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汉末之天下TXT下载汉末之天下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汉末之天下全文阅读

作者:几回春秋     汉末之天下txt下载     汉末之天下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二百八十六章 向天“乞活”(下)

    姜骏的话,拨动了史阿的心弦。

    若非跟随主公来到雁门,他还不知道河套北部四郡的情形。

    这里的百姓还盼望着王师北定,他们比乱世中的百姓更加悲戚,朝廷有几人知道?

    “骠骑大将军正在调兵遣将,进攻定襄郡。半年之内,雄师必至五原郡。诸位只需再忍一时,一时便可。”

    史阿走到姜骏面前,郑重的说道。

    “骠骑大将军是何人?”姜骏惑。

    匈奴、鲜卑将他们夹击在河套两岸,许多地方荒无人烟,消息封闭,他们根本不知道天下间出了这么一尊绝世人物。

    “骠骑大将军刘世民,当今天子之弟也。爱民如子,事事常以百姓先,思虑总为百姓后;骁勇善战,攻灭鲜卑十几万骑兵,俘获鲜卑单于。乃救天下之人。”

    说道刘凡时,史阿肃然起敬,他对姜骏介绍道。

    “真如此,吾等必鼎力相助,与骠骑大将军一起驱除胡人。”姜骏激动的说道。

    在五原郡,曾经也出现过一位英雄人物。

    乃九原县吕布,其异常骁武,膂力惊人,骑射无双,匈奴游骑遇见他很难活命。

    匈奴人畏惧他,称他为“飞将”。

    但他一个人的能力始终有限,不能面对整个匈奴大军,转战多年,冲出河套,不知去向。

    吕布在时,能牵制许多匈奴游骑。吕布离开五原后,流民百姓被匈奴游骑频繁攻击。

    “大将军希望五原、朔方两郡汉人百姓能组织勇猛之士,等大将军大军到来之际,里应外合,共灭胡贼。”史阿向姜骏等人传达刘凡的意愿。

    “吾等数千青壮年都是勇猛之士。五原各县还有一些百姓可以联合。听说成宜县、西安阳县、武都县、曼柏县都有世家大户依靠坞堡据守胡骑。朔方郡高锴骁勇善战,他聚集上万百姓一直在抵抗胡人。”

    姜骏向史阿等说道。

    并州临近边塞,武风极盛,特别是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五个接壤草原的边境郡。

    若论大汉强兵,首推并州、凉州。此二地民多果劲,好武习战,是精兵之地。

    这个时代有句话:关西出将,关东出相。

    “吾等聚集这些勇敢之士,联合起来,待骠骑大将军兵马到来之际。袭击匈奴各部落,拯救被匈奴奴役的汉人。令匈奴方寸大乱。”史阿为姜骏等人说道。

    “一切听将军的。”姜骏等人一致赞同。

    半个月后,在苍云斥候的宣扬下,以河阴县为中心,整个五原郡掀起一股反胡风暴。

    龟缩在坞堡内的世家大户走出坞堡,向河阴县聚集。在面对胡人连年进攻,他们没有投靠胡人,说明他们对大汉还存在着忠心。

    各县流民百姓来到河阴,响应姜骏。

    朔方郡朔方县高锴率领义军来到河阴,与姜骏汇合。

    成千上万的忠勇猛士在河阴聚集成军。

    军队之名为“乞活”。共同推举姜骏、高锴为统兵首领。

    姜骏、高锴立下誓词。

    乞活军以保护百姓而立,以迎接王师而立。乞活军所属,皆为兄弟姊妹,一人危险,万人誓死相护。

    乞活,顾名思义,乱世中乞求活命自保。这也印证了河套流民百姓悲壮凄惨的境遇。

    他们对于这次会师充满希望,甚至孤注一掷。

    他们向天乞求,愿摆脱这种宿命。他们想真真正正的活着,不想再朝不保夕。

    那些世家大族为了表达自己对胡人的痛恶和抵挡胡人的决心,他们将自己的财物全部扔到黄河之中。

    这是不成功,便成仁的举动。

    他们没有财产、居住地,所以没有后顾之忧。

    不求富贵,只求生存。验证了一个“乞”字,一个“活”字。

    这是哀兵,所谓哀兵必胜。

    在乞活军刚成立时,匈奴单于栾提羌渠派遣右贤王栾提于夫罗,率领五千骑兵前去打击乞活军。

    这是栾提羌渠能调遣最大的兵力。

    历史上羌渠单于派于夫罗去帮助大汉平定张纯叛乱,结果内部发生的政变,羌渠被须朴骨都侯给杀了。

    在增山县,临戎县,修都县都有匈奴部落驻扎,但羌渠单于命令不了这些部落,他们都是各自为战。不然羌渠能派遣更多兵力灭乞活军。

    于夫罗也是汉末三国舞台上的风云人物,他父亲栾提羌渠被杀后,他被堵在大汉境内回不去。

    于是于夫罗留在中原,与白波军联合,在西河、太原、河东等地劫掠。于夫罗先后与袁绍、张扬、袁术等人联合,但都叛变。两次与曹操交战,均被击败。

    于夫罗意气风发的带着五千骑兵出匈奴单于庭,向北而进。

    “苍云”属于间军中的斥候队,打探情报的好手。

    当于夫罗率领五千骑兵到增山时,就被苍云斥候发现。

    乞活军得知敌情之后,连夜布置,算计匈奴骑兵。

    次日,于夫罗杀至乞活军两里时,下令大军去践踏乞活军营寨。

    乞活军由青年、壮年组成,共两万人,他们站在流民百姓营寨前,严阵以待,看样子像是在保护流民百姓。

    于夫罗不疑有他,直接令骑兵加快速度冲击。

    当匈奴骑兵奔至乞活军二百步的时候。

    前方一排战马栽倒在地。那是一排深一丈多的陷马坑,起初被杂草掩盖,无人发觉。

    其余匈奴骑兵想让高速奔跑的马匹停住,但已经是来不及了,战马跨过沟壑,继续往前冲。

    一个又一个的陷马坑暴露,一名一名匈奴骑兵栽倒进入。

    当匈奴鲜卑勒住战马时,乞活军在姜骏的带领下,向匈奴骑兵发动冲击。

    苍云斥候趁机出动,在匈奴骑兵侧面射箭。

    高锴带领骑兵五百骑兵,从另一面杀出。

    这些马匹都是打败匈奴所得的战利品。

    三面夹击,只相战一刻,匈奴骑兵便被打的灰头土脸。

    于夫罗知道自己轻敌大意,此战已经无望胜利,下令撤退。

    入陷马坑的匈奴骑兵有上千人,短暂交锋又死伤上千人,剩余三千骑兵铩羽而逃。

    经此一战,乞活军对胜利的希望更加憧憬。

    只待王师到来,一举复克朔方、五原,将两郡之中的匈奴鲜卑彻底赶出去。

第二百八十七章 梁上君子

    豫州,颍川郡,许县。

    党锢之祸解除之后,许多远离他乡的士人回归故乡。

    陈就是其中之一。

    陈,字仲弓,出自颍川许氏。他是陈群的祖父。

    陈少年便举为县吏,后入洛阳太学读书,学成回乡,任西门亭长。因德行高尚,被当时司空黄琼荐为河东闻喜县长。只任月余,便因服丧辞官。

    后又被举为沛国太丘县长,世人称其为陈太丘。

    陈为官清正廉明,黎民安居乐业,邻县百姓多向其辖境迁徙。沛国加重赋税,陈抗之无力,从之不甘,愤然弃官归里。

    他崭露头角的政治生涯,因此终结。

    汉恒帝延熹九年“党锢之祸”来临,株连甚重,陈未能幸免。

    这是汉末第一次“党锢之祸”。

    陈仲弓虽然在政治方面,只做了一个小小的县长,但他的学问却是当世一流。

    号称“博古通今”的杨赐和“一代大家”蔡邕也不敢说在学问上比过他。

    陈在其乡里名望深厚,对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德行受人尊重。

    遇有争讼,多求其判正。人们感叹地道:“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

    意思就是宁愿被刑法处置,也不愿被陈批评,陈是真正的仁厚长者。

    许县陈氏府宅之中,陈在院中观天象甚久。

    “昔刘骠骑平颍川,施仁义之举,黄琬大治颍川。黄琬任刺使,赵温继任颍川太守后,勤勤恳恳,但颍川却生乱象。”

    “赵温散尽家财,已尽全力,非其过也,也非天命也。”

    陈感慨万千的说道。

    颍川治,中原各地流民都流入颍川,刚稍微恢复一点的民生,被流民冲散。

    再加上今年收成不太好,颍川百姓余粮刚够,哪里能供应流民的食物?

    流民所到之处,势必受到排斥,因为哪里都缺粮食,所以冲突也就无处不在。

    这就是国家和一个郡国的区别,国家政治黑暗,一个郡国再怎么大治,也会被黑风吹到。

    “据闻刘骠骑在雁门施仁政,百姓争相依附,吾老了,不能用了。当让学生助其一臂之力。”

    陈自言自语的说道,然后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向正堂内走去。

    他已经年过八十的耄耋老人,他被流放过,入狱过,远走他乡过,有些事情,他力不从心。

    许氏堂屋非常简朴,里面没有一点装饰品。

    屋中黑暗,无有光明。

    一道轻响声传来,令陈的步子一顿。

    陈在原地站了一会之后,心中了然。

    “来人,将吾子吾孙叫过来。”

    陈对着门外大喊一声,门外属下听令,将陈子孙叫到正堂。

    陈纪,陈谌,陈群等来到正堂,对陈行礼。

    陈谌是陈群叔父,字季方。陈纪是陈群父亲,字元方。

    这个陈纪并非袁术的部将陈纪。两人同名不同人。

    陈谌为弟,陈纪为兄,两人都以至德称,二人与父亲并称为“三君”。

    世人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难兄难弟,证明两人的才华不分伯仲。

    州郡多次征辟二兄弟。但两人都累辟不就。侍父左右。这时陈纪已经五十五岁了。

    历史上,董卓乱政时,强行征辟陈纪,陈纪才开始他政治生涯,官至九卿。

    陈还有几个儿子,如陈光等,但他们的才华与陈纪、陈谌相比,略有不如。

    陈氏更有被陈声称为“此儿必兴吾宗”的陈群。

    羔雁成群,当世之荣,这就是陈氏。

    在这一代的人才上,陈氏绝对能将颍川大族郭氏踩在脚下。

    属下掌灯,将堂屋照亮。

    陈整理了一下衣服,来到堂屋正中央,对陈纪等人说道:“尔等过来。”

    陈纪等人向陈聚拢过来后,陈正色的向他们劝诫道:“人当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迫于饥寒,遂之为非,如梁上君子是矣。”

    陈群等人还没有回神,只见从屋内横梁上跳下一人。

    “吾非不努力,吾非打家劫舍的恶人,正因公言,饥寒交迫,才走上不归路。请公宽恕。”那人惊慌失措,跪拜在地,诚恳认罪。

    原来他是一个盗贼,正所谓饥寒起盗心,他迫于无奈,夜入陈府上偷窃,听有人进来,他不得已止在梁上。

    “视君相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陈看了盗贼一眼,对陈纪吩咐道:“他穷途末路了,给他两匹绢让他离开。”

    “唯父亲大人之命。”

    陈纪拜道。

    盗匪连连感激相拜,千恩万谢的离开许府。

    事后,陈再次将众子孙聚集正堂。

    “谁能道出刚才之事因果。”

    陈居坐于正堂之位,目光看向陈纪、陈谌、陈群等人。

    “盗匪是果,因乃幸臣子弟为之。”

    陈话音刚落,年轻的陈群向陈回答道。

    在陈群看来,若非奸臣弄权,蒙蔽上听,天下不会如此。

    “非也,这是乱世之音。其不是一朝一夕,一人一事引起。此乃大势所趋也。新莽时期,和现在情形何等相像。是大汉的灾难,也是大汉浴火重生的机会。”

    陈阅历一生,比陈群看得更远、更多。

    若论谁造成了天下大乱?陈蕃、窦武有责任,曹节、王甫有责任,甚至荀翌、李膺也有责任。

    豪强、世家土地兼并,各郡国长官横征暴敛。幸臣弟子鱼肉百姓。天子听信谗言。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罪,谁是谁非?说不清楚。

    这就是一个王朝要面临的瓶颈期。

    突破!或许没有人能突破。

    “父亲随波一生,吾等随波便是。”陈纪摇头说道。

    他已经是知天命之年,年轻时别无他求。老了,更无所求。

    “季方,元方。你兄弟二人北上雁门去吧!骠骑大将军冲突了许多世家的利益,可吾陈氏,没有利益。天下大事,就在他了。”

    陈闭目冥思片刻,对陈纪、陈谌说道。

    “父亲让两位兄长出仕,可应朝廷征辟啊!儿常常听汝颍士人说骠骑大将军只是一时之人。”

    陈六子陈光,向陈辩道。

    “谬论,汝枉读圣贤书也。汝可知仁者无敌乎?”

    陈吹胡子瞪眼,对陈光大骂道。

第二百八十八章 人才涌至雁门郡

    陈光脖子一缩,不敢再吭声。

    “父亲年事已高,吾和兄长这时离开,不孝啊!”

    陈谌泣声说道。

    “汝弟陈光等都在,吾门生无数。你们只管去,莫要操心。一则光耀门楣,二则帮助大将军救助世人。不要嫌弃雁门小,骠骑大将军已经扎根草原,他正在创造奇迹。”

    陈拿出父亲的架势,用毋庸置疑的语气对陈纪、陈谌说道。

    他曾有许多学生,在恒帝事情都很出名,如荀爽、贾彪、李膺和韩融等。

    在这一代,他的得意门生也不少。

    “不敢违父亲之命。”陈纪、陈谌连忙对陈拜道。

    “祖父,吾也要去。”

    陈群跃跃欲试的对陈说道。

    “汝比荀家麒麟子如何?”

    陈反问陈群。

    “文若兄厚德厚才,吾有所不如也。”陈群面色不自在的说道。

    “前几日,荀文若求学与吾,其心无旁骛,只问不足之处。他都没有出仕之心,你急什么?”陈又向陈群训斥道。

    陈群头一低,自己确实有些操之过急了。

    “你们二人明日叫上管宁、华歆、邴原、王烈四人一起,他们学业有成,可以入仕。”

    最后,陈对陈纪、陈谌吩咐道。

    管宁、邴原、华歆、王烈,是他这一代弟子中最得意的门生。

    陈是德行很高的人,他看待学生首先论德,其次论才。

    管宁四人皆是德行高尚,才华横溢的人。

    ……

    次日,许县城中。

    管宁渊雅高尚,确然不拔,是陈最看中的一名弟子,他住在城中一所小宅院中。

    平日里攻读诗书,修品性。他虽不足三十岁,但陈多次对学生说管宁已经出师。

    他现在很少去向老师陈请教问题,但常拜访在陈门前,敬师道,敬孝道。

    “天之生我,我辰安在?譬彼舟流,不知所届!”

    管宁独坐门户,叹息说道。

    他身长八尺,美须眉,相貌堂堂。他先祖乃春秋时期大名鼎鼎的管仲。

    何人没有志向?此时管宁还不是那个隐居辽东,不问世事的“高士”。

    他现在还没有如历史上的管宁一样,看透一切。因为他心中还有希望。

    按照历史的进程,在几年后,管宁会避难到辽东。他隐居教学,谈祭礼、整治威仪、陈明礼让等教化。不受公孙度赏赐和征辟。

    后来曹丕、曹睿、曹芳均用车架多次聘请,但他就是推辞不出仕。

    和他一起前方辽东的还有邴原、王烈但,没有他最好的朋友华歆。

    他这一声叹息更叹他与华歆的友情。

    华歆和王烈都是平原人。管宁与原都是北海郡朱虚县人。他们寒门子弟,共同佩服大学者陈仲弓,来此拜访其为师。

    光和元年,华歆慕管宁之名,千里来访,二人一见如故,年龄相仿,成为至交好友。

    他们求学的时候,住在一起,常常是一边读书,一边种地自给自足,正是所谓的知行合一,并不是一味的去读书。

    一个月前,华歆、管宁两个,在园中锄菜,说来也巧了,菜地里头竟有一块前人埋藏的黄金,锄着锄着,黄金就被管宁的锄头翻腾出来了。

    华歆、管宁他们平时读书养性,就是要摒出人性中的贪念,见了意外的财物不能动心,平时也以此相标榜。

    做官也是如此,若在读书的时候。就起贪念,如何做百姓父母官?

    所以这时候,管宁见了黄金,就把它当做了石头土块对待,用锄头一拨就扔到一边了。

    华歆在后边锄,过了一会也见了,明知道这东西不该拿,但心里头不忍,还是拿了起来,看了看管宁的神色才扔掉。

    这就是著名的“锄园得金”。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后世这位在曹魏政坛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在修为方面要差管宁一截。

    半个月前,管宁与华歆更是因为一件事情绝交。

    那一天,两人正在屋里读书,外头的街上有达官贵人经过,乘着华丽的车马,敲锣打鼓的,很热闹。

    管宁置若罔闻,继续专心致志的读书。

    华歆却坐不住了,他面露慕色,跑到门口观看,对这达官的威仪艳羡不已。

    车马过去之后,华歆回到屋里,管宁却拿了一把刀子,将两人同坐的席子从中间割开。并对华歆说道:“子非吾有也。”

    这就是传为佳话的割席断交。

    事后,华歆不再与管宁一起居住,羞愧离开。

    但华歆并没有因此耿耿于怀,依旧对管宁以礼相待。

    锄园得金,让人感觉华歆唯利是图,

    管宁割席,让人感觉华歆易受诱惑。

    但这种人之常情的事情,不能去质疑华歆的人品。只能说管宁的修为万中无一。

    他拿起金子,又丢下了,说明他克制住了。

    他羡慕达官贵人,说明他有志向。

    历史上的华歆有丞相之才,他不仅为官清廉,而且为政清明,又治国安邦的高策良谋。

    他曾上书天子,劝谏其“留心治道”而减少“征伐之事”;他听说战事征役频繁“颇失农桑之业”,又上书恳请重视农业。

    “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天下幸甚。”

    这种强农固本,富国安民的政治理念少有人能做到。

    华歆为官非常清廉,他的禄米及皇帝赏赐都振济了亲戚熟人,家中没有百斤,更没有十斗粮食的储存。朝廷每每将罚没为奴的青年女子赏赐给大臣,只有华歆不收留,而是将她们嫁人。

    他的作为暗合天地之道,深得民众之心。多受曹丕赞叹。

    为政清静不烦,吏民感而爱之。心怀道德,胸藏六艺,清静谦虚,廉洁清白,推举王道,这是就是华子鱼。

    尤其是华歆对待管宁的态度,华歆官至司徒时,将管宁当作品德高尚、卓尔不群的人才而向天子举荐;华歆官至太尉时,又上书欲让位于管宁。

    由此可见华歆极其大度的胸怀。华歆其人之德行高洁亦由此可见一斑。

    “幼安,收拾东西,与吾一起前往雁门,这是父亲的意思,父亲也说你可以不去。”

    陈纪来找上管宁,开门见山的说道。

    “雁门是好地方,可……避世隐居!”

    管宁想也没想,便开口回道。

    “善!季方、子鱼、彦方、根矩与吾等一起前往。”陈纪很高兴,开口说道。

    管宁去雁门,他肯定有心思。

    王烈仁慈孝顺,不为官,便施仁政;邴原泣学。他们都是闻名乡里的人物。

    他们都愿意听从陈之命。

    隔日后,陈纪、陈谌、管宁、华歆、邴原、王烈六人怀揣着不同的心思北上前往雁门。

第二百八十九章 回归阴馆

    半个月后,雁门郡。

    “大将军!右军师请您尽快回阴馆主持大局。”

    刘凡在夏湖汉军军营中处理军务,一名小吏入帐向他禀告道。

    “知道了。”

    刘凡平静的回应了一句。这已经是贾诩第三次派人来催促他了。

    塞南的情形他已经知道,无数流民涌入雁门。给雁门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流民慕他名而来,他自然会给百姓一个安身立命之所。

    他早已传令蔡邕、张钧等人动用铁城的军粮接济流民。

    另下令蔡邕向雁门世家购买粮食。又派人前往太原等郡向豪强世家购买粮食。

    雁门世家中规中矩的卖他粮食。

    而太原豪强肆意的抬高粮家,故意趁火打劫。但刘凡又不得不买粮食。

    刘凡只能将太原、上党、代郡、西河豪强世家的这种可恶的行径记下来。

    等他将局势稳定下来之后,再向他们算账。

    金银珠宝他有的是,即便是皇宫也没有他这种财富。但他不甘心这种吃亏。

    吞进他多少,他要让豪强世家,连本带利吐出来。

    他在鲜卑单于庭获得的财富够十万大军支持十年。

    但这种想法太乐观了,战争封赏,战争抚恤这是战争最大的消耗。

    这两点若是不处理好,势必会让军队士气下降,令士兵在战场上不敢拼命,因为他们有后顾之忧,也有付出得不到回报如枯木死灰般的沮丧心情。

    若军队没有军饷,甚至吃不饱饭,出现哗变是必然。除非是有顽强信念的哀兵。

    贾诩之所以连连催促刘凡回阴馆,是因为要刘凡出面稳定民心。

    安置流民的主要决策都需要刘凡来决定。

    流民源源不断的向雁门来。这种事情越是拖,越烦乱。

    刘凡调集徐晃部九千“骑步兵”,赵云部六千骑兵,关羽部三千五百阴山铁骑,近两万士兵囤积在沃阳,粮草齐备,随时准备进攻定襄。

    夏湖这边驻扎了两万新招募的士兵,由黄忠、张辽训练。

    这些士兵有的是雁门各地的百姓,有的是来雁门的流民,有的是太原、上党、西河、代郡慕名而来的壮士。

    他们全都是身强体壮之辈,从精兵之地,选出的精兵。

    由于他们全都是新兵,刘凡暂时让他们全部驻扎在夏湖。

    这些士兵都有武器弓箭,但是没有盔甲。

    刘凡下令申屠钢暂时以制作札甲为主,为新军武装盔甲。

    札甲比鱼鳞甲更容易铸造,也是这个时代普遍的汉军盔甲。

    鱼鳞甲分好多种,也分好多等级。越精致的鱼鳞甲防护能力就越强。

    汉军许多士兵穿戴鱼鳞甲,而那种鱼鳞甲粗糙的和札甲没两样,甚至防御还不如札甲。

    羽林、虎贲的披戴的鱼鳞甲,才算是真正的鱼鳞甲。

    而札甲的甲片是正排列,没有鱼鳞甲的紧密度,也没有鱼鳞甲那种灵活,更容易被枪、矛将甲片挑开。

    但刘凡不想充次,真正的鱼鳞甲打造出来两万套需要好几年,索性先制造两万套札甲。

    新军的武器大都来源于战利品,这些武器也要慢慢换掉,最终换成汉军的制式武器。

    除此之外,刘凡令申屠钢制造马槊。

    马槊的前端类似短剑,可以砍可削,刃部下通常有留情结,给战马高速冲锋的时候不至于贯穿对手。

    马槊里边有非常多的讲究。槊杆根本不像步槊所用的是木杆,而是取上等韧木的主干,剥成粗细均匀的蔑,胶合而成。

    那韧木以做弓用的柘木为最,次以桑、柞、藤,最差也得用竹子。把细蔑用油反复浸泡。泡得不再变形了,不再开裂,方才完成了第一步。

    而这个过程耗时将近一年,一年之后,将蔑条取出,荫凉处风干数月。后用上等的胶漆胶合为一把粗,丈八长,外层再缠绕麻绳。待麻绳干透,涂以生漆,裹以葛布。

    葛布上生漆,干一层裹一层,直到用刀砍上去,槊杆发出金属之声,却不断不裂,如此才算合格。然后去其首尾,截短到丈六左右。前装精钢槊首,后安红铜槊纂。

    经过不断调整,合格的标准是用一根麻绳吊在槊尾二尺处,整个丈八马槊可以在半空中如秤杆般两端不落不坠。这样,武将骑在马上,才能保持槊尖向前而不费丝毫力气。

    如此制造出来的槊,轻、韧、结实。武将可直握了借马力冲锋,也可挥舞起来近战格斗。只是整支槊要耗时三年,并且成功率仅仅有四成,因此造价高得惊人。在汉唐以来,马槊一直是世家出身将领的标志。

    这种东西在历代军事上是非常禁忌的武器。其制作工艺复杂,却不难,但需要花大代价、需要长达三年的时间去完成一杆马槊。最终,还非常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

    若将其组装至全军,是痴人说梦。但只制造三百支,刘凡还是能负担起的。

    三年后,就算只能成槊一百支,也是赚的,他可以将马槊赏赐给有功劳的将士,以激励士气。

    待小吏离开之后,刘凡将黄忠、张辽叫来,对他们交代一番,然后吩咐亲卫,准备离开夏湖。

    黄忠、张辽拍胸担保,一定不辜负主公期望,让新军尽快成为精锐骑兵,可以上阵杀敌。

    这一段时间和连很安分,鲜卑俘虏也很安分。

    他们为刘凡牧百万牛羊,养马训马。如同普通的牧民一样。

    刘凡一直在想唐太宗李世民为何能被尊为“天可汗”,成为一时的天下共主。

    为何他死后,无数胡人贵族割耳划面,即便是贵为王子的胡人也请求为唐太宗殉葬。

    难道是唐太宗一直与异族和亲,才使他有尊崇的地位?

    不是!

    那“大有胡气”的朝代中,边疆战争之频繁和战事次数之多,在华夏历朝历代中非常罕见。要不然也不会出现那么多大气磅礴、豪言壮语的边塞诗。

    特别是贞观年间,唐军铁骑四面出击,依次取得了对东突厥、吐蕃、吐谷浑、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高句丽、龟兹,印度用兵的胜利。金戈铁马,将疆土拓至极致。

    则由于后世朝代偃武修文的风气,唐代甚至成为了华夏尚武精神的绝响。

    外国失礼,一听唐军出动,国王竟然被吓死。

    天下皆在李世民的掌控之中,他还选择和亲,就是为了天下稳定。

    他曾说过,我是百姓的父母,只要对百姓有利,绝不爱惜一个女儿。

    他认为将女儿嫁给外族首领,生了孩子,就是他的外孙,外孙当上单于后,可让边境稳定三十年。

    这种民族政策,让唐朝空前繁盛。

    但唐太宗没有使异族彻底归心,唐强的时候,异族也在变强。使大唐中后期风雨不断。

    带着八百亲卫离开夏湖时,刘凡望着美如画卷的山川、河流,幽幽一叹。

    大汉在他手中,不能失去骨气。经过虞谧一事后,刘凡越来越厌恶和亲。

    他心中的大汉是儒皮法骨,他要以霸道行王道。

    他要的不是戎狄臣服,而是归服。

第二百九十章 贾诩上请收复河套

    刘凡的亲卫原本只有二百人,在战后挑选三百武艺高强的剑客为亲卫。

    另外三百人是刘宏赏赐他的精锐虎贲。

    随着刘凡功劳越来越高,令朝臣越来越忌惮了。

    但刘凡立下的功勋太大,在名面上无人敢打击。

    一战击灭鲜卑十余万,擒拿和连单于。古今未有过的事情。

    再战摧毁鲜卑单于庭,俘获鲜卑百官。威震各草原族,涨大汉声名。

    为了表彰刘凡的功绩,刘宏为刘凡加邑中陵县,现共封邑两万一千户,直追当年卫青的封邑二万两千户。

    三百天子虎贲郎,属于九锡之一,是天子赏赐臣子,最大的殊荣。

    何为虎贲军?虹虎舞跑,像虎一样勇猛有力。

    英勇的战士就像猛虎奔到羊群一样,所向无敌。

    能被冠上“虎贲”的战士,无一不是军中翘楚。

    臣子由虎贲护卫,不单单拥有了骁勇善战虎贲,其代表的意义还有很多。

    另外刘宏还封赏关羽为奋威将军,黄忠为扬武将军,徐晃为荡寇将军。

    虽都是杂号将军,但也算是一名真真正正的将军了,属于上等武官。

    其余周仓、赵云、高顺封中郎将。张辽、许褚、典韦封校尉。

    贾诩、荀攸立下的功劳最大,但刘凡没有官职给他们封赏,只赏赐他们一些金银珠宝。

    他们二人也心知肚明。

    刘凡鉴于高顺麾下士兵勇猛,立下大功,封高顺所将之军为“陷阵营”,以励全军。

    隔日,刘凡回到阴馆。

    阴馆县确实与寻常不一样了,流民百姓随处可见。

    简单的安置,并非长久之计。刘凡可不愿意看到坐吃山崩的场景。

    龙骨水车、曲辕犁问世,还有大批的耕牛。这些都非常利于刘凡屯田。

    只为要百姓找到安置的地方,相加利用,垦田耕种。

    百姓能自给自足,他的势力就会越来越强。

    刘凡想低调的入阴馆城,那是不可能的,许多百姓都认识刘凡。

    无数人欢呼雀跃,向刘凡迎拜。

    刘凡含笑挥手,问候百姓。

    骠骑大将军一直都是这么亲民啊!

    成千上万的流民到来雁门郡,并没有冲击到当地百姓。

    接济流民的粮食都由官府来出,当地百姓照常生活便是。

    有些百姓并非流民,只是为迁徙到雁门过好日子而来。还有些人以为雁门是乐土,到此避难。

    “拜见骠骑大将军。”

    回到骠骑大将军府后,贾诩、蔡邕等官吏出门迎接。

    “诸公辛苦了。雁门政事,全在诸公。”刘凡下马为贾诩正身,并对众人说道。

    对于贾诩,刘凡感激不尽。

    贾诩将自己从两难之中拉出,是他将这场战斗挑起,是他用奇计,帮助自己奠定这场胜利。

    没有贾诩,他很可能一无所有。哪像现在,战马过十万,牛羊百万,财富无数。这是他安天下的资本。

    “请大将军入府。”

    众人请刘凡入堂,没有一人谦虚邀功。

    正堂上,刘凡坐于首,贾诩、荀攸,蔡邕、张钧等分坐两旁。

    这时候刘凡意识到自己文臣太单薄了。

    武将不单单有关羽、黄忠等人,经过几番大战,一些原本在历史上默默无闻的人,差一点就可以累功至校尉,可谓是将勇兵强。

    文官方面能当大任的只有蔡邕、张钧。

    贾诩、荀攸治理一州都绰绰有余,但刘凡不会将他们用在治理郡县上面,他们心中的韬略也定不甘心那样。

    刘凡心中不禁感叹,若是收复了河套,谁帮自己治理啊?

    那几郡的太守、长史只能是自己向朝廷举荐,而不能是被迫的让朝廷下派。

    若是“那些人”派遣一些让刘凡不如意的官吏做朔方、五原等郡太守、长史,岂不是还得让他大动手脚。

    他损失这么多将士,收复的失地,可不容他人染指,将士们的鲜血可撒在上面。

    人才可以慢慢培养,但不能一下子拔苗助长,太守可不是一般的职位。

    “禀大将军,迄今为止,到达楼烦、马邑、阴馆等县的百姓,老少加起来已经超过二十万人。这二十万,大部分都需要骠骑大将军府接济。请大将军决断。”蔡邕拱手向刘凡禀告道。

    天下大郡户口超过百万,而且不在少数,小郡户口亦有数十万。

    雁门是边塞重郡,在人口上远不如太原、上党。

    可想而知,凭空多出二十万人,会给处于边塞的雁门郡造成多大压力。

    “诸公先前是如何处理这些流民百姓的?”

    刘凡没有决断,反而向在座的众人问道。

    “那些会技艺的铁匠、木匠携带家人,前往铁城。另招募一些流民在马邑、阴馆附近建筑亭里以桑织为生,奉大将军之命,在雁门又寻得几处铁矿,招募百姓,开矿冶铁。其余百姓不知安顿在何方?还看大将军。”张钧向刘凡回道。

    “中陵,善无,山阴,武州都可,这些都是地广人稀的地方。”刘凡向众人说道。

    河套还没有收入囊中,阴馆、马邑这种宝地又太小,只能向北安置流民。

    “大将军,安置流民的地方朔方、五原最妥善,云中、定襄次之,何必舍本逐末?”

    这时,贾诩开口说道。

    五原、朔方被黄河从中贯穿,其冲击平原面积甚大,南北两岸最适合耕种土地,从汉武帝时期置两郡开始,这两郡的税收不比中原诸郡差,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右军师良言吾知之,但吾近来不便去攻克这四郡。无法将流民迁至朔方、五原。”贾诩的话令刘凡不明所以。

    如此多重要的事情缠身,他哪有时间去进攻定襄?

    “大将军为主,麾下人才济济,这种征伐之事不需要大将军亲自出马。若一遇战事,大将军就亲征,以后大将军还怎么办?”贾诩言语微中的说道。

    贾诩的话让刘凡醍醐灌顶一般,一直以来,大战事都是他亲自决策。关羽等人也只能搞搞突袭。没有亲自指挥过一场大战。

    现在还好,局势暂时能掌控,以后就麻烦了。

    “苍云斥候,深入五原,百姓已被联合,盼望王师到来。定襄、云中只一些鲜卑残部,如何抵得住大将军兵锋?在贾诩看来,收复这两郡,不费吹灰之力。”

    贾诩再次向刘凡言道。

第二百九十章 问政

    “定襄、云中易克,可朔方、五原难攻。匈奴控弦十万尚在,右军师可有对策?”刘凡沉思片刻后,对贾诩问道。

    刘凡心中有一套战术,他本想等将雁门这些事情处理完之后,再去横推河套。

    但贾诩的一番话,让刘凡陷入深思之中。

    他麾下有不少将才,如张辽。徐晃,黄忠,高顺,赵云等。

    还有一个历史上最具有争议的帅才,关羽。

    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兵锋直指许昌,然而在不久后大意失荆州。

    他没有想到原本的盟友孙权,竟然在最关键的时候,白衣渡江偷袭了自己。一代名将,成就了吕蒙。

    虽然是东吴背信弃义,但作为主将的关羽也有责任。

    为帅者,深谋远虑,谋定全局。

    将败,还有机会。帅败,满盘皆输。

    此时的关羽和历史上的关羽大不一样。刘凡正一点一点的改变他。

    刘凡教授他各家的兵法,教他安营扎寨之法,交他三十六计。

    唯一缺少的是阅历,历史上的关羽随刘备颠簸一生,阅历丰富。

    但刘凡不急,因为他的路才刚刚开始。

    就算华夏大一统,刘凡也不相信那是他的终点。

    张辽、徐晃是独当一面的将才,两人还年轻,都可以往帅才方面培养。毕竟在历史上两人都有辉煌出色的战绩。

    “不好谈应对之策,待吾军扫平定襄、云中,局势或许有些改变。匈奴虽有控弦十万,但其非一条心,五原、朔方境内的匈奴控弦最多两万,还有不少匈奴部落不听匈奴单于羌渠调令。苍云斥候可带领流民军施疲兵之计。吾军兵临五原,隐匿不发,以兵法虚实之道,暗慑敌军。羌渠欺软怕硬,感觉头上悬挂刀刃,其定会派人求和。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贾诩拱手向刘凡说道。

    贾诩的一番话,让众人议论纷纷。

    解决流民最好的办法,就是将百姓迁徙到河套,依靠河套肥沃之地,供给百姓。

    广袤河套之地,就算是容纳数百万百姓也绰绰有余,一旦这些百姓稳定之后,给雁门带来的税收不可估量。

    但取之也有不易,守之亦不易。

    “传吾军令。奋威将军关羽为主将,荡寇将军徐晃为副将。三日后,一万八千五百大军从沃阳兵入定襄,扫清定襄境内所有鲜卑部落,解救大汉黎民百姓,将失地重并大汉版图。先克定襄南,再克定襄北。”刘凡面色一正,当众传令,然后看向贾诩,对贾诩道:“右军师可愿为随军军师?”

    “贾诩不才,愿往。”贾诩谦虚的说道。

    “善。”

    有贾诩这个兵法大师与关羽配合,刘凡放心多了。

    这一次大战,未必不是对众将的磨砺。

    只要将肥沃的河套收复,他的霸业蓝图就能暂时画上一个逗号了。

    从北上雁门开始,一直不间断的用兵大战。士兵虽士气高涨,但不免有些心累。

    “讨贼中郎将赵云智勇双全,心思缜密,可让其率领三千骁勇骑兵为先锋。一则率先迎敌、将斥候布置更远。二则为前卫,辅助大军更快的击灭胡骑。”

    贾诩又向刘凡举荐道。

    “子龙可堪大用。”

    刘凡点头说道,他也正有此意。

    “张郡丞,汝带着众官吏和县兵,组织流民百姓从马邑出发向定襄郡骆县,桐过,武城三县迁徙,待吾军铁骑占领定襄后,军民共入定襄,搭建房屋,就地取材。粮食、耕牛、水车、曲辕犁、农具,以及播种的种子,吾会安排马邑令刘遇随后送去。这一批流民百姓就安居在定襄了,忍一时之难,铸繁华盛世,开万世太平。天下事不在我,而在诸位。”刘凡慎重的向众人说道。

    桐过,骆县,武城,这三县都在定襄最南面。而且都在黄河“几”字形,上方右拐角处。

    定襄在黄河之右,云中在黄河之上。五原、朔方两郡被黄河从中间贯穿。

    由于有黄河灌溉,这三县也是难得之地。

    这里驻扎着鲜卑纥骨部落,这个部落与拓拔鲜卑相比也有所不如,部落青壮控弦不过八千。

    “吾等定全力辅佐大将军兴复汉室。”众人起身施礼。

    “张郡丞将治下所有事情交付给蔡长史,吾向陛下举荐你为定襄太守,今后汝全力治理定襄,定襄虽是小郡,但它在雁门怀中,雁门不能没有它啊!”刘凡意有所指的对张钧说道。

    “大将军提携之恩,张钧没齿难忘。”

    张钧顿首向刘凡拜道。

    去年,他弹劾张让、赵忠等人时,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必死之志。

    十常侍果然不是那么容易被弹劾的。这让张钧心灰意冷,意气消沉。

    在张让、赵忠等人准备报复他的时候,是骠骑大将军庇护了他。

    骠骑大将军威势,令宦官奸佞不敢轻举妄动。此乃再造之恩也。

    令张钧心如死灰的是朝廷,跟随骠骑大将军让他踌躇满志。

    张钧认为能安天下者,除了骠骑大将军,没有他人。

    他向刘凡顿首,感谢的也不是提携之恩。

    “言重了。”刘凡将张钧扶起,对众人说道:“尔等放心去做自己所做之事,雁门的政事、对后续流民的处理、军辎和民辎的调配就由吾来处理。”

    如张钧这样,才能为他所用。

    张钧的刚正不阿,在分配流民方面能公平公正,更能服众。

    随后,一众官吏又与刘凡禀问一些政事,如雁门各县百姓情况,哪个乡县需要骠骑大将军府去资助等。

    许多事情,刘凡都放手让各县官吏去做。

    刘凡提拔亲信俊杰,打击奸佞小人,力摧豪强,让雁门的政治非常清明。

    那些跟随刘凡来雁门的寒门士人都十分努力、用心,渴望做出一番政绩。

    在骠骑大将军府管辖范围内,没有贵贱之分。

    不论是出身名分的公子,还是出自寒门的士人,骠骑大将军都会一视同仁。

    士兵想上升,需要军功。

    官吏想上升,需要政绩。

    王侯将相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通过奋进,搏来的。

第二百九十二章 筑台自隗始

    待堂议结束之后,刘凡将贾诩、荀攸留下,其余众人离开。

    “吾麾下众将多能征善战,骁勇无匹。吾若攻下河套,谁为吾治理啊!为何没有良臣来投靠于吾?”刘凡叹息的说了一声。

    “哈哈,大将军不必为此事发愁。”

    贾诩捋了捋胡须,轻笑一声。

    “哦?难道右军师有人才要举荐于吾。”刘凡有些惊异,看向贾诩。

    “大将军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荀攸也是说道。

    “何出此言?”刘凡疑问。

    “大将军可上奏陛下,举荐朝堂之上的忠臣义士来定襄、云中、五原、朔方四郡任职,岂不两全其美哉!”贾诩向刘凡说道。

    “忠臣义士!”刘凡神往,想当年与他相谋的忠臣义士何其之多?

    那些公卿以及两千石大吏刘凡不可能将他们荐到北方边境。

    如田丰、郑泰、傅燮、崔均兄弟等都是高才。刘凡完全可以推荐他们来北方边境任重职。

    但刘凡也有些顾虑,这些人都许多都忠心于汉室,而不是忠心于他。

    “水流之处,必成水道。天下大势是需要有人推动的,瓜熟蒂落,一切自然迎刃而解。大将军不必有任何顾虑。”贾诩老谋深算,看出了刘凡的顾虑。

    “右军师之言,甚是。”

    刘凡点头。

    田丰、傅燮都是刘凡非常渴望得到的人才,以前只叹没有机会,现在正是大好时机。

    “天下名士不来拜访大将军,在荀攸看来只有一个原因。大将军还没有露出强烈的招才纳士之心。何进之所以有成千上万的门客,是因为他四处放风。骠骑大将军的威名是何进不能比的。大将军若效仿千金买马骨,筑台自隗始。天下间对大将军仰慕的士子定接踵而来。”

    荀攸拱手向刘凡建议道。言语也有安慰刘凡的意思。

    因为刘凡的行径让许多世家忌惮,对国家以大义的世家非常少,大多只看自己的利益。

    而这种世家不可能让自家子弟去仕刘凡。

    荀攸的话也有道理,毕竟天下间也有清流世家,还有忠义之士,更有寒门士子。

    这些人可以为刘凡仕。

    人才难得,人才也易得。

    “左军师之言有理,若有名士入雁门,定要通知吾,吾亲自去接待。”刘凡心有所解的说道。

    千金买马骨之事,脍炙人口,无人不知。

    筑台自隗始,此典故出自战国时期的燕国。

    那个时代,出现了一位在历史上大放光芒的人物,郭隗。他被燕昭王“筑台而师之”,为燕国召来许多奇人异士,终于使得燕国富强,故事千百年来传诵不绝。

    战国时,齐国强大,老是欺负边寒之地燕国,为报齐仇,燕昭王向郭隗问计。

    郭隗向燕昭王讲述千金买马骨的故事,并说:“请先自隗始。”

    即,你要招贤,先从我开始。你对我当贤人尊重,比我贤的人就会找你来了。

    于是昭王给他建了宫室,叫做黄金台,堂号为“尊贤堂”,并把他当作老师来尊重。

    结果,无数有才华的人来燕国仕,使燕国强大起来,还差点将齐国给灭了。

    这些投靠燕昭王的人才最鼎鼎有名的是乐毅,其次是邹衍和剧辛。

    刘凡不求有“乐毅”这样的大才来投靠,只希望多来一些如邹衍、剧辛一样的能人异士。

    荀攸的话让刘凡启发很大,若设立招贤台,天下江海,定有金鲤鱼向自己游来。

    一个时辰之后,贾诩带着军令向刘凡告别。

    刘凡让许褚带着三百虎贲护卫贾诩安全,战场之上,刀枪无眼。

    贾诩可没有他这种万人敌的实力。

    贾诩感恩,拜谢离开。

    ……

    回到骠骑大将军的紧张气氛结束之后,刘凡正了一下衣冠,向后院走去。

    刘凡感觉,好久,没有与虞谧见面了。

    儿女情长,或许是一个心怀天下,布局天下之人的羁绊。但也是人之常情。

    越是仁心仁德,在这一方面,越是容易被温柔乡感动。

    再远大的雄心壮志也会被温柔和美丽折服。谁敢说?秦皇汉武这样铁血人物,就没有一段真正的爱情。

    刘凡依稀记得和虞谧最后的缠绵。

    他对她说过,要拉着她的手慢慢老去。

    虽然现在即将再次见面,但刘凡心中还是要叹一句: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太远了,真的太远了。

    他的脚步才刚刚迈出,想与虞谧共赏兰花,共看人世繁华,必定要等到天下安定的时候。

    天下何时才能安定?天下百姓何时才能安居乐业啊?

    刘凡只能尽可能的做到自己所能做到的一切。

    后院之中,穿着白色襦裙的虞谧坐在一颗茂盛的树下,览诗阅经。

    眉目如画,她更安静了。

    刘凡轻挪步子,向她走去……

    虞谧不经意间抬头,当她看到日思夜想的人向她走来后,慌忙的方下手中书卷,立刻起身。

    “妾身拜见大将军。”虞谧盈盈一礼,就欲下拜。

    刘凡上前一步,托着他的柔弱的手臂。轻声说道:“不必多礼!”

    虞谧抬头望着刘凡,情不自禁,眼中已经蒙上一曾轻雾。

    她哽咽,不知怎么言语。

    在感情这一方面,她和刘凡一样,都是不善言辞的人。

    看着看着,虞谧眼眶中泪水因满溢出,顺着不施粉黛的脸颊流下。

    刘凡伸手将虞谧脸上泪水拭去。

    情意绵绵,两人相拥。

    和煦的阳光,透过密密麻麻的树叶洒落下来,地上印满铜钱大小的粼粼光斑,印在了他们的身上。

    微风吹来,卷起花园中百花的花香,带到他们身旁。

    他知道她在他身边。

    她也知道他陪着她。

    这一刻,他们的心中,只要彼此。

    旌旗猎猎,金戈铁马,持戟纵横沙场。摇臂指挥千军万马。

    谈笑问政,纵横捭阖,民与国,万事万物。

    刘凡将这一切,都暂时抛弃,享受这一刻的心旷神怡,惬意轻松。

    过了好久,两人分开,他们互相望着对方。

    赏心悦目的情景,加之少年少女之间相思爱慕的情怀,令两人春心荡漾。

    在他们即将要接吻的一瞬间,刘凡猛然惊醒。含笑扶着虞谧。

    他们现在还没有成亲,在大庭广众下可不能这样。

    发乎情,止乎礼。

第二百九十三章 “经神”郑玄(上)

    “此战虽胜,吾也曾辜负了你。”

    刘凡望着虞谧的体态,引咎自责的说道。

    经历了爱与被爱,刘凡的心境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人在面对选择的时候,有些事情真不好说。

    你觉得你是对的,然而世人却认为你是错的。

    但心中的信念,必须去坚持。

    “不,是我拖累了大将军。”

    虞谧轻声说道。

    她不是那种深闺怨妇,她知书达理,更识大体。

    能说出“爱他之所爱,想他之至之所想”。

    试问古往今来,有几个女子有这种心胸?

    “待雁门安定之后,吾便娶你为妻。”刘凡坚定的向虞谧承诺道。

    刘凡心中感动,这等蕙质兰心,善解人意。才是自己的贤内助。

    虞谧展颜一笑,她很开心。

    随后,虞谧带着刘凡来到他所住的房间休息。

    屋内一尘不染,摆放整齐。显然房间经常被虞谧打扫。

    刘凡哑然失笑,来到自己床边,身不由己的躺了下去。

    虞谧就在屋中忙碌,刘凡有种不曾有过的温馨。

    闲散逍遥,无忧无虑的心情出现在他的身上,刘凡不贪婪,只想偷半天的懒。

    看着屋顶的横梁,刘凡忽然间眼皮子犯困,卸去一切重担,刘凡和衣睡去。

    明天之后,他还是戎马倥偬,政务繁忙的骠骑大将军。

    偷得浮生半日闲,家国天下事,刘凡一直在为此不停奔波,今天是他短暂的停顿。

    有情人终成眷属。刘凡今日彻底的得到了。

    相爱的人彼此心灵的相互契合,是为了让对方生活得更好而默默奉献。

    这份爱不仅温润着他们自己,也同样温润着那些世俗的心。

    虞谧以为刘凡回房间,要像平常一样阅览经书。

    刘凡处理政务的地方在正堂,偶尔也会在书房处理政务。

    但刘凡回到房间之后,不再处理政事,而是阅览各家书籍,丰富自己的阅历知识。

    虞谧知道刘凡在离开之前,一直在翻阅从蔡邕那里借来的儒家经典,甚至刘凡在读哪本书,虞谧都清楚。

    虞谧将书柜中的儒家书籍拿出之后,却发现刘凡已经睡着了。

    怔怔的看了刘凡一会后,虞谧帮刘凡盖好被子,轻步退出房屋。

    翌日。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刘凡再次醒来时,已经是第二天的清晨。

    这一觉,好似卸去了刘凡这一年来的疲惫,整个人变得神采奕奕。

    同时,刘凡将心思拉会雁门的民生政治上。

    雁门郡,已经彻底的成为他的根基之地。

    它没有河套之地肥沃,也没有中原之地繁华。

    但刘凡看中这个地方的铁矿、煤矿。

    在后世,提到山西,就会顺带提到山西的煤矿,铁矿。

    煤在西汉时期便为采用为冶铁的材料。

    在这个时代,煤矿,铁矿不需要刻意去挖掘,懂行的人,很容易在露天出找到煤矿、铁矿。

    有燃煤,就能炼更好的铁。

    以铁锻钢。出最坚固的盔甲,最锋利的武器。

    以强大的武力,征服天下。

    ……

    雁门郡外,一行人踏过古雁门关,来到阴馆境内。

    为首一人是一名老者,身边围拢者许多年轻人。

    在过这陡峭的山路时,老者身旁的众人担心想要搀扶,但被老者严厉拒绝。可见他倔强的性格。

    老者穿着普通的儒者便服,年过花甲,饱经沧桑。

    他就是这个时代赫赫有名的“经神”郑玄。

    “经神”的称号,非后人追封。而是天下之人对他的尊称。

    这个时代被称为“学海”,同样闻名天下的经学大师何休,曾对郑玄叹服的说过一句话:“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何休用十七年时间写成了《公羊春秋解诂》一书。他认为《春秋》三传中只有《公羊》义理深远,像墨子的城防一样无懈可击。而《左氏》与《谷梁》二传则存在严重的缺点,根本不值得研究。

    郑玄针对何休的观点,《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三篇文章以驳斥之。

    郑玄认为春秋三转,各有其优秀缺点。

    何休读了郑玄的文章之后,非常佩服郑玄。

    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这是好几代才积出来的,并非一人之功。

    而郑玄一人的徒党通于天下。

    郑玄出身于青州高密县,家境贫寒,生活艰苦。

    十二岁时,他便闻名乡里。他不尚虚荣,天性务实。面对贵族的阔绰与神气。他言道:“非吾所志,不在吾所愿。”

    十六岁时,他不但精通儒家经典,详熟古代典制,而且通晓谶纬方术之学。被称为“神童”。

    十七岁时,他用方术推算出某日、某时、某地要发生大火,通告官府,及时预防。到了某日、某时、某地果然发生了火灾,但由于早有准备,并没酿成大害。这件事不胫而走,郑玄又被当地视为“异人”。

    十八岁时,郑玄的家境已经没有能力供他读书了,他不得不出仕,充任乡啬夫之职,郑玄在任上勤勤恳恳,十分认真,抚恤孤苦,甚得乡里的好评,不久便晋级而成为乡佐。

    二十一岁时,郑玄在担任乡佐的同时仍然孜孜求学,那是的已经博览群书,具有了深厚的经学功底,并精于历数图纬之学,兼精算术。

    当时北海相杜密游经高密县见到郑玄,认为他的不可多得的人才,将他调到郡里为录吏。

    不久,他辞去录吏,追求更高的学术。入洛阳太学授业,先拜著名学者第五元先为师。再向东郡张恭祖学习经学。又向廉吏陈球学习律令。

    此后十年,皆为郑玄折节求学阶段。

    三十岁时,郑玄已经成了一名有着较深造诣的经学家。他的学问在崤山以东已经可以说首屈一指、无出其右者。

    郑玄认为学海无涯,学无止境,他感觉越是学习,学问越是不够。

    然后离开中原,东出函谷关,拜扶风大儒马融为师,以求进一步深造。与卢植同堂。

    马融是外戚贵族,为人比较骄贵和讲究,虽然门徒上千,但他只亲自面授少数优秀的学生。其余学生则由这些优异学生转相授业。

第二百九十四章 “经神”郑玄(下)

    郑玄投马融门下后,三年不为马融所看重,甚至一直没能见到他的面,只能听其高足弟子们的讲授。

    尽管郑玄胸中所藏学识已经远远超过了马融的“高足”。但郑玄谨记先圣的话“三人行,必有吾师”。

    他仍旧专心听讲,日夜寻究诵习,毫无怠倦。

    有一次,马融和他的一些高足弟子在一起演算浑天问题,遇到了疑难而不能自解。

    有人说郑玄精于数学,于是就把他召去相见。郑玄当场很快就圆满地解决了问题,使马融与在场的弟子们都惊服不已。

    当时马融最器重品德高尚的卢植,他感慨的对卢植说:“吾等皆不如也。”

    自此以后,马融对郑玄十分看重,郑玄便把平时学习中发现而未解决的疑难问题一一向马融求教,对于篇籍的奥旨寻微探幽,无不精研,终得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郑玄在马融门下学习七年,因父母老迈需要归养,就向马融告辞回山东故里。马融此时已经感到郑玄是个了不起的人才,甚至会超过自己,他深有感慨地对弟子们说:“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从马融那里归来,郑玄已经四十多岁了。但他已经对百家之学无所不通,天下闻名。

    许多人千里迢迢的来投到他的门下,拜他为师,听他讲学。

    当时他家里还很贫穷,便“客耕东莱”,一面种田维持生计,一面教授门徒。

    建宁元年,刘宏登基,第二次党锢之祸随之到来。

    朝廷下诏各州郡查究党人,凡“党人”及其门生、故吏、父子、兄弟现居官位者,一概免职禁锢。

    郑玄曾为杜密故吏,又曾受杜密的赏识与提携,所以也被视为党人。

    郑玄被禁锢后,绝了仕进之路,便杜门不出,隐修经业,集中全部精力来进行遍注群经的工作,教导弟子。

    汉代经学有今古文之分。今古文经不仅经文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其解说和观点差异甚大。

    秦始皇焚书后,汉代有一些老儒生凭记忆背诵出来一些经文,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记录并整理出来,叫做“今文经”。

    西汉成、哀之世,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秘书,发现了一部用古籀文字书写的《春秋左氏传》,再加上由孔壁所得的《仪礼》、《古文尚书》,和当时尚未立于学官的《毛诗》,便成了古文经的主要经典。研习今文经的,叫今文学派,修读古文经的,叫古文学派。

    随着时间的迁移,古今经文逐渐水火不相容之势,发展到相互指责、论辩,相攻如仇。

    后来,古文经也被立于学官,取得了合法的地位,两派的斗争更加经常和激烈了。

    到东汉时,今古文经并行,古文学派的影响迅速扩大。郑玄进入经学界,正是处于今古文学派激烈斗争的形势之下。

    郑玄先后师从第五元先、马融都属于古经文派系,按理说郑玄应该倾向于古经文。

    但郑玄并不专守一师之说,尊一家之言,而是博学多师,兼收并蓄。

    他以自己渊博的学识遍注古文经,注重并不专用古文经学家的释义,同时也采用了许多个今文经学家的解释。即以古文为主,兼采今文,择善而从。

    在受禁锢期间,他注释与着书“几百余万言”,他的注解,被称为“郑注”。

    郑注出现以后,原来各守门户的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便逐渐不再为天下人所信了。

    郑玄在当时不仅集古文经学之大成,而且使古文今文融为一炉,独创了一个新的学派,世人称其为“郑学”。

    天下士人转而崇尚郑学,使之逐渐成为“天下所宗”的儒学。

    纵观古今,郑玄在经学发展使上做出的贡献无与伦比。

    马融当初那句话也应验了,郑学确实超过了他,更超过了卢植。

    杨赐、陈、蔡邕都是举世闻名大学者,或许在别的方面比郑玄突出,但在经学方面,郑玄毫无疑问是第一。因为他是两汉经学集大成者。

    后世将他供奉为二十二先师之列,配享孔庙。

    郑玄带领一众弟子,来到阴馆地界,自然瞒不过刘凡手下的细作。

    阴馆、马邑流民流入太频繁,间军校尉王越在两县布置大量细作。防止发生“令刘凡不如意”的事情发生。

    王越因为在大战中多次寻探重要情报,被刘凡升任为间军校尉。

    一百多名身穿儒家服饰的人来到雁门,和流民百姓大不寻常。

    昨日上面刚吩咐下来遇到“学者”来雁门,一定要向上面禀告。

    如此多学者来雁门,细作们不敢怠慢,连忙奔走禀告。

    骠骑大将军府,刘凡刚洗漱梳理完毕,虞谧呈上饭菜,刘凡拿起筷子刚吃下一口饭。

    与此同时,王越入刘凡门向刘凡禀告了这个消息。

    刘凡来不及下咽饭食,将口出饭菜吐出,急忙召唤马匹的跑出骠骑大将军府。

    典韦、赵霁等一众亲卫,随后跟随。

    出阴馆城南门之后,战马顺官道奔行三十余里,才看到一行一百多名儒者向这边赶来。

    刘凡确定,这就是王越所说的学者。不管这些人在历史上有没有留下足迹,刘凡都会以礼相待。

    郑玄带领学生慢步行走在官道上,他的目的地,正是阴馆。

    他的一生都在颠簸,以前是,或许以后也是。

    此行雁门,可以说是逃过来的。

    今年,执掌朝廷权柄的何进为了笼络人心,首先征辟郑玄入朝为官。

    郑玄淡泊名利,本不想仕,但何进在州郡的党羽胁迫郑玄,郑玄不得已,只好入朝去见何进。

    何进为表示礼贤下士,对郑玄礼敬有加,设几、杖之礼以待之。郑玄为保其名士节操,拒不穿朝服,只穿普通儒者的便服与何进相见。

    因为看不惯何进的德行,仅隔了一夜,郑玄未等授予官职就逃走了。

    本想逃回家乡,但想到何进在中原那庞大的势力,郑玄带领弟子来到最近名声最盛的雁门郡。

    所带弟子中以美男子崔琰,国渊,赵商,公孙方,郗虑五人最为有名。

    刘凡将骑停到郑玄等人数十步外,翻身下马。

    身后五百亲卫停在不远处,典韦下马,持戟跟随。

    如此大的阵势,让郑玄的弟子心中一惊。

    郑玄面不改色,望向来人。

    刘凡信步如飞,片刻间来到郑玄面前。

    “闻诸位学者光临雁门,身为雁门太守,特来相迎。”刘凡揖手一礼。

    雁门太守,岂不是骠骑大将军刘凡?

    即便是郑玄听到这个消息,面色也微微波动。更别提他们的弟子了。

    “北海人郑玄,拜见骠骑大将军。”

    郑玄很快稳定住情绪,对刘凡长揖回礼。

    “经神,郑康成!公之大名,如雷贯耳也。”刘凡神色大动。

    郑玄的名字确实将刘凡震到了。经学集大成者,是当今天下最有声望的博学者人之一。

第二百九十五章 天下学宫

    “吾拙名而已。四海之内,谁不知骠骑大将军?”郑玄言语平淡,面色也变得波澜不惊。

    “公莫要谦虚,公不及孔孟,可与复圣、述圣为比也。”刘凡笑道:“公看这路上百姓,缕缕行行的来到雁门郡,可叹雁门良才太少,不能来去左右。公高才,可救苍生否?”

    刘凡毫不犹豫的招揽郑玄。

    大学者不等于政治家。因为他们可能没有政治智慧。

    就比如历史上的蔡邕,打不过玩弄权谋的王允。

    但刘凡坚信一点。大学问者,兼之德行,最起码能使一郡之地,海晏河清。

    收复失地的战鼓已经敲响,刘凡现在正是用人之际。郑玄这种大才,他尽可能的争取。

    “能堪当重仁之人,必须懂得治国安邦之道,那样才是大才,大将军在洛阳变法之事,无人不知。吾等学者,只是卖弄笔墨,上不了台面。吾来雁门,要做大将军治下一小民,自三十多前前吾辞去官职后,吾便再也没想过走入仕途。”

    刘凡的话,郑玄毫不为之所动,予以婉拒。

    “汝这老丈,好不识抬举,大将军听说尔等到来,饭之吐哺,空腹奔马疾行,出城三十余里,恐失尔等之心。如此礼贤下士,比之周公何如?”

    刘凡以礼相邀,郑玄居然婉拒,站在刘凡身后的典韦看不下去了,大声出言道。

    “不得无礼!”典韦话音刚落,刘凡向典韦斥责道:“吩咐下去,以后吾麾下僚属将领不得称呼郑公之名,要以‘郑君’尊称。”

    “诺。”典韦面色一正,领命道。

    “大将军之恩情,老朽不胜感激。”郑玄对刘凡再次揖礼拜道。

    他已经不是可以热血沸腾,可以怒发冲冠的年龄了。

    他的心境在多年的沧桑之中,已平淡如水。

    功名利禄,过眼云烟。除了心中所想,他一无所求。

    但是他的高足如崔琰、国渊等人都是英姿勃发的年龄。

    学通天彻地之术,就是为了卖给王侯将相之家。待他们学业有成之时,就是追逐功名利禄之时。

    骠骑大将军如此礼贤下士,让蔡琰、国渊等人心中产生许多想法。

    君子居必择处,游必择方,仕必择君。

    只有清醒的头脑,和加以选择,才不至于身陷困境。

    当郑玄正身之后,郑重的对刘凡说道:“可天地日月,谁知我心?”

    刘凡被郑玄的一句话,哑口无言。

    郑玄的追求,世人皆知。那浩瀚的经学上,每一段,都留有他的印记。

    世人都知道他的心思,为何还要去强迫于他?

    在历史上,郑玄的禁锢被解除后,何进,司空、司徒、太尉等三公多次征辟,陶谦、孔融、袁绍、袁谭,这些人又有征辟,郑玄皆不就。

    甚至在建安三年,刘协征辟郑玄为九卿之一的大司农。给安车一乘,所过之地郡县长吏相迎。但郑玄只走到半路,就中途借口有病,告老还乡。

    星之昭昭,不如月之。万物都存在于某种限度之中。

    有些事务,不可求之。

    “失礼了。”刘凡对郑玄一礼,然后道:“吾欲在雁门大兴教育,富四方求学之寒士,郑君之道,可传乎?”

    “愿将己道,尽传世人。”

    郑玄应道,刘凡的话让他无法拒绝,向他数学的寒门士子成千上万,他没有能力一一兼顾,更没有能力招收更多学生。

    “太学”有能力招收更多学生,但就读“太学”的士子要么是士族子弟,要么是依附士族的寒门。

    说到底,“太学”是士族的地盘,没有人能染指的了。对于寒门子弟来说,这就是“藩篱”。

    郑玄要是没有杜密的支持,也入不了太学。

    “太学”培养的学者,官吏,大多都依附于世家。

    而这时与太学分庭抗衡,极负盛名的“鸿都门学”,被许多清高者所恶。

    鸿都门学创于光和元年,那时刘宏就逐渐意识到自己掌控的大汉正被世家侵蚀。所以创办了鸿都门学与太学相抗。因为建筑在洛阳“鸿都门”,所以以其命名。

    或许就连刘宏也认为,经学是腐朽的。

    鸿都门学是自古以来第一所专科大学,它的创立,打破了贵族门阀,对教育的垄断。

    从侧面将,鸿都门学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产物。

    鸿都门学所招收的学生和教学内容都与太学相反。

    学生由州、郡三公择优选送,多数是士族看不起的州郡地位不高的平民子弟。

    由于刘宏酷爱辞赋,鸿都门学开设辞赋、小说、尺牍、字画等课程,打破了专习儒家经典的惯例。

    本应是选拔寒门子弟,让寒门子弟有出头之路的鸿都门学,却因为宦官的插手,而变了质。

    宦官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对鸿都门学的学生特别优待。学生毕业后,多给予高官厚禄,有些出为刺史、太守这种封疆大吏,入为尚书、侍中这种要职重臣,还有的封侯赐爵。

    鸿都门学,为科举也打下了很大的基础,对历史的意义影响甚大。

    但鸿都门学受到阉宦污染,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许多士子都可能沾上宦官的恶习性。

    出任州郡,便是宦官的党羽,助纣为虐。

    所以不论是被侵犯了利益的士族,还是视其为恶的大学者,都猛烈的攻击鸿都门学。

    骠骑大将军若是能建造一个如鸿都门学一样的学宫,不设任何限制,让华夏子弟可以入学深造。

    郑玄愿意付出一切,开经讲学。

    他开创“郑学”,就是为了世人不再被误导,他之所学难道只是经学吗?

    非也,也有王侯将相之术。

    “善!吾效仿春秋战国时稷下学宫,在阴馆西,马邑东,兴土木建筑天下学宫,凡天下人,不论贫富贵贱,士族寒门,只要显才华毅力,来者不拒。郑君为同辈之尊长,担任学宫祭酒。”

    刘凡心情开阔,扬声说道。

    大兴教育的心思,他早就有了。

    稷下学宫,曾几乎容纳了诸子百家,天下学宫也不会仅限于儒家经学。

    只有在互相吸取,争辩,诘难下,才可能产生百家争鸣。

    那是古今华夏史上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一幕。

    刘凡也希望天下学宫能力促天下学术出现“争鸣”的形式。

第二百九十六章 天下之人

    “天下”,的含义很模糊,是代表天下经学,天下儒学,还是天下学术?

    儒家是教育的宗师,但刘凡可不希望天下学宫是一家之言。

    天下学宫不仅要设书画,辞赋科,还要恢复各家精华学说。

    时间还长,刘凡能慢慢改变。

    在这独尊儒术的时代,法家、道家已经不存在了。即便是有,也是与儒家合流。

    汉代的儒家已与战国时期的儒家很不相同,与汉初的儒家也是大不相同。

    到了汉武帝时期,新发展起来的汉儒是原始儒家与阴阳家、法家、道家黄老派等合流而形成的新儒家。

    这是一种非常厉害的儒家。不能与后世的儒同论。

    就如大名鼎鼎的诸葛亮。

    有人说他是法家,因为他说过“吾今威以法,法行也知恩”。他自比管仲、乐毅。

    他治国的方式是与申不害、韩非之法如出一辙。他挥泪斩马谡,二十军棍以上的事他都要亲自过问。他是依法治国的楷模。对法家讲究的“法”和“术”掌握的不折不扣。

    有人说诸葛亮是道家。

    因为他淡泊宁志,极像道家。他“卧龙”之号,极像道号。他知天文地理,会算天象等。他又创立了八阵图。

    有人说他就是一个墨家。

    其平民宰相的形象塑造,又与墨家的“兼爱”主张不谋而合,也只有“兼爱”的思想才能在蜀汉地区协调好荆襄文士党派,西凉武士党派,益州氏族的党派利益。

    其后半生把持着蜀国的军政大权,却始终效命于“扶不起的阿斗”,明知不可为而强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唯有墨家精神,才能造就这样的千古名相。他的所作所为,与墨子惊人的相似。

    说诸葛亮是兵家也可以,因为诸葛亮打仗守孙子兵法。

    诸葛亮口才好的很,也像是纵横家。

    诸葛亮重视礼、乐,这种行为明明就是一个儒家。

    归根结底来说,这个时代百家已经谢幕了,天下只有儒家。

    但刘凡认为儒家远远没有完备,要不然也不会在后世有那么多变迁。

    像贾诩、荀攸等能将儒家与各家结合的人少之又少,一味的食古不化者,数不胜数。

    有多少人学而不用?

    又有多少人知而为不知?

    “天下学宫?容纳天下士人乎?”

    高官厚禄不为所动,而刘凡这番话却让郑玄心动。

    他年轻时四处折节求学,知道求学之难。

    千里迢迢,却吃闭门羹,那种滋味比跋山涉水的过程更加难受。

    万千有志者,被挡在高门大第外,只有少数幸运者,才可能得到青睐。

    人生,梦也。

    “然,只要郑君有心,寒门士子则不会无路。”

    刘凡笑道。

    如郑玄这种历经风雨,百经沧桑,阅历丰富的人,不能拿捏,只能使其好。

    “三月,汝南月旦评时,众学识者多想评论骠骑大将军,然许邵却言骠骑大将军为天下之人,不可揣摩。今之见,大将军果然为天下之人。”郑玄的脸色变为常容,捋了捋胡须,也笑道。

    月旦评,东汉末年由汝南郡人许劭兄弟主持对当代人物或诗文字画等品评、褒贬的一项活动,常在每月初一发表,故称“月旦评”。

    无论是谁,一经品题,身价百倍,世俗流传,以为美谈。因而闻名遐迩,盛极一时。月旦评又名汝南月旦评。

    许子将之所以闻名后世,不是因为他主持的月旦评,而是对曹操点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许邵也有自知之明,他知道刘凡的声名已经不需要自己去点评了。

    天下之人,寓意太多,或许是他无心之言,或许是他有心之言。

    “不敢称天下。”刘凡眼神一垂,瞬间就恢复了正常,然后对郑玄说道:“郑君请上吾马,先入阴馆城小住。”

    刘凡让典韦将自己的良马牵来,伸手请郑玄上马。

    “乡野之人,岂敢以下犯上?不知尊卑?”

    郑玄摇头拒绝道。

    “君为长者,吾为少年,尊敬长辈,何来以下犯上之说?”

    刘凡反问道。

    长袍高冠的刘凡看起来像是风度翩翩的公子。

    而不是那灭胡十余万,生擒鲜卑单于和连,击破鲜卑单于庭的骠骑大将军。

    “吾年老体衰,不复年轻时的体魄,不能再骑马了。”郑玄依旧拒绝道。

    他能分得清轻重,虽然刘凡礼遇他,但他也懂礼。

    “典韦,去准备车驾。”

    刘凡听后,又对典韦令道。

    “不必了。”郑玄声拒典韦,看向刘凡,道:“从洛阳到此,已行千余里。洛阳是吾的起点,阴馆是吾的终点。已下定决心的路,吾不会半途而废。大将军不必再施礼了。”

    礼贤下士,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很难。

    身份越高贵,越看不起低贱的人。

    爱民如子,比礼贤下士更难。

    不是每一个权贵都能放下高高在上的身段,去关怀一个受到困难的百姓。

    郑玄早就听说骠骑大将军力摧豪强,变法损害世家、官吏、权贵、豪强的利益。

    他颁布的法令为国为民。

    世人也都认为骠骑大将军是为国为民的人。

    礼贤下士,是有目的性的,以礼之人,要得到士之心。从而利用士。

    爱民如子,也是有目的性的,以爱得到民心,从而利用民心。

    骠骑大将军为国为民,不惜将自己置在刀山火海之上,随时都有殒命的危险。

    以这种赴汤蹈火的行为来看,骠骑大将军是真心的为国为民。

    这种为国为民,让骠骑大将军身上的另外两个称号“礼贤下士”、“爱民如子”变得更为真诚。

    “也好,吾就陪郑君走完这段路。吾最近畅读儒家,多有不惑,望郑君不吝赐教。”

    郑玄连番拒绝,刘凡也不再强求,转而说道。

    “吾微末浅见,希望能答出骠骑大将军之疑问。”郑玄谦虚回道。

    随后,刘凡看到郑玄身旁的学生众多,于是让亲卫让马给这些士人。

    刘凡知道郑玄的弟子中有不少大才,可不能怠慢了。

    “老师步行,吾等骑马,不孝也。大将军步行,吾等骑马,不礼也。”一名面容方正的青年对刘凡施了一礼,正色言道。

    郑玄的其余学生,也如青年一样,连连施礼拒绝。

    真是教学有方啊!刘凡在心中暗叹。

第二百九十七章 崔琰

    “这定是郑君高足了。”

    刘凡目视青年,对郑玄说道。

    “国子尼,美才也。吾观其人,必成国器。”

    郑玄对刘凡介绍道。

    他不入仕途,但他不会阻止学生入仕。相反,还跟鼓励。

    学习十数年,就是为了一朝能龙腾虎跃。

    国渊!有公卿之才。刘凡满意的点了点头。

    紧接着郑玄又向刘凡介绍了其他高足。

    赵商,公孙方,都是知名之士。

    郗虑,这个人在曹魏的舞台上起初很厉害,帮曹操成功的完成了独揽朝政,成功代汉。但由于做事不果断,与三公失之交臂。

    “此吾在来雁门路上收的弟子,崔琰。”对于崔琰,郑玄淡淡的介绍一句,由于是自己刚收的学生,郑玄不做评价。

    但从言语中能听出郑玄很器重崔琰。是金子总会发光。

    刘凡降临在这个世界,确实改变了许多,崔琰、公孙方本来是郑玄晚年招收的学生,现在就成为了郑玄门下高足。

    刘凡望向崔琰,年纪刚至二十三四岁的样子,腰挎佩剑,体态雄伟,眉目疏朗,颔下长须飘飘,非常儒雅,真美男子也。

    这个时代和后世不同,后世长胡须让人感觉邋遢。汉代没有胡须者,就不是男人,要被人鄙视的。

    想想都能明白,阉宦是没有胡须的。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典故,证明崔琰容貌俊朗。

    曹操统一北方后,声威大振,各游牧民族部落纷纷依附。

    匈奴派使者送来了大批奇珍异宝,使者请求面见曹操。

    曹操将声姿高扬、眉目疏朗的崔琰召来,要他代替自己接见使者。

    接见时,崔琰正中端坐,接受了匈奴使者的拜贺,曹操却扮作侍卫模样,手握钢刀,挺立在坐榻旁边。

    接见完毕后,曹操派细作去问匈奴使者对魏王印象如何。使者不假思索地说:“魏王俊美,丰采高雅,而榻侧捉刀的那个人气度威严,非常人可及,是为真英雄也!”

    曹操得到消息之后,派兵追上匈奴使者,将其杀掉。此后,他对自己容貌非常自信。

    这就是著名的“床头捉刀”。

    “龙虎风云齐聚,真乃吾之幸也。”刘凡对崔琰极为礼遇。

    在历史上有一段时间,崔琰曾是士人之望。

    也有那么一段时间,崔琰掌握的权利,让一代枭雄曹操忌惮。

    袁绍得到他,在河北施仁政,百姓归心。

    袁绍不听他的,有了官渡大败。

    荀死后,曹操称王,魏国建立。那时,荀攸因为叔叔之死,重病缠身,虽还出谋划策,但也行将就木。

    贾诩继续施展他的自保之道,隐于朝堂。

    荀原本是文官之首,他死后定要有一个可堪大任的人继任尚书。

    随曹操统一北方的老臣何其多?如陈群,程昱,钟繇等,都为英才。

    但是没轮到他们坐这个位置,而原本的袁氏降曹之臣崔琰却成为尚书令,文官之首。

    他有那个才华,他的远见卓识,禀然于朝,他刚正不阿,并且高风亮节。

    仅仅四年任尚书令,便因为其权力太大,一身正气慑服曹操,遭谗谤获罪,最终被曹操赐死。此成了历史上最大的冤案之一,为世人所痛惜。

    崔琰用死证明了自己是君子,曹操用崔琰的死,证明了自己是奸雄。

    这就是曹操,性格忌刻,凡是他所不能容忍的人,如孔融、许攸、娄圭,这些都是他的老朋友,也为他立有功勋,他不留情面,说杀就杀。

    在回归雁门途中,刘凡了解到崔琰刚弃武从文。

    他出自清河崔氏,少年性格朴实,言辞迟钝,喜好击剑,崇尚武功。

    因为乡里为他转为正卒,他才发愤图强,开始读书。

    从清河周游到洛阳地区,幸遇北上的郑玄。

    一般人诚意求学,郑玄都会诚心教导。除非是生活所迫,他才会辞谢学生。

    刘凡虽有失望,但也不急,人才可慢慢养成也。都为一个老师教导,还有更好的学习环境,更开阔的空间,难道会比历史上的崔琰差?

    下午时分,众人回到阴馆。刘凡设宴为他们接风洗尘。

    宴会很简朴,但刘凡亲自接待,非常彰显他的诚意。

    如周公吐哺一样,奔行三十里,而迎郑玄。

    刘凡礼贤下士之名慢慢传开,但郑玄名气太大,没有起到千金买马骨的效果。

    次日,刘凡拿出重金,在马邑东部选一宝地,应招工匠农夫,准备兴建天下学宫。

    刘凡任命刘江为监工,负责监察建筑学宫。

    古代大兴土木者,皆会有伤亡。

    刘凡早些时间便让工匠做出藤木兜鍪改装的安全帽,用来防护头部。

    做出与后世劳保鞋相似的铁靴,防护脚部和腿腕。做出与防护手套相似的“手衣”。

    又做出被称为“命绳”的安全带,这是至关重要的登高必备品。

    不求施工速度,只求施工质量。

    若是监工和小吏发现哪一名应募民夫没有佩戴这四样物品,当月则无工钱。

    刘凡制定这种严格的法令,并不是为了剥削百姓,而是为了让他们知道性命的重要,要他们重视性命。

    卖力赚钱是为了养家糊口,没了命,如何养家?

    这些安全用品,在今后会被工匠更完善。

    “此小技巧,利于民也。今后谁若能仿得此术,吾重重有赏。”

    刘凡对麾下官吏发话鼓励,使他们能举一反三,看到风险危害,能及时补救风险危害。

    阴馆官吏深深记住骠骑大将军这句话。同时也深深的佩服骠骑大将军,仅因建筑一屋,便可将潜在的危险解决。

    沃阳县。

    贾诩带着刘凡的军令来到沃阳县,将军令交给关羽。

    关羽通读之后,深感主公大恩大德,向南朝拜。

    既得军令,关羽不再犹豫,召集徐晃、赵云、周仓等将商讨进攻定襄的事宜。

    经过一番讨论和贾诩的认可,全军分三部,一部为赵云率领的三千士兵,为大军先锋,共战马六千匹,向东南方向的武城进发。

    关羽率领六千五百后续士兵,共战马一万五千匹,带着粮食辎重,在赵云身后百里外。

    徐晃率领麾下九千步兵,共战马九千匹,驽马五千匹,来到雁门中陵县,打开长城关口,进入定襄骆县。

第二百九十八章 踏上定襄

    徐晃麾下步兵骑术还无法支撑他们在马上作战,骑马是为了快速突进,节省力气。

    当作战时,全军下马,列好阵型。对战骑兵时,一般都采用防御阵型。

    徐晃对这种下马列阵的训练很严格。

    伍、屯、队、曲、部,相互配合,以最快的速度,列出军阵,箭阵,从而打击敌人。

    行军途中,徐晃放出许多斥候小队,防止周围出现敌人。

    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敌军突袭过来,仅要五千骑,就可让他们全军覆没。

    徐晃统兵已久,深知这一点。

    这次两军战略目的为前后夹击处在清水旁的纥骨部落。

    清水位于武城县和骆县中间。

    一个小小的鲜卑部落受两面大军强击必定顷刻间土崩瓦解。

    但贾诩认为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提醒关羽随机应变。

    关羽没有大意轻心的只派遣一军出击。

    因为他知道主公迁徙百姓在即,若不能一举攻克纥骨部落,脸面就丢大了。

    白马银枪的赵子龙带队,半天就跨河深入定襄内。

    定襄中部多山,先锋大军绕过一座座山峰,向武城挺进。

    一队队的斥候被放出去,打探方圆百里的动向。

    并且传令兵一直与后面的关羽联系。传达两军动向。

    先锋军是战争征伐之中最危险的军队。

    最容易受到埋伏,也最容易受到袭击,可以说是为征伐大军探路的,历史上全军覆没的先锋军不在少数。

    所以担任先锋的将领,不仅要有勇,还要有智。

    莽夫担任先锋的有不少,但因为莽夫覆灭的先锋军也最多。

    莽夫勇气可嘉,但不懂为将之道。有智谋的将领,懂得审时度势。

    “为何到处都是鲜卑游骑,纥骨部落控弦不过万,只入鲜卑境内不久,便见鲜卑游骑成百上千。此事必有蹊跷。”赵云率领亲卫百骑,刚击灭一个鲜卑百人队,疑惑的向左右亲卫说道。

    一队一队的鲜卑游骑好似在监视他们一样,游走在赵云大军周围,派精骑击之,鲜卑游骑拍马便逃。根本不给汉军机会。

    赵云率领亲卫百骑,借助战马的优势,强行追击十余里,才击溃一队鲜卑游骑。

    “自吾军大军压境之时,纥骨部落就已经慌乱,他们布置这么多游骑,无非就是探查吾军动向,以做应对。”一名亲卫向赵云答道。

    “鲜卑,戎狄也,不通教化,不懂谋略。吾雄师兵锋就横在黄河上,就连黄河也可斩断,小小部落也妄图与吾大汉争锋。”一名亲卫很狂傲的说道。

    对鲜卑的战斗他都参加过,他认为鲜卑不过如此。

    赵云摇了摇头,道:“不可以大意,大将军常言,骄兵必败,鲜卑已经和吾军一样,都拥有了马镫、马鞍,与吾军有一战之力了。经你们一说,吾觉得纥骨部落很有可能去找援军求援,与吾军决一死战。”

    赵云懂得取长补短,遇到难题与身边亲卫讨论。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纵使赳赳武夫,也可能想出一个妙计,只要合理,赵云都敢使用。

    纥骨部落在这个时候还沉得住气,肯定是心中有底气来面对士气强盛的汉军。

    除了附近云中、定襄两郡的鲜卑部落,赵云想不到他们的底气来源于哪里。

    “将军英明。”亲卫很赞同赵云的说法。

    “再派遣传令兵将吾军遇到的情况以及吾的推测传达给奋威将军和右军师。”赵云对麾下命令道。

    先锋有决断之权,但赵云不想擅自行动,关羽跟随骠骑大将军南征北战,作战经验丰富,贾诩有通天的谋略。

    赵云能度己,也能度人。

    鲜卑纥骨部落自从单于庭被覆灭之后,就处于心惊胆战之中。

    生怕汉军将铁骑调转,向他们踏来。

    处于河套的鲜卑部落虽小,但与弹汗山的鲜卑单于庭成为犄角,驻扎在河套各地的鲜卑部落一旦有难,北方援军在一天内就能来援。

    在单于庭被刘凡军攻破的那一天,他们的屏障便以破碎。

    没有主力的支撑,河套四郡内的鲜卑就是孤军。

    定襄内南北两个鲜卑部落,都在汉军的铁骑之下,汉军若是进攻,首先进攻的定是他们。

    纥骨鲜卑已经在这里驻扎了十余年,早以适应了这里的环境。离开这里又能去哪?

    北方的单于庭故地已被汉军铁骑踏过,那里还安全吗?

    在这里能饮黄河水,奴役汉人,让汉人种粮食,让汉人为他们养牛放牧,过汉人过的生活,其乐无穷。

    离开这里,要下多大的决心啊!

    纥骨部落没有离开定襄,或许是刘凡给他们的时间太少了,或许的心存侥幸。

    不过纥骨部落也没有坐以待毙,没人希望将命运全部掌握在他人手中。

    他们联络定襄境内和云中境内其他三部鲜卑部落,一旦汉军来袭,三支部落都来支援被袭击的部落,集中力量,对抗汉军。

    赵云的猜测没有错,在赵云的先锋大军向武城奔来之时,鲜卑游骑便去向云中郡的两个鲜卑部落求援。

    在定襄北部的鲜卑达奚部落也派遣不少游骑在定襄边界地带游荡,汉军兵临定襄,他们也发现了。

    令他们松口气的是汉军前往南方,将矛头指向纥骨部落。

    是否出兵相帮?答案是肯定的。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虽然平时互相不对付,但大敌当前,要同仇敌忾,不然只会被汉军逐个击破。

    在赵云先锋军身后百里处,关羽率领大部骑兵正在均速前行。

    赵云派遣的传令兵把先锋军所见所闻和赵云的推测禀报给关羽、贾诩,并请求关羽、贾诩指示。

    “逐个击破很容易,可定襄郡、云中郡四个鲜卑部落联合在一起,那他们的兵力定比吾军多,吾军虽兵甲都强于鲜卑骑兵,但双方决战硬拼,不符合用兵之道。”

    关羽听完传令兵的话后,皱了皱卧蚕眉。

    刚才他还和贾诩在讨论此事,现赵云传令禀告,那纥骨部落定会去请援兵无疑。

    因为他们后方也出现不少鲜卑游骑,想来定襄北方的达奚鲜卑也动作起来。

    本来两面夹击纥骨鲜卑,现在反被两面夹击,甚至还会被三面夹击。

第二百九十九章 收复定襄、云中之战(上)

    “然,强攻决战,是在双方都成势,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进行的。纥骨鲜卑虽防范警惕,要联合三部鲜卑共击吾军,但他们还没有联合在一起,属于分散状态,将军可从这里寻找突破口。”

    贾诩坐在马上不慌不忙的说道,他拉住缰绳,将腰板挺得很直。

    “鲜卑达奚部落弱小,据鲜卑俘虏之言,达奚部落控弦不到三千。吾用五百甲骑具装拦截在要道上,不需要胜,只要将这三千胡骑挡住,不让他们对吾后军产生威胁。”

    “公明率大军前往骆县,也肯定会被发现,公明用兵以稳为主,在不了解情况下,不会轻易发动进攻。近万大军出现在纥骨鲜卑后方,纥骨鲜卑的兵力定不敢轻举妄动。”

    “子龙率领三千骑兵,佯装与公明配合进攻纥骨鲜卑,使纥骨鲜卑收缩防御。当到清水之时,绕道前往云中郡桢陵县,顺着黄河,连夜绕到缘胡山后,云中的鲜卑部落都处于黄河北部的缘胡山下。”

    “胡骑要支援纥骨部落,过桢陵县是最近的路,桢陵县西面是黄河,东面是群山,绕过去最起码要多用一天时间,在这种紧要关头,鲜卑援军不会舍近求远,吾军就挡在从桢陵到武城的路上,与鲜卑援军交战。子龙在鲜卑援兵后面,此时可趁机杀出,乱鲜卑援军阵脚。”

    “此战一胜,尽据定襄、云中之地。让吾骠骑军威名更上一层楼,让骠骑大将军威名震动华夏。”

    贾诩的话说完,关羽立住战马,他拿出地图,好看好久,然后沉思片刻。

    他想法的是拖住定襄的鲜卑骑兵,打击从云中而来的鲜卑骑兵。

    以或虚或实示敌,完成这步战术。

    两面夹击灭掉支援纥骨部落的援军,回身继续夹击,对付纥骨部落。

    “吾建议将军多留五百骑兵给周仓,轻重骑兵相结合。能让防线更稳固。让赵云将营寨驻扎在纥骨鲜卑北部,然后率骑执行将军制定的计划,将三千驮物的战马全部留下,放牧在营寨前,把旌旗插满营寨。设置疑兵,配合荡寇将军将纥骨鲜卑牢牢定清水岸边。”贾诩摸了摸胡须,对关羽建议道。

    贾诩了解到了关羽的战术后,更完善了关羽的战术。

    “还是军师深谋远虑。”关羽拱手说道。

    “将军下令吧,吾军要赶在鲜卑援军之前,完成布置。战机稍纵即逝。”贾诩向关羽提醒道。

    汉军很简单的调动,就能完成这步战术。

    而鲜卑则需要往返求援,援军也要准备。

    在这个时候,宜早不宜迟。

    关羽不再犹豫,分别书写两封信,一封交给赵云,一封交给徐晃,令他们配合大军。

    周仓率领五百重甲骑兵,五百轻骑兵留下,关羽率领大军向桢陵县进发。

    周仓借助古长城的残壁,将阵型摆在武进县南。

    达奚鲜卑想南下支援纥骨鲜卑,要么冲破周仓的防御,要么绕道云中郡。

    绕过云中郡,就必须渡过白渠水,若选这条路,估计他们过来时,战争已经结束了。

    重甲骑兵最强大的一点就是冲击步兵方阵,虽然在草原角逐中不怎么样,但在防御上面,少有薄弱点。

    再辅以五百骑射,可谓是无懈可击。

    三千胡骑,血肉之躯而已。

    两个时辰之后,赵云收到关羽的信件。

    他毫不犹豫,带领骑兵南下,关羽在信中对他交代的很清楚。他也认为这是一个完美的计策。

    胡人的游骑,相当于汉军的斥候。

    这个战术实施的前提就是将鲜卑游骑打的不敢出营,让他们不知道汉军的动向。

    为此,赵云脱离先锋大军,骑上轻捷如飞的照夜玉狮子,跨上穿云弓。

    身后相随十几骑,开始猎杀将鲜卑游骑。

    赵云的箭术虽不如黄忠,但也是天下一流。

    千军万马,赵云一人定是敌不过,但鲜卑游骑最多也只是百人之队,只要给赵云机会,他一人便可敌之。

    照夜玉狮子趟水登上,如履平地。

    他弯弓搭箭,依靠宝马照夜玉狮子追上一队又一队鲜卑游骑。

    死在他箭下的敌人不可计数。

    有百人队的鲜卑游骑以为赵云人少,便策马迎击赵云。

    但这些人和送死没有什么区别。

    白马银枪,披戴白色明光甲,身后挂着白色披风。

    在战场上敢这种穿着,不是傻子,就是强者。

    因为这种打扮明显是战场上的活靶子。

    赵云在历史上有一个传说,征战沙场数十年,身上从未受过伤。哪怕是一个微小的划伤。

    他在战场的第六感,可见一斑。

    在亲卫的配合下,一队一百多人的鲜卑游骑,只有寥寥几骑逃走。

    见到神勇无匹的赵云,鲜卑游骑闻风丧胆。直呼“神马神人”。

    一旦有游骑出现在赵云视野之中,很快就会被赵云追上。追上则必死。

    有赵云在,鲜卑游骑怎敢出现在先锋军附近?

    赵云率军到达纥骨鲜卑部落北方二十里处,在这里安营扎寨。

    三千匹战马在营寨前放牧,完全不将纥骨鲜卑放在眼中。

    黄昏时候,一名白甲白马的汉军将领率百骑,出营寨数里。

    纥骨部首领派遣几骑刚要偷偷摸摸的去打探汉军的情况。

    但是当他们看到这个身影之后,吓得魂飞魄散,拔马逃命。

    仅仅半天,他们就被赵云射杀数百骑。

    赵云好似经验丰富的凶悍猎人,鲜卑游骑在他纵横追击下,宛如羔羊。

    鲜卑骑兵并不知晓,这名白马白甲的汉军将领并非赵云,而是一名身形似赵云的汉军士兵。

    而赵云则率领麾下近三千骑兵向桢陵黄河迂回过去。

    赵云这招以假乱真,在关羽、贾诩的意料之外,也证明了他不仅是勇将,也是智将。

    就在纥骨鲜卑首领纥骨绠为此发愁的时候,更大的危险向他跨来……

    三个时辰前徐晃率领九千骑步兵跨过雁门定襄边界关隘。

    此时已经来到了骆县,无限的向纥骨部落接近。

    “禀讨寇将军,前方斥候来报,十里外,便进入纥骨部落范围。”

    一名小校向徐晃禀告道。

    “下马。”

    徐晃面色刚正,威严的下命令道。

    传令兵持令旗传令。

    前方士兵,纷纷勒马。后方紧随。

    他们将马上的武器全部挂在身上,翻身下马。

    前方下马的士兵下马后并没有站在原地,而是继续向前奔跑。

    站在原地的是战马。

    上万大军,很快就列成上百个方阵。

    一队一部,井然有序。弓弩盾牌,长矛如林。

    徐晃,有周亚夫之风。

第三百章 收复定襄、云中之战(中)

    治军严谨,令行禁止。

    徐晃非常注重士兵的素质,他认为军队的强弱,取决于个体士兵的强弱。

    士兵士气的强弱,取决于将领的强弱。

    将弱则兵怯,将强则兵勇。

    刘凡经常对徐晃说“训练有素”这个词。

    徐晃也将“训练有素”视为重中之重。

    临近纥骨鲜卑的活动范围内,意味着随时会发生交战。

    徐晃还不知道关羽那边的情况,下马列阵,是为了更好稳健的防备鲜卑。

    再往前行,就意味着要进攻纥骨部落了,在没有关羽的动向时,徐晃不会有这种打算。

    “将军,这是奋威将军给将军的信。”一名斥候骑马奔来向徐晃禀告道。

    徐晃军与赵云安扎的营寨相隔不过五十里。双方的斥候已经接触上。

    关羽将写给徐晃的信一起交给赵云,让赵云找机会交给许褚。

    徐晃打开信来,虎目细细的看了一遍,然后他不动声色的将信合起。

    “全军安营扎寨,甲部,乙部,丙部,丁部,扎于外寨,其余五部,驻扎于内寨,形成防御营寨。”

    徐晃对麾下命令道。

    虽面无表情,但徐晃心中有些惋惜。这次的主战场又要与他失之交臂了。

    史无前例的步兵投入战场,加之主公教授他的战阵,他彻夜钻研。

    步兵,下了马之后,也能抵挡住等同的骑兵。

    本来以为在这次战场上可以成为主力军的,谁知道还不是。

    黄忠比他投靠主公晚好久,但在军功上面已经超过他了。

    知耻而后勇,徐晃在投靠刘凡时说过:古人患不遇明君,今幸遇之,当以功自效。

    这句话使他对刘凡极为忠心,也以此为动力,鞭策着自己的行动。

    徐晃是北方人,又处在河东这片区域,少年时,他对威风凛凛的骑兵有种近乎痴迷的崇拜。

    一马平川的原野上,骑兵在奔腾,任何阻挡它的障碍,都会被摧拉枯朽般毁掉。

    等同步兵与骑兵交战,没有胜算。不仅是徐晃这么认为,或许连天下人都这么认为。

    特别是马镫、马鞍问世,骑兵变得更强、更有冲击力。

    骑士借助马镫、马鞍,主宰战场,不可一世。

    骑兵是冷兵器时代的王者,但它并不是无敌的。

    以步克骑的方法有很多,许多克制,往往都让骑兵致命。

    刘凡与徐晃在讨论兵法之时,刘凡一再对徐晃讲过步、骑之间各自的优势。

    步兵对上骑兵,必须要了解骑兵的优势和劣势。

    避其锋芒,蓄势一击。

    在擒和连的那一战上,鲜卑骑兵冲击布置好的步兵阵型。

    那一战,鲜卑骑兵逼不得已,在他们冲到盾墙矛林上时,人马俱亡。

    从而可以得出结论,只要步兵阵型不散,盔甲武器精炼,变阵游刃有余。轻骑兵冲阵,九死一生。

    若骑兵在步兵两翼薄弱点放箭骚扰,步兵以箭抛射回应。

    但万事没有绝对,战场瞬移万变。

    徐晃只能累积经验,布置出更完善的阵列。

    渐渐的,徐晃对自己训练的步兵越来越满意,也越来越自信。

    因为他对步兵方阵掌握的越来越纯熟,他也见识到步兵的厉害。

    主公常说将指挥十万大军挥之如臂,则百战百胜。自古也就孙吴白韩能做到。

    他现在能将这九千大军挥之如臂使用,但这已经是他的极限了。再多就会适得其反。

    并不是说徐晃不能指挥数万兵马。而是不能尽掌控。

    历史可以证明,即便是雄师百万,也会在不起眼的兵马下覆灭,从而造就了一位位绝世统帅。

    在指挥千军万马时,如挥摇自己手臂一样随意,这才是一支军队中合格的统帅。

    夕阳撒在大地上,徐晃挺拔的身形屹立大军前方。

    泛着红光的清水静止的在大军旁边流淌,十几里外就是纥骨部落驻扎地。

    最终,徐晃叹了口气,背身离去。

    自己离周亚夫,还有很远啊!

    ……

    夜色清冷,偶尔有一片阴云将月亮遮住,月亮不甘寂寞,挣扎跳出。

    此时关羽率领五千五百骑兵来到了桢陵县要道上。

    从桢陵县到定襄有好几条路,但从缘胡山到清水,只有这一条。这是云中鲜卑来支援纥骨鲜卑的必经之路。

    “奔波一天,人马皆困。埋锅做饭,然后再安营扎寨!”

    关羽大军守在这条道路上,让士兵们养好精神,以待明日大战。

    “莫要安营扎寨,士兵盔甲不得离身,马不下鞍,枕戈待旦。”

    贾诩说完,向关羽问道:“将军以为鲜卑骑兵不会夜行军乎?”

    “连夜行军都是吾汉军的强项,没有听过鲜卑有夜行军的事例。”关羽对贾诩回道。

    “非也,胡人善骑,可骑在马上睡觉。在覆灭之危下,云中鲜卑很可能不顾一切的去支援纥骨鲜卑。试问?将军若为云中鲜卑援军,该如何做?”贾诩向关羽分析道。

    “军师言之有理!吾令斥候向前探五十里,时刻留意风吹草动。”

    关羽一脸慎重,点头说道。

    要是他是云中鲜卑部落首领的话,肯定会抛弃双方的间隙,一致对外。

    兵贵神速,晚一刻都可能前功尽弃,甚至付出自己的性命。

    深夜,赵云率领近三千骑兵正在河套黄河边休息。

    为了行动隐蔽,赵云下令不得点燃篝火。

    先锋军东面便是缘胡山,缘胡山绵延数县,赵云待在这里,鲜卑游骑很难发现。

    “报……”一名骑兵快马奔来,向赵云禀告道:“东面三十里处,发现大批胡骑。”

    隔着缘胡山三十里处。岂不是鲜卑援军连夜向纥骨部落进发?

    “不好,没想到鲜卑援军竟然夜晚行军,若奋威将军和右军师没有防备,那就危险了。”

    赵云猛的从地上站起,脸色大变。

    他可是清楚关羽拦在桢陵县到纥骨鲜卑的路上。士兵奔波一天,也定劳累了。若安营扎寨休息,后果不堪设想。

    “下令,全军原路返回,到缘胡山南,吾军绕至鲜卑援军后方,拖住鲜卑援军,另派人通知奋威将军。”

    赵云计上心来,下令道。

    这样一来,依旧是两面夹击。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19035/ 第一时间欣赏汉末之天下最新章节! 作者:几回春秋所写的《汉末之天下》为转载作品,汉末之天下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汉末之天下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汉末之天下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汉末之天下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汉末之天下介绍:
刘凡穿越到东汉末年,成为东平宪王刘苍后代,随着天下大势,刘凡以一步步崛起。收文臣武将,平定乱世,改革内政,镇压四夷。重新开辟丝路,征服西域,虎视天下。贵霜,安息,罗马皆年年纳贡岁岁来朝。这就是刘凡的大汉,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汉末之天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汉末之天下,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汉末之天下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