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权驭大明TXT下载权驭大明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权驭大明全文阅读

作者:小黑醉酒     权驭大明txt下载     权驭大明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四百五十一章 头绪纷乱

    李宏宇率领着新军来到文华殿时,文华殿前已经聚集了众多奉召而来的四品以上的文武官员以及内侍、宫女,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低声议论着,气氛低沉压抑。

    由于文华殿大殿无法容纳下太多的人,故而那些品级较低的官员唯有在殿外恭候的份儿。

    人群中,一些衣帽破损、鼻青脸肿的官员显得颇为意气风发,聚在那里眉飞色舞地谈论着,与周围妆容肃穆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李宏宇知道,那些衣容不整的人肯定就是闯到后宫抢朱由校的东林党官员,要不然此时也不会摆出一副胜利者的姿态来。

    一想到堂堂的朝廷命官与后宫的内侍、宫女厮打在一起的混乱场面,李宏宇就不由得暗自摇了摇头,这哪里还有朝廷命官的威仪?简直就是斯文扫地!

    文华殿内,各部院大臣、勋贵和言官齐聚一堂,聚在一起嗡嗡地低声议论着今天发生的事情,每个人的脸上都浮现出震惊的神色,谁也想到东林党会来这么一手,而且还成功了。

    大殿的御座前,众托孤辅臣躬身立在朱由校的面前,纷纷对今日东林党闯宫一事发表看法。

    方从哲等齐楚浙三党的辅臣表示要惩处闯宫之人,不过看在其一心为主的份上可以酌情开恩,否则朝廷礼法何存?

    何宗彦和韩等东林党的辅臣自然极力为闯宫的杨涟和左光斗等人争辩,认为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杨涟和左光斗忠肝义胆,为了大明皇权不旁落他人而不顾生死奋勇闯宫,忠心可鉴,不应该惩罚反而予以奖赏才对。

    不过,同为东林党大佬的孙承宗则出人意料地陷入了沉默,虽然他也是东林党的人但是事先并不赞同硬闯后宫以及诬陷李皇后,毕竟他与泰昌帝感情深厚岂能做出对不起泰昌帝的事情。

    可此次行事是东林党几大元老共同做出的决定,其目的是挽救东林党于水火之中,不至于在朝堂上被齐楚浙三党压制,故而孙承宗也唯有赞同大家的意见,毕竟他要为东林党的未来考虑。

    朱由校神情冷峻地端坐在御座上,心乱如麻,作为一名十六岁的天子他现在的表现已经堪称优秀,并没有表现出惊慌失措来,这可是君王的大忌,要归功高于万皇帝昔日的调教。

    对于如何处置杨涟和左光斗等人朱由校也没有拿定主意,作为被拥立的君王,东林党的这些人自然是有功之臣。

    不过,如果就这么放过杨涟和左光斗等人的话如何能服众?国家立法何在?倘若日后他人效仿的话岂不是会天下大乱?

    综合来看的话,如果用一句话来评价东林党此次闯宫的事情,那么就是“虽罪无可恕但却情有可原”,这注定闯宫的东林党人不会受到严惩,而如何拿捏其中的尺寸是关键。

    由于身后跟着几名顶盔贯甲的新军将领,故而李宏宇进入大殿后立刻吸引了殿内众臣的注意,纷纷转身望向了他,这使得殿内一时间安静了下来。

    “臣李宏宇叩见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来到朱由校面前后,李宏宇郑重其事地下跪行礼,心中暗自感到一阵无奈,现在朱由校可是连年号都没有确定下来。

    “臣叩见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跟在李宏宇身后的满桂等将领纷纷跪在了李宏宇的身后,山唿万岁。

    “李学士平身,从即刻起,紫禁城防务由新军暂时接管!”见到李宏宇,朱由校心中顿时暗自松了一口气,无形中感到踏实了许多,然后沉声下达了谕令。

    这并不是朱由校不相信守卫紫禁城的亲军,实在是今天发生的事情太过惊世骇俗,令他嵴背上凉气直冒,万一那些东林党人怀有敌意的话那么他这个大明储君可就要死得不明不白了。

    因此,朱由校决定对亲军进行整顿,在此之前他需要新军来护卫紫禁城的安全,实在是不想再度发生这种匪夷所思的事情。

    “臣遵旨。”李宏宇闻言向朱由校一躬身,然后站起身向身后跪着的满桂等人说道,“皇上有令,尔等速去接管紫禁城防务。”

    “臣等遵旨。”满桂等人向朱由校磕了一个头,然后站起身急匆匆地离去,准备接手紫禁城防务的事宜。

    “李学士,你是先帝任命的辅臣,如何看待今日之事?”等满桂等人走后,朱由校开口问向了李宏宇,想听听李宏宇的意见。

    现场众人闻言纷纷看向了李宏宇,别看李宏宇资浅薄,不如大殿内的众臣资丰厚,但他是状元出身又相继立有大功,再加上是朱由校的授课师傅,故而意见对朱由校有很大的影响。

    “皇上,臣觉得此事的要点在于闯宫之人有无谋逆之心,以及如何进了紫禁城,只要查清了这两点那么如何处置也就好办了。”

    李宏宇知道自己这次是躲不过去,像这种重大朝政他身为泰昌帝的托孤辅臣必须要拿出一个态度来,故而沉吟了一下后郑重其事地回答。

    “你觉得何人来查此案为好?”

    朱由校闻言不由得微微颔首,李宏宇一言直中要害,无论东林党和齐楚浙三党如何争执,说到底还是要彻查此事给天下一个交待,故而开口问道。

    “此乃御案,由皇上圣裁!”李宏宇一躬身,神色严肃地回道。

    显而易见,李宏宇不想卷入到这次的闯宫事件中去,此事牵涉太大,很难有一个两全其美的结果,因此届时肯定不是得罪东林党就是得罪齐楚浙三党,这可不是他想要的面对的局面。

    就目前的情形而言,李宏宇越少介入到朝堂之上的争斗越好,这样的话他就可以在海关司过逍遥自在的日子,京城的那些势力才不会注意到他。

    尤为重要的是,闯宫一案跟其他的案子不同,里面牵涉到了皇权正统的问题,还涉及到了李皇后,因此根本就没办法查清楚。

    难道要大张旗鼓地去查李皇后不成?李皇后毕竟已经晋升为太后,这样做法理何在?大明的颜面又何存?

    “皇上,臣觉得此案复杂,若要查清的话需要一个处事沉稳、德高望重的人来操办!”

    李宏宇的话音落后,立在殿前的赵欣向前一步,神色严肃地向朱由校禀报道,她自然知道李宏宇不宜介入到这起案子中去。

    “皇上,臣认为赵学士言之有理,此案若想办得众人心服口服,必须启用资丰厚之人。”孙承宗闻言犹豫了一下,然后向朱由校说道,不动声色地暗中帮了李宏宇一把。

    李宏宇、赵欣和孙承宗同为朱由校的授课师傅,又都是状元和榜眼出身,故而相互间走得比较近。

    虽然孙承宗比李宏宇和赵欣年长,但对这两个后起之秀非常敬佩,尤其是文武双全的李宏宇更是得到了他极高的评价。

    孙承宗曾经对万皇帝和泰昌皇帝说过,他认为年轻有为的李宏宇和赵欣是大明的中兴之臣,由此可见对两人的器重。

    如今,闯宫一案牵涉复杂,孙承宗自然不想李宏宇年纪轻轻就涉入到这种注定没什么结果又极容易在官场树敌的案子里去。

    “臣附议!”英国公张惟贤此时已经看出李宏宇不想介入闯宫一案,因此走上前一步,向朱由校躬身说道。

    “臣附议!”紧跟着,武国公和勇国公站了出来,向朱由校表明了各自的观点。

    作为托孤辅臣中仅有的三名勋贵,张惟贤三人自然支持李宏宇,李宏宇再怎么说也算是半个武臣,而且双方之间关系融洽,在这种时候他们当然要帮李宏宇一把。

    “臣附议!”

    见此情形,吏部尚书周嘉谟和内阁阁员何宗彦等中立派和东林党的辅臣也纷纷躬身向朱由校表明了态度。

    周嘉谟自然是为了保护李宏宇,而何宗彦等东林党的辅臣则是对李宏宇比较忌惮,不希望李宏宇介入此案,从李可灼一案中人们已经领教了李宏宇查案的厉害。

    方从哲和孙如游等齐楚浙三党的辅臣闻言不由得暗中对视了一眼,一时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他们自然愿意让李宏宇来查这个案子,不过李宏宇好像并不愿意接手,毕竟没人愿意成为一枚跟东林党火并的棋子,尤其李宏宇的利益跟东林党现在并没有冲突,恐怕楚党也不愿意看见李宏宇这个后起之秀卷进这种卖力不讨好的案子中去。

    “众位爱卿言之有理。”朱由校环视了一眼周嘉谟等人后微微颔首,开口说道,“此事就廷推决议,选出一名德高望重的之臣来审理此案!”

    廷推是明朝中后期决定一些重要职位必须要走的流程,其本质自然是臣权与君权的博弈,熊廷弼就是经朝中重臣廷推后选出来的辽东经略人选。

    朱由校初登大宝,自然不适合指定人选来审理闯宫一案,故而最好的结果就是交由廷推来决议,让朝臣们选出一个合适的审案人选来。

    “臣遵旨!”立在殿前的辅臣们闻言纷纷躬身应道,不得不说,廷推是解决此事的最好办法。

    对于这个结果,辅臣中自然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各自有着自己的心事。

    其实,对于东林党而言这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胜利,是一个非常好的兆头,意味着朱由校并没有认为东林党闯宫之举是谋逆,否则岂会进行审理?直接将杨涟和左光斗等人打入诏狱。

    而对齐楚浙三党来说,这很显然不是他们希望看见的一个结果,可他们现在又无能为力,毕竟东林党闯宫之后拥立了朱由校,这就使得事态变得非常复杂,只有在审理案子的时候下工夫。(未完待续。。)

第四百五十二章 安身之处

    “皇上,既然您已经登基亲政,那么太后不宜再住在干清宫,请皇上给太后另择寝宫!”

    朱由校决定东林党闯宫一案的主审官由朝中大员廷推后,东阁大学士刘一上前一步,躬身向朱由校启奏道。

    干清宫是大明帝国权力中枢的所在地,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皇权,按照定制,后宫中能住在干清宫的女人只有一个,那就皇后。

    不过,如若新帝登基时年幼那么太后会留在干清宫予以照料,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年少登基的万皇帝。

    另外,当皇后薨后尚未册立新后时受宠的妃子可以住进干清宫照顾皇帝。

    如今朱由校已经在文华殿登基亲政,故而按照礼制李皇后应该搬离干清宫,另寻宫殿入住。

    同时,这也意味着李皇后以后无法再介入朝中的事务,遇到军政大事时需要朱由校自己来做出决定。

    听了刘一的启奏后,朱由校的眉头不由得微微皱了起来,由于万皇帝和泰昌皇帝接连驾崩,使得他一时间无处安置李皇后。

    原本,李皇后成为太后后应该住进慈宁宫里,不过因为郑太后住在那里,而郑太后在宫中的资比李皇后要深厚得多,所以不宜让郑太后给李皇后腾地方。

    古代有“王不见王”的说法,意思是两位地位尊贵的人不能住在一起,否则相互间难免冲撞,李皇后和郑太后就是这种情形。

    可除了慈宁宫外,宫里也就只有万皇帝和泰昌皇帝的妃子养老所住的仁寿宫与哕鸾宫、喈凤宫,不过这三处宫殿地处偏僻,环境也不怎么好,被民间称为“冷宫”,不适合李皇后住进去。

    “坤宁宫现在空着,可让太后暂时安身。”沉吟了一下后,朱由校开口说道,他一时间也想不如如何安置李皇后,故而先让李皇后住在坤宁宫里,进而解决了李皇后住宿的问题。

    “皇上,万万不可!”没成想,刘一闻言立刻表示反对,神色严肃地说道,“坤宁宫是皇后的居所,代表了后宫之主的地位,太后倘若入住与礼不合,与法有悖!”

    “皇上,刘大学士言之有理,太后确实不宜入住坤宁宫,否则我大明礼法何在!”随后,文渊阁大学士韩立刻沉声说道,不赞同李皇后入住坤宁宫。

    “此言差矣,太后对皇上有养育之恩,如今皇上初登大宝,让太后暂居于坤宁宫也是一片孝心,是合情合理之举。”方从哲闻言眉头皱了皱,向朱由校一躬身后沉声说道,反对刘一和韩的说法。

    李皇后虽然不是朱由校的生母但再怎么也抚养了朱由校一年,而大明立国以孝为先,故而在李皇后没有合适住处的时候暂居坤宁宫并无不妥之处,再怎么说李皇后也是泰昌帝的皇后,勿需斤斤计较。

    “皇上,百善孝为先,皇上以孝为本,无可厚非。”礼部尚书孙如游闻言随即一躬身,对方从哲表示了支持。

    “臣附议!”紧跟着,李宏宇、吏部尚书周嘉谟和兵部尚书崔景荣不约而同地表明了态度。

    不得不说,从情理上来看的话,李皇后暂时居住在坤宁宫是最为妥善的办法,刘一和韩在此事上有些吹毛求疵了。

    “皇上,此举万万不可,礼法一乱如何治国?”见此情形,东阁大学士何宗彦等东林党的辅臣连忙开口声援刘一和韩。

    李宏宇闻言心中不由得无奈地摇了摇头,他自然清楚,李皇后是否暂住在坤宁宫不仅仅是礼法与孝道的问题,更重要的原因是涉及到了东林党与齐楚浙三党的争斗。

    显而易见,东林党这次把李皇后得罪得死死的,所以他们必须把李皇后打倒,然后再踹上一脚,使得李皇后永世不得翻身,这样他们才不会受到来自李皇后的威胁。

    一旦李皇后住在了坤宁宫,那么意味着其还是后宫之主的地位,那么首先倒霉的就是王安,以李皇后的聪明岂会看不出闯宫之事是王安与东林党里应外合的结果?

    其次,坤宁宫就位于干清宫后方,两者只隔着一层宫墙,这就使得李皇后有了跟朱由校接触的机会,这自然是东林党所不愿看见的,万一李皇后在朱由校耳旁说些东林党的坏话,又或者左右了朱由校在一些政务上的看法,那可就不妙了。

    所以,东林党不仅要把李皇后赶出干清宫,而且还要把她赶到仁寿宫这样的冷宫里待着,使得其无法再对其造成威胁。

    “此事容朕再想想。”

    眼见东林党的人与齐楚浙三党的官员因为李皇后“移宫”的问题爆发争吵,朱由校及时制止了这场争斗,皱了皱眉头后高声说道,“在朕做出决定前先住清宁宫!”

    清宁宫是太子的寝宫,虽然没在紫禁城的内廷里但朱由校在里面生活了多年,故而论感情的话他自然还是跟清宁宫更近。

    方从哲和刘一等人见朱由校不想再议这件事情,于是纷纷闭口不语,很显然现在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再怎么争论也是徒费口舌而已。

    “皇上,有司衙门已经拟了几个年号,请皇上圣裁。”这时,礼部尚书孙如游忽然想起了一件重要的事情,连忙躬身向朱由校说道。

    大殿上的众臣闻言顿时回过神来,连忙望向了御座上的朱由校,由于先前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东林党闯宫一事上,故而忘记了朱由校仓促登基还没有年号,以及登基大典的举行。

    虽然朱由校已经在文华殿登基成为大明的皇帝,但登基大典是向天下宣告朱由校是大明皇帝的仪式,自然不能裁免。

    朱由校经了刚才的事件后已经心神俱疲,想要去清宁宫歇息,稳定一下心神后清理脑海中纷乱的思绪。

    因此,朱由校没有在年号和登基大典上浪费什么时间,很快就在有司衙门提供的几个年号中选了“天启”,希望登基后能给大明开创出一个崭新的时代。

    由于登基大典早已经昭告天下,所以朱由校决定按照原计划举行典礼,日期如果变动的话会非常不吉利。

    定下了年号和登基大典的事情后,朱由校神色疲惫地去了清宁宫,托孤辅臣们则领着朝中大员前去安抚外面那些胡乱猜测的官员,稳定朝局。

    李宏宇与那些辅臣们不同,他的任务是负责巡察紫禁城的防务,与武国公穆崇风一起办理新军和亲军交接防务的手续。

    等李宏宇和穆崇风巡察到干清门的时候,远远地就听见了干清门处传来了一阵争吵声,好像有什么人在吵架。

    这使得两人有些惊讶地对视了一眼,随后快步走上前查看,想知道有谁胆敢在后宫中喧哗。

    干清门门内不远处,一群内侍围住了几名内侍,双方在那里进行了激烈的争执,双方的情绪都很激动,差一点就要动起手来。

    李宏宇和穆崇风在干清门外听了一会儿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人数少的内侍是李皇后派出去打探消息,不过被人多的内侍阻拦,禁止他们出干清门。

    听着听着,李宏宇的眉头就皱了起来,据他所知朱由校并没有限制李皇后的自由,故而那些因此胆敢在后宫阻挠李皇后派去办差的人肯定不是奉了朱由校的命令。

    因此,是何人能调动内侍阻止李皇后身边内侍出干清门也就唿之欲出了,除了紫禁城太监总管王安外别无他人。

    至于王安为何要这样做,李宏宇不用猜也知道,肯定是他害怕李皇后再得势,那样的话绝对不会放过他,以李皇后的心智肯定能在事后猜到王安与东林党的人相勾结。

    “虎落平阳被犬欺!”穆崇风冷笑了一声,开口向李宏宇说道,言语中似乎对王安颇为不满。

    虽然龙骧卫和虎骧卫归御马监管辖,但在编制上却属于亲军,如果换句话来说的话,御马监有调兵权,而亲军都护府有统兵权。

    因此,这次的事情给了穆崇风一个大大的难堪,无论如何是干清门的亲军未能把守好宫门,导致了东林党的人闯进去抢走太子。

    而其中,王安肯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要不然也不会在关键时刻出现那名假传李皇后口谕的内侍来,穆崇风见多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岂会猜不出这跟王安有关,要不然单凭一个小小的内侍无论如何也不敢这样做。

    再者说了,那名内侍是如何知道东林党的人要来闯宫的?

    所以穆崇风现在心中对王安是颇为痛恨,把在干清门值守的龙骧卫的亲军当傻子一样给涮了。

    如今,放东林党人进入后宫的干清门龙骧卫军士已经全部被关进了锦衣卫的诏狱,天知道等待他们的是什么命运。

    “国公爷,何必跟小人一般计较,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该来的总会来。”李宏宇知道穆崇风现在心中恼火,于是开口安慰道。

    李宏宇并不是单纯地安慰穆崇风而已,原本内侍与外臣勾结就是朝中的大忌,尤其一方是执掌司礼监的王安,另外一方是掌控内阁的东林党,这样一来直接对皇权构成了威胁,迟早会出事。

    “可惜了,那名假传李皇后口谕的家伙不知道躲去了哪里,否则只要一审就能揪出幕后主使者,本公可不相信他能扛得住北镇抚司的那些酷刑!”

    穆崇风闻言恨恨地用右拳砸了一下左手的手掌,显得难以释怀,毕竟此事给亲军的声誉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令亲军成为了外界的一个笑话,连紫禁城都守卫好。

    李宏宇的眉头顿时微微皱了皱,恐怕穆崇风的想法十有**要化为泡影了,在惹出了如此大的事情后那名假传口谕的内侍唯有一死,很显然他要是活着的话绝对受不了诏狱里的那些酷刑,因此王安是绝对不会冒这个险的!(未完待续。。)

第四百五十三章 扑朔迷离

    事情正如李宏宇所预料的那样,当天晚上,那名假传李皇后口谕使得杨涟和左光斗等人得以进入干清门的年轻内侍被人发现在吊死在了后宫一个偏僻的房间里。

    按照那名内侍留下的遗书,他是不愿意看见平时横行无忌的李皇后趁着朱由校年少的时候擅权,在朝堂上垂帘听政,进而误国误民,所以冒死假传李皇后的口谕放进了杨涟和左光斗等耿直忠义之臣进宫护卫朱由校。

    由于自知罪孽深重,因此那名年轻内侍选择了自尽而亡,以谢圣恩。

    随着那名年轻内侍的死亡,东林党闯宫一案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在此案中年轻内侍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如果不是他“及时”出现的话,杨涟和左光斗等人根本进不了干清门。

    李宏宇可以肯定的是,那名年轻内侍之所以会“及时”赶到干清门并不是一个偶然,十有**是早就躲在干清门附近观察现场的局势,发现那名壮实百户准备关闭宫门时就现身假传李皇后的口谕。

    因为当时情形太过混乱,再加上那名年轻内侍是李皇后身边的人,故而那名龙骧卫的壮实百户根本不会怀疑它是假的,进而酿成了大错。

    至于御马监太监陈顺,闯宫案发生的当天下午被人从内城的一家酒楼抬回了紫禁城,原来他中午在那家茶楼见一名江南的商贾商谈御马监生意上的事情,不成想喝了几杯酒后就不省人事,那名江南商贾也不知踪影。

    御马监太监之所以能跟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分庭抗礼,是因为御马监的独特职能。

    明朝史上,御马监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一个与兵部及五军都督府共掌大明兵权的衙门,宦官所担任的监军皆由御马监任命,实为内廷的枢密院。

    不仅如此,御马监还管理皇家草场和皇庄、经营皇店,与户部分理财政,执掌皇帝的内库,被视为大明的“内管家”。

    值得一提的是,曾经两度设置的西厂也是由御马监的太监提督的,可谓与司礼监提督的东厂分庭抗礼。

    实际上,御马监不仅直接负责调动龙骧卫与虎镶卫的军队,而且还参与亲军都护府的管理,这使得御马监在内廷的二十四衙门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为内廷中的武职衙门。

    正是由于御马监兼有军事和经济两方面的权力,所以成为了二十四衙门中仅次于司礼监的第二衙门。

    放眼明朝的史,内廷的诸多争斗也是围绕司礼监和御马监进行,其次才是司礼监掌印太监与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的争斗。

    按照定制,东厂厂督由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担任,以制衡司礼监掌印太监。

    内廷的这种制度始于宣德皇帝,宣德皇帝之所以会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内廷那些权势显赫的太监相互制约,以司礼监掌印太监、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以及御马监太监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这样一来就不会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

    由于陈顺昏睡不醒,过于太医院的御医前来诊断,发现他中了一种药效极强的迷药,没有解药可用,只能等到药性过了陈顺才会醒来。

    陈顺这一睡就是一天一夜,直到第二天中午才悠悠然醒了过来,根本不清楚宫中发生了巨变。

    等得知东林党的人昨天闯进了干清门把朱由校从宫中给抢走,使得朱由校在文华殿仓促登基亲政后,陈顺吓得魂飞魄散,匆忙赶去清宁宫向朱由校赔罪。

    就在前天,近段时间来取得联系的一名江南商贾约陈顺谈其所掌管的皇家生意上的事情。

    因为双方先前打过一次交道,做了一笔十万两的生意,所以陈顺根本不容有诈欣然赴约,给皇家赚钱是他的一项重要职责。

    谁成想,陈顺喝了几杯酒后就失去了意识,直到第二天才清醒了过来,很显然是中了对方的圈套。

    锦衣卫北镇抚司的人在陈顺中了迷药后就开始缉拿那名江南商贾,不过其已经失去了踪迹,有人看见他离开了京城,去向不明。

    根据锦衣卫北镇抚司所掌控的情报,那名江南商贾的身份是伪造的,而且临走的时候凭借陈顺随身所带的印章,骗走了城外皇庄里的一批字画,估价高达二十万两。

    如今,那名江南商贾已经被官府通缉,不过由于其身份信息是编造的,再加上大明幅员辽阔,因此要想找到他很难。

    单从这起事件来看,是一起典型的诈骗案,只不过时间发生得非常巧合,不偏不倚正好在东林党的人闯宫的时候,进而使得御马监的人群龙无首,并没有尽到保护朱由校的职责。

    如果通观全局,那么陈顺的案子里面就多出了很多诡异的味道,首先敢诈骗御马监太监的人世上恐怕寥寥无几,一经查实必死无疑,谁吃饱了撑的为了一些钱财就葬送了性命?

    其次,既然那名江南商贾能做起十万两银子的生意,那么很显然应该不会为了区区二十万银子就去冒险。

    三者,那名江南商贾与陈顺是近期才接触上,而且又选择东林党闯宫的时候给陈顺下迷药,那么其中的是否有隐情就令人们浮想联翩了。

    可惜的是,由于那名江南商贾跑了,所有的疑问现在都无法解答。

    朱由校并没有惩处陈顺,只是对其进行了训诫,陈顺是万皇帝身边的老人,能执掌御马监自然深得万皇帝的信赖和器重,其能力毋庸质疑。

    如今,朱由校初登大宝自然要善待陈顺这样的宫中老人,使得其为己所用。

    陈顺这次很显然被人摆了一道,正是拉拢陈顺的大好时机,陈顺必定对朱由校感恩戴德,以后尽心给朱由校办事。

    除了陈顺外,东林党闯宫事件中还有另外一个疑团,那就是本应该轮换的虎骧卫军士并没有按时出现在干清门。

    否则的话,合龙骧卫和虎骧卫之力足以控制住干清门的局势,不至于惊慌失措下没有验证那名年轻内侍所传口谕的真假就把杨涟和左光斗等东林党人放进了干清门。

    按照虎骧卫那名本应率队到干清门轮换的百户的说法,临近中午的时候他接到了御马监的调令,把他们调到了明天值守,故而没去干清门。

    很可惜,那名虎骧卫的百户却拿不出调令,那道被他放在当值公房里的调令不翼而飞,不过有几名虎骧卫的武官可以作证确实有那道调令。

    这一下那名虎骧卫的百户倒霉了,由于他无法上交调令,故而锦衣卫北镇抚司的人将其跟那几名作证的武官一同拿到了诏狱中拷问。

    李宏宇觉得东林党的这次闯宫简直就是一出精彩绝伦的大戏,设计得异常周全,在王安的配合下东林党取得了一场影响到大明朝局的胜利。

    显而易见,东林党此次跟王安的合作将使得司礼监和内阁站在同一阵营,无论是对齐楚浙三党还是朱由校来说都极为不利,冒犯了朱由校的皇权。

    这也注定了闯宫一案查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来,顶多让一些无关紧要的替死鬼背黑锅而已,根本伤不了东林党的分毫。

    李宏宇对闯宫一案没有兴趣,不想过多地介入到朝堂上的党争中去,海关司的发展是当前的当务之急。

    否则,一旦陷入到朝堂上纷繁复杂的党争里的话,李宏宇要想脱身可就不容易。

    再者说了,李宏宇现在资浅薄,海关司现在也跟朝堂诸派系之间没有直接上的利益冲突,故而他现在介入党争着实不是什么明智之举。

    两天后,李府。

    “宇哥哥,宫里的形势现在如何了?”

    自从闯宫事件发生后李宏宇一直待在皇城,直到安置妥当手里的事务后才得以回家,秦月一边给他按摩着肩头一边饶有兴致地问道。

    现在京城关于东林党闯宫一事的流言蜚语漫天飞舞,百姓们对东林党此举是众说纷纭,谁也没有想到堂堂的皇宫里面竟然会发生如此离奇的事情,简直令人大开眼界,犹如天方夜谭一般。

    开始时,百姓们谈论的都是闯宫一案的东林党众官员,对于他们的举动是倍感震惊。

    不过很快,在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下,市面上的对于闯宫一案的言论发生了急剧转变,矛头由杨涟和左光斗等东林党众当事者转移到了李皇后的身上,说李皇后妄想趁着朱由校年幼把持朝政,东林党此举是为了维护大明皇权正统。

    几乎与此同时,市面上出现了许多不利于李皇后的传言,说李皇后进宫后仗着泰昌帝的喜爱恃宠而骄,欺凌太子妃等泰昌帝的妃子,不仅逼死了朱由校的生母而且还害死了许多泰昌帝的儿子,使得泰昌帝仅有两子存世。

    对民间的百姓而言,与皇帝和皇后的宫中秘闻自然是最能引发人们的兴致,故而市面上很快就传遍了对李皇后不利的流言蜚语。

    经过不断的以讹传讹,李皇后的形象很快就变得十分不堪,成为了一个凶狠刻薄、利欲熏心的女人,想要趁着朱由校年少把持朝政,成为世上的第二个武后。

    李宏宇对此是不屑一顾,说李皇后想要擅权他还相信,可是欺凌太子妃以及谋害皇子等言论就纯粹是扯淡了,是毫无根据的臆测之言,根本就不了解皇宫中的情况,难道皇宫的那些森严规制能被视为儿戏,同时还要无视万皇帝的存在?

    在李宏宇看来,不仅李皇后,包括泰昌帝在内,由于国本之争在清宁宫里肯定过得提心吊胆,老老实实地夹着尾巴做人,岂敢造次?(未完待续。。)

第四百五十四章 迟来的登基大典

    “宫中的局势暂时被安抚了下来,不过人心惶惶,短时间内宫里的人必定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李宏宇端起一杯热茶品了一口,苦笑了一声后说道,“今天主审官定了下来,经过朝中大臣廷推,都察院山东道监察御史章盛得以担任闯宫一案的主审,不日即将查案。”

    “章御史?”正在给李宏宇按摩肩头的秦月顿时微微怔了一下,还以为她听错了,没有想到廷推的结果是让章盛当主审官。

    章盛是万十一年的二甲进士,与内阁首辅方从哲同科,此时已经年过六旬,在都察院一干就是三十多年,论资的话大明朝堂上还真的没几个人能比得过他。

    不过,章盛能在都察院一待就是三十多年而未能晋升官职,也足以见得他的能力如何了。

    实际上,除了章盛为人性格软弱没有主见,又不善于为人处事之道外,他之所以一直待在都察院还史的原因,那就是万皇帝对言官采取“只出不进”的原则,没有补缺言官的官缺。

    万皇帝这一政策的对象是都察院的御史和六科的给事中,使得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缺员严重。

    在这种境况下留任的御史和六科给事中都很多都放弃了晋升的机会,否则的话都察院和六科就没人了,文官集团很显然不愿意看见这种局面。

    由于章盛的资实在是太老了,因此他本来有着晋升到外地做知府的机会,毕竟官场上也有官场上的规则,讲究论资排辈,章盛在都察院里杵着他后面的御史也不好越过他得到晋升。

    不过,章盛习惯了御史的安逸和尊贵,故而谢绝了晋升机会,不想外放到地方去做知府。

    别看知府是四品高于御史的七品,可在官场上御史的地位比知府要高,但如果想要在仕途上更进一步成为部院大员的话,必须要有在地方上任职的经,也就是所谓的履。

    另外,当知府的好处就是能捞不少油水,有着众多的实权,是地方上不折不扣的土霸王,这点是御史所无法比拟的。

    章盛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没有治理地方的才能,虽然御史无法像知府那样风光,但也是衣食无忧,他对自己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

    秦月现在对官场的人物可谓了如指掌,因此清楚章盛的底细。

    说句不好听的话,韬光养晦的章盛就是官场上标准的尸位素餐的人,虽有御史之职但却从未行使过御史之实,是都察院的老好人,以前从未查过案子。

    因此,秦月实在想不到为何会选章盛这种既无能力又无进取心同时又没担当的“三无”官员来当闯宫一案的主审官,这岂不是摆明了要把案子给办煳涂了。

    其实,不仅李宏宇,可以说参加廷推的朝廷大员都知道章盛不适合来审闯宫的案子,可廷推还是通过了章盛的提名,里面自然有着不少隐情。

    章盛作为闯宫案的主审官是东林党的官员提出来的,理由是资丰厚、经验丰富,处事沉稳,是办理此案的不二人选。

    值得一提的是,章盛在万十一年殿试二甲的排名高于内阁首辅方从哲,故而连方从哲见了章盛都要尊称一声“年兄”,资之劳可见一斑。

    当然了,齐楚浙三党肯定反对章盛担任主审官,如此一来章盛肯定要受到东林党的摆布,进而掩盖闯宫案的真相。

    随着东林党和齐楚浙三党在廷推上针锋相对地争吵,现场的情形越来越火爆差一点就要动手的时候,朝廷以礼部尚书周嘉谟为首的中立派官员们开口表明了态度,支持章盛作为主审官,进而使得东林党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周嘉谟等中立派官员经过慎重考量,左右权衡了一番后觉得闯宫案事关大明皇家的威严以及朝堂的稳定,不宜将事态闹大,应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说到底,东林党官员这次闯宫是为了拥立朱由校登基亲政,虽罪无可恕但却情有可原,连朱由校都没有要追究下去的意思,那么周嘉谟等中立派官员自然不希望此事闹得满城风雨,否则皇家的颜面和文人的气节放置在何处?

    可以说,此次廷推以东林党的胜利而告终,这意味着闯宫一案肯定不会对东林党造成危害。

    等李宏宇把廷推的经过告诉了秦月,秦月不由得摇了摇头对此感到一阵失望,没想这等惊天大案就这么稀里煳涂地处置了。

    “宇哥哥,皇上登基亲征后太后娘娘要住在哪里?”

    失望之际秦月想起了一件事情,忍不住好奇地问向了李宏宇,京城民间的消息素来灵通,况且又是与皇家有关,故而李皇后要搬去哪里居住现在已经成为了百姓们关注的焦点。

    “皇上想让太后暂居坤宁宫,可惜被东林党人反对,一时间也无法抉择。”

    李宏宇叹了一口气,微微皱着眉头说道,“如今即将举行皇上的登基大典,皇上现在还能待在清宁宫,可一旦昭告天下一承大统,那么实在不适合再住在那里,太后是个通情达理的人,想必不会让皇上难做。”

    “宇哥哥,你是说太后要去冷宫?”秦月闻言双眸顿时浮现出惊讶的神色,她还以为李皇后要去慈宁宫跟郑太后一起住,可听李宏宇话里的意思好像并不是这样。

    “慈宁宫只能住一个人,太后又不可能去住皇后的坤宁宫,资和威望又无法与太皇太后相比,因此唯有住到冷宫里去。”

    李宏宇闻言微微颔首,然后想了想说道,“其实,太后还有一个地方可去,不过东林的人照样会反对。”

    “宇哥哥,你是说清宁宫?”秦月的眼前顿时亮了一下,立刻明白李宏宇的意思。

    李太后一进宫就住在清宁宫,而朱由校即便有了太子,那么也要等到太子十多岁才能住清宁宫,故而这段时间里李太后完全可以入住。

    “太后要想住清宁宫可没那么容易,恐怕要受到些波折。”李宏宇放下手里的茶杯,摇了摇头后微微皱着眉头说道,“或许,清宁宫是太后最好的归宿。”

    显而易见,东林党的人一心想要置李太后于死地,肯定又会以礼法为由不让李太后住在清宁宫,这使得李太后唯有去冷宫。

    不过,按照李宏宇的记忆,李太后在朱由校登基后担负起了抚养朱由检的职责,朱由检登基后甚至写书回忆过李太后对他的养育之恩。

    那样的话李太后就不应该住在冷宫,因为朱由检很显然不可能在冷宫里,这里面一定发生了什么事情,不过李宏宇不知道罢了。

    秦月闻言顿时陷入了沉默,心中不由得同情起李太后,原本可以风风光光地以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即便不住在干清宫也能住在坤宁宫,谁能想到忽然之间因为东林党人的闯宫而落得一个如此凄凉的下场,沦落到住冷宫的地步。

    归根结底,李太后在朝堂之上没有什么根基,故而轻而易举地就因为闯宫之事被打倒。

    郑氏太皇太后再怎么说跟京城的勋贵关系密切,这使得她虽然失势但文官集团不敢轻易冒犯,更别提让其把慈宁宫让出来个李太后了。

    很快,泰昌皇帝二十七天大丧结束,京城市面上的缟素一夜之间被清理干净。

    百姓们纷纷换上了色彩艳丽的服饰,文武百官也都脱下了身上的孝服准备颜色鲜艳的礼服,准备参加迎接朱由校的登基大典。

    十月底,万众期待的登基大典在太和殿举行,场面盛大隆重。

    对于京城的百姓而言,万四十八年是一个注定终身难忘的年份,这一年内,他们在短短的三个月间就经了两场皇帝的丧期和新帝登基的典礼,可谓开创了史的先河。

    李宏宇身为泰昌皇帝钦点的托孤辅臣,自然与其他的辅臣一起,立在文武百官的最前方。

    这对于臣子来说可是一份莫大的荣誉,大明绝大多数官员穷其一生中也没有这样的机会,可李宏宇这个新科状元在三个月之内就经了两次,既是无上的荣耀同时也是重要的资。

    按照朱由校选定的年号,明年就是天启元年,他也就成为了史上的天启皇帝。

    与此同时,朱由校下诏把万皇帝驾崩后的年号改为泰昌元年,毕竟泰昌皇帝是大明正统的天子,虽然只在位一月被民间称为“一月天子”,但他的年号是肯定存在的。

    这样一来的话,万四十八年这一年就有了两个年号。

    以万皇帝驾崩七月二十一为界限,七月二十一之前的年号是万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之后的年号是泰昌元年。

    这意味着泰昌元年并不是完整的,没有七月二十一之前的日子,而万四十八年少了七月二十一之后的日子。

    与参加泰昌皇帝的登基大典时的激动和兴奋相比,李宏宇参加朱由校的登基大典时心境已经变得平静,登基大典对他而言已经不再是一件神秘的事情,而且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还会参加朱由检的登基大典。

    不仅如此,李宏宇的心情甚至有些沉重,朝堂上的党争势必随着天启朝的来临而变得更加惨烈,这对大明的百姓而言是一个非常糟糕的时局,他们将成为党争的间接受害者。(未完待续。。)

第四百五十五章 移宫

    太和殿广场上的登基大典喜气洋洋地进行着的时候,干清宫里则空空荡荡,显得一派冷清。

    为了把李太后逼离干清宫,除了李太后身边的内侍和宫女外,王安已经打着照顾朱由校的名义把其余的下人悉数撤走。

    甚至连膳食都给干清宫断了,李太后要想用膳的话唯有派人到御膳房取回,在干清宫里生活做饭。

    别看李太后有着太后之尊,不过由于泰昌帝在位时间实在是太短,故而她在后宫之中并没有根基,空有一个太后的名号罢了。

    归根结底,李太后不是天启皇帝的生母,否则的话给王安一百个胆子他也不敢这样对待李太后,也不会跟东林党的人合谋。

    东林党的人自然也不敢有闯宫之举,否则那就是找死了,天启皇帝肯定要维护母亲的威仪惩处那些闯宫的东林党人,无论是离间皇帝与太后母子之情,还是污蔑太后,又或者是谋逆,哪一条罪名都够砍了那些闯宫之人的脑袋。

    由于天启皇帝没有惩处闯宫的杨涟和左光斗等东林党的官员,只是下令彻查此事,再加上因为王安的阻挠李太后失去了与天启皇帝的联系,故而后宫中的妃嫔和内侍、宫女认为李太后失势了,纷纷对李太后敬而远之。

    李太后对此早有准备,并没有因为世态炎凉而怨天尤人,她进宫多年,知道对于皇宫中的妃嫔和内侍、宫女而言,跟红顶白和趋炎附势是在紫禁城立足的根本,否则的话到时候怎么死的都不知道,那些人只不过是趋吉避凶罢了。

    此时此刻,东暖阁。

    李太后坐在软榻上,一边伸手抚摸着软榻一边暗自垂泪,回想起了泰昌帝健在时的情形,一切仿佛就在昨日。

    当得知朱由校无意惩处闯宫的东林党后,李太后就意识到她遇上了麻烦,杨涟和左光斗等人可是打着她擅权以及维护皇权正统的旗号从干清宫抢走了朱由校,并且在文华殿拥立朱由校登基。

    朱由校让人查闯宫一案,无形中已经默认了东林党人拥立他为帝的行为,难道要让朱由校否认他皇帝的身份?

    既然东林党人没错,那么错的就一定是李皇后了,为了大明的皇权正统,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东林党人闯宫的责任唯有用李太后来扛,在东林党和李太后之间朱由校肯定会选对朝政有重大影响的东林党了。

    因此,当派去的内侍被王安的人拦在干清门后,李太后并没有摆銮驾去找朱由校,她是一个聪明的女人,知道这样做的话反而会使得朱由校为难,不如顺应时势,这样的话朱由校心中反而会有愧意。

    只不过,李太后实在不甘心就这么离开了干清宫,因为除了冷宫外她已经别无去处,因此能在干清宫拖一天是一天。

    如今,朱由校已经举行了登基大典,李太后实在没有继续留在干清宫的理由,她必须要给朱由校把寝宫给腾出来。

    “母后,你怎么哭了!”忽然,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一名娇俏可爱的宫装女孩走了进来,有些惊讶地望着流泪的李太后说道。

    “母后是为你太子哥哥感到高兴,今天开始他就是一国之君了。”李太后擦了擦眼角的泪水,故作轻松地向那名宫装女孩说道。

    这名娇俏的女孩是乐安公主朱徽,泰昌帝的第八个女儿,由李太后所生,现年九岁,正是天真烂漫的年龄。

    “母后,太和殿那边好热闹,孩儿能不能去看看。”朱徽现在自然不知道李太后所面临的困境,还以为李太后真的是喜极而泣,故而兴冲冲地向李太后说道。

    “儿,现在太和殿那边正忙,你去了的话会给你太子哥哥添麻烦的。”李太后闻言微笑着伸手抚摸了一下朱徽头上的秀发,一脸慈爱地说道,她也想让朱徽去看热闹,可朱徽现在的身份有些尴尬。

    “母后不用担心,孩儿去找李大学士,有李大学士照看孩儿母后总该放心了吧。”朱徽闻言双眸闪过一道狡黠的神采,她口中的“李大学士”自然指的是李宏宇了。

    李宏宇自从成为了詹事府司经局的洗马后就时常去清宁宫教授朱由校,同时也教授朱由校的兄弟姐妹,这些人可是未来的王爷和公主,自然要受到大明最好的教育。

    因此,朱徽认识李宏宇,她对李宏宇讲授的知识非常感兴趣,时常缠着李宏宇问东问西,一副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架势,是李宏宇最为头疼的人,不过两人之间也因此变得比较密切。

    “李大学士是辅佐你太子哥哥的辅臣,现在正是忙的时候,你去了的话让他如何安心做事?”

    李太后闻言摇了摇头,正色向朱徽说道,朱徽的出现只会使得局势变得尴尬,而且可能会给李宏宇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官场险恶,天知道有没有人会利用朱徽做文章来陷害李宏宇。

    对李宏宇,李太后还是非常欣赏,除了李宏宇才华横溢外,李宏宇对皇权的忠诚是无人能及的,否则的话现在大明的皇帝就是福王了。

    本来,鉴于大明官场暮气沉沉的境况,李太后在垂帘听政的时候想要重用李宏宇和赵欣这样的年轻官员,不过现在看来已经没有这个可能了。

    这种权力触手可及但又无法攥到手里的感觉实在是令李太后感到有些生不如死,只差一点点儿她就能拥有天下间的最高权力,官场的险恶已经超过了她的预期,她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东林党会提前下手,进而一举将她击溃。

    说实话,李太后心里并不恨东林党,所谓愿赌服输,她没能控制住局面被东林党钻了空子是她的失误,这就是权力场上的博弈。

    然而,令李太后恨之入骨的人是王安,王安身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可谓是皇家最为信任的奴才,可私下里竟然勾结了东林党,这使得李太后无法释怀。

    因为王安触犯了内侍的禁忌,越过了不应该越过的红线,利欲熏心下忘了他的本分与外臣相勾结,要知道他可是皇帝手中一把对付朝臣的利刃,而今却与朝臣联合了起来,实在是大逆之罪。

    听了李太后的话后,朱徽的脸上不由得浮现出了失望的神色,她这个年龄正是喜好热闹的时候,更何况是登基大典这种天下间最为热闹隆重的事情。

    要知道上一次泰昌帝的登基大典的场面可宏伟盛大,人山人海,喜庆异常,令她久久不能忘怀。

    很快,朱徽的眼角闪过一道狡黠的目光,虽然李太后不让她去看登基大典,不过这种盛大的典礼她如何能不去凑热闹呢?

    “太后娘娘,东西已经收拾好了。”这时,一名女官走了进来,向李太后一躬身后说道。

    “走吧!”李太后闻言神色顿时一黯,环视了一眼东暖阁后向那名女官微微颔首,此次离开恐怕她在有生之年内无法再踏足干清宫。

    “母后,咱们是去坤宁宫还是清宁宫?”女官闻言躬身离去,朱徽不由得饶有兴致地问道,她知道慈宁宫里住着郑氏太皇太后,故而符合李太后身份的只有坤宁宫以及清宁宫。

    与从未去过的坤宁宫相比,朱徽自然更喜欢从小长大的清宁宫,况且那里还有朱由检和两个姐姐,届时可以陪着她一起玩。

    “咱们去哕鸾宫!”李太后闻言双目神色变得黯然,然后向朱徽微微一笑后说道,“以后那里就是咱们的家了。”

    “哕鸾宫?”朱徽的脸上微微一怔,顿时流露出不解的神色,“母后,那里不是冷宫吗?”

    “紫禁城里怎会有什么冷宫,那里是先皇的妃嫔们住的地方,现在你太子哥哥登基了,太皇太后又年事已高,所以母后选择去哕鸾宫,那里清净,免得被人打扰了。”

    李太后微微一笑,强颜欢笑地开口向朱徽解释着,她总不能把失势的事情告诉朱徽,这不是朱徽这个年龄该知道的事情。

    “只要母后去哪里,孩儿就跟着去哪里。”朱徽闻言向李太后莞尔一笑,她哪里清楚皇宫中已经发生了惊天巨变,她此时正是无忧无虑的年龄。

    “奴才恭送太后离宫!”

    干清宫宫门,当李太后牵着朱徽的手走出宫门时,立在宫门外的一名被一群内侍簇拥着的瘦高个宦官向她一躬身,尖着嗓子喊道。

    “要不要查验一下,看看哀家有没有把不该带走的东西带走!”李太后冷笑了一声,冷冷地向那名瘦高个宦官说道,此人是王安派来监视她的。

    “太后言重了,奴才岂敢无礼。”瘦高个宦官闻言再度向李太后,满脸堆笑地回答。

    “回去告诉你们总管,要他以后好自为知!”李太后面罩寒霜地瞪了瘦高个宦官一眼,领着朱徽和用车推着大包小包行礼内侍、宫女往冷宫方向而去。

    “跟上去,看看她们是不是去了哕鸾宫!”

    瘦高个宦官有些不放心,低声向身后的几名内侍说道,担心出什么岔子,否则就没法向王安交差,很显然李太后口中的“总管”就是担任紫禁城总管的王安。

    (解释下最近的剧情。主角现在的所作所为和主角的性格是分不开的,主角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枭雄。相反,他是一个重感情的人。他想推翻明朝,因为明朝已经到了病入膏肓,不得不亡的境地了。但是他对万皇帝和皇室,有着很深的感情,毕竟他是万皇帝一手提拔上来的。所以很多东西,他表现的比较随波逐流。不过下一卷的剧情会好很多,敬请各位读者期待。)(未完待续。。)

第四百五十六章 娇俏小公主

    “哼,你想让我死,那咱们看看谁先死!”

    当王安得知李太后离开干清宫时对他的那番告诫后,双目顿时闪过一道凶光,阴沉沉地低语了一句。

    王安知道李太后心中对他有着很深的怨念,两人之间的这个梁子很显然已经无法解开,成为了不共戴天的仇敌。

    由于做贼心虚,王安对李太后的那番告诫十分敏感,认为李太后以后不会放过他,这使得他心中感到非常惶恐。

    虽然李太后现在失了势,但她毕竟是大明的太后,而且曾经养育了朱由校一年,双方之间怎可能没有一点儿母子之情?

    这可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再怎么说朱由校和李太后也是一家人,而王安只不过是个奴才而已,与朱由校的关系并不算密切,万一哪一天朱由校和李太后重修母子之情,那么他将遭受灭顶之灾。

    李太后不会想到,她的这一番肺腑之言会带来一场性命攸关的灾难,不过命运也随之迎来了转机。

    其实,李太后的那番告诫确实是在警醒王安,虽然她痛恨王安但是却不希望大明朝局不稳。

    在李太后看来,王安并没有意识到其已经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过错,既然连她都能意识到王安与东林党勾结,那么天启皇帝又如何不知道他所干的好事?难道紫禁城的宫禁就真的如此不堪?

    王安更没有意识到,万朝的冯保就是他的前车之鉴,显而易见,无论以任何名义想要绕开皇帝而凌驾于君权之上的行为都会招来灭顶之灾。

    张居正可谓是大明的一代名臣,可结局却异常悲惨,究其原因就是越过了红线,与冯保联手架空了年轻的万皇帝,触动了万皇帝的君权。

    当然了,后世的文人自然不会说张居正凌驾于皇权之上,只会说他当内阁首辅之时立下了多少功绩,而他之所以会落得一个凄惨的下场是因为小人作祟,以及对万皇帝过于严格而使得万皇帝怀恨在心。

    这种说法看起来冠冕堂皇,实则不过是掩人耳目而已,古代封建社会是君为臣纲,万皇帝即便年龄再小也是天子。

    张居正首先是臣子而后才是辅臣,可他却对万皇帝超乎寻常的严格,甚至呵斥和惩戒,哪里还有臣子的本份?

    毕竟,万皇帝不是普通人家的孩子,那种“不打不成才”的理论如果用到他的身上的话与谋逆何异?能这样对皇帝的臣子不是权臣又是什么?

    从明太祖废除宰相开始,注定了在大明当权臣的结局是悲惨的,这也是为何有了内阁和司礼监的原因。

    明朝的皇帝对政权的态度采取的是分权治国,优待文士,这也才有了文人们施展才华的舞台,出了众多的名臣。

    明朝的官员可以抗旨甚至顶撞皇帝,但通常都安然无恙,可如果换在高度中央集权的清朝,恐怕早就被砍了脑袋。

    别人或许不清楚朱由校,但李皇后可谓是看着朱由校长大的,知道朱由校自幼聪颖,否则不会得到万皇帝的喜爱直接被立为皇太孙。

    如果说瑕疵的话朱由校当然也有,与别的皇帝不同他喜欢木器,毕竟皇帝也有七情六欲,这也成为了后世之人攻击他的罪证,蔑称其为“木匠皇帝”。

    不过,朱由校虽然喜爱木器但还没有到痴迷的程度,试问天下间有谁没有自己的小爱好?

    经最初的惊愕后,朱由校肯定能想到闯宫事件并不简单,一系列的巧合都表明这是内侍和外臣里应外合的结果。

    因此,王安以后的表现就至关重要,要是他能为朱由校忠心耿耿地办事,那么朱由校会网开一面不计较他在闯宫案时的罪责,可如果王安不知好歹想要效仿冯保,那可就是自取灭亡了。

    登基大典结束时已经是下午,年轻的天启皇帝在众臣的簇拥下去了清宁宫,接受文武重臣的朝拜。

    虽然李太后已经离开了干清宫,但天启帝并没有住进干清宫而是准备在清宁宫里住上几日。

    天启皇帝本无意让李太后去哕鸾宫,可由于以东林党为首的文官集团的反对,他一时间也没有更好地安置李太后的去处,故而心中倍感歉意,以实际行动告诉世人他没有逼迫李太后离开干清宫的意思。

    “大人,我们抓到一个冒充内侍的女孩,她自称是乐安公主,认识大人。”

    当李宏宇与周嘉谟等辅臣在清宁宫的便殿里聊天,等待天启皇帝召见的时候,负责紫禁城防务事宜的满桂忽然急匆匆地赶了过来,低声向他禀报道。

    由于事关李太后,所以满桂不敢声张,亲自前来向李宏宇进行汇报。

    “乐安公主?”李宏宇闻言微微怔了一下,朱徽现在不是应该与李太后一起去了哕鸾宫,怎么会出现在这里?

    不过下一刻,李宏宇就不由得摇头苦笑了一声,朱徽自幼受宠,故而自然有些刁蛮任性,而且胆子也大,因此还真的可能做出这种出格的事情,冒充内侍跑出来凑热闹。

    考虑到目前李太后的处境,朱徽私自离开后宫的事情自然不宜宣扬开来,而且也不适合把朱徽带来清宁宫,否则的话必将使得李太后的处境更加艰难,无论是王安还是东林党都会因此而紧张,更加勐烈地向李太后发起攻势。

    因此,李宏宇悄悄找到与人谈笑的赵欣,把朱徽的事情告诉了她,让她帮着在天启皇帝找他的时候打圆场,然后快步领着满桂离开。

    李宏宇对紫禁城非常熟悉,出了清宁宫后径直去了协和门外一处亲军值守的四合院。沿途的官员、内侍和宫女纷纷向他躬身行礼,望向这位年轻辅臣的眼神中充满了敬畏和羡慕。

    “告诉你们,你们的编练使大人当年去辽东的时候与蒙古的勇士比武,三场比试下来大获全胜,打得那些蒙古勇士是落花流水……”

    进了院门后,远远的李宏宇就听见了一个银铃般的清脆声音从前方的大厅传来,嘴角不由得流露出一丝无奈的苦笑,这添油加醋地夸大他当年蒙古之行的声音的主人无疑就是朱徽。

    大厅里,一名模样俊俏的小内侍双腿盘坐在一张桌子上,兴致勃勃地给屋子里围着的一群新军将士讲着李宏宇的英勇事迹,由于其讲述得绘声绘色,故而那些新军将士们听得津津有味,以至于没人看见李宏宇进来。

    “编练使大人到!”跟着李宏宇进们的满桂见状连忙沉声喝道。

    “参见大人!”屋里的军士闻言这才回过神来,纷纷向李宏宇躬身抱拳行礼,对李宏宇敬畏有加。

    由于新军主要由当年辽东战场当过后金俘虏的将士组成,故而没人能想到有朝一日他们能进驻紫禁城成为天子的禁军,足以扬眉吐气,光宗耀祖。

    当然了,新军将士们知道带来这一切的人是李宏宇,李宏宇对他们无疑有再造之恩,使得他们以后能挺着胸膛回到故乡,不至于因为被俘的往事而被人在背后戳嵴梁骨,这使得新军自从建立起就深深地打上了李宏宇的烙印。

    李宏宇向众将士微微颔首,然后屋子里的人就纷纷离开,满桂也知趣地退到了门外,像一尊铁塔似地守在门口处,他能以一个蒙古人的身份成为守护天子的近臣,已经是大明史上的一个奇迹。

    “公主,您怎么这副装扮?”等满桂等人离开后,李宏宇向朱徽一躬身,不动声色地开口问道。

    “母后不准本宫出来看热闹,本宫只好出此下策。”

    朱徽笑盈盈地从桌上跳下来,拍了拍小腹后忽闪着一双灵动的大眼睛可怜兮兮地说道,“大学士,你这里有没有吃的,近来干清宫里的饭菜实在是难以下咽。”

    “公主稍等。”

    李宏宇闻言眼神顿时一黯,他自然已经听说了李太后在干清宫里过得并不舒心的事情,因此向朱徽一躬身后抬步走到门外,让满桂找人去清宁宫给朱徽拿些吃的食物来,李太后身边那些下人的手艺如何能跟宫里的大厨相比。

    等李宏宇进门,趁着满桂的人拿吃的东西过来的时间,朱徽缠着他讲述海外的奇闻异事,她最喜欢听李宏宇讲海外那些新奇的事情。

    李宏宇身为辅臣现在自然忙得不可开交,哪里有心情给朱徽讲故事,不过既然朱徽已经开了口他自然无法拒绝,于是耐下性子给朱徽讲着海外的风土民情。

    朱徽双手支着下巴趴在桌子上,听得津津有味,她很好奇李宏宇不仅文章写得好,而且竟然还知道许多海外的事情,知识异常渊博。

    没多久,满桂派去清宁宫的人带了两个食盒回来,一盒是饭菜,另外一盒是糕点,是赵欣帮着张罗的。

    朱徽也不客气,拿起碗筷狼吞虎咽地就吃了起来,丝毫也不顾及她公主的仪态,毕竟她只有九岁只是个孩子,哪里会刻意在乎宫里那么多的条条框框。

    另外,朱徽在李宏宇面前感到非常轻松自在,故而丝毫不感到拘谨,自然而然地就释放了天性。

    李宏宇见状不由得暗自摇着头,认为王安行事有些出格了,再怎么说李太后都是大明的太后,他这样刁难实在是令皇家的颜面难堪,同时也是一种僭越之举。(未完待续。。)

第四百五十七章 权内阁事

    “大学士,以后你还能教本宫读书吗?”

    李宏宇正在心中对王安感到不满时,往嘴里扒拉着饭菜的朱徽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咽下口中的食物后满怀期颐地抬头望向了李宏宇,她自然想要让谈吐风趣、知识渊博的李宏宇成为她授课的师傅。

    “回公主,下官明年就要去江南打理海关司,无法教授公主。”李宏宇闻言回过神来,向朱徽一躬身后沉声回道,“以后赵学士会教公主。”

    “你要离开京城?”朱徽的脸颊上顿时流露出惊讶的神色,她并不知道李宏宇要去主掌海关司的事情,还以为像李宏宇这样的朝之重臣会留在京城辅佐天启皇帝。

    “下官的差事是神宗皇帝定下的,下官自然要办好了。”李宏宇再度一躬身,不动声色地回答,海关司才是他的未来和希望,京城虽好可惜大明已经垂垂暮矣并不是容身之所。

    “那样岂不是见不到你了!”朱徽的双目顿时浮现出黯然的神色,不无失望地说道,赵欣固然也是一位她喜欢的授课师傅,但很显然李宏宇的身上更有魅力。

    “下官会进京向皇上述职,届时一定前去拜见公主。”

    李宏宇见朱徽面露不舍的神色,微微笑了一下后说道,他也挺喜欢这个聪明伶俐的小公主,不过身肩重任无法留在京城里在纷繁的党争中消耗时光。

    “这可是你说的,到时候一定要来看本宫!”朱徽闻言眼前顿时一亮,然后放下手里的碗筷,郑重其事地向李宏宇伸出了右手小拇指,“咱们拉钩,你可不许反悔!”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李宏宇见状不由得感到一阵好笑,他堂堂的左春坊大学士竟然要跟一个小女孩拉手指,不过既然这个小女孩是公主的话他唯有听命行事,因此忍着笑神色严肃地与朱徽拉了小手指,定下了这个约定。

    朱徽的心情这才好转了过了,满怀欣喜地在那里大快朵颐,能使得一个公主饿成这样,足见李太后处境的窘迫。

    等朱徽饱餐了一顿,李宏宇让她混在一群小内侍中进了干清门,直至目睹了朱徽顺利通过干清门后他这才松了一口气,抬步急匆匆赶去清宁宫候旨。

    天启皇帝登基后,第一件事情自然是大赦天下和减免赋税,让天下百姓感受到天子的仁德。

    其次,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天启帝自然要进行一些人事上任免,涉及朝廷的重要职位,也算是新帝给那些臣子们的恩典。

    在所有获得晋升的大臣中,提拔幅度最大的自然是东宫的属臣,这些人可是新帝身边的近臣,故而受到新帝的重用。

    因为泰昌帝只坐了一个月的皇位就驾崩,故而天启帝身边也没有什么东宫属官,能提拔的官员就以泰昌帝当太子的东宫属臣为主,最为引人瞩目的就是提拔了闲赋在家的朱国祚。

    朱国祚是浙江嘉兴人,万十一年殿试状元,与内阁首辅方从哲同科,先授翰林修撰,后来成为了詹事府司经局洗马,为皇长子的侍班官,后来又进为谕德官。

    万二十六年,朱国祚被擢为礼部右侍郎,不久代理尚书,为定泰昌帝为皇储给万皇帝上疏数十次,为泰昌帝坐上太子之位立下了号码功劳。

    在明朝内忧外患之际,朱国祚提出了“安人心,收人望,通下情,清监狱”等政治主张。不久转为左侍郎,改吏部。

    万三十年,御史汤兆京弹劾朱国祚“纵酒逾检”,于是朱国祚引疾回乡,一待就是十八年。

    泰昌帝继位后自然不会忘记当年力挺其为太子的朱国祚,因此本意提拔其为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如内阁与叶向高、方从哲等阁员一同辅政。

    可惜,泰昌帝的这道圣旨还没有发出就因为红丸案而驾崩,不过天启皇帝没有忘记这个他从未见过但时常被泰昌帝提起的肱骨之臣。

    故而,天启皇帝下旨,进朱国祚为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并进太子太保,成为从一品的高官。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浙江出身的官员,朱国祚与叶向高和方从哲的来往都十分密切,毕竟当年朱国祚踏入仕途的时候还没有东林党和浙党的纷争,而是南方官员与北方官员之间的之斗,号称南北党之争。

    虽然朱国祚的政治主张虽然与东林党相近,但他却不是东林党,也不是浙党,与周嘉谟的政治主张相似。

    因为朱国祚资深厚,再加上其与东林党和浙党有旧,故而他的任命并没有受到朝臣的非议。

    相对而言,天启帝对另外一名内阁阁员的任命就使得东林党颇多微词,这个人就是礼部尚书孙如游。

    孙如游是浙党的元老,浙江余姚人,天启帝进其为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进入内阁。

    为了安抚东林党人,天启帝将东林党人孙慎行从外地召回京城,任命其接替孙如游为礼部尚书,以此平息了东林党人的怨念。

    表面上看起来,天启皇帝任免的官员是他的圣意,实际上是京城各派系之间激烈争斗的一个结果,是各派系相互妥协后的一个产物。

    作为一名少年天子,别看天启皇帝贵为大明的天子,在很多重要职位上都无法随心所欲地进行人事上的任免,必须要听从朝中重臣的意见,谁让现在臣权强势而君权羸弱,这跟店大欺客以及客大压店是一个道理。

    不过,李宏宇还是从天启皇帝的这番人事任免中看出了一丝端倪,在朝廷的这番人事变动中,内阁的影响最大,接连调进了两名非东林党的阁员,使得方从哲不至于孤军奋战。

    李宏宇作为天启皇帝的授课老师,其官位自然也得到了提升,虽然他的官职没有变动但却被授予礼部右侍郎的加衔。

    这意味着李宏宇一跃成为了朝廷的正三品大员,作为万皇帝和泰昌皇帝钦定的辅臣,他的官阶确实低了无法跟别的辅臣相提并论,其余辅臣最低的官阶都是正二品。

    所以李宏宇这次升为正三品官阶也算是实至名归,无可非议。

    另外,天启皇帝还给了李宏宇一项权力,那就是以左春坊大学士的身份“权内阁事”,与钦差一样,属于一个临时性的职务,并没有实职。

    所谓的“权内阁事”,意思就是李宏宇以左春坊大学士的身份,辅佐内阁的大学士们处理内阁事务,虽然不是内阁阁员但却有内阁阁员的权力。

    天启皇帝此举很显然也是为了平衡内阁内的势力,暗中限制东林党**阁的权势,同时也显示了他对内阁事务的重视。

    李宏宇这次以左春坊大学士的身份进入内阁,并没有引发东林党的不满,毕竟李宏宇并不是内阁阁员,只是天启皇帝派往内阁协助内阁阁员的一个临时性官员而已。

    这样一来,也避免了李宏宇违反内阁阁员不得担任部院实职的定制,反正内阁是皇帝设立的,添加一些新规则而且也无可厚非。

    尤为重要的是,左春坊大学士来被视为准内阁大学士,故而李宏宇以左春坊大学士参与内阁事务也并无不妥。

    实际上,李宏宇由于常年在外,根本没有时间履行“权内阁事”的职责,故而当他离开京城前往江南后,由赵欣以右春坊大学士的身份代他参与内阁事务中,可谓是天启皇帝在内阁安插的亲信。

    不仅李宏宇,赵欣和孙承宗都得以提升官位,其中赵欣的官职也没有变动,但有了大理寺右少卿的加衔,官阶升为了正四品。

    孙承宗同时提升了官职和官阶,天启皇帝将其提拔为詹事府的主官“詹事官”,同时有了礼部尚书的加衔,官阶正二品,得以与其他辅臣相抗衡。

    随着天启皇帝登基后的一系列人事任免,拥立天启帝有功的东林党势力得到了加强,不仅在内阁中有着绝对的人数优势,而且在各大部院中的话语权也得到了增强。

    虽然齐楚浙三党的势力有所损伤,但这些损失完全在他们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并没有到伤筋动骨的地步。

    说到底,无论是东林党还是齐楚浙三党,由于双方根基雄厚,故而谁都没有办法一口气吃掉对方,双方之间的争斗注定了是一场持久战。

    对于年轻的天启皇帝来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处置每天臣子们所上的奏章。

    虽然司礼监的太监们已经处理完了大部分的奏章,但还有不少奏章需要天启帝御览后拿主意,这对于一个十六岁的天子来说着实不易,需要听从辅臣们的建议后决定如何处理那些国家大事。

    这样一来的话,天启皇帝的思想很容易就受到了辅臣们的左右,而按照惯例应该由李太后来帮天启皇帝对朝臣们的意见做出选择,这样就能维护皇权的威严。

    在所有的辅臣中,天启皇帝自然最相信李宏宇了,其次是孙承宗,这两人是他的授课师傅,关系自然比其他的辅臣要亲近。

    自从天启皇帝登基后,李宏宇基本上就住在了皇城,以方便辅佐天启皇帝处理手头的事务。

    所谓万事开头难,天启皇帝从一个处于呵护下的皇太孙和皇太子忽然之间成为了大明帝国的最高决策人,一时间自然难以适应他现在的新身份,不得不肩负起本不应该他这个年龄所要承担的责任。

    很显然,即便是朱由校再聪明,受到过再好的教育,可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对大明的军政事务又能了解多少?对大明的现状以及各衙门的运作又能知道多少?

    因此,天启皇帝自然对辅臣们万分倚重,很多的事情也都是辅臣的意思,根本没办法做辅臣的建议进行自己的判断,这也是古代为何皇帝年幼时由太后“垂帘听政”的原因,防止君权趁机被臣权侵蚀。(未完待续。。)

第四百五十八章 莫名大火

    十一月上旬,天启皇帝登基大典举行后的第五天晚上,清宁宫。

    虽然夜色已深,天气寒冷,但清宁宫的一间厢房里灯火通明,几个烧得红彤彤的炭盆使得房间里异常暖和。

    厢房里的软榻上,天启皇帝正在聆听着一名内侍宣读奏章,软榻一侧摆着一张凳子,李宏宇侧着身子坐在那里。

    每当内侍念完一道奏章,李宏宇就向天启皇帝大略讲解奏章的背景以及所涉及问题的境况,供天启皇帝来进行抉择。

    由此可见,闯宫事件发生后李宏宇在天启皇帝心目中的地位更加稳固,成为了天启皇帝最为信赖的臣子。

    除了李宏宇外,另外两个被天启皇帝信任的人自然就是赵欣和孙承宗,虽然孙承宗是东林党的人,但他对皇权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故而天启皇帝对他依旧十分信赖。

    与此同时,孙承宗也是天启皇帝与东林党之间的一条纽带,有些事情需要孙承宗去协调。

    在三人,李宏宇和赵欣又与孙承宗不同,两人被天启皇帝视为心腹之臣,是不折不扣的自己人。

    虽然李宏宇和赵欣被视为楚党和齐党的骨干,但两人踏入仕途还不到两年,涉入楚党和齐党的事情并不多,跟楚党和齐党的交集并不多。

    另外,由于两人一踏入仕途就成为了天启皇帝的授课师傅,因此与其说两人是楚党和齐党,倒不如说两人的首要身份是“太孙党”,而后才是楚党和齐党。

    这也是为何李宏宇和赵欣能被泰昌皇帝破格提拔为左春坊大学士和右春坊大学士的原因,泰昌皇帝虽然不善于治理朝政但还是知道要给天启皇帝培养身边的近臣,而从年龄、资以及能力来看,李宏宇和赵欣无疑是最佳人选。

    “皇上,夜深了,您该就寝了。”

    当天启皇帝处理完一道奏章后,立在软榻前的魏忠贤一躬身,开口提醒道。

    “把剩下这些奏章批完再说。”天启帝瞅了一眼一旁案桌上放着的一叠奏章,有些无奈地打了一个哈欠。

    由于泰昌帝登基不久就因病卧床不起,故而自万皇帝病重期间就积压下来的奏章已经可以用堆积如山来形容,都是需要皇帝圣裁的事情。

    如今泰昌帝既然已经登基,那么自然要处理那些堆积的奏章,如果没有他的批复的话那些奏章上奏报的事情只能停滞。

    “皇上,圣体为重。”李宏宇见状立刻起身,躬身向天启皇帝说道,“皇上初登大宝,所面临事务千头万绪,万万可不过度劳累。”

    “既然大学士发话了,那么朕就从善如流。”

    天启帝闻言顿时笑了起来,下了软榻活动了一下身子后向李宏宇说道,“这段时间来苦了大学士,在皇城里陪着朕,连家都不能回。”

    “皇上言重了,食君之禄担君之忧,这是臣的本分。”

    李宏宇微笑着一躬身,不以为意地说道,“反正臣也没有家室,在哪里待着都一样。”

    “大学士,古语有云,男子大丈夫行事应成家立业,成家尚在立业之前。”

    听李宏宇这么随口一说,天启帝不由得想起了一件事情,于是笑着向李宏宇说道,“如今大学士事业有成,也该有个家室了,身为我大明辅臣不能一直这么单身下去,还是找个良辰吉日把与秦家小姐的婚事给操办了吧,届时朕亲自给你们主持婚礼。

    “臣谢主隆恩。”

    李宏宇闻言脸上浮现出尴尬的神色,向天启帝一躬身后郑重其事地解释道,“回皇上,先父在世之时曾经给臣定下了一门婚约,只不过由于先父当年去江南出了意外,臣不知婚约对象是何人,故臣要等到弱冠后才能娶秦家小姐。”

    “有这种事?”天启帝闻言顿时面露惊讶的神色,没想到一直在李府主事的秦月竟然还不是李宏宇正统意义上的未婚妻。

    李宏宇的嘴角流露出一丝苦笑,把当年事情的经过简略给天启帝讲述了一遍,自然隐瞒了他暗中算计秦月的事情,也不能说李家当时的内斗。

    “大学士,想不到你也有这段风流的过往!”

    天启帝听闻李宏宇用西域的怪异医术救活了上吊的秦月后禁不住大笑了起来,终于明白为何秦月要住在李府了,李宏宇众目睽睽下亲了秦月,秦月已然成为了他的女人,不是妻子就是妾室。

    “皇上,臣当时只想着救人,没想那么多。”李宏宇讪笑了一声,一本正经地回道。

    “朕想知道,我大明哪家的小姐能有如此好的福气,成为大学士的妻子!”天启帝笑着向李宏宇说道,“虽然你比朕年长,但朕明年就要大婚,恐怕要先比你有儿女。”

    “臣何德何能,岂能跟皇上相比!”李宏宇闻言脸上的神色不由得一黯,恭敬地回答。

    如果李宏宇没有记错的话,天启皇帝在驾崩的时候身边并无儿女,这意味天启皇帝的皇子和公主皆早夭而亡。

    李宏宇的心中对此感到十分遗憾,要不然按照大明祖制天启皇帝死后由其皇子继位,轮不到崇祯皇帝登基。

    魏忠贤不动声色地立在一旁望着眼前的一幕,他看得出来,天启帝在李宏宇面前表现得非常轻松,丝毫也没有把李宏宇当成是臣子和师傅,更像是一名知己,或许这跟两人年龄相仿有很大的关系。

    “皇上,后宫走水了!”

    就在这时,一名年轻内侍掀开厚实的门帘快步走了进来,冲着天启皇帝一躬身后禀报道。

    “走水了?”天启皇帝闻言顿时微微一怔,现在可是冬天,并不是容易失火的季节,而且还是后宫这种重要的地方。

    “难道……”李宏宇也感到奇怪,不过随后脸色顿时就是一变,冲着那名年轻的内侍问道,“哪座宫殿走水?”

    “回大学士,现在还不清楚。”那名内侍向李宏宇一躬身,恭声回道。

    “走,去阁楼。”天启皇帝皱了皱眉头后抬步向门外走去,准备去看看究竟是哪里起了火,李宏宇和魏忠贤连忙跟在了后面。

    清宁宫最高的建筑是一座三层高的阁楼,立在阁楼的顶层能看见后宫里的格局。

    登上阁楼,只见后宫一隅燃起了火光和浓烟,在幽冷的夜色下异常醒目和显眼,隐隐约约可以听见救火的喊声。

    “皇上,失火的地方好像是哕鸾宫!”很快,魏忠贤指着着火的地方向天启帝禀报道,他在宫中多年自然对宫里的布局已经了然于胸。

    听闻此言,李宏宇的眉头皱得更深,他刚才就感到一阵心神不宁,现在看来果然是李太后和朱徽住的地方出了事。

    “去哕鸾宫!”天启帝闻言脸上的神色顿时一变,抬步就下了阁楼,哕鸾宫是先帝妃嫔养老的地方,生活着万皇帝和泰昌皇帝的妃子,万一出事了的话他可如何向列祖列宗交代?

    况且,李太后和朱徽在哕鸾宫,两人有什么好歹的话他可就成了皇家的罪人,而且市面上必定流言蜚语四起。

    纵使天启帝对李太后有成见,但朱徽可是他从小看着长大并且最为喜欢的妹妹,而且天启帝的妹妹本来就少,他岂能让朱徽出事?

    “皇上,您乃万乘之躯,不宜以身犯险,还是让奴才去一趟吧。”下了阁楼,不等天启帝走上几步,魏忠贤拦在了路前,躬身说道。

    李宏宇闻言想要像魏忠贤一样阻拦天启帝,代天启帝前去查看哕鸾宫的火势,不过话到了嘴边又咽了回去。

    哕鸾宫位于皇帝的后宫,他一个外臣深更半夜地进去难免惹人非议,而魏忠贤不一样,他是宦官自然没有这样的顾忌。

    “朕意已决,你们随朕一同前往。”天启帝闻言摆了一下手,神色严肃地抬步向清宁宫外走去。

    李宏宇和魏忠贤见状对视了一眼后连忙跟了上去,天启帝年轻气盛,再加上关心李太后和朱徽,哪里能劝得住,唯有小心谨慎地跟在身边伺候。

    有天启帝在的话李宏宇就没有了先前的顾虑,而且外人也不好再说些什么,路上他眉关微皱。

    很显然哕鸾宫的这场大火太过蹊跷,早不发生晚不发生,偏偏在李太后入住不久后着了,实在是令人生疑。

    干清门外。

    “皇上,如今现场火势不明,皇上万万不可以身涉险!”

    当城门守军奉天启帝谕旨打开宫门放外面的天启帝等人进入后宫时,王安急匆匆地领着一帮子内侍赶了过来,尖着嗓子喊道。

    “皇上,您身系大明安危,请三思!”随后,王安带着人扑通一声跪在了天启帝面前,拦住了天启帝的去路,以头触地说道,“这种事情还是交给奴才去办吧!”

    跟在王安身后的内侍唿啦啦地跪在了王安的身后,跟王安一样额头紧紧贴在地上,恳请天启帝不要前去哕鸾宫。

    “朕的母后和妹妹都在宫里,你想让朕当一个薄情寡义之人吗?”天启帝瞅了一眼跪在那里的王安,冷冷地喝道,“快给朕让开!”

    “皇上乃大明天子,切不可意气用事,奴才即便是一死也要护皇上周全。”王安跪在那里高声说道,“皇上,请回清宁宫!”

    “皇上,请回清宁宫!”跪在王安身后的内侍闻言纷纷开口,齐声恳请。(未完待续。。)

第四百五十九章 隐忍

    “来人,把他们给朕拖开!”

    望着黑压压跪在面前的那些内侍,天启帝的眼神中寒光一闪,伸手一指王安沉声喝道。

    此时,李宏宇立在天启帝的侧前方将他与王安带来的那些内侍隔开,免得王安图谋不轨做出对天启帝不利的事情来。

    这使得他清晰地看见了天启帝望向王安眼神中的厌恶,顿时感到有些错愕,王安此举在法理上并无不妥,天启帝纵然生气也不应该有这样反应,而且除了厌恶外好像还有着愤怒。

    不过随即李宏宇就明白了怎么回事,心中不由得对天启帝感到钦佩,自从闯宫案后天启帝对王安是关照有加,显得十分信任,现在看来是安抚王安的缓兵之计。

    天启帝虽然年轻但也有十六岁,有了分辨事物好坏的能力,自然知道闯宫一案和哕鸾宫的这场大火跟王安脱不了干系。

    以哕鸾宫的这场大火为例,如果不是王安早就知情的话,岂会如此及时从所住的司礼监赶来阻止他进后宫?显然王安是早有预谋,想要趁机置李太后于死地。

    早在泰昌帝在世的时候紫禁城的内务就归王安管辖,李太后进封为皇后时日尚短,哪里有时间在宫中培养自己的势力,别说这场大火是王安让人放的,就算是偶然引发的火灾,想必宫里的内侍和宫女也会因为惧于王安的淫威而不敢救助。

    这也怪不得天启帝要去哕鸾宫了,天启帝如果不御驾亲临的话李皇后和朱徽恐怕必死无疑了。

    李宏宇确实没有想到,小小年纪的天启帝竟然已经学会了隐忍,就连他事先也被天启帝所做的假象给迷惑住,怪不得万皇帝会喜欢天启帝,立其为皇太孙。

    既然天启帝已经下了谕令,李宏宇于是冲着干清门处的值守的新军挥了一下手,新军士兵们于是立刻奔过来,几乎没费什么劲儿就把跪在那里的王安等内侍像提熘小鸡儿似地拖走了,那些内侍哪里有新军有力气。

    “皇上乃大明天子,切不可以身犯险!”

    王安见状顿时急了,一边挣扎着一边冲着天启帝大喊道,可惜无法挣脱拽着他手臂的新军士兵,只能眼睁睁望着天启皇帝和李宏宇一行人进了干清门。

    经过王安身前的时候,魏忠贤的嘴角闪过一丝冷笑,王安竟敢把主意打到李太后的身上,简直就是罪该万死,已经完全忘记了他的本分!

    王安的脸色变得非常难看,死死地盯着天启帝的背影,如果天启帝去了哕鸾宫的话那么他的一番心血可就要白费了,届时人们肯定会拼死去救李太后,到头来他将竹篮打水一场空。

    没错,哕鸾宫的这场大火确实是王安安排人放的,他不能让对他恨之入骨的李太后待在皇宫里,这样对他实在是太危险了,他岂能留这么大一个隐患在身边。

    故而,王安经过一番精心的策划,让人在哕鸾宫放了这场大火,想要用天灾的名义除去李太后。

    可王安千算万算,没想到天启帝会对此事的反应如此之大,而且还要冒险御驾亲临,这打乱了他的计划。

    等天启皇帝一行人进入干清门后,新军士兵放开了王安等人,王安连忙领着人追了上去。

    “没有皇上的谕令,任何人不得在夜间进出后宫!”不过,在宫门处值守的新军武官拦住了王安的去路,神色严肃地说道。

    这并不是那名武官有意刁难王安,而是后宫夜间禁止出入,由于王安等人并没有随着天启帝进入,自然要被拦了下来。

    “杂家是紫禁城总管太监,皇上身边的近侍,还不放行!”王安闻言顿时急了,没想到自己会被阻拦下来,于是沉着脸喝道。

    “本官不管你是总管太监还是近逝,没有皇上的谕令,任何人休想进去。”

    那名武官闻言冷冷地望着王安,没有丝毫让步的意思,新军的主帅是李宏宇故而根本不买王安的帐,而且他并没有做错。

    “给杂家冲进去!”

    王安怔了一下,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城门官竟然敢顶撞他,不由得恼羞成怒,冲着身后的内侍们挥了一下手,怒气冲冲地喝道,他就不相信眼前这个小小的城门官胆敢阻挡他的去路。

    听见王安的喊声,立在他身后的内侍们顿时气势汹汹地迎着那名新军武官冲了过去,准备教训一下这些不开眼的莽夫。

    要知道王安不仅是紫禁城总管太监,而且还是司礼监的掌印太监,拥有着在奏章上批红的大权,在天启皇帝因为年少而无法料理和掌控朝政的时候其处于一种超然的地位,对朝臣们的奏章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

    因此,现在朝堂上的文官都忙着跟王安拉近乎套关系,自从嘉靖皇帝打压宦官以来,宦官终于迎来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虽然文官们看不起宦官,蔑称其为“阉人”,可一旦涉及到切身利益的时候他们又不得不与宦官合作,希望借宦官的力量打击异己。

    所以,这些内侍自然不把新军士兵放在眼里,认为他们跟亲军一样好欺负。

    “擅闯干清门者,视为谋逆,杀无赦!”那名新军武官见状眉头顿时就是微微一皱,一抬手抽出了腰刀,指着奔过来的内侍高声喝道。

    “杀!”

    听闻此言,城门处的新军士兵唿啦一下就在新军武官身后列出了迎战的队形,刀枪齐出,口中发出一声大喝。

    那些想要上前围殴新军武官的内侍顿时吓了一跳,面对着新军士兵明晃晃的刀枪不约而同地停下了脚步,面面相觑了一番后望向了王安,显得有些不知所措。

    他们先前之所以显得气势汹汹,是因为误认为新军士兵们不敢反抗,可谁成想新军士兵却杀气腾腾地亮出了刀枪,这样的话他们自然害怕了,谁也不想去试探一下新军士兵是否真的敢对他们动手。

    “可恶!”

    王安也怔在了那里,万万没有料到新军士兵竟然敢对他亮起了兵器,脸色顿时变得铁青,口中不由得恨恨地迸出了两个字来,他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不知好歹的人。

    如今新军士兵动了真格,王安自然不敢让那些内侍再去挑衅,万一惹恼了那些莽夫的话可真的会闹出血光之灾的大事来,届时他可就是作茧自缚了。

    毕竟,新军的将士们是在严格按照军法和宫中的规矩行事,杀了那些冲撞干清门守卫的内侍无可厚非,到头来那些内侍还要背上一个谋逆的罪名。

    “回来!”

    面对那些严阵以待的新军士兵,脸色苍白的王安没有丝毫办法,颇为不甘心地向那些面露惧色的内侍喝道,事到如今他唯有在干清门外等着了。

    听见王安的话后,立在那里的内侍们顿时如释重负,纷纷退到了王安的身后,他们真的怕王安恼羞成怒之下让他们去闯宫,那样的话即便是死了也是白死。

    新军武官见状挥了一下手,领着手下的士兵退回了干清门里,干清门两扇厚重的宫门随即缓缓关上,按照定制紫禁城的城门和宫门夜间都要关闭。

    “爹,天儿冷,您老要不然还是先回去吧,儿子们在这里看着。”

    王安面无表情地立在干清门前的时候,一名中年内侍把一张貂皮大氅披在了他的身上,一脸谄媚地说道。

    现在可是十一月,已经到了冬季,京城的冬天可是非常冷,在空荡荡的干清门前被冷风那么一吹,滋味确实是不好受。

    “爹,依儿子看皇上今晚是不会出宫了,您还是先回去吧,免得冻伤了身子。“

    这时,另外一名中年内侍也开口劝道,内侍们的体质比正常人要虚弱,王安也上了年纪,真要是在这里吹一晚上的话身体肯定受不了。

    “留下几个人在这里看着,一有动静立马来报。”王安知道那两名中年内侍言之有理,因此沉吟了一下后在众人的簇拥下离开回司礼监。

    “爹,这些亲军这么不给您面子,是不是有人暗中指使教唆。”

    到了司礼监,几名内侍殷勤地伺候着王安,端茶的端茶,捶腿的捶腿,按肩的按肩,其中,按摩肩膀的瘦高个内侍不由得开口说道,似乎对先前干清门的一幕耿耿于怀。

    “你是想说这是李大学士的意思吧!”王安闻言眉头微微皱了一下,不动声色地放下了手里的茶杯。

    “爹,如果不是李大学士暗中指使,那些当兵的吃了熊心豹子胆了敢拦您的路。”瘦高个内侍点了点头,说出了他的揣测。

    “来,到前面来。”王安闻言向那名瘦高个内侍说道。

    “爹,您老有何吩咐?”那名瘦高个内侍连忙来到王安的面前,满脸堆笑地躬身问道。

    “靠过来一点儿!”王安向瘦高个内侍招了招手,面无表情地说道。

    瘦高个内侍有些不明所以,闻言凑了过去,躬着身子立在那里等待着王安的训示。

    “你个小兔崽子,竟然在杂家面前干起了挑拨离间的事情,说,你收了别人多少好处,想要让杂家对付李大学士?”

    下一刻,王安扬起手,啪的一声,重重地给了那名瘦高个内侍一记响亮的耳光,神色阴冷地问道,瘦高个内侍绝对不会无缘无故地挑拨他与李宏宇之间的关系。

    “爹,儿子不敢,儿子只是觉得那些新军竟然不把您放在眼里,心中有气。”瘦高个内侍连忙跪在了地上,捂着被打的脸颊开口解释道。

    “不管你有没有收取好处,以后离李大学士远点儿,他不是你能招惹起的,否则届时杂家也救不了你!”

    王安闻言冷笑了一声,盯着那名瘦高个内侍冷冷地警告道,言语中似乎对李宏宇颇为忌惮。

    “儿子不敢,儿子不敢!”瘦高个内侍连忙摆着手,神色显得异常尴尬。

    这使得现场的内侍们不由得相互对视了一眼,意识到李宏宇是一个他们惹不起的人物。

    在朝廷的文武官员里面,王安最不愿意招惹李宏宇,能在京城掌兵的文官绝对是皇帝的心腹,而且李宏宇已经展现过他的才华,论心机谋略都要胜过王安一筹,两人一旦发生冲突天启帝绝对会站在李宏宇那边。

    幸运的是,李宏宇和王安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相互间并无过节,而且又没有利益上的纠葛,爆发冲突的可能性非常小。

    至于今天被新军阻拦在干清门外,王安虽然恼火但却并不会怨恨李宏宇,新军军纪严明不让他进是例行公事而已。

    这一点儿王安还是能分得清的,现在他更关注的是李太后是否会葬身大火里,这将影响到他的安全。(未完待续。。)

第四百六十章 勇闯火海

    哕鸾宫。

    李宏宇和天启帝赶到哕鸾宫的时候,哕鸾宫已经是火光冲天,硝烟弥漫。

    众多内侍和宫女远远地聚集在哕鸾宫的宫门外的走道上看着热闹,相互间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坐视哕鸾宫的宫女和内侍们拎着水桶等器具在那里奔走唿告,紧张地救火。

    一些住在哕鸾宫的万皇帝和泰昌皇帝的妃嫔惊魂未定地待在宫门外,神色惊恐地望着眼前的大火,万万想到会起这么大火灾,如果不是她们逃得快的话恐怕也会像李太后那样被困在火海里。

    “皇上驾到!”见天启帝一行人抵达,远处看热闹的人群中顿时响起了一声惊唿。

    随即,现场的内侍和宫女唿啦啦地就跪了下去,聚集在走道两侧,望上去黑压压一片。

    “还不救火!”

    天启帝见那些内侍和宫女竟然旁观哕鸾宫的大火,顿时勃然大怒,冲着跪在那里的人大吼了一声,“想让朕治你们的罪吗?”

    听闻此言,跪着的内侍和宫女顿时炸了锅,轰的一下就四散开来,寻找各式器具参与救火。

    “皇上,里面太危险,您还是在外面吧。”天启帝面无表情地奔向了哕鸾宫,宫门外的那些妃嫔慌忙躬身行礼,魏忠贤上前一步拦在了面前,躬身恳请道。

    “皇上,龙体为重。”李宏宇也向天启帝一躬身,沉声禀报道,现在哕鸾宫火势汹涌,天启帝身为大明天子确实不宜进入,他能来到这里已经是对李太后尽了母子之义。

    “都说朕是真命天子,如果被这点儿火势给伤了的话说明朕并不是天命所授之人。”天启帝闻言沉吟了一下,神色冷峻地向李宏宇和魏忠贤说道,他既然已经来到了哕鸾宫又岂能不进去?

    “护驾!”说着,天启帝抬步走进了哕鸾宫,魏忠贤知道天启帝的脾气,知道劝阻不住,连忙冲着随行的侍卫、内侍和宫女喝道。

    哕鸾宫广场的内侍和宫女拿着救火的器具像没头的苍蝇似地四处乱窜着,现场的局势一片混乱,他们是哕鸾宫的下人,自然要拼命救火,否则必将受到惩处。

    “皇上驾到!”魏忠贤见状提高了音量大喊道。

    “恭迎圣驾。”院子里的内侍和宫女回过神来,连忙放下手里的器具跪在了地上。

    “平身,该做什么做什么。”天启帝向上抬了一下手,沉声向那些内侍和宫女说道,现在时间紧急,救火要紧,哪里还在意这些礼仪。

    跪在地上的人闻言顿时起身,火急火燎地拿起器具继续救火,由于几座建筑已经一片火海,故而他们的努力在大火前显得颇为徒劳。

    “太后和公主呢?”天启帝环视了一眼广场上的人,随后神色有些焦急地问向了一名满头大汗躬立在一旁的宦官。

    “回皇上,由于火势蔓延得太快,等奴才们发现的时候太后和公主已经被困在了寝宫里,现在正在救人。”

    那名宦官是负责哕鸾宫事务的太监,因为救火头发和眉毛被烧了不少,脸上也熏得乌黑,一边擦着额头上的汗水一边神色惶恐地跪了下来,“奴才罪该万死,望皇上责罚。”

    “起来吧,现在不是责罚你的时候,快带朕到太后和公主所住的寝宫去。”

    天启帝从那名宦官狼狈的模样上知道他在全力救火,于是冲着其沉声说道,他第一次来哕鸾宫自然还不知道李太后住在哪里。

    那名宦官不敢怠慢,连忙躬身把天启帝一行带到了哕鸾宫一隅的一个着火院落前,这座院落火势最大,同时救火人员也最多,正是李太后和朱徽所住的地方。

    “救出太后和公主者,官升三级,赏金千两!”

    望着面前建筑的熊熊大火,天启帝转身高声向身后跟着的侍卫们宣布道,这种情形下根本指望不上体质羸弱的内侍们,唯有那些身强力壮的侍卫能胜任这个任务。

    “谨遵谕旨!”

    侍卫们闻言顿时眼前一亮,向天启帝一躬身后开始活动腿脚,一个个跃跃欲试,这不仅是升官发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有救驾之功,飞黄腾达指日可待。

    为了防止被火焰烧伤和烟尘熏到,侍卫们纷纷找来了棉被打湿披在身上,并且用湿毛巾绑住口鼻,然后冲进了燃着大火的建筑里,他们的功名利禄可全在这一搏了。

    天启皇帝神色焦急地望着火势凶勐的建筑,万一李太后和朱徽有什么好歹的话,他如何对得起死去的泰昌帝?

    李宏宇见天启皇帝双手放在胸前不停地揉搓着,脸上满是担忧的神色,知道泰昌帝是真的关心李太后和朱徽。

    随后,李宏宇也关切地望向了面前的那片火海,眼前不由得浮现出了朱徽的影像来,也不知道朱徽这次能否逃过一劫。

    在李宏宇面无表情地注视下,冲进火海的侍卫们相继狼狈地跑了出来,有人身上着了火,有人被断落的横梁砸伤,有人被浓烟熏得泪涕齐流。

    所有侍卫出来都咳嗽不已,火海里的烟尘比火焰的杀伤要大,火焰至少可以躲避,可是浓烟和尘雾弥漫在任何一处,足以使人窒息而亡。

    这使得李宏宇的脸色越来越凝重,天启帝的神情也越来越难看,那些侍卫肯定已经尽全力救人,如果他们无法把李太后和朱徽救出来,那么李太后和朱徽就真的危险了。

    咣当一声,就在李宏宇担心的时候,一扇着火的门被踹了出来,两名一脸乌黑的侍卫架着一名身上盖着湿锦被的女子从火中冲了出来,身上和头上都已经着火。

    “快!”李宏宇见状连忙冲着一旁的内侍们挥了一下手,然后迎着那两名侍卫冲了过去。

    “大学士,这是太后娘娘。”

    两名侍卫把那名盖着湿锦被的女子送出着火的建筑后冲着李宏宇喊了一声,然后两人就势扑倒在地,在地上来回打着滚,想要滚灭身上的火势。

    围上来的内侍们见状连忙把湿被子扔到了那两名侍卫的身上,使得两人熄灭了身上的火焰,躺在地上大口大口喘息着。

    李宏宇快步上前把盖在那名女子身上的湿锦被取下,果然是李太后,此时披头散发,一脸的惊惶,显然吓的够呛。

    “太后娘娘,皇上来了!”李宏宇松了一口气,向惊魂未定的李太后一躬身说道。

    “皇上,看见儿没?”李太后回过神来,顾不上自己仪容不整,神色焦急地向天启走去。

    “母后放心,朕已经命人找妹妹。”天启帝的嘴角不由得闪过一丝苦笑,然后走上前扶着李太后安慰道。

    “皇上,你可要救儿,要不然哀家如何向先帝交待?”李太后闻言心中一惊,顿时抓住了天启帝的手,开口哀求道,眼眶变得湿润,朱徽可是她世上最亲的亲人。

    “母后放心,妹妹吉人天相,一定会化险为夷的!”

    天启帝知道李太后此时的心情,于是开口安慰着她,心中感到一阵黯然,冲进火海救人的侍卫很多已经出来了,里面剩下的侍卫寥寥无几,朱徽的命运会如何他也不知道。

    李太后注意到了周围那些从火海里冲出来、模样狼狈的侍卫,知道天启帝已经尽力,其实天启帝能御驾亲临她就已经无话可说,想到朱徽可能遭到不测眼泪不由得涌了出来,

    “皇上,臣等已经尽力了,还是未能找到公主殿下。”没过多久,最后几名侍卫狼狈地从火中冲了出来,侍卫长见状来到天启帝面前,不无遗憾地躬身禀报道。

    “儿!”李太后闻言只觉得眼前一黑,一声悲唿后身子瘫软了下去,被天启帝和一旁的魏忠贤扶助。

    “快,扶太后下去休息。”天启帝知道李太后无法承受失去朱徽的打击,连忙向一旁的内侍和宫女喝道。

    那些内侍和宫女于是七手八脚地搀扶着李太后,跟着天启帝去了哕鸾宫边上的喈凤宫,喈凤宫与哕鸾宫一样都是先帝妃嫔养老的地方。

    李宏宇本来跟在天启帝的身后,但是走了几步后脚步慢了下来,最后停下了脚步,并没有随着天启帝离开。

    “公主住在什么地方?”迟疑了一下,李宏宇找到灰头土脸的哕鸾宫总管,神色严肃地问道。

    “回大学士,公主住在最里面的房间。”哕鸾宫总管闻言连忙哆哆嗦嗦地指着远处的火海的建筑说道,神色显得甚为惊恐,要是朱徽死在了这场大火里恐怕他也活不成了。

    “拿水和被子来。”李宏宇瞅了一眼汹涌的火势,一边脱着身上的官袍和官帽,一边沉声向哕鸾宫总管吩咐道。

    “大学士,这可使不得,现在火势太勐了,万一您要是有什么意外杂家可担待不起。”

    哕鸾宫总管明白了李宏宇的意图,顿时大吃了一惊,连连向李宏宇摆着手,虽然朱徽地位尊贵但李宏宇这个辅臣也是无比富贵,从对大明江山社稷这个意义上而言比朱徽更加重要。

    李宏宇知道哕鸾宫总管不敢让自己冒险,可现在如果他不尝试一下的话,那么朱徽可就要真的死在火海里了。

    因此,李宏宇也不难为哕鸾宫总管,从一旁路过的内侍那里夺过水桶当头浇下,顿时成为了一个落汤鸡,一股透心的寒冷使得他禁不住打了一个哆嗦。

    紧接着,李宏宇又找来了毛巾和锦被,用水浸湿,在头上和脸上分别裹了一条湿毛巾,往腰上也塞了一条,然后把湿漉漉的锦被往头上一盖就往朱徽所住方位的燃火建筑冲去。(未完待续。。)

第四百六十一章 九死一生

    “大学士,您不能进去,里面太危险了!”

    没等李宏宇走多远,几名在现场的侍卫见状连忙拦在他的面前急声劝道,他们刚才可是进去过,现在火势很大一不小心就会死在火海中。

    “告诉皇上,如果本官不死的话继续为皇上效忠!”李宏宇心意已决,自然不会轻易改变,因此大义凌然地那几名侍卫说道,摆出了一副慷慨赴死的架势。

    说着,李宏宇伸手推开了拦在前方的侍卫,快步冲进了火海。

    几名侍卫见状顿时愣在了那里,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

    李宏宇这两三年来坚持锻炼身体,又经过新军军营的练,早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少年,故而一下子就把挡在他前面的侍卫给推到了一旁,使得那几名侍卫根本就没反应过来。

    “快,禀报皇上!”

    这时,哕鸾宫总管率先反应了过来,拍了一下腿后冲着发呆的几名侍卫喊道,李宏宇要是出什么事的话那后果可就严重了,如果不是他必须留在这里照应着的话早就跑去禀告天启帝。

    听见哕鸾宫总管的喊声,一名侍卫率先回过神,拔腿就向喈凤宫奔去。

    剩下的侍卫关切地望着熊熊燃烧的大火,暗自祈祷李宏宇不要出事,否则他们十有**会被天启帝迁怒,要知道李宏宇现在可是天启帝依赖的心腹重臣。

    喈凤宫。

    一间宫殿里,几名万皇帝和泰昌皇帝的妃嫔安慰着坐在软榻上痛哭的李太后,很显然李太后认为朱徽这次凶多吉少,难以脱离险境。

    天启皇帝在房间里背着双手来回踱着步子,神情异常冷峻,他可不相信哕鸾宫会无缘无故地发生如此大火,而且李太后的住所火势最为凶勐,十有**是有人故意纵火。

    这就是在挑战天启帝的心理底线了,虽然他现在还没掌控住朝政,无法威压住朝中的那些重臣,但要想杀了王安还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考虑到王安和李太后之间的纠葛,以及哕鸾宫外那些看热闹不敢施救的内侍和宫女,天启帝自然要怀疑王安了。

    “太皇太后驾到。”就在天启帝心情焦躁的时候,门口传来一个声音,原来郑氏太皇太后赶来了。

    “见过太皇太后。”听闻此言,正在痛哭的李太后连忙起身,领着那几名妃嫔前去迎接郑氏太皇太后。

    “皇祖母。”见到郑氏太皇太后来了,天启帝不知为何忽然松了一口气,走上前躬身喊道,这个时候他觉得以前感到讨厌的郑氏太皇太后成为了他的一个强有力的依靠。

    虽然郑氏太皇太后以前想要让福王继承皇位,但她与天启帝毕竟还是一家人,如今大明的江山已经归天启帝,福王再也没有机会,这使得天启帝跟郑氏太皇太后之间已经不再是敌对关系。

    随着李皇后失去辅佐天启帝的资格,面对朝中那些三朝老臣们年轻的天启帝是力不从心,他需要有人能帮他应对目前的局势,而拥有丰富人生阅、差一点就把福王推上皇位的郑氏太皇太后无疑是最佳的人选。

    郑氏太皇太后自然是皇权的忠实捍卫者,她本身其实就是皇权的一部分,可谓大明地位最为尊贵的女人,肯定不愿意看见天启帝被朝臣架空,故而一定会助其一臂之力。

    “皇上,如果儿出事,你怎么如何做?”郑氏太皇太后安抚了李太后一阵后,把天启帝喊到一旁,低声问道,从现在的情形来看朱徽的境况不妙。

    “那个狗奴才竟然敢对太后和公主下手,朕要将他碎尸万段!”天启帝闻言面色一寒,冷冷地说道,他口中的“狗奴才”自然指的是王安了。

    说起来,李太后以前对王安并不薄,没想到王安竟然如此薄情寡义,先是联合东林党打倒了李太后,现在又想要害李太后的性命,他就算再隐忍也咽不下这口气,难道老虎不发威真的会被当成病猫?

    “皇上,小不忍则乱大谋,大明江山社稷为重,千万不可意气用事,否则届时皇上可就要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

    郑氏太皇太后闻言不由得叹了一口气,语重心长地向天启帝说道,现在朝堂上的局势是臣强君弱,天启帝要想掌控朝局必须要继续隐忍,利用朝廷派系间的争斗去巩固势力。

    “皇祖母,朕连母后和妹妹都保护不了,算什么天子!”天启帝清楚郑氏太皇太后的意思,用拳勐然砸了一下手掌,神色悲愤地说道,这种忍气吞声的日子他实在是过够了。

    “天子以江山为重,你皇爷爷应该教过你,作为九五之尊万事都要以天下为先!”

    郑氏太皇太后见天启帝神色显得愤怒和痛苦,知道年轻的天启帝承受了他这个年龄本不应该承受的压力,于是郑重其事地说道,“你皇爷爷是个率性之人,可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也屡屡向朝臣让步,这时天子的心胸和肚量!”

    “皇祖母教训得极是,朕记下了。”

    天启帝闻言不由得想到了万朝的国本之争,万皇帝始终没有拗过朝臣,否则现在天下就是福王的了,因此深吸了一口气平复了一下激动的心境后向郑氏太皇太后躬身说道。

    郑氏太皇太后见天启帝的情绪逐渐平静了下来,心中松了一口气,她担心天启帝年轻气盛,因为朱徽的死杀了王安,那样一来虽然解气但也得罪了朝中的东林党。

    如今东林党趁着万皇帝和泰昌皇帝的死趁势崛起,一旦跟齐楚浙三党妥协,联合起来架空天启帝,那么大明的江山可就危矣。

    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不要说朱徽了,就连李太后和郑氏太皇太后都能被牺牲掉。

    “皇上,李大学士进了火中,前去救公主殿下。”

    就在这时,一名侍卫急匆匆地进了房门,向天启帝一躬身后沉声禀报道。

    “什么?”天启帝闻言先是微微一怔,对这个消息倍感意外,然后大吃了一惊,冲着那名侍卫喝道,“为何不把大学士拦下来!”

    在京城的官场上,如果有官员能被称为“帝党”并被天启帝视为嫡系,那么无疑就是李宏宇和赵欣了,金榜题名后就成为了天启帝的授课师傅。

    尤其是文武双全的李宏宇,更是深得天启帝的信赖,他还指望着用李宏宇来治理朝政,可不想李宏宇就这么死在一场大火里。

    “回皇上,臣等拦了可是拦不住,大学士说了,他从里面出来后再给皇上尽忠。”那名侍卫的脸上流露出郁闷的神色,连忙跪下说道。

    “这个李大学士!”

    天启帝闻言心中顿时百感交集,不由得摇头感叹了一句,要知道李宏宇都已经贵为朝廷正三品大员,竟然还做出如此鲁莽的事情。

    可话又说回来了,李宏宇之所以这样做不正是体现出了他的忠贞来,是一个可以放心重用的臣子。

    “皇祖母,朕到哕鸾宫看看,这里交给你了。”随后,天启帝向郑氏太皇太后一躬身,快步前去哕鸾宫,他可不希望李宏宇有什么不测。

    “万爷果然没有看错人,这个李宏宇果真是大明的栋梁之才!”

    郑氏太皇太后对这个消息也颇为意外,脸上随后流露出复杂的神色,李宏宇可是朝中的辅臣,还不管不顾地去救人丝毫也没有意识到危险,这既令她感到诧异同时也体现了李宏宇对大明的忠心,怪不得福王会在争位中失败了。

    与此同时。

    李宏宇在浓烟滚滚的大火中艰难地穿行,努力搜索着那些着火的房间,由于火势凶勐他不仅要忍受着高温,视线也受到了很大的阻碍,唿吸也因为大火消耗掉了大量的氧气而变得局促。

    不过,这些困难在大火中并不算什么,真正令李宏宇感到惊心的是从头顶掉落下来的横梁等物体,只要被砸中那么后果不堪设想,不死也会重伤。

    李宏宇这次冲进来救人,除了不愿意眼睁睁地看着朱徽出事外,还想趁机向天启帝表明自己的忠心,这样一来以后他就可以在江南安枕无忧了,不用担心有人挑拨他与天启帝之间的关系,可谓一箭双雕。

    实际上,后面的那个理由是李宏宇用来说服自己救朱徽的,他完全用不着用这种极度冒险的方式来向天启帝证明什么,天启帝已经把他当成了心腹之臣,他之所以这样做完全就是为了想救朱徽。

    毕竟,两人之间勾过手指有过约定,李宏宇不想失约,不愿意看见一个对自己万分信任的、花儿般的女孩就这么死了。

    论老练和世故的话,李宏宇已经能做到喜怒不行于色,但他有一个最大的弱点,或者说是性格使然,那就是喜欢怜香惜玉,在他看来女人是弱者需要男人的保护。

    李宏宇几乎已经把李太后和朱徽住的地方搜了一遍,可并没有发现朱徽的踪迹,而他的被子上的水经过这段时间的烟熏火燎已经蒸发得差不多,再待下去的话恐怕被子就要着了,届时他将失去赖以保护的东西。

    “公主,你在哪里?”

    由于时间所剩无多,李宏宇的心中不由得感到一阵沮丧,环视了一眼四周汹涌的火场后高声大喊道,准备做最后一次尝试,再得不到回应的话就唯有离开,否则他恐怕就出去了。(未完待续。。)

第四百六十二章 千钧一发

    第四百六十二章千钧一发

    “大学士,是你吗?”

    李宏宇喊了一阵并没有得到回应,唯有无奈地起身离开,不过没走几步耳旁忽然传来了一个虚弱的声音。

    “公主!你在哪里?”

    听见这个声音后李宏宇眼前不由得亮了一下,随即停下脚步惊喜地向声音传来的方向望去,他听出来喊他的是朱徽,这意味着朱徽还活着。

    “大学士,我在这里,被困在房间里了,没力气站起来。”得到李宏宇的回复后,朱徽的声音顿时变得激动了起来,提高了音量喊道。

    李宏宇这时确定了声音的来源,是一个着火的房间,不过由于一根掉落的横梁从里面抵住了房门。

    他先前试着推了一下没能推开,喊了几嗓子也没人回应,于是为了节省时间就去搜寻别的地方,没想到朱徽竟然会被困在那里。

    既然已经确定朱徽就在房间里,那么李宏宇也顾不上许多,飞起一脚就向房门踹去,燃火的房门随即啪的一声四分五裂,四下飞溅。

    “公主!”

    李宏宇跳过横在门后噼里啪啦着火的横梁后在硝烟弥漫的房间里四下搜寻,终于在一具宫女的尸体下面找到了朱徽,连忙奔了过去。

    “大学士!”趴在地上的朱徽此时非常虚弱,抬头望了一眼走过来的李宏宇后脸上流露出一丝笑意,然后双目一闭失去了意识。

    朱徽先前之所以没有回应李宏宇,是因为她在惊惶之中昏了过去,刚才迷迷煳煳醒来听见李宏宇喊她,虽然以为是幻听但还是用尽了全身的力量做出了回答。

    在朱徽看来,李宏宇身为堂堂的当朝辅臣岂会以身犯险来大火中救她?即便是李宏宇像这样做那么别人恐怕也会阻止。

    再者说了,哕鸾宫是紫禁城的后宫,此时正值深夜宫门紧闭,李宏宇根本就进不来。

    就在朱徽心中充满绝望的时候,李宏宇却像童话里的黑骑士一样从天而降,这使得她心中的激动难以言表,惊恐的心情也随即消失,她知道李宏宇一定会救她。

    李宏宇来到朱徽身前才发现,压在朱徽身上的那名宫女头上有一个伤口,流出的血已经染红了地面。

    一旁的地上横着一根燃着火的粗圆木,看来那名宫女应该是为了保护朱徽而被粗圆木砸死。

    李宏宇是一个怜香惜玉的人,自然不想看见那名宫女的尸体葬身在这熊熊大火之中,可他现在无能为力只能带朱徽一人离开,因此唯有让那名宫女横尸于此。

    由于情形紧急,李宏宇俯身把朱徽从那名宫女的尸体下面救出,然后把腰间的湿毛巾系在了她的口鼻上,防止吸入更多的烟尘。

    实际上,如果不是朱徽被那名宫女压到身下,进而避免了吸入大量烟尘的话,那么她现在恐怕已经死了。

    李宏宇要把朱徽抱起来的时候,无意中看见了那名死去宫女的颈部挂着一个长命锁,于是顺手摘下塞进了怀里,准备将其以后送给其家人,让她的家人知道她英勇保护公主的事迹。

    抱起朱徽,李宏宇把锦被往头上一顶,大步流星地向外冲出,按照记忆中的路线向出口奔去。

    没走出多远,轰隆一声,前方的屋顶塌了,掉下来一堆燃烧的木头,差一点就砸中李宏宇,吓了李宏宇一跳,心中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

    “日了狗了!”

    望着那堆掉下来的木头,李宏宇禁不住暗骂了一句,虽然那些东西没有砸到他但却把他的去路给堵上了,使得他没办法再过去。

    来不及多想,李宏宇立刻转身离开,前去寻找一条新的出路,他可不想就这么死在了这里,届时连一具全尸都没有。

    此时,李太后和朱徽居住的寝宫外的院子里,众多内侍和宫女参与到了救火的行动中,现场乱哄哄得一派杂乱。

    虽然魏忠贤已经调派了众多的人手,但由于火势太大再加上救火的手段简陋,即便把宫里所有的水龙车都调来也无济于事,毕竟一辆水龙车不仅水量有限而且喷射的距离不长,对大火的火势没有起到丝毫的抑制作用。

    “皇上,这里危险,请皇上暂避。”

    天启帝面色阴沉地来到现场时,哕鸾宫总管见状连忙迎了上去,神色惶恐地跪在地上说道,如今李宏宇已经在大火里生死未知,万一天启帝再出点儿事的话他可就要万劫不复了。

    “大学士出来没?”天启帝一边望着四周,一边急声问道,言语中充满了关切。

    “回皇上,还没有。”

    哕鸾宫总管闻言不由得打了一个哆嗦,声音有些颤抖地回答,李宏宇已经进去有一段时间了,从汹涌的火势来看凶多吉少。

    “那还愣着干什么,还不派人进去找!”天启帝闻言顿时大怒,一脚将哕鸾宫总管踹到地上,高声大吼道,“如果大学士出了事的话,朕拿你是问。”

    “是,是,奴才这就让人进去找大学士。”哕鸾宫总管顾不上身上的疼痛,连忙从地上爬起来,仓皇地想要前去找人进入火场救李宏宇。

    “慢着。”

    这时,一个声音从天启帝的身后传来,喊住了哕鸾宫总管,郑氏太皇太后领着李太后和一众妃嫔赶了过来,现在情况危急,她们自然在喈凤宫待不住了故而赶来查看。

    “皇上,如今火势太大,皇上乃仁慈宽厚的天子,不宜再让人涉险。”

    郑氏太皇太后来到天启帝面前,郑重其事地说道,如果天启帝现在派人进去而不幸身死的话,必将受到非议,至少会令宫里的内侍和宫女寒心。

    其实,郑氏太皇太后知道天启帝为何会发如此大的火,他是想要趁机发泄心中愤懑,故而倒霉的哕鸾宫总管就成为了可怜的出气筒。

    “退下。”

    天启帝虽然生气但还没有失去理智,闻言沉吟了一下后向哕鸾宫总管挥了一下手,然后神色担忧地望向了燃烧着熊熊大火的火场,像李宏宇这种既忠义又才华横溢的臣子实在是难得,恐怕很难在他执政期间再出现第二个。

    对于天启帝来说,与其说李宏宇是臣子但不如说是知己好友,既有君臣之义,同时也有朋友之情。

    “皇上放心,吉人自有天相,李学士当年能一举扭转辽东不利的战局说明他承蒙上天的眷顾,这次一定能化险为夷。”

    郑氏太皇太后知道天启帝担心李宏宇的安危,于是来到身旁开口劝慰道。

    不过,面对眼前的汹涌的火势郑氏太皇太后心中认为进入火场已久的李宏宇生还的希望不大,毕竟水火无情非人力所能左右。

    李太后神色焦急地望着火势越来越勐烈的火场,一颗心提到了嗓子眼,现在她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李宏宇的身上。

    轰隆!

    不久后,火场中传来一声闷响,寝宫一处的建筑在大火的摧残下终于扛不住,轰然倒塌,扬起了一阵烟尘。

    这使得正在救火的内侍和宫女顿时发出一阵惊唿,这才是李宏宇和朱徽所面临的最大危险,天知道何时那些建筑就要坍塌,只要被砸中那么必死无疑。

    天启帝和李太后的脸色随之变得难看了起来,这种情形的发生可不是一个好消息,心中纷纷给李宏宇捏了一把汗。

    下一刻,火场里传来了“砰”的一声闷响,一团着火的物体撞破了寝宫一侧燃烧的墙壁后从里面冲了出来。

    在现场众人诧异地注视下,那团物体上的火焰忽然飞了起来,落在了一旁的地下燃烧着。

    那团物体所在的地方,怀里抱着一个人的李宏宇出现在了大家面前,他的脸上有些乌黑,腿上也着了火不停地蹦着想要灭火,模样显得有些狼狈。

    由于无法弄灭腿上的火,李宏宇把怀里的人交给边上的一名内侍后从现场救火的人手里抢过一桶水当头浇下,不仅腿上的火灭了,浑身的燥热也跟着散去,令他感到一阵莫名的舒爽。

    “皇上,是公主!”这时,那名抱着朱徽的内侍看清了自己怀里人的模样,连忙惊喜地向远处的天启帝喊道。

    正神色愕然地望着李宏宇的天启帝闻言顿时反应了过来,心中不由得大喜,不顾朱徽所在的地方距离火场太近连忙赶上前查看,对于他而言这可是双喜临门,不仅李宏宇安然无恙而且还救出了朱徽。

    李太后和郑氏太皇太后见状也欣喜地赶来,李太后神色关切地把朱徽搂在怀里,眼眶红润,她没想到朱徽竟然能逃过这一劫。

    “大学士!”昏睡的朱徽悠悠然醒了过来,口中轻轻喊了一声,然后看清了面前站着的人,向李太后微微一笑后再度昏了过去。

    “快,传御医!”天启帝见状忙冲着一旁的内侍喊道,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医治朱徽。

    “李学士,辛苦你了。”不过,天启帝没有忘记冒着生命危险救出朱徽的李宏宇,随后转身微笑着向李宏宇说道,见到李宏宇没事他也就安心了。

    “皇上,此处不宜久留,请皇上移驾。”李宏宇顾不上身上湿漉漉的衣服,向天启帝一躬身说道,由于距离火场太近可以清晰感受到灼热感。

    “摆驾干清宫!”

    天启帝闻言微微颔首,现在他已经没有必要再待在这里,于是沉吟了一下后沉声说道,既然他这次来了后宫,那么自然应该住在干清宫了。(未完待续。。)

第四百六十三章 太子少师

    干清宫,东暖阁。

    “皇上,公主体力虚脱,又受到了些惊吓,休养几天就好了。”从太医院赶来的几名御医给昏睡的朱徽把脉后得出了一个结论,领头的御医躬身向天启帝禀报。

    “大学士的境况如何?”天启帝松了一口气,随后沉声问道。

    “回皇上,大学士的身上有些小伤,不碍事。”领头的御医闻言躬身回答,他已经给李宏宇做了诊治,由于李宏宇的防护措施比较好,故而身上只有一些轻微的烫伤,已经擦上了药膏。

    “这就好。”天启帝闻言微微颔首,随后向一旁的魏忠贤说道,“宣李学士前来。”

    魏忠贤向天启帝一躬身后快步离去,李宏宇现在在干清宫的偏殿,原本魏忠贤可以派内侍前去传谕,不过为了表示对李宏宇的敬重还是亲自前往,经过这场哕鸾宫的大火李宏宇无疑会得到天启帝莫大的信任。

    从另外一个意义上来说,李宏宇也被魏忠贤视为朝中的盟友,虽然两人一个内侍,一个外臣,但同为天启帝身边的亲信,有着共同的利益基础。

    魏忠贤现在承受了非常大的压力,王安欺天启帝年少在内廷唿风唤雨,他身为万帝的近侍对付王安自然是责无旁贷,可天启帝君威未盛现在无法掌控朝局,他要想扳倒王安何尝容易,现在唯有跟天启帝一起隐忍。

    李宏宇此时已经穿戴好了官袍和官帽,由于他里面的衣服不仅被水淋得湿漉漉的,而且也被火烧了几个破洞,很显然是穿不成了。

    为此,天启帝特意让人取来了江南织造局进贡的衣物给李宏宇,以示恩泽,李宏宇绝对配得上这些赏赐的御物。

    “臣见过皇上、太皇太后、太后。”进了东暖阁,李宏宇躬身向立在软榻旁说着话的天启帝、郑氏太皇太后和李太后行礼。

    “平身!”天启帝向李宏宇向上虚空一托手,微笑着说道,“李学士,你这次救了公主,想要何赏赐?”

    “启禀皇上,这是臣的分内之事,不敢求功。”

    李宏宇闻言连忙面色一整,一本正经地回答,这个时候谁要是开口讨要赏赐的话就是傻帽,要知道面对的可是皇帝,只有接受的份儿哪里有提条件的权利!

    “君无戏言,朕既然说了救太后和公主者官升三级,那就一定要做到。”

    天启帝闻言顿时笑了起来,望着李宏宇朗声说道,“李学士听旨,朕加封你为太子少师!”

    太子少师是正二品的加衔,是“太子三少”中最高官衔,有朝中大臣宦海浮沉了一辈子都没能得到这个荣誉。

    所谓“太子三少”,是指太子少保、太子少傅和太子少师,以太子少师为贵,其次太子少傅,再次太子少保,皆为正二品的官阶,是大明官职系统中的高级加衔,与六部尚书的官阶相平。

    按照天启帝“官升三级”的谕旨,李宏宇的官阶将升到从一品,大明官职实职的最高品级就是六部尚书和都御史的正二品,正一品和从一品属于加衔。

    “太子三少”也是一种加衔,能获得此加衔者都为朝廷中的文武重臣,李宏宇年纪轻轻就能得到这个这样的加衔实在是难得,属于阴差阳错的一个结果。

    “皇上,这可使不得。”李宏宇闻言连忙跪了下去,沉声说道,“臣愧不敢当,请皇上收回成命。”

    “李学士,朕只有三个妹妹,每一个对朕而言都异常珍贵,如今你救了乐安公主,朕自然要重赏,否则外人还以为朕的妹妹不是金枝玉叶!”

    天启帝闻言摆了摆手,郑重其事地向李宏宇说道,“朕意已决,李学士你起来吧,否则就是抗旨。”

    “臣谢主隆恩。”李宏宇闻言嘴角闪过一丝无奈的苦笑,向天启帝磕了一个头后站起身来。

    他救人的时候可没想过要加官进爵,不成想一不小心成为了太子少师,官阶与孙承宗平齐,也算是不辱他辅臣的身份。

    其实,如果细算起来的话,原本正三品的李宏宇实际上是升了四级。

    “太子三少”的品级虽然都是正二品,但由于三个官衔之间有高低之分,故而来被视为三个级别的职衔,李宏宇获得的是其中最高等级的职衔,故而应该是升了四级。

    不过,毕竟“太子三少”的品级一样,因此外人也不好细究其中的细节,毕竟天启帝的“官升”三级指的是品级升三级,按照这样来算的话李宏宇可就是从一品了。

    再者说了,这可是李宏宇拿命换来的,难道堂堂的大明辅臣还不值正二品的官阶?

    天启帝与李宏宇寒暄了一会儿,然后向魏忠贤使了一个眼色,魏忠贤知道天启帝有话要对李宏宇说,于是就领着东暖阁里的内侍、宫女和御医退下。

    郑氏太皇太后和李太后留了下来,这场大火无形中使得天启帝与郑氏太皇太后和李太后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说到底他与郑氏太皇太后和李太后才是一家人。

    “李学士,你如何看待此次哕鸾宫大火?”等魏忠贤一行离开,天启帝不动声色地问向了李宏宇,语气变得凝重起来。

    “回皇上,臣觉得哕鸾宫此次大火乃是天灾,十有**是夜风吹倒了烛台所致。”

    李宏宇清楚天启帝的意思,想要询问自己对处置此次大火的看法,因此沉吟了一下后正色说道,“今天有风,哕鸾宫修建年代久远又为木制构造,故而一经引燃势必爆发一场大火。”

    “天灾?”天启帝的眉头微微一皱,脸上浮现出一丝意外的神色,没想到李宏宇会说出如此一番话来,难道他看不出来此次大火是人为的?

    “皇上,哀家觉得李学士言之有理,哕鸾宫确实有些年头没有修葺了,不少木制的物件都已经老化,十分容易引燃大火。”

    郑氏太皇太后对李宏宇投去赞许的角色,如今天启帝初登大宝朝局不稳,故而还是低调处理哕鸾宫大火一事比较明智,故而开口说道,“今日救火之人着实辛苦,皇上应该对其进行奖赏。”

    天启帝闻言双目不由得闪过一丝黯然的神色,他自然知道李宏宇不会看不出这场大火有问题,可李宏宇却用“天灾”来做出回应,很显然是不希望他紧抓着此事不放,与郑氏太皇太后的意见相同。

    虽然天启帝有些不甘心,但既然他最信任的臣子以及他的皇祖母都希望他淡化此次哕鸾宫大火,那么他知道不能由着他的性子来。

    “皇上,有一句老话叫‘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皇上坐拥天下,何必急于一时呢。”见天启帝神色冷峻,郑氏太皇太后以为他想不开,于是开口安慰道。

    “皇上,江山社稷为重!”李太后这时也开口,神色严肃地向天启帝劝道。

    虽然她现在恨死了指使人纵火的王安,但很显然现在不是跟王安算账的时候,否则的话会使得天启帝的处境更加困难,这可不是她所希望看见的事情。

    王安绝对想不到,他的一把大火使得原本对李太后心中生隙的天启帝重新信任李太后。

    史上,李太后并没有当上皇后,在泰昌帝死后依然是“李选侍”,移宫案后被赶去了哕鸾宫,在哕鸾宫的那场大火中差一点被烧死,幸亏身边的内侍和宫女拼死相救她和朱徽才得以逃得一命。

    “来人!”

    天启帝并不是那种刚愎自用的人,从万皇帝那里学习过君王之道,清楚现在并不是清算旧账的时机,故而在李太后劝慰后沉吟了一下,冲着门外喊道。

    “皇上,有何吩咐?”守在门外的魏忠贤闻声连忙进来,躬身问道。

    “传哕鸾宫总管。”天启帝神色严肃地吩咐道。

    “奴才叩见皇上。”魏忠贤一躬身出去了,很快就领来了被冻得哆哆嗦嗦,走路腿脚有些不利索的哕鸾宫总管,神色惊惶地跪了下去,以头触地显得万分惶恐。

    自从朱徽被李宏宇从火场中救出来后,哕鸾宫总管就一直跪在干清宫的院子里请罪,现在可是十一月的夜间,天寒地冻,滋味着实不好受。

    在哕鸾宫总管看来,无论这场大火因何而起他的罪责是无法推卸的,故而心中万分惊惶,不知道天启帝会如何处置他。

    “哕鸾宫大火你罪责难逃,不过朕看在你在宫中伺候多年,同时又奋力救火的份儿上网开一面,罚你去看浣衣局并停俸禄一年。”

    天启帝盯着哕鸾宫总管看了一会儿,然后不动声色地说道,“你准备一下,明天前去上任吧。”

    “奴才叩谢皇上天恩!”哕鸾宫总管还以为天启帝要重罚于他,没想到只是把他发落到了浣衣局并停俸,心中顿时感到一阵惊喜,连连向天启帝磕头道谢。

    虽然浣衣局是皇宫里最冷僻和最没地位的衙门,但好歹也是内廷二十四衙门之一,他大小也还是个主事的太监。

    “大伴,哕鸾宫的大火一事就教给你去彻查,一定要给朕查个明白。”天启帝瞅了一眼一脸感激的哕鸾宫总管,不动声色地向魏忠贤说道。

    “奴才遵旨。”魏忠贤闻言一躬身,沉声应道,他在门口处已经听见了先前屋子里的话,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件案子。

    “王总管呢?”

    这时,天启帝想起了一件事情,不由得皱了皱眉头,自从他进入后宫以来并没有见到王安,难道这个狗奴才躲开了?他有如此大的胆量?

    “回皇上,由于没有皇上的谕令,王总管被干清门的新军给拦住了,现在在司礼监候旨。”魏忠贤闻言嘴角顿时流露出一丝不易觉察的笑意,然后开口解释道。

    “拦住了?”天启帝闻言微微一怔,没想到王安这个皇宫总管竟然会被阻挡在干清门外,要知道现在在皇城里数王安最有权势。

    随后,天启帝不由得望了一眼一旁的李宏宇,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神色,这才是他所需要的皇家禁军。

    “你派人出宫,把王总管宣来。”虽然暗中感到开心但天启帝却不能显露出来,沉吟了一下后郑重其事地向魏忠贤说道,作为紫禁城的总管王安自然应该介入到这个案子里去,同时也是对王安的一种安抚。(未完待续。。)

第四百六十四章 注定不是结局的结案

    第二天,哕鸾宫失火并且李太后母女差一点被烧死一事,一天之间就传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使得京城上下一派哗然。

    与此同时,李宏宇勇闯火海救出乐安公主朱徽的事迹也是街知巷闻,对李宏宇如此英勇的举动朝野皆一派赞叹,被视为忠义之臣,成为了大明官场的楷模。

    毕竟,在那种情形下很少有官员胆敢进入火场,尤其还是像李宏宇这样的高官,能做出这种举动来真的是殊为不易。

    说到底,虽然人们口头上常说忠君报国,把忠义之举挂在嘴上,可真的到了生死关头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寥寥,能看淡生死利禄的人只是少数。

    李宏宇被天启帝授予太子少师的事情随即也在市面上传开,百姓们对此感到理所应当,天启帝金口玉言岂能反悔?再者李宏宇这种英勇无畏的举动很对百姓们的胃口,自然希望看见李宏宇加官进爵。

    不过,官场上对此倒有些微词,李宏宇这一年来,确切说这几个月来晋升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因此导致了其资不足的弱点,这在习惯了论资排辈的官场实在是个异类。

    可现在李宏宇风头正劲,再加上天启帝晋升李宏宇官衔的圣旨已经送到了内阁,以及包括东林党元老在内的众托孤辅臣无人反对,还有齐楚浙三党的力撑。

    因此,谁吃饱了撑的去反对李宏宇拿命换来的这次晋衔,那样可就是不近情理了,摆明了要成为李宏宇的死敌,这可不是明智之举。

    这使得过程虽然有些波澜,但李宏宇的晋衔太子少师的圣旨还是顺利在内阁和司礼监都得以通过。

    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跟李宏宇是井水不犯河水,又因为哕鸾宫大火做贼心虚,自然不会从中作梗了,他可是听说了李宏宇把哕鸾宫的大火视为天灾,如果阻拦李宏宇进衔的话无疑是自寻烦恼,白白在朝堂上树敌。

    就这样,因为万皇帝和泰昌皇帝接连驾崩,以及一系列特殊的事件,特殊的时局使得年轻的李宏宇在数月之内从五品的官阶跃升到了正二品,进而成为了大明最为年轻的太子少师,同时也是最年轻的正二品官员。

    哕鸾宫的这场大火不仅使得李宏宇意外得以晋升官衔,同时也再度把李太后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市面上为此出现了众多的谣言,纷纷指责朱由校违背孝悌之道。

    再怎么说李太后都是大明的太后,而且还曾经抚养过天启帝一年,而天启帝竟然不顾母子之情将李太后赶到了冷宫里,而且还差点被烧死,其命运着实令人同情。

    更有甚者,说李太后在哕鸾宫大火一事后不堪受辱用三尺白绸悬梁自尽,被李宏宇好不容易从火海中救出来的朱徽追随李太后而去,投井身亡,并说出了“皇八妹入井谁怜,未亡人雉经莫诉”的悲怆语调。

    尤为令人感到震惊的是,市面上甚至传言哕鸾宫的这场大火是天启帝授意放的,其目的是向李太后寻仇,以报李太后昔**死生母之仇。

    总而言之,出于对李皇后的同情,市面上出现了众多对天启帝不利的言论,百姓们如何知道天启帝现在的苦衷,认为天启帝身为大明天子一言九鼎。

    殊不知年少的天启帝现在只不过有一个皇帝的名分而已,朝中的军政大权都在那些文武重臣手里,所发的圣旨都要经过内阁和司礼监的审核,而后才能发出,大明的君权还从未像现在这样衰落。

    以同样年少登基的万皇帝而言,他至少还有生母慈圣皇太后可以依靠,包括张居正在内对慈圣皇太后都十分恭敬。

    据记载,慈圣皇太后一直住在干清宫里辅佐万皇帝,直至万六年万皇帝大婚才迁至慈宁宫,陪伴万皇帝度过了人生中最困难的时刻。

    可惜的是,李太后不是天启皇帝的生母,又不像慈圣皇太后那样在朝中拥有自己的势力,故而轻而易举地就被从干清宫赶走。

    尤为离谱的一件事情是,市面上甚至传言,说天启皇帝已经十六岁,如果李太后留在干清宫的话会**宫廷,毕竟李太后不是天启皇帝的生母而且正当壮年又姿色艳丽,难保不会发生宫廷丑闻。

    李宏宇对市面上的那些传言是置之不理,他现在忙着辅佐天启皇帝处理政务哪里有时间理会那些闲事。

    在哕鸾宫大火的这场风波中,朝堂上处于被动地位的人自然要数东林党了,是东林党发动了闯宫事件,进而把李太后打倒,虽然他们获得了希望维持朝堂稳定的中立派官员的默许,但这并不代表中立派官员赞同他们这个举动。

    如今,哕鸾宫的大火使得舆论开始同情李太后,东林党的官员们自然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这使得东林党的人不得不进行反击,而反击的最佳方式就是攻击李太后,进而为闯宫事件寻求一个法理上的借口。

    一时间,京城市面上出现了大量对李太后不利的流言蜚语,皆为恶毒的污蔑之语,不仅有李太后殴打天启皇帝生母的宫廷秘闻,还有李太后小时候为了争夺糕点推倒邻家女孩的事迹,无不彰显李太后是一个权欲熏心的恶毒之人。

    不知不觉间,天启元年的春节逐渐临近,经了两场皇帝大丧的京城笼罩在了喜庆的氛围中,同时李太后的事情也愈演愈烈。

    东林党的人固然在想方设法地抹黑李太后,齐楚浙三党自然也没有闲着,不仅攻击东林党闯宫一事纯粹是为了一己私利,并且向外界散播李太后被逼离开干清宫后境况凄惨,力证李太后在担任泰昌帝的选侍时安分守己,恪尽职守。

    闯宫事件和后来的哕鸾宫大火由于都与李太后有关,故而后来被人们统称其为“移宫案”。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哕鸾宫已经被焚毁,李太后被天启帝安置在了慈宁宫里,住在了其中一座寝宫里,也算是得到了与身份相符的安置。

    经了哕鸾宫的大火,李太后对朝中政务已然心死,除了每天陪伴郑氏太皇太后喝茶下棋外就是吃斋念佛,感谢上天的眷顾,使得她和朱徽逃过了那场大火。

    原本,天启帝想让李太后住到清宁宫抚养朱由检,毕竟朱由检自五岁丧母后就一直是李太后抚养。

    不过因为李太后身陷移宫案的风波,故而天启皇帝不能那样做,毕竟在移宫案里李太后是虐待天启帝和朱由检的恶人,天启皇帝如果在案情未明之前贸然这样做,难免会受到外界的非议,东林党的官员们也会反对。

    因此,天帝帝唯有让泰昌帝的另外一位李姓选侍,也就是后世人所称的“东李”到清宁宫抚养朱由检,一直到东李逝世。

    由于李太后抚养了朱由检五年,故而朱由检登基后对李太后关照有加,并且出书回忆了幼时受到李太后关爱的种种往事。

    此时没人相信,李太后虽然因为移宫案而失势,但却也因此得以长寿,一直活到了八十多岁,在康熙年间才逝世。

    满清攻下京城后为了收买人心,同时也是那些投降满清的原大明官员的游说,满清朝廷优待了紫禁城后宫里的妃嫔,使得她们得以安然度过晚年。

    虽然这种阶下囚的滋味不好受,但作为女人们而且都是写上了年纪的女人们来说,她们又能如何呢?故而也算是不幸中的一件幸事。

    泰昌元年,腊月二十七晚上,李府。

    “宇哥哥,出了什么事?”秦月见李宏宇从宫城回来后神色显得有些凝重,于是给他倒了一杯热茶后问道。

    “章御史今日把闯宫案案子的结果上报给了皇上,皇上的脸上当时就阴沉了下来,不过还是御批恩准。”

    李宏宇品了一口热茶,无奈地向秦月一声苦笑,“他们竟然说圣母死前亲言跟李太后有仇,这实在是太过离谱,要知道当时皇上就在圣母身前服侍,若真有仇皇上岂会不知?”

    “啊!”秦月闻言顿时面露诧异的神色,她对宫中的事情也有不少了解,万万想不到章盛竟然会上如此离奇的一道奏章来。

    “圣母”自然指的是天启皇帝的生母,章盛找来了大量宫中的内侍和宫女来查证李太后在后宫为非作歹一事,那些被王安安排的内侍和宫女自然是不会说李太后的好话,纷纷证明李太后恃宠而骄,为人嚣张跋扈。

    其中最为重要的事情自然就是天启帝生母之死,天启帝生母原本也是选侍,后来因为生下了天启帝而被封为了“才人”,史称“王才人”。

    按照章盛的查证,虽然王才人位尊于李选侍之上,但因李选侍受宠故而其备受李选侍的凌辱,导致抑郁致死。

    有当时在王才人身边服侍的内侍和宫女作证,王才人临终前曾有遗言,说“我与西李有仇,负恨难伸”。

    本来,市面上还广泛流传天启帝从小亦受李选侍的“侮慢凌虐”终日涕泣,进而形成了惧怕李选侍的软弱性格。

    不仅如此,在市面上的流言中甚至还有天启帝的戏份,说天启帝十分痛恨李太后,说出过“选侍凌殴圣母,因致崩逝”以及“选侍侮慢凌虐,朕昼夜涕泣”的话来,令民间哗然。

    可这种事情根本上不了台面,否则就是冒犯圣颜,况且李太后有没有虐待天启帝,天启帝心知肚明,故而也没办法向天启帝提及,要不然无疑会激怒天启帝。

    为了消除市面上的这场因为李太后而闹得沸沸扬扬的风波,天启帝在权衡了朝堂上的局势后不仅御准了章盛的上奏,而且还做出了御批:“朕令停太后封号以慰圣母在天之灵,厚养选侍及皇八妹以遵皇考之意,尔诸臣可以仰体朕心矣”。

    天启帝的这道圣谕无疑使得“移宫案”的风波得以平息,以东林党人大获全胜而告终。

    不过,李宏宇很清楚“移宫案”只不过告一段落而已,明末三大案的余波一直持续到了南明灭亡,成为了朝堂上党争的工具。(未完待续。。)

第四百六十五章 得失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后,京城的百姓告别了纷扰不断的泰昌元年,迎来了天启元年的到来,纷纷期盼新的一年能有一个好的开始。

    在过去的一年里实在是发生了太多糟糕的事情,首先是万皇帝和泰昌皇帝短短三个月间相继驾崩,其次是接连爆发了红丸大案和移宫大案,然后是朝堂上纷乱的党争。

    李宏宇知道,大明在经了两百年后已经日薄西山,其衰败不可避免,而泰昌帝的英年早逝无疑加速了大明的灭亡,使得大明接连出现两位少年天子,进而导致了臣权对君权压制和牵制。

    在他看来,如果想要挽救大明于水火之中,首先要解决土地的问题,两百多年来皇族、勋贵、官员、有功名的士人以及军户占据了大量不用交税收的土地,民间豪族大户也在拼命地兼并土地并且想方设法地逃税,这才是大明灭亡的根源。

    毕竟,古代社会是农业社会,要想使得国家政权稳定必须要保证土地合理分配,避免土地集中在某些特定阶层手里,否者肯定会出现动乱。

    很显然,经了两百多年风雨后,大明的土地占有情况已经达到了足以使得社会崩溃的边缘,可各权贵阶层却展露出了贪得无厌的丑恶,还在拼命地兼并土地,丝毫也不管这样做带来的巨大危险。

    后世之人一说大明灭亡就会提到满清,认为是勇武凶悍的八旗兵灭了大明,不过李宏宇认为大明亡在了土地上,使得拥有土地和失去土地的贫苦百姓承受了沉重的负担,而那些占有大量土地的权贵阶层则轻松惬意。

    如果按照正统的说法,大明亡于大顺,当李自成率领大顺军进入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身亡后,大明帝国实际上已经亡了。

    南明不过是流亡的大明皇族建立起来的政权而已,满清灭亡的是南明,与大明帝国不能混淆一体。

    李宏宇正是知道大明积重难返,如果不解决土地的问题无法挽大明于水火之中,可土地作为古代最为重要的财富,李宏宇要想打它的主意谈何容易,恐怕届时会受到朝堂权贵的围攻。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李宏宇现在所能做的事情就是顺应史的潮流静待大明灭亡之日的来临,全力扩张势力以求将来自保。

    故而,李宏宇对京城的这些变化看得非常淡然,心境可谓波澜不惊。

    值得一提的是,天启帝在年前下发了圣旨,不仅认同了章盛的调查结果,而且还因为其母受过李太后的“虐待”而停了李太后的“太后”封号,让其在郑氏太皇太后的调教下悔过。

    与此同时,乐安公主朱徽交由“东李”抚养,搬去清宁宫居住。

    面对这个结果,已经看淡了人生功名利禄的李太后显得非常淡然,没有表露出丝毫的愤怒,她知道这并非天启帝的本意,如果她的名誉能帮上天启帝的话她并不介意。

    不过,当朱徽从慈宁宫被魏忠贤带走的时候,望着哭得梨花带雨的朱徽李太后禁不住落下了眼泪,现在在这个世上唯一能令她牵挂的就是朱徽。

    李太后自然想把朱徽留在自己身边,可很显然朱徽住在清宁宫比在慈宁宫能受到更好的照顾和教育,因此只能忍痛让她离开。

    离开之前,李太后担心朱徽嫉恨天启帝,于是告诉她自己的下场是咎由自取,至于事情的真相如何朱徽长大后自然会知晓。

    李太后自然不会想到,就在短短数年后她的名誉就被天启帝平反,进而得以跟朱徽再在一起。

    如果说在过去的一年里有什么值得李宏宇开心的事情,那么无疑是后金的内乱了,事件的主角是努尔哈赤次子、被封为大贝勒的代善和努尔哈赤的大妃阿巴亥,也称为“大妃事件”。

    与大明不同,由于后金生活环境恶劣,为了延续后代故而有收继婚习俗,也就是说父亲死后,儿子可以娶父亲除了母亲以外的所有女人。

    因此,年事已高的努尔哈赤考虑死后由大贝勒代善继娶阿巴亥,由于努尔哈赤的这一想法并不是什么秘密,故而不仅代善和阿巴亥知道,很多人也都清楚。

    万四十八年,也就是后金天命五年,阿巴亥的两个贴身侍女因一点小事发生了争吵并互相对骂放荡不羁,红杏出墙。

    此事恰巧让努尔哈赤小妃德因泽知晓,因此她就将此事向努尔哈赤进行了告发,认为有**宫廷的危险。

    于是,努尔哈赤命大臣调查此事,结果发现阿巴亥曾经同意其中一个侍女将一匹翠蓝布送给了其情人。

    努尔哈赤曾经制定过一条严格的禁令,所有的嫔妃不经其同意而给其他女人一匹布、一块缎子就是有意欺骗,如果是给男人布匹就是倾心于那个男人。

    这个侍女将一匹翠蓝布送给了其情人明显违反了努尔哈赤的禁令,因此,努尔哈赤下令处死了这个侍女的情人。

    原本,阿巴亥怜惜她的侍女赏给其一匹布送给情人只是一桩小事,可谁成想德因泽又进一步举报,说大妃阿巴亥曾两次备佳肴送给大贝勒,大贝勒接受后食之,而且还曾备佳肴送给四贝勒但四贝勒受而未食。

    除此之外,德因泽还煞她还揭发阿巴亥每天二三次派人去大贝勒家似乎商议要事,还有两三次甚至深夜出宫。

    努尔哈赤得知德因泽的举报后十分恼怒,认为大妃阿巴亥为了日后的地位与他属意的后金继承人代善幽会偷情,给他戴上一顶绿帽子!

    因此,努尔哈赤是勃然大怒,让心腹大臣对这起不伦事件展开秘密的调查。

    大贝勒代善是努尔哈赤的结发之妻佟佳氏所生,后金的四大贝勒之首,四大贝勒相当于后世的四大亲王,但又比亲王有权,由此可见代善地位的尊贵。

    身为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不仅经常代努尔哈赤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且性格宽柔,可谓深孚众望。

    故而努尔哈赤让代善统帅正红和镶红两旗,是后金除了努尔哈赤之外拥有兵力最多之人。

    努尔哈赤曾经说过,“俟我百年之后,我的诸子和大福晋都要交给大阿哥收养。”有意传位给代善,故而每当他出征或不在朝中的时候一些重大的军机要事都要先呈报代善。

    经过一番秘密调查,那名心腹大臣得出的结果是德因泽举报的事情全部属实。

    不仅如此,阿巴亥与代善之间还有更惊人的私密之情,据阿巴亥身边的女侍阿济根告密,阿巴亥曾经在家宴上打扮得花枝招展频频与代善眉来眼去。

    努尔哈赤闻之这个结果后勃然大怒,但一个是自己的大妃,另外一个是自己中意的继承人,事情一旦闹大影响甚重。

    故而,努尔哈赤还是忍了下来,毕竟家丑不可外扬,事情传出去的话对爱新觉罗家族和后金都大为不利。

    经过一番权衡后,努尔哈赤赏了德因泽,并且提升阿济根为小妃,让两人严格保密此事。

    为了惩罚阿巴亥对自己的背叛,努尔哈赤命令心腹大臣额尔德尼前去搜查阿巴亥私藏的钱物,在阿巴亥儿子阿济格家中搜出三百匹缎子等物。

    于是,努尔哈赤乃以大福晋窃藏绸缎、蟒缎、金、银财务甚多,定其罪,将阿巴亥赶出了王宫。

    此次大妃事件的真相如何已经没人知晓,使得后人对此是议论纷纷,产生了两大主流猜测。

    有一种观点认为,阿巴亥由于知道了努尔哈赤有了自己百年之后将其托付给代善的打算,这才与代善有了暧昧之情,想要找个靠山。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德因泽之所以告发阿巴亥是受到了皇太极的利用,以达到排挤代善并打击阿巴亥的目的,这样的话可谓一箭双雕,既使得代善在努尔哈赤那里失宠,同时也赶走了未来汗位的有力争夺者多尔衮兄弟。

    就这样,努尔哈赤一直宠爱的大妃阿巴亥黯然离开了后金的王宫,带着十五岁的阿济格、八岁的多尔衮和六岁的多铎开始了沉默而凄凉的生活。

    不过,努尔哈赤对风姿绰约的阿巴亥还是有感情的,同时也说明了阿巴亥有着很高明的手腕使得努尔哈赤念念不忘。

    冷静下来后的努尔哈赤意识到仅凭额尔德尼查出来的东西还不足以给阿巴亥定下与代善私通的罪名,意识到阿巴亥和代善很可能是遭到他人刻意的陷害,故而心中生有悔意。

    因此,天命六年,努尔哈赤在占领辽阳后召回了被赶走了一年的阿巴亥,将其复立为大妃。

    此次大妃事件,表明了后金内部为了争夺未来的汗位在进行一场激烈的争斗,这对大明而言自然是一个好消息。

    而对于李宏宇来说,则是趁机在后金内部布局的大好时机,他派出去的卧底正好趁着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潜伏下来,伺机而动。(未完待续。。)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13595/ 第一时间欣赏权驭大明最新章节! 作者:小黑醉酒所写的《权驭大明》为转载作品,权驭大明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权驭大明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权驭大明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权驭大明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权驭大明介绍:
万历四十五年,李宏宇意外成为了一个地方大族三房的大少爷,本能享尽荣华富贵却不料其名下的产业相继被族长恃强霸占。与此同时大明也陷入了内忧外患,关外的战事以及京城的党争使得大明帝国逐渐衰落。为了天下苍生,也为了自己和身边的人,主角决定踏上仕途。不过首先,他必须奋起反击,夺回被族长霸占的产业。作者QQ群366498349本书每天保底更新6000到7000,并且会不定时爆发,欢迎观看权驭大明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权驭大明,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权驭大明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