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明末好女婿TXT下载明末好女婿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明末好女婿全文阅读

作者:任国成     明末好女婿txt下载     明末好女婿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796章 江西见闻录(2)

    这队官兵只有百余,为首的是一个把总军官,人数虽然不多却极为彪悍,特别是为首的把总目光闪出现出凶厉之色,令人不寒而栗。

    官兵过来,不由分说的把衙役和士绅家仆分到一边,把流民们挡在身后。

    “这位把总大人,这些都是本县百姓,不听官府号令私自逃籍,已经违反了大明律令,本官奉县尊大人的命令,带人押解他们回去,不知您为何阻止?”

    带队的是一位身穿绿袍的九品巡检,硬着头皮对把总军官说道。

    “押解回原籍,你们是想让这些乡亲回去等着饿死吗?”把总不屑的骂道。

    “什么饿死?本县今年收成不差,绝不会饿死一个百姓!”巡检断然道,“相反,你虽是把总,军民却非一个系统,百姓们自然由地方官府管理,军队无权过问,更何况你们是江西的军队,如何能越境来到我南直池州府生事?”

    “说谁生事呢?”把总顿时翻脸道,“我奉江西总兵金鑫将军命令,巡查江岸严防流贼。这些流民拖家带口,我怀疑他们的身份不一般,说不定和西贼有些瓜葛。现在我要把他们带回九江去严查,巡检大人,你要阻止我执行军令吗?”

    随着把总的话语,他身后的官兵都擎起了刀枪,更有官兵把上好的弩弓端起,把上好弹药的火铳也端在手中。

    看着剑拔弩张的江西官兵,巡检脸色大变,而他身后的差役们更是连连后退,没人敢继续上前。

    “我家老爷可是进士出身,做过永州知府,这些贱民都是我家的佃户,我现在就要把他带走,我看谁敢阻挡!”巡检和官府的差役退缩了,却还有任不知死活,一个身穿长袍的管家模样的任叫嚣着,冲着把总喷着吐沫。

    “敢阻挡军务者格杀勿论!”凌冽的话语从把总口里说出,话音刚落,一支利箭射入了管家胸口。

    刚刚还叫嚣的管家仰面倒在地上,一支羽箭颤巍巍插在他的胸口,看到这种清醒,他带来的家仆们嚎叫一声,呼啦转身便逃,而官府的差役们一个个也抖若筛糠。

    “回去!”巡检铁青着脸扭头便走,抖动的双腿显示其紧张的心。差役们早巴不得他这句话,呼啦啦拥着他往回就走。

    张煌言看的目瞪口呆,动辄杀人毫不留情,他还是第一次看到这种情形。

    “你是什么人?”把总安抚了百姓们几句,走到了张煌言的面前,冷声问道,他早就注意到张煌言衣着打扮与众不同。

    “在下鄞县举子张煌言,欲前往江西。”张煌言拱了拱手,不亢不卑的说道。

    “原来竟然是位举人老爷,却不知举人老爷你到江西作甚?”把总微微吃惊,却也没有表现出多少恭敬来,而是继续盘问道。

    “所谓行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在下想前往江西观看西贼肆虐之后的江西是什么景象,也算是体察民情。”张煌言道。

    “您是举人老爷,将来注定是做官的,能够亲自体察民情知道老百姓的疾苦,比大部分官强多了。”把总脸色缓了下来,“不过江西初定,并不是十分的安全,你还是跟着我回到湖口,等我报知上面知晓之后再说吧。”

    张煌言点点头,同意了他的安排,心中却为江西官兵警惕性之高而感慨。

    此处距离江西湖口县已经不太远,约有四五十里,又行走了一个时辰,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一行人连官兵带流民在野地里开始宿营。

    张煌言注意到,这队官兵虽然只有百人,行军宿营却极有章法,行军时百人分成数队,有前哨有后卫,还有两翼。宿营时更远远派出了数个哨兵,然后才开始扎营。虽然百人,营寨却扎的有模有样,营地位于附近唯一高岗处,有士兵以刀斧砍伐了树木制作拒马寨墙,扎成了一个小小的营地,营地内是十来个厚布制作的帐篷,曾梅花状分布。

    用了一个时辰扎好了营地,虽然简陋却具备一定的防御能力,最起码防御普通的流民完全没有问题。

    按照这里是大明的腹地,江西的流贼已经被剿灭,现在又是九月的天气不算太冷,便是露天宿营也没有问题,根本没有必要这么麻烦的扎营。可张煌言从这队江西官兵身上却看到行止皆有章法、令行禁止的强军模样!一叶而知秋,从这些士兵身上便能看出,齐王陈越能够剿灭西贼、击败满鞑,并非侥幸!

    而随行的百姓们却不具备这种扎营的能力,只能在靠着官军营地的地方随意找了的地方露天宿营,不过有这样一支强军在身边,每一个百姓都心安的很。

    一夜无话,第二天一早一行人继续前行。张煌言走在把总的身边,经过攀谈之后渐渐熟悉了起来。

    把总姓周,原是平南军的一个普通总旗,这次击败了西贼之后,齐王陈越下令扩充军队,大批的西贼俘虏和江西百姓被招募入军队。军官缺乏,周把总在受到一个月的紧急培训之后,便由总旗升为把总,负责带领一百多官兵。而他属下的士兵除了少部分是原来的老兵以外,大部分都是江西青壮、西贼俘虏混编而成,经历了三个月的训练,这才派出来执行任务。

    才成军不过三月,便有了强军的模样,齐王不在江西,却仍能练成这样的强兵,看来齐王手下能人不少!张煌言暗自道。

    次日的中午,一行人终于到了湖口县城,早有等待的官吏迎出城来,把流民带走安置。

    张煌言站在湖口城外,看着狰狞的城墙,感到了极大的震撼。县城不大,城墙上却每隔几十部便有突出来的马面,犹如一支支尖刺从城墙上伸出,对着外面露出狰狞的面容,城墙是夯土砌成,外面包着砖石,而墙砖上到处都是暗红色的斑迹,刀箭劈刺的痕迹更是比比皆是,单从这城墙便能看出曾经发生过多么惨烈的战斗!

    “看到了吧,就凭着齐王命人修筑的这城墙,咱们挡住了西贼张能奇疯狂的进攻,十多万大军啊,没日没夜的进攻,尸体堆满的地面,鲜血成河流进了鄱阳湖中。西贼狂攻了月余,而湖口县城却安然无恙,一直撑到了齐王击败张献忠主力。”

    见张煌言为城墙所震惊,周把总得意洋洋的说道。

第797章 江西见闻录(3,4)

    新任湖口知县名叫沈正心,原本是军中百户军官,因为粗通文墨,为人机灵被暂委以知县之职。而县中其他佐官都是从湖口原本的胥吏中提拔。

    湖口经历过西贼的强攻,除了县城内的百姓尚存以外,城外的百姓死于战乱者甚多,特别是在贼军断粮的那些时日,城外方圆百里的村子都遭到了荼毒,粮食被抢大量的百姓或被残杀或饿死。战后统计之后,官府震惊的发现,县内的百姓竟然十不存一……

    遭遇战乱,百姓们自然无心种粮,便是种下去的庄稼也无人照看,秋收勉强收了一点粮食,好在人数少了吃的也少,毗邻鄱阳湖又有不少渔获,日子勉强过得下去。

    在齐王陈越的主持下,从其他地方购买的粮食源源不断运入江西,粮食不缺,是江西迅速稳定下来的主要因素。而湖口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人口的不足,城外大量的土地无人耕种。

    西贼的攻打使得城外乡下的士绅为之一空,很多土地已经无主,沈正心按照齐王府的指示,代表官府下令,所有无主的土地一律充公,一部分会作为军田分发给军中的士兵,有了田地这支由俘虏和江西流民新整编的军队便能迅速安下心来为齐王效命。民以食为天,在所有大明人眼里,土地才是立身之本,而拥有属于自己的田地是最最重要的事情。

    按照齐王府颁布的命令,普通士兵一律赏赐二十亩土地,军官依次往上递增,士兵有家人者土地可有家人耕种,没有成家的可由地方官府代管,招募流民耕种,收获的粮食一部分归士兵一部分归种地的流民,还有一部分作为税粮上缴官府。

    一下子,齐王属下所有士兵都成了地主,像一些千户官拥有的田地达百亩以上,副将总兵甚至拥有数千亩的土地。这样的待遇也使得西军俘虏、江西本地百姓踊跃从军,哪怕要经历严酷的军训和卖命打仗也甘之如饴。

    而靠着这种手段,齐王府迅速招募了士兵十五万之多,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练兵,而招募这么多新军并未花费陈越太多的银钱,甚至战后立功将士的赏赐也都赏赐的土地,这使得陈越手中缴获自张献忠的巨额银子根本没有用多少,也使得他有钱从其他省份源源不断购买粮食和其他物质。当然也使得江东江淮等地粮价上涨这便是后话了。

    士兵成为地主,流民负责为士兵耕种土地,收获的粮食六成归种地的流民,三成归士兵,一成作为赋税缴给官府,这便是齐王府经过考量之后制定的分配比例。流民虽然没有土地,可是能得到六成的收获要比他们给士绅们当佃农强得多,而若是家中青壮能够有幸被招纳入伍,便可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土地,这也是和江西相邻的池州百姓背井离乡来到湖口的原因。

    而对于士兵来说,虽然只能获得土地收入的三成,但他们本就有不薄的军饷,再加上土地的收入,顷刻间便成了富翁。当然对他门也有约束,凡是不听军令违反军纪导致被从军中开除者,所拥有的一切会顷刻间化为零。

    一切初创,虽然齐王府制定了详细而严格的规矩,可分发土地安置流民组织耕种,这一切事务实在太多,若按照原来官府的编制,紧靠县令县丞几个官员根本忙不过来。

    可是现在齐王府改变了江西的官制,在县以下又设了乡村两级政府机构。乡的主官称乡正,正八品官员,手下还有几个九品副手相助,负责一乡事务,村则有村长,从九品,最然是品级最低却也是正儿八经的官员,负责组织一村的生产事务。

    乡村两级官员都是直属于县的领导,官员们多有受伤退役的将士们充任。

    而为了监察这些地方官员,在县令以下设监察使,从七品官员,手下有数名监察,专门负责纠察官场纪律,查官员们不法事。监察使由上面直接委派,不受县令节制。

    听到手下军官来报一个举人来到了湖口,沈正心特意接见了张煌言,一番盘查之后确认了张煌言的身份,认为对湖口无害,便吩咐下去任其自便。

    而张煌言才得以在湖口境内自有活动,经过了数日的了解之后,越看越是心惊。因为湖口已经和其他大明情况完全不同!

    皇权不下乡是大明的特点,除了在县城设立官府以外,对广大的乡村朝廷完全处于放任状态。而乡村的主要力量便是士绅,所以乡村便是士绅们的天下,很多时候官府也不得不仰士绅们的鼻息,朝廷政令的施行也必须征得士绅们同意,否则根本无法施行,而官员们本就和士绅是一伙儿,入仕为官,致仕便是乡绅,既然是一家人自然不会相互为难。所以在大明绝大部分地方,官府和乡绅们沆瀣一气,受压迫的只有小民百姓,而且还无处伸冤。

    而湖口却和大明大多数地方完全不同,在这里官府直接设到了乡村两级,这使得官府能够直接管到每一户的百姓,下面的任何状态官府都能及时得知。

    掌控力强,官府的效率就高,官府的政令能得到及时传达,蒙蔽官府的可能性大大减小。

    当然这种情况需要的官员比原来多得多,可多出的官员都是胥吏以及退役的军官士兵,很多事情不需要读太多的书也能做好,村长乡正随便一个退役的士兵都能做的很好,根本不需要进士出身。

    张煌言可以想象,这种情况若是能持续两三年的时间,齐王对江西的统治将会深入到每一个偏远的山村,像流民暴动造反这样的情况根本不可能再发生!

    而若是全国都是这样的制度,那么朝廷的威严将深入到每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发生的事情官府朝廷都会及时知道,然后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哪里还会有闯贼西贼这么大规模的造反?

    当然这种制度对以往的科举是彻底的颠覆,因为需要的官员数量实在太多,每三年一次的科举选拔的进士远远不够,这可能也是齐王以胥吏退役士兵军官为官的主要原因。

    而若是什么样的人都能做官,读书人的地位将大大降低。所以江西制度推行全国恐怕很难,因为会受到全体读书人的彻底抵制!所以,江西巡抚阎应元的奏疏哪怕得到了坤兴公主的披红同意,却也被六科给事中进行封驳。

    所以,自己所认识的沈正心等齐王委任的官员根本得不到朝廷的承认。可是等到科举之后,等到朝廷委任的进士官到了江西,那至少要到年后,齐王委任的这些官员已经任职将近一年时间,统治早就深入人心,再不是几个进士官所能更改,到时恐怕又是一场博弈。

    而和江西现在的制度相比,大明原来的制度实在是太粗陋。而能想出这种办法制度的齐王陈越,让张煌言内心更加的佩服了!

    当然,熟读史书的张煌言也知道,江西施行的这种制度分明的借鉴的秦汉旧制,在秦汉,乡有有秩蔷夫,游缴,里有里长,亭有亭长,朝廷对百姓的管辖深入到了每一个乡村,这才有秦汉的强盛!

    而大明皇权不下乡,把广大的乡村完全丢给了乡绅们,在百姓们的心中,乡绅要大于官府,这导致朝廷统治基础薄弱,再加上乡绅们依仗功名肆意兼并土地还不需要缴纳任何赋税,朝廷对这种情况根本无力阻止,因为官府本就是乡绅们的一员,长久下来,大部分的土地聚集在乡绅的手里,朝廷的收入连年下降,朝廷穷百姓穷,独独富了乡绅们,这种奇葩的景象前所未有!

    身为士绅的一员,张煌言对这种情况知道的最清楚,因为他父子都是举人的身份,在鄞县也算是有名气,他家的田地虽然不多却也有上千亩,都是附近的村民投献而来,不收都不成。

    一县的赋税有定数的,不交赋税的多了,这些逃避的税银只能加在无权无势的小民头上,导致贫者愈贫,便是富裕的江东,也有无数的百姓嗷嗷待哺,张煌言所在的鄞县属于宁波府,山地多平地少土地贫瘠,有着众多活不下去的百姓或者违禁出海,或者避入四明山区为匪。

    而按照江西这种制度,根本就不会再有跨州连县的大乡绅,因为即便是江西活下来的乡绅,要想继续拥有以往的田地,必须提供以往的地契证明,而根据朝廷的制度,一个举人最多能有400亩的免税田,进士最多可以有2000亩,超过了这个数目便是非法。而在以往,哪怕投献到士绅们名下的田地数目太多,官府们也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他们自己就是既得利益者,根本不会为难乡绅们。

    可是现在却不同,历经战乱的江西,士绅们的力量降到了最低,齐王府的力量到了顶峰。你说这些田地是你的,哪怕你有田契在,而按照朝廷制度,你一个举人只能拥有400亩的免税田,超出这400亩的田地你先把往年的田税补上再说,偷税漏税必须得到惩罚,再惩罚个两三倍,光是补缴惩罚的足以让一个士绅倾家荡产!

    一开始还有乡绅仗着自己的功名以及朝中当高官的家人硬顶,可是现在的府县官员却不是进士出身了,胥吏们还好说,对乡绅们有本能的畏惧,可丘八们却不同,他们只听齐王府的号令,说抄家便抄家丝毫不含糊。

    而随着第一批乡绅被抄家查出之后,其他的乡绅也都老实了起来,一个个忍着心痛吐出来了自己霸占的田地。而没了田地,自然养不起太多的仆役丫鬟,没落下去也就是一两年的事情。所以,只要江西现在的政策能够持续下去,用不了几年,士绅们在江西的存在感会被虚弱到极限。

    而官府陡然间增加了上千万亩需要缴纳田税的耕地,便是每亩只收一斗粮食,每年也增加百万担的税粮!当然,官府的税收不止一斗。

    而多出来的田地,一部分被赏赐给立功的士兵们,其他的则招募无地的百姓耕种,征收税粮一律按照三成,再加上人头税也就是四成的样子,这已经比往昔的负担渐少了一半,所以才有邻省的百姓纷纷来投。

    当然江西的新政严重损害了士绅们的利益,也导致了朝堂上愈演愈烈的争斗。对自己土地被官府夺占,出身江西的官员拿不到能摆在台面上的理由,便只能攻击齐王以及江西巡抚违反祖制不该让胥吏丘八当官。而其他官员也生怕陈越会把这种制度在其他省份施行,开始了联合进行抵制,才有了封驳事件。

    想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张煌言只能喟然长叹,江西制度的优越性显而易见,官府的控制了不仅极大的加强,朝廷的税收也必然大为增加,这样的制度却受到了文官们的集体抵制,谁在为公,谁在谋私?已经不需要多说!

    当然,这种制度施行起来太过艰难,在经过战乱的江西尚可,根本无法推行到其他地方,因为其他地方的阻力远大于江西。哪怕是齐王现在正在得势,正如日中天!

    两百多年的科举制度造就了士绅们在大明根深蒂固的势力,并非一个人能够轻易掀起,除非那个人真的拥有翻天覆地的力量,可以把所有士绅都打到连根拔起。而现在的齐王陈越并不具备这种能力,否则面对给事中们的封驳他不会妥协。

    在江西转了一大圈之后,张煌言对江西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的了解,这才起身离开了江西,乘船顺江而下赶往南京,距离科举开考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而就在这时,朝廷又发生了一件大事,直接影响到了张煌言的科考,进而影响了他一生的命运。

    ps:四千字大章

第798章 武备学院

    九月初,齐王陈越上奏,请立武备学院,面向全国招收学生,一经录取便赐予七品武职,两年毕业之后立刻补充进入军队,担任中低级军官。

    “大明军制发展到如今,卫所已经不能为军队提供合适的人才,任人唯亲、兵为将有使得明军战斗力越来越差。军中军官没有经过系统的军事素质学习,也导致军官们能力良莠不齐,有骁勇善战者,更多的却是只凭一腔血勇之气作战。顺者一往无前,逆者一溃千里。

    成立武备学院,由军中通晓战术者担任教练教谕,教授军官们战术战斗之技巧,教授军略,让其知晓为何而战为谁而战?培养更多有能力忠于大明的军官……”

    齐王陈越的奏疏递到了内阁,诸大佬轮番阅读之后,各有心思。

    “齐王之策利国利民,若是能施行下去,军官自武备学院出,自然会对朝廷忠心,而经历过系统的学习的军官,军事素质自然大大超过他人,用不了多久,便会为我大明培育出一大批的优秀军官,军强则国强,如此我大明中兴为时不远!”阁老王寅率先说道。

    高宏图却摇头反对,“本阁虽然不知兵,却也知道军队打仗打的是士兵的勇猛士气,是主帅的统军之能。军中的丘八还要读书,真是闻所未闻!”

    路振飞咳嗽一声:“高阁老你既然不知兵就不要多说!齐王不比你懂打仗?他如此提议自然有其用意。军中打仗从来就不是这么简单,勇猛士气是需要基础的,粮秣、器械、盔甲,是否训练有素,这些都是决定士气的重要因素。

    主帅能决定一场仗怎么打何时打,具体的作战却还要士兵们去做,而军官的能力与否起到决定因素!”

    高宏图知道若论军略自己辩不过路振飞,便转开话题:“开武备学院不需要银子吗?按照齐王的奏疏,凡是被武备学院录取,以后一切花销都是朝廷负责,兵器盔甲,粮食,还有每月的饷银,教练教谕的薪水,这都是一笔庞大的开销。朝廷从哪里弄这些银子来?”

    “哼,这些不需要你操心,齐王自有定夺!”王寅冷笑道。

    “你……”高宏图指着王寅就要发怒,却被史可法摆手制止。

    “钱阁老,此事你怎么看?”史可法笑着对钱谦益道。

    自从重新入阁以后,钱谦益表现的非常老实,除了自己负责的一块儿,能不开口他就不开口,身为次辅很没存在感。

    见众人的目光都看向自己,钱谦益不得不说话了,“老夫以为,齐王的提议很有道理,开办武备学院,若能成功的话,会使得官兵的战斗力大大提升,只有军力强了,才能内剿流贼外拒鞑虏,才能收复国土大明中兴。

    老夫以为,齐王他是大都督,掌管着全**队,有是百战百胜的名将,其思虑自然有他的道理,我们既然不懂军事,理应信任齐王。”

    史可法深深的看了钱谦益一眼,点了点头。

    内阁的五人,三人都倾向于通过齐王的奏疏,高宏图虽然反对,却也无可奈何。而首辅史可法很想反对,却说不出反对的理由,只能叹息着通过了。

    王寅路振飞笑着离开了史可法的值房,钱谦益也要跟着离开时,却被高宏图一把拉住,挥手令值房里属吏都出去,然后关上了房门。

    “钱牧斋,你什么意思?难懂你看不出陈越的意图?若是武备学院成立,必然操纵在陈越手中,院长一职非陈越莫属!以后大明的军官俱从武备学院出,所有军官都是陈越的学生,其在军中的势力一时无两,岂是社稷之幸!”

    钱谦益脑袋努力的后仰着,避开高宏图说话时喷涌而出的口水,苦笑道,“这种情况我岂能不知。可是那都是以后的事了,眼下大明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剿灭流贼赶走满。这些事情离不开齐王,即便没有武备学院,难道咱们还能阻挡齐王在军中的势力不成?

    现在大明内忧外患,朝廷内部不能再起争执了,文武之间应该和衷共济才是。”

    说着钱谦益把目光看向史可法,“元辅,上次江西巡抚的事情咱们和齐王已经闹得很不痛快了,上次齐王算是退让了一步,并没有对封驳说什么,咱们不能得寸进尺啊!”

    “上次,还说上次,”不等史可法说话,高宏图怒气冲冲的道,“给事中们是封驳了江西巡抚阎应元的奏疏,可是齐王他干了什么钱阁老你不清楚吗?这两个月来,江西大肆查抄士绅们的田地,抄家下狱每天都在发生,整个江西的士绅哀鸿遍野,若是没有齐王的授意阎应元他敢这么干吗?”

    “高阁老住口!”史可法怒声制止道,“这次的事情便说这次,别扯到其他地方!”

    江西的事情史可法自然知道,高宏图说的不差,可高宏图没说出来的是,阎应元查抄士绅们的地都是有法可依有理可循,便是史可法这个首辅也说不出什么。

    士绅们违法接受投献的土地在在大明已经很是普遍,一个举人一个进士能享受多少免税田都是有成例的,现在几乎所有士绅名下的田地都远远超过了免税田应该有的数目,这么多的田地不缴纳赋税,只能有普通小民来承担应有的税额,这等于是**裸的从小民身上抢劫,等于是占国家的便宜。这种事情根本没法拿到台面上说!

    大明现在的忧患所有人都看在眼里,来自士绅们土地兼并便是其中最大的一个,但所有人包括史可法这个首辅都全无办法,因为不可能自己对着自己动刀。也只有陈越这样的人敢这么干,这让史可法心里隐隐有些欣慰。若是大明所有的士绅都把非法接纳的田地吐出来,大明朝廷又何至于如此贫困,小民又何至于被逼得造反?

    “哼!”高宏图弄气冲冲的摔门而去了。

    “牧斋兄莫怪,高阁老他脾气就这样。”史可法苦笑着解释道。

    钱谦益摇摇头,也拜别了史可法离开了首辅值房。

第799章 又封驳!

    内阁通过之后,坤兴公主当然没有异议,坤兴公主下旨,由齐王陈越全权负责,筹备武备学院,面向全**户、百姓招募学员,开办的银子由户部提供一部分,其他的则由齐王自筹。

    然而圣旨刚刚颁布,再一次受到了给事中们的抵制。

    上一次成功封驳之后,齐王陈越和监国公主也都没坚持,这使得这些给事中士气大振,以为齐王也不过如此。

    而这两个月来,江西“哀鸿遍野”,江西巡抚阎应元的“倒行逆施”更使得朝中的御史、给事中等言官群情愤愤。朝中江西出身的官员为数不少,其中御史便有好几个,给事中马嘉植便是江西人,江西的情况让这些江西出身的官员忧心如焚,纷纷上奏弹劾江西巡抚阎应元,而奏疏递到了内宫却都被监国公主留中不发,如同石沉大海一样。这些官员自然不甘如此,便纷纷串联试图制造更大的声势。但内阁首辅史可法虽然有些同情他们,却根本不愿为之出头,这些人也全无办法。

    所有人都知道阎应元的后台是齐王陈越,可却没人敢直接把矛头对准齐王,陈越的无上威望,手中掌握的军队,以及锦衣卫让他们噤若寒蝉。

    而现在,成立武备学院的圣旨一下,让这些人立刻找到了借口。

    “我大明本来就有武举,每年选拔的武举人武进士为数不少,何必再成立什么武备学院空耗国帑?”

    “成立武备学院的经费一部分由朝廷负责一部分齐国公自筹,如此说来武备学院岂不是齐国公的,招进的学员岂不是齐国公的私人,至陛下至监国公主于何地?齐国公此举分明有图谋不轨之嫌疑!”

    “监国公主年幼不同政务,咱们身为御史给事中不能看着她被被人蒙蔽,必须上疏对她言明此事的厉害!”

    “封驳,必须封驳,成立武备学院绝对不能通过!”

    一开始一些江西出身的官员鼓噪,然后便去劝说六科的给事中们,而两个月前刚刚经历了一场成功封驳的给事中们有些得意忘形,不顾尚有理智的同僚如陈子龙的劝阻,执意要再次行使封驳权。

    于是,刚刚颁布的这道圣旨还未下发下去,便被六科给事中给封驳了。

    史可法得知消息之后连忙赶到六科廓劝阻,兴奋上头的给事中们现在连史可法的话也不愿听了......

    “事关军国大事,岂能肆意妄为!六科的人这次太草率了,必定惹怒齐王。”史可法对高宏图道。

    高宏图摇摇头,不以为然,“给事中们行使的是朝廷赋予他们的权力,齐王恼怒又能怎样?再说,设立武备学院本来就有诸多不妥之处,岂能说设就设?”

    惹怒齐王又能怎样?史可法摇摇头,他知道后果会有多么严重,可现在事情已经脱离了他的控制,他也无可奈何。

    ......

    “一帮鸟人真把自己当做盘菜了!涉及到军国大事的圣旨也说封驳就封驳,他们以为自己是谁?这样的话,以后本王任何一项举措他们都能封驳了!”

    齐王府,陈越闻信暴怒。

    顾君恩摇摇头,简直有些不知道该说什么好,这些人不知道是愚蠢还是脑残,竟然什么事都敢干,触陈越的一次逆鳞也就罢了,竟然继而连三的触及。

    “要不,请监国公主继续下旨,让他们接着封驳,三次之后他们将不得不辞职。”顾君恩献计道。

    “公主的脸面岂能让他们接二连三的削?再说这事他们分明就是针对本王,让本王躲在公主的屁股后面,岂不是笑话?”陈越摇头道,“一帮只知道舞文弄墨耍嘴皮子的鸟人,本王随笔伸出一根手指也能碾死他们!来人,去喊刘能过来!”

    见陈越已经拿定主意,顾君恩便不再劝,这帮御史们接二连三的挑衅,也是时候给他们一点颜色看看了。

    锦衣卫提督刘能很快来到齐王府,顺便说一句,朝廷封赏有功将士的圣旨早就下了,刘能火烧西贼粮草为击败西贼立下了大功,因公封武平侯,升为锦衣卫提督,依然掌管锦衣卫。所以现在的刘能也有了侯爵的爵位。

    刘能到了之后,陈越立即对他下令,命令锦衣卫立刻收集那些涉事给事中们的罪状,实施抓捕。

    一场腥风血雨立刻展开,锦衣卫缇骑四处,数以十计的御史言官被抓捕抄家。对这些人,锦衣卫早就在收集他们的罪状,便是没有罪状也安个唐王同党的罪名进行抓捕。

    数十名御史给事中被抓,顿时使得朝野震动,兔死狐悲之下,文官们纷纷罢朝,聚集在首辅史可法的府邸外,要求史可法为被抓的官员出头。

    “言官们风闻奏事本就是他们权力,给事中行使封驳权也是他们的职责。齐王有什么权力指挥锦衣卫对他们实施抓捕?若是这样,吾辈官员还有什么自尊可言,只要和齐王意见向左便会被抓入锦衣卫大牢,我们这些官当着还有什么味道?”

    史可法身为首辅,是百官之首,这个时候也不得不为他们出头,否者再无威信可言。他亲自来到大都督府,面见齐王陈越。

    “齐王,你这次做的有些过分,大规模抓捕给事中言官,这在国朝二百多年绝无仅有。你必须立刻马上放人!”史可法义正辞严的对陈越道。

    “哦,这事元辅您应该找锦衣卫提督刘能啊,是他抓的人,怎么找到本王这里来了?”陈越似笑非笑的说道。

    “明人不说假话,齐王,刘能为何会抓人咱们都心知肚明。齐王,老夫想告诫你一句,你这样已经惹了朝中众怒,若是不放人的话,恐怕会有大量的官员辞官不做,老夫我不能营救手下也无颜继续留在台上,恐怕以后的朝廷只能齐王您自己玩了,不过到时肯定不会再有人和您作对。”史可法冷冷的道。

    “呵呵,威胁本王吗?”陈越笑了,“当初李自成攻下北京的时候,本王也恰逢其会,当时大顺的吏政府刚刚开门,无数的大明官员哭着喊着请求大顺接纳,其中便包括六部尚书阁老重臣!

    对大部分文官来说,十年寒窗为的便是当官发财,本王的作为虽然有些过分,但比得上李自成吗?本王就不信,这朝中的官员都会辞官而去!这大明什么都缺,就不缺愿意当官的人!”

    “你!”史可法脸色一下子涨的通红,气的浑身发抖,陈越的话隐隐然也把他包括在内。

    “老夫这就向监国公主请辞,这首辅便由齐王你来做吧!”

    史可法说罢转身便要走,陈越淡淡的话语从他身后传来,让他一下子又停下了脚步。

    “史阁老啊,您可是首辅,本王随便几句话您便辞职,难道您这首辅是给本王做的不成?难道这大明的天下在您眼里还比不上受委屈的几个御史给事中?”

第800章 妥协

    孔夫子有句话“唯女子和小人最为难养也!”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他的后世传人,文官们这些时日的嚣张让陈越意识到,自己前些时候对他们太好,太纵容了。

    提兵入京这么大的事情竟然没有杀几个官员,对涉及到唐王一案的官员们也都轻轻放过,这让他们以为自己好欺负,越发的蹬鼻子上脸了。

    “元辅你看看吧,这是锦衣卫调查的证据,一桩桩一件件都是有据可循!”

    陈越走上几步,把一叠纸塞进了史可法的怀里,对他道。

    史可法翻阅着手中纸张,震惊的发现都是那帮被抓的御史言官的罪证记录。

    “给事中马嘉植,担任广东巡按期间,收受贿赂达五万两之多,包庇犯下杀人灭门罪名的当地豪强,其吉安老家打着他的名义强占百姓土地达一万亩之多,其兄弟欺压乡里无恶不作百姓们苦不堪言,其不过是一个七品给事中便如何横行霸道,还有脸作为言官在朝中指手画脚?”

    “御史冯志晨,初为湖广知县,崇祯十年,张献忠带兵洗掠湖广,冯志晨弃城而逃,按照大明律丢掉城池当罢官问罪,冯志晨却走通当时温阁老的门路,把丢城的事情瞒了下来,调到四川做县令,然后竟然由当上了给事中。似这等无能的官员,有何脸面立足于朝廷?”

    在史可法翻阅之时,陈越冷笑着说着,“元辅,这一桩桩可并非本王瞎编,都是有据可循的,只要按图索骥对他们审讯,谁都逃不了罢官问罪的下场。本王就是好奇,这些人自己屁股都不干净,谁给他们的胆子对军国大事,对本王指手画脚?”

    史可法脸上的愤怒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脸的苍白和无奈。

    因为他深深的知道,大明到了现在的境地,文恬武嬉绝对是其中一个原因。烂了,整个官场都烂透了。若是一个个的追查,满朝文武没有几个人是干净的。

    “齐王,我想知道你到底想怎么办?是要把朝中这些官员一个个罢职吗?”史可法问道。

    陈越摇摇头,“水至清则无鱼,本王也不想对这些人赶尽杀绝,但他们做的实在过分!武备学院关系着大明能不能组建精锐的军队,事关大明的命运,这件事我不允许任何人指手画脚!”

    史可法点点头:“我答应你,以后武备学员的事只你一个人说了算。”

    事情发展到现在,史可法也不得不妥协。陈越说得对,他这个首辅是大明的首辅,所作所为都应为了大明,而不能被私人感情左右。

    武备学院的事情从长远来看肯定有益于强军,而大明若是真的能训练出太祖成祖时那样强悍的军队,外辱内贼又何足道哉!

    至于陈越因此在军中势力大涨,他本就是开府的大都督了,名义上全国的军队都有权调遣,即便没有武备学院也会有其他手段。

    陈越点点头,“我会让刘能把这些人转到大理寺,由大理寺负责审讯问罪。”

    政治是一门妥协的艺术,既然史可法已经服软答应不再插手武备学院,陈越也就没必要赶尽杀绝。把所有文官赶出朝堂全部换自己人,看起来很爽,操作起来难度太大,陈越手下既没有这么多的人手也不愿忍受朝堂动荡这个风险。

    西贼已经不成气候,可还有福建郑家,山东吴平还在苦苦挡着满的进攻,这些重要的事情陈越还都没有处理,哪里有时间和朝中这些文官们扯皮!

    只要他们以后肯老老实实的,陈越也不愿发飙。当然这些涉事的御史给事中们,肯定是不能留在京中了。罪名轻的贬黜出京随便找个偏远的地方当县令,罪名重的最低也得罢官回乡。史可法身为首辅,应该知道事情该怎么处理。

    “元辅,如何了?”史可法刚从大都督府出来,便有等待的官员焦急的问道。

    “如何了?”史可法冷冷一笑,“齐王答应,这些人会由锦衣卫移交大理寺!”

    “好啊。”众官员皆欢呼了起来,以为齐王陈越再次妥协,大理寺是文官的地盘,有大理寺处置还不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好?看看这些吧,”史可法把写着犯事官员的罪证扔到了他们怀里,转身而去。

    ……

    张煌言从江西回到京城,见到的便是这样一副情形。涉事的几十个御史给事中正在大理寺受审,没人捣乱,设立武备学院的事情已经正式通过。

    武备学院?张煌言若有所思,若是真的按照塘报上所说设立这样一座专门培养基层军官的学校,毕业的武学生全部编入军队作为中坚,整编出一支强军不成问题。

    而有了大量武学生作为中坚,可以轻易的扩编出一支又一支的军队。若是朝廷再能做到粮饷充足军械不缺,别说什么流贼,便是击败满横扫草原也是轻而易举的事。

    张煌言并非一般的举子,他一直以来对军略很感兴趣,戚继光的几本兵书都看了不止一遍。可看的兵书越多,感悟也就越深。对‘兵者,国之大事’这句话也就了解的更加深刻。

    出兵打仗从来不是容易的事情,士兵的训练士气暂且不说,光是后勤补给便是一个很大的学问。一支军队出兵每日的消耗有多少应该携带多少粮食,箭矢、火药等易耗品应该携带多少,辎重如何运输才能跟上行军的速度,还有行军路线的选择,每日行走多少里,这些都需要仔细考虑。

    特别是军队数量一多,考虑的因素也就更多,一支千余人的军队和数万大军完全不一样。

    而现在大明的很多军队之所以屡战屡败,就是因为将领都是粗人,根本不考虑这些。很多时候出兵还未到达目的地,粮食已经用尽,这个时候或者退兵,或者就地抢劫,哪里还有士气可言?

    而相比于明军,满的组织力要强得多。

    若是所有的军官都经过系统的培训,都能掌握军伍中的基本知识,军队的战斗力能提高的何止一星半点!

第801章 张煌言的选择

    经过仔细考虑之后,张煌言心中生出一个念头,那便是放弃两个月后便会进行的科举,转而考入武备学院学习。

    在张煌言看来,大明并不多他一个进士一个文官,而需要的是能够领兵打仗的统帅。齐王陈越虽然厉害,可是大明现在也只有一个齐王。

    现在齐王担任大都督,位居朝堂,总不能以后每一场仗都需要齐王去打!而齐王属下将领虽然很多,可在张煌言看来,除了阎应元以外,能独当一面统领大军的根本没有几个。勇将不少,缺乏帅才!

    而张煌言自己本来就对军略感兴趣,相对于考上进士当一个县令之类,他更愿意带领军队决胜沙场。

    张煌言的理想是扫清寰宇中兴大明,而现在看来,要想中兴大明,先把满歼灭才能谈得上。

    不知道是有意还是巧合,齐王陈越决定,把武备学院入学考试的时间定在了十一月初九,恩科开考的同一天。

    而武备学院报名资格很简单,只要年龄适合的大明人士,不限军籍还是民籍,只要你有志于军伍即可报名。而只要被录取便会授予七品武官的待遇足以让很多大明百姓心动。

    虽然大明有好男不当兵的说法,可是这并不是兵而是官!若不是文贵武贱的传统,七品武官在品级上已经和县令同级了。

    当然,令张煌言心动的不是武备学院的待遇,而是他真的准备系统的学习军事知识,投笔从戎做一个带领千军的统帅!

    ……

    “什么?你要放弃恩科报考武备学院!”陈子龙长大了嘴巴,震骇久久不能闭嘴。

    自从一个多月前和张煌言意见不合吵了一架后,张煌言离开了陈家,陈子龙事后仔细回味之后,心中很是后悔。

    多年的好友岂能因为一时意见不合便决裂?而自己的看法又岂能全部加在好友身上。

    陈子龙知道张煌言是个君子,和自己辩驳也绝非为了私利,更多的是为了大明的命运前途。反而自己,考虑的却更多,掺杂了不少其他因素……

    后悔之后,陈子龙便出去寻找张煌言,却打听到张煌言离开了南京去江西去了。

    作为张煌言的知己,陈子龙第一时间便明白了张煌言的用意,那是要亲自去江西游历,观看江西之政是好是坏,看看齐王以胥吏、丘八为官治理江西治理的到底怎样?

    于是,陈子龙便让家仆时时打探张煌言的情况,得知他回京之后第一时间找上门来,谁知却听到了这样一个劲爆的消息。

    张煌言竟然要放弃恩科,放弃身份高贵的进士武官,竟然要考那个什么武备学院去当丘八,这让陈子龙简直无法接受!

    “懋中兄,我辈读书人追求为何?”张煌言没有辩驳,突然问道。

    读书追求什么?对大部分人来说当然是要做官发财了。可是对陈子龙张煌言这样的人,当然早就超越了做官发财这么低级的追求。

    “当然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了。”陈子龙几乎不假思索道。

    出自《礼记.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几乎是所有读书人时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儒家的理想追求。当然很多读书人考中了进士做了官以后,早就把这句话抛在了九霄云外,想的都是自己的前途,想的都是如何发财。

    而对陈子龙来说,他和其他官员不一样的地方便是,他从来没有忘记过这句话,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的理想。不过陈子龙也知道,张煌言之所以会问出这个问题,肯定意有所指。

    张煌言微微颌首,“懋中兄说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是我辈读书人毕生的追求。

    可是不论是《大学》还是《论语》,里面并没有文贵武贱之说。先圣说的可是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御可是属于武的范畴,而数在军中用处更大。

    先贤讲究君子六艺,秦汉隋唐的读书人也多能出将入相,统带兵马等闲事。而到了我大明,读书人便变成了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样子,早已偏离了圣贤的教诲。

    现如今我大明内忧外患,煌言以为,多一个进士文官不多,少一个也不少,而现在我大明更缺乏能统兵打仗决胜千里之人。齐王肯定已经意思到了这个,这才举办武备学院,为我大明培养更多的军事人才。

    煌言不才,也愿统帅大军驱逐鞑虏决胜沙场,便是马革裹尸也是人间快事,好过一生庸庸碌碌。”

    张煌言的话铿锵有力,竟然使得陈子龙愣了好大一会儿才反应过来,随即而来便是叹服。

    像张煌言这样敢作敢为不为名利的读书人,是越来越少了。

    “玄著贤弟之志子龙知矣!”陈子龙拱手叹服道,“可是带兵打仗不一定要入武备学堂当武将,考中进士以后同样可以带兵。远的卢象升、孙承宗等大帅督师,近的湖广巡抚堵胤锡,哪个不是进士出身书生领兵?”

    事关张煌言的前途,身为其好友陈子龙不得不再次劝说。文贵武贱的传统毕竟在,他不忍心看到张煌言放着好好地进士不考,误入歧途。

    “书生领兵是可以,可却无法知道军中详情士兵疾苦,卢督师孙督师兵败身死便是证明。当然懋中兄会说,两位督师之败非战之罪,可是我想问一句,若是换做是当年的戚少保领军,还会不会有此大败?”张煌言问道。

    戚少保便是名将戚继光,其一生南平倭寇,北拒蒙古,未尝有过败迹,若是换做其带领戚家军对付流贼,自然不会失败,这点陈子龙无法否定。

    “戚家军只数千人,却战无不胜未尝一败,以少胜多,歼敌成千上万自己损失寥寥无几。

    戚少保靠的非是战略多高明,而是真正的军强。只有深入军队,熟悉士兵的训练战技武器使用等等,才能真正练出一支强兵,而强兵才是战胜的真正本钱。

    至于书生领兵运筹帷幄决胜沙场,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根本就是无水之萍!”

    听着张煌言淡淡的话语,陈子龙知道其意志坚定再不可劝。

第802章

    张煌言不知道的是,在他离开江西之后,十月霜降,江西的士兵们帮着种下了越冬的小麦之后,便开始了集结。整个江西原来的士兵、新募的军队,即便萧冰带着五万大军进入了湖广以后,还有着二十多万军队,分驻在各府,其中以南昌和九江两府驻军最多。

    各部的官兵接到的都是集中操练的命令,麦子种上以后,整个冬天都是农闲季节,进行大规模的操练也很正常,不过在有心人的眼里,肯定有重要的事情要发生,毕竟齐王陈越不可能半年的时间不做任何动作,就是不知道这次的目标是谁?

    南京,张煌言放弃恩科改考武备学院的事情传了出去,引得士林众人纷纷侧目。

    张煌言身为浙江举子,同窗同年甚多,当即便有无数的人前来规劝,奈何张煌言吃了秤锤铁了心根本不听人劝,只能叹气离去。

    武备学院的事情由大都督府全权负责,自从陈越开府以后也没闲着,仿平南侯幕府的先例,在大都督府建立诸司,杨正平、钱枫林等东番岛上诸心腹都召回了南京,现在东番岛只留陈默坐镇,辅以一帮官员佐吏。

    东番岛兵力还有一万多,又有平南棱堡坚城,以及数十艘三桅福船,安全方面不成问题,现在岛上移民二十万余人,一半是山东移民,一半是舟山渔民以及从福建过去的闽南人。而东番岛又施行的是全民皆兵,是要适龄男子一年必须参加三个月的军训,动员起来再召集两三万军队不成问题。现在陈越封王官职大都督掌管大明军队,陈越借郑芝龙个胆子也不敢明着挑衅,东番的安全方面并不担心。

    原本陈越对崇祯和朝廷失望之余打着开拓海外的主意,没想到离开不久大明便出了这么多的事情,不得不回来带兵。而封王当大都督更是意料之外的事,不过既然做到了现在的位置,陈越的目光只能首先放在国内,等到平定大明之后再以举国之力开拓海外不迟。

    被陈越召回来的不仅钱枫林杨正平等人,出了造船作坊以外的整个军械司工坊也都搬了回来。舟山东番地理偏僻,原料物质供应不足严重影响了军械的产量。既然现在陈越掌握了南京,当然要把工坊设在南京了,以为不论是原料还是人工都要比舟山东番方便百倍。而陈越更是打算在原来军械司的基础上,整合南京原有的工坊,把规模迅速扩充,大规模生产,以装备越来越多的军队。

    五月陈越进入南京以后,七月份舟山和东番的人和物质便陆续撤到南京,现在工坊早就建设好,正在加班加点的生产,军械司潘学忠、陈于阶、鞑官安东尼等人忙的不可开交。

    而杨正平被陈越上奏朝廷加了左都督的官阶,在大都府任战训司司长,和参谋司司长钱枫林一起负责武备学院的筹备事宜,当初平南军幕府成立以后,新军的招募训练一事便是由杨正平和钱枫林负责,做这样的事他们得心应手。

    而随着一起来到南京的还有一船重要的货物,那便是二十多万斤蔗糖!到了南京一经投入市场便引起了轰动,南京百信争向抢购。

    蔗糖,是东番刚刚兴起的产业。在荷兰人占据东番时便有福建的移民种甘蔗熬糖,而陈越收复了东番岛之后,在官府的扶持下东番的制糖业迅速发展起来。

    整个东番岛几百万亩的良田,除了留出必要的种粮食的地以外,剩下的大部分都种植了甘蔗。而在官府的扶持下设立了十多处制糖工坊,军械司发明改良出了压榨熬汤的一整套工艺,使得蔗糖的规模产量是过去的十倍以上。

    不管什么年代,甜食都是很多人的最爱,明朝自然是有蔗糖的,不过规模不是很大,导致糖的价格昂贵,甚至比食盐还贵,普通百姓人家根本吃不起。而东番蔗糖的价格和食盐相差不多,只要稍微富裕的中等之家都成吃得起。

    而南京城的有钱人之多在整个大明也能数到前三,一船蔗糖到了南京没有费多大功夫便悉数销售出去。赚取的银子竟达数万两之多!可以想象,随着制糖业的逐渐扩大,以后的利润还会越来越多。而东番岛是陈越的藩国领地,出产的一切收益都会进入他的私人腰包。

    当然陈越现在是不缺钱的,从张献忠那里缴获的银子花了这么久依然还剩下三百多万两银子。而且现在他控制了大明朝廷,很多开销都可由朝廷由户部负责。

    说了这么多扯的有点远,言归正传。

    张煌言放弃恩科报名武备学院的事情陈越自然听说了,张煌言,张苍水,西湖三杰之一,和郑成功一起撑起了南明东南的半壁江山,另一个时空对于他的大名,陈越自然是如雷贯耳。没想到张煌言竟然主动报考武备学院,落入了自己囊中!

    阎应元,张煌言,还有名义上归自己指挥的郑森,明末这些英雄现在大部分都已经在自己囊中,这让陈越也禁不住有些得意。

    现在,明末最有名的将领中唯一不在自己属下的就剩李定国了吧,想想自己刚刚杀了张献忠击败了大西军,想让李定国归降自己恐怕不可能,陈越不由得叹了口气。

    不过也没办法,陈越自认是个普通人,没有那种王八之气一发众英雄纷纷来投的霸气。而且对于张煌言,陈越激动过后,便也很快放在一边了。因为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处理。

    当然武备学院的事情也很重要,它关系着大明军队未来的正规化战斗力。不过武备学院事情筹划了已经很久,学院内学科的设定,教材的编制,乃至教官教谕的选用都基本结束,现在有钱枫林和杨正平负责此事,下面便是报名学员的考试,也都有专人负责。陈越并不用花费太多精力。

    真正让陈越费心的是,接下来大明的战略问题。

    ps:推荐一本书《贞观祸害》

第803章 冬季攻势

    803 冬季攻势

    自从到了南京,已经过了小半年的时间,这半年来,陈越忙于整顿南京京营,布置江西军队招募训练事宜。而他属下的军队,除了金声桓带兵负责围剿躲进江西东部山区的张能奇,金鑫带兵进入湖广,配合湖广巡抚堵胤锡追击张定国部以外,其他的军队并未动弹。江西的二十多万军队除了屯田以外,便一直进行训练。

    而现在已经到了冬季,属于农闲季节,陈越认为有必要动一动了。

    只靠训练训不出精兵,必须得放到战场上经历真正得厮杀,才能成长,才能得到真正的精兵。

    经历了数个月的和平,经历了又一个秋收,现在虽然不能说兵精粮足,调动十万军队发动一场战争规模的本钱还是有的。

    今年还算风调雨顺,再加上清兵被拖在北方,江淮一带难得的获得了丰收,江东江浙收成也不差。陈越禀明了朝廷以后,凤阳扬州淮安三府今年没收银子,而收的粮食作为赋税,如今大量的粮食便储存在淮安扬州两城,而陈越又拿出银子委托四海商行在江浙江东购买粮食。

    现在各地粮仓存储的粮食达百万石之多,发动一场战争绰绰有余。而坤兴刚刚当上监国位置不是很牢靠,地方多有不服暗中图谋者,毕竟在各地还有藩王存在,又岂甘心让一个根本没有资格公主坐上监国的位置,现在不过是害怕陈越的武力不敢出头罢了。

    所以陈越有必须要再打上一场胜仗,以震慑这些心怀鬼胎者。

    至于出兵的方向,却需要仔细思量一番。因为现在大明实在忧患多多。

    内部,四川还在西贼的盘踞之中,一省之地陷入贼手。而西贼中的张能奇部正流窜在江西浙江福建三省交界复杂的山区,迟迟无法剿灭。萧冰带着五万军队进入湖广之后,张定国终于率兵离开了湖广,进入了贵州,好像要绕到前往四川。

    这三部西贼流窜数省牵扯了大明很大的注意,而让陈越心里不安的还有福建的郑芝龙。

    郑芝龙派人杀害了三皇子,参与了拥立唐王的阴谋,虽然说三皇子的事情栽赃到了满人头上,被俘虏的郑芝豹也被放走,可是谁知道郑芝龙会不会做出其他动作甚至铤而走险举兵叛乱。

    稳妥期间起见最好是把郑家的势力消灭掉,可是可郑家毕竟盘踞在福建十多年,想连根拔起谈何容易,若是一个不好把郑芝龙逼得再入海为盗,则大明沿海再不得安宁!所以不到万不得已,陈越不想动郑芝龙。

    除了这些之外,最牵扯陈越心思的便是山东的战局。吴平带着军队已经在山东坚持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了,和清兵连续作战,目前在死守登州。

    当然,吴平在山东做的不错,在李彦直的辅佐下,利用赵应元在青州顶住清兵的时机,手下的实力飞速发展着,现在手下已经拥有了军队七八万人,都是训练的数个月的士兵,在东番岛粮食武器的支援下,战力并不差。这也是青州赵应元失败以后,吴平能在登州顶住清兵狂攻的主要原因。

    不过毕竟吴平手下大部分都是新招募几个月的士兵,和洪承畴手下十来万久经沙场的绿营兵没法比,战斗经验就差了老大一截,靠着修成棱堡状的登州坚城,靠着海中船队的支援守城还行,想真正击败清军恐怕有些难。

    所以经过深思熟虑之后,陈越决定趁着冬季出兵北伐,攻打山东!

    和吴平部联合,击败汉奸洪承畴统帅的绿营兵。

    若是能打败洪承畴占据山东,往西南可以出兵中原攻略河南,往北可以出兵河北威逼北京,满清休想再有一天宁日!

    而只要打赢了这一仗,自己的威望将如日中天,大明内部再也没有人敢起其他心思。郑芝龙这样的宵小之辈更是不敢动弹。

    当然失败了的话后果也很严重,不过守住南方依然没有问题,因为陈越没打算把手下的军队全部带出。

    所以,为了能够打赢,为了避免失败,这场仗需要好好思量一番。

    “大明内部的问题不需要太多考虑。张定国已经离开了湖广进入了贵州,贵州巡抚王应熊,湖广巡抚堵胤锡,还有萧冰部,在数面堵截之下张定国只能向北逃往四川。而郑森占据了夷陵,四川将领曾英、李占春、顾锦城等正攻打夔州重庆,张可望想出川根本不可能。”

    顾君恩向陈越分析着局势,“至于郑芝龙,既然王爷您现在不想动他,又害怕他捣乱,干脆便给他施加一些压力让他自顾不暇便是。

    江西的军队已经集结,王爷您可以命令金声桓和阎应元配合,率领数路军队猛攻张能奇,同时命令临淮侯常延龄带着京营从南京往南进入浙江,京营经过数月整编之后战力提升很大,常延龄又是宿将不论是对大明的忠心还是能力都毫无问题,堵住张能奇进入浙江毫无问题。

    如此浙江和江西两面夹击之下,张能奇便只能率部进入福建境内,到时只要咱们守住仙霞关,便能把张能奇封锁住福建不得出来。而有张能奇贼军在福建,郑芝龙剿灭流贼还来不及,哪里有时间跟王爷您捣乱!”

    祸水东引之计,陈越仔细思考之后,也不由得赞一声好主意,既能把在江西捣乱的张能奇赶走,又能使郑芝龙自顾不暇。

    “如今内忧已经解决了,唯一要考虑的便是如何击败清军占领山东。山东洪承畴有绿营兵李成栋、唐通、白光恩,徐勇、赵良栋诸部,兵力达十万人之多。而北京更是八旗兵的老巢,八旗兵虽然经过大败,最少还有兵力十余万,现在唯一可虑的便是当咱们攻打山东之时,北京的八旗兵会南下支援。

    所以必须想个办法牵制住这部八旗兵才是。”陈越道,顾君恩也思考了起来。

    仔细思量良久,陈越眼前一亮,心中突然相处了一个主意,“有了,只要这么办,定能让满无暇支援山东!”

第804章 再次北伐

    804

    崇祯十九年十月五日,奉大都督陈越之令,怀远侯常延龄率领京营兵三万进入浙江,汇合浙江巡抚张秉贞的浙江兵,往西对流窜在江西浙江交界处的贼军张能奇部施压。而同时金声桓从饶州府,阎应元从抚州府向着贼军所在的广信府发起猛攻。

    刚刚经历了数月的操练,兵精粮足,士兵们又人人分发了良田,正是士气最旺的时候。而贼军经历大败之后,士气早无,缺衣少粮,原来还能仗着复杂的地形勉力坚持,现在官军十多万发了疯的一般进攻,张能奇根本就顶不住,不得不带着残兵撤入浙江。

    而常延龄的京营兵三万人经徽州到了衢州,目前正在衢州府城。而浙江巡抚张秉贞带着浙江兵驻扎在处州、金华。进入到了浙江的张能奇军陷入了官军的三面重围,唯一没有重兵的只有南面的福建方向,而去福建却隔着重重大山,很是难行。

    张能奇是张献忠的义子,跟着张献忠行军打仗十多年,经验丰富的很,他知道若是犹豫下去等到官军三面合围,等待他这支三万余残军的唯有覆灭一途。于是,他便派出一支善于攀山的精锐向南突袭了仙霞关,杀败了仙霞关数百守军占据了关隘。

    而仙霞关是福建向北通往浙江南京的唯一关隘,重要无比,但是因为福建一直没有战事,福建总兵郑芝龙的驻地又在沿海的泉州安平,对这里根本不重视,这么重要的关隘只有数百士兵驻守。而陈越为的便是祸水东引,自然不会通知福建军队防范。

    攻占了仙霞关之后,通往福建的路途彻底向贼军打开。张能奇立即挥军进入了福建境内,而毫无防范的福建根本无力阻挡,最北面的建宁府很快陷落。

    即便派出了郑森和郑芝豹两支军队之后,福建军还有十多万人,可这十多万人一半以上部署在沿海的泉州,还有就是省会福州,各府县的士兵并无多少。而且福建军出了水师以外,步军的战斗力实在一般的很,再加上贼军突然攻入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福建巡抚张肯堂连忙部署军队抵挡,同时命令福建总兵郑芝龙火速出兵平叛。

    拥立唐王的阴谋失败之后,郑芝龙一直处在忧虑之中,他生怕杀害三皇子的事情败落致使朝廷宣布他为叛逆。有手下建议他干脆再拥立一位藩王比如鲁王举兵造反,和南京朝廷对抗。可是郑芝龙考虑之后,却是不敢。因为他知道那样的话自己将再无退路可言。而论打仗,自己根本不是齐王陈越的对手,现在便是曾经引以为豪的水军面对东番水师也没有必胜把握。

    当初陈越刚刚占据东番岛时郑芝龙便忌惮重重,现在陈越掌握了南京朝廷,郑芝龙更加不敢乱动。因为他担不起失败的后果。

    若是放在十年前,失败了大不了扬帆出海,可是现在的郑芝龙家大业大,富贵的生活消灭了意志,早已没了当海盗时那种勇气。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现在的他已经不敢在和齐王陈越别苗头,只希望能保住现在的富贵。

    所以这些时日,他一直设法和齐王和解,希望能保住现在的一切。而派出刺杀三皇子的那些人手,刚刚回到了福建便让他下令全部杀掉......

    而当郑芝豹被放回之后,郑芝龙才长出了口气,知道这一关也许过了。所以这些时日他老实的很,哪怕在海贸上也不敢再和东番争锋,主动让出了好些利益。在郑芝龙看来,只要能保住自己总兵的职位,再加上当文官的儿子郑森和带兵的郑鸿魁,便是没了海贸,凭着郑家这些年赚取的海量财富,郑家依然是福建大家族!

    然而,让郑芝龙没有想到的是,齐王陈越没找他的麻烦,肆虐江西的西贼却杀入了福建,一路攻城略地,席卷了北面的建宁府,兵峰直指延平、福州。

    身为福建总兵,剿灭叛匪自然是他的职责。当福建巡抚张肯堂的命令传到泉州时,郑芝龙立即便召集大军出兵平叛。

    衢州府,浙江江西两方军队会师,二十余万大军陈兵衢州。然而这二十万大军分属各方,朝廷却没有委任督师这样的主帅负责统一指挥。而福建是另外省份,没有朝廷的圣旨诸将无权带兵进入。

    好在时间没有过多久,来自南京的命令传来。大都督齐王陈越下令,任命怀远侯常延龄为平寇将军,带领所部京营以及浙江一部兵攻打仙霞岭进入福建剿匪。浙江巡抚张秉贞,武宁候金声桓各带本部回原来驻地。

    对这个命令,齐王陈越给出的理由是,要马上出兵山东援救被清兵攻打的登州,以朝廷的财力根本无力同时开两处战场,所以只能由常延龄带着五万军队追击贼军,配合福建兵消灭张能奇。

    是的,齐王陈越要出兵北伐了!当他把自己的决定上疏朝廷时,得到了满朝文武的支持。

    这一年来,北方各省心向朝廷的义民纷纷举义,纷纷请求朝廷支援,而满清内部忧患多多,正是出兵北伐收复失地的天赐良机,可是却因为西贼出川攻略湖广,使得大明自己陷入了内乱,面对良机也无法把握。

    现在好容易削平的西贼之乱,匪首张献忠授首,可北方举义的义军却大部分被清军剿灭,便是青州赵应元的数十万大军也被清军击溃,现在唯一还在坚持的只有登州吴平所部。而吴平之所以能坚持到现在的原因,是因为他本就是齐王陈越的人,靠着陈越势力源源不断的粮食武器的支持,才坚持到了现在。

    可若是朝廷不支援的话,凭小小的登州恐怕挡不住清军的进攻。而朝廷若是一直不出兵的话,北方的百姓肯定会失望,以后再想北伐恐怕再难得到百姓们的支持。

    至于能不能夺回山东击败清军,有齐王陈越在,应该不成问题。当然,对于朝廷的文官们来说,这半年来陈越给他们的压力太大了,他们也希望陈越能够离开朝廷,哪怕是暂时的。

第805章 出兵

    805

    对于陈越主动出兵北伐,内阁首辅史可法内心感到安慰。这说明齐王陈越并不是一味的争权夺势,在其心中国事更加的重要。

    可是南京朝廷底子实在是薄,崇祯到达南方这几年,没有一年不打仗。虽然抛掉了北方的包袱,可国库的收入并未增加,花钱的地方依然很多。

    所以虽然江淮和江东浙江今年收成不错,可朝廷能抽调的粮饷只能支撑十余万军队,这是真的。

    十万军队出兵北伐,能取得胜利吗?须知道山东的清兵可也有十余万人,北京更是八旗兵的老巢,齐王陈越虽然所向无敌,可史可法还是感到忧心忡忡,因为他知道大明禁不住一再的失败。

    “元辅放心,登州吴平部尚有军队八万余,加上我带领的军队,总兵力将近二十万人,如此多的兵力对付清军绰绰有余。”陈越必须得表现出信心来,这样朝廷官员以及监国公主才会放心。

    在决定出兵北伐之前,陈越已经下令金鑫带着江西最精锐的十万新军水陆并进向南京开拔。这十万大军是从几十万降军、江西本地兵、江西精壮中挑选出来,训练了四个多月的时间,不论是阵列、战技、作战意志都是极佳。

    再加上南京李奕余枫统帅的精锐老兵,陈越共打算带去北伐的兵力共十二万人。算上运送粮食辎重的民夫,号称三十万大军!

    为了这次北伐,陈越刚入南京后便积极准备,军械司加班加点的工作,大量的武器弹药制作出来,南京武库的库存被搜刮一空,携带的辎重武器装满了百十艘大船。

    陈越知道,若论战斗经验战技,除了两万老兵以外大部分新兵都不如清军,而自己的依仗只有士兵们之间的配合,以及装备的强大的武器。

    十二万大军,火枪兵便有三万余人,弓兵弩兵两万,随军携带红衣大炮四十余门,佛郎机火炮二百余门,虎蹲炮近千门,远程兵力几乎占全部军队的一半。而剩下的一半便是长枪手刀盾兵,还有便是操船的水兵,辎重兵后勤兵。

    若论火力,陈越自信手下军队火力比八旗兵还要强上很多,因为两路南侵的清军几乎全军覆灭,他们的火器火炮都落入了明军手中,其中一大部分当初被拉到了舟山,经过修理保养之后现在又重新出现在军中。

    火力强大,军纪严明,训练有素,再加上这些士兵足粮足饷,家中都有着分发的自己的田地。奋勇作战者会有更多奖赏,畏敌不前者会被惩罚,拥有的一切会消失,这种情况也不由得他们不卖命厮杀。

    而这些便是陈越有底气出兵的原因。这支经他一手打造的军队,战力绝对远在大部分明军之上!

    “可法虽不才,但只要有可法在,朝廷可保无忧,这点还请齐王放心。”史可法对陈越保证道。

    陈越微笑着点头,感动之余却也并不是太在意,因为他虽然带兵离开,在南京却依然留下了强大的势力,内阁有路振飞王寅,有锦衣卫指挥使刘能监控整个南京,更不用说南京守军大部分都是齐王一系的人,杨正平以左都督的官职掌管着南京守军。那些关系疏远者都被陈越以剿灭流贼的名字,让怀远侯常延龄带出了南京,现在正在衢州很快便会进入到福建境内。而在距离南京不远的江西,陈越还留有十来万的军队,足以威慑大明使人不敢异动。

    对陈越的离开,坤兴公主不舍的同时保持着较大的理智,她知道情郎出兵征战为的是她,是大明的江山。

    “齐王放心,有属下在,武备学院的事情可保无忧。”钱枫林向陈越保证道,他知道陈越对武备学院很是看重。

    “钱兄辛苦了,武备学院成立之后,便能源源不断的培训出大量的基层军官,再配合在江西湖广等的施行的兵役制,以后的大明将再无缺少精兵之虞。”

    陈越随口嘱咐道,然后把目光看向了杨正平,“正平兄除了参与武备学院的筹备,还要担负着南京守备之责,身上的责任重大。”

    杨正平叹了口气,跟随着陈越这些年来,他一直担任的便是守卫后方的工作,招募军队,训练士兵,守卫后方,这便是一直以来他的任务。其实,杨正平更愿带兵决战沙场,可他也知道,陈越之所以让自己负责后方,是对自己的信任。

    “属下定不负王爷所托。”杨正平毅然道。

    崇祯十九年十一月初三,以内阁大学士高宏图为主考官,参加恩科的官员们已经被隔离起来数日,正常紧张的出题,准备恩科考试工作。

    而位于紫金山下的武备学院早已建设完毕进行开放,武备学院第一次招生吸引了来自江淮江东浙江福建江西湖广一带的壮士纷纷前来,有世代军户出身的少年,也有普通的农户出身的汉子。

    齐王陈越担任院长,通过考试便有七品武官身份,这些足以驱使有志少年们不远千里前来南京。截止到目前,报名的人已经有两千人之多,而武备学院第一次招生,招生名额只有五百人,也就是说四个报名者只能录取一个,可见竞争之激烈,而这还是因为从武备学院被朝廷同意建设到招生报名只有两个月的时间,远处的省份,甚至是近处省份很多人都来不及得知。若是等到明年,恐怕报名的人数会翻倍的增加。

    然而,齐王陈越已经等不到武备学院开学的这一天,因为今日他便要带着军队出发。

    从江西而来的士兵早已到了南京,在大都督府参谋司的筹划下,第一批先锋已经到了扬州,而第二批第三批的军队也已经越过了南京,所以陈越不敢再等。

    现在已经到了十一月份,天气已经很冷。虽然为了此次的打仗做了充足的准备,数月前就采购自松江的棉布棉花制作冬衣,足以保证每个士兵都能度过寒冬。

    可一旦下雪的话,行军打仗便会变得格外麻烦,所以必须尽早出发,最少要在十二月之前攻入山东。

    史可法亲自带着满朝文武送到了南京城外,敬过践行酒后,看着陈越上了江上的大船。城外送行的百姓达数万人之多,人群中张煌言看着江中远去的帆影,微微一叹。

第806章 三路大军攻山东

    十多万大军分批而行,在淮安府集结,而淮安也成了北伐军的大本营。

    漕运总督镇北侯吴孟明也率领手下士兵来到了淮安,整个淮安府大军云集,形势十分紧张。

    十一月十三日,陈越到达淮安府,立刻召开战前会议,部署进攻的事情。

    此次作战的目标很明确,攻打山东,援救吴平军,歼灭盘踞在山东的以洪承畴为指挥的十万绿营兵。

    满经历过上次的南侵失败之后,损兵折将,曾经投降他们的明军绿营兵也星散,再也没有另一个时空数十万上百万投降的绿营兵帮他们打天下那种情形。现在洪承畴麾下的绿营是投降满清为数不多的军队,这批绿营兵大部分是当初明朝的九边军队,还有就是顺军降兵。

    若是能消灭这支汉奸军队,将会斩断满清一臂,使其实力大大减小。

    “据探马回报,现在大汉奸洪承畴正指挥着绿营兵猛攻登州,青州以西的府县均已沦陷,便是胶州也被清兵占据,现在八万明军困守在登州城中,死死的当着数十万清军的进攻。”顾君恩指着地图,为诸将介绍着山东的情形。

    “不是说山东只有绿营兵十万吗,如何说数十万清军?”余枫疑问道。

    顾君恩解释道:“青州失守,赵应元被杀,数十万义军溃败,很多人投降,再加上清军强行征召百姓入伍,有这么多人不足为奇。而咱们说说的清军十万,是洪承畴带入山东的十万绿营兵。”

    余枫点点头,不再多问。众人也都明白,像攻城这种事情清军将领们自然不会让嫡系手下去做,招募一些降兵百姓做炮灰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过真要打起来的话,真正有战斗力的还是原来的那十万绿营兵。

    “不过我军北伐,动静如此之大,清军统帅不可能不知,登州受到的威胁可以大大减小。”顾君恩续道。

    “王爷,要怎么办你尽管吩咐吧!”听顾君恩介绍完山东的形势,诸将纷纷表态道。

    陈越目光在大帐内移动,看着这一张张的面孔。金鑫,李奕,余枫,陈岩,马闯,王猛,李玉林,这些都是从北方时都一直跟随着的老人,也都是他最心腹最值得信任的手下。这些将领若论独当一面,也许比不过阎应元、堵胤锡等,可论战术素养,论执行力之强,却远在其他人之上。因为一直以来这些将领都跟着陈越,都出自平南军,对陈越麾下的军队体系,没有人比他们更了解,所以也是陈越带着他们的主要原因。

    而这些将领,在历次的大战中屡立战功,像金鑫李奕余枫吕泰,都已经受封伯爵,马闯王猛李玉林也都有了总兵的官职。而在场唯一的“外人”,便是镇北侯吴孟明了,不过因为一起从北京南下的关系,吴孟明和诸将也并不陌生。

    “诸位都是跟随本王多年的老弟兄,多余的话也不需多说。吴平在登州硬顶了将近一年的时间,现在登州的局势岌岌可危。现在我等首要的任务便是解救吴平,进而歼灭绿营兵,让山东重回大明治下!”陈越目光扫视着诸将,沉声说道。

    “本王决定,兵分三路,第一路是水师提督吕泰,率领两万水军乘坐战船从海路前往胶州湾,攻打胶州即墨。”陈越道。

    水师提督吕泰不在淮安,他早就听从陈越的命令带领水军从海路攻往山东。虽然现在是冬季,吹的是西北季风,但船行八面风,近海勉强能够行驶,只不过速度会比较慢。不过一直到海州都是大明的治下,船队随时能够进港避风,能得到及时补给,问题不是很大。吕泰早在十月初就已经出发,按照计算现在应该快到了海州。

    “第二路由东莱伯李奕带领,打着本王的旗号,率领主力十万,顺着黄河往北,经宿迁徐州,攻往兖州东昌府,然后向东攻打济南。”陈越继续道。

    “齐王!”一直静听的镇北侯吴孟明忍不住插话了,“这样做不妥吧,在下以为,还是应该您亲自率领这十万大军的好。”

    此次北伐干系重大,陈越却把主力军队托付给副将,这让吴孟明极为不解。

    陈越点点头,“镇北侯请听我说,我之所以要让李奕打着本王的旗号,是为了牵制清军的主力。从徐州往北,多是宽阔的平原,正适合大军展开。清军闻听我亲率大军北进,必然要发主力来迎,不然的话鲁西一马平川,所有府县都会被我军轻易攻克。

    所以,李奕,你此次进兵以稳妥为先,广派探马,步步为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要你能把清军主力牵制住,便是大功一件!

    所以,你攻占了东昌府城聊城之后,不必急着向济南进攻,可以就地驻守,分派军队攻占兖州东昌各城,布置防线,等待我带领军队前来会师。

    然后我会亲自率领两万主力为第三路,经海州沿着沭水进攻莒南莒县,攻打胶州。我军数十万大军北伐,洪承畴必然会从登州撤军,但为防登州我军追击不可能全退,我会带兵迅速攻占胶州,汇合吕泰的水军便有四万人之多,然后出兵往北占领莱州,和吴平两面夹击把登州的清军全部留下。

    会合吴平之后,我的总兵力便有十多万人,然后我会从莱州往东,一路攻打青州,从东面攻向济南。而受到我军东西两路夹击,清军必然进退失据,洪承畴败亡指日可待!”

    陈越仔细的讲解着自己的进兵策略,诸将听得很是振奋,便是吴孟明的眉头也舒缓了下来。可是?

    “齐王,诸将都各有任务,我呢?我要做些什么?”吴孟明焦急的问道。一场大战将起,他也迫切的想带兵厮杀。

    “镇北侯,你的任务同样艰巨。李奕带领十万大军深入山东,每日所需的粮草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你的任务便是带领所部移镇徐州,为大军守住粮道!”陈越和声说道。

    “好吧,”吴孟明有些郁闷的道。他自己知道自己的实力,虽然手下有军队三万人,可都是原先的江北扬州淮安两府的地方兵,战斗力参差不齐,装备不全,士气不高,根本无法和陈越手下的精兵相比。

    “齐王,本侯还有一个疑问,”吴孟明想了想,又道,“齐王你的战术基本上无懈可击,可是有一点您是不是没有考虑到,清廷可不仅只有山东这十多万绿营兵,在北京可是还有八旗兵十多万。山东距离北京也就不到一千里的距离,八旗兵骑兵众多全力支援的话用不了半月。若是八旗兵倾力南下又该怎办?”

    “八旗兵吗?”陈越神秘的一笑,“恐怕八旗兵已经自顾不暇,根本顾不上山东。”

    ......

    时间回到一个月之前,山西龙门渡口,大队的士兵正乘坐渡船跨过黄河向对岸进发,而对岸的韩城还在清军占领下,从韩城往南经合阳便可进攻西安。

    今年五月的时候,襄阳的明军突然放弃了襄阳,使得顺军残部得以顺利通过襄阳进入北方。顺军首领们经过商议,没有选择从襄阳往北攻略中原,而是经武关走蓝田进入了关中。

    而当时的满清,两路北伐军失败,然后便是满清朝廷内乱,满清孝庄太后联合摄政王多尔衮辅政王济尔哈朗镇压了豪格的谋乱之后,元气大伤,再加上山东河北各处汉人百姓暴乱,两省处处烽火,蒙古部落又骚动不安,元气大伤的八旗兵要震慑蒙古人只能在北京不动,为了抽调军队镇压山东百姓的暴动,各处的兵力抽调的虚弱至极。

    诺大的陕西只有数百八旗,万余绿营兵镇守。

    面对突然进入陕西的顺军,陕西的清兵根本抵挡不足。满清陕西总督孟乔芳坐镇西安,慌忙派人往北京报信,请求援军。

    而顺军进入关中之后一路攻城掠地,两个月的时间占据了关中平原大部分城市,只剩孟乔芳带着万余绿营兵畏缩在西安城内,根本不敢出城作战。

    顺军一面把西安团团包围,一面派兵攻占了东面的华阴潼关,一面派兵往北攻占了蒲州,有攻回陕北老家的打算。

    不过顺军主帅李过很清楚,他手下军队看似很多,多半却是家属老弱,真正的精锐也就四五万人,根本占不了太多的地盘。而陕西一省最肥膏的地方当属关中平原,这里土地肥沃人口众多,而老家陕北与关中相比太过贫瘠了,回老家根本没有意义。

    但想占据关中,必须要把西安城攻下。所以在围城的同时,李过等顺军诸将一边分兵四掠,征募百姓入伍,拼命扩充自己的实力。而清军根本不敢出城,只能任由顺军肆意。

    数月的时间,顺军的兵力扩充到了二十多万,大部分都是真正的精壮,隐隐然有了当年李自成席卷中原之时的模样。

    而经历了数月的围城之后,西安城终于不支,绿营兵将领马科、牛成虎等叛乱,杀掉了陕西总督孟乔芳投降了顺军。

    李过拥立李自敬为顺帝,自己为秦王,封田见秀、袁宗第、高一功等为公侯,开始重建大顺政权。而经历了一系列的战斗之后,李过在顺军诸将中威望越来越高,已经是事实上的顺军首脑。

    而清廷因为内忧外患,特别是满清朝廷中,对摄政王多尔衮不满的宗室将领很多,失去了阿济格和多铎两个弟弟,手下的两白旗损失惨重,多尔衮对朝局控制艰难了许多,而面对各处战局反应也迟钝很多,面对复杂的局势,满清朝廷内部退回关外的呼声非常大。既然控制不了汉人的土地,那就退回关外便是,这是很多满人内心的呼声。

    面对这种局面,多尔衮力排众议,坚持占据北京夺取汉人江山,直到西安陷落之后,才匆匆派出了贝勒博洛率领五千八旗兵,协同平西王吴三桂和新封的西宁王姜率军入陕西平叛。

    而吴三桂和姜当时在山东平叛的的战场上,率军匆匆向西,兵分两路,吴三桂率领一路从河南府经潼关向陕西进攻,姜则率领本部经山西,往陕西进攻。

    由于李过早早的派兵占据了潼关,博洛和吴三桂守阻于潼关,而潼关背面的蒲州也被顺军占领,使得姜无法从蒲津渡进入关中,只能选择更远一些的龙门渡,因为龙门渡对面的韩城还在清军的占领下。

    手下的军队在陆续渡过黄河,看着滔滔的河水,满清新封的西宁王姜却眉头紧皱,丝毫没有为刚获得的王爵而感到欣喜。因为他知道满清朝廷现在内忧外患,这也是自己被封王的重要原因,因为满清需要借助于自己的兵力帮他们平叛,帮他们开疆拓土。

    可是刚刚经历了一场大败的满人,还能站住脚吗?便是姜也心存疑虑。

    “大哥,南面来人了!”他的弟弟副将姜宣来到他的身边,悄悄的说道,姜就是一愣。

    来人一副旅人的落魄模样,不过在姜召见他之前却坚持要梳洗一番。于是半个时辰之后,出现在姜面前的便是身穿飞鱼服器宇轩昂的模样。

    “大同总兵姜接旨,”锦衣卫千户徐青田打开手中的诏书,朗声说道。

    姜喉头蠕动着,没有跪下,也没有出声。

    徐青田也不理他,自顾自的念着圣旨,圣旨当然以崇祯的名义写就,怒斥姜叛明降清之举,要其幡然悔悟,举兵反正,配合齐王陈越的大军对满清展开进攻,然后许诺,等到把满清驱逐关外功成之时,姜以往的罪过既往不咎,还会封其为侯!

    “齐王?”听完圣旨,姜疑惑道。

    “齐王便是平南侯,朝廷以其不世之功,封其为王,世袭罔替,现在齐王率领大军三十万出兵北伐,兵峰直指山东,满清朝廷覆灭指日可待。

    姜总兵,现在是你悔过的时候,若是等到齐王攻占了山东,消灭了洪承畴,到时再幡然悔悟也就迟了。”徐青田肃然道。

第807 章 姜瓖反清

    在明末的历史上,有这么一帮善于投机的将领,世代军户出身,祖辈吃着大明的粮饷,而强敌来了不思为国尽忠,却纷纷开城投降。义军来了投降义军,清兵打过来投降满清,而当满清给的待遇不如己意,而天下形势滔滔,看到一波又一波的明军群起抵抗满清统治时,他们便以为机会来了,便又重新打起了明朝的旗号,举兵反正。

    唯利是图、反复无常、有奶便是娘,说的便是这样的人,而姜便是其中的代表

    当李自成带领顺军东渡黄河之时,姜坐拥数万军队,又有着大同边塞坚固城墙可守,和率领数千残兵死守宁武关力战而死的明将周遇吉相反,坐拥强军雄关的姜却选择了不战而降,把往北京的通路拱手让出。

    李自成没有枭雄的谋略,却有着枭雄的气度,让姜仍为大同总兵,统率原来的军队,连约束的手段都没有,可能是李自成有着绝对的自信,自信自己强大到没人敢背叛。于是,一片石大战兵败,李自成仓皇退出了北京,退向了陕西,曾经一度投降他的十多万宣大边军看到顺军失败,纷纷宣布反正。

    而当时因为清军打的是为崇祯报仇的旗号,姜一开始也没有认为满清会生出夺取大明江山的心思,毕竟历年来满清虽然数次入关抢劫,也只是抢劫,并没有占据关内土地的心思。于是姜竟然妄图立下拥立之功,叛顺时竟然拥戴明朝宗室。于是便受到了入关占据北京之后满清摄政王多尔衮的严厉斥责,不得不向满清朝廷请罪。

    但是在这个时空,因为穿越者陈越的出现,历史走势完全不同,满清两路大军南下,竟然悉数被明军击败,四万余八旗兵精锐死在南方,导致满清朝廷兵力大减。为了统治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汉地,满清朝廷不得不重用投降的绿营兵,像原本丝毫不被重视的姜竟然也得以封王。

    而如今,陕西顺军四处攻城掠地,山东义军迟迟无法剿灭,满清所占据的北方处处烽火,而这个时候,打败多铎阿济格两路大军的南明齐王陈越,率领三十万大军北上伐清。

    明眼人都能看到,满清已经日暮途穷,一年前的失败四万八旗兵之死对总人口数十万的满人来说是难言之痛。姜自然能够看清楚这点,所以对他来说,选择不是太难。

    明朝给的条件自然不如满清,举兵反正也不过许诺一个侯爵,不过姜已经十分满意,因为他知道大明的传统,非军功不得授爵,爵位难得的很,而一旦获得,便是世袭罔替,子子孙孙永远传下去。

    所以,徐青田没有费什么口舌,只是念了一遍朝廷的圣旨,姜便决定反清归明。因为他知道圣旨中说得对,一旦陈越击败了洪承畴占据了山东,面对满清就有了压倒性的优势,自己那时再投降朝廷肯给的条件便会差上很多。

    “朝廷要我做什么?”姜还有一些疑虑。

    “很简单,你只需回师大同,杀掉满清委任的官员,宣布反正,把声势造起来便好,朝廷已经派人往山西各处,只要你首举义旗,山西其他地方必定闻风景从,山西一省再不为满清所有!”徐青田道。

    “明白了!”姜点点头,转身传下将领,命停止渡河,过河的军队快速回返。

    姜手中兵力虽只有两万多,却是昔日的大同边军,经验战斗力都不弱。但是现在还有一个问题,便是他现在所在的龙门渡,距离大同老巢却有千里之遥,相当于从南到北跨越了山西全境。

    按照姜的打算,暂且不举反旗,而是先返回大同再说,途径的府县虽然是大清治下,却没有多少兵力,只能任由大军通过。徐青田却拒绝了姜这种打算,告诉他必须立刻宣布反清,吸引满清的注意,为明军北伐创造良机。

    “大哥,咱们还是等齐王北上之后再说吧,现在反清等于是把所有目光都吸引在咱们身上,您要知道南面贝勒博洛和平西王吴三桂正攻打潼关,距离咱们并没有多远,一旦反清不成,等待咱们兄弟的恐怕是死路一条。”姜宣偷偷的劝姜道。

    姜叹了口气:“你说的这些为兄何尝不知,可那姓徐的说的很明白,现在举义为北伐军吸引注意算是大功,而一旦齐王带兵北上再举事就没有什么功劳了,所以犹豫不得!

    当初就是咱们兄弟投靠满清晚了一些,在清廷中的地位着实尴尬,要不是现在满清势穷,如何会封我为王。道理一样,若是等齐王击败清军之后,咱们兄弟对大明来说便可有可无,便是现在的地位恐怕也无法保证。

    富贵险中求,为了咱们姜家以后的荣华富贵,咱们兄弟只能拼了!”

    姜宣仔细想了想,点点头,同意兄长的话。

    “怎么回事?怎么撤兵了!”距离龙门渡口不远处便是河津县城,满清山西巡抚吴惟华亲自坐镇河津,为大军征调民夫粮饷,闻听姜所部停止了渡河甚至撤到了河东,吴惟华很是震惊。

    “抚台,姜反了!”没过一会儿,又有手下匆忙跑了进来,向吴惟华禀报道。

    “啊!”吴惟华大惊失色。

    “抚台,河津城内兵力只有数百,根本守不住,咱们快回太原吧。”手下师爷劝道,吴惟华从善如流,立刻带人匆忙从河津撤退。刚出城门,一队骑兵从西面席卷而来,吴惟华的数百手下一哄而散。

    一员战将策马而来,手中的钢刀挥舞,吴惟华人头落地。

    崇祯十九年,满清顺治三年,十月,原大同总兵姜率众反清,斩杀满清山西巡抚吴惟华,攻占了河津县城,随即发兵向北,顺着汾河向太原方向进军。

    闻听姜反正,山西的士绅义民深受鼓舞,纷纷斩杀满清委任的官员,举义归明。士绅胡国鼎率领家仆数百举义,攻占了潞安县城,陈杜、张斗光等攻占了晋城。平顺,蒲州,短短数日,晋东南到处都是烽火,到处都有大明士绅义民举义。

    十日后,姜率兵到达太原,山西巡抚吴惟华被杀,群龙无首的太原城在太原知府的带领下开城投降。

    姜举义的消息传到了大同,大同守将牛光天原本就是姜部将,得到消息以后立刻举义,满清宣大总督耿仓皇逃往宣府。

    姜反叛,山西一省到处都是烽火,大同失守,消息迅速传到了北京,使得满清朝廷大震。

第808 章 进退失据的多尔衮

    北京

    经历过伐明失败,内部动乱之后,满清朝廷内部再也没了刚入关那种跋扈,那种自信。

    原先的时候,八旗兵骄兵悍将都以为明军孱弱,消灭明军指日可待,而现在却没人再这么想。

    要知道,南下是被歼灭的两路大军中,光是满八旗的勇士便有四万人,满人总人数有多少?连着包衣也不过四十多万而已,成年的男丁全加起来也就十多万人,而一战下来等于是三分之一的男丁损失殆尽,即便满人全民皆兵,能迅速从旗丁里补充兵力,可战斗经验却是无法弥补的。

    所以,哪怕山东河北汉人暴乱连连,满清朝廷内部却争论不休,不愿再派出旗兵前去镇压。而摄政王多尔衮的威严却随着一场大败降了许多,朝廷中多有敢当面质疑者。所以没办法,多尔衮只能以洪承畴为总督军务大学士,带领绿营兵负责镇压山东叛乱事宜,为了让投降的汉军将领能够听命,多尔衮不惜大肆封赏,把姜唐通这些将领统统封王......

    然而没了八旗老爷为后盾,绿营兵们的战力也降了许多,任是洪承畴使了浑身的解数,却迟迟无法平定山东的叛乱。

    要知道,自从伐明失败之后,退回东北老家的呼声在满清朝廷内部尘嚣其上,明人众多,又出了齐王陈越这样的狠人,很多满人都灭掉大明失去了信心。

    然而进入了北京,见识了汉地的繁华之后,也同样有很多人不愿失去现在的一切,不愿重新回到东北老林子里过那种茹毛饮血的日子。

    多尔衮尤其不愿,因为若是退回东北,意味着他主导的伐明彻底失败,他休想再有今日的地位。而孝庄太后同样不想,她是一个有野心的女人,她想着自己的儿子顺治能够一统天下,做个真正的皇帝。

    孝庄太后是科尔沁蒙古人,亲自与蒙古王爷交涉,才从蒙古各部抽调了两万骑兵到了北京,编入了蒙八旗,从而震慑住了蠢蠢欲动的朝堂,这才有了派博洛吴三桂等出兵平定陕西顺军残部之举。

    谁知道,博洛和吴三桂正在猛攻潼关和顺军交战,另一路偏师姜却突然造反,并且迅速攻占了太原府。

    山西西邻黄河东面便是河北平原,对位于燕山南麓北京有着高屋建瓴之势。若是任由姜占据山西,其随时便能出兵攻伐北京,而北京却还无险可守。

    满清朝廷紧张的讨论之后,决定必须先平定姜之乱。

    摄政王多尔衮下令,命博洛吴三桂停止攻打潼关,带兵渡过风陵渡进入山西,从南面向姜发动进攻。吴三桂手下士兵家属都在辽东,多尔衮丝毫不担心他会生出异心。

    可是多尔衮也知道潼关以西是顺军的天下,若是博洛和吴三桂停止进攻,顺军很可能会追击,或者试图通过潼关占据河南,所以博洛吴三桂不是想撤便能撤的。

    而山西现在事态紧急,必须立刻发兵平定。所以,多尔衮决定亲自带兵出击,经宣府攻打大同,平定姜之乱。

    北京城内的八旗兵有八万人,其中两万是蒙古兵,两万多是经历了多年厮杀的八旗老兵,剩下的都是旗余。而汉军旗都被派出镇压叛乱去了。所以,这八万军队便是满人最后的依仗。当然,在东北还有一些留守的军队,不过数量已经不多。

    为了迅速平定姜叛乱,多尔衮带出了其中的五万人!

    五万大军,在多尔衮以及其他满人眼中,已经是一支非常庞大的力量,在和明朝二十多年的战斗中,便是最大的战役萨尔浒之战,满清投入的军队也不过这么多,所以对平定姜之乱,多尔衮充满了信心。

    而事实也证明如此,明军还是一如既往的烂,随着八旗兵的进军,宣府的叛军轻易被剿灭,很多人投降。为了瓦解敌军的斗志,多尔衮对投降的叛军既往不咎,编组成军用作攻城的炮灰。

    十月十六日,多尔衮带兵包围的大同,叛军守将牛光天宁死不降,死守大同。在八旗兵的威逼下,投降的炮灰绿营对着大同展开了一波又一波的进攻,却始终无法攻克。

    清军的几十门红衣大炮架在城外日夜轰击,但大同城身为明朝九边重镇之一,其城墙的坚固非同寻常,想轻易破城谈何容易?在另一个时空,姜便死守大同将近半年之久。

    而现在,牛光天死守大同,姜兄弟已经攻克了太原,招募义民从军,兵力扩展到了十万之多。

    以太原代中为根基,姜分派军队四下攻城掠地,而各地大明士绅义民也纷纷举义,除了平阳、汾州少数府县以外,山西大部分城池地方重归大明治下。

    姜亲自带领五万军队出雁门关,在马邑和清军狠狠打了一仗,不敌之后退回了雁门关。而姜虽然没有击败清军,却也使得清军无法全力进攻牛光天镇守的大同。而同时,长城外的镇羌堡、玉林卫的守军也举兵相应山西起义,将领们带兵增援大同,却被多尔衮指挥着清军击败。

    然而,多尔衮虽然击败了姜以及其他援军,却无法及时攻下大同,也没法攻破雁门关进入太原盆地,而此时的山西几乎全部都是暴民,起义军总数加起来数十万之多,山西一省不复满清所有。

    就在多尔衮在大同进退失据之时,突然传来情报,南明齐王陈越亲率三十万大军北伐,其先锋已经攻入了兖州。多尔衮大惊!

    姜反叛,明军北伐,双方配合的密丝合缝,而此时的八旗兵被牵制在山西战场上,想及时增援山东都不可得。

    而山西还是山东,对北京来说犹如左右两臂,失去任何一个都如芒在背。而若是两省都失的话,受到两面夹击的北京已经无法再守。

    而现在,山西的叛军无法平定,南明的军队又攻入了山东,自己到底该何去何从?这一刻,便是以睿智勇武著称的满清睿亲王多尔衮,也不由得迷茫了起来。

第809章 洪承畴

    山东省西北兖州东昌二府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南接徐州,西邻河南归德府,往北便是辽阔的河北大地。

    去年的时候,鲁西南士绅百姓也先后发起反抗满清的暴乱,但因为地处平原无险可守,起义的军队轻易被洪承畴派出的绿营兵剿灭。然后留下少部分军队镇守,大部分绿营兵被调到了青州胶东,镇压那里越演愈烈的叛乱。

    所以,李奕奉命带领十万大军出徐州进入山东之后,几乎是兵不血刃便攻克了兖州府,没有遇到什么猛烈的抵抗。哪怕兖州城内有绿营总兵李本深五千士兵,当明军架着数十门红衣大炮猛轰三日,兖州城墙便被轰破,李本深率兵冲杀一阵,部队在明军强大的火器下死伤惨重,不得不向北逃亡。

    兖州城破,兖州府下属的金乡,鱼台,成武,定陶等县也先后被明军攻占,李奕便挥军直逼东昌府,向聊城进军。

    十万明军主力,加上数万随军民夫,号称三十万大军,打着齐王陈越的旗号,短短时间便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齐王陈越的名声已经响彻了整个中原大地,闻听是他领兵北伐,山东各地的士绅豪杰们顿时觉得朝廷北伐肯定能够成功。这个时候自然要奋起响应,很快,被清兵剿灭的鲁西南各州县的义民暴动死灰复燃,到处都有百姓揭竿而起,杀掉满清委任的官员,迎接北伐的大军。

    北伐军闹出的动静如此之大,早已传到了清军的耳中。坐镇济南的山东巡抚方大猷在北伐军刚刚攻入兖州时便向满清朝廷报信,同时报给在胶东督军围剿登州明军的督师大学士洪承畴。

    莱州府,得知明军北伐的消息之后,洪承畴仰天长叹,沉默半天不言,脸上充满了沮丧。

    洪承畴,原大明蓟辽总督,也是和卢象升、孙承宗齐名的统帅,在剿灭流民起义中屡立战功,被崇祯委以蓟辽总督,对付穷凶极恶的满人。

    当时,洪承畴手下都是陕西宣大蓟辽的边军,手下八大总兵曹变骄、杨国柱、唐通、王朴、马科、王庭臣、吴三桂都是有名的悍将,手下的军队达十三万之多。可满人的凶恶非战力孱弱的农民军可比,洪承畴知道打赢不容易,便打算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法,可是兵部尚书陈新甲促战,崇祯皇帝也希望能够速战速决,因为大明的国库支应十多万大军实在吃力。

    而满清皇帝皇太极实在厉害,派兵绕道堵住了明军的退路,洪承畴欲和清军决战,可他手下的诸将却不肯听他的,粮道被断一个个都慌了,都主张突围。结果突围不成,十多万大军溃败,洪承畴狼狈逃入松山城,数名大将战死。

    在松山洪承畴又坚持了半年时间,城中粮尽,明将夏承德降清,里应外合之下松山陷落,洪承畴被俘,曹变蛟等阵亡。

    被俘之后就不必多说,满清需要熟悉大明内部情况的大臣协助,洪承畴想着以后的荣华富贵,双方一拍即合,洪承畴便降了满清。而明朝还以为洪承畴不屈而死,崇祯甚至亲自祭奠洪承畴,惹出了绝大的笑话。

    降清以后,自然要为新的主子效力,实现自身的价值。而因为洪承畴熟悉大明情况,绿营诸将唐通、白广恩等也都在洪承畴麾下效力过,满清摄政王皇太极对洪承畴委以重任,以其为督军大学士,全权指挥十数万绿营兵负责剿灭山东河北一带的暴民起义。

    洪承畴上任之后,利用其在大明官场上的关系,劝降了好些明朝士绅,并派出军队剿灭河北山东很多义军,只用了数月的时间,河北,山东北部西南的起义便被其镇压了下去,只剩下胶东半岛的暴民起义。洪承畴便亲自指挥,剿灭胶东的暴动。

    胶东起义的军队分成两拨,一拨便是赵应元的青州军,占据了整个青州府,兵力达十五六万人。另一波便是盘踞在登州的吴平,据说和南明的齐国公陈越关系密切。

    幸好,这两路明军之间好像有些矛盾,在洪承畴攻打青州时,吴平并未派兵进行支援。

    青州府河济南府相邻,属于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带,丘陵处处,不利于大军行进,足足用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才打败了赵应元,攻入了青州城,南明委派的山东巡抚王永吉狼狈逃到了登州。

    攻下青州府杀了赵应元之后,洪承畴立即下令继续往东进攻,攻入了莱州府。

    莱州府地处胶莱平原,平地多山峦少,利于大军行进作战。而吴平也没有打算在莱州和清兵决战的打算,手下的军队退出了莱州龟缩在登州城。

    而登州的地势又和莱州不同,境内艾山、牙山、大泽山山脉纵横,明军在山隘险要之处设防,整个登州府的百姓好像都被明军收复,到处都是他们的眼睛,绿营兵进入登州后,屡屡受到明军袭击,损失惨重。

    战斗进行的非常艰难,登州明军的战斗力非青州乌合之众能比,更像一支训练有素的精兵,而且装备武器比之绿营兵丝毫不差。

    双方的军队在登州境内反复交战着,进攻防守,偷袭,袭扰,这样的战斗每日都在发生,清军每进一步都很困难。那时洪承畴便知道,想打下登州非短时间所能做到。遂向满清北京朝廷说明情况,请求清廷派出真八旗勇士前来,盖因洪承畴发现,绿营兵在和明军交战时竟然占不了多少便宜。

    而当时的满清朝廷刚刚经历了一场内乱,便是摄政王多尔衮也不愿再把宝贵的八旗兵消耗战平乱的战场。经过洪承畴数次求告之后,多尔衮才答应了洪承畴的要求,派出贝勒勒克德浑率领三千八旗兵前来参战,同时平西王吴三桂也被派到了山东。

    有这两支生力军加入之后,局面才慢慢向着清兵这边倾斜。八旗兵的战力实在是非同寻常,不论是个人的战技战力都不是明军能比。

    六月时,清兵终于攻到了登州城下,明军都退入了城中。

    然而洪承畴震惊的发现,明军竟然把登州城经营的如同铁桶一般,虽然不知道棱堡这个概念,可是从登州城墙每隔不远便有一处突出的马面,整个城墙好像刺猬一样向外伸出无数的尖刺露出了狰狞的面容,洪承畴便知道想攻下登州将非常的困难。

    而且清军根本围不住登州,因为登州城本来就一面临海,明军在海上竟然然有着一支数十艘大海船组成的庞大船队。当清军近城立营时,明军船队竟然向着清军营地开炮,听其响动,拥有的红衣大炮竟然有数十门之多!甚至会有明军乘船绕到清军之后,攻击运粮的军队,烧掉了不少粮草。

    所以,虽然攻到了登州城下,战斗却进行的更加艰难。洪承畴指挥着刚收编的俘虏炮灰军队,对着登州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却在登州城墙上碰了个头破血流,一个月的时间连续攻了十多次,云梯都无法搭上城墙。

    登州城上的火器太过猛烈,火铳,弩箭,还有数以百计的火炮,而一旦清军攻打到城墙附近,又会从城头扔下无数的万人敌火器,剧烈的爆炸覆盖了城下,靠近城墙的清军很少能够生还。

    强攻不行,洪承畴想出的各种攻城策略也都宣告失败,登州孤城就像一座磐石,任凭风浪击打却丝毫无损。

    洪承畴没办法,只能再次向朝廷请命,请求派遣大量的火炮来登州,以炮击轰塌登州城墙。因为洪承畴手下的大都是绿营兵,拥有的火炮数量有限,而整个山东也没有几门红衣大炮。

    在等待红衣大炮运来的这些时日,洪承畴对登州围而不攻,分派军队攻打登莱两府的州县,明军大部分都聚在登州城中,其他的州县先后被清军攻陷。

    有人向洪承畴提议,驱赶登莱两州的百姓攻城,城内的明军大都是胶东人,看他们忍心不忍心对自己的父老动刀子!

    可洪承畴想了以后,拒绝了这个提议,因为他知道若是真的这样做的话,自己的名声将会差到极点,一个屠夫的罪名再也跑不了。

    虽然做出了叛明降清的举动,洪承畴却还能用良禽择木而栖来安慰自己,而一旦满清真的代明,自己的过错便会被洗清,历史上有过投降经历的名臣名将为数不少,也不差自己一人。

    而进士出身当过高官的洪承畴还是很爱惜自己的羽毛,毕竟就算是投降大清,也是皇太极再三请求,并不惜派出皇后大玉儿劝说,洪承畴的颜面丝毫不损。所以,驱赶百姓这种事情,他却是做不出。而且若是真的这样做的话,山东的百姓便和清朝接了死仇,不利于大清以后的统治。

    而且,洪承畴也不相信靠着驱赶百姓攻城便能真的拿下登州,城内的守将没有那么傻。

    正是洪承畴的“仁慈”让胶东百姓躲过一劫,很多人得以在战乱中幸免。

    明清双方围绕着登州激战,时间很快便到了秋天,然后便传来了顺军余部突入关中攻城略地的消息。初闻这个消息之时,洪承畴便知道大事不好,因为顺军不比百姓们的叛乱,那是一支有组织有战斗力的军队。

    普通士绅百姓的叛乱很好剿灭,一群乌合之众罢了,不需要派出八旗兵,便是随便派出一支绿营也能轻松剿灭。可是顺军却全然不同,其战斗力不比绿营兵差!

    关中虽然远离北京,地位却十分重要,若是任由顺军占据了关中,其往东可以出潼关攻打河南,往东可攻打山西威胁河北,往北越过边墙便是蒙古草原,过了黄河便是云中大同,丢了陕西对满清威胁太大,洪承畴知道以多尔衮之睿智绝对不会任由这样的事情发生。

    可是现在的满清朝廷兵力却不富裕,伐明失败使得八旗兵损失惨重,现在已经靠绿营兵为他们攻城略地。所以清廷未必会派出八旗去关中那么远的地方剿灭顺军,而多半会从绿营兵中抽调军队前往。

    果然,洪承畴猜的很对,清廷很快传来圣旨,抽调吴三桂姜两军前往关中镇压顺军。

    对洪承畴来说,关键是无法突破登州的城墙,少上几万军队算不了什么,依然对明军保持着绝对优势。可洪承畴万万没有想到,没过多久便传来了姜叛乱的消息。

    姜叛乱,使得山西乱成了一团糟,清廷根本没有精力再去对付顺军,必须得解决近在咫尺的威胁,便有了多尔衮带兵出击大同。

    然而事情还未结束,三十万明军在齐王陈越的带领下北伐打到了兖州的消息再次传来,洪承畴已经麻木了......

    山东叛乱未灭,陕西顺军肆虐攻占了关中大部,山西一省叛乱,满清所占据的大明北方数省竟然处处烽火,除了京畿地区以外,其他的地方都不再受满清朝廷的控制。

    镇压?以满清现在的兵力,根本就无力同时应付这么多的战线。

    而对现在的洪承畴来说,最重要的是该何去何从!

    一个人可以叛变一次,若是再次叛变的话就不会再得到别人信任,所以洪承畴早就熄灭了重归大明的心思,已经死心塌地的为满清朝廷效力。

    可是现在的局势已经十分危险,二十多万绿营兵迟迟打不下登州,而北伐的明军却攻到了兖州。若是再在这登州耗下去的话,一旦济南沦陷,自己这二十多万军队将彻底被断了后路,被明军包了饺子。

    所以登州不能再打,现在最重要的便是回师济南,迎战明军北伐军!经过思考之后,洪承畴很快拿定了主意。但也不能就这样仓促撤退,经历过松山之战的洪承畴最是知道全军仓促后撤的后果,若是明军突然从登州杀出,恐怕便有全军溃败的危险。

    经过考虑之后,洪承畴决定分批撤退,最后留下唐通白广恩二人带着本部以及新编的军队继续围着登州,其他主力都往济南迎敌。

    而唐通和白广恩都是宿将,挡住登州的明军不成问题!

第810章 兵临胶州

    海州,东临大海,背面便是山东青州府。而在历史上,海州原本便和临沂等山东领土同为东海郡、东海国,大明时才把海州划到淮安府治下。事实上海州人和山东人语言风俗更为接近。

    陈越率领两万主力偃旗息鼓,以金鑫为先锋,从淮安渡过黄河后径直向北,经沭阳折往东到了海州。

    而现在的海州,还是大明的治下,大明在海州有知州等地方官和千余士兵。闻知大军前来,海州知州慌忙出城迎接,陈越却没见他,而是由一员偏将接见了他,告诉他大军是途径海州往北进入山东,支援山东义军去得,却是连陈越的身份都没有暴露。

    秘密行军突袭山东,本就是事先指定的策略。虽然大军行进不可能做到没人知晓,但至少不能暴露陈越在军中的消息,否者若是为清军得知,肯定能弄清明军意图。

    而这一年多来,经常有朝廷的人从海州北上,甚至有船队经海州海岸来往在山东和大明之间,海州知州对此早已见惯不惯,他只是关心这支大军的粮草补给问题。毕竟一支多达两万的军队,若是粮草需要由海州支应,他的压力会很大。而按照大明的规矩,军队在境内路过时,粮草都应该由途径的地方官府负责。

    好在这支军队并未难为他,没有提出粮草的要求。因为在出发前,陈越早已下令制作了大量的干粮随军携带,以面粉掺着芝麻花生,炒制成炒面,装在长条形的布袋里,每只布袋能装十五斤炒面,斜挎在士兵背上。

    光是这些炒面便足够大军半个月的口粮,而从淮安到胶州,也就七百里,按照每日行军五十里的速度,用不了半月便到,到了胶州,便能和海路的吕泰会合,在吕泰的船队里,装载着十万担的粮食,足够大军一年所需。

    军队连海州城都没进,只是派人采买了一些蔬菜粮食,全军饱食一顿在城外扎营休息,次日一早便继续往北。

    第二天上午,得报官兵已经离开,海州知州出了城门,看着空荡荡的营地,暗自感慨,这支军队行止有矩,买卖公道,不扰民不肆掠,有多少年没见过这样的军队了。

    出了海州,经沂州、吕州便可进入青州府中部,这里路途平坦人口稠密。不过陈越并没有选择这条路,而是选择了五莲山东麓的海边地带通过。

    自东北向西南方向的五莲山坐落在青州府东侧,在山脉大海之间有宽十数里的陆地,但是因为海水的侵袭,多是盐碱地形,不适合耕种,除了一些灶户在此熬海煮盐,普通百姓并没有多少。

    陈越要去的是胶州,从海边行走距离最近,五莲山东麓又是平坦的地形,方便大军快速通过,再加上他手下的都是轻装步兵,没有车马辎重没有火炮,士兵们除了随身携带的武器粮食以外,便连盔甲都装在了海船上,所以行军速度很快。

    当然这样的军队防御力很差,没有盔甲没有盾牌,没有支援作战的辎重,一旦遇到清军主力后果不堪设想,这也是陈越没选择从临沂吕南人口稠密的地方行军的原因。不携带辎重盔甲行军速度自然快,当然要避开清军主力。

    不过长时间的连续行军,哪怕一日行走的路程只有五十里,对每个士兵来说尽都疲惫不堪,不过所有人都咬牙坚持着,因为他们的齐王就在他们中间。

    是的,陈越也同样行走在队列之中,靠着自己的双腿行走,并没有仗着身份骑马坐车,或让士兵用轿子抬着他。这两万军队,一半是东番的精兵,一直跟着陈越,另一半也是从余枫金声桓手下抽调,都有着平南军的背景身份,都是陈越的嫡系。所以哪怕是为了收买军心,陈越也得做出同甘共苦的姿态。一个将军,要想得到士兵的拥护,要想得军心,就必须想法采用很多手段,陈越做不到舔吸脓液这么恶心的事情,也不愿刻意的嘘寒问暖,不过身体力行同甘共苦他还是能够做到的。

    况且陈越正当壮年,平日的伙食极好,身体素质远胜于普通士兵,每日行走五十里的路程对他来说压力不大,顶多是脚累了一些罢了。不过这种效果很是明显,每当看到飘扬的将旗,以及将旗下陈越那坚毅的面容,士兵们都莫名的心安了起来,想想王爷和自己一起走路,便又充满了力气。

    军队中自然有马匹的,除了主力骑兵在余枫的带领下随同李奕行军以外,这两万人中也有百十个骑兵,不过这些骑兵都是作为哨探使用,负责查探周围的清军的动静,所以哪怕是陈越也不愿占用宝贵的马匹代步。

    沿海地区除了灶户外,还有一些堡垒,都是原来大明设置的卫所,用于防范倭寇。当然到了明末,这些卫所早就荒废,卫所里的军户或者种田打鱼,或者煮海制盐为生,和普通百姓无异了。

    满清占领山东不久,再加上义民暴乱四起,根本没时间处理这些卫所,所以一些卫所还打着大明的旗帜。在吴平登州举义后,几个月时间地盘扩展到整个胶东,很多卫所军户都都投到了吴平的麾下,当然被困在登州城中,不过士兵们的家属还在原来卫所的墩堡里。

    当看到一支明军突然从南方而来,这些军户家属们激动地热泪盈眶,直言朝廷终于想到了他们。这一年多来,山东百姓起义频繁,一直遭受着满清的屠戮镇压,而朝廷却根本无力支援。

    安东卫千户冯永五十多岁,却披上了祖传的铠甲,口口声声要为大军先锋。陈越看着他站都站不稳的样子,微笑着拒绝了,只让他派出向导,引导大军前往胶州湾。

    崇祯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七日,陈越率领两万大军到达胶州,而吕泰的水军已经到了胶州湾两日,正在试图攻打胶州城,正和绿营将领郭虎对阵。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15394/ 第一时间欣赏明末好女婿最新章节! 作者:任国成所写的《明末好女婿》为转载作品,明末好女婿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明末好女婿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明末好女婿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明末好女婿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明末好女婿介绍:
“崇祯,别急着上吊,只要把女儿给我,我带你杀出北京!”
“李自成,这座北京城就留给你了,好自为之吧!”
“多尔衮,我陈越有朝一日必定打进东北,把你满洲人赶到北冰洋,去和爱斯基摩人为邻!”
穿越到崇祯末年,遇到了崇祯的女儿坤兴公主;
喜欢上了一个女孩,却要担负起整个国家。明末好女婿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明末好女婿,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明末好女婿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