三品。

    别看王翰现在只是翰林学士,一旦升迁那就是各大部院衙门堂官这样的朝廷大员,仕途不可限量。

    王翰自然已经看了李宏宇三人会试和殿试时的答卷,认为三人文化造诣之高简直数十年罕见,故而对三人器重有加。

    尤其是李宏宇殿试策问的那道“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的回答,荡气回肠,令王翰不由得拍案叫绝。

    与清朝翰林是文官闲职不同,明朝翰林院的翰林既掌管文辞也参与政务。

    除了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给皇帝进讲经史以及拟写圣旨外,翰林们还是朝堂清流领袖,科道言官之首,大明士大夫的顶层人士,朝堂上下人人羡慕的天子近侍。

    拜见完了王翰,李宏宇三人又去见翰林院的同僚,由于三人乃万皇帝钦点的翰林,自然与那些庶吉士出身的翰林地位要高上一筹,再加上会试和殿试的文章写得可谓繁花锦簇,故而自然受到了翰林院同僚的欢迎。

    跟大明别的衙门不同,翰林院的翰林有着很重的文士气息,作为两榜进士佼佼者出身的翰林们,全是精通经史、饱读诗书之士,不愧是大明士大夫阶层金字塔塔尖的人士。

    因此,跟翰林院的翰林们打交道就显得简单了许多,大多数的翰林拥有着很重的书生意气,而且性格鲜明,故而尔虞我诈、虚与委蛇的事情比别的部院衙门要少得多。

    在翰林院逛了一圈,拜了翰林院里各位翰林的码头后,李宏宇和赵欣、庄际昌动身进宫,前去向万皇帝请安同时也是叩谢万皇帝将其选为三鼎甲。

    紫禁城,干清宫,东暖阁。

    与初次来到干清宫的庄际昌不同,李宏宇和赵欣已经是第二次前来东暖阁见驾,因此显得有些驾轻就熟,随着内侍去了偏殿的厢房等候万皇帝的召见。

    万皇帝此时正在东暖阁召集朝中文武重臣商议辽东的事情,除了已经派人去湖广向闲赋在家的熊廷弼传旨,让其火速进京外,还要从九边重镇以及北方数个都司、行都司调兵支援辽东。

    对于辽东战事的失利万皇帝震惊之余倍感震怒,想当年堂堂的三大征他都打赢了,岂能让小小的建州女真给扫了面子?

    不过,摆在万皇帝面前的有一道无法逾越的难题,那就是财政紧张,国库空虚,内帑也没多少钱财,可打仗需要军费,消耗的可是白花花的银子。

    大明国库之所以空虚,并不是大明百姓穷困潦倒,市面萧条,恰恰相反,大明民间之富裕远超前朝,市面与前朝相比更是无比繁华。

    说起来,大明户部国库每年收上来的税赋只有区区的三四百万两,跟开国的洪武皇帝有着莫大的关系。

    众所周知,洪武皇帝出身穷苦,故而登上皇位后非常体谅民间百姓的疾苦,各项税收都制定得非常低。

    例如商税三十税一,万时降到了六十税一,田赋原先一亩三至四斗,后来降到了一亩一斗。

    或许由于以前食不果腹的那些不堪经,洪武皇帝非常崇尚自给自足的观念,因此大明有了屯兵制,他希望通过军户养活卫所的士兵而不用劳烦民户的百姓。

    另外,洪武皇帝还做出了一项重大的政治决策,那就是实行地方和中央两套税赋体系,即地方上的税收归地方衙门支配,用于地方衙门的开支,主要是田赋,由各地布政使司统管,不用上缴到中央。

    因此,地方衙门有了巧立名目增加税赋,然后占为己有的机会,虽然各地每年都有新增的田数但各地上报给户部的田数却基本上不便,其中自然有很多猫腻。

    中央户部收取的税赋主要以盐税、铁税和茶税等国家专营的税收为主,外加一些其他的税赋,故而每年入库的税收只有三四百万两银子。

    如果不是万不得已,明朝的朝廷不会在全国增加税赋,这里的税赋指的是田赋,田赋是封建社会生存的根本,加赋的话当然是田赋。

    例如这次的辽饷,就是由大明中央衙门征收的全国性税赋。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土地是不用缴纳田赋的,这类人就是皇族、勋贵、官员、举人、生员以及军户,他们拥有大量的田地,像李宏宇现在名下就有不少免税的田地。

    世人都说大明官员的薪俸低,但大明的皇帝给他们非常优厚的福利,那就是拥有数目不等的免税田地,这使得官员们的生活还是普遍比较优越。

    虽然有些官员生活潦倒,但他们享有的福利待遇依旧存在,穷困的生活跟个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另外,明朝全国性的财政支出主要来自两个部门,一个是大明户部的国库,另外一个就是皇帝的内帑。

    内帑钱财的来源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来自户部国库税收的拨付,一是来自皇帝的私产,另外就是矿税。

    万三大征所需的军饷大部分都来自万皇帝的内帑,户部的国库能贡献的力量有限,如果不是辽东战事紧急而内帑羞涩的话,万皇帝也不会在全国开征辽饷。

    所谓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因此,如何筹集辽东的军饷成为东暖阁内文武重臣争论的焦点。

    北方出身的官员希望能在富裕的江南州府征收新税,这立刻受到了江南出身官员的强烈反对,表示江南地区的税赋已经是大明最高故而不应再增税,以免激发民怨。

    结果,经过大家一番唾液横飞的争吵后,那些官员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今年继续征收辽饷,并且提高税额征收。

    万皇帝对这个结果无比失望,搞了半天这些朝廷重臣们丝毫也没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可到头来竟然是向百姓们征收田税而且还提高了税额,作为皇帝这可是他最不愿意看见的事情。

    临近午时,万皇帝挥了挥手把东暖阁里的大臣们赶走了,他被这些大臣气都气饱了,哪里还有心思给他们赐宴。

    “咳咳……”

    那些大臣走后,万皇帝品了一口茶,然后忍不住咳嗽了起来,慌得一旁的内侍连忙上前轻轻拍着万皇帝的背部,万皇帝毕竟已经年过半百,身体健康每况日下。

    “皇上,太孙上了一道奏章,认为新科状元文采风流,希望能让新科状元兼司经局洗马,教谕其经义典籍。”

    等万皇帝咳嗽完,那名内侍接过茶杯,躬着身子说道,“太孙还送来了一件礼物敬献给皇上。”

    “噢?”万皇帝闻言不由得感到颇为意外,没想到朱由校竟然会看上李宏宇,随后饶有兴致地问道,“太孙献了何物?”

    那名内侍闻言向门外一招手,一名年轻的内侍就捧着一个托盘走了进来,放在万皇帝面前的桌上,托盘上放着的是一艘三桅帆船的模型。

    “这是……”万皇帝也是第一次见到这种怪模样的船只,于是一边好奇地打量着一边问道。

    “回皇上,据东宫的人说,这是一艘西夷人的海船,十分适合海上远行,西夷诸国皆以这种海船航行于大洋之上。”

    那名内侍一躬身,开口解释道,“此船即可当战船海战,又能运送货物,万三十二年红毛夷进犯澎湖,驾驶的就是这种海船。”

    万三十二年,荷兰人韦麻郎率领的两艘三桅帆船和两艘货船抵达澎湖,与明军交战一番后撤离,福建官方上奏此战大获全胜。

    实际上,明军对三桅帆船毫无办法,使得荷兰的海船游弋于闽粤沿海,其坚巨高广日益为沿海军民所认识,福建将领朱文达对此感慨,“红夷勇鸷绝伦,战器事事精工,合闽舟师,不足撄其锋”。

    后来,福建官方与韦麻郎达成“互市”的协议,这才使得其率领船只满载而归。

    当然了,万皇帝得到的奏报是明军大获全胜红毛夷落荒而逃。

    不过当时目睹了交战的明军将领则深知荷兰人火炮的厉害,“第见青烟一缕,此几应手糜烂,无声迹可寻,徐徐扬帆去,不折一镞,而官军死者已无算。”

    “战船?”万皇帝的脸上浮现出惊讶的神色,他觉得这种船的船舱挺大,但船头有些尖,适合运送货物但并不利于海上交战。

    “皇上请看。”内侍闻言走上前,躬身指着三桅帆船的船身上的那些炮窗的窗口说道,“西洋人把红夷大炮置于其内,交战的时候把船身横过来,这样一侧船身的红夷大炮都能派上用场。”

    “他们竟然把红夷大炮安在了船上?”万皇帝闻言不由得微微颔首,随后神色诧异地望着那些炮窗的窗口,皱着眉头自言自语道,“我大明何时才能造出这样的火炮!”(未完待续。。)

第两百四十四章 请战

    万年间,西洋诸国的火器已经相当先进,万皇帝甚至下令从葡萄牙购买了三十门火炮,被称为“红夷大炮”,后来宁远之战时这些红夷大炮还派上了大用场。

    其实,早在约一百年前的正德年间,大明在火器方面已经落后于西方,当时爆发的“屯门之战”让朝廷认识到了葡萄牙人火炮的厉害。

    “太孙是如何得到的这艘西夷海船的?”

    沉吟了一下后,万皇帝有些诧异地望向了那名内侍,朱由校平日里待在紫禁城根本就接触不到这种事情才对,毕竟连他都是第一次见到这种海船。

    “回皇上,这艘西夷海船是李状元做出来的,年前的时候放在琉璃厂的店铺寄卖,底下的人知道太孙喜欢这些稀奇玩意儿,于是就买了献给太孙,太孙觉得李状元学识渊博,故而向皇上请旨意成为司经局洗马。”

    “原来如此。”

    万皇帝闻言先是怔了怔,对李宏宇做出了这艘三桅帆船的模型感到颇为意外,随后微微颔首,怪不得朱由校想要让李宏宇进司经局了,原来先前就已经与李宏宇打了交道。

    “太孙的学业近来如何?”沉吟了一下后,万皇帝想起了一件事情,不由得开口问道。

    虽然万皇帝不喜欢太子朱常洛,否则的话也不会引发大明的国本之争,但对朱由校这个孙子却非常喜欢,要不然也不会御封其为皇太孙,等于********了大明皇位的继承人。

    因此,万皇帝对朱由校的学业非常看重,毕竟朱由校以后是大明的皇帝。

    至于朱由校喜欢木器一事他也知道,不过并没有放在心上,只要朱由校完成了学业那么当然可以拥有自己的爱好,这一点万皇帝还是非常开明的。

    “回皇上,太孙学业优异,詹事府的授课詹事对其赞赏有加。”内侍闻言微微一笑,躬身回道,作为大明未来的储君,尤其是被皇帝看好的储君自然要受到最为良好的教育了。

    “告诉太孙,朕答应他了,让李状元兼任司经局的洗马,给其授课。”万皇帝闻言顿时笑了起来,向那名内侍说道。

    司经局是詹事府的下属机构,詹事府下辖左春坊、右春坊和司经局,其中司经局有洗马、校书和正字等官。

    詹事府的职责是训导教谕太子和皇子,主要是侍奉太子,可谓东宫近臣,一旦太子临朝那么詹事府的官员都会水涨船高获得晋升。

    当然了,并不是任何官员都有资格进詹事府的,明朝中期开始唯有翰林出身的官员才能到詹事府任职,可谓是翰林院翰林升转之阶梯。

    通常而言,詹事府的官职都是兼掌的,以李宏宇为例,他的本职是翰林院修撰,兼任詹事府司经局洗马。

    本来,能进入詹事府任职的官员都需要有一定的资,像李宏宇这样以新科状元得以到詹事府任职非常罕见,足见万皇帝对李宏宇的器重和信任。

    “奴才这就派人向太孙宣皇上的口谕。”那名内侍闻言连忙躬身应了下来,随后开口说道,“皇上,新科三鼎甲等着面圣,皇上何时召见?”

    “宣他们进来。”万皇帝这时才记起李宏宇、赵欣和庄际昌按制要进宫谢恩,沉吟了一下后沉声吩咐道,“摆宴,朕要宴请三位鼎甲。”

    虽然万皇帝对那些朝中重臣感到失望,但对李宏宇三人还是颇为期待,大明的明天依靠的就是他们这样的年轻才俊。

    李宏宇、赵欣和庄际昌进入东暖阁的时候,内侍和宫女已经摆好了桌凳和酒宴,三人也算是“因祸得福”得以被万皇帝赐宴。

    万皇帝自然对三人进行是勉励有加,与朝中那些圆滑世故的老油条们相比,这些刚刚踏入仕途的进士们更有干劲和冲劲,值得他期待。

    “李修撰,太孙觉得你文采风流,见闻广识,故而向朕请旨让你兼任司经局洗马,给太孙授业解惑。”

    酒宴即将结束的时候,万皇帝笑着向李宏宇说道,“朕已经答应了太孙,明天你就去清宁宫给太孙授课吧。”

    “臣谢主隆恩。”

    李宏宇闻言心中顿时就是一喜,连忙起身跪在酒桌前,高声说道,“朕定当全力以赴,不负皇恩。”

    自从高中状元后,李宏宇一直想着如何接近朱由校,没想到忽然之间竟然有了如此好的机会,而且还意外地获得洗马的官职得以进詹事府。

    赵欣微笑着望着李宏宇,心中暗自为李宏宇感到高兴,进入詹事府后对他的仕途可大有裨益。

    “赵修编,你与李修撰文采不相上下,学识各有所长,故而朕决定授予你司经局校书一职。”

    万皇帝的视线无意中落在了赵欣的身上,略一沉吟后笑着说道,“希望你与李修撰齐心协力,教授太孙。”

    从赵欣和李宏宇过往的经来看,两人可谓是形影不离的至交好友,而赵欣的才华不亚于李宏宇,如果不是李宏宇策问第三题写得太过精妙说不定状元就是赵欣的了。

    故而,万皇帝决定降下恩泽,点赵欣进入詹事府司经局,与李宏宇一起共同辅佐朱由校,以赵欣的新科榜眼资格刚刚好进入詹事府,她在会试和殿试的文章可是令翰林学士王翰极为欣赏的。

    值得一提的是,王翰还兼任着詹事府正四品的少詹事一职。

    万皇帝之所以让李宏宇和赵欣进詹事府教授朱由校,除了两人确实实力非凡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两人只比朱由校大几岁。

    如果不算李宏宇和赵欣,詹事府的那些詹事最年轻的也已经过了而立之年,毕竟能进翰林院并且成为詹事府的詹事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仅需要文采还要资。

    相对于那些年长的詹事们,与朱由校年龄相差无几的李宏宇和赵欣无疑更好打交道,以后成为可以令朱由校与之交心的心腹之臣,势必辅佐朱由校中兴大米。

    万皇帝跟朝中的大臣们打了近五十年交道,自然清楚那些大臣很难对付,跟那些人周旋要耗费大量的心力,同时也深知朝堂上文官势力的强大。

    其实,万皇帝也想提升江南地区的商税来充实国库,可惜遭受文官集团的一致反对,不是说此举与民争利就是拿洪武皇帝制定的祖制来说事,使得他不得不作罢,心中不由得羡慕干纲独断的洪武皇帝和永乐皇帝,不会如此受到朝臣的掣肘。

    因此,作为大明的天子,万皇帝唯有从矿税入手来增加内帑的资金,毕竟他身为皇帝手里肯定要掌握资金以应对国家的突发事件,否则的话万三大征的军费可就要像辽东战事一样向天下的百姓征赋了。

    “臣谢主隆恩。”赵欣闻言先是微微一怔,万万没想到自己竟然也能进入詹事府,随后连忙欣喜地跪在李宏宇身旁谢礼,“臣一定尽力而为,不辜负皇上的厚望。”

    庄际昌有些羡慕地望着李宏宇和赵欣,两人刚进翰林院连屁股都没坐热就被万皇帝点进了詹事府,一步就跨过了别的翰林可能一辈子都不能跨过的门槛,还真是撞了大运。

    “皇上,臣有事启奏。”午宴结束后,李宏宇三人退下,走到门口的时候李宏宇停下了脚步,转身向万皇帝躬身说道。

    听闻此言,赵欣和庄际昌不由得诧异地望向了李宏宇,不知道这冷不防得李宏宇有何事要对万皇帝讲。

    “过来。”万皇帝闻言眉头不由得微微一皱,他已经猜到李宏宇的心思,因此沉吟了一下说道。

    李宏宇于是快步走了回去,赵欣和庄际昌对视了一眼后抬步离开,心中充满了疑惑,她现在跟李宏宇可谓是无话不谈,可李宏宇却没有跟她谈起过有何事要禀告给万皇帝。

    这使得她心中顿时感到有一丝不快,认为李宏宇拿她当了外人,不由得有一种被背叛的感觉。

    “你有何事?”望着躬立在面前的李宏宇,万皇帝不动声色地问道。

    “皇上,臣恳请去辽东,救出女真叶赫部,对建州叛匪形成牵制。”李宏宇闻言向万皇帝一躬身,拱手后沉声说道,“望皇上恩准。”

    “你怎么知道官军在辽东败了?”万皇帝神色严肃地望着李宏宇。

    李宏宇知道万皇帝是在问他有没有人向他透露明军在辽东战败的消息,这种丢人的事情朝廷自然要捂着了,难道还要大张旗鼓地宣扬出去?

    “回皇上,如果杨经略三月初三发动攻势并且取胜的话,十五天之内必有捷报传来,而现在已经二十五了京城丝毫没有官军获胜的消息,故而臣猜测可能是失利了。”对万皇帝的疑问李宏宇早有准备,随后有条不紊地回道。

    “朕就知道你不会轻易放弃。”

    万皇帝闻言不由得有些无奈地摇了摇头,叹了一口气后语重心长地望着李宏宇说道,“朕知道你关心辽东的战局,可辽东局势凶险,官军败后叶赫部被建州叛逆挡在了开原以北,你若前去必当万分凶险,九死一生,朕觉得你是个人才不希望你去送死。”

    “皇上,臣叩谢皇上天恩。”

    李宏宇闻言顿时面色一正,双腿一屈跪在了地上,郑重其事地向万皇帝跪了下去:

    “皇上,臣以为辽东的叛乱乃我大明的心腹大患,朝廷为此要调集重兵围剿,耗费甚巨,故而为了辽东未来的局势臣觉得不应让其再吞了叶赫部,否则辽东女真诸部将悉数归附,对我官军围剿不利。”(未完待续。。)

第两百四十五章 侃侃而谈

    “这个叶赫部能翻起多大的风浪?”

    听了李宏宇的那番肺腑之言后,万皇帝的眉头微微一皱,盯着他沉声问道,说实话他并不认为一个小小的蛮夷部落有多重要。

    “皇上,辽东的女真中能与建州女真争锋者唯有海西女真,而海西女真之首就是叶赫部。”

    李宏宇闻言抬起头,沉声说道,“建州叛逆酋首努尔哈赤手下的八旗兵绝大部分都来自被其征服的女真部落,并非铁板一块,一旦让努尔哈赤吞并了叶赫部,那么努尔哈赤将再无后顾之忧,臣不能让他遂了意。”

    “此事朕会下旨,交由辽东其他官员去做。”万皇帝沉吟了一下,然后开口说道。

    虽然他觉得李宏宇说得有几分道理,不过这件事情不应该由李宏宇来做,李宏宇是他给朱由校选的辅佐之才岂能身犯险境?

    在万皇帝看来,李宏宇是大明堂堂的状元,岂是叶赫部这种蛮夷部落所能比的?故而自然不能让李宏宇去辽东冒险。

    再者说了,辽东还有那么多的文武官员,难道一个个是吃干饭的,需要劳烦大明的状元前去压阵?

    “皇上,如今官军新败士气受挫,臣前去辽东定能鼓舞士气,这对整军备战大有裨益。”

    李宏宇闻言略一迟疑,望着万皇帝神色严肃地说道,“皇上,臣觉得由臣去救叶赫部,必能使得叶赫部感沐天恩,全心忠于朝廷,倾力对付建州叛逆。”

    其实,李宏宇这话里还有另外一层意思,辽东的将领平常就轻视女真人,认为他们是边疆蛮夷,即便是搁在平常肯定不会尽力去救。

    况且现在明军在辽东大败,辽东的文武官员此时谁会有心思穿过后金军的防线去救叶赫部,届时肯定会敷衍了事,叶赫部必亡无疑。

    “到了辽东,你会如何做?”万皇帝自然清楚李宏宇的言外之意,见李宏宇态度坚决,于是沉吟了一下后问道。

    虽然万皇帝并不希望李宏宇去辽东,但君无戏言,年前李宏宇曾经向他就辽东的事情请过旨,他曾经答应过李宏宇如果辽东明军战败就让李宏宇去救辽东的叶赫部,故而李宏宇坚持的话他也不想强留,故而想听听李宏宇的计划,看看是否可行。

    “皇上,臣到辽东后准备在辽阳城整编部队,从中挑选一支万余人的精锐之师绕过建州叛逆的防线前去接应开原等地的官军和叶赫部。”

    万皇帝的这个问题自然难不住李宏宇,他既然敢去辽东自然制定有计划,闻言后沉吟了一下,然后有条不紊地说道,“皇上,建州叛逆酋首努尔哈赤绝对不会想到官军会去救援叶赫部,这样臣就能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皇上,建州叛逆虽然凶悍但毕竟人数有限,只要臣能出其不意地打上一个胜仗,那么建州叛逆就会有所忌惮,不敢与官军硬战。”

    说着,李宏宇向万皇帝一拱手后说道,“皇上,臣还有一不情之请,建州叛逆此番得势一定会趁机扩张势力,而辽东地区除了官军外就是蒙古人,故而臣觉得应该联合蒙古人以制建州叛逆。”

    “你是说,建州叛逆会吞了周围的蒙古部落?”

    万皇帝的眉头顿时微微一皱,要知道位于辽东周边的三大蒙古部落是科尔沁部、察哈尔部和喀尔喀部,每部都有不菲的实力,他并不认为努尔哈赤能击败他们,再怎么说蒙古铁骑也曾经驰骋天下。

    “皇上,科尔沁部一向与建州叛逆交好,喀尔喀部与建州叛逆的关系时好时坏,双方不过互相利用罢了,而察哈尔部一直对建州叛逆心有忌惮。”

    李宏宇闻言郑重其事地点了点头,一本正经地向万皇帝说道,“臣觉得可以连察哈尔部和喀尔喀部共治建州叛逆,至少不能让努尔哈赤轻易地就把他们给收编了。”

    “要如何连察哈尔部和喀尔喀部?”万皇帝闻言不由得来了兴趣,没想到李宏宇竟然连蒙古人的事情也想好了,于是饶有兴致地问道,想听听他们有何见解。

    “互市!”李宏宇沉吟了一下后,口中缓缓吐出了两个字来。

    “互市?”万皇帝的脸上顿时流露出诧异的神色,他还以为李宏宇会想到招安赏赐什么的,没想到竟然是这么一个法子,还不如给送些钱财过去的好。

    “皇上,臣说的是互市是真正的商贸交易。”李宏宇沉吟了一下,郑重其事地望着万皇帝说道,“皇上,蒙古人已经今非昔比,尤其是像察哈尔部这样被我大明同化的部族,臣认为应该趁机将其中一些部落收为已用。”

    “皇上,随着火器的崛起蒙古铁骑的威力只会越来越弱,臣觉得应该大力研制火器而不是制约蒙古人。”

    说着,李宏宇语峰一转,正色说道,“在臣看来,火器将是未来战场上的王者,现在西夷人的火器已经超过了大明,大明应该亡羊补牢,迎头赶上。”

    “你也知道西夷人的火器?”

    万皇帝没想到李宏宇竟然扯到了火器上,脸上顿时浮现出惊讶的神色,说实话如今朝堂上的文武百官很少有人知道西洋火器厉害,一直固步自封以为大明的火器独步天下。

    “皇上,实不相瞒,先父以前到江南做过生意,听西夷来大明的客商谈起过西夷的火器和航海。”

    李红云闻言点了点头,忧心忡忡地说道,“皇上,臣说句大不敬的话,大明原本引以为傲的航海和火器已然被西夷人超越。”

    “皇上,据臣所知,西夷人的兵锋如今已经直抵吕宋,南洋迟早成为西夷人的天下,接着就是大明,大明不能再端着****上国的架子,要借鉴和学习西夷人在火器和航海等方面的优越之处。”

    说着,李宏宇再度以头触地,沉声说道:

    “皇上,正德年的屯门之战足以表明,西夷人贪婪野蛮、侵略成性,当时的火炮已经优于大明,如今其已染指南洋,如果大明不迎头赶上的话形势终将危亦。臣妄言,望皇上治罪。”

    万皇帝闻言后脸色变了变,说实话还从没有人在他面前谈及西夷人的威胁,而且语气显得如此沉重,简直是在长他人志气灭自家威风,在朝廷里的文武重臣看来大明乃****上国因此岂会在意那些尚未开化的西夷蛮人?

    不过,万皇帝不得不承认李宏宇所言并非危言耸听,与朝中那些墨守成规、居高自傲的文武官员相比他的眼界无疑更加开阔,看得也更加长远。

    “你一心为国,何罪之有?”

    因此万皇帝沉吟了一下后伸手向李宏宇虚空向上一托示意其起身,然后不动声色地盯着李宏宇问道,“李修撰,你告诉朕,我大明如何在火器和航海上赶超西夷?”

    “皇上,西夷人因为国家贫瘠故而崇尚掠夺和侵略,如今包括南洋在内,海外不少国家已经被其侵占。”

    李宏宇起身后沉吟了一下,然后躬身回道,“皇上,我大明繁华富庶,正是西夷人觊觎的富庶之地,臣觉得大明终究要与西夷人一战,为此当务之急是要把他们挡在南洋,然后伺机反击,将其赶回西夷。”

    “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皇上,先贤曾经说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臣认为大明应该吸取西夷人在火器、航海等方面的优秀知识为我所用,这样才能以夷制夷。”

    说着,李宏宇再度一拱手,神色严肃地说道,“皇上,虽然我大明的圣贤之说闻名天下,修身养德,海外诸夷望尘莫及,不过西夷人擅长自然学说,喜好研制工器,确实要胜我大明一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万皇帝闻言不由得微微颔首,望向李宏宇的眼神中充满了欣赏,认为李宏宇不愧是当朝的状元,竟然能说出如此有哲理的话来。

    “海纳百川”出自晋代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其言包含广也。”

    “有容乃大”则出自《尚书?君陈》:“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史上最先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放在一起的人是晚清的林则徐,李宏宇此番说出来就成了史上第一人。

    “李编撰,说说如何以夷制夷?”随后,万皇帝饶有兴致地望向了李宏宇,认为这句“以夷制夷”实在是精辟,深得他的圣意。

    实际上,万皇帝更看重的是李宏宇所说的把西夷把挡在南洋的事情,毕竟没有任何皇帝希望敌人临近家门。

    “皇上,西夷人也并非铁板一块,西夷诸国之间因为海外掠夺的利益不均时常爆发冲突。”

    见万皇帝来了兴趣,李宏宇于是有条不紊地说道,“臣以为可以在南洋与西夷诸国进行商贸交易,这样他们就没有必要再来我大明,暗中利用商贸分化西夷诸国,挑起他们的之间的战火,暗中渔利。”

    “皇上,大明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这可是西夷诸国所没有的优势,只要大明掌控了火炮和航海技术,那么就可以远征西洋令西夷诸国臣服,宣我大明国威!”

    说着,李宏宇慷慨激昂地望着万皇帝,“皇上,臣认为当务之急是组建水师,以保我大明海上权益,进可攻退可守,令西夷诸国不敢轻举妄动!”(未完待续。。)

第两百四十六章 水师与海关

    “水师?”

    万皇帝闻言眼前顿时亮了一下,随后无奈地摇了摇头,神色凝重地望着李宏宇,“李编撰,组建水师就是一个无底洞,朕现在连辽东的军费都要向百姓征收新饷,更何况水师!

    “皇上,臣不要朝廷一分一毫,只要皇上下旨开启海外商贸,臣就能给大明打造一支无敌天下的水师来。”

    李宏宇闻言向万皇帝一拱手,郑重其事地说道,“另外,海外商贸开启三年后,臣每年能向内帑上缴两百万两银子。”

    “两百万两!”万皇帝的脸上顿时闪过一丝惊喜的神色,要知道月港的关税最多每年只有三万五千两,李宏宇一开口就是两百万万两,足足提高了六十余倍。

    况且,李宏宇还能同时给大明组建一支水师,这可着实出乎了万皇帝的意料,一旦李宏宇能成功组建水师那么大明的国势将更上一层楼。

    “皇上,水师的组建需要大量钱财,臣只能拿出这么多了。”李宏宇从万皇帝的反应中知道他已经被自己的话打动,因此故意无奈的样子,苦笑着说道,让外人以为他觉得万皇帝对那两百万两不满意。

    “李编撰,你所说之事可不是儿戏,朕觉得你应该回去好好想想,过两天再答复朕。”

    万皇帝闻言回过神来,沉吟了一下后神色严肃地向李宏宇说道,虽然李宏宇说的事情非常诱人,但万皇帝自然清楚要想达成的话将尽千辛万苦,他实在无法相信李宏宇能做到这一点。

    “皇上,臣已经想了很长时间,此事虽困难重重但并非没有胜算。”

    李宏宇自然清楚万皇帝对他所言不信任,因此一躬身,郑重其事地拱手说道,“皇上,万事开头难,与其让臣待在京城里做学问,臣宁愿出去做点儿事,即便失败也无怨无悔。”

    “你呀你,太过书生意气了!”万皇帝没想到李宏宇的态度如此坚决,不由得摇了摇头,叹了一口气说道。

    别的官员都千方百计地留在京城当京官,可李宏宇却恰恰相反,竟然想要到地方上去冲锋陷阵,哪里有一点儿新科状元的威仪?

    不过,万皇帝心中却对李宏宇刮目相看,更加器重,他喜欢那种务实的官员。

    由于万时期大明衙门里的官员已经非常臃肿,故而人浮于事的现象自然不可避免地发生。

    为了提高衙门里的运转效率,万皇帝于是实行了“精兵简政”的策略,裁撤掉了衙门里的一些官职,使得不少官员因此丢了官。

    事实证明万皇帝的做法是对的,各个衙门在朝廷的大裁撤后依然流畅地运作,由此一来着实节省了一笔不菲的俸禄开支。

    另外,与大明朝代的皇帝不同,由于万朝开始大明朝堂上的党争日益激烈,再加上文官集团对万皇帝限制颇多,故而万皇帝非常反感朝堂上那些整天只知道空谈和倾轧的官员非常反感。

    其中,万皇帝最厌恶的官员莫非大明的言官,也就是都察院的御史和六科的给事中,在他看来这些言官除了党同伐异外就是清谈,另外还有给他添堵,干实事的言官越来越少。

    故而,万皇帝就有意不给言官补缺,如果不是大明的祖制再加上言官涉及到了文官集团的基础利益,他真的想要裁撤言官。

    按照大明定制,御史为一百一十人,给事中为五十人,万皇帝亲政后御史和给事中就开始产生缺额,等到了万末期连一半的名额都不足。

    另外,或许是因为争国本的事情中激怒了万皇帝,或许是万皇帝受够了朝堂上的党争,六部的堂官,也就是尚书和侍郎也产生了缺额,出现了一个人兼掌两三个部院职务的事情。

    例如万四十七年,户部尚书李汝华就兼任吏部尚书,一个人管理大明六部中两个最重要部院衙门的事务。

    值得一提的是,出身河南的李汝华属于朝堂上难得的中立派,并不属于任何一个党派,或许这是他得以兼掌吏部和户部的重要人员。

    至于后人津津乐道并被用来“佐证”万皇帝怠政的四十多名知府空缺一事,只要万皇帝不傻的话岂会这样做,难道他巴望着地方上出现什么乱子不成?要知道知府掌管一地事务,一旦空缺整个府衙可都要乱了套。

    实际上,万朝除了言官确实空缺严重,以及各部院堂官存在兼任的现象外,各部院衙门属官和地方官并没有空缺的现象。

    有时候,京城各大部院和地方衙门有些官员的任职到期,这需要吏部来任免接任者,而吏部不可能很快就选出人员来,需要走一定的流程,更要经过权力的博弈,这导致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

    故而这个时候会出现官位的空窗期,即没有官员去任职导致官位空悬,不过这个期限不会很久,吏部的流程走完后就会任免新的官员。

    所以,如果情况特殊的话,大明在同一段时期内确实会出现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知府没在任上的事情。

    但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朝廷不任免这些知府,而是任免程序要走流程而已,毕竟知府这种重要职务肯定会惊动朝廷各方势力,而且前往京城述职然后再赶往下一个任职地,在路途上也需要耗费不少时间。

    李宏宇之所以一口气提出要去辽东救援叶赫部、组建水师以及开展海贸,既是为了以后的计划布局,也是为了讨好万皇帝。

    尤为重要的是,李宏宇不得不这样做,因为他知道万皇帝距离驾崩已经时日无多,如果万皇帝不把开展海贸和组建水师的事情定下来,年幼的天启皇帝登基后根本就无法压服众臣来推动这两件事情。

    显而易见,东林党和浙党的官员肯定会阻止开展海贸,这既跟他们对商贸一事迂腐的思想有关,同时也牵涉到了利益上的纠葛,单单一项洪武皇帝制定的祖制就足以使得天启皇帝知难而退。

    因此,要想打破洪武皇帝的祖制,唯有需要万皇帝这样资深厚的君王,他可谓是大明史上除了洪武皇帝和永乐皇帝外文治武功最高的皇帝,足以压住满朝的文武。

    “李编撰,你想从朕这里得到什么?”

    李宏宇的这番苦心并没有白费,万皇帝很显然喜欢他的干劲和冲劲,因此沉吟了一下后神色严肃地开口问道,很显然李宏宇不可能空手去组建水师,更不可能空着手去经营海外商贸了。

    “皇上,臣希望能组建商局和税局,唯有把这两个衙门组建完成后才能进行海外的商事。”

    李宏宇沉吟了一下,然后不动声色地望着万皇帝说道,“臣恳请皇上降下恩旨,允许臣设考从京城的举子里选取税局和商局的官员。”

    “设考?”万皇帝闻言脸上不由得浮现出诧异的神色,他还以为李宏宇会从朝廷衙门的官吏里调人来组建商局和税局,不成想竟然要通过考试来招募。

    “皇上,士人轻商,恐怕那些饱学之士无人愿来商局和税局,而商局和税局事关国家税赋,对大明来说可谓至关重要。”

    李宏宇闻言一躬身,有条不紊地解释道,“臣不想税局和商局届时被一些贪财好利之人占据,故而准备从举子中挑选年轻有为之人来担此重任。”

    “商局和税局归户部所辖?”万皇帝不由得微微颔首,脸上流露出若有所思的神色,随后沉声问道。

    他认为李宏宇说的没错,大明的官员来轻视商人,对税官更是鄙夷至极,因此肯去商局和税局的官员不是想要去捞上一笔,就是被朝廷的某派势力派去当卧底并未己方谋取利益,届时商局和税局肯定会被搅得一塌煳涂。

    通常而言,税务上的事情不是归户部管辖就是由地方上的衙门管理,皇帝的内帑只管收税不管运作。

    例如,大明的三个市舶司归当地的布政使司管辖,收入归布政使司所有,而月港海关最开始归地方衙门管辖,后来因为当地州县争夺关税闹得不可开交,万皇帝于是向月港派遣了税监,使得月港关税成为了“天子之南库”。

    万皇帝连年入税收最多只有三万两的月港海关都要拿在手里,足以看出明朝皇帝内帑财政来源的匮乏和单一,如果搁给宋朝的皇帝恐怕连正眼都不会瞧上一眼。

    所以,商局和税局的管理不是交给户部就是当地的地方衙门,在万皇帝看来,考虑到李宏宇会尽量避免受到地方衙门的干扰,十有**税局和商局会划在户部的辖下。

    “皇上,臣恳请皇上开设海关司,将税局和商局收于麾下,专营海外商贸事宜,只向天子负责,不受其他部院衙门的约束。”

    李宏宇对此早有准备,闻言有条不紊地沉声说道,“臣恳请皇上让寿宁公主府冉驸马担任海关司主官,臣愿意辅佐其建设海关司,组建大明水师。”

    “冉驸马?”万皇帝的双目闪过一丝意外的神色,没想到李宏宇竟然会把冉兴让推出来担任海关司的主官。

    不过,李宏宇都海关司的定位让万皇帝非常满意,这样一来的话海关司的官员都将成为皇帝的人,而且皇帝也间接地把水师抓在了手里。(未完待续。。)

第两百四十七章 尚方剑

    “皇上,此时正值国家危难之际,冉驸马身为天子之婿理应挺身而出为国效力,为君尽忠。”

    李宏宇闻言连忙沉声回道,“冉驸马对皇上忠贞不二,又博有才学,一定不会辜负皇上的重托,只是不知寿宁公主是否舍得让冉驸马离开京城。”

    “此事容朕再想想。”万皇帝的眼前不由得亮了一下,然后微微颔首,似乎对李宏宇的提议非常感兴趣。

    正如李宏宇所说的那样,冉兴让是天子的女婿,跟公主如胶似漆,关键是在朝堂上无根无基,因此绝对值得他信任。

    虽说不让外戚干政是大明皇帝的祖制,但大明被后任皇帝破的祖制多了,例如免除了殉葬的妃子,又例如宦官得以从政,关键看皇帝是否有打破祖制的魄力。

    所谓世易时移,冉兴让无疑是万皇帝最信任的人,相当于万皇帝的半个儿子,故而非常适合去海关司任职,只不过这件事情万皇帝要争求寿宁公主的意见。

    毕竟寿宁公主是万皇帝最喜欢的女儿,要是寿宁公主舍不得让冉兴让离开京城去外地赴职的话那么此事也只好作罢,要从长计议。

    “皇上,臣有一不情之请,还望皇上能恩准。”李宏宇从万皇帝的言行举止上意识到他对自己的提议非常满意,于是不动声色地躬身说道。

    “讲?”万皇帝闻言看向了李宏宇,想知道他这次会提出什么要求。

    “皇上,臣肯请皇上不要向海关司派遣内侍监税,海关司乃天子之器,上下皆以皇上近侍为傲,决然不会辜负皇恩,定会完成皇上规定的每年上交内帑的税额。”

    李宏宇沉吟了一下,神色严肃地望着万皇帝说道,“另,臣肯请皇上赐给海关司和水师的文武官员绣春刀,既是让众人沐浴皇上的恩典,同时也是让其持此刀披荆斩棘,为皇上和大明效力。”

    值得一提的是,绣春刀是锦衣卫的专用兵器,任何人不得私自持有,否则就会被视为造反,是只有锦衣卫享有的兵器。

    李宏宇之所以求万皇帝赐予绣春刀,不仅是想激励海关司和水师的文武官员,同时也是为了以此来对抗以后的外部压力。

    另外,绣春刀与倭国的武士刀一样都是源自唐朝时的唐刀,其外形综合了唐刀和少林梅花刀和苗刀的特点,主要是轻巧,同时狭长略弯,可刺可挡,便于携带和中距离攻击,非常适合当做佩刀。

    “朕准了。”万皇帝还以为李宏宇有什么要紧的事情,结果是税监和绣春刀的事情,于是略一沉吟后就答应了下来。

    其实,大明的皇帝之所以往地方上派遣宦官当监军或者税监什么的,自然不是希望那些宦官在地方上趁机为非作歹,祸害一方,实际上是出于对管事文官的不信任。

    实际上,是否派遣税监对税收影响非常大,通常而言税监到任后当地的朝廷税收都会呈现出井喷似的增加,而一旦税监一走立刻会下降。

    据《大明会典》里记录,崇祯年间,浙江的茶税税官被调回朝廷,结果浙江的茶税从一万余两降到了区区六两,这使得万皇帝不得不再度向浙江派遣税官,茶税这才提升了起来。

    其实,大明一年的盐税二百五十万余两,茶水十万余两,酒税可以忽略不计,而宋朝时的这三项税收起码已经过了一千万两,其中的猫腻如何自然一目了然。

    只要李宏宇能保证每年能足额向内帑缴纳海关关税,那么万皇帝自然不会向海关司派遣税监了。

    再者说了,海关司有冉兴让看着万皇帝也很放心,与宦官相比冉兴让不仅值得他信任而且办事更有分寸,不会像有些宦官一样趁机作威作福。

    至于绣春刀,万皇帝倒不介意赐予海关司和水师的文武官员,这样的话海关司和水师的人那么就与其他衙门的官员有别,更忠于皇帝。

    “臣叩谢皇上天恩。”李宏宇闻言顿时松了一口气,连忙跪下谢礼。

    虽然他早就猜到万皇帝会同意他的要求,但万皇帝真的答应后他立刻感到了一阵轻松,有了万皇帝的支持他就可以大展拳脚了。

    “起来吧。”万皇帝见状微微一笑,随后想起了一件事情,望着李宏宇问道,“李编撰,你打算何时启程去辽东,需要带多少兵马?”

    “皇上,辽东战事事关紧急,臣准备今天就起程赶赴辽东。”

    李宏宇闻言沉吟了一下,向万皇帝躬身说道,“臣只需要皇上允许臣安置叶赫等愿意归顺我大明的部落于宁远以及与察哈尔部等蒙古部族互市的圣旨,辽东的兵马足够臣对付建州叛逆。”

    “好,朕答应你,从内帑给你拨付十万两银子来安置叶赫部。”万皇帝见李宏宇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微微颔首后答应了李宏宇的请求,同时给了他十万两银子来安置叶赫部,很显然叶赫部的人吃喝拉撒等都需要银子。

    “臣谢主隆恩。”李宏宇闻言再度跪下谢恩,他知道万皇帝的内帑资金有限,此次能调拨十万两给他已经是非常不容易。

    “来人,去尚方监把‘龙鸣’取来。”万皇帝望着跪在那里的李宏宇,沉吟了一下后吩咐一旁的内侍。

    “尚方剑!”李宏宇闻言先是微微一怔,随后面露惊喜的神色。

    值得一提的是,紫禁城有一个名叫“尚方监”的建筑,专门收藏皇帝的佩剑,故而存放在里面的剑只被称为“尚方剑”,也就是后世人们口中的“尚方宝剑”。

    这意味着,“尚方宝剑”并不是指一把剑,而是指的存放在宫廷里“尚方”的天子佩剑。

    例如万皇帝赐给李宏宇的这把“龙鸣剑”,就是收藏在尚方监的天子佩剑,习惯上被人们成为“尚方剑”。

    虽然史书上早有关于尚方剑的记载,但只不过是典故而已,尚方剑并没有真的被皇帝赐给臣下使用。

    史上第一个把尚方剑赐给臣下的皇帝正是万皇帝,始于万朝的三大征最早的宁夏之役,陕甘总督魏学,让其用尚方剑督战。

    其后,万三大征的朝鲜之役和播州之役的主帅都被万皇帝赏赐给了尚方剑,此次指挥围剿后金的辽东经略杨镐也被赐予了尚方剑。

    当然了,尚方剑只是临时授予给了持剑者,其目的是提高持剑者的权威,一旦持剑者办完了差事那么回京后要交还尚方剑。

    没过多久,在李宏宇的注视下,一名内侍捧着一个长长雕花剑匣走进了东暖阁,放在万皇帝面前的桌上后打开,里面静静地躺着一把精钢打制的长剑,无疑就是“龙鸣剑”了。

    “李编撰,朕任命你为辽东巡抚兼兵部右侍郎,在熊廷弼未抵达辽东前全权处置辽东的事务,待熊廷弼到后辅佐熊廷弼。”

    万皇帝瞅了一眼剑匣里的“龙鸣剑”,神色严肃地向李宏宇说道,“你资尚浅,未免有人不服于你,朕赐你这把尚方龙鸣剑,可斩总兵以下官。”

    “臣谢主隆恩。”李宏宇闻言压抑着心中的兴奋,郑重其事地跪谢万皇帝的恩典。

    必须指出的是,巡抚和总督在明朝并没有品级,只是一个临时性的差遣,不像清朝那样是地方上的封疆大吏。

    而且,巡抚一职通常都是由朝廷的言官来担任,由于言官的主体监察御史和给事中只是正七品的官职,为了威压地方上的官员皇帝就给到地方巡抚的官员以加衔,提高其品级。

    通常来说,得以到地方巡抚的言官会被授予六部右侍郎的加衔,这样一来其品级就提升为了正三品。

    当然了,一旦言官巡抚地方完毕,回京后加衔会被取消,品级重新恢复成正七品。

    “李编撰,你此次前去辽东短时期难以回京,前去跟太孙道个别吧。”望着跪在那里谢恩的李宏宇,万皇帝的嘴角流露出了一丝笑意,开口吩咐道。

    经过与李宏宇的这番交谈后,万皇帝越来越器重李宏宇,别看李宏宇年轻但学识和眼光却远超朝中的那些文武大员,可谓是一名难得的干练之才。

    为此,万皇帝自然要让李宏宇跟朱由校多亲近了,让李宏宇成为朱由校的心腹,这样能更好地辅佐朱由校。

    “臣遵旨。”李宏宇闻言连忙起身,跟着两名内侍离开了干清宫前去清宁宫见朱由校,其中一名内侍抱着装有龙鸣剑的剑匣。

    虽然万皇帝把龙鸣剑赐给了李宏宇,但李宏宇无法在紫禁城里拿剑,故而只有等到出了紫禁城后内侍才会把剑交给他。

    前去清宁宫的路上,李宏宇的心情有些莫名的兴奋,与朱由校相比他更想见魏忠贤,想看看这个传闻中恶名昭着的大太监究竟是何许人也。

    清宁宫。

    李宏宇赶到清宁宫的时候,正好赶到詹事府的詹事给朱由校和朱由检授课,于是他唯有在一旁的厢房里等待下课。

    “李编撰,太孙已经下课了。”大约过了两刻钟左右,一名内侍进来向端坐在那里品茶的李宏宇说道。

    李宏宇闻言连忙放下手里的茶杯,跟着那名内侍进了清宁宫一隅的小院里,一名穿着蟒龙袍的十来岁少年正在客厅里看着手里的一张纸,一名白面无须身穿内侍服饰的中年男子躬身立在一旁。

    “下官翰林院编撰李宏宇叩见太孙殿下。”

    李宏宇自然知道那名少年就是朱由校,而中年内侍无疑是魏忠贤,他知道魏忠贤肯定在打量他,故而目不斜视地望着前方,进入客厅后向朱由校跪了下去,郑重其事地行礼。(未完待续。。)

第两百四十八章 印象绝佳

    “李编撰,本宫看了你殿试时的策问,果然文采卓绝,不愧是我大明的新科状元。”

    听见李宏宇的声音后朱由校抬起头打量了他一眼,然后笑着晃了晃手里的那几张纸说道,他手里拿的是李宏宇殿试文章的誊抄版。

    “太孙殿下谬赞了,下官只是侥幸而已。”李宏宇闻言连忙谦逊地回答。

    “李编撰,知道本宫为何让你担任司经局洗马?”朱由校闻言不由得微微一笑,谦恭有礼的李宏宇给他留下了不错的印象,随后笑着问道。

    朱由校已经知道李宏宇是奉了万皇帝的旨意前来向他谢恩的,故而想要看看李宏宇如何看待这件事情,万皇帝肯定不会把三桅帆船模型的事情告诉李宏宇。

    “太孙殿下这样做自然有太孙殿下的道理,下官猜不出,望太孙殿下告知。”

    见朱由校的脸上浮现出得意的神色,李宏宇心中不由得笑了笑,随后一本正经地回答,朱由校无论如何都想不到他早就知道答案了。

    “李编撰,除了你学识博广外,本宫听说你对西洋之事知之甚多,故而本宫想知道你是否真的如传言所说那样知道西洋的风俗民情。”

    朱由校就知道李宏宇猜不出他的用意,于是故作老成地望着李宏宇沉声说道,“你可不要让本宫失望呀!”

    “回太孙殿下,下官确实知道一些西洋的事情,如果太孙有雅兴的话下官定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李宏宇心里忍着笑,郑重其事地望着朱由校说道。

    “说说看,你都知道些什么?”朱由校闻言眼前顿时亮了一下,饶有兴致地盯着李宏宇问道。

    “太孙殿下,下官知道的事情太过繁杂,一时半会儿也难以言尽。”

    李宏宇闻言故意装作有些为难的样子,沉吟了一下后有些尴尬地向朱由校说道,“不瞒太孙,下官已经领了皇上的圣旨,见过太孙后就要出京办差,请太孙殿下恕罪。”

    “不过,下官已经把所知道的一些西洋风俗民情整理成一册书,太孙殿下可以先行查看。”说着,李宏宇语峰一转讲出了一个解决的办法。

    为了能使得朱由校接受西洋自然科学,李宏宇特意编写了一本介绍西洋风土民情的书,里面有不少关于西洋自然科学的内容。

    李宏宇并不指望着能通过朱由校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学科革命,毕竟大明的封建礼教根深蒂固即便是朱由校也无法撼动。

    故而,李宏宇只希望能得到朱由校的认可和支持,使得他能够小范围地引进西洋的自然学科,逐渐使得大明的文人能够接受这种新奇的学科。

    原本李宏宇想要等到辽东的事情结束后找机会把书献给朱由校,不过事情的发展出乎了李宏宇的预料,朱由校竟然主动把他调到了身边,李宏宇自然要抓住这个机会把那本书交给朱由校了。

    说起来事情也是巧了,李宏宇金榜题名的那天他编的这本书才印出来,他还没来得及看,如果再晚几天印出来可就不能及时呈给朱由校了。

    “李编撰,你要去哪里公干?”不过,相对李宏宇说的那本书,朱由校对李宏宇外出办差更感兴趣,不无好奇地盯着他问道。

    要知道李宏宇可是当朝的新科状元,刚到翰林院任职第一天就被万皇帝给派出去办差,实在是出乎了朱由校的意料。

    要知道按照常理新晋的进士下到各部院衙门后要先了解和熟悉部院衙门的情形,短时间里不会执行部院任务,更别提出京执行皇差了。

    尤其像李宏宇这样的状元,是不折不扣的天子近侍,更是不会轻易被皇帝派出城办差。

    “这……”李宏宇闻言不由得面露难色,他执行的可是一项不宜对外公开的秘密任务,自然不宜向外透露。

    实际上,李宏宇根本不介意告诉朱由校实情,作为未来的皇储他当然要展现出投效的诚意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毕竟现在的天子是万皇帝,因此李宏宇岂能轻易透露他的差事,那样可是都万皇帝不忠了。

    “太孙,李编撰是奉了皇上的密旨,告诉太孙的话可就是抗旨了。”魏忠贤见李宏宇面有难色,于是微笑着向朱由校说道,轻描淡写地就给李宏宇解了围。

    “看本宫这记性,怎么忘了这么重要的事情。”朱由校回过神来,拍了一下前额后笑着说道,看得出来他跟魏忠贤的关系非常密切。

    “太孙殿下,其实也不是什么密旨,皇上派下官到辽东去公干,短时间内可能无法回来。”

    既然魏忠贤已经点明了为何不能告诉朱由校,那么李宏宇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故而他随即沉吟了一下,郑重其事地说道。

    与直接告诉朱由校相比,很显然经过这个小插曲后朱由校和魏忠贤对他的印象更加深刻,恐怕现在朱由校和魏忠贤万万想不到李宏宇在这件事情上耍了一个小心机。

    “辽东?”朱由校闻言顿时就是一怔,脸上浮现出诧异的神色,辽东现在不是正在打仗吗,李宏宇这个新科状元去能做什么?

    魏忠贤也感到有些意外,无论如何没有想到李宏宇会去辽东那种兵荒马乱的苦寒之地。

    “不瞒太孙,杨经略在辽东失利,下官向皇上求了去辽东的圣旨,对付建州的叛逆。”

    李宏宇迟疑了一下,然后郑重其事地向朱由校说道,“此次前去辽东至少要半年才能回来,皇上已经任命赵编修为司经局校书,她是下官的至交好友,对西洋的事也知之甚多,可以给太孙就西洋的事释疑。”

    在临去辽东前,李宏宇当然要想办法搭住朱由校的这条线,因此自然要把赵欣给推出来。

    在李宏宇的刻意安排下,赵欣对西洋的事情以及海关司乃至水师的事都一清二楚,故而有赵欣留在京城帮忙运作各项事宜他很放心。

    朱由校身为大明的皇太孙,李宏宇当然不用担心他把明军在辽东战败的事情泄露出去做出不利于大明的事情,反正朱由校明军在辽东战败的消息很快就会在大明传开。

    这并不是朝廷不想封锁这件丢人的事情,可辽东战败一事根本就封锁不了,除了战死了和被俘了那么多人外,单单加征辽饷一事就会让世人知道明军在辽东战场失利了,否则朝廷岂会继续征饷?

    “赵修编?”朱由校闻言眉头微微皱了皱,随后有些兴奋地问向了李宏宇,“就是敲响了登闻鼓的那个新科榜眼?”

    “正是此人。”见朱由校对赵欣有印象,李宏宇不由得心中暗喜,不动声色地点了点头。

    “这下可有意思了!”见得到了李宏宇的确定,朱由校顿时笑了起来,言语中显得颇多期待。

    说实话,与那些整天板着脸的詹事府老学究们相比,胆敢敲响登闻鼓的赵欣肯定不会让朱由校感到教学生活的枯燥,再怎么说赵欣与李宏宇一样都只比他大几岁而已,相互之间有着很多共同的语言。

    “李修撰,你一定要安然回来,本宫还等着你给本宫讲述西洋的事情。”随后,朱由校面色一整,正色向李宏宇说道。

    说实话,与万皇帝一样,朱由校和魏忠贤都没有想到明军会在辽东战败,这意味着辽东的战局对大明极为不利,李宏宇这次前去可是冒了极大的风险,他可不希望自己好不容易找到的一个能聊天解闷的人就这么在辽东送了命。

    “呈太孙吉言,下官一定能逢凶化吉,凯旋而归。”李宏宇闻言连忙郑重其事地开口道谢,嘴角闪过一丝不易觉察的笑意,看来朱由校对他的印象不错。

    “大伴,他为何要去辽东呢?”

    李宏宇由于要急着启程赶赴辽东,故而没有在清宁宫久留,很快就告辞离去,等他走后朱由校皱着眉头沉思了一会儿,然后不解地问向了躬立在一旁的魏忠贤,他实在是猜不出李宏宇这样做的意图。

    “或许,李编撰是真的想给大明出一份力。”魏忠贤沉吟了一下,然后躬身说道,他也看不出李宏宇到底有何用意。

    在魏忠贤看来,李宏宇这次去辽东可谓是拿着生命在冒险,这对一个新科状元来说可划不来,李宏宇完全可以在别的方面动心思。

    因此,“忠君报国”或许是唯一能解释李宏宇这个令人感到不可思议行为的原因。

    “不管如何,他比那些古板的詹事们有趣多了。”朱由校赞同魏忠贤的话,笑了笑后说道,心中不由得期待李宏宇以后会给他带来何种惊喜。

    李宏宇抱着剑匣回到家里的时候,秦月正招唿柔儿等人在前院给一群小乞丐们发放衣物。

    见到李宏宇来后秦月感到非常惊讶,要知道现在还没到衙门散值的时间,李宏宇今天可是第一次去衙门里报道岂会早退。

    因此,聪明伶俐的秦月很快就意识到出了什么事情,于是交代了柔儿几句后快步跟着李宏宇去了客厅。

    “柔儿姐姐,那位官爷就是新科的状元郎?”李宏宇的到来吸引了院子里的那些小乞丐们,纷纷好奇地望着进了客厅的李宏宇,饶有兴致地问柔儿。

    “他就是今科的状元。”柔儿闻言微微一笑,向那些小乞丐说道,只要你们以后用心读书,即便不能像状元郎那样金榜题名也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文士。

    “嗯!”小乞丐们闻言纷纷使劲点着头,脸上流露出了期颐的神色,对李宏宇显得无比得崇拜,在民间状元可是文曲星下凡,没想到能距离他们如此之近。(未完待续。。)

第两百四十九章 善意的谎言

    “宇哥哥,你今天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进了客厅,秦月给李宏宇倒了一杯热茶,然后好奇地问道。

    “皇上关心辽东的战事,派我到辽东督战。”

    李宏宇把手里捧着的剑匣放在一旁的桌上,品了一口茶后笑着向秦月冲着剑匣一努嘴,“皇上担心我资浅无法服众,故而赐给了我尚方宝剑。”

    “尚方宝剑?”秦月的脸上顿时浮现出疑惑的神色,她还是第一次听说尚方宝剑。

    虽然不知道尚方宝剑为何物,不过秦月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去,从李宏宇轻松自若的神色上她并不认为李宏宇有危险,毕竟没人会认为明军会在辽东失利。

    “这把剑名‘龙鸣’,是皇上收藏在尚方监的佩剑,故而被称为‘尚方剑’,也叫‘尚方宝剑’。”

    李宏宇闻言放下手里的茶杯,打开剑匣取出了里面的龙鸣剑,拔开剑身后望了一眼锋利的剑刃和泛着寒芒的剑身,笑着向秦月说道,“你可别小看了这把剑,辽东总兵以下的官儿可以先斩后奏!”

    “总兵?先斩后奏!”秦月不由得瞪大了双眸,神色愕然地望着李宏宇手里的龙鸣剑,万万没想到这把剑竟然如此厉害,连总兵都能杀,她可是知道总兵可是统兵的朝廷大员。

    “月儿,安置那些孩子的地方建得如何了?”李宏宇笑了笑,插回了龙鸣剑后望了望院子里兴高采烈领着新衣服的小乞丐,开口问道。

    “大部分已经建好,只剩下学堂,最迟下个月他们就可以住进去。”

    秦月闻言莞尔一笑,脸上显露出了一丝成就感,安置那些小乞丐的事情从头到尾都是由她来操办的,包括选择建房的地址、采购物品和登记街上那些沦落为乞丐的孤儿等等事情,着实耗费了她许多心力。

    原来,李宏宇来到京城后注意到秦月时常救济街上的那些乞丐,尤其是无家可归的小乞丐,于是就顺水推舟做了一个顺水人情,让秦月在外城买了一处宅院来安置京城里的流浪孤儿,给他们提供食宿并且让他们接受教育。

    在李宏宇看来,这样做既是做了一件善事,同时也是在京城开始构建根基,京城的那些乞丐虽然不名一文但如果用来打探消息那就是绝佳的人选,有谁会注意随处可见的乞丐呢?

    另外,李宏宇想把那些小乞丐们收为子弟兵,以后可以协助他完成他的事业,这些小乞丐将率先接受新式自然科学的教育。

    其实,秦月安置那些小乞丐的时候并非一帆风顺,当她在外城买了宅院后不可避免地受到当地地痞混混的敲诈和威胁,时常找些麻烦,想要她交保护费什么的,顺带着调戏一下秦月,李宏宇湖广乡试解元的身份根本就压不住那些见惯了朝廷大员的混混们。

    为此王铁牛差一点就跟那些地痞混混打起来,就在双方剑拔弩张的时候李宏宇被抓进了大兴县县衙,秦月和柔儿等人也受到牵连进入了大牢,这使得地痞头子认为李宏宇完了。

    谁成想,第二天地痞头子就听说了赵欣率领一批举子闯了皇城,敲响了登闻鼓,使得万皇帝下令顺天府审理李宏宇的案子,并且派三法司的堂官前去听审,令他心中不由得七上八下,忐忑不安。

    很显然,李宏宇的案子既然能通天,意味着李宏宇绝对非等闲之辈。

    果然,仅仅隔了一天,顺天府的堂审就查明了李宏宇被冤枉一事,那个地痞头子也赶去顺天府去听审,目睹了李宏宇和赵欣在公堂上游刃有余的表演后脸色变得异常难看。

    他能在京城****占据一席之地肯定也是一个世故圆滑之徒,岂会看不出李宏宇和赵欣城府深沉,如果对付他的话说不定他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因此,地痞头子回去后就让手下的人不要再去招惹赵欣,李宏宇和赵欣可不是他所能招惹起的,保不准什么时候就被两人给算计了。

    等到殿试的金榜贴出来,地痞头子完全傻眼了,李宏宇和赵欣一个状元,一个榜眼,双双得以进入翰林院,以后要想弄死他的话简直比捏死一只蚂蚁还要简单,翰林可是朝堂言官之首,只要动动嘴皮子他就会被扔进大牢里。

    于是地痞头子辗转求到了赵德礼那里,由赵德礼当中人,带着厚重的礼物前去登门向李宏宇赔罪,因为李宏宇忙着新科进士的事宜故而他只见到了秦月。

    如果搁在以往,秦月肯定不会理会这个地痞头子,可仅是不同往日,李宏宇高中状元后肯定会留在京城做官,这样一来难免要与京城的三教九流打交道,她自然要帮李宏宇处理好这些杂事,以助李宏宇一臂之力。

    所以秦月与那个地痞头子达成了和解,别看地痞头子是下九流的人,但有时候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地痞头子松了一口气,然后开始殷勤地巴结秦月,想要搭上李宏宇的这条线。

    如果他能得到李宏宇的庇护那么以后在京城可就高枕无忧了,无论是五城兵马司还是顺天府都不敢动他,这两天招唿手下的人帮着秦月修建房屋,使得进度大大提高。

    “宇哥哥,皇上如此信任你可是一件天大的喜事,晚上我让厨房炒几个菜,你跟赵公子喝上几杯。”

    谈笑了几句后,秦月伸手抚摸了一下龙鸣剑的剑鞘,笑着向李宏宇说道,这还是她第一次见到御赐之物,而且还是有着生杀予夺大权的尚方宝剑。

    “不了,皇上圣旨已下,我今天就要启程赶赴辽东。”李宏宇闻言向秦月摆了摆手,不动声色地说道,“月儿,我看来无法跟赵修编告别了,你去拿纸笔来,有些事情我要告诉他。”

    “好。”

    秦月闻言微微怔了一下,没想到李宏宇竟然走得如此之急,随后微微颔首,连忙去拿笔墨纸砚,所谓君命难违竟然万皇帝已经下了圣旨那么李宏宇自然是要赶去辽东,岂能在京城待着。

    望着秦月急匆匆离去的背影,李宏宇的双目不由得浮现出歉意的神色,他自然不能告诉秦月明军在辽东战败的事情,否则的话肯定会让秦月和柔儿担心。

    在李宏宇看来,当明军在辽东失利的消息在京城传开的时候,无论成功与否他肯定已经结束了对叶赫部的救援,至少不用使得秦月和柔儿提心吊胆了。

    秦月拿来纸笔后,李宏宇给赵欣写了一封信,把明军在辽东战败以及他要去辽东督战的事情向赵欣和盘托出。

    赵欣与秦月、柔儿不同,不仅对辽东的局势非常了解,而且有着敏锐的政治嗅觉,李宏宇此时去辽东肯定会使得赵欣猜出明军在辽东战败的事情。

    另外,李宏宇还告诉了赵欣海关司的事情,当他前去辽东的时候海关司的事情就交给赵欣去负责了,最主要的就是从京城举子中选拔海关司官员的考试以及接下来的培训,除了李宏宇外赵欣是最清楚这件事情的人。

    还有就是给朱由校授课的事情,赵欣肯定已经接到了万皇帝点她进入詹事府担任司经局校书的事情,让她悉心教授朱由校以及朱由检。

    “李修撰,下官兵部武选清吏司郎中韩方,奉旨协助李修撰巡抚辽东。”李宏宇写完书信不久,一名身穿正五品官服的中年人来到李府,身上背着一个包袱,见到李宏宇后躬身行礼。

    武选清吏司是兵部四大司衙门之一,有郎中两人,是正五品的官职。

    显而易见,韩方随身背着的包袱里就是万皇帝任命李宏宇为辽东巡抚的圣旨,以及兵部开出的相关公文,按照流程应该由兵部的官员前去传旨。

    如果李宏宇一个人前去的话,辽东的文武官员肯定不会承认这道圣旨的,毕竟李宏宇是新科状元无人认识他,谁能证明他就是万皇帝任命的辽东巡抚?

    由于李宏宇已经被万皇帝任命为辽东巡抚兼兵部右侍郎,故而品级已经超过韩方,所以身为李宏宇副手的韩方自然要在李宏宇面前以“下官”自称。

    虽然李宏宇资浅薄刚刚踏入仕途才一天,而且又十分年轻,可他是新科的状元,而韩方只是万中期殿试三甲的进士,因此韩方自然对年轻的李宏宇恭敬有加,并不会因为李宏宇年轻而轻视他,否则就坏了官场上的规矩和礼仪。

    “韩大人,有劳了。”李宏宇笑着起身向韩方拱手回礼,他现在固然是韩方的上司但韩方资比他深厚得多,故而自然要对其以礼相待了。

    “李修撰言重了,此次前去辽东宣旨是圣命,是下官的分内之事。”韩方闻言顿时松了一口气,有条不紊地回道。

    他开始还担心年轻气盛的李宏宇太过盛气凌人,如今看来他的担忧是多余的,李宏宇彬彬有礼,显得非常稳重,不是那种眼高于顶的愣头。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李宏宇已经被皇帝任命为辽东巡抚,但“巡抚”在明朝并不是定职,而是与巡按御史一样只是一个临时的差事,故而韩方依旧称唿李宏宇为李修撰,但李宏宇的品级已经随着兼兵部右侍郎而提升为了正三品。

    “韩大人,本来本官还想留大人喝一杯茶,但现在天色已经不早,咱们还要急着赶赴山海关,故而只能等从辽东回来后再给韩大人补上这杯茶了。”

    李宏宇笑了笑,望了一眼门外的天色,笑着向韩方说道,现在辽东局势危急,既然已经等来了万皇帝的圣旨和兵部的公文,他肯定要争分夺秒赶路了。

    “李修撰客气了,下官已然准备好启程。”韩方闻言向李宏宜一躬身,沉声回道。

    “月儿,家里就交给你了。”李宏宇于是走上前给了给韩方端来茶水的秦月一个大大的拥抱,低声说道。

    “宇哥哥放心,月儿一定打理好家里的事情,宇哥哥勿需担心。”由于韩方就在一旁,秦月的脸颊顿时就是一红,神色娇羞地安慰着李宏宇。

    “柔儿姐姐,照顾好家里。”李宏宇笑了笑,随后又给了立在一旁的柔儿一个拥抱,此时没人知道这是李宏宇的“离别之拥”。

    “嗯。”柔儿有些心神不宁地点了点头,望向李宏宇的眼神中充满了关切的神色。

    她在李宏宇身边时间最长知道辽东的事情最多,对李宏宇更是比秦月要了解,因此从今天李宏宇的异常举止中感到一阵心慌,隐隐约约觉得李宏宇有什么事情瞒着她。

    “人不风流枉少年!”望着眼前的这一幕,韩方的心中不由得暗暗说道,不禁有些羡慕李宏宇的年少风流。

    与秦月和柔儿告别后,李宏宇和韩方在十来名骑兵的护送下骑着马风驰电掣地赶往山海关,辽东的战局将迎来新的篇章。(未完待续。。)

第两百五十章 山海关总兵

    山海关距离京城五百多里,李宏宇昼夜兼程,在驿站连续换马,终于在第二天晚上赶到了山海关,不过时间已经是午夜。

    李宏宇于是在山海关关外镇上的客栈投宿,山海关是连接辽东和北直隶的门户,故而戒备森严,晚上城门不会轻易打开。

    不过,在临睡前李宏宇让店家准备了饭菜充饥,他们一路疾驶而来根本就没怎么吃东西,现在早已经饥肠辘辘。

    李宏宇自然不会像随行的骑兵那样在大堂里吃饭,店里的伙计把饭菜端进了他的房间,他把韩方招来一起用餐,顺便有些事情要告诉韩方。

    韩方并不知道辽东的战况,对新科状元李宏宇忽然之间被万皇帝任命为辽东巡抚前往辽东一事感到一头雾水,但又不能开口询问,故而现在肯定是满腹狐疑。

    “韩大人,你可知皇上为何要派本官前去辽东?”吃完饭后,李宏宇不动声色地问向了坐在了他对面的韩方。

    “下官不知。”韩方闻言眼前亮了一下,随后摇了摇头后望向了李宏宇,想要知道李宏宇会告诉他一些什么隐情。

    “官军这个月上旬在辽东战败,皇上震怒,特派本官前去辽东督战。”李宏宇沉吟了一下,神色严肃地望着韩方说道,“这次辽东之行可不是一个好差事,不过韩大人放心,本官会把你留在辽阳,不会与建州叛逆交锋。”

    “官……官军败了!”听闻此言韩方先是怔了一下,随后一脸震惊地望向了李宏宇,万万没想到朝廷集中十余万精锐竟然会被小小的建州叛逆给击败了。

    “韩大人,木已成舟,你我应当同心协力处置好辽东的事务,既是为了辽东的百姓的安危也是给皇上尽忠!”李宏宇早就猜到了韩方此时的反应,故而沉声说道。

    “下官定当全力以赴。”韩方闻言回过神来,连忙站起身向李宏宇拱手说道,眼神显得有些慌乱,毕竟这个消息实在是太过惊人了。

    李宏宇微微颔首,他知道韩方现在的心境肯定不会平静,这个时候去辽东一定会跟后金军交战,连明军主力都败给了后金军,凭着辽东的残兵败将能挡住后金军的铁骑?

    说实话,李宏宇的心中也没底儿,不知道能否救出叶赫部和开原城等地的军民,他不仅需要努力还需要运气。

    韩方的脑子里有些发懵,他就觉得奇怪,辽东已经有巡抚了可万皇帝却任命李宏宇为新任巡抚,搞了半天原来是去辽东收拾烂摊子的。

    可……年纪轻轻的李宏宇能力挽狂澜击退来势汹汹的后金军吗?

    韩方不由得望了一眼李宏宇,心中七上八下,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万皇帝为何会把没有任何军事经验的李宏宇给派来辽东。

    第二天,李宏宇一行人早早地就来到了山海关前,由于关门还未开,一些等待进关的百姓三五成群地聚在关门前聊着天。

    在晨曦的映射下,李宏宇终于看清楚了这座有着“天下第一关”美誉的关隘,其依燕山傍渤海,形势险要,气势雄浑,果然无愧“第一关”之名。

    长城有“三大奇关”之说,即东面的山海关,中部的镇北台,以及西面的嘉峪关。

    除了“天下第一关”外,山海关还有着“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唿应,闻名天下。

    与长城上别的关隘不同,山海关并不是关卡而是一座小城,城体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

    在冷兵器时代,山海关简直就是一座不可被攻陷的城池,其城高达到了十四米,城厚达到了七米,还有宽五丈、深两丈五尺的护城河围绕其外,非人力所能攻克。

    山海关城平面呈四方形,城墙外部以青砖包砌,内填夯土,有四个城门,东为“镇东门”,西为“迎恩门”,南为“望洋门”,北为“威远门”,拥有多种防御建筑,是一座防御体系非常完善的城关,

    其中,山海关的东门即为“天下第一关”,以威武雄壮的箭楼为主体,辅以靖边楼、临闾楼、牧营楼、威远堂、瓮城,东罗城以及西罗城等建筑。

    箭楼西面屋檐的正中悬挂黑字白底巨幅匾额,上面就是“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字迹苍劲、雄浑,成化年间由进士萧显所书,真迹藏于箭楼里。

    “可惜了!”

    望着耸立在朝阳下巍峨雄伟的山海关,李宏宇不由得无奈地摇了摇头,洪武皇帝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当年修建的这座用来抵御外族的城关到头来成为了一个摆设,使得清军畅通无阻地入关。

    在李宏宇看来,当年如果不是吴三桂开关放清兵入关,那么清军根本无法从山海关进入北直隶,只能从关外绕路,届时能否入主京城可就两说了。

    山海关的城门一开,李宏宇等人就进了关门,径直前往山海关总兵府前去找总兵柴国柱。

    在山海关这座规模宏大的军事堡垒里,山海关总兵府无疑是指挥中枢,管理着守卫山海关的大明军队。

    总兵府外值守的门卒得知韩方是兵部的郎中,此次前来向总兵柴国柱传兵部的调令,连忙把韩方和李宏宇请了进去。

    山海关总兵柴国柱是西北西宁卫的军户,世袭西宁守备,因战功升至陕西总兵,可谓西北名将,万四十六年奉命率军驰援辽东,被万皇帝任命为山海关总兵。

    柴国柱已经年过半百,正在后堂吃早饭,得知兵部派人来传调兵的公文,还以为万皇帝调他去辽东参战,心中不由得大喜,连忙急匆匆地赶到了前堂。

    总兵府前堂,李宏宇和韩方坐在大堂一侧的椅子上品着茶,如果仔细留意的话就会发现李宏宇的座位在上首位。

    “韩大人清晨前来,不知有何事务?”不过,疾步而来的柴国柱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进门后笑着身穿正五品官府的韩方拱手说道,把穿着从六品官服的李宏宇当成了韩方的下属。

    “柴总兵,兵部下了调令,让你拨付两千精兵护送新任辽东巡抚前往辽阳。”韩方起身向柴国柱拱手回礼,神色严肃地把兵部的调兵文书拿给了柴国柱。

    “新任辽东巡抚?”柴国柱闻言微微怔了一下,没想到万皇帝竟然会在辽东战局紧张的时候调换巡抚,由于时间相隔不久故而他还没得到辽东战败的消息。

    “韩大人,不知新任辽东巡抚何时抵达?”等亲兵验证了调兵文书的真伪后,柴国柱抬头望向了韩方,根本就没有把李宏宇往辽东巡抚身上想。

    “柴总兵,这位就是新任的辽东巡抚,大明新科状元、翰林院编撰、詹事府司经局洗马兼兵部右侍郎李宏宇李大人。”

    韩方闻言一侧身,郑重其事地向柴国柱介绍李宏宇,别说柴国柱,恐怕没人会把年纪轻轻的李宏宇与辽东巡抚这种要职联系起来。

    “柴总兵。”李宏宇正在品茶,闻言站起身,微笑着向柴国柱一拱手,开口打了一个招唿。

    “新科状元?”柴国柱怔了怔,不由得诧异地打量了李宏宇几眼,然后向李宏宇拱手行礼,“末将不知李大人就是辽东巡抚,还望大人见谅。”

    虽然柴国柱的资和年龄都远超李宏宇,但明末大明以文抑武,故而面对李宏宇这个辽东巡抚柴国柱要自称“末将”。

    “不知者无罪。”李宏宇不以为意地笑了笑,随后说道,“柴总兵,时间紧迫,本官半个时辰后就要率军离开,望柴总兵尽快调兵。”

    “李大人放心,末将一定在此之前把兵力调齐。”柴国柱闻言顿时面露错愕的神色,没想到李宏宇这么快就要离开。

    “柴总兵,此次本官要尽快赶赴辽阳,故而那些精骑要轻装上路,只携带必要的武器以及一些干粮即可。”李宏宇有些不放心,不由得开口叮嘱道,他现在要尽快赶往辽阳故而携带的物品越轻越好。

    “末将这就去办。”柴国柱立刻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猜到了辽东战局可能有变,连忙离开前去安排那两千骑兵的事情。

    望着柴国柱离去的背影,李宏宇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他先前根本没有看那个调兵文书,毕竟山海关不属于辽东都司管辖,他无权看与山海关有关的调兵公文。

    说实话,李宏宇根本就没想到万皇帝会从山海关调两千骑兵护送他去辽阳,看来万皇帝心里非常在意他的安全,同时也是给了他一支生力军,要知道柴国柱带兵还是很有一套的,否则也不会凭着战功升任陕西总兵了。

    半个时辰后,山海关一处军营的大校场里,两千名身材精壮的骑兵牵着各自的战马鸦雀无声地立在那里,这使得现场的气氛显得有些萧杀。

    李宏宇在柴国柱等一帮山海关将领的陪同下进入校场,检阅校场上的骑兵。

    “李巡抚,这些是末将手中最精锐的骑兵,希望能助巡抚大人一臂之力。”行进中,柴国柱瞅了一眼现场肃穆而立的骑兵,不足自豪地向李宏宇说道,这支骑兵可是他手里的精锐,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功劳。

    “柴总兵,本官答应你,尽量把他们带回来!”李宏宇心中不由得一声苦笑,没想到柴国柱竟然如此厚道,把家底儿都拿了出来,因此沉吟了一下后郑重其事地说道。

    可以预见的是李宏宇在辽东必然会与后金军交战,届时这两千骑兵能剩多少可真的不好说了。

    “末将谢过巡抚大人好意,为国效力乃天经地义之事,巡抚大人勿需挂念。”柴国柱闻言不由得笑了起来,李宏宇能这样说他已经非常满意,至少李宏宇不会让那两千骑兵白白去送死当炮灰。

    李宏宇也笑了起来,如果大明多几个像柴国柱这样一心为国的将领,那么辽东的战局不会变得如此糟糕。(未完待续。。)

第两百五十一章 新任巡抚

    宁远城是大明在山海关外的一座军事城镇,与山海关外相距两百余里,虽然宁远城全城的周长不过六里,无法与沈阳和辽阳等关外重镇相比,但却是山海关的门户。

    与山海关一样,宁远城呈正方形,高二丈五尺,宽二丈,十余年后的“宁远大捷”就发生在这里。

    出了山海关,那么就是辽东都司的地盘,这意味着李宏宇的辽东巡抚正式发挥效力,故而宁远城守将自然不敢怠慢,尽心安排食宿,给那两千骑兵的马匹喂食黄豆等高营养的饲料,以补充其体力。

    李宏宇在宁远城消息了一晚上后第二天一早就起程,经杏山城、锦州城和松山城等军事重镇,日夜兼程,于四月初三傍晚时分抵达了辽阳城。

    虽然明军在萨尔浒大败,但由于后金军距离辽阳尚远故而辽阳城里的局势依旧安稳,并没有出现逃难的情形,不过气氛已经显得颇为紧张和压抑,进出城门皆受到士兵的严加盘查,以免后金军奸细混进城里。

    城门官见从山海关来了两千余人的骑兵,以为是朝廷派来的援兵,脸上不由得流露出兴奋的神色,稍微盘问了一下后就把人放了进去:那些骑兵一口的陕甘口音,这可是后金军的奸细所无法做到的。

    进城后,李宏宇径直率军赶往了辽东都司衙门,前去见辽东经略杨镐和辽东巡抚周永春等辽东大员。

    两千骑兵的出现顿时引发了城里百姓的关注,纷纷指着在街道上行进的骑兵指指点点地议论着,要知道这可是萨尔浒战败后第一支驰援辽东的明军,使得不少人心中松了一口气。

    到了辽东都司衙门,李宏宇挥了一下手,骑兵们就把辽东都司衙门的大门团团围住,街前的道路被清空戒严,使得气氛骤然变得紧张起来。

    在大门前值守的士卒见那些骑兵来者不善,拔腿就往大门里奔去,前去给杨镐等人报信。

    李宏宇在门外等了一会儿,估摸着杨镐等人差不多已经得到了消息,然后领着韩方和一众骑兵大步流星地走进了辽东都司衙门。

    进门后不久,在前去前院大堂的路上,一群士兵簇拥着几名身穿高级文官官袍的中年人迎面走了过来。

    很快,双方遇到了一起,李宏宇身后的骑兵和那几名高级文官身后的士兵冷冷地对峙着,李宏宇也在跟那几名文官互相打量着对方,现场的气氛顿时紧张了起来。

    “你们是何人?”

    经过最初的沉寂后,一名跟在那几名高级文官身旁的将领走上前一步,手扶在腰刀的刀柄上,一脸警惕地瞪着李宏宇沉声问道,在此之前辽东明军可从没接到有援兵要来的消息。

    “杨经略,下官是兵部武选清吏司郎中韩方,奉皇命前来宣旨。”

    这时,站在李宏宇身后的韩方闪身而出,沉声手里举着由黄锦制成的圣旨卷轴,高声向那几名高级文官领头的中年人说道,此人就是辽东经略杨镐。

    “韩郎中。”

    随着韩方的现身,那几名高级文官纷纷面露惊讶的神色,他们都是京城的京官平日里抬头不见低头见,自然互相认识,况且韩方还是兵部的官员与他们在辽东战事上打过交道。

    “臣接旨!”随后,在杨镐的带领下,那几名高级文官纷纷跪了下去,跟他们身后的将领和士兵也跟着跪下。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钦命翰林编撰、詹事府司经局洗马李宏宇为辽东巡抚兼兵部右侍郎,赐尚方鸣龙剑,总兵以下诸官先斩后奏。”

    韩方打开圣旨,抑扬顿挫地念道,“另,免去辽东经略杨镐一切官职,押送回京听候审问。原辽东巡抚周永春调拨军需有度,升辽东副经略,在新任辽东经略熊廷弼赴任之前协辽东巡抚处理政务。钦此!”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听闻此言,杨镐的脸色变得无比黯然,跟众人一起叩首谢恩,他早知道自己会被丢官罢职,辽东战事的失利肯定要由他这个主帅负责。

    与此同时,杨镐心中也对新任的辽东巡抚感到好奇,不仅他周永春等人心中也充满了狐疑,他们都是在京城任职多年的京官,对翰林院和詹事府的事情一清二楚,从没听说过有一个名叫李宏宇的官员。

    “韩大人,李巡抚何时抵达?”沉默中,一名中年官员打破了现场的平静,向韩方一拱手后沉声问道,他就是刚刚被升了官的周永春。

    周永春无疑是最想知道李宏宇身份的人,毕竟两人即将成为同僚,而且他这个副经略还要辅佐李宏宇,当然要先打探一下李宏宇的底细,好像忽然之间就从翰林院和詹事府冒了出来。

    其余的辽东官员闻言纷纷望向了韩方,脸上纷纷流露出紧张的神色。

    辽东除了周永春这个副经略以及巡按御史陈王庭和监军的户科给事中李文韬外,剩下的官员最大的就是总兵,皆在李宏宇手中尚方鸣龙剑的斩杀范围内。

    值得一提的是,总兵并不是大明的常设官职,与巡抚一样而是一种军事派出性质的临时官职,大明常设武职是卫指挥使、千户和百户等等。

    因此,总兵分为地区性总兵,以及地方性总兵,例如柴国柱,他在陕甘的时候任陕西总兵,节制陕西境内明军,可谓大军区司令,而到了山海关则成为了山海关总兵,只管山海关一地的明军,即地方分军区司令。

    实际上,明朝并没有副将这一官职,这是清朝绿营的武职,从明朝地方性总兵转化而来。

    “诸位大人,本官就是新任的辽东巡抚,万四十七年已未科状元。”听闻周永春的问话,李宏宇一拱手,沉声向杨镐和周永春等人表明了身份。

    “状元?”

    杨镐和周永春顿时大吃了一惊,纷纷诧异地望向了李宏宇,脸上满是难以相信的神色,对万皇帝派遣新科状元来辽东感到颇为不解,这样岂不是使得辽东的局势变的得更加糟糕?

    本来,杨镐和周永春等人还以为新任的辽东巡抚是万皇帝从地方上进士出身的官员调往京城翰林院和詹事府任职的,这样的话对方至少有实际处理政务和军务的经验。

    可李宏宇是一个在翰林院连屁股都没有坐稳的新科状元,没有丝毫从政的经,如何驾驭辽东复杂的局势?

    虽然李宏宇是状元但实在是太年轻了,又是新近踏入的官场,这使得杨镐和周永春等人不知不觉间就对他产生了轻视之心,毕竟打仗不是儿戏李宏宇一个毛头小子如何服众,难道要其像赵括一样纸上谈兵不成?

    “诸位大人,皇上对辽东战局异常关注,咱们还是先谈当前的局势吧。”李宏宇清晰地从众人的惊愕的眼神中看出了轻蔑,不过他并不以为意,抬步领着韩方等人走进了大堂。

    周永春等辽东官员望了望面色铁青的杨镐,随即跟了过去,现在李宏宇已经是辽东的最高统帅,他们自然要听从李宏宇的命令了。

    杨镐神色黯然地立在那里,他已经被万皇帝革了职现在是戴罪之身,故而没有继续参加辽东军事会议的资格。

    但李宏宇不开口让人把他押走的话,那些辽东都司衙门的士兵自然不会为难杨镐,再怎么说杨镐也是辽东的前任统帅,虽然被革职但余威尚在。

    进了大堂后,李宏宇当仁不让地坐在了上首处的主座上,韩方和周永春等人分坐两侧座椅,齐刷刷地望着李宏宇想要知道这个新科状元会玩出什么花样。

    “来人,把杨大人请来。”李宏宇环视了一眼现场的众人,目光很快就落在了孤零零立在堂外院子里的杨镐身上,不动声色地开口说道,想必杨镐现在的心情十分复杂,堂堂的辽东经略竟然被晾在了那里。

    立在李宏宇一侧的一名年轻将领闻言立刻出去请杨镐,杨镐迟疑了一下,跟着那名年轻将领进了大堂,面无表情地立在了大堂上,他现在是戴罪之身哪里还有坐的资格。

    “杨大人,请坐。”李宏宇见状伸手向杨镐做了一个请的手势,然后沉声说道,“杨大人,你最清楚辽东的战局,还望助本官一臂之力。”

    “巡抚大人言重了,这是下官的份内之事。”听闻此言,杨镐的面色稍缓,向李宏宇拱了一下手后坐在了一侧末尾的座位上。

    “杨大人,你是如何看待此次平叛失利的?”等杨镐落座后,李宏宇沉吟了一下,不动声色地问道。

    “巡抚大人,下官三月初三陆续发兵,与四路大军俱约定初十至二道关,合兵前进,共击建州叛逆。可西路军总兵杜松出师要占首功,单马行前,辄弃车营孤军冒进,虽初九略有小获但不知其已入贼之伏,建州叛逆调集兵力合而攻之,焉得不败?”

    杨镐闻言沉思了片刻,然后神色严肃地望着李宏宇说道:

    “初十,北路军总兵马林行至三岔儿堡,闻杜松已先出一日亦仓皇疾出,等至二道关西路兵马已败亡,建州叛逆倾力攻之,何能久支?”

    李宏宇的眉头不由得皱了皱,他清晰地听了出来,杨镐此时既哀怨时间的阴差阳错没能形成四路合击,更愤恨西路和北路主将的各自为战,断送了明军此次征讨建州叛逆的主力。

    故而,杨镐把失败的责任推到杜松和马林的身上,指责两人断送了这次四路合攻的军事部署。(未完待续。。)

第两百五十二章 恩威并济

    “陈巡按,你如何看待此次战败?”

    在现场众人的注视下,李宏宇沉吟了一下,不动声色地问向了现场一名身穿正七品官袍的国字脸中年人。

    此人是辽东巡按御史陈王庭,也参与了对后金军军事计划的制定。

    虽然李宏宇并没有见过陈王庭,但从官服上还是一眼就认出了陈王庭,因为大堂里陈王庭是正七品的文官。

    “巡抚大人,誓师之后经略即谕杜松等统兵官务以持重,可杜松先期兢进,其失一;刚愎自用,其失二;队伍错乱,为贼所击,其失三;”

    陈王庭知道自己肯定躲不过去,因此略一沉思后抬头望向了李宏宇,有条不紊地开口说道:

    “擒夷克寨,不加傍哨,致赚贼伏内,被诱不知,其失四;将兵不习,背水而战,其失五;轻骑深入,撇弃火器车兵,师无老营,其失六。智不能料敌,谋不能驭众,致二万余官军一时并遭陷溃。”

    “至于北路军,初派由三岔儿堡出击,马林却执意由靖安出击,结果到头来复由三岔儿堡出击,致使西路军与敌交锋时北路军未至,到头来建州叛逆乘胜北驱,马林毫无察觉,以至兵败。”

    说着,陈王庭向李宏宇一拱手,沉声说道,“马林临阵脱逃,罪无可恕!”

    李宏宇闻言后向陈王庭微微颔首,眉头微微皱着,陈王庭也把罪责归咎给了杜松和马林,其理由比杨镐还要详细,竟然给杜松列下了六大罪状,可见对于杜松的痛恨。

    不过,杜松已经战死,而马林现在回到了开原城,中间可是隔着后金军,因此要想找两人问罪颇为不切实际。

    据李宏宇所知,后来马林在开原城与后金军的交战中战死,也算是挽回了其名誉,不至于被世人看成是懦夫。

    “李大人,你有何高见?”

    随后,李宏宇扭头望向了坐在陈王庭对面的一名身穿从七品官服的中年人,不动声色地问道。

    能与陈王庭这个巡按御史平起平坐的人自然不是等闲之辈了,此人是此次辽东战事的监军,户科给事中李文韬。

    值得一提的是,自嘉靖皇帝后,一直到天启前期,朝廷派往各地的监军基本上都是由言官担任。

    崇祯皇帝登基后也让言官监军并且撤掉了税监,不过没几年崇祯皇帝又重新启用宦官当监军和税监,其中的原因自然不言而喻,崇祯皇帝是在用宦官制衡文官。

    说起来也可笑,当年崇祯皇帝在东林党的影响下对宦官可谓深恶痛绝,差一点就杀了魏忠贤。

    可结果崇祯皇帝却不得不启用被其先前看不上的宦官做事,而且临死前几天还让人收殓了魏忠贤的尸骨,真是令人感到无比唏嘘。

    “巡抚大人,下官赞同杨经略和陈巡按所言,杜松和马林罪无可恕。”

    陈王庭犹豫了一下,然后郑重其事地向李宏宇说道,身为监军他难辞其咎,虽然万皇帝现在并没有降罪于他,但很显然他会被朝堂上的官员弹劾,为此只要来推卸责任。

    “诸位大人,杜松和马林固然有罪,但短短五日内我三路大军尽墨,这可绝非两人之责。”

    听了陈王庭的话后,李宏宇沉吟了一下,然后抬头环视了一眼现场众人,神色严肃地说道,“固然,此次战败因素众多,但有三点在本巡抚看来至关重要。”

    “辽事之错,不料彼之情形,丧师辱国,误在经略;不谙进止机宜,马上催战,误在辅臣;调度不闻,束手无策,误在枢部。”

    说着,李宏宇面色一沉,冷冷地说道,“有此三误,我军谈何言胜?”

    听闻此言,现场众人皆大惊失色,万万没想到李宏宇的言辞竟然如此犀利,不仅指出杨镐的罪责,而且还谴责了朝廷催战的官员,连并着把辽东的军事指挥系统一起给抨击了。

    杨镐的脸色刹那间变得非常难看,李宏宇口中的“经略”显然指的是他,而且李宏宇所列的这三点都于他有关。

    首先,杨镐没有弄清楚后金军的兵力分布,也不知道后金军的优缺点,这使得明军在面对后金军的骑兵和步兵时处于劣势。

    其次,杨镐没能顶住来自朝廷众臣的压力,不得不提前发动对后金的作战,导致天气对明军极为不利。

    最后,杨镐虽然制定了四路会攻的作战计划,但是没有详细地安排各路行军的路线和时间,而且打仗后指挥不畅,以至于让后金军抓到了机会。

    据传,当时杜松反对在冬春之际出兵,认为等到冰雪消融出征才是良策,结果被杨镐用尚方剑逼着出战。

    虽然杨镐的四路会攻从战术而言并没有过错,是剿灭后金的一个好战法,否则朝廷也不会批准他的作战方案。

    可杨镐错就错在了选择了错误的时间出征,既没有探明敌情,又没能整编部队,再加上该死的风雪天气,导致三路大军惨败的结局,身为辽东经略他自然是难辞其咎了。

    “果然不愧为新科状元!”

    当现场众人面面相觑的时候,周永春心中不由得暗自赞道,怪不得万皇帝会派李宏宇来辽东当巡抚了,李宏宇一针见血地就点出了明军萨尔浒之战失败的原因。

    确实,萨尔浒之战的失败杨镐这个经略要承担主要的责任,身为辽东统帅其未能掌控全局已然是失职。

    “杨大人,本官虽然言辞过激但对大人绝无私人恩怨。”

    沉默中,李宏宇打破了现场的平静,站起身向脸色难看的杨镐一躬身,拱手说道,“杨大人也是心系朝廷,想要尽快剿灭建州叛逆,然天时地利皆不利我,辽东的军队又来自大江南北彼此间交流不畅,失了人和,不要说大人,就是朝中任何一个大人前来此次也必败无疑。”

    “然,大人是辽东经略,辽东官军的统帅,胜负荣辱系于一身,故而此次大败之责必由大人来承担。”

    说着,李宏宇忽然语峰一转,郑重其事地说道,“依本官来看,萨尔浒之战的败因不在辽东而在京城,如果大明国库充盈那么大人也不会匆促出战,故而此败的罪魁祸首是军饷不足,这与大人无关,非大人考虑之事。”

    “谢巡抚大人。”

    杨镐闻言脸色顿时变得缓和,他先前还以为言辞犀利的李宏宇是想要落井下石定了他的罪名,到头来原来是在给他开脱,这使得他的心情顿时变得无比复杂,随即起身向李宏宇拱手回礼,言语中显得有些激动。

    此时此刻,杨镐很清楚,一旦萨尔浒之战失利的消息传回京城他肯定会遭到无数官员弹劾,李宏宇身为新任辽东巡抚如果能帮他说一句公道话的话,那么他的命运将发生转变。

    现场的辽东官员们也纷纷松了一口气,搞了半天李宏宇并没有要追究兵败责任的意思,这使得大家暗自感到安心。

    周永春暗暗颔首,看来他先前确实是轻视了李宏宇,别看李宏宇年轻但老成持重,仅仅一个照面就使得现场的辽东官员起了敬畏之心。

    就在现场紧张压抑的气氛逐渐散去时,辽东都司衙门大门外忽然传来了一阵嘈杂之声,好像有不少起了争执,立刻引起了大堂上人们的注意。

    “禀巡抚大人,有兵士想要强闯都司衙门。”很快,一名操着陕甘口音的武官快步走了进来,拱手向李宏宇说道,很显然是李宏宇从山海关带来的人。

    “巡抚大人,本官不知大人前来,故而调了兵丁前来护卫。”这时,周永春站起身,有些尴尬地向李宏宇说道。

    原来,面对着气势汹汹包围都司衙门的骑兵,正在都司衙门议事的杨镐和周永春等人不清楚来的是什么人,故而为了安全起见调了城里的军队前来查看。“

    说着,周永春向李宏宇拱了一下手,急匆匆离开,大门外的喧闹声随之停息,前来支援的军队在周永春的命令下回营。

    “杨大人,李总兵是否在清河堡驻防?”李宏宇见状于是沉声问向了杨镐,他口中的李总兵自然指的是西南路明军统帅李如柏了。

    “巡抚大人,李总兵确实在清河堡,大人有事问询的话可以将他传来。”杨镐此时已经对李宏宇有了不少好感,闻言点了点头后说道,说实话如今像李宏宇这样有担当和魄力的官员实在是太少了。

    “不了,本官准备亲自去一趟清河堡。”李宏宇摆了摆手,随后问道,“杨大人,辽阳有多少骑兵?”

    “巡抚大人要亲自前去清河堡?”听闻此言杨镐顿时微微一怔,随后连忙说道,“巡抚大人,清河堡是我军与建州叛逆对峙的前线,大人乃辽东百官之首,切莫以身犯险。”

    “巡抚大人,还是让李如柏来一趟辽阳吧。”陈王庭等人闻言也纷纷开口劝道,毕竟现在李宏宇可是辽东官职最高的人。

    经过了先前李宏宇的那番恩威并济后,陈王庭等辽东的官员不敢再轻视年轻的李宏宇,很显然李宏宇并不是等闲之辈,要不然岂会说出刚才那一番令众人胆战心惊的话来。

    “诸位的好意本官心领了,本官只是给熊大人打前站的,因此现在有些事情必须要做。”李宏宇闻言不由得笑了起来,望着进门的周永春说道,“本官初来乍到对辽东的事务并不清楚,有周大人坐镇本官非常放心。”

    “巡抚大人,此举万万不可,清河堡现在兵荒马乱,巡抚大人前去的话实在是太过冒险。”周永春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等得知李宏宇要去清河堡连忙开口阻止,万一李宏宇有个好歹他们如何向万皇帝交代?

    “本官心意已决,诸位莫要再劝。”李宏宇闻言微微一笑,然后向现场众人一拱手,沉声说道,“本官明天就会启程,望诸位各司其职,共度难关!”

    杨镐和周永春等人不由得面面相觑,随后向李宏宇拱手回礼,嘴角纷纷挂着无奈的苦笑,李宏宇可是辽东巡抚,一旦决定了的事情他们无法改变只能遵从。

    说实话,辽东的这些官员们并不清楚李宏宇执意要去清河堡的用意,在他们看来李宏宇这个决定有些太过儿戏,要知道清河堡的明军是败军之师,现在士气正低落而且清河堡的城防不及开原和铁岭坚固,万一后金军来袭那么情形危亦。

    李宏宇现在当然不会把他的计划讲出来,否则肯定会受到杨镐和周永春等人的阻挠,不会让他去冒险,而且计划也非常容易泄露出去毕竟辽东有不少女真人的奸细他不得不防。(未完待续。。)

第两百五十三章 收将

    下午,辽阳城的一个大校场,李宏宇在杨镐和周永春等人的陪同下检阅着校场上的千余骑兵。

    为了进攻后金,明军的骑兵基本上都被派往前线,故而辽阳城剩下的骑兵并不多。

    “杨大人,沈阳有多少骑兵?”行进中,李宏宇的眉头皱了皱,不动声色地问跟在身后的杨镐。

    在李宏宇看来,这千余骑兵中能派上用场的顶多只有一半,兵力实在是太少了。

    “巡抚大人,沈阳有骑兵三千。”杨镐知道李宏宇是想要了解辽东明军的实力,于是,如实回答。

    “三千!”

    李宏宇的脸上浮现出若有所思的神色,沈阳是杨镐指挥进剿后金军的基地,故而骑兵肯定是精锐,三千骑兵应该能够用上。

    “你是蒙古人?”这时,李宏宇的眼角余光扫在了一名牵着马站在队列前方的身材高大魁梧的骑士身上,随即停下了脚步,打量了一眼那名骑士后开口问道。

    “回巡抚大人,卑职正是蒙古人,宣府人。”那名骑士闻言一挺胸膛,高声回道。

    “你叫什么?”李宏宇闻言微微颔首,开口问道,论骑射的话还是蒙古人技高一筹,即便有的蒙古人已经内迁到关内,但通常都养有马匹,故而自幼喜爱弓马。

    “回巡抚大人,卑职名叫满桂。”那名骑士宏声答道。

    “满桂?”李宏宇觉得这个名字挺怪,不过随后也就释然了,毕竟蒙古人的名字与汉人不同。

    可惜,李宏宇对明末的史了解得有限,否则的话他必然会被这个听起来颇为怪异的名字给惊住,因为这可是以后跟袁崇焕齐名的辽东虎将。

    “满桂,你可会说蒙语?”在众人的注视下,李宏宇望着满桂问道。

    他之所以会在满桂面前停下脚步是因为,他举得以后跟察哈尔部等蒙古部族打交道的时候有一个蒙古人在身边的话会比较容易跟对方沟通。

    “禀巡抚大人,卑职会说蒙语。”满桂闻言点了点头,一本正经地回道。

    “你现在是什么职务?”李宏宇闻言微微一笑,问道。

    “巡抚大人,卑职是百户,现任把总一职。”满桂没有丝毫犹豫,沉声回道。

    其中,百户是满桂的武官官职,而“把总”则是他在此次辽东战事中担任的军职,这是一个临行时的职务,战事结束后“把总”这个军职就要取消。

    “满桂,你是否愿意成为本官的护卫?”李宏宇对满桂非常满意,再度上下打量了他一番,然后沉声问道。

    满桂闻言不由得微微一怔,脸上流露出诧异的神色,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没想到李宏宇第一面就要收他当亲卫。

    “还不快谢恩。”杨镐见状也感到意外,随后冲着愣神的满桂说道,“巡抚大人看上你是你的荣幸,以后可得悉心保护巡抚大人的安全。”

    “卑职愿意。”满桂这才回过神来,向李宏宇一拱手后神色激动地回答,毕竟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巡抚的亲卫,这意味着他以后在朝中有了靠山,仕途上升迁无疑更快。

    “巡抚大人,满桂勇武善战,定能助大人一臂之力。”杨镐闻言后笑着向李宏宇说道,对满桂是赞赏有加。

    “收拾一下行李,召集你的人向柴将军报道。”李宏宇微笑点了点头,指着跟在身后的一名年轻将领沉声交代满桂。

    他口中的“柴将军”指的是柴国柱的儿子柴时秀,柴时秀是游击将军,这次柴国柱派来的两千骑兵由其统帅。

    “卑职遵命。”满桂连忙躬身应道,心中感到一阵莫名的激动,要知道胆敢用他这个蒙古人做亲卫的朝廷大员可谓凤毛麟角,更多将领只是想要让他在战场上拼命而已。

    李宏宇微微颔首后继续检阅校场上的骑兵,或许他在军事上与朝廷里的官员在人事任用上的最大不同就是没有民族上的偏见,并不会轻视蒙古人和女真人等少数民族的将士。

    第二天一早,李宏宇率领着两千五百余骑兵风驰电掣的般赶往了清河堡,前去见驻守在那里的李如柏部。

    韩方没有跟李宏宇一同前去,随后跟着周永春赶往了沈阳,前去向沈阳的驻军传达李宏宇的命令。

    “杨大人,巡抚大人此去可是吉凶难料呀!”辽阳城外,送行的人群中,望着绝尘而去的李宏宇一行人,周永春不由得颇为担忧地向身旁的杨镐说道。

    “巡抚大人这样做肯定有他的道理,希望巡抚大人能力挽狂澜,以解辽东之危。”杨镐神色凝重地回道,作为辽东的前任最高统帅他自然希望李宏宇能帮他收拾目前这个烂摊子。

    不过,杨镐是无法看见这一幕了,由于万皇帝的圣旨他很快就会被押送回京就萨尔浒之战失败而接受朝廷的审问,等待他的将是人生中最低落的时期。

    清河堡位于四山之中,处于一狭长的峡谷内,山势陡峻,形势险要,东有鸦鹘关屏障,为建州进入辽东腹地的战略要冲。

    在努尔哈赤于万四十六年发布“七大恨”造反,首先发动的就是抚清之战,接连攻克了抚顺和清河堡,引发大明朝廷震动。

    与抚顺守将、游击李永芳投降后金不同,清河堡总兵邹储贤率军依托清河堡险要城防固守,一度重创后金军。

    直到后来努尔哈赤改变战术,派人在城下搭建简易护棚挖塌了北城城墙一角,这才得以攻进城内,总兵邹储贤以下万余军民奋起抵抗与后金进行巷战,几乎全部战死。

    破城后,努尔哈赤下令将清河城墙全部拆毁,又令将三岔堡至孤山堡一带民房尽行焚烧,另外还拆毁“一堵墙”和“碱场”二城,使明军自清河至抚顺城无存身之地。

    然后,后金收取地窖谷物,田中青苗则纵马放牧,造成清河堡一带五六十里以内人烟断绝。

    前往清河堡的途中,李宏宇遇见了拖家带口逃难的百姓,越靠近清河堡逃难的人群越多,明军萨尔浒之战的失败使得当地的百姓失去了安全感,故而纷纷逃向了后方城池避难,对生性野蛮的后金兵是畏之如虎。

    李宏宇并没有阻止那些难民,不仅如此还下令沿途的明军城堡予提供粮食供那些难民果腹,在他看来尽可能多地把百姓撤到后方不至于其被后金奴役是削弱后金力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减少后金汉军八旗的士兵来源。

    清河堡,一座保存尚算良好院落的后院。

    因为时间紧迫,故而清河堡的城墙还没来得及修复,城里断壁残垣,不少被火烧毁的建筑焦黑一片,虽然已经过了快一年的时间但依旧可以体验到去年清河堡之战的惨烈。

    此时此刻,清河堡里驻扎的明军可谓人心惶惶,杜松和马林等人的战败使得李如柏统辖的西南路明军士气低落,如果不是杨镐命令其坚守清河堡的话恐怕早就撤走了。

    值得一提的是,李如柏虽然在清河堡但他的任务是守住鸦鹊关,毕竟清河堡的城防已经被后金军破坏,唯有依靠鸦鹊关来阻挡后金军前进的步伐。

    清河堡此时已经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兵营,由于去年堡里的百姓不是被屠杀就是被后金掳走,故而现在城里没多少人。

    一名白发苍苍的老者在后院的院子里来回踱着步子,眉头紧紧皱着,一副心神不宁的样子。

    他就是李如柏,现年已经六十七岁,原本在家休养近二十年,因为李家在辽东威名赫赫,去年朝廷准备平叛后金时李如柏被重新启用。

    说到李如柏,就不得不提及他大名鼎鼎的父亲李成梁以及兄长李如松,李成梁创建了驰骋辽东的辽东铁骑,纵横辽东无敌手,而李如松是万年援朝抗倭的名将,军事才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努尔哈赤曾经在李成梁击破建州女真时被俘,成为了李家的家仆,后来逃走。

    因此,努尔哈赤以及建州女真也被称为“建奴”,这并不是随随便便的一个蔑称,而是有着这么一段史典故。

    作为西南路明军的统帅李如柏现在是坐立不安,毕竟西南路明军在战场上尚未与后金军接触就撤了回来,故而肯定会被外界视为惧战和避战。

    “大人,新任巡按大人来了。”忽然,一名士兵急匆匆奔来,沉声禀报道。

    “新任巡按大人?”李如柏顿时停下了脚步,脸上浮现出惊讶的神色,万万没有想到朝廷如此快就派来了新的巡抚,更没想到新巡抚会冒险来清河堡。

    因此,李如柏不敢怠慢,连忙抬步去前院大厅前去拜见新任巡抚大人,心中七上八下不知是福是祸。

    前院的大厅里,李宏宇坐在椅子上慢条斯理地品着茶,满桂和柴时秀一左一右地立在他的身后。

    很显然,李宏宇在等着李如柏的到来,他之所以率先来到清河堡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其目的自然是冲着李如柏手下的辽东铁骑,这可是明军在辽东最能打的一支部队,幸亏没有葬送在萨尔浒之战里,否则李宏宇在辽东将无兵可用。(未完待续。。)

第两百五十四章 辽东铁骑

    李宏宇口中的辽东铁骑指的是原辽东总兵李成梁父子麾下的部队。

    李成梁与长子李如松擅长骑兵突袭,其麾下最精锐的部队就是由李家家丁组建的骑兵队,人数约五千,装备精良,训练有素。

    在征服蒙古土蛮部和万朝鲜之役中辽东铁骑战无不胜,多次平定女真各部落的叛乱,建州女真叛乱首领王杲和努尔哈赤的父、祖皆死于辽东铁骑刀下。

    可惜的是,李如松战死之后李家再无良将能加以统领辽东铁骑,故而在萨尔浒等战中并没有多大建树,逐渐瓦解,着实可惜。

    值得一提的是,据李成梁所言其祖上是汉人,唐末时为避战乱迁居朝鲜,不过其高祖时又从朝鲜迁回了铁岭,属于朝鲜陇西李氏的一支。

    不得不说,李成梁是个难得的帅才,在大明边备废弛的情况下镇守辽东三十年,率领辽东铁骑先打赢了十场大捷,边帅武功之盛可谓大明两百年间来前所未有。

    但据史料所记,说李成梁位望益隆,奢侈无度甚至虚报战功,最后为言官所劾,于万十九年罢官,导致此后十年间辽东边备益弛。

    “下官见过巡抚大人?”进入大厅后,忐忑不安的李如柏望见端坐在椅子上的李宏宇后微微怔了一下,没想到新任的辽东巡抚竟然如此年轻,随后拱手行礼,暗中琢磨着李宏宇的来意。

    “李老将军。”李宏宇闻言微微一笑,起身拱手行礼,“早就听闻李老将军的威名,没想到今日竟能得此一见。”

    “巡抚大人过奖了。”李如柏闻言脸上不由得闪过尴尬的神色,要知道他先前才打了一个败仗,而且败得一塌煳涂连后金军的影子都没见到就灰熘熘地撤了回来,谈何威名?

    “李老将军,本官有一事未明,为何李老将军的西南路军推进缓慢?”李宏宇自然看出了李如柏神色变得有些尴尬,于是伸手示意他在一旁的座位落座,然后不动声色地问道。

    “回巡抚大人,时值天气恶劣,再加之道路崎岖难行,所经之地都是崇山峻岭,故而军队行进缓慢。”

    李如柏闻言嘴角顿时闪过一丝苦笑,这次撤退谓他心头挥之不去的疼,沉吟了一下后正色向李宏宇说道。

    “李老将军,当年名震天下的辽东铁骑如今还有多少人?”李宏宇闻言微微颔首,随后沉声问道。

    这次前来清河堡,李宏宇并不是来找李如柏算账的,而是为了整编李如柏麾下的军队,要知道这可是明军在辽东的重要军事力量。

    至于李如柏在作战中是否有避战的心思,李宏宇现在并不想追究,因为这毫无意义,一旦动了李如柏那么其手下的辽东铁骑肯定不会给朝廷卖命了。

    李如柏与努尔哈赤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不争的事实,努尔哈赤之所以能在建州崛起很大程度上来自李成梁的暗中支持,李成梁本想平衡女真诸部的势力平衡并使得建州女真近亲朝廷,岂料最终养虎为患使得努尔哈赤成为辽东的一代枭雄。

    另外,还有传言说李如柏纳了努尔哈赤侄女为小妾,而且李如柏之所以行军缓慢以及努尔哈赤放过西南路军而合击南路军,是因为李如柏跟努尔哈赤暗中有往来。

    不管事情的真相如何,李宏宇现在要做的就是从李如柏手里取得西南路明军的兵权,这可是他目前赖以在辽东行事的唯一军事力量,而辽东铁骑无疑是其中的主力。

    “回巡抚大人,下官手里还有四千辽东铁骑。”李如柏闻言怔了一下,立刻清楚了李宏宇的用意,否则他可就白活六十多岁,因此脸色变了变后不无紧张地回答。

    这四千辽东铁骑可是李如柏的宝贝,要知道养着四千骑兵的耗费能养两万步卒,朝廷的官员以前曾经弹劾李成梁垄断了辽东的商事牟利,以及奢侈无度、虚报战功。

    李宏宇认为,说李成梁“垄断”了辽东商事有些夸大其词,十有**是李成梁在辽东私以备战的名义收商税,要不然他手下的那些士兵如何养活?朝廷可没有这笔军费给他,不说别的单单辽东铁骑就是吃也要把他给吃垮了。

    至于奢侈无度,辽东那地方天寒地冻穷困不堪,李成梁就算吃好点儿穿好点儿又能奢侈到哪儿去?

    况且,李成梁常年在外征战,哪里有时间去享受“奢侈”的生活,倒是那些弹劾他的官员私底下一个个富得冒油,日子过得比李成梁滋润得多了。

    “四千?”李宏宇闻言不由得松了一口气,这比他预想的结果要好得多。

    据李宏宇所知,李成梁创建的辽东铁骑一直保持五千人的规模,只不过这些年来随着李家对辽东控制的减弱,无法继续承担五千骑的耗费,故而兵力有所减少。

    原来,李宏宇以为辽东铁骑能保持在三千人的规模就已经相当不错,毕竟这可谓是李家的私兵,能养得起这么多人已经相当不容易,没想到辽东铁骑竟然有四千骑,着实让李宏宇感到惊喜。

    “李老将军,本官想去见识一下辽东铁骑,还望老将军引路。”与李如柏寒暄了一会儿,李宏宇站起身,笑着向他说道,有些迫不及待地想要看看辽东铁骑的现状如何。

    “巡抚大人,请。”李如柏的脸上闪过一丝无奈的神色,起身向李宏宇做了一个请的手势,心中颇为不情愿地带着李宏宇前去骑兵大营。

    “下官山东左参议阎鸣泰见过巡抚大人。”走出大厅没几步,一名中年人急匆匆地走进了房门,在院子里遇上了李宏宇等人,连忙躬身拱手行礼。

    “阎大人勿需多礼。”李宏宇闻言笑了笑,招唿上阎鸣泰一同前去骑兵大营。

    阎鸣泰是此次新南路明军的监军,从永乐皇帝开始,明朝的皇帝喜欢往地方上派遣监军,开始后宦官,嘉靖皇帝后改为了以言官围住的京官,例如此次辽东之战的监军就是户科给事中李文韬。

    除了皇帝外,地方统帅派兵的时候也喜欢派遣监军,选取地方上的重要文官担任。

    辽东铁骑的大营里,骑兵们已经得知新任巡抚大人要来检阅,故而短短的时间里已经在校场上列队而立,阵容整齐,斗志昂扬,偌大的教场里鸦雀无声,显示出了良好的军事素养。

    李宏宇不时地点着头,对出现在自己面前的这支辽东铁骑异常满意,很显然辽东铁骑经过严格的训练和细心的挑选,毕竟并不是任何人都能成为辽东铁骑的一员,这样无疑保证了辽东铁骑的战斗力。

    据他所知,辽东铁骑之所以作战勇勐除了训练有关,还与李氏父子厚待他们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辽东铁骑的待遇和地位都优越于大明的军队,因此尽管有牺牲但仍能前赴后继,继李氏父子效死力,“如果年力骁健骑射颇优,每名每月准食双粮银八钱,年支赏银八钱七分五厘。”

    可以说,与戚继光的戚家军一样,辽东铁骑是李家的私军,其实李宏宇很想看看名声比辽东铁骑更盛的戚家军,戚继光后来被调到北方任职,其麾下的戚家军在与蒙古诸部作战中大放异彩。

    此次萨尔浒之战,有一部分的浙兵被编入南路军刘的部队参战,据传是戚家军系统的一部分,由监军康应干指挥,由于刘的南路军战败这部分浙兵现在生死不明,不知是否成功退回宽甸堡。

    “李老将军,辽东铁骑威名赫赫,本官想调其为本官麾下的亲兵,不知李老将军是否舍得割爱?”

    检阅完了辽东铁骑后,李宏宇在前方的点将台上立定,环视了一眼现场寂静无声的骑兵后,笑着向李如柏说道。

    “大人言重了,这些骑兵是朝廷之军,大人自然有权调配。”李如柏早就猜到李宏宇要打辽东铁骑的主意,心中不由得叹了一口气,强颜欢笑地说道,“他们能被大人看上是他们的福分。”

    李宏宇是拥有尚方鸣龙剑的辽东巡抚,在熊廷弼未来辽东之前统掌辽东的军政事务,故而李如柏根本就无法拒绝。

    表面上看来李宏宇是在征求李如柏的意见,可实际上这是与宏宇下达军令无疑,军令如山他岂能违抗?

    更何况,李如柏现在身陷未与后金军交战就撤退的泥潭里,哪里还有资格与李宏宇讨价还价。

    “有李老将军这句话本官也就放心了。”李宏宇闻言顿时笑了起来,向李如柏说道,“李老将军放心,本官会把这支铁骑用在刀刃上。”

    “谢大人厚爱。”李如柏闻言也笑了起来,不过笑容显得有些勉强,他没想到李宏宇会对他手里的辽东铁骑感兴趣,竟然调其为亲兵。

    不过这样也好,李如柏心中倒也松了一口气,与其把辽东铁骑交给别人,不如送到李宏宇的手里,李宏宇毕竟是辽东巡抚,现在是辽东的最高统帅,总不会让被视为亲兵的辽东铁骑当炮灰。

    在李如柏看来现在辽东形势紧急,李宏宇身为辽东巡抚手里也确实要有一支精锐的部队,至少用来自保,辽东铁骑能被李宏宇看中使得他不由得感到几分得意。(未完待续。。)

第两百五十五章 巡抚仪仗

    检阅完了辽东铁骑后,李宏宇与李如柏并排骑着马回府,相互间谈笑风生,使得紧张的气氛缓和了许多,李如柏已经设宴给李宏宇接风洗尘。

    “李老将军,本官明天准备去鸦鹊关看望守关的将士,还望李老将军能代为引领。”谈笑中,李宏宇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不由得笑着向李如柏说道。

    “巡抚大人要去鸦鹊关?”李如柏闻言顿时就是一怔,双目闪过惊讶的神色,周围众将也纷纷面面相觑,大惊失色。

    原本李宏宇能来清河堡就已经出乎了李如柏的预料,毕竟清河堡是明军几个军事重镇中距离后金国都赫图阿拉最近的地方,如今明军新败后金军随时都可能打过来,可谓危险重重。

    鸦鹊关外就是后金军的地盘,是明军与后金军交战的最前线,随时都有可能被后金军攻打,故而李宏宇此时前去可是有着生命之虞。

    “巡抚大人,鸦鹊关战事频发,巡抚大人身为统帅不宜身陷险境,还望大人三思。”经过最初的错愕后,李如柏向李宏宇一拱手,开口劝道,万一李宏宇有什么好歹那可就糟糕了,不要说他了就连周永春等人都无法跟朝廷交代。

    “请大人三思。”听闻此言,跟后面的南路军众将纷纷开口劝道。

    “诸位,小小的建奴而已,本官就不信他们能有翻天的本事。”李宏宇闻言不以为意地笑了笑,“本官心意已决,诸位勿需再劝。”

    李如柏闻言嘴角蠕动了几下想要说些什么,不过见李宏宇一副没把后金军放在眼中的架势后又把到嘴的话给咽了回去,毕竟李宏宇年轻气盛哪里听得进他的劝告,说多了反而有畏战和怯战的嫌疑。

    接风宴后,李如柏把李宏宇送到了城里的一处宅院休息,回家后当即招来了辽东铁骑的四名将领议事。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李成梁一手组建的辽东铁骑,其统兵的将领自然都与李家关系密切,不是李家子弟就是李成梁的义子,可谓是父子之兵、兄弟之兵,这在古代军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与文人之间的同窗、同年之谊异曲同工。

    “二伯,巡抚大人一来就夺了您的兵权,您不得不防呀。”四名将领到齐后,一名三十多岁国字脸的男子不无担忧地向坐在那里品着茶的李如柏说道。

    “二爷,俗话说得好,新官上任三把火,巡抚大人初来辽东,为了立威十有**会拿您开刀。”听闻此言,另一名身材魁梧的精壮男子也开口表达了自己的担心。

    归根结底,李如柏率领的西南路明军因为行军缓慢未能参加萨尔浒之战,成为了四路明军中唯一全身而退的部队,自然会成为外界的众矢之的,而李如柏很显然就是最好的待罪羔羊。

    “你们认为,巡抚大人此次前来是兴师问罪的?”李如柏闻言放下了手里的茶杯,环视了一眼屋里的那几名神色焦急的将领后沉声问道。

    “二伯,他一到辽东就来了清河堡,而不是去沈阳指挥作战,又夺了您的兵权,很显然是想要对付您。”国字脸男子闻言冷笑了一声,向李如柏说道,“像他们这种朝廷官员无不好大喜功、自以为是,肯定会拿您向朝廷邀功。”

    “对,二爷,您可不能坐以待毙呀。”精壮男子跟着说道,剩下的两名将领也纷纷表达了心中的担忧。

    “如果巡抚大人想要拿我治罪,那么派人将我传到沈阳或者辽阳即可,勿需亲自前来清河,更不会去鸦鹊关了。”

    李如柏再度扫视了一眼现场的四名将领,微微皱着眉头说道,“巡抚大人状元出身,身上满是书生意气,不会像朝廷的那些官员一样想要拿我来邀功,我担心他年轻气盛想要与建奴打上一场。”

    “打上一场?”四名将领不由得怔在了那里,脸上满是惊讶的神色。

    “咱们是四路官军中唯一保存实力的一支,巡抚大人一来就急着来咱们这里,摆明了是要跟建奴较量一番。”

    李如柏微微颔首,神色严肃地说道,“如今建奴士气正盛,我军贸然出击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万一巡抚大人有什么闪失我等可担待不起。”

    “我听说,巡抚大人还是太孙的老师,足见皇上对他的器重。”说着,李如柏郑重其事地嘱咐道,“倘若真的与建奴开战,你们一定要保护好巡抚大人的安全,咱们辽东铁骑的未来可要掌握在巡抚大人的手里了。”

    “二伯放心,如果巡抚大人真的要跟建奴开战,我等定当全力护卫巡抚大人。”国字脸男子闻言沉声答道。

    说实话,不仅是他,整个辽东铁骑的将士心中都因为上次的撤退而感到憋屈,自从辽东铁骑成军以来还从来没“落荒而逃”过,因此巴不得在战场上与后金军较量一番以恢复昔日的名誉。

    “唉,但愿此行一帆风顺。”李如柏无奈地叹了一口气,希望李宏宇不要头脑发热做出什么冒险的事情来,否则后果如何就将难以预料。

    第二天,李宏宇在李如柏一行人的簇拥下,率领着六千余骑兵浩浩荡荡地奔向了鸦鹊关。

    在随行的骑兵中,李如柏的辽东铁骑四千人,柴时秀的陕甘骑兵两千人,满桂率领的京畿骑兵五百人。

    虽然鸦鹊关到清河堡只有百余里,但由于沿途都是崎岖的山路故而李宏宇一行人两日后才抵达鸦鹊关。

    “吩咐下去,把本官的仪仗摆上。”抵近鸦鹊关后,李宏宇望着远处的鸦鹊关城门楼沉声向跟在身后满桂说道。

    满桂闻言挥了挥手,数十名骑兵就下了马,拿出随身携带的官员出行时的回避牌、肃静牌、官衔牌、履牌、对旗、对锣、对牌、对伞、对扇、金瓜、月斧、朝天镫等随行仪仗物品,迅速在李宏宇的前方摆好了队列。

    李宏宇刚进翰林院一天就急匆匆赶来了辽东,自然不可能随身携带仪仗了,不过杨镐的仪仗是现成的,故而他就直接拿过来用了。

    值得一提的是,仪仗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能用的,只有地方主官才有这种资格,通俗而言地方上就是知县、知州、知府以及道台、臬台、藩台和督抚,另外就是巡按御史这种皇帝派来的皇差。

    至于京城,除了皇帝外恐怕只有顺天府知府和大兴、宛平两县的知县外,其他的官员皆不得在京私摆仪仗。

    在仪仗中,打头的自然是写有“肃静”和“回避”的两块牌子,跟在后面的还有四块牌子,即两块官衔牌子和两块履牌,通常而言官衔牌在履牌前面,而且每块牌子上四个字。

    李宏宇的是辽东巡抚兼兵部右侍郎,赏尚方鸣龙剑,故而他的官衔牌上分别写着“辽东巡抚”和“兼理军务”。

    不过,与官衔牌相比,官场上的官员更看重履牌,说白了也就是科举中取得的成绩。

    李宏宇身为状元,两块履牌上分别写着“状元及第”以及“钦点翰林”,可谓是大明最高等级的履牌。

    当然了,仪仗最前面是“鸣锣开道”的人,提醒前面的行人避让。

    说起来这这鸣锣开道也有很多的门道,不同级别的官员鸣锣次数不同,喊出来的话也不同。

    总督、巡抚、三法司和道台的锣声响十三下,而且除了表明身份的言语外,只能喊出“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十三个字,以强调为官的宗旨应当是办事认真、讲求诚信,节约用度,爱护百姓,安排劳役不能耽误农时或者选择适当时候。

    “巡抚出行,闲人闪避。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李宏宇身为辽东巡抚,自然使用地方上最高等级的仪仗,因此排头敲锣的人一边敲锣一边喊道。

    面对眼前的一幕,跟在李如柏身后的那些辽东官员愕然对视了一眼,谁都没想到李宏宇竟然会表现得如此高调,连仪仗都带来了,一点儿也不注意保密身份,难道就不怕被后金军得知。

    由于李宏宇是巡抚,故而虽然众人对此感到不满和担忧,但无人敢开口劝阻,否则无疑就是长敌人士气灭自家威风,有畏战之嫌。

    李如柏心中暗自摇着头,认为李宏宇有些意气用事,鸦鹊关外就是后金的军队,一旦对方攻聚兵攻打的话以守关明军的状况很难守住。

    毕竟与山海关这样的雄关不同,鸦鹊关只是一个普通的关隘,万四十六年就被努尔哈赤率领后金军攻破后,进而血洗了清河堡,所以李如柏对李宏宇的处境感到非常担忧。

    不过,李宏宇仪仗的出现使得鸦鹊关内的明军士气为之一振,纷纷涌到道路的两旁目睹巡抚大人的风采。

    “巡抚大人好年轻呀!”

    “没想到巡抚大人现在竟然来了这里。”

    “是新任巡抚,我以前见过周巡抚,他不是周巡抚。”

    “看来朝廷增兵了!”

    “不知道朝廷这次派了多少人来,建奴可不好对付。”

    ……

    士兵们望着骑马走在李如柏前面的李宏宇后感到颇为意外,李宏宇这个巡抚看上去也太年轻了一些,私下里嗡嗡地议论着。

    李宏宇自然听见了士兵们的议论,嘴角闪过一丝不易觉察的笑意,随着他的到来士兵们的士气无形中就得以鼓舞,这正是他目前想要的。(未完待续。。)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13595/ 第一时间欣赏权驭大明最新章节! 作者:小黑醉酒所写的《权驭大明》为转载作品,权驭大明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权驭大明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权驭大明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权驭大明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权驭大明介绍:
万历四十五年,李宏宇意外成为了一个地方大族三房的大少爷,本能享尽荣华富贵却不料其名下的产业相继被族长恃强霸占。与此同时大明也陷入了内忧外患,关外的战事以及京城的党争使得大明帝国逐渐衰落。为了天下苍生,也为了自己和身边的人,主角决定踏上仕途。不过首先,他必须奋起反击,夺回被族长霸占的产业。作者QQ群366498349本书每天保底更新6000到7000,并且会不定时爆发,欢迎观看权驭大明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权驭大明,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权驭大明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