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科幻灵异谜案追凶TXT下载谜案追凶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谜案追凶全文阅读

作者:天下任纵横1     谜案追凶txt下载     谜案追凶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二十回 莲花之谜二十

    这时候严嵩没有死,严党的势力并没有彻底垮台,所以这支军队依然不能公开。同时新的问题出现了,严嵩的没落成为了必然,新的势力斗争开始了。这一次是徐阶为代表的旧党和高拱为首的新党之间的斗争。这两个人本来是合作无间的战友,现在成为了死敌。徐阶知道高拱不少的事情,相对的高拱也知道不少徐阶等人的事情。其中最容易也最可能出事的就是这支军队,最好利用的也是这支军队的问题。所以徐阶坚决要处理这支军队,但是遭到了张居正的坚决反对。徐阶不光是张居正的老师,更是张居正的恩人兼靠山,张居正却为了这支军队拿自己的前途和老师顶撞,课件张居正十分重视这支军队。后来徐阶还是让步了,因为他不想因为这件事情失去自己最好的接班人张居正。这支军队总算保了下来,但是失去了成为常态正规军队的机会。军队的每一个人并没有觉得委屈,反而对张居正十分感激。从此这支军队其实成为了张居正的私人武装,张居正的话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命令。

    韩志远原来是军户的后代,他的祖上是朝廷的军队一员。根据当时的规矩,军户不用交租也不用服劳役,只需要拍一个家里的男丁在军中服兵役就可以了。军户的主要收入不是靠当兵的男人,而是靠在家做事的女人。她们种地种菜做手艺或者做小买卖都不用交税,只需要亮出军户的证明就可以了。不过这些军户的生活并不好过,主要是因为军户们太穷了。但是再穷也比一般的老百姓好过一点,因为她们算是半个朝廷的人。军户还有一个危机,就是担心断代的问题。作为一个军户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有一个男人在所在的部队当兵。要是家里的男人死了,家里又没有合适的男人替补的话,就要被销户或者赶走。到时候她们不但没有了当家的男人,而且连免税的资格也没有了。她们这些没有军籍的军户,一旦被赶走的话,一家人等于没有了活路,就连给地主家当雇佣的资格也轮不上。韩志远就是这么一个被销户的军户出身,因为他的父亲和哥哥都死在了一次战役里面,朝廷不但没有抚恤他们,而且因为家里没有成年的男子反而把他们销户了。离开军队后的日子,是他们一家人最难过的日子。韩志远的奶奶把自己饿死了,韩志远的弟弟妹妹被人或卖或送了。韩志远十三岁的姐姐也嫁人了,目的就是为了得到不到五两银子的彩礼钱。也就是说韩志远的姐姐就值这五两银子,为了这五两银子大家把韩志远的姐姐卖了。最后实在活不下去,韩志远的母亲把自己卖了给别人当小老婆,换来的钱给韩志远兄弟两找了一个出路。韩志远给一个地主家放牛,韩志远的哥哥给一个手艺人当学徒。当时韩志远七岁,韩志远的三哥也只有八岁。从此韩志远一家人各分东西,再也没有团聚的一天的了。

    韩志远在地主家放牛一干就是五六年,受了不少的苦也受了不少的气。一些有家有业有父母疼爱的孩子们也欺负这个一无所有的韩志远,韩志远只好忍受着不敢还手。直到有一天他听说有一个地方在招兵,虽然不是正式的兵种但是管吃管住。韩志远去了一次,发现对方招收的要是十五到二十五岁之间,最好有当过兵有经验的合格男孩子。韩志远不但身体素质好,而且从小在军队长大的他懂一点军事知识,至少听得懂军队的号令。只有一点不合格,就是他没有十五岁,又没有担保人。在当时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证明,没有证明就需要担保人担保。韩志远没有任何相关证明,也没有担保人愿意为他担保,再加上年纪不够,所以不可能当兵。

    就在韩志远以为自己当不成兵的时候,一个路人看出了韩志远的无奈。这个人主动上来打招呼,韩志远还是一个孩子可以三下两下就被这个人打听出来一切。这个人给韩志远出主意,第一,韩志远长得有点高大可以虚报自己的年纪。这样一来韩志远就可以够格当兵了。第二,韩志远会一点军事知识,可以直接告诉招兵的人。招兵的人也知道军户不可能来这里当兵,当兵的人就算是军户出身也是被销户的军户。被销户的军户不可能有证明,没有证明就不知道韩志远的真实年纪,韩志远就不用担心别人知道他的实际情况了。第三,担保人虽然有点难度,但是这个人可以帮韩志远。就在这个人的鼓动下,韩志远真的去报名了。

    韩志远虚报了年纪,不但通过了目测和初试,而且大家都看好这个小伙子。韩志远直到看见了招兵的长官,才说出了自己的真实年纪。长官问他为什么要说出真相,韩志远回答说他父亲教过他,作为一个军人要服从自己的长官,更要对自己的长官坦白。韩志远不想欺骗大家,更不想对长官有所隐瞒,所以说出了自己的真相。长官没有怪罪韩志远,而且答应收下韩志远这个年纪偏小的士兵。

    韩志远回去收拾了自己的东西,同时也把欺负过他的人一个一个揍了一遍。来到部队才知道那个提点他的“恩人”,就是他的队长。这个队长告诉韩志远,要是韩志远说谎进了部队的话,队长一定会好好“教导”他的。不过现在看来韩志远不但过关了,而且做到了满分。韩志远回头揍那些人的事情最令队长满意,队长觉得这才是军人应该有的本质。一个不敢打回去的男人不算是一个军人,受了欺负不做声的更加不是一个男人。韩志远从此留在了军队,从一个小士兵渐渐成长为一个军官,最后成为了这支军队的最高长官。

    当初成立这支军队的时候,说好经费由清流们出的。可是到了后来事情就有点走样了,经费成为了一个大问题。徐阶本来不是隆庆皇帝阵营里的人,当时隆庆皇帝不过是一个不被嘉靖皇帝看重的裕王。徐阶只不过是裕王名义上的老师,其实几乎没有给裕王上过课讲过学。徐阶最主要的职务是内阁阁员,要处理军国大事的。要不是徐阶的弟子张居正成为了裕王的侍读的话,要不是张居正力荐裕王的话,徐阶有可能不会和裕王有所接触。也就是因为接触了裕王,徐阶才发现裕王其实一个很好控制的人。为了自己的未来,为了将来控制君王成为一代权臣,徐阶终于答应和裕王联手对付严嵩。当时裕王身边总共才五六个亲信,其中地位级别最高的是徐阶,他当时是内阁阁员兼管礼部。接下来就是裕王真正的老师高拱,当时高拱是国子监祭酒,国子监相关于当时国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祭酒相当于这个国家最高学府的校长。国子监隶属于礼部,所以徐阶是高拱的上司的上司,一直以来压着高拱一头。接下来就是偶尔来讲学的殷士瞻,他当时的职务是工部员外郎,负责工程图纸的管理和存放。再下来就是只有侍读身份的张居正和谭纶了。裕王之所以不被外界看好,第一是因为嘉靖皇帝不喜欢这个多病的儿子,第二是因为严嵩一党人看好裕王的弟弟景王,第三就是因为裕王身边的人都是没有多少实权的清流。徐阶是清流代表,高拱、殷士瞻、张居正和谭纶不是没有油水的衙门主事就是在裕王府吃闲饭的。所以大家谁也不看好裕王,还有裕王身边的人。

    提议组建清流自己的军队的徐阶,建议暗中招募原来军户的后代进入这支军队的高拱,可是到了后来分管这件事情的人却成为了张居正。张居正不敢也不好意思向老师徐阶要钱,因为他成为徐阶弟子后从来都是他孝敬老师,没有见过徐阶老师为他花过一分钱过。张居正也不敢向高拱要钱,因为高拱不但是张居正的上司更是因为高拱本人的缘故。高拱不但是一个条件不是很好的穷人家的孩子出身,而且因为高拱是一个山|西人。大家都知道山|西人不但会赚钱而且很会过日子,过日子精打细算不说而且有点抠门。想要从高拱那里拉到赞助,这比组建这支军队还要难,所以张居正不敢开这个口。张居正家里有点钱,所以张居正咬着牙暗中卖了田产才坚持下来的。这也是张居正坚决不答应解散这支军队的原因,他不能白白浪费这么多年的心血和金钱。

第二十一回 莲花之谜二十一

    说起张居正家里的事情,秦泰倒知道不少。这都是张居正当初和秦泰认识时,两个人喝酒时张居正自己说出来的。当时张居正年纪不大,地位不高,所以成为了秦泰的好朋友。张居正的酒量不高,至少在当时张居正的酒量不行。张居正不但没有练出酒量,而且还是一个话痨子。每次喝醉了酒,张居正就会把自己的一切都说出来。不但秦泰知道,就连当时的好友裕王和谭纶也知道。高拱因为有一定的地位,而且是张居正的上级,所以没有和张居正一起醉过,所以高拱不太知道张居正的过去。

    张居正本来是当地的一个大土豪,家里的田产很多很多。到了蒙古人占领中原的时候,张家的土地一下子少了不少不说,而且家里的男人差不多被蒙古人杀光了。为此张家自己的本家剩下不多,张家总为后代子孙的延续问题发愁。也就是因为这样,明朝初期朝廷强制大户人家搬迁到地广人稀的西北的时候,张家因为人口不足没有被强制性迁走。到了张居正爷爷这一代的时候,张居正的太爷爷担心儿子学不好,所以花钱为儿子买一个前程。张居正的爷爷莫名其妙地成为了一个宫中的侍卫,一个不需要上班的闲置人员。

    可是好景不长,因为万贵妃这个女人长期控制后|宫,所有不依附于她的人都要受苦。张居正的爷爷不清楚这一点,所以他被万贵妃下令去服侍不得宠的皇后。皇后因为长期得不到皇帝的关爱,所以十分痛恨男人,就连服侍她的太监也被折磨得不行,所以大家都担心张居正的爷爷会活不久。没想到张居正的爷爷遇上了一个好机会,皇后的外婆娘家是张居正爷爷的家乡。皇后从小和外婆很好,更想知道外婆娘家的事情。张居正的爷爷就把自己知道的家乡说给皇后听,渐渐地成为了皇后的亲信。张居正的爷爷虽然得到了皇后的支持,但是后|宫不是皇后的天下,明宪宗和万贵妃都是皇后得罪不起的人。所以张居正的爷爷一边和皇后搞好关系,一边也不得罪这两个大人物。这时候张居正的爷爷认识了一个同事,他就是刘万年。刘万年之所以能够当宫廷侍卫是因为他是锦衣卫,万贵妃利用他监视皇后的一言一行。名义上刘万年因为名字好,所以被明宪宗留在了宫中。刘万年渐渐和张居正的爷爷成为了好朋友,最主要的是刘万年开始同情起皇后。

    明孝宗朱佑樘事情公开后,万贵妃多次要求刘万年秘密暗杀朱佑樘。可是刘万年不敢这么做,再加上张居正的爷爷再三劝阻,刘万年才总算答应弃暗投明。他不但把自己的身份告诉了皇后,而且把万贵妃指使他做的事情也说了出来。皇后第一次利用刘万年的口供反击万贵妃,万贵妃也第一次在明面上输给了皇后。万贵妃并没有得到实际意义上的损失,但是刘万年这个告密者却被万贵妃的人害死了。

    刘万年在临死的时候,把他的唯一儿子托付给了张居正的爷爷,并告诉张居正的爷爷,皇宫不是一个好地方,劝张居正的爷爷尽快离开这里。明孝宗登基后,公开褒奖所有有功的人。明孝宗的母亲被追封为淑妃,帮助过明孝宗的人都得到了相应的奖励。张居正的爷爷不要官位,只希望可以回家安度晚年。皇后也不希望张居正的爷爷留在京城,所以明孝宗奖励了张居正爷爷一大笔钱后让张居正爷爷离开了。

    张居正的爷爷回到家乡后,真的安心当老百姓。他不但在家乡娶妻生子,而且把好友刘万年的孩子一直养着。刘万年的儿子在张居正的爷爷身边长大,后来在张居正的爷爷的安排下结婚生子。直到有一天,一个神秘的人来找刘万年的儿子,最后把刘万年儿子刚生下不久的大儿子抱走了。刘万年的儿子事后告诉张居正的爷爷,来人是他的一个远方堂叔,是一个锦衣卫的军官。他告诉刘万年儿子一个消息,刘万年的弟弟去世了。因为刘万年的弟弟没有后代,所以没有人继承锦衣卫的职务。根据锦衣卫的人规矩,锦衣卫军官没有儿子继承职务的话,允许一个嫡亲侄子代替。刘家是锦衣卫世家,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所以想让刘万年的儿子回去继承叔叔的职位。可是刘万年的儿子不愿意,他们只好带走刘万年的儿子的儿子。这个孩子从此算是锦衣卫的人了,每年有几天回家和父母团聚的机会,平时做什么事情不能对任何人说。这个孩子后来长大了,成了一个合格的锦衣卫军官,他就是现任的锦衣卫指挥使刘守有。刘万年的儿子也就是刘守有的父亲一直待在张居正家里,大家都以为他是张伯,却不知道他姓刘不说还有这么一个威风的儿子。这就是张居正和锦衣卫指挥使刘守有之间的关系了。

    韩志远虽然没有在张居正身边长期带过,但是他知道张居正对于这支军队的恩情,所以他把张居正当做自己的主人一样看待。张居正在来的时候,把张居正和秦泰的关系告诉给了韩志远。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韩志远把秦泰当做张居正一样照顾好看管好。韩志远没有多少文化,但是知道一点大恩人张居正的话必须听,这个秦泰一定要保护好。绝对不能让任何一个人伤害到秦泰,秦泰不能有任何的闪失。

    秦泰见韩志远守在门外,也没有过分干预这个军官。秦泰看出来了,这个军官和这支军队一样,都不是一般的人。这些人虽然装备一般,虽然打的旗号是地方武装,但是精气神都比正规军好,快赶上军队精英中的精英了。他知道朝廷不会派出精英来这里的,更加不会用精英来保护自己。唯一的解释是张居正这个内阁次辅假公济私,利用手里的权力暗中帮助秦泰这个好友。要是换作了平时的话,秦泰一定不会接受张居正这个好友的帮助的,但是现在情况特殊,这只军队的到来真的帮了秦泰一个大忙了。

    秦泰打开张居正的来信,马上被张居正的来信内容吸引了。这里面说了一件事情,一件几乎和秦泰没有一点点关系的事情。但是这件事情令秦泰很为难,也让秦泰感觉到了不安定的因素。按照秦泰的意思,他不愿意介入进去,也不愿意管这些事情。但是作为朝廷的官员,作为张居正的好友,秦泰又不得不为张居正和朝廷考虑问题。这件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但是会影响张居正,也会影响大局。

    这件事情就是大概是属于国家机密,但是不久之后会令所有人都知道的“宰相打架事件”。明朝初期真的有宰相,最出名的是李善长和胡惟庸了。李善长是明朝第一任的宰相,属于文官之首,不是百官之首。但是李善长善于处理政务,也会搞好关系,和皇帝朱元璋等人关系都不错。当时有人把朱元璋比作汉高祖刘邦,李善长就是刘邦身边的萧何。可是朱元璋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萧何在刘邦那里善始善终,李善长却不能在朱元璋手里干的长久。后来李善长因为儿子的事情被朱元璋免职,大家都说这是朱元璋“卸磨杀驴”。其实是李善长故意找借口离开朱元璋的,因为再不离开的话李善长有可能被朱元璋杀了。出主意的人就是有“小诸葛”之称的刘伯温。胡惟庸更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了。胡惟庸靠着拍马屁上台,处处迎合朱元璋,简直就是朱元璋对付别人的工具。大家都说胡惟庸就是朱元璋的一条恶狗,朱元璋要他咬谁他就咬谁。就是这么一条狗,就是这个朱元璋十分相信的人,他连同他的儿子一起卖官鬻爵不说,而且出卖国家利益,甚至于为祸后|宫。朱元璋不但杀了胡惟庸父子,而且宣布今后绝不立相,从此明朝没有了宰相。没有了宰相等于是皇帝直接控制六部,虽然加大了皇帝的工作量,但是也加强了皇权制约了臣权。这对一个强势有勤政爱民的皇帝来说是一件好事,这对一个懒惰又没有远见的皇帝来说是一件苦差事。皇帝毕竟是一个人,就算不休息也不能一个人完成太多的事情,所以有了帮助皇帝整理的衙门。内阁建立之初的目的就是帮皇帝整理资料,分门别类地交给皇帝处理。内阁没有批阅奏章的权利,更加没有帮皇帝做决定的权利。后来皇帝生病时,或者皇帝不能直接批阅时,内阁阁员才有权利代皇帝誊写。那也是皇帝口述,内阁阁员书写后,交给皇帝看过之后才作数的。

第二十一回 莲花之谜二十一

    说起张居正家里的事情,秦泰倒知道不少。这都是张居正当初和秦泰认识时,两个人喝酒时张居正自己说出来的。当时张居正年纪不大,地位不高,所以成为了秦泰的好朋友。张居正的酒量不高,至少在当时张居正的酒量不行。张居正不但没有练出酒量,而且还是一个话痨子。每次喝醉了酒,张居正就会把自己的一切都说出来。不但秦泰知道,就连当时的好友裕王和谭纶也知道。高拱因为有一定的地位,而且是张居正的上级,所以没有和张居正一起醉过,所以高拱不太知道张居正的过去。

    张居正本来是当地的一个大土豪,家里的田产很多很多。到了蒙古人占领中原的时候,张家的土地一下子少了不少不说,而且家里的男人差不多被蒙古人杀光了。为此张家自己的本家剩下不多,张家总为后代子孙的延续问题发愁。也就是因为这样,明朝初期朝廷强制大户人家搬迁到地广人稀的西北的时候,张家因为人口不足没有被强制性迁走。到了张居正爷爷这一代的时候,张居正的太爷爷担心儿子学不好,所以花钱为儿子买一个前程。张居正的爷爷莫名其妙地成为了一个宫中的侍卫,一个不需要上班的闲置人员。

    可是好景不长,因为万贵妃这个女人长期控制后|宫,所有不依附于她的人都要受苦。张居正的爷爷不清楚这一点,所以他被万贵妃下令去服侍不得宠的皇后。皇后因为长期得不到皇帝的关爱,所以十分痛恨男人,就连服侍她的太监也被折磨得不行,所以大家都担心张居正的爷爷会活不久。没想到张居正的爷爷遇上了一个好机会,皇后的外婆娘家是张居正爷爷的家乡。皇后从小和外婆很好,更想知道外婆娘家的事情。张居正的爷爷就把自己知道的家乡说给皇后听,渐渐地成为了皇后的亲信。张居正的爷爷虽然得到了皇后的支持,但是后|宫不是皇后的天下,明宪宗和万贵妃都是皇后得罪不起的人。所以张居正的爷爷一边和皇后搞好关系,一边也不得罪这两个大人物。这时候张居正的爷爷认识了一个同事,他就是刘万年。刘万年之所以能够当宫廷侍卫是因为他是锦衣卫,万贵妃利用他监视皇后的一言一行。名义上刘万年因为名字好,所以被明宪宗留在了宫中。刘万年渐渐和张居正的爷爷成为了好朋友,最主要的是刘万年开始同情起皇后。

    明孝宗朱佑樘事情公开后,万贵妃多次要求刘万年秘密暗杀朱佑樘。可是刘万年不敢这么做,再加上张居正的爷爷再三劝阻,刘万年才总算答应弃暗投明。他不但把自己的身份告诉了皇后,而且把万贵妃指使他做的事情也说了出来。皇后第一次利用刘万年的口供反击万贵妃,万贵妃也第一次在明面上输给了皇后。万贵妃并没有得到实际意义上的损失,但是刘万年这个告密者却被万贵妃的人害死了。

    刘万年在临死的时候,把他的唯一儿子托付给了张居正的爷爷,并告诉张居正的爷爷,皇宫不是一个好地方,劝张居正的爷爷尽快离开这里。明孝宗登基后,公开褒奖所有有功的人。明孝宗的母亲被追封为淑妃,帮助过明孝宗的人都得到了相应的奖励。张居正的爷爷不要官位,只希望可以回家安度晚年。皇后也不希望张居正的爷爷留在京城,所以明孝宗奖励了张居正爷爷一大笔钱后让张居正爷爷离开了。

    张居正的爷爷回到家乡后,真的安心当老百姓。他不但在家乡娶妻生子,而且把好友刘万年的孩子一直养着。刘万年的儿子在张居正的爷爷身边长大,后来在张居正的爷爷的安排下结婚生子。直到有一天,一个神秘的人来找刘万年的儿子,最后把刘万年儿子刚生下不久的大儿子抱走了。刘万年的儿子事后告诉张居正的爷爷,来人是他的一个远方堂叔,是一个锦衣卫的军官。他告诉刘万年儿子一个消息,刘万年的弟弟去世了。因为刘万年的弟弟没有后代,所以没有人继承锦衣卫的职务。根据锦衣卫的人规矩,锦衣卫军官没有儿子继承职务的话,允许一个嫡亲侄子代替。刘家是锦衣卫世家,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所以想让刘万年的儿子回去继承叔叔的职位。可是刘万年的儿子不愿意,他们只好带走刘万年的儿子的儿子。这个孩子从此算是锦衣卫的人了,每年有几天回家和父母团聚的机会,平时做什么事情不能对任何人说。这个孩子后来长大了,成了一个合格的锦衣卫军官,他就是现任的锦衣卫指挥使刘守有。刘万年的儿子也就是刘守有的父亲一直待在张居正家里,大家都以为他是张伯,却不知道他姓刘不说还有这么一个威风的儿子。这就是张居正和锦衣卫指挥使刘守有之间的关系了。

    韩志远虽然没有在张居正身边长期带过,但是他知道张居正对于这支军队的恩情,所以他把张居正当做自己的主人一样看待。张居正在来的时候,把张居正和秦泰的关系告诉给了韩志远。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韩志远把秦泰当做张居正一样照顾好看管好。韩志远没有多少文化,但是知道一点大恩人张居正的话必须听,这个秦泰一定要保护好。绝对不能让任何一个人伤害到秦泰,秦泰不能有任何的闪失。

    秦泰见韩志远守在门外,也没有过分干预这个军官。秦泰看出来了,这个军官和这支军队一样,都不是一般的人。这些人虽然装备一般,虽然打的旗号是地方武装,但是精气神都比正规军好,快赶上军队精英中的精英了。他知道朝廷不会派出精英来这里的,更加不会用精英来保护自己。唯一的解释是张居正这个内阁次辅假公济私,利用手里的权力暗中帮助秦泰这个好友。要是换作了平时的话,秦泰一定不会接受张居正这个好友的帮助的,但是现在情况特殊,这只军队的到来真的帮了秦泰一个大忙了。

    秦泰打开张居正的来信,马上被张居正的来信内容吸引了。这里面说了一件事情,一件几乎和秦泰没有一点点关系的事情。但是这件事情令秦泰很为难,也让秦泰感觉到了不安定的因素。按照秦泰的意思,他不愿意介入进去,也不愿意管这些事情。但是作为朝廷的官员,作为张居正的好友,秦泰又不得不为张居正和朝廷考虑问题。这件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但是会影响张居正,也会影响大局。

    这件事情就是大概是属于国家机密,但是不久之后会令所有人都知道的“宰相打架事件”。明朝初期真的有宰相,最出名的是李善长和胡惟庸了。李善长是明朝第一任的宰相,属于文官之首,不是百官之首。但是李善长善于处理政务,也会搞好关系,和皇帝朱元璋等人关系都不错。当时有人把朱元璋比作汉高祖刘邦,李善长就是刘邦身边的萧何。可是朱元璋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萧何在刘邦那里善始善终,李善长却不能在朱元璋手里干的长久。后来李善长因为儿子的事情被朱元璋免职,大家都说这是朱元璋“卸磨杀驴”。其实是李善长故意找借口离开朱元璋的,因为再不离开的话李善长有可能被朱元璋杀了。出主意的人就是有“小诸葛”之称的刘伯温。胡惟庸更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了。胡惟庸靠着拍马屁上台,处处迎合朱元璋,简直就是朱元璋对付别人的工具。大家都说胡惟庸就是朱元璋的一条恶狗,朱元璋要他咬谁他就咬谁。就是这么一条狗,就是这个朱元璋十分相信的人,他连同他的儿子一起卖官鬻爵不说,而且出卖国家利益,甚至于为祸后|宫。朱元璋不但杀了胡惟庸父子,而且宣布今后绝不立相,从此明朝没有了宰相。没有了宰相等于是皇帝直接控制六部,虽然加大了皇帝的工作量,但是也加强了皇权制约了臣权。这对一个强势有勤政爱民的皇帝来说是一件好事,这对一个懒惰又没有远见的皇帝来说是一件苦差事。皇帝毕竟是一个人,就算不休息也不能一个人完成太多的事情,所以有了帮助皇帝整理的衙门。内阁建立之初的目的就是帮皇帝整理资料,分门别类地交给皇帝处理。内阁没有批阅奏章的权利,更加没有帮皇帝做决定的权利。后来皇帝生病时,或者皇帝不能直接批阅时,内阁阁员才有权利代皇帝誊写。那也是皇帝口述,内阁阁员书写后,交给皇帝看过之后才作数的。

第二十二回 莲花之谜二十二

    后来到了后几代皇帝的时候,内阁阁员也只有私下给皇帝出主意,代皇帝批阅奏章而已。直到明英宗时期,他准许太监王振建立司礼监代皇帝“批红”,他把批阅和审核奏章的权力交给了内阁阁员。也就是说当时文人组成的内阁阁员和太监组成的司礼监成为了皇帝的左右人,一个管出主意,一个管批准不批准。除了一些大事情要上报之外,一般的军国大事就由内阁和司礼监处理了。从此内阁渐渐走上政治舞台,渐渐代替六部成为了中央政府最核心的衙门。自此内阁阁员成为了没有名义的宰相,成为了不是宰相的宰相。

    到了嘉靖皇帝中后期,内阁的权利到达了顶峰。嘉靖皇帝号称二十年不上朝,除了偶尔个别会见几个内阁阁员之外,一般的大臣几乎不认识嘉靖皇帝本人。所有的国家大事都交给内阁阁员和司礼监负责不说,其实权力掌握在内阁首辅严嵩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吕芳两个人手里。所以大家管严嵩这个内阁首辅称之为外相,吕芳这个司礼监掌印太监为相。文武百官以严嵩马首是瞻,锦衣卫、东厂和司礼监等部门只听吕芳一个人的话。百官称严嵩为“严相”,大半的官员都是严嵩的弟子或者弟子的弟子,在严嵩面前行弟子礼。锦衣卫和东厂的人,跟着太监们一起称呼吕芳为“老祖宗”,真的把吕芳当做自己的祖宗一样供着敬着。

    但是嘉靖皇帝不是傻子,他也防备着严嵩和吕芳。严嵩虽然控制着朝局,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屈从于严嵩。嘉靖皇帝就把徐阶等几个和严嵩不对路的人保护起来。有意无意地壮大徐阶的力量,最后把徐阶安排进了内阁,让徐阶和严嵩内斗不止。只有这些人内部不团结,皇帝的位置才会太平。对于吕芳这个奴才更加简单了,吕芳再怎么样也只不过是一个太监,太监的一切都是主子给的。皇帝作为太监的主子,他可以给奴才一切,也可以收回一切。嘉靖皇帝利用陈洪牵制吕芳,必要的时候直接把吕芳换了,导师胡吕芳就什么也没有了。

    按照内阁的传统,内阁有正式成员三到四名,统称为内阁阁员。但是因为分工和排名有先后,所以等级和权利也有区别。第一名为内阁首辅,是真正的“一把手”,是真正的宰相,百官之首。负责全面管理军国大事,分管吏部,负责官员的调动和升迁。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兼全国组织部部长;排名第二的是内阁次辅,分管军队和兵部,有时候也分管刑部或者工部。相当现在的国务院常务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兼政法委书记;第三名是内阁三辅,一般分管户部和全国税收,管国家的财务问题。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兼国税局局长兼储备部部长;最后一名为内阁四辅,分管礼部和后勤。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兼教育部部长兼文化部部长兼军队后勤部部长等职务。

    严嵩主政的时候他什么事情都一把抓,不但兼管吏部、户部、兵部,而且连不应该插手的都察院他也管了。除了没有油水的礼部,麻烦事情多多的刑部之外,就连工部也不放过。工部尚书也就是工部一把手是严嵩的儿子严世藩,严世藩为了自己的利益什么钱也都敢拿。不但在几个大工程中间中饱私囊,偷工减料不说,而且连一些嘉靖皇帝的私人工程也敢动手脚,差一点真的害死嘉靖皇帝本人。为了控制出仕人员,为了让自己的人上台,严嵩霸道地从徐阶分管的礼部分走最有油水的科考权。也就是说将来各地的科考,不再属于礼部的范围,直接掌握在严嵩手里。徐阶对于这个决定是敢怒不敢言,只好任由严嵩一个人控制大局。

    严嵩之所以霸着内阁首辅的位子不下台,第一是因为不愿意放权,第二是为了他的儿子严世藩。严世藩是一个连严嵩都觉得不错的接班人,嘉靖皇帝更是曾经默许过让严世藩接班,成为父子两代内阁首辅的美名。可是想要父子两代人同在内阁已经不容易了,想要儿子直接接老子的班更是不容易。这么多人盯着,这么多人看着,严嵩不能直接不管不顾地把位子留给自己的日子严世藩。所以严嵩只好坚持着,坚持到严世藩有资历有能力接管内阁后,严嵩才决定离开内阁。严嵩一面霸着位子不放手,一边努力培养儿子严世藩。大家都知道这个事情,所以不管是自己人还是外人,都喜欢称呼严嵩为“严相”或者“严阁老”,严世藩为“小阁老”。

    严嵩不是一个傻子,也知道严世藩进入内阁不容易,想要直接接手内阁首辅更加不可能。所以严嵩开始打自己的小算盘,想法子把权力过渡给自己的儿子严世藩。为此严嵩曾经私下找过徐阶,为了儿子严世藩的前途,严嵩也曾经想过让步。严嵩承诺把内阁首辅的位置让给已经是内阁次辅的徐阶,条件是徐阶赞同把已经是“内阁行走”的严世藩提拔为内阁阁员。只要徐阶让严世藩成为内阁阁员,并暗中照顾一二的话,严嵩马上向嘉靖皇帝请辞同时推荐徐阶担任下一任内阁首辅。严嵩给一个徐阶梦寐以求的内阁首辅地位,换来儿子严世藩正式成为内阁阁员。不用几年的时间严世藩就可以利用老子严嵩留下的资源一步一步高升,最后挤走徐阶成为内阁首辅。这是严嵩的小聪明,徐阶也是知道的,但是徐阶真的有点心动。徐阶相当内阁首辅已经好久了,要不是严嵩霸着不让位的话,徐阶已经当上了内阁首辅。虽然徐阶知道他就算当上了内阁首辅大家也不会听自己的话,但是徐阶拼的是严世藩不可能马上取代自己。只要给徐阶时间,徐阶就有办法拉拢一些中间派,到时候是严世藩挤走自己,还是自己挤走严世藩谁也说不定。严世藩虽然善于搞小动作,但是他毕竟不是严嵩。无论是威望和经验上都不如严嵩,徐阶斗不过严嵩,不代表徐阶也不是严世藩的对手。还有一个是徐阶的私心,徐阶真的想平安的接手内阁首辅,至少在平稳的状态下从严嵩手里接过内阁首辅的地位。所以徐阶最后还是答应了,严嵩终于觉得可以松一口气了。

    就在这时候嘉靖皇帝却出手了,他不准备给严嵩和徐阶一个联手的机会。无论他们两个内阁阁员想做什么,嘉靖皇帝都不愿意让他们称心如意。就在严嵩准备请辞同时推荐徐阶接任内阁首辅的时候,嘉靖皇帝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他利用刚刚查获的工部偷工减料的事情,好好打击一下严嵩父子。严世藩在给嘉靖皇帝做宫殿的时候,偷工减料差一点压死嘉靖皇帝。嘉靖皇帝一半真生气一半装出来的批评工部的人,最后怪罪到了严世藩头上,毕竟严世藩是工部的尚书,也是主要负责宫殿营造的人。为此嘉靖皇帝免去了严世藩“内阁行走”的职务,等于取消了严世藩进入内阁阁员的资格。徐阶第一时间告诉严嵩,严世藩不是“内阁行走”了,就不能直接进入内阁当正式的内阁阁员。除非嘉靖皇帝特别允许,不然徐阶也不敢擅自决定这一切。为此严嵩当然不愿意白白送徐阶一个内阁首辅,所以严嵩只好不死不活地吊着,等严世藩进了内阁再说。

    就在严世藩再一次准备进内阁,严嵩决定放权给徐阶的时候,秦泰把严世藩的所作所为公之于众。严世藩不但当不成内阁阁员,而且被朝廷的人抓了起来。由于严世藩罪行重大证据确凿,大量官员和老百姓要求嘉靖皇帝严肃处理严世藩。嘉靖皇帝只好把严世藩这个人杀了,从此断了严嵩和嘉靖皇帝最后的一点交情。徐阶起初不赞同杀了严世藩的,觉得秦泰坏了他的大事。到后来徐阶发现嘉靖皇帝杀了严世藩后,大批官员开始投靠自己,徐阶这才觉得自己不用等严嵩让位了,严嵩的内阁首辅位置自己当定了。由于严嵩这个内阁首辅既不让位又不能每天来能够值班,所以徐阶这个内阁次辅代为主持大局,成为不是内阁首辅的内阁“一把手”。这就给徐阶创造了一个熟悉和锻炼的机会,为徐阶后来的顺利接手提供的保障。

    当严嵩正式请辞,让徐阶接手内阁首辅位子的时候,大家都以为徐阶会有一段时间手忙脚乱。没想到徐阶一点也不紧张,马上就适应了内阁首辅的新职务。第一是因为徐阶已经准备了十几年,早就学会了怎么当一个内阁首辅。第二这些日子徐阶代为处理内阁日常事务,实际上就是在履行内阁首辅的职责,所以接手后并没有太多的不便。第三徐阶年纪到了,已经过了大惊小怪的年纪。做起事情来沉稳不说,而且绝对的扎实。徐阶接手内阁后,内阁成员恢复为四名,第一名就是内阁首辅徐阶,第二名是内阁次辅陈以勉,第三名是内阁三辅高拱,第四名时新进内阁的李春芳。

第二十三回 莲花之谜二十三

    徐阶是嘉靖皇帝的老臣了,也是内阁的老人了。陈以勉是嘉靖皇帝时期的一个别类,也是嘉靖皇帝一个比较看重的人。陈以勉在严嵩主政的时候,鹤立独行不屈服于严嵩,也不投靠徐阶为代表的清流。他是中间派的代表人物,做事对事不对人。论起资格来说他比徐阶进内阁还要早,只不过其中两次被嘉靖皇帝罚下,重新进入内阁后排名在徐阶之后。徐阶不敢得罪陈以勉的原理有两点,第一是因为徐阶刚进内阁的时候,徐阶曾经请教过陈以勉一些事情。陈以勉算是徐阶的前辈,教导过徐阶这个后进人士。第二是因为这个陈以勉脾气古怪,专门喜欢揭露别人的**。徐阶曾经在严嵩手下工作过,或多或少做过屈服于严嵩的事情,年轻时也做过一些风流的事情。他担心这个陈以勉倚老卖老不说,当众说出自己的**,徐阶将来就没脸在内阁待下去了。为此徐阶不敢和陈以勉正面翻脸,陈以勉也应为嘉靖皇帝快要不行,自己的未来还需要徐阶照顾所以也没有针对徐阶。

    高拱进入内阁是一个必然,也是嘉靖皇帝亲自决定的。当初严嵩父子支持景王,徐阶人支持裕王,两股势力不但在争夺内阁的主导权,更是在拿两个皇子的未来赌前途。由于秦泰这个小人物间接地参与,导致严世藩的事情败露。不少严世藩的罪行公开了,其中有不少事情是景王暗中主使的。也有一些事情是严世藩自己做的景王不知道的。更多的事情是景王伙同严世藩为了夺皇位干的。为了夺取皇位这两个人做了不少对不起国家和嘉靖皇帝的事情。嘉靖皇帝不是不知道,但是他不能公开也不愿意吧自己的亲生儿子景王逼死。秦泰这么一公开,结果是严世藩被嘉靖皇帝杀了,景王也被逼离开了权力核心。裕王不战而胜不说,徐阶等人也成为了最大的赢家。皇位继承人已经确立,裕王的人就要正式进入权力核心了。高拱是裕王的老师,代表裕王势力当然要进入内阁了。所以高拱对于进入内阁一点也不意外,只是他一上来就管户部,这让大家有点转不过来弯。徐阶倒是第一时间想通了,嘉靖皇帝让高拱提早为儿子裕王开始管理“钱袋子”了。再说高拱是一个精明山|西人,这样的话朝廷的钱不会乱花,也没有人敢乱花了。

    李春芳是徐阶和高拱的老朋友了。李春芳最大的特点就是两个,第一是李春芳的文学功底扎实,是一个写书法的好苗子,第二是李春芳性格比较好说话,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好好先生”。“李好好”是李春芳的外号,可见他总是在一边说好,不会提反对意见的。

    这四个人组成了新一届内阁,虽然说不是完美的,但是也可以说是比较团结的。除了偶尔高拱发几句牢骚话,陈以勉说几句怪话外,总算还是太平的一届内阁组合。

    两年后隆庆皇帝登基成为新皇帝后,这一届内阁就出现了问题。高拱对陈以勉有了怨言,主要是背后隆庆皇帝支持高拱。陈以勉从前曾经当过隆庆皇帝也就是过去裕王的老师,后来因为陈以勉觉得裕王不是一块料所以转投了景王门下。嘉靖皇帝知道陈以勉不是景王的人,所以没有牵连陈以勉。但是这样不代表新皇帝隆庆皇帝会放过这个“叛徒”陈以勉。高拱在弟子隆庆皇帝的授意下,处处针对陈以勉,还有一个私人理由是高拱想挤走陈以勉当内阁次辅。陈以勉早就有了请辞的打算,所以闹了几次后陈以勉主动向隆庆皇帝请辞,隆庆皇帝连客气的婉拒也没有直接答应了。陈以勉就此离开了能够,离开了朝廷,高拱成为了内阁的内阁次辅。

    高拱刚当上内阁次辅就和内阁首辅徐阶干上了。原因就是为了推荐新人的问题上。内阁走了陈以勉,再加上“内阁行走”人数大量不足,所以高拱要求安排新人进来。先是在内阁当“行走”也就是临时工干着,要是干好了直接向隆庆皇帝推荐进入内阁。徐阶也有这么一个打算,因为这个新皇帝隆庆皇帝比老皇帝嘉靖皇帝好说话,只要是大家推荐了隆庆皇帝就会答应了。不过在推荐的人上面,高拱和徐阶直接吵翻了。高拱推荐的人主要是谭纶等几个亲信,徐阶提的人是张居正、赵贞吉等人。高拱知道自己的人不如徐阶的人,人数不够地位也不够,所以要求一边安排一个人进内阁。徐阶要求他推荐两个,高拱推荐一个,徐阶以自己是内阁首辅的身份比高拱多推荐一个人选。高拱就发火了,凭什么自己不如徐阶?徐阶这是在搞区别对待,针对的人是自己。

    两个内阁阁员吵架,唯一的一个劝架的人又是一个只会好说话的李春芳。结果高拱和徐阶没有被劝住,李春芳也没有起到作用。隆庆皇帝得知之后第一次觉得这两个老师有点不堪。最后隆庆皇帝亲自拍板,决定让张居正先进去内阁当“行走”试试看。就这样张居正比谭纶和赵贞吉早一步进入内阁,从起步就比其他两个人早了。

    这些年来徐阶和高拱经常内斗,搞得他们两个人谁也不好看。当高拱被徐阶设计陷害离开内阁后,徐阶以快打快,利用这机会安排赵贞吉这个亲信进入内阁。这时候张居正和徐阶开始闹矛盾,徐阶开始扶持另外一个亲信赵贞吉进来帮自己。徐阶依然是内阁首辅,李春芳升为内阁次辅,赵贞吉担任内阁三辅,张居正以“内阁行走”的身份暂代内阁四辅。徐阶这么安排等于抛弃了张居正,坚决要把自己的亲信势力赵贞吉推上台。高拱杀回来后,隆庆皇帝安排高拱担任内阁三辅,赵贞吉担任内阁四辅,张居正只好继续当他的“内阁行走”了。

    高拱再次出山后,火气比之前更大了。不但针对内阁首辅徐阶,而且开始针对赵贞吉这个小字辈的内阁阁员。对于内阁首辅徐阶的话,高拱有点吃力有点困难,对付赵贞吉就轻松多了。徐阶不但要管理全局,还要防止张居正等人的“小动作”,所以不能时时刻刻保护赵贞吉。赵贞吉原来担任过浙江巡抚,又当过户部尚书,也算是一个封疆大吏了。但是这个人最大的缺点就是贪财小气,经常因为这一点得罪人。高拱利用这个机会故意布局设计赵贞吉,赵贞吉不但得罪了当时的皇室成员,而且得罪了大半的朝中官员。赵贞吉不得不离开内阁,离开官场做一个“世外高人”了。

    赶走了赵贞吉,张居正顺利的顺位进入内阁,成为了正式的内阁阁员。这话时候徐阶也想通了,这个朝廷不是他的了,他的弟子也不可能把他的理想实现了。为了可以安慰的一件事情就是,内阁阁员里卖弄还有一个名义上是他弟子的张居正。虽然张居正和徐阶的政见早已经有了分歧,但是张居正是徐阶的正式弟子,张居正风光了也就代表徐阶风光了。徐阶以自己年迈为理由,要求请辞离开内阁。隆庆皇帝再三拒绝,徐阶再三要求辞去内阁首辅,隆庆皇帝只好答应了徐阶的要求。高拱在徐阶离开之后升任内阁次辅,张居正担任内阁三辅,李春芳这个老好人成为了内阁首辅。

    对于李春芳担任内阁首辅这一件事情,高拱是一百个不愿意。他觉得李春芳没有什么本事不说,而且没有主见,怎么可以当一个内阁首辅呢?可是谁也没想到李春芳当上内阁首辅后,一改原来的“好好先生”作风,强势地开始新的内阁调整。这时候高拱和张居正才发现,这个平时好说话的李春芳也不简单。为此高拱当然更加不会放过李春芳了,开始了新一轮针对李春芳的行动。最后高拱以微弱的优势取得了胜利,终于高拱当上了内阁首辅。只不过这一次斗争下来,真正受益的人是张居正。张居正不但整合了徐阶的势力,而且把一部分李春芳的势力也整合进去。这时候张居正的势力已经可以和高拱相提并论了,只不过张居正为人低调,又不主动招惹高拱,所以高拱不理会而已。

    就在秦泰破获白如雪的案件的时候,朝廷传出内阁新动向。高拱这个内阁首辅平时已经不管事了,主要工作交给了张居正这个内阁次辅负责。内阁本来只有这么两位内阁阁员的,但是隆庆皇帝担心他们工作太多,安排殷士瞻进内阁帮助他们办事。殷士瞻不但是隆庆皇帝当裕王时期的老人了,更是高拱和张居正的熟人。隆庆皇帝直接让殷士瞻担任内阁三辅。这个内阁因为都是隆庆皇帝当裕王时期裕王府的老人,所以被后人称之为裕王党内阁。

第二十四回 莲花之谜二十四

    殷士瞻是高拱和张居正的熟人,不代表他们的关系就好。相反高拱和殷士瞻关系很不好,张居正也曾经吃过殷士瞻的苦头。殷士瞻是山|东人,说话不但直接而且说话像在骂人一样响亮。殷士瞻总是以前辈的口吻指教张居正,甚至于曾经教训过张居正。高拱是一个高傲的人,也是一个脾气不好的人,当然和一向大声说话直截了当的殷士瞻不和了。高拱已经被张居正逼到了墙角,但是这是他们内部的事情,外人知道的不多。高拱给予张居正一定的权限,张居正更是在一些事情上尊重高拱。高拱所以在内阁并不是很不舒服,只是管的事情比较少而已。现在殷士瞻来了,不但更加要分权了,而且开始阴不阴阳不阳地笑话高拱。高拱当然不高兴了,所以最终爆发了“宰相打架事件”。

    早在裕王府的时候,高拱和殷士瞻就已经不对路了。这个问题主要出在两个人的性格不和和地位上。殷士瞻是山|东人,又是和有“亚圣”之称的孟轲孟子后人有拐着弯的亲戚关系,所以逢人就说自己的光辉历史,就像孟老夫子是他的祖宗一样。殷士瞻自比孟子后人,又是一个饱学之士,所以大家让他三分,久而久之他以这个为荣。高拱是山|西人,原来高拱并不避讳这一点,但是后来他不愿意提及自己的身份。原因是大家都知道山|西人出了名的小气和抠门,都说宁愿和山|东人喝白开水,也不愿和山|西人喝酒。相比之下山|东人性格豪爽,就算喝白开水也是激情满分。山|西人喝酒就不一样了,请客的是山|西人的话,酒菜都会勉强甚至于不够。要是请山|西人喝酒的话,对方就会像拼命三郎一样不要命的吃喝,就像一个好几天不吃不喝的乞丐一样,特别令人觉得没面子。高拱到了后来才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不愿意提及自己是山|西人的事情。但是高拱的脾气和性格就已经这么定了,总让人觉得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山|西人。一个是逢人就说自己家乡好的殷士瞻,一个是闭口不谈自己家乡的高拱,成为了一个极大的反差。但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情结,总觉自己的家乡是最好的。特别是在外漂泊的异乡客,大家都喜欢爱故乡的人。从这一点上来说,大家比较喜欢夸自己家乡好的殷士瞻,不喜欢讨厌自己家乡的高拱。更有一些人暗地里说高拱是一个忘恩负义,连自己家乡都不要的人。当时书生最注重孝道,一个不爱家乡不孝顺父母的人,就是一个数典忘祖的坏人。为此高拱没有少受气,也渐渐地把殷士瞻这个人恨上了。

    其实这都是一些小事,真正影响到高拱和殷士瞻之间关系的事情是地位关系。高拱和殷士瞻都是科考出身,都是一样的苦读四书五经,一轮一轮科考中的秀才、举人、孝廉、进士,后来成为两榜进士的。因为他们的成绩比较优秀,进了翰林院成为了翰林院学士。当时朝廷对于这些国家后备人才管理很细致,能够进入翰林院其实是一件好事。朝廷每三年一次大比,第一名就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每次大比招收一百多名进士,有时候会多一点。这些中了的进士不可能都进翰林院当学士,只有极少数的几个人可以进翰林院。除了这几个进入翰林院深造的之外,大多数的进士将会进入六部衙门或者各级衙门。因为这些人都是新人,又没有执政的经验,所以不会一下子委以重任的。他们这些人不是在六部衙门当一个普通的主事,就是在各地衙门担任职务不高的副职或者部门主管。最好的去处就是到县衙当知县,直接可以当“一把手”了。为了提高大家对科举制度的重视,早在宋朝的时候就有规矩,地方行政一把手必须是科班出身。也就是说只有科考出身的两榜进士才有资格坐堂审案,就算是朝廷最基层的雁门县衙长官也必须是进士出身。所以大家拼着命要考取功名,目的就是成为一个出人头地的官员。

    这些熬了十几年甚至于几十年的进士们,一旦进入官场就成为小小的一滴海水,无法在官场这个海洋里翻起多少的浪花。有的人从此终止在县一级待遇上,当上一任知县后就下台了。有的人甚至于连正堂都没有当过,一生在各个衙门转来转去,当副手一辈子。有的人因为种种原因被上司拉来当“替罪羊”,甚至于连自由回家都没有,要在监狱里度过一辈子。相比之下能进翰林院就是最好的一种选择,因为进了翰林院就代表这个进士将来有一个光明的前途了。

    按照传统的规矩,科举出身的官员要去基层锻炼,除了成绩才有可能提升。有一个书生曾经暗中调查过,一个书生如何能够成为一个封疆大吏。中了进士的书生要进入第二轮的科考,通过了才能算是两榜进士。只有两榜进士才有资格马上委派职务,进士只有候补资格,一般不直接委派职务。据算这个学生运气好,每一次都能够顺利过关的话。他七岁开蒙,十四五岁中童生,十七八岁中秀才,二十一二岁中举,二十四五岁中进士。二十五岁正式出任知县的话,三年一任知县。必须年年得到上级给予的优等评价,三年后由小县转为大县,依然是知县,但是行政级别从原来的从七品正堂知县升为正七品知县。再三年后这个年年优等评价的知县才有可能胜任小地方的知州或者知府,这时候这个官员已经至少三十岁了。一任知府下来,这个从五品到正五品的知府就会被转为内部工作。或是在省一级的衙门担任部门主管,就是去京城六部衙门担任某一部门的主事。在各部门之间转换,熟悉各个部门的运作,起码熬上三年五载。这时候这个官员已经将近四十岁了,资历和经验都有了。就会出任省一级的官员,例如布政副使、按察使或者道台等等,也有可能出任六部衙门的员外郎或者郎中。这种职位的官员都不会干得很久,两三年后就会有新的安排。他们或是担任重要地方的行政一把手,或是重新雪藏起来,在不是要害部门的地方担任一把手。熬到了快五十岁的时候,这个官员才有可能出任某省的布政使或者巡抚,也有可能出任六部衙门的二把手侍郎。但是他们永远没有资格担任六部衙门的一把手,更加不可能有机会进入内阁成为朝廷的实际控制人。因为他们没有进过翰林院,没有做宰相的资格。一般来说没有一个人运气这么好,会一路这么平稳的走下来,无数官员在这条道路上倒下,真正能够坚持到最后的少之又少。这真的比唐僧西天取经还要麻烦危险,简直不是人干的事。

    相比之下只要进了翰林院就可以比其他的官员少走许多的弯路。如果二十五六岁中进士进翰林院的话,恭喜你了,你有可能在五十多岁就可以成为“内阁行走”,甚至于正式的内阁阁员。到时候只要条件成熟的话,你有可能成为下一任的内阁首辅,朝廷真正的主事人了。进入翰林院后不会马上让新来人上台,新人不是在某一个地方实习,就是去安排修史。就像徐阶当初进翰林院后,就是修撰《元史》就用了五年,他中进士的时候已经三十好几了,修完《元史》后他已经是一个四十上下的中年叔叔了。进过一段时间的打熬,这个人完全从一个学者转变为一个正式合格的官员。他就是出任庶吉士,也就是某位皇子的侍读,在这个皇子身边工作服务一段时间。当然运气好的话,这个人会被皇帝看中,直接任命为翰林院待诏,帮皇帝起草圣旨,为皇帝撰写起居录什么的。三年五载后这些人就有资格担任讲学了。这叫“小开坊”,意思是这个人终于可以有资格上讲台,给学生或者某一个贵人上课了。“小开坊”后这个人才算是真正的翰林院学士,这时候他可以出任外官,担任地方知府一级官员,甚至于是道台一级的官员。也可以留在翰林院或者国子监讲学,教导新人和学生。一般想进内阁,将来出任内阁首辅的人都会选择留在翰林院或者去国子监。熬过这最艰苦的五六年,他们才会成为最有希望进入高层的人。要是这时候选择去地方任职的话,等于比其他的“同年”快了一步,也没有资格拜相封侯了。

第二十五回 莲花之谜二十五

    ps:看《谜案追凶》背后的独家故事,听你们对小说的更多建议,关注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qdread即可),悄悄告诉我吧!

    熬到可以“大开坊”了,就等于这个人终于熬出了头。他离进入内阁只有一步之遥了,但是这一步非常难走,有太多的人就是跨不过去所以终此一生都是只能是一个郁郁寡欢的翰林院学士而已。所谓的“大开坊”就是成为大学者的意思,只有“大开坊”后的官员才有资格出任某一位皇子或者是小皇帝的老师。能够担任皇子或者小皇帝的老师,不光是学问好更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他们一边担任皇子或者小皇帝的老师教导学生,一边将会出任六部衙门重要职务,例如某一部门的侍郎,但是不会是一把手的尚书。因为他们从政经验不够,不能担任部门的一把手。只要跟对了主子,只要有出色的表现,只要不犯原则性错误,这个官员就可以在部门内部成长。几年后就是这个部门的一把手尚书了,成为了尚书才有资格出任外地的巡抚或者总督。在外面历练几年后,回来就是进内阁的大人物了。将来主子上台的话,这个人就是新一届内阁的主要组成人员甚至于是内阁首辅了。但是跟错了主子,或者自己实力不够的话,就会从六部衙门下来,重新回翰林院工作。退回翰林院的人,将是没有前途的人,不是自己主动请辞,就只有在翰林院等死了。

    高拱和殷士瞻两个人都一样,都熬到了“大开坊”。所以他们都是不容易的,也可以说是幸运的。只不过他们明显也是不幸运的,因为他们不但遇上了对方,而且都一样得罪了严嵩这个不应该得罪的人。高拱是大比榜眼进的翰林院,殷士瞻刚好是高拱进翰林院后下一届的大比榜眼。所以高拱和殷士瞻算是前后脚的前辈后学,进翰林院后机遇和流程都一样。因为严嵩主政,他对于这些后辈的内阁人才也十分重视,早就在暗中注意他们了。殷士瞻为人直爽而且嫉恶如仇,严嵩得知殷士瞻曾经是杨廷和弟子严如的弟子后,就知道这个殷士瞻不能用了。虽然严如和严嵩一样都姓严,但是他们不但不认识而且不是一路人。严如是杨廷和的弟子,杨廷和居士嘉靖皇帝登基时的内阁首辅。当初虽然是杨廷和建议请嘉靖皇帝来当皇帝的,算是嘉靖皇帝的大恩人。但是嘉靖皇帝来了之后,杨廷和几乎每一件事情都和嘉靖皇帝对着干。要不是因为嘉靖皇帝忌惮杨廷和在朝中的势力的话,嘉靖皇帝早就把这个杨廷和赶下了内阁首辅的宝座。为了牵制杨廷和,为了对付这个明着暗着和嘉靖皇帝作对的杨廷和,嘉靖皇帝才选择了严嵩。也就是说严嵩之所以可以上来,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针对杨廷和。严嵩虽然背后有嘉靖皇帝支持,但是依然处处被杨廷和欺负。严嵩后来连同大太监吕芳和锦衣卫陆指挥使一起抗衡杨廷和,终于把杨廷和赶下了内阁首辅宝座。从此严嵩和杨廷和成为了死敌,杨廷和的弟子们到处诽谤说严嵩的坏话。这个殷士瞻的老师严如也是其中一个,就在殷士瞻中进士的前一年,已经成为内阁首辅的严嵩找机会杀了严如。也就是说严嵩是殷士瞻的敌人,也是殷士瞻的仇人,这一层关系在导致殷士瞻在严嵩主政的情况下想出头真的很难。相比之下高拱和严嵩没有太多的直接恩怨,但是高拱当时年轻气盛说了一些不利于严嵩的言论,也被严嵩当做不能用的一类人处理了。

    因为得罪了严嵩,所以高拱和殷士瞻到了“大开坊”依然是没有资格进入重要部门工作。高拱还好一点,他刚刚“大开坊”不久,国子监祭酒就退休了,高拱顺利出任国子监祭酒的职务。严嵩很清楚这一点,与其让高拱出任六部衙门其中的某一部门的副职,还不如让高拱担任这个没有多少油水的国子监祭酒。国子监祭酒这个职务说起来很奇怪,要是这个国子监祭酒和内阁关系好的话,这个国子监祭酒就会很吃香。因为他推荐的学子就有可能直接被录用成为官员,省去了一些学生科考的麻烦。要是国子监祭酒和内阁关系不好的话,内阁会严格按照程序要求学子们和其他的考生一样,只有通过了科考才能当官。这时候的国子监祭酒就不值钱了,没有人求他办事,也没有人看得起他。能进国子监的都是有门路的人,父母不是朝廷的勋贵后人,就是朝廷中有地位的大臣子孙。这种人好说起来很客气,不好说话的时候根本不给国子监祭酒面子。高拱自从当上了这个没有地位的国子监祭酒后,没有少受夹板气。比起不高兴的高拱,殷士瞻更是觉得自己委屈。都已经熬到了“大开坊”了,他还是一个翰林院的大学士,就连去国子监当掌事的资格也没有。他们两个人因为得罪了严嵩,严嵩当然不会让他们接近有可能当皇帝的景王千岁,所以他们被安排到了裕王府给裕王当老师。其实等于把他们的前途给毁了,让他们一辈子没有了机会。

    高拱对于出任裕王老师的好事情比较低调,因为他觉得成为裕王老师也不错。当时裕王已经成年自己有了王府,刚好裕王的师傅一个走了一个病了,高拱等于是裕王唯一的老师。这时候的裕王是最寂寞的时候,高拱的出现等于帮助了裕王。裕王把高拱当做自己父亲一样依靠和尊重,所以高拱觉得物超所值。殷士瞻却有点不高兴了,因为他比高拱晚来几年,几乎什么也没有得到。裕王不但是一个没有前途的王爷,更是一个没有野心又多病的皇子。裕王没有前途,在裕王身边更加没有前途。裕王有好几个老师,特别是高拱的存在,让殷士瞻觉得自己留下也是多余的。再说裕王身边有两个一点也不比殷士瞻差的侍读张居正和谭纶。论经验殷士瞻不如高拱,论地位殷士瞻也不如高拱,论聪明和对裕王的忠诚,殷士瞻也不如张居正和谭纶。所以殷士瞻和裕王不亲近,来讲学也是马马虎虎的。

    殷士瞻和高拱第一次的冲突在裕王府,这一次较量就已经决定了两个人不对付。殷士瞻兼裕王好说话,就在讲学之余唠叨自己的待遇和地位问题。裕王问了之后才知道翰林院的主事严嵩控制着,不会放权给不是严嵩的人。殷士瞻要有所进步的话,只有去国子监当二把手的掌事。殷士瞻的学问和经验已经够了的,只要国子监祭酒高拱同意就可以了。严嵩也不会因为这个不起眼的掌事彻底和裕王翻脸。殷士瞻以为说动了裕王,就可以出任国子监掌事了。没想到第一个反对的不是严嵩和严嵩的人,而是国子监祭酒高拱。高拱不但是国子监祭酒,更是裕王府的老师代表,是殷士瞻的直接领导。高拱觉得殷士瞻这时候去国子监不好,他和殷士瞻都是裕王身边的人,要是都在国子监的话,会引起外人的不满。严嵩早已经想对付裕王了,高拱就是严嵩的目标之一,高拱也好裕王也好不能给严嵩有机会出手。再说了嘉靖皇帝本来就不喜欢裕王这个儿子,要是被嘉靖皇帝知道裕王想通过高拱和殷士瞻控制国子监的话,极有可能对裕王不利。高拱说得冠冕堂皇,其实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不愿意把唯一的地盘让出来和殷士瞻一起分享。殷士瞻虽然和裕王关系不错,但是高拱和裕王关系更好,最后裕王没有再多说,殷士瞻进国子监的打算落空了。殷士瞻开始记恨上高拱,觉得是高拱妨碍了他的进步。

    当裕王势力打败景王势力后,殷士瞻再一次回到了裕王身边。这时候高拱又一次用一种非常不满的眼神望着殷士瞻,让大家知道高拱对殷士瞻的不满。殷士瞻在裕王最需要的时候离开了裕王,现在裕王有了机会就要回来分成果,大家也觉得这个殷士瞻有点无耻。这时候的殷士瞻已经变了,不再是过去那个嫉恶如仇的山|东大汉了。要不是严嵩已经不行了的话,殷士瞻极有可能转过去投靠严嵩也说不定。高拱不但人前人后说他看不起殷士瞻,而且在裕王面前说了不少殷士瞻的坏话。只可惜裕王是一个念旧的人,看在殷士瞻曾经是他的老师的面子上不愿意追究殷士瞻。(天上掉馅饼的好活动,炫酷手机等你拿!关注起~/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qdread即可),马上参加!人人有奖,现在立刻关注qdread微信公众号!)

第二十六回 莲花之谜二十六

    隆庆皇帝登基后,高拱成为了内阁阁员,兼管户部和工部,成为了红得发紫的隆庆皇帝身边的大红人。殷士瞻十分羡慕,也想得到这份殊荣。殷士瞻想起自己不过还是一个从五品的翰林院大学士,就想为自己谋一个好出路。这时候就连张居正也已经是兵部侍郎了,谭纶也是一个地方大员了,他这个隆庆皇帝当年的老师怎么也应该是一个尚书或者内阁阁员了才对。这个自不量力有厚脸皮的殷士瞻想见隆庆皇帝,但是隆庆皇帝不愿意搭理他。他就直接找到了高拱,他竟然用当初平等的态度向高拱要官当,一点上下尊卑的眼力劲也没有,还把高拱当作当初那个和他一样的小人物看待。高拱因为地位高了,脾气也更加大了,早就不把这个殷士瞻放在眼里。高拱见这个殷士瞻这种态度,索性把最后一丝脸面也不要了,直接拒绝了殷士瞻。殷士瞻这才知道高拱现在的地位已近不是自己可以小看的了,但是这一切已经晚了。

    殷士瞻见得罪了高拱,连忙去找张居正帮忙。没想到张居正虽然和高拱不对付,但是也同样看不起殷士瞻。张居正摆着架子说了一大堆的话,其实告诉殷士瞻,他不想破坏规矩帮助殷士瞻上台。殷士瞻见这个原来的小字辈后辈都敢给自己脸色看,马上觉得自己受到了委屈和打击。殷士瞻离开了张居正那里后,索性直接找到了孟冲。

    殷士瞻曾经也是一个非常痛恨太监的书生。早在他刚刚成为翰林院学士的时候,就发表过一篇针对宦官的言论。他在文章里面痛陈太监的无知和贪婪,更加指名道姓的说出某些太监的肮脏事。其中点名的太监里面就有如今在司礼监当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孟冲。自古文人看不起宦官,宦官也针对文人。不过明朝的内阁和宦官之间的关系就复杂多了,内阁和司礼监相互制约有相互依存。内阁既要防备司礼监的人,优雅和司礼监的人搞好关系,免得司礼监的人在一些事情上做手脚或者找麻烦。要说内阁除了皇帝之外,还怕谁的话,只有司礼监这几个没有子孙根的家伙了。殷士瞻曾经在裕王府打骂过大太监冯保,所以他不敢去冯保那里找不自在。再说了现在司礼监名义上的一把手还是孟冲,这个孟冲不像高拱,绝对不会这么轻易放弃地位和权力的。高拱下了台还是一个退休的内阁首辅,孟冲下了台的话什么也不是了。高拱退休了不会有人真的要高拱难堪或者小命,孟冲的仇人却不会放过孟冲。所以孟冲需要权利,需要有人帮助他。殷士瞻觉得自己就是这么一个人,他可以制约高拱或者张居正,也可以帮助孟冲保住现有的地位。

    孟冲本来不待见这个殷士瞻,但是这个殷士瞻不一样,怎么说也是隆庆皇帝当初的老师。现在虽然殷士瞻有点倒霉,不代表殷士瞻永远不会有翻身的机会。为了和殷士瞻保持一定的关系,为了不把这个殷士瞻彻底得罪,所以孟冲接见了殷士瞻。殷士瞻使出浑身解数终于说服了孟冲,孟冲为了自己的利益已经决定和殷士瞻联手。孟冲回到了宫里之后,马上找到了隆庆皇帝。这时候的孟冲好像充满了活力,大改白天有气无力的样子。他知道隆庆皇帝也在为内阁的好事情担心,高拱和张居正这幅样子令隆庆皇帝很不满。虽然隆庆皇帝有打算让张居正接班当内阁首辅,但是不代表他可以让张居正一人把持朝局。他想利用张居正敲打高拱,同时也用高拱制约张居正。没想到高拱被张居正逼到了墙角后,索性任由张居正一个控制局面。隆庆皇帝要一个能干又听话的张居正,而不是一个一揽大权的张居正。所以孟冲有把握说服隆庆皇帝,更有把握让殷士瞻出山。

    隆庆皇帝之所以会让殷士瞻出山,原因有好几个。第一,殷士瞻也是隆庆皇帝的老师,为了报答他应该给殷士瞻一个比较满意的官位。第二,殷士瞻和高拱不和,又是张居正的前辈,他可以挑起内阁内部的不和,这样对隆庆皇帝绝对有利。第三,殷士瞻不是李贵妃的人,也和太子没有关系,可以培养起来制衡李贵妃和太子。第四,前几天隆庆皇帝想建立一个小型的皇家花园。高拱请病假不参与不理睬,张居正找了一大堆理由拒绝了隆庆皇帝。孟冲告诉隆庆皇帝,只要殷士瞻出来的话,殷士瞻一定帮隆庆皇帝完成这个心愿。第五,这些日子以来张居正越来越放肆,给后|宫的钱越来越少不说,就连隆庆皇帝想做什么事情都要管。殷士瞻这个人上来的话,可以帮隆庆皇帝管着钱袋子,又可以让隆庆皇帝花钱舒服点。所以隆庆皇帝决定启用这个殷士瞻,他直接任命殷士瞻为内阁三辅,负责管理户部和内务府。

    殷士瞻出来担任内阁三辅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批准给隆庆皇帝建一个花园。然后开始树立自己的威信的同时,抓紧时间培养自己的人马。殷士瞻坐了这么多年的冷板凳,也不是一点成绩也没有的。他不但学会了一套财务管理,而且仔细分析了各个派系的优缺点。他暗中联络中间派,还有一部分与张居正不和的旧党势力,组建了第三派系和高拱、张居正分庭抗礼。

    殷士瞻的作为张居正早就知道了,但是张居正并没有太在意。他倒是觉得殷士瞻的出现,可以试验一下手下人的忠诚度和实力。张居正不但要手下人能干,也需要对张居正的忠诚。张居正利用这机会,好好看看几个他关心的人怎么应对的。反而是高拱有点觉得不自在,张居正虽然掌握了内阁的主导权,但是对高拱这个内阁首辅十分礼貌和尊重。这个殷士瞻仗着他和高拱年纪差不多大,同样是隆庆皇帝在潜坻的老师,所以不太尊敬高拱这个内阁一把手。高拱本来就看不起殷士瞻,所以更加觉得殷士瞻是一个必须要除去的败类。

    “会揖”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朝廷礼仪,在大明朝的时候很常见。明朝的官场制度已经很完善了,内阁是最高行政衙门,下属六部和各地地方衙门。但是内阁不是没有约束的,至少在形式上有两个可以制约他们的衙门。第一个是司礼监,他们的存在起到制约和监督内阁的作用。司礼监都是太监,太监是皇帝最相信最倚重的人,这已经不是一个秘密了。第二个衙门就是都察院。长官叫左都御史,下设十三道御史衙门。负责监督百官,当然也包括内阁了。都察院有两个特权,第一个是“风闻奏事”。也就是说可以不经过调查,可以把民间或者小道消息直接上报。要是查无实据的话,就算没事了事,要是有事的话,这个官员就倒霉了。第二个权利是越级上报。官场有规矩,一层压着一层,官员不可以越级上报的。例如县里的事情只能由知县来处理,处理不好了也要由知县上报上一级知府衙门处理。知县归知府管,知府归布政使或者巡抚管,任免权在他们的上级手里,吏部只能根据他们的上级决定他们的去留。所以这些官员的前途就在他们上级手里,不得不和上级搞好关系。都察院下属的御史和巡按就不一样了,他们可以直接把问题上报到内阁,甚至于皇帝手上。并且有“言者无罪”这个免死金牌在,就连皇帝也不能把他们怎么样。所以御史们经常把挑战权贵当做一件风光事情来做,甚至于敢于直接批评皇帝的小错误。不过他们也清楚,不能往死里面得罪皇帝。像海瑞这种直接骂皇帝的人,简直是在找死,不是他们都察院的办事风格。为了防止都察院和内阁爆发大的矛盾,为了不给武将和皇帝看笑话,所以内阁想出了这个“会揖”的办法。

    都察院的品级不高,而且都是一些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所以相比之下内阁阁员们要把这些御史们年长。出于对内阁阁员们的尊重,出于对长辈的尊敬,这些年轻人要来主动拜访内阁。为了遏制都察院的权力,为了让这些官员廉洁自律,所以除了左都御史是正三品官员外,其他的御史都是正六品,巡按是正七品,各衙门的给事中也在六七品之间。这些人无论是在年纪上,还是地位上都不如内阁阁员,更有一些认识内阁阁员的弟子或者再传弟子。本着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原则,御史们来内阁拜访内阁阁员,内阁阁员也听取一下御史们的建议。因为要相互作揖,所以又叫“会揖”。后来成为了一个常规,每个月的初一十五就是“会揖”日,御史们要来内阁拜会内阁阁员们。

第二十七回 莲花之谜二十七

    “宰相打架”事件地点就在内阁值班房,时间就是“会揖”日这一天。高拱作为内阁名义上的一把手,这一天必须在内阁等待御史们的到来。这不光是对御史们的一种尊重,更是一种把内部矛盾消化的好机会。免得在上朝的时候,给大家看笑话。高拱虽然不管事了,但是这种场面他必须到场。他要告诉大家,高拱还是内阁的内阁首辅,并没有彻底认输。因为内阁只有三个正式成员,所以接见御史们的也只有他们三个内阁阁员。其他的人员不是回避就是各忙各的,会见的地方除了御史们只有他们三个内阁阁老。

    御史们并不是和内阁阁员们一点关系也没有,更多的人早就和这三个内阁阁员认识了。相比之下殷士瞻这个新来的,当然不如高拱和张居正了,所以没有太多的人理会殷士瞻。不是他们不想和殷士瞻搞好关系,而是他们是御史不愿意低声下气地求着殷士瞻这个新来的内阁阁员。

    高拱不但是内阁首辅,更是隆庆皇帝的老师,所以御史们给足了高拱面子。御史们纷纷给高拱行礼,同时几个高拱原来的学生也给高拱行了弟子礼。这就是当国子监祭酒的好处,所有曾经在高拱担任国子监祭酒时候在国子监读过书的人都可以算是高拱的学生。这些学生虽然不是高拱的正式弟子,但是叫高拱一声老师或者先生,高拱不会拒绝。这些御史觉得自己有面子,高拱也觉得自己很威风。这就是殷士瞻一定要托当时还是裕王的隆庆皇帝帮忙让自己进国子监的原因。这是殷士瞻最妒忌高拱的地方之一,要不是当初高拱阻拦的话,殷士瞻也算是这些人的老师,这些人也要给殷士瞻行弟子礼。

    可能是看出了殷士瞻不高兴,高拱反而更加开心起来。他不断地鼓励大家,同时提及他们之间的师生情谊,就是在刺激殷士瞻。殷士瞻的脸色越来越不好,甚至于有一种想离开的打算。可是内阁阁员会见御史是一个规矩,殷士瞻不能让别人觉得自己不懂规矩,不按照传统办事。所以殷士瞻只好忍着,就当什么也看不见好了。

    一个叫韩的人,是一个特别会看人脸色行事的御史。他之所以可以成为御史,就是因为他会看人脸色行事。他本来不算是国子监的学生,更加不能算是高拱的弟子了,但是他厚着脸皮硬是称呼高拱老师,总以高拱学生自居。他看出高拱和殷士瞻的不对付,也知道殷士瞻是怎么上台的。所以当着殷士瞻的面,说要在不久之后的朝堂上举报一个人。这个人不但是一个无耻之徒更是一个依靠宦官出头的官员。当时文人看不起武将,更加瞧不上宦官,要是谁和宦官关系好的话,就是一个被攻击的目标。韩的话实在讨好高拱,不代表他真的会在朝会上风闻奏事说殷士瞻的坏话。但是殷士瞻不知道这一点,殷士瞻不是一个大度的人,更不是一个经验十足的人,所以他以为这是高拱有意安排好的事情。

    殷士瞻一想到自己千辛万苦不要脸面要来的内阁阁员地位,就要被高拱破坏时,他所有的理智和镇定都没有了。殷士瞻不管不顾地这时候动手了,他打的不是这个韩,而是洋洋得意的高拱。两个半大老头在内阁大厅,当着一大群小年轻动起了手,这让大家意想不到。大家就算想到了也没有办法,谁也不敢上来拉他们,也没有人拉的住他们两个人。

    这时候一边坐着的张居正站了起来,这个场景张居正没想到,但是张居正不能不管。高拱是内阁首辅,殷士瞻是新任的内阁三辅,除了他这个内阁次辅之外,没有人敢对他们拉拉扯扯。再说了不要小看了高拱和殷士瞻,高拱有把子力气现在比一般的壮年人还要结实,殷士瞻这么多年来养精蓄锐也不是白忙的。老两老头子火气上来了,一般的人还真的拉不住他们两个。再说了这些御史看上去好像很兴奋的样子,看来他们都在看热闹并不想真的劝架。相比之下张居正是真的想平息事态,内阁是一个庄严的地方,不是一个吵架的地方更不是一个打架的地方。再说了内阁现在张居正在当家,在他的地盘闹事他能不管吗?再说了打架的是内阁首辅和内阁三辅,传出去丢的是内阁的脸,朝廷的脸面。隆庆皇帝也会拿这件事情说事。把事情闹大了对谁都不好,当然对内阁三位大人最不好。

    张居正不愧是侍卫的后代,再加上他年纪比较轻,终于控制住了局面。高拱和殷士瞻碰不到一起了,打架打不成了,开始相互攻击起来。不要小看了这两老头的嘴上功夫,他们都是有丰富战斗经验的老手,骂起人来比他们打架本事高多了。高拱耻笑殷士瞻是一个宦官的狗腿子,依靠宦官起家算什么东西。殷士瞻则怪话连篇,说高拱气走了陈以勉,赶跑了徐阶,挤走了赵贞吉,逼得李春芳离开内阁,简直就是一个内阁的大害虫。这几个都是原来的内阁阁老,有的还是地位和资历比高拱高的人,高拱被殷士瞻这么一说真的好想有点过分。张居正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他担心御史们拿这些事情攻击内阁,丢了朝廷的面子,所以阻止了殷士瞻的继续诽谤。

    殷士瞻敢针对高拱,是因为他知道高拱现在手里实权不大,不用担心高拱真的把自己怎么样。殷士瞻很清楚,他在内阁是最没用的一个,高拱也是一个马上要走的人,实际掌权的人是张居正。张居正才是常态说一不二的人物,是他殷士瞻不能得罪的人。但是现在御史们在场,要是他殷士瞻不回应的话,等于说是怕了张居正这个后起之秀了。所以殷士瞻也说了张居正几句,意思是张居正也不是什么好人,挤走赵贞吉也是张居正的主意等等。

    赵贞吉和张居正同属于旧党,而且赵贞吉和张居正都是徐阶的弟子,两个人算是师兄弟了。“祸起萧墙”、“同室操戈”这些想法马上在御史们脑海里面浮现,这是用来针对张居正的好借口。虽然现在不是时候,但是可以保存下来将来拿来用。这一点不光御史们想到了,就连张居正也想到了。他用一种严肃的眼神瞪着殷士瞻,好像在警告殷士瞻说话小心点。张居正不是高拱不会当面打殷士瞻,但是得罪了张居正会让殷士瞻更加难过的。

    殷士瞻也知道自己闯祸了,索性不管不顾地把张居正也骂了。张居正站在一边听着,脸上一点表情也没有。高拱也觉得殷士瞻疯了,就算背后有隆庆皇帝撑腰,也不能把内阁两大重臣都得罪了。高拱借着自己身上不舒服为理由离开了,不愿意听殷士瞻继续骂张居正。张居正也不理会一边的御史们,大多数的御史选择了离开,只有几个御史没有走。事后不久这几个御史都被张居正用各种名义处理了。张居正是一个要面子的人,当然不会让一些知道“真相”的人继续留在朝廷里面。早知道会这样的话,这些御史早就不听了,没想到他们没有告倒张居正,张居正先把他们处理了。这才是内阁大人物才有的本事,让人不敢小看的势力。

    殷士瞻也知道这一次他完蛋了,就算隆庆皇帝和孟冲想要保他,他也不可能继续在内阁发展了。得罪了高拱,隆庆皇帝和孟冲的支持,殷士瞻还是有可能留在内阁的。光是得罪了一个张居正的话,高拱或许会留殷士瞻在内阁当一个布景。现在他把高拱和张居正都得罪了,隆庆皇帝和孟冲也不敢为他说话。隆庆皇帝也好,司礼监掌印太监孟冲也好,谁也不敢一下子得罪高拱和张居正两个人。殷士瞻也不需要高拱和张居正赶他走,他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写好了一份请辞后,上交司礼监等待隆庆皇帝批准。不久之后隆庆皇帝也知道这件事情,同时高拱和张居正也写下了请罪书,要求隆庆皇帝买你去他们的所有的职务。这是他们在逼隆庆皇帝做决定,要是不答应他们处理殷士瞻的话,他们真的会离开朝廷的。如今的朝廷离不开高拱和张居正,特别是张居正这个实际负责人。朝廷可以没有隆庆皇帝,也可以没有内阁首辅高拱,但是不能没有张居正。隆庆皇帝只好批准殷士瞻的请辞,允许殷士瞻退休,其实是把殷士瞻开除了。

第二十九回 莲花之谜二十九

    秦泰看着仇小球的验尸报告,还有妻子展小小画下的草图,对大家说道:“事情已经明朗了。这些人是死在乱箭之下的,但是死的时间不一样。不用惊讶,这是一个事实。这也是我想不通的地方,不过现在我明白了。你们知道我看见这些士兵后第一感觉是什么吗?我觉得这里的人好像怪怪的,不但服装奇怪而且尸体的感觉也奇怪。现在我告诉大家答案,服装奇怪是因为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兵种。杜远,你不是说之前一部分锦衣卫士兵被紧急调走了吗?他们就是早一步来这里的锦衣卫驻军。因为他们来的太急,所以带的东西不够,所以他们穿了这里留下的军服。白莲教总坛攻破后,原来的朝廷军队撤走时留下了一部分军装。后来在这里驻守的地方武装换了一批又一批,所以军服并不统一。他们也没有想到要在这里待下去,所以只好换上这些旧军服穿。至于尸体的古怪有三点,第一点他们倒地的姿势太统一,几乎是同样的。但是方向不一样,这就叫我感觉奇怪。第二点他们尸体腐烂程度不一样,按说他们是一起死的怎么可能差别这么大呢?第三点有一个尸体已经中箭倒地了,为什么身上还有其他的箭伤呢?可见这个士兵曾经包扎过。从这个士兵的包扎情况来说,他在临死之前两三天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又中箭了。为此我推断出这些士兵有的已经死了十几天了,有的是杜远发现的一起来的士兵,更有一些是失踪了没有死逃出来的士兵。”

    大家谁也没有说话,听着秦泰发表自己的见解。秦泰说道:“我估计这里是一个机关的进出口,里面还有机关,而且是没有控制开关的。一群士兵来到这里,触动了机关发出乱箭。不少的士兵倒地不起,但是还有一些士兵逃过了。乱箭过后机关大门打开了,士兵们毛毛躁躁地冲进了下一层机关。没想到里面还有机关不说,而且他们想回也回不去了。他们只有在这里等死,这时候外面有一组士兵来到这里,机关被触动后,里面的人往外逃,最后一起死在了这里。冲进来的第二批士兵中也有几个没有死,但是他们还是被卡在了第二层机关里面只有等死。直到第三批士兵的到来,他们冲了出来刚好遇上第三批的士兵冲进去。这一次没有人活了下来。原因是第二批的士兵关得太久手脚不灵活了,第三批士兵不是精兵强将所以也全军覆没了。”

    这时候陈老大有意见了,他说道:“你从哪里看到有三批?我怎么没看只有两批人。是不是你猜错了?”

    秦泰看了陈老大一眼后,又看了看一边不说话的杜远。说道:“这里的尸体有点比较结实,有的比较瘦弱。但是从身材和皮肤上,可以看得出是一群身经百战的士兵。同样的士兵,同样的待遇,不可能相差太多。唯一的解释就是其中有一些人受到了虐待。外人不会这么虐待他们,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们没有吃的饿出来。再一个根据实体的腐烂程度可以看出,他们死亡时间的不同。一个是将十几天前,一个是七八天前。按说七八天前进去的是和杜远一起来的新兵,不可能穿老兵的衣服。再说也不可能饿瘦这么多。所以代表七八天前依然有一批老兵活着,他们挺到了援兵的到来,但是援兵没有救得了他们。至于他们死的时候,为什么身边没有新兵?这个问题就要问我们的杜长官了?”

    杜远尴尬地笑了笑说道:“我们看见这些尸体的时候,发现有的尸体已经腐烂,还有一些尸体太瘦了,所以只好吃比较胖的。后来我们发现被吃的战友都是我们一起来的士兵。我们不敢回来再看士兵尸体,所以不知道其他人是谁。现在看来这些人我们看了也不认识,都是以前的官兵,没有一个是我们认识的人。”

    秦泰白了杜远一眼后,继续说道:“大家注意了没有?第二批的士兵中有问题。要是第一批士兵冲进去被卡住,逃回来的时候没有预计到乱箭继续发射的话,第二批士兵不会不注意。为什么他们还要不顾死活地往外冲?他们明明知道这么做很危险,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他们不是新兵不怕死,也不是没有脑子的人,这么做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他们知道了什么秘密。这些天关在里面让他们很心急,为了送出情报,为了让情报顺利交到指挥官手里,他们拼死保护这个秘密。只可惜来接应的人本事太差,而且没有注意这一点,导致所有的人全部死在了这里。不要说我是猜的,我有相关证据。你们看看尸体的倒地姿势,他们好像是簇拥着某个人,保护这个人一直往前冲的样子。你们再看看这个单独的士兵,这个士兵的衣服比其他的的好看,而且是唯一一个穿着锦衣卫衣服的人。可见这个人的地位比较高,他也是七八天死的人中间的一批。我猜想这个人身上有重要的线索,或许秘密就在这个人身上。”

    秦泰刚要去翻看尸体,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出手了。杜远,那个一直胆小怕死的家伙竟然比兔子还要灵活地窜了出去。他一把抓过尸体手里的一包东西,准备离开这里。却被展小小等人拦住了去路,他只好回到了原地,但是一副与东西同归于尽的表情。

    秦泰笑着说道:“我就说有问题了。一个胆小怕事的人不可能主动来这里的。再说这里有太多的机会让你离开,何必要等到我们出现才离开呢?山下遇见了白莲教的人,代表他们已经知道山上的事情。你却告诉我们你们好久没有和外界联系了。派出的联络人除了你不可能知道线路和时间,所以你假装一边派人联系山下的大军队,一边派人中途截杀信使。为了迷惑山下的大队人马,我估计你市场派人去报平安,所以大家都不知道这里的事情。你故意装作不知道的样子,把认识的人尸体拿给大家吃。目的就是让大家伤心,同时失去最后一点点的战斗力。你知道我为什么知道你有问题吗?第一,你有气无力的样子是装出来的,不是真的。其他士兵是真的,这一点我是大夫当然看得出来。第二,你总是说担心士兵们针对你,但是你经常做出一些对不起士兵的事情,有意无意地在激怒士兵。要是不是这群士兵真的太窝囊的话,士兵早就炸营了。你的目的就是要制造混乱,最好让士兵自相残杀,减轻白莲教攻打这里的损失。看来你是白莲教的人,你这么做都是为了白莲教着想。”

    杜远得意地笑了笑说道:“秦泰不愧是秦泰。不过被你知道了又怎么样?东西在我手里,我绝对不会让东西流落到你手里的。无生老母万岁,我们和白莲教共存亡。”说着就要烧了手里的包裹。

    秦泰说道:“慢着,不要着急。里面的东西已经不是你要的东西了。你知道吗?我从一开始就怀疑你,所以早就防备你了。你进来就站在那一个角落,我估计那是一个唯一避开乱箭的地方。我早就提醒仇小球了,他在接触这个尸体的时候,已经把东西换了。你手里的是一个假的,真的东西在我手里。你不相信的话,我可以给你看看。看,这是不是你要的东西?”

    陈老大看出杜远的异样,连忙说道:“老秦,当心了。这个家伙要抢你的东西。”就在陈老大说话间,杜远冲到了秦泰身边,一把抓住秦泰手里的东西,准备吃下肚子去。这时候一边的展小小出手了,她抓住包裹丢给一边远处的仇小球,一边控制杜远,把杜远摁倒在地上。

    秦泰接过仇小球交给他的包裹,笑着对地上的杜远说道:“我对你的怀疑只不过是一种猜想。就连我的夫人也不知道,其他人更是不会配合我了。不过我们夫妻真的有默契,我骗你靠近我,我的夫人制服你。你手里的包裹是真的,我给你的是一个干了的内脏。看来士兵们在里面关着也没有吃的东西,所以也学会了吃人肉。这个干了的内脏就是一个证据,这是他们活下来的证据,也是他们吃人肉的证据。这个味道好吃吗?反正你已经吃过人肉了,不在乎再吃一次的。我忘记了,你是鼓动他们吃人肉的,其实你没有吃过人肉。对不起,我终于帮你完成了这个心愿。你也知道吃人肉时怎么样的感受了吧?”

    杜远听说自己吃了的东西是人肉后,大口大口吐着自己的苦胆。再也听不进去秦泰的话了。不然的话杜远也会被秦泰的话气的吐血的。

第三十回 莲花之谜三十

    陈老大把杜远押下去后,秦泰叫大家清理尸体,至少把这些曾经的战友暂时放到一边,不要阻碍大家的行动。展小小和仇小球负责查找触发机关的按钮或者物件。他们进来已经有一会儿,机关没有触发,代表这个机关不是随便就发射的。有可能必须完成什么步骤才会触发,也有可到了某一个位置才会触发,更有一个可能就是机关已经被破坏或者失灵了。大家虽然都希望是最后一种可能,机关被破坏了或者失灵了,但是谁也不敢掉以轻心。要是机关触发的话威力绝对不小,不然以前这几批人马不会一个也没有或者回来。展小小和仇小球都是小心的人,他们做每一个动作都尽量小心,免得无缘无故触发机关害了大家。而秦泰一个人坐在一边一个比较安全的角落,正在打开那个包裹查看里面的东西。

    秦泰手里的包裹并不大,而且也不是很重,但是包得十分严实,可见原来的保管者很在意这个东西。不过秦泰总觉得味道不对,有一股子腐臭的味道。果然在包裹的第一层和第二层之间,有几块已经腐臭的肉块。秦泰知道这里没有食物,更加不可能有什么肉块。唯一的解释只有一个,这个已经快腐烂看不清楚的肉块是人肉。不但是人肉,而且极有可能是生肉,当时活生生从刚死的战友身上割下来肉。秦泰虽然多年接触死人,见过的死人也不算少了,但是依然有点恶心。人不是动物,就算是动物也不可能吃自己的同类,这些人真的太恶心了。

    秦泰不得不用包裹的第一层布料当手套,把这几块不知道是哪个士兵身上割下来的肉块包裹起来放到一边。这些肉块是这几个已经进了第二层的士兵带出来的,可见尸体不在这一层。秦泰猜想极有可能尸体已经不见了,或者已经认不出来了。正当秦泰要继续的时候,一个问题突然浮现自他的脑海里面。让秦泰对于自己刚才的推论有了一定的怀疑,也让秦泰感觉到了一丝不安。

    秦泰回想到了过去,那时候秦泰还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他去找舅舅仇民玩,仇民正在验尸房工作,仇民曾经警告过秦泰,不要随便进入验尸房。里面不但有许多犯罪的线索和证据,而且里面很恐怖。秦泰一直等到舅舅仇民出来,仇民送走了其他几个同事后,才静静地看着外甥秦泰。秦泰来找舅舅仇民玩,这件事情秦泰的母亲知道,秦泰的父亲不知道。之所以不让秦泰的父亲知道,是因为秦泰的父亲坚决反对儿子秦泰学什么破案。仇民也是看见外甥秦泰这么喜欢,而且有这方面的天赋,所以答应秦泰瞒着秦泰的父亲教秦泰这些的。仇民严肃地问秦泰,是不是真的要学习这些东西,秦泰回答很坚定。仇民就把外甥带进了验尸房,让小秦泰见识一下恐怖的尸体。这是对秦泰的一种考验,也是看秦泰是否是这一块验尸的材料。

    仇民把秦泰带进了验尸房,验尸房有七具尸体。秦泰一生也不会忘记这一天的事情,秦泰第一次接触到验尸,也看见了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尸体。仇民告诉外甥秦泰,这里有男女老少七具尸体,有的人是病死的,有的人是被人杀死的,也有人是自杀的。而且有的人刚死不久刚刚送过来,有的人已经死了好久已经变成了骸骨,也有人死了十几天开始变臭了。为了给秦泰一个警告,仇民告诉外甥秦泰,死人虽然不会说话,但是也能告诉活人一些重要线索,所以活人要对死人绝对的尊敬,不能随意破坏是人的遗体。这一点秦泰一生都记得,也把这个规矩传承了下去。

    为了区分尸体的死亡时间,为了判定死者的身份和年纪,仇民把秦泰带到了验尸房附近不远的一个小屋子。里面都是猪肉,但是状态都不一样。仇民告诉秦泰,这是仇民自己想出来的办法,目的就是为了分析死者死亡的时间和方式。仇民告诉秦泰这里的猪肉分两种,一种是仇民用极低的价格从杀猪贩子手里买回来的死猪肉。这种肉因为不新鲜,而且有可能是病猪肉,所以猪贩子也不敢卖给大家。仇民就用很少的钱买了回来,可以鉴定人死了后各类型的状态。仇民告诉秦泰,猪肉和人肉比较相似,一般半天后开始僵硬,三天后开始变质,七天后开始腐烂,十天后开始生蛆,十三天后开始变干,一个月左右后开始整块整块往下掉。可以用这个方式大致判断死者的死亡时间,这个方法以前有人试过,真的比较准。仇民现在亲自试验,目的就是记录下每一个步骤的变化,以后可以根据这个判断每一个死者的死亡时间了。第二种猪肉就比较贵了。仇民把整头猪买下来,亲自宰杀这头猪。用不同的工具,用不同的手法杀猪。然后第一时间看伤口,根据伤口的变化,模仿杀人的人杀人过程,就可以确定死者身上伤口是怎么造成的。从而反方向推论死者死亡的时候的过程,推论从杀人犯杀人时的状态、手法、工具等等。

    仇民告诉秦泰,一个人死了之后因为附近的环境和气候等等原因,尸体的腐烂程度有重大的变化。例如死者要是死在了火场的话,尸体会由外而内烧焦。皮肤不但已经烧焦而且失去了弹性,但是越往里面越新鲜。想要知道死者是在死了之后烧死的,还是死在了大火里面,可以观察死者的外形,也可以通过检验死者的内脏来判断。仇民告诉秦泰,三年前有一个案子,死者死在了火场上,但是仇民最后的判断是死者被人杀死后才被烧了的。第一,死者平躺在火场中央,没有挣扎也没有翻滚的痕迹。一个活人遇上火灾就算逃不出去也会本能的自救。绝对不会任由大火活活烧死自己的。这个死者没有自救也没有挣扎,难道是一个不会痛的人吗?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个人不是死了,就是当时被人打晕了,不知道反抗和挣扎。第二,仇民发现死者的肌肉没有太大的变化。一个人要是活着的时候遭遇外界的自然灾害的话,肌肉会本能的发生变化。可是这个死者的肌肉虽然有一定的变化,但是并不是火灾现场死者应该有的反应。所以仇民判断死者在火灾之前已经断气,或者根本不知道火灾的发生。第三,仇民解剖了死者的尸体,发现死者的内脏有点重大发紫。仇民曾经做过试验,把一头活猪和一头死猪同时丢进火堆,结果活猪死后内脏不但发黑而且呈收缩状态,因为它在临死前呼吸进了黑灰,内脏经过火烧开始收缩脱水变形。而死猪被烧后,虽然外表和活猪死后一样,但是里面却大不一样。因为死猪在被火烧之前已经死了,内脏因为供血不足已经开始僵化。经过大火烧烤后,死猪的内脏不但没有黑灰而且没有收缩。而且因为死亡一段时间后再被火烧,加快了内脏的变化,死猪内脏发紫变大。因此仇民的验尸报告是死者不是被火烧死的,而是被人打晕后闷死再放火烧死的。

    死者要是死在了水里面的话,因为流水的缘故也会改变死者的尸体变化。水可以把死者浸泡发胀,也可以把死者的一些内脏和肌肤变形。但是被水浸泡过的死者也有检验的方法,第一是利用浸泡时间推算出死者失望的时间。为此仇民多次试验过,用死猪浸泡过,用活猪试验过,也用整块活猪身上的肉割下来试验过。最后仇民列出一张表格,把每一种情况都记录下来。并且把猪肉每一个时间段的变化也记录下来,作为推论的根据。第二种办法就是利用死者的毛发和骨骼推断死者的死亡原因和时间。毛发不容易发胀,骨骼更加不会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毛发和骨骼可以还原死者当时的表象。

    最常见的是密室藏尸,将尸体丢弃或者藏在外人不知道的地方。当大家发现尸体的时候,最要紧的问题就是判断死者的身份和死亡时间。仇民做的最多的案例,就是在常态下观察死者的变化。为此仇民至少花去了大半的钱,用活猪或者死猪做试验。怪不得仇民总是吃不饱,秦泰的母亲也就是仇民的姐姐经常暗中给钱,仇民依然是一贫如洗的样子,原来这些钱用到了这里去了。

第三十一回 莲花之谜三十一

    仇民告诉外甥秦泰,一个人身上的肉要是没有经过加工处理的话,一般情况下都差不多。但是气候和环境也可能改变死者的尸体变化程度。例如夏天和冬天的区别,可以让死者的尸体变化很大。夏天天气闷热,一般两三天就可以让尸体发臭甚至于腐烂。冬天天气比较冷,可以阻碍和防止尸体的变化,所以尸体一般两三天后才会有尸斑,五六天后才会正式发臭,十几天后才会腐烂变质。南方和北方的地理环境不一样,也会影响尸体的变化。南方多雨容易霉变,所以一般情况下会比北方的同等条件下早变化一两天。北方比较寒冷和干燥,所以到了后期风干的时候,又比南方同等情况下快一点点。山区和沙漠等等特殊地理环境也影响着尸体的变化。山区入夜后多露水,白天又有许多的树木遮住阳光,所以尸体变质比较快,但是等到尸体腐烂变质后成为了花草的养料后,尸体附近会长的特别茂盛,更能够暴露目标。沙漠日夜温差大,白天热死人,晚上冷死人,又缺水少雨。在这种情况下,除非死者死的时候刚好是下暴雨的日子的话,一般情况下尸体不会变质。晚上的低温把尸体保温定型,白天的高温又把尸体的水分抽光。这就是自然形成了干尸,可以数百年甚至于上千年保持死者死亡时的样子。

    仇民告诉秦泰,一个人的肉之所以保持新鲜主要是因为人活着会呼吸,肌肉随着呼吸活动着,顺带着把皮肤和血脉也带动了。血脉里面血液的流动,也给了身体一些活动空间。一旦人死了或者失去了运动的话,肌肉就会收缩萎缩,血脉里面的血液一旦停止更加会是肌肉发生变化。就像瘫痪的病人,他的肌肉就不如一般正常人的发达和正常一样。通过活猪肉的试验,仇民得知一个道理,一旦血液停止流动,肌肉缺少运动,肉质就会产生变化。血液停止半小时后,肉质开始变差,一小时后肉质开始不红润。仇民终于明白为什么同样的猪肉吃起来味道为什么不一样。刚杀的活猪肉最好,不但新鲜而且吃起来味道好。没有及时处理的猪肉,颜色不新鲜不说,味道也会不好。一些坏良心的猪贩子卖的猪肉颜色发黑,不但味道不大好而且吃了会生病。要是**变质的猪肉不敢猪贩子不敢卖,就算卖了也没有人要买。

    仇民告诉外甥秦泰,一般的来说猪肉和人肉一样。没有受到外界干预的情况下,变化应该是这样的。血液停止流动后半小时左右,肌肉开始停止完全的跳动。血液停止一小时后,肌肉开始松弛僵化。血液停止就代表死了,死后半天后肉质变得暗红不新鲜。一般两三天后开始发臭,代表肉质已经变味。四天之后尸体开始**,六天后开始爬出生蛆,七天后开始全身爬满各种虫蚁。这时候要是不处理的话,尸体就会开始由**向“脱壳”转变。尸体里面的虫蚁往外爬,腐烂的肉质已经吸引不了附近的动物的兴趣。长期缺水风干,导致尸体开始变硬变干。这时候大的震动或者大风,就会引起尸体的变化。十三四天后,尸体上的肉开始完全和尸体的骨骼分离,一整块一整块掉下来不说,也会变得像风干的牛肉干一样,不但重量轻了而且变小了变干了。这些肉或是成为了养料,或是继续风干变成碎片混入泥沙,或者是被小动物当做了粮食。尸体的骨骼开始暴露在外界,渐渐变干变硬。一些蚂蚁开始啃咬骨骼上的油脂和碎肉,再经过风雨的催动,骨骼开始变得光滑。从尸体完全变成一副骨骼,需要一段时间。仇民做过试验,埋在地下的话需要三个月到半年时间,暴露在地上也需要三四个月时间。成为了骨骼后,尸体一般不会有太多的变化,十几年甚至于上百年也不会有变化。直到后来骨骼变质成为化石,或者变脆成为粉末飞散。一般来说上百年后的坟墓,里面的尸骨要是没有胫骨特殊处理的话,里面的尸骨应该已经变形。不是化作了粉末,就是变硬成为了半化石。这些变成半化石的尸骨,又要经过几百上千年的时间才能真正成为化石。成为了化石的尸骨,已经能超出了验尸的范畴,任何人都不可能查出相关线索了。

    秦泰之所以想起想起这件事情,是因为秦泰想到了一个问题。刚才秦泰看见了这些尸体,推论出他们分三批进入机关。第一批死亡的人大概在十三四天之前死亡,第二批死在大概七八天前。现在秦泰看着这些肉块,想起了仇民当年的话,这让秦泰有了新的想法。这些肉块明显是这批从里面逃出来的士兵带出来的。也就是说这些肉块是和他们一起进去,中了机关死去的战友的肉。这些人是在饿得受不了了,所以决定吃战友的肉活下去。按说这些肉是他们活下去的唯一食物,他们会保管的很仔细,不让食物尽量变质发臭才对。从这些肉块的保存上来说,这些士兵保护的很好,不沾水又尽量不接触空气,比一般的自然条件下好许多。再说里面干燥少水,比外界温度低一些更加便于保存食物。可是秦泰看见的肉块腐烂程度超过了第二批士兵腐烂程度,甚至于比第一批的士兵腐烂程度还要快。其中一块肉块都已经快半干了,肉质都发黑发硬了。士兵们再没有吃的,也不会吃已经变质发臭的肉块,也就是说是他们死了后这些肉块才发臭的。根据这里的湿度和温度,秦泰猜测这肉块起码已经割下了近二十天。也就是说这个肉块的主人已经死了近二十天,不算是第一批阵亡的士兵。在第一批阵亡的士兵死之前还有其他的人进去过,原来算的第一批人员并不是第一批失踪人员。

    秦泰把陈老大叫过来,要他仔细回忆离开这里来京城求援的时候是否有人进去过里面。陈老大是唯一一个来过这里的人,他回忆了好久,在看了看包裹所在的位置边上的锦衣卫士兵,终于想起了这个锦衣卫士兵局势老莫。老莫是锦衣卫的一个老兵了,就在他们发现暗道后,老莫是其中一组人中间的一个。可是他们进去后不久就失去了联络,过了两三天没有消息才把他们当做失踪处理了。可是谁也没想到老莫当时没有死,而是在七八天才死的。

    秦泰有了一个更大大胆的推测,老莫那一组人是第一批,发现第一批尸体的是真正的第二批,第二批死亡的士兵是第三批进入的人,被杜远鼓动吃了的士兵是第四批进入的士兵。除了最后一批最倒霉的士兵外,估计前面几组人都进入过第二层,甚至于进入过第三层。秦泰估计这个机关只有单方面控制的,也就是说进入可以控制,出来需要外面的人配合。老莫等人进入了第二层后,回不过来只好继续前进进入了第三层。他们在第三层或者是更里面发现了这个包裹,但是他们出不来没有办法联系上外面的人。直到他们遇上了第二批进来的人,由于他们的进来打开了第三层通往第二层的通道,他们退到了第二层机关中央。他们实在是太饿了,所以开始吃有伤亡的士兵的肉。终于坚持到了第三批人,可是他们来不及撤退,就被乱箭吓了回去。这就造成了这里第一次的尸体现场,也让后面进来的新兵们吓得魂不守舍的原因。老莫等人终于在第二层想通了其中的道理,大家掩护老莫冲出去,前提条件是外面有人触发机关放他们离开第二层才可以。终于等到了第四批进来的人,老莫带着大家一起冲出去。本来是可以冲出来的,可是遇上了没有见过死人的新兵。这些新兵不但不配合而且打乱了老莫等人的步骤,最后导致大家一起死了这一层的机关下。倒霉的新兵什么也没有搞清楚就死了,死了还要被自己一起来的战友吃了肉,真的是太倒霉了。

第三十二回 莲花之谜三十二

    秦泰想通了这一点,就不打算进去了。可是为了完成任务,为了让大家放心,为了给朝廷一个解释,秦泰还是决定带着大家进去看一看。之所以秦泰不想进去,是因为他知道里面已经能够什么也没有了。不会有任何的金银珠宝,也不会有什么神兵利器。因为老莫是锦衣卫的老兵了,要是里面有宝藏的话,绝对不会那这么一个包裹就出来的。这些人拼死保护这个包裹出来,可见这个包裹是里面最重要的东西。秦泰虽然没有完全打开看过,但是从分量和形态来看绝对不是什么金属或者地图。黄金不会这么轻,地图不用抱在怀里只需要藏在怀里就好了。秦泰估计是一份日记或者杂记,有可能白莲教的前辈留下的一些东西。老莫知道朝廷不需要这些东西,要是里面有金银珠宝的话,才不会管这些。唯一的解释就是里面什么也没有了,老莫以为这个东西可能关系到宝藏的下落,所以要拼死保护出来交给上级。

    秦泰回想起杜远的行为,看来这可能就是开启机关的一个重要步骤。秦泰让妻子展小小重点排查右手边,有没有一个类似于脚印的痕迹。展小小马上找到了这个脚印,秦泰让一个跟来的锦衣卫站上去,然后不要动等他们回来。就在这个人站上去之后,四周墙上出现了许多的洞。秦泰告诉大家这就是发射乱箭的洞,只要这个踩上去的锦衣卫不动,乱箭就不会发射。要是这个人脚一动的话,乱箭就会发射出来射死这里的人。就在锦衣卫踩上去的同时第二层的机关也就打开了,秦泰等人可以进入下一层了。

    来到第二层的时候,秦泰看见了几具不完整的尸体,估计这些人就是被里面的人当做食物的战友了。秦泰看了看四周,让一个锦衣卫也站了上去。结果还是一样的,他们和顺利的进入了第三层。直到这时候大家猜完全信服秦泰,秦泰给大家的震撼真的太大了。要不是秦泰的带领,不要说进来了,就是出不出的去还是一个问题。

    进入第三层后,秦泰没有发现尸体,倒是发现了一些武器。秦泰看了之后猜测是老莫等人的武器,但是为什么会留在这里呢?这时候秦泰的妻子展小小却有点不自在,她觉得有人在拉自己,使她不由自主的往一边靠。秦泰发现后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里有一块很大的磁石。秦泰等人进来之前担心里面的机关有问题,所以大家不是拿着长棍就是藤牌。长棍可以当武器,也可以用来探路或者敲击地面,更可以到那个扁担用。藤牌不但轻巧而且可以防御,最重要的一点是藤牌可以在水中漂浮当小船用,也可以当救生用具。只有展小小腰上缠着一把软剑,几乎日夜不离身。当初老莫等人的武器意外被磁石吸走,差一点吓坏了大家。展小小也差一点被磁石吓住,以为遇上了什么高人或者高手。

    过了这堵由磁石切割成的围墙后,秦泰等人终于看见了所谓的“宝藏”。许多霉变的粮食还有许多宣传白莲教的书籍,更多的一些农具和一些生活用品。秦泰估计这是白莲教的前人担心朝廷围困白莲教的人,暗中准备的应急食物和生活用品。至于农具是为了鼓励白莲教的教众自力更生,开发土地就这里过上不收朝廷欺压的日子。

    陈老大等人见里面没有大家期待的宝藏,就开始怨天尤人起来。要知道锦衣卫的高层曾经允诺过大家,要事发现宝藏的话,分一部分给锦衣卫的人,其中参与寻宝的锦衣卫可以多拿一点。大家都指望着发财才来的,没想到这里什么也没有,真的让大家很失望。陈老大要所有的希望留在了秦泰来不及看得包裹里面,希望里面有什么藏宝图或者银票就好。秦泰见大家这么心急,就把包裹里面的东西给大家看,里面只有一本杂记,就连图画也没有,当然不是什么藏宝图了。就算有银票也已经过期了,没有一个钱庄会承认这种银票的真实性的。

    倒是展小小比较细心,从这一堆东西里面找了一些比较有代表的东西带出去。其中就有白莲教的书籍,大多数都是弘扬白莲教的东西,也有一些是诽谤朝廷的。展小小担心里面有线索,所以每一样拿一本,在不重复的情况下带走这里的书籍。

    回到前山后,秦泰把里面的事情告诉外面的人。作为这一次行动的参与者,大家都有权利知道里面的事情,也让大家知道事情的真相。当大家得知里面什么也没有,当大家得知里面也有人吃人肉,当大家得知杜远是白莲教的人的时候,大家都十分失望。一些士兵已经开始不愿意留下,更有一些士兵吵着要杀了鼓动大家吃人肉的杜远。要不是一边韩志远等人的压制,这里早就乱成了一锅粥了。

    这时候山下突然发出一支响箭,所谓的响箭就是带着竹哨的箭。目的不是为了射杀敌人,而是为了报讯的。经过弓箭的推动,空气的摩擦,发出尖锐的声音提醒和通知大家。这是一种报讯方式,但是在军队已经不流行了。但是这是韩志远和山下暗哨约定好的暗号,响箭一发出就代表有敌情,通知山上的人抓紧时间准备。韩志远一边组织大家防御,一边派人接应山下的哨兵。哨兵发出了响箭也等于暴露了自己,为了哨兵的安全他们必须离开。但是敌人太强大或者人数太多的话,极有可能冲不出去。韩志远担心自己的手下牺牲,所以排除几个士兵去接应哨兵。

    不久之后韩志远刚刚布置好人手,就看见两个手下带着伤回来了。士兵告诉韩志远,山下暗哨已经全军覆没了,他们冲不进去不说,也被敌人发现了。他们几个人边打边退,回到安全的地方的时候只有他们两个人了。不过他们的牺牲不是没有价值的,他们不但杀了更多的敌人而且探听到了有价值的情报。山下集结了将近三百个白莲教的弟子,他们正准备把山上的人围困住,然后从多方位一起进攻。

    韩志远派人缩小防御半径,目的就是尽可能的利用自然环境对付敌人。再说了这里的士兵都是新兵,不但没有战斗经验,而且失去了军心,很难和不怕死的白莲教教众正面决战。他只好利用极少数的人,带领大量不会打战的新兵,尽量控制局面等待援军的到来。

    可能是大家得知了事情的真相,也有可能是知道了山下的事情,更可能是几个士兵气不过去教训杜远的缘故。杜远不但没有还手,而且借着这个机会自尽了。缺少了杜远的交代,山上的士兵更加对山下的白莲教的人一无所知了,这一场战斗将会十分艰苦。

    秦泰把这里的士兵分为三等,从京城带来的锦衣卫和韩志远的人为一等,算是精兵强将。懂一点军事知识,会一点打仗技巧的是二等,至少他们可以自保或者担任一些防御任务。第三等就是新兵,这些人连在战场上自保的能力也没有,遇上白莲教的人只有死路一条。一等兵带着三等兵把守各个关口,二等兵暂时轮休。等战事发动后,一等兵尽量保存实力,二等兵和三等兵轮流把守关口。一等兵是突围或者和敌人拼命时的主力军。不管是要冲出去,还是要和冲进来的白莲教教众拼命,都只有依靠这些一等兵。一些伤病员暂时安排到了暗道里面去,那里的环境比较安全,而且必要的时候可以发动机关对付白莲教的人。

    就在暗道里面,秦泰才有时间仔细阅读包裹里面的杂记内容。这是一个女性的笔迹,看来这个人的地位不低,知道不少白莲教的过去。秦泰不由得想到了白莲教最出名的两个女人,唐赛儿和严小庆。唐赛儿是白莲教出了名的教主,她几乎把白莲教推向了最高峰。严小庆是白莲教的女皇,死后几乎没有一个白莲教的人不骂她。有人说她是一个狐狸精,也有人说她害了白莲教,更有人说她是一个有野心的女人。秦泰倒是觉得严小庆不可能些杂记,这个女人连自己的丈夫都不放心,绝对不会留下什么杂记。倒是唐赛儿有这个可能,因为唐赛儿是一个比较大气不怕人背后议论自己的女人。接下来的文章证实了这一点,这本杂技真的是唐赛儿的亲笔杂记。唐赛儿在这本杂记里面写了三大块东西。第一部分是白莲教的历史和形成原因。第二部分是唐赛儿成为白莲教教主的经过。第三部分是唐赛儿对白莲教的看法和未来的展望。

第三十四回 莲花之谜三十四

    唐赛儿来到了白莲教的总坛,一个人在总坛枯坐了好几天。后来唐赛儿无意之间发现了一个石匣子,在里面发现了一把宝剑和一本剑谱。唐赛儿有一点的功夫底子,所以马上学会了剑法。从里面的信息找到了一个修炼剑法的好去处,在那里唐赛儿一个人练剑三年。不但学会了剑法,而且学会了一些法术,这时候她才知道这套剑法就是白莲教的镇教之宝“白莲剑法”。

    唐赛儿利用这套剑法和一些法术,收服了一部分白莲教的元老。然后在他们的支持下,唐赛儿成为了新一任的白莲教教主。这时候的白莲教教主并不风光,不但是朝廷努力追捕对象,更要肩负起照顾绝大多数教众生活的重任。唐赛儿成为白莲教教主后,第一件事情就是为自己和广大教众报仇,杀了私下克扣大家工钱的官员。唐赛儿的做法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也震慑了朝廷和皇室。皇帝秘密派人准备对付唐赛儿,没想到来人都被唐赛儿打败了。明成祖朱棣决定来一个江湖大联盟,目标就是白莲教教主唐赛儿。明成祖朱棣准备利用江湖人的势力对付唐赛儿,逼唐赛儿和大家决斗。当时朝廷使用各种手段逼迫、威胁、利诱江湖中人对付唐赛儿,大家出于各种目的还是答应了。没想到唐赛儿的功夫已经超出了一般人的理解,这些江湖中人几乎都败给了唐赛儿。

    就在唐赛儿以为自己天下无敌的时候,就在唐赛儿想着要不俺要进宫教训一下明成祖朱棣的时候,一个人悄悄地来到了白莲教总坛。这个人就是当时武当派的掌门青松子道长,他是武当派开山祖师张三丰的第三代弟子。他把武当派和白莲教的过去告诉了唐赛儿,也劝唐赛儿不要过分激动。但是这时候的唐赛儿已经被仇恨和愤怒包围,一定要为家人和丈夫报仇。青松子只好和唐赛儿私下打了一个赌,两个人比一场武,青松子赢的话唐赛儿要答应青松子一个要求。相对的要是唐赛儿赢了话,青松子也要为唐赛儿做一件事情。为了防止狮子大开口活着事后赖账,两个人把自己的要求写在纸上。唐赛儿要求青松子输了后归顺白莲教,青松子的要求就是唐赛儿的一句话。唐赛儿没有仔细看清楚,就答应了青松子的要求。

    结果两个人在白莲教总坛打了两天两夜没有分出胜负,青松子突然一个“绝户龙抓手”让唐赛儿措手不及,唐赛儿输给了青松子。青松子的这一招其实不光彩,但是怎么样也算是青松子赢了。这一招真的是武当派的功夫,只不过有点不光彩而已。所谓的“绝户”就是指这招功夫针对的敌人的下身,中招的话十有**是绝了人家的后代了。所以这个功夫和名字在武当派也算是一个秘密,刚好青松子年轻的时候学过,这才侥幸赢了唐赛儿一招。说起这个功夫是张三丰的六弟子殷梨亭发明的,当初他的未婚妻被别人抢走了,他想出了不少和敌人同归于尽的办法,因为他不是敌人的对手,必须用这种功夫取胜,就算不能赢也要和敌人拼一个你死我活。后来殷梨亭在师傅张三丰的劝导下放弃了报仇,但是这门功夫流传了下来。因为功夫太毒辣不符合武当派的教义,所以一般的弟子不会这门功夫。青松子第一个师傅是武当派殷梨亭的徒弟,所以青松子年轻的时候学过一些这种功夫,好久不用了几乎忘记了。对一个年轻的妇女使用这一招真的有点过分,但是青松子为了天下的太平,不得不这么做。青松子要求唐赛儿在青松子活着的时候,不准下山闹事,更不会准去找朝廷的麻烦。为此唐赛儿足足二十年没有正式下过山,也算错过了最宝贵的机会。

    唐赛儿心里的怨气和怒火,经过二三十年的沉淀已经没有了。利用白莲教为自己报仇,甚至于干一番大事业的心思也没有了。唐赛儿已经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和白莲教的问题。白莲教不是一个军队,更不是一个朝廷,最多只能算是一个组织。这样的组织在天下大乱的时候可以有自己的地盘,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天下的主人。如今明朝江山已经稳固,闹一点事情起不了什么大作用。闹得不好推翻了明朝,白莲教的人也得不到好处,老百姓受了苦还要继续被外族人欺压。唐赛儿自知自己不是一个干大事的人,她培养出来的人也不是。他们在江湖上打打杀杀可以,但是不是一个打仗的材料,更不是一个玩权术能坐江山的料。再说了功夫再好,也不可能打败所有的人,更加不能征服所有的人的内心。白莲教的存在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监督和警告明朝皇室。当出现大的贪官污吏,或者皇帝危害老百姓的时候,出面制止或者处理。

    按照唐赛儿的杂记记载,唐赛儿在教导徒弟的时候,已经让大家不要有太多的野心。他们不是阴谋家,也不是叛国者,只是一个监督,一个侠客而已。可是有多少人听进去了,又有多少人领会了唐赛儿的意思?这一点唐赛儿也不知道,她只能做到这一点。要是说得太明显,或者说得太多的话,白莲教的人会对白莲教对她唐赛儿失去信心。白莲教维持下去的目的很自由唐赛儿知道,但是维持下去总比没有好,至少大家有一个告状的地方,有一个给大家公平的地方。要是大家清楚明白了唐赛儿的想法的话,就会失去对白莲教的拥护,不看好白莲教。唐赛儿不想和朝廷作对了,不代表她愿意放弃一切,她要把白莲教办下去,监督着这个朝廷和皇帝。

    在后面唐赛儿写了一些无奈的事情,这就是鲁大成和严小庆、方大海的事情。事情发生的时候,已经是唐赛儿没有能力管的时候了。唐赛儿只好看着这些人胡闹下去,只好任由他们相互斗争。为了让白莲教的人不散,为了让大家对白莲教有信心,唐赛儿想出了一个总坛有宝藏的谣言。其实这里没有什么,只有一些应急的粮食,和唐赛儿送给大家种地用的农具。唐赛儿早就希望大家安分守己,能够在这里开发出一块田地。至少这里朝廷的人来不了,他们不用向朝廷缴纳税收,不用担心饿肚子。可是大家谁也听不进去,空着这么大一块地方,只知道和朝廷作对,不知道自己自力更生发展农业。

    在杂记的最后,唐赛儿也提到了“白莲剑法”的事情。这都是秦泰知道的事情,唯一的不同是唐赛儿去过那个山谷,亲身体验过石壁上的功夫。杂记里面还有一些唐赛儿练功的心得,这是一个武学前辈对后人的一种关怀和鼓励。只不过秦泰估计这本杂记不可能流传下去了,因为这本杂记里面提到了不少皇室的秘密,朝廷不会让这本杂记公开的。

    就在秦泰看书的时候,展小小来回出去了好几次,见外面的战斗不是太激励,也就没有打搅秦泰。见秦泰抬起了头,展小小才说道:“大人,外面的战事不紧张。我们的人不懂打仗,对方好像也不会打仗。韩志远带着一些人时不时地突袭敌人,把战斗控制的很好。一些新兵也渐渐学会了战斗,我们能够坚持到援军的到来。”

    秦泰点了点,说道:“很好。不过让韩志远等人小心点。白莲教的人不会打仗,但是总有几个功夫好的。他们也是搞突袭的好材料,要当心他们对韩志远等人的突然袭击。对了,小小。你带人留心点,我估计这里有密道。白莲教的人有可能从密道进来。这是他们的总坛,他们有的人比我们还要熟悉这里。要是他们突然从后面杀出来的话,韩志远的人绝对挡不住。”

    展小小连忙出去和大家交代,这时候刚好一队人不知道从哪里杀出来。展小小带着为数不多的人奴隶拼杀,终于把这些冒出来的白莲教教众杀光了。可是这时候通知韩志远已经来不及了,韩志远的人起码损失了一半。这让韩志远很生气也很恼火,韩志远带着十几个老战友组成的敢死队,向这些功夫高强的白莲教突击队发起了冲锋。当展小小赶到的时候,双方已经快结束了。由于展小小的加入,韩志远的军队已微弱的优势打败了敌人。可是韩志远本人算上所有的人全部受伤或者阵亡,能够或者下战场的人不到五个人,其中两个人已经彻底残废。

第三十五回 莲花之谜三十五

    韩志远带人消灭了白莲教的突击队,这让双方的战斗力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白莲教的人开始有了撤退的想法,军队的士兵们却有了信心。此消彼长的战斗力和信心,让白莲教第一次觉得朝廷的军队不是好惹的。他们就算想撤退,也不可能顺利离开这里。白莲教的指挥官一边继续打,一边在想怎么尽可能地带回更多的白莲教的教众回去。

    这时候山下打起了军队特有的军号声和擂鼓声,这是朝廷的军队鼓舞士气的一种办法。但是这时候目的不简单了,而是在告诉山上的战友,他们已经来了。这一定是范老二想出来的主意,目的就是让大家不要放弃。这个鼓声让山上的大家马上有了精神,就连韩志远也兴奋起来。他站起来说道:“兄弟们,我们的援军来了。大家一起冲下去,联合援军把这些敌人消灭干净了就可以回家了。大家跟我一起杀,杀死这群狗娘养的。”说着他带着自己人杀向了白莲教教众。

    士兵们看了看自己和韩志远的人,又想了想韩志远的话,渐渐地大家名表了韩志远的意思。他们等到了援军,但是杀敌立功不能也让给山下的援军。这时候白莲教输定了,不如把功劳留给自己。大家纷纷拿起所有可以使用的武器,冲下去对付被夹在中间的白莲教教众。新兵们都变成了一个个不怕死的小老虎。

    白莲教教众也知道自己完蛋了,冲不上去不说,山下的路已经被朝廷的援军包围了。他们毕竟不是当年不怕死的白莲教教众。要是换了当初的白莲教教众的话,一定就会和这些朝廷的军队士兵同归于尽,就算咬也咬死几个。这时候的白莲教教众欺软怕硬,贪生怕死不说,而且连和敌人同归于尽的勇气也没有。他们有的已经决定投降,有的只想逃回去和家人会合,没有一点男子汉的勇气。韩志远带着士兵们,像砍瓜切菜一样杀敌。就连韩志远也没想到白莲教的人这么好对付,早知道这样大家何必怕这些白莲教的人?却不知道这时候的白莲教的人已经被吓破胆,要是换做平时的话,他们的战斗力一点也不比韩志远的军队差。

    就在韩志远带着大家冲下去的时候,山下的官兵也开始拼命往山上冲。大家的想法都一样,谁也不愿意放过这个立功的机会。现在的白莲教已经无路可走,就想逃跑也没有退路了。就算白莲教的人想拼命的话,也需要有胆量也需要有足够的本钱。山上的士兵知道白莲教的底细,山下的官兵也同样探听出山上的动向,所以大家都知道这个便宜不占才是傻瓜。部队的油水越来越少,无论是士兵还是军官都快饿死了。难得有一个可以光宗耀祖的机会,谁也不愿意放过。消灭了白莲教不光是表面上风光,还有最实惠的现金奖励。就算不为其他,光是白花花的银子就让大家不要命的冲上前。特别是军官们,他们知道杀敌立功不光有钱可以拿,而且可以论功行赏提升级别和军职。这个军职虽然不值钱但是可以传给自己的子孙后代,级别越高将来自己的子孙越安全,从来没听说过哪个高级将领会战死。为了将来的子孙风光点,为了子孙们神气点,为了子孙们不用上阵杀敌牺牲性命,军官们都杀红了眼。

    相比之下秦泰等人很冷静,因为他们知道这件事情完成后自己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奖励。锦衣卫高层和朝廷都以为这里有宝藏,要是让他们知道这里一无所有的话,绝对不会表扬秦泰一伙人,就算秦泰等人立了再大的功劳也一样。这让赶上来的范老二也傻了眼,他也没想到会是这么一个结果。这些人因为这个结果所以杀阵杀敌都没有兴趣了,陈老大也马马虎虎起来。展小小起初是担心大局不稳,害了大家不能够守住这里。当她知道白莲教输定了,他们不会有危险后,也退出了战斗回来保护秦泰。

    秦泰仔细翻看了所有的书籍,发现其中有一本奇怪的书籍,上面都是一大堆的数字符号。秦泰马上联想到白如雪和那本书籍,这些数字难道也是一本密码本?可是有了数字没有底本也没有用,谁也不知道里面的内容是什么。秦泰以为是唐赛儿的杂记,后来觉得不会而且对不上。唐赛儿的杂记不可能大家都知道,鲁大成更加不会把唐赛儿的杂记给其他人看。这么秘密的书籍外人看不见,就算有密码也没有用,何必印这么多。从书籍的数量和规模上看来,这是白莲教十分重要有普遍的,可能所有的正式白莲教弟子都会背或者熟记的。

    秦泰想到这一点后,马上让妻子展小小去最后一层清点书籍数量。展小小回来告诉丈夫秦泰,里面除了这些不知道内容的数字熟记外,还有七种书籍。其中除了数量庞大的数字书籍和一本《白莲咒》外,其他的书籍数量都不是很多。《白莲咒》是一本近似于佛经的书籍,也是白莲教的基础教义书籍。《白莲咒》的前身是明教的基本书籍,是用来传播和发扬明教理论的书籍。里面除了一些弘扬明教的教义外,绝大多数都是劝人为善的话。韩山童当年宣传明教的时候,说的最多的就是这部《白莲咒》。明教被朱元璋禁止后,对于明教的人打击就不小,大家不敢再用明教的名义活动。也就是因为《白莲咒》所以韩林儿的儿子想到了用白莲教的名义,取代原来的明教旗号。所以几乎每一个白莲教的教众都会背诵《白莲咒》,就算不认识字也会有人一句一句教大家熟记《白莲咒》。

    秦泰终于明白了,问题就在这个《白莲咒》上面。唐赛儿的杂记中隐约提到这件事情,唐赛儿曾经请人重新编写过《白莲咒》。新的《白莲咒》不但修改了不少经文,而且前后次序也有了变化。当时大家都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看来唐赛儿已经留下了线索。以《白莲咒》为底本,配合数字书籍上的数字次序,就像白如雪的密码本一样翻译出来,就是一个外人不知道的真相了。秦泰拿着《白莲咒》和数字本,把里面的文字翻译出来。一边的展小小也过来帮忙,仇小球也过来了,最后几乎所有和秦泰一起来的锦衣卫也过来帮忙了。

    就在外面的战事接近尾声的时候,秦泰等人终于把文字翻译了出来。陈老大负责把所有的文字整理起来,编号好在一起。仇小球把这些文字誊写下来,大家都以为这是宝藏的线索,所以干起来很积极。只有秦泰夫妻知道,这个秘密绝对不会和宝藏有任何关系。既然是白莲教的宝藏,不可能让太多的人知道才对。这种用数字隐藏秘密的办法,在白莲教不是什么大秘密。白莲教不乏聪明人,也会有人想到用这个办法找秘密。要是真的是有关宝藏的话,这个宝藏十有**已经被人拿光了。所以这个秘密不会是和宝藏有关的,但是秦泰夫妻也想知道白莲教这个做法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仇小球终于誊写完所有的文字,大家看了之后很失望。原来这是唐赛儿担心后人不知道他们白莲教和朝廷的恩怨,所以把双方的恩怨用这个方法传下去。唐赛儿也知道直接告诉教众会更加简单,但是朝廷不会放过所有的知情人。要是换了一个残暴的皇帝的话,将来白莲教和白莲教的家属就会有**烦了。极有可能会祸害到附近的老百姓,所以唐赛儿想出了这个既传下了信息,又不让外人知道真相的办法。只要白莲教在一天,只要《白莲咒》和数字本在一天,这个秘密就能够流传下去。

    这个秘密秦泰已经知道了,对大家也没有什么作用。陈老大只好把所有的书籍和这个答案一起上交朝廷。秦泰倒是知道结果会怎么样,隆庆皇帝也好,内阁也好,一定会下令焚烧这些书籍。他们要保住朝廷和皇室的脸面,更需要保守住秘密。估计不久之后朝廷会下达收缴《白莲咒》的命令,用不了多久这本本来不被禁止的《白莲咒》将会被大家遗忘。只要《白莲咒》没有了,就算大家记住了数字也没有用。

    秦泰带人回到京城的路得到了三个消息。第一个消息是兵部派出的军队已经彻底消灭了白莲教的最后势力。至少明面上的白莲教弟子已经被彻底消灭,白莲教不可能集中出现。第二个消息是在消灭白莲教匪徒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宝藏,里面有不少的现金。可是这些事情已经公开了,皇室和内阁想要贪钱的话,困难很大。秦泰估计这笔钱不是唐赛儿的,而是贪财的严小庆当年离开白莲教总坛时候带走的白莲教产业。严小庆也是得到了报应,她背叛了自己的丈夫鲁大成,又为权利抛弃了情人方大海,祸害了白莲教,结果她众叛亲离就连女儿也走了。她努力为自己留下的金银财宝最后也落入了朝廷手里。早知道会这样的话,严小庆何必那么做呢?第三个消息是悲伤地,老酒鬼师爷不幸遇难了。虽然老酒鬼师爷已经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但是秦泰夫妻依然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看起来是白莲教的人干的,其实秦泰夫妻很清楚,十有**是军队的人私下冒充白莲教的人杀了老酒鬼师爷。目的第一是为了少分钱。发现金银财宝后,老酒鬼师爷不但知道而且是举报人,按道理应该分最大一份的。大家都不愿意分给他,又担心老酒鬼师爷说出金银财宝的具体数量,大家不好私下分走,所以他们决定杀了老酒鬼师爷。第二这也是朝廷的意思。早在出发之前,朝廷就有人暗示带队的军官,必要的时候杀了老酒鬼师爷。老酒鬼师爷活着是朝廷的一个耻辱,更是一个污点,所以老酒鬼师爷死了比活着好。老酒鬼师爷要求朝廷恢复他的名誉,就等于要朝廷承认错误,隆庆皇帝是嘉靖皇帝的儿子,怎么可以说自己的父亲做错了呢?朝廷和皇帝都不愿意道歉承认错误,只好让老酒鬼师爷永远闭嘴。所以大家借用白莲教的名义暗杀了老酒鬼师爷,把这件事情就这么说过去了。朝廷也知道下面的人贪污了金银财宝,但是为了平息事态,为了这个老酒鬼师爷,只好这么算了。

    秦泰夫妻把老酒鬼师爷的遗体接来回来,以老酒鬼师爷的女儿女婿的身份为老酒鬼师爷安排后事。张居正终于为老酒鬼师爷做了最后的努力,老酒鬼师爷虽然没有公开恢复名誉,但是也可以准许用原来的名字下葬。秦泰为老酒鬼师爷树立的墓碑上写着老酒鬼师爷的本名李彪。秦泰偷偷的把两个空坛子放进老酒鬼师爷的墓地,里面写着两个人的名字,一个是李凤姐一个是李龙,算是把他们一家人团聚了。这件事情只有秦泰夫妻知道,就连仇小球也暂时瞒着不说。不过仇小球知道的话,也会赞成这么做的。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16340/ 第一时间欣赏谜案追凶最新章节! 作者:天下任纵横1所写的《谜案追凶》为转载作品,谜案追凶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谜案追凶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谜案追凶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谜案追凶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谜案追凶介绍:
秦泰是一个书香世家的子弟,从小却喜欢看破案的故事。他的母亲原来是医药世家,外公是一个著名的大夫。他的舅舅继承了他外公的本领,本可以扬名立万,却遇上了一件蹊跷事。这一事故导致秦泰的舅舅不能在行医,只好转行做了仵作。每次秦泰的舅舅来看秦泰,秦泰总是拉着他舅舅,要他将一些案例谜案追凶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谜案追凶,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谜案追凶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