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苏厨TXT下载苏厨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苏厨全文阅读

作者:二子从周     苏厨txt下载     苏厨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十六章 仓舒转世

    程文应说道:“这些可都是神童啊。虽然聪明,可性格呢?苏油不但聪明,性格沉稳冷静,温文尔雅,也不像个孩子。”

    程夫人扑哧一笑:“父亲,远的不说,就说我大宋,如今朝堂之上便可举三位——蔡景蕃,晏同叔,司马君实。”

    “蔡景蕃三岁得中进士,五岁以秘书省正字伴读东宫。如今年纪未过四十,已经稳拿了三十多年的俸禄。”

    “晏相公七岁就能做文章,十一岁举童子试,见考题是自己之前做过的,便请官家另考。其后伴读,谆谆劝诫,绝不不为当今代笔写诗,这些都是有记载的。”

    “再说司马君实,五岁立志读《春秋》,每日余学之外,夜里自加时辰攻读,至七岁而贯通。又有砸缸救人之智,图画传于京洛,虽海屿边城,亦知其事。”

    “这些神童,都是少年老成,年岁聪幼,可说话行事皆如成人。他们的事迹,性格,少年成就,不比小油更加神奇?”

    “而且你又被骗了,这弟弟在乡里,可不是像你说的那样。”

    “他在乡里,是可龙里,石家村一帮孩童的智囊。去年四月撺掇着一群七八岁的孩子,在河里捞了好多鱼苗,说那叫‘舀水花’,然后将鱼苗放进田塘里边,声称今年满村都能吃上鱼。”

    “父亲你说,小孩子玩水,那是多危险的事情?”

    “还有果树,祠堂前后,有几株好柑橘,几株好茶树,也被他领着孩子们,将柑橘枝给剪了,说这叫矮化,可以控制柑橘树的高度,以后摘起来方便。”

    “剪下来的枝条,经他撺掇,孩子们把自家的柑橘树砍断细枝,用良树的枝条接上去,说那叫‘嫁接’,以后那些柑橘树,也会结出祠堂后边柑橘树那样的甜果。”

    “茶树则被他剪成三五寸长的小枝,说是可以在沙子上插出根来,变成新茶树,父亲,农事我是不懂,您认为这些法子可行吗?”

    程文应说道:“可行什么可行,简直就是瞎胡闹!哎呀那可就糟了,那几棵树可是老世兄的心肝宝贝!”

    程夫人笑道:“正是,听说事发之后,各家娃子都被拉去跪了祠堂,老叔勃然大怒,要施家法。”

    程文应胖脸上肉抖了两抖,又无可奈何地嘘了口气:“收拾一顿也好,这也实在太调皮了。”

    程夫人忍俊不禁:“哪里这么好收拾,结果老叔被这孩子三言两语拿住了,说他不公,要是那些柑橘树能活,他们这顿打不是白挨了?祖宗也不可能跳出来反打老叔一顿。”

    “气得老叔当时便将黄荆棍子摆在祖宗牌位前,又加了两根,只等上月看结果,要是果树不活,那就处罚加倍。”

    程文应担心地问道:“那结果如何?”

    程夫人笑道:“奇就奇在这里,结果那些柑橘树还真如小弟所说,都活了,茶树枝也活了一大批。老叔只好将祖宗牌位前的黄荆棍子请下两支来烧了,剩下一支留着,说要是结出的柑橘不甜的话,照打!”

    程文应哈哈大笑:“老世兄这就是不讲理了,这不是欺负小孩吗?过了,过了啊!”

    程夫人也觉得好笑,说道:“结果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你知道他因何进城吗?”

    程文应说道:“他说是来求明允给个表字,还有就是进学的章程。”

    程夫人笑道:“可漏了一桩,他偷偷伙同石家小娘子,把别人家里四口小猪偷偷阉了,闯下祸事,老叔让他进城躲避呢!”

    程文应大惊:“这是女孩能做得的事情?这会伤了石家小娘子的名声的!”

    程夫人点头道:“是啊,这事情老叔处理起来很麻烦,”

    说完又道:“父亲,你相信‘宿慧’吗?”

    程文应说道:“就是有小孩生到世间,还记着上一世的经历记忆?”

    程夫人蹙着眉头:“子瞻小时候,常常告诉我他的梦境,在梦里他生活在一个美丽的水乡大城里。那里人文风雅,物候常新,有一个大湖。”

    “大湖边有长堤,长堤上是古柳,而他,则是城郊一座寺庙里的僧人。”

    “梦中他就在那样一座城市里宁静地生活。到现在他都喜欢亲近僧人道士。眉山周边的道观寺庙,都被他拜访遍了。”

    程文应问道:“你是怀疑,苏油也和子瞻一样?”

    程夫人想了想说道:“小堂弟如此聪慧,如此性格,对物性如此通透,对食物如此挑剔,倒是让我想起了一个历史上的神童。”

    程文应问道:“谁?”

    程夫人说道:“三国曹仓舒,陈寿曾称赞他:‘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三国志》说‘冲每见当刑者,辄探睹其冤枉之情而微理之。及勤劳之吏,以过误触罪,常为太祖陈说,宜宽宥之。辨察仁爱,与性俱生。’”

    “小堂弟所做的那些调皮事,一岁之后再看,其实也是为了周济乡里。曹冲为了救马鞍被老鼠咬坏而获罪的小吏,曾经剪坏自己的衣服来劝说魏王。两者性格做法,也是绝似。”

    “曹冲六岁称象,小堂弟五岁通《九章》,明算术,两者都是契明数理,还可致用之人。”

    “《魏书》说曹仓舒‘容貌姿美,有殊于众。’父亲,小堂弟他相貌如何?”

    程文应说道:“哎哟给你这一说倒是真像!苏油他虽然年纪还小,但是长得还挺漂亮的,就是乡下孩子,晒得有些黑。”

    程夫人拿起桌上的卡尺看了看,浮想联翩:“真想见一见他啊,想来这小堂弟,上一世当是此等人物。”

    这时伺月过来禀告:“太老爷,夫人,史家庄子有人求见。”

    程文应说道:“哟,应该是八娘有什么事情吧,她和苏油今早去得史家陶坊来着。赶紧叫进来。”

    来人是个农夫,进来说道:“太老爷夫人安,二十七娘让小的给两位送来一番吃食。”

    没一会厨子进来了,端来两个炭盆,将两坛汤头吊上,按农夫指点,烫了一碗牛杂,一碗牛肝摆上桌,又端出一盘芥末蒜泥毛肚摆上。

    程夫人和程文应面面相觑,农夫言道:“这是小少爷在庄子上料理的吃食,二十七娘尝了说好,除了史家,还让给城里纱縠行,书坊各送一份。”

    程文应试着尝了一筷子,叹气道:“这孩子,你说他前世要不是锦衣玉食之流,这也没人能信啊……”

    程夫人笑道:“牛肝鲜嫩,牛肚爽脆,味道也很香醇,这孩子还真会在嘴上补偿自己。”

    农夫在旁边陪笑道:“小少爷说了,这食材本身低贱至极,贵人们或者不会常吃,但是对于我们这些泥腿子,码头上来往的客商脚夫,就是一项功德了。”

    程文应说道:“哦?这又是怎么说?”

    农夫说道:“小少爷说,这汤里加了药包,除了压制内脏的异味,让它变得香醇之外,还有一桩好处就是驱风散寒,开胃健脾。可以低价在码头销售,让所有人都吃得起。”

    “这可是肉食油荤啊,可不是功德吗?我们家二十七娘和贵府少夫人,已经准备把这事情做起来。”

    程文应叹气道:“难得,实在是难得,小油此议,比孔北海四岁让梨,心境更高一层。女儿,这孩子的培养,恐怕你要多操一份心思,兴旺家族,靠的终是人才。”

    程夫人对程文应肃然道:“父亲,我之前一直有个担心。曹仓舒虽然智识有余,然年寿不永。小堂弟能想到用这平日里废弃之物造福世人,这份仁德,定能感应上苍,征享寿福。”

    程文应说道:“你这当嫂嫂的,可得多费心。天分是一方面,精进是另一方面。”

第十七章 斗茶

    第十七章斗茶

    程夫人想了想,说道:“这孩子和子瞻子由性格都有不同,但是只要心地善良,就不会出什么大事。他在乡里做的那些事情,都是性情聪慧举一反三,加上精力过剩导致的。”

    “那就按现在的路子,不是喜欢事功吗?便让他做去,只需引导他把聪明用到正途上就行,正好也是他的兴趣。”

    程文应急道:“朝廷以文章取士,女儿你可不能耽误了这孩子。”

    程夫人狡黠一笑:“耽误不了,他不是大言炎炎要改造印刷技术吗?还提出字码按部首来保存,可以方便检索。”

    “呵呵呵,他大概不知道,我大宋已有五万多字,不是那么想当然的。”

    “韵学是我大宋读书人第一道拦路虎,我就亲自教他,顺便试试他的心性!”

    程文应沉吟了一下,说道:“要不还是送天庆观北极院?张道长的韵学教得不错,子瞻子由都是在那里读出来。”

    程夫人说道:“张道长年事已高,不轻易收徒了。我先教着,等到小油正式开蒙后,也有了个基础,到时候去拜求张道长,也好说话一些。”

    张道长大名张易简,苏轼苏洵韵学的启蒙老师,本身籍籍无名,历史上他似乎就做了一件事情——教学生,教出的学生里边有一个叫苏东坡。

    好吧,其实还有一个,陈太初,苏东坡同班同学,那人后来——呃,成仙了。

    宋代的文化知识,除了正常的士大夫,还掌握在三种人的手上,道士,和尚,妓女。

    道士,和尚,那是不事生产,专业诵读经文,加上时间有多,闲的。

    而妓女想要有声价,那就得有文化作为装点,音乐,诗词,茶道,总要有那得出手的才行,历史上记载翰林宰相斗茶输给名妓的事情,那是所在多有。

    扯远了,说回史家庄,此时天气尚热,吃过饭,有一段歇息时间,二十七娘便拉着八娘玩刚提到那件事——斗茶。

    在宋朝,上至皇室贵族,下至贩夫走卒,都以饮茶为生活时尚,所谓“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

    二十七娘找回了一些骄傲,因为她发现苏油居然不会这个。

    不过苏油也没时间看他们玩,更不知道眉山城程夫人那里有一场灾难正等着他。

    他现在正忙着给史大画图纸。

    他画的是两种容器,一种是小口坛子,坛口下方三寸,有一圈口沿,还有一个类似平底碗的盖子,倒扣过来,正好可以放到口沿上。

    坛口上还有个倒放的碟子,可以刚好盖住坛口。

    它的作用是避免在提起盖子的时候,带起的口沿水滴入坛内,污染了里边。

    口沿可以盛水,可以将盖子底部淹没在水下,隔绝内外空气,抑制普通细菌生长,培育乳酸菌等厌氧菌。

    这便是后世蜀州人家家必备的神器——泡菜坛子。

    另一种容器是敞口盆,也有盖子,不过中间多了一根中通的通气管,盖上盖子,蒸汽通过气管进入容器内,可以将食品蒸熟,同时水蒸气在盖子上凝成的水珠会滴入容器,形成汤汁。

    后世云南人的招牌炊具——汽锅。

    这俩东西一点难度没有,以史家陶坊的工艺水平,完全可以做到。

    耕牛摔断腿这种事情,其实史家还真不怎么放在心上,一头牛犊的价格,在五贯左右,而按一头牛出肉三百斤计算,百文一斤的价格那就是三十贯,光卖牛肉就利润丰厚。

    因此才有史书上有官员向中枢建议强行提高活牛价格,让屠户无利可图的脑残建议。

    不过这大小是一桩差错,所幸的是没有发生在春耕期间,要不然,从县衙到史家,都是要责罚庄头和当事人的,不会如现在这样轻轻放过。

    加上苏油一番神操作,坏事变成了好事儿,说不定一年后史家的口碑就会在眉山城有个天翻地覆的变化。

    码头那是什么地方?四方辐辏之地,刷声望的最好地界!而史家现在相比其余三家,差的就是这个,这才是二十七娘对苏油的建议如此上心的原因。

    因此几个罐子算得了什么,苏家小少爷就算烧了砸着玩,也由他!

    苏油画完两样图纸,来到八娘和二十七娘身前,两人已经在那里斗上三轮了。

    二十七娘招呼苏油:“小油来评评,我和八娘谁的茶好?”

    苏油走过去一看,不由得目瞪口呆:“抹……抹茶还是……卡布奇诺?”

    宋人斗茶主要是“斗色斗浮”,即以茶汤的颜色与冲出来的茶沫决胜负,茶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茶沫以“咬盏”为佳。

    相应的,能出沫,质地细腻,颜色白的便被定为上品茶,庆历中蔡襄制造的小片龙茶,一斤价值高达二两黄金,合十八贯之多。

    而现在建茶中的龙园,胜雪等诸般精品,那更是高达十几贯一两。

    到后来,建州每年呈送给皇家的第一纲茶,名为“北苑试新”,小茶饼大小一寸左右,差不多小麻将牌大小,一饼只够数杯,价格是四百贯,折成北宋现在的物价,那也有六七十贯之高昂。

    精品茶叶,和宋代文人仕女的其它高档奢侈品一样,完全是天价。

    宋人现在喝的这些好茶,都叫“团茶”。即茶叶采摘之后经过繁复的工序蒸制成茶饼。

    至于后世流行的散茶,那是淘汰品,满足贩夫走卒,番邦蛮夷的玩意儿。

    当然,两者工艺不一样,后世的散茶是通过炒法破坏蜡质层,让茶味容易释放,这技术现在还没有。

    说回当下,烹茶时,先将团茶研成茶末,置于碗底,然后用沸水冲成茶汤,同时用茶筅快速击拂茶汤,使之发泡,泡沫浮于汤面——这个过程叫做“点茶”。

    后世去日本旅游的中国人,常常为京都的茶道体验所惊艳,其实就是这个东西。

    茶末以白色者为上品,研磨得越细越好,这样点茶时茶末才能“入汤轻泛”,发泡充分。

    水以山泉为上佳,“其次则井水之常汲者为可用”。

    火候更是重要,所谓“候汤最难,未熟则末浮,过熟则茶沉”。

    茶具以建盏为宜,所谓“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甚厚,熤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

    最后,点出来的茶汤,以汤色纯白,汤花泡沫鲜白、久聚不散为佳。

    这典雅的技艺发挥到极致,又进化形成了一种更高超的茶艺——分茶。

    不少的大夫仕女,都是出色的分茶高手,他们能够通过茶末与沸水在茶碗中冲出各种图案花巧,所谓“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茶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幻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

    卡布奇诺咖啡,苏油后世见得多了,不过那是静态图案。宋代分茶,那是在茶汤翻滚的动态中变化完成,其难度肯定更高,还带着生幻瞬息的禅机。

    大批的文化名人,如蔡襄、范仲淹、苏轼、苏辙、梅尧臣、宋徽宗、李清照,那都是此道高手。

    这其实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文化品质和精神修养的提升,也是物质生活提高后的必然,不能说是错。

    要说错,就是在这方面耗费太多精力。

    外敌未靖,四境未宁,百姓负担犹重的时候,居然就有胆子追求这些,从地方到朝廷,习惯了报喜不报忧,一片歌舞升平,才养成这样奢靡逸豫的风气。

    谁给他们的信心?!

    二十七娘瞥了苏油一眼:“你在说什么?这是建州头金,花了好大力气从江陵府搞到的,一斤八百文,在嘉州要卖到两贯!”

    运输,在大宋果然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两杯茶,一杯像一只三脚卡通猫,脑袋比身子大,另一杯里是真像一只动物,不过苏油还是没法说出口。

    蛇颈龙这玩意儿,估计大宋谁也没见过。

    对比了半天,苏油只好说道:“分不出来,都……挺特别的。”

第十八章 小康标准

    二十七娘白了苏油一眼,把杯子夺了过去:“没品位还偏心,明明就是我的好看!”

    然后和八娘充满仪式感的互敬了一下,呡了一口。

    八娘看着苏油目瞪口呆的样子,笑道:“你是小孩子,不能喝茶。晚上睡不好觉。”

    说什么呢?请我喝我都不喝好不好!

    赶紧摆手转移话题:“我们去看看泥,然后就回去吧?”

    泥料非常完美,苏油让作坊的人将表层最后沉淀的细泥刮起来,按他们的手法抟制之后,擀制成泥板,切出相等的小片,然后加入不同分量的沙子,和匀之后用来折叠。

    二十七娘和史大对此莫名其妙,看得面面相觑。

    苏油解释道:“这是测试泥料粘度的方法,沙子没有粘性,惨入不同分量的沙子,可以得到泥土的粘性参数,你们看红色陶泥,加入五分之二的沙子,折叠到一半就会断裂。”

    “而用同样的观音泥,加入一半的沙子方能得此效果,这就说明观音泥的粘性比一般的陶土粘度要高,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泥土的粘性参数化。”

    八娘聪慧,对苏油说道:“小幺叔,这也是从《九章》里得来的学问?”

    苏油点头:“嗯,数科,这门学问对工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实我甚至觉得,将数科学问用于指导手工作业,以得到更精巧的工具和产品,这其实应该列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八娘二十七娘,你们说叫工科如何?”

    二十七娘情不自禁伸手想摸苏油的脑袋,半路缩手,吐了吐舌头笑道:“小油太聪明了。等你的工科学问研究出来,记得把我的陶坊搞好。”

    史大也凑趣:“嗯,最好超过钧窑越窑建窑,到时候做个腰缠万贯的小少爷!”

    苏油真没有想过钱的问题,凭借自己工科狗属性,市办公室的工作经历,外加原四川西南地区各路非遗的发掘整理人,来到大宋,可以来钱的路子太多了。

    关键问题还是要拜名师学文章考进士,这方为大宋立身之正途,否则都是沙上建塔,就算江卿世家,也不一定能保得住产业。

    如今科考还比较原始,要考进士,除了学问,影响力同样重要。

    要有影响力,就得有大佬举荐;要大佬举荐,就得有名声;要得名声,就得有人先捧;要得人捧,呵呵呵,苏油便打算从眉山四大家族开始……

    其实即便如此劳心费力,一样还是沙上建塔,几十年后蒙古大军一到,该扑街一样扑街。

    想着大宋这艘漏得如同筛子一般的大船,苏油心里升起了深深的无力感。所谓修齐治平,只能先从身边小事慢慢做起,至于能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完全不敢企望。

    或者,合族隐居可龙里,就是最后的归宿?

    二十七娘伸手在苏油眼前晃了晃:“喂!小油你怎么老是喜欢走神?你还真想做富家翁啊?”

    苏油这才回过神来:“哦……富家翁似乎不难,反正我一人吃饱全家都饿不着。我在想难度更大的事情。”

    二十七娘眼珠子转了转:“那就是想要做官了。”

    苏油一本正经的向东北方拱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促政通而物满,抚民富以国强。士农工商,皆安其位;鳏寡孤独,尽有所养。耀兵西北,秣马辽南。使大宋疆域迈汉唐,仁信通远海,恩威布四方。则油之愿也。”

    二十七娘抿着嘴嬉笑吐槽:“哟哟哟,说到底还是要做官,还得是大到没边的大官!”

    三人一路调笑着回城,苏油还是步行,手里抛掷着一枚胆丸。

    这东西的用处,可不止苏油告诉二十七娘的点豆腐那么简单。

    现在手里的东西,主要成分是硫酸钠,俗名芒硝。

    别问他为什么知道,他的脚下,就是未来中国最大的芒硝矿产地,探明芒硝储量六百五十亿吨!

    明清时期雅眉一代成为著名的皮革生产基地,便和地下丰富的芒硝产量有关。

    这东西除了鞣制皮革,用处还很多,洗棉,织布,染色,造纸、制瓷,制釉,制玻璃……

    眉山矿藏极为丰富,苏油在政府办看过的资料里,除了芒硝,还有金、银、铜、铁、铅、锌、锰、煤、石膏……

    别的不说,有煤,有锰,有铁,苏油有信心用穷举法冶炼出高锰钢。

    因为高锰钢有个特性就是高温下极容易加工,然后可以水淬得到极高强度和韧度,甚至都可以不用锻造,只要热处理得当,即使铸造工艺,都能得到高强度耐磨钢。

    《三国志》记载,当年诸葛亮命蒲元在这一带铸造五百口宝刀,能轻松切过装有铁砂的竹筒,估计就是这玩意儿。

    但是也别小看周边民族,当今西夏的刀剑,弓矢,强于大宋,这是公认的事实。

    西夏青锋剑,是大宋很多名将的珍贵藏品。

    宋人引以为傲的神臂弓,其实是叛逃过来的西夏人献上的。

    而青唐的瘊子甲,使用的是冷锻技术,强度也高于大宋。

    大宋的处境,就如同一个书生周围围了一堆**,他们是不跟你讲道理的。

    就连南边的秾智高,这刚多收了三五斗,就还想称王称帝呢!

    还有看似老实的大理,还有多年后逆天的鞑靼人……

    又走神了,苏油收回思绪,看着远处的眉山治所。

    夕阳下的玻璃河静静的流淌,远处的眉山城沐浴在一片金色当中,居民们进的进出的出,只有这时候,他们才调整了一下悠闲的步子,稍微加快了一些速度。

    两侧荷塘,花畦,开始吐露芬芳。

    鹅鸭上岸,群鸟归林。

    小学的孩童散学了,斜跨着招文袋,从各个书院出来,嬉笑着各回各家。

    寺庙的晚钟远远传来,宁静而悠扬。

    这就是现在的大宋,细腻,温婉而优雅,这是汉民族文华凝练到颠峰而发展出来的摇荡心魄的美丽。

    前所未有!其后再无!

    看着城门上方“文明门”三个大字,苏油暗自痛惜,华夏文明,真的不应该承受那么多的痛苦与摧残!

    进入城中,回到书坊,掌柜通知苏油和八娘,程夫人叫他们去苏宅一趟。

    于是两人转身,八娘领着苏油前往纱縠行苏家院子。

    院子是程夫人置办的,绕过纱縠行当街门面,从后边侧门可以进到苏宅里。

    能培育出有宋一朝六大家中三位的圣地,苏油进来之后连大气都不敢透一口,脚步也放轻了不少,生怕溅起一丁点尘土。

    这是大宋西南小康之家的标准院落。

    小康,一个美好的名词,在大宋各路有不同的标准。

    放到眉山,这标准大致应该是指坐拥价值六七百贯固定资产,外加每年两三百贯固定收入的人家。

    人口还不能多,按照五口之家来计算,勉强可入小康。

    后世总结封建王朝的灭亡,土地的剧烈兼并,总被纳入重要原因之一。

    其实细究起来,事情似乎不是那么简单。

    就大宋来说,土地不贵,一亩上好的水田,价值并不算高,目前也就一贯左右,大致与一年土地所出价值相当。

    当然免税的士大夫置办才划算,如果是自耕农,那就是好几年白干才能回本。

    宋法对士大夫免税田亩有详细规例限定,即便是宰相之尊,所购土地也不能超过五十顷,多出的数额同样必须纳税。

    庆历新政的一大败笔,便是暂时性放开了这项禁制,而公田开发,却没有跟上。

    结果买地的都是什么人,可想而知。

    与之形成明显对比的,那就是自耕农负担深重,夔州路官田的种植户,宁愿选择逃亡也不愿意继续耕作。

    即便如此,这样的口子,也只能算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不能作为常态观之。古代封建王朝的当政者们都不是傻子,他们一直很警惕这件事情。

    还有就是各种食邑,但那在大宋并不是真正的土地兼并,而是一种官方荣誉,相当于国家从岁入中拿一部分出来作为高官贵族的津贴,并不是他们实际占有了那些地头。

    那是大宋另外一个蛋疼的问题,税收使用分配不合理的问题。

第十九章 苏家

    第十九章苏家

    对于国家来说,这也是一种变相的承包制。因为这部分土地上农人的生活,是由食邑的享有人负责。

    总之,土地兼并,至少在大宋的国家层面和法律层面上来说,在立国到现在的大部分时期里,都是被明令禁止的。被兼并土地上的人口,没有成为国家负担。

    问题其一,是士大夫贪得无厌,大量侵吞隐瞒耕地,这本身是一种违法,是执法不严,是有追究依据的。

    更应该关注的,是即使大宋地价便宜,大量的普通百姓,仍然买不起或者说不愿意买便宜的土地,因此不能或者不愿意成为自耕农。

    而且这部分人口中,一大部分不能有正常收入,不能纳税。

    最要命的是,这部分人口,因自然和人为的各种灾害,还在呈逐年扩大的趋势。

    虽然不能简单地将这类人归类为失地农民,但是肯定不是正常的劳动者和纳税人。

    这部分人平日的产出,被勋贵士大夫侵吞,而这部分人遇到生存难题的时候,则由国家来买单。

    按苏油的看法,这就是根本上的不合理,是人口资源浪费,是国家负担和隐患。

    综上所述,或许土地兼并不是封建王朝覆亡的本质原因,原因可能更深一层——贫富差距的极度悬殊,贫困人口的过度扩大。

    一方面是税收减少,一方面是贫者成为一个巨大的阶层,国本动摇,那就在所难免。

    然而不耕地,就不能养活人口吗?眼前这个小院,就是最好的说明。

    工商业的兴盛,金融流通的加速,可以从很大程度上缓解土地和人口的矛盾。

    放大到整个川峡四路,“千人耕,万人食。”的谚语,就出现在这个时候。很好地阐述了当前时期这个特殊区域里发生的特殊现象。

    可惜没有当政者深刻研究,或者说,总是遗憾地被华夏悲催的历史进程打断。

    又想远了……

    阵阵的鸟鸣打断了苏油的思绪,让他重新细细打量起这个小院来。

    小院由青石板铺就小道,进门右手是通往前方门店的木板门。

    两侧是贴墙的瓦顶走廊,雨天可以通过走廊从内宅进入门店。

    侧门进来是一座大花园,处处体现出女主人的精致和雅趣。

    园内花树繁密,但是都比较低矮,苏油能够发现一处奇特的现象——低矮的花林间,有一种艳丽的小鸟在此做窝。

    桐花凤,体型不过拇指大小,浑身颜色艳丽,反射出金属的光泽,以花蜜为食。

    它们正在花间飞舞。

    年幼时的八娘,苏轼和苏辙,在程夫人的教育下,十分爱护动物。

    他们在程夫人的带领下,静静地观察桐花凤在花园里的生活,绝不破坏鸟巢,而是好奇地打量着它们产卵,孵化,最后从丑陋的雏鸟变为金属彩虹般美丽的成鸟。

    而这对子女的性格培养,绝对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走过花园,有一处小平地,那里有一口水井。

    井口很小,水质清澈,一看井边那株小树苏油便笑了。

    熟的不能再熟的东西——黄荆树。

    苏油一眼就分辨出用哪几根树枝,用来抽七八岁时候的苏轼苏辙最合适。

    苏八娘见到苏油盯着树枝一脸古怪的神情,知道这小子心里在想什么,便小声说道:“母亲很慈祥的,我们从小没挨过打。”

    不过想想又觉得需要对苏油警戒一番,补充道:“不过换成小幺叔这么调皮的人,那就也难说了。”

    苏油对着黄荆树做了个合什:“阿弥陀佛,黄荆树啊黄荆树,你我各自相安吧。”

    八娘忍俊不禁,笑道:“那你可要乖些,保住黄荆树的真身,别让它因你被破戒攀折才好。”

    院子里还有一株荔枝,树形优美,树冠巨大,听八娘说这是苏轼亲自栽种的。

    此公打小就有种树的癖好,在眉山几处寺庙道观读书时,别的可能没留下,周边山上松树倒是被种下了不下三万株。

    而且和苏油一样,苏轼还成系统地研究了松树的种苗繁殖和移栽方法,临老了还详细地写进自己的著作当中,当成一项得意的成果显摆来着。

    八娘看到苏油的情形,狡黠地笑道:“不认识这树了吧?”

    苏油淡然说道:“‘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山门次第开。’这荔枝断然是嘉州品种。除了那里,再要觅得就需要去到岭南,这树是子瞻的朋友送他的吧?”

    苏八娘见鬼一般看着苏油:“小幺叔,子瞻肯定与你相处得来。你竟然连这树都知道。”

    苏油心中暗自得意,这树后来一直存活了九百多年,直到快二十一世纪才寿终正寝,苏油在三苏祠所见的,是一段枯干以及从泸州合江县新移植来的一株。

    今天可算是见着活得枝繁叶茂的正主了。

    园子看完进入内堂,一位雅洁的妇人,正站在桌边,笑盈盈地看着他们。

    妇人挽着一个发髻,插着一支紫檀簪子,身穿一件淡月青色暗花的交领薄绸衫,外罩一件素青褙子,气度优雅,容貌端娴。

    虽然年过四十,可保养得当。浑身上下不饰珠翠,只手腕上有一支绞丝银钏。

    苏油两世孤苦,如果说需要有一位完美母亲形象的话,眼前的程夫人,绝对是他心目中的典范。

    眼中便自然地带上了孺慕之色,什么乱七八糟的思绪都飞到九霄云外,什么多余的话都不敢瞎说,老实得就跟一个见着猫的耗子一般,恭恭敬敬地施了一礼:“小子苏油,见过嫂嫂。”

    程夫人对苏油的老实程度反倒感到奇怪,可一转眼便见到苏油手里边那枚胆丸,不由得微微一笑:“小油不用如此,看来你今日之行,又有了收获。”

    苏油这才站直身体,将手摊开:“嫂子说的是这个吗?这是从食盐里提取出来的附属物,主要成分是芒硝。”

    程夫人没有问对错,只是打量苏油:“那你跟嫂子说说,如何能断定它就是芒硝呢?”

    苏油笑道:“小子顽皮,嘴刁,在村里曾经试着融化盐块,然后滤掉杂质,试图用此法去除盐中夹杂的沙子。”

    程夫人摇头道:“官盐的质量,的确值得商榷。你继续说,我很有兴趣。”

    苏油献宝似地说道:“得到纯净的盐水后,小子试着将它重新熬干,结果性子急,每次熬制出一点盐粒,小子便将它过滤出来。然后接着熬。”

    “如此反复,小子发现了一个问题,先期熬出来的那些盐,味道纯粹,而越往后,味道就越苦涩,这明显不是同一种东西,而是两种,或者两种以上。”

    程夫人点头道:“于细微处有发现,小油可谓心思细致,一点蹊跷都不放过,这是格物致知之理。”

    苏油说道:“最后小子将这粗盐所含物质粗分了两类,一类就是雪盐,另一类就是胆丸。”

    “然后这胆丸老伯爷看了,说物性和芒硝一样,因此有此结论。”

    程夫人说道:“这就是说,粗盐里其实有好些类能溶于水的物质,通过你的法子,可以将它们分离是吧?”

    苏油笑道:“其实还有一整套的工艺,那是小弟后来整理试验出来的,能最大程度地分离出纯盐和芒硝。”

    说完将工艺和程夫人细致地讲解了一番,不过化学反应没法细讲,只说通过各种溶液融合可以产生沉淀,这些沉淀也是杂质之一,可以通过豆浆将之去净,再用刚刚的方法将剩下溶于水中的物质一一分离。

    程夫人微笑着细细聆听,不时赞上两句,最后取来一个盒子,盒子中分成好多小方格,里边盛放着各种颜色的粉末,推到苏油身前:“认识吗?”

第二十章 明道致用

    第二十章明道致用

    苏油摇了摇头。

    程夫人笑道:“这是我父亲根据你的法子,用飞水法提炼出来的极细粉末,这是雄黄,这是朱砂,这是珍珠……”

    说完拿手沾了一点珍珠粉,放手背上一抹,珍珠粉细入毛孔,说道:“看,多细腻。”

    苏油惊讶道:“三千目!”

    程夫人微微一愣神:“小油,什么意思?”

    苏油赶紧说道:“嫂子,是这样的,我曾经想过如何将物质的颗粒按粗细分类。”

    “颗粒都是通过筛子筛出来的,越粗的筛子,筛出的颗粒越粗,越细的筛子,筛出的颗粒越细。”

    “筛子其实又由经线和纬线构成,我以纵横一寸计,三经三纬,可以得到一个田字,中间的四个孔洞,就是四目。”

    “同理,四经四纬,便是九目。”

    “以此类推,经线和纬线越密,单位面积内的目数越多,小孔也就越细。”

    “我尝试过测算皮肤毛孔的粗细程度,最后算出毛孔的细密程度,当在三千目以上。”

    程夫人听得有些眩晕:“你没事儿去计算这个做啥?”

    苏油语塞了,只好尴尬地摸了摸鼻子:“这个……小弟是闲得无聊了。”

    程夫人叹气道:“跟子瞻一样,智力有余,于经赋之外,还有诸多的兴趣爱好,这是好事情。小油,你要是喜欢这门学问,大可以细细研究。”

    “这门学问,其实不凡。所谓明道致用,庸儒徒知汲汲于前者。我倒是希望你能齐头并进,相互启迪,两相结合。这才是正途,定可行大益于天下。”

    苏油对程夫人大为叹服,这是来到这世界上第一个对他的作为大加肯定的人,这胸襟气度,就连后世的家长们都没几个做得到。

    赶紧躬身行礼:“小弟定不负嫂子所教。”

    程夫人笑道:“不用如此拘束,子瞻子由在我面前都很随意的,想说什么就尽管随意,孩子们的话,嫂子总会细听的。”

    苏八娘独自和苏油相处的时候,总是谆谆规劝,现在却给苏油说好话:“小幺叔很乖的,这次来可是帮了我大忙了。”

    程夫人转头对八娘说道:“还没说你呢,你可知道这次错在哪里了?”

    苏八娘有点不好意思了,暗暗吐吐舌头:“妈妈,八娘不该孟浪行事,将事情想得过于简单。”

    程夫人叹气道:“这固然是过错之一,但是不是最重要的。你最大的过错,是瞒着翁婿外公,更瞒着父母,你可知道如此行事的后果?”

    苏八娘黯然低头道:“八娘不孝,让爹娘担心了。”

    程夫人叹气摇头道:“不仅如此,事情到了这地步,你急病了也不告诉家里,你可知道要是真有个什么万一,两边人都蒙在鼓里,会往什么方向发展?”

    “以你父亲的性子,他肯定会认为你在程家受了什么苛刻的对待,这会造成两家的隔阂,甚至是眉山城的动荡,这些你都想过么?”

    八娘这才悚然而惊:“八娘知错了,孩儿真没有想到过这些。”

    苏油对程夫人的见识又敬仰了一层,程夫人对后续的推断,虽不中也不远,明睿如此,端是闺中丈夫。

    转眼就见程夫人提到自己,说道:“以后多学学小油,凡事往精细处思虑周全,其后方可作为。“

    ”好在你也大好了,活字的章程我也看过,甚有可观,把握当在七八分之间。”

    苏油赶紧说道:“嫂嫂,小弟定然全力助八娘成事。”

    想了想如何组织语言,苏油继续说道:“小弟想过,即便其事最终不成,我们也多了好多技术。比如卡尺,比如制粉,比如粗细分级,这些东西可并不光是活字印刷才有用。”

    程夫人对八娘莞尔一笑:“看到没?小油这才是丈夫行事,眼界开阔举一反三。”

    说完指着盒子里的粉末说道:“就拿制粉一项来说,除了炼泥和制药,想来调和水粉妆蜜,甚至制墨都是可以的吧?”

    苏油笑道:“嫂嫂明见,其实每一项工艺的小小突破,都会带来各项产业的进步,并不局限于一隅。不过小弟刚刚想到的,却跑到吃上去了。”

    程夫人笑了:“你中午送来的两道菜,还没谢你呢,这事情关系到苏史两家名声,你们要好好去做。”

    两人答应了,程夫人问道:“那你说说,制粉和吃如何相关?”

    苏油说道:“水飞法,其实就是以水为媒介,将物体颗粒分出粗细,然而小弟细想,能作为媒介的物质,除了水,还可以是——风。”

    程夫人有些好奇了,疑惑道:“哦?”

    苏油拿手轻轻一闪,屋内夕阳的光柱中,无数尘埃飞扬扰动:“嫂子你看,如果有一个箱子,底下盛上粉末,不停地翻滚,然后从风口将风鼓入,轻细的粉末必将被高高吹起,从高处接出一个风口,将颗粒抽出来在滤网上收集,必然能得到极精细的干粉。那些遇水会发生变化的物质,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分离得细粉。”

    程夫人笑着点头:“还真是理所当然,等等,你想拿这个东西做什么?”

    苏油舔了舔嘴唇:“小弟就想知道,这样的麦粉做出来的炊饼,会是什么味道?”

    程夫人和八娘都忍俊不禁,程夫人笑道:“看来小弟是饿了,八娘,去通知厨房取点点心。”

    苏油谢过之后,程夫人说道:“小油,世间事知易行难,八娘已经吃了其中的苦头,你聪慧过人,一般的事情难不住,可也有同样有苦头等着你。”

    苏油说道:“嫂子说的,可是圣人经义?”

    程夫人说道:“以小油你的悟性,经义反而是嫂子最不担心的。我担心的是另一门学问——韵学。”

    “你关于活字的规划,事理明晰,尽皆可取,惟独于排码一道,按偏旁索码,想得差了一些。”

    苏油纳闷了,后世字典,除了拼音,便是偏旁部首,很合用啊。

    不过古人自有古人的智慧,苏油便向程夫人躬身道:“还请嫂嫂指教。”

    程夫人笑道:“其实很简单,我大宋五万多汉字,按偏旁找字,每个偏旁字数太多了。”

    “换到韵部,两百多韵,排布方才比较合理。”

    苏油这才恍然大悟,后世常用汉字不过几千个,和现在的文人没法比,很多汉字,比如菡萏,琀珰,邯郸,几乎就是单词字。

    可放在如今,那可是属于常用字之列,每个字未必就不能单用常用。

    程夫人见苏油明白了过来,笑道:“果然一点就透。小油你要牢记,诗赋,是朝廷取士的门槛;这韵学,又是诗赋的门槛。”

    “应试时所举八韵,不但韵内不能错杂,连韵时的次序都不能颠倒。稍有出格,那就是黜落的下场。”

    见苏油脸色有些发白,程夫人笑道:“小油也不用太担心。我西蜀文宗,承司马,杨雄之学,从汉赋章辞入手,因此韵学一门,本来就是西川士子的强项,在应试时能够占不少便宜的。”

    苏油还是觉得心里有些冒寒气,就他这古典文学爱好者的水平,即便在后世读了一堆竖排版的的书籍,认识繁体字不在话下,但是所能灵活掌握的,也不过一万多个,就这样已经远超普通现代人了。

    但是离五万字的水平,都还差了四五倍之多。

    难道……真的要让我成为大宋的丘吉尔?

第二十一章 求字

    即使自己所在的川南乡村保留了大量的宋音土语,但是也只是平上去入能区分出来,普通韵律可以掌握,离厘清两百多个韵部,那也还差得太远。

    别说自己了,就连当今考进士的读书人,解试时用错韵的都不是一个两个!

    随便举一个例子,“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这属于东韵。

    而“晨对午,夏对冬。下晌对高舂。”这属于冬韵。

    来来来,你来告诉我,这为啥要分属两个韵部!

    对苏油来说,除了死背,无从区别!

    程夫人低头看着苏油:“小油,知易行难,可是你说的哟。”

    苏油咬咬牙,这关无论如何都得过,谁说古人不聪明来着?但看聪明用在什么地方,特么光这一项,就能干死多少现代人?!

    站起身来说道:“嫂子说的是,苏油一定努力,不辜负您的期望。”

    程夫人笑道:“那就好,排韵码这件事情,嫂子也挺有兴趣的,要不我们一起做好不好?”

    苏油脸红了一下:“嫂子你就别拿我当小孩子哄了,你尽管教,苏油恭首受教。”

    程夫人微微颔首:“是嫂子小瞧小油了,向你道歉。那以后每日你来我铺子,嫂子抽时间教你。”

    随后程夫人便让八娘取来两套书籍,一部是《切韵》,一部是《唐韵》。

    程夫人说道:“当今韵法,沿袭于唐韵,然又有所变化,其初格律严苛,后来才渐渐可与临韵相通,故虽厘定二百零六韵,实则通用为一百零八韵。”

    “但是考试的时候,我们要按二百零六韵要求自己,这样才经得起考官挑刺,因此考试时要从严。”

    “然而和朋友交往酬唱,要写出有神魂的作品,便不能拘泥于格律。”

    “文以载道,言为心声,不能因文害义,因此所用从宽。”

    “比如写词,用韵就不那么严格,平声三十韵,可以并成十四韵,这一点小油你当知晓。”

    苏油擦了一把虚汗:“苏油知道了。”

    程夫人笑道:“好孩子,这两部书拿去吧。其实各大世家,都有一套自家子弟所用的家学,你在这上边可以得个巧,至少苏程两家的家学可以学到。”

    八娘小声笑道:“妈妈你是没见到今天二十七娘的样子,估计史家的家学,小油用点心思也没问题。”

    程夫人笑道:“那也得把自家的先学好。去吧,你堂哥没回来,子瞻子由也不在,小油你还是住那边去比较好。”

    苏油答应了,走了两步又转身:“嫂嫂,请给苏油赐个字吧。”

    程夫人说道:“哎哟,就算是冠礼前用的小字,也没有嫂嫂给小叔子赐的,这可不合礼数。”

    苏油深施一礼:“长嫂如母,我一见嫂子就亲切非常,我宁愿嫂子赐我一字,不愿等明允堂哥回来了。”

    程夫人皱眉道:“小油,你别为难嫂子好不好?嫂子倒是想好了一个,但是读书不多,也不知忌讳,总得和你堂哥商量看合不合适才行啊。”

    苏油没再多说,又施了一礼,这才去了。

    程夫人取过纸笔,先在上边写下“明润”二字,想了想,又抽出一张信笺,写道:“愚妇敬禀夫君万安:寄递时日,料君当至蜀州矣。向日八娘微恙,亦已大好。家室歆宁,勿以为念。”

    “可龙里弟油来,言束脩事。此子方五龄,然聪茂颖拔,仁性天生,迨为天授,绝类邓候。或疑宿慧如子瞻者,此苏家大兴之兆也。”

    “求字于愚妇,思以‘明润’赠之,未知祥妥,或有更易,唯夫君自决。”

    “另制秋衣一领,游历之余,一念及妾,涕下感零。”

    想了想,又觉得有必要强调一下,续道:“另录油至眉二三事,博君旅劳一粲。”

    之后将苏油至眉山后的种种写了一封厚厚的信笺,连同新制的秋衣一起,叫人送往驿递。

    想起一事,又打开衣箱,取出兄弟俩幼时的衣服,挑了几件合适的,让人送到对面去,告诉苏油先换着,新衣嫂嫂立刻给他赶制。

    不说那边忙活,只说书坊这边,程文应见八娘和苏油过来,便让八娘去看孩子,他则拉着苏油说话。

    待苏油坐定,程文应微笑着问道:“见着你嫂子了?”

    苏油应是。

    程文应见苏油手上两部韵书,叹道:“贤侄,你可不能抱怨你嫂子,她是望你成材。”

    苏油道:“嫂嫂宽慈明理,侄儿只有孺慕之心,自然领会得。”

    程文应叹道:“贤侄是明白人,不由我多说,对了,用新法制得的药粉你见过了?”

    苏油笑道:“见过了,不过姻伯,此法不但可以用于制药,于其它地方也当有大用。”

    程文应说道:“噢?说说看。”

    苏油道:“比如印刷,此法可以得到各色匀细的色粉……”

    话音未落,程文应一拍脑门:“你看我这脑子!此法可以印出各色彩画!”

    苏油说道:“其实不止是各种单色彩画啊,如果将画板分出色块单独雕制,然后用同一张纸,一版一版地套印过来……”

    程文应猛然站起身来,又一下子坐下,嘴唇都哆嗦了:“这……这就是工笔……”

    苏油说道:“想来应该可行,就是技术要细致,出现细微的错位,那画就不好看了。还有所得色块过于分明,不如手绘过渡有致,明暗相彰。相较之下,还是手绘工笔更加细腻自然。因此版画粗糙,难登大雅之堂。”

    程文应哈哈大笑:“这个你姻伯就是行家了,关键是想法。精彩,实在精彩!至于你说的粗而不雅,却也自有它的去处……嗯,比如门上的神荼郁垒,比如佛祖观音,我们以量取胜,那收益也是颇为丰厚。”

    苏油说道:“除了印刷,还有就是各色胭脂水粉,也能更加细润,女子用起来定然更好。”

    程文应连连点头:“是极是极,这也是一条门路。”

    苏油突然想起一件事情:“对了姻伯,说起胭脂水粉我想起一事,眉山应该有石炭吧?”

    程文应说道:“有,怎么的?贤侄有用?”

    苏油说道:“有用,但是不是现在,我想知道的是,随石炭常常伴生着一种东西,看着相似却没法燃烧,叫石墨,可以用来写字的……”

    程文应想了想:“你想说的,怕不是石黛吧?闺阁中用来画眉,取其黑而滑润。对哟,还可以用此法制作眉粉!”

    这脑洞是程文应自己开出来的,不由得哈哈大笑得意非凡。

    苏油倒是没有想到这个,他想的是另外一样东西,说道:“既然有此物,那就拜托姻伯与我寻上一些,侄儿有用处。”

    程文应说道:“包在我身上,贤侄当真是……等等贤侄,我怎么感觉自打你来了,姻伯我都有点忙不过来的了呢?”

    苏油笑道:“那姻伯你早点休息,嫂子给我安排了功课,明日还得早起去陶坊炼泥。”

    程文应赶紧说道:“去吧去吧,我叫李妈给你留了小炉,你晚上要是饿了,让李妈给你弄点吃的。”

    苏油回道:“姻伯这是为侄儿破例了,侄儿非常感激。不过书坊重地,防火为先,轻忽不得的。姻伯心疼侄儿,准备点糕点,热水就行了。”

    程文应看着苏油,连连点头道:“小小年纪,如此周全。行,姻伯听你的,那就还是老规矩,夜间就只有灯火,而且火不离人,随用随熄。”

    苏油笑道:“姻伯所言极是,这才是正理,是法度。”

第二十二章 试烧

    第二十二章试烧

    回到自己房间,李妈接到他,说道:“少爷今日辛苦,对门程夫人送来了几套衣服,是九二郎和九三郎小时候用过的,说先让少爷穿着,新衣夫人正在赶制。”

    苏油说道:“李妈也辛苦,我穿衣服不挑的。看来李妈也是姻伯使老的人了。”

    李妈笑道:“可不是,看着对门两位郎君长大的。”

    九二郎就是苏轼,九三郎就是苏辙,九二九三是他们的排行,兄弟俩到老往来信件里还常常用此称呼,可见苏家是一个多大的家族。

    坐到书桌前,点燃油灯,苏油取来纸笔,写下今天经历的重点和明天计划要做的事情,又看了一遍觉得没有疏漏后,这才打开书本学习起来。

    次日清晨还是早早起来,苏油写了封信,告知伯爷自己在眉山城里的状况,让他放心,并让他从自己房间柜子里取两套牙刷,两盒牙线一并送来。

    吃过早饭,将信交给程文应帮忙托人带到可龙里,苏油和八娘准备再次去陶坊,程文应则叫来制墨工头,也就是李妈的丈夫老韩,以及雕版工头老于,商量彩印的事情。

    临出门时,苏油又灵机一动,转回书坊对程文应说道:“姻伯,我又想到了一个主意。”

    程文应就笑了,这侄儿,每个主意都是钱啊,就有一点不好,事赶事的太忙:“你说你说。”

    苏油道:“其实很简单,侄儿在想我们不是正在试验活字吗?能不能在套印雕版的最后一版的下方,留出部分空格排活字?”

    程文应有些懵:“有何用处?”

    苏油说道:“于工可以先着手雕一些数字的活字,将彩画下头排成每个月的日历,加上节气,这样一套十二张彩画印出来凑成一本,正好是一年的时令日期,挂于墙上可以翻看。这样除了有装饰功能,还能实用,买画的人可以查看今日到底是哪月哪天。”

    程文应听得一愣,随即兴奋地一合掌:“妙!这样同一套雕版,每年都可以重复使用,只需要将下面的数字重新排过就成!”

    老于也在旁边笑道:“当真妙极,活字排书暂时有难度,可画历篇幅巨大,字数又少,便无需如书册那般精细,哈哈哈,这就可以算是我们书坊第一样活字成品!”

    程文应笑得像一只吃到鸡的狐狸:“关键是卖一张变成卖一套,这价格就上去了,老于赶紧查查每月都有哪些菩萨诞辰,我们第一套先弄这个!下一套再弄三清六御三官大帝,然后十二花神!”

    苏油一听笑得不行,这老头只要给一个思路,接下来的内容充实无比,这是诸天神佛都尽入彀中!

    由得三老头喜笑颜开地热烈讨论,苏油出来和八娘一起前往陶坊。

    陶坊自有小窑,是馒头窑,烧制临时性小批量订制产品用的。

    今天苏油又带来了一包卤料,别的先不忙,昨天腌制的牛肉捞出来几块,指挥厨娘泡水里去除多余盐分,再用开水滚过,免得产生浮沫,接着用热水洗净后下锅小火卤上。

    然后才开始处理泥料。

    处理之前,先将牛骨取来,送入小窑中烧制。

    随意抛着手里的胆丸,对二十七娘说道:“看看你们家的石英。”

    二十七娘吓得脸都白了,指着他直跳脚:“你……你你……”

    苏油不由得叹气:“釉料秘方是吧?都有两成到两成五的石英粉呗,这也是秘密?”

    二十七娘跳上来一把堵住苏油的嘴:“再说我就要灭口了!”

    见苏油不再说话,二十七娘这才小心地松开手,只留了一条缝,准备随时重新给苏油堵上嘴。

    苏油瓮声瓮气地说道:“好吧,别的我不问,我就看看你家石英粉成不?说不定是你家改善石英粉品质的机会哟。”

    二十七娘这才松了口气,白了他一眼,对史大说道:“将石英粉拿来给小油看看。”

    传统釉料配方,即便在后世都是秘密,苏油和后世瓷器坊的非遗传承人关系再好,在进行工艺整理的时候,这些东西别人也不会告诉他的。

    不过到了这里,苏油还有另一项神器,工业配方。

    陶瓷业,尤其是瓷砖厂,也是他当办公室科员的时候常跑的地方。那些配方,瓷砖厂的技术部经理都懒得对他保密,因为都是行业内公开的东西。

    所以苏油好歹能知道个大概。

    如今他最感慨的就是,留心处处皆学问,当年在工作中记了一肚子的冷知识,竟然在千年前的大宋派上了用场。

    牛肉卤了两刻钟,苏油让厨娘将锅子端起来放到一边,肉继续在里边泡着,然后掉头检查史大拿来的石英粉。

    杂质挺多的,表面的氧化铁矿包裹物都没有除去,这就是最原始的石英砂。

    处理方法其实很简单,眉山矿藏丰富,后世小企业小厂矿多不胜数。

    当年市里边为了关停那些污染严重的游击队可没少费脑筋。

    它们用土法提纯石英粉,所用的方法就是露天堆放,浇上酸液暴晒,用酸液将沙子表层的铁矿膜变成可溶解的铁盐,之后任由雨水冲走,那污染可谓吓人。

    不过硫酸盐酸现在苏油手上都没有,只好使用物理方法。

    物理方法也有好些种,比如通过磁极吸附铁矿,或者用油脂让石英粉浮起来,铁矿粉沉下去。

    不过这些方法目前还是不能用,只能用土法,那就是加水湿润,放入那个粗陋的球磨搅拌机,利用沙子间相互摩擦分离表面的铁矿,然后反复清洗漂水,让水带走细微的铁矿粒子,留下相对较大的石英砂。

    就这样已经把二十七娘惊讶得不行了,石英砂被苏油这么一整治,光从颜色上就能分辨出来,品质比刚才好了不是一星半点。

    这时候牛骨头,连同苏油要的那些坛子汽锅,都已经烧好了。

    让史大指挥工人将牛骨碾成骨灰,苏油去检查自己设计的泡菜坛子。

    等坛子冷却之后,苏油叫人取来一大盆水,烧了一束稻草扔进坛子里,叫人翻过来让坛口浸在水下,坛口将水吸得嘣嘣作响。

    这就是坛子的密封性良好的标志。

    史家陶坊的手艺没得说,他们正在从陶器向瓷器努力,因此这点粗笨东西一点问题都没有。

    苏油对陶坊的工艺很满意,这个作坊,其实只需要解决炉温问题和瓷泥釉料配方问题,立刻就能够生产高品质的瓷器。

    苏油仿佛回到了帮助非遗作坊整理工艺时候,浑身都是劲,指点史大和工人们,将观音土细粉放入陶锅里炒干,同样送入小窑烧制起来。

    这个火不大,主要是通过煅烧去除一些可挥发性杂质。

    最后得到了三种纯净的细粉——石英砂,观音土,骨灰。

    骨瓷的配方是公开的,百分之五十的骨灰,百分之二十五的石英砂,百分之二十五的高岭土也就是观音土。

    但是这个配方在实用中会出问题,骨灰越多,瓷器烧制出来品质越好,但是泥料粘性会越差,这就加大了制胚难度。

    另外烧制时收缩比也会越大,瓷器容易变形,导致成功率降低。

    考虑到土法提炼的三种泥土,纯度大打折扣,为了周全,苏油便以标准配方为基础,上下浮动改变了三种成分的各种配比,然后做了一个表格出来,用小酒杯做量具,精确配制出各种泥团,然后让史大各取一部分,制成小泥板,分三批送入小馒头窑,用三种温度烧制。

    低温,中温,高温,在没有温度计的情况下,全凭窑工通过火眼观看,这一手本事,苏油除了佩服,还是佩服。

    第一窑打开,史大和二十七娘如遭雷击,目瞪口呆。

第二十三章 瓷片

    第二十三章瓷片

    八娘虽然不懂这个,但是凑过头去一看陶片,也知道端非凡品。

    试烧出来的大部分瓷片,通体洁白,只有少量带着淡淡的粉红,那是杂质没有除尽的关系。

    这是一种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的瓷品!

    当前一般的瓷器,除了钧窑稍微好点,其余大多胎色灰暗,说明内部质地酥松,主要靠釉色装点取胜。

    而这一款瓷片,内部熔融的玻璃化效果绝佳,通体洁白如雪,晶莹细密!

    这样的胎体就如同一张白纸,施加上不同的釉料,立刻就能得到各色精瓷。

    苏油却挑剔无比,叫醒了傻子一般的二人,接着烧制后边的两炉。

    然后和史大一起给所有的瓷片进行鉴定。

    即使最差一级的瓷片,都能轻松在陶罐上划出痕迹,这样的坚硬度,别说陶器了,即使现有的所有瓷器中,都难有企及。

    细如玉,坚胜钢!

    剩下的,就是在瓷片间相互比拼,再考虑到收缩比,粘性,加工难度,综合起来,最后定出第一炉第十五号瓷片的配方作为胎体配方。

    至于第三炉第三号瓷片配方,在高温下呈现出完美的融釉,可以作为新型釉料的基础配方。

    苏油对二十七娘笑道:“大家看,选料配料更加精准一些,加工手法更加细腻一些,实验再科学一些,所得便会更加精良。”

    二十七娘和史大不知道什么是科学,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点头如捣蒜。

    苏油说道:“二十七娘,我和八娘的事情就完成了,印料的配方,我们选定第一炉第十二号。”

    二十七娘一把拉住苏油:“不准撒手!你必须把瓷器给我烧出来!”

    苏油说道:“现在这些就是实验品,对付字印基本没问题,可烧瓷不是一两天的功夫,泥料不经过陈化,达不到最佳制瓷效果,你们是行家,应该清楚这些的。”

    史大无比激动的对苏油拱手道:“小少爷,就是说,这瓷还有提升空间?”

    苏油说道:“那是,而且可以提升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窑口保温,比如进气预加热,这些方法可以提升炉温……”

    “比如酸洗,可以提纯石英砂……”

    “比如观音土去杂质……”

    “比如配方继续细化调优……”

    “比如用试纸精准测量酸碱度……”

    “比如研发喷釉器,走和建窑相反的路子,让釉层尽量变薄……”

    一通话语,说得二十七娘和史大两眼直冒圈圈。

    苏油心里却在暗自叹气,这玩意儿是欧洲在玻璃工业大发展后,自行研制出来的唯一瓷种,即便如此,其薄度也达不到中国影青瓷的程度,虽然也能透光,但是影青因为薄如蛋壳,所以在透光度上,能甩出它几条大街。

    它的好处在于,坚硬,白皙,呃,如果易量产算好处的话,还可以加上这一条。

    要是地上有缝,二十七娘现在一定恨不得钻进去。

    看着苏油一脸的淡然,遗憾,还有一丝丝不以为然的表情,二十七娘就知道,家族这座引以为傲的陶瓷坊,以及刚刚那些绝佳的瓷片,在他的心目中是什么分量。

    都说小孩子不会骗人,但正因为如此,让人更加的受伤。

    收拾好乱七八糟的心情,二十七娘轻叹了一口气,找来一个盒子,垫上细麻布,将所有瓷片编上号,一片片珍而重之地收纳进去。

    苏油看到二十七娘失落的样子:“二十七娘,你知道我说的都是实话。”

    二十七娘说道:“我知道,看你这两天所作的事情,我已经明白了。”

    苏油不由顿了顿,安慰道:“江卿世家,素来都是一体,我们慢慢来,一步步改进吧。”

    二十七娘惊喜地抬头:“真的?小油你答应帮我?”

    苏油无辜的道:“我本来就没有说不帮你啊,不过事情千头万绪,一时理不出一个章程来,需要好好想想。时间嘛,估计三五年内能将工艺成型,以后的探索,那就是永无止境。”

    “而且这也不是仅仅关系到制瓷,还涉及很多相关的加工工艺,制造技术,涉及很多很多的产品,产业。”

    “技术怎么来?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以研发技术,改造设备。因此我们只能一步步慢慢积累。”

    “以商聚财,以财成技,以技扶产,以产营商,然后保持技术代差。汤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十七娘对着苏油轻轻一福,嘻嘻笑道:“小油真大丈夫也,但有所命,奴家莫敢不从。”

    苏油笑道:“那我们先把卤牛肉吃了再说!”

    卤牛肉已经入味了,让厨娘逆着肌肉纹理薄薄切成大片,一份就这样吃,一份拿蒜汁芹菜碎花椒香油精盐拌成凉拌,再添几样时令菜蔬,就是一顿。

    大宋现在的卤肉,其实更类似于黄焖肉,现在苏油十三香配方搞出来,能用到的地方就多了。

    这配方苏油交给了八娘,以后的码头慈善事业,也由八娘来掌握。

    交待完史大按照十二号配方开始锻泥的工作,八娘和二十七娘带着苏油回城,两人还要去码头看管善棚的搭建。

    苏油则赶去找程文应,陶泥工作取得巨大进展,雕版彩印工作就又可以改进了。

    跑进书坊,还好,仨老头还剩俩,老韩去搞颜色调配去了,程文应和老于在对着一块现成的雕版比比划划地商量。

    见到苏油进来,程文应热情招呼:“贤侄,你要的石黛已经拿来了,我让药房用新法制成细粉,你看看可还合用?”

    苏油打开看了一眼,很满意,盖上盒子说道:“姻伯,回来路上,我又想到一法。”

    程文应的脑袋又有些发紧,感觉过惯了慢生活的自己,要跟上这贤侄的思路,实在有点吃力,不由的拿手按着太阳穴问道:“贤侄又有何想法?”

    苏油说道:“陶坊那边瓷印方子已经成功了。”

    程文应惊喜道:“这么快?!赶紧给我看看!”

    苏油这才想起所有试片都被二十七娘收走,尴尬道:“呃,都在二十七娘那里,没有带来。”

    说完又摆手:“不过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想到一个方法,可以加快套色画版的制作。”

    程文应奇道:“还能有何办法,不就是慢慢雕?”

    苏油说道:“我们不是有现成的雕版吗?将雕版刷上蜂蜡,用石膏泥填充,可以得到雕版的翻模,然后在翻模里压上陶泥,等陶泥干燥后,去掉石膏,就能得到泥版。”

    “虽然比原版粗糙,但是有个好处就是方便快速。翻出需要的单色版数,去掉每一色版上无须的那些部分,再精细地雕镂修补,总比现雕泥板快很多。”

    “等到修整完毕,送入窑中烧成瓷版,可以节省大量时间。”

    程文应高兴的直拍大腿:“照啊!这便是朝廷以钱母制币的道理啊!”

    老于早就对苏油佩服得五体投地:“小少爷当真是神童,老朽佩服之至。”

    程文应说道:“走走走,现在就去陶坊看看。”

    苏油笑道:“这个倒是不用急,你们继续敲定细节,先用石膏翻翻看,陶泥那边还要锤炼,也需要时间。我去纱縠行学韵学去了。”

    看着苏油小小的身影跨上街,程文应才收回目光:“恨不能再有个女儿啊……”

    老于在后边贼笑:“老爷,赶紧再纳一房,其实也还来得及。”

    程文应扭过头来:“滚!等下,这石膏倒模你会不会?”

    老于说道:“哎哟!光顾着高兴了!老爷赶紧把小少爷叫回来吧。”

    于是苏油刚刚坐下,又被程文应抓了出来。

    现在豆腐已经普及了,石膏的应用苏油以为已经非常成熟,没想到于工连这个都不会。

第二十四章 史洞修

    第二十四章史洞修

    于是苏油又只得指挥工人们分成三拨。

    一拨在雕版上刷上蜂蜡作为脱模剂,钉出一个框子将雕版框住。

    一拨将石膏煅烧成熟石膏,然后过碾过筛,取细末调成糊状。

    第三拨人将生丝绞碎,调入石膏糊中和匀作为加固纤维,最后将石膏糊仔细倒入雕版框中,刮平定型。

    等待石膏干结后,去掉边框,取走雕版,石膏倒模便制好了。

    有了游标卡尺和精准尺,老于对套印的精确性非常有信心,狮子大开口要搞出五色套印技术来。

    于是苏油一连制出五个倒模,老于如获至宝般拿去制版工房精加工去了。

    教会工人干这个,苏油刚跑到纱縠行坐下,喝了两口水还没来得及说话,程文应又跟来了,苏油你还得跟我回去,史家家主史洞修到访,有事情与你商谈。

    苏油抱歉地看着程夫人:“嫂嫂,今天看来是学不成了……”

    程夫人看着眼前的一老一小,拿手揉着额头:“去吧去吧,小油你现在心念不纯,反正都学不进去的。”

    跟嫂子道了歉,两人一起又回到了书坊。

    程文应做势作态,进门就道:“史公,你可耽误我贤侄进学了。”

    史洞修是个干瘦老头,对程文应拱手道:“实在抱歉,此事过于重大,老朽也只得叨扰贤侄一回。”

    说完将那个试片取出来:“程公,看看这个。”

    程文应见到雪白的瓷片:“这……这是瓷片?怎地如此细白?”

    史洞修讶异道:“程公还不知道令贤侄做得好大事体?!”

    说完将十五号瓷片取在手中,左右看了看,以瓷做刀,便向桌上的茶杯击去。

    程文应大惊,脏话都飙出来了:“老子的越窑……”

    话音未落,越窑瓷杯便被击为两半。

    史洞修似乎还嫌效果不够震撼,继续将瓷杯当当当击成碎片,才将白瓷片交给程文应观瞧。

    白瓷片几乎毫发无损,只在边缘崩了几个小口。

    程文应眼睛都快要瞪出来了:“这……这……”

    史洞修说道:“越窑杯子而已,一会我让下人送一套来赔你。”

    程文应惊魂未定:“这瓷片怎地如此坚实?等等……你今日如何这等大方?瓷公鸡转性了?”

    史洞修叹气道:“这只是半成品,配料瓷方均为贤侄所创,老朽怎敢欺夺。”

    说完从袖中取出厚厚一摞楮皮纸来:“五百贯交钞,当易贤侄此方。”

    现在川内交钞纸质优良,印刷精细,仿造困难,又以钱库本金作押,非常坚挺。

    苏辙后来曾经回忆过,现在的交钞,商贩因贪图携带方便,甚至偶有愿意花一贯钱来交换一贯钞的。

    这笔钱,足够让苏油一步迈入小康了。

    苏油却没有接:“世伯,其实瓷泥配方,制作手法,二十七娘已经尽知了。”

    史洞修拿着交钞的手都在颤抖,脸上笑得比哭还难看:“正因如此,老朽才心如刀割。这就是先上船,后交费,船至江心,不得不为啊。”

    “前日小女传来贤侄一句话,‘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老朽平生奉为至理。已经将这句录入族规。”

    “老朽平日里吝惜的名声,多是从此得来,然而在商言商,‘信’之一字,也是老朽圭臬。平白占贤侄便宜,那是毁了我史家立族的根本,老朽断不会做的。”

    说完垂头丧气道:“可贤侄这方子,实在是过于金贵,老朽估出这个价格,算是不偏不倚。小女不知天高地厚,这是要掏空我史家的周转资金啊……”

    说完将一摞交钞放在桌上:“贤侄赶紧收起来,我们再叙他话,老朽,老朽实在是见不得……”

    这老头太有趣了,性吝之人容易沦入贪婪,可这位偏偏例外,能够压制自己的贪念,只在自己身上节省,也要在商场上讲一个信誉。

    这样的商人,苏油觉得比无数无耻的读书人好上千倍万倍。

    苏油将手放在交钞之上,慢慢往自己身前移动。

    史洞修说是见不得,可眼看着那摞交钞慢慢移向苏油那边,却鼓着眼睛一瞬不瞬,目光如同粘在上面一般,胡子眉毛嘴唇手指都在颤抖,一双老眼里分明已经开始积聚泪花。

    苏油心中暗笑,这摞玩意儿要再往自己这边挪动分毫,老头怕是得心痛得当场晕厥过去。

    猛然将交钞往前一推:“世伯,这钱我不收。”

    “哈!”史洞修顿时心花怒放,当然是骨子里的本能的反应。

    反应过后才又抬起头来,重新满脸愁苦:“贤侄,这是为何?可是还嫌不够?”

    苏油笑道:“这五百贯,想必是世伯临时急凑出来的资金,给了我,你的商号还怎么周转流水?”

    “我倒是有个建议,这五百贯,算是我的本金,就以此入股史家陶瓷坊如何?”

    史洞修局促难安:“这……这……我那陶坊,也不值这么多钱啊,这股怎么划分?”

    苏油笑道:“陶坊今后我不参与经营,就以这骨瓷为基础,最多改良工艺和配方,所占三成。具体的器皿制造和销售,还由世伯和二十七娘来主持,世伯你看如何?”

    史洞修说道:“这如何使得,这不是摆明了送我史家大便宜吗?不妥不妥。”

    苏油笑道:“我这么小,拿这么多钱财也无用处,今后在眉山求学,仰仗世伯的时候还多。”

    说完从五百贯里分出百贯来:“世伯,这一百贯,你拿去买下那片出产观音土的山地。那种地方不生草木,地价至贱,每亩也就两三百钱。然后以那片山地为本,和陶坊一起,足值千贯有余。如此你占七成,我占三成,就合理了。”

    史洞修被苏油绕得有些晕:“呃,贤侄,你为什么自己不做?”

    苏油说道:“我,我还是个孩子啊……”

    这话听得程文应直翻白眼,有你这么妖孽的孩子!

    史洞修还是有些迟疑,转头又看向程文应:“程公,你看……”

    程文应说道:“我看就这样吧,苏油年纪尚小,远不是立事的时候。本来贤侄是给我改造印刷术的,结果牵扯出一堆的事情,反倒便宜了你这瓷公鸡!”

    苏油笑道:“姻伯,这事情还有诸多后续,投入还很多,史世伯也不算占了多大便宜。”

    史洞修连连摆手:“哪里哪里,的确是占了大便宜。贤侄这瓷种,坚白程度独冠天下。光这一份名头,史家瓷坊必定扬名四海,这是什么都换不来的。”

    程文应给史洞修说得心痒难耐:“等不了了,这就去你坊上,看看字印泥料如何。”

    苏油说道:“正好,现在有了石墨粉,我先去弄一个东西出来,然后在研发喷釉器。争取先让瓷坊早日有所产出,别将史世伯的本金压得太久。”

    史洞修更开心了:“那就更好了。走走走,我们现在就走。”

    来到瓷坊,史大正在组织人烧制陶钵。

    骨瓷收缩比厉害,每一个器皿,必须有陶钵存放,不然胚体在烧制过程中极易变形。

    见到家主亲自过来,史大赶紧过来问安。

    史洞修指着苏油:“以后贤侄就是你们小东家,这瓷坊有他三成股份,大家不得当小孩子看待,礼数和对我一样。”

    史大表面恭谨,肚子里暗暗腹诽,我们对小先生比对你还恭谨好不好。

    工人最佩服的,一般往往不是老板,而是技术员,这道理千年来都是如此。

第二十五章 纸

    苏油让史大烧出一个陶嘴,前端只有很小一个开口,以及一块用圆竹棍压出圆槽的瓷板。

    然后用竹子做了个唧筒,将套嘴套死在唧筒上,用石墨混合粘土,做成黑泥,通过唧筒的小孔像挤牙膏一样将石墨泥挤在瓷板的小沟槽上,送入窑炉和陶钵一起烧造。

    同样也是根据不同比例配了十来种,等烧制出来后,一一在陶钵上实验。

    没办法,现在的书写纸太柔,不能承受铅笔的笔尖。

    不过好歹烧出了合适的铅笔笔芯,记下了各种黑度的配比。

    程文应看完治印的泥料,信心又增加了一分,过来看苏油鼓捣出来的玩意儿,问道:“贤侄,这又是何物?”

    苏油说道:“这个啊,我管它叫铅笔。”

    程文应奇道:“明明是……”

    说完顿时警醒过来,低声说道:“明白了,误导外人是吧?这陶罐上的划痕,还真像铅痕。”

    说完看着笔芯,又道:“这也太细了,无法持握啊。”

    苏油折了一根树枝,让史大对半剖开,清理一下其中的脉管,刚好可以将一段笔芯夹进去,然后涂上木屑和胶水,夹好笔芯,放火边烘干之后,将外皮刮光滑,削出笔尖,对程文应笑道:“姻伯你看,这样就行了。”

    程文应拿过一块陶片,用持毛笔的方式在陶片上轻轻划了一下:“不好用。”

    苏油笑着将铅笔接过来,将陶片放在桌上,在上边写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十个字,说道:“姻伯,这笔当这样用。”

    程文应笑道:“如此倒还不错,至少字小,节省了纸张,哎哟能承你这笔的纸可不好找。”

    苏油说道:“的确,所以纸也得改造。”

    程文应正捧着个水杯想喝口水,闻言感觉自己太阳穴又开始发紧了:“贤侄,照你的意思,我们是不是又该去纸坊了?老夫以前真的很悠闲的……”

    苏油说道:“如果有一种纸可以双面印刷……”

    程文应将杯子往桌上一顿:“那还说啥?!赶紧的!”

    苏油说道:“等等,我带点观音泥粉。”

    带了一篮子最细的观音泥粉,和史洞修告别,约好明日带书坊的人过来制印胚。

    苏油和程文应又赶往程家的造纸作坊。

    造纸需要大量水,因此一般都在溪边。

    造纸作坊修竹森森,环境挺优美,就是远远就能闻到一股味道。

    苏油心想,或许是时候做几个口罩了。

    造纸作坊的工头是老许,见东家过来以为有什么事,一打听是苏家小少爷要搞实验。

    新纸还是从实验开始。

    苏油让老许拖来一口大缸,东西设备都差不多,首先的区别,苏油往纸浆里加入了一些观音土的泥浆,约占纸浆的百分之二十。

    让工人拌成悬浊液之后,开始操纸。

    第二项区别在操纸的次数,新法比以往翻了个倍,也就是说,最后出纸的理论厚度,会比正常的书纸厚一倍。

    然后第三项区别,苏油没让工人将纸贴到墙上,而是在木板上铺上细布,铺上纸,压上细布,木板,然后再压上石板。

    就这样一张张纸地处理,没一会,把作坊小坝子上铺的石板都用完了。

    然后苏油让工人在石案下升起火烘烤。

    很快,新式的纸张出来了。

    这纸经过压制,厚度与宣纸相比还是差不多,不过明显比宣纸紧密上很多也挺阔上很多,用手一抖,哗哗作响。

    而且加入了观音土,白度也增加了不少。

    纸上还印下了细细的布纹。

    苏油再让工人用光滑的鹅卵石将纸面打磨了一番,再去掉表面附着的细粉,白纸变得更加光滑了。

    纤维被观音土粉掩盖,几乎看不出痕迹。

    苏油将纸递给程文应:“姻伯,你看。”

    程文应是行家,一眼就看出这纸的用处:“贤侄你又想骗我,这纸双面印倒是可以双面印,做书封也是极好的。但是你怕是为你那古怪的铅笔设计的吧?”

    苏油嘿嘿贼笑:“什么都瞒不过姻伯您,您看。”

    说完拿铅笔在纸上写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然后将笔递给程文应:“姻伯,你来试试。”

    程文应试了两个字,哈哈大笑着摆手道:“不行不行,看来这铅笔书法还得单练才行。老夫这字连你五岁娃子都比不过!你这笔适合小孩子,只能写小字,没法写大字。”

    苏油笑道:“的确,不过这纸还有一个大好处。”

    说完拿起桌上一个炊饼,揪下一块来在字上一擦一吹,程文应的两个丑字便消失了,一点痕迹看不出来。

    苏油笑道:“这东西的好处,不在文学,而在工坊。”

    又轮到程文应发神了,回神后急忙抢过炊饼和铅笔认真观摩,好一会儿才讶异道:“这又是什么说道?”

    苏油小嘴一抿,说道:“这样,先将纸收起来,回去再给姻伯展示。”

    将纸卷起来,一老一小这才回城。

    来到书房,苏油取来新制的小尺,圆规,三角板,卡尺,取了一个壶盖,说道:“姻伯,现在我给你演示一下。”

    连卡带量带画,很快,一个壶盖的图样便展示在白纸上。

    标准的工程制图,三视图,俯视,正视,壶盖没有左视,便画了个剖面图。

    各种细致的参数,将壶盖所有的细微尺寸都标示了出来。

    老于和老韩过来汇报一天的工作进展,一看这图纸立马明白好处:“哟!这法式图细到纤毫,有了这法式图纸和我们的小尺,陶工就能造出一模一样的壶盖而来!”

    老于欣喜地拿起卡尺一边测量壶盖一边对比图纸上的数字:“妙极!妙极!以往的法式图纸,图是图,文字说明是文字说明,哪里如这般一目了然!”

    苏油说道:“这套办法,于工你这样的大家用不上,一切法度都在你们心里,便如夫子所说‘从心所欲,而不逾距。’”

    “但是技艺要臻至你们这样的境界,那是几十年淫浸下来的功夫。而这套方法,是让大工留下图样,让所有小工,都能根据图样和量具的辅助,做出和大工手艺一样的东西,你们则可以腾出手来更加精进,这才是这套方法的价值!”

    老于和老韩悚然而惊,老韩还好,老于对苏油束手施礼道:“老工替我那两个不成器的儿子,于大于二,恭谢小先生。”

    程文应则是想到更深一层:“当年夫子传下诗书,有教无类,使我中华礼教文统得以传续,贤侄,你此举的价值,于百工而言,怕是……怕是……”

    说完有些不好措辞,将一个五岁孩童拿夫子相比,自己都觉得荒谬。

    苏油说道:“不敢妄比夫子,苏油只是觉得,我大宋诸般工巧,千年来口口相传,遗失颇多。比如鲁班的飞天木鸟,老鼠机关人,比如唐陌刀形制,比如诸葛木牛流马……实在太可惜了。”

    程文应松了口气,心道还好,要真是这侄儿刻意所为,这心大得有点没边了。

    吃过饭,程文应彻底放松了下来,苏油的作为又回到了正常,这小子就是一馋鬼!

    他在指挥李妈和周大厨做泡菜!

    川南特产的大芥菜,生姜,昨天就给苏油让史大在菜园里搞了一大堆,现在晒得蔫蔫的。

    看着苏油用大罐大罐的雪盐调制盐水,程文应挺心疼。

    不是心疼钱,是心疼之前花的那些功夫。

第二十六章 新酒

    第二十六章新酒

    李妈和大厨倒是很开心,大厨已经照苏油所说,买了一大堆长白毛的豆腐。

    长毛的豆腐能吃,大宋人已经知道这个,不过都是油炸了蘸料吃,现在小少爷要做的,好像不一样。

    官酒坊的酒糟,一文钱一斤,苏油也让厨子拉了五百斤过来。

    酒糟里的酒精其实还有不少,蒸馏法现在还在探索阶段,远未成形,遑论普遍。

    不过苏油不存在,在农村这么多年,老乡每年的包谷酒,米酒,红薯酒,喝了不老少。

    老烈了,好些都在七十度左右,还净喝一两的杯子,每次苏油都要被老乡们灌得烂醉。

    程家的大厨是做过大席的,每年年底东家答谢工头工人,那都是要摆上好多桌,因此大型装备都有,不过主要是陶器。

    在厨房后边的坝子上搭上临时灶台,大锅烧上,大木甑子摆上,酒糟倒进去蒸上。

    盖子是陶的,内层挂了釉,这也是史家陶坊测试观音土釉的实验品,苏油加了芒硝作助融剂,效果又提升了一层。

    盖子顶部有一根弯陶管,接着一根长长的干竹管,用陶泥密封,竹管打通了节,里边打磨光滑,一端削尖,用来接酒。

    很快,蒸汽在竹管中凝结成水滴,滴入一个细口坛子中。

    蒸了一锅,替换酒糟,将之前得到的酒水也重新倒进去,继续蒸第二锅。

    如此轮换,坛子中的酒液浓度越来越高。

    蒸到第三锅,苏油尝了尝,按前世的口感,已经接近六十度了。

    苏油说道:“差不多了,厨子大叔,便照此办理,三锅合一坛,我先去睡了。”

    大厨尝酒已经尝得满脸通红,兴奋无比:“杀人放火的营生啊!简直就是抢钱呢少爷,您就瞧好吧!”

    回来和李妈做好泡菜和酸菜,泡姜放下面,芥菜包上姜片扎成小把放上面,倒入盐水,摇匀让气泡逸出,盖上口盘,扣上坛盖,边缘浇上一圈水,总算是搞定了。

    和李妈回到房中,看了看案头上两部韵书,苏油叹了口气,吹熄灯睡了。

    次日起来,三个黑陶细口坛子摆在屋檐下,里边装了三坛清冽的酒液。

    今天早上周大厨罢工了,还在呼呼大睡。洗漱完毕,李妈便去做饭,苏油则打开昨天伯爷送回来的包裹,将牙刷和牙线给程文应和八娘送去。

    包裹里还有一把小折刀,是后世肥后守折刀的经典款式,铜片折叠起来作为刀柄,刀片后方有一个快开鳍,压动快开鳍,刀片翻出来,三层复合锻打,烧刃纹非常明显。

    刀锋打磨得异常锋利,闪着青盈盈的幽光。

    铜皮上歪歪扭扭錾刻着三个小字:“硬是好!”

    苏油不由得哈哈大笑:“这石老头!”

    回到厨房,将酒倒出一小碗,用盘子拌了雪盐和十三香粉,用折刀新削了一双筷子。

    折刀当真好用,钢质也是绝佳,当真不负其名。

    削好筷子,收起折刀,苏油拿筷子夹起毛豆腐,先在酒里裹了一圈,又在十三香盐粉里裹了一圈,放进小泡菜坛子里。

    李妈在一边熬粥,见状说道:“小少爷也是干惯了粗活的,今年才五岁呢,不得四岁就开始上灶台啊?穷人家孩子都舍不得呢。”

    灶火映在李妈脸上,苏油看到李妈满脸爱怜的神情,感觉有一分圣洁。

    手里不停,苏油笑道:“本来就不是富家,可龙里庄子上,也就是解决温饱而已,李妈你别拿我当什么精贵人。”

    说完又道:“不过上灶早这事情,谁也怪不着,只怪自己贪嘴,吃不惯伯爷做的东西。”

    李妈不乐意了:“少爷就是精贵人,娘胎里带出来的精贵!昨天回家,家里那口子对少爷赞不绝口,你做的那些物件,家里的说几代人就没见过这么精细的。”

    说完又夸道:“谁家五岁少爷,有这等做派气度,五百贯钱说不要就不要?别家孩子,给块饴糖,爹妈都记不得了!”

    苏油将几个小坛子装满,盖上盖子,在口沿上加上水,搬去架子上放好:“不至于这么夸张,要是史世伯给我块饴糖,我说不定也什么都忘了。”

    “真要了那五百贯啊,史家可得好久缓不过气来。换得陶瓷坊三成股份,方是长久之道。”

    说完嘱咐道:“李妈,所有泡菜坛子,每日需要擦拭,口沿里的水不能干,每隔几天要吸干擦净换新水。还有最重要的,筷子要单用,一点油星不能碰。”

    李妈认真的记下道:“知道了,放心吧少爷。”

    这时八娘过来:“哎哟小幺叔你怎么在厨房里?!李妈,阿爷让我来问问,早饭什么时候好?他赶着吃过饭去陶坊那边呢。”

    说完抽着鼻子:“什么味道?酒吗?”

    接着就见到了案上的酒碗和盐粉,还有没用完的毛豆腐。

    端起酒碗闻了闻,八娘顿时大怒:“小油!你拿着这酒做毛豆腐吃?!你哪来的钱?!”

    苏油说道:“没花多少钱,昨日嫂子给了我五百文钱,我想我拿着也没用,直接让厨子大叔买了酒糟,准备给可龙里乡亲们送去。”

    李妈也赶紧解释:“这酒是少爷让厨子从酒糟里边蒸出来的,这不忙活了一夜,厨子才去睡了,因此今天的早饭由我来做。”

    八娘狠狠瞪了苏油一眼,端起那碗剩酒:“跟我来!堂堂苏家小少爷,老喜欢往厨房里钻,成什么话!”

    苏油也不生气,笑嘻嘻将碗接过来,将残酒倒进坛子,将碗洗净:“拿这做毛豆腐的残酒去孝敬姻伯,那是不敬,那边三个黑陶坛子里都是。”

    八娘抱起一个坛子,飞了他一眼:“暴殄天物!”

    出了厨房,苏油想起一事,又探回头:“李妈,剩下那点豆腐炸了,洒上点香盐端来,算是添一个菜。”

    八娘一跺脚:“还不赶紧跟上!”

    苏油对着李妈一吐舌头,笑嘻嘻地去了。

    李妈一边将豆腐端过来一边笑,少爷虽然聪明,可毕竟还是小孩子啊。

    来到堂屋,就见到程文应正在拿牙线剔牙,老婶正在做针线。

    牙线制作起来其实很简单,就是一根牙签粗细的小竹签,拿丝线拉成弓型,然后用丝线剔除牙缝里的牙垢。

    见到苏油过来,程文应笑道:“牙刷牙线,都是不错的小东西。诶,八娘你抱一个坛子干嘛?”

    八娘将坛子往桌上一放:“小幺叔真是一刻不消停,昨晚一夜让厨子又弄出样物事。”

    程文应都已经习惯了,反应平静:“哦,又是什么东西?”

    八娘说道:“酒。”

    苏油笑道:“忘了告诉姻伯了,那就算今天的一个惊喜吧,不过这酒更适合三四钱的小杯小壶,今天去瓷坊,就给姻伯烧一套酒具出来。”

    将酒坛子打开,顿时酒香满屋。

    老婶惊讶地抬起头来,程文应也再淡定不了了:“这……这是什么酒?”

    苏油让八娘倒了一小点出来:“饮酒是雅事,现在的器具诸般不合适,姻伯浅饮即可,再说今日还有好多事情呢。”

    “这酒啊,本是我见酒糟便宜,准备买上几百斤送去可龙里做食料的,结果一看里边酒还多,便想着将它们蒸出来,结果便得到了这个。具体名称还没起,姻伯看着赐一个就好。”

    程文应接过来就急急的轻品一口:“妙极!色比凉浆犹嫩,香同甘露永春,此酒就名为‘永春露’,贤侄你看如何?”

    苏油笑道:“姻伯赐下的名字,自然是极好的。”

    程文应两手四个手指卡着碗沿,转着看里边的酒水:“此酒,很难得吧?”

    苏油说道:“回姻伯,其实真不难,三锅剩酒糟,便能蒸得一坛。”

    程文应大惊:“那这就是杀人放火的买卖啊!”

    苏油一脑门黑线,怎么程家家主厨子都是一个口径!

第二十七章 定价

    第二十七章定价

    想了想,苏油看着程文应小心问道:“姻伯……这酒,你给估个价钱?”

    程文应犹豫了一下,说道:“如此好酒,若是器具精美的话,当得四贯一瓶。”

    苏油都傻了,这就是眉山市面上顶级酒的价钱,可人家那是加了高额运费税费的!喃喃道:“贵了点吧?”

    程文应看着酒摇头晃脑:“闻闻这满屋的酒香,就知道这价钱真不贵。贤侄你看,铺子里一套汉书,定价是五贯,难道一瓶这样的永春露,还抵不得一部汉书?”

    这么一说苏油就明白了,值,四贯,必须的!

    后世一瓶一五七三,那得买多少书?!

    程文应接着又道:“酒这东西,之前在川峡,和盐茶一样,都是听民自便。前几年朝廷见利,便开始专傕。要获酒利,需与官府扑买榷额,然后才能酤卖。”

    说完拿手指头点了点那酒坛:“不过搞了这几年,行情是越搞越差,相比每年那点榷费,浪费极多而见效无余,应付酒坊本务都艰难。”

    “县令找我谈过几次,话里意思是想变相地恢复旧制。既然贤侄精通此道,要不,老夫就送你一座酒坊如何?”

    苏油赶紧摆手:“不敢劳动姻伯。这也太麻烦了。”

    程文应笑道:“其实不麻烦,而且我也有好处,我在这些地方上帮了州县,州县自会在其余地方给我找补。”

    “官酒坊无人扑买,是因为那酒实在太普通,一年五百贯的费用,夹在嘉益两大酒产地之间,不太好挣得出来。”

    “不过贤侄这永春露一出,那就没有这问题了,到时候四方酒商蜂拥而至,眉山城又要有一场大热闹。”

    “贤侄你不要拒绝,日后你要读书,交游,没有产业支撑,那是肯定不行的。”

    说完如同一只吃到鸡的狐狸:“不过这法子可不能先让官酒坊知晓,须得有个遮掩才行。”

    苏油一副认真的小模样:“来眉山有几天了,苏油就想着怎么帮助一下可龙里的乡亲们,这些酒糟,是准备通过水运发往可龙里,让乡亲们养鸡养鸭,养猪养鱼的。”

    程文应一合掌:“好,这就合理了!没有只照顾城中百姓不照顾乡党的道理。这本就是修身齐家的应当应分。”

    “码头的善棚已经搞起来了,那就正好两事合作一事,我再助贤侄一批禽苗乳猪,算是造福乡梓,积累功德。”

    说完又道:“不过你现在还小,这酒坊暂时没法安在你的名下。”

    “等今年我们将酒坊拿下来,就让你嫂子替你管着,挣来的钱也给你存着,以后等你有了媳妇,再作为你媳妇的添箱最好。”

    说完自己都想着有趣,不由得哈哈大笑。

    苏油也不再客气,恭敬的躬身道:“那侄儿替乡亲们感谢姻伯了。这酒本就还需要窖藏后才风味柔和。我们可以先定期收购官酒坊的酒糟,蒸出酒后便窖藏起来。”

    “等拿下扑买权后,我们再开始发卖,以后的废酒糟便送往可龙里作为食料。”

    “鸭子长得快,今年春节,家家应该就能吃上鱼鸭。到得明年,那就家家饭桌上都有鸡豚,这都是姻伯的眷顾。”

    程文应笑道:“自家人无须客气,你帮了老夫这么多,老夫可算能回报一二了,要不然,老脸都没处放去。”

    这时炸毛豆腐端了上来,苏油笑道:“姻伯赶紧就着这永春露尝尝,这可是下酒好菜,滋味那是一绝。”

    程文应夹起毛豆腐看了看,皱着眉咬了一口,又抿了一口酒,顿时眉飞色舞:“果然是好酒好菜!”

    一老一小吃得开心,八娘和老婶在一边直皱鼻子,坚决不碰一下。

    吃过饭,叫上老于和他俩儿子,一行人带上石膏模,雕版,前往陶瓷坊。

    路过一家金铁铺子,苏油进去,交给掌柜的一堆图纸,让他将东西打造出来。

    掌柜饶有兴趣地看着他,笑眯眯地答应了。

    来到陶瓷坊,史洞修看样子也是一夜没睡,见着苏油就招手:“贤侄来看,这器皿如何?”

    这是一个粉青釉的葵瓣口盘,釉料还有些偏厚,底圈可见些微的流淌纹。

    史家的瓷匠看来是知道自己施釉水平较差,因此故意做成这个样式。

    既然躲不了积釉,干脆便让它们在盘子六瓣葵瓣的边缘勾勒出较深的颜色,于是反而形成色彩浓淡变化,属于独具匠心的巧思了。

    这件瓷器,明显是如苏油提醒过的那样,先低温烧制出瓷胎,再施釉高温烧制成型的。

    不过苏油很快便发现了这件瓷器的问题,窑温不够。

    做试片的时候没问题,试片所需匣钵很小,史洞修能用瓷片击碎越窑杯子而本身无损,就很能说明试片是完全达到了硬质瓷标准的。

    可这件单烧的盘子,从底部圈足来看,离试片还有些差距。

    史洞修本来是抱着显摆的心思来的,结果苏油第一时间便是翻过盘子看圈足,第二时间便是寻找试片用尖端准备刮划,这是直奔缺陷而去啊。赶紧伸手阻拦:“贤侄,贤侄给老夫一个面子……”

    程文应接过瓷盘翻来覆去的观看:“怎么?这盘子有毛病?”

    史洞修瞪着眼睛辩解:“什么毛病?没毛病!你见过这么白的圈足?这么漂亮的釉色?”

    苏油在一边幽幽地吐槽:“史世伯,骨瓷不光要求白,还要如玉石一般能吃光,还要坚硬,弹出悠扬的清音……”

    程文应伸出手指在瓷盘上一弹,瓷盘发出叮的一声:“可以的,比我的越窑盘子清扬多了。”

    史洞修没好气的说道:“程老你没明白,贤侄根本就不是在和越窑比,是在和昨天烧出来的瓷片比。”

    程文应立刻笑呵呵地说道:“哦,就是说你烧的没有贤侄烧得好。”

    苏油赶忙制止自家姻伯打趣,说道:“不是这个原因,是瓷片很小而盘子够大造成的,要我来指导,还不如世伯烧的呢。”

    说完又道:“不过也不是没有解决办法,这样,今天正好要烧制瓷板,这个不用太高温度,更不用上釉,正好可以利用火力制备一样东西,再用那东西烧窑,可以让这个小馒头窑得到较高的炉温。”

    史洞修大喜过望:“我就知道贤侄定有办法!”

    ……

    没有多久的功夫,俩老头拿着里边的焦炭,面面相觑。

    和之前的煤块对比,能发现两者物性,已经变得不一样了。

    煤炭油润油润的,而焦炭,现在看起来更像上等的银霜木炭。

    等这边焦炭烧好,那边瓷板也同样烧制出来了。

    洁白,但不晶莹。

    老于史大,以及于大于二,正忙着用新尺子测量烧制成型后的误差。

    同料,同工,同炉,加上苏油小小一个改革措施,烧出的陶板收缩比非常一致。

    这个小改革措施,就是在陶窑内壁加上一圈圈扰流板。

    这是后世非遗传承人的智慧,馒头窑的热流走势,就是燃烧,上升,然后沿着半球状的窑璧向下回流。

    这个小措施,就是让热流向下走的时候,会被分层导入窑体中央,从大环流变成无数个小环流,让窑温更加均匀。

    仅此一项小小的改进,整个瓷窑的出瓷品质,便提升了一个档次。

    史大一边和老于忙活,一边赞叹连声,这么简单的办法,怎么自己以前就想不到呢?

    瓷版质量上乘,程文应开心无比,大笑着拍给史洞修三贯交钞,带着老于匆匆走了,只留下八娘,史大和史二监督泥印的制造工作。

第二十八章 玉瓷

    第二十八章玉瓷

    另一边,史大开始组织工人,将新器入窑。

    然后用干草和焦煤,逐层码放,点火开烧。

    干草的作用是帮助焦煤燃烧更加充分,然后可以用抹泥的长木杆透出孔洞,控制进氧量,调整火焰结构。

    这一点尤其重要,比如氧化铜配制的色釉,在氧化焰时呈现绿色,但在还原焰时则呈现红色,区别相当巨大。

    钧窑的釉色变化丰富,就是窑工在烧制的过程中变化火焰成分,逼出窑变,烧制出色彩绚丽丰富的釉色。

    不过这是下一步的事情,现在是先利用焦煤的高温度,烧出真正的骨瓷瓷胚。

    苏油不如史洞修好高骛远,选择的都是偏中小件的泥胚。

    史大和工头通过窑眼观看窑内的情况,不由得有些心惊,这火色和流布,均匀而稳定,温度极高,简直如同传说中的老君炉一般。

    真正的行家,关心的是这些东西。

    等到烧制完毕打开匣钵,一件件晶莹雪白的物件,晃得史洞修睁不开眼。

    这品质,比刚刚程文应带走的瓷版,又上了一个巨大的档次。

    功用不同,烧法就不同,瓷版要的是各版误差控制到最小,要照现在这种新烧法,让瓷土内部出现相当程度的玻璃化,肯定会造成瓷版收缩比大增,进而导致巨大的误差。

    不过现在,瓷土内烧结的细微玻璃体结构,给新瓷器带来了一种莹润的现象。

    史洞修捧着一个杯子,如同稀世珍宝:“什么骨瓷,太难听了!玉瓷!这是玉瓷!以后都叫玉瓷了!”

    史大又开始暗暗腹诽,冠名权你也好意思抢,这该是小先生的权利。

    苏油倒是不以为意:“好!史世伯取得好,玉瓷,比什么骨瓷骨灰瓷雅称多了。”

    史洞修呵呵赧笑道:“贤侄,老夫一时得意忘形了,忘了规矩……”

    苏油不在意道:“这名字本来就取得好,不过要真正当得上玉瓷这称呼,还得等施釉重烧之后。”

    史大拍着胸脯:“没问题,有了小少爷这番指点,烧炼薄薄一层釉,比烧结胎体难度低了太多,史大保证搞好。”

    苏油说道:“史大,今天我们就解决施釉过厚的问题。这样,瓶子之类的东西,你先荡内釉,那工艺要求不高。至于外层薄釉,还有盆碗之类,我出城时,在城门边那家铁匠铺定制了几样东西,你派人去取来,有了那东西,才能真正解决施釉的问题。”

    这时候八娘和二十七娘过来招呼大家吃饭。

    宋人一般市民一日两顿,富人才一日三顿,有时还加夜宵。

    苏油打在可龙里就是一日三顿,即使每顿吃得不多,但都很精致,每一顿都是不能少的。

    这也是老伯爷经常骂他的理由,穷命富身子,吃死老头子!

    到得眉山风气转换,似乎这里人人都觉得不每日三顿就对不起他似的。

    连带着作坊工匠们都跟着沾光了。

    吃过午饭,东西送来了。

    这东西在宋人眼里非常的奇怪,是一根T字型的铜管。

    仔细看,其实是两根,一根弯曲,弯曲部位开有孔,另一根从孔洞穿进去,两根管子套在一起。

    直管的后边,连接的是一个唧筒。

    苏油将管子接过来,检查接头和连接处的缝隙。

    铜管是烧红的铜皮在铁条上斜裹敲击出来的,当年黄崖洞兵工厂曾经用这个办法加工出钢质枪管,看来宋代工匠的智慧也不容小觑。

    然后铜管间相互连接部位直接用胶进行密封,唧筒和铜管之间则是錾卯工艺。

    结合得非常紧密,这手艺,一般的铜匠铁匠做不出来。

    将一个软木塞打孔,穿入底部的铜管,将一个瓷瓶装上油料,塞上木塞,就得到一支喷枪。

    木塞上还要有个进气孔,保证瓶子里不会出现低压。

    喷枪的原理就是伯努利原理,内管高速的气流会导致内外管壁压强减小,因而形成与壶内的压力差,导致壶里液体被吸出,然后被高速气流撕成细小的雾状水滴。

    铜管很细,唧筒推动很慢,单位时间能喷出来的釉料不多,但是持续时间很长。

    将已经被史大荡好内釉的瓷胎放在转盘上,很快便喷好了均匀细薄的釉层。

    这种施釉方式,绝对是现在大宋的独门。

    等待釉料干燥之后,送入匣钵,用稻草和焦炭再次填充燃烧室,临近傍晚的时候,新的一窑瓷器重新烧造了出来。

    匣钵内的瓷器,晶润莹泽,洁白无瑕,坚实无比。称之为“玉瓷”毫不为过。

    小型窑口,能一次烧制的东西不多,十六个小碗,八个盘子,两个花瓶,还有八个小酒杯,一个下方是圆锥型上头带敞口的小酒角。

    这套白玉质感的瓷器第一次来到世间,让所有人都被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史洞修双手颤抖伸向陶钵中一个盘子,可愣是鼓不起勇气将它从匣钵中取出来。

    抖着手挣扎了几次,急得跺脚对二十七娘喊道:“倒是赶紧取出来给爹爹看看啊!这女儿!一点眼色都没有!”

    二十七娘自己还感觉有些腿发软呢:“史大!史大!”

    史大正在给这窑瓷器估价,大宋人特喜欢搜奇,一块极细的磨刀石,都能卖到好几贯一块。

    嗯,物以稀为贵,这天底下第一次出现的东西,小碗一个三贯,盘子一个五贯,俩花瓶一共二十贯,酒具十贯……我滴个乖乖,这小小一窑,就是百贯的底数!

    瓷公鸡,这把捞大发了!

    听到二十七娘叫自己,史大这才赶紧将瓷器从窑钵里取出洗净,摆在了桌子上。

    史洞修看看这个,摸摸那个,小心的拿起盘子来用指头轻轻叩一叩,又拿起盘子对着阳光照了起来。

    苏油恍惚地觉得,他夕阳下的眼神中,闪现的都是真实的金光。

    看不下去了!苏油找来一个盒子,将小酒杯小酒角放进去:“八娘,我们回家,答应给姻伯弄一套好酒器的,总算没有食言。”

    回到家中,就见程文应正坐在椅子上傻笑,对面挂着一副观音大士图。

    黑色的细线犹如工笔描成,套版非常准确,地面岩石的石青色,和之前的墨版底面石头的黑色一起,构成了皴法效果,观音的皮肤是肉色,竹叶,荷叶是翠绿。

    红色的金鱼和荷花设计得非常巧妙,通过拉线和大片镂空营造出尾巴和花瓣红白过度的效果,咋一看还真跟工笔差不多。

    苏油一看:“了不得了!于工的手艺,当真叫人服气啊……”

    程文应回头见是苏油:“贤侄,老史那边可成了?”

    苏油笑道:“好叫姻伯得知,八娘去厨房准备去了,一会保准给您老一个惊喜。”

    没一会,八娘端着一个食盘上来,里边有一碟卤味拼盘,一个白玉般的酒角,一套仅容四钱的杯子。

    八娘将酒食布上:“阿爷,这就是小幺叔今天烧出来的瓷器。这盘卤味,虽然也是小幺叔的方子,却是八娘亲手料理出来的。八娘这些时间,让阿爷操心担忧了。”

    程文应笑道:“好孩子,你也是为了家里,不过以后这些事情,可不能再瞒着了,你看,事情告知贤侄,不是就迎刃而解了吗?”

    说完拿起一个杯子观看:“细密坚白,堪比上品白玉啊。”

    苏油笑道:“是,史世伯嫌弃骨瓷太难听,给它取了个新名字,叫‘玉瓷’。”

    程文应恨恨道:“这老不修,竟然敢夺我贤侄冠名之权!”

    说完又尴尬道:“呃,贤侄,似乎史老儿取这名字,的确比骨瓷雅称得多……”

    苏油笑道:“择其善者而从之,我是一点没意见的。”

    八娘从酒角里倒出一杯酒来:“阿爷,孙媳敬您松竹荣萱,长清永健。”

第二十九章 理科

    程文应也倒了一杯酒:“八娘你这几天也辛苦了。先别说你是我程家第一个末末的母亲。也不说眼看要成功的瓷码活字。光这套版瓷画,加上码头边行善的名声,你就是我程家的绝大功臣。内院里那些捧高踩低,眼短嘴长之辈,怕是又要反过来曲意逢迎了。”

    八娘深深一福,笑道:“那不至于,都是阿爷爱惜八娘。”

    八娘其实很聪明,之前很多事情是看得明白却不愿去做,几天下来便习得苏油讨人喜欢的根由,于人有助而谦卑温煦,现在照猫画虎,立刻见效。

    程文应笑道:“来,阿爷也敬你一杯。苏油还小,饮不得此酒,只能在一边看着了。哈哈哈哈……”

    八娘不知道这酒有多猛,看着一杯清水一般,一口饮尽,顿时被辣得不行,顾不得淑女形象,不停哈气:“阿爷……咳咳……这酒好辣……”

    程文应笑得更加开心了:“这酒可不能那样喝,当浅斟慢饮,方得真味,快叫上饭吧,贤侄应该饿了。”

    吃饭的时候,苏油猛然想起一事:“糟了!忘了嫂嫂叫我每日学习韵学了。”

    程文应说道:“到如今,诸事总该告一段落了吧?明天开始,你便跟着你嫂子好好读书吧。”

    苏油想了想,瓷窑那边其实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不过到如今表现已经够妖孽了,剩下的事情,慢慢来吧。

    于是乖乖的答应道:“嗯,我听姻伯的。”

    吃过晚饭,夏日里天气长,天光还亮,苏油便拎着韵书,去纱縠行见程夫人。

    程夫人正在给一株丹桂浇水,见到苏油过来:“小弟来了?”

    苏油赧然道:“嫂子,苏油错了。”

    程夫人笑道:“错在哪里啊?”

    苏油说道:“错在言而无信。”

    程夫人笑道:“相比玉瓷出世,晚两天学习韵律,实在算不得什么过错。你又不是嬉游冶荡,自不必放在心上。有经有权,方为丈夫,不知变通,那是腐儒僵夫子。”

    苏油躬身道:“总是没有告知嫂嫂。”

    程夫人笑道:“现在打开书,却也不晚。”

    苏油便在花园的小石桌上打开书,从随身的招文袋里取出铅笔,笔记本来。

    遇到不明白之处,苏油便会提问,程夫人也不回头,一边收拾花园,一边随口讲解。

    两人便在桐花凤飞舞的花园里一问一答。

    这是另一种学问,苏油本来就好这个,相互交流起来,收获颇多,喜不自胜。

    程夫人料理完一片花圃,抬起头来,才发现苏油不光是在提问,还在拿着一支奇怪的笔在一个本子上写写画画,不由得一愣,问道:“小油,你在干吗?”

    苏油说道:“我在做笔记,将嫂子讲过的内容记下来,得空翻阅复习。”

    程夫人接过笔来看了,又打开苏油的本子,一手工整的繁体硬笔字,让她眼前一亮:“相传欧阳永叔之母削荻为笔,传授他文字,应当就是这路书法了。”

    苏油说道:“嫂子说的是,这本就是在村小旁听的时候,在沟边软泥上用柳枝练会的。”

    程夫人赞道:“小油不错,你的才能,看来并非全是天授,也是自己好学善思,努力得来。”

    苏油想了想,说道:“其实很多道理,很多现象,人人都非常熟悉,就是少了思考,少了尝试。比如这次烧制的玉瓷,看似惊世骇俗,其实有理可以推之。”

    程夫人微微一惊:“你且道来。”

    苏油说道:“先说泥料,颗粒越细,揉出的泥料就越细密,这是当然之理吧?”

    程夫人说道:“正是。”

    苏油说道:“细者上浮,粗者下沉,这也是当然之理,嫂子你说对吧?”

    程夫人说道:“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此理便可以将粗细分开,取其细者,便是更上等合用的瓷泥了。”

    苏油笑道:“正是。再说炼碳,众人都知,木材能捂烧成木炭,而且烧出的木炭,使用起来产生的温度比木材更高是吧?”

    程夫人点头:“正是……等等,所以见到石炭也可以燃烧,你便推断石炭也有能捂烧成另一种炭料的可能,尝试一下,就得到了,得到了……”

    苏油点头:“小弟将它命名为焦炭。”

    程夫人说道:“当真如此。”

    苏油说道:“再比如磁窑,之前温度不均,容易残次,是因为里边热气上升到窑顶,然后沿着窑璧下来,形成这样大圈循环的气流,就如同大罐中熬制的汤那样。”

    说完坐下来,拿本子另起一页画了一个磁窑的示意图,用箭头标识出气流循环轨迹,然后用笔尖指着大循环气流的圆心:“也因其大,故而不均。圈上的温度,肯定会高于圆心的温度。嫂子,你觉得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

    程夫人跟着坐了下来,想了想馒头窑中气流流动的情形,说道:“那肯定是要有什么装置,扰乱气流的流动道路。要是里边有一把扇子就好了。”

    苏油在窑璧上添了两组向下的平行短斜线:“还真跟嫂子说得差不多,不过用船舵来形容更加的贴切,现在气流会变成这样……”

    在每根斜线的旁边加了个小圆圈,打上箭头:“看,现在气流理应变成这样,用这个装置可以扰乱窑中气流路径,我管它叫——扰流板。”

    程夫人拿起本子又认真地看了一遍,唏嘘道:“小油,嫂子有些失望,原来你不是天生宿慧,生而知之。”

    说完将本子放下,眼睛亮闪闪地看着他:“但是嫂子更多的是高兴,这说明小油观察入微,能见人所不能见,故而能发人所不能发。”

    “大家日常见惯的东西,临到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联想不起来,而你却可以。这就叫——处处留心皆学问啊。”

    苏油微微一笑:“观察,联想,计算,实验,总结规律,得出结论。然后存于一心,用之百世。”

    程夫人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惊道:“这学问,如果全部搜集积累起来,是否可以穷究天地之理?屈子《天问》,扬子《太玄》,皆有释答?”

    苏油说道:“不敢如此狂妄。不过瓷器,酒精,想来只是小道而已。嫂子说得对,察细入微,穷究天地之理。这门学问,或者可以称之为——理科。”

    程夫人离开座位,对苏油恭施一礼:“苏门有幸,多少人浑浑噩噩一辈子,成为皓首穷经的书蠹,却不知道学问增进之门。小油,你已经进入学问的大门,走上康庄大道了。”

    苏油纵使脸皮再厚,也不敢受此一礼,跳起来满脸通红地说道:“嫂子,小弟当不起这样的大礼。”

    程夫人笑道:“嫂子倒是希望有一天,小油你当得起天下人对你行此大礼。”

    苏油如今就算心智不是小孩,今日此举虽然是解释自己如此妖孽的无奈之举,但毕竟有欺世盗名之实,此刻心中也不由得大为感动:“嫂子,苏油定当努力,博学而笃志,不负嫂子看重。”

    在现在的大宋,考不上进士,那就一切休提。

    但苏油就不信,如此好的学习环境,学习条件,各种好老师加上后世见识,自己的自觉精进加上后世花样翻新的炒作营销手段,就搞不到一个进士衔!

    举人关现在还不严格,州府大佬搞定就行。

    进士关,在欧阳修手底下有一个重要的作弊机会。

    要是过不了,那就等到王安石改革科举,单试策论的时候。

第三十章 县令

    第三十章县令

    现在的考生,穷究坟典而忽略时务,因此进士文章也是务虚的多,落到实处的内容其实很可怜。

    到时候自己把考公务员写申论的功夫拿出来,再结合实际引经据典翻成古文,呵呵呵,这便叫“六经注我”。入拗相公的法眼,还是有几分把握的。

    再不行,还可以先搞几样发明,得个赐职,然后走制科那条路,那个考的是实务,更是自己的强项。

    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就算得不到,才识兼茂明于体用还是大有希望的。

    不过制科对平时的积累要求太高了,考试内容也多了好多,嗯,能不走就不走。

    心里这股劲被程夫人鼓起来后,苏油突然觉得,所谓科场,似乎也不是那么怕了。

    想通了前后,抬起头才发现天色已晚。

    程夫人没有打扰他,只在旁边笑吟吟地看着,直到苏油魂魄归位,这才打发他回家去休息。

    次日早上起来,史洞修上门了。今天他要带着苏油去衙门立契。

    瓷公鸡还是瓷公鸡,早早过来,是准备蹭程首富一顿早饭。

    吃饭的时候,苏油见史洞修眼发黑,不由得有些关心:“世伯,昨晚可是没休息好?”

    史洞修满脸兴奋:“贤侄,昨晚在灯下看玉瓷盘,盘子凑近灯火,隔着盘子就能见到一个光圈!”

    苏油不由得暗自好笑:“灯下不看玉。世伯,你该不是点着灯看了一晚上吧?你就舍得那些灯油?”

    史洞修脸上神情一滞,似乎刚刚才想到这个问题,想想又一挥手:“今天是好日子,我看过了,宜交易,使钱,干脆铺张一回。”

    程文应呵呵冷笑:“那是,一百多贯钱买下毛都不长的山地,转眼变成三百亩瓷土产业,作价七百贯,和两个破窑折到七成股分,这好交易,换我都高兴得睡不着!”

    史洞修老脸一红,不由得反驳:“你那瓷版,还有瓷印,不也是占贤侄的便宜?”

    说完一指墙上那幅五色套印观音:“这门工艺,该当作价多少?”

    程文应笑道:“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今年的官酒坊扑买,我准备给贤侄盘下来,以后酒坊的产出都归他!”

    史洞修就不以为然:“就那酒坊,还指望挣钱?现在我都喝益州过来的邛崃酒……”

    眼看俩老头要吵起来,苏油赶紧打断:“磁窑后续事务繁多,处处都要用到钱财,史世伯占七成,是应当的。”

    史洞修得意洋洋:“听到没,贤侄都这么说……等等,还,还要花钱干嘛?”

    苏油笑道:“未雨绸缪,天然风化的观音泥,很快就会有用光的一天。瓷石需得开采,粉碎,研磨,去杂,陈积,方才达得到使用标准。”

    史洞修大惊失色:“那得多少人工?!”

    苏油奇怪道:“为什么要用大量人工?用机械不好吗?”

    史洞修说道:“贤侄,要化石为泥,什么机械能做得到?”

    苏油说道:“当然也不是完全能替代人工,不过世伯放心,总能替代不少。我们先用现成的陶泥制瓷,以利经营,量力而行,总不至于让世伯亏损。”

    史洞修这才把心放回肚子里:“如此倒是使得。”

    吃过饭,程文应到底不放心苏油,于是三人一同前往县衙。

    宋代是一个准商业社会,从契约立定便可见一斑。

    首先契约是统一的官方格式,由官府印刷和掌握,并加盖官印以示权威效力。

    契约中还要写明立契人,标的物,价值,位置,土地等级,边界,来历,立契原因,税收,邻居,交易额,担保人,毁约责任……种种细致。

    立契之前,要先买定贴,类似官方申请表加草稿,填写完,交县衙审查三日,审查通过,再买正式契约誊抄。

    一共需要购买四份,填写完毕后,两份契约由立契人分别持有,剩下一份存档在县衙,一份存档在商税院,手续繁杂而周备。

    这是强行措施,如果立契不用官契,不依格式,不入档案,但犯一条,均视同无法律效力。

    为了防止县吏多印契约贪污契税,契约的印刷权还被收归州府,而且以千字文为批次号,按月逐批印刷,按各县契约使用预算发放,其严格程度不亚后世增值税发票。

    同样,民间使用白契,属于意图逃税,这是违法犯罪行为,鼓励告发,施加惩罚。

    两位家主光临,惊动了县老爷。

    知县姓宋,四十多岁才考上进士,磨勘十年当的眉山知县,早已失了进取之心,倒是喜欢清静,加上眉山又是附廓县,乐得轻松,处于半退休状态。

    程文应官方身份是大理寺丞,正五品,虽然是个荣衔,但比宋知县的从七品高了太多,而且地方事务其实多是江卿世家照料,因此县令对程文应格外尊敬,老远见着就拱手过来:“哎呀呀两位老贤达,怎敢劳动您二老亲临,有事情来个帖子,老宋亲临府上恭聆教诲才是。”

    说完又道:“程史两家在码头开了义棚,周济孤贫及往来客商脚夫船工,实在是宅心仁厚。事情一经传扬,州府县上,都是大增光彩啊。”

    程文应笑道:“这事情啊,倒是我身后这小子首倡,苏油,来见过宋世伯。”

    苏油乖乖上来见礼,又是一番客套。

    叙完杂话,史洞修才说道正事。

    这两人出面,那就特事特办了,几人坐官衙后厅谈笑,税监跟县丞几次奔走,瓷坊事情就办得妥妥当当。

    然后程文应便打听起官酒坊扑买的事体。

    宋知县拱手道:“酒坊的事情,瞒不过两位,今年上头压下来的本务费是五百贯。我正拿着这事情头痛呢。”

    程文应说道:“一年五百贯,按常理这酒坊应该大赚才是。”

    宋知县苦笑道:“老贤达说得是极,按常理的确是如此,可事情有时候,它偏不按常理啊……”

    县丞在一边帮腔:“说起常理和特例,这川峡赋税流变,其实便是一个例子。”

    “当年大军入蜀之初,横侵暴行,用官贪虐,以致反叛不绝。故而前有王小波、李顺之民变,后有刘旰,王均之兵变。”

    “直到吕余庆出守成都,太祖谕曰:‘蜀人思孟昶不忘。卿官成都,凡昶所榷税食饮之物,皆宜罢。’余庆奉诏除之,蜀人始欣然。”

    “也因太祖此谕,蜀地从此安定下来。大宋各处施行榷酒法之时,而我独无。故有‘西蜀不榷酒,河北不榷盐’之说。可不光是酒这一项,盐,茶,亦在其列。”

    程文应也叹息道:“其实少俞公所见极明:‘甲午之乱,非蜀之罪也,非岁之罪也,乃官政欺懦,而经制坏败之罪也。诏令不布,王泽不流,于是三盗乘而互乱,则奸臣之罪也。’可谓痛心疾首。”

    知县也叹息道:“正因如此,立国之初,蜀人‘好读而不仕。’与朝廷格格不入,少俞公诗云:‘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当有所刺。这心啊,就没在一处。”

    程文应笑道:“近年不是已经有所缓和了吗?我家两个不才,不也出了科场,理政料民了嘛。”

    宋知县拱手道:“程公家学文章,下官是佩服的。”

    说完又苦着脸道:“说回酒政,我眉州乃蜀中水路枢纽,四方商贾云集之乡。唉,不专榷还好,专榷之后,本地酒坊,反受嘉益转运过来的酒挤迫,寸步难行啊。”

    程文应问到:“这是为何?既然专榷实行,那他州酒就不能入境了啊?”

    宋知县道:“话是如此,可益,眉,嘉三州,一水上下,眉州离两头不过百六十里,顺风顺水也就一日夜路程。”

    “人家的酒品质好,以前又是熟门熟路做老的关系。专榷之后,上下游太守对辖下酒水出境,都睁只眼闭只眼,独独为难我中游眉州。”

    “向转运司申诉了好几次,始终杳无音讯。人家通过官船过来,品轶比太守还高,我区区一县令,能拿他们怎么着?这眼看就年底了,酒坊本务钱还差着一大截,唉……”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0211/ 第一时间欣赏苏厨最新章节! 作者:二子从周所写的《苏厨》为转载作品,苏厨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苏厨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苏厨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苏厨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苏厨介绍:
治大国如烹小鲜,因此,这是一个吃货治国的故事,从北宋皇佑四年开始……苏厨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苏厨,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苏厨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